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汉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汉中即景
热度 1 huailu49 2019-12-9 09:16
个人分类: 人文地理|2746 次阅读|2 个评论
汉中石门栈道
热度 2 huailu49 2019-12-6 10:26
石门栈道位于汉中市汉台区、勉县、留坝三县(区)交界的褒谷口,国家4A级风景区,也是传说中褒姒的故里:
个人分类: 徜徉山水|3148 次阅读|4 个评论
汉中中院为什么要公开张扣扣辩护意见呢
热度 3 cgh 2019-1-8 22:33
汉中中院为什么要公开张扣扣辩护意见呢?
个人分类: 杂谈|2613 次阅读|8 个评论
参观汉中亨泰公司红豆杉生产基地
jxz1963 2018-8-27 14:42
2018 年8月24日,我们一行五人(陕西省林业产业协会封斌奎会长、陕西大统集团有限公司乔如柏总经理、陕西大统生态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本人)到陕西省林业产业协会的理事单位——汉中亨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参观访问。 汉中亨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是以生产红豆杉产品为主的科技型生产企业。我们一行参观了汉中亨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红豆杉育苗生产基地、桂花树育苗基地,听取了公司发展的情况汇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与公司总经理邵中华等进行了热情友好地交流。 在一首“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中,我们结束了在陕南汉中的参观考察!
个人分类: 人生阅历|2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观汉中洋县志建公司银杏生产基地
jxz1963 2018-8-27 14:32
2018 年8月22日,我们一行五人(陕西省林业产业协会封斌奎会长、陕西大统集团有限公司乔如柏总经理、陕西大统生态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本人)到陕西省林业产业协会的副会长单位——陕西洋县志建药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参观访问。 陕西洋县志建药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是以生产、加工银杏产品为主的科技型现代化企业。我们首先参观了公司产品展示大厅、科研开发大楼、产品加工车间等,并与公司董事长谢志建女士等进行了热情友好地交流。
个人分类: 人生阅历|18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七绝•醉美汉中
热度 1 王震洪 2017-5-22 00:52
七绝 · 醉美汉中 (王震洪, 2017 年 5 月 19 日) 汉中市,陕西省下辖 地级 市,被评为 中国最美十大城镇 ,被誉为 “ 汉人老家 ” 。汉中位于华夏版图之中心,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是 刘邦 西汉王朝的发祥地,蜀汉丞相 诸葛亮 北伐的军事要地。杰出的政治、军事人物 张良 、 韩信 、 萧何 、 张鲁 、曹操、 刘备 、夏侯渊、 黄忠 、 姜维 、马超、张飞、吴玠、吴璘、 方孝孺 、李自成等都在汉中留下深深的足迹。汉中也诞生了伟大的 “ 丝绸之路 ” 外交家 张骞 ,孕育了刚直雄烈的大汉诤臣 李固 。造纸术的发明者 蔡伦 长眠于汉中洋县。诗人 李白 、 杜甫 、 陆游 、 欧阳修 、岑参、元稹、李商隐也在秦巴山区之间游走,吟唱出彪炳文学史的瑰丽诗词墨宝。最近到汉中洋县等调研油用牡丹种植产业,对汉中有所感悟。 (一) 汉水湾湾有几时?孔明天书尽其诗。 ① ② 南无大漠巴山雨,秦岭巍峨听雪离。 ③ ④ ① 汉水: 又称汉江,为 长江 最大的支流,现代水文认为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均在 秦岭 南麓陕西 宁强县 境内,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 ② 孔明: 诸葛亮( 181 年- 234 年 10 月 8 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 琅琊 阳都 (今山东 临沂市 沂南县 )人,隐居湖北 襄阳 ,在汉水流域广交名士,熟读兵书经史地理,研讨天下,吸取秀丽汉水之灵气,兼收各学派之精华,最后才成就了三国时期 蜀汉 丞相,杰出 政治家 、 军事家 、 外交家 、 散文家 、 书法家 、 发明家 、 文学家 。诸葛亮著作代表作有《 出师表 》、《 诫子书 》等,另还有一些军事案例书籍。 ③ 巴山: 是陕西、四川、湖北三省交界山地的总称。西绵延 500 多公里,故称千里巴山。同时也是 嘉陵江 和汉江的分水岭, 四川盆地 和汉中盆地的地理界线。 ④ 秦岭:狭义上的秦岭,仅限于陕西省南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山地,东以灞河与丹江河谷为界,西止于嘉陵江。由于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因而秦岭 - 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 (二) 南郑旱莲真独放,望江碧水已如烟。 ① ② ③ 廊依楼栩家千树,彩虹谦芊锁雾边。 ① 南郑: 南郑县位于 汉中盆地 西南,是汉中 “ 双百 ” 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周 (前 770- 前 256 )春秋时为蜀地;战国时,南郑初属秦 — 厉共公二十六年(前 451 ) “ 左庶长城南郑 ” ,南郑地名始著。南郑是中国最古老的县之一,从夏朝开始,各朝代在南郑都发生了各种各样传奇式事件。 ② 旱莲: 旱莲 属木兰科,盛开时花满枝头、花朵红、白相间,花蕊略呈粉红色,酷似莲花,故称为 “ 旱莲 ” 。是汉中市的市花。 ③ 望江:陕西省 汉中市 古汉台 内的望江楼,始建于 南宋 。宋代的 王象之 在《 舆地纪胜 》中记府署东北隅有 “ 天汉楼 ” ,即望江楼的初称。物换景移,几经兴衰,如今的望江楼,更给人一种庄严隆重之感,它以其别致的造型,巍巍的风姿,早已成为 汉中 古城的标志性古建筑。登楼远眺,四面云山,如展画卷;俯视城区,楼台林立;环顾庭院,古树修篁,花木掩映。登此楼,使人心旷神怡,追往抚今,感慨万千。 (三) 朱鹮有种生逢地,南水千里饮马鱼。 ① ② 英雄如星追历史,绿垠连天碧玉西。 ③ ④ ① 朱鹮 (学名: Nipponianippon )古称 朱鹭 ,东亚特有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等体型,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 羽冠 ,额至 面颊 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由于环境恶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 20 世纪 80 年代仅汉中 洋县 秦岭 南麓有 7 只野生,后经人工繁殖,种群数量已达到 2000 多只( 2014 年),其中野外种群数量突破 1500 多只,朱鹮的分布地域已经从陕西南部扩大到河南、浙江等地。 ② 南水:汉中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地,通过南水北调工程,甘甜的汉江水源源不断流入京津,支撑着京津的社会经济发展。 ③ 绿垠:汉中大地南有巴山,北有秦岭,到处是森林,覆盖达 52% ,绿色是汉中的主色调。 ④ 碧玉西:汉中西南最近发现了高品位的汉中玉,价值很高,是玉中珍品。
个人分类: 作品|4352 次阅读|3 个评论
炸石记
热度 5 Huarong1940 2016-8-21 09:47
1970 年初春,按“军宣队”的安排,我们从汉中南郑县的元坝镇出发,背着铺盖捆扎成的背包,爬了约 10 公里的山路,来到“打鹿池”接收一个“垦殖场”。这个垦殖场是 1958 年的知识青年建立的,主要饲养耕牛,由于种种原因,垦殖场办不下去了,移交给北京机械学院,作为“五七干校”的一个生产点。 打鹿池地处南郑、勉县和宁强三县的交界,海拔约 2800 米。早年原是一个高山湖泊,由于蓄水量逐年减少,仅最低洼的地方剩下一条小溪流,周围形成一片湿地,浅水处为沼泽。在坐北朝南的坡上有一排八间的瓦房,它们下方是一排草屋顶的牛圈。一百多人的师生分别住进瓦房和牛圈的阁楼。 我们分成几个生产组。工程经济系的几名师生作为饲养组,负责养牛喂猪。仪器教研室的教师作为烧炭组,专职伐薪烧炭。其余大部分师生都属于大田组,任务是在中央窪地种菜,在坡地上种植玉米和土豆…… 开头两个月,这百多名“五七学员”的给养全由山下的元坝镇运来,为此专门成立一个十多人的运输队。我依仗三年前有过一千多公里步行串联的锻炼,毫不发怵那二十多华里的崎岖山路,便志愿报名加入了运输队。 从元坝镇到打鹿池主要有两条路。其一,出元坝就进入名叫菜沟的山谷,顺着往复跨越谷底小溪的羊肠小道逐渐向上,长约 6 公里。最后翻越一座百余米高的土山牛儿崖,再走 3 公里抵达打鹿池。其二,从元坝出发沿着去往华山沟的简易公路,走 4 公里到炮坪(那里当年是一个奶牛场)。炮坪西侧有一道山峰,峰顶绵延耸立着像长城似的岩壁,山峰到炮坪附近有一处稍低,是名叫下巴口的垭口。翻过下巴口之后,可沿着山顶的小路,缓慢上行 6~7 公里到打鹿池。这两条路中,前者路近但坡度大崎岖难行,后者路远却相对好走一些。 这一天,轮到我和只 PR (他 1964 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等五人搞运输。早饭后,每人背一只空背篓,拿一根支撑背篓的丁字拐杖,再带一个行军水壶,从打鹿池出发。我们通常选择穿越菜沟的小路下山,我蹦蹦跳跳跑在前面,很快就把伙伴们抛在身后老远,仅两个小时我就轻松地抵达元坝。看见干校总部门前的广场集市熙熙攘攘,我顺便逛了一会儿集市。我不过瞧瞧热闹,什么也不买。其实,那的的确确是一个山区的穷集市,没有任何东西钩得起我的购买欲。 在干校总部食堂吃过午饭,我们给行军壶灌满开水,背起装着 35~40 公斤土豆或大米的竹背篓,动身返回打鹿池。回程必须走通往炮坪的大路,因为这条路绝大部分坡度平缓,让人不觉得是在上山。我们用不了一小时就来到炮坪,仰望高约二百多米的下巴口,只见顶上是半掩于树木之间的乱石,下方是遍布小树的土石坡。稍事休息喝水之后,开始攀登这全程中最艰难费劲的隘口,此处不仅坡度较大,而且没有明显的路径,只能寻找杂乱的石头当作台阶。大伙儿运足了气,把步子放慢踏稳,一步又一步地向上登。不一会儿我和只 PR 就落了后,因为小队里我俩体力最差,每攀上 2~30 米的高度,就得停下来歇口气。停歇时,找一小块平一点的地方,用丁字拐支撑背篓的一部分重量,让腰腿肩少许歇息,待呼吸较为平稳,再继续向上攀登。我俩花费一个小时才上到坡顶,这是一个脚下和两侧皆垒着巨石的垭口。我们找个 5~60 公分高的石坎,背靠着它卸下背篓,一口气喝干了行军壶里的水……汗水早已湿透全身,一阵山风吹过来,感觉透心凉。 “此处正当风口,不能久歇!”只 PR 对我说。我俩迅速背起背篓继续上路。后面的行程就轻松多了,连走带歇大约两小时便回到打鹿池。 我先把货物送到储物室交差,然后立即去厨房讨水喝。主厨曹师傅对我说:“看,头发都汗湿得往下滴……一路够辛苦的。各个作业队还得一小时后才收工,我这里刚蒸上米饭。你来得正巧,喝些米汤吧。” 每逢蒸米饭时,厨房就往米汤里加开水,将它兑成一大桶,开饭时给大家当汤喝。他给我舀了一大碗尚未兑稀的浓米汤,表示犒赏。 我端着米汤到后山坡的工棚里,点燃一堆炭火,一边烘烤汗湿的衣服,一边喝着米汤,感觉很爽……我悠闲地在山坡上向下眺望,大田组的伙伴们正在夕阳下弯腰挖地。与那种单调的劳作相比,我更喜欢下山运输。 晚上睡前脱衣服时,我感觉后背火辣辣地疼痛。郭瑞林帮我一看,发现后腰下部有一块蜕皮露着红肉,原来是白天被竹背篓的底托磨破了。 “你也太瘦了,骨头和竹竿之间毫无缓冲,怪不得这么不经磨……”老郭说着连忙去校医冬大夫那里要了些碘酒、红汞、纱布和胶布,为我处理伤口。一周后,再轮到我下山运输给养时,我带了一条毛巾,把它折叠成一个小垫块,背背篓前用麻绳把这块软垫捆在后腰上,我的后腰便安全无恙了。 打鹿池的天气多雨雪并反复无常,完全与无线广播的天气预报无关。遇到恶劣天气当然不能下山运给养,而且,常常早晨出发时是好天,途中突然变天,搞得我们狼狈不堪。大家便常常议论:“为什么不修一条公路,用学校的卡车来运输呢?”百多名师生在这荒山野岭之上, 生活物质的供应毕竟是一件大事,军宣队终于采纳这条建议,决定修筑通往打鹿池的公路。 首先,制图教研室的饶 LF 带领两名学生,扛着平板仪勘察出公路的路线。饶 LF 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水电专业,咱们刚到元坝时他就被派去给当地设计并修建一座小水电站,此时尚未完工。饶 LF 设计的这条公路起点是炮坪,在炮坪北面的山坡修一段盘山路上到下巴口,穿过下巴口后,基本沿着原来通往大鹿池的小路,仅将路基拓宽即可。公路全长约 10 公里,共投入四、五百人的劳力。当时,来到元坝五七干校的还有机械二系(金属热加工)和工程经济系的学生,他们也加入了这一支“筑路大军”。 我们机床教研室有十几人在山上,承担了距离打鹿池约 3 公里远的一段修路工程。这里是一片高山草甸,地势比较平缓。初看起来,这个工程比较简单,在斜度不大的山坡上,挖出一个 L 形截面的路基,一般的路宽仅 3 米就够了。于是,我们镐刨锹挖地干了起来,工程进展相当顺利。一个星期之后,来到一处横向坡度稍大的地段,靠坡的里侧挖了一半的深度遇到了岩石,即使用鹤嘴锄也刨不动,工程不得不停顿下来。班长郝 GF (机床教研室的党支部书记)召集全班开会商讨对策,他说:“刚才,我去相邻的床 115 班学生那边瞧了瞧,他们承担的地段全都是土坡,从下巴口到打鹿池,各段都和他们一样,工程进展很快。只有咱们运气忒好,遇到啃不动的硬骨头了……大伙儿说说,怎么办?” “这一带的岩石都连着山体……” “电影上都见过,打眼放炮炸石头……” “搞爆破?那可是专门技术……” “咱们这里瞎吵吵没用!赶紧地,向上级请示报告吧。” “…………” 大家七嘴八舌过后,班长总结道:“我们班也不能停工,沿着线路继续向前,找能挖得动的地方挖,遇见连山石就暂时放下,等待上级指示。” 上级的指示很快就来了:下巴口那里全都是岩石,都必须用炸药爆破。元坝干校总部立即组织一个工程爆破训练班,大鹿池连部派一名教师去那里学习。被派去学爆破的是制图教研室的卢 JM ,他和我同一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机械学院,性格沉稳,说话慢斯条理,个子高,大家叫他大卢。他去了不过三两天,就从爆破训练班毕业回来了。大卢背着竹背篓,里面装着 TNT 炸药和导火索,手提的书包里装着雷管。另有几名机械二系的学生扛来了一些钢钎和大锤。热处理教研室的陈仁悟等在元坝支了一个铁匠炉, 陈 仁悟 老师掌钳,黄JR老师抡锤。 这些钢钎就是他们用八角型钢打造的。陈 仁悟 老师那时已四十多岁,算是来干校的教师中年龄较大的。 打鹿池连部指示,爆破施工由我们班自己来承担,大卢只负责技术指导和保管爆破器材。班长指定我、于 YH 和王 FS 组成一个三人爆破小组。我的任务是扶钢钎、装炸药和点炮,于和王干的是体力活——抡大锤砸钢钎。在大卢的指导下,我们挑选一处表面水平的岩石,练习打第一个炮眼。我蹲下扶着钢钎,大卢让于 YH 站在我的对面,举起八磅铁锤往钢钎头上砸。我说:“我的头正对着于 YH 的锤头,让人怪害怕的,生怕它砸到我的脑袋。让他在我侧面抡锤更安全吧?” “不,除非锤头从锤把上松脱,才可能落到你头上。锤头稍微有点松,握锤的手就会有感觉,可随时注意检查加固。如果在你的侧面抡锤,万一锤头砸偏滑下来,可能砸到你的胳膊,那样更危险。现在他正对着你,如果锤头滑下,也可能碰到你的手,因此你把握钢钎不要太用力,手要松弛些,免得你的手和锤头硬碰硬。”大卢解释道。 于 YH 每砸一锤,我把钢钎拧转 90 度,随着碎石的飞溅,炮眼的深度逐渐增加。于 YH 砸了十几锤就头上冒汗,大锤的落点也失了准头。大卢连忙叫停,换上王 FS 来抡锤。我们都在电影上见过行家打炮眼,是把大锤从身后抡起来划个圆圈向前落下。我们不敢把大锤抡圆了,那样太没准头,只能从前面举起来往下砸。刚开始举锤不敢太高,逐渐熟练之后,才敢把锤举过头顶。当孔深超过 4~5 公分之后,碎石渣不能自动蹦出,每当换人抡锤的空挡,用一个铁皮弯成的提勺清理炮眼里的碎石。我们每一锤砸得不够狠,效率自然低下,忙活了一上午才打好一个炮眼,深度大约 30 多公分。 大卢亲手表演怎样装填炸药。他拿出一根好像擀面杖的圆木棒, 30 公分长,它和提勺都是从爆破训练班带回来的。大卢先将一筒蜡纸包装的 TNT 炸药插入炮眼,再用圆木棒把炸药轻轻捅到底,再插入雷管和导火索,最后用黄泥封堵洞口,导火索的外部长度不足 30 公分。 “现在,可以点炮了。除了小张和我,大家都躲到那个山坡后面去。”大卢指着远处的一个山凹,对班长郝 GF 说。于是,爆破小组的于和王,连同挖掘路基的伙伴们都撤离到 50 米开外。大卢从衣兜里掏出他点烟的一盒火柴,对我说:“小张,你来点燃导火索吧。” “好的。”我有点激动地回答,并接过那盒火柴。 “等我撤到他们那边之后,你划着火柴去点导火索,一定要看清那导火索喷出火星后,再撤离。这一段导火索燃烧的时间,足够你跑到安全地带。你不要慌,但也要快跑。”大卢叮嘱完毕,就不慌不忙地往那山凹走去了。 我盯着那露在外面的一截导火索想:“炮眼口上堵的那一点黄泥,长度不过 5 公分,够不够让炸药充分发挥威力呢?”然后,我独出心裁地搬了一块篮球大小的石头,把它压在炮眼上,以为这石块比那一点黄泥有分量。再抬头看大卢,他已经到了安全地带。我打开火柴盒拿出一根火柴,用力一划,喀嚓一声火柴梗断了。再划一根,扑哧一声刚着的小火苗立即熄灭。因为我生平首次和烈性炸药打交道,未免动作有些慌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火柴质量太差。那个年头,香烟和火柴都属于定量供应物资,而且一盒火柴里足有四分之一不合格,或梗太细,或火柴头没药,或只有小半个药头……我定下心来,仔细挑选了一根梗较粗药头饱满的火柴,果然一划就着,把它凑近导火索端头去点火,看真切导火索燃烧起来了,直起身向后转拔腿就跑。 我跑到山坡后面和伙伴们会合之后,大家一同伸着脖子,张望着那爆破点的方位,正纳闷等的时间怎么这么久?……“轰隆”一声,一股碎石和烟尘冲天而起,其中一块黑鸦鸦的石头飞得特别高,好半天才落地。我们一起跑回去,迫不及待地观察战果。 “太好了!咱们有把握完成这一段的修路任务了。现在收工,回打鹿池吃午饭。下午带撬杠和大绳来,清理这些大块的岩石。”班长郝 GF 宣布。 往回走的路上,我暗暗自我检讨:“不该自作聪明在炮眼上压石块,那家伙像炮弹似的飞得老远,如果砸着人就糟糕了……”。 下午的作业比上午快一点,又放了一炮,另外打出半个炮眼。 第二天下雨,没有出工。每逢雨天最无聊,我们就得整日地开会或学习文件。 第三天出工,一共放了 3 炮。晚上开班会,请大卢来列席,讨论怎样加快爆破作业的速度。结论是增加打炮眼的小组,每次同时多点几炮。大卢建议:“我带来的导火索都截成现在的长度了,为了保证安全,最好每次只点两炮。再增加一个打炮眼小组就可以了。” “同时点两炮,第一个没问题,第二个可是有点紧张。那火柴质量太次,弄不好得划好几根,越着急越划不着……”我说。 “两炮同时点,不使用火柴,用一支点燃的香烟更可靠。”大卢解答了我的疑问。 “那就这样定了,再增加一组打炮眼,我、苑 LZ 和郭 RL 。两个炮眼的装药点炮都由小张负责。”郝 GF 最后拍板说。 班会之后,大卢避开众人对我说:“走,我带你去看我秘藏炸药的地方。”天已经漆黑,我俩来到牛圈的最西头,紧贴着牛圈的山墙,有一小土坡,登在土坡上伸手能够得着牛圈的稻草屋顶。大卢在屋顶的边缘掏了相隔一米远的两个洞,炸药和雷管都用塑料薄膜包裹严实,分别藏在这两个草洞里。他把洞口的稻草抹平,别人看不出来那里有洞。大卢压低声音说:“离开爆破训练班时,领导要求我们,回驻地后自己想办法把炸药藏好,既要安全,又要保密……” 第四天,全班一同清理前一天爆破的石块,没有爆破。 第五天上午,两组分隔三米远,同时打出两个炮眼。我将它们装好药后,大卢点燃一支香烟递给我。等大家都撤到安全地带之后,我拿燃着的烟头去触导火索头,拿开烟头一看,导火索丝毫没有动静。再触一下,还是没点着。这才体会到导火索相当难点燃,绝不像我幼时用线香点鞭炮那么容易。我转过身大声喊:“点不着,点不着!”远处的众人没听清我喊什么,都把身子更往山凹里缩。我向前跑了几步,挥舞着香烟接着喊:“用烟头点不着哇!”大卢见我跑了几步又站住,似乎也听明白了。他朝我跑过来说:“这香烟质量不太好,你点炮之前要猛吸它一口,趁烟头红亮时赶紧点。”他说着把两个手指贴近嘴唇,做吸烟状。 “好吧,你赶快回那边去,我照你说的再去试一下。”我说,然后回到炮眼跟前,弯下腰用左手抓着导火索,右手把香烟放进嘴里狠狠地吸了一口,那烟头是比先前红亮起来,再狠吸一口,立即把烟头和导火索对接,看清楚导火索已经喷着火星,急急忙跑到第二个炮眼处,如法炮制……啊!这个也点着啦,赶快跑! 就这样,同时放两炮成功了。但是,我因为猛吸了几口香烟,感觉有点恶心,中午吃饭都没胃口。苑 LZ 笑嘻嘻对我说:“你从来不抽烟,这头一回尝试的又是最次等的香烟,大卢他们抽的是《羊群牌》,才 9 分钱一盒!不连着吸就会自动熄灭。难怪你的反应这么大……” “小张,你下次点炮时,别把烟吸进肺里,应该刚吸到嘴里就赶紧吐出去。”老郭教我说。 此后,我们每次都同时放两炮。直到筑路完工,都很顺利,从来没出现过哑炮或其他安全事故。 说实话,我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修了这条土质公路,它的质量毕竟很差,通车后也让我们吃了不少苦头。开来打鹿池的卡车经常陷入泥坑而不能自拔,尤其下雪后,雪水的缓慢渗透把路面泡成许许多多烂泥塘。每当元坝干校总部来电话,通知卡车某时某刻出发开往大卢池,我们就掐着时间等候。一旦过了一、两个小时卡车仍未到达,连部就得派出十多人,扛着缆绳和铁锹等沿着公路下山,寻找陷于中途的卡车并解脱它的困境。有时还得帮助卡车减轻载荷,记忆中有一次,秋季黑夜阴天无月光,我和苑 LZ 每人卸下一袋面粉( 20 公斤),扛着它踩着滑不出溜的烂泥路,踏着舞步似的走 3~4 公里才回到打鹿池。最极端和记忆尤深的一次,我们这一支“救车队”从大鹿池出发,走到下巴口都没见卡车的踪影。当我们走出下巴口,一眼望见远方刚出炮坪的坡道上正扒着那辆卡车。我们沿着盘山公路小跑下山,来到卡车跟前,看见它的车身歪斜,一只后轮陷在大坑里。那位开车的师傅缺乏越野的经验,从后轮刚打滑起一直拼命地踩油门,原来的一个浅泥坑被车轮刨成深坑,汽车的后桥都挨着路面了。我们先卸下车上的货物,搬运到车前方 40 米处的路边,再用千斤顶托起卡车的后桥,逐渐往泥坑里填入石块,最后十几人前拉后推,终于把卡车解救出来。 无论如何,这条公路修好后,我们再也不用人力运输给养了,卡车每隔一两个月给打鹿池运来生活物资和生产工具。打鹿池连部还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随时跑运输。 路修好后不久,在元坝的学生们都下山并毕业。天气转暖,我们伐木砍竹搭建了两座工棚,从牛圈的阁楼搬出来,住进了工棚。当年夏天,我们安装了一台柴油发电机,告别了煤油灯照明的日子。机床教研室受命成为砖瓦生产组,在后山靠近蓄水池的斜坡上挖了一个土砖瓦窑,我们学会了烧砖炼瓦。秋天,我们盖了三间干打垒的砖柱瓦房。学校的卡车从汉中河东店运来许多双层铁床(原来学生宿舍用的)。当年冬季严寒到来之前,我们住进了自己修建的新瓦房。 后记 三十六年后的 2006 年三月,我和施 JC 、邓 SC 等旧地重游到了元坝镇。听说饶 LF 建的水电站至今仍在发电。我们来到炮坪,那里成了黎坪实验林场的一个林木保护管理站。管理站后院有一道大铁栅栏门,那是通往打鹿池公路的入口。林木管理站的站长打开铁门,我踏上自己修筑的那条公路。原来的路旁大片的荒山从二十多年前开始造林,现在已长满了茂密的 20 多米高的水杉树,我们修的路成了一条林间公路。站长说,打鹿池已经成为他们管理的高山林地,当年的瓦房牛圈都已废弃倒塌,他们偶尔也开车去大鹿池……我深感遗憾的是,那天到炮坪已经是下午 3 点多,没有时间去打鹿池了,因为汉中市到元坝的山间公路年久失修,路况极坏,给我们开小车的司机坚持要在天黑之前越过大垭返回汉中。这一次,我们错失了再亲眼一睹打鹿池风光的机会。
个人分类: 校园生活|4667 次阅读|11 个评论
《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Ⅱ—纪念西北联大汉中办学75周年》出版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4-9-29 13:15
《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Ⅱ—纪念西北联大汉中办学75周年》出版 由陕西理工学院院长何宁教授主编、陈海儒、郑宽明副主编的 《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Ⅱ—纪念西北联大汉中办学75周年》,2014年8月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张岂之任学术顾问;方光华(西北大学校长)等八所后继学校负责人任编委;姚远、姚聪莉、李巧宁任学术指导。 全书68万字。收入20余所高校70余位专家的60余篇论文。分为“西北联大与大学精神”、“西北联大与区域发展”、“西北联大史研究”、“西北联大人物研究”、“附录”等栏目。 其中有: 姚远,姚聪莉:《西北联大留给陕南的一笔高等教育遗产:陕西省立师专总校与分校的前世今生》(原载《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4):11-18;36) 杨云霞,姚远:《西北联大法学教育与陕西近代法制教育的初创》 尹小冬,姚远:《1945年李约瑟博士访问西北大学初探》(原载《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3(4):670-676) 钱海婷,白秀英,姚远:《岳劼恒的科学贡献与治学思想研究》 王淑红,姚远:《曾炯与希尔伯特第17问题》(原载《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3(4):660-663) 可向029-87233647(世图市场营销部)购书。
个人分类: 西北联大往事|2371 次阅读|1 个评论
秦岭三题
sstone2009 2013-9-11 18:06
九月九日驾车自汉中归西安 玉带蜿蜒伏秦岭, 山险林茂秋渐临。 早发晌至若梦觉, 身后汉地身前秦。 汉中杂咏 朱鹮羚牛金丝猴, 秦岭巴山汉江流。 往事已去两千年, 汉王拜将梦还有。 秦岭 秦岭好雄奇, 绵延数千里! 深处有人家, 门前起高架。
个人分类: 诗词欣赏|24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二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在汉中举行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3-8-5 14:56
为了总结西北联大扎根西北的办学经验及所体现出的传统与大学精神,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该领域研究,继 2012 年 9 月首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成功举办后, 2013 年 8 月 3 — 4 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院校主办,陕西理工学院承办的第二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暨纪念西北联大汉中办学 75 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汉中隆重召开。 汉中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宗林、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郭立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陈浩分别致辞,回顾了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南迁汉中艰苦办学的历史,及西北联大对汉中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认为西北联大的办学历史,不仅为今天陕西的高等教育,也为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全国的高等教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西北联大师生在艰苦环境下,以办学救国为使命,仍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涌现出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西北联大精神对今天的大学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 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校 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昌学院、西安工程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及汉中市、城固县等 20 多所院校及科研单位的 70 余名专家学者 欢聚汉中,重温西北联大的历史,交流与研讨“西北联大与大学精神”, 展示了西北联大研究新的进展。 一、进一步弘扬与发掘了西北联大的传统与大学精神。 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张岂之教授在《我对中国大学精神的理解》中认为,中国高等教育与中华民族复兴存在紧密联系,这不是任何人的意志使然,而是历史形成的。通过对抗战时期西北联大的研究,必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的大学精神,结合自己的理解,他将中国大学精神归纳为:民族蒙难,教育救国;科学精神,人文依托;文化传承,新知创新;大学昌盛,国家富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陈浩研究员在《用思想文化提振大学精神》中认为,西北联大诞生于中华民族危难深重之时,当时联大学人所追求的爱国兴学、发愤图强、民主进步、公诚勤朴等理念,对近代大学精神基调的确立有着积极影响。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教授在《西北联大与大学精神》中认为,西北联大不仅将中国大学制度系统地植入西北,更重要的是,西北联大对中国大学精神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读。它说明只有民族独立自由才有大学的学术自由,学术自由离不开国家战略的自觉实践,离不开民族文化的高度自觉。西北大学作为西北联大的子体院校之一,在办学过程中始终服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致力于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和学术创新,力图搭建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桥梁,维护和发扬了西北联大的精神传统。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在《历史需要诉说:西北联大的命运与意义》中通过大量新挖掘的史料,阐述了正是因为有西北联大的存在,才使得汉中在当时成为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中心,并认为西北联大留下了巨大的教育遗产及宝贵的精神财富,相信再度走入国人视野的西北联大,必将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赵忠教授《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的新使命》一文认为,我们研究西北联大就是要弘扬联大在艰苦岁月中形成的扎根西北、爱国进取、艰苦奋斗、勤劳质朴的传统与精神,从而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注重大学文化建设中的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创新性与和谐性。西北大学副校长李浩教授强调,虽然历史具有选择性和多面性,但是我们不应该遗忘西北联大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贡献以及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厦门大学张亚群教授从西北联大的文物、校歌校训和办学实践,论述了西北联大的民族精神的独特品味。西北大学赵弘毅研究员论述了西北联大光荣的革命传统与高远的学术追求。西北大学姚聪莉教授分析了西北联大学术自由的重要体现和特征,指出西北联大学术自由是抗战时期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并对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西北大学副校长李浩教授、西安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刘德安教授也就西北联大的文化传统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进行了独到的解读,认为大学教育必须确立坚定的民族精神导向。 二、进一步拓宽了西北联大的史实和发展脉络。 西北大学姚远教授、姚聪莉教授《西北联大留给陕南的一笔高等教育遗产:陕西省立师专总校与分校的前世今生》,通过确凿的档案文献考证,确认今陕西理工学院与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总校及分校、由西北联大师范学院发展而成的国立西北大学教育系、北京大学汉中分校( 653 分校)一脉相承,其学源于平津,地缘于陕南,有“师”、“工”两源。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邹放鸣教授、薛毅教授就私立焦作工学院与西北联大的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认为焦作工学院是西北联大一个富有特色且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组成部分,学校从路矿学堂到焦作工学院、再到中国矿业大学,其成长发展伴随着历史的风雨与时代的沧桑,但始终与国家工业化进程同步。西安科技大学副校长杨更社教授通过史料分析,认为西安科技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 1938 年成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工程系,而矿冶工程系由原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矿冶系(成立于 1895 年的采矿冶金科)和焦作工学院矿冶系(成立于 1909 年的采矿冶金科)合并组建而成。西安交通大学杨龙先生就西北联大医学院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另外,西北联大常委许诵明的后人许冬冬、许兴凯教授的后人许继昌等回忆了抗战时期祖辈和父辈以一代知识精英家国天下的胸怀在陕南的工作与生活,为我们研究西北联大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这些论文对史料的考证与梳理,为我们进一步澄清西北联大史实和脉络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中国矿业大学、西昌学院、西安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校追溯和续认为西北联大支脉学校并提供研究论文,特别是西北联大办学地汉中陕西理工学院的积极介入,也进一步扩大了西北联大研究的地域和所涉学校范围。 三、进一步深化了西北联大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华中师范大学余子侠教授《抗战时期高校联办的历史反观》,系统梳理了抗战时期高校联办的四种类型、四大支力和四类成就,认为西北联大的办学传统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 西北大学赵万峰《论开发西北热潮对西北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认为, 20 世纪 30 年代的西北开发热潮极大地推动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发展,包括西北联大在内的一些高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组建的,西北联大落户西北不仅促进了西北高等教育体系最终成型,而且促进了西北社会的发展。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朱卫国教授与尚季芳教授的《抗战时期内迁高校与西北地区现代化》,认为西北联大对西北地区开启民智、经济建设、政治民主建设等均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而这一切又极大地推动了西北地区的现代化。西北大学曹振明《以学科为中心论西北开发与西北联大》认为,西北联大对西北开发产生了高度自觉,其学科发生了以西北问题为研究对象的集体转向,并主动承担起了开发西北的重大使命。陕西理工学院院长何宁教授、李巧宁教授等的论文,则从西北联大的社会服务思想与实践及西北联大的建立与陕南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梁严冰《西北联大与西北历史研究》,杨云霞、姚远《西北联大法学教育与陕西近代法制教育的初创》分别阐述了西北联大对西北历史研究和陕西近代法学教育的初创,梁严冰在其论文中还特别指出西北联大时期的西北历史研究,是 20 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与影响至深至远。 四、对西北联大时期的重要学者进行了考察与研究。 天津大学高教研究所王杰教授的《以建设中国现代大学的视角认识李书田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认为李书田任北洋工学院院长和西北联大常委时,使北洋工学院成为中国大学向现代大学转型的样板,又播火西北,为西北高等教育植根,还将西北联大精神传播到了西康、贵州、浙江等地。河北师范大学戴建兵、张志永教授《抗战时期齐国樑先生在西北》一文,对齐国樑先生为民族抗战和发展大西北教育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尹晓东、姚远教授《 1945 年李月森博士访问西北大学》论述了 1945 年 9 月中旬李约瑟博士来汉中,访问西北联大的过程,为西北联大扎根西北,融会世界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钱海婷、白秀英、王淑红、姚远等还就联大教授岳劼恒、曾炯等的教育思想与学术贡献进行了研究,提供了数学、物理学等学科领域科学教育的新个案。高远《书生本色——陈石珍》通过细节分析,勾勒了 1940 — 1942 年间担任西北大学校长的陈石珍的书生本色。 与会代表参观了古路坝西北联大地理系、生物系、工学院办学遗址、城固西北联大法商学院办学遗址、西北联大发掘增修张骞墓碑刻等,发出《关于保护西北联大遗产、弘扬西北联大精神的倡议书》,呼吁共同保护西北联大的文化遗产,弘扬西北联大精神,加强对汉中的智力支持,确定 2014 年 8 月由西北师范大学承办在兰州举行“第三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初拟 2015 年由天津大学承办,在天津举行“第四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 ​
个人分类: 西北联大往事|3826 次阅读|1 个评论
被遗忘的《汉中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热度 1 zhpd55 2013-5-31 10:27
被遗忘的《汉中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诸平 陕西省高校学报 2013 学术年会( 2013-05-29 至 06-01 在宝鸡召开)主题是高校学报对学科建设以及 学术育人的探索与实践,本人在我们学报出版 100 期座谈会上的发言中有一部分内容与此有关,为了更加贴近学术年会主题,又整理补充了一部分内容,主要是看看陕西高校的一些教授、博士、突出贡献专家等他们早期发表的论文情况,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是以高校学报为主。因为需要查阅邓方安教授的相关论文,通过美国《数学评论》数据库( MRDB )检索,发现了过去我们在多种场合和有关 MRDB 收录中国期刊的统计报告中(见《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 MR数据库淘汰中国期刊缘由分析 ; 1940~2007年MR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统计与分析 ),尚未包括《 汉中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真可谓是一种被遗忘的MRDB数据库收录期刊。其实 MRDB 收录该刊始于 1988 年,就陕西入选 MRDB 的高校学报而言, 《 汉中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 MRDB 的时间仅次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和《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这 2 种学报均是 1982 年入选 MRDB ;而且要比《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早 7 年,但是令人遗憾的是 1988 年入选,收录了第一期、第二期的 15 篇论文,其中有 10 篇论文有专家的评论, 1989 年收录了第一期 8 篇论文之后,就再没有看到收录摘评的相关信息(见下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稿源有限,出版难以保证其连续性所致。 表 1 入选 MRDB 的陕西期刊 No Journal ISSN Since End Titles Reviews 1 Basic Sci. J. Text. Univ. 1006-8341 2003 2007 2 Chinese J. Appl. Mech.(Xian) 1000-4939 1993 1999 41 4 Gongcheng Shuxue Xuebao ( Xi'an Jaotong Univ. ) 1005-3085 1993 now 5 J. Baoji Univ. Arts Sci. Math. Colloq. Chin. Univ. 1007-1261 2004 2007 426 6 J. Baoji Coll. Arts Sci. Nat. Sci. 1007-1261 1995 2003 198 7 J. Northwest Univ. 1000-274X 1982 Now 8 J. Shaanxi Normal Univ. Nat. Sci. Ed. 1672-4291 1995 Now 9 Pure Appl. Math. (Xi'an, Northwest Univ.) 1008-5513 1986 Now 10 Chuncui Shuxue yu Yingyong Shuxue 1008-5513 1984 1986 3 11 Xi'an Jiaotong Daxue Xuebao 0253-987X 1982 Now 12 Hanzhong Shiyuan Xuebao Ziran Kexue Ban 1007-0842 1988 1989 23 17 1988 ( 1 ) 6 6 1988 ( 2 ) 9 4 1989 ( 1 ) 8 7 表 2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被摘评的 23 篇论文 Liu, Zhong Xing ; Xie, Li Zhi . Sequences in the space $l\sb p$. (Chinese) Hanzhong Shiyuan Xuebao Ziran Kexue Ban 1989, no. 1, 1--5. MR1021814 (91c:40018) An, He Ping ; You, Zhao Yong . Optimality conditions and duality in nonconvex nondifferentiable programming. (Chinese) Hanzhong Shiyuan Xuebao Ziran Kexue Ban 1989, no. 1, 6--9, 5. MR1021815 (90m:90239) Zhao, Wan Zhong . Fundamantal groups of fuzzy topological spaces. (Chinese) Hanzhong Shiyuan Xuebao Ziran Kexue Ban 1989, no. 1, 10--17. MR1021816 (90j:54007) Bai, Yong Cheng . Some properties of $L$ -fuzzy topological spaces generated by ordinary topological spaces. (Chinese) Hanzhong Shiyuan Xuebao Ziran Kexue Ban 1989, no. 1, 18--20. MR1021817 (90j:54003) Ye, Tian Shun . On the proof of Desargues' theorem in the plane. (Chinese) Hanzhong Shiyuan Xuebao Ziran Kexue Ban 1989, no. 1, 72--76. MR1021818 (91g:51019) Zhang, Xiao Hong . An equivalent definition of linear spaces. (Chinese) Hanzhong Shiyuan Xuebao Ziran Kexue Ban 1989, no. 1, 77--79. MR1021819 Deng, Fang An . The Pythagorean theorem'' on a surface and its application. (Chinese) Hanzhong Shiyuan Xuebao Ziran Kexue Ban 1989, no. 1, 80--83. MR1021820 (91b:53003) Xu, Ya Ping . Amalgamations of minimal terms and their $\nabla$ '' distribution. (Chinese) Hanzhong Shiyuan Xuebao Ziran Kexue Ban 1989, no. 1, 84--91. MR1021821 (90m:03106) Pu, Yi Shu ; Bai, Yong Cheng . Connectedness of $L$ -fuzzy topological subspaces. (Chinese) Hanzhong Shiyuan Xuebao Ziran Kexue Ban 1988, no. 2, 1--3. MR1023474 An, He Ping . Systems with mutual interference. (Chinese) Hanzhong Shiyuan Xuebao Ziran Kexue Ban 1988, no. 2, 4--8, 44. MR1023475 (90m:92076) Sun, Guang Cheng ; Min, Chang Tai . Problems of 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of solutions to inhomogeneous third-order parabolic-hyperbolic equations. (Chinese) Hanzhong Shiyuan Xuebao Ziran Kexue Ban 1988, no. 2, 9--16. MR1023476 (91a:35124) Lin, Yong Fa . The use of elementary transformations to find generalized inverses of matrices. (Chinese) Hanzhong Shiyuan Xuebao Ziran Kexue Ban 1988, no. 2, 17--22. MR1023477 Jiang, Hao . Properties of quasi-alternating BCK algebras. (Chinese) Hanzhong Shiyuan Xuebao Ziran Kexue Ban 1988, no. 2, 23--24. MR1023478 Huang, Pu Shen . Two-parameter isometric $\beta$ -splines. (Chinese) Hanzhong Shiyuan Xuebao Ziran Kexue Ban 1988, no. 2, 25--29. MR1023479 (91a:65024) Huang, Da Qi . Strong and weak convergence. (Chinese) Hanzhong Shiyuan Xuebao Ziran Kexue Ban 1988, no. 2, 30--35. MR1023480 (90j:46021) Xiong, Qi Cai . Some remarks on Riemann-Lebesgue integrals. (Chinese) Hanzhong Shiyuan Xuebao Ziran Kexue Ban 1988, no. 2, 36--39. MR1023481 Jiao, De Min . The method of mathematical induction in mathematical analysis. (Chinese) Hanzhong Shiyuan Xuebao Ziran Kexue Ban 1988, no. 2, 68--70. MR1023482 You, Zhao Yong ; An, He Ping . An auxiliary algorithm for minimizing the sum of a nonconvex function and a nondifferentiable function. (Chinese) Hanzhong Shiyuan Xuebao Ziran Kexue Ban 1988, no. 1, 1--6. MR0999282 (90g:90156) Xie, Li Zhi ; Liu, Zhong Xing . Unconditional convergence in $L\sp p $. (Chinese) Hanzhong Shiyuan Xuebao Ziran Kexue Ban 1988, no. 1, 7--9. MR0999283 (90e:40005) Pu, Yi Shu ; Bai, Yong Cheng . A cohesion lemma'' for continuous order homomorphisms. (Chinese) Hanzhong Shiyuan Xuebao Ziran Kexue Ban 1988, no. 1, 10--13. MR0999284 (90g:54003) Ma, Zhong Bao . Quasi-uniform convergence of series. (Chinese) Hanzhong Shiyuan Xuebao Ziran Kexue Ban 1988, no. 1, 14--17. MR0999285 (90f:40004) Chen, Shui Li . On the solutions to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for some classes of (systems of) $n$-dimensional linea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Chinese) Hanzhong Shiyuan Xuebao Ziran Kexue Ban 1988, no. 1, 18--21, 30. MR0999286 (90h:35055) Ye, Tian Shun . On some methods for computing cross ratios. (Chinese) Hanzhong Shiyuan Xuebao Ziran Kexue Ban 1988, no. 1, 22--25. MR0999287 (90j:51027)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研究|4145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二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8月上旬在汉中举行
kexuechuanbo 2013-5-2 12:19
第二届西北联大论坛邀请函(第一轮通知20130502).pdf “ 第二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2013年) ” (纪念西北联大汉中办学75周年)邀请函 (第一轮通知) 2013 年是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汉中(城固)办学75周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拟于2013年8月上旬在陕西汉中联合举办 “ 第二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 ” (纪念西北联大汉中办学75周年)。论坛由陕西理工学院承办,城固县人民政府协办。 1938 年4月,南迁汉中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奉教育部令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其六个学院分设在三个县:校本部、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后改称师范学院)、法商学院设在城固县城,工学院设在城固县南部山区古路坝,医学院设在汉中(时称 “ 南郑 ” )城内,农学院设在勉县武侯祠。 经1938年7月和1939年8月两次分立,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各学院同其他相关校院合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开始分批迁兰州,1944年全部迁到了兰州)、国立西北医学院、国立西北大学等五院校。除国立西北农学院在杨陵(时称 “ 武功县张家岗 ” )办学外,其他院校大都在汉中办学至抗战胜利后。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及其分立院校在汉中办学达8年之久,为 在抗战烽火中保全中国高等教育、奠基西北高教基础及发展汉中地方经济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汉中人民含辛茹苦、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和养育了西北联大的上万名教职员生,为他们在战乱之中安放了一张张平静的书桌。汉中的山山水水见证了西北联大师生辛勤苦读、矢志报国的身影,西北联大的师生以他们的青春和智慧给汉中带来了活力。 75 年后的今天,西北联大扎根西北、爱国重教、研究学术、服务社会、传承文化、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在感召着我们;75年后的汉中(城固),依然处处显现着西北联大的身影,期待着与西北联大血脉相连的专家学者的寻根之旅。 2013 年8月,让我们欢聚汉中,重温西北联大的历史,探求西北联大的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更好地履行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共谋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大繁荣。 真诚邀请您共襄盛举,出席会议并发表宏论。 陕西理工学院 2013 年5月2日
个人分类: 西北联大往事|279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秦岭深处
sstone2009 2013-4-19 20:52
昨日从西安往汉中,高速公路穿进秦岭深处,阳光明媚,气温颇有初夏的热气,两边植物枝叶繁茂,青翠欲滴。夜里在汉中的宾馆,听了半夜的雨滴窗台声音,早晨起来,雨仍然很大地下着。今天下午,我们又从汉中往西安方向穿进了秦岭。一路已无多雨,气温却骤然下降,在宁陕服务区小歇,空气清新,神清气爽,穿着衬衣外套,有点不抵山里的寒意,只好匆匆进车离去。两边群山顶尖,雾霭袅袅,仿佛有仙人腾云而过。 年前也曾从同一条路进过秦岭,彼时树木干秃,一片萧瑟。数年前,从宝鸡到凤县也进了几次秦岭,都在夏季,树木苍翠茂密,溪水潺潺,瀑布直挂天际,电线架子一直伸入秦岭更深处。 我想,倘若可以如山里的村民一般,到秦岭深处,攀爬过一座山,到山间的谷底捧一捧清澈的山涧水,喝一口,把山的清凉沁入心脾,又是何等的惬意! 或者,秦岭深处,只是我的臆想,倘在车子里,在修缮通途的公路上,我才可以在旁观里感受秦岭的俊美、浩瀚;倘真要探入进去,只怕被秦岭彻底吞没,失了魂灵。
个人分类: 山水印象|27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汉中: 陕西江南美景照
热度 2 zhpd55 2013-4-2 16:16
利用3月29-31日在陕西汉中市红叶大酒店参加“第9届国际数论会议”之际,浏览了汉中市区的几处景点,照了几张照片,希望能够体现出江南美景,与大家共同分享。 1)汉中石门栈道 2)遍地花开,吸引八方贵客 3)汉中博物馆
个人分类: 风景如画|6755 次阅读|4 个评论
故宫博物院刘承琮老先生亲眼见证西安临大-西北联大南迁汉中
kexuechuanbo 2013-3-31 12:07
刘承琮:我所经历的故宫古文物南迁 2012-10-1116:59:00作者:刘源隆来源:环球网 更多 ——刘承琮93岁口述于北京方庄 我所经历的古物南迁 “我是北京人,我要回家!”爷爷在弥留之际口中不停的说着,慢慢的闭上了眼睛,走完了他九十四岁的历程,安详的就像睡着了一样。我将爷爷刘承琮参与古物南迁的情况口述以第一人称整理出来以供各方参考。 一、关于古物陈列所 我——1918年生于北海东门御史衙门后院,父亲在古物陈列所陈设科任科员。古物陈列所在1912年底正式成立,这是推翻清政府后第一个国家级博物馆,隶属于中华民国内务部。中华民国与皇室签订了《清室优待条例》,溥仪居住在乾清门至神武门的后宫里,乾清门前三大殿至午门,东至东华门,西至西华门,故宫 (微博) (微博)五分之三的面积都归古物陈列所占有,后来午门上还成立了一个历史博物馆。古物陈列所成立初期,接待了大量国内外政要、名人及各国博物馆的交流团队。它的首任所长由镶红旗蒙古护军督统,兼京师内外城巡警总厅厅长治革出任,他被授予中华民国中将衔。我的爷爷在步军统领衙门任职,与治革相识,因此介绍我父亲到古物陈列所工作。民国初年虽然有举荐,但还是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合格后才能被录用,民国内务部给父亲签发了委任状。 进入古物陈列所,父亲第一个任务就是参与将热河行宫、避暑山庄的大量珍贵文物运回北京。运输由治革、杨乃庚负责,还有曾广龄等。大量的青铜器、玉器、珠宝、书籍档案、衣物、陈设件等近2000箱,12万件之多,其中欧洲进贡的钟表占了很大的比重,致使现在故宫存世的钟表是世界最多的,就是欧洲各国存世的钟表数量之和也没有故宫的多。(记得原宫廷造办处钟表世家出身的徐佩辰先生,他和我父亲在古物陈列所是好朋友。徐佩辰的大儿子徐方舟解放前后一直在故宫修理钟表,他们家有全套德国制造钟表的机器。)有了避暑山庄运送古物的经验后,父亲被抽调到奉天盛京故宫运送字画、书籍、宝座、家具、青铜器、瓷玉器,大约1200箱共十几万件回京。由于有京奉铁路,所以运送起来要比热河文物顺利。治革既是满清遗臣又任民国军警要职,正是由他负责运送两地文物,才保证了文物的安全到京。(1964年沈阳故宫曾想接我父亲过去,帮助恢复沈阳故宫陈设的原貌,但他年事已高,只能在家中回忆讲述。为此,沈阳故宫来我家很多次。)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1914年古物陈列所正式开放。皇宫前朝的正式开放在当时的北京乃至世界都是极其轰动的大事。从政府到民间都极为重视,古物陈列所的几任所长都是清末民初的文人政要,比如周肇祥所长曾任京师警察总监、湖南省省长;柯璜所长曾先后任教于山西大学和北京大学。古物陈列所成立之初有着严格的制度,每个人都要对文物有着高度的责任心,出了问题就是依法从事,不像现在这般随随便便。1925年,文华殿丢失了字画,在北京引起轩然大波,我父亲在内的陈设科四位职员都被抓进了监狱,内务部总长龚心湛勃然大怒,限三日之内查获此案,否则严厉查处。时任所长杨乃庚找不到任何线索,终日惶恐不安,十几天后就被吓死了。此事才不了了之。还有一次古画在装裱时,被人为的揭去一层,画魂被偷了。为此,陈设科的同仁又进了监狱。这两件事在全国解放后在50年代初的三反五反运动中才破了案,有关部门找到我父亲核实当时的情况,通报了破案情况。脱离了古物陈列所多年又换了两次政权,我父亲总是说:“事隔三十年才破案,仍有交待,还是共产党伟大。” 还有件有意思的事。1923年,建福宫大火,古物陈列所的同仁们都去救火,我父亲也前去救火。他后来给我讲,故宫里没有水源,没有办法,只好求助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从筒子河里抽水救火。最后,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隔离。大火烧了很长时间,建福宫成了废墟,晚上溥仪招待所有参与救火的人员,很多人见了溥仪都下跪,口呼万岁爷。溥仪说:“都民国了,不讲这些理了,大家都是平等的”。溥仪招呼大家请坐,让御膳房准备点心,溥仪亲自发给每个人一份,大家都不敢直接用手接过点心,而是双手兜起衣角兜放在怀前,口呼“感谢万岁爷”。晚上,我父亲把点心带回家给我吃,说这是万岁爷赏的,当时感觉无比荣幸。虽然当时我才5岁,但对这点心却记忆深刻。 在老百姓眼里古物陈列所就是皇宫,大家只知道去皇宫参观,并不熟悉古物陈列所。1924年,冯玉祥逼宫,溥仪迁出后宫。1925年,成立了故宫博物院,正门设于故宫后门的神武门,还是止于乾清门,与古物陈列所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古物陈列所的人员都是满清民国的遗老遗少,略显腐朽。反观故宫博物院,从上到下一律都是拥有新思想的北大的教授和学生,从李石曾、易培基、张继都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元老政要。故宫博物院成立的理事会都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大佬,后来成立基金会,蒋介石还带头捐款。故宫博物院成立后,直接隶属行政院,属当时部级单位,而古物陈列所为内务部下属单位,虽早于故宫博物院13年成立,但故宫博物院根本不承认古物陈列所的存在,称古物陈列所为“前宫”,古物陈列所则轻蔑的称故宫博物院为“后宫”。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改北洋政府内务部为内政部,部长钮锡惕,将他的女婿,一个和文物毫不相干的人钱桐任命为古物陈列所所长。钱桐上任后裁人减薪,古物陈列所每况愈下。抗战时期,钱桐还投靠了日本。 古物陈列所有个警卫队隶属内务部总管,全部是警察的装备和编制。故宫博物院成立后,由古物陈列所警卫队调拨一些人组建了故宫警卫队,我哥哥就在警卫队当警察,他们组织了故宫足球队,经常和东交民巷英国使馆的水兵对在午门前和天安门广场踢球,还和后来成为中国足球名宿的李凤楼组织的辅仁大学队比赛。 二、我参与的古物南迁 1933年,古物南迁。现在讲是因为日本侵略,怕日本夺取文物,但实际上,即使日本不侵略,文物也是要南迁的。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打败了军阀统治的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南京是当时的首都,代表着中国,南京成立了中央博物院。古物南迁和当时民国政府把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文物调往北京如出一辙。我父亲在古物南迁中负责古物陈列所的文物押运,文物运到南京浦口火车站,明确的任务就是将文物划拨交与南京中央博物院。 当时古物陈列所动员了所有员工家属都来参与古物装箱,其中最要的一条是有偿的,给工钱的,而且不少。因此,15岁的我跟着父亲参与了古物陈列所的装箱,我在太和殿东的体仁阁下工作。当时故宫博物院都是亲南京政府的,对南迁工作非常积极,而古物陈列所极力反对南迁,迟迟不动,我在包装文物时,古物陈列所的叔叔大爷们跟我说:“小爷们,不要装好的,都运走了,我们剩下的人吃什么?我们还指着这些文物吃饭呢。”我们就将坐垫、靠垫、衣被往里装,大家都磨洋工。这件事很快就惊动了故宫博物院,吴瀛大为恼火,就派了故宫印刷所的校对吴玉章(爽秋)前来监督指导装箱工作。其实,古物陈列所有着承德避暑山庄和沈阳故宫调运文物的经验,远比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装箱经验丰富,大家根本就不把故宫博物院当回事儿。后来,文物挑选的范围都集中在历史时间较长的文物上,字画都以唐宋以前的为主;青铜器在那个年代很少,显得尤为珍贵。不像现在,搞基建出土青铜器很多;而金银器、钟表则根本不入法眼。但现在看来,越是明清时期的文物,工艺越精湛。 小的时候常我就常在前宫玩耍,手中的折扇都盖满了皇帝的印玺,但这次亲手接触这么多皇家精美的文物还是极为难得,也使我确实爱上了这个行业。由于大家认为我在装箱工作中的表现出色,我父亲就托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的傅博平科长介绍我进故宫博物院工作。傅科长找到吴瀛,吴瀛当时是故宫博物院的大拿,一切事物都是由吴先生一手操办,吴先生听说了我在装箱时的表现,见了我后,就把我安排在故宫印刷所学徒,故宫印刷所设在神武门外的东西朝房里,外面还有一道北上门。我们的所长是杨心得先生,曾在法国搞摄影和珂罗版印刷,后将自己的设备带回国,报效国家。印刷所里有二十多名师傅,清一色的江浙人,徒弟十几个都是北方的孩子,主要是珂罗版印刷和石印。 我和吴凤培是学照相制版的,老舍先生的侄子舒玉贵也和我们在一起学徒,也许是受老舍先生的影响,他总是对时局发表评论,写一些小文章,他总是说我的笔名叫“损德堂”。我们经常要到古物馆照相,结识了古物馆拓工郑世文,郑世文的父亲在故宫门房工作,在拓型上,郑世文有着高超的技艺,可以把青铜器的造型拓在薄如蝉翼的宣纸上。故宫博物院将拓片出售,以增加收入,数量不多,价格不菲,弥足珍贵。宫里有大量上好的宣纸,每次都偷偷多拓几张,几个人分,穿的都是蓝布长衫,放在身上根本看不出来,拓大张的时候,我们就把拓片缠绕在腰间,再穿上长衫带回家。当时最贵的拓片要几十块银元一张。后来在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时,我将这些拓片和我父亲在古物陈列所与各国政要和民国政要名流的合影,带到西郊我妹妹家里整整烧了一夜,都烧光了,烧得了一个无产阶级才放心。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惜! 在故宫印刷所的日子是开心和紧张的,后来,我就从家搬到了与印刷所一起的宿舍里,文物南迁之后,故宫博物院少有的清静。游人少了,古物陈列所清静的都要关张了。1935年,我和吴凤培、宋春河等几个技工,还有一些师傅,连同一部分设备前往南京。杨心得所长老了,他有一个女儿在协和医院当医生,所以他决定不去南京,留守北京。 又像文物装箱那样,把照相制版等设备和印刷机器,打包装箱,从前门火车站上车,记得父亲还来送我,当时日本已经占领了东三省,北京显得很是凄凉。我们到南京后,印刷所就设在朝天宫,宿舍就在朝天宫后的张家花园,当时朝天宫的文物库房还没有建成,我们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将文物开箱并继续出版故宫周刊类的刊物。我和吴凤培、郑世文等好友又在一起工作了,一切都不生疏,唯一不好的是大家都患上了乡愁病。下班之后,大家在一起学会借酒消愁,南京故宫上下都喝酒,再有就是唱戏。我还是坚持每天晚上狂练书法,反正有的是纸张笔墨。旧社会有一笔好字、一手好算盘,走遍天下都不怕。 南方的天气不是一般的潮湿,朝天宫文物库房建成后,装备了从美国进口的抽湿机,24小时不停的抽,可墙壁上的水还是不停的往下流。后来,我们搬进了文物库房,朝天宫让给大学生上课。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了,马衡院长主持工作,南京、北京两头跑。当时徐森玉副院长年事已高,南京分院的具体工作都由那志良(辛茹)先生全权负责。后来,年纪大的员工家属都陆续到了南京,梁伯华(廷炜)先生带来了他的三个儿子,记得他的长子梁匡忠小我8岁,当时只有11岁。 每当夕阳西下,我经常到朝天宫大门或莫愁湖边发呆,任凭黄昏下的乡愁将自己吞噬。平静的日子并不长久,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全民抗战开始。七月下旬,北平、天津沦陷,大家的心都提了起来,每位员工都惦记着北平的家,自己家属还没有到南京的员工,更是坐立不安。八月,日军逼近上海,南京已不是久留之地,上面决定,古物继续迁运。上海八一三事变后,第一批文物由南京运往汉口到长沙,又到了贵阳,最后到达安顺,押运的是徐森玉、庄尚严,那先生也去了,后来又赶了回来。我们所有人都投入到紧张的装箱搬运的工作中,第二批是由南京运往汉口,后由汉口运往重庆到乐山,主要是牛德明、李光弟押运。10月25日,淞沪大战国民党失败,上海沦陷了,南京危在旦夕,还有大部分文物没有运出,长江封航,水路又有敌机轰炸,已经不安全了,只有走陆路;人手也很少了,本来有十几个学生自愿者帮忙,但那时也跑得无影无踪,宋春河也离开了。正好马院长的儿子马彦祥闲来无事,便由他押运一列火车往徐州开,继而又发了第二列,南京就只剩下吴玉章和我。记得当时在南京下关码头丢弃的箱子、财物遍地都是,却也无人拾取。 12月7日,蒋介石撤离南京,发表讲话,要将士与南京共存亡,南京已是决战的战场。12月8日,又一批文物装上了第三列撤离南京的专列,可还剩下一部分文物,大约有2000箱,还有大量印刷设备,无奈只能丢下。火车站里满是军警保护,文物运送专列前后挂两个火车头,前后加力,动力十足。专列上还架着多架高射机枪,以应对敌机轰炸。这时的南京已处于百万日军的包围之中,战云密布,炮声隆隆,大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快逃,哪没有日本人就往哪逃,火车从南京出发,第一站徐州。12月9日,日军对南京下了最后通牒,12月10日,光华门被日军炸开,南京沦陷了,接着就是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我和吴玉章那种既庆幸又后怕的心情真是无法形容,只差两天,没出来恐怕就死在南京城了。 虽然是逃跑,但与逃难的百姓还是有所不同的,因为我们有国民党行政院的行文,除蒋介石的安危外,故宫文物是至高无上的,办事都不是那么费劲,到哪都是一路通行。但是,空袭难以避免,那时最怕听到的就是防空警报,撕心裂肺,后来就麻木了,不怕了,逐渐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记得在徐州、郑州火车站都遇到了敌机的轰炸,炸弹震耳欲聋,感觉心脏都要被震出来似的,炸弹爆炸处火海烧成一片,哭叫声响成一片。火车上的高射机枪根本不敢还击,怕招来敌机的又一次轰炸。说也奇怪,日本人就是炸不着运送文物的列车。列车和敌机斗智斗勇,经常急停,让飞机俯冲过后再开,或倒开,就像老鹰捉小鸡一样。飞机只能前冲,投放完炸弹就没有了攻击能力,只能飞走。 我们由郑州到西安,马衡院长想到陕西交通环境恶劣,派那志良先生主管陕西工作,又派梁伯华(廷炜)前来帮助。火车到达宝鸡后就没有铁路了,宝鸡的关帝庙便成了我们暂时存放文物的地方,总之大庙、祠堂都被我们租用下来。在宝鸡住了有两个月,行政院命令我们把文物运往汉中,由陕入川,战时的川陕公路刚刚修好,便由汽车从陆路运输。先有国民党军方的汽车运输,比较顺利,当时正值冬季,大雪封山,汽车的轮胎上都包上了铁链防滑。秦岭上的熊猫随处可见。后来战争吃紧,汽车越来越难找了,我们就找到新疆新绥汽车运输公司,老板是天津人朱炳,司机大部分都是天津人,也有个别北京人,大家相处起来非常融洽,都是北方老乡,格外亲切,事情也好商量。(解放后我还在北京遇到过新绥公司的司机在北京开公共汽车) 从宝鸡到汉中,道路艰险,由于人手太少,要连续往返发车。我一个人一次押运十五辆汽车,前面车上架着机枪,由官兵保卫。每次我都坐最后一辆车上,汽车都是美国道奇。每到一个县城,县长出城迎接,文物车队进入县城后,城门紧闭,实施戒严。我们的文物必住大庙,因为哪都有庙,而且只有庙的房间大能存放文物,每到一庙,方丈都把自己的房间让给我住,自己和小和尚挤在一起。然而押运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从宝鸡出发后,在草粮驿的地方第一次翻车,战时的国民党政府的管理还是非常严密畅通的,由甲长到保长至乡长都来帮忙,逐级上传,我打电报给那志良先生,那先生很快雇车赶到现场解决问题,还好文物没有损失,换车继续前行。 我负责文物押运,安置好后由年纪大的员工或带家属的员工看守,我们再往返运输。凶险还在后面,有一次正好是运送石鼓,我们的车队停下来休息,川陕公路很窄,跑运输的陕西老乡都是一头毛驴架上两个筐,他们很少见到汽车和城里人。当时我正下车站着休息,一个老乡赶着驴前行,驴架的筐一下把我挤下了川陕公路,大大的斜坡,下面就是汉江的急流。我翻滚而下,大喊救命,心想这下完了,没命了,绝望中我拼命抓住一棵小树,树断了,我的身体才在汉江边上停了下来,但树枝扎进了我的手指。随车保卫文物的士兵把我救了上来,用枪托痛打那个老乡。我清醒后,忍着剧痛说:“不要打了,也不怨他,只怨我倒霉。”在国民党陆军第100医院,医生对我的食指做了处置,便继续前行。 我们住进了汉中县对面的文庙里,卫生条件太差了,腰带上的虱子用手一捋就是一把。难以避免,受伤的手指发炎了,肿得活像一根胡萝卜,而且高烧不退。我心里总是想着这是自己倒霉,情绪很是低落。不过天无绝人之路,正值 西安临大(原文:西北联大——到汉中后才改为西北联大)沿 着川陕公路撤至汉中,西安医学院在汉中南郑孙家庙黄家祠设新校址和教室,和我们的文物存放在一起,国立西安医学院的教授给我做了手术,截取了食指一小段。战时的医疗条件差,但还是有麻醉的,为了保险起见,手术前给我喝了一杯白兰地。然而恶劣的生活环境,使伤口一次又一次的发炎,我的这个食指一共锯了五次,医生对我讲,如果再不好,只能锯掉我的右手,我哭了,我跟医生说:您一定要保住我的手,我还年轻,以后还要生活呀。还好,把食指全部锯掉后伤口就好了。这几次反复,我1米8的个子,体重只剩下九十多斤。一看到没了的手指,我就想到南迁,一辈子都挥之不去。 我们路过勉县。定军山的诸葛亮墓,墓上有诸葛亮神签,八八六十四卦。倒霉上卦摊,我拿起签筒,左摇右晃后,蹦出一签,下下签!我不相信,连续三次都是下下签。无奈,拿签开卦:“幸有祖宗阴志在,香烟未断续冥蛉。”如今看来诸葛神签真灵,祖宗保佑,我身体后无大碍了,文物也是有惊无险。后来,我押运文物的车队在绵阳附近又翻了一次车,汽车翻到了河里。我马上打电报给那先生,那先生正在成都,很快赶来一看,问题不大,正好冬天河里水很少,文物没有损坏,真是幸运。 我们进入成都后,把文物安排在成都和尚街的大慈寺内,就去成都春熙路玩,正好遇上视察川陕押运工作的徐森玉副院长(徐森玉是古物馆馆长,郑世文是古物馆拓工,除拓片外,还有一手精湛的印章篆刻,徐馆长很赏识郑世文),在春熙路请我们吃大餐,任我们随便点菜,给予鼓励和表扬。与徐森玉先生截然不同的马衡院长视察川陕押运时,与我们同行,我们都是大吃大喝,而马院长指着落满苍蝇的腊肉只买两片,马院长是国民党的部级官员,但生活中极尽简朴之能事,甚是想不开。 那天回到大慈寺,防空警报拉响了,我和那先生跳进一个土坑躲避,眼看着日本飞机从东边慢慢飞来,大慈寺的和尚跪在地上双手合十,口念阿弥陀佛,炸弹下来也不躲,我们大喊趴下,和尚们还是跪在地上,不停的磕头。说也奇怪,炸弹真的炸不着和尚。这时成都西门已是大火一片了,幸好庙里的文物安然无恙。 记得初到四川,我们闲来无事,还用粗竹子做了一个笔筒,朱家济(馀清)先生题写诗文,他诗书俱佳,尤其书法酷似王羲之的“兰亭序”。郑世文雕刻并拓片更是锦上添花,这也是我们参与古物南迁的最好见证。另外家中还留存下几张史颂簋拓片、唐玄宗李隆基的生辰铜牌拓片和乾隆帝最喜欢的晋朝的一方砚台的拓文,此砚由宋虞允文传承。这几张拓片是文革后仅存的几张,幸好没有被烧掉,这几张都是在南京时拓的,也是南迁文物的实物见证。 在成都住了大约有两个月,行政院命令将文物运往峨眉,那里更为安全。从成都到峨眉的路太难走了,都是山路,汽车要开到船上过河。至1937年11月8号从南京押运文物出来,从南京经徐州、开封、郑州、西安、宝鸡、汉中、广元、绵阳、成都至峨眉,已经是1939年7月了,往返分断,反复运输,我们也是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但沿途的风光山色,名胜古迹,饱览无遗。知识和阅历的积累和沉淀,是别人都很难想见的,虽然险些丢掉性命,但古物南迁使我成长。 那志良先生担任了驻成都办事处主任,在南迁中那先生一直是大家心中的主心骨。只要有了他,大家心里就有底。到达峨眉后,文物存放多地,派梁柏华、吴玉章、郑世文、牛德明等人各守一摊,那先生照顾我,也是有意培养我,便让我负责各地的联络工作和费用的报销。我要在成都、峨眉、乐山、重庆之间往返。重庆南岸的海棠溪成立故宫重庆办事处,由马衡院长坐镇,海棠溪山坡上堆满了文物的箱子,后转移到了川康银行的金库和向家坝存放。办事处资金紧张,报销困难,连工资都开不出来了。我们年轻人一个人生活无所谓,但带家属的员工可就困难了,大家吃饭都成了问题。每天在偏僻的地方守着装有文物的大木箱子,大家都自嘲是“看坟的”。 三、京华印书馆 我饿着肚皮,等着报销,就到重庆市中心去玩,和我们故宫文物处境截然不同的是,战时的重庆已是陪都,是全国政治经济的中心,各路机关、学校、工厂、有权、有势、有钱的都云集重庆,歌舞升平,一派繁荣景象,真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但这巨大的反差,也使我一扫身上押运文物的没落霉气。 巧遇北京商务印书馆 (微博) 经理陈启均先生,他当时年事已高,撤到重庆后,任京华印书馆分厂厂长。听得我是一口北京话,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便主动请我吃饭。京华印书馆是王毓英先生开办的,和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 (微博) 并称三大出版商,况且京华印书馆兼并了国民党中央印制厂,负责民国货币印制及国民政府财政部文件、单据的印刷。在重庆就集中了十六个分厂,经昆明在河内设有办事处,采购油墨物资。陈先生了解了我押运文物的经历,把我介绍给董事长王毓英先生,王先生听说我是故宫学珂罗版印刷的,就说:“我没有珂罗版印刷,但我手下要有这方面的人才。”说也凑巧,京华印书馆襄理沈云峰先生和故宫文献馆馆长沈兼士先生是亲戚。沈兼士的弟弟沈尹默是故宫古物馆的专门委员,正在重庆任国民党监察委员,是京华印书馆的座上客。他们一致要我到京华印书馆协助沈云峰工作,沈尹默先生还赠送给我他的墨宝,工资待遇是银元一百,另加奖金,对于当时的我来讲,颇有些天上掉馅饼的感觉。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去海棠溪办事处辞掉了故宫押运员的工作,这件事在故宫内引起了轩然大波。我的工资除去马院长和徐森玉副院长,比那先生、朱家济(馀清)、吴玉璋都高,他们都是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其中像朱家济先生是古物馆三等科员,写得一手好字,祖辈都是满清重臣。由此,大家都不甘心在故宫工作了,连工资都发不出来,还不如我这个青年技工的待遇。此后朱家济辞职去了国民政府粮食部门;牛德明也辞职了,到重庆公共汽车票务科任科长;吴凤陪是和我一同入职故宫印刷所的,找到我,要我介绍他到京华印书馆工作,我帮他安置在了中央印制厂。但吴凤陪出来后并不顺利,1943年他下班后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幸好他有准备,身上总备着一根金条(他家境很好,家中独子),抓他的是国民党的一个排长,收到金条后,脱了军装,和吴凤陪一起逃掉了。这可给他吓坏了,走投无路,又硬着头皮去求故宫博物院,正好又赶上一些人辞职,故宫的人手太少,便又重新收留了他。听了他的遭遇,我心里也很害怕,就回故宫开了一张伤残证明,以防万一。抗战胜利后,吴凤陪随文物回到南京,全国解放前夕,又随文物去了台湾。 京华印书馆坐落在重庆最繁华的精神堡垒纪念碑(解放碑)附近的打铜街上,是重庆的银行街,不长的街上集中了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川康银行。沈云峰先生追随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先生走实业救国的道路,迁川工厂联合会举办了各种业务学习班,沈先生介绍我参加章乃器主讲的财会金融班,由于我写得一手好字,财政部官员的名片和活动请柬都请我手写,京华印书馆由于承印钞票,国民党财政部派有驻场的监察员,他在财政部力推我的书法。沈云峰的哥哥沈孝春是交通银行副总经理,就在我们印书馆的对门,抗战时,空袭警报一响,我们就到交通银行的地下金库躲避,在当时人口极为膨胀的重庆很是让人羡慕。 战时重庆的资金很是紧张,有钱从银行里提不出现金,很让董事长王毓英为发工资着急。这时故宫博物院的老同事牛德明帮上了忙,他已是重庆公共汽车的票务科长,每天都要收取大量现金,我拿公司的支票到他那里兑换现金,拿到大批现金后,牛德明让我坐公共汽车上一个特殊的位子,只要往这个坐位上一坐,任何小偷、特务、青红帮都不敢动一根毫毛。这件工作使我在董事长面前很有面子,故宫的老同事每星期都去牛德明家聚餐,他有一个儿子叫牛晨。牛德明还将社会名流黄和骧送给他的一对贵州扁箫转送给我,上面刻有“德明兄雅玩”,这也是古物南迁的见证。 1946年抗战胜利,我用我一个月的奖金玖拾叁元,正好买一张北京飞往重庆的飞机票,接我父亲来重庆参加我的婚礼,当时坐飞机的都是国民党接收大员。这件事更触动了故宫的同仁们,郑世文也辞职了,解放后他在北碚税务局工作。他的离职可以说是对故宫的一个损失。 全国解放后,马衡院长回到了北京;梁伯华先生的大儿子梁匡忠也回到了北京;那志梁先生、吴玉章、梁伯华、吴凤陪去了台湾;朱家济落在了浙江。吴瀛、徐森玉去了上海;郑世文、牛德明和我落户重庆。 1952年京华印书馆迁京,我终于回到北京,少小离家老大回。我首先回故宫看望了老前辈,见到了石鼓,不由得想起我失去的手指。我对古物南迁也是做出牺牲和贡献的,我青少年出生在中华民国的首都北平,青壮年生活在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抗战时工作在国民党陪都重庆,全国解放后又回到了新中国首都北京,这一切都是托故宫文物的福,保佑我平安。 编辑:ZF
个人分类: 西北联大往事|2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9th国际数论与Smarandache问题会议定于3月29-31日在陕西汉中召开
zhpd55 2013-1-9 08:30
第九届国际数论与 Smarandache 问题会议定于 2013 年 3 月 29 日至 31 日在陕西省汉中市举行,会议由西北大学数学研究所主办。 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加本次会议!详细信息请查询附件或会议网址! 会议网址: http://ntc.nwu.edu.cn 联系人: 吴振刚( 15991603474 sky.wzgfff@163.com ) 韩 迪( 15029953664 handi515@163.com ) 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学府大道 1 号 西北大学数学系 邮编: 710127 注: 请认真填写回执,并于 2013 年 1 月 12 日前将回执发至联系人邮箱,谢谢! 祝您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再次诚挚地邀请您参加本次会议! 第九届国际数论 与 Smarandache 问题会议组委会 2013年1月4日
个人分类: 数学研究|2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西北大学早期的考古活动(1938—1955)
热度 2 kexuechuanbo 2012-5-18 09:18
吴怡伶的个人主页 http://www.tudou.com/home/_66505050 西北大学早期的考古活动(1938~1955) 浏览:1 | 发布于:2010.06.07 | 分类: 默认分类   举世闻名的古都长安和三秦大地,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非常丰富的文物古迹,为西北大学历史、考古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营造了得天独厚条件。   西北大学考古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38年,西北联合大学南迁汉中城固时,历史系就成立了考古委员会,陆懋德教授等对张骞墓、樊哙墓等进行调查和发掘,发现“博望侯印”封泥和绿釉陶器座等一批珍贵文物,并发表了《发掘张骞墓前石刻报告书》。1939年,西北联大改名国立西北大学,历史系成立了考古室,组织师生对汉中地区的文物古迹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陆懋德教授等先后发表了《汉中各县诸葛武侯遗迹考》和《汉中地区的史前文化》等论文, 周国亭 发表了《勉县考古记实》等。这是西北大学最早的考古活动。   1938年,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先驱者之一黄文弼,到西北大学历史系任教授。1942年任历史系主任,开设了考古学、史前史等课程,并从事西北史地和考古学研究。1943年受西北大学委托第三次赴新疆考察,考察重点在教育文化及古迹古物等(他在1927至1930、1933年,参加了瑞典学者斯文赫定发起的中瑞科学考察团,对以新疆为重点的西北文物进行了调查)。任教期间,先后撰写了《罗布淖尔考古记》、《张骞通西域路线考》、《吐鲁番古代之文化与宗教》等专著和论文。   1940年秋,国民政府教育部组织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王子云任团长。对河南、陕西、甘肃等地的文物古迹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大量的资料。1945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累年所得的各类文物、拓片、模型、石窟临摹、绘画、照片等资料100多种,计2000余件全部拨归国立西北大学,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与原有历史系考古室合并,成立了西北文物研究室,王子云随调西北大学任教授,并担任西北文物研究室主任。之后王子云等积极开展相关资料的整理和调查研究,在西安郊区发现史前文化遗址多处,其中在鱼化寨遗址获得一批陶、石、骨器等。著有《中国历代应用艺术图纲》、《西北史迹文物踏查纪实》、《汉唐陵墓图考》、《唐韦顼石椁发现记》、《古杜国考》等论著。此外,还举办有关金石拓片及汉唐陵墓艺术等专题展览,对历史学科的教学与科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47年5月,为推动西北地区文化古迹的研究,历史、边政两系学生成立了考古学会。组织会员利用星期日分赴市郊考察古迹,利用假期赴甘肃洮河流域考察石器时代遗址,并将考察之成果,精制成三集照片展出。1948年暑假,边政学系21位学生对甘肃、新疆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文物古迹进行了4个多月的实习,实地考察了敦煌莫高窟、焉耆唐代古城、库车千佛洞等古迹。此外,还邀请著名学者裴文中作“北京人”和“渭河、洮河流域古代人类文化之新发现”等学术报告。   1951年,陈直先生在历史系开设“考古学通论”课。1954年,陈直受聘担任文物陈列室主任。1955年,北大考古专业应届毕业生李家翰先生被分配来校任教,为考古教学增添了新生力量。   这一时期,武伯纶、刘士莪等组织历史系的师生参加了麦积山石窟勘察、新疆文物普查、西安白家口汉墓的发掘、咸阳底张湾北周隋唐墓发掘等工作。这些工作不仅积累了最初的田野考古经验,而且为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二、考古专业的创立和早期发展(1956~1977)   基于当时国家对文物考古人才的迫切需要,在郑振铎(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兼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冶秋(时任文物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和尹达(时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时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等国家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领导的关心下,1956年,历史系首先在54、55级历史专业选出部分学生,成立考古班。其后设立了考古专门化,考古专业正式创立。同年成立了考古教研室,马长寿先生任主任,陈直先生任副主任,教师有刘士莪、李家翰等。“西大考古专业的成立,在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陕西乃至中国考古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石兴邦:《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40周年贺文》,载《考古文物研究》第1页,三秦出版社,1996年)。   从1956年开始,考古专业逐步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考古教学除本校的几位老师(马长寿、陈直、刘士莪、李家瀚、贾德耀、蔡尔轨等)承担外,还聘请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郭宝钧、石兴邦、金学山、杨泓、郭仪孚、王伯洪、林寿晋、马得志等相继来校分段讲授石器时代考古、商周考古、秦汉考古、隋唐考古及考古技术课,形成了一支阵容强大,知名度很高的教师队伍,开始了较为系统的考古教学活动。   时任校长侯外庐还邀请埃及开罗大学考古学家埃米尔教授、日本东京大学考古学家原田淑人教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陈梦家教授等作考古学术报告,在西北大学形成一股考古热。   除了系统的考古学理论教育外,还十分重视田野考古实践教学。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考古专业师生先后参加了西安唐兴庆宫、铜川耀州窑等遗址的发掘。1958年,在蔡尔轨老师的率领下,考古班的学生参加了宝鸡北首岭遗址的第一次发掘。1960年,56级考古班学生参加了陕西彬县(今属长武县)下孟村遗址的发掘,首次发现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早于庙底沟类型的地层证据,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专业创立以来,曾琪、段浩然、黄碧芳、高建民、韩伟、韩保全、郭长江等先后留校任教,教师队伍不断壮大。1961年,考古专门化改称考古专业,但不久由于国家处于困难时期而精简专业,考古专业被迫停止招生。考古教学活动处于停滞状态。   1972年,考古专业恢复招生,考古教研室重建,陈直任主任,刘士莪任副主任。之后,王世和、戴彤心、段连勤、孔哲生、肖安顺等先后到西北大学考古专业任教,考古专业的教师队伍得以重建。特别是有丰富田野考古工作经验的戴彤心、王世和的任教,使西北大学田野考古发掘教学与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973年,刘士莪、张洲与西北大学地质系共同发掘了韩城禹门口旧石器时代遗址。同年,刘士莪、王世和、段浩然、段连勤指导72级考古班学生参加了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发掘。1974年,刘士莪等带领74级考古班部分学生,与北京大学、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作,发掘了周原凤雏和召陈建筑遗址、庄白青铜器窖藏和云塘制骨作坊遗址等。同年王世和、孔哲生等指导74级考古班学生,参加了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975年,贾正中带领74级考古班参加了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发掘。上述发掘不仅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在实践中锻炼了教师,培养了学生。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从1956年考古专门化以来,共培养了7届130名学生。他们后来成为我国各地考古学教学科研骨干力量和著名学者的优秀学生,在我国的文博考古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少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一时期考古专业的科学研究方面也产生了一批新的成果,促进了西北大学的文物研究。其中马长寿在20世纪60年代初撰写的《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充分利用碑刻文字资料,对关中古代部族的名类渊源、地域分布、姓氏变迁、婚姻关系、部族人融合等问题进行了考论。陈直著有《关中秦汉陶录》、《秦汉瓦当概述》等论著,其中《秦汉瓦当概述》一文对秦汉瓦当的文字书体及规格、断代及分期、制法及窑址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至今对秦汉瓦当的研究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考古专业新的发展(1978~2006)   1977年恢复高考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考古专业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科学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奠定了考古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1980年以后,刘士莪任考古教研室主任,考古专业在专业和学科建设方面不断发展。1986年获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西北大学与陕西省文物局联合成立了文博学院,增设了博物馆学专业,成立了文博教研室,王世和任主任。1989年,增设了文物保护技术专业。1991~1994年,戴彤心任考古教研室主任。1994年起王建新任考古教研室主任。2002年,考古专业被评为陕西省首批普通高等院校名牌专业。2003年,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成立了考古学系(含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两个本科专业),由王建新任主任。2004年,成立了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并与陕西省文物局联合成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建立了考古技术与文物修复实验室,大大改善了教学科研的条件。2005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被批准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同年,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联合组成的“砖石质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基地”通过专家组评审,成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2006年,西北大学与陕西省文物局联合成立了文化遗产学院,进一步加强了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考古学的教学与研究。经过多年的建设,逐步建成了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我国文物考古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重要基地之一。   在教学方面,早在20世纪80年代,考古教研室就组织编印了《原始社会考古》、《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隋唐考古》等系列教材和参考图录,邀请苏秉琦、安志敏、李学勤、张光直、田边昭三等著名学者先后来校讲学。1994年开始,考古专业的课程体系做了较大的调整,新开设了专业基础课“中国考古学通论”,传统的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考古、魏晋南北朝考古、隋唐五代考古、宋元明考古等7门课程成为方向性的专题课。新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了田野考古学、考古技术课程的教学。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汉阳陵考古陈列馆、乾陵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周原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的支持下,建立了十多个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逐步建立了由课程实习与综合实习构成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形成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能力相结合、课堂讲授与田野考古发掘、博物馆实践相结合的特色。2003年,对教学内容又进行了改革,修改制定了各门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加强了重点课程的建设。赵丛苍教授主持的《科技考古学概论》被列入国家级精品课程(2005年),张宏彦教授主持的《史前考古学》(2004年)被列入陕西省精品课程,有“中国考古学通论”、“田野考古学”、“新石器时代考古”、“隋唐考古”等课程被列入西北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教材建设的速度也进一步加快,赵丛苍、张宏彦、钱耀鹏教授编写的教材《科技考古学概论》、《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考古学概论》先后被列入国家“十五”、“十一五”教材建设计划,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2003年)、《科技考古学概论》(2006年)教材。1993年9月,王世和教授主持的“考古专业电化辅助教学体系的建设”获陕西省人民政府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王建新、张宏彦、钱耀鹏等的“考古专业教学实践的改革”获西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钱耀鹏教授获西北大学第一届教案展评(新石器时代考古)一等奖;2003年,钱耀鹏教授获西北大学第二届教学质量奖二等奖;2004年张宏彦教授获西北大学第二届教案展评(中国考古学通论)一等奖, 2004年张宏彦获西北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一等奖,2005年张宏彦编著的《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获西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在人才培养方面,多年来考古专业始终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强调“三个重视”,即重视专业基础教学,重视知识视野拓宽,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文物考古高级专门人才。从1977年至2006年,考古专业连续招收本科生27届(含2届专升本班),毕业571人;招收硕士研究生共20届,毕业获得学位者83人。从1985年开始,招收博物馆专业、文博专业专科生10届共250人。毕业生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吉林、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西藏、广东、海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贵州、四川、重庆等20多个省区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其中陕西地区文物考古研究和管理机构的业务人员90%以上、西北地区70%以上均是我校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或已担任了省、市文物主管部门、文博单位的领导职务,或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及各省区文博考古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业务骨干。此外,多年来还承担了陕西省和国家文物局的培训工作,培训了文物干部数百人。特别是2003、2005、2006年先后承办了三期全国省级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管理干部培训班,培训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文物考古研究所所级领导73人。   在科学研究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考古专业充分利用陕西及西北地区丰富的文物资源,配合田野考古教学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文物考古研究,形成了若干稳定的研究方向,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著,取得了显著成就。   1980年,戴彤心、张洲指导77级考古班,主持发掘了陕西华县梓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一处仰韶文化早期墓地和客省庄文化聚落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石、骨器等。   1981年戴彤心、肖安顺带领78级学生参加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咸阳秦宫殿遗址的发掘。   1982年,王世和、张宏彦指导79级考古班,主持发掘了陕西商县紫荆遗址。发现了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客省庄文化的大量遗迹、遗物。   1983年戴彤心、段浩然带领80级考古班学生参加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临潼白家村老官台文化遗址的发掘。   1984~1987、1991、1993年,王世和、张宏彦、王建新、钱耀鹏等主持发掘了陕西扶风案板遗址。发现了大量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时代早期的遗迹、遗物。先后有81级、84级、90级考古班和双学位班、85级文博班、陕西省有关县市的文物干部、外国留学生等共计百余人参加了案板遗址的考古发掘实习或培训,成为20世纪80年代培训学生最多的考古实习基地。   1985年,刘士莪等主持发掘了西安老牛坡遗址(含许家寺地点),至1989年,共发掘了六次,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和商代的墓地、车马坑、建筑基址等一批十分重要的遗迹、遗物。先后有83级、86级考古班和部分研究生在此进行了考古实习,取得了教学与科研双丰收。   1985年,戴彤心、张洲、王维坤等指导82级考古班发掘了陕西宝鸡石嘴头遗址。发现了龙山时代窑洞式居址和大量的陶、石、玉、骨器等。   1988年,戴彤心和傅勇等,率领85级考古班发掘了青海化隆县四更卡拉遗址,为研究卡约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1990年,王世和、张宏彦、钱耀鹏带领87级考古班学生和日本留学生加藤隆也,参加长安北塬(风雷仪表厂)汉、北周、隋、唐墓的发掘。同年,刘士莪、赵丛苍指导88级考古班首次发掘了陕西城固宝山遗址。至2001年,宝山遗址共发掘了3次,发现有大量商时期的烧烤坑、建筑基址、墓葬等,为探索汉中地区巴蜀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1991年,赵丛苍、张克平指导89级考古班部分学生,发掘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柴窝堡遗址和拜城县克孜尔墓地。   1993年,戴彤心、段浩然、冉万里率领部分学生首次发掘了校园内的唐太平坊和实际寺遗址。之后,累积历年发掘和收集的校园文物,在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内设立了校园考古陈列室,成为西北大学的一个特色和亮点。   1994、1995年,王建新、冉万里、指导91、92级考古班发掘了河南渑池班村遗址和山西垣曲古城镇遗址,并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在班村遗址开展了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人类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996年,王世和、赵丛苍、王维坤、张宏彦、周晓陆、冉万里、刘瑞俊等指导93级考古班发掘了西北大学桃园校区唐崇化坊遗址,出土了唐代“踏步”、唐三彩等大量遗物。   从1997年开始,考古专业开始承担国家基本建设重大考古发掘与科研项目。1997年由陈洪海、刘瑞俊主持发掘了河南小浪底水库区盐东遗址。1997至2004年先后由王建新、张宏彦、赵丛苍、钱耀鹏、陈洪海、冉万里、刘瑞俊主持发掘了重庆长江三峡水库区万州中坝子、上中坝、余家河、白河沟遗址,巫溪河坪遗址的发掘与研究。2006年,由陈洪海、冉万里主持发掘了南水北调河北涞水县西水北遗址,河南镇平县姚寨遗址。   从2000年开始,考古专业启动西北古代游牧民族文化调查研究计划。2000~2002年,王建新、刘瑞俊等与新疆、甘肃两省区的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了西北地区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的调查与研究,试掘了甘肃安西潘家庄遗址、敦煌西土沟遗址。2003年,王建新主持了国家文物局重点项目“新疆东部及甘肃西北部秦汉时期遗迹的考古调查”,调查新疆哈密马鬃山区的相关遗存。2003年,钱耀鹏、陈洪海率领2000级考古班部分学生,参加了新疆伊犁尼勒克吉林台库区、特克斯恰卜其海库区古代游牧民族墓地的发掘,对研究战国至汉代游牧民族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同年,赵丛苍带领2000级考古班部分学生,发掘了甘肃酒泉西河滩遗址,发现了早期青铜时代的聚落遗址,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06年,由王建新主持,西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部分研究生参加,发掘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发现了祭祀高台、居址、墓葬等一批重要遗迹,在古代游牧民族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   2003年,在陕西省文物局的支持下,西北大学考古学系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启动了“古豳地区域考古研究”项目,钱耀鹏等对陕西彬县、旬邑、淳化一带的古遗址进行了调查。2004年,陈洪海、刘瑞俊、陈靓老师指导2001级考古班学生发掘了陕西旬邑下魏洛遗址,发现了一批龙山时代窑洞式居址和陶窑,其中新发现了可能专用于烧制石灰的窑址。2006年,钱耀鹏、魏女指导2003级考古班学生,主持发掘了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发现了先周时期的聚落和大批极具特色的蛇纹陶器。对于研究先周文化的形成及与北方青铜时代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新资料。   2004年,考古学系师生参加了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国家博物馆联合实施的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对甘肃东部礼县一带的古遗址进行了调查。2005年,王建新、赵丛苍、陈靓老师主持,指导2002级考古班学生发掘的甘肃礼县西山遗址,获得了大量墓葬、祭祀遗迹等早期秦文化的考古资料。   2005年,在多年对汉水上游城固宝山遗址和城洋青铜器研究的基础上,由西北大学、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启动了汉水上游先秦时期文化调查研究项目,赵丛苍主持进行了前期的调查工作。   在上述考古发掘、调查的基础上,近十年来,考古专业的学术研究一直保持着旺盛势头,在中国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考古、隋唐考古、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古代文物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40余项。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在《考古学报》、《民族研究》、《考古》、《文物》、《中国史研究》等国内外权威和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5部、译著2部。其中,刘士莪教授的《老牛坡》、王世和、张宏彦教授等的《陕西扶风案板遗址发掘报告》、王建新教授等的《慈善寺与麟溪桥》、赵丛苍教授的《城固宝山遗址发掘报告》等集中反映了考古专业近年来田野考古发掘与调查的重要收获。此外,王建新教授的《东北亚的青铜器文化》、王维坤教授的《中日古代都城与文物交流研究》、戴南海、张懋?教授等的《文物鉴定秘要》、张懋?教授的《中国青铜器真伪鉴别》、周晓陆教授的《秦封泥集》、赵丛苍教授的《中国古代玉器》、钱耀鹏教授的《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等和在国内外权威和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大量研究论文,集中反映了考古专业在中国史前考古、周秦汉唐考古和文物研究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体现了专业稳定的研究方向和显著的学术特色。其中王世和、张宏彦等的《陕西扶风案板遗址发掘报告》、钱耀鹏的《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获2003年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王建新的《慈善寺与麟溪桥》、《东北亚系青铜剑分类研究》获2004年陕西省第七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赵丛苍的《城固宝山》获2004年陕西省第七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在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方面,从1991年起与日本奈良县立?原考古学研究所进行了多年的人员交换研修与合作研究,并与日本同志社大学和早稻田大学、茨城大学,韩国忠北大学,澳大利亚拉楚布大学,意大利东方大学,法国波尔多大学,美国夏威夷查米内德大学开展了考古学与文物保护方面的教学科研交流。与日本?原考古学研究所、东京艺术大学、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东京博物馆等机构的学者合作进行了陕西汉唐陵墓和佛教造像等方面的研究。2003年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合作举办了丝绸之路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不断扩大了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的影响,促进了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回顾西北大学考古专业50年的发展历程及其取得的业绩,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碑林博物馆、汉阳陵考古陈列馆、法门寺博物馆、乾陵博物馆、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周原博物馆及全国各文物考古研究单位和兄弟院校的关爱和扶助,也先后多次得到中国著名学者陈梦家、胡厚宣、阎文儒、唐兰、宿白、王仲殊、安志敏、徐苹芳、石兴邦、李学勤、严文明、张忠培、俞伟超、巩启明、袁仲一、李伯谦等先生和国外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指导,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进入新的世纪,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师生将继续辛勤耕耘,积极奉献,进一步加快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步伐,努力把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办得更好,为中国的文物考古事业继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2824 次阅读|2 个评论
城市印象(之三)——汉中
heitiedan2012 2012-5-15 19:23
2003年,我去汉中航空工业集团公司(012基地)进行调研。这也是第一次去汉中。过去对汉中总没有什么概念,看《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把汉中做为北伐的基地,也不太明白汉中到底在哪里。这次去了汉中,大致算是弄明白了。关中平原往南是秦岭,秦岭往南就是汉中,从汉中再往南就是大巴山,翻过大巴山就是四川。所以汉中是在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一处狭窄的平原地带。而且所谓蜀道难,也主要是指从关中到四川,在翻秦岭时,路十分难走,要修栈道。所谓当时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个栈道,也是指翻过秦岭时的栈道。 012基地的教育处长接待的我,他也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一辆旧红旗轿车,在安顿了我的住处之处,就开着这辆红旗拉着我到诸葛亮的墓去看了看。那时,我也想不起带相机,因为没有这个概念,做调研,我只带着录音笔,可是没带相机。要放在今天,就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了。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汉中离关中、四川都不远,离陇东也不远,要不怎么会在天水关收姜维呢?这回算是把汉中的地理位置整明白了。刘邦在被项羽封做汉中王以后,也在这里蜗居了若干年。不过,汉中真是个好地方,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估计在当时,物产不亚于关中,但地理战略位置又不如关中敏感。今天觉得,好像项羽故意把刘邦封在这儿,就是为让刘邦将来打败自己做准备似的。 012基地的下属企业并不都在汉中,就像011基地的下属企业并不都在安顺一样。但不像011基地的企业大多建在山里,012基地的企业大多分布在从汉中到安康一线的周边地带。我转了四五个企业,印象最深的是运八总装厂陕飞(182厂)和生产起落架的企业。后来我觉得整个012基地都是为运八服务的。在182厂,接待人员给我以特别的优惠,让我去停机坪近距离去看看运八飞机。那是一架由中国邮政的什么公司订购的,中国邮政的字样已经喷涂在机身上了。通过舷梯,我登上了机舱。里面空空旷旷,看上去,机舱里全是龙骨和肋骨骨架。只有驾驶舱部分像个样子,有较为高档的座椅和仪表。我当时就想,咱们国家要建大飞机,这运八难道不能改装吗?后来一想,肯定没这么简单。运八是货机,机舱内不需要那么多生命维持系统和装备,但是大型客机就不一样了,这方面的要求一定特别严格。不过,182厂的接待人员告诉我,运八的好多性能跟美国的C130差不多。我拿不准他是在开玩笑,还是说真的,当然我希望他说的是真的,只是当时以及后来都没有找到公开发表的依据。 在停机坪上,还有两架已经卖给国外公司的运八,据接待人员说,这种改装的运八有新型的设计,所以不便外人参观。我赶紧就说,那我就不看了。 我后来就一直在琢磨,运八固然与波音无法相比,但性价比并不一定会比波音差。运八虽然无法做客机,但做货机用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国内有些运输公司宁可用高价买波音747来做货机,也不愿意买国产品。波音747有客机,也有货机,而且装载量也相当大。但是其价格比起运八来肯定高过不止一两倍。如果担心运八的安全质量,不妨可以查查相关的飞行安全记录,估计也不比波音747差。反正这么多年来,如果不是国家硬性要求,很多企业不愿意购买国产飞机。这话又说回来,虽然市场经济讲究的是自由贸易,但是哪有绝对的自由。上海早在九十年代就跟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合作,准备在国内生产麦道飞机。哪知美国政府硬是要求麦道公司与波音公司合并,等于强制这一纸合同作废。上海方面白瞎了。麦道与波音合并后,波音生产民用飞机,麦道专门生产军用飞机。你想,美国能让一个军品生产商跟中国企业合作吗?这里有多少贸易的自由? 当年,关于中国要不要发展自己的大飞机,也是有争论的,市场论者认为,我们再怎么折腾,你也赶不上波音和空客,而且花钱多,成本高,很不经济。所以自己造不如跟人家买,买又不如去租。这种观点眼光过于短浅,在波音一家独霸的时候,空客还不是自己另起炉灶,自己单挑一摊。这不慢慢也赶上来了吗?苏联和俄罗斯时期有自己的图波涅夫客机和伊尔客机,原来中国民航在改革开放前买的客机都是苏联的。后来苏联解体了,他们的大飞机总出故障,摔死了不少人。 中国的运七、运八、运十、运十二,都走过漫长的道路,有的中途下马了,像运十。现在我们的C919已经开始新的征途,过不了几年就会飞上蓝天。将来我们也会有我们自己的A380,甚至也会有我们自己的协和号。这个新。兴产业给国家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客机市场,和相关的利润,它还能带来我们在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巨大飞升,带来巨大的就业市场。那种用八亿条裤子换一架波音的时候已经快要过去了。
3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李巧宁 陈海儒:西北联大研究现状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1-11-25 13:25
李巧宁 陈海儒:西北联大研究现状 作为抗战时期有过一定影响力的内迁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不仅是抗战时期汉中作为 后方重镇在文化方面的突出表现,而且奠定了战后西北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但到目前为止,有关西北 联大的研究十分薄弱,这与西北联大存在时间短、撤离后没有在原址留下办学实体、地方政府未能对西 北联大给予充分重视等因素有关。加强西北联大研究,对于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启迪后世、促进社会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北联合大学;研究现状;抗战时期;汉中;高等教育 点击阅读全文: 关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研究的现状及分析.pdf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229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