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单粒播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玉米间苗与单粒播种——兼评刘石先生的贡献
lwd8811 2013-1-4 23:52
玉米间苗与单粒播种 —— 兼评刘石先生的贡献 刘闻铎 上世纪六十年代设计播种机,那时玉米播种采用窝眼式排种器穴播,一穴播 2 ~ 3 粒。到了八十年代国外有了气吸式排种器,可以播单粒。曾经与农民和农业技术员讨论采用单粒播种问题,大家一致的说法是“穴播是我国传统的种植习惯,是不能改的,单粒播种缺苗怎么办?缺苗 20% 就要减产 20% ,穴播保险,三粒保一粒,间苗时可以有选择、留大苗。”这是个如何对待农民“传统种植习惯”,还有某种意识形态的顾虑,老祖宗留下的“法子”是不能随便改的。本来不大的问题,如果上升到政治层面就会惹来麻烦,成为谁也不敢碰的“禁区”。现在看比较明朗了,穴播的原因是种子发芽率不高。后来国内也有了单粒播种机,也由于认识的障碍没有推广开来。所谓缺苗 20% 就减产 20% ,的说法不准确,就像多播 20% 也未必增产 20% 是一个道理。作物群体有个“补偿效应”。但是,种子质量不好肯定是影响产量的。所谓“有选择,留大苗”又要照顾到合理株距,看似有道理,实际做不到。间苗在北方叫“铲地”,到了铲地季节农工是很难找的,铲地非常辛苦,也许刚开始还看看苗大小,过一会动作就很机械了,就是给自己家铲地也顾不上看大小苗了。再说正赶上穴播的两穴之间的两株是大苗,怎么办,留大苗,株距不均,不合理。实际这个传统习惯并不科学。间苗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全国玉米播种面积 4 亿亩左右,搞穴播白白浪费百万吨以上种子,实行人工间苗要用上亿个农工,花费百亿以上。人工间苗,实际上既不能留大苗,也不能保证株距的一致性,反倒掩盖了种子质量不高的问题,成为长期掣肘玉米栽培技术发展的障碍。 挑战这一传统观念的得数刘石先生,刘石先生在要推销“先玉”产品,种子质量提高了,成本必然高,怎么与其他厂家竞争?刘石先生坚持多年沉在基层,摸爬滚打,在“先锋公司总部”不支持的情况下,用事实证明了:精选种子虽然成本高价格高,通过捆绑销售气吸式播种机,推广单粒播种,节省三分之二种子,省去了麻烦的浪费人工和资金的间苗工序,还能达到增产增收效果。终于使中国农民认识并接收了单粒播种。种子精选和单粒播种能增产是普遍规律,适合所有玉米品种,并不是“先玉”的专利。刘石的成就不在于为先锋公司销售“先玉 335 ”的成功,什么“先锋的现代管理意识和销售理念”并不是要点,也存在某些忽悠成分,刘石先生真正的伟大贡献是挑战中国农民的传统种植习惯和农学家们的保守意识,让农民接受了玉米单粒播种,取消间苗,这对我国玉米种植业发展将有深远影响。 当然,我的观点并不满足于刘石先生的成就,要把种子精选和单粒播种进行到底。就是除满足玉米种子高标准要求以外还应该把玉米种子的形状、尺寸规格等数量特征和保持种子在种穗上的排列秩序(即胚芽面方向)纳入种子标准,实行玉米种子标准化、工业化生产。将种子播种到种床上的方位、姿态等特征纳入播种机的标准。这样就可以通过玉米定向播种机将大小、规格和活力一致的种子以理想的发芽姿态即种子直立大端向上并且胚芽面方向一致、精确地播种到种床上。创造玉米最佳的大田生长群体结构,从而为玉米进一步增产创造条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危机与对策
热度 1 lwd8811 2012-7-29 00:20
玉米种植业的危机与对策 刘闻铎 中国人的饭碗拿着谁手里 基辛格 1970 年曾经断言的:“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全人类”,正在变成现实。打开“玉米种业论坛”,什么“七成种子被外资垄断”、“玉米种业灭顶之灾”、“种业沦陷”、“形势严峻”,“粮食安全堪忧” …… 令人触目惊心的题目映入眼帘。 大豆的情景已经成为前车之鉴,美国大豆进入我国后,经过长途跋涉的美国大豆运到中国比国产大豆还便宜,导致国内大豆种植业和油脂加工企业纷纷倒闭。现在,我国用的大豆 70 %通过进口, 80 %加工企业用美国进口大豆,大豆的全球定价权已经牢牢控制在美国手中。玉米种业正在被杜邦先锋、孟山都、利马格兰等外资控制的局面更让人揪心。玉米所涉及的产业链条更长。玉米定价权一旦失陷,我国当前所依赖的玉米种植、饲料加工、国内的各类畜牧养殖业必然大受影响。 农业部长韩长赋发出警告: “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 先玉 335 的“神奇”原来在种业之外 原因在那里,什么育种体制、投入力度、团队规模、核心竞争力、研发能力以及配套服务有很大差距,都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再仔细看观察郑单 958 与先玉 335 的对垒,看出点端倪。 335 加强选种,提高发芽率,推广单粒播种,节省种子 50% 至 75% ,亩增产 100 公斤 ,农户亩增加收入 50 ~ 200 元(另一说增加收入 128 元),农户受益,即使种子价格高农户也认可。 335 价格每公斤 26 ~ 27 元,东北经销商曾经炒到 60 元。 958 的最高价只有每公斤 9 元 …… 二者品种水平并没有多大差异。单纯从种子质量上比较, “958” 与“ 335 ”出籽率接近,亩产量也基本相当。从综合性状看, 958 还优于 335 。而 335 的销量之所以逐年上升,是在提高种子精选等级,配套服务措施完善,特别是给农民配上单粒播种机,推广单粒播种,不用间苗,节省劳动力、节约种子、玉米长得更好 ( 初见秦 , 2010 - 04 - 27 )。忽然发现, 335 的种子精选和单粒播种 958 和其他品种也都容易做到,原来 335 的“神奇”在种业之外——农艺和机械! 335 下功夫推广单粒播种和捆绑销售气吸式播种机。其实,使用气吸式播种机实行单粒播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传入我国,适合任何品种,并非 335 的专利,能大幅度节省种子、节省间苗费、提高单产和效益早有定论。但是农艺方面没有认真推广,农民还停留在“传统穴播可靠,能保苗,留大苗”概念,而种子标准又把发芽率卡在 85% 的低水平,不肯为单粒播种创造条件。这种种业、农艺、农机互相不配合,迁就保守落后,是造成我国玉米种植业几十年落后的深刻教训。 其实,当年先玉 335 的成功是 挑战我国农民传统种植习惯和农学家们守旧意识 ,捆绑销售气吸式播种机,推广单粒播种的成功。 机遇在于技术高端的突破 惊心动魄也好,义愤堪忧也罢,都于事无补,说多少大话、空话、狠话都不可能改变玉米种植业的被动局面。玉米种植业的未来之路在于种业、农艺和机械手段的联合创新。说到底是技术问题,技术问题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来解决。话又说回来,技术创新并不是凭主观意志来突破的,更不是靠领导决心来实现的。关键是着眼于技术高端,善于识别和紧紧抓住悄然而至的创新技术。 定向播种就是继单粒播种之后的玉米种植技术的最后制高点。将玉米种子形状、规格及有序排列纳入精选标准,引入定向播种新概念。创造高水平的作物整齐度和最佳群体结构。即从产业链的上端开始的贯穿全行业的系统创新。以增加产量农民受益为前提,建立我国自己的涵盖种业——耕作制度——播种——收获的全新的各个环节具有核心技术的机械系统和知识产权、标准保护体系。即是占据技术高端,扭转玉米种植业颓势的战略机遇,不失为变被动为主动的保护我国玉米种植业之有效对策! 刘闻铎 1361116730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1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