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麦哲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环球首航500年,麦哲伦丧生的地方——宿务
热度 1 gaoguanzhong 2019-9-17 15:21
0789 麦哲伦肖像 0788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帆船 0787 麦哲伦在宿务树立十字架 0795 西班牙殖民者在宿务的堡垒遗迹 0798 麦哲伦远航线路图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9/9/15 500 年前的9月20日,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开始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远航。这次航行证明地球的确是圆的,在科学考察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可是麦哲伦本人并未走完全程,而死在菲律宾的宿务岛。这里就讲讲宿务岛、宿务城及与麦哲伦有关的故事。 15 世纪末,欧洲人开始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这个活动的主角,最有代表性的航海探险家,首推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达·伽马开通印度新航路,他们都是地圆学说坚定不移的信仰者,但他们并未真正用实践证明地球是圆的,而麦哲伦则率领远洋船队进行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用雄辩的事实证明了这个古老的科学预言,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费迪南·麦哲伦(1480-1521)是葡萄牙人,曾到过非洲、印度,参加过远征东南亚的战争,富有航海经验。他坚信地球是圆的,想进行环球航行,但葡萄牙政府不支持,于是转而去西班牙游说。1519年西班牙政府终于决定派麦哲伦进行远航,企图西航打通到亚洲的航路。麦哲伦率船5艘,水手265人,9月20日从西班牙南部的桑卢卡尔-德巴拉梅达(Sanlúcar de Barrameda,在加的斯附近)启航,越过大西洋,沿南美洲东海岸南下,最后找到南美大陆和火地岛之间的海峡(后人称之为麦哲伦海峡),进入茫茫的“大南海”(1513年,西班牙人巴尔博亚穿过巴拿马地峡,首次见到太平洋,称之为大南海)。麦哲伦船队在“大南海”上西行长达3个月之久,时逢天气晴朗,气候温和,洋面平静如镜,船员们额手称庆,一致称这个大洋为El Mar Pacific,意即和平之海,汉译为太平洋。这就是太平洋名字的来历。 船队于1521年3月越过太平洋,到达菲律宾。船上的一个马来籍奴隶,听懂了当地的语言(同属马来语系),麦哲伦知道,环球航行成功在望。在宿务岛逗留期间,因干涉岛民内争,在对面小岛麦克坦岛上,麦哲伦为当地居民所杀。余众逃离,1522年9月8日,船队中的“维多利亚号”回到西班牙,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幸存的18人之一,意大利探险家安东尼奥·皮加费塔(Antonio Pigafetta)在他的著作《首次周游世界》中详细记录了这一伟大的航行。 麦哲伦最后逗留的宿务岛,从此载入世界史册中。宿务岛位于菲律宾中部的群岛之中,长200多公里,宽二三十公里,如今是该国的一个省,面积4456平方公里,人口200多万。宿务岛多山,生长着大片森林。平原丘陵覆盖着石灰岩,最适宜种玉米,为菲律宾著名的玉米产区。芒果名冠世界,其他作物如椰子、甘蔗、蕉麻、木棉、甘薯、木薯等,产量也很高。椰油、玉米油、蔗糖等农产品远销海外。矿产资源有铜、锰、煤、金等。制盐业,渔业亦兴盛。 宿务(Cebu)是宿务省的省会,也是菲律宾第三大城市,人口90多万,仅次于马尼拉和达沃。它位于宿务岛东海岸中段,距离马尼拉约500公里。1521年,麦哲伦就是在此登上宿务岛的。那时的宿务,住家都是用原木和椰子树叶建造的,当时宿务已经和中国、阿拉伯有交易来往。麦哲伦登陆后在此宣传基督教,与宏马文拉阇(Rajah Humabon)歃血为盟。他还竖起了一个十字架。4月4日,在此举行了首次受洗仪式,有800名土著受洗,包括宏马文拉阇(国王)及王后。这是天主教在菲律宾播下的第一粒种子。今天,菲律宾是亚洲唯二的基督教国家(另一个是东帝汶),全国5/6的人为天主教徒,即起源于此。为了纪念此事,后人修建了一座圆形纪念堂,就在宿务市政厅(City Hall)附近。其中供奉着一个木制大十字架,称为麦哲伦十字架(Magellan’s Cross)。据说麦哲伦当年所立的十字架可以治百病,有很多当地人都刮起十字架的木屑喝下。所以在麦哲伦十字架的外面又包了一层木板,保护起来。堂内天花板上描绘着麦哲伦登陆宿务岛竖起十字架,在复活节祈祷的景象。 在菲律宾,尤其是宿务,对耶稣圣婴像的信仰很流行。大多数商店都供奉着耶稣圣婴像,在计程车和三轮车上也经常可见。这种信仰来源于麦哲伦带来的一尊耶稣圣婴像。当宿务国王及其族人皈依天主教时,麦哲伦把这尊耶稣圣婴像送给王后胡安娜作为纪念。这尊圣像后来经历多次的战火仍然保存完好,人民也都相信圣像具有带给农作物和渔业丰收的神奇力量,也会使生意兴隆。如今,这尊耶稣圣婴像保存在麦哲伦十字架北边不远的圣婴教堂(Basilica Minore del Saanto Nino)里。圣像高约40厘米,宿务人把它当作神明一般崇拜。礼拜堂旁边的走廊总是一大早就挤满许多准备向圣像祷告的信徒,而且人潮整日不断。 麦哲伦遇害的麦克坦岛(Mactan Island,又译马克坦岛)与宿务市隔海峡相望,最窄处只有800多米,如今架起跨海大桥,两地已连成一片,麦克坦岛成了宿务市的郊区,宿务国际机场就建在岛上(距宿务市区15公里)。麦克坦岛是个珊瑚岛,面积62平方公里,人口20多万。当时岛上有两个部落相互敌对,苏拉的部落亲近麦哲伦,而拉普拉普的部落反对西班牙人。4月26日苏拉的儿子来到宿务,携带两只羊作为礼物,请求麦哲伦协助攻击拉普拉普。麦哲伦没有听从部下的意见,执意介入这两个部落的战争。翌日麦哲伦率1000名宿务土著军和60名西班牙军队进攻拉普拉普的部落,结果麦哲伦被土著以毒箭射中腿部身亡。拉普拉普成为首位击败欧洲人的菲岛英雄。 为了颂扬伟大的探险家麦哲伦,1866年在麦克坦岛的东北角,也就是他的临终之地,竖立了一座麦哲伦纪念碑(Magellan’s Marker)。三层石砌基座上立着方尖碑,顶起一个圆球,象征麦哲伦环球航海的伟绩。在纪念碑附近的建筑物,有描述麦哲伦和拉普拉普战斗场面的绘画以及麦哲伦环球航行时所乘“维多利亚”号帆船的复制品,可以仔细地参观。 对于以欧洲为中心的欧洲人来说,麦哲伦发现了未知的土地的说法是成立的,但对菲律宾人而言,麦哲伦是侵略者,拉普拉普是勇敢的反抗者。所以也为这位勇士树立了一座纪念碑,即拉普拉普纪念碑(Lapu-Lapu Monument)。此碑建于1933年,是一种民族意识高涨的表现。雕像的形状是以他与麦哲伦作战时,右手握大刀,左手拿长杵的英姿。麦克坦岛的主要城市也被命名为拉普拉普(Lapu-Lapu,居民15万)。该市位于岛西,从宿务市区来此乘车需40分钟。 麦哲伦死后44年,即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终于占领了宿务岛。当时,西班牙国王菲利佩二世(菲律宾国名即得名于他)派遣黎牙实比(Legazpi,约1510-1572,又译莱加斯皮)率领4艘船、380人的远征军,从墨西哥启程来到宿务岛。他成为西班牙首位驻菲律宾总督。宿务市被作为首府,黎牙实比在此建造了圣佩得罗要塞(Fort San Pedro)。这座古堡最初是木造的,1783年改为石砌,至今仍然屹立在海边。它是座三角形城堡,门楼高数丈,入口处一排三个城门,城垣高厚,四周筑有碉堡。1833年宿务岛人民起义时,西班牙军队抵挡不住,便躲进这座城堡,紧闭城门,居高临下,用大炮、洋枪屠杀菲律宾人。如今沧桑巨变,昔日古堡已被开辟为公园。古堡门前有个独立广场(Plaza Independencia),那里竖立着黎牙实比总督和菲律宾第三任总统麦格赛赛(1907-1957,1953-1957任总统,因飞机在宿务岛失事身亡)的纪念碑。 围绕着古堡,形成了宿务市,是为菲国最古老的城市。它作为菲律宾首府的时间并不长,1571年黎牙实比率军占领马尼拉后,宿务市就让位给马尼拉。但宿务市作为菲律宾中部,即米沙鄢群岛(包括7个大岛及数百个小岛,面积6.1万平方公里,人口1300多万),中心城市的地位并未动摇。1595年,在此创办了一座学院,后发展为圣卡洛斯大学(University of San Carlos),其附属的博物馆成立于1967年,下分殖民地时代、民俗学、考古学、自然科学等4个主题馆,全面介绍本地区的历史与现状。1937年,在宿务市北建成省政府大楼(Cebu Provincial Capitol),这座辉煌如白宫的建筑物现已成为新宿务的地标。 宿务岛很早就有华侨居住,现有华人2万多。离古堡不远的哥伦街(Colon Street),号称菲律宾最古老的街道,街上除西班牙式房屋外,还有中国闽南建筑。市内设有白金楼、大汉屋等多家中国餐馆。北郊比佛利山(Beverly Hills)的半山腰建有一座祭祀中国思想家孔子的中国道观(Taoist Temple),为华丽的红绿相间色彩,是典型的中国寺院。爬上99层的阶梯,站在寺院上的平台,可以清楚地眺望宿务市直到麦克坦岛一带的景观。 西班牙人入侵时,宿务已能停泊大帆船。1860年起,宿务市辟为外贸商港,港口进一步发展。如今港内水深约6至12米,可停泊4600吨的船只10艘。航空业相当发达,麦克坦国际机场的运输量仅次于首都马尼拉,居全国第二位。环岛公路通过此地,与对面的麦克坦岛亦有公路连接。工商业繁荣,为椰干、蕉麻、芒果、烟草、木材集散地。这里建有东南亚最大的椰油加工厂,名闻全菲的仙美额啤酒厂和陶瓷厂,还有世界最大的椰壳活性炭厂和菲律宾第二出口加工区,化学工业成长迅速。轻工产品以吉他最为出名。近年来旅游业亦有大发展,游客在这一带可进行潜水冲浪等海上运动,号称潜水天堂,一座海滨度假旅馆拔地而起。今日的宿务欣欣向荣。
个人分类: 世界各地|8992 次阅读|2 个评论
MTP5.10: 新增三种测点坐标文件的输出功能(upt、kml、gpx)
陈小斌 2015-2-5 00:41
MTP的最新一版5.10中,新增三种测点坐标文件的输出功能。这三种坐标文件分别为:麦哲伦探险家兴趣点数据文件*.upt文件、GoogleEarth的地标数据文件*.kml文件以及GPS数据交换标准文件*.gpx文件。 现在一般大地电磁硬件厂商的采集系统都支持美国SEG标准委员会制定的大地电磁标准电子数据交换文档*.edi文件,该文件一般含有测点的坐标数据。而MTP对单测点EDI数据文件的支持是全面的。有了EDI数据(目前可以视为大地电磁的基本数据之一,其数据分级仅次于时间序列),在MTP中可以很容易建立数据工程,然后由MTP中依据需要将坐标文件输出为各种格式。新增这三种测点坐标数据格式的文件输出,增强了MTP与GPS数据处理与管理软件之间的接口关系。
个人分类: Pioneer|84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麦哲伦望远镜向NSF说“再见”
yshimp 2012-4-11 02:33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4/262466.shtm 作者:赵熙熙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4-10 9:08:17 大麦哲伦望远镜已经在智利破土动工。图片来源:Francisco Figueroa/GMTO 近10年来,美国的两所大学联盟一直在进行着一场建造陆基望远镜的竞赛——一旦建成,这两部望远镜都要比迄今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大数倍。 由加利福尼亚大学主持的联盟计划在夏威夷建造“30米望远镜”(TMT),而由卡内基天文台、亚利桑那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率领的另一联盟则打算在智利建造一个直径28米的“巨兽”,名为大麦哲伦望远镜(GMT)。 日前,造价7亿美元的GMT的背后团队已经决定不向美国政府寻求任何的财政援助而修建这架巨型望远镜。这一决定使得斥资10亿美元的TMT计划成为联邦资助的唯一竞争者,从而让美国政府能够在未来为其买单。 之前尽管这两个联盟都会从私人以及国际合作伙伴那里筹措资金,但它们也希望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能够慷慨解囊。 TMT委员会成员Richard Ellis表示,该研究团队正在对一份提议进行收尾工作,并计划于4月16日的最后期限递交给NSF以申请相关的资助。 与此同时,GMT委员会却选择了退出。4月2日,GMT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声明,表示它将放弃申请。GMT委员会主席Wendy Freedman在写给NSF天文科学部门主任Jim Ulvestad的信中写道:“经过审慎的思考,GMT委员会已决定不再继续向NSF申请资助,转而通过培育同美国社会以及我们的国际伙伴之间的关系来发展我们的计划。” (赵熙熙 译自www.science.com) 《中国科学报》 (2012-04-10 A2 国际) 更多阅读 《科学》网站相关报道(英文)
15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NSF拒建30米望远镜(TMT)和大麦哲伦望远镜(GMT)
yshimp 2012-1-7 01:08
转自科学网新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58206.shtm 作者:赵熙熙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6 美两大学建造望远镜 美NSF拒掏腰包 TMT示意图图片来源:加利福尼亚大学 本报讯 近10年来,美国的两所大学联盟一直在进行着一场建造陆基望远镜的竞赛——一旦建成,这两部望远镜都要比迄今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大数倍。 由加利福尼亚大学主持的联盟计划在夏威夷建造“30米望远镜”(TMT),而由卡内基天文台、亚利桑那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率领的另一联盟则打算在智利建造一个直径28米的“巨兽”,名为大麦哲伦望远镜(GMT)。 在过去的几年里,两个研究团队分别已经为这两个需斥资数十亿美元的计划投入了几千万美元,并希望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最终能够慷慨解囊。 然而如今,最终的结果出来了——任何一项计划都无缘获得来自NSF的任何有价值的资助,至少在下一个10年里是这样。 NSF在上周发布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在2020年之前,该基金会不打算为任何巨型分段镜望远镜——也就是TMT或GMT——的建造计划掏腰包。根据这份声明,NSF现在所能做的便是在5年的时间里,为一项公私合作建造大学望远镜的计划提供125万美元的资助。 由于TMT和GMT都打算在2020年之前开始建造望远镜,因此NSF的这份声明无疑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表明这两项计划如今都要靠它们自己,在短期内获得政府支持的可能性几近为零。(赵熙熙) 更多阅读 《科学》网站相关报道(英文)
221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19: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