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存在问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教研工作不被高看,何谈卓越人才培养?
热度 12 After50 2020-5-11 07:20
教研工作不被高看,何谈卓越人才培养? 吴超/STIPC 2020-05-11 为什么高校中设立的各种人才培养或教改或教学等项目及其研究工作不被高看?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 高校中还有很多教师和领导不清楚教育教学研究同样具有高深的科学技术可以探究 。 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都是教育学的问题,教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中国本科和研究生的教育体系中,都是一级学科,教育学也是全世界公认的重要基础学科。教育学其实涉及到人性、脑科学、生理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前沿的学科领域,特别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和新媒体传播技术等更是融入了各种高新技术。但由于国内较长时间文理分科的体制和很多人重理轻文的思想极为严重,大多数优秀人才热衷于理工科生涯,而 文理分科又导致很多理工科的人才不懂教育,因为教育属于文科的领域,因而也就忽视了教育学的研究 。 (2) 长期以来很多教研工作处于偏社科和低水平的研究状态 。 由于上述所说的文理分科原因,大多数优秀理工科人才忽视或不太懂得教育,他们不屑于从事教研项目的研究,把教研工作另眼相看,实际上也是他们不愿意或是找不到能够纳入理工优势的教育研究前沿领域或切入点;而 高校中的文科教师虽然愿意研究教育教学,但由于他们理工科的缺陷,大都只能提留在社科的研究层面 ,如调查统计和行为实验及实证层面的研究,他们很难深入到脑科学、认知科学、系统科学、教育技术能等领域,因而做出来的成果都是文科性质的成果。 (3) 教研项目是长周期项目,但体制上大都将其当作短周期课题 。 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项目的研究,其实都是需要长期稳定的研究,多年以后才能看出其真正的效果,比如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效果,有的需要几代人的时间才能看出其实际效果的,其成果的周期往往比理工科类的成果更长。但现在的教研项目实际上大都被学校教务部门当作短期课题来管理,短的课题有时一两年就要结题验收;而且经费少,有时几千元也能当作一个项目来立项,可立项、检查、验收等环节倒是一个都少不了。在考核大棒的强大压力作用下, 有能耐的理工科教师大都不太愿意做这种无效益、费时间、算不上业绩的事情 。很显然, 长期性的教研项目用短平快省的方式来实施,肯定难以得到什么好的成果 。 (4) 现有的教育成果评价体系,不适宜评价教师个人的教研业绩 。 以人才培养项目为例,人才培养是非常复杂的长期系统工程,而且评价标准也多种多样,一个人一生中遇到的老师有很多,包括其父母和经常打交道的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众多教师之一,即使做得再好,其实也很难说某一个人才的成功都是他或她培养的。因此,教师的教研成果只能是通过在其教学工作中的某一具体工作业绩突破来体现,比如一位教师独立创建一门新课程,其实这也是很难的事,但这种业绩还是难以得到高度的认可(实际上应该给予高度认可,因为一个专业不就是由几十门课组成的);而长期以来,国家层面的教学成果都是用大而全的标准来衡量的,因而造成 很多国家级教学成果,大者是集全校教学之大成、小者也是集全专业教学之大成来申报的 。显而易见,获奖的成果都是组合形式的成果,大并不等于高水平,这样教师个人获个教学大奖的确很难。 (5) 现有的科研管理制度不能计入教研工作的业绩 。 现在高校中什么才算是大科研呢?这是众所周知的,项目经费多且来源国家层级、出产数量多且影响因子高的文章、获得国家科技奖和能挣很多钱的专利技术等。按 现在的情况,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教研工作不管怎么做和坚持多长时间,都是难以达到和符合上述的要求的,其产出也是与各种数据库统计的指标体系无法相对应的 。因而,现有的科研体制可以冠冕堂皇的认为教研工作不是科研,不符合科研的统计范围。 说了这么多,那解决上述问题有什么好建议呢? 个人觉得,要使教研项目及其研究工作不要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其重要的途径是使教研项目及其研究工作向文理大交叉方向发展 ,而大交叉学科发展目前遇到的瓶颈是受到单一学科管理体系的限制。因此,教研工作被高看的前景还非常渺茫,其发展道路还有待时日。 具体一点说,要使教研项目及其研究工作得到重视和发展,高校中需要使大交叉人才有发展空间、有大交叉项目可申请、有大交叉科学研究的平台、有适合大交叉成果的评价制度等系列软硬件平台和管理制度的形成,比如理工科专业的教师在社科领域能做出出色的业绩,也可以按社科类教师去评价考核他们;比如理工科专业的教师在社科领域能够带出更好的学生,就可以让他们去带社科研究的学生;比如理工科的学生愿意做社科类的研究,也可以在社会类专业毕业;等等;反之也然。久而久之,就可以使大交叉学科真正发展起来。 学科交叉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重视和发展交叉学科,在学术界、管理界和政界等已经倡导多年。但 很多年过去了,许多情况下交叉学科仍然处于举步维艰的局面 ,处处都受到障碍和制约,因为现有的科技界及其关联的部门都是按照传统学科分类方式设置而布局的,即使是某一部门或是某一单位想尝试改革,也常常无济于事。 以个人对安全学科的体会,安全学科这一大交叉综合学科发展遇到的突出障碍也同样是受到单一学科管理体制的限制。因此, 发展交叉学科很重要的条件是要建立有交叉学科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体制。 最后小结一下: 国内高校教研项目及其研究工作为何不被高看,是因为很多人还不知道教育研究工作可以向大交叉方向发展和同样具有高深的科学技术可以探究,长期以来很多教研项目及其研究工作处于偏社科和低水平的状态,教研项目的长周期特性得不到理顺,现有的教育成果评价体系不适宜评价教师个人的教研业绩,现有的科研管理制度不能计入教研工作的业绩。 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这些教研项目的研究,在很多高校的绩效考核制度中,都是不被作为科研等同看待,究其原因是很多领导和科研人员都不认为教研是科研。其实教研也是科研,是科研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或内容。 如果教研不算科研,那我们何谈卓越人才的培养? 打破文理分科,教研工作向大交叉方向发展,建立适合大交叉学科人才发展及其评价体系等,是高校未来取得高质量教研成果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和殷切希望。
个人分类: 科研杂文|8700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中药材行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六)
fqng1008 2019-3-12 17:36
《中药材行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系列文章,已经发表了五篇:《中药材专业市场正在加速衰落》《中药材生产种植需规范提速》《中药材产地加工的困境与出路》《饮片加工与炮制不适合 GMP 》《我对中药溯源的认知与建议》。今天与大家共同探讨中药材流通方面的问题。 国家需要现代化的生产流通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习近平主席多次就中医药工作做出重要指示: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更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这些内容深刻的论述,为中医药改革发展明确了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是中医药振兴的新思路、新办法和新动力。 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四十年,这四十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 , 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大健康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中药材作为大健康的基础产业进入黄金 20 年,中药材的需求,早已从 “ 吃得饱 ” 上升到 “ 吃得好 ” 阶段。当前,面对国内外民众和中医临床对优质中药材日益增长的需求,旧的药材市场流通体系在崩塌,新的产地交易中心在形成,国家急需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 图 73 时代需要新的“互联网 + 中药材 ” 的流通模式 一、中药材行业正处在大变改的关键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中药材行业发展一直比较滞后,但中药材交易模式却发生了几次变改。解放后我国执行的是计划经济与三级医药体制,后来进入了药交会时代。 1978 年至 1988 年十年间,百泉药交会、樟树药交会盛况空前。 20 世纪 90 年代中药材市场应运而生,到现在专业中药材市场开始衰退,每个阶段相互交替,功能交叉转换,大都是几十年的光阴,但对于跨越式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每个阶段的历程应该并不算短。 现在我国己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大数据与 “互联网+”无所不能。药材产地信息透明,可无偿查询;产地与厂商网上交易,物流直达。大健康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中药材作为大健康的基础产业进入黄金 20 年。面对国内外民众和中医临床对优质中药材日益增长的需求,旧的药材市场流通体系正在崩塌,新的产地交易中心在形成,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大变改的新时代。 虽然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我们肩负着更重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以习近平主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发扬 “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图 74 甘肃陇西中药材物流基地已上线运营 二、中药现代化绝不是将中药 “西药化” 中医、西医就像火车道的两条轨,平行向前才能为人的健康做贡献,切不可交叉论证。它们分属两个完整的、又完全不同的论证体系,自成一体,万不可妄图用甲事物证明乙事物;用甲体系证明乙体系或对比彼此的优劣,两者一定是各有优劣。只有通过相辅相成、彼此认可、彼此尊重、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2006 年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司司长骆诗文曾表示: “ 我们执行错误的 ‘ 中药现代化 ’ 路线与国际接轨三四年,已经使得中药加速走向衰败。如果这种情况再让它继续 5 年,中药就无法挽救了。 ” 2017 年 7 月 10 日,中食药监管信息网发布《中药现代化绝不是将中药化为西药》一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 1 、中药现代化是要发展完善中药而非西化中药; 2 、中医药不能与国际接轨; 3 、中医药国际化首先要本土化。建议大家查阅。 三、解决行业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我国改革开放已走过四十年,中药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构建现代中药材流通体系,推进中药工业集群发展,实施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抓紧落实的行业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 “ 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 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 ,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新时代,中药材行业与其它行业一样,急需开展供给侧改革,行业需要新思维、新模式、新体系、新规划。 1、 建立新的生产流通闭合链 中医药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中医药的疗效和中医药文化,中药材是中医的食粮。当前中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综合竞争力弱,严重影响到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也增加了监管难度。全国年用量在千吨以上的中药材品种 238 个,其用量占全国总用量的 80% ,只要管住这 200 多个大品种,其它都不是问题。 建议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型优质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来实现中药材的全产业闭环链。野生采集、人工种植、加工销售、药房采用等,全程管理各负其责;重新规划建立新的药材生产流通新模式,从种子基原、道地产地、生长时期、田间管理、采收时间、加工方式、加工工艺流程、包装材料、包装时间、运输方式等进行全程监控可追溯。各厂生产的优质药材,经第三方检验平台检测合格后,进入国家布局的 88 个仓储物流基地,最后在基地完成溯源编码,真正实现区块链与链条闭合。 图 75 时代需要可追溯一站对接全透明数据化的流通模式 有了 “身份证”的药材:品质优良可追溯、规格齐全保达标、气调养护保品质。药材进入仓储物流基地,一是便于国家监管,二是便于上网交易。货物通过互联网销售全国,真正实现供需双方面对面,用户商企网联网,网上下单网下交割,一切都在基地内完成。交易完成后所有权是企业的,是继续存放还是运回企业,什么时间需要使用、什么时调拨配送,全是买主说了算,企业也不用再投资建设大型仓库与控温设备。 随着进一步发展,双方还可通过基地进行定单预约和期货存储,进而实现 “大数据+物流网”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物流配送一站到达,安全快捷收费低,服务周到效率高,大家省心又放心。这样做即可减少中间环节与重复运输,又能实现质量全程可控可追溯,彻底杜绝了掺杂造假,便于国家管理部门实施监管。 图 76 山西长治中药材物流基地的药材质检化验室一角 2、 建立新的中药材流通体系 2017 年 7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法》)正式实施,其中第三章第二十四条明确表示: “ 国家鼓励发展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提高中药材包装、仓储等技术水平,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 ” 。 根据《中医药法》、国务院办公厅《中药材保护与发展规划》、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全国中药材物流基地规划建设指引》的要求,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中国中药协会,会同全国中药材物流专家委员会提出《全国中药材物流基地布局规划建议》,在全国中药材重点产地与重点销地建设 90 个左右的中药材物流基地(含产地加工、质检、包装、仓储、养护与运输等功能),整体布局已经完成。目前除重庆、青海、江苏、北京、海南、西藏外,中药材物流基地在全国已经建成 11 个,落地在建 55 个,还有 20 多个将在 2019 年将全部落地并开始建设。这些中药材物流基地具备八大功能: 仓储管理与科学养护的核心功能; 初加工与包装服务的延伸功能; 质量检测与流通追溯的配套功能; 销售和融资服务的增值功能。 图 77 时代需要新的中药材生产流通模式 图 78 某中药材物流基地的药材正在对在库药材进行气调养护 这些物流基地将承担起对药材质量的全程追溯责任。基地首先要对进入仓库的中药材通过第三方进行全面的质量检验检测,如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黄曲霉菌等项目的检查。检验合格的药材按流通标准分出规格等级,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溯源编码。之后依据药材的保管属性分类储存,分别进入冷藏库、阴凉库和常温库。基地对入库药材进行科学养护与管理,有必要的进行气调养护,保证在库药材不生虫、不发霉、不走油、不变色、不变质。最终通过网络销售,实现全国统一调拨与配送,减少中间环节与重复运输,供需双方直接对接,从而降低成本并实现优质优价。 图 79 西长治中药材物流基地的药材统一包装、统一溯源编码 图 80 依据药材的保管属性分别进入冷藏库、阴凉库和常温库 3、 新的流通体系更方便国家质量监管 解放后我国执行的是计划经济与三级医药体制,国家监管方便有抓手,那时没有假药。后来进入了市场经济,中药材被定位农副产品,农民随便种、市场随便卖;参与人员多、入市门槛低、主管部门多、监管难实施、处罚难兑现。这几年的 “飞检”效果明显,但被监管药厂、饮片厂群体众多,分散庞大,国家监管仍然是顾此失彼,力不从心。 图 81 全国第二届中药材物流大会为首批通过评审的六个实验基地受牌 图 82 全国第三届中药材物流大会为通过评审的三个实验基地受牌 现在全国中药材物流基地初具规模, 11 个实验基地已联网运营,在建 55 个成熟一个联网一个。每个基地负责监管入库流通的药材质量,并为其溯源编码,然后通过第三方检测和质量把控,再按统一的标准入库流通。 上可以倒逼农民按规范要求种植中药材; 中可以在中药材物流基地进行集中集约科学仓储; 下可以通过全程追溯系统对接中药饮片厂、保健食品厂等下游企业。 完全符合好追溯的四大要素,完全可以为社会和人民大众提供有质量保证的中药材。将来大家买的药材扫扫码,就知道是产自哪里、是谁种植的、是谁加工的,生长年限、采挖季节等一目了然。 图 83 时代需要重新架构的中药材贸易流通体系 笔者认为这些基地即是中药材流通的储运中心与交通枢纽,又是国家监管的最佳抓手,非常方便国家监管。将来国家只需要监管这 90 多家中药材物流基地即可,谁有问题便取消谁的运营资格。这些基地都是由企业自主投资建设,决不会因一个批次的药材不合格,让企业几个亿的投资打水漂,所以严把质量关是他们的第一要务与生命线。 这些基地开始正式上线运营之后,将主动与国家药食监局的监管部门联网,真正实现国家对基地的全方位监督监控。 图 84 基地将与国家药食监局联网实现国家对基地的全方位监督监控 图 85 全国物流基地现代化管理均可一站式服务、统一配送一站到达 4、 国家应出台政策整合资源支持改善流通模式 建议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整合资源,强化中药质量控制,鼓励企业按照自己生产的品种进行最适合的建设和流程;鼓励大型企业积极参与在道地产区规划的物流基地建设;支持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和中国中药协会等行业组织筹建全国中药材和饮片交易平台;支持中药材物流基地集全国的道地中药材 ( 原药材 ) 和千家单一饮片厂的产品 ( 配方用饮片、工业用饮片、食品用饮片 ) 在平台交易。因为道地产地和单一饮片厂的产品质量有保证,价格远比当前多品种饮片厂的优势大,所以也能为医院降低成本。将来医院可以在全国家正规的交易平台上分别采购,再由全国物流基地统一配送,什么时间需要什么时间调拨配送,进而实现 ‘大数据+物流网’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物流配送一站到达,安全快捷收费低、服务周到又高效、大家省心又放心。药厂、药企也可以在交易平台招标采购统一配送,这样还能斩断灰色利益链条,使相关人员少犯错误。 图 86 山西长治中药材物流基地的常温库、阴凉库、冷藏库布局合理 相关专家建议:中药材流通应从交易药材变为交易饮片,提升经营主体门槛,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杜绝流通环节玩 “猫腻”。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闫希军说:“对中药饮片按医疗用饮片、工业用饮片、食品用饮片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制定医疗用中药饮片分级标准。对医疗用中药饮片实施批准文号管理,没有批准文号的中药饮片不准进入医疗机构销售和使用”。 四、新的生产流通体系场景呈现 《中药材行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的系列文章,把行业的问题基本说出来了,解决建议也提出来了,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将来现代的中药材生产流通体系,完成后的场景是什么样子的。 1 、种植 在中药材的道地产地,在保证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分散土地由合作社承包整合成连片整块的土地,这些土地经检测没有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土地适宜药材种植,成为道地药材的规范种植基地。由国家正规的种子种苗公司培育基原纯正、品质优良的种苗;由农民工人(经过培训的、考试合格后上岗证的);使用专用机器进行作业。从土地深耕、施肥起茏,到下种锄草、打顶疏花,做到基地有监控、作业有记录。在专职技术员指导下,从标准化种植管理到溯源监测记录等,由合作社经过培训考核的农民工人来承担。耕地种植、浇水施肥、田间管理、收割采挖等环节实现机械作业和规范化、规摸化。以 “有序”“安全”“有效”为目标,真正实现了产地道地化、种原良种化、种植生态化、生产机械化、产业信息化、产品品牌化、发展集约化、管理法制化。农民按合同规范种植,厂商有定单货源保证,所有的药材全部是质量优良可溯源,安全有效无农残,将“药材好,药才好”变成现实。 图 87 甘肃民乐中药材物流基地的 2 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 2 、加工 每个道地药材产地都有几十家或上百家的产地中药材加工厂,加工能力与当地产量配套。所有药材加工厂的加工设备与加工工艺、操作流程须按规范统一的。从道地基地采挖的药材,由汽车或专用设备运送到产地的加工厂(产地统一规划规范的中药材加工厂或者是用适合中药饮片加工的 GMP 规范的一体化的产地饮片厂),经过去头、除杂、分检等前处理后,进入加工车间进行清洗、脱皮、烘干或切片烘干等一系列工作(统一规范、统一流程、统一加工工艺、统一流通标准、统一分类包装,按要求管控、从细节入手、全流程记录、无死角监控),最后成为多种产品(流通用的原药材、工厂投料用饮片、配方炮制用饮片、保健品使用的特殊产品等等)。所有产品的加工工艺与每道工序都是规范的、都是专用的机器设备加工的、都是符合这种药材特性的、都是在技术员指导下,专业工人操作的。质量管理、加工量与加工时间,都有专人记录,是可追溯的、包装也是环保统一的。 现代化的产地种植与加工变成现实后,道地产地还可实现: a 、唱响一个品牌:打造道地药材主产地,中国 XXX 药材第一县等。 b 、造就一批能人:种苗选育专家、种植养殖能手、产加加工技师、药材购销大王、职业经理人、农民讲师团等等。 c 、形成一个产业:育种育苗基地、厂企种植基地、产地加工基地、 GMP 饮片基地、保健花茶基地、功能饮料基地等。 d 、培育一个市场: XXX 药材交易中心。 e 、造福一方人民:上面这几个都做到位,何愁当地人民不富! 3 、流通 道地产地的多个加工厂饮片厂的产品,经第三方质量检验检测,合格的产品进入国家规划与监管的全国中药材物流基地,统一溯源编码发放药材 “身份证”。然后分类存放,统一管理(也可以存入大企业自建纳入了国家统一监管的仓库),登陆交易平台让用药单位选购。基地与国家监管部门联网,接受国家与人民监督。这样即减少了中间环节与重复运输,又实现质量全程可控、可追溯,彻底杜绝了掺杂造假,还方便了国家监管。 4 、生产 这样的优质药材即有质量保证,又有充足货源,价格也合理了。对于生产使用的药厂商企来说,再也不愁买不到合格的好药材了,饮片在产地加工质量好价格低、货源有保证、价格少波动、计划好安排、效益更保证。另外也不怕国家 “飞检”,还省去了大量的仓库建设和库存积压,真的好处多多。 图 88 豫西中中药材物流基地已上线运营 全国年用量在千吨以上的中药材品种 238 个,其用量占总用量的 80% ,国家只要管住这 200 多个大品种,其它野生品种的成熟一个规范一个。这样一个新的药材生产流通模式就形成了,并且实现了生产流通链条的完全闭合,从而保证药材质量可管可控与优质优价,真正做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全程可管控。 现代化的中药材生产流通体系的建设,即符合中医药发展的方针政策,又利国利民可行可靠,是解决当前中药材生产流通体系弊端的好方法,希望大家共同努力齐心推动,早日落地普惠大众。 图 89 豫西中药材物流基地的日光棚凉晒场 五、新的体系需要国家政策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明确指出: “国家鼓励发展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提高中药材包装、仓储等技术水平,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面对国内外民众和中医临床、对优质中药材的需求日益增长,旧的药材市场流通体系正在崩塌,行业需要新的生产流通体系,国家以道地产地为主建设的全国中药材物流基地初具规模,“仓储管理与科学养护的核心功能,初加工与包装服务的延伸功能,质量检测与流通追溯的配套功能,销售和融资服务的增值功能”凸显,上可以倒逼农民按规范要求种植中药材;中可以在中药材物流基地进行集中集约科学仓储与网上交易;下可以通过全程追溯系统对接中药饮片厂、保健食品厂等下游企业,一个新的中药材生产流通闭合链开始形成。 新的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的形成,即方便国家监管、又方便互联网交易,质量优良可追溯、规格齐全可达标、气调养护保品质,即可实现全国统一配送一站直达、又可实现 “大数据+物流网”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为此笔者建议:国家应尽快出台政策,支持这些由企业自主建设的中药材物流基地,尽快承担起社会责任,建立建全溯源配套功能,发挥质量倒逼机制,确保融资增值功能,完善延伸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接受国家监管人民监督。新的中药材流通体系即符合新时代的特征,又改变了旧的流通模式,还杜绝了掺杂使假与硫磺薰蒸,可有效管控质量与农残,让全国人民吃上安全、放心、有效的好中药。 图 90 塑料日光棚 六、结束语 《中药材行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系列文章发表以来,受到了中药行业的广泛关注,打电话、发微信、留言的不计其数,有称赞的有批评的,更多的是探讨与建议,笔者在此对这些领导、专家、老师、同仁表示深深的感谢! 6 篇系列文章今天就全部结束了。由于个人水平与写作能力有限,所以错误难免(我不会用键盘打字、全部是汉王手写版一笔一画写出来的),请大家批评指正!再加上我个人对行业的了解与认知有限,还有很多想法没有展开讨论,但连续 6 篇文稿也基本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与意愿,肺腑之言或许是不成熟的妄想,但总希望能引起国家重视与业内人士的共鸣,抛砖引玉让行业专家学者共同发声献言献策,让我们深爱的中药材行业腾飞造福全人类!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7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药材行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五)
fqng1008 2019-3-12 16:04
《中药材行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系列文章发表以来,受到了中药行业很多领导、专家、同仁的关注,也接收到很多批评与建议,笔者深表感谢!今天摘录中药学家,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饮片分会专家组组长张世臣老师的一段来信,以飨读者。 药材与饮片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产品,药材是中医药物疗法的物质基础,但药材不入中医处方,入中医处方的是饮片!饮片传统上有两种: ( 1 )饮片厂生产。以前是药铺前店后场(厂)生产的,也不是农民或药农切的;当然,在药材集散地,如祁州(今安国),就有专门切黄芪的黄芪庄 …… 而以前的医疗部门(医馆)多无自己药房,因此也不自己切制饮片,而是开方到外面药铺拿药。 ( 2 )传统的产地片,主要是干燥成药材后不易切制的饮片,如乌药片、茯苓片、片姜黄 …… 公私合营后,饮片制造也改变了前店后场(厂)切饮片的局面,建了专门的饮片厂,除了传统的产地片外,饮片都在饮片厂切制(当然比较大的中医院,其药房也会有临时切制或炮制饮片的 --- 所谓临方炮制),也没有农民(或药农)切药的!现在大量的农村农民切药,并不是推行 GMP 造成的,而是在推行 GMP 之前已经出现。文革中饮片厂多停产了,文革后重建饮片厂,当年国家投资,建 44 个饮片厂(如天津饮片厂等),本来也很好(我那时在大学,带学生实习就去天津饮片厂,已用机械,很有规模),但市场放开后,慢慢乱象出现,就像你文中说的那样了。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才搞 GMP ,本意是通过规范化促进规模化,但个人生产饮片(地下窝点,黑作坊)通过唯利是图的饮片厂(自己不生产饮片,搞挂靠、贴牌、走票)把地下黑窝点的饮片洗白,通过这样的饮片厂渠道进入医疗机构!这些地下黑窝点很多也并非药材原产地,也是买药材,如你文中所言甚至到国外买药材回来切!他们的优势就是成本低,但绝大多数质量不保!必须整治取缔,想干,就正规办厂生产! 说到产地加工,现在搞得寓意不清。产地加工,就药材而论(除传统产地片外),就是加工净药材。而现在打着产地加工旗号,放任农民自行乱切饮片,我认为绝对错误!甚至地方政府介入,打着提高附加值、让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口号,鼓励农民切饮片!如果政府发挥好作用,应鼓励在当地建饮片厂,让农民到饮片厂,经过业务培训成为饮片厂工人倒未尝不可,但似乎还未见到!另一途径,大家在说趁鲜切制。其实传统产地片就是趁鲜切制。而现在泛化了,认为所有药材都可产地趁鲜切制,这也是片面的。在药材产地,像乌药,必须在产地趁鲜切,一干就成木头了!而甘草、黄芪等所谓趁鲜切,并不是挖出来净制就切,而应该在产地净制后也要经过干燥处理,但不能干透,要在干燥过程中监控含水量,在失水过程中,含水量保留 25% 左右再切!(也就是干的净药材水润软化的含水量要求)。这时切出的饮片与干药材软化后切出的饮片是一样的。但有以下优点: 1 )免除了药材的大贩运,节省了费用 ; 2 )免除了水润软化,避免了药效成分流失,保证了饮片质量; 3 )也使药材产地转换为饮片厂工人的原农民,可以从生产饮片工作中增加收入了。这也是我在《中国中药杂志》 2018 年第 14 期提出工业饮片的原因(在药材主产地加工净药材,经干燥后到含水量 25% 左右切饮片:生片,相对调剂汤剂的饮片要厚一些,有别于现在饮片厂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或地方炮制规范生产的饮片,主要供中成药厂投料用 --- 当然后续需炮制的当另行炮制)。之所以在药材主产区投建饮片厂,生产工业饮片,主要考虑中成药厂对投料用饮片一个批量都比较大,不像现在多在城市建的饮片厂,每批次量都比较小。这样一来,流通业态改变了,药材市场周边农民任意加工饮片的黑窝点就没有了生存空间,才能净化饮片市场:现在的饮片厂生产汤剂、调剂用饮片,或在药材主产地投建饮片厂切制车间,生产生片;另外就是在道地主产地投建、生产工业饮片,供中成药厂投料用,现在汉广等企业已经在这样做着。啰嗦太多了,未知言可尽意,仅供参考。 笔者反复认真的拜读张世臣老师的文章后感触很深,张老师专业与博学让学生非常敬佩,尤其是张老师提出的工业饮片和配方饮片,定位合理便于实施。在此笔者向张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什么叫中药学家?什么叫中药传承?正是这些前辈们默默的无私奉献与勤奋努力的结果,可以看出药界前辈与同仁们,对中药材行业的厚爱与关注。今天我与大家共同探讨中药溯源方面的问题。 我对中药溯源的认知与建议 2012 年,国家成立 “ 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 ” ,开始着手建设中药材行业的流通追溯系统,从源头控制中药材的质量,改善中药材流通过程中的农残、重金属超标,掺杂使假等问题。 2017 年 7 月,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追溯专业委员会在广州成立,赵润怀老师被聘任为理事长,笔者被聘任为副理事长。 2017 年 9 月,中药追溯标准研讨会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召开; 2018 年 9 月,中药追溯标准研讨暨追溯工作年会在河北尚义召开,笔者均参加了研讨与学习。 图 57 2017 年 7 月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追溯专业委员会在广州成立 一、中药材溯源的重要性 中药材作为农产品与生产地域关系密切,生产过程长流程复杂,所以容易发生农残超标、以次充好等质量问题,它的标准化程度比较差,难以衡量与监控质量标准。同时作为药品,它又承担着治病救人的功能,质量缺陷会导致延误病情等严重后果。 中药追溯是借助现代物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对中药材种植、加工、生产、流通、使用等关键信息进行处理,实现中药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全程可监控的链条形成。中药追溯体系不但能起到监管、规范的作用,还能惠及大众保障用药安全,将起到至关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安全药、放心药、有效药的民生工程。所以中药材的追溯是很有必要、非常重要的,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所以必须加大力度积极推进。 图 58 2017 年 9 月中药追溯标准研讨会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召开 二、中药材溯源的现状 (一)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在进行中 2012 年以来,国家分三批支持 18 个省、市建设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初步建成了以中央、地方追溯管理平台为核心,以中药材种植养殖、中药材经营、中药材专业市场、中药饮片生产、中药饮片经营和中药饮片使用六大环节追溯子系统为支撑的流通追溯体系。 图 59 国家近些年不断出台了一系列的中药追溯政策与文件 1 、第一批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城市 2012 年 10 月 22 日国家多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的通知》,将在河北省保定市、安徽省亳州市、四川省成都市和广西自治区玉林市确定为开展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的试点。首批 4 个中药材试点城市旨在提高中药材流通的现代化水平,增强中药材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目前,这 4 个城市,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工作都已取得积极进展,制度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已进入攻坚实施阶段。但中药材专业市场功能衰退、市场份额下降,给溯源工作推进带来难度,增加了投资创新的不确定性。 2 、第二批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省份 2013 年,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商务部选取甘肃、云南、吉林、湖南、河南、江西、广东 7 个省份继续开展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计划到 2016 年底实现覆盖全国的目标。《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材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建设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鼓励和引导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企业逐步使用可追溯的中药材为原料,同时要求各地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形成可追溯的倒逼约束机制。 3 、第三批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省份 2014 年 8 月,第三批实行建设的省份为山西、内蒙、辽宁、山东、湖北、青海、宁夏。 图 60 2018 年 9 月中药追溯标准研讨暨追溯工作年会在河北尚义召开 4 、中医药编码系列国家标准正在加快推进 为加快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的进程,推进实施中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构建我国中药质量溯源体系,更加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中医药体系与市场流通,就必须实现“一名、一物、一码”。即实施统一的中药、中药方剂、中药供应链编码体系。目前我国已对中药材 1219 种、中药饮片 1603 味、中药配方颗粒 1364 味、中药超微饮片 1337 味、中药超微配方颗粒 1337 味等开展了分类编码,进行顺利。 图 61 中药编码规则:编码结构图 (二)我国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专项建设进展顺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明确表示:国家鼓励发展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提高中药材包装、仓储等技术水平,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 目前我国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专项建设进展顺利,到 2018 年底,在全国道地药材产区规划建设的 88 个物流基地已经布局完成,已经上线运营的实验基地 11 家,已通过评审正在建设之中的物流基地 55 家,还有 20 多个将在 2019 年全部落地并开始建设。但这些中药材物流基地全部是企业自主投资建设的,国家虽然鼓励发展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但有政策却没有具体方案落实,所以建议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加大力度使项目尽快全部落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提出: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中药材生产、产地加工和流通设施现代化,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现代化中药材电子交易市场,通过建立质量追溯系统,确保中药材质量全程可控。 图 62 笔者在会议上与赵润怀理事长王继永总监、谢晓亮研究员合影 三、溯源的问题与难点 近年来,中药材流通领域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中药材难以溯源、中药材产业种植信息不透明、很多药材不符合标准、缺乏准入标准及严格监管。药材的来源、晾晒、包装、存储、运输等均没有相应的规范。目前我国的中药材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建立仍处于研究和起步阶段。 (一)中药追溯的品种多情况复杂 传统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据调查,全国用于饮片和中成药的药材应用的中药材有 1000 ~ 1200 余种,其中植物类药材有 800 ~ 900 种,占 90% ;动物类药材 100 多种;矿物类药材 70 ~ 80 种。由于中药材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与菌类四大类,因此药材的生产养殖过程复杂,产地多、地域广,质量追溯综合了鲜活产品、农产品、食品行业等多个行业的质量追溯特征。 图 63 笔者在越南共和国老街省巴沙村考察草果冻害 (二)中药质量追溯过程长环节多 中药质量追溯全过程应包括药材种植养殖、采收、产地初加工、饮片生产、中成药生产、物流及市场销售等多个环节。根据中药不同的特性,有些中药材可以直接鲜用;有些需要炮制成饮片销售;而有些则需要走过追溯的全部阶段。从实际运行来看,药材采收后经过多级收购商采购、包装、贮藏、运输、混批、混包、混储等环节,导致药材的来源混杂,追溯的过程长、环节多,很难溯源。在运输过程中,包装、仓储条件不规范,导致药材变质、污染,从而影响药材质量。中药材的生产、加工、包装、存储、运输等环节的质量标准规范不健全,造成进入溯源体系的中药材有假药、劣药现象。 “中药材不同品种的追溯过程长,环节多,不容易判定责任主体。”任德权说,中药饮片一般都是拆除包装放入药屉中,再进行销售和调配,这样就造成了出现质量问题难以确定真正生产厂家,对于拆包装的饮片进行溯源鉴别几乎不可能,违规责任主体难以确定,甚至造成合规企业受到处罚。 图 64 2017 年 9 月笔者在成都第五届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交流大会上发言 (三)中药追溯平台搭建容易推广难 中药行业信息化水平较低,企业要加入中药溯源体系就要更新设备。一个大型流水线的优化,动辄需投入数百万元人民币。譬如,医药行业普通扫码枪的价格在一千元人民币左右,但要让扫码枪多一个 “二维码”扫码功能,成本就飙升至 1800 元左右。此外,加入流通追溯体系,原有药品生产流程被拉长,生产效率降低。原本两个小时完成的工作,可能延长至三个小时。另外加入溯源体系意味着所有生产、流通环节被公开,处于不可言明的因素,企业不愿实施。过去食品、药品领域也有类似功能的溯源系统,但最大问题就是企业使用率不足,原因是成本增加与工作量增加,企业难以接受。 图 65 笔者与领导、专家在浙江淳安县临岐考察覆盆子种原基地 (四)中药溯源链长环节多难落地实施难 溯源必须从源头抓起,中药材源头是种植。药材的种子基原(是否是药典规定的品种)、道地产地(品种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不乱打农药和植物生长素等)、生长年限(白芍生长 4 年认证的道地产地)、土地农药残留与重金属是否超标(种植前就要进行土壤检验、种参生长 5 年等)、采收时间与采挖枝术(科学采挖杜绝抢青等)、田间整理与鲜品运输、产地加工 ( 挑选、清洗、烘干、日晒 ) ,包装等等环节众多,很难落地实施。比如种植过程(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环境、打药等),大多是个体户与农民,信息采集与记录谁来完成?信息造假、数据缺失怎么办?怎样溯源才能贯穿整个产业链?再加上经营者热情不高、参与程度低、推广程度差、执行力度有限等都是现实问题。 图 66 2018 年 7 月中药材规范化专委会理事会在贵阳召开 四、解决的思路与建议 (一)从家种入手 “先易后难” 当前我国中药材常用品种大约 2300 个,其中 70% 是野生品种, 30% 是家种品种;用量则是 70% 属于家种品种, 30% 属于野生品种。所以中药溯源应首先从生产量大的家种品种入手,研究方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然后 “ 以点带面 ” 逐步推广。家种品种中有几个规模大的品种,容易规范便于追溯。例如党参、当归、黄芪、黄芩、川芎、泽泻、麦冬、黄连等大品种,目前产区比较集中,属于地理区域明显的道地药材,溯源从这些品种开始比较容易把握,并能轻松做到真实明了,非常有利于追溯工作开展。 (二)野生品种要 “抓大留小” 野生品种的溯源工作,应该从哪里着手呢? “先易后难”“抓大留小”是原则。那些产地集中、用量超大、采收简单、含量稳定容易把握的野生品种就叫“大”。例如:晋豫陕金三角地区产的连翘;内蒙、新疆的肉苁蓉;甘肃礼县的淫羊藿;西藏的红景天;大别山区的野菊花;四川凉山的何首乌;东北吉林的绵马贯众等等。这些野生药材品种,产地相对集中,规格也不繁杂,外观性状特征明显,都是便于规范操作的,规范起来就相对容易,利于溯源工作的开展。 图 67 野生重搂只挖不养,资源破坏严重个头越挖越小 把这些容易溯源的家种、野生品种理顺,让全国人民认可放心,剩下那些产地不一、规格繁杂、外观性状差异较大、真伪容易混淆的家种、野生品种,则可抽丝剥茧,区别对待,逐个细化梳理,循序渐进的依次进行。 (三)统一溯源标准分工合作、区块链接 按商务部《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规范》要求,全国实施统一溯源技术标准,实现国家平台与地方平台对接,全国软件技术标准统一,信息共享,方就能实现跨省、跨区域的网络交易,实现全国贯通的全链条追溯。 赵润怀理事长在中药追溯标准研讨会上指出: “溯源必须从源头抓起,对生产过程、采收过程、加工过程、仓储过程、物流过程的全过程登录监管可追溯。每个环节都有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各自做好自己版块的溯源工作,然后按照国家要求标准,利用互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对接。区块链实际上是一种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而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中药溯源,能有效弥补日常追溯中工作流引擎与数据库易于修改等的缺陷。这既使得溯源传输信息具备完整性和安全性,还可产生优质优价、优胜劣汰的溯源运行生态和模式,更能打通整个中药产业链条,让整个产业信息更加透明,彻底解决传统溯源体系存在的高成本、低效率、数据存储不安全等多项难题”。 图 68 2018 年 9 月中药追溯标准研讨会上首席专家温川飙老师讲解区块链 (四)明确一个责任主体落实多方联动模式 必须明确软硬件系统集成商和可持续发展运营商三者的一个责任主体,政府只认这一个责任主体,如果系统出现问题,政府不面对多头、多个企业,而责任不便划分,难以协调。一个单位承担责任有利于保障系统长效、有序运行。由于中药溯源涉及多领域、多行业、多环节、多学科、多部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相关部门和与责任主体单位,须尽职尽责、有序推进。 图 69 国家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张合成、信息中心副主任张国在国家长白山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检查溯源编码 (五)国家应出台准入机制、配套可持续发展 国家应出台政策施行准入机制,凡是中药饮片企业和中成药生产企业,必须采购有溯源编码的中药材,做到来源清楚、渠道规范。通过把好前端源头关,既能提高中药饮片质量,又能提高中成药质量。国家应出台政策配套可持续发展,中药溯源才能长期坚持而具有生命力。 闫希军建议,应强制要求中药饮片经营企业或医疗机构使用经过溯源的中药饮片,逐步实现医院、药店、药企等中药材流通终端使用溯源过的中药材,严控终端需求,倒逼前端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中药材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监控。 图 70 长治基地的连翘杀青烘干一体化机正在加工包装与溯源打码 (六)生产流通链条闭合的追溯才是好追溯 中药材质量追溯是解决中医药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但追溯不能为了追溯而追溯,而应该始终不忘初心、抓住根本。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只是追溯体系应具备的功能,而不是目的。 国家要求每个中药材物流基地,必须管控多个产地初加工厂,每个产地初加工厂再与道地产地的多个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合作,逐渐实现订单管理。从药材的种子基原、道地产地、土地农药残留与重金属是否超标、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生长年限、统一采收时间与采挖技术、规范田间整理与鲜品运输,然后进入产地初加工厂和饮片加工厂,进行挑选、清洗、烘干、日晒、切片、炮制等工作,统一规范、统一流程、统一加工工艺、统一流通标准,按要求管控、从细节入手。建立药材生产流通闭合链,从而保证药材质量可管、可控与优质优价,真正做到药材和饮片的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全程可管控。 图 71 王春录常务副会长在 2018 智慧食药博览会上做专题演讲 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中药材仓储分会常务副会长、世界中联中药材流通产业发展委员会理事长王春录指出: “有法律依据的追溯,有质量保证体系的追溯,能产生内在动力的追溯和符合追溯原则的追溯才是好追溯”。以中药材物流基地为依托建立起来的质量追溯体系,通过第三方检测和质量把控,上可以倒逼农民按规范要求种植中药材,中可以在中药材物流基地进行集中集约科学仓储,下可以通过全程追溯系统对接中药饮片厂、保健食品厂等下游企业,完全符合追溯四大要素,为社会和人民大众提供有质量保证的中药材。 图 72 从田间到消费者追溯全过程示意图 中药溯源在当前整个社会全民呼唤、期待用药安全的高度热切关注之下,其趋势已无可阻挡!势必成为当前中医药领域新时期的一个行业改革标尺! 全面建立庞大的药材流通追溯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要求相关部门统筹安排,先行试点后再向全国范围内推广,最后强制执行,使药材在监管下在闭环内执行。加强对中药材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硬件和软硬件接口平台,建立和完善可追溯体系配套技术,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及管理规范,逐步实现和推进中药材 “从生产到消费”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建立。 将来消费者可通过手机、互联网、终端查询机等途径,在任何时间、地点了解到所购买中药材的信息,大家扫扫码,就知道是那里产的,是谁种植的、是谁加工的,生长年限、采挖季节等一目了然。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药材行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四)
fqng1008 2019-3-12 15:59
《中药材行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系列文章发表后,取得了强烈的反响,由此看出药界同仁对中药材行业的厚爱与关注。今天与大家共同探讨中药饮片炮制与 GMP 方面的问题。 中药饮片加工与炮制不适合 GMP 管理 近年来,中药材质量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中药材质量的高低优劣,直接影响中医临床治疗效果。 药材好,药才好。 目前,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环节有种植、加工和流通。中药材饮片企业是目前中药材产业链条中问题最多、最难干的环节,也是国家 “飞检”的重灾区,近年被吊销执照最多的是饮片厂,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如此现状? 一、中药饮片生产用 GMP 管理行不通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思维方式,分属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治疗原理是 “坚盾”,提升人自身的免疫力;西医的治疗原理是“利矛”。用西医的理论和方法去解释中医永远说不清道不明。中药,必须按照中医药的传统理论体系传承、典范。而现行 GMP 有的要求并不适合饮片的生产,致使中药饮片问题尤为突出。 图 42 笔者与沈绍基会长、温再兴主任等专家在某饮片厂考察 1 、完全用 GMP 管理中药饮片生产行不通 GMP 是国际上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通称。 1999 年 6 月 18 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范》),并从 1999 年 8 月 1 日起开始正式实施。《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关键工序。 经过近 20 年的执行与实践,《规范》对于药品生产企业 ( 西药与中成药 ) 是适合的,对药品的规范生产与企业管理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对中药饮片加工来说, GMP 认证并不适合。 一个经过 GMP 认证的中药饮片厂,要求其生产上千个品种、几千个品规,而每种中药材的加工方式与炮制工艺又是各不相同,所用的原料、敷料和设备也是不同的。首先,药材加工设备是不能通用的,几百种药材、上千种品规全部由一个饮片厂自己来加工,是完全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比如甘草、党参、棉芪、川芎等大品种,当前自己加工的饮片厂寥寥无几,大多都是产地加工后到饮片厂换个包装,因为自己加工成本高又赔钱,这就是现实。 图 43 某饮片厂的加工设基本上全沦为摆设 2 、中药饮片加工用 GMP 管理不适合中国国情 因为药材加工设备是不能通用的,几百种药材、上千种品规全部由一个饮片厂自己来加工,就厂房而言扩大十倍也不够用,所有的饮片若真正做到批批检验成本有多高?仅对照品与化验费用都难以承担,没有几个饮片厂能做得到。 例如需要 DNA 检测品种只有三种:川贝母、乌梢蛇、蕲蛇。需要高效液相色谱 - 质谱法检测品种有六种:川楝子、龟甲胶、阿胶、苦楝皮、鹿角胶、千里光。但一台检测设备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大的饮片厂一年也只用上几次,小的饮片厂因投资不起,不得不放弃这些品种的经营。其次,所有的饮片若真正做到批批检验成本有多高?仅对照品与化验费用都难以承担,所以没有一个饮片厂能做得到,目前大的饮片厂能加工与检测上百种饮片就是最好的。 图 44 因加工方式与炮制工艺不同饮片加工设备不能通用 3 、中药饮片加工 GMP 认证是中药西化的苦果 中药饮片企业现在最害怕与头痛的是 GMP 认证,这个 “ 紧箍咒 ” 不同程度制约着行业的发展。一个经过 GMP 认证的中药饮片厂,要求其生产上千个品种、几千个品规,一个品种的产值若低于设备投资,这个品种谁还会去投资?何况有的小品种加工一批次的收入连化验成本都不够,谁还会去加工?一个品种的生产量,若占不到该品种年需量的 1% 甚至更少,这又怎么做到专业化、精致化、规模化呢?现在中药材行业的问题大多都出在中药饮片上。 2014 年,国家药监局收回 50 张 GMP 证书,其中中药企业收回 20 张,占比 40% 。 2015 年, 140 家企业的 144 张 GMP 证书被收回,中药企业占比约 80% ,为 115 家;其中中药饮片共 82 张,占 56.9% 。 2016 年,国家药监局开展了 258 次 “ 飞检 ” , 162 家企业共计 170 张 GMP 证书被收回 1 。 2017 年, 157 张 GMP 证书被收回。 2018 年,全国共收回 224 张 GMP 证书,中药饮片企业被收回 96 张,占 43% 。现在若完全按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 )标准严格检查,我国目前所有的饮片厂,合格的寥寥无几。 图 45 化验设备价格高昂 4 、完全用化学成份来定性定量中药是错误的 中医、西医就像火车道的两条轨,平行向前才能为人的健康做贡献。它们分属两个完整的、又完全不同的论证体系。两个体系定是各有优劣,切不可交叉论证,只有相辅相成、彼此认可、彼此尊重、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所谓中药,是指纳入了中医药理论体系、能够按中医理论使用的药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以根茎类药材加工的饮片为例,按照传统的外观分类方法,应以片大为优。若以所谓的现代科学评价标准, “有效成分”在药材里主要分布在侧根和表皮。其结果往往是,片形小的饮片“有效成分”含量高于片形大的饮片。老祖宗传授的传统经验鉴别方法,反而不能评判饮片质量优劣,原因是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到底是传统医学出了问题?还是现代的“有效成分”评判并不科学? 图 46 中药饮片厂化验技术人员流失严重 5 、中药饮片缺乏易控、专属的质量评价体系 现代对炮制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的变化,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很少,无法制定规范化炮制法标准,大大限制了炮制法的应用范围,也影响中药临床疗效的提高。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但是,如今繁琐的炮制过程不断被简化,不按工艺规程生产加工的药材比比皆是。何首乌是临床常用中药,历代以黑豆为辅料炮制,讲究煮熟、煮透。蒸制何首乌很少能达到九蒸九晒的要求,人为减少了蒸制时间。以“发汗”炮制的厚朴为例,研究发现“发汗”炮制能提高厚朴的挥发油量,炮制 1 周后厚朴挥发油量提高近 1 倍。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浸出物测定法测定后,发现厚朴经 “ 发汗 ” 炮制处理后,浸出物量提升 23% 。 炮制饮片质量参差不齐,原因在于缺乏一套易控、专属的质量评价方法。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药协会中药饮片质量保障专委会主任肖永庆认为: “既不能单靠外形又不能简单以现有已知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来判断饮片质量的优劣”,评判标准要使二者有机结合,实现传统分级质量评价标准与现代科学质量内涵的协调统一。 图 47 送检化验对照品价格昂贵,饮片企业成本压力大 二、产地加工与炮制加工密不可分 中药材的产地加工和炮制加工是中药生产中紧密相连的两个环节,历史上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工界限,后来逐渐被人为地分离成独立的两个界段,虽然方便了药材贮藏与长途运输,但却忽略了药材品质形成的内在规律,人为地割裂了药物品质形成的有机链条,其弊端于近年已逐渐显露。 图 48 某饮片厂工人正在机器分选吴茱萸 1 、什么是中药材炮制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对经产地加工的净药材进一步采取的制药技术(净制、切制、炒制、炙法、烫制、煅法、蒸煮与(火单)法、复制发酵法、煨法与制霜、提净水飞法、熬胶炼丹石法等),所得成品是中药饮片。中药饮片加工炮制,一是减毒性,二是增加疗效,三是改变归经。干姜、生姜、泡姜;当归头、当归尾、当归身的有效成份相同,作用完全不同。 “凡是药材,入药前必须经过炮制,中药炮制技术关乎药效”,国药大师金世元如此形容炮制的重要性。 图 49 国药大师金世元考察天地网时与笔者合影留念 2 、历史上加工与炮制是一个环节 中药材的产地加工和饮片加工是中药生产中紧密相连的两个环节,特别是道地药材的产地加工历史极为悠久。从历史来看,加工与炮制基本上形成了 “一体化”,前堂后店、看病抓药一步到位。虽然历史上有大宗药材的流动,但原药材与饮片并没有明显的区分与界限。进入经济时代后,流通量加大,为了防止药材变质,才有了原药材与饮片的划界与区分,并逐渐被人为地分离成独立的两段加工工艺体系。 图 50 笔者与王海涛副总考察某中药饮片厂 3 、产地加工和炮制加工密不可分 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和中药饮片炮制密切相连,对某些中药材而言,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工界限。中药材异地加工成饮片,不但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药材在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容易产生变质损耗和成分流失,严重影响饮片的质量。不少中药可以直接在产地加工成饮片,有的可以鲜切后再干燥,有的可以干燥至适宜含水量再进行切制。例如,天麻不易润透,切制后片型差;苏木鲜药材不易干燥,干燥后难以切制,润制过程易导致有效成分损失;甘草鲜品易切制、性状好,干燥后纤维不易切断、性状差,润药易导致有效成分损失。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饮片专委会理事长任玉珍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5 版)收载有产地加工的品种共计 64 种,如干姜、山药等,在药典标准来源项里均有相应趁鲜加工的描述。 中药材在产地直接加工成饮片,符合中药行业的发展趋势。《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 2015—2020 》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产地趁鲜切制和精深加工。因此,趁鲜加工的品种范围应逐步扩大。 图 51 某饮片厂工人正在进行饮片小包装 三、问题如何解决 中药材在产地直接加工成饮片 ( 产地加工与 GMP 一体化 ) ,符合中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将是改变中药行业当前尴尬局面的好方法,既可方便监管又可实现溯源,保证让人民吃上安全、放心、有效的中药材。 笔者曾发布的《取消 GMP 认证,中药材产地加工迎来新契机 ! 》与《中药生产流通的困境与建议》 中,重点讨论了产地加工与 GMP 一体化问题 。 图 52 某饮片厂车间 1 、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的优势 中药材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实际上就是把饮片厂前移到道地药材主产地,并明确其只加工 1 种或 3~5 种本地的道地药材。其优势是: A 、只加工一种本地的道地药材,机械加工设备与质量检验设备投入少、风险小、回报高,便于投产和做专、做精、做细、做大、做强; B 、降低加工与炮制的多次长时间水润甚至浸泡与重复干燥,避免有效成分与含量的无谓流失,减少城市工业垃圾; C 、有效避免加工中的重复环节,减少药材损耗和人力、能源的浪费,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D 、保证了药材来源和饮片质量,同时有利于溯源追踪和分级流通; 中药材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可将中药材生产种植规范与饮片生产规范相结合,有利于药材品质的形成保证中药饮片质量与临床疗效,从而提升中药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肖永庆主任认为,中药材源头加工是中药材品质保障的重中之重。中药材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既可降低加工成本,又可保证来源,方便监管,有利于让人们吃上安全、放心、有效的中药材。他建议扩大允许产地趁鲜加工的品种范围,允许饮片生产企业购进产地适当加工的中药饮片半成品。 图 53 道地产地的药材应在产地直接进行切片 2 、取消饮片加工 GMP 积极推进一体化 市场的法则是:谁的质量好,谁的成本低,谁的效率高,谁就能胜出、能生存、能延续。凡是能生存下来的,必然有其原因与空间,存在即是合理,大规模的产地饮片加工是真实存在的。 当前的现实是,多数中药饮片厂只生产几种或几十种饮片,早已沦落为农民加工饮片的分包装商,大多数饮片厂的加工机械沦为摆设。 事实证明:饮片加工与炮制不适合用 GMP 管理,而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即可从源头保证药材质量,又可解决当前中药材加工的尴尬处境,即方便溯源又方便国家监管,应该大力提倡积极推行。 图 54 将饮片厂前移到道地药材主产地优势明显 3 、 “ 一体化 ” 怎么才能落地 建议在道地药材主产地建设一批单品种饮片厂和区域饮片厂,改善当前的流通模式,通过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与互联网+集中与分流,实现全国统一配送与一站直达。 单品种饮片厂:即只生产一种或者几个品种的饮片厂。比如在甘肃建设只生产单一品种的党参饮片厂和当归饮片厂;四川可建设川芎饮片厂和泽泻饮片厂;亳州可建设白芍饮片厂;吉林可建设人参饮片厂等。 区域饮片厂:即某一地区的特色饮片厂。比如怀药饮片厂,只生产四大怀药饮片,还有磐五味、建六味、湘九味等等,每个工厂只生产本地的几种道地药材的饮片。 图 55 在道地药材主产地投资建设大型饮片厂与专业流水线优势明显 4 、抓大品种形成质量倒逼是关健 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通过溯源形成质量倒逼机制。 全国 238 个年用量在千吨以上的中药材品种,设置千余个单品种和区域饮片厂即可满足需求。每个饮片厂只生产加工 1 种或 3~5 种本地产的道地品种。 一个品种的加工量大了,才能做专做精做细,真正实现 “工匠精神”,也有条件自建种植基地或者与合作社联合建种植基地,并指导种植和初加工,完善溯源数据,实现品种规模化与质量精细化,才能为国家提供准确、详细、真实的质量数据,保证质量与用药安全。由于单品种生产成本远比当前多品种生产的成本低,质量优。价格低的产品自然会受到社会的欢迎,降低医保开支受益的是人民,让中医药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图 56 专业的设备更应转移至道地药材主产地 四、结论 事实证明:中药饮片加工与炮制不适合用 GMP 管理。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通过溯源形成质量倒逼机制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而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即可从源头保证药材质量,又可解决当前中药材加工的尴尬处境,即方便溯源又方便国家监管,完全应该大力提倡积极推行! 俗话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如果中医这只 “脚”委屈憋气地穿上“西化”这双“鞋”,只能不断地“削足适履”。“鞋子”怎么做,要由穿鞋的人来定,不懂脚的鞋子是镣铐。其实,鞋子不合适了,需要换的是鞋,而不是给脚动手术。只有为中医药量身打造合脚的“鞋”,中医药的脚步才能跟得上时代,千万别让所谓“科学”束缚了中医药的发展。 中药企业现在的困境其实就是有效成分和 GMP 认证这两个 “ 紧箍咒 ” ,严重制约着行业的发展。很多品种的药典标准和实际情况偏差太大,药典规定所检验的成份,并不代表是该药材中最有效的成份,而是该药材中相对稳定又便于检测的成份。 总之,如果完全用化学成份来定性、定量中药,来典范中药,必然把中医中药带进死胡同。 目前,《药品管理法》正在全面修订,拟取消药企 GSP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GM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针对这一改变,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部主任于志斌认为:行业主管部门应主动转变职能,加强事中监管、事后追惩,形成全程监管。 五、建议 当前中药材产地相对集中,道地药材产地优势凸显,随着药材市场功能的退化与 “互联网 +” 的形成,产地加工与 GMP 一体化的进程必须加快推进。 在产地实现初加工与饮片加工一体化,对药材质量更有保证,减少二次浸泡与成份流失,运输成本、用工成本、城市垃圾都会大大减少,其优势明显,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医文化精髓与特征;符合改革开放国策与中医药供给侧改革,对中药材行业发展非常有利、势在必行。 为此笔者建议:取销中药饮片炮制加工 GMP 认证,重新定义中药材加工,积极推进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加工一体化,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政策、支持先行先试企业、成功经验积极推广快速推进!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药材行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三)
fqng1008 2019-3-11 15:47
《中药材行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系列文章《中药材专业市场正在加速衰落》《中药材生产种植需规范提速》日前发表后,总计阅读点击量 5 万以上,读者留言众多,感谢药界同仁对中药材行业的厚爱与关注。今天与大家共同探讨中药产地加工方面的问题。 中药材加工是对药材的系统性技术处理。按照加工目的和流程的不同,依次可分为中药材产地加工(成品是中药材)、中药材炮制加工(成品是中药饮片)、中药材深加工(成品是中成药)三个部分。 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指出: “中药材采收和产地加工是影响中药材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的关键环节。” 但现实中,中药材的产地加工却是中药材产业链条中的最薄弱的环节 , 处境十分尴尬,严重制约着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图 27 笔者与房会长、沈会长、王会长等领导在云南瑞丽重楼基地考察 一、概 述 中药材产地加工,又称为 “产地初加工”,是中药材加工的基础阶段。 1、 地加工的意义 因中草药采收后,绝大多数尚呈鲜品,药材内部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加工处理,很容易霉烂变质,导致药用的有效成分流失,严重影响药材质量和疗效。除少数药材要求鲜用或保持原状外,大部分药材必须在产地进行初加工。 因此,按照一定或特殊的加工工艺,将药材在产地进行加工是必不可少的。加工后的药材,既能保证药材质量,同时可防止霉烂腐败,便于贮藏和运输。 另外,在初加工时按照药材和用药的需要,进行分级和其他技术处理,有利于药材的进一步加工炮制和充分发挥药用功效。所以说产地加工是药材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在中药材产业链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产地加工的目的 去除非药用部位和杂质,分离不同药用部位,改变药材质地,杀酶保苷,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产生新的活性成分,分成不同规格等级的干燥药材利于贮藏和运输。经过产地加工的中药材一般应达到形体完整、含水量适度、色泽好、香气散失少、不改变味道及有效成分少破坏或损失等要求。 3、 产地加工的方法 根据中药材的性质和储运销售的要求,对中药材进行产地加工(清洗除杂、刮皮抽心、趁鲜切制、日晒烘干、分级划等、分类包装等),所得成品为中药材。 二、现状与问题 国家药监局对产地初加工的定义是: “中药材药用部分采收后,经过拣选、清洗、切制或修整等适宜的加工”,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明确了 64 种允许产地初加工品种目录,否则就是违法生产饮片,但由于该规定对初加工标准界定模糊,又与中药行业发展阶段和市场需求不符,因而缺乏实际操作的可能,现实与规定相差甚远。 图 28 笔者 2017 年 8 月 2 日在京津冀首届中药材产业发展大会上做报告 1、 产地加工历史悠久基础薄弱 从历史传承上看,中药材特别是道地药材的产地初加工,其历史文化极为悠久。全国 960 万平方公里,何处不产药材 ? 有药材生产就有产地加工! 笔者走过全国 30 个省的道地药材产地,许多产地加工情况触目惊心。由于产地加工门槛低,因此许多地方的产地加工规模小、设备单一、没技术胡乱加工、卫生差、条件简陋、没标准,完全处于无人监管,利益为大的境况。 图 29 笔者在全国各地考察时都能看到中药材的切片加工非常简便 2、 农副产品的定位尴尬 中药材是农副产品。目前国家针对产地加工的文件很少、缺少标准规范、研究人员与协会组织。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目前中药材归于农副产品管理,对一些加工需要耗时费工、加工原理不清晰的药材,农民因追求经济效益往往不按规范来加工与处理,所以说按农副产品管理中药,只会使中医药遭受灭顶之灾! 3、 模糊地带监管盲区 中药材在产地是农副产品,加工成饮片是药材。国家多个部委在管理,但监管主体不明确、监管难实施。比如甘草加工后是饮片,是砍片,还是片状原药材,谁来判定又怎么判定 ? 对于遍布城乡的 “ 地下饮片加工 ” 生产,参与者众多数以亿计,基本上全是农民,社会和主管部门也许知之甚少。但只要是中药圈里人,对此现象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是公开的秘密。产地加工的监管属于模糊地带与监管盲区,即便是发现问题又能怎么处罚,他们全是农民最多还是回家种地,监管部门无法监管也屡禁不止。 图 30 新疆某地农民在清洗肉苁蓉鲜货用大锅煮 图 31 锅中水煮后的管花肉苁蓉鲜货开始切片 4、 不合法却真实存在 按道理中药饮片必须是在 GMP 认证的工厂中加工才合法,但现实确是有证、无证均在加工。隐形的 “ 地下饮片加工 ” 遍布城乡,参与人群成千上万。打着产地初加工名号,实则进行饮片加工的 “ 野鸡加工厂 ” 遍地开花,在亳州、安国、禹州、廉桥等地长期广泛存在,而在广大产区这种现象更为普遍,比如吉林抚松,内蒙赤峰,甘肃陇西、首阳、宕昌、渭源、岷县、瓜州,安徽太和、金寨、岳西,浙江磐安等等。他们没有 GMP 认证,没有生产许可证;也不纳税,生产总值也没有统计到 GDP 之中,是真正的 “ 地下潜龙经济 ” 。他们的加工成本低,总体生产规模支撑着大半中药饮片的生产供给,成为大多数正规饮片生产企业的 “前处理车间”或生产商。就以安国和亳州这两个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市场为例,当地规模化的、有 GMP 认证的饮片厂有 500 家左右,而家庭作坊与合伙制的小饮片加工则数以万计,大多散落在城乡结合部的一个个村庄,并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专业的黄芩村、沙参村、射干村、白芍村、桔梗村等等。 例如:安国齐村位于安国北 15 里,以加工交易甘草而知名 ( 见下图 ) ,年加工的甘草饮片近万吨,占到全国甘草饮片销量的 60% 以上,支撑着全国的甘草饮片加工市场。在加工户的院子里、拖拉机上、棚子下面,都堆放着甘草;有红皮的也有黄皮的,粗细不等,长短不一。市场需要的所有规格等级,他们都能加工保证供货。村里人分工合作,负责采购的跑遍全国,甚至前往产甘草的邻国购买甘草;负责加工的在家里切片;负责推销的跑市场卖饮片;时间越长名气越大,买主和卖主两端的环节就主动寻村上门对接,生意火爆。这一家一户,分个看并不显眼,他们合作起来却是规模非常大的巨龙,这就是典型的饮片加工专业村。 图 32 农民正在分检满棚的甘草 图 33 分检后的甘草经过润湿后开始切片 图 34 简单实用的切片机 5、 隐形存在是被逼无耐 改革开放中药材市场的诞生,家庭和合伙的小饮片加工企业伴随产生,九十年代中药学习西药,定性饮片加工必须 GMP 认证,无证为非法生产。这样,有资本实力的投资建厂,认证 GMP 。而绝大多数加工户没有这个实力,拿不下 GMP 证书。于是,大饮片厂升级了,而小加工户却失去了身份,不能再切片了。按说他们该步入了绝境,应该转行消失,该把市场分额让给经过认证的企业,这也是当初规范中药饮片生产的初衷。但现实却是,小加工户仍然是该切的切该卖的卖,只是没有身份。你可以说他们转入地下,变成一条潜龙;你也可以说他们和以前一样,没有什么不一样。如此,就有了中药材饮片加工生产这样不被认可的隐形产业链条,并成为饮片生产前端的重要支撑。 图 35 饮片厂未被使用的不绣钢振动筛 6、 “地上”“地下”分工合作 小户有小户的劣势,不合法就就没有正规出货渠道。当然,小有小的优势,喝着白粥,住着自家庭院,使用简单的机械切制饮片,甚至劳动力不计入成本。于是,费用少,成本低,效率高,对市场反映灵活。经过 GMP 认证的大厂,要承担厂房设备、库房、烘干房、化验检测设备仪器、工作人员等一系列费用,这样操作起来费用大、成本高、效益低。当然,大有大的优势, “ 有证、有票、有红帽子 ” 就能进入医院、零售和药厂,也就是有了终端销售权。就这样,原本狭路相逢的竞争对手,在市场的选择下,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放弃劣势,变成产业链条上的合作伙伴。大厂放弃加工,直接收购小户饮片;小户只专注加工,放弃终端销售权,把加工的饮片卖给大厂;大厂专注质检,有证卖货;小户专注药材加工饮片,谁都没有吃掉谁。就这样,社会化大生产,进一步分工、一分为二,更加专业化。这样的分工和专业化,让国内的饮片生产暂时保持相对的平衡。 图 36 饮片厂未启用的焖润罐设备 7、 饮片企业空心化 当前的现实是,多数中药饮片厂只生产几种或几十种饮片,早已沦落为农民加工饮片的分包装商,大多数饮片的加工机械成为摆设,都是产地加工后到饮片厂换个包装,因为自己加工成本高赔钱,这就是现实。现在若完全按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 )标准严格检查,我国目前所有的饮片厂,合格的将会很少。比如甘草、党参、棉芪、川芎等几个大品种,当前自己加工的饮片厂恐怕很少。前饮片厂产能远远过剩,砍掉一半也能保证供应。 图 37 切药机上被临时置放的大黄 三、问题怎么解决? 产地加工是道地药材道地性形成的重要因素,并且直接影响道地药材体系的形成。加工环节如果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药材质量和疗效、后期流通,检测环节再规范,也无法从根本上弥补与解决其质量问题。 1、 产地加工的优势与重要性 药材在产地直接加工,有很多优势,对保障中药材质量非常重要。但现实中的产地加工却是中药材产业链条中的最薄弱的环节与产业瓶颈。 A 、趁鲜加工可减少有效成分流失。 历史与现实都证明多数中药饮片趁鲜加工,质量肯定要优于后期浸泡软化再加工的,至少不会导致有效成分无谓流失。例如,甘草、黄芪、泽泻、川芎等药材,晒干后拉到饮片厂再加工时,必须经过长时间水润甚至浸泡才能切得动,必然导致有效成分流失。 B 、在产地加工可大幅降低劳力成本。 目前在我国,中药材主产区多数处于偏远农村,劳力成本低廉,远比在城市用工合算得多。在产地初加工可大幅降低劳力成本,同时还能为广大贫困地区创造就业,增加收入。 图 38 产地加工厂的滚筛机选地黄 C 、在产地净化选切可降低物流成本。 中药材在产地进行修整筛选和切制加工,再进入流通环节,显然要比原药材直接流通更高效实惠。否则既大大增加物流成本,又为城市制造大量工业垃圾。 D 、符合中医文化特征与 “ 工匠精神 ”. 中药是有灵魂、有内涵、有文化传承的健康产品。 “槟榔 108 片一粒马钱子 206 片 ” 的精湛技艺,不可能是工业生产线上能生产出来的。全部用现代化的工业加工,粗暴的将传统饮片切制工艺逼向穷途末路,必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历史上的悲剧,更不利于中药品质的提升。 图 39 笔者在河北涉县的产地加工厂考察烘干设备 2、 质量把关必须从源头做起 质量关必须从源头开始,从各个细节入手,产地加工厂必须与道地产地的多个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合作,逐渐实现订单种植与订单加工,力争做到十个统一:统一种子基源与产地道地;统一土壤监测与使用有机肥;统一种植枝术与田间管理;统一管控生长年限与采收时间;统一采挖枝术与保鲜运输;统一产地加工标准与包装标签;统一质量检测与储存养护;统一流通标准与交易代码;统一物流配送与全程监控;统一溯源编码,实现全程可追溯。从而保证药材质量可管可控、安全放心、优质优价。 图 40 笔者与房会长、温司长等领导在云南文山考察三七产地加工 3、 产地加工应加速推广新技术 产地加工机械化与新技术的应用,明显跟不上时代发展,比其它行业明显落后。随着种植基地和连片种植的不断形成与扩大,新机械、新技术将被越来越重视,东北、内蒙、甘肃等地的机械化作业程度越来越高。产地加工设备近年发展迅猛,清洗、分拣、烘干、脱皮、筛选、装缷、搬运等机械设备多、型号全,尤其是节能环保,轻便简洁的设备越来越受欢迎。 4、 成立专家团队制定加工工艺规范加工标准 国家应该成立中药材道地产地加工协会与专家团队,由专家团队带课题深入产地,认真研究药材自身的特殊性、适宜的加工方式方法和加工标准,并开发配备的专用加工设备,制定出实用的加工工艺与作业流程,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研究成果与标准可向国家申报专利或国家标准。 5、 “互联网 + 道地药材 ” “互联网 + 道地药材 ” 创新发展模式,即深入资源段建设集中药材信息、电商、初加工、仓储、溯源、标准等服务于一体电子商务基地模式。通过这样的模式,从种植、加工、仓储到贸易、物流,开展一系列规范化工作。在加工方面实行产地加厂与饮片加工一体化,示范作用明显。 首先,统一管理药农、合作社进行生产。建设符合 GAP 标准的种植基地,提倡有机肥的使用,提高药材的质量。其次,按照 GMP 标准建设初加工厂,配备先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清洗、切片、烘干等设备,对中药材进行集约化、规范化的初加工,逐步形成中药材初加工的标准和操作规范。 建设标准化的仓库,保障存储环节的质量。再次,通过电子交易中心功能直接对接后端医药工业企业,从下单开始、客户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货物处在哪个阶段,实现从田间到药房的全程溯源。 例如,小豆中药科技 ( 天地网 ) 位于彭州的 GAP 标准示范性种植基地配备了小气候设备、摄像头实时监控基地。农户可以下载溯源管理 APP ,通过拍摄照片、提交种植数据等方式,上传汇报种植情况到数据处理中心;农户也可以通过数据中心推送的信息,获取专业种植指导信息,比如说什么时候该施肥、浇水等等,进行规范化田间作业,基地本部工作人员也能实时监控地里的种植情况,医药工业也可以通过溯源 APP 实时监控功能看到所下订单中药材的种植情况。 6、 支持先行企业、推广成功经验与模式 国家应鼓励中药企业在产地建设加工基地,强化采收、净选、切制、干燥、分级、保鲜、包装、贮藏等设施建设,配套现代化加工装备,实现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加工。重点开展中药材产地加工,推进加工工艺创新。集成道地药材特色采收加工技术模式,制定道地药材产地加工技术规范,积极推进产地加厂与饮片加工一体化,重点推广应用低温冷冻干燥、节能干燥、无硫处理、气调贮藏等新技术,加强综合利用,减少药效损失,提高产品档次,对成功经验与摸式在全国推广。 四、结论与建议 产地加工历史悠久,但现实却是中药材产业链条中的最薄弱的环节与产业链条的瓶颈。九十年代中药西化,饮片加工实行 GMP 认证,小规模的家庭产地加工站开始 “ 隐形 ” ,并成为饮片厂的 “ 前处理车间 ” ,竞争对手成了合作伙伴, “ 地上 ”“ 地下 ” 分工合作,不合法却真实存在。 为此笔者建议建议: 1. 尽快出台政策,将中药材产地加工合法化;成立中药材加工协会与专家团队,研究药材加工工艺与标准,开发专用设备,制定做业流程并实现标准化、规范化。 2. 加快构建道地药材流通网络,采取现代化物流、信息化技术、标准化控制等运营方式,大力发展道地药材流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完善的道地药材流通网络。 3. 尽快出台政策支持产地初加工先行企业,并总结经验全国推广,彻底改变产地加工的落后现状。 图 41 药材加工专业设备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7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药材行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二)
fqng1008 2019-3-11 15:39
《中药材行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系列文章(一)——《中药材专业市场正在加速衰落》 2 月 18 日发表后,一天之内阅读点击量超过 2 万人次,感谢 药界同仁对中药材行业的厚爱与关注。今天与大家共同探讨中药生产种植方面的问题。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灿烂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历史沉淀的结晶,是现今世界上保留最完整的传统医学体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加快发展中医药等健康服务业。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道地药材是我国传统优质药材的代表。 但道地药材资源无序开发、品种创新不足、质量安全水平不高,影响中医药持续健康发展。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中药材生产种植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 图11 笔者与房会长、温司长、王会长等在文山进行三七考察 一、中药材生产种植存在的问题 1 、道地药材向非道地转移 道地药材源自特定产区、具有独特药效,需要在特定地域内生产,才能保证其优良的品质,这是五千年来通过实践摸索出的规律。大量验证表明,一旦改变其生长环境,药效往往就不行了。中药如果需要异地种植,必须经过三代繁殖,并验证其疗效可靠、安全才算引种成功 ( 用第一代的种子种第二代,第二代的种子再种第三代,直到三代药材的疗效和原产地药材一致 ) ,才允许移植。 但也有些药材的产地是需要不断转移的。比如 “地黄”又叫“生地”,即必须在生的地方种植才行,种过地黄的地块三十年内都不能再种地黄。所以地黄的产地由河南焦作首先转移到山西的芮城、临猗、万荣,后又转移到了曲沃、襄汾、洪洞。近年小浪底水库“控黄限流”,使温县、武陟、孟州又出现了大片的黄河滩涂,才使地黄得以荣归故里,要不焦作地区早就没地可种了。还有万荣、临猗和陕西大荔、合阳,也是又出来了很多的黄河滩涂,地黄才有了新家。但地黄的加工与集散仍然多在河南省武陟、温县和山西省襄汾、荀董。 图12 甘肃民乐万亩板蓝根标准化基地 还有三七、人参、丹参、桔梗等多种药材,虽不像生地那样禁止重茬,但若重茬再种则品质下降非常明显,病虫害也异常的多。三七、人参在克服重茬连作问题上,很多科研部门没少研究,但效果甚微。 还有丹参,历史上豫西是丹参的道地产地,后来转移到陕西商州,但山东莒县后来居上,现在也无地可种向外转移到了山东新泰,河南渑池是豫西丹参道地产地,因为有很多红土地,种出的丹参颜色红、含量高、根条直。去年渑池一个县种植了 5 万亩,一跃成为丹参种植大县。 图13 河南三门峡渑池县 ——豫西丹参 当前的现状则是:农民种植药材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以重质量保疗效为目的;完全是什么赚钱种什么!市场需求什么种什么!适宜道地药材种植的产区不去规范种植,非适宜种植区则盲目引种、不断扩种;关键是没有人去研究每种药材怎么种植才能保证品质,从而造成药材品质下降、药效与道地性丧失。无序失控的市场指导种植,问题越来越多。中药材自身已经有病而且病情严重,用来治病救人岂能药到病除? 图14 黑龙江伊兰县某乡在移栽甘肃来的党参苗子 2 、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落后地区转移 目前我国中药材种植仍然是小农经济、处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阶段。因为药材种植费、工时费收益差,种一年也收入不了多少钱,远不如外出打工,所以经济发达的地区不去干,交通便利的地区没人干,当前还是在贫因地区与偏远山区种植最多,所以药材种植由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落后地区转移是常态、是必然。 比如浙江的元胡早已转移到了陕西城固;山茱萸转移到了河南西峡;白术到了亳州与湖南;浙江太子参由福建柘荣引种到贵州施秉;红花由河南不断往西转移,现在主产地是新疆塔城和伊犁;党参历史上是山西上党,现在是甘肃岷县、渭源、陇西;板蓝根由河南到陕西,又到甘肃民乐,现在又有黑龙江大庆;这些都是佐证。还有茯苓则是那里有松木资源就住那里去,大别山到靖州再到云南普洱等地。 如要确保中药材基原纯正,就必须坚持只在道地产地种植道地品种的原则,也可少量试种,提倡种植恢复原生态、仿野生、顺其自然。逆境出品质、顺境出产量,不能只追求效益而不顾品质,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出来的药材质量自然是参差不齐,难以达到统一标准、难于规范与提升。虽然近年贫困山区政府已经把种植药材,作为 “脱贫攻坚”的重要项目推进,但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并不容易,再加上药材价格不稳,种的时候是“宝”种出来了是“草”,政府也无能为力。 图15 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县海努克乡红花种植基地 3 、种子种苗无人规范与监管 目前我国没有一家种子种苗示范企业,在生产流通上属于 “三不管”地带,主要是由中药材经营商“兼职”担当。在采购药材的过程中,他们了解到当地药农对种子种苗品种的需求,发现商机,通过收购、区域调运等方式来满足药农的需求。他们收储的药材种子,从来不经种子质量检定,不重视储存环境的温湿度,没有包装与说明,不按种子的品质评级定价,不问种子的来源和去向。整个产业链处于自由发展、无人规范与监管的状态。经营管理和市场流通较为粗放,种子种苗“散、乱、小”和“野蛮”发展的混乱现状亟待规范。 图16 靖州茯苓协会王先有会长向王春录常务副会长介绍茯苓种植生长状况 举例说明:柴胡药典收载有北柴胡或南柴胡,但地方标准却收载有红柴胡、藏柴胡等多种柴胡,全国统计有 25 种, 8 变种和 3 变型。这些地方用药标准原本应该只是在当地使用,但前几年柴胡涨价带动种子价格猛涨,高价刺激不同基原的柴胡种子跨省、地区流动。在一些柴胡产区,多种不同基原的柴胡混杂种植,出现了相互杂交与变异的问题,严重影响到柴胡的质量与安全。 图17 羌活盲目引种已经造成物种混乱含量下降 4 、环境污染与人为滥用农药化肥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物质条件不断丰富,其中工业领域的贡献功不可没。但在工业发展的同时,环境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导致大量家种中药材重金属超标,而在种植中存在人为的滥用化肥、农药的情况,加重了中药材的 “农残”进一步严重超标,再加上种植技术不规范和采集时间违背科学规律等问题的不断发生,致使中药材种植的问题越来越多。杜绝乱打农药和壮根灵等生长调节剂,保障中药材绿色、道地、无污染、可追溯势在必行。 图18 某地的麦冬在喷施过壮根灵叶面肥后叶子都变成了灰白色 5 、药材 “ 抢青 ” 与提前采挖屡禁不止 药材历来讲究采收的时节。 “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茵陈当柴烧”,这句谚语说明了中药材采收时节的重要性。 但近些年野生的连翘、酸枣、五味子等几乎年年发生 “抢青”;黄芩、白芍、丹皮等提前采挖;艾叶、淫羊藿、益母草等不按时节采收。这些现象屡禁不止,实际上都是利益在作怪。杜仲过去是 0.3 厘米厚的皮,树龄 10-15 年,折断后杜仲丝拉都拉不动,现在不管年限全是薄皮和枝皮的。厚朴则是五年锯倒剥皮卖木材,老根发芽 4 年又成材,收益好疗效差无人考虑。 图19 产地野生资源无人管理,见药就挖与 “抢青”现象严重 6 、中药材是农副产品定位尴尬 中药材是农副产品,从种植、加工到市场准入,国家十几个部委在管理,致使政出多门、分工不明、监管不力,有了问题相互推委,九龙治水反而越管越乱,最终是监管主体不明确、国家监管难实施,当发现问题时往往是既成事实,前端出了质量问题后期是无法弥补与改变的。 农副产品门槛低,参与者众多且基本上全是农民,监管部门无法监管也无人监管,属于监管的模糊地带与监管盲区,即便是发现问题又能怎么处罚,最多还是回家种地。中药材在产地的定位尴尬导致盲目发展无序生产。 图20 中药材种植乱象产生的四大原因 7 、药材种植追涨种、逢低砍后患无穷 药材历来是 “追涨”种植,八十年代的要发财种药材;九十年代的调结构种药材;近二三年要脱贫种药材;有的地方还把发展中药材当成支柱产业。“药材少了是个宝、多了是个草、不多不少才是药”,追涨种、逢低砍;三年赶、三年砍;三年拿鞭子、三年拿刀子! 例如东北的五味子,高价期疯狂种植了数万亩,高产年份产量上万吨;而后低价期十五年中又砍掉 70% 以上,年产量降到 2000 吨左右。如此生产大上大下,产量大起大落,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五味子不是一个个例,几乎全部中药材大宗品种,都有过这样的悲喜剧! 图21 全国药材种植盲目快速发展, 2015 年至 2018 年三年实现全国一片红 近几年人们为了趋利,不关心产区是否适宜该药材的生长、生产出来的质量是优是劣,只要能赚钱就引种并大面积推广。尤其是地方政府把中药材种植做为扶贫脱贫的重点项目不断推进以后,传统道地药材产区发生了明显变迁,外衍的新产区不断出现,近几年我国的药材种植完全失控,并处于盲目快速发展的状况。 2015 年至 2018 年三年实现全国一片红。 图22 当前全国中药材的种植面积接近一亿亩,产量远远大于用量 当前全国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已接近一亿亩,年产量近 3000 万吨,原料供给严重过剩,大大超出了需求增长,且质量优劣千差万别,部分品种优质合格的原料往往高价也找不到,生产企业尤其是饮片厂近几年质量问题频发,多数证照被取缔都是吃的产地质量不合格的亏。 图23 云南景谷县茯苓下种所用的松木节段场面震撼用量惊人 8 、中药材发展落后烟草 30 年 、 农业 20 年 我国药材种植目前仍处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阶段,难于规范与提升。大规模的种植基地数量有限,也很少有完全按照规范化标准去种植的。而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出来的药材质量自然是参差不齐,难以达到统一标准。所以说我国的中药材种植仍然停留在小农经济时代,中药材的种子种苗、种植技术、规范与管理等基础环节都是不规范的。 我国的烟草行业,从种子优选到品质研发;从土地筛选到专用肥料;从田间管理到采收烘干;从分级包装到收购运输;从定点仓储到气调养护;从细节管理到制成香烟;从全国布局到资源管理;每个环节都有研发管理机构与专职人员,看看烟草的各种专用机械设备与各级的办公设施场地,再看看烟草的仓库标准与养护管理,药材行业最少落后其 30 年,相比农业最少落后其 20 年。 9 、药材生产劳动力流失问题严重 如今中药材生产的主力军是农民。种药的是药农、种黄连的是连农、种人参的是参农,生产关系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力水平低下,大多还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使用的劳动工具大多还是祖辈留下的简单工具,只有在平原才有机械作业,中药材生产无论从生产关系还是从生产力发展水平都是小农经济。 千千万万药农才是这个产业浩浩荡荡的主力军。近三十年的城市化,青壮劳力进城了,一个月挣两千也不回来种药,留守在药材生产战线的是 386061 部队(妇女、老人、儿童),劳动力流失问题严重! 图24 留守在药材种植一线的是妇女、老人,劳动力流失问题严重 二、问题的解决思路与建议 我国改革开放已走过四十年,中药材的需求,早已从 “吃得饱”上升到“吃得好”阶段。 1 、尽快制定完善中药材相关技术规范、标准 中药材是中药的源头,其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中药制剂的疗效,也关系着患者的身心安全。目前,我国中药材人工种植养殖还不够规范,栽培药材技术落后,药材种子、土壤、农药及药材采收、加工、储藏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措施难以有效实施,已经危及到了整个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快制定完善中药材技术规范、标准。如制定中药材良种繁育技术规范和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建立无公害种植过程中田间管理、投入品施用(水、肥料、农药等)操作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控制标准;制定中药材种植环节的生态种植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信息化管理技术等技术标准;制定人工种植、养殖和野生中药材采收、产地加工规范及标准;制定中药材流通等级标准;制定中药材包装及仓储规范标准等等。 图25 三七良种繁育和种子种苗有标准、无公害种植规范 2 、以 “ 有序 ”“ 安全 ”“ 有效 ” 为目标, “ 八化 ” 发展中药材,从源头夯实质量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指出: “中药材和其他农作物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具有其独特性。 一方面,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 另一方面,中药材讲究道地性,和大部分农作物侧重于产量不同,中药材更注重品质。因此,中药材生产需要独具特色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以 ‘有序’‘安全’‘有效’为目标,‘有序’即依据中药材道地性原理,全面优化全国中药材生产布局;‘安全’即防止有害物质产生和污染,强化绿色安全生产,保障药材质量安全和环境生态安全;‘有效’即一方面以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为宗旨,确保药效,另一方面还要兼顾药农的经济效益。以科技创新驱动中药材生产‘八化发展’,即:产地道地化、种源良种化、种植生态化、生产机械化、产业信息化、产品品牌化、发展集约化、管理法制化。 现阶段,中药材生产应当以 ‘有序’‘安全’‘有效’为目标,提高科技有效供给,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推进中药材生产‘八化发展’,以创新驱动中药材产业的现代化,从源头夯实中药材质量。” 图26 2012 年 7 月笔者与黄璐琦院士、赵润怀老师等在重庆秀山考察山银花 3 、认真贯彻执行《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明确提出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2018 年 12 月 18 日下发的《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 2018—2025 年)》。 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坚决执行,按照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坚持质量优先、注重品质、确保安全,以中医药与现代农业融合为重点,以提升道地药材供给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建设一批设施标准、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创新力强、规模大的中药企业集团,创响一批有信誉、有影响的中药知名品牌,努力提升中药材质量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6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刘红卫:中药材行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一)
fqng1008 2019-3-11 13:39
作者介绍: 刘红卫, 中药材资深信息与资源专家,中药材信息的先驱者、天地网核心创史人。曾任河南省三门峡药材站经理、书记、河南省中药行业协会副会长,成都天地网信息科有限公司董事会监事、专家委员会主任、高级顾问。现年 65 岁,中共党员、退休干部。从事中药材工作 40 余年,足迹遍布全国 30 个省市自治区,考察过 200 余种药材道地产地,对近百种药材有研究。几十年来先后在全国药材信息杂志、报刊、网刊、网络上发表过 300 万字的文稿。 现社会兼职: 全国中药材物流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追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中华中医药学中药资源学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 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联盟规范化生产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灿烂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历史沉淀的结晶,是现今世界上保留最完整的传统医学体系。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道地药材是我国传统优质药材的代表。当前我国的道地药材品种变异、品质下降问题严重,市场上流通中的假冒伪劣药材屡禁不止,怎么才能改变这种状况、保证药材的道地性与安全有效,是我们整个行业需要认真思考与研究解决的问题。 刚刚过去的 2018 年,国家 “ 飞检 ” 整顿市场,对于中药材专业市场来说可谓伤筋动骨刻骨铭心,生意越来越难做己经成为市场经销商的共识,市场功能在萎缩、市场份额在下降, 2019 年市场将向那里去?市场经销商该怎么办?是春节期间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 图 1 现在的中药材专业市场生意萧条,门可罗雀 一、中药材专业市场是历史的选择 回顾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每个朝代的兴衰都有诸多因素与历史渊源。中药材市场兴衰同样是历史形成的,短则百年长则千年,承载着太多的中医药文化与历史沉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中药材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但与其它行业相比发展一直相对滞后,仅中药材交易模式就发了几次变改。解放后我国执行的是计划经济,药材交易由三级医药体制来承担,县级、地区级、省市级公司三级采购,后来相互之间出现计划盈缺。那时的城乡道路不通,行业信息闭塞,电话还需人工转接,大家只能去参加药交会来调剂盈缺。 1978 年至 1988 年十年间,百泉药交会、樟树药交会盛况空前,最多时到会人员达十万之余。改革开放之后计划经济的三级医药体制解体,中药材市场应运而生。当时产地联系不到药企,药企摸不着产地,所有的交易都是在市场聚集与分化,由此也便成就了药材市场的历史辉煌。 图 2 1985 年 9 月亳州首届药交会开幕式 图 3 七十年代末亳州西关药材交易场景 20 世纪 90 年代,市场生意非常好做,各地涌现了大量的中药材市场,但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管理不严,假冒伪劣滋生蔓延,群众与行业深受其害。为此,在国务院领导下开展了中药材市场整顿工作,下决心关闭了近百个条件达不到标准的市场。 1996 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核批准设立了 17 个中药材专业市场,其它的中药材市场一律被取缔关停了。审核批准的 17 个中药材专业市场是: 01 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 02 河北安国中药材市场 03 河南禹州中药材市场 04 江西樟树中药材市场 05 重庆解放路中药材市场 06 山东鄄城县舜王城药材市场 07 广州清平中药材市场 08 甘肃陇西中药材市场 09 广西玉林中药材市场 10 湖北省蕲州中药材专业市场 11 湖南岳阳花板桥中药材市场 12 湖南省邵东县药材专业市场 13 广东省普宁中药材专业市场 14 昆明菊花园中药材专业市场 15 成都市荷花池药材专业市场 16 西安万寿路中药材专业市场 17 兰州市黄河中药材专业市场 其中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河北安国中药材市场、河南禹州中药材市场、江西樟树中药材市场这 4 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被称为 “ 四大药都 ” 。 图4 亳州现代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康美中药城 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与壮大,这 17 个中药材专业市场由改革之初的临街搭建的小棚户、小作坊、小门面,几经改造与搬迁升级,今天均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模是历史初期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比如亳州现在的 “ 康美中药城 ” ,安国的 “ 数字中药都 ” 等等,规模庞大且非常现代。 图5 天士力在安国新的中药材交易市场 “安国数字中药都” 中药材市场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形时期,对中药材产业的成长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国各产区中药材通过这些专业市场进行汇集、交易(仅亳州市场中药材日上市量就高达 6000 吨,上市品种 2600 余种,日客流量约 5-6 万人,中药材年成交额超 100 亿元),并辐射到全国,成为中药材产业链条的重要环节。截止 2018 年,这 17 个中药材专业市场走过了 22 年,这 22 年中我国再未审批过新的中药材专业市场。 二、中药材专业市场具有的特点 1 、中药材市场的准入门槛过低。由于中药材的前端被定位为农副产品,所以其市场准入门槛很低。农民、种植户、商贩等均可入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经营者基本上全是个体户。 图6 在中药材专业市场上卖药材的大多是附近的个体户与农民 2 、市场商人大多是 “ 搬运工 ” 搞 “ 大货 ” 销售,有的是靠着 “ 磨刀工 ” 切片经营,但加工机械设备少且条件简陋。市场管理松散,卫生极差,马路晾晒、霉变、生虫随处可见。市场无序竞争,经营者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只要便宜、卖相好,啥赚钱经营啥。 3 、他们以家族或以经销关系为纽带组成实体但不成规模,从种植到加工,再到市场销售,与小型企业承担,常年活跃在药材的产区、运输、市场及销售的各个环节。其中一些较大的合伙制商家,在发展中实力不断壮大,有的还进入了饮片加工与制药行业。 4 、他们往往只经营自己熟悉的特色品种,并占据了相应的市场份额。其中部分有眼光的市场商人,为了保证药材质量与稳定货源和价格,他们在药材产区还与当地人共同投资建立了药材种植基地。 图7 中药材专业市场上的个体户大多只经营自己熟悉的品种 5 、市场上依然保留着很多药材公司的销售渠道,众多的医院、药店凭借着对国有药材公司的信赖,依然要从昔日的主渠道进货,而实力较大的国有药材公司(部分是改制后的私有企业),也保持着自己较稳定的药材购销渠道,但这些渠道在产地和药材市场的购销环节上,往往与个体药商相交织在一起。 6 、部分设立在药材产区的专业市场上,仍然活跃着一批药材零售商。他们倒卖从其它市场上倒来的外地药材,也摆摊销售自家种植或转手的当地药材,其主要方式是以零售为主。 7 、监管主体不明确,国家监管难实施。中药材是农副产品,从种植、加工到市场准入,国家十几个部委在管理,致使政出多门、分工不明、监管不力,有了问题相互推委,九龙治水反而越管越乱,最终是谁也管。 8 、药材市场经销商来自千家万户且大多是农民,政府检查时关门闭户,检查过后照常营业,即便是发现问题又能怎么处罚,最多还是回家种地。 现在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在人民的心目中名声不好,尤其是 2018 年 5-6 月,中央电视台针对 “ 亳州中药材市场乱象 ” 进行了多次报导,全国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迎来了更加严格的检查与整顿,全国 17 个中药材专业市场负责人签署 “ 军令状 ” ,全力开展中药材市场整治,铁腕整治,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中药材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近年来随着产地种植规模的扩大与产地市场与交易中心功能的不断提升,厂家商家大多直接到产地采购并建立自己的种植基地, 17 个中药材专业市场的功能不断萎缩,市场份额急速下滑,完全失去了昔日的功能与辉煌。 图8 中药材专业市场正在由鼎盛走向衰落 三、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生命周期 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周期的,而生命周期的长短取决于自身与外部环境的改变,适者生存逆者灭亡,这是自然界不变的规则。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及新型商业模式的应用,我国中药材专业市场地位开始逐年下降,趋向衰落,市场经销商的生意也越来越难做。分析原因并不是市场商人不能干、不勤奋,而是时代进步了、交通畅通了、电话普及了、产地成熟了、信息透明、物流便捷、购销变直供、买卖零距离。 现在人人有手机、网络信息发达。一个药材品种的种植区域、产量、价格以及药商、药农种植户的住址、联系电话,在网上全都可以查得到。药企采购订单在网上公开招标,买与卖同一网站挂单、产与需一个群里对话,药材生意零距交谈,握手成交分分秒秒。行业已经完全没有任何 “秘密”可言。再加上运输物流配送畅通无阻,“村村通”到达老百姓的田间地头,大批量药材可以专车装运,小批量的药材也能做到适时配送,哪怕一件两件甚至几公斤药材,亦能利用快递做到“一对一”的精准投送。产地药商、药农与用药单位无缝对接,还能有多少订单流转到市场来呢?市场商人想挣差价还现实吗? 再加上个别市场商人,为了获利而违背道德底线,在中药材中掺杂、染色、增重,一颗老鼠屎弄的满锅腥,严重影响了市场的信誉与品牌。中药材市场在人们心中的公平、公正、公信力丧失,从而也加速了中药材专业市场由鼎盛走向衰落。从当前国家形势来看,市场已经成为一个传统落后的交易模式,不管你如何对它留恋,由于它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面临被未来淘汰的现实已经无可避免。 图9 市场乱象正在加速中药材专业市场走向衰落 四、道地产地取代专业市场趋势明显 近几年来,国家相关部门连续出台《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 (2015—2020 年 ) 》《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 (2017—2020 年 ) 》以及 2018 年 12 月 18 日下发的《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 2018—2025 年)》等文件,向行业再次申明政府对中药材质量方面的重视与严格监管的决心与措施。 这些政策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政策向道地产地倾斜,扶持资金也指向那些偏僻农村、贫困山区与道地产地。在种植、生产、销售方面,政府已经展现出为其铺平道路、打好坚实基础的强烈意愿与决心。 但是,各项政策中却没有一个是支持与巩固中药材专业市场的。时下诸多产地种植大户、收购大户都组建了自己的农业合作社或中药材基地种植公司等。在国家 “税赋减免”政策大力倾斜扶持下,他们以比市场更低的价格向药企商企直供销售,这正好与药企商企“去中间环节”的热切诉求相吻合。近些年产地的中药材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产地的中药材市场(交易中心)也兴起的很快,有的规模已非常大。 图10 甘肃陇西中药材物流园 国内当前主要产地市场有:吉林抚松万良、靖宇;黑龙江大庆、梨树;辽宁西丰、桓仁、新宾;内蒙赤峰;宁夏中宁;甘肃陇西、首阳、宕昌、渭源、会川、岷县、民乐、瓜州;陕西城固、商州、庆阳;山西新绛、襄汾;河南武陟、封丘、温县、西峡、确山、百泉、卢氏;山东平邑、汶上、莒县、冠县;河北巨鹿、内丘;安徽太和、金寨、岳西;江苏射阳;湖北利川、襄阳、欧庙;湖南隆回、靖州;江西丰城、新余欧里、泰和;福建柘荣、福鼎;浙江淳安、磐安;贵州施秉;重庆石柱、秀山、南川;云南文山、大理、丽江、昭通、腾冲;广东徐闻、高要、德庆;四川三台、中江、遂宁;新疆裕民等等。这些产地的中药材市场(交易中心)在当地都具有很高的影响力,是当地地产药材的集散中心。 图11 吉林抚松国家级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 当前专业市场上流通的中药材,由于几经倒手、来源变得错综复杂,既缺失 GAP 种植规范 “ 高贵的血统 ” ,又给溯源工作造成了的 “ 很大障碍 ” 。 “目前,不要说外地药商很少来药市购货,就是我们本地的饮片厂企,当前也很少在市场采买。除非少量零货单子不值当去产地采办,这些药企采购才会随便在市场转转解决,那些真正的大货订单,市场已经看不到了!全都沉到产地一线去了!”这是一位市场商人的原话。 在今后相关部门的严格管控之下,未来专业市场将很难再受到用药企业的垂青。中药材市场由鼎盛走向衰落己不可避免并且还在加速!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热度 1 Greg66 2014-8-16 05:49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20140816 最近参观某煤矿企业,座谈中了解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这几个问题: 1 对安全文化的概念,没有成型的理解。因而对安全文化的建设内容、思路也仍然是一笔糊涂账。这就像请木匠做板凳,不在板凳的概念上达成一致,这个板凳就做不出来。 2 期待安全文化建设能解决一切问题。企业管理者期待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改变企业卫生环境、绿化、员工的行为方式(走路排队、工装整齐等等),甚至使得企业对员工有吸引力、有归宿感也是期待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来解决的。其实“吸引力”、“归宿感”与企业安全当然有关,但它的决定因素还有很多,并不是安全文化建设能全部解决的问题,而且,对安全文化的概念还没有清楚的理解情况下,“吸引力”、“归宿感”怎么就成了安全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呢? 3 安全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这句话我感觉也应该改改,安全文化是安全的根本实力,因为安全文化在   事故致因链   的最上层。 4 环境改变人。有的企业管理者说,环境能改变人的行为方式,比如卫生、环境、绿化等很好,大家就不会随意扔废物,衣着也会变得整洁,这有一定道理,但是似乎与生产、生活中是否遵守规章、是否引发事故,关系不是太密切、不是太直接。通过这种方式来降低事故率效率有点低。 5 显得“有文化”。也有企业管理者说,环境优美、墙壁有图画牌版、卫生状况好、行为规范、走路排队,外人看起来员工很有素质,企业“很有文化”,领导很有面子。这也成了安全文化建设的期望。 6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这个看法不少人都有,可是在企业文化、安全文化都还没有理解一致的定义的情况下,两者究竟是什么关系,还很难逻辑严谨地表达。 7 提炼理念。文化嘛,总不能少了理念,所以不少企业都在提炼自己的安全理念。提炼来提炼去,提炼的结果都差不多,比如不少企业都提炼出了“零事故是可以实现”这条理念,说这是自己有特色的安全理念,其实世界上几乎所有懂点安全的企业都有这条理念,哪能只是你的特色呢?其实安全理念不用提炼,就   那么些东西   ,学者们都提炼好了,大家都用,不用你提炼。创造特色在于创造体现形式(载体)、理解与应用的深度,而不在于理念本身,理念是大家共用的那些,不是哪个企业专有的。 8 把安全文化分为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物质文化、理念文化、价值文化等等。其实这些个“文化”目前也是没有定义的,彼此之间很难分开,而且弄这么多概念,谁听了都糊涂,就别谈建设了。制度文化,也许指的是管理制度建设,而制度建设其实就是完善安全管理程序,这是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容,不是安全文化的内容,搞混了。 最后归纳一下,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也叫安全工作指导思想、安全价值观、安全方针、安全愿景、安全宗旨等。安全理念有基本固定的 那些条目 ,每个条目都是与安全业绩(用事故率衡量)密切相关的。这些条目实际就是安全知识,理解了这些条目,就知道怎样去安全管理,也即怎样做安全方面的每件具体事情,如管理体系建设、培训、安全检查、事故统计等。安全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预防事故。安全文化建设就是提高对安全理念的理解程度。安全理念的载体有手册、画报、艺术品、文艺节目等等。安全理念理解程度的提高就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主题或者直接目的(理解程度可以定量测量)。除此以外的安全文化建设,那大概是企业文化建设或者其他工作,反正不是安全文化。 最重要的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预防事故,直接目的是提高对安全理念的理解程度。不能对预防事故有直接的好处,那建设安全文化不是浪费钱财嘛。。。
个人分类: 6|4533 次阅读|2 个评论
博士论文预审会中发现的博士论文的典型问题
热度 5 Greg66 2014-5-7 17:31
博士论文预审会中发现的博士论文的典型问题 20140507 1 摘要、结论、创新点不会写,与论文开始声明的研究内容,对应关系没有妥善处理。基本上是只有工作总结,没有结果和结论。摘要,多部分内容是评论和必要性,少部分内容是总结,几乎没有结果和结论,这是很大的问题。至少要 2/3 的内容写结果和结论。 2 所提出的结论缺乏实用性(应用前景),到底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是否达到论文的研究目的?这需要仔细、深入思考的。 3 安全方面,安全心理和安全生理,研究很多,但是测试内容(数据)与安全事故发生的关系不密切,所以缺乏实用性或应用前景(对事故预防没用)。没有事故统计的安全研究,基本上就是没有实用性。 4 大量引用数据,但是数据来源缺乏标注,严谨性和可信度很低。 5 论文的选题,研究的必要性、明确的应用前景特别重要(即到底要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这个问题是否有统计数据做基础)。研究基础,尤其是国内的研究基础,是国内学生完成论文的重要条件。
个人分类: 11|4229 次阅读|19 个评论
我国一定要自强自立!决不能迷信国际顶级杂志!
热度 25 Fangjinqin 2013-8-8 17:57
我国要自强自立!决不能迷信国际顶级杂志! 最近,我在评审有关学生比赛论文时,既高兴又感慨,高兴的是我国博士生有能力做出世界先进水平的理论工作,感慨的是,我国的优秀论文经常被国外杂志打压,他们利用中国人语言不足问题,故意压低论文发表的等级,令人气愤!我一直认为,我们不能迷信国际上顶级杂志,更何况他们经常有失误,并且掩盖已有论文的破绽和错误。我国一定要自强自立破除迷信! 例如,我国某大学物理系博士生有1篇论文推翻了Phys. Rev. Lett.等杂志的六篇论文的相同结论——认为通常无标度网络拓扑与自然频率与节点的度之间的正相关是ES( Explosive synchronization)出现的两个必要条件。但是,他们所有这些结果都是基于无标度网络结构的,我国文章发现,当这两个条件都不满足时依然可以得到ES相变。更为可贵的是理论上严格证明了ES相变可以发生在一般的复杂网络上,而以前的那些工作只是我们的理论的一个特例而已。 但是,这样一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优秀论文的发表却有一段中国人在国际刊物遇到的“司空见惯”类似的曲折故事:开始他们把论文投给PRL,第一个审稿人给了很高的评价。但是编辑部把修改稿又找了第二个审稿人,后者利用我们英文表达不足,只是提了些语言文字有关的问题,就拒绝论文发表。于是,我国学生及其老师非常不服气,找PRL编委打官司,编委也感到理亏,最终不得不来了一个折中,最后把论文以Rapid Communication的形式在今年的Pys. Rev. E发表了。当然这个“快讯”栏也不错,有与PRL可媲美之誉,本人与合作者也曾在此栏发表过论文。但是,我总觉得其影响力仍然不如PRL. 请注意:问题是PRL等国际杂志社已经不至一次这样来掩盖他们杂志所发表论文的破绽和错误!我国的优秀论文经常被国外杂志打压,他们利用语言问题,故意压低论文发表等级,已经屡见不鲜,司空见惯,令人气愤! 通过上述又一个事例警示我国学术界,我们决不能迷信国际上“顶级”杂志,更何况他们也经常发生失误,并且即使他们知道错误后,仍然企图掩盖和回避已有在他们杂志上论文的破绽和错误!我想,国内许多同行可以举出许多实例来揭露国际刊物的黑暗面。 因此,我衷心希望: 我国一方面学术刊物要尽快提高质量和知名度,办好我国刊物,去影响全世界;另一方面,我国学者和研究生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大家知道“肥水不流外田”!虽然,近些年,我国刊物要达到国际顶级颇有难度。但是,我国一定要树立雄心壮志,自强自立!破除洋迷信!学习“两弹一星”和“神舟”精神,大家共同努力奋斗,尽快实现我国刊物赶超世界的中国梦!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6844 次阅读|33 个评论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waterlilyqd 2013-4-7 11:53
JournalofMountainScience ( JMS )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主办的一份国际性山地科学学术期刊。自 2004 年 2 月创刊以来的近 10 年间,经历了从季刊到双月刊,从刚开始时的每年不到 50 篇稿件到现在的每年近 500 篇稿件的快速发展过程(而且稿件的总体质量越来越好)。自 2006 年起, JMS 全文被 Springer 收录, 2007 年被 WebofScience 收录成为 SCI 收录期刊。在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编委和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JMS 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稿源更加丰富,编辑团队更加健全,论文下载量逐年上升, SCI 影响因子也逐年上升,该刊 2010 年影响因子为 0.400 , 2012 年影响因子达到 1.000 。但是,与国际大刊和名刊相比较,本刊的持续发展还面临诸多的问题,这可能也是中国的 SCI 收录(英文)期刊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1. 办刊经费有限,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期刊更快更好的发展:我刊办刊经费主要靠主办单位拨款,期刊发行没有面向市场,主要是与 Springer 和 CNKI 合作通过电子版进行传播。主办单位成都山地所承担全部编辑人员的工资和津贴,并每年财政拨款 10 万元用于期刊编辑部日常运作,有限的经费不能满足期刊编辑业务的需要,我们以收取版面费为辅助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有限的困境(为了保障期刊质量,本刊每年发文不到 100 篇,收取版面费有限,而且很大一部分稿件没有收取版面费)。与中科院在京区和沿海城市研究所主办和科学出版社主办并且得到国家相关机构(国家基金委出版基金、中国科协期刊出版基金、中科院出版基金等)资助的期刊相比,本刊的办刊经费非常有限。除了必须的期刊印刷费用、审稿费和稿酬支付等项目以外,我们可用于期刊宣传和市场推广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经费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期刊的传播和期刊编辑人员的进一步提升。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能够在政策上对西部地区的英文期刊特别是 SCI 期刊给予扶持,缩小与京区和沿海地区的办刊差距。 2. 国际出版市场和出版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新理念的出现和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PLOSONE 等期刊大鳄所采用的先出版后评价的理念与先进的数字出版技术相结合,使得国内大批稿件和中国的大量科研经费外流,这值得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无论在改革期刊出版管理制度,提高期刊出版管理效率,修订科技评价制度,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还是在提升出版行业技术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等很多方面,相关部门都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3. 国际化编委会的建设和维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从建刊之初,我刊一直致力于建立国际化的编委会和审稿人队伍,国际编委达到 70% 以上。到目前为止,编委会的成员已经达到约 80 人,覆盖了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等 15 个国家。但是,一部分国外的编委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真正的担负起审稿、投稿和约稿的使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论文质量和审稿质量的提高。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目前学术期刊竞争激烈,特别是国际有名的 SCI 期刊都以其学术影响力吸引了很多国外的优秀科学家担任编委和审稿人,而中国的 SCI 期刊由于语言上处于劣势,期刊影响力不够,因此,在吸引优秀国外编委和审稿人上仍然处于劣势。 4. 编辑队伍的英文语言交流和写作能力亟待提高:我刊的科学编辑,编辑部的全职编辑都是中国人,由于语言限制,在论文的后期编辑加工中,对论文的语言把控还不到位。目前,已聘请了部分母语为英语的人员作为语言编辑,但是,还远远不够,将来拟聘请更多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科学家加入到我们的编辑队伍中,同时,全职编辑人员的语言能力急需快速提升。
个人分类: 科技杂谈|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社会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llpllp 2011-11-14 17:20
中国社会管理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 实际就是没有处理好社会公平问题,显性公平问题大家都看得见,但是这些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们没有去挖掘,仅仅从表明找出一些原因,提出解决方案,这就是目前中国“经济学家”处理问题的方法,导致中国“经济学家”是世界最多的国家,但是遇到问题,要么是所有人都可以解决,要么所有人都没有办法解决(这是不是有点像“南郭先生吹竽”,要好大家好,不好都不好哈)。 而隐性公平问题,更是没有人去寻找。 很多人会说,我国社会还有很多问题呀,特别是社会管理、官员腐败等等,实际这些问题的本质都是如何解决社会公平性问题,把社会公平性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我们通过一些案例来了解中国社会到底有哪些公平性问题(本文对大家熟知的问题不再提出,主要提出一些大家没有太注意的一些问题,即隐性公平问题): 1. 中国最大的不公,是公有制实现方式的缺陷导致的社会不公 首先是政府部门,公务员工资高、福利好,各地办公楼可比美国白宫,坐高级轿车,公费旅游,公费吃喝等等,我们的政府工程多于牛毛。我国政府哪里来的这么多钱呢?根据惯例,政府作为管理机构,受人民委托管理国家,经费以税收形式筹集,按国外经验,税收除作为政府管理社会的经费外,有部分应用于改善民众福利。而我国不仅把税收筹集的税费用于政府管理,并且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筹集的资金也用于政府管理(当然政府的解释是用于投资国计民生的企业等,而拿普通民众的钱投资国企对民众公平吗?而国外用于国有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税收。),因为政府用的不是自己的钱,当然不心疼,因为钱太多,导致“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这是造成贪污、行贿、受贿的最主要原因。这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是导致社会不公的最重要原因。 其次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工资高、福利好,漂亮办公楼,坐高级轿车,公费旅游,公费吃喝等等,堪比公务员,为什么国有企业有那么多钱呢?国有企业是全民投资,国家给予这些企业垄断地位,产品价格一涨再涨,按说应该有非常好的投资回报。可是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投资这么多,却几乎不要投资利润,一旦亏损,政府还愿意再投入,如中海油,在国外投资损失几十亿美金,最后谁买单;我们知道银行有很多不良资产,每年国家除了投入大量资金外,最后还将这些不良资产剥离,剥离后谁来承担损失呢?当然是国家,而国家的钱哪里来呢?。。。。。。国有企业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钱呢?因为国有企业不需要上缴利润,而这些利润是全体国民的钱,也就是国有企业一直在使用全体国民的钱,因为企业用的不是自己的钱,当然不心疼,因为钱太多,导致“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这是造成贪污、行贿、受贿的最主要原因。显然是不合适的,这也是导致社会不公的最重要原因。 我们再看事业单位,如医院,一边是国家提供建设医院的所有费用,每年提供医务人员的工资和医院的运行费用,一边收取病人的诊疗费,药品还要加价出售,这和私立医院有什么区别呢?既然和私立医院没有区别,我国政府为什么还要提供那么多的费用给医院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再如报社、电视台等,国家提供运行平台,优先提供各类新闻,提供所有开办费用,甚至提供人员工资和运行费用,而报社、电视台收取广告费、收视费等,和民营单位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有必要提供各类费用吗?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2. 国有单位和民营单位管理方式不同,导致社会不公 前面已经分析,国有单位所有费用由国家提供,甚至提供垄断地位,税收和民营企业基本相同,(甚至会更少,因为国家提供大量优惠政策),而承担的社会责任很少,这也是社会不公的重要原因。 3. 做事没有标准,导致社会不公 政府工作好坏没有标准,导致用人随意,用谁都是对的,当然用亲人也是对的,导致用人不公;花钱随意,政府的钱给谁都行,因此,只要关系好,给多少都行,政府的钱买什么都行,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买多贵的都行,导致“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导致专买亲戚、朋友的,专买贵的,政府的钱用多少都行,导致工资随意发,福利无数;做事随意,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房屋经常拆、道路经常修,这些都是我国做事没有标准导致的社会不公。 4. 法制不健全,管理不透明,政府控制一切,导致社会不公 中国社会管理主要方法是控制,做任何事情需要审批,即需要政府同意,正因为需要审批,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成了垄断行业,所有的产业都是某些部门的部门利益。 如医院,学校,矿产,网吧,文化产业等等,那一样不是垄断呢? 举一个更一般的例子,出租车行业,一般人认为并不是垄断行业,事实上,目前很多城市一方面打不到出租车,有出租车名额的公司却收取高额的管理费,导致出租车价格奇高,如果真是市场经济,很多人会涌入出租车行业,事实上,从事出租车行业需要政府批准,很多人希望从事出租车行业却得不到批准,形成事实垄断。 5. 观念落后,政策偏向富人、贵人,歧视穷人,导致社会不公 我们还是看一些例子吧: ①不管 富人、穷人,都一定有一些信息需要发布,因此出现了广告业,以致城市出现了大量广告,只要有钱,不管什么广告都可以发布,甚至是虚假消息都无人过问,当然广告占有的宣传面积很大,这也是可以的;而穷人无法支付高昂的广告费,虽然仅用一张小小的纸片贴在很不起眼的一个小地方,却成了“牛皮癣”。有人认为,有的人纸片贴的太多,你如果数一数电信业、银行业的广告数,看看谁多。也有人说,穷人太多,无法照顾,难道这也是理由吗?政府考虑了富人的需求,而没有考虑穷人的需求,这公平吗? ②不管 富人、穷人,都需要交通,有钱人买汽车,政府帮助修宽广的公路,高速公路,建立交通部门;穷人没有千钱买汽车,只希望买自行车、摩托车,可是这些影响交通(什么是交通,穷人出行就不算交通吗?),禁止上路,要求穷人坐速度慢,条件差的公共汽车。这公平吗? ③我们再看看我国政府一直得意的城市建设,为搞好城市建设,我们的政府管理费用几乎都投入到城市建设,农村建设很多年停滞不前,城市建设是搞好了,但对农村人公平吗?我们再看看城市拆迁,本来很好的城市,很好的房子,甚至有的房子刚修好几年(还有还没有开始住人的),就要拆迁,而农村有多少破烂的房子,而没有人拆迁,没有人改造,这公平吗?很多地方由于政府拆迁,补偿很高,一夜暴富,导致很多人希望能够得到拆迁,这公平吗?有很多偏僻的地方,由于有政府投资修路、建设,一夜升值,这公平吗?(我偏激吗?没有,一定有更好的方法,我已经找到了)。 总而言之,由于中国管理方式落后,到处体现的是不公平。 那么有解决方法吗?当然有。我通过解决问题思维规律的研究(这个规律是不是很好呀,很容易找到各种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找到了我国社会的本质问题,找到了我国社会管理的系统解决方案(帮我顶一下哈,多宣传哈,这可是造福全国人民呀)。 事实上,很简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只有与公有制有关的管理才是我国管理的特殊方面,其它管理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是相似的。因此如何解决好生产资料公有制带来的管理问题是我国管理的主要特色。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方式的缺陷,导致我国政府认为中国的管理和国外的管理没有共同点,以致认为我国的管理各方面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事实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通过研究,我国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解决方案如下: 1 .改变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方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需要 即政府应该把属于全国民众的部分平均分配给广大民众。 2 .改变国有企业管理模式,使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处于同一竞争平台。 最关键的是改变目前国有企业自主经营的模式(我国一些“经济学家”乱支招的结果),改自主经营为租赁经营(或承包经营),因为国有企业属全民所有,全民委托政府经营,而政府让企业“自主经营”,这不是荒唐吗?就像你个人的企业,让别人“自主经营”,不要任何承诺,不要利润,又不管经营好坏,甚至亏损,你还负责掏钱,企业搞垮你就捡底,你不觉得这样可笑吗? 对于国有企业,改自主经营为租赁经营(或承包经营),给予相应的目标,在一定范围内经营,而不是现在“自主经营”,如一匹脱缰的野马,自由驰骋。 3 .改变事业单位管理模式,根据做事多少给予报酬。 我国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也是一种错误的管理模式,导致很多事业单位只拿钱,不做事,甚至还起到阻碍作用。 本来这些事情是人民委托政府做的,政府又委托事业单位做,不管事业单位是否做,是否有结果,都照样付钱,这合理吗?甚至政府将一些政府职能委托给事业单位,更是大错特错,这也是中国很多职能无人管理的重要原因,也是很多人拿钱不做事情的重要原因。 而很多做事的人并没有得到报酬。如很多人通过个人努力,得到一些研究成果,没有部门认可并给予报酬。 我们看看美国的“事业单位”管理: 美国的公立大学,简单地说,就是市场准入,仿公待遇,享受教育公务员的待遇。 美国如果说有一个政事分离的改革,就是美国的公立大学。因为各个州最初州立大学是全包,公务员待遇,铁饭碗。带来的恶果就是,高投入,低收益,基本上跟私立大学一比,大家都认为美国的公立大学水平太差。后来美国州立大学开始进行改革,首先就是加州,然后逐渐向中部和东部推进。 公立大学比较好的,加州系统首先进行改革,进行融资,把私立大学的手段引进到了公立大学,于是加州系统公立大学排位都很靠前,伯克利、洛杉矶、圣地亚哥,在公立大学里都排得很靠前,这个改革鼓励了州公立大学,州政府进行政事分离改革,逐渐从全面拨款搞成差额拨款,甚至补贴性拨款。 这样,教育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变,既要承担公共教育职能,要满足公立大学几个最重要的教育均衡性发展公共职责,本州的学校只要高中会考合格都不能拒绝,这是一个公共职能,同时也要提高大学水平和公共品德的供给水平。 所以美国的公立大学后来为什么那么具有活力,实际上在具体运作办法上跟私立大学没什么区别。(事实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运作跟私营单位运作方式是相同的,而我国人为给予很大差异,显然是不可取的) 4. 利用公共资源的单位应缴纳资源占用费 资源占用费,而不是资源使用税,资源占用费属全民所有,而资源使用税由政府使用。
127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