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失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祸不单行
热度 2 Mech 2018-1-14 10:15
随团到浦江源温泉休养。早上在市内发车。我事先看了电子地图,确定了路线。路上稍加询问,便找到了上车地点。那里一溜几部大巴沿街排开。 找到一位工作人员模样的女士,问她我在哪辆车。她问了与我联系的人,就告诉我一号车。为准确,又核对了名单,一号车上确实有我。 从常理推测,一号车应该在最前面。我就走到第一辆车,上去。发现没有一位认识的人,有些诧异。特地又问问,是不是一号车,得到肯定答复。我想也许我认识的人还没有来。 一直到开车也没有什么人再来了。车开了之后,有位领队模样的女士开始说明行程。我很吃惊地听说,他们的目的地不是浦江源,而是湖州,而且人家都有打印好的行程单。我有种不祥的预感。 正在这时,手机响了,联系我参加活动的老师问我去了哪里。我意识到自己上错了车。对方让我赶紧下来,在路边等正确的车来。 车上领队还在讲什么事情。我又稍等一会儿。等她停下,赶紧说明情况,她让司机在可以停车的公交站点放我下去。匆忙中,我抓起自己的背包就下车了。 下车后,我几乎马上意识到出现了更严重的情况,下车时拿了别人的包,而自己的包留在车上。如果没有这个差错,我最多也就是不参加休养了,直接回家。 出现意外情况,只能依靠组织了。我赶紧电话自己的领队,说明不仅上错了车,而且拿错了包。她让我不要急,先上车,再找包。我报了一下大致方位,正确的大巴就开过来了。原来我上的是另一个团的一号车。 领队还是有经验有办法。她通过司机了解到我上错那辆车的司机,知道了那辆车上乘客的单位,于是找到对方的领队。只是电话一时联系不上,暂时没有结果。她安慰我,不要着急,总是能找回来。下午时,联系好了,那辆车虽然到湖州去玩,但晚上回青浦过夜。一起休养的伙伴,有位开着车去的。晚上就辛苦他驱车从松江到青浦。领导另外委托人具体负责联系事宜。她与我们同行。在雨夜中赶到朱家角。见到了对方领队,换回了包。 这个事情也展示了祸不单行的机理。遇到第一个祸,心里发慌,自乱阵脚,结果就有了第二个祸。虽然祸不单行,但好在有惊无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57 次阅读|4 个评论
病人控告耶鲁医生摘除错了身体的部位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6-3-24 04:10
病人控告耶鲁医生摘除错了身体的部位 蒋继平 2016 年 3 月 23 日 根据美国有线新闻网( CNN)今天的报道,有一位病人控告耶鲁新港医院的医生在为她动手术时,摘除错了她的部位。 这篇报道是由资深医学记者伊利莎白 .科恩( Elizabeth Cohen )所写。 本文的中文部分只是这篇报道的中心内容, 不是完整的翻译。 我将这篇报道的有关原文拷贝如下,读者可以自己看原文。 我与大家分享这个新闻是因为我希望大家不要迷信现代医学,在发现医疗事故后, 要通过正常的途径讨回公道, 而不是搞医闹。 这篇新闻报道的中心主要意思是,一位 60岁的女病人( DeborahCraven )因为第八根肋骨有癌症前期病灶,去年在耶鲁新港医院动手术, 但是,医生们将她的第七根肋骨摘除。由此,她必须进行第二次手术来摘除应该摘除的部分。 医院方面上周发表声明:“我们已经认识到所犯的错误,我们已经通知病人,并且已经向病人道歉, 我们还立即向康涅狄格州的卫生部做了报告”。 但是病人的律师说病人没有得到这样的道歉, 并且说她的一位医生企图掩盖这个失误。 病人的另一位医生对病人说, 因为第一次手术没有摘除足够的部分,所以,要进行第二次手术。 病人的律师在一份新闻发布稿中写道:“要病人在同一天接受第二次手术,又没有真正的医学理由要重复手术, 这本身就是一个明显的欺骗”。 各位读者, 你们是否赞同这位律师的说法呢? Patient accuses Yale doctors of cover-up, removing wrong bodypart A patient has filed a lawsuitagainst Yale New Haven Hospital for allegedly removing part of the wrong ribduring surgery and then trying to cover up the mistake. Deborah Craven, 60, had surgery lastyear to remove part of her eighth rib because of a precancerous lesion -- butinstead, doctors removed part of her seventh rib, according to the complaint filed in Connecticut Superior Court. She hadto undergo a second surgery to remove the correct portion, the complaint said. We recognized that an errorwas made, we informed and apologized to the patient, and we immediatelyreported it to the Connecticut Department of Health, according to thestatement Yale issued last week. But Craven's lawyer said she neverreceived such an apology and said one of her surgeons tried to cover up themistake. The mistake was discovered whenCraven complained of pain after her surgery on May 18. An X-ray was performed,and Dr. Anthony Kim,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surgery at Yale, informed Cravenand her husband that the wrong rib had been removed, according to Craven'slawyer, Joel Faxon. But Faxon said that five minutes later,Dr. Ricardo Quarrie told the couple something very different. According to the complaint, Quarrietold the couple that the surgeons had not removed enough rib during thesurgery and, for that reason, she would need to undergo another surgery. Making the patient undergoanother surgery the same day, without owning up to the real medical reason forthe repeat surgery is just plain deceitful, Faxon wrote in a pressrelease 。
个人分类: 美国万象|278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The 9 Worst Mistakes You Can Ever Make at Work
热度 1 wangyk 2015-4-22 23:15
王应宽 转载 Wang Yingkuan Beijing, China April 22, 2015 At AMI-MOA Learned from LinkedIn. The 9 Worst Mistakes You Can Ever Make at Work We’ve all heard of (or seen firsthand) people doing some pretty crazy things at work. Truth is, you don’t have to throw a chair through a window or quit in the middle of a presentation to cause irreparable damage to your career. No matter how talented you are or what you’ve accomplished, there are certain behaviors that instantly change the way people see you and forever cast you in a negative light. The following list contains nine of the most notorious behaviors that you should avoid at all costs. 1. Backstabbing The name says it all. Stabbing your colleagues in the back, intentionally or otherwise, is a huge source of strife in the workplace.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 forms of backstabbing is going over someone’s head to solve a problem. People typically do this in an attempt to avoid conflict, but they end up creating even more conflict as soon as the victim feels the blade. Anytime you make someone look bad in the eyes of their colleagues, it feels like a stab in the back, regardless of your intentions. 2. Gossiping People make themselves look terrible when they get carried away with gossiping about other people. Wallowing in talk of other people’s misdeeds or misfortunes may end up hurting their feelings if the gossip finds its way to them, but gossiping will make you look negative and spiteful every time, guaranteed. 3. Taking Credit for Someone Else’s Work We’ve all experienced that stomach-dropping feeling that happens when you discover that someone has stolen your idea. Taking credit for someone else’s work—no matter how small—creates the impression that you haven’t accomplished anything significant on your own. Stealing credit also shows that you have zero regard for your team and your working relationships. 4. Having an Emotional Hijacking My company provides 360° feedback and executive coaching , and we come across far too many instances of people throwing things, screaming, making people cry, and other telltale signs of an emotional hijacking. An emotional hijacking demonstrates low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t’s an easy way to get fired. As soon as you show that level of instability, people will question whether or not you’re trustworthy and capable of keeping it together when it counts. Exploding at anyone, regardless of how much they might “deserve it,” turns a huge amount of negative attention your way. You’ll be labeled as unstable, unapproachable, and intimidating. Controlling your emotions keeps you in the driver’s seat. When you are able to control your emotions around someone who wrongs you, they end up looking bad instead of you. 5. Announcing That You Hate Your Job The last thing anyone wants to hear at work is someone complaining about how much they hate their job. Doing so labels you as a negative person and brings down the morale of the group. Bosses are quick to catch on to naysayers who drag down morale, and they know that there are always enthusiastic replacements waiting just around the corner. 6. Bragging When someone hits a home run and starts gloating as they run the bases, it’s safe to assume that they haven’t hit very many home runs. On the other hand, if they hit a home run and simply run the bases, it conveys a business-as-usual mentality, which is far more intimidating to the other team. Accomplishing great things without bragging about them demonstrates the same strong mentality—it shows people that succeeding isn’t unusual to you. 7. Telling Lies So many lies begin with good intentions—people want to protect themselves or someone else—but lies have a tendency to grow and spread until they’re discovered, and once everyone knows that you’ve lied, there’s no taking it back. Getting caught up in a lie, no matter how small, is exhausting and hard on your self-esteem. You have to be authentic if you want to be happy with who you are. 8. Eating Smelly Food Unless you happen to work on a ship, your colleagues are going to mind if you make the entire place smell like day-old fish. The general rule of thumb when it comes to food at work is, anything with an odor that might waft beyond the kitchen door should be left at home. It might seem like a minor thing, but smelly food is inconsiderate and distracting—and so easily avoidable. When something that creates discomfort for other people is so easily avoided, it tends to build resentment quickly. Your pungent lunch tells everyone that you just don’t care about them, even when you do. 9. Burning Bridges So much of work revolves around the people you meet and the connections you make. Dropping an atomic bomb on any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 is a major mistake. One of TalentSmart’s clients is a large chain of coffee shops. They have a relatively high turnover, so when a barista quits, it isn’t usually taken personally. One barista, however, managed to burn every single bridge she had in a single day. The surprising thing is that she didn’t yell or do anything extreme; all she did was leave. Without warning, she showed up to her Monday shift, told the store manager she was quitting (she had found a better-paying job somewhere else), and walked out. The result, of course, was that every shift that she was scheduled to work for the next two weeks had to be done with one less person, as she provided no time to find a replacement. She most likely saw her actions as being offensive only to the manager (whom she didn’t like), but in reality, she created two miserable weeks for everyone who worked at the shop. She ruined her otherwise positive connections, with every single one of her colleagues. Bringing It All Together These behaviors sound extreme and highly inconsiderate, but they have a tendency to sneak up on you. A gentle reminder is a great way to avoid them completely. What other behaviors should I add to this list? Please share your thoughts in the comments section below as I learn just as much from you as you do from me. ABOUT THE AUTHOR: Dr. Travis Bradberry is the award-winning co-author of the #1 bestselling book, Emotional Intelligence 2.0 , and the cofounder of TalentSmart , the world's leading provider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ests and training , serving more than 75% of Fortune 500 companies. His bestselling book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25 languages and are available in more than 150 countries. Dr. Bradberry has written for, or been covered by, Newsweek, BusinessWeek, Fortune, Forbes, Fast Company, Inc., USA Today,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Washington Post , and Th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个人分类: 信息博览|2744 次阅读|0 个评论
签证错
热度 1 Mech 2015-2-11 13:16
女儿回家过年,再回去上次的多次往返签证已经过期,因此需要重新签证。 她在学校拿到了相关文件,自己申请了面谈。虽然可以免面谈,她觉得还是去一下更保险。 到了面谈日,她自己去,除了签证材料,出门必备的“伸 ( 身份证 ) 手 ( 手机 ) 要 ( 钥匙 ) 钱 ( 钱包 ) ”都没有带。 她预约签证时间我正好在参加课题组例行周会。接到她的电话,听起来有些气急败坏。说是 DS-160 没有打印出来。正在家里打印,但忘记了登陆密码。如果当天不能赶回领事馆,就要重新预约了。这个我也帮不上忙。后来重新预约了,好在不用重新缴费。后来她告诉我曲折经历。发现没有表格,想现场找地方打印。但是没有带钱,问素不相识的人借了 20 元,留个手机号。看来人们基本信任还是有,能借不认识的人钱。但申请时用的是上次签证的 DS-160 号,因此没有办成。她也搞清楚了,只是手机不能带,钱包等可以带。 再预约注意了,就用这次的 DS-160 号。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女儿让我陪她去。我问她材料是否备齐,她说按照学校给她的清单备齐了。我们到梅龙镇广场。她自己取牌上去,我在下面看书等她。过了一小会儿,她下来找我,说需要张签字照片。地铁站有自动照相亭,立等可取。这个失误的原因,她只看学校建议清单,而没有对照上海美领馆要求的清单。 我们又回地铁站,找到照相亭。费用 30 元,只收 5 元、 10 元和 20 元钞票。她只有 20 元,我没有准备零钱。赶紧去给交通卡充 50 元,要 10 元和 20 元的找零。回来,刚有位女士捷足先得,女儿被赶出来。不过,那位女生很快就出来,说她要先补妆。女儿进去拍了照。照片出来,有些丑。更糟的是,照片是四连体。好在旁边有个发赠品处,恰巧有剪刀。借来把照片剪开。我当时还说,美丑无所谓,不知道与 DS-160 上的照片不一致是不是可以。 回去不用再领牌子了,出来时拿张绿纸,直接就可以上楼了。 我在下面又等了一个多小时,女儿下来了。说签到了。签证官的问题很简单,问她去什么学校,在国内读什么学校,然后就说过了。 总算拿到签证,如释重负。玩次自拍,留下自己脑残形象。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39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基因水稻安全评价不应当发生的“失误”
热度 2 蒋高明 2014-8-30 17:15
【明眼看人】食品安全不是儿戏,关键时候是不能掉链子的。转基因科学家信誓旦旦的转基因安全实验,竟然如此经不起推敲,如何让老百姓放心?强烈建议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开展严谨的独立第三方实验!另外,对于食品安全公众是有权知道真相的,专家解读“失误”连署名的勇气都没有,他们担心什么呢? 本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683ce0102v90i.html 李艳洁   7月18日,农业部转基因权威关注公布了两张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评价材料,有媒体和NGO组织指出, 评价材料中一些内容有“不符合相关规定的嫌疑”,以及“前后相矛盾”。 对此,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一位教授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一一做出澄清,并表示由于华中农业大学在农业部公开的资料前将涉及到的商业保密材料删除,因此造成了一些错误和混乱。该教授表示不便透露身份,要求匿名。   在研读了华恢1号与Bt汕优63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评价材料后,有媒体和绿色和平质疑安全评价 材料中多处有问题。   “安全评价材料中《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显示两种转基因水稻中间试验的时间是从1999 年 7月至 2003 年10 月,环境释放的实验时间是从2001 年 1 月 1 日至 2002 年 12 月 30 日。”媒体和绿色和平称,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首先进行的是中间试验,结束后经过审批才能进入环境释放试验,之后才是生产性试验。。。。。   对此,该教授表示,实际中间实验是 1999 年至 2000 年在华中农业大学实验农场进行,公开版的安全评价材料中申请表中提到的1999年7月至2003年10月为 填写错误 ,安全评价材料的附件6中,关于中间实验、环境释放和生产性实验的总结报告中写明中间时间的时间是1999年至2000年。该教授表示,农业部在批准安全证书后有一个公函,公函上是2000年10月。   在生产性实验数据概况介绍中,两份申请表中所显示的“转基因生物名称及编号” 都是“转 Bt 基因水稻华恢 1 号在湖北省的生产性试验”, 编号为“农基安字(2002)第 94 号”。   两份申请表显示,2003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华中农大研究团队在仙桃市豆河镇千桥村6组、襄樊市(现襄阳市)襄阳区东津镇秦咀村6组、当阳市庙前镇井冈村8组荆门市掇刀区团林镇兴隆村3组、孝感市孝南区闵集村4组各种植20亩,两年共计100亩。   但两份安全评价材料的附件6中关于生产性试验的 总结报告却显示的是“华恢 1 号配制的生产种 Bt 汕优 63号”的数据, 在仙桃市豆河镇千桥村种植120亩;襄阳区东津镇营口村种植95亩;荆门市掇刀区团林镇兴隆村种植108亩;江夏区五里界中洲村8组种植130亩;黄陂区长岭镇向家咀村种植105亩,合计共种植转基因Bt汕优63号约558亩。   该教授称,“华恢1号的数据是100亩没有问题。Bt汕优63号当初上报的是1000亩,最后种了558亩。” 该教授称,现在农业部公开的安全评价材料是删除了商业保密材料的,由华中农大以复印件的形式提交, 不排除在删除的过程中弄混了。 此外,绿色和平还质疑, 为何华恢1号和Bt 汕优63号的食用安全性评价试验中,用的都是华恢1号?   事实上,不只食用安全性评价试验, 两份安全评价资料中许多部分用的也都是同一套内容。   安全评价材料显示,二者都是转cry1Ab/Ac基因,华恢1号是抗虫水稻,Bt汕优63号是抗虫杂交稻组合。该教授解释,Bt汕优63号是用华恢1号作为父本转育的。“一般来说,在国外,认为这两种水稻差不多, 安全评价是通用的 。”该教授解释。   两份安全评价材料称,1999年到2003年,华中农大委托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毒理学评价程序进行了食用安全评价检测。2007年至2008年,农业部组织了包括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等多家国内权威检测机构对华恢1号及Bt汕优63号的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性进行了严格的重复检测,检测结果与原检测结果一致。 文章关键词: 农业部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44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李晓光】乌克兰:美国战略性失误及对中国崛起的影响
sheep021 2014-4-17 19:35
原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54ff2b0102euru.html 乌克兰局势发展到今天,不管接下来走势如何,都是美国国家战略的重大失误。因为它从根本上毁掉了俄罗斯和美国的关系,逼着俄罗斯加强与中国的联盟。乌克兰乱局给美国造成的最大损失不是让它失去乌克兰或者克里米亚,而是让它彻底失去俄罗斯。   美国现在最重要的战略对手是中国。这种局面是如此的显而易见而且迫在眉睫。中国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了美国,这是过去两百多年来从未出现过的。再过五到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经济总量就将超过美国。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四代战斗机和航母,还有两艘正在建造中;登月和空间站建设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超高速导弹技术已走到了美国前面。而且已经在东海和南海地区不断加强与邻国争夺领土领海的力度。作为有着独立意识形态和战略核武器库的政治实体,中国也不像三十年前的日本那样被可以被美国操纵于鼓掌之间,轻易打压。美国最近才提出重返亚太的战略,已经很迟钝了。但在明确战略方向以后,仍然为了乌克兰这么一块“鸡肋之地”和俄罗斯决裂,几乎可以说是蠢到家了。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作为胜利者,乘胜追击,在欧洲、中东、中亚、南亚、非洲等地区不断的攻城拔寨,扩大胜利果实。从1992年的海湾战争开始,到肢解南联盟,再到入侵阿富汗与伊拉克,以及最近几年的中东和中亚地区“颜色革命”,基本上把原来和苏联争夺的“中间地带”全部变成了自己的地盘。   但是,美国的战略家们显然不能理解“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的中国式战略智慧,也对“背水一战”的道理不甚了了——也许他们知道,只是被过度的贪婪遮住了眼睛。不管怎么说,乌克兰是俄罗斯的“命门”。克里米亚是俄罗斯面向黑海和地中海的咽喉,乌边界距离莫斯科只有400公里,而且基本是一马平川。乌克兰之于俄罗斯,比朝鲜对于中国还要重要。把“颜色革命”的战火烧到乌克兰,犯了两个“兵家大忌”,第一是在不能消灭对手的情况下把对手逼到死角,必然遭到最猛烈的还击;第二是把战场选在了敌人后勤补给线最短的位置。   在与俄罗斯隔着一个黑海的叙利亚,俄方的支持已经让美国支持的反对派武装们难以取得像埃及、阿富汗那样的胜利。更何况这是在乌克兰,在俄罗斯的眼皮子底下?所以当俄军进入克里米亚,封锁乌克兰海港的时候,美国的第六舰队却连黑海都进不去,只能在遥远的地中海虚张声势、摇旗助威。   但这些错误都只是战术意义上的。克里米亚乃至整个东乌克兰会不会并入俄罗斯,在当前的国际大棋局中,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战略对决的地点已经很明白,是中国的台湾、南海、东海。在远离主战场的地方取得一点胜利还是失败,其实无关紧要。   数十年前,当苏联的攻势咄咄逼人的时候,美国人曾经不得不对如下问题作出重大的战略判断:如何处理与红色中国的关系。他们先后做出了一个错误的选择和一个正确的选择。前者就是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直接威胁到了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粮仓,中国被迫反击。最后的结果是美国损失惨重,而让苏联在东欧和中亚地区赢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当美国最终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尼克松访华,跟比苏联还要“左”的中国建交,这才是正确的抉择。   诱发中美在朝鲜开战的战略失误来源一个错误的认识:中国与苏联是铁板一块,都是红色阵营。因此他们未加分析就认为北朝鲜进攻南朝鲜是苏联和中国联合支持的,是整个红色阵营向全世界输出革命的起点,甚至是中苏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征兆。北朝鲜的攻击刚刚开始,美国的立刻把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并在以后出动飞机轰炸中朝边境。这种做法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把事情做绝了”。   事后的证据表明,在对北朝鲜的支持上,中国与苏联之间存在深刻分歧。苏联试图利用朝鲜战争把美国拖在东方,而中国实际上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搞建设,并不支持北朝鲜出兵。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如果只是把反击定位于将北朝鲜赶回三八线以北,通过摧毁平壤和北部经济来实施惩罚,而不是占领整个朝鲜,也不把这个事情跟台湾问题联系起来,中国将会袖手旁边,并且继续发展与美国的关系。当时的美国战略家们谁也没有想到:红色中国其实需要美国的帮助来制衡苏联。   今天的情况与六十年前几乎一模一样。只是主角和配角交换了一下位置:在中国已经变得过于强大的时候,美国绝对不应该把俄罗斯逼到墙角,在乌克兰燃起战火。唯一正确的做法是:讨好俄国,离间中俄。   在目前的双边国际关系中,中国最不能承受的就是中俄关系的恶化。这将使中国面临严重的腹背受敌的境地,严重分散她在经济建设上的精力——当年中国为了防止苏联的入侵,把许多重工业分散到内陆山区,主要国家领导人都不能同时呆在北京,造成了很严重的问题。   目前,中国与俄罗斯之间存在着某种同盟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铁板一块,甚至比当年的中苏同盟更加脆弱。漫长的边境线和历史恩怨让双方互相猜忌。要想给中俄关系上点眼药其实十分容易。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中俄输油管线建设。中国希望它能够直通大庆,而俄国其实倾向于绕开中国,把输油管线的终点放到自己在远东的港口,这样既可以把石油卖给中国,也可以卖给韩国日本等国,而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必依赖中国。所以当日本表示愿意出钱资助后一种方案以后,俄罗斯立即暂停了和中国的合作,普京也公开表态后一种方案更有吸引力。   与此同时发生了一件更微妙的事:俄罗斯石油巨头、尤科斯总裁科尔多霍夫斯基被捕入狱。他此前曾公开宣布要竞选总统挑战普京,他控制的媒体也以公开批评政府为能事。而尤科斯是一直努力促成向中国输油的。国家利益和政治利益双重因素都让中俄输油管线蒙上了阴影。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美国淡化尤科斯事件,对普京示好,并且联合日本为第二种方案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输油管道改线是很有可能的。这无疑将严重恶化中俄之间的关系。   然而美国对此视而不见。西方媒体疯狂炒作尤科斯事件,美国政府也反复向普京施加压力要求释放科尔多霍夫斯基,毫不客气的给普京扣上独裁者的帽子。至于小兄弟日本的努力,则没有给予任何实质性支持。最终,俄罗斯下定决心,选择了直通中国的输油方案。   作为一个非常聪明和务实的政治家,普京其实一直努力想搞好和西方的关系。这在西方世界不断对他本人进行各种人身攻击——诸如沙皇、独裁者、克格勃头子……之后仍然如此。他不像查韦斯、卡扎菲这些人一样,通过煽动对美国的仇恨来巩固权力,而是尽量避免公开批评西方。主办索契冬奥会和G8会议的努力,是普京向西方示好的重要举措。为了让索契冬奥会能够广受欢迎,普京为此在国内政策上进行了许多开明的改革,以使之更符合西方的标准。但美国政府好像吃错药一样,反而认为这是提出更多要求的或者是羞辱普京的好时机,到处找些小毛病出来作为抵制索契冬奥会的理由。最后,西方主要国家首脑全体缺席索契冬奥会,让索契成了中俄首脑表演亲密二人转的舞台。   普京肯定对此很生气。但作为一个真正的政治家,他不会将这些形式上的东西看的太重要。直到美国在乌克兰煽风点火,用街头革命的下三滥手段搞垮亲俄政府,俄罗斯和西方的决裂才变得无法挽回……   尽管局面已经非常糟糕,但美国仍然可以选择尽快取消对俄罗斯的制裁,承认克里米亚的现实,取消对乌克兰反对派的支持,允许普京建立一个亲俄的乌克兰政府……总之,就是来一次很丢人的战略撤退。这种局面下,面子肯定是丢完了,但如果能挽回和俄罗斯的关系,仍然是值得的。   当前西方战略的核心问题,就是把俄罗斯拉入怀抱,共同对抗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北约组织应该予以解散,彻底取消俄罗斯的国家安全顾虑,在俄罗斯周边国家实现全面的战略退却,承认俄罗斯的势力范围,鼓励俄罗斯融入欧洲经济。普京完全可能接受这样一个理论: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同行者,倒向西方是更加安全的。毕竟,美国离俄罗斯非常遥远,而中国就在旁边。   现在的俄罗斯政府,不像中国或者美国一样,有独立的意识形态支撑,它不过是倚靠俄罗斯的民族意识和一个政治强人来暂时维持局面。它有点像武则天的武周政权,一旦这个强人离开,它只能倒向某一边。武则天如果选择儿子做继承人,唐王朝一定复辟;如果选择武性家族做继承人,继承者实际上就不是她的后裔,她的王朝也传承不下去。这个问题是武则天无法解决的,也是普京无法解决的。实际上普京应该也已经认识到——归根结底,他最后只能倒向西方,因为他绝对不可能再把权力交还给共产党。   如果美国的战略家们,能够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在欧洲和中亚给予俄罗斯足够的安全空间,在东北亚正确调解日俄的领土争端(在这方面连拥有重大领土利益的日本都表现得比美国更聪明),就有可能建立一个对中国全方位包围的战略同盟。这样的局面将是中国崛起所不能承受之重。   但是,我们对此似乎完全可以放心。这样的战略美国早就有人提出来过,前几天也有美国学者在媒体上公开发表了文章,认为美国应该为了遏制中国而放弃乌克兰。还有更多的西方主流媒体也明白的指出中国才是乌克兰危机最大的赢家。但美国政府仍然不思悔改。这不是因为没有人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而是 美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它短时期内不可能实施如此长远的战略。用我们常见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归根到底都是体制问题” 。    新中国的政治领袖们似乎都喜欢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来思考对外政策。这一点基辛格在他的《论中国》一书中做了精彩的描写。他把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为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 。   但我并不赞同这个说法。我不是专门研究外交和国际战略的,而是主攻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地区经济战略。作为一个外交家,基辛格只能从外部观察中国,而中国的战略选择只能从她的内部机制来理解。 中国的政治制度,我在《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一书中,称之为是“一党执政的职业政治家制度”,美国的政治制度,则是一种两党轮流执政的非职业政治家制度。一个长期执政的政党,一群以政治为终身职业的政治家,不用过度担心短期的战术得失,所以天生的更愿意从长远来制定国家战略。而轮流执政的政党,则不得不从眼前来考虑问题。没有哪一个美国的政党或者总统,能够承受短期内放弃东欧的政治压力,真正将战略中心转移到针对中国上面来。特别是中国目前还没有对美国产生很直接的威胁,而是始终在“玩太极”。这种情况下,向中国战略转移并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政绩”,可以给中国某些具体的打击。反之,对付东欧中亚的那些小国,则效果可谓“立竿见影”,逮住一个灭一个,可以很容易的表现出领导们决胜千里之外的魄力,赢得民众支持,国内的反对势力也很难挑出毛病。   在这种政治格局下,针对中国的长远战略布局是很难想象的。特别是要为了对付中国而对俄罗斯做出很大的让步,没有哪个美国政治领袖敢这么干。所谓的“重返亚太”战略,从目前的具体实施来看,并没有动真格,不过是政客们为了显示自己很聪明而喊出来的口号,当然也可以趁机增加军费开支,让利益集团们满意。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对乌克兰问题上的反应就很好理解了:表面上谁都不得罪,一投票就弃权,但实际上为俄罗斯提供支持。简而言之,就是让俄罗斯冲到第一线去吸引火力,替中国挨枪。中国在背后支持,但绝不出头,继续保持“人畜无害小白兔”的低调本色。一个拥有克里米亚的、敌视美国的俄罗斯是符合目前中国国家利益的。它将能更好的把美国的战略资源留在欧洲,为中国维持东亚地区的稳定局面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样中国就可以更加容易的争取十年左右和平环境。中国如果能按照现在的速度再发展十年,美国要想再来围堵就已经基本不可能了。至于俄罗斯,由于它的政府缺乏独立的意识形态支持,一旦普京离开,中央政府的权威就会迅速下降,出现严重的内部分裂,无力给中国制造像样的威胁。因此即使它现在除了克里米亚之外,还在东乌克兰获得更多的胜利,也不需要担心。   当然,美国能够赢得冷战的胜利,也不是等闲之辈。它不会永远这么糊涂,当苏联入侵阿富汗,力量达到顶端的时候,它终于意识到问题所在,开始迅速寻求与中国结盟。等到中国已经强大到明显无法遏制的时候,它还是会知道去讨好俄罗斯的。对中国来说,目前的战略机遇期非常宝贵,一方面要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局面,绝不容许出现内部的动荡,另一方面必须继续坚持低调、低调、再低调的外交策略,在一些外部摩擦中尽可能保持克制,隐藏实力,尽可能的延长俄罗斯把美国拖在欧洲的时间。等到最后终于不得不亮剑的时候,已是重剑无锋、独孤求败的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大国崛起之道也。 作者:李晓鹏,经济学博士,著有《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一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看待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
热度 13 zhpd55 2013-9-28 11:16
如何看待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 诸平 距离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结果揭晓时间越来越近,各种预测和猜测在网络上也不少见,但是大家在关注每年的诺贝尔奖评选结果的同时,可能对于诺贝尔奖评选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有所忽视。首先应该承认并非每一项诺贝尔奖的评选都非常公正、科学。 闫同民 认为中国学者难获炸药奖(诺贝尔奖)的原因,不单是学术成果和创新水平等造成,西方对东方的学术歧视也不可忽视。炸药奖各学科每年都颁发一次,理论上讲一个学科一年的最高成果就应有获诺贝尔奖的机会,但其实,纵观诺贝尔奖的历史,东方获此奖的学者(日本,华人等)其学术成就都很重大,基本上是 5-10 年甚至更长的重大科学成就。而且往往都是像粒子物理这样易辨别其学术成就是否重大的领域。因此,中国学者要想较早获诺贝尔科学奖,还要积极和西方对东方的学术歧视行为作斗争! 闫同民 发表在我国台湾主办的《物理》双月刊八月号的论文——《與 2008 年諾貝爾物理獎失之交臂的物理學家》就是一个例证。 2008 年 10 月 9 日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物理奖委员会宣布将 2008 年度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三位日本物理学家:南部阳一郎、小林诚和益川敏英。结果一宣布,人们马上联想到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著名的卡比博 - 小林 - 益川( CKM )矩阵,很多人为意大利物理学家尼古拉·卡比博( Nicola Cabibbo,1935-2010 )抱不平。这是为什么呢?请浏览我国华能呼伦贝尔能源公司 闫同民 ( ymytm@aliyun.com )的撰文——與 2008 年諾貝爾物理獎失之交臂的物理學家。 另外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工作,与 1979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擦肩而过,是否也具有学术歧视之嫌,值得我们思考。 1979 年关于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申报诺贝尔化学奖的过程,当年的历史见证人、中科院院部常年从事生物科研组织管理工作的 薛攀皋,曾经撰文首次向公众讲述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 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研究工作没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既不是因为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成果是在 “ 文化大革命 ” 期间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的;也不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推荐了两次;更不是 “ 我国有关机构 ” 也写了申请,推荐了四个候选人,虽不符诺贝尔奖的规定,却又不肯更改,从而导致中国科学家失去了诺贝尔奖。事实是:( 1 )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成果只有一次,是 1979 年 1 月;( 2 )杨振宁确实十分关注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研究成果, 1972 年、 1978 年先后向周恩来和邓小平提出过,但也只在 1979 年这一次作了推荐;( 3 )中国科学院只是应杨振宁等有资格提名或推荐诺贝尔奖候选人的人士的要求,向他们提供了一份代表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的全体人员的名单,作为诺贝尔奖 1979 年候选人的有关资料,而且没有以自己的名义同诺贝尔奖有关部门进行任何联系。 最终认为,如以 4 人申请难以被接受;出 3 人,矛盾较多,而且联邦德国、美国在胰岛素人工合成方面也取得较好成绩,有可能此奖将由两国或三国科学家共同获得。据此,我国以一名代表申请为宜。北京大学和有机化学研究所认为,如出一名代表,理应由生物化学研究所选出。生物化学研究所则推荐钮经义为代表,认为他自始至终参加 B 链合成,成绩突出,也有一定学术水平。评选委员会表示赞同。最后决定是以钮经义同志一人名义,代表我国参加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工作的全体人员申请诺贝尔奖金,拟由杨振宁教授和王应睐教授分别推荐。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集体的代表钮经义,被推荐为诺贝尔化学奖 1979 年度候选人的过程和事实就是如此。但是, 1979 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79 )的得主为美国人布朗( Herbert C. Brown )和德国人维提希( Georg Wittig )。我国钮经义未能获选。 曹维录 在“ 说说诺贝尔奖的失误 ” 中明确指出:诺贝尔奖也象人类的所有事务一样,不可能尽善尽美,在评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一些问题,有些甚至是严重的错误,这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纵观一百多年诺贝尔奖的颁发过程,既有遗珠之撼,也有张冠李戴奖错了内容和奖错人的,还有的奖励了对人类有害的发明,同时也出现了贿买诺贝尔奖和把诺奖作政治交易的现象。 1993 年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理查德·罗伯茨( Richard J. Roberts )与菲利浦·夏普( Phillip A. Sharp )同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93 ),他们获奖是因为发现断裂基因。但是,华人科学家周芷则是最先发现断裂基因的,在周芷同罗伯茨合作发表的发现断裂基因的论文上,周芷是第一作者。最早发现的却没有获奖,有人为此愤愤不平,提出质询,而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却以 有权保持沉默 而不予回答。 1923 年加拿大的班廷(又译巴丁, Frederick Grant Banting )和英国的麦克劳德( John James Rickard Macleod ),因为发现了胰岛素而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23 )。但是,世界医学、生物和化学界普遍认为,麦克劳德几乎与胰岛素的发现没有关系,因为在进行胰岛素实验时,时任所长的迈克劳德根本就不在现场,他根本没有参加胰岛素分离工作。就是班廷,虽然和发现胰岛素有关,但他的真正合作者 贝斯 却被排除在外。另外,早在他之前 6 个月,罗马尼亚的科学家 N ·帕包列斯库 就已经发现了胰岛素,而且是自己独立发现的。诺贝尔奖张冠李戴地奖给了不该得奖的人而把真正的发现者撇在了一边。也许有人会说,当时诺奖评委会对帕包列斯库的工作一无所知。就算真的如此,难道以表彰重大科学发现为已任的诺贝尔奖评委会不是一种失职吗? 再说爱因斯坦获奖问题,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但是问题就在于 1921 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原因,不是相对论而是光电效应。 1905 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并根据狭义相对论推导出了光电效应公式。光电效应的科学意义远不能同相对论相比。科学家们认为,爱因斯坦获奖当之无愧,问题是诺贝尔奖委会选错了奖励项目。选错奖励的决不只爱因斯坦一件,因此科学家们对选择奖励项目不准确提出批评性建议,期望诺贝尔奖委员会准确选择受奖项目,改善同科学界貌合神离的关系。 诺奖评选中的不公现象屡有发生, 1952 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52 )只授予了瓦克斯曼( Selman Abraham Waksman ),其实他还有一个合作者也应该得奖。早在两年前,美国法院就判决 夏芝 是瓦克斯曼的全面合作者,是他们共同发现了链霉素( streptomycin )。对这件事,美国的报刊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然而,诺贝尔奖委员会居然说不知道。 鲁迅对诺贝尔奖的态度怎么样呢? 曹维录 在“ 说说诺贝尔奖的失误 ” 中谈到, 1927 年 9 月 25 日 ,鲁迅给台静农去信表示坚决拒绝作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请你转致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对此事知情的魏建功回忆说: 这一件事情的发生是由于瑞典人斯文赫定的关系。斯文赫定名义上是个瑞典地理学家,实际上是在我国大西北做侦探工作为帝国主义服务的 ’ 学者 ’ 。 他为了笼络刘半农等人支持他的组织以更方便地从事间谍活动,就 拿瑞典诺贝尔奖金的华冕来取悦中国学者。 刘半农就是在同斯文赫定谈完话后向鲁迅提出这个动议的。魏建功认为鲁迅的这一作法是 严正而又坚决地拒绝了帝国主义阴谋分子斯赫文定的 ’ 诱惑 ’ 。 (见《回忆伟大的鲁迅》第 55--56 页)鲁迅够不够获诺贝尔奖的资格暂且不论,斯文赫定作没作间谍活动我们也不去讨论,在此事中把诺奖作私下交易却是个明显的事实。 张田勘 在“ 诺贝尔科学奖百年也有失误和教训 ”一文中指出诺贝尔科学奖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98 %以上都是正确的。但是其中也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甚至欺世盗名的阴影,也存在并不公正的种种遗憾和教训。 饶毅 在 2012 年诺贝尔奖揭晓之后撰写了“ 取其精华 去其失误:析2012年诺贝尔奖 ”博文,文末的结语值得我们回味: 对各种评价 / 评审共识度是否高,取决于: 1 )领域是否有共同价值观, 2 )评审者的专业水平, 3 )评审者的公正性,以及 4 )评审者花一定的精力做足功课。文学奖与和平奖难以获得大家共识,主要是第一种原因,讨论起来很快就变成价值和立场的争论。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虽然一般在科学界有相当大的共识,但也会出现不同意见、出现错误,常是第四种原因。在国内评审中,可能第三种情况多一些。 如果将诺贝尔奖奉为神明,自己不直接读原始文献,讲课、写教科书按诺贝尔奖的描述,就可能夸大一些工作、忽略一些真正重要的工作,不了解科学事实和研究的历史进程,有时误导学生和其他后来者。 如果误以为发了诺贝尔奖就是定论,就可能因为诺贝尔奖的写法而误以为某项工作已经达到顶峰。实际上,有时不是这样。我们在肯定获奖工作正确部分的同时,无需崇拜、不应该被迷惑,有时意识到还有可能另辟蹊径,走不同的道路、做不同的研究,才更有意义。 更多信息请浏览相应原文。上述摘录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相关信息: 光荣与遗憾——百年诺贝尔文学奖评述 ; 历来有争议的诺贝尔奖评选 ; 诺贝尔奖的一次失误; 诺贝尔奖 的思考 ;
个人分类: 新观察|11614 次阅读|19 个评论
韩亚航空事故---估计飞行员的不安全动作是主要问题
热度 7 Greg66 2013-7-8 21:01
根据目前的报导分析,飞行员飞行本机型时间短是个主要问题。飞行时间短,在手动着陆时不能准确控制着陆速度(据迹象,启动了节流阀),也就不能准确控制 飞机的 位置,飞机尾翼撞在了防波堤上,事故就发生了。韩亚航空 1988 年发生的空难也是飞行员控制有问题。就是说,韩亚航空的三起空难中,两起源于飞行员的动作失误,很显然,其飞行员的安排、培训工作(程序或其执行)是存在问题的。此外,据报导,遇难的一名中国乘客未系安全带导致了死亡。 百度百科上的介绍: 初步判定 2013 年7月8日 ,调查人员已经初步确认此次事故为飞行员疏忽,坠毁前的指示表速仅为110节,远低于FMC指示的进近表示137节。在波音777上仅有43小时飞行经验的副驾驶处理不当,导致失速。在1.5秒后加大油门复飞,但已经为时过晚。韩国国土交通部认为,此次事故很可能由于韩亚航空公司内部的培训产生问题,而当时运行该机种仅有43小时的培训生,坐在了机长的位子上握着操纵杆。美NTSB公布777黑匣子,直指韩亚飞行员可控撞地。28L目视进近(GS故障PAPI正常),襟翼30速度137节。无风切变。管制员先宣布的紧急。舱音记录:撞前7秒机组”速度”、撞前4秒”失速抖杆”、撞前1.5秒机组”复飞”。记录器显示油门一直在慢车,速度很明显的小于137节(F/W显示最小110)油门才开始加大。 韩亚航空的其他事故: 近20年来,韩亚航空历史上曾发生过两起重大事故: 1993 年7月26日 ,韩亚航空一架波音737-500型国内线路客机在狂风和可见度差环境下降落时,在韩国全罗南道撞山坠毁,造成66人死亡、44人受伤,原因据信为飞行员操作失误。 2011 年7月28日 ,韩亚航空一架型号为波音747-400F的货机在从韩国首尔的仁川国际机场飞往中国上海浦东机场途中,在济州岛附近海域坠毁,造成两名飞行员丧生,原因被认定为机械故障。
个人分类: 5|5701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大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大失误
icstu1 2012-2-23 13:21
[转载]大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大失误
世界上不少大科学家,在探索性的科学研究活动中都有过重大的失误。   牛顿科学探索的中止   牛顿虽然在科学探索领域里成果丰硕,但在他从事科学探索的漫长岁月里,经济收入却一直很不宽裕。1692年,50岁的牛顿被富裕的物质生活所吸引,决定抛弃科学探索的艰辛生活,寻找一个能够带来更多经济收入的职位。消息传出,人们纷纷为牛顿推荐去处。开始有人推荐他去担任伦敦查特蒙斯公立学校校长,但当牛顿问清这个职位的月薪不够高时,便辞掉了这个职位。1696年,好心的哈利发克斯爵士推荐牛顿去当英国皇家造币厂督办,这个职位的年薪可观,牛顿欣然同意迁居伦敦,当上了皇家造币厂的督办。   牛顿走马上任后毫不停歇,把他那伟大的头脑从此转到了铸造货币之上。在财政部花园后面,牛顿派人建起了10座大熔炉,先是一炉炉地把旧币熔化掉,然后把熔化后的贵金属运送到伦敦塔,在那里重新铸成货币。牛顿就这样投身于熔旧铸新工作,一晃到了1699年,才告结束。牛顿的热情工作受到了皇家的赞许,因而被皇家授予终生“造币厂厂长”职衔。造币厂厂长这个职衔给牛顿带来了丰硕的薪俸,他每年可以得到一笔多达2000英镑的可观经济收入。我们说这笔收入可观,是因为当时建立格林尼治天文台,即所谓弗拉姆斯蒂德大厦,才花去500英镑的资金。   牛顿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了货币铸造之中,因而整日为此奔忙,使得他无法继续担任剑桥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不得不于1701年辞去了剑桥大学教授职务,退出了三一学院。这样,就使得牛顿后半生生活发生了巨变:即从清贫之境变成了富裕之境,与此同时也使他从一个在剑桥大学过着相当宁静隐居生活的学者,一举变成了一个在伦敦官场上颇有影响的人物,同英国皇室结成了日益密切的联系。牛顿生活事业的这一急剧变化,当然成了当时人们的笑谈。在一出话剧中,一个逗人发笑的丑角说:“牛顿吗?唉——我是听过伊萨克先生的名字的——谁都知道伊萨克先生的大名。伟大嘛,铸币大臣!”牛顿的全名叫做伊萨克·牛顿。   生活道路的如此巨变,导致了牛顿科学探索道路的闭塞,使其科学探索工作彻底中止了下来。   高斯的话柄   高斯虽然被誉为18世纪是伟大的数学家,赢得了同代人的广泛尊敬,但与此同时他也给同代和后代人留下了不可避开的话柄。即他虽然在1824年以前,已经独立地得到了非欧几何学的令人满意结果,但由于康德的唯心主义空间观念占据着统治地位,高斯没有勇气去突破它,因而一直没有把研究结果发表出来,造成了他的一大失误。康德说,空间观念是天赋的,人生下就有空间观念,这种空间就是欧几里德空间,它是惟一的空间。康德说的欧几里德空间观念在当时占据着统治地位,人们都相信它,认为不可突破。高斯发现在非欧几何学则突破了这一传统的空间观念,所以高斯害怕他的非欧几何学与传统空间观念相违背,引起不理解者的反对,因此这一研究成果到他死后才被人们披露出来。   高斯不仅没有勇气发表已经取得的非欧几何学研究成果,而且在别的数学家得出这一成果之时,他也不敢拿出勇气进行公开支持。1826年,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在喀山大学物理学会议上,宣布他创立了非欧几何。此后,他又连续发表了一系列非欧几何学著作。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学动摇了旧的传统空间观念,因而引起了教廷的反对,主教宣布他的学说是邪说,更有人用匿名信在反对杂志上嘲笑、谩骂、侮辱罗巴切夫斯基,甚至宣布他是疯子,最好的态度也不过是“对一个错误的怪人的宽容的惋惜态度”。高斯是了解罗巴切夫斯基非欧几何学正确的人,而且这时他已大名鼎鼎,完全有能力站出来为新生的非欧几何学进行辩护,但罗巴切夫斯基的遭遇正是高斯先前估计到的,也正是他不敢发表自己的非欧几何学结论的“怕处”所在。因此,他没有敢于站出来为之辩护,只在私人通信里说到自己对罗巴切夫斯基的钦佩。 可以参见: 科学活动中若干失误问题的研究 http://www.docin.com/p-102200242.html
个人分类: L 讲故事产生的启迪和激励|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议宽容地看待建设发展中的失误
热度 2 黄安年 2011-8-3 09:13
小议宽容地看待建设发展中的失误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8 月 3 日发布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科学发展的观点来看 , 无论是重大革命、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都会遭遇挫折、失败、磨难,不管是人为因素导致的,还是客观进程发展中难以避免的 , 认为一帆风顺、一贯正确、始终无误,是根本没有的事,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特色国家概莫能外。 也许是因为我们的宣传报道中不适当地宣扬我们的执政党如何一帆风顺、一贯正确、始终无误,因而一旦出现重大事故甚至令人难以接受的人身伤害严重事故,人们极度不满、严重谴责,以至怀疑政府的公信力是很自然的事。这有点物极必反的味道。 问题在于,我们需用理性地看待建设发展中的严重失误,实事求是地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所在。我们希望在建设发展中不犯或少犯错误 , 但是希望是一回事,现实则是最大的事实 , 尤其在伟大社会转型的、巨大变革的时代。我们要有可能犯错误、容许犯错误 , 宽容地对待发生事故的思想准备,而不要一味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科学实验允许不断地修正数据的变化,科学实验修正后付之社会实践和建设工程 , 还得不断监管和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 如果监管不力 , 即使设计上没有大的问题 , 完全可能在实施中出现新问题 , 以为设备先进就不可能出问题 , 是很危险的见解。任何事情需用强调忧患意识 , 防患于未然。
2488 次阅读|5 个评论
如何避免“小失误”
linsen1989 2010-9-29 08:47
2007 年 11 月,一对双胞胎新生儿,是一对早产儿,出生几天后就受到了感染。第二天,这对双胞胎两次被过量注射了一种血液化稠剂肝磷脂,这种药物经常被用来给患儿治疗血液栓塞等症状。然而医院的护士两次都把每毫升一万单位浓度的肝磷脂,误当做每毫升十个单位浓度的肝磷脂,给孩子进行了注射。医疗中心承认,除了其他原因之外,工作人员没有仔细检查注射药物的标签,犯了一个本来可以避免的错误。 这一类本来可以避免的错误,或者小失误,我们通常也会犯。事后往往会一拍大腿,哎哟,当时怎么就忘了呢,下次细心一点儿就是了。 要解决此类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端正一个观点,小失误并不小。一方面,很小的失误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这些失误所产生的原因,也并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仅仅是因为自己当时粗心了,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途径,去解决这些小失误。 上面那个问题更确切的答案应该是:包装肝磷脂的药瓶很容易被混淆。十个单位浓度的包装,和一万个单位浓度的包装极其相似:两种包装的大小和形状都完全一样,而且用的都是蓝色标签,除了一个标签的蓝色更深,另一个标签的蓝色更浅一些。 故意加大区别 酒吧的服务生为了不至于弄错每位客人点的饮品,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记忆。酒吧的服务生是如何记清每位客人所点饮品?给我来一杯迈泰( mai tai ),一杯罗布罗伊( Rob Roy ),一杯毛脐( fuzzy navel ),三个莫吉托( mojito )。纽约城市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这里的诀窍其实是在那些杯子上。只要下了单子,摆放出来的杯子的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明确了,什么形状的杯子里面就会装什么类别的饮品。比如,只有那种加了汽水的威士忌才会盛放在高脚杯里,只有香槟酒才会放在那种笛子形状的香槟杯里。换句话说,杯子充当了酒吧服务生的一个约束条件,限制住了里面所盛放的饮品的种类。 对于人命攸关的产品,设计的时候,更是要使用一些人为的区别,以防止错误的发生。对于本文最初的问题,巴克斯特医疗用品公司最终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处理肝磷脂问题的。首先,公司改变了大剂量肝磷脂包装标签的颜色,从蓝色变为红色,这样它和小剂量肝磷脂就更容易被区分。其次,公司还在包装瓶上加了一个小帽儿,在使用前,小帽必须被拉开,这样护士在用药时就要多做一个步骤的工作,提起更高的注意。除此之外,标签上的字号也被放大了,剂量的大小也就更容易被看清楚。在大剂量的肝磷脂包装标签上还标出了 非直接注射 的字样,以提醒使用者,这不是小剂量包装的肝磷脂。 简化操作流程 越简单的东西,越不容易出错。早上出门时,需要带一大堆的东西:化妆品、钥匙、手机、钱包、文件尤其是睡懒觉迟到的时候,一慌张就很容易遗忘。记住带着这么多东西是件很困难的工作,但如果前一天晚上,在头脑清醒的时候,把所有的东西整理进一个手提包,这件事件就大大简化了:仅仅需要带上一个手提包。 改进方法 上次陪女朋友去协力印刷厂打印装订论文,见到一个小姑娘操作着一台巨大的液压切纸机,她用手把书本整齐地摆放在刀刃下面,然后启动机器,哐当一声响过后,厚厚的一摞纸齐刷刷地被切了下来。 未免会担心,如果机器启动时,手还放在刀刃下面,那么岂不是要危险了。事实上,切纸机在最初的年代,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不小心工人的手就被切掉了。后来,切纸机得到了改进,它把开关移动到了远离刀刃的地方,而且变成了相聚较远的两个开关,只有当这两个开关同时分别被两只手按下去的时候,切纸机才会启动。这样,两只手就不可能被切纸机切到了。 严谨认真的态度 大多数的医院都都公开承诺:安全第一,但是实际上医生们通常会犯各种各样的小错误,而空军飞行员从事着更危险的工作,却犯了更少的失误。 差异在于他们工作性质的区别。飞行员操作不慎会机毁人亡,他自己会和飞机一起坠落,化为一团灰烬。但是医生不会,他的失误会造成患者死亡,而他自己却通常不受直接损失。这种差别就使得飞行员有更强大的动力,去避免出现机毁人亡的后果,毕竟生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这直接导致了他们态度的天壤之别。在手术室里操刀手术的医生,与在驾驶舱里的飞行 员一样,都是一个典型的等级森严的地方,外科医生在这里高高在上,他们经验丰富,技术过硬,有着无可辩驳的权威,而护士或助手则为他们服务。驾驶舱里的机组人员,一般包括 一名机长、一名大副和一名二副,毫无疑问,军队中的权威更是不容反抗的。 在驾驶舱里面,无论每个人的职位高低,只要是发现有问题存在,每个人都会讲出来。在面对潜在的错误时,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和他人是平等的。毕竟机毁人亡时,不管由于谁的决策失误,大家都是一起完蛋。有一项调查问到,在你的团队中,没有经验的新成员会不会质疑资深成员所做的决定?有 97% 的飞行人员回答,会! 但是做出同样回答的医务人员只有 55% 。 而手术室里面的情况就很糟糕了。这里告诉大家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案例。一位 33 岁的妇女在体检时,被诊断出有外阴癌细胞扩散,出现病症的部位就在外阴,包括阴唇和阴蒂。为了清除癌细胞,医生们提出了一个彻底的手术治疗方案:切除这位女士一半的外阴。在对这位女士进行了全身麻醉后,医院的实习生在检查病人的病例时注意到一个关键的细节:活组织切片检查标明,癌细胞出现的部位是 左侧 外阴。但是,当这位实习医生准备切除病人左侧外阴的时候,主治医生却拦住他,说应该切除的是病人的右侧外阴。 起初,这位实习医生迟疑着不敢动手切除。他告诉主治医生,自己看过病人的病例,活组织切片检查呈阳性的部位,不是右侧外阴,而是左侧。但是,主治医生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意见。他告诉这位实习生说,活组织切片检查是他亲自做的,用于检查的活组织取自病人的右侧外阴。面对自己顶头上司的坚持,这位实习医生按照要求,切除了那位女士的右侧外阴。手术后的坚持表明,的确切错了,不久,这位女士被再次推上手术台,这一次,剩余的另一侧外阴也被切除了。 多重保险 许多高风险的职业都采取了一类多重保险的方法。 比如,医生必须在患者需要进行手术的刀口处,用防水签字笔或其他记号笔,做一个标记,这就可以有效避免开刀开错位置的情况发生。通过这种方式,医生在做手术的时候,就可以不再单纯依靠自己的记忆。 任务落实到纸面 仅仅在脑子中思考是不够的,你要把它写下来。 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是航空飞行。飞行员每次执行任务都需要按顺序完成许多复杂的步骤,比如检查机翼的状况,关闭某泄流阀,任何步骤的遗漏或顺序颠倒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在执行任务之前,他们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充分的准备,方法并不是努力去死记硬背下大量的重要细节,而是把要做的工作列一个清单。 抛弃容易出错的方法 航空当局需要建立一套符号,用来表示飞机导航路线。他们会把航空路线中的一些关键位置用一 些特殊的符号标记出来,通常就是使用五个字母组成的代码。 在美国,这种工作是由联邦航空管理局( FAA )来承担的。他们会选择一些 有具体含义 的名字; 比如说,让这个名字反映位于那个地点的城市的特点。航线如果经过圣安东尼奥,该点就用 ALAMO (白杨树)来标记;如果飞机飞往奥兰多呢?那就会发现 MICKI (米琪), MINEE (布 雷区)还有 GOOFY (愚笨的)这样的代码。有一些代码的名字甚至还有些色情:西海岸的飞行员如果航线是向东的话,就会遇到 BUXOM (丰满)这样的代码,这说的是在俄勒冈州,紧接着还 有 JUGGS (笨蛋),这说的是爱达荷州。 情况也并非一直如此。以前,联邦航空管理局也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使用没有实际意义的字母组合,完全以摩尔斯电码为基础,来标记固定的飞行位置。为了让飞行员能更轻松地记住这些标识,避免飞错路线,联邦航空管理局于 1976 年转而采用这种能读得出发音的字母组合作为标记。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5179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政府在菲律宾事件中的错误
longfo 2010-8-25 09:53
第一、把人质托付给菲律宾已经导致死了很多人了 第二、那么再把事件调查的主动权全部交给菲律宾,这个就是极其SB的做法 希望大家就这个问题思考。
个人分类: 呼吸生理和社会|2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RCA公司的成功与失误
rsong0522 2010-4-12 11:06
美国无线电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简称RCA)于1919年由美国联邦政府创建,1985年由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 并购 ,1988年转至 汤姆逊 麾下。   历史上曾生产电视机、显像管、录放影机、音响及通讯产品,雇用员工约五万五千人,分布全球45个国家,产品广销一百多个国家。   美国联邦政府的支持注定了RCA在技术上的遥遥领先。广播风靡时期凭着顶尖的技术成为全球无线电的泰斗;在全球沉醉于无线电的魅力时,率先发明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带领全球进入影像时代 1950年3月29日,美国无线电公司成功地展示出一只全电子彩色电视显像管。该公司主席戴维-萨尔诺夫宣布我们已踏上电视新纪元的门槛 彩色电视时代。   今天,美国无线电公司实际上展出两只彩色显像管。一只使用单枝电子枪,而另一只使用三枝电子枪,以产生彩色图像。这两只显像管的规格与现行的黑白电视机的相同。   美国无线电公司正在同使用机械扫描盘产生彩色图像的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进行竞争。美国无线电公司的显像管的优点在于它与现有的黑白电视传播设备一致,因而观众可使用他们家中的电视机。而哥伦比亚公司的电视系统则不然。   它生产的大尺寸映像管产品销售全世界排名第一,电视机、录放影机音响销量均居全美第一。   它于1959年在台湾建厂,在台湾期间,曾多次获外销绩优厂家第一名,被台湾政府先为模范工厂。现RCA全面进入中国存储市场,凭其高新技术产品必将给中国的存储市场带来强撼冲击。 RCA对液晶显示器决策失误的教训 在美国的电器商店,液晶等平板显示器几乎完全取代了传统显像管和计算机显示器。但谁也不会想到,当年发明液晶显示这一重大创新成果的人,竟然是一个年仅28岁的叫海尔梅尔的年轻人。   1962年,海尔梅尔在 普林斯顿大学 读博士学位时,在美国无线电公司(RCA)戴维萨诺夫研究中心干一份兼职工作。在研究中心,海尔梅尔钻研固态微波器件,这种器件是手提电话和雷达芯片的祖先。一次,在去研发中心的班车上,海尔梅尔的朋友一直与他谈论关于有机半导体新型器件的研究工作,这让海尔梅尔很羡慕,因此产生了想换个研究课题的想法。碰巧,他的顶头上司也说:在一个人的 职业生涯 中,其实很少有时间能从事完全不同的工作,并获得创新性成果。于是,海尔梅尔下决心开始研究有机半导体,并为此一下子写出过6篇有机半导体论文。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1964年,他在实现液晶显示的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一年他只有28岁。   然而,为了防止被 竞争对手 抢先,美国无线电公司立即将他的研究列为秘密计划。 1968年,海尔梅尔就意识到,液晶显示将是未来电视机的主流,但作为彩色电视机显像管先驱的美国无线电公司,却固守自己的阵地沾沾自喜,对未来市场缺乏远见,不肯加大对液晶显示器研发的投资力度,从而失去了一次利用重大创新去占领新市场的绝好机会。   与此相反,日本的电视机和计算机制造商则从中看到了机会。他们集中大量人力和财力研发这种新技术,才导致了今天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牢牢控制着390亿 美元 液晶显示器市场的局面。   由于自己的研究成果一直得不到公司领导的重视,1970年,海尔梅尔离开了美国无线电公司。然而这一年的11月,他却在日本获得了液晶显示(LCD)京都创新奖,这一奖项相当于日本的 诺贝尔奖 , 奖金 为42.5万美元。1975年至 1977年,海尔梅尔在美国防部远景研究计划局从事研究工作,他在最秘密地区靠近内华达格鲁木湖的51号机场进行着更为机密的研究,该研究最终使F-117隐形轰炸机得以问世。   后来,海尔梅尔又来到德仪公司,并于1983年出任该公司的 首席技术官 。当时,日本竞争公司向美国市场销售低价芯片,德仪公司依据海尔梅尔提出的 战略 ,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但是海尔梅尔不甘心为别人打工,1991年他又加盟 BellCore公司,成为公司 首席行政官 。他在该公司一直工作到1997年退休。   现年69岁的海尔梅尔,对未来的美国科学发展极为乐观,但也有一些担心。他说:与以前相比,目前在研究工作中存在着更多的欺骗,尤其在纳米电子学方面特别显著。用欺骗的方法可以获得资助,但仅仅向计划注入大量资金并不能获胜,获胜必须要靠有创意的理念。 海尔梅尔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央视又出纰漏:误以为华盛顿州立大学位于华盛顿
jiasf 2009-9-6 14:58
今天偶然看到央视新闻频道13:00 新闻直播间:焦点新闻播报节目,报道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发生H1N1流感爆发,但几次显示的位置却不是华盛顿州的西雅图,而是美国的首都华盛顿!这样明显的纰漏看了真让人不舒服!真希望代表我们最高水平、代表中国形象的央视能够认真一些!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4252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央视的失误看科普的任重道远
jiasf 2009-7-1 00:22
央视《面对面》栏目、名牌主持人董倩 6 月 13 日用四十分钟时间重磅推介号称可以不打针不吃药治好截瘫的神医李培刚。虽然当天没看电视,但第二天从网上看到相关内容后,确实有些震惊和悲哀!当时就给一位朋友说央视真是丢丑!令我震惊的是堂堂央视、堂堂有名的主持人竟然会会犯这样的低级的错误!令我悲哀的也是堂堂央视、堂堂有名的主持人竟然会会犯这样的低级的错误! 好在很快事实就水落石出!眼里揉不得沙子的网友们很快揭开了神医的本来面目:一位假冒教授身份(没有任何机构为他评过职称)、假冒单位(所说单位不存在)、冒称中国医师协会、卫生部命名并推广其医术(实际上被判为验收不合格)、胡吹的骗子。在该节目中示范疗效的奥运冠军李宁也被证实没被神医治好,而是最近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做了微创手术,手术很成功!最可喜的是因伤高位截瘫 10 年的前国家体操队运动员桑兰发表博文 CCTV 《面对面》让我怎么说爱你,现身说法,对 神医 提出了质疑,说出了 我至少知道什么是瘫痪! ,并表示不相信这样的 神医 ,只相信基本的科学道理。 央视出现这样的违背基本科学道理的低级错误,固可气可恨,但也不是孤立的现象。想想汶川地震后那么多人宣称预测了地震,想想那么多人相信特异功能,想想那么多人喜言怪力乱神,想想那么多人推崇算命先生,就可知我们的社会依然是科学不彰、非科学盛行的社会!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的任务依然迫切而艰巨! 从这次央视的失误,可以吸取一些教训。一是媒体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要加强,不能犯常识性的错误。二是媒体报道专业性很强的题目,最好找权威机构帮忙从专业上把关,以减少不懂专业知识造成的失误。三是需要制定一些媒体开展科技报道的规范,划一些对明显出格的事情不能报道的红线,例如美国科学新闻社的做法(美国科学新闻社第一任社长、已故的史劳生( Edwin E.Slosson )博士曾为科技新闻的报道制订 15 条戒律。在他之后出任的社长戴维斯( Coatson Davis )更是精心筹划,为科技新闻传播列出 6 大项共 49 条安全界限。这些 界限 很多是冲 反常事件 而来的。譬如,在 一般禁载事项 中,有 科学家久索不得其解的问题,忽然宣布成功 ;在 超科学的事物 中,有 预言世界将于近日内毁灭 ;在 荒诞的生物消息 中,有 一颗种子历三百年而发芽 , 蟾蜍或青蛙在石间生长了无数年方才发现 ,等等。马布衣 http://pinglun.eastday.com/p/20090618/u1a4443957.html )。另外如何整合科学界和媒体的资源和优势,加强科学界与媒体的合作、尤其是科普栏目的合作,包括选题规划、节目制作的多方位合作,以提高科普实效,应是科学界和媒体共同努力的方向。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副局长“犯混”与教育的“三重失误”
chni 2009-6-20 11:42
副局长犯混与教育的三重失误 从河南一位副局长犯混看教育残次品问题 据报道, 中国 之声《 新闻 纵横》记者在河南省郑州市须水镇采访时,该市规划局一位副局长大人竟然质问记者: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此事如果属实,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休闲小筑主人再也无法休闲了!三句话总是离不开老本行的,面对此等恶劣官员,我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怎么能教育出这样官老爷呢?!时下人们都说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依我看,教育是失误了,但教育最大的失误还不是普通教育,最大的失误应当是党员干部教育! 从这位局长大人制造的事端看,对他和他类的教育不仅是失误,而且可以说是天大的失误了。公然把党和人民群众对立起来,至少说明了在他类身上反映出来了三重教育失误。第一是党员教育失误,第二是干部教育失误,第三才是教育(高校教育)失误,这样才构成了完整的最大的失误是党员干部教育这个命题。只有这种典型的教育残次品出现了,才能足够说明三重教育一起失误了。如果只是普通教育失误,他类还应当懂得什么是干部;如果只是干部教育失误了,他类还应当懂得什么是党员;如果只是党员教育失误了,他类还应当懂得什么是人之道德廉耻;只有三重教育俱皆失误,才会出现他类残次到家的教育残次品一不知何为党,二不知何为百姓,三不知何为道德廉耻。 教育最大的失误应当是党员干部教育,首先是党员教育失误了。 此君是否党员,如果不是党员,也当属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受党教育许多年,何况在政府机关工作,再接受党的教育直至今日,为何可以如此恣意置党与人民群众(他嘴里的老百姓)于对立?如果此君是党员,当也有些年的党龄了,读过党章吗?上过党课吗?听过各级党组织的报告了吗?上过党校吗?在老百姓眼里,此君也算高官了,他所享的厚禄,正是老百姓所纳的税!须知:立党为公,而不是立党为官。党的教育或党员教育在这个级别的干部身上竟遭如此嘲讽,于他本人不能不说是党员教育的残次品,于党员教育本身不能不说实在是超级大嘲讽了是可讽,孰不可讽?! 教育最大的失误应当是党员干部教育,其次是干部教育失误了。 我们的干部学院(干校)、训练班、学习班、培训班、辅导报告班,以及各单位自行安排的干部学习,又是怎样在教育干部的呢?须知:执政为民,而不是执政害民。干部教育在这个层次的干部身上发生了逆效应,于他本人不能不说是干部教育的残次品,于干部教育本身不能不说是天理难容的玩笑了是可笑,孰不可笑?! 教育最大的失误应当是党员干部教育,再次是教育(普通教育)失误了。 我不知道,也不敢妄言此君是否经过正常高等教育而进入干部序列的,但在前些年开始的花钱买文凭的大潮中,恐怕也未能免俗!如果进过大学,拿过文凭,甚至如果读(渎)过研究生没有调查,只能说如果了那么,如此不知道德廉耻,于他本人是普通教育的残次品,于教育本身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功能失误了是可误,孰不可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把教育当作一种产业来发展,但教育并没有随着 经济 长足发展而获得实质的发展,可以说教育改革是失当的。把学生当作一种赚钱的工具,拿知识去做交易,是教育的悲哀,教师的悲哀,学生的悲哀,也是国家和 社会 的悲哀。但最可悲哀的是干部教育和党员教育也一起失误了,造成了悲哀之上的再悲哀。党员干部教育三重悲哀,悲哀到了把党同人民群众对立起来的地步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作为教书的人,我不希望再看到这样的教育残次品,特别不希望再看到这样的党员干部教育残次品现世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01 次阅读|4 个评论
失误……工作上的失误,
liaobenyou 2008-11-4 21:33
工作上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失误。上周五那天年级里很多同学来请假,院里发了通知考试周不准私自离校,可是学生想法太多,口才又好,说得我都不知道 该如何应付了,最后开了个班长会议,让他们下去传达。后来周日晚又去查寝,果然还是有学生未请假就走了的,今天院里给了处分。本来一切进行的还算好,可是今天一个同学打电话来说他跟我请假了,他说周五那天下午6点请的,请到星期天晚上,最迟星期一早上就回来了,我同意了的。由于那天人太多,走了一个又来两上,一个个说得还深情款款,有得还真的是饱含泪水。忙着就把这事给真的忘了。啊,我真的还是经验不足啊,还得更加努力啊。
个人分类: 日志|3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