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长江三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四川行之十五 长江三峡
sqzhang 2013-7-20 21:57
从峨眉山下来后,我们就直奔这次旅游的最后一段行程,游三峡。 建设三峡大坝之前,我到长江三峡游过一次,那个时候就想把长江三峡看一看,免得三峡大坝造起来之后再也见不到了。这次重游三峡,也是想把以前的印象和现实的长江三峡做个比较。那次游三峡记忆最生动的是游小三峡。那个时候进小三峡,要人力拉纤才可以,还有几段河道,因为水流太急、河道太浅,空船才能拉上去,乘船人要全部下船步行走一段。我还帮拉过一段,就算是体验了一下做纤夫吧。另外,船通过瞿塘峡时流水的轰鸣声依稀还在记忆之中。 这次游览三峡是从万州开始的。乘火车到达重庆,然后乘汽车到万州。从重庆出发,昔日狭窄难行的沿江公路已经被高速公路取代,短短几个小时就到达了万州。万州城已经没有了我印象中的样子,高楼大厦林立,车流滚滚,沿江大道宽阔整洁。 天暗了下来,我们登上了游船。 看过三峡后,写了下面几句: 青翠峰犹存, 峻峭峡也在。 水流不再急, 险滩已沉没。 两岸无猿啼, 平湖灯火辉。 喜哉?忧乎?乐哉?悲乎?皆有,亦皆无。 四川之行结束了。再见,四川! 万州港 万州夜景 云阳,张飞庙对岸 夔门港,游船停靠在码头,游客去游览白帝城 远眺奉节新、旧县城 水位 游船驶入瞿塘峡 瞿塘峡 巫山 神女 秭归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印象三峡
热度 10 lixia1962 2012-10-10 13:28
印象三峡
今年的国庆节应该是我一生中游览最多的假期。先与参加成都会议的朋友游览了九寨沟(见博文“印象九寨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 mod=spaceuid=643049do=blogid=618753 ),接着参加10月3-5日广西梧州高中一班老同学事先约好的重庆集体活动。 这次我们男男女女共14人,报名参加了重庆的长江 三峡旅游团。共3天,每人1180元,包吃住和主要景点的门票,看起来还是挺合算的。虽然看起来便宜,但旅途结束的时候,就开始拉肚子,连续了2天。同行的也 有几位拉肚子的。搞不清楚是船上的卫生问题,还是广西人受不了四川的麻辣,或者大家路边吃小灶太多的缘故。 我们于3日下午从重庆的朝天门广场出发,坐旅游大巴经4小时约450多公里的路程,才到达云阳。这是一个由于三峡工程搬迁而形成的全新县城,也是三峡库区搬迁 最远的县城。特别是把张飞庙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原物、原状、原材料、原工艺)的原则,往长江上游整体西移32公里。 到达云阳已经是晚上了,来不及吃饭,赶紧参观了张飞庙。张飞庙,又名张桓侯庙,原址位于长江南岸飞凤山麓。在这个整体搬迁的新庙里,听导游介绍张飞的事 迹,以及刘、关、张“桃源结义”的故事。接着乘车至奉节登上了天龙一号游轮。这天的路程还是挺辛苦的,一路被导游赶着跑,接着的行程也是大体这样的。 当晚船夜泊奉节港。在游轮上是2人住一间,房间里面有单独的卫生间,居然还有电视。其条件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晚上中学同学串门、喝酒、聊天,好不热闹 。这种情景,相信大家以后也难得再有这样的机会了。不由觉得相聚难,此景更难。 很久没有2人住一间房,相互干扰是不可避免的。我最怕的是打呼噜,事先已经准备好了一个消声耳机。因为现在胖子多,打呼噜的也多。出外同住,或者坐火车 ,十有八九都是碰到这种人的。 第二天游轮早上6点就统一叫起床。吃完早餐的第一个参观景点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白帝城。白帝城位于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东依夔门,西傍八阵图,三面环 水,雄踞水陆要津。三峡工程建成后由于水位抬高,使得白帝城四面绕水。白帝城又名“诗城”,因为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 、范成大、陆游等都曾到此一游,留下大量诗篇。其中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最为人知。这也是著 名的“刘备托孤”的地方。三国刘备兵败白帝城,忧伤成疾,临终前在白帝城永安宫向丞相诸葛亮托孤。现在白帝庙内还陈列有“刘备托孤”大型泥塑。 游览白帝城后起航,从船上观看雄奇著称的三峡第一峡(瞿塘峡)。长江三峡以此开始:三峡西起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的南津关。自西向东主要有三大峡 谷: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江中水流湍急,滩峡相间,两岸悬崖绝壁。除了自然景观出名外,长江三峡也有着非常著名的人文景观。她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 一,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 下午属于另加200元的“自费”项目,换乘小船游览国家5A级景区、大宁河小三峡。据说看的是大昌古镇的美,龙门峡的险、巴雾峡的奇、滴翠峡的幽,有诗为证 :“龙门巴雾连滴翠,奇山秀水胜三峡”。小船上,艄公显得格外热情,给我们唱山歌,讲故事和笑话。开始我还暗喜这次终于遇到好人了。不过,最后他还是卖 力的向我们推销他的纪念品。 晚抵达九畹溪夜泊。第二天早上依然是6点船上喇叭赶起床,参加“自费”项目,说是游览爱国诗人屈原魂归故里所在地,现高峡平湖最佳观景点之一的九畹溪。 这次我不去了,还不如倒床补觉。 等到早上约11点,坐车去看这次旅游最后的三峡大坝景点,这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水利工程。游览内容包括近三小时的历程:登坛 子岭、185平台,俯瞰世界最长的双线五级船闸。 游览祖国河山,光是走马观花看看,印象还是不深刻的。只有用诗词才能把这些历史人物、山山水水更好的记录下来。尽管三峡工程使得长江水位抬升,淹没了不 少闻名景点。但我们的历史依然在,英雄人物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游览山水,最好不要被眼前所见的蒙住了。吃的平淡、住的简陋、看得不如意,这都不要紧, 从诗歌里面弥补就行了。 最近国人旅行,在飞机和其他公共场所斗殴好像成了风气。这次在我们天龙一号游轮,也有两个女的为了一件小事情在对打,最后要动用警察。看来,许多人旅游并没有带着愉快的心情,反而是憋着气来的。其实,一个人的心态更重要,端正好心态才能应对好的,或者不好的环境,特别是目前国内拥挤的环境。心情正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就会慢慢和谐起来。个人认为,诗歌可以使得这个世界更美好,或者能帮助你找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特写诗一首纪念这次长江三峡的游览活动。 七律.游白帝城 白帝城头空对月, 悄然江满雾穿林。 巫山烟雨千年旧, 祠庙尘埃今日新。 疑是英雄云上复, 实为谷鸟梦中吟。 水流两侧春无限, 但醉船头论古今。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4682 次阅读|20 个评论
中国,去哪看壶穴?
热度 20 Majorite 2012-4-14 11:14
中国,去哪看壶穴?
中国,去哪看壶穴? 嵇少丞《构造地质学》科普之22 原文已经删除,请去我的新浪博客看吧: http://blog.sina.com.cn/majorite 壶穴之间可以相互合并,形成复杂的形态。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5282 次阅读|23 个评论
长江三峡不再美
热度 2 jzc88 2011-8-28 23:14
长江三峡不再美
空闲的日子,不多,偶尔有,不能任其逃之。适逢周末,几个好友邀定长江三峡三日游。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千舟已过万重山”诗词,还朗朗声声入耳。映像中的长江三峡之美应该是美不胜收的。但这次旅游,同伴说,这美都哪里去了呢:“我怎么就没有看到三峡之美呢?”,哈哈,那确实,我也没有察觉到三峡之美何在。听当地导游说大坝建成之前的水位是75米左右,但现在的基本水位都在155-175之间。何故?何故?何故? 不知是天气不好,还是怎么地 水位图 邻近原本是悬崖峭壁的地段 10元人民币的图案背景,如今黄红相间 再低70米,这山我将如何看到到顶? 临水的县城 黄河之水哪里来? 进白帝城之前看到的,有点感觉的景色 白帝城里先进的“人工静脉疗法” 其实我好喜欢这个地方,尽管水是那么的好“色” 白帝城前闪亮登场 证实自己今日游 进 入白帝城的桥,我不知道是不是美 我与难得的扑捉的美景融为一体 不是臭美,而是这个地方确实有点美,难得的美景吗 一叶轻舟 人工“杰作” 实在难得绿水微波 寻找美的地方,尽量只看好的方面 希望以后的三峡会都有如此美丽风景
个人分类: 个人日记|5001 次阅读|2 个评论
明天去四川
热度 1 lzxun123 2011-7-19 20:48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学毕业时曾受诱惑,准备坐轮船经长江三峡逆流而上游览长江沿岸美丽的风光,进入四川去探访那片神奇的土地。结果在武汉因一个临时闪现的念头去了海南,让四川之行夭折。 前几天,有人用四川高档美酒诱惑我,邀我去四川。我没有经过多少考虑就同意了。让我明天启程的不是高档美酒,也不是闻名天下的四川美女,而是一直蛰伏的夙愿,是四川的神奇——地灵人杰。 四川有古雅神奇的佛教名山峨眉山,有 “ 洞天福地 ” 、 “ 人间仙境 ” 、 “ 青城天下幽 ” 之誉的青城山, 在古史传说里,华夏始祖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为妻,蜀山氏女生子高阳,便是光耀史书的帝颛顼。 那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千古辉煌灿烂的文明。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广汉南兴镇发掘出来的大量造型怪异、美妙绝伦的青铜人头像、面具、青铜礼器及玉石器让三星堆遗址有世界第九大奇迹之誉。 被誉为 “ 独奇千古 ” 的 “ 镇川之宝 ” 的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镇馆之宝--青铜大立人(图片由 三星堆博物馆 提供):通高260.8厘米,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的青铜器。全世界范围内,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
个人分类: 随笔|254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三峡水库真的逆调节了吗?用数据说话
热度 7 longxie1983 2011-6-20 12:25
三峡水库真的逆调节了吗?用数据说话
关于三峡水库的是是非非,争争吵吵很多。其中一个重磅的争论就是“三峡水库是逆调节型水库,也就是三峡在旱季蓄水,在雨季防水在给防洪抗旱帮倒忙”。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我们来让数据说话吧。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网站( http://www.ctgpc.com.cn/sx/sqsk.php )中提供了每日的三峡水库两小时间隔水位数据。根据, 博文 中提供的数据,为了更直观,绘制得到下面的三峡水库蓄水高度图: 下面的分析基于以下两个常识: 1.长江的丰水季节是6、7、8月,枯水季是11、12、1、2( 出处 ) 2.水库和水电站并不生产,也不消耗水。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6,7,8月三峡水库运行在低水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水位是在消涨中逐渐提高的(从6月初的146.81m到8月末的150.08m),特别是在七月末达到过158.25m的高度,经查询7月20日是长江洪峰通过三峡。那么,这个水位的提高不正是三峡储蓄洪水的,施展防洪功能的证据吗?没有三峡的拦蓄,那么从147m到158m存的这么多水就会直接流到下游,下游的防洪压力不是会更大? 从数据上可以看到,三峡在10月中期就完成的蓄水工作,也就是在9,10两月会减少长江下游流量。在长江的枯水季节11,12月,水库的水位变化不明显174.31到174.72之间,也就是说11,12两个月三峡基本没有继续蓄水,应该是上游来多少水,电站就发多少水。那么,也就是说,有没有三峡对11,12月长江下游的流量没有明显的影响。而在1,2月,三峡水位一直在下降从174.44降到了167.97,说明在这两个月里三峡的出库流量大于入口流量,三峡在为长江下游补水。 在此之后,三峡水位一直在下降,说明三峡一直在为下游补水,虽不是也可以说,如果没有三峡在3月到6月的补水,下游的旱情会更严重呢? 通过以上分析,说三峡是“逆调节型水库”的说法便不攻自破了。
个人分类: 杂文|7106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三峡大坝与长江流域的干旱,真的有密切联系?
热度 10 ahyxwangdong 2011-6-3 12:40
长江中下游的持续干旱,已对我国部分省市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有部分学者认为,该区的干旱可能是与长江三峡大坝的建立有关。在王澄海的博文 《如何科学的看待三峡与长江流域干旱的关系》 一文中,有一段文字表述,“ 关于这次干旱的成因,一些学者通过媒体认为是三峡大坝 “ 惹的祸 ” ,的确,三峡建立以来,四川的干旱高温,云贵的干旱,长江流域出现的干旱,让人容易把三峡水坝和这些地区的气候异常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气象部门每次的回应也很坚决:三峡大坝和这些地区的气候异常没有关系!水利部门水坝的支持者的态度很决绝。 ” 也有人认为这种观点也并非无道理。长江、黄河是我国主要的两大河流,就有点像人体的主动脉一样。在长江建立起一个大坝,就如同血管里有个阻塞点一样,虽然并不影响血流通畅,但在某一大环境下,它仍然具有潜在危险的。 笔者倒是认同王澄海的观点,即三峡大坝建立后引发的环境问题,应尽早给公众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4477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水利专家黄万里的三封信
热度 3 halcon 2011-5-28 00:53
未经证实。 第一封:1992年11月14日 XXXX: 庆祝十四大会胜利成功,预祝诸位胜利,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此,作为一个无党派科技工作者,愿竭诚地、负责地、郑重地提出下列水利方面的意见,请予审核批复: 一、长江三峡高坝是根本不可修建的,不是什么早修晚修的问题、国家财政问题;不单是生态的问题、防洪效果的问题、经济开发程序的问题、或国防的问题;而主 要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河床演变的问题和经济价值的问题中所存在的客观条件,根本不许可一个尊重科学民主的政府举办这一祸国殃民的工程。它若修建,终将被迫炸 掉。川汉保路事件引起辛亥革命实为前车之鉴。公布的论证报告错误百出,必须重新审查、建议悬崖勒马、立即停止一切筹备工作;请用书面或集会方式,分专题公 开讨论,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筹建赣江及湘资水等电站,以应东南能源之迫需。 附送《长江三峡高坝永不可修的原由简释》,内容四点如次: 1.在长江上游,影响河床演变的造床质是砾卵石,不是泥沙,修坝后将一颗也排不出去,十年内就可堵塞重庆港,并向上游继续延伸,汛期淹没江津合川一带。现报告假定卵石不动,以泥沙作模型试验,是错误的。 2.中国水资源最为丰富,时空分布也合适,在全球为第一,不是张光斗说的第六。 中国所缺的是在供水足够地区的耕田。水库完成后淹地五十万亩,将来更多,用来换取电力,实不可取。详见附文《论降水、川流与水资源的关系》。 3.三峡坝工经济可行性是根本不成立的,它比山区大中型电站每千瓦投资要贵两三倍。报告中的经济核算方法是错误的。十八年内只支付、无产出,也无以解决当前缺电问题。 4.三峡水库对于长江中下游防洪虽有些帮助,但效果不大。蓄清排浑的代价是使排洪工程加大、守堤防汛期加长,而所利用的电能大减,得不偿失。长江防洪迫在眉睫,应速浚治。 回忆1957 年黄河三门峡会上唯我一人反对建坝,因其造床质为泥沙,故退一步许可改为留洞排沙。今长江上游造床质为卵石,三峡高坝势必毁败大量坝田,又是我一人摇臂高呼决不可建。请三思吾言! 二、长江中下游汛期迫需防洪,建议治理策略如下。 1.中游除堤防外要加强疏浚,将床沙输向两岸洼地,通过建闸或堤穴,渐使地高槽深。不禁止围湖造地,鼓励用挖泥船或拖斗掏湖泥淤田,并有计划地整乱流。 2.各大支流筑坝拦洪蓄水,所以防旱。淮河主要应导洪入海。 3.扬州开一分流道直接出海,可加陡坡降一倍,对刷深中游江槽,减轻苏皖两岸涝害。同时在下游束水攻沙,增补田亩。浚深各分流道,增多江北清水,减少盐碱,南通七县成为江南。 4.浚深右岸,增多分流。太湖区域要全面疏浚,挖泥肥田。洪水宜导出吴淞江及浏河,勿入太浦河,以免淹没上海市区。 三、黄河乃是全世界最优的利河,今人把它看作害河,实为我水利学者的耻辱。它水少沙多,历史上南北漫流形成廿五万平方公里的黄淮海平原,全球最大的三角 洲。两堤经逐步加高成为悬河,却提供了一条自流淤灌的总干渠,足以解除华北平原当今的缺水缺肥,并恢复南北大运河。应分送水沙入南北现存各流派:运河、马 颊河、徒骇河、贾鲁河、涡河等,再从而淤灌田地,并改良三千万亩沙荒地。各分流闸槛要低设,以刷深河槽,增加过洪能力,于是河治。大堤不再须加高,改成高 速公路。黄淮海平原得以整体开发,可增加支持半亿人口。 详见《论黄淮海河的治理与淮北平原的整体开发》 其主要措施如下: 1.打开南北大堤约廿道闸口,低槛分流刷深河槽,北岸分流年200 亿方水,南岸100 亿方。首先打开人民胜利渠闸,引水天津;随后再开运河南北闸。各派取复式断面,固定住低水岸边。 2.停止小浪底坝工,改修三门峡坝,恢复其设计功能,并刷深黄渭河槽,确保上游农田。 3.停止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水只可抽到里下河地区。该工程抽水70 米水头,经济上不可行;将来恢复大运河,黄水南北分流,该工程将大部拆除。该工程是错误的。 4.整治南北大运河,今线下移到黑龙港。 5.整修南北大堤及原运河高地成为三条高速公路。 附三文。顺致敬意。 黄万里 清华大学1992 年11 月14 日 第二封:1993年2月14日 XXXXXXX: 1992 年11 月14 日曾函陈长江三峡大坝决不可修等水利方面的意见,附文简释有关技术问题,未见批复。而总理已赴汉口开始筹备施工。在此我愿再度郑重地、负责地警告:修建此坝是祸国殃民的,请速决策停工,否则坝成蓄水后定将酿成大祸。 此坝蓄水后不出十年,卵石夹沙随水而下将堵塞重庆港;江津北碚随着惨遭洪灾,其害将几十倍于1983 年安康汉水骤涨21 米、淹毙全城人民的洪灾。最终被迫炸坝,而两岸直壁百米,石碴连同历年沉积的卵石还须船运出峡,向下游开圹之地倾倒。航运将中断一两年。不知将如何向人民 交代。 论经济效益,此坝每千瓦造价三四倍于一般大中型坝,其经济可行性并不成立。对比五年工期的大中型坝,设此坝施工期1995 年至2010 年、连续15 年,按1986 年物价,每年20 亿元中浪费达13 亿元,等于每年抛仍大海400 万吨粮食。此举远比美国胡佛总统1931 年只一次沉粮于海以示众,还要壮烈。完工后十年内陆续回收发电效益781 亿元,未必能抵偿炸坝运碴、断航、及淹没损失。 详情请阅前送的《简释》。据说三峡问题规定不准公开争辩。此事关系重大,愿向诸公当面解说。单谈卵石塞港问题只需一小时。若再淡经济问题,则外加半小时,质询时间在外。担保讲得诸公都明白。 原来流域水利规划必须具备治河(包括防洪)、航道、灌溉、发电、供水等各种工程知识;并曾亲历其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的经验;此外还需要气象、地貌、地 质、水文以及工程经济的知识;还须能对数学、力学方法和概率统计方法运算自如。这些要比一般土木工程的知识广阔和深邃多了。概括地说,水利规划要求工程和 自然地理学术兼备于一身,前贤有言在先。 技术人员中最早提出修建三峡大坝的美国专家萨凡奇只是专长于造坝和略晓坝址地质的土木工程师。但是 1932 年美国罗斯福总统创立田纳西流域专区TVA时就未聘用他,而专任具有流域规划经验的Author E. Morgan 领导和Sherman M.Woodward 教授为顾问。这些外国专家我所熟知,曾在其下层工作过。一个甲子60 年过去了,我国涌现出成千上万位水利专家,但仍未闻有兼通工程和水文地理者在水利机关领导规划。于是出现了这个截断长江的高坝计划,实际上不作可行性研究 就该被否定。 希望党的经济建设科学化、民主化要策切实贯彻下去。切勿规定经济建设可行性由行政当局事先决定。例如黄委主任王化云曾对总工程师交代:"这个坝(小浪底 坝)你先按6 亿元设计请款";又如万里副总理带了张光斗视察引黄济青导水工程后,就由计委批准施工,结果耗资十亿元,每年还须大量费用抽水,其费大于在青岛煮海取水年 一亿立方米。对于与众不同意见的建议从不答复,甚至控制学术刊物不准刊登合理的异议,附送两案件请审阅后转交中央纪委。 顺致 敬意 黄万里 1993 年2 月14 日 清华大学九公寓35 号,电话2561144 第三封:1993年6月14日 XXXXXXXXXXXX: 前曾两次劝告切勿修建长江三峡高坝,首次1992 年11 月14 日,附送两文,第二次1993 年2 月14 日,附文请阅后转交中纪委。现在另再送上《长江三峡高坝永不可修》河床演变问题论证一文,请予审批,并请连同前文发交有关机关,安排会议公开讨论。 凡峡谷河流若原不通航,支流两岸又少田地,象大渡河龚咀那样,是可以拦河筑坝、利用水力发电的。尽管16 年来这水库已积满卵石夹沙,失掉了调节洪水的能力,仍能利用自然水流的落差发电。但长江三峡却不是这样,这是黄金水 道的上段,四条巨川排泄着侵蚀性盆地上的大量卵石进入峡谷,在水库蓄水后,这些卵石和泥沙就会堵塞住重庆港,上延抬高洪水位、淹没田地。那里水源丰富,生 活着一亿多人口,缺少的正是耕地。凡是这样的地貌,决不可拦河筑坝。所以长江三峡根本不可修高坝,永远不可修高坝。当年孙中山提出这一设想后,可惜没有一 个学者能作出科学的解释,至今也只我一人,说明这是不可行的。随后也就不会有美国萨凡奇的建议,也不会有一群工程师涌向美国学习筑坝的经验,其实这些技术 还停留在幼稚可笑的阶段。更不会向加拿大乞取可行性研究经费,更不会有党代会、人代会和半个世纪的讨论。这些都是科技低落的后果,虽不单是我国,但今准备 施工了,领头的"专家"应负刑事之责。 论经济效益,此坝每千瓦实际造价之高,可以打破世界记录。且不论摊派到发电的静态经济成本按1986 年物价300 亿元是否属实,并缩短工期为15 年,投资逐年平均分配,到完工时实际投入为666.45 亿元(见"简释"文)。但是审核的报告竟按开工时的成本计算,若也按15 年工期,则仅159.54 亿元。这样,缩小了造价成为1/4,即隐瞒了实价的3/4。这样,经济可行性自然就成立了。这一错误,凡建设领导都该懂得而负责。 所以长江三峡高坝不仅因其破坏航运和农业环境而不可修建,而且其本身价值也不成立。三峡电站20 年内只有工费支出,没有电费收入,国家财力不堪负担。理应从速修江西湖南山区所有大中型电站,以供应东南各省电能燃眉之需。 作为共和国一个公民、由国家培养成的、从事了60 年水利工作者,眼看着国家和以百万头颅换来的坚强党组织误入陷阱,自觉有责任忠告,也应依宪法"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凡对技术复杂的问题例应公开讨论,蚩可即下结论,申称 "一定要上",犯有欺国之罪,向监察部举报外,也对总书记等对我两次警告未予批答,深为诧异。未知曾否考虑按宪法"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 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这一条发交有关机关处理。当年黄河三门峡修筑前争辩,只我一人反对修筑。现在虽有许多人反对修建长江三峡坝,但又只我一 人从根本上彻底反对,申称是对国家经济不利。可能诸公相信群众多数,我个人仍希望公开争辩。 未见批答,工程已准备进行,难望轮台有悔诏,只得将此案披露中外,或可拯救这一灾难于万一。 顺祝 进步健康 附文 黄万里 1993 年6 月14 日 清华大学九公寓35 号
2045 次阅读|13 个评论
自然因素是长江流域50年一遇旱情的首要原因
热度 2 杨学祥 2011-5-24 05:39
自然因素是长江流域 50 年一遇旱情的首要原因 杨学祥 据沈阳晚报 2011 年 05 月 24 日 报道,三峡大坝合龙的时间是 1997 年,首次通航的时间 1998 年,首次发电的时间是 2003 年。由 2002 年的 135 米 、到 2005 年的 155 米 再到去年的 175 米 ,三峡终于蓄水成库了。编者在百度搜索里搜索“长江 旱”字眼,从 1997 年到 2011 年的 15 年间,结果搜到以下纪录:    1999 年,长江三峡库区主要气候灾害为冬干春旱及伏秋旱。    2001 年,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受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情严重。    2003 年 7 月,长江中下游的酷热,在不断改写各地气象纪录。    2004 年 8-10 月,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遭遇了 1951 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事件。    2005 年入冬以来,湖北省遭遇 125 年来最长冬旱。    2006 年 8 月,正值汛期的长江中上游出现罕见枯水位,创下近 60 年来同期最低。    2007 年 12 月,长江流域遭遇 50 年来最严重的秋旱。    2009 年 9 月,长江流域汛期流域内降水量总体偏少,灾情较往年加重。 2011 年,长江流域遭遇 50 年一遇旱情 。 历史记录表明,长江流域自 1999 年以来旱情逐渐加剧,与三峡蓄水过程同步,这是巧合还是必然?事实上,长江流域自 1999 年以来旱情逐渐加剧,也与 2000 年世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同步,与中国的“南涝北旱”到“南旱北涝”的 60 年周期同步。 人类不能改变自然规律,只能遭到自然规律的报复。 2003 年赵振国提出近 5 年到十年,中国气温由 30 年暖周期向 30 年冷周期过度,“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主流气象专家辩称,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南涝北旱”持续不变 。按照主流气象专家的观点, 2011 年长江流域遭遇 50 年一遇旱情与自然变化规律相反,人为破坏变成了主要原因。事实上,中国的旱涝自然规律和未来变化趋势究竟如何?国内外都有明确的预测。 2004 年 2 月 22 日 的英国《观察家报》,披露了美国国防部的一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的“重要”报告:《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美国国防部报告。   报告中特别提到了 2010 年的中国气候状况:中国南部地区在 2010 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 10 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 。 2003 年 3 月,在中国气象局召开的“世界气象日”座谈会上,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介绍说,在未来的 5 到 10 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 30 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 30 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 360 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可惜, 2004 年以后,这一正确的预测就销声匿迹了,学术观点需要现实的权力来支撑 。 非主流科学家气候变化的准 60 年周期有多方面的论述,可惜,他们的观点几乎影响不到气象界 。 概率统计知识告诉我们:概率小的事件不一定就不发生。重大灾害事件都是小概率事件, 50 年一遇,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我们能因为其发生可能性小就不加预防吗?突发灾害预防,防的就是小概率事件 。 气象专家罗勇发现了下面的规律:我国降水集中的地区在有规律地变化着,存在着 20 年左右的周期。未来 10 年多雨区可能会重新回到北方,也就是可能在 2010 年左右形成了‘南旱北涝’的局面。从“南涝北旱”到“南旱北涝”,一个轮回 70 年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实验室里对记者说:“ GBN 报告里预测, 2010 年前后,中国的降水类型将由‘南涝北旱’可能变成‘北涝南旱’,这个结论,我在 1 年前就得到了。”   他首先分析了我国 1961 年~ 2000 年间近 500 个气象站收集到的有关气温和降水的资料。钱教授发现在 1979 年左右,我国夏季降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 1979 年以前,我国夏季的降水很明显是北方多而南方少; 1979 年以后,逐渐转变为了南方多,北方少,也就是现在的“南涝北旱”。“过去近千年和近 500 年的中国东部旱涝分析,揭示出长江与黄河流域的旱涝变化是相对立,并且还是以 70 年为周期交替出现。”韩国汉城的定量观测降水是从 1777 年开始的,从这里收集的 200 多年的数据来看,东亚地区的降水也刚好有 60 ~ 70 年的周期变化 。 近 30 年来全球迅速增温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但人类的力量并不能改变自然规律。拉马德雷现象的周期交替反复证明自然力量的存在。值得借鉴的是, 1947-1976 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曾使许多气象学家惊呼小冰期的到来。 2000 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再次提醒人们:全球变暖的势头将逐渐减弱,一个寒冷多震时期将在未来 30 年内发生。海洋巨震将深海冷水翻到表面,吸收二氧化碳,减弱温室效应,是气候变冷的放大器。对于能源和资源日益匮乏的地球而言,这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 。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地球走出了第四纪大冰期;但是有证据表明,自 80 年代后期到 90 年代初,南极海冰面积又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 , 90 年代左右东太平洋进入一个凤尾鱼丰富的低温阶段。南极海冰增减变化转折点超前于东太平洋海温高低变化转折点,东太平洋海温高低变化转折点又超前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变化。这既反映了准 60 年周期太阳活动变化的能量传递过程,也是全球气候变冷的最初信息和前兆。全球变暖很快会成为过去,人类将遭受到大自然突然变冷的报复 。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 早在 1998 年,当新闻媒体和政治家们向即将来临的全球变暖灾难开战的同时,科学界本身对此问题还没有达到一致。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公元前 2900 — 2200 年, 1800 — 1250 年, 700 — 60 年,公元 600 — 1280 年, 1820 年—)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公元前 3400 — 2900 年, 2200 — 1800 年 , 1275 — 700 年, 60 —公元 600 年, 1280 — 1820 年)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许靖华尖锐地指出,也许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用计算机拉模拟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是进行水利和农业研究以确保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供应。 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 1200 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古气候研究表明,近 4000 年以来于 4 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 2000 年、公元前 800 年、公元 400 年及公元 1600 年左右的几个世纪——这种准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 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 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历史记载表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是由于庄稼歉收和大面积饥荒,而不是逃离战争,公元 2 和 3 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的大迁移就是一个例子 。 据任振球的研究,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间隔 60 年振动相一致。在 20 世纪初的低温期和 60~70 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 1901 和 1960 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 94( 相当于日地距离的 0.6%) 和 57 万公里;在 30-40 年代和 80 年代后的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 1940 和 2000 年)分别缩短了 76 和 44 万公里。 2000-2020 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 2020 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 。 韩延本分析了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起自 19 世纪中期的全球及南北半球的温度异常变化资料,得到它们存在约 60 年的准周期性波动的初步结果。该周期是它们的中周期波动的主要周期分量之一,它对调制温度的总体变化趋势可起到重要作用。分析表明,该周期分量是时变的,周期长度在 19 世纪略超过 60 年,之后缓慢变短,到 20 世纪后期月在 55 年至 60 年间。所谓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加剧似乎并未有打乱这一周其分量的存在 。 汪品先院士指出,大约在 1 万年前“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时,格陵兰上空的气温在近 50 年内上升 7 摄氏度,而且这类快速变化还反复发生。历史纪录表明,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控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加剧了全球变暖进程,人类必须在气候剧烈波动时期做好预防气候变暖和变冷的两种准备 。 陆、海、气中的能量相互作用和物质相互交换是全球变化的主要原因。 2000 年世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意味着一个变冷的自然趋势的到来,类似于 1946-1976 年的变冷情况应该得到合理的解释。 2000 年拉玛德雷进入冷位相、 1998 年地球扁率开始增大和 1999 年地球自转开始加速,表明地球系统正在发生一致性的转折。自 1999 年开始,连续五年的地球自转加速和地震活动增强应引起世界关注。 显然,中国科学家关于全球在 2020 年附近变冷和 2010 年中国进入“南旱北涝”的研究早于西方,这是有据可查的。值得注意的是,“秘密报告”的变冷时间表与中国科学家预言的变冷时期完全一致,这显然不能用巧合来解释。根据地球的轨道周期, 2020 年冬至时日地距离达到 60 年周期中的最大值, 2010-2030 年地球处于冷周期,正像 1946-1976 年地球处于冷周期一样。极端情况并不一定发生,趋势变化一定存在 。 2010 年云南出现 60 年一遇特大干旱,重庆 100 万亩农作物遭冬旱,广西干旱也令人注目。南旱北涝初见端倪 。 2011 年长江流域遭遇 50 年一遇旱情是“南旱北涝”自然规律的进一步发展,三峡蓄水加剧了长江下游的干旱进程,是次要因素。 历史证据和自然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与中国“南旱北涝”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参考文献 1. 三峡合龙 15 年长江“上火” 9 年。来源:沈阳晚报 2011 年 05 月 24 日 03:02 http://roll.sohu.com/20110524/n308326599.shtml 2. 杨学祥。曹操三笑和主流气象学家三辩。 2010-4-2 12:44 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08320 3. 杨学祥。南旱北涝初见端倪:云南出现 60 年一遇特大干旱。 2010-2-14 12:25 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94993 4. 李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 2010 年中国气候突变。 2004 年 07 月 07 日 00 时 00 分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http://news.tom.com/1002/20040707-1068715.html 5. 杨学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与 2010 年中国气候突变。发表于 2010-1-30 12:03:0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374 6. 我国气候将发生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 2003-03-29 河南兴农网。 http://www.hnnw.net/meteo/do/detail.php?id=1028 7. 杨学祥。美国专家的虚心和中国专家的傲慢。发表于 2010-2-7 15:13:5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3346 8. 许靖华 . 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 . 中国科学 , D 辑 . 1998, 28(4): 366-38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719 次阅读|3 个评论
可爱,可畏的‘三峡‘
ChenFengIUE 2011-5-22 17:06
本人未曾去过三峡。 学生阶段曾读习过刘白羽的《长江三峡》,现在,除了对文章还留有些许记忆外,便是对于三峡本身美的遐想。 随着,个人成长,开始关注时政,当然就包含着三峡水利工程的修建,蓄水,发电的过程,以及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对此 的争论。尤其是,2006年川渝大面积的持续高温干旱,以及随后的2008年汶川地震,使得对于‘三峡工程’的利弊争论和反思,进入又一次的高峰期,在此期间,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应的缓解和应对策略。 而最近一次,高层的会议,让我们不得不深深思考和关注‘三峡’的话题。 据 新华社报 ,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会议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 后面的一句话所包含意思很模糊,有为以前工作中存在的可能问题的开脱之嫌。 然而,在目前的情形下,应该明确各种潜在的灾害风险,好好考虑合理的补救措施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1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