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利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环球网评转基因:在科学面前,良知、勇气比学识更重要
蒋高明 2013-10-27 11:08
环球网评转基因:在科学面前,良知、勇气比学识更重要 来源: 环球网 | 作者:徐宗俦 | 点击:855 | 时间:2013-10-27 08:54:54 http://www.szhgh.com/article/transgenes/201310/35381.html   徐宗俦:更透明才是转基因产品的出路   25日有媒体采访相关专家,介绍了国内销售的5大类17种转基因生物的情况,并解答了一些关于豆腐是否是转基因食品等民众关心的话题。这样的报道不妨更多一些,让大家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更多一些,而只有更透明,转基因产品才有出路。   前不久有报道:“61名院士上书国家领导人请求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研究者抱怨转基因水稻在中国的前景悲观,因为“最大的阻力是政府决策”。对此,笔者反倒乐观地认为:正因为政府的慎重,才没有让行政权力逾越科学争论,是非常正确的选择!这样做,至少不会让建国初期在遗传学领域以行政手段甚至政治高压去“独尊李森科,批判摩尔根”那种蠢事重演!   转基因农作物及其产品之所以在中国不太受欢迎,很大程度在于从事此研发的人士,一开始就在其安全性问题上打起了“马虎眼”,不坦诚、不透明、不实事求是,以至欲盖弥彰却反而弄巧成拙!   此言怎讲?笔者见到这方面“专家”发文章、作报告,刻意回避实质问题,甚至胡扯:“原理上,转基因技术仍是传统育种方法的延伸,在健康、环保等问题上,转基因并不比传统作物有更高的风险”等等。言下之意,转基因技术在原理上不仅与传统育种方法一样,而且还更“健康、环保、安全、可靠”。   笔者认为,在科学的面前,更多的时候良知、勇气比学识更重要!笔者工作40多年,搞过不少水稻杂交育种研究,可以非常肯定地说,这些典型“传统育种方法”与转基因育种,二者有着实质性区别。以水稻为例,千百年来人类按照需要进行过系统选育和杂交育种,实现了不同品种或亚种间的基因转移,但毕竟是在同科、同属、同种间的基因转移,均为“同源基因”。而转基因则不然,它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把不同“种”或不同“属”甚或不同“科”的物种基因结合在一起,如把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弄到植物中去。像转基因单价抗虫棉,就是将一种微生物细菌来源的、可专门破坏棉铃虫消化道的Bt杀虫蛋白基因经改造,转移到棉花中。现在有的又把该基因弄进水稻中。这能与传统育种方法是一样吗?   当然,赞成转基因的不一定都靠谱,反对转基因的绝非都荒谬。尤其当科学问题存在重大分歧的情况下,一要以公开、透明、客观的试验(实验)为依据;二要以理服人,切忌情绪化,更忌行政化。   笔者认为,转基因理论站得住脚,技术也行得通,但从种子到最终生产的食品应当公开、显著地标示是否转基因,让生产者、消费者自主选择。至于“转基因水稻再不推广应用”就会有“严重后果”的说法,不过是在自我拔高的同时吓唬外行。当人们提出质疑时老是含糊其辞、躲躲闪闪,其本身就预示着想掩盖什么,或者根本就不想说清什么!这样一来,只会让内行觉得荒唐,让外行觉得迷茫。▲(作者是原贵州省政协委员、安顺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1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论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利弊
wcwcsong 2013-9-30 10:09
论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利弊   5月29日,双汇国际宣布收购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猪生产商及猪肉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Foods,SFD.NYSE)的全部股份,收购金额约为7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7亿元)。作为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大手笔之作,双汇国际的此次收购在海内外都引发了不小的轰动,该笔交易有望创下中国企业赴美收购的历史纪录。笔者作为养猪业的从业人员,认为此次双汇收购对养猪业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在资本市场上造成的轰动,其有利也有弊。   有利的一面   1)重塑双汇品牌 提高影响力 从产业角度看,目前国内生猪行业受“瘦肉精”事件、饲料成本上升等影响,导致信任度大跌,因此中国企业通过收购重塑品牌可信度,以及引入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并通过进口冷冻猪肉完善双汇国内产品线,是驱动此次收购的原因之一。两者成功联姻,双汇在美国及全球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将上升,其在国内市场中的竞争力也增强。   2)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学习优秀的技术 双汇通过收购,就可以把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借鉴到自身上来,从而推动双汇纵向一体化产业链壮大,将更加奠定双汇在国内市场肉类加工领域、甚至畜禽养殖全产业链的龙头地位。   3)加速全产业链的发展 提供安全的肉品 双汇在2011年因瘦肉精事件饱受诟病,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养殖生猪的比例太小,大部分收自散户,才会出现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方面的不足地方,而其中的解决办法之一即是通过全产业链运作模式、来提供终端安全有保障的肉品。 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前身是 1936 年成立的主营食品加工业Smithfield工厂,1987 年与Carroll's Foods合资进入生猪养殖行业,随后公司通过收购一系列大型生猪养殖企业成为美国最大的生猪供应及肉类加工商,快速的纵向整合使得公司规模得到迅速扩张,拥有丰富的纵向全产业链模式运作经验。随着双汇的带动也必然会推动国内生猪产业链整合的发展升级。   风险亦不可忽视   这一事件对付双汇本身而言,看起来是极大的利好。但笔者从中却看到了诸多风险 。   1)是否实为资本运作? 双汇的总资产仅200亿人民币,而收购需要47亿美元(约290亿人民币)现金。尽管双汇表示,计划通过债务融资为此项交易筹集资金,贷款将来自中国国内和国际财团贷款。但人们还是担心,正是因为双汇已被高盛等财团控股,不然不会这么容易盘下美国巨头企业。也就是说,双汇的逆袭收购实质乃美资企业之间的并购和资本运作,背后的导演不是中国本土资本玩家。   2)中国未来是否会取消瘦肉精禁令? 双汇的最大转变莫过于对外界日益开放的态势上,而其对安全筹码的加重无疑是它在瘦肉精教训之后的最大惊醒,“稳”字当头。但这依然不能够化解市场对双汇这次收购的最大风险疑虑--中国今后是否会放松乃至取消瘦肉精禁令? 须知,美国和中国的肉类标准不一,中国禁止使用瘦肉精,而在美国,瘦肉精是合法使用的饲料添加剂。一旦双汇并购史密斯菲尔德交易完成,这家国内企业巨头将有强烈的动机游说政府放松、乃至取消瘦肉精禁令;而一旦我方阵营内部骨干企业立场转变,我们是否还能有足够底气顶住美方压力,就值得怀疑了。这也是双汇-史密斯菲尔德交易最令人疑惧之处。请不要拿什么“克伦特罗有害,莱克多巴胺有益”之类说法来企图说服人们了,多少曾被视为安全的化工药品最后被发现了难以挽回的副作用?   3)进口猪肉对国内养猪企业的伤害? 据海关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进口猪肉52.2万吨,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1878.4美元(约11700元) ,较国内的猪肉价格要便宜很多。那么双汇的收购是否会带来大量的美国猪肉进入国内市场?而美国猪肉的进入必定会对国内的生猪养殖企业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如果控制不当,对国内的养猪业造成的伤害将是灾难性的。国内的大豆目前已基本被美国大豆占领了,玉米也有此种趋势,养猪业会不会是下一个? 三五年后“回头看”。 链接: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第31届大会介绍.pdf
个人分类: 食品安全|50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谁写-研究生还是导师?
热度 9 lxchencn 2013-8-19 17:46
由谁来写作论文似乎不是一个问题,但一问就还真是个问题,那就谈谈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吧: 研究生来读学位,做了实验,写篇论文发表,毕业拿学位,或先答辩毕业再写论文发表,看起来顺理成章,好像研究生的论文最后都是研究生写,但仔细分析和询问,其实并非如此。 经历出国留学、培养研究生、询问其他导师,环顾四周发现论文并非都是由研究生写的,还有由导师写的,而且研究生论文最终由导师写的情况不在少数。那论文到底该由导师写还是由研究生写?利弊何在呢? 研究生写:好处是实验是研究生自己亲自做的,流程也非常清楚,结果也很了解,自己做,自己总结,自己写,自己发表,体会了全过程,研究生收获很大,赞成!这也是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不会写文章的研究生难以与研究生的称呼相称吧,但不是每个研究生都善于写作,也不是每个研究生愿意写作,能够把论文写好的研究生就更是难得了,中文文章都写不好,还更不用说现在更多的要写英文文章了,研究生写出来的文章被导师批的一无是处,即使是现在已经成为导师的你当初的印象可能还记忆犹新吧,何况导师现在常常抱怨改研究生的论文真是头痛,恨不得导师干脆自己写,如果论文要求更高,研究生写起来也不容易呀。研究生的主动性也是不一样,有人想写,有人不想写,甚至答辩毕业了也不想写,浪费了资源数据和金钱,可惜。如果有优秀的研究生,写的出,写的好,写的导师满意、杂志喜欢,发表了,一切圆满,可遇而不可求呀,好好培养吧。 导师写:熟门熟路,了然于心,大笔一挥,文章立成,修改、投稿、发表,一条龙,研究生看到自己名字赫然首列喜滋滋,导师也免去了修改之苦,基金要出文章,课题要结题,成果要等文章,发表速度快,不耽误事,导师省事,可研究生的事没有省,研究生缺乏了一个写作的重要环节培养,毕业后研究生还要重新学习写科研论文,更难了,导师写论文有不少好处,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培养研究生不仅要给文凭,更要给高质量和高素养,过程不可少吧。研究生期间不写论文还会影响到以后课题申报写标书。 存在即合理,论文到底由研究生还是导师写,不同角度不同看法,不同人也有不同做法,利弊皆有,如何存利去弊,望各抒己见、品多家箴言!
6890 次阅读|14 个评论
高校人才流动的利与弊
热度 2 yuliping 2013-7-15 23:04
今天和以前一位同事聊天,不知怎么聊到人才流动问题,这几年,我原单位有好几位同事调离,同事说是单位的损失,我说,也不能完全这么看,人才流动其实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可以写的地方太多了,不是几句话就能讲清楚的,今天我想谈谈人才流动的利弊问题。 第一,对人才本人而言,流动总体上利大于弊 流动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调动申请书上写的原因基本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呵呵。但流动的结果大致其实是差不多的,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更换工作单位,寻找新的平台,总体上对于个人发展是有利的。但是人才流动要适应新的环境,社会关系要重新建立,不是全家一起流动的可能会出现两地分居,小孩上学也面临适应问题…… 第二,对于原单位而言,流动总体上弊大于利 既然有人要调走,总有调走的理由,有能力流动的,都是单位的业务骨干,走的大多数都是不该走的,人才流动的损失是不要说的。深层次也许会暴露原单位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基本的理论,最杰出的 10 %的人才是要不惜一切代价留下的,但走的往往就是这 10 %。那么人才流动对原单位有没有好处呢?我想也是有的,比如某个学科单位本来就没有打算建设,这方面的人才走了反而是减轻负担,优化结构;完全教学型高校走几个科研很好的也没有关系;位子摆不平的,人走了就摆平了等等。 第三,对引进单位而言,流动总体上利大于弊 新单位之所以要引进人才,无非是单位需要,符合单位发展战略,会对引进人才会设定一系列标准,经过一系列考核,总体上是符合单位发展方向的,因此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新单位引进人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偶尔引进不太合群的人才单位也很头疼,不可能没有一点问题。 第四,对国家而言,人才流动利远远大于弊 人才的合理流动能够产生更多的碰撞,对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才的不合理流动能暴露出深层次的问题,有利于国家加以改进。总体上,我国知识分子尤其是大学老师的流动还是面临不少体制上的障碍的,编制问题、档案问题等等。说穿了,国家可能怕流动,担心这担心那,其实这些担心是多余的,但是不能一下子放开,可以逐步放开。 对于义务教育和中学教育,国家合理布局是对的。对于高等教育,我认为没有必要太强调区域布局,比如一个地级市应该有一所大学,这没有关系的。高校也存在一个教师市场,只要引导得当,市场机制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不要担心某些地区的某些高校人才跑光,现在其实是对高校重新洗牌的最好时机。 2013.7.15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7189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的留学所感,所想(之光明篇)--兼谈关于出国留学之选择
热度 13 xiazhi397288 2013-7-12 15:34
前言:暑假到了,想必一轮又一轮,一批又一批的所谓出国'深度考察'潮,又该热炒和风声水起了吧!估计这会儿,各大打着教育旗号的欧美游学项目的培训机构和旅行社们应该也会是数不胜数,火爆异常的喽。在此,翻出此小文,以给那些正受狂热出国潮影响的父母和孩子们降下温,道下理。也算是为最近的 飞机失事引发游学问题大讨论 进言献思,作点小小贡献吧~~~ 其实留学的好处之多,大家都是非常了解的,这也是为何众多为父为母的,不惜砸下重金,甘愿动用各种关系,费尽气力,含泪送别年小的子女出洋海外。也是一些年轻孩子,热衷出国,对出国抱有幻想和憧憬,甘愿忍受飘泊的源动力。 随便打开网站,铺天盖地的那些各种外语培训机构宣传出国移民的机构,文章及贴子,足以牵动人的神经,让人心驰神往。这也是近年来,各种出国留学相关产业风生水起,红火异常的侧面见证。 概括说来,留学主要有以下几大好处: 1. 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难得的好机会:现代社会的信息已经非常发达,你可能觉得在媒体、互联网上可以了解到发达国家的一切,但是这种想象与你实际在国外生活是两码事。留学生活会极大地开阔你的视野、真实体验多元文化,并且有助于你以更全面的眼光理解人性和社会。 2. 学生可以在国外学到先进的知识和经验: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无论是科技思维,还是人文关怀,社会生态等都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出国留学为学生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为提升实力,缩小与先进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产业差距提供了可能。 3.积攒人脉:出国留学的人主要包括三类,即富二代,学二代,官二代。而这三类人群都是处世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紧要,稀缺资源。 4.增加就读名校的机会 :走近大师,体验真正高水平的教育。毕竟好的学校,厉害的人物,大多还是集中在少数几个欧美国家。这一点可以在中国大学在世界上的排名看出来。 5.培养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精神: 出国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自己支配金钱的能力,这些都对以后的工作以及适应社会,非常重要。 6.更强的竞争后劲: 近年来的大学生扩大化,研究生泛滥化的现实让不少毕业生毕业即失业。这种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不少国内的学生不得不以很低的起点加入就业大军。而至少目前的现实是:如果有留学经历,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会更强些,且能够拥有一个较高的职业起点。 7.提高外语水平:对大部分人来说,直接处身于外语国度,应该更容易学习、理解并接受西语系语言及文化。 8.移民海外的机会: 很多人希望移民、未来去国外发展,留学拿一个海外学位无疑是一个极佳的跳板。如果学生是在当地完成的高中或者本科,移民和就业的机会要大很多。 另外,单就看我另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各位20+正教授 ( 二十多岁的正教授(研究员)是如何炼成的 ) ,就知道差距了---要知道,这些超年青教授,百分之九十五都具备出国留学经历。另外,像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如院士,长江学者,各知名高校校级领导,各大公司高层,高管,也多半都具备出国经历,这些或许也能反映出一些留学的优势所在。 然而,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是以一定历史背景为前提的。之所以现阶段呈现出如此之多的海外牛人,正是源于上世纪以来,国内国际各方面差距的扩大化。而要想减少差距,缩短距离,必得经历‘洋为中用’,‘吸精纳粹’的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这种差距在缩小。也可以预计到:随着海归精英的回国化,国内社会的逐渐进步化,出国之路会平坦化,平民化。而这种‘深造’的简易化,简单化,将会造成成才的艰难化,低效化。少了像以前那样的艰难求学路,当然也会少了像以前那样更能作出成就的非凡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社会市场化进程中,出现了很多铜臭味,物质富裕的同时,人的精神境界却在不断的下降。少了建国初期穷苦时的单纯,实在,敦厚。多的,是在物质追求中的欲求不满,过份计较得失。当官的,追求的不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如何向上爬。做学问的,追求的不再是解决科学问题,而是如何获得更多经费,如何发表更多的PAPER应付项目结题,如何申报各种名头的奖项,来增加自己的名望,增厚自己的口袋。社会各层结构已经不像社会主义初期那样,怀揣理想。有的,只是现实,和个人主义。所以,我觉得海归,最重要的,不是带回多少文章,不是带回多少人脉,而是带回诚实而真挚的心,纯朴而简单的科研,社会风气。平等博爱互助团结的民族力量。来改变这个社会,让它真正做到和谐,进步。和谐,是爱的奉献,而非获取。 扯远了,言归正传吧~ 有人把留学好处概括为“三步曲”:学会一门外语,取得一个洋学位,在国外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外面的世界真的那样理想美好吗?每个孩子都适应异乡生活吗? 很多学生家长未出过国,对国外真实情况并不了解,更多看到的是美好光明的一面。为了实现儿女留学梦或者说实现父母为孩子设计的未来蓝图,不惜拿出所有积蓄甚至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但是,海外求学之旅充满着曲折与艰辛,由此带来的孤独、郁闷与艰难,也只有身处其境才能感受到。青少年的生活观、自立能力、自控能力尚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影响,出现一些问题。如染上不良的生活习惯,被坏人引诱吸毒、赌博、同居。结果家长花费大量金钱,孩子们反而染上恶习。在很大的学习、生活压力面前,中学生尚未成熟的生理、心理,不够丰富的阅历和经验都难以应付异乡的环境,且他们普遍多为独生子女,缺乏独自生活的能力、勇气等,这些制约了他们在学业上的发展。 所以,学生出国一定要有一个缓冲阶段。中国人应在国内打好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础之后,再到西方国家学习,把中国基础教育和西方先进技术融合在一起。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个性发展全面、有创造力和合作精神、能独立探求知识的国际化人才。怎样才能科学合理地解决低龄留学带来的诸多问题呢,这就需要认真思考并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明确的是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拿文凭,成移民,而是为了学习中国缺乏的文化,追求国外高品质的名校留学,培养思考及实践能力等以弥补互补中国教育方面的不足。 第二,要明确低龄留学存在的问题 :从低龄留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中小学生一般在六、七岁至十六岁左右,他们不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心智也未成熟。由于他们年龄太小,而国外学校的自由度又很大,很容易造成他们情绪和心理的困扰,造成人格发展的缺陷,易有忧郁感和失落感,行为上容易出轨。并且往往可能学不到多少东西,反而荒废了。很多学生出国后经常逃课,疯狂购物等等,严重耽误学习以及浪费金钱。另外,留学时寂寞是也很不容易克服的。 第三、要明确留学的费用花消问题 :美、英、加、澳等国在发展中国家大量招收学生,收取昂贵的学费。在英、加等国甚至有一些专门招收外国学生的学校,瞄准中国这座“金矿”,并形成了大量以此为中心的野鸡大学及灰色产业链。这种高花销,低回报甚至无回报式的留学,伤财,伤时,误人,误国。另外,现在出国留学的人员太多,有些国外的学校为了收钱,已经开始大批量招收中国留学生,这就对教学质量和教学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回国后的就业问题最近也是争议很大。 对此,我的建议是: 出国,是有必要的,前提是:自己外语好,独立能力强,有吃苦耐劳精神。而且要去,就去好学校(最好排名前五十,前一百,但当然,我们追求名校,追求卓越,但并不能盲目迷恋名校的光环,以此耀武扬威。名校头衔是空的,能吓住一部分人,但真正踏实有用的,还是自己的勤奋努力,上进之心。哈佛剑桥固然吸引人,我们应该向此看齐,以此为目标。但过份痴迷并拿名头压人,唬人,就给它的光辉抹了黑。海归的贬值,也正是由于那些虚假的赝品,或不实的半成品,装模作样,弄神弄鬼,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而造成的),师从名导师,不只是盲目的追求文凭,或paper,Impact Factor.去除拜金欲,抛开私心,做个比较纯粹的人(我承认,我自己达不到这种境界,惭愧)。不建议那些花着重金,自费去一些野鸡大学攻读各种没实际内容的课程。对前途发展真的一无好处,这也是为何海待存在,为何海归起薪3000的主要原因。真正的海归,是经得起考验,有份量,有未来,有价有市的。也是很容易辨别的。 当然,出国是费时费力费钱的活儿。投资回报率不一定会达到预期水平(单看最近《非你莫属》《职来职往》中各海外求职者的情况就略知一二了)。不必说各种出国考试,像托福雅思GRE动辄上千的报名费,单就各种辅导资料费,培训费,出国材料申请费,国际长途话费,入学申请费(有的还会有面试费)之类的,就不是一笔小数目的。 我就有很多同学,很聪明,成绩很好,PAPER很硬,可就是没太多经济基础,以致于根本就不敢考虑出国这门子事,从而丧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 说起来,这其中其实就蕴含着诸多的不等。要知道,固然天生的确是有聪明笨拙之分,但尔等以为此差距并非太大。往往出现的是,后天资源环境的不对等,所产生的 ‘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穷一时,弊一世’的情况,以及由此引发,所造成的逐层递增,级联放大效应 。 总归说来吧,希望父母们在对待教育问题,别盲目,别盲从,一味的追求跟风,扎堆,可能会事与愿为,弊害迫深的。孩子们呢,端正心态,放远眼光是很有必要的。多多追问下自己的内心,自己适合什么 ,擅长什么,独立性如何,自学能力如何。。。 是为言,共进~ 附: 我的留学所感,所想(之浇水篇) 目前“海归急剧贬值 留学生回国起薪3000元”
15683 次阅读|30 个评论
取消高考真的会让当官的有钱的占便宜吗?
热度 1 ailincnj 2013-3-10 23:01
3月7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开人大会议时表示,目前高考还不能取消,取消了是“当官的有钱的占便宜,穷人占不到便宜。” 本人完全不能同意袁所持的观点,恰恰是高考保护了少数人的利益。高考伊始,起到了好的作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屏弃了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开后门的弊病,促进了教育公平,起到了积极良好的效果,我们这代人很多都是高考的受益者。但时今天,不难发现实行高考已经是弊病多多,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但是,当权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也有点不思进取,让这种制度长期固化下来,会有害于中华民族。 取消高考真的会让有钱人占便宜吗?在现今状况下这句话是对的,一定会让当官的有钱占便宜。但作为教育部长说此话应该脸红,这是一个什么社会制度,你们不是口口声声为人民吗?怎么建立的社会公平那样不堪一击?我们真的没能力建一个公平的受教育制度吗?关键是你们愿意不愿意去做。为什么不让南方科技大学去尝试?在有经验后全面推行。 现实高考的弊病:(1)地域不公。北京、上海比别的地方低一大截,不敢统考。各省分数线也有差异,还有那些以各种手段加分的当官的、有钱的。(2)所有的人用一个标准衡量,不利于挑选人才。(3)使各个大学千人一面,没有特色和差异化。(4)进校敲门砖,入校后淘汰难上难。(5)实行点招(单招还是认可的),在分数面前并非平等。(6)最关键的是摧毁了年青的一代又一代中学生健康,让父母择校掏空了口袋。 (7)还有很多很多,一时难以列举,让大家补充…… 取消高考必须要做的事情:(1)大学必须去行政化,校长应由选票选出,党委不干预一切行政事务。(2)大学应由董事会或教授委员会来决策。(3)建立各大学的自主招生制度。(4)有严格的监督和制约机制。(5)借鉴西方大学先进的经验,让有名牌大学试点先行,然后全面推广。 2013.3月于南京
2135 次阅读|3 个评论
研究生全自费看得见之利和看不见之弊
热度 24 lvnaiji 2013-2-9 16:35
吕乃基 近日,研究生全自费一时成为舆论特别是高教界热议的话题,科学网自然参与其间,众说纷纭。 概括起来,看得见之利主要有: 显而易见,政府少掏一笔钱。现在这笔钱由研究生自己掏了。政府实际上“不差钱”,只是现在打算把这笔钱投向他处,如学前教育。政府在高端教育少掏钱,这一点或许是教师和科研人员反对的焦点。 研究生由某种大锅饭改为一定程度上的竞争,这一点或许是考生,尤其是经济上较为困难者反对的要点。 此外,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一段时期硕士研究生过度扩招和缓解硕士研究生就业难。(http://news.sina.com.cn/c/2013-02-09/123126245587.shtml ) 以上两点,各方大致已经摆明了观点。 此处主要探析,一项新政出台之后可能引发的潜在的弊病,以防而后走偏了路。 1. 竞争如果发生在宏大的时空背景,如一个国家甚或全球,十余年或更长,竞争者之间大概可以相安无事,一般不致发生激烈对抗。然而在一个相对狭小的时空环境(同校同系同专业甚至同一个导师, 3 年之内,同室操戈),研究生互相竞争,可能会影响合作和同学关系,扭曲师生关系。在特定情况下,会置导师于两难的尴尬局面。为此,宜制定可操作的细则。例如,新政——自费 + 奖学金——宜兼顾效率与公平;前者基于能力,后者考虑经济条件。 2. 在竞争的压力之下,如果没有更严格的措施,已经在高校和研究机构“蔚然成风”的学术腐败有可能愈演愈烈。 3. 研究生院及“有关部门”的工作内容和压力会陡然增加。 4. 由谁来管理和支配奖学金,其中的权利和对权力的监督便凸现出来。作为直接当事者的研究生不仅应具有一席之地,而且应具有相当的权重或话语权。 5. 研究生自费,在整个高等教育中或可理解为某种意义上的“顶层设计”,必将对高校格局、本科评估等产生深远影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必要未雨绸缪。
个人分类: 教育|6324 次阅读|60 个评论
教学中过于强调兴趣的作用或将有害
热度 18 陈龙珠 2013-1-27 10:51
刘进平老师新作 提到了教学中学生是否有兴趣的问题。现将在其文下的讨论稍作修改和补充后留存于此,抛砖引玉。 (1)理工农医学科,与文史学科,学习方法、人才培养和以后的研究过程,或有显著的差别! 鲁迅弃医从文,在那个特定的时期,获得了瞩目的成功。但若反过来,他是弃文从医,结果将会如何呢?钱钟书当年听课不认真,他后来成就的领域是数理基础坚实/实验技能高超都很重要的非文科吗? (2)一门课学过了,即使很久没用,但当时在大脑记忆中还是留有痕迹的:今后一旦遇到相关问题再去查阅资料,其被理解的程度,我的体验,比从未学过的,相对地会快速而准确一些的。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主要体现在,兴趣会引导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能注意知识的细节,并有所思考且或能够形成自己的一些看法而印象更深。但是,不能由此否认没兴趣的学习无用。 (4)由有兴趣的学习获得的知识,若日后在很长的时间不被应用的话,照样也会逐渐变得模糊起来的。但在哪一天真正要使用了,也得在复习和尝试中前进,或许只是回忆、恢复起来快点而已。 (5)有无兴趣,与一个人当时的知识及其价值趋势判断有关。而一人的这类评估和判断又是会随时间而变的。因此,一个人对学科体系之内的知识获取做出过早、过偏的选择,很可能会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交学费的。 我的第一篇正式发表的铅字文章(1983年浙大学报学生优秀论文专辑),是1982年度浙大学生科技竞赛一等奖的征文,那是我在本科学习《水力学》课过程中,在老师指导下对明渠水流提出的一个简便计算图表。但之后至今,我从未在水力学方面从事专业的科教工作,那时的这个兴趣,狭义地说后来有用吗? 小结:科学发展到现在,任何学科的前进,都必须基于既有的广泛知识之上,这是学习的一大基本任务。 兴趣会因人因时因事而变的,它与偏爱相随 。因此,要警惕过于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而对广大学生产生有害的误导。 另外,有杰出成就的人之年轻时候求学和成才之路的故事,不乏包含修饰甚至虚假的成分,是不能全信的,更不能轻易地去仿效。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4612 次阅读|26 个评论
行家分析转基因作物的不确定性及其风险(附国际文献)
热度 1 蒋高明 2013-1-3 20:00
谈到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问题,挺转专家不容公众质疑,其最大的理由是公众不懂,只有他们懂,只有他们能够当裁判。公众质疑转基因安全性,就是恐慌,就像当年义和团看见铁路一样害怕,像照相机刚问世的时候,有人担心照相会吸血一样可怕。然而,公众期待他们给科普的时候,三言两语之后就是推销转基因,迫不及待心情充满文章。挺转专家说媒体误导了转基因方向,中国人如果不吃转基因就是全球笑话,可他忘了一条,几乎所有质疑转基因的文章是不会被主流媒体尤其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发表的,倒是鼓吹转基因推销转基因的大有人在,从土舟子到洋舟子,从记者到院士,从国外商业公司到中国高级官员,都再背书转基因无害转基因是大救星的神话(所有转基因动物安全实验都是国外商业公司提供的,中外转基因媒体和转基因鼓吹手们都在重复他们的谎言),难道还嫌宣传得不够吗?至于转基因的利弊问题,我们还少听到来自转基因行家的分析,因此,下面的文章就难能可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683ce0102edvi.html 附:一片乱象 ——转基因作物的不确定性 SMACs 引言 转基因生物,国际上称基因改造生物(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GMOs ),或者基因工程( Genetically engineered, GE )作物。从第一个转基因生物出现,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几年。最早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然而美国人没那么爱科学,直至 2008 年美国一项民意调查仍显示有近一半的人很少或根本没有听说过转基因食品 。可是在中国转基因食品推广赶上了网络时代,我没有数据,但我相信不知道转基因食品的人口比例会低得多,因为连超市里的油品导购都会给老太太推荐 “ 非转基因 ” 这个卖点。中国人重视吃的文化恐怕也是原因之一。转基因这个词似乎大家都很熟悉,以至于在网络上引起大大小小的论战,现实中则有人去质问力主推广转基因水稻的张启发教授的学术会场。其实正如三聚氰胺奶粉一样,中国老百姓很多都是被迫成了 “ 科学家 ” 。食品安全的红灯四处闪烁,老百姓对此真的已经很紧张。农业部究竟有没有做过实际调查, 为什么还要在天平 “ 让人不放心 ” 的那端继续加码? 我个人关注转基因食品大概就是那次 “ 扰乱会场 ” 事件后才开始的。从普通生物研究者的身份来讲,当时确实认为一些参会者问了些与会议主题无关的问题,然而从现在看去,若我在场,恐怕也会问一些有关食品安全方面,而不是具体的转基因操作方面的问题,因为,它实际上已经走出了实验室,并且希望走得更远。我也不会大骂什么 “ 汉奸卖国贼 ” ,只想看看张教授们的无害推广是不是那么确凿。 “ 自然之美 ” 学生物的人多半都挺热爱自然的,有时看到一棵树、一只虫、显微镜下一个细胞、一个囊泡、一个折叠得看似扭曲其实有型的蛋白质都可能会出神。稍微深刻一点,会发现每一个 生物大分子,无论是它的形状、结构还是它的运作方式,其有序性简直无法用言语表达 。我相信,大多数决定长期从事生物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的人至少在其学生时代一定是体会到了这种 “ 自然之美 ” 的。否则,我猜想他很难十年八年天天对着显微镜、离心机、电泳仪、试剂盒、 EP 管等等这些无聊东西的。对那些看到却难以表达,却又想要表达的自然之美,才是人去研究的真实动力。 自然之美也是神秘之美, 研究者看到一些现象想要解释它们,此时充满孩童般的好奇。但若从自然之美这个角度去看待现在的转基因,就好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肖像画,被小孩子用带有颜料的水枪喷去 … 。 实验室会用转基因技术表达一些特定分子,看它被表达或被抑制后对细胞的影响。相对于过去用药物造成的刺激,这种方法使研究更接近分子水平,而不是细胞或亚细胞水平。然而从微观角度来看,说过去的技术不精确,是因为药物分子虽然看起来只产生了某个特定的现象,但却可能是改变了胞内整个内环境的结果,检测到的分子变化结果有可能是间接产生的。现在,利用基因技术(表达或者抑制基因)所产生的结果,它看起来更具针对性、更直接。然而,这可能也只是现在的研究者自认为的。它看似更加精确,但并不一定如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亚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还会进一步到亚分子水平、原子水平,并了解到分子间或分子内复杂的相互作用。 科学的发展决定了所有现在能够看到的都并不是人类认识的极限或者边缘,现在的精确就是未来的粗陋,甚至可能是根本的错误。 理论上 谁来判断安全? 虽然外源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已经是生物研究中非常成熟的技术, 但是研究者很少有人关心它有什么安全问题,因为它局限在实验室中,并不向公众或环境释放。 使用这一技术通常都是用于研究某个具体基因或者产物的功能, 生物学真的很难或者说尚没有从理论上证明这种转移对于细胞、器官乃至个体是绝对无害的,更缺乏那种间接影响(比如通过食物链或者通过影响生态环境而对人产生影响)的研究,因为,实验室做转基因的操作并不是探讨其安全性这个目的 。 1983 年烟草成为第一个转基因植物, 1994 年第一个转基因植物西红柿商品化,而 2006 年才开始,相关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的文献报道陡然增加。然而直至 2011 年,有人统计那些认为转基因食物安全的文献绝大多数来自与转基因作物商业推广直接相关的生物技术公司( “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most of these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by biotechnology companies responsible of commercializing these GM plants ” ) 。更为奇特的是,生物技术公司实际上又同时充当着转基因安全性研究学术仲裁的角色。前美国农业部生物学家罗杰 · 比奇(转基因食品开发先驱) 2011 年在接受《科学美国人》采访时承认 “ 有些公司指出,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使用,过去 20 年来已经有过许多学术研究,它们不是不够完善,就是实验设计存在问题。结果,对这样的研究进行后续调查的许多其他科学家浪费了大量精力。 … 公司有理由担心一些学术研究的质量,觉得在这些情况下他们得不偿失。 ” 。若你是生物学研究者,会认为由商业利益获得者证明安全,并阻止或者仲裁学院派的安全调查这样的情况还属于正常的科学研究吗? 转基因的安全性在理论上并不成熟 Windows 系统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我不是 IT 行业的,想问下在座的哪位有能力根据自己的需要改进 Win 7 系统的某个你希望的表现?令生物研究者头疼的是, 生物的基因并不像计算机的程序或者子程序那样呈现 “ 模块化 ” ,在程序间依靠简单逻辑关系来运行。或者也可以说, 生物基因编码的程序,人类还无法清晰其中的 “ 逻辑 ” 。 基因的调动依赖环境信号的变化,一个信号往往会涉及多项胞内活动的变化。这样,一个生物性状往往由多个基因决定 ,同时,其中的每一个基因又参与着另外一些性状的调节。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如果你想要获得 Win 7 的某个表现改进,找到该子程序相应的代码,用人设定的语言书写,执行,只要不是死循环的逻辑,系统就不会崩溃。然而 要改变生物的某个性状,则需要让整个网络同时对变化做出反应 。如果做不到同时反应,则或者这个单独的改变无法保留,逐渐自行消失,或者网络的某个重要节点被迫超出调控范围,细胞癌变或死亡。在多细胞生物中,当发生变化的基本单位 —— 细胞达到某个数量,就会出现症状,机体也就表现生病了。 在正常机体内,各基因都是受控表达的,而人工转入的基因是不受控的 。 比如,有的转基因支持者认为转入的基因仅个位数量,而植物基因成千上万,不会对植物的基因组产生很大影响。这种说法有理由被怀疑是否做过相关实验。 植物基因数量虽多,但并不会同时表达,而是受控表达, 一个细胞里有 “ 沉默的绝大多数 ” 。然而为了表达效率以及易于检测等目的,人工转入基因的拷贝数通常比植物基因组高两三个数量级,而且带有为提高表达效率的通常来自慢病毒或噬菌体的强启动子,这就使得无论是基因量还是蛋白表达量,这个人工基因及其产物都是不可能被忽略的。如果真可以被忽略,基因改造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也就随之消失了。 转基因支持者经常提及该技术的 “ 精确 ” , 然而学习多年生物学,体会最深的就是没有什么生化反应可以用 “ 绝对 ” 来形容。它们往往是不完全的 、处于某种平衡的和可逆的。我们假设一个精确的反应每一步 99% 的反应物可以变成产物,那么当五个步骤以后,终产物的精确性就只有约 95% 。由于生化反应都必须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如果没有高效的酶催化,生化反应甚至无法发生。所以, 决定生化反应精确性的就是酶 。它们是一些具有催化功能的特殊蛋白质。酶至少由两个功能结构域构成,它们是带有识别特殊标记或结构的识别区,及结合后具有催化功能的结构域。由于既识别序列又识别空间结构,所以酶识别底物具有高度专一性。 但是酶分子并不是刚性的,它们可以通过一些可变区来调节与底物的契合程度。 从而酶识别的通常不是某个分子,而是某类分子。由于蛋白分子有这种即能紧密结合又具有可变性的特点,在细胞中那些需要精密度越高的催化过程,往往会有越多的蛋白分子或功能亚基形成复合体,来完成一项工作。比如负责 DNA 转录的 RNA 聚合酶 II 就是由多个亚基组成的大分子,其中仅有一个催化单元,而其它部分大概都是为了保证转录的准确性。说这么多只为表达一个观念, 生物反应不是 “ 一加一等于二 ” 这种简单机械化的形式,这决定了生命体既能生存,又能对新环境做出适当调整。简单来说,生化反应不存在百分之百的精确。 从理论上分析, 基因表达( expression )这个过程本身是一个多点受控的过程,跨 物种转基因其实包含着一个明显的假设 —— 两个物种之间共用相同的转录、翻译、密码、修饰等机制 。 然而实际的情况要复杂得多,物种差距越大,所使用的这些机制差距就越大,怎么可能保证精确? 做过转基因,应该知道真核生物的基因经常无法在工程细菌中正常表达,比如包涵体的产生,表达的蛋白没有 获得正确的折叠,不能形成天然的聚合形式等,请问这些是为什么?而在真核生物中,由于可变剪切( alternative splicing )、可变多腺苷酸化( 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 )及 RNA 编辑( RNA editing )的存在,已经证实 一个基因有可能通过不同的剪切方式而表达出多种蛋白 。 来自原核生物苏云金芽孢杆菌的 cry 基因,由于带有一个伪装的 “开关”(启动子,一段容易被聚合酶识别的核苷酸序列 ),插入真核生物后也会被当作真核生物基因对待,在理论上至少有三个问题产生: 一是它本身插入的位置,是否会因为上、下游核苷酸而产生移码突变,造成启动子失灵或终止子失灵;二是这样无数段人造基因插入是否会破坏植物基因组结构,使原有基因产生错误表达?从而产生不希望的甚至有毒害的物质?三是更间接的,由前所述细胞组分的网络关系,这些外源蛋白是否会对细胞的正常代谢造成很大的影响,增加或减少次级代谢产物而不适于人类食用? 这一理论上的可能性,将直接否定在讨论转基因食品安全时被采用的所谓 “ 实质相同 ” 这个原则。事实上这些可能性最近已有代谢物组学、蛋白组学和基因组学的研究(合称 omics )所证实。例如,根据 2010 年发表在 EJEAFChe 的数据, 转 cry 基因后大米与非转基因对应物种二维电泳有约百分之十几的蛋白点不能对应 。基于蛋白组学变化而认为需要对转基因食品重新评估安全性的观点还有这篇文章 。除了蛋白组分,转基因作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如几种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也会出现很大差异,反营养物植酸无显著差异 。 正是由于人们有这样的担心,新的转基因品种正在研究将转入的基因处于 “ 受控 ” 的表达下。比如利用愈伤组织特殊的启动子代替病毒来源的启动子,或者利用叶绿体蛋白等的启动子使得 Bt 毒蛋白不在作物的可食用部分中表达。以及,减少使用带有抗生素抗性的筛选标记等。这样,看起来危险性就小了许多。但是,之所以将受控二字加引号, 是由于转基因应用在理论上未解决的问题,所担心的除了毒蛋白的表达外,还包括转基因本身在理论上充满不确定性。 “转基因作物与杂交育种安全性相似”——你在安慰自己吗? “转基因食品的危险性不高于传统育种”,我不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我看到的第一篇关于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综述,作者得出的就是这个结论,因而我也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我认为将转基因与杂交育种等同或者认为"升级"的,应该先去复习一下关于等位基因(allele)的概念了。 首先,自发突变可以说这是作物进化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是否想过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哪种自发突变的比例要高一些?为什么? 其次,自发突变的机率是根据基因某个可检测位点突变的最终结果而得出的,而突变的最终结果是指在纠错机制作用以后的结果。被转入真核生物的基因没有相应的纠错机制,如果算突变机率,则被转入的这段基因的突变机率将高于基因组的其它部分。所以在相同突变诱导的条件下,则转基因作物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增高; 第三,传统作物的突变要成为性状改变,需要等位基因的“双重决定”,而转基因作物突变就可以影响性状,因此 转基因作物的突变不确定性将远远高于传统作物。理解这一点可以参考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在突变率上的差别。因此,若考虑突变,则转基因作物的不确定性更应该高于传统育种 。 你确定,能有多确定?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几大基本差别,除了膜系统,其物质、能量及信息代谢都有很大的不同。除了理论上的,实验中那些工具酶能 100% 切干净吗?转基因后 SB 结果找不到两个相同,甚至相似带型的样品(如图一) 。若是 “ 精确控制 ” ,则相同的实验条件、相同的目标基因、相同的方法,相同的细胞材料,为什么没有相同的结果? 转基因后通过抗性标记筛选,只看目标蛋白,可以说“目不斜视”,到最后排除了可能表达的无关或者有害蛋白吗? 2011 年才查到几篇蛋白组学研究的结果,均发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差异蛋白的鉴定、测序及毒理学分析等,到现在为止没有看到。 图一( Figure 2) Bt 毒素的毒理学理论: 在谈 Bt 对哺乳动物有没有害之前,先了解下 Bt 毒素对所谓 “ 目标生物 ” 的作用机理是什么。我先直译一下这段 “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 bacteria produce insecticidal Cry and Cyt proteins used in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different insect pests.... The 3d-Cry toxins are pore-forming toxins that induce cell death by forming ionic pores into the membrane of the midgut epithelial cells in their target insect. The initial steps in the mode of action include ingestion of the protoxin, activation by midgut proteases to produce the toxin fragment and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primary cadherin receptor. The interaction of the monomeric CrylA toxin with the cadherin receptor promotes an extra proteolytic cleavage, where helix alpha-1 of domain I is eliminated and the toxin oligomerization is induced, forming a structure of 250 kDa. The oligomeric structure binds to a secondary receptor, aminopeptidase N or alkaline phosphatase. The secondary receptor drives the toxin into detergent resistant membrane microdomains formingpores that cause osmotic shock, burst of the midgut cells and insect death. Regarding to Cyt toxins, these proteins have a synergistic effect on the toxicity of some Cry toxins. Cyt proteins are also proteolytic activated in the midgut lumen of their target, they bind to some phospholipids present in the mosquito midgut cells.” Bt 细菌产生杀虫 Cry 和 Cyt 蛋白,用于不同害虫的生物防治。 ...3d-Cry 毒素是成孔蛋白,可以通过在目标昆虫的中肠上皮细胞膜上形成离子孔道导致细胞死亡。作用形式的开始步骤包括摄入毒素前体,由中肠蛋白酶激活成毒素,并与初级钙黏蛋白( cadherin )受体反应。单体的 Cry1A 毒素与钙黏蛋白受体作用,促进进一步蛋白水解,蛋白域 I 的阿尔法螺旋消失,毒素形成寡聚体结构,大约 250kDa 。寡聚体结合第二个受体,氨肽酶 N ( APN )或者碱性磷酸酶。第二受体将毒素导入耐去垢剂膜微区,形成孔道,造成渗透压 shock (这还真难找个合适的中文词),涨破中肠细胞导致昆虫死亡。就 Cyt 毒素而言,这些蛋白对某些 Cry 毒素有协同效应。 Cyt 蛋白在目标中肠腔中也有蛋白水解活性,它们可以与蚊子中肠细胞的一些磷脂结合 。 补充: 1. 需要说明的是在对昆虫的毒理学研究中,发现 Bt 蛋白受体 Bt-R1 、 BtR175 等,均来自昆虫, 属于钙黏蛋白样受 体( Cadherin-like receptor )。而 哺乳动物中大量存在不同类型的钙黏蛋白 ,未知是否能够参与 Bt 蛋白的细胞毒性功能,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很少。 2. 在 Cry 蛋白的毒性作用中,最关键的并不是 Cry 蛋白与 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囊泡 (BBMV) 的结合,而是结合钙黏蛋白样受体后,促进了 Mg 2+ 依赖的信号途径,从而使得细胞死亡。非特异性地,如 Cry1Ab 蛋白寡聚体与脂筏结合不能产生细胞毒性 。 3. 关于 Cry 蛋白对目标生物肠道细胞的毒理学研究并不完善,发现钙黏蛋白样受体及氨基肽酶 N ( APN1 )受体都是近些年的工作。并且不同 Cry 蛋白,比如 Cry1Ab 与 Cry1Ac ,尽管序列相似度很高,但却可能通过不同机制作用目标昆虫的中肠细胞 ,不同受体对不同 Cry 蛋白的亲和力不同。 4. 到现在为止我仅仅看到一篇报道涉及 Cry 蛋白对哺乳动物小肠上皮细胞的实验,说 Bt 蛋白不影响小肠上皮细胞的膜完整性 。这篇杂志影响因子不到 1 。 但也就在这个实验中,证实了 Cry 蛋白可以与牛、猪的 BBMV 的结合。 看看数据,与昆虫肠道的 BBMV 结合量差别很大吗?(图二) 图二( ) 综上, 在已看到的资料中, Cry 蛋白一定会与哺乳动物小肠细胞接触, 但是毒理学研究却呈现不同的理论。一是受体 - 信号理论,即 Cry 蛋白结合受体后,由受体导致 Mg 2+ 依赖的信号途径,激活胞内凋亡信号,从而杀伤细胞;二是成孔 蛋白理论,即 Cry 蛋白本身,由受体促进水解,成熟蛋白寡聚,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造成渗透压 shock 。 也就是说,对于Bt蛋白,即使对于目标昆虫的作用机理,目前也呈现完全不同的解释。 我真的觉得很悲哀,怎么能这些毒理学内容都没有研究透,就敢拿给人吃呢? 这就好象我们常说食盐吃多了也有毒性一样,可是食盐的毒理学理论清晰,造成电解质平衡的破坏可以通过相应的方法防治,而 Bt 蛋白呢?完全不同的作用方式,就意味着根本没有相应的解毒方法。最好的方法只能是远离,接触越少越好。 有了以上毒理学研究的认识,现在来看转基因专家们宣传的 Bt 蛋白理论上的 “ 三道防线 ” : 第一, “ 哺乳动物肠道细胞没有受体 ” 。请看上面的毒理学研究, 钙黏蛋白( cadherin )、碱性磷酸酶,哺乳动物肠道里没有? 实际上,你得问,哪种细胞没有钙黏蛋白?哪个组织没有碱性磷酸酶?同一蛋白家族的成员,其序列相似度可以很高。 再看细胞的耐去垢剂微区,这是近十几年内的发现,细胞膜并不是平均分布的,上面大量存在耐去垢剂的被称为 “ 脂筏 ” ( lipid rafts )的膜结构单元。 大量功能蛋白都是通过这种细胞膜上的集中、寡聚在脂筏中从而发挥功能的。 那么,哺乳动物哪种细胞没有脂筏结构? ; 第二,不耐胃蛋白酶、但是耐胰蛋白酶。可是,看看中国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黄昆仑实验室怎么证明 “Cry 蛋白易被降解 ” 的? Cry 蛋白量与酶液浓度比是 1:19 。试问你平时吃饭的时候,胃里的蛋白与消化酶量比是这样的吗?实际上, 饲喂动物的实验已经在粪便里发现了 Cry 蛋白 ,这说明什么呀?第三,煮熟了就没事? Bt 蛋白热稳定性超强, 100 ℃ , 60 分钟不会降解 (图三) 。变性蛋白当然还存在致敏性可能,更何况,你怎么知道它们没有可能突变成了高温下仍然具有活性的蛋白,如 RNAase ;以上 “ 三道防线 ” 排除了什么不确定性? 图三( ) 动物实验的不确定性 大量动物实验没有发现 Cry 蛋白的急性毒性作用,而同时,又统计出了对肝肾等器官的不确定性影响。就在 最新发表在《欧洲环境科学》的一篇综述中,总结了 19 项给哺乳动物喂食商品化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的动物实验研究中,计算出对雄鼠肾 43.5% 的干扰系数,对雌鼠肝脏 30.8% 的干扰系数 。另外一项欧盟委员会组织的 90 天动物(大鼠)喂养中国提供的转基因大米实验,与非转基因的对应大米(来源种)做对比,未发现总体健康问题,得出结论是 “ 未发现有害影响 ” ,同时,出现肾上腺 15% 、(雄鼠)睾丸 10% ,(雌鼠)子宫 19% 等器官重 量, WBC (白细胞数)下降 15% 等显著性差异 。在 90 天大鼠喂食转雪花莲植物凝集素大米的实验中,也发现小肠显著性增重 10% ,肾上腺增重 10% 等显著性差异 。在黄昆仑实验室验证 Cry1C 蛋白毒性的小鼠实验中,仅仅灌胃 15 天,未发现急性毒性影响,但是雌鼠显著性肝脏增重 18% ,肾脏增重 14% 。但我其实并不能采纳黄昆仑教授实验室的这个结果,因为它存在明显的低级错误(见下文)。 即使这些实验中,其它多项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大鼠整体生命体征也没有发现有害影响,但这能得出这几种大米 “ 安全 ” 的结论吗?能给人吃吗?这仅仅是喂食三个月的实验而已。最终, 这些实验统一的结论是,这种亚长期动物实验并不足以证明人长期食用的安全性 。 研究者不会出错吗? 人都是有可能出错的,研究者也不可能不出错。甚至,由多人把关的事情也是会出错的。研究转基因的人不会由于人为错误而给消费者健康带来危害吗?这种 “ 意外 ” 若发生在与中国转基因作物安全监督直接相关的单位,那应该说老百姓想不担心都难。例如,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健康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黄昆仑教授实验室 2010 年发表的关于 Cry 融合蛋白安全评估的论文 , “Table 1” (表一)出现了明显的计算错误,使得与 2009 年相似内容的论文 比较,其对应数值相差十倍。 这是已经发表的论文,可以说明所有相关人的疏忽。这当然是只是意外,而且并不一定产生实际的影响,可是,谁能肯定没有其它意外了? 现实意义 实验室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际上会根据推广的范围而放大最微小的不确定性。 农业生产如果真的要将转基因作物的风险降低到让人放心的程度,须严格执行 case-by-case (逐案地)审查认证,每一批种子从实验室到种子公司都不但经过了转基因的安全测试,还经过了不同田间条件以及环境胁迫条件下的测试。要确定是否有基因变异,是否产生任何有毒害的副产品,以及完善的标签、跟踪体系。虽然看到书面上的转基因作物的国家管理规范与此相近,但我相信 若真严格这样执行了,该产品的最终成本不会低于有机农作物 。 那么,食用转基因作物又有健康风险,味道又不该比它们的非转基因对应种有什么改善,实际上又不增产(没找到 “ 增产基因 ” ),转基因特性还会退化,还会产生超级杂草或者耐药害虫,几年后不一定能够减少除草剂或杀虫剂的用量,使用抗虫蛋白还可能伤及其它昆虫而造成生态失衡 … 这些是看得见的,还有看不见的,比如会不会制造出了超级细菌或者加速了病毒进化,给人造成间接伤害 (病毒的起源和进化伴随着高等生物的进化,但至今仍不清晰具体机制 ) ?人与食物之间是否存在 “ 共同进化 ” 等很多问题。我实在看不出现有转基因技术用于食用农作物生产有多少好的意义。农业是中国的国之根本,决不能有任何短视趋利的决策,中国农业伤不起啊。转基因的好处真的能不让人考虑这些吗? 食品安全是管理出来的 当问及“ 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发放是否意味着允许商业化生产? ”时,我们看到中国农业部的回答是 “ 发放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并不等同于允许商业化生产。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转基因水稻和玉米获得安全证书后,还要根据国家品种审定法规的规定,首先进行严格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达到标准的才可获得品种审定证书。之后,相关种子企业还要通过严格审核才可获得转基因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方可进行种子生产经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转基因粮油等主要作物的品种审定不同于普通作物品种审定,有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必须在严格可控的条件下进行。 ” 然而, 2011 年 11 月 15 日,欧盟贸易信息网披露欧盟加强对 来自中国 的大米产品的控制,因为检查到 未经批准的转基因大米 。还说从 2006 年起就已经检测到了 。以前听说绿色和平组织在国内超市中检测到了转基因大米,说实话我曾怀疑这些 NGOs 的检测资质。但现在,连欧盟委员会都说多次检测到了,那就真得问问我们的农业部了, 是承认说了谎还是承认监管不力?现在的问题是,出现任何一个回答都无法不让人担心另外一个问题,你们贴的“转基因”或者“非转基因”的标签还有用吗? 面对具有不确定的转基因食品就好象蹦极,当有人拿给你有关绳子的生产厂家资质、材料说明、生产工艺、测试证明、使用方法等,并且他自身从不说谎,资质没有污点 ... 现在,你可以试,也可以不试。但是,如果有证据证明他说的话并不那么可信,你是否还愿意一试? 食品安全就是管出来的。 美国是转基因作物生产大国,但绝不是消费大国 从实际转基因成分(转基因作物的蛋白或基因成分)的食用量来说, 美国最大宗种植的转基因玉米、大豆都大量出口,国内用于榨油、生物柴油、糖浆、酒精或饲料,人几乎不会吃到大豆蛋白,很少玉米蛋白 。 根据USDA油料作物统计,美国人几乎不会吃到大豆蛋白(无论直接食用还是来自豆粕,十年食用统计量均为0) 。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 FAO ) 2007 年统计,按人均计算, 玉米只占美国年人均总蛋白提供量的 1.50% 。占谷物蛋白提供量80.41%的小麦没有转基因品种上市,而作为“whole food”的转基因食品在美国寥寥无几。而 中国人食用油料作物蛋白最多的是大豆,占油料作物蛋白提供量的 74.47% ,占总蛋白提供量的 3.94% 。 中国进口大豆已经占市场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大部分为转基因大豆。 中国人喜欢吃豆制品, 若转基因大豆进入中国豆制品加工环节(农业部宣称没有),则国人接触可能有害蛋白的平均量仅此一项就将高于美国人均,更别说倘若推广转基因水稻的种植了。 在看过一些主流媒体的宣传数据后,你是不是想当然地以为美国人吃到的转基因食品一定比中国人多?这正是美国商人以及代表商人利益的美国政府所希望的。 对转基因的现行标准能判断什么? 1. “实质等同”原则回避了所有对可能有害物质的质疑,发给 GMOs 一张张合法身份证,转而需要消费者提供“有害”证明。这样,尽管从基因理论上转基因工程漏洞颇多,但由于生物体本身具有一定容错和修复特性,要获得产生有害物质的直接证明却并不容易。 正如吸烟,不会发生急性系统性毒性,不会马上就出现什么症状,即使在“吸烟有害健康”被普遍认可的今天,人类仍然无法证明吸烟与某种疾病有必然联系;人类发现其中有致癌物质是在吸食烟草几百年之后。同理,利用慢病毒或噬菌体等启动子制造的人造基因,是否会产生新的人工病毒 ?利用抗性基因筛选的人工基因,是否会造就超级细菌?外源基因随机插入真核生物基因组,是否会打乱其信息系统,产生已知或未知的有害成分?这些尚未被明确证明。但可以证明转基因作物无论是基因组还是细胞组分,确实发生了改变。人其实只要没看见吸完烟就死的人,就不会全面禁止它,更何况烟草业对国家税收很有利; 2. 未检测到有害物质,可能是因为没有适当的检测方法 。中国“特产”地沟油也未建立检测有害物质的统一标准 ,请问你会担心吗?担心什么呢?若按照与支持转基因食品相似的逻辑——无法证明地沟油有害,相反它有“降低成本”、“节约能源”等等好处,市场上也更便宜,你有什么理由反对它?; 3. 更“经济”、更“健康”。 反式脂肪酸(氢化植物油)在食品工业中是合法的,也是曾被认为 “ 经济 ” 、 “ 健康 ” 而推广使用了三十年。直到十多年前才发现吃它毫无好处,反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几率,不利于健康 。但即使如此,食品工业中也并不是完全禁止使用,而只是减量使用,建议消费者少吃; 4. “高科技”的发明。 农药 DDT 也曾是明星发明 ,不但使得粮食增产,还能治疟,直到发现它非常难降解,甚至会在人脂肪细胞中聚集,有明显致癌作用才被禁止。此时,已经在许多地区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害; 这样的例子很多,人在开发新产品时总是很自信,比如核电站,然而根据墨菲定律, “ 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 而且,转基因食品,尤其是主粮所涉及面太广,一旦发生发问题,受害者将难以估量。 国际上对安全不确定性的判断 根据 EPA 参考剂量( Reference dose, RfD )的介绍 : 由于存在一定阈值的概念及在大多数严格实验案例中并不存在相关某个特定化合物的绝对安全 , 科学上使用不确定系数( Uncertainty factors, UFs )来代替安全系数( Safety factors, SFs ) 。以十倍因子“ 10H ”表示普通健康人群中不同敏感度的差异;当不能使用人类接触或人类接触数据不足时,使用动物得出的长期实验值需要一个十倍因子“ 10A ”以考虑动物数据扩展到人的不确定性;当使用亚长期的动物实验扩展到人时,使用十倍因子“ 10S ”代表亚长期 NOAELs 扩展到长期 NOAELs 。“ MF ”是另外一个附加的 0-10 的不确定系数, MF 需要对科学不确定性的专业判断,比如对多种不同物种测试全部结果的完整性的判断。 MF 的缺省值是 1 。其中, NOEL ( No observed effect level )与 NOAEL 的差别是,如实验中未发现统计学上的差异,则为 NOEL ;若发现统计学上体重的微小变化(比如 2% ),器官重量的微小变化,与对照组组织病理学上的细微可分辨性,肝中酶水平的微小升高等。虽然可观察到,但不认为具有生物学意义,既被定为 NOAEL ;当这些相关差别比较大(比如 20% ),既被定为 LOAEL 。各自所使用剂量差异通常至少有 5 倍。 可以看到,虽然 UF 与 SF 在数值上可以是相同的,但其中所包含的科学性却是不同的。 当使用 NOAEL 时,因为研究是基于动物的亚长期( subchronic duration )实验,因而: UF =10H × 10A × 10S = 1000 RfD = NOAEL /(UF × MF) 根据 EPA 公布的哺乳动物毒理学研究数据 ,喂食兔子 31 天所得的 Cry1Ab 蛋白的 NOEL 为 Cry1Ab 0.06 mg/kg/day ,根据以上公式,不确定系数( UF )计算得 1000 , MF 按照 1 计算,则其参考剂量( RfD )应为 0.06 u g/kg/day 。以人的体重为 60 kg 计,则参考剂量为 3.6 u g/day 。转基因大米 KMD1 含有 15 mg Bt toxin/kg 。一人一天估计吃一斤米饭( 500 g ),按一斤米可以做出两斤米饭计算,则吃下的米为 250 g ,即0.25 kg。理论上其中 Cry1Ab 蛋白含量为 15 × 0.25=3.75 mg ,即 3750 u g/day 。高于上面计算的参考剂量 3.6 u g/day 三个数量级,与做实验时喂食兔子所得出的 NOEL 相当。即, 如果浙大的这种转基因大米获得推广,则从动物的短期实验到人的长期食用,没有留出任何不确定系数考量 。 回归自然 首先,没人反对转基因的实验室研究,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拎得清楚科学和技术,以及工程之间的关系。我总觉得,知道得越多越能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以及研究与推广的差别,虽然它们总是被放在一起说。尚在实验室中搞研究的,比如弄个 “ 大头兔子 ” ,给猪转人基因之类的事情,只要没有走出实验室,这些科研可以是一种乐趣; 其次是科学用于工程应用,比如转基因用于蛋白类药物生产,比如胰岛素、抗凝血酶等, 与此类似的还有生物工程的方法生产抗生素 。这里会被人使用的不是被转基因的整个细菌或者细胞,而是经过分离提纯的多肽、蛋白或大分子,其纯度可以很高。比如注射胰岛素,总没人会把表达胰岛素的工程细菌拿来注射吧?蛋白分子就是一种化合物,并没有其它化学分子,所以它们应该很安全,所能产生的作用就是这一种化合物可以产生的作用。 可是转基因用于农作物,人们吃下去的就不会是个别某种蛋白或 DNA 分子,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混合物。转基因育种时非常微小的不一致、不精确,在实验室中或许没有问题,甚至都难以发现,但是,当它工程化以后,这一点最微小的不一致就会被按照工程规模而放大。 转基因技术就其本身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生物的基因研究才是充满未知的科学 。 不推广转基因技术在粮食作物中的应用,根本不会影响转基因技术在基因或其它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反对转基因技术用于粮食作物的生产,与反对基因研究无关,也并不是反对转基因技术在所有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现代人在忙碌和高效中生活,经常会希望自己能够回归自然。然而我理解回归自然的境界不是回到茹毛饮血,也不要再提什么手机、电脑, 回归自然是让所有技术应用符合人体自然的需要,这才是回归自然的真实涵义 。就如人体工程学一样, 人造的产品最大限度地契合人体的需要,是对工业产品较高的要求 。我真看不出现在的转基因食品符合这样的要求,换句话说,到目前为止,它们都还不是在为消费者考虑。 我反对现在的转基因主粮,其实是因为它们现阶段的技术含量太低,这是不是与你看到“高科技”的宣传不同? 或许有一天,当农作物的基因研究足够成熟,检测方法更加细致,转基因操作可以使得安全的外源基因放在可控的位置的时候,我会支持以改造等位基因的方式,或在足够相近的物种间的基因转移,使农产品获得更高的产量或更好的口味等。 现在推广的产品,首先技术含量太低,其次让人看到更多的是资本和利益的驱动以及赌博的心态。而所有乱象最令人担心的,就是由于很多研究者、推广者都有这样的心态,转基因农作物早已经四处推广,我们可以做的仅仅是默默统计从未出现过的奇怪流行病是不是越来越频繁光顾 … 你的关注重点放在哪里? 当科研走出实验室之后,它就不再是一个纯科学问题,而是所有涉及人群都可以说说的事情 ,并不一定非得属于某个专业。转基因食品就目前为止我是反对的,尤其是对转基因主粮,这会使得中国人接触可能有害物质的几率远远超过地球人,而给自己留的不确定系数远远低于地球人。其次,我并不反对你吃。虽然如果出于私心我应该鼓励喜欢的人多吃,这样可以验证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不确定性。但是出于对同宗同祖的一点善意,还是要提醒转基因食品尚处于安全性验证阶段, 国际组织从来也没有就转基因作物的普遍安全性做任何注解,需要各国政府自行逐项研究 。 已获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可以说是正式进入人体试验阶段,人吃有害没害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即使我能够证明以前你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乐观和自信是盲目的,也并不影响你选择它。 Reference: 1. Biotechnology (New Poll Results Since Last Revision of Online Analysis) 2. Domingo, J.L. and J. Gine Bordonaba,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safety assessmen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Environ Int, 2011. 37 (4): p. 734-42. 3. 《环球科学》 2011 年第 5 期 . Available from: http://112.125.50.168/html/benqimulu/2011/0429/17311.html. 4. Licatalosi, D.D. and R.B. Darnell, RNA processing and its regulation: global insights into biological networks. Nat Rev Genet, 2010. 11 (1): p. 75-87. 5. Kun Xue, B.L., Jing Yang, Dayuan Xue, THE INTEGRATED RISK ASSESSMENT OF TRANSGENIC RICE: A COMPARATIVE PROTEOMICS APPROACH. EJEAFChe, 2010. 9 (11): p. 7. 6. Batista, R. and M. Oliveira, Plant natural variability may affect safety assessment data. Regul Toxicol Pharmacol, 2010. 58 (3 Suppl): p. S8-12. 7. Jiao, Z., et al., Unintended compositional changes in transgenic rice seeds ( Oryza sativa L.) studied by spectral and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coupled with chemometrics methods. J Agric Food Chem, 2010. 58 (3): p. 1746-54. 8. Qiu, C., et al., Production of marker-free transgenic rice expressing tissue-specific Bt gene. Plant Cell Rep, 2010. 29 (10): p. 1097-107. 9. Soberon, M., et al., Pore formation by Cry toxins. Adv Exp Med Biol, 2010. 677 : p. 127-42. 10. Zhang, X., et al., Cytotoxicity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Cry1Ab toxin depends on specific binding of the toxin to the cadherin receptor BT-R1 expressed in insect cells. Cell Death Differ, 2005. 12 (11): p. 1407-16. 11. Soberon, M., S.S. Gill, and A. Bravo, Signaling versus punching hole: How do Bacillus thuringiensis toxins kill insect midgut cells? Cell Mol Life Sci, 2009. 66 (8): p. 1337-49. 12. Shimada, N., et al., BACILLUS THURINGIENSIS INSECTICIDAL CRY1AB TOXIN DOES NOT AFFECT THE MEMBRANE INTEGRITY OF THE MAMMALIAN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AN IN VITRO STUDY. In Vitro Cellular Developmental Biology - Animal, 2006. 42 (1 2): p. 45-49. 13. Cao, S., et al., Safety assessment of Cry1C protein from genetically modified rice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s of PR China for a new food resource. Regul Toxicol Pharmacol, 2010. 58 (3): p. 474-81. 14. Paul, V., et al., Degradation of Cry1Ab protein from genetically modified maize (MON810) in relation to total dietary feed proteins in dairy cow digestion. Transgenic Res, 2010. 19 (4): p. 683-9. 15. Xu, W., et al., Safety assessment of Cry1Ab/Ac fusion protein. Food Chem Toxicol, 2009. 47 (7): p. 1459-65. 16. Seralini, G.-E., et al.,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safety assessments: present limits and possible improvements.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urope, 2011. 23 (1): p. 10. 17. Schroder, M., et al., A 90-day safety stud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rice expressing Cry1Ab protein (Bacillus thuringiensis toxin) in Wistar rats. Food Chem Toxicol, 2007. 45 (3): p. 339-49. 18. Poulsen, M., et al., Safety testing of GM-rice expressing PHA-E lectin using a new animal test design. Food Chem Toxicol, 2007. 45 (3): p. 364-77. 19. 卫生部再征地沟油检测法 此前 5 方法均不能奏效 . Available from: http://news.qq.com/a/20111013/000083.htm . 20. Virus . Available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Virus 21. Barnes DG, Dourson M. Reference dose (RfD): description and use in health risk assessments. Regul Toxicol Pharmacol, 1988, 8(4): 471-86. 22. Bt Plant-Incorporated Protectants, October 15, 2001, Biopesticides Registration Action Document . http://www.federalregister.gov/articles/1997/10/10/97-27012/notice-of-filing-of-pesticide-petitions . 23. http://www.fas.usda.gov /psdonline/psdDownload.aspx. 24. http://faostat.fao.org/site/368/DesktopDefault.aspx?PageID=368#ancor. (如有错漏敬请指出)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3283 次阅读|1 个评论
儿子出国的利与弊
热度 6 liushangqing 2012-1-30 14:43
近日, 在我的强烈要求和安排下,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将要来澳洲阿德,和我一起呆半年再和我一起回国。我一边忙着给他联系学校的NAP(new arrivals program),一边心里也在打鼓:到底他出来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利:在这边可以有一个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希望他能把英语好好学习一下。 弊:在国内小学四年级下半年的课程全耽误了,我怕他回去后补不回来,会影响他升学。 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是许多年轻人出国时遇到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吧?我好矛盾,希望老师们和朋友们给我支招,谢谢!
个人分类: 孩子教育|4257 次阅读|18 个评论
有利必有弊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1-9-10 08:03
--- 十八天的惊与喜( 12 ) 蒋继平 2011 年 9 月 9 日 八月 12 号下午, 我们按计划来到了昆明, 在当地接待单位的安排下, 我们住进了滇池国际花园大酒店。 我们一家四口住两个房间, 我和儿子住一间, 太太和女儿住一间。 到了昆明后, 从 13 号开始, 一直到 16 号晚上, 都是由昆明市政府和当地的一家旅行社安排的一系列活动。 所有的行程安排都是非常紧凑的。 13 号早晨, 昆明市市长张祖林接见了我们全体同学。 晚上以仇和书记为首的昆明市委大多数成员都来接见参加这次云南生态考察活动的全体成员, 并共进晚餐。 从 12 号下午开始, 太太,儿子和女儿就开始感到身体不适, 主要是肠胃不适服,拉肚子。 他们的状况是在我的预料之中的, 所以,我在回国前就到家庭医生那里要了一种防治拉肚子的药。 我一方面提醒他们吃药, 另一方面与他们分析造成这种病状的原因。 我的分析结论是, 这是卫生标准上的差异造成的。 太太平时在美国对卫生的要求特别的高, 不管是厨房, 还是卫生间和其他房间, 都要保持十分干净, 几乎一尘不染。 她对我和孩子们在卫生方面的监督是很严格的, 我们每天回到家她都要我们先洗手才能碰家里的东西。 为此, 我经常不小心“犯规”,也经常与她在这事上发生争论。 我的论点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的,我对她说:“必要的卫生习惯是应当的, 也是对健康有好处的,但是, 凡事都有一个“度”的问题。任何事情走向极端以后, 必然产生相反的效应。您这样做, 居然一方面减少了我们被感染的概率, 使我们平时很少有接触有害微生物的机会, 因而, 很少生病。但是,长期以往, 也使我们体内的免疫系统逐步失去活力, 因而,体内的自然免疫力就会自动地减弱。 从长远来看, 我们会慢慢地失去适应社会大环境的能力, 这对我们并非是好事。” 我的理由是科学的, 所以,现实生活也反复证实了我的解释是正确的。 比如说, 我们有时参加宴会或者出去吃餐馆, 回家后, 太太总是会觉得肠胃不适服, 而我就没有这种反应。 在昆明的 4 天中, 太太的身体一直不好, 以至于一些关心我们的人, 认为太太的身体很虚弱。 其实, 她的身体还是不错的, 在美国很少生病, 只是免疫系统的功能很低, 自然抵抗力很差, 一碰到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就会生病。 由此使我深切体会到, 有利必有弊。 这是一个宇宙法则, 适用于任何方面。 在与一些同学交流时, 谈到这个话题, 他们也有同样的感怀。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4568 次阅读|2 个评论
傻瓜才认为“三峡工程利弊现在难下结论”
热度 1 zbt92 2011-6-24 15:44
文 / 水博 文 / 水博 最近,关于三峡的争论非常激烈,有网友给我推荐一篇文章问我的意见如何。看过之后,我只能告诉网友,只有傻瓜才会认为“三峡工程利弊现在难下结论”。因为道理非常明显,一个工程建成之后,它的利弊都摆在那里了。尽管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可能会对它做出不同的解读,但是,客观事实只有一个。如果一个重大的工程建成了并且已经运行了多年之后,却还有人说利弊难下结论,我只能说这个人的脑子有点问题。 现在社会上关于三峡的争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共同认定的客观事实有不同的理解、看法。另一类就是对客观事实(或者事实的起因)的认识存在着分歧。这一点也不奇怪,即使在世界的范围内,对于水电大坝的生态环境利弊争论,从来都没停止过。但是,同时任何一个国家同样都没有停止过大坝的建设和使用。为什么呢 ? 因为,任何大坝的防洪、供水、发电和航运等作用,本质是上都是它的生态作用。至于大坝对水生生物、陆生生物影响的评价,则是相对的和因人而异的。有些取决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水平,有些则取决于各利益相关方,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的一种博弈。 事实上,任何水电大坝的作用都一定是利大于弊的,如果某个大坝不能做到利大于弊,那么这个大坝无需争议,一天也不能存在下去。就像我们的三门峡大坝,建成之后连蓄水都不敢蓄。如果不能成功地改造,只能被拆除掉。三门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因为这是对水电大坝利弊的客观判断的结果。在客观事实面前,不可能会再有争议。而三峡大坝以及埃及的阿斯旺大坝的局面则完全不同。因为它们和世界上所有的水电大坝一样,都能发挥正常的防洪、供水、发电和航运等作用,所以,它们的利大于弊是一个客观事实。然而,出于政治的需要,某些人、某些利益集团又不想让这些客观事实得到社会的承认,于是就编造出来的三峡大坝和阿斯旺能够大坝严重破生态环境的舆论,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例如,由于某些炒作的结果,阿斯旺大坝的成功防洪作用,曾经被全世界广泛的理解成缺少了一年一次的洪水泛滥,土地失去了营养物质的补充,因此造成了生态灾难。我记得访问阿斯旺大坝的时候,有一位当地居民气愤地问道。有没有愿意自己家每年都被大水淹一次的傻瓜?三峡建成之后尽管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还是有人指责它的泄洪还是加剧了下游的洪水灾害。遭遇干旱三峡加大了水库的泄水,但是,还是有人要指责,是三峡的蓄水造成了下游的干旱。 对于没有水利知识的普通人来说,这种说法也真有一定的欺骗性,可能会想当然的以为,水库在上面蓄水了,流下来的水肯定就减少了。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水库不可能总是在蓄水,蓄完了水之后,它总还是要把水放出来的。而三峡的蓄水是在去年汛末。它蓄的是去年的洪水,而今年以来三峡一直处在放水的阶段。 事实胜于雄辩,没过几天,长江流域旱涝急转,三峡蓄水导致干旱的谎言立刻被揭穿。此时此刻,有人为谎言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狡辩。有的迷信的解释是三峡大坝动了龙脉,所以,龙王爷生气了必然要有旱有涝。也有的开始狡辩说“三峡工程利弊现在难下结论”。言下之意,无非就是说虽然说三峡大坝导致了干旱的谎言已经被事实否定了,但是,三峡大坝的罪责并不能洗清。当然他们还有些理论根据,那就是“蝴蝶效应”,一个蝴蝶的翅膀都能引起一场飓风,何况是一个大工程,引发什么问题都是有可能的。 为了掩盖造谣诬蔑三峡大坝的谎言被事实无情揭露的尴尬,一些人就开始假装疯魔的说什么“三峡大坝已经建成,现在无论如何争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都不可能改变既成事实。即使是‘弊大于利’派能够用铁一般的科学事实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我们也不可能把三峡大坝拆掉。”。我说这是在放屁。三门峡建成后由于泥沙淤积的弊大于利,所以,立刻就必须停止了蓄水进行改造。当年的毛泽东主席都已经表态了,如果不能改造三门峡(利大于弊),必须把它拆掉。谁告诉你说弊大于利“也不可能把三峡大坝拆掉”啊? 这位装疯卖傻的家伙接下来的“利大还是弊大,除了需要有水利、地质、气象等诸多学科的专家来研究外,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说法,就更是在掩耳盗铃的欺骗。表面上看,这位人士似乎是一个不迷信专家说法的明白人。但是,实际上三峡建成蓄水发电已经 8 年多了,难道 8 年多来还没有过时间的检验、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吗?难道三峡大坝也能像这位装傻的同志一样,假装闭上眼睛睡 8 年大觉? 这位诬蔑三峡的人士一面假惺惺说什么“我对水利、地质、气象等科学统统是门外汉‘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就常识而言,我对任何‘无影响论’ ” 都持怀疑态度。”。但同时又说“会议在指出三峡大坝的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开始全面发挥的同时,也指出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就无可辩驳地说明,三峡工程存在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不以任何水利专家的主观充分论证为转移。”。 我想请问这位认为“三峡工程利弊现在难下结论”的先生,你怎么自己犯起糊涂来了?到底有没有谁说过“无影响论”啊?我很奇怪,如果一个工程建了以后居然是白建,没有产生任何影响。那我们大家岂不都成了傻瓜了吗? 不容否认,三峡的防洪功能去年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拦蓄了超过 1998 年的特大洪峰。三峡的供水作用也非常突出,今年大旱期间以来为下游补水近 200 亿立方米,对缓解长江中下游的灾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于,三峡的生态环境影响,不仅是有利有弊的。而且绝对是利大于弊的。否则这个大坝就不能继续运行,必须向三门峡一样立即改造或者拆除。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我们对三峡大坝的评价不能是孤立的。一方面,因为世界上并非只有三峡一个大坝,而是已经建有成千上万座大坝。无论是大坝的生态环境作用还是它的生态环境影响,都不会仅仅体现在三峡上。另一方面,我们也只有一条长江,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一个没有三峡大坝的长江将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所以,评价三峡建成后长江所发生的变化,我们必须要与其他国家的大坝建成后的情况进行类比。 根据联合国 2007 年对全球的 50 个国家的调查统计发现,水库大坝的建设的程度与这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完全成正比。也就是说水库大坝建设多的国家和地区,不仅经济发展水平高,而且,生态环境好、地质灾害少。也就是说水利工程的利弊到底如何,国际社会早就有了“时间的检验、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具体内容可参见:《水电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与作用》一文。 http://www.hydropower.org.cn/info/shownews.asp?newsid=5050 参考文章《三峡工程利弊现在难下结论》 2011 年 06 月 23 日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苏文洋 昨天看新华社报道,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持续干旱以及近期部分地区发生剧烈的旱涝急转等极端气候事件,再度引发了各界对三峡工程的利弊之争。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表示,三峡工程并未改变流域高空天气形势。 蔡其华主任是三峡工程 “ 利大 ” 派。他认为,从天气成因来看,造成天气事件的主因是从地面到约 5500 米 之间高空天气形势的变化。三峡大坝高仅 185 米 ,相对于 5500 米 来说是一个微量,不至于对长江流域高空天气形势产生影响。部分地区大旱属降雨特枯年份发生的自然现象,与三峡水库无关。大型蓄水工程由于水面蒸发可能使得水库周边地区湿度有所增加,这对干旱而言属正面效应。 三峡大坝已经建成,现在无论如何争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都不可能改变既成事实。即使是 “ 弊大于利 ” 派能够用铁一般的科学事实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我们也不可能把三峡大坝拆掉。况且,现在还没有足以证明 “ 弊大于利 ” 的科学事实。利大还是弊大,除了需要有水利、地质、气象等诸多学科的专家来研究外,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 在大坝已经建成,主建的 “ 利大派 ” 水利专家们早已经取得无可改变的根本性胜利、决定性胜利之后,不妨放下身段,降低调门,与反建的 “ 弊大派 ” 各方面专家一起讨论大坝建成后已经出现的和将会出现的各类问题或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我们应当承认,不管三峡工程利有多大,也不可能对地质、气候的改变及其他方面不发生一点影响。三峡工程上马前的论证无论怎样充分,论证终归是论证,论证并不能替代科学实证。建成后的大坝,仅仅是科学实证的开始。毛主席说: “ 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 利大还是弊大,要等很多年才能有结论,或许我们这一代人都看不到这个结论。但影响是不用等那么多年的,今后就会陆续出现,甚至已经出现。 5 月 18 日 ,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会议在指出三峡大坝的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开始全面发挥的同时,也指出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就无可辩驳地说明,三峡工程存在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不以任何水利专家的主观充分论证为转移。   我对水利、地质、气象等科学统统是门外汉, “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 。就常识而言,我对任何 “ 无影响论 ” 都持怀疑态度。而且,就宣传效果而言,我赞成对水利的影响由水利专家主讲,对地质的影响由地质专家主讲,对气候的影响由气象专家主讲。水利专家出面讲对地质、气候有无影响,难免给人以越俎代庖之嫌。我的常识告诉我,倘若在我们家楼顶放一个小水库,首先要考虑楼的承重以及楼的地基及地质层变化。其次,楼的局部地区气候也会发生小小的变化,至少会比现在凉快。 185 米 高的大坝,累计拦蓄洪水 260 多亿立方米,不会对地质层产生巨大压力吗?水面提高百米以上,相对于造成极端天气事件的主因从地面到约 5500 米 之间高空天气形势的变化固然是一个很小的微量,但是亚马逊河畔的一片森林被砍伐后,气象学家发现改变了当地的降雨状况,大树难道不比大坝更是从地面到 5500 米 之间高空 “ 很小的微量 ” 吗? “ 魔鬼在细节中 ” ,气候的改变可能就在这个 “ 很小的微量 ” 。请中国的气象专家研究一下这个 “ 很小的微量 ” 对三峡气候的影响,说不定能够拿一个诺贝尔奖之类的大奖
10997 次阅读|5 个评论
可爱,可畏的‘三峡‘
ChenFengIUE 2011-5-22 17:06
本人未曾去过三峡。 学生阶段曾读习过刘白羽的《长江三峡》,现在,除了对文章还留有些许记忆外,便是对于三峡本身美的遐想。 随着,个人成长,开始关注时政,当然就包含着三峡水利工程的修建,蓄水,发电的过程,以及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对此 的争论。尤其是,2006年川渝大面积的持续高温干旱,以及随后的2008年汶川地震,使得对于‘三峡工程’的利弊争论和反思,进入又一次的高峰期,在此期间,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应的缓解和应对策略。 而最近一次,高层的会议,让我们不得不深深思考和关注‘三峡’的话题。 据 新华社报 ,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会议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 后面的一句话所包含意思很模糊,有为以前工作中存在的可能问题的开脱之嫌。 然而,在目前的情形下,应该明确各种潜在的灾害风险,好好考虑合理的补救措施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1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广州日报:转基因作物:福兮,祸兮?
蒋高明 2010-4-12 16:08
蒋高明 4月11日,《广州日报》B1版《发现》栏目以整版篇幅报道了转基因争议的最新进展,包括国内外有关信息。这是笔者根据记者采访稿件转发的博文,文章原稿8500字,发表时略有删节,这里发表的是经笔者修改过的原稿。如读者了解发表的最后版本,可从下面的网站查找: 本文来自: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0-04/11/content_926807.htm 本专题撰文 记者 许珍 1983年,人类历史上第一例转基因作物在美国问世; 1994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晚熟西红柿在美国入市; 1996年,转基因作物开始大规模种植; 2009年底,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我国一 跃成为世界上首个批准主粮转基因种植的国家; 2010年,两会前夕,全国百余名学者联名上书,要求农业部收回安全证;两会期 间,数十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反对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种植;就在美洲和亚洲为转基因所着迷时,欧洲却对其表现出抗拒和冷漠。去年全世界 共种植了约1亿3400万公顷的转基因作物,其中欧盟只占不到10万公顷。 围绕转基因一题,全世界范围内来自各个领域的赞许声、反对声不绝于耳。转基 因作物,究竟是新时代植物界科学怪人,还是人类科学昌明的硕果? 众生喧哗中,且让我们的大脑留出独立思考的空档,从转基因作物的基因链这最 细微处着手一探其虚实究竟 何谓转基因? 打破物种界限的基因杂交 (鱼和番茄、水母和花卉联姻?)经常听说转基因,你知道究竟什么是转基因吗?首先,开动你的大脑,猜猜 以下例子是真是假? 案例一,鱼和番茄可以杂交,你听说过吗?为了使容易受冻减产的番茄更加 抗寒,研究人员将鱼体内的某个产生抗寒作用的基因植入番茄基因链中,如此这 般创造出新品种的耐寒番茄。 案例二,水母拥有独特基因,即便深处漆黑的大海,依然可以熠熠发光。聪明的 科学家将水母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花卉类植物或小老鼠体内,神奇的变化发 生了,黑暗中会发光的花朵和老鼠由此诞生。 以上看似奇思妙想的超级魔法,在转基因技术的支持下,完全属实。 由此,可知,转基因技术,指的就是将一个基因片断从一种生物体中分离出来, 通过修饰后导入到另一种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而就转 基因作物而言,就是针对特定目标,通过遗传基因工程方法,把生物体表达特 定形状的一个基因,转移到植物基因组中去,并相应地使植物表现出特定形状。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植物病毒研究室主任李华平教授对记者解 释说。如果不通过转基因这种技术手段,植物无法通过自然方法获得所需的特定 性状。 如果结合具体实例,你会发现转基因其实并不神秘。例如,最近被舆论推到风头 浪尖上的转基因水稻,就是将对某部分昆虫有毒性的Bt毒蛋白基因转入水稻原有 的基因组,使水稻得以呈现出对这部分昆虫的抗性。据李华平教授介绍,这种转 基因技术最早应用于棉花,近年来开始应用于转基因水稻研究。 毒蛋白,听上去就令人胆寒,加入毒蛋白基因的稻米能吃吗?人们不禁要问 。针对疑问,李华平教授解释说:转基因水稻之所以比普通水稻能防部分昆虫 的侵袭,是因为这部分昆虫肠道中有另一种可以和毒蛋白结合的蛋白质,当昆虫 咬噬水稻时,两者蛋白发生作用,从而产生毒杀作用。人类胃和肠道中没有这种 蛋白,这种毒蛋白对人就没这个作用。 那转基因和杂交又有何区别呢?我们知道,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一 粒神奇的种子赋予世界对抗饥饿的力量。那么转基因水稻和杂交水稻是一回事吗 ?答案是相似,却不相同。关键在于杂交的两个物种是有亲缘性的,转基因的两 个物种则可以超越物种的界限。杂交是两个有亲缘关系的物种,通过花粉授粉 ,再通过遗传的方式把两个物种的基因组融合到一起,形成新的物种。物种与物 种之间必须是亲缘关系较近(同种),才有杂交的可能性。李华平教授介绍说 。而转基因生物则突破了物种的局限,甚至可以是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基因转换。 此外,从基因交换的角度说,两个物种杂交基因组的交换是大片段的,成百上千 个基因一起组合交换。而转基因,则是只转一个目标基因。由于杂交作物物种之 间交换的遗传物质太多,好的基因和坏的基因合而为一的基因联锁打不开, 常常需耗时十年、数十年,甚至一生之久方能获得所需性状的优良品种。这也 是传统杂交育种的最大弊端。。相比之下,转基因则是针对特定基因进行转换 ,目的性更强。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 全世界大部分大豆是转基因大豆,广州市面上水果型木瓜90%为转基因品种。 转基因农作物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规模种植以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 。由于转基因作物在抗病虫害、抗旱、增产、便于田间管理等方面表现出优良形 状,使一些转基因作物颇受商家青睐,到2009年,全球25个国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 面积已超过1.34亿公顷。 目前,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美国, 其次是巴西和阿根廷。在部分 作物上,转基因品种的市场占有量惊人。比如,世界大豆产量的77%来自转基因作 物,世界棉花产量的48%是转基因的,转基因玉米和油菜的比例分别超过25%和20%。 在国内,据国内唯一申报转基因木瓜种植项目的负责人李华平教授介绍,目前广 州市场上水果型小木瓜90%以上为转基因木瓜。 据李华平教授介绍,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都属于第一代转 基因作物。2005年以前,由于转基因技术的限制,在进行物种间转基因操作时除 了目标基因之外,同时需要向受体内转入一个标记性基因,目的在于便于研究者 从受体中选出确实具备目标性状的品种。第二代转基因技术则大大突破了第一代 的局限,物种间进行基因转化时,不再需要标记性基因帮忙,而是只需转将一个 目标基因转入受体即可。但第二代转基因作物进行商业化种植尚需时日。 高科技带来高收益,在实践中,转基因技术定向攻克技术难题的超凡能力的确为 原生农作物增添了抵抗能力。拿广州人常吃的水果型番木瓜来说,据李华平教授 介绍,这种作为水果食用的番木瓜起源于夏威夷,个头较小,一斤左右,糖分较 高,也较本地品种更易受番木瓜黄斑花叶病毒病的侵害。而病毒主要通过蚜虫传 播,如果露天种植这种木瓜,很难抵御蚜虫的叮咬,或致粒果无收,除非用大棚 种植的方法加以防御。1994年,几乎和世界转基因研究同步,李华平教授带领研 究团队,从番木瓜黄斑花叶病毒中提取目标基因复制酶基因,配合另一个作 为标记基因的抗卡拉霉素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方法转入番木瓜。木瓜再感染病 毒时,病毒基因和复制酶基因结合,从而使植物启动降解机制,把原来的病毒降 解掉,实现基因沉默,使植物表现出对病毒的抗性。李华平教授详细其原 理。如此经过基因手术的转基因番木瓜,植株不发病,果上没病斑,外表看 起来光溜、漂亮,口感和原生品种无异,自然惹人喜爱。1994年投入研究,2006 年投入市场,目前转基因木瓜广东市场占有率高达90%。 转基因作物高产、抗病的独特本领对部分传统品种冲击巨大。其中,最典型的要 数转基因大豆来了。由于转基因大豆产油率高,品质高,成本低,比普通大豆又 便宜很多,自然颇受各大油厂的欢迎,我国东北的大豆种植业也因此受到很大冲 击。 转基因之疑 质疑一:超越自然力的东西能吃吗? 你接受转基因食品吗?记者对身边人进行随机调查后发现,人们对待转基因农产 品通常有两种态度,多数人自然的反应是不懂,也不敢吃,原因很简单,不是 自然出产的东西,能吃吗?另一种声音则表示接受和赞同。科技在进步,地 球环境在改变,农作物也需要根据环境变化进行基因改良,实现增产增收,用科 技减少农民负担。记者发现持后一种观点的被访问者通常是理工科背景且学历 较高。 转基因农产品是否安全,始终是百姓最为关心,且迄今为止争议最多的话题。 反方:敬畏自然 小心入口 尽管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对部分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颁予了安全证书, 但是国内一些学者、专家、民间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质疑却不绝于耳。2009年 底国家对三种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种植的许可更是引发社会各界激烈的论争。综合 反对方普遍观点认为,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他们并不反对转基因技术,但是 却反对将转基因作物进行商业推广种植。 在他们看来,转基因作物毕竟是实验室中被改造过的生命 ,过去亿万年来从未在 地球出现过,将来亦不可能通过自然进化的过程出现。大自然有自己繁衍生息的 节奏和规律,而转基因作物横空出世,打破物种界限,打破进化节律,在高产、 高效的表象下,带给人类的是福,还是祸?当吃着转基因食物成长的人们尚未老 去、尚未离世,谁能确保这些违背自然的食物真的如此安全?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对于转基因作物始终保持审慎的态度,对于 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持反对观点。他表示,关于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这一敏 感话题,虽然可能不会像专家担忧的那样可怕,但也绝对不像有些专家声称的那 样:虫子不能吃,人可以放心吃,普通人需要吃转基因稻米657年才可能 吃出问题来。 迄今为止,已有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挪威、奥地利、瑞典 、比利时、芬兰、德国等国科学家,证明转基因食品对实验动物、人体和生态环 境具有多种潜在不利影响。蒋高明说。 蒋高明研究员对记者表示有资料显示,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作为食品进入市场, 对人体会产生某些毒理作用和过敏反应。比如,转基因作物通常插入特定的基因 片段以表达特定的蛋白,而所表达蛋白若是己知过敏原,则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例如,为增加大豆含硫氨基酸的含量,研究人员将巴西坚果中的2S洁蛋白基因 转入大豆中,而2S洁蛋白具有过敏性,导致原木没有过敏性的大豆对某些人群产 生过敏反应,最终该转基因大豆被禁止商品化生产。 蒋高明还举出另外一个例证:2002年,英国科学家进行了转基因食品DNA的人体残 留试验,有7名做过切除大肠组织手术的志愿者,吃了用转基因大豆做的汉堡包之 后,在他们小肠肠道的细菌里面检测到了转基因DNA的残留物。 然而,尽管如此,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食品1994年才出现在市场上,蒋高明认为 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能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逐渐表现和检测出 来。  正方:转入水稻的Bt毒蛋白基因对人体而言只相当于一个蛋白质 据李华平教授介绍,我国对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有严格规定,转基因作物从研究到 获准进行商业化种植需要经过5个步骤层层把关,方可获颁由各个领域专家组成的 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颁发的生物安全证书。这五个步骤是研发阶段、中间试验 、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最后才是颁发生物安全证书。 对于人们关心的安全问题,李华平教授认为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涉及几方面问题 ,一是转入受体的目标基因是否安全,二是转入的基因不能是抗营养的因子,三 是转基因操作安不安全。 就第一点来说,目标基因不能有致敏原,不能对人体造成危害。以转基因木瓜为 例,研究人员将复制酶基因和抗卡拉霉素基因同时转入木瓜,复制酶基因是一种 植物病毒,不会产生任何蛋白质,蔬菜叶片浓淡不均,或者黄叶都是植物病毒感 染,听上去是病毒,实则人们已经吃了千百年了,对人体没有危害。而说到卡拉 霉素,人们就心生疑惑了,卡拉霉素不是一种抗生素吗?木瓜中有抗卡拉霉素 基因,那么岂不是吃过木瓜后再吃抗生素也没用了?针对这一点,李华平教授 解惑道:抗生素如今已经发展到第四代,卡拉霉素作为第一代抗生素在医学上已 经很少应用了。而且,经过30年研究,抗卡拉霉素基因对人、动物以及环境都 是安全的。 而目标基因转入受体后是否会成为抗营养的因子呢?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吃了转 基因食品,是否会阻碍别的食物营养成分的吸收呢?李华平教授表示这一点不必 太担心。全世界有通用的基因分析数据库,如果基因组中有8个连续的氨基酸, 就有可能有致敏原以及抗营养因子,因此这些坏基因很容易被辨认出来。 去年底包括两种水稻在内的三种主粮转基因种植获颁安全证书,激起社会各界人 士热议。稻米可是大部分中国人天天入口的主食啊,转基因水稻究竟安不安全? 李华平教授告诉记者,水稻最易受螟虫侵害。作为一种非常难以防止的害虫,螟 虫钻入水稻茎秆,致使水稻白秆,不会结实,如果不施加大剂量农药,很可能颗 粒无收。而且,即便每三天喷洒一次农药,依然难以根除这种虫害。转基因水稻 将抗病虫害的Bt毒蛋白基因转入传统水稻品种,螟虫食之即死,从而使农药的使 用量减少一半以上。而Bt毒蛋白作为一种细菌早在应用于转基因作物之前,已经 大规模应用于防止农业害虫达100多年,作为一种生物农药,已经证明是非常安 全的。李华平教授表示。Bt菌只对很多一部分昆虫是有毒的,这种昆虫体内 肠道中必须存在这种蛋白,而人类肠道中根本不存在与之作用的蛋白,那这种菌 对人类而言只相当于一个由20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研发出展基因抗虫水稻 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启发曾表示,不要说转基因水稻无毒,就是把Bt毒蛋白煮来 当饭吃也没问题。 质疑二:转基因作物危及生态环境? 大自然是一个微妙、精细,有机联系的整体,每一个小小的人为改变都会使她牵 一发而动全身。转基因作物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转基因作物大面积推广对食物链 和生态环境之间有何关联呢? 反方:转基因作物将造就超级杂草、超级害虫 专门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的蒋高明研究员深深认同敬畏自然的 朴素道理。 他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环节遭到破坏都会危及到整个系统。例如 ,一些盐碱地、沼泽地、热带雨林以及某寄生虫分布的区域,以前原本不适合农 业种植,但由于转基因作物出现,科学家向作物中转入了耐盐碱、耐高温、耐高 湿、抗病虫害的基因,在这些地区种植转基因作物,就使原本生活在这里的生物 栖息地丧失,从而造成物种减少、退化乃至灭绝,使原有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遭受破坏。 在蒋高明眼中,正如著名科幻电影中呈现的科学怪人一般,转基因作物就是 自然界中按照人的意志合成的怪物。自然界里从来没有过转基因生物,这种 人造的新物种侵占新环境,表现不折不扣的入侵性。而且,由于它们体内有 特殊基因,具更强的竞争性。例如,植入抗虫基因的作物,比一般的作物更能抵 抗病虫害袭击。长此下去,转基因作物将取代原来的作物,造成品种(系)丧失。 这就是为什么阿根廷农业,一旦发现了转基因大豆的危害后,想恢复原来的传 统种植体系已基本不可能的根本原因。 此外,转基因作物还可能随着花粉飘散导致非转基因植物受到污染。加利福尼亚 大学专家指出,世界上最重要的13种粮食作物中有12种与其野生的近缘物种进行 了杂交。蒋高明指出在加拿大,被用作实验的油菜,开始只具抗草甘磷、谷氨酸 磷或咪唑啉酮其中一种功能,后来发现了同时具备这三种功能的油菜,这说明这 三种油菜之间产生了基因交流。既然人类轻而易举地将基因转入了目标作 物,那么,这些基因会不会轻而易举地逃逸出来吗?答案是肯定的。 相应地,蒋高明认为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也会降低食物多样性,而保持食 物多样性是减少疫病侵袭的重要措施。1864年,爱尔兰土豆枯死病,造成了100多 万人死亡,几百万人流离失所,原因就是当地人只种植两个土豆品种,而这两个 品种又特别脆弱,发生意外后无法挽救。与此相反,1970年在斯里兰卡、巴西和 中美洲地区,咖啡作物爆发了咖啡锈,而在咖啡故乡埃塞俄比亚却发现了一种具 有抵抗性的品种,从而挽救了全球咖啡农业全军覆没的命运。遗憾的是,由于 转基因作物的入侵性和污染性,大面积推广转基因作物将导致生物多样性尤其是 食物多样性降低,从而加大食物安全隐患。蒋高明说。 除了对生态系统中其他植物的影响,蒋高明还提到携带有抗虫和抗病类基因的转 基因植物,在对害虫和病菌致毒的同时,也可能对环境中的许多有益生物产生不 利影响。另外,转基因生物还将增加目标害虫和目标杂草的的抵抗性,刺激生物 进化,产生具有抵抗性的超级害虫、超级杂草,这些基因污染间接产物 会像自然界的异形般拥有农药所无法杀灭的抗性。而要消灭这些超级害虫 、超级杂草,势必要研制更加先进的农药或转基因产品,不知如此循环往 复,是不是终将通向一个悖逆自然、不可掌控的可怕未来? 正方:应该转基因作物基础上开展生态种植 面对人们对于转基因作物对于生态环境污染的指控,李华平教授指出国家在转 基因作物推广种植方面有严格控制,其中也包括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考虑在其中。 除了拿到安全证书之外,还需获得种子许可证,通过品种审定,拿到销售许可 证,政策面考虑齐全。只要在执行中严格执法,会将风险降到最低。 在我国,转基因作物种植区域有严格规定,以转基因稻米为例,目前,严格限制 只能在湖北省范围内种植。且转基因作物不能自行留种,从种源上限制了非法种 植。部分专家学者担忧转基因作物会诱使害虫加快进化速度,产生超级害虫 ,李华平教授认为昆虫的变异需通过后代得以实现,昆虫一年最多繁殖几代,需 相当长时间才能变异出具有抵抗性的性状。从Bt使用100多年的历史来看,变异 是非常缓慢的。 与此同时,李华平教授告诉记者其实研究转基因科学的科学家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转基因不是一劳永逸的方法,主要害虫少了,次要害虫多了,这是常见现象 。在解决了主要矛盾的基础上,采取其他生态防护措施,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他表示未来农业的良性发展不是一个转基因就能全解决的,在他看来,转基 因只是一个方法、手段,依然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地、深耕、晒田、积肥、增 施有机肥料等一系列生态措施的跟进,增强土壤和植物的体质,才能在减少农药 用量的情况下,促进整个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种植引发网络论战 在批准了转基因棉花、番茄、木瓜等作物种植后,2009年11月27日,农业部批准 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我国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批 准主粮转基因种植的国家。这也意味着人均消费稻米91公斤的中国人未来的主粮 有可能并非出自天然,而是转基因产品! 转基因主粮获准消息一出,立刻一片哗然,学界、民间、网络纷纷热议。全国130 多名学者联名上书全国人大,要求农业部收回安全证书。两会期间,也曾有50多 名全国政协文员联名提交提案,反对转基因商业化种植。网络上网友纷纷发帖疾 呼抵制转基因,拒绝做小白鼠。 我们的口粮被动了,我们却浑然不知。我们充满忧虑,却无从获知转基因的真相 。一时间,关于转基因主粮的讨论成为各大门户网站热议的焦点。 从学者到百姓,围绕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种植,人们的担忧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 ,从1994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农产品入市至今区区十几年,是否足以验证人们吃 转基因食品完全安全?更何况还是我们中国人赖以为生的口粮?其次,粮食主权 的问题引起各方关注和忧虑。很多学者著文称在获得批准的3种转基因主粮产品涉 及多项国外生物种子公司专利,在这轮颇有预谋的基因战略中,中国有可能 因此丧失粮食主权。 针对人们最为关心的安全问题,作为此次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水稻品系华恢1 号和Bt汕优63的科研机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启发率领的华中农业大学作 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了答复。答复表示:经过食用安全性分析,发现 在主要成分、微量元素等营养学、毒理学、致敏性评价等方面,实验品种与非转 基因对照品种比较同样安全。张启发院士还对媒体说,从1999年开始,科研 人员连续3年使用约6吨转基因稻米喂养小白鼠,从毒性、致瘤、致畸、育性等多 个角度验证了其安全性。 此外,是不是我国目前即将开展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水稻涉及多项国外专利呢? 如果忧虑成真,那么将意味着未来中国农民每种一颗转基因稻米都需要向国外专 利持有方缴纳技术费用,更不用说专利方对种源、化肥的垄断。记者就此问题咨 询了华南农业大学李华平教授,据李教授介绍,目前获得安全证书的两种转基因 水稻共涉及20多项专利,而且每项专利都规避了专利风险,不存在专利纠纷,也 不存在外界传闻的粮食主权受危险的问题。 未知导致恐惧,因为科普不够,转基因技术对公众而言显得神秘而危险。面 对人们对于转基因农产品表现出的普遍忧虑,华中农业大学如此作出回应。 然而,论争远远没有就此结束。在上述回应的同一网页,有网友留言道:对转 基因问题,我们不能单纯从技术角度理解,更要从哲学高度去认识。基因本身就 是结构主义的产物,而与自然主义相冲突,结构的解剖永远不能取代自然天成, 当然,自然主义也不可能达到结构主义带来的作用。窥视上帝的奥秘要付出代价 ,但永远不吃禁果也不能享受到罪恶的欲望。 看来,人们对人造物种依然 充满警惕。 同时,也有学者对于我国开展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种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质 疑。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就指出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 转基因是 提高粮食产量的唯一选择的论调,是不符合科学事实的。影响粮食产量的因 素包括水、土、肥、种、密(合理密植)、保(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管 (田间管理)、工(工具改良)8个方面,转基因仅在种上做文章,只是发 挥了其中一个方面。蒋高明对记者说。他认为粮食产量的提高,得充分挖掘各 种潜力,而不是片面追求技术就能做到。就我国的现实而言,粮食产量遇到瓶 颈,这个瓶颈其实是人的因素。实际上,当下由于存在种地不赚钱的现象,有些 农民不愿意伺候土地,用地不养地,导致地力下降,这才是造成粮食产量提升缓 慢甚至下降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周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转基 因专利及技术作为纯技术性话题其实并非讨论的核心问题,毕竟技术存在壁垒, 并非业外人士所能详知。但是当转基因技术已渗透到主粮种植领域,和每个中国 人利益相关,就成了普通人皆可发言的话题。转基因主粮商品化种植动了我们 的口粮,动了传统生产体系,有没有问过利益相关者?周立质疑说。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519 次阅读|2 个评论
小议名门之后主政
陈龙珠 2009-12-25 12:14
常见到有人列出中央和地 方高管谁是谁的直系或亲属的后代,看似贬浓于褒。 名门之后,自幼见多识广,有的还随长辈社会地位的起伏跌宕而经历过艰辛。这些人中的佼佼者,壮年若能主政,只要其能为善、务实、法制,于国于民也就不见得是坏事的。 在中国科技界,大约1955年以前上大学、后来甚至至今赫赫有名的著名学者们,有多少人的少儿时代是生长在贫困家庭的呢? 另外,阿扁不算名门之后,主政宝岛八年,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3691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小事看 改革开放的过程
caecae 2009-12-6 22:28
我家在东北的小城市,九几年的时候东北,很多企业倒闭,父母不幸双双下岗,后来又搞医疗,保险改革,因为当时并没有钱交保险,也就没有在想过什么退休的事情。去年,听说国家,出了新政策,他们那批,大规模下岗的人员,一直没有交保险的,只要现在交一定数额的钱,就可以正常的退休。 然后,按照政策,他们俩今年顺利的退休了。在这要感谢温总理了! 目前很多人都在评论说改革开放,改了以后出了很多问题,是失败的。我想这个失败与成功是阶段性的,应该由后人去评。 可以说,改革过程中,必然要动及 社会的根基,触及很多人的利益,父母的下岗就是例子,东北很多人都下岗。但是,过后,国家必然会想办法弥补的。就是说社会是在波浪中前进,犯错误,然后弥补错误,弥补 PLS 给国家更多的信心!我们是在过程之中,当局者迷!
个人分类: 生活感想|3096 次阅读|2 个评论
考了八次的六级
zuozw 2009-8-20 21:49
今天知道可以查询六级成绩,本来没有抱任何希望,因为自己很烂。结果竟然考了426。算算 六级已经考了八次 ,真的都考麻木啦 很明显我的听力不好,有时考试四十多,有时考九十多。其实都是蒙的啊自己真的听不懂啊。 学了十几年的英语连普通的对话都不怎么听懂啊。更别说出来啦真是哑巴英语。严重的畸形发展啊。 以后要时不时练习听力和说话啊。 阅读以前都是考一百七到一百九那样,这次这么多真的有些超强发挥啊,同时也得益于自己常看英文文献。多看英语文献并且第一出处的,这样才能深刻领悟作者的思想啊。综合和写作和以前差不多,不过自己的翻译不怎么好啊。这方面以后要加强锻炼啊。 不管现在讨论四六级是不是该取消,有多么弊端。但是我想英语的重要性还是勿容置疑的啊 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点英语(听说读写)还是特别需要的啊!
个人分类: 课程学习|4938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2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