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李清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诗人也有口音-----读李清照、韦应物的诗有感
热度 4 lifeng9038 2017-3-10 18:11
诗人也有口音-----读李清照、韦应物的诗有感 诗人,一个具体的诗人,都有出生地、生长地;都有特殊的生活环境、语言环境。山东的诗人,无疑从小说山东话。同理,山西的诗人从小说山西话。但有些诗人又是官人,官人走南闯北,尤其受官位的要求,必须能听懂并会说官话,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普通话。但人的习性和本能有其多样性,有些人在官府混迹一生,他仍然只会说一种话,即家乡话。不用说古人,现代人也如是之,康生、陈伯达,可以说终生在外,但他们张口说话满咀仍是家乡口音。 古诗讲音韵,韵脚必须押韵。但山东人用山东话写的诗,自己念着很押韵,但用南方话或者用普通话读,很可能就不押韵。读李清照的诗就有这个问题,比如: 李清照的《忆秦娥•临高阁》 临 高 阁 ,乱 山 平 野 烟 光 薄 。 烟 光 薄,栖 鸦 归 后,暮 天 闻 角 。 我们如果用普通话读,阁(ɡé)、薄(bó)、角(jiǎo),这三个字的韵脚不同,不押韵。但 李清照是山东章丘人,并在青州住过一段时间,按现在山东青州地区的土音,阁读“国”音(ɡuò),角读(jue)音。这样读,阁(ɡuò)、薄(bó)是一个韵脚,是押韵的。 又比如: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清》 时 移 势 去 真 可 哀 ,奸 人 心 丑 深 入 崖 。 西 蜀 万 里 尚 能 返 ,南 内 一 闭 何 时 开 。 崖(yá)、开(kai)也不是一个韵脚,但山东青州读崖为(yai),这样就和(kai)一个韵脚了。 摘、窄、宅、泽均读为(zhei),得、德均读为(dei)。如果把“摘”读为(zhei),把“得”读为(dei),即按山东人的读音,前后的韵脚就一致了,整首词是押韵的。 再如比《声声慢》: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 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 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 摘 ?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 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 得 。 用普通话读,急(ji)、识(shi)、、黑(hēi)、滴(di )与摘(zhāi)、得(dé)不是一个韵脚,不押韵。但用山东话读,其韵脚一致, 山东话把 摘、窄、宅、泽均读为(zhei),得、德均读为(dei)。如果把“摘”读为(zhei),把“得”读为(dei),即按山东人的读音,前后的韵脚就一致了,整首词是押韵的。 与李清照诗相似的还有韦应物的诗。 唐朝大诗人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文为: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 客 。 洞底束荆薪,归来煮白 石 。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 夕 。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 迹 ? 很明显,用普通话读,石、夕、迹的韵母,都是(i),因此三者是一个韵脚,但与客(kè),就不是一个韵脚。但山东青州地区,把客、刻、克,一律读(kei)的音。把客(kè),读成(kei),整首诗就押韵了。再如: 韦应物《夕次盱眙县》 人 归 山 郭 暗 ,雁 下 芦 洲 白 。 独 夜 忆 秦 关 ,听 钟 未 眠 客 。 用普通话读,“白”(bai)和“客”(ke)不是一个韵脚,韦应物是唐朝大诗人,他的诗不会不押韵。但用山东话读,山东读“白”(bai)为(bei),读“客”(ke)为(kei),这样读,全诗就押韵了。但韦应物不是山东人,而是古长安(今西安)人。经电话询问陕西西安的战友,得知西安话有很多与山东话相似之处。这又产主了另一个问题,即陕西方言与山东方言有其共性的原因。 最近读到陈荣泽的《关中地区山东方言岛语言研究》一书,书中列举陕西、甘肃有若干地区说山东方言,并认为这是清末和民国山东移民西迁的结果。对这个结论我认为不十分准确,因为从唐朝大诗人韦应物的诗中可见,早在唐时这里已经就有很多人说山东话。关中山东方言岛的形成,恐怕要归结到先泰时期。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过如下说法: 《史记·秦本纪》中有如下记载:伯益后裔非子善养马,周“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并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赢。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于秦。”按《水经注疏》。汧渭之间有秦水、秦谷、秦川,“川有故秦亭,非子所封也。秦之为号,始自是矣。”秦之为“秦”,自非子邑秦谷始。《通典》载:“秦州,今理上邽县。古西戎之地,秦国始封之邑。”今甘肃天水秦安即古秦州地。《汉书·郊祀志》载:“秦德公立,卜居雍。” 按照顾颉刚先生考证,位于陕西岐山县的雍即淮,这里一条水叫“湋水”,“湋”字也写作“圍”,而刘熙《释名》云:“‘淮’,圍也。”雍水,即淮水,今名湋水。顾颉刚先生结论:“雍”、“淮”实读音为“潍”。这条水之所以名“淮”,即是表示秦族本居潍水流域,本在东方,周时西迁时把住地的名字也西迁了,供奉的祖先神少皋也西迁了。甚至后起的“凤翔”这个地名也很可能由秦人的“高祖少皋挚之立也,凤鸟适至及”凤鸟氏,厉正也”这些古老的传说而来。 因此,关中地区有山东人的足迹,从周时就开始了。秦乃伯益后裔,伯益,东夷人也。秦的祖先原本生活在今山东潍水流域,后西迁到关中,把家乡潍地的地名、水名及祖先少皋的神位都带到了关中,当然也把家乡的方言带到了关中。 ( 注:本人不会汉语拼音,音韵注释方面肯定有些错误,请给予纠正.)
4243 次阅读|11 个评论
如今的诗意 你在哪里?——网文《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天
热度 2 pww1380 2016-6-12 10:02
如今的诗意 你在哪里? ——网文《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诞辰纪念朗诵专辑)》 阅读收听有感 篱风 (杨文祥) 中华文明 五千年的 上下求索 中华文化 五千年的 灿烂如花 诗意 生活、思想 情感、艺术 与 美的 结晶 诗意 中华文明的 星空中 最亮的 那颗 星星 在这绚丽多彩的 星光里 徘徊着历代女诗人 挥之不去的 身影 在这闪烁不息的 星光里 流动着她们 鬼泣神惊的 传奇 古典的诗意 有李清照 独上兰舟 现代的诗意 有林徽因对春天与爱的 叹 咏 如今的诗意 你在哪里?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现代诗歌集|2188 次阅读|5 个评论
读《李清照集笺注》
热度 1 Mech 2015-1-4 11:59
一个月前开始通读《李清照集笺注 ( 修订本 ) 》,在元旦里结束。该书分词、诗、文三卷,另附年谱传记等。读时深感校勘严谨,注释精当,集评广博。当然,这只是我这个外行爱好者的看法。有些争议,如李清照是否曾改嫁,可能双方都没有压倒性的证据。笺注者徐培均似乎是老先生,我还有他的《淮海集笺注》,近两千页,也是名山胜业。 易安 居士流传到今的作品不多,但颇多传世佳作。算上作者存疑的词,也就五十多首。另有诗不足二十首,文十篇。二十年前游济南趵突泉公园时,去过其中的李清照纪念堂。 漱玉词被称为婉约之宗,其实也有很豪放的。这首《渔家傲》我很喜欢。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按照笺注者的看法,能写出来是因为作者渡过海。我看还是有才情,不然乘飞机也没有用。 漱玉词过去就比较熟悉,但易安居士的诗基本没有读过,除了那篇脍炙人口的《乌江》。想当年,北宋衣冠南渡,那些衮衮诸公,读到她的诗,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是否会惭愧?当然,旁观者总是容易说话,只有深宫中的妇人,才有资格嘲讽,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李清照的诗虽少,也有些诗句所表达的心境、世情和胸怀,例如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颇让我有共鸣。 李清照的文,过去读过《词论》和《金石录后序》。前者词作家中强调音乐性的宣言,似乎是文学史的必读。后者以赵明诚李清照所收藏古董字画等失散过程,折射出他们后期的颠沛流离。最后的结语,也颇见李清照的修养胸怀, 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 《打马图经序》开篇两句, 慧则通,通即无所不达;专则精,精即无所不妙。 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也不妨理解为研究指要。 看看年谱传记,也颇感慨人生的不确定性。本来赵李两位官二代,有文化,无野心,过着神仙眷侣般的日子。不料,金人南下,马上就换种生活了。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328 次阅读|2 个评论
访史上第一才女
热度 21 fdc1947 2014-4-8 08:33
访史上第一才女——泉城导游(3) 谁是史上第一才女?如果让老百姓投票,我看李清照女士大概可以当选。中国传统文艺作品之中,唐诗宋词当是最优秀的遗产,在读过书的中国人中间,不知道唐诗宋词的恐怕没有。读唐诗的没有人不知道李白与杜甫,读宋词的也都知道李清照,她被主盟清初诗坛的王士祯称为婉约派之宗。 李清照是济南人,所以在济南趵突泉公园内,有李清照纪念堂。 从上次我们游到的济南城南护城河南岸往西走,到了南门桥,就要由河边走上马路。从低洼而静谧的河边走上马路,就看到了马路对面宽阔而敞亮的泉城公园。小孩子在那里跑着、跳着,老人们在散步或者懒洋洋的坐着晒太阳,周末则有商家在喧嚣中推销自己的商品,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或者说,是回到了我们熟悉的世界。 向西步行,穿过泉城广场。就来到了趵突泉公园的东大门。门票 40 元,学生 20 元, 60 岁以上老年人免费。老人免费已经有很多年了,过去只对山东的老人免,外省的要半票,现在全免了。学生半票好像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前些年,没有这个政策,不少山东大学的学生在济南读了几年书,却没有来过这里,就是因为掏不起门票钱。现在有了改进,这大概也是时代的进步吧。 进得大门,就有一座假山像屏风一样挡住了里面的风景,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共同特点。向北绕过这道“屏风”,走过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晴雨溪,就看到了漱玉泉和李清照纪念堂。 漱玉泉泉池呈长方形,池长 5 米,宽 3 米。四周围以汉白玉栏杆。从池底冒出的泉水在泉池南面的溢水口汩汩流出。这往往是外地来济南看泉水的人所看到的第一个泉水,人们把一枚又一枚硬币放在水上以测验自己的福分,因此池底亮晶晶的都是各式钱币。 图1. 漱玉泉 为什么叫漱玉泉?似乎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 “ 漱玉二字,出自晋陆机一首招隐诗,诗中说: “ 激楚伫兰林,回芳薄秀木。山溜何泠泠,飞泉漱鸣玉 ” 。 山泉飞流冲击和洗漱着溪中之石,发出泠泠之声,就像玉在相互撞击。这是隐居山林的景象。宋人编辑李清照的词集,也就称为《漱玉集》。 另一个说法是:它的源头是成语“枕石漱流”,曹操有诗《秋胡行》:“ 名山历观,傲游北极, 枕石漱流饮泉 ”。《三国志·彭羕传》:“ 枕石漱流 ,吟咏缊袍 ”。以石作枕,用流水漱口,表示隐居山林。晋代的孙楚对他的老乡王济说,他想隐居,去“枕石漱流”,可是,一时口误,把“枕石漱流”说成了“枕流漱石”。王济就笑话他:把脑袋枕到溪流中间去是可以的,用石头怎么漱口呢?孙楚强辩道:把脑袋枕到溪流中间可以清洗耳朵,用石头漱口可以磨砺我的牙齿( 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这件事记录在《世说新语》中。后代的读书人喜欢模仿魏晋名士,以他们的言行为楷模,于是说“ 枕流漱石 ”也就成了时髦的事情。把漱玉代替漱石,意思不变,但似乎更加雅气, 从年代上说,上述典故之中,曹操为最古,王济、陆机基本上同时代,而王济年纪略长。两种说法,都说得通。 在漱玉泉的西侧二十多米处,有一个 柳絮泉。古人传说,李清照的故居就在这柳絮泉边。 清代学者 任宏远 在《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宅》诗中写道: “ 为寻词女舍,却向柳泉行。秋雨黄花瘦,春流漱玉声 ” 。 于是,在 1959 年,在漱玉泉和柳絮泉的北面,建起了一个李清照纪念堂。 图2. 李清照纪念堂大门 在 1959 年的时候,这个李清照纪念堂的规格也算是最高的了。郭沫若先生为纪念堂题写了“李清照纪念堂”及“漱玉堂”两块匾额、庭前楹联以及一首诗。 进得纪念堂大门,是一个近似正方的庭院。庭院东侧为碑廊,有启功等当代名人书写的李清照词碑刻五十幅,廊前建有“叠翠轩”,由当代书法篆刻大家蒋维松先生( 1915-2006 )篆书匾额。 图3. 叠翠轩 西侧与叠翠轩相对,建有溪亭, 取李清照词中“常记溪亭日暮”句意,亭额 也由蒋维松篆书匾额。亭北有泉名“溪泉”,原名洗钵泉,也曾入金代七十二名泉之列。 图4. 溪亭 整个庭院清泉漏瀑,秀石玲珑,并根据李清照词意配置各种花木。春日 ,玉兰映雪,迎春洒金;夏天,海棠滴绿,芭蕉泄翠;秋光下,菊花傲霜,金桂溢香;即使在寒冬,也有青松挺拔,修竹潇洒,仍然生机盎然。 图5. 正面为漱玉堂,左侧为溪亭,二者之间为溪泉 庭院的朝南正厅为漱玉堂,青瓦起脊,歇山飞檐,堂前楹联为郭沫若撰并书:“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下联中“漱玉集”为李清照词集,“金石录”指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用血泪一样的语言介绍了他们夫妇收集、整理金石文物以及文物失散的经过,“后主”为南唐后主李煜。雄劲的笔力,表达了郭先生这位当代的才华横溢的文人对九百多年前的旷世才女的敬意。 图6. 漱玉堂 漱玉堂中有李清照立像,立像后有郭沫若手书诗: “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秋是著书 ” 。两面是李清照生平、行迹及诗词成就的简介以及历代文人对李清照的评论和研究作品的展览。 漱玉堂的后院“静治堂”,这原是赵明诚居莱州时宅第的名字。 静治堂前有启功撰书楹联 “ 济南泉水洛下园林间气英华钟韵语,故国前尘归来梦影偏安文献让遗嫠 ” 。堂内展室陈列着四组的蜡像,分别是 “ 书香门第 ” 、 “ 词坛绽绣 ” 、 “ 志同道合 ” 、 “ 流寓江南 ” ,再现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 走廊上的所有镂空花窗均为特别定制,个个不同,每个石制花窗上刻有不同的李清照词。 图7. 特制的石质花窗 在一般人的眼里,李清照早年生活条件优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直到金兵入侵,宋廷南渡,李清照才国破家亡,孤苦凄凉。 其实,即使在李清照南渡之前,由于北宋末年官僚阶层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立场不同,所谓元祐党人与反元祐党人两派以及反元祐党人内部相互的无情斗争,像烙大饼似的翻来覆去,你死我活。不幸的是,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与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竟分别是元祐和反元祐两党的中坚。这一点,也不能不影响到李清照南渡前的生活和创作,在李清照的词作中也留下来若干痕迹。 我们经历过上世纪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的人都能够体会到那样的政治斗争对于人们思想、家庭生活甚至夫妻关系的巨大影响。很遗憾,对于这段历史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更不要说一般人对此的了解了 。 纪念堂西院为 “ 易安旧居 ” 。旧居由飞厅、走廊、方亭、石桥等组成。正厅高屋飞檐,古朴典雅。门上匾额 “ 有竹堂 ” ,原是李清照之父李格非居汴京时居处之名。堂前楹联为欧阳中石的对联 “ 金石录有几页闲情好梦,漱玉词集多年国恨离愁 ” 。院中假山堆叠,亭阁耸立,瀑布直挂,小桥流水,奇石玲珑,松竹相映,十分雅致,甚至雅致到豪华的地步了。实际上, 李格非在汴京居住的“有竹堂”,不过是公家提供的一套“公租房”,在房南的空地上,种几根竹子罢了。 李格非在那里辛辛苦苦,“ 呻吟策牍为文章,日数十篇不休 ”(宋·晁补之《有竹堂记》)。 图8. 有竹堂 图9. “李清照旧居”大门,匾额“易安旧居”也为欧阳中石所书。 关于李清照的籍贯和旧居所在之处,一直是有两种说法,一为济南历城,一为济南章丘明水。两地均属济南府(北宋齐州,如今的济南市),历城是济南府所在地,也就是现在的济南城,明水为章丘县城,在历城东 40 多公里处。在《宋史·李格非传》中,只简单地说他们是济南人:“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 …… 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世,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 ” 。 现存于曲阜孔林的一方石碣,刻有这样的文字: “ 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 ” 崇宁元年即 1102 年,这是当时的石刻,当属第一手材料,写得很清楚:历下李格非。历下就是历城,称历下某某就像苏州人自称吴中某某一样不可能产生异议。这是古人的传统,没有哪一位常熟人会题称吴中某某的,虽然常熟一直是苏州的属县。 李格非系元祐党人,党人去官后,通常都返乡闲居,李格非去官后也回到历城。据记载,大观二年( 1108 )三月八日,李格非与齐州太守梁彦深等一道游览了名胜佛慧山,并有题名。在此期间,李格非还撰有《历下水记》,类似这样的著作不经实地考察,无法完成。 在金代《名泉碑》中漱玉泉与它边上的 金线泉、皇华泉、柳絮泉等都一起列入七十二名泉,而且说明其具体位置在“金线泉南”,而李清照的词集在南宋也就被命名为《漱玉集》。 李清照作品中有明显在济南的词句,如上面提到的“ 常记溪亭日暮”, 溪亭为宋人徐正权所建,苏辙有诗《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 明清两代的大量诗文都说李清照旧居在柳絮泉、漱玉泉边。 这些都是李清照籍贯济南历城并曾经在那里居住的依据。这也是直到1980年代之前学界的主流看法。 但是,明代万历年间的《章丘县志》称李格非(当然,还有李清照)为章丘人。在清道光年间编辑的一本只收当地人著作的《绣水诗抄》中,李清照的著作也都收入。所以, 历史上这个问题就有争执。 说李清照是章丘人的另一个证据是《廉先生序碑》 。据说北宋有一位 廉先生,河南祥符(今 开封 ) 人,隐居于 “ 绣江之畔,胡山之麓 ” (绣江、胡山均在章丘)。元丰七年( 1084 年)卒,李格非曾作《廉先生序》以祭之, 《序》文中称 : “唯吾同里人也”, 署名 “ 绣江李格非 ” 。宣和五年,廉先生之孙将序文刻石,李格非从子李迥(上述孔林石刻上亦有其名)为其作跋。元时,因兵荒劫火,碑已不见。 廉氏后人于元至正六年( 1346 年)重新刻石,并增刻了元代文学家刘敏中的《廉先生碑阴记》。该碑在 “ 文化大革命 ” 中遭破坏, 1980 年代,经章丘文物工作者多方搜寻,觅得残石 6 块,但《廉先生序》《碑阴记》二文写作年月及署名俱清晰可辨,据说这是 “ 李格非、李清照原籍在章丘最具说服力的实物证据 ” 。 如今,地方之间对于名人的争夺战十分激烈,即使同属于一个济南市的两个地方也为此争得不亦乐乎。我们外行人看了双方的材料,谈谈看法总还是可以的。 首先, 李格非从而李清照的 原籍 在历城是没有问题的。 置于孔林的石碣不可能造假,也没有一个读书人会到孔林这样最神圣的地方去给自己的籍贯造假,这是李格非的籍贯即祖籍在历城的铁证。 其次,李格非的家可能在章丘乡下,这样,李清照应当生在章丘 。章丘方面提供的材料是具体的而且似乎在细处也可靠。 第三,李格非、李清照曾经在当时的州治历城即现在的大明湖畔趵突泉边居住过。 现在,由于旅游的经济利益,有些可以弄清楚的问题被搞得乱七八糟,例如,漱玉泉本在济南城,这在金代的著作中已经把具体位置都说清楚了,漱玉堂是 1959 年在济南建的,郭先生题的词。现在章丘又搞出一个漱玉泉、漱玉堂,把郭先生的全套题词也都搬了过去。对此景点的说明词、图片等在网上搞得混乱不堪。真让外人不知信什么好。真是应了郭先生题李清照的诗句:“ 冷清今日成轰烈 ” 。 其实,章丘的自然、人文资源、环境都非常好,绝对是全国第一流的,所有去过那里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好的。它完全可以不抄袭,只是当初的主事者要水平更高一点、更费一点劲罢了。 不说这些了。下次继续看泉城的美景,请看《泉城导游 4 》。 (本文图 1 图 2 引自网络,谨向原作者致谢)
个人分类: 闲说山东|14936 次阅读|43 个评论
小女人李清照
热度 1 duke01361 2013-4-11 20:52
小女人李清照 山东章丘出了个“千古第一才女”,人称“易安居士”。此人即李清照。李清照后来成了宋词流派中的“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清照的老公叫赵明城,山东诸城人。赵明城的老爹是当时的“总理大臣”相当于英国的“首相”,赵明城是他爹的三子。 李清照嫁给赵明城的时候,赵明城21岁,在开封读太学。而李清照为18岁。 有一年的正月十五,赵明城和李清照哥哥李李迥一起去开封相国寺赏灯猜谜,偶遇李清照,赵明城对李清照一见钟情! 赵明城回到家念念不忘李清照,于是心生一计,请他老爹猜个灯谜,谜面是:“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请他爹猜猜看 俗话说知子莫如父,赵明城的老爹赵挺之老先生更是聪明绝顶,一猜就猜到了赵明城的心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这不是说想做清照之夫么?! 于是便托人到李家说媒。 就这样李清照驾给了赵明城。赵李二人共同生活了27年,赵明诚病故,终年48岁。赵死后,李清照改嫁张汝州。 张汝州这个人的了李清照之后甚感得意。一是抱得才人归,一是李清照和其前夫赵明诚积累了许多“金石”宝贝! 人财俱得,自然张汝州要得意忘形了。 张汝州不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他是通过舞弊通过科举取得的功名。 起初。李清照还有些护夫之心,没有告发张汝州。但后来张汝州因为得不到李清照的财富,逐渐对李表现出嫌弃!并动辄大打出手! 结果李清照想与张汝州离婚,但是只有把张汝州关进监狱才能被容许离婚。 为此,李清照不顾”告发丈夫要坐牢两年”的规定,铁了心要和张汝州离婚。于是毅然告发张汝州舞弊,张汝州获罪。 而李清照也为此需要坐牢2年。 但是,李清照朝廷有人,只坐了不到10日即被无罪释放。 李清照的两人老公都是当官之人,前夫赵明诚官至“知府”(算地师级别),而后续老公张汝州则为“知县”(县团级别)。 因此李清照既不是出身名门,也没有成为高官夫人。因此她怎么说也只是一位“小女人”。 小女人李清照 据说有一次赵明诚外出,至重阳节也没回来。于是李清照写了一首“醉花阴”给赵明成 醉花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你想那位做老公的看到自己媳妇写出这样的词来而不抓狂的? 于是老赵也不含糊,闭门不出,也不思寐,憋了三日写了50首词,之后加上李清照的拿首“醉花阴”一起请人“鉴赏”,人家很不客气地说,只有“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还算“佳句” 听了这话,老赵一下子脸红到脖子!自叹不如老婆李清照! 除了才学不如老婆之外,赵明成也算不上一位“大丈夫”,据说他在江宁知府的任上,属下兵变。这老兄一见不妙,溜之大吉! 只剩下其副官独自率众抵抗,成功之后再找老赵,他已逃之夭夭! 朝廷为此大怒!革了他的职,其妻李清照也不屑老赵的贪生怕死,于是就有些看他不起了! 自此夫妻感情大不如前。 一首词害死了赵明成!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1129年已然成了宋王朝的多事之秋,这一年赵李夫妇随着逃亡的大军奔向江西,路上夫妻二人相对无语,气氛及其尴尬! 到了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口,李清照感慨万千,脱口而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四句。 这首诗使得赵明成倍感羞愧,更加郁郁寡欢,最终积郁成疾,不久就死悄悄了!
个人分类: On Culture|5715 次阅读|2 个评论
元宵节和李清照一起回忆
热度 19 卫军英 2013-2-24 17:32
今天是正月十五,好一个“元宵佳节,融和天气”,但几乎宅在家里一天没出去。本以为是把寒假计划要做的最后一件事申报书给整好了,再回首却发现还有两件事没有完全搞定:谈营销传播的书稿没有完全落定文字、连续短版加印了两次要修订的书稿也没有弄好。好在这两件没有管理部门规定期限,所以可以由自己从容去做。好几天不去打开邮箱,一打开就发现有很多邮件,学校里的基本上都是要求X月X日之前完成XXX事情的。每每看到就窝火,你想做你要做你有兴趣做的事情,往往就是被这些插进来的事情给冲乱的,而中国高校教师也是被这种行政管理给折腾得失去创造力的。 真没办法。到头来想想今天是元宵节,说什么也得表示一下吧,于是想古人这个时候都干什么了。想到李清照,她也写过一首元宵词《永遇乐》,那时候她也是生活在杭州。在经过人生沉浮之后,李清照晚年,遇到这么一个热闹的日子,也禁不住要发出“我这是身在哪里啊?”(人在何处)的感叹。在那个初春的盛日,她抛却了外面的繁华和喧嚣,一个人躲在家里,一如我一个人宅在书房里一般。不过她“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是因为内心苍凉,“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而我却因为是俗务缠身,加之沧海云烟之后,多了些自得其乐的散淡。好在昨天春风灿烂的午后,曾去西溪湿地走了一番,穿过游人如织的福堤,寻找人迹稀少的小径,算是给俗世浮躁的灵魂安抚一下。归来之际,正是她词中所写的“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时分,便随手写了两个绝句。今个折腾好材料再用她的原韵填一首《永遇乐》,也算是作为我对这个日子的纪念。 元宵绝句二首 一 夕阳融入水,草木影寒津。 回望归时路,虚空不见人。 二 西溪暮色看夕阳,老树疏篱茅草房。 惯向风花成雪月,怡然自在宝奁厢。 三、 《永遇乐》 次韵李清照元宵词 高树寒烟,疏梅绰约,春草生处。 记取当年,长天暮色,着意便相许。 茗香沉醉,清歌梦里,一任苇花飞雨。 但凭她、吟风弄月,却成浊世仙侣。 逍遥自度,流云挥洒,不觉又逢十五。 惯向夕阳,乘兴随意,浑忘曾憔楚。 小桥横越,竹篱斜径,闲路虚空独去。 回眸处、清溪照影,寂然无语。 附:李清照《永遇乐》(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个人分类: 诗词歌赋|8883 次阅读|40 个评论
李清照,让我如何不爱你?!
duke01361 2012-10-18 23:55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念奴娇 临江仙子渔家傲 庭院深深红藕消 人生若遇李清照 南歌菩萨乐逍遥 声声不再怨王孙 醉花如梦用嘴叼
个人分类: 潘学峰诗选|2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往事如烟》和李清照如梦令
lixia1962 2012-2-12 12:18
窗外江山如碧, 浮想又回故里。 日落不回家, 走过青山无意。 一起, 一起, 勾起一筐往事。 黎夏 2012年2月12日作于广州家 ⊙●⊙○○▲(仄韵) ⊙●⊙○⊙▲(协仄韵) ⊙●●○○(句) ⊙●⊙○○▲(协仄韵) ○▲(协仄韵) ○▲(叠句) ⊙●●○◎▲(协仄韵) 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31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师兄/师妹都要来叫好的“琴声网”
热度 1 hailang0 2011-12-22 12:50
师兄/师妹都要来叫好的“琴声网”
酝酿这么久的科学网的姊妹兄弟要取的名字居然这么简单:1“师兄师妹网”简称“师妹网”或“师兄网” ;2科(学之)缘(分) 我一个都不看好!何也? 前者太直白,后者太模棱,直白、模棱这只是科人的做派,不是交友的要义。那么叫什么为好呢? 才子佳人,风流潇洒,不是情人不聚首,才子配佳人,佳人对才子……这个世界最理想的就是才子与佳人的遇合。 这种遇合叫绝配,想想赵明诚/李清照, 想想卓文君和司马相如 想想马兰与余秋雨 想想你还有我,佳人谁不想配才子,才子谁不想配佳人? 才子佳人相遇合,那才是珠联璧合,琴瑟相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古代余伯牙遇到钟子期,高山流水,千古知音。 才子遇到佳人,方可琴瑟相调,比翼双飞! 才子/佳人琴声悠长,从《诗经》时代就开始了 才子佳人爱情悠久,因为他们是天生的一对,地设的一双。 才子佳人琴声不断…… 琴声,才子、佳人! 大家知道该叫什么网了吧?
67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李清照晚年的悲惨境遇: 改嫁他人后遭遇家暴
dongzg101 2011-9-27 04:37
李清照晚年的悲惨境遇:改嫁他人后遭遇家暴 2011年09月27日 01:46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 张程 核心提示: 婚后不久,张汝舟就暴露了本来面目。他向李清照索要宝物,遭到断然拒绝。张汝舟发现李清照还保存在手中的宝物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丰富,也颇为后悔。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便对李清照横加虐待,希望将李清照折磨致死再轻易拿到宝物。 本文摘自:《给历史把脉之疑难杂案》,作者:张程,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横亘在北宋和南宋之间的“靖康之变”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无数个人的命运。“靖康之变”发生后,难以计数的北方人背井离乡,辗转逃难到东南丘陵地带。颠沛流离、风餐露宿的人群中就有日后被推崇为宋朝第一女词人的李清照和她的丈夫、金石学家赵明诚。 李清照的前半生是锦衣玉食、吟诗颂词的安逸人生。她的许多闺房诗词以感情细腻、辞藻清丽而闻名一时。这一方面得自家传。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就是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李清照自幼聪慧,在父亲的培养熏陶之下,工诗词,能文章,善画墨竹,字也写得非常好;另外一方面,美满的爱情和家庭为李清照的创作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建中元年(公元1101年),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婚后,夫妻恩爱,伉俪情深,一起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和整理,共同见证了东京汴梁的繁华岁月。金兵入据中原,繁华顷刻破碎。李清照与赵明诚美好而宁静的家庭生活也随之破灭,开始了流寓南方的孤苦后半生。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49岁的赵明诚在流浪途中不幸病逝,只给46岁的李清照留下15车古籍文物和半部没有完成的《金石录》。之后李清照孤独一身,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她的悲苦心情很自然地表现在了当时的作品中。比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忽寒忽暖的不适气候,淡薄寡味的清酒,窗外呼啸的秋风,似曾相识的北方过雁,满地的黄花,庭院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向我们描述了李清照清静的日常生活。词中透露的愁情远远超过了她前半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绝非《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可以相比。年近半百的李清照整日被孀居之苦、沦落之痛和经济的窘迫所围绕,挣扎在巨大的心理落差和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对比之间。 家中没有了当家的男人,麻烦事接连而来。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学家,家境殷实,生前收藏了很多古籍文物。他死后,李清照立志要保存丈夫遗物,并完成《金石录》作为对丈夫最好的怀念。但很快就有人盯上了这些财富。宋高宗宠信的御医王继先登门,提出用三百两黄金来收买李清照保存的古籍文物。李清照没有答应。后来,社会上又流传起来李清照“颁金通敌”的传闻来。原来有人指责李清照的作品中有对金国的赞颂之意,宣称李清照通敌。当时金兵压境,朝廷本身流离不定。李清照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携带古籍文物追赶朝廷,希望通过向朝廷献宝既为自己洗刷罪名,也保住文物不致流散。 李清照跨出越海,跟随朝廷的踪迹。公元1132年,南宋局势略趋稳定。李清照决定将15车藏品中的绝大部分寄存到随皇室逃难到洪州的弟弟、敕局删定官李迒那里。然而,当年年底,金兵攻陷了洪州,藏品化为灰烬。 1 2
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是唐代才华横溢豪放少男,一个是宋代芙蓉出水婉约少女
热度 2 JYH64J98Y99H 2011-4-2 12:10
“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是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最为出彩的段落之一,尤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世人所知。我曾经从报纸上读到一个二年级小学生引用了这样的句子,我一想起就觉得好笑。我估计孩子父母捉刀代笔的可能性很大。发表几成游戏,谁爱玩谁就去玩去吧。从古至今,相关模仿句式层出不穷。诸如什么“机遇与挑战同在”“贡献与局限并存”等等,怕是难逃模仿干系。 《滕王阁序》因其流光溢彩、美不胜收而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文章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全文对仗工整,文词华丽,情理中又包含着深蕴,通篇因文质兼容而相得益彰,因情理交融而珠联璧合。 无独有偶。宋代词人李清照的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最为著名。那感觉,颇为近似落霞与孤鹜齐飞。这里,不排除宋人对唐人的刻意借鉴,也可能是身临其境、水到渠成的妙手偶得。 唐人看到了落霞、孤鹜,宋人书写日暮、鸥鹭,一个用“齐飞”描述,一个用“惊起”表达。如果画出来,真可谓是殊途同归。 一个是唐代男孩的豪放,一个是宋代女孩的婉约;一个是远景瞻望,一个是近景环顾;一个是一幅唐人浓墨重彩描绘的油画,这是一张宋人一蹴而就画成的素描;一个男孩眼中的最美好的景象,一个是女孩心中最刺激的盛况。我们仿佛听到了唐代少年的引吭高歌,也仿佛听到了宋代少女的浅吟低唱。 附:相关链接: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几,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慤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4398 次阅读|4 个评论
玩得就是心跳:青春花季美少女李清照到底醉没醉酒?
热度 3 JYH64J98Y99H 2011-3-30 14:05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据有关文献,李清照以“如梦令”为词牌的词作现今只存两首,这是其中之一,即《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另外一首就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权威的评论如中华书局出版的《李清照词选》认为,作者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有论者认为,“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云云。特别指出是作者“醉酒贪玩而高兴忘归”。对于“沉醉”一词的理解,我很有疑问。 在我看来,除非作者有另外的文字证明自己确实喝过了酒,否则,把“沉醉”理解为醉酒,我是颇感怀疑的。我的理由有四: 一是文本看不出醉酒,“沉醉”可以理解为“陶醉其中”,是一种幸福欢快的美好时光,是少女时代的宝贵珍藏。 第二,作者追记、怀念的是自己少女时代的趣事,一个有着良好家庭教养的女孩,虽然家中不缺少酒,但能否喝到酒,这本身就是问题。 第三,诗无达诂。从艺术创作的完美角度出发,只要我们能够为作者辩护,我们宁可认为作者没有喝酒,否则,就算多了一分历史真实,但削减了文本的艺术美感。我们主观上宁可假设作者并没有喝酒。 第四,从生活常理考量,醉酒当午最为严重,就假设作者醉酒了,时间已经到了傍晚时分了,应该慢慢地解酒了,为什么还酒不醉人人自醉呢?那一定有令人沉醉或曰陶醉的事情——作者玩得开心、玩得兴奋、玩得刺激、玩得就是心跳,这才是真实答案之实在。当作者把移动着的风景和怡然自得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青春少女时的美好心情和幸福时光,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作者不事雕琢,反倒呈现一种自然、素朴之美。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恰到好处。 对于一个少女来说,探险、游玩、荷花、碧波、戏水、放歌都足以让人沉醉,为什么一定要说她喝酒了呢。她正处在花龄妙季,正高兴得乐不思蜀呢。她婚后喝酒是事实,但婚后喝酒能够证明其婚前喝酒吗?我对专家解释充满疑问。在我看来,只要李清照自己没有说自己当时喝酒的事实,就算有相关他人的历史记录,我都宁可相信作者没有喝酒。既便当时的汉语意思就是喝酒,我都宁可相信,这是作者的一种艺术表现、艺术升华、艺术解读。 环肥燕瘦,不同时代的审美主题也在悄然变迁,甚至不排除作者有意往醉酒上靠,因为那里也许存在着宋人对唐人的仰望,存在着女人对男权的追慕,甚至可能包含着“李白斗酒诗百篇”的刻意创作追求。但,且慢,她可能真的就没有沾一点一滴酒而是艺术地渲染醉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以今天的审美,还是不喝酒的少女更美丽。当然,相对于作品而言,是否醉酒的史实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还是回到原著的诵读上来吧。在那轻松欢快、自然流畅的笔触下,不光有一幅生机盎然的灵动画面,更是跃动着一颗热爱生活、陶醉自然的少女之心。让我们走近聆听: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4155 次阅读|8 个评论
才见李清照
fxf 2010-12-31 11:25
到章丘,为的是看百脉泉,行至中途,才知章丘是李清照的故乡,真是不该,如此喜欢她,却忘了她是哪里人。百脉泉,泉如其名,脉络广布,少如花瓣,多如筛眼;如今,名声胜于李清照,断不是天工太神奇,我们太热爱大自然,而是我们太容易遗忘,太无情义,没有给李清照留下什么,哪怕是青瓦一片,残荷一隅,没有,没有,什么也没有。于是,我们只有纸上的李清照,即使接近了她的故乡,也少有人提及;即使到了她的故乡,也只能见到为了旅游的纪念,而不是为了纪念的旅游。 李清照,我最喜欢的中国女人,从读她的词开始,你会一步一步了解,女人可以多有才,女人的内心可以多精彩。举手投足间,情意无尽,美丽无穷。我们之所以喜欢有才能的人,是因为有才能的人,最大限度地开发了人的可能,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奇妙。如果没有历代的有才能的人,生命该是如何的荒芜,作为人的意义和趣味该是多么贫瘠。我也相信宏大叙事视野下,所谓历史车轮风潮中的种种传奇与神采,英雄般的人物也曾让我迷恋,让我钦佩,但我更关心这些人物的个人情怀,甚至,我更相信在许多的关键点上,人物的个人爱好与性格,更是决定所谓历史走向的力量。所以,我一直相信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推断。 我不太相信历史的车轮是一直向前的,如果有人和我说,今天比昨天好,现代化比自然化好,我是心存疑惑的,因为这个命题是人类的妄想,是没有明证的,今天的进步,如果说是人的精神的进步,毋宁说是商业的进步,也就是低级欲望的进步。千万不要用今天的文明和昨日的野蛮比,你只要用今天的文明和昨日的文明比较,今天的野蛮和昨日的野蛮比较,就可以了。 孟浪地说,我宁愿住草屋,也不愿住高楼大厦;我宁愿骑驴赶考,也不愿坐高铁腾飞;我宁愿用毛笔写书信寄托思念,也不愿用扣扣视频聊天;我宁愿心里暗恋李清照,也不愿对着时髦女郎发愣。说实话,今天的女人,大都开始远离李清照,而向时髦女郎靠拢,包括现在的才女们,无论文学领域还是学术领域。这种背离是精神的背离,是浑然不觉的轻飞。正是李清照,一次又一次让我怀念女人的独特的美丽,让我一次又一次清晰地知道,女人可以这样的美,这样的吸引男人。同理,男人也可以这样的美,这样的吸引女人。 写李清照,和写其他优秀的人物一样,罗列他们的作品是没有意思的,用现代人的眼光评价他们的所谓历史局限性,是愚蠢而无耻的。才见李清照,徘徊在她曾踏过的土地上,我只是一遍一遍告诉自己,告诉天空,我好希望在这里看到她的足迹,好希望让她知道,她的雅致的气息还在感染和丰富着许多人的心灵。天空上的淡云,路途边的水塘,风摆中的残荷,以各自的方式述说着过往,而过往更是一种想象,更是一种怀念,这种体验,如同我们倾听音乐一样,淡淡掠过,勾起无边的畅想,回味曲折的人生。大多数人会有,如下的情殇,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这不是矫情,这是做人固有的孤独!
个人分类: 淡蓝的花儿|3605 次阅读|2 个评论
浙江金华与李清照的《武陵春》词
tongqb 2010-9-7 09:47
8月底9月初,应浙江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师资培训中心之约,到金华讲了一次课。金华以出火腿出名,但我此无兴趣。到达金华那天晚上,在席间高玉教授建议我去金华双溪看看。我当时没有反应过来,高老师就朗读了李清照的词《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他说:我说的双溪就在金华城内。我恍然大悟。可不是吗?北宋过度到南宋之时,李清照真的是遭遇到家国两重的灾难,先是与她感情极好的丈夫赵明诚去世,后又发生靖康之变,宋朝不得不迁都临安,大批官员、士人都不得不南迁度日,杭州、金华一带更聚集了大批从北方迁过来的各类人员。因此,金华作为浙江腹地是南宋士人汇聚的地方之一,李清照这时也住在金华。《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我大学期间读过的词中感觉最好的词之一。这首词无疑是写国破家亡之愁的,但词的语言极为明白简洁自然,不故作高深,却又诗意盎然。不是真词人达不到这种境界。李清照《武陵春》词的最后一句: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用移情方法写成,更是千古名句,恐怕只有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与它媲美了。我听高老师一说,立刻把我的精气神儿提起来了,连忙说:这个地方,我要去,我要去。 第二天上午,浙江师大人文学院刘老师和赖老师陪我出游。很快就到了流经金华市区的婺江。在一座据说是元代留下来的桥边,我顺着赖老师的手的指向,看到了李清照曾想去泛舟游览的风光秀丽的双溪。原来婺江由两条江汇合而成:一是义乌江(南面),二是武义江(北面)。两江合流就是婺江了。在两江会合处有一片三角洲,叫燕尾洲,那是一块绿地,上面有茂密的树林和灌木。我是靠在北面的武义江岸的公园远望双溪洲头的。但那天天气不好,雾蒙蒙,看到的只是一个灰色的洲头和已经污染的江水。我拍了几张照片,看来都不能还原出李清照词里的景象,不免有些丧气。后来只好在公园里面漫步,看见一些做操打太极拳的人,只可惜他们都不是发愁的李清照。幸运的是再往公园深处走,竟然看到了齐梁时期的文坛领袖沈约的雕像,原来这位以发现汉语四声出名的沈约(四声的发现,不止沈约一人,是沈约与他周围的一些文人共同发现的),当时也曾在这一带做过太守。更有意思的是,他曾在这里写下了八首诗,后人为纪念他,建了气压江城十三州的八咏楼。这八咏楼现在经过修整,也屹立江边,里面除了陈列沈约的八首诗的书法之外,还建有一尊李清照的现代雕像。我当时觉得很亲切,连忙为她拍了照,觉得也不枉此行了。我们随后登到楼的最高处去眺望,因树木太高挡住视线,或者重建时向后移动,距离婺江太远,已经不能看到双溪了。傍晚,我们再次来到双溪的南面,在婺江边上的楼上吃茶。我看到双溪的洲头,再次举起了相机,结果还是很难复制双溪的真面目了。遗憾之情不免又再次从吟诵那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诗句中去发泄了。 我有一位韩国朋友许世旭教授。他是在台湾学习中国文学的。他还是一位诗人。他每次来到中国都要只身到中国古代诗人作家活动过的地方去参观。李白、杜甫等诗人活动过的地方,遗留下的遗迹,他都十分珍视,都要辛苦跑去考察一番,以加深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了解,作为他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感性积累。外国人况且如此爱惜我们中国诗人留下的足迹,我们自己是否更应该珍视它呢?像对双溪的保护,首先就要从治理双溪的江水做起吧! (2010年9月6日) 远处的那个灰蒙蒙的小洲就是当年的双溪。 这是从另一个侧面看到的双溪,那个人划的小船是否与蚱蜢舟相似? 这是双溪公园,背后的桥据说是元代的建筑,现在还在使用。 八咏楼里可能是古代留下的古迹了。 八咏楼外观 八咏楼内李清照的现代雕像
个人分类: 未分类|9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棠花与《如梦令》
wangdh 2010-5-2 10:14
海棠花与《如梦令》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一直很喜欢这首词,每年春天看到海棠花开的时候就想起这首词。几句简洁朴素的语言,竟然将人物、景致、心情、表情表现得那么透彻。要是科技语言说得这么质朴,科普就不是困难事了。科技术语、科学概念的多样和严格,让大众难以对科学亲切起来,让不是专业的科普工作者有时候也为难。对科学成果或技术理解的偏差甚至误读,有时候是很严重的,如医学领域。 春天的夜晚,狂风夹着小雨,主人公愁思侵袭,借酒消愁。第二天一觉醒来,头还是重重的,无精打采。想起昨夜的风雨,挂念着院里正盛开的海棠花,就忙问正在收窗帘的丫鬟:树上的海棠花怎么样了?,粗心的丫鬟那关心这些事情,也就顺口答道:还是老样子啊。主人公不高兴了,责怪道:怎么会呢,昨晚那么大的风,又下着雨。你出去看看,应该是(红)花少(绿)叶盛了(绿肥红瘦)才是。据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最获好评。 配几幅我们院里的海棠花,正是绿肥红瘦的时候。
个人分类: 诗歌欣赏|7458 次阅读|2 个评论
李清照诗词全集--插图版【转载】
热度 1 haoxiaowei07 2008-11-22 13:10
摘自: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054660fpage=0highlight=page=1
个人分类: 科研之路|936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