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分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再谈影响因子——一切争议的开始:分母
热度 12 missqi 2016-7-21 11:56
*修改了其中的不清晰的图片,增加两个表格以帮助理解。* 在一周前,本人写了篇博客,也在公司的公众号上首发了篇文章“你真的了解影响因子吗?”,在那篇文章里跟大家探讨了影响因子的计算过程中分母的定义,并引用了汤森路透的 Marie McVeigh 和 Stephen Mann 两位先生对“可被引文章”的特征的定义,这里我不再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打开以下链接查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zMyMDk2Ng==mid=2247483830idx=1sn=cabd73ddd1dce51a1b10808fc299a376scene=1srcid=0719e4efP4pwXLK9UXEkEf3Q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也可以查看原文了解。 http://jama.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84527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更加深入地聊聊这个“分母”,即可被引文章,一切争议的开始。 其实,我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是来自 Phil Davis 教授在 Scholarly Kitchen 上面的 post 。我本打算翻译给大家,但内容太长,给 Phil Davis 教授写的授权翻译的信也一直没有回复,因此,我将用我自己的语言简单介绍下 Davis 教授的文章纲要。介意的朋友可以翻墙看原文,以下是原文链接。 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16/02/10/citable-items-the-contested-impact-factor-denominator/ 首先,每个期刊的文章类型被分配并非一篇一篇的分类的,这样的工作量会非常大的,它是基于文章“栏目”( section )而分配的。是在期刊最初被评估过程中根据各种栏目的内容进行分析并给予分配。举例来讲,期刊栏目是“ Original Research ”将会分配到“ article ”类型, Mini-Reviews 会被分配到 Review , Editor’s Choice, 分配到 “Editorial Material” 等等。每个期刊会有一个单独的规范文档来详细叙述每个栏目会被分到什么文章类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期刊的发展,文章类型的不断变化,在最初所定义的这个规范文档已经不能完全符合该期刊的文章类型分配,因此, WoS 会根据期刊的要求来进行重新评估并修改这个规范文档。 可想而知,大多数期刊都尽量想把自己所定义的文章栏目归入“非可被引文章”的部分,即不计入分母,这一修改并不会影响计算的分子,即这些文章带来的引用次数仍计入分子,但是会减少分母的值,其结果就是影响因子值的增加。 Phil Davis 教授统计了自 2000 年到 2015 年 NEJM, JAMA, Lancet 和 BMJ ,其中 JAMA 表示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NEJM 表示 NEW ENGLANDJOURNAL OF MEDICINE , BMJ 表示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这四个期刊中的 Articles 数量总和与 Editorial Materials 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到,这四个期刊中的 Editorial Materials 数量是直线上升的。 但从我本人的观点,这些数量的绝对值没有太多意义,更应该去看这些数值在整体的比例以及他们对引用的贡献值如何。虽然,这个图表中的趋势图的确非常印象深刻。 因此,我也简单从 WoS 数据库中做了以下四个期刊的影响因子值和可引文章比例的对比图 。 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了NEJM以外的三个期刊可引文章比例都是不断地下降,影响因子直线上升。我们虽不能从这个数据中推导出可引文章比例的下降导致了影响因子的上升,但一定程度上还是会有贡献的。 而根据2009年那篇文章对于这四个期刊的数据,为方便大家理解,把数据列举如下。 可以看出,虽然数据比较早了,是在2000年和2005年的数据,但从作者的观点来看,“可被引文章”类型的定义还是基本符合的,毕竟80%以上的引用均来自可被引文章,但另一侧面也说明“非可被引文章”为这些期刊还是增加了近20%的引用值, 定义为“not citable items”的意义难道不是说他们不可被引吗? 为何不干脆也把“非被引文章”所带来的引用从计算公式中删除?不是更加合理吗? 下面将简单说明下,因为这一元凶“分母”所导致的期刊的不公平。举例来说: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JCI) 发表一种栏目“Hindsights” 大约1000个单词,旨在对有重大意义的 JCI 文章提供历史性的观点,此类文章被分类在“article”;另外一个期刊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发表两种栏目 Perspectives 和 Commentary,这两种都相比 JCI 的Hindsights略长些,也被分配为“article”;再有一个期刊 PLOS Medicine ,发表了一个栏目叫 Perspectives,包含近期的学术发现,这个栏目被分配为“Editorial Material”,即为非可被引文章,但经统计从文章长度和参考文献的个数上与 JCI 的Hindsights栏目类似。除此之外, PLOS Medicine 还发表了 Policy Forums, Essays 和 Health in Action等栏目,这些都是被计入“Editorial Material”中。 类似的例子肯定很举不胜举,这里只是想从一个侧面向各位解释,WoS 的对于 citable items分配的时候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因此会造成影响因子值的不一致和不公平,而对于现今单一以影响因子为指标来评价期刊,进而以期刊指标来评价“论文质量”( 作为一个有强迫症的数学背景的小编,对这个公式无论如何不能接受 ),再以论文质量来论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将“影响因子”直接与科研人员能力划等号?我只能说“呵呵”了。 而对于WoS的影响因子用于评价期刊引用属性,毋庸置疑是值得肯定的,只不过需要不断地提升和修改,不断完善才是真理。Phil Davis教授建议以单篇文章进行分配,而不是以栏目来分配,且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最好能够完全以公式计算,哪怕公式非常复杂。 我个人的看法,Phil Davis教授的想法固然是好,但是实现起来要比较遥远了,目前而言,是否可以考虑将非被引所带来的引用不计入引用呢? 各位看官,你的看法如何呢? 【此内容仅限个人观点,欢迎拍砖交流,不代表公司利益】
个人分类: 期刊研究|13052 次阅读|23 个评论
从基金放榜后的“分子/分母”谈起
热度 10 qsqhopeiggcas 2013-8-18 15:09
今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放榜了,成为“分子”者自然高兴,成为“分母”者难免沮丧。其实,作为科研人员应淡然面对成功和失败,不以单次胜负论英雄,胜败乃兵家常事。 “分子”比“分母”站得高,是成功者,但没有 “ 分母 ” 的捧场, “ 分子 ” 是空中楼阁。牛顿也曾谦虚地说过 “ 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 没有前人知识的积累和启迪,任何人都难言成功。 现在有些人总想把自己装扮成 “ 权威 ” 、 “ 领袖 ” ,总是想 “ 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 ,自我感觉良好,我劝这些人还是低调点为好,即使自己 “ 富裕 ” 了,也别忘了过去“穷哥们”的支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 分子与分母只有“一墙(除号, - )”之隔,要像当分子,必须突破这道墙的阻隔。对于基金申请而言,要想顺利拿下,重要的是本子的质量,尤为重要的是有没有创新,创新是基金申请的灵魂。 我原来写过一篇博文 《 创新——基金申请的灵魂 》【 1 】 ,其中有段话是这样写的“ 创新有大有小,但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创新,不是牙缝里挤出来的创新。靠玩弄概念、靠老生常谈的东东外套一个漂亮的包袱皮儿,那不是创新,也蒙蔽不了睿智专家的慧眼。创新是实在的东东,只要把某问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对青年和面上基金而言,就已经足够了 。 ” “包装”出来的“创新”容易被评审专家识破,专家就会“横插一杠子 (-) ”,阻断你从“分母”成为“分子”的道路。 怎样跨越这个“除号”呢?这取决于你的不懈探索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所谓“火到猪头烂,功到自然成”嘛。换句话说,“分子”与“分母”只隔一层窗户纸,把它捅破了,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捅破这层窗户纸的金钥匙就是科研创新。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分子”的学者不是好学者,当“分子”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尽管“科研像座金字塔”,成功者总是少数,但每个人都应朝着塔顶攀登,永不言弃。 参考 【1】创新——基金申请的灵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68136.html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10689 次阅读|16 个评论
分子/分母
热度 3 qsqhopeiggcas 2011-12-4 20:38
每年快到申请基金的时候,科研处的领导总要动员有资格申请的科研人员写申请书,因为申请的数量(分母)多了,中标的(分子)几率会大些。 一将功成万骨枯,没有在战场上成千上万战士的牺牲,元帅、大将们怎能成功,将星是用鲜血染红的。但成功后,人民、元帅、大将们没有忘记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修建了烈士陵园、人民英雄纪念碑缅怀他们。 牛顿也曾谦虚地说过“ 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没有前人知识的积累和启迪,任何人都难言成功。 分子比分母站得高,是成功者,但没有“分母”的捧场,“分子”是空中楼阁。现在有些人总想把自己装扮成“权威”、“领袖”,总是想“指点江山、挥斥方遒”,自我感觉良好,我劝这些人还是低调点为好,即使自己“富裕”了,也别忘了过去穷哥们的支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 不过,我们也不能总当分母,当知识与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越过“除号”这个分界线,就可以当分子了。分子与分母只隔一层窗户纸,把它捅破了,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当分子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个人分类: 趣谈|4212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0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