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张之洞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湖北农务学堂与张之洞的“中体西用”
热度 2 fqng1008 2017-9-1 11:20
1 华农校园里的张之洞铜像 96 岁的岳母回到华农两年多了。她这次到深圳本来是准备一直 与 我们相依为命的,但好不容易住了8个月,还得打道回府,而且发誓再也不离开了。因为她宁愿与自己的5个孩子分居,也割舍不了那所待了67年的大学。 岳母1950年从湖北省军区回归专业,虽然是农业经济专业毕业,但一到湖北省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前身)就做院长秘书和人事科长,好不容易到1957年已经下文调农经系副主任,却因右派问题终于与专业擦肩而过。 我知道,华农的前身是湖北农务学堂,解放前叫“湖北省立农学院”;1949年6月武汉市军管会接管,1950年10月更名为“湖北省农学院”;1952年由湖北农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南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南昌大学农学院(部分科系)、中山大学农学院、广西大学农学院、江西农学院组成华中农学院;1979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划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领导;2005年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昨天读到 《武汉文史资料》2010 年12 期 冯宁、朱殊的一篇文章“湖北农务学堂创始期的三位闻人”,其中讲到“1898年创立的湖北农务学堂,在近6年的奠基发展过程中,无数有志之士为了湖北农务学堂的创办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有湖北农务学堂的创办者张之洞、湖北农务学堂的监督(现称校长)罗振玉以及湖北农务学堂的译授王国维”。 其中,我对张之洞创办农务学堂的经历很感兴趣,因为在华农的时候,我曾经多次驻足于张之洞的铜像前,还听说他们曾经设立了一个“张之洞班”。最关键的是,我对张之洞提出的“中体西用”还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反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终于清楚了张之洞对华农的贡献,以及对“中体西用”的理解。在那个时代,也只有“中体西用”这块招牌才能大规模地引进西方文明,大刀阔斧地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当然,我也不怀疑张之洞先生提出“中体西用”的虔诚。但人们只有在能够接受的理念中慢慢改变自己,中体西用正是这样的一个楼梯,因此也 一直是国人能够接受的理念 。 下面,根据编写冯宁、朱殊的文章,稍作调整如下: 清代末年,朝廷昏庸腐败,帝国主义国家纷纷潜入中国,瓜分领土,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危在旦夕。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破产,张之洞认为中国与日本等世界强国的根本差异就在于中国教育的落后,从而把兴学育才提到了自强救国的认识高度。 自1896年以来,湖北连续3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财政极端拮据,这促使了张之洞转向考虑农业教育问题。1897年,张之洞开始筹设湖北省农务学堂。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并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教育主张无论是否中肯,但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教育的产生于发展。 同年4月16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张之洞向朝廷上疏《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公所折》,正式奏请兴办湖北农务学堂。在这份奏折中,张之洞指出: “ 窃惟富国之道,不外农工商三事,而农务尤为中国之根本……且湖北连年水旱,岁收歉薄,谷价踊贵,洋货充溢,商贾萧条,民生艰苦异常……惟中国农民向多朴拙,其于地学化学,制器利用,素未通晓,士大夫又多不措意于此。” 光绪皇帝5月4日批示:“该衙门知道。”5月上旬,农务学堂(当时与另一所“工艺学堂”合称为“湖北农工学堂”)公布了咨文和告示,告示中写道:“本部堂本部院前聘美国农学教习,早经来华,所购西法农具、佳果木植,刻日即可运到。现暂借保安门内公所为农务学堂……”1898年10月2日,湖北农务学堂于武汉保安门正式开学。 据《华中农业大学校史》记载:“农务学堂设农、桑两科,学制4年,前2年为补习预科,后2年为正科。开设国文、日文、数学、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种植、畜牧、茶务、蚕务等课程。后来实际学习时间是5年,第一届学生至1903年秋季毕业。”当时进入湖北农务学堂的,大多是有志于农业或有志于强国的士人。用今天的话说,那时的湖北农务学堂,可谓是当时“兴农学、扬国光”的学习共同体。正如农务学堂贴出的招生告示一样,“查湖北生齿较繁,兼之连年水旱,岁收歉薄,民生困苦。本部堂蒿目时艰,凡有当务之学,莫不亟图倡导,劝农惠工,并为养民根本。” 张之洞创办农务学堂很重视把教学、试验与推广相结合。他认为“农学非试验难收实效”,希望湖北“野无旷土,凡土皆有出产,境无游民,凡民皆有技能。”他把蚕桑局合并于农务学堂,学堂结合养蚕实习,进行养蚕试验,写成论文,成果供推广应用。 1902 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湖北各学院和学堂开始进行改制。张之洞计划扩大农务学堂的办学规模,改制为湖北高等农业学堂。于1903年在武昌宝积庵购地迁建,“拨试验田2000亩,兴建新校舍”。新校舍内一切教学设施,均仿照日本农业学堂样式。除一栋二层教学楼外,另建有试验室、养蚕室、育种房及其它附属建筑。教室均为阶梯教室,光线充足;化学实验室则可以进行有机、无机和定量分析等各种实习。养蚕室设备更全部仿照日本最新标准,室内温度可以人工控制调节,并陆续完成《蚕桑实修成绩》及《养蚕收蚕表》等实验结果,为后来的农桑试验及蚕丝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此外,张之洞还先后聘用美国、日本农学教习15人教授农桑知识,培养中国农业人才。他重视实地考察,重视先进技术的推广。1897年末,张之洞委托美国农学教习白雷耳,由湖北候补知府、农务学堂提调汪凤瀛陪同,前往大冶、武昌等地进行农情考察。白雷耳考察完毕,向张之洞呈送了一份包括15点内容的报告;继白雷耳后,农务学堂日本教习美代清彦受端方委托,于1902年冬前往鄂西北农村进行考察,美代清彦首先对鄂西北五种主要农作物,即棉花、烟草、稻米、胡麻及大豆的单产和产值进行了统计分析。白雷耳和美代清彦的报告及建议,对张之洞及其后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宣统年间,全省共设立林场6处,植树219万余棵,为湖北林业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办学堂,重教学,并如此注重实践及先进技术的推广,这无疑用事实很好地诠释了创校始祖张之洞于1905年在开学典礼上用来勉励师生的那句经典训词:“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办好学堂。”他那幅闻名于世的楹联“凡民俊秀皆入学,天下大利必归农。”寄托了张之洞对农业教育的厚望和振兴农业的理想。 张之洞曾说:“我所讲究者乃公利,并非私利。私利不可讲,而公利却不可不讲。”基于此,张之洞在公务上兢兢业业,不惮劳苦,正身率职。治鄂,他以“能示人廉,能洁己勤,能率属”的工作作风,全力以赴,兴办了一大批不仅领先于全国、而且独步于亚洲的实业项目,成为人民深深爱戴的洋务运动的“殿军”。办湖北农务学堂及其他各类实业学堂,兴学育才,发展农业教育,这是张之洞全部洋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学校有两位保守的官僚主管申报要求停办农务学堂,张之洞没有相信他们的报告而轻率停校,在“想国家经费和学子光阴不能叫它白白浪费掉”的驱动下,毅然坚持邀请罗振玉来接办农务学堂。 此外,张之洞还在湖北铁政局内创建工艺学堂。课程有汽机、车床、绘图、竹器、洋脂、玻璃各项制造工艺。张之洞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使包括汉口在内的武汉三镇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 传统的书院教学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张之洞致力于书院改制,相 张之洞 继对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的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以 “ 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其创办的算学学堂(1891)、矿务学堂(1892)、自强学堂(1893)、湖北武备学堂(1897)、湖北农务学堂(1898)、 湖北工艺学堂 (1898)、湖北师范学堂(1902)、两湖总师范学堂(1904)、女子师范学堂(1906)等等,则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层面。 2 湖北农务学堂时期的校门 3 1898 年,湖北农务学堂招生示文 4 湖北农务学堂大礼堂 5 6 湖北农务学堂教室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6618 次阅读|4 个评论
大武汉
热度 2 fqng1008 2015-5-12 14:50
辛亥首义 成功,中山先生称“武汉一呼,四方响应”。 民国 初年, 孙中山 先生在《 建国方略 》里说:“要把 武汉 建成纽约、伦敦之大,要建设成东方的芝加哥”,这是对辛亥革命的肯定。但 大武汉理念的建立者不是孙中山,而是 张之洞 (1837-1909)。 在张之洞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 新城市 、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一是兴实业。他 的实业主要有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 卢沟桥 - 汉口 ,即大名鼎鼎的 京汉铁路 ),另外一件是把 内陆 武汉打造为当时 中国 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 汉阳铁厂 、 湖北枪炮厂 、 大冶 铁矿、 汉阳 铁厂机器厂、钢轨厂、 湖北织布局 、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 白银 。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 亚洲 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 二是办教育。在张之洞本人的具体策划和亲自指导下, 湖北 地区先后成立了 自强学堂 (今 武汉大学 前身)、 武备学堂 、农务学堂(今 华中农业大学 前身)。 武汉科技大学 的前身— 湖北工艺学堂 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在张之洞的策划和指导下诞生的。 三是应商战。在湖北近代工业体系初步奠定的基础上,其 经济 亦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 商埠 。至 20世纪初期,武汉一度成为中国仅次于 上海 的第二大城市,“大武汉”与“大上海”交相辉映,成为中国唯一两座曾被冠以“大”的都市。 今天,登上 黄鹤楼 ,极目楚天,武汉之大气大势尽收眼底:两江交汇,龟蛇相望,三镇鼎立,大江东去。武汉市域之浩荡,气势之磅礴,不可不谓之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2548 次阅读|4 个评论
自强学堂地理位置研究 ----《湖北通志》关于自强学堂若干误记
zhutx1945 2013-12-3 19:49
自强学堂地理位置研究 ---- 《湖北通志》关于自强学堂若干误记 本文讨论的《湖北通志》系指编纂始于 清 朝 光绪 七年(公元1881年),曾两度中辍,成书于一九一九年,前后历时四十年,记事无上限,下限至 宣统 三年(公元1911年),初刻于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故称民国十年版的《湖北通志》。该志由 督鄂幕府人才张仲炘﹑中丞杨承禧等撰, 民国二年(1912年)年任湖北巡按使的 吕调元﹑ 民国十年(1921年)任湖北省省长的 刘承恩分别作序。民国五十六年(1967年)由台湾京华书局出版。 《湖北通志》(志六十,学校六,影印版p1407)称“自强学堂在三佛阁大朝街口”。这段文字的错误在于两个地名“三佛阁”与“大朝街口”互不隶属又不相邻。现我们以《湖北通志》及各期地图来还原历史真实。 (一) 现在的地理位置 由图可见三佛阁遗址(1958年毁)只与读书院的解放路口,至多再加上读书院的后长街路口相关,而与其它路口无直接关系。 (二) 1947年的街名变化及与1936﹑1909年地图对照 武汉街道更换新名1947年5月6日(《大刚报》光明社讯):武昌省会警察局,以抗战期间各街道房屋多数拆毁,致街道名称混乱不清,对于户政工作尤为影响,特将原有街道更换新名,兹录如下: 原平阅路九角湾、荷包湾、瑞余里,更为彭刘杨路…… 原大朝街更为复兴路 …… 原读书堂街、银元局、中和里、 三佛阁,更为读书院。 本图拷自求实博客 后长街的平阅路以南称小码头街,这个街名一直延用到 1953 年左右。 现在的读书院 1936 年由三段构成:西段即小码头街以西为三佛角, 段即读书堂街,东端即铜币局街。读书堂街与铜币局街的接口处为复兴路, 即原大朝街。 在三佛阁的位子标明为関岳庙。三佛阁本身并无标识。 1909 年陆军特别小学堂和徐秉书绘武昌省城最新街道图 (本图拷自求实博客) 1909 年三佛阁的位子标明为 関 帝庙。其北为百寿巷,其东为某某湾。 (三) 光绪九年(1883年)的地图与当年建筑物的标识 关于三佛阁,最早雍正朝可能提及但为查实。清王庭桢同治八年修《江夏县志》卷二(影印版p161)称武昌府的“清军厅署在学院右今移三佛阁左”。《湖北通志》志二十六,建置二(影印版p679)称“清军同知署旧在府署左,后移学院右,即分守道旧址。(嘉庆志)咸丰二年贼毁。同治四年(1865年)同知吉尔哈春详请移建三佛阁街旧玉皇阁遗址并购民基以盖之……光绪二十七(1901年)年改设警察总署,宣统二年(1910年)改设交涉司署。在光绪九年的地图上可见到武昌府清军厅署即清军同知署。从庙的东墙直到现在的后长街的西边全是它的地盘。1950年为湖北省立艺术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小学。1992年湖北省文化厅占用该地。 图上的玉皇殿,《湖北通志》志二十七,建置三,坛廟一(影印版p714)称,“玉皇阁旧在三佛阁街,同治五年(1866年)移建三道街(县志)。”该图的玉皇殿应为同知府内玉皇阁遗址。 在图上并无作为庙宇的三佛阁。三佛阁是做为街道名标识的。但是同治八年《江夏县志》称武昌府的“清军厅署在学院右今移三佛阁左”,确是把三佛阁视为庙宇的。 1883年 由湖北善后总局出版的《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局部 自强学堂占用的地盘在哪里?它应包括节义祠﹑贤良祠﹑发审局﹑火 药局﹑益善堂一片。我们来看看当年是如何标识这些地盘的。 第一 同治年间的说法 清王庭桢同治八年(1869年)修,光绪七年(1881年)刊本,民国六 十四(1975年)年台湾成义出版社出版的《江夏县志》(卷三,礼乐志五 , 影印本 p332 )称“贤良祠﹑昭忠祠均在长街三佛阁巷内,兵火后尚未恢复, 不可废也。” 由此可知1883年的地图上的三佛阁在同治年间应称三佛阁巷。 同书,卷二,疆土志二,影印本 p175称“益善堂建三佛阁内营坊塘”。 可知本句实为“益善堂建三佛阁巷内营坊塘”。原文“巷”字丢失。 第二1883年地图反映的情况 注意到“益善堂”在地图上是标识在街道内,该区从九角湾向南共五条 街巷,分别是九角湾﹑乾福巷﹑劝善社﹑布帛公所﹑益善堂。 由此,上述“长街三佛阁巷内”强调了从西进入此巷,而实际贤良祠﹑ 昭忠祠均在东边出了此巷。 《湖北通志》志二十六,建置二(影印版p679)称“火药局旧在三佛阁东, 隶善后局。同治六年十月火改设中和门五龙硚,移设楚望台。”这里,三佛阁 东表述准确。 同上(影印版p680)称“发审局在三佛阁东,老火药局废址。同治十年 武昌知府方大湜﹑汉阳知府严昉详请剙建。光绪十一年裁归武昌府署内办 理。” 又称“ 侯审所在发审局东。光绪五年武昌知府方大湜﹑汉阳知府严昉详请 增设。” 又称江夏县“县丞署在三佛阁东,发审局右。原在凤凰山麓旧县署左,后 移四衙巷内,旋改将台驿丞署。同治十二年知县傅维祜详建今地。” 《湖北通志》志二十六,建置三,坛庙(影印版p719 )称“昭忠祠在贤良 祠右,嘉庆八年(1803年)敕建,后毁于兵。今建粮道街武昌左卫署旧址。” (影印版p717)称“贤良祠在三佛阁”,易知此应为“贤良祠在三佛阁 东”。贤良祠祀康熙六十一年湖广总督杨宗仁,直到咸丰巡抚胡林翼,应晚于昭 忠祠。 第三 1893年自强学堂东西两边的建筑   《湖北通志》志六十,学校六,学堂(影印版p1409 )称“文普通中学堂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总督张之洞就自强学堂旧址改建。专肄习普通各种 科学以备升入高等。” 见1909年地图,“文普通中学堂”在1893年时是“自强学堂”的地盘。 在它的右边1909年地图上为“矿政调查局”,该地在1936年的地图上为硝 矿局,即江夏县县丞署的旧址。《湖北通志》卷二十六,建置二(影印版p680) 称“宣 统二年以旧署址改建硝矿局。”我们已知“县丞署在三佛阁东”。 《湖北通志》志六十,学校六,学堂(影印版p1409)称“初等小学堂光 绪三十年(1904年)总督张之洞分东南西北……南局地段共十七堂,一设贤良 祠……”该校晚于文普通中学堂,由此,贤良祠在自强学堂东。我们已知贤良 祠在三佛阁东。 由上述可证应称“自强学堂在三佛阁东 大朝街口”。 第四 铁政局建在何处 1891 年张之洞建铁政局,它建于何处呢?张之洞凑曰:“兹于湖北省城内铁政局之旁,购地鸠工造成学堂一所,名曰自强学堂。” 《湖北通志》志五十四,经政十二,新政(影印版p1284)称“汉阳炼铁厂,光绪十六年(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凑在汉阳府城外大别山北麓建造炼铁厂……调广东候补蔡锡永总其事 ”“十七年(1891年)设铁矿总局于省城三佛阁管理铁厂一切事务乃委蔡锡永为总办。” 《湖北通志》志五十二,经政十,钱法(影印版p1239)称光绪“十九年(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北巡抚谭继洵凑准在省城洗马池街建设湖北银元局铸造湖北大银元。”洗马池街就在贤良祠﹑发审局南面。 《湖北通志》志五十二,经政十,钱法(影印版p1240)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因制钱缺乏市价日增,复凑就湖北省城旧日宝武局基地建造铸铜钱局。”该款附录称“ 在武昌省城铁政局西偏余地旧日宝武局基地建造铸铜钱局。 ”而“二十八年(1902年)凑就湖北铸铜钱局厂屋改设湖北铜币局”“三十年(1904年)凑就……湖北银元局改湖北银币局。” 可在1909年地图上看到湖北银币局﹑湖北铜币局均在文普通学堂即自强学堂东,而铁政局又在湖北铜币局的东面。 由此,“十七年(1891年)设铁矿总局于省城三佛阁管理铁厂一切事务乃委蔡锡永为总办。”应为“十七年(1891年)设铁矿总局于省城三佛阁东管理铁厂一切事务乃委蔡锡永为总办。”
55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抄袭者心灵的折磨
热度 12 Majorite 2013-6-9 11:47
抄袭者心灵的折磨 16 岁那年,张之洞参加公务员考试,作文题目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样的题目岂能难倒风华正茂的张之洞,他一挥而就,淋漓尽致,才也卓巨,识亦卓巨。可惜昏庸的评卷官不识货,结果张之洞名落孙山。后来有位叫徐致祥的人,参加公务员考试,作文题目是“大学之道”,他把张之洞那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文章背抄了三分之二交了卷,结果高中会元。 现在院士评选是暗箱作业,申报材料海吹胡侃,论文原创性如何世界一流,如何填补中国空白,国外著名学者如何赞美,全是自说自话。院士增选,靠的是院士投票,成果剽窃抄袭与否,都没人在乎,只要平时相互照顾利益,何必费时费力去核实原文。就是靠剽窃来的成果混上院士,就不会再被开除出去,继续厚着脸皮端坐学术会议的主席台、或顶着院士的头衔做着官、拿着丰厚的饷银。 古代虽然没有电子网络,但是科举考试还是在阳光下进行的。对入选的优秀作文,是要刊布天下的。徐致祥的论文公开了,好事者说好像在哪看过(déjà vu),与张之洞的文章一对照,整整抄袭三分之二。消息传遍京省。 要是换成现在的抄袭者,“老子抄了就抄了,你要怎么样?”“老子哪里抄了?三分之一是我写的嘛,那三分之二是我引用,只是忘了注明出处”。 只要上级领导不追究,老子剽窃抄袭都没事。可是,帝王时代,学术风气还是比较正的,大家都爱拿抄袭这事说事,愿望是羞一羞抄袭者,以振学术道德。徐致祥从此之后,谈起文章就抬不起头来,特别不敢见张之洞,两人后来有几年在翰林院(Imperial Academy)同一院子里办公。帝王时代进入翰林院就像现在当选院士, 风光得很。每上班,徐致祥一站二看三通过,左瞅瞅右瞄瞄,前望望后瞧瞧,若见张之洞赶紧躲一旁,待张之洞过了,再迈八字步昂昂然去。最怕赶赴饭局时遇到张之洞,那时候还没有公费吃喝一说,有同事做东,徐致祥先打探清楚是否有张之洞出席,若有,则王顾左右而言他,说这次有事,下次下次一定去。若无,则满口应承,多谢邀请。有一年,翰林院年终会餐,有恶作剧者故意隐瞒排座情况,待到现场才发现徐与张分在一桌,徐致祥顷刻间满脸窘样, 红一阵,白一阵, 阴一阵,阳一阵。帝王时代,知识分子还知道搞了学术不端之后难堪难为情,还有那么点人味。徐致祥怎么也没有修炼到现在人这样,抄袭者碰到被抄袭者,继续大言不惭,视若无睹、无窘,脸皮厚厚。入席,徐致祥请张之洞坐首座,张之洞谦让。同席一老资格劝解: “按年龄,应是徐致祥首座;若论先入庙堂,我当首座;若论文章,张之洞该当首座。结果,张之洞坐了首席。要是现在,谁官大谁首席。 总之,徐致祥多年不敢跟张之洞见面,心虚处可见羞耻心。至于若干年后,徐致祥官至大理寺卿,张之洞官至督抚两湖,搞洋务运动,兴企办厂(采矿炼铁、办兵工厂),实业救国。徐致祥给慈禧太后写信参张之洞一本:“统观该督生平,谋国似忠,任意似勇,秉性似刚,运筹似远,实则志大而言夸,力小而任重,色厉而内荏,有初而鲜终。徒博虚名,议论之妙,无有过于张之洞者。作事之乖,设心之巧,亦无有过于张之洞者。此人外不宜于封疆,内不宜于政务,惟衡文校艺,谈经征典,是其所长。”虽然保守派的徐致祥与改革派张之洞的政治观点截然不同,但也不排除徐致祥人品差、以怨报德、报当年抄袭之羞的可能性。凡干过见不得人丑事者,必然要承受羞耻压力,久而久之,心理变态,迟早会发作起来。所以,不诚实的人正常的国家是不应该启用的。
个人分类: 学术与学养|2766 次阅读|14 个评论
从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到科学网友的《中体西用》
热度 14 fuxy 2012-1-14 00:56
从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到科学网友的《中体西用》
从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到科学网友的《中体西用》 科学人文梦境的讨论 大概受科学网上最近多篇“梦”文的影响,大脑在工作一天后,也昏昏欲睡,渐渐进入梦乡。。。 仿佛游离到一个古老,阴森,也庄严的大院里,周围的建筑在烛光的昏暗里也似乎变得金碧辉煌, 一个“ 养心殿东暖阁 ”的匾幅,影约可见。。。 一位高坐在大殿里的老太太,突然昂起身, 喝道:“小安子,速召湖广总督张之洞来见!” 此小安子,历来对汉人官员有所微言, 事前已在堂后抱怨许多汉官都畏惧洋人。 不时,身著黑色长袍的张大人跪拜于下堂,“老佛爷吉祥!” 老太太问道: “近来西学渐盛,搅乱人心,有碍朝廷根基安危, 你身为湖广总督,朝廷重臣,为何也也办什么 " 自强学堂 " ,岂不是唯恐天下不乱?” 张大人整襟安坐,不慌不忙答道:“太后 圣明 ,朝廷根基事大,本大臣那敢造次?”“自强学堂,讲的是《中学为体》,老祖宗的千年章法。这是是朝廷的根本, 老臣绝不会忘记”。 “那么西学是什么回事?” 老佛爷不放心的再问道。 “《西学为用》而已”, 张大人胸有成竹的答道。 “洋人迷于《圣经》邪说,有违天地之理,漠视君臣子子的祥和,不知中华理学之深奥, 不足挂齿。但是精于技巧,强在工器,善于创造,本朝廷可利用之, 故为《西学为用》也”。 老太太终于面露一丝微笑,看来小安子所言,汉官崇洋之说并不十分可信。君臣欢愉,共同商计抗洋之事。 临走时, 老佛爷嘱咐赏张之洞 福、禄,寿字各一帧,君臣相安也。。。 在迷迷糊糊的时空漂移中,古老的宫殿已倒塌,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八个字仍在不停的闪烁,似乎在离去, 却怎么又渐渐又亮了起来,不过变得短了些,简缩成了《中体西用》, 竟然挂在了科学网的前堂。 这时醒了,意识到,现在是已二十一世纪了, 怎么还有如此之怪异的梦? 受刺激了么? Let bygones be bygones, and there will be a shining day ahead.... The above photos were found in internet search. 科学网友的 “梦及中体西用”一文网址: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527118
8636 次阅读|1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06: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