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钱钟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比空气污染更可怕的
热度 1 GongChen 2011-12-19 12:43
前日读了施一公教授的博文“可怕的空气污染”,确实对北京的雾霾天气感到恐惧。 今日看了一档关于钱仲书和杨绛的电视节目,感触良多,觉得空气污染恐怕还不是最可怕的。杨绛现在一百岁,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和战火,经历了反右和文化大革命,先失去女儿再失去丈夫。她应该也在雾霾天气里呼吸,她能好好地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能呢? 比空气污染更可怕的是政治运动,是人治代替法制。反右和文革吞噬了钱仲书和杨绛的二十多年的创作年华!吞噬了冯德培,张香桐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创造思想,吞噬了中国前三十年的社会发展。 雾霾天气也是人为破坏生态的结果,是片面追求高经济增长的恶果。但如果中央和各省市政府能面对现实,用科学的方法整治环境污染,北京和其他城市的天空是可以再变兰的。 唯有青春岁月是一去不复还的!
个人分类: 随感|2483 次阅读|1 个评论
钱钟书:嗜书如命的清华学子
热度 1 wangxingchin 2011-12-11 15:07
1998年12月19日,“世界上惟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是一个热爱他的读者在报纸上撰文的标题,也代表了所有对钱钟书有一点点或更多了解的人们的共同心声。 钟书,顾名思义,钟情于书。据说他起先不叫这个名字,出生那天,有人送来一部《常州先哲丛书》,伯父就取“仰慕先哲”之义替他命名仰先,字哲良。后来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父亲为他正式取名“钟书”。果然,他这一生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当年“横扫清华图书馆”、初出茅庐的翩翩才子,到后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学者,钱钟书一生钟情于书,嗜书如命。 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 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十三岁进入美国圣公会办的 苏州 桃坞中学学习,接受西式的教育。真可谓是从小就受到了中西文化的熏陶,也为他后来形成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治学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29年,19岁的钱钟书考入清华外文系,立即名震校园,不仅因为他数学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国文、英文水平使不少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的中文造诣深,精于 哲学 及 心理学 ,一进校就立下志愿“横扫清华图书馆”,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 文化昆仑 钱钟书被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他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60年来,他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被誉为“文化昆仑”。 凡是钱钟书的朋友、同事或学生,或者哪怕是仅仅与钱钟书交谈过一次的人,都会对他学问的广博、思维的深刻、反应的敏捷、悟性之高、记忆力之强,叹为观止。诚然,他有超人的天资禀赋,不过,更令人惊叹的还是他的勤奋和治学的严谨。 勤奋求学,严谨治学 据50年代在文学研究所工作的一些同志回忆,当时钱钟书已经是名震遐迩的大学者了,每次他们进入线装书库,都会撞见他。他拿着铅笔和笔记本,不断地翻检书籍,不断地抄录、作笔记,常常忘记时间。有时,他会在那里向青年人介绍各类古籍,告诉他们这些书的插架所在,历历如数家珍。文学研究所图书馆馆藏线装书十分丰富,许多线装书的借阅卡上只有钱钟书一个人的名字。图书室当年收藏了许多好书,特别是珍贵的外文书,其中不少就是他帮助订购或搜寻来的。据说他精读的每一部书都反复批点,有的连天地两头和页边都写满了,再也找不到一点空地方。他的夫人杨绛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钱钟书撰著《管锥编》时,她为他整理、检点笔记本,整整费了两天工夫,装了几大麻袋。 他对学术事业的态度,用严肃认真、兢兢业业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是远远不够的,他的顶真严谨几乎到了苛刻严酷的程度。他的书几乎没有一部在重印或再版时不作大大小小的修改。他的《谈艺录》初版于1948年,到1984年再版,所作的补订,篇幅几与原作相等。补订本不但增加了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辨析和阐发,还大量吸收了西方新学科、新理论的成果,使这部30多年前的书依旧能够傲然屹立在当今时代的学术前沿。再如《管锥编》,虽然1979年才出版,但很快就有了新的补订,而第五卷就是“补订”的结集。 钱钟书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还参与了《毛泽东选集》的外文 翻译 工作,并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作者:刘茜) 逸事·钱钟书 被窝里吃蛋糕 1994年10月30日,是夏衍先生的生日。当时,钱钟书和他一样,也因病住院了。夏衍便让女儿给钱钟书送去一块蛋糕。钱先生胃口大开,兴致勃勃地坐在病床上吃蛋糕。偏巧在这个时刻,一名摄影记者悄悄溜进病房,跪姿偷拍。开始拍时.钱先生背对记者,没有理会,大嚼如初。渐渐地,这名记者胆大起来,转到钱先生的正面拍摄:措手不及的钱先生为了保护尊容,撩起被子,连头带蛋糕一起捂进去,全然不管奶油弄得满被子,惹得周围的人哈哈大笑。 梦中情人唐晓芙 一次座谈会上,一名记者见到崇拜已久的钱钟书,便不失时机地提问。关于《围城》,他问道:“为什么《围城》中的唐晓芙下落不明?”钱先生笑着答道:“人生不多的是‘下落不明’的情形吗?像我们今天在这里聚首碰面,明天各分东西,而我的影像,在你们的脑中逐渐模糊,不就是‘淡出’的一个例子吗?”这名记者追问:“《围城》中每一角色,都被冷嘲热讽过,唯独唐小姐例外,偏偏她又是‘淡出’的,这两者中间,有什么关系吗?”钱先生忙不迭地说:“难道你的意思是说,唐晓芙是我的梦中情人吗?”逗得满堂开怀大笑。 许眼变化图 钱钟书在 清华大学 求学时,有一个很要好的同学叫许振德:当时,许振德爱慕班上一个漂亮的女同学,上课时,眼睛总随姑娘的身影而转动,暗递秋波,这种情景,被钱钟书发现:他便提笔。在笔记本上画上许多许振德向不同方向观看的眼神变化图,题名为“许眼变化图”,没等下课,即将此画递给其他同学.一时成为笑谈。 妙语·钱钟书 ·有些人,临睡稍一思想,就会失眠;另有些人,清醒·上帝会懊悔没在人身上添一条能摇的狗尾巴,因此减少了不知多少表情的效果。 ·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想象它酸,也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地甜。 ·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 ·科学家跟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象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象女人,老了便不值钱。 ·猪是否能快乐得象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容易满足得象猪,我们是常看见的。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乐的决不会永远;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象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 ·拍马屁跟恋爱一样,不容许有第三者冷眼旁观。 ·话是空的,人是活的;不是人照着话做,是话跟着人变。假如说了一名话,就至死不变的照做,世界上没有 解约 、反悔、道德、离婚许多事了。 作品·钱钟书 《 围城》 钱钟书为一般大众读者所知的是他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这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经典,有评论者称他为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被 翻译 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围城》内涵充盈,兼以理胜于情,是小说中的宋诗。书中关于婚姻的比喻,“结婚犹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也几乎是人人都能背诵。本书的主人公方鸿渐本来不知道有“围城”之说,然而,当他听人说到“围城”,并且经过后来的坎坷,便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想法”。“围城”是对一种人生情境的形象概括,也是对一种心理意态的巧妙捕捉。“围城”所描绘的,乃是人类理想主义和幻想破灭的永恒循环。古往今来,多少人都是从自以为天佑神助开始,而到造化弄人结束。 《围城》中时起时伏,处处申说的,都是理想的不断升腾和一再破灭,经常是事将成矣而毁即随之,浪抛心力而已。许多人终身处于“围城”境遇而不察。因此,“围城”完全可以作为人类身处困境、屡遭挫折的象征。钱钟书旁观浮生,思虑沉潜;指点世态,寄慨遥深,以形而下示形而上,使读者对人生恍然如有所知。此书风格幽默,妙譬可人,读之颇可领略汉语文字的丰赡粹美。 《管锥编》 钱钟书一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管锥编》,是一部体大思精,旁征博引的学术巨著,是他数十年学术积累的结晶。全书用典雅的文言写成,引用了大量英、法、德、意、西原文,是作者研读《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注》、《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补注》、《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十种古籍时,所作的札记和随笔的总汇。书中考论词章及义理,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障,其间多有新说创见,皆发前人之覆者,颇能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时之豪杰。 书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所论除了文学之外,还兼及几乎全部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本书未刊部分尚有考论《礼记》、《庄子》、《全唐文》、《杜少陵诗集》、《玉溪生诗注》、《昌黎集》、《简斋集》等十种书的札记。 《谈艺录》 《谈艺录》是钱先生另一部宏伟巨著,是第一部广采西方人文、社科新学来诠评中国古典诗学诗艺的书。全书45万字,古来诗家作品多所评骘,唐以后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人更被重点论列。本书征引或评述了宋以来的诗话近130种,中国诗话史上的重要著作几乎都被涉及。举凡作者之心思才力、作品之沿革因创、批评之流敝起衰等等,都包容其中。 各节论述具体入微,多所创见,行文则或兼综、或条贯,或评点、或专论,长短自如,不拘一格。采二西而反三隅,引述西方论着500余种,内容包括曾作为思想理论界显学的佛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文化 人类学 、新批评和较新起的流派如超现实主义、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等。
2496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又不是木桶
vatang 2011-11-29 08:45
钱钟书说:人就像猴子,向上爬的时候,就会把屁股上的胎记暴露出来。 我的启发是,所有人都有胎记,都有难看的一面,你可以隐藏,但你消灭不了它。换句话说,人都有短处,都有缺点,无论你隐藏的多好,它总是存在,不知道在什么不恰当的时候,就暴露出来给人瞻仰。 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有多少人没事会去瞻仰你的缺点。猴子天天向上爬,有多少无聊的人会一直盯着它的屁股看。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你却用来寻找光明,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瞻仰美好的事物。先别管自己有多难看,至少保证自己眼睛里看到的都是美的。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定位,是由你的优点决定的呢?还是缺点? 如果你注意观察,会发现明星都爱炒作负面新闻,比如绯闻门之类的,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大众心目中的偶像地位,即便如张国荣那样公开自己的取向,也还是博得大部分人的认可和同情,甚至是支持。这是为什么呢? 还有我们的专家,我经常看到经济学家讲政治,地质学家谈养生,生物学家论哲学,物理学家说文学。他们讲什么都不重要,关键他们是专家,一般人听到专家这个名头,就吓得俯首帖耳,听不懂肯定是自己水平不到,与专家何干。 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答案只有一个,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定位,是由你的优点决定的,而不是缺点。那些明星再烂,在演戏的某一瞬间,你会看到他偶像的光芒;那些专家再浑,在某一领域也颇有造就。古人有句话说的好啊:一俊遮百丑。 这就不由得让人对某个理论产生怀疑了。这个著名的理论就是所谓的“木桶原理”,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由此推及到人,就是你的发展,受限于你的缺点。然而,通过上面的论证,我们发现事实不是这个样子的。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木桶装水受限于短板,而人的发展却不受限于缺点,因为人的发展不同于木桶装水。人的发展实际是一个被装的过程,也就是你在别人心目中的认同度,当有越多的人认同你,你发展的会越好。至少在中国是这样,这里不都讲关系么。所以洋为中用可不能随便拿来,这个著名的洋理论如果随便用,没准死得会很难看。 木桶是用来装水的,饭桶是用来装饭的,两者都是装,很有共同语言,所以呢,木桶原理一定适用于饭桶。
3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杨绛称丈夫钱钟书一生只为读书而活
dongzg101 2011-10-17 05:11
杨绛称丈夫钱钟书一生只为读书而活 钱钟书夫人杨绛精心整理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影印版近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昨天(10月15日),该书的座谈会在首都图书馆举行。据百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回忆,钱老生前对书饥不择食,每读一书,必做笔记。 著名翻译家李文俊、叶廷芳等钱钟书的生前好友出席了昨天的座谈会,几位老先生对钱老的生平经历做了回顾。“莫将精力作人情”,叶廷芳称钱老的这句话让他深有感触,他说:“钱老一生潜心治学,不愿将精力放在一些社会活动上,这值得现在的学者们学习。” 座谈会上,钱钟书百岁高龄的夫人杨绛先生发来录音,她说:“钱钟书生前对我说,我平生志气不大,就想竭尽毕生精力,做做学问。”据杨绛回忆,钱钟书在清华待了4年,连八大处都没去过。他读起书来不择精粗,极俗的书他也能看得哈哈大笑,像《全唐诗》那样极厚的书也能慢慢啃完,而且每读一书,必做笔记。 据出版方介绍,该书是《钱钟书手稿集》系列图书的一部分,总计20册,收录了钱钟书从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各时期中文笔记。这次推出影印版也是希望能保持钱钟书笔记的原貌,让读者掌握第一手资料。据悉,商务印书馆正在筹备出版《钱钟书手稿集》的外文笔记部分。 更多阅读 钱钟书夫人杨绛迎来百岁生日 清华大学师生纪念钱钟书先生百年诞辰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9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狂狷离天堂最近
热度 10 xcfcn 2011-7-22 02:31
狂狷离天堂最近
狂狷离天堂最近 金圣叹( 1608-1661 ) 最近坊间有本书叫《狂狷上不了天堂》,没看内容,但光就标题而言,我就十万分不同意,我反而是觉得“狂狷离天堂最近”。 1 、狂狷是实际上的最高品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论语 • 子路》) 朱熹对狂狷的解释: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 (《朱子集注》)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 • 雍也》)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论语 • 阳货》)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 • 子路》) 孟子对“乡愿”的的评: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 《孟子 • 尽心下》 ) 孔子对中行、狂、狷、乡愿的“四品”取向,态度极分明,传统的解释,特别是孟子的解释,中行为第一,狂为第二,狷为第三,乡愿第四。也可以把狂和狷合而为第二。孔子对乡愿的深恶痛绝已见之“德之贼”的四字恶评,后来的儒者对此均无异词。中行其实就是中庸,而中庸太难了!在实际生活中,狂狷其实就是最高品了! 2 、狂狷是成就杰出的必要前提 首先:闻道须要狂狷:“有狂狷而不闻道者有之 , 未有非狂狷而能闻道者也。” ( 李贽 ( 1527-1602 )的《焚书》卷一“与耿司寇告别” ) 其次:学术传承也需要狂狷:“论载道而承千载绝学,则舍狂狷将何之乎?” ( 《焚书》卷一“与耿司寇告别” ) 最后,惟有狂狷能够发现先儒往圣的“破绽”,成为孟子所说的“豪杰之士”: “求豪杰必在于狂狷,必在于破绽之夫,若指乡愿之徒遂以为圣人,则圣门之得道者多矣。此等岂复有人气者,而尽指以为圣人,益可悲矣夫!” ( 《续焚书》卷一“与焦弱侯太史” ) 3 、狂狷者皆中气十足 1941 年圣诞节,日本军队袭入香港。经过九死一生的挣扎, 梁漱溟 (1893-1988) 终于逃脱虎口。他乘船逆西江而上进入广西。安全抵达国统区以后,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前人云:‘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人心与人生》等三本书要写成,我乃可以死得,现在则不能死。又今后的中国大局以至建国工作,亦正需要我,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万不会有的事。” 梁漱溟乃中国“最后一个儒者”,也是敢于面折太祖之人。 1906 年 7 月,东京留学生开会欢迎 章太炎 (1869-1936) 获释出狱到日本。章在欢迎会上说:“大凡非常的议论,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亦不敢说。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为这缘故,兄弟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的神经病。” 而神经病其实乃是狂狷的另一称谓而已。章自谓“ 我死了以后,国粹便中断了!”章乃中国最后一个朴学大师。 4 、狂狷入圣一念间 虽然“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 ( 《尚书》“多方” ) ,但是“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举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翔于千仞之意,一克念即圣人。” ( 王阳明 (1472-1529)的 《王阳明全集》下册 1287 — 1288 页 ) 毛宗岗评点 诸葛亮 (181-234)时说:“淡泊宁静之语,是孔明一身本领。淡泊,则其人之冷可知;宁静,则其人之闲可知。 天下非极闲极冷之人,做不得极忙极热之事。 后来自博望烧屯,以至六出祁山,无数极忙极热文字,皆从极闲极冷中积蓄得来。”而淡泊宁静乃“隐逸之狂狷”。惟狂狷者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力行近乎仁”。 顾允成坦承 : “平生左见 , 怕言中字 , 以为我辈学问 , 须从狂狷起脚 , 然后能从中行歇脚。” ( 《明儒学案》卷六十“东林学案三” ) 5 、狂狷不是目的,仅仅是生命中的一个形态 / 阶段。 又观古之狂者,孟氏以为是其为人志大言大而已。解者以为志大故动以古人自期,言大故行与言或不相掩。如此,则狂者当无比数于天下矣,有何足贵而故思念之甚乎?盖狂者下视古人,高视一身,以为古人虽高,其迹往矣,何必践彼迹为也。是谓志大。以故放言高论,凡其身之所不能为,与其所不敢为者,亦率意妄言之。是谓大言。固宜其行之不掩耳。何也?其情其势自不能以相掩故也。夫人生在天地间,既与人同生,又安能与人独异。是以往往徒能言之以自快耳,大言之以贡高耳,乱言之以愤世耳,渠见世之桎梏已甚,卑鄙可厌,益以肆其狂言。观者见其狂,遂指以为猛虎毒蛇,相率而远去之。渠见其狂言之得行也,则益以自幸,而唯恐其言之不狂矣。唯圣人视之若无有也,故彼以其狂言吓人而吾听之若不闻,则其狂将自歇矣。故唯圣人能医狂病。观其可子桑,友原壤,虽临丧而歌,非但言之,且行之而自不掩,圣人绝不以为异也。是千古能医狂病者,莫圣人若也。故不见其狂,则狂病自息。又爱其狂,思其狂,称之为善人,望之以中行,则其狂可以成章,可以入室。仆之所谓夫子之爱狂者此也。盖唯世间一等狂汉,乃能不掩于行。不掩者,不遮掩以自盖也,非行不掩其言之谓也。 ( 《焚书》卷二,中华书局版《焚书 • 续焚书》, 75 页 ) 所以圣人能医治狂狷者,但庸人却使狂狷者走向疯狂 / 表演。这是狂狷者所需要自我警惕的! 早年,自称“人谓我狂,我实狷者”的 钱钟书 (1910-1998)曾戏谑他的老师吴宓并取笑吴宓的老情人毛彦文是“徐娘”。钱氏晚年对此羞愧不已,他说:“我年轻不懂事,又喜欢开玩笑,加之同学的鼓动,常常卖弄才情和耍弄小聪明。” “我写文章只顾一时取乐,却万万没想到当年这篇文字会让吴宓老师那么伤透了心!自己的罪过不能逃脱,真该一把火烧光纸笔算了!……后来吴宓老师对我大度包容,我们的关系和当年一样好。但我现在很内疚,没有任何办法去弥补我从前的过错,只有惭愧后悔的份了。如果您能够把我这封信附录进日记里,让大家知道我这老家伙还不是不明白人间有羞耻事的,我这个老学生或许还能免于被师门除名。”所以狂狷者的醒悟只会让自己离天堂更进一步。 最后聊以此文自勉,并献给考盘在涧先生。书生要有一点狂。
个人分类: 杂论|4194 次阅读|12 个评论
克莱登大学校名的物种起源
热度 3 juchuan 2011-7-20 10:10
和实验室同事乔治聊天常有意外的收获,比如幸亏他告诉我 6 不是个吉利的数字,(因为上帝是 7 , 6 仅次于上帝,那就是魔鬼),要不然我至今还会以为是六六大顺呢。当然,能和乔治聊得起来,除了他的博学之外,是因为他对外来文化并不排斥。他说他买中国货鲜炸鲮鱼罐头,还高度评价广东风味的饮茶,而且也能欣赏东方风格的调侃。 实验室里曾经有位原籍广东的叶大夫,言谈风趣幽默,讲过的几个故事乔治有时还会提起。乔治不知听谁说广东人吃狗吃猫吃蛇吃耗子,于是就去问叶大夫:“ Do you eat everything? ”叶大夫说:“ We eat anything! ”乔治对这一回答大为满意。 叶大夫说起当年医院里没有热水,大冬天手术前洗完手冻得双手发麻,等一碰到病人温暖的身体,那感觉真舒服。乔治大发一笑,随后又大为感慨:如果躺在手术台上的是我! 澳洲有名胜企鹅岛,叶大夫带他老妈去看企鹅,当傍晚时分顢憨可爱的小企鹅们摇摇摆摆上岸来时,叶大夫听到身后的陌生游客用广东话发问:“不知味道怎样?”乔治说他听后几乎晕倒。 当然也有我们取笑乔治的时候。有人为乔治用毛笔写了“乔治”两个中文楷体大字,乔治登时忧心忡忡,生怕受骗上当,于是向我们挨个咨询,直到深信的确不是阴谋算计,才把那两个字贴在墙上。为这事大家开怀大笑一场。 于是我颇为自豪地向乔治说起中国有位博学的钱钟书先生,写了本《围城》,有英文译本。我向他讲述了方鸿渐如何买了克莱登大学的文凭,又如何耍了那卖文凭的,是中国外交史上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博学的乔治听后非常肯定地指出,这克莱登大学的校名一定是来自克莱登咖啡。 乔治说那些真正嗜好咖啡的必定要亲自碾碎咖啡豆,煮沸过滤,那才醇正香浓。那些不虔诚的就没有这份耐心,于是喝现成速溶不正宗的,称为克莱登。我在网上查过,没查到这种说法,不过我对乔治的说法深信不疑:一是他没有必要杜撰,二是按照钱钟书先生的博学和刻薄,以及克莱登大学那如雷贯耳的名声,这校名不可能没有来历。不过 杨绛 女士的《钱钟书和围城》好像没提这事。 刚刚看到杨绛女士百岁寿辰的报道,欣喜的是她还健在,而且还在写作。 于是就写了这篇短文, 或许哪位近水楼台和杨绛女士有交往的可以向她求证一下,克莱登大学和克莱登咖啡是否真的有瓜葛?但是,或许没有必要为了这点小事去打扰杨绛女士,即使克莱登大学和克莱登咖啡只是巧合,那又何妨?反正大家都记住了这个深入人心的名字:克莱登!克莱登!
5112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百年杨绛
pinepine 2011-7-18 22:35
杨绛先生 杨绛和钱钟书早年合影 钱钟书和杨绛在一起 杨绛先生近年闭门谢客,海内外媒体采访的要求,多被婉辞;对读者热情的来信,未能一一回复,杨先生心上很感歉疚。朋友们建议先生在百岁生日来临之际,通过答问与读者作一次交流,以谢大家的关心和爱护;杨绛先生同意,并把提问的事交给了年来投稿较多、比较熟悉的《文汇报·笔会》。我获此机会,有幸与杨先生作了以下笔谈。 ——本报记者周毅 1 笔会:尊敬的杨先生,请允许我以提问来向您恭祝百岁寿辰。 您的生日是1911年7月17日。仔细论起来,您出生时纪年还是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尚未发生。请问,7月17这个公历生日您是什么时候用起来的? 杨绛:我父亲是维新派,他认为阴历是满清的日历,满清既已推翻,就不该再用阴历。 他说:“凡物新则不旧,旧则不新,新旧年者,矛盾之辞也,然中国变法往往如是。旧法之力甚强,废之无可废,充其量不过增一新法,与旧法共存,旧新年特其一例而已。”“今人相问,辄曰:‘汝家过旧历年乎,抑或新历年乎?’答此问者,大率旧派。旧派过旧历年,新派过新历年。但此所谓过年,非空言度过之谓,其意盖指祭祖报神……今世年终所祭之神,固非耶教之上帝,亦非儒家之先圣先贤,不过五路财神耳。此所谓神,近于魔鬼,此所谓祭,近于行贿。” 7月17这个公历生日是我一岁时开始用起来的。我一岁时恰逢中华民国成立。我常自豪说:“我和中华民国同岁,我比中华民国还年长一百天!”7月17日是我生日,不是比10月10日早一百天吗? 笔会:您从小进的启明、振华,长大后上的清华、牛津,都是好学校,也听说您父母家训就是:如果有钱,应该让孩子受好的教育。杨先生,您认为怎样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 杨绛:教育是管教,受教育是被动的,孩子在父母身边最开心,爱怎么淘气就怎么淘气,一般总是父母的主张,说“这孩子该上学了”。孩子第一天上学,穿了新衣新鞋,拿了新书包,欣欣喜喜地“上学了!”但是上学回来,多半就不想再去受管教,除非老师哄得好。 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浩气冲天,掷地有声。我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我学他们的样,找父亲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好(hào)读书,读好书入迷。 我在启明还是小孩,虽未受洗入教,受到天主教姆姆的爱心感染,小小年纪便懂得“爱自己,也要爱别人”,就像一首颂歌中唱的“我要爱人,莫负人家信任深;我要爱人,因为有人关心。” 我进振华,已渐长大。振华女校创始人状元夫人王谢长达太老师毁家办学,王季玉校长继承母志,为办好学校“嫁给振华”贡献一生的事迹,使我深受感动。她们都是我心中的楷模。 爸爸从不训示我们如何做,我是通过他的行动,体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训的真正意义的。他在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任上,因为坚持审理交通部总长许世英受贿案,宁可被官官相护的北洋政府罢官。他当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有位军阀到上海,当地士绅联名登报欢迎,爸爸的名字也被他的属下列入欢迎者的名单,爸爸不肯欢迎那位军阀,说“名与器不可假人”,立即在报上登启事声明自己没有欢迎。上海沦陷时期,爸爸路遇当了汉奸的熟人,视而不见,于是有人谣传杨某瞎了眼了。 我们对女儿钱瑗,也从不训示。她见我和锺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她学外文,有个很难的单词,翻了三部词典也未查着,跑来问爸爸,锺书不告诉,让她自己继续查,查到第五部辞典果然找着。 我对现代教育知道的不多。从报上读到过美术家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两三岁的小朋友,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画拿来要韩美林签名,问他签名干什么,小孩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的教育难道不应引起注意吗? 笔会:您是在开明家庭和教育中长大的“新女性”,和钱锺书先生结婚后,进门却需对公婆行叩拜礼,学习做“媳妇”,连老圃先生都心疼自己花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宝贝女儿,在钱家做“不花钱的老妈子”。杨先生,这个转换的动力来自哪里?您可有什么良言贡献给备受困扰的现代婚姻? 杨绛:我由宽裕的娘家嫁到寒素的钱家做“媳妇”,从旧俗,行旧礼,一点没有“下嫁”的感觉。叩拜不过跪一下,礼节而已,和鞠躬没多大分别。如果男女双方计较这类细节,那么,趁早打听清楚彼此的家庭状况,不合适不要结婚。 抗战时期在上海,生活艰难,从大小姐到老妈子,对我来说,角色变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觉委屈。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我爱丈夫,胜过自己。我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我与钱锺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们当初正是因为两人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锺书说他“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这点和我志趣相同。 我成名比钱锺书早,我写的几个剧本被搬上舞台后,他在文化圈里被人介绍为“杨绛的丈夫”。但我把钱锺书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价值。我赖以成名的几出喜剧,能够和《围城》比吗?所以,他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我不仅赞成,还很高兴。我要他减少教课钟点,致力写作,为节省开销,我辞掉女佣,做“灶下婢”是心甘情愿的。握笔的手初干粗活免不了伤痕累累,一会儿劈柴木刺扎进了皮肉,一会儿又烫起了泡。不过吃苦中倒也学会了不少本领,使我很自豪。 钱锺书知我爱面子,大家闺秀第一次挎个菜篮子出门有点难为情,特陪我同去小菜场。两人有说有笑买了菜,也见识到社会一角的众生百相。他怕我太劳累,自己关上卫生间的门悄悄洗衣服,当然洗得一塌糊涂,统统得重洗,他的体己让我感动。 诗人辛笛说钱锺书有“誉妻癖”,锺书的确欣赏我,不论是生活操劳或是翻译写作,对我的鼓励很大,也是爱情的基础。同样,我对钱锺书的作品也很关心、熟悉,1989年黄蜀芹要把他的《围城》搬上银幕,来我家讨论如何突出主题,我觉得应表达《围城》的主要内涵,立即写了两句话给她,那就是: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 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意思是“围城”的含义,不仅指方鸿渐的婚姻,更泛指人性中某些可悲的因素,就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钱锺书很赞同我的概括和解析,觉得这个关键词“实获我心”。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笔会:您出生于1911年,1917年即产生了新文学革命。但您的作品,不论是四十年代写的喜剧,还是后来写的《洗澡》《干校六记》等,却没有一点通常意义上“现代文学”的气息。请问杨先生,您觉得您作品中和时代氛围的距离来自哪里? 杨绛:新文学革命发生时,我年纪尚小;后来上学,使用的是政府统一颁定的文白参杂的课本,课外阅读进步的报章杂志作品,成长中很难不受新文学的影响。不过写作纯属个人行为,作品自然反映作者各自不同的个性、情趣和风格。我生性不喜趋时、追风,所写大都是心有所感的率性之作。我也从未刻意回避大家所熟悉的“现代气息”,如果说我的作品中缺乏这种气息,很可能是因为我太崇尚古典的清明理性,上承传统,旁汲西洋,背负着过去的包袱太重。 笔会:创作与翻译,是您成就的两翼。特别是历经“大跃进”、“文革”等困难年代、最终完成《堂吉诃德》的翻译,已是名著名译的经典,曾作为当年邓小平送给西班牙国王的国礼。很难想象这个工作是您47岁自学西班牙语后开始着手进行的。您对堂吉诃德这位骑士有特别的喜爱吗?您认为好的译者,有良好的母语底子是不是比掌握一门外语更重要? 杨绛:这个提问包含两个问题。我先答第一个。 我对这部小说确实特别喜爱。这也说明我为什么特地自学了西班牙语来翻译。堂吉诃德是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眼前的东西他看不见,明明是风车的翅膀,他看见的却是巨人的胳膊。他一个瘦弱老头儿,当然不是敌手,但他竟有胆量和巨人较量,就非常了不起了。又如他面前沙尘滚滚,他看见的是迎面而来的许多军队,难为他博学多才,能数说这许多军队来自哪些国家,领队的将军又是何名何姓。这等等都是象征性的。 我曾证明塞万提斯先生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他的遗体埋在三位一体教会的墓园里;他被穆尔人掳去后,是三位一体教会出重金把他赎回西班牙的。虽然他小说里常有些看似不敬之辞,如说“像你妈妈一样童贞”,他也许是无意的,也许是需要表示他的小说不是说教。但他的小说确是他信仰的产物。 现在我试图回答第二个问题。 “作为好的译者,有良好的母语底子是不是比掌握外语更重要?” 是的。翻译是一项苦差,因为一切得听从主人,不能自作主张,而且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译者一方面得彻底了解原著;不仅了解字句的意义,还需领会字句之间的含蕴,字句之外的语气声调。另一方面,译文的读者要求从译文里领略原文,译者得用读者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按原样表达;内容不可有所增删,语气声调也不可走样。原文弦外之音,只能从弦上传出;含蕴未吐的意思,也只附着在字句上。译者只能在译文的字句上用功夫表达,不能插入自己的解释或擅用自己的说法。译者须对原著彻底了解,方才能够贴合着原文,照模照样地向读者表达,可是尽管了解彻底未必就能照样表达。彻底了解不易,贴合着原著照模照样的表达更难。 末了我要谈谈“信、达、雅”的“雅”字。我曾以为翻译只求亦信亦达,“雅”是外加的文饰。最近我为《堂吉诃德》第四版校订译文,发现毛病很多,有的文句欠妥,有的辞意欠醒。我每找到更恰当的文字或更恰当的表达方式,就觉得译文更信更达、也更好些。“好”是否就是所谓“雅”呢?(不用“雅”字也可,但“雅”字却也现成。)福楼拜追求“最恰当的字”(Lemotjuste)。用上最恰当的字,文章就雅。翻译确也追求这么一个标准:不仅能信能达,还要“信”得贴切,“达”得恰当——称为“雅”也可。我远远不能达到这个目标,但是我相信,一切从事文学翻译的人都意识到这么一个目标。 2 笔会:钱锺书先生天分、才学过人,加上天性淘气,臧否人事中难免显示他的优胜处。曾有人撰文感叹“钱锺书瞧得起谁啊!”杨先生,您为什么从来不承认钱先生的骄傲? 杨绛:钱锺书只是博学,自信,并不骄傲,我为什么非要承认他骄傲不可呢? 钱锺书从小立志贡献一生做学问,生平最大的乐趣是读书,可谓“嗜书如命”。不论处何等境遇,无时无刻不抓紧时间读书,乐在其中。无书可读时,字典也啃,我家一部硕大的韦伯斯特氏(Webster's)大辞典,被他逐字精读细啃不止一遍,空白处都填满他密密麻麻写下的字:版本对照考证,批评比较等等。他读书多,记性又好,他的旁征博引、中西贯通、文白圆融,大多源由于此。 钱锺书的博学是公认的,当代学者有几人能相比的吗? 解放前曾任故宫博物院领导的徐森玉老人曾对我说,如默存者“二百年三百年一见”。 美国哈佛大学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哈里·莱文(HarryLevin)著作等身,是享誉西方学坛的名家,莱文的高傲也是有名的,对慕名选他课的学生,他挑剔、拒绝,理由是“你已有幸选过我一门课啦,应当让让别人……”。就是这个高傲的人,与钱锺书会见谈学后回去,闷闷冒出一句“我自惭形秽。”(I'mhumbled!)陪同的朱虹女士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所知道的一切,他都在行。可是他还有一个世界,而那个世界我一无所知。” 钱锺书自己说:“人谓我狂,我实狷者。”狷者,有所不为也。譬如锺书在翻译《毛泽东选集》的工作中,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乖乖地把自己变成一具便于使用的工具,只闷头干活,不出主意不提主张。他的领导称他为“办公室里的夫人”,他很有用,但是不积极。 人家觉得钱锺书“狂”,大概是因为他翻译《毛选》,连主席的错儿都敢挑。毛著有段文字说孙悟空钻到牛魔王的肚里,熟读《西游记》的锺书指出,孙猴儿从未钻到牛魔王的肚里,只是变了只小虫被铁扇公主吞入肚里。隐喻与原著不符,得改。 钱锺书坚持不参加任何党派,可能也被认为是瞧不起组织,是骄傲。其实不然,他自小打定主意做一名自由的思想者(freethinker),并非瞧不起。 很多人有点儿怕钱锺书,因为他学问“厉害”,他知道的太多,又率性天真,口无遮拦,热心指点人家,没有很好照顾对方面子,又招不是。大家不怕我,我比较收敛。锺书非常孩子气,这方面就像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但钱锺书也很风趣,文研所里的年轻人(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对他又佩服又喜爱。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辑出版的《钱锺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几十篇文章的作者,都是对他又敬又爱的好友。 笔会:钱锺书先生拟写的西文著作《管锥编外编》当初是怎样构思的?为什么没有完成?有没有部分遗稿? 杨绛:钱锺书拟用西文写一部类似《管锥编》那样的著作,取名《管锥编外编》,起意于《管锥编》完成之后。这种想法并非完全没有基础,他生前留下外文笔记178册,34000多页。外文笔记也如他的《容安馆札记》和中文笔记一样,并非全是引文,也包括他经过“反刍”悟出来的心得,写来当能得心应手,不会太难,只有一一查对原著将花费许多精力时间。锺书因为没有时间,后来又生病了,这部作品没有写成。 钱锺书开的账多,实现的少;这也难怪,回顾他的一生,可由他自己支配的时间实在太少太少,尤其后半生。最后十来年干扰小了,身体又不行了。唉,除了遗憾和惋惜,还能说什么呢? 笔会:在您翻译的四部作品中,《斐多》是您的跨界之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而进入哲学,苏格拉底面对死亡“愉快、高尚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这本对治忧愁的译作,有纪念钱先生的特别意义吗? 杨绛:1997年早春,1998年岁末,我女儿和丈夫先后去世,我很伤心,特意找一件需要我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的工作,逃避我的悲痛,因为悲痛是不能对抗的,只能逃避。 我选定翻译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斐多》,我按照自己翻译的习惯,一句句死盯着原译文,力求通达流畅,尽量避免哲学术语,努力把这篇盛称语言生动如戏剧的对话译成戏剧似的对话。 柏拉图的这篇绝妙好辞,我译前已读过多遍,苏格拉底就义前的从容不惧,同门徒侃侃讨论生死问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他那灵魂不灭的信念,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给我以孤单单生活下去的勇气,我感到女儿和锺书并没有走远。 应该说,我后来《走到人生边上》的思考,也受到《斐多》的一定启发。 笔会:听说《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二十册即将出版,是吗? 杨绛:这个消息使我兴奋不已。我要向北京商务印书馆内外所有参加这项工程的同志表示感谢。《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依据钱锺书手稿影印而成,所收中文笔记手稿八十三本,形制各一,规格大小不一,因为年代久远,纸张磨损,有残缺页;锺书在笔记本四周和字里行间,密密麻麻写满小注,勾勾画画,不易辨认。锺书去世不久,我即在身心交瘁中,对他的全部手稿勉行清理和粗粗编排,此中的艰难辛苦,难以言表。此次商务组织精悍力量,克服种种困难精心编订目录,认真核对原件,核对校样,补充注释,工作深入细致,历时三年有余,成效显著,这怎使我不佩服和感激莫名!相信锺书和襄成此举的原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杨德炎同志地下有知,也会感到欣慰。 《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2003年出版时,我曾作序希望锺书一生孜孜矻矻积聚的知识,能对研究他学问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有用;现今中文笔记出版,我仍这样想。私心期盼有生之年还能亲见《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出版,不知是否奢望。 3 笔会:杨先生,您觉得什么是您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最值得骄傲的品质,能让人不被摧毁、反而越来越好的品质?您觉得您身上的那种无怨无悔、向上之气来自哪里? 杨绛: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 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我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上海终将回到中国人手中。我写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 我们身陷上海孤岛,心向抗战前线、大后方。当时凡是爱国的知识分子,都抱成团。如我们夫妇,陈西禾,傅雷,宋淇等,经常在生活书店或傅雷家相会,谈论国际国内战争形势和前景。我们同自愿参加“大东亚共荣圈”的作家、文化人泾渭分明,不相往来。 有一天,我和钱锺书得到通知,去开一个不记得的什么会。到会后,邻座不远的陈西禾非常紧张地跑来说:“到会的都得签名。”锺书说:“不签,就是不签!”我说:“签名得我们一笔一划写,我们不签,看他们怎么办。”我们三人约齐了一同出门,把手插在大衣口袋里扬长而去,谁也没把我们怎么样。 到“文化大革命”,支撑我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对文化的信仰,使我得以面对焚书坑儒悲剧的不时发生,忍受抄家、批斗、羞辱、剃阴阳头……种种对精神和身体的折磨。我绝对不相信,我们传承几千年的宝贵文化会被暴力全部摧毁于一旦,我们这个曾创造如此灿烂文化的优秀民族,会泯灭人性,就此沉沦。 我从自己卑微屈辱的“牛鬼”境遇出发,对外小心观察,细细体味,一句小声的问候,一个善意的“鬼脸”,同情的眼神,宽松的管教,委婉的措辞,含蓄的批语,都是信号。我惊喜地发现:人性并未泯灭,乌云镶着金边。许多革命群众,甚至管教人员,虽然随着指挥棒也对我们这些“牛鬼蛇神”挥拳怒吼,实际不过是一群披着狼皮的羊。我于是更加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 笔会:能谈谈您喜欢的古今作家吗? 杨绛:这个题目太大了,只好作个概括性的回答。我喜欢和人民大众一气的作家,如杜甫,不喜欢超出人民大众的李白。李白才华出众,不由人不佩服,但是比较起来,杜甫是我最喜爱的诗人。 笔会:杨先生,您一生是一个自由思想者。可是,在您生命中如此被看重的“自由”,与“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却始终是一物两面,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深自敛抑、“穿隐身衣”,“甘当一个零”。这与一个世纪以来更广为人知、影响深广的“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的“自由”相比,好像是两个气质完全不同的东西。这是怎么回事? 杨绛:这个问题,很耐人寻思。细细想来,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你骂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决不还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杀我,我会说:“你我有什么深仇大恨,要为我当杀人犯呢?我哪里碍了你的道儿呢?”所以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辨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笔会: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那一段话,已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一个生命的参照坐标,不过也只说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期颐之境,几人能登临?如今您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吗?能谈谈您如今身在境界第几重吗? 杨绛:我也不知道自己如今身在境界第几重。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newexperinceandnewfeelingineveryday。 树上的叶子,叶叶不同。花开花落,草木枯荣,日日不同。我坐下细细寻思,我每天的生活,也没有一天完全相同,总有出人意外的事发生。我每天从床上起来,就想“今天不知又会发生什么意外的事?”即使没有大的意外,我也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得到新体会。八段锦早课,感受舒筋活络的愉悦;翻阅报刊看电视,得到新见闻;体会练字抄诗的些微进步,旧书重读的心得,特别是对思想的修炼。要求自己待人更宽容些,对人更了解些,相处更和洽些,这方面总有新体会。因此,我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鲜感受和感觉。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笔会:有人认为好性情只能来自天生,但您的好性情,来自您一直强调的“修炼”。您大部分作品是70岁以后创作的,堪称“庾信文章老更成”的典范。您认为“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您看重曾参所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走到人生边上》的自问自答中,您得出的结论是“天地生人,人为万物之灵。神明的大自然,着重的该是人,不是物;不是人类创造的文明,而是创造文明的人。只有人类能懂得修炼自己,要求自身完善。”“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经过锻炼才能炼出纯正的品色来。”对您这些话,我没有疑问,也不求回答。在此复述一遍,只为给您一个响应。 最后问一下,您和钱锺书先生作品收入所得设立的“好读书奖学金”是怎么运作的,运转得好吗? 杨绛:由钱锺书和我的作品收入所得、于2001年建立的“好读书奖学金”,设在我们的母校清华大学。截至2011年5月为止,基金已由起初的72万元,增至929万元。为268名品学兼优的清华学子颁发了奖学金,获奖的学生中有的也是我和钱锺书作品的读者。他们手写书信给我,谈谈自己的成长和校园生活,我由此得知现代大学生的一些状况和心态。有的同学说我与清华同岁,邀我百年校庆时回校与清华同过生日。我曾请获奖同学来家作客。大家说说笑笑顶高兴。他们争着翻阅钱锺书批注的韦氏大辞典,对老学长的精深细致惊叹不已。 “好读书奖学金”由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管理,他们运作很好。我们的信托协议中有约: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在享有钱杨作品的财产权利的同时,有保护钱锺书、杨绛作品著作权及其人身权利的义务,我对基金会认真履行约定感到满意。 “好读书奖学金”在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众多的项目中,基金数额不是很高,但他们很重视这项奖学金的人文含蕴和它背后的故事,我们合作愉快。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会长贺美英女士是贺麟先生的女儿,我们住干面胡同时的邻居小友,她和基金会的同志对我很关心,常来看望,大家成了朋友。钱锺书逝世十周年,基金会请来锺书在社科院的同事罗新璋、薛鸿时先生演讲,介绍钱锺书的学术人生。夜晚,同学们聚集大草坪,用烛光、朗诵和提琴演奏追思他们的老学长。我年老,未能身临其境,但深为他们的真诚感动。 4 笔会:亲爱的杨先生,我曾写过一篇短文,赞美您有“种子之性”,柔弱,又坚韧,深自敛抑,且一生有少女相。我的几位师友看了,觉得文章还少了一层意思,那就是“种子的信仰”。我现在把他们特意找出来的梭罗的这首诗抄在这里,献给您,真的算恭恭敬敬为您拜一个寿—— ThoughIdonotbelieve thataplantwillspringup wherenoseedhasbeen, Ihavegreatfaithinaseed. Convincemethatyouhaveaseedthere, andIampreparedtoexpectwonders. ——HenryDavidThoreau 我不相信 没有种子 植物也能发芽, 我心中有对种子的信仰。 让我相信你有一颗种子, 我等待奇迹。 ——梭罗 恭祝您健康快乐,智慧平安! 杨绛:我一向把理解我作品的读者当成知心的朋友,感谢朋友们多年对我的关心和鼓励。我现在很好,很乖,虽然年老,不想懒懒散散,愿意每天都有一点进步,bettermyselfineveryway,过好每一天。 我从年初开始,再次用毛笔练小楷,抄写锺书的《槐聚诗存》,一天写几行。练练字,也通过抄诗与他的思想诗情亲近亲近,今天(6月19日)凌晨两点,全部抄完。 我有时也写点小文章,多属杂忆与杂写之类,等将来攒到一定数量,当结集出版请大家指教。 注:图片摘自中国广播网
个人分类: 文学 历史|16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被抹掉的奠基人与寂静钱钟书
热度 8 xcfcn 2011-6-11 17:32
被抹掉的奠基人与寂静钱钟书 博主按:这是两篇中国青年报记者的文章,他们统统被选为高考试题,然后作者抱怨自己作为作者居然不会答题。这真是一举两得,既炒作了自己又批判了高考收获了民意。其实,谁也不比谁牛 B ,如果此刻他们是高中生的话,他们肯定很会答题,比作者答的还好。建议以后高考试题不要再出现活人的文章,免得这些鸟人出来恶心。中国没有高考,这个世界会更美好?文革就没有高考,我没看到好到那里去。你牛的话,请直接出国读大学或去南方科技大学或者像蒋方舟一样获得清华保送。我高考就考砸了,但我还是觉得高考是阶层流动的最大起动机。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作者:林天宏 2006 年 06 月 21 日 05:39 中国青年报 朱启钤( 1872~1964 ),字桂辛,贵州紫江人,著名实业家,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内务总长,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 6 月 13 日 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 “梁思成?”她答道。 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 1915 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 1925 年, 25 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 1930 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崔勇这样评价朱启钤。 崔勇的 博士毕业论文,题为《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写于 2000 年。但他在查阅资料时发现,除 10 多篇后人回忆外,再无与朱启钤相关的研究资料,“由于历史的原因,朱启钤被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何为历史原因?崔勇并没有详谈。但翻开史册,却能惊奇地发现,在中国上个世纪前半叶的政局动荡中,朱启钤留下这些痕迹:北京巡警厅厅丞,北洋政府 5 任交通总长、 3 任内务总长,袁世凯称帝大典筹备处处长(后曾因此被通缉),北洋政府代理国务总理,南北议和北方总代表,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约代表…… 宦海沉浮,毁誉交织,朱启钤的身影,就在这一次次的身份更换中变得日益模糊。但依旧清晰的,是他所创下的“累累实业”。 朱启钤督办修筑的津浦铁路,至今仍是我国最繁忙的铁路大动脉之一。他任董事长的中兴煤矿公司,是其时仅次于抚顺、开滦的全国第三大煤矿。他在上海创建的中兴轮船公司,是我国首家以民族资本兴办的远洋轮船公司,解放后成为新中国远洋运输事业的基础力量……《华盛顿邮报》曾热情洋溢地赞道,朱启钤“成绩斐然,在远东罕有其匹1 而在崔勇看来,朱启钤于 1930 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更是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朱启钤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祯,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 朱启钤还以其深厚的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 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梁思成晚年也曾回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治安很差,每次野外勘测古建筑时,朱启钤均事先通过社员中的党政头面人物,向当地政府打招呼。每到一处,各县县长均亲自接待“一帮文弱书生”,并派员向导,必要时还派保安人员护送。 有数据显示,截至 1937 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 206 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崔勇感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 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 60 周年。 6 月 13 日 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 3 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寂静钱钟书 周劼人 中国青年报  2008-12-24 12 月 19 日 ,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一片烛光隐隐。人群伫立无语,只有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清华大学的几十名师生,在这里追思 10 年前去世的老学长—钱钟书先生。同学们冒着严寒自发前来,手捧蜡烛在钱先生相片前围成“心”型图案,并井然有序地在先生相片前鞠躬后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吗?”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 10 年。” 10 年,没有庞大的纪念,没有热闹的宣传,钱先生的 10 周年忌日就这样在一片寂静中过去。 10 年前,钱钟书安详离世,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致电杨绛先生表示慰问。杨先生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身后事在 57 个小时内完结。以至于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只有短短 20 分钟,也并未来宾满堂。一位生前好友回忆起来说,“如此寂静”。 烛光前没有一丝的人声嘈杂,面对烛火后面照片上那张澄静温厚的脸庞,人们一点一滴地回想起了眼前这位大师曾带给我们的好奇、惊叹,与深深的崇敬。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吴宓赞其:“才情学识兼具,新旧中西俱通”;学界称其:“中国博学鸿儒,当代文化昆仑”;世人惊其:“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抑或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一次又一次地惊讶了国人,感叹了世界。 然而他却只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他 19 岁一入清华便立下“横扫图书馆”的志向,每日只从图书馆抱回一大堆书,边看边用又粗又黑的笔划下佳句。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而且但凡他看过的书,只消阅读一遍,基本就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对于这种“照相机式的记忆能力”,同窗们自叹弗如。当年的同窗许振德回忆说:“图书馆借书之多,恐无能与钱兄相比者,课外用功之勤,恐亦乏其匹。” 世人知晓钱钟书,多因《围城》蜚声在外。但真正奠定他在学界地位的,还是那部《管锥编》。这是先生研读了《周易》等十部中国古籍所作的札记和随笔总汇,用典雅的文言写成,引用了大量西语原文,引述了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该书自问世以来,不要说读懂的人寥寥无几,就算是通读一遍的人,也屈指可数。 当追思会现场主持人问“谁知道钱钟书先生最著名的学术著作是什么”时,几十人中只有寥寥数人能答上来。答上来者,也未必晓得这部鸿篇巨著所记为何。 无法亲入其中领略大师才华的人也许会问,《管锥编》对大众到底又能意味着什么? 19 日,前来参加烛光追思活动的清华大学党委学生部部长杜汇良老师这样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还有两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便是让我们心有所止,心在焉。钱先生做学问就是‘心在焉’,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甚至面对生活的困苦境遇,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试图淡忘周遭的悲情。“文革”时他被送去劳改,每日只能看马列著作。但他只要抱起书本,就能兴致盎然。后来,第一批“老弱病残”被“大赦”回京,名单上却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的学术界,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继往的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难免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但知他的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参加追思活动的一名清华大学博士生说,他初读《围城》时,也只觉得如书中所言,人生处处会遇着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是人类的“围城困境”。后来他读到第三遍时,忽然间明白了:“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作茧自缚之下,活得怎能不虚伪沉重。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由于拒绝与媒体合作,钱钟书先生似乎成了一些人笔下“‘魔镜’中的影像了。”《走出魔镜的钱钟书》一书这样对他进行了解读:“当我们把钱钟书这面‘魔镜’翻转过来看时,便发现镜子背面有一行镌刻的字迹:做完整的人。” 1998 年 12 月 19 日 ,钱钟书在住了 1600 个日夜的病房内,合了眼。杨绛先生赶到医院,伏在他耳边轻轻说:“你放心,有我呐!”此前一年,两人唯一的女儿钱瑗已因癌症离他们而去。 清华学生在先生离世后曾谱曲写词以为纪念:“我总觉得,每次去图书馆,还能看到先生的背影,也许,先生刚走,茶还没有凉……” 10 年后的清华, 10 年后的 12 月 19 日 ,依旧只是满道的纸鹤飘飞,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 10 年前,杨绛先生在电话里说:“清华是有情的。” 10 年后她说:“代问清华同学好。” 烛光在寒夜的清华园里摇曳,来往的车匆匆而过,时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问一句:“这是谁?”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在这种我们看来是需要“忍受”的“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更无法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只惊叹“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记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和墨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不要奇怪为什么钱先生的离世和 10 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才是他心底所愿,才是他一生的格调。钱钟书先生逝世时,一个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个人分类: 杂论|2987 次阅读|7 个评论
清华大学:‘一品’而非‘一流’
热度 23 lin602 2011-4-24 07:52
今天是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年,上午十点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仪式,刚刚央视预告,总书记将参加将发表重要讲话。可能常委们大都去参加。 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并称中国大陆最好的学校。我的感觉,用大学的标准来衡量这二个学校,可能用‘一品’这个词更合适。 近五十多年来,这二个学校出了多少闪光的世界级研究成果,让人一提起某个世界级科技重大进步都同时说,这是清华人发现的?研究成绩在世界这个‘决赛场’上,占个什么名次?近多少年在世界大学的排名中名次是向前移还是往后退。出了多少人文大师?今天央视讲了二个清华人文名人:钱钟书与曹禺,这二个都是老清华培养出来的大师。 再从深层次上来分析,清华的精神是什么?我找不到清华的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精神?教授们都是抬着头、站直腰、眼睛平视前方,遇到官员不避让? 从清华与北大,我能够闻到‘功’与‘利’的气息,能够模糊地看到‘官帽’所处的位置。 但是可以发现,国家将这二个学校都供在那里,钱给得多多的,名誉给得足足的。几乎是所有中国高校中能够得到的,他们不但得到,而且远远多于其他高校。真是中国的‘左右丞相’级‘一品’高校。 ‘一品’与‘一流’,一字之差,但相差万里。清华,应该脱胎换骨了。
9512 次阅读|35 个评论
[转载]记忆的铜镜——写在钱钟书先生百年诞辰(施亮)
热度 2 Wuyishan 2011-4-12 07:29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0年10月22日 北京日报 施亮    1   人的记忆犹如一面古老的铜镜,岁月风雨或许会使镜面蒙上层层绿锈,即使努力擦拭,显现出的历史影像也总是模糊飘曳的,未必就是逝去年华真实场景的再现……我记得,钱钟书先生讲过几次,不要太相信回忆录之类的文字,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吧。    2   在我家里,我们总是习惯地称钱先生为“爷爷”,称杨绛先生为“奶奶”,这是我们至今不变的特定称呼。先父施咸荣青年时曾就读清华大学外文系,师从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以后,他长期从事英美文学研究,更是时常要向他们夫妇求教。几十年来,我们两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按照我们民族传统,古人云“师徒如父子”,就是这个特定称呼的缘由吧。就连我的两个女儿,也随之称呼他们夫妇为“太爷爷”、“太奶奶”。大约是在1972年,我家刚从干校迁回,父亲还留在干校。一天,我随母亲路过南小街二店买东西,母亲遇见杨绛奶奶,两人高兴地拉手寒暄。杨绛奶奶也才从干校回京,梳着极短的头发,穿着洗得发白的男式旧制服,看打扮也是“五七战士”模样。在店门口,她俩滔滔不绝用上海话聊起天来。我急着回去写功课,悄悄拽妈妈一把,催她回家。杨绛奶奶笑眯眯瞥我一眼,问道:“这是施亮吧?”妈妈忙不迭地回答,是呀,他已经上中学了。她们分手后,妈妈在回家路上兴奋地对我说,你知道吗?这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们夫妇都是你爸爸的老师!又说,还记得吗?你小时候,他们夫妇住在干面胡同院子里,我们领了你去拜年,让你叫爷爷奶奶,他们给你压岁钱呢……妈妈这番话,唤起我的模糊记忆,我朦胧间回想起钱钟书爷爷坐在沙发上,宽阔的额头,笑吟吟的脸庞,伸手爱抚着我的脸蛋。   一年后,父亲也从干校返京,又回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外国文学编辑部。开始,领导让他主编内部发行的《外国文学情况》,他趁势申请了北京图书馆的借书证,可以借阅到馆内进口的西方国家书刊。他经常提着沉甸甸的皮包回家,里面装着一本一本英文书籍。他和钱钟书爷爷杨绛奶奶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了,我经常看到钱钟书爷爷开出的书单,大都是英文书籍,有时一张纸条写得满满的。这些便条有一部分还保存在我家里。   父亲从内心深处崇敬钱钟书爷爷和杨绛奶奶,曾经多次向我说起过,他所熟识的学者们当中,有学问的人也有一些,但是有学问又有品格的人却不多见,尤其是真正做到淡泊宁静、不求名利的学者更是很少。他从好友董衡巽伯伯等人那里听说他们夫妇的轶事,印象最深一事,河南“五七干校”的揪“五一六”运动中,有一次开会整郑土生先生,逼迫他交出所谓名单。郑土生先生坚不攀扯他人。散会后,许多人在场,杨绛奶奶径直走到郑土生先生面前说,家里有什么事需要托付吗?可以跟我说!人们那时身处于充满了政治艰险的时代氛围里,谁都怕惹火烧身,能有如此侠肝义胆的人,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实在太罕见了。   1975年初,我从东城区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回北京二中做语文教师。刚走上讲台,我心中忐忑总怕调节不好讲课时间,只好借父亲的手表戴。我家的经济状况当时不宽裕,买一块手表需要我仨月工资。钱钟书爷爷和杨绛奶奶得知此事后,给我家送来一百元钱,对我母亲说:“施亮参加工作,我们表示祝贺,这就权当我们的一点儿心意吧。”用这笔钱,我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戴了很长时间。我听父亲说,外文所与文学所的一些年轻人,因为工资菲薄,都受过钱钟书爷爷和杨绛奶奶的馈赠。还有“燕京才子”吴兴华教授,1958年被划成“右派”,“文革”初被迫害致死。他的家属经济状况窘迫,杨绛奶奶借口寻人抄写译作,找到吴兴华大女儿,每每付给她较多的报酬,以接济这一家人。   其实,那一年也是钱钟书爷爷和杨绛奶奶最窘迫的时期。他们从家中“逃亡”,先是在女儿钱瑗的学校宿舍住一些时候,以后又住到办公室。我随父母去过那间“陋室”,到处是书架,墙边放着行军床,床边一张书桌,窗旁一张书桌,屋内已局促得难以立足了。母亲与杨绛奶奶用上海话唠家常,父亲与钱钟书爷爷则在靠窗的书桌边低声细语,我也凑过去听,他们说的是英语。不过,看他俩的隐秘神情就猜到可能是聊社会上流传的政治秘闻。回到家里,爸爸告诉了我钱爷爷拒赴国宴之事,他们是为了摆脱江青的拉拢。我不禁对两位老人肃然起敬。曾有一文用暗讽笔法写,钱先生在清华的同学某位高官如何如何,似乎意在表明钱先生受其庇护。其实,他们夫妇不依靠任何政治势力的特点,恰是知识界衷心赞誉和钦佩的品格。钱先生与杨先生对待那些大人物,从来持守着不趋炎附势、不谄媚、不势利的处世原则。据我所知,那位原是清华同学的高官在“文革”后期走红,他们夫妇绝无巴结举动,更是直接拒绝江青的拉拢,否则也就不会家无立锥之地而东躲西藏了。“四人帮”粉碎后,这位高官失势失意,曾经与夫人数次探访钱家,钱先生与杨先生都在家中热情接待,而他们夫妇杜门谢客则是有名的。   记忆铜镜上,也时常会有一层历史绿锈蒙垢在上面。不擦拭掉历史绿锈的蒙垢,我们是看不到真正事实的。    3   1978年初夏,我在北京二中当语文教师。语文组的赵庆培老师,是全校的业务尖子。他博学多识,语文教学水平在区里也是有名的,曾经多次进行过示范讲课。有一天在图书馆,我们聊起来。他得知我家与钱家关系较密切,甚为兴奋。问了我许多钱先生的事情。那时候,钱先生仅在国内学术界较为知名,并不若当今海内外皆知。我好奇地问赵老师,您也知道钱钟书?赵老师回忆道,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他在图书馆阅读《宋诗选注》,教外语的蔡老师近前来,指着封面上钱先生名字说,你知道吗?这可是个了不起的大学问家啊!蔡老师原在北大任教,他去图书馆借书,却发现每一册书的借书卡都有钱先生的签名,便惊诧地问图书馆的管理员,这人是谁?管理员反问,你在北大教书,怎么连钱钟书都不知道啊!蔡老师顺便又讲了一些钱先生的轶事。从此,钱先生的名字铭刻在赵老师记忆中。赵庆培老师说,他自己一直寻找着钱先生的作品,可除了《宋诗选注》和《通感》一文外,很遗憾未读到其它著作。他问我家中有无钱先生的作品,尤其是《谈艺录》,很想一睹为快。我说,您知道吗?钱先生解放前还出版过长篇小说《围城》,是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的,我父亲一位好友杨仲德先生家中存有此书,我也看过。赵老师也很想借来看看,我说此书是珍本,不可能借人的。赵老师表示理解。   以后,赵老师到我家与我父亲会面。他们略作寒暄后,又谈起钱先生。赵老师恳切地说很想拜见钱先生,不知能否引见?父亲沉吟一会儿才说,钱先生工作紧张,平日极少见客。不过,他可以替赵老师问一问。   父亲后来才对我说,他深知钱先生和杨先生不喜欢应酬,也很少见客,许多名人要人甚至外国记者学者都被拒之门外。可是他那天被赵老师一片仰慕之情所感染,决定替赵老师说一说。过几日,父亲高兴地对我说,事情办成了!一天晚上,他与钱先生聊天,讲起赵老师颇想拜见钱先生之事。意想不到,钱先生竟爽快答应说,是个中学教师?那我倒想见一见。他对父亲说,中学教师里真正有学问的人是很有一些的。前一段时期,有一位中学教师给他写信,指出《谈艺录》一处引证失误,他很高兴地回信向那人致谢。   这天下午,父母与我一起陪同赵庆培老师拜访钱家。我们先去电影院同看一场外国影片,然后又赴三里河南沙沟的钱家。天气已经很热了,钱先生穿一件旧府绸短衫,亲自为我们每人沏茶。他风度翩翩,和蔼可亲,谈得融洽了,赵庆培老师将他听到的两桩轶闻向钱先生求证,先是问:听说您留学归国后回西南联大任教,被破格任用,直接任教授,可有此事?钱先生确认此事。赵老师又问,听说您考取的那一年庚款公费奖学金只有一个名额,许多同学知道您要参加考试,就不去考了,这传说是否当真?钱先生也微笑点头,并说出几个名人的名字。   赵老师又说,您编的《宋诗选注》确实是一本好书,我已经读过好几遍了,让人回味不已,极有收益。不过,在十多年前,我曾经在《读书月报》看到一篇文章,似乎是批评对文天祥诗篇选目的……   钱先生敏捷地问,大概是指责未选《正气歌》吧?赵老师点头答是。   这打开了钱先生的话匣子。他滔滔不绝,旁征博引,举许多事例论证这首诗有堆切典故之弊。他说,他认为这首诗并非上品,所以他选了文天祥其它的诗,没有选这篇。而且以后修订本再版,也会坚持不选的。可惜我记不得钱先生所说的大部分具体内容了。不过,我记得有一回父亲与钱先生闲聊,讲起彼此熟识的一位古典文学专家撰文批评《宋诗选注》为何不选《正气歌》,钱先生就说,这首诗并不怎么样,只是道学气浓重,居然有那么多人喜欢它!他又转向也在座的我说,你要记住,一个作家最有名气的著作,未必是他最好的著作。一部作品出名,常常是因为政治和社会各种因素造成的。那时,我并未听懂钱先生这一番话,如今回想起此乃至理呀。   钱先生又对赵老师说,不要迷信那些专家学者之类的。其实,中学老师里面倒是有一批具备真才实学的人,这些人的学术根底不见得比专家学者们差。他说,中华书局出版了张相所著的《诗词曲语词汇释》一书,以后又有一位江西的中学教师王锳搜集了资料,又写成了《诗词曲语辞例释》的稿子,他读过了,很有价值。此书中华书局将要出版。   这次会面持续了近两小时。随后,父母应邀在钱家吃晚饭。我与赵庆培老师就回家了。本来,钱先生也提出请赵老师一起吃晚饭,但我父母替赵老师婉辞了。归途中,赵庆培老师颇感慨地说,有人讲钱先生是个骄傲自负的人,见面后我倒没有这种感觉。他很直爽,有什么说什么,绝无哼哼哈哈、装腔作势、摆架子模样,真是一片纯真呀。这在名学者中是少有的。   岁月倏忽而过,已有三十余年了。真有意思,当年一些具体场景,包括钱先生的神姿,似乎恍如昨日。可是,有些更重要的事实却又模糊了。赵老师说,他记得杨先生是始终在座的。我却明明白白地记忆,那天下午杨先生恰去参加邓小平与西班牙国王的会见。回来对我们说,礼宾人员介绍她是《堂·吉诃德》的译者,邓小平说一声,噢,《堂·吉诃德》已经出版了,我怎么没看到?   记忆铜镜中的影像,或许,就是这一道记忆的残影,又与那一道记忆的残影互相连缀?所以我说,记忆只能是一面铜镜,而不可能是玻璃镜,也更不可能是画面清晰的录像再现。    4   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1990年出版了。钱钟书爷爷和杨绛奶奶很关心这本书,几次询问过。大批样书到了,父亲让我挑上一本,一块儿去钱家。我竭力挑拣出一本最漂亮的,内心却忐忑不安,总觉得自己的作品太小儿科,仿佛是小学生的作业拿去给大学教授批改。   翻开书的扉页,我觉得不好意思写什么“敬请教正”之类的话,显得傻里傻气的。我把这个心思对父亲说了,他未置可否。   那天晚上,走进钱家宽敞的大客厅里,我头一回有了手足无措的感觉。奉上这本书时,杨绛奶奶没戴眼镜,就未翻开看。她抚摸着书的封面,“嗬,挺厚的呢,有30来万字吧?”我尴尬地笑一笑。   钱钟书爷爷也拿过那本书,翻至扉页,却见什么字也没有,一片空白。他诧异地停一下,也往前翻一页,还是白白的。他看我一眼,又望了身边的父亲一眼。父亲注意到他的神情,显得很窘,呵斥我说:“施亮,你怎么回事儿!书上怎么什么也没写?”   我嗫嚅答:“我,我……这个东西,很幼稚的!我不好意思写……”   钱钟书爷爷放下书,唇边带一丝浅笑。“你坐下吧……不要紧的。”他拍一拍我的胳膊。见我坐下,也在旁边沙发坐下。“好啦,你的头一部书出版啦,最艰难的一个时期过去啦。以后,你要多注意身体,不要急于发表作品,多积累,好好写。”他又加重语气对我说:“记住,不要以成名为目标!太早成名对你没有好处,容易走上功利的道路。”以后,杨绛奶奶也好几回对我重复这个意思。   “爷爷,不过,我们这些年轻人的水平太差。”我鼓足勇气说,“我觉得,就是现在的一些著名作家,也没有赶上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作家的水平。”   “那倒不见得。”钱钟书爷爷摇一摇头说,“我有一种想法,也许,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要从你们这一代人开始呢。我读过一些年轻作家的作品,刚发表的小说就很不错。只要不急功近利,勤奋写下去,是能够成功的。还有,你也一定要明白,有些著名作家并不见得就是优秀的,不过是一时走红而已。我们那个时代也有一些这样的人,像是一堆泡沫,一眨眼,又消失了。留不下一部真正的作品。”   我听过这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内心感动,感到他的心跟我接近了,我就有胆量提出内心存疑已久的一个问题:“爷爷,有个事儿,我一直想问您……”   “说呀!”   “您在《围城》的‘重印后记’里说,后来您又写了新的小说《百合心》,可惜只写了两万字,在搬家时丢了。可我猜测,并不是丢了,而是您自己把它烧掉了。”   “哦,”他一怔,问我,“怎么是烧掉呢?”   “因为,您心里一定很明白,在那个年代,即使把这本书写完,也根本不可能出版了。另外,在当时社会气氛下,您也没有心情写了。看着它,心里难受,索性就一把火烧掉了事!”   钱钟书爷爷并未答话,却细眯起眼睛,用一种极复杂的眼神注视着我。注视着,注视着,目光倏忽间又变得很空漠,虽然还瞧着我,又似乎注视更遥远处。   沉默少顷,他改变了话题,向父亲问起熟识的一位老友的近况,随后又说起其它事情。杂七杂八闲聊着,他显现出迷惘的模样儿,有一句没一句的。间歇处,有两次他瞧我一眼,疲惫地一笑。   送我们出门时,在走廊上,钱钟书爷爷将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拍了两下,说:“施亮呀,要珍惜你现在的好时光,搞好身体,写吧,写吧,好好地写。”说完,又使劲拍一下。我也用力点一点头。   走到楼外,父亲又懊悔地提到未在书上题字之事,说他也有责任。我也回应着。可是,我的心思并未在此事上。刚才钱钟书爷爷对我讲的那些话,是真正的金玉良言,必定如铭文般留在我的记忆中。还有,我也意识到自己在不经意间,可能勾起他心灵深处某种忧郁的回忆。或许,我那几句话又唤起他“碧海掣鲸闲此手”的遗憾?外人是难以理解这种遗憾的巨大创痛的。所以,他的神情才显出那么迷惘,那么复杂!于是,钱钟书爷爷瞬时间转化成的那一道很空漠的目光,总在我心头萦绕。   科学家认为,记忆像放在书架上的独立文件,每次取下来打开看时,又可以随意修饰。但是,最深刻的记忆却是不会更改的。在我记忆的铜镜里,这个片段是永远也不模糊的。    5   1993年5月18日,父亲病逝。第二天,钱钟书爷爷和杨绛奶奶给我们家人写来一封唁信:“若莹夫人、亮、研贤伉俪同鉴:昨日得知咸荣逝世,不胜惊悼。数十年至交,临终未得诀别,尤为悲感。我自动手术以后,衰朽愈甚,一时未能康复。杨绛失眠减食,亦成病妪,本拟闻讯即造尊府慰唁,而实以精力不胜,稍待异日。先此草函,尚望节哀顺变,料理大事。指痛不便多写,书难尽意,即颁阖家平善不备。钱钟书、杨绛同上。五月十九日。”   这是钱钟书爷爷亲笔信,以前他写信从来是神采飞扬的毛笔字,如今却用钢笔了,且字迹颤抖。他是拖着刚动大手术的衰弱病体写来的这封信啊。   这年的11月中旬,也就是钱钟书爷爷的生日前几天,母亲精制几样小菜,嘱我和妻子傅研送去。她还给钱家打了一个电话,恰是钱钟书爷爷接的,他说不必送小菜了,可希望我和傅研过去一趟,也带孩子们去。   在大客厅里,钱爷爷穿一身亮蓝绸缎的中式棉袄,领口纽襻没有系,颤颤巍巍的,人消瘦了一大圈,面容憔悴。他见我们仍然是把小菜带来了,苦笑着说,你们看我这个样子,哪里吃得下去。能把食物嚼一嚼,维持住体内的营养就不错了。   他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感伤情绪,绝无强颜欢笑之词。他对我们说,他自己也来日无多了。他的一切国家会管的,不过,他更担心的是杨绛奶奶。当时,杨绛奶奶正好出门了。他重复说了好几回,拜托你们多照顾奶奶!   然后,有好几回,他仔细端详着我,目光充满了忧伤和寂寞。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他想起我的父亲,想从我的脸上看出我父亲的逝影来!我强忍住眼泪。那天,我们只呆了半个小时。本来,钱钟书爷爷让我们再多等一会儿杨绛奶奶,我们何尝不愿意陪他多坐一会儿?可我们知道,这只会勾起老人更多的哀伤,更多的痛苦。我们匆匆告辞了。   又过了三年半时间。1997年的正月初一,我和傅研去北京医院看望了长期淹缠于病榻的钱钟书爷爷。他微闭双眼,面色黑黄憔悴,一根鼻饲管维系着他与现实人生的联系。他见了我们情绪有些激动,引发了一连串咳嗽与喘息,身体也微微颤抖着。我拉住他瘦骨嶙峋的手,心缩成一团地疼痛。   他清清楚楚地说:“我已经不知年了。”   他的头脑仍然是那么睿智。可是,这也是与痛苦成正比的。他真的来到人生边上,受够了死神的戏弄,被推来搡去,在死亡深渊的悬崖边徘徊。还有,钱钟书爷爷和杨绛奶奶这对老夫妇还要忍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就在半年前,杨伟成姑父及我与傅研把钱瑗姑姑癌症晚期的消息告诉杨绛奶奶,我们亲眼看到老人仰靠沙发,双目望着天花板的哀恸神情……   这次探望钱爷爷一个月以后,傅研陪同杨绛奶奶去小汤山的温泉胸科医院,与钱瑗姑姑见了最后一面,母女俩极理智地做了临终诀别。一星期后,钱瑗姑姑病逝。   我们那天参加钱瑗姑姑追悼会回来,阿姨对我们说,中午杨绛奶奶未吃午饭,阿姨劝她多少应该进一点儿食,因为下午还要去北京医院。杨绛奶奶凄恻地说:“我怎么吃得下去呢?这时候,我女儿的血肉正在炉子里被烧着呢!”   钱瑗姑姑病重期间,钱爷爷有所感觉,总问杨绛奶奶:“阿圆怎么不来看我?她最近怎么不来了?”杨绛奶奶就编出些话来,先瞒住他。又问了几回,他不再问了,却用一种忧愁的目光望着她。杨绛奶奶说:“那种眼光是很难受的,让我心里一揪一揪地疼。”   钱钟书爷爷去世了。那天晚上,我和傅研看过新闻联播后,立即赶到钱家。傅研拉住杨绛奶奶的手,哽咽失声。杨绛奶奶急促地说,别哭,别哭,不要哭!又对我们说,爷爷不喜欢别人用哭声送他。   我们都忍住了眼泪。我望着杨绛奶奶略显疲惫的消瘦脸庞,忽然想起,是啊,我从来未见杨绛奶奶流过眼泪。也许因为,眼泪是透明的血,它淌在心里了。   生命只是个行路的影子,这是莎士比亚戏剧里的台词。钱爷爷生命的一切,都留在书山的路径中了。而在我的记忆铜镜中,老人的背影、侧影、倒影汇成了一幅又一幅斑斓画面,也映照出一条真正学者的独立人格之路。   这是我们的鉴范。
个人分类: 东鳞西爪|310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两位文化巨人的相会
热度 3 Wuyishan 2011-4-5 09:39
朱虹 (出处:丁伟志主编,钱钟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三联书店,2010,112-113页)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哈里·莱文(Harry Levin)按美中学术交流计划,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来华访问讲学。具体接待事宜交给了外国文学研究所。当时在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室的我,做了接待计划,其中当然包括会见钱锺书先生。   见面那天,我陪莱文教授乘车前往。钱、杨二位住三里河一栋公寓楼的三层。我们上去敲门。钱先生亲自开门。他站在门口请我们进去,笑嘻嘻地对莱文说,“啊,你是来参观我这个神话动物(原话mythological animal)……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哈哈!”   我们坐下后,他们二位不待寒暄,立刻在世界文化的版图上纵横交错地漫游,一会儿希腊罗马,一会儿法国意大利,一会儿绘画,一会儿诗歌,他们有那么多共同的话题……   我这不是见证着两位文化巨人思想碰撞的火花吗?可是为什么钱先生说自己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是个“神话动物”呢?是他的谦虚吧?我心里琢磨着,不想时间已到,我们按时告辞出来。   莱文教授坐在车里一路闷闷的,一言不发。快到宾馆了,他突然冒出一句:“我自惭形秽!”(原话“I am humbled”)   我问:“为什么?”他说:“我所知道的一切,他都在行。可是他还有一个世界,而那个世界我一无所知!”(原话He has another world that I know nothing about)他那口气,透着无限的遗憾。   见了钱锺书而“自惭形秽”,应该很正常吧。至于我自己,我见了30年前招进来的研究生都自惭形秽,根本谈不上跟钱老同日而语。可是莱文教授不同。   哈里·莱文,著作等身的哈佛顶级教授,据说Rudinsteine校长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拜望他当年的老师。莱文教授,他的高傲是有名的。连我们这些外人也有所耳闻。学生慕名而来选他的课,他还挑剔、拒绝。有时,拒绝的理由竟是:“你有幸(原话good fortune)选过我一门课啦。应当让让别人……”总之,莱文教授,你述说他一百个“不是”,也数不上“过分谦卑”这一条,何况“自惭形秽”。   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见了钱锺书,莱文教授谦卑了,自惭形秽啦。他终究不愧为誉满西方学坛的名家,他有学者的眼光,他一眼就把这个神话般的人物认出来啦——他发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作者:朱虹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个人分类: 东鳞西爪|3465 次阅读|4 个评论
钱钟书的围城观后感
gouww 2011-2-18 19:06
昨夜还有今日,急急的把陈道明演的围城看好了 感慨涕零 男主角 方鸿渐算是谈了4次恋爱, 第一次 被玩弄了,自身出发点也不明朗 第二次 是一同留学的苏小姐,但自己不喜欢她,性格的软弱,虚伪又不敢断然拒绝导致了第三次恋爱的失败 第三次 是自己真心喜欢也真心追求的,但是当拒绝了苏小姐后被苏小姐搅黄了,不过自己被拒绝后也没有奋力去追求,挽留,自己懦弱,其实女人都是喜欢有人喜欢的,即使拒绝了你,还是可以朋友的,也会把你当好朋友的,有什么心事,不愉快都会与之分享的,想到我被林拒绝,我就断绝了她的一切联系,再也不敢让她看到我,我太小心眼了,到现在也回不到过去,不过女的都喜欢找个比自己强的,反正她也不肯能的了,总结是永远不放弃,不离弃,有希望就要坚持到底 第四次 被一个有很深心机的女人篇了,于是结婚了 故事结尾 是离婚了 爱情失败 感慨涕零 男主角 方鸿渐算是经历了事业的悲剧, 买了个假文凭回国 到上海出版社做了一阵子 去三闾大学教书,不懂人情世故,回上海 又是出版社, 又是失业 事业失败 归结所有 都是那个时代下,他那种软弱的性格,消极,顺来接受,没主见………………导致的 戏中人物个性鲜明 看到李梅亭 那种尖酸刻薄,色眼米米,小气,能找得自己全身不舒服,时刻要提醒自己 赵新梅的有主见,明朗,识大体,有魄力 要时刻提醒自己 真爱站在时间上,现在没有把握,将来主要是没有时间了, 软弱自卑,轻易放弃,失败是对意志和韧性最好考验 他们也相过亲,看到那集,我感觉相亲绝对是个悲剧 我现在着急也没有用,毕业了工作了也许也要相亲了 天时地利 不是的啊 哪里能去谈个恋爱 不知所言,感慨涕零
38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纪念钱钟书诞辰100周年研讨会举行
fangjinqin 2010-11-13 14:42
纪念钱钟书诞辰100周年研讨会举行 清华校友网发布日期:2010-11-10 11 月 9 日,纪念钱锺书先生诞辰 100 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来自全国教学科研等单位及新闻媒体近二百人参加了研讨会,官方、学术单位和学界人士都对钱锺书卓越的学术成就和突出贡献表示称赞,而丁伟志主编的《钱锺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简体、繁体两种版本,也由北京三联书店和香港牛津出版社同时出版。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办,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承办。与会专家围绕着钱锺书与当代国学、钱锺书与外国文学、钱锺书的文学创作、钱学与中西文化比较等主题进行了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在上午的大会发言中说,中国社会科学院正是在钱锺书等学者的无私奉献和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严谨、厚重、博大的学术传统,为今天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掘钱锺书先生这座用之不竭的宝库,认真总结他的学术贡献,学术思想与学术方法。   陆建德   钱锺书身上有反躬自省的精神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代表文学所做了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发言。他说,钱锺书是富有巧思和幽默的人,他能看到人的内心里面曲里拐弯的角落。但是,他也把自己看成无情的讽谐的对象。正因为这种严谨的态度,所以他对各种赞美十分警惧,他多次婉谢要求他写自传,说回忆最靠不住的。钱先生身上有反躬自省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特别需要的。为了这次开会,文学所特意准备了一张钱先生的照片。我们就能够在钱先生充满期许而有不无温和的嘲讽的眼光下,说出一些让钱先生感到既痛又痒的话来,这是纪念他最好的方式。这样,钱先生就会把我们引为同道。   许渊冲   钱锺书妙喻中西文化   北京大学教授、西南联大期间钱锺书的学生许渊冲做了题为钱锺书先生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发言中说,自己当年虽然只在钱锺书门下受教一年,但是受益匪浅。   许渊冲说,钱先生是中国文化最好的传人,他用两个词概括了中西文化,他说西方文化强调斗争,中国文化强调和谐。关于文学,钱锺书说,西方人把它看做闲人的忙事,从事者把它当做一个事业;中国人把它看做忙人的闲事,忙里偷闲的雕虫小技。因为西方人把文学当事业,所以西方文学一百多年来发展蓬勃。我在将中国的唐诗宋词翻译成外文时,继承了钱锺书先生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杨振宁做物理学研究时,也继承了他的这种本领。   家乡   钱锺书深受无锡工商文化影响   本次会议上,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代表钱锺书的家乡人民致辞。杨卫泽在发言中说,钱锺书是中国文化的骄傲,他是无锡人,也是这座城市的骄傲。钱锺书出生于亦农亦商的家族,钱氏家族和无锡工商业人士保持着十分良好的关系。在钱锺书成长的年代,无锡的民族工商业和教育都极其发达,这种地域性的工商文化对于包括钱锺书在内的学者有着重要的影响。   友朋   近 50 篇文章汇成纪念文集   为了此次大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还编辑出版了由丁伟志担任主编的《钱锺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分简体、繁体两种版本,已由北京三联书店和香港牛津出版社同时出版。本书征约了近 50 篇纪念这位中国学术界一代宗匠的文章,征约文稿都是第一次发表。内容包括众作者对钱锺书的回忆及作品评论,让读者回顾钱锺书在学术上的重要成就。   丁伟志在发言中回忆说,上世纪 80 年代,自己曾和他人登门,要给钱锺书做寿,结果被他拒绝。百岁老人杨绛先生一开始拒绝《钱锺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的出版,经说服后才同意。自己只是技术性的编辑加工,而这本书的真正主编是杨绛先生,她亲自打电话约稿,约来的稿件亲自审读,一篇一篇亲自修改。 (记者张弘)    钱锺书    1910 年 11 月 21 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字默存,号槐聚, 1929 年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学习。二十世纪 30 年代曾赴欧洲留学。归国后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1953 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 1982 年起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钱锺书先生是当代中国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长期以来,他秉承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所倡导的民主、科学的精神,追求真理,淡泊名利,博学多能,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他的长篇小说《围城》,风格幽默,比喻精辟,充满着智慧和哲理,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经典,曾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他的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立足于中国传统文献,又广泛汲取西方文明精华,融会贯通,博大精深,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一个基本事实,即中国文化作为一个科学的、开放的体系,在世界文化中应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转自 新京报 2010 年 11 月 10
个人分类: 科学论坛|1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錢鐘書是怎樣做讀書筆記的[楊絳]
jiangjinsong 2009-10-10 22:06
錢鐘書是怎樣做讀書筆記的 《錢鐘書手稿集》序 ● 楊絳 許多人說,錢鐘書記憶力特強,過目不忘。他本人卻並不以為自己有那麼 神 。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 他做筆記的習慣是在牛津大學圖書館( Bodleian 他譯為飽蠹樓)讀書時養成的。因為飽蠹樓的圖書向例不外借。到那裏去讀書,只准攜帶筆記本和鉛 筆,書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跡,只能邊讀邊記。鐘書的 飽蠹樓書記 第一冊上寫著如下幾句: 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與絳約間日赴大學圖書館讀書,各攜 筆劄,露鈔雪纂、聊補三篋之無,鐵畫銀鉤,虛說千毫之禿,是為引。 第二冊有題辭如下: 心如椰子納群書,金匱青箱總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並無 魚。(默存題,季康以狼雞雜毫筆書於燈下) 這都是用毛筆寫的,顯然不是在飽蠹樓邊讀邊記,而是經過反芻,然後寫成的筆記。 做筆記很費時間。鐘書做一遍筆記的時間,約莫是讀這本書的一倍。他說,一本書,第二遍再讀,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會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讀幾遍之後才發現。 鐘書讀書做筆記成了習慣。但養成這習慣,也因為我們多年來沒個安頓的居處,沒地方藏書。他愛買書,新書的來源也很多,不過多數的書是從各圖書館借的。他讀完並做完筆記,就把借來的書還掉,自己的書往往隨手送人了。鐘書深諳 書非借不能讀也 的道理,有書就趕緊讀,讀完總做筆記。無數的書在我家流進流出,存 留的只是筆記,所以我家沒有大量藏書。 鐘書的筆記從國外到國內,從上海到北京,從一個宿舍到另一個宿舍,從鐵箱、木箱、紙箱,以至麻袋、枕套裏出出進進,幾經折磨,有部分筆記本已字跡模糊,紙 張破損。鐘書每天總愛翻閱一兩冊中文或外文筆記,常把精彩的片段讀給我聽。我曾想為他補裰破舊筆記,他卻阻止了我。他說: 有些都沒用了。 哪些沒用了 呢?對誰都沒用了嗎?我當時沒問,以後也沒想到問。 鐘書去世後,我找出大量筆記,經反復整理,分出三類。 第一類是外文筆記(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除了極小部分是鐘書用兩個指頭在打字機上打的,其餘全是手抄。筆記上還記有書目和重要的版 本以及原文的頁數。他讀書也不忽略學術刊物。凡是著名作家有關文學、哲學、政治的重要論文,他讀後都做筆記,並記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鐘書自從 用了 。但是對於學習外國文學的人,對於研究錢鐘書著作的人,能是沒用嗎? 第二是中文筆記。他開始把中文的讀書筆記和日記混在一起。一九五二年知識份子第一次受 思想改造 時,他風聞學生可檢查 老先生 的日記。日記屬私人私 事,不宜和學術性的筆記混在一起。他用小剪子把日記部分剪掉毀了。這部分筆記支離破碎,而且都散亂了,整理很費功夫。他這些筆記,都附帶自己的議論,亦常 常前後參考、互相引證。以後的筆記他都親自記下書目,也偶有少許批語。中文筆記和外文筆記的數量,大致不相上下。 第三類是 日劄 鐘書的讀書心得。日劄想是 思想改造 運動之後開始的。最初的本子上還有塗抹和剪殘處。以後他就為日劄題上各種名稱,如 容安館日劄 、 容安室日 劄 、 容安齋日劄 ;署名也多種多樣,如 容安館主 、 容安齋居士 、 槐聚居士 等等;還鄭重其事,蓋上各式圖章。我先還分門別類,後來才明白,這 些 館 、 齋 、 室 等,只是一九五三年 院系調整 後,我家居住的中關園小平房(引用陶淵明《歸去來辭》 審容膝之易安 )。以後屢次遷居,在鐘書 都是 容膝易安 的住所,所以日劄的名稱一直沒改。 日劄共二十三冊、二千多頁,分八百零二則。每一則只有數目,沒有篇目。日劄基本上是用中文寫的,雜有大量外文,有時連著幾則都是外文。不論古今中外,從博 雅精深的歷代經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說院本,以至村謠俚語,他都互相參考引證,融會貫通,而心有所得,但這點 心得 還待寫成文章,才能成為他的著作。《管 錐編》裏,在在都是日劄裏的心得,經發揮充實而寫成的文章。例如:《管錐編 楚辭洪興祖補注》十八則,共九十五頁,而日劄裏讀《楚辭》的筆記一則,只疏疏 朗朗記了十六頁;《管錐編 周易正義》二十七則,共一百零九頁,而日劄裏讀《周易》的筆記,只有一則,不足十二頁;《管錐編 毛詩正義》六十則,共一百九 十四頁,而日劄裏讀《毛詩》的筆記二則,不足十七頁。 鐘書在《管錐編》的序文中說: 遂料簡其較易理董者,錐指管窺,先成一輯 、 初計此輯尚有《全唐文》等書五種,而多病意懶,不能急就。 讀《全唐 文》等書的心得,日劄裏都有。他曾對我說: 我至少還想寫一篇《韓愈》、一篇《杜甫》。 這兩篇,想是 不易理董者 ,再加 多病意懶 ,都沒有寫出來。 日劄裏的心得,沒有寫成文章的還不少呢。 這大量的中、外文筆記和讀書心得,鐘書都 沒用了 。但是他一生孜孜石乞石乞積聚的知識,對於研究他學問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總該是一份有用的遺產。我應當盡我所能,為有志讀書求知者,把鐘書留下的筆記和日劄妥為保存。 感謝商務印書館願將錢鐘書的全部手稿掃描印行,保留著手稿原貌,公之於眾。我相信公之於眾是最妥善的保存。但願我這辦法, 死者如生,生者無愧 。 楊絳敬序二 ○○ 一年五月四日(此文為《錢鐘書手稿集》序,主標題為編者所加。《錢鐘書手稿集》,商務印書館出版) 免責聲明:轉帖內容不代表本人觀點。 本人觀點微不足道。 看帖有風險,讀者須謹慎。 ================= 兩耳不聞窗外事,專心致志反科學!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186 次阅读|3 个评论
赵本山能和钱钟书并列吗
jlpemail 2009-1-30 10:37
赵本山的小品,一直就没有品位。他受捧只能说明总导演和许多观众的眼光有问题、欣赏趣味有问题。吃了垃圾食品、变质蛋糕,还以为生活水平提高了的人不少。 老赵该歇歇啦 , 总是那点小把戏,有什么意思 ? 他的幽默多半是无聊的插科打诨,有时候是拙劣地模仿残疾或者病人。那种表演换来的笑声,不能净化人的心灵,而是为其蒙上尘土。 赵本山的小品看多了,会导致若干亿人民的智商集体下降、审美能力下滑。 他不过是老虎灭绝的山区出来的猴子称了幽默大王,何时归山 ? 我们期待。   他的高徒,和其名师匹配,走的也是老路子。赵的低级趣味,在东北三省的旮旯里,污染环境也就够了。干嘛不远千里来污染北京的蓝天。奥运会刚结束,治理这么多年容易吗?这下子,北京的天气良好指数达标,困难大多了。 有新浪博友把赵本山和钟书相提并论 , 的确是抬举他啦。钱先生的幽默尽管有掉书袋的弊端,不随身携带书包(现在可以是光盘版的图书馆)是无法对钱氏的幽默心领神会的,而且还要懂三门以上(英、德、法等)外语。比赵高不止一个层次。   即使钱老先生原地不动,等着赵本山, 50 年内,赵本山的幽默水平赶不上钱老先生了,他赚的眼球和人民币比钱不少。但出国多少回,也成不了学者,不可能有学者的幽默。充其量是东北田间地头的笑料 . 用幽默本身就是对他的幽默了。 赵的称雄,只能说明高雅幽默的疲软和歉收。好似南方的庄稼地一样。水稻遭灾了,稗草却茁长成长了。悲哀!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3898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钱钟书的《围城》,欣赏大家的文采
zhangjd224 2008-11-26 18:51
记得小时候曾经看过电视连续剧《围城》,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陈道明、李媛媛、吕丽萍、英达等人主演的,一共十集,小的时候不懂得欣赏,剧中情节也记得不甚清楚了,前段时间逛书店,偶然在书架上看到了《围城》,便抽出来随手翻了翻,谁知竟然放不下了,于是便买了回来细细欣赏。 《围城》是著名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那么就不得不先来介绍一下钱钟书为何许人也了。 钱钟书(19101998),中国现代著名文学研究家、作家,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因他周岁抓周时抓得一本书,故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但在数学等理科方面成绩极差。十九岁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只得15分,但因国文、英语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满分,而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1933年大学毕业。   1935年,与作家、翻译家杨绛完婚,然后同赴英伦留学,在牛津大学攻读英文系。两年以后,随杨 绛先生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法国文学研究。1938年,被清华 大学破例聘为教授,后又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至1941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   抗战结束后,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 年中,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9年,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1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 出版。   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以上钱钟书生平参考资料 http://www.1-123.com/0wenxue/qianzhongshu6.asp ) 钱钟书的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应该就是这本长篇小说《围城》,先后被翻译成了多个版本在世界范围流传。 《围城》电视连续剧序幕引用杨绛的评论说道: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或许这是对《围城》所要表达思想的精炼概括吧,人生是围城,婚姻也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恼所包围,于是又想逃出来。在这本著作中,人生的酸甜苦辣种种滋味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钱钟书的语言天才,真正的才情横溢,妙语连篇,整本书中,贯穿着钱钟书特有的讽刺主义幽默,看了让人忍俊不止,书中的人物也栩栩如生起来。这里从书中仅摘抄三两段,与君共赏。 当唐晓芙第一次出场的时候,书中描述道: 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袜,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刷。她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有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制,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 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她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柔软操,仿佛有教练在喊口令:一!忽然满脸堆笑,二!忽然笑不知去向,只生下个空脸,像电影开映前的布幕。 再比如,方鸿渐约到唐晓芙第二天吃饭,描写他前一天晚上的状态: 他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梗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他的快乐从睡梦里冒出来,使他醒了四五次,每醒来就像唐晓芙的脸在自己眼前,声音在自己耳朵里。他把今天和她谈话时一字一句,一举一动都将心熨帖着,迷迷糊糊地睡去,一会儿又惊醒,觉得这快乐给睡眠埋没了,忍住不睡,重新温一遍白天的景象。最后醒来,起身一看,是个嫩阴天。他想这请客日子拣得不安全,恨不能用吸墨水纸压干了天空淡淡的水云。 还有,讲到曹元朗对自己所写的诗《拼盘姘伴》自鸣得意时: 曹元朗脸上一圈圈的笑痕,像投了石子的水面。 不多列举,如果您有时间,请自己细细研读、欣赏。一个空闲的日子,一个好天气,一杯热茶,一本好书,一份好心情,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 参赛博文,谢谢关注!支持请点击 投票
个人分类: 读书/休闲|636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5: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