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博士生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开始“博士”生活,开启“博文”之路
热度 7 deta 2016-9-20 21:26
开始“博士”生活,开启“博文”之路 这篇博文,已经 “谋划 ”好久了。自打有了继续读博的计划之后,就告诉自己,在开始 “博士 ”生活之际,同时也要开启 “博文 ”之路。 我与 “科学网 ”相识 第一次与“科学网”接触的情景,已经记不清楚了,看新闻、看博客、看进展等等,就是这几样吧。但是,通过查询自己的信息,发现自己是在 2014年 6月 14日注册的科学网的账号,有图为证。那时候是我在北京读硕士的第一年期末。因为当时实验有了新的进展,所以记得比较清楚,人总是记着和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人和事。虽然,第一次接触 “科学网 ”的情景记不得,但是,自此之后,每天登陆科学网已然成为了习惯,相信好多科学达人都是这样的。这里的内容包罗万象,上到天文,下到地理,材料,生物,信息等等无所不包。每天在这里浏览,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在科学网除了获得相关信息之外,更多关注的各位科研前辈的博文,这里不仅是博主发表自己看法的地方,更是一个辩论的大平台。大家各抒己见,针锋相对,但我想大家是从平等、严谨的角度出发的。科学网的魅力,有待继续发掘与感悟。 我的博士生活之始 2016年7月15日,我来到了长沙,虽然还没有正式开始报道,但是希望可以提前进入课题组,早点熟悉实验室的情况,确定研究的方向。事实确实如此,进入课题组之后,很快就确定了课题。读博士,在我看来是计划之中的事,小时候就想着走这样的路,很大原因是家里环境的影响。作为一个在北方生活久了的人,来到这里首先面对的是气候带来的挑战,潮湿、多雨可以说是长沙的主要特征了。在七月份有一周下了六天的雨,当时真的不敢恭维了。闷热可能是最让人头疼的事了,热就热了还闷,那感觉真的没shei了。人的适应能力真的是可怕的,慢慢就适应了。来到了长沙,不能忘记自己的目的:学习和深造。很快投入到了学习中去,看文献,查资料,熟悉实验室……各种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好的开端,总会预示着好的结果。 我的博文之路 希望通过 科学网博客记录自己的心里路程的想法很早就有了,但是过去感觉自己总是少点什么,没有实际的科研经历,没有系统的科研训练,没有文章可谈,现在呢,想想还是缺少好多。反过来想想,凡事总得开始才会有进步,不能停留在想的阶段,一定得实际做出来,困难与障碍总是有的,所以,我就放下一切,先写出来,再看看会发生什么事吧。老人常说,做事赶早不赶晚。在这里,写博文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就是记录下自己的又不限于面对科研问题、实验现象、生活态度的表达。希望能做到最真实、最客观、最有益,这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2016 年 9 月 20 日星期二 岳麓山下
9279 次阅读|16 个评论
博士生活-第一期
热度 2 windyzhang 2014-5-19 21:30
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已经有2个月了,仿佛这2个月过的很快,但似乎又经历了很多,此处经历更多的是指身心上的成长。在这里遇到了很多优秀的人,从他们身上总能看到很多闪光点。不知为什么 ,每次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心情总是愉悦的,可能是因为看到自己身上还有太多的不 足,自己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亦或是引起了心灵深处的某些共鸣。就读博初期的一些心灵感受从以下三点展开说明: 1.例会 在这里每周开一次例会,开会前心理上总是存在一些忐忑,其实例会就是课题组成员会报告上周科研情况,或者是和老师讨论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或是自己的一些想法。自己忐忑的原因是自己感觉上周科研进展不是太令人满意,所以总是没有太多的自信。课题组的老师视野很宽,总能针对不同学生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在这里不得不提到x,通过学生的几次报告和硕士答辩,x看待问题很深刻,真心让人佩服。每次报告我也能提一些问题,但似乎不痛不痒的问题。但是他说提一些问题,总是总是那么深刻,一针见血。每次从温和的语气和淡定的表情中,很犀利的提出问题的本质。很多时候都说到我心坎里了,让我赞叹不已,感叹自己的菜鸟水平。我总是想,我咋就提不成这样的问题,他看待问题的高度总是比我高几个数量级。真心向x看齐,今天例会中说的一番话更是触动了我的心弦,似乎也是我一直在逃避的问题。(原话很难复述)大意是说导师给我们指定学习某方面内容,我们可能就仅仅学习他指定的内容,或是在此基础上跨出一小步,跨出一小步的我们可能就会沾沾自喜,心想不仅完成任务了,而且做的更好些。其实我们总是把自己限制在自己想象的小圈圈中,不敢超越自己,其实明明还可以做的更多、更好,但是我们却不想跨出自我设定的小圈。似乎也越来越能体会到,别人所说的超越自我是最难的。今天x说的一番话,希望自己在缺乏动力或想偷懒的时候能带给自己一些正能量。来这里读博,同时很庆幸遇到我的导师,他对我 很照顾, 他没有嫌弃我菜鸟水平,舍弃其他人,选择我读他的博士。 我 自己之前在科研上一直表现动力不足,深深地觉得有点对不住他(自责中)。在后续的科研生活中,我还需要积极的去思考、摸索,不要自我设限,一件事要是以卓越维为标准,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动力和成就感,同时也要脚踏实地,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这样才能做好科研。 2.心灵的成长 其实在d-da的两个月,感觉自己心理成熟许多,遇到一些问题时能剖析自己,这可能归功于自己喜欢看一些心理类文章和我的室友luo。其实读硕士后期和刚来d-da时,我不时会有很多焦虑的情绪,总是对以后发生的事存在各种担忧,很难真正发自内心的开心。现在思维转变过来了,学会享受当下,觉得现在或目前是最重要。还有就是学会接受各种事实,接受很多人可能不喜欢我,接受一些人可能对我很失望,接受自己有时也是无能为力。以前为了不能接受的各种事,寻找各种原因或证据,到最后把自己弄得狼狈不堪。现在选择更多的相信自己,我觉得我做的好,那别人怎么想我无能为力,对于无法改变的事就接受,这样心理渐渐趋于平静和从容。 3.拖延症 我很喜欢不久前看到的一句话:“独处时学会控制自己的心,人多相处时学会控制自己的口。”我想说,我们需要控制自己那颗想拖延的心。做科研时缺乏动力,此时可能想看看电视,其实一看半天过去了,然后自己又沉浸在自责中,这种自责很消耗自己的能量。其实无力做科研时,可以选择其他方式放松,跑步或出去走走,静静的思考,写写微博。其实有时我们只要稍稍坚持一下,等收获成就感时再继续就简单多了。我想学会控制自己也是需要训练的,养成了习惯就会变得很容易。现在的我进步很多,但仍需继续努力,加油。 写这篇博文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记录我的博士生涯中的点滴。很多人可能描述博士生涯是苦逼的,但我还是想静静的过好这段岁月,希望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里收获多多,不仅在学业方面,更多是思维方式、精神层面和心灵的成长等等。二是为了激励自己,在自己想堕落的时候,看看此文,寻找一些正能量,寻找自己的风向标。 2014-05-19 21:30
个人分类: 博士生活点滴|3242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2.11.24 参加学联活动-学习十八大精神讲稿
elric1986 2012-11-27 21:01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同学们、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叫蔡怀涵。我很高兴能参加今天根特学联举办的学习十八大会议精神的活动,也感谢学联主席左志淼同学的鼓励,给我这样一个难得的发言机会,对此次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会议的报告内容和精神谈一点点我个人的思考和体会,不足之处还请给予谅解和批评指正。今天我发言的主线是围绕三个“我是”:“我是中国普通农民的儿子”、“我是中国青年共产党员”、“我是受国家留学基金委 CSC 支助的赴比利时留学一年级博士生”。我将结合这三个“我是”来分别谈一谈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的有关三农建设,党组织建设,留学生教育和就业问题。 首先 ,“我是中国普通农民的儿子”,我就先从三农建设(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说起。我出生于 1986 年,江苏省兴化市下辖农村,父母都是普通老百姓,务农身份。我在农村生活了 18 年,从农村小学到镇上中学,然后很幸运地提前被录取到市重点高中,我这才能机会于 2004 年成功考上北京科技大学。上大学后我远离家乡,父母也随我北漂,加入了北京农民工行列。我因每年寒暑假各回老家一趟,所以也就有机会真真实实地见到了家乡这些年的巨大变化,加上和村里中老年人的交谈,就更加肯定我的观察。举例如:在农村基础建设方面——泥土小路升级为水泥粕油路,村村通公路,甚至能到家门口,出行更加方便了,取代了以前的乘船出行;小时候村里常见的容易发生火灾的茅草土培房也换之以砖瓦平房或二、三层楼房;厕所不再是个坑,都是村里统一规划和管理建设了;在农业发展方面——农业税的取消和种田补贴,比如我爷爷奶奶种的 3 亩地,到年底也能领到几百块的补贴,用农民的话说就是“种田不要钱,国家还给你钱,可惜种的人数在减少”;农田里面也开始出现了大型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的种植养殖出现,比如我四姨夫搞的百亩螃蟹养殖,这些都加快了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以及农药的科学化管理指导和施用保证农产品安全;农村的卫生医疗改善,精神文化生活变丰富了,庙会、各式比赛等等。在座的各位可能有对这些变化体会不深,不大了解农村生活,当然江苏农村也不代表全国各地方,毕竟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差异,但我想说的是国家近几年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我表示非常赞赏和支持,希望在新一轮的党中央领导下能够继续发展和加快新农村建设。 现今,中国仍有 9 亿 农民,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国家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十八大报告中我提炼出几点与大家分享,第一:三农发展了,农民腰包鼓了,就必然会带来非常广阔的消费市场,也是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内需的工作重点之一,我认为关系非常重大。现如今春节前夕,农村老百姓到县城里购物那也叫疯狂的哈,人山人海,跟中国人出国购物团级别有一拼。第二:三农发展了,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温饱解决了,精神文化需求也就上来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也就有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也就更加民主,要知道建党初期工农团结是根本。第三,发展现代化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就少不了大批有竞争力的农业工程师、农学技术人员、病虫害防治技术来支撑。第四:报告中还指出“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换句话就是说,农村发展不能被忽视了,农村就是个潜力股啊。当年毛主席一挥手,青年学生要到广阔的农村田野上锻炼实践去,影响了一代人。农村的舞台,也许将来对我们来说也是个机遇,根特农学院的博士生也是一大堆的哈,可见一斑。我本人这两年受 Erasmus 资助硕士期间,有幸参观和访问了好几家比利时荷兰从事农业生产和研究的机构,让我耳目一新,感慨颇多,现代化、科学化、机械化。我想要是以后有机会我也要搞个现代化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出来,市场和前景肯定有,慢慢来嘛。 总结起来说,“我是中国普通农民的儿子”,站的高度不高,看得角度也更贴切我的生活成长经历。转眼看看西方社会,比如比利时,农村和城市差别并不大,大多中产阶级或有钱人反而选择远离城市喧杂的小镇生活,前庭后院还有小农场。也许这些都是国内发展的一个方向,当然需要加上中国特色才行,我们不喜欢照搬,要结合实际。 下面我再谈一谈我的第二个关键句——“我是中国青年共产党员”。这个话题可能比较政治倾向性,大家勿拍砖,我主要说我个人观点。这次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 把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取得的重大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体现在党章中,实现了党章与时俱进。 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 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坚决反对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前进。我们大家如果有看新一届领导班子与媒体见面会上习主席的一番讲话,说的比较平易近人,贴近民生,针对党内出现的问题也是深刻反思和发出警示,此此简短讲话受到很好的评价。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普通农村和老百姓眼中,其实还是很有威信的我感觉,我爷爷就和我说上大学了要积极向组织靠拢,参加党校学习先进指导思想和理论等等。很明显我比较听话,我于 2006 年 3 月 26 日经同学推举成为班里第一位中共预备党员,当年的学生党支部书记告诉我说一定要记住成为预备党员的日期,所以我想我记住了面向党旗的那一天,至今也已有 6 年。我个人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在面临国破家亡危机时刻的历史选择,建党 90 多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倍加清醒。中国共产党发展至今拥有 8 千 2 百 万党员,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说得很好啊。比如腐败问题,人民群众针对的是那些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贪污腐败之人,痛恨的也是危害人民危害国家的那些人。党和国家能解决好这样的问题,利用好人民群众的感情,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放在首位。 我很庆幸我是生活于一个相对稳定和平的国家和年代,才能有机会学习、成长和安稳地生活。我不希望中国出现像阿拉伯世界的推翻政府,国家动乱,最受伤害的还是人民,影响最大的还是青年。作为一名青年中共党员,我想看过建党伟业的人也许知道,青年要有壮志凌云报国之志,要有勇气承担其民族的未来责任。少年强则中国强,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我至少可以从我做起,维护好党员形象。虽然我并未入仕,但我会在我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做好,学习提高我自己,做一名合格的中共党员。口号再响不如实际行动,我不擅长喊口号,我力气不够。共产党产生于西方社会,比如葡萄牙,在葡萄牙上课时听一位老师讲以前青年人加入共产党很 popular 、有面子。后来社会变革,共产党失去民众基础,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完成了自我改革和资本运作的完善。以前在马克思主义经济论中经常听到的所谓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剥削和分配问题也随之解决,现代民主公正平等逐渐形成。我想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 30 年,经济飞速增长,十八大报告中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表示肯定,但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也是非常之需要,“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道路需要不断探索,慢慢实现人民民主。可以说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机,我们需要耐心和冷静的思考,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 最后,我再聊几句“我是受国家留学基金委 CSC 支助的赴比利时留学一年级博士生”这点,主要汇报一下我近期的思想动向和学习体会。我非常感谢在根特这边的华人、学者和师兄师姐们打下的良好基础和名声,中国学生才比较受欢迎,给后来人带来很多方便;我也很感谢能够受大使馆教育处推荐申请国家公派,现在我已是根特读生物学博士一年级,很巧合,今天是我博士生活整整一个月,目前从事研究课题是“减少食物摄入量能延缓衰老的分子机制”,还蛮有意思的。谈到博士,不免想起近期在科学网、校内上转载到火爆的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所程老师的博士生毕业教中学的文章,老师痛心了,中国少了位科研精英。也看到其他报道,当今博士太低廉,不能用望梅止渴来激励年轻人搞科研,许下个未来可能实现的报酬不靠谱。不光博士,高校毕业生就业都是很严峻的问题,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就失去了民生之本。目前,国家和各地方省市都有出台很多引导和鼓励海外高水平留学生回国就业政策,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创造辉煌。 暑假回国和我父母谈到还要在比利时继续 4 年和读完回国服务的事,我父亲笑笑说“臭小子,我以为你搞完了大学实现了我的梦想,没想你还走这么远。博士读到头了吧,这几年好好练,完了回国服务,工作不好找,总会有机会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嘛,做不成栋梁做书桌,做不成书桌坐板凳,实在不行也可以做个楔子,总有用武之地。 PS :我爸爸是木工。在国外学习和与人交往很重要,不要落单,要做好中国人,做好民间大使,维护好国家形象。”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您的聆听,祝大家生活愉快工作实验顺心。 2012.11.24 蔡怀涵 于根特 OBSG
个人分类: 日常生活|20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次开通博客,很开心~
fangpan722 2012-8-27 11:16
因为我是直博,所以其实现在还是研一的新生,可是一开始就面临着读博的命运,内心总是有不安与彷徨的,倒不是怕读博,而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不枉费这5年的时光,于是某天晚上我很郁闷的在网上搜一些过来人的科研心得体会,无意间发现了科研网这个很不错的网站,浏览了很多师兄师姐写的博客,他们讲述的读研读博的心得使我受益匪浅,其中不乏许多牛人,听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应该会为我以后的博士生涯指明一些方向。 刚注册科研网时,我只开通了注册用户,因为我觉得我应该不会去写博客,我本身也不擅长写东西,博客对我来说是一个很新奇的东西,可是看多了别人的博客,我突然也想自己写一些博文,虽然我可能暂时还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些有用的学习内容,但我以后如果觉得有助于大家科研的资料都会积极分享的。 注册这个博客也是想把我以后的科研生活记录下来,和别人一起分享科研的苦与乐,当5年后再回顾时,但愿我能对自己说,我没有荒废这5年的光阴,我顺利毕业了,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的生活很精彩~
个人分类: 心得感悟|34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生活结束了,科研生活才刚刚开始
热度 9 yanjiesu 2012-7-10 15:43
在经历了四年的刻苦钻研和埋头苦读后,终于拿到了博士学位。现在回到头来看看这四年走过的日日夜夜,应该说基本上达到了当年入学前制定的目标,算是圆满完成了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科研了吧。往前望一望,感觉博士毕业仅仅是科研生涯的一个起点,今后的道路还很长很长,也许会比较曲折,但我想也许会更有挑战和成就感。我将慢慢体会…… 博士期间极少有空闲时间去写博客,即便有些时间估计也去做其他事情了。现在把博士期间取得一点点成绩罗列出来,算是对博士生活的纪念吧。等有空闲的时间再好好梳理下自己这四年的博士生活。攻读博士期间,已在Carbon、J. Mater. Chem.、Nanoscale、CrystEngComm、J. Nanopart. Re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6篇(其中IF5的5篇),其中第一作者9篇。已申请发明专利17项,授权3项。 Yanjie Su, et al. Diameter-control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produced by magnetic field-assisted arc discharge. Carbon 2012, 50, 2556–2562. (IF: 5.378) Yanjie Su, et al. Magnetic-field-induced diameter-selective synthesis of single- walled carbon nanotubes. Nanoscale 2012, 4, 1717–1721. (IF: 5.914) Yanjie Su, et al. Highly compressible carbon nanowires synthesized by coating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Carbon 2011, 49, 3579–3584. (IF: 5.378) Yanjie Su, et al. Exceptional negative thermal expansion and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graphene oxide paper. Carbon 2012, 50, 2804–2809. (IF: 5.378) Yanjie Su, et al. Synthesis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with selective diameter distributions using DC arc discharge under CO mixed atmosphere. App. Surf. Sci . 2011, 257, 3123–3127. (IF: 2.103) Yanjie Su, et al. Length-controlled synthesis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by arc discharge with variable cathode diameters. Physica E . 2012, 44, 1548–1551. (IF: 1.532) Yanjie Su, et al. Vapor-phase chemical synthesis of magnesium oxide nanowires by DC arc discharge. J. Nanopart. Res. 2011, 13, 3229–3233. (IF: 3.287) Yanjie Su, et al. Rapid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agnesium oxide nanocubes via DC arc discharge. Mater. Lett. 2011, 65, 100–103. (IF: 2.307) Yanjie Su, et al.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different metal oxide nanostructures by DC arc discharge. J. Nanosci. Nanotechnol. 2012, Accepted. (IF: 1.563)
个人分类: 成长历程|7026 次阅读|17 个评论
我的博士生活
热度 1 hemily85 2011-4-24 22:22
许久许久没有再写过日志,草稿箱里到有好几篇夭折的文章,现在最多也就是找到一些好玩的有趣的,发上来以作纪念了。从09年入学至今,被大家问得最多的就是什么时间毕业。同门师兄弟聚餐相互敬酒说的最多的就是早日毕业。细细想来,总感觉有点悲情 色彩渲染其中,整的大家像走了不归路一样。不知道这是可笑亦或是可悲。 不再想去揣摩思考到底什么是博士。因为这个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不然为什么叫做PHD(Doctor of Philosophy)呢?只有读过之后才能完全理解。 交大的博士难毕业是出了名的,可是为什么难毕业呢?很简单,需要发国际文章,国际文章谁来审呢?很简单,国际上的大牛呗。鄙人兴致盎然的投了一篇文章,两个审稿人,一个接受,一个拒绝。编辑难做决定,给了一群更牛逼的大牛,直接把我拒掉。当我一大清早,蹲在厕所里用手机查询审核状态,看到鲜红的rejected的时候,说实话心里是哇凉哇凉的,没吃早饭就直接奔到导师的办公室,他知道的比我早多了。安慰的话说了一堆。然后让我分析为什么被拒。我只说理论我不敢保证完全正确,但是实验应该没错吧!?导师把审稿意见发给我,我只能惊讶国外审稿人**怎么就这么仔细?我通篇文章加文献总共四千多字,他/她给了我一千多字审稿意见。从理论到实验到极微小的英语语法错误统统给我指正出来,整的我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零智商,可是我明明记得有人夸过我聪明的啊!至少应该不笨吧? 文章肯定还需要改,毕竟我这颗追求科学的红心不能被西方的大牛们抹煞掉了。允许你牛,难道就不允许我向着牛人的方向迈进吗? 生活依旧在继续,科研依旧在进行,虽然09年博士正式入学,细细回想我的这个博士课题硕士就已经开始了。从进入课题至今已经两年有余,说实话要感谢的人真的很多,虽然还是无名小卒,但是真的是从打心眼里感谢他们。突然想起本科毕业论文后面的感谢词了,因为搞毕业论文时天天绕蛋,泡妞,真没好好搞点实质性的研究,感谢词自然都是东拼西凑了,什么感谢老师,父母,感谢学校,学院,感谢宿舍的八个兄弟,名字罗列一番,感谢隔壁宿舍的几个兄弟,名字再罗列一番。感谢交通大学,感谢东北大学…. 很可惜现在本科毕设的东西连渣都没剩下来,临走之前教务处说毕设只存档3年,我都毕业4年了。一切真的只能在回忆里面了。 在交大已经待了4年了,还将继续待着。博士的日子说幸福也幸福,说痛苦也痛苦。到底会怎样完全取决于你以及受影响与你身边的人。但是不管怎样,博士的日子必定是艰难的,然而艰难之中的快乐只有圈内的人才能理解。 感觉现在的我和以前真的不同了,少了点毛躁,多了些思考,少了点抱怨,多了些感恩。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身边无数个人的帮助,不管是陌生人的举手之劳,还是亲人们的毕生奉献。说实话从读博士至今并没有感到太多的外界的压力,这不得不衷心的感谢导师,感谢父母,感谢女友。导师经常说读博士绝对是最好的投资,它带给你的不仅仅是财富。唉,心想老板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您是千万富翁,我们这些小兵们才刚刚过上博士薪资改革后的小康生活。当然了,这只是说说而已。要啥自行车啊?不过说实话由于导师经常这么说,我们还真就这么信了。非常感谢老板,不仅仅因为他经常教导我们,更因为他把他的博士学生们完全解放出来,给予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去搞自己的科研,并且几乎天天和我们交流。不得不说并不是所有的博导都会这样。所以衷心的祝愿老板早日成为CIRP的Fellow。 父母不多说了,可怜天下父母心,所有父母都是一样的。所有的儿女也都是一样的,父母身体好,比什么都强。女友就更不用说了,我只能说:生活在继续,我一直在努力着,我以后也还会努力下去。加油! 心情好多了,原来把话想说的话说出来,也是一种幸福。继续科研中...... 2011/4/18 复旦大学自习室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博士学习生活、学习经验观点汇总与分享(人大经济论坛)
nooney1986 2011-3-28 20:57
博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大众的眼中,被认为是一群佼佼者,博士头衔在别人眼里是光环。但,在博士自己眼里那是煎熬与自豪的糅杂,博士的生活是艰辛的,不管他生活优越还是学业顺利。读博士是非常痛苦的。体力痛苦不算。精神受折磨。如果顺利毕业,几乎每个人都要经历过痛苦的煎熬和奋斗。 首先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讨论,我想,很多精彩的观点会对在读的、或者即将进入者都是很好的经验,值得借鉴,对于其他本科、硕士等也有很多借鉴的地方。毕竟,学习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求学的过程中,都会越到类似的问题。 其次,我把主要观点进行了汇总。供大家学习和查阅。 一、关于学习与生活 一般而言,读博士已经到了一定的年龄。爱情、家庭、小孩、父母等等无不给博士学习带来的很多学习负担。博士很难一个人独自读书。在学习的过程中,固然会得到家人的大力支持。但是,家庭责任也是约束博士前行的一种不小的负担。养家糊口,拖儿带女,赡养父母,报答亲人。 一般而言,学历高的人比学历低的人具有较高的能力。道理是这样的:上学是需要支付成本的,这种成本包括物质上的和心理上的。读博士既需要信心又需要恒心,同时,要耐得寂寞。抛弃社会的诱惑和思想的杂念。 读博是赌博还是修行? 更多的观点认为:读博是一种责任,对自己,对父母,对自己未来的孩子。。。也是对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平时的努力,是为了有所创新,而这样的创新最好是可以直接解决某个社会问题。人一生就那么短,能为他人,为社会留下一些知识财富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哪怕多年以后我们的名字已经变得无人可知。。。有了这样一种责任感,读博再苦再累,多年之后想起来,也是值得的。 考研和考博也算是人生中一笔难得的财富,一段难忘的经历吧。 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当别人花前月下,当别人酒醉灯迷时你需要放得下一切来为自己的目标努力。 但对于对学术、读书、研究有兴趣的人,读起来会轻松些,因为有成就感、有乐趣! 二、博士成长过程 博士生的成长过程要经历三个重要的环节:挑选关、培养关、考核关。 挑选关:学术研究是一个“由此及彼”的过程,更依赖于研究者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行发现的能力。能力辨识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综合考察过程,针对导师与素未谋面的“准博士”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公开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复试环节的面试应当成为重要的考量标准。 培养关:新的思想和方法绝非仅靠读文献就能完全复制的,而且文献往往存在一定的时滞,很难把作者最新的思想点表现出来。学术会议提供了另一条与不同学者进行交流的机会,特别是争辩或者“头脑风暴”往往更能激发不同人之间的思想火花,产生新的创作灵感。不管是社会科学领域,还是自然科学领域,闭门造车对于学术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因而为博士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对于完善思维习惯、提升学术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应当和撰写论文、多研读文献一同成为提升培养关质量的三个关键环节。 考核关:现在的博士培养单位,一般都有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一定数量论文的要求,有学者认为应当取消这一要求,引导博士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完成毕业论文上。从期刊发展的路径看,高质量的学术期刊越来越规范,在高质量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是一个研究者学术能力的重要考核标准。通过专家盲审对作者研究能力的考察,同毕业论文盲审对研究能力考核的内容是存在差异的。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能够考验作者在一定文字数量限制下对某一专题的分析和表达能力,而毕业论文则更侧重于作者对某一研究课题是否有系统、全面、动态的掌握。对一个研究者而言,两种能力都是必须的,缺一不可。 三、学习方法 文献阅读:先看综述,后看论著看综述搞清概念,看论著掌握方法;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再好的工作最终都要靠别人认可。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 怎样读文献:1. 目标:漫无目的则毫无效率。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同行的启发下,有些人可以迅速明确目标,有的放矢。2. 层次:对于一个具体的课题来说,相关文献分属于三个层次: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课题。研究方向层次的文献:一般涉及,基础知识,学科水准,了解当前重大进展与趋势,达到专业人员水平;研究领域层次的文献:了解焦点与热点,已/正/将进行的课题,达到专家水平;研究课题层次的文献:要全面,了解历史、现状、展望、主要方法、手段,达到No1专家水平。正确分辨文章的层次,才能把精力用到点子上。3. 形式:广义的文献包括可以阅读的所有出版形式。4. 程度:对文献的熟悉程度不同,阅读文献的方式大不相同。新手学习式阅读,逐字逐句,搞清细节,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最初的十几、几十篇要精读,精华的几篇甚至要背诵。老手搜索式阅读,已熟悉各种研究的常见模式和一般套路,能够迅速提取关键信息,把握思路,经常不按常规顺序阅读。 学好英语,不学二外。;阅读10 篇文献,总结100 个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语。;找3-5 篇技术路线和统计方法与你的课题接近的文章,精读。;针对论文的每一部分,尤其是某种具体方法、要讨论的某一具体方面,各找5-8 篇文献阅读,充实完善。 动态的科学:科研靠积累。 文献要追踪。 记录要复习。 此外,读博时常去看国外大学的课程网页。找资料的话,有一些专门针对某作品、某作品、某类别的学术网页,给出现成的bibliography。Googlescholar,想必大家常用。Google家还有一个伟大产品叫Google book。涵盖很强大,可以预览,比如输入croxtonplay,就跳出一大批讨论了这个作品的书。国内图书馆没有的书,可以通过Googlebook看。一些过了版权期的旧书,可以在Google book大大方方地看,下载。网站广播。对学英语很有益。 四、科研与学习 我一开始觉得做科研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东西和工作,能推动该方向发展的。博士阶段主要做做课题,写写论文。做课题还是很关键的,尽管很多人不愿意给老师做课题,但是做课题可以学到别人的研究方法,从中取其长。很多人遇到老师课题多,给的任务多,就骂老师。我觉得是不可取的,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想着是去学习的,就可以乐在其中,也可以学到更多。 五、论文和毕业论文 论文选题: 如果没有前辈踏好的路,不要着急选题,多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献,并不断延伸,知道找到自己的方向。做博士最最重要的就是早点把研究方向定下来,研究方向的来源不外乎三种1、老板指定2、自已以前一直做的研究3、当前的热点问题。 第一种最省事,不要自己动脑筋,问题在于可能老板要你做的和你自己已经在研究的相差很多,可能你对老板的研究基本是门外汉,这时候最好是寻找能和你原来研究结合的结合点。 第二种也是很好的,但可能老板和周围的师兄弟姐妹的没法给你什么指导——你做的他们也不懂。那就要孤军奋战了,也是一种痛苦。 第三种就是自己也没什研究方向。老板也不太管你,没什么具体的建议。那这是最痛苦的事情了,因为你必须要找到一个自己就能做得出来,有是有创新的话题,这个话题要有一定热点,又没什么人研究过——而你往往发现你觉得没人研究过,结果很多人研究做得都很好了,于是,你郁闷了。。那就要再找。我的看法还是结合自己的专业,自己会的,先发散性得找,然后有一些点自己有兴趣,在看别人做的研究,反正就是要广泛的浏览资料,最后找到一个话题,再去和老板商量,老板有时不太懂你的研究,但老板从科学研究的一般原理出发肯定会给你很好的建议,要不人家怎么是老板呢, 写毕业论文: 必须列出写作提纲,再充实完善,以保证思路的连贯和字数的均衡。平时多写及时总结阶段性的工作,多写文章多投稿。不要罗列所有数据为了保证毕业论文的分量,研究生往往会观测较多的指标。专业课要求课程论文,逼着自己先写写。然后再反复改,估计这样能早见成效!光发论文还不行,还要参与导师的课题,我觉得这也不错,挺锻炼写作的。 学术论文一般在5000字以上。做小论文要专一,做好一篇再做另一篇,尤其是文科性的。否则会顾此失彼,那篇也做不好。国内文章太难发,关系文章、金钱文章等等,不如做好直接发国外的,至少它是你真实水平的体现/。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会有15000字左右。当你围绕一个主题发了N篇文章后,你的毕业论文也就出来了
个人分类: 学习生活|15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毕业感言――我的博士人生
minetree 2010-7-23 11:50
博士毕业感言 ――我的博士人生 闵鹤群 内容: 选择读博士 科研认识 科研选题的认识 遇到困难 与导师的交流和学业上的投入 最后 附:博士论文致谢全文 这次我回家,亲朋好友问及是否毕业,我回答已毕业;突然发现心情并不像最初自己设想的那样可能激动万分,反而觉得如此稀松平常,就像遇到熟人,被问到:吃饭了吗?我答:吃过了。 我想,这样的心态我算是真的毕业了。博士,不是一个简单的追求一个学位,我想,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选择。而“博士毕业”,是开启一扇大门,一种所选择的成熟生活的开始,而不是表面意义的一个阶段的终结。这,是我理解的“博士人生”。 我没觉得自己的博士经历花了四年有什么关系,也不羡慕有些人仅花三年甚至更短的时间拿到博士学位。因为,这都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每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只要对自己高度负责。这四年的博士经历,让我收益良多。就像邱老师曾经在我困难时鼓舞我的那样,我会回味和珍惜这段宝贵的时光。 选择读博士 我来这里,原动力很简单,换种充满挑战的生活方式。这让后来周围很多人不解,但我觉得真的很正常。为“房子”和“车子”奔波,不是我的生活,更不是我读博士的目的。当时,我已认识到自己对噪声控制的兴趣,并已逐渐选择其为自己的行业方向。然后要想在该方向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就不能再局限在过去三年中一直从事的工程设计,而应该真正从自己的声学背景、声学理论上下一番苦功。同时,我恰好有幸认识了邱老师。我的博士生活,就此开始。 现在想来,自己的选择基本上正确,符合自己长远的职业规划。有人读博士的最初目的为理所当然的追求高学历,我觉得,他可能放弃博士马上去工作会更好,那样可以接触到社会的五花八门,从而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有人将读博士视为找工作的一个缓冲,因为满意的工作不好找,我觉得,他读完博士工作会更难找。我们实验室毕业了不少博士,可以去问问他们,博士的就业面有多窄;而毕业的博士,刚开始在薪酬上,并不比自己的同龄人有多少优势。 所以在选择读博士前,仔细问问自己真实的目的,原动力所在,可能会避免很多困惑。因为,读博士确实是一件具有挑战的事情,尤其是在南大读博士;当今后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时,想想自己的原动力,会觉得泰然。 科研认识 我想,博士经历,也许就是对科学研究逐渐认识,熟悉,并能入门的过程;而选择博士,基本上就是选择了一种科研人生。 博士毕业的职业去向,是个人自由,他人无权指指点点。可以再去考公务员入国企,可以去企业搞设计,可以去创业赚钱,甚至可以去做大巴司机(比如与 2008 年诺贝尔化学奖失之交臂的 普瑞舍 )。但从个人职业生涯角度,我觉得,可能博士毕业,围绕科研来选择职业方向会安全很多。因为博士阶段侧重培养的是个人的专业兴趣,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而且需要在时间,精力和生活机会上付出非常多。这就决定了相比同龄人,毕业的博士在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上能十分突出,而其他很多方面的能力则相对缺失,尤其是社会交际能力和高效的社会关系网。这样再去做科研以外的事情,说好听点是“大材小用”,不好听点是在拿自己的劣势比别人的优势,很可能会得不偿失。呵呵,这样说起来,读博士还真是选择了一种简单的人生。 但简单必然快乐。这个社会,也许知道越多真相越痛苦。四年的经历,让我认识到,科研其实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刚开始,我根本不懂科研,总是用项目或工程的思路来理解,这是经过 7 年的工科训练形成的思维定势。庆幸能接受到邱老师的悉心指导,逐渐意识到,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在科学研究和探索过程中,对未知问题和未知主体的认识和探索,即使最终没有达到最初的目标,其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形成的探求结果和认知积累,也是非常宝贵的。也就是说,重要的是 ReSearch 这个过程。其中,当自己“有机会安静地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把这件事彻底搞清楚、做好,感到在全世界你在这一小点做得最好”(邱老师语),我觉得,就能发现科研真正的乐趣了。确实,发表一篇 JASA 可能仅仅是科研乐趣的表面,当你发现自己一点点小贡献能得到同行的赞许,促进他们的工作,从而为同行在该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一阶新的垫脚石,心中真的会十分激动和快乐。 艰苦 ReSearch 的副产品,就是培养了参与者这么一种能力:从混沌中发现问题,定位具体问题,并逐个加以分析解决。邱老师曾不止一次的提到,只要科研搞好了,其他工作都能胜任。我猜想是否就是基于这样的事实。确实,这是我四年博士经历最大的收获之一。 科研选题的认识 这是个很需要高度的话题,我觉得自己资历不够;但出于对邱老师承诺的负责,和对各位花费的阅读时间负责,我只谈点只言片语。我的观点,什么方向都能出成果,都能有进展,前提是只要有兴趣和大量投入。有不少同学抱怨,邱老师没提供具体的研究内容,比如谁谁谁实验室导师就给了什么很具体的题目。我一直不以为然。既然给定了具体研究内容,还要来读博士干什么?我觉得,科研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不就是发现和定位具体问题么?换句话说,博士研究方向,导师很可能都认识不多,只是有研究兴趣或其他的项目推动力,如何能提出具体的问题?从这个道理上说开,我觉得也是本科培养,硕士培养和博士培养的区别吧:本科应侧重生存能力的培养;硕士应侧重工作技能的培养;博士应侧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所以,选择读博士,我想首要的,是信任导师,发现和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大量的投入。 遇到困难 我想,没有困难的生活,不存在的吧。这四年,我确实经历了一些铭心刻骨的事。 08 年初,大雪,中华门城门洞实验,可能成为我和浦宏杰共同的难忘。当时是我四年科研最困惑最困难的时期:手头声衍射的研究遇到挫折,一直难以将自己的贡献写成让人理解和信服的文章;于是博士读了近一年半,貌似没有任何成果。而浦宏杰当时也遇到挫折,刚投的 JASA 因为错过修改期限而拒稿。也许,可怜人惜可怜人,反而能激发斗志。通过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下共同完成实验,并一起讨论和分析,我重新发现自己原来还是不错的,还是能做好一些事情的,斗志终于重新燃起。于是,我觉得,科研中可能会困难重重。很多时候,从尽可能小的事情,尽可能简单的事情做起,一件一件的做,可能是鼓起信心,逐渐的进入状态的好方法。 08 年 11 月 18 日,凌晨 2:45 ,遭遇入室偷盗,陪伴自己近三年的笔记本遭窃,资料尽失。当时我想死的心都有了,真是没想到社会上这样的事会发生到自己身上。所幸有一月前的关键备份,损失还不至于彻底。但也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心情:持续近一个半月,终日紧张兮兮,对每个小动静都会去仔细听,接近神经质。这件事,让我引起对来自社会的可能影响的重视,并发现,博士期间的困难,除研究上的难题,还可能是生活上的,需小心谨慎。 09 年 9 月 24 日,中午 1 点,这辈子最大的打击降临。最亲爱的父亲,在矿井工作中出事,我没赶到见最后一眼,几乎崩溃,差点失去自己的精神支柱。多少年来,得到父亲的赞赏和鼓励,是自己苦读的最大动力。可现在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懂得,好好的完成博士经历,取得真正的成果,才是父亲真正希望看到的,否则他用生命的付出将不再有意义。面对悲剧,只能硬扛。所幸自己能挺下来,终于能用实际行动,告慰自己的父亲。 其实有些事我不该提起,因为实在伤心。在此只想给各位在读和想读博士的同门兄弟姐妹提供些悲剧样本,让各位心理上能得到些安慰;相比这些困难,希望各位面对各自当前的困难,能觉得不算什么,完全能挺过去。是的,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与导师的交流和学业上的投入 在读期间,和导师的交流很重要。我记得邱老师有次在 Blog 里面贴了一个题为“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D supervisor and student ”的帖子,对我非常有启发。在与导师的沟通中,积极主动是最重要的,保持热情以及时反馈给导师进度,能逐渐引起导师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良性循环;反之则是恶性循环。最初一年,我也没明白如何与导师有效的沟通。但坚持不懈的探索,终于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方式: Email 和书面沟通。每个人也许都有自己的习惯和方式,我想不必拘泥,只要有效,双方能接受,就 OK 。导师毕竟面对很多个学生,甚至身兼数职,承担不少社会事务。不浪费导师时间,提供的材料能让人迅速把握重点,应该是我们每个学生的责任。写出去的东西尽可能无误,语言表达尽可能清楚,准确,完整,简洁,是博士期间的必修功底。 对于学业上的投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前有人认为 40 小时 / 周就 OK 。个人经历是约平均 43 小时 / 周,最多一次是 87 小时 / 周,可能是我基础较差,比较驽钝,在此仅供参考。其实离刻苦还很远,离邱老师的建议和要求还很远,很多时候远可以有更多的投入于是有更多更好的成果。个人经验,在读期间 50 小时 / 周的投入会形成很好的良性循环:一方面科研能全力投入,另一方面生活和身体健康也能兼顾。当然,这里决不是鼓励时间投入越多越好,而是效率最重要;如果能 30 小时 / 周就轻松保持进展,那我觉得不如达到 50 小时 / 周,一年半就毕业,岂不甚好? 最后 四年转眼飞逝,能在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奋斗和学习,接受到邱老师的悉心指导,接触到一群杰出的同门,我甚为荣幸。写博士论文时,有感而发,写了三页致谢,结果邱老师建议因为是学术论文,简洁为重,于是删节到了一页。其实我心中有些惋惜。在此,我想把其中对邱老师和各位同门兄弟姐妹的致谢全文贴出,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附:致谢 这可能是我博士论文最难写的部分。我知道我有太多感激的话需要表达。 没有父亲的支持,我读不到博士。父亲的一生,经历过新中国的三年困难时期,十年文革动乱,改革开放的改制下岗。虽然自己已没机会追求更高的文化教育,但他对书籍的热爱,对文化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执着,让我从小深受熏陶,受用一生。在我身上,父亲的希望很简单,用知识改变命运。 11 年前,父亲送我走出大山;在我面对广阔天地一时手足无措时,父亲对我说,现在你看到的很大,但只是个开始,好好努力,争取有越来越大的舞台。大学毕业时家庭经济困难,我本打算放弃保送硕士生资格去找工作,但遭到父亲的严词反对。在外的这 11 年,父亲一肩把家庭重担挑起,咬牙坚持;他跑过生意,大把年纪远去山东、浙江、上海打过工,下过矿井;但生活的艰辛,从不跟我说;每次和我打电话,问我学业进展如何,告诉我他每天都能坚持锻炼身体,过得多愉快,就是永恒的主题;从不希望家庭的负担让我分心。在他心目中,让我接受更高的教育,能有更广阔的天地和更好的未来,就是生活的目的。如果说我是球员,父亲就是我永远铁杆的球迷:胜利了,第一时间为我喝彩;失败了,第一时间给我打气。我永远记得 2009 年夏天把发表的第一篇 JASA 论文给父亲看时的情景。除了我告诉他在首页我的名字和导师名字的拼音,其他任何一个单词他根本都看不懂,但并不妨碍这密密麻麻的 8 页纸在他手里成为百看不厌的宝物;他坐在那里,反反复复,每个图,每个公式的端详。这让我非常的触动。博士学位,虽然是父亲和我几年来的渴望,当我去年决定延期时,父亲却十分支持;他认为,既然读了就要读好。而现在,我毕业在即,父亲却已永远缺席观众席。一时间永恒的遗憾和伤痛充斥我心头。 四年的时间,我能坚忍不拔的坚持下来,要感激我的夫人马小川;她不光给了我精神上的坚实依靠,经济上也给了我巨大支撑。选择一个穷博士作为生活伴侣,恐怕是在做很冒险的人生投资。而她真的就这么傻傻的做了,用自己 4 年的青春从无怨言的陪伴在我的左右。没有她的鼓励和支持,面对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不可能有如此坚韧的信心。正是她,让我感到了人性的温暖,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具有了坚持拼搏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博士阶段的导师邱小军教授,是我遇到的最好的几个老师之一,无论是学术能力还是人品都值得称道。他就像远远高高耸立的一个标杆,虽从不苛求他人能做到哪,自己总是要做到最好;四年来这对我触动和影响很大。刚到南京大学声学所,我的声学基础几乎是零,是邱老师一点一点的把我教起,并耐心的尝试让我一步步的接触到科学研究的精髓。第一篇关于多重屏障声衍射的研究工作初,我始终跑不出接受了七年工科训练而形成的思维定势,是邱老师不厌其烦的指出我思路上的问题并给予启迪;不管多忙,只要提问题,邱老师都是第一时间详细、到位的回答和指引。和邱老师一封封交流科研的电子邮件,自己刚开始乱七八糟的文章得到的邱老师一遍遍近乎呕心沥血的修改,是我在南大四年最珍贵的财富,其中蕴含了邱老师对科研的理解和科研方法的传承,与对作为学生我的期望。我无法忘记邱老师 2008 年在德国访问期间对我研究工作的每一次指点,对我论文的每一次修改;虽然隔着 Email ,但我们好像是面对面坐着,安静的一起思考,深入的一起讨论,顺畅的一起交流。时至今日,我不敢说自己科研完全入了门,但那段时光确实让我第一次距离科学的大树这么近,第一次认识到科研的感觉是如此好,如此有趣。“专心做事,心里淡泊、宁静”,也许正是科研状态的标志和追求。我无法忘怀邱老师在 Email 和 Blog 中的一次次教导和启发;“每天都要勤奋工作,有点进展”,“要有真正的贡献”,“文章不是目的,要做真正有意义的事”,它们已然是我开启科学世界大门的一把把金钥匙,帮助我逐渐的明白科研的目的与方法,确立自我要求的标准,找到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的人生目标与价值。我很庆幸自己能遇到邱老师并接受到他的悉心指导。今后日子,不管在哪里,从事怎样的工作,作为学生的我都会永远铭记邱老师四年来一点一滴的教诲和要求,要做就力争做到自己的最好,力争有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硕士阶段的导师傅大放教授,是我庆幸自己能遇到的另一个好老师。当年他支持我到南大读声学博士,并提供很多帮助。虽然我在南大四年间,对他的贡献很有限,但他一直保持对我的关心,并一直将我视为他最好的几个学生之一。这让我十分感动。我常回东南大学看望傅老师,每次他都首先关心我的生活问题并时常提供经济帮助。我父亲出事故时,傅老师从邱老师处得知后,第一时间询问情况并提供资助,给了我莫大的温暖和安慰。博士期间, 2007 年我遇到很大困难进展不利,有一次很沮丧时碰巧接到傅老师询问我学业的电话,傅老师独特的“训斥”方式又一次点醒了我,让我突然激起难得的意志和勇气。感谢傅老师一直以来将我视同家人并给予关怀。 来到南大,我能和一群能力出众,友善,乐于助人的同门兄弟姐妹朝夕相处,实为幸甚。在这里,融洽,互助和活跃的科研气氛是永恒的旋律。经常有人相互发问并争论不休。这里有能力很强却孩子气的吴鸣,有大哥风范的邹海山,乐于 Search 的陶建成,永远有问题的浦宏杰,始终在勤奋工作的韩宁,意气风发的吴晟,兢兢业业且始终乐于助人的陈卫松;有暗自努力的葛俊,总有话题的陈研,耐心温和且乐于助人的褚佚景,敢想敢做的黄华华, Search 能力极强且永远细心温和的史晓锋,多姿多彩的冯声振,勤奋肯干的何宏森;还有祖峰磊,史东伟,饶维,张丽敏,张晓排,吴礼福 … 从你们身上,我都学到很多,且得到很多帮助。谢谢你们几年来的共同奋斗,这是段珍贵的时光,让人回味。 我要感谢声学所的卢晶副教授,李宁荣老师,林志斌老师和陈凯老师,在参与项目期间得到过他们很多的指点,建议和帮助。 最后,向各位表示诚挚的谢意,祝愿音频室越强越大,蒸蒸日上!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68 次阅读|1 个评论
家有博士“后”
libseeker 2010-7-16 06:39
我为博士候,爱人为在读博士。大概属典型的学习型家庭,生活别有滋味。 爱人考上博士不容易,前后考了3次。硕士研究生毕业时考中科院,由于英语差1分,没上成。第二次考已是4年后,在职考,选择了离工作单位较近的学校,英语差0.5分。第三次接着考,英语多考了1分,超分数线0.5分。其中的滋味,我能体会,在职考真是费劲。她后两次报考的学校,英语试题难度据说是相当于专业英语八级,要考听力。平时作为年轻教师,工作上的事情不少,为考试而学习,效果不甚理想。连续两个寒假,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学英语。爱人的后两次考博,我也报名了,但并未参加考试,有点陪读的味道(但其实还另有原因)。 上博士很不轻松。在职上,按学校的规定,脱产一年以上,晋升职称时要扣除相应年限,还要求五年内攻下学位。而参加答辩的必要条件之一,发表3篇SCI论文,且累计影响因子7.0以上。我们家楼下有位同事是她同门师姐,实验并不顺利,为毕业之事煞费苦心,颇为着急。可谓严进严出,压力不小,然而不上不行。因为所在学校教师系列,占五分之一的教师都已经有博士学位,在读的有不少。具体到所在二级学院,比例更高。不过,能在职上还算幸运的,否则,生活更加窘迫。 百年大计,育人为本。一方面,在想方设法提升自己;一方面,还得关心下一代。不能等到攻下博士学位才要小孩,因为年龄不小了。爱人怀孕的前三个月要回校参加英语课程考试,宿舍是只有上铺没有下铺的(下铺为书桌),因为招待所离学校远,安全性不理想,且需要近200元一天,选择睡在地上近10天(因为考试分口试和笔试,间隔为8天)。按惯例,有六分之一的人通不过,下一年需要补考。如果未一次通过,对于在职人员,需要跋山涉水去补考。据说考前提供的考试范围很大,而且实际的考试并没在考试范围之内,令人沮丧的程度,不得而知。怀孕和哺乳期间是不能做实验的,因为实验必须接触有危害的化学药品。 暑假了,我们选择家里蹲。一方面要备课(有新课),300个课时工作量需要完成;一方面要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这是所在部门规定的,且考试时间就在9月初。我是全力支持爱人攻读博士的,因为这是与时俱进,而攻读博士的经历,本身也是人生的一种宝贵财富。尽可能的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则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我原本做家务的基础并不好,买菜做饭之类还好,对拖地擦洗并不敢兴趣。为了构建和谐家庭,不足的方面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兴趣。 这是家有博士后给了我两点启示:一是做人难,做女博士更难,做在职女博士则是难上加难;二是第一点的推论,做在职女博士的老公那是相当不容易。
个人分类: 闲情偶寄|4098 次阅读|4 个评论
博士涨补助了,贺!
fzy 2010-4-17 23:17
我是07年入学的博士,当时一个月补助只有400元,而正值物价上涨的时候,于是进入了非常简居的生活,吃饭都有点问题,还不得不问家里伸手,实在有些伤心。在博士二年级以后进入了实际项目阶段,导师发放了一些补助,可以暂时缓口气了,更可喜的是在博士三年级的时候,国家终于提高了我们的补助至1000元,正是本月我们的补助卡开始产生了数字上的变化,在此发文表示祝贺。我们的博士学习是四年,因此我在随后的一年半时间里还能享受不错的补助生活了,呵呵。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16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所经历的“9.11”
jlxt33 2009-9-11 22:36
这个题目有点耸人听闻,但是谁没经过9.11呢。 今天又一个9.11,除了上课似乎没有特别的。 记忆中不会消失的是八年前的9.11,确切地说是9.12。 由于攻在职博士,当时正在长春。 早晨走出宿舍楼,听到报童喊:卖报,卖报,美国被炸了! 第一反应是:肯定不是被炸,估计是报童为了卖报而引人注意的吆喝。 顺便瞟了一眼报纸,好像真是爆炸的照片啊。 才确认是真的,看了报,知道世贸大厦被飞机撞了,景象很恐怖很惨,心感到很紧。 突然想起,我的同事的令父母骄傲的儿子在世贸大厦上班,他们一定很焦急,打电话过去 被告知,一切平安,因为在上班前15min攻击,很多人还没到岗,她的儿子正在开车准备过桥时,发现大厦被撞了。 我们一头雾水,当时脑子中还没有恐怖主义这个概念,虽然也听过,但觉得很遥远。 紧接着,上英语口语课,是个年轻的美国小伙子。 一般地,外教都被告知在课堂上不能谈论宗教、政治等话题。 这天,一上来,他就讲这起惨剧,并断言是阿富汗人干的。 我们问:为什么这么说? 答曰:全世界都悲痛,只有阿富汗在跳舞欢庆。 之后又谈了一阵子恐怖主义。 此后一两天在公交车上,听到一位女士,大声说: 炸的好,谁让美国整天欺负人呢。 我感觉很痛心,不管美国人如何骄傲,也不管美国政府如何当世界警察和干涉别国,怎能无视那么多无辜的生命的逝去而叫好呢? 911事件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美国政府对此次事件的谴责和立场也受到大多数国家同情与支持。世贸双塔变成了废墟,共有2998人罹难(不包括19名劫机者),其中2974人被官方证实死亡,其中救助的消防员牺牲890余人。 后来知道了基地组织,全球通缉本拉登,接着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开始了。 2001年10月7日始,对阿富汗实施了军事打击。两个月后,在阿富汗反塔利班联盟武装的协助下推翻了塔利班政权。现在塔利班似乎死灰复燃,更加猖狂,阻挠总统大选,制造恐怖袭击事件。 2003年3月20日,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联合部队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到现在还未结束。奥巴马政府决定撤兵了,伊拉克的局势会怎样呢? 有一种普遍的论断认为:9.11事件是现代国际政治关系的一道新的分水岭。这一分水岭的意义在于:人类面临的一个新的全球性威胁恐怖主义威胁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它深刻的改变了美国,也将深刻的改变这个世界。 有没有改变美国,我不知道。 但深知改变了中国,恐怖主义的幽灵好像在中国的上空飘荡。从京奥到60年国庆,安保一天紧过一天,感觉在重兵保护下的欢庆多少有点遗憾。 也有人说,9.11的真相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是为了实现某些国家的利益而实施的,是为了将中国拖入反恐行列,阻遏中国发展的诡计。 这种说法有些不可靠,我善良地认为对于一个负责任和有良心的政府来说,不管什么诡计也不会用那么多生命去实现。但是中国被拖入反恐确实却是现实。 8年了,9.11的伤痛,美国还未翻过,每年都有不同主题的纪念活动。中国的7.5之伤,还在发炎,阵痛,愈合和翻过更是不知何时,只是希望不要太久。
个人分类: 光阴故事|3826 次阅读|3 个评论
没有坚强的信念就不该读博
lixinyi 2009-3-9 21:47
今天博士组例会,做学术报告时讲了一个新的设计方案。遭到很多人的质疑,有些意见确实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这也是一种收获啊!当然其中有一些人是不懂装懂,想在导师面前表现自己罢了。要在以前我绝对是不会在意这些的。在沙子中淘金子嘛,只要有金子何必在意沙子!而且一种新事物的出现总会遭到一些人的质疑的。只是现在再面对这些的时候心情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洒脱了。环境真的可以改变人的,最近率直的性格屡屡给我带来麻烦。室友比我年龄大,处事圆滑,得到她们导师的赏识,向我传授经验。要在以前我真的会对她那些所谓的经验不屑一顾的,只是现在在她面前觉得自己很幼稚了。也许这就是成长吧!其实到社会上也是一样的,过于耿直注定是要吃亏的。好像有人说过禽兽都是有好报的,话虽然有点过激,但是也不无道理啊。 另外再说自己的设计方案时有些许流露出在毕业之前也许不能做到流片测试的时候,导师不假思索的说做不到就延期,真的很致命!这一年多来经常流泪,有时候忍都忍不住。男友嘲笑我像林黛玉,这是一个在社会上无法生存的角色。要努力做到像薛宝钗,最好能像王熙凤。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弱者注定要被践踏的。只有强大了才能保护自己。 希望我能快点聪明起来,圆滑起来,适应现在的环境,适应这个社会。读博除了要经历一个从校园到社会的转型以外还要忍受参加工作后所没有的贫穷。真的是没有坚强的信念做支撑的的话最好不要读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9的征程:十字路,左转身
wisdomfire 2009-1-1 09:51
本名智慧,QQ号码的签名之前是“十字路口的智慧”,到如今上面的签名变成的“转身 的智慧”。 老实说,这两个签名很符合我彼时此境的心态。 “十字路口的智慧”是迷茫的我,也是在面临十字路口时候需要的勇气,心思,选择与 机智。进一步,退一步,关乎着人生路的方向,航程,坎坷,顺畅,怎不需要智慧呢?智慧 又怎会不烦恼呢?而“转生的智慧”,在“鱼与熊掌间”如何得,如何兼得,在逆境,困难,狭 缝,中如何全身而过,于谁而言,不需要智慧?而转身过后,我还是我,转身的智慧。 在人的一生中,有着很多的路口,在路口前需要这样那样的选择。在研究生三年即将 毕业的现在,我也面临着这众多路口中的重要一个。 找工作,还是读博士?就这两条路,而原也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如果不想念博士了, 或者更想工作了,那么就找工作。如果说是,对科研还有点兴趣,还不想那么早去社会,又 或者还没有合适的岗位适合自己,那么就可以考虑读博士。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到那个山 头,再唱那支歌。并不困难。 而于我,则是两难。 一边是已有家小,需要工作。一家人,几张嘴,睁开眼睛时候,即要吃穿住行开销, 而况目前还住在500块钱一月、不到10平米的,贫民区的出租小屋;一边是导师的项目后 继缺人,强烈希望我留下。由于导师本人并不搞该方向,该方向项目主要是我在搞一些工作, 下面的师弟们要么不愿意搞这个,要么出野外实在让人担心,而导师本身又是女性。我一走, 数据处理等技术类活被搁下不说,连出野外,建设观测站也是件困难的事情。而导师,虽为 人节省,但对我在众多师兄弟中,也还是相当照应考虑的。 一边是家小几张嘴,嗷嗷望哺;一边是导师恩情有嘉,迫切相邀。“你走可以,给找个人 替你的班。” 。。。。。。 迷茫,困惑,无助,无奈。 本科毕业原公司的朋友打电话过来“马上毕业了吧?回公司么?公司希望你能回来!原先 扣掉你的几个月工资及奖金,一并退给你。基本工资5500,出差补贴,提成,奖金另算。。。 如何?。。”“你时候回来都可以!公司很希望你能回来。”“你可以先看看其他单位,把本 单位做个侯备考虑,不想去别的地方了,公司的位置随时都有你的。” 国内一在该领域做得相当不错的技术支持公司老总说“。。。哦!你做这方面的工作,正 式我们需要的。你来我们单位吧。。。。你考虑考虑,待遇么,比外企肯定不行,但比一般的 国有,私营企业,还是稍微好点。起薪7500如何,补贴,提成,奖金另算。你考虑考虑吧。 想好了,跟我联系一下。” 前些天,本科出来上班后,第一个带我的老师傅,我一直称之为老师,打电话问我“中 铁**公司,你去么?他们托我找两个人。你正好合适。工作内容么,跟你以前干的一样,就 是要经常出差。。。。待遇方面是这样的,基本工资肯定比你原单位要高很多,这样说吧, 绝对可可以保证你第一年收入不低于15W,三年左右福利分房。” 原单位迫切希望我回去,是因为他们缺人,而且我之前做的工作自我之后就一直没人再 去做过,而又是很需要的。吸引我考虑的主要是两点,一个是还做的之前想做的、比较看好 的行当,二一帮本科的哥们是员工,上面的领导曾一起在某项目基鬼混半年,私交也还不错。 于是自然,工作好开展,工作环境也还比较喜欢。但毕竟单位较小,发展有限。而且,就工 作而言,同样性质的这个工作,待遇不高。正如他们所言“作为保底吧。” 而那个技术支持公司想要我去,确实是因为他们正好缺少一个有丰富的野外经验,技 术支持经历,又出身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而已。而虽待遇尚可,但行业发展而言,我并不看 好。个人不希望,十年以后还是个技术支持吧。但不排除,短暂过去的可能。 而那个中铁的单位,各方面而言,都非常让我心动。搞待遇,高福利,大型国有技术公 司。但于有家小的人来说,太频繁的出差,并不是一件好事。 要走了。导师那边的工作怎么办?难道真的像别人说的,这个时候了,还能顾得了那么 多?“老板留你,主要是基于她个人的项目需要和考虑。。。你也得为自己考虑一下嘛!”难道 真的就撒手不管了? 要为自己考虑,确实没错,不过也不能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尤其是有恩与自己的人。导 师希望我留下来,对然主要是基于她项目上的困难,但从入学到想在,她对我照顾不说,到 目前也还说过可以项目出钱给我发工资。至少,她是考虑过我的处境了。 导师给我发工资也不错,不过她能发多少??就我们单位副研究员的基本工资才4-5K 的水平,她能给我这个研究生多少钱一个月?而在北京,多少钱一个月,几个人才能稍有余 钱? 但是我,确实不能撒手不管,不然那就是“忘恩负义”了。我从不做忘恩负义的事。 难啊。 既然,情义不能两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只能取义了。 博士生考试报名,准备读博士。 至于,家庭生活困难,自己再想办法好了。 家庭困难,就自己兼职好了。兼职的所得,也算是暂时能对得住家人了。 将我读博的决定告诉导师以后,她高兴得很,还特意打电话咨询了一下考试方面的事情 告诉我。怕我英语有困难,她打听了不少朋友如何快速复习,并出钱要我去报个英语快速补 习班。至于我的兼职计划,她还是说她可以跟我发工资,我没好意思说别的,只说“谢谢老 师了。不过我能干多少事情,我自己知道。我不习惯不干什么事情,光拿钱。”。。。最终她 同意我的兼职计划了。 兼职计划,即我工作日白天到企业单位去上班,而晚上和周末,则在研究所学习,干活。 坦白说,博士学习和研究并不轻松,不是那么轻松就能对付的,尤其是在我们单位。 而选择了这条路,选择了这个走法,虽艰难,但问心无愧,只要我的艰难能换来他们的满 意就行。 三年,不短,又不长。 希望在这样的磨砺下,能成就坚韧不拔,身怀绝技的我。 在2009年的第一天,开始我新的征程。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67 次阅读|4 个评论
写点什么呢
blsm 2008-12-7 20:59
博客大赛结束了,我不出所料地进入了前50名的入围,可惜同在所里的小豆瓣没有进去,真得挺可惜的,而我的进入我早在之前就分析过相关数据,所以是没有什么惊喜的。 大赛结束的那几天正在凤山宾馆忙着充当会务人员,后来接着去广州参会,实在没有时间写写博客,看着大家都在为大赛的最后写着总结归纳,我只能欣赏。 周四返回的飞机因为首都机场流量控制晚起飞了一个半小时,于是等到飞机抵达北京再打车回到宿舍已经是5号凌晨了,洗漱过后马上睡去,早上一觉醒来才记起今天还要参加973会议中期总结帮帮小忙,于是匆忙吃了点饭赶到会场还是发现老师已经到了,有点不好意思,悄悄进去,满屋子专家,又见到了大老板李院士,害得我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帮忙又不知道做些什么,好大一会等总结会开始了我才慢慢平静下来。 总结会一直开到晚上,其中我也跑前跑后帮了一些小忙,偶尔也坐下听听报告,但收获不大,哈,白混了两顿会议餐,花了一天时间,当然也和几位大牛混了个脸熟,尤其是再次见到(凤山开会见到过)《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的主编赵英时老师,感觉她真有活力和激情。。。 这几天可能是因为北京天气太凉,也可以是近一个周天天忙来忙去没有休息好,我多少有点感冒,不想吃药,含着几片甘草片,嗓子不是那么痛了,然后猛喝水把肚子搞得很充然后不停跑厕所,希望这个小小的感冒赶快好起来哦。 广州的PORSEC2008报告勉强过关,回来后心里更觉沉重,有时候甚至怀疑自己这三个月都做了些什么,是不是不适合读博?还是我只是这几天真得太累了。。。 有时感觉自己活得很累,可是人与人是不同的,我想我只要自己觉得过得无愧与心,每天有收获就OK了,但在学习的路上真得还是有一些不好的习惯的,我应该慢慢改掉拖拉的习惯,积极的思考问题,不但要把小事做细致,也要善于培养自己的综合思维与大局观。 还有不到两个月就过新年了,博士生活也开始了三个多月了,思维还是停留在以前的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出现了倒退。最近要多反思多总结。为自己加油,为自己祝福!
个人分类: 心情随笔|4254 次阅读|2 个评论
基础知识记录之一
blsm 2008-11-27 16:18
从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得到CBERS02B星的部分HR数据(签订保密协议后可免费获取),其数据格式为L2级(即经过了辐射校正和系统几何校正,并没有进行几何精校正),其5级格式中的L3级产品的定义为(辐射校正与2级相同,进行了系统几何校正,并以一系列地面控制点为基础的二维几何精校正,非免费),所以我们仍需要自己进行精校正工作。 在这个工作之前,需要对一些基础知识进行了解,有些已经忘记了,今天查了一些 椭球体、大地基准面、地图投影 方面的基础知识,作为记录。 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中的坐标系定义由基准面和地图投影两组参数确定,而基准面的定义则由特定椭球体及其对应的转换参数确定,因此欲正确定义GIS系统坐标系,首先必须弄清地球椭球体(Ellipsoid)、大地基准面(Datum)及地图投影(Projection)三者的基本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基准面 是利用特定椭球体对特定地区地球表面的逼近,因此每个国家或地区均有各自的基准面,我们通常称谓的北京54坐标系、西安80坐标系实际上指的是我国的两个大地基准面。 我国参照前苏联从1953年起采用克拉索夫斯基(Krassovsky)椭球体建立了我国的北京54坐标系,1978年采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推荐的1975地球椭球体建立了我国新的大地坐标系--西安80坐标系,目前大地测量基本上仍以北京54坐标系作为参照,北京54与西安80坐标之间的转换可查阅国家测绘局公布的对照表。 WGS1984基准面采用WGS84椭球体,它是一地心坐标系,即以地心作为椭球体中心,目前GPS测量数据多以WGS1984为基准。 上述3个椭球体参数如下: 椭球体与基准面之间的关系是一对多的关系,也就是基准面是在椭球体基础上建立的,但椭球体不能代表基准面,同样的椭球体能定义不同的基准面,如前苏联的Pulkovo 1942、非洲索马里的Afgooye基准面都采用了Krassovsky椭球体,但它们的基准面显然是不同的。 地图投影 是将地图从球面转换到平面的数学变换,如果有人说:该点北京54坐标值为X=4231898,Y=21655933,实际上指的是北京54基准面下的投影坐标,也就是北京54基准面下的经纬度坐标在直角平面坐标上的投影结果。 附:WGS84 World Geodetic System 1984,是为GPS全球定位系统使用而建立的坐标系统。通过遍布世界的卫星观测站观测到的左边建立,其初次WGS84的精度为1-2m,在1994年1月2号,通过10个观测站在GPS测量方法上改正,得到了WGS84(G730),G表示由GPS测量得到,730表示为GPS时间第730个周。 1996年,National Imagery and Mapping Agency (NIMA) 为美国国防部 (U.S.Departemt of Defense, DoD)做了一个新的坐标系统。这样实现了新的WGS版本:WGS(G873)。其因为加入了USNO站和北京站的改正,其东部方向加入了31-39cm 的改正。所有的其他坐标都有在1分米之内的修正。
个人分类: 科苑星空|5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16: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