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祠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青县姚氏家族重修族谱序
yaojunwei 2020-2-24 19:32
重修族谱序 尝谓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不修则无以知国家之统系,谱不修则无以知宗祖之源流。苟无谱牒而世远则易亡,族繁则易疏。史可知古今,志可明衍变,谱则可辩枝系、昭亲睦、别长幼、识祖宗。且先人科甲箕裘,而子孙孝悌廉贞,皆赖谱以载。历史延革至今,宗亲开枝散叶良多,不知长幼近远岂不痛哉!是故,整理家谱旨在弘扬家风,继传家训;承先人优良之传统,励后代奋发之志气。 始祖敏公,原籍江南太仓州嘉定县,嘉定县即今上海嘉定区也。始祖在明•弘治初年(公元 1488 年)授泊镇别驾之职,后任河间通判。因寄于渤海,后迁于范桥置安,堵寨田产。至明•弘治十三年(公元 1500 年)入籍青县安化里十甲。其后裔世居青县,至公元 2020 年已五百余年。尝谓五世同堂,八世齐昌。我姚氏得三世乡贤、五世忠义、累世科第之誉,未始非吾祖宗积德累仁、忠义待人之报也。 家族精神,源远流长。家族勋德,万古流芳。各代兼勤勉忠厚之祖训,继诗书贤良之祖风,连绵科第、各代有人,祖兴家旺、贤才辈出,后嗣枝脉益繁,声誉沧州,亦为青邑之望族。自八世分支,延居燕赵各地。今逢盛世,国泰民安,昌隆繁盛,家兴族旺,薪火相传,世代景仰,千秋风流,代有华章,人才遍华夏,誉赞满天下。无论从农、从工、经商、从医、从教、从政,皆事业有成,四海有名。此乃先祖保佑之功德,各神之显灵。 先祖躬行范前,敦本睦族之遗风,使吾姚氏子孙递相祖述。为使吾支后人不失祖宗之的派,使先人之功名事业昭然不昧,使祖功宗德善跡芳名不至淹没而不彰,以启后人,奋发精进。吾姚氏世代继先人之教诲,以孝悌为本,以礼义为先,以族谱为准绳,故凡吾族裔,素怀慕族之念,敬祖之心,世代列祖列宗皆不可忘也,兹将八世祖應虞公于吾族谱睦族志中之精言镌录于此,以诏后世,语云:自今以后,凡我吾族有喜也必共相贺焉;有忧也必共相悯焉;有患难者必相拯救;有匪为者必相责戒;有孤寡贫穷者必矜恤周济。凡我族人,交相劝勉,亦睦族之阶梯也。夫流之远也,其源必深。枝之茂也,其根必固。推而广之,作万善降百祥,有不由此而基之也哉。 因嘉定远祖失考,兹以敏公为青县姚氏开基之祖。青县姚氏世代以世为准绳,以排字为辅。因户口众多,不同辈分相同名讳者不足为奇。后人命名自始祖以至五世皆为一字,自五世以下有两字名者。自始祖至五世先祖名讳中字,后世名讳宜避。本支直系且不可與祖同讳。为避免出现與祖同讳之现象,后人起名应尽量规范。兹将十七世中孚公在重修族谱时序言中提出的排字顺序附后,供后世参考之。全族从二十一世开始排恩字。 恩榮建善復豐祥崇大维良晋永昌 遵守和平申正義绍承祖国继書香 夫聚则亲,亲则固,固则永世之征也。所以修谱之意为睦族也,为永世也,子孙守之永垂鉴诚。修谱之举,功在千秋。祖功宗德,俱载谱首,以俟后之有志者,观此尤增奋发。庶有所作于前,而方有所劝于后。上有以继千万年之绪,下有以联千万人之情,所以统同辨异,按本溯源,崇礼教,联亲属,敦同姓,习义让者,不患远而或忘,不虑繁而或疏,所关系岂眇眇哉。是以恪遵祖训,续修是勉。谱修既成,乃族人勤劳谱牒,此则光前裕后,重新世业可必。吾青县姚氏礼义之祖,推德行为最,其吾族人多崇礼让,敦实行,以清风高节砥砺末俗。 凝视过往,继往开来,族虽旧族,其命维新,历经家族精神之砥砺而不朽。回首岁月,虽沧桑沉沦,然我青县姚氏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虽百折而不挠之气概,共中华民族万古长春,亘古不变! 农历庚子年戊寅月丁亥日 六世同倫公后人十世嶂齡后十八世孙伟謹敍 於天津应如室 (注:一世敏宗-二世福-三世兴-四世慶-五世泳-六世同倫-七世廷陈-八世賡虞-九世元度-十世嶂齡-十一世瑾-十二世復礼-十三世芳芝-十四世孔鑄-十五世承洛-十六世丕杭-十七世茂勋-十八世伟)
个人分类: 应如室|5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家祠堂 2013-03-17 22:13
taodeng 2014-2-25 11:13
广东 广州 荔湾 陈家祠曾为陈氏书院,始建于光绪十四年,6年后落成,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其建筑结构分为三轴三进,面积达8000平方米,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陈家祠的建筑以工艺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祠堂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2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古色古香的祠堂
linhuan360502 2012-4-12 20:45
看了黄圣依演的电影《女人如花》,颇有感触!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就是景色或者说是电影里的画面。典型的江南小镇,幽静,看着会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 想起了西塘,西塘就是这样一个很不错的地方,江南小镇的建筑特色。但是它却是比西塘更美,美在景上。感觉是在世外桃源。现在现在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钢筋水泥土的,小盒子。唉,还是喜欢原来的院子,有木香味,雕花的大木床,夏天挂个蚊帐刚刚好。 想起自己家乡,我们簇里的祠堂。据说,是四百年前我们族里一个管事的周太太,组织建起来的。一共有两进,两扇大门每天都是开着的,门顶是雕刻精细,具体雕刻的是什么,我也忘了。下面是两个石墩,可以坐在上面休息的。太婆特别喜欢坐在上面乘凉。有一年太婆说晚上一个人在家喝了点水酒,就感觉自己身体的一边从手到脚都动不了了。从那时候起她中风了。本来以前走路都是特有精神的,从来都是雄赳赳气昂昂的。这以后都要拄个拐杖走了。老人家们都喜欢坐在村里的廊子里打着蒲扇,乘凉,拉家常。而她喜欢坐在祠堂的石墩上。天天等着太公回来。她最喜欢赶集的日子了。因为太公每次都会给她带点零食回来吃,什么发糕,山楂片、、、她都放在自己床上了,也不给我们吃,当时就特别羡慕她。当然太婆也免不了因为这些小事和妈妈吵架了。没办法,老人家也是嘴馋的。两个石墩中间就是很高的门槛,小时候都是很困难才能迈进去。进去以后会发现,地面都是铺的现在我们经常用的地板砖。小时候经常在用着一格一格的来玩游戏,跳格子,打纸包、、、当时就用这样的地砖,肯定是价格不菲的。第一进两边是两大间木制的房间,本来左边一间是太公的,听说因为爷爷生病了,卖给厅里太婆了。曾今也走进去过,记得好像是前面是客厅,后面是卧室,还有个小地方可以烧火做饭的。右边一间我记忆里一直都是空的。因为房子太老了,以前在祠堂边住的人都搬了,除了太公家。然后是一个天井,小时候经常跳进去玩。但是下雨后如果隔了很久没去扫就会有青苔了。印象中那个天井总是滴答滴答地下着雨。对着天井的是一个厢房-以前太公的厨房,后来又变成我家的牛圈了。有段时间,祠堂感觉摇摇欲坠的,都倒了一小部分了。可是我们家没地方关牛,还是只能关在那里。很多次我都跟爸爸说我们家的牛在那里不安全,万一晚上下雨,倒了都没人知道。会被压死的。但是爸爸也没当回事的。第二进,也是一样的左右各一间大房子,右边一间是太公家的。一半是连着祠堂木制的,一半是砖砌的。家里所有的家具都是木头的,木制雕花大床,木制桌子两个,竹床、、、一进房间一股木香味扑来。现在也经常去参加一些名人故居,胡雪岩故居,严复故居,西溪湿地的高家庄,三坊七巷、、、觉得很多东西我都见过啊。觉得特别熟悉。想想,如果我们那个族里的祠堂好好修缮下维护下,也可以成为一个文化遗址了。可惜啊,十几年前倒了一部分,然后几年前全部拆除了。现在又是一座新的现代的祠堂,但是已经完全没有了那种古色古味。连祠堂门口的那几棵大香椿树都不见了,曾经是多么喜欢吃香椿炒蛋啊。每年的春天都散发出很香的香椿味。我,弟弟,妹妹,时不时的就要去摘树上刚长出来的嫩芽,让妈妈给我们做香椿炒蛋。啊、、、、、、香!多少年没吃过了。上大学开始唯一的一次那是在重庆北碚的农贸市场碰见过一次,如获珍宝,赶紧买了点自己在宿舍用电饭锅炒蛋。很不错,但是比记忆力妈妈做的,还是差很远。 总是想起有一年太婆说你爸爸今年都33岁了(虚岁)。现在爸爸都51了。真是光阴似箭!现在还经常梦见太公太婆,梦见那个摇摇欲坠的老祠堂。可惜小时候不懂得古老的东西是珍贵的,会让人怀念的。现在都是高楼大厦,就让人留恋古代小镇的幽静和质朴,还有那时候的建筑。木制房,大院子,古味的砖瓦楼。可惜,那样一个有着特色的祠堂就这样永远的消失了,而且是没有留下一张照片的。希望现在还保存的所有的古老的建筑,都能得到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很好的保护,修缮。现在乡村的村民也能有这个意识,老的,是古董,我们需要保护,也不是一味的追新。让更多的后人看到我们的多姿多彩的历史。
4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