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勃拉姆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勃拉姆斯,李宗盛,和我
baidawei 2019-11-3 10:51
这篇内容出自我以前的文章和李宗盛的歌词。这篇的贡献,就是把这些东西按某种想法重新组织在一起。这个想法在我的心里有些时间了,因为总觉得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奏鸣曲三部,和李宗盛的两(三)首长歌有某种类比关系。至于为什么还有“我”,因为听音乐都是很个人化的东西嘛。如果你看了也有所感悟,那就好。 一:勃拉姆斯 1 这个曲子写自1879年的夏天。那年一月,克拉拉最小的儿子费利克思(Felix)逝去。费莱克思出生在舒曼病重的日子。父子从未谋面,勃拉姆斯如同"继父"。克拉拉后来一直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很少照顾孩子。孩子们大多是由佣人和长姐玛丽带大的。而克拉拉对子女又及其严苛,曾经在信中训斥费利克思说,我各地演出,就是为了你们。要努力学习,不要辜负了我!听起来很有虎妈的意思。不过最残酷的是,当费利克思想要做艺术家的时候,克拉拉阻拦说,我不认为你有足够的能力,能对得起舒曼的名字!还是"继父"勃拉姆斯慈悲地说:我要是有费利克思这样的儿子,早就心满意足了。 在给克拉拉寄这个曲子的信中,勃拉姆斯说:慢板那部分,把我对你和费利克思的思念,说得更清楚,胜过我的语言。 克拉拉回信说:在第三首里我听到了你那首雨歌,有我至爱的曲调。我的笔墨不够用,但心感到很温暖,很感激,在心间轻按你的手。 Violin Sonata №1 in G Major, Op. 78: I. Vivace ma non troppo Violin Sonata №1 in G Major, Op. 78: II. Adagio Violin Sonata №1 in G Major, Op. 78: III. Allegro molto moderato 二:李宗盛 1 《山丘》是李宗盛亲自创作的一首歌,据说这首歌的旋律李宗盛早在2003年就写好了,但词是到2013年才真正完成的。李宗盛表示,2003年他初抵上海,当时是个悲伤的夏天,一个旋律进入脑海,他花了10年不停想,他想用音乐沟通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所以就创作了《山丘》这首歌。 想说却还没说的 还很多 攒着是因为想写成歌 让人轻轻地唱着 淡淡地记着 就算终于忘了 也值了 说不定我一生涓滴意念 侥幸汇成河 然后我俩各自一端 望着大河弯弯 终于敢放胆 嘻皮笑脸 面对 人生的难 也许我们从未成熟 还没能晓得 就快要老了 尽管心里活着的还是那个 年轻人 因为不安而频频回首 无知地索求 羞耻于求救 不知疲倦地翻越 每一个山丘 越过山丘 虽然已白了头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还未如愿见着不朽 就把自己先搞丢 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 喋喋不休 再也唤不回温柔 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在什么时候 我没有刻意隐藏 也无意让你感伤 多少次我们无醉不欢 咒骂人生太短 唏嘘相见恨晚 让女人把妆哭花了 也不管 遗憾我们从未成熟 还没能晓得 就已经老了 尽力却仍不明白 身边的年轻人 给自己随便找个理由 向情爱的挑逗 命运的左右 不自量力地还手 直至死方休 越过山丘 虽然已白了头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还未如愿见着不朽 就把自己先搞丢 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 喋喋不休 再也唤不回了温柔 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在什么时候 越过山丘 虽然已白了头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还未如愿见着不朽 就把自己先搞丢 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 喋喋不休 再也唤不回了温柔 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在什么时候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向情爱的挑逗 命运的左右 不自量力地还手 直至死方休 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在什么时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VEMTxg_LrU 三:老白 1 在伦敦再平常不过的一个阴雨天,我在我的住所,离樱草山公园不远的Belsize Square,听勃拉姆斯的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作品78号)。甜美的曲调自始至终沁人心脾,虽然中间有沉思,有悲伤,还是能让人一遍又一遍地听下去。那首曲子基于勃拉姆斯以前雨中即景的歌曲。你可以想像行走在乡间绿野里的绵绵细雨,或是坐在窗前看欧洲狭窄街道里举着伞走动的人们。在给朋友比尔儒慈(Billroth)的信中勃拉姆斯打个关子说:最好选在一个温柔的雨夜,弹奏一次就好。比尔儒慈马上回信说,你个滑头,整个奏鸣曲就是你那首雨歌的回声! 久违了,伦敦。 四:勃拉姆斯 2 这首A 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可以说是勃拉姆斯三首奏鸣曲中最抒情的一首。虽然第一首也抒情,但那是悲痛的抒情;这一首则情绪平稳,很明朗。曲调之优美,让人感叹。如果是上帝的杰作,我感谢勃拉姆斯把它挖掘出来。他能挖掘出来这样的曲子,是由于他那颗心:细腻,真挚,自省,和深情;他能挖掘出来,是因为他的那个大脑和两双手:严谨,简洁,优雅,创新。 这首曲子成于1886年夏天,瑞士的陶恩(Thun)。那是个丰收的夏天,勃拉姆斯完成这一首,及小提琴第三首的大部,还有第二首大提琴奏鸣曲,第三首钢琴三重奏以及一些歌曲。勃拉姆斯租了一个山间向阳的第二层,有很大的阳台。他高兴的对友人说:“山峦就在我的窗外“,”到处流淌着曲子!“ 勃拉姆斯不论睡多晚,都有个早起沿着河边散步的习惯。因为他兜里总是有糖果,也总是有孩子跟着他。有什么办法,能写出那首摇篮曲的人,不会对小孩子不好。 选择那个地方,不仅在于风景迷人,也在于有很多朋友。人到这个年纪,有几个知己,内心契合的伙伴,不亦乐乎!正如,这首曲子里的小提琴和钢琴的关系。勃拉姆斯本人是钢琴家,他的小提琴奏鸣曲里钢琴成分一直很大,这一首里钢琴更加突出,甚至由它来开篇,带出主调,然后小提琴跟上。钢琴与小提琴一唱一和,低沉缓慢处互相安慰,高昂快速处互相激励。 但毕竟这是小提琴奏鸣曲,小提琴还是在主导的,不论是缓慢牧歌似的行板,还是民歌的活泼,还是爆发的兴奋,钢琴必须紧跟,是个忠诚的老朋友,在小提琴过于伤感的时候弹出一段安慰的曲调。 Violin Sonata №2 in A Major, Op. 100: I. Allegro amabile Violin Sonata №2 in A Major, Op. 100: II. Andante tranquillo — Vivace Violin Sonata №2 In A Major, Op. 100 — III. Allegretto Grazioso 五:李宗盛 2 传说《新写的旧歌》是李宗盛早年写的一封从未寄出的和解信,这是李宗盛和父亲从未发生的对话 。李宗盛经常谈及母亲,他对母亲的孝顺也是一段佳话,几乎他离开北京回台湾就是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但父亲他却很少提及。年轻时李宗盛,也曾怀疑过父亲根本不懂自己。这一次通过该曲,李宗盛聊了父亲以及他们的父子关系。他认为该曲早就应该写了,就是写一个孩子和逝去的父亲讲和。 比起母亲的总是忧心忡忡 李宗盛 李宗盛 是啊 他更像是个若无其事的 旁观者 刻意拘谨的旁观者 遗憾 我从未将他写进我的歌 然而 天晓得这意味些什么 然后我 一下子也活到 容易落泪的岁了 当徒劳人世纠葛 兑现成风霜皱褶 爸 我想你了 到临老 才想到要反省父子关系 说真的 其实在回答自己 敷衍了半生的命题 沉甸甸的命题 它在这里 将我拽回过去 像个终于灵验的咒语 那些年只顾自己 虽然我的追求他 无能 也无力参与 只记得 我很着急 也许 因为这样 没能听见他微弱的嘉许 我知道 他肯定得意 只是 等不到机会 当面跟我提 思念其实不是 不是这个歌的主题 我相信不只有我 在回忆时觉得吃力 两个男人 极有可能终其一生只是长得像而已 有幸运的 成为知己 有不幸的 只能是甲乙 若是你同意 天下父亲多数都平凡得可以 也许你就会舍不得再追根究底 我记得自己 当庸碌无为的日子悄然如约而至 我只顾卑微地喘息 甚至没有陪他 失去呼吸 一首新写的旧歌 它早该写了 写一个人子 和逝去的父亲讲和 我早已想不起 吹嘘过的风景 而总是记着他 混浊的眼睛 用我不敢直视的认真表情 那么艰难地挣扎着前行 一首新写的旧歌 不怕你晓得 那个以前的小李 曾经有多傻呢 先是担心 自己没出息 然后费尽心机想有惊喜 等到好像终于活明白了 已来不及 他不等你 已来不及 他等过你 已来不及 一首新写的旧歌 怎么把人心搅得 让沧桑的男人 拿酒当水喝 往事像一场自己演的电影 说的是平凡父子的感情 两个看来容易却难以入戏的角色 能有多少共鸣 一首新写的旧歌 怎么就这么巧了 知道谁藏好的心 还有个缺角呢 我当这首歌是给他的献礼 但愿他正在某处微笑看自己 有一天当我乘风去见你 再聊聊 这歌里 来不及说 的千言万语 下一次 我们都不缺席 比起母亲的总是忧心忡忡 是啊 他更像是个若无其事的旁观者 刻意拘谨的旁观者 爸 请你从此安心 待在我的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dqbMdYZlsU 六:老白 2 勃拉姆斯,那个细腻深情的老朋友,那个严谨优雅的钢琴家,伴随着我,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听无穷歌! 一个夏日的中午,我站在香港岛IFC大楼的顶层,遥望维多利亚港湾。那个港湾,确实很美,海水有南国的某种温柔,却又不失力量,承载着众多船只走过。两岸的楼宇,尤其是那个镶了银边的中银大厦,就像在照片中多么熟悉。多少年来,这个海湾,这座城市,就以这样的容貌召唤着世人,来吧,到远东来。 而我,在美洲欧洲工作多年之后,竟也毫无计划地,像是暗中受了她的召唤似的,来到了这里。夸张的说,与香港,是在读了万卷书,行了千里路之后的邂逅。但是,行千里路,需要时间,而时间,已经悄悄走上了我的鬓角,走上了我的心境。 我一边眺望,一边听着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奏鸣曲的第二首。喜欢上勃拉姆斯,是在欧洲养成的习惯,伦敦湿湿的阴雨天,我重复听过他的雨歌,小提琴奏鸣曲第一首,作品78号,感受他与克拉拉之间,在心间轻按“你的手”;在瑞士阿尔皮斯山顶上,我体会过他的作品40号,圆号,小提琴,钢琴三重奏,那号声就如同山风吹过,。。。 而今,我在香港,聆听他小提琴奏鸣曲的第二首,作品100号,我想到的是一个与我年龄一样的人,在行千里路后的一份回忆,一份甜蜜。 至于李宗盛这首歌,我想到的是,每个人子与父亲的关系都很矛盾。我们常常在失去父亲之后才要讲和。但父亲健在时,我们却要远离父亲,而这也是父亲通常要的。 七:勃拉姆斯 3 我不大喜欢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的第三,暂时就不写了吧 八:李宗盛 3 李宗盛还没有写出第三首长歌,不过我想,他一定会,大概几年以后吧,应该也不会太久,否则他真的就会老了。前面那两首,他有些装老。 九:老白 3 李宗盛写出来,我再来写不迟。
个人分类: 音乐|4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永远的勃拉姆斯(100):享受一次爱抚
热度 2 baidawei 2013-12-5 12:26
很久没有写勃拉姆斯了,工作忙,私事也忙,哈! 不过,痛苦孤独的时候还是经常的。没办法,是经常。这样的时候,就只好听听他的音乐了。 比如听他的A大调第二号小提琴奏鸣曲,就是享受一下爱抚吧! 我喜欢的是 David Oistrakh的演奏 ,姜是老的辣。http://www.youtube.com/watch?v=n4n9kUbzmGY 没时间写,就抄一点吧: Sonata Op. 100 (1886) 1. Allegro amabile 2. Andante tranquillo - Vivace - Andante - Vivace di piu - Andante - Vivace 3. Allegretto grazioso (quasi andante) Brahms spent the summer of 1886 at his favorite retreat at Lake Thun, near Interlaken in Switzerland. There he concentrated on writing lieder and chamber works, among them his second cello sonata (F Major, Op. 99), the second violin sonata (A Major, Op. 100) and the third piano trio (C minor, Op. 101) The A Major Sonata is probably the most lyrical of Brahms's three sonatas for violin and piano. The reig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ond violin sonata reflect Brahms's personality - his shyness and introspection, his originality and his intensity, sometimes all at once. The work transports the listener into the private world of its creator. The sonata begins with a direct and immediate theme, first presented by the piano and then taken up by the violin. Serving as an antecedent to the dramaturgical line that is to unfold in the rest of the piece, the melody is sweet in its simplicity and powerful in spite of its lack of bombast. Whereas in the first movement one theme flows directly into the next, and the conversational interchange between the two instruments is intriguing, the second movement can be separated into two alternating sections. Beginning with the bucolic Andante, the folk-like Vivace enjoys a slight hint of humor. The movement ends in a short, light blaze of excitement. The finale, Allegretto grazioso, is unusual in that it is devoid of the usual bravura excitement in Romantic-period works. The graceful and elegant rondo begins with a soulful line expressed in sustained legato. Mid-movement, there is a rather sudden passionate outburst and emotional upheaval. However, the poignantly calm theme of the opening returns to end the work in an expression of triumphant dignity.
个人分类: 音乐|4131 次阅读|4 个评论
永远的勃拉姆斯:(62)人皆草木,因而有情!
热度 2 baidawei 2013-4-12 17:24
1868年四月十号,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首演。这件作品,使勃拉姆斯终于成为人们公认的音乐大师,舒曼的预言成真了。 那时,勃拉姆斯和克拉拉之间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起因在勃拉姆斯。在邀请克拉拉参加首演的信中,勃拉姆斯说的一句话惹毛了克拉拉,他说:你的这种飘摇不定,到处演出的生活应当停止了,为什么一定要用这种方式养家糊口呢? 对克拉拉来说,演出是她的生命。她回信说:我会考虑,可是不知道你出于什么原因一定要说这样的话,你这样做让我感到很无助,犹如要瘫痪我的所有力量。在你给我原因之前,我难以衡量。你不太厚道,我不想再多说。(I will think the matter over, or I cannot weigh it properly until I know what reasons you could have had to say all these things to me, and why you should have done it at a time when they might make such an impression upon me as to paralyze all my powers...It is inconsiderate of you, I shall say no more.)克拉拉并拒绝参加他的首演。 日子快到的时候,勃拉姆斯对老朋友说:人都到齐了,只差舒曼夫人,让人很难受。老朋友只好偷偷去恳求克拉拉。 首演开始的前一天,克拉拉突然出现。首演的时候,勃拉姆斯挽着克拉拉进入,瞬间竟有一种婚礼的气氛。当然,要出现的,并不是婚戒和誓言,而是神圣的音乐。 《安魂曲》的唱词是勃拉姆斯自己从路德派德语《圣经》里取来,切入点不是死亡的震颤和地狱的恐怖,而是对生命价值的肯定。 其中的一句话是:“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他的美荣,像草上的花。草必枯干,花必凋谢。” 这让我想起中国的老话:“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圣经里的那句话说的是另一层意思,“人皆草木,有盈有谢,因而有情!” 也让我想起一首歌: To everything - turn, turn, turn there is a season - turn, turn, turn And a time for every purpose under the heaven A time to build up, a time to break down A time to dance, a time to mourn A time to cast away stones A time to gather stones together 勃拉姆斯在给克拉拉的一封信中说:The world is round and it must turn; what God does is well done; consider the lilies, etc.; or better still, don't think at all, for things cannot be altered, and a wise man repents of nothing. The last sentence echos Spinoza. 德文或者英文圣经都和中文圣经很不同。我不喜欢中文圣经,因为中文圣经里句句像是匍匐在上帝面前的羔羊一样,人的价值成分少。 有空的时候我再把歌词重新译一下。 下面简介源于作曲家黄安伦:   《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词均由勃拉姆斯亲自选自其德文圣经:   第一乐章为合唱,乐曲敬虔宁静,神永生应许带来的盼望和喜乐几乎立即冲开了死亡的阴影: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那带种流泪出去的,必要欢欢乐乐的带禾捆回来。   第二乐章仍为合唱,乐曲由送葬哀恸的情绪笼罩,但在唱到“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之时,如同一道光由太空直照下来,坚定的节奏营造出全曲最激动人心的一刻:   因为“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他的美荣,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干,花必凋谢。”   弟兄们哪,你们要忍耐,直到主来。看哪,农夫忍耐等候地里宝贝的出产,直到得了秋雨春雨。你们也当忍耐,坚固你们的心,因为主来的日子近了。   “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就是这道。   并且耶和华救赎的民必归回,歌唱来到锡安,永乐必归到他们头上,他们必得着欢喜快乐,忧愁叹息都逃避。   第三乐章为男中音领唱与合唱,乃是一曲殷切,虔诚的“天问”。这里没有绝望,合唱以巴赫式的赋格风格(一种多声部轮番应合的曲体)把满有盼望的答案热情地展示出来:   耶和华啊,求你叫我晓得我身之终,我的寿数几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长。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年数,在你面前,如同无有,各人最穏妥的时候,真是全然虚幻。世人行动全係幻影,他们忙乱,真是枉然,集蓄财宝不知将来有谁收取。主啊,如今我等什么呢,我的指望在乎你。   然而公义的灵魂乃是由上帝掌握,并再不会有悲伤,痛苦袭来。   第四乐章是一曲温馨的合唱,位于全曲的中心,也唱出了全曲的中心:   万军之耶和华啊,你的居所何等可爱。我羡慕渴想耶和华的院宇,我的心肠,我的肉体,向永生神呼吁。   第五乐章是女高音独唱与合唱,只有耶稣的救赎能给我们带来无人能夺去的喜乐,面对着死亡,主永生的应许以最亲切的音乐表达了出来:   你们现在也是忧愁,但我要再见你们,你们的心就喜乐了,这喜乐也没有人能夺去。   仰望我:苦痛只是短时的;劳苦归我;而且我已找到最后的安慰。   母亲怎样安慰儿子,我就照样安慰你们,你们也必因耶路撒冷得安慰。   第六乐章的男中音独唱与合唱,乃是全曲最具戏剧性的一段。当唱到“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主耶稣已战胜了死亡的信息被又一曲强有力的赋格一下子带了出来,管弦交错,轰鸣阵阵,这音乐的张力足以令勃拉姆斯可以与他伟大的先贤巴赫,亨德尔,莫扎特及贝多芬并列:   我们在这里本没有常存的城,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   我如今把一件奥秘的事告诉你们,我们不是都要睡觉,乃是都要改变,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这必朽坏的,总要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总要变成不死的。这必朽坏的既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既变成不死的,那时经上所记,死被得胜吞灭的话就应验了。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   我们的主啊,我们的神,你是配得荣耀尊贵权柄的,因为你创造了万物,并且万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创造而有的。   第七乐章是终曲合唱,乐曲亲切安祥,天上的声音像甘露般阵阵飘下,地下信徒的祷告声也飘然直上九天,全曲就这样消失在太空中:   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   《德意志安魂曲》无疑就是十九世纪圣乐艺术的高峰。前面所述的勃拉姆斯那“十年磨一剑”的严谨态度,就是每个音乐工作者的楷模。其实哪个伟大的先贤不是这样?巴赫的《马太受难乐》写了二`三十年,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从构思到完稿也经历了二十几个寒暑。这些哪里是人的智慧的产物?每一个先贤都经历了圣灵的充满——这些都是上帝的作为呀!米开兰基罗说得好:“…好的画,迫近上帝而和神结合….它只是上帝的完美抄本,上帝的画笔的阴影,上帝的音乐,上帝的旋律…”
个人分类: 音乐|4150 次阅读|3 个评论
永远的勃拉姆斯(110):最后的波浪
热度 1 baidawei 2013-3-23 20:19
1896年七月的一天,马勒来到勃拉姆斯度假的巴德伊舍(Ischl)。这是奥地利西北部的一座温泉小镇。茜茜公主就是在这里和弗朗茨·约瑟夫举行订婚仪式的。想来一定很美,弗朗茨约瑟夫也称之为“地上的天堂”。 马勒到这里来,是因为他在谋求维也纳歌剧院总监的职位,所以需要勃拉姆斯的影响。当时维也纳有排犹之风,马勒是犹太人,如果不是因为他的才能,这是不可能的。勃拉姆斯在前一年刚听了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印象很深,说过马勒是个天才这样的话。要知道,勃拉姆斯非常傲气,说这话当属不易。不过欣赏的同时,老头子对那些对他来说是荒诞,梦幻,奇怪的杂音不能完全欣赏,只能礼貌地说:”我从前觉得斯特劳斯是造反派的头头,现在知道马勒才是!” 两人沿着特劳恩(Traun)河散着步,谈着音乐的前景。克拉拉那年五月刚刚辞世,勃拉姆斯不免有些感怀。路上他感叹说,他自己快不在了,古典音乐时日不多了。 马勒还很年轻,才三十六岁。不管他的音乐多么“黑暗”,一定比勃拉姆斯乐观。他听着勃拉姆斯的话,忽然拉着勃拉姆斯的肩膀,向河边走去,指着河的方向说:“看,博士,快看!” “看什么?” 勃拉姆斯说。 “你没看见吗?最后一个浪头过去了!” 勃拉姆斯只好说,“好,好,可能还有浪头。可是是朝大海方向,还是沼泽地方向奔去,就是问题了”。 不论马勒的比喻多么有趣,世事不可能永远一个样式。再好的东西,也需要变化。比如希腊时代的雕塑,文艺复兴时代的油画,,,, 勃拉姆斯用天才延续了巴赫,贝多芬等创造的一个艺术,但一切都有自己的时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当马勒离开巴德伊舍的时候,他特地从勃拉姆斯的窗前走过。他看到勃拉姆斯有些老态龙钟地从炉子里拿出一个面包,一段香肠,走到桌前吃着午饭。马勒心里想,一切都归于此!也许他能领悟到,波浪也有最后一个!
个人分类: 音乐|3741 次阅读|10 个评论
永远的勃拉姆斯(12)风云突变
热度 1 baidawei 2013-3-17 21:25
1853这一年,勃拉姆斯在老家汉堡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圣诞节。这可不是一般的愉快,一切都来得太快,好像不是真的。舒曼把他的文章还寄给勃拉姆斯的父亲,让老头高兴得逢人就吹儿子的牛。碰到当地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人家说,就你那个儿子,能成贝多芬!别做梦了。老头讪讪的说,舒曼这样说的,又不是我说的! 一月三号勃拉姆斯离开汉堡,去汉诺威和阿尔西姆在一起。一月底的时候,舒曼夫妇也来了。他们开了几场演奏会,除了演奏贝多芬和舒曼的曲子,也演奏了勃拉姆斯的那几首,算是勃拉姆斯作品的正式面世。其他时候大家弹琴畅饮,好不热闹。汉诺威国王(那时德国还是一个一个小国)邀请舒曼夫妇,大家一同前往,也是非常快乐。而后勃拉姆斯和阿尔西姆送舒曼夫妇离去,火车站前依依惜别。 一切都是这样甜蜜。勃拉姆斯给在杜尔塞夫的朋友迪垂克写信说:“我们这些天如同过节一样。。。因为舒曼夫妇,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那么有活力。而舒曼在二月六日给阿尔西姆的信中则写道:虽然一周没有给你们写信,但心里看不见的墨汁在和你们说话。非常想念和你们这两个魔鬼度过的那些天。 然而风云突变。二月底,勃拉姆斯在杜尔塞夫的朋友迪垂克来信说:告诉你们一个不幸的消息,舒曼先生他。。。 在舒曼的耳中,不仅有勃拉姆斯和阿尔西姆这两个可爱魔鬼的声音,还有很多很多其他魔鬼的声音。。。
个人分类: 音乐|3086 次阅读|2 个评论
永远的勃拉姆斯(11):音乐的新路径
热度 1 baidawei 2013-3-11 02:41
1853年10月28日,舒曼在他自己1834年创办的,不过已卖给李斯特支持者的<新音乐>杂志上写下一篇叫做<新路径>的文章: 「多年来,很多新人出现,显露他们非凡的实力。我也多次忍不住,在这个我曾做过十年编辑的杂志里向世人推荐他们,想起来,对我来说是丰富的记忆。这些新秀,尽管只在有限的圈子里为人所知,却已经显现他们崭新的音乐能量。我看着他们的轨迹,感到在这样的准备之下,会有一个新星忽然冒出来,命中注定似的,为一个时代的最高表现力提供一个最完美的表达。他的到来,不是慢慢地展开,而是一越而出!这个人真的出现了,从摇篮开始,他就受到神明优雅的熏陶和对英雄一样的青睐。他的名字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他全身洋溢着这个新星的一切特征,如圣经里说的:"这是神的选择"。坐在钢琴前,他给我们展示迷人的境域,我们也跟着他体验更深层次的美妙。他的表演也极具天才,把钢琴演奏转变为各种感情的合奏。他的奏鸣曲,更确切说是蒙了面纱的交响乐。他的歌曲,即使不知道歌词也情深意长,富于诗意,,,小提琴曲,钢琴曲,虽个不相同,却同出一泉,又如万千小溪,奔流汇总,形成一个瀑布,岸边蝴蝶飞扬,彩虹缀天,百鸟歌唱。 我相信,他的才能和力量,能够在大型乐队,合唱,交响乐等领域全部发挥出来,把更多精神世界里的秘密诠释给我们。他的朋友们在通往世界的道路上的第一站迎接了他,以后的道路上,或许会有创伤,但一定会是花环围绕,棕榈遮荫。 任何时候,他都会有同道知心的秘盟支援。属于其中的人,让我们更紧密,艺术的真谛会更加闪亮,把喜悦和福音传播给世界。」 二十岁的勃拉姆斯,还默默无名,就这样被一代大师一把推到了前台。是喜是悲,实难预料。舒曼这样做,也已经不是第一次。可惜,前边他推荐的人物,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实现。 甚至,如果说舒曼爱上了这个天才年轻美少年,也不为过。他在追到克拉拉之前,有过这种希腊式爱好。在这赞美辞之后,似乎预示着某种悲剧。如同耶稣,花环和棕榈树刚体验过,十字架就出现在面前。 然而,年轻人受到鼓励总是很高兴的。那是个快乐的时光,好梦似乎忽然来到眼前。舒曼的推荐,使得印刷商接受勃拉姆斯的曲子,他的前四号作品在那个冬天出版。勃拉姆斯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乐谱精美的印刷出来,好像穿上了漂亮衣服迎接圣诞的孩童。他把他们分别奉献给好友约阿西姆,克拉拉等,但没有献给舒曼,因为他觉得都还不配。 2013年3月10日华盛顿到纽约的路上
个人分类: 音乐|3116 次阅读|2 个评论
永远的勃拉姆斯(10):多情舒曼
热度 1 baidawei 2013-3-8 11:37
舒曼说的犹大是李斯特。从前,他们曾是朋友,矢志一同创造音乐的浪漫新时代。可渐渐地,舒曼变得保守,成了贝多芬和门德尔松的保皇派,而李斯特,瓦格纳等则变得激进,他们要让音乐具有革命的战斗力,要像史诗,成了革命造反派。这就是为什么舒曼认为李斯特已经背叛了耶稣贝多芬,成了犹大。 舒曼这个人,具有保守浪漫派的典型气质。年轻时对是否搞文学还是音乐苦苦彷徨过,一边是歌德,席勒的诱惑,一边是贝多芬,莫扎特的召唤,对一个多情善感的美少年来说,确实难以取舍。所以他的音乐和诗歌不可分开。和克拉拉搞对象的时候,因为老丈人不允许,折腾了好几年,又打了几个月的官司,这几个月间,激情所致,竟写出128首歌曲,其中包括我介绍的<奉献>, 歌曲 可听这首http://m.youtube.com/watch?v=3QpChVbsPm8,而音乐,是李斯特改编的,可听 李云迪 的http://m.youtube.com/watch?v=CawhTZ4BPMo 舒曼的这个曲子非常好听,浪漫,抒情,一听就能感到年轻人的朝气,和对未来,爱情的期待,极富感染力。李云迪弹的也非常流畅,撩人心扉,恰到好处。我最喜欢的舒曼的曲子,当属他的< 少年即景Kinderszenen>组曲 (http://m.youtube.com/watch?v=a823O_SIwR0),谁听了都会想起自个儿的童年,像是看到自己在打着悠千,在微风中若有所思的样子。而其中那首梦幻曲,我想你一定听过,恕我多情,真会让人落泪(http://m.youtube.com/watch?v=rCq5ztIv9Vgfeature=related)。这些曲子,可以说是浪漫音乐的典范。和前期的古典时代比起来,浪漫时代的音乐简短,直接进入情绪,而不是铺垫,展开,高潮那样较长的格式。 不过,舒曼的音乐创造,大概是超过了他的个人所能。就是说,他并不是莫扎特舒伯特那样的天才,挥手就来,而是靠情感神经的极度使用。所以虽然他有一些伟大的作品,但不会成为贝多芬那样的耶稣大师。他本人当然认识到了,所以他只能担当伯乐,寻找贝多芬的接班人,当然是他认为贝多芬正宗风格的接班人。当他看到勃拉姆斯的时候,他看到了自己不具备的天才,而且那种潜在的保守的风格,他觉得这个接班人终于找到了。 2013年3月7日晚时代广场W酒店。
个人分类: 音乐|3912 次阅读|2 个评论
永远的勃拉姆斯(112):无限的渴望
热度 1 baidawei 2013-3-7 10:42
一个人喜欢勃拉姆斯,是要冒一些风险的,就是可能被贴上一种标签。正如尼采所说:我偶然发现,勃拉姆斯的音乐会感染一类人,他们忧郁,萎靡,不为充实所创造(create out of abundance),而为充实所憔悴(languish for abundance))。如果我们去掉他从前辈大师那里拿来的东西之外,他的音乐剩下的就是渴望,怀念,憧憬和思念(yearning)。 不完全对。当我听勃拉姆斯的时候,我不可能有象听贝多芬第五第六或第九交响曲那样的昂扬激情,可是呢,我也不会有第八钢琴奏鸣曲里的悲怆。我可能会有些忧郁,但也谈不上萎靡。虽然不为充实所创造,但也没有为充实所憔悴。但是尼采说得太对了,我的感觉很真切,只有一个字,Yearning! 比如说小提琴奏鸣曲,作品78号,那三首曲子的最后小段,都是那么的Yearning!作品40号,圆号三重奏里那如山风吹过的旋律,以及钢琴曲,作品117号,那沉静,能让自己一切悲伤入睡的摇篮曲,甚至那美丽的,唱给孩子的lullaby摇篮曲,背后都是Yearning! Yearning,Yearning,到底渴望什么呢?说不清,一切,美好的东西,以及回忆和憧憬。 就是这么简单-渴望。没有格里格的高山冰河,没有得德沃夏克的大峡谷,没有斯美塔那的祖国大河,没有贝多芬的世界大同,没有巴赫的通天之路,没有莫扎特,没有。。。只有一个人内心的渴望。 听交响乐,可能被人觉得小资,喜欢勃拉姆斯,其实是小资中的小资。不过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勃拉姆斯,所以他们不知道。 不论尼采喜欢不喜欢,1889年他的葬礼上,他的妹妹放的音乐,却恰是勃拉姆斯的歌谣:当一个疲惫的身体入土的时候! 2013年3月6日晚时代广场W酒店
个人分类: 音乐|4152 次阅读|1 个评论
永远的勃拉姆斯(9)北方雄鹰
热度 1 baidawei 2013-2-3 21:40
本来打算只住一天的勃拉姆斯,在这个城市于是又呆了一夜。想到要和大师夫妇吃中饭,很激动。可到了第二天中午的时候,竟不知所措,紧张地留在旅馆里没有赴约。 过了一段时间,他听到敲门声,看到旅馆伙计带着克拉拉站在门前。因为勃拉姆斯没有按时赴约,舒曼竟让克拉拉去城里那几家便宜旅馆挨家挨户来找他了。路上的勃拉姆斯走在克拉拉的身旁,有些羞怯,却又难掩激动。赫赫有名的克拉拉就在身边,真不可思议! 那天,勃拉姆斯知道舒曼夫妇对他的作品非常喜欢。他们让他留在这个城市一个月,等待约阿西姆十月底的到来,然后再一起离去。 那段时间,对勃拉姆斯如同梦幻。他们一起散步,一起弹琴,谈论音乐。舒曼把城里的音乐家,艺术家请来,向他们推荐年轻的天才勃拉姆斯。其它的时候,勃拉姆斯和一些年轻朋友在舒曼的书房里读书看乐谱,好不惬意。 舒曼并和他的出版人(Breitkopf Hartel) 联系,向他们推荐他的新弟子。并且想要写点什么来更大范围地捧捧勃拉姆斯。他给约阿西姆写道: 如果我年轻一些,我会写一些狂想曲来描述这个忽然从北方阿尔匹斯山降临到这个城市的年轻雄鹰,或者用另一个比方,从高地一泻而下的尼亚加拉瀑布。我相信约翰内斯是另一个圣约翰,他会揭示让人震惊的东西,只有耶稣的其他几个使徒才明白他的信息,包括犹大。
个人分类: 音乐|3753 次阅读|3 个评论
永远的勃拉姆斯(8):一个天才
热度 2 baidawei 2013-2-3 00:12
当克拉拉出现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勃拉姆斯是否对她一见钟情。我想,更可能是那种粉丝见到明星的激动吧。也许舒曼会说,把你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再弹一遍吧!勃拉姆斯于是象每个学生见到高师一样,紧张却又卖力的表现:贝多芬似的开场慢慢转入温柔的,基于民歌的曲调。古典的技术,罗曼的灵感,年轻的创意,严谨的逻辑,配上二十岁美少年的金发润肤,可以肯定,陶醉的是舒曼夫妇。 当那年轻富有力量的手以激昂的断音和弦结束的时候,也许舒曼会说,弹弹你其他的曲子。勃拉姆斯于是开始弹他的升F小调(F# Minor)奏鸣曲,降E小调谐谑曲,等等! 如果说舒曼夫妇被打动了,可是他们表现的却很含蓄。舒曼只是轻轻拍了勃拉姆斯的肩膀说,"你我很知心,我们明天一起吃中饭",于是就让他走了。 那天下午,当玛丽放学回来的时候,她发现她爸妈一直在兴奋地谈论勃拉姆斯。 克拉拉当天的日记: 今天的来者好像来自上帝。他弹了几首他自己的奏鸣曲和谐谑曲,每首都极富想像力,感情深厚,技术精湛。那么完美,罗博特觉得没什么好改动的。他在琴前的演奏很有感染力,那张跟着音乐动的脸那么年轻有趣,那双纤手灵巧地弹奏那么复杂的作品(他的曲子都不容易),这些非凡的作品。。。。前途无量,当他可以写协奏曲的时候,他会明白他才找到他能发挥想象的工具。 舒曼的日记倒是很简单:今天勃拉姆斯来访(一个天才)。
个人分类: 音乐|2960 次阅读|2 个评论
永远的勃拉姆斯(7):初见
热度 3 baidawei 2013-1-13 00:14
我说:”对勃拉姆斯来说,爱的面庞是克拉拉。他永远的新娘。他的艺术,他的生命。当她不在这个世界的时候,爱也就随之死去。音乐无非是一些音响。没有爱,他也就不在了。“ 是不是有些做作?也许。不过当你知道了其中的故事,你就会知道那是恰当的描述了。 1853年9月30日,德国杜赛尔多夫市。 那天中午的时候贝克大街上舒曼家的门铃响了。罗伯特和克拉拉舒曼的大女儿玛丽开了门,看到一个金发的年轻人,背着重重的行囊,一副旅行者的模样。虽然很疲惫,衣服也不整洁,但脸颊很英俊,有点儿象画一样。"我叫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想见一下舒曼先生",年轻人说。 "爸妈今天不在",玛丽告诉他。年轻人显得很遗憾,说本来计划当天就走的,犹豫了一会,他问明天是否可以。玛丽说"11点钟吧,他们通常中午就出去了。" 那是二十岁的勃拉姆斯,刚刚沿着莱茵河徒步走了一个月。临行前,朋友小提琴家约阿西姆对他说一定要见一下舒曼夫妇,有这样的高师指点一下,是绝对值得的,更何况是顺路!一路上的城堡,果园,中世纪的村庄给年轻的勃拉姆斯很多灵感。他也见了一些其他的音乐家,每个人都对他说,路过杜赛尔多夫的时候,一定要去见见舒曼。 舒曼已从约阿西姆那知道勃拉姆斯的到来,对这个年轻音乐家有所期待。那天晚上,他在日记中写道:勃拉姆斯先生来访。 第二天上午,勃拉姆斯按了门铃,这回是舒曼开的门。勃拉姆斯自我介绍着,有些尴尬,毕竟,四十三岁的舒曼在当时是赫赫有名的音乐家,而勃拉姆斯顶多可以说是刚出道。说了一些寒暄话之后,舒曼说,弹弹你的曲子吧。 勃拉姆斯于是开始弹他的 C大调钢琴奏鸣曲 。那个开始的部分有点象 贝多芬第29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106)的曲子。虽有贝多芬的痕迹,但那慢慢展开的主题,精巧的对位,有机的构思,让人耳目一新! 舒曼兴奋地听着。忽然,他拍拍勃拉姆斯的肩膀说,"你稍等,我一定要叫一下我太太!" 勃拉姆斯看着琴键,心怦怦在跳。他虽然还从没听过克拉拉的演奏,可是早已知道她的大名。克拉拉虽然在1840年结婚之后13年间只偶尔演出,可她结婚之前,十几岁时的天才演奏,大名响遍全欧洲,人们都是以一种敬畏的口吻来提到她的。 (Brahms C major Piano Sonata, Opus 1,http://www.youtube.com/watch?v=Zo2nr608YR0) (Beethoven B Flat Major Opus 106, Piano Sonata 29,http://www.youtube.com/watch?v=zdSjF1hXZKM)
个人分类: 音乐|3401 次阅读|6 个评论
永远的勃拉姆斯(6)无尽的秘密
热度 3 baidawei 2012-12-23 21:26
勃拉姆斯的"完美"指的是逻辑上,技艺上的无懈可击。"美丽"指的是动听和情感上的表现。先技艺后感情似乎是他的信条,然而我介绍的那些曲子哪一首不是及其动听和分外感人的呢!即使是那些让人觉得有些晦涩的曲子,如果耐心的听上几遍,你也会发现其中深厚的感情,无尽的秘密。 那秘密不必说,是克拉拉! 我曾经说过,谈勃拉姆斯,不能不提克拉拉,但那不是全部,抓住她不放会流于庸俗。可是我错了,克拉拉如果不是他的全部,也是他生命的重中之重。 1895年夏天,勃拉姆斯和友人理查德•胡伯格(Richard Heuberger)吃饭的时候,忽然感叹说,除了舒曼夫人,我从没把整个灵魂寄托在一个人身上。这真是一件可怕的事,不该这样想,也不该这样说。因为这样会是多么孤独的一生。 让自己安静下来之后,他继续说:和舒曼及舒曼夫人这两个最美的人相遇,和他们有如此深厚的了解,是我最美的回忆。舒曼夫人对我来说,在今天仍然无比清新,如处女一样。 说这话时克拉拉已经76岁,勃拉姆斯62岁,两人的特殊友谊已持续了42年。 那年九月,勃拉姆斯旅途中在法兰克福停留一天一夜,去看望克拉拉。克拉拉的女儿尤金妮回忆说,他每次来都好像积攒了好多消息和笑话说给妈妈,全家兴致勃勃的分享。然后大家一起唱歌弹琴,度过愉快的夜晚。 那天早上,尤金妮听到琴房里先是传出巴赫的音乐,然后是勃拉姆斯的作品118号,那个曲子较慢,可以说是勃拉姆斯为年迈的克拉拉所写。克拉拉也很喜欢。音乐停了之后,尤金妮进去,看到妈妈坐在桌子的一边,两颊绯红,两眼很明媚。勃拉姆斯坐在另一边,流着泪说:你妈妈为我弹了最美的曲子。然后又让尤金妮把贝多芬的奏鸣曲拿出来说,看这里,你妈妈从前发现了这个印刷错误,那时所有版本都不对。。没有别的音乐家有你妈妈这么好的听力。 快要离别了。他要克拉拉的孙子佛迪南去买了一些烟和卷烟纸。克拉拉说,你要这么多烟干什么。勃拉姆斯笑着说,走私。 这是他们的诀别。 1896年五月二十日。 克拉拉长女玛丽拍来电报:我妈妈今天安详的入睡了。女管家不知电报的重要性,用邮件把它寄给度假的勃拉姆斯。两天之后他才收到,距离去法兰克福的火车出发只有一个小时。到了车上他感到很累,就想打个盹儿,瞩列车员在中转站叫醒他。结果列车员忘记了,他醒来的时候车已行驶在另一个方向。他只好回返,在林慈站等了一夜。第二天又用了一天才到了法兰克福,到了才知道葬礼不在那里,而是在波恩,以便和舒曼葬在一起。他在四十个小时之后才到,那边还在等他。他到了之后,葬礼才开始。 勃拉姆斯说:现在没人再离开我了。 对勃拉姆斯来说,爱的面庞是克拉拉。他永远的新娘。他的艺术,他的生命。当她不在这个世界的时候,爱也就随之死去。音乐无非是一些音响。没有爱,他也就不在了。
个人分类: 音乐|4627 次阅读|4 个评论
永远的勃拉姆斯(5) 山风在林中吹过
热度 2 baidawei 2012-12-23 09:07
要是你没听过勃拉姆斯的这几首曲子,确实有些遗憾,尤其是G大调小提琴曲78号,真的很美,美的有些过分。 这么完美的曲子是怎样“炼成”的呢? 有一次在火车上,勃拉姆斯和一位年轻的音乐家乔治韩韶(George Henschel)有这样的长谈,看来艺术和做科学,或做任何事情都差不多: 真正的创意是不可能不劳而获的。即使有来自上天的灵感,不经过一番辛苦的耕耘我都受之有愧。而且不要太急于得到这种灵感,它们通常是下意识的出现,不取决于我们。比如说我起了第一段曲子,我会合上书,出去走走,做点其他事,也许几个月后我才回来,可什么都没丢,而且它们在这段时间里也许已经更有型了,这时我才真正的开始工作。 勃拉姆斯的说法验证了弗洛伊德的理论,思想能在心灵大殿的后堂酝酿,不论我们感觉没有。我们可以等待,它们成熟了的时候就会出来。 我案头有各种各样的书,我的思绪有很多条,有些不成熟写出来,我就换个话题。知道最后它们都会出来的! 等待归等待,辛苦耕耘还是必须的,否则心灵后堂的酝酿就会终止。勃拉姆斯对韩韶继续说: 你有时轻易的就满足了。永远不要忘记,在完善一件作品的过程中,你学到的东西,要比你重新写一首曲子,或者半途而废结束一打曲子,多得多。沉住气,休息一下,把曲子放一下,不断回来,一遍又一遍,直到音节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没有一段再需要更改。是否很美很好听(Beautiful)完全是另一回事,但一定要完美(Perfect)。我从来不会把一首曲子冷落,不到完美,我决不罢休。 哈,勃拉姆斯的这些曲子,不仅完美(Perfect),而且动听(Beautiful)。 如果你已经听完了我推荐的那几首,那听听他的 作品40号,圆号三重奏吧 ,也是我挚爱的一首。你会发现,圆号那单调的声音会如此感人。勃拉姆斯没有把号角写的如震耳欲聋的行军令,所以他是我等的知音。让我想起在瑞士山区的行走,听那山风在山林中吹过。(http://www.youtube.com/watch?v=ae6atQtOmgw)
个人分类: 音乐|3574 次阅读|4 个评论
永远的勃拉姆斯(4):雨中的思念
热度 3 baidawei 2012-12-2 22:0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heXaiDbr0I 在伦敦再平常不过的一个阴雨天,我在听勃拉姆斯的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作品78号)。甜美的曲调自始至终沁人心脾,虽然中间有沉思,有悲伤,还是能让人一遍又一遍地听下去。那首曲子基于勃拉姆斯以前雨中即景的歌曲。你可以想像行走在乡间绿野里的绵绵细雨,或是坐在窗前看欧洲狭窄街道里举着伞走动的人们。在给朋友比尔儒慈(Billroth)的信中勃拉姆斯打个关子说:最好选在一个温柔的雨夜,弹奏一次就好。比尔儒慈马上回信说,你个滑头,整个奏鸣曲就是你那首雨歌的回声! 悲伤源于离别。这个曲子写自1879年的夏天。那年一月,克拉拉最小的儿子费利克思(Felix)逝去。费莱克思出生在舒曼病重的日子。父子从未谋面,勃拉姆斯如同"继父"。克拉拉后来一直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很少照顾孩子。孩子们大多是由佣人和长姐玛丽带大的。而克拉拉对子女又及其严苛,曾经在信中训斥费利克思说,我各地演出,就是为了你们。要努力学习,不要辜负了我!听起来很有虎妈的意思。不过最残酷的是,当费利克思想要做艺术家的时候,克拉拉阻拦说,我不认为你有足够的能力,能对得起舒曼的名字!还是"继父"勃拉姆斯慈悲地说:我要是有费利克思这样的儿子,早就心满意足了。 在给克拉拉寄这个曲子的信中,勃拉姆斯说:慢板那部分,把我对你和费利克思的思念,说得更清楚,胜过我的语言。 克拉拉回信说:在第三首里我听到了你那首雨歌,有我至爱的曲调。我的笔墨不够用,但心感到很温暖,很感激,在心间轻按你的手。
个人分类: 音乐|3986 次阅读|10 个评论
永远的勃拉姆斯(3): 行囊深处的音乐
热度 1 baidawei 2012-11-4 20:58
前边提到的作品117号,属于一种叫做"间奏(Intermezzo)"的音乐形式。更早的时候,间奏是在歌剧之间休息时用来调节气氛的小品。后来,作曲家们把它发展成一种能精炼表达一个主题的短曲。本人有个瞬间即为永恒的审美观点,对一听一看短时间内就能打动人心的东西格外青睐,间奏自然成为最爱之一。 包括117号在内的这些间奏是勃拉姆斯晚年写的。你可以听到遗憾,悲伤,但更多的是温柔,爱意,妥协和沉思。联想到勃拉姆斯的生平,你可以看到克拉拉的身影。不过,也可以说是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这和我某天的臆想有联系。那天我忽然想到亚当夏娃离开伊甸园的情形。我看到上帝对他们说,你们想好了吗,再没有完完全全的幸福,而会有痛,有苦楚,有失落。亚当说,我想过多时,觉得那才是真正的生命,现在我毫不犹豫的接受这一切。上帝于是拥抱他们说,多保重。 亚当和夏娃于是背着行囊,手握树杖,沿着崎岖的山路,向远处的山谷走去。 亚当回首望去,天堂已淹没在云间。上帝透过云雾对他们说,我的孩子,我把音乐放到了你们的行囊深处,那会让你们度过一切艰难的。 117号间奏有三首。快慢适中,没有大起大落,都很静谧。第一首最美,确实像是摇篮曲,不过这摇篮曲不是唱给孩子的,甚至都不是给年轻人的。年轻人血气方刚,还没有也不应该有任何妥协。他们甚至没有这样的经验和本钱!这些间奏是中年之后的曲子。另外,这些曲子很个人,最好独自欣赏。有人说在一次朋友聚会时放勃拉姆斯的曲子,结果大家都觉得无聊,换了莫扎特的大家都很高兴,气氛为之一变。例子很是生动。 勃拉姆斯写这些曲子的时候,恰有挚爱亲人和友人辞世,心情不免低落,于是这些曲子中有些部分较黯淡。但总的来说,还是安慰居多,安慰自己,也安慰如我等之后人。
个人分类: 音乐|3269 次阅读|2 个评论
永远的勃拉姆斯(2)细腻平静的心
热度 1 baidawei 2012-11-3 15:36
勃拉姆斯的作品,广为人知的有两首,第一首当然是那个热情奔放的匈牙利舞曲,第二首就是这个 摇篮曲 了。我从这首摇篮曲说起,是因为它更接近我所理解的勃拉姆斯。这个一生未婚,没有孩子,晚年留着大胡子的作曲家,据说出门时兜里常带着糖果,好送给小孩子吃,想起来很有趣吧。而这首摇篮曲,曲调和旋律既温柔又甜美,应当是个很有爱心的人。 有爱心的人不一定时时都表现出来,勃拉姆斯据说对成年人就非常苛刻。然而不论如何,勃拉姆斯的情深似海还是音乐史上最动人的故事之一。对古典音乐稍有兴趣的人对这个故事都有所知,无非是说勃拉姆斯终生未娶,是因为爱上了老师夫人克拉拉的缘故。据说勃拉姆斯第一次去见老师舒曼,一见到克拉拉,心中的故事就开始了。这倒也没什么奇怪的。克拉拉可以说是西版的林徽音,才貌双全(是否有貌,看个人爱好,才应当不在话下)。他们的故事,有点象徐志摩,林徽音和金岳霖的三角,少了梁思成而已。老师舒曼的感情和浪漫不输徐志摩,只要听一下舒曼在恋爱间给克拉拉写的< Widmung >就会知晓。可老师对勃拉姆斯有伯乐提携之恩,在他成型作品尚未问世的时候就向世人夸口,音乐的未来和新路,尽在此君。叫你如何下得手呢?舒曼病中和死后,他和克拉拉一起向世人传播老师的作品,并抚养老师留下的一堆孩子,颇有金爸之美德。 故事是真,但又远不止这些。我觉得,一个人不会因为另一个人牺牲凡世的乐趣。他之所以不求,一定是因为他所求的,超乎凡世所能满足。心灵上的东西,才是永远。我选的那个演奏,并不是哄小孩子入睡的小调,而是一首提琴协奏曲,其中充满了心灵的情感。大提琴很沧桑,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境界。高音处的小提琴则如天使的召唤,让心情向那满是繁星的苍穹涌动般升腾。这就我想说的勃拉姆斯,永远的勃拉姆斯。每个音节都验证着他那丰富细腻而又平静荡然的内心。 那个故事,不能不提,否则不能完全明了勃拉姆斯的音乐。但又不可多叙,否则会流于庸俗,因为那不是全部。 有了这些铺垫,我们可以从大众喜欢的那两首,去听听勃拉姆斯其它的音乐了。但也不要走的太远,先听他的作品 117号 吧,我非常喜欢的一首!按他的话说,那也是一首摇篮曲,是"让我所有忧伤入睡的摇篮曲"。 (youtube, 点击勃拉姆斯的《 117号 》,以及舒曼的《 Widmung 》)
个人分类: 音乐|3239 次阅读|2 个评论
永远的勃拉姆斯 (1)通灵的摇篮曲
热度 5 baidawei 2012-10-9 22:49
再伟大的音乐家,也会有不太招人喜欢的曲子。但只要有几首为人所爱而且经久不衰那就很伟大了。如果老少皆宜,甚至让人听之落泪的话,那他的音乐一定有些直通人心的东西。 勃拉姆斯,听起来好像是个很艰深晦涩的音乐家吧。然而他有那么一首,就是这样通灵的曲子。曲子再简单不过了,很多人都听过,或许当他们还在襁褓的时候,就已经听过了,那就是他的《《Lullaby摇篮曲》。我觉得,每个母亲都应该给孩子听听这首曲子,至少一次!其实,每个爸爸,爷爷,只要他们坐在孩子的床边,哼上这一段,孩子基本会永远记住这一幕。不信做个实验,如果孩子听了之后不哭不闹,安然入睡,基本上将来有心有肺,否则基本无救! 我对勃拉姆斯的了解,说来惭愧,是长大了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有次回国,在书店里,买了一本作家肖复兴的《音乐笔记》,其中有一篇就叫《永远的勃拉姆斯》。他对勃拉姆斯有这样的评价:我们熟悉更多的是贝多芬,莫扎特或者柴可夫斯基,对于勃拉姆斯稍许要陌生些。说起那三位,我们能轻车熟路的将他们的性格特点概括出来,比如贝多芬如火,莫扎特如水,老柴如忧郁的云等。。。勃拉姆斯的音乐到底是什么呢?他的那些并不张扬却将真挚而深沉的情感潜藏于心的音乐,像不像是雨水洗刷过的高远的天空,(北京)秋天的天空, 能让人感到明净,清晰,湿润,心胸开阔的天空? 他这样说,正合我的喜好。于是开始听勃拉姆斯。。。说实在的,对他的喜爱,从没超过格里格和德沃夏克,但是有一天,我忽然听到这首摇篮曲,似大梦初醒,因为这歌我听过,。。。 在YouTube上,可以听《 Lullaby摇篮曲 》。 至于歌吗,可以听这首由Jewel演唱的《 Lullaby摇篮曲 》。不要听Celine Dion啊,孩子以为是贝多芬呢,会从床上跳下来。
个人分类: 音乐|4510 次阅读|1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