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文文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呼吁“一稿必须(中外文)两投”续:以大气霾污染的研究文章为例
热度 71 Talky 2017-3-5 07:22
两月前,我曾写博文“ 请规定重要研究成果 ‘ 一稿必须两投 ’ ”,强调重要研究成果必须有中文文章发表,获得很多网友支持,但也有网友认为因此会助长学术腐败。我觉得只要严格规定不同语言的同一文章不得同样作为成果报奖和升职称使用,不至于助长学术腐败。 以重霾污染为例,我在同济大学图书馆网上,用“ China 、 Haze 、 Airpollution 、 PM2.5 ”等关键词搜寻下载发表在英文刊物上的文章。但是 只用了 Elsevier 数据库 ,虽然是重要数据库,但包括的期刊并不完全,例如 Science , Nature ,和美国科学院院报( PNAS )等没有在内。即使如此,我搜到下载的文章已经很多了。从 2011 年至今,仅仅限于 PM2.5 和重霾污染的观测、形成、化学组成和源解析,以及气象因素的分析,已经超过了 400 篇。特别是 2013 年以后,每年都有百篇左右。本文只列出了我已经下载的 2014 年发表在英文期刊上的文章目录为例(人体健康相关文章也很多,尚未认真下载,未包括在内),说明中国学者研究霾污染发表在国外刊物上文章很多。 粗看这些文章可见,近年来,国家化了大力气支持专业队伍开展和 PM2.5 及与霾污染有关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工作已经产生了大量重要成果,虽然还会存在一些问题,对认识各地重霾污染的特性、组分、成因和来源仍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但是,为什么科学网网友还抱怨 我们国内研究人员没有能力做研究,只能到处瞎摸,啥也做不出来,到现在连雾霾的成因和简单的雾霾的成份都还搞不清楚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成果绝大部分都只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了,查找和阅读都有一些困难(专业不同)。虽然有部分成果也有发表在中文期刊上,但其写作的认真程度,图表质量,都比较国际刊物的英文文章差得多。 想想:重霾污染目前是举国上下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些研究项目又是在国家大量经费支持下完成的。看这些文章,特别是重要研究团队的文章,后面列出的支持研究项目往往有多个,有的甚至列出了 5~6 个基金项目编号。这样的研究成果为什么不重视发表中文文章? 我国专利法( 2000 修正)中第二十条规定:“中国单位或者个人将其在国内完成的发明创造向外国申请专利的,应当先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申请专利,委托其制订的专利代理机构办理 ...... ”就是说,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创造可以申请外国专利,但必须先向国内申请。 发表重要研究成果的文章呢? 正值一年一度“两会”期间,特再次呼吁: 国家项目应当规定:如果成果向国际上投稿,应当要求一稿必须两投:国际国内英文中文各一篇,但成果只按一篇算。否则不给结题! 希望本文有机会被两会代表看到。。。。。。。 ---------------------------------- 我下载的 2014 年发表的文章(部分) ​ 文章标题(我翻译的) 出版期刊(卷和页号) 1 2013–2014 年间中国 31 省会城市六种标志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 EI73(2014)413–422 2 北京 2005-2010 年间三次重大沙尘暴时气溶胶光学特性和气象参数 AR150(2014)129–142 3 地面浓度观测和遥感气溶胶得到 API 和 AQI 指数的比较 STE488–489(2014)398–412 4 长三角重霾事件中亚微米气溶胶的形成机制和微物理特性 STE490(2014)501–508 5 环境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比例:热 - 光学的温度关系的影响和含义 STE468–469(2014)1103–1111 6 北京 2012-2013 年冬季气溶胶严重污染特性分析 AE88(2014)83–89 7 北京冬季不同尺度气溶胶的化学特性 JES26(2014)1641–1650 8 北京市区 2013 年初极重霾污染期间尺度分级气溶胶化学特性 JHM279(2014)452–460 9 半连续观测分析北京市 PM2.5 中水溶性离子变化、形成和酸性 AR145–146(2014)1–11 10 北京不同尺度悬浮颗粒物痕量元素季节和空间变化:质量浓度、源解析、化学组成和生物可用率 AE99(2014)257–265 11 北京气溶胶严重污染成因,应用 WRF-Chem 模型的案例分析 Particuology(2014) 12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分析北京一城区环境颗粒物污染特性 AE94(2014)323–331 13 北京市冬季气溶胶特性详解 JASTP121(2014)63–71 14 北京市一居民区尺度分级霾颗粒的氧化能力 JES26(2014)167–174 15 一年期北京水溶性有机碳研究之一:来源及其原生和次生特性 AE92(2014)514–521 16 北京市轻型汽车 PM2.5 的排放 STE487(2014)521–527 17 应用 PMF 法进行分级细颗粒物的源解析 AR139(2014)90–100 18 北京重霾期间含重金属细颗粒物的尺度、特性和来源 JES26(2014)189–196 19 广州市大气近地层颗粒物垂直分布特性 Particuology(2014) 20 珠三角环境细颗粒物主要化学组成趋势:在一区域点的秋冬季观测 STE497–498(2014)274–281 21 华南最大城市 - 广州市内 PM2.5 化学组成对气溶胶光散射的影响 AR135–136(2014)48–58 22 广州夏季 PM10 的化学特性 AR137(2014)25–34 23 珠三角一个背景站气溶胶光学特性和颗粒物污染观测 AR143(2014)216–227 24 单颗粒解析研究元素碳相关的二次镀层变化 AE92(2014)162–170 25 一煤基工业城市大气 PM2.5 和 PM10 内多环芳烃分析:对中国工业区多环芳烃控制的意义 AR149(2014)217–229 26 2008 年夏季一华北城市群本地源和长距离输送对 PM2.5 分布的影响 Particuology13(2014)66–72 27 华北和长三角地区 PM2.5 和 PM10 时空分布变化 AE95(2014)598–609 28 2013 年 1 月华北地区最严重的颗粒物污染事件:观测和分析 AE92(2014)546–556 29 长距离输送对华北一个背景站气溶胶性质的影响 AR153(2015)489–49 30 济南办公区大气 PM2.5 可溶性离子和多环芳烃室内外关系和昼夜变化 AR153(2015)276–285 31 济南一次重霾期间室内 PM2.5 浓度和化学组分 AE99(2014)641–649 32 济南重霾污染事件和严重污染雾水 STE493(2014)133–137 33 太原一典型冬季时段大气 PM2.5 带有的 PAH 和非 PAH 污染特性 ChineseChemicalLetters25(2014)663–666 34 天津一次冬季雾霾事件的特性和形成机制 AE98(2014)323–330 35 天津雾和边界层特性的长期趋势 Particuology(2014) 36 2013 年 1 月华北地区大范围重霾污染的形成:区域空气质量和气象含义 AE98(2014)417–425 37 华东农业区域收获季节 PM2.5 化学特性和来源解析 AE92(2014)442–448 38 华中平原城市群原生空气污染物精准排放源调查 AE86(2014)93–101 39 城市街道树木对 PM2.5 弥散影响的评估 AE99(2014)277–287 40 上海城市气溶胶尺度分级有效浓度分布 AE99(2014) 41 长三角黄山和南京气溶胶数量浓度观测:气团影响和新颗粒物形成特点 AR150(2014)42–56 42 长三角重霾污染时亚微米细颗粒物的形成机制和微物理特性 STE490(2014)501–508 43 长三角西部一大城市颗粒物化学组成和重组的消光系数 AE83(2014)14–20 44 夏季和冬季大气颗粒物内砷和重金属含量和健康风险 STE493(2014)487–494 45 南京城区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和辐射强迫 AE83(2014)43–52 46 长三角一处滩地尺度分级气溶胶的离子化学和沉积 AR147–148(2014)205–226 47 2013 年 1 月中国东部区域性长时段重霾污染的多源观察研究 AE89(2014)807–815 48 2013 年秋季嘉兴市碳黑气溶胶特性 Particuology(2014) 49 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期间上海细颗粒物的数量浓度,尺度和化学组成 JES26(2014)1894-1902 50 上海尺度分级气溶胶中二次无机物和硫酸盐特性 JES26(2014)1040-1051 51 上海亚微米细颗粒物污染:化学组成,形成和半易挥发有机物,及其对能见度影响 STE473–474(2014)199–206 52 上海市 2012 年春季 PM2.5 的化学组成和光学特性 Particuology13(2014)52–59 53 上海 PM2.5 中碳黑浓度,及其季节和昼夜变化 AR147–148(2014)1–9 54 上海市区颗粒有机硫酸脂的季节和昼夜变化 AE85(2014)152–160 55 上海市 PM2.5 中草酸脂的自然和人为来源 AR138(2014)356–363 56 上海市影响能见度和霾生成的多年气溶胶化学变化研究 AE92(2014)76–86 57 上海市因为生物质燃烧和船只排放增强气溶胶颗粒的部分铁溶解性 STE481(2014)377–391 58 上海三年野外观测不同程度霾污染中碳黑浓度特性 AE99(2014)536–545 59 长三角 2010 年一次区域性细颗粒物污染事件累积过程速率分析 AE91(2014)60–70 60 长三角因为排放变化造成无机气溶胶污染 STE481(2014)522–532 61 能见度观测和化学输送模型估算华东地区晴天气溶胶光学厚度 AE95(2014)258–267 62 天津大气重金属污染特性和暴露于大气 PM2.5 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Particuology(2014) 63 宝鸡能见度长期趋势和气溶胶组成对能见度的损伤 AR149(2014)88–95 64 东亚气溶胶水溶性增长参数化对估算其光学厚度和直接辐射强迫的影响 AR140–141(2014)14–27 65 气溶胶污染因为复相反应和光解速率变化对中国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影响 AE85(2014)123–138 66 中国 26 个城市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的时空变化 JES26(2014)75–82 67 更新 NAQPMS 模型计算中国不同区域和东亚其他地区酸性物质的湿沉降 EP187(2014)10–21 68 中国霾污染解析和减缓:综述 JES26(2014)2–12 69 2013 年中国春节短时人为活动造成颗粒物污染的多环芳烃化学特性和毒性评估 STE482–483(2014)8–14 70 北京市 2011 年 10 月连续污染事件中污染物的光化学特性和来源 JES26(2014)44–53 71 渤海湾船舶排放的确认和量化 STE497–498(2014)570–577 72 成都气溶胶消光特性和源解析 AE95(2014)552–562 73 成都一次因为秸秆燃烧造成严重空气污染的特性和形成机制 STE473–474(2014)507–517 74 中国的霾污染:当前和未来的挑战 EP189(2014)85–86 75 哈尔滨采暖期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特性和源解析 JES(2014) 76 河南省煤和非煤工业城市 PM10 矿物学和地化学组成分析 AR143(2014)462–472 77 中国东部 2013 年 1 月大范围长时段重霾污染的气象原因研究 AE98(2014)146–157 78 中国中部一 CAWNET 背景站细颗粒物观测:化学组成,季节变化和区域污染事件 AE86(2014)193–202 79 基于设备的燃煤发电厂排放和不确定性评价 AE99(2014)527–535 80 一个基于系综经验模式分解和回归神经网络混合模型预告 PM2.5 浓度的方法 STE496(2014)264–274 81 中国的 PM2.5 污染:监测、来源、能见度和健康影响,和减缓 Particuology13(2014)1–26 82 庐山气溶胶粒子的成分和水解性:有关酸性降水的意义 AE94(2014)626–636 83 2013-2014 年间中国 31 个省会城市 6 种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 EI73(2014)413–422 84 四川盆地含碳气溶胶的特性和来源 AE94(2014)215–223 85 武汉 2013 年 1 月长时间冬季 PM2.5 污染中亚微米颗粒物离子组成 JES26(2014)810–817 86 西安一次严重冬季 PM2.5 污染原生和次生二次无机细颗粒物源解析 AE97(2014)182–194 87 中国 5 个城市采集 PM2.5 样品的化学和生物特性分析 EP194(2014)188–195 88 遥感和地面观测结合研究华北地区沙尘季节城市上空污染和霾云团 AE82(2014)183–192 89 遥感气溶胶观测比较地面空气质量指标( API 和 AQI ) STE488–489(2014)398–412 90 长三角行业污染控制对大气能见度改善的作用 EP184(2014)426–434 91 珠三角细颗粒物内有机酸的成分和来源 JES26(2014)110–121 表格中期刊名称的缩写含义如下: EI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AR~AtmosphericResearch STE~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 AE~AtmosphericEnvironment JES~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 JHM~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 JASTP~JournalofAtmosphericandSolar-TerrestrialPhysics EP~EnvironmentalPollution 其中 JES、Particuology 和 ChineseChemicalLetters 是中国出版的英文期刊
个人分类: 灰霾|17931 次阅读|17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4: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