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诸子百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文明的路径
benlion 2013-8-20 08:52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孔子 人类轴心时代,文化发展走向认知与实践的模式;然后,经历中国的实践经验模式发展,再到欧洲的思辨理性与实证经验结合的科学模式发展。 犹太教 - 儒家是以史学为基础的社会和管理的伦理实践,道家和墨家也是直觉的经验和工匠的实践,而印度 - 希腊哲学是认知和沉思的方法探索,禅宗和名家也是澄清概念的逻辑思辨。 犹太教 - 中国文化传统核心是信仰和价值观的社会实践、领悟和以史为鉴的历史归纳与预测,而希腊 - 罗马和欧洲的文化核心是哲学的逻辑思辨,包括,伦理学、美学也是概念和方法等逻辑分析与论证。 轴心时代之后,中国文明的实践理性模式发展,以“儒 - 释 - 道”为核心的诸子百家,积累了大量自然、社会和精神的经验知识和工程技术、艺术方法和管理机制的发明。 欧洲建立大学,文艺复兴导致艺术、宗教与科学的分离,意大利达芬奇、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奠基了近代工程和科学。宗教改革带来政教分离和教育学(夸美纽斯、卢梭)的奠基,地理发现和荷兰股市贸易导致市场经济学的奠基,启蒙运动奠基了实证方法的社会学、法律学和政务官与文官结合的体制。 而后,进入科学与工业文明的发展时期;经历科学、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建立了物理学 - 化学、生物学 - 心理学和社会学 - 语言学的实验科学体系,再进入系统科学发展。 实验科学最早为罗吉尔 . 培根论述的化学实验方法,而系统科学的思想来源,涉及行为学、心理物理学、胚胎学和场理论等;因此, 20 世纪 90 年代曾(杰)邦哲论述实验化学和系统心理学为实证与综合思维的切入点。 19 世纪 -20 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 20 世纪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和理论生物学建立,而后, 20 世纪 -21 世纪之交进入系统生物学时代。 因而,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径:轴心时代 - 中国诸子百家 - 欧洲科学与工业 - 全球文明,中国 - 日本的近现代化都始于第 2 次工业革命时期。 -(总结、上)-
个人分类: 文化|2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齐天乐.精忠怀古
热度 3 王震洪 2013-8-2 00:03
齐天乐.精忠怀古 (王震洪,2013年8月1日) 最近看了一部电视剧《精忠岳飞》,很是感慨。在中国历史上象岳飞这样的历史事件却很多,典型的还有韩信、袁崇焕等,在近现代也不少。分析这种不断循环的历史事件,发现其发生的历史原因主要与儒家学说作为一门独大的意识形态统治有关。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知识分子对人生追求广泛,学术争鸣自由,形成了诸子百家不同学术派别的繁荣景象,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诸子百家学派有很多,影响较广泛的是 儒家 、 道家 、 阴阳家 、 法家 、 名家 、 墨家 、 杂家 、 农家 、 小说家 、 纵横家 等。儒家学派 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的人文。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 道家 认为 “ 道 ” 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创造者,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认识规律;农家研究农业,认识和提炼农艺;墨家对数学、物理、力学十分关注。 道家、农家和墨家等可以说是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的鼻祖。至汉朝时, 董仲舒这个唯心主义投机分子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 “ 三纲五常 ” ,建议 汉武帝 采纳,使 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于是 孔子 、 孟子 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直至19世纪戊戌变法都没有受到大的质疑,影响 汉族 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 现在仍然还影响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儒家学说优势地位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当然也有好的一面)。第一,从汉以后,除了儒家孔孟知道外,其他的学派包括涉及自然规律的都不重视了,这也是我国古代自然科学没有长足发展的原因,因为整个民族在儒家学说的统治下,其他的都是雕虫小技,旁门左道。 第二、儒家学派独尊使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意识被限制,学习即钻研儒学,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权术(学术)合一,万般皆下品,知识分子人生目标单一,在做官的道路上竞争激烈,尔虞我诈,很多人成了斗争的牺牲品,岳飞是代表之一。第三,儒家思想提倡 智 、 信 、 圣 、 仁 、 义 、 忠 ,这很好,但这些是皇权对大臣和下级的要求,不是相互的,处于下级的人(如岳飞)对皇帝是 智 、 信 、 圣 、 仁 、 义 、 忠 ,而皇帝和高级别的人(如秦会)却根本不履行。在封建社会,不管哪个朝代皇权和官僚都是这样提倡的,但是一般都做不到,或者做到仅仅在危难时或打天下的时候,对群众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今天是八月建军节,写一首《齐天乐》纪念岳飞,也是对庆华兄《齐天乐*三峡怀古》和雨笙兄 《 如此江山·湘湖怀古之跨湖桥》 的应和。 断桥 (1) 浪漫今如故,熙熙众生宵舞。 水榭碑亭, 朱栏 碧瓦,多少烟云倾诉。 三潭映月 (2) ,一轮住普撒,许些都附。 太蔚 (3) 哪知?汴京 (4) 碧水隅南 (5) 勿。 天人 (6) 春秋繁露 (7) ,叹诸子 (8) 仅儒 (9) ,纲五 (10) 常束。 鸟尽弓藏,循环历史,掌故悠悠千古。 城南旧虏,万丈焰霞,似水平捋。 待未先贤,复光千里出。 (1) 西湖上著名的景色,以冬雪时远观桥面若隐若现于湖面而称著,属于西湖十景之一。 (2) 三潭印月是 西湖 三岛 之一,历来人们将这里比作神话传说中的 仙岛 ,故有 “ 小瀛洲 ” 之称。 (3) 官名,岳飞曾做太蔚。 (4) 北宋的都城,今开封。 (5) 蜗居一隅的南宋。 (6) “天人感应”学说,是董仲舒提出的唯心主义学说。 天人感应 学说是 中国 汉朝 的思想家 董仲舒 提出的一套 神学 理论,成为当时君主获得统治合法性的一个依据,同时也是 儒生 集团制衡君主的一个思想工具。天人感应之说,起源自《 洪范 》。《洪范》说:“肃,时寒若”,“乂,时旸若”,意思是说君主施政态度能影响天气的变化。董仲舒在这个理论基础提出“天人感应”之说。董仲舒把“ 天 ”人格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能够支配一切的最高主宰,为“百神之大君”。自然界的一切规律,以及人类的人事变化都是“天”所决定的。而 人 的生理构造,思想、感情、道德品质也是“天”按照自己的特点塑造的,人是为了体现天意被创造出来的。 (7) 《春秋繁露》中国汉代 哲学家 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著作。《春秋繁露》推崇 公羊学 ,发挥“ 春秋大一统 ”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 (8) 指诸子百家。 (9) 儒家学派。 (10) 三纲 即“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五常 指“ 仁 、 义 、 礼 、 智 、 信 ”。
个人分类: 作品|3700 次阅读|16 个评论
创造与发明之问
benlion 2013-6-26 00:31
- 再论李约瑟问题和钱学森之问 科学不同于体育,无论何种语言发表,只有第一,而无第二和第三;因而,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如何才能够使人才辈出呢? 吉布斯正则分布定律,能像爱迪生那么多发明创造的人才,而且,发现了爱迪生效应,人类漫长的历史上,极为罕见,可能也就爱迪生了,一个科学家或发明家,一生中有一次创造或有一件发明,也就能够成为一个科学家或发明家了。 因而,李约瑟惊叹古代中国大量的发明创造,又惊奇欧洲近现代的创造发明,而再没有出现在中国,确实是一个很令人难解的难题;因为,即使像中国古代经验科学、实践技术的发明创造能力也几乎在中国消失了! 问题,到底何在?钱学森之问,又一次将这个历史难题提到议题上来;因而,导致了这几年的社会考察、历史研究和再次思考。 以及,亲身经历的过程,不得不引起深思! 首先,创造发明从思维和方法的定势和习惯尚未形成的年轻人开始,在现代社会受科研条件和经费、发表等许多因素制约的时代,往往处于劣势。 其次,已经取得优势地位和经历娴熟的科学研究、发表和管理训练的科学家,更容易发展和完善已有的研究和方法,从而,很快取得学术共同体的领导地位。 另外,科学思想( thought )、思路或想法( idea )与实验发现、技术发明,也不是同一个概念,新技术和工具可以实现或带来旧想法的新结果。 因此,科学进步,存在一个继承与发展的信息链环、知识交织的网络结构谱系。 比如,系统生物学的提出与发展: 首先 , 贝塔朗菲论述系统论和数学方法的开放生物系统研究,但提出的是“有机生物学( organism biology )”词汇,然后, 1968 年系统论与生物学会议召开和“系统生物学( systems biology )”词汇提出。 其次, 20 世纪 80 年代,我任教动物学时讲述形态发生的拓扑学,开设生物科学与心理学的哲学、医学遗传学等讲述物质更换和能量流与细胞发生等系统论观点,以及发表系统医药学概念和基因与神经双向调控、节律与形态转换 oscillator 模型等;但是,由于教务科听课说不应该离开课本讲自己的观点,于是,决定去研究所,不再在大学任教。 其三,自中学、大学到任教以来,几乎不赞成课本之外我自己的观点,即使不与教科书矛盾,而每当提到新的概念和观点时,一般立即的反应是问“国外有吗?”,如果没有就必然认为是不对。 其四,至于权威刊物,无论中文或英文,都无商量余地不予发表,刊物主编是好友,也不敢冒险,即使绘制概念图,作为美术作品寄给国际刊物,也被拒绝发表 – 而今却成为合成生物学的经典概念图设计。 其五,即使 1996 年我任大会秘书长组织的国际会议,同仁也不赞成英文版论文集直接刊登我的观点,在大会报告上代表们也是以惊讶眼光来看, 1996-2000 年大规模国际通讯,起初也只得到极少数科学家的积极反应,在海外的实验室里辩论一直持续到 2002 年。 其六, 1996 年 -1999 年国际上没有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发表,即使“ systems biology ”词汇也只 1968 年和 1993 年出现过 2 次, 1992 年和 1994 年是我的系统医药学、系统生物工程和系统遗传学,胡德、北野宏明可能是从系统生物工程而到系统生物学词汇,故而,都说是自己提出。 其七, 2000-2003 年国际上开展大量直接的文章辩论,很多生物化学系统、控制论和代谢工程研究,以及计算机方法数学建模的科学家,都声称自己的研究就是系统生物学,并纷纷举办会议和建立研究机构。 世纪之交,实际倡导的是理论、计算与实验、工程方法结合的研究概念,并不是单独的计算生物学和数学模型方法,或单纯的基因和蛋白质差异表达研究;然而,计算和网络生物学、组学和合成生物学等,仍然基本上独自发展。 - (海内外印象记) -
个人分类: 2013|15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学术界繁荣的局面仅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热度 10 cswen 2013-5-12 19:58
为什么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学术界空前繁荣的局面,只产生在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而不产生在别的朝代? ——读史偶记( 10 ) 温景嵩 ( 2013 年 5 月 12 日 写于南开园) 我的上一篇文字,已经讲到了秦国以其绝对优势的实力,灭掉了其他六国,再度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本来我们就应该继续往下走了。然而且慢,我觉得我们还缺少了点什么。仔细想来果然,那就是还缺少了讲述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所出现的历史上学术界最繁荣,最发达的事迹。我们还缺少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介绍,分析,和论述。本文将试图对这一重大问题做些补充和讨论。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产生了诸子百家,产生了百家争鸣,可以说那是我国学术界的一个黄金时代。我国现在对学术界实行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吸取了那一时期的极其珍贵,极其宝贵而又极其丰富的经验提出的。因此,学习那一时期的经验,就是一个十分现实又十分重要的事情。又因此我才觉得研究为什么在这一时期,会产生了诸子百家,产生了百家争鸣,比具体研究诸子百家各自的学说是什么,更有意义,更为重要。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落实双百政策,更好地贯彻执行双百政策,才能真正在这一方针政策指引下,实现我国学术界的再度繁荣。然而可惜,遍查吕思勉,钱穆两位先生的大作,却都没有回答这一问题。在他们的书中,他们主要地只是分别对诸子百家学说的具体内容,做了或多或少的介绍。于是,我只好再度求助于互联网。果然很幸运,让我在互联网上的“天涯问答”栏目上,找到了一个答案。而且这答案不是一位网友作答的,这是该栏目的一次讨论会(应该说是个笔谈会)。我的问题刚好是那次笔谈会的主题,参加笔谈的又都是一些专家。所以,很有必要让我们先听一听这些专家的意见,然后再来谈谈我们自己的一些感想,这样可能更好一些。以下就是该次笔谈会的几位网友所发表的高见。原文如下: 网上“天涯问答”栏目上网友们对此问题的笔谈讨论 (温景嵩在南开园引用于 2013 年 5 月 12 日 )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为什么战国时期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以下是网友 1 的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知识分子——“士”的阶层的出现和活跃。 “士”的阶层是如何产生的呢 ? 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章学诚先生说:“三代盛时,天下之学 . 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 . 天人之学备矣”。说的就是“学在官府”的情形。即夏商周王代,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学必须以官吏为老师,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比如,要学习法律,《周礼·地官》记载“受法于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学习法律。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进学校学习,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识的。周平王东迁,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形势。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诸侯国,有的则流落民间。“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入学条件较西周时期大为改变,像孔子所办的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学生送给他“束脩” ( 一条腊肉 ) 作为学费,就可以了。这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来。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士”的成分很复杂。他们分属各个阶级。“士”可以经人推荐而担任官职。很多有经济基础的人弃农为士,而私人办学的发达,提供了这一条件。 “士”的阶层的活跃,和当时社会的“养士”之风的盛行,有密切的关系。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养士”,而战国时期更为盛行。各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了逐鹿中原,统一中国,十分需要借重“士”的力量,因此纷纷“养士”,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如春秋晚期,齐国的田常,早在齐景公时就施惠于“士”。每杀—头牛,仅取“一豆 ( 四斤 ) 肉”,其余的都用来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仅取“二制”,即两匹布帛,其余的分给“士”做衣服穿。又如战国初期的魏文侯礼贤下士,他周围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战国中期 . 齐威王、宣王之时,在都城临淄西门外设谡下学宫,广招天下文人学士,在那里讲学和著书立说 . 议论朝政。后来的“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多达几千人。战国后期秦国的吕不韦,也有“食客三千“,多为有一技之长者,“士”中许多优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为卿相,如商鞅、吴起等,学术活动也受到鼓励和资助。 此外,当时诸侯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对学术研究采取宽松的政策也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就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百家争鸣的主要基地稷下学宫是最为典型的例证。 战国时代,由于齐国经济发达、政治开明,以及良好的文化政策,齐国君王给予士人的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派汇集稷下。而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并使诸侯各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几乎无一例外,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模式。 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兴衰历史,基本上与田齐政权共始终 . 随着田齐的强弱而兴衰。学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创建于田氏取代姜族,夺取齐国政权后的第二代国君齐桓公的田午时期;发展于齐威王时期,兴盛于齐宣王时期;中衰于齐悯王时期;中兴于齐襄王时期;亡于齐王建,秦灭齐时。大约存在了 150 年,但对后世产生的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 既然稷下学宫是田齐王朝兴办的,其直接的原因是政治乃是需要。田氏代齐以后,历代君主无不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图谋称雄诸侯。稷下学士则是为田齐君王们的政治需要,制造舆论、设计蓝图、拟定典章制度。客观上也是适应田齐统治的政治需要。因此,稷下学宫首先是一个智囊团性质的机构。其次,就是炫耀国力,标榜尊贤至士,吸引人才。这就为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百家争鸣创造了优越的政治环境。故那时的稷下学宫又具有现在的社会科学院的性质。 “不治而议论”,是稷下学士的主要活动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体现了学官鲜明的政治性。“不治”,即“不任职”。虽有士大夫的头衔 . 但不但任实际职务。“议论”,就是议论时政、国事、治乱之策,为田齐统治者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智囊团的功能。而他们的议论时政,是在宽松自由的政治氛围内,对田齐统治者的政治活动提出批评意见和决策参考建议,没有或者少有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情况,所提意见及建议都是坦率的直言。 同时,稷下各先生及其各派学者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潜心研讨,互相争鸣,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了各自学派的学说 . 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融合。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不同学派的著作,有些著作在稷下得以丰富补充。即有黄老学派,也有儒家、法家、阴阳家等等。《汉书·艺文志》就记述了部分稷下先生的著作目录。而稷下各先生及各派著名学者荟萃稷下,往往是率领弟子门徒一并来的。稷下先生与各派著名学者在学宫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了众多的人。比如荀子, 15 岁就到此学习,后来成为了稷下的学术大师。而孟子两次入齐讲学,时间长达三十年,被授予上卿。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宣王时稷下学宫有“数百干人”,其户下不乏有成就者。对一些有成就的人才,往往被齐录用为各级官吏,直接参与齐国的政治活动,《战国策 齐策》对此有所记载。 刘向《别录》记载说;‘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这所说的就是指各派学者的定期学术例会。在例会上,各学派推荐出他们学派的代表,阐发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 . 批驳与他们观点不一致的学派。这实际就是为各学派提供学术交流与争鸣的机会,以便更好地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获得政治上的重视。但他们争鸣的议题非常广泛,既有不同学术观点的诘难,又有不同政治主张的阐发,也有对宇宙奥秘的思考。稷下学宫作为战国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有点像是现代的学术报告会,而这类学术报告例会则是百家争鸣的集中体现。 无论在战国早期魏国的“西河之学”,或是战国中期齐国的谡下学宫,还是战国晚期秦国吕不韦以三千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所实行的学术政策都是宽容的。各国对“士”给以十分优厚的待遇,而其中以齐国威王、宣王时期的谡下学宫尤为突出,是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百家争鸣的发源地。田齐政权虽然倡导黄老之学,但对各家各派的学者并不排挤打击 . 而是兼容并包 . 都受到礼遇。学者们可以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和随意议论政事。比如儒家大师孟子与齐威王、宣王的政见是不同的 . 但在谡下学宫都受到重视,爵禄都是相当高的。齐宣王多次向盂子问政,甚至象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 . 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来终因为彼此政见不合,孟子离开齐国。但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即打算给孟子建造一座房,并资助其办学。 以下是网友 2 的回答 由于春秋战国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允许其“合则留不合则去”。“士”就好象自由飞翔的鸟那样,可以“择木而栖”,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比如商鞅在魏没有得到重用,听说秦孝公“广招国中求贤者”,于是西入秦,求见秦孝公,终于委以重任。又比如邹衍本是齐国人,在谡下学宫位在上大夫之列,他不满齐滔王的暴政,而到了燕,成为燕昭王之师。在齐襄王时,邹衍又回到谡下学宫,并在齐王建时作为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而从未受到非议。又如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春秋战国这种待殊历史环境,对诸于百家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建了良好的条件。 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谡下各先生们敢于冲破旧传统的思想束缚,敢于探求和创新的精神得到发扬,大大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观点纷然并存,各种针锋相对的辩论时有发生,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 以下是网友 3 的回答 战国时期,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条件是: ①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 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思想家; ③激烈的社会大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动,促成了各种政治主张的产生和不同哲学派别的形成; ④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和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的思想局面,为诸子百家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良好社会环境。 总之,“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经济基础的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必然反映。 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知识分子—“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 “士”阶层是如何产生的呢 ? 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章学诚先生说:“三代盛时,天下之学 . 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 . 天人之学备矣”。说的就是“学在官府”的情形。即夏商周王代,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学必须以官吏为老师,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比如,要学习法律,《周礼·地官》记载“受法于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学习法律。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进学校学习,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识的。周平王东迁,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形势。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诸侯国,有的则流落民间。“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入学条件西周时大力改变,像孔子所办的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学生送给他“束脩” ( 一串腊肉 ) 作为学费,就可以了。这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来。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士”的成分很复杂。他们分属各个阶级。“士”可以经人推荐而担任官职。很多有经济基础的人弃农为士,而私人办学的发达,提供了这一条件。 “士”阶层的活跃,和当时社会的“养士”之风的盛行,有密切的关系。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养士”,而战国时期更为盛行。各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 实力外,就是养“士”来加强自己的实力。 以下是网友 4 的回答 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 中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逐步走向民间。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奴隶制度解体,奴隶主贵族独占文化的局面被打破。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交互运用,相互影响,标新立异。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所谓诸子百家,或者叫百家争鸣。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道家、阴阳学说、法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者“百家争鸣”时期。司马迁《史记》引述了司马谈对学术流派的见解,他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学说、儒家学派、墨家、法家、名家、道家。 班固在《汉书》中则把先秦以来的学派归纳为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高三历史参考书上有一选择题: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两个可能答案: A.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 B. 社会处于巨大的动荡与变革中 。选哪个比较合适?为什么? 可以说是 B ,社会处于巨大的动荡和变革,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中央权利不集中,则下面就会乱,一乱,就会出现很多思想。 也可以说是 A ,社会的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而经济的发展就直接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战国时期出现 百家争鸣 ,那是它特殊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两者都道理,但也不全对,比如封建经济随后的百年也都在发展 , 而且更快 , 清朝是封建经济最高蜂,它怎么没出现百家争鸣呢 ? 因此,只有在春秋战国时才有 百家争鸣 , 说明社会处于变革中 , 才是根本原因。 我的看法, A 和 B 都不对 ,根本的原因是当时还没有出现“独尊儒家” ,汉朝“独尊儒家”后,中国也出现过大分裂的战国时代 ,为什么就没有出现春秋那么多思想家呢? 因此 ,根子在“独尊儒家” 。 从问题提供的选择看 ,中国现在的儒家继续为自己对中国思想和科学的破坏遮羞 ,甚至有几个学术论文称汉朝没有“独尊儒家”,为什么现在的历史学界扯谎?为了配合恢复“国学”的运动么?无论怎样,这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 以下是网友 5 的回答 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其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当时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其结果是打破 学在官府 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 文化下移 ),致使 私学勃兴 。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 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1.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2.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3. 墨家 ,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5. 名家 ,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慎到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6.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7. 纵横家 , 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8. 杂家 , 代表人物:吕不韦 9. 农家, 农家代表 : 许行 10. 小说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汤蹈火,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 ( 葜 ) 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 ( 《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 ) 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 以下是网友 6 的回答: 百家争鸣的局面发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 年—前 221 年)。 据《汉书 ‧ 艺文志》记载,至汉代(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20 年)初期,以著作形式表述自己学术观点的有 189 家。汉代史学家将它们分门别类,归为 10 家,即儒家、道家、名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在这 10 家之中,杂家、农家、小说家所讨论的问题很少涉及哲学。后人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又称为「九流」。所谓「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后人将相互论战,及学术上的繁荣景象,称为「百家争鸣」。在这 10 家之外,对《周易》的研究当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哲学,可以称为易家;对军事和兵法的研究当时也已形成了一种含有丰富哲学思想的学说,可以称为兵家。 ---------------------- 以下是网友 7 的回答 先秦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 社会转型期,没有统一的思想信念,没有统一的理想观念,没有统一的国家制度,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念,当然可以争论 ------------------ 百家争鸣在秦之后不再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大一统,汉朝独尊儒术,隋唐的科举 ( 考的主要是儒家的东西 ) 在元朝的时候,也废除了独尊儒术政策,但不彻底,虽然如此,在元朝却也因此出现了一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味道,所以元朝统治 97 年 , 时间虽不长,但却有很大的文化科技成就 (温注: 由于网友 7 的回答里,提到了元朝也没有搞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主义,因而也就出现了一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繁荣情况。这方面的事迹我比较生疏,然而由于事情比较重要。这是我所知道的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学术繁荣的时期,而且竟然发生且存活周期不算长久,且由我国少数民族蒙族统治的元朝。因此很有必要弄个清楚。 于是我先在吕思勉先生的书中查找,但是很遗憾,我没有查到。 然后我又在钱穆的书中查找,钱穆先生也没有详谈此事。但是他书中有几句话,是确实有所涉及。现特引用这几句原话如下: “惟元代政治,虽学术的空气极薄(钱先生此语指的是,元朝政府自己不怎么过问学术问题——温注),而社会上则书院林立,学术空气仍能继南宋以来,不致中缀。明祖崛起后,草野之士,乃闻风而兴。拔茅彙征,群集新朝,各展所蕴。以开有明一代之规模,如刘基,宋濂,章溢,陶安,钱用壬,詹同,崔亮,刘三吾等,彬彬文雅,郁乎其胜,一时何止数十百人,此皆元代之所贻也。”(语见钱钟书。) 钱穆先生这几句话就有点门了。然而还不够有完全的说服力。于是,我又求救于互联网。果然,让我又在网上查到了网友梅朝荣先生的一篇文章。该文更进一步深入地谈到了元朝的文化科技,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情况。因此,作为网友 7 的论点的一个很好的注解,我就把网友梅朝荣的全文再次引在下面,以供朋友们参考。 元朝除武功之外,还有自然科学很值得称道 ( 2013 年 5 月 12 日 温景嵩引自 科学网上网友梅朝荣先生的一篇文章) 说到元朝,我们会马上意识到它军力的强盛,地域的宽广,这些方面在当时可以说都是处于世界超级地位的。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当时元朝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从科技水平发达程度的角度说,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朝代达到像元朝那样的居于世界领先集团之列的水平或程度,可是许多的历史学教授们却似乎没有认真地加以讲授,原因何在? 元朝的科学技术达到或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等都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此时,领先于世界的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原因恐怕在于元朝的帝国有实力征调大批阿拉伯、波斯等地的科学、技术精英前来中国。这些精英掌握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大多是伊斯兰教徒。 这些伊斯兰教徒和其他先前来华穆斯林一道,与中国其他一些民族经过长时间的融合,遂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 回回。回回把阿拉伯与波斯甚至希腊与罗马的天文、数学、化学、地理、医学、文学、哲学、历史等各方面知识在中国加以传播和介绍,其中尤以天文、数学等科技图书最多。 应该说这些人类文明成果,尤其是一些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出现在元朝时期的中国,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几千年来,中国在传统上一贯推崇 “ 学而优则仕 ” 及 “ 重文章轻科技 ” 的思想,例如缔造天府之国的李冰父子,远远无法与孔孟、朱熹等思想家或理学家,以及苏轼之类的文学家相提并论。但是这种状况在元朝却有所不同。 元朝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其发展状况也是历朝历代所不具备的,由于元代高度的鼓励贸易的自由及其特殊的超大疆域,所以形成了一类特殊的科学家队伍,这支队伍与中国本土的科学家一起把元代的科技水平推向了世界的顶峰。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这些鲜为人知的外来支援者身上。 元朝的天文学具有浓厚的 “ 吸收 ” 色彩,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在元朝,天文学方面的科学技术造诣是世界水平的。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登基之前,就征招 “ 回回 ” 为星学者。他们翻译及带来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 · 优努斯 ( 也译做尤尼 ) 的《哈基姆星表》 ( 也译作《哈基姆历数书》 ) 等天文学著作。这些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天文图书,他们的引进让中国研究天文学的科学家们开阔了眼界,给中国天文学带来了活力。 公元 1260 年,元朝仿造金人的旧制,设立司天台; 1271 正式设立回回司天台, 1312 设立回回司天监。后来还任用了一大批以札马剌丁为代表的天文学家管理此类工作。札马剌丁等一批天文学家先后在这里工作,为中国天文历算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天文学家们不仅带来或使用一批先进的天文仪器 ( 主要来自阿拉伯及波斯 ) ,而且还设计并制造了许多先进的天文仪器。 札马剌丁自己制作的天文仪器有多环仪、方位仪、斜纬仪、平纬仪、天球仪、地球仪,观象仪等 7 种。这些仪器,当时在世界上是罕见的。研究科学史的英国李约瑟博士在谈及地球仪时说 :“ 除公元前 2 世纪马洛斯的克拉特斯古地球仪 ( 已失传 ) 外,没有比马廷 · 贝海姆 1492 年的纪录更早的人。 ” 可是札马剌丁的地球仪却诞生于 1267 年,比马廷 · 贝海姆的记录整整早了 225 年。 札马剌丁的地球仪是球状的,体现了寰球这一科学概念与设想。这无疑对中国传统的 “ 天圆地方 ” 观念进行了勇敢的否定,这可以与当时布鲁诺提出的观点相提并论,只不过布鲁诺没有札马剌丁幸运,他最终被当时统治欧洲的教廷烧死。这与当时元朝宽松的科技政策是没法比的。 这时,我们本土的科学家,在天文学方面,也是成绩斐然的。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制造了简仪、仰仪和圭表等天文仪器,比丹麦人第谷的同样的仪器要早 300 年。同时,他主张以实际观测为依据,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天文监测网。另外,郭守敬还设计、制造了大型计时仪器 —— 七灯漏 ( 大明殿灯漏 ) ,该仪器是反映中国古代计时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代表作。 在历法方面,札马剌丁依照阿拉伯历法编制有《万年历》;而王恂与郭守敬等合作,在反复学习、稽考《哈基姆星表》及其他资料的基础上,于公元 1280 年编制完成一部著名的历法 —— 《授时历》。在编撰《授时历》的工作中,王恂负责推演计算,郭守敬负责实际观测和制作仪器。《授时历》以 365.2425 天为一年,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有 26 秒的差距,其准确程度相同于现行公历,自元以来一直延续使用了约 360 年。 在数学方面,元朝也是其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人使用阿拉伯数字是从元朝开始的。这些美妙的数字是元朝时期来华穆斯林数学家赠与我们的礼物。 1957 年,在西安元代安西王府遗址中,考古队员发现 5 块铸有阿拉伯数字铁块,其中 4 块出土时夹在凿刻整齐的两块方石中。经研究,这是用阿拉伯数字排列的六六幻方,其纵、横、对角线的数字之和为 “111” 。上述遗迹是 1273 年修建安西王府时,作为奠基埋藏的。 元朝是继两宋中国数学后跻身于世界水平的黄金时期。中国数学家不但继承、超越了以往的数学成就,而且众多来华穆斯林数学家将先进的数学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的数学研究在元朝有了质的飞跃。 公元 1280 年,元代数学家及天文学家王恂与郭守敬等制订《授时历》时,不但列出了三次内插公式 (“ 招差法 ”) ,还使用 “ 垛垒、招差、勾股、弧矢之法 ” 进行缜密计算,其中将穆斯林数学家发明的弧三角法应用于割圆术获得 “ 弧矢割圆术 ”( 即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 ) 最为称奇。 公元 1303 年,《四元玉鉴》问世。其作者数学家朱世杰将 “ 天元术 ” 推广为 “ 四元术 ”( 四元高次联立方程 ) ,并提出 “ 消元 ” 的解法;欧洲则在 1775 年才由法国人别朱提出同样解法。另外,一般认为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是明朝的徐光启在意大利人利玛窦的帮助下翻译并引进中国的,但是有学者认为,在此前的元代,此书已经被来华的穆斯林人带到中国。 也许,在知道这些之前,一个游牧民族统治下的中国,自然科学发达到如此程度是不敢想象的。但历史就是这样让一些不可思议一次次的发生,这才吸引着无数爱好者来探寻它的伟大魅力。 连载 : 超级帝国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 : 梅朝荣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 空间 人人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0 以上是对网友 7 回答的注释,虽然有点长了,但我觉得很有必要。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继续引用网上“天涯问答”栏目,对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为什么会空前繁荣的原因的笔谈会记录) 以下是网友 8 ,也是最后一位网友的回答 战国时期,诸侯纷立,战乱不已,新兴的地主阶级取代了奴隶主阶级,成为新的统治者。这种变动也在思想文化方面反映出来。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学派人物,都在认真思考和分析剧烈动荡的社会形势,努力做出自己的解释,提出治世的良方,批驳别人的思想和主张。各诸侯国君主信奉不同的学派,为各种学派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一时间,各种学派如雨后春笋,纷纷兴起。历史书上把这种生动活泼的局面称为“百家争鸣” 。实际上,当时比较重要的学派有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此外,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各家之言,互相争辩, 各有所用, 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罕见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代表人物 儒家:孟 轲 墨家:墨 翟 道家:庄 周 法家:韩 非 名家:公孙龙 兵家:孙 膑 农家:许 行 * * * * * 上面我们全文引用了发表在互联网“天涯问答”栏目上,一次探讨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产生了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我国学术空前繁荣问题的笔谈会的记录(还包括了对网友 7 回答的一些详细注释)。从这里我们体会到为要贯彻落实我国在学术上的“双百政策”,实现我国的学术界再度繁荣,做到以下几点是十分必要的: 1. 在学术问题上应该实行完全放手的政策。对学术本身的问题,不干预。 2. 要在学术界实行学术自由和学术平等的政策,这是在学术上实行双百方针政策的基础。让学术界自己通过长期的科学实践,通过平等的学术讨论,来逐步地解决不同学术见解之间的争论。 3. 对于与自己观点完全相反的学术见解,不执行秦始皇式的“焚书坑儒”的毁灭文化的政策,不搞文字狱;也不执行汉武帝式的“罢戳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 4. 要进一步大力开展和国际上的学术交流活动,要力戒学术上的“闭关锁国”,要进一步实行学术上的对外开放政策。特别是在自然科学问题上,更应如此。 以上四条想法,是我在学习了前面所引用的各位网友的文章后,自己的一些初步体会。不知朋友们以为如何?欢迎批评指正,欢迎不吝赐教,谢谢。 总答各位朋友的评论:谢谢各位朋友的评论,看来大家都很关心这个问题,评论得都很好,谢谢了。(作者总答于2013.5.12;22:37于南开园)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12921 次阅读|12 个评论
新文明世纪与诸子百家
benlion 2012-12-8 11:11
新文明世纪与诸子百家
依据系统生物学偏重的研究方法,划分为: 1)数学生物学派;2)计算生物学派;3)组学生物学派;4)合成生物学派;5)网络生物学派。 (2005年作于英国) 中国文化中的诸子百家,依据偏重自然、社会或精神划分为: 1)道 - 墨 - 农 - 医家;2)儒 - 法 - 兵 - 商家;3)禅 - 名 - 画 - 作家。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就是挖掘其中的思维、方法和技艺等,转换到现代文化体系之中。 依据中国图书分类,现代文化体系为: B 、宗教, K 、历史; B 、哲学; O 、数学; N 、科学 - C 、社会学, O/P 、物理学、化学, Q 、生物学; D 、政法学, E 、军事, F 、经济; G 、教育, H 、语言, I 、文学, J 、艺术; R 、医学, S 、农学, T-X 、工程学。 21世纪大规划 – 罗马-以色列到尼泊尔-曲阜为宗教轴线,欧洲文化和中国文化向环太平洋的传播、交流与融合,而以非洲和大洋为人类生态资源,向外太空走向合作的星球文明时代。 (The End)
25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诸子百家,细胞动力学
benlion 2012-10-2 23:06
系统科学理论发展,对应于 1 )生态学、动物通讯行为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1968 年美国召开系统论与生物学国际会议; 2 )生理学、生物化学系统和热物理学的耗散结构理论、超循环论和协同学(激光物理学,分子运动)等, 1989 年美国召开生物化学系统论与计算机数学建模国际会议; 3 )遗传学、形态发生和生物进化等,混沌理论、突变论和分数维几何学等, 1996 年中国召开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研讨会;而在世纪之交,倡导的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心智科学)、纳米科学、生物科学(医药科学)等交叉综合研究的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在细胞分子生物系统层次的研究和人工生物系统的设计与工程开发。 2006 年之前国际上只检索到美国和日本各一家细胞动力学的实验室,今天检索的结果是大量研究机构和文献资料了。 2003 年在澳洲召开的第 19 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上,我将系统遗传学( 1994 年,也称结构遗传学)又称之图式遗传学,论述经典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到系统遗传学的分界线是基因调控的操纵子模型和发育遗传学中的分子相互作用和细胞定位图谱,将系统遗传学研究基因型 - 表现型复杂系统的非线性系统科学应用于进化与发育遗传生物学研究,其中细胞分子网络到神经 - 内分泌、免疫网络 和器官系统形态发生 的中介是细胞动力学。 附: Cell Dynamics Core http://sdcsb.org/research-cores/cell-dynamics-core Advanced Cellular Dynamics http://www.advancedcelldynamics.com/ Cell Dynamics http://www.biochem.mpg.de/gerisch/ Cell Dynamics - UMASS Medical School http://www.umassmed.edu/celldynamics/index.aspx Cellular Dynamics Home http://www.cellulardynamics.com/ Center for Cell Dynamics http://www.hopkinsmedicine.org/institute_basic_biomedical_sciences/research_centers/cell_dynamics/ Center for Cell Dynamic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http://celldynamics.org/celldynamics/index.html Cytoskeletal Dynamics During Cytokinesis http://celldynamics.org/celldynamics/research/cytokinesis/index.html Division of Stem Cell Dynamics, Center for Stem Cell Biology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IMSUT http://stemcell-u-tokyo.org/en/scd/ Institute for Cell Dynamics and Biotechnology - Institute in Chile http://www.university-directory.eu/Chile/Institute-for-Cell-Dynamics-and-Biotechnology.html Killer Cell Dynamics 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to Immunology (Interdisciplinary Applied Mathematics) Dominik http://www.amazon.com/Killer-Cell-Dynamics-Computational-Interdisciplinary/dp/0387308938 Laboratory of Neuroenergetics and Cellular Dynamics EPFL http://lndc.epfl.ch/ MIT OpenCourseWare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0.320 Biomolecular Kinetics and Cell Dynamics, Spring 2006 Home http://ocw.mit.edu/courses/biological-engineering/20-320-biomolecular-kinetics-and-cell-dynamics-spring-2006/ 等,等,已经非常多了,惊叹!我国如何跟上国际科学界的发展? (个人网络日记,将设为隐藏)
个人分类: 2012|1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纵横家,国际社会与管理决策
benlion 2012-9-29 17:41
从地中海、大西洋到环太平洋,毗邻亚洲的东、西两端。以色列与中国之间是北非、中东到南亚的伊斯兰国家。印度 - 南非、欧洲 - 北亚、美洲 - 澳洲等遍及了地球的海洋,大西洋几乎成为欧美的内海。 近现代 5 百年,什么使西方文明强大,乃至日本也自称西方国家?那就是科技与工业的发达,建立了现代创新型体制。 中国文化的实践理性比较发达,农家、医家、兵家、商贾和工匠,作家、书画家和艺人等。西方文化中宗教 – “法家”和哲学 – “名家”最发达,也就是思辨理性。然而,欧洲的政教分离,形成大学 – “儒家”教育与政府 – “法家”体制,提供了“墨家” - 技术和经济创新的机制。 西方文明的发展,在东西方文化的历史基础上发展出两种传统 – 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理想主义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实用主义。 中国 - 日本介于俄国与美国之中间,这种关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在未来中国如何与 1 )中东 - 伊斯兰世界、 2 )以色列 - 英国(澳洲)、美国等外交关系将可能非常关键,建立与俄国 - 印度、欧盟 - 南美合作关系的基础,尽快展开科技的体制转型和实力提升。
13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诸子百家:阴阳图,拓扑结构
benlion 2012-9-29 09:55
约是大学读书或任教时期,读过《印度社会》、《菊花与剑》等社会学书籍。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 STES )等,属于科学社会学范畴, 1992 年在南开大学举办的第 2 届全国科学社会学会议,我论述了“产学研”的自组织结构层级,尤其,区域城市群与亚文化圈等,但采用结构论的分析与综合方法。 印度 - 伊朗和欧洲人属于欧罗巴民族,西方种族主义源于印度的种姓制度,也是印度 - 希腊文化中偶像崇拜的来源。佛教的建立就是去偶像化,而在禅宗道家化之后得到了更真实的继承和发扬。犹太教传播到希腊的时期,建立基督教即是对多神教偶像崇拜的批判,但也纳入了希腊神话的印迹。 日本的宗教,以传统萨满文化为背景,以中国儒家和禅宗文化为主体,形成神道教和武士道,在二战之后转换成论语与算盘的经济思想。罗马军事传统和基督教结合是欧洲文明的基调,在英国转换成进化论与基督教的双重模式。故而,阴阳图 – 在以色列为男女分开的教堂和善恶双重论 * 的观念,不但是中国文武之道的思维,也是在西方文化中体现。 名家和禅家,重心在名辩和精神、人文和艺术等领域。儒家和法家在于个体与社会的行为关系和组织管理,在现代社会儒家转换为 – 职业道德和公务员体制,而法家和法律建制为需要向西方学习的领域,又在求证和辩论上与名家衔接上。 道家和墨家,则关系到科学与技术问题,比如,兵家的军事谋略和军事技术、武器发明等,医家的治病救人,工匠、农家和商贾的经济活动等。 东西方文化继承、交流与创造,形成现代更精细化分工和学科交叉与综合的文化体系。易经和中医思想,其实是古代朴素形态蕴含的图式( pattern )逻辑、拓扑网络( network )结构等原理。在 80-90 年代任教时期,因为,讲述生物进化论、心理生物学哲学而思考过拓扑生物学;但是,后来转变成系统医药学等探讨 - 拓扑、网络、分维和混沌等理论都属于系统论范畴。 * :人本善是孔子思想,人本恶是荀子、基督教的思想。
个人分类: 2012|19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论六家要旨
热度 1 qinchuanq 2012-7-31 17:33
司马谈 本篇選自《史記.太史公自序》,作者為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 這是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司馬談先秦諸子思想歸為六家(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家), 並對各家提出精闢的分析。其中,最推崇道家思想,由此可見西漢初年,重視與民養生休息,道家思想極為盛行。 《易.大傳》 (周易繫辭傳) : 「天下一致而百慮 (各家思想的目 標一致,但思考內容各不同) ,同歸而殊塗。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 此務為治 (致力於治國治人的方法) 者也; 直 (但) 所從言之 異路 (立言的道路各不同) , 有省不省 (言論善不善) 耳。 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 (大善;能預見吉凶) 而眾忌諱, 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 (春夏秋冬) 之大順,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 (博學而無法抓住要點) ,勞而少功, 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 墨者儉而難遵 (太講究節儉,很難遵循) , 是以其事不可遍循 (完全盡用) ;然其彊本節用,不可廢也。 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儉 (檢;歛也;拘泥於言辭;例如白馬非馬之 說) 而善失真 (失去事理之真實) ;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 (滿足萬物的需求) 。 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 (採) 儒墨之善, 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 指約而易操 (要旨簡易,容易掌握) ,事少而功多。儒者則不然。 以為人主天下之儀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如此則主勞而臣逸。至於大道之要, 去健羨 (健;強也;不羡慕強者) , 絀 (貶) 聰明,釋此 (儒家 之道) 而任術 (運用道家的方法) 。 夫神 (元氣;精神) 大用則竭, 形 (身體) 大勞則敝。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夫陰陽、四時 (春、夏、秋、冬) 、 八位 (八卦之位,乾、坤、坎、離、震、巽、兌、 艮) 、十二度 (歲星周天十二次,即十二個月份) 、 二十四節 (古人將一年分為24個節氣) ,各有禁忌, 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未必然也 (陰陽家的這種主張, 未必是正確的) 。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 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夫儒者以六藝 (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 為法。 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 (丁壯之年) 不 能究其禮,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 堯 、 舜 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階三等, 茅茨 (以茅草覆屋;茨,屋蓋) 不翦, 采 (棌;柞木;一種粗劣的小木) 椽不 刮 (以柞木為屋椽,不刮削裝飾,粗糙簡單) 。 食土簋 (簋,音「鬼」,祭祀或宴饗時用以盛 黍稷用的器皿) ,啜土刑 (刑,盛羹用的器皿,兩耳三足, 高約三寸,容量約一斗) ;糲粢之食 (糲, 音「栗」,粗米。粢,又作粱,音「姿」,指稻餅;指吃粗糙的食物) , 藜霍之羹 (藜霍,豆葉;飲用豆葉熬成的羹) 。 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 (以桐木為棺, 厚三寸) ,舉音不盡其哀 (喪事不過份哀傷, 以免傷身害事) 。」教喪禮,必以此為萬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則尊卑無別也。夫世異時移, 事業不必同,故曰:「儉而難遵」。要曰:彊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此 墨子 之所長, 雖百長弗能廢也。 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 (親親, 尊父為首;尊尊,尊君為首) 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踰越,雖百家弗能改也。 名家苛察 (煩瑣) 繳 繞 (纏繞,不通大體) , 使人不得反其意 (不能反求本意) , 專決於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儉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責實 ( 引其名,求其實) ,參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 (無為而無不為,清淨自守,順其自然, 而能生育萬物) ,其實易行 (人人各守本分, 故施行容易) ,其辭難知 (道家言論,幽深微妙,故難以 明白) 。 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 (即順應自然) 。無成勢, 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 為業 (因應時代之物,而成法為業) ;有度無度, 因物與舍 (與捨;取捨;因物取捨,不以一已私意 為之) 。 故曰: 「聖人不朽,時變是守。 (聖人教化不朽, 能順應時間變化) 」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 ( 因百姓之心而教,唯執其綱而已) 。群臣並至,使各自明也。 其實中其聲者謂之端 (言論與事實相符者,謂之端) , 實不中其聲者謂之窾 (窾, 音「款」,空也) 。窾言不聽,姦乃不生,賢不肖自分,白黑乃形。 在所欲用耳 (在於 你怎麼使用) ,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 (無形) 。 光耀天下,復反無名。 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 (神,元氣。形,身體) 。 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反,故聖人重之。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 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司馬談(?—前110年), 西漢皮氏縣人。建元至元封年間(前140年一前110年), 被封為太史,掌管天文、曆法。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赴泰山舉行封禪大禮; 司馬談因病留守周南,未能同行,抑鬱而死。其子為著名史學家司馬遷。 转载自: http://www.tonyhuang39.com/page/cc767.html
个人分类: 转载文章|616 次阅读|1 个评论
看“百家争鸣”
热度 1 caijj09 2012-5-18 10:25
昨日和一老友聊天,两单身的科研男都无比慷慨又多少有些无奈地表示,这两年需抛开儿女情长,静心科研。我给那老兄提议,科研之外多看点“诸子百家”的论著吧。 纵然从小学开始学习古诗文,接触博大精深的中国古文化,但大学读工科后,人文方面的素养一落千丈,不仅把当年背过千百遍的诗词送回给老师,连一些最基本的人文常识也逐渐淡漠。尤其是读研究生后,除了实验就是文献,还整天有事没事的想着“成家立业”,浮躁之心众人皆知。私以为中国古代的文化积淀才是拯救自己的良药,古代的诗歌、曲词、小说等都蕴含着大量“金玉良言”,以“安生、立命,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教化众人。 用百度百科查看了有关“诸子百家”的介绍:“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请看客原谅,对“诸子百家”也要用百度来了解,可见中毒至深) 看后心里有阵激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林立,众多仁人志士游走于列国,献治国安邦之策,演绎了一出“百家争鸣”的“大戏”。各家能在某一领域独领风骚,提出自己的安邦之策,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是很大一前提,虽然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但思想却取得巨大进步,这样的社会是充满希望的,国家也是会有希望的。回顾历史上焚书坑儒的年代,思想进步也随之慢下脚步。 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朝代都有一段灿烂的历史。国民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及涌现的一大批思想家及文人墨客也足以永载历史。反观现在,从记事起,“流行歌曲”文化、“网络文化”、“商业文化”冲击着整个中国社会,浮躁之风让社会很难容下一“大师”。即使当代“涌现”一批青年作家,也没有能够流传百年的作品,没有思想的作品注定没有生命力。 现在看不到“百家争鸣”、“百家齐放”。 故而只能再回去看老祖宗的“箴言”,洗洗内心的铅尘。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3013 次阅读|2 个评论
只有辩论才能点燃更闪亮的火花
热度 1 pacificdeng 2012-2-25 21:01
上期的“天天向上”做的是一场有关大学辩论的节目,当中不仅请了高校中的辩论队,还有当年狮城舌战的蒋昌建老师和严嘉老师。这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当年本科参加辩论赛的情形。 辩论可能是人类历史最早用于交流思想和智慧的活动,从古希腊的哲学家到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从柏拉图、苏格拉底到荀子、韩非子,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早已映入人心。辩论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时势造英雄,时势造辩才,古往今来的雄辩家莫不都是时代的产物。而辩论不是辩与论,不是说服人家,而是思想和智慧的交流、碰撞,从中摩擦出更加闪亮的火花。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年代,辩论早已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人们习惯一扫而过,习惯于被动的接收。而背后被人们丢弃的是思考、是冥想。实验室的同学在看文章时总是关心人家的fig做了什么,做的有多么的漂亮,全然不知fig背后的意思。纸面上的fig不仅代表着实验的技术,更是说明着实验和实验人员的思想。 希望我们在做实验和看文章时多一份思考,多一份讨论,不要只盯着那几张fig。
2993 次阅读|1 个评论
诸子百家就“孔庆东骂人事件”发表重要谈话!
热度 1 blog2learn 2012-1-26 05:05
孔庆东,北大教授,孔家73代孙,最近又出名了。而且又是因为骂人。有人口诛笔伐;也人呐喊助威;抢沙发袖手旁观者更是不计其数。如此群情振奋,竟然也惊动了那在春秋战国时期红极一时的百家诸子。 首先发言的是道家先祖老子:“老夫有言曰: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同智)。如今这孔庆东,错把北大教授头衔当成骂人许可证,满嘴跑牛车,实为不智。再者,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一国之大在于其如江海一样甘居下游,才可以成为百川之主。而孔教授挟持我中原民众对香港民众居高临下并无益于安定团结!,唉”老子一声长叹,又意有所指地说道:“子不教,父之过也!” 最后这句话可难为了孔教授之祖先,孔子:" 孺子不可教也 !"一向儒雅的孔子也气不打一处来了:“我孔家家训历来主张‘ 君子和而不同 ’,可这不肖子孙奈何总是出口成脏?容不得半点不同意见?子不闻,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别人是狗,狗之兄弟为何?且不自取其辱?”。一连串的诘问之后,见孔教授没有反应,孔子怒不可遏了:“现在你知道‘ 讷于言 ’了?老夫多次训导:‘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 汝为教授,言辞如此轻率,把流氓当个性,学问能好到哪里去?罢了罢了,我看你们现代所谓的大学还比不上我当年办的师孰。。。”孔子一阵数落,虽然意犹未尽,却也无可奈何,最后只好自我解嘲道:“还好有孔令辉这样的子孙为我增光添彩,要不我哪有脸面去面对国家博物馆里的左邻右舍?” 孔子一直在骂,气氛不太融洽。墨家创始人墨子见状,想幽默一把,调节一下气氛。他甩了甩衣袖,躬身说道:“前辈息怒, 老先生原来住在国家博物馆这一高尚住宅小区? 可我等自汉代被罢黜之后,就无家可归!中国之大,竟容不下我墨家的一个小小草棚!可悲,可叹!”。见孔子仍然沉着脸,墨子只好收了笑容,正色道:“ 今之世道可不同于以往。我们那时讲的是‘ 名不可简而成;誉不可巧而立 '。现如今则是‘女星以脱上位,教授以骂留名’。世风日下啊”。随即话锋一转,开始推销起自己的理论来:“ 就港铁这件事情呢,虽然大陆小孩在地铁上吃东西违反规则在先,但是因此而引发的港人对内地人的攻击却也是小题大作。设身处地为对方想想, 爱人若爱其身,视人家若其家 。因一小事而大做文章,实不应该。 我们墨家一直主张‘兼爱’,‘非攻’。兼爱即是互爱;非攻即是不要相互攻击。你们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皆源于人人自爱而不兼爱,所以 国家间相互征伐;家族间相互掠夺;人与人相互坑害。 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 天下兼相爱则治,兼相恶则乱 。香港和大陆,虽则历史上分割很久,如今已然不可分,惟有和睦相处,此其道也”。 “非也!非也!”墨子话音刚落,从人群的深处传来一个非常微弱却很坚定的抗议声。抗议者乃法家代表商鞅。商鞅在秦国的“超级士子”选秀节目中胜出,从而主持变法。秦国由此而脱胎换骨,并最终统一六国。商鞅继续慷慨陈词道:“事虽小事,然 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害法 。尔等以兼爱为借口,以善言为违法行为开脱,实在于法不利。我在专著《商君书》里明确写道:‘ 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意思就是说,社会混乱,并不是因为法律混乱,也不是因为法律不适用,而是因为没有保障法律得到执行的法律。‘兼爱’‘非攻’虽人之所欲,无奈人性本恶,无论港台内地,非洲北美,皆然。唯法可治也!所以我主张‘ 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 ’。想当年,为了推行法治,老夫我把国君兄长的鼻子都割掉了,可如今,小小李刚之子也想置身于法外!法之不行可见一般。总的来说,港台虽小,然依法而治也;而大陆虽大,然有法难行也!”。 “顶!顶!顶!顶!” 商鞅话音刚落,人群里立即响起不绝于耳的支持之声。 “商鞅是汉奸!走狗!王八蛋!”,“抵制秦国土特产!” 在人群的左边,传来了歇斯底里的抗议声。而更有极端愤怒的青年们开始打,砸,抢,烧秦始皇兵马俑。商鞅乃卫国人,同秦始皇也生活在不同世纪,拿秦始皇撒气其实没有根据。但是以爱国的名义,事实并不重要。 场面极度混乱。孔教授似乎发现了脱身的机会,突然振臂一呼:“人民要携手,分清敌我友”! 看客们面面相觑。以为文革再现。时值新春佳节,都不想破坏了这好心情,大家慢慢地散去,洗洗睡了! 祝‘敌’‘我’‘友’们新年快乐,恭喜发财! 【注】粗体文字出自于老子之《道德经》,孔子之《论语》,墨子之《墨子》和商鞅之《商君书》。
个人分类: 杂谈|4940 次阅读|2 个评论
倡用“兼家”,少用“杂家”
热度 1 hillside 2011-9-5 16:55
  关於先秦各家的划分,最早源於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也即诸子九家了。   诸子百家的说法最早出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司马迁此处的“百家”应当只是百人而已,并无太多的派别。   此处重点谈谈杂家。杂家的代表作是《管子》与《吕氏春秋》。比如,管子兼跨道、法两家。其他杂家也是横跨多家的人物。   “杂家”这称号,名声向来不太响亮,现在经常用于表示某人没有专业本事,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的意思。  我想,一个社会,如果“专家满地走,杂家绕地行” 是不健全的,一统专家或沟通专家的杂家的份量与作用是不可小视的。采用一种简单化的比喻,“专家”由于专业分工所限,往往都戴着各自学科的有色眼镜,而统家或通家能够超脱专业藩篱,起一种联络或牵头作用。   我认为,将杂家直接称之为“统家”或“通家”,似乎大而无当,但称之为“兼家”我认为是恰如其分的。我心目的“兼家”应当是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没有“专”的杂家,仍可以称之为杂家,而像钱学森这类学术精深、横跨多领域的人物属于“兼家”或“大家”层次。   由“杂家”想到了“杂志”,当今的学术杂志其实已是“专志”了。因此,“期刊”更适合于表述现实情形。“期刊”的“专业化”、“专志化”是发展的必然。   顺带谈几句“科普”。近年来,影视、小说等文艺形式逐渐去脸谱化、去“德普”化。“科学与人文”、“科学与大众”又岂是一个“科普”所能容纳的。我以为,科普在某种程度上也需要去“科普”化。面向全社会的书籍、特别是人文与科学结合的书籍,不少已体现了深度的思考与智慧,并不是一个“普”字所能概括。“科普”一词明显地带有扫盲色彩,有点像计划经济的产物。西方的“科普”类活动、书籍往往受到热捧。当然,中西方文化差异、制度差异、时代偏好等对科学读物以及公众的科学水准都有显著的影响。   
个人分类: 建议与感想|3112 次阅读|2 个评论
诸子百家如何衰变为一孔之见
hillside 2011-6-17 11:34
  王国安先生的《水文定理、定律和假说初探》(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年版)中自介的重大创新是发现了不同学科衰变、衰退的共同规律(呈指数衰减),它是由水文学中的退水曲线出发,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物理)的衰变规律类比后得出的普适规律。 王先生自称,他在比较了许多学科的衰减规律的基础上,提炼出了自然界的统一规律,他将之称为“ 物质衰减定律 ”,表达为:“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衰减规律均应呈指数型方程(M= M=M 0 e -rt )递减,而且其蓄泄关系均应为线性关系(S=KM)”。   我不由得想到,先泰的诸子同台、百家争鸣的热闹场面,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吗?经过董仲舒的归一化处理后,孔氏学说一家之言一统天下的的稳定趋势,似乎也符合王先生预言的衰变规律。 王先生将退水(衰变)规律推广到整个自然科学层面。我想,可否推广到社会科学层面呢? 其实,本文醉翁之意不在酒,更在追问“何时我们能摆脱一孔之见?”。在全球开花的“孔子学院”的单花色之外,能否盛开“老庄学院”、“墨子学院”、“* * 学院”等更多的品种,形成满球春色,百花齐放呢?
个人分类: 人文与哲学思辨|3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先秦诸子百家,中国独缺欧几里德这家:析文明的分岔
yanghualei 2010-8-7 13:47
早晨读了王晓明的《中国为什么没有爱因斯坦》, 想起看过的《物理学与人类文明》上谈到近代文明为什么没先在中国诞生,文明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分叉。答案形式多样 ,但实质上是相互等价的,都是一个链上的问题,只不过角度不同而已。 其它答案众说不一:社会学家说:近代政治腐败,体制腐朽,闭关锁国;思想家说:与自身传统文化和行为准则有关;物理学家从啥耗散结构,熵玩意上分析;有的认为跟地理有关,啥农耕生活与海洋牧业文明;有的更新颖,把国人比喻成碳 60,把西方比喻成水分子;还有说是匈奴西迁,欧洲国序位移错格,迭代新生;更绝的是其认为源于东汉的一起谋杀案、、、 作者说 : 近代文明在近代分叉和科学在西方诞生的现状,在先秦就埋下了种子 意思是说 : 先秦诸子百家,独缺欧几里德这家 补充注释国人的几点特征 1. 在法则认识上并不次于西方,特别在定性和宏观方面 2. 缺乏对法则的数理描述以及对的逻辑法则的重视 3. 学问题研究围绕人 4.注重实在,缺乏理想主义者 5. 制度上重视儒法,轻视道 近代科学的特征(不全面) 1. 科技发展偏重定量,科学研究讲究兴趣,人文追求平行与独立 2. 科学现象和结论越来越违背常识,所以讲究逻辑和实验 西方和国人的对比 1. 柏拉图说:不懂数学则免进,拉紧裤腰带也要精神生产说明其学派注重追求喜欢但没有物质回报的精神东西,且其置身与奖罚制度之外; 与孔子同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就总结了三段论,表明其在陈述问题中注重逻辑; 敌人杀来还在演数学的阿基米德,说明具有为科学献身忘我的精神;毕达哥拉斯对勾股定理的符号表达,万物皆数哲学思想的陈述,证明其学派热衷对法则的数理描述;德谟可利克证明原子存在的思想实验,间接说明西方古代注重实验和逻辑。 2. 国人文化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人,整人,处事),同时研究人但不尊重人;注重实在,追求名誉,就连四大发明也是应用型;管人根据其趋利避害则应用法律,根据国人热衷名誉则应用礼仪;然后进行制度构建,迭代累加,这就是儒家和法家被古代统治者推崇的原因;接着,人的独立性丧失,顺大流,没勇气追求精神上的,而去角逐名利;造就读书为做官,做官成就功名或者获得利益的学问路径。 王晓明的文章来源: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9734
个人分类: 科学史|3575 次阅读|5 个评论
读诸子百家,谈三道大堤
longfo 2010-6-10 15:33
读诸子百家,谈三道大堤 一个人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读完诸子百家,每个人应该心里有了一定的思路。 我们来到世间,首先就是要学习孔子,出世,无论是做公务员、科研人员、工人还是其他,要奉献自己的热情,积极投身社会建设中来。 如果受到了挫折,就学习老子的道德经,顺应规律,顺势而下。 如果继续郁郁寡欢,不得志,产生自杀等情绪,就学习庄子,逍遥自在,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当情绪稳定以后,又可以出世做事。 诸子百家的三层人生哲理,当为我们学习,尤其是科研人员,三道坎,三个人生导师,多读多想,人生充满智慧。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28 次阅读|3 个评论
思想是一道门:黄坚《思想门》
刘玉平 2009-7-12 23:17
思想是一道门。先秦诸子,是中国思想的第一道门。经由这道门,登堂入室。 历史人物是历朝统治集团的 棋子 ,即使是作为中国本土思想高峰的诸子百家,也大多逃脱不了生前身后被 神化 或 鬼化 的结局。 黄坚《思想门》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7 年 9 月第一版)一书,就是一个仍然年轻激情的心灵,跨进先秦诸子这道思想之门,以深邃的目光,执着地搜寻散落在历史尘埃下的一个个踪影,力图还原他们的本真,向我们呈现了作者心目中生动鲜活的面容。零散地读过热传于网上的一些章节,觉得电子版的不过瘾,便到书店买了一本。 该书分为上、中、下三编共十二个论题,对诸子百家之 孔子、孟子、墨子、庄子、苏秦、韩非 等六位思想大家进行了重点勾画。 上编诸子群像 ,追本溯源,厘清了历来许多模棱之处,向人们展现了五位有血有肉的思想者:言不由衷、矛盾纠缠的孔丘,言辞犀利、激情澎湃的孟轲,身体力行、关切社会底层的墨翟,孤独而逍遥的平民思想家庄周,游戏诸侯的超级国际间谍苏秦。其中对孔子、墨子、庄子和苏秦的解读都颇值得一看,在不少方面的独到和深刻远胜于百家讲坛中一些平泛的解读。 中编重释韩非 ,全方位地勾画出的一个有血有肉而睿智孤独的灵魂,一位叱咤风云却遗恨千古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 下编谈孔说儒 ,则对孔子和儒家以及两者的关系另辟蹊径,剑走中锋,逼近真相,对历来史家所模糊的诸多疑处自成新解,可谓本书最具特色和价值之处。 该书忆古思今,体式别致,视角深刻独到而不乏宏大,文笔犀利流畅而不失幽默,融学术之深刻与文学之通俗于一体。虽有考据不够严谨完备、偶有前后矛盾、语言略显直突等不足之处,然而瑕不掩瑜,对先秦诸子的解读,颇可立一家之言。如果说此书是作者对历史深刻别致的注解,不如说展示了审视历史的一种独特视角。 胡少卿:铁划银钩评黄坚的《思想门》 这是一本充满内在紧张的书,它的弦绷得很紧。读至最后,竟然有如释重负之感。作者黄坚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他四十岁出头,这个年纪的男人一般都已经被拴进名缰利锁,动弹不得,而黄坚居然可以埋头研读诸子百家。 在一个高度分层化的社会里,一个人可以不为了讲课、评职称而写这样又长又艰苦的文字,这多少有点令人诧异。黄坚写这些为了什么?他的文字充满战斗的力量,辩驳的激情,他是不是沉迷于一种思维的乐趣?一切历史只有作用于当下才有意义,历史也只有参与到当下才成其为历史,如果不是和现实挂钩,我们对历史哪来那么多的热情?如果历史仅仅是要腐烂的尸体而不孕育着新生,那就让它永远消失好了。我想,黄坚对两千多年前的往事的急切辩白毫无疑问是有他的现实关怀的。 历史在国人眼里,往往被漫画化,历史人物不是远远大于他们自身,就是远远小于他们自身,而黄坚采取了一种贴近的态度。在他笔下,历史人物和今天的人物一样,有类似的困境和复杂性,孔子、孟子、庄子、墨子、苏秦、韩非都像我们身边的朋友一样复活了。我无法忘记他描述苏秦说:一个失意的小青年躲在小黑屋里苦闷;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前倨后恭这个典故的注意。是啊,这个小青年和他嫂子的这种尴尬难言的关系,究竟导向何等生活的秘密呢?他说,研究一个人,不仅要看他写了什么,还要看他没写什么。一个思想家的秘密也许就隐藏在这种挑选中。这正是他读庄子的出发点。这让我想起有人对卡夫卡日记所作的一个观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天,卡夫卡的日记里写下了寥寥几个字:德国对俄国宣战。下午游泳。 黄坚曾经引用海子的一句诗来说明自己: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这是一种在无限增殖的社会氛围中做减法的生活态度。黄坚说他持续从三个人那里获得灵感:海子,崔健,周星驰。这三个人都是他的同龄人。这三个人并列在一起,初看有点奇怪,细看却觉自然。他们都是那种不老的、内心涌动着激情的人。我很少看见有超过 40 岁的人还如此表白对于海子的喜爱这个年龄的人按理是应该中年写作的。 黄坚的文字是坚硬有力的,但并不干枯,酷似那种身材极好的女子。他喜欢用破折号,这个符号的形象配合他的文字风格,总使我想起铁划银钩。黄坚的书是那种越品越有味道的书。它会持久而安静地呆在书店一角,默默召唤着它的同类。
个人分类: 思考与品读|6948 次阅读|2 个评论
先辈是龙
pingguo 2009-7-8 13:15
中国人提高嗓门 要喊出几个响亮的名字来 一面挽起衣袖 一挽 就挽起千年的衣袖 诸子百家 百家诸子 先辈是龙 天地四时勤生焉 自由沐雨水 义字照当头
个人分类: 诗歌|24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末参加国学传承读书会
cutefay 2008-12-8 10:08
昨天去参加了一个国学传承读书会,这个读书会是天际网的国学爱好者们组织的一个民间文化交流活动。虽然说是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但是办得有声有色,从去年开办到现在已经办了14期了。 读书会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是大家一起细读中国古代文学著作,例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等,大家一起来解析交流其含义,并且从中学到很多道理。另一部分是请其中一位参加活动的朋友来给大家讲解他的专业或者行业领域的事情。 最近的读书会读的是《论语》,《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我们现在的很多成语以及很多思想,都来自论语。这两次读的是《学而第一篇》,在研读和解析的时候,可以听听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话的不同的理解,是很长见识的。 在专业讲座方面,上次的读书会,我给大家做了一次交流,题目是《生物技术人类的一把双刃剑》。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读书会,本来我以为去参加的人大多数都是学文的,所以想大体科普地介绍一下生物技术就可以,结果去的人中有两位中科院纳米中心的老师,还有一位海归的医学硕士,他们对生物技术懂得还挺多,在讲之前感觉到了压力。在讲解的时候,他们中间提问的一些问题问得还是挺深的,我就按照我的理解跟他们探讨。生物技术的很多方面现在也是一个发展和完善阶段,有些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我很喜欢讲课,因为我喜欢把我的知识跟别人分享,此外我在音调和音色等方面也是很适合讲课的。 这次的读书会上,请到了京城一位有名的诗人阿袁来讲诗词韵律方面的知识。唐诗宋词我挺喜欢的,通过这次课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并且觉得写诗还是很有趣的,也想自己做几首小诗试试。 通过这两次的读书会,我觉得自己的语文知识太贫乏,自己的语文知识仅仅是高中及其以前语文课上学得的知识,自己并没有再多去看些什么。以前不喜欢语文,仅仅是为了考试才去学习语文的。而通过这样的读书会,自己在慢慢喜欢语文,尤其是古文。 参加读书会的人都是来自不同行业的人,其中有不少是企业总经理的人物,大家在这样一个读书会里交流,都一点儿也没有架子,都是朋友式的交流。我很佩服其中的一位温州mm,三十岁出头,很漂亮,自己创业办公司。我要向她好好学习。这次来做讲座的阿袁,是一位非常随和豪爽的人,很乐意跟我们交流。负责这读书会的gg,是一位很温文尔雅的人。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优点,值得我去学习。 我觉得通过读书会认识这样一群朋友的意义要大于读书交流本身的意义,朋友们的谈笑不仅仅增加了快乐,还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并且很高兴的是,读书会的很多人都很喜欢跟我交谈。引用《学而第一篇》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345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