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情报学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倪波先生著述目录(部分)
libseeker 2017-4-24 17:00
图谋按: 据悉,著名图书馆学、情报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倪波先生于2017年4月23日上午9点50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2岁。本文辑录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倪波先生著述目录(部分),以此纪念倪波先生。 检索范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检索时间:2017年4月24日 检索式:作者=倪波 or 中英文作者=倪波 or 第一责任人=倪波 and 机构=南京大学 倪波. 图书资料登录号的种类和选择 . 图书情报工作,1980,(06):33-34. 倪波. 再谈外国著者的国籍和姓名如何著录 . 湘图通讯,1981,(04):29-30. 倪波. 浅谈出版项的著录 . 河南图书馆季刊,1981,(03):21-23. 倪波. 关于编写《理论图书馆学教程》的思考 . 图书馆学刊,1986,(01):21-24. 倪波. 论档案学的学科性质 . 档案,1987,(02):5-6. 倪波. 论文献族系 . 江苏图书馆学报,1988,(01):20-25. 倪波. 开发和利用文献信息:江西图书馆事业深化改革的战略选择 . 江西图书馆学刊,1988,(01):12-13. 倪波. 励精图新 耕耘图苑 . 图书情报工作,1988,(03):2-3. 倪波,孙建军,葛如林. 我国出版文献预测分析的定量模型 . 图书情报工作,1989,(05):19-21+27. 倪波,黄奇,杨晓骏. 三论等级分类体系的数学结构——等级分类体系的自动标记 . 晋图学刊,1990,(03):39-47. 倪波. 我国学位制度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学位授予点 . 图书情报工作,1990,(05):33-34. 倪波. 发展教育的关键:调整结构、提高质量 . 江苏图书馆学报,1991,(01):3. 倪波. 台湾图书馆学发展概况 . 图书与情报,1991,(01):8-16. 倪波. 论钱亚新 . 江苏图书馆学报,1991,(03):39-43. 倪波. 我国图书馆学教材建设史上的一部代表作 . 图书馆,1991,(05):11-13. 倪波,杨晓骏. 等级分类法的发展与类目复分方法——兼评《中图法类目复分方法及其疑难解释》 . 图书情报知识,1992,(01):12-14+25. 倪波,陈安阳. 灰色文献研究及其实践意义 . 图书与情报,1992,(03):7-11. 倪波. 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学位制度与授予 . 晋图学刊,1992,(03):1-7. 倪波,霍丹. 情报咨询的心理障碍 .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3,(03):21-25+92. 倪波. 发展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总体思路 . 图书情报工作,1993,(02):1-2. 倪波,陈安阳. 数据库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3,(03):19-24. 倪波. 分层次办学是一项基本原则 .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1994,(01):13. 霍丹,倪波. 信息量与咨询障碍的研究 . 图书馆学刊,1994,(03):35-38. 倪波. 振鹄论 . 图书与情报,1994,(04):33-38. 倪波,纪红. 苏中革命根据地的新闻出版业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1):168-174. 倪波. 图书情报工作发展的重要前沿与新形势 . 图书情报工作,1995,(01):2-4. 倪波. 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辉煌历程 . 图书情报知识,1995,(01):2-8. 倪波,胡波. 论白国应 . 高校图书馆工作,1995,(01):23-27. 倪波,谭石孙. “图书市场”与图书馆 . 江苏图书馆学报,1995,(03):20-22. 倪波. 论优秀著作 .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5,(04):9-14. 倪波,吕斌,李国秋. 信息时代呼唤新的理论图书馆学规范──一论理论图书馆学 . 图书与情报,1995,(03):1-7. 倪波,纪红. 论学派 . 南京社会科学,1995,(11):3-9. 倪波,陈雅. 我国咨询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 . 图书馆学刊,1995,(06):20-27. 倪波,吴国材. 澳门的公共图书馆 . 图书馆论坛,1996,(01):66-69. 宋余庆,倪波. 图书、情报与信息化社会 . 图书馆杂志,1996,(03):12-15. 倪波,吕斌,李国秋. 论图书馆信息交流职能的演变——三论理论图书馆学 . 图书与情报,1996,(01):1-7. 倪波,陈勤. 中国图书馆事业跨世纪发展战略构想 . 晋图学刊,1996,(01):1-6. 倪波. 情报学学科建设之我见 . 图书情报工作,1996,(02):7-8. 吴建中,倪波. 迎接未来 教育领先——关于图书馆未来的对话之十四 . 图书馆杂志,1996,(06):39-41+37. 倪波. 群贤毕至 开拓进取 .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6,(04):9. 倪波,陈勤. “不惑之年”的回顾——贺《图书情报工作》创刊40周年 . 图书情报工作,1996,(05):38-41. 张小青,倪波. “得门而入,事半功倍”——《中文工具书导论》读后 . 江苏图书馆学报,1996,(06):39-41. 陈怡,倪波. 香港出版业及报业略述 . 图书馆论坛,1997,(01):13-16. 倪波,施云. 情报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评《现代情报学理论》 . 图书情报知识,1997,(02):77-79. 倪波. 办好学术刊物关键在于提高质量 . 图书情报工作,1997,(08):3. 倪波. 建设文化大省,图书馆界责无旁贷! . 江苏图书馆学报,1997,(04):12-15. 魏琦,倪波. 论严怡民 . 图书与情报,1997,(03):71-72. 叶敢,倪波. 电子出版时代的编辑出版概念 . 大学出版,1997,(04):35-36. 杨林青,倪波. 信息传播技术演进中的大众传播 .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7,(06):2-5. 倪波. 论加强我国信息化建设 . 图书情报知识,1997,(04):3-7. 魏琦,倪波. 论21世纪的电子信息文化 . 情报杂志,1998,(01):7-8+11. 倪波. 将图书馆事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更高的水平 . 江苏图书馆学报,1998,(01):6-7. 仲崇山,倪波. 论荷生 . 图书馆学刊,1998,(02):59-61. 仲崇山,倪波. 清末民初时期的海外华人报业概览 . 江苏图书馆学报,1998,(02):25-28. 仍然,倪波. INTERNET网的负面效应 . 图书与情报,1998,(02):60-62. 仍然,倪波. 电子出版物为何成为社会发展趋势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8,(04):2-5+36. 仍然,倪波. 现代信息技术特征分析 .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05):73-77. 王咏,倪波,杨英华. DCS在循环注气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 微计算机信息,1998,(05):23-25. 王咏,倪波. Y2K问题及对策 . 图书与情报,1998,(04):62-65. 倪波. 德竹论 . 河南图书馆学刊,1998,(04):35-38. 王咏,倪波,邰杰,张久海. 2000年兼容问题解决思路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9,(01):5-8. 王咏,倪波. 我国IT产业发展的前景与策略 . 情报探索,1999,(01):1-2. 袁勤俭,邵波,倪波. CERNET网络中心的WWW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 情报探索,1999,(01):25-26. 袁勤俭,邵波,倪波. CERNET华东地区网络WWW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 图书馆杂志,1999,(02):13-15. 邰杰,倪波. 近20年《江苏图书馆学报》编辑特色述评 . 江苏图书馆学报,1999,(01):24-27. 袁勤俭,邵波,倪波. 对CERNET网络的WWW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 情报科学,1999,(02):202-205. 袁勤俭,邵波,倪波. CERNET网络中心的WWW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 情报资料工作,1999,(02):21-23+20. 袁勤俭,邵波,倪波. 对CERNET华东地区网络WWW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基于CERNET的信息资源调查与研究报告之一 . 山东图书馆 季刊,1999,(01):6-10. 颜祥林,倪波. 20世纪中国档案学发展的三次高潮 . 档案与建设,1999,(04):9-11. 袁勤俭,邵波,倪波. CERNET华东地区网特色信息资源 . 图书馆杂志,1999,(05):5-8. 袁勤俭,邵波,倪波. CERNET华北地区网络建设的特色信息资源 . 图书馆杂志,1999,(06):1-3. 朱庆华,倪波. 情报价值与情报增值分析 . 图书情报工作,1999,(06):3-8. 袁勤俭,邵波,倪波. CERNET西北、东北地区网络特色信息资源 . 图书馆杂志,1999,(07):1-3. 袁勤俭,邵波,倪波. 光盘数据库网络在图书情报工作的应用与评价研究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9,(05):20-23. 袁勤俭,邵波,倪波. CERNET华南、华中、西南地区网络特色信息资源(上) . 图书馆杂志,1999,(10):11-13. 袁勤俭,邵波,倪波. CERNET华东地区网络建设的特色信息资源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9,(04):21-24. 袁勤俭,邵波,倪波. CERNET华中、华南、西南地区网络特色信息资源(下) . 图书馆杂志,1999,(11):16-17. 张玲玲,倪波. 情报学发展历程 . 图书与情报,1999,(04):12-14. 李刚,倪波. 试论洋务运动中的翻译出版活动 . 江苏图书馆学报,1999,(06):38-41. 李刚,倪波. 中国现代图书馆学的确立 . 图书情报工作,2000,(01):5-9. 巢乃鹏,倪波. 论情报检索的逻辑模型 . 情报学报,2000,(01):6-13. 倪波. 振奋精神 迎接新世纪! . 江苏图书馆学报,2000,(01):3. 袁勤俭,邵波,倪波. CERNET华北地区WWW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 津图学刊,2000,(01):60-72. 沈丽容,倪波. 新中国情报学论文分析 . 图书情报知识,2000,(01):8-12. 王咏,倪波. 知识经济与信息管理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02):3-5+9. 丁蔚,倪波. 因特网信息服务新模式 .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02):132-135. 颜祥林,倪波. 社会信息化与知识产权制度的互动影响 . 图书与情报,2000,(02):24-28. 倪波. 一位大学老教师心灵深处的“情结” . 江苏图书馆学报,2000,(02):52-55. 丁蔚,倪波. 中美图书情报学研究生专业课程比较研究 . 图书情报工作,2000,(05):81-86. 王咏,倪波. 信息技术企业管理中ERP的应用研究 . 情报学报,2000,(03):214-219. 陆宝益,倪波,郑建明. 我国有关信息污染研究的进展 . 图书与情报,2000,(03):9-14. 丁蔚,倪波. 基于Web的信息服务 . 情报科学,2000,(07):646-650. 丁蔚,倪波. 知识管理思想的起源——从管理学理论的发展看知识管理 . 图书情报工作,2000,(09):5-9. 苗杰,倪波. 集成环境下的竞争情报系统设计研究 .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05):372-374+345. 王咏,倪波,王春勇. 20世纪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IT技术世纪回眸之一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06):3-5+40. 王咏,倪波,丁尉,承斌. 20世纪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IT技术世纪回眸之二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06):6-9. 王咏,倪波,邰杰,周效宇. 20世纪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IT技术世纪回眸之三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06):10-13. 王咏,倪波,袁勤俭,朱为勇,梁伟. 20世纪网络通信业的发展——IT技术世纪回眸之四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06):14-17. 王咏,倪波,沈丽蓉,张弘林. 20世纪中国计算机工业的发展——IT技术世纪回眸之五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06):18-20. 王玲,倪波. 与后世人相处之日长——评《中国古籍编撰史》 . 图书情报知识,2000,(04):74-76. 陆宝益,倪波. 我国图书馆数字化之实践述评与动因分析 . 情报科学,2000,(12):1144-1147+1150. 彭静,倪波. 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信息处理技术世纪回眸 . 图书馆,2000,(06):30-33. 倪波,王玲. 论图书馆服务的革新与重构 . 图书馆杂志,2001,(01):11-13. 丁蔚,倪波. 知识管理思想的起源——从情报学的发展看知识管理 . 图书情报工作,2001,(01):23-27. 丁蔚,倪波,成颖. 情报检索的发展——情报学世纪回眸之一 . 情报科学,2001,(01):81-86. 许晋军,倪波. 网络信息安全研究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1,(01):60-61+64. 倪波. 论信息化与数字图书馆 . 江苏图书馆学报,2001,(01):3-6. 苗杰,倪波. 竞争情报系统的业务模式分析研究 . 情报学报,2001,(01):32-38. 张庆锋,倪波. 中国档案学期刊研究初探 . 档案学研究,2001,(01):36-39. 丁蔚,倪波. 知识管理系统与企业电子商务 . 图书情报知识,2001,(01):7-9. 苗杰,倪波. 评《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 .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02):160. 颜祥林,倪波. 网络信息问题的归类、根源与控制 .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04):40-43. 苗杰,倪波. 面向集成竞争情报系统的数据挖掘应用研究 . 情报学报,2001,(04):443-450. 倪波,卢子博 ,张荣光. 美国图书馆事业一瞥──访美系列报告之一 . 江苏图书馆学报,2001,(05):56-58. 李刚,倪波. 文献资源建设研究进展 . 情报学报,2001,(06):695-705. 倪波. 论新世纪图书馆事业运作轨迹 . 江苏图书馆学报,2002,(01):3-4. 李刚,倪波. 分期的意识形态——兼论“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 . 图书情报工作,2002,(06):48-51+56. 李刚,倪波. 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的现代性与学科建制 .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04):13-16. 沈丽容,倪波. 论我国竞争情报教育体系的建立 .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03):86-88. 李刚,倪波. 《学衡》创刊与出版始末 . 新世纪图书馆,2003,(03):58-62. 李刚,倪波. 作为科际整合的图书情报学 . 情报科学,2004,(01):110-114. 倪波. 图坛夜语 . 图书馆论坛,2007,(06):248-249+247. 倪波. 祝贺与祝愿 . 新世纪图书馆,2008,(01):8. 李刚,倪波. 陶行知与新图书馆运动 .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03):21-26. 倪波. 图坛恩师 . 图书馆论坛,2008,(06):268-269+262. 陈怡,蒋滔,倪波. 论高校学报编辑的学者型编辑意识 .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21-124. 倪波. 三十而立 可喜可贺 . 新世纪图书馆,2011,(01):5. 延伸阅读: 1 倪波教授著述系年(1935-2004.9).pdf 2 长相忆 | 倪波:我,一个老头. http://sanwen.net/a/ebwhdpo.html 2016-11-25 07:31南大信管
个人分类: 圕人堂|1828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创始人尤金·加菲尔德传略
libseeker 2017-3-1 20:25
图谋按: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1925.9.16-2017.2.26)是美国著名的情报学家和科学计量学家;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及《科学引文索引》的创始人。1955年,他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引文索引用于科学》的重要论文,系统地提出了用引文索引检索科技文献的新方法,从而打破了分类法和主题法在检索方法中的垄断地位,打开了从引文角度来研究文献及科学发展动态的新领域。本文全文转发侯汉清、陆宝树、马张华译《引文索引法的理论及应用》(注:加菲尔德代表作)一书中《尤金·加菲尔德传略》,希望藉此让更多人进一步了解尤金·加菲尔德先生。 摘自:(美)尤金·加菲尔德著 侯汉清,陆宝树,马张华译.引文索引法的理论及应用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8:240-242. 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meld)是美国著名的情报学家和科学计量学家;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旧译科学情报社)及《科学引文索引》的创始人。 加菲尔德于1925年9月6日出生在纽约市区,在一个犹太一意大利人的家庭中长大。他好读书,从小就爱读杂志上的目录,每天去纽约市公共图书馆度过大部分时间,在那里翻阅各类书籍。中学毕业后,当过电焊工人、建筑工人。二战爆发后他毅然参军,当过滑雪兵。战后复员享受政府的优惠,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化学,1949年获得科学学士学位。1954年他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硕士学位。1961年他还在宾西法尼亚大学获得了结构语言学的博士学位。他撰写了一篇关于语言学在化学情报标引中应用的博士论文,并于1961年10月在《自然》杂志上发表,题为:《化学语言学:化合物名称的计算机翻译》。 1951年,麻省理工学院Jim Perry教授原来计划雇佣加菲尔德参加一项有关情报检索的研究项目,后来因计划变动便改去参加霍布金斯大学韦尔奇医学标引研究项目。他作为一位化学家参加了《医学主题词表》(MesH)的编制和修订工作。这个项目是美国武装部队医学图书馆(后来的国家医学图书馆)提出的,主要是研究机器在生产和编制医学文献索引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在研究中,他逐渐对能否用机器自动提取标引词产生了兴趣。他发现从文献篇名或文摘中抽取关键词对于文献核心内容的标引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样做不能识别文献主题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以失去对索引有着十分重要作用的选择性为代价的”。因此,他决定另辟蹊径,从抽词标引转向引文标引。 早在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读书时,加菲尔德就为《化学文摘》做过义务文摘工作,对论文及综述后所附的参考文献十分感兴趣。他渐渐地形成了引文也许是新型检索方法突破口的想法。在1953年召开的一次科技文献机器管理的研讨会上,他透露了这个想法,没有引起与会情报工作者的注意。但是,已经退休在家的谢泼德引文出版公司的副经理威廉·阿德尔(Millian c.Adair)碰巧看到了会议的简报,就给加菲尔德写信,建议加菲尔德参考一下他们公司出版的《谢泼德引文》(shepard‘s citation)。他迅即在一家图书馆找到了这种工具书,看后大受启发。这种80年前出版的法律工具书把他的一些模糊的想法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图画。加菲尔德后来在回忆中写到:“在我的事业中,这是一个决定性时刻。” 1954年加菲尔德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前,在英国著名的《文献工作杂志》(Journal of Documentation)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用自动穿孔卡技术编制标题表》。后来被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J.H.shera)指定为《美国文献工作》杂志的副主编。此后他与谢拉等人合作,开始小规模的实验,先后试编了一些引文索引。1955年,他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引文索引用于科学》的重要论文,系统地提出了用引文索引检索科技文献的新方法,从而打破了分类法和主题法在检索方法中的垄断地位,打开了从引文角度来研究文献及科学发展动态的新领域。 加菲尔德为了使引文检索法变成现实,在实践中赢得图书馆、情报界和科学界的承认,1960年创办了科技情报企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并争取政府的资助,进行引文的可行性实验。1961年在诺贝尔奖获得者J.Lederberg博士的帮助下,他取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编成了第一部有关遗传学文献的引文索引,探索多学科或边缘学科引文索引的可行性。该索引得到了科学工作者的好评。1963年他编制、出版了《科学引文索引》单卷本。1973年科技信息研究所开始正式出版发行《科学引文索引》(季刊)。1973年又继而出版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1978年又出版了《艺术和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这样,引文索引这项富有创意的发明在图书馆及情报界牢固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早在1955年加菲尔德发表《引文索引用于科学》一文的时候,就预见到引文索引可以用于评价期刊。此后他和美国著名的科学史专家普赖斯(D.T.Price)在引文索引的基础上发展了引文分析的技术。引文分析现在已经成为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用以评价国家科学能力,科学团体和科学家个人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评价核心期刊、核心出版社,分析预测科学进展的动向和趋势等方面的重要方法和工具。加菲尔德研制的引文索引不仅开创了一种新的检索途径,增加了一种新的检索工具,而且为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科学学等学科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加菲尔德有着不断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除引文索引以外,还编制和出版了《近期目次》,为研究工作者查阅最近出版的期刊论文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检索刊物。《近期目次》的研 制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最初他受医学标引的启发,决定开发Current Contents of Management ant social science。开始时贝尔实验室曾经是他的大客户,订购了500份。后来他克服了经费上的重重困难,并将刊名由Management's Documentation Preview改名为Current Contents,复盖了七大学科领域。他每周为《近期目次》撰写一篇长文,坚持了20多年。他还在《近期目次》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个性化的定题服务一一自动学科文献通报,现在称为ISI Alert。 70年代末,科技信息研究所已经成为一家别具一格、颇有影响的科学兼商业机构。它在九个国家设立了办事处,总共编辑发行了25种出版物,其中除了SCI、SSCI、AHcI三大引文索引刊物以外,还包括《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科学评论索引》(ISR)等著名期刊,并以磁带、软盘、联机和光盘等介质予以发行。 80年代后期加菲尔德认为,超文本、跨学科的引文索引最适合于在网络环境中运行,因而十分重视这些刊物由光盘版向网络版的发展。他亲自参与了web of science的早期开发。现在ISI隶属于列入世界50强的汤姆逊公司集团,总部仍设在费城,并在世界各地设有办事处。近年来ISI推出了新一代学术信息资源的整合体系——ISI web of Knowledge。它将高质量的数字信息资源(包括上述著名刊物、Current contents、Current Chemical、Index chemicus、Biological Abstracts、INSPEC、CAB Abstracts、Derwent专利等文献数据库)、信息评价工具(包括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即基本学科高影响论文数据库和ISI Joumal citation Reports,即期刊引用报告数据库)以及书目信息管理软件(如EndNote,ProCite,Reference Manager)三者无缝连接,形成统一的界面,提供跨库、跨平台的检索、管理、分析和评价服务,深获全球学术界的信赖和支持。 加菲尔德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和改革家,而且是一位勤奋的教师和学者。从1974年以来,他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及其他多所大学担任兼职教授,并经常应邀去世界各国讲学。1986年还创办了《科学家》(The scientist),并担任这份报纸的主编。在长达25年的时间内,他几乎每周为《近期目次》撰写一篇论文。早在70年代他就出版了他的代表作一一《引文索引法的理论及应用》。1980年又出版了四卷本的个人文集《一个情报学家的札记》,收录了他20多年来撰写的1000余篇文章。他著作等身,年近八旬,但是每天仍在辛勤耕耘,仍在不断地发表有关情报学、科学学、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等学科的论文。1998年由于他40多年来为情报学做出的巨大贡献,当选为美国情报学会主席。加菲尔德作为一位活跃的学者、作家和革新者,仍在为情报学的发展继续奋斗着。 延伸阅读: 1 (美)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著;侯汉清等译. 引文索引法的理论及应用.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08. “ 在中国不少知晓用户教育需求的高等院校教师中,经过纽约长岛大学储荷婷教授的介绍,我结识了南京农业大学侯汉清教授。他提议,由他及他的一些同事把《引文索引法的理论及其在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的应用》(1979年版)翻译成中文,尽管此书出版距今已有20多年,并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取,而且大多数研究者都用英语阅读科技文献。我同意了他的建议,因为引文索引法和引文分析的基本原理还没有改变。事实上在ScI问世近40年之后,基于引文的检索已经成为一种惯用的检索方法。不管用户是从SCI的一个题名关键词开始查找,还是利用它的其他索引查找,追踪一条被引的参考文献展开搜索,现在已经几乎成为一种常规的做法。当然,那些熟悉SCI的用户会从一篇已知的论文或一本图书出发,并扩展其检索。 ”(摘自该书“中文版序言”,作者尤金.加菲尔德) “ 近几年,SCI像一个‘幽灵’在国内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乃至社会上游荡着。SCI不仅引起了广大教师、科研工作者的兴趣和注意,而且也引起了科研管理工作者乃至行政领导的青睐。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对SCI的性质、功能、包括它的全称都知之甚少的一些大学校长,在一些会议上公开宣布,在SCI上每“发表”一篇论文,学校将颁发多少多少奖金。不少高校及科研机构则不分学科地把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期刊影响因子,作为评定职称和发放奖金的依据,把影响因子炒得神乎其神。甚至教育部都把高校被SCI引用的来源文献的数量,作为考虑大学排名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SCI在国内的‘身价’和影响。连《科学引文索引》(SCI)创始人加菲尔德博士访问中国得知这种情况,也感到十分诧异。这是不是因为《科学引文索引》刚刚传入中国,人们对它缺乏了解呢? ”(图谋注:摘自侯汉清先生2004年4月20日撰写《译后记》第1段,见该书247-249页) 2 EUGENE GARFIELD Bibliography - articles, letters, presentations 2012-1952 http://www.garfield.library.upenn.edu/pub.html 3 任胜利.纪实:与“SCI之父”Garfield博士合影.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8899do=blogid=1036700 Garfield先生至少在2000年以前就已经实践了Open Access,他的全部论著全文均可从其个人网站(http://www.garfield.library.upenn.edu/)下载。在2009年9月11日上午的致辞中,Garfield博士强调了SCI的文献检索功能,也提及自己最重要、里程碑性论文是1955年发表的那一篇(Garfield, E. Citation Indexes for Science: A new dimension in documentation through association of ideas. Science, 122(3159), p.108-111, 1955),而不是被引用次数更多的1972年的那一篇(Garfield, E. Citation analysis as a tool in journal evaluation. Science, 178 (4060), p.471-479, 1972). 4 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 创始人尤金·加菲尔德博士逝世,享年91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59657-1036922.html 5 一代传奇的陨落——悼念尤金·加菲尔德博士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59657-1036926.html 6 SCI发明人尤金•加菲尔德博士逝世(为刘则渊老师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1036594 卓越的科学计量学家、美国SCI发明人、大连理工大学荣誉教授加菲尔德博士(Eugene Garfield,Ph D,1925.9.16出生)于美国东部时间2017年2月26日下午不幸逝世,享年91岁。 7 武夷山.加菲尔德:学者与准明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36975.html 文献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奠基人之一尤金. 加菲尔德于2017年2月26日去世。他1925年9月16日出生于纽约市的一个拥有立陶宛-意大利血统的犹太家庭。他是成功的生意人,更是一位优秀的学者。
个人分类: 圕人堂|709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包昌火:一生追梦的情报人
libseeker 2013-12-30 15:28
包昌火:一生追梦的情报人 2013-12-29 01:15:00 来源:科技日报 信息来源: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sj/hqlw/2013-12-29/content_10917895.html 当时和他一起从事竞争情报研究的秦铁辉说:“1994年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下面得以成立情报研究暨竞争情报专业委员会,包昌火居功至伟。今天,包昌火依然关注中国情报学的科学发展,憧憬中国情报学的美好未来。  原标题:包昌火:一生追梦的情报人 包昌火   科技追梦人   有人说包昌火把自己从事了一辈子的情报学研究当作一种游戏,全身心投入,感到愉悦,得到享受,衣带渐宽终不悔。而他自己更愿意用电视剧《乔家大院》主题歌词来形容对这份事业的一生钟情:留住所爱,留住所想,留住一梦相伴日月长。   回首50年的情报学研究生涯,包昌火将其清晰地分为两个模块。32年在中国兵器工业情报研究所从事国防科技情报工作,“这是我的主业”,老人说。主业之余,他还有自己的“业余爱好”。所谓“业余爱好”,即研究情报工作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他的《情报研究方法论》一书被认为是中国情报学方法研究的奠基之作。他将竞争情报引入中国并大力推广,出任中国竞争情报研究会首任理事长。半个世纪,他先后获国家级、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4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中国竞争情报研究会授予杰出贡献奖,美国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享誉国内外。   78岁的年纪,他依然笔耕不辍。寒冬的北京,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与编辑讨论即将出版的新书《中国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研究》,继续着他对中国情报学的执著与追求。    “误入”武器情报行   因为成绩优异,又通英、俄、德三门外语,1963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的包昌火被中国兵器工业情报研究所看中。可到了单位,胸怀抱负的热血青年感觉脑袋“嗡”的一下,如同掉入了谷底。   虽然在北京生活了50多年,但浙江出生的包昌火仍然一口南音。从小浸润江南文化、熟读古典文学,1957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6年大学时光他连北京最著名的天安门也没去过,刻苦的学习占掉了他所有时间。终于毕业,他希望像大漠里研究“两弹一星”的科学家那样献身祖国科技事业,可是却一头撞进了陌生的武器情报大门。   没有实验室的试管烧瓶,也没有车间里的机器轰鸣,面对的是一大堆的图书、杂志、报纸和大样。他回忆说当时的心情不啻于“万丈高楼失足,扬子江断索崩舟”,糟透了。不到3个月,他就写了请调报告。但情报工作的车轮没有停息。情报工作培训、兵器研究机构和生产工厂考察、常规兵器研制,现实终于把他从一个想象中的科学试验世界推进到了一个科技情报世界。他所从事的兵器情报工作是对公开合法的资料进行收集、分析、推导。“看国外常规武器发展到什么程度,判断我们该怎么办,要往哪里发展。”慢慢的,他知道自己从事的工作是武器研制的基础和导向,他们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索武器装备的发展方向。   情报世界向他展示了绚丽多彩的前景,焕发了他探索未知的潜力。在常规兵器领域,他从事过推进剂、火炸药、弹药、武器系统和情报管理的研究,曾任中国兵器工业部火箭推进剂配方鉴定小组成员和中国兵器工业部预研规划专家组成员,历任化工研究室、弹药研究室、武器系统研究室、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早起给年幼的孩子穿衣,永远分不清女儿背带裤前后的包昌火,留给家人的印象就是桌上堆的一摞摞高高的文稿、红蓝笔标注别人绝不能碰的草稿纸和那盏永远亮到很晚的小台灯。32年时间他主持了《世界坦克装甲车辆手册》《世界火炮手册》《世界制导兵器手册》《世界轻武器手册》《世界弹药手册》《爆破器材手册》等大型系列兵器工具书的编纂,总计16109.56万字;参与潜地导弹用复合改性双基推进剂的研制、大口径炮用三基发射药的研究等,获国防科技重大成果奖并用于实战。此外,他还参与2000年兵器发展预测及我国兵器发展对策研究、海湾战争研究、常规兵器发展战略研究等重大研究项目。    让软研究“硬起来”   在多年一线武器情报研究的基础上,包昌火发现,情报研究需要一套新的方法,“过去的情报工作都是逻辑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研究者本人的逻辑、判断水平,没有定量分析、数理统计和分析软件”,他开始摸索现代情报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1990年,他终于出版了《情报研究方法论》一书。在该书中,他把情报研究的基本含义表述为对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并对分析的基本方法做了高度概括,即包含科学思维、文献计量、数理统计、专家调查和系统分析等在内的科学抽象,形成新的情报产品,因此是一种知识创造活动,并把课题选择、情报搜集、信息整序、科学抽象、成果表达和成果评价作为中国情报研究的基本程序,建立了情报研究方法论。1992年,该书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很多如今从事情报研究工作的中青年学者,都在早年求学时读过包昌火的《情报研究方法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刘细文研究员将这本书誉为“我国情报学和情报工作的奠基性著述”。正如他所说,包昌火数十年在情报科学领域的研究,建立了中国情报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体系,推进了定量化分析在我国情报研究工作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秦铁辉评价,包昌火毕其大半生时间,论文不足百篇,看似风轻云淡、波澜不惊,然而盘点一下他的文章,却不乏近些年情报学的力作。《情报学报》2012年第7期上有一篇“国内情报学领域文献计量研究”的文章,对情报学领域1996年至2011年所发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包昌火所发文章的被引率排名全国第二。    让企业建起自己的“中央情报局”   2006年,联想集团公共关系部的负责人托人找到包昌火,希望请他去给团队成员们做个报告,讲讲竞争情报系统建设。因为这位前武器情报研究者已经转型,而这次转型使其成为我国竞争情报事业的奠基人,他的研究目标是让每个企业建起自己的“中央情报局”。   1986年美国竞争情报专业人员协会成立,1991年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和德国、日本经济的勃兴,世界格局由美苏两霸抗衡转变为多元政治,商战取代了冷战,日本、瑞典、澳大利亚等国纷纷仿效美国成立竞争情报协会。春江水暖鸭先知,长期从事武器装备研究的包昌火,敏锐地察觉到了竞争情报的重要性,心中萌动着一个在中国成立竞争情报学会的愿望。   当时和他一起从事竞争情报研究的秦铁辉说:“1994年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下面得以成立情报研究暨竞争情报专业委员会,包昌火居功至伟。”1995年他又牵头成立了竞争情报分会(即中国竞争情报研究会),自此中国竞争情报工作和竞争情报学术活动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据了解,进入世界500强的美国公司中90%设有竞争情报部。如IBM、微软、可口可乐等公司的竞争情报不仅能够监视竞争对手的动向和环境的变化,而且具有对环境的“早期预警”功能。美国企业对竞争情报的重视,使他们能够应对各种变化的环境和竞争对手,在竞争市场上捕获商机,赢得竞争的主动权。   随着研究的进展,包昌火编撰了《竞争情报丛书》《信息分析丛书》,承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等,“使竞争情报理念为社会广泛接受,成为竞争情报界专业人士必读书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陈峰说。一大批先进的竞争情报企业,如上海宝钢、重庆长安、上海汽车集团、中国电信、和氏璧化工等脱颖而出。同时,鉴于他在竞争情报领域的卓越贡献,多次获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今天,包昌火依然关注中国情报学的科学发展,憧憬中国情报学的美好未来。他主张中国情报学的方向应为Information的Intelligence化,即把信息转化为情报和谋略作为我国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研究的核心任务,而非信息和知识的组织。“让情报为科学决策服务,让情报引领决策,这才是情报人员的正业。”包昌火说。 附包昌火先生简介: 包昌火(1935.9.17——)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10研究所研究员。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一直从事国防科技和情报研究的关键技术和发展战略研究,是中国情报研究方法论建设和竞争情报应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历任中国科技情报学会情报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情报研究暨竞争情报专业委员会主任、竞争情报分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主编《情报研究方法论》、《竞争情报丛书》、《信息分析丛书》等著作,曾获国家级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4项,两次获兵工情报事业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对国防科技工作的主要贡献是参与战略导弹用复合改性双基推进剂的研制和大口径炮用三基发射药的分析;组织并参与编著了一系列大型常规兵器手册。作为主要完成者,“复合改性双基推进剂”和“炮用三基药的分析研究”分获国防科工委重大成果二等奖和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世界弹药手册》和《世界坦克车辆手册》分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对情报研究工作的主要贡献是促进了量化分析在情报研究工作的应用;组建了中国竞争情报专业组织,开展了竞争情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推动了竞争情报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作为主要完成者,“情报研究量化分析”、“现代信息分析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等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省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竞争情报的研究及推广应用”获全国科技信息系统优秀成果一等奖;《情报研究方法论》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情报研究的国内外比较研究》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信息来源:中国情报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0.7 )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17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内情报人物选介(40后)
热度 1 huabolin 2012-4-4 11:07
1 关家麟 1940-07—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情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1963年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工作。曾任该所副所长、总工程师、学术委员会主任以及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职。 2 赵澄谋 1941-04—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管理和政策研究部研究员,兼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情报学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管理和政策研究部主任。 3 董 慧 1941-05—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9月至1999年5月任情报科学系副主任,1999年5月至2001年3月任信息管学系主任,2001年起任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信息组与检索研究室主任。 4 高庆生 1941-12—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1985年后任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副秘书长、秘书长。 5 靖继鹏 1942-08—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78年创办了吉林工业大学情报科学系、情报科学研究所,是情报学学科创始人、学科带头人和学业科建设负责人。历任校情报研究室主任,校科研处副处长,情报系主任,情报科学研究所所长,管理学院院长等职。 6 秦铁辉 1942-11—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情报学教研室主任。曾任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理事、情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7 徐引篪 1943-01—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起至2003年任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常务副主任和主任。 8 梁战平 1943-02—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担任过研究所情报分析中心副主任、主任,研究所副总工、总工、所长,以及学术委员会主任、万方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情档评议组成员。 9 周 宁 1943-08—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英国LISA国际编委。 10 杨培根 1944-09—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10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先后担任210所光电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和军品研究室主任。 11 任道忠 1946— 曾任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并兼任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成果档案馆馆长,江苏信息网络中心主任,江苏省轻工科技情报站站长。江苏省第十届人大代表。 12 胡昌平 1946—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2005年,先后任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后更名为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13 赖茂生 1946-11—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2000年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主任。1999~2003年任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常务理事兼情报理论方法与情报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4 缪其浩 1947-07— 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图书馆)研究员。1985年获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科技情报理学硕士学位。1994年4月起任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95年10月起任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馆长副所长。 15 马费成 1947-08—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议组第二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等。国际权威杂志《信息科学学报》编委等。 16 王知津 1947-09— 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情报科学研究所所长。1982年~1996年任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系副主任、主任、副教授、教授;1997年~2003年任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副主任、主任。 17 邱均平 1947-11—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任国家科委武汉大学科技情报培训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评价与管理》杂专主编、《图书情报知识》杂志副主编。还担任中国索引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信息学会、中国竞争情报研究会的常务理事。 说明:本数据摘录自2010年出版的《中国情报学百科全书》,人物介绍只选取一部分,具体内容请参照《中国情报学百科全书》。
个人分类: 情报探讨|8278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内情报学家选介(30后)
热度 2 huabolin 2012-3-27 20:42
1 李永新 1930-08—1990 历任第二、一机械工业部(现机械电子工业部)机械科技情报研究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室主任、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机械工业出版社社长,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第二、三届副理事长,《情报学报》、《情报理论与实践》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2 杨沛霆 1931-03— 1983年起先后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培训中心副主任、主任、中国科协干部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现任《中外管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20世纪60年代初,发表了《日本情报工作分析》、《建立检索系统的几个问题》等情报理论研究专著并参加编著中国第一部情报工作教材《情报工作讲义》,在中国科技情报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 钱起霖 1933-01—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馆员。作为主编之一参加了《汉语主题词表》的研究与编制工作,因而于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 孙学琛 1933-06—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1958年调至中国科学技术研究所从事情报研究工作。曾任情报研究部副主任、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情报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5 王万宗 1933-06—2001-06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1979年6月调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情报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 6 周智佑 1933-12—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1959年起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从事科技情报研究、咨询及信息科学技术研究,涉及领域较宽,重点在信息检索,特别是信息检索系统的评价研究。曾任该所的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7 孟广均 1934—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历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图书情报工作》主编。并任国务院学位委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 8 钱志深 1934-05— 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58年调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参加早期的筹建工作。在历任该所各有关部门的副主任、主任后,于1983~1994年任该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第四届副理事长。 9 曾民族 1934-07—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顾问。历任北京文献服务处总工程师;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国防科技情报学会、北京科技情报学会计算机情报检索、情报管理、信息技术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科技情报计算机检索领导小组技术顾问组组长;国防科工委科技情报计算机网总体组组长等职务。 10 徐如镜 1935-01— 中国交通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历任交通部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和全国科技情报学会计算机管理专业委员会顾问等职务。 11 金朱德 1935-06—2002-04 中国原国防科工委综合计划部技术基础局局长,推进国防科技情报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织者。历任中国国防科技信息学会理事长,中国国防科技情报网站联合会理事长,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副理事长。 12 包昌火 1935-09—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10研究所研究员。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一直从事国防科技和情报研究的关键技术和发展战略研究,是中国情报研究方法论建设和竞争情报应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历任中国科技情报学会情报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情报研究暨竞争情报专业委员会主任、竞争情报分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 13 刘华秋 1935-09—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员、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理事、外交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孙子兵法应用咨询中心高级研究员。生于湖南长沙,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4 陈光祚 1935-10—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武大情报科学系首届系主任。 15 倪 波 1935-11—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书馆与情报学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成员,中国情报学会常务理事。 16 霍忠文 1937-04—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员。历任中国国防科技信息学会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情报学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副秘书长、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理论方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理论方法与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竞争情报分会顾问。 17 邹志仁 1937-12—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教授,情报学博士生导师。1978年3月任南京大学情报室主任,1983年4月任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1985年6月至1989年9月任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副系主任(主持工作),1989年9月至1998年10月任南京大学(文献情报学系)信息管理系主任,2000年3月至2003年7月任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常务副主任。 18 马远良 1938-04— 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生于上海。1959年9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于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工作。曾任该所情报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1994年4月任所长。1995年10月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与上海图书馆合并,任馆长所长。1996年评为上海市咨询专家。还担任过上海市科协常委、委员,上海市科协高级顾问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九届、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第五届、六届副理事长、上海科技情报学会第四届、五届理事长,以及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五届、六届副理事长。 19 王崇德 1938-10—1998-12 吉林省洮南市人,1961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后担任核工业部第2设计院技术员、吉林白城市化工厂生产科长、广西桂林市科委副主任、桂林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南开大学分校及天津师范大学信息产业学系主任、教授。曾任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科技情报学会副理事长,1992年享受国务际颁发的特殊贡献津贴。 20 刘昭东 1939-03—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信息资源及服务调研组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基础条件平台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平台组长、中国投资协会投资信息委员会理事。1963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曾任国家科委科技情报司副司长、科技信息司司长、中国科技情报(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国信息商会副会长、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科技参赞、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公使衔科技参赞。 21 夏银山 1939-09— 中国船舶信息中心研究员。1957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1963年毕业后,一直从事核潜艇总体、核动力和核安全技术情报研究与科技管理工作,曾任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科技委主任、科技顾问。 22 鲍绵福 1939-10— 中国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说明:本数据摘录自2010年出版的《中国情报学百科全书》,人物介绍只选取简历的一小部分,具体内容请参阅《中国情报学百科全书》。
个人分类: 情报探讨|8084 次阅读|3 个评论
国内情报学家选介(10后)
huabolin 2012-3-12 21:39
1 聂春荣 1911-03—1991-02 中国科技情报工作和科技情报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960年出任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兼国家科委科技情报局局长职务。 2 钱学森 1911-12—2009-10 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十分重视科学技术情报工作,认为“情报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情报之所以能产生,离不开资料,但是资料不是情报”,获得情报“还要经过一个活化、激活的过程”。科技情报工作“是一门科学技术”,要做好科技情报工作“首先要研究科技情报工作本身的科学技术”。他亲自主持开展科学技术情学的研究,倡导并促进了中国早期计算机情报检索的建立,精心指导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的开展,为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 杨劲夫 1912-01—1982-02 中国航空科技情报高级工程师。1949年调军委空军工程部,历任科长、副处长、处长,荣立三级解放勋章,上校军衔。1961年调入国防部六院,负责组建四所(后改为六二八所),任副所长,是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四研究所的创始人。 4 吴尔中 1912-06—1987-05 1951年被调至军事医学科学院筹建院图书馆,历任图书馆馆长、该院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兼学术委员主任、院专家组成员、研究生导师、总后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5 武 衡 1914-03—1999-01 1958 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分管包括科技情报局在内的七个厅局的工作。在主管中国科技情扫工作期间,主持召开了第一、二、三届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参与中国科技情报大楼的立项、 建设工作, 1978~1998 年任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长,第四届名誉理事长,为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作出卓越贡献。 1982 年任中国科学院执行主席, 1983 年任国家科委顾问,曾当选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并先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国家科委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和发明评选委员会主任、中国发明协会会长等职。 6 刘基唐 1919-07— 中国科技情报学家、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7 江 涛 1919-09—1967-12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原主任,国防科技信息事业的主要创始者和奠基人。 说明:本数据摘录自2010年出版的《中国情报学百科全书》,人物介绍只选取一部分,具体内容请参照《中国情报学百科全书》。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4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06: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