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社团活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女儿写的社团活动稿
沈海军 2012-10-6 07:13
新的生活,新的起点 从踏入北郊校园的那一刻到现在,已经过了几个星期。在这短短的时光里,我们从陌生到熟悉,从惴惴不安到满怀期待。我们不断积累着,学习着,收获着。 八月,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踏入了盼望已久的新校园———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开始了我们的高中新生活。初中时,对高中充满了幻想:博学多艺的老师,明亮的教室,广阔的操场……而如今,这一切在我眼前一一化为了现实。 8 月 24 日,高一新生的军训工作正式开始。每天清晨,伴随着教官的口令,“向左转”、“向右转”,同学们的操练动作规范,整齐划一,队列井井有条 …… 充满着朝气蓬勃的气息。军训期间,学校还组织了校园与班级文化的学习。通过学习,大家深深地体会到,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已经和初中是那么地截然不同,却也充满着更多精彩有趣的活动。 9 月份,随着军训的结束,高中的作息步入正轨。认识了新的同学,新的老师,开始了新的学习旅途。仍然难忘教师节那一天,与老师们一起度过的第一个教师节。我们给老师准备的惊喜,花朵,小礼物。当同学们将贺卡,礼物地给老师的那一刻,或许只是短短的一句 ” 。老师,教师节快乐!“老师们展露的那一刹那笑容仍然难忘。 紧接着,学校团学联干部的竞选工作也相继展开。许多热心的同学纷纷希望展现自己的才华。一番面试下来,同学们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成为了团学联的一份子。期望着,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美丽。 美好的高中生活就这样紧张有序地开始了。作为北郊校园里的新鲜血液,我们不断盼望着风华正茂的我们在这里成长,带着梦想起航,前行。在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下,在同学们相互团结友爱的气氛中,我们中的每个人都将会在北郊中学度过美好的未来与明天。 高一一班 沈** 2012-9-2
3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和本科生谈心》由校报刊登
热度 16 zhenma 2012-6-22 08:02
《和本科生谈心》由校报刊登
在博客上陆陆续续地写了些和本科生交流的心得。上周将部分内容重新整理成文后投给了校报,当时有心灵感应应该能刊登。没想到一周后就见报了。以下是原稿。发表PDF如下: 和本科生谈心.pdf 常有本科生找我谈心。有的学生报考复旦,被调剂到了不感兴趣的专业。进校后整天忙社团活动,考砸了,怕影响专业分流,感到前途从此被改变了。还有的看到周围的人不花力气也能得A,有的学长传授一些混学分的秘籍,周围人都热衷于社团活动、科创项目,自己也无法淡定。我提出以下几点: 1)任何一种选择都有得有失,不能奢望什么好处都占。你到复旦来读本科,已经得到了你想要得到的东西。如果时光能够倒转,让你去普通大学任意选专业,你愿意吗?《谁在左右你的人生》写道:“很多事情,都好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看似对立,却又必须统一存在。当我们渴望拥有它美好一面的时候,也必须做好接受另一面的准备。否则,任何想把好事占尽,却又不愿意为之受到任何委屈的做法,都是一种贪婪……” 2)遇到挫折,多找自身原因。Earl Mann《成功的DNA》写道:“正是你此前所有的决定和行动决定了你现在在生活中的位置”。大一新生无限制地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导致考试考砸了,在专业分流中处于不利地形。研究生不积极参加科研,整天跑在外面或者在寝室里歇着,导致不能按时毕业。博士后习惯于做简单的实验、在“容易通过”的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导致了没有得到理想的教职。这怎么能怪别人呢? 3)人们看到的常常是表面现象。其实,表面上周围的学生学得轻松,不代表他们真的学得好,也不代表他们将来能成为教授。表面上学长领悟了很多投机取巧的方法,不代表他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即便找到了好工作,也不一定能持久。试问除了皮包公司,谁喜欢投机取巧而不是踏实干活的人?表面上电视里或者报纸上很多“成功人士”活得如鱼得水,不代表他们有真正的内心快乐,也不代表家庭和睦、身体健康。可是,现在的人啊,“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揍”。《谁在左右你的人生》写道:“生活中,我们往往只看到别人光鲜的一面,而看不到别人背后付出的努力;我们往往只羡慕别人当前的幸福生活,却看不到别人为之做出的牺牲。在知鱼(该书作者)看来,这种不能客观看到别人的付出与收获,并由此产生的心理不平衡,就是嫉妒心理留给人们的陷阱。” 4)“人啊,认识你自己”。现在的大学生,什么东西对评奖学金或者找工作有用,就把一些“机会”不加选择地拽在手里,却坚持不了多久。其实说穿了,纠结的本质就在于有贪念。仔细思考,那些“机会”真的是你所要的吗?搞那些东西,真的对找工作有用吗?如果做某件事情,你不把它写到简历里去,你还会做吗?如果你还去做,这才是自己的喜欢。真正的成功,属于“内心非常强大”的人。认准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别人的成功和失败都和自己没有关系,自己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个人分类: 本科生教育|7803 次阅读|16 个评论
迷茫的大学生与大学的迷茫
热度 22 Terrace 2012-1-27 15:45
【摘要】本文以江西某大学生给中国青年报的一份信为话题,提出 现代大学生普遍的迷茫心态,并着手开始分析这一问题,学生精神上的迷茫会导致行为上的萎靡不振,由此阐述了要重视大学生学前教育的具体措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迷茫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大学生迷茫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迷茫,大学迷茫。我们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人才,培养他们的水平能力和素质,社会现实追本逐末,一味地强调结果,而不注重中间培养的质量。可惜的是,一方面我们大学精神沦丧,一方面我们没有精神家园的必然结果,导致我们找不到自我,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社会和大学迷茫问题不能立马解决,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我们只能接受不可以改变的,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尊重内心的感受,它会告诉我们 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该往哪个方向走,以及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在真实中生活,生活在真实中,按人的本性或良心说话行事,过好每一天,所有的问题也就豁然开朗了。最后也呼吁要注意对青年人的人生哲学进行引导。 【关键词】青年 迷茫 大学教育 精神家园 人生哲学 最近,中国青年报编辑部收到的一封来自江西某大学学生的一封信。这名同学是我们国家千百万大学生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在信中坦承地诉说了他目前的迷茫和焦虑:一方面他曾经忙碌于社团活动,但是没找到自我,又不想被动的在考证中失去自我,想按自己的意愿简单生活,可又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找不到奋斗目标。中国青年报的那些有责任的编辑们认为,这种焦虑和迷茫并不是这名同学独有的状态,而是有一定的共性。这确实点中要害,我认为,现在大学生之所以迷茫,原因很多,社会的,学校的,老师的,等等,就大学生自身而言,上面这些,他们都暂时改变不了,那只能关注自身原因,这样最直接,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自我,失去了自我,迷失了自我。这并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这是一代人的问题。 恰好,我认识一个老师,就在这个江西某大学当老师,据他所述,他们那边基本都是这一个情况,老师上课学生打不起精神,睡觉的睡觉,看四级的看四级,因为四级不及格是影响毕业的。有的老师曾经建议说,不要四六级考试,不设坎,这个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学生好好学点专业知识,但是估计那时候学生就都睡觉了,连四六级都不看了,呵呵。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没有自我,没有魂,干什么事情就不会有什么精气神,精神上的迷茫会导致行为上的萎靡不振。 要分析学生为什么没有自我,还得回到故事的开头。学生高中时代,大部分思想不成熟,在老师家长社会的诱导下,努力学习,迎接高考,因为高考是指挥棒,那时候生活相对单一,没什么精神上的深入思考,没有自我这个问题还没有凸显出来,老师也给学生鼓劲说,大家拼了这几个月,到了大学就是天堂,其实这话大错特错,我在这里也呼吁那些高中老师不要这么讲,学习其实是一项事业,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根本谈不上天堂地狱之说。学生来到大学,父母不在身边,也没有班主任在耳边呐喊了,就好像孙悟空没了紧箍咒,一时间没有自我这个问题就一下子当头棒喝,很多学生开始思考了。大学前期主要是一个适应期,不幸的是,一些学生受到社会上网络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开始迷失自我,挥霍青春。大学生就在这种迷茫还徘徊中度过人生中的黄金时期,作为家长,作为老师,你放心嘛?! 其实,不仅我们大学生迷茫,大学也很迷茫,各类学校办学特色不明显,千篇一律。大学能做什么呢?前面我们说了,学生来到大学迷失了自我,一个很重要的情况是大学学前教育没搞好。现在高校的普遍做法是,一来让学生军训,军训完了以后各个学院老师同学坐到一起开个会,领导们讲讲话就结束了,这样显然不行,学生该迷茫的还是迷茫。首先,我们要重视学前教育,而且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一方面要把它提到和军训同等重要的位置,军训确实能增强意志,强健体魄,说实话,新一代年轻人营养都不差,相比于身体上的健康,精神上的健康更重要,这个时候学校学院的领导要充分重视学前教育和思想上的引导,这时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半功倍。有四个方面的工作要尤其注意: 第一,心理健康。 重要性我就不说了,当年马加爵事件以后,全国高校的心理健康协会纷纷成立,时隔这么多年看来,很多协会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是沦为一般性的学生协会组织,这是不适合的。高校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仍然不够,一般都有一个工作室,有问题才去找,这不应该像校医院,有病才去看,看了还不一定管用。一定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疏导,减压排压,性知识等等,这一系列知识在一开始就交给我们的大学生,这对他们走向成熟至关重要,一句话,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生。 心理健康这些问题,现在这些年日益突出,所以一定要引起我们领导老师的高度注意,光重视还不够,还要践行,这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也是基础。从学校层面来说,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不仅要组织活动,增加心理健康工作室老师的数量,同时也要对一些一线的教师队伍进行培训,让他们也懂得教授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当然形式可以多样一点,比如一个小故事,一天教授在专业课的课堂上讲一个出来,真的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尽管那时候,学生可能是高年级的学生了,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个人认为,这才是教书育人的境界。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 这个也很重要,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大学里面,尤其是大一就讲职业生涯规划,有点早,而且走上社会以后,讲得都没用。但是,我要说,还是要讲,为什么呢?这个可以带动大家思考这个问题,主要的目的也是引起学生的思考,以后干什么,怎么干?说实话,我们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我们好多学生高中的时候都不懂,虽然有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显然不成熟,来了大学以后,很多人的思想被颠覆了,更加没有 信仰了。 这个问题很敏感,但是还是要谈,我希望我们的哲学家也关注这个问题,好好研究这个问题,就是青年人的信仰和幸福的问题。旧的世界轰然倒塌,你怎么办?就我个人而言,我特别欣赏哲学家哈维尔所倡导的那样生活:“在真实中生活,生活在真实中,按人的本性或良心说话行事。”旧的信仰崩溃,那该信仰什么呢?哈维尔对其回答说:“我比大多数人更少幻想,因为我不需要它们。因为我信仰。信仰什么。很难说,信仰生活,也许。”热爱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应该成为我们青年人新的人生哲学,既要在生活中摸爬滚打,尽情体验享受;又要对生活“作壁上观”,尽力超越逍遥。用我们官方的话语系统来解释的话,应该是一方面注重报效祖国,一方面要克己修身,这也符合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就写下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上面讲到一个重要的观点,既要遵循人类的幸福,也要遵循自身的完美,这也和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谋而合。我们在给刚入学的大学生讲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这些思想和细节一定要讲得生动透彻,引起他们广泛的思考,这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真不在乎你教他们多少求职技巧或者社会潜规则,那是后面的事。 第三,教授的力量。 在学前教育中,领导老师辅导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讲专业课的教授,也要参加进来,因为在我看来,学前教育这个问题,以前比较忽视,一般也就走走过场,现在我们要重视起来,应该不亚于一门主干课。教授有教授的魅力,其他老师替代不了,教授从自身成长的经历出发讲出来的自然不一样,我在大学的时候,就有好多教授讲一些亲身体会,真的,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很多老师他们还不熟,教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还是蛮神圣的,这时候有个教授来给他们讲故事,引导他们,这其实就是最生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等等,有奋斗,有泪水,非常具体生动。也许我们的学生就因为教授的一句话,从此走上了学术道路,这种例子不是没有,而且还不少。为什么呢,学生大一的时候还是有点浪漫主义情结的,太现实的人搞不好科研,当然太浪漫的人也不行,有点浪漫主义情结刚刚好,一方面有大干一场的勇气,一方面对未来充满憧憬,这都是好的,以后的现实可能把你击得粉碎,但是谁不是这样成熟起来的呢?! 第四,学长学姐的力量。 其实这个问题,很多学校都注意到了,会有一些新生见面会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都流于形式,真变成见面会了,混个脸熟,也演变成各大社团招人拉人的会议,这并不合适,学长学姐的力量不仅于此,更重要的是榜样的力量,真的很重要。信仰生活的人,身边一定要有活生生的成功案例才能激励他们前进,否则会沦为生活享乐主义。学院里面应该多找一些优秀的学长学姐来做报告,现身说法,工作找得好的,学习好的,有特长的,出国的,考研的等等,五花八门的都来讲一讲,这些老师可以不出面,可以包给一些社团来进行,比如学生会,科协,心协等等,一定要多搞这样的活动,真是那句老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还是身边的榜样,这就更不一样了。 前面我花了很长的篇幅,有概述,有细节,具体讨论了一个让我们高等教育专家学者普遍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学学前教育的问题,而且认为,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的,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工。这里要提一下,有些学者建议,本科生入学前保留学籍一年去参军,建议是好,但是一来家长普遍反对,二来军队系统一下子接受不了这么多兵,要吃要喝是个大问题。所以这个建议不现实,不可操作。但是大学生没有自我,没有魂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而只说了一个可能解决迷茫的措施而已,即便这个措施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为什么大学生迷茫,部分是因为我们的大学迷茫,社会迷茫;反过来说,大学不迷茫了,大学生是不是就不迷茫了呢?不是的,大学不迷茫,大学生还有一些可能迷茫。但是如果所有的大学生都不迷茫了,都有自己的目标,那么大学肯定不会迷茫,关系就是这样的。坏就坏在,社会现实是,大学生和大学都迷茫。我上面所说的目标,绝不是指大学生都去考研,去出国,去工作。大学生读书的个人目的可以是为了考上研究生,出国或者找到个好工作,但是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不是这个,这是两码事。我们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人才,培养他们的水平能力和素质,可是现在有点追本逐末,一味地强调结果,而不注重中间培养的质量。质量上去了,结果怎么可能不好呢? 大学没有魂,没有大学精神,这个很多教育专家都指出了,我就不再赘述,我也没准备在这一篇文章里面提出什么新建议来改变什么,这也不是一朝一夕或者一个试验或者一个改革所能彻底扭转的局面。我要说的是,大学不注重中间培养的质量,类似这种放羊的教育,我们的大学生的生存状况是什么呢?很多大学生把时间精力放在打游戏和看黄色录像上,这不得不令人堪忧。很多大学生一个班或者一个宿舍都组成游戏联队一起打,或者分享着看黄色录像,这里面表现得团结协作得真的令人瞠目结舌,问题远远比我们想象得要严重的多。一些985,211名校的学生可能好点,学习的氛围可能浓一点,但是说实话,学英语考级考证考研等等,这些方面刻苦努力根本上不能说这个学校学风好,很多学生不学专业课,考试作弊等等现象特别严重,其实部分不能怪学生,很多学生反映,学了没用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确实一些专业课知识过于陈旧,一些教学活动重记忆,轻逻辑轻演算轻推理轻文化底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地方一般大学的情况就更糟糕了,很多时候,我们把责任都推给教育产业化的结果,高校迅速扩张膨胀等等,当然这也是重要原因,那是不是可以代表地方高校管理不作为呢,负责一线的老师不作为呢?显然不是,不管外部怎么变,其实我们可以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从学校的层面,可以转变办学思路,提高办学质量,抬升办学特色,等等,只要开动脑筋,总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从老师的层面,就更具体了,比如你作为辅导员,能影响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学生,那可是活生生的人才啊。比如作为授课老师,哪怕只有一个学生听,不要泄气,你也要讲好,也许这个学生就是以后的领军人才呢,那岂不是功德无量嘛!从学生自己的层面,那就更多有所作为了,自己管好自己,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益,在大学中开拓视野,做自己认为对的,自信并且听取他人意见。 最后,我想说,这名同学只是个案,但是我,编辑们,以及很多老师同学都知道,他的这种焦虑和迷茫 并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这是一代人的问题。这也是一方面我们大学精神沦丧,一方面我们没有精神家园的必然结果,导致我们找不到自我,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自我。怎么办?我们只能接受不可以改变的,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尊重内心的感受,它会告诉我们 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该往哪个方向走,以及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在真实中生活,生活在真实中,按人的本性或良心说话行事,过好每一天,所有的问题也就豁然开朗了。其实我说的这些话,绝不仅仅在说高校改革的哲学,而是在说青年人的人生哲学,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教学研究|11376 次阅读|3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