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归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素描
pomtmy 2014-10-27 22:35
一 在早上他是透明的 像那渐渐真实的天空的颜色; 我醒来寻找他,却不见 他的影子;但我知道他和我在一起。 有时候他变得明亮 像草尖上一滴闪烁的露水; 他的自由是一片绿色, 他的呼吸是大地的呼吸。 他会去一些我不知道的地方 说一些我不懂的话 他说他是不属于这里的 然后他独自哭泣 为了他丧失的王国 他不知道它沉落到什么地方去了。 二 第一道囚笼是天空 第二道囚笼是一双眼睛, 然后是我们自己。 每一个醒来的人 都会感到黎明的沉重; 但风吹走了他呢喃的声音。 在每一个名字后面 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谎言; 我们已不在那里 我们的脚步 是永恒的第一次流放 而且永不会再归来 在语言诞生的地方 甚至沉默也不再真实。 三 然而我们等待
个人分类: 诗歌|1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陆犯焉识》与《归来》
热度 4 zywsict 2014-10-9 18:10
前几天写了篇博文 《陆犯焉识》——疯狂时代的空前绝恋 ,很多博友评论说小说和改编的电影《归来》相差太远,今天看完电影归来后,将二者之间的差别做个简要的说明。 第一,电影《归来》直接从陆焉识逃跑开始演,而小说《陆犯焉识》是从陆焉识出生写起。电影省略了很大的篇幅。小说中陆焉识的遭遇和钱钟书先生所著的《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的遭遇很像。陆焉识是个聪颖、见不得别人为难的花花公子,他被没有爱情的婚姻困扰,最后撇下新婚妻子冯婉喻而到美国留学,他在美国过着风流而又快活的生活, 学成归来后,他开始了风流得意的大学教授生活,也开始了在风情、嫉妒、而又不失精明的继母和温柔可人、通情达理而又不失坚韧的妻子夹缝间尴尬的家庭生活。 这两段生活甚是精彩,只可惜电影中省略。他的大学教授生活和方鸿渐的生涯很像,在大学里都是勾心斗角,不过陆焉识学识丰富,常常自以为事,想游离于这些斗争中,但总是不能够幸免。还有他和重庆美女韩素痕的婚外情也着实精彩。 第二,陆焉识在监狱的艰难生活,电影也没有体现。陆焉识为什么会逃跑了?他通过艰难地计划,甚至行贿,九死一生地看到科教片的女儿后,才促使自己反思,才发现自己亏欠妻子太多和自己最爱的人是妻子。这是他逃跑的真正原因。他的女儿丹鈺(电影叫丹丹)是科教片的主角。她是一名出色的生物专家,在科教片中教人们如何预防鼠疫。这和电影中丹丹是一名舞蹈演员,且后来转业到纺织厂的工作差距太大。 第三,小说中陆焉识没有回家,不过在家的附近看到冯婉喻、丹鈺、以及儿子一家。而电影中陆焉识还和丹鈺说话,甚至在火车站还和婉喻相见。小说中陆焉识是自己回到西宁主动自首,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经给家人带来了无限的麻烦。而电影是被抓了。 第四,小说中陆焉识为了不在给家庭添麻烦,自首后就写了离婚协议与婉喻离婚,当然尽管婉喻极端不愿意,不过最后还是签了离婚协议书。电影中陆焉识回来挺顺利,而且是女儿到车站接其回家,最后街道还给婉喻看其平反的公函。而小说是这样的,他的儿子冯子骅和女儿丹鈺怕他们的父亲逃跑,迟迟不敢接他回家,所以老陆无奈只能继续呆在农场;直到农场这边发公函催促其家人接回老陆时,老陆才得以回家,而接站的其儿子冯子骅以及其孙女。 第五,电影中老陆是直接回家,然后被婉喻赶出来,而住到街对面的仓库。而小说中老陆时住在儿子家的,因为他的儿子认为他们的父母离婚中在住一起不好,其实老陆在其儿子家就像保姆一样,洗衣、做饭、拿报纸等总总差事都是他做的。 第六,电影中丹丹与婉喻的关系不好。小说中不是这样的,她们的关系特别的好,因为丹丹是剩女,她们母女一直住在一起。 第七,电影中婉喻对老陆比较排斥,认为他是方师傅。老陆试图通过修钢琴、谈钢琴、念信等等来恢复婉喻的记忆。而小说中老陆时每天陪婉喻买菜,渐渐地熟悉,婉喻最后都很依赖老陆,虽然不知道他就是陆焉识。电影中的方师傅小说中也有描写,老陆本来只是判 15年,没有过几天又被改为 无期徒刑,他在审判的时候,怕又被加刑,要求所有的法官签字,确保不会被随意加刑,这一行动惹恼了法官直接被改判为死刑。婉喻为了給她减刑,就做了六个小时方师傅(政法委书记)的情妇。 第八,老陆远在国外的女儿丹琼以及弟弟焉得知道老陆的情况后,回国促使老陆和婉喻复婚,以便老陆照顾婉喻。他们之前之所以没有复婚,主要原因是他儿子不怎样同意,怕政治运动再来影响其前程。婉喻此时还没有恢复记忆,一听到自己要结婚,就一反常态,最后连老陆都不见了。老陆最后通过自己的手段,拿回当年和婉喻一起生活的房子的第三层(该房子总共有三层),并且完全按照当时的格局布置,婉喻看到此景后,想起了很多往事,记起了陆焉识,两人还一同领了结婚证。不过没有多久,婉喻就死了,死后老陆和女儿丹鈺一起住,后来丹鈺结婚,因为婚房问题,老陆又离家出走了。故事到此结束。 电影和小说差距还是挺大的,很多精彩的部分,都没有呈现出来,不过总的来说电影也是相当不错。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7161 次阅读|8 个评论
观《归来》之90后的反思
miaoz2010 2014-8-10 22:43
提及《归来》,想必很多人对它都不陌生,尤其是老谋子的忠实粉丝们,这部电影是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叙述了文革背景下的点点滴滴。“文化大革命”对于大多数的90后而言,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的代言词,但究其内容,我们似乎从一代代人口中听闻了些细小碎片。 电影的开始向我们展示了一段精彩的舞蹈,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揪心的年代,看似荒诞不羁的场面,但确是那个年代人物的真实写照,她们坚定的眼神流露出了那种对组织、国家诚挚的爱。当将主人公的女儿丹丹告诫她母亲不要和自己父亲来往,告诫父亲不要回来,向组织透露父亲行踪这些场景联系起来时,我们似乎明白了“大义灭亲”的另一层含义,也似乎能理解当年红卫兵的种种怪异行行径。电影避开了文革期间劳改的种种内幕,将故事集中在文革后的场景,用冯婉瑜这个人物形象向观众展示了文革对人心灵的创伤,以及对美满家庭的残酷冲击。陆焉识在经历文革的动乱后幸运的活了下来,但很多人没有他如此般幸运,片中提到了一个叫大卫的人物,在那动乱的年代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青春。不管是电影,还是小说,时间、地点和人物都是虚构,但是内容可能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体现。影片虽回避了我们的痛处,但却让我们在脑中构建一幅幅那个年代的悲惨画面。 时事造就英雄,文革摧残人性。我们不愿意提起那段沉痛的历史,但历史的脚步却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回顾历史。我不能想象,甚至不愿意想象那段历史的真实一面,这似乎是90后一代的通病,似乎也是顺应发展的需求。我听闻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属于臭老九,被人欺凌、被人侮辱,学生殴打校长,给老师戴高帽、贴字牌,教授、专家被关牛棚……一切的一切超乎了我们的想象,也让我们难以理解。我们与这段真实历史之间有着一面遮羞墙,我们没有被告知历史到底是怎样,在岁月的流逝中慢慢淡忘。《归来》触及了许多人心灵的痛处,但这群人中绝大多数是历经那个动乱年代的一代代同胞。也许对80、90而言,我们不会有太大的感触,毕竟是那个遥远年代的故事。但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我们需要换位思考,需要体会一下那个年代的怪异。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如果我们是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如果我们是那一群群气焰嚣张的红卫兵中的一员。那时我们会站在何种立场?我们还会不会丧失自己的贞洁?我们还会不会做一些龌蹉的勾当换来自保?我们还会不会了节自己年轻的生命?我们还会不会天天喊着口号,到处去批斗?我们还会不会用仁义道德的标准来校正自己的行为?我们还会不会将大义灭亲进行到底? 巴金先生曾经倡导要建立一座文革博物馆来纪念那段心酸的历史,他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我们谁都有责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期间指出:“文革”错误的遗毒和封建主义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作为新时期的知识分子,我们更需要深刻的反思,时代的发展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在那记忆最深处还有些许痛需要我们的抚平。 我们应当讨论文革这一历史话题,不为别的,只为我们前进的路上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只为我们谨记这一历史的真正蕴意;只为我们了解那个年代我们先辈们的不易;只为我们告诫自我;只为我们向逝者永远致敬!
个人分类: 生活心得|10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愛情] 【归来 (2014)】【中国大陆】【1080p】
lcj2212916 2014-6-20 20:10
导演: 张艺谋 编剧: 邹静之 主演: 陈道明 / 巩俐 / 张慧雯 / 郭涛 / 刘佩琦 / 祖锋 / 闫妮 / 辛柏青 / 张嘉译 / 陈小艺 / 丁嘉丽 类型: 剧情 / 爱情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4-05-16(中国大陆) 片长: 111分钟 又名: 陆犯焉识 / Coming Home IMDb链接: tt3125472 官方小站: 归来 上世纪70年代初,与家人音讯全无隔绝多年的劳改犯陆焉识(陈道明 饰)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逃跑回家。这对怀抱芭蕾舞梦想的女儿丹丹(张慧雯 饰)带来了巨大压力,她阻止母亲冯婉瑜(巩俐 饰)与父亲的相见。因此夫妻二人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文革结束后,陆焉识终于平反回家,但是他却发现女儿早已放弃了芭蕾的梦想成了一名工厂女工,而深爱的妻子因为患病已经不认识自己。深厚的感情、生活的变故,迫使陆焉识做出了对他来说最荒唐却又最合理的人生选择……   本片是张艺谋导演加盟乐视影业后的第一部作品,被编剧邹静之誉为苦心之作。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6898778
27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要看《归来》
smallland 2014-6-13 19:35
先看看转载的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43864do=blogid=800714 选几段精彩的: ★ 在这种背景下,苏联格鲁吉亚共和国1984年拍的政治寓言荒诞片《悔悟》又名《忏悔》就是作为实现西方胜利的工具,撕裂了苏共意识形态阵营,内外勾结引导国家走向整体崩溃的开始。 评论: 太恐怖。一部电影就是苏共走向整体崩溃的导火索?如果苏共一直很牛,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就差这根稻草不成? ★他的阴谋性完全能够从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迫不及待按照西方要求进行的政治改革与大规模的人物换替可以看出端倪。可惜的是,苏共到垮台的那一天,很多高级领导还在钓鱼或者庆贺生日或者旅游或者聚友,他们完全丧失了应有的警惕性与历史责任感。 评论: 要像警惕戈尔巴乔夫那样警惕张艺谋?张某的后面也有一个中国的戈尔巴乔夫?如果没有,就不用小题大做、耸人听闻。 ★可以确凿地说,《归来》就是中国版的《悔悟》,它的公映是西方吹响摧垮中共意识形态的结集号! 评论: 太夸张。我们就那么容易被“摧毁”?许多经典名著都是揭露资本主义丑恶的,全世界人民看看,就能摧垮资本主义? ★并不是说不要正视文革对右倾知识分子与个人自由精神的伤害。而是,剧情缺乏辩证的思维去认知那个特殊年代的合理性,也无需因为它的历史局限性而向西方献媚讨好。 评论: 什么是特殊时代的合理性?只要有合理性,就可以放纵了?日本侵华,德国纳粹是否也有“特殊年代的合理性”?那么多无辜的人妻离子散甚至家破人亡,仅仅是“对右倾知识分子与个人自由精神的伤害”? 什么辩证思维,什么一分为二,似乎成了缓解疼痛的万能鸦片。希特勒的人种改良计划,也要辩证地看,也要一分为二?是不是因为剔除了一点不好的基因,就对人类的进步有贡献了? 崇洋媚外,似乎是某些人的原子武器,战无不胜。似乎应该是这样才好:中国人拍的片子,全体西方人一看就恶心的要吐。如果西方人喜欢香喷喷的东西,我们就必须强迫自己喜欢臭烘烘的东西,就是什么逻辑? 算了,没必要细看了。扣帽子,打棍子,上纲上线,使用的依然是文革的手段,文革的思维。看不出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就是薄某的红歌?《归来》怎么就能毁灭之? 长期不看电影。仅看评论的如此恐怖,也必须要看看到底怎样的《归来》;如果没有摧毁什么,就当看部恐怖片吧。
25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方师傅这个角色就是那个时代的注脚——《归来》观后感
热度 1 AlecXu 2014-6-8 04:25
在网络上看到《归来》这个电影的宣传之后,我就一直想看张艺谋的这部电影。可惜不在国内,一时也没法去电影院看,结果只好在网络上搜索看盗版的电影。 总体上来讲,我是蛮喜欢这部电影的。虽然网络上的影评负面评价的不少,我觉得他们只是刻薄。我很少进电影院,不论在国内还是海外, 好莱坞的 大片绝大多数我不爱看(虽然《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喜欢,但是这是因为李安对人性的揭示吸引了我,只是靠画面的话,我不买账),更不会花钱去看。虽然《归来》我看的网络盗版,我愿意将来再买个正版 DVD 。为什么呢?因为它反映现实,有情感,而张艺谋的艺术处理,本身也很有时代性。五十年后如果有人再拍那个时代,或者干脆重拍《陆范焉识》,肯定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网络上很多人批评张艺谋这部电影里的故事缺乏足够的时代印迹,搁哪都行,看不出来有什么对那个时代的反思,我不同意。我不知道影视剧审查的标准是什么,但是陆焉识拿着铁勺(拿铁勺这个细节让我暗自夸赞张艺谋的幽默)去找强暴了婉瑜的方师傅,被方师傅的媳妇一顿痛骂,就已经很明显地透露出那个时代的情况。陆焉识被判右派,方师傅算是拥护组织的左派吧,右派家庭破裂了,左派也一样没落下好,方师傅媳妇的歇斯底里,分明是控诉了那个时代的荒唐。 我是 80年代生人,没经历过那个时代 ,有些痛苦是体会不到的。我看到被剪掉头像照片的画面时,一边摇头一边笑,不是因为觉得好笑,而是因为觉得丹丹做了件荒唐的傻事,这种行为很可笑,让人觉得无可奈何,但是不会感同身受般的觉得痛苦。我想,有着陆焉识相似经历的人,看到这个画面应该是苦楚,自然不会笑。笑,不总是因为觉得可乐。年轻人会笑,也未必是因为理解不了电影的内涵。 话说,这部电影画面整个都显得昏暗,有人提这样处理画面就没有了张艺谋色彩艳丽的特色,我倒是觉得他在这部电影里这样处理非常符合这部电影表达的内容。画面要是处理得艳丽了,会和电影整体的气氛非常的不搭调。也许有人会觉得那样会算是个强烈对比,带来色彩和视觉的冲击吧。可是我却会觉得那就像把故宫放到高楼大厦中间一样怪异,未必会有什么美感。
个人分类: 看人生|7885 次阅读|9 个评论
活着归来的遗憾
热度 34 jinsblog 2014-6-6 15:15
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归来》 ,说点感想。 老谋子的电影,我大部分都看过。2000年前,他的电影多是故事性的,比如《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等。过了千禧年,他除了2010年的《山楂树之恋》外,大部分电影都是大片,冲着奥斯卡、冲着钱去的,比如《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金陵十三钗》,等等。张艺谋说故事的片子还行,大片却让人不敢恭维,感觉还是他的视野和力道不够。他的大片,场景都过于形式化,而故事都过于窄浅,承载不了那些场面,两者不能交融,甚至让故事成了陪衬,给人形式化的印象,从而缺乏感染力。举个例子来比较:电影《泰坦尼克号》,也是大片,观众可以感到那些沉船的大场面,都在衬托一个爱情故事的主题,让那个故事变得惊心动魄,感人至深,也让人能记住那个故事。电影中的背景音乐,也做到了绝佳,表现出倾述、思念、伤感和穿越时空的悠远与怀念。那种人类共有的人性追求,能够突破文化和政治的篱墙,传遍全世界的大街小巷。张艺谋做不到这一点,中国的导演也没有做到。导演春晚的冯小刚说过,戴着脚镣的他们,是不能自由跳舞的。这需要得到理解。同样,比较老谋 子导演的 北京奥运开幕式和别人导的伦敦奥运开幕式,也可以看出,前者明显更有形式和气势,后者更有故事。 他终于要回归了。用《归来》这个片名,也许首先是导演的心声,洗尽铅华,归于平淡。虽然故事的脚本早就有,但有心把它改成电影,不能不说导演想表达自己的心情。在大量留白的画面中,简单的故事里,老谋 子 归来了。但归来的他,已经面目全非。看电影画面,无论当年的故事性电影和大片,他总是使用大量的色彩,浪漫到了不计得失的地步。但在《归来》中,除了丹丹演吴清华跳舞时的一点红,整个电影都在暗淡的灰色中进行。仅此一点,好说他是“悟”了,歹说他失去了自我。 张艺谋有本事让 巩俐和陈道明 在一起飙戏,观众应该感谢他。这个电影,基本上是这两位在表演。丹丹这个角色,始终没有进入角色,即不可圈,也不可点,整个就是在串场,尽管她本来该有更精彩的表现。丹丹这个角色,被赋予了她不能胜任的意义。她是告发老爹的人,原因是不这样做,她就演不了红色娘子军中的主角吴清华。画面中,有她在演群众甲时,对着她的竞争者表现出来的伤心和愤怒,眼中都是泪。但这完全歪曲了故事的真相。丹丹伤心的起因,不是竞争的问题,而是她老爹是个右派和逃犯,让她自动丧失演主角的资格。她老爹逃亡的原因是什么呢?她既然为了演主角出卖了老爹,就不该仇恨演吴清华的演员,她应该疼恨自己有这样的爹才合逻辑。可电影的处理,完全偏了方向。这个偏向,让人们迷茫:这样一个悲剧故事,到底建筑在一个什么样的基础上?是人性的贪婪,以致出卖爹娘,还是政治的压力,让人不认亲情,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行为。在这里,老谋子搅了浑水,可耻地改变了历史的原貌。其它细节上的漏洞就不多说了,比如冯婉喻明明知道丹丹出卖了她爹,还连夜蒸馒头到车站去会陆焉识,不合常理,但可以理解为戏要演下去的必须。 电影的故事情节,已经有很多的介绍,我就不说了。有两个场景,我提一下。一是陆焉识在火车站被抓那场戏,冯婉喻在桥上拼命喊“快跑,跑”,撕心裂肺,最有动感张力的一幕。二是陆焉识弹钢琴,渔光曲,从二十年没有摸琴的生硬弹奏,到流畅的和弦共鸣,两位演员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得十分精彩,是一种静的张力。有些场景,比如说看到冯婉喻和陆焉识的合影照片,后者都被丹丹剪掉时, 电影院里有年轻人的笑声,是代沟的体现,可以理解。毕竟现在的婚纱像,花费巨大,就这样剪掉太不合算了,不懂经济利益啊。 这样的电影,一定不能选《难忘今宵》这样的音乐做主题曲。 电影的背景音乐选用了 《渔光曲》,实话说,我觉得也有点牵强。我写过一篇博文: 静心去听《渔光曲》 ,知道这段音乐是表现早年劳动人民的凄凉生活,而不是知识分子的纠结和灾难。导演用它来做这个电影的背景音乐,要么是江郎才尽,要么是偷懒,更可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这个唯利是图的年代,弄不出更好的音乐,惭愧啊。有时候我们都很怀念民国时一些有才气的人,无论是他们的文字还是音乐,都有出彩的地方。如今钢琴演奏的《渔光曲》,尽管仗着朗朗世界一流的演奏技术,也说不清原创性的东西在什么地方。我又跑题了。 电影中冯婉喻的病,我以为老谋子会交代成她在火车站桥上摔倒后,头部受伤导致失忆。但电影把它处理成 心因性失忆。心因性失忆,有点过于专业了,还有那个我都记不住的法语词汇,也是幽默的一种。最后的结尾,是某月五号, 陆焉识担着“陆焉识”的牌子,陪着冯婉喻在车站门口等陆焉识。对于 心因性失忆的病人,被等待的人就在身边也没有意义。如果用心因性失忆来隐喻一个社会、民族、国家,归来意味着什么呢?心因性失忆,是一个值得玩味、也有点讽刺味道的细节。 看完电影,我不太清楚老谋子的想法。他到底是想拿伤痕性的故事,来拍一部悲剧性的爱情故事片挣钱,还是想拿一个悲剧故事,来反思文革,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历史做点贡献。如果是前者,他做得还可以;如果是后者,他基本上是失败的。说他是失败的,是他的诠释,让历史变得更加的混沌,让人更难看清文革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大概是《活着》被死掉了,让他学会了艺术上的苟且偷生。古语有以史为鉴一说。但史已曲也,如何明鉴?史已殇也,何以为鉴?活着归来,变得不无遗憾。
个人分类: 有感而发|10737 次阅读|56 个评论
[转载]有些人注定无法归来
热度 1 dongping2009 2014-5-21 19:17
有些人注定无法归来【转载】 还没有上线之前,张艺谋导演的《归来》就引发我的强烈关注。没有想到因为路上塞车,等入场的时候已经开演了近20分钟。因此,片头的故事情节没有看到。由于超级豪华阵容,陈道明和巩俐的演出确实老道而深刻,无可挑剔。但是,老夫以为,整个影片中最为成功的还不算他们,最出彩的人恰恰没有出镜,连演员都省了下来。这个人,就是若隐若现的方师傅。 可以想象,当年的方师傅应该是一个握有权柄的小头目,或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革命干部。虽然没有过多交代,我们却能够感觉到他其实又是一个可怜的小人物,时代的牺牲品。仅从影片的故事看,这个方师傅甚至还可能趁人之危,凌辱过女主人公。因此,在冯婉瑜的心结里,始终把试图亲近她的丈夫视为方师傅,即便组织也无法帮助她回归曾经的记忆。陆焉识20年的青春付之囹圄,虽然身体获得了自由,但心灵却无法找到归宿,在妻子失忆的眼中沦为永远的路人。女儿丹丹的青春梦想无法归来,作为一个普通的纺织女工不需要太多的芭蕾舞天赋。而冯婉瑜更不可能归来了,她只能停留在曾经的耻辱与恐惧当中。 原本以为方师傅的出现或许能有奇迹发生。我们知道这个神秘的人物其实一直就在同一座城市。事实上,陆焉识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个人物如此重要。他甚至已经明白这个人有可能令自己蒙受了耻辱。因此,陆焉识专程去找方师傅,却被方妻误以为是专案组的人。原来这个方师傅早已被抓走,失去了自由。估计不是残渣余孽,就是爪牙帮凶,属于被清算的三种人。这种人在任何时代都有,而这种人在任何时代都无法归来。他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但是他们却可以在某一个时段呼风唤雨。为了政治需要,他们可以成为烈士,也可以成为临时工。历史有的时候需要替罪羊,而我们的社会总可以为这种需要提供足够的货源。 方师傅是谁?方师傅到底干了些什么?其实都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方师傅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鹰犬和帮凶,甚至为自己并不理解的政治符号投入了神圣的虔诚。无论多么悲惨的下场和苦逼的结局,都无法让他们明白枪口抬高一寸的道理。 据未经证实的史料记载,文革结束后,北京的公安系统和军管干部有不少人被押送大理秘密处决,他们的罪行就是就是迫害老干部下手太狠,做得过分了。这些人可能到死都不明白自己只是执行命令,结果却当了冤大头。且不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即便是平民修史,也无人愿意为他们的冤屈费太多笔墨。人在做,天在看。没有天良的回归,某些人注定无法获得救赎,这是铁律。
个人分类: 脚踏田间|3223 次阅读|2 个评论
看《归来》有感
热度 5 王铮 2014-5-21 08:16
看《归来》有感 这几天,学生论文送审了,工作空挡,我的课题组决定是看一看张艺谋的新片《归来》。决定是我做出的,因为我以为电影是海龟回来“创业”的故事,这年月海龟才能红;学生毕业了,他们也面临“创业”问题。没想到是叙述中国 1950~1970 年代苦难史的故事,或者叫前 30 年的故事。我妻或多或少知道点故事情节,所以,她拒绝看这个电影。 严格讲,这个电影,我并不喜欢,那些旧伤疤揭开来干什么。看着电影,我就哭了,叫失声痛哭,靠咬着手,我才止住了哭泣。电影院里,我听到一些孩子还笑,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笑得出来。出了电影院,一个男同学与我议论起电影里的那些信,我忍不住失声大哭了。因为我想到我母亲 1968 年按“六厂二校”经验赶到了农村,批林批孔那年,我去看妈妈,妈妈让我看她写的诗;妈妈解放前上过“女子织布学校”,就是一个技工学校,识字;厚厚的三本。因为怕,我就看了一首,叫《蛙声》,七言写的,词句记不得了,大意是说,春天深了,淅淅沥沥下雨了,青蛙也发出了蛙声。这个声音,是不是自己孩子在呼唤自己?这个有多少孩子在呼唤自己的母亲呀。青蛙呀,求你们停一停,因为你们在撕一个个母亲的心。不过,你们不要停,作为一个母亲,我不希望自己连娇儿的哭声都听不到。当时,妈妈希望我带走她的诗稿,我没有敢带。 1978 年我出来上大学了,不知道妈妈的诗有没有留下来。不孝子呀。痛哭,更多的是因为我的悔恨。 电影或多或少有点不真实,因为 1966 年底到 1967 年初,右派分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 1966 年底刘少奇被追责“打击一大片,保护一小撮”,当年主导反右的刘被否定,右派分子们或多或少被解放,或者说管制松弛了,我亲眼见到有的右派甚至带上造反的红袖套。在民众心里,右派分子基本上是好人,所以出现他们得以逃出劳教地的故事。电影里陆焉识是从青海跑回上海的,是上海吗?真实的历史是右派分子主要去了东北的北大荒劳教。黑龙江社科院一位学者送过我一本书,叫《中国流人史》,讲的流失中国历朝历代将有异议的知识分子流放艰苦边远地区的历史。这是中国的一个传统,也是俄罗斯的一个传统。英国有没有?有的,不过他们向殖民地流放,让流放者到殖民地去找回尊严。 说起来, 1967 初青海这个地方确实出现了流放犯逃亡,一般流放犯人的逃亡。那年青海发生了一件至今仍称诡秘的事件,那年周恩来撤了一个姓赵的副司令的职务,因为他下令开枪杀了不少人。杀了谁,开始传是要求改善待遇的劳改犯,接着说是占领报社群众、现在正统说是造反派、袁腾飞不知根据什么坚持说是劳改犯。现在说赵是林彪迫害的。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总统言之,毛主席有两个亲密战友,一个是党章里写的林彪、一个是结婚证上写的江青,专干些地狱里牛头马面的活,毛主席不知道、别的党中央也不知道,其他就让它模糊吧。许多历史模糊了,这种模糊有损毛泽东形象还是小事,中国怎么从中得到教训就是大事了。比如现如今,如何发动大跃进的真相模糊了,现在责任是毛泽东一人承担了,当年积极推行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大食堂的,反而成了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一些无知的小孩说肯定是周恩来推行呀。其实周恩来这个总理,从 1956 年就总不理了。其他模糊了。 历史的这些模糊,也就造成了电影院里一些孩子的笑声。新的一代应该有笑声,但是还应有反思,历史的反思。我们这个民族好像不善于反省的,比如我,看了这个电影,就觉得揭开这个历史的伤疤干什么?让我哭。不值。 我多少年没有哭过了,我们不要哭。有部苏联电影,叫《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讲几个女青年被男青年抛弃后,不是哭,而是奋发,取得了事业成功。“不相信眼泪”,这是有“流人”制度的俄罗斯人的性格,值得我们这个同样有“流人”制度的文明古国学一学。“不相信眼泪”就意味着反省。赫鲁晓夫反省了,卫星上天了,可是反省的不够,反省停留在个人责任身上而不是反省苏维埃法律,结果苏联最终崩溃了。邓小平说要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很好,这个底被彻底否了吗?仅仅让历史学家们评说是不够的。 《归来》的故事不能归来,要反省怎样才能让它不归来。
个人分类: 在历史中思考|3843 次阅读|7 个评论
《归来》《芙蓉镇》
热度 5 dongping2009 2014-5-19 13:40
《归来》《芙蓉镇》 魏东平 刚刚这个过去的周末,与孩子一起,观看了一场张艺谋导演的《归来》。 整个故事很简单,简单到似乎可以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但片中陈道明尤其是巩俐的表演,还是给这部影片添彩了很多。看完之后,我顺便问了问孩子,知道文革是怎么一回事吗?没有想到的是,孩子立马BalaBala,说了很长一段关于其对文革的理解来,弄得我自己惊异万分,不知道孩子是在什么时间段,通过什么媒介,知道了其实相对于孩子这样的年龄段,内容已算不少的关于文革的故事来。 我自己是伴随文革长大的,记得很清楚的是我启蒙认字的两句话:“毛主席万岁!”与“林副主席永远健康!”。以及随后的评水浒批宋江,捎带的是我堂而皇之地读完了《水浒全传》,好像那时候我的年龄,还没有我孩子现在的年龄大,这么一想,在新媒介条件下,现在的孩子们,阅读量远远超过我们当时,思想上也表现得远比当时的我们成熟,应该是不那么奇怪的一件事情了。 但看完《归来》的这两天,我自己倒是似乎一直沉浸其中,脑海中经常是电影与往日的现实,一幕幕,似蒙太奇般地来回闪现。 ----------------- 80年代读研究生那会儿,看过一部类似的电影《芙蓉镇》,导演谢晋,主演是姜文与刘晓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男主人翁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用扫帚硬是将清扫道路的活儿弄成了优美的舞蹈。记得看这部电影的前后,我们学校正是管、方两位校长被“扫地”出校,代之以彭、滕两位“钦差大臣”的强力治理整顿,整个学校的校园反过来,便婉然变成了姜文扫把下的镇上马路,在那跳起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舞蹈来。 姜文的演技与陈道明有一拼,但显然,刘晓庆与巩俐比起来,我更欣赏后者,虽然,在我的青春年代,刘晓庆的开放,一直是伴随着我们,从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及至研究生阶段,作为一个时代开放的弄潮儿,我对刘晓庆的表演评价一直也很正面。 ----------------------- 随着文革的结束,文革题材的电影,便一直断断续续地,伴随中华大地政治状态的起伏,时而多发、时而却又突然归于宁静,正如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每个人面对的起伏跌宕。张艺谋电影下的陆焉识,其实其命运在文革之前,或者是在反右之前,甚至于更早一些,例如反胡风之前,便已经被完整而又精确地确定了,就如同存在一阶甚至是存在二阶导数的空间曲线一般,从起点的走向开始,便可基本完整地预测到其未来的终点。 于是,这样的曲线便一直在时间的“空间”中震荡,蜿蜒而至现在。只是, 当初姜文扶着扫帚跳舞的那个芙蓉小镇,以及陈道明被农场保卫干部抓回去的那座车站天桥,现如今,弄不好都已经被完全地拆迁了吧? --------------------------
个人分类: 仰望天空|6068 次阅读|8 个评论
让人泪流满面的《归来》
热度 6 fqng1008 2014-5-18 16:39
今天与小胡一起吃午饭,说到昨晚看电影《归来》哭了一晚上,强烈推荐一定要我们看看。于是在网上搜索,看到 往日已成流哖 的博文“《归来》——一部控诉文革罪恶的好影片”,一进入剧情介绍,就让人突然掉进文革岁月,许多往事浮上心来。 那是1970年开春不久一个不同寻常的夜晚,激烈的踢门声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一帮民兵涌入小屋,有几个命令父亲穿上衣服跟他们走,剩下的翻箱倒柜查找反革命证据。我和母亲妹妹们战战兢兢地站在一边,又冷又怕。最令人担心的是那本该死的日记,那里面记载有前几天父亲讲到老子“大盗盗国,小盗盗钩”时自己的感想。日记本就在窗边,我几次想拿但总是心怀恐惧移动不了身子,眼睁睁地看着民兵们将它收进麻袋,最后丢在板车上运走。 此后,就是没完没了地为父亲送饭(那时候一天两餐),而且身不由己地等着“日记本”内容会被定何种罪名的恐惧。再后来,父亲臀部长疮,每天送饭时还要替他换药。如此大约过了一两个月,父亲才被放了回来。这就是著名的“ 一打三反运动”,它是 “文革”中深入“斗、批、改”的一个重要措施,有力地打击了各种“反革命分子”和犯罪分子,也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以《公安六条》精神杀掉了如 蔡铁根 、 遇罗克 等许多无辜之人。 值得庆幸的是,日记本那颗定时炸弹终于没有“爆炸”,原因是负责检查罪证的车站中学校长熊老师是父亲的学生,他销毁了那本日记直到半年后才在碰到父亲时告诉他的。在阶级斗争被人为夸大的时候,我的那本日记或许会要了父亲的命。当然,父亲已经不想继续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在这次关押之时就第二次吞下了一把小钉子准备“畏罪自杀”, 没想到钉子一粒一粒从大便里排了出来却毫发无损。 在他若干年后将这些讲出来的时候,充满了“天佑好人”的侥幸,当然也包括对熊老师的衷心感激。 今天,我能够这样坦然地讲这个故事,说明社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进步,尤其是在废除了“反革命罪”之后。但是另一方面,我的一些同学、亲人仍然告诫我少问政治,莫谈国事,这既是那个时代留下来的阴影,也是这个时代仍然缺乏免受恐惧威胁的保障。我不相信社会会倒退回去,既然经历过那样的社会,我的恐惧还会再多吗? 《归来》讲述的是另外一个“文革”故事,尽管经过一定的文学加工,但这样的真实故事还有千千万万。凡是经历了那个精神扭曲的年代的人,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共鸣。按说那时候小胡还小,但她也能哭一个晚上,可见电影的感染力十分巨大,也可能与陈道明、巩俐的表演艺术以及张艺谋的导演水平有关。当然,可能一些年轻人完全无法理解,不过我想,大家应该不希望再回到那样的时代。 附 往日已成流哖 :《归来》——一部控诉文革罪恶的好影片 母亲节那天,二儿子陪着他的母亲和我到金棕榈盛世影城,观看了5月16日即将在全国上演的电影——《归来》。 《归来》是2014年 张艺谋 导演根据 严歌苓 小说《 陆犯焉识 》改编拍摄的电影 。讲述的是陆焉识和冯婉瑜是一对离别二十年的老夫老妻,当劳改犯陆焉识终于回家时,患了失忆症的妻子却已经不认识他了,陆焉识开始想用各种办法去唤醒妻子的记忆,却始终只能以陌生人的身份陪伴在妻子身边…… 故事的梗概是:身为教授的陆焉识(陈道明饰)中了卑鄙小人耍的阳谋,被错误的划为右派发配到大西北劳改。七十年代,思家心切的他偷着跑了回来。 正当他即将走进家门想和自己当教师的妻子冯婉喻(巩俐饰)见面的时候,却被排练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女儿丹丹( 闫妮 饰)碰见。丹丹不仅没有叫他一声爸爸,而且严词拒绝了爸爸要见妈妈的乞求。陆焉识只好背着女儿给妻子写了一个纸条塞进门里,约妻子明天在火车站见面。 女儿丹丹发现了这张纸条,她以妈妈要为她着想为由,要求妈妈不要去见爸爸。妈妈说:“我们的事情你少管。” 第二天,正当冯婉喻带着为陆焉识准备好的食物和被褥来到火车站,即将和丈夫见面的时候,为了能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扮演吴清华的女儿带着专案组的人也赶到了。 冯婉喻发现后,一边拼命地阻挡专案组的人,一边连声呼喊“焉识,快跑啊 ! ” …… 冯婉喻被专案组的人打得头破血流,倒在地上,她眼看着丈夫被专案组的人抓进了吉普车。陆焉识随着吉普车的远去,不停的呼喊着妻子的名字 …… 为了扮演吴清华而出卖了自己父亲的丹丹,不但没能得到扮演吴清华的机会,而且连战士也没机会扮演。 冯婉喻无法原谅女儿对自己父亲的背叛,把丹丹赶出了家门,丹丹只好到剧组居住。 罪恶的十年浩劫结束了!陆焉识得到平反后,从甘肃荒漠中的劳改队归来了。 当他满心欢喜地踏进家门的时候,冯婉喻却把他当成“方主任”而赶出家门 …… 组织上为陆焉识写了平反证明,并陪着陆焉识再次来见冯婉喻,可是冯婉喻又一次把陆焉识赶了出来。无奈,组织上把陆焉识安排在冯婉喻家附近居住,由女儿丹丹照顾。 陆焉识去请教医生,医生说冯婉喻得了心音性失忆症,要陆焉识设法勾起冯婉喻对往事的回忆。 冯婉喻打电话找人给调准丈夫曾经弹奏的钢琴的音色,说丈夫很快就要回来了。 陆焉识假扮修钢琴的师傅来给冯婉喻修理钢琴。当他调准音色,弹奏起以前经常为妻子弹奏的《渔光曲》的时候,(郎朗演奏)站在陆焉识身后的冯婉喻听着听着,眼里流下了眼泪 …… 见此情景,陆焉识哽咽着转过身来,拥抱着冯婉喻...... 突然,冯婉喻一把推开陆焉识,一边说着:“你不是陆焉识,你给我出去!”一边把陆焉识推出门外。 陆焉识给冯婉喻写了一封信,说自己5号回来,让冯婉喻去车站接他。 5 号到了,冯婉喻对着镜子打扮了一番,来到火车站。她举着写有陆焉识名字的牌子,冒雨站在火车站的出站口,急切地盼望能看到丈夫的身影。可是当陆焉识穿着呢子大衣戴着眼镜出现在她的面前时,她却怎么也不肯相认 。 没有人出站了,出站口的大铁门关闭了。雨越下越大,牌子上的字迹模糊了,她仍然站在雨里张望着 …… 女儿丹丹终于泪流满面地叫了一声“爸爸”,并且羞愧地告诉爸爸,是她带着专案组的人抓走了爸爸。 陆焉识丝毫没有感到意外,他带着微笑平静地说:“啊,这件事我早就知道了,爸爸永远都不会怪罪自己的女儿。倒是感到因为爸爸使你和你妈妈受到牵连而对不起你们。” 父女俩想用念信的方法,唤醒冯婉喻对往事的回忆。于是冯婉喻接到了一大堆从大西北寄回来的信。这些信都是陆焉识当年在荒漠里劳改时背着看管人员,在暗淡的星光下写给冯婉喻的。其中有苦中作乐的,有表达思念的。然而这些信当时是无法寄出的。 陆焉识每天都来给冯婉喻念信,他乘机写了一封信混到那些信里。信中说,他得知冯婉喻因为女儿举报了他而把女儿干出了家门。批评她不该怪罪女儿,她毕竟还是个孩子,要求她让女儿回到她的身边。 冯婉喻很听丈夫的话,她原谅了女儿,让女儿回家来住了。并且告诉女儿,是你爸爸来信让我这么做的。她一直以为女儿还在剧组练芭蕾舞,其实文革结束后丹丹已经到别的单位工作了。 渐渐的,冯婉喻从丈夫的来信中得到了精神寄托。如果有一天陆焉识没来给她念信,她就会问女儿:“念信人今天怎么没来呢?”当女儿告诉她:“念信人病了。”她就包了饺子,让女儿和她一起给念信人送去。女儿知趣的退了出去,她把饺子放在念信人的床边,默默地等待念信人醒来 …… 父女俩来到她的床边。当陆焉识即将把毛毯轻轻地盖在她身上的瞬间,她惊恐地睁大双眼,坐了起来。她大喊着:“方主任,我丈夫没被枪毙,他5号就回来了。你不能这样,你出去!出去!” 陆焉识被冯婉喻赶出了门。他愤怒地问女儿:“你告诉我,方主任到底把你妈妈怎么了?!”女儿说:“我看到有一次姓方的逼问妈妈,让妈妈说出你的下落,妈妈说她不知道,姓方的用饭勺子打了妈妈。” 陆焉识手里拿着饭勺子去找姓方的。姓方的妻子误把他当做“专案组”的人,她指着陆焉识说:“你们来和我要人,我还正要和你们要人呢。我丈夫也曾经是专案组的人,你们凭什么把他抓起来?你别走,你还我丈夫。”明显的精神失常。 5 号又到了,冯婉喻对着镜子打扮了一番,举着写有陆焉识名字的牌子,站在火车站的出站口,望 眼欲穿地等待着自己的丈夫归来 …… 许多年以后 ……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丹丹搀扶着鬓发斑白,面容憔悴的妈妈,坐上陆焉识的三轮车向火车站奔去 …… 在火车站出站口,冯婉喻举着写着陆焉识的牌子,陆焉识站在冯婉喻身边,冒着风雪和冯婉喻一起等待自己归来 …… 《归来》是一部声讨文革的檄文,是一部控诉文革罪恶的好影片! 1 2 3 4 5 附言:看到网友的评论, 我随即搜索了司马南的新浪博客,果然见到他5月12日的博文“张艺谋玩味‘新伤痕’”。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加评论地附录于下 : 附司马南:张艺谋玩味“新伤痕” 昨天被邀至蒲黄榆地铁口不远处某影院看了一场电影,张艺谋的《归来》. 虽为首映, 250人的剧场只坐了一半观众 . 耐心地整场看下来,实说, 太压抑了, 太黑暗了,太扭曲了,太别扭了. 散场出来, 一个七八十岁知识分子模样的奶奶与我并排, 我问她: 您老看了以后感觉怎么样啊?她他看了我一眼: 拍电影是为了叫人恨这个国家吗?真不知道为什么要拍这样的电影!看着也难过呀……你压抑不? 毕竟是人家请来的, 我不能把话说的像老奶奶这样直接. 电影院门口接受采访, 我对电影做了四点肯定: 第一,原作没有看过,剧本编得很精巧,平白的一个故事, 处理得很有悬念, 可谓独具匠心; 第二,巩俐陈道明演技精湛, 在这部电影当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第三, 视听效果上佳, 据说是采用了最新的技术. 第四,若干细节的处理相当逼真,例如那一堆从大西北寄回来当时并没有发出的信,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采访录像片段: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EwODEyNjky.html 给这部影片做公关的文章上说, 与张艺某相熟的国际大导演某某某,凭借翻译看了电影,然后哭了一个小时. 又有公关文章说,几大国际电影节都对这个电影表示了兴趣,该片很有可能获奖. 对这些信息,我将信将疑. 之所以疑, 因为公关文章大都不可信, 之所以又信, 那是因为这些信息部分地传递了一些人真实的意愿.尽管导演李安一再说“这是一部存在主义的电影”,尽管很多人说这是老谋子回归了什么文艺,尽管有人引导舆论说这只是一部深刻的心理影片, 但 我看到的, 分明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政治片,政治片讲的是政治. 张艺谋们大概认为30年来控诉的还不够,所以又挖开伤口撒盐, 开启#新伤痕文学#, 并津津有味地、诗意地、夸张地加以欣赏、膜拜、玩味.…… 剧情不复杂,一个教授被错划为右派发配到大西北劳改,七十年代思家心切偷着跑回来,被女儿出卖了又被抓走.改革开放之初,平反了,回来了,却发现妻子已经患了失忆症. 妻子认不得他了. 于是他与女儿一起采用种种办法,试图唤醒妻子的记忆, 他失败了一一直到耄耋之年, 坐在轮椅上的妻子还是执意地每月5号要到火车站去接自己的爱人, 而爱人此刻就站在他的旁边为她拉车撑伞.…… 影片的主题相当鲜明也十分深刻: 1949年之后的中国政治制度把人变成鬼. 当年,歌剧《白毛女》上演的时候, 评论家一针见血地指出, 这个故事讲的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 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张艺谋先生的《归来》, 则勇敢地颠了一个儿, 旧有革命文艺的《白毛女》,今有颠覆革命文艺的《失忆女》. 这样的影片受到中国公知症候群患者的欢迎是理所当然的,民国粉们简直欢呼雀跃了, 但是还有人觉得不够劲, 照骂“张艺谋胆小鬼”, 恨他没有更加血淋淋更加赤裸裸, 没有直接去撞墙沉船. 在他们看来, 只是曲折地消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体制自信是很没劲的. 或许包括张艺谋在内,主创团队的艺术家们并没有兴趣搞什么政治, 但是生存的本能、生存的哲学、市场的法则、资本的意志、国际电影大奖的诱惑, 逼着他们在大洋下寻找洋流揣摩需要和感觉. 看到一些评论说,电影“很好的诠释了压抑与反抗”,也看到了一些背景材料, 说某领导盛赞电影拍的好,电影院门口散发的小广告里面还有电影局副局长的推荐词广告语呢. 我相信, 这个电影的推出, 是众多力量合作与博弈的产物, 是当下社会观念冲突中一种有意识或下意识站队的结果. 现在张艺谋们正在焦灼地期待着站队的收获或者后果. (2014年5月12日下午写于北京南锣鼓巷八号)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5030 次阅读|9 个评论
看《归来》归来
热度 32 wangdh 2014-5-18 11:02
看《归来》归来 (王德华) 去看了张艺谋的《归来》(Coming Home),陈道明和巩俐主演。 我不知道如何去评价一部影片,能被故事感染和感动,只要感觉好看,就是好电影。《归来》是能够感动人的,眼泪也会陪着你。演员的表演能够揪住你心底里的那个脆弱点。 故事很简单:劳改犯陆焉识,与家人隔绝多年,因思念心切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逃跑。东藏西躲,回到家门口而不能进家门。女儿为了能跳芭蕾舞一号,极力阻止母亲与父亲见面。夫妻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文革结束后,陆焉识被平反回家,却发现家里已是物是人非,她深爱的妻子冯婉瑜,因患病已认不出他,女儿也不再跳舞了 … … 劳改的时候,陆焉识给家里写了一箱子思念的信。平反回来的陆焉识为了能照顾和陪伴患病的妻子,成了冯婉瑜家里修钢琴的人,成了义务为冯婉瑜读信的人,成了每月 5 号陪着冯婉瑜在火车站举着写有“陆焉识“名字的接站牌去接站的人 … … 他们对对方的爱流淌在各自的血液里,刻在了骨子里,什么都可以忘记,就是这份情,这份爱,无法抹去。患病的冯婉瑜能够从成为读信人的陆焉识所读的自己亲笔写的信中感知她丈夫对家的思念,读信人陆焉识带着悲痛每天这样陪伴着自己心爱的妻子,直到白发苍苍 …… 因为陆焉识平反时给家里的信写的是 5 号回家,没有写月份,冯婉瑜风雨无阻,大雪天、大雨天,每个月的 5 号都会到火车站去接站,接站牌被雨水淋模糊了,再重新写一个.... 电影最后的镜头是陆焉识用三轮车拉着年老心爱的已经认不出自己的妻子,在一个 5 号的早上,大雪天,来到火车站,陆焉识替老伴举着写有“陆焉识”的接站牌,等所有的旅客都走完,车站的大门被冷冷地关上 … … 到了这里,眼泪是不听话的。 陆焉识始终没有“归来”,冯婉瑜一直期待着他回家。陆焉识回来了,也一直期待着回家 … … 可这家,他还回的去吗?失去的,逝去的,还回的去吗?留给眼泪吧。 观看影片的过程中,眼泪会时不时淌下来,这些泪不是催出来的,是心底里涌出来的。看完影片,心里有一种压抑感。影片的背景音乐“渔光曲”一直在耳边回旋着。以前没有静静听过“渔光曲”,影片中每当钢琴弹奏的“渔光曲”响起的时候,泪腺就被打开。今天特意听了几遍“渔光曲”,不知怎地听着听着腮帮子就有点凉。这就是音乐的力量,以后一旦听到“渔光曲”的旋律,脑海里显现的一定是陆焉识在自己家里弹奏钢琴,等着患病的妻子上楼、进家的镜头。就如同看了《山楂树》,听到“山楂树”的旋律就会想起影片里的镜头。 影片讲述的是亲情和人性,感觉有些压抑。 那是一个心灵扭曲的时代。那个时代里落难的人,心里的那种委屈,对亲人的那种期盼,不是亲历者很难理解。要跟自己心爱的的人划清界限,近在咫尺,不能相见,那是一种对人性怎样的残忍和摧残。一个违背人性的时代,演绎出只能是心痛悲哀的故事。人的欲望,可以压倒人性。同样,爱的力量,也可以压倒一切。 影片能够激发一些人对人性的思考,也会勾起一些人痛苦的记忆。人们会原谅那个时代吗?可不原谅又能怎样呢?说是原谅,内心里真的能原谅吗?心灵的创伤真的能痊愈吗?有本书书名是《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有些人生中的回忆是钻心的痛。 那个时代带给很多人痛苦的记忆。我还记得小时候村里举行的批斗会,四类分子在台子上,双手反绑,头戴高帽,低头认罪。弯腰时间太久,支撑不住,倒在地上,被民兵揪起来,再弯腰低头。后来实在支撑不住了,被民兵押着在台子上低头认罪。会议高潮的时候,士气高涨的发言人还会抬脚把坏分子踢翻在地。也曾记得,大雪天的早上,四类分子们必须早早起来,为贫下中农清扫道路上的积雪,好让贫下中农安全出行。 我的一位老朋友曾给我讲过他那个时代的一个经历。因家乡的发小被抄家,搜出来往的信件中有他描述大西北荒凉而贫困情况的文字 , 被判为 “诬蔑社会主义,诋毁三面红旗 ” 的“反革命小集团”的成员而被审查。老伴后来对这段经历写了点文字:“那时我正身怀六甲 , 这一从天而降的灾难把我们这对年轻夫妇打入了地狱般的生活 , 只记得那段日子,他每早上班前都要拉着我的手沉痛道别 : ‘如果我今天回不来 , 被抓 , 被斗我都会挺住 , 你一定要把孩子好好生下来 , 带好他 ! ’。我只有默默无语地送他到公交车站 , 含泪目送他离开。任何语言在那时都显得苍白无力,两个人只剩下内心的誓言:无论怎样也要活下去 ! 真的很悲壮 , 犹如电影《芙蓉镇》里男女主人公最后道别时说的 : ‘要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 ’。 那些日子我们怀着惊恐 , 度日如年 , 每日最大的奢望是下班的时候 , 我去公交车站能把他接回来 , 见到他 , 我那悬在嗓子上的心才放下来。”每次读到这些文字,就忍不住流泪。 前些日子,导师在他八十大寿的生日庆祝会上发表生日感言的时候,怀念和感谢他的外语老师,被流放到大西北的诗人罗泽浦先生。他现场给我们朗读罗先生写的讴歌春天的诗句,当开始读“只要你心里有春天……”的时候,突然哽咽。这种情感,我逐渐能够理解。 大雪纷飞的严冬里,人们都期盼春天。不同境况下的人们,期盼春天的心情是不一样的,对春天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多数人喜欢春天的鸟语花香,有些人不敢有太多的奢望,只期盼春天里那一缕温暖的阳光。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是孕育生命的季节。春天,是希望,是期待。 过去的,就永远过去了。遭难的,得势的,也都过去了。有的人,不堪承受,早早地走了。有的人,坚强地活下来了。有些事情,我们是不能忘记的。有些人的心里的伤痛是永远不会愈合的。影院里不少人泪眼婆娑,也有些年轻人笑声不断,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时代的理解不同。有些是感同身受,有些是当故事看。 “渔光曲”在回响,“只要你心里有春天”的诗句在回旋… … 催泪的音乐,催泪的诗句。心中有个思念的地方,那是家。心中有思念的人,那是亲人。念家,思亲,都是情。这情,带泪,带血,始终是温暖的。有这份情,心中就有信念,就有 活下去的 勇 气,不论大雪纷飞,还是暴雨瓢泼,还是电闪雷鸣。 ××××××× 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 早晨太阳里晒鱼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 潮水升,浪花涌,鱼船儿飘飘各西东。 轻撒网,紧拉绳,烟雾里辛苦等鱼踪。 鱼儿难捕船租重,捕鱼人儿世世穷。 爷爷留下的破鱼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 东方现出微明,星儿藏入天空。 早晨鱼船儿返回程,迎面吹过来送潮风。 天已明,力已尽,眼望着渔村路万重。 腰已酸,手也肿,捕得了鱼儿腹内空。 鱼儿捕得不满筐,又是东方太阳红。 爷爷留下的破鱼网,小心还靠它过一冬。 陆焉识陪着冯婉瑜每个月的5号准时去车站接大西北归来的劳改释放的陆焉识.... .. 风雨无阻,每月的5号准时接站 冯婉瑜听到屋里“渔光曲”的钢琴曲,似乎意识到陆焉识回来了... ...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10750 次阅读|60 个评论
五十一年又相见系列之二:归来(外一首)
mqr 2012-6-17 15:48
归 来(外一首) 五十一年后聚首, 天南地北归来。 带着山来, 带着水来, 带来细雨柔情, 带来霜花风采, 带来繁星点点, 带来残梦堆堆。 鸽子楼前, 旧影何在? 地质宫中, 挚友未来! 归来了, 缘何路未尽 而人已老? 归来了, 缘何情尚浓 而鬓先衰? 地质园中, 万紫千红 花万朵; 花海之内, 浮光静影 白莲开! 再 见 三天时间, 一瞬间; 万千话语, 未说完。 此次再别, “无战事”; 你我早已, 卸征鞍。 儿孙绕膝, 天伦乐; 隔代同堂, 阖家欢。 把感情欠债, 补一补; 把烦琐家务, 担一担。 力不从心, 莫免强; 意到情到, 梦也甜。 执手泪眼, 道“再见!” 千里万里, 心相连。
个人分类: 五十一年又相见|2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归期
热度 1 yangtzelv 2011-11-24 13:53
风吹曲径荷, 香幽通阁远。 斜台望天马, 遥隔楚云端。 两载思尤在, 明朝夜漫漫。 君问归来否? 穹海一孤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70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京归来
csiro 2011-9-16 12:00
从9月5日回京,到15日返澳,每天都是充实的。昨天飞机晚点2个多小时,今天早晨9:15到悉尼。 母亲给我煮的咸鸭蛋全被没收了。可惜。这是在商场买不到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4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秋笔会作品]异国归来
BaoHaifei 2010-9-29 12:26
异国归来 鲍海飞 2010-9-29 归来,心潮澎湃如海;天外,一轮明月云彩。 瑰丽的晚霞是她美丽的衣衫。 面朝大海背青山, 云漫天外霞彩衫。 月上树梢羞百媚, 人来旧地咽千言。
个人分类: 古道诗词|4565 次阅读|2 个评论
回家与归来的路到底有多难
fuhonghai 2010-3-4 23:44
春季回家过年是每个在外的忙碌一年的人最渴望的事情,一进腊月就开始掰着手指头算,总是抱怨怎么时间过得这么慢!总算盼到回家的那一天,可是回家的路却显得那么难! 13 亿人!这个数字谁听了都为之一颤,于是乎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诞生了 -- 春运!据估计, 2010 年将有 25.41 亿人次参与到这场声势浩大的迁徙过程中。这相当于把中国人全部来回运了一遍!这叫一个折腾! 目前铁路是春运的主要承载力量,每年春节前后火车站附近总是最为忙碌的。买票、乘车、接人、送人、倒票 ....... 你只看到川流不息的人群,不知他们从哪来将去向何方。人头攒动!听到是欢笑声、抱怨声、争吵声 ....... 今天就来说说这抱怨声! 以前上学都是在省内,春季大部分都是乘坐客车,所以没有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春运。这次从回家到再回到学校,让我真正的体会到了一次泱泱大国的味道!铁路自从成为春运的主力军就不断的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指责,而这重中之重就是车票,什么叫一票难求?想必都有深刻的体会,虽然官方不断出台各种措施打击倒卖车票,可是仍然屡禁不止。今年又推出了实名制购票、改变车票防伪标识的方法。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上有对策,下有政策。这里边恐怕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吧!还有一点是我至今也想不明白的,为什么站票和硬座票一个价格,当然这不能全怪铁道部,国家就让你这么卖,谁也没办法! 好不容易买到票了,可是又坐不上车。这听着好像有点新鲜,除了因天公不作美外,人为因素也掺杂其中!近日有上海开往乌鲁木齐的客车在郑州站因严重超载,百余名乘客手持车票而无法乘车。据称主要原因是有乘客不买票上车后再补票,导致车严重超员。可是责任并不在这些不买票的旅客,现在大部分车站都已不出售站台票,就是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 哥,你真厉害,能不买票上车后再补票!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那你怎么过的检票口 太简单了,你和检票口的大妈一说,你是送人的, PASS 我晕! 好不容易坐上了车,突感腹中饥饿正巧旁边一阿姨走过。 来玩盒饭 20 ! 你宰人啊!把我炖了得了! 可是这胃它不愿意啊!哎!认倒霉,谁让我上车前心疼钱,没买候车厅那 4 块钱一包的方便面,活该! 有发票么 没听说过 我晕! 当年法学硕士郝劲松乘车到上海,因在车上就餐两次索要发票无果,将北京市铁路局告上法庭。结果一审败诉!忍一忍!咱不吃总行了吧了,也就没那么多事了!可是就听车厢广播中传来一则好消息!因火车晚点,本次列车到站时间为 01 : 10 分我的天,晚了近两个小时!没办法咱总不能下车,自己总回去吧!忍了吧! 终于到站了!看着灰蒙蒙的天,不禁感慨回家与归来的路到底有多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泽东意外归来zz
tarimriver 2010-1-5 11:27
油画:毛泽东意外归来 说主席毛公意外归来,这意外两字用得传神。诸位知道,毛主席离世已足有三十一年了,他怎么可能回到人间呢?岂非咄咄怪事?! 现在的中国已和三十几年前的中国大不一样了。如果从1979年算起,那么改革开放大概有三十年了吧? 这幅画的寓意既浅又深。说浅也浅,画中的人物一目了然,大家基本上都熟悉。显然,画面上的屋子里的几个人除毛主席而外,都是现今的风云人物了。毛主席、李玉和和李铁梅进来的时候,屋子里的其他人物正好在做一次交易,交易的主角当然是 美国 总统 小布什 先生、上海前市委书记陈良宇先生,还有学界风头正盛的著名学者 张维迎 先生。大概交易已近尾声了,陈良宇正抱着一堆钱张大着嘴发着感叹,而 张维迎 手里也拿着一把美钞,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他大概陶醉在 战国时代 的苏秦张仪式的角色里已很久了啊。那个 小布什 总统呢,显然得到他想要的金银财宝......旁边还有一个人坐在钢琴架前,正为这场交易伴奏呢,他就是 任志强 !然而,除陈良宇外,他们似乎都同时意识到了什么:啊,那个叫毛泽东的人(不同寻常地)意外归来了?! 我愿意对这幅画作一番说明: 先说毛主席吧。画面上的他是一个中年汉子,穿的还是延安时期的中山装,土里土气的,但神情严肃,大义凛然,对屋中其他人物视若无睹,但又露出一丝蔑视。 毛主席后面跟着的那两个人物更有意思了。大家一定知道他们的来历吧:都是样板戏《 红灯记 》的主人公,一个叫李玉和,铁梅的养父,为了保护地下党和密电码,被日本侵略者杀害了。另一个提着红灯、穿着红底缀花旧棉衣的姑娘正是李铁梅,李玉和的闺女,一个高唱革命自有后来人的孤儿,后来被李玉和和奶奶(奶奶当然是李玉和的妈妈了,但实际上是一个烈士的母亲,后来李玉和认她为母,就组成了一个红色的家庭了)收养。这两人跟在主席的屁股后面,怒气冲天,喷着火的眼光死死盯着屋内正收摊走人的布什神甫。大概是他们把毛主席叫唤回来的。哦,久违了的李玉和和李铁梅!久违了的毛主席! 李玉和和铁梅的神情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他们一方面隐隐地显露着似乎有了依靠,可以感受到了正义的力量了,另一方面又饱含着怒火,正待毛主席意外归来的清算,好让他们一泄无由跌入弱势群体的深渊而承受着的历史羞辱所激起的强烈情绪。 画中的其他人物也让我一一介绍吧: 最先值得介绍的是 美国 总统布什神甫(或者牧师)。这个人年青的时候曾与老布什在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那个时候,或者说1972年吧,尼克松总统到北京来见毛泽东主席,商议解决中美间的关系问题以及如何让 美国 人体面地离开越南的问题( 越南战争 到1975年才结束,以美国发动的 侵略战争 的最后失败而告终,由此越南宣告独立和统一。实际上这场战争在本质上也可算是一场中美战争,中国投入了二十万军队加入 越南人民军 ,与 美国军队 作战,更不用说无偿支援了大量的粮食和兵器给越南的 胡志明 主席了),老布什跟着 美国总统 尼克松先生当起了美国驻中国的代办处主任, 小布什 则跟着老父亲一同到北京,骑着自行车游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上,可说是个老北京了。 后来老布什成了 美国总统 ,这正是1972年毛泽东主席告诉老布什的一个预言。前者对后者说,你会成为 美国总统 的。最后,果真预言成了现实。再后来,小布什也成了美国总统...... 按说,小布什与毛泽东应该是老朋友了,老朋友相见,应该热烈拥抱才行,但他们一个浩然正气,满腔激怒。一个故作镇定,有些慌乱地盖着八宝箱或者聚宝盆,里面堆的全是让人羡艳和怦然心动的金银财宝。本来牧师是个布道先生,应该满口仁义道德,以普世价值为立身的原则,以训谕天下人一心向善为人生的目标,却在这里聚敛财富,充当欧也尼.葛朗台似的守财奴的角色。问题是他的这些金银财宝源于何处,是否李铁梅和李玉和们的血汗所得呢?这个可不得而知,无可奉告了! 牧师布什先生显然意识到了毛泽东的脚步声一步一紧愈来愈近,当然就只好低首抚着藏宝的箱盖,强不知以为知,极力掩饰着不知所措的虚弱的内心世界了。 有意思的是,画面上的桌子旁坐着两个公众人物,一个大概是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吧(也许不是呢,反正是个公众人物吧)。他正怡然自得地对着摆放在眼前的赏赉发出兴奋的婴儿般的欢叫,你没有看到他那双婴儿般的手吧,是如此的护食,全然不知道毛主席意外归来的事实。瞧他那张见钱眼开的老脸与那双粉嘟嘟、圆滚滚的婴孩之手,我们大致知道他是个思想意识上的老辣与攫取财富之手的稚嫩的混合体,对财富贪婪的穷凶极恶与取财之手的幼弱是如此地不对称,也就只好靠投靠主子获得赏赐才能把恶与弱这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统一在一起了。陈的脖子上的围兜兜应该是小布什牧师围上去的吧!看来小布什也满可以胜任奶娘的角色的。然而,老炼的牧师和贪婪的婴儿是可以合谋着成就一番掠夺的伟业的,牧师之道、普世价值从来就是做大买卖的不二本钱(手段)啊! 陈良宇旁边坐的是 张维迎 。他本数着钱的,这个钱当然是美金了。此刻,他似乎意识到些什么,但极力地保持着学者的尊严,嘴角微微翘起,一副看透人生的样子。他在等着、看着,小布什到底有什么杀手锏啦,使出来呀!张维迎似乎应该满足了,房间里坐的、站的、挂的都是大人物呀,能与他们为伍,本身就说明一切了,这很入流呀!张维迎所要的,不就是这样的一瞬间吗? 很显然的,张维迎在这场即将完成的交易盛宴中充当的是帮闲文人或帮忙文人的角色,尽管李铁梅和李玉和不会满意我的帮闲与帮忙的定义,而认为张维迎应该是国际资本与国内官僚资本的帮凶,但我还是要坚持我的意见,张维迎或许就是高参、账房先生,或者就是高官厚禄辈们的门客、食客罢了。他做一回智囊,就得要一回做智囊的钱,公平交易呀!再说国际资本流到我们中国来,体现的是资本寻利的本性的,其目的未必就是掠夺,我们当然要举双手欢迎的。不过,画面上的小布什先生,他的藏于箱内的金银财宝的来历可有些不甚了了,与国际资本在性质上不可等量齐观,也难怪李玉和和李铁梅要把毛主席叫回人间了。啊,好一个毛主席意外归来呀! 其他的我不想多说什么了。我不敢说这幅画里蕴涵了多少的有价值的信息,我也不评论这幅画的艺术造诣究竟有几多有几深。艺术方面我从来就是门外汉。但我知道,原来这个画也是可以画得很批判现实主义的,也是可以画得很入世的,也是可以很关注民漠的。 红灯记 早已在政治上因为它的不行时而被众人所忽略甚至所抛弃了,岂料此番它又卷土重来干扰我们的视线,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呀!我知道,现当代的电视上、剧院里仍然有好事者重新演绎着 红灯记 等剧目,实质上不过是怀旧的人们的一种娱乐的形式而已,在年青人的心目中,李玉和与李铁梅的革命言辞充其量也就是一种与哇塞、我靠、我晕等价的语言符号罢了,其实质内容早已被告别革命的哲人们或文人们死劲地掏空了,所剩的也就是一些笑料和中老年的恋世的谈资的混成物了。 智叟们总认为,毛主席意外归来只在精神的层面上才有些意义,毛主席三个字可以对弱势者起一些政治安慰剂的作用。布什们趁着老百姓还相信毛主席留下的基业在根上还是大家的这种期待就可以和历史的时间来赛跑的,他想象老布什掌握着前苏联那样掌握这个东方大国吗?这个问题需要靠智慧的历史老人和对未来洞若观火的预言家才能回答。对布什来说,他当然有一个推广基督耶酥的普世价值的历史使命,让全球插遍民主自由的旗帜历来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因此,里根总统要实施星球大战计划,而老布什就一定要攻打伊拉克(1991年),最后,苏联与东欧解体了。小布什自然就认为,现在轮到他了!他秉承着他父亲的遗志再次攻打了伊拉克(2003年)...... 现在轮到他了呀! 李玉和和李铁梅的出场则多少有些不那么和谐了。毛主席作为一个政治符号,已成为各方政治势力反复较量的介质,许多聪明的政治家更多地希望它只要起某种象征性的作用就行了。这种象征性严格讲就是在政治上的可继承下来的某种合法性,除此而外,毛主席是理当回到历史的沉寂的世界里去的,最好不要意外地归来。李铁梅和李玉和跑到另一个世界把毛主席请来,布什不安了,陈良宇不安了,张维迎也不安了。整个世界也就不那么和谐和太平了! 我们当然注意到钢琴演奏者的惊异的表情,也注意到画面上的其他的边边角角,然而我的解释也就到此为止了。尽管我已看出这个演奏家是何许人也,我也不再和盘托出(有说是任志强)。毛主席意外归来终究会造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大概从张维迎的强作镇定,似乎满不在乎的神情可以猜出一、二了吧?!然而我的解读也就到此为止了! 我想李玉和、李铁梅应该知道,也应该告诉毛主席,改革开放的事业仍旧是一种伟业,是一定要做下去的。对此,意外归来的毛主席也许能够理解它(改革与开放)的本有的含义的吧?但是,李铁梅和李玉和把毛主席招唤回来,其中的深意恐怕还不仅仅是叫毛主席对布什和陈良宇等不可告人的交易捉他一个现行的,不仅仅是吧。 唉,其中的别样的深意恐怕还得叫历史和未来一起来解读啊! 布什们在原 南斯拉夫 玩的就是代理人的战争,我们是知道的;更早的时候,在前苏联玩的同样是代理人 的战争,其中著名的代理人不就是那个叫 戈尔巴乔夫 的人吗?这个,我们同样是知道的。近两年来,还是美国的布什们,在 白俄罗斯 等国玩起了五花八门的颜色革命,大家不也是看得惊心动魄的吗?大约,陈良宇们不仅是小布什的交易对象,恐怕也是他们的代理人吧? 我不知道这幅画的作者的背景,是外国人呢还是中国人呢?然而,他倒是以某个角度切进了中国的某种现实的。这幅画无疑是历史的写实主义(或批判的现实主义)的,不是古里古怪的,让人看不懂的抽象艺术或空洞无物的行为艺术。 转自 http://bbs.tiexue.net/post2_4010971_1.html 另外,墙上还有几幅照片,其中最大的那幅是前国家主席总书记江泽民,另两幅看不太清,是不是有一张是总设计师? 这让我想起经典的问答: 江姐来电问:国民党推翻了么? 答:被阿扁推翻了,大家都成了好朋友 董存瑞问:劳动人民还当牛做马么? 答:都下岗了,不劳动了 红色娘子军吴琼花来电话问:姐妹们都翻身得解放了吧? 答:思想解放了,都当小姐了 杨子荣来电话问:土匪都剿灭了吧? 答:都当公安了 杨白劳来电话问:地主们都打倒了么? 答:都入党了 马克思来电话问:资本家都消灭了吗? 答:都进中央了 刚刚看了乌有之乡的一篇文章(张宏良, 开放瓦罕走廊 ),才发现这幅画有着更深刻的寓意,就是中美国!该文章说中国将 开放瓦罕走廊,让美国在新疆建立基地打击阿富汗基地组织,这是奥巴马访问中国时提出,而且中国发言人秦刚言语中透露在商谈中。把支持热比娅分裂祖国的国家的军队引进自己最不稳定的地区,是多么可怕的事情!邓小平说谁不能收回香港谁是李鸿章,如果谁把美国军队引到自己的国土那又应该是什么? 我们拭目以待!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5361 次阅读|4 个评论
放下行囊,野外归来
刘玉平 2009-4-20 21:41
在晚霞的掩映下,银鹰从天际飘来,轻盈地在跑道上停下。步出机舱,柔和的风,悄然将这个熟悉的城市那种特有的气息送来, 2009 年的第二次野外考察结束了。 此次历时三周多,先后对近 20 个县市的地质矿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考察。特别是最近一周,陪同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的两位同行,以滇西南两条蛇绿岩为主要对象进行了考察,七天十三个县市,行程两千多公里,说真的,确实有几分疲惫。这一周,每天回到宾馆,就想看看电视、读读书,安静地放松放松。虽然有不少野外见闻,但大脑也随身体一起倦怠似的,什么都不想写。 明天,在贵阳将举行由我们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年会。作为国内地球化学界的盛会,小刺猬自然不会错过学习交流的好机会。否则,野外考察可能还有几天。这两天还得抓紧时间准备口头报告的 PPT 。 野外期间,诸位博友又呈现了不少精彩的文章,可喜可贺,容小刺猬慢慢学习欣赏,更要感谢大家的关心。 这里,先与大家分享几张野花的照片,待稍作调整后,一定与诸位分享更多的见闻 随作七绝一则以志: 七绝野外归感 逸彩西霞驱倦意,和风送爽涤征尘。 千山已过轻车渡,迤俪南疆万里春。 钢琴曲野花(演奏:理查德克莱德曼) URL: http://cl.lygtelecom.net/recordfiles/20061020140622884.mp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215 次阅读|20 个评论
出差归来
gentleman 2008-12-17 19:32
在佛山高明奋战了整整40天后,终于回到了寒冷的北京,因为太冷,一出站就钻进了出租车,直达宿舍大门。 看到这熟悉的一切,很亲切,难道真的喜欢上这里了,呆久了,不自觉就会习惯并会爱上这种生活。来到实验室,又和大家插科打诨了,照样我还是被扁的那个,呵呵,不过,我喜欢这种感觉。 今天午饭过后,手臂一直很胀痛,身体一向很好,哪怕是在艰苦的车间也照样扛得住,现在一下处优了,反倒有问题了...百度之,不是我妈妈88岁了,最近手臂...就是我老婆怀孕22周了,最近手臂...,靠,还有说可能是心脏病的表现....难道小罗我人品这么差...发现身体真是革命的本钱,身体不舒服了,干什么都效率低下,甚至不想干,第一篇鸟语经文的修改意见已经回来了,大改特改之,言辞之严重啊,naive都用上了,不过因为还是interesting,所以才大发慈悲手下留文。 接下来的几周,估计是敲不了木鱼了,只能慢慢摆活这经文,最重要是俺的手臂可别再罢工了,好的身体真的比什么都重要,特别是对于我这种独立作战的僧。 临回来时,和大半年未见的才哥见了个面,吃了几个饭,斗了斗地主,当然,这还要有刚好出差在羊城的君BB的大力支持,友情提供了他下塌的酒店房间,世界真奇妙,让兄弟们在这温暖的南城相聚。对广州有三印象,立交桥真乱,非洲友人和流浪艺人真多。 说到这,又不得不提一下君BB出差的中山大学,让我这在理工学校呆太久的土人很惊诧,男女比例竟然可以如此,好多MM啊...
个人分类: 感悟|2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0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