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基础教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
liweiyin2009 2010-2-4 11:28
关于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先要向所有看我的博文的朋友们致谢,谢谢你们还不嫌弃,特别是关于教育问题,我几乎都没有信心往下写了,总觉得自己是自不量力,又不在教育部门工作,而且还是在科学网上发表,也许没有人感兴趣,没有想到有那么多人阅览,说明大家对我国的教育问题都十分关心。我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教改似乎从一开始就走拧了路,所以老百姓和专家都在着急,包括钱学森不得不带着遗憾离开了我们。今天我又从网上看到了温总理的发言,说明他对我国的大师级人物求贤若渴,心中牢记着钱学森提出过的我国大学要有创新人才的谈话。温总理的理解是,建世界一流的大学,出世界一流的人才。温总理是个好总理,未国,为民操心。但是我有点遗憾,因为钱学森就没有提大师这两个字,他希望我们学习加州理工学院科学创新精神,可并没有说一句我们要有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人才。于是我决定写下去,想和温总理探讨:我觉得,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不是个出大师的问题,更不只是在大学里培养出来的,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从孩子时候就赋予,不是到了大学给了思维自由就会出创新人才。一流的人才是在众多的人具有创新思维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的。钱学森从没有自认自己为大师,季羡林更是亲口否认。就说航天和原子弹,没有全体参与人员的努力,没有其中所有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们的创新,完成自己负责工作中的一个个难题,航天事业和国家核武器库,包括我们的核潜艇,能上天和驶向大洋,能让世界震惊吗?我毫不谦虚地说,我们的艺修69/74,我们做的模拟艇的废水处理车间设计------等等多么渺小的人和事,都需要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就像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如果不是建立在坚实的地下结构上,它能挺立百年至今不倒吗?我们底层的创新人才越多,像钱学森这样的大师,就如高塔会立得更高,更牢。 想想我们以前的年代,家长很少干预孩子,孩子在自由中自然长大,想象伴随着幻想在他们稚嫩的心中自然生成。我那不满十岁,随她公亡的父亲一起离世的大女儿,在5岁的时候,有一次随我在我们大院里走动,那是个冬天,道旁垂柳的枝条上挂满了冰霜,她望了许久,突然对我说:妈妈,你看,树上挂满了粉条。大人视若无睹,可是孩子会有那样地联想。当然这不说明问题,因为我那可怜的孩子都还没有成人就离开了世界。那我们就说说别人: 在上世纪30~40年代,我们国家的文化艺术界是思想十分活跃的年代,那个时代出来的人正好是五四运动左右的青少年,少年时期的思想活跃,给他们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各自的风格和特色。其实,钱学森,钱三强,钱钟书,还有王淦昌,巴金,梁思成,林徽因,-----都是那个时代前后的人物,也有那个时代的教育家们给了他们机会,没有胡适,只有小学文化的沈从文不会被聘为大学教授。没有当时清华的自由气氛,我父亲,一个数学和物理成绩都几乎为零分的状态,却因为他出色的写作能力和突出的社会活动(从在师大附中就得到了自由发挥的机会)而被录取,他,后来成了以自己的特色写作文学评论和完成《福楼拜评传》这本杰出作品的文学家。没有从小就有的自己思维和发挥自己思想的环境和条件会有他们的成就吗? 我在前面的文章里就说过,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因为功利,对基础教育不研究,不落实,而是一头先抓高考,只注重于办大大学,上百年的大学原有的特色消失了,原有的教育家没有了,只有由上级任命的部、局级干部,受命按上级的意图 管 好大学。考上大学,特别是知名大学就成了家长和就学中学的光荣,升学率成了学校政绩的考核和校长、老师奖金的来源。于是,孩子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在为未来的高考奋斗,作为第二手,在为孩子出国做准备。孩子从小就奔走在各种班之间,被英语、奥数塞满了头脑,甚至本来是快乐的音乐和美术也变长了负担,孩子没有了自我随意表达、嬉戏玩耍和胡闹的时间和机会。(孩子厌了学,还容易被网瘾,被毒瘾)。今天,孩子还有自由想象的时间吗?说要减负,可是,请那些制定减负的官员们去学生的家里去看看,一个初一的孩子每天就得忙到夜里12点。实际上,过早被塞满的脑子极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创新思维,他们学会的只是按要求去办,循规蹈矩,脑子变得僵化。我们常说,淘气的孩子更聪明,可是淘气的孩子早早被淘汰了,哪来的创新人才?关于这个问题,我希望研究人脑的医生们能给出看法。一个从小脑子被箍死的人,写出的文章会程式化,做设计就知道抄规范。到了大学再来使脑子活跃起来是很难的(我没说绝对不可能)。 有朋友说,这是家长的问题,可是,什么时代家长不为孩子有个好前程努力?特别是在中国,不是西方。只是从改革开始,孩子的前程似乎就是一条路,高考进大学。别说家长,老师不也在为高考升学率而奋斗吗?我的外孙在初中时不喜欢数学,我对老师说,他对数学不感兴趣,有什么办法启发他的兴趣?那位优秀老师回答:现在社会是讲竞争,谈什么兴趣?我没的可说的。我们的媒体拼命在宣传名人、名星、大师------,我们的宣传导向似乎扬言什么都想在国际上争第一,什么都要争一流,中国人的谦虚谨慎早就扔进了垃圾桶,名和利,政绩和升官诱惑着官吏们,同样,诱导着家长们。农村里的人想进城脱贫,只有让孩子进大学。在城里做个普通人就觉得被别人瞧不起。其实具备创新思维,成为创新人才,还要与世俗决裂,不受诱惑,钱学森就是这样的人。不为名利所困,才能在学业上潜心,事业上专心。余隆平就为出高产的粮食操心,陈景润一天就埋在计算里,他们都是一类人。成天梦想着诺贝尔奖金的人是出不来人才的。巴金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却活在我们几代人的心里,沈从文的《边城》让全世界感受到了湘西古朴的民风,爱上了可爱单纯的小翠。奥巴马获得了和平奖,又怎么样?让我们踏踏实实地按我们的实际作好我们国家的事,少向人民,特别是孩子灌输功利思想,什么评三好生,班干部评选等等,成效会好得多。我们的社会,小学、中学、大学都要负起责任来。 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思维,需要自由的气氛,在大学这个本应该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地方,如今的教育在管理上一刀切,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是专家的话。我想说的是,不只是大学,更重要的是从小开始。当然,大学有他特殊的作用。给耶鲁大学捐款的张磊,就是为了感谢耶鲁大学给了他文明教育,从而改变了他的一生。钱学森难道不感谢加州理工学院?只是美国把他抓进了监狱,使他恨透了美国这个国家机器。大学对培养创新人才是有的巨大作用的,因为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是培训技术熟练操作的本领,大学就不同。我本人十分体会受过良好大学教育后的智力和普通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的智力的不同点。我相信科学网上的网友们一定都很有体会,我不必班们弄斧。我只是希望我们的领导,不要老为大师级人物发愁,多把精力放在如何改变当今的基础教育和社会风气的现状上。创新人才多了,自有尖子出来。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99 次阅读|6 个评论
基础教育和国际接轨比高等教育更难----基础教育改革专题目录(2007-2009年黄安年博客)
黄安年 2010-1-19 15:25
基础教育和国际接轨比高等教育更难 ---- 基础教育改革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19 日发布 这里说的基础教育改革专题目录,是笔者编制的 2007-2009 年科学网黄安年博客教育教学改革部分中 M 部分。 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 但是基础教育中所折射的问题 , 确是非常难啃的骨头 , 资金投入太少 , 资源分配严重不均 , 基础教育思想和发达国家差距巨大 , 基础教育阶段孩子的教育成长,难以做到顺利接轨或转轨 , 就是说 , 对于一个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国或者华裔孩子做到双母语 , 优势互补是很难、很难的 , 真正适应 21 世纪需要是很难的 ,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对于汉语和英语在听说读写方面都可以作为母语,能够做到吗?在这里领域无论是在美国或者在中国国内成功的例子是很少的 , 新东方模式是个短促突击模式,并不解决基础教育的接轨问题。 在基础教育阶段 , 随着国力、家力的增强 , 小留学生现象成为一个愈来愈普遍的问题。目前的升学率导向本身是引发小留学生潮的重要原因,设想既然迟早要出国留学 , 通过高考进入北大清华又困难重重,何不绕过高三升学直接到国外留学升造 ? 中小学生学习负担压力太大始终是国内基础教育的难题,其实在国外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很轻么,不过这两种压力的感受不同 , 前者往往是被动受压,兴趣不大 , 后者往往是主动加压,兴趣增大,关键还是语言关和兴趣关。 笔者的部分博文说的是对于两个小外孙接触中的实际感受,也颇有意思。 M ,基础教育改革 * 来自英美的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对话学口语十分走俏 , 黄安年 , 文 2007 年 4 月 5 日 日 12 : 42 分) , 黄安年 , 2007 年 4 月 9 日( www.will-design.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149 ) * 春节拜年又一热门话题中小学生学习负担压力太大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2 月 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577 ) * 小留学生现象折射我国中学应对高考升学制度的弊端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3 月 1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7957) * 带外孙来北师大看他妈妈出生和上学的地方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367) * 小议孩子入学体检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7 月 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968) * 用磁棒拼起的北京地铁示意图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8 月 1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049 ) * 哇哇和小姐姐在一起盖房子,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8 月 1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058 ) * 哇哇的创新积木图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8 月 1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486) * 再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8527 ) * 从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征求意见谈起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3439 ) * 教育资源何时向贫童倾斜 ?( 一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5 月 2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5034 ) * 教育资源何时向贫童倾斜 ?( 二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5 月 2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5037 ) * 童趣掠影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5 月 3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5273 ) * 短期幼儿国学班背诵《将进酒》,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8360 ) * 有感于北京唯一免费招收农工子弟的职业学校,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1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9847 ) * 幼儿教育提前起跑该降温了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9 月 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3279 ) * 温家宝连听五节课 校长书记们,您听了吗?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9 月 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3865 ) * 从一张把小学生压得透不气来的课程表说起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6090) * 从乐山市马边一所山区小学看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安年文 许令仪供图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1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8983 ) *6 岁娃娃独立操作电脑初级程序的启示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2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546) * 小外孙不认生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2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776) * 挖耳屎和中耳炎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3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2662)
个人分类: 博客专题目录(10-11)|2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家庭教育不是小事
hhanb 2010-1-4 13:48
日前有媒体报道说,广州大学骆风教授一封关于家庭教育问题的信件近日获得温家宝总理亲笔批示。这封千字信中提出建议 政府要像抓计划生育那样抓好家庭教育 ,总理批示 意见值得重视 。据了解,骆教授是专门研究家庭教育问题的专家,向来主张把家庭教育纳入教育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依笔者的看法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赞赏的论点。 大家都知道这些年来教育问题始终是萦绕在人们心头的一个大事,表面上看教育改革似乎搞得轰轰烈烈,不过同时也陷入了一个又一个教育陷阱。比如:备受争议的高考改革,多年来始终未能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全民奥数、高昂的择校费、节假日补课、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老大难问题也是积重难返。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们普遍曲解了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本质含义,把知识教育同成长教育割裂开来甚至是对立起来,以知识教育代替人格教育,以应试教育代替素质教育。 在这种应试教育观的指导下,家庭教育也深受其害,突出的表现就是一切围绕升学转,一切围绕学生的考试成绩转,家庭或者说父母都无视孩子的成长教育与人格培养,而将目光死死盯在学习成绩上。 结果看上去大家都很重视也很关心教育,可是在应试教育残酷的现实面前,许多人都深陷应试教育的泥淖而难以自拔,于是家庭教育也成了重灾区。显然,家庭教育的滞后,也成为导致我国青少年成长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青少年犯罪、青少年自杀,还有更为普遍的青少年体质下降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等。 当下我国家庭教育主要误区,一是许多父母心目中根本就没有家庭教育这回事,以为孩子的成长与教育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只要把孩子送入重点学校的大门,父母就可以万事大吉了,这是对家庭教育最严重的误解。要知道,孩子的成长、身心的发展,特别是情感、人格、意志、品行,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与培养,家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少年儿童的成长教育,家庭是绝对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功能是其它任何教育都无法替代的。 对此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坚持这样的观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通常父亲就是老师,把知识传给儿童;但是他更是把感情传给儿童的老师。福录培尔在《人的教育》中说:唯有家庭生活才能使儿童获得善良的心灵,和有见解的、温和的性情的积极的和有力的发展和教养。 当前家庭教育第二个误区是,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挟持,正在一步步沦为应试教育的自然延伸,有人之所以说父母是应试教育的帮凶,说得就是这种现象。这一点最能说明问题的一个事实就是补课与减负。不明真相的人们,原以为家长会反对补课、反对奥数的,可实际情况远比这要复杂的多。很多家长在要不要孩子补课、要不要孩子上奥数、要不要一切围绕分数转等问题上态度暧昧。原因就是他们既怕孩子考试成绩差影响了升学,又怕应试教育影响孩子全面成长。可是权衡来权衡去,最终还是现实战胜了理想,决定放弃素质教育而采行应试教育,有调查数据显示,虽然绝大多数家长都不赞成孩子上奥数,可为了确保升学还是有更多的家长坚持要孩子上奥数。 高考与中考指挥棒指向那里,家长就一定会跟风跟到那里。一听说体育也被列入中考科目,于是家长硬逼着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强健体魄,而是为了应付中考。听说在中考时,科学课常常最容易拉分,于是家长纷纷为孩子请起了科学家教。至于高考中考无关的科目,家长从来都不过问,不论孩子喜欢与否,统统不在家长考虑之列。比如,很少有家长关心孩子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进展如何?也少有家长对孩子的课外活动加以关注。 笔者所在的学校,时常能听一些班主任老师说,每到开家长会的时候,总有家长强烈要求学校坚强对孩子的管教,要求学校延长晚自修时间,多布置作业。这些家长恨不得学校把孩子时间安排的严严实实,不留下丝毫的空闲。原先不知道内情,还以为减负越减越重的原因是学校不作为,后来知道家长才是禁止补课和减负最大的绊脚石。家长如此迈力地助推应试教育,无非是担心自家孩子输在起点。 总之为了高考,家长只好把家庭当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于是孩子全面成长教育所需要的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等,大都被束之高阁,只有靠边站。这样久而久之,孩子的身心健康就必然出现问题,因为我们没有及时向他们提供优质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做父母的如能在子女记事前,就不屈不饶地使子女的意志变得和易近人,那就可以使他自然成性,不致于发生反抗与怨恨。 未成年人成长教育主要环境是家庭,担当未成年人人格教育主要任务的是父母,素质教育也需要父母的通力合作,只有做到了这一切才是真正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也只要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的熏陶下,才能确保青少年儿童全面健康成长,所以说家庭教育不是小事。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来十年中国基础教育最大的问题!
luohaijun 2009-12-29 11:14
教育问题,基础教育问题一直是中国广大民众极为关注的一个话题,比如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比如教育的公平和效率,比如教育的管理和民主等问题,大家都颇有心得,然而,在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却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需要引起广大关注教育的教师、管理者等注意,那就是中小学学生人数急剧减少的问题。 新世纪十年,农村教育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和复杂的路线,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扩招到基础教育免杂费,到免除学杂费等,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到新课程改革,从小学年度学区统考到小学毕业考试的取消到现在不允许公布分数以及实行等级分而言,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动问题,新的10年到来,农村教育工作者已经深刻体会到了学生人数急剧减少的无奈,从以前一个村一所小学100来人道现在一所小学几个学生,从以前一个乡有几所初中到现在一个镇一个中学,从以前一所中学人满为患,每个班七八十人,到现在一个年级凑不全一个班,从以前普九的时候大修学校到现在打规模撤并中小学,真所谓冰火二重天。 从官方统计数据来看,新世纪以来,我们小学学校数和人数一直减少,有很多地区中小学生的数量均比最高峰减低一半左右。而从人口出生统计数拉看,1988年为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以后一直减少,现在小学人数每年入学人数也就在1000完左右并一直递减。 从2009年起,高考人数第一次出现下滑局面,有人说是由于就业的问题等,实际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学生人数的减少问题,以后高考学生的人数还会减少,录取的比例还会提高,民办学校和三流院校的招生再次面临严峻的考验,一些专业也会陆续面临关门的窘境。 现在的师范生就业难,最关键的原因是现在学生人数少了,导致师范生绝大部分必须经过教育局考试才能教书。学生人数的减少,对相关的教育资源的分配有巨大的影响,教师内退的内退,清除的清除,下岗的下岗等。而人数的减少同样对教育经费的分配、学校的合并和关闭等有极大的影响,从差中好学校依次延伸,从关小学、关中学,关大学专业到最后关大学等一系列冲击波效应不可避免。现在农村很多中学教师数量过身,就强制放到小学去,这个效应很快就会在城市出现。 学生人数的减少,导致农村家庭教育成本的支出,由于上学地点远了,需要增加寄宿、交通等费用,不安全因素也同样增加。对教育管理者而言,教师数目过多,可能负担加重,关和不关学校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707 次阅读|1 个评论
多在培育大师生长的土壤上用心思
brbaba 2009-12-11 17:23
据报道,教育部一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已于近期悄然实施,代号为珠峰计划。它由中央专项拨款提供资金支持,在北大、清华等内地11所名校实施启动,旨在培养创新型的领军人物。这项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因触动了人们的大师、诺奖心结,引起了广泛关注。   时下,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往往被人们称为造大师运动,且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在很多地方,类似的名师培养工程、领雁工程、特级教师培养工程、专家培养基地等等,明目繁多、热闹红火。然而,这其中不少所谓的重点工程结果却差强人意。满天飞的大师、名师和专家大多徒有虚名。一代宗师钱学森留给世人的追问无疑正在鞭策着教育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走了,贝时璋走了,季羡林走了,任继愈走了,杨宪益走了随着大师一个一个地远去,我们这个缺乏大师的时代难免焦急起来。   大师做学问,需要一张安静的书桌,需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坚持和坚守、对民族文化的信仰和忠诚、对国家民族的大仁大爱;需要有坚持真理、敢说真话的胆魄、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伟大的人格力量;更需要有良好的学术土壤和生态环境。大师者,既源于自身禀赋,亦有赖于其生长的土壤。钱学森、贝时璋、季羡林、任继愈、杨宪益,这一辈学人之成功,除了各自的优异学术禀赋之外,坚实学术根基、健全学术人格和时代学术生态是重要条件,舍此难以承受起培植和繁育大师的重任。   钱学森生前讲述过他在北师大附中读书时的情形:生物课上,老师常常会带学生到野外去,在玩的过程中采集标本,他总是兴致勃勃地参加,并用抓到的蛇制作标本。虽然当时学校很穷,但化学实验室随时对学生开放。钱先生在那段时间做了很多化学实验。不难看出,钱老中学时代的成长离不开一个玩字。这就是他成长的环境。玩字的蕴意十分深刻,在玩中接触大自然,在玩中锻炼动手能力,在玩中增长和扩大知识面,在玩中放松身心,放飞自己的理想。这也许就是大师成长的天然环境。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教育是艺术,是慢的艺术;教育是育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前,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在一些方面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时代对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基本上是不让学生玩,让学生动的机会也不多。学生们过多地靠在书本上,每天相对机械式的生活和学习等等,这些都需要改良。我们的时代呼唤人才,呼唤大师。我们的这个时代在培养一代宗师之时,不妨更多用些心思把大师生长的土壤和环境培育好。 来自:光明日报
个人分类: 杂谈|2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四)有的放矢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zhenhuaJIA 2009-11-29 21:33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农村基础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一直以来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随着生产生活需求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并不能完全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相对于城市水平而言,农村的基础设施还较为落后。由于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一个相当的历史时期,并且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根据农村的发展,农民的需要,把握投资重点,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优先完善弱势项目,做到有的放矢,使财政投资的效应最大化, 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现状 农业生产设施的投入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基本土地制度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分散经营,各自劳作,许多小型农业机械的出现,基本能满足农民生产的需求。特别是小型抽水机,拖拉机等工具的普及,使得农民的生产较为方便,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显著提高。相反,大型的农业设施却作用有限,考虑到大型设施的建设需要较大投资,长期着眼,而农村土地的流转正在逐渐加快。因此,在现有土地集中程度和耕作方式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设施的建设已基本能满足农民和农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其中以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为主,大多数时间他们在城市务工,农忙时节请假回家,协助完成农产品的收获与播种。现在,农村人群以留守儿童和老人为主体,老人留守农村,管理农田,同时帮助子女看护孩子,其生活需求由外出务工的子女供给。其余人员大多是服务农村发展和需求的商贩和基层干部。(值得注意的是最近时期,农村出现了代耕农,他们是一些不愿意进城的家庭,接受了部分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耕种)。因此,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现阶段要满足留守农民的需求,(未来可能以满足代耕农的需要为主体)以服务于留守农民为出发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村村通公路不是一劳永逸的 要想富,先修路,由此可见,公路在农村中的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村庄还是以公路运输为主,其中乡村公路 ( 村村通 ) 是主体,大多数村庄通过一条简易的公路与主干道路相连接,从而达到与外界交流的目的。但是,乡村公里的现状多少令人有些担忧,由于村村通大都是简易公路,修筑时质量要求较低,有些地方还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可以说,村村通公路原本就先天不足。而现实中,乡村公路又要承受着一方百姓的全部运输,无论是拉送砖块水泥的重型卡车还是农用型机车,都要通过它达到目的地。而其后期的保养又异常落后,很多地方都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处于多劳状态。因此,现在很多农村的村村通公路现状非常糟糕,特别是中西部的偏远地区,一旦遇上雨雪天气,村村通道路基本不能通车,(甚至还有一些村庄现在还没有公路)。更为糟糕的是这种交通状况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有些地方的乡村公路已经不能通车 5 , 6 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都没能进行重修。 交通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农村同样需要顺畅的交通。它不仅是现代流通业的基础,也是农民富裕,农村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流畅的交通能有效的扩大农村需求,在修建时期可以拉动投资增长,后期通过更加有效的商品流通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提高。比如家电,农机等下乡政策,畅通的交通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极大的丰富农村的商品供给,增强农民的消费欲望。再如,很多地方的农民有购买家用轿车的欲望和需求,但是却由于交通不便,放弃了购买计划,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即使买那也开不到家门口。因此,农村落后的交通现状已经成为许多地方限制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建立更加流畅高效的农村交通体系已经显得异常紧迫。 拯救逐渐没落的农村中小学 随着农民向城市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城市的公立或私立学校。为了能让孩子获得更加良好的教育机会,同时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身边念书方便教育也更加放心,许多家长宁愿多花钱也要把孩子转到城市的学校念书。这一方面导致了城市学校的拥挤,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农村中小学逐渐走向没落。并且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农村中小学学生越来越少,地方对学校建设的重视程度也就越来越低,导致许多学校的教学条件长年得不到改善,甚至有些地方的学校面临关门的困境。这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在留守儿童还是农村学龄儿童主体的现实情况下,农村中小学的衰落将造成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性等一系列后果,不利于中国教育的整体发展。 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投资,逐步积累加以改善。但是,师资力量的改善需要一定的措施,由于农村地理位置偏僻,教学条件相对艰苦,很多知识分子不愿到农村任教,因此,首先要增加农村教师的工资和待遇,可适当增发农村教师的引进补贴,引导师资力量向农村流动。同时,充分利用就近原则,发挥感情优势,鼓励并吸引当地走出来的大学生回所在地任教,由于家庭等一系列原因,只要待遇合理,相信很多农村大学身愿意选择回到家乡。 农村也需要网络 网络已经充斥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农村同样也需要网络。特别是随着 90 后和新世纪一代的成长,他们对网络的需求和城市同龄人处于同一水平,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会购买电脑,网络在农村的市场也会越来越大,并且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是农村现阶段的网络通讯服务却不尽如人意,许多返乡的农民工,购买了电脑在家却没有网络使用,一方面是农村网络的安装和使用成本相对较高,另一方面,网速较慢,系统不够稳定。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信越来越多的农村需要网络,因此,现阶段,有必要对对农村网络通讯系统进行有计划化,有步骤的改进和升级。 展望 农村基础设建设施涉及到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发展等方方面面,包括项目较多。总体来讲,农村公路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也是农民富裕,农村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通过先进的调查方法,完全掌握现阶段乡村公路的现状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各地情况,开展新一轮的乡村公路建设和维修高潮。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基础。教育的作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农村教育的落后必定会影响中国整个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扭转农村教育落后的局面在未来歌时期应该成为我们政府工作的重点。网络是未来社会的主旋律,农民同样需要网络,农村的发展同样需要网络的贡献,因此,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农村网络系统应是我们未来的一个投资方向。 随着农民向城市的转移,农村人口会越来越少,我国本来就是小聚居的现状,人口的减少将导致村落的规模越来越小,很多地方,由于人口的减少,已经出现合并村落的现象。因此,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避免浪费,合理选择合并村落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有的放矢,合理高效。
个人分类: 未分类|4972 次阅读|2 个评论
基于标准化思想的基础教育模式
lxj6309 2009-11-10 18:35
一、引言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在广大教育学者的积极参与下,素质教育运动在我国正全面深入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第一个方面是针对为追求升学率只抓好学生的错误倾向,第二个方面是针对为追求升学率只抓智育中的考试内容以及灌输式教育的片面倾向,即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的。这里的两个基本方面也是现代教育实践的两个基本原则。实际上,这两个基本原则一直是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但是,为什么长期以来难以持久地落实下去呢?如果找不出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很难相信,当前的素质教育改革运动会取得普遍持久的效果。本文提出借鉴企业管理中的标准化生产方式来保证素质教育成效的改革思路。 二、标准化生产的基本特点 标准化生产是现代工业生产的基本方式 ,近年来在农业领域也大行其道 ,并成为很多服务业的努力方向,有些政府行政单位也实行了标准化服务 。标准化生产不仅提高了生产的效率,而且保障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标准化生产有两层含义:一是产品和零部件规格的标准化,二是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产品和零部件规格的标准化既是对产品质量的标准要求,也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保证方式。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既是产品质量标准化的保证条件,同时也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所以,标准化生产的各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标准化生产方式的本质特点是:对人的高素质创造性的依赖性和最大限度减少人工操作两种特性的辩证统一。依赖于人的高素质创造性是因为标准化大生产流程需要复杂的系统设计制造过程,需要现代控制理论知识,但另一方面,只有尽量减少人工干预,才能发挥机器的高速度特性,提高生产率。相对于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而发明的柔性小批量个性化生产进一步加深了这两个方面的对比(立)程度,需要其在更高的水平上统一起来,是更高层次水平上的标准化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更突出了标准化的本质特征:严格的程序性和高精确的约束控制,而去除了一些非本质要求,如形式上的整齐划一。 三、教育标准化生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广义而言,教育也是人类的一项生产活动。教育生产是一种特殊产品 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人的生产,它既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生产的特殊性,又有作为一般人类生产活动过程的共同性。这里以为,作为一种产品,人的生产质量即教育质量与物质产品质量一样,是由生产的过程结构 教育过程结构决定的。在教育标准统一的情况下,可以肯定,教育生产也可以实行标准化。 相对于物质产品生产,教育生产的柔性更大。从原材料方面看,入学学生的差异性是显著的。若要达到相同的教育标准,各个学生的受教育过程不可能一致。从教育目标的社会属性方面看,多样化的人才是社会存在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这就要求对每个学生,要创造适合其独特个性发展的教育过程环境。以上两个方面的要求似乎说明了教育生产标准化的不可能性,其实不然。因为,多样化的人才存在共同的素质;除了个别特殊人才,共同的素质在量上也有一个基本的要求。这些基本的共同素质标准要求就构成了教育生产标准化的基本可行性条件,这是其一。其二,对一般人而言,心理的发育过程和心理特点也有共同性,这是现代班级教育的可行性条件,也是标准化教育生产的条件。其三,教育生产的对象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标准化的教育过程作用于多样性的学生对象,可以生产多样化的人才。至于个别特殊人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特殊对待,如特色学校、个别辅导教育、课外教育等。 实施标准化教育生产的必要性还表现在,优良的教育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过程,不是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进行有效的教育流程的创造。正如不是一般人都能成为和志愿成为科学家和发明家一样,也不是一般的教师都能编制出优良的教育生产过程方案,他们只是一般生产工人,而一般生产工人是需要设计好的工艺流程方案的。 四、标准化教育生产的实现方式 在教育过程方案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过程标准和质量标准。过程标准就是,对教育和教学的具体过程,每一套方案都要对必要阶段和步骤做出规定,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则要严格遵照执行。对教育和教学效果,每一套方案也要给出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于新上讲台的教师,最优的选择就是在方案既定的情况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过程。对于任何新的方案,都要通过试验研究阶段及鉴定程序。对于部分经验丰富的教师,虽可允许在部分细节有所发挥创造,但任何大的方案改动都应申请进行教改试验研究。有了标准化教育方案,教育督导也会更有效,避免用终结性评价作为主要绩效考核手段,从而有效抑制应试教育方式。 要在全国实行基础教育标准化,完全的千篇一律是肯定不妥的,要力求克服过刚和过柔两种极端化 。 第一,对不同类型条件的学校设计不同的教育过程方案。虽然全国在总体上在最高层次上应有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这是全民享受平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具体的教育内容上,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多亚种文化且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来说,应该允许且鼓励多样性。比如,城市的教材可以多反映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同时又教育学生认识乡村,认识农业和农民;农村的教材可以多反映现代农村文明和农村生活,同时又教育学生认识城市、认识工业化的现代化文明。 第二,对同一类型条件的学校,也应允许存在多套教育过程方案。对于相同的教育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实现途径。比如,对语文,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课文组合和训练组合。我国在过去曾施行各省组编中小学教材,现在也可以。实际上,我国的每个省都相当于欧盟的一个国家,完全有能力自己编撰教材,教育部只做监督指导工作即可。另外,也可以在全国招标,允许一定的教育科研组织自行在国家教育大纲标准的指导下编写教程,国家只要掌握政治和水平标准,规定价格限制。这样,我国的基础教育必将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三,对不少课程,可以也应该实行地方化教育方案,如地理、地方文化与历史、环境教育,等等。这一点与第一点类似,但这里主要强调地方特色。教育过程和教学方式应该允许丰富的地方特色 。我们可以相信,只要方向正确,指导管理得力,各种教育过程方案一定会殊途同归。 五、结论 人类的各种生产实践活动都具有相似性,具有一定程度上共同的系统结构。标准化生产方式这个人类工业生产的文明成果已经在许多社会生产领域生根开花,在教育领域也将大有用武之地。我们相信,教育生产的标准化方式成为法律内容之后,可以使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持久保证。 参考文献: 李春田 . 标准化基础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1 : 10-12. 潍坊市人民政府 . 适应入世新形势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 上海标准化 ,2002,(3). 李永才 . 导入 ISO9001 标准构建科学监管机制 .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5,(7). 刘健儿 . 现代教育的定位和张力 .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3,15(3):37-42. 姜丽静 . 地方课程开发 : 有待澄清的三个问题 . 教育科学研究, 2004 , (10):34-36.
个人分类: 教育|3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天才的泯灭
eduman 2009-9-27 20:11
昨天晚上看儿子做几何题,还是满有意思的。儿子想象能力还可以,有的看起来挺复杂的题,不用画图就证明了出来,说明这张图肯定存在于他有小脑袋瓜里了。挺高兴。但也有另人担心的。发现他在背生物、历史的正确答案,说是准备考试。 初中阶段有很多事实存在性的东西是需要记忆的,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反思一下,也正是在记忆这些正确答案的时候,孩子的创新性正在慢慢消失。 我曾写过一篇儿童即是科学家的博文,述及了儿童在很小的时候的思维和行为与科学家思维的相似性。儿童即是科学家,然后呢?是老师的慢慢灌输,知道了世界上有真理,虽然都是相对的,但能指导我们的行动,解释我们身边的事。于是,就拼命把这些真理记住,以备解决实际问题。而学生呢最大的实际问题就是考试,考试要求你答上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在哪里呢?问题就出在这里了。我们的教育久而久之,告诉了学生答案就在课本中,这已经成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定势。在大学校园里就经常见有学生在教室里、操场上哇哇的背书上的标准答案,以求个高分数。 学生背着背着,分数上去了,但从小即有的那种科学精神却慢慢的泯灭了。有人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在幼儿园的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孩子们回答这是什么,答案可谓五花八门:苹果、鸡蛋、园盘、车轮、人头.......,同样的让初中生回答,他会说是个圆;让高中生和大学生回答,他大眼瞪小眼,不知所以。因为他不知道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不敢回答。 我们的教育的问题是不少的,这好象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是不是应该从学生学业的评价方法上做一彻底的改变呢。应该怎样改变?
个人分类: 年华|3414 次阅读|1 个评论
哲学夏令营: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热度 1 hhanb 2009-9-23 08:24
刚刚过去的 2009 年暑假,一件有意义的事,在南开大学悄然落幕。然而就这样一件在笔者看来堪称是一次伟大尝试的事件,或许除了当事人外,少有局外人知道。要说这还得感谢《中国青年报》记者张国独具慧眼,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并将其公之与众。否则就连笔者本人,也很可能难以知晓。 这是一件什么事呢?显然她并不惊天地泣鬼神,也没有产生所谓的轰动效应,但她却具有指标意义,开创了我国教育界一个小小的先河,这就是南开大学举办的首届中学生哲学夏令营。 由于是首次尝试,举办方南开大学哲学系的老师们心里都没有底,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谁都知道,这些年像历史与哲学这种远离市场,远离物质的专业门庭冷落。因此,不少人担心是否会泡汤。但是,抱着一线希望,主办方还是想了不少办法,主动向一些重点中学的教学处取得联系,希望他们积极推荐好的苗子。不可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结果让大家感到意外的是,一下居然招来了 83 名学员,比预计的 30 人多出了一倍还多。 当然,这要看同谁比较。事实上,每一个暑期,随便一个什么全国性的夏令营,都远不止这个规模。但对典型的人文学科哲学来说,已经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开局了。 南开大学举办哲学夏令营,这件事没能在社会上造成多大的反响,也没多少人真的关心这件事,这完全是意料之中的。因为哲学本来就是一门远离尘嚣的学问,就像马克思认为的那样:哲学是超实际的。哲学夏令营不可能像奥数或者新东方英语那样,立马见到某种实际的功利效果,她的功用只能像怀特海所说的那样是缓慢的,但这个夏令营的示范意义却不容否认。 首先,这是一个冷门专业的招生实验,是一群爱好哲学的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人们普遍对哲学学科就业前景不看好的形势下,为了发展自己的事业而进行的积极有益的探索。 哲学不是大众化的学科,在就业与招生双重困难的压力下,更需要大学积极应对,如果一味地等靠要,等来的只是萎缩与衰败。事实上,经过短短一个暑期的哲学熏陶,夏令营的学员们大都对哲学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一改已往他们对哲学的片面认识。比如,一位名叫刘冰的营员,在开营仅一周后,就喜欢上了哲学。原本就对哲学感兴趣的蔡凇任,经过夏令营的学习,更加坚定了报考哲学专业的志向,他说非哲学专业不报。 为了组织好这次活动,夏令营的老师们颇费心机地请来了部分学生家长全程参加,一来想让他们见证夏令营的货真价实,二来也好借机打动他们的心。随着夏令营活动的深入,家长们的思想认识也起了悄然变化,有家长当场表态,支持孩子报考哲学专业。我想那一定是夏令营活动中老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哲学氛围,打动了家长们的心。 闭营了,有学生走到车站就哭了起来,打电话向老师保证,即使不能通过自主招生,自己明年也考哲学系。这一幕让辛苦了月余时间的老师们,心里感到莫大的欣慰。如此看来,即使是冷门的人文类学科,只要开动脑筋还是能够寻找到招生突破口的,关键就在于行动。首届南开哲学夏令营的成功举办,不仅招徕了好的生员,也必将扩大学校的影响。 其次,此次哲学夏令营对中学政治教学具有积极引导作用。参加夏令营的中学生普遍反映,他们此前接受的所谓的哲学知识教育,与从夏令营里学到的哲学完全是两会事,这种巨大的落差,也出乎大学老师的意料,师生共同感受到的一点就是有必要转变现行中学哲学教学的模式与内容。据夏令营的老师讲,国外哲学教育就不存在这种情况,中学到大学衔接的很好。笔者也曾看到法国高考的作文,其中就多有涉及哲学类的题目,比如有一年的题目中就要求考生分别就尼采、休谟和卢梭的著作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中学哲学教育的薄弱,正是造成我国国民哲学素养普遍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我们衷心希望南开哲学夏令营能办成品牌,开创我国人文类学科夏令营的新局面。早几年笔者曾读到过一本书,书名是《高歌赴美求学笔记》,是一位名叫高歌的华裔女孩,以自己在美国的求学经历为素材成书的。书中给笔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高中毕业时参加的一个读书夏令营。那是一个由民间基金支助的夏令营,竞争非常激烈。夏令营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讨论与写作,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夏令营结业后,高歌同时收到哈佛、耶鲁等好几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 哲学虽无多少实际功用,但无用为大用。费尔巴哈指出:哲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莎士比亚也告诫人们:恋爱、财富和荣华把人暗中催老;我要在哲学中间找寻生命的奥妙。南开大学哲学夏令营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她在一个哲学文化相对贫乏的国度,点燃了一盏哲学的明灯,但愿她能照亮国人的心.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72 次阅读|4 个评论
教师职业何时才能令人羡慕?
热度 1 zdwang 2009-9-22 16:15
教师职业何时才能令人羡慕? 王 振 东 今年的教师节己过去一周多时间了,在祝贺第 25 个教师节的时候,曾很心酸地看到了一则有关师范教育的报道: 今年高考招生,浙江师范大学亮出了20万元重金招收高考成绩居浙江省文、理科前100名的高分考生,结果 20万元重奖无考生认领。我们可以设想,这200名考生中肯定有家境不富裕的,20万元对他的家庭来说可能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可以解决入学以及家庭的很多问题。但哪怕是这样,教师的职业前景让这些考生宁愿舍弃这眼前的利益,也不愿跨入这个行业。 师范学校招生本是保证教师素质的源头,但由于这条河流的流向让人担忧,致使这个源头优秀生源日渐枯竭。浙师大遇到的困境,也是中国整个基础教育的困境。即便在发达城市,也有那么多青年教师热衷于考公务员,今年不行,明年再战,足可看出即便是在岗的教师,很多人当教师也不是他的初衷,只是一时的无奈选择而已。 (2009年8月6日 钱江晚报A16版时评早该看齐了) 可以参考对比的,是人民网2008年11月30日报道:2009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笔试,在全国31个考区的38个城市同时举行。中央国家机关今年招录公务员的职位约为1.35万个,截至目前,已通过认证的考生超过77.5万,再创报考人数历史新高。 按照这个比例计算,今年公务员考试的难度又有增加,录取率约1.75%,换言之,平均百名考生中,最少有98人要被淘汰。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句话己不再为过去的高考所独用,如今公务员考试也是这般景象。公务员是目前国内最炙手可热的职业, 参加公务员考试已成为最好的就业选择。地位高低的衡量标准先不管,薪酬高低是大众最普遍认同的。 某机构对2400位参与公务员考试者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59.9%的人认为公务员与其他职业相比,待遇高,工作轻松,可调节生活节奏。 为什么会造成年轻人对公务员职业的追逐,对教师职业的轻视?稍加分析就可得知:教师的待遇低于公务员的待遇,是产生以上情况的首要原因。 到了今天,教师职业对于很多优秀考生来说,成了很次的一种选择,教师的待遇情况无疑成了禁锢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 1993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六章第二十五条早就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高于就别奢望了,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的规定,说了16年,仍 是一张迟迟尚未兑现的支票 。 16年来,教师待遇问题总是在教师节前后被一次又一次提起。在第25个教师节,这个话题又再度升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又是一年教师节,被誉为园丁、春蚕的教师们,他们的收入状况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教师待遇迫切需要跟公务员一样,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人类文明薪火相传,教师起了关键的作用, 提升教师待遇,主要是在于尊师重教的意识与行动。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低于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的原因, 首先是由于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在《教育法》里,己明确规定,对教育的投入应该占GDP的4% 。而按2009年9月8日刚公布的 2009 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发布 的数据,我国实际上对公共教育的投入,只占GDP的2.4%,低于印度的2.7%,相当于美国的一半。第二个原因是公务员的工资一直在涨,一直在跑,近十多年来,公务员的工资已经涨了多次,每一次调整的幅度都比较大,但是教师的工资,并没有随着公务员的工资,以同样的幅度上涨, 使得教师的待遇逐渐地与公务员的待遇拉开了差距。这两个原因,都同样可以归结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教师节最好礼物是尊师重教。与冠冕堂皇的感恩话语,适时应景的表彰颁奖相比,教师们更需要的是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的提高,是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承诺的践行。 承诺是不断有的,2008年1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同时对义务教育学校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 会议指出,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对于吸引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愿,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来当老师,真正造就一大批一辈子献身教育的教师和教育家,让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在全国城乡蔚然成风。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又再次宣布: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希望总理的决心,能成为改变教师工资水平低于公务员状况的开端。看来关键还是执行的力度小,希望有关部门拿出一个具体的时间表来落实这件事,实实在在地落到实处,而且把这件工作本身的进展,当作为对这些部门公务员考核的一个绩效。 对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也应有部门予以问责。 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一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首先要看教师的社会地位。希望不再听到今年浙江师大遇到的心酸事。希望不久的将来,能早日看到,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能令人羡慕,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争着上师范院校,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争着当教师!
个人分类: 教育思议|6897 次阅读|20 个评论
教育部能不能下文,规定太极拳是中学生必修课
pikeliu 2009-9-10 08:42
科学网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者走了。许多老师发文。武夷山老师发文,提到了气功对杨老师身体的积极影响。 我想到了,教育部能不能下文,规定太极拳是中学生必修课。(气功,比较难学。) 标题:邓小平写过太极拳好! 发表评论人: pikeliu 邓小平写过太极拳好!,为什么我们的教育部不考虑一下普及太极拳。请考虑一下发个文。 博主回复:第一步,教育部规定高考必须考足球,则中国足球将很快走向世界;第二步,他们可以规定太极拳进课堂,比如京剧已经进入中小学课堂了。
个人分类: 社会与生活|2108 次阅读|5 个评论
教育部,把该管的事管好
hhanb 2009-7-15 08:59
暑假刚开始,这两天关于暑期是否补课的事媒体上不见什么动静,可是,民间却议论纷纷。 有的学校暑期补课安排早已出炉,据笔者的了解,早的8月1日就开始了,晚的8月10日前后基本上全面铺开。更为离谱 的消息说,有的乡村学校更是一整个暑期,可能都在补课。很显然,这样的做法是公开同教育部叫板。按教育部历次文件 精神,暑期不许补课,不管是有偿还是无偿,一律不允许,早已是铁板上钉钉子的事。不过这些年,补课似乎从来 没有停止过。如果教育部认为,暑期补课不符合教育规律,又伤害到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那么,教育部就应该毫无商量 余地地解决好这个问题。 大家知道,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学术腐败、学术抄袭、学术造假等行为时有传闻,从大学生、研究生乃至教授、知名 学者,特别是一些学校的领导也有所涉案,呈扩展蔓延态势。我想教育部没有理由不管,如果不彻底铲除高校不健康的学 术风气,可能影响到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 高考不能取消,原因是高考的公平与公开性受到全社会认可。但是,高考不能取消,并非不能改革。事实上,现行高 考虽然从形式上 看是公平的,但从各方面调查得到的数据看,农村户籍学生入读大学的比例正在急剧下滑,尤其是一些重点名校,这一现 象连温总理都注意到了,教育部总该不会不有所觉察吧。 民办教育是教育改革在办学体制上的一大突破,可是这些年下来,民办教育基本处于非常不利的处境。笔者多次呼吁 全社会应该关注和扶持已经十分脆弱的民办教育事业,尽管有民办教育促进法,但民办教育何时能在公平合理的平台上与 公办学校展开竞争,目前仍看不出有明确的迹象。如果,没有搭建起民办公立良性竞争的教育格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终归 是个缺憾。教育部的态度如何,事关民办教育的生死存亡。 社会上批评政府有关部门,喜欢做锦上添花的事,而不乐意做雪中送炭的事。教育公平体现在校际之间在办学资源、 条件等方面大体平衡,可是,现实当中,资源向重点名校集中仍十分盛行,而差校、弱校的处境越来越边缘化。至于说 打工子弟学校就更是薄弱。如果教育部诚心关注教育公平,就要下决心整治这种教育贫富两极分化现象。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1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学生何以对大学开设的暑期课程不领情?
hhanb 2009-7-14 10:37
最近, 卢晓东 先生在《科学时报》撰文披露了这样一则消息,为了配合高中课程改革,北京大学在经过一年时间的筹备,于 2009 年在中国第一次面向中学生推出暑期课程项目,在我看来这无疑是一件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好事,特别是对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具有极高的示范效应。 高中课改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拟制高考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继续前行,防止高考越来越偏离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北大方面对此是有充分共识的。考虑到高考对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作用,教授们对课程进行了精心准备,目的是让广大中学生喜闻乐见。 可是,据卢文介绍,截止 6 月 15 日 ,北京中学生选报第一门课程古生物学的仅 6 人,选第二门课程天文学的也仅 6 人,而选第三门课程地震学的居然只有 1 人。面对如此惨淡的报名场景, 卢 先生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叹:难道,全北京市 18 万高一、高二学生,对星空、地震和恐龙好奇的学生还不到 10 个吗?,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也觉得难以置信,不禁想发问:中学生何以对大学开设的暑期课程不领情? 大学教育长期同中学教育脱节,彼此几乎完全隔绝,这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首先全国统一招生制度下,大学没有自主招生权的情况下,大学的影响力无法向中学渗透。其次,大学教授普遍不太关心中学教育,至于主动同中学开展互动就更是没门,可以说中学老师与大学老师完全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老死不相往来。更为离谱的是大学师范教育,与高中课改的脱节。比如,通用技术和科学是两门新开设的课程,课改前所有学校都没有开过这样的课程。结果许多学校的科学课就是大杂烩,只好同时由好几位老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通用技术课的老师,大多则是半路上改行过来的。师范教育则没能及时考虑到为这两门课程培训师资。最后是中学生与大学生之间也缺乏必要的联系。 而欧美的做法则不同,比如美国高中生涯的后期,都必须同大学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有的要选修大学的课程,有的要参加大学开办的暑期夏令营。 笔者曾读过一本书,书名是《高歌赴美求学笔记》,是一位华裔女孩记述她在美国读书的经历和体会。其中一节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是她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参加康乃尔大学承办的,一个由民间基金资助的读书夏令营。夏令营期间,这位同学总共阅读了不下 100 本书,而其中绝大多数属经典学术著作。文学艺术哲学几乎含盖了人文学科的方方面面当然,其中也少不了大学教授的指点和辅导。后来这位女同学就是凭借在这个读书夏令营期间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好几所长青藤大学青睐,最后她选择了耶鲁大学。 第二个原因是,中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向不同水平,不同性质的大学输送合格人才,而是以高考为唯一目标。如果说前一个原因主要责任在大学,那么这第二个原因主要责任就在中学。大家看到这些年来,高考已经将应试教育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学生学业的目不是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不是从为了实现远大的科学理想而全面培养科学素养的目的考虑,而是以考大学为目标,因此不 管是在 老师看来、学生眼里,还是家长心目中,最看重的就是考试分数。所以选修高考无关的课程,心里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好?选这样的课程划算吗?对高考有帮助吗? 最后一个原因是社会现实的影响,比如就业压力,浮躁的社会心态,功利主义思潮等。据说,相对而言选报金融等热门课程的学生明显多出许多,这种实用主义、现实主义的价值选择,显然是受到就业、财富等因素的影响。在现实的巨大利诱面前,科学理想、科学好奇、个人爱好统统都要往后靠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好书,做好人。”这样的校训多好
hhanb 2009-5-14 10:51
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日前在《光明日报》母校礼赞栏目撰文,回忆起自己的母校同文中学的校训:读好书,做好人。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这首先是因为,笔者同杨叔子院士一样,都非常赞赏这样的校训;其次是因为联想到当下的中学校训,更觉得读好书,做好人这样的校训倍加珍贵,因为当下中学校训几乎是千孔一面,不是过于的口号化就是显得内容苍白无力,比如什么崇高啊、卓越呀,再不然就是什么拼搏啊、刻苦呀之类。给人感觉总有点像市场上的叫卖声,声嘶竭力地吆喝着,却不见得把它们当真。 我们常说教育的宗旨就是教书育人,读好书,做好人。这样的校训该有多贴切,既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意义,也充分显现了教育的价值。教育就是教会人读书,特别是教会人读好书。一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基本的道德良知和健全的科学文化体系的知识中人。一般来说,这样的人只要不存在先天的智力障碍,都会首先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大体上也都可以称为是德才兼备的人。至于从中涌现一批出类拔萃的精英之才,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为此,杨叔子院士在文中列举了 270 多位知名校友,那都是在读好书,做好人。这样的校训熏陶和感染下修炼而来的。用院士总结的几句话说就是:同文培养一种气质,承担责任,厚德报国;演绎一种气度,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凝练一种气息,文理交融,中西贯通;秉持一种信念,敢为人先,守正创新。 笔者多次在文章中提到过,一位台湾知名图书馆学专家说过的一句很朴实的话:爱读书的孩子不大会变坏。可是我们还是很不情愿地看到,当下的学校教育不仅没有坚守这样的原则,相反有一步步补滑向去读书教育的危险。不仅社会上的书店在激烈的商战面前一再溃败,就连学校也难得容得下一间小小的书店。与此同时,校园店里的快餐、饮料却卖得异常火暴。学生书包早已被各种习题与模拟试卷塞得满当当的,再说还有的学校干脆就不提倡学生课外阅读。显然,这样的学校教育教给孩子的是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而不是读书的主人。距离往日同文中学的教育理念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请大家给个判断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究竟怎么了?
hhanb 2009-4-30 17:45
据科学网最新消息:武汉大学博士杨志高疑因博士论文无法通过、压力过大,在家中自杀。记者了解到,杨志高生前在武汉大学重点实验室工作,读博 5年仍未毕业,一直感觉压力太大。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高校自杀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虽说这完全不可以同美国校园枪击事件相提并论,但失去的都是献活的生命。 此前笔者从在科学新闻上读到郑也夫对教育总结的几句话,不说是一针见血,至少也算是恰倒好处。如此看来,这些年教育改革的目标并没有达成预期的效果。比如大学扩招的目的之一就是缓解高考压力,推进素质教育,帮中学生减负。依笔者在中学的切身感受而言,可以说自扩招以来,中学生和家长的高考压力不仅丝毫未见降低,反而变本加厉地加压。每当高考进入倒计时,各中学就仿佛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学生都甘愿以一个士兵而不是以一个孩子的心态迎接人生的挑战。即使是个别心有不甘的学生,也被一起拖上高考这架战车,奔向残酷的考场。 研究生扩招的结果本应提高学术与科研水平,可这样的预期也基本没能达成。社会一方面在抱怨这些年研究生教育质量滑坡,另一方面却很不情愿看到一桩桩命案频频发生。或许大家都特别想发出这样的疑问:中国教育究竟怎么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02 次阅读|1 个评论
由文理分家想起胡总的不折腾
hhanb 2009-1-14 15:38
由文理分家想起胡总的不折腾 这些年的基础教育围绕高考和所谓的素质教育,展开的一轮又一轮的改革,真可谓是花样繁多。比如广东早些年在全国率先实行大综合,加英语 II 复试。新方案一出台,各学校都不敢怠慢,特别是对于大综合这个新玩意儿,大家伙心里都没有底,有的学校为此专门成立了应急科组,将各个学科的骨干老师集中组成一个新的教研班子,专门研究如何提高大综合成绩。因为,同行之间都清楚,其他学科没有变化,彼此的水平、潜力也基本是明朗的,唯独大综合这个新学科,很可能影响高考的总成绩。事实明显摆在那儿,学校、老师如此重视,学生更不能闲着,于是无形之中等于是给学生增加了额外的学业负担。好在这项举措出台的用意是良好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大家作出点牺牲也是应当的。这算不上是折腾? 也就几年的时间,广东高考改革的车轮又启动了。这回又来了 180 度大转弯,取消已经实行了好几年的大综合,改为小综合也就是文综理综。匆忙试行了几年的英语 II 也取消了。这样一来,学校只能随机起舞。眼下升入高二就要进行文理分科考试,于是高一期末考试用的试卷名堂就与以往不一样了:什么文科数学、理科数学,将来会否有文科物理,理科历史就很难说了。难道说也要分文科数学老师、理科数学老师不成?如此,过早的文理分家,势必制造人格教育的缺陷,培养出来的人才心智往往是不健全的。这不算是折腾又是什么? 2009 年,广东还要恢复已经停止多年的高中毕业汇考,汇考成绩还要纳入高考合并计算。这是不是又要加大学生的学业负担。本来一门心事对付高考科目就成了,现在可好半路上又杀出个汇考,学校教学工作不得重新调整? 其实这些年的高考改革,改来改去本质并没有太大的新意,只是量上折腾来折腾去,早知道今天要文理分家,何必要当初硬要把人家撮合到一块呢,这不是折腾是什么? 如果说经济建设折腾会造成经济损失,政治体制改革折腾可能引发社会动荡,那么教育改革折腾势必会严重影响国民素质,教育可是百年大计啊,更容不得这么百般折腾。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歌舞青春》——一部特别值得中学生一看的影片
hhanb 2009-1-6 10:14
《歌舞青春》一部特别值得中学生一看的影片 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网上看到了《歌舞青春》,后来又惊喜地看到了《歌舞青春 II 》,最近网上又有了《歌舞青春 III 》的预告片。据说此片在美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票房收入一路飘红,影片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向观众呈现了宏大奔放热烈欢快的青春歌舞场面,把人们重新带回曾经辉煌一时的好莱乌歌舞片时代。几年来笔者数次看过此片,逢人就想推荐,在我看来这真是一部让人百看不厌的好片子。 2008 年临近年终的一个周末,央视电影频道连续播放了该片的一二两集,笔者再次过了回瘾。与此前观看不同的是,这回央视播放的是完整的翻译版,我这才真正吃透了该片的主题和寓意,特别是在听过影片的主题歌以后,意外的发现让人激动不已,欣喜之情无以言表。原来这部影片不只有外表热闹的歌舞场面,还有寓意深远的教育内涵。 电影的表现手法,当然离不开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完美的视觉享受,可以说这部影片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这也是影片吸引本人的地方。动感的音乐、奔放的舞姿组合成一曲曲激情洋溢活力四射的青春歌舞,那场景定能唤起每一位观众对青春岁月的向往和赞美。原本就够闹腾的美国中学生,他们的校园生活比我们想象的更为热烈,那才叫真正的青春年华。 其实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在一所中学的一次派对上,一对男女中学生因同台演唱走到一起,故事由此展开。恰好这时学校艺术团招聘新团员,两位男女主角决定参选。可是此前两人都有各自的特长,男生是校篮球队主力球员,还是球队队长。篮球是该校传统优势项目,多年保持优胜成绩。男孩的父亲又是球队的教练,正带领全体队员积极备战,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校际联赛。女孩的科学成绩非常优异,也在积极准备参加学校科学大赛。双方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夺得好成绩,为申请名牌大学增添筹码。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两位学生却决定参加艺术团的竞选。这样的决定不仅遭到了双方父母的反对,也使双方的队友感到不快。 笔者注意到,影片在处理这个矛盾冲突时,用的不是黑白分明的二元区分法。而是通过双方队友的理解与合作,巧妙地化解了由此引发的冲突,结果是皆大欢喜,两位主角不仅在各自的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名次,而且成功入选学校艺术团。借此机会拓展了自己新的爱好,培植了新的课外情趣,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时代的生活。不仅如此,影片中其他几位配角,也展示各自的兴趣与爱好,甚至有位同学毫不忌讳地,向大家宣布自己将来的理想是当一名出色的面包师。剧终时的歌舞场景,再次向人们宣传了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和美国基础教育对多样性选择的认同。包括家长、学生和老师在内,几乎所有的人都为孩子们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 或许在我们看来,这样的校园已经够闹腾的了,孩子们的选择也够夸张的啦。假如,我们要以严肃的口气告诫他们的话,我想美国人十有八九是不会领情的。这部影片揭示的主题不是限制而是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自主选择。让笔者百感交集的是,我们的学生能有这么幸运,我们的校园文化能有这么宽容,我们的学校能放手让学生自我发展吗?一句话,我们的教育似乎不是张扬青春的教育,而是泯灭青春的教育。 当然,校园生活再怎么闹腾,美国中学生并不是根本不学习。影片中少有的镜头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美国中学生学习的情形:学校图书馆为学生自学提供了良好条件,那里摆放着的大多是大部头的著作,而不是习题等教学辅助资料。科学竞赛出现的一组镜头,披露了科学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相关信息。从影片透露的点滴信息看,美国学校教育,似乎更重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知识教育倒是其次。这或许正是杜威教育教育思想的反映: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每次看完影片后,我都特别想找个人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心愿:什么时候我们的校园才能这样。因为校园本该是青春欢腾的海洋,而不是死读书的沉寂荒漠。 回到现实,再看看我们的学生,同样的年纪,同样的灵肉。一个个少年老成的样子,周一的晨会,向站在国旗下的少男少女们望去,一片呆板灰暗的面孔,少有的笑容浮现也是那么的勉强和不自然。国歌没人唱,就连校歌也是由广播代劳。 课间操,体育老师一再扯开嗓子,要求同学们动作做到位,可是孩子们就是一副麻木不仁样子,个个无精打采,动作也是有一打没一打。 整个校园里闻不到欢歌笑语,少有的一点噪音,那也是打闹传来的。带红袖章的纪律检查员倒是随处可见,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量化为一定的分值,周有周小结,月有月考评。 我们不需要闹腾的榜样,需要学习成绩优秀的乖乖娃。延续千年的科举文化仍然决定人们的价值取向,举人与状元仍社会公认的,学生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学而优则仕仍被老师、家长信奉为真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于是争章夺星活动在校园开展的如火如荼,县一中现象成为中学的旗帜,应试训练成为基础教育的主旋律。 听听《鼓舞青春》的主题歌是怎么唱响美国校园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都是未来的明星,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做最好的自己。这就是这部影片传达给我们的教育信息。 什么是青春?青春是张扬的,胸襟是开阔的,思想是自由的,精神是独立的,人格是完善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充分享受青春的生活,体验青春活力的教育,人生才是完美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6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味迁就高考的改革可能危及全局
hhanb 2008-12-26 09:03
一味迁就高考的改革可能危及全局 基础教育属于全民教育,立足点是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普及与提高,世界上没有听说哪个国家是拿基础教育与高考画等号的。可是实际上还是有一些国家的基础教育,突出的正是高考,甚至干脆把基础教育同高考画上了等号,从种种迹象看,我们国家目前的做法就有些像这个样子。当然,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总还是有人也要通过相关考试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但他们这样做,很多时候只是公民自主选择,而非政府主导。 最近又有几则关于高考改革的消息,搅得人心惶惶。有人说江苏省最新出台的高考方案有失公允,也有人说广东 09 年高考改革方案是变相的倒退。备受人们争议的还是日渐加剧的文理分家。这几天,民盟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就一再高呼文理分科要不得,更有传媒用了久违的炮轰一词形容人们对文理分科反响的激烈程度。 毋庸质疑,高考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大家看到这些年来全社会的高考这根弦绷的越来越紧,学校的中心任务是高考,校长的命荣辱系于高考;学生的前途和命运由高考决定,就连家长个个都神经兮兮地注视着高考的一举一动。 可是我们不禁要问这种把高考凌驾于全民教育之上,基础教育完全被高考所挟持,这样的做法合理吗? 按高考派人士的说法,为了确保大学招生的公平,高考是不能取消的。其实没有人说要取消高考,只是说,高考不能凌驾于基础教育之上,任何一项高考方案的出台都不能以牺牲全民教育这个核心价值为代价。比如,文理分科就严重危及国民基本素养教育。 事实证明,高考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教育领域的上空随时都会刺向基础教育。只要不把高考从惟我独尊的位置上拉下,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永远都会像魔杖一样显示它的魔力。这些年,在历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较量中,哪一次不是以素质教育全面溃败而收场。教育界流行的说法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事实上,这些年先后推出的素质教育内容,几尽覆没。课程改革形同虚设,研究性学习徒有虚名,综合社会实践应付差事,惟有高考科目谁也不敢懈怠。争分夺秒不说,还要加班加点。应试教育已经从当年的黄岗现象全面提升为今天的县一中现象,而且还有进一步向全国蔓延的势头。基础教育几乎完全同高考画上了等号。 因此,人们有理由担心,高考方案的蛛丝马迹,一经嗅出,就一定会影响到基础教育。回首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基本上走的就是一条文理分科的路子,先期流行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个时期,不仅是文理分家,而且是理科吃香,文科不值钱。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样教育的后果,严重危及国民素养,所以有识之士才不遗余力地呼吁要文理并重,不仅基础教育阶段不宜文理分家,就是到了大学也要强调通识教育。经过抗争好不容易为文科教育迎来暂时的繁荣,可是好景不长。因为,这次文科繁荣主要得益于市场导向,尤其以经济管理和法律文秘类专业吃香。 暂时的繁荣只是虚假繁荣,缺乏持久发展的支撑。以至于到今天,文理均衡发展的教育模式还在磨合当中,新一轮文理分家又来临了。 文理分科主要危害并非知识的获取,也无关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但它却事关国民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一般来说人们的公民意识、法制意识、道德意识、诚信意识、科学意识等都依赖基础教育,如果基础教育偏离了这样的轨道,一味地被高考牵着鼻子走,就会酿成严重后果,现实生活中那么多缺德现象都脱不了干系。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之八九都是他们的教育决定的。我们的基础教育并非有意教导学生树立错误的价值观,而是在学生人格教育方面不作为。因为大家都顾着去忙高考科目去了,人格教育只好靠边站。 说实在话,在我们这样一个本来就既缺乏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又缺乏科学素养教育传统的国家,理应大力提倡文理并重,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就是因为人们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高考上面,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表现为一种高考狂热症,为高考不惜一起代价。这样势必影响到全民基本素养水准,这是否因小失大我想是不言而喻的。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指出:教育就是由于人逐渐认识真理而使人变得富于人性。用这样的观点来分析,笔者以为还是应该理顺基础教育与高考的关系:高考只是基础教育中的一个环节,而国民基本素养教育才是基础教育的根本。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0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