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基础教育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基础教育

相关日志

我理想中的一流大学应当有这一个特征
热度 16 fdc1947 2020-10-16 08:04
我理想中的一流大学应当有这一个特征 世界一流大学有哪些特点?我不是很清楚,但是我理想中的一流大学起码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上课不点名(包括如摄像一类的变相点名)而大多数的学生都自觉地来上课学习。 不点名而学生都自觉学习,说明学生的素质好,是自己要求学习。不点名而学生都来上课,说明教师所讲的内容,对大多数学生有较大的帮助。不点名,也是对不来上课的同学的宽容。 当然,一流大学应当有其他更严格的标准,我这里且不管它。只说我所说的起码的要求。 我们现在的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都是很严的。学校都要求对学生是否来上课作认真的考核。就是这样认真考核,仍然有许多学生想办法逃课,甚至花钱请人替他上课。即使自己坐着教室里,也是名义上听课,实际上不知道在做些什么。这样的学校,即使在某些方面有一些成就,即使被外面吹得天花乱坠,也决不能称为一流大学。 像监狱一样严格的管理,学生动一动就必须报告,让学生一天到晚按照被安排好程序去学习,只能培养出像机器包括如今的计算机那样能干的优秀的熟练工人,而不是具有创新思维的学者。 只有给学生以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自由接触到最优秀的科学思想,找到能够发挥自己最大能力的科学领域,才可能使他们不但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养成有独立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一流大学要培养一流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应当被培养成能够独立思考,有创新的思维能力的人。在学习上,他们应当能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正因为如此,学校对不来听课的那些学生,就能够也应当比较宽容,相信这些学生确实能够通过自学学好这些课程内容。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一流的大学里被培养成一流的大学毕业生的。一流大学并没有本领把不想学习的懒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一个人的很多习惯、思维方式等在少年时期也就是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就基本形成。只有愿意自觉认真学习并有继续深造潜力的的高中毕业生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一流的大学毕业生。 只有对于真正愿意学习并有自学能力的人,学校才能够采取比较宽容的管理办法。也只有这样宽容的管理,才能够培养出来真正高质量的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毕业生。 所以一流大学必须起码有我一开始就提出的那个特征,那就是上课不必任何形式的点名。 但是,如果对于不想认真读书学习,厌倦甚至已经怨恨读书,只是想混一张名牌大学文凭的学生,采取这样的宽松管理办法显然是不行的。那只能使这些学生进一步堕落。 因此,一流大学必须能够招收到真正愿意学习并且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这也是一个学校能够成为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 那么,我们现在力争成为一流大学的学校能够招到全都是自觉学习的学生吗? 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经过了三年炼狱般高中生活而考出来的。那与身高相仿佛的练习册是取得高分、上得好大学的资本。他们中间有多少人还愿意自觉地学习,谁知道? 诚然,在数以千万计的考生中确实还有大量的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但是,我们的大学并没有多少选择学生的余地,他们只能按照高考的分数从可能的最高分学生向下顺次录取,无法考察这些学生有没有继续深造的潜力,或者有没有自觉认真学习的愿望(而不是仅仅取得文凭的愿望)。为了现在大多数人要求的在高考分数面前的“公平”,我们就是这样做的。 到了大学阶段,所有的大学,包括已经宣布实现一流目标的大学,都只有继续严格管理,不敢有半点松懈,不然,这些学生真的会堕落。 所以,在如今的情况下,要想在大学上课不点名,恐怕还非常困难。要想成为我理想中的一流大学,恐怕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基础”,没有自觉自愿认真学习的学生,一切都是空话。 盖房子最重要的是打好地基。基础不行,上面的一切都很难好。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基础教育出了问题。六年小学、六年中学读完,弄得学生都不肯认真读书了,讨厌学习了。学生只是想混一张文凭,最好是名牌大学的文凭。这不能不说是基础教育的失败。这个问题不解决,一流大学只是一句空话。 现在的基础教育,不是为了教育人,而只是为了得到一张可能的大学文凭。这是走到岔道上去了。 基础教育,应当就是打好学生人生的基础,培养有道德、有文化、身体健康的人才。它应当与高考没有关系。高考是高等学校招生的考试,是高等学校检验学生是否适合到自己学校里来学习的一项工作。 现在事情弄反了,高等学校对于本应属于自己的工作,倒反而几乎袖手旁观,只需要在计算机旁数一数分数的高低,以及可以到自己学校学习的学生人数。而这样的事情,被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不这样做倒是违反了常理。 什么时候基础教育归基础教育,高等学校招生真正成为高等学校的事情,高等学校可以招收到真正愿意自觉学习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再谈论一流大学,就很有希望了。
个人分类: 教育|15916 次阅读|34 个评论
要想提高全民素质必须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
热度 4 fdc1947 2020-4-26 08:00
要想提高全民素质必须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 近日,在网上读到“天风上人”研究《朱夏日记》的几篇文章。朱夏先生(1920-1990)是著名的地质学家,生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大地构造学和石油地质学,为新疆、青海、东北、江苏等地的石油找矿和油田开发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他又是著名的诗人, 早在上世纪40年代,他的诗词就蜚声学术界,其中描写地质生活的诗作更是别具特色。 朱夏先生于1931年“ 跳级考入读正始中学高一班 ”。新发现的《朱夏日记》就是朱夏先生在上海私立正始中学三年高中期间的日记。“天风上人”先生的文章介绍了朱夏读高一期间的若干篇日记。我看了以后,颇有感想。 该《日记》为活页散装本,格式乃校方统一印成,每页竖式八行,每次由教员发给学生若干页。学生书写日记,则以毛笔字文言文述之。教师于次日收回批改,以红笔打分,有时还兼有评语。教员为江侠菴先生。学生的书写基本上都还工整,教师的评语则对日记小至字、词、标点,大到思想内容,都做了很负责任和高水平的点评。不妨抄录三段作为例证。 十月二十一日,星期三,晴。 下午上法文课时,教员为外国妇人,予等问其为何国之人?彼答曰:俄国。予等甚以为奇?盖彼能操法语,尚不为奇。而彼与教务长会话时则操德语,与副教务长会话则操英语,与予等则又能讲中文数句,均甚流利,可谓学问宏博矣。吾侪 丈夫 (教师红笔改 男子 )见之,能不愧乎? 得分及 教师批语: 77 :丈夫者,男子中壮者之谓也。该生年未弱冠,用丈夫二字未对。前者重男轻女,置女子于不教,故其能力逊于男子。至近代男女平等,教育亦均等,女子能力未必逊于男子,视何等方面耳。 十月二十二日,晴。 今晨,陈君原来谓予曰:“江侠菴师于予(陈君自谓)之日记上,示知其住址,并令予及廖汝翼、李家谟二君有暇,同往游玩。子如无事,可一齐偕往乎?”予聆之甚喜,及阅其日记,则不觉失望。盖江师之住址为蒲石路,予家与蒲石路,近在咫尺之间,本甚便易,但江师星期及星六不在彼处,所住何处又不可知?夫予等此二日,正值休沐之期,而江师又不在彼处,无处寻觅,亦一憾事也。望江师将星六所往之住址说明,俾予等得亲领教诲,以开茅塞也。未知江师以为何如? 得分及批语: 78 :我家在虬江路、新广东街、正兴里二十一号二楼。我以后礼拜日必在家,礼拜六或在蒲石里,必定,因礼拜六下午四时在此功课方完也。 十月二十三日,星期五。 今下午,发现同学某君私吸卷烟。夫此种不良嗜好,本非吾青年之所应有,况当此国家存亡之秋,即古人云“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吾侪自当恪守:鸡鸣而起,孜孜不倦,努力用功,俾将能为国家谋利益,人民求幸福。若染有此种不良嗜好,将来于社会上办事之时,必大有妨碍。予深望某君从今日起,努力改过,以成一大好青年。则非特予之幸,亦即我中国前途之幸也。 得分及批语: 75 ; 该生之字,太不像样了,非努力改之不可。卷烟最害事,余民十二以来,大吸卷烟,非此物不能思想及作文,且容易疲倦。自是年戒至今,思想及身体皆比前壮健。故少年时当力戒之。 为了写字的问题,教师在随后的一些天的批语里,还有几次对朱夏所问的答复: “清人之字,錢南园端劲,刘石庵深醇,皆可学也。” “苏东坡、赵松雪、董香光,皆石菴之所从出。赵为王羲之之正派,甚可学,惟伪者甚多,须慎择耳。” “字已进步,孺子可教。” 江侠菴(1875—1951),原名楚洋,字侠菴。广东花山人。1900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广东政法学堂任教,为陈炯明业师。民国初年任花县第一任县长。。1925年夏至沪,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聘他为特约日文翻译,曾翻译《资本论》。著有《先秦经籍考》、《经学史论》、《南北戏曲源流考》等。 朱夏先生之所以能够在文理两方面都取得很大的学术成就,固然与从小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关,其父为著名学者、诗人朱大可先生( 1898—1978 )。也与优秀而严格的学校教育密切相关。 我们常常羡慕前辈学者学识深厚,能力强大,文理兼能,中西皆通。他们之所以高明,主要原因还是在青少年时代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当然,毫无疑问,那时候的教育规模极小,只是极少数人的精英教育。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受到这样的教育,这是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社会在发展、在前进,几十年来,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人能够受到了教育,我们基本消灭了青少年文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2020年又要基本普及高中教育,而大学(包括专科)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50%左右。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现在。我们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但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不光光是大学的事情。没有好的基础教育,大学教育只是空中楼阁。 我们的基础及高等教育的量是很大了,可是质还是一个大问题。这里所说的质,不仅仅指知识水平,不仅仅指能不能考试,而是实在的人才质量。比如,我们的全民科学素质达标率在2010年仅有3.27%,而同年我国大专以上的人口已经达总人口的8.93%,高中以上的人口达22.96,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水平的质量是很低的。 即使经过大力“补课”努力,全民科学素质达标率在2018年也只有8.47%。众所周知,从2010年到2018年我们的教育在质量方面并没有非常突出的进步。所以,科学素质的达标率的大幅上升,很可能只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即使这样的结果,仍然是很可怜的。 说我们的基础教育水平不高,一定有人不服气。因为如果进行考试,我们的分数不会低。有人说,我们的学生会考试,其实也未必。如果不让准备,也不光是考某几本指定书本上的内容,分数也未必高。对于考试的准备,实际上是猜题,就像某某知名的辅导外语的学校,严格地说,就是一种对考试的作弊。有时候只是在规则内的作弊罢了。有人会为此而骄傲,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这种事情看上去很聪明,在规则之内,别人抓不到把柄。但是,实际工作中就不是这么一回事情了。实际工作的创新绝不是靠钻规则空子所能够成功的。从2010年的3.27%,到2018年迅速上升到近9%,那正说明2010年的成绩是真实的,大家都没有准备,是真实的成绩、真实的水平。 教育有种种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真正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当然不是一篇小文章能够说得清楚的。但是,至少有两点是本文想说的。 第一要大幅度改善基础教育的教育环境。教育是人对人的教育,特别是对于少年儿童,必须是人面对人面的教育。所以,一个教师不可能同时照顾到许多个学生。我们现在一个班的学生太多,教师很难照顾得过来。即使是上课,教师也往往只能照顾到部分学生。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在上课时讲好课,更多的工作在课后,如作业的批改,找学生谈话,课外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但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而且培养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这些工作都有一个“质”的问题。我们现在最忽视的就是质。学生太多,领导考察的唯一指标是考试成绩,教师也就只能管好考试成绩这一块,甚至是一部分学生的考试成绩。 这里一定要给教师大幅度减负,也就是把教师负责的学生人数降下来。我们现在中小学一个班的学生实在太多。减少数量才能够讲究质量。要想真正提高教育质量(是全面的质量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一个教师不可能管这么多学生。如上面所说 江侠菴先生对朱夏那样认真地批改日记,还邀请学生到家里去谈话。学生太多是受不了的。如今发达国家的每一个班的学生数都很少。我们过去每个班的学生多,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能老是坚持低标准。要逐步向发达国家看齐。现在面临开学,要求学生间隔一米,各个学校都难以做到。医学专家建议分两个班。如果每个班二十几个人,就不难做到了。社会发展了,这种看上去“软的指标”也应当跟上去。 第二要大幅度提高教师的水平。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中,水平相差很大。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够教育出高水平的学生。而过去也正是因为教育资源缺乏,才弄得搞重点学校,引起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在基础教育中,应当取消所谓重点。现在的所谓重点高中,集中了最好的教育资源。教育部要求2020年普及高中教育,既然要求普及高中教育,那么重点高中就没有存在的理由。那些所谓重点班级的人数,往往是最多的,最后的结果也只是能考试成绩高而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大量增加教育资源,才能够比较均匀地分配。 要大力提倡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高校的硕士生到小学去、博士生到中学去。同时淘汰那些水平不够高的教师。安排他们去做能够胜任的工作。 上面两点的实现,第一需要许多钱。第二需要许多人。 减少每个班的学生数,需要增加大量教师、教室。这需要钱,增加投资。 我们说,现在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增加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一个可能的做法就是增加基本建设的投资。基本建设的投资不一定就是修高铁、修公路,广义地说,对于教育的投资也是基本建设投资。这是更加长期的投资,也是更重要的投资。只是投资铁路公路看得见,可以有立竿见影的政绩。投资教育则是百年大计,不是哪一个领导的一两个任期所能够看得出的政绩。 我们的学校特别是大学要少征一点地,少盖一点豪华的大楼,少修一点漂亮的大门,少养一些非教学人员。把钱用到真正的改善教学第一线,就能够增加教师和教室,减少每班的学生数。以提高教育质量。 改善教育需要大量的人才,现在的大量硕士生、博士生就是人才。许多人想到学校工作,就是进不去,因为没有指标。把一个班分成两个班(当然不可能一步达到),需要多少教师! 我们常常说,我们需要提高产品质量,更新产品的标准,发展新的产品。这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更需要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也应当不断更新标准,淘汰旧的低标准,才能提高教育水平。 在软件和硬件的关系上,我们要更注意软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高铁、公路、芯片、卫星是硬件,教育则是最重要的软件。 我们应当有这样目标,要使得全体人民都受到比朱夏先生更好的教育,都具有朱夏先生这样的全面发展的素质。这应当是我们的目标。
个人分类: 教育|3353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任正非:要提高待遇,敢于和美国争夺人才
snow1007 2019-4-5 19:54
3月15日,华为心声社区刊登了创始人任正非近期在俄罗斯与科学家、专家的对话。 任正非表示,一、二月华为销售收入增长了35.8%,“是大家努力的见证”。 他肯定了俄罗斯的基础教育 ,并表示要提高对人才的待遇,“敢于和美国争夺人才,让他们在祖国也能创业。” 他称:“(要)像美国两百年来那样的开放,把一切优秀人才吸引来一起创业。” 以下是讲话全文: 任总在俄罗斯与科学家及专家们的对话 2019年2月28日、3月1日 我每次来莫斯科,都会想起70多年前,二战中克洛奇科夫中尉,他呼喊“背后就是莫斯科,我们已无退路”,那种盖世英雄的气概,永存人间。我们今天何尝不是。近三十年来,我也看到俄罗斯包括前苏联国家对烈士的珍重,八十年了,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给烈士笔直的站岗,这是一个英雄倍出民族的哲学力量。万里长江水奔腾向海洋,无论都江堰、秦淮河、深圳沟……,最终都会流入太平洋。这是激流勇进,汇入主潮流,奔向主战场,投入英雄倍出的时代;还是满足洄旋漂荡,任由历史淘汰,是每个青年要面对的现实,我们要倍加珍惜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也是一个企业哲学。大江东去浪淘沙,将淘尽了未来的英雄人物,激流也许会冲入太平洋,洄流也许成为污水,就遗弃了。 俄罗斯这二十多年来,没有泡沫经济,大家安心做学问,理论造诣很深,我很高兴与你们同事,更欢迎你们引进优秀的朋友、老师、博士……进来,成倍地扩张。我国经历长时间的泡沫经济,对学风有较大冲击,但工程创造上仍有很大的进步,面向长期的理论探索还不足,我们互补是有好处的。 我们要突破无人区,创造出人类更需要的产品,更需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当然基础研究的基础是基础教育。俄罗斯数学、物理、化学、材料、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教育非常发达,许多学校都是连续六、七年是世界数学、计算机竞赛冠军,人才倍出。中、小学的教育也比较科学。 我又重看了七、八十年前的“乡村女教师”这部电影,无比深深感动。现在各国大多数优秀人才都去美国了。若果他们仅仅是待遇问题,我们要敢于与美国争夺人才,我们可以待遇比他们高,让他们在祖国也能创业。 我们要提高俄罗斯大学教授、科学家来讲座的待遇 ,吸引他们蜂拥而来,他们可以带来一阵“轻风”,也可以全球直播。欢迎他带博士来实习,敞开怀抱,像美国两百年来那样的开放,把一切优秀人才吸引来一起创业。也用200年时间使我们也变成像美国一样强大。 我们要形成一种风气,关心优秀员工的成长,宽容他们的一些不足,主官、主管除了自身要专业化,有洞察力外,还要心胸宽广,关怀员工成长。有位名人说了一句话“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松散的,现在外部条件的恶劣,堡垒正在从外部压力下加强”,公司更加团结,更加努力,能量密度在不断加大。一、二月份我们销售收入增长了35.8%,就是大家努力的见证。不怕困难,不留后路,英勇前进。“我以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我们一定会胜利的。
个人分类: 基础研究|6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赵洪钧论医学教育(二)
fqng1008 2019-3-2 16:18
二、 中医教育亟待弥补的缺口 来源: 《中医教育》 1986第6期总第19期第5页 现代教育恪守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循序渐进,纵横联系,重视知识整体结构的连续性。近年来中医教育恰恰从宏观方面忽略了这一原理,结果出现两大缺口。   第一是中医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之间,在知识传授方面出现严重的不连续性。普通中等教育,给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主要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而学生们一进入中医学院学习中医专业,就发现以往的知识基本无用或完全无用。他们很难接受完全陌生的 、 中医基本理论及构筑这些理论的方法。这使许多学生感到苦恼、失望,也是中医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很显然,造成这种不连续性的主要原因,与传统中医理论产生时的文化背景有关。   古代读书人在学习经、史、子、集过程中,对中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已比较熟悉,故转而学医并不存在什么问题。而现代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听说过阴阳、五行、脏象、运气、干支等名词。   第二是中医教育(主要指专业知识教育)中,中医知识与西医知识的严重不连续性。这也是历史遗留的问题。解放前后的中医教育曾多方设法解决这一问题,可惜实际做法往往是扩大了这一缺口。   稍加分析便会发现,以上两大缺口实际上是一个问题。西医教育并不存在与普通中等教育知识脱节的问题,因为它本身就建立在近、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所以,中医教育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使中医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发生有机联系。 假如以上基本分析得不到普遍承认,那么我们面前就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一是让学生抛弃中学时代的知识,再回到古代去,走古代中医教育的老路。即使学一点西医知识,也作为陪村,另搞一套,完全与中医无关。二是给传统的中医知识,以尽可能全面的现代科学说明,使这些内容与学生中学时代已有的知识密切联系,同时与西医知识联系。笔者认为,第一种方法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不可行的,中医教育工作者至少在理论上也不赞成那样做。第二种方法应该是可取的,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三十年来,中医教育实际上是在两者之间摇摆,尤其是近年来的做法更倾向于前者,究其原因有三: (一) 不少人把 “突出中医特色”、“振兴中医”、“尊重中医的内在规律性”等说成中医教育的首要原则。其实,这是对有关政治理论的误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绝不等于中国的科学技术都将保持中国特色。恰恰相反,中国人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明创造越具有超出中国的普遍意义就越有普遍的真理性,教育科学也是如此。“振兴中华”不是要振兴到几百年、几千年以前的汉唐时代,而关键在于“开放”和“搞活”。这是在严峻的挑战面前唯一有出路的抉择。振兴中医显然不能“封闭”、“统死”,让中医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地位回到古代去。至于“内在规律性”,笔者认为,中医在古代不可能脱离中国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现在更不能脱离中国(不仅中国)科学技术和整个教育发展的规律——即外在环境赋予它的规律性。我们不应在这个问题上忘记了中医的整体观。中医教育是我国教育系列的组成部分,近代以来特别是1900年以后,中国的教育无时不受世界教育潮流的影响。    (二) 过分强调整理、继承,忽视发扬。教育过程主要是继承,问题在于继承什么?怎样继承?整理和继承关系如何?几十年来,中医文献整理的实际结果是本本越整越厚,内容越整越繁琐、重复。古代的东西似乎都是精华,都不过时。把这些东西都拿来继承,就永远继承不完。近年来中医教育的结果说明,读完研究生,大多仍是整理型人才。他们的知识圈很难超出中医古典知识范围,不知道怎样开拓和创新。而观近、现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规律,则与此相反。    (三) 不承认中西医知识间的联系,不承认中医欲现代化必先通过西医这一主要中介。这是当前中医教育中最敏感的问题。笔者以为中医教育理论必须先从这一点上突破。从另一角度看是弥补这一大缺口。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上述第一个缺口便会自然弥补。   当前,主张搞 “纯”中医教育的人已经不多了。中医院校(和专业)基本上没有不设西医课的。但是,若问设西医课的目的是什么,一般人都说这是“必要的西医课”。那么从中医教育角度看,“必要”二字怎样理解呢?假如它同中医知识无关甚或有损,不是极不“必要”吗?假如有关而且有益,为什么不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呢?为什么硬要搞二八开或三七开,使二者互不相谋呢?只有这样才恰到好处吗?浅见以为,这种矛盾状态是造成中医教育中第二大缺口的原因。不从理论上解决这一问题,必然使两个缺口日益加大,结果是中医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   总之,中医教育要想开创新局面,必须先从弥补中医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脱节、中医知识与西医知识脱节这两大缺口入手。理论上应该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中医知识如何与西医知识有机结合,从而保证中医教育更好地进行。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市场认可就是最高的奖励和奖赏(何况每一步都有成就而不仅仅有成就感,知足常乐)。
geneculture 2019-1-21 09:55
重视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及其与实际应用前沿的纽带关系建立是很重要的。第一项华为做不了因此只能呼吁;第二项华为已做了而且还做得比较成功(因此不必呼吁同时也不必去被推荐领奖,市场认可就是最高的奖励和奖赏)。中美塞尔研究中心在做第一项(一旦系列示范样板出来就可打通两方面与高等教育的通途)因此不必呼吁同时也不必去被推荐领奖,市场认可就是最高的奖励和奖赏(何况每一步都有成就而不仅仅有成就感,知足常乐)。 【任正非接受央视记者董倩专访 【独家视频】任正非:要重视教育 任正非:再穷不能穷教师 让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在访谈中,任正非呼吁要重视基础教育,他认为,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的社会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大的进步来源于教育和科学的进步。“怎么能在这么小一个芯片上面沉积那么多东西,我认为国家首先要重视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国外有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室的讲台上完成的,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 所以,在任正非看来,要提高老师待遇,再穷不能穷教师,要让优秀的人才愿意去当老师,让优秀的孩子愿意学师范,这样就可以实现“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任正非:科研上允许不成功 因为培养了人才 华为在基础研究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任正非对于基础研究的成效也有独到的认识,他在采访中表示,基础研究允许“浪费”,并不是能做出来卖出去,就叫“成功”,“成功”是多路径的,要宽容失败,科研上的不成功也培养了人才。 任正非接受央视记者董倩专访 任正非专访完整内容,请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1月20日晚21点30分播出的《面对面》栏目。】
个人分类: 理论与实践|18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欠下的债早晚是要还的
热度 16 fdc1947 2018-5-12 08:57
欠下的债早晚是要还的 林校长的“鸿鹄”两个字掀起了一阵不大不小风波,不过,如今再大的风波也就几天功夫就过去了,人们又会有新的好奇点。风波过去了,我们也可以静下来,思考一些问题。 林校长的“鸿鹄”闯下祸之后,很快又发了一封道歉信,于是,又被人抓住了“质疑”,拼命地质疑了一番。其实,平心而论,作为一个曾经的科学工作者,林校长事实上并不是不知道质疑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上面的意义。我相信,他的道歉信中这样的叙述,也应当属于表达不当。与“鸿鹄”“jingjing学子”一样,还是语文基础的问题。 人们还说起了云南代省长上任伊始就在一个讲话中两次把“滇越铁路”读成了“镇越铁路”,我看也是语文基础差和历史、地理知识欠缺所致。 当然,这里都有责任心的问题,这是他们逃不掉的。但是,暂且抛开责任心的问题不说,正因为文史基础差,才会在不留心的时候出差错。根子还是在基础差。 为什么基础差?林校长说得很正确、很坦率:中小学没有很好的上课。云南阮省长的问题恐怕也在这里。当然,基础差的责任不在他们这些人身上。在应该得到基础教育的时候,他们的受正当教育的权利被无情的剥夺了。 前几年我写过一篇《中国的知识分子》,其中说到中年知识分子的时候有这样的一段叙述: “ 中年一代是目前各个单位工作的主力军,往往也是领导者。这代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可惜在应该受基础教育的年代遇到文化被革掉了命。 幸而他们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而且在受高等教育之后,他们能够连续的工作,而且很快接触到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享受的改革开放的好处,这一点,他们比上一代人幸运。 但是,基础教育的缺失,使他们在知识结构方面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失,许多人业余在一起唯一的娱乐就是打扑克,而且只会斗地主。他们受到的最初的教育,便是‘拿起笔、做刀枪,集中火力打黑帮’,让异己者‘滚他妈的蛋’或‘踏上一千只脚’ ”。 我们看看现在的一些事情,看看一些人如今的作为,是不是可以跟他们在年幼和年轻时所受到的教育有关? 我也常常检讨我和我的同龄人,虽然我们比现在的这些领导年长,我们基本上受到了较为完整的基础教育,但是,并没有受到完整的高等教育,一些比我更年长一些的知识分子,即1966年以前的大学毕业生,也是大学刚刚毕业就陷入了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之中,或者索性“去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了,去做工、种地,白白地消耗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他们本应当有更高的学术水平,本应当做出更出色的工作,但是,都没有。在回答所谓“钱学森之问”的时候,光在大学里找原因、光在教育这个圈子里面找根源肯定不会有正确的答案。 前些年,我在给山东大学化学院的大学生讲话的时候,就这样说过(由于是录音整理,比较口语化): “到了1966年以后,全国的大学就不能上课了。我记得很清楚,我那年是大学二年级,二年级的课快学完。我的最后一节课在6月2号,那时我在北京上学,最后一节课是英语课,我很难忘。课间操时,大字报全贴出来了,说我们学校党委是黑帮,广播了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北京大学聂元梓的大字报就出来了,这样北京这些大学的党委都是黑帮。学生就乱了起来,于是就再也没有上过课。不上课干什么?就是去搞文·化-大革命,开大会、斗走资派、呼口号、读报纸、下工厂、下农村、唱歌等等,就是不学科学。这些年里,我在工厂做过工,煤矿挖过煤,中学教过书,草原农场种过4年地。在恢复考研究生的时候,我还正在农场,离开县城600多里,坐汽车中间还要住一夜。12年没有搞业务,从19岁到31岁,黄金的年龄段,不搞业务,这不是缺陷吗?我还算幸运的,上学早了点,还上了两年大学,我的同龄人以及年龄更小一点的人,大多数就下乡了,或还乡了,没有上大学的机会。 你们的父母或者他们的哥哥、姐姐,大概就是这样吧。有的中学甚至小学都没有上,或者没有上好。他们的文化差一点。包括你们现在的许多老师,也有这些问题。这就是他们的缺陷。中国的知识分子,这个年龄段的,都有这个缺陷。这是历史造成的,难以弥补的。 ” 有人或许会说,不就是基础教育差一些,基础文化差一点,语文差一点,历史地理差一点,差一点有什么关系? 实际上,人的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对人的一生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人们的思想、习惯、生活习性、思维方式都与少年时代有关。人的基础教育与人的道德修养也有很大的相关性 (当然这里不是函数关系,更不是线性关系)。 当人们没有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他们并不是一片空白。在那个荒唐的岁月,很多错误的东西例如流氓无产者的思想、风气大大地泛滥着,极其严重地侵蚀着所有人们、特别是不成熟的青少年。我们看看现在社会上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那个时代中找到它们的根源。 在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们,实际上总是在极大地影响着后来的人们。例如做了教育工作者就会影响学生,做了领导就会影响更多的人,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至少也是做了父母影响着儿女,做了爷爷奶奶影响着子孙后代。 拿我自己来说,大学本科知识的缺陷,虽然我在工作中努力修补,但修补的东西跟原来就完好的毕竟会有巨大的差别,不可能完全补回来,这些缺陷还是会使得我在业务上捉襟见肘,难以有深刻的见解、难以有大的成就。我相信这些缺陷也多多少少会影响到我的学生。当他们现在成为高等学校的教师的时候,他们的这种“先天不足”如果没有很好的“修补”,又会影响到他们的学生,影响到他们对研究生的培养。 同样,比我年轻一些的人,他们做了教师、做了领导、做了家长,他们基础教育缺损的缺陷,由于基础教育的缺陷带来的思想、文化、道德、作风、习惯等方面的不良印记,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生、他们的下属、他们的子孙。 所以,那个荒唐年月的影响,实际上还会存在很多年。这种影响实在是不可小视。 现在看到这种影响,倒并不是想找什么人算账,想追查什么人的个人责任。重要的是认识这些问题,认识到影响的严重性。我们常常对外国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我们中国人自己,实际上也有这个问题。 即使的对于我们的每一个人,无论是领导一个单位、还是“领导一个家庭”,注意到历史遗留给自己的缺陷,考虑怎么克服自己身上的缺点,对于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尽可能避免那些不好的影响在自己身上被“发扬光大”,是十分必要的。 俗话说,欠下的债,迟早是要还的。无论是先人的债还是自己的债,欠下了,就早晚会被“账单”所催。关键是人们要认账,认识到历史的欠账,认识到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只有认识到了问题,才能够解决问题。认了账,想还账尚且不容易,需要一点一滴地艰苦地筹集资金。 如果一概不认账,认为没有欠账,一切都是“好的很”,那么,只有做“老赖”了。关键的问题是,赖得掉吗?历史的老人是无情的,人们常常说“天网恢恢”,谁能够逃得出“天网”?如果我们多说几句“永远健康”就能够逃脱死亡的“天网”,那就不叫“天网”了。
个人分类: 教育|8336 次阅读|46 个评论
华东重镇上海之行的报告、讲座和论坛(系列专场)
geneculture 2018-4-21 12:48
一、学术交流(思维科学论坛)和教学示范(浦东高校专场): 1. 学术报告:如何用知识大生产方式做精品课程? 报告嘉宾:邹晓辉 2018-4-23(浦东线上线下结合)下午和晚上 该报告旨在介绍面上项目及其进一步的重点项目与重大项目建议书蕴含的原创思想。方法要点:人机双脑协作的优化过程即专家知识形式化获取和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教学环境是如何形成的。特征:以小见大,即:通过智能化文本分析,快速提取甚至穷举该文本所蕴含的语言点和知识点,最后,由原创人或权威专家一起来确认原创点,进而,体现基于知识模块精加工的知识大生产方式的可普及性。其直接效果就是对以往的精品课程做一个快速的系统回顾与总结,进而明确怎样抓住难得的机会参与到新一代精品课程的建构进程中。 学术报告:如何用知识大生产方式.ppt 2.教学示范:文科、理科和工科的师生如何参与新一代精品课程建设? 讲座嘉宾:邹晓辉 2018-4-24全天(线下浦东)-25全天(线下浦西;线上浦东) 为确保可操作即易于上手,可优选一组教学示范即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对文科、理科和工科的师生们分别做有针对性地示范,即:示范讲解并操作实训如何做到“ 懂、会、熟、巧、用”五个阶梯的连续跨越?其直接作用是帮助广大师生们做到“我要教”和“我要学”而非“要我教”与“要我学 ”的智慧启迪总动员可由前述学术报告的旁听方式替代。 教学示范:文科、理科和工科.ppt 二、智能教育协同创新(嘉华论坛) 报告嘉宾:邹晓辉 2018-4-25 浦西教育界专场(浦东高校可联网线上参与交流与互动) 旨在介绍:如何有针对性地把人机双脑结合起来发挥启智作用?方法:第一步用典型示例来唤醒师生长三类人的想象力,第二步以懂会熟巧用五个递进阶梯训练思维能力(自然记忆变成捎带的事情),第三步全面启迪师生长三类人的智慧能力,结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寓教于乐乃至教学相长可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和人机交互能力方面协同发展。意义:可通过智能化文本分析,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举一反三实现知识模块精加工,把语言点和知识点及原创点逐一找出来,即把语言棋盘、知识菜单和思维导图结合运用且融会贯通,采用知识大生产方式来以点带面启动具体订制的教管学用结合的社会化系统工程。 智能教育协同创新(嘉华论坛).ppt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学|1470 次阅读|1 个评论
怎样得体地称呼人?
热度 12 fdc1947 2018-2-15 07:58
怎样得体地称呼人? 在口头上当面称呼家人和亲戚朋友,是小时候家里大人教的,不用在这里多说,而且各地称呼多有不同,说也没有用。书面上怎样称呼人,现在好像没有人教,反正我见到的中小学课本上都没有这样的内容。所以,现在很多人,不光是年轻人,甚至年龄不小的人,往往不知道怎样得体地称呼人。 我在科学网上看见,某人发博文表扬自己父亲的优秀品德,往往有人在后面评论道:“父亲真优秀”;某人哀悼自己的母亲,有人评论道:“母亲千古”;文章作者说岳父如何如何,评论者也一口一个“岳父”。这就是不会称呼人。写文章的人称父亲、母亲,那是他的父亲、母亲,评论者是旁人,不能跟着乱称父亲、母亲。科学网上的评论者一般都有大学以上的学历,对人的称呼尚且这样乱来,可见学一点称呼人的常识是必要的。 书面上称呼人,过去的讲究很多,现在网上还有人“总结”了一套一套的,但是,并不实用,收集得越“全”、越多、越不实用。 因为时代在前进,把过去称呼人的方法照搬到现在是行不通的。 如果现在什么人称自己的太太为“贱内”、“贱荆”,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小犬”,一定会被别人认为精神有毛病或者让别人“酸掉大牙”。 所以,有必要弄清楚,现在应该如何称呼人。 要做到大方得体,既符合现代要求,又显得有些文化,不至于太土 。当然,称呼人,也要视接受人的身分、文化水平、与自己的关系亲疏等等从而选择不同的说法。 1. 与对方有关的人 。 照现代的叫法,可以直接在对方的称呼前加您的、您、或你的、你即可。如您的父亲、您的哥哥,您的舅父或者你的父亲、你姐姐、你二舅妈如此等等。这样的称呼,简单明了,谁都看得明白。 如果要更多一点“文气”,可以在称呼前加一个令字。如令尊、令尊大人(也可直接说尊大人,都是指对方的父亲),令堂、令堂大人(对方的母亲),令郎、令公子(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千金(对方的女儿),令兄、令弟、令姊、令妹等等。 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令字后面的称呼,一定是书面的或文言的称呼,不能跟一个口语或俗称,如令哥哥、令儿子就不伦不类了。 第二,令字的意思是美好,不是“你的”。所以,在有些场合可在“令某”前面加“物主代词”(或“所有格”),如“你令尊”(你的父亲)、“他令弟”(他的弟弟)等。这种情况,用的不多,但是用了并不算错。 2. 与自己有关系的人 。 现在最简单的称呼,一般可直截了当地称我的某某即可,如我的父亲、我祖父、我女儿、我的姑父如此等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直系亲属,如果要“文”一点,可以用“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兄、家弟、家姊、家妹等。同样,在家字后面的称呼不能用太口语化的,如说“家奶奶”就不好了,要用“家祖母”。对子弟小辈过去多用“舍”,如舍弟、舍侄等。 不过我觉得现在只说我的侄儿等也就可以了。 对自己家已经去世的父兄长辈,可以用先字,如先父、先母、先姊(去世的姐姐)等。注意先字一般不用于子弟小辈,子弟小辈用“亡”,如亡弟(死去的弟弟)等。同样,先、亡字后面的称呼不能是口语。 3. 对于配偶的称呼 。 自己的妻子:我的妻子、我妻(法律及公文用);我的爱人(一般情况下通用);我太太、我家太太(社交场合等用)。常常有人对“我的夫人”这种说法提出异议,从原则上说,过去认为这种说法过于自大,不过,现在这样用的人不少,语言的用法原则是从众,因此,我看现在这样说也并无不可。 对方或其他人的妻子:您爱人(一般情况下通用);你太太、你夫人、令太太、尊夫人(一般社交场合);嫂夫人(朋友的妻子,无论朋友的年龄比自己大还是小);某某人的太太等。 自己的丈夫:我的丈夫、我夫(法律及公文用);我的爱人(一般情况下通用);我的先生、我家先生(社交场合等)。 对方或其他人的丈夫:您爱人;您的丈夫,你的先生;某某人的丈夫等等。 4. 对朋友(同学)的称呼 对于亲近的朋友、同学,可直呼其名。无论男女,均可如此。 对于熟悉的朋友、同学,可称某某兄(某某可以是姓、名、姓名),一般不要称某某弟。这是一个传统的原则,除了自己的亲弟弟、有真正亲属关系的堂兄弟、表兄弟以及过去的结拜兄弟之外,一般的朋友都称兄。当然,朋友、同学中的特别亲密者除外。 在传统文化中,弟是被小看的,弟子、子弟总是一起说的。所以,过去的知识分子或有教养的人,从来不把朋友或不熟悉的年轻人称为弟(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学生称为某某弟)。 男士对于女性的朋友、同学,一般不要称“妹”,对年长于己者称“姐”倒是可以的。 5. 对于公务上的朋友或不很熟悉者 ,一般可以称某某先生、某某女士、某某小姐、某某同志等。 现在有人忌讳小姐、同志这样的称呼。在前面冠以姓、名的情况下,这是不会发生误会的,所以这种忌讳完全没有必要。因为网上有个别人说了不好听的而去忌讳,就会像韩愈在《讳辨》这篇文章中所说的那些“ 宦官宫妾 ”一样的见识。我们把国家和党的领导人都可以称某某同志呢,何况一般人。所以,如今称人为某某同志,不但是合适的,而且更可以显示自己的修养。 对于一般的工人、如修理工等,可以尊称为师傅、某师傅等。 总之,得体地称呼别人,是人生修养的基础知识。在我们的基础教育里,应当涉及一点。建议在中小学教育中,在这方面略微花一点点时间,作一点讲授。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14203 次阅读|24 个评论
瑞典学校开始引入中国的基础教育模式
热度 10 AlecXu 2017-11-13 02:29
就在中国某些地区的课堂越来越重视孩子所谓的自由和天性,严厉批评中国的基础教育抹杀创造力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在本国施行甚至复制中国的基础的教育模式。英国是少有的官方上对于中国基础教育作出直接的正面和积极评价的国家,甚至连基础教育的教材都要逐句翻译引入本国。这和中国的某些地区的教育者,完全忽略有着客观评价中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国际教育测评 ( PISA )结果,盲目向西方学习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我所侨居的 瑞典这个北欧国家,尽管习惯了政治上追随大西洋某灯塔国的脚步,其国内的左中右的媒体对中国一直不依不饶,但是在数十年宽松教育失败的经验之后还是务实地选择在本国开始复制中国的基础教育模式。只是,别指望他们会提中国这个他们模仿的原型国家。 作为在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的科研人员,我对教育的话题是一直很关注的。上海中学生 PISA 考试世界第一的新闻让瑞典的很多教育者坐立难安,因为与之相对的,是瑞典中学生最近二十多年的国际排名越来越差,瑞典的教育者是忧心忡忡。国内的很多媒体对于 2013 年年底公布的 PISA 测试中上海中学生拿世界第一好像不满意,总是缺乏专业根据地说中国教育抹杀创造力,泯灭学生天性云云。瑞典的教育者却不这么看,由于基础教育关乎国家未来竞争力,任何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在此面前都无足轻重。当时我还在母校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应用物理系工作,极其罕见地发现系里在 2014 年年初专门请来在瑞典教育局担当教育顾问( undervisningsråd p å Skolverket )的科研人员 Per Kornhall 博士 讲述题目为 “ The rise and fall of a (n) equitable school system – Sweden and the PISA results ”的报告。我说这极其罕见,是因为我在母校求学以及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一共超过九年的时间跨度里,那是唯一一次见到基础教育的从业者被邀请过来做报告。 Per Kornhall 博士在 报告中很明确地肯定 PISA 测试具有客观反映学生各项素质水平的科学评价体系,完全不存在所谓学生可能高分低能,低分素质高或者更有创造力的可能性的。因为没有坚实的基础,根本就没有可以产生有价值的创造的可能性。人类的任何创造都是要遵循科学法则和规律的。事实上,当时 PISA 相关的新闻出来的时候,我个人也完整地读了整个报告,并仔细地阅读了其评价标准,因此我相信 Per Kornhall 博士的论断是可信,客观的。我记得当时有与会的物理教授,在报告结束的对话环节中明确地指出伴随着瑞典宽松教育导致近二十多年 PISA 成绩严重下滑的同时,他和他的同事们都注意到大学生源质量的明显下降,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工程物理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再额外补习基础数学课程,否则本科教育都无法开展,他们对于瑞典的国家竞争力的未来非常忧心。 三年多前我在母校听到的这场报告,应该可以为我现在读到的介绍瑞典学校正在经受重大改革新闻做一个注脚: 这则新闻的主要是说在斯德哥尔摩的国际英文学校(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受英国政府对中国基础教育的积极评价影响导致的)首先开始引入赏罚分明的规章制度,强调课堂纪律,并且孩子的父母也会收到反映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的书面报告。课堂上捣乱的孩子也不再会被老师隐忍,而会被请出课堂。上课前,孩子的手机、音乐播放器等要上缴。室内不得戴帽,否则是对老师的不敬。学生的服饰也有规定,要得体,不得着装暴露。禁止在校园内大声喧哗、打闹。禁止随手扔垃圾,对随身扔的垃圾要立即清洁,不得熟视无睹。在校内不得嚼口香糖和吃糖果。在学校食堂用餐时要保持安静。在校内的课余时间也禁止孩子玩任何手机、电脑游戏。 这几乎活脱脱地把国内学校教室里贴着的学生守则复制过来了。宽松教育是自毁长城,瑞典的长期实践让自己吃到了苦果。瑞典的教育者们在吃一堑后终于长了一智,懂得了中国老祖宗几千年就明白的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更符合教育的意涵,而不是一味地为了维护其政治意识形态而鼓吹毫无约束的自由。事实上,该新闻采访的家长也同样直言不讳,早已经厌倦了过度自由化,不讲规则和纪律的教育模式。我们中国人都明白,那是放纵,不是教育。 当然,由于这篇报道单单侧重纪律和规则方面,对于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没有做具体描述。但是我相信,放弃了意识形态挂帅的他们,一定会是以教育的结果为导向的,否则管理上采取的改革措施,就无足轻重了。毕竟,瑞典的未来还是要靠瑞典的孩子们自己扛起来。扛不起来的话,垮的是他们的国家。外来的移民如同流水,都当不得顶梁柱(我完全不反对中国试图吸纳外籍的优秀科技人才,但是一个国家的中流砥柱只能是本国国民,这和任何意识形态都无关)。并且任何意识形态,在国家未来要面临的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都是苍白的。 另外,我们中国人,切不可被西方的存量模糊了判断力,把结果的某些呈现当原因来解释现实。文末,我忍不住要说句与教育相关的题外话 ——国内有海龟大学者常常念叨中国学生平均成绩高,方差小,西方学生平均成绩低,方差大,就觉得这是找到了中国学生创造力“差”的解释,就属于因果倒置。方差大,只是反映好生和差生的界限分明,差距大罢了。科技实力的竞争,从来只关乎最优秀的人有多优秀,并且最优秀等级的人越多越好。极端地说,如果都是最优秀等级的人,那方差是极小的,可是谁需要为此担心什么?防止被忽悠,是中国伟大复兴路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国人不可不查。是为记! ------------------------- 附录 报告摘要: AlbaNova and Nordita Colloquium Title: The rise and fall of a equitable school system – Sweden and the PISA results Speaker: Per Kornhall* Time and venue: Thursday 20 February 2014 from 15:15 at Oskar Klein auditorium Abstract: Sweden's declining results in OECD's international benchmarking test PISA have made headlines even abroa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ineties Sweden had a school system that was among the best in the world with a very high level of equity. The tradition of universalism and comprehensiveness with minimization of streaming and tracking was then the hallmark of the Swedish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however, the Swedish public sector and education system have been radically and extensively transformed in a neoliberal direction. It was a movement that was preceded by extensive decentralization of responsibilities from the state to municipalities and schools. Sweden have since these reforms were put in place started to fall in all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except when one is measuring English and computer proficiency, and to some extent civic issues. Sweden now only have two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at significantly perform worse in all three measured areas in PISA, namely Chile and Mexico, and Sweden is the country whose results have fallen the most in all conescutive rounds of PISA. The results from PISA and some of the implications thereof as well as a short analysis of reasons for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results will be presented in the talk.
个人分类: 谈教育|13835 次阅读|27 个评论
全面小康一定要关注基础教育:仍然大量存在的超大班问题!
lxj6309 2016-8-16 09:20
全面小康一定要向基础教育投资! 根据最近了解的情况,在二三线地区,中小学的超大班级仍然大面积存在!在河北的广大地区,小学班级超过50人、初中超过70人是普遍现象。连大名鼎鼎的高考状元市衡水的小学班级都超70人,这如何能保证教学教育效果? 在高等教育奔向一流的时候,基础教育条件更要奔向一流!! 建议:2017年高等教育经费不增长,增加的教育经费都投向基础教育,特别是二三线地区!制定基础教育师资增长计划!
个人分类: 教育|2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础教育应给偏才怪才成长空间
热度 9 xiaoshidaguan 2015-11-28 10:30
近日,江西南昌 12 岁男孩小新,因擅长打游戏《英雄联盟》,以 18 连胜的成绩晋升大师级别,在成为实况主播后,吸引了大量粉丝线上收看,让他月收入高达 3 万元人民币。其母亲王女士说,虽然曾经也担心游戏会影响学业,但孩子真的很有天分,而且时代已经不同了,“为什么 LoL 打到大师就要被批评?” 新闻中的小新,对玩游戏具有超常人的天赋,无疑属于偏才、怪才,而其父母的态度,也没有像一般家长那样,认为玩游戏影响学业,予以简单否定,而是力挺,从多元成才观的角度来说,有必要为该家长的行为点赞。 近年来,随着政府部门对教育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各级教育均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高等教育则步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但学校教育难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钱学森之问”仍然是教师头上的一把利剑,成为社会的共同关注。 当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口号的号召下,高校创新教育和以大学生为载体的创业实践,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社会也正逐渐形成一股创客风潮,然而高校里真正参与创业的大学生仍然偏少,其创业实践新意不足,好点子缺乏,成功率仍然不高。可见,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仅靠高校势单力薄,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从教育的连续性来看,基础教育应该有所作为,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国外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十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美国的中小学课程,在目标设置、结构体系、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留德学者陈仁霞指出,创新是德国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德国科技教育从娃娃抓起,其中小学教育强调实践创新型教学理念,倡导开放型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关键能力,课程设置突出实用性。这些做法对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参考。 问题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受到高考选拨功能的指引,较为追求标准答案,注重知识传授,以教材为中心,忽视实践训练,导致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创新素养缺乏良好的培养土壤。不仅如此,对于那些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教师或家长都深受主流价值观影响,认为他们只有按部就班地学习才是成才之道,扼杀了不少少年天才的创意举动。 其实,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我们既要相信它们能够培养,又要看到其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还要明白创新思维和能力具有多样性,在未成年身上,它们可以表现在哲学智慧、数字推理等理论层面,也可以展示在物理、化学等领域的实践层面,还可以凸显在音乐、美术等抽象艺术领域。以此审视,小新不仅是偏才、怪才,也是创新的好苗子,如果有效引导他沿着电竞游戏相关行业充分发展潜能,必将走出不一样的成才道路。 总之,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创新则国创新。对于以小新为代表的创新少年,教师和家长不应盲目否定,而是因势利导,促进他们兴趣、特长和天赋的有效发展。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完善针对偏才、怪才和创新少年的培养选拨机制,确保他们文化基本素养和特殊才能的协调发展,从而为社会做出超常贡献。(文/肖纲领) 文章详见个人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db2f7cc0102w2cz.html 请各位老师对本文观点予以点评!不胜感激!!
个人分类: 教育视界|4450 次阅读|20 个评论
我不同意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失败的
热度 91 lin602 2015-9-22 08:00
不少人在博文及文章上都说中国的小学中学教育是失败的,当然大学也是如此。理由是中国没有创新性重大成果。 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是灌输为主,扼杀了学生们的创造性。 可以这样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会是毫无毛病的,只是相对好而已。 中国的大学生甚至中学生出国读书做研究,也出了不少名科学家,这二天一个报道,中国科大一学生32岁就成了哈佛的正教授。 杨振宁与李政道、吴健雄、丘成桐等许多人都是国际大师,他们的许多基础教育都是在中国完成的。要知道,基础教育的风格千年来都是相近的。中国的基础教育除了文革,基本上一脉 相承。 许多人用美国及英国的中小学教育与中国教育对比,说别的国家如此宽松,发挥孩子的积极性等等。当然,他们的教育有他们教育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经济、文化、生活等自然状况下长期形成的结果。 中国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穷国,生存真不容易呀。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读书是唯一出头之路。在国外,即使学习不好,上不了好的学校,他们的生活有保障,条件不恶劣。但是在中国,资源少,人口多,生存环境太恶劣了,而且以前老了还没有养老的保障。加上中国的富人及权势者的特权与霸权,穷人的权利的缺失,孩子大了,走到最底层,是生活是底下的。因此,在中国读书必须要努力,进好学校,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过上好日子,父母老有所依。 中国的小学中学生是很苦的,其实他们学习到的基础知识非常多,为什么中国的创新成果少,问题是出在大学与研究生期间。 一是中国的大学与研究生教育的机制存在很大问题,放流自流,甚至说得不好听的话,‘放水’。而且中国的大学是官办教育。这也不用多说了。 另一个必须要说明的,中国的大学建立很晚,一百年来政局动荡(解放前的战争,后来的文革),严格来说才有二三十年的平稳时期,即使这样,九十年代的低工资,研究条件无比恶劣,没有仪器,没有实验室,许多高校教师都跑国外去了,加上现在的官本位,中国的高校一直在动荡中。 科研不是几十年就能上去的,需要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努力,条件好,有好的仪器,才能起来。所以中国教育与科技,是输在中国的科研实力与大学的体制上。 不要说中国没有好的创新成果,就彻底否定中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 一个富裕家庭,可以怠慢一点,不愁生活,饿不死,而中国这样的穷国,如果再不努力,在国际竞争这样的环境中,就等穷甚至等死! 这三十年中国经济的腾飞,也证明中国人的模仿能力还是不错的,这种模仿,没有基础教育是达不到的。 假如中国基础教育不行,许多华人教授到国外是不可能得到非常好的科研成绩的!这样的简单问题我想大家明白的。 ‘门前有个高头马,不是亲戚也来认亲,门前有个讨饭棍,骨肉之亲不上门’,这是中国的一个民间口头语。中国穷,穷人就得努力,否则就等死。 中国的孩子们在中小学是苦呀,但是,这种苦与努力也为今后的努力工作打了预防针。如果在中小学就不抓紧,松垮,对今后刻苦工作也是不利的。 我从来不承认中国的基础教育就比西方教育差多少。如果大学教育在一个环境中,我不怀疑中国的学生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竞争不过其他国家的学生们。 许多国人不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比较,‘外国的月亮总是比中国圆’,经常用‘支那’这个外国人污辱中国的名称来对待自己的祖国及同胞,外国列强不敢做的不敢说的,我们的同胞敢说敢做,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一些人自己跑到国外,回过头来反复批评甚至污辱中国,而且成了一种习惯,甚至鸡蛋中挑骨头,一些中国人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灭自己的威风,如果中华民族都是这样,中国永远无出头之日。
11090 次阅读|187 个评论
朱棣文观点的推广:中国科学研究应鼓励学者挑战权威
热度 20 杨学祥 2015-8-30 06:04
朱棣文观点的推广:中国科学研究应鼓励学者挑战权威 杨学祥 199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前能源部长朱棣文 : 最近指出,中国基础教育应鼓励学生挑战权威。他说:   中国的基础教育更加注重记忆、注重培养学生对师长的尊敬,但却不鼓励学生挑战权威,或者说是与老师探讨、争论。无论是在中学、大学、还是研究生院,大部分人认为老师说的就一定是对的。   而在美国,我自己也带科研团队,有自己的学生,其中有一些是大一新生。当我给他们授课时,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或他们不认同的地方,他们可以直接说,“我不明白”,也可以说,“我认为你是错的”。大家可以就此开始讨论。讨论与地位无关,只是学术上的讨论。 我认为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关键的一点。当你在读到一篇文章、或听到某位收人尊敬的大人物的观点时,不会自动地去接受和相信这些观点。在实际的学术研究中,一个理论有时候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研究去证实。 http://news.sina.com.cn/w/zg/2015-08-29/doc-ifxhkafe6166545.shtml 作为朱棣文观点的推广,中国科学研究应鼓励学者挑战权威。 我在 2014 年 9 月 28 日 指出,中国为什么缺少科学创新,根本原因在于跟风流行观点成科研趋势,正常科学争论被权威压制,科学研究被垄断,创新没有被关注的机会。 学术权威的历史责任是站在学术研究的最高点,通过发表自身或发现他人的学术创新,引领所在领域学科的学术研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起到承前启后和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中国为什么缺少科学创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部门的学术权威没有负担起自身的引领科技创新潮流的责任,惧怕科学争论是通病。 科学权威是靠科学争论赢得的,不是靠垄断封锁维护的。被实践检验证实了的科学理论终究会拨开迷雾,再现太阳的光辉。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2/01/content_1048073.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1401.html 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理论。 关注 2004-2018 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2/01/content_1048073.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4094.html 相关报道 http://news.sina.com.cn/w/zg/2015-08-29/doc-ifxhkafe6166545.shtml 气候变化科学争论的公平公正 杨学祥 刊发时间: 2010-02-0114:42:26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针对近来气候变化科研中的一些错误,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约翰·贝丁顿说,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应该更加开放,容忍更多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提高科研成果的公信力。他同时表示,科研中的不确定性不能成为延缓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借口。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日前发表致歉声明说,该机构第二工作组2007年发表的一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有关“喜马拉雅冰川消融”的一些表述有误。媒体报道显示,虽然早就有科研人员发现了这一错误,但当时未引起重视。   英国《泰晤士报》27日刊登约翰·贝丁顿就此的表态说,气候变化科研界应该更为宽容和开放,让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也能更好地发出声音,虽然这可能会导致批评者在某些方面取得胜利,但最终会提高气候变化科研成果的公信力。 贝丁顿说,科学本身就是在批评中成长的,气候变化科研也有其不确定性。虽然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地球变暖的趋势是确定无疑的,但在确定变暖的速度上还存在许多挑战,尤其是在使用预测模型时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他认为相关研究成果应该明确标出其不确定性。但他同时表示,科研上的不确定性不应成为延缓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借口 。 其实,在全球气候大会上并不是只有一种声音。早在 2009 年 3 月,凯尔·斯旺森和安纳斯塔西奥斯·托尼斯就指出,在 21 世纪气温总体上升趋势中,会交替出现阶段性的 30 年变暖和 30 年变冷。全球气候在 2001 年至 2002 年间就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阶段 。丹·伊斯特布鲁克教授认为,“太平洋十年涛动”周期是影响全球气候冷暖的决定性因素。这是一种冷暖交替的周期,在 30 年的暖周期后,现在它已经开始变冷了。地球在 1945 年至 1977 年的变冷就与太平洋上一次的冷周期时间一致 。 气候大会忽略了他们的声音,只强调变暖趋势,避而不谈低温冷害的可能性,导致人们在 2009 年 11 月至 2010 年 1 月的低温暴雪中毫无防备,蒙受巨大的损失和灾难。事实和实践证明,气候的波动理论是正确的,全球变暖直线上升的理论是错误的。 被实践证实了的强震、低温和流感爆发预测 我们在 2006 年指出,在中国,主张全球温度将变冷的声音非常微弱,与主张全球变暖的主流派不成比例,即使偶尔出现一点客观报道,也会被淹没在一片全球变暖的喧嚣之中。问题在于,中国人感兴趣的是研究结果,而不是研究过程。这恰恰是中国长期科技落后的原因。 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给出一个一成不变的永久性真理,一切都在伴随时间、地点、条件而变化,一切都需要人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历来判定是非。单凭科普知识,无法评论科学界的争论,人们需要掌握评价科学争论的基本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符合程度。认真研究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使我们能够认清人类的弱点和偏见。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发生后,异常寒流突袭全球。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也与这一时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有关。(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度范围内的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海震。) 我们发现,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0 次。在 1889 ~ 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次,在 1925 ~ 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次,在 1946 ~ 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 11 次,在 1978 ~ 2003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4 ~ 200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2 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开始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预测显示, 2000 ~ 2035 年应该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从拉马德雷暖位相转到冷位相,飓风为高活动期,从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到暖位相,飓风转入低活动期。 1995-2020 年是拉马德雷从暖位相转入冷位相,飓风活动正进入高活动期。) 近期研究表明,流感大流行有六大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 ~ 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 ~ 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或峰年,或其前后一年。 1889 ~ 1890 年、 1900 年、 1918 ~ 1919 年、 1957 ~ 1958 年、 1968 ~ 1969 年和 1977 年的流感暴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6 次暴发。 按照全球变暖说,准 60 年周期的全球拉马德雷冷位相低温期不再出现,今后禽流感不会在人类世界暴发。肯定地说,这种预测有极大的危险性。在地球进入 30 年冷周期的预测上,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与部分中国气象学家的观点是一致的,至多到 2020 年,低温和禽流感就会再度光顾人类世界 。 中国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 据天气网报道, IPCC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近麻烦不断,“气候门”事件真相尚未大白,又一桩丑闻袭来: 1 月 20 日 该组织正式承认,其 2007 年发表的气候变化第 4 次评估报告中存在重大“失误”,喜马拉雅冰川将在 2035 年消失的结论严重违背事实。 “早在数月前, IPCC 专家、奥地利著名冰川学家卡泽尔就已在该组织内部发出警告,指出这一错误,但当时并没有人在意。”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黄锷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了这样一个细节。从“气候门”到“ IPCC 门”,再到最近两个月来世界各地频频爆发的寒潮,气候究竟是“变暖”还是“变冷”,已越来越扑朔迷离。黄锷透露说,去年 9 月, IPCC 内部的一位德国专家拉蒂夫通过研究发现,未来 10 年地球将进入一个较冷的时期,但他的声音当时被忽视了,直到最近才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而这样一系列事件,则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对学术研究本身的思考。 启示一:气候变化的争论还将继续:在 1 月 20 日 的声明中, IPCC 副主席让·帕斯卡尔·范伊佩尔塞勒称,他们的报告中存在数据错误。但同时强调,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这一总体结论是站得住脚的。“我不认为一个错误就会削弱这份长达 3000 页的报告的可信度。”而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则认为:“气候变化的争论还将继续,现在谁也说服不了谁,因为现有的对气候系统完整观测的时间还不够长,只能再通过二三十年的观测,结合过去 100 年的记录,才有可能看得更清楚。” 启示二:中国应展开独立的气候变化研究: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 IPCC 工作组专家罗勇曾指出,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水平与国外相比有巨大差距,而差距之一就在于中国缺少获国际公认的自己获取的观测数据。在“气候门”被披露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界专家的第一个反应也是,国内学者以后要慎用外国的数据,最好尽量使用自己获取的一手数据。 该专家解释说,目前国内学者在研究气候变化时大多使用国外的数据,现在看来这些数据都有可能是被处理过的。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中国缺少自己获取的原始数据,即使有数据,质量也不是很高、精度也不够。此外,由于国内学者都喜欢往国外学术期刊上发文章,而外国学术期刊看重的是国外数据,不认可中国的原始数据。 这似乎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位专家说:“如果国内数据与国外数据是一致的,没问题;但果然有分歧,就会说你的数据不行。这就导致了国内学者在写论文的时候倾向于引用国外数据。” 中国不仅仅需要获取自己的原始数据。更进一步而言,正如罗勇所指出,中国需要在气候变化上展开自己独立的研究,发出自己的声音。 启示三:科学研究应该秉持公正:黄锷告诉记者,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本应当出现各种不同的声音,但现在的学术界,却出现了“变暖”说一家独大的局面。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目前 IPCC 是支持“变暖”说的主要力量,而 IPCC 的研究又是国际气候谈判科学依据的主要来源,因此,在美国,很多科学家的想法就是:既然 IPCC 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科学界,他们就不好再发出质疑的声音,以免让公众对科学界失去信心。 而另一方面,在“气候门”事件后,美国《华尔街日报》在一篇报道中就分析指出,“气候门”所涉及的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环境中心等多家研究机构在近 10 年中获得的研究经费增长迅速,有的甚至增长了近 10 倍。 中国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员陈显尧担心自己在申请课题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困难,尽管气候变化是目前正“热”的领域,但他的研究却是其中相对较“冷”的一个方向。与 IPCC 的论断“全球正在加速变暖,而人类行为是其主要原因”不同,从海洋角度研究气候变化的陈显尧认为,全球温度可能存在一个 65 — 70 年的自然振荡过程,而过去 10 年恰好是这个振荡过程的高峰,因此对全球加速变暖的原因还需进一步分析。“与主流声音相比,我算是少数派吧,并且力量还很弱小。”对此,陈显尧颇显无奈。他还给记者讲述了一件小事:最近他与 IPCC 的一位外国专家通电邮。在邮件里,他阐述了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论,并在最后问对方是否真的相信全球变暖是人为因素。“我本想和他进行学术上的讨论,可没想到他在答复中只强调 IPCC 的结论具有权威性,不可置疑。我感到很遗憾,他并没有在学术上说服我。” “科学家要有诚实、正直的品格,不能为了拿到科研经费而跟着主流走。”丁仲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的这番表示,似乎意味深长 。 谁能给我们的研究一个公正的评价? 我们的科研也经历了几乎相同的经历:在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球各圈层能量交换过程与全球变化关系》(批准号: 49774228 )基础上,我们提出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概念和预测理论,为此我们做了十年的研究,并在 2000 年开始提出基金申请。由于与全球变暖的主流观点相矛盾,直到 2008 年退休,“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项目也没获得批准。 2004 、 2005 、 2007 年印尼苏门答腊连续发生三次大于等于 8.5 级以上的强震, 2008 年中国南方发生 50 年一遇的冰雪冻灾, 2009 年全球流感爆发, 2009 年 11 月至 2010 年 1 月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已经得到证实,我们的灾害预测已经得到证实 。 气象部门应该做一次客观的总结和公正的评价 2009 年底,中国气象网上刚刚公布说今年是厄尔尼诺年,又是一个暖冬,紧接着华北就来了强暴风雪的寒冬。气候的不确定性确实为气象科学家们出了难题。 2004 - 2005 年冬天,我们预报是暖冬,但却经历了全球变暖后的第一个寒冬,当时的媒体报道 “谁制造了暖冬的谎言”,我们压力非常大。 2009 年也是一样,刚报出来暖冬,华北就遭遇了六十年一遇的寒冬。当时发布报告的时候,还没有深入认识到假厄尔尼诺,经过这段时间的实际观察和分析,才得出结论。极端气候的出现,为天气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气象局在接下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要下大功夫研究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引出如下问题: 第一,“北极涛动”和非正常“厄尔尼诺”是人为效应还是自然作用?人为效应能解释“北极涛动”和非正常“厄尔尼诺”是如何产生的吗? 第二,气象专家认为,科学家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将近 200 年,在多种模式演练和其他星球的比较研究中,温室效应理论已比较成熟。那么,温室效应理论能解释“北极涛动”和非正常“厄尔尼诺”是如何产生的吗?温室效应理论预测到这次低温暴雪灾害了吗? 第三,温室效应只能预测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作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部门,能用温室效应理论预报低温冻灾吗? 2004-2005 年和 2009-2010 年两次暖冬的错报已经使国家和人民蒙受巨大的损失,为什么不研究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气象局应该向公众道歉。 第四,关于气候变化的准 60 年周期,国内外都有明确的研究,相关文献比比皆是。为什么气象部门对气候波动变化的理论,特别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频发的研究视而不见? 北京大学研究小组的一份报告指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在资料、机理解释、预测等方面仍然具有实质性的不确定,并不断有新的问题和挑战出现。例如,最近 10 年来实际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并没有按照 IPCC 预期的上升 0.2 ℃ ,而是出现了一个年代际平台。报告呼吁,这一温度平台的出现,是一个新的科学问题,应在哥本哈根高峰会议上得到探讨,而不是回避新问题,完全以全球变暖作为大会的出发点和前提。 在新德里举行的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四国环境部长会议上,解振华评论说:“现在科学界存在不少争议,我们应该对科学研究持开放态度。和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相比,另一种说法是气候变暖是大自然周期性趋势造成的,对此我们应该心态开放。” 公众不需要气象部门坚定的全球变暖立场,而需要准确的天气预报和突发冷事件的预警。气象权威在发表学术观点的时候,要申明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气象部门,两者不能混淆不清,误导公众。气象部门应该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对待科学争论,广泛地吸收各种观点和意见,及时采纳正确的观点,改正已被实践证明了的错误,在理论上和组织上保证科学研究的公正性。 我在 2005 年指出了 2004-2005 年暖冬预测的错误,相关博文被转载在国家气候中心的网页上 ,我认为,这是相关部门客观公正的表现。 相关部门不是某一学派的垄断部门,客观公正是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义务。事前没有预测或预测错误,就应该承认别人的预测,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事后的任何解释都是没有说服力的。气象部门应该在理论上和组织上保证科学研究的公正性,改变在气象科学研究上只有一种声音的不正常现象,保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被国外敌对势力的蓄意宣传所损害 。 我国在气候问题上所遭遇的巨大压力与气象部门的工作失误是有关系的,忽视气候变冷的研究不仅仅是全球气候大会的错误,也是中国气象界更丰主流趋势的表现。据我所知,中国一次气候问题研讨会上,赵振国就提出过 30 年冷周期,美国国防部气候报告之后中国气候界高层在香山气候会议上,钱维宏和罗勇就提出过气温变化 60-70 年周期问题。相关部门忽视了他们的研究。 谁能给我们的研究一个公正的评价? 我们的预测为什么没有达到减灾效果? 为什么大量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忽视最新科研信息,相关部门是否担责? 参考文献(略)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2/01/content_1048073.htm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3155 次阅读|36 个评论
从个人受教育的经验出发谈中西教育
热度 22 AlecXu 2015-8-20 08:09
因为 最近BBC 关于在英国 Bohunt 中小学进行中国式教育实验的三集纪录片,中西教育孰优孰劣成为一个热门的讨论话题。纪录片每一集我都完整看过了,在这里我不想展开讨论这部纪录片的细节,而是想主要结合个人经历,然后谈一下个人对中西方教育的看法。 谈看法之前,先说个人经历。 先从基础教育讲起。对于幼儿园,我能记忆起来的已经非常有限,所以只从小学讲起。我是江西一个煤矿矿山里长大的孩子,地处城乡结合部,从小长大的地方除了煤矿企业和火电站,就是农田和村子。从这个背景来讲,我经历的中小学教育应当在中国是有代表性的。我上的小学是煤矿一个矿区的子弟小学。我1991年7岁时入小学一年级,学校是五年制的。小学的时候我们开的课我能记得起来的是数学,语文,自然与社会,美术和体育课,期中期末考试只考数学和语文,所以其他都是辅助性的课程。我记得小学班级一般都是二三十个人,并不算很多。对于数学和语文知识的学习,我通常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作业,没有特别努力,只是考试常常是年级一二名,年年都是三好学生。我在小学的时候,一直担任班长,小组长,数学学习委员,还有美术学习委员。我担任美术学习委员,是因为爱好画画,自己经常画着玩,大概也因此画得比较好。我对画画的爱好大概和受了爸爸的熏陶有关。我爸爸除了煤矿工人的主业之外,还有自己做家具贩卖的副业,需要自己绘制设计图。尽管我并不会花时间什么训练做考试练习题,我却记得小学的时候我对数学有着特殊的爱好。我还记得我有饿着肚子中午不回家,待在教室里想教室后面黑板上给出的有一定难度的数学趣味题的经历。印象里那种题目从来都不出现在作业中,考试更没有考过,但是我却觉得很有意思,想要自己解答出来。我记得班级里还有一个男生会像我一样喜好利用课外的时间研究这些题目。 对于小学教育,我还有一个记忆清晰的就是自然与社会课老师会在正式讲课之前提问学生怎么认识一些事物或者解释一些现象。我有被老师叫道让回答电动削笔器的构造。这是几年级的事情已经记不得了,我记得那时我是没见过这个东西的,基本上除了能说出刀片,再想不出来别的。我那时不明白为什么刀片通电就能转动,电风扇我家里有,但是我没拆过,所以我想不明白。其实后来老师说了什么我也记不得,我只记得小学自然课给我带来一些令人尴尬,回答不了问题的经历。印象里我那会对自然的好奇心不如对数学趣味题的热情高,我好像并没有整天追着大人问着问那的习惯,只是介意回答不了问题的尴尬。 体育课是小学时候的我的梦魇,也是我小学最讨厌的课程。我记得有一次跳远不及格,被罚绕着操场一直立定跳。我记得还有体育测验扔球,我从来没有把球扔过及格线。不过体育课在那时完全不重要,我也从来也不当回事。说个题外话,现如今,棋类也被划入了体育。如果算做体育的话,那么小学时我最喜欢的体育就是下棋了。大概是三年级以后,我最大的娱乐活动就是和邻居家的叔叔下象棋和五子棋。 上初中了,除了数学语文课,还开设了英语,生物,化学,政治,地理和历史课,全都要测验。我不喜欢太多要求记忆的政治和历史,不过我似乎所有的课都学得不错,在初三以前,印象里我只拿过年级第一,学校里的宣传栏每次都有我。小学时我对自然课的不温不火,到了初中,我却对此分类出来的生物和化学课非常有兴趣,我会在老师没讲之前,就自己看书,也会主动关注电视的科普节目。我在小学时并没有这样主动学习教科书的习惯,就是出于单纯的好奇心。这个时期,也是我阅读欲望被激发的时期。我把家里的书籍翻了遍,这当中包括我爸爸最喜欢的气功类的书籍。家里的书并不多,很快就看完了,于是去借书或者让爸妈买书来看,看的最多的都是小说,《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唐吉可德》等等中外名著都是在初一到初二这个时期看的。 初三在我的人生中具有一定的转折点的作用。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过什么考大学,改变人生的概念,我觉得我一直都是过得蛮快乐的。我甚至在初一的时候让我父母找了老师让我去学画画。初一的暑假我是每天十几个小时在画板前读过的。暑假过后,我父母担心绘画影响学习,让我放弃了。其实暑假之后,我自己也不太想学了,我对绘画的兴趣被机械地练习画线条,锻炼基本功被消磨掉了,父母劝我放弃,对我自己也是一个解脱。我的绘画老师是把绘画当做一个谋生手段来训练我的。而正课的老师嘴边常常挂着的中考,以及为了这样一个考试带来的考试训练,最后竟然成功地把我内生的学习的乐趣转变成了厌学情绪。我第一次没有得年级第一名的考试名次,竟然是年级二十多名,我那时无法接受,事实上老师们也无法接受。我后来重新能拿回过年级第一,但是已经无法保持住了。其实原因我自己很清楚。初三那一年,我已经不再愿意做作业了,事实上我也常常不交作业,即便我是班长。中考我以年级十几名的成绩进入高中。顺带插一句,初中的时候,我们班的人数是三十个人左右。班上的人数则是越上越少,因为初中已经开始有同学辍学去打工了。再补一句,初中的时候我体育完全没机会及格——考引体向上,我一个都做不了,我就说我因为小时候双手手臂脱过臼(脱臼确有其事,不是骗人)算有点残疾,体育中考是靠老师帮忙才糊弄过去的。 高中去了地方上的一中,算是重点中学吧,初中成绩好的大多数学生都来了这所中学念,虽然初中的学校是有高中部的。我在重点高中的重点班,文理分科毫无悬念地读了理科。我头一次见到人数五六十甚至七十多人的班级,我记得全年级有六七个班。高中是我的噩梦。高中头一次期中考试,我是班上第二名,年级十几名,然后几乎是每次考试名次都要下滑。我厌学的状态在高中达到顶峰。如果说初三作业不写我就不交,到了高中,作业多到超过心理可以接受的底线,我不写就靠抄。我高中最差的时候,成绩已经到了全年级一百几十名了,单科首现不及格现象,甚至极其惨烈。我被班主任(化学老师)在课堂上羞辱,他嘲笑我曾经是初中时期长年拿第二名的同学的偶像,沦落到此,我被老师罚站,被调座位到最后几排...我从来没有受过这种打击,我觉得缺少做人的尊严。那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被这样打击之后,我习成了只有考试公布成绩才会难过,过几天就装成没事人一样的状态,算是某种自我心理保护机制吧。班里有个物理单科年级常年第一的男同学后来因为语文考了班级倒数第一,也是被班主任当着全班的面奋力嘲讽,后来转学了。在他转学之前,我记得他给我说,他羡慕我能保持乐观心态。我哪里是乐观,只是小学到初中积累起来的信心,没有被那个班主任彻底毁掉而已。 我的厌学情绪,是在高考前两个月考自己才扭转过来的。当时老师们觉得反正就没多久时间就高考了,改变不了多少,放大家回家自己复习,给大家发了一大堆卷子让大家自己做。我终于不用被人逼着学习了。高考的重要性其实我是知道的,尤其对于我这种煤矿长大的孩子。这个时候,其实家里父母关系也紧张,爸爸在那之前几年就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后来还干传销被骗了钱,爸妈两人闹离婚有段时间了。我给爸妈说,婚就别离了,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也别想了,踏踏实实工作过日子,我好好复习,肯定能考上重点。父母还真就听了我的话。我按照自己的步调给自己安排时间,保证睡眠,留足放松的时间。各科老师发的那么一大堆卷子我没都做,自己挑着题做的。最后高考,竟然比最后一次模拟考多了整整一百分,高考成绩刚刚好全年级第十,拿到576分(自己参照考完后的标准答案估分573),超过当年(2002年)的外省在江西招生重点线12分,被第一志愿的长安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录取。就分数自身而言,是毫不起眼的,但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它意味着很多...... 上大学了,我高中学得最差的物理,竟然莫名其妙地好起来了,尤其是下半年,印象里考了专业前几名(专业两个班,一个班三十人整)。不过总体来说,头两年我学习主动性并不特别强,业余时间大多是在篮球场上度过的——忘了说了,我高中最苦闷的高二和高三,是篮球陪伴着我度过的,我小学和初中最弱的体育,竟然在大学时代可以不用靠老师帮忙得到高分,实实在在的高分,篮球课体育老师甚至还让我去给同学做示范动作。大二结束前,我开始认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我决定不考研,考虑要么出国读硕士,要么在国内就业这两条路。四级考试我在大二一次性就通过了,但出于留学的需要,我开始训练自己的英语听力和口语,每天听BBC的广播,每周六参加学校英语系的学生举办的英语口语角。大三开了英语专业课之后,我开始主动在网上找生物技术领域方面的学术讲座听,以及去省图书馆看专业英语资料。我的专业课成绩也越来越好。大三我考了托福,一次性通过,进入大四时开始着手准备出国申请。自己去书店查看关于留学申请的信息,自己准备申请资料。我第一志愿申请的 KTH 的 Biological Physics 的国际硕士项目,第二志愿选择专业上更符合的生物技术,应该说是出于对专业的好奇心,觉得将物理和生物结合起来很新鲜应该会比较有趣。 KTH 的招生网页上当时是明确写明了要主要考虑物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结果06年该专业的硕士班,我成了唯一 一个非物理系毕业而被录取的学生。这是后话。 转回去说大学时代,大四的毕业论文是我第一次感受科研。我写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是全盘接受引用文章的观点的。结果答辩的时候被系主任问到一个问题,是关于化学分子结构和化学特性的对应关系的,被他那样一问,我一想,发现引用的文章是存在一个错误的,我解释正确的应该是如何的,坦诚没细想就引用了文章。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全盘接受文献资料是不行的,在那之前没怎么想过要怀疑书本的认识。当然老师没有因为我犯了这样的错误为难我,毕竟我也能说出来问题出在哪里,我顺利毕业了。 这种怀疑精神,在我在哥本哈根大学做为期一年的硕士论文时得到了更多的训练。组里每周都会大家轮流挑一篇文献大家来讨论。起初的时候我也不太敢发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间一长就习惯了。这样的训练无疑对于科研是有帮助的。让我有些意外的是,我后来在瑞典上瑞典语课时,在相当于小学高年级语言水平的课堂上,老师就要专门讲到信息源的重要性,强调要寻根问底,要有批判性。原来并不是大学教育才强调批判精神,小学高年级的母语教学可能就注意强调了。这是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学瑞典语过程中,还有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语言教育里渗透进去的社会学教育。老师拿给我们瑞典小学高年级瑞典语教科书的复印件里,就有讲述国家税收的内容,解释为什么要收税,不同商品征收不同税率的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讲偷税打黑工是违法。近似的内容,我记得国内应该是中学政治课本里才讲到。 讲完了个人的受教育经历,我谈谈对教育的看法。 尽管我的高中经历绝大多数时候都让我极为厌恶,我对中国的基础教育并非以负面为主。我在小学和初中的大部分时间,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的竞争的压力。我的兴趣爱好得到了正常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比如对自然学科从小学没什么特别的兴趣到初中主动去学习。我自发的学习兴趣是在高压情况下逐步丧失掉的。并且在完全缺乏心理学常识,惯用羞辱学生来迫使学生努力学习为手段的老师的巨大压力之下,起到了完全相反的结果,导致我产生非常强烈的厌学心理。而在外界这种强大的压力消失之后,我逐步地恢复了自主学习的兴趣。然而我相信,高中时期遇到的班主任应该不是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大学时代和同学们聊天,并没有多少同学有过这样的经历,尽管题海战术确实普遍,压力确实不小,但是那样喜好羞辱学生的老师并不多见( BBC 纪录片里一些老师因为学生故意调皮捣蛋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和我遭遇过的情况完全不同)。关于题海战术,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国家教育资源总体有限,依靠考试成绩选拔学生,难免造成分数成为学生命根的情况。要改变不容易,是人口众多,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基本国情造成的。 如果要提什么建议的话,我觉得调整施加较大的外在压力的方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传统方式是必要的。中国人口众多,优质教育资源依然是相对稀缺资源的国情,已经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社会环境的压力,没有必要再施加额外的压力去逼迫。利用好学生自发产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施以鼓励,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取得进步,形成正面的心理反馈是更合理有效的方式。另外,有意识地从小就培养学生思辨,刨根究底的思维习惯会是有益的。中国的教育并非不存在这方面的训练,只是大概没有很有意识地在学生小时候就进行。 文末,稍微点评一下西方教育可能存在的弊端——给与学生过多的自由也是不合适的。学习知识不是娱乐,学习的乐趣和一般意义的玩耍是不一样的。施予过大的压力是有害的,放任自流,缺乏规矩也难以成才。科技创新,有其自身的规律和严密的逻辑可循,不是放任自流,随心所欲能达到的。这算是我对BBC的纪录片做的简短评论吧。 最后,给一条英国卫报的新闻: Trial of Chinese-style maths lessons in English schools to be expanded
个人分类: 谈教育|15912 次阅读|50 个评论
数学和科学基础教育的国际比较
热度 7 st69786 2015-8-19 14:27
数学和科学基础教育的国际比较 贺飞 北京大学 这几天,科学网很多博客关注基础教育,一些博主重点介绍了 学生 国际评估计划 (PISA) 的相关情况。 美国科学基金会( NSF )每两年一卷的《科学与工程指标》中每次也都会比较了全球各国数学与科学基础教育的现状,除了 PISA 外,还涉及 国际数学和科学学习趋势 (TIMSS) 的比较 。 2014 年报告的相关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1995 年首次执行的 TIMSS ,每隔 4 年评估 4 年级和 8 年级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成绩。 TIMSS 已经进行了 5 次,最近一次是在 2011 年。全美超过 1000 所学校的超过 20,000 名学生在 2011 年春参加评估 , 还有 62 个国家和地区将近 50 万其他学生也参与评估。 TIMSS 设计用来测试学生特定的数学和科学主题的知识,同所参与的教育系统的课程系统密切相关。评估框架包括两个维度:内容领域的的数学和科学的主题评估以及认知领域的期望学生对所学数学或科学内容的技能评估 ( 例如,知识,应用和推理 ) 。数学的评估内容包括算术,几何形状和测量,数字显示 (4 年级 ) ;算术,代数,几何,数据和机会 (8 年级 ) 。 科学的评估内容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科学 (4 年级 ) ;生物学,化学,物理,地球科学 (8 年级 ) 。 在内容领域的每一主题内,学生被评估的技能有多种,包括其事实、概念和程序的知识;应用这些事实、概念和程序解决问题;以及推理 ( 即解决不熟悉、复杂或多步问题 ) 。尽管 4 年级和 8 年级的内容不同,反映了每个年级的数学和科学教育的性质和难度,认知领域在每一年级和课程水平是相同的。 国际数学和科学学习趋势 (TIMSS) 以及学生国际评估计划 (PISA) 都可以 比较美国和其他国家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成绩。但这两项评估略有差别,包括研究目的、学生测试的年龄、测试内容以及参与国家的数量等。 4 年级和 8 年级的目标学生不考虑其年龄, TIMSS 测试聚焦学生的技能和知识应用,与其在学校遇到的任务。相比之下, PISA 测试评价 15 岁学生应用数学和科学技能和信息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年级和 8 年级学生 TIMSS 的数学成绩 美国 2011 TIMSS 数学评估 4 年级平均分为 541 , 8 年级为 509 ( 图 1) 。两项分数均高于国际 TIMSS 平均分,每一年级均设定为 500, 分数按 0 到 1,000 的尺度报告,并且 TIMSS 尺度的平均值设定为 500 ,标准偏差设定为 100 。在参与 2011 年 TIMSS4 年级数学评估的 50 个国家 / 地区中,美国的数学平均分在前 13 位 ( 其中 7 国高于美国, 5 个没有差别 ) ,超过 37 个国家和地区。 最高分 — 新加坡、韩国和香港 ( 中国 )— 它们的平均分均在 600 以上。 图 1 2011 年 4 年级和 8 年级学生 TIMSS 数学平均分 数据来源: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4 对于 8 年级,美国数学平均分低于 6 个国家 / 地区,与 7 国分数没有差别,高于其余 28 个国家 / 地区,美国 8 年级数学排名在前 14 。韩国、新加坡和台北(前 3 名)学生的平均分都至少高出美国 8 年级学生平均分 100 分 (609−613 对 509) 。 自 1995 年第一次 TIMSS 数学评估的 16 年来,美国 4 年级和 8 年级学生的分数和国际排名均有上升。 这里, 每一科目和年级的 TIMSS 尺度最初在 1995 年的 TIMSS 中设定为所有参与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分数为 500 。自那以后的 TIMSS 评价调节成绩数据以便能够进行评价之间的比较。这样,例如, 2011 年四年级数学分数为 500 ,等价于 1995 、 1999 、 2003 或 2007 的数学分数 500 。在 4 年级, 2011 年的 数学平均分为 541 ,高出 1995 年( 518 分) 23 分。不仅美国 4 年级数学分数上升,美国相对其他国家的位置也上升了。在 17 个参与 1995 和 2011 年 4 年级 TIMSS 数学评估的国家中, 1995 年 7 国超过美国,而 2011 年仅有 4 国超过美国。在 8 年级,美国 2011 年平均分为 509 ,高于 1995 年分数( 492 ) 17 分。美国 8 年级数学成绩的相对位置在此期间也在 16 个参加 1995 年和 2011 年 8 年级学生 TIMSS 数学评估的国家中也上升, 2011 年有 5 个国家超过美国,较 1995 年的 8 个国家减少。 4 年级和 8 年级学生 TIMSS 的科学成绩 2011 年,美国 4 年级和 8 年级学生的科学平均分 ( 分别为 544 和 525) 均高于国际 TIMSS 平均尺度 (500) ( 图 2) 。在 4 年级,美国位于前 7 国家 / 地区,在总计 50 个参与国中超过了 43 个。韩国、新加坡、芬兰、日本、俄罗斯和台北的学生分数超过美国 (552−587 对 544) 。在 8 年级,美国科学平均分 525 低于这 8 个国家 / 地区,高于 29 个,与其他 4 个没有测量差别。 图 2 2011 年 4 年级和 8 年级 TIMSS 科学平均分 数据来源: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4 相比于两个年级均有明显上升的数学趋势,美国学生在 TIMSS 科学测试的平均分, 4 年级学生自 1995 年保持不变,而 8 年级学生提升 12 分。美国 4 年级和 8 年级学生的国际位置没有提升。在 17 个同时参与 1995 和 2011 年 4 年级 TIMSS 科学测试的国家和地区中, 2011 年有 3 个超过美国,而 1995 年有 2 个;在 8 年级,两个年份分数超过美国的国家数量均为 6 个。 参考文献: National Science Board. 2014.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4. Arlington V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B 14-01). (转载请注明出处)
7919 次阅读|7 个评论
呼唤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转变
热度 2 lyxiang 2015-5-11 09:00
近日, 网爆 《 东莞有学校为保平均分 劝外地生弃中考? 》的新闻( http://news.ycwb.com/2015-05/07/content_20170478.htm ) ,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再次引发教育界对教育现实状况的思考。 劝学生放弃中考,已经不是新闻了,类似情况屡见报端。实施多年、教育界的基本大法,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此已有清晰明确地界定,社会舆论的谴责、政府有关部门的三令五申,难道学校的教师、校长不清楚吗?如此违规违法的事,为何屡屡发生? 外地生多为打工人员的子女(外地成功人士的子女,一是学校不会劝;二是可能有更好的出路),他们深知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将会导致就业机会与职业的巨大差异,更加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获得更多的职业机会与选择,能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能够在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实现社会存在价值的过程中,圆美好生活之梦想。他们或许因为家长的文化水平、家庭生活环境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欠佳。如果说,学校、教师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希望学生回原籍参考( 公办高中录取线比户籍学生要高、难度很大” ,以减轻一些家长、家庭的经济压力与负担,尚可理解。但这绝不是劝其放弃中考的理由。教师、校长,你们谁又能保证外地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不给他们以鼓励,规劝他们再拼搏一把呢?至少是由他们自己来选择决定呢。 多说一句, 劝学生放弃中考, 为什麼是外地生、不是本地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呢?外地生 考公办高中录取线比户籍学生要高、难度很大 ,是否有歧视之嫌,是否存在 公办高中 教育资源地方保护的色彩? 学校的中考成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的教学质量、代表着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誉与地位、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绩、教育的GDP,涉及到教师、校长乃至教育行政部门有关人员薪酬水平等切身利益。教师、校长、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乃至当地政府的考核,可以有很多方面的内容,可以很多标准条件,但是,学校的中考成绩、学校的升学率,在考核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大“有一票否决”的作用。某位教育行政官员如是说,“如果考核时升学率哪怕上升了0.1个百分点,我的位子就做稳了,如果降低0.1个百分点,就要做出很多的解释,甚至有可能要挪挪位子”。因此,中考成绩、升学率,才是教师、学校劝外地生放弃中考的真正理由,剔除一切不利于学校中考成绩、升学率的因素,已成为部分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部门有关人员的思维定势、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 由此可见, 劝学生放弃中考以及类似现象,是教育考核评估体系错位惹的祸,是部分教育工作者功利思想亦或教育GDP的直接结果,是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的具体体现。 考试成绩、升学率,这一受到社会舆论一致谴责的“香饽饽”,考验着社会各界、教育界、教育行政部门的大智慧。 社会发展,呼唤 着教育考核评估体系的 改革, 倒逼 着教育考核评估体系的 彻底转变 ;呼唤着教育的深入改革, 倒逼着有教无类、教育本质的回归,使之真正成为 引领着数以亿计青少年健康成长、涉及千家万户幸福生活的民生工程,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之崛起、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 可以想象,如果 不彻底扭转教育评价机制、改变教育考核评估体系, 劝外地生弃中考以及类似现象,会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1556 次阅读|6 个评论
教授进中学之浙江行
热度 9 zmpenguestc 2014-12-23 22:32
多年来,学校招生部门每年会组织面向高中生的招生宣传活动。为更好地宣传高校办学水平,向高中生充分展示我校文化、科研和学术底蕴,近年来,学校又增加了“教授进中学暨中学科普讲座”活动。今年,本人有幸成为学校第三批中学科普专家团成员。12月15-20日,首次出行,选择了目的地——浙江省。浙江省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同时也是推行“三位一体”招生模式的高考试点省份,即考生成绩由高中会考成绩、高校面试成绩以及高考成绩三项综合组成,其中高考成绩比重下降至 50% 左右。据了解,浙江省还将率先改革延续多年的高考选拔模式。 2017 年开始,将执行新的 高考选拔模式,即 减少必考科目,增加选考科目,实行多次考试,不再区分重点、普通高校而按专业填报自愿和进行投档等。 作为地处西部地区的行业特色高校,本次去沿海省份的中学做科普和招生宣传,倍感压力。 此行,旨在为中学生进行高校相关的专业知识科普讲座。因为听众为中学生,内容不能太深奥,也不能玄乎,但又要让中学生静得下来,听得进去。我选择的讲座题目是“从物理到光电”,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专业背景,告诉中学生学习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从光源与照明、成像与显示、信息传输与光通信到光电信息处理及系统应用等,简要介绍光电技术领域的科技发展及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此次活动,不仅给广大中学生科普光电科技,同时,也使自己对现阶段中学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中学也在逐渐转变教育观念,逐步在改变以往以“高考指挥棒、升学率为中心”的办学模式,在全面育人、素质教育等方面等取得了长足进展。 科普讲座的第一站为位于浙南地区的 瑞安中学 ,创办于 1896 年,历史悠久,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瑞中很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科技创新大赛。特别是中学生机器人竞赛方面,成绩斐然。 图 1 智能机器人创新实验室 另外,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 , 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在 1981 年 10 月 23 日使用 40 厘米双筒望远镜观测发现的、国际编号为 4073 号的小行星日前被正式命名为“瑞安中学星”。据悉 , 这是首次以 我国 中学校名获得国际小行星命名。 图 2 瑞安中学星 科普讲座的第二站为 慈溪中学 ,创办于 1956 年。尽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但毕业生中人才济济,每年高考重本上线率接近 90% 。 第三站为百年名校 嘉兴一中 ,前身嘉兴府学堂创办于公元 1902 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该校数学特级教师吕峰波副校长,带我们参观了校园和校史馆。据吕校长介绍,从该校走出了一大优秀学者和知名人士,校友遍布全国各地和世界各洲。有辛亥革命时期著名人士范古农、褚辅成,文史界知名学者钱玄同、朱希祖,教育家张印通,著名文学家、作家沈雁冰 ( 茅盾) 、郁达夫、查良镛( 金庸) ,以及科技界10余名两院院士。 图 3 校园雕塑(沈雁冰) 以上三所中学,均为我校优质生源基地 挂牌学校 。此行,既是一次招生宣传和科普讲座活动,也是一次难得的亲身体验和学习机会。
个人分类: 所闻所见|29026 次阅读|18 个评论
没有错误的高考改革,只有错误的基础教育思路
shxzhang 2014-5-25 09:01
没有错误的高考改革,只有错误的基础教育思路 ——答《潇湘晨报》记者方兴问 专访时间: 2014 年 5 月 19 日晚。 见报时间: 2014 年 5 月 22 日,《潇湘晨报》第 A10 版。 1991 年高考“三南改革”启动后的几年时间内,湖南省高考科目设置变动一波接一波。 如今,高考统一考试、外语一年多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校对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及成绩的要求等五项改革,在湖南被提上改革日程。 “三南改革”得失何在?今年湖南再启高考改革,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 本报专访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张少雄,邀其作答。 本报记者 方兴 长沙报道   潇湘晨报: 怎样看待 1991 年启动的“三南改革”的得失 ?    张少雄: 无论谈哪一次高考改革,都先要厘清两个概念:什么是高考改革的目标,什么是基础教育的目的。   高考改革的目标是改革高校人才选拔的方式,而大学之前学校教育中的教与学都属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目的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进行教与学。因此,基础教育的目标不是高考,也不应该是高考。   但基础教育偏离了它的应该的方向,它把高考当成了它的方向。   其实基础教育只要按其课程标准来教,高考怎么改革都不会影响到基础教育。高考不可能覆盖基础教育的全部内容,而基础教育各门课程的内容都有课程标准规定,比如说语文要识多少字,诵读多少篇古诗文。但现在有老师就想,这篇古文高考可能不考,你们就不读了,那篇古文可能考,我就重点讲。就像押宝一样,结果他说不要讲的这篇课文在高考的题目中出现,于是他就埋怨,考试改革有问题。   考生考试失败可能有他们自身的问题。无论什么考试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无论什么考试它都可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要进行改革的。考试本身的改革,不应该与教学关联。   潇湘晨报: 这是常说的“考试”不应该变成“应试” ?    张少雄: 对,但问题出在把它变成了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无论怎样都是跟不上改革步伐的。因为作为出题人,谁都不可能把他的考题给你,而谁都不可能押题押得那么准。但如果基础教育很扎实,怎么出题都没问题。   我们到很多学校做过调研,发现有的到高二就不讲新的内容了,开始大量地对基础教育内容进行非法删减,这个可能会考,那个可能不会考。老师不是神仙,不可能判断那么准的。   在回顾历次的高考改革时,我们总会认为这些改革存在一些问题。问题如果有,是在人才选拔的准确性上,不在“让中学师生应接不暇”。“让中学师生应接不暇”的,恐怕不是高考的改革,而是押宝式的错误教学。    潇湘晨报: 今年从国家层面到湖南,开启了高考改革的前奏,内容有五项。您对这五项改革有什么看法?    张少雄: 今年的这个改革是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本上都有利于湖南省高考制度的完善的,让它更接近人才选拔考试的本质,使它慢慢地远离变相的指挥棒的属性。说它是变相的指挥棒,意思是它本来不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但是,被人家拿着做了指挥棒。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应该是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现在,高考这么改革,即使有人拿它做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也只会把基础教育往好的方面引,不会往押宝式教学的方向引,这样,它就会越来越多地呈现出高考制度的本质。   一旦高考改革让基础教育没办法走押宝式教学的思路,教育与考试就会走向双赢。    潇湘晨报: 这五项改革内容其实也涉及到一个问题:农村中学和城市中学之间的资源本不平衡,如果一刀切,会不会给这种“不平衡”带来新问题?    张少雄: 这个问题很好。农村中小学和大城市中小学资源配置上是不平等的,如果用一个尺度去考高考,或者用一个尺度去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在农村中学读书的学生,可能会丧失读好学校的机会。   很多农村父母亲想千方使万计,让孩子到城市中学去读书,农村条件稍好的或成绩稍好的学生都到了大城市的中学。现在,一些农村中学的学生,即使是最好的,可能比城市中学的处于中下水平的学生还差。如果统一高考或者综合测评的话,这些农村的孩子就可能没有机会上好一点的大学。   这个错又并非错在统一高考和综合素质测评本身,而在数据评估与使用上。我们应该建立两条线的数据评估与使用机制:城市的中学生走城市路子,农村中学生走农村路子 ; 使农村录取人数与农村参考中学生总数之比,和城市录取人数与城市参考中学生总数之比基本相等。这样,不仅可以消除高等教育进入环节的多种不平等,而且还可以消除教育资源抢占的问题,从而降低家庭教育成本,节省社会资源。   所谓教育资源的抢占,有多种形式。农校中学生往城市里挤,是抢占城市中学的教师与课程资源 ; 城市中学招收农村学生,是抢占农村中学的学生资源 ; 农村中学好的教师往城市中学跳,是城市中学及中学生抢占农村中学的教师与课程资源。抢夺中,吃亏的总是农村的中学和学生。这都是不公平竞争。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种不公平竞争 ; 做得好的,可以非常有效地抑制这种不公平竞争。    潇湘晨报: 五项制度改革,哪些措施是对今后的高考制度会有促进,对考生更加有利?    张少雄: 五项改革的根本目标应该是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方式,是革除各层次各类型高校招生考试一刀切的做法。   我认为,高考统一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改革,是试图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过去的一考定终身,加上综合素质测评之后,就会在很多方面受到抑制,因为,中学生升大学的希望不再寄托在一次性高考的成绩上。   还有外语一年多考,不知道湖南省是不是会考虑全方位地落实中央关于高考改革的指导精神。十八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到,要探索外语等科目“一年多考”和“社会化考试”。如果外语等科目一年多考,并且由社会机构来实施考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一考定终身的不良结果。   高考改革,还要改变各层次各类型高校招生考试一刀切的做法。中学生进入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学院读书,完全没有必要参加统一高考,也没有必要参加专门设置的统一的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考试,完全可以直接注册入学。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学院,完全可以以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为主、以统一高考成绩为辅。改变一刀切的做法,有利于节省学生、家庭与社会的经济成本与其它成本,有利于社会发展。 附一:未见报问与答 (这是常说的“考试”不应该变成“应试”?问答之后) 潇湘晨报: 这么说来,不是高考改革有问题,而是基础教育出了大问题? 张少雄: 是的。没有错误的高考改革,只有错误的基础教育理路。也就是说,即使基础教育阶段的教与学是为高考而教与学,盯得太紧反倒容易失去目标。如果基础教育应该完成的教与学的任务全部完成,那么无论怎么考都不用担心,因为考题万变不离其宗,不会超出那个范围,这是一个基本准则,一个基本规律。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真不多,我们研究过各门课程标准。都是一些非常非常有趣的标准,但是,它们没有在基础教育中得到有效落实。 附二:部分转载网址 http://news.xinhuanet.com/yzyd/edu/20140523/c_1110827300.htm http://edu.china.com.cn/live/2014-05/22/content_26760184.htm http://news.ifeng.com/a/20140522/40402486_0.shtml http://jiangsu.china.com.cn/html/edu/admission/gk/291439_1.html http://edu.gmw.cn/2014-05/23/content_11400995.htm http://news.xinmin.cn/domestic/2014/05/23/24376423.html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4/05/23/011902881.shtml http://hj.china.com.cn/zghj/jyhj/361928.shtml http://www.gx211.com/news/2014523/n3849194174.html http://www.jinzhounews.cn/a/jk/2014/0522/25942.html http://www.kaixian.tv/gd/2014/0522/5372898.html http://edu.hebei.com.cn/system/2014/05/23/013415935.shtml http://edu.163.com/14/0522/10/9SRG5V1500294M9N.html http://www.hnrxw.cn/a/jiaoyu/160105.html http://edu.qq.com/a/20140522/021495.htm http://www.jinedu.com.cn/bluecms/info?_method=viewiswap=0cateId=8id=3577 http://www.gywb.cn/content/2014-05/22/content_808774.htm http://edu.gansudaily.com.cn/system/2014/05/23/015025405.shtml http://jp.zxxk.com/article/341074.html http://news.sctv.com/jyxw/201405/t20140522_1921616.shtml http://www.hkwb.net/nrpd/content/2014-05/22/content_2260212.htm http://www.lenizhu.com/jiudian/news/jiaoyu_newsinfo_35675.html
个人分类: 教育漫話|1832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针度人从君用——读徐光启《几何原本杂议》有感
热度 14 武际可 2014-1-23 08:41
金针度人从君用—— 读徐光启《几何原本杂议》有感 明末礼部尚书徐光启( 1562-1633 )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1607 年,他与西来的传教士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前六章毕。并且为之作序,还写了一篇《几何原本杂议》的文章,发抒他对《几何原本》重要性的认识和建议。 文章以大部分的篇幅介绍了《几何原本》中的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它应当持有的态度。文章说“ 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并且预言说:“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而谬谓余先识,余何先识之有?” 这短短的几句话,把几何学的重要性概括得十分准确。说明徐光启本人对几何学在人类科学文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的认识。事实上,西方文明,从古希腊开始,就十分重视几何学的作用,据说柏拉图讲学的学院门口贴着一个条子,上写“不懂几何的人请勿入内”。无独有偶,在文艺复兴早期, 1543 年出版的哥白尼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的扉页上,出版商也印上了“不懂几何的人请勿入内”。可见几何学对近代科学的重要性。因为几何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许多几何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整套获得这些知识的逻辑和推理的方法。所以无怪乎美国科学史家 韦斯特福尔在《近代科学的建构》的导言里概括说:“两个主题左右着 17 世纪的科学革命 ——— 柏拉图-毕达哥拉斯传统和机械论哲学。柏拉图-毕达哥拉斯传统以几何关系来看待自然界,确信宇宙是按照数学秩序原理建构的;机械论哲学则确信自然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并寻求解释现象后面隐藏的机制。”可见,几何学,在科学革命中,是始终占有中心地位的。 徐光启还预言,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清末废科举之后,在学校中开设几何课,正好应验了他的预言。过了二百多年,中国人才能够体会到徐光启早已意识到的几何学对培养人的重要性,不能不悔悟“习之晚也”! 徐光启这篇《杂议》的最后一段,具有概括和总结的意义。他说: 昔人云“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吾辈言几何之学,政与此异。因反其语曰:“金针度去从君用,不把鸳鸯绣与人”,若此书者、又非止金针度与而已,直是教人开 丱 冶铁,抽线造针,又是教人植桑饲蚕,湅丝染缕,有能此者,其绣出鸳鸯,直是等闲细事。然则何故不与绣出鸳鸯?曰:能造金针者能绣鸳鸯,方便得鸳鸯者谁肯造金针?又恐不解造金针者,菟丝棘刺,聊且作鸳鸯也!其要欲使人人真能自绣鸳鸯而已。 这段话中“ 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出处可见于 元好问( 金) 《论诗》“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诗人当时的意境,也许是说,好诗(鸳鸯)可以随便给人欣赏,但作诗的方法(金针),却不能传给人。到底是没法还是不愿“度与人”呢,读者可以自己理解。不过,通常总是理解为,我可以给你鱼,不能给你渔(捕鱼的方法),可以给你金子,却不能给你点金术。在小农经济的社会,自然最通常的是按照后面这种小私有的观念来理解的。 徐光启正是对以上这种通常理解的反义而言,说:“ 金针度去从君用,不把鸳鸯绣与人”意思是说,我要教你方法(金针),而不教你具体的技术(鸳鸯)。他把几何学比喻为最基本的基础,是做任何事业的金针。在教育思想上他是一位厚基础的学派。他不愿具体教你绣鸳鸯,意思是你基础打好了自己就必然会绣起来。如果把绣鸳鸯比作学习几何的习题,当然,教师不应当去教学生如何锈,而是要学生独立去做题。他主张,学习也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学习不可能不劳而获。意思是,学会了金针,自然会绣鸳鸯。几何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做一切工作的金针,只有获得了金针,一切就会变为“等闲细事”。 所以徐光启的这段话,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实在值得我们仔细玩味。从这篇文章所发抒的思想看来,徐光启还是一位教育思想家。 附:徐光启《几何原本杂议》原文 下学功夫,有理有事。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闻西国古有大学,师门生常数百千人,来学者先问能通此书,乃听入。何故?欲其心思细密而已。其门下所出名士极多。   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   凡他事、能作者能言之,不能作者亦能言之;独此书为用,能言者即能作者,若不能作,自是不能言。何故?言时一毫未了,向后不能措一语,何由得妄言之。以故精心此学,不无知言之助。   凡人学问,有解得一半者,有解得十九或十一者。独几何之学,通即全通,蔽即全蔽,更无高下分数可论。   人具上资而意理疏莽,即上资无用;人具中才而心思缜密,即中才有用;能通几何之学,缜密甚矣。故率天下之人而归于实用者,是或其所由之道也。   此书有四不必:不必疑,不必揣,不必试,不必改。有四不可得:欲脱之不可得,欲驳之不可得,欲减之不可得,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有三至、三能:似至晦,实至明,故能以其明明他物之至晦;似至繁,实至简,故能以其简简他物之至繁;似至难,实至易,故能以其易易他物之至难。易生于简,简生于明,综其妙在明而已。   此书为用至广,在此时尤所急需,余译竟,随偕同好者梓传之。利先生作序,亦最喜其亟传也,意欲公诸人人,令当世亟习焉,而习者盖寡,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而谬谓余先识,余何先识之有?。   有初览此书者,疑奥深难通,仍谓余当显其文句。余对之:度数之理,本无隐奥,至于文句,则尔日推敲再四,显明极矣。倘未及留意,望之似奥深焉,譬行重山中,四望无路,及行到彼,蹊径历然。请假旬日之功,一究其旨,即知诸篇自首迄尾,悉皆显明文句。   几何之学,深有益于致知。明此、知向所揣摩造作,而自诡为工巧者皆非也。一也。明此、知吾所已知不若吾所未知之多,而不可算计也。二也。明此、知向所想象之理,多虚浮而不可挼也。三也。明此、知向所立言之可得而迁徙移易也。四也。   此书有五不可学,躁心人不可学,粗心人不可学,满心人不可学,妒心人不可学,傲心人不可学。故学此者不止增才,亦德基也。   昔人云“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吾辈言几何之学,政与此异。因反其语曰:“金针度去从君用,不把鸳鸯绣与人”,若此书者、又非止金针度与而已,直是教人开 丱 冶铁,抽线造针,又是教人植桑饲蚕,湅丝染缕,有能此者,其绣出鸳鸯,直是等闲细事。然则何故不与绣出鸳鸯?曰:能造金针者能绣鸳鸯,方便得鸳鸯者谁肯造金针?又恐不解造金针者,菟丝棘刺,聊且作鸳鸯也!其要欲使人人真能自绣鸳鸯而已。
个人分类: 教育|12468 次阅读|20 个评论
从政府教育规划看教育理念——瑞典和USA粗浅对比
热度 11 AlecXu 2013-11-3 21:06
最近国内教育改革的话题颇受社会关注,而我个人亦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所以想写写教育的话题。因为我个人有多国留学生活的背景,掌握了英语和瑞典语,而我又看到瑞典和 USA 在教育理念上存在一些鲜明的特征,于是想在这里做一些粗浅的对比。应该说,各个国家都有自己在教育问题上面临的挑战,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然而看看别人怎么做的,或许能促使自己做一些思考。这是我写此文的一个初衷。 试图对教育做一个全面的对比,会是一个困难而耗时的尝试,我只求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文章长度)里浅尝辄止,若是激起一些思考便算做是抛砖引玉了吧。我以为教育规划本身,最能反映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其他的具体措施和做法,都是为了确保目标可以达成而设计的。在讨论应该具体怎么教育之前,我以为,更重要的,是讨论我们要把教育办成什么样的。这是我选取两国教育规划文件来做对比的原因。 我先谈瑞典这个大多数人并不太了解的北欧国家。 在瑞典 2010 年修订的最新教育规划《 Läroplan för förskolan Lpfö 98, Reviderad 2010 》(小学教育 98 规划 ,2010 年修订稿)正文中,最先谈到的,是教育的基本价值观( grundläggande värden )。规划的第一句话是 Förskolan vilar på demokratins grund (小学教育立足于民主的根基)。对于教育的目的,规划中写道:“ Skollagen slår fast att utbildningen i förskolan syftar till att barn ska inhämta och utveckla kunskaper och värden. Den ska främja alla barns utveckling och lärande samt en livslång lust att lära. En viktig uppgift för förskolan är att förmedla och förankra respekt för de mänskliga rättigheterna och de grundläggande demokratiska värderingar som det svenska samhället vilar på. Var och en som verkar inom förskolan ska främja aktningen för varje människas egenvärde och respekten för vår gemensamma miljö. ” 意指教育法是为了确保小学教育以孩子能够获取和拓展其知识以及价值观。它着力于推进所有孩子的发展以及养成终身学习的兴趣。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传播和确保孩子们对作为瑞典社会构建基石的,对人权,民主基础价值的尊重。小学教育工作一重点是要传播孩子们对每一个个人自身价值和对我们共同环境的尊重。作为进一步的阐述,他们写道:“ Människolivets okränkbarhet, individens frihet och integritet, alla människors lika värde, jämställdhet mellan könen samt solidaritet med svaga och utsatta är värden som förskolan ska hålla levande i arbetet med barnen. ”意思是说,人类生命不可践踏,每个人的自由和正直,所有人都同样重要,不同性别的平等,对弱势贫困群体的同理心,这些理念,都应该在小学教育的工作中得到生动的体现。 在该规划文件接下来的内容里,他们进一步详述了上述内容,并对教育者和学校的角色和任务做了更详细的阐述,我偷懒就不再粘贴和翻译,以及一一介绍了。然而,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瑞典的教育理念是首先要培养具有同理心,尊重个体,具有平等观念,尊重民主价值的社会公民这样一个目的。 而宣称以民主,自由民主价值观的 USA在他们的教育规划中又是如何写的呢? 让人有些吃惊(对 USA 了解较少的人),或者又不感到多稀奇(对 USA 有一定了解)的是, USA 的教育规划中,侧重的却是别的内容——在 USA 的官方文件,《 A Blue print for reform:The reauthorization of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中,正文的第一段话是:“ Every child in America deserves a world-class education. Today, more than ever, a world-class education is a prerequisite for success. America was once the best educated nation in the world. A generation ago, we led all nations in college completion, but today, 10 countries have passed us. It is not that their students are smarter than ours. It is that these countries are being smarter about how to educate their students. And the countries that out-educate us today will out-compete us tomorrow. ” 我们可以从这些文字当中首先感受到的,是竞争的概念—— USA 做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也是出于为了保证国家在全世界的领导地位的。这在接下来的段落中,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We must do better. Together, we must achieve a new goal, that by 2020, the United States will once again lead the world in college completion. We must raise the expectations for our students, for our schools, and for ourselves – this must be a national priority. We must ensure that every student graduates from high school well prepared for college and a career. ” 当然, USA 也提到了平等,公正的重要性,接下来的第一段就提到了:“ A world-class education is also a moral imperative – the key to securing a more equal, fair, and just society. We will not remain true to our highest ideals unless we do a far better job of educating each one of our sons and daughters. We will not be able to keep the American promise of equal opportunity if we fail to provide a world-class education to every child. ” 在这之后,规划转而谈教师,校长等的意义和责任:“ This effort will require the skills and talents of many, but especially our nation’s teachers, principals, and other school leaders. Our goal must be to have a great teacher in every classroom and a great principal in every school.. .” 我不再粘贴,我想 USA 中小学教育为国家服务的目的已经很清晰了。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够体会到这种教育理念对 USA 的行为方式的影响 。 我不谈孰优孰劣,我只想说,我个人更欣赏瑞典的教育理念。而本文的读者们,你们怎么看呢?你们以为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什么呢?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7385 次阅读|53 个评论
在路上的一周——走访宁夏西吉几所学校后略谈西吉教育
热度 4 wdzwjs 2013-10-29 10:36
怀着对西部的敬畏,我来到宁夏;怀着对西海固的真诚,我去到西吉。虽然经历了一番失利,几多惆怅,却也不能抹去一周中的收获。 谨以此文献给那在路上的一周和那些招待我、冷落我的人们。 ——题记 一 绪篇 西海固,位于中国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地带,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固原、彭阳、 泾原、隆德、 同心 等 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 1972 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它属于黄土高原的干旱地区,位于黄土高原西南缘,有着无数的沟、壑、塬、峁、梁、壕、川,属宁南黄土丘陵地带。这里由于流水切割及千百年来的盲目垦殖,水土流失严重,除少量河谷川台外、大部分地方生存条件极差,且多发生其它各种自然灾害,国务院确定为重点扶贫的三西地区之一。 最初看到这样的文字和相关的介绍,只是吃惊:难道中国大地如今真还存在这样贫困艰苦的地方?于是,这个名字萦绕在我心头一年有余。 来到宁夏,当奋力争取被派往西海固的努力无果而终,直接去到西海固的希望化为泡影时,我选择服从组织,来到现在的服务地。然而,去西海固的念头在心头从未消逝过。 10 月 14 日,我踏上了去往西吉的旅途…… 二 西吉概况 西吉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六盘山西麓 ,始建于 1942 年,唐时属原州 。 全县 东西 67 公里,南北 74 公里。东距固原市 63 公里,北距宁夏首府银川市 391 公里。全县地处黄土高原中心地带,地势南低,北、东、西渐次增高,平均海拔 2400 米,境内有葫芦河、清水河、祖厉河三条水系,均属季节性河流。 县内 309 国道、 202 省道分别贯通东西、南北全境;全县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 732 公里,通达率达 76% ;土路、砂砾路 1716 公里。 西吉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在近年取得了很大成就。 2011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 30.0 亿元,增长 14.0% ;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1.5 亿元,增长 50.0%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 8300 万元,增长 86.1% ;农民人均纯收入 4050 元,增长 17.1%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13100 元,增长 11.0% 。在农业方面,西吉的发展主要依靠马铃薯特色种植,特色蔬菜产业和草畜产业, 2011 年产值 9.4 亿元,增幅 7.0% ;工业的传统发展主要依靠农副产品加工,近年来,由于东南沿海产业梯次专业,给西吉的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2011 年产值 7.6 亿元,增幅 37.7% ;第三产业收益主要来源于旅游服务、房地产和商贸流通等行业, 2011 年产值 13.0 亿元,增幅 8.0% 。 西吉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2010 年末总人口 50.83 万人,其中回族人口 28.76 万人,占总人口的 56.61% ; 汉族人口 22.06 万人,占总人口的 43.39% ; 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不足百人。 文化方面,县内建有文化中心、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完善。 2011 年,实施了 126 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增校舍面积 7 万平方米;为中小学配备电脑 4193 台;提高农村教师生活待遇;实现学生营早午餐工程全覆盖,免费午餐在几所小学试点开展, 2012 年 9 月份,免费午餐基本覆盖全县中小学。 三 走访见闻 本人于 10 月 14 日 -20 日期间走访了西吉县三个乡镇的四所中学和一所小学,通过与师生接触,对学校情况和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有一些直接的了解,对普通教师的工作情况和学生的家庭情况有了一些间接的了解。另外,由于走访的中学中有两所是东部某著名高校的支教点,所以,对支教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及其对学校的影响有了一定认识。现结合见闻,从影响教育发展因素方面对西吉的教育做一些讨论。 1 思想观念 每到一所学校,只要能接触到校长和老师,我都会问到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宁夏的教育会比东部的省份落后那么多?得到的是一个基本一致的答案:过去对教育的不重视。 而这种不重视不仅仅是哪一方,包括了老师、家长和学生本人。 一位校长介绍道,以前很多老师自己家里也种地,一到农忙时节,就忙着自家的农活,没时间专心给学生上课,要么迟到,要么早退;家长呢,则更情愿孩子在家帮忙干活,也不愿意孩子上学,因为上学不仅花钱,还耽误家里的活,即便是让孩子上学,也多是放任不管;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容易受大人影响,而且,中小学的孩子都贪玩,所以,一旦老师放松,家长不管,那很多孩子心都野了,很难专心学习。 难道学校自己也不重视?有些校长本身确实不重视,即便是有重视的校长,也无奈现实何呀:上面重视教育的口号喊得响,可实际举措却不多,学校的拨款不增,老师的工资不涨,而那个时候,乡下都很缺老师,所以,校长也只能将就。 那现在呢?据几位老师介绍,现在的状况好了许多。起码老师都能专心教学了,不管是不是尽了全力,但至少他们都是专职教师,不用再为家里的农活分心了,而且,老师的待遇也比以前好了许多。至于家长,那更是对教育万分重视,现在,每家的孩子都不多,都会努力让孩子进学校念书。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也落到了实处,不断增加对教育的实际投入。再者,经过这么多年发展,也补充进了许多年轻的后备力量,让学校在选择上有了余地。一位支教点的校长则强调,受了名牌大学十几年的支援,这些大学生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发达地区的教育观念,而且,每年我们都有老师到他们学校和学校附中去考察学习,这对学校和老师的观念转变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尽管这样,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老教师。老教师由于受历史原因的影响,无论是观念还是教育方法都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这直接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一位校长表示,这样的老教师人数不多,但是存在,而对他们的办法就是不用他们。他说,让他们走上课堂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我情愿不用他们,把他们养起来,毕竟他们以前也是对党的事业做出过贡献的。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读书无用论”。现在的学生和家长也都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在许多人看来,大学毕业了也不见得能找到好工作,即便找到了,工资也就那样,还不如中学就辍学出去打工,那样比读大学挣钱还快,而且也不一定会挣得少。而一个孩子辍学打工,身边的孩子也就眼馋,也可能辍学。这个问题还没什么好的办法可以遏制。 2 经费投入 自从 2007 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以后,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从秋季学期开始全部免费使用教科书 。这样学校经费的来源几乎只剩财政拨款。按宁夏制定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全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年生均公用经费为小学 400 元,初中 600 元。 从几位校长那,我了解到,几乎所有学校的经费来源确实都只限于这一部分财政投入,而从学生那,我也了解到,住宿、餐饮方面,学校确实没多收费,多收的费用也只有入学时为学生统一购置的校服钱和统一订购的教辅资料费用。 那这些经费足够学校的日常开支吗?不够——这是校长们的统一答复。一位中学校长给我算了一笔账:他们学校在校生为 705 人(其中包括 120 人左右六年级学生),一年财政投入不到 40 万元,而这些钱中,有将近三分之一要上交教育局,用作统一考试的考试费等;将近三分之一要用作差旅、招待费用;剩下的三分之一才能真正用作学校的日常办公,这样,一年有十二三万可以用作办公,每学期六万多块钱,而这六万多块钱要包括水电费、取暖费、校园的维护费等各种费用。一位小学校长也跟我算了类似的帐:他所在学校在校生 80 来人,一年投入 3.2 万元,其中将近一半要上交中心学区(相当于乡镇教委)和教育局,剩下每学期一万多块钱,由于地处缺水地区,校长告诉我,每年仅仅拉水花费就六七千块,冬季取暖用煤是自己开车去拉。 那经费这么拮据学校的其他工作怎么开展呢?三个办法:开源、节流、不开展。开源,即借,向银行贷款,这是通用的办法。节流,即欠,对施工单位的工资分期支付。对于这两项,我有些想不通:每年钱都不够,借钱和欠钱都得还,那拿什么还,不着急吗?一位校长向我解释说,每年施工方来要钱的时候,我都会多少挪出点钱来给他们,而且,国家这几年肯定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过去对教育的投入只占 GDP 的 3% ,今年的投入升到 4% ,而发达国家是 7% ,所以肯定还会加大,这个债务不用担心,如果国家不想办这所学校,那肯定会想法化解债务,就学校的硬件设施,怎么也值几十万,“我跟那些施工方开玩笑说,你们不用担心,如果学校真不办了,你们把我们学校的树都拉去,这么多树,怎么也值 20 万,也够了”,所以,“一点都不急”。不开展,就是对那些暂时不急于办的事先放着,等有经费了再办。 除了财政收入,部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能争取到一些社会资助,比如希望工程和其他一些资助。我的这次走访没有涉及受希望工程资助的学校,但是设支教点的学校都会从支教学生和大学方面获得一些社会资助。但是,校长们也表示,这部分资助基本不会用于学校的日常办公,都是用于奖励学生或解决与学生学习生活切实相关的一些问题,比如有一所中学建了一间水房,有一所学校建了一个篮球场。 3 硬件设施 走访了五家学校,其硬件设施的条件远远好于我的预期。 走访的这五所学校,校园面积均不大,但校园内屋舍布局整齐,主要路面均有硬化,均有必要绿化。 五所学校中,两所中学建有教学楼;另两所中学由于地形条件未修建教学楼,但校舍和校园都是重新修缮,其中一所正在修建平房作为教室;小学的校舍也是经过重新修缮,无教学楼。 教室条件良好。除一所还有在建教室的学校外,其他学校教室均宽敞明亮。各学校课桌椅均为统一定制或社会资助;部分学校还在使用传统水泥黑板,但大多数学校均采用新型复合黑板,还有部分教室在使用 交互式四块装小豪华推拉黑板 ;很多教室配备多媒体设施;一所中学的每间教室均配有图书角,图书主要由大学或社会组织捐赠。 五所学校均设图书室、计算机室、音乐室、教学实验室等。一所中学在校学生 705 人,教学班 16 个,配图书两万余册,计算机室 2 间,计算机 79 台,实验室三间,另有音乐室、体育室等;一所小学在校学生不到 80 人,教学班 5 个,配图书两千余册,计算机室 1 间,计算机 26 台,体育器材室、音乐室、实验室与图书室同在一间屋子。各学校均有必要的体育设施:四所中学各有普通篮球场至少 1 个,其中两家为 3 个,乒乓球台若干,单双杠器材等,但无室内体育设施,无固定的田径场地;所参观小学无固定体育场地。 四所中学均有寄宿学生,我参观了两家学校的学生宿舍。每间宿舍住学生二十多人,宿舍为砖瓦房,舍内宽敞,地面硬化,设专门储物箱,卫生条件较好,通风良好。床位为铁质上下铺双人床,一床两人或两床三人,被褥为学生本人携带。 所访问学校均有新建厨房,厨房卫生条件良好。各学校饮食均由本校食堂供给,按标准配备:早餐馒头及 1 个鸡蛋,午餐标准 4 元,晚餐标准 4 元(?)。据了解,食谱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编制,主食有面条和米饭,间隔供应,按标准配有必要副食。我从学校方面了解,如果以面条作为主食, 4 元标准的饮食超出了大部分学生的需求,而以米饭为主食,则达不到大部分学生的需求,所以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对每日的饮食标准做了调整。而从老师那了解,这个饮食标准超出了大部分低年级学生的需求,但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却不够。学生自身对饮食条件还是比较满意,但也有部分学生反映吃不饱。我在两所中学和一所小学吃过饭,主食均为面条,就我的感觉而言,饮食供应分量足够,油水合适,配料丰富。学生用水方便,中学均设有专门水房,免费供应应用水和生活用水;所参观小学地处缺水地区,但通过从外地拉运,也不存在用水困难。 跟我家乡的同等学校相比,这样的硬件设施和生活条件也算一流了。但是,这样的设施大部分只在近两年配齐,虽然配置都是最先进的,然而很多学校专业老师还配不齐,所以很多设备没有真正地为学生用到。即便是图书,由于各种原因,一所中学的图书室没办法向学生开放,使学生只能在教室的图书角借阅图书;一所中学由于计算机老师的缺乏,使得配备的计算机学生无缘接触;而在小学,专业老师的缺乏则更严重。 4 教师情况 ( 1 )师资情况 教师是一个学校最重要的软件设施,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 从我走访的五家学校和所了解的一些情况来看,西吉县在初中和主要小学的教师配置上比较理想。 首先教师人数配置符合标准。表一是五所学校的师生人数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到,各学校教师的配置均符合标准。 表一 五所学校师生人数情况表 在校生人数(人) 705 不到 800 600 左右 400 多 80 左右 教师人数(人) 53 59 30 多 31 6 其次,教师年龄合理,青壮年教师占主要地位。表二是某中学教师年龄的分布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到, 40 岁以下教师 33 名,超过 60% ;而另一所中学中, 50 后教师 3 名, 60 后 2 名, 70 后 4 名, 80 后 20 名;在小学中, 50 后教师 1 名, 60 后教师 1 名, 80 后教师 4 名。 表二 某中学教师年龄分布表 年龄段 25 岁以下 25-30 岁 30-40 岁 40-50 岁 50 岁以上 人数(人) 4 11 18 12 8 第三,教师的学历基本合格。表三是某中学教师的学位情况,可见教师的学历基本合格;而另一所中学,除 50 后教师为专科毕业,其他教师均为本科学历;在那所小学,除 50 后教师为中专学历,其他教师均为大专、本科学历。 表三 某中学教师学历情况表 学位 中专以下 中专 大专 本科 研究生 人数(人) 0 2 12 39 0 尽管教师人数、年龄和学历都比较理想,但是在师资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专业老师缺乏。不仅美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的专业老师缺口,就连英语、语文等主要科目的教师也存在缺口现象,尤其是英语教师。据学校领导介绍,当地学校的英语教师多非专业出身,而是由其他专业“转业”,所以,支教大学生在各所学校主要从事英语学科的教学,比如某中学六年级四个班英语教学全部由两名支教大学生承担,另一所中学九年级四个班中有三个班的英语教学由三名支教学生承担,这三名支教学生还同时承担七年级三个班的英语教学。其次,学历存在水分。不少教师的实际学历为大专,但通过自考、函授等方法获得了本科学历。第三,尽管老年教师只占少数,但是不少老年教师还在教育岗位,而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存在着与现代教育不相符的地方。 ( 2 )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 学校免费为老师提供住宿,水电及取暖方面也均为老师提供最大优惠,学校免费为老师提供与学生条件相同的饮食。各学校的教师工作热情高低不一,但均有部分老师存在职业倦怠。据有关领导介绍,这种倦怠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很多人的最初志愿就不是老师。老师在当今社会不是一个让人十分青睐的职业,许多年轻学子在报考志愿时,最后考虑的才是师范类专业,或者压根就是被调剂到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这也就是一位校长跟我说的“教师七八流论”(注释)。另外有不少人是由于就业压力,才勉强走上教师的职业,这类人有很多只是把教师作为一个跳板或者过渡期,所以,没有做好长期为师的心理准备。 其次,许多老师认为教师职业没有一个有效出路。一位校长说,做公务员还可以升职,但做老师的,除了往县城调,没有什么其他出路,即便是调动,也还是做老师,所以老师的奋斗积极性就降低了,或者很多老师直接就去考公务员。 第三,老师有着很多现实压力。首先是生活压力。教师工资在近几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对于满足教师自身的生活,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位校长举了个例子,一位普通年轻老师的工资为一个月两千多,但是他面临的支出有父母生活、买房贷款、孩子学习生活等,而这其中每一项的花费都相当高,即便夫妻两人每月工资都是两千多,撑起一个家庭还有不小困难。另外就是工作压力。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当今中国,升学率成为评价老师教学水平的一个硬标准,为了保证升学率,老师不得不起得比学生早,睡得比学生晚,想得比学生多,时刻考虑着学生的学习,时刻敦促着学生的学习。除此之外,各种职称评定也压得老师喘不过气。 第四,老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虽然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教师这个行业已经无法获得与之相对应的尊重。不可否认,老师在社会和许多家长那还能获得不少尊重,但同样不可否认,老师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家长和社会批判。当今社会错误的价值观让老师不被尊重,当今社会有一种钱权至上的错误倾向,有着这种倾向的社会和人不会给普通老师太多的尊重。在很多事情中,老师本身的确存在问题,但是更多时候问题是存在于学生和家长。由于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受到家长的特别溺爱,只要孩子在学校出了一点问题,家长就会找学校,找老师,轻者建议批评,重者挑事闹事,这给学校和老师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也让老师享受不到起码的尊重,更给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不少束缚。 在老师眼中,付出了比常人多的努力,但却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所以,工作积极性自然受到打击。 5 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也是学校教育最根本的目的。走访过程中,我并没有对学生做专门调查,只是在几所学校找了一些学生聊天,还有幸在一所中学上了一节语文课,我与当地学生的直接接触就来自这两个途径,其他的一些了解都来自校长和老师。 就现在学生的家庭条件而言,并不存在十分贫困的情况。从我直接交谈的一些学生来看,家庭状况一般,没有巨贫巨富的情况。校长和老师们也告诉我,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都提上去了,存在的问题就是消费观念还跟不上去。一位校长举例说,现在的老百姓的生活都没什么问题了,就比如我身上的西服,他们也有,只不过,我的是花七八百买的,而他们的可能就一两百,我的是纯棉,而他们的是化纤制品,这就是区别,他们对生活的要求还没达到舒适健康的层面。他们从大部分学生的衣着也可以看出,不少学生还穿着布鞋,大部分学生穿的是运动鞋,但也是很普通的,名牌很少见到。而现在学生上学的经济负担大大减轻了,上面已经介绍到,学杂、书本费全免,住宿、餐饮全部免费,需要支付的只有部分教辅资料费用。 对现有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大部分学生都表示满意。虽然大部分寄宿生回家要走一两个小时甚至更久的山路,尽管回家还有很多农活、家务等着,但从学生的语气和眼神当中,我看到的仍然是知足、满意。 在校园里,一到课外活动时间,我看到的是大批大批学生在不大的校园里找地方读书。在上课时间,尽管有一小批学生分心甚至讲话,但是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听讲。 从我自己上的那节课来看,农村学生在上课时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上课主动性不高。课上,我用问题做导引,很简单的几个问题,然而愿意主动回答的几乎没有,经过反复的提示和激励,才有少数班干部举手作答。在点名回答中,多数学生都能做出比较贴近主题的回答,但也有学生以“不知道”来逃避回答。而学生上课不愿回答问题的原因无非以下几种:首先是不敢回答。大部分学生是没有勇气在众目睽睽下发表自己的观点,害怕自己的观点不对,或者害怕自己的观点不全面,最根本的是害怕老师或同学笑话。其次是不愿做出头鸟。在学生当中,表现得太过积极会让其他同学有意见,所以,为了与同学保持一致,很多学生在知道答案的情况下,也不愿意主动作答。最后是确实不知道答案。 6 外界力量 学校从来不是孤独的个体,它跟社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里要探讨的外界力量主要是指外来的支教大学生。 自 1999 年起,团中央、教育部已联合发起组建十四届 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 ,而西吉作为首批受益县,已连续接待十四期支教大学生。 第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分配在西吉县的四所乡镇(农村)中学,共计 13 人,我走访了其中两所中学,并与支教团的学生做了较多的交流。 研究生支教团以自己大学为依托,不仅给当地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改观,也为当地教师学生的思想观念转变和学校的建设作出了不少努力。 教育教学方面。支教大学生弥补了当地部分专业教师的缺口,这一点在上文中已有介绍。我听过六节支教学生的课,因为非师范科班出身,又刚刚接触教学不久,就教学方法而言,算不上优秀,教学内容也是仅仅围绕教材。但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学习经历,首先他们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其次他们自身的学习方法可以给学生带去不少帮助。 思想观念方面。上文也提到,支教大学生对学校和教师在教育观念上的转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在学生的思想观念上,这些支教大学生的作用更加明显,也更加重要。这些出身著名学府的大学生在思想层次和对事物的认识上比普通教师要高深独到一些,所以,他们会给学生带来许多新的东西。 物质支援方面。支教大学生在支教点的任务是多方面的,至少包括教学和扶贫两方面。在扶贫上,他们的资金来源有几个方面。首先是大学本身的一些资金或者学校其他同学的捐赠;其次是大学校方联系的一些社会项目;还有就是学生通过自己关系联系到的一些社会资助。而争取到的资金都全部直接用于学生本身或者与学生直接相关的硬件建设。直接向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是最常见的方式。我到两所中学时,两校的支教大学生都在研究学生的家庭情况,以确定第一批受资助的学生名单。据学校介绍,支教大学生积极利用自身资源为学校的硬件建设出力:一所中学过去没有水房,学生用水很不方便,支教大学生就积极联系社会公益组织,最终募集资金为学校建立起了爱心水房;大学校方还通过支教大学生向学校援建了篮球场,向学校捐赠图书、教学设施等;支教大学生还积极通过网络,向外界宣传所在地区的教育生活现状,发起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为当地教育出力,比如“一台复读机计划”和“小书桌计划”等。 这一切,都给当地的教育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四 一些感想 在西吉呆了六天,走访五所学校,对于我来说,是从未有过的体验,而在学校的经历,让我对基础教育有了全新的教育。与一些校长的交流,更是让我接触到了一些关于基础教育的新观点。这里的感想就从一位校长的一些观点谈起。 1 一位校长的几个观点 首先是上文提到过的“教师七八流论”。那位校长认为,在基层学校当老师的人是那些七八流的人。一流的人上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浙大这样的顶尖学校,二流的人上知名重点大学,三流的人上普通重点大学,四流的人上好的二本学校,五流的人上一般本科院校,六流的人上师范类学校的非师范类专业,只有七八流的人才会上师范类学校的师范类专业。而来基层学校当老师的正是这七八流的人,正因为这样,基层教师在素质上存在着根源性的不足。 其次,现在的农村具备推行素质教育的最佳条件。校长认为,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现在农村的孩子在逐步减少,初中小学的招生人数在逐年降低,师生比在逐渐提高,这就为进行小班教学,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主管部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许多的基层一线教师思维也没转变过来,仍然坚持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另外,现在的许多基层老师还不能很好地把握素质教育的方法。这位校长表示,在他自己的学校,他正在努力进行这方面的改革,把培养学生的个体性和学习成绩放在同等地位,但是,这样的思路在全校范围内还是遭遇阻力。 第三,基层,尤其是农村的小学和幼儿教育有不如无。校长介绍到,现在农村的小学学生人数锐减,而教师配置也是将就,很多乡村小学只有几十人,而配备的教师师多是老人。这些老教师多不负责任,或者没有精力管理那些学生,所以很多地方的小学基本处于闲散状态,学生多被“放羊”,这样一来,不少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就没达到要求,导致他们的基础差,上了中学后很难跟上新的学习节奏,最后被耽误。而农村的幼儿教育情况更加恶劣。现在幼儿教育在很多农村都得到了推广,但是,幼儿园的教师素质却存在严重问题,“我曾经在一所农村幼儿园就看到一位女老师坐在讲台上,这像什么话?”校长认为,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是人的启蒙教育,如果在这两项教育上出了问题,那耽误的将是孩子的一辈子。 2 宁夏教育到底怎样? ( 1 )比东部落后至少十年 在这次走访的过程中,我会经常想起自己小的时候。在我的家乡,我这一批人是属于经历了经济条件由坏转好的一个群体,记得上小学时也经历过被催缴学杂费的尴尬,后来生活条件慢慢好转,学杂费的问题解决了;我记得很清楚,在小时候,经常看到有辍学的学生——有学习不好的,但更多是家庭条件跟不上或者对教育不重视的,但是到了我自己的时候,这种情况变得极罕见,哪怕是再穷的家庭,也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家庭的第一位,所以,在我的家乡,重视教育也是从我们这一批人小学初中时开始的。看到今天宁夏的情况,觉得跟自己小时候很相似,无论是经济状况还是思想观念。但是,这里学校的条件比起我那时候却是要好出很多,所以综合考虑,我觉得这边的教育比起我家那边要落后十年,而我家在东部的落后地区,所以,这边的教育比起东部发达地区,差距超过十年。 ( 2 )教育的发展用不了十年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东部教育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这是由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决定的。在当今综合国力日渐强大,国家对教育,尤其是西部教育日渐重视的大环境下,这边教育的发展速度会远超过东部。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现在西部基层教育在硬件和教师的配置上都很全面、正规,这就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客观保障。观念的转变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下,即便是偏远山区的人也会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信息的冲击,在各种新观念的影响下,人们的观念转变比起以前要快很多,而观念的转变则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所以,我敢断言,由西部今天的教育发展到东部今天的教育,一定用不了十年,正如,在当今的条件下改造一个原始部落一定不用再花上几千年。 (原作于2012年10月27日)
2189 次阅读|4 个评论
基础教育——表扬与惩罚
热度 1 heitiedan2012 2013-10-16 21:16
现在基础教育的难题除了应试教育之外,还有对孩子的管理。过去是严师出高徒,现在不仅不能打骂,甚至也不能批评。有的学生稍稍受了一点批评,要么是自杀,要么是杀人,弄得校园一片戾气。 过去,我们的老师、校长和家长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主要是严格,而严格的主要表现就是批评。当然也有表扬和奖励,但那只是针对少数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而对于多数学生,能受到这种待遇的机会实在不多。那样一种管理方式当然有问题,但是也没有出现像今天那样极端的情况。也许反正同学之间彼此彼此,你也挨呲儿,我也挨呲儿,咱们之间没有什么可以互相挤兑的资本。我记得上初中时,有一次上语文课,前一天老师布置了背诵《饲养员赵大叔》课文中的几个段落,大约是描写狂风暴雨的。结果第二天上课,老师连叫了五六个同学,结果没有一个能背得上来,于是老师就都给了二分。我到今天就没明白,如果一点都背不上来,那个二分的分数值是怎么得出来的,干脆给个零分不就得了?可是一般很少给零分,反正就给了二分,我也身在其中。当然,以前的我从来就没得过二分,得三分的时候也不多。这回得了这么一个二分,心里肯定不舒服。可是看到还有几个同学与我一样遭遇,我心里就没有那么不舒服了。如果只有我一个人得这个二分,我肯定得难受好多日子。 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的孩子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哄着捧着,别说挨打挨骂,连重一点话听到的也不多。长大一点,该上学了。到了学校,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嘎咕琉璃球肯定不少。老师要说一点不给批评也不现实。可是,现在的老师能批评谁,敢批评谁,还没说两句重话,家长知道了,找学校来不依不饶,说他家孩子受委屈了。说现在都应该以表扬为主,以鼓励为主,不能总打击孩子。这话听上去似乎有理。可是完全没有批评,完全没有对孩子的严格管理,这孩子长大了能成什么好样? 前些年,我们看到一些国外的教学管理,人家就总是表扬啊,鼓励啊什么的。你有一天突出的表现,就会得到“你就是最棒的”,“你是好样的”这样的称赞。不错,这种称赞不能吝惜,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必要。不过如果总是这种甜腻腻糖块儿,这孩子吃多了也受不了。有时候来点苦味儿的东西,败败心火,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同样是必要的。 过去说,对待孩子,要像对待树苗,需要修枝剪杈,不能任由其随便生长。但也有另外的说法,叫“树大自然直”。在学校方面,自然坚持的是前一种做法。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既包括表扬与称赞,也包括批评与训斥。虽然我们过去对表扬和称赞做法的积极作用认识不足,现在应当改进,但这不等于就应该放弃批评和训斥。 只是现在有些极端现象的出现,既有个别学生的暴戾和蛮横,也有个别老师批评方式的不当,或者只是一味地指责甚至责骂,或者讽刺加挖苦。这并不是正确的批评和教育。正确的批评绝不是讽刺挖苦,而要从爱护学生的目的出发,耐心地告诉学生他错在哪里,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犯这样的错误会出现什么样的不良后果,等等。还要告诉学生怎样认识这样的错误,怎样改正这样的错误,而且还要告诉他们,不要因此而消沉,不要因此而消极。我相信,如果我们的校长和老师们能真正做到从爱护学生的目的出发,绝大多数孩子是知道好歹的。 对于那些个别极端的孩子,必要的防范也是需要的。虽然有时候的确防不胜防。但是对于这个孩子是什么样儿的,当老师的应该早就有所观察和了解。真正那种所谓“蔫人出豹子”的情况固然也有,但毕竟不多。那种蛮横甚至略带野蛮的孩子大多时候是能够看得出来的。 其实在西方,对于孩子的教育管理也是有不同观念的。英国一些老牌的贵族学校(但奇怪的是,它们的名字都是所谓“公学”,即 public school ,其实都是私立学校),规矩就大了去了。比如,学生住校,身上不许带钱,不能随便走出校门。如果要买东西,只能在学校里取,然后记账,最后由家长结算。学生理发也是记账。多有钱的家庭,也不能让孩子在学校里使用各种奢侈用品。如果有违犯情形,必定受到处罚。生活老师与学生一块吃饭,老师没有坐下,学生不能坐下。老师没吃完没起身,学生不能一抹嘴先走,在寝室里的墙下,还挂着一条鞭子。这条鞭子是不是用来打学生的,还不知道,但是它有一种震慑的作用,那是肯定的。 咱们倒也犯不上学英国诸公学里的这些老规矩,但是咱们对学生也必须立下必要的规矩。对于这些规矩,只要符合法律规定,谁也无权破坏和更改。不管是学校的校长、老师、学生,还是学生的家长,都一样要遵守这些规矩。现在大家的权利意识都增强了,这不是坏事。但是如果只是片面强调权利,而以为可以任意破坏规矩,那就是太不合适了。
302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热度 4 wangdongsheng 2013-1-25 12:10
看到搜狐上的2012中国教育盛典。拜读了朱清时先生的讲话,总感意犹未尽。。。。。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英国学者李约瑟夫曾经有一本著名的书:中国科技史,曾发出疑问:为什么到近代中国科技没落了?至目前可能虽无定论,但较多认为是“科举取士”制度。凤凰网有一个“科举制度历史沿革: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专题,强调不可盲目认定“科举制度”是罪魁祸首,而更多认为是中国传统文明及文化的因素。不去讨论,总体可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缺少“科学”的底蕴。 文化底蕴从何而来:基础教育。我曾读过一本书:说一个人对社会的基本认知观点形成于初中时期,为什么中国会发生文化大革命,说大家的最基本观点都搞错了。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国民大多未接受小学教育。60年后我们的初中教育又在忙些什么呢?我讲个我儿子的故事,他今年初一。问:在考试的时候,同学递给你一张纸条,你的选择是?答:看一下等考试完后补上不会的东西。错! 标准答案是:坚决不看并课下批评这位同学。问:今年大连哈尔滨高铁开通后,玛丽要到哈尔滨去看冰灯并拍很多照片与同学分享,你如何评价这个事?答:这是一个高雅情趣,可以使我们在学习紧张之余放松心情。。。。。错!标准答案是:这是一个高雅情趣,可让我们愉悦身心,面对困难充满。。。。。。。多么可悲呀!我们的教育在诱导孩子说谎!!!而更核心的问题是:缺少对人的尊重!!! 基础教育从何而去:高考制度。最近异地高考方案被更多提起及讨论,为什么这么难呢?想想民国时期吧,一个考生可以同时报考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交通大学等等,要知道当时交通、信息是多么的困难:火车和汽车几无,畜力、步行时代,信件月余。现在飞机、高铁一日遍历中国,电子邮件瞬间送达,放开高考困难有吗?技术?还是???。在高等教育平民化的时代,是时候放开了。记住历史吧:祖宗之法不可变吗?外患内忧最终还不是变了吗?我敢断言:高考制度不放开,中国本土(高等)教育不会产生大师! 最后说一个同龄人吧:吴宝珠,1972年生,越南人并在本国读完高中后赴法国学习数学,1988年和1989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10年获菲尔兹奖。中国自1986年始参加该项赛事。 最后简略提及大学教育,肩负中国教育问题不可承担之重:生存技能、社会责任、科学研究等等,可谓生存与创新的双重危机。只说两点,一是出国留学人数持续增加。二是钱学森之问。可是我们拥有解决问题的环境吗?最后看看上世纪末曾经辉煌国企经历的阵痛吧,它已经向中国的大学招手了。 强调基础教育回归本性及对人的尊重, 认为放开高考是中国教育发展之必由及唯一出路。唯有此本土大师不远矣。
2730 次阅读|5 个评论
基础教育问题多多,学校行风却得了85分,能得58分就不错了!
热度 1 JYH64J98Y99H 2012-10-22 11:04
教育行业在九年义务教育方面特别是在小升初方面,表现得最为糟糕。教育管理当局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当下,决定学校招生的基本就是三个相互独立的判断因素,学生成绩是否突出,社会关系是否靠谱,家庭交费是否到位。我所了解的一所民办名校,除了正常收取学费之外,还收取5万元起步的择校费。教育行风评议不知道是什么人评议的,他们手中掌握多少事实。他们居然得了85分,我看,他们最多得58分!做的实在不好,风气实在很坏,评价却很高,恰恰说明他们做足了“条子”这篇大文章。现在的中小学近乎贪婪,向国家要钱,动辄索要占GDP的4%;向社会要钱,动辄希望全社会都来捐资助学;向家长要钱,动辄狮子大开口收取不菲的择校费赞助费;甚至有意无意以节庆为由索取礼物等,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人民教师的社会形象。有的中小学教师贪婪的斯文扫地,远不如路边的小商小贩让人感到公平交易!作为地理概念的学区房,已经政治化、经济化。有教无类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思想渊源,公平正义是当代世界重要文化思潮,教育主管部门与中小学管理者,为了局部利益,为了一己私利,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理应受到教育理论的严厉诘问与社会舆论的无情鞭挞!譬如,招生为什么那么看重学生的户口本?孩子首先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教育管理者为什么偏偏看重具体的家庭?教育本来是相对专业的社会分工,教育管理者为什么热衷于参与复杂的、远远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权力博弈?现在的义务教育与中小学校,都越来越让人感到它们有绑架儿童、拖累家庭、贻误社会之危害。阅读报纸,我更愿意选录、放大如下一段话: 行风评议监督组对市属学校及幼儿园行风建设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期间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42个,提出整改建议30条。    对于问题,南京市政风行风监督员邹震球直言不讳地一一指出: 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效果并不理想,离市民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 二、为治理因择校、借读而高额收取各种费用的现象,出台了多项规定,但效果不甚理想。 三、社会上的各种培训班仍有出现,一些在职教师也加入其中,损坏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四、一些幼儿园违规进行汉语拼音教学,一些学校假期违规或变相有偿组织学生补课,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 附:报道全文 教育局长当考生 南京学校行业综合得分:85分 来源:现代快报 发布时间:2012-10-21 对此,吴晓茅淡定地表示,行风评议跟行风建设密切相关,行风建设就是平时学习,行风评议就是考试,学习扎实了就不会畏惧考试。”此外,吴晓茅还把上课比作吃饭,补课比作人参,用该不该吃补品的营养学问题,来解释过犹不及的道理。    现代快报报记者 鹿伟 南京何时才能实施零择校?把孩子的事情通知家长是老师的责任,为啥要花钱买校讯通?“电子书包”进学校是公费承担,对偏远地区的孩子公平吗?昨天,2012年度南京市重点行业“向人民汇报” 述职评议多媒体联动直播活动举行。首场面临“大考”的行业是学校。面对上述颇为“麻辣”的提问,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吴晓茅率领的一行人坦诚相对,没有官话套话,而是用大白话一一进行了回应。吴晓茅坦陈,如果把此次评议比作一场考试,自己就是一位考生,因为平时学得扎实,所以并不畏惧考试。     开场 教育局局长称不怕“考试”   带领一众人马,面对首场“大考”,吴晓茅紧张吗?这是开场前大家在八卦的一个问题。   对此,吴晓茅淡定地表示,行风评议跟行风建设密切相关,行风建设就是平时学习,行风评议就是考试,学习扎实了就不会畏惧考试。   “我借这个机会表态,今天我们是考生,在座的各位是老师,我们要接受你们的考试。”   把此次评议比作一场考试,而自己则是一位考生。   现场不少观众包括网友,都对吴晓茅用幽默形象的语言解释教育的专业问题表示肯定。“听说他原来是语文特级教师,口才很好,一直都在学校工作。”   此外,吴晓茅还把上课比作吃饭,补课比作人参,用该不该吃补品的营养学问题,来解释过犹不及的道理。    述职 投1.6亿新改扩建幼儿园92所   “市民对教育的需求,就是能享受教育发展带来的实惠。”吴晓茅代表南京市教育系统和市属学校做述职发言时介绍,在推进幼儿教育普及优惠发展上,现在已经投入1.6亿元,实施“幼儿园增量工程”,新改扩建幼儿园92所,净增8000多个学额,确保适龄幼儿入园需求。   此外,还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投入2.7亿元,一批“洼地”学校迅速崛起,让市民家门口有了更多的优质学校。   除了成绩,吴晓茅也坦言,城乡、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仍不平衡;办学仍不能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对此,全市教育系统将按照“民有所需、我有所予,民有所诉、我有所为”的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不足 择校费治理效果不理想   据悉,行风评议监督组对市属学校及幼儿园行风建设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期间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42个,提出整改建议30条,目前已全部得到整改落实。   对于问题,南京市政风行风监督员邹震球直言不讳地一一指出: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效果并不理想,离市民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 二、为治理因择校、借读而高额收取各种费用的现象,出台了多项规定,但效果不甚理想。 三、社会上的各种培训班仍有出现,一些在职教师也加入其中,损坏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四、一些幼儿园违规进行汉语拼音教学,一些学校假期违规或变相有偿组织学生补课,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   现代快报提问   如何进一步均衡教育资源?   关键词:名校集团化   不开仅仅挂名的分校   有家长向现代快报反映,有的名校集团化形式大于内容,孩子并没享受到真正的名校资源。   对此,金陵中学校长邹正表示,在金陵中学的分校,每年都会把本校的骨干教师派过去,就像干细胞一样发挥极大的作用,还有一些规范制度,这些在分校里面都是统一的。   三所名校将进保障房片区   年底南京8万套保障房将具备选号分房条件,南京提出名校要进入保障房片区,有什么计划?   吴晓茅回应,金陵中学计划在岱山片区进驻,南师附中、一中在丁家庄进驻,让住保障房的市民家庭也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 热点关注   南京何时零择校?   初中生凡择校均不享指标生政策   考题:浙江2012年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的阳光招生,零择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严格禁止收取择校费,按照学区招生,南京何时才能实现零择校?   吴晓茅:这个问题问得异常尖锐,也是长期困扰教育系统的问题。就全国而言很普遍,江苏省对择校有一个规定是控制在10%,从全市情况来说,不同区域做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区域比较好,在10%以内,也有的区域人口密度比较大,情况稍稍会有突破。   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解决教育均衡化问题,因为教育不均衡,即便不让他去择,家长们也会去择。南京教育局为此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小班化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包括集团办学,名校建分校等,就是要把薄弱的学校提升起来。还有师资培训,教育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水平高低,希望通过一些培训体系,用3到5年时间让所有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巨大的提升。“还有就是在政策上引导大家理性择校。”比如热点高中有指标生政策,准备今后调整,初中生凡择校的,不享受指标生,不择校才享受指标生。(编者注:南京今年出台新规,从2015年起,只有在学籍所在初中校实际就读满三年的考生,中考时方可填报分配到该校的指标生志愿。)   择校费   收取捐资助学费有没有标准?   学校可接收善款,但须收支两条线并开收据   考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对择校生收取捐资助学费,这个费用不仅是公办学校收,民办学校也在收,对这个捐资助学费有没有标准?费用收了之后怎么使用?个别学校在收取捐资助学费的时候没有票据开给家长,作为市教育主管部门,是如何监管这个情况的?   市教育局副局长洪伟: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可以接受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善款,但是这些善款收取后,按财政要求要收支两条线进行管理,学校必须出具收据和发票。对于民办学校收取择校费的问题,市教育局多年来坚持民办学校不能收取择校费,因为民办学校收费标准根据运行成本进行核算,由物价部门批准,如果说民办学校办学成本不够,可以向物价部门提出申请,但民办学校不能收择校费。   补课   家长支持补课怎么办?   个别学生有困难可无偿辅导   考题:有规定双休日和节假日不准组织学生补课收费,今年暑假期间,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中华中学有补课现象,媒体进行了曝光,教育部门在监管上有何举措?规定不能补课,但很多学生家长又支持补课,如何化解这个矛盾?   市教育局副局长周文海: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这是两难的问题,尽管南京的优秀学生比例很高,但家长仍不满现有的水平,希望补课,可补课对培养创新人才可能于事无补,所以省教育厅对规范办学提出“五严”要求,希望认真执行这样的规定,个案问题应该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给予处理。   吴晓茅: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仅仅会做题目的人,是有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的人。通过什么来培养?有一个时间和空间作为载体,而不是所有时间用来做题目,个别学生学业有困难,要引领教师为孩子进行无偿的辅导,课间时间也好,下课以后也好,我自己在学校也在大量做这样的工作,当然不排除有部分可能没有这样,这正是下面工作需要强化的地方。   学校不补课,外面补又贵怎么办?   “饭吃好了,不一定要吃补品”   考题:小孩马上要高考,学校不给补课。出去补课很贵,有的家庭补得起,有的家庭补不起,怎样才能更好提高成绩?   吴晓茅:我当老师包括当校长时,始终说到平时上课是吃饭,补课家教是人参,一个人不吃饭吃人参可能会七窍流血而亡,不吃人参吃饭可以非常健康。该上的课不好好上,就去补课,家长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理性,不能被忽悠。   市教育局副局长周文海:按要求,学校不得组织集体补课,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但学生有这方面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只能要求学校尽量提高单位教学时间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在高考这方面,全市每年组织三次模拟考试,统一安排教学计划,用多种方式加强教师质量考核,提出学校教学改进意见,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教学质量有所提升。这几年的教学质量请家长放心,整体上全市教育系统的老师会为教育质量提升做出自己的努力,至于孩子的个别问题,可以适当通过一些方式给予帮助。 校讯通   老师通知家长的事,为啥要花钱买校讯通?   争取进一步降低成本   考题:以前,老师往往在作业本或考卷上写几行字,把学生情况通知家长,这是他们应尽的职责。现在很多家长反映,学校要求购买校讯通的产品,老师通过发短信的方式把学校情况通知家长,每个月6块钱。有了校讯通之后,不仅仅接到学校情况,还有很多广告,有关部门说会整改,但三年过去没有任何改变。   市教育局副局长洪伟:在学校与家长联系过程中,要求每个学期每位老师必须走访班级学生,有的家长比较忙,学校与家长取得联系比较困难,所以用校讯通形式跟家长联系。现在收费标准比原来降低了不少,早期是10块钱或者8块钱,现在已经降到6块钱,会后要跟有关部门进一步沟通,希望他们进一步降低成本,消除不必要的误会。学校方面严禁牟利,发现这些问题会严肃查处。   “电子书包”   “电子书包”公费承担,对偏远地区孩子公平吗?   实验阶段不宜学生买单   考题:这个学期南京弘光中学iPad进入课堂,还有21所中小学都要实行“电子书包”,除了金陵中学中美班由中美项目承担费用以外,其他的都是公费承担,公费埋单对于其他学校或者对于很偏远地区的孩子来讲很不公平,这是不是一种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呢?   吴晓茅:科技进步,学习手段在不断进步,目前发达国家这方面已经成为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外学习的重要手段。南京也想在这方面做点尝试。基于网络的教育,孩子们可以说是网络的“原住民”,他们在网络环境下出生长大,这个网络除了对他们有娱乐作用之外还应该发挥学习作用。实验阶段让学生去埋单这是不合适的,这并不是给学生的,而是实验用品,一旦实验结束就不是他的了,不存在教育的公平问题,一旦实验成熟,可以推开,还会有新的举措。   给老师送礼   收礼起步价500元,有没有监管?   上位引领和底线约束   考题:很多家长反映,给老师送礼起步价500元,这样的情况有没有有效监管手段?   金陵中学校长邹正:我更主张在精神上送礼,比如说逢年过节孩子自己制作礼卡送给老师,老师会非常高兴。假如说金陵中学的老师接受了家长或孩子的礼品礼金,只要有实名举报,校长肯定要去纠正。但家长也担心,举报了孩子会在学校被穿小鞋。对此,金陵中学各个分管校长信箱都是公开的,希望家长通过各种形式告诉学校。   吴晓茅:一方面是上位引领,另一方面是底线约束。所谓上位引领,就是树立先进模范教师的典型,各个学校都会评选身边一些感人的教师,用正面力量引领风尚,底线约束就是一旦违规就会处理。拜托媒体也跟家长在这方面做个正确引导,很多家长有矛盾纠结的心态,认为别人都在送,我不送我吃亏,如果大家都有这种心态,就把这种风气越搞越坏。大家都应该有这个信念,老师没这么卑鄙,一定是有高尚师德的人,不送礼,你看看老师会不会对孩子另眼相看,大家绝对不要有这样的担心。   普职融通   普职融通给孩子带来哪些改变?   “孩子头撞南墙不至于头破血流”   考题:南京普职融通进展如何?对这部分学生和家长来说带来哪些改变?意味着什么?   吴晓茅:听到问题一下子兴奋起来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不能培养创新人才?这和教育体制有关系。南京的一个突破点就是普职融通,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的打通,两条渠道以前各不相干,现在架了个立交桥。   普通高中缺的是职业教育的元素,普通高中没有设备,但是又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但是动手的地方都没有,职业教育有资源,架设课程立交桥,让职业教育通过这个渠道建立。   从普通高中来讲,有些家长的选择非理性,其实孩子动手能力很强,说不定到职业学校出来以后年薪8万,大学毕业出来2万,但是往往社会好象不太认可职业教育。有的孩子上了普高,但是小高考都过不了,现在有机会可以转到职业学校去,使他们头撞南墙不至于头破血流。现在选择了高职校和金陵中学做探索,希望打破别人的成见,让孩子在高中三年学习当中对自己职业有个清晰的认识和要求。  测评结果   学校综合得分85分   局长称这是一种鞭策   经过一系列的问答,现场测评的分数是82分。不过这并不是学校行业的最终得分。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得分由两部分组成,现场测评数据(满意率)占80%,日常考核(得分)占20%,两者相加,最终学校行业的综合得分是85分。据悉,这个评议结果将按一定比例计入年底全市“万人评议机关”总分中。   面对这个结果,吴晓茅坦言,“这是从考场走下来的感觉,当场知道考分,是对我们的肯定,也是对我们的鞭策”。   对于现场提出的意见建议,他表示,有些属于立马可以做的,回去就落实,有些属于要创造条件尽快落实的,一定创造条件尽快落实,“总之不会把这次考试当成句号看,而是当成破折号,意味着还有下文,我们要更加努力工作,办令人更加满意的教育。”   在接受快报记者采访时,他坦言,虽然距离100分还有15分的空间,“但应该是此次评议将平时工作原生态地展示出来了,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个人分类: 基础教育|5431 次阅读|2 个评论
增加两个博文分类:基础教育和“图”论
热度 6 陈安博士 2012-6-27 06:17
   今天开始,增加两个博文分类:基础教育、“图”论,后者主要贴图,前者由名思义,想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做些评述。    对于我国的基础教育来说,成就不算小,强制性的义务教育不管怎样,都是在推行中,入学率还算是有保证的,但是问题确实也不小,即便是北京这样的城市,也广泛地存在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更不要说贫困地区了。    大致准备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进行论证:    1,基础教育对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价值与作用,问题与解决方案设计    2,基础教育的模式与创新管理机制设计    3,基础教育的“均衡性”问题    4,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    5,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6,基础教育对人的影响    大约这样几个专题吧。
个人分类: 基础教育|3970 次阅读|7 个评论
与王老师谈谈中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问题
热度 2 liwei999 2012-1-20 17:46
与王老师谈谈中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问题。 作者: mirror (*) 日期: 01/20/2012 00:39:23 说实在的, 师资核定机制:一个改变中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关键点 和 斩断奥数培训的两个利益链条 都不是什么好文章。谈论这个问题的动机在于题目是“中小学基础教育”。对王老师的意见就是不必跟商业过意不去,也不必跟数学老师过意不去。 小学教育的核心不在于灌输多少知识量,而在于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是团队精神和人际关系。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接受能力有限,灌多了也没有用。当然,这是个对群体的观点,有别于学生家长的视点。政府、学校在设计教育制度时考虑的必然是群体的利益,不是个体的,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洋人那里都有私立的学校。 私立学校 的意义就在于弥补公立学校的这类“先天不足”。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而不是什么“奥数培训”的问题。 对“中学”如何理解?这个也需要讨论一番。初中高中都是中学阶段,但是前者是 义务教育 的范围内,后者是属于 义务教育 的范围外。两者的法律地位就不一样,这一点也是需要王老师们必须理解的事情。有这个理解,就会知道“改变中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关键点”的提法是如何的“荒唐”了。 中小学的教育投入谁来投?从社会的视点看,可以有公私之分。 公 也可以再细分为哪个层次的 公 。很多时候公之间也可以有个竞争机制。比如说支援灾区的定向援建,就是各省市之间“攀比”的竞争机制。比如说办学校,都让地方出钱,地方当然要打小算盘了。但是如果说地方投入的多,中央财政“匹配”就多的话,地方对教育的投入就可以有不同的小算盘了。如果地方对教育的投入又与校区的不动产税挂钩的话,学生家长们的思考也会受到这种制度的影响。所谓的“教育产业”,不能只盯在补习班、教材这类“小芝麻”上,不动产才是根本的大头。 论教育,师资当然是个重要的因素。家长的视点是 看重师资 ,而学校、老师的视点是 看重生源 。虽然从教育的本质上论,问题最终还是在于学生自身,但毕竟呈现出了这样两个方面的观点不一致。教好学生老师也有压力和负担,这个负担不见得是每个教师都能够承受了的。到了高中、大学的阶段,学校分层次、学生分层次的事态,不论人们愿不愿意,从教育的规律上看都是必要的。 针对国人的“择校”思考,朱永新等教育改革者,提出一个议案,希望中国能够模仿日本,实行优秀教师们的“轮校”制度。如何理解教师们的“轮校”制度呢?合理的解读应该是保证教师劳动环境的公平性、平等性。但是这样的思考,是学生家长不愿意做的。作为孩子的家长,宁愿认为孩子没有遇到好老师,也不愿意正视自己孩子的天分。 一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往往短路到提高工资思考上去。作为公职人员的教师,工资的增加是必然的,但也不可能超越一般公职人员很多。“吸引优秀人才做教师”的提法很空洞,镜某认为需要在不同的年龄段里,吸收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加入教师队伍。不能让教师的集团的出身背景太单纯。比如说都是从大学毕业直接当教师的人。能否在30岁代、40岁代中吸收一批其他职业的人员来做教师呢?对学生来说,这种轮换比教师单纯的轮校要有意义得多。高中和大学之间的师资轮换、产业界人士回到教育界。这样事情要参照“无知少女”代表的思路,按百分比来“矫正”教师队伍的构成。 当然,这需要涉及到一些列的社会雇佣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上的课题。如果说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共产党当政有什么优越性的话,能够实行这样的制度改造可算是一个了。 作为 师范生制度 的设计,当初就没有做好。应该说是这也是人才不足的结果。当初就没有必要设计师范生免费的制度,只需要设计一个大学生的 贷款制度 以及毕业选择教师职业后优惠的 偿还规则 就可以了。 不能理解为什么王老师主张要对中学的数学老师每三年一考。这类提案基本上就是瞎掰。因为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本与教师对数学的理解水平无关。很可能老师的容貌对学生学习热情的影响要远大于老师的知识水平。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881 次阅读|4 个评论
普布赤连从拉萨高中跑回来了!
zhoumeng 2011-11-18 16:27
普布赤连从拉萨高中跑回来了!
普布赤连同学是09年改则县中学推荐给我的自强好学家境比较困难的学生之一,从那时起我一直在生活、学习上资助他们。这个孩子很朴实、要强,而且组织能力挺强的,是班里的干部能够帮助老师做很多组织同学的工作。初三中考考取了在拉萨的那曲高中,大家都为他高兴。我去拉萨出差时还特地把他请出来吃饭,买些文具书包之类的给他,那已经是去年秋天的事情了。今年来到中学去听老师说他没能坚持在拉萨把高中读下去而是溜回了阿里上了一个短期的类似职业高中之类的学校。一开始感觉很是惋惜,为何自己不知道,还专门去了他在改则县的家,向她的父母了解情况,看看有什么困难可以帮助的;后来得知原因有二一是上了高中相关费用增加,印象中一年要三、四千多元,家里觉得费用负担不起;二是小伙子希望尽早工作给家里多挣些钱。心里清楚多了,觉得也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去年去普布赤连家里慰问和他及他的母亲合影 今年去和普布赤连的父母了解他回阿里的原因 有一段时间和县里主管教育的领导、老师和家长们了解他们的想法,看看从援助的角度如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提高教育质量,为当地发展提供比较好的人力资源,自己有些想法: 一是改则、阿里乃至西藏学生们的成才深造的路太单一,基本上就是上高中,进而上大学,这里边对于拉萨这样的学校条件好一些,能上大学的比例高,但是对于农牧区来说,这条走下来的同学凤毛麟角,应该多办一些职业高中,按照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设计规划教育供给,实际上中等技术人才,比如畜牧兽医、种草、司机、导游这样的需求还是强烈的,这个有利于切实改善农牧民的收入,帮助他们向城镇转移;如果只有上大学这一条路,大多数牧家子弟看不到希望,会严重影响上学的热情,运动式的高入学率、低辍学率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虽然有国家“三包”这样的惠民政策;每年开学时县里的领导都要下到农牧区去做家长的工作,费的劲着实不小呀,有一次县里人大主任下乡时还亲自抓住一个往家里跑的学生。很多人归纳原因说是农牧民群众的短视和落后观念,我觉得还是没有让群众看到读书的好处。如果培养100个学生,只有不到10个人能继续上高中,90%以上的都还是回家放羊,群众当然觉得读书没有意思,还付出了放羊的机会成本,要知道放羊的技术是不需要上学学习的。在西藏基础教育既是一种公共产品,同时也要考虑市场机制引入,要着眼于适龄儿童中的大多数的成才发展,要考虑本地的实际需求。这样是否也会避免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们不愿回农牧区(学非所用)?会大大提高教育质量? 二是在西藏特别需要鼓励一种风气,就是不能认为上学就是为了当公务员这一条路,要形成一种年轻人干事创业的风气,西藏要发展必须要靠自己的子弟去发展特色产业,开动脑筋内引外联使得区内外生产要素流动起来,现在我接触的大部分孩子和家长都是想读书国家包分配拿上铁饭碗,年轻人宁可在机关里苦熬也不愿意在下到市场里去带领乡亲们致富,实际上很多发展中的机会都错过去了。 发几句感慨。说的不一定对。 县人大群培主任和高县长把学生送回小学校
个人分类: 援藏|2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样的基础教育令人担忧
热度 1 jiangc 2011-9-26 13:47
最近与同事聊起孩子的教育问题,深感国内目前的基础教育状况着实令人担忧。 同事的孩子今年刚刚升入初中。此初中以前的口碑一直一般,不仅因为其每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数寥寥,还因为学校的管理松散,学风不严谨,老师动不动就给学生放假等诸多负面的传闻。因此,但凡有点门路的家长,宁可托关系,花高价也要把孩子送到同区另一所重点初中读书。而据同事的孩子说,今年该校终于严格了起来,但所谓的严格却又引起了家长的担忧。 首先,该学校每天都排满了8节课。学生在校根本没有自习时间。所有的作业都要晚上回家之后完成,弄得孩子每天都很晚才能睡觉。而学校还规定早晨7;10之前必须到校。这样算下来,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初中生每天的睡眠严重不足,这势必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和智力成长。此外,学校每天只是安排一次早间操,而基本上取消了体育课和体活时间。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更加有害。家长也心疼孩子,可现在社会就是这个样子,学校之间因为升学率的竞争,老师之间因为成绩和效益奖金挂钩,只能无休止地强迫学生像个陀螺一样转动。 其次,该校变相地取消了美术、音乐等课程。第一堂美术课上,美术老师还给大家简单地讲了美术史以及各种绘画的特点和技巧。可到了第二堂美术课,该课时就被主科老师抢走了。课表上的美术、音乐课,此后就被无情地剥夺了。初中时期是一个孩子培养各方面兴趣和能力的关键时期,让他们适当地接触学习一些艺术人文领域的知识,不仅可以令他们习得一技之长,而且可以培养情操,丰富他们以后的人生。而这些学习的机会就因为这些科目不是主科而低头让路。 第三,是凡不是升学考试科目,课时均可以让位于语文、数学等科。这些不考试的科目包括地理、历史和生物等。试想一下,学校不重视的科目,学生哪能自己好好学?连基本的地理历史知识都不重视,如何可以学好语文等其他科目?一个人的知识是一个体系,包含方方面面。知识越丰富,越有可能产生的新的智力成果。可为了升学考试,这种人为的剥夺孩子建立完整知识体系机会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不是有院士说了吗,实验室的一大帮硕士博士连个水龙头都不会修,还得靠水暖工。考试再好,学历再高,能力也高不到哪里去。说的再远一些,为什么国外的孩子不像我们国内那样,每天死啃书本,但到了硕士博士阶段,却更容易出创造性成果呢?我们的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如何可以培养有独立个性的大师和杰出人才呢? 计划生育让每个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和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原始愿望。普通家庭更希望通过让孩子努力读书而改变其一生的命运。这些原始的愿望促使大家都往升学考试这一条路上挤,于是也就滋生了无休止的考试、漫天遍野的各类辅导班。而所有这些为考试而生的苦读和培训,却把孩子从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道路上越拉越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寒门子弟就只能从事低附加值行业?
热度 1 fractal 2011-8-10 21:50
寒门子弟就只能从事低附加值行业?
因为个人经历,常常关注教育公平相关的内容!目前正赶上科学网上热烈的时刻!有人认为在整个社会都不公平的条件下去谈论教育公平是可笑的。但是可笑并不意味着这个事情不可以谈论,或者不值得谈论!有人认为农村人到底还要什么公平,说你如果能力真强,“是金子总会发光”!还摆出一副你们农村人“哭爹喊妈”真难缠的样子。还有人认为农村人你读不了好大学,甚至大学是应该的,否者谁为13亿人口口粮负责,你如何让城市中的各位玩得开心过得殷实?! 为什么整个社会充满了不公,却偏偏要求教育公平?罗尔斯(John Rawls)在他的《正义论》中提出所谓的“ 原初状态”( http://en.wikipedia.org/wiki/A_Theory_of_Justice ) : " no one knows his place in society, his class position or social status, nor does anyone know his fortun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assets and abilities, his intelligence, strength, and the like. I shall even assume that the parties do not know their conceptions of the good or their special psychological propensities. The principles of justice are chosen behind a veil of ignorance ." 当我们处于这样一种无知的原始状态 , 如都还没出生的时刻时 ,我们才可能制定一套公正的社会规则,原因是你我此时考虑的就不仅仅是自己,而且会考虑社会全体成员,因为我也有可能成为未来最差的那个人。最终出来的结果是:“原初状态”下的人们将特别关注收入分配的最低层。这就好象是,在我们未出生的时刻,我们不知道自己未来将是富人还是穷人,此时让我们选择社会制度,为了使自己将来不面临太大的风险,我们会选择一种在分配政策上有利于穷人的社会制度,因为这样,无论自己未来如何,结果都不是最差的。因此,帮助穷人有助于树立社会公正。 可以看到,在一个阶层 具有 流动性的社会,公平的制度是应该向“寒门”有所倾斜的!但公平的制度不是一天建成的,但尽管如此,我们应该对还处于“原初状态”中小学学生施以较为公平的制度,因为这一公平不但重要,而且较为容易实施,只要政府愿意! 从一个学生的成长角度看,对Ta产生影响的因素不外三个: 1)家庭; 2)学校; 3)家庭和学校以外的环境。 其中1)主要有收入、教育文化差异等,政府难以改变; 而 3)涉及当地文化氛围等等软实力,政府也难以作为,但 2)学校是政府直接负责控制,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 。我们目前要求的教育公平,不是要求1)、2)、3)的公平,而是仅仅 要求起码的条件 2)的公平 。 学校这一因素主要由硬件和软件构成: 硬件包括校舍图书馆实验室 等, 软件则为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方法 等。之所以要呼吁城乡教育公平,主要是城乡学校的硬件和软件不公平。硬件方面而言,校舍有一定差距(随着国家普九力度加大,校舍也都得到比较大的改观,但仍然有极为边远山区校舍不行,比如2011年08月04日《南方周末》头版头条的第一幅图,即四川汉源古路村小学),但更主要的是图书和实验条件,很多农村学校没有图书和实验室,所有物理化学实验是靠想象出来的!我不知道, 对于这些硬件条件,要求国家投入资金,建设稳固而明亮的校舍和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都不行吗? 软件主要是教师和管理者。因为人都要往高处走,而城乡差距已经是明摆的事实,故如果要求优秀教师和管理者 能安心在农村教书,则必须提供特殊津贴,以补偿这些教师和管理者的机会成本! 现实情况是 校舍有些还依旧破旧,实验室仍然没有,而教师则如同韭菜,县城不停往乡镇和农村学校选拔优秀教师,而县的优秀教师又被省城不断挖走!政府对这些东西视而不见,这不就是明目张胆制造不公吗?很多农村人其实不需要高过城镇的要求,只要有适当的土壤就会生长的。由于这个条件是政府能够做,而且也是必须做的,所以这个条件强烈要求政府给予满足:) 至于有人说,你如真要有能力,你是会发光的,即使不给你提供上述基本条件,就如同毛主席不也成为一代伟人了吗:)这个调调很搞笑,其实是因为看到这个东西发光了,才说,“哦,原来你是金子。”其实更形象的说法是, 小草不是生命力强大吗?如果真强大的话,它是会努力水平生长绕过压在其身上的石头,然后继续直立起来的!可是为什么一定要把石头压在小草身上呢?让所有小草都没有石头压住而正常生长不行吗?不是所有农村的幼苗都能长成大树,但与来自城市的大树比,比例不能如此悬殊: 平均来看,清华北大比一般学校获得晋升和获取高报酬的机会更多,但在目前农村人口还占据50%以上的情况下,录取学生却只有15%左右。难道这样大的比率落差是公平的,应该的?有人说,你这是由北大清华,其实北师大这样的学校农村比率也不到30%。 类似论调还有,你即使不能上好大学,你也可以在家继续搞农业,为祖国添砖加瓦啊,为农业大国加油啊! 首先 ,说我国为农业大国的人,应该看看GDP的构成成份中,第一产业到底还有多少? 另外, 和各发达国家比,我国从事第一产业的人仍然太多,需要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还是太多。 但是, 不能因为这些人是农村人,就要求他们只能到城市从事打扫街道,建设城市的美好家园等工作,进而成为“农民工”吧 !而让城市人去从事其他高附加值产业,安享生活!而且认为我一个月拿1万元,然后买你1年的生产所有粮食等,这是应该的。我可以到全球游玩,到处展示我的摄影技能,欣赏农村淳朴的民风,看看你们这些记录风霜的脸面,感叹两句你们生活的困苦,顺便衬托一下我1月顶你12个月的收入,这是合理的! 也有人专门忽悠的,比如某人曾说:“教师行业是大有前途的!”可是自己的儿子却搞起了私募基金,一年赚了好几个亿!! 提出这些论调而且还理直气壮的,也许是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认为,反正我自己已经没机会再入“寒门”,我的子女也当然不再出自“寒门”,于是罗尔斯的“原初状态”对他们是不适用的,因为 在天朝,鲤鱼一旦跳出农门,是不需要再继续跳的! 图片来源如下: (震后北川:山顶上的小学 http://news.163.com/photoview/00AP0001/16965.html#p=7B45I46000AP0001 ) 富士康小学的图片来源: http://home.focus.cn/msgview/607/31357594.html 志愿者看到的教室【富士康小学】 学校名字【富士康小学】 漩坪乡小学是“512”地震后由山东省援建的,除了校舍等硬件条件外,其他配套设施因运输问题并不十分完善 漩坪乡小学校长 漩坪乡小学师资 难道只有等候自己未来农民工的命运吗?【富士康小学】 漩 未来的路还有多长?校舍硬件还行,但师资上,他们拿什么和成都等城市孩子竞争?
3673 次阅读|1 个评论
何处安身?
热度 1 sxhelijian 2011-6-28 21:39
  现在我有三个博客,新浪网的是大本营,科学网的只发表和教学、科研相关的博文,教育网的已经好长时间不用,原先是专门留给教学工作的一片园地。   我感兴趣的是本科生教育。还有二十年工作的时间,不出意外,我将在此投入更多。本科教育中问题不少,很多人不愿做。而我认为,越是这种状况,工作中的创新空间越大,本科教育中越能做出像样的工作来。   写博文是我工作的一种方式,借此记录,保持工作的热情;借此思考,为每一个点子做好论证;借此交流,得到同行指点,也能够影响我的学生。   新浪网中关心教育的人不少,但专注教育的比例不算多,我的读者限于自己的学生和熟人,我也无意专门推广。科学网中关心的教育针对研究生的多,对本科生的少。本科生教育可能和科学远了,和科研远了,这儿的人不屑于讲,或许根本也没有讲的。教育网上关心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多,人气不是很旺,讲高等教育的事情,没几个人爱理,逐渐也就懒得发博文。   突然发现,我的三个安身之处似乎都不恰当。根本原因,本科教育真的不被人关注。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知道,大家都不养猪时养猪,猪肉定能卖个好价钱。教育工作大概道理一样。所以,我将继续游走,这条路很宽,所以有些孤独。   其实,也挺好的。   
个人分类: 教学相关|291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忽悠?忽悠之忽悠?
热度 18 SoSoliton 2011-2-26 11:25
报载,在 2 月 23 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一位副司长说: “ 在我看来人生是长跑,起步早晚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发展。 ” 他认为,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而选择所谓好的初中,好的小学,乃至好的幼儿园,虽是一种可以理解的家长心理,但它并不符合科学的逻辑。 “‘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 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 ” 许多媒体和同志不认同副司长的观点,认为这是教育部官员在用忽悠进行忽悠。而我认为这绝对不是在用忽悠进行忽悠,而是副司长苦口婆心地道出了科学育人的肺腑之言。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在各级各类学校学习或工作过的人民教师,也作为一名家长,我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古今中外,大器晚成或玉汝于成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姑且不表。试看多年来高考招生录取情况,大量身处边缘山区的农家孩子,根本就不可能有所谓好的初中,好的小学,乃至好的幼儿园供其选择,也不可能有家长送其上各类培训班,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照样脱颖而出考上了大学,特别是在北大、清华这样的顶级高校中,其在校生中有高达六分之一的学生就是来自农村。前不久,清华大学公布了其今年自主招生选拔通过初审的名单, “ 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来自于县级或县级以下中学,覆盖了全国 800 余个县级行政区域”,大中城市的学生也只是占到了四分之三。这就无可辩驳地说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一种忽悠!大大的忽悠! 我自己还可以现身说法,证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大大的忽悠。我是一个农家孩子,小时候根本没听说过有什么幼儿园,小学就在我们大队(现在叫村)小学上的。小学五年,要么坐在用土砖垒成的到处透风的教室里跟着只识得几个字的民办教师用家乡的方言摇头晃脑诵课文、声嘶力竭喊九九乘法口诀表,要么就扛着锄头,提着石灰水,跟着老师去刨田埂涮诸如“农业学大寨”、“打倒 XXX ”的标语。我们的教材上有很多老师不懂的东西,如语文中的拼音,数学中的拐了很多道弯的应用题,老师认为不重要,不教我们学。事后证明,老师是英明的,老师实施的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尽管我没学汉语拼音,没学过普通话,但我现在站在大学的讲台上,用我家乡的塑料普通话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们讲课,照样把他们忽悠得神魂颠倒;尽管我从小没解过应用题,现在也不知道如何用小学生的思维去解应用题,但我现在可以用一个 x 就能轻而易举地把所有小学生的数学应用题整得个水落石出。 我的初中比小学也好不到哪里去,但那所破学校离我家更远了,有五六公里。我每天早上鸡叫两遍就要起床亲自做早饭,天不发亮吃了早饭再步行五六公里山路赶到学校,风雨无阻。学校坐落于一片茶山中,四周阴森恐怖。初中三年,我们基本上就像一群放养的鸡,觅食、追逐、打斗于那片茶树林中。三年级时开始寄宿,纸糊的窗户和土砖垒的墙壁常常是漏洞百出,每天晚上我们就是猫在这种宿舍里毛骨耸然,幻想美好明天。 没有人认为我上的是好的小学,好的初中,但我也考上了大学,还做了重点大学的教授。我也有很多高中同学、大学同学、研究生同学,其中有很多接受过比我要优质得多的小学和初中教育,但现在过得也并不比我好。这就再一次无可辩驳地说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一种大大的忽悠! “ 人生是长跑,起步早晚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发展。” 我的孩子因为有个好老爸,所以从小就上了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好的初中,现在又在最好的省重点中学上高中,但我可以肯定,还会有无数的农村山区的穷苦孩子尽管接受的是“劣质”教育,但会比接受“优质”教育的她考上更好的大学,今后也会比她更有出息;我也可以预计,我的孩子尽管从小接受的教育比她的老爸要优质得多,但她今后也不一定比她老爸更有出息。这就再再一次无可辩驳地说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一种大大的忽悠!此外,我多年培养小孩的实践表明,将孩子送到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好的初中,好的高中接受教育,并不符合科学的逻辑,除了多花了几个钱,多折腾了几下小朋友,只是一种心理安慰。
个人分类: 管点闲事|6367 次阅读|17 个评论
重视中学阶段的基础教育(我的博文目录)
黄安年 2011-2-23 07:34
重视中学阶段的基础教育 ( 我的博文目录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23 日发布 以下是 2007-2010 年间 , 我在科学网博客上发布的有关重视中阶段学基础教育的博文目录,有关中学历史教材的博文目录另见。 * 来自英美的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对话学口语十分走俏 , 黄安年 , 文 2007 年 4 月 5 日 日 12 : 42 分) , 黄安年 , 2007 年 4 月 9 日 ( www.will-design.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149 ) * 春节拜年又一热门话题——中小学生学习负担压力太大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2 月 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577 ) * 小留学生现象折射我国中学应对高考升学制度的弊端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3 月 1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7957) * 再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8527 ) * 从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征求意见谈起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3439 ) * 温家宝连听五节课 校长书记们,您听了吗?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9 月 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3865 ) * 有感于北京唯一免费招收农工子弟的职业学校,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1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9847 ) * 广州退休中学教师待遇远高于北京退休研究员一例,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8 日发布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3474 ) * 建议将人大附中办学条件普及率列入“十二·五”教育规划,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9 月 10 日发布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1481 )
个人分类: 博客专题目录(10-11)|1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首测PISA说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意义非同一般
hhanb 2011-2-21 08:42
最近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上海首测 PISA 取得第一的消息再次进入国人视线,不仅美国人总拿它说事,感觉这是一个“警钟”,就像美国教育部长说的那样:美国人应该注意到“自己的教育已经落后,尽管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据说这事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给惊动了,他也在多个场合提到,美国教育要向中国学习。不仅如此,最近也有不少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开始意识到这件事的寓意非同小可。那么什么是 PISA ,何以说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意义非同一般。 PISA 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发起实施的一个“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每 3 年进行一次。 PISA 主要在于测量义务教育即将结束时,年轻人( 15 岁)为走向社会而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状况,侧重于评价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衡量各个国家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通过比较为各个国家提供教育改革的经验与动力。目前参与该项目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 67 个,中国上海是 2009 年首次参加。据说该项目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学业评价。 综合各方面的报道和分析,笔者以为此次上海首测 PISA 并获得优异成绩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均衡发展为基础教育上质量上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先从 PISA 测试说起,依据相关资料可以看出 PISA 的一个核心价值就是强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它的公平性。本次参与测试的上海生源分布十分广泛,几乎含盖了所有类型的学校和学生。既包括普通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的在读学生,也包括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还包括借读生;非上海户籍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至于还包括在上海就读的外籍学生;乃至普通中学随班就读的特殊教育学生都有参加。 这样总共挑选出 152 所学校,然后从每所学校中随即抽样抽取 35 名学生。透过仔细的数据分析不难发现,上海学生成绩的取得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位于低端的上海学生不仅比例少而且成绩也不错,这说明上海校际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小,低于 OECD 平均值。这样的结果完全可以得出上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卓有成效的结论。 再从这些年上海基础教育实践历程看,一条清晰的线索就是注重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事实上,这些年在“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负责教育理念的驱动下,上海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基本上消除了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概念,对不同家庭背景学生都给予了公平的关注。不再以牺牲公平换取所谓的升学率。主要做法有:财政向困难地区和县市、农村倾斜, 2005 — 2010 年度,上海财政共下达 20 亿元,支持财政困难地区发展义务教育。仅 2008 — 2010 年上海市郊区就新建学校 363 所,总投资 103 亿元之多,郊区县财政困难中小学的生均拨款已超过全市平均水平。通过巨额资金投入,上海基本实现了各种人群聚居地学校全部按照统一标准配置,很多原先的薄弱学校,经过改造后硬件上甚至超过了市区学校。 此外就是采取政府购买学位的办法快速提升民办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通过传统名校委托管理薄弱校的办法,缩小校际之间的差别,据说 2009 年第二轮托管学校已达到 43 所。到 2010 年上海已经 100% 解决了与父母同住劳务工子女的就学问题,这些孩子也 100% 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并且 80% 以上就读的是公办学校。 当然,师资的平衡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从 2009 年开始,上海大胆实施了一项一刀切的教师工资收入改革办法:教师工资实行全市统一标准,不同区县、城乡间,教师收入基本平衡。事实上,只有做到师资的平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才有保障。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正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薛明扬所说的那样:“教育公平最重要指标应该体现在面向全体学生以及教育过程、结果之中,而使各个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成绩提高不仅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更是一个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而恰恰在这点上,上海做的比较好。这一点就连美国《时代》周刊也给予了很高评价:上海的教育部门摒弃了针对少数精英的重点教育模式。而一旦一个地区的义务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公平,那么它的教育水平在整体上就一定会大幅度地得到提升,此次上海首测 PISA 就说明了这一点。 基础教育是普及教育不是选拔教育,因此一定要坚持“向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坚持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诚如《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起草负责人佘国平所说的那样:“提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主要是基于三个基本点的思考:首先,教育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要突出教育的本源;其次,教育的基本政策是促进公平,因此要关注每一个人;第三,教育是百年大计,伴随人的一生,要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说白了,教育就是为了一切的学生和学生的一切,而这就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公平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而素质教育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因此,各地方政府都应该向上海学习,借此轮教育改革的契机,下工夫致力于教育的均衡发展,无差别地对待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位学生。
37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答: 中美基础教育孰强孰弱: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参照系
liwei999 2011-1-27 20:29
回答: 中美基础教育孰强孰弱: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参照系 所谓“科学”, “参照系”的选择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参照系”变化时的那些不变的东西。   就坐标系讲,“日心说”和“地心说”是等价的。“日心说”的本质并不是单纯的坐标选择,坐标变换。而是一个“价值体系”的变革。而“常识”则认为是“日心说”真确、高级。   没有边界条件无法议论基础教育的强弱问题。中美的背景根本不同,这类比较本身的意义,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当年也有一批留学的人,引入的是“主义”和“革命”,结果也并不怎么样。“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就是这个意思。   教育孩子时的“要如何如何”有很多,类举不过来。只能讲那些个“不要”的。其中要紧的一条,就是 不要拿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来“说教”自己的孩子。背后两口子谈谈无妨,不可对着孩子直接讲。   了解国外的情况是个很重要的事儿。即便是在“自立更生”的时代,也有“参考消息”。问题是在这之后, “国是”不是时装流行,不能“学”人家。 自己家的日子只能是自家过,再顾及到街坊邻居的关系就是了。道理其实就这样简单。丘大师也不过是讲个“没有可比性”而已。   跟在人家后面的时候,摹仿是一个捷径。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发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就得问“为什么”了。那时再补课就是了。不能一面急着追人家,一面还分心胡乱打听。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复旦教授钱文忠反对删减《三字经》
JYH64J98Y99H 2011-1-6 10:44
复旦教授钱文忠反对删减《三字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6日02:21 郑州晚报   昨日,本报刊出了《 三字经被禁 、被删引发跨年争议》一文,读者反响强烈,特别是获知可以向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提问,就国学问题进行交流时,更是纷纷致电晚报热线。记者汇总热心读者们有代表性的话题,九问钱文忠教授。 var sinaBokePlayerConfig_o = { container: "p_player", //Div容器的id playerWidth:298, //宽 playerHeight:250, //高 autoLoad: 0, //自动加载 autoPlay: 0, //自动播放 as: 0, //广告 tj:0 //推荐 }; sinaBokePlayerConfig_o.autoLoad = 0; sinaBokePlayerConfig_o.autoPlay =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vid", 44517347); SinaBokePlayer_o.addVars("as",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logo",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pid", 1); SinaBokePlayer_o.addVars("head",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tjAD",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tj",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vblog", 2); SinaBokePlayer_o.addVars("singleRss", "http://video.sina.com.cn/iframe/fourlists/p/news/c/v/2011-01-06/092061228583.xml"); SinaBokePlayer_o.showFlashPlayer();   收到记者电子邮件发送的采访提纲,正应邀在汕头讲学的钱文忠从紧张的日程安排中抽出时间,以一贯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作答,5日下午第一时间把书面解答回传给记者。据了解,这是当下沸沸扬扬的《三字经》争论热潮中,在《百家讲坛》以解读《三字经》闻名的钱文忠教授首次接受媒体采访。   晚报记者 张翼飞   历史经验早就告诉我们,删书会起到什么作用   记者(以下简称记):山东省教育厅称,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由于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校园,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要求学习《三字经》等内容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钱文忠(以下简称钱):我赞成对于所有经典都必须深入研究、透彻分析、适当甄别,当然也赞成在学习《三字经》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至于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校园,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我希望能够有很具体的例子。   记:湖北省武昌区九龙井小学语文教研组主任魏贤佐称:中国国学经典中大多数内容都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不科学或与时代发展相悖的东西,如封建思想严重,轻视女性、轻视劳动等。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被删掉,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钱:除了不同意随意使用封建这个概念以外,我对魏老师的意见完全赞成。对于删书,我持反对意见,历史的经验早就告诉我们,删书会起到什么作用。   我们需要的是批评性的解释。就算这些语句有问题,难道不正可以给讲述者提供分析和批评的机会吗?难道不正可以让学习者感受传统文化的复杂吗?   绝大多数人还是重视国学启蒙读本的正面价值的   记:有媒体引用您去年11月在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有人问您这几年讲国学、讲《三字经》《弟子规》,觉得最大的难处在哪里?您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如果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是会吃亏的。对这一论点,您觉得媒体是断章取义,还是确实能代表您对国学教育认识的说法?   钱:我注意到最近有一些媒体在炒作我的这些话。我必须说明,这是断章取义的惯技。我的原意是:您所引述的那些话所反映的情况,恰恰是我们教育缺失的结果。在这方面,我发表过很多署名的意见,尽可以参考。   记:您觉得目前一些地方围剿《三字经》等国学经典,是这些典籍出了问题?还是我们这个社会出了问题?我们需要删减版的《三字经》吗?   钱:围剿这个词很可怕,也许太重了吧?   就我接触到的范围而言,绝大多数人还是重视《三字经》等国学启蒙读本的正面价值的,当然,这不等于说它们没有毛病。要求几百年前的读物完全符合和满足今天的要求,岂不是痴人说梦吗?   记:怎样学习国学经典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原封不动全盘接受,还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如果一定要取、舍,该怎样取、舍?   钱:这个问题太大了,需要具体分析。您也可以参考我在别的地方发表的意见。   背诵国学典籍,最好加以适当的批评性解释   记:郑州有不少学校把国学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要求学生们必须背诵《三字经》和其他国学典籍,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对学校特别是小学进行的国学教育,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钱:我尊敬郑州那些学校的做法,我相信,这些学校的老师了解学生们的需要。就小学国学教育而言,我认为应该重视记诵、适度讲解、规范行为。   记:您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三字经》,影响了很多观众,正是您的大力弘扬,很多家长认识到国学熏陶的重要性,开始对孩子进行国学典籍的灌输和培养。您觉得孩子从小就会一字不差地背诵《三字经》等国学典籍,有没有必要?该不该提倡?   钱:在加以解释,最好是适当的批评性解释的同时,背诵是必要的。   记:在家庭教育中,您对自己的孩子怎样进行国学传统教育?   钱:我相信我孩子就读学校的教育。那是我曾经就读的母校。   记:您今后还会在电视媒体上或通过其他方式做《弟子规》等国学典籍的讲座吗?您下一步的相关计划能透露吗?   钱:暂时没有这方面的计划。但是,我会写一些讲解性的书籍,比如,我在着手准备《钱文忠解读菜根谭》等。   采访结束后,下午6点30分,钱文忠教授一下飞机又给记者打来电话,一再表示,日程太满,行色匆匆,实在没有时间详细回答,对晚报读者有些歉意。他强调,自己赞成对《三字经》重新认识、有甄别地接受,但坚决反对删书,绝对不能接受。 山东禁止全文诵读三字经和弟子规引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5日09:00 新华网    (新华调查)中小学生读经热如何规范?   新华网济南1月5日电(记者赵仁伟、陈灏) 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向全省中小学下发的一纸禁令引发争议,一时众说纷纭。有关专家表示,当前轰轰烈烈的中小学生读经热有盲目跟风和利益驱动的弊端,应该加以规范和引导。同时,传统文化教育不能断章取义,营造世外桃源,而是要积极引导孩子形成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字经》《弟子规》腐蚀学生心灵?   山东省教育厅下发《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其中提到,一些中小学开展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强烈关注。为此,要求中小学要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我们的初衷针对学校的教学行为,目的是强化中小学的课程意识,不能随意给学生推荐传统读物。山东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关延平解释说,传统文化作品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随便拿来就用,比如《弟子规》《三字经》中就有宣扬宿命论、顺民思想等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悖的,必须加以扬弃,不能不加选择地灌输给中小学生。但一些学校和老师出于个人爱好,就引导学生背诵一些传统读物,这对学生成长不利。关延平也表示,教育部门的禁令只针对学校,家长让孩子诵读的行为属于自愿行为。   记者采访了解到,许多家长和学校在对低龄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时,都将《三字经》《弟子规》作为首选。山东省利津县北宋中学语文教师崔金英说,现在幼儿园和低年级小学生几乎人手一本《三字经》《弟子规》,自己8岁的女儿也曾大篇幅背诵,现在回过头看的确有些盲目。里面有强调言听计从、一味顺从等陈旧的东西,这与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冲突的,不应该让孩子全盘接受,家长和老师应该有所选择和指导。济南明湖小学教师谭晓庆说,诵读国学不应该盲目地进行,而要挑选经典的部分,让孩子边理解,边背诵,这样才能起到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    保持纯净,还是断章取义?   不过,山东省教育部门的做法也招致了一些非议。山东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涂可国说,《三字经》《弟子规》《神童诗》都是明清以来重要的启蒙读物,在道德劝诫、历史文化知识普及、传统语文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中小学生一开始不明白其内涵,久而久之就能起到文化熏陶和思想润泽的作用。   必须承认,这些文章中的确有强调繁文缛节、牺牲个性、男尊女卑等消极落后的内容,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的意识形态,我们必须批判地继承。涂可国说,但是,我还是主张全文背诵,这些作品是顺畅、完整的整体,不应该断章取义。为了让学生正确地理解,需要老师进行讲解和指导。把不好的东西告诉学生,这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鉴别能力。   既然要筛选,就要明确哪些内容是糟粕?到底该删除哪些内容?但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曾振宇说,阅读传统经典其实需要站在时代的立场进行抽象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只要掌握其精神取向就可以了。要相信我们的老师,相信我们的孩子,他们会对经典作品作出正确的理解。   济南市民王志勇对教育部门此项禁令的效果表示质疑。他说,这类经典大多是家长教孩子读,并且非常普遍。即便把学校的行为约束住了,却无法影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许多家长出于让锻炼孩子说话、认字的目的让孩子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如果家长不能正确地理解和引导孩子,教育部门光约束学校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中小学生读经热如何规范?   一些教育界人士表示,山东省教育部门的做法引起关注,也反映出当前中小学生读经热的确存在乱象。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唐汉卫说,中小学生诵读古代传统经典文本,首先要解决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但现在这一问题没有一个明确规范的说法,各地一窝蜂地搞,结果变了味,出版商为了渔利,出现了许多粗制滥造、内容混乱的读物。一些学校大肆推销各种版本的经典读物,背后也有利益驱动,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山东省诸城市实验中学校长李庆平说,当前低龄孩子中的读经热过于泛滥,其实家长和一些学校的功利性目的大于对思想精神内涵的考虑,家长的目的是让孩子多认字、要听话,而学校则是为了打造学校品牌,多卖书,忽略了对经典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引导,这一现象应该引起重视,需要权威部门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和规范。   一些教育界人士表示,规范读经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从根本上还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文化环境。有20多年教龄的湖北黄冈市高中语文教师周洁认为,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关键不在于所读的文本本身,而是外界的引导,我教了20多年书,没见过学生因为学了《孔雀东南飞》就自杀殉情,也没见过学生学孔乙己去图书馆偷书的。孩子的价值观是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在社会道德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学生易受不良思想影响,更应该追问社会环境和我们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教材本身。  
个人分类: 基础教育|2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础教育”在哪里呢?
liwei999 2010-12-19 00:31
RE:国内基础教育ZT: http://tieba.baidu.com/f?kz=951591238 用词错了,所以会生气。这个中小学教育不是基础教育, 作者: mirror (*) 日期: 12/14/2010 16:48:52 乃是初等、中等。所谓初等、中等,就是还不到高等。 照此说来,基础教育在哪里呢?镜某以为,教育 老师乃是基础教育。 任何事情都有几个视点。比如说考试试题的问题。美国人的考法固然不错。但是从判卷子的立场看,花费的时间就长,教师的工作量就大。如果不能减少教师的负担,美国人式样的考试也就无法开展。那么作为基础数字,美国的和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一个老师要负担的学生数量是多少呢?这个差距不补,单说教材的问题至少在经济社会里行不通。 一大堆枯燥无味的数字的确是个说法。但是如果把这个看成是把握时空间和数量的训练呢?结论就不一样了。因此培养能力与灌输知识的说法,很多时候都是情绪化的东西。 的含义是圆周率,要被打的说法,镜某也认为可以说得过去。倒也不是说脑筋急转弯儿,而是主张不要形成一个固定的概念。所有这些如何化解,关键还是要看在现场老师的作用。老师是课堂的主宰。他们的档次低,就是武大郎开店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843 次阅读|1 个评论
听说教育部又在打高考时间调整的主意了
热度 1 hhanb 2010-10-13 11:21
日前传出消息说,教育部正在对高考时间调整进行全国范围的调研,事情虽不大,但教育部的做法还是慎之又慎,有意将高考时间提前到 6 月份的第一个周末。不过据来自广州市招生办相关人士的说法,调查数据显示,赞成与不赞成的比例对半开,总的来看,不赞成的要占上风。其实,这样的调查结果是情理之中的,因为,前后变动也就几天时间,再来一次大折腾,大家觉得意思不大。笔者实在不明白,教育部究竟是出于何种目的,又要打调整高考时间的主意呢?难道说教育部闲的无聊,觉得没事可做,还是另有隐情。 上次的改革,将高考时间提前了一个多月时间,据说主要是出于天气因素,多少也算是人性化的考虑。可问题是,这一提前,完全扰乱了中学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比如,高三学生高考一结束,就等于高中毕业离开了学校,而其他年级距离放假还有足足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段时间往往是学校教学秩序最混乱的时期。高三学生离开了校园,就连高三老师也不知所踪。 为了弥补高三提前离开学校的这一个多月的教学,每届新高三都要提前结束暑假 8 月初就要开始补课,而同期其他年级的师生却在休期,教辅与行政又少有人当班,给正常教学带来诸多不便。除此之外,学校各种资源的浪费也在所难免。 造成这一切的起因就是当年匆忙的决策:为了躲避所谓天气的炎热而将高考时间提前。就因为这样一个微小的因素所进行的高考改革,却对整个中学教育教学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这样的教训应该汲取。 还有总拿高考说事,一味地强化高考的敏感度,在这种社会情绪的影响下,出台的改革措施很可能越改越乱。针对此次高考时间调整,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资身高考研究专家张敏强就指出,高考时间不能随随便便说改就改,整个社会政府应该淡化高考,让高考恢复正常的选拔程序。而华南师范大学附中校长吴颖民则认为,将高考时间调整至 6 月份首个双休日意义并不大,如果要调整,应该恢复到 7 月高考,因为这符合中学学制安排,而任何一项基础教育改革都不能违背国家规定的学制,更不能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 最后就是这些年由于对高考的过度关注,高考完全取代了正常的高中教育,这才是对基础教育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以至于当下,人们早已忘却了中学教育的本义,纷纷坠入高考的泥淖而难以自拔。包括老师、家长和学生本人,似乎大家都在为高考而忙碌,正常的高中教育早被抛到九宵云外去了。事实上,这些年全社会公认的高中学业水平检验的标准,早已不是高中毕业证,而是大学录取通知书。 显然,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完全以高考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如果不回归教育的本原,任何一项以高考为名义的改革都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有的甚至会失败,比如前几年曾推出的春季高考,就是惨痛的教训。然而,每一次所谓改革举措的推行,都是要付出巨大社会成本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54 次阅读|3 个评论
强化基础和扩充通识是现代教育的两大重点
zoumouyan 2010-7-5 17:25
强化基础和扩充通识是现代教育的两大重点 作为例子,给理工科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建议一个清单: 一、基础教育: 1、 数学基础。在现有高等数学的基础上,扩充与专业关联的应用数学基础部分。 2、 物理基础。在普通物理基础上,扩充与专业关联的物理基础。 3、 专业基础。重点在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系统工程。 4、 基本技能。机械设计、电子设计和实验、基础应用软件 二、通识教育: 1、 本专业通识。 2、 跨专业通识。 3、 人文社会通识。 通识教育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例如: (1) 带教材的系列讲座(工艺设备、测试仪器、科技发展概况); (2) 人文作品选读、写作、讲演和讨论; (3) 制造业专家讲座、参观、实习(制造系统介绍); (4) 应用部门(运营商、应用工程、部队)专家讲座、参观、实习; (5) 有组织的社会调查、行业考察。 强化基础,扩充通识是培养有用人才的途径。要达到效果,最根本的还必须首先建造一个适合于学生读书、适合于教授教书和研究的环境。只有学生好学,教授乐教,我们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才能大量地成长成人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该重视生物学基础教育
asterzhang 2010-5-30 07:51
应该重视生物学基础教育(一) 每年5月底6月初的二周时间是自己雷打不动的参加北师大山地动物野外实习的日子。不管其他的科研和管理工作再忙,我也和其他师大生命科学院动物组的老师们一样,匆匆组织完自己的硕士博士生的论文答辩后,便收好心情准备上山知道本科生二年级的野外实习。师大的本科生动物野外实习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野外实习针对本科生二年级,包括山地动物和海滨无脊椎动物两部分。我每年参加指导的是在北京小龙门林场开展的山地动物实习。从我作为研究生助教开始参加野外实习执导到现在,几乎每年没有间断过。 从我上初中时第一次参加北京市少年宫生物组到小龙门采集植物标本至今年到这里知道本科动物实习,已经有25年了。小龙门林场的宿舍从土坯房变成了现在的二层楼房,以前我们听讲的低矮的食堂也变成了能够容纳200人吃饭的大食堂,还有了100人听课的教室。据说师大还准备在这里修建新的实习基地。20年来,每个小龙门的初夏,对我都有新的变化。 记得自己第一次做为研究生助教参加执导野外实习是在1995年。那时候我的硕士导师房继明先生还没有出国。以前的我都是作为学生参加到这里的标本采集活动,此时却是执导本科生师弟师妹们的助教了。那时候就觉得能把自己过去10年间学到的昆虫分类知识和植物分类知识教授给别人,这是没有枉费以前那些位少年宫科技馆的老师们对我们的培养。20多年间,从北京市少年宫科技馆生物组培养出来的博士据我所知有3个人。我在北师大学习动物生态,同在北师大学习鸟类学的师弟王宁,以及从北大毕业后去了加拿大做昆虫的没见过面的周欣。而以前参加过北京少年宫和北师大、中国科协等在小龙门举办的生物科技夏令营的中小学生中,有多少后来因为喜欢生物而最终从事相关研究的就不得而知了。 记得那时候在少年宫生物组给我们讲授过植物分类的有北京大学的汪劲武先生,北师大的贺世元、尹祖棠先生,首师大的杨阅先生;而教过我们昆虫分类的有科学院动物所的王林尧、刘友樵先生,还有农业大学的杨集昆先生,首师大的张立峰先生等。这些老先生是当时北京乃至全国植物、昆虫分类方面的大家,而他们能到少年宫给我们这些初高中学生讲授分类学知识,在现在看了是难以想象的。这一方面是这些老专家们对中学科普教育和生物学基础教育的重视与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当时少年宫科技馆的领导和我们的执导老师刘永生先生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的。然后,现在还有多少高校和科学院的教授们能参加中学生的科普活动呢?
个人分类: 关于做研究和学术态度|6500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中教育哪里去了?
hhanb 2010-5-20 15:32
高中教育哪里去了?听上去是个很愚蠢的问题,高中不都在那里吗?全国有那么多知名的高中。可是高中教育到哪里去了这还真是个问题,请听笔者一一道来。 高中教育原本是基础教育或者说中等教育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经过三学年的学习,学业成绩合格的才能毕业,方可拿到高中毕业证。早些年在大学生稀缺年代,高中毕业证还挺值钱的,比如老三届们的高中学业含金就很高。此外,因为那时的基础教育,严格执行的是国家教育方针,不论是初中阶段,还是高中阶段都有所谓的留级生,或者因学业成绩不好而未能高中毕业的。如今,还有谁听说过留级这回事,至于高中是否毕业更不是个问题,一切的一切都归罪于高考的过度发挥,高考教育居然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基础教育的圣坛。按说高考就没有资格代替高中教育,高中教育才是合法的教育,高中教育只为育人服务,并不为高考服务,高考只是附属品。然而,经过这些年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高考教育更是恬不知耻的全面抢夺了高中教育的地盘,面对这样一个既不合法又不合理的现实,弱小的高中教育只有甘摆下风几乎完全被高考湮灭。 高考教育代替高中教育,虽然仍是教育,但是从内容、目的、方法到方针乃至原则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以至于经过这些年的磨砺,人们心目中不再有高中教育,有的只是高考、高考。 高中教育是合法,是正在进行的学业教育,高中教育只对学生是否完成高中学业,是否能够顺利高中毕业负责,而不是为高考负责。高考只是高中学完成后,作为一个成年人,由学生自己考虑自主决定的事,而不能成为一种统一的学校行为。能否考取大学,或者是否愿意报考大学都与高中学校没有直接关系。可现实是如今的学校早已全面沦为高考的奴仆,成为高考的机构。高考前移乃至全面代替高中教育,这是对基础教育最恶毒的背叛和彻底扭曲。 结果是高中毕业证一文不值,录取通知书一纸难求。高中毕业典礼冷冷清静,高考上榜风光无限。 由于高考教育全面接管了高中教育,所以大家看到的是,绝大多数学校都是在高中前两年就完成了教学任务,高三则成了专门的高考学年,高四则是高考补习学年。 高中教育被高考所阉割的又一证据,是各地先后都取消过所谓的高中毕业会考,以广东为例前几年笔者还亲自参与过会考的考务工作,后来有人觉得多余,干脆就取消了,这两年换了个名堂又回来了,叫什么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这样一个无关疼痒的所谓的考试,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美其名曰地同高考挂钩,比如几门主科不达一定的标准,不能报考重点大学,这种滑稽的做法实在好笑。结果很少听说,有哪位同学因为这个所谓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而影响到高考的。 其实,高考教育代替高中教育最大危害是完全扭曲基础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看到虽然每年都有那么多人考取了大学,人们受教育的普及程度较前有了极大的提高,可是国民素质仍存在太多问题和缺陷,这不能不说与基础教育的走样相关。因为高中教育重在育人,而高考教育则是赤裸裸的升学教育。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几点感想
yuliping 2010-5-11 14:16
孩子今年中考,学习紧张得一塌糊涂,这段时间经常思考一些基础教育的问题,虽然我也是做老师的,但基本上不懂基础教育,谈谈几点感想: 第一, 素质教育已经完全异化 这几年,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强调得有些过分!不是素质教育不好,因为素质教育已经异化了,只要高考存在,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句空话,除非家长有很强的独立性,冒着孩子考不上好大学的危险去进行素质教育,何况学校也不敢完全这样做。 第二, 应试教育并非一无是处,某种程度上应该弘扬 应试教育几年前被批得体无完肤,江苏省这几年走在反对应试教育的前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中学禁止补课,一旦发现坚决查处,甚至免除某些重点中学校长的职务;比如禁止公布各学校高考录取率。这样做收效不大,补课继续补,繁荣了教师私下补课以及民间教育机构。不公布高考录取率并不说明家长对孩子高考不重视,好学校大家还是知道的,因此孩子学习的紧张程度并没有稍减。 我认为应将蒙在应试教育脸上的面纱揭开,应试教育没有什么不好!应试教育是最大的素质教育!现在在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对于全国绝大多数中学生而言,他们衣食无忧,父母疼爱,如果再不施加一点学习的压力,他们如何成长?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毅力的磨炼,心智的成熟,在中学阶段靠什么?靠的就是学习的压力,靠的就是分数。我们都是成年人,应该明白这个基本的道理,各行各业干出成绩出来的人,都要奋斗,都要坚持,都要全面发展。如果中学生长到 18 岁,还没有吃过苦,整天生活在蜜罐中,这样的孩子可能就是废物,至少在中国是如此。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孩子的成长,防止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第三, 社会贫富差距过大是中国素质教育难以实施的根源 在同一个城市,假如都是 30 岁的年龄,如果一个农民打工一个月收入为 1000 ,一个职业中专生的收入为 1200 ,一个专科生一个月收入为 2500 ,一个本科生的收入为 4000 ,一个研究生的收入为 6000 ,那你就别指望搞什么素质教育。公务员考试的基本条件也是大学生以上,现在这个社会,没有文化没有知识想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 第四, 人口众多是中国无法搞素质教育的先天不足 这个不要解释了,中国的很多问题都与人口相关,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人口众多也是中国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没有什么根本的解决办法,很多事情注定就是悲剧。 第五, 国外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成功的经验恐怕不能照搬 国外发达国家由于国情不同,他们的孩子上中学比我们的孩子轻松十倍,但是他们没有必要担心他们的未来。请问我们的孩子能这样做吗?我们的家长敢这样做吗?看着孩子学习这么辛苦,真舍不得,但有什么办法呢? 2010.5.11 俞立平于邗上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5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教舒城二中校长王为勤先生:这不是放假是调课?
JYH64J98Y99H 2010-4-29 14:10
读了这篇文章,很有感触,记者的职业敏感、新闻意识值得钦佩,它包含着在冲突情境中的利益取舍和价值判断。县城里来了市里面大人物,会议组织者很重视,考虑很细致。让领导满意远远压倒让老百姓满意。教育本来就是个软任务,少上一两天课在他们眼里根本算不得什么事情。为什么教育的收入占GDP之比全国很难达到4%,这件事情应该说作了个生动的注脚。眼睛向上,唯领导马首是瞻,处处替领导考虑,会议组织者可谓用心良苦,这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严格地讲,这种行为涉嫌违反义务教育法,涉嫌破坏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打乱了百姓的生活秩序。为什么不能够通过会议时间的合理安排来错开交通拥挤的高峰呢。甚至将学生上学放学时间临时调整也不失为一个选项。放什么假啊!基础教育界本应该表示的愤慨没有了,一个早在1995年就依靠自己不懈奋斗而获得过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校长,完全站到了政府官员的立场上了,他的讲话怎么越来越像政府官员了,有点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事实上,那两天确实就是被放掉了,为什么非要说是调课?放假,就是指在规定的日期停止工作或学习。因为领导开会的原因,这两天就被放掉了。而我们一般所说的调课,是指对计划内的课程因为个别老师病假、事假的原因做一点时间安排上的调整。与调剂、调节、调配是近义词。在我看来,你们所谓调课又犯了另一个错误,就是随便占用国家法定的休息时间补课去安排你们拉下的课程进度。不该放假的时间轻率放假,不该补课的时间又轻率补课,这真是近乎随心所欲。国家的法律法规,法定休息时间全成了儿戏。不是我们小题大做,因为此类事件屡见不鲜。有的让小学生参加庆典,有的让小学生为领导忙丧葬,不一而足。顺便指出,这种现象,在一些社会培训机构身上也表现得很突出,很可怕。不完善的法律法规,给社会培训机构以可乘之机。有些培训机构已经成为绑架学生家长的罪魁祸首,成为教育产业化的急先锋,成为破坏九年义务教育的嫌疑人。它们甚至就是吞噬中国教育健康肌体的细菌与病毒!青少年面临着揠苗助长的环境,青少年面临着提前竞争的压力,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回到话题上来,假如一个家庭有一点较长时间的安排,所有的计划全部要被迫改变。这也折射了一些单位,一些组织的小国寡民心态、自我中心心理。任何一个领导所占据的资源,都是人民的、集体的、群体的资源,都具有公共属性。法律法规的重要意义面恰恰在于抑制领导个人的动议,舆论监督的含义就是防止领导为所欲为。抑制其非理性冲动。会场与课堂,井水不犯河水,毫不相干的事情,就因为为了地方领导的出行方便,居然“风马牛相及”了。正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岂非咄咄怪事?在我看来,真还没有什么会议比中小学生的正常上课、正常生活更重要的事情了。在我国首都北京,重要会议一个接着一个,如果按此逻辑,北京的中小学生岂不要隔三岔五地放假,或者,用王校长的话说,需要不停地调课?房屋拆迁,地方政府忙得欢;市容管理,地方政府有干劲;招商引资,地方政府积极性高。而真正老百姓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需要政府好好充当“公仆”的时候,他们事实已经把老百姓当成了包袱、负担!警车开道,站岗放哨,就差没有写上“回避”与“肃静”了。领导行动方便了,群众出行遭殃了;地方领导风光了,百姓生活寒碜了;传统价值凸显了,现代价值贬值了。这是这则新闻要害之所在。党的辉煌历史与部分地方政府的拙劣表现一定要严格区别开来,防止以地方政府的种种不恰当的错误做法绑架党和人民进步的事业。舆论的监督需要强化而不是相反。地方政府少干一点扰民的大事,你们能不能学一学地下党,于悄无声息中实现集结?我不知道是多大规模的会议,不好胡乱发言。但随意放假、动辄调课,无论怎么解释都显得欲盖弥彰。归根结底,这是孰是孰非、孰重孰轻的问题。地方官员的活动,不要随便妨害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人的游戏,不要随便妨害中小学生健康的成长。至于什么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话就别拿出来说了。在地方官员眼里开会是头等大事,在我们眼里,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值得成人的精心呵护。至少,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应该无端干预、损害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已经涉嫌说三道四了。据了解,来得是市里面的领导,在官大一品压死人的社会里,如果来的是省级机关的领导,是国家机关的领导,那还了得。中国向公民社会进军的步履依然蹒跚,任重而道远。当然,相对于矿山灾难、交通肇事、持刀杀人、校园行凶、醉驾伤人,这实在是算不了多大的事。但愿是因为他们得罪了记者才被报道出来,记者是无冕之王,不是好惹的,难怪有句话叫“防火防盗防记者”。 附件: 安徽舒城县召开会议万余学生放假2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9日07:13 北方网   不是假期,也不是周末,可六安市舒城县城区的多所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上万名学生却在4月26、27日两天放假了。而放假的原因仅仅是这两天县城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昨日,舒城县政府副县长余靖向记者表示,给学生“调课”是为了避免开会期间出现交通拥堵。    学生家长    放假两天不知原因   “舒城县城很多学校好好的放假两天,不知道什么原因?”4月25日,张先生致电该报说,他儿子在舒城二中上学,孩子24日放学后说周一、周二要放假两天,但不知道原因。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舒城县城,并在课间随机采访了舒城一中、舒城二中、城关三小等学校的学生,他们均向记者表示,4月26、27日学校都放假了,但并不知道为何要放假。   随后,记者来到舒城中学采访发现,这所位于城郊的学校并未在周一、周二全校放假。    学校校长    是调课并不是放假   不是假期也不是双休日,学校何要放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地居民告诉记者,学生放假与那两天县城里召开一次大会有关,“当时来了很多人,还有很多大客车。”有居民称,开会期间,街上有很多民警维持交通秩序。   舒城二中校长王为勤昨日向记者介绍,二中在26、27日两天确实全校没有上课,但他强调“不是放假而是调课”,是将26、27日的课程分别调到了25日与5月8日。   王为勤表示,除二中之外,城区还有其他多所学校也在26、27日全校不上课。他们是23日接到县教育局的通知才作出不上课的决定的,“教育局通知说需要把26、27日的课调到了25日与5月8日,所以后来我们就停课了,但这并没影响到学生的有效上课时间。”   采访中,王为勤表示知道调课与在县城召开的一次会议有关。    教育局    涉及学生一万多人   昨日,舒城县教育局副局长曹先法告诉记者,调课的决定是由县政府作出的,然后教育局经过召开会议“谨慎讨论落实的”。   据曹先法介绍,此次调课的学校主要是县城城区的学校,其中有一中、二中、三中和一小、二小、三小,还有城区的一些幼儿园,所涉及的学生有一万多人。“这次放假只是一场正常的调课。”曹先法说,学生26、27日的课程分别在25日与5月8日补上。   曹先法说,26、27日两天,有一个重要会议在县里召开,县城也来了很多车子,“县里应该是考虑到会议期间可能会出现交通堵塞才那样决定的。”所以,在城郊的舒城中学并未因调课而放假。    副县长    为给重要会议让路   昨日下午,舒城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余靖就此接受了记者采访。她告诉记者,舒城城区学校的学生人数众多,每到上学、放学的时间,学校门口等路段会出现车流高峰,也经常出现交通堵塞的情况。余靖表示,4月26、27日,县里在县政府大礼堂承办了一场重要会议,参会人员众多,大客车也有很多,这次会议有一部分时间就是参会人员乘坐大客车去县里多处地点观摩,“怕遇到学校上下课时间出现交通拥挤。”   余靖称,这次会议县政府很重视,调课的决定也是县里主要领导在该会议最后一次调度会上作出的,并没有形成文件。“我也是后来才知道的,然后就通知了教育局,”余靖说,“这样做是为服务大会,避免到时候出现交通拥挤。”(来源:新安晚报)
个人分类: 基础教育|10200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
hhanb 2010-4-15 11:29
日前有两则关于教育的消息引人关注,因为发布这两则消息的一是著名大学的前校长,二是在职教育高官。据凤凰网报道,北大前校长许智宏, 4 月 12 日 晚,在做客华中科技大学 科学精神与实践 讲座时,声言 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许智宏认为,世界一流大学主要有 3 个标准 : 一是有从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国际知名教授;二是有一大批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三是培养出一大批为人类文明作出很大贡献的优秀学生。 其实要笔者说,标准并不重要,是否世界一流是人都能感觉得到,无需生搬硬套所谓的标准。所以说许校长的这一观点并没有多少新意,倒是他提出的另一说法颇有见解: 我们在进步,国外的大学也在进步。 这才点到了问题的要害,在我们拼着老命追赶世界一流的同时,其他学校都没闲着,没有一所大学是在原地踏步等着我们超越。毋庸否认这些年的努力,我们是在进步,可是相对位置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因为牛津、剑桥和耶鲁、哈佛们没一个不是在与时俱进,更何况还有更多的高校也在其后奋起直追。此外,许校长也同大家看到的一样,指出 985 工程 的建设有些急功近利,他还说 中国大学软环境建设 很差 。 当然,笔者也大略看了一下,网友们的评论,其中不少人这样质问:不知道当初许校长是如何治理北大的,何以要等到退休后才发表这番言论? 再看另一则关于基础教育的评价, 4 月 10 日,在河南焦作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卓越校长局长峰会上,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言辞犀利地指出:都说 现在 是法治社会,可还有哪个 领域 、哪个行业,像教育领域如此普遍地存在违法现象呢?他举例说,《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可我们的学校放在首位的是什么?是数学、语文、英语。 《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了: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 时间 ,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可我们的学校呢?张志勇说,一些学校搞寄宿制,声称提供保姆式服务,学校教育替代了家庭教育绝对是中国教育之祸!孩子早上五六点就要起床,要么跑操要么早读,晚上 10 点还在班里上自习。我们的班主任老师,还要看着学生回到宿舍熄灯了才能回家。《教师法》上哪一条要求,让他们加班到深夜吗?有的老师还要一周上 7 天班。 张志勇认为,让老师和学生都加班加点,充分证明高耗低能的应试教育几乎是反科学的。 其实,当下的基础教育除了公然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唱对台戏以外,还存在一些不道德、不诚信等现象。考试作弊、竞赛造假、推荐冒名顶替等事件屡有发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难以奏效的根本原因,就是学风、校风出了问题,课堂上讲得是一套,学生耳闻目睹的却是另一套。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72 次阅读|1 个评论
孩子的作业及随感
liudongyang 2010-4-8 21:36
儿子上中班了,秋季就要上大班。似乎学业的压力已经压来。每天从幼儿园回来,总有一页的作业,简单的10以内的加减法。对他来说,回到家中写作业是一件在妈妈反复吆喝下不得不完成的事,看了动画,还想与玩具在一起,作业总是最后要做的事情。 写字如绣花掐指一算 我小时候放学后,背着母亲用各色布片拼成的书包飞跑回家,想要干的不是写作业,而是想着到哪里交换连环画,到河边找螃蟹,或者到秋田中挖老鼠。待暮色渐浓,在母亲的高高低低的呼唤中才回到家中。吃过晚饭,没有电视可看,只好写作业。趴在黑方桌边,掏出书边卷起的课本,歪着脑袋写作业。左边是父亲的旧字典,右边是黄黄的煤油灯,头发常被火烤,听到吃啦吃啦的响声,闻到烧毛发的味道,一抬头,顺手一捋,满手糊糊的发香。母亲常常陪着我把作业写完,她在一旁做针线,或者时时指点一二。 写作业的过程谈不上太痛苦,也谈不上很喜悦,不悲不喜的感觉。现在回想,童年的野性子在一行行的汉字中磨去了,童年的奇思怪想也在1+1=2的标准答案中没有了。更变态的让人把一个汉字写两页,美其名曰是加深印象。我经历这样的事不少,到现在留下的后遗症是见到初字,还犹豫左边是示字旁,还是衣字旁 ? 待我脱离了基础教育的苦海,暗自得意时,不想自家的孩子还是未能逃脱。听说现在的基础教育比二十年前更加变态,妻子同事的儿子上小学单科考了85分,就被老师叫去谈话,说这个成绩太差,必须在95分以上才行,这样也是为你的孩子好很负责的语气。我不能想象我的孩子进入小学后是否还像现在这样好动、调皮、爱说、爱问。他能明白上学是那样的痛苦吗?为什么要学一些枯燥的东西?学一些程式化的说教?不敢想象。竞争从娃娃抓起,父母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升学的压力下慢慢的失去天性,失去想象,失去对自然的热爱。升学的目的是什么?是父母的期望?是同伴的压力?是社会价值的惯性?孩子们没有时间来想想学习为了什么,一旦思考到这个问题时,又早已过了那个求学的天真年龄 。 没有给孩子规划太多,现在他在城市接受教育,就按城市的模式来。如果在农村接受教育,我想干涉一些,让他学会开拖拉机犁地浇水,学会播种中耕,学会辨认田间地头一草一木,学会基本的泥瓦电工,学会处理邻里的红白喜事,学会打算盘写请帖。这些东西很实在,在我们的乡村的基础教育中却没有。乡村的教育是让孩子们厌恶乡村,梦想着在城市游荡;没有教会他们谋生的技能,却使他们脱离了土地。和我年纪相仿的一帮难兄难妹,在他乡外面打工又没有在城市扎根的,最终又选择回归乡村,有些人已经对乡村水土不服。 教育,使人明事理,使人有远见,使人有爱心,使人能生存。眼下的教育呢,似乎有些偏离,我也许就是一个佐证 。
个人分类: 见闻评论|1402 次阅读|12 个评论
成功一定在学术?
fpe 2010-3-19 02:28
成功一定在学术? 看了 武夷山 老师的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4097 ),心中又生感慨,光从学术比较会有偏差,因为美国人并不看重走学术之路,而外国人又只好走学术之路,遂有差距。 什么是成功?自古华山一条路,成功一定在学术?看 武 老师的博文,以及很多人对美国基础教育的评论,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一点。盖茨连一个本科学位都拿不到,为什么人人都要向他致敬呢?中国人口那么多,未来需要的是就业率呢,还是文章发表率?就业率靠的是创造机会,发表文章有可能创造就业率,但还远远不够。 美国的基础教育成功之处在于,培养了很多企业家。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企业界,那么美国本土培养的人才一定大大超过外国培养的人才了。外国人为什么那么容易在学术界成功,不就是因为美国企业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而外国人不易在企业界获得成功这两点么。中国的市场很大程度上还是操纵在美国学生的手里,虽然你可以用行政的力量把谷歌赶走。搞清楚这一点,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攻击美国的基础教育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发表文章?还是创造社会财富?虽然发表文章有可能创造社会财富。 中国的教育改革,一方面要提拔有特长的人才,这一点无须多说,国内已经开始动手改革了。另一方面是培养兴趣,让人很早定下职业目标,不至于中途改行而浪费青春。对此我的深切体会是,美国人的职业目标定得早,功夫深,螺丝钉精神超过国内的学生。大部分美国学生是自己选择的职业,也会贯彻下去,从一而终。国内总是在标榜美国学生随意改换专业,问题在于,美国学生换专业,还是比国内学生成功?我个人的看法是,人家是个人兴趣主导(内因),我们是周围环境主导(外因),因此动机有差异,成功也有差异。国内学生往往是毕业后才发现自己的兴趣,甚至是市场的兴趣,于是临时改行,抱憾终身。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国内的教育永远是浪费的事业。你想教,我不学,或者应付着学,看你怎么办?对此,我们的 Role Model 有问题,人人都希望走捷径,不想多付出汗水和努力,这是国内教育指导思想的不幸。国内调查早已发现中美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同,其后期成就当然取决于最初的学习目标。虽然我们也有不少比盖茨还聪明的人,但很少有人能够做成盖茨的事业,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反思的。对此很多人还在庐山中,如果以美国的一个方面来比较,往往得到以偏概全的结论。 拿什么提高学生的兴趣呢?历史,科普,加专业协会。我对科普感兴趣,也是基于这方面的体会和认识。记得北京景山学校校长曾说过,成功者的三种外在条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有高人提携。高人提携的不是就业门路,还是一种醍醐灌顶的认识,让个人能够发挥自身的潜力,成为主动的人,觉悟的人,积极的人,完全的人。在一个积极主动,自发向上的学生面前,任何学习中的困难都将迎刃而解。 有道是, 自古华山一条路,汗水眼泪伴投入;从来成功无捷径,学习协作并专注。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5929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
liweiyin2009 2010-2-4 11:28
关于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先要向所有看我的博文的朋友们致谢,谢谢你们还不嫌弃,特别是关于教育问题,我几乎都没有信心往下写了,总觉得自己是自不量力,又不在教育部门工作,而且还是在科学网上发表,也许没有人感兴趣,没有想到有那么多人阅览,说明大家对我国的教育问题都十分关心。我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教改似乎从一开始就走拧了路,所以老百姓和专家都在着急,包括钱学森不得不带着遗憾离开了我们。今天我又从网上看到了温总理的发言,说明他对我国的大师级人物求贤若渴,心中牢记着钱学森提出过的我国大学要有创新人才的谈话。温总理的理解是,建世界一流的大学,出世界一流的人才。温总理是个好总理,未国,为民操心。但是我有点遗憾,因为钱学森就没有提大师这两个字,他希望我们学习加州理工学院科学创新精神,可并没有说一句我们要有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人才。于是我决定写下去,想和温总理探讨:我觉得,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不是个出大师的问题,更不只是在大学里培养出来的,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从孩子时候就赋予,不是到了大学给了思维自由就会出创新人才。一流的人才是在众多的人具有创新思维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的。钱学森从没有自认自己为大师,季羡林更是亲口否认。就说航天和原子弹,没有全体参与人员的努力,没有其中所有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们的创新,完成自己负责工作中的一个个难题,航天事业和国家核武器库,包括我们的核潜艇,能上天和驶向大洋,能让世界震惊吗?我毫不谦虚地说,我们的艺修69/74,我们做的模拟艇的废水处理车间设计------等等多么渺小的人和事,都需要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就像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如果不是建立在坚实的地下结构上,它能挺立百年至今不倒吗?我们底层的创新人才越多,像钱学森这样的大师,就如高塔会立得更高,更牢。 想想我们以前的年代,家长很少干预孩子,孩子在自由中自然长大,想象伴随着幻想在他们稚嫩的心中自然生成。我那不满十岁,随她公亡的父亲一起离世的大女儿,在5岁的时候,有一次随我在我们大院里走动,那是个冬天,道旁垂柳的枝条上挂满了冰霜,她望了许久,突然对我说:妈妈,你看,树上挂满了粉条。大人视若无睹,可是孩子会有那样地联想。当然这不说明问题,因为我那可怜的孩子都还没有成人就离开了世界。那我们就说说别人: 在上世纪30~40年代,我们国家的文化艺术界是思想十分活跃的年代,那个时代出来的人正好是五四运动左右的青少年,少年时期的思想活跃,给他们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各自的风格和特色。其实,钱学森,钱三强,钱钟书,还有王淦昌,巴金,梁思成,林徽因,-----都是那个时代前后的人物,也有那个时代的教育家们给了他们机会,没有胡适,只有小学文化的沈从文不会被聘为大学教授。没有当时清华的自由气氛,我父亲,一个数学和物理成绩都几乎为零分的状态,却因为他出色的写作能力和突出的社会活动(从在师大附中就得到了自由发挥的机会)而被录取,他,后来成了以自己的特色写作文学评论和完成《福楼拜评传》这本杰出作品的文学家。没有从小就有的自己思维和发挥自己思想的环境和条件会有他们的成就吗? 我在前面的文章里就说过,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因为功利,对基础教育不研究,不落实,而是一头先抓高考,只注重于办大大学,上百年的大学原有的特色消失了,原有的教育家没有了,只有由上级任命的部、局级干部,受命按上级的意图 管 好大学。考上大学,特别是知名大学就成了家长和就学中学的光荣,升学率成了学校政绩的考核和校长、老师奖金的来源。于是,孩子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在为未来的高考奋斗,作为第二手,在为孩子出国做准备。孩子从小就奔走在各种班之间,被英语、奥数塞满了头脑,甚至本来是快乐的音乐和美术也变长了负担,孩子没有了自我随意表达、嬉戏玩耍和胡闹的时间和机会。(孩子厌了学,还容易被网瘾,被毒瘾)。今天,孩子还有自由想象的时间吗?说要减负,可是,请那些制定减负的官员们去学生的家里去看看,一个初一的孩子每天就得忙到夜里12点。实际上,过早被塞满的脑子极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创新思维,他们学会的只是按要求去办,循规蹈矩,脑子变得僵化。我们常说,淘气的孩子更聪明,可是淘气的孩子早早被淘汰了,哪来的创新人才?关于这个问题,我希望研究人脑的医生们能给出看法。一个从小脑子被箍死的人,写出的文章会程式化,做设计就知道抄规范。到了大学再来使脑子活跃起来是很难的(我没说绝对不可能)。 有朋友说,这是家长的问题,可是,什么时代家长不为孩子有个好前程努力?特别是在中国,不是西方。只是从改革开始,孩子的前程似乎就是一条路,高考进大学。别说家长,老师不也在为高考升学率而奋斗吗?我的外孙在初中时不喜欢数学,我对老师说,他对数学不感兴趣,有什么办法启发他的兴趣?那位优秀老师回答:现在社会是讲竞争,谈什么兴趣?我没的可说的。我们的媒体拼命在宣传名人、名星、大师------,我们的宣传导向似乎扬言什么都想在国际上争第一,什么都要争一流,中国人的谦虚谨慎早就扔进了垃圾桶,名和利,政绩和升官诱惑着官吏们,同样,诱导着家长们。农村里的人想进城脱贫,只有让孩子进大学。在城里做个普通人就觉得被别人瞧不起。其实具备创新思维,成为创新人才,还要与世俗决裂,不受诱惑,钱学森就是这样的人。不为名利所困,才能在学业上潜心,事业上专心。余隆平就为出高产的粮食操心,陈景润一天就埋在计算里,他们都是一类人。成天梦想着诺贝尔奖金的人是出不来人才的。巴金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却活在我们几代人的心里,沈从文的《边城》让全世界感受到了湘西古朴的民风,爱上了可爱单纯的小翠。奥巴马获得了和平奖,又怎么样?让我们踏踏实实地按我们的实际作好我们国家的事,少向人民,特别是孩子灌输功利思想,什么评三好生,班干部评选等等,成效会好得多。我们的社会,小学、中学、大学都要负起责任来。 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思维,需要自由的气氛,在大学这个本应该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地方,如今的教育在管理上一刀切,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是专家的话。我想说的是,不只是大学,更重要的是从小开始。当然,大学有他特殊的作用。给耶鲁大学捐款的张磊,就是为了感谢耶鲁大学给了他文明教育,从而改变了他的一生。钱学森难道不感谢加州理工学院?只是美国把他抓进了监狱,使他恨透了美国这个国家机器。大学对培养创新人才是有的巨大作用的,因为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是培训技术熟练操作的本领,大学就不同。我本人十分体会受过良好大学教育后的智力和普通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的智力的不同点。我相信科学网上的网友们一定都很有体会,我不必班们弄斧。我只是希望我们的领导,不要老为大师级人物发愁,多把精力放在如何改变当今的基础教育和社会风气的现状上。创新人才多了,自有尖子出来。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15 次阅读|6 个评论
基础教育和国际接轨比高等教育更难----基础教育改革专题目录(2007-2009年黄安年博客)
黄安年 2010-1-19 15:25
基础教育和国际接轨比高等教育更难 ---- 基础教育改革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19 日发布 这里说的基础教育改革专题目录,是笔者编制的 2007-2009 年科学网黄安年博客教育教学改革部分中 M 部分。 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 但是基础教育中所折射的问题 , 确是非常难啃的骨头 , 资金投入太少 , 资源分配严重不均 , 基础教育思想和发达国家差距巨大 , 基础教育阶段孩子的教育成长,难以做到顺利接轨或转轨 , 就是说 , 对于一个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国或者华裔孩子做到双母语 , 优势互补是很难、很难的 , 真正适应 21 世纪需要是很难的 ,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对于汉语和英语在听说读写方面都可以作为母语,能够做到吗?在这里领域无论是在美国或者在中国国内成功的例子是很少的 , 新东方模式是个短促突击模式,并不解决基础教育的接轨问题。 在基础教育阶段 , 随着国力、家力的增强 , 小留学生现象成为一个愈来愈普遍的问题。目前的升学率导向本身是引发小留学生潮的重要原因,设想既然迟早要出国留学 , 通过高考进入北大清华又困难重重,何不绕过高三升学直接到国外留学升造 ? 中小学生学习负担压力太大始终是国内基础教育的难题,其实在国外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很轻么,不过这两种压力的感受不同 , 前者往往是被动受压,兴趣不大 , 后者往往是主动加压,兴趣增大,关键还是语言关和兴趣关。 笔者的部分博文说的是对于两个小外孙接触中的实际感受,也颇有意思。 M ,基础教育改革 * 来自英美的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对话学口语十分走俏 , 黄安年 , 文 2007 年 4 月 5 日 日 12 : 42 分) , 黄安年 , 2007 年 4 月 9 日( www.will-design.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149 ) * 春节拜年又一热门话题中小学生学习负担压力太大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2 月 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577 ) * 小留学生现象折射我国中学应对高考升学制度的弊端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3 月 1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7957) * 带外孙来北师大看他妈妈出生和上学的地方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367) * 小议孩子入学体检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7 月 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968) * 用磁棒拼起的北京地铁示意图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8 月 1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049 ) * 哇哇和小姐姐在一起盖房子,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8 月 1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058 ) * 哇哇的创新积木图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8 月 1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486) * 再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8527 ) * 从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征求意见谈起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3439 ) * 教育资源何时向贫童倾斜 ?( 一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5 月 2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5034 ) * 教育资源何时向贫童倾斜 ?( 二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5 月 2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5037 ) * 童趣掠影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5 月 3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5273 ) * 短期幼儿国学班背诵《将进酒》,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8360 ) * 有感于北京唯一免费招收农工子弟的职业学校,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1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9847 ) * 幼儿教育提前起跑该降温了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9 月 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3279 ) * 温家宝连听五节课 校长书记们,您听了吗?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9 月 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3865 ) * 从一张把小学生压得透不气来的课程表说起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6090) * 从乐山市马边一所山区小学看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安年文 许令仪供图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1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8983 ) *6 岁娃娃独立操作电脑初级程序的启示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2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546) * 小外孙不认生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2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776) * 挖耳屎和中耳炎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3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2662)
个人分类: 博客专题目录(10-11)|2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家庭教育不是小事
hhanb 2010-1-4 13:48
日前有媒体报道说,广州大学骆风教授一封关于家庭教育问题的信件近日获得温家宝总理亲笔批示。这封千字信中提出建议 政府要像抓计划生育那样抓好家庭教育 ,总理批示 意见值得重视 。据了解,骆教授是专门研究家庭教育问题的专家,向来主张把家庭教育纳入教育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依笔者的看法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赞赏的论点。 大家都知道这些年来教育问题始终是萦绕在人们心头的一个大事,表面上看教育改革似乎搞得轰轰烈烈,不过同时也陷入了一个又一个教育陷阱。比如:备受争议的高考改革,多年来始终未能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全民奥数、高昂的择校费、节假日补课、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老大难问题也是积重难返。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们普遍曲解了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本质含义,把知识教育同成长教育割裂开来甚至是对立起来,以知识教育代替人格教育,以应试教育代替素质教育。 在这种应试教育观的指导下,家庭教育也深受其害,突出的表现就是一切围绕升学转,一切围绕学生的考试成绩转,家庭或者说父母都无视孩子的成长教育与人格培养,而将目光死死盯在学习成绩上。 结果看上去大家都很重视也很关心教育,可是在应试教育残酷的现实面前,许多人都深陷应试教育的泥淖而难以自拔,于是家庭教育也成了重灾区。显然,家庭教育的滞后,也成为导致我国青少年成长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青少年犯罪、青少年自杀,还有更为普遍的青少年体质下降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等。 当下我国家庭教育主要误区,一是许多父母心目中根本就没有家庭教育这回事,以为孩子的成长与教育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只要把孩子送入重点学校的大门,父母就可以万事大吉了,这是对家庭教育最严重的误解。要知道,孩子的成长、身心的发展,特别是情感、人格、意志、品行,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与培养,家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少年儿童的成长教育,家庭是绝对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功能是其它任何教育都无法替代的。 对此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坚持这样的观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通常父亲就是老师,把知识传给儿童;但是他更是把感情传给儿童的老师。福录培尔在《人的教育》中说:唯有家庭生活才能使儿童获得善良的心灵,和有见解的、温和的性情的积极的和有力的发展和教养。 当前家庭教育第二个误区是,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挟持,正在一步步沦为应试教育的自然延伸,有人之所以说父母是应试教育的帮凶,说得就是这种现象。这一点最能说明问题的一个事实就是补课与减负。不明真相的人们,原以为家长会反对补课、反对奥数的,可实际情况远比这要复杂的多。很多家长在要不要孩子补课、要不要孩子上奥数、要不要一切围绕分数转等问题上态度暧昧。原因就是他们既怕孩子考试成绩差影响了升学,又怕应试教育影响孩子全面成长。可是权衡来权衡去,最终还是现实战胜了理想,决定放弃素质教育而采行应试教育,有调查数据显示,虽然绝大多数家长都不赞成孩子上奥数,可为了确保升学还是有更多的家长坚持要孩子上奥数。 高考与中考指挥棒指向那里,家长就一定会跟风跟到那里。一听说体育也被列入中考科目,于是家长硬逼着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强健体魄,而是为了应付中考。听说在中考时,科学课常常最容易拉分,于是家长纷纷为孩子请起了科学家教。至于高考中考无关的科目,家长从来都不过问,不论孩子喜欢与否,统统不在家长考虑之列。比如,很少有家长关心孩子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进展如何?也少有家长对孩子的课外活动加以关注。 笔者所在的学校,时常能听一些班主任老师说,每到开家长会的时候,总有家长强烈要求学校坚强对孩子的管教,要求学校延长晚自修时间,多布置作业。这些家长恨不得学校把孩子时间安排的严严实实,不留下丝毫的空闲。原先不知道内情,还以为减负越减越重的原因是学校不作为,后来知道家长才是禁止补课和减负最大的绊脚石。家长如此迈力地助推应试教育,无非是担心自家孩子输在起点。 总之为了高考,家长只好把家庭当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于是孩子全面成长教育所需要的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等,大都被束之高阁,只有靠边站。这样久而久之,孩子的身心健康就必然出现问题,因为我们没有及时向他们提供优质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做父母的如能在子女记事前,就不屈不饶地使子女的意志变得和易近人,那就可以使他自然成性,不致于发生反抗与怨恨。 未成年人成长教育主要环境是家庭,担当未成年人人格教育主要任务的是父母,素质教育也需要父母的通力合作,只有做到了这一切才是真正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也只要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的熏陶下,才能确保青少年儿童全面健康成长,所以说家庭教育不是小事。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来十年中国基础教育最大的问题!
luohaijun 2009-12-29 11:14
教育问题,基础教育问题一直是中国广大民众极为关注的一个话题,比如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比如教育的公平和效率,比如教育的管理和民主等问题,大家都颇有心得,然而,在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却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需要引起广大关注教育的教师、管理者等注意,那就是中小学学生人数急剧减少的问题。 新世纪十年,农村教育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和复杂的路线,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扩招到基础教育免杂费,到免除学杂费等,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到新课程改革,从小学年度学区统考到小学毕业考试的取消到现在不允许公布分数以及实行等级分而言,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动问题,新的10年到来,农村教育工作者已经深刻体会到了学生人数急剧减少的无奈,从以前一个村一所小学100来人道现在一所小学几个学生,从以前一个乡有几所初中到现在一个镇一个中学,从以前一所中学人满为患,每个班七八十人,到现在一个年级凑不全一个班,从以前普九的时候大修学校到现在打规模撤并中小学,真所谓冰火二重天。 从官方统计数据来看,新世纪以来,我们小学学校数和人数一直减少,有很多地区中小学生的数量均比最高峰减低一半左右。而从人口出生统计数拉看,1988年为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以后一直减少,现在小学人数每年入学人数也就在1000完左右并一直递减。 从2009年起,高考人数第一次出现下滑局面,有人说是由于就业的问题等,实际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学生人数的减少问题,以后高考学生的人数还会减少,录取的比例还会提高,民办学校和三流院校的招生再次面临严峻的考验,一些专业也会陆续面临关门的窘境。 现在的师范生就业难,最关键的原因是现在学生人数少了,导致师范生绝大部分必须经过教育局考试才能教书。学生人数的减少,对相关的教育资源的分配有巨大的影响,教师内退的内退,清除的清除,下岗的下岗等。而人数的减少同样对教育经费的分配、学校的合并和关闭等有极大的影响,从差中好学校依次延伸,从关小学、关中学,关大学专业到最后关大学等一系列冲击波效应不可避免。现在农村很多中学教师数量过身,就强制放到小学去,这个效应很快就会在城市出现。 学生人数的减少,导致农村家庭教育成本的支出,由于上学地点远了,需要增加寄宿、交通等费用,不安全因素也同样增加。对教育管理者而言,教师数目过多,可能负担加重,关和不关学校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707 次阅读|1 个评论
多在培育大师生长的土壤上用心思
brbaba 2009-12-11 17:23
据报道,教育部一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已于近期悄然实施,代号为珠峰计划。它由中央专项拨款提供资金支持,在北大、清华等内地11所名校实施启动,旨在培养创新型的领军人物。这项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因触动了人们的大师、诺奖心结,引起了广泛关注。   时下,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往往被人们称为造大师运动,且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在很多地方,类似的名师培养工程、领雁工程、特级教师培养工程、专家培养基地等等,明目繁多、热闹红火。然而,这其中不少所谓的重点工程结果却差强人意。满天飞的大师、名师和专家大多徒有虚名。一代宗师钱学森留给世人的追问无疑正在鞭策着教育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走了,贝时璋走了,季羡林走了,任继愈走了,杨宪益走了随着大师一个一个地远去,我们这个缺乏大师的时代难免焦急起来。   大师做学问,需要一张安静的书桌,需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坚持和坚守、对民族文化的信仰和忠诚、对国家民族的大仁大爱;需要有坚持真理、敢说真话的胆魄、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伟大的人格力量;更需要有良好的学术土壤和生态环境。大师者,既源于自身禀赋,亦有赖于其生长的土壤。钱学森、贝时璋、季羡林、任继愈、杨宪益,这一辈学人之成功,除了各自的优异学术禀赋之外,坚实学术根基、健全学术人格和时代学术生态是重要条件,舍此难以承受起培植和繁育大师的重任。   钱学森生前讲述过他在北师大附中读书时的情形:生物课上,老师常常会带学生到野外去,在玩的过程中采集标本,他总是兴致勃勃地参加,并用抓到的蛇制作标本。虽然当时学校很穷,但化学实验室随时对学生开放。钱先生在那段时间做了很多化学实验。不难看出,钱老中学时代的成长离不开一个玩字。这就是他成长的环境。玩字的蕴意十分深刻,在玩中接触大自然,在玩中锻炼动手能力,在玩中增长和扩大知识面,在玩中放松身心,放飞自己的理想。这也许就是大师成长的天然环境。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教育是艺术,是慢的艺术;教育是育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前,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在一些方面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时代对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基本上是不让学生玩,让学生动的机会也不多。学生们过多地靠在书本上,每天相对机械式的生活和学习等等,这些都需要改良。我们的时代呼唤人才,呼唤大师。我们的这个时代在培养一代宗师之时,不妨更多用些心思把大师生长的土壤和环境培育好。 来自:光明日报
个人分类: 杂谈|2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四)有的放矢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zhenhuaJIA 2009-11-29 21:33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农村基础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一直以来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随着生产生活需求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并不能完全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相对于城市水平而言,农村的基础设施还较为落后。由于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一个相当的历史时期,并且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根据农村的发展,农民的需要,把握投资重点,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优先完善弱势项目,做到有的放矢,使财政投资的效应最大化, 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现状 农业生产设施的投入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基本土地制度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分散经营,各自劳作,许多小型农业机械的出现,基本能满足农民生产的需求。特别是小型抽水机,拖拉机等工具的普及,使得农民的生产较为方便,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显著提高。相反,大型的农业设施却作用有限,考虑到大型设施的建设需要较大投资,长期着眼,而农村土地的流转正在逐渐加快。因此,在现有土地集中程度和耕作方式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设施的建设已基本能满足农民和农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其中以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为主,大多数时间他们在城市务工,农忙时节请假回家,协助完成农产品的收获与播种。现在,农村人群以留守儿童和老人为主体,老人留守农村,管理农田,同时帮助子女看护孩子,其生活需求由外出务工的子女供给。其余人员大多是服务农村发展和需求的商贩和基层干部。(值得注意的是最近时期,农村出现了代耕农,他们是一些不愿意进城的家庭,接受了部分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耕种)。因此,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现阶段要满足留守农民的需求,(未来可能以满足代耕农的需要为主体)以服务于留守农民为出发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村村通公路不是一劳永逸的 要想富,先修路,由此可见,公路在农村中的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村庄还是以公路运输为主,其中乡村公路 ( 村村通 ) 是主体,大多数村庄通过一条简易的公路与主干道路相连接,从而达到与外界交流的目的。但是,乡村公里的现状多少令人有些担忧,由于村村通大都是简易公路,修筑时质量要求较低,有些地方还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可以说,村村通公路原本就先天不足。而现实中,乡村公路又要承受着一方百姓的全部运输,无论是拉送砖块水泥的重型卡车还是农用型机车,都要通过它达到目的地。而其后期的保养又异常落后,很多地方都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处于多劳状态。因此,现在很多农村的村村通公路现状非常糟糕,特别是中西部的偏远地区,一旦遇上雨雪天气,村村通道路基本不能通车,(甚至还有一些村庄现在还没有公路)。更为糟糕的是这种交通状况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有些地方的乡村公路已经不能通车 5 , 6 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都没能进行重修。 交通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农村同样需要顺畅的交通。它不仅是现代流通业的基础,也是农民富裕,农村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流畅的交通能有效的扩大农村需求,在修建时期可以拉动投资增长,后期通过更加有效的商品流通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提高。比如家电,农机等下乡政策,畅通的交通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极大的丰富农村的商品供给,增强农民的消费欲望。再如,很多地方的农民有购买家用轿车的欲望和需求,但是却由于交通不便,放弃了购买计划,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即使买那也开不到家门口。因此,农村落后的交通现状已经成为许多地方限制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建立更加流畅高效的农村交通体系已经显得异常紧迫。 拯救逐渐没落的农村中小学 随着农民向城市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城市的公立或私立学校。为了能让孩子获得更加良好的教育机会,同时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身边念书方便教育也更加放心,许多家长宁愿多花钱也要把孩子转到城市的学校念书。这一方面导致了城市学校的拥挤,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农村中小学逐渐走向没落。并且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农村中小学学生越来越少,地方对学校建设的重视程度也就越来越低,导致许多学校的教学条件长年得不到改善,甚至有些地方的学校面临关门的困境。这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在留守儿童还是农村学龄儿童主体的现实情况下,农村中小学的衰落将造成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性等一系列后果,不利于中国教育的整体发展。 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投资,逐步积累加以改善。但是,师资力量的改善需要一定的措施,由于农村地理位置偏僻,教学条件相对艰苦,很多知识分子不愿到农村任教,因此,首先要增加农村教师的工资和待遇,可适当增发农村教师的引进补贴,引导师资力量向农村流动。同时,充分利用就近原则,发挥感情优势,鼓励并吸引当地走出来的大学生回所在地任教,由于家庭等一系列原因,只要待遇合理,相信很多农村大学身愿意选择回到家乡。 农村也需要网络 网络已经充斥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农村同样也需要网络。特别是随着 90 后和新世纪一代的成长,他们对网络的需求和城市同龄人处于同一水平,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会购买电脑,网络在农村的市场也会越来越大,并且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是农村现阶段的网络通讯服务却不尽如人意,许多返乡的农民工,购买了电脑在家却没有网络使用,一方面是农村网络的安装和使用成本相对较高,另一方面,网速较慢,系统不够稳定。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信越来越多的农村需要网络,因此,现阶段,有必要对对农村网络通讯系统进行有计划化,有步骤的改进和升级。 展望 农村基础设建设施涉及到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发展等方方面面,包括项目较多。总体来讲,农村公路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也是农民富裕,农村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通过先进的调查方法,完全掌握现阶段乡村公路的现状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各地情况,开展新一轮的乡村公路建设和维修高潮。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基础。教育的作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农村教育的落后必定会影响中国整个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扭转农村教育落后的局面在未来歌时期应该成为我们政府工作的重点。网络是未来社会的主旋律,农民同样需要网络,农村的发展同样需要网络的贡献,因此,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农村网络系统应是我们未来的一个投资方向。 随着农民向城市的转移,农村人口会越来越少,我国本来就是小聚居的现状,人口的减少将导致村落的规模越来越小,很多地方,由于人口的减少,已经出现合并村落的现象。因此,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避免浪费,合理选择合并村落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有的放矢,合理高效。
个人分类: 未分类|4999 次阅读|2 个评论
基于标准化思想的基础教育模式
lxj6309 2009-11-10 18:35
一、引言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在广大教育学者的积极参与下,素质教育运动在我国正全面深入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第一个方面是针对为追求升学率只抓好学生的错误倾向,第二个方面是针对为追求升学率只抓智育中的考试内容以及灌输式教育的片面倾向,即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的。这里的两个基本方面也是现代教育实践的两个基本原则。实际上,这两个基本原则一直是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但是,为什么长期以来难以持久地落实下去呢?如果找不出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很难相信,当前的素质教育改革运动会取得普遍持久的效果。本文提出借鉴企业管理中的标准化生产方式来保证素质教育成效的改革思路。 二、标准化生产的基本特点 标准化生产是现代工业生产的基本方式 ,近年来在农业领域也大行其道 ,并成为很多服务业的努力方向,有些政府行政单位也实行了标准化服务 。标准化生产不仅提高了生产的效率,而且保障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标准化生产有两层含义:一是产品和零部件规格的标准化,二是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产品和零部件规格的标准化既是对产品质量的标准要求,也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保证方式。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既是产品质量标准化的保证条件,同时也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所以,标准化生产的各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标准化生产方式的本质特点是:对人的高素质创造性的依赖性和最大限度减少人工操作两种特性的辩证统一。依赖于人的高素质创造性是因为标准化大生产流程需要复杂的系统设计制造过程,需要现代控制理论知识,但另一方面,只有尽量减少人工干预,才能发挥机器的高速度特性,提高生产率。相对于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而发明的柔性小批量个性化生产进一步加深了这两个方面的对比(立)程度,需要其在更高的水平上统一起来,是更高层次水平上的标准化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更突出了标准化的本质特征:严格的程序性和高精确的约束控制,而去除了一些非本质要求,如形式上的整齐划一。 三、教育标准化生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广义而言,教育也是人类的一项生产活动。教育生产是一种特殊产品 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人的生产,它既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生产的特殊性,又有作为一般人类生产活动过程的共同性。这里以为,作为一种产品,人的生产质量即教育质量与物质产品质量一样,是由生产的过程结构 教育过程结构决定的。在教育标准统一的情况下,可以肯定,教育生产也可以实行标准化。 相对于物质产品生产,教育生产的柔性更大。从原材料方面看,入学学生的差异性是显著的。若要达到相同的教育标准,各个学生的受教育过程不可能一致。从教育目标的社会属性方面看,多样化的人才是社会存在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这就要求对每个学生,要创造适合其独特个性发展的教育过程环境。以上两个方面的要求似乎说明了教育生产标准化的不可能性,其实不然。因为,多样化的人才存在共同的素质;除了个别特殊人才,共同的素质在量上也有一个基本的要求。这些基本的共同素质标准要求就构成了教育生产标准化的基本可行性条件,这是其一。其二,对一般人而言,心理的发育过程和心理特点也有共同性,这是现代班级教育的可行性条件,也是标准化教育生产的条件。其三,教育生产的对象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标准化的教育过程作用于多样性的学生对象,可以生产多样化的人才。至于个别特殊人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特殊对待,如特色学校、个别辅导教育、课外教育等。 实施标准化教育生产的必要性还表现在,优良的教育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过程,不是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进行有效的教育流程的创造。正如不是一般人都能成为和志愿成为科学家和发明家一样,也不是一般的教师都能编制出优良的教育生产过程方案,他们只是一般生产工人,而一般生产工人是需要设计好的工艺流程方案的。 四、标准化教育生产的实现方式 在教育过程方案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过程标准和质量标准。过程标准就是,对教育和教学的具体过程,每一套方案都要对必要阶段和步骤做出规定,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则要严格遵照执行。对教育和教学效果,每一套方案也要给出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于新上讲台的教师,最优的选择就是在方案既定的情况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过程。对于任何新的方案,都要通过试验研究阶段及鉴定程序。对于部分经验丰富的教师,虽可允许在部分细节有所发挥创造,但任何大的方案改动都应申请进行教改试验研究。有了标准化教育方案,教育督导也会更有效,避免用终结性评价作为主要绩效考核手段,从而有效抑制应试教育方式。 要在全国实行基础教育标准化,完全的千篇一律是肯定不妥的,要力求克服过刚和过柔两种极端化 。 第一,对不同类型条件的学校设计不同的教育过程方案。虽然全国在总体上在最高层次上应有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这是全民享受平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具体的教育内容上,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多亚种文化且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来说,应该允许且鼓励多样性。比如,城市的教材可以多反映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同时又教育学生认识乡村,认识农业和农民;农村的教材可以多反映现代农村文明和农村生活,同时又教育学生认识城市、认识工业化的现代化文明。 第二,对同一类型条件的学校,也应允许存在多套教育过程方案。对于相同的教育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实现途径。比如,对语文,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课文组合和训练组合。我国在过去曾施行各省组编中小学教材,现在也可以。实际上,我国的每个省都相当于欧盟的一个国家,完全有能力自己编撰教材,教育部只做监督指导工作即可。另外,也可以在全国招标,允许一定的教育科研组织自行在国家教育大纲标准的指导下编写教程,国家只要掌握政治和水平标准,规定价格限制。这样,我国的基础教育必将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三,对不少课程,可以也应该实行地方化教育方案,如地理、地方文化与历史、环境教育,等等。这一点与第一点类似,但这里主要强调地方特色。教育过程和教学方式应该允许丰富的地方特色 。我们可以相信,只要方向正确,指导管理得力,各种教育过程方案一定会殊途同归。 五、结论 人类的各种生产实践活动都具有相似性,具有一定程度上共同的系统结构。标准化生产方式这个人类工业生产的文明成果已经在许多社会生产领域生根开花,在教育领域也将大有用武之地。我们相信,教育生产的标准化方式成为法律内容之后,可以使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持久保证。 参考文献: 李春田 . 标准化基础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1 : 10-12. 潍坊市人民政府 . 适应入世新形势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 上海标准化 ,2002,(3). 李永才 . 导入 ISO9001 标准构建科学监管机制 .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5,(7). 刘健儿 . 现代教育的定位和张力 .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3,15(3):37-42. 姜丽静 . 地方课程开发 : 有待澄清的三个问题 . 教育科学研究, 2004 , (10):34-36.
个人分类: 教育|38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天才的泯灭
eduman 2009-9-27 20:11
昨天晚上看儿子做几何题,还是满有意思的。儿子想象能力还可以,有的看起来挺复杂的题,不用画图就证明了出来,说明这张图肯定存在于他有小脑袋瓜里了。挺高兴。但也有另人担心的。发现他在背生物、历史的正确答案,说是准备考试。 初中阶段有很多事实存在性的东西是需要记忆的,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反思一下,也正是在记忆这些正确答案的时候,孩子的创新性正在慢慢消失。 我曾写过一篇儿童即是科学家的博文,述及了儿童在很小的时候的思维和行为与科学家思维的相似性。儿童即是科学家,然后呢?是老师的慢慢灌输,知道了世界上有真理,虽然都是相对的,但能指导我们的行动,解释我们身边的事。于是,就拼命把这些真理记住,以备解决实际问题。而学生呢最大的实际问题就是考试,考试要求你答上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在哪里呢?问题就出在这里了。我们的教育久而久之,告诉了学生答案就在课本中,这已经成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定势。在大学校园里就经常见有学生在教室里、操场上哇哇的背书上的标准答案,以求个高分数。 学生背着背着,分数上去了,但从小即有的那种科学精神却慢慢的泯灭了。有人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在幼儿园的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孩子们回答这是什么,答案可谓五花八门:苹果、鸡蛋、园盘、车轮、人头.......,同样的让初中生回答,他会说是个圆;让高中生和大学生回答,他大眼瞪小眼,不知所以。因为他不知道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不敢回答。 我们的教育的问题是不少的,这好象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是不是应该从学生学业的评价方法上做一彻底的改变呢。应该怎样改变?
个人分类: 年华|3432 次阅读|1 个评论
哲学夏令营: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热度 1 hhanb 2009-9-23 08:24
刚刚过去的 2009 年暑假,一件有意义的事,在南开大学悄然落幕。然而就这样一件在笔者看来堪称是一次伟大尝试的事件,或许除了当事人外,少有局外人知道。要说这还得感谢《中国青年报》记者张国独具慧眼,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并将其公之与众。否则就连笔者本人,也很可能难以知晓。 这是一件什么事呢?显然她并不惊天地泣鬼神,也没有产生所谓的轰动效应,但她却具有指标意义,开创了我国教育界一个小小的先河,这就是南开大学举办的首届中学生哲学夏令营。 由于是首次尝试,举办方南开大学哲学系的老师们心里都没有底,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谁都知道,这些年像历史与哲学这种远离市场,远离物质的专业门庭冷落。因此,不少人担心是否会泡汤。但是,抱着一线希望,主办方还是想了不少办法,主动向一些重点中学的教学处取得联系,希望他们积极推荐好的苗子。不可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结果让大家感到意外的是,一下居然招来了 83 名学员,比预计的 30 人多出了一倍还多。 当然,这要看同谁比较。事实上,每一个暑期,随便一个什么全国性的夏令营,都远不止这个规模。但对典型的人文学科哲学来说,已经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开局了。 南开大学举办哲学夏令营,这件事没能在社会上造成多大的反响,也没多少人真的关心这件事,这完全是意料之中的。因为哲学本来就是一门远离尘嚣的学问,就像马克思认为的那样:哲学是超实际的。哲学夏令营不可能像奥数或者新东方英语那样,立马见到某种实际的功利效果,她的功用只能像怀特海所说的那样是缓慢的,但这个夏令营的示范意义却不容否认。 首先,这是一个冷门专业的招生实验,是一群爱好哲学的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人们普遍对哲学学科就业前景不看好的形势下,为了发展自己的事业而进行的积极有益的探索。 哲学不是大众化的学科,在就业与招生双重困难的压力下,更需要大学积极应对,如果一味地等靠要,等来的只是萎缩与衰败。事实上,经过短短一个暑期的哲学熏陶,夏令营的学员们大都对哲学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一改已往他们对哲学的片面认识。比如,一位名叫刘冰的营员,在开营仅一周后,就喜欢上了哲学。原本就对哲学感兴趣的蔡凇任,经过夏令营的学习,更加坚定了报考哲学专业的志向,他说非哲学专业不报。 为了组织好这次活动,夏令营的老师们颇费心机地请来了部分学生家长全程参加,一来想让他们见证夏令营的货真价实,二来也好借机打动他们的心。随着夏令营活动的深入,家长们的思想认识也起了悄然变化,有家长当场表态,支持孩子报考哲学专业。我想那一定是夏令营活动中老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哲学氛围,打动了家长们的心。 闭营了,有学生走到车站就哭了起来,打电话向老师保证,即使不能通过自主招生,自己明年也考哲学系。这一幕让辛苦了月余时间的老师们,心里感到莫大的欣慰。如此看来,即使是冷门的人文类学科,只要开动脑筋还是能够寻找到招生突破口的,关键就在于行动。首届南开哲学夏令营的成功举办,不仅招徕了好的生员,也必将扩大学校的影响。 其次,此次哲学夏令营对中学政治教学具有积极引导作用。参加夏令营的中学生普遍反映,他们此前接受的所谓的哲学知识教育,与从夏令营里学到的哲学完全是两会事,这种巨大的落差,也出乎大学老师的意料,师生共同感受到的一点就是有必要转变现行中学哲学教学的模式与内容。据夏令营的老师讲,国外哲学教育就不存在这种情况,中学到大学衔接的很好。笔者也曾看到法国高考的作文,其中就多有涉及哲学类的题目,比如有一年的题目中就要求考生分别就尼采、休谟和卢梭的著作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中学哲学教育的薄弱,正是造成我国国民哲学素养普遍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我们衷心希望南开哲学夏令营能办成品牌,开创我国人文类学科夏令营的新局面。早几年笔者曾读到过一本书,书名是《高歌赴美求学笔记》,是一位名叫高歌的华裔女孩,以自己在美国的求学经历为素材成书的。书中给笔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高中毕业时参加的一个读书夏令营。那是一个由民间基金支助的夏令营,竞争非常激烈。夏令营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讨论与写作,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夏令营结业后,高歌同时收到哈佛、耶鲁等好几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 哲学虽无多少实际功用,但无用为大用。费尔巴哈指出:哲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莎士比亚也告诫人们:恋爱、财富和荣华把人暗中催老;我要在哲学中间找寻生命的奥妙。南开大学哲学夏令营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她在一个哲学文化相对贫乏的国度,点燃了一盏哲学的明灯,但愿她能照亮国人的心.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96 次阅读|4 个评论
教师职业何时才能令人羡慕?
热度 1 zdwang 2009-9-22 16:15
教师职业何时才能令人羡慕? 王 振 东 今年的教师节己过去一周多时间了,在祝贺第 25 个教师节的时候,曾很心酸地看到了一则有关师范教育的报道: 今年高考招生,浙江师范大学亮出了20万元重金招收高考成绩居浙江省文、理科前100名的高分考生,结果 20万元重奖无考生认领。我们可以设想,这200名考生中肯定有家境不富裕的,20万元对他的家庭来说可能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可以解决入学以及家庭的很多问题。但哪怕是这样,教师的职业前景让这些考生宁愿舍弃这眼前的利益,也不愿跨入这个行业。 师范学校招生本是保证教师素质的源头,但由于这条河流的流向让人担忧,致使这个源头优秀生源日渐枯竭。浙师大遇到的困境,也是中国整个基础教育的困境。即便在发达城市,也有那么多青年教师热衷于考公务员,今年不行,明年再战,足可看出即便是在岗的教师,很多人当教师也不是他的初衷,只是一时的无奈选择而已。 (2009年8月6日 钱江晚报A16版时评早该看齐了) 可以参考对比的,是人民网2008年11月30日报道:2009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笔试,在全国31个考区的38个城市同时举行。中央国家机关今年招录公务员的职位约为1.35万个,截至目前,已通过认证的考生超过77.5万,再创报考人数历史新高。 按照这个比例计算,今年公务员考试的难度又有增加,录取率约1.75%,换言之,平均百名考生中,最少有98人要被淘汰。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句话己不再为过去的高考所独用,如今公务员考试也是这般景象。公务员是目前国内最炙手可热的职业, 参加公务员考试已成为最好的就业选择。地位高低的衡量标准先不管,薪酬高低是大众最普遍认同的。 某机构对2400位参与公务员考试者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59.9%的人认为公务员与其他职业相比,待遇高,工作轻松,可调节生活节奏。 为什么会造成年轻人对公务员职业的追逐,对教师职业的轻视?稍加分析就可得知:教师的待遇低于公务员的待遇,是产生以上情况的首要原因。 到了今天,教师职业对于很多优秀考生来说,成了很次的一种选择,教师的待遇情况无疑成了禁锢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 1993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六章第二十五条早就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高于就别奢望了,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的规定,说了16年,仍 是一张迟迟尚未兑现的支票 。 16年来,教师待遇问题总是在教师节前后被一次又一次提起。在第25个教师节,这个话题又再度升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又是一年教师节,被誉为园丁、春蚕的教师们,他们的收入状况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教师待遇迫切需要跟公务员一样,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人类文明薪火相传,教师起了关键的作用, 提升教师待遇,主要是在于尊师重教的意识与行动。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低于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的原因, 首先是由于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在《教育法》里,己明确规定,对教育的投入应该占GDP的4% 。而按2009年9月8日刚公布的 2009 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发布 的数据,我国实际上对公共教育的投入,只占GDP的2.4%,低于印度的2.7%,相当于美国的一半。第二个原因是公务员的工资一直在涨,一直在跑,近十多年来,公务员的工资已经涨了多次,每一次调整的幅度都比较大,但是教师的工资,并没有随着公务员的工资,以同样的幅度上涨, 使得教师的待遇逐渐地与公务员的待遇拉开了差距。这两个原因,都同样可以归结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教师节最好礼物是尊师重教。与冠冕堂皇的感恩话语,适时应景的表彰颁奖相比,教师们更需要的是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的提高,是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承诺的践行。 承诺是不断有的,2008年1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同时对义务教育学校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 会议指出,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对于吸引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愿,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来当老师,真正造就一大批一辈子献身教育的教师和教育家,让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在全国城乡蔚然成风。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又再次宣布: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希望总理的决心,能成为改变教师工资水平低于公务员状况的开端。看来关键还是执行的力度小,希望有关部门拿出一个具体的时间表来落实这件事,实实在在地落到实处,而且把这件工作本身的进展,当作为对这些部门公务员考核的一个绩效。 对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也应有部门予以问责。 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一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首先要看教师的社会地位。希望不再听到今年浙江师大遇到的心酸事。希望不久的将来,能早日看到,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能令人羡慕,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争着上师范院校,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争着当教师!
个人分类: 教育思议|6897 次阅读|20 个评论
教育部能不能下文,规定太极拳是中学生必修课
pikeliu 2009-9-10 08:42
科学网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者走了。许多老师发文。武夷山老师发文,提到了气功对杨老师身体的积极影响。 我想到了,教育部能不能下文,规定太极拳是中学生必修课。(气功,比较难学。) 标题:邓小平写过太极拳好! 发表评论人: pikeliu 邓小平写过太极拳好!,为什么我们的教育部不考虑一下普及太极拳。请考虑一下发个文。 博主回复:第一步,教育部规定高考必须考足球,则中国足球将很快走向世界;第二步,他们可以规定太极拳进课堂,比如京剧已经进入中小学课堂了。
个人分类: 社会与生活|2108 次阅读|5 个评论
教育部,把该管的事管好
hhanb 2009-7-15 08:59
暑假刚开始,这两天关于暑期是否补课的事媒体上不见什么动静,可是,民间却议论纷纷。 有的学校暑期补课安排早已出炉,据笔者的了解,早的8月1日就开始了,晚的8月10日前后基本上全面铺开。更为离谱 的消息说,有的乡村学校更是一整个暑期,可能都在补课。很显然,这样的做法是公开同教育部叫板。按教育部历次文件 精神,暑期不许补课,不管是有偿还是无偿,一律不允许,早已是铁板上钉钉子的事。不过这些年,补课似乎从来 没有停止过。如果教育部认为,暑期补课不符合教育规律,又伤害到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那么,教育部就应该毫无商量 余地地解决好这个问题。 大家知道,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学术腐败、学术抄袭、学术造假等行为时有传闻,从大学生、研究生乃至教授、知名 学者,特别是一些学校的领导也有所涉案,呈扩展蔓延态势。我想教育部没有理由不管,如果不彻底铲除高校不健康的学 术风气,可能影响到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 高考不能取消,原因是高考的公平与公开性受到全社会认可。但是,高考不能取消,并非不能改革。事实上,现行高 考虽然从形式上 看是公平的,但从各方面调查得到的数据看,农村户籍学生入读大学的比例正在急剧下滑,尤其是一些重点名校,这一现 象连温总理都注意到了,教育部总该不会不有所觉察吧。 民办教育是教育改革在办学体制上的一大突破,可是这些年下来,民办教育基本处于非常不利的处境。笔者多次呼吁 全社会应该关注和扶持已经十分脆弱的民办教育事业,尽管有民办教育促进法,但民办教育何时能在公平合理的平台上与 公办学校展开竞争,目前仍看不出有明确的迹象。如果,没有搭建起民办公立良性竞争的教育格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终归 是个缺憾。教育部的态度如何,事关民办教育的生死存亡。 社会上批评政府有关部门,喜欢做锦上添花的事,而不乐意做雪中送炭的事。教育公平体现在校际之间在办学资源、 条件等方面大体平衡,可是,现实当中,资源向重点名校集中仍十分盛行,而差校、弱校的处境越来越边缘化。至于说 打工子弟学校就更是薄弱。如果教育部诚心关注教育公平,就要下决心整治这种教育贫富两极分化现象。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1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学生何以对大学开设的暑期课程不领情?
hhanb 2009-7-14 10:37
最近, 卢晓东 先生在《科学时报》撰文披露了这样一则消息,为了配合高中课程改革,北京大学在经过一年时间的筹备,于 2009 年在中国第一次面向中学生推出暑期课程项目,在我看来这无疑是一件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好事,特别是对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具有极高的示范效应。 高中课改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拟制高考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继续前行,防止高考越来越偏离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北大方面对此是有充分共识的。考虑到高考对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作用,教授们对课程进行了精心准备,目的是让广大中学生喜闻乐见。 可是,据卢文介绍,截止 6 月 15 日 ,北京中学生选报第一门课程古生物学的仅 6 人,选第二门课程天文学的也仅 6 人,而选第三门课程地震学的居然只有 1 人。面对如此惨淡的报名场景, 卢 先生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叹:难道,全北京市 18 万高一、高二学生,对星空、地震和恐龙好奇的学生还不到 10 个吗?,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也觉得难以置信,不禁想发问:中学生何以对大学开设的暑期课程不领情? 大学教育长期同中学教育脱节,彼此几乎完全隔绝,这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首先全国统一招生制度下,大学没有自主招生权的情况下,大学的影响力无法向中学渗透。其次,大学教授普遍不太关心中学教育,至于主动同中学开展互动就更是没门,可以说中学老师与大学老师完全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老死不相往来。更为离谱的是大学师范教育,与高中课改的脱节。比如,通用技术和科学是两门新开设的课程,课改前所有学校都没有开过这样的课程。结果许多学校的科学课就是大杂烩,只好同时由好几位老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通用技术课的老师,大多则是半路上改行过来的。师范教育则没能及时考虑到为这两门课程培训师资。最后是中学生与大学生之间也缺乏必要的联系。 而欧美的做法则不同,比如美国高中生涯的后期,都必须同大学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有的要选修大学的课程,有的要参加大学开办的暑期夏令营。 笔者曾读过一本书,书名是《高歌赴美求学笔记》,是一位华裔女孩记述她在美国读书的经历和体会。其中一节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是她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参加康乃尔大学承办的,一个由民间基金资助的读书夏令营。夏令营期间,这位同学总共阅读了不下 100 本书,而其中绝大多数属经典学术著作。文学艺术哲学几乎含盖了人文学科的方方面面当然,其中也少不了大学教授的指点和辅导。后来这位女同学就是凭借在这个读书夏令营期间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好几所长青藤大学青睐,最后她选择了耶鲁大学。 第二个原因是,中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向不同水平,不同性质的大学输送合格人才,而是以高考为唯一目标。如果说前一个原因主要责任在大学,那么这第二个原因主要责任就在中学。大家看到这些年来,高考已经将应试教育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学生学业的目不是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不是从为了实现远大的科学理想而全面培养科学素养的目的考虑,而是以考大学为目标,因此不 管是在 老师看来、学生眼里,还是家长心目中,最看重的就是考试分数。所以选修高考无关的课程,心里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好?选这样的课程划算吗?对高考有帮助吗? 最后一个原因是社会现实的影响,比如就业压力,浮躁的社会心态,功利主义思潮等。据说,相对而言选报金融等热门课程的学生明显多出许多,这种实用主义、现实主义的价值选择,显然是受到就业、财富等因素的影响。在现实的巨大利诱面前,科学理想、科学好奇、个人爱好统统都要往后靠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好书,做好人。”这样的校训多好
hhanb 2009-5-14 10:51
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日前在《光明日报》母校礼赞栏目撰文,回忆起自己的母校同文中学的校训:读好书,做好人。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这首先是因为,笔者同杨叔子院士一样,都非常赞赏这样的校训;其次是因为联想到当下的中学校训,更觉得读好书,做好人这样的校训倍加珍贵,因为当下中学校训几乎是千孔一面,不是过于的口号化就是显得内容苍白无力,比如什么崇高啊、卓越呀,再不然就是什么拼搏啊、刻苦呀之类。给人感觉总有点像市场上的叫卖声,声嘶竭力地吆喝着,却不见得把它们当真。 我们常说教育的宗旨就是教书育人,读好书,做好人。这样的校训该有多贴切,既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意义,也充分显现了教育的价值。教育就是教会人读书,特别是教会人读好书。一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基本的道德良知和健全的科学文化体系的知识中人。一般来说,这样的人只要不存在先天的智力障碍,都会首先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大体上也都可以称为是德才兼备的人。至于从中涌现一批出类拔萃的精英之才,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为此,杨叔子院士在文中列举了 270 多位知名校友,那都是在读好书,做好人。这样的校训熏陶和感染下修炼而来的。用院士总结的几句话说就是:同文培养一种气质,承担责任,厚德报国;演绎一种气度,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凝练一种气息,文理交融,中西贯通;秉持一种信念,敢为人先,守正创新。 笔者多次在文章中提到过,一位台湾知名图书馆学专家说过的一句很朴实的话:爱读书的孩子不大会变坏。可是我们还是很不情愿地看到,当下的学校教育不仅没有坚守这样的原则,相反有一步步补滑向去读书教育的危险。不仅社会上的书店在激烈的商战面前一再溃败,就连学校也难得容得下一间小小的书店。与此同时,校园店里的快餐、饮料却卖得异常火暴。学生书包早已被各种习题与模拟试卷塞得满当当的,再说还有的学校干脆就不提倡学生课外阅读。显然,这样的学校教育教给孩子的是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而不是读书的主人。距离往日同文中学的教育理念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请大家给个判断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究竟怎么了?
hhanb 2009-4-30 17:45
据科学网最新消息:武汉大学博士杨志高疑因博士论文无法通过、压力过大,在家中自杀。记者了解到,杨志高生前在武汉大学重点实验室工作,读博 5年仍未毕业,一直感觉压力太大。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高校自杀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虽说这完全不可以同美国校园枪击事件相提并论,但失去的都是献活的生命。 此前笔者从在科学新闻上读到郑也夫对教育总结的几句话,不说是一针见血,至少也算是恰倒好处。如此看来,这些年教育改革的目标并没有达成预期的效果。比如大学扩招的目的之一就是缓解高考压力,推进素质教育,帮中学生减负。依笔者在中学的切身感受而言,可以说自扩招以来,中学生和家长的高考压力不仅丝毫未见降低,反而变本加厉地加压。每当高考进入倒计时,各中学就仿佛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学生都甘愿以一个士兵而不是以一个孩子的心态迎接人生的挑战。即使是个别心有不甘的学生,也被一起拖上高考这架战车,奔向残酷的考场。 研究生扩招的结果本应提高学术与科研水平,可这样的预期也基本没能达成。社会一方面在抱怨这些年研究生教育质量滑坡,另一方面却很不情愿看到一桩桩命案频频发生。或许大家都特别想发出这样的疑问:中国教育究竟怎么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20 次阅读|1 个评论
由文理分家想起胡总的不折腾
hhanb 2009-1-14 15:38
由文理分家想起胡总的不折腾 这些年的基础教育围绕高考和所谓的素质教育,展开的一轮又一轮的改革,真可谓是花样繁多。比如广东早些年在全国率先实行大综合,加英语 II 复试。新方案一出台,各学校都不敢怠慢,特别是对于大综合这个新玩意儿,大家伙心里都没有底,有的学校为此专门成立了应急科组,将各个学科的骨干老师集中组成一个新的教研班子,专门研究如何提高大综合成绩。因为,同行之间都清楚,其他学科没有变化,彼此的水平、潜力也基本是明朗的,唯独大综合这个新学科,很可能影响高考的总成绩。事实明显摆在那儿,学校、老师如此重视,学生更不能闲着,于是无形之中等于是给学生增加了额外的学业负担。好在这项举措出台的用意是良好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大家作出点牺牲也是应当的。这算不上是折腾? 也就几年的时间,广东高考改革的车轮又启动了。这回又来了 180 度大转弯,取消已经实行了好几年的大综合,改为小综合也就是文综理综。匆忙试行了几年的英语 II 也取消了。这样一来,学校只能随机起舞。眼下升入高二就要进行文理分科考试,于是高一期末考试用的试卷名堂就与以往不一样了:什么文科数学、理科数学,将来会否有文科物理,理科历史就很难说了。难道说也要分文科数学老师、理科数学老师不成?如此,过早的文理分家,势必制造人格教育的缺陷,培养出来的人才心智往往是不健全的。这不算是折腾又是什么? 2009 年,广东还要恢复已经停止多年的高中毕业汇考,汇考成绩还要纳入高考合并计算。这是不是又要加大学生的学业负担。本来一门心事对付高考科目就成了,现在可好半路上又杀出个汇考,学校教学工作不得重新调整? 其实这些年的高考改革,改来改去本质并没有太大的新意,只是量上折腾来折腾去,早知道今天要文理分家,何必要当初硬要把人家撮合到一块呢,这不是折腾是什么? 如果说经济建设折腾会造成经济损失,政治体制改革折腾可能引发社会动荡,那么教育改革折腾势必会严重影响国民素质,教育可是百年大计啊,更容不得这么百般折腾。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歌舞青春》——一部特别值得中学生一看的影片
hhanb 2009-1-6 10:14
《歌舞青春》一部特别值得中学生一看的影片 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网上看到了《歌舞青春》,后来又惊喜地看到了《歌舞青春 II 》,最近网上又有了《歌舞青春 III 》的预告片。据说此片在美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票房收入一路飘红,影片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向观众呈现了宏大奔放热烈欢快的青春歌舞场面,把人们重新带回曾经辉煌一时的好莱乌歌舞片时代。几年来笔者数次看过此片,逢人就想推荐,在我看来这真是一部让人百看不厌的好片子。 2008 年临近年终的一个周末,央视电影频道连续播放了该片的一二两集,笔者再次过了回瘾。与此前观看不同的是,这回央视播放的是完整的翻译版,我这才真正吃透了该片的主题和寓意,特别是在听过影片的主题歌以后,意外的发现让人激动不已,欣喜之情无以言表。原来这部影片不只有外表热闹的歌舞场面,还有寓意深远的教育内涵。 电影的表现手法,当然离不开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完美的视觉享受,可以说这部影片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这也是影片吸引本人的地方。动感的音乐、奔放的舞姿组合成一曲曲激情洋溢活力四射的青春歌舞,那场景定能唤起每一位观众对青春岁月的向往和赞美。原本就够闹腾的美国中学生,他们的校园生活比我们想象的更为热烈,那才叫真正的青春年华。 其实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在一所中学的一次派对上,一对男女中学生因同台演唱走到一起,故事由此展开。恰好这时学校艺术团招聘新团员,两位男女主角决定参选。可是此前两人都有各自的特长,男生是校篮球队主力球员,还是球队队长。篮球是该校传统优势项目,多年保持优胜成绩。男孩的父亲又是球队的教练,正带领全体队员积极备战,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校际联赛。女孩的科学成绩非常优异,也在积极准备参加学校科学大赛。双方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夺得好成绩,为申请名牌大学增添筹码。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两位学生却决定参加艺术团的竞选。这样的决定不仅遭到了双方父母的反对,也使双方的队友感到不快。 笔者注意到,影片在处理这个矛盾冲突时,用的不是黑白分明的二元区分法。而是通过双方队友的理解与合作,巧妙地化解了由此引发的冲突,结果是皆大欢喜,两位主角不仅在各自的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名次,而且成功入选学校艺术团。借此机会拓展了自己新的爱好,培植了新的课外情趣,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时代的生活。不仅如此,影片中其他几位配角,也展示各自的兴趣与爱好,甚至有位同学毫不忌讳地,向大家宣布自己将来的理想是当一名出色的面包师。剧终时的歌舞场景,再次向人们宣传了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和美国基础教育对多样性选择的认同。包括家长、学生和老师在内,几乎所有的人都为孩子们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 或许在我们看来,这样的校园已经够闹腾的了,孩子们的选择也够夸张的啦。假如,我们要以严肃的口气告诫他们的话,我想美国人十有八九是不会领情的。这部影片揭示的主题不是限制而是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自主选择。让笔者百感交集的是,我们的学生能有这么幸运,我们的校园文化能有这么宽容,我们的学校能放手让学生自我发展吗?一句话,我们的教育似乎不是张扬青春的教育,而是泯灭青春的教育。 当然,校园生活再怎么闹腾,美国中学生并不是根本不学习。影片中少有的镜头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美国中学生学习的情形:学校图书馆为学生自学提供了良好条件,那里摆放着的大多是大部头的著作,而不是习题等教学辅助资料。科学竞赛出现的一组镜头,披露了科学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相关信息。从影片透露的点滴信息看,美国学校教育,似乎更重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知识教育倒是其次。这或许正是杜威教育教育思想的反映: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每次看完影片后,我都特别想找个人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心愿:什么时候我们的校园才能这样。因为校园本该是青春欢腾的海洋,而不是死读书的沉寂荒漠。 回到现实,再看看我们的学生,同样的年纪,同样的灵肉。一个个少年老成的样子,周一的晨会,向站在国旗下的少男少女们望去,一片呆板灰暗的面孔,少有的笑容浮现也是那么的勉强和不自然。国歌没人唱,就连校歌也是由广播代劳。 课间操,体育老师一再扯开嗓子,要求同学们动作做到位,可是孩子们就是一副麻木不仁样子,个个无精打采,动作也是有一打没一打。 整个校园里闻不到欢歌笑语,少有的一点噪音,那也是打闹传来的。带红袖章的纪律检查员倒是随处可见,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量化为一定的分值,周有周小结,月有月考评。 我们不需要闹腾的榜样,需要学习成绩优秀的乖乖娃。延续千年的科举文化仍然决定人们的价值取向,举人与状元仍社会公认的,学生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学而优则仕仍被老师、家长信奉为真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于是争章夺星活动在校园开展的如火如荼,县一中现象成为中学的旗帜,应试训练成为基础教育的主旋律。 听听《鼓舞青春》的主题歌是怎么唱响美国校园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都是未来的明星,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做最好的自己。这就是这部影片传达给我们的教育信息。 什么是青春?青春是张扬的,胸襟是开阔的,思想是自由的,精神是独立的,人格是完善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充分享受青春的生活,体验青春活力的教育,人生才是完美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6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味迁就高考的改革可能危及全局
hhanb 2008-12-26 09:03
一味迁就高考的改革可能危及全局 基础教育属于全民教育,立足点是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普及与提高,世界上没有听说哪个国家是拿基础教育与高考画等号的。可是实际上还是有一些国家的基础教育,突出的正是高考,甚至干脆把基础教育同高考画上了等号,从种种迹象看,我们国家目前的做法就有些像这个样子。当然,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总还是有人也要通过相关考试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但他们这样做,很多时候只是公民自主选择,而非政府主导。 最近又有几则关于高考改革的消息,搅得人心惶惶。有人说江苏省最新出台的高考方案有失公允,也有人说广东 09 年高考改革方案是变相的倒退。备受人们争议的还是日渐加剧的文理分家。这几天,民盟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就一再高呼文理分科要不得,更有传媒用了久违的炮轰一词形容人们对文理分科反响的激烈程度。 毋庸质疑,高考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大家看到这些年来全社会的高考这根弦绷的越来越紧,学校的中心任务是高考,校长的命荣辱系于高考;学生的前途和命运由高考决定,就连家长个个都神经兮兮地注视着高考的一举一动。 可是我们不禁要问这种把高考凌驾于全民教育之上,基础教育完全被高考所挟持,这样的做法合理吗? 按高考派人士的说法,为了确保大学招生的公平,高考是不能取消的。其实没有人说要取消高考,只是说,高考不能凌驾于基础教育之上,任何一项高考方案的出台都不能以牺牲全民教育这个核心价值为代价。比如,文理分科就严重危及国民基本素养教育。 事实证明,高考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教育领域的上空随时都会刺向基础教育。只要不把高考从惟我独尊的位置上拉下,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永远都会像魔杖一样显示它的魔力。这些年,在历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较量中,哪一次不是以素质教育全面溃败而收场。教育界流行的说法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事实上,这些年先后推出的素质教育内容,几尽覆没。课程改革形同虚设,研究性学习徒有虚名,综合社会实践应付差事,惟有高考科目谁也不敢懈怠。争分夺秒不说,还要加班加点。应试教育已经从当年的黄岗现象全面提升为今天的县一中现象,而且还有进一步向全国蔓延的势头。基础教育几乎完全同高考画上了等号。 因此,人们有理由担心,高考方案的蛛丝马迹,一经嗅出,就一定会影响到基础教育。回首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基本上走的就是一条文理分科的路子,先期流行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个时期,不仅是文理分家,而且是理科吃香,文科不值钱。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样教育的后果,严重危及国民素养,所以有识之士才不遗余力地呼吁要文理并重,不仅基础教育阶段不宜文理分家,就是到了大学也要强调通识教育。经过抗争好不容易为文科教育迎来暂时的繁荣,可是好景不长。因为,这次文科繁荣主要得益于市场导向,尤其以经济管理和法律文秘类专业吃香。 暂时的繁荣只是虚假繁荣,缺乏持久发展的支撑。以至于到今天,文理均衡发展的教育模式还在磨合当中,新一轮文理分家又来临了。 文理分科主要危害并非知识的获取,也无关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但它却事关国民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一般来说人们的公民意识、法制意识、道德意识、诚信意识、科学意识等都依赖基础教育,如果基础教育偏离了这样的轨道,一味地被高考牵着鼻子走,就会酿成严重后果,现实生活中那么多缺德现象都脱不了干系。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之八九都是他们的教育决定的。我们的基础教育并非有意教导学生树立错误的价值观,而是在学生人格教育方面不作为。因为大家都顾着去忙高考科目去了,人格教育只好靠边站。 说实在话,在我们这样一个本来就既缺乏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又缺乏科学素养教育传统的国家,理应大力提倡文理并重,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就是因为人们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高考上面,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表现为一种高考狂热症,为高考不惜一起代价。这样势必影响到全民基本素养水准,这是否因小失大我想是不言而喻的。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指出:教育就是由于人逐渐认识真理而使人变得富于人性。用这样的观点来分析,笔者以为还是应该理顺基础教育与高考的关系:高考只是基础教育中的一个环节,而国民基本素养教育才是基础教育的根本。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0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4: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