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古诗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每日1句一首》情诗背诵版|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Rainbowcn2018 2020-1-18 07:01
《 每日1句一首》情诗100首有声背诵版 请点击 彩虹桃源 《每日1句一首》为彩虹自学诗词版,为自己开启诗词学习之旅,享受诗词之优美,浸染诗词之墨香,努力把日子过成一首诗。 基于 《美到令人心醉的情诗100句》 ,整理并背诵到第 4 期 的时候,由于诸多原因而戛然而止。时隔半年之久,抽空继续《每日1句一首》诗词学习,以激活脑细胞,点缀忙碌的日子 。 望着窗外飘飞的雪花,听着《飘雪》这首歌曲,脑海里闪过古诗词里 那些凄美的相思语句 ,闪过心理学研究中那些不对等的亲密关系,又闪过金代文学家元好问那句“问世间, 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各学界对爱情的诠释各不相同。 生物学家说,爱情是人在激素的诱导下做出的一系列个人动作;心理学家说,爱情是情绪的起伏;经济学家说,爱情是一场投资与回报的较量。社会学家说,爱情是一个社会过程,它涉及竞争、冲突、权力、金钱、道德、性爱、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等。 牛津大学神经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布莱恩·厄普及其团队研究发现,爱情就像毒品,可以在大脑中发出奖励信号并引发快感, 令人成瘾, 但在一段关系结束时,也会导致渴望、强迫行为以及悲伤。他们还把 爱情成瘾分为狭义爱瘾和广义爱瘾进行研究,发现两种爱瘾都会造成伤害,因为它们可能会导致不健康、甚至是虐待的关系。 网络上有童心不泯者发问:如果有控制爱情的药丸,你会用吗? 爱情理论有很多,其中有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他认为爱情是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即激情、亲密和承诺,而这三个元素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不同的爱情类型,包括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和完美式爱情等类型。 还有人提出钻石爱情观,即双方像两块钻石,各自独立而完整,但切面又能最大程度契合,既可以合为一体,又可以相互独立。 不管人们对爱情的诠释有多少种,但最终只有一个真理,即平等相待、共同奋斗,美好的爱情才能健康地持续发展。 两情相悦、心心相印是一种美好的爱情,而单相思往往被常人视为一种精神病,当然这里的常人也包括被单相思的对象。至此,单相思的人儿,你还会继续“煎心且衔泪”、“煎泪几千行”地单相思某一个人吗? 欢迎忙碌之余彩虹桃源信步,放松身心,活在当下,乐在其中! 【 彩虹桃源,一个专注于幸福的公众号,敬请您关注和赐教 ! 】 探索幸福,追求幸福,守望幸福,分享幸福,快乐自己,愉悦朋友!
个人分类: 诗词学习|25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涯共此时风月平分破
Mech 2019-2-19 19:08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 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29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晓辉话古今: 诗言志 歌抒情
geneculture 2018-9-23 10:38
晓辉话古今 2018-09-23晨 好诗说文逐字解 情理交融细品味 古今中外多仁人 丹心汗青佳话在 晓辉中秋寄语 2018-09-23 诗文一家亲又亲 科哲双理姻联姻 技艺精湛来相连 融会贯通大家亲 晓辉即兴 20180923 古语乃经典 今文怎超越 另辟蹊径新 自在逍遥游 举例: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0又例: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0 \0再例:天生我材必有用\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全古诗词,你会几首哈?
wangbing187717 2016-4-7 18:27
《诉衷情》 赵师侠 茫茫云海浩无边。天与谁相连。 舳舻万里来往,有祷必 安全 。 专掌握,雨晹权。属丰年。 琼卮玉醴,飨此精诚,福庆绵绵。 《春秋战国门子产》 周昙 为政何门是化源,宽仁高下保安全。 如嫌水德人多狎,拯溺宜将猛济宽。 《苏幕遮 劝休网罟》 王处一 我生来,元怕死。 固蒂深根,方证长生位。 一切含灵无稍异。 普愿安全,此是天公意。 运慈悲,呈雅瑞。 赫赫云霞,万道祥光起。 三界高真兴法喜。 护人人,各各无灾。 《泾溪》 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 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 时时闻说有沉沦。 《过沙头》 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 江平地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 只有篙师识水痕
7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网友指责上海对幼少年搞“去中国化”和“日本化”
热度 1 陈龙珠 2014-9-11 21:00
【 相关阅读 】 * 习总书记9月9日在北师大考察时表态: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 http://t.cn/RhcLvex * @凤凰网 8月27日报道,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新课本删去古诗,课文篇目也有减少,识字量和写字量都不同程度减少。而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江苏的一年级语文课本将从明年秋季学期开始改,难度也会降低,但不会删除古诗部分。 http://t.cn/RhcTh79 【 怎么回事? 】 网上视频: 上海用“日本军歌”给孩子们做教学活动!!!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c4NjUxNDQw.html 该网页下方配发了点评: 上海教委要干什么?一边教育“去中国化”,一边搞“日本化”!!!有视频证明 据了解,《军舰进行曲》是一首吹嘘日本海军“无坚不摧”的军歌,是旧日本海军以及现在的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官方进行曲;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海军发布新闻都要演奏此曲,因此这也被看做是一首臭名昭著的军歌。 1天前 上传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2197 次阅读|3 个评论
正气歌(文天祥)
热度 1 carldy 2014-6-29 17:22
今下午与小孩坐而论道,写起毛笔字来了。 小孩练累了,我的兴致倒是起来了,一口气将文天祥的《正气歌》以行楷书写完毕。 边写边悟,毛笔书法实在是太让人醉心了: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可参透字里行间的那份力量与神思,可全新解读古诗文那份博大精深,可领悟中华文字的奥妙神奇...... 这里将文天祥的《正气歌》全文录于此,以备再练。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 阒 鬼火,春院閟天黑。( 閟 天黑 同:闭)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存,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下面附上的两幅作品,来自网络,供欣赏。
个人分类: 千里旅行,万卷阅历 Travelling and reading help yo|762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词说科学——用古诗词演绎科学的魅力(数学篇)
carldy 2013-8-26 20:22
词说科学——用古诗词演绎科学的魅力(数学篇) 数学是美丽的。这里收录的是网上搜集来的12篇作品,分别是: 1.《高阳台·鬼魂的数学解释》 2.《破阵子·微积分》 3.《钗头凤·黄金分割》 4.《踏莎行·几何公设体系》 5.《卜算子·正态分布》 6.《如梦令·四色定理》 7.《忆江南·素数》 8.《浣溪沙·哥德巴赫猜想》 9.《虞美人·费尔马大定理》 10.《桃源忆故人·圆周率》 11.《画堂春·e》 12.《江城梅花引·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 1.《高阳台·鬼魂的数学解释》 述鬼皆同,视之有物,触之空洞无形。 飘渺行踪,俊美亦有狰狞。 撇开迷信科学论,鬼若真、怎去说清? 看空间,宇宙三维,投影皆平。 二维平面观蝼蚁,左右前后走,高度难凌。 蚂蚁观人,人不见、影如冥。 四维生物如真有,影三维,恰脚边停。 鬼魂来,魅影亲亲,何必心惊! 大凡说到鬼,不同文化种族描述基本相同:那就是来无影去无踪,看得见摸不着,有俊美有狰狞。这就奇怪了,如果没有鬼,虚构出来的东西怎么有着惊人的相似? 其实用超空间的理论很容易解释,空间,我们熟知的三维空间前后左右上下你想去都有可能去得到。平面是二维空间,只有前后左右,没有上下(或者高度),一旦有了“高度”就不是这个平面,而是另外一个平面了;一条线是一维空间只有前后没有左右。 不同维的投影的维数总是要降一维的,比如说我们的影子不管如何都是一个平面,也就说都是“扁的”,因为我们是三维的,投影必然只有二维。蚂蚁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二维生物,但用它来解释也许会增加大家对“维”的认识。蚂蚁生活在平面上,他只能看到前后左右,很难想象“高度”的概念,如果一个人站在蚂蚁跟前,蚂蚁只能看到这个人的影子,蚂蚁肯定很奇怪:这个东西来无影去无踪,想咬他一口什么也没咬到……一定是鬼! 到这里读者也许就容易理解多了,假如真的有四维空间,那么上面生物的投影就和我们一样是三维的,但毕竟是影子,所以看得见摸不着,四维生物是什么样子呢?也许就是“俊美亦有狰狞”吧。要怎么样才能见到鬼?很简单,只要一个四维空间的生物的投影恰巧落在你身旁,你就会看见,其实就是一个影子而已,别大惊小怪! 在搜索引擎输入“灵异照片”,就可看到很多信誓凿凿的拍到鬼魂的照片,仔细观察大同小异,都是影而已。 ******************************************************************************************************** 2.《破阵子·微积分》 圆饼切分弧减,方砖砌井成圆。 一尺之棰连取半,万代积微尺寸全,无穷奥秘玄。 直尺欲将弧测,微分曲化直边。 弧既不弯直尺度,无限微丝细细牵,积分长度添。 微积分是高等数学的基础,其实就是一种研究无限变化的数学方法,本词将力图用最形象的比喻来说微积分。 圆饼切分弧减,方砖砌井成圆。(圆的饼分成几份后,我们会发现饼的边缘没有那么弯了;砖是直的,但足够多数量的砖却能砌成一个圆形) 一尺之棰连取半,万代积微尺寸全,无穷奥秘玄。(庄子说:一尺长的木棍连续一半一半地取,永远也分不完,分到木棍的人可能无限多,越分越短,但每人手里的木棍无论长短,全部加起来还是一尺,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无穷思想,可惜没有进一步发展,否则微积分可能诞生在中国) 直尺欲将弧测,微分曲化直边。(用直尺怎么量一条曲线的长度呢?先将弧线切割成很多段,切得越多弧线越接近直线,如果切成无穷段就是数学上的“微分”) 弧既不弯直尺度,无限微丝细细牵,积分长度添。(既然弧已经无限接近直线,就可以用直尺来丈量了。无限的弧段虽然很细很细,但加起来后就是弧线的长度。把微分得到的无限数值加起来,就是数学上的“积分”) ******************************************************************************************************** 3.《钗头凤·黄金分割》 分金链,何出剑,短长之比长除线? 方程配,求根备。点六一八,蕴天之魅。 美、美、美! 黄金点,顺人眼,数多优选该值遣。 择优遂,见实惠。劳华罗庚,广推优馈。 伟、伟、伟! 如何将一条线段分割成两段,要求较长部分与较短部分的比例刚好等于全长和较长那段的比呢?其实很容易用二次方程求根,解得其比值为1∶0.618或1.618∶1,即长段为全段的0.618,这个分割比例是最能引起人的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称为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Golden Section〕是一种数学上的比例关系。黄金分割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应用时一般取0.618 ,就像圆周率在应用时取3.14一样。高雅的艺术殿堂里,自然也留下了黄金数的足迹。人们还发现,一些名画、雕塑、摄影作品的主题,大多在画面的0.618处。艺术家们认为弦乐器的琴马放在琴弦的0.618处,能使琴声更加柔和甜美。 黄金分割与人的关系相当密切。地球表面的纬度范围是0—90°,对其进行黄金分割,则34.38° 黄金比例的人脸—55.62°正是地球的黄金地带。无论从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降水量、相对湿度等方面都是具备适于人类生活的最佳地区。说来也巧,这一地区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 人体结构中有许多比例关系接近0.618,从而使人体美在几十万年的历史积淀中固定下来。人类最熟悉自己,势必将人体美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凡是与人体相似的物体就喜欢它,就觉得美;于是黄金分割律作为一种重要形式美法则,成为世代相传的审美经典规律,至今不衰!近年来,在研究黄金分割与人体关系时,发现了人体结构中有14个“黄金点”(物体短段与长段之比值为0.618),12个“黄金矩形”(宽与长比值为 0.618的长方形)和2个“黄金指数”(两物体间的比例关系为 0.618)。 上世纪70年代,0.618在中国可以说妇孺皆知,因为当时报纸广播天天在说中国数学家华罗庚(1910-1985)的优选法,也叫0.618法(黄金分割法),也就是说在一大堆数里面挑出最佳的,例如炼钢时从1000度到3000度之间选出最佳火候,无需一一实验,只要在1000-3000度的0.618处选16次左右就会找到最佳点。他在生产企业中推广应用取得了成效。企业在新产品、新工艺研究,仪表、设备调试等方面采用优选法,能以较少的实验次数迅速找到较优方案,在不增加设备、物资、人力和原材料的条件下,缩短工期、提高产量和质量,降低成本,大大提高了企业效益。 ******************************************************************************************************* 4.《踏莎行·几何公设体系》 两点之间,必连一线,圆心半径随规变。 垂直同角线延绵,平行老死隔天堑。 公设天成,无需论辩,几何定理根基奠。 平行倘若喜相逢,逻辑无损非欧建。 我们中学时学的《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属于欧几里得几何,研究的是空间形状的逻辑,里面的定理复杂,令人头晕目眩,其实这些繁杂的定理都来自欧几里得五条公设的推理,所谓的公设就是大家公认无需证明也不可能证明的“真理”。欧几里得的在《几何原本》提出了五条公设,头四条公设分别为:1.由任意一点到任意一点可作直线;2.一条有限直线可以继续延长;3.以任意点为心及任意的距离可以画圆;4.凡直角都相等。而第五条公设说:同一平面内一条直线和另外两条直线相交,若在某一侧的两个内角的和小于两直角,则这两直线经无限延长后在这一侧相交。通俗地说就是平行线不相交。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俄国喀山大学教授罗巴切夫斯基在怀疑第五公设,他走了另一条路子。他提出了一个和欧式平行公理相矛盾的命题,用它来代替第五公设,然后与欧式几何的前四个公设结合成一个公理系统,展开一系列的推理,得出了一个又一个在直觉上匪夷所思,但在逻辑上毫无矛盾的命题,并形成了新的理论。这个理论像欧式几何一样是完善的、严密的几何学。这种几何学被称为罗巴切夫斯基几何,简称罗氏几何。这是第一个被提出的非欧几何学。 由于罗巴切夫斯基几何里平行线是会相交的,所以与我们的直觉一点都不相同,长期以来除了在逻辑上讲的通,没什么具体的应用。1868年,意大利数学家贝特拉米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非欧几何解释的尝试》,证明非欧几何可以在欧几里得空间的曲面(例如拟球曲面)上实现。这就是说,非欧几何命题可以“翻译”成相应的欧几里得几何命题,如果欧几里得几何没有矛盾,非欧几何也就自然没有矛盾。直到这时,长期无人问津的非欧几何才开始获得学术界的普遍注意和深入研究,罗巴切夫斯基的独创性研究也就由此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赞美,他本人则被人们赞誉为“几何学中的哥白尼”。 踏莎行,词牌名。亦称《踏雪行》。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各三仄韵,前后阕开始两句例用对仗。 ********************************************************************************* 5.《卜算子·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描,离散平均律。 形若山峦绘起伏,理顺无章序。 天数纵茫茫,亦往巅峰聚。 山脚存留百分五,尽是专家欲。 1917年美国决定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同年4月对德宣战。由于之前美国对一战持“中立”,所以必须在一个星期内赶制100万套军服。制衣商很为难,他都不知道军队的身高是什么样子,不得不求教于统计学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休哈特说,人群中高个子和矮个子都比较少,大多数的人都是中等身材,也就是说人群的身高是一种自然的分布,也叫正态分布。只要随机抽一批美国人来量身高,得到身高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后就能解决问题了。 正态分布只需要知道平均只和标准差就能轻松驾驭。平均值大家都知道,标准差就是分布中的每个数与平均值差值的平方和再开方,是一个描述群体离散程度的指标,标准差越大,群体间的差异就越大,如果群体高度接近一致,标准差则接近0。根据正态分布,入伍军人的身高分布有68%左右落在一个标准差之内,就是图中间的部分,95%的落在二个标准差之内,99。7%落在三个标准差之内…………,根据这个规律,美国军队一个星期内集结完毕开赴前线。 正态分布也叫高斯分布,很多看起来杂乱无章的数据,如人群的身高、体重、智商、考试成绩、一天之内在路上跑的汽车数量、分子运动、测量误差等等自然界和社会现象都服从正态分布。某事件采集的数据绝大多数都落在曲线面积95%的范围内,越靠近中心数越多,也就是说数字分部都有向曲线颠峰集中的趋势。而落在曲线山脚部分的只占5%,也就是说是一个很小的概率,按常理几乎不可能发生。如果发生了,只能说这个事件与样本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两件不同的事件。所以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就以5%为基准,也就是科技论文里面大量p0.05的来由,比如为了检测一种新药对某种病是否有疗效,就统计吃该种药和安慰剂的治愈率,如果两者差异显著水平p0.05就可以认为该种药有疗效,p0.05就认为这种药和安慰剂一样没有疗效,所以0.05这个数字在统计学上出现频率最多的数字,做实验的人是多么盼望出现p0.05呀! ******************************************************************************************************* 6.《如梦令·四色定理》 颜料只需四色,就把地图勾勒。 邻界色区分,求证百年无策。 深壑,深壑,电脑替人攻克。 相传,四色问题是一名英国绘图员提出来的,此人叫格思里。1852年,他在绘制英国地图的发现,如果给相邻地区涂上不同颜色,那么只要四种颜色就足够了。100年来,无数优秀的数学家企图证明它都以失败告终,四色猜想的证明过程大大促进了拓补学的进展,1936年数学家希奇证明,只要证明10000多种情形下的地图四色猜想成立即可成为定理,但靠笔来算在当时是不可能的。 1972年起,黑肯与阿佩尔开始对希奇的方法作重要改进。到1976年,他们认为问题已经压缩到可以用计算机证明的地步了。于是从1月份起,他们就在伊利诺伊大学的IBM360机上分1482种情况检查,历时1200个小时,作了100亿个判断,最终证明了四色定理。在当地的信封上盖“Four colorssutfice”(四色足够了)的邮戳,就是他们想到的一种传播这一惊人消息的别致的方法。 人类破天荒第一次运用计算机证明著名数学猜想,应该说是十分轰动的。但说穿了,这种方法其实是“穷举法”,严格来说不能叫“证明”。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能给出严格的逻辑推理证明,所以四色定理的证明,是说人类聪明呢,还是计算机在嘲笑人们愚蠢呢? ********************************************************************************* 7.《忆江南·素数》 约数找,一与自身揪。 密码循之坚似铁,齿轮依数顺如流。 素数最难求。 约数只有1和本身的整数叫做素数,又称质数,正式定义为: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中,只能被1和本身整除的数。如3、5、7、11,13,17等,象9就不是素数,而是叫合数,因为它有3个约数:1、3、9。素数是与合数相对立的两个概念,二者构成了数论当中最基础的定义之一。 几千年以来,无数优秀的数学家对素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对素数的了解非常有限,没有找到一个公式能计算出所有的素数,只知道一些素数的分布规律,所以关于素数有大量的世界级的难题,如哥德巴赫猜想等、孪生素数猜想等等,依然在挑战着人类的智商。 素数的应用主要是用在密码学上,因为素数还没有发现它的规律,以它作密钥进行加密的话,破解者必须要进行大量的运算,即使用最快的电子计算机,也会因求素数的过程时间太长而失去了破解的意义。在汽车变速箱齿轮等的设计上,相邻的两个大小齿轮齿数最好设计成素数,以增加两齿轮内两个相同的齿相遇啮合次数的最小公倍数,可增强耐用度减少故障。实验表明,素数次数地使用杀虫剂是最合理的,因为都是使用在害虫繁殖的高潮期,而且害虫很难产生抗药性。以素数形式无规律变化的导弹和鱼雷可以使敌人不易拦截。 ********************************************************************************* 8.《浣溪沙·哥德巴赫猜想》 偶数均能双素加,哥德巴赫问欧拉。 数学泰斗雾中花。 吸引世间千智者,困难天下万专家。 一加一数论奇葩。 德国一中学教师叫哥德巴赫,他在1742年6月7日给数学泰斗欧拉的信中,提出了以下猜想:“偶数可以表示成1个素数和另1个素数之和”,简称“1+1”。二百多年过去了,无数天才的数学家都想给出完美的证明,但仍没有人能成功。有人称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目前最好的证明是中国陈景润的1+2,即“任何一个大偶数都可表示成一个素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2个的数之和”。 ********************************************************************************* 9.《虞美人·费尔马大定理》 方程勾股弦来谱,整解无穷组。 幂增等式若存留,费尔马猜没有整根求。 自称巧证嫌书窄,卅纪难题摆。* 赏金十万落谁家?怀尔斯说除我已无他。 勾股弦定理,简称勾股定理,也叫毕达哥拉斯定理。汉朝的《周髀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11世纪商朝的商高,引述大禹发现了勾股定理的特例:“故折矩, 以为勾广三, 股修四, 弦隅五。……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 勾股定理的形式可以用一个方程来表示X2+Y2=Z2,此方程有无数的整数解,比如周髀算经上的3平方+4平方=5平方,即9+16=25。如果方程等式不变,未知数的幂由2升到3、4、5、…………,这个方程还有整数解吗? 1637年,法国业余大数学家费尔马(Pierre de Fremat)在《丢番图算术》一书关于勾股数问题的页边上,写下猜想:an+bn=cn是不可能有整数解的(这里n大于2;a,b,c,n都是非零整数)。此猜想后来就称为费尔马大定理。费尔马还写道“我对此有绝妙的证明,但此页边太窄写不下”。近360年来,费尔马大定理高潮迭起,传奇不断。德国的沃尔夫斯克勒为费尔马大定理设悬赏10万马克(相当于现在160万美元多),期限1908-2007年。无数人耗尽心力,空留浩叹。最现代的电脑加数学技巧,验证了400万以内的N,但这对最终证明无济于事。 终于在1994年,挑战人类3个世纪,耗尽人类众多最杰出大脑的精力,也让千千万万业余者痴迷的费尔马猜想,终于被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攻克,证明过程综合了350多年的前人成果,论文达150多页,而费尔马当初的“我对此有绝妙的证明,但此页边太窄写不下”已被大家公认是不可能的。 ********************************************************************************* 10.《桃源忆故人·圆周率》 周三一径瓜强扭,缀术割圆弥救。 祖率承天不朽,一寺一壶酒。 求根公式它没有,判化圆为方否。 圆外巧施身手,量子抛针搂。 最早的圆周率是《周髀算经》里面的“周三径一,方五斜七”的记载,但这个周三径一的π要真造起宫殿来恐怕要冒随时倒塌的危险。所以必须要精确计算圆周率。 公元263年,中国数学家刘徽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他先从圆内接正六边形,逐次分割为12、24、48、96、192边形。他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分割愈精细,误差愈少。分割之后再分割,直到不能再分割为止,它就会与圆周完全重叠,就不会有误差了),其中有求极限的思想。刘徽给出π=3.141024的圆周率近似值。 公元466年,中国数学家祖冲之利用“缀术”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6位的精确度,这一纪录在世界上保持了一千年之久。同时,祖冲之给出了(密率)这个很好的分数近似值,它是分母小于16604的分数中最接近π的,为纪念祖冲之对圆周率发展的贡献,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将这一推算值命名为“祖冲之圆周率”,简称“祖率”。只是可惜“缀术”已经失传。 π是个无理数,即不可表达成两个整数之比,是由Johann Heinrich Lambert于1761年证明的。 1882年,Ferdinand Lindemann更证明了π是超越数,即不可能是任何有理数多项式方程的根。圆周率的超越性否定了化圆为方这古老尺规作图问题的可能性,因所有尺规作图只能得出代数数,而超越数不是代数数。 与圆有关的问题里都有它或许不奇怪,但在和圆关系不大的物理学领域,如广义相对论公式、量子力学公是也能寻觅它的身影。更神奇的是:1733 年,法国博物学家布丰(Comte de Buffon)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地板上画一系列间距为 2 厘米的平行线,然后把一根长度为 1 厘米的针扔在地板上。那么,这根针与地板上的线条相交的概率是多少呢?4年后,布丰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概率值居然是 1/π ! 现在一般都是用无穷级数的方法,借助电子计算机,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将圆周率精确到任意位小数点。一般工程或天文运算不需要成千上万位精确度的π,因为40位精确度的π已经足以计算误差小于一个质子大小的银河系圆周。现今精度高π应用于计算机软硬件的测试,以不同的算法计算π而结果误差大代表计算机系统可能出问题。 ******************************************************************************** 11.《画堂春·e》 无穷倒数再加一,幂趋极限无敌。 自然规律纵迷离,也露端倪。 悬链螺旋正态,描图总不缺席。 零一虚数派纠集,上帝传奇。 e是一个常数,其值等于2.718281828459…………,它是一个无理数,和圆周率一样也是超越数,即不是任何有理多项式方程的根。用它来做底的对数叫做自然对数,为什么呢?因为这个e能和许许多多的自然规律扯上关系,比如悬链线(链子两端固定在墙上的形状)、正态分布曲线、螺旋线的方程式里都含有e。 e是(1+1/n)^n的n趋向无穷大时的极限值。后来欧拉用字母e来表示这个数字,接着他提出了世界上最美的公式 e^(iπ)+1=0。这个恒等式用最简单的算法,连接了自然对数的底e、虚数单位i、圆周率π和0、1这5个数学中最常见的常数,美得让人惊艳,美得让人叹服!欧拉公式被称作“上帝公式”,据说是上帝书写的数学传奇。 ******************************************************************************** 12.《江城梅花引·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是非对错有逻辑,对唯一,错唯一。 “我在说诳”,真假怎分析? 悖论推敲忽醒悟,纵真理,也难全、自证齐。 证齐,证齐,算术题!希氏批,泰斗逼。 数论体系,理是否、自证无遗? 否定回答,哥氏写传奇。 不再忧天臣电脑,依定理,任聪明、定可敌。 数学上的逻辑,就是对就对,错就错,是就是,非就非,真就真,假就假。没有中间路线可走。在这个逻辑体系下,会出现悖论,例如:“我正在说谎”,这句话是真的还是假的呢?如果判断它是真的,那么它就是一句谎言,当然是假的了;但如果你判断它是假的,我确实在说谎呀!这句话就不就变成真的了吗?类似的悖论还有很多。哲学家们就想到:即使是真理,有的时候也是无法全部自证的。 “Wir müssen wissen, wir werden wissen!” (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1930年,德国大数学家希尔伯特在他退休时演讲的最后六个单词,也是鼓舞一代数学家的六个单词。希尔伯特认为数论(算术)里面的难题如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等必定会得到证明,一切的猜想定理最终一定会得到证明!他亲手制定并批准实施这个“希尔伯特计划”,把众多数学泰斗逼进死胡同里。 1931年,希尔伯特的同胞、德国人哥德尔提出了不完备定理:第一,包含了算术系统的数学体系,总有一些定理它们是真的,但我们却永远无法证明的。第二,对于任意的数学系统,如果其中包含了算术系统的话,那么我们不能在这个系统内部证明它的没有矛盾。数论包含了算术体系,希尔伯特计划出师未捷身先死。 很多影视作品都把未来描写成是人和我们自己发明的电脑之间发生战争,人类被自己的发明击溃了!然而根据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由于计算机的运算模块设计离不开数论原理的支持,所以再聪明的电脑总无法做到没有任何运算漏洞,我们总有办法让它彻底停机! http://www.guokr.com/post/445522/
个人分类: 身边的科学 Science around you|2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试为何要提与学术不相干的问题
热度 3 Elephantd 2013-4-19 12:11
有很多老师面试时,总爱提与学术不相干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理解如下。 学生应该懂得古诗词,不是必要条件,但知道一点比较好。 很多女孩喜欢打扮得漂漂亮亮,就是让周围的人从外表上认同自己。 其实,到了研究生,已经是高级知识分子了,仪表堂堂很重要,但不够,还要内秀。提笔成书,开口成章,是有文化的显现,是内秀的最基本标志。当前中国的网络很发达,网络语言糟蹋了秀美的中文,我希望我的学生有点文化。钻研古诗词,可以提高中文文学修养。这个要求,有点过时,但不过分。 学生就是在老师的调教下慢慢成长的。我希望我的学生,在家是孝顺的儿女,在大街上是有礼有貌的青年,在学术场合是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学者,男生能担当,女生会女红。 这只是希望,与此希望相差甚远,就会出现各种不和谐音。 在家,负责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 “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 ;在外,负责的老师也希望自己的弟子 “ 拿得起,放得下 ” 。 没有文化,怎么坐、怎么站,怎么拿得起来,怎么放得下去? 随便说说,应该当真,但不应该当压力。
4036 次阅读|6 个评论
古诗词与圣经背诵
热度 2 Furaibo 2012-12-28 16:06
博主按:大约一个多月前写的东西吧,到了年底,还是把它贴出来吧。 圣经背诵与诗词 快到圣诞节了,教会主日学组织“经文背诵”比赛,孩子们磨拳擦掌地准备着。查经小组也开始统计这一年中通读过《圣经》全部 66 卷经书的教友了。惭愧的是,成为基督徒 6 年多了,我还没有读完这 66 卷经书呢。 《圣经》的 66 卷经书分为《旧约》 39 卷和《新约》 27 卷。为了方便引用,每卷经书都有一个简称,比如《创世纪》简称“创”,《罗马书》简称“罗”,但简称并不全是取书名的第一个字,因为那样会导致重复。 圣经的很多经书取自人名或地名,比如《俄巴底亚书》是人名、《帖撒罗尼迦前书》是地名,对我等中国人来讲,比较难记,更不用说记住其在《圣经》中的排列顺序了。不过,按顺序记住这些经书的名字,却很有用,特别是在听牧师讲道时,需要翻阅经文的时候。 刚参加主日敬拜的时候,总是受到周围的弟兄姐妹的照顾,他们找到经文后,会把圣经递给手忙脚乱的我。 有一次,一位老弟兄分享记住经书名的秘诀。他把每卷经书的简称进一步简化为一个字,然后将旧约的 39 个字分为 5 , 5 , 7 , 5 , 5 , 7 , 5 ;将新约的 27 个字分为 5 , 5 , 7 , 5 , 5 。按照他的划分再读经书的简称时,就变得很顺口了。读着读着,我忽然发现:《旧约》正好是半阙《卜算子》外加一首俳句;《新约》又是半阙《卜算子》外加一个五言单句,不知道这是否正好又是另一个词牌? 有了这个秘诀,经过不断的努力,象背宋词似的,我也按顺序记住了《圣经》的 66 卷经书名。如今,在教会中,我已经开始帮助别人查找经文了。 旧约 39 卷是这样的:创出利民申,书士得撒撒,王王代代拉尼斯,伯诗箴传歌;赛耶哀结但,何珥摩俄拿弥鸿,哈番该亚玛。有趣的是,其中的俳句部分又恰好是《旧约》中被划分为的《先知书》的部分。 新约 27 卷是这样的:太可路约徒,罗林林加弗,腓西帖帖提提多,门来雅彼彼;约约约犹启。好像还有点押韵呢。 后记:儿子在初中部经文背诵比赛中拿了个第一名,达到了一个挺高端的手电筒。 展望2013年,我能否通读一遍圣经呢?
个人分类: 书斋小记|6567 次阅读|11 个评论
“恋上古诗词”
热度 8 yonglie 2012-3-23 08:24
有新同学(新来科网的)在我的旧博文(“我的 2010 书单”)下留言,要我推荐几本诗词的读物。虽然以前说过很多,但还喜欢再说几句;虽然对诗词没多少研究,但见过一些诗词的书,觉得应该让没见过的朋友们知道。 眼下这个题目,是借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的一个诗词系列的标题,已出 12 种,都是“词”。我在以前那篇博文里说,这套书“可有可无”,但对没有几本古诗词读物的同学来说,应该算“可有”的,它比时下众多的带白话翻译的,好的太多了—— 读古诗词,千万别看今人的白话翻译 。 内容更广泛一些的诗词选本,除了各种“ 三百首 ”而外,可以找几个我们 爷爷辈的选本 来看。随便说几种: 1) 钱钟书《宋诗选注》 这本书选的诗不算太好——“时代局限”——但那注释,实在太妙了,每一篇作者小传都是绝妙的文论,而且是前无古人的;大多数的注释也是别具匠心的小品,只有钱家才有。原来有人民文学版,现在只有三联独家经营了。 2) 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 这是“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选历代诗歌(包括词曲) 1000 首,参加编写的有吴小如、陈贻焮、袁行霈、倪其心等。教材的好处是“系统”,历代作品都能略窥一点儿;坏处是不过瘾,有些作者的入选作品太少(像吴文英的词才选了一首)。前辈的注释都很严谨仔细,该注的都注了,而且简洁明了,也不纠结于繁琐的考证(虽然我喜欢那样的)。当然,对业余读者,教材反倒是“参考书”,还应该有更适合的选本。清华大学出版社《林庚诗文集》单行本( 2009 年版),收录了此书的上编(从先秦到唐五代),因为下编是冯沅君(山东大学)主编的。 3 ) 俞陛云《诗境浅说》 作者是俞樾之孙,俞平伯之父,而此书是他为儿孙编的启蒙读物,专选唐人律诗绝句(并摘抄名句佳联),详解其声律、句法、字法和境界,是别开生面的读本,既启读诗门径,也有助于学写律诗。中华书局重新将其收入“跟大师学国学”小丛书( 2010 年)。 4, 5, 6 ,等等,时间关系,不说了——如今书店有大量古诗选本,良莠不齐,我不做评价,全看自己喜欢了。 读古诗,还应该了解与它有关的东西,文史的背景不说了,还有一种特殊的读物—— 诗话 ,值得看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多通过零星感想和点评表现出来,其最著者即大量的诗话(钱钟书先生《谈艺录》甚至《管锥编》,也可以说是诗话体写成的)。小时候读诗,经常看到评论者引用 《苕溪渔隐丛话》, 过了好多年才得到它,高兴得不得了——所以,我也将它作为诗话的第一部推荐给好奇的同学,至于那是什么样的书,我就不说了。(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 ”出品了几十种历代诗话的单行本,这几年陆续重印了一些,网上还能找到几种。) 这些天收拾旧书,昨夜又看到《 阅读和欣赏 》了——它是我小时候的文学老师,如今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不播了,但出版了录音碟子——感兴趣的去找来听听,一定会喜欢的。
个人分类: 诗歌|4384 次阅读|15 个评论
钱学森的成功之路
热度 3 liuboshanxi 2012-2-7 13:01
钱学森的成功之路 一个人的成就,是诸多因素铸成的。任何单一因素下足以造就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钱学森学术思想》一书作者王文华从以下十个方面展示钱学森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因素。全文写得非常精彩,故将文字录入并与大家分享,值得一读,将受益匪浅 。 一、祥和的家庭,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否,与其心理素质、个性特点极大相关。在这方面,家庭对一个人从幼年的塑造至关重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钱学森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母亲章兰娟乃富贾闺秀,知书达理,温和博爱,宽以待人,想问题周到细致,深恩熟虑,还有着超人的数学天赋。在钱学森牙牙学语时,母亲就教他背古诗词,从“春游芳草动”,直到唐诗宋词,而他则是一学就会。往往家里来了宾客,让他背诗词是常有的“节目”,而长得聪明可爱的小学森的“表演”住住总能让客人们惊叹下已,称赞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前途下可限量”。每当钱学森回忆起几时那些令入难忘的往事时,总是激动地说:“母亲的慈爱之心给了我深远的和连绵下断的影响。” 钱学森也多次向人们谈起:“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的父亲。”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乃书香门第,谦恭自守,博学多才,为人正直,淡泊名利,孜孜不倦地辛勤于教育救国。钱学森兴趣广泛,知识渊博,也得益于他父亲从小的启蒙培养。每逢寒暑假,钱均夫都要送儿子拜名师补习各种功课。比如补习过伦理学、矿物学、音乐和绘画等等。 钱学森从小就喜爱画画儿,于是钱均夫就送儿子去向美术老师高希舜学画国画。高希舜可不是一般的美术老师,他后来成为我国国画大师,还是毛主席的朋友。钱学森不仅学得认真,而且很有作画的天分,有几幅画作曾得到高老师的夸奖,他自己也很得意。钱均夫将几子的画裱好,或赠亲朋好友,或挂在杭州老家的客厅里。可惜抗日战争期间,杭州沦陷,那几幅画也没了踪影。 钱学森不是画家,却绘得一手漂亮的丹青。他对自己青少年时代的“作品”被丢失也并不在意。但是,他的一位本族远亲钱学文老先生说,他曾在香港一位朋友家看到钱学森作的画,他想高价购买,但画主人认为那是无价之宝,拒绝出售。 正是这样全面开发,全面培养,全人格的发展,造就了钱学森下屈下挠、追求完美、关心社会、上进敬业的品质。 1935 年,钱学森赴美留学,父母也只是希望他好好学习,努力上进,学成回国为社会做出贡献,成为顶天立地的人,没有传统的“反哺报恩”的期待。这样祥和的家庭使钱学森养成了谦虚、谨慎、平易近入、思想开放、坚强、执著、不妥协的个性特征。这对钱学森的科学技术生涯无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科学家个人成年之后建立的家庭是从事学术创造的重要的小环境,对科学家的成就同样是十分重要的。钱学森家庭的祥和气氛从其先辈开始,一直延续到他今天的家庭。钱学森的岳父、现代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与钱均夫是同窗好友,契约兄弟,蒋钱两家是世交。他的夫人蒋英教授,近 60 年来一直是钱学森辉煌事业的另一半。 人们常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入。”钱学森在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仪式上深情地讲道:“下面我还要利用这个机会表示对我的爱入蒋英同志的感激。我们结婚已经 44 年了,这 44 年我们的家庭生活是很幸福的。但在 1950 年到 1955 年美国政府对我进行迫害的这 5 年间她管家,蒋英同志是做出了巨大牺牲的,这一点,我绝下能忘。”那几年,钱学森一家一日三惊,为了摆脱警察骚扰他们经常搬家。在那凄风苦雨的艰难岁月,蒋英作为忠实伴侣,与他相儒以沫,为他分忧解难,给了他无比的勇气和力量,终于苦熬到了归国的这一天。蒋英回忆说:“我们总是在身边放好三只轻便的箱子,天天准备随时获准搭机回国。可以讲,他最后是作为‘犯人’被驱逐出境的,而只是在外交努力下‘奉送’回国的。”如果没有蒋英的鼎力支持,钱学森能否集中全部精力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探索,那是难以想象的。 钱学森晚年多次对入们讲过:“我从 1923 年到 1929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念书。那个时代,在北京办学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当时的校长林砺儒先生能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办成质量上乘的第一流学校,实在难能可贵。他实施了一套以提高学生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当时我们临考都不开夜车,不死读书,能考 80 多分就是好成绩,只求真正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国文老师董鲁安(即于力)、化学老师王鹤清、数学老师傅仲孙、生物老师俞漠(即俞君适)、美术老师高希舜等讲课都很有特色,给我中学时代的数、理、文等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际上,高中毕业时我们已经达到相当于现在大学一二年级的水平。”所以,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后,钱学森感到学习很轻松。 20 世纪 30 年代是老上海交通大学史上的黄金时代,建国后入选两院院士的交大校友许多毕业于这一时期,如钱学森、张光斗、张煦、张钟俊、王之卓等等。当时担任校长的黎照寰先生,要求学生在校“注重知识的获得,身体的锻炼,道德的修养,充分准各一切,务使成为一个完全的入。”并正式提出了“智德体”三育并重的方针。 对于交大的教学质量钱学森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到了美国后我才发现,当时的上海交通大学完全是按照麻省理工学院的模式办的,连实验课程的设置都完全一样。有了交通大学的基础,我在麻省的学习一点都不费力气,一年后获航空工程顶士学位。” 二、广泛的兴趣、过人的天赋和正确的抉择 钱学森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钱均夫老先生曾东渡日本学习教育、历史、地理,他文笔超凡逸俗,尤喜古典文学、诗书绘画,因而钱学森自幼在家里耳濡目染,陶冶出广泛而高雅的艺术情操。直到钱老先生晚年,仍以抗日战争时代残存的历代名入字画,作为最珍贵的礼物赠予久别归国的儿子。 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钱学森回忆起 70 多年前自己学习书法时的情景说:“记得我在师大附小读书时,级主任于士俭老师教我们书法课,小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颜真卿、柳公权、欧阳修、赵孟等入的字帖临写,老师如果看学生写得下太好,就坐下来,照着字帖临写一个字,一笔一画地教,他写什么体的字,就极像什么体的字,书法非常好,使你不得不喜爱书法艺术。”他回忆说:“后来上了师大附中,我们的美术老师高希舜,暑假里开办暑期绘画训练班,教画西洋画,父亲很支持我去,我买不起油彩就用水彩学画,也学画中国画,后来我画得还下错。国文老师是董鲁安,他思想进步,常在课堂上议论时弊,厌恶北洋军阀,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教我们读鲁迅的著作和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到了高中三年级时,我对用文言写文章、小品特别感兴趣。我们的音乐老师也非常好,上课时,他用一部手摇的机械唱机(当时没有电唱机)放些唱片,教我们学唱中外名曲,欣赏各种乐曲,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后夹,贝多芬憧憬世界大同的声响,一直在我心中激荡。” 在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业绩展览馆”里至今珍藏着上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钱学森在交通大学读书时,参加口琴队、管乐队、雅歌会等文艺团体的记录,说明钱学森从学生时期就是一个兴趣广泛、注重全面发展的有抱负的青年。钱学森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大师,和他注重全面发展是分下开的。 从科学史上看,凡是在一个时代,在某一个科技领域处于前沿的科学大师,他们的知识构成都不是畸形发展的,他们不是只懂自然科学知识而无人文修养的。在受初等教育阶段是一个人步入人生的开始,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打下较好的人文科学基础,不仅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塑造比较完善的精神品格,可以使一个人在更广阔的范围里了解壮会、了解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入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对一个人涉足社会以后会减少大的心理落差,更好地适应人生。钱学森认为:广泛的兴趣奠定了自己日后丰富的思想生活,他的中学时代,比目前国内一般的中学生有思想、有学问。有志于献身自然科学的年轻人,在其发展成长的过程中,人文科学的修养,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关系到一个人能否攀登科学高峰的问题。人文科学的修养不能靠速成,而是靠日积月累,人的青少年时代是关键时期。 要说钱学森天赋高,他是从不承认的,但他做出的超人的事确实是不胜枚举。在美国时,一次,有位教授出了一道很复杂的动力学题,大家都做不出夹。一位中国留学生叶玄去请教钱学森,他作了一个巧妙的转换,将这一复杂运算变成了一个简单的代数问题,此题便迎刃而解了。叶玄后来留在美国做科研工作。 1989 年叶玄先生回国,再次见到钱学森时,问他当时怎么想得那么巧:“这么复杂的运算,到您手里就变得那么简单了?”钱学森淡然一笑说:“那算不得什么,小技巧而已。”另一次,有位教授出了一份很难的考卷,全班大部分人不及格。这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下满,大家认为这样的考试对他们是不公平的,这位教授在有意使他们难堪。经过讨论和酝酿,一部分学生决定去找教授说理。当学生们来到教授办公室门口时,却发现钱学森的试卷贴在门上,卷面用钢笔书写得工整清洁,每道题都完成了,而且没有任何错误,没有任何圈改和涂抹的痕迹!前来评理的学生一下子泄了气,不敢再去找教授了。冯·卡门经常自豪地对人们说:“钱的这种天资是我不常遇到的。”又说:“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有两个:一个是匈牙利,另一个就是中国。”这后一断语显然是冯·卡门结识钱学森后作出的。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宗旨,各专业学科的学生都要在学期内到对口的工厂或科研部门实习。钱学森应该去飞机制造厂实习。可是,他没有想到,美国的飞机制造厂只允许美国学生去实习,不接纳外国学生。这种民族歧视是钱学森在美国遭受的又一次沉重打击。挫折和困难并没有动摇他为祖国强盛而发愤学习的决心。他决定改学航空理论,并大胆地毛遂自荐,投奔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的世界航空理论权威冯·卡门教授门下。 1936 年金秋 10 月,钱学森从美国东部的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千里寻师,来到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的加州理工学院。钱学森很幸运,冯·卡门这位以学凤严谨著称的“超音速飞行之父”境破天荒地接受了他。 在这里,钱学森的人生旅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在名师的悉心指点下,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研究和航空技术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获得博士学位后,导师把他留在身边工作。很快,钱学森便在数学和力学两个领域崭露头角。钱学森与冯·卡门共同建立了举世瞩目的“卡门 - 钱学森公式”。冯·卡门率先提出了高超声速流的概念,又由钱学森证明了这个概念。它的提出和证明,为飞机早期克服“热障”、“声障”提供了理论根据,为现代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钱学森的名字传遍了世界。 三、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造就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钱学森的青少年时代,中国的社会文化正处在一个新老交替的大变革时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理论的冲击下,一方面,到处是新观念、新学说、新知识,社会环境富有生机,甚至连空气都是格外的新鲜;另一方面,祖国的贫穷落后,以及“东亚病夫”的形象,深深地刺激着他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为他的思想早熟埋下了种子。通过广泛地吸取先进文化的养料,他萌发了改革壮会,拯救民族的理想,他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信含:人当勤奋努力,才能改善国家的现状,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使国家强盛而努力。 蒋英教授对她的丈夫有过这样的评价:“他是一位把祖国、民族利益和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人,说得上是一位精忠报国、富有民族气节的中国人。”“在美国的日子里,他学习起来游刃有余,但生活上他却有些不习惯,特别是某些美国入瞧不起中国入的傲慢态度令他生气。”钱学森刚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时候,一个美国学生当着钱学森的面耻笑中国人抽鸦片、裹脚、不讲卫生、愚昧无知,钱学森当即向他挑战: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到期末看谁的成绩好。美国学生听了都伸吉头。钱学森怀着这样一颗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到学期末的成绩不仅超过了全班的美国同学,也超过了其他国家的留学生,而且仅用一年就拿下了硕士学位。从此,同学们谁也不敢小看钱学森这个中国人了。 钱学森从未准备在美国长期生活,他清楚地知道,这里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驿站,遥远的祖国才是他永远的家园。在美国的 20 年里,钱学森没有买一美元的保险;他将风洞原理应用于风车发电的实例计算中,选取的高度是从海平面起到海拔 8 公里以上,这正是他的祖国——中国的自然条件。 1949 年中秋月圆,归心似箭的钱学森心底盘算着回归刚刚解放的担国。他万万没有想到,为回到祖国竟历尽千难万险,经历了长达 5 年多的折磨。钱学森对他夫人说:“我是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我根本没有打算在美国生活一辈子。”在这 5 年里,钱学森受到了拘捕、特务的监视等种种迫害。然而,无论是金钱、地位、荣誉和舒适的生活,还是威胁、恫吓、歧视和折磨,都没有改变钱学森回归担国的坚定决心和意志。 1955 年 9 月 17 日,万劫不泯的钱学森一家终于登上克里兰夫总统号轮船踏上归途,他在码头上回答记音的提问时说:“我很高兴能回到自己国家,我不打算再回美国,我已经被美国政府刻意地延误了我回担国的时间,个中原因,建议你们去问美国当局。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在场的人们注意到,钱学森在这里特别加重了“尊严”( dignity )一词,这其中蕴含了多少内心的痛苦和磨难! 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他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了种种困难和阻力,最终回到了新中国。钱学森回国后不久,便一头扎在了大西北,冒着狂暴的黄沙,顶着火辣辣的烈日,在人迹罕至的大沙漠中与科技人员一起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地研究解决许多重大的国际科技难题,一干就是几个月不回家。几十年来他一次又一次地给祖国和人民带来了惊喜。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无论是在国家发展顺利时期,还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他都以满腔热爱担国的深情、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为党、国家和人民辛勤工作,无私奉献。 钱学森在回顾他在美国的经历时说:“我在美国的 20 多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各,为的是日后回到祖国能为人民做点事。”这种报效祖国的伟大精神力量,驱使他更加勤奋学习和工作,以致在祖国的科学事业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89 年 8 月 7 日下午,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钱学森,祝贺他荣获“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等称号时,江泽民总书记对钱学森的爱国主义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当年钱老冲破重重困难,远涉重洋回归祖国,充分体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现在有些人总觉得外国什么都比中国好,这是妄自菲薄。我们学习钱学森同志,下光要在学术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政治品质方面。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那种高尚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气节。” 钱学森说过,他这一辈子有过三次非常激动的时刻,其中,第一次激动是 1955 年夏天美国政府同意他回国的时候。钱学森在受奖仪式上回忆说:“我被允许可以回国了。当我和蒋英带着幼几园年纪的几子、女儿去向我的老师告别时,手里拿着一本在美国刚出版的我写的工程控制论,还有一大本我讲物理力学的讲义。我把这两本东西送到冯·卡门老师的手里,他翻了翻很有感慨地跟我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这个时候他已 74 岁了。我一听他这句话,激动极了,心想,我 20 年奋斗的目标,现在终于实现了,我钱学森在学术上超过了这么一位世界闻名的大权威,为中国人争了气,我激动极了,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这么激动。” 四、成功地运用数学 钱学森对数学和计算机的重视由来已久,他认为:“研究技术科学就离不了作为人们理论工具的数学。”空气动力学是一门新型的边缘学科,是数学、动力学、流体力学相互渗透、交织发展形成的。为了打好基础,根据冯·卡门的提示,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补上偏微分方程、积分方程、复变函数、量子力学等现代科学基础理论课程。同时,遍读世界各国有关空气动力学的最新文献。这样,钱学森每天学习和工作达十几个小时。经过三年的努力, 1936 年,钱学森转学来到加州理工学院。这所学校强调理工结合,培养的学生既是科学家,又是工程师,钱学森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他是航空系的研究生,但数学系的课他也去听。当时数学的前沿,如复变函数等他都进修了。 1939 年钱学森取得了航空、数学双博士学位。钱老曾说,他在加州理工学院打下了数学基础,以后数学的进展他都能跟上。 冯·卡门高兴地看到,经过三年的刻苦钻研,钱学森已是具有非凡的想象力、极好的数学天赋、能够准确地洞察自然现象中的物理本质,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提炼,使一些很艰深的命题变得豁然开朗。事实上,钱学森已成为冯·卡门最宠爱的学生和助手。 1939 年,钱学森运用精深的现代数学理论,在研究高亚音速流动时,考虑空气压缩性影响,在流速、压强、密度三音的关系中,大胆引用了一个假设,克服解偏微分方程遇到边界条件上的困难,得出了重要结果,并为实验所证实,被列为空气动力学领域的一项重大成就而命名为“卡门 - 钱学森公式”。 20 世纪 50 年代初已将这一成果编入各国空气动力学教科书。儿时的钱学森,已经驰骋在科学事业的巅峰之上。 钱学森对数学的成功运用,凡是看见过上世纪 90 年代从美国返送回来的 15 000 多页钱学森的手稿,或者看见过后来出版的徽学森手稿一书的人无下为之震撼。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吴应湘研究员看过钱学森这批手稿后动情地说,是的,人们很难将这些工整的书写、严谨的推理、细心的演算与“手稿”联系起夹,尤其是这样的特征不是只体现在一页两页而是贯穿全部手稿。面对它们,我们无法抑制发自内心深处的敬意。钱学森手稿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在数学公式推导之后,必然有数字演算,以表明理论结果不仅逻辑上站得生,而且数值上也与实验结果或实际经验相符。手稿上清秀工整的字体、按照标准严格书写的运算公式和计算公式及规范化的列图制表等特征,人们似乎找到了他的成功的奥妙。 《钱学森手稿》一书的责任编辑金山同吉这样说:“当我一页页地翻阅钱老的手稿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那一页页手稿,下再是一页页简单的公式运算和数字符号,那分明就是艺术家手下的一件件艺术品。” 所谓成功地运用,就是指能够驾驭数学,使数学成为一个得心应手的有力工具,而不要成为数学的奴隶。钱学森在 1957 年发表的《论技术科学》一文中指出,作为一个技术工作者,除了掌握现有的数学方法以外,还必须经常注意数学和计算方面的发展,要能灵敏地认出对技术科学有用的新数学和新算法,快速地加以利用。他还指出,实际上技术科学中的数学演算一般要比自然科学多,有时多得成了工作量的主要部分。一项好的技术科学的理论研究,它所用的数学和计算方法必定是最有效的。但同时他又告诫说,不能误认为数学是技术科学研究的关键。关键是什么呢?他说技术科学工作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认识包括确定问题的要点在哪里,问题中那些是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要运用自然科学的理论来了解其机理。在把问题认识清楚以后,下一步就是建立数学模型。模型是根据认识简化问题本质的表达。再下一步就是数学分析和计算了,这一步工作出现在科学报告中的主要部分,但下是技术科学工作中的主要创造部分。它的功用在于通过它才能使我们的理论和事实相比较,考验我们的理论。钱学森的这些思想,对于科学技术工作者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科学与艺术相辅又相成 钱学森不仅拥有一个广阔无垠的科学世界,而且拥有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他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艺术修养很深。他对文艺理论、音乐、诗歌、戏剧、电影、电视、绘画、雕刻、书法,以及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等等都用心地体会过,并且十分热爱,常有独具特色的见解。 70 多年来,在他攀登过的崎岖的学术山路上,下仅留下了他探寻科学技术高峰艰苦跋涉的足迹,也留下了他富于想象、灵活创新的艺术情趣。 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期间,钱学森的课余时间除了参加学校乐队活动演奏圆号以外,还经常去听上海工部局(英租界政府)乐队演奏的音乐会。后来,钱学森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的前期,他的研究与生活,同样充满了朝气和艺术情趣。是音乐把他与马利纳等几个年轻的“火箭迷”结台在一起,成为知已的。假日里,他们常常一起到洛杉矶音乐厅去听洛杉矶交响乐团的演奏,让思绪随着美妙的乐曲任意飞扬。有时大家坐上马利纳的破旧老爷车到海滨去玩,欣赏那辽阔的海天,追逐那汹涌澎湃的波涛,拥抱大自然。这些对他个性的发展,思维的成熟及后来的学术研究工作都大有裨益。 现代的研究表明:艺术与科学在深层上是相通的。艺术,尤其是其中的严肃音乐与科学创造关系十分密切。鉴于钱学森在这一方面是个极为典型的范例,下面特意谈及一点严肃音乐与科学研究渊源。 从 20 世纪 50 —— 70 年代,美国、苏联和日本三国互相追赶,竞争的焦点是教育的改革。当时的苏联很注意美育,认为美育能激发人的幻想,开拓思路,全面发展人的心理和个性。美国发现了它的音乐教育太陈旧,对其作了调整和改革。英、德、澳、日、瑞士等国都很注意发展音乐教育。从国内外的一些实验考察看,音乐确实能促进入的智力发展,明显地提高学习效卒。音乐能培养人的形象思维、直觉、灵感等,这恰好是科学创造中的重要因素。音乐能培养人的审美感,而对美的追求是科学探索的重要心理因素。音乐能培养人的创造激情,能促使科技人员进行科学和技术上的创新。音乐能陶冶情操,培养人的集体协作精神。爱因斯坦早就论及过艺术——特别是其中的音乐——与科学工作的内在联系。他说:“有一点我确信不疑:真正的艺术应该产生于创造力丰富的艺术家心中的一股不可遏制的激情。在恩斯特·布洛克的音乐中我能感受到这种激情。”“音乐并下影响研究工作,它们两者都从同一个渴望之泉摄取营养,而它们给人们带来的慰藉也是互为补充的。” 20 世纪 60 年代,脑科学发现,引起情绪和记忆的关键动力是一种称为脑肽的物质。目前人们认为脑肽可能是通过对情绪的调节而起作用的。这种调节是改善记忆力、注意力和智力活动的关键。有些音乐可能诱发出良好的情绪,以激发大量脑肽物质的释放。所以,音乐可以滋润和启发右脑用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促进左脑的逻辑思维,给左脑以逻辑思维的物质调剂。这就是目前人们认为音乐促进科学创造的脑生理机制。 钱学森在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仪式上郑重地讲道:“我干什么的大家知道了。蒋英是干什么的?她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沉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的。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合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也要感谢我的爱人蒋英同志。” 钱学森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思维科学的角度看,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论证。换言之,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后才是科学。相反,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在过去,人们总是只看到后一半,所以把科学与艺术分了家,而其实是分不了家的。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科学与艺术,“冷”与“热”的结合,这或许就是大科学家、大思想家、大艺术家的智慧之源、创新之源、成功之路。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学者中,有的自己爱好音乐;有的主要亲属中有爱好音乐或精通音乐的。如伽利略、笛卡几、达尔文、奥斯特、麦克斯韦、托马斯·杨、拉格朗日、赫尔姆霍兹、阿兰·孔耐、爱因斯坦我国古代的沈括、现代的李四光,以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等等。 六、在吸收最新科学成就的同时,注意不被淹没在文献的海洋里 钱学森在美国学习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20 年,时刻把握着有关学科脉搏的跳动,掌握着本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动向。而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岁月,是钱学森创造力和灵感迸发的黄金时代,他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发表了许许多多的不朽之作。从这里,我们便不难想到最新科学成就对钱学森所起的激励与推动作用。 1985 年 1 月 28 日,钱学森在一次报告中说:“我认为信息情报是非常重要的,对此我有切身体会。可是,在我国科技信息是很下灵的。我在国外呆了很长时间,从事研究工作,我当时就有这么一种想法,如果在我这个行业有了一项科研成果,并且发表了,而我在一个星期内还不知道的话,那么我就是失职了。”“信息情报工作做不好,即便科学研究工作的效率很高,也会由于信息不灵,得不到好的社会效果。” 钱学森在重视最新科学技术成就、浏览空气动力学和世界航空理论核心期刊,研读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各国文献的同时,却又十分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被淹没在文献的海洋里。 钱学森主张,在研究课题确定之后,第一件事是掌握所有有关这个课题的资料和现况,把它作为研究工作的起点。因为,基础知识也好,资料和情况也好,仅仅是工作的准备阶段,还不等于研究工作本身。他说:“把这些资料印入脑中,记住它,为做下一阶段工作的准备,下一阶段就是真正创造的工作了。创造的过程是:运用自然科学的规律为摸索道路的指南针,在资料的森林里,找出一条道路来。这条道路代表了我们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对现象机理的了解。也正如在密林中找道路一样,道路绝难顺利地一找就找到,中间很可能要被不对头的踪迹所误,引入迷途,常常要走回头路。因为这个工作是最紧张的,需要集中全部思考力,所以最好不要为了查资料而打断了思考过程。最好能把全部有关资料记在脑中。当然,也可能在艰苦的工作后,发现资料不够完全,缺少某一方面的数据。那么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就得暂时把理论工作停下来,把力量转移到实验工作上去,或现场观察上去,收集必要的数据资料。所以一个困难的研究课题,往往要理论和实验交错进行好几次,才能找出解决的途径。” 七、不迷信权咸,敢于创新 钱学森是一位逻辑严谨、学术思想活跃、富有科学预见性和敏锐洞察力的科学家。他始终站在科学技术的前沿,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科技工作者们一起研究、探索,不断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冯·卡门原在德国哥廷根( Gttingen )大学执教,他来美国,把德国哥廷根学派的良好学风带到了美国。他每周主持召开一次研究讨论会( research conference )和一次学术研讨会( seminar )。这些活动强调学术民主,不论是专家权威,还是普通研究生,大家一律平等,都能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和观点。这给年轻的钱学森提供了锻炼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机会。在美国航空学会年会上,钱学森刚刚念完自己的论文,就有一位长者站起来提出不同意见。钱学森不同意他的观点,两人一时争论起来,面红耳赤。事后,冯·卡门问钱学森:“你知道你是和谁争论吗?那是大权威冯·米塞斯( von Mises )。但是,你的意见是对的,我支持你。”在另一次学术讨论中,钱学森却和他的老师冯·卡门发生了争论。他坚持自己的观点,毫不退让。冯·卡门十分生气,便把钱学森拿给他的论文稿住地上一丢,拂袖而去。老师走后,钱学森默默拾起稿纸,内心并不屈服。在科学问题上,钱学森决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然而,事后这位世界大权威经过思考,认识到在那个问题上,他的学生是对的。于是第二天一上班,他便亲自爬了三层楼梯,来到位于三楼一个角落的钱学森小小的办公室,敲开门,恭恭敬敬给钱学森行个礼,然后说,“钱,昨天的争论你是对的,我错了。”吗·卡门的博大胸怀令钱学森十分感动,并终生难忘。钱学森回国后,一直大力倡导在学术上要发扬民主,并身体力行。 “文革”前毕业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的前三届学生都记得,钱学森非常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他曾经指出:“一个技术科学工作者的知识面必然是很广阔的,不仅知识广,而且他还必须要能够灵活地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夹,创造出有科学根据的工程理论。”“要把自然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工程技术上去,是一个非常困难、需要有高度创造性的工作。”因此,他满腔热情地支持学生的课余科研活动,如 58 级的人工降雨火箭研制, 59 级的冲压式发动机的研制等,都是当年钱学森提出的题目。这些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令钱学森高兴的是,到 2000 年,他亲手培养的近代力学系的前三届学生中,已有 5 位杰出者脱颖而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八、学风民生,善于合作交流 科学家不仅要个人自由思考,独立钻研,也需要组织起来共同活动,互相保持密切的学术思想的交流或科学研究的合作。这种交流与合作使科学家们的灵感得到充分的激发,使他们各自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钱学森的切身体会是,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与别人的台作与交流,只是自己埋头苦干,视野就不会开阔,就难免有局限性,就会走弯路,出偏差。 钱学森经常和周围的同志讲:“我特别欣赏冯·卡门亲自主持的每周一次的学术研讨会( seminar ):每次先由一位作 40 分钟主题发言,然后开展一个多小时的学术讨论,最后由冯·卡门用 15 分钟作小结。发言者大都观点明确,思维敏捷,语言精练;不管是权威、教授或研究生,在研讨会上一律平等,做到学术民主。这些学术活动教我怎么探索未知,也给我提供了锻炼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机会。”钱学森认为,这种多学科的讨论会,它可以让不同学科的科学家知道其他学科的发展方向,彼此受到启发,保持广泛的兴趣,对于沟通各门学科,促进科学的发展大有益处。 我国载入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常常和人们讲起:“ 1964 年,改进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运抵基地,准备进行全程飞行试验。由于当时的气温过高,发现试验可能达不到预定的射程。经过对液氧温度的重新认识,改变推进剂混台比计算方法后,我向有关领导指出:泄出 600kg 酒精,减轻导弹的熄火点重量。可以使导弹达到预定射程。这与一般想要增加推进剂的思路正好相反,所以大家开始都不同意。可钱老听完我的汇报后,立即决定采纳我的意见。结果这次试验获得了成功,此后的几次试验按照改进的混合比均获得成功。” 在回顾领导航天事业技术决策的具体办法时,钱学森明确指出:“我的办法就是依靠集体。记得那时,每个星期天下午,我就把任新民、屠守愕、黄伟禄、梁守巢、庄逢甘等几位总工,还有林爽同志,请到我家去议事。有什么问题,大家提出夹,共同研究解决。不同意见,尽量发表。但是,议定的事都要执行。执行中发现有什么差错,要尽快改正。我们中国的导弹就是这么干出来的。”可见,钱学森深刻地认识到:专家集体是正确决策的智慧源泉。 在总结我国航天科技开创与发展时期的经验教训时,钱学森语重心长地指出:“当时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由周总理和聂帅具体组织实施,他们采取什么办法组织实施这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呢?就是民主集中制的办法。一是真正发扬民主……二是高度集中……我在周总理和聂老总领导下做技术工作,做技术决策,也按周总理和聂老总的办法,实行民主集中制……由于我们既讲民主,又讲集中,而且是真正的民主,高度的集中,所以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在钱学森离开航天科研第一线领导岗位后,他仍然不断提醒新一代领导人要注意“发扬技术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 1996 年 7 月 16 日,钱老给航天集团总公司刘纪原总经理的信中写到:“您信中说今年 10 月将是我国航天事业创建 40 周年,并嘱咐我写几句话。我对航天事业已经发表过许多文字,现在回想起夹,最重要的实在只有一句话:我们航天事业的科技人员在周恩夹总理和聂荣臻元帅领导下,贯彻了民主集中制,我们今后仍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他殷切地希望把“民主集中制”作为航天事业的宝贵财富发扬光大。这是钱学森发自内心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美德的表现,也是钱学森深刻认识到民主集中制是实施正确决策的制度保障。 九、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一个人的成就,离下开与周围环境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一个在科学上有巨大成就的人固然必定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个性与创造性是等价的。个性特点可以使人能够洞察周围事物的不完美,对完美的追求才导致创造;凡是创造也必定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没有个性特点的所谓“创造性”成果,是不成为创造的,但是,个性特点与适应环境、适应社会不是对立的。当然,适应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以自己的正义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是非观、正确的思维方法去认识、改造社会环境。几十年来,钱学森一直强调科学家要掌握科学的哲学, 1956 年他就对《中国新闻》记者洛翼讲过:“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夫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做出有益的贡献。” 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是得益于社会生活实际,得益于广泛博览。社会的变迁促进了他思想的成熟。 钱学森不仅以其卓越的科学技术成就得到世界的公认,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独特丰富的哲学思想。他同许多科学大师一样,对自然的和谐、完善有一种强烈的审美追求。他认为:人类的知识应当是完美的与和谐的。这种和谐、完美源于自然界的固有特性。正是由于这种信念,使他能够在科学技术领域执著的追求,致力于对这种美与和谐的探索,终于取得为世人称道的成就。 人生观的形成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人生观确立的正确与否将决定一个人一生事业上的成败。钱学森认为:对一个科学家来说,世界观、人生观往往会影响他从事科学工作的结果和成绩。世界观、人生观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的态度和观念。钱学森在思想上是一个早熟者,他从青少年时代就确立了“要认真地生活,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为科学献身”的信念。 1980 年,钱学森在《郭永怀文集》的后记中写道:“一方面是精深的理论,一方面是火样的斗争,是冷与热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里没有胆小鬼的藏身处,也没有私心重的活动地;这里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和献身精神。”这段话也正是钱学森自己的生动写照。 1940 年,钱学森进一步将能量跃变原则推广应用到更为广泛的柱壳的情况。他为了求取圆柱壳屈曲的临界载荷,寻找壳体可能达到的位形,进行了大量推导和演算,手稿长达 800 多页,然而正式发表的论文却只有 10 页。在完成这项研究工作时,钱学森在存放手稿的信袋上用红笔写下了“ Final ”,即“最后的定稿”。作为一名严肃的科学家,他意识到理论仍有不足之处,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因儿他又立即写下了“ Nothing is Final ”这几个醒目的字,其中含有深刻的哲理,充分体现了钱学森的世界观和科学观。 钱学森在许多场合强调:“人民给了我们科学知识,作为一个科学家,有责任再把科学知识还给人民,这是我们义下容辞的壮会义务。”事实上,也只有生活中不妥协的人,在科学研究中才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人们常常问:“是什么力量或个人的特质使你努力不懈地坚持科学研究的?”他回答:“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种努力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他这段简短的人生座右铭,是他一生以科学的态度追求真理,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也是最好的回答。 钱学森的世界观、人生观确实都贯穿在他的科学技术工作实践中。他特别注重实践,比如,他在 1954 年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中总结概括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比世界各国同时期或稍后出版的同类著作更接近实际,不仅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现代控制理论的蓬勃发展,并在 1968 年美国阿波罗成功登月中起到了很好作用。钱学森认为,解决实际问题要考虑更多的约束因素,这比理论更复杂。但同时也由于问题的特殊性而使人得到启发,找出解决的办法。只有通过结合实际的研究,才能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也是钱学森经常对年轻人的谆谆教导。 十、锲而不舍,毕生追求 钱学森虽然并不是抓每一项具体的技术工作,但在每项技术工程里都凝结着他的心血与智慧。今天,由于身体的缘由,他下可能坚守岗位,但他一直心系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科技工作者也处处可以感知他的存在。几十年来,他亲自指导和帮助过的中青年科技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已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钱学森是一位不服老的老人,也是一为闲下住的老人,他以 90 多岁的高龄继续担任着中国科协的名誊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的高级顾问。 80 岁时的钱学森在受奖仪式讲了这样一段令人折服的话:“……可是我现在还没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到底我怎么样,还有侍于将来吧。所以我想,我还要努力。那么我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呢?今天向各位领导,向江总书记,杨主席汇报。我有个打算,我的打算就是:我认为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而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完全可以建立起一个科学体系,而且运用这个科学体系去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假设我们把这个科学体系建立起夹了,就跟放卫星一样,完全可以用来成功地建设壮会主义……我在今后的余生中就想促进一下这件事情。” 2002 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共同主持出版了一套《院士成才启示录》(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其中收入了钱学森的回忆文章《学有成就,立志报国》。他在该文的末尾写道: “回顾过去固然重要,但我却更乐意展望未来,想想科学技术在今后会有哪些重大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这些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乃至对人类社会可能产生什么样的重大影响。我们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嘛。 “我们现在已经看到并正在经历的,是由电子信息技木发展所引发的信息革命。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普及,通信网络的建设,已使信息革命渗透到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也改造着人自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将会消失。所以信息革命是又一次产业革命,即我所说的第五次产业革命。 “我们还应该看到即将到来的 21 世纪,以大阳光为能源,利用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及菌物)、水和大气,建立农、林、草、海、沙五种综合种植,畜、禽、菌、药、渔加上工、贸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将是人类历史上的第六次产业草牛。这次产业革命将不是发生在工业发达的大城审,而是发生在农村,使农村变为小城镇,城乡差别消灭了,工业与农业的差别消灭了。” 纵观钱学森的学术生涯,可以说他一生都在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地耕耘在广阔科学技术研究领域。机遇往往只属于那些有着长期的特殊准备,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自己热爱的事业的人们。钱学森获得了机遇,抓住了机遇,取得了成功。
个人分类: 钱学森|8605 次阅读|3 个评论
艺林撷英:忆济南
热度 4 pww1380 2011-11-28 12:43
艺林撷英:忆济南 杨文祥 济南忆, 最是明湖秋。 倒影 佛山 涟漪动, 残荷岸柳伴轻舟。 何日更重游? 参见:张欣《 子张诗笺:怀念济南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281do=blogid=512222
个人分类: 心香一瓣(Devotional Joss Stick)|2430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诗词赏析】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热度 2 princetonois 2011-11-9 02:23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 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 :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前两句写漫无边际的层层阴云,已经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如此荒凉的时候各奔一方,自然容易伤感,但此诗的情调却明朗健康。后两句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不会示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物呢?这两句,既表达了彼此之间深厚情谊,也是对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美,是对他的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送别诗能够写得如此豪迈向上,实在难得。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个人分类: 古典诗词赏析|2675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与三十多门语言的爱恨情仇(1)——人语
热度 10 xuyingxiao 2011-7-24 10:15
仔细数了数,竟然学过三十多门语言?一开始是主动的,是喜剧;到后来却是不得不学,是无奈。 第一门语言:淮语 我的母语,没多少学习的印象,自然而然就会了。出国前研究了一下淮语,才知道貌似土声土气的淮语大有来头。朱元璋祖籍淮安,把淮语作为官方用语,朱元璋定都南京,所以南京话里有很多淮语词汇,《西游记》里也大量使用淮安方言,难怪当初到南京觉得南京话不用学就懂了。淮语的特点是保留了古入声,学习古诗词、古文献比较方便。(摘自 http://user.qzone.qq.com/54607566/blog/1231644739 ) 方言深入到潜意识,一直到现在,尽管平时想问题都用普通话在脑子里想了(想起大学里学英语时,外教一直叫我们think in English),但某些特定场合一着急还是会大脑不受控制地蹦出个方言的发音出来。 第二门语言:国语/普通话 读小学以后开始学普通话,虽然发音其实还是方言相差很多的,但学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是两种语言,觉得只是拿捏着腔调讲话就是普通话、放松下来讲话就是方言了。 不过一直到读大学之前,老师都是用方言上课,只有在朗读课文时大家才用普通话。记得高中有个插班的同学只会说普通话,大家听着都觉得很怪。有一次化学课,年轻的化学老师用方言问了个问题后,这个学生用普通话回答,化学老师用普通话追问一句:“为什么呢?”结果大家发自内心地哄堂大笑。虽然感觉不应该这么笑人家,但却是憋不住要笑。 高中时我还认真思考过以后如果谈恋爱的话能不能把“我爱你”说出口。自己做了一下思想实验,发觉用方言还真是说不出口,用普通话倒是可以。后来看钱忠书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围城》,里面的方鸿渐碰到说不出口的话就用法语说,有点感同身受。 到了大学,大家语言南腔北调,我以为大家都在说方言,其实大家说的是有各地口音的普通话。在这种氛围下,方言的切换很自然。 普通话在南京一点没有强势,但在上海确实很强势。我哥上海呆了几年后,暑假和我一起回家的路上都和我说普通话,我用方言对他的普通话,感觉很怪,要回家呆几天他的普通话才能转变过来。如今我的女儿虽然生在上海、大部分时间长在上海,但也是普通话为母语,不会说上海话。 第三门语言:英语 英语是花时间最多、走的弯路最多、却不管花多少精力也注定达不到方言和普通话水平的一门语言。 背单词 读初中第一次开始学英语。刚拿到英语书时觉得很怪:这些单词怎么按照汉语拼音的规则没法拼?觉得不可能每个单词都单独背啊——那得费多少时间啊。上课时才知道,原来确实要每个单词就得这么背。那时的人背得很幸苦,简单的bike都要拆成四个字母:b-i-k-e,反复读这四个字母直到记住。 单词越来越多,我开始偷懒,把b当成汉语拼音的b,i则按照英文字母的音来读,k则按照汉语拼音的k来读,这样我不背字母,而是一边读bike一边跟着每个音在手中按照各个音来写字母。当时最经典的案例是student,本来觉得很长,但按照s-tu-den-t,自然就可以照着音写出单词来。语文课写作文时我还把它作为一个例子放到了我的作文里。以后才知道,其实我不知不觉地采用了正确的背单词方法,英语单词发音确实有规律的,可以部分做到看词发音、听音写词。当多年以后老师们开始提倡不要读每个字母记单词时,我已经不知不觉实践了N年了。 学了音标后,读单词的问题终于解决。原来英语和汉语一样,有一套注音系统的,不认识的单词照着音标就可以读了。那时感慨:其实音标应该一开始就学的,这样的话会给我们读单词带来多少便利啊。 听电台 初一刚学英语时,由于农村师资条件较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个学校上课的进度同步给大家上英语课,我们每天就拿着小收音机跟着听课。那时收音机声音很小,实在听不清,又没有耳机,再加上我和我哥两个人共享,无法贴在耳朵上听。后来大人终于想到一个绝招:利用共振原理,把小收音机的喇叭罩在一个空的杯子上面,虽然声音还是很小,但总算能辨得清在讲什么了。 有了电台的帮助,我们的英语一点也没因在农村读书而耽搁,很多年一直觉得自己英语很牛。但周围很多同学其实根本买不起小收音机的,他们的英语发音就很成问题。这也给我很深的印象:世上其实从来就没有什么牛人,牛人都是一开始的时候外界条件比周围人好一些而已。 当然除了外界条件好,内因——个人的刻苦努力也很重要。但那时我也在思考:内因归根到底还是小时候周围环境的熏陶啊。 背课文 那时特别讲究语感,培养语感的唯一措施就是背课文。我们背了大部分课文,这样考试时答案自然而然就从头脑里冒出来了。 语音 高中之前英语一直学得很扎实。大学时,英语老师对我们说其实高中时已经将所有的语法的学完了,大学阶段主要是扩大词汇,所以每次上课生词很多,更糟糕的是大学课本中所有生词竟然都不标注音标,说是让大家学会猜词和猜读音。我们又没有电子词典,直接后果就是从大学开始我对很多单词的读音就都没有把握了。高中之前我们每个单词的读音是学得出奇地准确,到了大学反而突然大转向了。 第一次打击 大学刚报到就面临着英语分班考试,没看到有同学去准备这个考试,但我却不得不去准备一下,因为考试内容中有一个从来没经历过的新鲜的东西:听力。每个人开学的文具包括一个接收器,考前一天去教室试了一下接收器并试听,结果晕了,一句话也听不懂。原来考听力和中学时听老师读课文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还好事先来试了一下,不然如果考场当天才碰到这种情况的话肯定人要懵了,那样后面的其他内容也就考不好了。 考试结果出来,令我惊讶的是,尽管我高考是贴着分数线进来的,分班考试的听力一句也没听懂,全部靠猜的,但英语分班考试却进了班级前四名从而进入了学校的快班。这样不需要跟着系里的同学按部就班从一级读,而是和其他系进快班的同学混在一起直接读二级。我英语虽不差,但和苏南的同学比起来其实还是差了不少的,能进快班我一直把它归功于考前一天的准备。这之后,尽管我觉得实际英语水平并没有周围的同学高,但由于人在快班,就什么都早一步,大二上学期结束考掉英语四级,大二下学期结束考掉英语六级,从考试的角度看,英语学到顶了。这件事也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一个人的才学和努力尽管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被放在哪个台阶上,低台阶的人无论怎么努力,总是被会限制在一个台阶之内。所以在资源紧缺时,条件差的人在关键时刻努力一下或有人帮一下,哪怕只比别人快个0.01步,只要被放在更高的一级台阶,就一直会掌握着主动。 没有应试教育的日子:读小说,英语角,看学术论文 准备四六级考试其实属于应试学习,当时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把图书馆里能借到的四六级有关的书全部借过来做一遍。结果竟然真的完成了。四六级之后应该考托福了,但那时考托福似乎要到上海考,得花旅费,考试费也是一笔不菲的费用,考完了申请国外学校的话向国外各个大学邮寄材料又是一大笔邮费。正应了那句话:人穷志短,于是直接死了这份心,将英语六级作为最后的标杆吧,从此以后只为真正地提高英语水平并为使用英语而努力。是啊,学了这么多年英语,还没真正用上英语。 第一个尝试是读英文小说,图书馆有世界名著的缩写版,比较容易读懂。借过几次,但都是虎头蛇尾,看了几天就坚持不下去了。后来借到几本英文励志的书,发现写的真是好,里面的观点都是中文书中从来没有看到过的。“需要”是最好的老师,我终于被吸引着看完全书,还把书中各种新奇的观点作了非常详细的笔记。不过这太花时间,没能经常进行。 另一个尝试是去鼓楼的英语角和学校的英语角。但英语角其实都是中国人没有老外,而且在英语角我是属于不开口型,偶尔开开口都是你叫什么名字、我叫什么名字、在哪个学校之内固定的寒暄就没有话题了。听着那么多人口若悬河,对自己真是打击啊,所以去了几次就不去了。 整个大三大四,尽管非常努力,但就是没有一个指标性的东西能证明自己英语实力的突破。考研时保研了,又不能证明自己了。一直到了读研究生时准备开题报告时,连续泡图书馆阅读了大量英文论文,发觉那些论文我都能看得懂、并且读的时候觉得醍醐灌顶:机器零部件的装配问题原来还可以建立这样的模型、这样解决问题,觉得很有启发,这才真正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英文没有白学,还是能够学以致用的。 用英文学计算机 工作以后是英语突飞猛进的日子,一方面开始有Internet了,而且当时的中文网站非常少、也没什么有用内容,平时逛的都是英文网站。更重要的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太快了,新的技术全部靠到网上找英文资料来学习,各种设备的说明书也全部是英文的。实践再次证明了“需要”是最好的老师,工作的需要使自己真正大量开始运用英语阅读能力,真正的自信从这个时候开始,对英语重要性的体会也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个时候也是第一次接触英文原版教材,发现同样的内容,中文教材写得云里雾里,每个字都看得懂,但合成一句话就是看不懂;而英文教材写得真是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从此只看英文教材和英文网站学东西,几十本原版教材学下去,更有不知多少的英文网站的技术文章看下去,觉得英语是自己的生命中的一部分了。 三年之后考博士时,觉得英语是考能力,自己能力放在这里,即使为考试作准备也提高不了多少。再加上时间紧,就只留着宝贵的时间去看专业书了。本来还想去找本英语考博的复习书看看,起码背背单词,但找了一圈竟然没有找到,于是英语没有为考试做任何准备就直接去考了,竟然也通过了。 全面的打击 对英语自信满满时,其实对自己的听力和口语还是心里打鼓的。 博士毕业后第一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飞机上不知道各种饮料的叫法,隐约听到Orange Juice,听懂了Orange,于是每次空姐问要喝什么饮料时就说声Orange。以后飞机坐多了才知道那个航班是国内航空公司,其实空姐都是中国人,说中文其实她们也听得懂。下了飞机,一般的问路、汇兑虽然没什么问题,但大部分情况下发现韩国人讲的英语我听不懂,于是觉得自己的听力真是差;我讲的英语韩国人也听不懂,于是觉得自己的口语也真是差,越发自卑起来。开会演讲时,需要U盘倒一下PPT,和韩国学生说了半天竟然是鸡同鸭讲对方愣是没搞清我的意思。很久以后也才知道其实责任不一定在我,韩国人、日本人的英语发音挺成问题的,我的口语也没差到这样的地步,很多韩国学生的英语其实不怎么好。 对听力和口语的打击还来自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学校里学的一直是英式英语,英式英语的发音也的确很纯正,本没有什么问题,但等我们学成后,英式英语式微,平时接触的大都是美式英语。本来自己的发音还算标准,如今发觉年轻一代都是满嘴的美国腔,自己还得重新纠正自己的发音,寻找那种腔调。无奈年龄大了,怎么努力也是白搭。看着如今很多小学生讲英语时一开口都是老外的腔调,真是感慨自己这么多年都白学了。听力的打击就更大了,听英式的发音还好,一听美式的发音,原本很简单的句子都听不懂了。 用英文学技术也屡遭打击。网上的中文信息越来越多,人也就越来越懒不愿意整天对着英文。更打击的是,现在教材引进和技术资料的翻译越来越即时。自己刚看完一本英文原版教材,对应的中文译本就出来了,于是觉得自己白白多花了这么多时间看原版。虽然中文译本的毛病依旧很多,但已经比九十年代混乱的中文教材好多了。中文翻译得只要不是差得离谱,看起来毕竟要快多了。眼睛一瞟就知道一页纸写的是什么意思、哪几段需要仔细看、哪几段瞟过就可以算了。而英文总得每个字看完才知道什么意思,其效率和中文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多次看原版教材白多花时间后。逐步就失去了看原版教材的动力,英文的作用只剩下看学术论文了。 柳暗花明 转折点来自出国之前,首先是信心的增强。出国英语培训的分班考试,依旧是没做任何准备,甚至考试时一路狂奔差点迟到。但考出来的结果仍然接近前10%。这说明自己的英语虽然十多年没正规去学习,但其实并没自己想象的那么差。 最根本上的转折则是观念的变化:不需要追求什么纯正的美语口音,不需要去追求说得怎么流利、追求如何说得没有语法错误。英语口语最重要的是说得清楚,能交流得起来。这点自信我还是有的,得益于初中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同步授课,虽然我的腔调不足,词汇也不多,但发音还算清晰。感觉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最英语根本的自信则来自出国以后,发觉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其实比和英语为外语的人交流起来更容易,因为人们对母语的容错能力很强。再加上老外们一直处于鼓励教育氛围,你一开口就说你讲得不错,一写字就说你字写得也很好,一发邮件就说你英文写得好,不管程度到多少,听着总是舒服。 这件事也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我还是从前的我,但放在不同的环境中、给自己提出不同的要求,则心情就大不相同、生活也截然不同。英语如此,其他也如此。 第四门语言:日语 本科时规定学第二外语,大家大部分选德语、法语、日语。我选了日语,一则整个八十年代对日本的各种东西引进的力度很大,我看的思维学、创造学等都是从日本传过来的,尤其八十年代初从上到下都在以日本为师。另一层小算盘是觉得还是选个和母语同一个语系的学起来省力气些,毕竟英语都还没学精,第二外语只能作为一种战略性的投资,只是入一下门,多一个机会。 学了两学期日语,果然以后就只在谈朋友时用上过一次。当初所学的如今只记得“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书”、“这是日语书”等简单对话,还有那个“阿姨哭开咳,妈咪木埋没”五十音图。 第五门语言:南京话 本科到了南京,南京话在我听来和我的方言很贴近。出国前才知道原来是有渊源的。虽然在南京近七年,却没去学过南京话,听南京话也是自然听懂。耳濡目染对南京的一些特殊词汇如yibidiaozao,仍旧非常熟悉。 第六门语言: 上海话 在上海呆了十几年,老婆也说上海话,却没去学过上海话。上海话很难听懂,不过这么多年耳濡目染现在听上海话很自然,不像听英语要全神贯注还有很多听不懂。但我从没刻意去学过上海话,平时不用也就没有动力。直接后果就是女儿在上海长大,会说普通话、会说一点英语,就是不会说上海话。
个人分类: 思考|7095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转载一篇诗歌研读的博文
心有余而力阙兮 2011-2-10 09:04
转载一篇诗词研读的博文。网络真如深山大海,真是卧虎藏龙啊。 『 煮酒论史 』 我喜欢的古典诗词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45285.shtml
个人分类: 诗歌|1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古诗词评股市[幽默分享+诗画音]
刘玉平 2008-12-27 11:30
改古诗词评股市 刚刚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包括五首改写的古诗词,与大家分享。略有修改,以尽量合乎音律,并增补本人改写的第六首。 (一) 套牢不觉晓,处处闻割了。 夜来风雨声,家落知多少。 (二) 圈钱依山尽,钞票入海流。 欲追涨停板,回家卖层楼。 (三) 楼下问孩子,言娘炒股去。 只在股潮中,跌深不知处。 根据网络图片合成 (四) 窗前明月光,疑是银子裳。 举头望盘口,低头心里慌。 (五) 风雨送牛归,霜雪迎熊到。 已是股市百丈冰,哪个股还俏? 俏也难争春,是否该抛掉? 股指何时才见底,只有天知道。 (六) 股市烈,飞流直下惊云月。 惊云月,曾经梦碎,今夕声咽。 熊途牛道真如铁,而今再度从头跌。 从头跌,现钞入海,残心滴血。 * * * 友情推荐:罗泰义夜太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7264 * * * 阿杜天黑 http://player.ku6.com/refer/8lZqrarhHjOo9y0h/v.swf
个人分类: 转载空间|12092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2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