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口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有没有很好的防过敏方案——致相关学者们
热度 1 zhijieleng 2015-8-17 10:31
个人分类: 事件|2326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4世界上最短的爱心小说
niuyy 2014-2-26 07:57
雾霾中一个两条腿的口罩牵着一个四条腿的口罩,突然两个口罩贴在了一起(*^__^*) 嘻嘻……。
个人分类: |24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消灭狂犬病原来如此简单!
热度 18 yanjx45 2014-2-20 15:40
早在100多年前,从1897年至1902年, 英国仅用5年时间就彻底消灭了狂犬病。 核心措施:法律规定 所有的狗都必须戴口罩(口笼或口套) 。 1897 年,狂犬病曾在英国发生最后一次流行。 同年,英国议会正式通过 防止疯狗蔓延的法律 。 该项法律规定的两条基本预防措施简单、明了: 1. 所有疫区的狗都必须戴口罩(口笼或口套),直到疾病消失。 2. 海关检疫:从狂犬病流行国家进入英国的所有的狗都必须被隔离6个月证明无狂犬病后才能入境。 虽然当时离法国巴斯德 1885 年发明狂犬病疫苗已有 12 年,但动物狂犬病疫苗当时并未大规模地生产和应用。该法案并未强调广泛应用狂犬病疫苗。 结果 : 到 1903 年,在整个英伦三岛就彻底消灭了狂犬病,并一直保持至今。 自 1902 年以来,在英国从未发生过狂犬病病例 。 在当代,采用疫苗接种是更简便易行的预防措施,在欧美和其他地区的许多国家或地区,包括中国的台湾和港澳地区,都已借助于疫苗成功地消除了家养动物和人群中的狂犬病。 100多年前,英国在没有疫苗或不用疫苗的情况下都能消灭狂犬病,在如今已有现代高效疫苗的优越条件下,我们为什么还迟迟不能消灭狂犬病呢? 中国将何去何从? 资本主义国家100多年前就能做到的事, 台湾和港澳在数十年前就能做到的事, 21 世纪的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大陆为什么做不到?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27839 次阅读|59 个评论
PM2.5,口罩,巨噬细胞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3-12-6 19:21
在PM2.5面前,口罩可能就是筛子;能过滤掉PM2.5恐怕只有半透膜,但人类也将因此无法呼吸,因为人没有那么大的肺活量,克服半透膜两侧的压差 PM2.5 进人呼吸道后,首先被巨噬细胞吞噬,但此过程有其两面性 : 一方面限制了 PM2.5 在体内扩散,促进某些有害成分灭活,使机体减轻甚至免受其伤害 ; 另一方面过量 PM25 可引起巨噬细胞损伤、死亡。
个人分类: 安全与健康|4428 次阅读|4 个评论
对应空气污染,只能戴口罩了?
热度 3 baocunkuan 2013-12-2 07:56
这些日子已经习惯了早晨起床后,先查看一下空气质量 AQI 指数。目前的上海 AQI 已经过 300 了( 338 ,美领馆的 313 ,严重污染),再看一下我的 Minipad 里收藏的近几个去过其他城市(出差之前也是习惯于先查看一下该市的 AQI 了):北京 128 (当下在这几个城市里算是好的,轻度污染,美使馆 172 ),我的家乡济宁 289 (重度污染),南宁 130 (轻度污染),贵阳 160 (中度污染)。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一线城市到所谓的二线、三线城市,让人似乎只能“一声叹息”了~ 昨天上海 AQI 也过两百了,甚至有人建议应取消当天的马拉松比赛。我也是从昨天起,戴了口罩。再上次戴口罩是 30 年前(当时我上第二个小学五年级)的那个冬天,在县城上学,要骑自行车,邻居二哥把他的口罩直接摘下来“赠”给我的~好像也没戴几次。昨天再次戴上口罩,这个别扭:首先是闷得慌,而且一呼气眼镜片上就上蒙上层水气,还有就是我爱出汗,等走到办公室里经常是大汗淋漓,冬天也差不多这样,再戴上口罩,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按照 9 月份国家发布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尤其是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 可以说,建设生态文明是迫于“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提出的。因此,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要面对的,也是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解决的;同时,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解决程度尤其是环境质量应是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成败或成效、绩效的标识。 作为个人,应对空气污染,我只能戴口罩了。而要真正取得与污染斗争的胜利,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齐努力,需要“制度”这个武器。
2887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等评昆明买口罩实名制
热度 1 冯用军 2013-5-27 09:52
“石化项目引发的争议,固然有损昆明的形象,然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只会使裂痕加深、矛盾积累。以包容心态对待不同意见、以开放姿态充分沟通协商,才会避免对立冲突、修复官民互信”。 ———@人民日报 更多内容请登录: http://news.163.com/13/0527/04/8VRT1L5Q0001124J.html#fr=email 昆明被指禁售白色T恤衫 打字复印需要实名登记 2013-05-27 04:32:16 来源: 南京日报 (南京)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议媒体平台|1979 次阅读|2 个评论
雾霾口罩应当全民免费配发
热度 1 xupeiyang 2013-3-10 18:37
应该全民免费配发,晚发不如早发。就象安全套一样,免费赠送。 为了全民的身体健康,政府做点实事好事是应该的。 北京看来很有希望 也许明天就发了 北京交警将试用PM2.5鼻滤器 如果试用情况良好,将以每副1元人民币的价格在北京市出售。 http://t.itc.cn/ySGgV 【北京警方统一为民警配发可防沙尘雾霾口罩】 昨天下午,记者发现,长安街一线的交警在漫天的沙尘中戴着统一的深蓝色口罩执勤。据警方介绍,由于北京雾霾、沙尘频繁出现,对一线执勤民警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市公安局已为民警统一配发口罩。这种口罩与一次性口罩不同,可有效防沙尘。(北京晚报)
个人分类: 环境生态|24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不应该忘记十年前戴着口罩抢救"非典"病人而病倒和牺牲的医护人员
micliu68 2013-2-25 21:53
不应该忘记十年前戴着口罩抢救"非典"病人而病倒和牺牲的医护人员 ——“非典”十周年回忆之四 将今天《新快报》A12版的一篇文章转载如下,我相信抢救 周作芬先生的一百多名医护人员肯定都戴了口罩,可是...... 消失的 “ 毒王 ”1 《新快报》 日期 : 版次 : 版名 : 字体 : 【 大 中 小 】 http://epaper.xkb.com.cn/view.php?id=846182 他先后传染了 130 多人,为了救他两医护人员殉职 10 年来,他只有不断地逃,逃到你找不到 ……   【开栏语】 “ 非典 ” 是因事件而众所周知的名词,有的人难以忘怀,有的人却不愿记起。它就像个分岔路口,那些名字曾为大家熟悉的人们,在不同的选择中走向了不同的命运;而一座城市的变化,也在时间的沉淀中,渐渐明晰。    ■ 采写:新快报记者杨林   在 “ 非典 ” 十年之际,新快报陆续推出 “ 非常典故 ” 专题报道,讲述那些被 “ 非典 ” 改变命运的人生,被 “ 非典 ” 所启发完善的机制。这对于亲历者而言,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对于旁观者而言,可做他山之石之鉴。   海鲜铺老板周作芬消失了,他换掉手机号码,搬离原来住的小区,换掉了干了多年的海鲜档口。 10 年来,很少有人见过他长什么样,记者手上唯一一张关于他的照片是曾经收治过他的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简称 “ 市八医院 ” )提供的,照片上,他的表情有点疲惫,笑得很僵硬,他局促地拿着锦旗,想躲在几个医生身后。   当时,年过不惑的他刚刚从生死线上回来。出院后,作为商人,他提出给救治他的医生护士们送一些钱作为谢礼,但是被拒绝了。最后,他请人做了一面锦旗,现在,那面印有 “ 起死回生,再世华佗 ” 的锦旗依然悬挂在市八医院的老院区门诊楼内。送完锦旗, “ 非典 ” (即 SARS ,非典型肺炎的简称)痊愈者周作芬似乎完成了人生中一项重要的任务,之后迅速消失,他躲避着任何一个试图寻访他的人。   他先后传染 130 多人, 21 名亲属因他染病,包括他的妻子、两个儿子、母亲和岳父岳母。岳父母在他病愈前去世。广东省在抗击 “ 非典 ” 中最初追认的三位烈士中,两人是因抢救他被感染殉职的。有人这样形容 —— 他一声咳嗽足以引起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   他拒绝露面: “ 上电视的话就全世界都知道我了,我到商场买趟货,商场的人认出我就会歧视我;我到酒家喝茶,酒家的人就会歧视我;我打车,司机肯定不载。 ”   面对过去的 10 年,面对那段记忆,他想做、能做、唯一做的就是逃,不断地逃,他试图躲避着任何一个试图寻访他的人,无论是曾经救过他的医生,抑或是面对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更不用说是记者 ……
2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非典和雾霾的共同之处——都是口罩惹得祸
yue 2013-2-4 11:20
非典之时,人们普遍学会了戴口罩,一个非常经典的照片是“非典之吻”,即结婚仪式上,新郎新娘和亲友们都戴口罩。 这次雾霾的特点也是大家戴口罩。由于我是在太原工作,所以到北京上学后,感觉北京非常干净,我倒一直没有戴口罩。 但是北京人毕竟素质高,所以又兴起了戴口罩的习惯。我觉得最具标志意义的是两个,一是学校里面的清洁工也戴口罩,二是街头执勤的工作人员被允许戴口罩。 看来口罩在纠缠中国,口罩必定有一种意义,我们必须找到。
个人分类: 法学|37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口罩:“有用”与“安全”的区别
micliu68 2013-2-2 22:12
口罩: “ 有用 ” 与 “ 安全 ” 的区别 ——兼答李维博士 拙文 “ 口罩,国民抵抗呼吸道传染病的无奈选择 ” 发表后,李维博士是一位热心的读者,不但连发评论,而且还专门写了一篇博文 “ 面对半杯水,是说还有半杯呢?还是说才半杯? ” ,让我感到非常荣幸并在此深表谢意。但有以下两个问题也许李博士没有注意到: 一、口罩的 “ 有用 ” 与 “ 安全 ” 的不同意义 先引用几段评论: 作为劳保用品的防尘口罩,只有 10% 左右阻尘率的一般纱布口罩当然不成。因为目的设置不一样。但是 作为一般人家庭使用时,有 10% 的作用就比没有好。有花粉症的人在花粉季节里戴口罩,显然是来自有比没有好的选择 。 —— 拷贝自:面对半杯水,是说还有半杯呢?还是说才半杯? 作者 : mirror (*) (李维博士) 现在的 HEPA 和 ULPA 解决绝大多数细菌病毒的问题如同刀切豆腐 。 —— 拷贝自: morrow8 2013-1-31 10:42 漏洞百出的分析,罗列了一堆数据,得出了一个错误结论。 …… 或许楼主可以分辨出最外层纱布的网眼大小,但是您绝对不可能看穿整个口罩。这时,气流通道会变得错综复杂,这些气溶胶颗粒就会有极大的概率碰撞的纤维表面并 ” 粘 “ 上去,从而被拦截下来。当然,我倒不是说普通医用口罩是百分百有效, 但至少可以极大的减少病毒飞沫和其他 airborne particulate matters 的吸入。 —— 拷贝自: 李刚 2013-1-29 23:25 上面几段评论的意思是指我在文章里提出的 “ 口罩不能阻挡病毒感染 ” 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戴上口罩后无论如何也可阻挡一部分病毒,有总比没有好。这就牵涉到了口罩的 “ 有用 ” 与 “ 安全 ” 的含义与区别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就用李维博士提出的花粉症患者作为例子。 假设有一位对某种植物花粉过敏的花粉症患者要出门,而且肯定会遇上他所过敏的花粉。为了好理解,再假设这位患者发病临界值是 500 万颗花粉(不一定科学,但具体数字让人好理解),即他如果吸入 500 万颗这种花粉粒子就会哮喘发作。这位患者戴好口罩出门了。我再假设他戴的虽然是普通防护口罩,但质量很好,滤效达 80% 。好,如果假设该患者沿途呼吸遇上了 2000 万颗花粉,经计算他的口罩帮他阻挡了 1600 万颗花粉,那当然可以说口罩是 “ 有用 ” 的;而且,由于进入他呼吸道内的花粉只有 400 万颗,没有达到发病临界值,所以还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口罩是安全的。但是,如果假设他沿途呼吸遇上的花粉颗粒是 3000 万颗呢?这个口罩阻挡了 2400 万颗花粉,这说明 “ 更有用 ” ;但进入他呼吸道内的花粉颗粒已有 600 万颗,超过了发病临界值,他的花粉症发作了,此时,说明这个口罩对他是 “ 不安全 ” 的! 以上还只考虑了 “ 口罩体滤材 ” 的拦截作用,但你不能指望吸入的空气全部都只会通过口罩体滤材而不会从其它地方进入你的肺部。有一个重要问题不知李维与李刚两位博士是否听说:口罩的 “ 密合度 ” 问题。 密合度指口罩体与佩戴者脸部结合的严密程度,或反过来说是指从口罩边缘与脸部接缝处进入呼吸道的空气量。由于口罩是按标准规格生产的,而戴口罩的人脸型、鼻型等各有特点,所以,任何人戴口罩或多或少都会在口罩边缘与脸部结合处留下缝隙(见图 1 )。 “ 确定密合一般可采用密合度检点( fit check )与密合度测试( fit test ) …… , 密合检点每次佩戴口罩时都应进行 , …… ,这两种方式是不能相互取代的。 ” 台湾有学者检测过口罩的密合系数 ( fit factor , FF )。由于陈春万一文的数据有点复杂,我且引用朱政昆等人的研究结果 。朱政昆的方法(见图 2 )是:用(美国 TSI 公司) “TSI 8020 Protacount 密合度测试仪依据人体在使用口罩时的动作执行呼吸所分析之效率, 测试依序顺序为: 1. 正常呼吸、 2. 深呼吸、 3. 上下点头、 4. 左右摇头、 5. 说话、 6. 作鬼脸、 7. 弯腰、 8. 正常有规律呼吸 后得到的使用时的口罩内粒子浓度,因此可得到口罩与脸型之间密合系数的高低与得到口罩泄露空隙位置。 ” 其结论是: “ 本研究密合系数试验结果 市售产品密合系数大多为 2.0 ,含意佩戴此类型密合度之口罩有 50% 以上的感染率 ,即如处于医院院所或者高污染环境中有一半受到感染风险,根据 N95 密合系数 FF10 以上才符合防护等级,因此本研究所采购之 平面口罩所样品中只有编号 4 之立体性口罩 部分 产品合格 , …… ,而对于编号 6 之 N95 之密合度试验,密合系数达到 81 泄漏防护率达到 99.8% (注:数据与图 3 的表 2 所列不同,但原文如此),然而,戴上 N95 之口罩因为闷热与不透气关系有更不舒服感。 ” (见图 3 ) 从检测密合度的方法可知,密合度是随头部活动(如点头说笑等,更不要说打喷嚏了)不断变化的。这就告诉我们,戴上口罩后,吸入的空气是通过口罩体和口罩边缘同时进入的。而且,你也不能命令有害粒子只能聚集在你口鼻的正前方而不能在你头部的左右侧面或上下面。空气及其携带的有害粒子如何进入你的呼吸道,只会按照流体力学的规律,人的意愿是左右不了的。因此,如果考虑口罩边缘的泄漏,前面假设的那位花粉症患者可能遇上 1000 万颗花粉粒子就发病了。 非专业人士中还有一种口罩 “ 有用 ” 的说法,说的是如果病毒少,戴口罩就能挡住了。好比打仗,我有一千名战士,来 500 个敌人,我就把他们灭了;如果来两千个,我就挡不住了。这种类比是不成立的。我要提请大家注意:花粉颗粒进入体内后并没有繁殖能力,所以进入体内的花粉颗粒数目不会增加。但病毒不同,病毒在体内可以利用容纳细胞快速大量增殖, 1 个细胞大约几~十几小时后,生产的病毒颗粒数可以是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因此,用口罩抵抗高致病性病毒入侵,那就不是能拦截 10% 还是 99% 病毒颗粒的问题了,只要有这类病毒进入体内(不论多少)而你的免疫力又没能抵抗住,那你绝对是处于危险状态。以 N95 口罩为例,其泄漏率为 5% 、密合系数 81 意味着泄漏率有 2% (见图 3 ),简单相加泄漏率约为 7% 。如果遇上一位 SARS 患者对着你打一个喷嚏,那包绕在你周围的病毒颗粒是以 “ 亿 ” 来计数的。就算你戴着 N95 口罩,此时哪怕你只呆了几分钟,哪怕病毒尚未随气流穿透你的口罩体滤材,但只要你在呼吸,从口罩边缘吸进去的病毒颗粒就可能要以百万或千万来计数了(专业术语叫“暴露”)(这点要特别提请李刚博士注意)。 所以,在接触像 SARS 病毒、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等极危险的呼吸道传播疾病中,接触者只有穿戴自带氧气的密封防护服才安全,任何口罩都是不安全的。为了使大家有个直观认识,我在此介绍一部 史蒂文 · 索德伯格 导演的美国影片《传染病》(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2NjUzODY4.html )给大家,这部电影虽然说的是 WHO 医生抗击一个杜撰病毒传染病的故事,但实际上是用抗 SARS 经历作为素材的。 戴口罩的朋友们不必关心我的博文是否 “ 漏洞百出 ” ,但是一定要关心自己戴的口罩是否漏洞百出。上述台湾学者的研究是在理想实验条件下、在口罩专家直接操作下进行的,研究得到的检测数据是理想数据。而在大众使用口罩的过程中,这些数据肯定是达不到的。即使你的脸部是标准型、且戴密合系数很高(理论上密合系数越高口罩越安全)的口罩,但你们(也包括我)不是专家,不可能把每个密合点都掌控好。况且,戴口罩是准备去活动的,即使你开始把口罩戴得非常密实,但也不能确保活动时口罩边缘的缝隙不加大。所以,我想善意地提醒各位朋友:当你戴口罩是为了阻挡霾或尘,那没问题,不管能阻挡多少,总归能降低危害,是 “ 有用 ” 的;但是假如你戴口罩是为了阻挡细菌和病毒、特别是诸如新亚型甲型流感病毒、 H5 禽流感病毒、 SARS 病毒、炭疽杆菌芽孢的话,我建议你千万别相信专家告诉你的百分比而以身涉险。《传染病》影片中有一名 WHO 的女专家一直戴着密合系数较高的立体口罩,但后来还是感染病毒殉职了。专家与政府看重百分比,是因为在宏观上安全百分比大总比百分比小要好,可以降低人群发病率和死亡率,这既牵涉民众安危和社会稳定,同时也是政绩。但具体到每一个人,我们谁敢拍胸脯说:我就是那受到口罩保护的 50% 中的一员,而不是那 50% 感染中的一员?除非上帝是你爹。我写文章或讲课会讲百分比,但对每一位咨询我意见的人,我只会告诉他哪儿或怎样做有危险。而且我会给他强调,如果贸然涉险,每一个人都可能百分百的危险。 所以,我说 “ 口罩,国民抵抗呼吸道传染病的无奈选择 ” ,难道不是吗? 二、关于我十年前的帖子 “ 口罩,可靠吗 ” 的用意 还是先引用两段评论: 刘老师从他的专业角度看口罩的空孔,得出了 “ 才 半杯 ” 的说法,认为 “ 口罩不能阻止病毒传播 ” ,并且写了《口罩,可靠吗?》的文章。但是 刘老师的这个认识与百姓的 “ 常识 ” 、政府的见解有乖戾 。 —— 拷贝自:面对半杯水,是说还有半杯呢?还是说才半杯? 作者 : mirror (*) (李维博士) 1986 年 过滤式防微粒口罩的相关国家标准出台。 …… 2000 年,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 试行 ) 的通知国经贸安全 189 号,禁止纱布口罩作为防尘口罩。 …… 2003 年 4 月 GB19083-2003 (已作废)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 …… 据以上资料, 我国并不是在 sars 之后才搞明白纱布口罩不能做防护口罩的问题。 如果非典时小汤山的医生是带的纱布口罩,那是就不是一个科技发展水平的问题,也不是一个认识问题,而是有人涉嫌否犯了渎职罪的问题。 —— 拷贝自: morrow8 2013-1-31 23:25 我想指出两点: 其一,我十年前的帖子中没有任何一处指责政府,所以不知何为 “ 乖戾 ” 。作为专业人士,我深知在非典期间政府的难处。非典突如其来,再高效的政府也会措手不及。况且早期( 2003 年三月底以前),谁也不知道非典的病原体是何方神圣,应对不力也情有可原。到了 03 年三月底,虽然知道非典的病原体是 SARS 冠状病毒,但由于我国长期存在 “ 重治轻防 ” 的思想,疾病预防方面的投资是不够的(我在防疫站工作过两年多,对此了解一二),因此不可能在短期内就给所有抗非典医务人员配备防护衣或防护面具,直到小汤山医院建立,部队医生才戴上防护面具。所以这里也不存在政府 整体渎职 的问题。我写帖子的目的,是指责少数明知道纱布口罩不能抵挡 SARS 病毒而又一本正经建议大家戴口罩的专家。例如,记得当时有某教授兼博导在 CCTV4 公开讲座上说(大意):要防止感染非典,戴 36 层纱布口罩没有必要,那会导致呼吸不畅,戴 18 层纱布口罩就足够了。我认为这种 “ 专业说法 ” ,会使得非专业人士误认为只要戴上口罩就安全,去任何地方都没有顾忌了。 其二,我当然知道在 “ 非典 ” 之前就有口罩标准和使用说明了,不然我的帖子中如何有好几篇引用文献?我当然也知道政府与专家在 “ 非典 ” 之前就知道口罩标准及各种口罩的用途了,不然我引用的文献从何而来?(但还是要谢谢李维博士现在教我。)但当年( 2003 年五月以前)我们看见有几名医生戴着哪怕是 N95 口罩也好?绝大多数医护人员戴的不都是普通口罩(包括纱布口罩)吗?在电影《传染病》中的护士因为防护装备不安全就罢工了,对比起来,我国的医护人员真是伟大,并没有因为口罩不安全就退缩不前了。像叶欣等人的牺牲真的让人非常痛惜!(记得 03 年 4 月我在中山医一次给学生讲课时说起叶欣,说起口罩不安全之事,我对着那些未来的医生们说:“如果白衣天使们都不能保护自己,那谁来救护患者?”当时学生们热烈鼓掌,让我眼泪都差点掉了下来)。正因为我知道那些专家教授应该比我更明白才令我更加愤怒!作为政府或行政管理机构,在不明真相或力所不能及之时采取权宜之法,我们不能过于苛责。但作为自然科学专家,就应当凭科学良知和道德说话,应该信奉自然法则,而不是无原则服从权力。即使头顶高压,也可以保持沉默嘛,我认识的好几位教授就是这么做的。 认识我的一些人常说我有点 “ 不识时务 ” (这可能是 “ 愚蠢 ” 的委婉说法,不知是否也属于 “ 乖戾 ” ),要不然那名记者怎么就轻易看出来我那篇文章不是口罩的科普文章,抛下一句 “ 不合时宜 ” 就把文章封杀了(我没敢把 “ 不合时宜 ” 写在那篇帖子内,怕帖子也被封杀)。哈哈,李维博士看来少了点那名记者的那类敏感性,否则怎么就只与我较真十年前那只具体的 “ 口罩 ” 呢? 我的帖子与文章实际上只是指出用口罩防病毒不可靠,并未涉及防尘,但有读者老是与我争论防尘。在此声明:我是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老师,不是防尘专家,也不是口罩专家。 从今往后,我不再在博文中讨论口罩了,也不回答口罩的问题了。
7229 次阅读|0 个评论
RE:口罩,可靠吗
热度 5 liwei999 2013-1-30 23:47
面对半杯水,是说还有半杯呢?还是说才半杯? 作者: mirror (*) 日期: 01/29/2013 17:11:34 话题的引子来自 口罩,国民抵抗呼吸道传染病的无奈选择 。刘老师从他的专业角度看口罩的空孔,得出了“才 半杯 ”的说法,认为“口罩不能阻止病毒传播”,并且写了《口罩,可靠吗?》的文章。但是刘老师的这个认识与百姓的“常识”、政府的见解有乖戾。镜某以为百姓的理解是说“ 还有半杯 ”。 刘老师《口罩,可靠吗?》文中所说的数据、事情不能说有误、有错,但是重要的事情——戴口罩的目的、目标并没有明确说明。也就是说,这里有个 可靠 与否的标准如何设定的问题。 作为 劳保用品 的防尘口罩,只有10%左右阻尘率的一般纱布口罩当然不成。因为目的设置不一样。但是作为一般人家庭使用时,有10%的作用就比没有好。有花粉症的人在花粉季节里戴口罩,显然是来自有比没有好的选择。 物理上有个“边界条件”的说法。这个思考一般人不容易理解。戴口罩有改善鼻粘膜的温度、湿度的作用。这样对防止感冒病毒的入侵和增殖有利。因此,在霾雾天里,出门戴口罩是个有利于健康的做法。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4654 次阅读|5 个评论
口罩随想
热度 3 wangdh 2013-1-30 23:34
口罩随想
口罩随想 (王德华) 近期连续雾霾的京城,不少人又戴起了口罩。 早先的记忆,口罩似乎是保暖用的。记得在严寒的冬天,出远门的时候,有个厚厚的棉口罩戴上,可以保暖。口罩的中间部分感觉很厚实的。小时候也戴过这样的口罩。我的经历是,寒冷的冬天戴棉口罩,开始还是很暖和的,感觉很舒服,但很快就感觉到口鼻部都很凉。由于呼出的热气很快被冻冰,湿乎乎的感觉自然很难受。 口罩的另一个功能,似乎是防毒。夏天,在农田里给黄烟、棉花打农药的时候,还有将“六六六”粉与种子等混合搅拌的时候,还有是从塑料皮囊里倒氨水的时候操作人员,会戴着口罩。 口罩还有防臭的功能。常见的是从厕所里挖大粪、挑大粪的时候。挑粪工是经常带个口罩的。 最常见的就是在村里的卫生所里和乡里县里的医院里,大夫和护士们,一般都戴着口罩。感觉那是一种很卫生的状态,戴口罩可预防疾病传染。医生和护士们戴上口罩,看起来很神圣的样子。 再有就是一些种类的农活,如尘土多、灰尘多、煤烟多等,从事这些工作的时候,人们也往往会带着口罩,防呛。 平时很少见到大街上有戴口罩的。 2003 年北京的那个春天,那个夏日,北京城到处都是戴口罩的人,很是壮观,也难以忘怀。那个夏天,北京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据说降到了历史最低。北京人成了全国最不受欢迎的人,走到哪里都成了“贵宾”。 北京的雾霾天气,据说是 PM2.5 的缘故,很多人又戴起了口罩。通常一旦有流感或者其他传染性疾病流行,人们就会戴上口罩。心理感觉提高了安全度。 有人说戴口罩没有作用,也有人说管用。不管怎样,至少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这也很重要。 印象中口罩多数白色的。后来见到有花色的,浅蓝色的,还有黑色的。吊带也不是挂在脖子上了,而是直接挂在耳朵上。老式的少见了,花样多起来了。进步和发展是必然的事情,一成不变的事情很少。 我不喜欢戴口罩,总感觉呼吸不舒服。即使在那恐怖的 2003 年,尽管单位专门发放了保质保量的口罩,也没有戴过。这自然不是个好习惯。有些事情,没有吃过亏就总是怀着一种侥幸的心理,这实在要不得,但遇事又很难改变这些不好的习惯。等自己真正看到了黄河水,也许就很容易改变态度了。人,有时候就是这么固执,顽固得让人讨厌。话说回来,如果所有人的行为表现和思想认识都一样,这个世界是不是就太单调了点。 (非典期间的婚礼。照片来自网络,致谢)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10345 次阅读|7 个评论
口罩,国民抵抗呼吸道传染病的无奈选择
热度 18 micliu68 2013-1-28 21:45
口罩,国民抵抗呼吸道传染病的无奈选择 ——“非典”十周年回忆之一 接二连三的雾霾天气,让不少外出的人们戴上了口罩。看见这些戴着口罩来去匆匆的人,让我又想起了十年前“非典”时期一件难忘的往事。 记得是 2003 年 4 月 21 日(卫生部长被免职的第二天),那天中山医科大学 2001 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开始上《医学微生物学》课程。那天上午第一节课,我作为外聘教师在大教室为 5 个班的学生上课。我刚说完“同学们早上好,下面开始上课”,下面就有一名男生举手说:刘老师,我能问一个问题吗?我说:可以。那名男生说:你是外校老师,请问你今天是开私家车来讲课的吗?我一下愣住了,没明白他为什么问这个,但我老实地回答:我哪买得起小汽车呀!学生又问:那你是“打的”来的?这时,我猜到他的用意了,直接答道:我是坐公交来的。学生马上就问:我看你没戴口罩,你不怕感染“非典”吗?我笑了起来,跟这位学生开了个玩笑,说:公交车上的人都戴了口罩,我还有必要戴吗?满课堂的学生哄堂大笑,竟然鼓起掌来了。于是我趁势说:我只说一个事实,你们就知道我为什么不戴口罩了。你们同学中现在还有人戴着口罩,我请你们看一看,能看清楚口罩布上的洞吗?有好几名同学回答:能!我接着说:既然能看见口罩布上的洞,那么,你还指望这些肉眼可见的洞能阻挡肉眼不可见的病毒吗?......好!下面我就来给同学们介绍什么是微生物,什么是病毒? ...... 下课回家后,我决定写一篇有关口罩不能阻止病毒传播的文章投到报社去。几天后,文章写好了,我一下投了广州四家大报社,但均泥牛入海无消息。我忍不住给其中一家报社的一个“读者来稿(文责自负)”版面的责任编辑打了个电话。这位编辑说没收到稿件,让我马上发邮件给他。第二天我又打电话给他,他对我说:文章看过了,个人觉得有点道理。但不合上面的精神,不能发表。我觉得非常生气,怎么从科学角度说点真话也要封嘴?一气之下,我以实名将文章贴在了网易论坛上。今天,我将这篇文章原样不改一字附在后面,以纪念“非典”十周年。 口罩,可靠吗? ( 刘琥琥 ) 为了救治 SARS 患者,护士长叶欣因公殉职了,主任医师邓练贤和陈洪光献出了生命,许多医护人员感染病毒卧床不起了(在 SARS 患者中约占五分之一)。看着媒体这一条条报道,既对我们的白衣天使肃然起敬,又对他们英年早逝和不幸染病感到痛心和扼腕!奋战在抗病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感染率如此之高,一方面说明引起 SARS 的病毒传染性和致病力非常之强,但另一方面是否也反映出我们现行的防范 SARS 病毒的措施尚有不妥之处? 一提起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恐怕谁都会想起戴口罩。现在媒体天天登载各种文章,给公众介绍各种防护“非典型肺炎”的方法。其中就有如何选购口罩(要 12 层以上)、什么场合需佩戴口罩(有感染危险的场合)、如何佩戴口罩等等各种忠告。另外,我们天天在电视中可以看见医护人员在抢救治疗 SARS 患者时,戴着又大又厚的各种口罩。尤其是奋战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在直接接触高度传染性的患者时,他们的最后一道防护屏障就是口罩了,从这个角度,说口罩就是这些医护人员的“救命罩”一点也不为过。 我对医护人员依赖口罩作为最后一道安全防线深感吃惊和悲哀。谁能告诉我,口罩对病毒和细菌到底有多大防护作用?医护人员以它作为最后防线安全系数到底有多高?能阻断病毒的传播吗? 呼吸道传染病依靠飞沫和气溶胶(悬浮着微小粒子的气体)传播,飞沫和气溶胶携带细菌和病毒进入呼吸道和其它部位的粘膜(如眼结膜)侵入体内致病。 飞沫颗粒有多大?“当病人呼气、大声说话、嚎哭、打鼾、咳嗽、打喷嚏时,可从鼻咽部喷出大量含有病原体的黏液飞沫,体积较小( 15 ~ 100 μ m ) ,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不久(通常不超过几秒钟)。”“飞沫核是飞沫表层水分蒸发后干燥的残余部分,是非常微小的颗粒。直径约 1 μ m 的飞沫核在空气中悬浮形成气溶胶,可维持数小时甚至更久,经气流可带至距离较远处。此类传播 以病毒性疾病较多见。”(梅振华等主编:《实用传染病预防与管理(第一版, 2001 )》, 16 页)这段引文告诉我们,携带病毒传播的主要是大约 1 微米(μ m )的飞沫核,这种飞沫核与球菌一般大小,比杆菌还要小。 气溶胶的粒子有多大呢?“微生物气溶胶的粒谱……大约从 0.002 ~ 30 μ m 。”“ 1~5 μ m 的空气带菌粒子可直接侵入肺泡,……”(见于玺华主编《现代空气微生物学( 2002 年第一版)》第 4 页,第 7 页)。 我们现在初步确定的 SARS 病原冠状病毒多大呢?其大小约 80 ~ 160 纳米,平均直径约为 100 纳米,即 0.1 微米左右。 现在,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口罩的作用。 口罩又称为“自吸过滤式口罩”,也就是保护呼吸道的空气过滤器。空气过滤器目前有两种:固定孔径滤器和非固定孔径滤器。固定孔径滤器其空隙的孔径均一,它可以 100 %地拦截大于孔径的所有微粒,属于绝对过滤器;而非固定孔径滤器其空隙的孔径不均一,从理论上讲,它不可能绝对地除去所有的颗粒(见岑沛霖、蔡谨编著《工业微生物学( 2000 年第一版)》第 168 ~ 169 页)。口罩由于其孔径是不均一的,因此属于“非固定孔径滤器”。 非固定孔径滤器的除粒子机制是深层过滤机制,其主要特点是因为气流通道曲折并有一定深度,可以利用拦截、惯性撞击、勃朗运动、静电吸附和自然沉降五种机制阻留微生物粒子,在给定的条件下,哪种机制起主要作用,取决于滤材性质、气流量、微生物粒子大小及其电学性质。拦截取决于孔径;惯性撞击取决于较大粒子在随气流运动时,因具有较大惯性致使在气道转弯处“碰壁”而黏附在滤材上,而较小的粒子则因惯性小而随气流拐弯溜掉;勃朗运动是粒子受气体分子撞击发生的不规则运动,一旦形成稍大的气流,其影响可以忽略;静电吸附则需滤材与粒子具有相反的静电荷;重力沉降对具有卫生意义的小粒子来说,通常可以忽略(见郁庆福主编《现代卫生微生物学( 1995 年第一版)》第 398 页)。从以上文献资料可知,如果我们用纱布口罩防范 SARS 病毒,由于口罩没有静电场,不能利用静电吸附;由于飞沫核或病毒太小,惯性撞击和重力沉降作用有限;而呼吸时有一定的气流,勃朗运动的作用甚微,因此,只能依靠拦截机制了。 我们随便拿起一只常用的纱布口罩仔细查看,就可以看见上面有孔隙。我们的正常裸眼,能分辨为两点的最小视角约为 1 分角,在合适的观察距离内,大约是 0.1 ~ 0.2 毫米,也就是 100 ~ 200 微米左右。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如果口罩上的孔隙还能被我们的眼睛辨认的话,那么它的孔径就不会小于 100 微米。以 100 微米的孔去拦截 1 微米的飞沫核或 0.1 微米的 SARS 病毒颗粒,结果可想而知!如果把这比作拿足球场去卡住一辆小汽车,是没有丝毫夸张的。 实际上,各种纱布口罩( 8~24 层)的阻尘效率在劳动防护的书中早有介绍:对于小于 5 微米的粉尘,阻尘率只有 10% 左右,侧漏(口罩边缘漏泄)系数高达 30% ,水洗后阻尘率逐步下降。纱布口罩一般只能作清洁卫生用,不宜作防尘口罩用(见《劳动防护用品知识》劳动出版社, 1981 年第一版,第 29 页)。 那么,也许有人会说,那用小孔径的滤材制做固定孔径的口罩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我查了数本劳动防护方面的书,以及今年 4 月 29 日国家刚颁布的“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 GB19083-2003 )”,就是未找到有关口罩的过滤孔径的数据。为了对口罩过滤孔径有点感性认识,我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小试验:我从实验室取来一张微孔滤膜,滤膜的孔径是 0.22 微米,属于固定孔径滤器。我们在实验室用这种滤膜,借助真空泵或空气压缩机的外力,可以将液体或气体中的细菌排阻去除。但请记住:由于所有的病毒都比细菌小,所以这种滤膜不能排阻病毒(包括 0.1 微米的 SARS 病毒颗粒)。我将这张滤膜紧紧贴在我的鼻孔前,然后使劲吸气,可怜我憋得脸发紫,心脏怦怦乱跳,硬就没有吸入一丝空气。反复几次,我只好放弃这种类似自杀的举动。 查文献得知:在 90.3 千帕( kPa )( 70 厘米汞柱)的压差下,空气通过 0.45 微米滤膜的过滤速度是 4 升/分钟(见郁庆福主编《现代卫生微生物学( 1995 年第一版)》第 399 页)。 GB19083-2003 规定:在气体流量为 85 升/分钟情况下,口罩的 吸气阻力不得超过 343.2 帕( Pa )。也就是说,要让空气能按国家标准通过细菌滤器,压力差要比国家标准规定的吸气阻力上限高出至少 263 倍!另据生理学书记载:“在用力吸气时,胸内压可达- 30mmHg (注:负 30 毫米汞柱)。”(见北京师范大学等编《高等学校教材 人体解剖生理学》 1990 年第 2 版, 2000 年第 12 次印刷。第 179 页)这就意味着,如果人要通过 0.45 微米滤膜勉强呼吸,其胸内压至少要再增强 23 倍(达到 70 厘米汞柱)。 试验结果和文献记载,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让人感到非常沮丧的可能性:如果戴上能阻挡病毒或飞沫核的口罩,那么依靠人类肺部那点可怜的内压,就无法呼吸空气!如果戴上能使我们呼吸(哪怕是艰难呼吸)的口罩,我们对这口罩阻挡病毒的作用就不要抱有太大的幻想! GB19083-2003 规定:医用防护口罩应使用 N-95 型滤材, 过滤效果不小于 95 ﹪。且不说尚有 5 %的微粒不能去除,也不说对口罩的侧漏系数未做出明确规定,这些对密切接触 SARS 病人的医护人员意味着什么?就说美国 NIOSH 制定之 N-95 滤菌标准,也只可隔离 0.3 微米以上之细菌、微粒,似乎也不能隔离 0.1 微米的 SARS 病毒颗粒。 如今,我们在电视上看见,战斗在 SARS 患者病房的医护人员,几层密封防护衣可绝对阻止病人飞沫渗透至皮肤,眼罩可阻止飞沫经眼结膜感染,帽子可阻止飞沫渗透至头皮。但仍然有不少医护人员被感染,防护漏洞在哪里?难道还不应怀疑口罩吗?如果我的试验和上述推论不幸是符合事实的,那么,许多第一线医护人员被感染就不足为奇了。 我想,有关机构和专家应该给公众提供口罩的有关数据,如:过滤式口罩的过滤孔径有多大?在多大微粒浓度环境中、在多大气流条件下的阻滞效率多大?能阻滞多长时间?若是吸附型口罩,能吸附多大的微粒,吸附什么类型的微粒,吸附效率多大?口罩的侧漏系数多大?以使我们有科学依据的选用口罩,特别是医护人员,更应根据科学数据来选用口罩(如果还有阻隔病毒的口罩的话)。如果我们还提供不了这些数据,就应该立即组织科研人员去测试。 成批的医护人员被感染,说明我们没有为他们准备可靠安全的防护装备,就让他们上了战场;成批的医护人员被感染,让我们在抗击 SARS 的战斗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所幸的是,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已经研制出了更好的口罩和正压防护服。但我对口罩还是不放心,试想,如果口罩能阻止病毒感染,美国在“倒萨”战场上干吗不省点钱给士兵配口罩,而破费为每一名士兵配备防毒面具? 我个人认为,带毒者、疑似病人或轻症患者应该带上口罩,因为从理论上讲,口罩可以阻滞他们呼出的飞沫直接而快速地向空中喷射,可以减少空气中带病毒的飞沫和飞沫核,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及对他人的威胁。健康人没有必要一出家门就戴口罩,即使在医院或可能有感染源的人群密集处戴口罩,也一定要记住:再好的口罩防范作用也有限,抵挡一阵或许可以,时间稍长就难保安全,而且口罩一定要戴密实以防侧漏。而对第一线的医护及防疫人员,应该尽快配备与防毒面具类似的携带氧气的密封防护服!
10801 次阅读|29 个评论
如何正确戴口罩?
xupeiyang 2013-1-14 13:43
出门一定要戴口罩 如何正确戴口罩? hold不住!大雾版《北京北京》 近日,我国中东部连续雾霾,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更是再三“爆表”!面对这样的环境,网友自创一曲大雾版《北京北京》谁在强调发展,只顾眼前利益,谁在表达幸福,谁在疏于治理..... http://t.itc.cn/nUqHJ 北京市卫生局疾控处:外出佩戴普通纱布口罩即可 从医学角度来讲,外出只要佩戴纱布口罩就可以,因为这是防细小颗粒物和粉尘,国家标准没有明确对粉尘需要几层纱布口罩。建议第一不要外出,第二外出佩戴纱布口罩就可以。没必要购买室内空气净化器。 http://t.itc.cn/nyxW7 3M口罩 叔叔不戴口罩,很不好。 这样其实不好 感谢许师傅,我算来着了。 每一届 #金球奖# 颁奖礼的红毯都是女神们绝杀之地。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5144 次阅读|5 个评论
被污染的科学(一)口罩蒙自己
热度 14 fs007 2011-12-31 13:10
被污染的科学(一)口罩蒙自己
点此阅读《 被污染的科学(二)专家蒙别人 》 寻正 有一样东西我最痛恨,就是反复使用的棉纱口罩,因为它能把你的口鼻全蒙住,呼吸不畅。很快,外科口罩过渡到一次性使用的纸造品,由于它有一定硬度与塑形能力,使用时不觉得那么闭塞难受。外科口罩究竟有什么用? 从发明显微镜以来,科学家花了数百年才搞清楚我们的微观世界里居住着无数的潜在坏蛋,医生开始反复清洗手与手臂,还要带上手套,避免致病菌被带到病人的伤口中。不过,在医生的呼吸道还寄居着大量的细菌病毒,可能随着医生的说话呼吸传播,因此,医生使用了口罩。为了不让头发皮屑掉到伤口中,医生在操作时还大多戴有纸帽。 图一、外科手术的保护措施变化(左:19世纪;中:至70年代;右:现代) 在SARS(非典)临到中国时,外科口罩也成了抢手货,一时之间,让人觉得医生成了热门行业。北京的空气质量在奥运会期间得到了大幅提升,忘记了一个中国政治哲学家的箴言,孩子们总是贪得无厌的,今天给了米饼,明天就会向你要肉饼,因此,有了多余的米饼,最好是给邻居,莫给自己的孩子。美国大使馆粗暴地干涉中国内政,居然抢了中国内政部门的活儿,监测起北京空气质量来——看来中国政治哲学同样地适用于美国佬。中国外交部应对不力,没有强力谴责大使馆的侵权,就导致了继北京之后,广州领事馆也学起样来,下一步该成都、上海、武汉、沈阳等地开始这项服务了。 我们必须要理解美国使馆的苦心,大家都要养家糊口,假如20年后美国使馆工作人员因为心脏病而借债度日,美国政府看起来象一个大钱包(Deep Pocket),于是乎他决定起诉美国政府,因为他的心脏病跟北京工作20年有直接联系,需要美国政府支付他工伤损失。现在已经有了大量证据表明空气污染增加心脏病风险,但是美国政府拿出中国环保局数据,这工伤索赔诉讼就有些玄了。大使馆现在把每日污染监控数据存档,将来这工伤索赔就查有实据了。对于大使馆而言,假如他们想迁出北京城区到市郊享受新鲜一点的空气,起码写一个预算报告可以说又为美国人民节约了多少工伤责任(Liability),显得理直气壮。 北京市给了你们两个蓝天,不思感恩,现在天天吵着要白云。咱们不谈人性的丑陋,且说美国大使馆完全自私的举动给广大人民造成的心理负担,精明的商家大概又开始堆积外科口罩了,为了避免外科口罩脱销,给正常医务活动造成不便,我们讨论被污染的科学。 当人们戴着外科口罩上街时,其实保护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外科口罩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医生污染病人的。医生在台上手术,是要不停地发指令的,“刀”、“剪”、“锯”、“使劲拉”、“换个大的”,医生如果不戴口罩,唾沫乱飞,清洁伤口就变轻度污染了。其次,脸上挂个口罩,是一个有效的提醒,让医生鼻子痒了不抓鼻子,免得污染了自己的手再污染病人伤口。口罩对医生的保护作用微乎其微,据说可以在病人体液飞溅时护住口鼻,我从事多年的临床过程中,极少发生,发生时,口罩也似乎不管大用,毕竟没遮着的地方太多了。 图二、各种形式的口罩-呼吸罩(最左边一次性口罩不具有过滤作用) 真正管用的是称为呼吸罩(Respirator)一类的口罩,这类口罩如果通过美国职业健康研究院(NIOSH)的标准,比如N95,则可以有效地滤过95%以上的空气粒子。这样的口罩面罩都要求跟脸型完全对合,不然,就成了摆设。最大的麻烦是这类口罩成本极高,也不适用于经常配带。即使是达到N95以上标准的口罩,在SARS(非典)与H1N1流行时,美国CDC也并不推荐普通人使用,因为它具体管用不管用,没有人知道。 为什么难以确定口罩是否管用呢?我们来复习一下基本知识。空气中的基本颗粒称为粒子或者尘。这粒子大的,比如沙尘暴,细沙扑面,敲在脸上还隐隐作痛,这些沙粒只能随风飘扬,还得是大风才行。细沙大概可以细到0.05毫米,也就是50微米,粗沙则粒粒可数,达到1-2毫米。超过100微米的粒子沉降速度为每秒0.5米,超过1微米的粒子则为每秒0.2米,相对静止的空气中都会很快降落地面。由于空气中的挠动与湍流,粗到30微米的微粒都可能长期留在空气中。但超过10微米的很少成为呼吸的负担,只要你不用嘴呼吸,10微米以上的粉尘会被你的鼻子阻挡,烧煤工或者烟囱清洁工会有切身经历。 沙粒你能看到,如果短期经历,还能从鼻垢中查见其踪迹,但对空气质量却影响不大,因为这些大颗粒很快就掉落地面了。由于我们的鼻腔就大至能阻当超过10微米的粉尘,因此,空气质量监测中使用PM10这个指标来衡量。PM10指粒子小于10微米的所有粉尘质量,通常以每立方米多少微克表示。 图三、常见空气粒子 小于10微米的尘粒能在空气中长期飘浮,还能侵入人的呼吸道,不过,大部分只能到达气管支气管,这部分粒子称为粗粒子(Coarse Particles),直径约 为2.5-10微米。在解剖结构上,气管与支气管有软骨支撑,有大量的腺体,会把表面吸附的异物随着痰液排出,所以,粗粒子相对危害也不是那么大。于是研究者进一步关注到了PM2.5,即直径小于2.5微米的粒子,认为它们才是健康更大的威胁。由于测量与控制技术上的要求,PM2.5尚未进入中国空气质量监控体系。 直径介于0.1到2.5微米的粒子称为细粒子(Fine Particles),它们能到达细支气管。细支气管腺体减少,环绕着肌肉细胞,这是人体调节通气量的结构,如果肌肉收缩,则通气阻力增加,通气量减少,反之则增加通气量。当细支气管因为刺激而大量收缩时,就产生哮喘,严重时产生呼吸障碍,危及生命。 直径在0.1以下的粒子称为超细粒子(Ultra Fine Particles),有的人称之为PM0.1。不过,可能永远不会产生PM0.1这么一个衡量指标,因为超细粒子太小,称它们的重量没有太大意义,现在科学界针对超细粒子是数个数,每立方米多少个粒子。对于超细粒子,它们有进入有呼吸交换功能的肺泡管及肺泡的能力了,由于它们能进出自由,学术界认为它们很危险,正在努力研究其危害及控制。 通过对比呼吸道管径与阻止粒子大小我们知道,如果我们只考虑筛子一样的作用,上百微米的细沙都能进入肺泡。石棉会引起石棉肺,因为其微粒可以小至1微米以下,达到肺泡,而肺泡直径有200微米,单考虑筛子样作用,所有的石棉颗粒都能塞进肺泡中,石棉颗粒最大只有90微米,但只有小于1微米的颗粒能达到肺泡。引起尘肺的颗粒大多能达到1微米以下,而操作工人要多年后才会因为积累而产生疾病。 那么我们的呼吸道究竟是怎么阻止远比其管径小得多的颗粒进入的呢? 图四:呼吸道通透口径与粒子一般沉着部位示意图 不知道是否有人想过,如果我们的肺在胸部直接开一个大口子呼吸,岂不可以免除许多麻烦?比如再也不会有人噎死了。这种设计的麻烦在于,再也不会有人去开矿了,上帝还得给人装上能换洗的肺。气流要进入我们的肺,必须通过七弯八拐的气道,大一点的粒子,在拐弯时就会撞上气道壁,而气道壁上的粘液就把它束缚住,然后从痰液中排出,这个过程,称为阻落(Impaction)。 在阻落之外,粒子会因为重力下降,显然,如果落在气道壁上,也构成了痰液的一部分,这个过程称为沉降(Sedimentation)。 气体、液体、与固体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在于基本粒子的活动度。在气态下,分子原子在跳舞,大家除了偶尔相互碰一下,并不相互粘在一起;而液态时,分子原子在挣扎,刚摆脱左边的,又给右边的粘上了,但粘来粘去,活动度挺大;固态时就对不起,只能原地抖腿跺脚。分子原子以及气溶胶中的微粒没有规律的跳动称为布朗运动。高速的布朗运动就会让气体迅速地扩散(Diffusion),别人放个屁,或者你自己放个屁,马上就闻到了,并不是有命运之神捉弄你,派出一股风扭扭曲曲地把屁送到你的鼻子里,而是那些气体分子在布朗运动中迅速扩散,到达气体不受阻碍的任何部位。在呼吸道中,那些小粒子如果因为布朗运动而撞到壁上,显然也会马上被清除。 这三种作用就是口罩或者呼吸器的工作原理,在过滤装置中,气流必须经过弯弯曲曲的通道,而通道周围是有吸附能力的材料,比如活性炭或者其它粘性材料,有时还会采用静电,以增强材料的吸附能力。 跟人的呼吸道类似,大的粒子很容易通过阻落或沉落的机制滤掉,小的粒子很容易通过扩散的作用滤掉,最容易通过的还是那不大不小的粒子,大约在0.1-1.0微米之间,对所谓高效滤网(HEPA)而言,最易通过粒子大小(MPPS)是0.3微米。人的呼吸道对这样的粒子阻挡效率低于20%。 图五、过滤装置工作原理示意图 病毒颗粒一般在0.005-0.3微米大小。每一个SARS(非典)病毒约为0.08-0.09微米,而流感病毒是0.1微米,它们在空气中分布又可能吸附在其它粒子身上或者吸附更小的粒子而变大。据Lindsley等人在2010年的报道,病人排出的流感病毒微粒35%超过4微米,23%在1-4微米之间,而42%不到1微米,在低滤过区间。由于SARS病毒跟流感病毒差不多大小,我们不难猜测,很大一部分的SARS病毒跟流感病毒一样,呼吸器都未必挡得住。 呼吸器挡不住病毒,那么外科口罩肯定挡不了空气污染。然而,我们不能反对人们戴着口罩上街,对于潜在的病人来说,我们要鼓励他们戴上呼吸器上街,免得传染别人。由于喷嚏传播病毒的效率是咳嗽的数倍,戴外科口罩也是很好的公德行为。对于经常放屁污染环境的五毛,还应挂一个呼吸器在屁股上。 点此阅读《 被污染的科学(二)专家蒙别人 》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8781 次阅读|20 个评论
差点儿没阵亡在层流室
热度 14 gaoli0823 2011-12-9 23:53
刚刚回到住处,吃了点东西,洗了澡,坐到电脑旁。 回想起今天下午的情形,真是心有余悸,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今天,我差一点儿就见不到大家了。 下午一点五十,我去做实验。换了隔离衣,带了口罩帽子,进层流室,开始没什么感觉,三点多的时候感觉有点儿热,口渴,但是恰巧我没带水,就忍耐着忍耐着,想早点儿做完早回去喝水。四点半左右,有点儿头疼,特口渴,出汗,想想实验没完成,来回出来进去换隔离衣特麻烦,还是没有出层流室,但是当时已经很渴很渴了。怎么办呢,楼道尽头的休息室里有饮水机,可是我没带杯子,没办法吗?想来想去,层流室里有生理盐水啊,只好打开生理盐水,喝了100毫升。朋友们喝过生理盐水吗?0.9%的生理盐水,稍稍有些咸,我还以为会很淡,看来我想错了。 继续坚持做实验,大约半小时,我看了一眼温度显示器,啊,40.6℃!我还没做完实验,咬着牙继续坚持着,超净工作台上已经有些烫了,封口膜粘在层流室的台面上揭不下来。 此时,有个医生给我送组织材料,她说你这里怎么这么热啊。此时,我双手颤抖,头疼,呼吸困难。我对她说,我想吐,特别难受,她说,你快出来透透气吧。我双手战栗着好不容易把组织处理好,封上,放到冰箱里。此时,我双腿已经一点儿劲都没有了,眼前发黑,喘不过气儿,头疼,还没出二更间就走不动了,扶着墙,想着,我一定要走出去,然后眼前一片发黑,倒在层流室的大门口。那个医生连忙劝我到休息室,说让我喝点儿水,我已经没有说话的力气了,抓下口罩,倒在地上,意识模糊。我想,难道我就这么过去了吗?我还年轻,还有许多事情没做呢,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是的,我胆小,我承认,我怕死。过了一会儿,稍好些,那个医生一直在我身旁,她让我去值班室,我挣扎着站起来,勉强走到了值班室,医生说让我去手术床上躺躺,但是我还是倒在值班室的地上,望着近在咫尺的手术台,我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肯定爬不到床上去。那个医生让我别卷曲着,平躺,我猜可能是她怕我是心脏病,我知道我心脏没问题,就一直侧卧着倒在地上,这样舒服一点儿。那个医生一会有拿了一瓶250mL葡萄糖注射液(5%),剪开一个口,让我喝。我就挣扎着坐起来,一点一点喝了。呵呵,葡萄糖水比生理盐水好喝多了。 过了一会儿,感觉好多了。另一个护士陪我去了层流室,把风机关了。然后我继续做实验,期间,还有2个护士到一更室间透过传递窗看看我是否安然无恙,我特感动。九点多时做完了实验,我离开了层流室。 回顾今天下午,我太大意了,太自以为是了。如果没有那位王医生及时出现,我如果倒在层流室里没人发现,今天以后真见不到父母和孩子了。 “人定胜天”是错误的,在自然面前,我是那么脆弱和渺小!
4594 次阅读|29 个评论
戴口罩能够预防病毒性感染吗?
zengzhiyong 2009-4-30 11:32
戴口罩能够预防病毒性感染吗? 我个人认为是不可以的, 除非这个口罩能像一次性过滤器的滤膜一样孔径小于0.22um,甚至更小..... 如果这样 我想人没被病毒感染至死,也快给闷死啦。
个人分类: 随笔|2773 次阅读|1 个评论
戴口罩应每日清洗并暴晒
heliyong 2008-12-27 12:32
进入冬季,北风呼啸,寒风凛冽,于是许多人选择用口罩防寒、防病毒和保暖。然而,大多数人却并不清楚该如何保证口罩的清洁,为此专家提醒,戴过的口罩应该每日清洗并尽量在阳光下暴晒。 冬季气温低,戴上口罩可以降低干冷空气以及冷热空气交替对呼吸道的刺激,从而有效降低感冒患病率。同时,冬天是大多数病毒高发期,戴口罩也是最简单的阻断病毒入侵的方法。另外,在空气质量较差的地方,过敏性鼻炎或呼吸道疾病患者尤其应该使用口罩,以过滤空气中的粉尘或有害气体。   佩戴口罩有何讲究?购买口罩应买无味、纯棉的,特别是里层应是棉料,而不应购买化纤面料的口罩。佩戴口罩时要能遮住鼻、口和眼眶以下的大部分面积,且口罩边缘要与脸部紧贴。当不需要佩戴时,应将口罩接触皮肤的一面向里折叠以保持清洁卫生。   针对口罩的清洁问题,要避免两面交替使用,戴过的口罩应该每日清洗,并尽量在阳光下暴晒。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