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志愿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张仲三叔叔二三事
lifeng9038 2019-7-14 08:18
李沣的博客》: 张仲三叔叔二三事 关于心灵感应,或曰第六感觉,尽管至今还没有得到科学的证明,但这一现象确实存在。张仲三叔叔的去世,在我心灵里就有反映。 1986 年12月16日,夜间下了场小雪。早晨儿子上学,我把他送到楼下,在他骑上自行车要走时,我顺口说了句“你慢一点”!说完这句话后,心中一阵酸楚,泪珠在眼眶里滚滚,对这突如其来的悲哀,心中迷惑不解。上到楼上一开门,就听到电话铃声。拿起听筒,是张仲三叔叔女婿小毛来的电话,他说:“李哥!老爷子昨天晚上走了!走前还念叨你!!”我放下电话立即赶到家里,和婶子、弟弟妹妹们一起处理张叔叔的后事。 我与张仲三叔叔没有血缘关系,但张仲三叔叔是我父亲战友的战友。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年夏天,渤海区的好多“老革命”就到青岛疗养。在战友们的频繁相聚中,我父亲可能说起儿子李沣在北京的事,张仲三叔叔就对我父亲说:“告诉李沣,没有事就到我家去。”从此,张叔叔的家,就成了我北京的家,一有闲功夫,就往张叔叔家跑,在家里吃、住、玩,和小光弟,尚洁、玲玲妹象亲兄妹一样地相处。时光荏苒,转瞬已过五十年。想想那些在张叔叔家的愉快时光,想想与张叔叔那如同父子般的深情厚爱,总想说些什么?与在天国的仲三叔叔再进行心灵的沟通,再祈望他忘却一切人事间的烦恼,尽享天堂的净土之幽、静穆之美。 张叔叔的革命经历,艰险、艰苦,成绩斐然,也坎坷不平。在那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我和张叔叔只讲革命大事,没有详谈过他自己的人生经历。现在想写写他的过去,只能从别人对历史的描述中,摘取十分有限的与他有关的文字。 张仲三,原名尚晓山,山东张店房镇镇院上村人,出生在一个中农家庭,以农田劳作为生。其父尚观秀系前清秀才,曾当过教书先生。其兄尚永清,七七事变后参加抗日队伍,1939年2月在邹平刘家井战斗中牺牲。张仲三从7岁起随父亲断断续续地读了8年书,1936年因连年灾荒,庄稼歉收,家庭经济困难而被迫辍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家庭生活陷于极度困难中,再加上耳闻目睹日军的残酷暴行,在群众抗日热潮的影响下,他毅然弃耕从戎,于1938年10月参加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 一、军队后勤战线上的辛劳和功劳 张仲三叔叔有经济头脑,善于经商理财。因此参加革命后,基本上是在军队后勤战线上拼搏和操劳。1939年1月,张仲三由三支队卫生学校调供给部任募集员,是年三月被任命为三支队供给部驻博山四、五区粮站主任,主要是代表军队在当地催粮、购买子弹、炸药及其它军需品。其间,他不顾个人安危,利用国民党五十一军六八三团的一个副团长的关系,购买子弹一万余发。1939年9月,三支队奉命进驻清河根据地,为继续保持与鲁中部队的联系和筹办军需物资等,在博山建立了办事处。支队司令杨国夫和政委徐斌洲等首长确定由郑兴和三支队驻博办事处主任 张仲三 带一连武装,在莱芜、沂源、博山、淄川、益都一带活动,为部队筹集粮秣。他们一行深入山村宣传动员群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从敌占区驴驮、人担,运了很多粮食、鞋袜、电池、药品等物资。 1946 年在东北六纵一七师供给部队任军需兼军械科长时,在商业经营中,短短四五个月内,为部队获利1000多万元,解决了部队经费困难;1949年10月部队进驻广州,调任十五兵团司令部管理科科长,在商业生产中,不到一年的时间,利润达8亿元之多。  二、志愿军司令部里的艰巨任务 1950 年10月,他虽然身患严重的肺结核,但仍欣然受命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管理处副处长,他不顾敌机轰炸的严重威胁,夜以继日地奔忙,克服环境恶劣和物资奇缺的困难,保障了司令部机关多次安全转移和正常工作,由于战场环境特别恶劣,他在执行任务中曾出现六次车辆事故,腰、腿部都受过重伤。在反登陆备战中立三等功。在停战谈判中,圆满完成朝中谈判代表团的物资供应及招待工作,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 他在志司时,还完成了一次神秘而特殊的使命,即安葬被敌机炸死的毛岸英。志司彭德怀办公室秘书在回忆录中写下了如下的一段话:   “敌机空袭大榆洞离去后,警报解除,彭德怀办公的独立大房子余火未熄。解方参谋长命令警卫连从沟底取水浇灭余火,给铁皮房顶降温,掀开房顶,从手表残骸判明了毛岸英遗体(当时办公室只有毛岸英有手表)。管理处副处长张仲三让工兵制作了两副棺木,装殓遗体。同时派管理员海波(朝鲜族,懂朝语)去同朝方当地负责人洽商,告以两位战友牺牲(为保密不讲姓名),请协助找一合适墓地安葬,看了三个地方,张仲三到现场选定北山坡一平地,派警卫连一个排开挖墓穴。海波又奉命到朝鲜居民家找来两个玻璃酒瓶,用白布分别写上毛岸英、高瑞欣的名字装入,用圆木塞上,用铁丝缠绕固定于棺盖。堆起坟包后,又用砖分刻毛、高的名字埋于墓前做标记。”这段故事,由于长期属绝密信息,张叔叔都没有跟我们讲过。 三、忍辱负重,不计名利。 因为从事经济工作,与地方上的三教九流都有来往,又管钱管物,所以在“三查三整”和“三反”中,都曾蒙受过不白之冤。1941年10月,被诬陷为“暗中通敌”,开除党籍,撤销行政职务,被关押10个月之久。1942年重新入党,拖至1950年,才由四野十五兵团党委予以甄别,徹底平反,撤消原来处分。1952年“三反”运动中,以违反政策和受贿罪,又受留党察看和行政降级、降职处分。志愿军司令部里的一些老同志,都认为运动有些过火,对张仲三处理过重,并向总政组织部做了反映。总政组织部经核实研究,发文撤消原来的处分。但此文往志愿军司令部转送时,志愿军正巧陆续回国,文件未能送达,又退回了总政组织部,并归到了档案里。由于志愿军回国和张仲三工作单位的变更,需要看到此文的有关部门和领导未能看到此文,因此1955年授衔时,阴差阳错,一个师职干部(志愿军司令部参谋长解方、副参谋长王政柱等人曾出据证明材说:“志愿军司令部管理处长、副处长都是师职干部)被授予了中校军衔。对此,张仲三叔叔虽感不公,但仍以大局为重,不积怨、不怠工,继续竟竟业业,努力做好分内的各项工作。
20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朝鲜战争
sstone2009 2017-12-18 21:08
最近看完王树增的《朝鲜战争(修订版)》(人民文学 出版社,2009,4.),又一次随着文字探访了当年的朝鲜战场,与数十万志愿军战士一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历经五次战役,抛头颅、洒热血。此次与之前读美国学者的《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不仅相同,除了历史事件,让我更加真切地体味到志愿军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战胜强敌的艰难和伟大,也让我为之自豪! 我确信,志愿军不仅与联合国军在战斗,也是以血肉之躯与飞机坦克在战斗、与极端饥寒在战斗。这是一场无法用常理理解胜负的战争,志愿军所体现出来的超常的智慧、超常的斗志,足以树立人类战争史的新的巅峰。 我确信,朝鲜战争所证实的中国军队的精神是一种胜过武器的力量,这种力量蕴藏在中华民族的骨子里,数千年绵延不绝,历久弥坚,一旦被激发、调动,便可由这种精神迸发出强大的能量,足以抵御一切邪恶!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3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 朝鲜人真的不怕与韩国同归于尽
热度 19 hcy98765 2017-3-7 11:13
转载 · 朝鲜人真的不怕与韩国同归于尽 我们也想对韩国说一句实话:你们与朝鲜被拴在同一个炸药包上,如果朝鲜“完蛋”,你们肯定要被拉来垫背的。听说过中国的一句俗话没有: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朝鲜人真的不怕与你们同归于尽。还有,你们休想通过朝鲜战争捣毁朝鲜政权,然后你们顺势“统一”半岛全境。很简单,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那里流过鲜血,我们不希望那样,你们做不到! (节录自《环球网》2017 、3、6、文章:《无论美韩还是朝鲜,有种你就先发制人一回》。标题采用了文中的一句话)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60 次阅读|76 个评论
借美国人的眼睛看朝鲜战争
热度 2 sstone2009 2016-7-14 17:17
有关“朝鲜战争“,在我的认知里,是从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始的,还有就是战争中的许多英雄人物、动人故事、残酷的上甘岭、漫长的停战谈判板门店签订协议。最近播放的电视剧《彭德怀元帅》中,也有几集关于这段历史的再现, 又让我多了一些新的信息。总的看来,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以美国为首的十八国部队,进行了一场对中国人民而言意义深远的斗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久远的和平。 不久前的一次旅途中,我在机场书店看到了一位美国知名政治作家Joseph Goulden写的《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勾起了我希望借美国人的眼睛了解朝鲜战争的想法,便买了上下集的一套书。在此后的半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我利用路途时间和其他闲余时间,认真阅读,并于前天读完。全书七十余万字。作者在20世纪70年代充分获取了美国政府解密的官方档案,采访了数十位当事人和知情人,历时四年以上,完成了这部巨著。假如这位作者可以代表美国人的视野,那么我们可以借美国人的眼睛看到朝鲜战争的如下史实: 一、战争的起始 二战结束后,根据大国博弈的政治安排,朝鲜半岛以三八线为界,北方由苏联支持的金日成领导,南方由以美国支持的李承晚领导。1950年6月,北朝鲜部队越过三八线,向南进攻,拉开了朝鲜战争的序幕。 二、美国犹豫参战 美国杜鲁门政府起初并未把南朝鲜列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一度准备数十位军事顾问和美国使馆、美侨撤离,在远东总司令麦克阿瑟的坚持建议下,美国派出第八集团军与南朝鲜部队并肩战,但并未取得成功,不久并被北朝鲜军队逼迫到半岛南端釜山一带。 此时,杜鲁门政府再次考虑撤出朝鲜半岛,甚至为李承晚政府考虑了流亡地。麦克阿瑟再次坚持建议,增加兵力,从仁川登陆,一举攻取汉城,截断了北朝鲜在南部的部队;同时,釜山附近坚守的美军向北攻击成功。 在向北推进是否越过三八线的问题上,杜鲁门政府又一次犹豫,主要是担心苏联、中国介入,导致全面战争;麦克阿瑟又一次坚持建议,越过三八线,并分数路,向北继续推进,不断修改目标线,直到靠近鸭绿江。 三、美国情报失误 美国军队在介入朝鲜前、及向北推进过程中,一直努力评估着苏联和中国介入的可能性,但根据美国情报机构的综合分析,始终认为不会介入。中国政府针对美国军队跨过三八线,一直发出明确的信息,但政府认为,面对强大的美国和国内百废待兴,中国不会出兵朝鲜。即使到10月25日上午,韩国第6师的一个营与中国军队遭遇,损失惨重,麦克阿瑟还是以为,只是为保护边境附近的几个水库。 四、麦克阿瑟的指挥问题 作为朝鲜战争的第一任总指挥官,麦克阿瑟的指挥犯了几个比较严重的错误,一是主要的两路部队第八集团军和第十军之间没有形成的联络,分别听命于他的直接指挥,导致在战场上无法呼应保护;二是每次行动和对政府的抱怨,麦克阿瑟喜欢通过记者地宣传出去,以达到他的某种目标,结果却是引起的士气的折损和情报的泄露。 五、联合国军与中国战斗情况 联合国军可以分为, 美国海军的陆战队(第十军)、美国陆军(第八集团军)、韩国军队、其他国家的部队。书中着力描述了陆战队的部分部队与中国军队战斗的英勇场面和辉煌战绩;其他部队战斗场景,基本没有细说。 六、漫长的谈判 美国军队从鸭绿江附近向南退却过程中,杜鲁门政府便产生了结束战争的想法,直到1951年7月,双方谈判小组首次在北方控制的开城见面,拉开了漫长的和谈之路。谈判的细节受到各种干扰, 信任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意识形态的东西也是一方面,美国国内的不同声音也是阻碍。1953年初,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新任总统,结束朝鲜战争成为主要的政治任务之一,和谈也得到了加快。 在最后的时刻,李承晚又成了阻碍,美国政府的萝卜加大棒,中国军队的最后一击,终于把阻碍和谈的一堵墙推倒。 七、战俘问题 战俘处理是和谈中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但最终达成了一致。李承晚设法“放掉”了约25000名北朝鲜战俘,他们实际上是被北朝鲜部队俘虏的南朝鲜士兵或被迫入伍的南朝鲜百姓。其余的交换情况是:1953年4月11日交换了一批伤员,联合国军交还了700名中国战俘和5100名北朝鲜战俘,志愿军方面交还了450名南朝鲜士兵和150名非朝鲜士兵。8月5日后的一个月多里,联合国军交还了75823名战俘(其中中国人5640人),志愿军交还了12773人(其中 美国人3597人,其他非朝鲜人1341人)。9月23日,联合国军把22604名战俘(中国人14704人)交给中立国遣返委员会,137名中国人回大陆,其他去了台湾。有359名不愿遣返的联合国军战俘,包括美国23人,英国1人。 一个有趣的插曲是,1952年5月7日, 联合国军战俘营司令多德将军被共产党抓住,扣留了4天。不久,多德将军后来被降为校官。 小结:美国人眼里的朝鲜战争,是并不期望的战争,在中国人眼里何尝不是呢?美国的一些好战分子始终是战争发生的真正威胁,即使在今天似乎也是如此!倘若当年中国的实力强劲,或许朝鲜战争不会有美国、中国的介入。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1865 次阅读|6 个评论
王锦思谈志愿军在朝鲜
热度 8 Majorite 2014-2-24 02:22
王锦思谈志愿军在朝鲜 今天在搜狐看到一篇加精博文( http://wangjinsi918.blog.sohu.com/301030400.html ),是王锦思先生写的,他长期征集有关名人、东北、北京、历史、中日、中俄、铁路有关珍贵档案、文件、信札、字画、照片、图书、杂项等史料文物, 出版过《发现抗战》、《图说抗联》、《发现东北》、《超越日本》、《 日本行中国更行》 等著作。这次他把触角伸向上世纪50年代跨国作战的志愿军,引用了一些官方资料与老将军公开出版的回忆录。 王锦思说,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志愿军战士(如,罗盛教)是能够响应部队号召和军事纪律的,真正体现了文明之师的本色, 但是,也出现过一些不遵守军纪,犯下错误,破坏志愿军形象的例子。我想,这些都不足为怪,古今中外在外国作战的部队中都出现过现象, 例如,二战是苏联红军“解放”东欧, 苏联红军在中国东北, 成杰思汗军队在中亚,明清军队在朝鲜.......战争本身都是残酷的, 参加者又主要是年轻的血性的男人。历史是真实的,无需掩饰实际存在的事实。 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将军的回忆:入朝后,部分干部对犯纪律现象采取容忍或放任不管的态度,致造成违犯群众纪律现象日益增加。有些部队自以为有功 ( 当时有个顺口溜: “ 身上打个眼,比毛主席小一点;抗美援了朝,比毛主席差不了多少 ”) ,无人敢管,胡作非为。翻箱倒柜者有之,打骂群众者有之。一些败类,竟敢抢劫杀人侮辱妇女,甚至成群结队跑回安东 ( 现为丹东市 ) 抢劫杀人。一些志愿军干部带着司机警卫开着车,横冲直撞,回到祖国也不见收敛。 根据《一九五二年志愿军后勤工作简结》,规模仅仅只有 11 万人的志愿军后勤部队中,从一九五二年一月至十一月的 11 个月中,共发生自杀的一百零九人,自伤的三十九人,逃亡的六百八十七人,汽车肇祸压死的八十一人,压伤的九十四人,误伤的一百零八人,强奸的四十一人,通奸的五百一十四人,鸡奸的一百五十人。 有的将军回忆,仅在 51 年春天,回国的志愿军军车仅在沈阳市就肇事 100 多起,轧死轧伤人民群众 100 多人,还殴打想管事的公安干警。有的军干部指令警卫说: “ 你给我打,打死我负责 ” 。曾有归国志愿军 20 余人大闹北京中山公园。有志愿军无辜殴打医生和伙夫及帮厨的老百姓,却无人敢过问。有个志愿军连长当众开枪打死一卫生院的院长。为了严肃军纪,志愿军部队曾一次集体处决了 100 多人。后来在每次战役或重大战斗前,每个团都会公审处决几个人。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42 军吴瑞林军长回忆,入朝初期枪毙了一批强奸朝鲜当地民女的志愿军,第二次战役后就不枪毙了,改让他们去基层一线部队戴罪立功。 从 1954 年到 1956 年 8 月,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汽车肇事、枪走火、强奸行凶等事件,朝鲜人民共伤亡 417 人(自志愿军入朝以来,总的数字已达 1,000 人以上),其中以车祸伤亡数字最大。志愿军后勤部汽车某团的汽车曾在宽七公尺的公路上肇事,死一伤四。这类严重事件,大多是由于在行人密集的地区不减车速、不遵守交通规则所导致。志愿军后勤部汽车某团的一个司机,用枪吓唬小孩,不慎走火,把一个 14 岁的朝鲜女孩击毙。而这个女孩的弟弟在我部队搜山时又误被击毙。当地朝鲜居民说: “ 志愿军打死一个又一个,像打麻雀一样! ” 1954 和 1955 年,共发生强奸杀人事件 20 起。有的说法认为, 1954 年 11 月,某军班长李自祥强奸朝鲜妇女不遂,用刀砍死母女二人,砍伤一人,并放火烧房,企图灭迹; 1954 年 10 月,某军卫生员曹伯庆,强奸时被人撞破,杀死男孩一名,伤男女四人。 1954 ~ 55 年中,共发现强奸朝鲜妇女案件 68 起,通奸的数字则数十倍于此。仅在 1956 年上半年中,全军共发现强奸、强奸未遂和通奸案件 208 起。 特别严重的是,这类事件甚至发生在个别师团军官中。由强奸、通奸而产生的私生子为数不少。有时部队移防,朝鲜妇女就背着私生子找到部队,影响很坏。仅某军某师在 1955 年移防时就曾发现私生子 13 名。 王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兼任察哈尔省第一副主席和公安厅厅长。1 9 5 1 年 5 月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兼干部部部长。 1 9 5 3 年 5 月参加韩战,任志愿军第 2 0 兵团政治委员、党委第一书记,率部参加了夏季战役。 1 9 5 5 年 3 月任总参谋部动员部部长,然后奉命回国。 1 9 5 7 年 2 月第二次入朝,任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 0 月任政治委员。 1 9 5 8 年 1 0 月组织志愿军部队撤离朝鲜回国。据说,根据《王平回忆录:保卫和参加朝鲜和平建设》记载:一个排长污辱了朝鲜政府一位副部长级干部的夫人,按纪律是要枪毙的。金日成首相知道这件事后讲: “ 不要枪毙他。我知道你们的纪律,但希望你接受 我的意见。志愿军在朝鲜牺牲了不少人,不要枪毙他了。这位领导干部的工作我们去做。 ” 金日成主要是为了维护中朝两国之间的友谊。后来,尊重金日成首相的意见,把这位排长遣送回国。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2910 次阅读|8 个评论
老爸的朝鲜军功章
wangql 2013-8-1 09:57
上次在整理老爸文件时看到了老爸的朝鲜军功章证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2do=blogid=710926 后来问老爸要了军功章看了。这是军功章的照片 ​
36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韩国如何对待志愿军遗骸?
热度 2 huailu49 2013-7-25 10:23
据韩方提供的资料,在韩国京畿道 坡州市积城面沓谷里有一座墓地 ,长眠着360具中国军人和1063具朝鲜军人的遗骸。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敌军墓地”,系1996年6月遵循日内瓦协定和人道主义精神建起。 在这里,中国军人遗骸面向北方的故乡长眠,上面用韩文和中文写着“中国无名军人墓”。在中国军人的墓石上没有姓名,而是写着数字编码,因为无法确认身份,只能按照遗骸被发现的顺序进行编号。随着遗骸发掘工作的持续进行,埋葬在这里的中国和朝鲜军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目前,中国军人的墓地由韩国政府管理,每年的清明和中秋,都会有人前往祭奠。韩国国防部相关人士表示:“从几年前开始,中国旅游团在访问临津阁后,经常来这里进行悼念。” 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的“敌军墓地”建立于1996年6月,最初收集到的朝鲜和中国军人遗骸仅为100多具。1997年,韩国创设的国防部遗骸发掘鉴别团发掘出了617具朝鲜军人遗骸和385具中国军人遗骸。其中,从1981年到1997年通过板门店军事停战委员会向中国送还了43具遗骸。 随着挖掘朝鲜军人和中国军人遗骸数量增加,墓地面积增至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的6099平方米。 墓地原本非常简陋,立的是木制墓碑,而且坟墓也很小,犹如婴儿墓。后来,韩国民间团体负责人向韩国国防部建议“好好管理墓地,可以起到改善与朝鲜和中国关系的桥梁作用”。韩国国防部接受了意见。去年12月,韩国军方将墓地墓碑由木板改为大理石,并重新修建卫生间和出入道路。
个人分类: 国际纵横|1998 次阅读|4 个评论
鸭绿江
热度 1 sstone2009 2013-4-10 21:42
中午前到达丹东,据说鸭绿江很近,午饭后,我们驱车去了鸭绿江边。 想不到,鸭绿江只有这么宽,数百米宽度,一眼就把对岸的建筑看得清清楚楚,河滩边还有几个黑影在移动,原来是人影。 眼前相隔数十米,并排着两座铁桥,左侧是一座断桥,叫“鸭绿江断桥”,当年美国人把朝鲜一侧的桥面炸毁了,留下中国的一侧;右侧叫“中朝友谊桥”。 河边的景观道边,十数个小摊,买着朝鲜风格的旅游纪念品,还有朝鲜的流通币,一套20来元;还有招揽一两个小时游玩朝鲜,说可以近距离地看朝鲜姑娘。 我们还开着车往北行走了一段路,有的河段一块块小岛一样,几乎使两岸相连着。看到一段虎头长城,我们便往回折了。 六十年前,就在这条河对岸一场昏天黑地的战争打了三年多,多少中国志愿军战士血洒异国他乡;六十年来,时过境迁,但江水依旧不息地流淌。
个人分类: 山水印象|353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朝鲜绝口不提在朝鲜付出重大牺牲的志愿军(转载)
热度 1 waterman84 2012-5-19 13:27
朝鲜绝口不提在朝鲜付出重大牺牲的志愿军(转自 http://bbs.penglai.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478 作者: 山东偏东 ) 不知不觉,从朝鲜回国,已近一年,心中一直有很多的感慨不吐不为快。   我个人一直觉得,当年中国在朝鲜最大的失败,是没有培养出一个亲中的强硬派别来。对越南是如此,对朝鲜更是如此。当年林彪的那两个多几乎全部由朝鲜兄弟组成的、齐装满员交付朝方的整编师,在历经朝鲜几乎所有的解放战争以后,残存的部队后来形成了一个不太成气候的“延安派”。由于得不到中国本土的有力支持,只能自身自灭,战后很快就被金日成不动声色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清洗了。其中包括那个曾经在板门店威风八面的、曾经出任中朝两方的首席代表——南日大将。 事后南日大将的儿子在朝鲜几乎无法生存,只好辗转跑到中国,后来还做了中国饱受责骂的足协的领导人。据说,那人叫南勇。 另外,我个人最大的感触却是——朝鲜领袖的个人崇拜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比之当年的毛泽东,金日成的某些做法简直就是有些不可思议了。因为,毛泽东的历史功绩是实实在在的,任何人都无法抹杀和否认的。比如四渡赤水,三大战役,等等。近年的军事研究学者曾经表述,他们越是研究毛泽东当年军事指挥的笔迹,就越是对这个伟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他们拿着毛泽东的手令,再与当时战争的实际进程一一比较,发现真是惊人地吻合! 而在朝鲜人民心中同样伟大的、被朝鲜人民尊称为“瀚别尔”(朝语,一颗星的意思)的金日成呢?他的历史功绩却几乎全部是伪造的!如,本来朝鲜解放完全是依靠前苏联的力量,但现在朝鲜的历史书中却改为,是金日成率朝鲜人民抗日联军独力赶走日本人解放北朝鲜的,与前苏联完全没有关系;又如,在后来的朝鲜战争中,正是因为中国军队的参战和巨大牺牲,才保住了金日成政权。但在现在的朝鲜历史书中,朝鲜战争却已完全变成是金日成独力率领朝鲜军队赶走美国人的,与中国也已毫无关系。 所以,在如今的板门店陈列室里,在数以百计的图片中,已完全找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任何身影。除此以外,更有甚者,居然连金日成这个伟大的名字,都是盗用的!这金日成原名金成柱,1912年4月24日在朝鲜平壤附近的万景台出生,在1920年,金成柱一家从朝鲜移居中国东北,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是中国抗日名将杨靖宇的部属。1945年日本战败后,苏军占领了朝鲜北半部,美军占领了朝鲜南半部。当时斯大林看上了金成柱,让金成柱出任北朝鲜的领导人。但考虑到金成柱在朝鲜人中间毫无威信,所以让金成柱改名为金日成,冒名顶替朝鲜人民传说中的抗日英雄金日成!如此等等。 所以,如今的朝鲜,整个国家只有一个广播电台,只有一家电视台,网络也只是区域网,完全不能与国际互联网连接。 而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下,抱着对电影中的朝鲜最初的美好印象,踏上了三天三夜的朝鲜惊心之旅! 朝鲜人绝口不提中国志愿军 我们听了半天,居然完全不得要领!照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一段历史大多都已经非常熟悉了,我们到此完全是希望得到些实地验证。但是,我们事先做梦也没有想到,面对熟悉的人名,熟悉的地名,熟悉的背景,和熟悉的战况,我们云里雾里听他们一说一译了足足有五六分钟,竟然完全没听懂他俩在说些什么!而且,即便我们竖起耳朵如此的聚精会神,我们也压根儿就没听见从他们口中吐出“中国”和“志愿军”这几个最渴望听到的字眼!      我当时就想,我心里并非一定要听到对方对当年战争感恩似地回顾和表述。那感觉,就像我自己曾经借了一万元帮一个朋友度过了难关,事后他感激不尽我自然要客气谦让一番;但对方若从此绝口不提,并且遗忘了似地拒不归还,我看在朋友面子上,也许不会表现出什么来,但心里还是会有些不舒服的。这也是人之常情……      正在我胡思乱想,并越听越糊涂的当儿,展览室的门口突然传来了一阵骚动。我们好奇地转头看去,却极其意外地看见了几个穿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夏装的中国军人走了进来!说是中国军队某体育代表团应邀访朝,今天也来板门店参观了!      我心下顿时一喜!心想:这一回你们没辙了吧?刚才你们糊弄我们平头老百姓,欺我们某些人不知情那也就罢了,但现在熟悉当年战史的我国军人来了,你总不能空口说白话,完全绕过那一段历史,来单方面地说那一场战争的由来和战况吧?!我甚至还恶作剧般地想:就像咱们中国,如果回避掉林彪,那么三大战役就完全无法说清一样;现在你们若回避掉中国人民志愿军,看你们如何把那一段历史说清楚?!      这时抱与我同样想法的人一定不在少数,所以尽管李银珠小姐几次示意我们这一团队的讲解已经结束,可以离开换下一参观点了。但一向对她热情有加的大家这一会儿却谁都不理她,大家都一言不发地瞅瞅我们自己的解放军同志,再瞅瞅朝鲜人民军的那一男一女,然后都静静地等待着对方的继续讲解。      只见一个陪同我国军人进来的朝军军官冲那拿长杆的军官用朝语说了几句,那拿长杆的军官随即就冲我们的军人点了点头,算是打过了招呼。接着,他就开始了新一轮的讲述。      美丽而白晰的朝鲜女军官继续担当他的翻译,在他的一段一长串的叙述后,女军官随后翻译道:“……我们英勇的人民军战士,在我们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的率领下,与1952年的7月13日晚9时,坚决而勇猛地发动了最后一场‘金城战役’,全歼美韩军八万余人,收复土地178平方公里,并迫使美方最终在板门店与我们签定了停战协定。战后,双方以三八线为基准,各往后划了两公里的非军事区域……”      婉转而美妙的声音缓缓落下,在场的中国军人和中国老百姓全都默然无语,没有掌声,也没有疑问……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那场发生在61年前的、几乎让中国倾国力的战争,但曾从戎12载的我听了,心里却实在是老大不是滋味。虽然之前我并不知道他们所说的什么两公里非军事区域,但我却十分地清楚,著名的“金城战役”当年是由毛泽东亲自批准、彭德怀统一指挥、中国二十兵团(司令员杨勇上将,政委王平上将)具体实施的。而且是以三万三千人的重大伤亡,取得歼敌七万八千余人的丰功伟绩,并最终迫使美军统帅坐在了停战谈判桌前……      在难以言表的沉默和压抑中,在一旁的李银珠小姐突然插嘴说:“大家快出去坐车,我们马上要去参观板门店了!”      众人小声议论着,一个接一个地走出了那间模型展示室,然后又默默地步行穿过了那个前面的水泥涵洞,再登上早已提前停在涵洞前的大巴车。      在前往板门店短暂的几分钟时间内,大家谁都不说话,四周只有那来自大巴车上的刺耳的喇叭声,和那车行的呼呼嗡嗡声…… 奥运会投中国反对票 想起1993年9月23日,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举行国际奥委会第101次全会,会上投票选定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时,中国以失利败北。而压倒大象的竟是这根稻草。在中国十几亿人举国揩泪的时候,中国政府以大局出发,并未公开它那牢不可破的盟友背后的一刀。 没有止尽的需求 20世纪70年代初,大概是尼逊到访前后吧,北京建国门外的地铁建设工地忽然莫名其妙地收摊了。过了很久,人们才知道原来工程队为了中朝友谊而移到平壤去建地铁了。他们辛勤劳动了不知道多少个日日夜夜之后,眼看快完工了,朝方忽然请中国工程队人员去海边,等他们走了,平壤就召开竣工大会,大肆宣扬金日成的主体思想,好象从来也没有过中国人在场。 在那些年月里,朝鲜向北京要援助,就像从自己口袋里掏东西一样。粮食、石油、原料、工业与日用产品,武器军火,外汇现款,只要你要求,多少总得给。胡耀邦上任后到平壤访问,金日成说朝鲜的小学生没有铅笔,胡耀邦回国后就把上海的一个铅笔厂拆迁过去。中国炼钢的焦炭自己都不够用,平壤派人来要。说现在没有,那好,他们就在北京等着,什么时候给什么时候走。每年两国互换贸易,到年终结账,朝鲜亏欠很多,完成不了就转账,下一年重新开始,旧账一风吹。更难以相信的是,援助物资运到朝鲜,车皮也被扣下,也许永远不还了。 1979年,邓小平访朝,在平壤他看见朝鲜建的金日成黄金像,对着朝鲜人极不客气的说了一句:“我们的援助难道都给你们建这个东西了,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呢?”邓小平回国后开始大量减少对朝鲜的援助,最后甚至停止了,并要求朝鲜对国内进行改革,要求金日成善待中国对他的援助。从此金日成开始对这个中国小个子领导人越来越讨厌。 80年代中,金日成派高级助手到北京要求军援,说半岛形势紧张,韩国要北侵。那真是狮子大开口,列出的清单总额相当于中国当年军事预算的小一半。邓小平火了,说一个子儿也不给,连来人也不见。那个大将在京西宾馆又气又恼地说,同志和战友嘛,哪能这样子对待。可你知道吗?中国武器一装上船,朝鲜说不定马上就往国际军火市场上,去赚外汇了。 进入21世纪后,来中国“公干”的朝鲜人(“私干”是不许出国的)还在中国的食堂发出了这种疑问:“难道你们的大米饭可以随便吃?”我们不能怪说这个话的人,事实上,现在很多朝鲜人还在挨饿。而朝鲜的舆论则一再告诉他们的子民们“全世界都在闹饥荒”!(1996年,朝鲜报纸还出过一条图片新闻,称美国发生大饥荒,饿死多少多少人,图片上是几百个饿毙的尸体,图片说明是美国首都华盛顿)所以现在的朝鲜人心中都有这么一种抱负:“要解放全世界在资本主义压迫下受苦的人民”。 中朝关系濒临破裂 中朝关系的漫长历史中,确实有过亲密合作,但也有说不尽的令人伤气和泄气的事情。对最近的访华,金正日表示满意。没有白跑一趟,还能不满意吗?可中国援助了他们,他们也不一定感激。今天跟你拥抱和贴脸,是因为有求于你,一旦躲过这个艰难时势,也许有了比你更富更阔的朋友,那个脸啊,可就不一样了。此次朝鲜不顾国际社会反对,不顾中方的再三劝阻悍然事实核试验,其结局究竟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抹杀志愿军功绩 1950年6月25日拂晓,朝鲜战争爆发!远在台湾、早已抱必死决心的蒋介石闻讯后竟激动得当场高喊:“这是天父圣灵与我同在之象征!”手中的鸡汤泼了一身……蒋介石也不愧为一军事家,一眼就看到了这一线生机——不管朝鲜提不提出请求,大陆必救朝鲜!大陆援朝则无暇顾台湾。 果然,战争一爆发,中方立即将林彪手下的两个精锐师(独立164师和独立166师)秘密移交朝鲜。金日成帅13万部队,一举荡平了韩国首都,并将驻韩美军也赶下了海。可是,取得暂时胜利的朝鲜怎样对待中国呢?得意忘形的金日成再也不把贫穷的中国放在眼里了!“开战后,金日成基本不再向中共透露战况,毛泽东想了解其战争的具体进程,竟然要*韩美日的战地广播!” 此时,刚反应过来的美国,立即由麦克阿瑟重组“联合国军”,由仁川登陆,竟势如破竹,几乎瓦解了朝鲜所有部队,将金日成赶到了鸭绿江中朝边境的一个小山洞里。 毛泽东在接到金日成的求援信后(信件现保存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审时度势,最后果断决定进行战略转移,放弃攻台,改为出兵朝鲜,保家卫国!当时在西安召开西北厅局级以上干部会、商讨大西北经济发展的彭德怀被急调入京,着手援朝。(如果不是朝鲜,也许连“西部大开发”都不要等到今天) 转自 当彭德怀率领中国军队入朝后,金日成问的第一句话竟是:“你们有飞机吗?有坦克吗?”当得到否定的回答后,很多人摇头叹息,充满悲观绝望。 好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好样的!第一战役就把趾高气扬、高歌猛进的南韩军打得抱头鼠窜,溃不成军。面对如此赫赫战绩,金日成却又说:“你们打伪军行,打美军还是不行!” 中国男儿以实际行动回答了鲜的疑问——中国志愿军长驱直入,将以美军为首的十六国联军击溃三百多公里,收复被沦陷达49天的朝鲜首都平壤。 后来,连一千多平米的板门店停战签字会场,都是志愿军连夜建造的(当时吓傻了部分美国人)。可是现在在哪里,却看不到关于志愿军的一字介绍,陈列的照片也没有志愿军的一个背影! 对于朝鲜的所做所为,我心里气啊 下面这则笑话相信大家都看过—— 当年的朝鲜战场。一个宁静的清晨,工作了一夜的金日成步出山洞,在那白雪皑皑的山坳里小息片刻。忽然通信兵报告,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彭德怀来了。彭德怀敬慕地(这是原话)看着金日成说:你们在这样恶劣条件下坚持和美帝战斗,我们很佩服。也只有在你的领导下,才有这样强大的力量。金日成:还有你们嘛。打击美帝有什么困难吗? 彭德怀:如果没有先前你们对美军的战斗,我们是没有经验的,也会困难得多。金日成:我们的战士都有同美军作战的经验,他们可以直接帮助你们。忽然,洞外响起警报声,美军飞机来了。周围的人很紧张,金日成操起一支老式的日本步枪,瞄准敌机开火。霎那间,空中出现巨大火团,敌机残骸坠落到地上,战士一片欢呼。你信吗?战功赫赫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彭元帅,竟然像金日成部下那么谦卑,还要向这个从朝鲜半岛南端溃退到鸭绿江边的败军之将求教怎么打仗。而金日成又那么神乎其神,举手之劳就把美国飞机揍了下来。 这些是朝鲜教科书上白纸黑字的课文,今天的朝鲜学生就是这样回忆和理解当年抗美战争的。尽管青山处处埋忠骨,几十万中国志愿军与后勤人员在朝鲜战场上献出了鲜血与生命,但是那巍巍高山如今却被压缩成一堆土墩子。事实已经被扭曲到这种地步,不是中国帮朝鲜,而是朝鲜帮中国。你今天要是走进三八线附近开城的朝鲜战争纪念馆,你会因为看不到志愿军在这场战争中所起的作用而感到惊奇。中朝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但也是代价高昂得吓人的。 捣毁志愿军坟墓 六十年代初中朝陆上边界争议公开化,几年后文革爆发,举世震惊。金日成在震惊之余,颇为恐慌,他不晓得毛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瞠目注视,看毛如何演下去。 当时的红卫兵提出一条崭新的口号:“毛主席是全世界人民心中的红太阳!”还到处张贴大字报,扬言要逮捕走资派金日成。金一听,我的国家的红太阳是我金某人,怎能是你毛泽东!于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当即下令捣毁志愿军烈士陵园,将烈士碑统统打烂,包括毛岸英的大碑也被砸得粉碎。  与此同时,在边境挂起高音大喇叭,大骂中共无耻,大喊:“金日成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更有甚者,在鸭绿江上展开“驱水战”,北韩士兵在江心筑起大坝,将水驱往西岸,为中国一方造成水灾。两国关系一时间陷入僵局,大有时刻爆发骂战之势。后来金日成看到,文革乱局,毛完全能够控制,“走资派”已被彻底整垮,毛依然稳坐中南海,于是专程访华,当面向毛道歉,承认做错,并答应重建志愿军烈士陵园。 七月二十二日话题:朝鲜核危机:美中韩日对策 主持人:董嘉耀 特邀嘉宾:香港中文大学 沈志华 ...... 董嘉耀:刚才我们是谈到朝鲜核危机,朝鲜跟美国各自的一个政策和底线,我们也很关 心,像中国,刚才提到这个区域里面中国是一个大国,他到底是一种什么策略,现在大 家也很关心中国对朝鲜有多大的影响力。 沈先生,谈过朝鲜跟美国在朝鲜核危机的一个策略,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最近我们发 现中国是有很多的外交动作,穿梭在朝鲜跟美国之间,也受到国际社会一个赞许,首先 想问一下中国跟朝鲜从历史一直走到今天,中国跟朝鲜现在的关系最新怎么样? 沈志华:FONT color=#ff0000关于中朝关系我想人们有很大的误会。五十年来很多人都认为中朝是亲密无间 ,是鲜血凝成的友谊,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宣传的结果。就我对历史的研究来看, 中朝的关系实际上一直是非常紧张的。/FONT 我们首先说朝鲜战争期间,人们都知道中国出兵是帮助朝鲜打美国人,但是很少有人知 道其实FONT color=#ff0000金日成并不想让中国出兵。/FONT当时1950年7月份的时候,美国一参战,苏联大使就找 周恩来说斯大林同志希望中国做准备,你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要去帮助朝鲜。中国也做 了准备,几万人马也调到东北,也建立了边防军,但是金日成连中国需要的地图也不给 ,最后志愿军去用的日本的地图。派军事参谋去勘察朝鲜地情,不让去,后来派了一个 武官去了解战局的情况,金日成好吃、好喝、好招待,高级宾馆一住,安了一个直线电 话就是金日成接,当时就是蔡成文。后来我采访他,他给我讲当时的情况,他说他得到 的消息都是第二天就见报的消息,没有最新的情报。所以后来几次周恩来跟斯大林抱怨 ,说我们怎么帮助他们,他什么情况都不让我们知道,一直到最后仁川登陆,9月28号, 平壤已经很危机了,因为联合国军就要过三八线了,最后他们没办法了,给斯大林写信 ,希望苏联援助,苏联又不肯援助,说这个事最好找中国,最后才请中国出来,在朝鲜 战争的过程当中实际上这个矛盾也是很……大家在一些战略安排,究竟是继续往南追击 ,还是整修,越过三八线以后有矛盾,中朝联军谁指挥,是中国人指挥还是朝鲜人指挥 ,按说人都是中国人,中国去的人多,当时朝鲜部队几乎已经都给打散了,但是你是在 朝鲜作战,金日成想指挥,彭德怀说那不行,你不能指挥,你指挥已经败成这个样子, 你还指挥。矛盾也很严重。 五二年美国轰炸非常厉害,金日成想停战,毛泽东坚决不停,说这会在敌人的威胁下怎 么能够接受他的条件,这不表示你软弱吗?等等很多矛盾,最后都是通过苏联给解决了 。但是,我想这个问题大家是你知我知道,表面上谁也不说,我想两国领导人都非常清 楚,这就造成了到战后发生了一个非常严重的事情。 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就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在朝鲜劳动党内部也搞起了一批 人反金日成的个人迷信,因为朝鲜劳动党有几个部分组成的,其中一部分就是延安派, 就是当时抗日战争的时候到延安去的这部分朝鲜人后来又回国了,这部分主要都是在军 队里的干部,当时也都掌握了党政军很多人在高位。还有一拨南方派,就是朴见永,当 时在南方被排挤到北方。这批人到战争还没结束的时候已经被打下去了,当然还有苏联 派一拨人。56年当时要起来倒金的主要是延安派,这个事败露,所有这些人,包括几个 政治军委没办法,结果就逃了。后来我到西安去采访了一个人,就是平壤市委书记。金 日成追杀就逃到中国来,管中国要人,因为当时驻苏大事也叛逃了,也是反金日成的。 这样中苏就商量怎么办,后来就找金日成谈,让他算了。金日成提出的条件事中国把志 愿军撤了,你不要几十万军队老在我这,实际上他对这个是很反感的。这样达成一个协 议,我们到58年以前把部队都撤走,你们这几位也算高级领导干部也不要再追杀了。后 来这些人都给疏散到西安、咸阳这一带作为退休老干部。我97年去采访的时候都已经到 老干部局。 所以中朝之间的矛盾其实是很尖锐的。但是这里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一些心理上的作 用。有一段比较好,就是中苏分裂的时候,苏联对朝鲜不好,朝鲜拉中国,后来又不行 了,就是中国一改革开放,因为政策大家又不一致了。 在这里,就我个人的估计和判断,中国实际上对朝鲜的影响力是不大的。但是得反过来 看,美国人和朝鲜人都希望对方认为中国的影响力很大,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朝 鲜人是这么想的,如果中国人根本就不帮我,美国人知道我跟中国人没什么关系,那我 手里就缺张牌。所以他表面上希望给美国人做出来,我跟中国人关系非常好,什么事他 会帮我的,你打我,我有筹码。 美国人其实也是希望中国在这里面发挥作用,他不愿意直接跟朝鲜谈,他希望通过一些 能够对朝鲜有影响的大国去影响他,所以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其实大家心理都心知肚明 的,实际的情况是影响力不大,但是表面上又都希望中国给予很大的影响。 董嘉耀:特别是刚才你也提到,当时中国成为抗美援朝的战争遗留下来历史当中的一些 渊源,我相信这个渊源,金正日作为金日成的儿子,他应该也知道当中所有的渊源和交 往,所以延续到今天,我们从新闻报道当中很多时候看到是中国经常给朝鲜提供很多无 私的援助,这方面会不会也是中朝之间近期,包括这一段时间以来互相能够有一种比较 良好关系很重要的基础? 沈志华:中国援助周边的国家,特别是一些弱小国家,这个是有传统的了。特别是从70 年代,毛泽东就喜欢周围国家谁缺什么就给什么,我想这个援助的力度其实是逐步转弱 。因为中国也逐步走向务实,不是搞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谁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但是朝 鲜的确把这个作为一种维持关系的交易,你给我东西我就跟你好,你不给我东西我就给 你脸色看。 我FONT color=#ff0000研究朝鲜战争,据我了解,朝鲜的几个战争纪念馆根本就没有志愿军的展出,任何一 个字、一个画面都没有,他的教育就是这场战争是咱们自己打的,你给他打死那么多人 ,损失那么大,从多少年来朝鲜的展览都是这样子,其实这个中国政府其实也都知道。/FONT 董嘉耀:最后我还想问您一个问题,因为你也研究朝鲜问题,最近在中国的网民当中有 讨论说,中国的另外一个邻国巴基斯坦是核子国家,也有一些传言说它发展核武器的时 候曾经中国给过一些帮助。现在朝鲜核危机,中国的态度非常坚决,一定要求朝鲜半岛 无核化,一定不能搞核子武器,中国为什么会那么坚持? 沈志华:我想任何一个大国都不希望他的邻国也掌握核武器,1954年10月赫鲁晓夫到中 国的时候给了中国很多的好处,比如旅顺基地还给中国,四个合营公司还给中国,增加 经济贷款,增加援助的项目,所以当时赫鲁晓夫非常高兴的问,毛泽东同志你还需要什 么就说吧,毛泽东说了一句话把他吓坏了,毛泽东说我想要原子弹,你能不能帮助我们 制造原子弹?当时赫鲁晓夫就愣了,因为他从来没有想到中国会提出这么一个要求。最 后双方当时达成了协议,可以帮中国搞个反应堆。当然反应堆和原子弹是两回事,还是 有一定关系的。 一直到55年、56年,中国一再的要求核武器的技术,苏联就是不给,左推右推,说你和 平利用,先搞着,先培养人,先讲课学习,最后一直到1957年苏联自己出事了,他们党 内发生了重大的分裂,要得到中国的支持,毛泽东也表示支持赫鲁晓夫,中国共产党对 他表示支持以后,到1957年10月15号就签订了所谓国防新技术协定,就是给中国提供核 技术。 董嘉耀:我刚才也提到了这个就是中国可能要发展核武器计划的时候有他一个历史的背 景,不过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谈到这里,我们下一次安排时间也要请沈先生继续 谈一下有关中朝苏之间的一些历史渊源。 今晚的《时事开讲》就到这李,明天仍然为大家关注时事,继续开讲。 摘自西祠胡同---自作多情的抗美援朝情结/P a href="http://www.xici.net/b608523/d36553616.h" target="_blank" http://www.xici.net/b608523/d36553616.h/A/P 我国的少数民族──朝鲜族同胞,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与朝鲜毗邻的地区。韩战之后,朝鲜就在我国东北展开了地下活动,为居住在我国的朝鲜族同胞建立“祖国观念、领袖意识”,宣扬他们的祖国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领袖是金日成将军。但当时我国大多数朝鲜族同胞并不为所动。   到了一九五九年,中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朝鲜就抓紧时机,许以各种优厚的条件待遇,鼓动我国朝鲜族同胞中的大学毕业生及种种专业人士回归祖国,为他们的“千里马”运动效力。他们并在边境设立接待站,迎接越境者。   座落于中朝边界的长白山天池和白头峰,历来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天池位于长白山之巅,乃火山爆发铸成的九峰围合而成,最高一座为白头峰(图见)历史上中朝国界线在分水岭东下二十公里处,自南而北划定。即使在日本统治朝鲜时期,天池也在中国版图;且朝鲜建国时对此也是承认的。在中朝蜜月中,朝方派员来华,提出分天池一角的要求,说什么天池是伟大的金将军革命事业的发源地,希望我国能理解朝鲜劳动人民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等等。我们这边大手一挥,就切了天池一半(一说有53%)过去,分水岭东侧的三座山峰也跟着一道送了出去。朝方接收后的第二天,白头峰便更了名,改成了“将军峰”。   后来,朝方更得寸进尺,指示其驻华使馆向我国提出照会,“严正声明”说:黑龙江省一部分、吉林省大部分、辽宁省一部分历史上都是属于高丽帝国的版图,后为中国历代王朝所侵占,而今中国已是社会主义国家,理应归还这些领土。陈外长接到照会后当即面呈周总理,周即指示吉林省社科院火速将中朝两国历代疆域研究清楚,上报国务院。经过学者们研究得出来的结论,自然是这些是与高丽无关的中国领土。但我方将这个结果交给朝方,并拒绝他们这方面的无理要求后,他们竟恼羞成怒,立刻跑去苏联,表示坚决站在苏共一边。   一九六六年文革爆发,举世震惊。金日成在震惊之余,颇为恐慌,他不晓得毛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瞠目注视,看毛如何演下去。   突然红卫兵起来了,提出一条崭新的口号:“毛主席是全世界人民心中的红太阳!”还到处张贴大字报,扬言要逮捕走资派金日成。金一听,我的国家的红太阳是我金某人,怎能是你毛泽东!于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当即下令捣毁志愿军烈士陵园,将烈士碑统统打烂,包括毛岸英的大碑也被砸得粉碎。   与此同时,在边境挂起高音大喇叭,大骂中共无耻,大喊:“金日成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更有甚者,在鸭绿江上展开“驱水战”,北韩士兵在江心筑起大坝,将水驱往西岸,为中国一方造成水灾。中国人也挂起大喇叭,骂金日成是“朝修”。在中国一方,一直是红卫兵和造反派叫骂,官方传媒始终沉默不语,但是两国关系已陷入僵局,大有时刻爆发骂战之势。   后来金日成看到,文革乱局,毛完全能够控制,“走资派”已被彻底整垮,毛依然稳坐中南海,于是专程访华,当面向毛道歉,承认做错,并答应重建志愿军烈士陵园。毛也对金说,友谊是主要的,误会是次要的。于是两国又“言归于好”。    摘自西祠胡同---自作多情的抗美援朝情结a href="http://www.xici.net/b608523/d36553616.htm" target="_blank" http://www.xici.net/b608523/d36553616.htm/A家/PP至于这些年中朝关系实质上到底有没有所宣传得那么好,我想大也是有目共睹的。    其实,如果关系真那么铁的话,在我国争办2000年奥运的时候,该国为何又不投我国北京的票而投悉尼的票,令我国以两票之差输给了悉尼?如果该国将票投给我国的话,北京与悉尼的票数相等,还是有一半机会将千禧年奥运举办权拿到手的。   摊上如此深厚的“同志加兄弟般的、鲜血凝成的友谊”,我们大致也只能有徒呼奈何的份了/P 最近朝鲜宣布要搞核试验,整个世界都为之受到巨大震动。核弹不是容易搞的,前苏联在美国第一颗原子弹在广岛爆炸的四年后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49/FONT年,核试验成功。美国感到非常意外,从今天解密的材料来看,前苏联的许多技术都通过间谍从美国偷来的。不仅在技术上,在经济方面,据说制造核弹所需要的电力,相当于前苏联当时总发电量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4/FONT。今天,朝鲜也宣布要搞核试验了,那么它的经济基础和人民生活是什么状态呢?这里有一篇文章,讲北朝鲜的这些情况,觉得比较符合事实,特地转贴供大家参考。由于原文很长,作了节略,删去了一些不相关的内容。 p p 华人看北朝鲜:铁幕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节略转贴) p 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老百姓最相信自己的眼睛,每天从早到晚排成长龙的卡车队川流不息开过江去,一列列闷罐车开过去,运去各种各样的日用品,主要是食品。直接间接丹东有几万人是靠朝鲜吃饭的。如果你到丹东去打听,无论城里人或乡下人,“朝鲜那边儿咋样?”他们都会说,“那边儿太穷了,人都吃不饱,边防军站岗巡逻的穿得很破,比咱们差远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 朋好友遍布各行各业,十年前下岗后有一半时间是在跑朝鲜的生意,开始两年个体做对朝边贸,后来受雇于老板去新义州,再往后陆续去了朝鲜各地。城市、农村、山区、平原、内地、沿海都去过,接触过许多行业和许多朝鲜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   丹东在辽宁属经济落后地区,长期排名第七位,但对朝鲜而言却相当于大陆的香港。每到夜晚新义州一片黑暗、寂静无声,而丹东江岸一片片高楼大厦灯红酒绿,五彩的霓红灯照亮了天空。春夏秋三季沿江的歌舞厅、酒楼、茶馆飘传出一片靡靡之音,轻曼曼、软绵绵跨过寂静的鸭禄江侵袭着“社會主義”的新义州。润物细无声,二十多年过去了,岁月经不住太长的等待,新义州人眼看着丹东从与自己一样的破烂不堪,一年年长高了、长明亮了,街上的汽车愈来愈多,人穿得好了,吃得胖了。江那边与自己的差距太大了,并且还在拉大。人心都有一杆秤,山川耐不住太多的悲哀,小楼昨夜又东风,不堪回首月明中,只是朱颜改。改了的“朱颜”就是人心。金日成创建的“社會主義”堤坝在人们心中早已倒塌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   小平多次说过,贫穷不是社會主義,那饿死人又是什么主义呢?从九五年开春一直到九九年,饿死的人不是成百成千,而是以万计。西方媒体说饿死了三百万,实际上谁也说不清。跑出来的原中央书记黄长烨也没说清。能说清就不叫铁幕了。铁幕是双向的,即对外也对内,因为極權的本质是对任何人都不信任,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中国人历来讲究“心照不宣”,其实是極權文话的一种遗产。不扯远了还谈饿死人的事,那个期间丹东火车过江的列车员都看见了,在冬季火车开近村庄时,饿死的尸体被码放成垛,不知是饿得没有力气掩埋尸体,还是因缺少烧尸的燃料,大概是前者,当火车进站后在月台上经常有老人为赶车摔倒后就断气了,没有人去管他,别人饿的也是有气无力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八十年代中期江两岸的差距就明显了(中国改革开放出了成效),这样不止是丹东和新义州,整条鸭禄江(700多公里)和图们江(400余公里)两岸的差距都拉开了,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这边的变化有一点儿那边很快知道,这边沿国境附近一带有100多万朝鲜族居住,与那边有各种各样的亲戚往来。因是友好国家各种来往的事情与渠道也很多,边境上有许多口岸,双方管理都不很严。但随着两边的差距逐步拉大,边境管理也逐步严格起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   八十年代中期那时候新义州就缺粮,两市一直是友好城市(许多东北城市与朝鲜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为解决粮食缺口,新义州用大米向丹东换玉米来填补是常事儿。朝鲜边防军和其他穿官衣儿的向过江的中国人要香烟或糖果,给个打火机也可以。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持续了大约十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   1994年7月8日,“久经考验的无产階級革命家、杰出的××主义战士、忠诚的馬克思列寧主义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伟大的抗日英雄、朝鲜主体思想的创造者”金日成去世,是个历史的转折点。一个时代结束了,千千万万的朝鲜人表现出巨大的悲痛,并用眼泪为这个时代划上了句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   此后形势急转直下,人祸连着天灾,为了活命不饿死,朝方先是用废钢废铁换粮食,以后就整个机器设备搬过来,不要大米只要玉米,这样换得多一些。显然是有组织行为。再往后是原木、矿石、水产品……。入夜江上的走私活动开始了,交易铜,金沙和别的东西,后来发展到假钞,毒品。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中国提出抗议后收敛多了。同时人员外逃一年多过一年,朝鲜边防军开枪打、放狼狗、埋地雷,仍挡不住饥饿的人群。中国边防抓住送回去,那边用刺刀穿锁骨拿铁丝穿一串,后来为了节约只用半尺多长的铁丝穿掌心,双手合拢铁丝穿过后拧成死结。受难者每每发出撕心裂肺的嚎叫声,令人毛骨悚然,每每把中国边防的新兵小战士吓得够呛。他们问长官这是怎么回事?当官的无法回答这种纳粹集中营里都没见过的刑罚,而且是发生在边界交接的时候,押回去以后还不知下一步怎么收拾他们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   这些事在国际社会是广为人知的,只有关内的亿万中国人不知道,中国的媒体从来不报道,也是不敢报道。怕人们产生联想,这些灭绝人性、惨无人道的法西斯暴行就出在伟大的兄弟黨、兄弟国家手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   当然,私下里中国提出了严肃的抗议,一般的说朝方是给中国面子的。2002年外逃人数达到八千余人,在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回去不枪毙了,但要判刑,每天给一个窝头二两重,但要干重活,许多人几个月就死去了。至于听到的集中营里惨不忍睹、耸人听闻的故事,因得不到相互印证不往下说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里的真实情况不会亚于当年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可那是德国日尔曼人对犹太人异族之间的行为,而这里干的可是对待自己同胞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   有些情况可以佐证,举个例子,鉴于难民潮的主要通道是在图们江长白山一线(难民过来后可就地依托朝鲜族同胞得到一些救助),公安部下拨专款在图们市外高速公路口旁的山坡上修建了专用的朝鲜难民收容转运站(归吉林省边防总队代管但真正的领导在北京),粉红色的围墙有两层半楼高,从外部看扣除办公警卫用房最多容纳七、八百人,但实际上经常是一千多人,由吉林省各地抓来的朝鲜难民都押送到这里集中,体检、治病、甄别、学习,更重要的是了解情报,在号里不能抽烟,饭吃得饱,据说质量还可以,毕竟是中国最大的国际收容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   管教人员态度不错,没有打骂,把人提出来到审讯室点上烟聊吧,朝鲜男人普遍爱喝酒,不行再上白酒,什么都说了。很多人表示希望到韩国去或去西方国家,也有更多的人坚定的表示要求留在中国,无论去那里,干什么活都行,但没有一个人愿被遣返回去。他们许多人的哭诉和悲惨遭遇深深的感动了看守和审讯人员。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看守被麻疲了,终于爆发了一千多人的“炸狱”,他们把一个看守骗进号里捆起来当人质,与狱方谈判三个多小时反对遣返,他们提出的条件(留在中国安置或去第三国)狱方无法答应,最后只好无情镇压了……。随后自然是强制遣返。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这两年据说不穿铁丝了,但回去后的首要程序是要交代对中方说了什么,在交代中免不了大刑伺候。在长期的逃亡与遣返的持久战中,仍有上万的人实现了胜利大逃亡,其真实数字将永远是个迷。成为一个社会学的哥德巴赫猜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由于延边地区和其它朝族自治县实行了严格的连坐政策加大了打击力度,这样就把逃亡的“蓄水池”变成了“转运站”。这个“转运站”是被社会科学研究遗忘的“角落”,本来是可以出几个博士生的,因为“转运站”的水太深了,有当地人的地下组织,有韩国人的地下组织,有欧洲的人權组织背景,也有中央情报局,比当年抗日战争中的“51号兵站”,比“胡志明小道”复杂多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   对此中央高层又气又恼,一直拿不出系统而有效的良策(这个良策我们下岗职工可以拿)。朝鲜边防军是能花钱买通的,韩国有“阳光政策”的人道主义援助,“转运站”地区实际上是远早于“六国会谈”的“六国会谈”,或叫对朝和平演变的第二战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   韩国商人出资在那里建了许多天主教堂,传播“福音”……,韩商办厂只收鲜族人,一箭双雕……。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朝方也不是吃素的,出钱收买了延边安全局的大多半儿人,致使该局大换班。中方也收买了对方的一个安全局,致使变节分子全枪毙了。中朝关系太微妙了,忒复杂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曾经发生过多次朝鲜人越境抢劫,有一次竟把一个武警排长打翻后押回去,中方都忍了,国际社会不太了解中国的苦衷。 当人饿疯了的时候,求生就是最大真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那只是精英的伦理,而精英太少了。可是饥荒期太长了,人穷志短带有普遍性,当拿不出钱买而又没东西去换,就只有去骗,在朝鲜最困难的那几年,丹东企业和个体户被骗的致少有几千万的货,据说全国被骗了十几亿重点在东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p  但是丹东人说话的权利也不应剥夺,他们的主流观点认为,救急不救穷,什么事都不能没完没了,朝鲜有三个坦克师其中两个是中国给的,空军的多半是中国给的,丹东成了人民军的总后勤部,武器装备给了那零配件和弹药就源源不断送吧,辽河油田的输油管通过去据说每年60万吨给他们,中国90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的物资都是通过丹东过去的。铁路员工说,列车过去后车皮就被扣下来无论平板还是闷罐车皮都要,他们在国内使,多次要都不给,有一次铁道部急了,下令所有物资停运,这才全放回来。从丹东过去做生意的私企和个体户,90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以上的人都有过被敲诈勒索的经历。这两年才好些。现在双方的边贸99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是这样做,朝方的公司在丹东的银行开有帐户,由银行开出信用证中方才发货。朝方没有私企,公司都是黨政军和情报系统的。能到丹东出差是美差,能长住的更是背景深厚的人,他们到了丹东一样泡歌厅、洗桑拿、找小姐,革命本色立马改变,无论是那个系统的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啊,新义州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新义州人对中国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江姐的那句老话:不知道。这是通行全国的外事纪律,除非是公务需要,否则是会惹祸上身的。你在街上走会明显感觉到一种压抑和沉焖,没有几个胖人,大都脸色发黑无光泽,没有几个衣着亮丽的人。大街上公园里没有几个悠闲自得的人,遇到这样的人十有八九是便衣。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新义州只有发电厂的烟筒还在冒烟,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停工了,即使是电厂也开工不足,有一半的机组坏的,尚在运转的机组是攒起来的,输电线严重老化,因此冬春季节严重缺电,市内的无轨电车停驶多年了,除了平壤全国都一样没有公交系统,没有出租车,自行车都很少,大多数人买不起,能买起的一般是有外快或外援的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新义州是平安北道的首府,相当于省会,普遍的生活水平在全国排第三,第一是罗先经济区(在咸镜北道靠吉林边镜),第二是平壤,再后面是沿海城市南浦、元山、清津等,再后面是沿边靠中国的城市。农村是平原稍比山区好一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除了军队缺粮是全国性的,无论城市或农村。缺衣也是全国性的,因为耕地不足和气候原因不能种棉花,化纤厂因没原料大都也停产了,所以缺衣。对千百万普通人而言可以下个定义:饥寒交迫。不仅是新义州,全国都一样,很少能看到笑脸。因为生活的担子太沉重了!还有全国性缺房,包括平壤在内。缺房到什么程度?自95年全国陷入经济危机以来建筑业基本全停了,特别是民用建筑,跑遍全国看不到一个像样的在建工地,零星的有用土坯建房,但没有水泥。以上是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基本情况。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朝鲜把社會主義的短缺经济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也是最高阶段了,再发展就全面崩溃了。到了朝鲜我才知道,亚诺什·科尔内的《短缺经济学》里所谈到的短缺现象并未到位,他用商店里排队的长短和排队的多少来衡量短缺程度,其实到了最高阶段是没有任何队可排了,除了外汇商店全国的商店基本上是空的,货架子一排排全是空的。连油盐酱醋都很短缺,没有花生、黄豆、芝麻、葵花子,那里来的食油?土地种粮食都不够还谈得上吃油?盐呢?虽然两面邻海但缺盐场,酱、醋的原料也是粮食,因此也没有。有一次坐火车遇到一个华侨妇女从中国回来,带了两个大麻袋满满的里面都是空瓶子,我问她做什么用,她说很不好意思,这里没有卖的,引起了我的好奇仔细看看,都是旧的饮料瓶,一看就是垃圾堆里捡来的所以有点不好意思。这样的事例很多人们早已习为平常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玻璃也奇缺,即使在平壤许多窗户上也蒙着白塑料布成为一道风景线。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   在满洲国时期,听丹东老一辈的人讲,那时新义州的供应比丹东好,物价也比这边便宜一点,日本人优待二等国民,两边的海关虽说都是日本人管着,但关税不同。因此丹东人胆大的就偷着去新义州买东西,其实也是走私,那时叫“经济犯”,被日本人抓住也没好果子。那时新义州人看不起丹东人,此一时彼一时,风水轮流转,可是转动风水的却不是江两岸的人。现在新义州人很羡慕丹东人,无论从眼神还是接处中都能感觉到,这是必然的,人性是相通的。他们也需要自由,但是自由对于他们太稀少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中国人一入境需要扣下的物品有:望远镜、手机,不允许入境。朝鲜人你送他们什么礼品都可以,就是不能送收音机,再高档的也不敢要,那是犯法的。外部的广播、电影、电视、书刊、报纸一律禁止百姓接触,文化艺术娱乐生活非常贫乏。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戒心很大,你和一个中年人或青年人混熟了他可以告诉你很多事情,但如果有别的朝鲜人在场就不敢说了。接触多了长了你会发现绝大多数朝鲜人对中国人是非常友好的,这种友好其内涵很丰富,即包含了想得到点儿小便宜,也有想了解外部世界的强烈愿望,但更多的是其善良本质。而且在本质上他们非常自尊自爱,至于伸手要东西那确实是因为太穷出于无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  经验会告诉人,与中国人接触不会吃亏,那怕是一支香烟也很好,他们的烟太难抽,烟叶太次没有香料呛嗓子。当然,有公务接触的人不会只得到一支。有一个关于烟的故事,某中方一个大公司为开展业务公关,送一箱“云烟”给朝方的副总理级以上的一个大人物,托列车员给带过去,在新义州车站被海关人员“卡”下了三条,车到平壤后该公司办事处的人来接发现少了,可能是当初有承诺而现在少了不说纸箱也撕坏了,一怒之下告了状,上面马上查下来海关的人傻眼了,低三下四求这列车员不要砸他们的饭碗(这可是肥差)并且不让发车,这列车员无耐只好写了证明说他们没拿。以后这列车员再带什么都不管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  新义州车站是朝鲜面对长期国际制载与封锁状态下最稳定的最大的战略咽喉,这个大通道太重要,因此在管理体制方面与中国不同,中方是边方海关商检各有归口,朝方是统一归国家保卫总局,他们的权力和来头还小么? p p P 你不出车站就能看到站内外永久性的标语墙,其中主要口号是:伟大领袖金日成主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伟大的指导者金正日将军是人类21世纪的太阳!这样的宣传标语和塑像画像遍布全国城乡(包括所有的行政村)使你无处感觉不到这两个巨人的伟大存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中国早年文化大×命中的“红海洋”,据老人讲20年前并不这样,“×革”时朝鲜是反对这一套的,那时在鸭禄江边架着大喇叭冲中国广播,内容有这一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   新义州市内只有一家涉外宾馆,设备差的不如中国高速公路上的许多服务区或西部贫困地区县招待所,手纸是国内七十年代一毛一卷的灰色草纸,常停电停水,没有茶叶和洗梳用品,连开水都不能满足,但收费高得吓人,一间双人间一天要你人民币五、六百元,和抢钱差不太多。饭菜也贵得惊人。你不住还不行别无分店,你去睡马路?那可犯法,(就连要饭都犯法。在朝鲜只有罗津·先锋经济区内要饭不犯法,要钱都可以,在集贸市场里一群群少年围着你要钱。到了朝鲜我才知道乞讨也是一种自由权。但有时拉你衣服不让你走有点烦人。)再说你也出不去,别说夜里连白天你也出不去,院子里明的暗的都有便衣,如没有朝方陪同人员不允许单独上街,这条纪律在你过江后接待单位已交代过了,你再明知故犯还好意思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   为什么不让单独上街,开始不太明白,你有没有人陪不都一样么?到处是标语,没有新建筑,房子都是八十年代或以前建的,显得很旧,但街道很干净。一般对新去的人监管严一些,去得多了看你也没什么其他目的,以后会松些。就因为太严太没自由许多丹东商人不愿过来,连游客也没几个回头客,去朝鲜的中国游客绝大多数人为满足一种好奇心,去了一看神秘感就消失了,又没有购物,没有交流还去干吗,但中国人太多,你去过了他没去过,因此赴朝旅游仍然川流不息,人员逐年增加,成为一项重要的财源,对困难的经济有很大帮助。去的人多了在管理上必然松迟,另方面朝方也在努力改善管理办法。只是太缓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   后来我看到了他们不愿让你看的东西,在沿街楼房背后是一大片一大片低矮破旧的贫民窟,人很多,有的聚在一起不知在聊什么,有的在做交易不知是走私还是自由市场,儿童在胡同里做游戏,那里环境比大街上脏多了,沿着胡同慢慢走往窗户里看,普遍家里没什么东西。这才是社会生活的主体,街面上的楼房只是供人参观的橱窗,用来遮挡内里的贫穷与落后,楼与楼之间砌上墙漆成白色只留下供人出入的小口子。既使是楼房也不见得好多少,没有电梯(即使原来有也早坏了没钱修)没有暖气(多数没有),最难熬的是寒冷的冬季,死人最多的那几年,也是冬季死的多。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   中央宣传部不否认这种现实,提出“苦难的行军”,只是行军路程过长有点遥遥无期,并把“苦难”的原因归罪于“美帝国主义”封锁和友邦支援不力。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   其实这说法有些片面,国际社会的支援是无私和大量的,出于人道主义和普世性人權价值观,美国并未阻止这种援助反而作了努力,这样大约每年有150万吨左右的粮食进入朝鲜,其中有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和美国日本、韩国的。如果美国坚决制裁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那这150万吨粮食很可能就没有了,其后果不堪设想,真不知道要再饿死多少万人/P
3153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岁月里》一书的版本情况
热度 2 BMK 2011-10-8 23:21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参谋长,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的杨迪将军所著《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岁月里》一书,是一部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革命回忆录。我近来曾网购一本,并仔细阅读。2011年国庆日,我在工作之余,读了该书大半,部分内容曾抄录于当时博文中。博文上传后,有读者留言,在某些问题上表示异议。一位新浪网友认为该书不及境外某些出版物所述可靠,我对此不以为然,但这种纯粹感觉方面的东西,不易辨清。值得注意的是,科学网的资深注册用户 dsp2008 先生多次在本博文留言,对所录内容有疑问。这位网友的第一次留言是: 请问博主:你看到的《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岁月里》是哪个出版社出版的啊? 我从网上搜到了一本解放军出版社的扫描版,怎么与你的说法大相径庭呢? 第二次留言说: 在这本扫描版里,第13章第二段(第291页起)写到了“毛岸英同志牺牲”,里面没有你提到的“我问成普。。。。”和“成普说。。。。”这两段话呀! 第三次留言说: 哦,原来是那个杨迪死后两年出版的东西。难怪有那么大的差距哈! 我对上述留言先回复说: 杨迪著《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岁月里》(参谋长战争回忆丛书),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报月第3版 又回复说: 请您读一下本书的出版说明和作者2003年写的《再版后记》。我觉得您评论的口气对杨迪将军这样可敬的先辈作者似乎不太? 我还以评论的方式(回复误操作为评论)说: 估计留言者读的是旧版。科学网上要普及版本知识。 从留言看,这位网友对该书的态度是有倾向的,无论我后来核对过的旧版内容,还是留言者所提供的相关内容的差异,都说不上与新版大相径庭,但这不是我撰写此文的目的。我觉得借此在科学网上普及版本知识,并由此让更多的朋友了解此书的史料价值更为重要。 因为是博文,不宜太专门。我只就留言所涉及谈一谈。 从该书的第三版《出版说明》来看,该书第一版1998年出版,出版者在《出版说明》中说:2008年的第三版“是根据杨迪夫人提供的他在2006年病逝前对三部书稿(博主按:另两部为杨迪将军所著《抗日战争在总参谋部》《创造渡海作战的奇迹》)出版后逐字逐句进行阅读后的修改遗墨,重新排版的修订稿”。其可信当无疑问。 前述网友留言:“原来是那个杨迪死后两年出版的东西。难怪有那么大的差距哈!”除倾向外,一些误解是只读了旧版造成的。 经常利用历史文献的人都知道,文献的版本非常重要。一般来说,经作者再三修订的新版,在学术水平等方面要较旧版为高。当然有例外。比如郭沫若先生1949年后修订的旧作,就曾因为当时的政治气候而违心修改原作。 我在阅读中注意到,该书附有多幅历史照片、作者的个人工作笔记及电文原稿影印件。作者在书中特别说明,相关事件均核对档案或与其他当事人沟通核对。该书的编校质量也是上乘的,我两次通读全书,仅发现两个误排字。该书385千字,两个误字,无论是按出版署的规定(10千字一个误字为合格印刷品),还是比较我们日常所见都是不易的。编者的工作态度为该书的可信性作了技术上的铺垫。 顺便说一下,杨迪将军是公认的志愿军战史专家(他自己则往往在书中称其他专业人员为战争史专家),该书具有军事史与个人的人生回忆两方面的内容。在该书中,他借回忆与李克农将军的交往,叙述了自己年青时在北平用摩托车载着王光美同志绕故宫兜风的逸事,有兴趣的网友可以找来读一读,写得蛮有意思。
9441 次阅读|4 个评论
红歌的力量
xupeiyang 2011-6-22 13:22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当针头扎进血管的那一瞬间,脸色苍白的李剑秋感到钻心的疼痛。躺在化疗台上,她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声音不大,但很坚定,鼓励自己撑下去……   这是发生在12年前的一幕,当年,只有44岁的李剑秋被诊断为鼻咽癌晚期,在化疗期间,每次都是唱着红歌,挺了过来。   化疗完后,原来在单位里就是文艺积极分子的李剑秋开始组织身边的人唱红歌、跳红舞。“红歌对我影响很大,真的能鼓舞人心,也让我一直坚持了下来。”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15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日游行
热度 2 xuyingxiao 2011-6-1 05:40
周一去看了纪念日游行,开头没看到,但一大半内容都看到了,拍了一些照片。去年没看成,今年总算补回来了。 去年的文字记录: “美国的纪念日(Memorial Day),主要纪念战争中牺牲的士兵,和周六周日连在一起,算是他们这里的长假。昨天在老外的教堂播放了纪念影片。今天看到前些天一个华文报纸,一版两篇 文章,一篇纪念越战中阵亡的老美,一篇是我们的志愿军写的,纪念抗美援朝中牺牲的中国志愿军。” 今年的游行,看各种车队:
个人分类: 生活|141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朝鲜战争之后不正常现象:志愿军功绩几乎被抹杀
songhaiyu 2011-5-29 09:43
2011年05月29日 08:02 来源:凤凰周刊 作者: 沈志华 核心提示: 苏联外交部观察到,朝鲜停战后,中朝关系有“不正常现象”。如“志愿军司令部坐落在离平壤几十公里的地方,居住条件很差,朝鲜领导同志也极少去那里”;在平壤的战争展览馆,12个战绩展厅只留给中国志愿军1个,而在其余所有展厅中,朝鲜人民军的作战被解释成与中国志愿军无关;“金日成打算逐步解除在中国待过的领导工作者在党和政府中的职务”等。 文章摘自《凤凰周刊》2011年7期 作者:沈志华 原题为《朝鲜清洗“延安派”揭秘——1956年“八月危机”与中朝关系》 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和朝鲜大量官方宣传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中朝两国唇齿相依、休戚与共,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将世代留传。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华先生长期致力于从国外解密档案重新挖掘梳理历史。最近,他利用已经解密的前苏联、匈牙利、东德、阿尔巴尼亚和中国档案文献,以及相关的口述史料和研究成果,完成了“中朝关系历史真相”的课题研究,对上世纪50-60年代中朝关系有一套不同于传统说法的系统总结。 本刊得到沈志华先生授权,从他的研究论文中,摘取历史上中朝关系的几个关键节点,分期刊出以飧读者。我们刊载沈先生的文章,是为了丰富和增益读者视野,并不意味着认定他的研究准确无误。 朝鲜停战以后,朝鲜面临的经济恢复和建设的严峻局面丝毫不亚于战争本身。 由于战争期间中朝领导人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出现的分歧和冲突,朝鲜对中国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种信任和感激。因此,在战后经济重建要向中国伸手求援时,朝鲜人多少有些尴尬。 然而,让金日成感到意外的是—毛泽东深知中国在战争期间得罪了朝鲜,为了恢复中国在朝鲜的影响力,在朝鲜重建时期的最初几年,中国做出的援助承诺,在金额合计上竟然超过了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总和。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下,朝鲜经济重建的三年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功,1955年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约等于战前五年工业总投资的三倍,当年国营和合作社工业的总产值超过战前1949年水平的56%。 在此情况下,金日成提出了“主体思想”,树立个人权威,严厉指责莫斯科派的许嘉谊(许哥而)、朴昌玉、朴永彬和延安派的朴一禹。“从苏联回来的人主张学苏联的方法,从中国回来的人则主张学中国的方法。这种争吵是毫无意义的。”他说,“我们正在进行朝鲜的革命,而不是别的国家的革命。朝鲜革命,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工作的主体,必须使一切思想工作服从朝鲜革命的利益。” 金日成由此开始的一系列清除异己的行动,导致中朝关系急剧恶化。 金日成清除异己 朝鲜劳动党是在战前不久才由4个主要派别联合组成的,以金日成为首的游击队派虽然人数不多,但占据了主导地位;延安派成员则多为军事领导干部,在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莫斯科派(来自苏联的朝鲜族人)和南方派(或国内派)虽势力较小,但也有个别领袖人物在党内很有影响。 还在战争期间,那些对金日成的地位和威信构成威胁的各派领导干部就开始遭到清洗。矛头首先指向掌握着军事实权的延安派干部。1950年12月,武亭因平壤失守被罢免,不久朴一禹、方虎山也相继被贬和被捕。 随后轮到莫斯科派干部。1951年11月,莫斯科派中最突出的人物许哥而因与金日成意见不合,被开除党籍,虽在苏联的干预下保留了副首相的职务,但最终还是被迫于1953年初自杀。 1953年8月,以李承烨为首的一大批南方派干部受到法庭审判,罪名是美国间谍、破坏南方革命力量和企图颠覆共和国。此案的矛头实际上是针对早在半年前就被捕的南方派首脑人物朴宪永的,两年后,最高法院以间谍罪判处朴宪永死刑。 经过一连串的内部争斗,朝鲜党内各派终于都归附金日成麾下,朝鲜停战后不久形成的新领导班子,不仅增加了游击队派的金一,还有延安派的金奉、金昌满,莫斯科派的朴昌玉、朴永彬,甚至南方派的朴正爱。然而,分歧和矛盾只是在高压下暂时消失,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苏联外交部观察到,朝鲜停战后,中朝关系有“不正常现象”。如“志愿军司令部坐落在离平壤几十公里的地方,居住条件很差,朝鲜领导同志也极少去那里”;在平壤的战争展览馆,12个战绩展厅中只留给中国志愿军战士一个,而在其余的所有展厅中,朝鲜人民军的作战行动被解释成与中国志愿军无关;“金日成打算逐步解除在中国待过的领导工作者在党和政府中的职务”等。 而中国政府在1952年召回驻朝大使后,直到1955年1月没有再派新大使。在朝鲜驻华使馆举行的招待会上,周恩来“几乎没有同朝鲜代表交谈过”。苏方据此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同志对朝鲜人的行为很不满(尽管没有公开表达过),但他们对朝鲜人表现得很克制。” 这一切,显然都与金日成开展党内斗争,清除朝鲜劳动党内的亲中力量,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关系。 “莫斯科派”首先遭排挤 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在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风潮的影响下,金日成清除党内反对力量,首先指向莫斯科派。 1956年4月23-28日,朝鲜劳动党召开了第三次代表大会,主要目的是进行人事调整,进一步消除反对派的势力和影响。会议既没有消除前一段广大干部对人事处理的不满情绪,也没有研究人民普遍关心的经济困难和生活问题,对朝鲜劳动党内严重存在的对金日成的个人崇拜现象,如全国各地都建立了他的纪念碑,到处可以看到他的肖像,电影、歌曲、著作都在歌颂他的英明等,更是只字不提。 金日成的长篇报告,除了赞扬朝鲜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成就外,就是反复批判朴宪 永等南方派领导人以及其他“分裂党的宗派主义活动”。大会对中央委员会进行了大规模调整,以保证对金日成的忠诚和支持。在71名中央委员中,新选43人,上届保留下来的只有28人,在45名候补中央委员中,新选43人,保留的只有2人。 这次会议的人事调整主要是针对莫斯科派的,在代表大会之前一次审议候选人的中央会议上,金日成提出,有一些从苏联回来的干部已经接受了朝鲜国籍,又不愿放弃苏联国籍,为什么还要选他们当中央委员?对此,崔庸健愤怒地说道,既然他们脚踏两只船,就应该把他们踢出去。结果,这些人全部被排除在候选人之外。 在代表大会后召开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会议上,金日成又针对莫斯科派干部经常光顾苏联使馆的情况,特别强调了保守机密和加强纪律的问题,并规定从即刻开始,与外国人的一切联系必须通过外交部和外贸部进行。 这一时期,金日成党内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莫斯科派,因此对延安派显得十分宽容。 也是在这次常委会议上,金日成突然主动提出了朴一禹的问题,表示:朴一禹理应予以释放,但目前暂不执行。 对于延安派干部李相朝的问题,金日成也没有追究。李在战争初期曾作为金日成的代表住在北京,这次是从驻苏大使任上特意回国参加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会议期间,他曾两次给主席团写便条,建议讨论劳动党内部存在的个人崇拜问题。李提的建议非但没人理睬,还被金昌满叫去责骂了一顿。崔庸健、朴金等人甚至主张撤销其大使的职务。后来金奉出面找金日成,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见,李相朝才算躲过这一关。 李相朝回到莫斯科,立即于5月30日约见了苏联副外长费德林,详细报告了朝鲜党内的不正常状况,强调对金日成的个人崇拜实际上笼罩着整个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缺乏集体领导,所有事情都由金日成个人决定。 李相朝说,对金日成的吹捧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朝鲜人民革命博物馆变成了金日成个人事业的历史博物馆”,甚至传说“金日成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开始领导朝鲜人民进行反抗日本的解放斗争了”。李相朝还指出了金日成在经济工作和使用干部方面及战争期间的种种错误,并多次强调,苏共中央必须尽快在思想和政策方面帮助朝鲜劳动党,特别是帮助金日成克服他那些危险的错误。 “延安派”被出卖 朝鲜劳动党三大以后,金日成为寻求新一轮外援而出访苏联和东欧各国。6月1日金日成离开平壤后,朝鲜党内对金日成不满的干部,包括金奉、崔昌益、朴昌玉、朴义、徐辉、尹公钦、金承化等人,开始四处活动,希望在8月即将召开的中央全会上揭露和批评金日成的错误。 副首相崔昌益(莫斯科派)于6月8日秘密地单独约见了苏联大使伊万诺夫。崔全面报告了朝鲜最近的情况,特别是在干部使用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党内领导干部的任用,既没有照顾到来自国内、中国和苏联等各个方面的干部,更不是任人唯贤,提拔的都是那些没有文化、没有经验却专门会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人,这也是造成严重个人崇拜现象的原因之一。崔昌益同样强烈要求苏共中央帮助改变这种状况。他说,对于苏联的建议,金日成一般都会认真对待的。 徐辉、尹公钦等延安派干部则私下串联,组织倒金力量,甚至取得了崔庸健和金奉的支持。当时对金日成政策的不满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平壤市几万名工人受到波兹南工人的影响,也要组织游行。劳动党平壤市委5个常委中,有4人表示同情工人,为首的是副委员长洪淳宽。 对于金日成排除异己的做法,北京和莫斯科本来是表示过不同意见的。8月2日,苏共中央又通过使馆向劳动党传达了进一步的看法,希望金日成在检讨朝鲜党的一些错误做法时应表现得主动一些。 8月初金日成回国,崔庸健立即出卖了延安派干部,向金日成全面报告了国内的危急情况。金日成立即采取了应对措施。一方面,金日成、南日、朴正爱等人频繁与苏联使馆接触,一再表示完全接受莫斯科的批评,同时指责反对派人物已经形成了“反党集团”,他们的宗派和分裂活动将破坏党的威信和地位,造成危险局面。另一方面,金日成等人又找一些有不满情绪的干部谈话,采取威胁、利诱等手段分化瓦解反对派队伍。如说服金奉放弃了撤换干部的主张,迫使朴义采取了中立立场,派遣金承化去莫斯科学习等。此外,还使用警察手段监视反对派干部,对他们的司机、保姆进行审问,并急召出访的内务相方学世回国布置防范措施等。 经过一番努力,金日成取得了主动权。在8月21-23日召开的常委会议上,虽有一些不同意见发表,但最后的结论是:中央的路线是正确的,犯错误的主要是许哥而和朴昌玉等人,对此“中央常务委员会将采取措施来予以清除”;根据目前调查的材料,没有理由对党的领导干部进行撤换。 8月28日,常委会议通过了金日成将在中央全会上做的报告草案。在报告结尾处,金日成提出党内“存在着派别和宗派活动残余”,号召全党加强警惕并与之斗争。 八月危机:“延安派”出逃中国 8月30-31日,朝鲜劳动党召开了中央全会。金日成按照预定程序首先做了常委会一致通过的报告,随后的两个发言均是表示同意的赞美之词。第三个发言的是延安派干部、贸易相尹公钦,他以“愤怒的揭发式语调”批评党内存在的错误倾向。尹的发言被多次打断,并淹没在一片反对声中,崔庸健甚至站起来大骂,会场一度陷入混乱。崔昌益起身想发言,为尹公钦辩护,但没有得到讲话机会。 面对如此局面,休会的时候,内阁副首相尹公钦、职业总同盟(总工会)主席徐辉、文化部副相金刚、建材局长李弼奎等人商议后,感觉形势不对,便悄悄离开会场,潜往中国。 在以后的会议中,除崔昌益、朴昌玉表示赞同尹公钦的意见,几乎所有的发言都指责这种“反革命和反党”言论,并对上述几人的“错误”或“罪行”展开了猛烈抨击,崔昌益被说成是反党集团的首领和思想家。 第二天的会议作出决议:由于“从事反党活动”,开除尹公钦、徐辉、李弼奎和金刚四人的党籍,撤销他们的一切职务,同时解除崔昌益中央常委的职务,解除朴昌玉内阁副首相和中央委员的职务,上述问题均移交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审查。不久,朴昌玉被迫到东海岸一个小型锯木厂去当厂长,而崔昌益则被任命去负责一个养猪场的工作。 会后,“整个国家陷入大规模的搜捕和强力镇压之中”,很多党内重大问题遭到歪曲,呈现在全体党员群众面前的情形似乎是“一小撮对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满的人策划了宫庭政变式的严重密谋事件”。9月1日,金日成到苏联使馆,崔庸健到中国使馆,分别通报了全会情况和所做决议。 9月3日,朝鲜政府正式向中国外交部通报,有4名朝鲜公民在安东地区越过朝鲜边境并被中国边防军截获,请求中国政府将上述人等遣返回国。乔晓光大使代表中国政府当场答复:这些人并非普通越境者,强制性将其遣返是不可能的。乔将这一情况向伊万诺夫作了通报,并询问苏联的看法。显然,中国政府此前已经确定了自己的立场,而莫斯科此时的态度就更加谨慎了。 9月5日,朝鲜驻苏大使李相朝求见费德林并提交了他给赫鲁晓夫的信。李指责金日成对提意见的同志实行镇压,请求苏共中央干预此事。第二天,苏共中央主席团召开会议,讨论朝鲜问题。会议决定,委托苏共中央联络部部长波诺马廖夫经过“周全的考虑”后接见李相朝,并答复中国大使,苏共中央将委托正在出席中共八大的苏共代表团与中共中央交换意见。 在9月10日与李相朝会谈时,波诺马廖夫答复:苏共对朝鲜发生的事情表示忧虑,苏共代表团将与同样在中国的朝鲜劳动党代表团及中共商谈此事,但不会干预朝鲜劳动党的内部事务。对于李相朝请求苏共公开表态批评朝鲜劳动党的建议,波诺马廖夫拒绝讨论。 苏联态度的转变,促使金日成对在此前受到打压的莫斯科派干部采取了怀柔政策,将斗争的主要矛头转而指向延安派。 9月14日下午,朴正爱召集从苏联返回的朝鲜干部开会,出席者约100人(占全部莫斯科派干部的2/3)。会议的目的就是宣布中央将改变对来自苏联的朝鲜族干部的态度,并为他们平反。 从金日成等人向苏联报告的情况看,与八月“反党”事件有牵连的,主要是延安派干部,不仅被看成是“分裂”和“宗派”活动主谋的崔昌益和徐辉,就连反对派中的最高层干部、党内元老(“老头子”)金奉,都是陆续从中国回来的。据说,金日成曾讲过这样的话:参与政变阴谋的人都属于延安派。因此,金日成才会改变对莫斯科派的态度,目的是集中力量对付来自北京的压力。 化解危机,中苏代表团入朝 9月18日晚,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人与苏共代表团商谈处理朝鲜问题。米高扬建议中苏两党共同派人去平壤,了解情况。毛泽东则对朝鲜许多同志无辜被捕、开除、撤职的做法极为不满,并直接指出,金日成还是搞斯大林那一套,一句反对的话都听不得,谁反对就杀谁。 与米高扬“了解情况”的建议不同,毛泽东提出,中苏两党派人去平壤的目的,就是“劝他们团结”,“收回成命”,恢复反对派的党籍和职务。“我们要对金日成说,我们不是打倒你,而是要帮助你,但是你必须改正错误。”毛泽东说,“我们也要劝那些被整的人采取和解态度,劝双方和解。”具体方法是召开政治局会议或中央全会,中苏代表都参加;会议要作出决议,而且要公开发表。 毛泽东还对米高扬说,金日成对我们有情绪,不听中国的,这次主要靠你们了。米高扬没有明确表示意见,只说去谈谈看。毛泽东认为,这次去就要解决问题,但米高扬推说国内还有事情,不能过多停留。 接着,中共领导人又与朝鲜代表团会谈。毛泽东一开始就指出,朝鲜在经济政策和干部政策方面的“问题很严重”,并通知他们,中苏两党决定派代表团次日早上去平壤,要崔庸健也一同回去,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帮助你们解决问题而不是要破坏你们”。 毛还说,对于朝鲜劳动党的做法,过去就有意见,例如朝鲜战争,开始就提醒过金日成不应该打,后来又警告他敌人可能从后方登陆。彭德怀和李克农甚至质问:朝鲜战争到底是谁发动的?是美帝国主义发动的还是你们发动的? 会谈中,中共领导人对朝鲜劳动党的批评非常严厉,指责他们在干部问题上敌我不分,犯了“路线错误”,“党内充满恐怖情绪”。毛最后说,我们可以叫跑到中国来的同志回去,但回去后一定要恢复他们的党籍和职务,把问题拿到党的会议上冷静地加以解决。显然,中共的态度比苏共更加强硬和明确。不过,除了要求金日成纠正错误外,中共并没有进一步的企图。 米高扬和彭德怀等人到达平壤后,首先找金日成单独谈话,经过两次深谈,金日成原则上接受了中苏两党的意见。9月22日召开的劳动党中央全会作出决议,承认八月会议处理问题的方法“过于简单”,同意恢复崔昌益和朴昌玉的职务,恢复出逃中国者的党籍。 米高扬回到中国后表示任务已经完成,但毛泽东指出:“问题并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事实也的确如此,在中苏代表团离开平壤以后,金日成不仅没有执行与米高扬、彭德怀达成的协议—在媒体公布九月全会决议(只在党内传达并在报纸上发了一个简短消息),反而继续对有不同意见的干部进行迫害,以至又有一些人逃到了中国。此外,关于释放朴一禹的协议迟迟没有结果,答应恢复尹公钦等人家属粮食供应的诺言也一直没有履行。尽管中国一再表示对于是否执行这些协议的结果非常关心,但朝鲜方面一直虚与委蛇,拖延不办,将中朝关系拖入冰点。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政治、经济)|18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喊出“向我开炮”的志愿军“叛徒”和美军的“战俘勋章”
热度 15 jiangxun 2011-4-22 08:04
作者:蒋迅 第一篇是中国青年报发的“ 电影英雄儿女王成原型蒋庆泉因曾被俘埋名数十年 ”。原来在朝鲜战场上喊出“向我开炮”的志愿军战士蒋庆泉仅仅因为被联合国军俘虏,就被说成是“叛徒”,受了几十年的不公平待遇。第二篇是“歪脖子树”写的“ 战俘困鹰章 ”。 介绍的是美国为被俘美军士兵颁发的“战俘勋章”。两篇文章对比着读,你会对什么是人性有一些思考吧。蒋庆泉最后也得到了一枚“和平万岁”纪念章,但那是一 位老将军把自己身上佩戴的纪念章摘下来转让给他的。中国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战俘纪念章呢?两篇放在一起比较长,先致歉了! 电影英雄儿女王成原型蒋庆泉因曾被俘埋名数十年 蒋庆泉在自家房前 今年春节,辽宁省锦州市大岭村的蒋庆泉老汉接到北京老战友洪炉的电话,对方告诉他,“美国要再拍一部《英雄儿女》,想请你去开机仪式现场。” 蒋老汉爽快地答应了这个邀约,甚至开始筹划,让正在上高中的孙女教自己几句“简单的英文”。 但家里人有点担心这个83岁老人的健康。去年年底,一个电视编导专门带来一张电影《英雄儿女》的光碟为老人播放。片子刚放了几分钟,蒋老汉便开始不停地发抖,随后大喊著“不看,不能看”,冲出了屋门。 在场的孙女惊慌失措地跑出去追爷爷。她不知道,为什么黑白电影中的那个叫王成的年轻战士出现的时候,爷爷会如此激动。 事实上,即便是这个家庭中对“王成”耳熟能详的那些成员,也直到最近几年才知道了老人隐藏半个多世纪的往事──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著名的英雄形像,王成,其最初的原型便是在朝鲜战场第一个喊出“向我开炮”的步话机员蒋庆泉。 父亲与王成 天刚蒙蒙亮,蒋庆泉就从住了20年的老房子里推出一辆满是铁锈的“倒骑驴儿”式三轮车,将几百双老伴儿缝制的鞋垫一点点塞进几个黄色的纸箱,再用麻绳将几块木板绑在三轮车上,勒紧,然后招呼老伴儿坐上来准备出发。 为 挣钱补贴家用,一周三天的集市,他一天也不敢落下。1块钱一双的鞋垫,卖几十双的时候有,卖一两双的时候也有。家离集市只有二里地,却是个坡度很大的下坡 路,赶上下雪天,车翻过好几次。回家的时候,蒋庆泉一个人蹬不上去,老伴儿就下车和他一起推。路不远,却要推上半个小时。 蒋庆泉83岁了,这样的日子,他已经过了11年。 如果不是因为亲戚偶然间看到的一个电视节目,或许永远都不会有人注意到这个生活在辽西偏僻村庄里的老人。 那是2004年的一天,蒋庆泉的儿子蒋利接到舅舅冯自元的电话。冯自元说,看到一个叫《电影传奇》的电视节目,里面的一位老嘉宾说《英雄儿女》中喊“向我开炮”的那个王成是有原型的,名叫蒋庆泉。 “我问你爹了,他说是媒体炒作呢,炒作呢。”冯自元在电话里焦急地问,“可电视里说蒋庆泉是23军的,你爹不就是23军的吗,哪有这么巧的事情?” 对於47岁的蒋利来说,《英雄儿女》并不陌生,这部战争影片曾影响了几代的中国人。 蒋 利不在父亲身边,他在葫芦岛市当小学老师。但他很早就知道,父亲参加过朝鲜战争,是一名老兵。父亲桌上常年备著《抗美援朝纪实》、《志愿军战事全纪录》、 《三十九军在朝鲜》这些书籍,大多翻得已经掉角。然而对於当兵时的故事,蒋庆泉从不愿多谈,甚至不允许自己的子女过问。 在蒋利的记忆中,父亲唯一一次主动提起打仗的事,还是在40年前。那次,蒋庆泉从村里带回了一张泛黄的报纸,指著里面一篇描写志愿军攻打石岘洞北山的文章对儿子说:“这场仗爹打过。” 挂了舅舅的电话,蒋利当晚就赶回锦州,向父亲提出了这个疑问。 “喊了又怎么样,他们没有开炮啊!”蒋庆泉沉默许久,说出了这样一句让蒋利觉得“没头没尾”的话。随后,老汉开始浑身发抖,却再不发一言。 蒋利没有继续追问,但已确定父亲身上一定有著一段特别的经历。回家后,抱著试一试的心理,他将“蒋庆泉”三个字输入搜索引擎。 这个沉默的老汉在网上并非默默无闻。以寻找蒋庆泉为主题的文章竟然有好几篇,累计达数万字,题目包括《关于王成原型》、《“向我开炮”的又一轶闻》、《呼唤“王成”:你在哪里?──“向我开炮”英雄故事后面的故事》等。 这些文章明确指出,23军步话机员蒋庆泉在石岘洞北山阵地上喊出了“向我开炮”。文章的作者是同一个人,一位叫做洪炉的老作家,他曾经是23军《战地报》的一名记者。 蒋利随后又在网上搜到了舅舅所说的那一期《电影传奇》,节目中提到父亲的老嘉宾竟然也是洪炉。 “这么多年过去了,居然还有人一直在寻找我的父亲。”蒋利还记得,当时自己“眼泪差点掉了下来”。随后,他在一个论坛的转帖《呼唤“王成”:你在哪里?》下面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和电子邮箱。 州长与小兵 两年前,洪炉在北京的家中接待了一位来自香港的朋友。聊天中,朋友无意间提到的一个故事却触动了老人多年来的一个心结。 朋友说,他认识美国内华达州前州长迈克·奥卡拉汉。这位州长是一位残疾人,只有一条腿。州长告诉他,残疾是在朝鲜战场上落下的。 奥 卡拉汉回忆,1953年在三八线附近,他带领100多个美国士兵攻上了中国军队的阵地,发现只有一个小兵还活著,也没有武器。“按照战争的游戏规则”,奥 卡拉汉让大家不要打死他。围拢到跟前时,他们却发现这个中国士兵拿著步话机在喊。美军不知道他在喊什么,结果喊著喊著,炮弹来了,这个中国兵和几乎全部美 国兵被炸死在阵地上。 最终只有3个美国人幸存下来,奥卡拉汉就是其中一个。他曾经对中国人很愤恨,觉得对方不遵守战争规则,“我们不打死你,你却调来炮火把我们都打死”。 “这不就是《英雄儿女》的现实版吗?”朋友随口开起了玩笑。 朋友没有发现,此时洪炉的双肩开始微微颤抖,他也并不知道,这一幕画面已经在对面老人的心中演过无数次。 1953年4月的石岘洞北山战场,一场惨烈的攻坚战结束后,22岁的年轻记者洪炉听说志愿军中有一名叫做蒋庆泉的步话机员,在坚守阵地的过程中,面对几乎攻到面前的敌人,曾在暗堡中向指挥所大声呼叫“向我的碉堡开炮”。 他很快找到了当时在指挥所与蒋庆泉直接通话的两名战士进行采访,并完成了一篇战地通讯。 然而就在部队准备为蒋庆泉报功,并向军内外宣传其英雄行为的时候,一个消息传来:在与“联合国军”在板门店协议交换战俘时,我军被俘人员名单中出现了蒋庆泉的名字。 按照规定,凡被俘者不予宣传,烘炉的这篇通讯也被压下不能发表。 “整个步话机排都知道蒋庆泉的故事啊,大家觉得他可伶,被俘了就什么都没了。”洪炉一边说着,一边从抽屉里取出一本纸张已经泛黄的笔记本,翻到其中的一页手稿。这页手稿写于1953年5月18日,题目是《顽强的声音──记步话机员蒋庆泉》。 如今80岁的洪炉说,过去的许多年里,每当翻到这份手稿,便会想起那位未曾谋面的“故人”。 1953年7月,在另一场战役中,通信连的步话机员于树昌同样喊出了“向我开炮”,并在战斗中牺牲。洪炉将两位战士的相近事迹融合在一起,写出了《向我开炮》一文。 后来,这篇报导被《英雄儿女》的编剧毛烽和导演武兆堤发现,又结合了英雄杨根思抱著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情节,塑造出了经典的人物形像王成。 在那次与朋友的交谈中,经过时间和地点上的核实,洪炉发现美国州长口中“调来炮火”的小兵,竟然就是在蒋庆泉之后也喊出“向我开炮”的于树昌。 于树昌已经牺牲在战场上并成为战斗英雄,那个因被俘而被禁止宣传的蒋庆泉,如今身在何方呢? 蒋庆泉和老伴儿在集上卖鞋垫 真假王成 从1964年《英雄儿女》在全国放映开始,洪炉便尝试著寻找蒋庆泉。但23军在后来的裁军中整编到了其他部队,并没有保留这些战士的资料。 “为他抱不平,他是活著的‘王成’,却因为被俘而被剥夺了所有的东西。”洪炉这样解释自己寻找蒋庆泉的动机。 他曾找到过民政部门的负责人,希望对方帮助寻找这位“或许尚在人间的战士”,结果负责人告诉他,“电影中的王成已经死了,怎么还能让他活过来?” 更让洪炉觉得“特别难受”的是,从1990年代初开始,至少有5个不同的“王成”原型站了出来,并纷纷召开专题座谈会,接受各大报刊的“典型人物”采访。 这些典型的制造路径大多相仿:《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的小说《团圆》,而巴金曾下到部队中体验生活,因此便出现了一些“对号入座”的“英雄”。 事实上,在巴金的《团圆》里,王成只是一个过场式的人物,对其战斗画面的交待只有“王成没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这一句。 1994年,《英雄儿女》的编剧毛烽专门给洪炉写信,表示自己在塑造“王成”的过程中,曾经“整整一个礼拜没有动笔写成一个字”,直到和导演武兆堤看到《向我开炮》的故事时,才决定塑造这样一个英雄形像。 “我始终相信,真正的历史总有一天会浮出水面。”洪炉说。 从1990年代初开始,洪炉在《解放军报》、《中国文化报》、《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上发表了关于“寻找王成”的文章。 2000年4月,在那篇《呼唤“王成”:你在哪里?》中,他首次提到了曾在指挥所与蒋庆泉直接通话的谷德泰和陆洪坤两人的名字,并希望找到两位老兵,还原那段被淹没的历史记忆。 近10年的时间过去,蒋庆泉仍然音讯全无。洪炉几乎要放弃了。 向你开炮的人找你来了 蒋利也几乎要放弃了。在《呼唤“王成”:你在哪里?》这篇网帖下留言后,整整4年,他没有收到任何回馈。 直到2008年9月,他接到了一个来自江苏的长途电话。电话是陆洪坤打来的。 当时正值暑假,陆洪坤的孙女正在家中上网。老爷子突发奇想,让孙女在网上搜搜爷爷的名字,无意间发现了《呼唤“王成”:你在哪里?》这篇帖子和蒋利留下的联系方式。 多年来,陆洪坤同样没有忘记那个当年住在同一间屋的老战友。2006年,江苏宜兴官林镇文化馆搞志愿军老兵聚会,他便提出了寻找蒋庆泉的想法。但一说到蒋庆泉后来成为战俘的事情,在座的老兵们便不再接话,“一个都不讲了”。 通过蒋利,陆洪坤获得了蒋庆泉家的电话。电话打去,当听到老战友的声音时,他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向你开炮的人找你来了!” 蒋利当时也在锦州的家中,据他回忆,交谈的时间并不长,父亲几乎是在“大喊”一样地和老战友叙旧。电话中,陆洪坤叫父亲“小鬼”,父亲则叫陆洪坤“小胖子”,那是两位老人50多年前对对方的称呼。 放下电话后,蒋庆泉“激动得浑身发抖”。这个20多年没出过远门的老人当即决定,让蒋利陪同自己下江南,去看老战友。 国庆期间,父子俩坐了20多个小时的硬座火车赶到宜兴。在陆家,蒋利终於听到父亲亲口讲出了那段在心中深埋了50多年的历史。 那是1953年的朝鲜战场,在狭窄的三八线两侧,密集部署著双方200多万人的大军。每一块阵地都被反复争夺,“人肉堆成山”,战士们没有时间修筑工事,就把尸体堆成坎,趴在上面打仗、进食、喝水。 4月18日,蒋庆泉所在的23军67师201团5连接到命令攻占石岘洞北山,然后“扼守阵地,组织炮火大量杀伤反击之敌”。 出发前,连长便开始指定若他死后谁来指挥,一直从排长指定到了年岁最小的一位班长。攻山成功后,165人组成的加强连,已经只剩下十几名战士,连长阵亡,排长阵亡,班长阵亡。 在阵地的暗堡中,幸存的战士围著担任步话机员的蒋庆泉,以保护他可以顺利向炮兵指挥部通报“撒花生米(炮弹)”的位置。 “就看着战友扑通扑通地倒下去,一个接一个。”蒋庆泉说,他亲眼看见一个拦著他不让他出碉堡的战士,头被打碎了,胸口也喷著血。 敌人则越来越近。 陆洪坤至今仍记得当年步话机中蒋庆泉的嘶吼声,“最后他不喊暗语了,就喊向我碉堡顶上开炮。我问他那你怎么办,他说你别废话,废话,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然而蒋庆泉并未等到他要的炮火,却被敌人的弹片轰中了后背的步话机。后来他得知,我方炮兵在那个当口的弹药供给出现了问题。 负伤的他在地上爬,想找枪自杀。他看到另一名战士也在爬著找枪。 蒋庆泉回忆,当时的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不能当俘虏”。后来,一枚瓦斯弹打入碉堡,他晕了过去。 蒋庆泉睁开双眼的时候,正躺在一辆卡车里──被俘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朝鲜战争结束后,6000多名志愿军归国战俘被送到辽宁昌图的归来人员管理处。 在管理处的一年时间里,他与另外15名战士分在同一个班。在他的印象中,每天的生活就是“认罪和检讨”,“不讲功,只讲过”。 16名战士仍然穿着军装,用著印有“抗美援朝”的陶瓷缸喝水,却不再被认为是军人。负责教育审查归俘的干部有这样的论断:“人民军队的字典里没有被俘,被俘就等於变节。” 最终蒋庆泉被组织上给予了保留党籍、党内处分的结论。 在“文革”中,档案被造反派翻出后,他又一次受到了冲击。运动的时候要斗争他,说他是叛徒。公社屋里都是批他的大字报,墙上是,绳子上挂著也是。 1981年12月的一天,民政局和组织部来了两个同志,宣布取消他的党内处分。 那一天,在朝鲜战场上一滴眼泪都没流过的蒋庆泉,大哭了一场。 从那一年开始,民政部门每个月都会给蒋庆泉发放一定额度的补贴,一开始是4块钱,如今涨到七八百元。 蒋庆泉(右)、洪炉(中)和陆洪坤 恨不死在战场上 “你父亲这些年什么都憋在心里,委屈啊!”从陆家离开的时候,陆洪坤偷偷对蒋利说。 为 了让父亲能够“宽心一点”,2009年夏天蒋利专程陪他到丹东给当年的老战友曹宅水扫墓。57年前,部队过鸭绿江大桥时,蒋庆泉看到路边有一块木制的墓 碑,写有“曹宅水之墓”几个字,那是曾和他在同一个连队战斗过的吹号员。当时蒋庆泉二话没说就从队伍中跑了出去,对著木牌敬了个军礼。 57年过去了,蒋庆泉倚著栏杆,向鸭绿江对岸举起右手敬礼,久久没有放下。 随后,他们去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一进馆,蒋庆泉便开始急迫地寻找与23军有关的图片。结果在石岘洞北山战役的展台,他看到的只有一幅炮兵阵地的照片。 蒋利回忆,当时老父亲就犯了倔脾气,愣是要把那张照片撕下来。再三劝阻后,他才将父亲拉了出去。 “我恨啊,为什么没有死在战场上。”坐在屋里的炕头边,当年的年轻战士已经变成了83岁的老人。他的头发和胡子都已经白了一大半,脸上满布皱纹,脑门上还留著一道弹片的疤痕。 “战争,把我爸的一辈子都打没了,他却记了战争一辈子。”蒋利说。 蒋庆泉的确老了,很多事情已经记不大清楚,看过的书转天就记不住了,连日子都要每天重新问问儿媳妇才能搞得明白。但只要一提起那段与战争有关的岁月,老人的语气就会变得急促而亢奋,有时说着说着就得捂住心口,休息很长时间。 老人说,有些事情,他永远都忘不掉。 1948年春节刚过,为了能吃上口饭,20岁的蒋庆泉跟著在国民党辽西师管区当兵的堂兄蒋庆云加入了国民党部队。后来,辽沈战役打响,他们随著大部队坐船向南溃败。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大举过江,前一天的白天,蒋庆泉找到蒋庆云,他告诉堂兄,自己想家,想爷爷和奶奶,“就是枪毙了我也要回家”。蒋庆云举著枪犹豫再三,最终放走了他。 兄弟俩这一别竟是整整41年。直到1990年,蒋庆云才从台湾回乡探亲,那次,他给蒋庆泉带来了一个金戒指和一套西装。 当年,蒋庆泉一路往家的方向跑,结果在一个叫老虎桥的地方,看见一队解放军在烧火做饭。饿极了的蒋庆泉喊了一句,“老总赏我碗饭吃吧。”结果一个首长模样的人挥着手招呼他,“小鬼过来过来,吃饭吗?管够!” 就这样,他加入了解放军,掉过头开始追击国民党军队。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的战斗足迹踏过了江苏、浙江等几个省份,因为在解放上海的战役里表现英勇,还荣获了一个三等功。在浙江剿匪期间,他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蒋庆泉一度以为自己可以回家了,但他的军旅生涯还未结束。1952年,部队开赴朝鲜,准备接替当时的38军。从浙江坐火车到丹东,途经锦州站,蒋庆泉没下车,只在车上喝了两杯家乡的水。 入朝前,蒋庆泉由通讯员被调入步话机排当步话员。那段时间,他觉得自个儿是“一步登天”,不出操也不站岗,一门心思地研究、练习步话机的操作与联络。 年轻的士兵当然不会想到,这部步话机将如何烙进他的命运里。 从战场归来,除了脑门上的一道弹伤,肚脐上的一块刀伤,便只剩下那段难以碰触的经历。如今蒋庆泉还能清楚地记得,回国时见到家里还挂著烈属的牌子,结果发现他没死后,补助烈属的小米就没了。 他再也不愿向任何人提起那些往事。 务农的日子里,村里常有一些复员回乡的老兵,聚在一起聊当年打过什么胜仗。每当这时,蒋庆泉总是说“我没打过多少仗,我就会唱歌”,然后他就开始哼革命歌曲,把话题遮过去。 1960年代放映《英雄儿女》,蒋庆泉也带著儿女去看。看到王成喊出“向我开炮”的情节时,他开始偷著抹眼泪,回家后,又躲在被窝里哭。打那以后,他再也没看过这部电影。 陆洪坤曾问过蒋庆泉,为什么不把这段经历告诉家里人? “那不是我,那是英雄。我是战俘啊,一辈子都烙在心里,抠不掉的。”蒋庆泉这样回答。 蒋利一度以为,父亲心里的这个疙瘩,永远都解不开。 荣誉与耻辱 2010年的一天,刚上完课的蒋利打开电脑,一封新邮件出现在邮箱里。发件者是记者山旭。他也看到了洪炉那篇《寻找“王成”》的文章。 生于1970年代的山旭在东北的一个工业城市长大,厂里有个巨大的电影院。在他的印象中,过去的英雄往往是在影片的最后牺牲,而只有这部电影,往往孩子们还没在座位上坐稳,英雄王成“向我开炮”的呼喊声便会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时值抗美援朝60周年,山旭渴望跳脱“宏大的历史叙事”,去找寻这个“活生生的人性故事”。 但寻找的过程却是一段让人近乎绝望的经历。 尽 管知道蒋庆泉的部队番号,但对他的籍贯年龄却全然没有了解。后来山旭得知,67师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第10师,其主要人员来自苏北。整整3个月时 间里,他几乎打遍了江南地区所有省市甚至县的新四军研究会的电话,又联系了北京地区的新四军研究会和志愿军老战士组织。 他一无所获。 转机出现在2010年4月,一个军事爱好者朋友激动地找到山旭,说在一篇网帖上发现了一个叫蒋利的人,他说自己的父亲就是蒋庆泉。 此时,蒋利7年前留下的电话已成了空号,山旭尝试著向他留下的电子邮箱发了一封邮件。 当天晚上,他便收到了蒋利的回复。 几乎在同一时间,山旭也联系上了住在北京部队大院里的洪炉。他清楚地记得,当自己把这个消息告诉洪炉时,这位稳重的老作家突然站起身,开始在狭小的屋子里不停地踱步,用手指头盘算著时间,急不可耐地问他,“带我去见见蒋庆泉吧!” 两天后,山旭开车来接洪炉,结果烘炉几乎把家里能找到的所有保健品都搬进了车里。 一进大岭村的蒋家院子,山旭回忆说,蒋庆泉便“腾腾腾”地从门口的石阶上跑了下来,绷直身板敬了一个军礼。 在蒋家,两位老人长谈了近10个小时。洪炉给蒋庆泉带来了一件特殊的礼物──当年在战地为他写的《顽强的声音》的手稿。 这是时隔50多年后,蒋庆泉第一次见到代表著往昔荣誉的证物。 在去蒋家之前,洪炉和山旭先到锦州市松山新区民政局查阅了蒋庆泉的档案。他们发现,在泛黄的档案袋中,大部分材料都是被俘人员的登记材料与认罪书。其中,“这是叛变行为,完全辜负了党对我的培养教育”、“感觉没脸见人,愧对党的教育”……这样的认罪语言随处可见。 洪炉将其中一些材料复印后带到了蒋庆泉面前。看到这些当年亲笔写下的字句,蒋庆泉用双手扣住头,半响不语。 洪炉记得,他颤抖著肩膀,噙著浑浊的眼泪对自己说:“我是俘虏,但我不是叛徒啊!” 对蒋庆泉来说,那段战俘营中的经历像刀子。 被俘后,因为重伤,他被送到汉城的后方医院,一位美国医生对他进行了治疗。一天,一个瘦高个儿的中国翻译陪著一个大肚子的美国传教士来到病床前。 翻译告诉蒋庆泉:“出於伶悯,出於对你的爱,出於联合国军的人道主义精神,给你三条路,第一条去日本,送你去学习;第二条上台湾;第三条你回大陆。” 蒋庆泉当即选了回大陆,翻译提醒他:“共产党对俘虏是最痛恨的,比恨我们还邪乎。” “就是剐了我,我也得回家!”蒋庆泉记得,他当时这样回应对方。 和其他坚持回大陆的志愿军战俘一样,他随即也遭到了对方要在他胳膊上刺下“反苏反共”以强行令其就范的威胁。 “要想刺可以,取刀去,这两臂你砍去,你随便刺。你这是断了我回家的归路,要硬给我刺,我宁可把舌头咬断了!”回忆到这里时,老汉挺直了腰板。 字最终没有刺成,他随即被剥夺了所有优待条件,送往釜山战俘营。在战俘营中,他用发来的药向韩国伙夫换来铅笔头,在纸上写下“我要回家”,还组织战俘营的志愿军们一起唱歌,唱《团结就是力量》。 1953年8月的一天,蒋庆泉和部分坚持回国的战友,突然被带出战俘营,押上了一艘登陆舰,被关进了铁笼。他们一度以为自己要被处决。 实际上,朝鲜战争已经宣告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 蒋庆泉回忆,在交换战俘的现场,大夥“炸了锅一样地哭”,祖国的同志过来了,递给每个战士一盒大中华烟。他把上身的囚衣和鞋子都脱下来,狠狠地扔到了地上。 他觉得,回国了,要把所有耻辱的印记都扔掉。然而他最终发现,有些印记是永远扔不掉的。 如今蒋庆泉的桌子上,常年摆放的一本书叫《荣辱悲歌──一名志愿军女俘的坎坷人生》。 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 让我重活一回人 洪炉决定帮助蒋庆泉解开心结。 他曾经和几个志愿军老兵去过一次美国首都华盛顿,发现在城市的中轴线上,林肯纪念碑的西侧立著韩战的纪念碑,东侧则是越战的纪念碑,纪念碑上面刻有所有战死士兵的名字。这让他感动不已,“对於失败的纪念,是对战士生命价值的尊重”。 “战或许是错,但败不是错。战争或许有错,但战士没有错。”洪炉说。 离开蒋家半个月后,洪炉和山旭把蒋庆泉请到了北京。这是蒋庆泉第一次参加志愿军老兵的纪念聚会。 在那次聚会上,有这样一幕场景令洪炉感动不已。当主持人在台上讲出蒋庆泉的故事时,台下坐著一位志愿军某兵团的老政治部主任。这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执意要起身上台,身旁的两位助手阻拦,结果90多岁的老将军说:“就是死,我也要上去。” 吃过两片药后,老将军被搀扶上台。他颤颤巍巍地握住蒋庆泉的手,然后把自己胸前印有“和平万岁”的纪念章摘下来,交到了蒋庆泉手中。 “你是真的英雄!”老将军说。 “谢谢首长!”蒋庆泉敬了个军礼大声说道。 “这一天不晚呐,不晚。”每当提起这一幕,蒋庆泉的声音便开始颤抖,“让我重活一回人,真正在人前当个实实在在光明磊落的人。” 从2010年开始,由於洪炉和陆洪坤这两位当年的亲历者站出来为蒋庆泉“王成般的英雄事迹”作证,多家媒体都跟踪报导了此事。慰问电话纷纷从全国各地打来,最远的甚至包括旅美的华侨。 但蒋庆泉的生活依然平静,他仍然要和老伴儿推著三轮车上集卖鞋垫,仍然抽著1块钱一包的大丰收牌香烟,仍然要照料院外种下的小葱和韭菜。 不过子女们说,一些微妙的变化正在父亲身上悄悄地发生。 他 管小孙女要来了破旧的新华字典,闲了便写上几首关于那场战争的“对仗句儿”。不到一年的时间,稿纸便堆起了半米多高。他还常常念叨起一个美国大兵,那是在 一次近身肉搏战中被他打跑的对手,他会指著自己肚子上的伤疤笑着对老伴儿念叨:“这就是他留下的呀,也不知道他现在过得怎么样?” 洪炉曾跟蒋庆泉讲起过关于美国州长的故事。 他告诉蒋庆泉,奥卡拉汉州长在看过《英雄儿女》后,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进而觉得,双方的立场和价值观不同,“那个中国兵只是坚持了他的价值观”。 后来,奥卡拉汉一家都成了促进中美友好的积极人士。他也一直在筹划,想以自己的经历拍摄一部美国版的《英雄儿女》。前几年奥卡拉汉因病辞世,去世的时候还特意交待家人,一定要完成这部影片。 最新的消息是,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将在联合国大厦前开拍,那里有一座给枪管打上结的反战雕塑。筹备组的工作人员专门托洪炉转告蒋庆泉,“这将是一部为了历史和人性而拍摄的反战电影”。 “好事,这当然是好事。”提起这件事,蒋庆泉朗声笑起来,“我还想去给那个州长扫扫墓,替于树昌,也替我自己。” 美国“战俘勋章” ( Prisoner of War Medal ) 战俘困鹰章 军人都以胸前多佩戴勋章、军功章为荣。只是有一种奖章例外,军人都避免得到它,那就是“战俘困鹰章”。 一、“战俘困鹰章”的来历 1985年11月8日,美国国会通过立法,对於在战争中被俘虏的美国军人,尽管他们是战败者,身陷俘虏营之后被剥夺了人身自由,难以建立军功,但是 他们依然可以获得表彰和肯定,一种特别的奖章,“战俘困鹰章”(Prisoner of War Medal),就为此而设。“困鹰”二字,是我根据奖章图案设计的含义,自作主张加上去的,听起来或许有些别扭。因为Medal一词,在这里译作勋章、军 功章、纪念章均有辞不达意之感。 “战俘困鹰章”是直径1 3/8英寸的铜质奖章,正面图案为一只双翅欲展未开的秃鹰,不幸被周围的一圈铁丝网和刺刀围困,飞不能飞,博不能博。谕示 军人身陷监狱,无可施展的处境。图案表达了一种精神:怀著骄傲和自尊,坚持获得自由的信念。“with pride and dignity, continually on the alert for the opportunity to seize hold of beloved freedom.” “战俘困鹰章”的背面铭文为:授予xxx 为表彰你在被俘期间的忠诚服务 美利坚合众国。其中xxx为战俘的名字。 “战俘困鹰章”的绶带宽度也为1 3/8英寸,绶带的边缘是代表美国的红蓝白三色,中间贯穿一条粗的黑色条纹,占据了绶带主要宽度,黑色成为绶带主色调,代表著战俘经历的的痛苦、黑暗时光。 追授“战俘困鹰章”的日期可以上溯到1917年4月5日,那是美国对德宣战,开始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日子。 当然。“战俘困鹰章”也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受奖者必须合乎规定条件,他必须是为美国参战的军人,在美军或美国友军服役;在武装冲突中被俘关押;释放后又返回原作战部队;没有不名誉的行为被军队除名或犯罪行为被军事法庭判罪。 从另一个角度说,获得“战俘困鹰章”也不一定是困难的事,虽然它肯定是一件痛苦的事。被俘之后,只要咬紧牙关,装聋作哑。白天,愁眉苦脸地端著饭盒排队领你那份俘虏饭,晚上裹著破军毯得过且过地做你的思乡梦。只要熬过这段黑暗日子。回到美国就可以得到“战俘困鹰章”。 美国军队的奖章佩戴有明文规定,最重要的奖章,也就是“光荣度”最高的奖章摆在前面,按顺序为:英雄勋章(Medal of Honor),军功章(Meritorious Medal),参战章(Campaign Medal),好兵章(Good Conduct Medal),和各类服务章。“战俘困鹰章”颁布之后,把它排在第三位,在英雄章和军功章之后,可见其“光荣度”还是相当高的。 二、美国社会对战俘的观念 由於历史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对於战俘的观念也有很大差别。 战役失败,四面受敌,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日本军人会剖腹自杀,以死谢罪;中国军人应该拉开最后一颗手榴弹的弦,冲入敌阵同归于尽……这些都是东方式的英雄行为。而美国士兵惜命如命,最可能的行动是扔掉武器,举著双手,走出战壕。 美国一般民众,对於抱著必死勇气与阵地同归于尽的烈士,自然是无比崇敬;但是对於被迫交械投降的士兵,也给于充分理解;对於熟悉敌我态势,在绝境下毅然下令停止抵抗的指挥官的妥协投降行为,被认为是珍惜生命的理智之举──当然,这要由历军事法庭审理和做出判决。 1968年1月23日,美国间谍船“普韦布洛”号,被北朝鲜三艘鱼雷艇、一只猎潜舰围捕,船长布克(Lloyd Bucher)刚下令销毁文件、突围逃跑的命令,就被北朝鲜开炮惩罚,一名船员当即死亡。船长布克遂又下令停止抵抗……在监狱中,布克又决定和北朝鲜当局 采取合作态度,在谴责美国政府的声明上签字……1969年,布克在海军军事法庭上辩护:我是为了减少士兵们不必要的流血牺牲才下达这些命令的。布克的辩护 为美国舆论所接受,海军军事法庭也采信了布克的说辞。 美国社会对於自己被敌方俘虏的士兵,十分关切。这一部分原因自然是由於俘虏家属们掀起的营救行动引起社会注意。更重要的原因,在西方人文思想的长期 浸淫之下,珍惜同胞生命已成为社会大众的潜在道德意识。客观上来说,政府投入营救人质、俘虏的行动,还是诚惶诚恐、尽心尽力的。仅把政府的行动看成是为讨 好选民的表演,有失公允。 一旦战俘获释,会受到英雄凯旋式的欢迎。这种欢迎,不是鼓励人们当俘虏,而是对战俘恢复自由之身、重返家园的庆祝、对於他们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抚慰。在敌人监狱里,俘虏担惊受怕,或者受到刑罚,或者受到死亡威胁,即使没有战功,也已经备受磨难,没有光荣,也有苦荣。 俘虏返回美国,或者继续服军役,或者退役象其他人一样的正常生活,不会受到社会歧视。他们还有自己的组织“战俘联谊会”。有的联谊会只是由某场战争 的俘虏组成,例如“普韦布洛”(Pueblo)号战俘联谊会,是由曾被北朝鲜俘虏的船员组成,他们开设网站,互相联络。2004年1月28日,原“普韦布 洛”号船长布克(Lloyd Bucher)病逝,“普韦布洛”的船员们,出席丧礼,老俘虏们亲自抬棺下葬,送俘虏头领归天,哀荣备至。 这里顺便提一下,上述的间谍船“普韦布洛”事件后,船员们从北朝鲜释放回到美国,又经过几个月的海军军事法庭审问,最后宣布全部无罪。但是,船员们 仍然得不到“战俘困鹰章”,原因是当时的美国和北朝鲜没有处於交战状态。船员们应该定义为被扣押的“人质”,还是“战俘”,引起争论。经过“普韦布洛”战 俘联谊会的不断上诉,最后,终於使五角大楼做出新的决定,在1990年,船员们才得到“困鹰章”的殊荣。 可以说,“战俘困鹰章”的诞生是人道主义的一大进步,它从法律的角度正面肯定了战俘对国家的付出和贡献,战俘从负面的阴影里走出来。社会舆论改变了俘虏可耻观念,公众认同了俘虏历经的苦难也是对国家的付出。 三、有争议的话题 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的“誓死捍卫国家……”的国家主义和珍惜生命的人道主义、人权思想发生了冲突。一个国家要争取战争的胜利,需要用士兵的生命去 换取。一味追求胜利,意味著不惜代价地要填进士兵的生命,只强调珍惜生命,显然大大降低了战争胜利的可能性。这是一个两难的决策和争议不断的话题: ──美国的“战俘困鹰章”将缴械投降合法化,(即使是在某种场合的投降)使战士丧失必胜信心,泄了士气。从军事的角度不可取。 这话不能说没根据,自古以来,军事将领都是鼓励士兵抱定必死之心上战场的。兵法云:“兵置死地而后生”。韩信在打败楚霸王的战役中,就采用过背水一 战,死中求生的策略,以少胜多。古罗马军队有“什一法”,败阵而归的军士要列队点名,然后从1到10循环报数,报导某数的士兵出列,被当场砍掉头颅。就是 说败阵兵士,有十分之一的要被处死。古罗马靠著这样的严酷军法,使得士兵不思退路,终於把斯巴达克奴隶起义镇压下去了。 ──治军加入人性化内容,可以使加强军队内部的凝聚力,也增强了战斗力。 这话也有根据,战国时期大将吴起爱兵如子,亲自为士兵用口吸出脚上疮口的浓汁,令士兵感动不已,阵前战不旋踵。吴起用兵如运十指,得心应手,使他屡建战功,成为古代名将。 不过,美国的“战俘困鹰章”的设立,不只是从军事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既然是国会通过的法案,自然全面综合了军事、民心、文化传统诸方面因素。法案是由穿西装的议员们──而不是穿军服的将军们表决的。 设想一下,一个被缴械投降的美国兵,他只担忧自己处於敌人监管下的生命安危,不用顾虑自己回国后受到歧视,故国总是张开双臂在等待他们归来。他自然 会产生强烈的恋国情绪,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投降而不变节。一股对身不由己的俘虏的内心的唤力,不就是一种凝聚力──强国之力么! 也许这才是“战俘困鹰章”的魅力!
个人分类: 蔣英杰|13625 次阅读|28 个评论
[转载]那并不遥远的山岭-
rsong0522 2010-4-10 09:33
美国的军事研究者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岭为什么会打不下来。他们用电脑模拟得出结论,凭借美军强大的机械化装备,中国军队的两个主力师无论如何是抵挡不住的。可是中国军队却做到了。电脑往往只能模拟常识性的东西,它永远也模拟不出一个民族重新觉醒时所能迸发出的力量。 以寡抵众以弱胜强 一九五二年下半年,朝鲜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彭德怀指着朝鲜地图对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二百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当时的事实是,联合国军连续攻下了喋血岭和伤心岭,尽管他们损失了几千人,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达到了战略目的。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五圣山美方将其叫做三角形山,美军将领范弗里特预计以二百人为代价,在五天内实现目标。为此他动用了联合国军共七万余人的庞大兵力。 志愿军方面在敌情判断上出现了巨大的失误。我方把几乎所有的火炮和十五军的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到了西方山谷地,而五圣山方向只留下了一个连,秦基伟自己也承认算不上主力的四十五师,区区一万来人。五圣山下敌方集中了六七倍的优势兵力,至于火炮、飞机、补给等优势就更不必说了。 一九五二年十月十四日凌晨三点半,战斗打响。 范弗里特计划用一天时间夺下五圣山前的两个小山包597.9和537.7北山高地。这两个高地背后的山地里有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叫做上甘岭。这场战役我方叫做上甘岭战役,美方称之为三角形山战役。 美军三百二十多门重炮、二十七辆坦克以每秒钟六发的火力密度将钢铁倾泻到这两个小山包上。在长达八个小时的时间里,前沿部队未能得到有力的炮火支援,一天伤亡五百五十余人。通往一线阵地的电话线全部中断。 这一天里,敌军向上甘岭发射三十余万发炮弹、五百余枚航弹,上甘岭主峰标高被削低整整两米,寸草不剩。 即便是这样,直到四天以后十月十八日,四十五师前沿部队才因伤亡太大,退入坑道,表面阵地第一次全部失守。该师逐次投入的十五个步兵连全部打残,最多的还有三十来人,少的编不成一个班。 十九日晚,四十五师倾力发动了一次反击。 597.9高地九号阵地上,美军在阵地顶部的巨石下把它掏空,修成了一个地堡,我军攻击受阻。这个地堡后来再现在电影《上甘岭》里。 十九岁的贵州苗族战士龙世昌,闷声不响地拎了根爆破筒冲了上去,敌人炮兵实施拦阻射击,一发炮弹将他左腿齐膝炸断。目击者几十年后回忆道:那个地堡就在我们主坑道口上面,约有四五十米吧。高地上火光熊熊,从下往上看,透空,很清楚。看着龙世昌拖着伤腿拼命往上爬,把爆破筒从枪眼里杵进去。他刚要离开,爆破筒就给里面的人推出来,哧哧地冒烟。他捡起来又往里捅,捅进半截就捅不动了。龙世昌就用胸脯顶住往里压,他整个人被炸成碎片,我们什么也没找到。 0号阵地上,135团六连仅存十六个人,在对四个子母堡的爆破中,三个爆破组都没能接近地堡,在途中伤亡殆尽。还剩下营参谋长张广生、六连连长万福来、六连指导员冯玉庆、营通讯员黄继光、连通讯员吴三羊和肖登良。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不过黄继光并未喊出后来那句让四亿五千万人热血沸腾的口号让祖国人民等着我们的好消息吧。他们炸掉了三个地堡,付出的代价是吴三羊牺牲,肖登良重伤,黄继光爬到最后一个地堡前的时候,全身也已经七处负伤。他爬起来,用力支起上身,向战友们说了句什么,只有指导员冯玉庆省悟了:快,黄继光要堵枪眼。牺牲后的黄继光全身伤口都没有流血,地堡前也没有血迹 血都在路途上流尽了。 当时的目击者大都在后来的反击中牺牲,只有万福来重伤活了下来,在医院听到报上说黄继光仅仅追授二级英雄,曾上书陈情。志愿军总部遂撤销黄继光二级英雄,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我军至今仅有杨根思和黄继光获得过这一级别的荣誉。 誓死守护主峰 二十日晨,敌人再度反扑,上甘岭表面阵地再度失守。四十五师再无一个完整的建制连队,二十一个步兵连伤亡均逾半数以上。联合国军投入了十七个营,伤亡七干之众,惨到每个连不足四十人。美国随军记者威尔逊报道:一个连长点名,下面答到的只有一名上士和一名列兵。 战斗进入了坑道战。电影《上甘岭》里主要反映的就是这一段的故事。十月二十四日晚上,秦基伟将军部警卫连补充到一号坑道,一百二十多号人,穿过两道固定炮火封锁线,连排干部只剩一个副排长,还有二十五名战士。坑道里的志愿军战士为后方赢得了时间。十月三十日,我方再度反攻。 我方动用了一百三十三门重炮。美七师上尉尼基惊恐地告诉随军记者:中国军队的炮火像下雨一样,每秒钟一发,可怕极了。我们根本没有藏身之地。每秒钟一发炮弹,美军就受不了了,殊不知我们的战士在十月十四日面对的是每秒钟六发炮弹的狂轰。 五小时后,志愿军收复主峰。次日凌晨,联合国军发动了四十余次攻击。 一天下来,全员上阵的三十一团便完全丧失战斗力,直到朝鲜战争结束也没能恢复。十一月一日,联军再度反扑,打到二日拂晓,反被我坚守部队打了个反击,收复597.9高地全部表面阵地。四十五师补充后用于反击的十个连也全部打光。十一月十五日,联合国军分五路进攻,四十五师最后一个连队增援到位,打到下午3点,连长赵黑林趴在敌人尸体上写了个条子派人送回:我巩固住了主峰,敌人上不来了。 当天美国人坦率地向新闻界承认:到此为止,联军在三角形山是打败了。 随手抓把土,可以数出三十二粒弹片,一面红旗上有三百八十一个弹孔,一截一米不到的树杆上,嵌进了一百多个弹头和弹片。这片3.8平方公里的山头,已经被鲜血浸透了。上甘岭上的奇迹。 我们没有足够的大炮,甚至于没有足够的反坦克手雷,当时前沿阵地上的战士们唯一希望的是多给配点手雷,因为这个东西一炸一片,炸碉堡也比手榴弹威力大多了。可是,黄继光手里仍然只有一颗手雷,因为我们造不出来,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去进口。美国人可以动用B一29去轰炸一辆自行车,而我们的反坦克手雷只能留给敌人的坦克,用来炸碉堡就算是很奢侈了。当年的美国随军记者贝文亚历山大写道:中国部队进攻时,通常主要依靠轻兵器、机枪和手榴弹。只有对付最有利的目标时,才肯动用迫击炮。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战士他们没有任何奢求,决不会因为没有空中支援放弃进攻,决不会埋怨炮兵火力不够,决不会怪罪没有足够的给养,只要一息尚存,他们就绝不放弃自己的阵地他们甚至可以在长津湖华氏零下二十度的气温里整夜埋伏,身上仅仅只穿着单衣;他们可以在烈火中一动不动;他们中的每个人都随时准备着拎起爆破筒和敌人同归于尽 我方动用了一百三十三门重炮。美七师上尉尼基惊恐地告诉随军记者:中国军队的炮火像下雨一样,每秒钟一发,可我们根本没有藏身之地。每秒钟一发炮弹,美军就受不了了,殊不知我们的战士在十月十四日面对的是每秒钟六发炮弹的狂轰。 我们没有足够的 大炮,甚至于没有足够的反坦克手雷,当时前沿阵地上的战士们唯一希望的是多给配点手雷,因为这个东西一炸一片,炸碉堡也比手榴弹威力大多了。可是,黄继光手里仍然只有一颗手雷,因为我们造不出来,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去进口。美国人可以动用B一29去轰炸一辆自行车,而我们的反坦克手雷只能留给敌人的坦克,用来炸碉堡就算是很奢侈了。当年的美国随军记者贝文亚历山大写道:中国部队进攻时,通常主要依靠轻兵器、机枪和手榴弹。只有对付最有利的目标时,才肯动用迫击炮。 三点八平方公里的狭小面积,一日之内落弹三十余万发;一万余人,要对抗七万多敌人;前沿阵地上,经常是以伤残严重的连对抗敌军齐装满员的团,几乎没有炮火支援,弹药常常补充不上;一桶水、一箱弹药、一个苹果常常要牺牲好几条人命还不一定送得上去,在这种情况下取得的胜利,可以说是一个奇迹。美国人不是输给了地利。他们忘记了拿破仑一百余年前讲过的话:中国是一头睡着了的狮子。 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天上没有出现过一架我们的飞机;我们的坦克也没有参战的记录;我们的火炮最多的时候,也不过是敌方的四分之一,美军总共发射了一百九十多万发炮弹,五千多枚航弹,我们只有四十多万发炮弹,而且全是后期才用上的。 数百万发炮弹蹂躏着这两个区区3.8平方公里的小山头,这两个在范弗里特的作战计划里第一天就该攻下来的小山头,用自己的粉身碎骨验证了人类的勇敢精神。 此役之后,我方再没遭遇到美方营以上规模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了三十八度纬线上。这一战奠定了朝鲜的南疆北界。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九八六年出版的五百万分之一的地图上,找不到海拔1061.7米的五圣山,却标出了上甘岭。 原本是二等部队的十五军四十五师,这一战几乎全军覆没,但是她从此昂首跨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等主力的行列,因为她的战绩是上甘岭。 一九六一年三月,中央军委从全军中抽出三支主力第一军、第十五军、第三十八军,交由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挑选其中之一,改建为中国第一支空降兵军。 这位上将选择了十五军,理由是:十五军是个能打仗的部队,他们在上甘岭打出了国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知道有个十五军。 从此美国人将中国视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西方人的标准是:要想成为强国,你必须击败过另一个强国的军队。 历史已经记不得那一万多位在战火中浴血的战士的姓名了,他们的身躯已经和朝鲜半岛的五圣山糅合在了一起。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6 次阅读|0 个评论
黑云压城城欲摧(外一则)
sheep021 2009-10-10 12:36
雁门太守行 唐 .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 龙为 君死。 泊 秦 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相关链接: 中国展示缴获美军七师 31团团旗 :向美发出啥重大信号? (2009年9月29日) 扑朔迷离的毛泽东思想标语方阵 温总理吊唁志愿军烈士 中朝将新建鸭绿江大桥 由中方承担逾亿美元费用 本博评论: 国家任务声声紧,愿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引领中国人民继续从胜利走向胜利。
个人分类: 天下大势|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志愿军战俘集中营
pzsi 2008-12-27 17:30
曾怀着沉重的心情参观了当年抗美援朝志愿军战俘被关押在巨济岛的集中营。王汉森介绍了该集中营 志愿军万余战 俘 自愿 去台湾始 末 ,大部分去了台湾,一部分战俘回到大陆。但还有一部分牺牲在集中营里没说。通过参观得知战俘中一些顽固不化的人多受到虐待,非正常死亡不少。特别是志愿军战俘也组织了几次起义, 结果可想而知,被镇压后伤亡惨重。参观这样的地方让人郁闷,韩国朋友似乎也觉察到了,所以在参观女战俘集中营没让我们进去。回想当年那么多志愿军被关押在一个远离故土的孤岛,就象被祖国彻底遗弃的孩子,在没有任何希望的挣扎中消逝,可他们的挣扎却不是为了自己,他们真的是最可爱的人!勿忘先烈,向那些在朝鲜战争中牺牲的英雄致敬! 一些介绍: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03/19/content_7818563.htm http://www.dajunshi.com/MilData/MilHistory/Usa/200811/26162.htm http://bbs.tiexue.net/post_1215881_1.html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52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