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石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抛开PX,今天只谈“安全”
wangbing187717 2015-4-8 15:39
漳州石化 PX 出事后,带来的是各界的热议。就此,科学网于昨天下午还专门邀请各位尊敬、知识底蕴丰厚的专家、学家做了关于这次事故的在线访谈,也将系列大师悉心撰写的关于漳州石化 PX 事故的博文评选为精选博文。我也拜读了系列博文,受益匪浅!把这些知识性的获得抛开,更让我感到欣慰和高心的是,对于这次事故,关注的人很多,不论是写出来的,还是嘴里默默念叨的,还是心里有丝丝颤意的 ....... 只要大家都有所想法,哪怕只有一点,但这折射出我们安全意识、安全需求提高了。 抛开 PX, 今天只谈“安全”,主要谈以下几点(知识、水平非常非常有限,望各位前辈多多建议): 一、板子应该打在哪里? 今天无意翻到一篇科学网的《板子打在 PX 项目屁股上?还是所有化工项目屁股上》的博文,感觉题目有点儿亮。 就提高安全意识来说,我认为板子要打在所有行业的屁股上,就吸取同类事故教训方面,这个板子应打在所有有可能发生与漳州石化 PX 事故内在规律相同事故的企业屁股上。 目前,我们出现了一个倾向,就是倾向于热点。无论是从事安全研究的科研人员,还是国家各部门的安全监管工作,甚是普通民众对安全问题的关注,都倾向于时而不时出现的各类事故。 这不禁会让我们抛出一个问题:热点到底新吗?我们还是停留在哪里出问题就抓哪里的那一步吗? 记得很清楚的是,去年昆山发生粉尘爆炸事故后,包括安监总局就召开系列会议,制订相关文件进行全国粉尘事故防治工作,直到下一个大事故发生,就又会引去他们的关注,紧接着就又进行那方面的事故的整治。 这体现的是预防为上计的安全思想吗?这仅可以看成是“病症发作”后的挽救,绝不是“保健预防”,哪里病就医哪里,何谈安全工作的系统性、全面性、持续性! 二、这个事故是新问题吗?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事故无外是人的不安全动作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不同的是表现形式,相同的是内在规律。 所以,如果时下不时发生的事故和以往事故的内在规律不同,则该事故就是“新”的,应该值得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如果二者内在规律相同,不同的仅仅是表现形式不同,那么就不应该是一个新问题,如果又发生了,我们就应该需要更多的反思。 三、时下,事故预防与控制应该选哪种措施? 抛开行业,安全工作的目的就是预防和控制事故。预防和控制事故无非就两条措施:工程技术(物)、人的行为控制。时下,我认为我们需要思索一个问题,也需要改变一下思路。多少年来,我们一次又一次攻克了各项安全技术,值得庆贺。 但我们搞安全一定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绝不能单纯的谈安全,这就要谈安全的经济效益。技术发展到了目前这种地步,我们是花大量人力、财力来攻克一项安全技术,还是把每个人的安全意识、技能、素质都提高一点点,哪怕是很小,但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也许对提升我们的安全水平来得更有效。 况且, 研究发现, 86%~96% 的伤害事故都是由行为方面的原因所致,在人为因素中,安全意识薄弱因素所占比例大于 90% 。而且,所有事故原因,可以极端的说,都可归结于人的原因。 四、怎样进行安全科普? 提高每个人的安全意识、技能、素质,就要谈到安全科普的问题。 关于安全科普,最大的问题是怎样解决学术性、专业性与科普性之间存在的矛盾。 很简单的说,科普的基本条件就是让所有受众明白、理解,通俗易懂是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常见的安全培训、安全标语、安全公益广告都可以看成是在进行安全科普, 但是我们目前很欠缺关于新形势下的安全教育的机理及方法、安全宣传机理与方法、对安全教育与宣传效果的评价等研究,导致我们的安全科普没有方向,没有重点,没有依据。我认为我们应该从心理学、人性学、传播学、语言学等研究视阈出发,研究相关机理,创新安全科普内容和方式,正真触动受众的心理最软处,提高他们的安全意愿,实现自主安全,自主控制。 安全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方方面面,每时每刻,相信只要每个人的安全素质都能提高一点点,我们的安全工作就向前迈进一大步。这也是我今天要讲的中心。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安全,也希望每个人都健康平安!
234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亲身经历石油化工企业的事故与反思
热度 34 lixuekuan 2015-4-7 15:29
漳州石化 PX 又出事了,这次比上次更厉害,是油罐起火爆炸。石化行业的安全规章也许是最严的,而且都是用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一般情况下职工对这些规章都是严格执行的,为什么事故还会频频发生? 我与石化企业已经打了 30 多年交道,亲身经历了一些小事故,好在这些事故由于处理得当被消灭在萌芽状态,没有造成损失。现在我写出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石化企业无论是原料还是产品基本上都是易燃易爆的物质,加工过程一般都是高温、高压,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事故,绝对杜绝事故的发生可能性不大。怎么减少事故的发生,使小事故不至于变成死伤人的恶性事故是石化企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石化行业的事故大多发生在新装置开工和旧装置开、停工期间,为什么这样说哪? 1、 开、停工期间化学反应是不正常的,也是比较难控制的。但这个时候大家都比较重视,都有开、停工事故发生预案,可以把小事故消灭在萌芽阶段,一般不会由于化学反应控制不好引起恶性大事故。 2、 新装置有时候仪表会出问题。由于 DCS 的大量应用,新装置与控制室之间的通讯线路不畅、出现假信号、仪表安装不妥是经常出现的问题。有一次,我在某炼油厂开新装置,分离器里的电子液位计就出现了问题。按进油量计算分离器应该有液位,可控制室的显示一直没有液位。我反复询问指挥操作的厂长为什么还没有液位,厂长就说管道长。等我第三次询问为什么还没有液位,未等到厂长回答,听到装置里嘭的一声响,安全阀启动,从安全阀处喷出了大量汽油。厂长迅速启动开工安全预案,该小事故没有形成恶性事故。如果当时应急处理不得当,也许我就不能坐着办公室写文章了。事后检查发现,是液位计正负极接反造成的二次仪表显示错误。有了这次教训,每次新装置开工,我都让工厂派一个人在分离器盯着玻璃板液位计,随时报告现场液位计的读数,以便与控制室里的二次仪表校对,毕竟玻璃板液位计是最直观的。在另外一个炼油厂开工时,又出现一次控制室里分离器没有液位显示,派到现场盯玻璃板液位计的工人报告液位已经出来。由于有工人在现场报告分离器液位,没有发生事故。后来检查是因为把液位计型号安装错了,使用显示密度 1.4g/cm 3 溶剂的液位计安装到密度 0.75g/cm 3 的汽油分离器上了。 3、 现在石化企业开、停工检修都是外包,装置进来大量外来工人,这些外来工人素质参差不齐,怎么对这些外来工人进行管理也是石化企业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另外在检修阶段,需要动火的地方很多,这些都是安全隐患。 4、 管道泄露是非常容易产生恶性事故的,因为易燃易爆品与空气混合最易发生爆炸。无论是新装置或者刚刚维修好的装置,都有大量接头需要试漏。尽管每次打压试漏工厂都很重视,非常小心谨慎,有时候还是会出现问题。上世纪在某厂开工,我们的技术一次投料试车成功, 10 小时内就生产出合格产品,大家都很高兴。现场总指挥一声令下,把产品从中间罐送成品罐。这时候要吃中午饭了,不一会送开工饭的师傅骑着三轮车把饭送到了控制室(开工期间很多技术人员不能离开装置,吃住在控制室)。在分发盒饭的过程中,送饭师傅说了一句:进装置的路上汽油味道比较大。这句话让要吃饭的人警觉了,饭也不吃了,马上派人沿送成品罐的管道巡查,在离装置不远的管道沟里发现有汽油。迅速停输送产品泵,查找漏点,避免的一起恶性事故的发生。事后检查发现,是输油管道打完水压试漏后吹扫不干净,百年不遇的 10 月份寒流来袭降下了一场大雪,从来没有在 10 月底就低于 0 ℃ 的气温下降到零下 7 ℃ ,造成管道内残水结冰涨裂了一小段管道,送产品时汽油从这段破裂的管道内溢出,由于发现及时没有造成事故。后来工厂在操作规程上就增加了新管道送油巡检制度。 另外,由于原料的改变如果应对不妥也可能造成事故。我们国家很多老炼油装置都是按大庆低硫石蜡基原油设计的,由于大庆原油产量的下降和进口原油的增加,很多这样的装置需要炼制进口原油或者二次甚至三次采油的高硫、高酸值原料。这样的原油对设备的腐蚀比设计时的原油厉害得多,很多管道、换热器和阀门寿命大幅度缩短,造成油品泄露的可能性大幅度增加,这些也是很难把握的事故隐患。 现在炼油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把原来一年一检修的装置拉长到两年甚至三年,这也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几率。 现在石化装置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操作人员过分依赖视频监控和联锁报警,忽视巡检和延长巡检时间间隔也埋下的事故隐患。 总之,石化行业的恶性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完全不发生小事故也是不可能的。只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行事,就可以大幅度减少小事故发生的几率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做好事故预案,在这些小事故发生时应对正确,就不会变成大型恶性事故。 对于 PX 我的态度是一味的反对不是办法, 2013 年中国对二甲苯表观消费量已经达到 1382 万吨,自产只有 750 万吨,进口 905 万吨,毕竟现在我们人人离不开化纤。我认为在人口密集区新建 PX 装置也是不可取的,在厂区选址上需要慎重。我国西部有大量无法耕种的闲置土地,为什么化工装置必须建在沿海人口密集区?现在我国有了中缅原油管道和中哈原油管道,长庆油田加延长集团的油气当量已经超过胜利油田上升到全国第二位,原油已经不是一味地依靠海运,为什么化工装置就要建造靠近城市的地方?这些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235 次阅读|80 个评论
最应该感谢柴静的就是发改委、石化系统和环保部!
热度 4 wya 2015-3-4 10:36
纪录片《穹顶之下》中提及三个问题,一个是破除石化行业垄断,一个是力推“煤”改“油、气”,一个是推广拨打环保部的12369举报电话。为发改委、石油石化企业和环保部做足了广告! 最该恐惧该记录片的就是科研行业。雾霾来源没有说清、雾霾机理没有说清、雾霾与健康的因果关系没有说清、甚至PM2.5的监测数据电子版都不允许免费公开下载,花费海量的科研经费,却无法给柴静这样一个非科研专业人员一个可靠的答案,致使纪录片中违背科学的瑕疵颇多,这些是谁的责任??? 其实,治理雾霾,不过就是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博弈,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根本不用多么复杂、高深的科学知识! 看下文,其实都是玩“模糊数学”: 1、在线数据都是图片,不是数据文件格式!科学网上有位学者每天下载图片,从中目视估算PM2.5数值,精神可嘉啊! 2、科研单位采集的数据不及时公开。一般惯例是一两年自己发表完文章后才可能公开数据。 3、各专家的模型模式计算准确度基本和拍脑袋差不多,完全符合二八定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871760.html 我国已有的PM2.5浓度数据 一是在线数据,主要为全国各地环境监测站实时监测并发布的PM2.5数据,该数据为小时平均值,在相关的官方网站上实时发布。 二是各地科研单位及高校的研究人员利用相关仪器采集的滤膜样品,此类样品可分析PM2.5中的化学成分。这类数据成本较高,目前仅局限于少数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开展较长时间的观测,其他地区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且大都是短期观测。 三是利用排放清单数据和相关模式 ,或者利用卫星资料等已有的光学数据反演出其浓度 沙尘暴和雾霾: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http://cnews.chinadaily.com.cn/2014-11/11/content_18896320.htm 我是在北京长大的,我小时候北京 风沙 很大,出门都要戴口罩。现在,因建成了 防风林带 ,风沙少了,但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遇到了 PM2.5 这个不速之客。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202 次阅读|9 个评论
向这九位专家致敬!关于北京东方化工厂爆炸原因的调查
热度 20 lixuekuan 2015-2-7 20:03
对于北京东方化工厂1997年6月27日的大爆炸,化工行业尤其是石化行业的人都会记得。由于当时我正在开发一种裂解乙烯副产物的加工改质,对这次事故情况记忆非常深刻。昨天在微信里收到下面这篇文章,真没有想到对于事故的调查和责任认定费了那么多周折。非常佩服这次事故第一调查组这几位专家没有屈服权势,坚持真理。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向他们致敬!这九位专家是: 钟群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 陈良材: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研究员; 王广生:北京燕山石化公司高工,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 崔慕:化工部高工; 田永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 王泽博:中国兵器工业安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 薛明德:清华大学教授; 粱金忠:劳动部锅炉压力容器检测检验中心研究员; 李志宪:劳动部事故调查分析科学技术中心高工。 到底是谁一直阻挠这次事故的责任认定?是北京政府的什么人?很遗憾没有结果。 下面是转载的这篇文章: 历时1284天的艰难结案——北京东方化工厂97.6.27特大爆炸火灾事故结案始末 1997年6.27北京东方化工厂特大爆炸火灾事故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这是一起艰难的结案,这是一次真实与虚假的较量,科学与权利的博奕,是坚守道德的良知、职业操守还是听命于权势的良心拷问。这起事故调查的处理历经3年半的时间,最终以科学与良知的胜出而告结束。 今天,我们重新把它翻检出来,放到阳光下晾晒。在事故频发、安全生产形势尚未明显好转的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在事故处理中,我们谨防权力的介入而付出高昂的社会成本和降低政府的公信力。我们希望,能够把惨痛的事故教训变成宝贵的财富,化黑暗为光明,并照亮生命。 罕见的大事故1997年7月1日,香港将告别—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回到祖国的怀抱。1997年5月1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在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现在距香港回归只剩下50多天,党的十五大也将召开,一定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 6月27日,离香港回归仅剩3天时间,北京到处漾溢着节日的气氛,北京历史博物馆前竖立的巨型香港回归倒计时牌上,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首都北京盛装装扮准备迎接这个隆重的日子。 6月27日晚上8点,一辆油罐车停在北京东方化工厂卸油站台上,准备向罐区卸油。北京东方化工厂隶属北京化工集团总公司,地处北京市通县,该厂原是一个生产丙稀酸脂的化工厂,1996年新建成为年生产能力为15万吨的乙烯裂解装臵和相配套的公用系统工程,厂区占地面积1800亩,职工4500人,是一家大型化工企业。 6月27日上午,原料罐区进行石脑油罐装作业。在晚8点前,石脑油A罐(共ABCD4个万立方米罐)已经装满。液面已达到13.7米。20点交接班后,上班的工人打开阀门,向原料区的B罐灌装轻柴油。9时许,现场作业的工人闻到一股强烈的油气味,正当操作工走出操作室在罐区查找泄漏时,9时27分,突然一声突如其来的大爆炸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声响彻天空,瞬间火光四起,通县上空大火冲天。油罐区的罐顶和管架都燃起熊熊大火。15分钟后,21点42分,乙烯B罐(共有ABCD4台千立方米乙烯罐)发生了解体大爆炸,又一团火球升入天空,火焰高达数百米,火舌向外翻卷达五六十米。浓烟像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不断向上翻滚着。烈火的啸叫声,沉闷的爆炸声接连不断,大火映红了北京城东半个天空。 接连不断的爆炸声把人们从睡梦中惊醒,惶恐的人们不知发生了什么,尽力向安全地带逃离。数公里内民房玻璃被震成碎片,远在30公里外河北省三河县有震感,河北省宝坻地震台测定,爆炸威力相当于一级地震。 这次事故损失巨大,后果惨重,事故中有9人死亡,3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17亿元。事故中共烧毁油罐10座,其中万立方米原料罐6座,轻重油罐4座,乙烯B罐解体成7块残片飞出,其中最重的一块为46吨,飞出234米,另一块13吨,飞到厂外840米远的麦田里。乙烯A罐被炸倒在地,顶部爆有裂口,乙烯C、D罐出入口管线均已烧毁,戍烷罐腰部爆开了一个大口子,其余10多个油罐和球罐都有不同程度的烧损。油罐和球罐保温材料脱落,铁皮被炸飞,半地下油泵房爆炸倒塌。火车卸油站台的油罐车烧损,铁轨移位变形,多处管线管架倒塌烧毁。操作室天花板、门窗和表盘炸塌炸损。罐区周边的房屋及建筑物部分被摧毁,强烈的辐射热将罐区四、五平方公里内的树木全部烤焦。 三个专家组 事故发生当晚,国务院委员罗干,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北京市主要领导迅速赶赴事故现场,指挥扑救。北京市公安消防部门紧急出动,天津市消防队亦赶赴现场扑救大火,共有百余辆消防车、1500多名消防指挥员投入了灭火战斗。经过40余小时的奋力扑救,控制了大火的蔓延,保住了余下的球罐与油罐,防止了再次爆炸。大火于6月29日12时基本扑灭,6月30日6时扫清残火。6月30日,受北京市人民政府的聘请(部分专家由劳动部推荐),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现为工程院院士)钟群鹏为组长的一行9人专家组赶赴北京东方化工厂。9名专家是: 钟群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 陈良材: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研究员; 王广生:北京燕山石化公司高工,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 崔慕:化工部高工; 田永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 王泽博:中国兵器工业安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 薛明德:清华大学教授; 粱金忠:劳动部锅炉压力容器检测检验中心研究员; 李志宪:劳动部事故调查分析科学技术中心高工。 北京市7月21日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对这9名专家的单位分别发了聘请书,恳请支持,协助查明事故原因。 北京市在事故发生后成立了事故调查领导小组,北京市副市长孟学农任组长,市劳动局副局长凌秋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事故调查由火察组、保障组、现场组和聘请的9人专家组组成,并分头开展调查工作。 9人专家组听取了厂方的事故情况介绍后,在组长钟群鹏的主持下,专家组分为断口组、能量组、工况组和定量组4个专业组,其工作分现场调查、专题研究和综合分析三个阶段进行,劳动局副局长凌秋负责联系和指导专家组的工作。9人专家组(以下称第一专家组)在现场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对火灾现场进行勘查,对爆炸物及B罐的残片、断口进行测定、拍照、取样;搜集生产运行中的各种参数和操作记录,察看和搜集现场有关人员的谈话笔录;进行现场专题讨论会等。 为了查清事故原因,还临时聘请了空军第一研究所、空军飞行事故和失效分析中心、航空总公司621所、北航、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劳动部锅炉检所等9个单位20多名专家参加事故原因的分析试验工作。在大量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专家组拿出了6.27事故原因分析报告的初稿,分析原因表明,6月27日上午,料罐区进行石脑油卸油作业,到晚上8时前交接班后,铁路油罐车开始向料罐区卸轻柴油。由于操作工开错了阀门,把该送到轻柴油B罐中的轻柴油送到了已装满石脑油A罐中去了,因为石脑油A罐已装满,所以,导致大量的石脑油冒顶外溢,冒顶溢出的大量石脑油挥发成可燃气体,很快整个罐区弥漫着高浓度的石脑油油气,遇到明火发生爆炸,随后又引起乙烯的爆炸及整个罐区大火。 拿出初稿后,8月18日,他们将分析得出的事故原因向劳动局副局长凌秋进行了汇报,凌秋赞成专家组的意见,要求将报告初稿迅速打印出来,经专家组将文字修改后补充上报。8月20日,专家组钟群鹏、王广生和崔慕3人突然接到劳动局的电话通知,告诉他们18日送去的事故原因分析报告不用改了,别的也不用管了,只对乙烯B罐作出分析报告即可,并追回已发给专家的事故原因调 查报告的初稿。北京市的做法使专家们感到十分不解,意识到他们拿出的事故结论不符合北京市的胃口。 8月20日,北京市聘请了公安部沈阳消防所的王希庆、梁文基,天津消防所的刘良彬、耿惠民,黑龙江消防局的马恒全、安徽省消防局的程普盛和北京市消防局的田景章等7名研究员和高工成立了消防专家组(以下称第二专家组)。第二专家组一共到现场去了两次,仅用6天时间,于8月30日就得出了结论:一、石脑油A罐未发生冒顶事故;二、事故是由乙烯泄漏引起的;三、乙烯泄漏的部位是乙烯B罐的液线管线。言外之意,这是一起因设备原因引发的事故,而不是一起责任事故。 虽然北京6.27事故调查小组只让专家组?对乙烯罐作出分析即可。但第一专家组还是于8月29日向劳动部寄交了北京东方化工厂‘6.27’事故技术原因分析报告?。报告中阐明了这起事故的起因。 1997年11月4日,北京市在没有和劳动部进行协商的情况下,便直接向国务院上报?关于北京东方化工厂‘6.27’特别重大事故处理情况的报告。报告只采纳了第二专家组的事故调查结论,即事故原因是由乙烯管线泄漏引起的。而没有第一专家组事故调查的结论。 知道此种情况后,1997年11月19日,钟群鹏等几位专家写信给劳动部副部长王建伦和部长李伯勇,详细阐述了第一调查组经过五十多天的严肃认真勘察、取证和综合分析得出6.27事故原因是由于石脑油冒顶外溢引发的,并将事故原因汇报给北京市事故调查领导小组,北京市却改变了专家组的调查的范围,口头通知只对乙烯球罐破坏得出结论。事后又另成立了一个消防专家组,得出事故原因是乙烯管线泄漏而引起事故的结论,北京市已将此结论上报国务院。李伯勇部长接到第二专家组的报告后,于11月25日在报告上批示:在上报国务院的事故报告中,是否考虑到这个调查报告(即第一专家组的事故报告)的意见,并将报告递交给北京市。北京市接到报告后,事故调查小组组长孟学农12月10日以调查组的名义向劳动部部长李伯勇写了题为?关于北京东方化工厂‘6.27’特别重大事故调查原因确定等有关问题的报告?。报告中认为第二专家组的结论更符合实际,而第一专家组的结论是难以成立的。 针对两种不同的调查结果,1998年2月10日,劳动部成立了‘6.27’特大事故批复结案工作组。工作组聘请了相关领域的8名专家组成专家组(以下称第三专家组)。专家组成员是分别来自大学、科研院、有关部委、中央大企业的专家教授,其中3人是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 1998年2月16日至19日,第三专家组对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认定,并召开了听证会,请第一专家组合第二专家组出席。开会那天,第一专家组所有成员全部到会,第二专家组只有一人到会,并说?我是奉命行事?。 经过4天的会议,第三专家组认定第一专家组的事故结论是正确的。 劳动部在召开此会议不久,1998年7月适逢国务院机构调整,劳动部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能移交给新组建的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 三次论证协调会 1998年9月24日,新成立的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召开了6.27事故原因分析论证会。参加会议的有第一、第二、第三专家组的部分专家。监察部、公安部、全国总工会及北京市的相关领导也参加了会议。会上,第一专家组详细汇报了对6.27特大事故原因分析及其证据材料。第三专家组也表明了他们的认定意见。但第二专家组和北京市仍坚持他们原来的结论,并提出两个依据,一个依据是:由公安部消防局火灾原因技术鉴定中心出具的尸检报告称,第一次爆炸后,在现场被烧伤的火车押运员鲁义乾送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其气管内侧提取的烟尘和毛发,经公安部消防局火灾原因技术鉴定中心鉴定,检出乙烯烧残物,证实是乙烯泄漏。第二个依据是:通向轻柴油罐的阀门原来是开着的,之所以着火后呈关闭状态是因为乙烯泄漏后爆炸起火,火烧毁密封圈使摩擦力减弱而使阀门脱落关闭。并请来阀门供货厂的厂长来印证这个推断。根据这两个依据,可以认为轻柴油并没有灌装到石脑油A罐中,所以6.27事故是乙烯泄漏引发的,而不是石脑油装满外溢引发的。 针对第二专家组的两个依据,第一专家组进行了有力的驳斥。早在事故刚发生后的1997年7月,北京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法医鉴定中心对9名死者进行了尸检,结果表明,9名死者的肺部与气管中存有石脑油、轻柴油的成分,而无乙烯成分,这就表明,由于将轻柴油误灌入石脑油A罐中,致使石脑油和轻柴油冒顶溢出,空气中弥漫着这两种油气,死者生前曾吸入了这两种油气。因石脑油溢出遇明火发生爆炸后,9人已死亡。虽然第一次爆炸后又引发了乙烯罐爆炸,但死者已不可能再吸进乙烯气体。死者肺部没有乙烯成分,这就充分证明。乙烯罐不是肇事者,而是受害者。由于各执一词,这次会议没有达到一致的结论意见。为了提供更有力的证据,1998年11月10日,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在北京微量化学研究所召开了全国著名化学分析专家鉴定会,出席鉴定会的有中科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周同惠教授,北京大学原化学系主任孙亦梁教授,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原副主任宁永成教授,华夏物证中心主任王敬尊教授。这些专家仔细审阅了爆炸现场分析报告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得出一致的结论是: 1、北京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法医鉴定中心从爆炸现场4名死者的肺、气管中采样,用GC/MS分析发现有与石脑油组成相符的若干成分,所用分析方法科学,结果可靠,确认死者生前曾呼吸入石脑油气后在火灾爆炸中死亡。 2、公安部消防局火灾原因技术鉴定中心从现场调查和部分死者气管和头发采样,用薄层色谱和紫外线光谱分析,得出的是乙烯燃烧残余物的结论,其中乙烯燃烧残余物概念错误,按化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乙烯燃烧完全只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燃烧不完全时,有可能生成一氧化碳和碳,这些产物采用报告中的薄层色谱和紫外线光谱法?不能给出有效的数据,由此分析数据,不能作出乙烯燃烧残余物的结论。至于另一个依据,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将有关资料交给兰州炼油化工总厂机械分厂进行了技术分析。这是一家国有企业,既设计阀门也生产阀门和修复阀门。他们的认定是:当活塞与气缸同时升温到50ordm;C时,活塞与气缸的间隙便消失。当着火温度很高以后,由于活塞的材料是合金铝质,其膨胀量大大超过气缸体的膨胀量而使气缸变形。当密封圈烧焦时,活塞与气缸已没有间隙了,阀门不可能下落,也就是根本不可能出现密封圈经火烧后使摩擦力减弱而使阀门脱落处于关闭状态。 由此可见,第二专家组的两个依据均不能成立,甚至有作伪证之嫌。 1998年12月9日,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召开第二次协调论证会。这次参加会议的除部分专家外,还有北京市办公厅、北京市经委、北京市劳动局的负责人。在这次会上安全生产局的领导向会议讲述了关于北京东方化工厂‘6.27’事故批复结案工作的进程情况,并表明了意见:北京东方化工厂‘6.27’特别重大事故是操作人员开错阀门引起石脑油A罐装满外溢,石脑油及其油气遇火源发生爆炸和燃烧,进而引起了乙烯B罐突然爆炸及整个罐区的燃烧和爆炸。这是一起责任事故。根据国务院34号令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为真正吸取教训尽快结案。北京市劳动局副局长凌秋当场表态,表示不接受这个意见。仍坚持原来的结论意见。第二次协调会议仍是无果而终。 1998年12月28日,国家经贸委办公厅致函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征求北京市对6.27事故原因认定的意见。 1999年1月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复函国家经贸委办公厅,函中认为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掌握的情况是不全面的,不同意国家经贸委对6.27事故的认定结论,希望能充分听取各方面特别是公安消防机构专家的意见,对事故原因做进一步调查研究后,再作批复。协商走进了死胡同。 因为在6.27事故发生后不久,劳动保护杂志曾对第一专家组的部分成员进行了采访,并进行了报道,认为6.27特大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劳动部、经贸委和北京市几次协商未果,专家们希望通过媒体对事故真相及调查中种种匪夷所思的现象进行报道,以舆论监督促使这起事故尽早结案。 2000年1月18日,劳动保护杂志召开部分专家组成员座谈会,会上,专家们详尽阐述了这起事故为何至今仍未结案的原因。 2000年3月,劳动保护杂志刊登了北京东方化工厂特大爆炸事故为何至今仍未结案?的署名文章。因为一些大报不愿刊登,虽然中国劳动报和中国化工报作了转载,但因影响较小,没能构成有力的舆论压力。 2000年2月21日至3月初,国家经贸委再次与北京市协商,希望能按第一专家组认定事故结论报国务院批复,北京市表示不能接受。第三次协商仍无结果,事故批复又处在两难境地。上书国务院领导 面对6.27事故迟迟不能结案的状况,2000年3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钟群鹏与有关专家们写信给朱镕基总理,内容如下: 朱镕基总理: 我们是北京东方化工厂97.6.27特大爆炸火灾事故调查专家组成员,向您反映事故调查领导小组扭曲事故事实,致使有关部门至今不能批复结案的问题。此事故发生在香港回归前夕,大火烧了50多个小时,事故中死亡9人、伤39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人民币2亿元、全部损失达人民币数十亿元。这一特大事故中外皆知,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 我们来自不同部门和单位,大部分为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的成员,1997年6月30日应北京市人民政府聘请,参加事故原因调查工作。经过50多天调查,在大量物证和分析工作的基础上,专家组全体成员对事故原因得出了一致的分析结论:当班操作工开错卸油阀门,引起石脑油A罐装满外溢,扩散的油气遇火源发生爆炸和燃烧,属重大责任事故。这个结论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但是,北京市事故调查领导小组不愿意接受这一结论,在我们得出结论后,另组织了一个公安消防专家组。该专家组在缺少直接物证的情况下,很快得出了另一种意见:乙烯液相管线破裂,乙烯外漏引起事故。北京市对两种不同的结论未做协调和进一步论证,就按后一种结论上报国务院,上报材料中还回避了事故的性质。 原劳动部和国家经贸委为尽快弄清事故的真正原因,分别做了多次论证和鉴定工作,并做了计算机模拟。这些论证、鉴定和模拟结果都证明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而北京市上报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 近一年来,国家经贸委就该起因误操作引起的责任事故,多次与北京市交换意见,并正式去函征求意见,北京市事故调查领导小组不顾事实真相,仍然坚持原有的错误结论,致使批复结案工作不能正常进行。我们对北京市的这种做法感到十分遗憾。 我们和广大的安全工作者,都十分关心此事故的最终结论,希望尽快批复结案,对国家和人民群众有个负责的交代。为此,我们特郑重地向总理您反映此事。万请总理在百忙之中给予过问。随信附上2000年第3期《劳动保护》杂志关于?北京东方化工厂特大爆炸事故为何至今仍未结案?的一篇文章。恳请您指示。2000年3月21日通过个人渠道,将这封信呈送到国办、中办信访局。 4月8日,朱镕基总理批示:请邦国同志酌处。4月10日,吴邦国副总理批示给国家经贸委和北京市的主要领导,要求统一认识,以科学的态度批复此案。事故结案出现了转机。 结案 2000年5月30日,国家经贸委召开了东方化工厂6.27事故再论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第一、二、三专家组部分成员,监察部、公安部、国家石化局、北京市经贸委、北京市技术监督局、北京市消防局。北京理工大学演示6.27事故计算机模拟结果,三个专家组代表在会上发表了各自的意见。除第二专家组代表仍坚持原来意见外,其他专家和各部门都认同第一专家组的意见。 2000年9月23日,经贸委主要领导致函北京市主要领导,告知北京理工大学论证会上演示结果与第一专家组的结论一致。并说明参与事故论证的专家先后共33名,除几名消防专家未公开改变观点外,其他专家意见完全一致。结果是建立在大量物证基础上,经得起时间考验,希望能尽快结案。 2000年11月2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162号文复函国家经贸委。函中说,根据你委意见,同意按责任事故结案。鉴于对此起事故负有责任的单位已给予相应的处理,故不再重新处理。 至此,这起事故历时1284天终于结案。此时,离21世纪仅剩下33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944 次阅读|47 个评论
中国未来农业向哪里去——“生态农业:试验与前景”专栏主持人语
热度 5 蒋高明 2012-3-24 10:57
中国未来农业向哪里去——“生态农业:试验与前景”专栏主持人语
蒋高明 本文于2012年3月15日发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文章编号: 1674-4969(2012)01-0007-03 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经历过的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有三类:混林农业、有机农业和石化农业。混林农业产生并应用于非洲和印度西部,非洲自1万年前即采用这种模式。这种模式靠 天吃饭,很少依赖地下水,即使在现代也极少使用价格较高的化石能源和石化肥料、杀虫剂,其优点是“投入低、产出高”,基本不需政府补贴,缺点是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即 需要大量人口生活在农村。这种生产模式基本做到自给自足,并略有盈余。有机农业以中国的模式为典型,这种模式也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 剂,而采用有机肥或有机饲料满足作物或畜禽的营养需求,是中国沿用了5000年之久、为历史所证明了的、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形态。石化农业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 ,主要盛行于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发达国家,该模式大量依赖化石能源、肥料、杀虫剂及农膜,需要从业的人口比例很小,但因高成本需要政府大量补贴才能够生存。其优点是 劳动生产率高,缺点是不可持续,长期应用会使耕地退化、环境污染。中国的石化农业始于20世纪60年代,政府有一定的价格补贴,由于生产率的提高,所需从业农民减少,使部 分农民游离于城乡之间。随着城市化加剧,中国的这种农业模式呈现出集约化趋势。 曾有一段时间,很多人尤其是西方人,嘲笑当代非洲人的有机农业模式,认为是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并呼吁用高新技术提高非洲耕地的生产力,进而解决那里的饥饿问题。然而 ,无情的现实是,20世纪60年代以石化技术的应用为标志的农业“绿色革命”,尽管使当时世界平均粮食产量在历史上首次超过了全世界人口的需要量,却几乎对非洲的粮食状况 的改善没有任何帮助。从粮食消耗量指标来看,今天,世界人均粮食消耗量比“绿色革命”时期增长了25%,而非洲只增长了不到10%。这说明,非洲的粮食产量仍大大低于世界其 他地区,并未因石化技术的应用而得到大幅提高。相形之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24个非洲国家的114个农业项目的分析表明,有机化农业或者施用有机肥可以使产量提高一倍以上 。在东非实行有机农业,其产量猛然增长了128%。因此,在解决人类吃饭问题上,现代石化农业模式和传统的有机农业模式孰优孰劣,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很快就有结论。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改造自然的强大武器,农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农业以无机能的大量投入为标志,使用着成千上万的化学合成物质。生命科学的尖端成果, 如转基因技术,也“入侵”着农业。当前,“大农药”、“大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育种构成了现代农业的六大要素。然而,人类在通过上述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的同时,也面临了一系列问题:土壤、地下水和空气被污染,食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六要素”变成现代农业的“六大害”。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今,中国的粮食作物获得了大幅度增产。但是,农民并未从中获得更多收益,相反,他们的利益所得呈现了下降势头。“六要素”的高成本和进口粮食正强 力挤压着中国农业的利润空间。中国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农民们纷纷弃耕进城务工;而源自美国等地的进口粮食,受益于国家的高额补贴而更便于进入中国粮食市场。如 此循环,中国的粮食安全前景堪忧。 过去的三十多年内,城市居民的平均工资收入增加了约100倍,而付出同量劳动的农民的劳动价值却未按相同比例提高。加之农民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增加的投入,从地里“ 刨食”模式的原本微薄的农业劳动价值再次发生了缩水。长此以往,农民怎会对粮食生产保持积极性?民以食为天,无农不稳,要使农民有种粮积极性,就要使农业劳动的价值与 其他劳动形式的价值同步提升。 要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政府必须重新审视依赖美国等国家廉价粮食(充满风险的转基因粮食)供应的做法,发展适度的合作化模式,将农业补贴资金直接与粮食产量挂钩,提 高粮食收购价格,并完善监管机制,让耕者有其利,从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技术上,除保留少量的化肥外,抛弃或限制“六大害”技术的应用,转为依赖应用生态农作技 术来提高粮食产量。 农业生产应尊崇生态学原理。换一个角度思考农业,将上述被“六要素”夺走的利润追回并还给农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土地升值,结果会怎么样呢?据笔者调查,早在20世纪80 年代,山东局部地区的小麦亩产就已超过500 公斤,而当时的“六大害”远没有今天这样肆虐。这说明,生态农业完全可以达到良性循环并满足人类的粮食需求。 2006年,为了寻找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出路,笔者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在山东省平邑县建立了弘毅生态农场。该农场先后彻底告别了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和添加剂,并且坚持 不使用转基因技术。目前,该生态农场已有土地104亩,其中种植有机粮食16亩、有机蔬菜5亩,年均养牛103头(其中基础母畜11头)、养鸡2 000只、养鹅1 200只。 实验开展5年来,研究团队已带动农场所在地蒋家庄村10户农民利用秸秆养牛60头,最多的一户养牛24头;带动蒋家庄以及周围村、乡镇等发展林下养鸡30 000只;带动4户农民发 展有机粮食12亩;带动蒋家庄建设户用沼气130户;带动蒋家庄村容整治街道900米。此外,还带动广东、山东、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浙江、江苏等省的企业家、农民及某 部队的军人从事有机农业,在全国累计推广有机种植面积约4 000亩,充分展示了科研示范作用。农业部、环保部、国务院参事室、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农业厅等,多次组织专家 到现场考察指导。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以及路透社、德国《镜报》、Chinadialogue、SciDev等30多家国内外媒体,对弘毅生态农场 的做法也进行了报道或评论。 本期专栏发表的几篇论文,其所述研究内容或是本研究团队在弘毅生态农场进行,或由我们指导在全国其他地方开展生态农业的实践结果。我们试图从生态科学角度,探索生态循 环农业在产量维持、经济效益提高、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发展中国未来的生态农庄提供理论依据。现就本期专栏里几篇相关文章介绍如下: 山东农业大学冯素飞的文章——《农业生物质资源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秸秆转化效率研究》,首次揭示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肉牛的效益,从理论上证明了作物秸秆与草原草一样 ,可成为大型食草动物的优质饲料,并能产生有机肥和生物能源。作者选择了15头夏洛莱肉牛,随机分成3组,研究经不同方法处理的秸秆饲料(微储鲜秸草+花生糠,干秸秆+花生 糠,微储鲜秸草)饲喂肉牛后的效果;分析了肉牛采食效率、生长指标(体重、体长、体高)以及秸秆饲料与动物鲜重之间的转化效率。研究结果表明,生产1kg肉牛消耗的纯粮食 为1.6 kg,其中玉米面用量最多仅占20%左右,肉牛大量食用的是秸秆。该项研究的成果,秸秆转化为动物肉质的指标——秸秆:动物鲜重比在全国首次发表,为解决秸秆出路探索 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甄珍的论文——《有机肥对土壤地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应用示例》,介绍了有机肥对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应用现状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并以河南 贞德有机农场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在有机农业管理措施下,此农田生态系统的氮素收支情况。计算结果发现,为保持农田生态系统氮素的平衡,最少施用的有机肥量 应为25.5 t/hm2。此结果为综合评价农田生态系统氮素的平衡状况、在保障产量的前提下减少可代替化肥所施用的有机肥量、科学使用有机肥、提高氮素利用率、发展可持续生态 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山东农业大学唐海龙的论文——《生态农业模式下耕地固碳潜力分析——以弘毅生态农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为例》,分析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在不同施肥方式下,有机 质、全氮、碳氮比的动态变化。传统的知识认为,提高有机质含量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几十年才能够提高1%,而唐海龙的实验数据说明,只要加大有机肥还田的数量和频率,在短 时间内照样可提高有机质含量。该研究为生态农业耕地固碳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实现碳减排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希望本专栏的几篇文章,对于中国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有所助益、有所启发。 蒋高明简介 蒋高明,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城市组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SUMAMAD计划国际咨询专 家、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植物学会常务理事、植物学报副主编、植物生态学报编委、生态学报编委。从事生态草业与生态农 业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10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8部。提出了恢复草原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畜南下、禽北上”思路,并带领研究团队在生产第一线亲自实 践。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5761 次阅读|7 个评论
平行管理系统在石化中的应用情况介绍
王飞跃 2012-2-3 10:03
平行管理系统在石化中的应用情况介绍
平行管理系统在石化中的应用情况介绍 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程长建刘希末等 茂名石化百万吨乙烯工程 1. 齐鲁石化烯烃厂平行管理系统项目顺利验收 2. 企业智能管理的平行系统产品简介 3. 自动化所平行系统技术获 2010 年度中国石油与化工自动化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4. 平行管理系统在齐鲁石化应用散记 5. 有感于平行管理系统的研发历程 1. 齐鲁石化烯烃厂平行管理系统项目顺利验收 2011 年 11 月 10 日 上午,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承担的“烯烃厂平行管理系统研发及应用”项目提前完成合同要求,顺利通过了齐鲁石化组织的专家验收,得到用户和相关专家的大力肯定。平行管理系统再次在齐鲁石化得以成功应用,充分印证了平行管理系统不但具有理论上的先进性,更具有实用性和普适性,能切切实实地为企业带来效益,受到用户的欢迎。 在生产企业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背景下,综合工程复杂性和社会复杂性因素,针对复杂系统控制和管理的实际需求,王飞跃研究员首次提出了以人工系统,计算实验和平行执行为基础的平行控制与管理理论,研发了相应的平行管理系统平台。 2009 年 7 月,平行管理系统在中国石化的龙头企业 - 茂名石化成功上线并投入应用。鉴于平行管理系统的良好应用效果, 2009 年 8 月,齐鲁石化相关领导与王飞跃研究员在北京探讨了系统应用的合作意向 , 2009 年底,王飞跃研究员赴齐鲁调研并于 2010 年 1 月,双方同意在齐鲁石化应用平行管理系统的研发成果。 2010 年 6 月,程长建等人去齐鲁石化公司信息部进行技术交流,此后,王飞跃研究员带领研发团队熊刚、程长建、沈震等人多次去齐鲁石化沟通交流,项目组的程长建,刘希未、范东、商秀芹、荆思凤等人也多次深入现场,进行实际需求调研,推动工作不断深入。 在茂名石化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齐鲁石化的实际需求,团队研发了服务于人员管理的绩效管理平行系统 (PPS) 、学习与培训平行系统 (TPS) 和应急管理平行系统 (EPS) 三个平行管理子系统。绩效管理平行系统 (PPS) 可满足车间用户依据管理制度对人员日常工作进行考核的需求,显著提高现场的三基管理水平和效率;学习与培训平行系统 (TPS) 满足了员工入职学习,升职换岗的在线培训考试、情景式培训、可视化点评以及单点课培训等实际需求;应急管理平行系统 (EPS) 实现了对应急预案的文字演练和学习,同时建立了三维虚拟演练平台,提高了车间人员的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在上述系统的基础上,课题组还研发了具有特定功能的人工系统平台,落实了齐鲁石化“任务、责任、实践”的管理理念,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验收会上,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项目的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齐鲁石化烯烃厂裂解车间作为用户单位认真汇报和演示了系统的功能,对系统的应用效果赞不绝口。他们认为平行管理系统显著提高了车间的管理水平和效率,问题反馈及时,事故隐患处置率提高了 30% ,大大提高了车间管理的执行效率;齐鲁石化科技部和信息部多次因作风严谨、成果突出等原因受到中石化公司总部的表彰。作为项目的监管单位,他们认真审阅了技术文档,观看了系统演示和应用效果,一致认为中国科学院自动研究化所的项目组认真负责,团队管理规范,取得了出乎他们意料的好成果。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组圆满地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内容,同意项目验收通过,并建议我们尽快将系统推广到烯烃厂的其他生产车间和齐鲁公司其他生产厂。 平行管理系统在国有大型石化企业的应用和不断发展,将推动着我国石化企业的管理从凭借经验制订、靠人力执行逐步提升到靠科学化制定、智能化系统执行的新水平,它为我国石化企业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为流程工业的安稳长满优生产运营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图 1 项目验收会现场 晚宴上的一个小插曲,记忆犹新,特此记录,呵呵!晚宴上,当我端起酒杯对齐鲁石化科技部负责人表示感谢时,他带着微笑给我们说 “ 你们做的很不错!最初见到你们的时候,我也说过,我们企业和研究所,高校的合作项目很多,项目结束时才发现研发成果根本不实用。你们不是这样,你们的研发能力很不错,现场应用效果很好,所以我们认为你们超出了我们的期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不错! 20 年前,我和你们所的一个博士合作,他当时没有认真的做,弄一些数据来应付我们的检查。最后我同意他通过了,但却给我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这也是我当初表达对你们不信任的原因,你们这次表现不错,非常的能干,和用户交流的也很不错,我看到了你们工作报告中的出差记录,很细致,很认真。所以我们会考虑尽快滚动下期的项目。 ” 真心希望我们团队能继续保持这种战斗力和氛围,将工作做的精益求精 ! 2. 企业智能管理的平行系统产品简介 在石化领域,传统的信息化产品主要围绕“物”的精细化管理展开,缺少对人的行为的精细化培训、分析和管理的系列产品。平行管理系统则是将人、管理制度、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社会性因素纳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范畴内,开发以人为本的智能管理系统,并结合智能化的分析和预测,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平行管理系统的主要产品有:对人员的知识和行为进行培训的学习培训平行系统 ( TPS ) ; 对员工行为和考核制度进行分析的绩效管理平行系统 (PPS) ;对应急预案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应急管理平行系统 (EPS) 。 学习培训平行系统 ( TPS ) 满足了员工入职学习,升职换岗的在线培训考试、情景式培训、可视化点评以及单点课培训等实际需求;系统采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管理模式,功能强大,操作方便,能够方便地完成知识管理、培训管理、考试管理等功能,为企业的知识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系统平台; 绩效管理平行系统 (PPS) 可满足车间用户依据管理制度对人员日常工作进行考核的需求,显著提高现场的三基管理水平和效率。系统灵活性和扩展性强的特点,用户界面良好,能够方便地为用户提供组织机构变更、管理考核制度变更、业务流程变更等功能,为用户的绩效管理提供了公开、公正、公平的操作平台; 应急管理平行系统 (EPS) 实现了对应急预案的文字演练和学习,同时建立了三维虚拟演练平台,提高了车间人员的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系统可操作性强,功能强大,能广泛应用于各个工厂,为企业的应急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系统平台。 应用案例: 茂名石化百万吨乙烯工程, 2009 年 7 月上线投入使用,为企业新增利润 1.18 亿元,新增利润 6300 多万元。 齐鲁石化烯烃厂 80 万吨乙烯工程, 2011 年 7 月上线投入使用,拟推广应用到第二化肥厂,炼油厂等。 3. 自动化所平行系统技术获2010年度 中国石油与化工自动化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1 年 5 月 26 日 -30 日,中国石油与化工自动化第 10 届年会在美丽的海滨城市 - 厦门市隆重召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合作完成的“乙烯长周期生产的平行系统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得 2010 年度中国石油与化工自动化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学技术奖“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的面向全国范围的行业性科学技术奖项,该奖项已成为我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信息化科学技术领域的权威奖项。 乙烯是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的龙头。 从1999年2月至2005年9月,茂名石化乙烯生产装置连续安全运转79个月, 开创中国石化工业的新纪录,不仅刷新国内乙烯装置长周期生产纪录,而且大步攀上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台阶,直接为企业增效近 6 亿多元。在探讨乙烯长周期运行经验时,前中石化高级副总裁曹湘洪院士高屋建瓴指出 , 乙烯长周期生产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迫切需要从复杂系统角度开展研究,挖掘其价值。 为此,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王飞跃研究员带领团队多次深入茂名乙烯调研,双方在 2007 年 9 月达成合作协议,共同研发乙烯长周期管理的平行系统技术。该团队以茂名乙烯裂解车间为研究对象,依据复杂系统控制和管理的 ACP (人工系统、计算实验、平行执行)理论,首先将人员行为、考核管理等社会性的因素纳入到车间管理的范畴,其次是构建特定生产环境下的人员行为模型,能够进行计算实验研究,为车间智能管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根据平行系统的运行模式,自动化所的研发团队开发出了用于员工培训的平行培训系统( PTS ),用于评估考核制度和人员行为的平行评估系统 (PES) ,以及用于设备、工艺和生产的平行管理系统( PMS )。上述系统 2009 年 6 月后,陆续在茂名石化裂解车间上线,并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2010 年 9 月 3 日 ,中科院自动化所和茂名分公司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召开项目成果鉴定会。鉴定会由中国石油与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主持,专家委员会包括曹湘洪,柴天佑等院士和专家。会议听取了王飞跃研究员的项目工作汇报,观看了平行系统演示。专家委员会高度评价了项目的研发成果,认为“本项目成果是首次将平行系统成功应用于生产管理的创新性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截止到 2010 年 9 月,平行系统在茂名乙烯裂解车间上线投用 15 个月,有效地提高了事故隐患处置率,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和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为企业新增利润 11879 万元,为国家新增税收 6068 万元。 目前,该团队正在与齐鲁石化合作,将平行系统技术和系统推广应用到齐鲁石化烯烃厂,为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贡献自动化所的技术和力量。 4. 平行管理系统在齐鲁石化应用散记 程长建 2011 年 7 月 15 日下午,在齐鲁石化烯烃厂会议室,我代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王飞跃课题组向烯烃厂韩厂长汇报了平行管理系统在裂解车间研发历程、关键节点,系统投用后的效果以及后续计划;齐鲁石化烯烃厂裂解车间程主任代表车间用户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演示,在汇报过程中,程主任对系统的细致考虑赞不绝口,一直说系统使用起来很不错。最后,韩厂长针对系统使用中的问题提出了几个具体的改进意见,对中科院课题组的工作进行肯定和赞扬,表示会在年前再推广到其他 2-3 个非常感兴趣的车间。烯烃厂办公室、科技部、人事部以及相关车间的主任参加了上述的汇报会议。 晚上,我通过手机将项目的汇报过程、用户意见向齐鲁分公司负责我们项目的张总做了详细的汇报。他很高兴地说:“很好!你们的工作干的不错,工作做的很细致,平行管理系统已经在齐鲁石化扎根,满足了公司的要求,也让你们的王老师的理论得到实际应用。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将事情做的更好!”课题负责人王飞跃研究员得知这个情况后,也非常赞同,要求我们继续踏实地做好工作。听到齐鲁石化用户、主管领导和王老师对我们系统和工作的肯定,我心情也非常高兴。 殊不知,在这兴奋的背后,凝结着王老师对项目的从头到尾的悉心支持,凝结着课题组内员工付出的辛勤的汗水和执着的追求,一幕一幕。我希望结合项目的进程,将这些所见、所闻、所思记录下来,激励团队不断地前进。 一、破冰和辛苦之旅 2011 年的 1 月 26 日,也就是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管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筹)现场评估的第二天,作为实验室主任连续忙累多天的王老师顾不上休息,就带领着熊刚,程长建,沈震,刘希未等成员,奔赴山东淄博的齐鲁石化。 1 月 26 日,也正是中国传统的祭灶日,俗称小年,年味比较浓了,车票、飞机票非常紧张,我们不得不乘车走高速公路前往。王老师带了枕头和毛毯,到车上没有几分钟就睡着了。 车子在高速公路上奔驰了将近 5 个小时,在下午一点多到达了山东淄博。 到达淄博后,我们在安排好的宾馆内稍微休息整顿一下,就被安排参加项目交流会。在会上,齐鲁分公司李总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非常欢迎中科院自动化所的科研人员来到齐鲁石化交流,希望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王老师首先对齐鲁石化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随后介绍了课题组的研究方向、研究思路及研究成果。程长建则从平行管理理论在智能企业中的应用为切入点,介绍了在茂名石化的工作业绩和用户应用效果,介绍了在齐鲁石化胜利炼油厂所做的调研和开发工作,指出平行管理系统将齐鲁石化“任务、责任、实践”的管理考核体系纳入到智能企业管理中,实现企业管理过程的公开,公正和公平,为企业管理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奠定基础。科技部,信息部,烯烃厂,炼厂的相关领导针对双方合作的兴趣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齐鲁石化分公司张总在总结时表示,希望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在春节后抓紧时间调研,快速推动实际工作。 图 1 ,王飞跃老师和齐鲁分公司领导交流 晚上 7 点,齐鲁石化公司领导在公司宾馆热情招待了王老师带领的团队。在晚宴上,公司李总说中科院自动化所的科研人员不辞劳苦,来到齐鲁石化交流,希望双方合作能结出丰硕的成果。晚上 9 点多钟,晚宴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王老师并没有呆在淄博休息,他又拖着疲惫的身躯,坐车从齐鲁石化赶回北京,因为他在 27 号还需要参加实验室的答辩。凌晨 1 点多,陪王老师回京的沈震同事发短信过来,说他们已经安全到达北京了,让留在齐鲁石化的我和刘希未放心。 二、调研和工作推动 春节刚过,王老师就安排熊刚,程长建,刘希未,商秀芹和荆思凤就动身去齐鲁石化。 2 月 15 日中午,在烯烃厂会议室,烯烃厂韩厂长带领烯烃厂朱厂长,烯烃厂科技部,信息部,企管部,人事部等部门负责人及各车间主任参加了项目交流会议。熊刚老师在会上对韩厂长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会上,我首先介绍了王飞跃团队的工作基础以及平行管理系统平台的基本功能,详细介绍了中科院自动化所开发的平行培训系统,平行评估系统和平行管理系统,刘希未认真介绍和演示了各个系统的使用,理论和实际的紧密结合。烯烃厂领导表示,平行管理系统确实能够提高车间和工厂的管理水平,希望我们尽快和齐鲁分公司的科技部、信息部交流,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图 2 ,与烯烃厂领导调研交流 3 月 8 号,程长建和范东,刘希未等人深入裂解车间,进行详细的交流。在管理方面,齐鲁石化和我们以前实施过的茂名石化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齐鲁石化强调专业化的管理,根据管理制度考核到个人时,首先确认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将这些事故和责任落实到组织或者个人。这种业务流程的变更导致我们的系统表现发生变化。范东根据茂名石化的系统特点,详细分析他们的业务流程,从系统设计,数据结构,界面流程各个方面进行调整。刘希未也根据平行管理系统的功能和车间的需求,多次带着商秀芹深入车间,和裂解车间的管理人员进行交流。 在齐鲁石化车间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中科院自动化所的团队人员表现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给齐鲁石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烯烃厂科技部的人告诉我们,你们中科院自动化所做项目比较正规,扎在现场的人几乎不断,每个周都能看到你们的人来汇报工作,每个月都能看到你们详细的工作进展报告,不像社会上某些公司,在项目拿到之前,天天缠在我们这儿,而项目拿到后,一共也就来 3-5 次,每次呆一天就走,相对来说,你们做的很不错。裂解车间配合我们工作的工艺组长李志庭说,你们组的范东很聪明,技术水平很高,他和我们打交道,只需要我们一说,他立刻就能明白我们的意思。当然,我们能看到,只要范东一去车间,他都会趴在范东身边,问这问那,非常认真。在烯烃厂办公室,负责我们项目的李主任说,你们的员工表现很不错,工作有进展,和我交流的也很不错。 在课题执行过程中,课题组认真负责的同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希未和商秀芹在出差期间,对项目的合同从技术上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一字一字的斟酌,保证了项目合同签订的顺利。荆思凤和王卫兴带着他们开发的应急演练系统和裂解车间的管理员进行了认真的交流,根据他们的意见写出了详细的演练剧本;除了完成本职的科研工作,荆思凤主动承担了课题组的财务发票管理、报销管理,还主动承担了招聘人员的通知面试,后续手续办理等事项;商秀芹主动承担了去淄博整理基础数据,协助开发组推动工作的任务,软件系统的培训工作;沈震,熊刚老师,郭大蕾老师等都能够从课题组的角度,提出诚恳的工作意见和建议,为课题组工作的顺利进展也贡献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开发组的范东和李焱,周末要求加班,他倆总能带头来;在茂名时,范东带着刘子坤和高渤,种法杰等人加班加点地做出茂名石化的系统;在齐鲁出差过程中,他带着组内的王恒彬、甘雨鹭、倪明飞、苏永强等进行程序代码的调试和编译,经常忙到 12 点甚至下半夜,忘记了喝水和咖啡,直到解决程序中问题;记得有一次出差,我告诉他,最好咱们明天能给车间更新程序,让主任看到我们的修改成果。结果晚上吃饭回来后,他就开始调试、检查和修改程序。 12 点多时,我说我困了,他说你先睡。谁知,第二天闹铃 6 : 40 叫醒我的时候,他先醒起床了,他告诉我,他忙到凌晨 3 点多,发现你睡觉也打呼噜。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有这样的同事,一起工作,真是幸运!刚参加工作的商秀芹负责培训工作,她有不懂的地方,总是和范东争吵。后来她告诉我,我和范东吵来吵去,终于发现了范东对整个系统的把握是多么全面。范东经常面带微笑,他没有慷慨激昂的话语,没有夸夸其谈的大话,话语不紧不慢,却带来了一种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作风。 图 3 ,晚上调试程序代码 在课题执行过程中,王飞跃老师对项目的整个过程都进行了悉心指导。王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做事要善始善终,认真负责。事情要做好,关键是态度和责任心问题。在淄博出差的时候,我通常是在晚上 11 点多接到他的电话。当我向他汇报遇到的技术问题和相关信息时,他有时候会严厉地批评我,要我考虑问题全面,不能轻易做决定,维护整个团队,要我学会交流,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他有时候会很高兴,鼓励我在困难面前坚持住,将项目努力做到最好;还有时候,他会很谦虚地对我们说,有些问题的判断还不如我们清楚,要我们说说自己的意见。出差回到北京的时候,尽管他经常周末加班或者开会,但他一般不会选在周末召集我们开会,而是尽量安排在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非常忙的时候,他会在楼梯或者去机场的路上拉上我们交流。在项目上线前,他都会提前检查我们系统的开发情况,严格把关项目进度和质量,对我们提出非常具体的要求。现在回想起来,正是王老师对我们工作态度,工作内容的严格要求,才有系统现在良好的使用效果。 三、系统投用和汇报 按照项目计划,中科院自动化开发的平行管理系统部分功能要在 7 月 1 号投入使用,为此,我们制定了充分的交流计划和培训计划。 5 月中下旬,我们将初步调整开发后的系统和裂解车间进行了 交流,裂解车间看到了系统的用户情形,告诉我们要加快速度。进入 6 月份,我们进入了紧张状态,王老师在出差审批、资金方面加大了对课题组的支持力度。我协调郝宏等几个老师帮助购买了服务器,开发组人员导入了系统的基本数据,进行了系统权限的基本设置,再次和裂解车间进行深入交流。 系统要运转使用起来,用户用起来最关键。认识到这一点,王老师要课题组成员多次进入车间,对他们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汇总,尽快进行解决。通过多次的交流和碰撞,我们让系统有可用变成了让用户爱用,好用的系统。为保证用户对系统熟悉,我们分别针对车间主任、技术组长、技术组成员及班组长等几类不同权限的用户进行系统的培训,告诉他们操作的过程,认真讲解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商秀芹虽然参加工作不久,当她听说要她负责培训时,她周六周末就加班,熟悉系统,请教程序开发人员,准备 ppt 和用户使用手册。她在和车间的人交流时,亲和力比较好,交流讲解的很不错,很受车间人员的欢迎。 图 4 ,车间管理人员培训 7 月 1 日,在党 90 生日这一天,我们开发的平行管理系统在齐鲁石化正式上线投入使用。为庆祝这一阶段性的成果,王老师计划去齐鲁石化对项目进行交流和总结,后因多种原因,未能亲自前往。他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将工作做细,要让用户觉得我们的系统使用好,用户喜欢用。在系统投用半个月后,王老师要求我联系裂解车间、办公室等,向烯烃厂汇报一下系统的使用效果。 在汇报的前几天,还出现一个插曲。烯烃厂裂解装置的再生甲烷干燥器出现内漏现象,属于重大隐患,若不及时处理,将会造成乙烯装置的全面停车。分公司、烯烃厂、裂解车间的相关领导一直在现场处理事故。裂解车间程主任已经连续两天守在现场,晚上一刻也没有休息。 7 月 15 日,当成功处理完生产泄露的事故,已经是上午 9 点多了。我在办公室看到程主任时,他刚吃过早餐,一脸的疲倦。当他听说要去烯烃厂汇报时,他很兴奋。他说,你们的系统做的很好,原计划是让李志庭过去汇报,那我下午陪你一起汇报工作。 下午 3 : 30 左右,我和裂解车间程主任一起去烯烃厂会议室向厂领导汇报工作的阶段性进展。当听完系统的汇报之后,韩厂长说,我对你们这个项目的进展一直很关注,我们希望你们中科院能将优秀的技术带过来,帮助我们提高管理水平。今天听到程博士和车间的汇报,我觉得很高兴。你们的项目得到了车间的大力认可,我们厂领导肯定非常高兴。鉴于程博士谈到的系统可扩展性和灵活配置的特点,我们希望能在年前再推广 2-3 个车间,让他们尽快享用这样的科研成果。随后,韩厂长和其他感兴趣的车间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交流,希望我们尽快推广和应用现有的成果。 图 5 ,向烯烃厂领导汇报演示系统 四、工作还在继续中 齐鲁石化裂解车间的成功使用,是我们工作的一个标杆,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这次成功的扎根,来源于王飞跃老师的辛勤付出、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也来源于课题组所有成员的努力拼搏和艰苦奋斗。只要上下呼应,同心同德,力往一处给,劲往一处使,工作就能取得进展。 在成绩的面前,我们也看到更多的机会和前景。目前,齐鲁石化正面临强化管理,实施“任务责任实践”管理体系的大好背景,整个中石化明年也有类似的业务需求。这样的机遇无疑增加了课题组所有人的希望和干劲。现在,我们还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工作,要在春节前推广到芳烃和仪表两个车间,春节后会将系统的功能推广到整个烯烃厂,实现由车间平行管理到工厂平行管理的过渡。 在写这个散记时,在齐鲁石化出差的刘希未给我打来电话,他告诉我,他和齐鲁石化企管部的负责人进行了 2 个多小时的交流和演示,企管部人员一致认为我们做的系统具有界面简洁明快,功能强大,易用好用的特点,同时对提升企业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听到这些消息,我们都很高兴。我们也真诚希望工作做的越来越顺利,事情越做越好,为社会真正贡献自动化所的技术和力量。 2011-07-27 5. 有感于平行管理系统的研发历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74do=blogid=341661
3006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7: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