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成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既能长期止痛,又不上瘾的药?
热度 1 rongqiaohe 2016-11-6 08:09
读了一篇报道《英有望研制不上瘾的止痛药》有一些感受。 http://www.familydoctor.com.cn/medicine/a/201412/732818.html 药物依赖分为“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 “心理依赖”最难解决。设计什么样的药能够长期止痛,而又没有“心理依赖”呢? 问:“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你的心离得开她(他)吗?” 答:“离不开啊,离开难受啊!我的心理确实非常依赖她(他)了!” 感叹:为了解决心理的痛,“情人”也上瘾啊。 自言自语:看来,心理上瘾与化学结构无关。 问:你能设计出什么特殊的化学结构,什么长期止的痛药,可以不上瘾? 感叹:“哦,这的确太难了!”
个人分类: 浅谈|1916 次阅读|1 个评论
报喜:孙子和孙女都学会了骑独轮车
热度 29 yanjx45 2015-4-23 15:30
在前一篇博文( 中国七旬独轮车手,美国校园矫健身影 2015-03-29) 中,发布了我在美国小学校园中骑独轮车的几张照片。其中也简单提到我的正在上小学 3年级和5年级的孙子和孙女学骑独轮车的情况: “ …从网上新买了两辆独轮车( 20 英寸和 24 英寸的各一辆)。除了我每天需要骑,还要教会孙子和孙女。他俩每周练习 2-3 次,每次大约半小时,目前已初步学会,都可独立骑行 3-5 米了。他俩目前的学习兴趣越来越高,完全学会的目标指日可待。 ” 他俩由从未尝试过骑独轮车,经过 3周(总共约6小时)的练习,在该博文刊出时,就初步掌握了骑独轮车的要领,可以勉强独立骑行3-5米。此后又经过3周(总共约6小时)的进一步练习,到目前已完全掌握了骑独轮车的基本技术。 以下是他俩今天在家附近的公园(其中的篮球场)自由骑行的照片。 他俩目前的最好成绩是能独立骑行 300多米(坚持3分多钟)。以后他们还将进一步提高骑行水平,掌握更多的骑行花样和技巧。 独轮车看上去似乎很难学,而且似乎很危险。但实际上独轮车比自行车要安全得多,而且并不难学。其难度系数大约只是骑自行车的 5倍:通常学会骑自行车需要2个学时,而基本学会骑独轮车也只需要大约10个学时。所以凡是会骑自行车的人,只要下定决心,作好10学时左右的时间安排,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学会。我本人及我的孙子(女)学习独轮车的经历,都再次验证了这些规律。 骑独轮车似有成瘾性。十多年来,骑独轮车已成为我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天不骑就感到浑身不舒服。骑独轮车成瘾对我的身心健康都有极大的好处。我的孙子(女)目前对骑独轮车也是乐此不疲,已有明显的成瘾倾向。 我们家爷孙辈同骑独轮车的事例也证明,骑独轮车是老少咸宜的体育运动项目。希望有更多的人(从少年到老年)都参加和热爱独轮车运动,都能充分享受独轮车的乐趣和好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606 次阅读|106 个评论
论网络社交平台的成瘾性
naturegeo 2014-8-14 18:32
论网络社交平台的成瘾性 在社交平台上的各位网友,特别是活跃分子,不管你信不信,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写博文瘾。 每天或者二三天手痒痒,整出一、二篇博文晒晒,上传以后,不时看看编辑妹妹有没有加精,有没有置顶,各位的评论,博文的阅读量、空间的浏览量等。一旦被编辑 MM 看中,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不亚于论文 accepted 。 许多谩骂的、消极的文章充斥在社交平台上,只顾自己宣泄情绪,忽略了对其他人特别是青年人的影响,这其实也是一种不负责任吧? 文章一定要对自己所讲的 descript 的事情要有全面的、客观的了解以后再写出来,那分量就不一样了。比如以研究生如何学习为例,一名已经是研究员的人写的博文远远比一名刚毕业的要深刻、深远。 希望大家要对自己的瘾有意识的控制。因为不知不觉影响了自己的思考,对自己所研究问题的思考。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合理的分配自己的精力。养成一个规律的浏览社交平台的习惯,克制自己的某些欲望。 瞎写的,勿拍转。就是提个醒。
2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运动为什么会上瘾?
热度 14 sportmuscle 2014-3-31 12:29
运动为什么会上瘾? 冯钰, 史仍飞 积极运动理念不断被普及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注重运动健身。规律,适量的运动能够改善心血管功能和免疫力,增强肌肉质量和力量,维持健康的生理状态。但是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运动已经不再是帮助他们获得健康的重要方式,过度的运动锻炼可能导致“运动成瘾”,甚至对人体的生理、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何谓运动成瘾? 当运动锻炼的重要性凌驾于家庭,工作和人际关系之上时,甚至在不能运动时出现沮丧消沉,睡眠质量下降和焦虑不安的症状,可以认为是“运动成瘾”,或运动依赖( Exercise Dependence )。早在 1987 年英国学者 De Coverley V eale 就首次提出了“运动依赖”( Exercise Dependence )的概念,即运动上瘾,随后国外学者对运动依赖的概念界定、类型、症状表现和形成机制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如何界定运动依赖呢? H ausenblas 和 Symons 对运动依赖的概念进行了如下界定:运动依赖是一种参与业余体育活动的渴望,并导致无法控制的过度的锻炼行为,并伴随出现一定的生理或心理症状 。由于运动依赖的症状更利于区分运动成瘾患者与正常运动人群,所以,有的学者甚至把运动依赖的表现特征上升为判别标准。例如 Sachs 认为运动依赖者的特征主要有三点 :  为了内在的满足感运动 ; ‚ 把运动视为生活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 ƒ 当不能运动会就有强烈的剥夺感 。正如胡伟芳曾写过的运动依赖是一种行为上瘾,会重复地做一件事情而无法克制 。 为什么会运动上瘾呢? 这就要谈到运动依赖的生物学机制了,其中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分别是: Thompson 和 Blanton 的交感神经唤醒假说 (sympathetic arousal hypothesis) ; Christie 和 Chesher 的内啡肽 (endorphin) 假说; Hamer 等人借 Tomkins1968 年提出的用于探讨抽烟行为的情绪调节模式; Marker Hamer 等人提出的细胞因子假设 。 交感神经唤醒假说 认为规律运动导致休息时的交感神经唤醒水平下降,使个体产生睡意,为了保持最佳的觉醒程度,个体需要以运动来提高唤醒水平,从产生运动依赖 。 内啡肽假说 的主要观点是运动刺激脑下垂体分泌更多的β - 内啡肽 ( 是一种由脑下垂体分泌的类吗啡激素 , 它能与吗啡受体结合,产生跟吗啡、鸦片剂一样的效应,具有使人减少身心疼痛、心情愉快的功效 ) ,产生兴奋或对痛觉有更高的忍耐力 。 情绪调节模式 认为运动依赖者把运动作为避免或减少负性情绪的方法,因此以运动来宣泄负性情绪。但时间久了以后,原先要借运动宣泄的负性情绪,反而变成了害怕不运动将产生的负性后果,因此对运动的强烈需求有可能会转变为运动依赖 。 细胞因子假说 认为,急性或长期运动可以使生理物质 ( 儿茶酚胺、内啡呔等 ) 或心理状态 ( 自信心、自尊心、社会支持等 ) 、运动环境等发生改变,这些改变使身体的一些负面不适感减少;但会引起白介素 -6 的过多表达及引起细胞因子介导的不适感增加 。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 骨骼肌适应机制 ,骨骼肌具有机械负荷或运动依赖性质,当试图改变已经产生适应的运动负荷时,个体将会体验到身体心理不适的感觉。当个体对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相应的运动依赖以后,就会产生差异较大的运动依赖症状的外在表现 。 如同药物成瘾一样,一部分狂热的运动者已不由自主的成为“运动成瘾”的患者,苛求高频率的运动,认为运动量越大越好,从而导致机体出现免疫抑制,身体过度疲劳,易感染各种疾病。 运动成瘾相对非常少见,但可能呈上升趋势,在当前无法确定是生理还是心理因素引起运动成瘾,我们给出的治疗建议如下:  选择多种形式的运动,不要过分依赖一种形式; ‚ 选择的运动项目最好带有一些技术和难度,需要一定努力才能完成; ƒ 选择的项目最好具有竞争性,并且需要与别人合作才能完成; ④ 努力培养对其他活动的兴趣,使自己感觉除了运动之外,还有其他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事情可做 。 当然,不是运动都会成瘾,不能因噎废食,运动的利仍大于弊,大多数人都不会运动成瘾,我们要学会合理运动,把握好运动的度,让运动真正起到他应该有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 1 】 Hausenblas HA, Symons DS.Exercise dependence:A systematic re-view . Psychology of Sport Exercise, 2002, 3: 89-123. 【 2 】 Sachs DH,M ayer N, O zato K.Hybridoma antibodies directed toward murine H-2 and Ia antigens. In H mmerling G. J(eds. ):Mono- Clonal Antibodies and T Cell Hybridomas, Perspective and Technical Advances .E lsev ier/North Holland,Amsterdam, 1981. 【 3 】胡伟芳,运动依赖系统研究综述,浙江体育科学 2013,35 ( 1 ): 83-85 【 4 】孙云霞 , 钱强 . 运动依赖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29(3):47-50. 【 5 】张瑞 , 郭海申 . 运动成瘾的生理学机制研究评述 . 延边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09,35(1):91-94. 【 6 】孙云霞 , 钱 强,运动依赖理论研究进展综述,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29 ( 3 ): 47-50 【 7 】 Christie MJ, Ch esh er GB. Physical dependence on physiologically released endogenous opiates . Life Sciences, 1982, 5(14): 1173-1177. 【 8 】 Hamer M, Karageorghis CI, Vlachopoulos SP.Motives for exercise participation as predictors of exercise dependence among endurance athletes .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Physical Fitness, 2002,42(2): 233-238. 【 9 】田聚群 罗汉礼 强政,骨骼肌适应机制与运动依赖,运动人体科学, 2013,19 ( 3 ): 13-14 【 10 】李戈昂,关 于 运 动 健 身 人 群 中 运 动成 瘾 人 群 的 调 查 研 究 及 应 对 策 略,考试周刊, 2012:109-110
23772 次阅读|20 个评论
可卡因成瘾
热度 3 hustchenrong 2013-8-13 04:09
可卡因成瘾 过剂量的可卡因会导致心血管和大脑的损伤, 如由于大脑中血管阻塞而引起中风,心脏中血管阻塞引起的心脏病。 可卡因可以像咖啡因一样让人产生愉悦感( euphoria )并给人体提供大量的能量。但是如果大量服用会让人心境不稳,产生妄想症( paranoia ),失眠症( insomnia ) , 精神错乱( psychosis ) , 高血压,心动过速,恐惧症,智力降低和性格的改变等。 可卡因的剥夺会导致中度到严重的烦躁不安,忧郁,焦虑,精神和身体上的虚弱,疼痛和强迫性的渴求。 大多数滥用可卡因的人都会有短暂的狂躁状态,如同安非他明精神错乱症和精神病症一样,这些症状包括暴力攻击性,严重的妄想症和触觉上的幻想症(这包括有些人会感觉皮肤底下有虫子在爬,蚁走感)。 对 1081 位 11 岁以上曾使用过可卡因的美国青少年的研究中发现,第一次使用可卡因后在 2 年内产生可卡因依赖症的概率为 5-6% ;在 10 年内产生依赖症的概率为 15-16% 。这些数据来自对所有可卡因所有使用方式的总体统计,这包括吸烟,嗅食,血管注射等。其中,吸烟形式和注射形式摄取可卡因产生依赖症的概率是最高的。另外还有一些因素影响到依赖性,如女性可卡因成瘾的概率是男性的 3.3 倍;如年龄在 12-13 岁开始使用可卡因的青少年成瘾的概率是在 18-20 岁开始使用可卡因的青少年的 4 倍。 可卡因成瘾的机制。 一般认为可卡因的成瘾性质部分来自于它的 DAT 阻断效应(尤其是增强来自 VTA 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信号传递)。但是,最早一项研究发现可卡因能在多巴胺转运体缺失的小鼠上产生奖赏效应。后来发现 DAT/SERT 共同敲除后可以消除奖赏效应。可卡因的奖赏效应可以受昼夜更替的影响,很有可能某种“时钟”基因参与了这个过程。 可卡因的成瘾并不是仅仅由于它的奖赏作用引起的。由于使用过可卡因后,大脑中的奖赏中心发生了改变,因此需要不断使用可卡因来满足这种改变。 一个叫做 CAMK4 基因的变体估计参与了可卡因的成瘾,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成瘾者含有这个 CAMK4 基因变体的概率比不使用可卡因的人高 25% 。另外一项研究发现,长期使用可卡因后,一个叫做 Rac1 的蛋白表达下降,这种蛋白的作用是调控大脑的可塑性,并且可以增强可卡因的奖赏效应。在细胞水平上,长期使用可卡因会引起大脑奖赏中枢神经元突触数目的增加。 可卡因成瘾的治疗。瑞士的两个心理学家发现在对成瘾者进行心理治疗的同时让他们参与赌博是让这些瘾君子戒掉毒瘾的最好方法。因为,在使用可卡因之后,它会激活大脑奖赏中枢。大脑会释放让人愉快的荷尔蒙和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催产素和肾上腺素,这些物质会起到改善人的心境。而这些过程都会在赌博过程中发生:大脑在寻求奖赏或是潜在的奖赏。在赌博中获得的奖赏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大量的愉悦,因此可以代替对可卡因的渴求。 戒毒期症状。在经常使用一段时间后,使用者会成瘾。当马上停止使用可卡因后,成瘾者会产生各种症状,如妄想症,忧郁症,精疲力尽,焦虑,发痒,心境不稳,易怒,疲劳,失眠症,对可卡因的强烈渴求,有些会恶心和呕吐。一些可卡因会产生蚁走感:感觉在皮肤上有东西在爬。这些症状会维持数个月,有些人会维持数个月。即使在这些症状都消失之后,大多数成瘾者都会有再想使用可卡因的欲望;这种欲望会持续数年并且在经受生活压力时变得更加强烈。约 30-40% 的成瘾者在成功脱瘾之后会寻求药物或酒精。 治疗。 modafinil( 莫达芬尼 ) 是一种治疗发作性睡眠病的药物,是治疗可卡因成瘾的潜在药物。尹菠加茵( Ibogaine, 一种抗忧郁药)已在墨西哥,荷兰和加拿大作为临床药物使用来治疗可卡因成瘾,但在美国使用这种药物是违法的。非药物治疗法如针灸和催眠术业在使用,不过疗效得不到一致认可。可卡因的成瘾是继海洛因成瘾之后最难控制的药物成瘾,后者几乎是无药可救。
15578 次阅读|6 个评论
人生中的依赖与成瘾现象
热度 2 罗非 2013-3-7 18:52
十几年前,药物成瘾成了科学界热切关注的问题。人们发现,成瘾药物种类繁多,使用人群数量大,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998年大洪水,足以称为洪水猛兽。而且科学界声称:一旦吸毒,十年戒毒,终生想毒。 一时 间,对药物成瘾的恐惧甚嚣尘上,无以复加。 几年前,人们忽然发现,新技术在带来网络和通讯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计算机成瘾和网络成瘾。而且,很多少年学生因为这两种成瘾而学业荒废,人格颓唐。于是,人们一度又把电脑和网络视为洪水猛兽,生怕自己的孩子染上。学界中激进的同仁甚至提出,所有的成瘾都是精神疾病或者说脑疾病。于是有人尝试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来治疗,甚至有人模仿重症精神病的情况,提出采用脑组织局部破坏这样的极端手段来处理成瘾者。 成瘾真的是如此新兴、特别、可怕而且严重的问题吗? 其实,上瘾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自古以来,赌徒、酒徒就在上瘾。所以人们描述社会上的不法之徒,经常用"吃喝嫖赌,无恶不作"来形容。这种说法其实从一个侧面反映,这四种东西都是可能上瘾的。 如果吸毒上瘾,需要远离毒品,赌博上瘾,需要戒赌,大家都能理解。喝酒上瘾就戒酒,勉强还可以接受。对性行为的喜好,如果当作精神疾病来处理,就会引起相当大的争议;要是再把吃饭当作病看待,那科学家真的就不知道何处存身于天地之间了。 那么,到底该怎样看待这件事呢? 其实,喜好、使用、依赖、戒断、成瘾,是几个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区别的状态。要了解这些现象,需要了解生物在各个水平上的运作方式,从物理、生理到心理、精神。而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在日常人生之中,体会人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使用一些东西。小到饮食起居,大到社会人际;近到身体部件,远到卫星网络;实到感官享受,虚到思想信念。这些东西当中,有些用得顺手,我们会喜欢;有些不那么顺手,但也不得不用。那些既喜欢,又方便使用的,我们就会经常用。用得久了,我们就会因为熟悉而习惯,而其它因此而少用了的那些,就会由于陌生而疏远。这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依赖这个东西了。此时如果突然用不上它了,我们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不习惯,这就是戒断现象。如果这种现象比较明显,我们就已经对这个东西有些上瘾了。 所以,依赖和上瘾,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完全没有必要谈瘾色变。 然而,的确有一些人,会陷身于某种成瘾之中而难以自拔,乃至丧身失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答案是,这涉及到我们大家人人都有的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有人叫它自制力,有人叫它主动性,有人叫它控制能力,有人叫它灵活性。总之,它就是我们审查实际情况,并对自己随时作出适当改变的能力。有了它,我们就能在必要的时候,从任何一种无论多么严重的依赖当中脱离出来;缺乏它,我们就随时可能陷入一种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习惯而难以自拔。 那么,我们究竟有没有这种能力呢? 只要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拿出一张白纸,在上边用笔画一个圈。然后,你注视这张纸。你可以选择,是注视圈里边,还是注视圈外边。 做到了吧?很简单吧?这就是你的能力的体现。也就是说,你可以选择。 你可能会说:这么简单吗?就是这么简单。那么为什么还会有问题?问题在于,你首先要能找到这个圈。 找到了圈子,然后你可以选择注视圈内还是圈外。然而,如果你根本就没看到圈子在哪里,你就无从选择了。 所以,选择能力要发挥,首先要有觉察力,或者叫洞察力。 觉察力也同样人人都有,只不过没有那么显而易见。但还是有一个简单的实验。在夜间走进办公室,关好门窗。然后关上灯。 瞬间你会看到眼前一片漆黑。对吧?好,你闭上眼睛。这时候,还是一片漆黑,对吧? 那么,用心回答自己一个问题:闭眼看到的黑,和睁眼在黑暗中看到的黑,是同一个黑吗? …… 找到了自己的觉察力,再经常使用它,你的选择能力就会因为熟练而可塑性地加强了。你的大脑也就越来越会洞察、会选择。然后,你就日益远离了成瘾的危险……尽管你仍然可以使用、喜好,甚至短时间内依赖些什么。
个人分类: 科学评论|4217 次阅读|4 个评论
Reduced Dorsal Prefrontal Gray Matter After Chronic Ketamine
liaoyanhui 2012-6-1 23:09
Reduced Dorsal Prefrontal Gray Matter After Chronic Ketamine Use.pdf Reduced Dorsal Prefrontal Gray Matter After Chronic Ketamine Use 药物成瘾是一种复杂的慢性、复发性的脑部疾病。 我们的研究发现长期吸食K粉(氯胺酮)者背侧前额叶脑区灰质体积下降。
1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因成瘾
热度 15 GumpForrest 2011-5-12 17:45
基因成瘾 李福洋 药物(毒品)成瘾,大家都很熟悉;基因成瘾,恐怕是第一次听说吧?这不是我的独创,而确是一个新的概念,虽然还只限于很小的学术圈子,但我相信,过不了几年,就像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一样,为很多人所了解和熟悉。 成瘾,泛指对某种物质、行为方式形成依赖性,难以克服;如果被迫中止则会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如药物(毒品)成瘾是由于多次使用(或食用)易成瘾的药物(或毒品)后造成人在心理甚至生理上对药物的依赖性,不继续服用则带来明显的戒断症状,痛苦万分,还伴随一些生理和心理指标的异常,严重了也会要命。 基因成瘾是怎么一回事呢?顾名思义,就是病理状态下细胞对某些基因功能呈现依赖性,而这个病理状态主要是指细胞发生了癌变。基因成瘾可分为癌基因成瘾和非癌基因成瘾(oncogene addiction non-oncogene addiction). 癌基因成瘾比较容易理解。癌的一些特性是由于癌基因的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引起的,这些特性的维持当然依赖于这些癌基因的功能。就像一个人因为升了官而变得骄横跋扈,如果撸了他,看他还怎么张狂? 癌细胞为什么会对某些普通的基因也产生依赖呢?癌变的细胞有很多特性有别于正常细胞,这个曾庆平老师在《肿瘤是怎么形成的》有一些介绍。简单(泛泛)地说,就是细胞癌变后,它的很多行为已经都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细胞内部原有的平衡被打乱;为了保持新的平衡,细胞或者会增加某些基因的“工作负荷”,或 通过“动员”其它一些基因来纠正失衡,解决压力。这些被动员的基因在平时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并不突出的角色(基因),甚至是可有可无,而现在却被“提拔、重用”成了关乎癌细胞生死命运的“要角”。 比如,癌细胞的生长失去了限制,细胞不断快速生长,那就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就大大增加了,对“后勤运输”的依赖就更大了;但是血管运输能力增加还是不能满足需要,癌细胞只好增加糖酵解能力来应急,就像 “饭量”太大了,饿的受不了,就干脆抓起粮食生吃了;癌症细胞的快速增殖需要 DNA 不停地复制,失去了控制,手忙脚乱,屡屡出错,对“修理工”的依赖就增加了;“修理工”忙不过来,只好“贿赂”质检部门成员,像 p53 , ATM 或 Chk2 等等,总之毛病越来越多,在“邪道”上越走越远,系统不停地调整,形成新的平衡。 再比如,癌细胞的生长需要合成大量新的蛋白,出不合格次品(如蛋白组装折叠错了)是难免的,就像战时兵工厂需要加班加点生产武器,哑弹、哑炮是难免的,可总不能运上前线吧?这时候就需要平时吊儿郎当、闲的蛋疼的“质控员”跟着加班加点,或监督生产,或挑出次品及时销毁。细胞内蛋白质控员有两部分,一部分协助蛋白组装的,叫分子伴侣,像一些热休克蛋白;另一部分是负责“销毁处理”,如果蛋白错误无法纠正那得“销毁”(降解)(饶海教授研究的就是这个环节)。正常情况下,蛋白生产不紧不慢,大家有条不紊;细胞癌变后,就逼迫这些机制加快节奏,违反劳动法实行“ 5+2 ”“白加黑”,加班加点,疲于奔命;哪一天这些家伙突然罢工了,癌细胞的疯狂劲就到头了。 例子太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个概念到底有什么价值呢?从我讲的例子大家或许已经悟出来了,那就是帮助人们认识到癌症细胞存在更多潜在的的缺陷 ( 或软肋 ) ,好让我们利用来控制癌症。有一个热休克蛋白 90 ( HSP90 )的化学抑制剂 STA-9090 已经显示良好的抗癌前景,目前已通过了关键的 II 期和 III 期临床试验,进入 IIIB 或 IV 期临床试验。虽然 STA-9090 的应用并非基于基因成瘾概念的指导,但是它的成功为这个基因成瘾概念的意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癌细胞的基因成瘾概念拓宽了对抗肿瘤靶标的认识,这一新概念提示癌细胞还有很多有待认识和开发的干预靶点。 然而,这个概念有点“虚”,还不能具体指导如何去寻找癌症细胞的缺陷 ( 或软肋 ),那怎么办 呢?下次我给大家再介绍一个不太“虚”的新概念:肿瘤合成致死基因。这可是个肿瘤转化医学研究的一个“金矿”,我会花些时间介绍具体“寻宝”策略。
个人分类: 憨人的科学|10915 次阅读|33 个评论
神经细胞中钙对记忆和成瘾行为的作用研究进展和文献分析
xupeiyang 2010-12-8 08:55
国际小组发现记忆和成瘾分子开关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41183.shtm http://www.nature.com/emboj/journal/vaop/ncurrent/abs/emboj2010279a.html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ps4d8eycfj3aI6I1I00h001000j100200010 calcium and CREB and gene expression and neuronal plasticity 72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9 9 2005 9 2000 8 2006 7 2002 6 2001 6 1999 5 2008 4 2004 4 2010 3 2007 3 2003 3 1998 1 1997 1 1994 1 1993 1 1992 1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33 Japan 10 United Kingdom 6 Italy 3 China 3 Germany 3 Chile 2 Austria 2 Netherlands 2 Argentina 1 India 1 Switzerland 1 Spain 1 Ireland 1 France 1 Finland 1 Israel 1 1 2 3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Boston 6 Baltimore 4 Bethesda 4 Tokyo 4 Stanford 3 Cambridge 3 Toyama, Japan 2 Houston 2 London 2 Los Angeles 2 Santiago, Chile 2 Munich 2 Wien 2 Portland, USA 2 Seattle 2 Buenos Aires, Argentina 1 New Haven 1 Rome 1 New Delhi 1 Xuzhou 1 1 2 3 1 2 3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J Neurosci 9 Neuron 6 Neuroscience 4 J Neurochem 3 J Biol Chem 3 Plos One 2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 J Cell Biol 2 Behav Brain Res 2 Mol Cell Neurosci 2 Eur J Neurosci 2 P Natl Acad Sci Usa 2 J Neurobiol 2 Neurochem Res 1 Int J Food Microbiol 1 Mol Pain 1 Neurotoxicol Teratol 1 J Neurosci Res 1 Learn Mem 1 Brain Res 1 1 2 3 1 2 3 ... 18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Impey S 3 Storm D 3 Greenberg M 3 Tabuchi A 2 Miyamoto E 2 Hidalgo C 2 Lubec G 2 Pollak D 2 Herkner K 2 Hger H 2 Goodman R 2 Obrietan K 2 Wayman G 2 Dolmetsch R 2 Poser S 2 Bading H 2 Ginty D 2 Zanutto B 1 Rapanelli M 1 Lew S 1 1 2 3 ... 18 1 2 3 ... 57 Top Terms Publications Animals 71 Cyclic AMP-responsive element-binding protein 65 Genes 60 Neurons 60 Proteins 58 Plastics 53 Cyclic AMP 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 50 Phosphotransferases 48 Calcium 48 Cyclic AMP-responsive element-binding protein 1 47 Neuronal Plasticity 46 signal transduction 41 positive regulation of CREB transcription factor activity 41 Gene Expression 40 gene expression 40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39 Protein Kinases 36 Gene Expression Regulation 32 Transcription Factors 32 Phosphorylation 32 1 2 3 ... 57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6860 次阅读|1 个评论
看清成瘾,呵护生命
niuyy 2008-12-28 11:25
生命因感觉而存在,瘾是由对快感的外求及偏执促成的,快感又与某种刺激或新奇的感受相伴随。 能带来快感的东西都易成瘾:如烟(烟鬼,刺激感),酒(酒鬼,刺激感、幻觉),麻将(赌徒,赢感),扑克(赢感),金钱(守财奴,生存、踏实感),权力(官僚,地位,优越感),名誉(优越感),性(色鬼、色狼,美感、快感),事业(工作狂,成就感、战胜竞争对手的优越、胜利感),互联网(网虫,刺激、好奇感),食物(饭桶、偏食,色味觉刺激感、饱腹感)等等。快感因快而短,需要间隔重复来满足,而成瘾导致生命发展不均衡。 而不能带来快感的东西就不会上瘾,如生病,竞技,责任等。
个人分类: |401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6: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