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离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那一日,你我相遇
热度 1 uestc2014xiaoyu 2020-3-1 18:00
那一日, 喧嚣熙攘中, 我在到处寻找, 恰巧你出现。 就这样, 你我相遇。 就这样,过了六个年头。 你还是你, 我却已不是我。 你不是你, 我依旧是我。 呼吸着同一片天空下的空气, 经历着同样的人生苦短, 却内心总多一份牵挂。 直到, 你我都忘记了, 我们还彼此牵挂。 踉踉跄跄, 犬牙交错, 戏如人生, 不知不觉, 你我都走到人生尽头, 终于可以, 放你在手心。 那一天, 你我相遇!
个人分类: 一只木鱼|720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Simulink中"连续系统仿真"和"离散系统仿真"的区别
xiaoxiaoxingzi 2018-1-4 13:01
最近学习simulink看到这里也很糊涂,正好看到有网友在讨论这个问题。 问题的提出-- 什么叫连续系统仿真和离散系统仿真? 计算机进行的仿真难道不都是在时间上离散的吗?看simulink的help说,说是连续系统仿真是解常微分方程,离散系统仿真则是依赖于系统的前一个状态。 hopeasy 发表于 2008-11-1 21:19 楼主首先把这个牢牢记住: Z变换-离散系统-差分方程 S变换-连续系统-(偏)微分方程 因为离散系统采用差分方程表示,和前一时刻的状态有关,所以必须知道先前状态;而 连续系统 采用微分方程描述,可以说是只和时间变量有关,可以通过微分方程求出任一时刻的解,不需要知道这之前的状态 akjuan 发表于 2008-11-17 19:56 看大家讨论很热烈,我们看看官方的意见: Two types of states can occur in a Simulink model: discrete and continuous states. 在simulink模型中存在两种模块:discrete和continuous A continuous state changes continuously. Examples of continuous states are the position and speed of a car. 一个continuous状态的改变是连续的,比如连续行进中的车的速度和位移。 A discrete state is an approximation of a continuous state where the state is updated (recomputed) using finite(periodic or aperiodic) intervals. 一个discrete状态是一个continuous状态的近似的表达,既将连续状态使用有限个(周期或非周期性)间隔时间值表达discrete状态 An example of a discrete state would be the position of a car shown on a digital odometer where it is updated every second 比如行驶中的车在数字仪表上显示的速度和位移,这种显示是每秒更新一次的 as opposed to continuously. In the limit, as the discrete state time interval approaches zero, a discrete state becomes equivalent to a continuous state. 对于continuous和discrete状态来说,假设discrete取值间隔是zero,那么这两种状态是相等的。 这是mathworks官方资料说的,我依据个人理解译过来,不知道大家是否明白了 continuous和discrete两种状态的主要差别在于他们取值的时间问题,既在continuous中,理论是无间隔时间,计算机的做法可能是很短时间内更新一次值,而discrete则是很长时间更新一次值,这个很短和很长的概念是他两相对来说的。 为什么他们更新的时间不一样呢?其实很简单,大家想一下就会明白了因为continous状态没有跳跃和奇点等发生,所以一般来说,变化缓慢,不依靠前一次结果也能准备得出而discrete可能各次间隔中值都有可能发生跃变,所以特别依靠上一次值或者说continous的值,是可以求导而得的, 而discrete只能差分了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认识离散系统和连续系统的区别是引入了“采样定理”(观测者,observer) 1、连续系统-微分方程,某些情况下是可以给出解析解的,y=f(x(t)), 初始状态知道后,以后的状态就确定了;但是某些情况下是无法给出解析解的只能用数值分析的方法给出近似解,计算机就是干这个,尽管计算机是处理离散化的,但是它本质上是用数值分析迭代的方法解决问题的。 2、离散系统-差分方程,是要考虑采样定理的(single/mutli-rate), 然后才是要考虑状态方程或者系统函数来分析系统的。 可以参考网络课程:http://jpkc.nwpu.edu.cn/jp2008/03/kechengneirong.asp?id=33pid=406
个人分类: 编程相关|2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吸引力的本质看人的个人魅力培养!原来是这样?
scitcm 2017-5-2 19:28
自然界的物质是统一的,这不仅是哲学长期思辨的结果,也是科学长期证明的结果。但是,一旦相信了物质的统一性,引力便觉得不可思议了!因为统一的物质之间只可能存在排斥力,不可能存在吸引力。 在自然科学史上,只有两个人敢于摆弄引力这个问题,其它人连动都不敢动,因为一旦涉入,就会有无穷的难题缠住你不放。牛顿是摆弄引力的第一人,他想尽了各种办法解释引力,如设想用以太的压力,可始终一无所获,只给我们留下一个死的公式。牛顿是这样说的: “假定引力是物体所 固有的、天赋的和本质的,以致于一个物体可以通过真空超距作用于另一个物体而不需要任何中介物,不需要 由于和通过这种中介物把它们的作用和力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对我来说,这是如此之不合理,使 我相信凡在哲学方面具有思考才能的人都不会陷入这种荒谬之中。引力必须由一个经常按照一些确定的规则行 动的主宰所造成,但这个主宰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我将留给我的读者去考虑。” 另一个摆弄引力的人是爱因斯坦,他相信物质的统一性,因此,开宗明义就说引力根本不存在。但引力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谁也无法否认,需要科学家们用物质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于是他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入了以太观。但是究竟引力是什么样的物质作用形成的,却云里雾里,用大家都不懂的时空弯曲来描述。 为什么引力问题这样难呢?其实,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西方科学的前提出了问题,在一个错误的假设之上再去努力都是没有用的。这个假设其实就是原子说,它假定了空间的空无一物和少数几种死寂不变的基本粒子的存在。空间中没有了连续物质,对引力的任何解释都是超物质的,超距的,瞬时的。另外,假定了基本粒子的存在,除非你无中生有地假设它们之间的吸引力,否则是无法用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理解的。 到底引力的本质如何呢?要认识这一点,我们就必须从东方科学的前提假设来认识 ,因为它是一个更符合自然事实的假设。这个假设就是气一元论,与原子说不同的是,它一是假定了空间中连续着不对称运动的统一物质,而且假设了物质是在紧张地相互压迫中存在的,或者说物质本身充满着紧张和生命力,或者说是物质和能量的统一体,这样一来,组织现象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在紧张地相互压迫之中,局部物质都可以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暂 态的有序结构。而有了组织,引力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从气一元论假设可以知道,统一的物质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有序状态,它物质密度大,彼此之间紧张程度高,内聚的能量也大;一种是无序状态,它物质密度小,彼此之间的紧张程度低,内聚的能量也小,因此,当物质在有序和无序状态之间进行转换的时候,伴随着能量的周期递进,更重要的是,它还伴随着吸引和排斥现象的出现。理由非常简单,当物质从占有空间大的无序状态向占有空间小的有序状态转化的时候,物质的占有空间缩小了,它就会引起连续在周围的混沌物质向这里不对称流动,引力其实就是这种不对称运动的表象;反过来,当物质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转化的时候,便会引起相空间的膨胀,从而引起局部物质向周围空间扩散,产生排斥现象。吸引和排斥就是在物质有序和无序的相互转化当中统一起来的。 具体到万有引力,我们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引力的本质。把宇宙比喻成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把星体比喻成大海中的一个压缩机,它可以把十立方米 的水压缩成一立方米,局部的水少了,周围的水就会流过来补充,而漂在水中的东西都向这里涌来,假如水是看不见的,这里就好像具有了吸引力一样, 周围的东西都被吸引了过来。 当然,单调地压缩机是不存在的,但物 质本身都有一种组织功能,它就相当于压缩机的功能。 或许有些人不信,但事实胜于雄辩,我们可以在这个假设之上合理地推导出引力的平方反比公式。况且,星体是一个个物质系统,我们假设它是死的仅仅是一种相当然的假设,根本没有任何实在上的证据。相反,认为它是生命系统,具有新陈代谢,则有系统科学上的证明。这也是一元论思想所要求的,万物归一气,万物同一理,如果人有生命,那么万物就有生命,如果人有精神,那么万物就有精神。只是这一点普通人无法理解罢了。 显然,引力的本质根源于组织,如果假设了物质基础的死寂不变,引力问题是永远无法解决的。只有假设物质基础充满着紧张和生命力,引力问题才能够真正地解决。 理解引力的本质,对我们的人生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从气一元论我们也可以知道,每一个事物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人性根源于物性,它的本性也是反抗外在世界 变化。不过,它反抗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社会社会,一个是自然,与这两种力量相比,人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顺应社会就能够事业顺遂,顺应自然才能够身体健康。 很多人总习惯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从气一元论假设可以知道,人之初性本恶的成分更多一点。也正是有了这种本性,社会才能够在竞争中实现发展。既然人首先是为自己的,因此,人与人之间本性上是没有吸引力的,吸引现象的产生是以满足对方的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为前提的,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发展起来,能够不断为别人提供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人才会真正地魅力无穷。如果你一穷二白,再无法为别人提供精神需要,那注定你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识到,存在就是痛苦,要想吸引别人,就要给别人的痛苦提供出路,这才是你具有吸引力的根源。我们要想使自己魅力无穷,就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想一想,我满足别人些什么?想通了,努力去做,你就会实现这一点。
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泥沙龙笔记:连续、离散,模块化和接口》
liwei999 2015-12-16 10:23
我: 弯曲的数据静悄悄啊,静悄悄,那就砸一锤子吧 中文处理的模块化纠结- 李维的博文 这个算是开发者笔记,跟前一阵子谈的分层系统是一个话题( 见 《新智元笔记:NLP 系统的分层挑战》 )。 就是这种相互缠绕一锅粥但又不得不模块化的纠结。结论是: 对于深度分析(deep parsing),分层模块化是铁律,但是这并不是说, 里面缠绕着的关系可以生生割裂。这对矛盾的解决,主要在 “接口” 。这一锤子先砸在这里。 点名啦,请毛老 comment: 大型软件工程中的模块化是铁律,怎样强调也不过分。 但模块化不等同于可以忽视客观世界中的相互依赖的千丝万缕。 这对矛盾看得越透,分寸拿捏越容易到位。模块化设计时抓大放小, 模块接口和调适时不忘细节,才是辩证法的正道。 马列学得好的人都爱把辩证法放在口边。 毛: @wei 你是要聚众滋事还是怎么滴?你明知我是马列学得好的,可是我何曾把辩证法放在口边?至于模块化,那当然是铁律。 我: 辩证法放在口边的人都是跑江湖的,说的就是变戏法。可盗亦有道,戏法不仅仅是变出来的。世界是连续的,你要模块化,就是用离散去模拟连续。 @毛 你是怎么对付连续呢?藕断丝连,怎么连?用什么数据流去连?string 是肯定不行的。 雷: 数据流流的是同质的stuff吗?黄河九十九道弯。流呢?有下家接着。 我: 总之是,unstructured data 不可以做接口。一定要 structured 南: @wei 为什么说世界是连续的? 我: 有人把 structure 放到 XML 里面来担当这个责任。XML 是为不同系统之间设计的一个看上去蠢蠢的但是容易看清的东西,不是为同一个系统的模块间设计的。GATE 用这个也是不得已,因为 GATE 就是一个学者的玩具,为了省得口舌啰嗦,把模块用 XML 显性连接,是最简单的办法,self-evident, 但那不是正道。 回 @南,世界连续在我是公理。问题应该是,耶,世界怎么到这里疑似断裂了呢? 毛: 世界真是连续的吗?想想量子力学? 雷: 何为连续,何为断裂?心理感受吗? 我: 譬如颜色,颜色是连续的。但是分成七色或者三色,就是离散逼近连续的无奈了。 据说 sexuality 的最近研究成果也是连续的,以前有两种,同性恋异性恋。后来变成5种,再后来变成20多种,最后发现其实是连续的。 雷: 心理物理法研究的是心理与物理的对应 。 远看两种也是连续的,近看什么都不联系。 南: 世界是否连续,有得吵 雷: 哈哈,我们来自不同的星球 白: 群主对那啥最有发言权 Qing: 毛老说的不错,毛老内核行家,当然都是模块化了。立委说的也对,模块也要一直改,实在不行就要加新接口。所以,我支持模块化,但是不开源的我不大敢用,因为改不了。 谢: 世界是否连续过去吵了三百年,从牛顿时代开始,到爱因斯坦时代终结,量子力学终结了世界是连续的认知历史 白: 和粒度有关,没有绝对的模块化。 Qing: 而且这里粒度没有人能够掌握的足够好。而且大家对粒度的需求也不一样。 Nick: 也可以倒过来说: 连续是离散的近似。有些离散问题连续化之后简单了。 南: 例如积分电路。尼克大师今天居然不去乌镇? 【相关】 科学网—中文处理的模块化纠结- 李维的博文 《新智元笔记:NLP 系统的分层挑战》 2015-12-09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4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教] 所有的概率分布都可以转化成正态分布吗?
热度 7 zlyang 2015-8-8 09:48
所有的概率分布都可以转化成正态分布吗? 请问: (1)所有的连续概率分布,都可以转化为正态分布吗? (2)所有的离散概率分布,都可以 转化为“离散形式的”正态分 布吗? 感谢您的指教! 哪有权威的参考资料(特别是近年权威的英文资料)? 感谢您对下面内容的解释! 以下图片截取自高惠璇教授的《统计计算》,具体版本不详。感谢高老师! (1) (2)
16564 次阅读|23 个评论
离散还是连续?(1)牛顿仅仅是个数学家(TO 罗军)
热度 16 iwesun 2011-1-21 19:29
离散还是连续?(1)牛顿仅仅是个数学家(TO 罗军)
离散还是连续? (1)( TO 罗军 ) 牛顿仅仅是个数学家 1 牛顿本质上仅仅是数学家   才看到繁体字的招魂幡。    罗军 《 数字计算机为什么不是离散的?(致李亚辉) 》   引一张图:   看到这张图,繁体字这样的科盲,立马会想到一张肉饼,因为他三月不知肉味了。   看到这张图,如果你第一感觉没有想到微分方程,没有想到牛顿,你其实跟繁体字一样,一定也是科盲。    世界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   这个问题,人类真正开始关心的时候,是从牛顿开始的,因为牛顿发明的微积分。   有很多自恋的无畏者一定会说,微积分算个鸟啊,我们老祖宗早知道,庄子曰 “ 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 。   这个小把戏,猴子都知道,还有啥好曰的?   微积分的思想, 不在于让你说一个无穷的过程,而在于说无穷过程之后的一个定论。   有人问你,到家没有?你说快了快了,下次问,还是快了快了,你永远都这么说,还有啥信息含量,以后就没人问你了。   尽管, 微积分的思想起源于“割圆术”,这个东东在各个民族中都存在某些独立表达的影子,但把一个无限过程之后的定论,从一种技术角度独立出来,确实只有牛顿做到了。   有人不服气,说还有莱布尼兹,莱布尼兹的数学成就到底有多高,我确实不好考察,至少我们现在使用的微积分符号都是他发明的。   但我个人总感觉,莱布尼兹是个浮夸子弟,不实在,小聪明是有的,担当此大任,火候欠缺。   这也许是冤枉了莱布尼兹,类似的情况可能还有德布罗意,这都成了科学史中的解不开的迷了。    微积分的发明,其实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项接近神的创举。    一个无限过程,原本说不清楚,现在牛顿把他说清楚了。    这原本就是一个只有神才可能具有的能力。    人类从来只能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微积分可不是繁体字这样的神汉,光着屁股爬出来说,他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   牛顿的法力是无限。   小庄同学和老鲍一样,是仙人,仙人是不需要知道那么多的,知道越多,快乐越少,就当不了神仙了。   如果,一个理科生,没有被微积分雷倒,其实永远只能和繁体字一样,是个冒牌的理科生,学到炸药奖的程度,也的确仅仅是个科盲。    微积分的引入,使人们第一次对一件事儿,产生了根本兴趣,世界到底是离散的,还是连续的?    因为如果,世界是连续的,一切规律是必然的,一切事物也必然是有规律的。    牛顿就是这个宇宙中唯一的神!   有人说了,你瞎说,还有那么多间断函数呢。   我们都知道, 一个函数中,你可以任意引入断点,但我们同时也强烈的知道,这些断点是你人为引入的。    问题:自然中的函数是否真的存在断点,如果存在,这个断点到底真不真实?   你很难想象,一个乒乓球向前飞着呢,突然毫无理由地向后飞了。   如果你观察到这一现象,一定会把这个断点的制造者揪出来,最后宣布,老蒋偷了俺的隐形披风,又爬出来吓唬小孩子了。   一个学理科的人,很难想象自然界真的存在自然的断点函数。    每个理科生都会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断点函数不是一种自然函数,仅仅是一种简化模型的边界条件罢了。   这就是文章开篇罗同学的那张图的由来。    数学本身就是神学!   而牛顿是这一世界的第一任上帝。   是不是唯一?   这就要看是先有牛顿,还是先有上帝?   我是说不清,折中一下,牛顿是上帝的化身吧。    科学本身就是从神学开始的。   总结一下:    理科生不相信存在自然的间断函数,所谓的间断,是人为条件下的取舍的简化的边界条件,真正的自然,一定是连续的。   这个连续,是绝对的,隐含了无限阶连续可导的意思,因为任何断点都来路不明, sin(x) 才是真正的自然函数,其他是假的,是繁体字装神弄鬼吓唬小孩子。    真有断点的话,除了已经被抓和即将被抓的神汉繁体字,难道真有上帝?   同意的同学请举手!   很多人反感我写太长,这个问题该是慢慢讲,举手的同学,看看标题:    牛顿仅仅是一位数学家!
个人分类: 杂感集和|1062 次阅读|100 个评论
均匀分布的熵
zhixianghust 2010-11-6 19:52
1,均匀分布概率密度函数: f(x)=1/(b-a); ba. 2, 均匀分布的熵(连续概率密度的熵): 。 取 =b-a作为均匀分布的范图,则其熵为该范围的对数函数。同正态分布一样,信息熵的计算结果受概率密度函数影响。当 1,熵可能为负数,并且熵的量值受量纲(单位)的影响。因此从单个概率密度分布来看,很难确定它含有多少信息。通常要计算一次观测的信息,需比较先验分布和后验分布,计算它们的互信息(熵减)。 3。离散正态分布 将均匀分布的区间划分成n等分,目标落入每个等分的概率为1/n。则离散的熵为 . 显然n=1, 当n=1,熵为0,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而当n-无穷大,熵也缓慢的趋于无穷大,结果也与 的大小无关,因此,均匀分布连续函数的熵与离散化之后的熵无直接关系。 (与前篇博文一样,以上只是一些研究笔记,所得结论正确与否,还未可知。)
个人分类: 个人研究笔记|2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乐高篇
luocun 2010-8-22 09:59
玩过 乐高积木 的人都知道,要想用离散的乐高块块拼出任何东西来,每一块积木必须要能变形才行,因为两块乐高积木的连接,通常靠把一块上面的小突起挤到另一块上面的空格里。 (上图为乐高香港分公司用乐高积木做的鸟巢模型。) 乐高积木的真谛,不只在于离散的块块可以允许无穷无尽的组合,而关键在于每个离散的块块都是有弹性的:弹性才能有变形,变形才能有挤压,挤压才能有摩擦,摩擦才能有连接,有了稳固的连接才能制作出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各种构型。所以,乐高积木有赖于高质量的塑料。 相比之下,物理学抽象中的刚体世界之所以不好玩,原因之一是里面不可能有乐高积木。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3340 次阅读|3 个评论
同样两张CD听起来会不同吗?
luocun 2010-8-12 10:19
做个思考实验:假设有两张音乐CD,一张是另一张的拷贝;同时假设拷贝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差错:所有的0都拷贝成了0,所有的1都拷贝成了1;另外,再排除其他一切非CD因素可能的影响:音量设置、CD播放器马达的质量和时钟的准确度、放大器上电压的稳定性、墙壁对声音的吸收反射性质、听CD的人的心理生理状态、听两张CD的先后顺序等等等等。 在这样(假想)的条件下,某个人(比如所谓的金耳朵)听了这两张CD,说它们听起来不同。这有可能吗?还是说这个人一定是搞错了,要么就是在撒谎? 您认为呢?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3101 次阅读|7 个评论
数字计算机为什么不是离散的?(致李亚辉)
热度 1 luocun 2010-7-31 06:01
(上科学网亦晚矣,没能亲眼目睹鬼王风采。从诸位博主提到他的文章看来,离散与连续也是他比较关心的问题之一。在此特以本文向鬼王致敬,高攀一把他那不散的阴魂。) 各位看官:如果您想象数字计算机里0就是0,1就是1,黑白分明,对不起,您错了;如果您假定在任何时刻,计算机里的任何一位要么是0,要么是1,对不起,您错了;如果您觉得数字计算机干的事情,就是从0跳到1、从1跳到0,对不起,您错了。一句话:如果您以为数字计算机是离散的,对不起,您错了。 您错了,因为计算机归根到底不是用0和1这样的离散状态来干活的,而是用电信号的变化来干活的。所谓0和1只是用来谈论电压高低的方便记号而已。 看看具体原因吧。首先,电路的基本定律(比如基尔霍夫定律)就把电路里面的变化视为连续的,而这些定律同样适用于所谓数字电路。其次,所谓方波,从0到1、从1到0的瞬间跳变,假设了电压变化无穷快,这在物理学上是不可能的。在实际电路里,电压要从0.0伏变成5.0伏,必须经过中间状态。就是说,数字电路里实际的电压信号,看起来应该是这样的: 所以,计算机里实际可能的电压状态,并不是黑白分明的,在高低电压之间充满了灰色区域。当某一位发生状态转变时,电压必须穿过那个灰色区域。只有这样,0才有可能变成1,1才有可能变成0。所以,绝对不要以为在任何特定的时刻,计算机里的某一位要么是0,要么是1。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计算机里就不可能有状态转换,计算机就不可能工作了。计算机要工作,就必须经过非0又非1的灰色区域。没有灰色,就没有计算机: 这些道理,其实学电子工程的人都很清楚,只是他们通常不说出来罢了;或许是因为太简单,太小儿科;或许是因为没兴趣、没耐心;或许是因为他们太忙了吧。 如果灰色是必需的话,那么这貌似黑白分明的0和1又是怎么来的呢?数字计算机的数字性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基本的思路,就是要把对灰色区域的穿越给管制起来。就是说,当系统里的某一位处于灰色区域时,其状态将被视为非法。当然, 非法 在这里不是不存在的意思,而是要被禁止的意思,而被禁止的意思,就是说当系统里的某一位处于非法状态时,就不许对那一位进行读取操作。 在具体的实现里面,为了保证只有当某一位处于合法状态时才去读它,就需要有时钟。时钟的作用就是产生电脉冲信号来同步读写操作。在状态转换(写操作)开始时,先来一个脉冲,警告说:大家都等着,别去读;隔一会儿,到状态应该已经转换完了的时候,再来一个脉冲说:现在可以读出新状态了。这样一来,当系统在两个脉冲之间穿越灰色区域时,就没有读操作发生;而当状态转换完成,系统到达灰色区域的彼岸,这时再读到的电压值就可以总是合法的了。(正是因为数字电路需要时钟来管制读写操作,管束灰色区域,所以大家去买计算机的时候才会有CPU主频多少多少赫兹的说法;而主频越高,就意味着状态转换需要的时间越少,读写操作之间的间隔越短,机器越快。) 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个灰色区域其实是没有明确边界的,其范围是不可能一刀切的。我们不能说只要1.5伏以下就都是0,只要3.5伏以上就都是1,而1.5伏和3.5伏之间就都是非法的。这是因为要让电压完全精确地稳定是不可能的,要完全精确地测量1.5伏和3.5伏也是办不到的。那怎么办呢?那就得要留有余地,要让两个时钟脉冲之间的间隔足够长,让第二个脉冲来得足够晚,这样来保证转换到0的时候,电压已经在1.5伏以下很远,很接近0.0伏了;而转换到1的时候,电压已经在3.5伏以上很远,很接近5.0伏了;此后才允许读操作。如此这般,即使灰色区域没有明确的边界,系统状态还是可以可靠地读出。(也正是因为留有这样的余地,所以才可能有把CPU主频调高,让机器跑得更快的做法;这种做法的实质,就是在压缩本来这里留的余地,让第二个脉冲来得更早些。这自然也就意味着要冒更大的把0和1搞反的风险了。) 那么,当系统配备上了这样的时钟同步的读写机制之后,是不是里面就可以有方波,有一清二楚的0和1了呢?当然没有!请注意:这些基于时钟的管制机制,并不是去把电压波动给抹掉,把高低两个电压水平给削平、把两个水平之间的转换给削直,而只是将读写的时间控制在电压相对稳定的区域内。别忘了,方波在物理学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即使有了时钟同步的机制,如果你拿个示波器去看某一位的电压,你看到的还会是上上下下的波动和逐渐的升高降低。灰色区域并没有被消除,而只是读写操作在系统穿过灰色区域时被禁止了。 那么,这些0和1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数字计算机是怎么成为数字的呢?在时钟同步的机制之外,我们还必须得戴上有色眼镜,就是说必须对管制之下的电压波动和状态变化加以抽象,这样才会有0和1。 具体说来,这个有色眼镜,首先要让我们对那些不太离谱的电压变化视而不见。把所有0.0伏左右的合法区域的电压统统归结为0,而把所有5.0伏左右的合法区域的电压统统归结为1,而把从高到低、从低到高的变化归结为从1到0,从0到1,从而将电压水平加以离散化,如下图: 然而,由于从高到低、从低到高的状态转换必然意味着对灰色区域的穿越,对电压的离散抽象必须与对时间的离散抽象相配合,也就是说,咱们的有色眼镜还要对两个时钟脉冲之间的时间流逝和电压变化视而不见,把这个转换视为原子化的、不可更为细分的从T到T+1的简单一步,而两者之间只是一个跳变而已: 在时钟同步的状态转换之外,再加上互相配合的对电压和时间的离散抽象,0和1,或者说0-1之间的跳变方波终于诞生了: 请注意,这里的抽象──所谓数字抽象──是我们人作为旁观者做的事情,事关我们如何 看待 电路里的变化,而并不影响电路如何工作。所以说,所谓数字电路,其实只是支持这种数字抽象的模拟电路,而并不是用方波来干活的电路;或者说是只有在成功的数字抽象下,才是用方波来干活的电路。戴上数字抽象的有色眼镜,我们看到的是方波;一旦我们摘掉有色眼镜,看到的还是连续波动的电压信号。而不管你是不是戴这幅眼镜,那波动不停的电信号依然波动不停,而系统电压依然在那非法区域里穿梭不已。别忘了,归根到底,所有数字电路都是模拟电路: 这时候您也许会问了:既然如此,搞那么麻烦干什么?又是时钟同步,又是数字抽象的。答案在于如果时钟同步(以及其他措施)能够保证数字抽象的成功,那么电路中的误差就不会积累:比如说,即使每次转换的结果实际电压值与理想电压值平均下来都差了至少0.3伏,只要每一次转换都做到了把电压控制在合法的0与1的范围内,那么哪怕经过成千上万次转换,误差也不会积累到把0变成1、把1变成0。 结果就是哪怕实际的电信号总是波动不停,数字抽象之下的比特却可以无休无止地变换、一次一次地拷贝下去,而不失其作为0或1的完美。这,就是数字电路的奇妙之处。 此外,只要数字抽象得到充分保证,系统设计者就可以把电路模块视为0-1处理器,采用二值的布尔代数来加以建模和分析,程序员们也可以假定一个可靠的非0即1的比特层次,而专心于他们的编程太极。 由此看来,数字计算机与它的连续的、模拟的电路基础之间的关系,其实也是遵循虚拟机的模式的:一方面要有适当的机制(这里是时钟同步等等),另一方面又要有适当的抽象(这里是数字抽象)。而要正确理解虚拟机与它的实现基础之间的关系,关键的关键则需要明白虚拟机一方面依赖于抽象,另一方面这样的抽象并不实际抹掉波动、抹掉灰色区域等等被抽象掉的东西。虚拟机的特点就在于它是脚踏实地的站在层层机制之上的,而上面的每一层机制其实都并没有实际脱离下面每一层实现机制里被抽象掉的那些细节,如此这般直到模拟电路层次上那不断波动、灰不溜秋的电压信号。
个人分类: 计算哲学|5668 次阅读|4 个评论
电脑人心 之 引言(九)原则争论
luocun 2010-7-29 11:26
上回给了AI一个及格上下的成绩。其实,在AI这60年的身世里面,有过不少远亲近邻自任裁判员、评论员、解说员、批评家的叽叽喳喳。他们要是给分的话,很多人给的分将会高的多,甚至接近满分,因为他们大体上认为电脑人心的基本方面已经有谱了;也有很多人给的分都要低得多,甚至接近于0分。俺也在这里也凑了凑热闹,嗡嗡了一把。 分数差别巨大不是意外,因为六十年来,关于电脑人心可能性可以说一直是众说纷纭,辩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有说电脑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的,比如将能够跟人进行流畅的对话。图灵同志爸爸就是持这种观点。 还有人认为电脑无所不能,乃至说,世界的本质是计算、是信息处理,电脑人心就更不在话下了。Stephen Wolfram大致持这种观点。 有说电脑不能做很多事情的。比如德雷福斯(Hubert Dreyfus)就觉得电脑不能对付(cope)事情,尤其是打酱油之类的事情。 有说电脑其实根本就不可能理解中文的。比如塞尔(John Searle)就设想即使有台电脑,能够允许我们随意地跟它用中文对话,也不会对中文有任何理解,因为作为电脑,它将只能模拟,而不会有事实上的参与。 有说人能做电脑不能做的事情的。比如卢卡斯(John Lukas)就认为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结论意味着存在人可以理解而机器却不可能理解的东西,比如哥德尔句子为真这样的事实。 更有甚者(比如van Gelder)声称,电脑在原则上还不如蒸汽机的,因为蒸汽机和它做事的领域是紧密相连的,而电脑那离散化的符号表示和操纵却把认知的实质给漏掉了。 还有的人论证说,即使电脑能做一切事情人能做的事情,那它也不过是个空壳子,只是行为相似,没人心住在里面,没有感知,不会觉到红是红、绿是绿的感受质(qualia)。 再有就是那些技术奇点论者,认为电脑单靠速度、容量和复杂性,终有一天、甚至几十年之内很快就要超越人类了。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货真价实的电脑人心究竟可不可能?今天的小学生会不会有一天要与之共处?即使今天电脑人心的可能性看起来还不是太大,这种可能性会不会随着技术进步而增加呢?还是说从原则上讲就不可能呢? 我写这个系列,就是想要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一个论坛,一个讨论场所,以关于人工智能可能性的经典辩论为基础,争取覆盖其间的主要问题。让正方、反方、怀疑方、观望方都能各抒己见,现身说法;力求原汁原味,以便见智见仁。由此争取梳理一些比较关键的东西来,为思考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里面的一些基本问题提供一点材料、若干视角。 在开始之前,先有必要说明我的一个偏见。这事关对电脑的态度。 要真正判断电脑人心是否可能,必须充分理解电脑和人心这两个方面。理解人心──这是哲学和心理学的传统地盘。在这里我们大体可以倚仗几千年来东西方的思想积淀,不管是其间的洞察也好,还是迷糊也好,至少通过这些积淀,大家都知道人心的复杂性是很了不得的。所以,我们对于人心的认识,是不太容易被过分简单化的。 然而,对于电脑,简单化的趋向则很容易发生。人们往往会觉得:什么是电脑?什么才算电脑?电脑如何工作?能做什么?带来了什么样的可能性?它不能做什么?有什么样的局限性?电脑在人类历史上究竟正在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些问题的答案如果不是已经很清楚,不是不言自明的,也不难寻找。 我的偏见就是:不能假设我们理解电脑了。理解电脑其实涉及很多新问题和老问题的新形态。而在上面这些问题上,我们其实还只是小学生,甚至是学前班的娃娃们。 请注意:千万不要以为既然电脑是人造出来的,我们就一定很理解它们。儿女也是父母造出来的,那父母就因此一定了解儿女吗?因此,为了严防先入之见,以便对得起电脑们的真材实料,俺将会当仁不让,自任为电脑们的代表,冷眼旁观每场讨论。我将会特别注意讨论各方是如何理解、是否真正理解电脑这东东的。 这样说来比较抽象。让我们来考虑在讨论电脑人心的可能性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种论证模式吧: 人是A 计算机不是A ──────────────── 因此人工智能不可能 具体一点,假如A在这里是连续性,这个论证就是: 人是连续的 计算机是离散的,而非连续的 ───────────────────── 因此人工智能不可能 再比如,假设A是创造性,这个论证就是: 人有创造性 计算机做的一切不过是遵照程序指令而已,没有创造性 ───────────────────────────────────── 因此人工智能不可能 这样的论证虽然表面上简单明了,但实际上是问题多多。首先,这样的论证没有说明A这种属性对于人心是必要的,没有说明为什么如果没有A的话,要想有人心是没门儿的事。所以,A不应该是:有头发。那么,如果A是连续性?这就有个问题要回答:为什么连续性对于人心是必要的呢?类似地,为什么创造性对于人心是必要的呢? 当然,如前面所说,关于人心特点的争议可能相对会少一些。比较成问题的是计算机确实是非A这一论断。不管有多显然,这样的论断其实是非常需要论证的。 比如,计算机是离散的吗?这一点真的是那么显然的吗?恐怕不一定吧。(俺很快会发个博文专门讨论这一点。)而且,即使计算机确实是离散的,离散和连续真的是互相排斥的吗?是离散,就不可能也是连续的吗?还是说离散和连续其实是互相依存的[link]呢。 再比如创造性。为什么遵照程序指令就不会有创造性呢?卡斯帕洛夫不是也说他觉得深蓝有创造性。这又是为什么呢?这里面有没有层次上的区别呢?人难道不遵照指令吗?人至少按规矩行事吧。由此就说明人没有创造性吗?如果在离散与连续的问题上,我们经常把层次混淆。那么在创造性的问题上我们就不会吗? 在这里指出这些问题,是为了表明情况或许比我们有时候想象的要复杂很多,也就要好玩很多。
个人分类: 电脑人心|35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概念篇
热度 1 luocun 2010-7-28 23:58
在概念层次上,离散和连续其实是互相离不开,相反而相成的。 比如说电子系统里面的所谓方波,一般图示如下: 在概念上,方波对应于系统电压的离散跳跃,比如从0.0伏左右一下子跳到5.0伏左右,(似乎)不经过比如2.0伏这样的中间状态;隔一段时间,又从5.0伏跳跃回0.0伏,同样(似乎)不经过比如3.5伏这样的中间状态。 然而,如果看看上图的纵坐标:电压,很明显在0.0伏与5.0伏之间有众多的、连续的取值;而当我们谈论跳变的时候,这些取值哪怕不是实际上发生了,至少在概念上是必须要考虑进去的。就是说正是因为系统本来有可能处于2.5伏这样的0.0伏与5.0伏之间的其它电压,我们才可以说0.0伏到5.0伏的变化是个瞬间的跳变。就是说, 电压这一离散跳变在概念是相对于电压取中间值的可能性才成立、才可以得到理解的。在这个意义上,离散跳变离不开连续取值的可能性。 如果说电压取中间值只是概念上的可能性,而实际上可以不算数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上图的横坐标:时间。按照上图,时间的流逝显然是连续的了;而且似乎可以说,如果我们要理解跳变的离散性,要把它理解为瞬间飞跃的话,时间的流逝必须被视为连续的。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说,所谓跳变,就是当时间取无穷小的极限时,电压的导数为无穷大,如此等等。反过来,如果时间是一秒一步那样离散地流逝的,我们就不能给时间取极限,那么我们最多只能说在这一秒钟里,电压从0.0伏变到了5.0伏,其间的中间状态我们并不清楚,具体情况就好像被一个黑盒子给屏蔽在里面了。 总之,至少就电压的离散跳变这个例子而言,它在概念上是必须要有个连续性的背景的,这个背景就是电压可能取值的连续性和时间流逝的连续性。没有这个背景,我们甚至不可能知道电压的离散跳变是什么意思。 这时候或许有人会指出:按照量子力学,物理量的取值并不是连续的,比如说能级。不过请注意,我这里所谓电压可能取值的连续性说的是电压的configuration space被视为连续的;我想能级的configuration space恐怕也是被视为连续的吧,而能级之间的离散性,也正是以这个configuration space的连续性为背景才看得出来的。此外,在量子力学里面时间的流逝也还是连续的吧:薛定谔方程毕竟是关于几率波在时间里的演变,涉及时间的偏导数的,而几率波也至少可以是configuration space上的连续分布吧。量子力学,俺只知道一点皮毛,就不再多说什么了,只是提出离散变化在概念上必须有个连续取值的背景这在量子力学里面也应该成立,留给专家们评判吧。 前面说的都是离散概念背后的连续性,下面再来看看连续概念后面的离散性吧。以经典力学为例,力、速度、质量等等物理量都可以连续变化:0.283牛顿、2米/秒、0.5197千克,如此等等。然而,这些物理量都有各自的单位或者量纲(dimension),也就是其特定的维度。它们的连续变化都是在其特定的维度上进行的,量纲和量纲之间不能混淆,一半质量一半速度、0.283牛顿 + 0.5197千克、2米/秒 0.283牛顿之类的东西是不可以的。用侯格兰(John Haugeland)的说法,这些物理量之间是高阶离散(higher-order digital/discrete)的。俗话来讲,就是在概念上是黑白分明的,不能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们从小做物理题,被要求一定要写上单位,就是表示对这种高阶离散性的尊重,不然就是犯规,所得结果数字的物理意义就是不清楚的。) 由此,我们可以说,经典力学的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物理量的一阶连续性(速度、质量、力可以连续变化)和高阶离散性的并存。 那么,为什么经典力学里面会有这种高阶离散和一阶连续相结合的情形呢?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概念上究竟有什么关系呢?难道一阶连续必须以高阶离散为背景吗?这些都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管这些问题的答案如何,上面这些非常简单的例子似乎已经足以表明:离散和连续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概念联系。用高阶离散性来讲,就是离散和连续在概念上似乎并不是高阶离散的,不是那么黑白分明、水火不容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的;它们之间的反对,似乎是相反相成的反对。就是说,作为我们看世界的概念工具箱里面的成员,离散和连续其实是不可分割的,要说什么东西是离散,就得有个连续的背景;要说什么东西是连续的,也得有个离散的背景。要想从工具箱里拿出一件来用而不同时拿出另外一件来,似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离散和连续在概念上的关系真的是必然如此,我想咱们也就不能说归根到底世界本身或者是连续的或者是离散的、二者必居其一了。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719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世界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神学篇
luocun 2010-7-25 10:14
上上帝对上帝说:娃啊,是时候了。你去创造世界吧。不过,要把世界做成连续的还是离散的,这个你要先想清楚了。 上帝说:老爸,要么连续要么离散,那多没劲啊。我为什么不可以把世界造成既连续又离散,既不连续也不离散,这里连续那里离散,时而连续时而离散,有些方面连续有些方面离散,有些层次连续有些层次离散,或者──如 有真文凭的李传亮博士 所说──在一定的尺度上连续另外的尺度上离散呢?爹啊,一个归根到底全是连续或者全是离散的世界多没意思啊? 一个归根到底超越连续离散之别的世界不是更有趣吗? 我好不容易有一次施展身手的机会,咱们来点更好玩的,好不?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35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问题篇
luocun 2010-7-21 20:39
选择题:归根到底,世界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 (A)连续的。 (B)离散的。 (C)既连续又离散。 (D)既不连续也不离散。 (E)连续的,但世间万物可以是离散的。 (F)离散的,但世间万物可以是连续的。 (G)以上全不对。 您的答案?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375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c2d离散化的问题
tangxh 2010-5-21 16:41
利用matlab中的c2d指令可以将连续系统模型转换为离散模型,可是使用过程中发现下面一个问题: 积分环节 经过c2d变换: sysc=tf( , );sysd=c2d(sysc,1) 结果为 . 而查表可知,结果应该是 。 这是为什么呢? 网上有人这样解释: 这是数字控制的问题 信号采样进行离散化,求得Z变换 变为差分方程,从而利用Z变换的一些性质来进行运算 你给出的连续形式的是单位阶跃信号 理论的z变换是通过公式求得的,是等比级数的无穷项求和 得到 z ----- z - 1, 而真正求解的时候,是通过数字采样,按照二进制的方法进行的数值模拟计算 是有限项求和,得出的结果必然存在差异 而且在离散化的过程中,采样时间,数据的处理方式,采用零阶、一阶还是双线性变换方法 得到的结果都会有细微的差别,因为他们的原理不同 这就是matlab不同处理方法和采样时间下,连续系统离散化过程中带来的误差,是必然的。 http://www.ilovematlab.cn/viewthread.php?tid=35692page=1#pid319647
个人分类: 学习笔记|6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连续的知识
ydd868686 2009-5-8 17:08
最近一直找实习,笔试,面试,好多问题或许我记住了答案,但是我不一定知道真正的原理,直到遇到了turtor ,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什么是真正的会,懂,真正的技术,他可以把一个指针赋值和硬件联系起来,怎么省时间,省 memory, 我是怎么也想不到那些问题的,从一个个细节,到每个宏观的问题,都是那么的透彻,还有对自己事业的爱好,不是敬业,是创造行业!!!创造价值!!! 要把以前学了这么多年的知识都串起来,不要建新的就去跟风学! 为自己的选择加油!
个人分类: patent|2528 次阅读|2 个评论
静夜狂思-(19)-信任
考槃在涧 2008-8-1 15:00
不被信任通常源自于不信任。 信任的结果是可能遇到天使,也可能遇到魔鬼;不信任的结果是肯定遇到魔鬼。人们通常选择不信任,我选择信任。幸运的是,我遇到的都是天使,因为魔鬼都跑到不信任的人们那里去了。 信任自己是信任他人的起点。 害怕背叛是最大的不自信。不相信自己识人的眼光,不相信自己能够解决掉背叛的危机,不相信自己能够从容应对未来的变化。 信任是美德,被信任是幸福;不信任是怯懦,不被信任是悲哀。 在一个没有信任的国家,大家不信任的不是每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抽象的文化。每一个人都是可信的,但每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不可信的。 我们经常面对这样的矛盾:因对方的能力而信任一个人再给予相应的资源;然而我们又往往需要得到一些资源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能力。所以,给出超过对方能力的信任的是伯乐,显示出超过所掌握资源的能力的是英雄。我们往往认为伯乐就是找到千里马,那这样的伯乐也太好当了。伯乐就是找出具有千里马潜质的人,但并不是每一匹日后都成了千里马。 我们经常会陷入信任谁不信任谁的疑难之中,大多数时候,能够促使我们做出正确选择的只能是自己的人品。 我们习惯于信任成功,其实我们在信任过去;我们习惯于信任权威,其实我们也是在信任过去。所谓信任应该是相信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会发生,还没有成功的人会成功。信任已经发生的事情不是信任,是盲从。 即使是因为信任受到伤害,还是要信任,因为信任带来的好处十倍于信任带来的危害。而不信任带来的坏处十倍于不信任带来的好处。 信任带来钻空子,不信任带来效率低下。表面看,前者蒙受直接损失;事实上,后者带来的间接损失更大。与其挖空心思想怎么防范刁民,不如想想怎么防止产生刁民。 没有人因信任能不受伤害,正如没有人因不信任而不受伤害一样。受伤害是永恒的,不受伤害是暂时的。能让我们少受伤害的是智慧,不是把自己关在铁壳子里。不要因为曾经受伤害和会受伤害而不信任;因为信任不是让别人过得舒服,而是让自己活得从容一点。 不信任常常来自于,不反省自己的错误而把过失统统推到他人身上。 盲目信任往往来自于巨大的利益诱惑和巨大的光环效应。 但凡信任和利益挂上了钩,就不是信任,是算计。 信任的目的是让自己把视线集中到一点;而不信任的结果是自己和他人都成为彼此的拖累。 信任带来解脱而不信任导致负担。 社会性的不信任带来高社会成本。社会的资源和效率浪费在防范、监督、背叛与惩罚上了。没有信任的社会运转将极其低效。 如果不诚信者受到的惩罚远小于不诚信获得的利益,而诚信获得的利益不足以弥补被背欺骗遭受的损失时,不要指望建立起社会性的信任感。 倘若你只信任那些能够讨你欢心的人,那是毫无意义的;倘若你信任你所见到的每一个人,那你就是一个傻瓜;倘若你毫不犹疑、匆匆忙忙地去信任一个人,那你就可能也会那么快地被你所信任的那个人背弃;倘若你只是出于某种肤浅的需要去信任一个人,那么旋踵而来的可能就是恼人的猜忌和背叛;但倘若你迟迟不敢去信任一个值得你信任的人,那永远不能获得爱的甘甜和人间的温暖,你的一生也将会因此而黯淡无光。 ------------------------------------------------------------- 世间得以连续因为事件都是离散的。尽管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零零散散的动作组成的,但你不会感到你是一个支离破碎的人,你也不会感到你的生活支离破碎:因为你是连续的。 无限的离散导致有限的连续。 离散导致混沌,混沌导致无限,无限导致连续,连续导致有序,有序导致有限,有限导致离散。 离散是本质,连续是感觉。离散是无序的,连续是有序的。连续是有规则的离散。 没有人因为完美而高尚。但我们都因高尚而完美。 坚持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是愚蠢,不坚持自己喜欢的东西是浮躁,不坚持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是聪明,坚持自己喜欢的东西是淡定。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就去尝试。没有尝试过的人没有资格谈坚持。 百度百科 信任
个人分类: 哲思|5459 次阅读|1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