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减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闲话“减负”
热度 6 boxcar 2013-9-6 19:53
我曾经多次说过,当代中国教育的关键词主要有两个—— “扩招”和“减负” 。此前的十多年里大学几乎一直在“扩招”,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的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减负”像改革开放一样也是持续不断地在在进行。最近,教育部又发布了新版本的“减负令”。。。。。。 最近,每当我在新闻中看到“减负”这个词,头脑中浮现的场景并不是孩纸们的书包变小、变薄、变轻的“负担”的减轻,而是一个两个算式: 算式( 1 ) - - = + (这符号的文字解读就是“负负得正”) 算式( 2 )【文字描述】 减成负数 : 一个正数如果长此以往地不断地减下去,结果很可能会变成负数。 这两个很有“喆学”感觉的算式,正好可以描述出中国式的教育“减负”的尴尬。 先说算式( 1 ): 减掉了负的,实际变正(增)了。事实上, “减负”在过去的 20 多年里常常会见诸官方文件和领导讲话,而我们在现实中看到得更多的则是中小学生负担的不断加重。这就如同政府机构的“精简”一样,每一次“精简”过后都是机构的进一步臃肿。 为啥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首先要从学生们的“负担”从何而来说起。中小学生们的所谓“负担”,可不是复旦,更不是孵蛋,而是由社会、学校和家庭家长们放置在他们肩头,让他们在十几年里承担的那些学业上的担当。从社会要求的角度讲,一个学生在其求学的过程中是要通过努力的学习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也要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起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这本是合理的负担,这样的负担是不能随随便便地减掉的。这种来自社会的负担本来应该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共同承受的,要靠这二者的合作来达到最好的效果的。然而,现实情况是学校走得太远甚至太偏了,很可能超出了正常知识系统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而将原本是作为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估和对个人能力高低做出判断的考试手段作为了目标,片面地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应考能力的提升。其结果,就是给学生施加了超出其正常担当的更重的负担。与此同时,家长也要求每一个学生(特别是 80 后以来的独生子女们)早在中小学求学阶段就得开始谋求通过升学考试过程赢得自己的个人未来前途,甚至担负起家庭荣光的责任,则是给学生负担加上了一块块更重、更持久的砝码。 在学校和家长会给学生施加超额负担的大背景下,教育部的一纸纸“减负”禁令其实只具有一时的新闻价值,而不可能发挥持久的效力。下发和贯彻执行的后果,很多时候最终并不是真正做到“减轻负担”,而是“负负得正”,多半是这边减掉一点儿,那边增加两点儿。教育部管得了中小学几点放学、是否补课和老师是否留作业,却无论如何也管不了父母要求孩子几点睡觉,参加多少个补课班(其老师可以不是正式的中小学教师,而是师范大学培养出来的庞大的培训教师队伍)或特长班。早放学 2 小时、省出来写家庭作业的 1 个小时,很可能意味着家长给孩子再多报 3 个班儿。所以,也许我们表面上看到了官面上的“负”确实是“减”了的,私下里的情况则是“加”了。如此“减负”,真会有效果么? 再说算式( 2 ): 以我多年对中国教育新闻的冷眼旁观和亲身参与,基本是一直在强调减负的。其结果,法定的学时确实减少了,而且高中的物理教科书上的汉字越来越少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真正学习过(且不说是否真的掌握了)的物理知识也确实越来越少了;大学毕业要求的学分数和学时数以及考试科目数也在减少,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们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在面试时把“感觉大学没学到啥东西”以及“感觉学的东西没啥用”“以及要用的东西没学过”挂在嘴上了。如此减负,让我有理由怀疑,坚持“减负”的最终结果,会不会出现学生们本该承担的正常的、合理的负担在一次次地对官方“减负”文件的认真贯彻执行中减到零,甚至更严重点儿,还得倒贴点儿,减成了负的?! 在我看来, 没完没了地喊“减负”,倒不如旗帜鲜明地说说“肩负”,告诉学生们、老师们和家长们,他们应该“肩负”哪些东西,什么是必备的知识、能力和品行。只有通过明确学生们的合理负担,认真做好“肩负”,才好真正做好“减负”。 本文将在《中国科学报》发表。
个人分类: 教育|2783 次阅读|14 个评论
《小学生减负规定》究竟好不好?
热度 7 fdc1947 2013-9-3 07:10
 最近,教育部拟定了《 小学生减负十项规定 》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现在,征求意见的截止日期已经过去,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规定》将作适当修改后公布。虽然估计会有一些修改,但是总的精神似乎不会有大的变动了。自从《规定》公布,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大家就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是一纸空文,有人认为不应当“一刀切”,也有人认为这样做是误入歧途。我则认为,虽然此规定还有些问题,但总的精神很好,应当为这个《规定》大声地喝彩。 1. 小学生学业负担太重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 小学生学业负担是不是重了?各人的回答会不同,这是各人对于小学生应当做些什么的认识不同所致。不少人认为,小学生就应当从小认真学习,学语文、学数学、学外语,学习各种知识,早学、多学、多练才能够有一个好的基础,负担重一些并没有坏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认为小学生现在的学业负担并不重。其实, 如果我们只把着眼点放在“长知识”上,那真的是误入歧途了 。 小学生的任务,主要不是长知识,而是长身体、学教养、增智力、培兴趣、立规矩等等。不应该强迫他们学习,而 要在游戏、玩乐中引导他们学习 。 现在,小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决非如某些人所说那样是北京市的问题,而是从南方到北方,从城市到乡村,普遍存在的问题。我认识不少从农村出来的学生,他们同样不懂种地、不懂农作物,跟城市的学生一样,只知道做题,甚至更加刻苦,因为他们的教师水平较低,只知道让学生多做题、多练习。而在城市里,课外辅导的商业宣传使得许多家长产生恐慌情绪。在这种商业宣传的喧嚣声中,家长们相互攀比,把孩子送到各式各样的课外辅导班中。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往往就是这种商业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2. 为小学教育的零起点叫好 小学教育的零起点本来不应当成为一个问题,小学就应当是零起点。可是,近年来不知哪里兴起了一种“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谬论,不断地把本来应该在上一层次学校学习的内容,提早学习。例如,几个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使得许多中学生去学习大学的学习内容,小学生去提早学习中学的课程内容,也使得幼儿教育小学化。这种严重违反教育规律的投机行为搅乱了各个层次学校的学习,甚至使幼儿就出现厌学情绪。现在强调小学教育的零起点是正本清源。当然,这样的正本清源必定会引起希望自己的子女早日出人头地的某些家长的不满,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3. 应当把考试和测验减少到最低程度 考试和测验当然是检验学习情况的一种方式,但是过于繁密的考试却给学生以沉重的心理负担,而且斤斤计较的考试成绩也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真正的学习情况。对于考试成绩的排队更是影响了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在,许多女权人士反对高考录取中的性别歧视。实际上,所谓高考状元那样的高考高分者中的女生以及中学和大学中得高分的女生大大多于男生,这本身就是一桩反常之事,说明我们的教育包括考试,出了大问题。现在的考试都是偏于记忆,偏于死记硬背,这样的考试结果的一次次的公布、排队、宣传、放大,严重打击了小时候活泼好动、思维活跃、行动敏捷的许多孩子,特别是男孩子,甚至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走上一条与主流相对立的道路。 4. 应当停止按学期或学年评定三好学生 我国的各个单位特别是学校似乎都有评优的传统。中小学(据说还有大学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每个学期或学年都要评选三好学生,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鼓励先进、促进落后者。但是,在学生中间从小就被贴上好学生、差学生的标签绝不是一件好事。何况评定时实际上是教师在上下其手,且不说形成不正之风,就是没有贿赂送礼,也是以是否听老师的话的第一标准。而学习好这一条硬杠杠,也迫使学生斤斤计较于各次考试中的每一个一分半分,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顺便说一下,可笑的是,我们的大学教授每年的的德育考核之中也要评出一定数量的优秀者,其后果要么是轮流坐庄,要么或勾心斗角、或公开打得一天世界。 其实,如果学生有了特殊的杰出表现,应该对这个表现进行奖励,大学教授也是如此。奖励的就是这个表现,而不是对这个人贴上标签。 所以, 应当取消从对小学学生的评定三好到对大学教授的考核评优 。 5. 过分的重复练习是扼杀学生学习兴趣的刽子手 中小学都是培养学生对各方面事物、各个学科学习兴趣的时期。众所周知,在学习的过程中,必要的练习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不可缺失的过程。但是,只有在有兴趣的情况下的重复才是有益的,过分的重复练习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有些教师为了惩罚做错题、写错字的学生,采取错一罚十,甚至罚一百的做法。这是愚蠢的教师,一般人容易认识到这一点。更要命的是现在的考试基本上是在考核学生的熟练程度,而不是掌握知识的程度,而这种做法正是现在各种学校教育的主流。高中毕业生的烧书和许多大学新生到大学后再也不想读书学习,就是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扼杀殆尽的突出标志。而实际上这个问题从小学就开始了,许多小学生竟然在希望自己早日退休。而我们的家长——主要是他们的父母比孩子们更加焦虑,他们总是幻想着他们的孩子能够早日出人头地,他们也好共享光荣。这样,学校和孩子的父母就成了扼杀孩子学习兴趣的刽子手。他们是中小学生减负的主要阻力。 6. 《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不足之处 我曾经说到过《规定》第七条的缺点,就是“一科一辅”。我说过,小学生不需要教辅材料。教师可以有教师用书,小学生却没有必要看教辅材料。有的家长很诧异,没有教辅材料怎么辅导孩子?这说明所谓教辅材料,就是要家长负责孩子的辅导。小学生的学习必须由家长辅导,回得家来,抄多少个字,念多少遍书,必须由家长监督,最后签字画押,如果家长配合得不好,还要被小学教师公开批评,这是如今的一件很荒谬的事情。 有的家长虽然对于教辅材料的泛滥不大满意,但是,他们有疑问,没有教辅材料能够行吗?小孩子能够学好吗?因为他们自己的学习就很依靠教辅材料。我想起了一个可能不是很确切的比方。普列汉诺夫说起过一个故事,某一原始部落的女人都把嘴唇凿孔,穿上一个金属环,称为胚胚来,她们一定让后代女孩子都带上那个金属环,原因很简单:“ 没有胚胚来算什么女人? ”这些女人是真诚的,但是她们没有见过其他民族不带胚胚来的女人。 7. 必须用铁的手腕来实行减负 很多人都怀疑教育部的《小学生减负十项规定》将是一纸空文。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小学生减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首先,它触犯了一个很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说是既得利益集团,并不是说里面的人不好,相反,里面有不少人才,例如,各地重点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们。真正做到减负,必须平衡教育资源,这就牵涉到这些人的工作、生活、收入来源等等具体问题。减负还涉及到图书出版方面的问题,这涉及到他们的利益。其次,不可小视的是数以亿计的学生父母的传统观念。“ 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一种最可怕的势力”,这句话人们已经好久不讲了,但事实正是如此。人人都希望小学生减轻负担,但是,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加倍努力,脱颖而出、出人头地,为此,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他们要与任何阻止他们目的的倾向作近乎“殊死”的斗争。 实际上,上述两方面一定会采用许多方法,来抗拒减负。一位网友对我这样说:“ 去年 九月教育部来检查小学减负工作,老师提前给孩子们统一口径。听到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奶声奶气地背诵答案:作业不多,一会儿就写完了,然后做游戏,家长感到心痛! ”您看,这弄虚作假,就是从上到下惯用的方法。 如果教育部真的要让小学生减负,就必须要下决心用铁腕来执行将要公布的规定。《十条规定》指出“ 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责任追究,对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问责。 ” 但是,如果教育部自己不改变作风,只是坐在上面听汇报、看“督导报告”,甚至坐收人家送上了的利益,那就难免被人们所言中,减负规定成为一纸空文。 
个人分类: 教育|3832 次阅读|16 个评论
博客见世情
热度 2 arithwsun 2013-8-31 15:33
博客见世情 小学低年级阶段不留作业的教育学原理 文克玲 跟贴 : 小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玩!大家都懂得这一点的时候,中国的教育就有希望了! 王永晖回复 : 那么,我们科学家是不是都认同这一点呢?回答钱学森之问,可能有很多答案和解决方略,但是要回归到最简单的事情上,可能还是这句话。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5143-699823.html 我以前博文也说到类似的观点: 一个理想的学生生涯,莫过于,既能学得好,又能玩得好。 这句简单的话,在教育改革中实际上是有战略意义的,这句话,在小学和大学,我想是有区别的: 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是在玩得好的前提和基础上,学得好! 大学阶段:学生应该是在学得好的前提和基础上,玩得好! 误入歧途——评教育部十条减负规定 nimingtinghao : 我儿子是写家庭作业把眼睛搞近视的。作业不算太多,但有的孩子写作业慢,拖拖拉拉要2个多小时完成,写完都困的不得了。有时我逼他过6点不许再写作业,吃过晚饭去打乒乓游泳什么的。这小子早晨5点多爬起来刷拉刷拉很快写完了。不过有时会告诉我,梦见老师跟他要作业,交不出。小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我很赞同每天的体育锻炼增加。放学后,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一天的课上下来,我都坐不住,再坐那复习预习作业2小时,真是累! 陈学雷博主回复 : 我个人觉得,小学的作业量并没有那么多。我自己的孩子上的小学,有“负担重”的名声,但实际上完成作业也用不了一个小时。孩子的负担重,往往不是作业造成的,而是家长让他们学别的东西。 这就是我的感叹,博客见世情。我们科学家,倒底还是经受过科学精神训练过的人,作业负担重,是当今教育的大问题,不能因为自己家小孩子做作业快,就否定其他家孩子的真实感受。 这也是一个尊重人的问题,我称之为同理心。小学作业和成绩很重要,但是养成同理心,也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 以个人局部经验作为推导的基础,是很难得到深入的推理的。即使就陈学雷博主反复强调的立论基础来说,他认为小学生低年级阶段,一个小时的作业不算多,这种认识,有道理么,能讲出道理,才能进行深入的讨论。 如果从我前面的文章进行分析,小学生低年级阶段, 课下即使是只布置一个小时的书面作业,也是不可取的,(大家算一下孩子的时间表,就知道了,关于课程时间表的讨论,以前博文有,此处省略)。 解决办法很简单,放到学校课堂时间上做,学校课堂时间,每天有5小时或4小时,根据各学校自己的规则而有所不同。 那么,这4、5个小时中,拿出陈学雷博主所认定的1个小时做作业,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其实,很多人讨论的时候,不愿意讲道理,也不愿意面对道理,这就是世情,而不是学问。讲学问的,是先看里面的教学道理对不对,然后再根据世情去执行。 好些家长就像陈学雷博主那样抱怨 『陈学雷博主:大多数孩子在没有作业的情况下,恐怕是一心想看电视、打游戏。』 结果,难道为了让这样的学生过的更有价值一点,学校就得布置作业么? 那些爱学习的孩子,就得因此跟着这些孩子陪绑,一块儿去做那些作业么? 面对中国的家长,就要从教育部级别出狠招! 所以说,教育部这次“不留作业”的一刀切,我是赞成的,因为,它恰恰是把那些爱学习的孩子,从以往不合理的“陪绑”中解放出来了,后者,才是真正的一刀切呢。 这就是“世情”,不可不知,是为记。
个人分类: Book-W|3869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进与待及格——《减负规定》的一个微疵
热度 1 fdc1947 2013-8-30 07:50
 第一次见到“ 转进 ”这个词是在当年的报纸上。我生也晚,在报纸上大讲国军转进的时候,我还不怎么懂事。等到长大识字,那样的报纸就见不着了。大概到了 80 年代,忘了为一点什么事情,跑到学校的图书馆翻查 1949 年的《申报》,看到报纸上的标题中有“转进”二字。从那些天的报纸看出,在 1949 年的 4 月下旬,“国军”迅速转进镇江,又转进常州,进而转进无锡、苏州。凭着简单的历史和地理常识,就立刻知道了,这“转进”就是“败退”。 明明是败退,却要说转进,这是什么道理?我不是当事人,当然不能说出其准确的理由,不过,从这么多年的生活经验判断,讲得这样堂皇,主要是怕老百姓惊慌。老百姓胆子小,如果看到报纸上说堂堂国军竟然打不过共匪,节节败退,心理上承受不了,于是,换一个词,叫转进。不过,这也有点太小看了老百姓,小老百姓们还是有一点判断力的。当年,东洋人打进来,老百姓纷纷逃难,逃到乡下去躲藏。但是,当国军转进,“共匪”进驻之时,好像江南的老百姓大多数并没有弃家逃难,开店的很快开门营业,做工的很快上班做工。虽然心里可能还有一点惶恐,还在观望,不过,日子还是照样过,一日三餐还得吃。 怎么突然说起来转进这个久久不用的词呢?是近来看到了一个词:“待及格”。 在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取消百分制, 采取“优秀、良好、合格、 待合格 ”等分级评价。我在博文《我怎样给学生打分》中称赞这样做“ 是一件利国利民、看上去小而实质是大大的好事。但愿将来所有的中学、大学都能够这样做 。” 真正地取消百分制,将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情 。 但是,大好事中还是有一点微疵,对于“待及格”这个词,我还是认为没有必要用,应当老老实实地称不及格。 什么是待及格?待及格就是不及格。换了一个说法罢了。 有人说,这样能够考虑到孩子们的感受。其实,无论是不及格还是待及格,说什么都是最后一等,小孩子们清楚得很。得最后一等总归不高兴,总归不光荣,叫什么名称都不光荣。 我们对于小孩子,从小就应当进行实事求是、名副其实的教育,而不是虚饰太平甚至文过饰非的教育。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名归实至,而不虚头八脑。非得把不及格说成待及格不可,这只是白白地增长了小孩子的虚荣心而已。 小孩子得一个不及格,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每一个人都有失误的时候,何况是小孩子,失误了就应当接受一点惩罚,我们做游戏就是这样的。学习也是这样,失误了,得一个不及格,下次努力,争取好一点,如此而已。但是,现在的关键是分数太毛了,都是九十几分,都是优秀、良好,不符合正态分布,得了不及格,就好象天要塌了。所以,现在的问题是给“及格”和“不及格”都太少了,给好成绩太多了。应当极少地给优秀,大量的地给良好和及格,适当地给几个不及格。不少人都得过不及格,也就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真正做到这次失误,下次努力一点,不失误就是了。 我们不是总是说小孩子要受到一点挫折教育吗?如果连事实上不及格了都不能说出口,还要换个花样,称为待及格,那还叫什么挫折教育!小时候爱好虚荣、一丁点挫折都不能经受的,长大以后,事业上八成会像当年的“国军”一样,节节“转进”,到那时候损失就大了。 
个人分类: 教育|4118 次阅读|1 个评论
小学生“减负”成了一个话题
热度 6 liwei999 2013-8-29 21:53
小学生“减负”成了一个话题。从教育部开始到众多的网民评论,镜某基本上没有看到什么靠谱的思考。 作者: mirror (*) 日期: 08/29/2013 03:17:20 说“减负”容易。但是如果不去思考多余出来的时间如何“ 占领”的问题的话,“减负”就是一句空话。家庭作业无疑是个“占领”时间的办法,当然课外活动也是。城里肥胖儿童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运动不足造成的。 可行的“减负”有一个,那就是实行小班制。从40人一班变成30人、20人一班的话,至少在小学阶段里,老师与每个孩子对话的时间变长,孩子的学习负担会变轻。道理很简单:40人的课堂40分钟的话,平均一人占有老师1分钟。20人的话就可以占有2分钟。两分钟说一个事儿与1分钟说一个事儿,对问题的解说程度会有不同。至少在低年的一、二年级,小班的效果会有好的效果。当然,这就要增加教员、增加教室设备,是个要掏钱的措施。 减负,是说要减轻学习的负担,最直接的控制办法就是减少学习时间,尤其是要有效地 减少在校外的学习时间 。这个时间是学校不能掌控的。 占有这个时间 学校可以做到,但是其“逆过程”——放弃这个 时间的占有 ,让学生真正能做到减负,却不那么容易。不做作业空余出来这段时间总是要被一些活动占领的。这个占有,恐怕不是掌管教育行政的教育部能管得了的事情。管不了而乱发文,就要失去威信。 减轻学习的负担,“多余”出来的时间做什么?宏观调控的办法总是可以有的。比如说体育达标的测定,体质的测量成绩也作为升学的考核指标等等的思考。这样一来,至少可以用体育来占领“多余”出来的时间了。但这是否叫“减负”呢?很值得商榷。 作为教育的“减负”,不是说把可以一天可以学好、学会的东西用两天来学。那么“减负”剩余出来的时间如何办?再学更多的东西的思考是所谓的人之常情。这就是学生、教师负担增大的主要理由。学制的年限,并非是来自学习内容的要求,而是来自孩子身体发育的限制。学多少的问题可以商量,但是要占用12年的时间才是社会运作上需要的时间。这才是本质性的问题。但是一般老百姓基本上不会思考这类问题,所以会有很多不靠谱的议论。 让学生参加社会的、家庭的劳动,占领一部分学生减负“多余”出来的时间,也是个的思考。只是这样的劳动是集中在一个时期里呢?还是分配在一年当中消化?这也是个难题。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4244 次阅读|8 个评论
小学低年级阶段不留作业的教育学原理
热度 15 arithwsun 2013-8-29 13:52
小学低年级阶段不留作业的教育学原理 王永晖(首师大数学系教授) 陈学雷博主的置顶文章, 误入歧途——评教育部十条减负规定 : 『 目前有一些小学确实负担过重了一点,但过犹不及,完全取消作业也是不恰当的,因为许多内容特别是语文、英语等需要经过一定练习才能掌握。 』 我前面的博文已经解释过了, 诠释:不留作业不等于不做作业 : 课下不留书面作业,并不等于不做作业,而是把书面作业放在学校里完成,把本来应该教师负责的任务,不再推给家长。 传统的作业涉及到教学九大环节的三大书面环节,是教育的关键内容,不可能没有,关键是放在哪个时间段去做。 这方面,很容易引起误解,不留作业,并不是不做作业的意思,不仅仅是陈学雷博主有这样的误会,就网上意见来看,不少的中小学教师,也有类似的误解。 其实,就上学期北京的减负规定,我儿子所在的公立小学执行的很好,作业也不是不做,而是在校内完成。 当然,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有深度,我们看问题的方法是,这个“不留作业”的规定,是不是和今后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有矛盾? 如果没有矛盾,是融洽的,那现在这种“不留作业”的规定,就更应该坚持! 『陈学雷: 学生的年龄段上自主学习能力还比较差,比较贪玩,学校不留作业,很难指望他们自己去学习。因此,即使在国外,一般说来学生也都有一些作业。上学期,北京市实行了小学不留作业的规定。我的孩子也在上小学,据我了解,规定实施后孩子们对语文和英语词语的掌握程度普遍下降,在考试中错误明显增加,家长们意见很大,特别是那些家长本身没有时间或能力辅导的孩子受影响更大。我认为,不留作业的规定是不符合学习规律的。 』 什么是学习规律,我的博客上有很多探讨,关心的科学家们可再看看。这里,我们就事论事的说,首先陈学雷博主,对不留作业和不做作业的界限没有划清,这是他立论基础就不严谨的地方,再往下推,结论自然都是“不好”。 其次,『 规定实施后孩子们对语文和英语词语的掌握程度普遍下降,在考试中错误明显增加,家长们意见很大,特别是那些家长本身没有时间或能力辅导的孩子受影响更大。 』 这就要看我们进行教改的目的是为什么了?教育部是为了家长,才推出规定么? 显然不是,是为了孩子! 再往大里说,是为了回答钱学森之问,是为了中华民族真能培养出人才! 先确定了这个前提,我们才能退回来,从教育规律上,来谈小学低年级阶段不留作业的好处。 我们先不讲太大的,就讲讲自己家,陈学雷博主对自己的孩子,是否赞成这个减负规定,这才是真的。不说陈博主,就说我自己家,我是赞成的。 那么,未来的人才竞争呢?像陈博主所担心的那些“ 本身没有时间或能力辅导”的家长,以及网上其他的担心 『 天津一重点小学的教师, 他说每次 社会的提议,最后吃亏的还是学生自己。例如你提到的减负, 他说学校不 布置作业了,也不教那么多东西了,但学生依然需要升学考试,家长 只能通过参加课外辅导班交更多的钱投入更多的精力让学生学到应试 技巧, 社会的班越办越火,学校里教的东西越来越少, 该学校做的事情都让社会的 辅导班抢了,这样恐怕也不好。要想减负起作用, 不但需要学校不布置作业, 还需取缔社会上的课外班, 因为大部分学生的家长是控制不住自己不参加课外 辅导班的,特别是看到别的小朋友参加辅导班的时候。 』 『现在减负了,小学生从4点放学变成3点放学,那些去托管班的学生,恐怕就要更交多一倍的钱了』 『 赵美娣:“十条军规”真能给小学生减负吗? 今天网易上登了天津城市快报的一个报道,记者采访家长后大家的意见是:其中几条“太不现实”“不接地气”,如果不改变升学制度,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减负的结果只能是“社会和家长给孩子增负”。。。最后的考试压力在,学校再怎么减负,家长都要在课外想办法增负。学校减得越多,家长加得越多。 』 这些担心,都是“大众化”的,但是难道因为这些担心,学校就不应该减负么? 难道,因为有很多家长逼着孩子多学习,想让孩子多做作业,想让“ 很难指望 自己去学习 ”的那些孩子们多学点东西,我们这些其他的孩子,就要陪着你们么,这算是什么教学规律? 讲教学规律,就是要讲道理,科学家,尤其是应该讲道理的人。 家长想让孩子多学点,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好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和优点。 我写这篇文章,就是来用我们科学家的思辩式思维方式, 深入分析 , 教育部的不留作业的规定,与家长的热情,与教学原理,与培育 未来的 中华民族英才的需求,并不矛盾。 我们已经说过,不留作业,不等于不做作业,作业在学校由教师们督导完成,效果比家长们来督导,恐怕会更好,就像陈博主所说,“ 特别是那些家长本身没有时间或能力辅导的孩子”。 这就是教学原理! 至于孩子的学习效果,是跟教师的师资水平有很大关系的,逼着孩子花大量的课下时间做作业,当然比较容易出成绩,老师也轻松,而且很容易找借口说某个孩子学的不好。 真正的好老师,像我博客上曾经介绍过的“孙维刚”,他就是在中学也弱化“课下作业”这一流程,而把效率的追求放在课堂,学校。 这是为什么呢?这也是教学规律,作业其实需要花的精力是最多的,以往是放在一天学习的最后阶段,回家再做,孩子一天课下来,已经累了,再逼着做作业,其实效果并不好,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做作业,放在孩子精力最好的时间段呢,这个时间段当然是在课堂/校内。 我们总不能因为中国的好老师比较少,而逼着学生们多去做作业吧!更何况,好老师也是逐年养成的,跟教育部的减负规定,有矛盾么? 即使不谈上述教学规律,如果我们从家长的角度,去担心教育部的减负规定,仍然有两点可说: 第一点,别管别家,就说说自己家,是不是支持这个规定, 自己孩子 是不是会从这个“不留作业”的规定受益。 现在的管制,是很严的,我记得小时候三年级都在逃作业,有各种办法,老师比较松,都没怎么管我们。但现在行么,就是家长鼓励孩子逃作业,孩子自己都不愿意,一定要完成作业,这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班主任和小学老师的权威。 第二点,从培养中华民族的英才来看,不留作业,也不意味着回家不学习,爱学习的孩子,照样回家学东西,但跟作业布置是不同的,那是孩子主动的,不是强迫下的,而且看的书,学到的内容,恐怕要比那些作业好很多很多。 不留作业,实际上就是把学生的时间交回给学生自己,家长可能会因此送孩子上各种班,那是家长的自由,是好是坏,也是他们家在承受,做的多了,一定程度上也还是有一个市场法则,优胜劣汰。 而真正优秀的孩子,爱主动学习的孩子,我们中华民族这么大,总还是有的,我在数学界的精英里,见到好些人是在小学三四年级之后,才认真学习的,甚至还有自说是初中的,当然可能跟那个年代有关,现在的孩子做不到了。 但是,这批人里还是有一个特例,他只比我大一岁,学问却一直让我仰望,他是在河南农村长大,小学一年级看二年级的书,二年级的时候看三年级的书,他这样主动地看书,如果是落在作业翻天的现在,就不容易了。 教育部的规定,对这样的学生,就是大益! 我们中华民族的昌盛,恰恰是需要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学生,需要国家的进一步的支持,而这个支持,跟教育部出台的减负规定,没有矛盾。 英才教育要靠国家资助而不是家长热情 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还是要靠引导,而不是强迫,不爱做作业,能不能就不做,这总是一个问题,现在教育部的这个规定非常好,直接把这个问题,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腰斩了。 我们既然是科学家,也就不是普通老百姓,我们要从科学家的角度来说,教育部的减负规定,对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有没有好处。 最后还是要再讲点教育规律,教育要讲究细节,即使家长给孩子报各种班,即使家长给孩子进行课下教学,这跟学校布置作业,在细节上也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 学校的作业,是强制性的,有些孩子,为了完成作业,真能写到深夜。但是,家长进行的课下教学,乃至送孩子去各种班,再做得多热烈,也不可能说让孩子上课外班上到深夜。 我们把话说清楚,把细节描述清楚,孰优孰劣,不是很明白么。 至于城乡差别,家长的智识差别,所导致的教育理念上“有教无类”的问题,那是另外一个话题,需要另外的深入的教学方法、教学投入的改革,不能以此为理由,就不能减负,就要所有的孩子都去陪绑。 附记. 辑录博文散在几处的话,回复陈学雷博主 『陈学雷博主:上学期,北京市实行了小学不留作业的规定。我的孩子也在上小学,据我了解,规定实施后孩子们对语文和英语词语的掌握程度普遍下降,在考试中错误明显增加,家长们意见很大,特别是那些家长本身没有时间或能力辅导的孩子受影响更大。我认为,不留作业的规定是不符合学习规律的。』 既然您的孩子也在上小学,就您自己的小孩来讲,您认为学校是否应该把更多的课余时间给他。不用讲别人,关键还得看每一个具体的家庭,拿自己家的情况说事,才是最好! 『陈学雷博主回复(2013-8-29 14:38) : 就我家里的情况看,不留作业的后果也是不好的。如我在文中已说明的那样,由于缺少练习,孩子对英语和语文的掌握程度明显下降,而这也不是我一个孩子的事。在家长会上,以及在家长微信群中,抱怨之声四起。 当然,每个人想法不同,我也不排除有的家长和您持一样的观点,但就我所见,反对的家长是绝大多数。我自己认为,过重的作业负担不可取,不留作业也不可取。』 孩子的学习效果,是跟教师的师资水平有很大关系的, 逼着孩子花大量的课下时间做作业,当然比较容易出成绩,老师也轻松,而且很容易找借口说某个孩子学的不好。 真正的好老师,像我博客上曾经介绍过的“孙维刚”,他就是在中学也弱化“课下作业”这一流程,而把效率的追求放在课堂,学校。 我们总不能因为中国的好老师比较少,而逼着学生们多去做作业吧! 不留作业,既不意味着孩子们不做作业,也不意味着孩子们回家不学习,孩子们会以他们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譬如阅读,譬如画画,取消了学校作业,孩子们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这对回答钱学森之问,是不是好事。 『陈学雷:由于缺 少练习,孩子对英语和语文的掌握程度明显下降,而这也不是我一个孩子的事。在家长会上,以及在家长微信群中,抱怨之声四起。当然,每个人想法不同,我也不排除有的家长和您持一样的观点,但就我所见,反对的家长是绝大多数。』 现在的家长,心都很重,考试成绩低于95分就是不好了,如果低于90分那就是差了,如果低于80分,那天就塌下来了。 所以,如果您拿不出大的统计数据,您孩子那班的统计数据总能拿出来吧,倒底成绩是多少,分数倒底降了多少,能让这些家长和老师,产生“抱怨之声四起”。 按数据说话,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这些抱怨之声的主观性是否合理。 这些数据,要到多少程度,才能达成否决教育部减负规定的作用,让我们看看吧,如果家长们仅仅因为考试卷降了5、6分,就大为恐慌,反对减负。 那是家长的问题了,是社会问题,不能因为有这些家长,孩子们就不能减负了。 『陈学雷博主:大多数孩子在没有作业的情况下,恐怕是一心想看电视、打游戏。』 这更不成为反对教育部减负规定的理由了,以这种理由来反对不留作业的规定,荒谬啊,学校把减负的事情做好了,至于减负之后多出来的时间,怎么善加利用,是各家的事,道理也同前面一样,不能因为中国社会有很多/“大多数”不合格的家长,而就不减负了。 『陈学雷博主回复(2013-8-29 16:43):实际上,您所谓“由老师辅导在学校做作业比在家做更好”未尝不对,但每个学校不同,每门课不同,每个学校里不同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也不同。从以往的经验看,留适当的课后作业是有必要的,如果任课教师认为在学校所学已经够了,他/她可以不留作业,反之则留,这正是一直以来的作法,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纳的。我认为,留不留作业,要由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而不应硬性规定。』 我在这篇博文里,就是要把道理讲清楚,就是这种全国性地硬性规定地不留作业,里面的好处所在,里面的操作性所在。 小学低年级阶段,实行“不留作业”它给学生们带来的是自由,而不是禁锢,这种全国性一刀切,有什么不好呢。 正是陈学雷博主所说的每门课不同,等等,所以在操作上,每个任课老师都想多布置本课程作业,这是管理学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结果就是,每门课程的作业可能都还行,超额布置的不算太多,但加在一起就让孩子们受不了了。 现在,一刀切,大家都别留作业,本课程的作业,就在本课程的课堂时间内完成,不能占用别的时间,在教师的督导,而不是家长下完成。这样,岂不是更好! 当然,这就牵扯到教学方法,牵扯到课程时间表的改革,牵扯到师资水平! 这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了。教育部的这个减负规定,不管是鸡还是蛋,要看它对回答钱学森之问,是否有实质性的好处,是否能够跟未来的教学方法的改革配套,这才是关键! 道理就是道理,并不一定强要别人认同,放出来让大家看看,思辩。北京市教委上学期的举动,就已经让我惊讶,这次,教育部敢出真格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规定,更是惊讶,总之,这是多年未见的好事。 附记2. jjsjzc 搜狐里还出了个白痴的观点,认为不留作业,妨碍了底层孩子向上层流动的机会。不过教育部的规定恐怕起不了多大作用,根本出路在于放开教育管制。 博主回复(2013-8-29 17:27) : 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但是作业本身,对“底层孩子向上层流动”,倒底有多大作用呢?关键还是在于师资,把书面作业的时间放回学校,就是对师资素质的更高要求。解决师资水平,要靠别的方法,见我博客置顶文章,就我个人观点,也是要靠强制性,全国一刀切,如果切到关键点上,没什么不好,更深一层的是,政府敢不敢切,有没有这个能量,所以这次的减负规定,我第一是惊讶,第二是支持。 延伸阅读: 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支持! 诠释:不留作业不等于不做作业 英才教育要靠国家资助而不是家长热情
个人分类: Book-W|10048 次阅读|22 个评论
诠释:不留作业不等于不做作业
arithwsun 2013-8-25 11:40
--------------- 来信摘登 -------------------------------- 王永晖, 有次我碰到我女儿班上同学的家长,他是天津一重点小学的教师, 他说每次 社会的提议,最后吃亏的还是学生自己。例如你提到的减负, 他说学校不 布置作业了,也不教那么多东西了,但学生依然需要升学考试,家长 只能通过参加课外辅导班交更多的钱投入更多的精力让学生学到应试 技巧, 社会的班越办越火,学校里教的东西越来越少, 该学校做的事情都让社会的 辅导班抢了,这样恐怕也不好。要想减负起作用, 不但需要学校不布置作业, 还需取缔社会上的课外班, 因为大部分学生的家长是控制不住自己不参加课外 辅导班的,特别是看到别的小朋友参加辅导班的时候。 中国的教育问题是个整体问题, 只通过一两个环节的控制不但解决不了问题, 反而让事情变得更坏。 ××(我的一位老师,虽然只比我大一岁,国内) ----------------------------------------------------------------------------------------- 『他说学校不布置作业了,也不教那么多东西了,但学生依然需要升学考试,』 这是一种普遍的误解,像 天津重点小学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误解, 所以,我已经专门给教育部写电邮,期望他们能有一个诠释性的附注。 就教学本身来看, 课下不留书面作业,并不等于不做作业,而是把书面作业放在学校里完成,把本来应该教师负责的任务,不再推给家长。 这种理解是很明显的,但是如果不加解释,很可能普通家长普通老师甚至学校管理者会有误解,作业涉及到教学九大环节的三大书面环节,是教育的关键内容,不可能没有,关键是放在哪个时间段去做。 请参看以前的博文: 建一个不做作业的中小学,可行否? 下面是我的回信,既然写了,就一块儿贴上来: ××老师 , 你说的情况,也正是现在老师和家长们普遍反应的,我因此才专门写了博文回应,希望在舆论上能够加强教育部做事的决心。 英才教育要靠国家资助而不是家长热情 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支持! 没有必要取缔课外班,那也不符合法理。英才教育,应该由国家资助,只要国家出手,就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至于那种普遍的担心,是另一个问题,不是因为“减负”造成的,而是中小学师资水平低下造成的,怎样提高中小学师资水平,也需要国家这种强权机构的强制力,不能靠中小学老师的自觉自愿,他们不是圣人。 中小学师资核定一法:改变中国基础教育的关键切入点 您说的那种普遍的担心,其实在逻辑推理上有很多漏洞, 而且也缺乏深入的事实数据来支持。我们都是学习过来的人, 我们知道,玩得好和学得好,不是矛盾,真正出来的优秀者, 还是这批人,不管外界环境如何,顶多是有些标准的高低变化而已。 如果你小时候,能够得到国家教育体制的特别照顾, 就像国外的英才计划那种,想必你现在的成就会更高。 学校的时间很重要,因为孩子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所以, 我把课程时间表的改革,作为教改的窗口,而不是教材。 所以,教育部的减负规定,是否会起到反作用,反而助长学业压力, 我认为这种担心起码对于我们家来说,是不成立的,同时, 减负之后,我也不会担心孩子在未来的人才竞争, 我们这些孩子就是学二代,我们这些人,知道怎么学习, 指导孩子起来,每天跟孩子在一起,只要稍微花点心思, 孩子就会受益很大。 我前年在匈牙利的时候,写了一份两百多页的文档 善美真教育实验班的建设方案 希望跟以前那篇《 大学数学学习与中学的不同之处 》一样,再次请你审阅和把关, 然后在你有空的时候, 我专程去你那儿请教。 祝好! 永晖 附记. 『陈学雷博主的置顶文章 ( 误入歧途——评教育部十条减负规定 ) :对于一般的孩子来说,现有课程的作业量并不见得太多。』 博主的这一说法,有什么事实依据,做过多少统计调查呢? 就我这个2011级小学生家长来说,减负的规定真的很好,北京已经执行了一个学期,减之后与不减之前,确实差别很大。 小学生不准留作业,是正途! 我的观点是,教育部的规定,代表着国家强力机构的强制性措施,减负的规定,只可能由这种级别来出,应该出手时就得出手! 能不能执行得到,执行得好,那是检验一个国家机构威信的地方,更是当不得玩笑。
个人分类: Book-W|4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支持!
热度 3 arithwsun 2013-8-24 14:10
--------- Forwarded message ---------- From: Yonghui Wang Date: 2013/8/24 Subject: 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支持! To: xiaoguanchu@moe.edu.cn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学 校管理处: 非常支持您们新出台的 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 另有一个小小的意见,作为法规的文字严谨性,是否 应该将 “九、每天锻炼1小时”,改为“ 九、 每天至少锻炼1小时”。我以前的科学网博文有些探索性分析 中小学校的户外活动时间至少应该是多少? 恭祝教祺! 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导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143do=blogquickforward=1id=719363 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支持! 王永晖 最近,教育部“ 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 ”,北京市可能是先动起来的, 刚过去的上个学期,北京市范围内的公立小学, 尤其是几个名校,作业都有了极大的改变, 孩子回家基本上不用写作业了,主要都在学校内完成,暑假期间, 也没有书面作业。 相反,倒是私立学校,如北京的孙瑞雪小学,作业反而是挺多的,可能是私立学校不需遵令。 我看到科学网博客上一些博主,对此规定持负面的态度, 魏东平: 可操作性极差的教育部十条军规 『 继年初北京市教委下发义务教育 阶段的减 负令:“ 北京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 ”,这两天,教育部又用“十条军规”添乱 』 我不明白,“添乱”二字,从何而来? 就我作为小学2011级学生家长来说,这个减负规定已经在北京地区操作了一个学期,有不少学校,尤其是我所知几个名校,执行得很好,所以“可操作性极差 ”六 字,又从何而来? 我们是科学家,说话要以事实为根据,不能靠想象和情绪。 赵美娣:“十条军规”真能给小学生减负吗? 『 今天网易上登了天津城市快报的一个报道,记者采访家长后大家的意见是:其中几条“太不现实”“不接地气”,如果不改变升学制度,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减负的结果只能是“社会和家长给孩子增负”。。。最后的考试压力在,学校再怎么减负,家长都要在课外想办法增负。学校减得越多,家长加得越多。 』 中国家长的教育热情很高,是事实,这种能量需要引导,北京市教委乃至教育部的法规,我想也是很多人努力才能得到的。 就我所知,我们数学界的李邦河院士,就出了大力,时间上,去年为此提交了政协提案,报纸上也有专访大力呼吁。李邦河讲的很清楚,家长的期望,跟国家的期望,不完全是一样的,家长希望孩子考上好大学,国家的期望是,培养出真正的人才,乃至大科学家。 当前的形势,使得这两个期望不太配套,怎么解决,得一步步来,教育部出台法规,响应了李邦河等政协委员的提案,国家必须对教育的一些基本面立法,综观十规,说的都是操作性很强的事情。 四、不留作业 。五、规范考试。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 九、每天锻炼1小时。 文字上,应该将 “九、每天锻炼1小时”,改为“每天至少锻炼1小时”。参见我以前的博文 中小学校的户外活动时间至少应该是多少? 所以,本博文的结论是,支持! 至于,家长的反应,若如『魏东平: 一个可以立刻预见到的结果便是,相关的这个数学那个英语的课外补习班及竞赛班啥五的,将会在现有基础上,如雨后春笋地大量涌现出来,而直接更加壮大一个原已雨露滋润般存在的产业;当然,原有既得利益者将会因此而收入更丰。 』 这个推理,首先就是不严谨的,也没有任何现实的数据支持,靠这种想当然,就反对学校里本来应该做的减负规定,不知思路何在。 现在的减负规定,针对的是作业,魏东平所说的课外补习班,针对的恰恰不是作业,而是现有教学水平不足的情况,什么不足家长就特别注重补什么,所以英语课很火,奥数班很火,乃至乒乓球班、羽毛球班、篮球班都很火。 我作为一个师范大学的数学系老师,就我所见来说,普通的中小学老师,没有能力上奥数课,所以才有社会上的商业性培训机构的商机。 正是因为正规的学校,正规的学术机构,退出了奥数班之类的英才 教育机制,才导致目前商业性培训机构的种种乱象, 才导致了当前教育偏离英才教育的本色 。 英才教育要靠国家资助而不是家长热情 所以说,这跟教育部的减负规定,是两码事,家长让孩子多学点东西,不是坏事! 关键是怎么学? 拉两端:小学和大学的区别 正是因为我们科学家群体的不作为,顶级科学家的不亲力亲为,才让无知的家长/孩子们受苦 。 其实,自我们小时候起,就知道这件事情,真正的成功者,都不是“死学”出来的,这是成才规律,是教育规律。李邦河院士的提案,是害怕现在竞争太激烈,把本来的优秀人才抹杀在幼小阶段,不是从普通家长的角度说的,是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提的。 至于普通家长,当然有权利决定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华人家庭的用功于教育,是全世界知名的,各种教育方式下来,恐怕还是,真正的优胜者,是那些:既能玩好,又能学好的孩子们。 中国的家长们,只有通过一代人甚至两代人“血”的教训,才能教育过来,那些被家长们强迫,既没有玩好,又没有学好的孩子们,就是“血”的代价的牺牲品。 因为“ 既能玩好,又能学好”, 这才是教育规律,才是各种教育环境下不变的主题。家长们想强扭教育规律,是不太容易能成功的。国家政策出台规定,把大环境治理好,是应有之事。 附注. 1楼: 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一刀切地要求小学生不留作业是否合适? 博主回复: 针对普通家长甚至老师对“不留作业”的不理解,教育部可能需要给出 一些 进一步的规定诠释,例如,我的理解是: 课下不留书面作业,并不等于不做作业,而是把书面作业放在学校里完成,把本来应该教师负责的任务,不再推给家长。 这种理解是很明显的,但是如果不加解释,很可能普通家长普通老师甚至学校管理者会有误解,作业涉及到教学九大环节的三大书面环节,是教育的关键内容,不可能没有,关键是放在哪个时间段去做。
个人分类: Book-W|5793 次阅读|7 个评论
评教育部《十条规定》之第七条
热度 5 fdc1947 2013-8-23 07:42
 最近,教育部出台了 《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 ,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小学生减负是非常好的事情。看到街上小学生拉着像行李箱那样的书包去上学,我想所有的成年人,除了光想赚小学生钱的商人(包括挂着“教育工作者”名义的商人)以外,都是很心痛的。 我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虽然不是从事小学教育,但是,看了这《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中的第七条,还是有一点疑问。第七条规定: “七、一科一辅。 教辅材料购买遵循 “一科一辅” 和家长自愿原则。 学校和教师不准向学生推荐、推销或变相推荐、推销任何教辅材料。” “ 教辅材料购买遵循 …… 家长自愿原则 ”,这似乎是很好的。但是,既然“ 学校和教师不准向学生推荐、推销或变相推荐、推销任何教辅材料 ”,那么由谁来向家长推荐呢?是家长吗?家长一定有选择好这 “一科一辅”的能力吗?如果没有这个能力,由谁来推荐、推销呢? 由书商吗?或者由学校门口的小贩? 如果学校不管,怎样做到 “一科一辅”?请注意,这“一科一辅”是应当“遵循”的“原则”啊! 如果说,上面的问题只是如何实现“一科一辅”这个“原则”,那么,更主要的是,人们会问: “一科一辅”这个“原则”本身是否必要?也就是,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学习好每一门课程是否在教科书之外还必须要有一本相应的教辅材料? 答案,显然只有两个,是或否。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即必须要有,那么,就应当把这本教辅材料中的内容写到教科书中间去,而没有必要在教科书外另起炉灶,再编写一本教辅材料。 如果 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学习好每一门课程的教科书并不需要有相应的教辅材料 ,那么,为什么要指定“一科一辅”,把“教辅材料”硬塞给他们? 总之,无论答案是是是否,这“一科一辅”的“原则”都是站不住脚的。 其实,只要是看过教科书和相应的所谓“教辅材料”的人,无论是否懂得教育,也不需要仔细阅读这类书籍的内容,都很容易发现这二者的最大区别:价格。 这才是如今教辅材料满天飞的根本原因。小学生教科书的价格是国家严格控制的,而且许多地方已经由国家财政免费向小学生提供教科书。而所谓教辅材料的价格却是放开的,由市场调节。多年以来,由教辅材料已经衍生出一个相应的利益集团。中国的教育事业存在许多问题,而多个如教辅材料这样的依附于学校正规教育的所谓“教育”正是“寄生”在学校教育之上的毒瘤(见《寄生教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616504.html )。 由于学生和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的限制,即使是教辅材料满天飞,目前具体到每一个学校中每一门课程所使用的教辅材料,也并非无穷无数的。因此,所谓“一科一辅”与目前的 教辅材料满天飞 相比,可以说,只是七十五步与百步之差。 我希望教育部及其下属的单位与这个教辅材料利益集团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是,如果真的没有关系, 那么,这《十条规定》中的第七条就似乎应当这样叙述: “七、除教科书外,任何教辅材料对于小学生都是不必要的。学校和教师不准向学生推荐、推销或变相推荐、推销任何教辅材料。” 
个人分类: 教育|5990 次阅读|8 个评论
学生减负,到底轻松了谁?
热度 2 zhaoyan2012 2013-3-25 23:14
新学期伊始,北京市教委出台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八条举措。 一个月过去,到底谁轻松了? 学校执行减负后,家长恐慌了。原本由具备系统、完善、科学教育能力的学校应该完成的教育管理行为继而转嫁给了家长。 对于家长而言,能否承担起这一重任呢?如果是具备教育能力的家长还有可能承担起辅导的任务;如果自身不具备教育能力但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家长,可以借助社会资源间接地完成辅导的任务;然而,最悲催的是既不具备教育能力又不具备经济能力的家长们,他们只能望尘莫及,一声叹息。久而久之,教育变成富人的奢侈品,教育的公平只是一纸空谈。 对老师而言,教育成绩是评价老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自然也是老师提职升迁的重要参考指标。减负之后,教学时间缩短了,教学内容减少了,老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可控比例减少了。必然担心总体教学效果下降和学生学习成绩的下滑。许多老师一再嘱咐家长一定要买些补充参考书给孩子练习,在家学习情况要求家长签字反馈等等,想尽一切办法保持学生成绩稳定。同时也有学校绞尽脑汁,采取早上上课时间推后,但中午上课时间提前等手段增加课时。 孩子们更不必多言了。减负减的只是学习过程。课业科目没少,考试分数没降,说破天也没用。就是有一千个想放松的心也抵不过一个考试成绩的制约。唯一不同的是:在没有掌握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当口,还得硬着头皮自学。 总而言之,忙活半天,到底轻松了谁?
个人分类: 书归正传|2805 次阅读|3 个评论
可操作性极差的北京市教委减负令
热度 5 dongping2009 2013-2-26 23:34
可操作性极差的北京市教委减负令 魏东平 北京市教委刚刚下发了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减负令:“ 北京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 ”。通读全文,可以看到该规定高高在上的官腔特点,其全文充斥着无数“严格控制……”、“严格规范……”及“不得……”等等的字眼,而通篇没有给出任何一种切合实际地、如何能够解决为什么存在——全社会包括学校与家长强烈的择校冲动——这种问题的有效替代办法。 作为一名中小学学生的家长,我对这样的规定之出台,到底是否能够得到完整地执行,是持非常严重的怀疑态度的。这可从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见识过无数的这规定那要求,但最终都流于形式化,而得不到任何执行的结果给予佐证。 一个可以立刻预见到的结果便是,相关的这个数学那个英语的课外补习班及竞赛班啥五的,将会在现有基础上,如雨后春笋地大量涌现出来,而直接更加壮大一个原已雨露滋润般存在的产业;当然,原有既得利益者将会因此而收入更丰。 比较而言,我这里给出一个可能更具操作性的办法,似乎可以部分地解决目前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资源均质化,具体可以参考美国NBA选秀的办法,即每年由占有教师资源最差的学校,来最先挑选自己所在学区内最好的教师;这样便可以在不长时间的若干年过后,将每个学区内的教师资源得到某种程度的均衡。 这样均质化后的结果,会在一定程度上压制原本非常强大之全社会规模的择校冲动。 话说回来,目前的教育属于国家垄断性质的,在这样的垄断之大环境下,如同“两桶油”及“电信”等其他行业的垄断情况一样,甚至某种程度上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情况下,要想彻底地解决现存的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对处于北京市教委这样位置的任何机构而言,说到底都是一件勉为其难,甚至是一件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4336 次阅读|12 个评论
六一有感——也谈中小学生减负
huailu49 2011-5-31 08:07
又到六一,不由得想到中小学生减负。 这是个老话题了。 大体看来,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是希望减负的,许多学生本人也是希望减负的。但学校和教师迫于考评压力,不希望减负;而家长们考虑到巨大的社会就业和生存竞争压力,也不希望减负,甚或是“别人减负,自家孩子别减负”。 我们小时候,这个问题基本不存在。课外作业很轻松地就能完成,也不存在“加餐”。在班级里,未看到老师歧视成绩不好的同学,未听说家长给自家孩子施压,也未见同学因成绩不好而自卑,学生成绩的好坏也不会影响其间的友谊。在当时,各级各类学校的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从事任何社会认可的职业,都是体面的、光荣的。 可惜,这种状况消失多年了。 窃以为,只要社会评价体系不发生变化,这个问题不会得到根本解决。 社会评价体系涉及到教学评估、高考选拔、就业准入、职业评价等多个方面。因此,这是个系统工程。 (参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889do=blogid=18497 )
个人分类: 时政话题|25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测试:您的心理压力大吗?
wangxh 2010-11-6 22:07
请看下图,动还是静? 实际上,这当然是静止的图片!动或静与一个人的心理压力有关,心理压力越大,图片转动越快。据说美国有关部门曾经以此作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测试,罪犯看到的图片是高速旋转的,而大部分儿童看这幅图片是静止的。同志哥呀,您是否也该歇歇啦? 资料来自: http://bbs.stormcodec.com/viewthread.php?tid=169551extra=page%3D1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32 次阅读|4 个评论
如何有效减轻工作压力?
guojpeng 2010-7-14 11:58
有时候,感觉自己很忙,身心紧张,但具体都做了什么,自己却也说不清楚,而其成效自己也并不满意。 回头想想这些年的工作,之所以觉得自己忙,是因为自己对应该做的事情没有进行合理规划,没能及时快速地解决相关问题。 人之所以身心疲惫,往往是因为很多事情没有及时处理,一直积压在心里。人的疲惫,很多时候不是体力耗费所带来的,更多的是因为有很多工作频繁积累或者不顺心带来的心理压力所致。 工作需要按照时间做好规划,特别是在这个总是有很多非计划内的琐碎小事缠绕着我们的时代,统筹安排尤为重要。自己要学会给自己减负。 前几天很忙,事情也很繁杂,于是在白纸上按照轻重缓急顺序列出了每天要干的工作,将其放在办公桌上。每做完一件事情,打勾标注,然后做下一件事情。这样一来,感觉自己做事情更有条理,效率更高,原本一天要做的事情,后来发现其实一个上午也可以做完。 不知道最近是否用脑过度,感觉记忆力大不如以前。日常做事时,做完一件事情,总是得想下一件事情是什么。偶尔还忘记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自己觉得忙和累不说,还容易耽误事情,容易形成拖拖拉拉习惯。有时候在一件事情做之前,原以为要花很长时间,但实际上目标明确之后,特别如果明确这件事完成之后即将要做的下一件事情的话,工作效率会提高很多,实际花费的时间比预期的时间要短。 因此,从今天开始,希望自己尽量养成一个习惯,每日在电脑桌面上记录近日需要做的事情,时刻提醒自己,把握时间、规划时间。 很多事情我们既然选择必须去做,那么就做好统筹规划,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给自己减负!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35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减负:是口号还是实践?——对《教育规划纲要》的识读和建议(4)
lgmxxl 2010-3-6 17:17
任何一个已为家长的人都会深有体会,现在的中小学生压力太大了:课业负担重,心理负担重。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是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小学生的有 10 斤重,初中生有 15 斤,高中生的则超过 20 斤。这是我的亲身体验,我为孩子背书包经历了这三个阶段。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建国后我国三代领导人一直坚持的一个方向,可为什么越减越重呢?而且,现在的趋势是越是重点中学的学生负担越重。我的孩子现在的高中应该是郑州最好的中学了,可这个学校被孩子们戏称 ** 监狱!因为,这个学校的孩子们,除了学习,基本上没有自由:不能出校门,不能有手机等等。我作为一名研究教育的大学教师,经常给孩子讲的要求是身体健康第一,心理健康第一,人格完善第一,学习第二。可当孩子要求给她买一个蓄电池台灯时(宿舍没有电源插头),我还是答应了她。当孩子说她们宿舍学习到晚上 11 多时,我心疼,但心理好像还有一丝安慰,孩子知道学习,终归是一件好事!有时,我在想我们的教育真有问题,学校、家长、社会都在摧残学生的个性、学生的身体,但我们好像又都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 本次的《教育规划纲要》又一次向这一顽症发起了挑战,并有了以下新举措: ①专门把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列为一大条目。并把此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去认识: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 ②提出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A 、政府:各级政府要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 B 、学校:学校要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C 、家庭: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规划纲要》(十))应该说,这些举措如果得到完全落后,是可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但我认为,这可能又是一次口号而不是一次实践。首先,政府即便是做到这些,但升学率一定是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一个硬指标。再说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政府也很难管起来。第二,学校不会改变考试这一方法,分数永远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第三,让家长现在就转变观念可以说不可能。那个家长也不会放松对自己孩子学习的要求。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这是一个全社会问题,是一个与社会观念、社会经济结构、社会劳动分工息息相关的事情。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大把手是解决好初次就业者的出口问题。即政府和社会要解决:劳动分工的公平、公正问题,不同的劳动岗位的报酬和尊严相对要公正,不能让行业之间、职位之间的收入差距太大,要真正实现我们既需要钱学森,也需要王进喜和掏粪工的理想;对各种就业条件进行审核,彻底摆脱重文凭、重符号的现象,如现在大学招聘中提出的第一学历是 211 学校、要求博士后等,均应视为对其他大学和个人的歧视。出口问题解决不了,其他一切措施只能是隔靴挠痒。其二,在过程中,要切实让中小学教师流动起来,均衡各学校的师职,同时使各学校的收入大致相同。 总之,这一问题的解决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减负和教育规划的制定都不是教育部一个部门的事情,应该列为国家战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讨论、来通过,变为国家意志、国家计划。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430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小学生“减负”,谁人答应?
lgmxxl 2009-12-12 10:19
中小学生减负,本来应该是一个举国中小学生、家长高兴的事,可这些人却高兴不起来。为何呀?作为中小学生,减负当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可在家长、学校、社会的教育下,他们已经社会化!他们知道,小学学习不好就上不了好中学,中学学习不好,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为此,他们心甘情愿地增负!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在校增负,比自己在家增负强。一是在家增负成本低,效果好;在家增负成本高,效果差。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能负担起高额的家教费用。作为家长,学校增负,家长当然求之不得。因为一来省去一笔家教费,二来学生在校学生,家长心里高兴。 各位过客,可能觉得我在杜撰吧。真不是!我是一名教育学博士,是大学里的教授,我家有学生,学生在本地也是最好的中学。可本地即便是最好的中学,也想出名目好听、让别人看着是这么回事的办法来给学生增负。而家长、学生却心存感激!如此看来,真的是中国教育有问题!袁部长的第一、二把火拟烧教育均衡发展、减负恐怕要难以实现。 为什么会这样呢?百思得几解:第一,高考制度没有同步改革。不管政府说得多么有道理,高考永远是中学、家长、学生学习的指挥棒。高考的应试规则,必然让学校、学生把劲用在课本上。第二,社会观念没有同步更新。人们的观念中,好大学=好工作。考不上大学,上高职、高专学校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第三,社会职业地位不平等。社会公民平等的教育已经进行了多年了,但是,人们的心目中,工作仍是分为三、六、九等。能做白领,决不做蓝领、灰领。第四,高等教育体系不健全。特别是没有高等教育体系内大学之间学生互相流动的制度设计。一朝进入高职,一辈子就是蓝领。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借鉴也是一种创新从美国加州高等教育规划看高等教育分类的实现条件》(《河南教育》2007第7期),介绍了美国加州的学生入学情况,在那里,学生不必为进入那一级大学而费心思。一切看自己的心情和表现。不敢说,美国的东西一定适应中国,但是,高校分层、同层竞争、层际合作却一定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只有这样的体制形成了,我们的学生、学校、家长才有可能不在增负,减负才能真正落在实处。真希望有一天我们中国的学生也能这么幸福!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3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温总理,请给教育部减负
热度 1 ecosinic 2009-12-1 21:06
温总理,请给教育部减负 在教育领域 , 减负不是新名词。但以前所谈的减负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今天我们把目光向上看,看看教育部是不是该减负。 在国务院各部委中,只有教育部所管辖的内容够宽够泛、时间够长,且其所管的内容直接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家庭与个人的希望。不仅如此,她对任何知识人的管理时间可以说是最长的。从幼儿园开始,到中学,大学,硕士,博士整个求学期间都是教育部在管理,在指导,而象我这种仍然在学校工作的人,到死还得由教育部管着。 如果教育部仅仅管着人的教育与成长,这也是其分内的事,毕竟将从幼儿到博士教育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划给其它部门都是不伦不类的,也是不可能的,更无国际惯例。所以,国务院规定教育部的主要职责是:拟订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规划,起草有关法律法规草案并监督实施;负责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等等,总计达十七项之多,这些内容含盖了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详见 教育部主要职责 :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46/info3446.htm ),也体现了我们的教育事业已经普及或延伸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不可谓不详细。虽然不知道教育部在编人员有多少,相信就这些工作内容就让他们成为格外忙的部委之一。 但我们伟大的教育部管理了这么多工作似乎还嫌不够,在上述规定的内容之外硬要把大学生就业这件事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而且在最近几年管得越来越起劲。今年 11 月 24 日教育部 公布《关于做好 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将采取八项措施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先不说这八项措施是否有效果,就教育部管大学生就业这一点,好象不是国际惯例,在事必按国际惯例执行的中国,这样做有些出格或搏出位吧。 在全球经济危机仍然未有好转的今天,扩大就业是全球各国的大事。奥巴马政府不惜为 5000 来个岗位对中国轮胎企业实行惩罚性的关税,不仅如此,他们的 7000 亿美圆的拯救计划,也多考虑民生与就业问题。而世界上不同国家也纷纷为自己国民的就业问题,向我们的出口企业开出罚单。反观我们国家,中央的 4 万亿投资,近 10 万亿的贷款对就业市场丝毫没有影响,更不用说安排 600 多万大学毕业生。在这种情况下,对就业市场只有说教功能的教育部却想动用自己的权威,采取各种方法促进就业。出台如 进一步扩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中央和地方项目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科研项目单位吸纳毕业生的规模,完善签订服务协议、户籍管理、待遇保障、考核激励等方面的政策。积极推动在全国实现服务外包企业吸纳 20 万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任务等话语,这些措施即使实现了,也是杯水车薪,相对 610 万应届毕业生和近百万往届生,压力实在太大。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教育部也不忘挥起大棒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加大专业调整力度,深入市场调研,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将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专业的设立都有其历史与渊源,更不是说停就停,说调整就调整;大学生在大学的专业学习时间有四年,任何一个调整,其影响会波及 6 到 7 个年度的毕业生,在日新月异的中国,四年足可以让世界惊奇,四年也足够让大批亿万富翁或百强企业破产,何况就业市场。如果我们再参考哈福大学的情形,教育部的大棒还不知道如何打下去,据说哈福大学最有名最有学究气息的是历史系,而历史系历来就业最差,但奇怪的是大量的高才生就喜欢去历史系凑热闹。 大学是做学问的地方,教育部领导我们做学问或者让大学能安心做学问就可以了。但一些聪明人,不仅要大学做学问,还要去跑市场,安排学生就业。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据说有些学校的老师领到了安排学生就业的指标,不仅扩大了教育部的职能,也扩大了广大教师的职业范围,也算是中国的一大发明。 扩大就业是国家稳定的根本,如果任由每年数百万大学毕业生在四处闲逛,既不能报效国家,也无法抚养双亲,甚至不能养活自己,是一件及其危险的事情,也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值得从北京到地方每个人思考。 教育部是管不了、也管不好大学生就业这件关系到国家稳定的大事,与其让他们空喊一些口号,出台一些不切实际的措施,不如让他们退出,让能管的人管,应该管的人管。如今唯一的希望是温家宝总理对大学生就业这件事付出一些关注,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而不是象教育部一样只发个声明。唯有这样才是给教育部减负,给大学减负,给老师减负,给千千万万的学生及其家庭减负。而我们民族的复兴,大国的崛起,在每年新加入 600 多万大学毕业生的共同努力下,才更加充满希望。
个人分类: 杂谈|28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压力下的泪水
majl 2009-2-11 21:37
博主按: 今天《科学网》头条为陈学雷的文章《教育改革不应以减负为主要目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4263 。看来大家都在关注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如今高中三年的学习内容,压缩在高一和高二两年完成,而高三整整一年为所谓的复习时间,以应对高考,不知这个负担是否该减一减?让我们来看看 Muchi 的《压力下的泪水》吧。 在烈日下我仰着一张期待的脸庞,来到了这里,憧憬着全新的高中生活。原以为会顺畅平静的生活与学习,却没有料到会是 针扎 般的辛苦。每天伏在桌前,带着厚厚的眼镜,挥舞着笔杆在纸上沙沙作响,直至隔壁房屋中传来微弱的鼾声,我才会合上双眼,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但事总与愿相违,我的身体在健康成长,但是我的考试成绩就像发育不良,这让我的付出白白流走,毫无收获。日复一日,我在繁杂的公式与低微的分数之中之中渐渐迷失了自我,我在怀疑着到底是我在做题还是公式在主导着我的世界。 坚强在一次又一次挫败之后并没有成长起来,反而还被削弱了它原有的棱角。那低微的考分在梦中惊醒着我,那羞人的名次在讥笑着我,他们像童话里吃人的妖怪,像世界金融风暴一般朝我汹涌而来。我虽好强但又力不从心,眼泪就像金融海啸流失的金钱数目那样庞大,在我脸上流淌着,滴落在满是红叉的作业本上。我像各国政府领导一样采取各种措施来制止它的流走,却又拉拢不住,只能流走。 我所有的学科就像受到的金融风暴,呼啸而来且卷席了我的希望。压力扑到而来,触动了我的泪腺,泪水汹涌奔出。我哭得最频繁的时期是在幼儿园,但是十多岁的我,居然还可以再赶超以前的记录,相比之下现在的自己太软弱了。 但这也不能全怪中国的教育,大多数还是在于自己,由于自己的软弱开始畏惧学习,由于自己的软弱而只能哭泣。泪水只是一种咸咸的液体,擦干它也就过了。但是泪水是一种尊严,所以它才不能轻弹,轻易的流落下来就是在亵渎自己。 我因学习而哭泣,被那些繁杂的公式定理所困惑。但学习只是一门工具,不值得哭泣。我应该拿出一些勇气来面对它,因为我不想再矫情的咬着作业本看着那些公式哭的稀里哗啦,不想再被那些低微的分数骗走更多的眼泪,不想再被那些垫底的名次像金融海啸一样的汹涌着我的双眼。 我要把那些眼泪收起来,收在我厚厚的眼镜片后面,用坚强的盾牌困住,让它接触不到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有我的微笑,尽管有那些恼火的成绩;外面的世界有我的伙伴,尽管我的名次深不见底;外面的世界有精彩的风景,尽管有那些没完没了的作业。因为外面的世界是美好的,所以那不是用来感恩的眼泪最好不要出现在那里,那些软弱的眼泪不适合那里的一切。 我只是想做一个坚强的人,就算成绩、学习压力如何。我不想做一个矫情泪哒哒的人,沉溺在压力之中无法释放的人,不想把我的坚强与尊严输在那些是非的名次上。我是个里成年不远的人了,所以无论我未来的怎样,也要坚强的面对。 励志故事和肥皂电视剧都是这么告诉我的,只要坚持,终于有一天会到达胜利的顶峰。所以拿出几分自信,收起自己的幼稚与软弱,开始新的一天。 泪水,不能再轻易的划过脸庞。
个人分类: “90后”视界|3654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育改革不应以减负为主要目的
陈学雷 2009-2-11 01:36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就研究制定《纲要》若干重大问题公开征求意见,在我国历史上这是迄今少有的充分发扬民主,听取民意举措上的一次创举,应该予以充分肯定。不过,坦白地说,我以为这不是一件容易奏效的事。教育是与每个人都有关而且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的话题,现在据说收到的意见就有一百多万份,以后肯定还会更多,这么多不同的意见如何综合起来,恐怕不太容易。尽管如此,笔者还是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 教育改革是件很复杂的事,里面的头绪很多,但我认为,当前人们认识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重大的思想误区,就是总想为孩子减负。在这次征求意见的提纲中的20个问题中,第7个问题是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办法措施,也反映了这种观念。对这一观念的认识,将影响对整个教育改革的思路。比如,在讨论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应该取消这一问题时,很多人之所以主张继续文理分科,就是因为认为取消分科会进一步加重学生的负担。 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是否较重呢?如果我们比较一下我国学生学习的内容,可以看到我国中小学生与其他亚洲(日、韩、新加坡等)和欧洲国家或我国港、台地区相比,内容并不更深或广。我的印象里,美国的中小学课程内容平均要浅一点,但却更为广泛,而且美国中小学的体育和课外活动内容很多,这些内容在他们那里也是有竞争性的,也需要花很多时间(比如,很多学生要得到大学奖学金,需要在体育上有很好的成绩,因此必须在训练和比赛上面花费很多时间)。因此,单纯就内容而言,我国的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并不那么重。那么,为什么给人的印象是我国中小学的学业很重呢? 这里根本的原因,其实大家也都很清楚,那就是高考。我国的高校录取人数虽然有很大增加,但高考仍然是竞争比较激烈的。由于我国的文化传统,认为学校的好坏决定一生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同,因此,今后即便高校录取人数再增加,但竞争性,特别是优秀高校的竞争,不会完全消除。因此,学生的负担沉重与否,并不取决于课业内容的多少。即便把内容裁减,学生还是会把时间花在功课上。自80年代起,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消减考试的科目,减少教学大纲的内容,降低科目的难度,甚至试图删减象几何证明这样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极其重要的内容,但学生的负担并未减低也绝不会减低。这是由高考本身内在的竞争性决定的。 实际上,我认为,越是想要降低难度,减少科目,缩减内容,明确大纲,学生的负担就会越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取得较好成绩,主要是依靠大量、反复的练习以提高解题熟练程度,学生就越要花费大量时间复习和准备。一定程度上的复习还有助于更牢固地掌握有关知识,但过度复习就是纯粹浪费时间和精力了。 在青少年时期保持较大的学业压力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这不是一件很容易说清楚的事情。保持一定的压力,有助于学习知识和培养奋斗精神。但是,过大的压力,也可能造成学习兴趣的丧失和影响身心健康。总的说来,我认为在目前想要大幅度减轻学业压力是不现实的,对社会的发展也未必有利。我国现在虽然经济总量已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仍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种种问题,整个民族都有较强的危机感,在这种情况下要真正给少年们减负我认为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保持一定压力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避免这种压力造成学习兴趣的丧失和创新能力的下降,尤其应该避免过于狭窄的考试内容导致学生把大量时间浪费在重复性的练习上。为此,我认为应该逐步改革当前单一的考试录取制度。现在一些高校开始试验以面试、自主命题考试录取学生,这是一个好的趋势,应该逐步使录取标准多元化,这将诱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化。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628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