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起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读马博士“海归——科研起步”有感
李丕鹏 2012-12-10 22:36
从海外回来继续从事科研的学者,对回国后开展工作大多都有刻骨铭心的感受! 看了马博士的博文,勾起了我一点点回忆。 ^^^^^^
3791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年轻教师起步漫谈
热度 23 dzrdez 2012-9-10 10:00
高校年轻教师起步漫谈 赵秀举 高校年轻教师刚刚从培养单位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由于工作经验不足、资源缺乏等在工作岗位上起步比较困难;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可能会对更好地起步有所帮助。 一、投入教学,站稳讲台 教学是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年轻教师要学习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听老教师讲课、熟悉大学授课的流程。在此基础上,年轻教师制定或参照教学大纲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备好课,这一个环节是基础。在课堂上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倾听学生的反馈意见、有针对性地辅导、把课教好,可以把学科的发展史、定理定律的发现过程跟学生一起分享。同时开展教学研究、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 结合教研室老师的研究方向,在院系现有仪器设备、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与自己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方向相同、近似或相关的科研方向:留校的可以继续原有方向,到同类学科单位工作的可以选择近似方向,到大方向相近或交叉学科单位工作的则可以选择相关方向。 继续原有方向可以省去适应新环境的精力,但容易造成定势、阻碍创新。从事近似或相关的方向,要有一段适应新工作环境和确立自己研究方向的时间。为了将来工作时候便于确定研究方向,读博士期间可以在主攻方向之余搞一点辅助方向。例如利用高分辨率质谱从事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可以利用色谱 - 质谱联用技术搞一点代谢组学研究或利用微阵列芯片、 RNA 测序搞一点转录组学的研究;这些组学的研究中都涉及到多变量数据分析(模式识别),掌握多变量分析的原理和软件操作,就能够为日后选择研究方向留下较宽的余地。 三、用好启动经费 锻炼自己撰写启动经费任务书的能力,进行包括试验设计在内的课题设计,合理编制经费预算和安排试验,用好启动经费。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两到三年内亲自做试验,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形成自己实验室的课题设计与操作程序体系。虽然处于起步阶段的年轻教师生活上也有困难,但不可以通过多开或者虚开发票等形式把启动经费挪作他用。 四、积极申请各类基金 申请基金的过程就是凝练研究思路的过程。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包括经费预算、国内外研究进展、立项依据、研究内容、技术路线、试剂与仪器、研究进展、预期结果、创新点等。通过准备、撰写和修改申请书,有助于凝练科学问题并在一定基础上切实可行的进行探索。除了国家的基金,省市的基金也要积极申请。充足的经费是搞好研究的物质基础。 五、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工作 培养人才、研究创作、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除了教书育人,高校教师也要开展科研和力所能及的服务社会。对于刚起步的年轻教师,要在选择适合自己研究方向的基础上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工作。已有的文献是研究中想法的主要来源,年轻老师要形成跟踪阅读最新研究文献的习惯。对于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者而言,最好跟踪阅读 Nature 、 Science 、 Cell 、 PNAS 等发表的高水平研究论文,从而丰富充实自己的研究思路。确定了研究思路,年轻老师在起步的两三年一定要和学生一起做实验,丰富自己的研究阅历,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根据已有的实验进展和世界上同类工作的进度来调整自己的研究进程;而在两三年之后就要把主要精力转向阅读文献和争取经费上。在研究过程中,要养成规范记录原始数据的习惯,为以后论文撰写打下基础、避免东找西找,同时也为可能的学术争议提供证据。学术竞争是激烈的,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自己课题组的研究想法、思路和数据,避免在其他场合泄露;在研究工作告一段落、可以讲一个完整故事的时候,要尽快整理成文章发表,宣告自己对研究的首先发现权。 六、多发论文 对于理科而言,英文 SCI 论文必须发,中文论文也要发(对于工科等学科,多发论文不一定适用)。科研论文要发,教研论文也要发。发表论文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学术交流和传承创新,同时发表论文也是为了职称评审、聘用的需要。好的论文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标准,在计算机学科会议论文是有效力的,而在生物学科会议论文一般是不算的。好的论文最主要的是来自于好的研究工作,语言表达只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不是决定性因素。在投稿论文之前要选择合格的审稿人,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因为同行评审的时候,审稿人都是有自己的成见的;一般的杂志也会让作者列出需要回避的审稿人。在答复审稿人意见的时候要有礼有理;作者对审稿人有礼貌自不必说;作者对审稿人不认同的地方,要有根据地回复,没必要全按照审稿人的意见做,审稿人也是通情达理的。在论文接受之后,要适度地展示论文所承载的研究工作,以便于和同行的交流。 以上只是总结了几个方面,最根本的说起步要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和敬业奉献。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唯有探索和总结,在摸爬滚打中自然形成自己的风格和风采。
14187 次阅读|26 个评论
休息一年后的第一周
rrerre 2011-10-18 20:23
昨天看了一篇博客:那里面建议是先寻找文章的主线和作者的研究思路,如果读第一遍超了两个小时,就太多了。第一遍了解个大概后,第二遍再重点理解一些细节就应该容易些。 重要部分的生词查一下可以,都查的话太费时间。 我以前常常就是看文献看不进去,感觉看了前面忘了后面,现在采用这种方法看文献就快很多了,也可能是因为我看的是我自己实验室发的文章,里面的东西天天都在做,没生词。今天做实验也没前几天做得多,就做了个杂交后检测,几十个根的同步化固定,酶解,所以还是比较有空的。晚上还要做个杂交,慢慢来。 现在做实验知道每一步都谨慎为之了,没一步不光使用timer,还会用笔记本记下来,什么时间开始洗,用的什么抗体什么时间加的。。。 实验的空档可以看看一些熟悉的文献,而不是去做另外一件事。早晨就因为一边洗片子一边种玉米,最后导致抗体加错了,还好发现得及时没有悲剧,不然就毁了前面2天的成果了。从下种-切根-同步化-固定—酶解-压片-免染-杂交,还是挺耗人工,常常好多根才有几张免染后的片子。现在的我只能一次做一件事情。
个人分类: 学习日记|34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还很需要国产仪器
boxcar 2010-3-8 19:48
刚才看到王宝山老师的新博文我们真的需要国产仪器吗?【1】本来打算写一段三言两语的评论的,不幸又越写越长,只好单独立题写出下面篇博文: 我们还很需要国产仪器 一提起国产仪器,总有很多人会气不打一处来,挑出国产仪器无数个毛病、痛斥国产仪器带来的麻烦和无尽的烦恼,本人也吃过国产仪器的苦头,但我依然要说,我们还很需要国产仪器。理由如下: (一)在当下的中国,科研系统存在着严重的贫富不均。很多有势的大牛和有权的领导的确成了先富起来(指经费)的那部分人,他们的课题组总有花不完的钱能夯给那些外国仪器公司和贪婪的代理商,去采购价格高昂的进口仪器。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很多无权无势的普通教师,特别是科研刚开始起步的青年教师,手头的经费少得可怜,可能就只有个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启动经费或基金项目,这点儿钱少则只够买进口仪器的一个选件或者备件,多也就只能采购一台中等配置、系统功能并不太完整的整机,也就是说买一台进口仪器就要付出全部。这相当于有了千里马,却不能备马鞍马蹬马草马料,千里马不能骑出去驰骋,只能拴在槽头当摆设。对于这些人来说,真要想开始科研征程,还真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售价不菲的进口仪器上,还是先买几台便宜的国产仪器赶快开工干活比较实在,因为只要在做研究,就总比干呆着强,也好过全花在测试费上、只收获一批数据堆积的文章。所以, 穷人们首先需要国产仪器解决有没有、能不能干活的问题 。 (二)自己拥有仪器,最大的好处是实验研究可以不再受制于人,这样制备或测试分析的方案可以更加灵活。跑到外单位或别的课题组去用人家的仪器,说道儿不可避免会有很多,且不论要花不少钱,制备条件或者测试分析的方案都必须努力协商好,提出的太苛刻的实验条件(过长的时间、临近仪器极限的工作参数等)是不能轻易被满足的,何况仪器使用的机时和次数一般也没法充分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说:要是我有一台XX仪器就好了!有些研究需要的仪器种类很多,全采购进口的经济负担太重,这时在一些技术指标要求不太高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购价格便宜的国产仪器, 有了这类国产仪器,就更容易在研究中全面贯彻自己的研究方案。 (三) 在目前的科研梯队中,研究生和本科生无疑是处于一线的最主要的实验操作者。目前的学生数量巨大,但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如果直接让他们上手去操作无论是采购价还是维护成本都异常高的进口仪器,无疑存在巨大的风险,稍有闪失就会酿成大祸,因为哪怕一个很小的零部件损毁,收到的维修更换报价单开出的都是天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验室中拥有一定数量的相似功能的国产仪器,就可以 拿廉价的国产仪器作为练兵平台,对学生进行初级的实验操作训练,待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去操作进口仪器,无疑可以降低风险和运行成本 。 (四) 国产仪器的生产厂商和国内客户之间联系比较密切,互动良好。 现在那些有眼光的国产仪器的生产厂商一般都能认真考虑客户提出的对仪器的改进意见,把仪器改造得更加实用。使用仪器的科学家和仪器研发人员之间的这种互动,实际对提高仪器的性能、创造性地开发新型仪器最为有利。由于语言、文化、技术标准和进出口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国产仪器在这方面显然比进口的国外仪器有更大的优势。 (五)我在前面的博文里面已经论述过,原创性的国产仪器实际是和科研的发展水平以及创新性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作为一个科研大国,如果没有自己的自主仪器行业作支撑,那么也很难产生多少能够达到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所以 为了未来中国科研的发展,请不要抛弃和放弃国产仪器 。 综上所述,尽管说到国产仪器,我们总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们仍然很需要国产仪器。 ~~~~~~~~~~~~~~~~~~~~~~~~~~~~~~~~~~~~~~~~~~ 参考: 【1】王宝山: 我们真的需要国产仪器吗?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1053
个人分类: 科研|9216 次阅读|12 个评论
“科博”诗路2008:(二)学舌格律篇
刘玉平 2008-12-29 02:13
科博 诗路 2008 :(二)学舌格律篇 一、诗兴初起 尽管孩提时代生活在 毛泽东 诗词 的世界里,中学时也曾参加过文学社,胡诌过几首七绝、清平乐和十六字令之类的。但小刺猬乃南方人士,发音不准、又懒得去记那些格律,高二分科后就差不多把古诗词的知识还给了毛主席。上得科博,自川北地震期间看到昌凤兄、 融 君、俊明兄、燕清姐姐、元宵姐姐等平平仄仄,又勾起咱的兴趣,早在一旁看得心痒痒的啦。 考兄是科博的一大才子,虽年逊于小刺猬,然闻道有先后,不时得到他的指教和关心,亦师亦友也。考兄加盟科博一年之际,见元宵姐姐贺以 忆江南 贺玲君博客一周年 ,我亦学舌并经昌凤兄和俊明兄指点,而作 忆 江 南 贺杨玲兄开博一年 : 多少夜, 槃 考键中游。睿智试求天地理,佳篇欲载世间忧。博客现良 璆 。 此后,小刺猬就开始聒噪不休、附庸风雅来了。未几日,被某博友称为正红星一级博论大师 的可真老师开博一年半。可真老师是我尊敬的师长之一,咱对哲学也比较感兴趣,从他那里我不但学到了不少知识,更学到正直、理性和严谨的人品文风。于是尝作七绝 贺 可真老师开博一年半 : 率直刚正品诚佳,严谨渊博句朴华。勤勉耕耘年半载,七百灼见伴星霞。 自称老邪的 李小文 先生,视角犀利独到、文风亦庄亦谐,特别是地震期间的不少思考十分精辟深刻,是我敬重的地学前辈,贺以拙草 忆江南贺李小文先生博客一周年 : 白驹隙,勤种屡佳篇。平易正派现字里,庄谐爱诤跃笔尖。老邪志贞坚。 2008 年 8 月初 ,正值我大学毕业进入地化所攻读研究生十五年,时光飞逝、情愫依旧,于是有了这首 七律毕业十五年感怀 : 在学舌新韵期间,还经历了科博上一度掀起风波的施琪事件。虽然打油诗不考虑格律,但对锻炼构思和写作速度等方面有一定的益处。因此,至少从这个意义上非常感谢施琪君(见: 打油和施琪 )。 二、新韵起步 不久,喜逢北京奥运盛会,各国健儿的精彩表现激起了小刺猬的诗兴,先后应景写下了 七绝 贺举重斩获八金 、 七绝 赞男子百米决赛 、 年轻的喝彩 赞 飞人 博尔特 、 赞乒乓球女单、男子百米接力 、 奥运诗两首:赞邹市明、马琳 、 七律 奥运闭幕抒怀 等八首律诗 ,并开始尝试诗画音的博文形式。其中,个人感觉比较满意的是七绝 贺举重斩获八金: 奥运会后,通过新韵习作逐步把握了近体诗的格律,并不时得到昌凤兄、 融 君、 钟 先生、绥君等师长的指教和帮助,收获颇丰。其间,还多次与直人兄、元宵姐姐、建良兄等人就诗词进行交流、切磋,获益匪浅。呵呵,这里选取其中两首自我感觉比较不错的: 七律入学三十年抒怀 求知路上卅年逝,自愧学疏技艺拙。 曾抱玄成安世梦,时吟楚子索求歌。 开轩博大家邦道,伴月精深天地说。 志向前途寻至理,人生苦短莫蹉跎。 三、初试平水韵 经过中华新韵的习练后,在昌凤兄的多次建议下,小刺猬开始尝试平水韵。最初是在 春风化雨花齐放 忆林丛 老 师 一文中,以一首七绝聊表对恩师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春风化雨花齐放,蜡炬成灰泪始干。 亲切音容时宛在,敦敦教诲记心间。 接着在诗画音科普类博文 八月桂花香 中,以七绝咏桂 为引 : 度度金秋风送爽,幽香缕缕伴思飘。仙居大地繁荫盛,曾共嫦娥舞九霄。又在博客点击 10 万之际,草作 七绝博客新起点抒怀 : 博杂娱乐逾百文,又会新朋老友存。十万台阶新起点,同心问道志鸿鵾。 呵呵,得到诸位师友的初步肯定后,便以两首七律正式开始小刺猬的平水韵时代: 七绝中秋杂感两首 (一) 秋风暗送几丝寒,桂醉神州伴玉蟾。 浅峡无言翻碧浪,何时两岸共团圆。 (二) 幽幽桂馥迎明月,惊报婴号始肃州。 本享天伦千里乐,却添悲愤万民忧。 接着又写下 七绝杂感两首 、 七律近日吏治有感 和 七绝贺神七发射成功 。 这一阶段以近体格律诗作为主,并多为应景之作,字句直白、意境浅显,大致可归于文学性不高的老干体。 仲秋时节,风清夜阑,直人兄清雅秀逸的俳句 惜 秋 宛如一缕淡淡的幽香从东瀛飘来。得赏佳玉自然爱不释手,细细品味后,尝试以类似的风格而作 秋夜读直人兄雅玉偶得三则 ,开始逐步找到做诗的感觉,其中的七绝和天净沙自我感觉还不错:
个人分类: 诗词书画音|4022 次阅读|1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