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外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男生学外语真的不如女生?
热度 3 heitiedan2012 2013-1-19 11:45
很多人都认为,女性比男性更适合学习外语,或者说,女性在学习语言方面比男性更有天分。这种结论到底有多大的依据,我一直没有看到,似乎连统计的数字也没有见过,主要都是来自人们的感觉。或者说,女生的外语成绩普遍好于男生,因此,人们或许就得到上述的结论来。 可是,如果我们往前倒,就可以看到,读小学时,女生的算术和语文成绩也普遍优于男生,可是没有人说,这个阶段的女生在算术和语文的学习上的天分优于男生。人们只是说,女生比较听话,听老师的话,认真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而男生,多为比较淘气调皮不听话的,不太按照完成作业,上课听讲也不太认真,所以成绩不如女生。 人们那时还认为,小学时,女生成绩优于男生,到了中学,男生就会赶上来,女生就不行了。曾经有一段时间确实如此。可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很复杂。女生上中学之后,那时每个家庭的孩子都不算少,而女孩子到了十多岁之后,即上中学的年龄之后,家长就有意识地把一些家务劳动的担子交给女孩子。她们在家要干不少活,在学习上不可能不分心。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女生的成绩继续优于男生就不太现实了。这个时期的女生成绩不如男生,人们往往会说,中学时代课程比小学有难度,特别是几何、代数这些逻辑能力要求比较强的课程,男生更有优势,所以女生在这个时候就不如男生了。 可是现在,这个理论越来越遇到挑战,女生不仅在初中阶段成绩继续领先,而且到了高中,女生的优势仍然没有什么改变。到了大学,除了有些工科大学,女生比例较少之外,其他类的大学里,女生的优势仍然继续保持着。这样看。女生不仅在外语方面有成绩上的优势,在其他课程方面也仍然保持成绩上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还坚持所谓女生在学习外语上天分优于男性的观点,似乎不太能站住脚。 外语学习与数学和物理的学习确有一些区别。在外语学习中,逻辑的能力不是完全不需要,但是远不如数学和物理方面要求得多。外语是一种工夫的积累,任何小聪明在外语学习中都不起什么很大的作用。而在数学与物理的学习中,逻辑的能力要求比较多,有些小聪明小灵感也能弥补一下工夫下得不够的缺陷。可是外语绝对是需要老老实实去学习,去积累的。不少男生不屑于下这样的工夫,他们在学外语的时候感觉不胜其烦,因此,不愿意去花很多的时间去学习,而女生则能够耐得住这样的煎熬,所以她们在外语学习上能够取得比男生更好的成绩也是必然的。 其实,如果男生和女生一样在外语学习上也下这样的工夫,那么他们与女生之间就不会存在成绩上的巨大差异。外语专业院校的男生,学习努力的,在成绩上不会逊于女生。这似乎并不罕见。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模仿汉语方言的方面,似乎男生更有优势一些。其实这也是个假象。主要是因为男生脸皮厚一些,说方言不怕露怯,学得多了,自然也就熟了。而女孩子一般不好意思在众人面前模仿其他地区的方言,但这不等于她们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像不少表演小品的女演员,她们模仿方言的能力都不差。80年代早期的岳红,后来的蔡明,方言模仿得都不错。如果我们只看表面现象,似乎女生在外语能力上优于男生,而在方言模仿上男生又优于女生,那么到底什么是语言能力?难道还要把学习外语的能力与学习方言的能力做严格的区分吗? 据说,赵元任是个语言大师。欧洲的语言,他学到的最多。因为在他看来,欧洲各国语言之间的差异。比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异还要小。而对于汉语方言,据说,他只要跟一个他没接触过的讲某种方言的人聊了半个小时,他就把这个方言的基本语音就都掌握了,至少他可以用这个方言来跟本地人聊天了。但我估计,这种聊天也只是使用公共的词汇,方言中独有的词汇,未必能在半个小时之内就全都能掌握。比如,很多普通话说得很好的非北京人,未必能听懂北京的很多方言词汇。像在80年代,电视里播放电视剧《四世同堂》,有不少能说普通话的外地人,就听不懂电视里的北京方言词汇的含义。这是另一个领域的问题了。
7835 次阅读|4 个评论
放假了,给学生布置点儿任务
热度 7 wangxh 2012-1-12 12:19
今天最后一科考试也结束了,学生们陆陆续续要回家过年了。俺现在管得学生也不仅仅是研究生喽,还有接近20位本科生。嘿嘿,相当于升高喽!既然是导师制嘛,就得行使一下权力、尽一下义务。这不,假期给学生准备了如下任务: 大一、大二的本科生 :(1)背诵《新概念英语II》20篇,其中10篇是这个学期要求的。那位说了,你不是总在吵吵嚷嚷反对逼迫学生学外语吗?怎么还这么干呢?嘿嘿,列位看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与一个个体的人是不同的了!在校长或厅长或部长没有宣布前,仍然要求学生努力学习外语,长大好为祖国做更大的贡献;(2)假期注意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无论正面还是负面,具有普遍性的即可,分析一下,挖掘一下社会根源。大学生理应关心社会问题、国家大事,不能总是小儿女之态。新学期开学后,我们进行交流、讨论;(3)放假回家不能只当宝贝,应该把自己看作成人了,要体贴、孝敬父母。要向人家李铁梅学习,“......爹爹要挑担千斤重,铁梅你应该挑上八百斤!” 大三本科生 :(1)了解我们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与内容,自己查资料、归纳、总结——要有书面总结,用笔写或电子稿均可。开学后开始学习“讲”。(2)准备考研究生的同学,背诵《新概念英语III》20篇,开学后再背20篇,这样应该可以有一个非常大的提高了【希望有高招儿的博主给点意见】 毕业生 :每个人都分配了不同的毕业论文题目,开始收集资料,准备开学后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等一切毕业论文的工作。 研究生 : 每个人都不同,就不一一列举了。就是研三的两位让俺有些忧愁,还有三个月就要交论文了,可他们才完成三分之一的内容,才知道如何去做实验。照他们以往的行为方式,“延期”是必然的了,即使俺“昧着良心”放他们一马,盲审的老师估计也不能通过,何况无论如何要有一条底线吧?难道俺指导的“研究生论文皆一次性通过”的一世英名,这俩小子要给俺改写不成?研二的一个丫头、一个小子这学期表现相当不错,第5个、第6个将来超过俺的学生很可能出自他俩啦! 假期愉快,预祝春节快乐!
个人分类: 教之道|4087 次阅读|15 个评论
“科研”与“学外语”,孰轻孰重?
热度 15 wangxh 2011-8-26 13:24
——读研期间如何正确处理主业与副业的关系 写了一篇关于研究生学外语的博文,引起不少的人议论,褒贬不一,莫衷一是。其实无非是想提醒导师理解学生(俺算老几,这样大言不惭。但文章已经写了,您说咋办?),还有就是给学生支支招儿,尽量不要与导师发生冲突。 导师是谁呀?我感觉导师是除家人以外你最亲近的人!不信你试试,当他人说你不好的时候,你导师肯定不乐意听,甚至拍案而起!自己的孩子,自己可以说“不好”,就是不许别人说三道四!那学生又是谁?对导师来讲,学生是除家人以外最亲近的人(有三儿、四儿等的除外)。摸爬滚打、朝夕相处数年,难道真的一点感情没有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除非您没有见过您的亲学生几次) 好了,闲篇儿少扯,转入正题: 这里的 “ 科研 ”是指 主业 ,如查阅文献、制订实验 / 实施方案、实验 / 调研、发表论文、撰写学位论文 等,这里的 “ 学外语 ”是指 副业 ,表面上看起来与科研不太相干的事儿,如学纯外语、学习其它知识、锻炼身体 等。 那么,科研与学外语有什么关系呢?哪个是主要的或第一位的呢?当然是科研喽!这可是不能含糊的呀,否则就会本末倒置、舍本取末! 读研究生的目的是什么?肯定是学习如何做科学研究吧(当然混文凭的除外)!即使学外语出国,不还是为了更好地、更高层次地科学研究吗?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研究生阶段主要任务是科研,其它诸如学外语皆为次要任务。所以, 做科研肯定是主要的、第一位的,是占绝对统治地位的 。反过来,次要任务解决得好也有助于主要任务的解决。比如外语水平高或提高,对外语文献资料掌握起来就更加省时省力、得心应手、顺理成章,这样就会促进科研工作。再比如身体好或努力锻炼身体,就会有更加充沛的体力与精神应用于学习和工作上,而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说,即使去了国外,目的不还是学习做科研吗?如果只会外语,而最基本的科研套路和技能都不具备的话,哪位国外导师会喜欢?即使你能够“唬住老外”,人家接收你了,到时候“丑媳妇还是要见公婆”的。外语再好也不够, 一个老外导师肯定也不喜欢只会“说嘴”不会“干活”的学生的 。 即使为了将来的工作故,也是科研工作能力第一,外语第二位的。任何一个老板(翻译公司除外)也是不会接纳一个只会说外语,不会工作或工作能力差的人的。 举两个主业与副业关系处理的实例,仅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 第一个是俺自己的 。当年考硕士时,俺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英语的,当然包括上班时间。由于在地质队工作,主要工作是出野外,所以上山干活是背着书包的——里面就装着《新概念英语》。干完活就拿出来对着大山大声地喊,一开始临时工还感觉到挺好笑的,经常调侃几句。后来看到俺是认认真真地在做这件事儿,就慢慢离开一段距离抽烟、扯淡,尽量不干扰我的“正事儿”。 北方的冬季是比较长的,所以不能在野外干活了就收队回家——回队部工作。说实在的,回到队部之后,很多时间根本没有活儿,大家天天闲着,所以俺又开始利用这些时间学习英语。时间一长被领导——分队长发现了,一开始是开会时提醒:有的同志上班时间不看业务书,看“闲书”……其实大家一听就知道是在含沙射影俺呢,而且大家也觉得分队长有些过分,因为实在没有什么工作可干,大部分同志忙里偷闲、趁领导不备打打牌、下下棋什么的。还有许多同事还是很“照顾”我的,只要我在认认真真地看书,其他人都会到其他办公室里玩笑嬉戏。由于俺“我行我素”,不把“领导的指示放在眼里”,最后还是被领导“逮着”很多次。分队长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终于使出杀手锏:开会公开正式批评!俺是倔人俺怕什么,一直奉行“鞋歪不怕脚正”的原则,回敬道:第一,上班时间有人可以打打牌、下下棋,为什么我不可以看书——就算我看闲书?第二,请你自重、注意,我会盯住你的,千万不要让我看见你工作时间“干私活”。领导怎么了,领导也要在理上才行。第一条,他还真不敢跟俺较真儿,因为他明明很清楚大家平时在班上干什么!第二条呢,那才叫“功夫不负有心人”呐,终于让俺碰到一个机会——上班时间他老人家去商店买东西,属于“干私活”。当然,俺倔人也为此付出“惨重代价”——入党他在前面拦着没成;后来考上研究生后、要离开工作了七年的单位,请大家吃饭,他不给面子,拒绝参加! 不要认为俺主业干得不好啊,这里只自夸一点:野外采化探样品,俺的合格率是极高的,是队内“免检产品”,工程验收时专门找俺干活的地方去“抽检”。 第二个例子 是去年刚刚在北京认识的一个高才生。凭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进入清华,但却选择材料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又凭优异的成绩推免材料专业硕士,人家又“移情别恋”在北大选修经济学专业,而且成绩依然好的惊人……导师对他的评价是: 一个为 13 亿人负责任的人 !
个人分类: 教之道|7045 次阅读|18 个评论
喂!喂!喂!俺没有让学生不做论文光学外语呀!
热度 4 wangxh 2011-8-25 20:43
写了一篇文章,无非是想告诉学生:既不要不听导师话,又要学好外语。可是招致很多砖头,喂!喂!喂!俺没有让学生不做实验、不做论文光学外语呀!俺支持、鼓励、甚至利诱学生学外语也是为了更好提高学生的素质与水平的呀!而且俺对学生专业要求、论文要求也是很高、很严的哟! 好了,从网上找来几句关于男人与女人的逗乐的句子奉献给大家,笑不笑由您,反正俺笑了!(咦,好像挺耳熟的) 婚姻是键盘,太多秩序和规则;爱情是鼠标,一点就通。 女人是显示器,所有的品质都写在脸上,一切看得见;而男人是主机,讲究的是 CPU 与内存。 结婚前的男人是汽车,女人是加油站;结婚后的男人依然是汽车,而女人却是收费站。 哭闹是女人的常规武器,沉默是女人的化学武器,声言自杀则是女人宣布使用核武器,但通常都是核威胁。
个人分类: 心之悟|3517 次阅读|3 个评论
鸿沟与学外语
rqyang 2008-12-29 07:51
鸿沟与学外语 青水洋 鸿沟与学外语没有一点联系,但不久前这两件事我同时遇到了。 鸿沟大家都熟悉,如,跨越鸿沟,不可逾越的鸿沟等等。但鸿沟的来历我不知道。 那天听一个著名栏目,讲的是楚汉相争的故事。中间提到鸿沟的来历,我觉得挺有意思。 那位 教授说,楚汉相争,以中分天下,定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我才知道,鸿沟原来是一个地名,或说是一个天然的地形。它就在现在的河南省莱阳市东北大概 17 公里 左右的光武山附近。 这条沟南北走向,是没有水的干涸的河流,有好几百米宽,是刘邦和项羽势力范围的临时的分界线,就像现在朝鲜的三八线一样,是一种军事上的盟约。 当然,后来刘邦逐渐强大,听了张良等人的意见,猛追穷寇,违约跨越了鸿沟,统一了天下。 尽管项羽失败了,但中国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和鸿沟这个专用词汇流芳了百世。 我看这教授讲得不错,据说他是专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发表过不少文章和著作。而且课上得好,很受学生欢迎。有一次上课中间停电,他说下课了大家可以走了,结果一个学生也没有走。 一次偶然机会得知,这位教授是我外甥小学和中学的同学,小时候我经常见到他。但他现在不是教授,而是副教授(媒体上常把他的副字去掉)。原因据说是几次申报提职,他外语考试没通过。有人说,他现在外语也不大学了,教授也不想申报了,而是静心地、更深入地研究他的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我觉得这是一个好心态,是学者不可多得的心态。但是,外语成为他这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晋升教授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实在有点可惜。 就此,我联想到了中国目前的全民学外语风,从小学、幼儿园甚至在娘胎里就学,不能不说中国外语学习形势之壮观宏伟。但是有人研究过,在花了大量精力、物力学了外语的人群中,据说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学以致用,而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用的。有人极端地说,从小就学的外语对他来说是浪费,花了大量精力,耽误了很多事,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 很多年以前,据说有一位老学究向教育部提过一个有趣的建议:小学、中学不要设正规的外语课(可以设不考试的兴趣课),把中学学外语的时间提前学点大学的一些基本课程和一些文学艺术课程,这些课程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有好处。而外语课程可以到大学里集中学或加强学,这样国家和个人可以节省大量精力和物力,可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教学效率。当然大家心里明白,这种建议大概不可能被采纳。 而他后来补充的提职不考外语的建议我觉得倒有一定道理。他本人的外语相当好,但他觉得把外语学得太好也是一种浪费,外语水平和科研成果并不成正比。他认为,外语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做好工作的一种工具。没有必要层层考试。就像吃饭用筷子或勺子一样,能把食物放到嘴里就行,能吃饱肚子就行。不管你干什么工作,把你工作干好就行。单位提职就只看成果和贡献,你不懂外语也能搞出大成绩就算你另有本事;如果你觉得不懂外语搞不出大成果,那你就老老实实学外语,旁人何苦为他着急呢?为什么要逼人家去考试呢? 据说朱棣文不大会使用计算机,但他照样成为诺贝尔奖得主,而且奥巴马还要提名他为能源部长,你管他计算机水平是几级!各人有各人的门道。 从外语成为一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晋升教授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体会到,作为工具的外语,其学习(兴趣者除外)还是应该实事求是,以用为主。该学的学,不该学的不要强迫学。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提高学习效率可能是今后教育事业面临的一个大挑战。 希望外语不要成为中国人的高消费和奢侈品,更不要变成阻碍一些人才成长的鸿沟。
个人分类: 日记随想|9873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