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掷出窗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读“掷出窗外”的文字
huguangwei 2012-5-11 11:53
读完“掷出窗外(www.zccw.info)”的文字,禁不住想说:“后生可畏呀!”相信这份真实、平实、朴实的语言能打动很多人。谁说大学培养不出公民,尽管鲜见,但不能断言。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每个人对待食品安全都应有掷出窗外的态度
热度 24 sivaxin 2012-5-3 22:43
晚上看东方电视台的夜线约见,约见的是一位复旦大学的研究生,这位还略带着青涩的研究生却做了一个极其有意义,而且可能会让众多大牌学者都汗颜的工作。每个人都在担忧食品安全问题,但每个人都觉得无力改变现状,但这位叫吴恒的大男孩却希望用这个网站的建立来唤起所有民众坚决的态度,他的网站缘起的一段话,既带着黑色幽默,又发人深省。 起初他们在婴儿奶粉里掺三聚氰胺, 我还没有养孩子,我不说话; 接着他们在火腿肠里掺瘦肉精, 我不怎么吃火腿肠,我仍不说话; 此后他们使用地沟油, 我很少在外吃饭,我继续不说话; 再后来他们使用牛肉膏, 我决定不吃牛肉了,但还是不说话; 最后,我依然被毒死了, 但没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原因, 因为,后来大家都被毒死了。 这个网站目前只是一个起步,但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力量,也许在目前的体制下,并不会改变现状,但总是一种民众意愿的表达渠道,这种看似微小的力量,其未来的张力是不可小视的。本身吴恒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资源,也没有资本,但网络在线协同的力量,让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idea变成了现实。未来这种网络在线大规模协作会越来越多,而且可能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复旦一研究生公布中国食品安全报告 志愿者零成本工作 统计数据触目惊心 人造的鸡蛋,塑料造的银鱼,糖水变的蜂蜜,猪肉变的牛肉……在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的当下,人们对有毒食品的报道已见怪不怪。然而,复旦大学硕士三年级研究生吴恒却看不下去了,他用一个月时间,和34名志同道合者一起,做了一个《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新闻资料库》。6月17日,相关报告发布并在网站上线的当天,吴恒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专访。 一个月完成的报告 2011年5月11日,吴恒在人人网和博客上发布了一篇日志,召集志同道合的人来共同建立一个中国食品安全数据库。他在日志中说:“我不是一个喜欢麻烦别人的人,特别是这种没有物质回报、付出了不一定得到别人理解的事情。但这一次,要我一个人来做完,的确有点难。” 让吴恒没有想到的是,1天之内,他就征集到了33位志愿者,大多来自他的近2000名人人网好友,包括22位“80后”,3位“90后”,甚至还有一名高三的学生。 5月13日,团队正式开始运作。17天内,共查阅相关报道17268篇,约1000万字,从中筛选出有明确来源、有受害者的2107篇报道,制作了2849条记录,并为每篇报道提取了包括事发地、涉及食品的种类、对人体有害的原因等在内的关键词。 5月27日,他们开始进行数据成果的标准化处理,参考了《食品安全法》,加之团队中有学食品专业的同学,最终将有害食品分为“造假、过期、添加剂、混有异物、包装材料有问题、无证经营、产品不合格、检疫不合格、卫生不达标、其他”10种。 6月17日零点,发布资料库及调查报告的官方网站“掷出窗外”正式上线,《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新闻资料库(2004-2011)》出炉,还提供地区、食品名、关键词等查询。 这个项目的人力成本为零,所有搜集数据和建设网站的工作都是志愿者义务完成的,所有的开销来自购买域名和空间的200余元。 吴恒的本科专业是空间信息科学,硕士专业则是历史地理学,他笑称,自己是“有人文关怀的工科生”,也是“有工科背景的文科生”。虽然两门专业都是“打酱油”路过,但这个报告的完成就得益于他受到的两方面训练。作为历史学科的学生,他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提取和整理相当在行;利用空间信息科学,他用自己熟悉的MapInfo软件制作出了各个年份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图”以及时间、来源分布图,用Excel数据透视表制作了总曝光率、各地曝光率的图表统计。 项目结束后,吴恒总结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几个特点:涉及面特别广、违法手段特别狡猾、危害特别巨大、查处特别困难。 在“掷出窗外” 网站上,吴恒又专门添加了一项“我要补充”,以期待更多的网友在读到曝光食品安全危机的新闻时,将标题与链接添加进资料库,使资料库不断壮大和完善。他说,这项工作还未结束。 让不明真相的群众认识有毒食品 今年4月,吴恒看到多地曝出用牛肉膏制作假牛肉的报道,这成为他做这个项目的动力所在。研二快结束时,他在寝室忙着写论文,习惯了点外卖,最爱吃的是学校后门小餐馆的铁板牛肉盖浇饭。他觉得性价比很高,一大盘牛肉才不到10元。当时,一个室友常和他一起点外卖,但从不点牛肉,说牛肉是假的。但吴恒不相信有假牛肉存在,他觉得口感和味道都不差。此前,他从来没有想到有毒食品距离自己这么近,牛肉膏的报道,使他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受害者。 吴恒由此开始关注食品安全事件。通过网络搜索,他找到一个叫做“安全快报”的资料库,该资料库收集了1万多条与食品相关的新闻报道,其中约 6000条与有毒食品相关。在看了这些报道后,他才发现,食品安全事件爆发的地点和频率是惊人的。当天中午,他纠结了很久,恶心得没有去吃午饭。 吴恒自认是重度网络依赖者,每天上网超过8小时,关心时事,但这方面的大部分新闻他都没有读过,其他人就更不会知道了。于是,他开始想做一个关于中国近10年来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让“不明真相的群众”重新认识自己身处的环境,并提醒大家,有毒食品一点都不遥远。“知道真相但不告诉不明真相的人,这种不作为,在我看来是不可接受的。” 在召集日志中,吴恒引用了一段话,来自约翰·多恩的《丧钟为谁而鸣》:“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如果海水冲掉一块,欧洲就减小,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吴恒说,永远不要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因为谁也无法保证下一个不是你。 “易粪相食”与“掷出窗外” 资料库完成后,吴恒又撰写了两篇报告:《易粪相食:中国食品安全状况调查(2004-2011)》与《掷出窗外:面对食品安全危机,我们应有的态度》。 采用“易粪相食”这个词语,是受《左传》中的词语“易子相食”(意为灾荒年间,父母不忍心吃自己的子女,就互相交换子女来吃)的启发。五六年前,他曾在一个论坛上看到有网友以此发挥,用“易粪相食”来形容食品安全问题。 今年4月,吴恒读到了上海查封染色馒头的报道。问题馒头的制作者面对记者采访时说:“打死我都不会吃,饿死我都不会吃。”这让他觉得又可气又可笑:如果每个有毒食品的制造者都选择这种思维方式,一个行业的人不吃自己生产的东西,觉得这样就安全了,这场博弈就没有赢家,大家都在“易粪相食”。在项目进行中,他又先后阅读到东莞和重庆两地用化粪池水熬地沟油的报道,这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易粪相食”吗? “掷出窗外”,则源于大洋彼岸另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史。当吴恒读到1906年,作家厄普顿·辛克莱根据其在芝加哥一家肉食加工厂的生活体验写成的纪实小说《丛林》时,他发现,即使在美国,一个世纪前,其食品生产行业同样处于“丛林状态”。 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也在吃早餐时读到该书,突然“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罗斯福随后与辛克莱见面,推动通过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并创建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前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创立,是世界食品安全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被称为“美国食品安全守护神”。 选择这个名词,还有另一个私人的原因。2000年,吴恒读高中时,听学长说过一件事情:几年前,学校食堂曾将前一天卖不掉的饭菜第二天再卖,学生们忍无可忍,其中的活跃分子串联了各个班级,终于有一天,大家去食堂购买了早餐后,把油条、大饼全部扔在了教学楼前的空地上,随后,伙食的确有所改善。 在吴恒看来,在县城的高中里,学长们把油条从教学楼上扔下,与罗斯福在白宫把香肠从窗户扔出,相隔百年,相距万里,却是异曲同工:他们把早餐“掷出窗外”,他们在表达不满。“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想那应该是因为他们相信,‘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事情不会自己慢慢变好,需要外界的动力与刺激。”他希望,“掷出窗外”是每个人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应有的态度。 “这个国家就是因为这样一步步微小的改变而变得美好,希望我们做的事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坚持自己的善良就是成功。”项目的参与者赵悦说。 评选中的“达尔文奖” 在网站上,吴恒还设立了一个专题,评选“中国食品达尔文奖”。他给出了10个候选名单,发动网友为最恶心的食品安全事件投票,奖金为人民币 1.4元,将颁发给首家曝光该类食品的新闻媒体。他笑称,这是取自“一块死”的谐音,如果食品安全危机继续下去,只能走向共同灭亡。 “达尔文奖”得名于美国的温迪·若斯科特,这位《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不断搜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类故事,其评选的“达尔文奖”旨在纪念这样一些“笨死的人”:“他们通过愚蠢的方式毁灭了自我,大义凛然地把自己从人类的基因库中永远抹去,从而保证了人类长久的繁衍。” 吴恒认为,自己评选出的有毒食品制造者,也正是那些试图以在食物中下毒这一愚蠢的方式毁灭自己所在民族,大义凛然地致力于把自己的民族从人类基因库中永远抹去,以保证剩下的人类长久繁衍的人。
个人分类: 读书阅史感悟|4493 次阅读|30 个评论
隔阂惹出尴尬?
热度 1 yolandahongmei 2012-1-12 17:21
隔阂惹出尴尬?
隔阂惹出尴尬 ,这是文汇报上前一段时间一篇文章的大标题。如果不看小标题,我是万万不会联想到他会和化学有所关联。小标题一看, 2011 年度科学盘点之化学篇 ,原来讲的就是化学呀! 今年是国际化学年,在我看来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而且我相信很多人也从中受益颇多。全球与化学学科相关不相关的机构都举办了不同形式的活动,目的当然是为了普及化学知识,推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建立了官方的国际化学年网站( http://iyc2011.cn/ )来对大众宣传化学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可这篇文章却将在中国 发生的一系列“巧合”事件, 塑化剂、火锅底料、地沟油 ,牛肉膏等归因于我国的化学家没有尽到宣传化学知识的责任。还质问化学家们: 每年拿着国家这么多经费,搞科研的都在做些啥? 我想写这篇文章的记者一定不是学化学的,否则他就不会这么说。在我看来,化学学科是和我们人类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学科,如果没有化学,我们的人类世界就会减少很多精彩。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人类面临的各种疾病,如果没有化学家的贡献,难道可以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吗? 不知道为什么,在中国,化学总是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不好的学科。一提起化学,总让人联想到爆炸危险有毒污染等一系列贬义词。我承认这不是大家的误解,因为这些问题的确存在。但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我想也许真的是化学与人类生活关系太密切了,才导致很多门外汉(确认学化学懂化学的人的比例是很少的)看不到化学在人类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更是直接忽略了化学家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更有甚者,把目前所存在的环境污染,气候恶劣等直接归因于化学家的失职。 我无从得知这些添加三聚氰胺到婴儿奶粉,往火腿里掺瘦肉精,及回收地沟油成食用油的人是否化学出生,但我知道诺贝尔奖是化学家设立的,是为了奖励 那 些为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我也知道,我国和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化学家在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上默默的做着自己的贡献。没有他们的付出和努力,我们知道如何面对环境恶化,如何解决能源短缺,如何攻克一个又一个前所未闻的人类疾病吗?也许我国的化学从业者在推广化学方面做的还不够,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隔阂是会惹出尴尬,大家都知道隔行如隔山嘛!但我不希望这种所谓的隔阂是外行看内行,雾里看花,水中捞月。 现在我国这些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是不良商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导致,归根结底是道德底线的问题。而跟这种化学物质或者化学方法是否存在是没有关联的,更不能归因于化学家不够努力。我想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吴恒所写的掷出窗外应该能激起我们每个人心中的良知;而他和志愿者们所建立的关于中国食品安全的网站更应得到极力的推广和学习 http://www.zccw.info/ 起初他们在婴儿奶粉里掺三聚氰胺, 我还没有养孩子,我不说话; 接着他们在火腿肠里掺瘦肉精, 我不怎么吃火腿肠,我仍不说话; 此后他们使用地沟油, 我很少在外吃饭,我继续不说话; 再后来他们使用牛肉膏, 我决定不吃牛肉了,但还是不说话; 最后,我依然被毒死了, 但没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原因, 因为,后来大家都被毒死了。 这是我们期望的地球,但离不开化学家的贡献 文汇报的文章链接: http://www.ccin.com.cn/ccin/news/2012/01/03/215271.shtml
个人分类: 化学新闻|3323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