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情绪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大众宣传媒体最好多些逻辑理性少些情绪化语言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8-12-26 07:07
大众宣传媒体最好多些逻辑理性少些情绪化语言 蒋继平 2018年12月26日 大众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所以, 大众媒体上的言论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的文明标记。 我的印象中觉得中国的一些大众媒体上的言论缺乏逻辑理性, 富于情绪化的语言经常充斥着一些报道。 我这样说的依据是: 当一个外国留学生说他喜欢中国的文化, 觉得中国有很多值得他学习的地方, 中国的许多媒体会争相报道这个留学生的言论,大加赞美,觉得很光荣, 很自傲。但是, 当一个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某个公众场合说她喜欢美国的文化, 喜欢美国的环境, 却会受到中国媒体的齐声谴责, 说她数典忘祖, 崇洋媚外。 我看到对这样一种性质完全相同的事件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 我觉得一些中国人具有严重的双重标准, 或者说看待事物缺乏逻辑理性, 凭着情绪进行不公正的评判。 我当然理解人的共性, 那就是喜欢听好话。但是, 难道别人说自己好才能接受, 有人说别人好接受不了?这样的话也太心胸狭隘了吧。华夏的五千年文明应该是包容万象的历史继承。 我是一个生物学家, 我深知生物的进化是从低级的情感向高级的逻辑理性发展而来的。 人的最大特征就是具有高度的逻辑理性, 而不是情感动物。 简言之, 我希望一些大众媒体能够充分体现逻辑理性的文明风范, 而不要凭情绪误导公众, 掀动民族情绪有时候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因为这是与文明进程背道而驰的做法, 最终会受到历史的惩罚的。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1982 次阅读|2 个评论
情绪正常了,对话才正常
热度 10 cherrylu1960 2016-2-21 21:30
在人们习惯于快速碎片化阅读的网络时代,很多时候往往来不及冷静思考,就受到某些精心策划的网络信息的影响,情绪化一番。朋友圈的各种看似缺乏理智的转发,就反映了一点。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骗子、包括那些不太负责任的媒体,有效利用了人们容易被激发的潜在情绪。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话往往受到情绪的影响,情绪正常了,才可以正常的交流,而一旦双方或单方情绪出了问题,带有强烈情绪化的对话,就很难进行下去,因为这种对话已经偏离了理智,被情绪导致的预设结论所左右了。 同样,媒体传播与受众之间的“对话”,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受众情绪的影响,比如这两天多少使“引力波”剧情发生些许反转的“诺贝尔哥”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公众“厌恶态度高高在上的主持人、嘉宾; 对专家缺乏信任,对低学历弱者的同情”,等等情绪,最终在某个时段似乎出现了一边倒的言论,好在随着真相的披露、理智的思考,这种偏离轨道的剧情,很快得到了遏制,看微博上的评论,绝大部分似乎已回归理性,尽管难免还有个别涉及两个极端的言论。 我在这里不想针对“诺贝尔哥”提到引力波被嘲讽事件中谁对谁错的问题,也不想讨论“民科”问题,事非自有公论。估计对有关问题大家也讨论得透透了。 当然,我也坚决反对无良媒体利用别人的缺陷去做娱乐。 公众短暂的非理性情绪宣泄所得出的统计结论,不值得信任,不具主流性质,也不必过于放大化。舆论终究会回归理性。 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多时候是受情绪影响的,很多时候不能做到公正、理智,也会破坏和谐和交流的气氛、效果。最近被拉进几个与科学传播有关的微信群,都是 50 人以上的,最多的近 200 人,先不说这样的大群并不适合充分平等有效的交流,只适合群发通知什么的。群太大,人太杂,难免就有少数人总是用带有个人的情绪、甚至有些偏执的思维方式,推销自己预设结论的言论。那些人不管是自己真懂还是假懂,总之认为自己总是对的,并不愿意与别人平等交流。感觉与带有这种情绪的人确实很难交流,因为不管你说的什么,有道理没道理,他不会认真倾听,总是沉浸在在自己那一套理论中。面对不懂得尊重别人、倾听别人的人,我也不知道如何发声,只能采取“闭嘴”的态度。毕竟修养不够啊。 偏执的人哪里都有,同情有偏执情绪的人,但不代表我能做到很好包容他们,专业的问题需要专业人员来解决,心理的问题需要心理医生来帮助。很多时候,只能采取回避,就像近三十年的编辑生涯中,多次遭遇所谓“民科”,通常的处理方式是想办法把他们“支走”,支到其他权威机构,因为真不知道该如何与他们对话,没有那个水平啊。 话说回来,社会上患严重偏执症的并不多,但一时的偏执情绪人人都有经历,尤其是当我们不了解真相的时候。偏执情绪的产生与所处的环境关系很大,而现在媒体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处于那些吸引人眼球的媒体信息包围中的人们,难免每时每刻都保持清醒,我有时也会被某些伪装得很好的假信息迷惑,好在很快能明白过来,较少上当受骗。 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觉得公众在对待科学信息传播上有些情绪还是值得关注的。长期以来,自认为自己热爱科学,也愿意通过微信等手段传播我认为靠谱的科学知识,尽管对这类贴子,点赞的好友远远少于发些风景照片、美食之类的贴子,但认为自己多少是干着对社会有用的事情。殊不知不是所有人都这样认为。 有一天,我在一个群里发现又出现了早被“群辟”了的广为传播的“急救贴”,随意说了一句这是假的,不要再转了,没有想到被带上什么“职业病”、“大题小作”之类的“标签”。当时心里真有一种受到伤害的感觉,原来在很多人眼里,“朋友圈的东西有多少是真的?大家不过是转着玩的,不要太当真”。太当真会伤害别的人自尊”,包括科学问题,如今都成了随便转着玩的东西,没有多少人认真读内容,好好思考,甚至只看看题目顺手就转了。你还当真玩命去辟谣,去做什么科普,傻不傻阿,自作多情! 是啊,人人都有自尊心,这是最容易引起情绪化的东西,朋友圈科普,一不小心也会伤了别人的自尊心,这样即使你发的东西是正确的,人家也不愿意多看几眼,被当成“说教” pass 了。所以,科学传播的效果只在非情绪化的人群中才能显现。科学传播需要互动,参与都特别需要研究受众的心理,采取更科学的手段、更合理的方式,避免引起情绪化的东西。 非正常情绪会在网络时代无限放大,互相传染。那些自认为“高高在上”的科普内容和“科普专家”,不被公众接受,不在于内容本身,而是引发了公众的不信任情绪,这时候说啥没用了。所以,现在的科普或者说科学传播问题,真不是如何加强知识普及那么简单。 科学问题毕竟是小众,大多数科普问题也是一样,包括引力波问题,对于其包括的科学内容,并没有多少人关注。但当科学遭遇娱乐,明显娱乐的效应被放大,而科学问题难免被忽略、歪曲。大多媒体热衷传播的不过是他们认为有可能吸引人眼球的与科学有关的事件,不同于科学传播事件,对公众认识科学本身看起来也没有多少影响,不过是公众情绪在涉及科学问题上的具体反映。 科学与社会,毕竟是太复杂的问题。在科学传播中,如何正确引导公众的情绪,是个难题,也许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值得我们研究深思,诸如科学传播的社会心理学等等。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5531 次阅读|20 个评论
mirror - 说事儿,还是要避免“情绪化”
liwei999 2010-8-5 02:18
立委抽屉: 引用 喜欢或不喜欢不需要理由。因为这就是个情绪化的东西。喜欢的拿走,不喜欢的扔了。这样的事儿,连狗都会做。要做人,那就要学会做喜欢但是放弃,不喜欢也要抱着走的选择。 说事儿,还是要避免情绪化 (27032)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15, 2006 11:27PM 以国人的文化沉积,发个檄文伍的,是个小意思了。义和利的争论中,也总是以义领先。废中医主张的绝大部分也是出自这个义字。放在当年,就是要解放全人类了。看着全国人民受中医的毒害心里那叫一个着急。这还是往好了解释。往坏里想,说法就多了去了。 镜某曾经讲过,喜欢或不喜欢不需要理由。因为这就是个情绪化的东西。喜欢的拿走,不喜欢的扔了。这样的事儿,连狗都会做。要做人,那就要学会做喜欢但是放弃,不喜欢也要抱着走的选择。这样的例子也很日常:孩子买玩具就是前者,赡养老人就是后者。这是个道理。 据说非洲有种蚂蚁,10%的数量是不干活的懒蚁。对于蚂蚁来说,人就是上帝了。人们可以把这10%消灭掉。结果发现,又有10%的数量是不干活的懒蚁诞生了。没有办法叫进化,只好叫做生态了。酱缸文化的确是不好看,不好闻。奶酪文化至少看上去是白的。所谓的学问,就是指能够理解这两个都是发酵的产物,都是可食用的。而不是讲因为白所以就好。 愚公之所以愚是以为挖一锹可以少一点。这个道理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不是挖一锹就少一点呢?这个道理就不能问科学了,得去问科学他妈。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227 次阅读|1 个评论
情绪化
lili80212 2010-7-12 23:25
这段时间太情绪化了,持续到今天,才真正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与其说曾经紧张的气氛让我透不过气来,但我适应了,渐渐地顺畅了;然而,这段日子的阴郁,让我不想呼吸,很难适应。 太过于情绪化,往往成就了阻碍前行的绊脚石的目的,也许是到了不要让它滋生的时候了。也许意识到这一点,有些许完了,但总算是打起精神做应该的事情,履行自己的承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有时使人展示情绪化的一面
cutefay 2008-12-29 13:01
每个人都有情绪化的一面,就是感情用事。在人们平时工作和生活中,尤其是在和人打交道的时候,往往是理性压制着感性,例如,明明讨厌一个人,但是还要摆出一副和善的面孔;明明不喜欢做一件事情,但是还是要装作很乐意去做。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这种理性压制感性的状态持续时间长了,人就会觉得很压抑。而人们在网络中,无论是在论坛、群里还是一对一的聊天,有时则可以情绪化一些,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另外,我觉得人都是有双重性格的,例如平时表现很外向的人,也会有内向的一面;平时很温柔的人,也有凶狠的一面,诸如此类。在网络中,有时候会表现出人不经常表现的一面。 网上多愤青。我觉得这些愤青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不是那么愤青的,只是在网络上把自己压抑在心底想说而平时又不敢说的话说出来,是一种情绪化的发泄,或者是表现出自己平时没有表现的一面,因为网络中大家并不知道互相的身份,所以有些人就随便说话了。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在bbs上有人发一个帖子,无论这个帖子是什么内容,总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反对的人和支持的人之间会互相辩论,还有人破口大骂,于是又有些人就开始攻击那些破口大骂的人,而那些破口大骂的人又反过来回击指责他们的人,于是双方的口水战开始了;还有一些人回帖子中提到了另一件事情,例如吃饭,结果大家又开始七嘴八舌讨论去哪里吃饭的问题,偏离主题太远了,最后版主打扫战场,把大家的回复合集,这件事情就算结束了,争论完之后,大家又和和气气的了。有时候在论坛里看看别人发的这样的帖子,还是挺有趣的。 当我事情比较多很忙碌的时候,很容易情绪化,一情绪化就容易在QQ等聊天工具上对一些好朋友冷冷的,或者自己就像一只刺猬,说话有时候会带刺。其实说白了就是任性,会耍些小脾气。昨天晚上跟几个朋友一起聚会,我问其中一个朋友:是不是觉得我在网上情绪化比较严重?他的回答是:可以理解啊,知道你有时候比较忙心理压力大,还是现实中的你比较正常啊。我觉得很幸福的是,有这样的朋友在我快乐的时候能够和我一起分享快乐,在我心情烦躁的时候默默地忍受着我对他的冷淡或者任性。在我身边,还有很多像他一样对我很好的朋友,这是一种幸福,应该好好地去珍惜,在网络上不要太任性了,对他们好一些。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4401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0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