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公共卫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远水楼台怎得月
热度 2 maxguang 2013-6-21 02:28
今天的两件事很触动我,第一件事是review了刚刚出炉的2012年度SCI杂志影响因子,顶级杂志依然顶级,自己发过的有升有降;第二件事是帮老板查了几个美国流行病大队列发表过的关于mortality的文章。两件事放一起,给我的触动是,绝大多数用这些大队列的同行(很多是学生或者博后)发的都是顶级杂志,不管文章立意多简单,就算这个topic之前已经很多人都做过,但是用这个大数据一作,立马就是NEJM或者LANCET,JAMA。 在美国很多数据是公开的,比如NHANES,但是也有很多大队列的数据不是公开的,或者数据中很多指标不是公开的,而有权使用这些数据仅仅是少数人,自然发文章也就是这些少数人以及其学生组员的事了。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公卫领域,在以数据分析为依据的流行病学领域,这点更是明显。 于是对于我们这些远水楼台的人该怎么办呢?要么,努力挖掘新思路新想法新方法,在创新性Innovation上下功夫,创造出动静来让月亮上的评委看到我们的灿烂价值;要么,潜心积累也弄出个坑来蓄足够多的水;要么,一步一步往近水楼台爬吧。 换句话说,杂志影响因子并不能说明文章的真是水准,而且,在顶级杂志发了文章的人也不能说明水平就是顶级了,因为中间的“楼台与水”的效应太明显了。
3524 次阅读|2 个评论
Delta Omege Society 入会典礼
热度 1 maxguang 2013-5-9 11:11
今晚学院举行了Delta Omega Society南卡大学MU Chapter年会,我作为这一批毕业生中的Inductees参加了入会典礼。Delta Omege学会1924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成立,在全世界范围吸纳公共卫生领域的杰出人才。学会不可以自行加入,只能通过会员提名,投票产生。 很荣幸成为了这届毕业生中入会的9个人之一!宴会很完美,饭菜很美味,跟老板们聊天很开心,上台领奖那刻很激动!今后工作中,为了人群健康事业,再接再厉!
3477 次阅读|2 个评论
推荐个国外公共卫生博客
maxguang 2013-4-23 23:17
跟了Buttery医生的博客好几年了,而这个博客也先后换了三次地址了。最新的地址是: http://kimros.edublogs.org/ 博主C.M.Buttery是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家庭医学和人群健康系流病组的教授。Buttery教授的博客更新很快,都是最新的公共卫生问题,作者也会予以评论,提供讨论平台。我个人十分喜欢,强烈推荐。 公共卫生的博客不多,中文的更是少。曾经自己尝试做个中文的博客,后来没有坚持下来,有些可惜。地址是: http://epipop.blog.163.com/ 。希望有机会再重新开起来。
3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死猪就怕冷水泡
热度 5 gl6866 2013-3-16 17:27
二会期间,上海那边出了大事情了。黄浦江上游飘来数千 头 猪的尸体。在电视上看,那些打捞死猪的工作人员个个带着防护口罩。可以想象那死猪该有多臭了。都说死猪不怕开水烫,比喻人的脸皮厚。可是这回没有 开 水烫死猪了。死猪改成由冷水泡了。看你还怕不怕。果真怕了,至少上海人怕了。上海人一怕,事情就闹大了。毕竟上海也是中国的一张漂亮的脸蛋子。让死猪这么一抹,虽然不至于灰头土脸,也是臭烘烘的了。这 回 好了,北京有雾霾,上海有死猪 , 都是个事儿。 仔细想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死猪呢?有点儿常识的人都知道,养猪哪有不死的。尤其是现在,养猪都集约化了。一群群、一圏圏地养。一定会出事儿的。如果碰上猪瘟,那可就成片成片 地 死。因此对死猪的问题,我国在此次事件出来之前是没有准备的。大家会问,以前也有死猪啊?为什么这回的死猪都到了江里?在我看来,以前的死猪基本都上了大家的餐桌,农民养猪为的是赚几个钱。可现在呢,谁敢把死猪当活猪,走上正轨的销售渠道?各种监管手段可是严格,从猪一出生就打上耳标,到屠宰过程的监督,最后市场的销售。每个环节都有严密的监视。农民还敢卖死猪?可猪死了怎么办,死猪是事实,没人管也是事实。让农民自己做无害化处理?恐怕不完全行得通。所以,农民就干脆来个省事的,往河道里一仍,管他呢。 作为城里人,农民的疾苦或许不知道。现在好了,按下了葫芦起了瓢。日前国家首席兽医师于康震说了,黄浦江及上游漂浮死猪已得到有效处置 ,并 建立起标本兼治 的 长效机制。你信吗?反正我信了,但上海人信吗?生活在上海的老外信吗?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我上cnn网一搜,凡是涉及到死猪的报道统统被封。可见还是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架势。今天上午,美国的哥们儿打来电话,他们那里都在议论上海的死猪。上海也是国际大都市, 那里的老外 不 比北京的少,看来他们会去喝哇哈哈了。抑或从德国运来矿泉水也未必。 北京的雾霾,上海的死猪,都给公共卫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怎么应对,也是值得大家反思的问题。
个人分类: 评论述评|3536 次阅读|12 个评论
我对公共卫生学科的认识之二:公仆,主人,理想,健康
jiahailu 2012-10-18 18:38
一直想在十一期间写一点对预防医学或者公共卫生学科的个人感受,尽管假期还是像往常一样宅在办公室和实验室,只是从电视和媒体上感受到假期的拥挤,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没有起笔写些这方面的东东。今天没课,借着最近发生在身边的几件事,谈点个人看法,也是从公共卫生的角度。 大约10天前,媒体传出广州东山区构建国际医疗城,中山大学北校区要整体搬迁,我所认识的著名官员博主也写了构建医疗城狂想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40b3f60102e9pj.html ),当时引起一场不小的风波(见相关媒体 http://news.nen.com.cn/system/2012/10/12/010086863.shtml )。我不想对此件事情有何评论,只是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谈谈看法。现在我们做事往往都想把事情做大做强,一提口号就是国内领先,国际首创,建立医疗城也想建成国际一流国内最大等等。实际上,就目前中山大学北校区附近,已经密集了多家三甲综合或者专科医院,但目前仍不能满足人们需求,其原因如何值得深究。由于目前这几家医院的医疗水平在当地是最强的,无论大病小病都拥挤到这些医院,因此表面看来是不能满足其需要的。我想说的是,应该花钱建立社区医院,完善医疗转运模式,将小病放在社区,实际上经过医疗改革的探索,已经达成了这方面的共识,但现行管理者并没有从国家大局出发,还在不切实际地盲目扩张。大医院还在扩大门诊量,还在构建豪华的体检中心等。我想如果社区医疗机构建设完善,形成一套完整通畅的转诊制度(上一世纪已经初步建立),目前的大医院也不会像现在这么紧张。大医院治大病,给下级医院提供技术指导,像体检之类放在社区,应该是最终解决医疗资源紧张的有效途径。 第二件事,学校一个学医学的研究生不幸患了肝癌( http://zssom.sysu.edu.cn/NewsContent.aspx?level=1newsid=43a15e1f-96f5-44b6-9eb2-db9ffa3e5001typeid=bfeeb278-559a-4d74-b495-74d9f3cd937d ),由于家庭困难,倡导捐款。可爱的同学们利用吃饭的时间在食堂门口支起募捐的平台,对此我也很受感动,为同学们的互助互爱精神感到高兴。我想表达的是,作为医学院校,本身又是公益医院,为何不能将我们可爱的医学生(如果不得病将来可能成为优秀的医学科学家)毫无怨言地收治呢?医院是国家的,研究生是国家的栋梁,不幸患病了,靠着老师和同学的捐款我感觉也是杯水车薪,要寻求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尤其是像具有医学救治的医疗医院和没有医疗专业的大学应该有所不同,试想我们自己学医的学生为的是将来救治百姓,可我们自己得病了,我们自己的医院更应该不讲任何代价地去救治他们,让他们感觉救治生命是无价的,这才是救死扶伤的本质所在。 去年到今年两次住院,尽管住在自己工作的单位医院,作为老师也曾经给过医护人员讲授过某一门医学课程,但深深体会到看病难看病贵的切身感受。由于床位紧张,我也曾住在医院的走廊上,但深层次的原因,并不见得是医疗资源的紧张这么简单的道理,我想说完善社区医疗,发展远程医疗和提供技术服务,根据疾病程度建立转诊制度等才是重要的。 最后谈一点医疗改革的个人看法:都说医疗改革非常难,难就难在没有钱,难就难在体制束缚上。我个人认为这些都不是主要困难,最为困难的是 “意识” 问题。改变了思想意识,做起来就不难了。 我的意思是:领导是“公仆”,人民是“主人”,为什么“主人”看病难,“仆人”看病就“不难”呢。 人生追求应该有目标,如果没有“目标”了,或者说没有长远“目标”,没有大众追求的“目标”,这里的目标应该是“追求”的意思,就像我们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是我们的理想一样,但人民大众,无论是哪个党派,哪个民族,那个群体,也要有共同的理想追求,这种共同追求就是“健康”。如果能够达成这样的共识,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GDP等等,都以“健康”为最终目标,我想任何事情办起来都会轻松容易。关于最后这简短的两点,我会继续探究,欢迎和大家一起探讨。
个人分类: 个人浅见|1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对公共卫生学科的认识之一:为人民服务和雷锋精神
热度 2 jiahailu 2012-9-29 17:47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教学课程安排在十一后阶段,在和别人谈合作标书的撰写闲暇,一直思考我从事预防医学学科10余年来的一些感受,至此在新的冠状病毒发现之际,谈谈个人对预防医学或者说公共卫生学科的看法和感受,不当之处请多指教。 “非典”之前,人们对医生职业的尊重至高无上,表现即使在医学院校,高分总被临床医学录取,分数低的才上预防医学专业(不是100%)。SARS过后,第一志愿报考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逐渐多了,这对我们从事预防医学的老师们也宽慰很多。我在给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学生上专业课时,经常以“胸怀不同”来比喻临床和预防的差异。因为临床面对一个病人,治疗后病人会千恩万谢,红包相送,而预防的职业是通过不断努力希望某一个疾病的发病率降低某个百分点,但获得效益的人群(百分点高危人群)并不知道。所以说,我把预防医学学科比喻成“为人民服务”的学科,因为服务的是大众,其实质是“雷锋精神”,因为做好事不留名。这就是“胸怀”。 SARS的暴发,对我国预防医学事业的推动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的人员扬眉吐气了。在短短的时间内,防疫站的名称也变“洋”(CDC)了,雄伟气魄的办公大楼拔地而起,硕士博士的高学历也不见得能够顺利进入这样的部门等等,从这一点上说,从事预防医学的人员应该感谢SARS的发生。而我想说的是我们应当时刻承担起保护人民免受疾病侵袭的宏伟职责,公卫人应该具备有默默无闻做好事不留名的宽宏胸怀。我们应该想尽一切办法保护人民的健康,使人民免受对健康有害的一切伤害。我们要想出一切行之有效办法,交给人民群众去免于疾病的伤害。 实际上SARS过后,政府部门拿出了不少的经费改善疾控条件,对于一些重大疾病包括传染病还专门立项公关,希望能够取得确实效益。我想和各位商讨的是,什么样的结果是重要的。记得SARS期间,政府重视,全民皆兵。在广州,你乘公交车,如果没人给你让座,咳嗽一声,就会认为是非典,人们躲避不及,四周都会空位多多。另外一个例子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都在广东一带打工赚钱,衣锦还乡人们尊崇,非典期间如果回去,人民待其像“瘟神”,说明对非典的宣传已到了家喻户晓。这几年我国艾滋病一直处于高发状态,目前已经从高危人群转变成普通人群(近日传出航空机长HIV阳性的报道),如何才能得到有效遏制是当务之急。我认为要利用SARS的经验,在政府的指导下,通过公卫人的努力让人人都清晰了解艾滋病的传播知识。在艾滋病还没有有效药物和疫苗的情况下,发挥“电子疫苗”(我将健康教育称之为“电子疫苗”)的作用。比如将艾滋病传播的主要知识做成多种形式,比如flash,广告,游戏,手机信息等,在大众关注的焦点,媒体和活动前(比如新闻联播前,春节晚会中,大型会议前等,手机信息可以在有利于可能的人群和可能的“活动”时间等传递)进行播放,从而改变人们从被动接收知识到主动获得健康的理念。我认为,普及和推广“电子疫苗”(或“手机疫苗”)的理念对疾病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个人分类: 关注国家|606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学报:公共卫生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
qujiangwen 2012-8-6 11:03
中国科学报:公共卫生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 胡玉坤 因全球化进程引发或加速的宏观社会经济变迁,其中包括经济一体化、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迁徙、贫富两极分化、环境退化乃至全球气候变暖等等,无一不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地球村”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势不可挡的全球化也无可规避地制造、催生并加剧了大量公共卫生问题,并戏剧性地改变了全球疾病谱。当前,无论是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抑或对大众健康的其他威胁,正逐渐变成越来越复杂化且多样化的全球性挑战。 遭遇疾病全球化威胁 全世界正面临日趋严重的非传染性疾病的威胁。在20世纪,由于抗生素和疫苗的发明和普遍使用,加之其他公共卫生干预等,发达国家和多数发展中国家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和死亡负担已大为降低。伴随全球化的推进,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转变。诸如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恶性肿瘤、中风、糖尿病等原先被视为富裕社会独有现象的非传染性慢性病也开始侵扰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国家死于非传染病和伤损的人数也迅速上升,并超过传染病带来的疾病和死亡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2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全球1/3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1/10的人患有糖尿病,12%的人患有肥胖症。仅2008年,全球约有3600万人死于非传染疾病,约占当年世界死亡总人口的63%。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趋势会不断加剧,未来死于非传染疾病的人数还将继续增多。该统计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死于非传染疾病的人口将增至5500万。 与此同时,各种新旧传染病仍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急剧变迁,像肺结核、疟疾、梅毒等死灰复燃。其中,结核病是全世界传染病中的最大杀手,每年夺去约200万~300万人的生命。值得关注的是,大流感、疟疾、结核病等传统疾病不断产生变种,并增强了抗药性,从而使这些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变得更加繁复。更令人担忧的是,艾滋病、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和禽流感等具有更强传播性与更大威胁性的一些新型传染病,也开始滋生和蔓延。这些传染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演变为跨国越界的全球性危机,因而对全球公共安全构成了更大的威胁。 复杂多变的全球化过程使病媒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将疾病和死亡风险带到地球各个角落。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便是疾病全球化的一个典型例子。自1981年美国发现世界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不管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迄今几乎没有任何国家能将艾滋病阻挡在国门之外。尽管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都作了不懈的努力,但艾滋病仍在全球范围内肆虐。 公共卫生危机愈发不可控 在如今全球化的世界里,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的发生也变得难以预料,并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动态模式。2003年SARS的暴发和传播便是一个明证。该疫情源于广东,但很快沿国际航线在半年之间迅速蔓延到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8000多人发病,700多人死亡。SARS时疫不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而且对一些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乃至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亚洲各国总的花销和商业损失估计高达600亿美元。继SARS之后,禽流感、甲型H1N1等在全球传播的传染性疾病也接踵而至。这类传染病引发的全球性危机不仅直接威胁到国家安全,而且还影响到全球安全。诸如此类的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还有可能在“地球村”不断上演。 当代的全球化进程无疑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人员、货物、资本、技术及思想文化往往以超乎人们想象的规模和速度在不同国家之间流动。食品生产、制造和销售全球化了,旅游业全球化了,因广告和营销策略的全球传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可避免地全球化了。全球航空公司每年运载的乘客高达20亿人次,在人类和货物快速流向世界各个角落的同时,也有可能使传染性疾病随之在短短数小时之内由一个国家传播到另一个国家。 一些时疫不但会传播得更遥远,而且有可能扩散到地球每一个角落,从而对全球每个人构成威胁。全球化有可能使来自异域的地方性瘟疫演变成为全球性灾难。公共卫生问题的跨国化意味着人类健康的决定因素已不再局限于本国的地理疆界之内,而且充满了未知数和不确定性。这导致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难以孤军抗击一些全球性疾病的入侵和蔓延。 公共卫生全球化的考验 在一个越来越不平等的全球化时代,地区和国家之间以及一国之内不同人口群体之间不断扩大的社会经济不平等也日益体现为健康状况的不平等和不公平。由于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穷人与富人以及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发展鸿沟越来越大,不同人群在医疗保健服务利用上的差距也变得越来越大。放眼全球,因全球化过程而扩大的健康不公平大大加剧了弱势人群的健康风险和脆弱性。迄今全世界每年仍有1000多万儿童和孕妇死于可以预防或医治的疾病。国与国之间的预期寿命之差高达近50岁,一国之内有的也相差20岁以上。这显然都是全球和地方各级权力失衡和社会极度不公平的产物。单靠各国各自为战显然是难以战胜的。 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全球化时代,很多公共卫生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更多的则是因全球化过程而变复杂化了,或因全球化冲击而前所未有地被凸显和放大。公共卫生问题的全球化使该领域的国际合作变得十分迫切且极其必要。世界各国的依存性和脆弱性因此成为刺激公共卫生领域国际合作的一个助推器。 公共卫生问题的跨国化也促进了公共卫生干预的全球化。鉴于公共卫生干预对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福祉的巨大潜力,以联合国为首的国际社会介入其中并进行了大量干预。公共卫生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国际发展议程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之下,联合国系统对健康与发展采取了以人权为本的整合性探讨。2000年通过的《联合国千年宣言》及据此制定的千年发展目标,将健康置于发展议程的核心位置。最初制定的千年发展目标的八大目标中有三大项、18项具体目标中有8项、48个指标中有18项都同健康有关。这三大目标分别是: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孕产妇健康、遏制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这是国际社会迄今所作出的最雄心勃勃的发展承诺,也可以说是公共卫生干预方面国际合作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近年来,有关健康与发展的国际政策与立法措施不断推出,而且愈来愈关注全球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例如2005年第六届健康促进国际大会通过的《关于在全球化世界中健康促进的曼谷宪章》。同时,各国在加强全球防范并应对共同挑战上也达成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其中,《烟草控制框架公约》(2003年)和《国际卫生条例》(2005年)是国际公共卫生政策新发展的两个标志性成果。 概言之,全球化既导致或加剧了大量跨国化和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也为公共卫生领域的干预提供了各种新机遇。在这样一个如火如荼的全球化时代,全球重构对公共卫生的影响,无论正面还是负面,都是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不可回避的重大政策问题。作为世界上全球化程度很高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显然不能对健康风险和疾病的全球化掉以轻心。利用全球变迁提供的机会在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的撞击中寻找应对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的创新战略,无疑已成为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项严峻挑战。 (作者系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7/267476.shtm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2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狼来了“的故事与预警疲劳
qujiangwen 2011-12-2 14:39
从前,有个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   一天,他觉得十分无聊,就想了个捉弄大家寻开心的主意。他向着山下正在种田的农夫们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农夫们听到喊声急忙拿着锄头和镰刀往山上跑,他们边跑边喊:“不要怕,孩子,我们来帮你打恶狼!”   农夫们气喘吁吁地赶到山上一看,连狼的影子也没有!放羊娃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你们上当了!”农夫们生气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故伎重演,善良的农夫们又冲上来帮他打狼,可还是没有见到狼的影子。   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们又上当了!哈哈!”   大伙儿对放羊娃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谎十分生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   过了几天,狼真的来了,一下子闯进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极了,拼命地向农夫们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救命呀!狼真的来了!”   农夫们听到他的喊声,以为他又在说谎,大家都不理睬他,没有人去帮他,结果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寓言的寓意:   1 说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它既不尊重别人,也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我们应该培养诚恳待人的良好品质。   2. 寓言告诉大家做人应诚实,不以通过说谎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更不能以说谎去愚弄他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47748010007n4.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0 个评论
公共卫生和营养,是第一因子
热度 1 liwei999 2011-4-23 17:57
回答: 镜兄糊涂了,医学怎么会等于诊断? 由 蓝隼 于 2005-7-07, 15:42:43: 做两者之间的比较时,“公平”是个要紧的因素。 拿近代的科学的方方面面来与中医比本身,就有些不公平。只有抽出些相关的领域来比较。 公共卫生和营养不是“也很重要”,而是第一因子。其实,不必什么统计数字,就可“分析”出来这两个因子。对于一个生物群而言,粮食等食品的重要性远远高于药品;个体的密度高时,“卫生状况”比“医疗条件”更重要。
个人分类: 镜子医疗卫生专栏|3009 次阅读|1 个评论
全球气候变化对公共卫生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qujiangwen 2011-1-13 21:54
目前,全球正在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不仅对环境、水资源、区域海平面上升、农业、自然植被等产生影响,而且对人类健康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气候变化将可能干扰地区的天气形式和生态平衡,从而造成对人体健康的造成多方面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气候变化正逐渐演变成一个全球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公共卫生产生的影响以及目前的应对策略,以便于能够引起公共卫生和相关部门的足够 重视。 一、对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气候变化在促进传染病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使本地区出现一些新的传染病疫情,加速一些原有传染病在本地区的流行。气候变化主要通过扩大携带动物传染病物种的活动范围、改变外环境中病原体的动态以及改变病原体的传播周期而增加传染病发生的风险。 (一)对虫媒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全球变暖可能引起虫媒传播性疾病再度爆发 , 以及热带地区的一些传染病向亚热带、温带地区扩散。据 国际气候变化小组 (IPCC) 估计, 到 2100 年全球气温将会升高 1.5-5.8 ℃ ,这种变化使那些原来属于温带、亚热带的地区有可能变成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大大增加了许多虫媒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性。因而国际气候变化小组 (IPCC) 和世界卫生组织( WHO )指出:全球变暖的结果使一系列因昆虫叮咬而传播的疾病将会增加,特别是科学家们预测目前仅肆虐于热带的登革热将会超出现在的范围,而进入气候温和的地区和进入高海拔地带。 据报道 , 伊蚊历来只能生活在海拔在 1000 米以下的地区 , 由于气候的变暖 , 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可在海拔到 1350 ~ 2200 米的高度发现伊蚊 (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 , 1998 年 , 亚洲许多国家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发病水平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高,然而气候的变化 , 比如说厄尔尼诺事件 , 可能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因素,因为实验室已经证明登革 2 型病毒在埃及伊蚊体内的发育所经历的内潜伏期能够从 30 ℃的 12 天减少到 32-35 ℃ 的7 天( 2-3 )。 太平洋地区的几个岛国的降雨量和当地的气温与南部的涛动指数密切相关( 4 )。而且 , 14 个岛国中有 10 个岛国报道登革热的发病与这个指数呈阳性相关。由于近些年来持续出现暖冬气候,造成登革热的流行范围从热带、亚热带地区不断扩展,媒介伊蚊活动季节也相应的在延长。登革热在我国属于国际监测传染病,俞善贤等对海南省登革热流行潜势的研究发现,到 2050 年,冬季气候变暖将使海南省半数以上的地区将具备登革热终年流行的气温条件,登革热的控制形势不容乐观( 5 )。 (二)对介水和食物传播的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在水源保护和排水设施遭受破坏的情况下,再加上因为气候变化所导致的频繁和严重的强降水将会增加饮用水受污染的机会,从而增加介水和食物传播的风险。气候变化也能够导致与小球隐孢子虫、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的发病风险增加( 6 )。从全球来看,面对气候变化发病最有可能增加的肠道传染病是霍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随着海水温度的不断增高,全球范围内霍乱的活动明显增加,暴发流行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7 )。 1998 年我国发生了由于拉尼娜现象造成的特大洪涝灾害,导致我国东南沿海海水温度异常升高,为霍乱弧菌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有力的条件,该年我国自渤海湾至海南岛的大范围海域都监测到了霍乱弧菌,再加上 1998 年的洪涝正好发生在霍乱流行季节,促进了霍乱的流行,所以该年不但霍乱发病省份广,且发病人数也较往年明显增多。另外,气候变暖增加食物在制作、储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污染机会,可能增加经食物传播疾病的发生。例如 1982 ~ 1991 年,英国经食物传播疾病的发病率与平均气温密切相关,而且这种相关存在阈值 , 即平均气温高于 7.5 ℃时 , 这种相关关系才存在。并据此推测到 2050 年 , 英国的经食物传播疾病将增加 5% ~ 20% 。 (三)对血吸虫病发生的影响 我国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的 12 个省份,受威胁人群达 1 亿人以上,目前全国患病人数约有 100 万人。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复杂,其分布与温度、光线、雨量、湿度、植被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我国血吸虫病流行于月份平均气温 0 ℃以上地区,主要原因是钉螺在冬季北方低温下,不能正常越冬 , 导致无法繁殖下一代,所以,冬季温度对钉螺能否生存起决定作用。然而全球气候变暖对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研究发现,冬季气候变暖可导致我国钉螺分布的最北界向北移,使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区范围扩大( 8 )。 1998 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发生特大洪水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江滩钉螺孳生地进行的监测结果提示,这些地区在发生特大洪水 1 ~ 3 年后,钉螺面积有不同程度的扩散,血吸虫病流行区不断扩大。 (四)对新发传染病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一份研究报告证实,过去 20 年中,至少有 30 多种新的传染病在出现,各种新病毒的出现大多与气候异常变化有关。气候变暖也会增加地理运动以及人和动物宿主的接触,病原体尤其是病毒将突破其原来寄生、感染的分布区域,寄生在包括人类在内的新的宿主,并有可能形成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印度 O139 群霍乱 , 扎伊尔埃博拉出血热、委内瑞拉脑炎、尼日利亚脑膜炎、肯尼亚裂谷病等新发传染病都出现在厄尔尼诺加剧期间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很可能促进了这些新发传染病的发生。而且,有专家认为:随着全球变暖和冰川融化,隐藏在冰川中的古老病毒将有可能释放出来,从而可能引起一些新发传染病。 二、 极端气候事件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根据国际气候小组的预测,由于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本世纪末全球将进入近 1000 年甚至是近 100000 年最热的阶段,大范围的气候变暖将会导致诸如热浪、强降雨、暴风雪、洪水之类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次数和强度不断增加 。而极端天气事件会直接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引起直接伤害和死亡。旱灾、水灾、暴风雨等极端天气事件,使某些疾病患病率、死亡率、伤残率、传染病发病率上升,并增加社会心理压力。例如, 2003 年夏季意大利罗马遭受热浪袭击,平均温度高于 36 ℃,峰值高于 40 ℃,因遭受热浪袭击的实际死亡人数比预计死亡人数多 1000 余人,且多为 65 岁以上老人。而该次气候异常事件提示公共卫生机构必须尽快开展有关为什么老年人是易感人群而处于一个特殊的风险地位的相关研究 。另外,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特别是干旱的发生可能与不断上升的精神疾病、自杀等发病有关 。暴风、洪水等灾难性事件发生以后容易导致受灾人群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发生的频率增高。气候变化通过引起严重的风暴、水灾、干旱和火灾并随后造成水和食物供应的中断以及公共卫生设施的破坏,从而减少受灾人群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获得 , 并引发一系列心理社会问题 。 三、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Bernard 等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表明 气候的变化可能会促进真菌的生长,真菌孢子颗粒的播散会增加人群感染的风险。至于其它经空气传播的污染物,特别是臭氧、颗粒性物质,仍然无法确定气候改变会对这些污染物产生何种影响。周围环境污染物的浓度一般是气象条件、生态体系以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目前仍无法确定这些不确定的污染物质到底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何种影响。最近进行的一项关于气候变化对大气中过敏原浓度的研究结果表明,不断增加的 CO2 浓度和温度会促进产生过敏原植物的生长; 同时, D’Amato 等人的研究发现空气污染可能会促进这些过敏原物质的渗透以及过敏原渗透到肺部的深度,从而 使人群患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另外气候变化使城市热岛效应变得更加剧烈。城市工业聚集、污染严重 , 再加上热岛环流 , 可以使城市上空聚集着多种来自化石燃料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等有害气体 , 同时也含有一些有毒的悬浮物,这些污染物会对城市居民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四、对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的影响 极端高温产生的热效应使儿童、老年人、体弱者以及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受到严重影响。炎热所导致的应激反应使体温调节系统处于“超负荷”状态,会使病人原已受损的系统、组织、器官负荷增加,往往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美国的相关研究也证明心肌梗死、中风以及病毒性肺炎等疾病的增加与异常气候厄尔尼诺现象有关 。持续高温还会使中暑和患“空调病”、肠道病的人数骤然增多。另外,温室气体对臭氧层有较大的破坏性,会导致阳光中紫外线辐射增加,从而导致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的发病率增高 。气候变暖后,一般中高纬度地区粮食产量增加,而热带和亚热带只能以一些耐高温作物为主,产量下降。全球最贫穷地区饥荒危机将增加,导致饥饿以及营养不良的发生,饥饿和营养不良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人群对疾病的易感性。 五、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公共卫生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公共卫生形成新的威胁。正如美国公共健康咨询专家克里斯特劳·艾比所说的那样:“气候的变化可能会击溃整个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公共卫生机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应对策略。第一、评估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就因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疾病负担开展相关研究。通过风险评估和测量,公共卫生部门必须了解哪些疾病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条件下可能会重新出现或者重新开始流行,哪些疾病的发病趋势会比以前更有严重,重点评估了解哪些人群是易感人群,哪些地区的风险最大以及什么时候会对人群造成威胁,并利用历史数据开展系统研究,对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疾病负担进行研究 。第二、考虑到因为气候变化对公共卫生广泛和不可预测的影响,需要着重加强与疾病监测、水和食品安全、生物媒介控制、动物宿主监测以及疾病暴发应对有关的公共卫生设施,并做好预测预警工作,加强处理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能力,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威胁,最大程度的减少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危害。第三、加强沟通协调,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开展针对气候变化的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综合应用研究。气候变化的研究涉及到多个领域,公共卫生专家、医疗人员、兽医学者、环境科学家、生态学者、地理专家以及经济学家应该寻求共同合作,并利用各种方法学的工具以及相关数据开展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的系统研究 ,进而掌握气候变化与疾病发生之间的规律,探索影响疾病发生的机制和提出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并做好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从而向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充分的证据说明防范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措施具有的效率和效益,并得到政府决策者的政策和财力支持。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66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苗的效果
fs007 2011-1-11 12:18
寻正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人类总是先关注对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危害的疾病,因此,疫苗的效益是逐渐递减的,最先开发的疫苗有极大效益,而现在及以后开发的疫苗效益会远低于早期的疫苗,有时甚至难以判断疫苗的效益。在疫苗大批使用以后,由于人群免疫力的作用,使用不使用疫苗的人也得到保护,因而其直接效益也会大减。 总的来说,疫苗有着明确的功效: 疾病 无疫苗时代发病人数 2007年发病人数 预防效率 麻疹 503282 43 99.9% 白喉 175885 0 100% 腮腺炎 152209 800 99.5% 风疹 47745 12 99.9%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823 0 100% 破伤风 1314 28 98% 注:引自美国CDC宣传材料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个人分类: 疫苗专辑|29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医学会2007年创刊的《灾难医学和公共卫生准备》被SSCI收录
wanyuehua 2010-9-23 07:33
2007 年创刊的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灾难医学和公共卫生准备》, ISSN: 1935-7893,美国医学会(AMER MEDICAL ASSOC, 515 N STATE ST, CHICAGO, USA, IL, 60610-0946)出版,2009年入选 Web of Science的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目前在SSCI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2007年的第1卷第1期到2010年第4卷第2期共231篇论文。 231 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131篇、社论63篇、通讯24篇、评论6篇、会更正1篇。 231 篇文章的主要国家分布:美国199篇,澳大利亚、加拿大各3篇,以色列2篇,中国、智利、法国、巴基斯坦、秘鲁、泰国等各1篇。 231 篇文章的作者单位涉及169个研究机构,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研究机构为美国医学会(AMER MED ASSOC)24篇、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20篇、哈佛大学(HARVARD UNIV)15篇、美国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TR DIS CONTROL PREVENT)12篇、 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11篇、 纽约大学 (NYU)11篇、 布莱根妇女医院( BRIGHAM WOMENS HOSP)10篇、 美国卫生科学军队服务大学( UNIFORMED SERV UNIV HLTH SCI)10篇等。 231篇文章共被引用216次(其中2007年被引用1次、2008年被引用7次、2009年被引用48次、2010年被引用133次),平均引用0.94次, H指数为6(有6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6次)。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灾难医学和公共卫生准备》投稿指南: 该刊原为LWW出版,自2010年3月1日起由AMA独家出版并发行,是第一本为全球保健与公共卫生从业人员提供公共卫生准备与灾难应急信息的综合性权威期刊。 网址: http://www.dmphp.org/ 编委会: http://www.dmphp.org/misc/edboard.dtl 作者指南: http://www.dmphp.org/misc/ifora.dtl 在线投稿: http://www.editorialmanager.com/disastermed/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灾难医学和公共卫生准备》热点论文: 1.标题: Allocation of Ventilators in a Public Health Disaster 作者: Powell T, Christ KC, Birkhead GS 来源出版物: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卷: 2 期: 1页: 20-26 出版年: MAR 2008 被引频次: 25 2.标题: A Consensus-based Educational Framework and Competency Set for the Discipline of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作者: Subbarao I, Lyznicki JM, Hsu EB, et al. 来源出版物: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卷: 2 期: 1 页: 57-68 出版年: MAR 2008 被引频次: 17 3.标题: Excess Mortality in the Aftermath of Hurricane Katrina: A Preliminary Report 作者: Stephens KU, Grew D, Chin K, et al. 来源出版物: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卷: 1 期: 1 页: 15-20 出版年: JUL 2007 被引频次: 14 4.标题: Refining Surge Capacity: Conventional, Contingency, and Crisis Capacity 作者: Hick JL, Barbera JA, Kelen GD 来源出版物: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卷: 3 页: S59-S67 增刊: Suppl. 1 出版年: JUN 2009 被引频次: 8 5.标题: Definition and Functions of Health Unified Command and Emergency Operations Centers for Large-scale Bioevent Disasters Within the Existing ICS 作者: Burkle FM, Hsu EB, Loehr M, et al. 来源出版物: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卷: 1 期: 2 页: 135-141 出版年: NOV 2007 被引频次: 7 6.标题: Botulism: Cause, Effects, Diagnosis,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 Modalities 作者: Dembek ZF, Smith LA, Rusnak JM 来源出版物: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卷: 1 期: 2 页: 122-134 出版年: NOV 2007 被引频次: 7 7.标题: Mass Casualty Triage: An Evaluation of the Data and Development of a Proposed National Guideline 作者: Lerner EB, Schwartz RB, Coule PL, et al. 来源出版物: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卷: 2 页: S25-S34 增刊: Suppl. 1 出版年: SEP 2008 被引频次: 6 8.标题: Major Influences on Hospit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Disaster Preparedness 作者: Sauer LM, McCarthy ML, Knebel A, et al. 来源出版物: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卷: 3 页: S68-S73 增刊: Suppl. 1 出版年: JUN 2009 被引频次: 5 9.标题: Hurricane Katrina Deaths, Louisiana, 2005 作者: Brunkard J, Namulanda G, Ratard R 来源出版物: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卷: 2期: 4 页: 215-223 出版年: DEC 2008 被引频次: 5 10.标题: 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of Mental Health Distress Post-Katrina: Findings From the Gulf Coast Child and Family Health Study 作者: Abramson D, Stehling-Ariza T, Garfield R, et al. 来源出版物: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卷: 2 期: 2 页: 77-86 出版年: JUN 2008 被引频次: 5
个人分类: SSCI投稿|7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研究优秀国际论文 by F1000 Factor
xupeiyang 2010-8-9 15:14
详细信息见 http://f1000medicine.com/browse/PUBLHEALTH 国际医学专家按F1000 Factor评出的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研究国际优秀论文,你可以选择查阅近一周至近五年发表的优秀论文。 可按以下分类进行检索查阅: Public Health Epidemiology Epidemiology Global Health Health Systems Services Research Occupational Environmental Medicine Preventive Medicine Social Behavior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个人分类: 公共卫生|38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公共卫生未来预测分析 2010 - 2020年
xupeiyang 2010-3-7 15:22
此外,该区还将加强 公共卫生 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力争到 2010年,建成覆盖全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区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以上,婴儿死亡率控制在千分之二十五以下,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率城区达到95%以上。 到2010年,将设立潍坊市 公共卫生 信息中心,县市区设立潍坊市 公共卫生 信息分中心,乡镇(街道)设立 公共卫生 信息站,各村设立 公共卫生 信息点。 公共卫生 专家警告说,中国正处在艾滋病大爆发边缘,如果现在不严肃对待,到 2010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1000万。 据悉,指导意见》将明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提出了到 201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和 公共卫生 服务的蓝图,并要求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责任在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对社区卫生服务稳定的投入机制 如得不到有效控制,则 2010年前我国将有6000万糖尿病病人;并且我国糖尿病患者约有2/3的病人尚未被诊断,已被诊断的病人中大部分控制不良,其中1/3病人已到了疾病严重的阶段,因此如何防治糖尿病已成为我国主要的 公共卫生 问题。 专家预计,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到 2010年前后,农民尘肺职业病将会成为一个重大的 公共卫生 和社会问题。 兽医在保卫我们国民生命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 公共卫生 领域和生物医学科研领域的兽医数量却很缺乏,事实上,劳工部的数据显示 在2012年之前会新增28,000个兽医岗位,我的提案将会使得兽医学校教育尽快加强,以满足兽医人员增加的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每年新发癌症病人数将达到1 500万,癌症将成为新世纪_人类的第一杀手,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 公共卫生 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预测,到2020年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将达2000万,死亡1200万,癌症将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最大的 公共卫生 问题川。 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疾病将排名第一,精神卫生问题将是一个日趋严重的 公共卫生 问题。
个人分类: 医疗改革|22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刊《国际环境研究与公共卫生杂志》被SCI收录
wanyuehua 2009-12-13 07:34
2004 年创刊的网络版电子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国际环境研究与公共卫生杂志》,ISSN: 1660-4601,季刊,2009年改为月刊,瑞士(MOLECULAR DIVERSITY PRESERVATION INTERNATIONAL-MDPI, KANDERERSTRASSE 25, BASEL, SWITZERLAND, CH-4057)出版,2009年入选 Web of Science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目前在SCI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2009年的第6卷1-11期共190篇论文。 190篇包括学术论文147篇、评论37篇、社论3篇、更正2篇、会议论文1篇。 190篇文章的主要国家分布:美国67篇,加拿大4篇,英国、意大利、印度、西班牙、日本各1篇。 《国际环境研究与公共卫生杂志》是本在线公开获取(Open Access)电子期刊(不出版印刷版),可以免费阅读。主要发表在环境健康科学和公众健康的跨学科领域的原始文章、评论、会议论文、通讯。该刊把包括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生态学、工程学、流行病学、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肿瘤学、病理学、药理学若干科学领域和毒理学以综合的方式,来解决有关环境质量和公众健康的关键问题。 该刊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环境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 环境毒理学,诱变和致癌 环境流行病学和疾病控制 健康风险评估和管理 生态毒理学和生态风险评估和管理 自然资源损害评估 环境化学和计算机建模 环境政策与管理 环境工程和生物技术 环境健康和疾病的新问题 环境教育和公众健康 网址: http://www.mdpi.com/journal/ijerph 作者指南: http://www.mdpi.com/journal/ijerph/instructions 编委会: http://www.mdpi.com/journal/ijerph/editors
个人分类: SCI投稿|185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登革热袭来
sstone2009 2009-10-7 14:14
从回来的路上,我仍在想着义乌的登革热。 据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讲,八月初他的一位亲戚出现了高热,全身情况比较重,那时候血液科的病房里同时收治了2例类似的病例。他大概了解了一下,病人都是同一个村的,病情都比较重,不同于平常见的一些疾病。当时,他们就汇报给了义乌市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他们还计划过去现场做流行病学调查,却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成行。CDC去调查了一番,却没有结果。结果就不了了之了。 到国庆节前,病例一下增到了两百多例。于是,市里的领导有点紧张了,据说还下了命令国庆期间,不准新发一例,引了不少笑话。不过,大家还是真的重视起来了,宣传、灭蚊、卫生等,诸项工作迅速展开,大有掀起运动之势。我想,义乌的登革热,也不会长久了。我也想,义乌的登革热应该有些启示。 义乌作为国际小商品城,世界各地人员来往频繁,使登革热发生成为可能。当今世界,由于交通高度发达,人和物的广泛流动,使许多传染病原有的流行区域时刻可以发生改变。这一特点需要医务人员,尤其是CDC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由此加强戒备。 流行早期,义乌市CDC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却没有结果,大致可以归因于几个原因:一是调查人员的经验和研究水平可能存在问题,尤其是对这样几乎不能发生在本地的疾病,可能丧失了必要的警惕感;二是CDC与临床机构的合作,可能存在问题;三是检验设备有无充分利用起来,实验室数据积累是否充分,值得怀疑? 义乌登革热又是对社会应急系统的一次检测,从疾病发生到引起领导高度重视,到充分动员起来,至少有两个月的时间。这期间,如果一开始即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每项工作和措施具有成效,也不至于领导说出不准新发一例的急话,引发笑话。这中间,应急系统的被动性显而易见,同时,社会对突发事件的客观认识不足(市领导尚且如此,民众会如何?专业人员当然清楚,但这样的领导会主动尊重科学吗?) 【登革热(Dengue fever)档案】 由伊蚊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以发热、骨与关节剧烈疼痛、皮疹及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点。 病原体:登革热病毒。 传染源:隐性感染者与患者。 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我国流行地区:广东、海南、广西。
个人分类: 医疗实践|3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公共卫生
xupeiyang 2009-8-8 06:31
公共卫生评价报告 公共卫生评价报告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17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件小事
jxz1963 2008-12-29 21:50
  昨天是周末,因为前天晚上加班写了一点文字,昨天早上就睡了个赖觉。 九点多钟了,才出门到路边的街心公园煅练,当我正好走到十字路口时,亲眼见到一骑电动自行车的小伙被一小面包车逼翻了,只所以说是被逼翻,确因小伙骑电动车违章在先,当然,我确实见到并没有发生任何的碰撞,也没有发生交通事故。 我见到小伙子的电动自行车上装着的馒头掉在了地上,而小伙子一个人又是在扶着电动自行车,又是弯腰捡散落在地的馒头,确实忙不过来,我就走过去帮那个小伙子把车扶住。 小伙子很快把散落在地上的馒头捡起重新放回筐子里,并在我的帮助下把掉在地上的大筐子重新抬着放在电动车上。 小伙子说了几句感谢的话,但我并不在意,毕竟帮人一次么,也算不了什么? 当我和小伙子一同离开十字路口走到路边时,小伙子让我帮他扶一下电动车的轮胎,车头有些歪了,不校正过来是没有办法骑的。 我帮小伙子把车头校正了,并问小伙子:给哪里送馒头?他告诉我:枫叶新都市。我问他掉到地上的馒头如何处理时,小伙子说:混到里边没有人能发现的,就那样给卖掉了! 我说那样可能不好吧!小伙对我说:没有办法,如果不混着卖了,拿回去退给老板,老板是要让我认这些馒头的钱的,你说我一个人能吃完这么多散落在地上的馒头嘛! 是的,一个人一天是吃不完这么多馒头的,但也不能让其他人吃这些掉到地上粘灰粘土,甚至粘着其他不卫生的馒头呀! 从昨天到今天的两天时间里,我本来是不想对任何人讲这种事情,但想起了我国的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以及我博客的名称健康列车员,我就对昨天发生在路边的这件小事有些想法,甚至对送馒头的小伙子的这种做法有些愕然了! 这就是我国基本的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吗?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4026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