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规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谁先坏了规矩?
热度 9 wangdh 2013-12-12 22:32
谁先坏了规矩? (王德华) 小区旁边是一所小学。每天早上七点半左右,恰是家长送孩子上学的高峰期,车水马龙、人流如潮。 车多,车乱,路堵。早上赶公交,经常是一出门,就会看见道路上慢慢爬行的车辆,有横在路中央掉头的,有歪着车身欲停在路边的,有摁着喇叭叫个不停的 …. 本来就很窄的道路,路两边像是长期的停车场,一直被占据着。更窄的路中央,前后两个方向的车辆,谨慎地行驶着。 这样,自行车、摩托车就没有了车道,只能在夹缝中,或在车流中,穿行。 渐渐地,发现有些自行车、摩托车上了人行道,还有不少在逆行。 再渐渐地,发现人行道上也成了停车场。盲人通道也被无视。 渐渐地、渐渐地,开始没有了规矩,开始无视规矩。大家似乎都在匆忙慌乱中,寻找着自己可以前行的路。 混乱,着急,抱怨,无奈 …. ….笛声、喊叫声、吵杂声、轰鸣声 ...... 每天的这个点,几乎都是这样。大家都不舒服,都有点恼火。 那么到底是谁的的责任呢?轿车的责任?自行车的责任?还是行人的责任? 还是,还是,管理者的责任? 轿车,没有了规矩。因为大家都这样,所以自己也只好这样了。 自行车、摩托车,也没有了规矩,同样的理由,大家都这样,自己也没办法。 那么行人呢?既然无路可走了,只能夹缝里穿行吧。 由于没有人管,没有人敢管。 规矩是怎么破的? 文化是怎么消失的? “大家都这样,我也没办法” 为什么大家都这样,你就应该这样呢? 我不这样,就吃亏,就耽误事。所以,我也没办法,只好这样了。 所以,最后大家都这样了。 管理者不作为,纵容,加剧了混乱局面的发展,最后不可收拾。 最后,是谁吃了大亏呢? 强者,历来就是破坏规矩的典范和先锋。没人敢管。 弱者,历来就是遵守规矩的典范和先锋。谁都可以管你。 身处弱者,还是要坚持这种底层文化,守规矩,这样可能会更多地保护自己。 我们身边,此类事情不是天天在上演着吗。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5671 次阅读|14 个评论
由学术人要遵守学术规范说起
热度 5 wangdh 2013-2-7 00:41
由学术人要遵守学术规范说起 (王德华) 学术人要遵守学术规范。 学术人要建立和维护学术规范。 学术人要有学术规矩意识。 学术人,自己要知道规矩;也要让自己的学生知道规矩。 学术需要规矩,社会也需要规矩,各行各业都需要规矩。有规矩,就需要遵守,需要维护。没有规矩,不遵守规矩,随意破坏规矩,真的会乱套的。有谁没听说过“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这句话吗? 现实中很多时候是执政者明目张胆破坏规矩,不守规矩。也时不时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设立“规矩”。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权力过于集中。有“ XX 长负责制”,没有“ XX 长责任制”。“ XX 长负责制”成了“ XX 长说了算”。这就是很多问题的根源了。 由于体制中的类似这样的问题,不但使得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制造产生了更多更严重的问题。严重的时候,正气无法彰显,邪气占据上风。环境污染严重,长期的雾霾天气,让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们,喘不过气来。长此以往,歪风邪气横行,没有正义,没有规矩,乌烟瘴气 ……. 所以,就有了“揭竿起义者”。 违反规矩者,应该有专门执行规矩的人来按照规矩处理。由于周围充满了不作为者,越俎代庖,应该鼓励吗?揭竿而起,应该喝彩吗?越轨,需要勇气。但是,越轨是有代价的。 说得远一点,我们这个社会缺乏的事情很多,需要建立的事情很多。不少人已经意识到,当今人们缺乏职业精神,或者说是敬业精神。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最重要的。那么,人们是否就不需要管闲事?见到歪门邪道也视而不见?把自己冷冻起来,冷漠得对周围只有漠视,内心只存自己?这样的话,就更可怜了。没有温度的人,永远会感觉寒冷的。社会有共识,社会需要公德。公共意识,也是每个公民需要具备的。 只要感觉正义,就可以不顾一切。只要正义,谁都可以抓捕他人,审讯他人,宣判他人。这显然是不可以的。正义行为需要建立在正义的制度基础之上。 再扩展一点。我们很多的事情,看起来似乎“很正确”,实际上不是。不少事情,看起来很“公平、合理”,实际上也不是。我们这些所谓理智的人,确实做了和做着很多不理智的事。过去是,现在是,可以预测将来还是。循环、轮回,这就是历史吗?为什么呢? 如: 人才工程。一波一波的各种人才计划,如果出发点的基础就有缺陷,怎么会期待有一个好结局呢?人才需要引进,需要提升,需要支持,但是最最重要的是:提升一批,不能打击一批。引进一批,不能排挤一批。 环境问题。我们都期望美好的环境。很多情况是,违背自然规律,违背生态规律,打着“科学”的名义,做着违背科学的事情。澳大利亚“引进”的兔子成灾导致的生态灾难,似乎没有让很多人觉醒。《寂静的春天》,也没有让很多人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程度。生物入侵的例子还是不断出现,环境污染的事件更是数不胜数。很多人担心转基因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生态安全问题,也总是有人不相信,甚至极力反对。环境,不能是改造一处,恶化另一处。“美化”一处,破坏一处。 特殊和例外。掌权者会根据需求而经常制定一些“特殊”政策。很多事情上,由于问题复杂,往往会特殊一批,照顾一批,同情一批,宽容一批,等等。这样很人性化吗?有时候看起来是很人性化,但很多公平也就是这样“无意识”破坏的,也不排除是故意的。 有没有真正的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对待呢?一定会有。特殊情况,需要正规的方式进行特殊处理。特殊事情,更不能采取特殊方式进行特殊地照顾。 学术不端问题。我们揭发一个学术不端者,真正目的不是打击和搞臭这个人,更多的是针对这类事情。只要形成一个规矩,任何人,任何地位,都需要按照规矩去行事。揭露学术不端的意义是在于杀一儆百,主要是警示作用,为了建立和维护正常的制度和规范。 发家致富。我们发展经济,是为了生活得更好,现实却是我们已经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破坏得破烂不堪了。 靠劳动、苦力发家致富的也不少,最后积劳成疾,财富丧失,生命过早结束了。 河南有个靠卖血发家致富的地方,人们一时间内是真发财了,后来艾滋病泛滥,一条条生命在看着自己的财富流失的同时,也渐渐终止了。 … … 生活中,这属于简单的小学算术题。道理大家都懂。但糊涂事情,还是不断发生。有时候想想真是不理解,自然界中动物都会去权衡( Trade-off )的问题,高智商的人类却不会去思考一下,连简单的算术题都不会算,谁能解释为什么呢?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5115 次阅读|5 个评论
在美国开车 很有讲究
热度 6 Elephantd 2012-9-23 03:21
在美国开车 很有讲究
至少,旧金山、洛杉矶的街头,看不到密密麻麻的摄像头。用公正过的中国驾照,可以在美国开车。我持中国C照,竟然可以开高大的房车。 可能有人会说,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管得松。 那就错了。瞧瞧下面两张照片。 第一张:憨美国人就这样把车憨停在路中间 STOP这个字,写在美国的大街小巷,见此,必须停下来,看没车才能前行。 第二张:违章罚单太重了 在指定的停车位上停车,在米表上付钱,过了时间,哪怕30秒。就可能被警察大叔给你一张罚单。有时是 警察小妹,蛮漂亮的,开起罚单,一点也不温柔 。多少?62美元,当下人民币是394元。没有商量!
8726 次阅读|14 个评论
叶的离去,是对春的执着
热度 5 wujingzhi 2012-7-2 16:23
秋雨秋风劲,秋叶秋枝零。行客行踪远,归人归程惊。 这里的秋天,多阴雨,少晴日。可秋雨过后,短暂的晴空艳阳,照在洒满落叶的地上,却是十分的怡人。 三年多以前,我刚来此地,那时正是初夏。天天是晴天,鲜花绿树,觉得周围都是那么新鲜。转眼就是要离开的时候了,恍若一梦,三年来是如何度过的,已难以一一记起。如今回顾,也不知这段时间里,有何所得,又失去什么。 原本想在毕业之时,会有很多感想心得可写。可如今,却实在没什么可与人分享。经中云: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可得。莫非也是这个感觉? 经中又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对这句话或有不同解释,个人以为“无为法” 狭隘意义地 理解即是规矩 。 “有为法”基本都没有什么差别,无论是脑力研究,还是体力劳作,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宗教信仰,都需要辛勤劳动,学习前人智慧,锻炼自己本领,探索未知,创造新事物。而“无为法”或有差别,科学需要尊重实验,不能违背实验;而宗教需要尊重“上帝”,不能违背经典。佛门戒律即是很好的例子。犯戒就要受罚,或被逐出门外。而学术领域内这个规矩好像要宽松得多,犯戒者明目张胆,习以为常,甚至招摇过市,乃至道貌岸然。如此无需时日,就是乌烟瘴气了,充其量是拉着科学的旗帜,做着宗教的事,不伦不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或是我现在的一个感受。 落叶总是让人惆怅几分。不过无需担心,一夜劲风,四下就是一片清静。望着光秃秃的枝干,心想它到底还有生命吗?旁边还有其余四季常青的树木,那干枯的树枝更显得突兀了。可她没有枯死。草木枯荣,四季更迭而已。 我一直喜欢北方的气候,四季分明,让人感觉到时间的流动,知道冬藏春耕。下个月,我再去做段时间农民,感受黄土的气息,艳阳的炙热,和耕作的辛劳,特别是那份宁静中的真实。 眼前的落叶飞舞,有树的不挽留,也有风的召唤,更有叶子内在最深的对春天的执着。
个人分类: 大学小思 Uni. & Edu.|655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小医生的魔鬼法则
热度 2 brightlgm 2012-6-12 23:32
实事求是 原文地址: 小医生的魔鬼法则 作者: 霜晚枫 一、不要试图扮演上帝的角色。你所受的医学教育都是最理想化 治疗 手段,实际上在和死神博弈的过程,我们能做到的并不多,无非只能在可以争取的范围内做到最好而已。 二、不要以为自己是超人。你不会因为学医而对疾病和劳累有免疫力,悠着点,你已经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医学事业,犯不着再把自己命搭上。 三、坚持每天比主任早上班半小时,晚下班半小时,每天看专业书三小时,坚持五年,你就不用再遵守本守则了。 四、上级医生永远是对的。喝完5年墨水,离医生要求还差远着呢。上级医生永远有他的理由,当然,如果明确违反原则或者将置病人于危险境地,那你该反映就得反映,反对无效,请把病程记录记好。 五、护士小姐永远是正确的。无原则的冲突尽量避免。当然,假如有原则性问题,那你也得顶回去,不过请注意方式方法,否则将使你在护士MM中的地位和魅力值显著下降。 六、上天给了你一张嘴和两个耳朵,就是让你多听少说的,多问几个为什么,少一些我认为,不会降低智商的。不要倚仗自己和某领导的特殊关系之类的。医生是自己当出来的,不是等和靠出来的,没有真本事,再好的关系也无用。 七、任何人都会犯错误,你也一样,所以,如果是人家的错误,那么警告自己不要犯同类错误;如果是你犯错误,不要执迷不悟,死不悔改,承担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当然,如果有人要把整盆脏水倒到你头上,那多余部分还是施展乾坤大挪移为妙。 八,对病人态度一定要好,如果病人难缠,那态度再好十分,同时可在心里默念其祖宗,如果病人病情危重,那态度再好上百倍,假如此时他还态度恶劣,在心里默默想他已经得到应有的报应了。在病人住院期间,不要和病人有超出医患之外的关系,即使她是天仙你也忍到出院后去追求。 九,永远把丑话说在前头,多想几个可能,自信但千万不要自负,术前谈话的最高境界是:做手术可能死,不做手术肯定死,一切与医院无关。抢救病人一定要沉着冷静,即使尿意频频也需强作镇定,如果实在害怕,建议在备好尿不湿的情况下值班。 十,永远不要相信上面所说的,它除了让你处事更圆滑,思想更邪恶,离魔鬼更近 01、 门诊的诊断须谨慎,尽量全面但模糊,留回旋余地,如“黄疸原因待查”等。 02、 住院部收治后再次详细问诊及查体,莫以门诊或其它医院为准,门诊诊断仅作参考。 03、 部分患者(车祸、暴力伤、医保、社保等须由第三家负医疗费用)的病例禁止学生书写。 04、扩展入院常规检查,以免部分入院时即存在的疾病因未查出而导致患者认为“住院期间因医疗错误所至”。检查应多做,尽量让病人做决定。凡患者拒绝之检查(包括颅脑CT,各项血生化,乃至肛门指诊(这可交由学生练习))须于病程记录描述,并由患者或其家属签字加带“后果自负”。病情交待要重,因为每项病情的恶化、加重的都会死人------也要患者或家属签字。他们签字越多,你的风险越小。 05、 勿向患者及家属过多解释病情,告知其病名及严重即可! 06、 详细且有选择的记录患者及家属的于病情治疗不利的要求及行为,部分要求其签字。 07、按治疗的要求书写病案,而不是按实际情况书写。如感染创口至少每日换药,其余可按其是几级手术,几级愈合分别对待,病案须如此记载,但实际你根本忘记了换药是另一回事。 08、 每次的检查及治疗都要上医嘱,患者未行或拒绝的,千万别忘记入病程记录,并再行医嘱停止执行。 09、自己管好自己的病人,禁止他人管理,别帮熟人的忙,你和他熟但患者也是和他熟,不是和你熟。永远不要收“红包”,收了你就是他“乖孙子”了。记住病人不是父母,也不是朋友,因为朋友和父母不会把你推上被告席。病人是会把你推上被告席上的人,所以要时时刻刻记住病人就是明天会把你推上被告席上的原告,那末,你就能以最大限度来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10、上级 医师 的指示一定照做,切记将其分析及医嘱纳入当天的病程记录。这是为推卸责任而采取的弃帅保车法。 11、 永远不要把希望寄托在领导身上,但记得自己搞不定的一定要请示上级,搞不定的推向上级医生,不要逞强,这不丢人。 12、 碰到危重病人,掌握以下步骤,有百利无一害:第一氧气,第二盐水,第三想上级! 13、该下病危下病危,该下病重下病重,然后让家属签字,若他死了,你有已通知家属的证据,若他侥幸活了,你更不会有事,那显示了你的本事。但死亡通知你不要乱签,上级和领导让你签的,要留下证据,必要时自己掏腰包复印留证据!因为这涉及到一些善后处理的法律知识。 14、全面书写手术前谈话,每项意外都可能导致死亡,并详细向患者家属解释,如果把他吓着了,不敢签字,你宁肯不做这台手术。在这年月,风险大的手术别做,不讲理的人别做,工作没做好的别急着做。 15、若手术是你主刀,活写手术记录(我的阑尾手术记录就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既未伤到周围组织器官,也无过多出血,更无清除不彻底的记录文字)。若你是一助,照实记录并交由主刀大夫过目,他不同意就让他批改后重抄后让他签字。 16、 出现他科问题则请有关科室会诊,并要求会诊大夫留详细会诊记录意见,并照执行,切勿班门弄斧。 17、 妥善保留各种检查单及会诊单以免其他(本科或外科)大夫改写。 18、 不必相信下级医疗单位和其他医院的检查单及诊断、治疗方案,多做检查没错。 19、 诊断证明一定要与病案一字不差。 20、 出院时填写治疗效果须谨慎,样例太多,不胜枚举,勤问上级大夫。 21、 “出院医嘱”宁多勿少。该写的一定要写,出院后此患者执行不执行是他的事。 22、 不管怎样的病历上都记得要写上“不适随诊”这句话(包括会诊),万一病人离开医院后病情恶化你就有退路。 23、对身上暂时无钱的、或者如外地打工真的无钱的,给他基本的药物和检查,同时,要不停地向领导上级汇报----可以越级上报,要求他们给出意见。并把意见记录在案-----病程纪录、交接班记录中。对欠妥的意见同时向不同的领导转述和复述。欠费有医院扛大头,对病人“欠治”也许最后我们“被揍”,犯不着。对不当的追究会减少倒霉程度。 24、 遇有要对你动粗的不良之徒,如果你觉得占不了上风,不要动手,好汉不吃眼前亏,三十六计走为上。 25、 如果在冲突中吃了亏,不要怕把事情闹大,要舍得花精力、财力,让对方见着你就害怕。 26、全科同事要团结,遇事一致对外,脸皮要厚。要象法庭上的律师一般,敢于把白的说成黑的,把黑的说成白的,把豆腐说成是麦子做的。 27、 注意结交一些在社会上叫得响的“朋友”,他们能随时为你撑腰。 28、 任何情况下,千万不要不作为! 29、 提高诊治水平、严格遵守诊疗常规和良好的服务态度是自我保护的最佳途径。 30、 留一个自己的病案周记,免的病人告你时你都想不起来他是谁。 31、 最后,时刻想着,你眼前的这个病人可能就是下周到法庭上告你的人。
1927 次阅读|2 个评论
梯子不用时,请按规矩放!
热度 61 qyu111 2012-6-10 11:59
原标题:中国的梯子、美国的梯子,竖着放还是横着放?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 每年的高考都有很多故事和话题。今年一个热议的话题就是安徽省高考的作文题:“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这题目让很多考生和家长以及关心高考的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在网上被评为是 2012 年“最坑作文题”。 我从小在安徽长大,对安徽发生的故事自然很感兴趣。同时我也是一个搞科研的,对问题有职业的好奇心。于是也跟着大家一起琢磨:梯子是应该横着放呢还是应该竖着放? 巧的是我家有两个梯子,一个是在中国的家;一个是在美国的家。在中国家中的梯子是竖着放的;在美国家中的梯子是横着放的。 “这是为什么呢?”(蔡明式问法)。 中国家中的梯子通常是放在两个地方,一个是放在常用的地方,用起来方便,不用搬来搬去。第二个地方是在房间角落里,有客人要来,挪个地方,给客人看个房间整洁。两个地方,都是竖着放的,一来是没有空间横着放,二来是用起来方便。 美国的梯子也有两个地方放,一个是地下室,那里通常是用来放杂物的地方,有足够的空间。第二个地方是房子后面的院子,那里有更大的空间。两个地方,都是横着放的。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也常常是用完了梯子按习惯就竖在用的地方,特别是第二天可能还要用的时候,搬来搬去不是麻烦吗?可是有一天我的邻居看见了,过来告诉我:“梯子不用了要横着放,不然万一倒下来会砸着人或物。也会有小孩爬上去玩耍,不小心摔下来那就会出大事情。” 后来在美国生活久了慢慢知道美国人生活很“麻烦”(按中国人的观点),有很多规矩。这些规矩有出于安全的考虑,也有出于对他人的尊重的考虑。这些规矩慢慢成了习惯也反映在日常生活中。进了美国人的家里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样样东西都看的出是不断整理的结果,“大家”看着舒服,用起来方便。而我自己的家里和中国朋友的家里则看上去要乱的多,什么东西都是这里一件,那里一件,特别是我自己房间里的东西。但是我的东西看上去乱,实际上“我”用起来并不乱,都是放在“我”顺手的地方,“我”用起来方便。 规矩,是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方便,是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空间,也限制和影响了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梯子怎么放是一个规矩。规矩怎么定,要看国情、家情。但是不论怎么定,规矩的概念要有,规矩要有。梯子要放得安全,放得不妨碍别人。 当一个考生看着这个题目无从下笔的时候,也许他/她想都没想过:放个梯子还有规矩。 想起了前两天杭州“最美司机”吴斌被横空飞来的车闸碎片击中身亡事故。如果造车的工厂按规矩把好质量关,如果车检的部门按规矩把好安检关,如果车辆的管理单位按规矩定期检查,如果开车的司机按规矩发车前进行自检,那这样的事故就不会发生。 如果人人头脑里都有规矩的观念,都按规矩办事,那我们的社会会安全的多,会安定的多,会有序和谐的多。 规矩,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梯子不用时,请按规矩放”!
个人分类: 文化教育|15131 次阅读|64 个评论
大学宿舍的规矩
liwei999 2011-9-24 12:16
大学的宿舍至今也有个“拉登”的规矩。因此蓄电台灯是今天大学生们的必备物品。 作者: mirror (*) 日期: 09/21/2011 03:33:32 把学生“管”起来,是个让家长们放心的举措。家长们也具体说不出来畏惧什么,反正就是担心 。大学宿舍里有把门的,晚上有锁门时间。过时不归,就要被关在宿舍楼外边了。 问题是发生火灾时怎么办?所有的门都锁着,无法逃生的责任谁来负?校方的预防措施是严格控制学生用电,不让在宿舍里使用比较大的电器。当然,也有传统的到点“拉闸”。比起用电来,火灾最危险的因子要数人为的放火了。人一发狂,很可能就做出点火自焚的事儿来。遇到紧急情况时的逃生如何办?宿舍的值班人员也没有个应急措施,学生们也不知道。一个宿舍几百号人,出了事儿就不是小事儿。 非要等到出了事儿,大学宿舍才会考虑如何逃生。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7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天才留空间,为中才立规矩,为庸才找出路”!
热度 15 zlyang 2011-6-8 11:14
“为天才留空间,为中才立规矩,为庸才找出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新华网主页 - 新华时政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1/14/content_7418307.htm 陈涉世家第十八 节选 褚先生曰:“地形险阻,所以为固也;兵革刑法,所以为治也。犹未足恃也。 夫先王以仁义为本,而以固塞文法为枝叶,岂不然哉 ! ” 阿房宫赋——杜 牧 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 http://www.xf.people.com.cn/GB/42468/3203040.html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探索成熟的社会主义!
5343 次阅读|32 个评论
规矩定得过于“严谨”了反倒容易“促使”人们违反
liwei999 2011-3-14 17:28
规矩定得过于“严谨”了反倒容易“促使”人们违反。 作者: mirror (*) 日期: 03/12/2011 17:56:54 开车超速的事情大约人人都有过。但是这样的事情一被“抽象”,就成了“违法乱纪”了。就成了“劣迹斑斑”了。 比如说设施管道的更新 ,的确是费用很大,需要下决心。但是如果规矩上不是僵硬地规定损耗到多少就更换,而是说还有别的“代替”方法“融通”一下,就可以现实许多。比如说增加检测的次数、缩短检测器的数量等等的。 在飞机都能漫天飞的时代里,人类控制个原子能的能力还是有的。需要的是不同领域里对安全设计思考、思想的交流,以及与外界的沟通。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八卦不神秘,规规矩矩
sheep021 2011-1-18 15:52
规 矩, 本字作巨,今字作矩。形声。从矢,巨声。本义:矩尺,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 同工 ,同巫 金文: 甲骨文: 甲骨文这个矩字,与癸字很像。 癸: (说文解字): 冬時水土平可揆度也。有测量之意。 篆书: 金文: 甲骨文: 感情这癸,规,工,巫,矩。都是古代做估量、测量技术活或工具,或人。 伏羲,女娲是操弄规矩第一人啊。 《 伏羲女娲手执矩规图 》 关于伏羲和女娲的画像资料,考古学发现甚多,大体包括石刻和绢画两类。石刻类的代表作品有 : 山东嘉祥县汉武梁祠画像石“伏羲手执规 , 女娲手执矩”图,山东沂南汉墓石柱上“伏羲手执矩 , 女娲手执规”的石刻,汉规矩砖图等。绢画类的代表作品有 : 新疆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古墓彩色绢画所绘伏羲女娲手持矩规图。 从山东到新疆,《伏羲女娲手执矩规图》分布十分广泛,中国古代存在着盘古、三皇五帝的崇拜,唯独在伏羲女娲图上把规、矩两个几何绘图测量工具画上去,这证明伏羲女娲是规矩的最早发明人。目前考古已经发掘了很多六千年以前的陶器,上面刻有精美的几何图案,有方形、圆形。这是伏羲女娲时期使用规、矩的物证。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规”“矩”二字:“规”字字形,像手执规画圆;“矩”写作“匚”,像曲尺形,有的写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形状。这说明在殷商时期,规矩作为社会的存在,已成为当时的工程技术与作图放线中普遍使用的工具。两足规画圆,直角矩画方。规矩作图,其源甚远。甲骨文中“工”字的形象与金文“工”字形近,学者们多释为工。《说文》云:“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而“巫”字甲骨文字形是两个“工”字相交,正好是规、矩的复合体,所以伏羲女娲是最早的巫,巫是最早的科学家。 规矩衍生的成语词组:“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规规矩矩”、“循规蹈矩”、“规行矩步”。规矩原为自然科学工具,后来在汉语中演化为道德词汇,这是“天人合一”理念的反映,也是《易经》的一贯法则。 规者,晷也。日晷又称日规,这是观天而发明的工具。 既然规是观天的工具,矩一定是量地的工具了。 如此看来,古代的东西也不神秘了。规规矩矩。 古人没有计算机,和计算器。测量之后,如何计算成了大难题,于是,有人发明了八卦和重卦(即六十四卦)来处理测量数据。 所以,八卦也不神秘,规规矩矩的。如果有人觉得他神秘,主要是因为不了解他。人对不了解的任何东西都觉得神秘。 就像如果古人来到现在,看见电脑,飞机 汽车等等,他们能不觉得神秘吗? 不要说古今,就说目前,城里人下乡,乡下人进城都会有很多“神秘”的发现。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59 次阅读|2 个评论
深圳行,访广东沿海核电站外一篇
liweiyin2009 2010-11-6 13:26
一些感想和联想 此次访问广东沿海核电站后,对所见所闻,还引发了我一些感想和联想,有些旁门左道,完全是我个人之见,但因自觉还有些意思,故记载如下: 1. 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决不放松。 核电属于绿色能源,取代火电可以大大因不排二氧化碳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但是,可以欣慰的是,广东并未因此放松核电带来的对环境的独特问题的重视。岭澳厂址原可以考虑的三期被否决,因为根据论证,从电站带出热量的冷却用水的排水可能会造成大亚湾海域水温升高1℃,这项举措可以避免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台山固然面对宽阔的珠江入海口,海水水流比较湍急,不像大亚湾内的水那么平静,应该说,携带污染物出海的能力会比较强,但是,台山还是在尽量减少放射性废液和废物上动足了脑筋,并且在设计上作了改进,尽量提高处理后废水排放的标准。此外,台山核电站的设计中不仅考虑的核岛整体的外墙加固,反应堆厂房采用双层壳,而且还考虑到堆芯的高温万一可能引发的堆芯熔融尽量不引发对安全壳的影响,在堆芯压力容器的下部设置了一个熔融物的接受池,池与容器之间用了牺牲混凝土。如此种种,说明核电站对安全,特别在减少环境压力方面的努力和认真,值得嘉许。 2. 完善的三大控制体系对后人的顺利接班提供方便。 从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谈论三大控制体系似乎有点出格,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它的道理。质量、进度和投资这三大控制不是孤立的,而是辩证地相关的。广东的三大控制首先是从大亚湾开始的,进度采用五级管理,每层有不同的功能,一层比一层细化和有针对性,从在工地的跟踪到高层次的定期的协调会,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大亚湾出现的辅助管道拖期的问题正是质量、承包商队伍素质和进度、投资控制辩证的最好例证,这个问题也成了后来岭澳认真吸取的教训。在岭澳,进度管理被创新为六级,直到承包商的班组。在质量管理方面,大亚湾的建设让我们学到了法国的QA/QC监督检查跟踪制度,而在岭澳,这一制度又被创新为一级QA、两级QC,在特别强调质量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监督出来的思路下,更加强了对承包商资质、管理体系和人员素质的要求,强调对人的培养,强调尽量发现问题在先。为此,业主工程部或项目管理部下的在第一线的QC人员天天都在工地活动,下班前及时上报预定的工地各关键检查点的情况。如此种种,形成体系。因为不是简单的人治,对后来者理解管理模式,有章可循,就比较容易入门,经过一轮或两轮工程的工作,踏实工作的优秀者就会自然脱颖而出,走上新的更高的岗位,走上新的岗位后也会游刃有余,因为公司十分强调各层的职责分明,权责统一,方便工作,又方便查核。 3. 对贪腐者的严惩震慑人心。 我去车途中与一位司机的谈话中,发现居然十分警惕,什么是不合规定的事。在与高胜玉的谈话中,知道他对某次某承包商给他的1000元钱,他给人了回去,并大声申斥:你在有下次,我就开除你。这次在工地给年轻人对话,他不认为这是正式讲课,不收讲课费。------,如此种种,我感受到在广核工作的各类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规规矩矩的工作。我想在当今的社会,钱财总是诱人的,但是,估计有想法的人也不敢随便伸手。我对高胜玉说,也许当年沈如刚一伙的被彻底严肃而公平的惩治对广核集团是个好事。当年(07?08?我不记得了)作为广东岭澳(?我不确切知道他的职务)的副总沈如刚严重受贿被捕,被判入狱17年,随他一起的有7个人同时被判入狱,刑期不等,其他因认罪态度好,退赔彻底而监外执行,有的则因牵扯不大而不予定罪。对这件事处理的彻底干脆肯定震慑了全集团的人,包括对后来者的影响,在管理上也有了相当的措施。福兮祸所知,福祸本是一对连体,因祸得福也是常理。而今广东业务在做大,还要时刻警惕福祸的辩证关系。 4. 必须认真考虑今后发展中的软肋。 在我与阳江张总的谈话中得知他们对设计力量不强和设备供货可能制约进度的担忧,这是早在我意料之中的。中广核的设计起步晚,设计公司基本上是原来大亚湾和岭澳的设计管理人员,核岛的设计不是有了国外设计文件的转让或者有了过去工程的图纸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因为不理解内部的技术含量,新人抄图都可能抄错还不说,每个项目总会有他各自的特点,再加上供货者的变化,其中特别是仪表控制方案的变化和改进,总会影响图纸中必要的变化,设计人员的不够成熟就会使工程中的重要软肋。我建议,必须加强对设计人员的培养,必要时还可以考虑外援。我听说,法国的大学毕业生在进入设计管理院之前,必须接受到核电站最少半年的实习培训,不知我们可否借鉴。至于设备的供货,我觉得,在中国不可能很多厂家获得核安全设备制造生产的资格证书,多个项目几乎同期的开工,对现有厂家的压力一定很大,所以,项目的多少必须考虑现实的条件,另一方面,如果国家对发电的需求紧迫,那么,也不必排除部分设备国际采购的可能性,国产化的要求不是机械的。在这一点上,一贯开放的广东我想是容易理解的。 以上想法纯属个人见解,有些还考证不全,个别的还可能不够准确,请读者原谅,但愿对核电建设者有些帮助,因为没有把握,故起名为外一篇。
个人分类: 未分类|46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规矩、荣誉感与习惯
shenxzh 2010-8-19 20:29
很多时候会惊讶于日本人怎么会如此的遵守规矩。可能留给全世界影响最深的是广岛亚运会,开幕式结束时,全世界的人发现,几十万日本人退场后,在体育场里,居然没有发现一张丢掉的废纸!这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很多时候我一直在想,怎么都能够如此自觉呢?不少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也会经常聊起这咯话题,有不少看法和观点,最后觉得主要因素可能是下面几方面。 一. 有效的规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很多时候为了抑制恶的东西,必须要有强制性的规矩和制度。追求细节是日本文化的一个特点,他们在制定一系列规矩制度的时候也是事无巨细。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一旦规矩制定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肯定会遵守。而且打破这种规矩的话受到的制裁也是较为严厉的。这种制度的实施自始至终对谁都是一个标准,有时候可能一个制度不一定最高效合理,但是如果每一个个体都能够按照既定的规矩去做,最终的效率还是很高的。 二. 荣誉感。武士道是日本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其中崇尚的主要是荣誉和公平。如果做了错事或者做了危害别人的事,这是特别丢人的事情,因此行动时候势必会小心翼翼。前几年日本曾查处过买毒大米的米店。第一天查出来,第二天米店的老板和老板娘就自杀了。因为在他们看来,做这样的事情实在无法面对亲戚朋友。由此联想到国内出现的毒奶粉事件,市面上出现了毒奶粉,当事人首先想的不是召回毒奶粉,减小社会危害,而想的是如何把这件事情尽量压下去,直到最后捅出来了,还在为自己辩护。在这种时候道德和荣誉都被踩在了脚下。一个社会和群体在灵魂深处应该有所敬畏,不管是对荣誉的崇尚还是对道德的执着。 三. 习惯。习惯是一种比毅力更重要的东西。当一个人凭着毅力去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需要强迫自己,而形成习惯之后是一种不经意的动作和行为。在一个大的环境中,如果99%的人都遵守规矩,在大环境影响下,极少部分人也会自然的遵守。最明显的是很多来日本的外国人,看到街道上非常干净,肯定也不会去乱扔垃圾。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一个国家的特点另一个国家无法照搬,但是可以借鉴。特别是作为邻国,我们对这个长期的对手和朋友更应该有深入的了解。
个人分类: 坐井观天|3902 次阅读|1 个评论
酒场规矩点点通[男人必学;女人必知]
麦立强 2009-12-25 20:37
一)如果自己真不能喝,丫就别开第一口,端着饭碗夹了菜一边吃着去 (二)如果确信自己要喝,就别装墨迹,接下来就是规矩了 规矩一: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规矩二: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规矩三: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 规矩四: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丫是领导。 规矩五: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规矩六: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肚。 规矩七:自己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规矩八: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自己如果是领导,知趣点,不要放太低,不然怎么叫下面的做人? 规矩九: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规矩十:碰杯,敬酒,要有说词,不然,我tmd干吗要喝你的酒? 规矩十一:桌面上不谈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会敞开了跟你喝酒。 规矩十二:不要装歪,说错话,办错事,不要申辩,自觉罚酒才是硬道理。 规矩十三:假如,纯粹是假如,遇到酒不够的情况,酒瓶放在桌子中间,让人自己添,不要傻不垃圾的去一个一个倒酒,不然后面的人没酒怎么办? 规矩十四:最后一定还有一个闷杯酒,所以,不要让自己的酒杯空着。跑不了的~ 规矩十五:注意酒后不要失言,不要说大话,不要失态,不要吐沫横飞,筷子乱甩,不要手指乱指,喝汤噗噗响,不要放屁打嗝,憋不住去厕所去,没人拦你。 规矩十六:不要把我不会喝酒挂在嘴上(如果你喝的话),免得别人骂你虚伪,不管你信不信,人能不能喝酒还真能看出来。 规矩十七:领导跟你喝酒,是给你face,不管领导怎么要你喝多少,自己先干为敬,记着啊,双手,杯子要低。 规矩十八:花生米对喝酒人来说,是个好东西。保持清醒的头脑,酒后嘘寒问暖是少不了的,一杯酸奶,一杯热水,一条热毛巾都显得你关怀备至。 如果你不能喝 1、不要主动出击,实行以守为攻战略; 2、桌前放两个大杯,一杯放白酒,一杯放矿泉水,拿小酒盅干杯,勤喝水,到酒桌上主客基本都喝8分醉时,可以以水代酒,主动出击; 3、干杯后,不要马上咽下去,找机会用餐巾抹嘴,把酒吐餐巾里; 4、上座后先吃一些肥肉类、淀粉类食品垫底,喝酒不容易醉; 5、掌握节奏,不要一下子喝得太猛; 6、不要几种酒混着喝,特别容易醉; 7、领导夹菜时,千万不要转酒桌中间的圆盘,领导夹菜你转盘是酒桌上大忌; 8、喝到六分醉时,把你面前的醋碟中的醋喝下,再让服务员添上; 9、每次干杯时,倒满,然后在喝前假装没有拿稳酒盅,尽量洒出去一些,这样每次可以少喝进去不少; 10、喝酒前面前放好半杯茶,喝了酒不要咽,赶紧拿起茶杯,喝水的功夫把酒吐进酒杯里,吐满了换水就行了,管用的! http://emuch.net/html/200911/1683939.html
个人分类: 私人空间|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学术会议的“新”规矩
wangdh 2009-7-24 00:02
国际学术会议的 新 规矩 (王德华) 第三届体温调节生理学和药理学国际会议 (3 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 of Temperature Regulation, PPTR2009) 今天下午在日本的岛根县松江市 (Matsue) 开幕了。 会场外没有大横幅。只有一个展板大小的 poster 。 上午 10 点来注册,竟然没有一个会务人员。 下午 3 点开始注册。 5 点就是开始开幕式。 开幕式很简单。没有嘉宾,没有行政领导,也没有主席台。 上一届执行主席介绍了 2006 年在美国举行的第二届会议情况及关于温度生理学会议的简短的历史回顾。一位德国学者介绍了体温调节生理学和体温调节药理学两个会议的发展历史以及合并后的情况,并对近几年过世的几位在体温调节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学者进行了介绍,并提议全体起立,为他们默哀。所谓的开幕式报告会是日方代表回忆了一位日本环境生理学的前辈 (Yas Kuno) 在体温调节领域做出的贡献及其学生们的发展和贡献。一位南非学者简单回顾了 40 多年来的体温调节研究(简史),并简单介绍了未来的任务,突出的一点是将 气候变化生理学 (Climate change Physiology) 放在了第一位。 接着就是欢迎晚宴。日式晚餐,很丰盛。还有日本鼓的表演,壮观的场面和十分卖力表演赢得了多次掌声。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会议注意事项中,幻灯片打出了: 在会场和墙报展厅内不允许吃、喝,不允许抽烟; 学术报告期间,不要照相、摄像及录音。 话音刚落上,在前面的两位年轻人还是频频照相,一位来自美国,一位是会务组的,不知是否是秘书处安排还是个人行为。尽管不是正式的 Scientific session, 闪光灯闪烁的时候,还是有代表有反应。 近年来参加国际会议的国内学者和研究生们多起来了,有些代表由于对报告人的内容比较喜欢,而又无法快速记录下来,就动用了现代化的数码技术。据说现在大学生上课也有用数码相机或手机照 笔记 的。还有更直接的就是 向 老师索取课件。科学院研究生院还规定要将课件交给教学秘书,上传到学校网站上,说是便于学生温习和复习(不知道效果时好时坏,我个人是持保留态度的)。话说国际会议,我觉得适当照几张作报告的人物照片,作为日后的纪念(或证明自己是在会议上作报告了,让领导相信)是可以理解的,其他国家的代表也是这么做的。但是如果频频照相,闪光灯不断,有些报告的内容几乎每张片子都照下来,可能就有点过了。 这是我参加国际会议头一回遇到在会议注意事项中特意提出:在学术报告期间,不应该照相、摄像和录音 (should not be taken during scientific sessions) 。 (王德华 2009.7.23 Matsue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2663 次阅读|4 个评论
很希望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的领导不要那么胡作非为!
cqq2008 2009-4-10 11:28
网络可以被正义的人用于抨击社会黑恶,也常常被龌龊的人用于诽谤攻击他人,而且被抨击的社会黑恶通常总是声称他们被诽谤了 该博文可能被认为对他人和组织机构进行了恶意攻击和诽谤,博主自杀该博文。
个人分类: 未分类|1646 次阅读|7 个评论
廉政与过马路
zhaodl 2008-12-30 10:19
年 底了,不管官大官小,一层一层地都被要求述职、述廉。不管是有用没有用,总是希望能够起到一些教育和反省作用。在现实这种讲究关系、追求享受的年代,如果 要做到廉洁真是不容易。帮忙推荐一下自然是利用我的影响,这是人们对我的要求这已经够低的了。前几天是大学特长生招考、过两天又是自主招生的笔试 和面试,又有人找上门来。有了解我的,说:我知道你这个人,人家找到我,我只认识你,不过我跟他讲了我这个朋友是个书呆子。也有目的明确的,说是 找人了解一下情况,实际要的是解决问题。此时我自我反思一下,做人正与同日常生活中的过马路。 城里人经常要过马路,我相信今天你只要出过门,就过过马路。过马路有不同的方式,有人习惯于横穿马路,有人习惯于走人行横道,俗称斑马线,也有人不辞辛苦地走过街天桥。我每天下班以后,总习惯于穿过校园从东门回家,因为东门有一个横跨马路、连接校园和家属区的桥。走在天桥上,不仅仅是为了居高临下地看那车水马龙的景象,而是我感觉心里踏实,不用为躲避来往的汽车而提心吊胆,也不会因为自己的一时走神而给司机带来麻烦。就是有时从东南门出来,我也要爬上过街天桥走上对面的人行道,常常使得与我同行的人为难:不是无奈地随我走天桥,就是与我分道扬镳。 说起过马路,我并不是一直就这么守规矩,也不是因为我怕死。 而是因为我变得越来越懒惰,懒得在过往的车流之间躲闪穿行,走在天桥上我可以悠闲地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脑子里想想什么就想什么,哪怕是走神也不会有什么麻烦,另外就是多走几步路锻炼锻炼身体。如果没有天桥,我就会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眼睛只管看着一个方向也比较省心。为此,有许多人不理解,感觉我行事过于小心。是的,过马路的习惯也可以看得出一个人的行事方式和做人的原则,所以今天我就琢磨琢磨这其中的关系。 就近横穿马路,快捷方便,许多人都有这个习惯自在,也不是天天都会出事。如果是要过马路到对面搭乘公交汽车,横穿马路者则可以赶上即将启动的班车,而绕行过街天桥的人就可能错过了这班车。即使没有错过这班车,也可能人家占到一个座位,而你就得一路站着啦。这正如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往往不按规矩行事的人可以得到一些额外的利益一样。尽管是不符合规定,可是这么多人也没有几个人出事的。正如同横穿马路可以赶上班车而规规矩矩地走过天桥的要等下一班车,甚至是赶不上班车,因横穿马路而被车撞死的总归是少数,更何况自己认为会多加小心的。所以,久而久之不横穿马路的人反倒感觉到一丝委屈。 横穿马路的出事几率肯定比走斑马线的要高,走斑马线不等红灯的比等红灯的出事几率要高,走斑马线等红灯也不如走过街天桥的安全。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是那不是耽误时间吗?那不是会错失许多机会吗!也就是说,越安全的方式绕的路越远,耽误的时间越多。这就如同我们现实生活一样,违规办事或者是打擦边球可以发达的快一些,而按规矩地办事的时时刻刻都有看的到的损失。如果真的是那一天,横穿马路出了交通事故,人们也常常认为是一种意外或者是命不好,正如违法乱纪一样,犯事以后会认为是自己的运气不好或者关系没有走到而已。 违法乱纪就如同不分场合地横穿马路,所以犯事的几率就比较高;按规矩办事就如同走斑马线,完全不注意来往车辆也会碰到右拐或者闯红灯的车,几率是不高但总还是有的;走过街天桥尽管是费时费力,可总归是最安全的,就如同按规矩办事的同时还要动动脑子一样,该躲避的、该当心的还是需要当心躲避。 大家一块走,别人都横穿马路就你要走过街天桥,那么你就与大 家走不到一条路上,你就没有别人走的快,你就可能错过头班车;人在江湖,与人共事,大家都以权谋利而你却守身如玉,那么你就不合群。你如果决定走过街天桥就需要做好放弃打班车的念头和希望;你如果决定走过街天桥就需要做好孤独的准备,或者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与你一起走天桥。 我不愿意为了赶那么一会的时间,而拿自己的生命健康做代价, 我也不愿意为了那么一点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前程或自由,所以我能走斑马线就不横穿马路,有过街天桥就走过街天桥,至少这样走路放心、踏实。也不是说这样就不会发生事故,就是走在过街天桥上也会有意外发生。可能会有一辆大型的汽车把桥撞塌了,致使你受伤或死亡。当然,随着人们生命意识的不断增强,走斑马线等红灯或者走过街天桥的人会越来越多,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违法乱纪的现象和人也会越来越少。这一切都需要时间,等到什么时候横穿马路的人没有了或几乎没有了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的社会法制健全、意识增强的时候。
个人分类: 闲思偶得|395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