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语言文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中文力量:外国无法理解中国强大的起源之一,语言文字优势
fqng1008 2019-6-8 10:43
作者: 振兴书院 / 公众号:shuyuan360发布时间:2019-03-21 中国 2017在世界范围推广中国的经济贸易,然而绝大多数刚开始注意中国这片前景广阔的市场同时遇到了一座“语言长城”。 联合国评价中国汉语为世界上学习最难的语言 ——即使它是14亿人的母语。具不完全统计:当前中国56个民族共有100多种语言,分属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在文字方面,中国有29种文字,包括汉字和28种现行使用的少数民族文字。汉语中,又包括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话等方言。仅常见中文字体就包括5种:隶、草、楷、行、宋。 ——“普通话”即现代汉语是使用范围最广泛的,然而仅仅是中文的组成部分之一。 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文字,因为是唯一具备三维结构式文字:同时具备表形、表音、表意。 绝大多数中国人同意一个观点:自己会使用中文,然而并没有 “学会”中文。 对于中文(多指现代汉语)评价,令人意外的几乎只存在两种:中文是最好的,中文是最差的。侧面达成了一个客观认知 ——评价呈现两极化,这是一个绝不平凡的语种。 一位优秀的辩论者的成长历程往往是这样的:最开始,仅仅通过复述其他人的观点来阐述自己的观念立场的正确性。进而,尝试表述自己的思想,来阐述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然后,开始通过列举 “西方数据,所谓知名学术机构统计数据”来论证表述观点的正确性。尤其涉及到“中国评价”的问题,几乎是必须用国外数据对比的。转折,发现“西方数据”问题——绝大多数所谓的调研人员是不懂中文的,他们和一位中国人正常交流都极其困难,即使借助语言工具进行翻译也无法理解,大多数翻译在“中译英”过程中表现出的含义都极为生硬,一方面因为翻译人员语文水平,另一方面在于翻译人员找不到适合的表达文字而不是因为这些精通英语的中国人才疏学浅。 从而,开始对 “西方数据、媒体”产生极大程度的不信任,一个连中文都不懂的人评价中国一点说服力都没有。 为什么中文具备优越性?有很大一部分群体会表示外文更好,外文更舒服,外文如何如何优势,列举一大堆数据列表实际案例,写自己的感受 ——愚蠢,无知。 常用的《新华字典》收录中国汉字 1万以上,常用的《汉语大字典》收录中国汉字5万6千以上。 一个大学文化水平的毕业生汉字识别能力仅仅为 4000到5000字。一个具备高知识文化水平的学者中国汉字识别能力基本在8000以内。绝大多数英文水平优秀的中国人不具备优秀的中文创作能力,他们连用中文表达艺术的基本技巧都不具备。 ——一个中国人一生都无法精通的语言他们认为自己有资格评价,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笑话。 中文的威力 英语仅仅是 26个字母组合形成“词语”来标记概念。中文单字具备独立含义,文字组合“形成词语”来标记概念。如果一个中文汉字换算一个英文字母,那么从语言基础单位来进行比较。仅仅粗略计算现代汉语常用的“中文字母”1万来算约等于英文字母的385倍,如果按普通的掌握的5000中国汉字来计算约等于192倍。———这意味着英文要形容一件新事物的繁琐程度与中文同比。 例如:我们抨击这些语文能力极差妄自尊大抨击汉语的无知人群可以使用一个常用成语 “才疏学浅”如果进行英文译文为:Have little talent and less learning。 如果要解释这个仅仅使用 4个中国汉字的成语那就更可怕了。才疏学浅:见识不广, 学问不深, 用于自谦。 英文解释: have little talent and less learning; be crude and unlearned; One's ability is inferior and one's knowledge limited.; wanting in ability and shallow in knowledge. 可怕的事实是:一个汉语常见词汇表达的含义,包涵的信息量等于英文的一句话。如果你真的 “擅长语文,擅长中文”,那么你将总结出一个事实规律。 中文有能力精确还原一个 “三维空间中时间,人物,事件,环境,感情,思维表述”,中文如果不想给你任何想象空间,可以描述到一丝一毫的误差都没有。这个精确到可怕的文字语言工具可以轻而易举的描述出繁琐外文想要表达的思想含义,中文的“模糊观念是主动的,中文是基于时间基数累加出来的实践语言文字,拥有最庞大的语言词汇库存。评价中文汉语的很多人对我阐述一个观点: 外交中法语是被称为“最精确”的书面用语。那么请用法语解释:岁月,年华,时光三个中文常用词汇的区别。评价一款语言文字是否精确的标准不是使用这个语言文字的文学能力,而是这款语言文字是否具备更高的“语境思想”表达力,语言文字是表达人类思维的工具。请用出中文以外世界已知的任何一种语言,用中文等同的词汇量精准描述表达的“语境,思想” 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2.一破百破,万剑一道。请使用8个以内包含8个的语言词汇,3个以内包含3个标点符号。来叙述本句话中表述的语言语境,和语言思想含义。 大多数语文能力很差的人忽略了一个事实。使用中文表述一首外国文学作品的诗词,我们更多称为诗歌。表述起来毫不费力,极为精准完美还原叙述表达的思想。 而随便一首中文诗词基本杀穿了全世界的语言文字体系。因为文学艺术重要的概念中同时具备 “押韵”“对仗”“文字量一致”来形成一个——“工整”的概念这一点想要做到是极为困难的,因为这对语言文字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庞大的文字词汇语言数据库。 这个数据库的数据量越大完成难度越低,中文两个文字单位阐述的内容用其他语言通常至少要 3个或者更多的单位。因为中文基本构成单位复杂程度等于其他语言基本单位差:例如英语,即使一个只具备基本中文能力的普通人掌握的4000多个中文汉字减去26所得的差值。而评价一款语言文字的普遍公认标准是:语言文字组成越是复杂繁琐,意味着这款语言文字的精确性越高,而很多说法语具备阴性,阳性而如何如何精准的人没意识到一个问题:代表阴性,阳性表述含义的词汇在中文中被创造出了独立的汉字,例如:杀了他、宰了他。其中“杀”,和“宰”表达的含义中核心重要意义是一致的,但是描述的思想态度变量不同。中文为这种不同语境创造了更多的文字单位量,当需要表达精准含义量越高可以使用的语言文字选择越多。 这个抽象概念类同包涵,不完全等同于一个数学概念:进制。 假设英语的进制是 26,中文汉语的进制是:1万。 更可怕的地方是这些所谓 “中文字母”是具备独立含义的。英文的26个字母因为数量太少通常只能用来表述一个含义:顺序。 世界很多语言文字中法语 ,德语,西班牙语被这些学会外语中文能力差表述起来看起来很高端的语言文字“阴阳性”,实际上只不过是中文汉语里面:“他”“她”“它”的概念而已,这种儿童玩笑一样的简单概念区分被这些人套上华丽的中文描述以后显得如此的神秘,高端。然而实际上是一种通俗易懂极为简单的感念,在中文中这不成为难点。 中文汉语拼音的概念和国际音标的概念一样,只是为了描述文字单位发音的工具。 而中文汉字才是汉语的基本构成单位,比英语这个印欧语系的语言文字基本构成单位 26个字母复杂太多,外国人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他们认为泰语才是字母最多的语言这是错误的。因为:“文字笔画”仅仅是中文书写的方式以及规律。 事实上中文汉语的语言体系基本单位如果形容为字母比他们认为的泰语多出一万个以上。 因为其 “字母”数量庞大才具备的:字母独立含义这是仅仅几十个字母去组合文字单词做不到的高级功能。——中国历史过于漫长,这段时间中人类产生的思维与思想更多,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基本单位来准确描述他们的认知与思想,中文的进化时间更加漫长。 汉字这个语言文字基本单位更多的原因起源于一个需求:更加精准的语言文字描述。从而被细化到如今令人发指的程度。 这就会导致一个非常直观的问题:每次出现新的需要表述的内容,中文需要进行最基本文字单位进行的组合会比这些文字单位更少的语言使用的逻辑序列更加简短,这仅仅是为了区别文字单位的基础组合。 这导致一个问题:人的大脑学习语言文字基本构成的时候,中文在最开始需要记录的基础单位量比英文多很多。 然而当人类需要进一步强化语言工具基本能力的时候,中文使用者需要记忆的单位顺序更短,记忆 “区别”的方式更加有效,因为每个词汇构成的基本单位几乎是完全不同的。 而一个人使用英语,越是强化语言工具需要记忆的语言文字基本单位的 “数量”“顺序”越多,而词汇基本构成单位只有26个会大量重复这些基本文字单位。 这二者之间的区别会导致一个必然的,得到公认的结果:形容一个人类从未知到认知的概念时候,中文需要创造的语言文字基本单位组合逻辑顺序将更加简短,精炼,形容方式更加有效。使用英文意味着要制造一个更加臃肿,冗长的字母组合。 一个十进制的数字: 14,换算成二进制为:1110,算成16进制为:E。 这意味着当一个组合大量复杂的新的思想,中文的表述能力更强,那么转化为语言文字量更加简短,精炼。直接得到的结果是:字符形式更加简短。现代科学理念中我们称之为:高效。 这会形成一个所有人都不想承认的可怕事实:一个概念如果表述形式分为英语,和中文。那么在传达过程中,中文使用者理解和认知的速度比英文使用者更快,因为他们语言文字转化的字符数量更少,文字体系更加高效。因为英文在大脑记忆库中提取概念词汇的时候几乎仅仅使用排列顺序因为英文仅仅 26个字母组成,而使用中文需要同时提取:字符形状,排列顺序。 当人的大脑完成人类语言结构能力的时候,人具备一项能力:阅读文字的时候。 人有能力极为迅速连贯的从大脑记忆库中提取词汇,语法组合成的结构语句的时候。两个完全不同级别的逻辑转化程序对比之后会给全世界人最不想承认的事实:中文学习新知识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因为用中文更加精确,书写的内容更加简短,精炼。解释同一个思想的书 ——中文版的更薄。导致一个白痴都知道的逻辑概念:当然是书越薄读的越快。 人体的体能是有限的,一个人在统一单位时间内的阅读量受到一个最基本的能力限制:体能。 中文的高效性直接完成了一个所有科学体系追求的目标:更低的能耗。从而完成了一个可怕的事实:进行单位时间阅读计算,中文时间更短,意味着 1个小时内一个中文使用者读完的内容将比任何一个中文以外使用者更多。而这个概念理解上类同于计算机领域中,中文使用者的“带宽”更高。21世纪号称“信息时代”,中国人使用的高效、简洁、精确的语言文字威力将发挥史无前例的重要作用。中文将在全世界范围展现它的力量。 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 ———中文汉语。 一本中文书籍表达的内容使用任何西方语言都需要 2倍以上的纸张。 全世界都瞩目的 “中国速度”被大多数西方学者进行评论,进行猜想他们想出了各种的可能和原因,使用了无数的数据列表分析破脑袋至今都不愿意去承认的一个事实。 “中国速度”中最重要的起源之一是因为中国人使用“中文汉语”,中文汉语是世界上学习最难,结构最精密,最先进的语言文字体系,是一款进化时间最长,优化时间最长的“概念转化认知工具”。 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诞生拉开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 “信息交流与信息战争”,人类互相交流需要的时间、空间成本降低到无以复加。 然而我们交流信息最基本的行为依然无法避免:通过眼睛进行文字阅读形成信息录入大脑,通过嘴巴发出声音描述语言文字进行思想表达。这个过程中语言文字体系被所有人忽视,但是却扮演了最关键重要的环节。 而 “信息时代”极大的加速了把人类知识,思想内容一种语言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速度。而无法由科技加速完成的:人类本身思想表达式部分,语言文字认知过程中文开始彰显其优势。 在 “信息时代”拉开序幕的初期,西方各国无一例外的嘲笑中国科技的落后,数以万计的“学者”认为中国在“新世代”面前将沦为“落后,弱者”的代名词。这些井底之蛙的自大与自负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他们选择性的忽略了一个事实:这次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的信息革命将葬送无数国家的经济领先地位,每个国家文明使用的语言文字的优秀程度将极大的影响这个国家文明的信息处理能力。 这个人类从未停止斗争的世界新世代,人们被迫要在中国人最擅长的战场打一场中国人最擅长的斗争。 信息时代中国人赢在了起跑线上 ——因为他们使用的语言文字体系是最先进、高效的。 识一段中文记录的信息在阅读识别中会比其他语言文字节省不值一提的几毫秒。 凝练了人类至高智慧 “化繁为简”理念的中文,为中国人带来了仅仅几毫秒的优势。信息时代速度决定生死存亡,中文带来的这微不足道的“几毫秒”注定了中国在信息时代的必然胜利。 一个中文汉语使用者识别一个小单位思维比其他语言体系快了几毫秒。 一个人有效劳动力一般至少要 30年。全世界有14亿人以中文汉语为母语,这个国家文明为:中国。 由中国人使用 5000年不断改变,转化,精炼,修正,创造,出来的语言文字体系成为了信息时代最可怕的终极兵器——全世界唯一的三维体系文字语言,在人与人的信息处理速度傲视全球。 中国人的智慧在 5000年中在无意之间铸造了令全世界恐惧到无法承认的神兵利器,全世界最难学习的语言文字:中文汉语。 中文汉语奠定了 21世纪“中国速度”的坚实基础之一。每个中国人在认知超越光速的思想比别人快了几毫秒,甚至是仅仅的零点几毫秒。累加起来为中国节省了数字极为恐怖的时间成本。 至今英语仍然是世界最广泛通用的语言,语言的通用性与语言文明国家影响力有最直接关系。 中国人本质上乐于接受这个事实,因为在中文面前,英语像是软弱幼小的婴儿,一句中文需要大量繁琐的英文语句也难以正确的阐述含义,一句英文中文简短的词汇就可以表述至微。 中国人视勤劳节俭为美德。中文经历了无数次的推翻,变革,修正,精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中国人吝啬到极制仅仅是为了:节约这些微不足道的几乎无法感受到的时间,锤百炼出了世界上最强大、高效、简洁的语言文字工具。因为当中国祖先面临一个选择:懒惰的继续进行文字单位排列,辛苦的创造新的文字单位类别。这样的历史性的时刻,中国人选择了:愿意为语言文字勤劳、付出、努力。 无数贡献了智慧的中国历代祖先这些无名英雄传承给今天的我们一笔巨大的财富。 掌握世界最先进三维体系语言文字工具的人必将是信息时代的胜利者。 世界上最尖端文明至今解决大量问题依然遵循丛林法则的本质原因是:实践后得出的真理。 21世纪信息时代的真理是:谁最快,谁就最强。人类现今拥有的精确语言文字体系里面:中文汉语“最快”。(中文汉语是人类现在已知语言文字体系中“最难”学习的语言,文字基本单位结构对比世界任何一款语言文字体系数字都达到了令人发指的:1万比几十的吃惊比例。以至于人们只能将这款独立的文字语言体系设立出独立的类别,而出于傲慢、自负拒绝承认一个事实:一个中文汉字在语言体系的地位等同于一个英文字母,这样换算下来中文的优越性无与伦比。 这款人类知识体系中结构庞大复杂的语言文字构筑设计里面展现的智慧堪称巧夺天工。世界还选择性遗忘了一个真相:中文结构之所以如此庞大,精密,复杂本身原因实际是为了提高人识别的速度,中国人反复创造,修改,废弃,选择精炼出来最开始的目的:节约认知识别的时间。同一本著作由中文书写要比其他任何语言都薄,而这还是仅仅因为中国人为了方便阅读使用了现代汉语 ——如果他们愿意,用文言文写出来更薄。然而在使用中文叙述的时候是完整还原思想构成内容的。 然而世界上任何一款语言都没法做到如同中文的复杂精密程度:基本组成单位达到上万。人们牵强的把英文的基本单位解释成词语而非 26个字母,然而中文的词语完全可以由两个基本单位构成。 全世界都不敢承认一个事实:中国人仅仅为了说话写字更快一点把语言文字改造了 5000年,结果铸造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文字体系。这把由勤劳和智慧铸造的工具,成为了信息时代必然的绝世神兵。 然而中国人锤炼中文的时候是不可能预见到这个时代的,然而信息时代选择了最勤劳,最努力的人的语言为胜利者。中文汉语为中国节省了难以估量巨大价值的时间成本,在中国向全世界展现称之为 “中国速度”的同时,中文在默默为中国人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中文本身为中国带来的经济地位提升也获得了辛劳付出5000年中国人的回报:中文在世界的地位变得更高。 中文本身凝练了中国人智慧,勤劳的文明精神,由中国精神打造出来的语言文字工具在 21世纪发挥了人们自身遗忘,无法感受到,但是极其关键重要的作用。 西方国家无法认知到 “中国速度”的本质,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承认人类信息交流最开始第一个步骤:语言文字,中国人使用的中文速度本身是“最快的世界第一速度文字语言”。中文使用者相互之间交流的时间成本最低会在信息时代产生难以估计的深远影响。 只要人类依然处于信息时代阶段,中国的优势就永远不会停止。因为相比世界其他文字语言工具,中文的力量:没有界限。 中国速度不可复制,因为第一开始的步骤由中文的力量构成。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完整的国家文明会愿意否定自己的语言文字:那意味着承认失败。 一个愿意在 5000年中不断付出劳动,智慧改造自己语言文字的人民在21世纪的今天得到了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 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民从未认识到自己不断改造进化的语言文字工具具有多么大的价值。他们为了更舒适,便捷,美好的生活无意间让中文进化成了世界唯一三维体系的文字语言工具。在新的信息时代,世界规则变更为 “速度”的时刻中文在人们理解、不理解、认知、不认知、承认、不承认都成为了最高效的语言文字工具的客观历史事实。 这个经过人类史上最大规模劳动付出的语言文字在时代变革中仿佛得到了幸运女神的垂青,中国人愿意把这种现象评价为:天道酬勤。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ence与Nature的两篇文章为双字棋盘的推广普及奠基
geneculture 2016-1-29 14:48
融智,尤其是:融大智,务必从根上能排除歧义,因为,不仅人际之间的各种误解皆缘于心智缺乏精准的辨别能力,而且,其中,最悲催的自欺欺人现象,也是由心智弥彰所致,虽然它们往往表现为性格局限。 --邹晓辉Geneculture 如果说国际象棋领域的人机大赛展示的是逻辑与谋略结合的一个典型极致而围棋领域的人机大赛呈现的却是数学和谋略结合的另一个典型极致,那么,接下来的汉字棋(实质上是双字棋盘可体现的广义双语和广义文本视域下三类双语协同处理)领域的人机互助所表现出来的,则是数理逻辑形式化的系统工程与文史政经社会化的系统工程结合的又一个超凡脱俗的典型极致(在此强弱人工智能融通融合的领域可见人机互助的典型极致)。 至今为止,能够读懂本人原创成果若干个局部研究成果的智者不计其数,但是,能够同时读懂融智学理论与文化基因系统工程实践的超凡脱俗之人却非常有限。例如:物意文理义法道七个字编排成融智三棱锥或信息四面体(即最大的知识本体)所具有的宏观驾驭人类整个知识体系的基本功用,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洞悉或理解的。再如:言(单音节的汉字)与语(双音节和多音节的字组)及其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可表现出来的双重形式化系统工程特征,尤其是它统摄语言、知识、软件以及硬件的双重形式化格局,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洞悉或理解的。如果再考虑到教育、管理、学习以及应用的双向互动的情形。那么,就更加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洞悉或理解的了。 国际象棋人机对弈的结果虽然已成定局,但是,国际围棋人机对弈从欧洲到亚洲(因为国际冠军在亚洲)还有悬念,即使没有悬念也只不过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接近于体育竞技或充其量也不过是智育斗智这个阶段的棋类活动,它们距离汉字棋所揭示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概念乃至知识导航这样的智育和知识管理尤其是融大智的活动的竞赛还有很大区别,因此超越竞技和斗智的融智就更值得期待。
个人分类: 双语信息处理|6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立法语言中的技术问题(《修辞学习》2009-3)
look1 2014-6-20 18:34
论立法语言规范中的技术问题 娄开阳 * ,陆俭明 * * (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871) 本文从立法语言技术的角度,举例说明了现行法律文本中经常出现的几种不规范现象,包括:逻辑问题、语法问题、词汇问题和标点符号问题等等。 立法语言规范 立法语言技术 语言文字
个人分类: 法律语言研究|28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汉字对中国社会的侵害腐蚀作用
热度 19 张能立 2014-2-10 22:32
【博主按】:为什么要转俄罗斯人对中俄两国的评价的呢?主要是中国和俄罗斯曾经实现过同样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众所周知,苏联在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主导之下,走上了一条我们称之为“邪路”的改革道路,而我们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之路”。中俄两国各自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邪路”与“特色之路”各自走的怎么样呢?我们不妨听听曾经生活在“邪路”,现在又生活在美国的俄罗斯人安德鲁怎么说。 那小兵:您把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归咎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更进一步分析了儒家文化对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而且把汉字看成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障碍,这让许多读者不解,您能进一步阐释吗? 安德鲁:不瞒你说,我从四岁就开始讲广东话,因为我父亲在香港当教授,从小我和中国人在一起生活。我小学三年级就可以读英语小说,但五年级才读懂《西游记》,汉字的确很难学,尤其对于讲地方话的人更是如此。我常常看到南方人到很大年纪还是读不准汉字发音。相比之下,你在美国任何地方都讲相同的英语,即使口音不同但相互明白表达没有问题。美国种族比中国的更加复杂,但英语作为统一语言没有太多问题,可见英语的优点是容易学和容易使用,这对于美国民主社会沟通产生了正面作用。比如,“社会主义”这个词在中国是非常笼统的,右派说的意思和左派说的意思出入很大,结果各说各话,什么乱七八糟的内容有扔入其中,什么怒气都冲它来,结果这个名称不单没有为中国解决问题,反而引发出许多没有定论的新问题来,这也是中国社会中“理论折腾”不休不止的原因之一。“社会主义”在英文中与“共产主义”有明确区分,加拿大、瑞典等都是“社会主义”,中国是“共产主义”,之后有派生出“市场社会主义”和“官僚社会主义”,但没有那个能真正准确描述中国基本社会制度性质的。为何如此?因为英语中“社会主义”是各人生活经验的描述,加拿大人每周来美国采购便宜生活用品,又回去享受加拿大免费医疗,这就是他们的“社会主义”,没有人逼他们这么做,这仅仅是一种自然选择,无须对这种制度赞美也无须谩骂,人人可以自由选择去留。中国为何总无法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因为政府先入为主把“社会主义”戴上了皇冠,却发现实中它根本不存在,于是屡屡改变描述,试图在理论上达成“名符其实”,但却造成更多歧义,最终形成了社会舆论来回折腾。这在西方人眼里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的逻辑错误。 每个汉字具有某个固定意思,这种意思来自过去的一个典故或现成用法,你必须了解这些才能真正使用汉字,但如此一来你每次想到新的意念都必须先找出过去类似的意思,创新思维大打折扣。英语和其他拼音文字具有一种“自我创新”能力,比如,一个“资本”名词,可以变成“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性质”、“资本家”和“投资成本”等等意思,兼备其他词性,你用“资本”延伸创新一个词没有问题,大家都会意会并明白 。比如,一个DNA就可以表达出一个很长的学术名词,汉字表达远远不能如此抽象,数学中的代数、作曲用的歌谱、计算机编码等等都是从拼音符号文字得到启发而成,而形象文字非常难以产生这种高效思维工具。你说,汉字是不是一种非常麻烦的思维累赘? 那小兵:我们一直很好奇汉字在历次中国政治运动中的特殊作用,从“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到“超英赶美”,谁都说不清这些是什么概念,但所有人都被裹挟其中,大家相互辩论,甚至发生为“保卫革命领袖”相互杀害的事情,最后谁都没有说出个名堂来,你如何解析这种情况? 安德鲁: 正因为汉字的模糊性让社会无法明确达成共识,权力成为了漫无边际的思想和政治威胁 。 从汉武帝到毛泽东,中国人始终无法根本摆脱为权力“造神”的心态,说白了,这是因为汉字里所承载的都是各人离散的生活体验,大家无法从中产生生命终极性的审美体验,结果就把现实中最大权力当成了崇拜对象 。西方拼音文字仅仅是一种思想沟通符号,它完全依存于思想本身,而不是被局限于一个固定意思,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用某个字词发动一场革命,甚至“民主”“博爱”这类标准西方概念也只是一种形而上的思想工具,并非强迫性概念。 所有西方思想都用逻辑方式指向一个终极信仰:上帝的抽象存在,人类的上帝人格 。西方人围绕着这个信念可以说“反对”和“认同”,但都离不开认识论轨道,也离不开本体论终点,也就是说,上帝在人们心目中可以长着不同样子,存在方式可以不同,但上帝所代表的“人类自由意志是永远存在的”。比如, 罗素是不赞成基督教形式的,但他认定人的绝对自由意志,而康德是拥护对上帝成为终极信仰的,同样他要以此维护人的绝对自由意志地位。西方人对此达成了共识,无论如何争论也不会伤害到统一的形而上内容。西方这种思想模式产生出了“政教分离”的社会结构,民主和上帝非常友好的互动共存,而伊斯兰国、佛教和儒教国家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奥巴马的医改和提高最低工资都很社会主义,但在美国民主框架中通过投票解决,绝不会像在中国导致一场政治运动产生阶级斗争。 中国汉字作为一种形象文字无从提供一个抽象而绝对的上帝,它把“佛”这种心性概念变成了偶像崇拜,结果与印度泛神论接轨了。泛神论在中国人信仰中表现成“什么都信”和“什么都不真正信”并存,加上汉字的模糊性和模凌两可性,中国人始终无法真正理解因果关系这种逻辑思维,造成了各类“阴阳循环”理论,表面上什么都说通了,其实分析起来什么都陷于循环论,自相矛盾,所谓的唯物主义成了虚伪主义。在这种思想格局中,所谓的科学思想只不过是权力的遮羞布,为何如此说?科学是物质性的,它只能通过实验过程验证物质性质,它本身是沉默无语的,西方人可以用数学和化学公式去描述它,而中国人则用权力去霸占它,结果发生了钱学森抛出“亩产四万斤”的理论,毛泽东深信钢铁产量决定超英赶美这类事情。说白了就是有权人用汉字的模糊性取代了科学的真实性,为自己获取话语权,导致了社会混乱 。如今,日文、越南文和韩文都改成了拼音文字,只有中国汉字依然如故。好了,我暂时说到这吧,这个问题可以写一部书呢。 那小兵:非常感谢您为读者的解析,让我们耳目一新。 转自: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1777158.html 【安德鲁小传】: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现任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计量经济学会会员。1961年2月20日出生于俄罗斯,后在十几岁的时候移民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1982年获哈佛大学学士学位。1986年至今,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研究员。施莱弗关注俄罗斯的经济改革问题。1991-1997年,施莱弗任俄罗斯政府顾问,帮助俄罗斯发展金融市场。1992-1994年维什尼任俄罗斯私有化委员会顾问。1999年获美国经济学会克拉克奖。 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5520937.htm
个人分类: 时评|3754 次阅读|46 个评论
为什么5~10%要规范写成5%~10%?——规范的制订要慎重、要严谨
热度 2 YUNYANGZHANG 2013-6-20 07:19
——写作、编辑、 语言文字规范如有欠妥、应当允许讨论与发表,如有错误则有待定期更正 百分数,如5~10%要规范写成5%~10%。长期以来,在编辑工作中是严格执行的。如果不执行,年检时必被扣分,会妨碍期刊评优;但也没有考证过这个规范,究竟是哪一级部门的权威人士制订的。为什么如此规范呢?据说,道理是:“5”可以理解为“500%”;“5~10%”就变成“500%~10%”。 如上所说的道理,好像貌似真有点道理;其实,它好像是错误的。因为规范制订者,没有领会语言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则:约定俗成。5%~10%,约定俗成表达为5~10%,这好像是一种国际通用惯例。 5~10%要写成5%~10%的规范,是欠妥的。这个规范,择时应予取消。如有错误,敬请批评与惠正。 (张云扬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已退休))
3085 次阅读|4 个评论
《现代汉语词典》的现代名物问题
benjaminliu 2012-9-30 08:59
按:本文发表于《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2年9月23日。发表版好像有一个问题:我文中说《中国植物志》收录“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31,180种”,其中的数字写法是科研文章中常用的三位分节记数法,逗号只是表明把千位和百位分隔开来。编辑没有注意,改成了《中国植物志》收录“三十一种蕨类植物和一百八十种种子植物”。   作为一名科普作者,我经常使用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纠正自己行文中不符合规范的地方。比如在最近翻译完的一本书中,我使用了“声纳”一词,查过《现汉》之后才知道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声呐”。《现汉》第6版出版以后,我很快就买了一本,既为其中与时俱进的部分欣喜,又为其中延续的问题遗憾。   因为我在博士期间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对于包括植物及其名称在内的名物问题很感兴趣,因此《现汉》上面最引我关注的词条,也主要是涉及名物的词条。从《现汉》上面我学习了很多名物知识,比如中学地理课作业中使用的那种只有符号标记、要学生在方框中填出地理对象名称的地图,现在我知道叫做“暗射地图”。但是,我认为《现汉》在现代日用品词条和生物名称词条的处理方面,仍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举例来说,魔术贴已经是生活中极为常见的把两块纺织品或其他物体固定在一起的装置。它的一部分是坚硬的钩状物,另一部分是柔软的毛绒,二者可以牢固地贴合在一起。除了魔术贴,这个装置还有多种名称,如黏扣、搭扣、维可牢(为英文商标品的音译)等,但这些名称在《现汉》中无一收录。由于没有相应的规范,我至今不知道这些名称中哪个应该作为正名。   再如自封袋,也是常见用品。这是一种透明的塑料袋,开口处有一凸一凹两根塑料硬条,用力挤压两根硬条,可以使二者严密贴合,从而将袋口封实。这种袋子除了在科研上广泛用来封装样品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比如用来包装耳环等小型首饰)。同样,除了自封袋,它也有其他众多名称,如凹凸袋、贴骨袋、夹链袋等。这些名称在《现汉》中也无一收录,同样使我不知道哪个名称是值得普遍使用的正名。   说到包装用品,还可以再举两例:气泡膜(也叫气珠胶、气垫膜等)是布满小泡的塑料膜,小泡中充满气体。用这种材料进行包装,可以避免所包装的物品因碰撞而损坏。在这个网购越来越流行的时代,气泡膜也早已是人们十分熟悉的用品,但《现汉》收录了“网购”(第1345页),却没有收录这种包装材料的任何一个名称。   泡罩(也叫水泡眼)则是用透明塑料制成的、中间压出整齐凹槽的薄片,用于药片、胶囊等药物制剂的包装。可以说,只要你生病需要吃药,就免不了接触用泡罩包装的药物。可是,《现汉》既没有收录“泡罩”,也没有收录“水泡眼”。也许大多数人并不关心这种包装用品叫什么东西,但如果一位小学生指着泡罩问我“这是什么”,在《现汉》之外,我又应该去什么权威的地方寻找这种日常用品的正名呢?鉴于《现汉》收录了同样作为包装用品的“瓦楞纸”(第1333页),是否也应该收录“气泡膜”“泡罩”这两种更常见的包装用品呢?   再以鞋帽为例。棒球帽可以说是早就风靡全国的一种帽子,但《现汉》第6版仍然没有收录该词。说《现汉》不收录具体的帽子类型也不对,因为它收录了“鸭舌帽”(第1489页)。但《现汉》对鸭舌帽的解释是“帽顶的前部和月牙儿形帽檐扣在一起略呈鸭嘴状的帽子”,这个解释也有问题。这种带扣子的鸭舌帽是比较老旧的类型,现在的很多鸭舌帽已经不再有扣子,也不存在判然有别的“帽顶的前部”和“帽檐”两部分。按《现汉》这个定义,这些帽子就都不能叫鸭舌帽了。   同样,我很早就在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中见到“三接头”这个词,指的是一种皮鞋。但因为《现汉》未收入此词,直到很久以后,我才通过网络弄明白这种鞋的具体样式。也许“三接头”是有些偏专业的术语,但是比起“类木行星”“类地行星”来,哪个在老百姓的日常用语中频率更高呢?   以上是现代日用品词条失收或解释不当的例子。在生物名称词条方面,《现汉》则存在系统性的问题。因为专业关系,我对植物名称较为熟悉,所以下文只讨论植物名称。   首先是植物名称专用字问题。植物学界在为植物起名时,并不像动物学界那样喜欢使用《山海经》之类古籍中的僻字或创造大量的新字,而是尽可能使用常用汉字。尽管如此,在中国植物名称中,仍然有一定数量的植物名称专用字。以2004年已经全部出版完毕的《中国植物志》为例,全书共收中国有分布的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31, 180种,加上亚种、变种和变型等种下等级,作为正式条目收录的中国植物名称将近4万个,如果算上别名就更多。在这些名称中,就颇有一些专用字未被《现汉》收录。   当然,《中国植物志》中的植物名称在规范性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含有很多异体字、别字等。但即使经过整理,也仍然有一些植物名称专用字是《现汉》应该收录的。比如豆科有 子梢属,该属有约45种,其中29种在中国有分布。 子梢这个种甚至从中国西南部一直分布到华北的河北、北京等地;在北京,它是低山区的一种常见植物,因此很多介绍北京野生植物的科普书、图鉴中都收录了这种植物。然而,由于《现汉》等工具书没有收录“ ”字,我也没有考证出这个字的出处,因此至今不清楚这个字应该读作háng,还是kàng,还是别的什么读音。   再如禾本科有菵草属,这个属的菵草是湿生植物,广布于全国各地。它是一种优良饲草,其籽粒人亦可食用,又是一种重要的稻田杂草。然而,《现汉》却没有收录“菵”字。   又如“黄花棯”和桃金娘的别名“岗棯”中的“棯”字来自粤语,指一些花瓣离生、雄蕊较多的灌木。其粤语读音为nim 1 或nim 6 ,转换为普遍话,则是niān或niàn。《中国植物志》中另有“地菍”“毛菍”两名,其中的“菍”实际上就是“棯”的异写,理应统一为一字。由于这些植物都是灌木,以统一为“棯”字为宜。可是,《现汉》没有收录“棯”字,却收录了“菍”字(第951页),可能是根据《广韵》中“奴结切”的反切,将此字注音为niè(在我看来,“地菍”的“菍”未必就来自读奴结切的“菍”,二者可能只是同形字);此外又有“地菍”条(第284页),误释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我认为合适的处理方式应该是收录“棯”,规定其读音为niān或niàn,并把“菍”作为“棯”的异体字。   此外,《现汉》收录了“椆”字(第185页),解释是“用于地名:~树塘(在湖南)”。实际上,“椆”也是植物名称专用字,是壳斗科柯属植物的别称,至今在南方方言中还有应用。把它说成地名用字是不恰当的。   除了未收录的植物名称专用字,《现汉》还有未收录的植物名称专用读音。比如“藨”字,《现汉》有收录(第86页),但只有biāo一个读音(对应《广韵》中的“甫娇切”),用于“藨草”一词。其实“藨”还有pāo一读,指的是蔷薇科悬钩子属的一些结可食的聚合果的灌木,对应《广韵》中的“普袍切”。比如,《中国植物志》悬钩子属下有“空心泡”“插田泡”“大乌泡”等种,这些来自南方方言的名称中的“泡”字显然都是“藨”的别字,应该恢复其本字。《中国植物志》另有“藨寄生”“茶藨子”“莛子藨”等名称,考其词源,其中的“藨”都指的是悬钩子属植物,而不是藨草(比如藨寄生因为多寄生在悬钩子属植物的根上而得名),所以这些名称中的“藨”都应读为pāo。既然“藨”的pāo音在植物名称中的应用比biāo音更广泛,《现汉》只收biāo而不收pāo就不太妥当。   在植物名称的专用字和专用读音之外,《现汉》中对一些植物的解释也不太准确。比如“兰”字(第770页),解释为:“①兰花。②兰草。……”对“兰花”的解释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很多,叶子丛生,条形,花有多种颜色,气味芳香,供观赏。花可制香料。俗称兰草。”对“兰草”的解释是:“①古书上指泽兰。②兰花的俗称。”这几个解释合起来看,有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兰花”有广狭二义。在植物学上,兰花是整个兰科(被子植物第二大科,有2万多个种)植物的统称,而兰科植物并非都有叶子(腐生兰就没有叶子),即使有叶子也并不都是条形(比如香料植物香荚兰的叶子就不是条形),花也未必都有香味,也并不都适合作为观赏植物。这是“兰花”的广义。《现汉》对“兰花”的那些描述,只适合于兰科中的某些兰属植物,这是“兰花”的狭义(兰花爱好者一般把这种狭义的“兰花”称为“国兰”)。只收入“兰花”的狭义而不收广义是不恰当的。   第二,既然“兰草”有两个义项,“兰”字的第二个义项就应该按体例写为“兰草①”,而不能省略对义项序号的引证。何况,既然“兰草”只是古书上对泽兰的称呼,那么“兰”的第二个义项理应加上“书”的标签,因为在现代汉语中,“兰”字单用时基本都不用来指泽兰。   第三,除了兰花和兰草外,“兰”字还被大量用于其他植物名称,包括《现汉》收录的玉兰、吊兰、君子兰,以及《现汉》未收的木兰、米兰、金粟兰、文殊兰、凤尾兰等。这些植物或者在外形上似国兰,或者花有芳香气味。由于“兰”字在植物名称中应用如此广泛,是否应该增加一个义项,解释“兰”字在这些植物名称中的引申义呢?   再如“柳”字(第834页)的第一项解释:“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枝条柔韧,叶子狭长,柔荑花序,种类很多,有垂柳、旱柳等。”在植物学上,柳树是柳属植物的统称,而柳属植物的叶子并不都是狭长的(如北京低山区有分布的中国黄花柳的叶子就很宽)。   又如“白杨”条(第27页),解释为“毛白杨”。实际上,除了毛白杨,在中国西北广泛种植的银白杨也常常简称“白杨”。著名作家袁鹰有一篇名为《白杨》的散文,到现在还常常入选小学《语文》课本,那里面描写的戈壁滩上的白杨,就几乎可以肯定是银白杨,而不是毛白杨。   最后,《现汉》还应该增加一些存在疑难问题的植物名称词条或义项。比如“穿心莲”(第199页)条的解释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四棱形,叶子椭圆形至披针形,花白色或淡紫色。全草入药。”这里说的是爵床科的穿心莲。另有一种穿心莲,是番杏科植物,常常作为火锅的涮菜。我怀疑一般人对这后一种穿心莲的认知要多于前一种穿心莲,但《现汉》不收后一义项,就容易引起误解。   再如“香草”是上文提到的兰科植物香荚兰的通称,是世界范围内产量很大的一种香料作物。也许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并没有高到值得《现汉》收录的程度,但因为它很容易被人误解为泛指一切可作香料的草本植物,所以我认为也应收录,予以澄清。   又如“花莛”是植物学上常用的术语,但在中国植物学界长期被误写为“花葶”,而“葶”字本来只能用于“葶苈”(十字花科植物)一名。《现汉》也应该收录“花莛”一词,以澄清这种混乱。   除了日用品名称和植物名称,《现汉》在其他一些名物词条上也有释义不准确之处。比如“垃圾食品”(第764页)定义为“指对人的健康无益甚至有害的食品,如含过多热量的甜食或油炸食品等”。实际上,根据营养学理念,没有一种食品天生是垃圾食品;被视为“垃圾食品”的食品只要适量食用,完全可以是健康食品。因此,《现汉》的这个解释并没有向读者传达量变引起质变的正确科学理念。   再如“黄道十二宫”(第571页)的解释:“古代把黄道带分为十二等份,叫作黄道十二宫,每宫包括一个星座。它们的名称,从春分点起,依次为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摩羯、宝瓶、双鱼。由于春分点移动,现在十二宫和十二星座的划分已不一致。”实际上,十二宫和星座是不同的体系,黄道带的星座并不止12个,也没有哪一宫只包含一个星座。对这一词条来说,准确的解释应该是:“西方古代把黄道带分为十二等份,叫作黄道十二宫,每宫用其附近的一个星座命名。……由于春分点移动,现在十二宫与名称相对应的十二星座已经很少重合。”   又如“太阳系”(第1258)条,释义没有问题(第5版中的“九大行星”已经与时俱进地改为“八大行星”),但图片中的海王星画得比天王星还大,却是一个十分古老的错误(海王星的半径要略小于天王星)。   综上所述,《现汉》在现代名物的诠释上,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就生物名称来说,也许需要对《中国植物志》等大型专著中的名称进行全面、科学的整理,出版专门的名称辞典(比如笔者计划编纂的植物名称辞典),再把规范化的成果吸取到《现汉》这样的通用词典中。就日常用品而言,衷心希望下一版的《现汉》能够做到:在日常生活中随便接触什么东西,几乎都能在词典上查到规范的名称。
个人分类: 语言文字|44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语言文字的约定俗成
sjiong 2012-9-19 09:48
语言文字的约定俗成
  语言文字所谓约定俗成,并不是少数人某一次约定的贡献。教科书和词典是记录约定俗成的产物,它们记录的是公众使用语言文字的惯例和规律。真正的约定俗成是人们每一次成功使用语言文字的核实过程和最终成果。   语言的形成靠的是约定俗成过程。个别人在个别场合难免会有背离语言系统的现象。有些人有残疾,不能够地道地使用语言。幼儿还没有完全学会语言。参与交际的还有外族人士。那里充满多种离散的可能。但是使用语言的共同方式却能够在全部交际活动中精确筛选出来。   语言文字不是接力棒,而是复制品。接力棒是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的东西。它从一个人的手转移到另一个人的手中,接力棒还是那根接力棒,没有明显的变化。我们经常以为文字就是那种东西。昨天写的字今天还在,一千年以前的字可以保存到今天。教科书干脆就说,文字的特点可以长久保留。老师教孩子会使用识字卡片。去年使用的识字卡片今年拿出来还可以继续使用。这就给了我们错觉,以为文字就像接力帮一样,是永远不会变的。文字大体不会变是事实,但是文字的本质不是接力棒,而是复制品。它是一次一次使用的产品。你写一张字条必须使用文字,你把它写给谁,对方看到了字条基本上就完成了使用文字任务。这才是文字的真正使命。文字可以长期保存,一般来说也是为了以后使用它的需要才保留的。有声语言就更加如此了。有声语言使用声音。声音一般都不必长时间保留。没有录音机的时代,声音是无法保留的。说出来的语词当然也都是复制品。即便录音带,也是一次保留一次的录音事实,只能够代表每一次说话的记录,不可能起到接力棒的作用。   说起复制品,必须复制出原来的样子,这就离不开人加工语言文字的特点了。它要求人们使用同样的方式去生产出一模一样的语言文字产品。不说现代复制技术,自古以来人们都会复制同样的语言文字,这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能力和本事。   语言文字是在人间广泛流传的产品。任何人使用语言文字都必须参照那里的产品去复制它,不能够任意制造。人间流传的那种产品也都是人们交流的东西,全都是别人生产的。或者说,每一个人都在制造模板,它就是所有其他人模仿的样板。只要是能够成功交际的语言文字产品都是合格的产品。人人都是语言文字模板的生产者。那里的领头人是谁,是找不出来的。   人人都有模仿别人去自行生产语言文字的能力。有声语言靠个人的耳朵去倾听,靠自己的嘴巴去发出声音。那里还有个人大脑的参与。尤其重要的是,声音——耳朵——大脑——嘴巴组成了一个循环的链条。人人都有那种链条。人和人连接的环节是声音。声音是人和人可以交流的唯一环节,其他都是个人的环节,是没有办法在人间直接起连接作用的。文字的循环链条是图像——眼睛——大脑——双手。在这里,图像是人和人可以交流的另一种唯一的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种链条中,从嘴巴到耳朵,从双手到眼睛,都属于一种特殊的环节,是个人语言文字产品和别人语言文字产品互相对证和验证的地方。这种对证或验证都是在大脑帮助下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这几乎在每一次使用语言文字的时候每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就发生的过程。把自己的语言文字跟别人的语言文字对比,去验证,去纠正自己的偏差,甚至养成正确的习惯,变得习以为常,这是极其重要的过程。这就是所谓信息反馈过程。   人们在信息反馈过程中纠正偏差的能力是很厉害的。小学生在音乐课上做视唱练习,可以把琴声、听觉、跟唱做到极其精确,而且还能够记住乐谱上的音符,养成正确歌唱的习惯。不说人眼捕捉文字图像的能力,人耳朵分辨声音的能力也是非常厉害的。拿汉语拼音来说,我们很容易捕捉语流过程中不断出现的 f 、s 、sh 、x 、h 的声音。那些声音不太一样,引起蜗管内淋巴液共振,带动基底膜上一定部位毛细胞的数十根毛颤动,毛细胞给大脑送去相关的神经冲动信息,也就分辨出不同的声音来了。人耳可以分辨 20 ~ 20000 Hz 范围内的声音,那些辅音就是这一听觉域中出现的声音成分。    耳蜗在内耳。人有左右两个耳蜗。    请注意右图标尺的单位是纳米。   人们的发音频率是会有偏差的。它们会有一定频率分布范围。频繁出现的声音成分会在这一频率分布的中心呈现。声音频率的偏差通常会符合统计规律,一般都集中在标准离差可以说明的有限范围之中。以 sh 为例,男子一般都以 1600 Hz 为中心频率,女子或童声的中心频率会高一些。此外,北京话 sh 的频率可能高一些,台湾同样的语音频率可能会低一些。它们都可以用统计数据去说明。这些都是语音科学可以说明的事实。如果教科书教你把舌尖向后卷起,就会得到低钝的发音。大陆教科书一般都说它是舌尖向上翘起发音的,尽管发音部位依旧偏后。教科书应该说明多数人发音的事实,它是尖细的声音。    对于汉语 sh 来说,具有特征性的指标,并不是能量强大的频段,很可能是图解中极不起眼的小东西。 它很容易丢失。只要离开话筒远一点,图解中就找不到它了。但是对于人的听觉来说,它肯定是很容易觉察到的小东西。那里是听觉的敏感区,是 2000 Hz 以下唯一的、频率比较低而又有最显著的能量表现。它是舌尖下部至双唇的空腔(舌下腔)特有的贡献。也许方言区的人从发音来说还不熟悉那个 sh 特有的东西,但是方言区的人都能够听出它不同寻常的色彩来。老外照样能够听出它来。   上世纪初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提到了 sh 有听感尖钝之别。那个小东西在 2000 Hz 以上它非常尖利、刺耳。在 1500 Hz 以下它又非常粗钝、沉闷。它们全是那一段里的变化。从发音部位来说,舌尖向齿龈靠拢它就尖细,向硬腭方向后移它就粗钝。那是听觉明明白白的显著的差别。用耳语方式发音,舌尖从齿龈位置到硬腭上可以到达的偏后位置移动,可以听出那个小东西的频率在顺序变低,改变了 sh 的音色。 100282.WAV  这是声波文件(中科院声学所网站提供的资料)。 CoolEdit2000 是网上可以下载的声学软件。任何人都可以重新测量共振频率。   语图显示音节“是”。0.30~0.40 是 sh 音。0.40~0.60 是韵母段。声谱图是绿色段频谱分析的结果。
53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语言文字的基础和要素
热度 2 sjiong 2012-9-13 12:34
语言文字的基础和要素
  索绪尔以符号论为工具指出语言文字由能指和所指两种属性组成。他指出的是语言学系统属性。实体主义语言学为此增加实体要素,它们是声音和图像。声音使用声波。图像使用光波。人耳听觉能够接受声波。人眼视觉能够接受光波。听觉和视觉馈送到大脑里的信息与五官感知的全部信息结合形成概念和语词。它们离不开人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语词是在社会交际中全民共建形成的交际工具。语词化的概念能够在全民范围流通,从而能够建设社会意识。书面文字记录和保存社会意识,组成民族的文化基础。   有声语言的语词是音义结合体,也是声音义统一体。书面语言的语词是形音义结合体,也是图形音义统一体。结合体是抽象的语言学属性的组合物。统一体是语词现实存在的哲学依据。          
4687 次阅读|2 个评论
《咬文嚼字》上午公布今年十大语文差错
热度 1 gongshiliang 2011-12-21 21:09
今天上午,《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1年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为一年里出现的社会影响最大、出错频率最高的语文差错正本清源。 这“十大语文差错”是经过了读者“票选”,再由火眼金睛的语文专家识别、甄选出来的。2011年许多社会新闻事件中的语文差错更引人关注。 一、社会影响重大的语文差错是:“捍”误为“撼”。2011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赞美词“捍祖国强盛”错成了“撼祖国强盛”,舆论哗然。“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撼”是动、摇动的意思。虽然读音相同,但两个字并不通用。故宫“撼”事,令人遗憾。 二、简繁体转换中容易混淆的繁体字是:復/複。2011年出品的电影《辛亥革命》中,多次出现“光複”字样,其实都应作“光復”。“復”,表示转回来、还原、恢复等义,“光复”的“复”指恢复,故对应的繁体字应为“復”;“複”的本义是有里子的衣服,引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复,如“山重水複”“複印”。 三、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知识差错是: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镰刀代表农民阶级,锤头代表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共产党依靠的两大基本阶级。锤头和镰刀交叉的图案,代表工农联盟。 四、在报道工程建设时常见的词语错误是:“合龙”误为“合拢”。2011年7月,杭州钱江三桥发生部分坍塌事故,有关报道中说,大桥在施工中曾存在“过分强行合拢”的问题。其中的“合拢”应作“合龙”。传说天上的龙有吐水的本领,故人们把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比作龙口;而把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叫作“合龙”。“合拢”只是靠拢在一起,与“合龙”不是一回事。 五、普遍关注而又普遍读错的一个金属元素是:“铊”。“铊”是一个冷僻字,因为社会事件中出现了“铊”,从而进入了公众视野。这是一个多音字。读tuó时,同秤砣的“砣”;读tā时,则表示一种元素名称,不少人却把它误读成了tuó。铊的化合物有毒。2011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学生“铊中毒”事件,某些电视主持人在播报有关新闻时,把“铊中毒”读成了“tuó中毒”。 六、灾害事故报道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泄露/泄漏。媒体在报道日本核电站时,有的用“泄露”,有的用“泄漏”,前者是用错了的。“泄露”的对象是机密的信息;“泄漏”则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也可以指抽象的情报、信息等,使用的范围较广。凡是液体、气体等的漏出,应当说成“泄漏”。 七、媒体上容易误用的一个称谓是:村长。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其主要领导称“村民委员会主任”,简称“村主任”。媒体在报道当下农村新闻时,经常把“村主任”误称为“村长”。这是语言运用中的滞后现象。 八、在使用计量单位时常见的错误是:把“摄氏度”分开来说成“摄氏”多少“度”,如“摄氏15度”“摄氏20度”。准确的说法应是:“15摄氏度”“20摄氏度”。摄氏度是温标的一种,由瑞士天文学家摄尔修斯制定。这是一个法定计量单位,不能随意拆开。 九、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一句引语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计”容易误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际”。这是一句古谚,大意是说,要在一年开始时多做工作,为实现全年的奋斗目标打好基础。“计”,计划、规划,误为“季度”“季节”的“季”或“边际”“国际”的“际”,都是不对的。 十、街头商店用字中常见的差错是:“家具”误为“家俱”。“具”,义为器具、用具。“家具”即床、柜、桌、凳等家庭用具,故用“具”。“俱”,义为全、都、一起,如“面面俱到”“与生俱来”。前者为名词,后者为副词,两者不容混淆。 【作者:新民晚报记者 乐梦融 ;转引自《新民晚报》2011-12-21-A22版】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18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的本质
刘玉平 2009-3-19 00:22
很早就考虑写这个话题了,它可能源自朦沌的亘古,并将延续到遥远的未来许多哲学文章那种罗列堆砌概念、缺少适当实例的表达方式,让一般人感觉云里雾里。加上本人非哲学专业,因此,想尽量写得简单明了一些。与大家交流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欢迎批评指正! 人的本质 人 ,作为一种特殊的高智能生物, 人性 应当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和人的非生物属性这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人的生物属性,体现了人与生物的统一,是人的基本属性;人的非生物属性,体现了人与生物的对立,是人的特殊属性。 人的本质 ,按我们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马克思 的经典定义,是指 人的非生物属性, 又称为 人的特性 。 马克思理解的 人的特性 ,是 自觉自由的活动 、是 劳动 、是 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我国理论界,通常也分别从意识性、劳动实践性、社会性三方面使用 人性 或 人的本质 一语。 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的经济、科学、文化等背景下,提出这样的认识,无疑是人类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但是目前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有陷于空泛化、教条化的迹象,已经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诸多新发现不相适应,也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基本认识原则。 那么,人与生物的本质差别是什么呢?就从分析马克思提出的 自觉自由的活动 、 劳动 和 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三个方面入手,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吧。 首先,自觉自由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意识性,其重要标志是语言文字。 树叶随着季节的变更,颜色由鹅黄 绿黄 / 红; 含羞草,会因外物触碰而收拢可见,一般意义上的意识,是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重要标志,而不能成为区分人与生物的依据。 那么作为人类意识性重要标志的语言呢?其实许多动物种类内部也是有语言交流的,只不过这些语言没有完全被人类所理解罢了:我们常说鸟语花香,鸟类的谈情说爱,通风报信,都是靠鸣叫来完成的;猫,悠闲高兴时会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而我们一般熟悉的喵声,兴奋渴求时短暂而柔和,恐惧哀怨时绵延而凄厉。此外,动物还会使用分泌或感觉特殊的化学物质,以及发射或接受特定的物理信号,来传达或获取信息。诸如:蝙蝠会用超声波感知障碍物和猎物,小狗会用它的尿液和粪便来标记领地和记住往来路径,鸽子通过对磁场的灵敏感应来判断方向和确认位置,某一类蝴蝶会从弥散在空气中的千万种不同的花香中分辨出自己喜欢的那一种花香等等。 但是,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生物语言,往往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种群内部,而且没有抽象出独立于自然的形式。而人类的语言,通过进一步抽象成独立于自然的文字,承载着人类对周围世界的信息的识别、提取、加工、交流和传播,以其形式的抽象性、(不同种群间的)可交流性以及发展演化性等为重要特点,可能算得上人与生物在意识性方面的一个关键区别。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劳动或劳动实践性。 按照马克思思想的观点,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标志。马克思主义还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一般, 劳动 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 因此,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本能性实践活动,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劳动。例如:许多动物会从自然界选取合适的材料,选择适当的位置,修建出供它们避风挡雨、繁衍生息的巢穴,而且有些动物种类巢穴的精致程度不逊色人类的豪宅。此外,许多种动物会打猎捕食,还会教育下一代学会劳动及捕食及娱乐。比如海豚就有一套让人叹为观止的捕猎技巧和方法。 那么,以通常所认为的制造工具这一具有标志意义的判据来看呢?似乎是人所独有,但在我最喜爱的 CCTV-3 动物世界这一栏目中,曾多次看到诸如:大猩猩也会制造简单工具,如打磨石块等(参见 视频 : 科学家拍到黑猩猩会制造工具捕食白蚁 ); 会制造工具的乌鸦(视频) ; 生活在佛蒙特州森林里的盘腹蚁 ,会把植物碎片或小泥团当作海绵吸收尸体里的汁液,然后再进行搬运等等之类的报道。 看来某些动物具备了制造简单工具的能力,但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的制造工具的物质材料,不仅仅是对自然物质物理性状的加工,而且演化发展到提取其中的金属、能源等特殊物质成分,用来制造比较复杂的、并不断变化改进的工具,可能是人类与生物在劳动上的重要区别。其中,对火与水这两大自然力量之潜能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具有重要的标志意义。 第三,什么又能体现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呢? 小刺猬认为,社会,实质就是同一生物种类内部,为了生存与发展而形成的协调不同个体之间利益分配的组织。 蜜蜂、蚂蚁、鸟、海豚、狼、猿猴等等,从低等的节肢动物到高等的哺乳动物,许多种类的生物是社会化的。它们都有与同类的其他种群相区分的、在一定范围内的领袖与疆域,而且等级森严、分工明确、协作生存。例如蜜蜂和蚂蚁这些低等动物所建立的王国,其社会化及严密的组织分工所体现出来的智慧,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人类自叹弗如。 前一段时间,在 CCTV-3 动物世界播出的家族的荣耀系列专集中,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狮子是一种小规模群居社会型动物,通常一个狮子群落由一只雄狮、 2~3 只雌狮以及他们的幼狮组成。因争夺领地,一个群落的雄狮战死,两只丧失了丈夫的母狮,一只无奈地跟随了胜利者,另一只被迫流落他乡,到了另外一个群落寻求加入,经过了好几天的考验而被收留下来。 反观人类社会的历史,各个不同的群体分分合合,群体中个体数量从少到多,群体规模从小到大,伴随着种群、民族、种族的融合,社会分工、社会阶层等诸多社会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演化,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这在表象上,很难以与生物界严格地加以区分。因此,要从社会性方面,将人与动物截然分开,可能还需要更深入的探讨、需要从更高层次上来提取合适的判别依据。
个人分类: 思考与品读|11562 次阅读|17 个评论
咬文嚼字:“1980年代”还是“20世纪80年代”?
panfq 2008-12-31 09:52
“ 1980 年代”还是“ 20 世纪 80 年代”?   在行文中你习惯于用“ 1980 年代”还是“ 20 世纪 80 年代”? 使用前一种格式,即“ 1980 年代”,显得简单明了,且容易搞清楚公元纪年,同国际上通行的记年法一致(如, in 1980s )。且港台媒体早已采用这种写法,大陆也有人在使用,但往往被人认为不规范。 使用后一种格式,对有些人来说,换算世纪比较麻烦,须在表示的世纪数字上减 1 才能同年份对应起来。要把年份写成“ ** 世纪”格式,又要加 1 。如说“ 18 世纪 70 年代”,他有可能以为 1870-1880 年间,实际上是 1770-1780 年间,不如写作“ 1770 年代”来得方便。 进入 21 世纪以后,使用哪种格式也值得考虑。你觉得是“ 2010 年代”一目了然,还是“ 21 世纪最初十年”好?是“ 2020 年代”容易理解,还是“ 21 世纪二十年代”容易理解? 如何使用,除了考虑方便以外,重要的是大家的约定俗成。 不仅 “世纪年代”存在数学加减,买东西打折也是,说“打七五折”,要计算为在原价基础上减去 25% 。记得在改革开放之初有商品打折交易的时候,如何理解和表达打折,得专门给小孩教一教,仅凭字面意思是不行的。日本韩国的文字和思维习惯多沿用汉语,但在这一点上,却沿用了英语的思维方法,三者在表达“打九折”的意思是,字面意思都有“ 10% 不计算”或“去掉 10% ”( at 10% discount, 10 % (10 分 ) の割引 , )的说法。 其他网友的建议: l 语文出版社 杜永道: 的确有“ 1980 年代”这样的用法。比起“ 20 世纪 80 年代”来,显得简短。也许写起来或者打起来更方便。但是从阅读来说,似乎“ 20 世纪 80 年代”更明确,让人一望而知。哪一个更好,哪一个更多地为群众所采用,还要继续观察社会的使用情况,才能得出结论。也许过几年,情况就分明了。 l 还是用“ 20 世纪 80 年代”的好。 "1980" 是年份的 4 位数表述,一般专指这一年,“年代”是一段时间,有点象是“该厂有职工 1980 名左右”的感觉。 l Mikanese: 新世纪开始后,在作文中时常会碰到“ 20 世纪 80 年代”或“上一世纪 80 年代”等语,我赞成采用“1980年代”来得简洁,明了。
个人分类: 学习笔记|30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