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年轻人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年轻人

相关日志

The Innovation—新冠病毒的年轻感染者:潜伏期更长 + 传播速度更快
jackson19861023 2020-4-14 15:0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 )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流行,对人类健康和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为了降低严格隔离措施对经济的全面冲击,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制定复工复学的相关政策。年轻人是国际留学生的主体,是跨境工作、旅游及社交派对里的活跃分子,因而更容易成为国际间 SARS-CoV-2 传播的携带者。但一些研究按照以往经验,将年轻人排除在易感人群之外,因此年轻人可能是最早被解除隔离的群体。如英国公共卫生专家建议政府优先考虑解除对年轻人的隔离限制,美国已经在考虑允许无症状的密切接触者复工。 我们团队最近一项研究结果提示,忽视 COVID-19 年轻感染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如果年轻人中存在相当比例的无症状感染者并持续感染其密切接触者,或年轻人感染 COVID-19 后传播力更快,过早地复工复学都可能会在某些国家增加二次暴发的风险,导致感染规模进一步扩大。 该研究成果 分析了年轻人感染 COVID-19 的相关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以 “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VID-19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 为题在 Cell Press 合作期刊 The Innovation 第一期发表(投稿时间 : 2020 年 3 月 22 日;接收时间 : 2020 年 3 月 28 日;在线发表 : 2020 年 4 月 8 日)。 本研究总共纳入了 46 例 10-35 岁的 COVID-19 病人,探讨了 COVID-19 年轻感染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相关特征。研究发现: COVID-19 年轻病人入院时症状较轻,经过对症治疗后预后较好。但 COVID-19 年轻病人的潜伏期中位潜伏期为 6.58 天( 95% 置信区间 4.43-9.60 );进一步考虑无症状患者后续发病的可能, 5% 年轻感染者的潜伏期可以为长达 24.8 天( 95% 置信区间 14.9-47.6 )。这提示 COVID-19 的年轻感染者可能会在正常人群中“潜伏”更长的时间。 6 例 COVID-19 年轻病人感染了其家庭密切接触者。 COVID-19 年轻一代病例和其家庭二代病例的发病时间间隔中位数为 1.9 天 ( 95% 置信区间 0.4-6.2 ),提示我们年轻 COVID-19 感染者在其家庭或社区接触者内的传播速度可能更快,传播范围可能更广。 4 例 COVID-19 年轻病人为无症状感染者,其中, 3 例在其无症状期感染了其家庭密切接触者。 这些发现均提示,在未充分对年轻人进行 COVID-19 感染者筛查和隔离治疗之前,过早的复工复学可能会增加各个国家 COVID-19 二次暴发和感染者规模持续扩大的风险。 全文链接: https://marlin-prod.literatumonline.com/pb-assets/journals/society/the-innovation/PDFs/EpidemClinicalCharacteristics.pdf 环球网进行了跟踪报道: https://tech.huanqiu.com/article/3xpPjWhDuAT
个人分类: 科研总结|21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第一次肩关节脱位多发生在什么年龄?多大年纪最容易发生肩关节脱位?
GaoXurenKnee 2020-3-29 18:42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2020年3月29日周日。欢迎您来到《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第413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坚持做,坚持的事情开心做!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没有天生的专家,为了我们的患 者,唯有每天在一线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实践、思考、分享和提升。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相信持续的力量,将每天的平凡逐渐变成不平凡,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不忘努力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初心,为我的患者助一臂之力! 上图:2020年3月27日星期五,膝肩髋关节关节镜与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及康复专家高绪仁医生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徐医附院)暨徐州二院骨科膝肩髋关节专家门诊为老年性复发性肩关节脱位合并巨大肩袖撕裂患者进行肩关节复位。 今天有人问我一个问题:“人第一次肩关节脱位多发生在什么年龄?多大年纪?”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每次我门诊都会遇到肩关节不稳、肩关节脱位的患者。 人第一次肩关节脱位多发生在什么年龄?多大年纪最容易发生肩关节脱位? 瑞典林雪平大学骨科医生Rolf Norlin在1993年的Arthroscopy: The Journal of Arthroscopic and Related Surgery (关节镜:关节镜及相关手术杂志)上做了一个总结。 上图:每100,000人中,年龄相关的初次肩关节脱位发生比例。 从上表可以看出,15-20岁人中发生初次肩关节脱位的比例最高。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逐渐降低。 总的来说,肩关节发生初次脱位的年轻人多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勤学苦练,造福患家。 “借问肩痛去哪里,路人遥指高绪仁”。全国各地肩关节损伤患者,如果您有任何关于肩关节的问题,欢迎您登录高绪仁好大夫在线网站进行咨询!网址链接 https://gaoxurendr.haodf.com/ 谢谢! 高绪仁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骨科关节病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高绪仁膝肩髋关节医疗组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关节外科膝肩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与关节镜手术品牌专家 已致力于膝肩髋关节病损的诊断、治疗、康复、医教研、科普宣教、全国各地会诊手术、社会服务22年 参考文献 Norlin R.Intraarticular pathology in acute, first-time anterior shoulder dislocation: an arthroscopic study.Arthroscopy. 1993;9(5):546-9. 高绪仁 高绪仁2014徐医附院腔镜论坛肩关节脱位关节镜手术演讲 https://mip.haodf.com/zhuanjiaguandian/1937653636.htm 高绪仁 肩关节脱位、半脱位、不稳、松弛分别是什么意思? http://www.sohu.com/a/282735614_100281680 高绪仁 Latarjet手术防止肩关节复发性脱位患者再发生肩关节脱位的三个机制是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07977 高绪仁 什么是肩关节脱位恐怖三联征? https://m.haodf.com/touch/zhuanjiaguandian/gaoxurendr_7212609033.htm 高绪仁 高绪仁在江苏盐城市运动医学研讨会做肩关节复发性脱位讲座 http://wap.sciencenet.cn/blog-394169-1116476.html?mobile=1 高绪仁 德国骨科医生现在怎么治疗肩关节创伤性前脱位?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130/23/40056579_625529183.shtml 高绪仁 如何像肩关节大师Gilles Walch一样将Latarjet手术做的规范精准? http://www.orthonline.com.cn/node/129871 高绪仁 肩关节镜下Bankart修复打好SMC结后发现软组织和骨面贴合不紧怎么办?介绍我们的一种双抓线钳解决策略 http://orth.cmt.com.cn/detail/1159503.html 高绪仁 什么是肩关节复发性脱位的HAGL损伤? http://www.sohu.com/a/298297728_100281680 高绪仁 看到肩关节X片上灯泡征千万不要漏诊了肩关节后脱位! https://m.haodf.com/touch/zhuanjiaguandian/gaoxurendr_5402133909.htm 高绪仁 从美国NBA篮球名将罗恩-贝克肩关节脱位看盂唇损伤 http://wap.sciencenet.cn/blog-394169-1098073.html 高绪仁 全身关节松弛的人比普通人更容易发生创伤性复发性肩关节脱位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9-614792.html 高绪仁 我的肩关节脱位了为什么多次复位都不能复位成功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071268 高绪仁 肩关节囊韧带松弛引发的肩关节前下方不稳脱位如何进行修复? http://www.sohu.com/a/297569531_100281680 高绪仁 肩关节向下方脱位合并肩袖损伤、肱骨大结节骨折复位后又出现脱位怎么办?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13153 高绪仁 1952年美国纽约McLaughlin医生创新性地提出了哪种治疗肩关节后脱位的手术方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08145 高绪仁 手拉脚蹬法复位肩关节前下方脱位不成功怎么办?介绍一个方法。 http://www.sohu.com/a/283957287_100281680 高绪仁 肩关节脱位需手术治疗的大Hill-Sachs损伤发生率? https://m.haodf.com/touch/zhuanjiaguandian/gaoxurendr_4956449612.htm 高绪仁 肩关节不稳脱位选择关节镜微创还是切开手术?再脱位风险高么 https://m.haodf.com/touch/zhuanjiaguandian/gaoxurendr_5442487169.htm 高绪仁 肩关节初次前脱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9-608812.html 高绪仁 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用Latarjet手术还是髂骨块移植手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11228 高绪仁 高绪仁在徐医附院康复科分享肩关节复发性脱位诊疗经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9-1116380.html 高绪仁 什么是治疗肩关节后脱位Neer改良的Mclaughlin手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157293 高绪仁 如何取自己的髂骨治疗存在肩胛盂前下方骨缺损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08752 高绪仁 肩关节镜微创手术如何治疗肩关节复发性脱位Bankart损 http://www.sohu.com/a/297340867_100281680 高绪仁 美国人每年肩关节后脱位的发生率是多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9-1156756.html 高绪仁 什么是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Perthes损伤?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9-1165416.html 高绪仁 什么是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GLAD损伤?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9-1165251.html 高绪仁 什么是治疗肩关节后脱位的Mclaughlin手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9-1156928.html 高绪仁 高绪仁徐州二院骨科讲座:微创治疗肩关节前下方复发性脱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9-1116459.html 高绪仁 什么是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ALPSA损伤?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9-1165672.html 高绪仁 肩关节前脱位后出现肩关节疼痛的原因有可能是肱骨头坏死么? https://m.haodf.com/touch/zhuanjiaguandian/gaoxurendr_7326306388.htm 高绪仁 儿童青少年创伤性肩关节前脱位怎么治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9-1165077.html 高绪仁 介绍葡萄牙一种使用了20余年的治疗存在肩胛盂骨缺损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方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02634 高绪仁 如何用带线锚钉修肩关节复发脱位Hill-Sachs损伤 http://www.sohu.com/a/298297811_100281680 高绪仁 肩胛下肌折叠缝合法治疗肩关节肩后脱位不稳 http://www.sohu.com/a/289451880_100281680 高绪仁 什么是肩胛骨肩胛盂骨折的Goss-Ideberg分型? http://wap.sciencenet.cn/blog-394169-1217925.html 高绪仁 肩关节盂肱中韧带在哪里? https://m.haodf.com/touch/zhuanjiaguandian/gaoxurendr_7674263167.htm 高绪仁 什么是Oxford Instability Shoulder Score牛津肩关节不稳评分问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9-1218366.html 高绪仁 什么是治疗肩关节前向脱位的肩峰固定肱骨轴向牵引手法复位技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18961 高绪仁 什么是治疗肩关节前向脱位的Bokor-Billmann屈肩屈肘内收内旋手法复位技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18979 高绪仁 如何借助一把椅子来复位肩关节前脱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19021 高绪仁 什么是肩关节前向脱位按摩放松肌肉的Cunningham法和Sool法复位技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19156 高绪仁 我肩关节脱臼了,出不了门,能否教给我一招自己在家肩关节脱位复位绝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19298 高绪仁 介绍台湾高雄医学大学医院骨科肩关节前向脱位用肘关节复位的新技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19349 高绪仁 介绍一种不需要椅子、不需要床、在地上就能进行肩关节前向脱位的丹麦爱斯基摩复位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19362 高绪仁 什么是不需要牵拉上臂的外旋法肩关节前脱位复位技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19483 高绪仁 介绍一种肩关节前脱位的希腊FARES(快速、可靠、安全)复位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19527 高绪仁 抓着床边栏杆就能肩关节脱臼自己复位了!介绍日本肩关节脱位GONAIS自我复位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19540 高绪仁 什么是肩关节前脱位最古老又焕发着生机的复位技术?Hippocratic希波克拉底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19625 高绪仁 什么是美国纽约罗彻斯特大学Janecki前举复位手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技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19642 高绪仁 什么是源自3200年前古埃及壁画的Kocher肩关节前脱位复位技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19688 高绪仁 什么是美国堪萨斯城Legg肩关节前脱位复位手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19807 高绪仁 什么是大名鼎鼎的美国纽约肩关节前脱位Milch手法复位技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19846 高绪仁 什么是肩关节前脱位美国新泽西Nicola手法复位技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20029 高绪仁 什么是肩关节前脱位的推拿肩胛骨复位手法Scapular manipulation?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20227 高绪仁 什么是肩关节前脱位澳大利亚Spaso复位手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20390 高绪仁 什么是肩关节前脱位Stimson手法复位技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20564 高绪仁 什么是美国Rockwood牵引/床单对抗牵引法复位肩关节前/后脱位手法技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20738 高绪仁 什么是美国加州洛杉矶Zahiri肩关节前脱位手法复位技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20929 高绪仁 什么是双床单三方向牵拉肩关节前脱位复位手法技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21386 高绪仁 什么是肩关节后脱位美国加州洛杉矶Wilson复位手法技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21437 高绪仁 什么是DePalma杠杆法肩关节后脱位手法复位技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quickforward=1id=1221609 高绪仁 什么是源于拍摄游泳者位X片的Caudal traction向尾侧牵引法肩关节后脱位手法复位技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21648 高绪仁 什么是3人两床单牵引对抗牵引法肩关节下脱位复位技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21733 高绪仁 什么是3人两床单牵引对抗牵引法肩关节下脱位复位技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9-1221733.html 高绪仁 Shoulder Pacemaker肩关节启动器(肩关节起搏器)能助肩关节不稳、疼痛、抬不起来的患者一臂之力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23128 高绪仁 什么是肩关节前向不稳脱位的ASA手术:Arthroscopic subscapularis augmentation?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23174 高绪仁 什么是英国Hutchinson自体三皮质髂骨移植治疗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手术技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23372 高绪仁 意大利米兰肩关节专家E. Taverna肩关节镜下三皮质髂骨块移植治疗前下方脱位的髂骨块怎么放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23377 高绪仁 美国哈佛肩关节中心肩关节专家JP Warner三皮质髂骨块移植治疗前下方脱位的髂骨块怎么放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23383 高绪仁 什么是J形双皮质髂骨块移植治疗肩关节前下方复发性脱位手术技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23428 高绪仁 什么是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髂骨块关节外移植治疗肩关节前方复发性脱位手术技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23446 高绪仁 德国柏林肩关节专家Markus Scheibel是怎么做肩关节镜下髂骨块移植治疗肩关节复发性脱位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23460 高绪仁 法国肩关节专家Pascal Boileau肩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治疗肩关节复发性脱位的12种兵器是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9-1223607.html 高绪仁 肩关节不稳脱位选择关节镜微创还是切开手术?再脱位风险高么? https://m.haodf.com/touch/zhuanjiaguandian/gaoxurendr_5442487169.htm 高绪仁 这个肩关节复发性下脱位、大结节骨折、肩袖撕裂病例怎么治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25437 高绪仁 反肩置换手术可以用来治疗老年性复发性肩关节脱位合并巨大肩袖撕裂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25593 高绪仁 反肩置换手术能用于治疗锁定型肩关节前脱位么?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quickforward=1id=1225600 高绪仁 如何采用肩胛盂骨移植反式人工肩关节置换手术技术治疗隐匿性的肩关节长期前脱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25609 高绪仁 Latarjet手术治疗肩关节前向不稳后重返运动的系统评价是怎么样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25744 高绪仁 肩关节SLAP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https://www.sohu.com/a/304456604_100281680 高绪仁 初次肩关节脱位就是简简单单的脱位么?往往还会伴发什么损伤?有哪11种伴发损伤?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9do=blogid=1225864 关键词:肩关节初次脱位 肩关节前向不稳发生年龄年轻人肩关节脱位 高绪仁 肩关节疼痛 肩膀疼 肩膀痛 怎么办 怎么治疗 肩关节疼痛的原因 肩膀疼肩痛不等于肩周炎 肩周炎 冻结肩 肩关节粘连 肩关节损伤 肩关节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 肩胛骨骨折 肩胛盂骨折 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不稳 肩锁关节损伤 肩袖损伤 盂唇损伤 SLAP损伤 Bankart损伤 肱二头肌长头腱 肩关节撞击征 肩峰下撞击征 炎症 损伤 撕裂 肱骨头坏死 肩关节镜微创手术 反式人工肩关节及置换手术 康复锻炼指导 中国 江苏 徐州 肩关节专家 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
个人分类: 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1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观农场日记有感
蒋高明 2019-6-13 07:25
观农场日记有感 蒋高明 最近整理电脑,发现了农场年轻员工唐天一留下的农场日记,感慨颇多。天一是1997年出生的,是准00后,他对生态农业的理解如此之深,难能可贵。他提出的疑问,是非常值得决策者深思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如今的农业大部分是以老人和中年妇女的所支撑维持下来的,都是他们辛辛苦苦用劳动和汗水换来的我们一日三餐,10年后到底是何所支撑?何所维持? 天一在日记中写道:“仿美(所谓的美国现代化农业)?取美(进口粮食)? 无异于自取灭亡。越王勾践按照大夫文种制定的“灭吴九术”中的第三术——“贵籴粟槁以虚其国,利所欲以疲其民”越国国派文种向吴国借粮,来年用煮熟的稻谷还给吴国种,结果吴国大面积绝收,造成大饥荒。今天,若其农业不为生态为基础,若其生态农业不为民为基础,难以经远”。这些话出自一个年仅20岁(天一记录日记的时间是2017年)的毛头小伙,其对问题思考的深刻,那些直呼“美国的空气都是甜的”同龄美女情何以堪?更让那些娱乐至死的“伪娘”无地自容。 中国的文化、环境、农业再也经不起西方那所谓的“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科学所折腾。你手中的钞票,就是最好的选票,但愿,您的选票,选择以民为基础的生态农业。 2017年2月25日 日记记录人:唐天一(下同) 自从我们的产品走向市场,村民看到和我们以前合作的农民挣到了钱有了一部分稳定的收入,大家都踊跃参加和我们合作,并且和我们发起了一带一路模式,逐步覆盖全村,生态农业也将伴随着农村环境的改善而带领农民致富,从而解决一些社会上的矛盾和问题。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生态农业的崛起,随着环境的改变,农民的地位在社会上也会发生质的改变,他们每一份的付出每一滴汗水都会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2017年2月27日 天气渐渐回温,微风习习,虽然早早已经进入春天,但是现在才刚刚感觉到春天的气息,一场春雪一场暖,渐渐大地会复苏,万物也会觉醒,无非多了一场雪,终究也敌不过时间的洗刷,化成万物的洗礼。 今天天气恰好适合挑选大豆,不冷不热,微风也正好利于大家扬碎豆杆,上年收的碎豆杆占的特别多,竞占总斤数百分之33,今年新来的生产部部长决定今年严抓生产和蒋老师科研检测能够齐力并进。 传统挑选大豆的过程分别有3个,一是经过选豆机剔出一些尘土碎渣和一些不完整的豆粒,二是用簸箕借助春风把碎豆杆扬出,三是通过人工挑选挑出一些烂豆子和瘪豆子。 看似简单其实在挑选的过程中也是实属不易,一是尘土飞扬,二是上年气候的问题一些瘪豆子和烂豆子特别多,所以需要人工一粒一粒挑选,一位大娘随意说了一句话:“挑豆子竟挑花眼了”。 2017年2月28日 今天天气有点微凉,虽有阳光但是风比起昨天来大了点,久打在人身上也未免凉飕飕的,既是有春意也不胜凉寒。 我们今天把仓库里的小麦全部把他放入铁桶里密封储存,每一个铁桶能存放1100斤左右的小麦,依靠3个中老年劳动力来搬存,总够搬了几万斤小麦,劳动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一位大爷早以满头大汗,嘴里嘟囔着早知道少穿几件衣服了。 放入铁桶的小麦比以往普通放大大减少了与氧气和地面湿气的接触,同时也防止了虫害的发生,一位大爷笑着说:“这次小麦放个五六年都不成问题”。 屋顶上的麻雀飞过来飞过去的,叽叽喳喳,好像是抢了他们家的粮食似的。 这次我们在存储的过程中同时也把小麦、小米、大米、大豆、玉米等库存清点出来,使我们弘毅从进库到出库逐渐进入系统化,为我们的前方阵地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2017年4月5日 雨后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伯伯,他们已经年过六旬,正在田沟里疏通水道顺便清理杂草,一路走来,鞋上已经粘上很多泥土,一边走着一边用脚在地上搓,尽管这样很多农民伯伯在雨后不顾田地的泥泞仍在田地里辛勤劳作。 在一个路边遇见一个中年的伯伯,听他在路旁和别人啦:“可别说,这个灯(杀虫灯)还怪管用来,去年的时候他这一片的果子(花生)地里没有大牙(地老虎),我的果子地里就在这灯的上面,逮的那个金龟子啊,一盒子一盒子的往家里带,都给鸡吃了,可沾这个灯的光了。” 2017年7月6日 乌云从两侧迅速弥盖着太阳,激发出万丈光芒,直冲云霄,企图挣脱乌云的束缚。 不久,在云层的末端,挂出了几道金黄微弱的光芒,光芒虽弱,但也彰显出了一股倔强的生命力在蔓延。 乌云的弥盖加快了暮色的降临,但此时的农民伯伯依然没有缺席时间的安排,还兢兢业业的在黄豆地里弓着腰为豆苗除草....... 以上日记皆是片面,其间之辛酸、劳苦,算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经历过的人会懂,没有经历过的,下来走一走,实践实践你也会懂,不要再去迷恋那些下海捞金、一夜暴富、金钱代替信仰、用嘴就能赚钱的时代,空(虚)谈误国,实干兴邦,时代步伐是一直不断的更正替换曲折的向前去发展的,错的永远对不了。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首晟的离世给年轻人敲响的警钟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8-12-8 09:40
张首晟的离世给年轻人敲响的警钟 蒋继平 2018年12月8日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美籍华裔张首晟教授的突然离世惊动了世界的关注。 我也十分不解他为什么会在人生的巅峰时期选择放弃他的辉煌人生。 在苦思冥想之后, 我实在找不出导致他离世的致命因素, 最多只是推测他可能遇到了一些一时难以解决的难题, 比如说, 投资亏损严重, 或者卷入了一些敏感的领域, 受到牵连。 我根据本人的人生经历和职业知识, 结合在媒体上收集到的相关信息, 我认为张首晟的人生太过顺利, 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55个风调雨顺的春秋, 养成了一种养尊处优的贵族气质, 在成功中变得飘飘然, 缺乏挫折感, 没有磨难的感受和经历。一个终日在鲜花和掌声中度日子的人, 生来就衣食无忧的人, 突然面对一个很严重的打击或者不幸事件, 就会束手无措, 没有足够应对的勇气和能力, 由此很可能选择逃避现实的想法, 作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极端行为。 要是他的死的确不是谋杀, 而是自己跳楼轻生的话, 那么, 我认为他的死可以作为给年轻人敲响的一个警钟。 我的意思很明显, 那就是人生不能太过顺利, 人生需要一些艰难险阻, 有时经历一些挫折也是一件好事。艰难险阻和挫折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力。 人的意志力是走向最后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这也是我一贯坚持的教子理念。 我在儿女成长过程中人为地给他们一些艰苦的挑战。 比如说, 在暑假期间, 让儿子去沼泽地伐木。 那是一个十分艰苦和具有挑战性的苦活。 我的做法很可能与大多数中国父母的育子理念有些不同。 我估计大多数父母会利用暑假让孩子进入补修班。
个人分类: 现象分析|368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世界终归属于年轻人——建议给年轻人长期优惠交通票
fengroad 2018-12-2 17:10
(图片来自网络:百度图片) 世界终归属于年轻人——建议给年轻人长期优惠火车票 2018 年 12 月 2 日,今天看到一个新闻,说欧盟向 18 岁年轻人赠送逾万张免费欧洲通票,并且今年夏天,赠送了 1.5 万张,参加这项名为“发现欧盟”旅游的年轻人可以免费乘坐火车、轮渡等公共交通,食宿自理,活动旨在帮助年轻人开阔眼界,参与者应通过社交媒体或在学校做报告的方式,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感觉是一个非常棒的活动! 此外,近期出访,在去哪儿网上搜索下,发现有的机票真的很便宜,打开一看,是针对 12-25 岁以下的年轻人很便宜,一旦超过 25 岁,则立马涨价、翻翻,甚至三倍,例如 12 月 8 日周六从 LLA 到 ARN ,年轻人 635 元, 25 岁以上 872 元; 12 月 9 日周日年轻人 545 元, 25 岁以上 1523 元,巨大的差距;继续查阅,发现欧洲之内也有这样的情况,由此看来是给年轻人出行提供了优惠。 在英国,好像也是 25 岁以下年轻人可以申请 younger person card (具体名字记不准了),其价格就比 25 岁以上便宜,常年买票都便宜,此外好像还有家庭卡( family cards ),一对夫妇可以免费携带 2 名多大的儿童,记不得了,感觉也是为年轻人的出行提供了优惠。 目前,我国执行的政策是: ①1.2 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票乘坐列车,但是必须在一名成年旅客的陪同下才可以,并且一名成年旅客一次只能免费携带一名儿童,儿童超过一名时,超过的人数则要购买儿童票; ②1.2 米至 1.5 米之间的儿童可以享有车票半价的儿童票优惠,高铁儿童票车票票面上标有“孩”字样; ③1.5 米以上的儿童需要购买全价票,不享有儿童票优惠。”现在国内的儿童,估计 10 岁左右就需要买成人票了,可是他们还真的在依靠父母,没有个人收入能力和旅行能力。此外,大学生,每年只能购买家庭和学校之间四次优惠火车票。 1957 年 11 月 17 日, 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向数千名中国留苏学生和实习生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 八九点钟的太阳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世界终归属于年轻人,在年轻的时候,需要开阔眼界,需要认识、了解自然、文化、社会和世界 …… ,让年轻人走出去,从交通开始,优惠年轻人的出行! 让青年人走起来,从儿童卡、青少年身份证年龄优惠开始,从大学生无限制次数优惠旅行开始!
10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褚时健:年轻人太急了,我80岁还在摸爬滚打
Kara0807 2018-10-9 16:17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现在社会上太多人都想找条直路走。尤其年轻人,大学读完书进入社会刚几年,就想搞出名堂,实际不是这样。 人生很多事,都不是一条直线。 ——褚时健 我也曾经是年轻人,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社会变动很大,很多希望都破灭了。尤其是我40来岁的时候,几乎所有希望都不存在了。 当你抱着很大希望的时候,失望很多;当看不到希望之后,希望又好像慢慢看得着一点。 时代不同了,年轻人期望值很高。 我年轻时,一家三口人从昆明到玉溪,看到修路工人们临时住的房子,都非常羡慕。当时我们都觉得:“ 一辈子能住上这样的房子,这一生就得了! ” 1. 年轻人急不得,要20年见成功 现在年轻人的知识面、信息量比我们那时强多了,但年轻人的特点还是一样: 把事情想得很简单 。 有一次,一个年轻人从福建来找我,说自己大学毕业六七年了,一件事都没成功。 他是性子急了,目标定得很高,想“今年一步、明年一步,步步登高”。 我对他说:你才整了六七年,我种果树10多年了,你急什么? 我开始也急,也想马上成林、马上有利润,种了两年树,还是满山红土,橙子销售到了2007年还不好。但是我历经几十年,在进入七八十岁时,就有点耐心了。 现实教育我们,果树每年只能长这么高,肥料、水源等问题都是原来想不到的,所以急不得。 年轻人现在不过二三十岁,人生历程还很长,要20年见成功。也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做大事业。 困难多,搞好一点,信心就大一点,只有这样走,一步一步来。比如橙子,只要一公斤能赚一分钱,上万吨就能赚多了。你想心急,就做不成。 以前有不少人在社会变动的时代抓住机会,一下发了大财,比如搞房地产。还有人靠亲戚、靠父母,现在财富很大,我也认识。 但现在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即使是靠机遇、靠父母,我也认为他将来守不住。 这几年,不少20多岁的年轻人跑来问我:“为啥事总做不成?” 我说你们想简单了,总想找现成、找运气、靠大树,没有那么简单的事。90岁了,还在摸爬滚打。 2. 脑子要活,基础要牢,挣钱要实在 国家要转型,始终要靠人来破解难题。年轻人两下整不成,就想散场算了?这不行。 要坚持下去,莫怕苦,多动脑筋。 脑子不活也不行。 我老伴就说我,如果搁一块地在我面前,它为啥比两边的地产量好?别人不关心,我看到了就一定要研究。人不去试,方法不会出来,一点点摸索才出来。 机会始终是有的,你不注意,它就过去了。种橙子的人不少,但今天可以说,要像这样种好上千亩的还不多见。 有的人来我的果园看了一次,回去就开了八九万亩的新果园,但我看来,基础没打好,后头要吃亏。 像今年我们碰到的难关,十几年没遇过。连续高温一个多月,果子都被晒掉了。但你看我们的五条管道从对面大山来,面对高温,果园有水维持。别的果园如果基础不好,损失就大。 而我们还能保住和去年一样的产量,就是因为农业基础打实了。这个也是年轻人最难理解的。 人在年轻时,要先学会吃苦,要实实在在挣钱,才能拿得住。就像搞农业,如果你质量搞不好,经过一个周期,10元资产就变8元了。 3. 规律搞清楚了,办法就出来了 我从小就知道自己做事总比别人要做得好,因为我认真,负责任,心里有谱气。 同样是烤酒,我一般两斤半苞谷就能出一斤酒。春节过后天气暖和,有时两斤苞谷就出一斤酒,别人怎么都要过三斤苞谷才行吧?烤酒过程中发酵是最重要的过程,发酵期间要有37~38摄氏度的温度。苞谷蒸熟以后,把酒曲撒进苞谷,放进发酵箱里。 箱子里面温度只要够,一次升温,出的酒就一定多。这个道理也是我慢慢琢磨出来的。刚开始烤酒时,大人也不怎么往细了说,只是让我发酵时要关门。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只回答我说“怕冷风”。 我就想:哎哟你还不告诉我,不就是温度的问题吗?关门我肯定学会了,另外每次蒸苞谷时灶里会掉一些炭下来,我不扔它们,用烂铁锅装了,塞到发酵箱下面和边上,这样一来屋子里的温度慢慢就高起来,发酵就有了保证。我记得用了这些方法后,第一、二次出酒率一下就高了15%。 从那以后我就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会观察,会总结,找到规律。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规律搞清楚了,办法就出来了。 闷着头做事不动脑子,力气用尽了也不一定有好收获。 在我们现在的橙子基地,我经常和那些作业长说: 你们不要傻做,要学会掌握技术,不要以为搞农业只要流点汗水就可以了,大老粗才那么想事情 。 1955年部队评军衔的时候,怎么不给骡子评个军衔呢?打仗的时候骡子最辛苦了,在井冈山的时候驮枪又驮炮,但它什么也评不到,为什么?它不进步嘛!人家求进步的,评大将评上将,你不进步就是不行,对不对? 做事情找规律,就是你心里要有一本清清楚楚的账,莫糊涂。烤酒这件事好像是老百姓都烤了多少年,经验都在肚子里,动手做就可以了。 其实不是这样,我会拿个小本子,记一记,苞谷用了多少,燃料费花了多少,请小工背到镇上花了多少人工费,简简单单都要记下来。卖完酒后,算一算,盈余了多少,这一次和上一次有什么差别。 这笔账你心里不弄个一二三,我看这个酒烤得就不算成功。那个时候莫看我年纪小小的,其他人烤的酒没有我出酒率高,卖的价钱也没有我好。我那个时候烤到经验多了,敲敲酒缸就知道度数有多高,现在这个本事我还有的。 村子里其他大人恐怕都不理解,怎么我一个娃娃烤的酒比他们的要好,其实就是认不认真,会不会做成本核算。 我后来做企业也是这样,认真很重要,成本核算很重要。 4. 多学习、多做事,心里才有底气 我这个人, 愿意多做事,不愿意多说话 。一个人如果庸庸碌碌地活,我相信是不会有什么人生经验的。 回想这么多年来,我自己做得最问心无愧的就是:没有庸庸碌碌地生活。我十几岁在家乡时就帮着母亲谋生,从那时起,我就没有闲下来过,更没有混过日子。 几十年来,我扛过枪打过仗,也曾经在政府机关任职,后来则是长期做经营企业的事情;曾经有过人人都羡慕的辉煌,也跌落到人生最低谷过。 不管在什么阶段,在什么年龄,我都在全心全意地做事,一个人不虚度时光,要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人生才有价值。 我这个人,做事讲求踏实和认真。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天才。但我一直是个实实在在做事的人,而且我有十分的认真态度,做哪一行就尊重哪一行的规律。 学习多、了解多、实践多,心里就有足够的谱气。无论以前在玉溪卷烟厂还是今天种橙,我取得的一些成绩,总有人说“学不会”。 其实,只要你努力掌握事情的规律,并且有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我觉得完全可以学会。 我觉得我并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我所做的,都是尊重规律,恪守本分。 曾经有人评价我是这个国家最有争议的人之一,我的人生的确也起起落落。 不过,活到今天,我觉得一切都是经历,都是财富。没有那些得到,没有那些打击,就没有今天的褚时健。 我人生里没有服过输的时候,但我都是和自己较劲。 我希望我的人生价值都体现在当下,而不是昨天曾经如何。 岁月流逝,不知不觉我也是年近90岁的老人。命运待我很宽厚,让我在经历过这个国家和民族半个世纪的跌宕起伏之后,还能看到今天翻天覆地的盛世景象。 今天的年青一代比我们要幸运很多,我们这一代人,人生中有很多妥协的地方,但今天的年轻人可以更多地做自己。 我不期望别人在说起我的人生时有多少褒扬,我只希望人家说起我时,会说上一句:“ 褚时健这个人,还是做了一些事。 ”
个人分类: 德先生|8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青椒闲聊
热度 2 Mech 2018-10-9 12:53
年轻人要好好锻炼身体,大学青椒很拼体力。我自己现在的年龄,只是低强度运动。养生或许还勉强,按拼命的标准运动量远不够。我觉得年轻人,还是要按能拼命的标准锻炼身体。就算以后不想拼了,也不吃亏。 现行体制下,大学教师职业生涯有初值敏感性。天资或背景有强项也有弱项的,入行时拼几年,还能上个台阶,至少把握住自己的命运。错过那几年,以后想拼就没有机会或没有必要了。都很强的不用拼,都很弱的属于入错行了拼也没有用。不能把握住自己命运时,听天由命,也许挺好,也许不好。那时可能要拼心态了。 年轻的时候,重要的还不是做出什么选择,而是要保持住能够做出选择的机会。这样生活才有各种可能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65 次阅读|4 个评论
是马是骡, 出来溜溜
热度 6 jiangjiping 2018-9-30 09:21
是马是骡, 出来溜溜 蒋继平 2018年9月30日 现在的出国人员中鱼龙混杂, 各怀不同目的。 据说有的是在国内考不上好大学而到国外接受高等教育, 有的是为了到海外弄一张毕业文凭, 回国后比较好找工作, 而且在职称评定, 申请基金等方面比较占优势,但是, 根据我的直觉, 大多数出国留学人员还是高质量的, 是为了到国外接受更好的教育。 不管是属于什么类型, 我认为只要条件容许, 年轻人应该尽量到国外走走, 尤其是通过正常的教育途径, 接受西方的一些教育理念, 方法, 思维习惯和价值观。 是马是骡, 出来走走就可以知道了。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 国内国外的人文环境很不一样。 西方人的人生价值观, 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与中国人有一定的差异。 在国外生活, 必然要接触和接受当地的行为准则。 这对一个人的认知会有很大的帮助,至少可以开阔眼界, 从而可以起到见多识广, 见怪不怪的作用。 其次, 到国外学习生活, 是孤军作战, 没有依靠,必须全部自力更生。 这个需要良好的适应力。 这是培养独立生存的最好机会。 那些适应能力强的人就在国外生存得比较顺利。所以, 出来走走, 检测一下自己的适应力。 第三, 国外主要是私有制,讲究平等尊重, 没有等级观念, 没有歧视, 讲究效益, 尊重人才, 所以, 真正有才能的人一定会被发现和重用, 而且会获得相应的报酬。 但是, 竞争是激烈的。 所以, 出来走走, 看看你的竞争力到底如何。 再者, 由于在历史进程中发展进度不一样, 现今西方国家的科研和教育条件一般还是比中国好一些。所以, 到西方院校或者科研机构接受教育和从事科研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最后, 要达到出国留学的目标, 必须学好一门外语。 这是一个硬性指标。你也许通过了出国外语考试的关口, 但是, 你外语的真正水平如何, 还得到了国外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而精通一门外语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技能。 即使以后回国, 这个技能在工作中可能很有用处。 这是因为许多进口的原装设备都是外文说明书, 还有, 外国专家来进行技术指导时就可以自由交流。 总而言之, 我始终认为年轻人应该趁年轻的时候,抓紧时间到国外走走, 尤其是通过正常的途径到国外接受高等教育, 这对自己今后的人生一定会大有帮助的。
个人分类: 个人建议|3045 次阅读|13 个评论
养老金危机的根源还是因为年轻人太多
jiangming800403 2018-2-14 11:11
像现在一样,如果一个人工作三十年,不满五十岁就可以退休,而且还可以继续领将近30年越来越多的退休金,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受得了。除非这个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只有六十几岁。 为什么五十几岁、不满六十岁就要求退休,还是因为年轻人多,就业困难。即使在欧洲低生育率国家,年轻人的高失业率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24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新一代科研年轻人的印象:目的明确,会来事儿
热度 1 wayneqi 2017-11-21 06:07
接触到的刚到美国做科研的年轻人不是特别多。但通过间接和直接的感受来看,对他们的印象就一个字:强。 这里的“强”,不是说聪明绝顶,也不是刻苦奋斗。而是进入拼搏状态的过度时间短。想想自己当年刚来的自己梦寐以求的国家,实验室那叫晃呀! 看看这儿也新鲜,看看那儿也想学。一月两月的都进入不了做课题的状态。再看现在的小年轻,来实验室第二天就开干了,而且信心十足的样子;仔细想想,当初我们那辈,好奇心和体验生活的意识强,相对的把工作精力给分散了。现在的学生或的博后,目的明确,专一求进。 他们还有一强的方面是人际关系。别看目的性如此明确,旁若无人,却能很快的跟上司或者老板打的火热。不像我们这些老的,刚开始老长一段时间都不敢随便跟老板说句话。 …… 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不服不行。不进则退,认清现状,才好为未来的工作做准备。不能说吃的盐比他们吃的饭多,但至少多年的经历,在科研心态和技术上的积累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希望有机会可以助年轻人一臂之力,期待将来自己的学生的成功!
个人分类: Q心得体会|4538 次阅读|2 个评论
重温民众书,不忘入党初心,喜迎十九大,坚定复兴信心
yuzhenjiang 2017-10-1 10:17
写在前面的话:   好久不写这么红专的文章,但今天是国庆节,是祖国母亲68岁的生日,不远的十九大也即将召开,这也将会是我党和国家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听到《朗读者》中以90岁的“中国焊接第一人”潘际銮院士为首的和97岁的郑敏、91岁林宗堂等近十位清华大学以及西南联大的功勋级校友共读清华大学救国会的《告全国民众书》,非常触动,当时就想着应当做些什么,因为这些学界大咖或者泰斗的情怀深深的让我共鸣,充满了力量。就在想,如果时光流转,那是我们年轻人会怎么做?   “安心读书”吗?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面对这样的疑问,我们还能记得初心吗?我们还会有信心吗? 这是一段超过1200岁的特殊朗读 http://video.sina.com.cn/p/news/o/doc/2017-04-15/224466034059.html 告全国民众书    清华大学救国会   亲爱的全国同胞:      华北自古是中原之地,现在,眼见华北的主权,也要继东三省热河之后而断送了!      这是明明白白的事实,而举国上下,对此却不见动静。在危机日见严重的关头,不能为时代负起应负的使命。现在,一切幻想,都给铁的事实粉碎了!“安心读书”吗?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亲爱的全国同胞父老,急迫的华北丧钟声响,惊醒了若干名流学者的迷梦,也更坚决地使我们认清了我们唯一的出路。最近胡适之先生已觉悟了过去主张 “委曲求全”的完全错误,相信唯一的道路,只有抵抗。亲爱的同胞,我们却还要比胡先生更进一步说:武力抵抗,不但是依赖负有守土之责的长官,尤其希望全体民众,也都能一致奋起,统一步伐,组织起来,实行武装自卫。事实告诉我们:民众的地位是更为重要,民众的力量是更为伟大,也只有民众自己,更为忠诚而可靠。   我们,窒息在古文化城里上着“最后一课”的青年,实已切身感受到难堪的亡国惨痛。创痛的经验教训了我们:在目前,“安心读书”只是一帖安眠药,我们决再不盲然地服下这剂毒药。为了民族,我们愿意暂时丢开书本,尽力之所及,为国家民族做一点实际工作。我们要高振血喉,向全国民众大声疾呼:中国是全国民众的中国,全国民众,人人都应负起保卫中国民族的责任!起来吧,水深火热中的关东同胞和登俎就割的华北大众,我们已是被遗弃的无依无靠的难民,只有抗争是我们死里逃生的唯一出路,我们的目标是同一的:自己起来保卫自己的民族!我们的胸怀是光明的:要以血肉头颅换取我们的自由! 十三位清华老人,不乏院士,学界泰斗;一千两百岁长龄,声情并茂,涕人泪下;一封告全国民众书,跨越九十年,再现历史紧急时刻;一台朗读者,号召民众觉醒青年回归,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朗读者偶然听到清华老院士们一起朗读告全国民众书,前辈学者们那种近似嘶哑的声音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华北自古是中原之地,现在,眼见华北的主权,也要继东三省热河之后而断送了!”“ 安心读书 ” 吗?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唇亡齿寒,亡国的惨痛,不久又要临头了!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全国大众,大家赶快联合起来!我们的目标是同一的:自己起来保卫自己的民族!我们的胸怀是光明的:要以血肉和头颅换取我们的自由!”这些文字虽然已经走过了近 90 年的风风雨雨,但仍然是那么的慷慨激昂,充满着青年的血性和民族的自尊,引起我的强烈共鸣。也想到了自己加入共产党的初心,为民族的崛起,为国家的复兴,因为只有党的生机盎然,才能保证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只是这些年忙于自己的学业、科研,忙于自己的生活、生计,或者说被现在的物欲世界所埋没,而没有常常拂拭那颗炽烈的心。如这些激扬文字一样,他们似乎等待了很久,年轻人都渐渐成了低头族,成为手机的奴隶,被朋友圈的信息和层出不穷的手机游戏占据太多的时间,以至于这些文字没有合适的契机被发现,被了解。不忘初心,是需要在漫长黑夜时常常去触摸,需要用激扬的文字去滋养,需要党的政策和精神的熏陶,需要亮出党员身份接受阳光的洗礼,需要抛弃自己的架子深入到群众中学习,需要先进党员或者人物事迹的冲击,否则党性的小树苗长不大,长不高,自然也不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党员。作为一个党员,切忌不冷不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是不行,而是应当借助不忘初心,形成一种党员的生活习惯,形成一种党员的思维模式。 十九大即将召开,而十九大可以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节点上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从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面临着深刻的反腐巨任,国家也面临着更加深入的改革任务,国际形势也是瞬息万变。具体来说,当反腐的号角吹响,似乎就不可能后退,国家的反腐重拳也是上不分定下不设限,被查出的老虎也是渗透到我们国家的各个层面, 19 大就是一个时间节点,腐败分子会不会利用这个节点利用政策或者人民的舆论阻止或者打压反腐的热浪,都很难说。国家机器通过深化改革已经处在维修的状态,此时的每一步的都至关关键,我们不可能走回头路,不可能再妥协让步,既有的政策一定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坚持下去。国家周边形势万变,蔡英文上台后带来的新的台海形势,香港港独分子活动频繁,边境问题也屡遭挑衅,朝核问题也是箭在弦上,美国在新任总统下的亚太政策等等,都是对未来十三五期间的考验。对于我们的党和国家来说,也面临着一个大考,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民脱贫,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考试的成败不但影响着近14亿的未来生计,也影响着诸多国际社会对中国、对社会主义体制再定义。因此,能否平稳的完成 19 大的相关换届和政策过渡事关重要。但是作为党员我们有信心,这个源自我们国家在党领导下经济不断的稳定前进,源自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和国际话语权不断提高,源自军队打得赢不变质的信念,在大国交往过程中的睿智和沉稳,也源自通过反腐倡廉、两学一做构建的新的纯洁的、高素质的党员队伍。面向十九大,面向未来,我们信心满满,大国复兴不是梦!
1827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京未来---温馨一瞬
热度 3 BaoHaifei 2017-9-28 12:45
北京未来 --- 温馨一瞬 鲍海飞 2017-9-28 飞机晚了两个小时到达北京,一下飞机,就感觉到一阵带着寒意的轻风拂面而来,毕竟已经是 9 月末的北方之秋了。 坐上机场快轨,转到 10 号线。地铁上人很多。几站过后,人少了些。在知春路上上来一对老夫妻,灰白的头发,但精神很好。他们微笑着站在地铁门边。这时我们斜对面的座位上,一位年轻的女孩立即站起来,请老人过去坐。老人满脸笑意说,不用啦,我们还可以,就几站地!女孩又执意让了几次,老者才慢慢走过去就坐,老者向那女孩表示谢意,而女孩则静静地站在他们旁边。 经过了近 50 分钟的地铁,当我们走出西钓鱼台地铁站的时候,已经是夜色阑珊了。 想看一下路牌指示东西南北,看不清。阜成路上 ( 当时也不知道是阜成路 ) ,向左还是向右?按照事先查好的路线,我们选择了向右,对应着方向是北。走了几十米吧,来到一个路口,实际上是蓝靛厂南路。恰好路口站着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穿者大短裤,灰色背心 ( 如果没看错 ) ,寸头,他一直低头在看手机。我于是走上前去询问。他马上说,你可以导航一下。他刚说完,看我们似乎不在行,马上一边给我们解答,一边开始迅速划拉自己的手机,给我们找导航。尽管他看起来像是个本地居住者,但似乎也不太熟悉这个地方,但还有一个原因,毕竟是夜色了,看不清东西南北,都是过路人,也得给人家一个思考的空间。恰在这时,他的手机又想了,他马上又去接电话。我们感觉也差不多了,向他说了声谢谢,便就穿过马路,一路继续向前。我们走了不到百米,越往前走越黑。同事忽然有所醒悟,拿出手机,翻看地图,比较了地名和方向,其实我们恰好把方向走反了。正当我们犹豫徘徊之际,忽然,背后传来跑步声。回头一看,恰是那个我们刚才问路的小伙子。他急匆匆地跑上来说,很抱歉,刚才接了电话,来不及跟我们说。他已经把方向搞明白了,然后又陪着我们往回走,告诉我们再往前走一个路口,往左一拐就是了。 他陪我们走路的时候,我这时再细看这个小伙子,他个子不是很高,但看得出是个眉清目秀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小伙子。我说,你是大学生吧!看你这么年轻,他马上笑了,我都 30 多了!我马上说,你真的很年轻。同事也附和着说。又到了那个路口,小伙子说,前面就是了,路口再向左拐!我侧过身,走到那个小伙子身前,伸出手去,好好地和他握了握手和他道别。其实当时,我非常想拿出手机给那个小伙子拍张照片,但恐怕让对方有一丝不安。我们走过马路,我回头再去试图看一下那个小伙子时,在那苍茫的夜色之下,我哪里还能够寻找到他的身影。我们顺着他给我们指引的方向前行,又过了半个小时,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回到上海,上海的空气还是很潮湿。早晨走出家门去单位,走过一段绿树婆娑之地,忽然一阵微风吹过,不觉空气中已然送来暖暖的满满的花香,让人不由心头一阵。哦,又到了桂花飘香的时候了。我走进了桂树,仔细端详着它的金黄色的花朵。八月桂花香,沁人暖心房。这阵阵的飘香,荡漾在我的心头。我立时又想到了北京,想到了北京之秋,感受到那久违的北方之阵阵的轻风送来的凉爽,我似乎又看到了婆娑的槐树,闻到了那槐树花香,我似乎又看见那个匆匆从我们身后跑过来的小伙子,似乎又看到地铁上那对从容微笑的长者,还有那给老人让座静静站立的女孩。 沁人心肺的一座城市,不是它的高楼大厦,不是它的灯红酒绿,而是它的善良和质朴,是它的从容和典雅,是它的温馨和大方,而更因为是它有流连和梦想的地方。 未来,北京的未来,祖国大地的未来,年轻人的未来。 写于 2017 年 9 月 28 日午。
个人分类: 随想|3863 次阅读|5 个评论
出生率是人口结构中的关键指标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7-7-16 19:39
出生率是 人口 结构中的关键问题,它反映了未来年轻人数量、占人口总量中的比例和人口再生产的能力,我们是需要欧洲的还是非洲的人口结构或者美国的。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sovereign_states_and_dependent_territories_by_birth_rate 在225个国家地区中, 中国 大陆出生率1.225%,第162名;美国1.366%,列147名;全面二胎第一年,中国新生儿在1800万左右,出生率水平达到1.3%,更加接近美国,生育水平比中国更低的国家更多了。 在出生率高于中国的160个国家和地区中,属于非洲以及阿拉伯-穆斯林国家的有七八十个。除去高生育率的非洲及伊斯兰世界的160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大陆的生育水平处于中游。生育水平比中国还低的五六十个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是高人文发展水平的欧美国家 1.25%的出生率,如果预期寿命是80岁的话,意味着人口数量不增不减,1.25*80=100。而高于1.25%,人口则会持续增长下去。严重少子化的日本和德国等出生率只有0.7%-0.8%,也就是如果没有外来移民的话,本世纪内,德国和日本的人口大概会减少1/3,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正在熄火。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2467 次阅读|2 个评论
四十年过去了!
热度 2 rongqiaohe 2017-6-11 16:36
1977年底,在四川的第一届考试录取比例:1 : 114. 四十年的时间,在学习和工作中悄悄失去了。 在当年的第一届高考。你想上大学吗?你一个人必须打败一个连,而不是一个班,一个排。 事到如今,人过六十了。在我们研究所,有一位前辈(现近八十了)十几年前退休时,曾经说过一句话,在我心里留到了今天。 这就是:“人过六十五,要更多的尊重年轻人,听取年轻人的建议,甚至要做到按照年轻人指示办事。” 这就对了!这就是遵循科学规律。。。
个人分类: 浅谈|212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五四到了,这个问题堪称中国年轻人最大的危机!
ericmapes 2017-5-4 12:04
五四到了,这个问题堪称中国年轻人最大的危机! 2017-05-0407:32:01 来源: 综合 作者:瞭望智库 http://news.sohu.com/20170504/n491689936.shtml 原标题:五四到了,这个问题堪称中国年轻人最大的危机! 相关:“90后中年危机”不过为得一个拥抱?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库叔这个过来人给你讲四个道理。    1 机会   库叔常常听身边即将毕业的年轻朋友说,现在国内就业形势严峻,自己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库叔想说的是,不要说国内就业难。   在西欧,失业率高达10%,而青年失业率还要翻一番。 1   在美国,很多人助学贷款到50岁还没还完。 1   在日本,20多岁的人仅仅拥有0.3%的金融资产。 1   而今天的中国……    请戳视频    2 选择   在人生旅途中需要面对的选择非常多,于是我们就会左顾右盼,反复权衡。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选择的话,又会怎样?库叔建议你听一听,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怎么说。《一位清华教授骑着摩托赶往央视给年轻人讲的三个故事》   这个讲坛比我们大学的讲坛,更加具有挑战性。来之前我是非常地忐忑,到底讲什么话题,因为经济学一般认为是经世济民的学科,是面向社会面向政府,面向决策者的学科。事实上大家可能有误解,经济学首先,是面对选择的一门学科,是研究选择的学科。所以我的题目叫《经济人生》,其中这个经济应该是个动词。我想通过三个故事,来讲三个经济学基本的道理,也许对年轻的朋友们,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第一个故事,它的主题词叫“消灭选择”。讲故事以前我想问问大家,尤其是男同学们,你们小的时候打过架没有?举手,谁打过架?太好了,小撒呢?打过架没有?打过,好样的。   我是出生在北京,可是幼儿园还没有毕业,我就被送到了农村。上小学的第一天,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第一天,同学们课间把我叫到了操场。哎呀,我说同学们真不错呀,要欢迎我。我傻呵呵的刚过去,站到中间,还没站稳呢,有一个同学悄悄地跑到我的身后,把我的裤子一拉,扒下来了,(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还有外班同学的面,男生女生都看着我。幸好那时候没手机呀,放到现在要被人人肉搜索了。这是对我而言,这是我人生的鸦片战争,奇耻大辱!怎么办?找班主任。   我跟班主任告状,班主任讲的是方言我没听太懂,哇啦哇啦哇啦讲了半天,大概的意思是说——你小子真笨,连自个的裤子都保不住,你还来找我,你太笨了,你还有脸找我,你靠自己吧。然后我就回家了,应该向我的父母求救啊。而且我心里非常明白,假如我告诉我的父母的话,我父母一点儿不同情我,因为我的父母一定会教育我,说一定是你犯错误了,农民的孩子都很纯朴的,怎么会打你呢?    你要自我检讨。   所以我想我是没有选择,怎么办?必须靠自己。怎么靠自己?三件事。第一件事我找到我妈妈,我说我那个裤子不能用松紧带,你必须给我一个绳子,把我的裤子扎起来,我要保底线,要扎得紧紧的。上学之前要扎裤子,扎得紧紧的,保住底线。第二件事,我要跑,我打不赢我要先能学会跑。我们那个学校离我们的食堂很远,大概有两公里的路,每天放学我是第一个,从课堂里跑出来,我害怕别人打我,跑到我们那个食堂。第三件事,我得学,我得观察孩子们怎么打架的,怎么一个打法。   最后,机会来了,一个月以后,我的班主任说:“李小葵同学。”那时候我的名字叫李小葵,“李小葵同学你不能够一放学就跑,你要做值日呀,打扫清洁,你今天跟其他几个同学一块,扫地、搬桌子。”没办法了,我留下来,那几个同学逮着我,逮着机会了,要打一顿,我平时跑今天跑不掉了。我跑了一个月的步,身体也开始壮了,像阿甘一样身体也练出来了。这时候这四五个人要打我,我先跟他们转悠,在课桌之间跑。我先跑,跑累了,最后我逮着一个机会,朝着一个同学,欺负我的同学撞过去了。他没防备,没想到我还能够反击一下,头撞到了课桌上,当时就流血了,我知道我闯祸了。   第二天我的妈妈,买了饼干,带着我到这位同学家去赔礼道歉。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那是在一头牛的边上。牛的味道你们闻过没有?牛的味道非常特殊啊!农村的牛可不是动物园的牛,那个味道一辈子我都没忘记!那是香味,我第一次尝到了胜利的甜头,我知道从此以后,没有人敢随便欺负我了,那是我的抗美援朝的胜利,从鸦片战争到抗美援朝。 1   这件事情告诉我什么呢?   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人才能够被激发出来,才能够真正地自救。那么看我们年轻人,看你们今天。今天你们的问题,在我看来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了。我的很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经常来问我,以后做什么,尤其是博士生。   我说你读了博士都还没想清楚,未来干什么,这个有问题。我经常想,假如马云,考试成绩好一点,数学灵光一点,假如能考上一个很好的学校,读了金融,恐怕今天不见得要创业了吧?可能就进了金融公司了;假如马云长得,像我们小撒(撒贝宁)一半那么帅,有可能到个电视台当个主持了,就不创业了,是不是?所以我们的马云也好,刘强东也好,他们往往是被动地,消灭很多选择,背水一战。   所以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道理——你们要做的,是尽快地找到自己的未来发展大方向,在这个大方向上消灭选择。在明确大方向,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你突然会发现你的能量,你的才智比想象的高,你能干成很多自己以前认为干不成的事情。   第二个故事,我想给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投资的故事。我博士毕业了,1992年,在找工作,第一个去面试的学校叫纽约大学。纽约大学金融系的同事们,还有他的系主任,当时决定要给我工作。过了不久,一星期以后,另一所大学,就是密歇根大学经济系,很快也给我打电话,说决定要请我去经济系工作。   于是我就碰到了一个选择的问题,纽约大学金融系,华尔街隔壁,金融研究水平非常高,工资整整是密歇根大学的两倍,怎么办?其中纽约大学的系主任,他碰巧是我的博士生期间的,一个同学的父亲,所以跟我讲话很直。“我给你付的工资是别人经济系的两倍,你来我这,你专门给我研究金融问题。我才不想我用高工资,补贴他们经济学研究。甭搞你的中国经济研究!”   这句话在我脑子里反复回响,我出国,当年读大学选了经济学,我关心的中国的问题,想的是中国的事情。如果我去了纽约大学,只让我研究金融的问题,跟中国不直接搭界,我的未来会是怎么样呢?我会高兴吗?想到这儿,义无反顾,我的决定是去经济系。为什么?用经济学的道理来讲,我想的是未来,想的是我的所谓的人力资本。什么叫人力资本?就是你未来的,获得幸福、获得快乐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位同学,你们不用买股票,你们不用买房子,你们已经有了一个大股票,就是你自己呀!你是你这只股票的CEO、董事长,你的导师、你的老师、你的父母、你的同学、都是你的持股者,只不过你是个大股东。所以你的主要的任务,今天应该是如何做好,你的主营业务,如何让你未来更加快乐。   关于是否要逃离北京,今天我可能忍受,一些大城市的病,大城市的痛苦,但是未来我会更幸福。因为我在大城市,我获得了工作的机会、锻炼的机会。我认识了很多,跟我想法相像的年轻人,有很多导师来指导我。所以我最后还是要提醒大家,请大家关注你的个人的人力资本,你自己就是一个上市公司, 你的未来取决于你今天的决策,取决于你今天的努力。 0   第三个故事,我想跟各位分享的,不是我个人的故事,但是是我一个非常好(的)朋友的一个故事。这位同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出国了,在波士顿上大学。他一早就想清楚了,他要搞金融。他本身是学外语的,他的学校并不是所谓的名校,他怎么能够进入金融这个圈子呢?每一个周末,他坐着公共汽车进城去波士顿。   而美国的公共汽车,可不是北京上海的五分钟一班呐,那一小时一班呐!他需要背着干粮,背着面包,带着可乐,带着牛奶,一走走一天。去哪儿呢?去波士顿的金融街,那里面有很多基金公司的办公室,还有很多投资银行的分部的办公室。干嘛呢?大厅里看着那个门板,记下来这些公司的负责人,名字是什么,部门是什么。干嘛呢?找到公司的总部的这些总机,打电话过去,我要跟史密斯先生谈一谈,他是哪个哪个部门的。总机的接线员一听,这小伙子还挺靠谱,可能是一个业务伙伴,放进去吧。于是我们这位同学,就通过这种方式,跟华尔街的在波士顿的分公司就接上头了。   很快就去这家公司做实习生了,再过五六年,经过他自己的不懈努力,最后成了一个全球三大之一的投资银行的亚太部的总管,现在已经下海自己创业了,办了自己的私募股权基金。这个故事的是什么呢?    叫圈子。   那么经济学是什么道理呢?   经济学我们就叫外部性、外溢性。那就是每一个能干的人,每一个大公司,他都会给周边的人带来正向的帮助。哪怕基础低一点,无所谓,只要进这个圈子,你会不断地往上走。经过你的努力,你成功了,你有名了。往往我们年轻人会有一种情结,经过我的奋斗,成功了,为什么这个圈子还有其他的人,这样跟我竞争啊?“瑜亮情结”,既生瑜何生亮。这个道理经济学也告诉我们,不应该这么想,因为人才的成长都是集团性的。   所以最后我想总结告诉大家,不要犹豫,尽早认准大方向。消灭选择,义无反顾,认准长远,认定自己,然后想方设法找到,你要奋斗的那个圈子。跟了那个圈子之后,你会跟着这个圈子不断地往上走。前途属于你们,祝你们好运,谢谢各位!    3 勇气   库叔曾是个害怕被拒绝的人,一旦被人拒绝就会产生深深的自我怀疑。库叔也一直想克服这种心理,但苦于没有办法,直到看到这个年轻人——蒋甲。蒋甲跟库叔一样,也害怕被人拒绝,但是他决定迎难而上,他花费了100天的时间,每天找陌生人,并对他们提出肯定会遭到拒绝的奇怪请求,比如借100美元、把花种到人家的院子里等等,当然,最后他不再怕被拒绝,甚至有点乐在其中,也许库叔需要向他学习。    蒋甲TED演讲:我从“被拒100天”学到的东西    4 健康   作为一名政策研究员,库叔生活和工作的烦恼都很多,比如增长的体重、疲惫的颈椎,还有不规律的作息。相信不少年轻人跟库叔一样, 因工作的繁忙而忽略了身体的健康。   目前,很多老年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诸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颈腰椎病,甚至癌症,都开始“盯上”青年人,令人烦恼。库叔推荐大家看一下《半月谈》的这篇文章,在工作之余,要保重身体!    《这个问题堪称当今中国年轻人最大的危机》    1.年轻就是本钱,折腾点儿无所谓?   在山西一家医院放射科工作的医生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到我们科室拍片子的患者中,一些重大疾病像脑梗、肿瘤等,三四十岁的人很多。    腰椎颈椎病中年轻人更是比比皆是。”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患病人群正呈现年轻化趋势。根据北京市2012年发布的健康白皮书,北京市18岁至30岁男性的血脂异常患病率已达到58.5%,30岁至40岁男性接近70%;女性略好于男性,但是18岁至30岁女性血脂异常患病率也达到27.4%,30岁之后已超过30%。   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肖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很多年轻人健康意识淡薄,以为年轻就是健康的‘本钱’。然而,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却使身体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和疲惫状态。”另外肖莉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中摄入的高能量、高脂肪食物逐渐增多,导致脂肪和胆固醇在体内堆积,诱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增大、饮食不良、久坐不动,加之环境污染加剧,很多人发现自己的身体素质明显下降, 中青年人身体亚健康已成普遍现象。   导致亚健康状态普遍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物学因素,也有社会心理因素,更有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还有环境因素的作用。其中个人生活习惯的影响比较大,比如暴饮暴食、不吃早餐、久坐久视、缺乏运动等。营养过度、精神压力大等,也是诱发亚健康的原因。   北京医院汪芳撰文称:“年轻更危险!这些年,我很明显的一个感觉就是,来门诊看心肌梗死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说出来很多人不以为意,而这正是我所担忧的,因为年轻人发生心肌梗死比老年人更危险!”    2.是什么让年轻人患上老年病?   “我们一直读书,未曾劳动。家长怕劳动耽误读书,进了学校又只能读书,所以我们不可能像父辈那样健健康康活到60岁。我们不仅身体底子差,还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不仅不锻炼身体,还折腾身体,不规律地作息,不规律地饮食。我们成长的环境也到了没有雾霾是惊喜、吃到绿色食品是奢侈的时代,所以疾病年轻化必然地出现在我们这一代。”一位仅二十多岁,就患上腰椎病的读者在中国青年报上撰文称,“我们这批大学生过上了这样的生活——除了上课,足不出户,窝在宿舍里玩游戏,看韩剧,躺在被窝里玩手机,吃饭总是叫外卖,懒得往食堂里去,除了想减肥的一群人,我们大学四年几乎没有去过操场。”   2015年,由北京、天津等省市消协以及中国消费者报社共37家消费维权单位发布的《部分城市居民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称,超八成受访者认为自己的体力不够充沛,精力较差,而患有慢性病的人超过了三成。55%受访者睡眠状况较差,25%受访者感觉生活和工作压力很大。 0   2015年全国城镇居民中医健康状态与养生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从养生状况来看,精神紧张、不良情绪、过度劳累、久坐不动、吃饭过饱、熬夜晚睡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六大因素。其中,精神紧张与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最大;熬夜晚睡与久坐不动出现的比例最高。数据显示,75.6%的人熬夜晚睡,72.9%的人久坐不动,超过40%的白领群体出现以上两种情况。   调查显示,年轻群体、小三口之家、“双高”群体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其中小三口之家的中医健康养生指数56.1分,得分较低,尤其是健康状态65.4分,最常出现的问题是阳虚和气虚。   值得关注的是,调查数据显示,20-39岁的年轻群体的中医健康养生指数比老年群体低,而其中健康状态得分较低的多为女性,白领,中高学历者三类群体,熬夜晚睡、久坐不动已成为影响年轻人健康的重要因素。    3.疾病年轻化,常见有哪些?    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最危险   新华网报道称,在中国,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上升,且发病呈年轻化态势。统计数据显示,中国35岁至44岁年龄组人群冠心病发病率在3年内增幅达到30.3%,45岁至55岁年龄组冠心病发病率增幅达到21%。35岁至44岁年龄组的男性在15年内冠心病死亡率则增加了111%。   医生认为,心脑血管疾病最好的治疗方法是预防。人们一定要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从源头上消灭心脑血管疾病,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天适量运动,注重健康饮食,不吸烟,少饮酒,安排好工作节奏,缓解工作中的压力,就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冠心病及脑血管病家族史的,嗜烟、嗜酒、体态较胖的以及“三高”人群,男性在35岁、女性在40岁时应重视早期筛查,及时发现心脑血管的病变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颈腰椎病成了“职业病”   颈椎、腰椎已经成为当下许多上班族的高发疾病部位。长时间看电脑,久坐不动,不但会使椎间盘内压力增高,还使肌肉长期处于非协调受力状态,肌肉韧带受到牵拉劳损导致颈腰椎增生,严重时压迫神经根、椎动脉等引起一系列的不适或疼痛。   山东省中医院推拿科主任医师季远建议,上班族平时一定要保持正确坐姿,使颈肩部放松,保持最舒适自然的姿态,不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坐姿,一般工作1小时左右,要让头颈部向前后左右转动数次,转动时应轻柔、缓慢。此外,平时要多进行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加强肌肉锻炼。    年轻人患胃癌最易被误诊漏诊   从临床情况来看,胃癌正在逼近30岁以下的年轻人。新近统计资料表明,近5年来,19~35岁青年人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除了性别、遗传、曾经的慢性良性胃部疾患、腌熏饮食、烟尘环境等有关因素外,睡眠严重不足、饮食无规律、工作和心理压力过大,都是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患胃癌的主要因素。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迟青指出,年轻人患胃癌常常被漏诊或误诊。原本就有70%以上的早期胃癌患者没有任何的不适,而年轻人由于体质和耐受性比较强,症状就更加不明显,常被扣上胃炎、溃疡、消化不良的帽子。统计数据显示,年轻人胃癌漏诊、误诊率高达27%。    乳腺癌年纪越小复发几率越大   2009年中国抗癌协会公布数据显示,我国乳腺癌发病率正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增长速度超过欧美乳腺癌高发国家。而其发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临床收治越来越多二三十岁,甚至十几岁的女性乳腺癌患者。   专家表示,吸烟、空气污染、长期大量进食“三高”食品、女性过度晚婚晚育、工作紧张、竞争压力、生活无序等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激烈竞争引起的不良生活方式,是造成乳腺癌等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0    糖尿病患病率增长迅猛   央广网报道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增长迅猛,平均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患有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明显。国家卫计委表示,将逐步建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分级诊疗模式,加强疾病防控。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如果不尽快采取行动,到2040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将增加到1.5亿人。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要通过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减少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多摄入少糖、少盐和低脂食品,多吃水果蔬菜,增加运动量。    帕金森病年轻化   据了解,帕金森病已成为中老年人的“第三杀手”。目前全球500万帕金森病患者中有260多万人在中国,且帕金森患者趋于年轻化,“青少年型帕金森病”患者约占总人数的10%。   医生提醒:帕金森病患者在生活中饮食应注意蔬菜、水果、谷物以及富含纤维素食物的摄入,避免饮用过量的咖啡和酒精饮料;发病初期,患者的运动功能并没有明显的障碍,一定要坚持适度的体力活动,如进行健身操、太极拳、慢跑等体育锻炼,并养成定时规律排便的习惯;如若患者活动困难,除主动训练外,还需要家人对患者进行被动的肢体活动以及心理疏导。 0    4.药方:管住嘴、迈开腿、觉睡足、心平和   专家指出,遏制疾病年轻化,关键在预防。预防的方法其实很简单,管住嘴、迈开腿、觉睡足、心平和,只要能做到这四点,就能够远离疾病困扰。    管住嘴:每餐只吃五六成饱,就会自觉放下筷子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李虎主任说,首先,他会严格管好自己的嘴巴,绝不会为了贪一时口腹之欲赌上健康的代价。“我每天的食谱以蔬菜和水果为主,搭配少量鱼肉或者去皮鸡鸭肉;偶尔吃吃猪肉或牛羊肉类,也尽量吃精瘦肉;高胆固醇的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蛋黄和肥肉等,我会尽量少吃或不吃,它们是血脂升高的源头。”李虎说,每餐他只吃五六成饱便会自觉放下筷子,哪怕逢年过节、出去吃自助餐等也绝不会暴饮暴食。   很多人害怕胆固醇,对于鸡蛋敬而远之,那么医生吃不吃鸡蛋呢?解放军八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赵艳芳主任告诉记者,她每周吃3-5个鸡蛋,以保证蛋白质的摄入。    迈开腿:见缝插针运动,要让身体微微出汗   “别拿自己工作忙当借口不去锻炼!”李虎主任说,他要求自己和家人,无论工作和学习再忙,也要坚持锻炼。“每天去健身房固定锻炼也不现实,我自己工作也特别忙,所以只好抽空利用一些碎片时间见缝插针地运动。”李虎说,比如上下班用走路代替乘坐交通工具,既健康又环保,还可以放松身心,一举多得;周末也可以和家人一起去小公园快走一小时,或者和朋友结伴去游泳馆游次泳。只要坚持每周三次有氧运动,每次持续一个小时左右,长此以往都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和李虎主任一样,赵艳芳主任平时的锻炼也是走路,“多走、快走,要使身体稍许出汗。”赵主任说,我经常会有意去离家远一点的超市买菜,来回都是快走,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只要有时间,她会去参加游泳、打羽毛球等运动。    心平和:作息规律,每天坚持早睡早起   最后就是要调整心态,快乐生活,愉快工作。赵艳芳主任说,心脏科医生通常压力比其他科的医生更大,各种突发情况较多,心血管意外随时都有发生,因此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因此必须学会自己放松精神,释放压力,这样才有利于控制血脂。   李虎主任平日的作息非常规律,他告诉记者,一年到头哪怕周末放假也会早睡早起。    “建议年轻人不要经常熬夜、烟酒过度,再忙再累也要给自己一个放松的间歇。”   资料来源:共青团中央、CCTV开讲啦、微信公众号“半月谈”、微信公众号“好报”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劇情] [错乱的一代(2016)][720p][日本][主演:柳乐优弥]
热度 1 lcj2212916 2016-12-10 20:20
主演: 柳乐优弥 菅田将晖 小松菜奈 村上虹郎 导演: 真利子哲也 编剧: 真利子哲也/喜安浩平 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年份: 2017 类别: 剧情 该电影以两名陷进“危险游戏”(如对路人进行无差别的暴力攻击)的青年的故事为主轴,以群像剧的方式刻画了年轻人的欲望与癫狂。 下载地址:(关注微信公众号“时尚军事”,回复“错乱的一代”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3180184.html
3447 次阅读|2 个评论
起航了.....
qianlima59 2016-10-2 21:33
一艘船起航了, 从西安开始, 聚集几个年轻人, 怀着相同的梦想, 有着共同的目标, 领着有着梦想的青年学子, 我们一起努力向前。
个人分类: 业余随笔|1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幻] [进击的巨人(2015)][720p][日本][主演:三浦春马]
lcj2212916 2016-10-1 19:25
《进击的巨人 ATTACK ON TITAN》是由日本 东宝 电影公司于2015年8月1日推出的一部科幻电影。该片根据 谏山创 的同名漫画改编,是电影版的前篇,由 樋口真嗣 执导, 三浦春马 、 长谷川博己 、 水原希子 等人主演。 影片以原著故事为基础,加入一些原创内容,描写巨人的世界,还有与之对抗的年轻人们。 电影版后篇《 进击的巨人 ATTACK ON TITAN END OF THE WORLD 》于2015年9月19日上映。 片中所发生的背景是在一个存在吞噬人类的巨人世界中,经过被巨人捕食的残酷历史,幸存下来的人类建造了巨大的城墙防止巨人的入侵,并终年生活在圈起来的小天地中,为了安全而失去了到墙壁外面世界的自由。小小的少年艾伦耶格尔 ( 三浦春马 饰) 自小对没见过的外面世界充满了兴趣与好奇,而就在他正做着“到墙壁外面去”的梦时,巨人终于毁坏了墙壁,出现在他们面前。 下载地址:(关注微信公众号“时尚军事”,回复“进击的巨人”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3148161.html
2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随笔
ghy1035123177 2016-9-17 11:15
曾今听到过一句话“成长就是世界观不断崩塌并重建的过程”。在我理解看来,就如人是个矛盾体,不断地与自己进行着思想上的斗争。上至国家坚持一项方针政策,下至我们自己坚持一个习惯,无不艰难无比。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突如其来的困难挫折会让人来不及防备,曾今很多信誓旦旦北漂的年轻人们最能体会这种猝不及防,也有好多人离开大城市,逃离北上广,好多的时候因为突然地情景会触动内心的情弦,所以坚持太难。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原以为大学就是终点的我发现大学毕业青春才干刚刚开始,我们都是一样才离开象牙塔,才去自己靠自己、自己做自己的决定,自己走自己的路。 幸运的是我选择在大学继续深造,把大学没学好的再继续学下去,记得考研复试的时候,我的导师告诉我对于一个农村娃来说读书是改变命运最好的方式。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或许是厌倦、或许是疲乏,让我不再有新鲜好奇和热情,重复的实验生活面前,大量的文献数据面前,加之受到很多外界的干扰,我深深的感到我有些偏离了最初的初衷。我现在的生活更需要坚持,二十几岁的时光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几年,我可以迷茫着、彷徨着,但不可放弃,生活像一面镜子,我要对着它微笑,我要坚持着,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 坚持难不难?无非三种答案,严格苛刻的说就是两种,我这种人更倾向于有两种答案。总是感觉自己是个无坚不摧的人,可能由于生长在西北,从小身上就带有西北人的坚韧。坚持那个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到兰州大学的硕士,坚持让我从一个西北小镇的农村家庭走到烟台海边的一所美丽大学,也是坚持让我从一个打篮球的小菜鸟到学院院队的一员。我坚信坚持会让我走的更远。 希望写点小东西鼓励下自己,逻辑混乱,用词也不当。
23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科研的难易
热度 1 bigbearsun 2016-8-30 18:29
科研太难,做好科研不易。尤其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好科研,需要下大力气去钻研,在你科研水平较弱的时候,要多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吸取别人的精华,先模仿,后创新。
208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愛情] [神马是爱情(2015)][720p][中国大陆][主演:刘博庆]
lcj2212916 2016-8-16 22:32
《神马是爱情》是一部影视作品,参演演员有刘博庆/张艳春/薛大鹏/赫野等。 三个在文艺村长大的年轻人,大军在城里开着豪车回去探亲,遇到很多年不见的,对小月情有独钟,但是这么多年和金宝相恋,已经满着家人相恋很久,后来他们地下爱情被家人发现,虽遭到反对,但最终走到了一起。但是,婚后生活却出现了转折.......... 下载地址:(关注微信公众号“时尚军事”,回复“神马是爱情”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3117827.html
12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驚悚] [狙击电话亭(2003)][720p][美国][主演:柯林·法瑞尔]
lcj2212916 2016-8-9 09:48
《狙击电话亭》是由 乔·舒马赫 执导, 科林·法瑞尔 、 弗瑞斯特·惠特克 、凯蒂·赫尔莫斯、 基弗·萨瑟兰 等主演的美国犯罪惊悚片。本片的编剧拉里·科恩是一位 先锋派 独立制片电影导演。电影于2003年4月4日在美国上映。 电影主要讲述一个年轻人本想打个电话,却接到一个威胁电话,警告他不能走出电话亭,否则就会被枪杀。影片以新颖的构思和紧张的节奏取胜。 斯图,是纽约一个普普通通的广告推销员。这天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他走进一个普普通通的电话亭,拿起了一个普普通通的电话听筒。但是,这个电话却是致命的,电话里一个阴沉的声音告诉他,如果他胆敢挂掉电话离开电话亭一步的话,就叫他血溅当场。 斯图理所当然的把这个威胁当成一个恶作剧,直到他将要走出电话亭,一发冷枪射来,一个无辜的路人倒下,恐怖才真正袭上他的心头:这一切都是真的。枪声引来了地区警员的注意。他们来到电话亭外,怀疑斯图就是那个凶手,只是畏罪躲在里面,并勒令让他出来。而斯图的解释当然不能让他们满意,反而让警察们更加怀疑。周围的人越聚越多,嗅觉灵敏的媒体们也开始在电话亭外聚集,将这里变成了直播现场。 这一切,仅仅是糟糕的开始。走在赶来现场的路上,有斯图的妻子和他在外的秘密情人,这两个不知道彼此的女人,注定面临一场相遇 。 下载地址:(关注微信“时尚军事”,回复“狙击电话亭”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3114338.html
17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書籍] 【架空】【庆余年】【作者:猫腻】
lcj2212916 2016-7-8 22:41
《庆余年》是首发于 起点中文网 的一部 架空 历史小说,作者是 猫腻 。 小说讲述了叫 范闲 的年轻人的成长路程,庆国几十年起伏的画卷慢慢地呈现出来。 几十年的历程里,我们看到的是三代风云人物的起起落落、轮转更替。两条线索,范闲的成长、 叶轻眉 的一生贯穿着整个小说,一明一暗,把几十年的庆国风雨尽揽其中。 当今世界,千穿万穿,唯有马屁不穿。 因为故事发生在庆国,而那位病人很奢侈地拥有了多出来的一截生命,所以取名为:庆余年--很有乡土气息的名字。年轻的病人,因为一次毫不意外的经历,重生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成为未来庆国伯爵府一个并不光彩的私生子。修行无名功诀,踏足京都官场,继承庞大商团……范闲,包裹在他最外面的是一层金光闪闪的纸衣,纸衣下面是非常刺眼使人流泪的芥末,芥末下面是甜得发腻的奶油,奶油下面是苦涩无比的毒药壳,壳的中间却有那么一抹亮光……人都是复杂的, 对于庆国的百姓来说,看到的是他金光闪闪的外衣,对于范闲的敌人来说,看到的却是这层外衣下面辛辣的芥末…… 下载地址:(关注微信“时尚军事”,回复“庆余年”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3099533.html
1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恐怖] [赶尸惊魂(2015)][720p][中国大陆][主演:郑梦瑶]
lcj2212916 2016-7-2 23:55
据说苗族赶尸人天姬和天碟看管着一队僵尸,尸队中有一个老先生,是一位得道的大师。在赶尸的途中,有一个黑巫师欧阳哈想过来偷尸。原来这位老先生并不是什么得道的大师,而是一个阴气太重的大恶人邪王。欧阳哈想借尸还魂,吸取尸体的精气,提升自己的巫术。此时,欧阳哈也命将归天,更要借尸还魂,延长自己的寿命,便前来偷尸。在几番斗争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世外高手雷震子,一直暗中保护着天姬和天碟。最终,欧阳哈成功偷取邪王的尸体,完成了借尸还魂的巫术。就在此时,邪王意外复活,反而吸取了欧阳哈的魂魄,天姬、天碟和雷震子能否击败复活的邪王呢? 这是继薛导的电影《闺蜜爱人》后的又一个巨大的制作,此次的灵感来源于林正英先生的僵尸片,现在新媒体电影的僵尸片都是以现代,或者穿越的片子为主,但是薛导却说,我们不做穿越,我们就按那个时代来。所以才有了这部《赶尸惊魂》。 这部《赶尸惊魂》是薛导为了向经典致敬,为了向僵尸片的鼻祖林正英先生致敬,林正英先生以前拍出了许许多多部经典的僵尸片,但是现在却渐渐的被很多年轻人给遗忘,所以薛导大胆的想出了《赶尸》这个题材,并且颠覆了所有人对赶尸的想法,用女的来做赶尸人,让所有人认为并不是只有男人才能赶尸,为这一部电影又增加许多想看的欲望。 下载地址:(关注微信“时尚军事”,回复“赶尸惊魂”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3095933.html
4779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治国三宝”,兼谈法、道德
热度 27 hcy98765 2016-6-20 11:52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治国三宝”,兼谈法、道德 戳穿光怪陆离的西洋镜,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治国(治理老百姓),主要靠三个东西:钱、性、警。 钱可使人卖力,陷入麻木;性(名之曰爱情、艺术)可使人(特别是年轻人)沉迷,忘掉一切;警可以抓人,防治不轨。 这三样东西是很灵的,把这三样东西用好了,就可以实现社会稳定,天下大治,因而可称之为“治国三宝”。 当然,还有所谓的“法”。 “法”是个什么东西?马克思主义早有明确论述,就不需要我多嘴多舌了。这里只指出一点:法这个东西,表面上是很硬的。古人有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古人很有原则,只说到“王子”,而不会说到帝王)”,但实际上行不通;现代人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真正实行起来也很复杂。比如在台湾,马英九当政可以让陈水扁坐牢;现在陈水扁的同党蔡英文当政,也可以叫马英九入监,而他们所依据的都是相同的法律。警察打死人,可以说他故意杀人或过失杀人,判以重刑;也可以说他是正当执行公务,不仅无罪,反而有功。法是人制定的,是由人执行的,是为人服务的,而人都是有其社会存在和利益的;是人支配法,而不是法支配人。所以,法实际上也是一块橡皮泥,可以由权势者、执法者捏来拿去。因此,法不可无,也不可不信,但不可迷信。 至于道德,呵呵,那只不过是社会调味的葱、姜、蒜、味精、鸡精而已。子曰:“君子德风,小人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里的“君子”,指“在位之人”,即官人;“小人”,指小老百姓)。道德作用的发挥,要靠大人君子模范带头作用的引领,形成社会风气,如果大人君子的道德都没了底线,却要小老百姓和整个社会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那是水中捞月,缘木求鱼。而大人君子们又几个是道德高尚的?在这种情况下,所谓“以德治国”只能是一句空话。 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个人分类: 未分类|5050 次阅读|32 个评论
[转载][恐怖] [古镇凶灵之巫咒缠身 (2013)][720p][中国大陆][主演: 徐
lcj2212916 2016-6-10 23:01
导演: 刘辉 编剧: 施一凡 / 刘辉 主演: 徐海乔 / 蒋松 / 郝洋 / 张兆北 / 刘政 / 更多... 类型: 惊悚 /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3-09-06(中国大陆) 片长: 90分钟 又名: Dead Sign IMDb链接: tt3313360 自幼生长在贵州山区的美院学生康凯(徐海乔 饰),利用假期带着同学利彦(刘政 饰)、王之(王洁曦 饰)、珠世(龙雨 饰)、美弥(阳蕾 饰)和新冬(蒋松 饰)回老家,以考察山上岩洞内新石器时期的壁画。瘴气轻锁的山道,一桩车祸惨剧令康凯他们的心头蒙上愁云,似乎预示了他们接下来的恐怖行程。落雨之夜,年轻人们来到康凯家落脚,王之突发高烧,卧床不起。次日,众人留下生病的王之出发寻找岩洞,结果洞中的棺材和毒蛇、蝎子等令年轻人大受惊吓。然而更恐怖的还在后面,康凯等人躲雨时跑进一间木屋,却在那里目击了王之鲜血淋漓的尸体。   巫蛊横行,图腾冤鬼,在这座神秘老镇,死亡事件接二连三发生…… 下载地址: http://www.yimuhe.com/file-3076388.html
1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懸疑] [死神来了1-5 Final Destination (2011)][1080p + 720p][
lcj2212916 2016-5-31 22:58
导演: 史蒂文·奎里 编剧: Eric Heisserer / Jeffrey Reddick 主演: 麦尔斯·费舍 / 尼克·达歌斯托 / 大卫·科恩查内 / 艾玛·贝尔 / 梅甘·欧瑞 / 更多... 类型: 悬疑 / 惊悚 官方网站: finaldestinationmovie.warnerbros.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1-08-12 片长: 92分钟 又名: 绝命终结站5 / 5inal Destination IMDb链接: tt1622979 某公司组织一次远游,虽然员工们各怀心事,不过他们还是踏上了欢乐的旅途。在经过一座巨大的吊桥时,年轻人山姆(Nicholas D'Agosto 饰)突然看到幻象,幻象中大桥开始垮塌,包括他、同事、朋友在内无数人在这起事故中遇难。当他从幻象中醒来时,周边的种种迹象表明那场灾难即将到来。慌乱之中,他和朱莉(艾玛·贝尔 Emma Bell 饰)、皮特(Miles Fisher 饰)、坎蒂丝(Ellen Wroe 饰)、奥利维亚(Jacqueline MacInnes Wood 饰)等8个人下了车。灾难随即发生,山姆等人成为车上仅有的幸存者。   但是命运并未偏袒这几名幸运儿,死神仍时刻逡巡在他们的周围。死神来了,无论逃到天涯海角也没有用…… 下载地址: http://www.yimuhe.com/file-3069651.html
27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劇情] [冲出康普顿 Straight Outta Compton (2015)][1080p + 72
lcj2212916 2016-4-22 21:34
导演: F·加里·格雷 编剧: 乔纳 森·赫尔曼 / S·雷·利萨维治 / 艾伦·温库 / 安德丽亚·贝尔洛夫 主演: 科里·霍金斯 / 杰森·米切尔 / 小奥谢拉·杰克逊 / 阿尔迪斯·霍吉 / 保罗·吉亚玛提 / 更多... 类型: 剧情 / 音乐 / 传记 官方网站: www.straightouttacompton.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8-14(美国) 片长: 147分钟 / 167分钟(导演剪辑版) 又名: 再别康城 IMDb链接: tt1398426 1980年代中期,加州康普顿的街头因犯罪、毒品、黑帮等问题成为美国最危险的地方之一,五个出身此地的年轻人:爱斯·库柏(小奥谢拉·杰克逊 O'Shea Jackson Jr. 饰)、MC Ren(阿尔迪斯·霍吉 Aldis Hodge 饰)、德瑞博士(科里·霍金斯 Cor ey Hawkins 饰)、DJ耶拉(小尼尔·布朗 Neil Brown Jr. 饰)、Eazy-E(杰森·米切尔 Jason Mitchell 饰)集合起来,组成了说唱组合N.W.A,将他们的成长经历转化成粗鲁直接的音乐,并借此向当局传达他们的反抗心声。 下载地址: http://page89.ctfile.com/fs/9Ur149092595 http://www.yimuhe.com/file-3030131.html
13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学家,你何时能雄起?
热度 4 zhulin 2016-4-19 16:09
杨振宁在《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中说得透彻: “以下的几个长远的因素是使得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能够有辉煌的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个是需要有聪明的年轻人,有头脑做科学研究;第二是需要有重视纪律、重视忍耐心、重视勤奋的社会传统;第三要有决心;第四要有经济条件。 现在有了第四条,可却几乎失去了第三条。看看现在的科研界有多么浮躁,科研造假盛行而且很有市场。看看那些论文代理机构,代写代发行业的发展,期刊杂志版面费的增长速度和垃圾论文的数量就知道了。 即便处于强势传统文化和政治时代,德国和前苏联的科学家也是人才辈出: 德国科学家(广义的,包括数学家)有:莱布尼茨(微积分发明者之一,数理逻辑先驱)、高斯(数学王子)、维尔斯特拉斯(极限的严格定义)、黎曼(黎曼几何)、康托尔(无限集合论)、希尔伯特( 23 个数学问题)、亥姆霍兹(提出能量守恒定律)、克劳修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提出者之一)、基尔霍夫(电路定律)、赫兹(发现电磁波)、伦琴(发现 X 射线)、普朗克(提出最初的量子论)、能斯特(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海森堡(提出新量子力学)、玻恩(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维勒(首次人工合成有机物——尿素)、李比希(有机化学之父)、奥斯特瓦尔德(物理化学创始人之一)、凯库勒(梦中发现苯的结构)、费歇尔(生物化学创始人)、弗里茨·哈伯(发明合成氨的方法)…… 前苏联的科学很牛的。得诺贝尔奖的就有:谢苗诺夫,切伦科夫,弗兰克,塔姆,朗道,巴索夫,普罗霍罗夫,卡皮查---这些全都是原创的成就。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831 次阅读|5 个评论
年轻人与老年人记忆活动的差异
热度 1 rongqiaohe 2016-3-11 10:12
老年人在词汇和词汇含义的记忆过程中,脑内的活动与年轻人显然不同。如图所示,老年人遇到新词汇时,脑的前额叶左右两侧均处于激活状态,而年轻人的脑活动相对局限。也就是说,年轻人用较少的脑区,就可以完成新词义的记忆,而老年人却需要更多的脑区参与,多个脑区反复掂量,最后形成记忆。 老年人遇到问题,左右半脑一起活动,联想多、比较多、掂量多,得出结论慢。而年轻人记忆快、思维快、冲动,得出结论也快。 【推论】:这就是为什么当领导需要到一定的年龄,美国总统竞选人的年龄需要在35岁以上,这完全符合人类的生理、心理以及脑,随着年龄而发育发展的状况。 目前,朝鲜的领导很年轻。刚刚看到一则消息:《金正恩下令朝鲜所有核打击手段随时准备发射》。从人脑的发育过程来看,这样的过激言行,符合年轻领导人的心理和脑认知发展的自然规律。 《金正恩下令朝鲜所有核打击手段随时准备发射》网址: http://news.sina.com.cn/w/zx/2016-03-11/doc-ifxqhmvc2301105.shtml
个人分类: 浅谈|3501 次阅读|1 个评论
究竟是给钱才出活还是出活才给钱
热度 42 SoSoliton 2016-3-7 09:49
科研经费——无论是国家的还是单位的——应该投向谁?如果把科研经费看作资本,资本的本性是逐利,那么科研经费最应该投向那些有可能实现回报最丰或预期有最佳投入产出比的人。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谁最有可能做出最多最好的科研成果? 精准回答这个问题不容易,但从年龄段划出哪个人群最有可能做出最多最好的科研成果,无论从实践经验还是科学规律看,却是八九不离十的。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在30岁以前没有取得科学上的大成就,那么他永远都不会有大成就了(A person who has not made his great contribution to science beforethe age of 30 will never do so.)。时代在发展,把30岁延长到40岁,老爱同志的这条判据应该大致适用于今天。 老爱同志说出这种打击一大片的话,可能一是基于自身经历以及他对科学及其历史规律的考察和总结——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特别是他那时代的物理学家(尤其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群),大多在30岁以前做出各自的伟大成就;二是缘于他老人家的境界实在是太高,超过30岁的人要做出他老人家看得上眼的科学成就是不可能了。但是,要做出应付考核、得到“甜妞”、摘取各级各类人才“帽子”的成果,机会还是大大的有的。 然而,即使是产出 老爱同志看不上眼的科研成果,若干 研究表明,也是年长者(超过40岁)不如年轻者。例如,一篇专门探讨“如何提高科研产出( How to boost scientific production )”(发表在《科学计量学( Scientometrics )》)的论文,通过考察1996-2010年间加拿大科研人员的论文产出及被引情况,发现一定阶段后,年龄是科研产出的大敌!从论文数量看,科研人员在其职业生涯的前12年(如果职业生涯从取得博士学位算起,大概在40岁以前),发表的论文数量逐年增长,但之后,逐年下降,尽管他们获得的科研经费持续增长。数量减少是否因为更加注重质量呢?不是!如果用论文被引次数来衡量论文质量,那么随着科研人员职业年龄的增大,他们产出的论文质量平均来说往往偏低。 之前一项科研产出率与年龄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发现,科学家的产出高峰在40岁左右,超过40岁,人的创造力和产出开始逐年下降。 年龄大了单干不行,加入团队是否是个好主意?研究发现,研究人员所在研究团队越大,其论文产出率和被引率均越高。然而,这一结论只对年轻人成立,随着职业年龄增大,研究人员在更大团队工作反而会更降低其论文数量和质量。 由此看来,科研并不是越老越红的活儿。这是什么道理?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点很难解释,但“雄心壮志( ambition )可能是一个关键因素”——年轻人为了在科学界证明自己或者为了找到一个全职教员(Tenure)岗位,可能更具雄心壮志。 至此,科研经费应该投向谁的问题似乎应该有解了。那些专门盯住这个问题的人为了凸显自己研究的价值,毫无疑问要批评科研经费过多地投给了老同志,呼吁应该给 有明显巨大潜力(with evidence of a greatpotential )的年轻人一个机会,而不是继续支持科研业绩已经跨过了顶峰( beyond thezenith )正在走下坡路的老教师。 201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长布莱恩-施密特( Brian Schmidt )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他也有类似呐喊。 前不久他抱怨研究机构将大部分资金投向了年龄超过50岁的学者,尽管众所周知的事实是,研究人员的“生产力顶峰”( apex ofproductivity )通常远远早于50岁。他也告诫大学要把研究经费更多地花在40岁以下的年轻人身上。 做科研跟过日子一样,年轻时候最需要钱,也最能干活出活。这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毫无疑问的,但具体哪位或哪些年轻人最终能做出大成就,仍是大海捞针般的难题。此外,古往今来的大科学家,包括曾经的爱因斯坦和今天的施密特,年轻时好像也拿不到像样的钱,他们大多也是功成名就后才“财源滚滚”的。或许正是基于此,科研基金历来并预期将一如既往地继续精准扶富,而不是精准扶贫。纵观各级各类科研基金,总体看,并不是资助研究人员拟开展的研究,而是为研究人员已取得的研究业绩埋单。 在中国的大学,不难见到有年轻老师、特别是有想法急于出活的年轻老师,为了建立起能支撑其干活出活的条件而到处奔波讨钱拿钱,尽管事实反复证明对他们这种年龄段的人来说做这样的事情比攻克一个科学难题还难。年轻人如果早有心理准备,明白究竟是给钱才出活还是出活才给钱这样的“蛋生鸡鸡生蛋”问题的现实而不是理论上的答案,或许更有利于他们迅速成长为未来不干活或干不出活时却也能拿大钱的人。最幸福的人生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拿科研基金也是如此。
个人分类: 谈点正事|16101 次阅读|44 个评论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热度 9 Huangyy 2016-2-23 22:56
现在国家比较富裕,大家过得比较稳定,生活好了,但是中国过去的经历不能忘记,我国的传统不能忘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靠的是以历史经历的事实为依据去阐述和总结。尤其是当前一些人蓄意歪曲历史,搞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试图在年轻人的思想和理念中较快地削弱其对中国文化的追求和热爱,吹捧西方一些国家的文化,慢慢使得国人不那么爱国,甚至多数人一心为己,唯利是图,进而使得国家没有凝聚力,甚至慢慢听从和追随于西方的势力,回到旧社会半殖民化的思想意识状态。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多听听家里长辈们讲述过去的亲身经历,那丰富而耐人寻味的故事,能让更多的年轻人懂得祖国所经历的实际情况,而非偏听偏信,误入歧途,要努力支持国家的各项事业,热爱共产党、热爱这个国家和人民。 节日里买了一些家乡的特产,即麻通、芝麻饼等,在品尝的过程中,母亲说:以前她的祖父和祖母,即我的曾外祖父、曾外祖母就是做这些饼和一些粥的小生意的。那是上世纪 30 年代,在广东省钦州县大直镇附近,一个叫滩营的地方,在一条江的岸边,住得比较简陋。家里三个男孩,排行为老五、老六和老七,这是跟同一大家的叔伯兄弟们一起排的。我外祖父为老七,也帮着家里做家务,勤俭为家。 1939 年,那时母亲 1 岁多这样,外祖父和兄弟们商议到钦州的黄屋屯镇去谋营生,几个就到了那。由于穷,没有什么积蓄,开始就租住在一个姓吴的家里,看在都是同姓,因此,多少会感情深点。这家人很热情,很多方面给予了关照。母亲家里做着小生意,其他的两个伯父则大的从医,老六也做点小生意。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也打到了广东的钦州这一带,人们哪里能安心过日子呢?尤其是镇上的人们,日本兵的飞机常飞过来轰炸,黄屋屯的多处房屋被炸坏,尤其是江边的那座很大的资本家盖的洋楼被炸了很多,母亲家租住的吴家的房子也被炸毁了一部分了;搞得广大民众生活常在惶恐之中。由于日本兵要进驻这一 带 ,因此,许多人选择逃离,当时叫做“走日本”,即躲避日本兵的意思。开始先到大直镇等地躲了一阵子,后来到了小董镇(也就是出产广西特产麻通的这个镇),在当地也遇到了好心的人家,几家人同时安顿了我外祖父、外祖母和亲戚们。 在小董镇,由于比较靠近广西的南宁管辖的边界(当年钦州地区,即北部湾沿海地区都属于广东省的,解放后 16 年多了才划给广西的),因此,在做其他小买卖的同时,母亲家里考虑了做点盐的生意,把盐运到离海边远、而很缺盐的南宁等地。开始是几个人结帮,用船从钦州沿海盐场运盐到小董,然后运往南宁等地。当时广西的许多地方确实很缺盐,因此,盐的生意是好做的。母亲说,常常盐从船上搬到库房时,袋子漏了不少的盐,外婆就和几个亲戚弯着腰一路用扫把扫着,铲着,珍稀每一颗细小的盐。 据我的了解, 在民国初年,即1920年以前,民国政府大力进行了改革盐运和贸易的条款,废除清政府的腐朽、垄断的 交纳盐引等条款和做法, 既不利于民众获得盐产品的制度。因为清朝的做法是官监商销,但是需要 少部分人靠交“盐引”等这种较高的 费用 给官府,获得盐贸易的垄断权,其再找帮手联合销 运 ,但却因而抬高了盐价,同时,盐吏又从中受贿谋利。这是很不适合民众需求的做法。因此,进行了大力的改革,提倡和积极推进盐业贸易的自由化。虽然前面的几年由于旧势力为保持其少数人勾结和垄断的利益,还表面按照国家规定做,暗地里还有营私舞弊的非法的垄断的做法。但是许多小的盐商和生意人也可以按规定经营盐的贸易了,经营者只是按规定缴纳税款即可经营。到了 民国的上世纪30至40 年代,广西的缺盐情况依然很明显的,因为其地区 基本是不产盐的。 而广东海岸线长,而且盐场多, 素有“粤自东起朝惠,西抵钦、廉濒海之地,具有盐场”之称,清朝虽然把两广划为一个盐区,但由于广西不产盐,因此,桂盐由广东输入;民国时期,陆荣廷为筹军饷,将两广的盐区的中、西、北柜实行开放,改为自由贩运,广西大部分地区因属西柜而逐渐开始食盐自由贩运。 在民国以后,随着粤盐入桂的逐渐趋向商销与自由贸易,商人作为重要的民间力量在粤盐入桂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对广西的农业、商业及政府的财政等诸多方面也产生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当时许多广西的农民在集市上都是拿着农产品在自由市场上换取盐,也用货币购买。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给大后方供给食盐, 1938 年 2 月,广西盐务办事处成立, 1940 年 7 月,在政府与盐商的共同努力下,寻找出了 4 条粤盐入桂的路线,其中一条路线就是:以白石盐场为起点,经钦州、陆屋,出平塘、江口而集中于桂平,再经南宁、田东至百色,供给给广西中部及西部地区,直到抗战胜利。新的这些粤盐入桂的路线,使得粤盐在抗战时期仍能源源不断地运销广西,满足了抗战时期大后方对盐的需求(胡莹,高荣芳,清代民国粤盐入桂及其对广西经济开发的影响 .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9 ( 1 ))。 经过几年的辛勤劳作,慢慢家里有了一些积蓄。还买了马,用马车来运盐等。在 1940 年代,大约是 45 年以后,抗战胜利了,母亲家又与几个伯父搬到了黄屋屯镇,在那里建了房子,由于把外国侵略者赶走了,大家也高兴,心里更安稳;因此,做着生意,外婆还种桑养蚕,织些绸子布卖。家里还买了几个乐器,有扬琴、二胡和月琴等。母亲说她也学会了一些。在国共两党的内战开始前和之后虽然内战战事吃紧,但是南方还没被波及的时期,镇子上只是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政府在频繁地抓壮丁,有时土匪常在山里骚扰和抢劫过路民众等。 在大约 1948 年底这样,解放军部分部队已经打到了南方; 1949 年,那年母亲 11 岁了,听说战火就在北面较近的地方了,可是还没烧到家乡的镇子。一天上午,镇子上有人大声地各处叫喊:各家各户都注意了,两军打仗就要打到我们镇了,大家快点躲一躲吧!顿时,各家各户都惊慌起来,可以说是仓促、慌乱地捡了些东西,就一起到了街上。大家商议往哪里躲啊,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往西北方向的山里躲。一个长长的、拖儿带女、扶老携幼的躲避战乱的队伍就这样形成,在弯曲的道路上慢慢地行进着。那时,大家的心情都是紧张、凄楚的,因为不知躲到哪里?带的东西又少。这里值得说的是,为何打仗了大家就要躲呢?因为镇子上的人们见过国民党的军队,对民众是欺负为主的,打人,抓壮丁等,住在母亲家同一条街斜对面的一户吴姓的家里,就是一个男孩,母亲都 60 多岁了,国民党还是到家里把她儿子绑住,拉去当兵,她母亲大声哭喊道:我就这么一个孩子,你们把他抓走,今后我怎么办啊!可是国民党官兵还是不理睬,抓着他儿子扬长而去。后来不知花了多少钱,还是拖了什么人买了关系才把儿子给放回来了。还有,国民党军队之间曾经在镇子旁对打过,不怎么管百姓,因此百姓们看着挺危险的。 躲避的队伍在行进中,正在此时,远方传来嗡嗡的发动机声音,大家较多见过日本人的飞机轰炸的,立即大声呼喊道:国民党的飞机来了,大家都卧倒,顿时,奔跑找低凹地卧倒的人们很多,有的来不及的就在路上卧倒隐蔽了。几架飞机慢慢飞过。母亲说,由于她听过外婆说的一些日本飞机如何轰炸和向民众射击残杀百姓的事情,心里很害怕的。因此,与大家一样很快地找低凹处躲了起来。飞机飞过后,接着队伍继续前行,到了卜家村,大家也都疲乏了,就在此村住下吧。男女老少由于长途跋涉,很是劳顿,因此都很快地入睡。 而到半夜,突然枪声大作,伴随着爆炸声,是国共两军的战斗打响了,而且就在附近。大家在梦中被惊醒,纷纷汇合,看往哪里躲避,然后确定经过胡家村到钟家村躲避,那时,外婆背着一个小的,还怀着一个, 也 照顾不了还是个小女孩的母亲,就对母亲说:你跟着大人们走就行了,母亲点点头,跟着人群在黑夜中急促地奔走。到了钟家村,大家又歇下来,估计应该躲得够远了。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跟着到河边跳水的几个大婶阿姨的后面去河边玩,很远处也有一两个小孩在玩。此时,一架国民党的飞机从远处很快飞来,而且 立即 俯朝着人群俯冲下来, 大人们都懂得匍匐了。这么小的母亲哪里懂?她害怕地从河边向村里的房子跑去; 其他一 个小孩刚跑出一会,就被其 大人冲 上前按倒匍匐; 可是令人愤慨 的一幕发生了, 国民党的这架战斗机却 俯冲得更低, 母亲由于惊慌,还是一直往前跑,这架 敌机开始 追着她用机枪进行扫射 ,子弹在她身边呼呼飞过, 打在她周边的灌丛中,飞起尘土,她还一直跑,看到一座房子,她咬牙急速地向前跑去,终于跑了进去。敌机才罢休拉起飞走。可见国民党当年是多么的没有人道,不顾百姓!这样可恨的政府和军队,怎么能得人心?怎么不失败?这样的政府人民不会支持。当时在房子旁有几个人看到此一幕,后来有人说,那架飞机飞得那么低,连上面蓝白相间多角星的国民党政府的徽章都看得到。 一场惊恐过后,大家都跑过去问母亲怎样,好在安然无恙,大家舒了一口气啊。 待回到村里,看到一群人围着一个禾草搭起来的牛棚,母亲走进一看,是一个衣衫褴褛的人,相当冷的天气,可是还穿着短裤,这个中年男子冷得哆哆嗦嗦的。大家问他从哪里来?他说:是昨天晚上与逼他做挑夫的国民党军队一起来到钟家村的,你们大家都在村里睡着了,不知道。可是这帮没良心的国民党队伍里有个当官的说,用炮把钟家村给炸平了吧。好在另一个官还有点人性,说算了吧。他自己则趁着黑夜,钻进牛棚草堆里。那帮匪兵到处找找不到他,才开拔走了。他也才能逃过他们的魔掌啊。大家给了他衣服穿和一些吃的。问他从哪里被抓来的?他说是从高州。(母亲问我:高州是哪里啊?我想了一下,嗯呀,是广东省的高州市啊)。你看,这么远,几百公里呢,国民党兵把抓来的挑夫不当人看待啊。大家都为他感到可怜和同情。 两天以后,逃难的队伍里派人回黄屋屯镇打探,看是不是可以回去了。回来的人报,镇子上注满了大军,但是不是国民党的军队,是解放军。大家都急着问:他们好吗?回答说:放心吧,从没见过这么好的队伍了,他们不打人,不抓人,对我们可热情了。还帮着一些人解决眼前的困难呢。叫大家放心回去吧。母亲听到这么好的军队,心里很温暖和高兴。是不是盼到能赶走可恨的国民党军队的保护民众和为民众分忧的大军了呢?真是盼望啊! 回到镇子上,看到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到处是解放军与乡亲们带着微笑的交谈和互助的场景。可是附近的一户吴姓的家里,男的没有及时跟着队伍躲避,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带路的了。回去看到此景,家里女的大声哭喊,因为,一般认为被这样抓走,可能是回不来的了。接着许多人自愿跟着她去沿着国民党军队走的路线去找,找到了石家村,在山坡上见到了他丈夫的一只鞋,拿到鞋,妇女又马上大声哭起来了,认为可能人已经没有了。大家回到镇上心情低沉的歇了。第二天,她丈夫却奇迹般地走回了家里,大家都喜出望外啊 ! 急问他如何逃离虎口的。他说,那天夜里国共双方打得激烈,在战乱中,他趁风高夜深,到处很暗,就立即躲到石缝中。那群匪兵没找到,便骂骂咧咧地撤走了。这才逃回了家。大家都为此感到高兴。 母亲家里楼上、楼下住满了可亲的解放军叔叔阿姨们,由于亲眼见到和经历过国民党军队如何欺压百姓和对百姓的狠心,因此,见到解放军母亲心里由衷的敬佩和崇敬,很喜欢与解放军同志攀谈。当时的部队在镇子上为群众做了许多好事,同时许多的女兵教大家唱歌,为镇上的群众演出文艺节目,唱得可好听了,解放了;民众可以不再怕有官兵的欺压了。家里也住了一些女兵,母亲说,她们很喜欢与家里人交谈,部队里的官兵来自各省的,其中东北的多一些。我想,这就是东北野战军的部队吧,也就是第四野战军,韩先楚、肖克等带领的部队。因为这支部队在东北的战斗多,因此,当地入伍的也相对多一些。 解放后,在搞土改,也进行了公私合营等工作,一些对待百姓比较狠毒的地主被镇压了,一些大的地主也被关押了。而一些拥有一些地,自己也参与耕种,雇佣很少的民工的小地主、富农和中农,则只是把土地没收了给了农民。没有对他们个人进行打击。解放后,人民过上了稳定的生活,社会的景象为:大家心情舒畅,建设祖国的热情高,社会风气好转,广大的民众可以读书了。母亲也是主要在解放后才读完了小学,成为当时比较少的小学 6 年毕业的毕业生之一。然后帮着家里做工,外公、外婆加入了工商联,要对当地的商品供销做很多的工作。作为家里的老大,母亲一方面帮着做家务,一方面帮着做些外婆所做的工作。伯父的女儿们也挺好的,她们女的这一辈的名字排秀字,六伯父的大女儿叫吴秀珍,好像读到了中专,后来当了人民教师,先在南宁市,文革期间受到一些冲击和影响,随丈夫下放调到合浦县;我母亲叫 吴 秀娟,而秀珍姨妈的妹妹叫 吴 秀英,后来在武汉读了大学,听说毕业后在广州教书,好像还是教大学 的 呢。但不知是哪所学校。前几年秀英姨回老家探亲,还专程看望我母亲,给我母亲买了衣服等礼物呢。 以后经一个做买卖的农村出来的人介绍,母亲认识了我父亲,一位旧社会里家境贫寒的放牛娃,在 1951 年初,抗美援朝战争刚打响几个月就参军的解放军干部,由于上述的母亲对解放军的有着崇敬之心,因而很欣然地同意了。而以前有些镇子上做生意的人介绍过其他人,她都没同意。与父亲相识一段时间后, 1956 年,经组织批准,结婚了. 1957 年, 母亲到了父亲所在的海南岛海口市的解放军 陆军 第 189 医院,成为了一名部队正式的职员,开始在医院院务处、政治处等部门做勤务员,也属秘书科,与警卫员和勤务兵一起工作。后来,院长、政委和处长们认为母亲工作刻苦、努力,表现很好,提议到技术部门,到医院科室当了护理员。部队医院的护理员与护士一样的穿着,只是一些更高技术的工作护士做,其他的护理员做。母亲在部队的大家庭里,热情和充满对军队的热爱之情地为我们祖国的国防事业做着工作。 1961 年初,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建设我国强大的海军的号召,随父亲与部分被选拔出来的官兵和职工一起,转入海军部队,到河北秦皇岛市的渤海之滨、燕山脚下,为保卫我国辽阔的海疆和海岸线做贡献。 以后还有故事,待有空时再写。上述的故事,是在几天内我陆续问母亲,而她慢慢道来的。一些很少的片段,如逃避日本兵的攻占,和在河边遇到过国民党敌机的攻击和读小学的一些事,在 10 多年前她就与我讲过,当时还没很在意听。不应该的。因为这些故事就是我国经历的历史过程,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为何人民群众拥护毛主席和共产党,为何要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人民的政权。为何国民党不得人心,必须垮台。作为我,一个出身在革命军人家庭的孩子,我是那么的热爱这个国家和伟大的党,热爱社会主义社会,热爱祖国的一草一木和辽阔的河山与海疆。因此,每当听到腐败分子的行径,心里就比较的敏感,一种发自内心的气愤。看到社会的一些错误理念和混乱的现象也容易着急。对于目前党中央的反腐工作和纠正政府成员工作中的错误风气和现象,心里很高兴!因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和 祖国的大好局面来的是多么的不易。不整治和肃纪,国家可能就会走向当年国民党在旧社会的那种状态的。因此,为了坚持我们党的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宗旨,必须保持和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把国家建设和保卫好。作为学习和研究生态和生态经济学的我,因此常主动地在社会、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和与之相关的领域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努力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多做一些贡献。心里感到很高兴和欣慰!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7211 次阅读|10 个评论
二月是低视力宣传月
热度 1 lifescience1 2016-2-22 00:45
在国内有一个每年的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在这一天,各大医院都会组织眼科专家医生进行义诊活动,同时呼吁大家爱眼/护眼/正确的用眼。前段时间偶尔看到国外还有一个每年的二月是低视力宣传月。对于国内越来越多的眼病患者,随着近视人群比例越来越高,而且年轻人群所占比例猛增。一年只有一个月是不够的,应该每个月每天都是低视力宣传日。以前学生中近视的人很少很少,觉得戴眼镜都是个稀奇物,让人很好奇,如今迎面走来的10个有6至7个以上是戴眼镜的,还有一个部分是戴隐形眼镜的,眼健康的人成了极少数。今天就看到的一些相关眼知识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用眼/爱眼有所帮助。 低视力—— 传统定义是指手术、药物或一般验光配镜无法改善的视功能障碍, 主要包括视力下降和视野缩小。 新的定义是指患者即使经过治疗或标准的屈光矫正后仍有视功能损害。 保护眼健康的一些知识: 1 吃健康的饮食(大量水果和蔬菜) 2 在太阳下要佩戴太阳镜 3 控制酒的饮用(少量饮酒) 4 每年应做眼健康体检(到大医院进行各项眼健康检查,由于很多眼病在早期不容易被裸眼观察到发病症状,需要借助先进的检测设备才可以,早发现早治疗对于保护拯救视力非常重要) 5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让自己维持一个健康体重尤其重要。 6 戒烟是必须要进行的。研究发现吸烟会增加患年龄相关黄斑性退行性病变和白内障的发病风险。 7 如果有需要 一定要佩戴护目镜 。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Lifescience|4165 次阅读|2 个评论
台湾的年轻人不高兴
jiangming800403 2016-1-17 18:28
吕乃基 2016-1-17 17:40 曾经摆在国民党面前的问题,蔡英文同样必须面对 博主回复(2016-1-17 18:25) : 台湾的年轻人不高兴。近年来,台湾经济迟滞,农村和南台湾更是日趋萧条,大量人口(特别是年轻人)向大台北地区聚集,而大台北地区的经济又面临对岸和韩国的强大压力,这是台湾政治版图变色的根本原因,国民党的基本盘只剩下了金门、马尾和台东的两个山区县(当然也有宋系分流选票的原因),在基层立委方面,国民党还是基本保住了长期深耕的中北台湾。当然年轻人可以把帅帅的小马哥选下去,但是却改变不了22k的命运,因为面对大陆和日韩,大台北地区确实没有超过别人的竞争力。太阳花们的诉求——要好生活、不要竞争,这是行不通的,这也是台湾的沉沦。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人民日报》编辑羞愧!!驳“离婚凶猛!中国夫妻到底缺什么”
热度 8 luckyangelina 2015-11-29 19:50
11月29日,从外面刚回来,人民日报官方微信一篇单发的长文吸引了我《离婚凶猛!中国夫妻到底缺什么?》 因为之前不久写文章的原因,也浅略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于是点开想看看,人民日报的专家有什么深入的见解。 读完,难以用语言形容这篇文章:匪夷所思?浅薄? 容我想用这幅图来表达我的震惊。但是,我词穷却不理屈。 这篇文章说,中国连续10年离婚率递增、每年300多万对夫妻办离婚,是因为:中国人缺浪漫、缺沟通、缺少床笫私话的能力。这是拿几十万的微信粉丝当傻瓜,还是自甘下流,这个微信公众号当随便什么公众号了! 我自己是人民日报微信的忠实读者,有时候半夜也会读一篇励志微信才结束一天上床睡觉,获得了不少的正能量。我不为这篇文章的作者羞愧,我为人民日报官方微信的编辑羞愧!!你把自己当成一些美容养颜、心灵鸡汤的微信公号编辑了?人民日报几十万的粉丝,是因着《人民日报》积累的形象而来的,而不是冲着这些是是而非的心灵鸡汤来的。 往常发点引导年轻人加强个人奋斗的文章,我也会读,也觉得不错。为什么这篇文章我看着实在是难以接受? 因为,中国离婚这么严重,已经是社会问题,而不是个人问题,人民日报起码是给为国理政者参考的平台,是不是该有一点深入的思考,思考不了,找不到问题的根源就算了,现在这是什么结论!这些结论和持续攀升的离婚数据相称吗?和“究竟是谁动了我们的婚姻”的三点分析相称吗? 按照这个观点,每年300多万对夫妻没学会“亲昵”就结婚了,因为不会“亲昵”不管不顾就离婚了! 结过婚的人都应该知道,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婚姻的和谐与否,最根本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再放大一点和家庭与社会的循环是否健康有很大关系。 社会急速转型,社会的细胞—家庭生病、破裂,社会的管理者要参与进来,思考如何帮助这些家庭,而不是说,“快回家好好学学说情话”! 另外,我本人对有幽默感、会说情话的人当然很赞赏,但我坚持,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发这样的文章实在不妥。 有兴趣可以参看我的小文章《 北大才女演讲与公共管理智慧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65672-930888.html 文章写的逻辑不清晰,有位仁兄已经批评了。
个人分类: 读书与思考|3124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西镇警魂[第四季01 - 07]中英文字幕高清下载
lcj2212916 2015-11-23 18:16
◎译  名 西镇警魂 第四季 ◎片  名 Longmire Season 4 ◎年  代 2015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剧情/动作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英双字 ◎上映日期 2015-09-10 ◎IMDb评分 8.6/10 from 639 users ◎集  数 10 ◎片  长 40 ◎主  演 凯缇·萨克霍夫 Katee Sackhoff       卢·戴蒙德·菲利普斯 Lou Diamond Phillips ◎简  介   Longmire事实上是我们主人公的姓氏。Walt Longmire丧偶1年,将内心和精神上的伤痛用冷酷的面孔和高深的睿智封存。妻子死后,在他女儿Cady的敦促下,Longmire知道,是时候转身面对生活向前看了。在一位新来的女长官Vic的帮助下,他重新为自己的工作注入了活力。而当一位年轻、有野心的年轻人Branch要和他争夺警长的职位时,Longmire觉得自己被背叛,但他依旧不变地为整个社区的治安奉献自己的力量。 《西镇警魂/Longmire》是一部以西部洛基山脉地域为背景的罪案惊险剧,本剧根据畅销书作家Craig Johnson的《Walt Longmire Mystery》系列小说改编而成。 在痛失挚爱一年之后,Longmire正处于“恢复期”,他若无其事的样子其实是将心里的伤痛深深埋藏。由于丧妻之痛的煎熬挣扎和女儿Cady Longmire的劝慰,他明白现时已经到了要作出改变的时候了。通过所在工作部门的新来女副警官Vic的帮助,他重燃对工作的热情并且预备参与现任职位的重新竞选。然而当Branch—心怀野心的年轻副警官也决定参与竞选,Longmire就觉得自己被背叛了但仍然继续坚定为人民群众奉献自己的热情。在Longmire让工作和私生活恢复正轨时,他时常向至亲密友Henry Standing Bear寻求支持和帮助,有序不迭。 【角色简介】 Robert Taylor 饰演Walt Longmire警官 Walt Longmire是怀俄明州阿布萨罗卡郡当地的警官,他富有感召力、对工作热情奉献并为人沉稳。Longmire丧偶时间不长,正在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他礼貌的行为举止、充沛的活力和老套的工作方法为众人所熟知。他对法律工作的热情奉献和对西部生活的热情使他成为一名称职的执法者。 饰演Longmire的Robert Taylor是澳大利亚最忙碌的演员之一,他在国际电影电视行业的职业生涯发展非常迅速。他曾在NBC的电视电影《Hercules》里饰演Kiron,并在BBC的电视剧《Ballykissangel》里饰演Vincent。 Katee Sackhoff 饰演Victoria “Vic” Moretti Victoria“Vic”是部门里的新成员,她离开工作了5年的费城警局的凶杀罪案科,现在还在调整自己与这个新地方居民的工作处事。她与Longmire的打闹嬉戏让他们深深的彼此联系在一起,这种关系让她成为Longmire最信任的副官。Vic现在要证明自己可不是一只菜鸟,她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忠诚。 饰演Vic的Katee Sackhoff曾在倍受好评的剧集《Battlestar Galactica》里饰演Starbuck,凭借此角色于2005年获得土星奖电视类最佳女主角奖项。她还在《24》里饰演Dana Walsh,以及出演过《Nip/Tuck》、《CSI》和《Bionic Woman》等电视剧。 Lou Diamond Phillips饰演Henry Standing Bear Henry Standing Bear是Walt的一辈子的密友。作为当地一家酒吧的主人,Henry是一个英俊迷人的夏安族族人,他致力于保护自己的部族。他时常充当Walt和族人的中间人。作为一名商人,在维系自己的过去的同时,他安然地接受文明进步和现代化,这与他的朋友Longmire不一样。 Bailey Chase饰演 Branch Connally Branch Connally是阿布萨罗卡郡的一名副警官,自以为是一名经验老道的高手。他对政治名利的追逐比解决案件要更加的热心。他对Walt那过时的处事方法的憎恨更进一步推动他参与警长职位的角逐,尤其是他觉得自己就是在为警长收拾残局的时候。他想着将阿布萨罗卡郡带入21世纪的生活,并且他希望用其他执法部门正在使用的新技术使这个警局焕然一新。 Cassidy Freeman饰演Cady Longmire Cady Longmire是Walt的独苗,梦想有日成为城中大律师。在她的妈妈去世后,Cady独自一人帮助她的父亲并一起寻找回往日的生活。Cady非常清楚父亲的缺点,她是唯一一个敢于指出他的缺点的人。她的心直口快和幽默感维系着父女二人的情感,尽管彼此都可能会让对方抓狂。 Adam Bartley饰演The Ferg The Ferg是阿布萨罗卡郡的一名警官,高大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弱小的心灵。他为人忠诚,热心、善良并且喜欢讨人欢心。他拥有办案的天赋,知道如何去探寻和解决问题。The Ferg作为一名探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他的工作没有做得十全十美,但他绝对不是一名退缩的胆小鬼。 下载地址: http://page92.ctfile.com/file/133547024
1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動作] [心跳戈壁 (2015)][1080p + 720p][中国大陆][主演: 邵兵]
lcj2212916 2015-11-12 23:39
导演: 甄人 编剧: 甄人 主演: 邵兵 / 董璇 / 彭波 / 陈正华 / 伊利亚尔·阿不力米提 / 更多... 类型: 动作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5-08-27(中国大陆) 片长: 98分钟 又名: Wild Desert 七个来自城市的年轻人,都是户外摩托车爱好者,他们相约穿越人迹罕至号称“鸟都飞不过去”的古尔古特大戈壁。   而他们未曾想到的是,这片看似平静的戈壁中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因为一个指路牌,七个人在戈壁里的一个岔路口走散了。佳一(谢宜 饰)、小北京(那临 饰)、眼镜(杨海超 饰)三个人寻找同伴时,却意外遭遇了戈壁里的另一群人——盗矿者。与这三个人的不期而遇让盗矿者感受到了威胁,一场追杀在苍茫的戈壁滩展开……   而其余的四个人,天山(邵兵 饰)、强子(彭波 饰)、优子(李明 饰)和买买提(伊利亚尔·阿不力米提 饰)全然不知已经发生的事,他们在戈壁中漫无目的的寻找着失散的同伴。直到遭遇了一个持枪人的袭击,才让这几名年轻人意识到这片戈壁无人区里原来还有别人。   没有手机信号、同行伙伴失散、接二连三的受到偷袭,让他们意识到只能靠自己拯救自己。   然而,更大的问题是,他们不仅要面对来自未知的袭击,还要不断面对自己的绝望、痛苦与恐惧。   面对鲜血与杀戮,这些年轻人决定战胜自己的恐惧,绝地反击,一切只为生存而战…… 下载地址: http://page92.ctfile.com/file/131222545
15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年轻人的新 YC(上):生物技术领域的创业公司暴增,针对小而美
xishuaili 2015-10-26 19:22
小石头 • 2014/08/21 17:11 前两天 YC 举办了 2014年 夏季班的 Demo Day,从路演项目来看,这次风景很不一样。05年 成立的 YC 已经走过了 9年 时间,10年 一个小轮回的话,已经到开启下一段旅程的当口了。这次也是 新掌门 Altman 继任 后的第一次 Demoday,29 岁的年轻人对世界的看法,同 PG 这位将近 50 的教父还是挺不一样的,比如,更大胆。 我们挑选了本次 Demoday 上一各类些有意思的项目,其中有做商业核聚变反应堆、量子计算机和发光植物的,也有拍照定制衬衫、一站报税的小而美服务。分为上下两篇,一起来看看吧。 要特别感谢编辑部诸位小伙伴对这组文章的贡献:华强北导师 Leon、No Zuo no die 的四爷、流光逐云(名字拗口,回头再取花名)、小鲜肉周佳阳,以及帅 Jason。 Gingko Bioworks :我们想利用生物技术重组能源 当前, 人们对于健康理念越来越注重,天然成分受追捧,这个市场已经达到了 20 亿美元的规模。 Ginkgo Bioworks 是一家位于波士顿的初创企业,他们要做的事情还是很高大上的,想要加速生物领域的进展,比如基因工程、天然成分培养。最近,他们也在与美国 DARPA 合作,研究治疗抗生素耐药性的细菌,研究利用微生物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研究如何让酵母具有玫瑰的芬芳。 Gingko Bioworks 称,他们可以像生产啤酒一样,在 10 天能培养出这些天然成分,减少 50-90%的成本。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获得了 450 万美元的研发费用,每年1000 万美元的版权费用。这么高大上的公司,员工阵容也是超级强大,几个创始人已经合作了 10年,公司有 15 个博士,还有 2 名 MIT 的教授。 Glowing Plant :让我成为照亮你黑夜的那棵 “树” 这个是我们 36 氪之前报道过的一个项目 ,曾经 在 Kickstarter 上众筹 ,共计筹款 48 万美元。 大概从夜晚的飞机上打望过城市的人都记得这样的场景:浩瀚的光海如同漫天的繁星,令人产生对光明的向往和对人类文明的自豪。然而支持这浩瀚灯海的却是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相应的环境污染。因此,美国的创业团队 Glowing Plant 研发出了可以在黑夜中发光的植物,使得完全环保的光源成为可能。也许多年后,你便可以在散发着荧光的树丛中和恋人手牵着手散步了。Glowing Plant 采用合成生物学技术,从萤火虫的 DNA 中提取生成荧光素的基因,并利用特殊的细菌,将这段基因序列植入到植物的 DNA 内,然后使他们单性繁殖,从而得到这种能够发光的植物的种子。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科幻,然而其实者和许多转基因食物的原理相同,在技术上并不难实现。 Bikanta :早期癌症的纳米 “试金石” Bikanta 确实是一块石头,只不过是金刚石,还是纳米的,可进入人体,用于医疗成像,帮助人们在早期就发现癌症。具体的呈现原理是这样的:将金刚石压成粉尘后,它会发出有反射效果的荧光,能够照亮任何类型的异常分子,信号的强度相比于此前的呈现技术提高了大概 100 倍,这样医生就可以很快识别出来异常。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应用于淋巴结成像,弥补了常规成像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Bikanta 的创始人是安比卡·巴布博士(Dr. Ambika Bumb),掌握有多项专利。成像探头和仪器市场已经有 120 亿美元,而 Bikanta 已经收到了大约 300 万美元的意向订单。 Vizera Labs :随心所欲改变家具视觉款式和材质的投影神器 对于家具卖场来说,在有限的空间里,摆放多个颜色的同款家具绝对是浪费,可是消费者还想多看几种颜色,这个矛盾有解么?Vizera Labs 的做法就是:推出了一款小投影仪,借助全新的 3D 投影技术,利用 Kinect ,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和喜好,在视觉上随意改变家具款式与质感,并直接投射到陈列的家具之上。 如果这一技术能够普及,未来肯定能像 Vizera Labs 的宣传语那样,改变零售业,商家无需摆放太多样品,就可以让顾客选购心仪的商品,运营成本可以降低不少。 Backpack :匹配海淘者和旅行者的代购平台 每次有亲友出国,你是不是都很 high,因为又有人帮你代购省钱了。Backpack 则将这样一次性的场景常规化,将买家与旅行者联系起来,让旅行者带来买家想要的东西。旅行者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而买家也可以省钱。 Backpack 表示,他们的周环比增长已经达到了 15%,仅仅在中国就有 160 亿美元的市场。 MTailor :拍个照就能低价定制衬衫 这年头有钱人都去定制高级时装了,有没有项目嫉妒恨。MTailor 想做的就是帮屌丝也能低价享受定制衬衫。 用户只需要拍一张全身照,上传至 App,MTailor 会根据尺寸生产一款 “量身打造” 的衬衫,而价格只需要 69 美元,比在超市买一件衬衣还便宜。当然,如果你想自行设计你的衬衣,也是可以的,MTailor 会通过 iphone 或者 ipad 的前置摄像头为你量尺寸。 TicketLabs :帮助小型音乐演出吸引更多观众的购票平台 小型演出经常遇到门票销售困难的问题,怎么破?TicketLabs 想到的就是,让演出者只需要一张照片就能创造一个演出页面,简单点几下就能关联 Facebook 页面,并导入 YouTube 视频,借助社交数据流精准营销,帮助小型音乐演出吸引更多观众。这个市场大么?TicketLabs 今年1月1日 写下第一行代码,仅仅 16 天后就获得了第一笔收入。 那买票之后的服务和体验如何呢?TicketLabs 也做了接地气的优化,简化了演出当天的流程。音乐会举办场地不再一套需要连接到票务后台系统的独立硬件扫描器,直接通过 iOS 或 Android 上的应用扫描门票即可。 ClearTax :为纳税人提供一站式报税解决方案 与 YC 一贯喜欢美国公司不同,ClearTax 是一家地地道道的印度公司,旨在帮助印度人通简化报税工作。用户所要做的就是以 PDF 格式上传自己的 16号表格,ClearTax 会自动帮主在用户报税。ClearTax 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三种:如果用户想自行报税,ClearTax 提供软件;如果用户希望 ClearTax 的人协助报税,他们也提供这一服务;如果用户希望使用外部会计,ClearTax 提供 TaxCloud India 云服务。 ClearTax 预测在印度有大约 100 万个人电子报税,今年已经有 30 万人使用 ClearTax 的服务,预计明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百万级。 Carlypso :论如何更精神愉悦的卖二手车 二手车怎么卖?你可以找经销商,一个小时即可出手,不过价钱你肯定不会满意啦;你也可以自己来卖,价格估价会可心,只不过耗时那就没法控制了。现在你有第三个选择了,那就是 Carlypso,他来帮你卖车,你负责收钱,收到的钱肯定是介于前两者之间。 你只需要在 Carlypso 网站上面注册,填写汽车的信息,Carlypso 会委派有相关资质的汽车机械师和检验员来查看汽车,基于内部数据,提供建议售价,并把售车信息发布到 Carlypso 的平台。期间卖家可以继续使用车辆,闲时可以停在公园,潜在的购买者可以试驾你的汽车,这一切也由 Carlypso 打理,你要做的就是接受或者拒绝这个交易。如果交易成功,Carlypso 会收取 5%的佣金,上限 1500 美元封顶。 Theorem :价格由你来定的服装电商平台 相比与传统渠道,在线购物的价格已经低了好多,那还能砍价么?Theorem 觉得还是可以的。Theorem 提供高级服装,大部分都是出自还不太出名但很优秀的专业设计师之手,这些服装的图片和描述会放在网站上,然后提供一个价格区间。消费者可以自己定价,Theorem 收集这些数据,转发给设计师,最终由设计师选择接受哪个客户的订单。 Theorem 由两名 MIT 的毕业生创建,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推出测试版本。到目前为止,商家接受了 60%的订单,其中 60%的最终交易价格要比最低价格高。 Greentoe : 无所不能的砍价网站 如果说你不只是想低价买定制服装,还想砍价买点别的,有没有办法?还真有。Greentoe 就在做这件事。用户在 Greentoe 网站提交想要购买的商品,Greentoe 会挑选一些在线零售商,并报出他们的价格,然后引导用户报出希望的价格,接着 Greentoe 会使用测量工具会测算,告诉你你有多大的机会拿到那个价格。要是有卖家接受你的报价,那恭喜你,你成功啦。 这种模式适用于各类产品,已经有人在上面就婴儿床、洗净器、烘干机等商品。不过两位创始人也表示在女性时装方面还是空白。目前,Greentoe 的成交额已经达到了 100 万,用户复购率已经达到了 34%。 Unwind Me : 按需提供 Spa 按摩服务的 Uber 按需提供服务的模式已经开始占领我们的生活,洗衣、遛狗、安保、修手机都已经有了,Uber 模式还能往哪些领域渗透?Unwind Me 想到的是 Spa 按摩服务。用户只需要在线预约下,Unwind Me 就会安排一位有资质的按摩技师,上门服务。Unwind Me 已经在旧金山运营了 7 个月,不仅方便了客户,也提高了按摩技师的收益,收入大概是以往专职按摩技师的 2-3 倍。 类 Uber 的服务模式在国外风声水起,在国内暂时还会水土不服。没办法,在天朝大家是在是太忙了, 不太有时间去在空闲时间提供服务。 WalkSource : 全世界的宾馆联合起来 三更半夜去住宾馆,无奈被告知 “客满”,和郁闷。不过,这个时候可能有比你还郁闷的,那就是隔壁还未客满而你却不知道的宾馆。Walksource 就要帮这些未客满的宾馆找到更多用户。Walksource 有一套自己的系统,可以让宾馆之间互通有无,给同区域未客满的宾馆介绍顾客。 从 WalkSource 的运营数据来看,这一需求还是很巨大的。自从 WalkSource 测试版推出以来,六个月里,已经有 33 个城市的 200 多家酒店注册了服务,其中 43%的旧金山湾区酒店注册了服务。 WalkSource 每个月会向酒店收取 200 美元的服务费。WalkSource 未来还想增加类似今晚酒店特价这样的特价房预订功能。 Parenthoods :专为宝爸宝妈打造的移动社区 Parenthoods 是一款专门针对宝爸宝妈的移动 App,用户可以在上面讨论他们每天在育儿方面遇到的难题,寻求其他粑粑麻麻们的帮助,当然爸爸妈妈们还可以在上面组织个聚会或者买卖下儿童用品。这个是不是有点像国内的妈妈圈、辣妈帮?比较有新意的是,Parenthoods 还允许用户匿名提问,这样就避免了提出一些弱智问题的尴尬。 Parenthoods 是 Y Combinator 最新一批孵化企业当中唯一一家完全由女性联合创办的公司,目前还只有 iOS 版本,主要在旧金山地区使用。 San Francisco Open Exchange :发现最低价比特币 作为比特币的投资者,自然希望找到最低价的比特币,不过这个工作量也不小啦。现在,初创公司 San Francisco Open Exchange 就在做这个事情。 低价自然讨人爱,San Francisco Open Exchange 的周成交额已经达到了 5 万美金,去年的比特币成交额是 30 万美金,他们的目标显然不只如此。 Zen99 : 为自由职业者提供一站式的理财服务 在职人员的口袋已经被保险公司牢牢看紧了,自由职业人员那可是还有不少空白。Zen99 就是在为这些自由职业者提供一站式的理财服务,将收入和支出进行统计,给出合理的纳税和保险建议,提供在线理财指导。 Zen99 之所以会成功,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是市场上唯一将税务和保险合二为一的服务公司,而且工具还都免费。Zen99 的税务工具目前在全美范围内可用,而其保险业务暂时只有加州的医疗保险销售许可。 LivBlends :主打低糖概念的冰沙 在硅谷,要赚钱,不仅可以做 IT,如果你不是技术流,那就想想如何靠服务这些高薪 IT 员工赚钱吧。LivBlends 作为一家卖冰沙的公司,就得到了 YC 的青睐。LivBlends 主打健康理念,每瓶冰沙果汁的含糖量只有 14 克,大概只有同类产品的 25%。售价方面,一瓶 8 盎司的冰沙售价为 3.25 美元,16 盎司的则为 6 美元。深处硅谷,自然获得不少人青睐。目前有不少公司批量订购 LivBlends 冰沙,销售周增长率已经达到了 30%。 没有金刚钻,肯定揽不了瓷器活。LivBlends 还有一款自己研发的冰沙神奇,可以在 30 秒内制作一杯冰沙,而用户要做的就是把水果、蔬菜、坚果、冰混合在一起。 下篇: 没错,我们要把量子计算机和核聚变反应堆这些技术商业化 原创文章,作者:小石头 “看完这篇还不够?如果你也在创业,并且希望自己的项目被报道,请 戳这里 告诉我们!”
个人分类: 创业|1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Science:科学家创业,如何能够成功?
xishuaili 2015-10-26 18:59
63 导读 《Science》的职业专栏刊登了几个关于年轻科学家创业过程的故事,并总结了一些创业成功所必要的因素,希望能对准备科技创业的朋友有所启发。 当前的创业大潮让很多年轻人,尤其是那些拥有专业技能和想象力的年轻科学家,看到了实现梦想的机会。然而创业对于很多人来说也充满了神秘感,在他们的印象中,创业者都必须拥有过人的胆识、独特的技能以及推销自己和自己的产品的能力,创业所包含的风险也让人犹豫不决。 《Science》的职业专栏刊登了几个关于年轻科学家创业过程的故事,并总结了一些创业成功所必要的因素,希望能对准备科技创业的朋友有所启发。 第一个故事里,主人公的创业始于偶然。当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化学工程师Armon Sharei正在攻读MIT的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项目是开发微流体枪,想把一些“东西射入细胞”。虽然这种枪没有研制成功,但把分子挤压进入细胞这个想法看起来很有前途。Sharei把一个气压系统和微流体芯片连接起来,并用它来输送目标分子。当时他想,“好吧,看起来我们可以开始做一些有用的东西。但是,我们用它来做什么呢?” 2013年,经过一些法律咨询并在导师们的帮助下,Sharei和他的朋友Agustin Lopez Marquez创办了SQZ Biotech公司。从那时起,他们陆续赢得了很多顶级荣誉和总数55万美元奖金,另外还从投资者那里筹集了100万美元,随后的经营产生了可观的收入,并规划了一条通向新型药物投放治疗技术的道路。“我相信科学,并希望努力推动它,”Sharei说。 对于该公司的CEO Sharei和主席Lopez Marquez来说,科学创业并不是买彩票,需要不断向前推动你的想法。他们开始时从自己的积蓄、亲戚、导师(包括麻省理工学院的化学工程师和发明家Robert Langer和Klavs Jensen)筹集了10万美元。然后Sharei和Lopez Marquez把自己的想法送到麻省理工学院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旅。 第1课:撰写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普遍了。现在的共识是:它是有用的,但往往会需要反复改写但最终有可能毫无作用。尽管如此,麻省理工学院坚持要SQZ Biotech提交一份计划,既要突出科学思想的重点,又要提供申请专利的理由。幸运的是,Sharei曾经为之前那个不成功的流体枪点子写过一个课堂作业,他用基本相同的市场分析和经营模式修改了这一计划。该计划的策略是在短期就把产品销售给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然后把努力推进其在医疗中的应用作为长期目标。 第2课:得到正确的专利 “科学创业者最早可能出现的失误之一是申请专利中的错误”,参与过20多个创业公司的MIT化学工程师Robert Langer说。对于SQZ Biotech公司的情况,“这个概念是如此的简单,”Lopez Marquez说,“我们确实需要强有力的保障。” Agustin Lopez Marquez 这些创业者申请了一个强大的国际专利,花费为12万美元,这对于这个羽翼未丰的初创公司来说太贵了,但麻省理工学院帮助支付了这笔费用。作为在校园中取得的发明,大学获得专利,并将其授权给公司,同时保留在今后收取使用费提成的权利。 第3课:参加大赛 在寻找便宜办公室的过程中,Sharei和Lopez Marquez听说了一种称为MassChallenge的比赛和组织。MassChallenge仿照麻省理工学院的“100K竞争”模式,邀请所有申请的创业者,争夺进入决赛的128个位置。SQZ Biotech赢得了其中一个位置,这样Lopez Marquez和Sharei在波士顿的海边获得了为期3个月的免费办公空间。 这两个创业者惊讶地发现,他们获得的奖励远不止写字楼。MassChallenge还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工作环境,企业家们在其中可以分享技巧和联系方式。有一个大腕云集的导师群,并有机会被邀请演讲,还有来自赞助商的软件之类的赠品,并且,SQZ Biotech在这里成功搭建了持续得到商务、法律和投资帮助的社交网络。 第4课:资金会以多种形式出现 随后,SQZ Biotech成为MassChallenge共1600个申请人中的四大“钻石级”获奖者,获得了10万美元的比赛奖金,另外还从空间科学进步中心得到20多万美元以把这项技术用于国际空间站。这一金额也是MassChallenge史上最高金额。 赢得比赛还使SQZ Biotech在投资者中更有信誉。在接下来的一轮融资中,Sharei和Lopez Marquez不得不为天使投资设立100万美元的上限,因为更多的投资可能会造成不切实际的期望。然而,从其它来源有更多的钱进来。Sharei的研究小组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400万美元用于采购。Lopez Marquez将公司产品的样品销售给实验室的科研用户。他正将SQZ Biotech打造为一个技术平台,为新一代疗法的研发铺平道路。 投资、基金以及与研究相关的销售相结合,使该公司开始能够专注于治疗方法的研发。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公司的规模扩大了一倍以上,全职员工从5个发展到12个。公司从Sharei作过博士后的哈佛医学院搬出,进入了马萨诸塞州大学在波士顿的生命科学创业孵化基地。 第5课:科学不是万能的 分子生物学家P. Shannon Pendergrast创立Ymir Genomics之初,公司仅仅是个名字而已。他的两个兄弟,Scott和Stephen,都已经是创立并出售了数家公司的计算机科学家,他们两人谋划创立一个新的企业,想要支持他们的兄弟——专门从事RNA技术研究的P. Shannon。 三兄弟于是在2012年创立了Ymir Genomics,因为他们认为这个源于北欧创世神话的名字听起来很酷。“我们创建了公司,没有技术,没有专利,没有商业模式,”P. Shannon说。 公司创立后,P. Shannon用了一年时间阅读文献,以寻找想法。他抓住了三个正在融合的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趋势:不编码蛋白质的microRNA、高通量测序、细胞封装RNA的微囊泡,最终找到的方向是挖掘公共数据库中的RNA序列从而发现用于药物开发的生物标志物。 Scott和Stephen写了一个计算机程序,发现了一系列新的microRNA。“但它们还只是存在于程序中,”P. Shannon说。“我们不知道它们是否真实存在。” 第6课:租实验台 2013年初在波士顿,一间不包括细胞培养通风橱、离心机、测序仪的空实验室,每月运行费用约2000美元以上,租赁实验室需要签订1年的合约。P. Shannon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继续将公司局限于计算机?还是动用数百万美元继续深入研发?“但是,如果计算机程序没有效果怎么办?”他很担忧。 他在互联网上搜索,发现了麻省理工学院附近Cambridge BioLabs(CBL)。CBL是Johannes Fruehauf运营的一个新型的实验室孵化基地,Fruehauf自己也是一个MassChallenge的获奖者。通过2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Fruehauf曾经为其第一个初创公司Cequent Pharmaceuticals租用和装备了一个实验室。为了有一定收入来源,Fruehauf将部分实验台空间和设备转租给其他企业家。 Fruehauf的此举很成功,因为他拉到强大的赞助商团队,并于去年3月推出Lab Central作为CBL更关注研发方向的“升级版”。这两者都位于所谓的“波士顿创新超星系”,这里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和一大批生物技术和制药公司。 “这就是剑桥的特点,”Fruehauf说。“人们走出学术界,起步、引导、吸引一些风险投资,得到一些基金资助,并利用这个机会成功。” 这三兄弟于是利用了这个机会,他们在这里租用实验空间,首先在CBL,后来在Lab Central。两年里,这个兄弟团队只花了他们启动预算的四分之一。他们发现了两种从尿中提取生物标志物(RNA和蛋白质)的技术可以推向市场,比目前的试剂盒更好更便宜,并且性能提高100倍。该团队目前正在使用这种技术来推进自己在医疗应用方面的战略。 与此同时,P. Shannon发现与其他企业家共同工作的好处。在Lab Central这样的地方,租户都不像商业对手,而更像协作的学者。创业者交换物品、方法、试剂和关系网,P. Shannon说。他们唯一守口如瓶的一点是他们的关键专有信息,他们所谓的秘密“配方”。 第7课:组建一个优秀的团队 2013年,正在攻读罗格斯新泽西医学院硕士学位的分子生物学家Sourav Sinha听说了一个叫“乳腺癌启动挑战”的比赛。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赞助,这个挑战比赛提供了NCI已经搁置的专利和技术。参赛者没有必要发明一种技术,他们只需要一个有科研和商务专长的组合团队。“想法会改变,”辛哈说,“但人真的不会变,你团队里的成员可以真正决定你的成败。” 因此Sinha联系了他在达特茅斯的本科同学Riley Ennis,Ennis还是一个大一新生时,就创办了研发癌症疫苗的Immudicon公司。他们两个咨询了在新罕布什尔州的抗体公司Adimab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生物技术企业家Errik Anderson,然后写了一份商业计划书,并加入了比赛。 今年三月,Sinha的团队获得癌症研究员Nadya Tarasova开发的技术的授权许可,涉及将抗体与强效的化疗药物用于靶向癌细胞治疗。一个月后,Sinha和Ennis推出Oncolinx。2014年五月,Sinha完成了他的硕士学位,并开始作为公司的CEO全职工作。 第8课:生物技术公司可以是虚拟的 今天,Oncolinx是Sinha称为“虚拟生物技术商业模型”的实例。该策略是将抗体-药物偶联技术授权给制药公司,由这些公司将其链接到现有的肿瘤靶向抗体。 Sinha希望把实验计划提交给临床研究组织(CROs),把药品说明书提交给临床生产组织(CMOs)。CRO会用CMO制作的药物进行从临床前到二期临床试验的药物开发试验。该数据提交给美国FDA和制药公司,而这些制药公司会用自己的平台进行后续试验。 “虚拟生物技术商业模型”利用了已经到位的基础设施。像Oncolinx这样的公司,正在替代传统医药企业风险很高的初期研发部门。回报“不可限量”,Sinha说。用努力而非金钱来投资,以及利用已经到位的资源,允许小公司减少风险,这使得它对潜在的商业伙伴更具吸引力。“我知道有几个生物技术企业家是在他们的卧室中穿着睡衣运行他们的公司,”Sinha说,“而且他们非常成功。” 第9课:创业=经验 Sinha的野心不仅仅是在穿睡衣的同时实现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作为在实验室工作了一辈子的人,我本能的想法是——最重要的是科学,”Sinha说。“这是真正伟大的体验,把自己放在有其他企业家的群体中,可以学到很多,来推动自己的想法取得成功。” 文章引自:http://www.biodiscover.com/news/research/120039.html
个人分类: 生物创业|1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都是培养的,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将最终造福人类!
jzhou65 2015-10-20 16:51
一个人不能孤立存在,脱离群体便没有价值。脱离群体得到的是“自由”吗?我说,心里并不自由,而且会渐渐的孤寂消亡。 有感于我们社会群体都是高举手臂,在要资源要钱,我就感到资源和钱财的有限。但这不能说是不学无术,贪得无厌:因为,这里面有深一层次的问题,有钱有资源就可以更好的培养人才,至少这些东西可以将人养的肚大脑肥,虽然有一个弊端就是将人养死,但是这些人毕竟是少数而已。说这么多,我无意于嘲讽任何人和事,因为人是有弱点的,有惰性的,我们常说好的习惯是培养的;我想在这里说如果这些资源和钱让我们有了好的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以后,我们人的身心素质就好了,对于身边的看法也就变化了,对别人的某些不雅行为就会理解,举个例子,说我们80后的年轻人要注意身体别熬夜是好言相劝,但是对于某些为了结婚和还房贷的年轻人来说,拼命工作干损害自己身体的事情那也是被逼无奈?我归纳新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无外乎有三点(提高效率在规定时间内做更多的工作、加班加点可以熬夜、没有条件想方设法的去做事去工作),耗尽精力换来工作使人憔悴。 关于人才的培养,我上面说吃的好人就油光满面。家庭条件好的家庭,要么孩子个子高,要么小孩偏胖,要么有特长......。这是培养的。城市里的孩子整体 来说比农村里的孩子具有这方面的优势,除了吃的好以外,还有教育条件好,这导致最后培养的人才城市的孩子整体上比较好。但是农村的孩子也有优势,那是体能可能越来越好,这也是农村的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社会整体的进步。 从中国历史长河来看,各朝各代都是树立典型,培养人才。让你参与某一项工作,你认真做了就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做的多了就是专家就有能力搞创新,否则糊里糊涂不知所云。这里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一个人在接受培养时是有条件要求的,体力和智力能跟的上,否则做不了的事情又如何培养呢?好在人多,一般人是没有很大的问题,只要通过刻苦努力和偶遇合适的发展机会,一个人也就成才了。但是我们还是要多关注一下“偶然的机会”,我们身边有这些机会的人不多,也就那么几个人能够抓住机会,成就人生,这是值得我们整个社会反思的问题,为什么不能提供每个人发展的机会,不能使每个人都有一番可以骄傲的成绩,不能将每个人培养成我们现在所说的牛人呢?就说道这,个性化发展将是我们整个国家和社会努力的方向——将每个人培养成精品。 人才培养比较艰难,现在的情况是除了要钱要资源也要“牛人”。比如说我们单位有了牛人,我们提供更好的条件可以培养牛人,牛人的成就更大。这就是社会人力资源分配的动机和现状。两个人才,一个弱些一个强些,哪个好培养可想而知,而且强些的成就会更大。只是一开始弱的人,如果机会来了,也会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比如诺贝尔得主屠嗷嗷教授。因此,我想说,提供给弱者好一些的条件,弱者也能有所发展,而且发展空间很大,有的时候比强者的发展更好,毕竟弱者占大多数。 成就人才我们国家和社会提供强者太多了,给予的也太多了,不是说不应该提供,但是我们弱者占了那么大的比例,就像法不责众一样,国家和社会给予我们每个人的有多少呢?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整个社会反思的。一个球队不能只有一个人厉害,一个人获得赞誉,没有整个球队队员的团结和努力,又怎能取得耀眼的成绩呢? 谈到投入,国家面临重大的抉择和问题,毕竟资源有限和人口众多。如果高高在上的牛人能够理解这一点,为整个社会做些贡献就会身心投入,否则只是一味的嘲讽我们大多数的弱者?其实我们也不弱,只是资源和钱财我们从国家和社会收益的少些。 我心里渴望的一个景象,每个人都成了人才,社会也就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祥和就像我们很多人的梦一样——伊甸园。
4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口老龄化 是房价增长的推手
热度 1 weiweishi 2015-10-9 23:24
20年后,由于人口减少,房子多的卖不出去?这是一个笑话。 人口老龄化后,整个社会趋向于保守,财富不是以创造创新和劳动生产形式出现,而是坐等不动产升值形式升值,或者更多挤压年轻人生存和上升空间来维持系统的稳定,整体上系统发展进入不可避免的走下坡路漩涡。 俄罗斯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而美国则会长期持续的繁荣。美国建国有240年的历史,其实,这放在中国历史上,已经算一个生命力很长的朝代了,而这样一个持续蓬勃向上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强大朝代不能PK的。 美国才是中国的老师。
个人分类: 生活|817 次阅读|1 个评论
师兄说
hpuliyy 2015-9-1 09:13
鉴于毕业将至,和师兄们聊聊工作怎么样。他们之中几乎没有从事煤矿行业的(现在煤矿企业也不是太好进去了),从事建筑、化学、销售、企事业单位的都有。想到穹顶之下,煤矿行业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呢,老师们说要坚持这个行业,暗淡的时候适合做科研,总会好起来的。师兄们说,年轻人生活于现实社会哪个等的起啊。其中有几个同学进的安检之类的还是挺好的,类似于公务员考试进去的,所以平时学习下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公共基础知识还是有必要的。工作:不求合适,只求适合。
个人分类: 工作|16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休闲和趣味,Professor职业优点之我见
热度 45 dawndream 2015-8-23 15:35
这篇文章是送给在选择中迷茫的年轻人的。 我没有资格以权威的口吻说话,没资格说“是怎样”,或者“该怎样”。我只是站在个人的角度,说一点主观体会。一家之言,谨供参考。 在我看来,Professor这个行业有很多优点。所以,我主张知足常乐,少点抱怨牢骚。 Professor这行最大的优点,就是不用上班。且不论悠长的寒暑假,就是在学期中,大部分时间也可以呆在家里。每周就一两天有课,其余的时间想去哪去哪。我有个同事,家住相邻地区,全无影响。因为他每周呆在家里的时间比同城工作的人还多。还是那个同事,他有个爱好,就是睡懒觉。在没课的日子里,他每天都睡懒觉到11点。当然,夜里睡得晚,夜生活,跟一帮哥们泡泡酒吧,喝喝酒。这也是Professor的生活。 像我学工科的,不当Professor的话,就得进企业当工程师。当工程师更好混,心理压力小。可是,必须朝九晚六,打卡考勤。我曾经历这样的日子多年。那时,我每天早起,然后开车10分钟到地铁站,然后挤地铁45分钟到上地站,下地铁还要步行15分钟才到写字楼,只见满街全是行色匆匆上班的人群。到单位打卡后,才能偷空吃吃早点,上上厕所。午休时候是我最感压抑的。写字楼附近的小馆子全挤满了,人很多,都是戴着胸牌吃午饭的上班族。整个下午继续在办公室的小格子里兀坐。心里感到憋屈,看看窗外的车流,更觉憋屈。搞IT的下班都不准时。等下班到家,天早已黑了。最最压抑的是,这样的刻板生活你看不到头。一年50周,一周5天,都得如此,除开春节两周长假。 Professor这行第二个优点,就是没人对你工作上具体的事情指手画脚。Professor和单位的关系,有点像市场和商户的关系,是一种较为松散的联合体。Professor名义上有组织,实际上自己单干,自负盈亏,自己就是个小老板。没有哪个领导吃饱了撑的管你最近在忙些什么,最近有什么进展,这段时间是进步了还是堕落了。反正你成果多,自然就利益大,升得快;没成果,就利益小,升得慢甚至考核不达标,末位淘汰。考核反正有指标,只要达标就没麻烦。自己把握。 反观企业。则需要每周汇报进展,很细。上司要随时把握你的工作动向。你最常听到的上司的话,就是“干什么呢?”如果你较长时间都不出活,那么就要小心了。 Professor这行第三个优点,就是有趣好玩。各种好玩,简直玩疯了,根本停不下来!谁最喜欢玩?小孩子。小孩子为啥爱玩?因为不爱学习。小孩子为啥不爱学习?因为有压力!要想好玩,前提是不要有压力。这对于大多数Professor来说不难实现,因为中国的单位原则上不开人,这饭碗其实很好端。我老蔡从小就好玩,从小就会把学习当游戏(所以当年高考才能胜人一筹,不表)。所以,我老蔡讨厌任何指标,神马销售额、GDP、升学率、治愈率、就业率...只要是指标,统统讨厌!我跟谢力老师正好相反,没他那种纠结。咱就喜欢干没用的事儿!越是没用的事儿,越喜欢,越爱干!我本来学的是工科,偏要搞纯理论研究,搞交叉学科。图的没别的,就是玩玄的,有美感,有快感!你说体育比赛有神马用?你说“好声音”,唱歌有神马用?你说古希腊艺术有神马用?你说1+1=2有神马用?你说《红楼梦》的主旨有神马用?实现中国梦,推动人类进步,自然有一些胸怀大志的heros去承担大任。咱躲在象牙塔里当当隐士,自娱自乐,也不错。 开学术会议好不好玩?大家一通神侃,高谈阔论一番,然后交交朋友,再吃吃喝喝,再旅旅游。其实“学术会议”,就是人发明出来的一种高级游戏。 “访学”好不好玩?一走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啥都不用操心。反正到对方单位是客,人家就提供一张办公桌,根本不会有神马管理监督考核。我知道很多人,“访学”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散心玩乐,各种旅游,都玩疯了。 别人请你做专场学术报告好不好玩?贴张有你大头像的海报。高谈阔论,自我宣传一番。然后参观一下别人的学校。再访访名胜,吃吃地方菜。不亦趣乎? 当评委好不好玩?比如开题、毕业,各种答辩。参见各种选秀节目的评委。 上课好不好玩?可以尽情挥洒生平所学,卖弄口才,让学生受感染,让学生倾倒。让学生开开眼界,见识一下,什么才是世间真正的学者,年轻人应该怎么学习!像中科院的曹老师那样上课,真的很好玩。 写书好不好玩?写出一本厚厚的专著,署上自己的大名,再往书架上一插,嘿!咱不必管这书有没有用,反正好玩就是。 写论文好不好玩?写作是一种艺术,是一项很大的智力挑战!写作的过程就像艺术家创作一件艺术品一样。当你经过精雕细琢,精心打磨完成一件作品之后。你会觉得这件作品饱含了你的神思,带着你的个性气质,仿佛孩子一样。自己读一读,就会觉得洒落清爽。至于结果,已经不重要了。当然,结果也好玩。最典型的是周涛老师说过的话:“就像玩游戏打怪升级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最后说一说收入问题。收入可能确实是Professor这行最大的问题,肯定比不过企业。在我们单位,副教授这一级平均月收入是超过10k的,包括工资奖金。比如:如果一个副教授工作表现正常,每年课时费等工作量奖金有30k+学院级工作量合格奖金10k+发表论文奖金20k+班主任津贴5k,那么他的年工资卡内收入应能达到150k。此外,还能不时有一些劳务费,评审费,稿酬之类的。不高,也不算特别低。够在二线城市生活无忧还是没问题的。 常听人说这样的话:“坚持干几年,干到40岁(或50岁),希望那时就可以干点自己喜欢干的事情了。”我觉得,当Professor,就达到了这个状态,可以随意干点自己想干的事情了。 总之,Professor这个职业,能让人不想退休,不想放假。有心境看看春花秋月,也有时间卧读两卷圣贤之书。 (稍后还会有姐妹篇,Professor职业缺点之我见。欢迎讨论,批评!) PS: 我虽不才,但尹希老师肯定支持我的观点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9/327837.shtm
21567 次阅读|99 个评论
顽固的我的习惯,由不得自己不伤感!
热度 1 duke01361 2015-8-3 13:52
顽固的我的习惯,由不得自己不伤感! 从7月29日到现在,装了windows10已有数日,但总是感觉不习惯!这几天花了很多时间倒腾计算机,真是的! 其实说心里话,windows10 的感觉比先前的windows 8.1似乎好了些,至少汉字显示的不像先前那样榔头榔脑了!但如果继续使用windows10,就不得不努力适应。 不怕各位看官笑话,我喜欢玩一个叫airport City的游戏,这个游戏对于我儿子这类年轻人可能太小儿科了,但我确喜欢它不那么闹腾。但自从换了windows10之后,这个游戏就没法玩了,一下子让我有了一点不知所措的感觉。儿子批评说,成千上万的游戏为什么偏偏玩这个游戏?如果想玩,就等游戏公司修复好之后在玩... 其实,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但习惯总是让我心有不甘! 习惯?什么是习惯?我觉得对于我而言就是好不容易学会或掌握了一套操作,突然又要学习新的东西,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心理表现出的畏惧,发怵的那种体验。 说实话,我在中国的时候,中国的计算机还远没有普及,记得我们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买了一台386,大家待之如珍宝!当时的我真的很年轻,二十多岁的年纪,一有空闲就去捣鼓那台计算机,而我的老师们和比我大的学长们却像如今的我这般发怵! 而今轮到自己发怵了!因为儿子都成大小伙子了,呵呵...这叫什么?这叫新旧更替,也可以叫新陈代谢! 岁月啊!岁月是什么?岁月在此时此刻就不再是简单的日子了,岁月对于我而言就情同一种腐蚀剂!慢慢地锈蚀着我的肌体和神经!多可怕的岁月?! 生、老、病、死,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也!难道有谁能幸免么? 昨晚读了一些关于和尚修炼的文字,呵呵,其实,我是无暇顾及佛学的,之所以读些佛学的文字,极可能与风传的少林寺大和尚开女人荤给闹得...这样看来,风传的消息却促我了解一些佛学了?呵呵... 和尚恋佛,修正身可以化“舍利子”,什么肉舍利、骨舍利、发舍利.... 为什么这求这些?我斗胆理解却与不忍就死有关吧?!修成肉舍利,圆寂了肉身不腐,可以返世再生?或灵魂如班禅一般可转世? 对此,我是大多数不相信有其实的。呵呵... 这些让我觉得,“怕死”可能是所有人的共性,大家都怕死,不管俗人如我,还是超尘如僧,大家都不自觉地希望回避掉死亡!以德求永生!果如是乎? 至于我,还元不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时候,但无情岁月,凄风苦雨地啃食着我本是那般灵秀的肌体和神经,以至于总会让我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感!这难道不是情同草木面对即来的寒秋么?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也! 趁着年轻华芳,尽情而为之!只有是正道儿,只要不伤害他人,不损人利己做些缺德的事情,年轻人,我要借用一位科学哲学家的话对你说:怎么着都行! 2015年8月3日于澳大利亚
个人分类: Life a Bit|214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950130000客服中心里不服输的“老人”
shanji69 2015-7-21 15:47
都说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经常体力不支,脑袋反应慢,不管从什么方面都无法和年轻人相比了。这是上了年纪的人一般都会承认的事实。可 950130000 客服中心的一位老前辈,却偏偏不服,那股冲劲与热情是当今年轻人所欠缺的。 950130000 的年轻小伙子,平时工作态度也算端正,可是,一遇到加班熬夜或者搞活动,都拖拖拉拉,要不下班陪女朋去了或者得回家照顾生病的亲人。经常,最后留下来挑大梁担当重责的就是老前辈了,其中就包括一位姓霍的客服代表。 霍代表是个经历了很多风雨的人。现在的他,虽然才 40 出头,可是岁月的痕迹已经在他的脸上和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因为很早出来工作,比同龄人显得老成,看上去像 50 多岁的大叔,再加上现在身体发福,搬个东西也相当吃力。可是他一直努力证明自己不是轻易向时间屈服的人。 周一是最繁忙的时候,累积了 2 天的工作要在当天之类马上处理完。每到这一天,霍代表就跟上了发条似的一刻不停的工作着。大家到了午餐饭点,即使再忙,都会放下手上的活,好好的吃个舒心的饭,以便下午有力气继续工作。可是,霍代表不这样。他最多起身重新打点热开水,然后坐在工位上,一边咀嚼干干的提前准备好的面包,一边继续处理手上的工作。同事经常劝他,不要省钱或者太拼,可是他总是露出一脸灿烂的肉肉的笑容,“没事,我就是没胃口而已。”其实,大家都知道,他就是那种遇到事情就喜欢一次性干完的人,不喜欢耽搁也不喜欢拖拉。可是,经常这样,以致他每每工作一天后,身体开始变得虚弱,连下班迈开的步伐都有点吃力,可是他依旧觉得自己依旧是年轻人的身体,甚至强于他们。不过,只要一回归工作,他就跟打了鸡血似的,整个人充满了力量与激情。 在 950130000 客服中心,面对这样一位充满激情的老前辈,曾经工作上爱偷懒的我,也开始逐渐把心静下来,踏踏实实地工作。突然觉得,能和这样一位不服老的前辈一起工作,该是多么幸运的事情。
个人分类: 95013|1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从学校可以习得领导力吗?
Urbanman 2015-7-21 12:09
要帮助刚从大学毕业的新人适应真实的世界,可能很困难。22岁的乔伊(Joey)是个很好的例子,他是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毕业生,加入了我的一个顾问团队。他聪明、勤奋、积极进取,但有一些很难戒除的坏习惯。乔伊时常太专注于寻求解决问题的完美答案,而没有考虑到执行层面。他非常害怕会失败,所以会隐藏自己犯的错误,直到情况变得更糟。他只对于把份内工作做得正确感兴趣,很少主动积极帮助团队的其他成员。而且他看到的是阶级分明的世界:我是他的“老板”,除了我,没有人的意见是真正重要的。 乔伊并非真有其人,而是我曾共事的许多年轻人的综合体。但他的缺点无可否认。以上的特点,是我曾一再在许多应届毕业生身上见到的;他们准备不足,还无法承担组织中真正的领导职务。 领导力 是否可以教导,尤其是商学院是否真正在传授领导力,一直很有争论。双方都有持平之论,但我要扩大讨论。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从小学至研究生,在教导年轻人领导力方面架构不良。学校在许多方面做得很好,但往往培养学生一些习惯,是对未来成为领导者有害的习惯。由于我们大多数人都花费了13至20年光阴在教育机构内,这些习惯可能很难戒除。 首先来看看学校对权威的强调。学校是阶级分明的:在课堂上老师是权威;校长或院长管理教师和教授;资深者“排行”(rank)高于资历浅者等等。我们在教育体系内那些年,许多人一直摆脱不了阶级制度的想法。如果我们是“老板”,我们就自认是领导者;如果我们不是老板,我们就听话照做。在现实中,即使是组织内最高层级的人,也不能单靠阶级制度,尤其是考虑到他们亟需身边人才的才智、经验与智慧。领导是一种活动,不是一个地位;隆纳德.海菲兹(Ronald Heifetz)在《调适性领导》(Leadership Without Easy Answers)一书中对这个区别有深入探讨。许多伟大的领导人,比如甘地(Gandhi)和曼德拉(Nelson Mandela),尽管拥有的正式权威极少,甚至没有正式权威,但他们也领导别人;作家们现在纷纷探索没有正式权威的领导方法。虽然一些阶级制度可能有其必要性,但过度依靠正式权威的领导人往往会发现自己和组织饱受挫折、成长迟缓、停滞不前。 现在,很少有单一可靠的“正确答案”,但学校教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有如信息是毋庸置疑而且一成不变的。在我的第一份工作中,我不断因为缺乏指导而备感挫折。如果你给我一本教科书,我可以学会几乎所有的东西。但职场上是没有教科书的。现实世界的问题是复杂的,一直在演变,是组织化和分析性的。而成功往往也有赖于成功且迅速的执行,不只是因为想出“正确的”方法。如果我们了解,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情况很罕见,就会更有适应力、更敏捷,而且以开放的胸襟接受同僚的思维。但是这样的了解很少是通过教科书和多项选择题测验培养出来的。 如果我们依赖这种“正确答案”,对于犯错就会有根深柢固的误解。学生最担心的是拿到可怕的“F”成绩,但是在大多数领导者看来,失败是成功的重要前提。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发现,他在1980年被 苹果公司 (Apple)开除一事让他获得解脱,变得更富有想像力。他曾说到: “当时我没有了解这一点,但后来发现,被苹果公司开除是我最棒的经历。这种成为新手的轻快感觉,再度取代成功的沉重负担,对每件事情都不再那么确定无疑。这让我自由进入我一生中最富有创造力的一个时期。” 严格说来,这些失败教导我们反省并提出问题(对自己和他人),使我们能够学习和成长(人生中最严重的失败之一,可能是浪费了一个失败)。失败本身就显示出我们正在承担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拓展我们目前的能力限度。 最后,虽然许多学校教导我们要为他人服务,但学校的结构很少积极向我们展示,领导者是为他人服务的。在大多数教育环境下,我们的首要目标是为自己服务,以提高我们个人的成绩,为个人的职位竞争,以期有最大机会进入职场、大学。但是正如比尔.乔治(Bill George)在讨论下一代领导力的小组上所说的,“我们不是自己旅程中的英雄。”人们愿意追随的领导者,会关心他们、分享他们的愿景,并且致力于比为自身服务更崇高的宗旨。 针对商学院和企业界传授领导力的方式,许多人都提出了相关问题,但我们需要大幅扩大这个问题的范围。在日益平坦、复杂的当今世界,在各个社会我们都需要有许多能力高强的领导者。但是实实在在培养这些领导者的唯一途径,是构建从小学至大学的教育体系,来训练他们。 本文译者: 管理书籍 http://www.12reads.cn 。本作品采用 ,若非授权,转载时请勿删除文章作者信息及链接,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2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内年轻人必须知道的十二大创业资讯信息网站
sw2015 2015-6-4 23:23
国内年轻人必须知道的十二大创业资讯信息网站: 序号 名称 形象标识 网站平台 1 创业邦 http://www.cyzone.cn/ 2 钛媒体 http://www.tmtpost.com/ 3 砍柴网 http://www.ikanchai.com/ 4 追梦网 http://www.dreamore.com/ 5 i 黑马 http://www.iheima.com/ 6 36 氪 http://www.36kr.com/ 7 虎嗅网 http://www.huxiu.com/ 8 众筹网 http://www.zhongchou.cn/ 9 中为智研 http://www.zwzyzx.com/ 10 优米网 http://www.youmi.cn/ 11 快鲤鱼 http://kuailiyu.cyzone.cn/ 12 猎云网 http://www.lieyunwang.com/
个人分类: 企业资讯|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访谈嘉宾要选合适
热度 12 lin602 2015-5-5 19:23
刚刚吃过晚饭,准备散步,看了会科学网博客,头条: 访谈预告:青年学者如何获得更多机会? 很高兴,这是关心年轻人呀。点开看看,不觉得让人有点疑惑,三个嘉宾中有二个在国外(贾伟与王善勇),一个在国内(薛宇)。 三个嘉宾在科学网上是口碑不错的,他们的学术与为人我没有什么差评,但是,五四青年节,难道就不选择下嘉宾人选? 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工作岗位,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工作地区,甚至一个地区的不同的工作岗位,直到一个高校甚至一个系的教授与讲师,甚至导师与研究生,因为屁股坐的位子不一样,观点是有差别的,我想这是一个共识吧。 农民工能与红二代对社会的感觉一样?红二代能够与富二代想法相同?国外的人与国内的人对生活的感受能一样? 科学网上的年轻人应该是以国内为主,他们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国家需要他们来建设与贡献。 所以对他们进行访谈与励志,我想嘉宾是以在国内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为主的朋友吧。当然,国外的朋友也可以有,但有一个比例问题吧。 在公众面前,人都会有倾向性的,特别是环境对自己的影响。我想,国外华人学者与国内学者环境的影响,在情感上,思想上,语言上肯定会有‘系统误差’吧。 有个笑话,有个皇帝吃厌了猪肉,他对手下人吩附对受罚的底层饭都吃不上的穷人‘罚他们吃猪肉’。这就是环境差别的误差。 更深层次就不说了,还说不透,这博文可能要得罪人了。不会是酒精作用下胡言乱语吧。 希望贾伟及王善勇博主能够理解我这博文的意思。我对你们很尊重。
2409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科研与炒股
xinliscau 2015-5-5 13:09
http://www.worlduc.com/blog2012.aspx?bid=11342187 有人曾经说过,年轻人念书读学位就像投资,用青春和金钱为自己的未来投资。其实,做科研就是买股票,和姑娘选未来的丈夫一样,潜力股是梦想中的追求,绩优股则是眼前利益。 舍得两字是股票、基金和期货投资的精华。常听人说,有所舍才会有所得。舍弃没有希望的,投资未来效益预期好的,似乎是正确的,可是,大部分人不会在市场上挣钱,而是赔钱,因为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真正在市场中历练,很快就会有这样的感觉,买是容易的,大家都可以买对,而卖则是挣钱和不挣钱的区别点,因为挣钱是通过卖的机会和价格的把握获得的,不挣钱的原因就是大家不知道啥时候该卖,往往是不该持有的还持有,不该卖掉的却卖掉了。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认真思考一下就知道了:舍才是主动的,只要你想就可以舍;而得却是被动的,不是持有股票就可以得,股票之所以会涨是公司的业绩和对未来业绩的预期决定的,公司股票价格随之波动,分红也是跟着业绩变化。所以,真正理解舍得两字的内涵并落实于行动,才是在股市上不会灰头土脸的铩羽而归的法宝。 在俺看来,股市本来不是用于投机的,而是人们分配财富的一种方式。因为自己办不起工厂和企业,所以,利用生活中节省下来的钱投资于一些企业,以便分享企业发展带来的好处和利益。投机只能是短时的,也是不可能常胜的,除非是黑幕或者老鼠仓,正常的投资者是长期持有才是获利的法宝。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思考投资?股票的选择应该与投资者个人的性格、知识、所从事的行业有关。譬如,如果俺有钱,就会选一部分大型蓝筹股中的银行股作为长期持有,不指望这些股票挣多少钱,却指望这些股票的分红和增值能够超过CPI,让我那节省下来的三瓜两枣不至于被通胀搞得一点没有;另外还会有一些资源相关的股票,因为资源总是越来越少的,只要是公司能够健康存在,资源总是要涨价的,虽然不一定股票就会涨,至少比高科技网络之类的靠谱,不会把省吃俭用的钱打了水漂。至于是否能够发财,那得看上帝是否照顾。 搞科研与股票投资是一样的。对于一个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年轻人而言,选择从事什么,放弃什么,关系到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发展。热门的研究方向可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就像网络股,说有就有,说没就没;选择传统一点的科研方向,往往象大型蓝筹股,死是不会死,突破却也很困难。结合自身的性格、爱好,领会本学科发展的特点,仔细的观察社会发展的需要,认真思考自己所从事的科研与科学问题或者社会需求的关系,结合上面对舍得两字的分析,或许对决定自己将来从事的科研方向有好处。 年轻人从事做科研这行,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自己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而不是贡献。因为考虑生活的过程其实是舍的过程,追求科研事业就是放弃去公司、当官或者收入更好工作的机会,是可以主动选择的舍;而贡献或者因为贡献获得的荣誉、收入则是得的过程,是被动的,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往往是在上苍的眷顾才发生的事情。大多数的科研工作者是失败者,留名青史的贡献者是少数,所以,不要以为自己投身于科研是多么聪明或者高尚。投身科研的唯一理由应该是爱好或者喜欢,抑或和我一样,除了科研那点事儿,啥也不会,更没有兴趣。需要做的就是保证自己有能力坚持这个爱好和喜欢,不会因为生活的窘迫而不得不中途放弃,那将是更悲剧的事情。 关于立志和成功学的东西对于大众而言是无效的。什么创造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都是把结果和目的搞混的说法。听到这样的话俺就常常偷笑,大概这帮领导和名家们考大学的语文比我这个不及格的还差。所有的创造和创新都是在努力付出汗水后获得的结果,有了这样的结果才成为那样的人,而不是反过来。不要听信那些关于成功的传言,更不要去模仿任何一个成功者,只需要认真领会成功者的某种精神。专注于一两件事情,融会贯通的开展工作,准确判断中争取合适的舍得,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口号里喊的那种人。 选一个适合自己的科研方向,每天都做最好的自己,常常反思自己走过的足迹,可以保证生活无忧、快乐科研,幸运的话,还可能会有上帝的眷顾。买一些好股票可以让生活无忧,多姿多彩。
个人分类: 转载社区|9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大疆无人机想到的创新与勇气
热度 13 xdcaxy2013 2015-5-2 20:36
刚才在《新闻联播》里看到了大疆无人机,那种年轻人的创新创业让我感动,这个 占据了全球民用小型无人机约 70% 的市场份额的公司,给新员工的创新创业精神让人感动。 我们的时代需要创新创业,年轻人需要源源不断的活力,依稀记得本科时西电的“星火杯”,每年十一二月都会是全校最热闹的时候,除了考研那年,我参加了三年,从大一开始带着好奇心去看师兄师姐们做的各种电子玩意,到大二大三和同学自己动手参加竞赛,那个时候我们是那么痴狂对技术对创新,自从读了研,仿佛这种感觉就没有了,大家仿佛都是忙得赚钱,有空也是玩游戏,逛街,这些应该有,但不应该是主流,大学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研究生理应担当起科技创新,发明创造的前沿。 今天看了大疆无人机,有个公司大学实习生有个点子,立马获得了100人左右的团队和5000w的启动资金,这样的企业怎么能不占领科技的前沿,怎么能不占领全球无人机市场的重要份额! 1840英国的坚船利炮打醒了沉睡中的中国,记得小时候,我们的技术不如别人,落后就要挨打,当时作为一个个小学生都以,实业救国为己任,所以在大学选专业的时候,自己毅然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希望凭自己的能力来立足,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多数的我们放弃了这些儿时的梦想。我也深深的感觉自己再慢慢随波逐流,没有了儿时的梦想。今天看了大疆无人机,又一次燃起了我的信心。
3864 次阅读|27 个评论
临终者忏悔的指南意义
热度 25 何裕民 2015-3-10 15:52
近来,不断有年轻成功人士因为生癌而夭折的噩耗。几年前,上海复旦大学青年教师于娟 30 岁刚刚出头就死于乳腺癌,引起一片唏嘘感慨之声。其实,于娟的事情绝对不是个案。不久,复旦大学又一位年轻女教师因乳腺癌谢世。至于社会上,每天不下数千人死于癌症,许多是年轻人,不少还是十分成功的年轻人。 这些青年精英罹患癌症,其中存在着某种共性。 世界名著《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是根据真人真事编写,其中描述的女主人公崔雅三十多岁,患的也是乳腺癌。大致概况是 活泼、美丽、聪慧的崔雅,三十六岁时邂逅了威尔伯,两人一见钟情,喜结良缘。就在婚礼前,她却被确诊为乳腺癌,于是,引发了两人共同挑战病魔的故事。两人相互依赖且煎熬地过五年,因癌症恶化,崔雅谢世。 临终前,她分析了自己为什么会生乳腺癌的原因,列举如下: ⑴ 长期过度地压抑自我情绪,尤其是愤怒和哀伤; ⑵ 几年前曾经历了一段重大的人生转折、压力和低潮,一连好几个月,几乎每天都在哭泣,情绪过于低落; ⑶ 太过于自我压抑与自我批判了; ⑷ 年轻的时候摄取了太多动物性油脂、蛋白质和咖啡; ⑸ 使命感太强,急于确立人生价值与目标; ⑹ 小时候常觉得非常寂寞、无助、孤立,无法且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觉; ⑺ 长久以来一直倾向自给自足、自制和过度独立; ⑻ 灵性修持(譬如内观等 ) 一直都是她最根本的目标,但没有全力以赴; ⑼ 没有早一 点遇见所爱的人(她恋爱较晚),长期缺乏情感支持。 崔雅虽是美国人,但 上述致癌的缘由,在中国城市的成功人士癌症患者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而根据于娟等国内患者的自我分析归纳,还可以加上几条: ⑴ 拼命工作,忽略所有其他; ⑵ 好胜心太强,信奉“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 ⑶ 生活没有规律;……。 以上这些绝大多数都是心理或行为因素,一定程度上都是可以避免的。 笔者长期醉心于肿瘤防治,因此,对临终时癌症当事人的想法也很是关注。春秋的孔夫子在《 论语 ·泰伯》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将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对活着的人,也许是有帮助的。因此,了解癌症患者的临终遗憾,对于今天的健康者,颇有醒世意义。 临床总结表明:中国城市癌症患者临终最为遗憾的,按前后次序排列,大致从高到低,可以分列为: ⑴ 我好的时候,为什么这么拼命! ⑵ 我为什么这么性急,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做好它! ⑶ 我为什么平时不努力戒掉烟或酒(此项多为男性)! ⑷ 我为什么不会控制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么爱操心(此项女性为多)! ⑸ 我为什么不早点治疗某种病(常常是肝癌、胃炎、小叶增生等)! 美国有位从事临终关怀的护士,她 30 年亲耳所闻,认为美国癌症患者临终遗憾呈现出下列排序: ⑴ 希望当初我有勇气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⑵ 希望当初我没有花这么多精力在工作上,错过了关注孩子成长的乐趣,错过了爱人温暖的陪伴。 ⑶ 希望当初我能够控制一下生活节奏,安排点时间,照顾照顾自己的身体。 ⑷ 我当时为什么要长期压抑愤怒与消极情绪,不及时释怀呢? ⑸ 为什么我不能让自己活得开心点,而只是习惯于掩饰,在人前堆起笑脸? 澳大利亚有位女护士,她的工作就是照看那些生命仅剩下3个月的癌症病人。她记录下了这些临终人死前最为遗憾的五件事: ⑴ 我真的希望我有勇气活出自己,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期望中。 ⑵ 我真的希望自己以前没有那么努力工作。 ⑶ 我真的希望当初能够经常停下脚步,安排一些像休闲修行类的事情。 ⑷ 我真的希望当初能多与孩子及家人在一起,享受生活乐趣。 ⑸ 我真的希望当时能够让自己活得更幸福些。 日本也有医务人员总结了该国癌症患者临终前的一系列遗憾,涉及更多,按次序,主要排列如下: ⑴ 我为什么要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工作? ⑵ 我为什么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 ⑶ 我为什么始终这么忙,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身体健康? ⑷ 我为什么没有实现当初那个梦想? ⑸ 我为什么没有对某某人明确表白我内心真实的意愿! 很显然,尽管各国文化差异存在,但人们回忆一生(特别是作为癌症患者临近生命终点,痛苦地回忆一生)时,虽然具体表现有些差别,但也有共性的地方:比如,为过去的拼命工作而懊恼,因生活节奏太快而悔恨,对放弃重要的事宜(或稍微跨过一步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却失之交臂)而遗憾,生活失去了不少应该有的情趣,大概可以看做是共性的! 可以说:他们的悔恨,是所有活着的人的镜子! 看来,踮起脚尖,拼命工作;性子急;没有很好生活,都是促使患者后悔的要素。回过来,是不是应该学会放慢点,让内心世界能够安宁些,兼顾些生活其他方面的内容……!一句话,能否尽可能让自我灵魂跟上来!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1959 次阅读|25 个评论
写给研究生7-年轻人要有一股冲劲
热度 2 gaoshannankai 2015-2-22 16:47
自从发了 写给研究生6:又到考研出榜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868027.html 有很多研究生跑来问考研调剂的事情。 其实很多问题都是我里面讲过的,只不过大部分人不去仔细看。 其实我真的觉得现在的信息太多了,我那时没有任何人给指点, 自己走了很多弯路,你们其实还算幸运的。 有些研究生问的问题很好,是原则性的大问题,你比如 我问一下985的牌子重要,还是导师的人脉重要? 或者问问联合培养最后拿谁的毕业证? 但是,有些研究生的问题太过于琐碎,你比如 据说某某学校比另外一所的补助高xx钱? 凡事过犹不及,你知道一些重要信息,是利于决策的。 但是,知道太多,就会患得患失,止步不前,风险与机遇并存。 本来硕士研究生的最大资本就是年轻,有冲劲, 困难不是绝对的,有时本来不行,你闯一下就行了; 如果你总想着困难大,很多人不行,原来你行的也就不行了, 小马过河的道理,小学生都知道吧。 我再给你们讲一部周星驰的电影,周星驰想跟吴孟达学武术, 吴孟达不愿意教他,就骗他滚楼梯,还说这叫“霹雳风火轮”, 然后周星驰傻练了几年,真就练成了。 其实,科学领域,有好多此类例子,就是导师什么也不懂, 骗研究生去做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项目。结果研究生就给 傻干出来了,虽然有点不道德,但是说明了,有时不知道 也未必是坏事。 而且,从整个人生来看,你的未来道路也许很多人都走过,你都问一遍, 把生老病死都看透,你过得还有意思么,是不是就该出家了。 所以,有句俗话“ 知识越多越反动 ”,非常有道理。 你看改革开放都是没文化的人干起来的,那些知道很多的聪明人 后来要么就是给这些没文化的打工,要么就是下岗了。 当然,时代不同了,改革开放这30年的,摸着石头过河不可能再现了, 必要的路线或者方向性的问题还是要问问,特别是请教一下过来人, 不过不能只问个皮毛,更要结合自己情况加以分析,别人行的你未必行, 别人失败了,也许对你就是机会。
213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年轻人如何成为领导者?
ingzha 2015-1-13 00:56
贝一明 Emanuel Pastreich , 亚洲研究所 所长 , 庆熙大学 副教授 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 “领导力”的问题。 每当年轻人听到 “领导力”一词,他们就觉得了然无趣、老调重弹。他们往往将“领导力”同富有预测性的演讲联系起来,这种演讲通常宣扬如何通过自我激励和积极的思维成为一个领导者。从在这个意义上说,“领导力”一词无非是通过各种噱头让人们按照权威人物制定的规则办事,或者使年轻人将“领导力”与所谓的“领导者”,如政府首脑、大公司老板关联起来。由于词语含义的混淆,导致了人们热衷于对“领导力”一词冷嘲热讽。 “领导力”这个题目看上去就像个兜售畅销书的骗局,它分散了人们对当前社会中实际问题的注意力,有时候,它只是一个方便的托辞来证明富人们已经拥有的权力和影响力的正当性。有个很好的例子来说明这种虚伪性:把拉斯克奖( Lasker Award )授予比尔 ·盖茨和梅琳达·盖茨以奖励他们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贡献。这个决定真是可笑,其实获奖者并没有为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任何牺牲,因为相较于他们超过720亿美元的身价,他们为公众健康捐的那点钱实在是少得可怜。也许盖茨可能真正关心过公共卫生,但是其领导力更多关乎他们的个人财富,而非其他事务。 一般来说,那些我们在电视上所看到的总裁、首席执行官和董事长,都不是真正的领导者,他们实际上是追随者。那些在外抛头露面的高管只是跟随利益集团的诉求,屈服于家人和朋友的压力,并回应他们对于成功标志的渴望,不过他们并不完全了解什么才是成功的标志。 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领导者,第一步就是不要再追随他人,而试着去带领他人。 当我谈论领导力时,我指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从本质上说,我不是在谈论如何让你变得大受欢迎或盛名远扬,而是你如何开始改变世界,改变自己。这区别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明白,有很多人变得非常有名,但是随着他们变得越来越知名,他们对世界的影响却越来越少。当你变得越出名,你不得不迎合其他富人和名人的做法,让你实际做点什么事来激励人们改变他们的基本习惯会越来越难。结果往往是,这些成功人士处于一种虚伪的状态 ——要求比他们获得利润与保障少得多的人去努力工作,而自己却过着相对奢华的生活。 年轻人最有能力担当领袖角色。他们还不用急于为自己的退休生活而储蓄,或是在同龄人眼中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因此,年轻人能够以诚实的方式面对丑陋的现实。但我们发现,要年轻人之间相互沟通、合作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目前,对于青年和其领导力最大的障碍便是:无法团结起来共事。我们被一个满是视频游戏和自恋影像的世界诱惑着,而这些东西鼓励我们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把我们之间的交流限制在通过脸谱网 Facebook讨论一些琐事。现代社会的压力——工作与学业的焦虑,与来自竞争极度激烈且日益缺乏人文关怀的社会的压力相结合,限制了年轻人表达自己、参与社会的能力。 因此,尽管青年是唯一拥有精力与动力来为我们的社会和星球的未来做出真正贡献的群体, 但是他们却出奇地默默无闻 。他们最终只是花了大把时间用于聊天,或避免闯出什么大祸。 一方面,年轻人觉得对于改变整个系统,他们无能为力。另一方面,他们被消费文化诱惑着,如果他们不专注于任何有意义的事情的话,这一消费文化会提供给他们一些暂时的快感。我们都认同今天的中国比过去富强了很多,现在北京挤满了汽车。但是,满大街自行车的过去就真的不好吗?这个问题是严肃的,需要我们认真去问答。只着眼于一时的快感是不负责任的。提出这样的问题也是迈向真正领导力的关键一步。 大多数五六十岁的年长者,就是我们所认为那些权高位重的人,他们本就没有兴趣让社会发生任何真正的改变。大部分人都在思考如何为了自己舒适的晚年生活,而聚敛足够的财富。随着寿命的增长,退休后的生活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样年纪的人甚至觉得考虑到他们的未来,贪婪一点是有道理的。他们觉得,自己不比上一代人生活得好,因此他们需要尽可能赚钱。他们根本就没有为下一代着想。如果他们过多地考虑年轻人的未来,那便会增加他们的责任与负担,从而破坏他们舒适生活的计划。在很多情况下,那些五六十岁的人并不真正关心他们下一代的未来。他们只想要确保自己生活的稳定,他们很清楚,如果开始做任何事情以显示他们对下一代负有责任,那么他们将承受无法安享晚年的风险。 然而,对年轻人来说,领导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权力。它也不应该是。通过法律法规、让特定的人物当上总统,如果大众的心态和习惯不发生改变,这些都起不了作用。除非文化发生改变,否则新的法律、政策或是提案在实施之前都会被扭曲、形变。当公众的思维与认知发生变化时,真正的改变才会发生,而这种变化会缓慢地,在无形之中,改变政治家和企业高管们关心的重点。 只有你一点一滴的行动才能带来这样的改变。你每天做出的选择,固执地坚持去做你认定为重要的事情,这是极为关键的。你周围的人可能会觉得你的行为是荒很谬,但如果你足够勇敢,并坚持不懈,你将迫使人们更深刻地去思考这个世界以及他们在其中的角色。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听从你的建议,越来越多关于这个世界的所谓 “常识”就会遭到质疑。 通往领导力的第一步要懂得自律。这是万事之首。培养领导力的简单行为都相当低调,但它们需要自律,即使你周边的人都对此表示不屑或不满。自律会让你从一个跟随者变成领导者。自律是一切的起点。正如中国古语所强调的 ——修身。即便身边的人觉得我们的行动诡异,甚至让人不适,我们也不应该为此气馁。使劲讨好那些固守老旧和错误观念的人不是我们的责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例如不再使用自动扶梯,但要持之以恒。这既能节省能源,又有助于健康,这样的决定才能带给你真正的力量。 顺便说一声,我并没有宣称自己已经完全按照我的主张去做了。不过,我已经进步很多了。我身边越多的人和我一样去这么做,事情就会变得越容易。其实,我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满意,因为我知道,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去改变这个世界,而且我们也没有多少时间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领导者,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认识到人无完人。所以,领导者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我们至少真正有权力去控制自己的日常习惯,例如我们的出行、旅游、饮食和烹饪方式。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食欲、购物欲和占有欲。控制消费欲需要我们意识到,消费是怎样破坏了我们的环境和社会本身。当这种意识在人们心中生根时,它将拥有强大的力量,每次你看到纸杯或是塑料袋,就会怀疑你是否真的需要它。对你而言,那是保持清醒的痛苦而又必须面对的一刻——从这一时刻起,你开始对改变世界献出自己的力量。 地球在哭求我们停止浪费资源。每天,我们都有至少十到二十个机会来避免浪费物资和能源。每当我们这么做时,我们不仅克制了自我,也向周围的人施加了压力,迫使他们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加入我们的行列。 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避免使用塑料杯或纸杯,以及塑料餐具和其他一次性物品。在商店里,不用塑料袋或纸袋,而改用随身携带的编织袋。竭尽所能避免用那些不可重复使用的东西,并告诉你所遇见的人,别再提供一次性使用的东西了。自带水杯和手绢以备用。我背包里就常备着水杯。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即便这会让服务你的人觉得有些尴尬。 以我为例,我没有车,尽量步行去任何可能的地方,如有需要我宁愿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不打车。这个决定并不关于钱,而是出于环保的考虑。尽管偶尔因为要赶时间不得不坐出租车,但我还是尽量避免这种情况。 基本上,我每天都不用扶梯(尽管我的孩子觉得这很奇怪),也避免坐电梯,而去爬十二层楼。这一决定给那些注意到我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样重要的一点是,这项运动还有助于我保持身材。 此外,我想谈谈外表的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外观看似完美的时代,但却是一种悲哀,一种病态的“完美”。如果我们的外表是美丽的,我们就不会想到我们的行为对于环境、对于其他人的影响。 为什么说我们的确生活在“外观完美的时代”?计算机已经能够熟练而精确地制作出完美的视频影像,能够设计出精美绝伦的图片和产品商标,能够精确计算出显示器、电话、耳机等等所有我们家居物品的尺寸。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通常你会发现你想要制作的东西,在商店里早就有现成的商品,且无可挑剔、价格低廉。你整日努力画出的线条或许远不及那些被你丢弃的泡面包装袋上的线条完美。 因此,我们开始对这一切“完美”习以为常:完美的外观、完美的设计,如果觉得无聊,还可以重置我们身边的物品以实现更加完美的布局。当然,我并不是说这些“完美”本身有什么错。从你所品尝高汤的碗勺、到夜间阅读的八卦杂志,一切都没有错。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完美的世界”,对于年轻人来说,其实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负担。学生时代的年轻人被鼓励积极创新,然而事实上,即便是一根 10 块钱 的廉价巧克力棒的包装袋,其设计的完美程度都不是你的手工制作可以匹敌的。 因此,我们对新事物的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从步入 小学之后这种趋势便日益显现出来。我们无法与我们所处的世界抗衡。即便是那些立志成为艺术家的人们,也发觉自己有意或者无意地在模仿他们在图片上看到的那些完美图形。 事实上,这种悲哀比上面所说的更加深重。这些“完美外观”通常被误认为富有深意,因而年轻人们痴迷于那些看起来极富“深意”或“特质”的东西,总是设法让自己变成具备某种“深意”和“特质”的人。“富有创造力的波西米亚人”也许就是这种渴望具备“深意”和“特质”的一类人。但是最终这种“波西米亚风”演化成了对于穿着打扮以及外表的追求,而不是追求行为和思想上的提升。每个人身上似乎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即要使自己看起来很光鲜亮丽,有如游戏中的 神的使者 一般,或是海报上的明星一样。 在这种压力之下,外科整形产业如日中天,这也给我们的精神带来了无形的伤害。在一种压迫之下,年轻男女们不惜花钱进行手术,试图将自己的外表塑造成他们在电影和漫画书中看到的那般完美。但这样而来的完美模样和身材比例都不是天然而成。可惜,在这个充斥着机械复制的年代,这种不自然的美却得到众人的追捧。 无论最初带着怎样的欣喜与激动,过分追逐这种表象的完美而将人生的阅历程度置于脑后,终会遭受惨痛的代价。当一个人深陷于对表象世界的追求中,会唯恐所谓的“完美外观”有裂隙,会担心有哪怕一点点的“不完美”,他们因此更加不敢或不愿直接表达自我。最终,在这被描绘得完美到不真实世界中,他们会陷入对“完美”追求的矛盾之中。若一个人以这种姿态生活在世上,那么他能够感知幸福的机会将会少之又少。最终,这些人会对自己竟是这样的人而感到羞愧。 如今的一些病态价值观,追逐华丽的外表,迫使人人都看起来一样的完美,制造出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人无处可逃,这对年轻人来说实在是非常可怕的伤害。若想打破这悲剧,首先要意识到时刻萦绕在年轻人心头的、对打破“完美外观”的恐惧感,使得年轻人能够即便置身于人海之中,也不再刻意掩饰自己的悲伤。 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外表入手,不去刻意穿着打扮,佩戴那些不必要的装饰品。保持简单的发型,不去穿着那些赶时髦、费面料的服装。避免那些“破坏身体 ”的行为,例如整形手术,迫使自己和他人只去关注肤浅的外表,而忽视了我们生活中深层次的方面。社会急需我们能看到人们真正的美,而避免迎合只看重相貌的庸俗审美。我们能在这场战役中成为领导者。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浮夸之风可以给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它意味着放弃名牌,穿得简单但有吸引力,购买可以长久耐用的商品,以此证明我们对保护地球所下的决心。 我们同样需要摒弃商业性的性行为。尽管性欲同食欲一样是人类的生理需求,但是这生理需求同时结合了市场经济和消费文化这两种破坏性的力量,成为了一种精神癌症。在性行为的例子里,年轻人把他们自身的价值以及周边人的价值,仅仅看作是性吸引力的产物。他们将与异性关系的价值简化为性行为的价值差异。这种行为破坏了感情关系,把感情当作是毫无意义的、专注于即时快感的欲望交易,或是为了提高身份的欲望交易。这样的压迫扭曲和破坏了性欲,让真情与真爱变得不再可能,而且留给了年轻人深深的、无法满足的空虚感。 我并不是采取极端保守的态度认为年轻人不能有婚前性行为,但我的建议是:男女关于克制性行为的个人决定,不见得是封建思想的负担,而其实是获得自由的真谛。这可能听起来很荒唐。毕竟能与另一半为所欲为看上去好像是自由的体现,但是,事实上这种感觉不过是幻象。 决心对性行为加以克制,以及不花心思去向周围的人展现自己的姿色和魅力,是通向个人解放的第一步。一旦一个人能做到不让关注外表的压力对其想法施加多大的影响,他就能找到真爱,并且不被这个消费社会所操纵。年轻人拒绝沦陷于错误的消费文化 ——能影响他们肉体的消费文化,这是他们实现解放的第一步。 下面是有关劳动的问题。我们面对着一个阶层分化愈演愈烈的社会。这一深远、巨大的变化是无法依靠个人力挽狂澜的。不过,我们仍然可以有所作为。与其为惊天动地的大事冥思苦想,倒不如专注于我们日常力所能及的事情,去解决好问题。 首先,每天都要尊敬劳动人民,每当你遇上清洁工、食堂师傅、保安、售货员或地铁员工时,一定要对他们的工作说声谢谢。用真挚的目光看着他们,并且态度要诚恳。对清洁我们居室的大妈、清扫我们房前街道的工人,以及那些日夜工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的人们也应该这样,同他们交谈,关心他们的疾苦。 告诉你的孩子有很多人都参与到我们日常消费品的生产过程中。让他们认识到我们每天所享受的这些东西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他人辛勤劳动的成果。让他们意识到,有很多人从事着非常繁重的工作,维护房屋与城市的清洁、保障我们的水电与能源供应。告诉孩子们,有很多人保障着我们的粮食供应,鼓励他们总是对服务人员说谢谢。 让我举出一些例子来具体说明,为保护环境,我们可以亲力亲为以及鼓励他人做些什么。 1. 对公共卫生的现实主义态度 在餐厅、医院和其他公共场所,我们需要一套经济、环保的新公共卫生系统。我们包装、储藏了太多不必要的食物、医疗器材和其他物品,而且在人们心中催生了一种不可动摇的观念 ——为了卫生,浪费是必要的。这个结论其实非常可疑,但在这个问题上,我却从未见过任何深刻的讨论。花费数十亿美元去研究一下如何在不浪费资源的情况下打造一个无菌环境或许不是一个坏主意。一定有策略确保浪费在一开始就不发生。如果我们下定决心,一定可以想出办法避免商店中塑料袋或是医院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浪费。 2. 回收利用并非上策 我们要破除“回收是最佳策略 ”这样的幻觉。回收利用永远是次优的方法,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回收的塑料和纸制品一开始就用不着,这是多大的浪费啊。 我们不应该过分夸大回收利用的意义。毕竟很多材料只能被回收利用有限的次数。我宁愿建立新的标准和规则,让我们在一开始就不生产这些产品。这意味着重新定义我们的生活和整个生产制造流程。 3. 制造耐用产品 远优于回收利用的做法是生产那些坚固耐用的产品。鞋、衣物、笔记本、家具都应该以长久耐用作为制造前提。政府对生产耐用产品而成本增加的厂商给予补贴也是值得的。 1985年我上大学时买了一件的羊绒毛衣,花了150美元——这在当时是一大笔钱。到2012年我依然穿着这件毛衣,它还像新的一样。如果补贴那些使用年限长达10到50年的高品质产品,我们可以节约大量资源。我们应该推动社会各个阶层都生产耐用的衣服和其他产品。与此同时,推崇这些产品的新文化也必须被鼓励。 4. 修补住房、衣物、自行车与家具 我们需要制造用于在家轻松地修房子、衣服、家具、自行车和其他设备的工具。我们总是最后丢掉一些特好的东西,要么是因为那种 “自恋文化”不允许我们用过时的东西,要么是因为我们认为没法修复它。 5. 环境危机是审美问题,而非经济或技术难题 我们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并不是技术或经济上的,而是审美观上的。我们被驯化为觉得只有钢筋、玻璃和水泥造的建筑才是现代的、迷人的。如果我们走在街上,闻到腐烂的味道,或是淌过水坑,我们会觉得那是向贫穷落后大步倒退的象征。在我们的眼中,注塑成型的东西看上去更有现代感、更可靠,而由小地方手艺人做的东西就要低档很多。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的观念和审美——那些我们判断事物重要性、权威性与美的原则。 6. 不要兜售不可回收利用的产品 所有产品的先决条件应该是便于回收。每一件商品都应该能轻松地回收利用。如果它是由五、六种可回收材料制作的,那么应该把它设计成能被分解成有清楚标识的各个部分,从而被回收。回收场所应该随处可见,并且关于哪些能回收、如何回收的细节性说明也应该列出。不应该出售那些不能被拆解成可回收部件的商品。如果必须要制造难以回收的产品,那一定要有特殊执照才能销售。 7. 学会 “静坐” 你想拯救环境么?首先学会安静的坐着。如果你能在小房间里呆上一天,就像健身、瑜伽、冥想、阅读写作,以及同别人好好聊聊你读的书、做的事,那么你就对保护环境尽了一己之力。多进行一些有意义的聊天,陪你的孩子一起玩,好好享受生活。这样你能节约的能源量会超出想象! 多数人就是不能适应这种生活方式 ——坐在那儿,静静地阅读一整天。然而,两小时的瑜伽和三小时的阅读比开车去商场看电影、过度消费要更有意义。如果我们从小学起就养成整天“静坐”与严肃生活的习惯,我们就已经解决问题的一半了。 8. 重塑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必须被严肃整改。贯穿我们社会的购物欲必须受到环保与节约主张的阻击。摧毁我们意志的消费主义,必须从幼儿园起就成为学校热议的中心话题。 我们需要构建一个与之抗衡的“保护文化”。 9. 如果必须砍树,请务必植树! 如果你要砍下一棵树,就必须重栽一棵树。这是一个简单的规则,但我们必须严格遵守。我们要记住,建造一座林中小屋并非热爱环境的举动。把小溪和草地引入到都市的中心地带来,让城市空间变得宜居才更有价值。 10. 创设 GDE(国内环境总值)指标 我们对于经济增长的评估与计算应该把环境因素考虑进来。如果环境被破坏了,国内生产总值( GDP)就不可能正增长。我们需要一个系统来监督和计算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环境情况,环境数据应该与GDP或股市信息一起出现在每日新闻上。每日和每月的环境情况应该被纳入经济统计数据中,这样的话,那些有害环境的政策和行为将不再被认为是合理的。 11. 评估环境状态的全球系统 我们只有创建一个可以评估环境状态、监测环境变化的精密全球系统,才有可能提出“国内环境总值 ”(Gross Domestic Environment)这个概念。尽管这个数值的计算要涉及很多因素,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在全球唤起这种意识,这一做法极为关键。 12. 开启耗能监控 每一样东西——冰箱、电视、电脑和烤箱 ——都必须安装一个监控器来显示其耗能量以及对应的能源价格。监控器还能用来显示家中的耗能总量,以便让人们意识到我们每天消耗了多么巨大的能源。 13. 我们必须变得更加 “物质主义” 尽管我们通常为社会上日益增长的物质主义风气感到悲哀,不过我们从未思考过 “物质主义”真正的含义。我们可能认为疯狂的购物欲是迷失于物质世界的结果,不过很多情况下,我们其实是远离了“物质”。消费的增加是由于我们很少关注实物的本质,而过多关注他们的数量与价值。我们不再怎么品尝食物的味道,而是通过塞在口里的食物总量,或是食品的价格来积累满足感。解决的办法在于回归物质世界、日常世界的本性,学会释放掉无限消费的需求,转而欣赏那些日常物品和简单食物。 14. 自主产能(创造自己的能源) 尽管技术并不复杂,但当前个人仍无法往高压输电线中补充能源。我们只是被动的电力消费者,因为自己也从不明白电力是怎么被消耗的。将健身单车连接到太阳能板或电网上,以便将能源返还回去,实现家庭用电的自给自足 ——建造一个这样的系统应该不是难事。事实上,如果你回报的电量超过了你所消耗的,并获得5美元或10美元的奖励,用太阳能电池板或其他手段发电可能会成为流行的兴趣爱好。 然而,目前这样的方案甚至没人考虑。 15. 针对中上层阶级的环保运动注定失败 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闹剧之一就是试图唤起富人阶层的环保意识,这无异于与虎谋皮。除非环保运动能获得广大工薪阶层的支持,并且让底层民众明白环保的价值,不然它的影响就非常有限。新兴的绿色经济就不应该以中上层阶级为首要目标。电动力车应该比烧油汽车售价便宜,而且公共交通应该按需提供,而不是基于当地的平均收入水平。 我认为,单凭一部法律,或者一个总统,都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或许只能是“从我做起”。“我”可以善待每一个人,了解身边发生的事情、杜绝生活中的浪费、尊重劳动者,因为从整洁的街道到餐厅盘中的食物,都是他人辛勤劳动的成果。“我”应当关心环境,让环保成为每日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会同他人交流感受。这,就是第一步。 “我”永远不对他人抱有敌意,即便是强烈反对我的人。“我”应当尽我所能劝说每一个人都加入到建造美好社会的团队中来。 就好像做义工,虽无法帮助到每个人,但是帮助一个是一个。你的想法无法改变每一个人,但是一千个人里面只要有一个人被你说服,那就是胜利;若你心存理想,与其每天怨天尤人、责怪领导不济、政府无能、将错误归咎于他人,不如从自身开始改变。 我希望你们能明白,若想要走向卓越,想要带着乐观和希望,创造出一个崭新的社会,一个足以对我们的人生产生积极变化的文化,认识并理解我们当今所面临的挑战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我们无法让我们面对的问题瞬间消失,但是我们能够用积极乐观的精神和希望对待这些问题,一步一步地进行改变。 学会尊敬劳动人民的另一个方法是跟他们嘘寒问暖。问问身边的厨师、清洁员与司机,他们何时上班和下班?他们的工作中有何难处,有什么特别有意义的事?他们的梦想和希望是什么?和我们周边的劳动人民充满敬意的交谈能真正改变我们的社会,这甚至是颁布几条法律条文所做不到的。这些行动不花一分一文,但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文化,给我们带来一片新天地。就像我朋友安娜贝尔·朴( Annabel Park)所做的,你甚至可以采访你身边工作的普通人,然后记录下来他们关于世界、家庭与梦想的看法。这样的交谈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与我们自身。 我的另一些决定是颇具争议性的。例如,我旅行时从不坐头等舱或商务舱,这一决定就偶尔会冒犯到我身边的人,因为这会让他们为难,他们把这样的奢侈看作是创造经济价值的合法过程。我并非要求所有人遵从我的想法,不过我要说的是:当前世界的社会分化已经过于扭曲、过于失去平衡了,所以我绝不会再遵循社会阶层分化的规则了。我可能之前有一段时期也能接受头等舱和商务舱,因为那时的整体社会环境还相当平等。今天这样的平等已经消失了,而我们必须有力地主张更多的平等。 最后,我们应该牢记,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做出有意义的道德行为。一个人必须具备丰富而强大的想象力去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对其家庭和社区所产生的影响力。而我们通常忽视这种影响。在一个人能看到自己的轻率行为是如何伤害他人之前,他要花长时间去想象他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的。其实,我们没法看到随手扔出的垃圾最终归于何处,也不知道庞大人口消耗的自然资源对地球所带来的影响。总而言之,如果缺乏生动、灵活的想象,我们设想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扮演的角色。每当我们关上灯或拔掉插头,我们都应该设想这样的行为的确对自身和世界都是有意义的。 此外,如果你想提出一个替代性方案,想象力是至关重要的。 在有人能拥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勇气来提出替代方案之前,太多的社会问题都不能得到解决 。 然而,目前太多的人从小到大只知道应付平庸的考试、循规蹈矩,以至于他们变得想象力匮乏,不会另辟蹊径,因此只能困在这个噩梦般的世界。想象力才是通向解放和真正领导力的必经之途。
个人分类: (反)全球化|1149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歌当哭——纪念李小文院士
N5AsF6 2015-1-10 21:54
去年的某个时间,李小文院士因为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阶一6教室上课时穿着一双布鞋走红网络,今天,在国科大阶一六教室浏览网页看到李小文院士去世的消息。抬头看了看空空的讲台,李小文老师走红的时候我还不是这里的学生,在我坐在这里的时候,老师却再也没有来过。 李小文老师的事迹,是我们这一代资源环境领域的年轻人学习的方向。认真学术、简单生活,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李小文老师的博客,也是中科院诸多院士中活跃的代表,一个优秀的学者,愿意以网络的形式与大多数人交流,李老师尽管不是第一个,也是其中优秀的一个。 李小文老师去世,很多消息还没有公布,听说16号有一个遗体告别,届时应该会回所做实验,不能亲赴现场告别一代大师,或许也是人生的一大遗憾,但是作为一个走在自然科学路上的同行,我想李老师会希望我们这代人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术上吧。 斯人已矣,李小文院士的离开时学术界和科学网的损失,我们能做的,只是在三十年后的国科大,以自己的行动,让人想起当年的李小文院士,无论学术、还是人生。
17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生识字忧患始
热度 3 yurongming 2015-1-5 09:03
刚看到一篇让俺回想起无忧无虑、充满激情与纯真的过往青春时期的美好生活的博文。不禁感叹,是什么使我们的眼神不再那么清澈?是什么使我们曾怀揣的梦想不再那么执着?人生识字忧患始!读到、见到、想到的越多,我们的生命与活力就越是衰败与腐朽。让我们都来回顾一下吧!请看一个从我们当年生活的十字路口走来的年轻人含着泪的诉说。 从林中祥 老师博文——“一位大一学生的感言”我们应能看到,里边这位年轻学子话里充溢着多少青春的不甘呵!俺不否认,这位大一新生经历了感情的挫折。但这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 “这半年,我怕了,因为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原来是真的。”“ 这半年,我怕了,因为我们都在向我们曾经最讨厌的那类人转变。” 从“好”的方面说 , 这一代人确实是进步了,因为他们比我们那一代更早的“懂得”了人生。但是,俺还是想说, 这是怎样的从满怀的激情与梦想奔向坠落的伤与痛呵! 为了在这个冷漠的社会生存下去 “这半年,生活告诉我,害人知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一定不能无。” “这半年,我变了,好多看不惯的事情都学会视而不见了。” “这半年,生活告诉我,人与人之间亲近与否,除了血缘外,不在距离,而在心。” “这半年,我变了,更加顽强了,更像一个鲜人掌了,随便丢到哪都能活了。”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生活”教会了他们,更早懂得了珍惜。 “ 上了大学 ,我更明白朋友的珍贵,怀念高中的许多,更懂得要珍惜!” “这半年,我变了,更加在乎父母了,给家人打电话更多了,喜欢陪他们唠嗑了。” 但是,作为他们的老师或长辈,面对这样的质疑与彷徨,我们是否该做些什么?我们能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榜样?以使他们真正懂得: “请永远怀揣你的青春与梦想,永远保持你的激情与欢歌,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个人分类: 其他|2366 次阅读|12 个评论
除了AV和动漫,中国年轻人对日本了解多少?
热度 9 liruijiao 2014-12-17 12:37
对于我们的邻国,日本,越南,缅甸,老挝等,虽然是近邻,但是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却远远小于对欧美。对于我,对这些地方抱着一片好奇心。虽然媒体有了解,但也都是片面的,再加上政府之间的对抗,我们总是听到他们负面的消息。争取到了一个机会,可以来到日本,深入对这个国家有所了解。现在在东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工作之余,游历日本各地,阅读日本历史,了解日本文化,学习日本语言,与日本友人交流,参加研讨会,并用相机记录日本见闻。现在想根据自己的经历,在此通过 一系列博文呈现我所了解的日本,分享一些自己对日本文化,生活,历史,教育科研的感悟。日本有很多优秀的值得学习和敬佩的地方,也充斥着很多矛盾和问题。 今天看到一篇和我想写的类似的文章,于是借鉴于此,完成了这篇文章。下面这些都是我的亲身经历,真的有被感动过,大部分图片都是自己拍摄。希望大家能够抛却政治,民族情绪来看这篇文章,客观看待这些问题,这里没有‌‌“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意思,仅以愚之所见,以示彼之所长吾之所缺 。所谓‌‌“知耻而后勇‌‌”,我们中国人,记住了耻辱,却往往忽视后勇。 中日的历史是一部血泪史,血与泪主要是中国人在流。中国人有足够的理由去仇恨日本,电视上充斥着抗日的电影、电视剧,从小到大我们都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否认铭记历史才能展望未来的现实意义,但是我们看到很多的抗日剧,已经很难去分辨他们是否是承载着某种历史责任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还是仅仅为了不负责任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这个地方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在党的教育下,在我自己小时候也是一个仇日分子,向来抵制日货,痛恨日本。但后来长大了,也就不那么激进了,会理性地去看待一些问题。 反过来讲,我们除了学会愤怒,有没有真正反思过,为什么我们永远会败给这个‌‌“小小的日本‌‌”,即便是 同样是战后的百废待兴,我们依然远远落后, 我们输在哪些方面,我们是否了解日本这个国家?他们在哪些方面值得我们低下头去做一名学生? 关于身份证 很多人都在说抵制日货,如果真的要彻底的抵制日货,我们就要放弃现在使用的二代身份证,因为我们的身份证就是由日本富士施乐公司制造(据新华社报道),我们中国人要深刻反思,为什么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证,却要依赖日本人的技术?!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哪里?为什么日本人做的比我们更好? 我们通过日本人对待生活中的细节来窥探日本的精益求精和人性化的一面,也许多少能明白日本为什么总比我们做的更好。 关于公共交通 考虑到乘坐地铁的人身高不同,日本的地铁,电车,公交扶手高低不一,以方便不同身高人的需求,座位都是沙发坐,而且座位下面冬天出暖气,夏天吹凉风,细节虽小,却是一个贴心而温暖的细节。 残障人士可以无障碍出行,地铁没有升降电梯的时候,会专门有特殊的残疾人设备,工作人员会帮助残疾人进出站,完全不用陪护人员。 无障碍巴士(Non-step Bus),更加方便残疾人出行,而且对残疾人免费。 为了防止咸猪手而开设的女生專用車 洗手间细节 日本厕所非常强调人性化,里面的设施也考虑到不同人士的需要。有些母婴用的厕所里装有供婴孩稳坐的架子, 为了避免大家如厕时发出尴尬的声音,日本的很多厕所都安装了一款叫‌‌“音姬‌‌”的发生器,她能模仿出水的声音,大家去洗手间手否有过同样的顾虑?可想而知,日本人想问题的细致入微。公共厕所里基本都是带冲洗座的马桶,从来不用担心忘带厕纸。 卫生间的音乐播放器(研究所的厕所里) 关于节约用水 日本的洗手池是和马桶连在一起的,洗手的水会流到马桶中储存,可以冲马桶,以便水的二次利用,这一小小的设计,每年为日本省下的水资源超乎想象。中国虽然一直在喊要‌‌“节约用水‌‌”,但这种靠自发意识去实现,特别是在中国实现是极其困难的,而日本在实际生活中,将节水从可能节约的事情变成一定会节约的事情。 (这个是我的住所里的)。 关于环保-随身带垃圾袋 街上几乎没有垃圾桶,旅游景点也是,温馨提示将垃圾带回家,所以出行是都要准备个垃圾袋。在日本人的观念里,垃圾都是人们带来的,所以要带回家处理。当垃圾被带回家或者旅馆后,会被分类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箱内。即便如此,日本的旅游景点和街道都很干净。即就是大型聚会和游行之后,也是看不到 一片狼藉的垃圾。有一次在京都遇到一群中国小青年把饮料瓶扔到河边,刚好滚到我 脚底下,就捡 起来给他们,还说了一下日本的规矩,小姑娘乖乖把瓶子收了起来。 垃圾分类,从小做起 中国小学生作客日本小学,用餐时,中国小朋友解开奶瓶上的绳子,就立刻有日本小朋友,接过取下来的绳子和瓶盖。 原来,塑料的包装要放在左边的垃圾桶,右面的纸质封盖要在右面。这就是垃圾分类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才会在整个社会延续实施下去。 垃圾分类 日本小学生第一课学习的知识就是垃圾分类,所以看日本成年人一直保持垃圾分类的习惯不足为奇,日本的垃圾桶把各类垃圾标识图形化,每个日本人的好习惯,让整个国家每年可以节约出大量的资源。中国从小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所以成年后的再教育非常困难,所以说中国的素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要不然会永远落后于日本! 日本对乱扔垃圾的行为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法令,像上面的宣传画或标语在日本经常可以看到,而因为乱扔垃圾被罚款甚至起诉的案例都确实存在。 吸烟 日本吸烟的人很多,男女都有。但是街头很难看到烟头。很多地方都设有像电话亭一样的玻璃屋,那是专门的吸烟室。吸烟室的天花板上装有抽风排烟设备,吸烟的人在里面可以尽情享受,又不影响别人。而且街上和公共场所是禁烟的,其他人也不怕吸到二手烟。 井盖与生活 日本把井盖当作艺术品来做,既显眼也装点了城市,中国的城市井盖是不是也可以考虑下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呢? 其实中国人也能做到,只要认真一点,努力一点。 日本的快递服务 在亚马逊购买的小玩具,看下日本的一个普通的快递公司对顾客物品的保护程度,一个小小的玩具,用这么大的箱子保护,据称在日本的任何一家公司,从没有一例顾客东西因快递出现损坏被投诉的情况。 日本的交通秩序 下面 日本东京最繁华的涩谷和新宿附近过马路的情形,没有一个人闯红灯。所有车辆经过斑马线都不减速,因为不会有一个人闯红灯。当然行人过马路时,所有车辆也会自觉停住,严格遵守秩序和规则,应该说日本已经形成了社会的良性循环,整个社会不需要人去管理,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管理者,自发的去遵守社会的秩序,可能光这一点,至少需要中国花一个世纪的时间才能有所改善。 此外,我们周围刚来日本的人很好奇,按理来说,东京的车应该比上海北京多吧,怎么没见过堵车呢,我也依然在好奇中。 涩谷站前 新宿青梅街道 中国式过马路:不守交通秩序就会混乱,混乱就会造成各种社会问题。各位中国的父母,或者即将做父母的都应该为孩子做好榜样,从自己做起,下一代才会跟着做,这是我们成年人的责任!这是我们教育的责任,这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责任!我们应该拿耳光拼命的扇自己!说,这简直是耻辱啊!只有知道耻辱,才能不去做耻辱的事情,没有耻辱感,大家都没有了耻辱感,就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可以的,所以我们追求一己私欲,毒大米、毒奶粉、地沟油等等失去社会公德心的事情会层出不穷,这对于个人和整个国家都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小孩上学 很少见到大人接送小孩上学,上下班路上看见小朋友都是自己上学和回家的,一方面车辆对行人都很礼让,处处行人优先。而学校附近的道路都 标有 ,有专门的引导员带孩子过马路,所以家长就不用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 交通死亡率 这是日本从1992年-2011年的交通死亡人数,每年递减,已从11000人降低到5000人左右,单单是交通事故方面,中国每年死亡人数就在100000人左右,这简直就是自我种族灭绝啊!死亡人数多,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因为教育!死亡只是结果,原因是什么?很多都是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的。 说一个题外话:那些个政府的贪官们,你们愿意花钱在高档的办公大楼上,为什么舍不得花钱在民族的未来身上,你指望连学都上不了的孩子来建设中国的未来吗???简直可悲又可恨!日本当年战后搞教育,也是非常贫穷的,政府宁愿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把教育抓上去,你觉得这样的民族会没有未来吗?我们自己看了就不会感到耻辱和心寒吗? 敬业精神 日本京都某报社门口,取报纸的老人正在认真地码放报纸--报纸落得非常整齐,为了防止报纸被微风吹乱,老人还死死地把报纸用腿压住...有网友说这么对待报纸太累,俺觉得也是…… 码成这样似乎还嫌不满意-上面的那落和下面的没有完全对齐,老先生不厌其烦地继续整理着,直到完全对齐以后才又去取新的报纸...又有网友说这么磨洋工早报都得变成晚报,俺也觉得有道理。 东京的青山,一个清洁工正在用白毛巾仔细地擦拭着路边的消防水龙头——我进了旁边的一家商店,出来的时候这位老哥还在专注而认真地擦着,全然不管身边的人和事...我想,我们汉语词典里有一个词刚好可以用来形容他——忘我。一个网友的评论是:有病! 中国很多人都是‌‌“差不多先生‌‌”,你知道每个人差不多,一个企业就会差很多,整个中国就会差很多。 关于溜狗 在东京看到很多人溜狗 ,但都在早上7点前和晚上9点后,主人一手一个塑料袋和手套,一手一壶水。之前还奇怪为什么要带那么多水呢,狗狗也喝不了那么多啊,直到有一天晚上回家路上才明白。狗在树根或者电线杆撒完尿后,主人会用水冲洗电线杆,除掉臭味,走进之后我闻到消毒水的味道。 关于戴口罩 刚来日本时,看到很多带口罩的人,地铁,商场,电梯里,办公室随处可见。本想日本空气很好,为何要带口罩呢。其实呢,他们带口罩是为了防止传染给其他人,尤其是在公共场所。日本药店里的口罩占据了药店相当的一部分空间。追根溯源,佩戴口罩始于20世纪早期的日本,当时大规模流感在全球夺去了2000万至4000万人的性命,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人们认为脸上蒙上围巾、面纱或者口罩可以抵挡流感,最终流感疫情在1919年底终结了。 关于食品安全 “保护国民健康乃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日本内阁府特命大臣(食品安全及消费者担当)松原仁在对话新浪财经时如是说道。作为后发工业化国家的日本,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较之欧美国家要晚。但是其目前的食品药品安全机制要值得称赞,日本的药店也因此吸引了很多海外游客,东京的闹市区有各种针对海外游客的药店。亲自用过之后的确好用。不过日本在这方面也经历过目前中国目前的痛。 1955年,日本发生森永毒奶粉事件。时至今日,这仍被视为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头号事件。造成12,000余名儿童砷中毒,并导致131名儿童死亡。 在事发20年后,法院判定森永德岛工厂制造科原科长等对有毒添加剂负责,判处3年徒刑,森永也为此承担巨额赔偿。60年代的日本也出现过一次“地沟油”危机。当时,日本企业将“地沟油”提炼后,与台湾的无良产商勾结,制成食品出口到台湾。 现在日本的地沟油都由专业公司进行回收,日本政府高价买取,并在第一时间将一定比例的蓖麻油加入地沟油中,变地沟油为引起腹泻的“毒油”,切断地沟油源头。2000年6月开始的近半个月时间内,日本关西地区共有1.4万人因饮用雪印乳业公司生产的低脂牛奶而中毒。 事件发生后,雪印对危机处理不力招致民众抵触,经营不善的雪印牛奶工厂不得不宣布倒闭,1925年就已建立的70多年的老品牌毁于一旦。 此后,日本政府出台了新的农业标准,在法律上强化对食品安全的保障。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关于森林资源 日本从不使用自己本国的森林来造纸和制造筷子,日本96%的一次性筷子来自中国,也就是说日本消耗的是中国的森林资源。日本人很注重资源的再利用,一次性的筷子用完,他们会回收,生产出纸张。而中国的一次性筷子,用完便扔掉,这种浪费绝对是一种断子绝孙式的浪费啊!之前看到一个日本电影《Wood Job 哪啊哪啊神去村》被他们的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深深折服了。 再来看一下中国大面积损耗的森林资源,中国人意识不到问题的可怕,以及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 放大看下我们邻国的日本的森林资源,难道我们就不感觉到非常紧迫的危机感吗?我们仅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自私自利,我们为后代留下什么了? 说真的,日本的绿化好到让人惊叹,再拥挤的地方都有绿地和植被,从南到北,自东到西,植被覆盖率特别高,当然也带来了各地四季缤纷的景色,春天的樱花,秋天的红叶甚为壮观。(文后附照片) ‌‌“低头只是一种姿态,抬头才是我们的目标,低头是为了更好的抬头‌‌”!中国人需要向日本这个国家学习的太多,从自己做起,做现在做起!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都希望祖国更加强大更文明! 题后 当然,日本社会也存在问题和弊病,而且有很多是和我们类似的,另文详述。 参考: http://yuedu.163.com/contentcenter http://www.huxiu.com/article/102080/1.html http://finance.sina.com.cn/focus/japanfood/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4-08/19/content_1824587.htm 顺便欣赏一下一些美景以释心中的愤慨吧:
个人分类: 时评|3764 次阅读|8 个评论
什么样的年轻人可以承担重任
热度 57 stone1971111 2014-12-16 09:11
在过去二十年,中国从形式上完成了文革造成的人才断层补充,并且还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关键的岗位都需要尽快的补充人员,那么就带来一个问题: 谁能够承担那些重任? 当然这时候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选择,那就没有办法,人才匮乏么,只能瘸子里面选将军,正如三国后期,西蜀没有大将,只能就低任用。这种情况下推上来的人只能靠运气,运气好的话,这是个好苗子,可以真正承担重任,运气不好的话,把前辈们好好打下的江山给祸害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若干人可选择,条件类似,从学识,资历,表面能力都差不多,那到底选择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合适的呢? 我们经常听见一句话就是,给年轻人压担子,他们就能够成长 。这句话一方面是对的,任何一个年轻人只要有机会锻炼,总会可以得到更好的成长,没有锻炼机会,年轻人永远不会成长为大树。但是这个命题的反面并不完全正确,并不是每一个年轻人得到机会都可以成长为大树。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寄予厚望的人做得并不好,甚至很糟糕。可是机会却已经错过,曾经的机会和事业因此遇到重大的挫折。在我有限的经历和知识看来, 不是每一个年轻人都具备成长为大树的潜力,只有一小部分的年轻人具备这个潜质 。那么这样的人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呢?我想下面几个方面是很关键的。 一、拥有远大的抱负; 一个事业往往之所以称之为事业,并不是简单的工匠活,往往需要多年甚至几十年持续不断地努力,这就需要领导者具有很好的长远眼光 。而只有那些远大抱负的人才可能培养出长远的眼光,否则大多数不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往往都是只顾眼前利益,不是小富即安,就是临阵脱逃。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年轻人成长中被选择和淘汰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人都曾经很有机会,如果告诉他们若干年之后,他们可以成功,我相信很多人都可以有机会做的更好,但是遗憾的是,他们由于缺少远大的抱负,使得他们在困难面前犹豫了,看不到曙光。在任何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事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希望永远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各种困难甚至生死的考验,没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作为支撑,没有人能够坚持走下去,即便走下去,路线也可能因为缺少航标而变得走样。 考察一个人能否走得更远,首要一条就是是否有远大的抱负。尽管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多余甚至迂腐,但是关键时候,只有这个能够起作用。 二、具备很好的人文素质; 一个人是否能够成为一个事业的领导者,需要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大多数时候我们倾向于选择一个具备很强具体能力的人, 但是一个领导者的关键作用并不是做一个将军,而是要做统帅。 项羽是一个好将军,但是他不是一个好的统帅。他不能控制自己,不能任用不同类型的人才,缺少宽广的胸怀,所有这些都不是具体的工作能力能够取代。而具备这些能力的人都需要深厚的人文素质作为基础。 在每一个人的世界里,这个世界是他自己认识和定义的,但是客观的世界更加丰富,只有具备很好的人文素质,才能够跨越自己的世界,认识别人的世界,做到求同存异,做到海纳百川 。一个事业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才能够成功,一个团队如果只具有一个特点,这个团队是不会成功的,至少不能走的很远,短暂的辉煌不会得到持续。可是我们在实际经验中,对人文素质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这很难去判断,毕竟这种素质不如其他具体的技能那么更容易判断和考察,所以不容易把握,这才有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三、具有科学的思想; 所谓科学的思想其实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也是因时而异,因事而异的思想,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一种思想。那种一味的猛打猛冲,一味的强调精神的作用,一味的强调有限的经验,都不是科学的 。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人,需要具备在不同时候采取不同的路线,不同的节奏的能力,而这些就需要科学的思想。毛泽东并不是军事学院出身,王阳明也不是军事学者,但是他们在惨烈的战斗中,都能够清醒的抓住当前的本质,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最后获得了胜利。这种对各种知识灵活而恰当的运用其实就是科学的思想。 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唯心主义等等一切都不会走到最后。 不冒进,不守旧,也是科学思想的体现。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即便是所谓的科学家作为领导,并不能符合科学的精神,做事情甚至是反科学的。因此考察一个年轻人是否具备领导的能力,科学的精神是很关键的。 四、具备很好的耐力; 做任何一种事业都不会一蹴而就,往往需要像黄河一样历经九曲十八弯才能到达目的地,更像唐僧一样,需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 也好比跑马拉松,不经历无数次的身体不适,到不了终点。一个好的领导人需要好的耐力,也称之为韧性。一个没有耐力和韧性的领导人往往不能顶过很大的困难带来的压力,在困难面前可能就会倒下,甚至倒退。耐力是一种好的习惯,一个没有耐力的人往往做不成大的事情,作为一个领导就更加有害。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没有事情可做,而是有太多看似可以做的事情,问题就在于我们是否一直走在我们曾经想走的路上,而不是临时改变了路线,并且最后都不知道走到哪里去。 这种没有耐力的人是不适合做领导的。 五、拥有很好的学习能力; 每一个人的知识不管曾经多么努力,都不会是完备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才可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现实挑战。 这就需要具备非常好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知道在此时此刻,需要学习什么,能够在恰当的时间内学习到足够的知识,并且能够真正应用这些知识。有些知识是临时的需要,有些知识是长远的需求。一个好的团队领导必须不断的学习。但是具备这种学习能力的人其实并不是很多。现实中,我们很少看到一个团队领导去学习,他们更多地时候是埋没在事务中,甚至埋没在权利的荣耀中。 一个不学习的领导很快就成为团队的障碍。考察一个人是否具备长远投资的可能性,学习能力是不可缺少的。 六、拥有健康的身体。 中国古代相面术有很多看起来很好笑的说法,比如人小时候的长相能够看到其长大后的富贵与否。这在生活实践中其实有一定的科学意义,这是这些判断仅仅是经验,缺少科学研究的证明。比如一个儿童发育比较完整,其身体素质可能就更加容易保证,在竞争中,不会因为疾病而倒下。有时候,就因为小小的疾病就失去了竞争的机会。 一个具有好身体的人具有更多竞争的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能专心致志,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更能够集中精力,这些可能导致一个人成长会更加顺利,看起来更加强大 。作为一个领导,考虑的事情往往要多得多,事务也会多得多,没有好的精力就无法应对那些扑面而来的各种事务。比如,现在当国家领导人比跑马拉松要困难, 毕竟马拉松只是短暂的比赛,而当一个领导人需要多年持续的竞赛 。 总的来讲,在这个社会里,尤其是人才不断被选出的时候,我们到底选择什么样的年轻人进行培养,推举什么样的人当领导,这是个问题。 但不管我们主观意愿如何,做好一个团队的领导客观需要各种综合的特点 ,那就是需要有远大的抱负,使得事业能够有正确的方向;需要科学的精神,不至于被不科学的做法毁掉整个事业;需要很好的人文素质以海纳百川,以拥有宽广的胸怀;需要非常好的耐力,使得事业能够持续发展;需要非常好的学习能力,使得事业能够快速发展;同时还要有健康的身体,事业能够得到保障。不是每一个年轻人都值得投资,如果作为一个年轻人期待别人的认可,期待做一个团队的领导,上述的几个特点是起码的要求,实际上,做一个卓越的领导,需要的可能还远不止上述几条。 想当官可以,但是我们想好了吗?做的正确了吗?如果没有,即便我们当上了领导,我们也不是个合格的领导,除了自己的失败之外,还会让这个团队失败。这样的案例还少吗? silong.peng@ia.ac.cn 2014.12.16
个人分类: 空闲时光|38682 次阅读|69 个评论
[转载]当创业成为这个时代的必须 全球各国创业面面观
zwzyzx2014 2014-11-26 14:16
一、创业的背景: (1)面对如今经济不景气,年轻人必须作出选择。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企业家正呈现年轻化趋势,许多年轻的商学院和工学院毕业生离开学校就勇敢地埋头创业,实际他们并没有工作经验。唯有创业者朝气蓬勃,方能走出经济不景气这一雾霾。 (2)各国政府在研发及教育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期望尽快转型为创新型经济,但将科研成果与专利商业化,则需要一大批创新者、创业者与颠覆者。 (3)年轻人的父母一代人往往选择进入一家大型集团企业,以求谋得一份常规、稳定的工作。但是新一代年轻人已经没有这种稳妥的保障了。自主创业如今成为了一种自由独立的工作形式,这是大型集团企业所无法提供的。 (4)自主创业是职业向往和个人憧憬的完美结合。根据调查,超过半数受访者表示,选择自主创业这种挑战的动力是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也是为了自身的充分发展。赚钱的欲望反而仅居第三位。最能激励未来企业家的三项个人价值为:人们的尊重,勇气,以及享受工作和奋斗带来的乐趣。 二、世界各国创业面面观: 总体来说,国家越富裕发达,做生意的限制一般就越少。现今世界各国政府及各个机构组织提供的便利条件、优惠政策,都是向学生、创业团队敞开大门的。 (1)美国: 今天的美国,一半以上的公民要么自己创业,要么在创业型的中小企业工作。以前大型企业拥有最新的高科技,大家节省时间的工作方式是在一个大工作室里交流。但是现在每个人都有手机、电脑,最有效的工作方式是在家或小型工作室交流。现今,美国无论是创业硬件环境,还是创业资本环境,亦是创业精神与创业内在机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以色列: 过去20年中,全球眼球基本都在投资那些用创新去改变世界的企业家们。当我们谈及伟大的企业家的特质时,就会用“坚韧和乐观”这两个词去看待以色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根据 中为咨询 资料显示,78.8%的以色列人对未来很乐观,89%的以色列人认为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会有人挺身而出。 以色列历经的一系列战争与威胁让变得更加坚韧,而且一点也没有减少他们的乐观。这种坚韧、乐观和幸福是孕育企业家的沃土。他们的创造性可以应对更大的挑战,也会培育出这个创业的国度里的创新性经济体。作为一个小国,以色列的创业故事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其创业精神的或许并不全面,但也足以管中窥豹,并给人以借鉴和启迪。 (3)英国: 英国创业的优势总体来说,门槛更低、政策更灵活、市场更透明。全球创业成本最低的国家中,英国排名世界第三。运营企业的便利性排名,英国位居世界第八。目前英国政府推出创业支持政策,学生在英国只要拿出富有创意的研究或工作成果,以此得到权威金融机构认可的风险投资公司,或政府相关部门(包括学校)的认可,并取得他们的5万英镑及资金担保信,帮助学生投资创业。 (4)法国: 根据调查37%的法国人希望创立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更有10%已经着手进行实践。对自由的渴望和奋斗的乐趣是促使他们创业的主要动力。据了解,吸引和留住欧洲创业企业的战争日渐白热化。法国各地公共和私人实业都摆出诚意姿态,向创业者提供廉价的工作环境、特殊签证,甚至是国家补助。在法国,政府都希望能通过新的商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5)德国: 德国人创业情绪普遍不高,只有不到50%的德国人在接受GEM调查时表示创业对他们具有吸引力,而反观他们的邻国,约有65%的法国人,68%的波兰人和79%的荷兰人都对创业表示出了不小的兴趣。根据调查显示,德国自主创业意愿逐年降低的原因一是德国人面对风险非常谨慎;二是对失败不够宽容,经营企业失败的人会受到来自社会的压力。首先是由于缺乏资金。小公司需要天使投资人和风险资本来生存发展。不过这些资源在德国非常有限。德国的风险投资者非常谨慎,并不期望公司呈现爆炸性的增长。德国人墨守成规,比较安静,严谨和沉稳。但创业需要的是速度。约有42%的德国人远离创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远远高于美国的32%,许多美国人自豪于他们曾有过失败的创业经历。但这些情况或将会发生改变。如今的大学毕业生或将把创业列入就业范围内,而德国政府也将对此提供适当的帮助。 (6)新加坡创业: 新加坡这个500多万人口的城市国家,以富裕、整洁、高效而闻名于世。这里的人们彬彬有礼,墙上找不到涂鸦;年轻人受到良好教育,循规蹈矩,毕业后可以到政府当公务员、到金融机构当高级白领、在国有企业或跨国公司里体面地存在着,而且新加坡的市场太小,水至清则无鱼,导致新加坡创业率与积极性一直不高。 新加坡虽小,但是五脏俱全,现在政府对在新加坡的创业和投资非常的支持,对于在新加坡入驻的企业,政府一般会做天使和A轮的投资,天使投资的规模是50万美金,A轮政府一般会拿出1000万新币。政府鼓励机构一起来投资A轮,除了承诺给参与A轮投资的机构做LP之外,还会一起共担风险。因此往往大家会把新加坡当作一个中转点,在新加坡创业设立公司。 (7)韩国: 根据调查,韩国的全部创业中,为了维持最低生计的“生计型创业”比例逼近40%。韩国未满42个月的初期创业中,“生计型创业”比例为36.5%。为了提高收入水平的“机会追求型创业”占51.1%。与前一年相比,“生计型创业”与“机会追求型创业”各增加了1.5%与5.1%。虽然从表面上看,高附加值性创业的增幅较大,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韩国的“生计型创业”比例过高。一直以来,以家族化经营为特点的财阀经济占据韩国经济半壁江山。2012年,仅韩国三星、现代、LG、SK四家总销售额7145亿美元,约占当年韩国GDP(1.17万亿美元)的61%。然而,众财阀提供的就业岗位仅占全国的10%左右。 韩国政府最新公布的就业统计结果显示,15~29岁青年就业人数多年呈现缩减趋势,青年层失业率高至7%-8%。头垄断严重、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让韩国政府不得不考虑经济转型。为扶持中小企业,韩国政府喊出了“创造经济”的口号。韩国国内的创业支援主要通过跟韩国的大学合作,在大学内设立创业支援中心,让大学先导事业。支援中心实行“严进宽出”政策。对大学生要求进入创业中心的申请,韩国政府和学校要进行严格筛选。寻求创业的大学生需要提供详细的创业计划书,然后根据创业的方向,由大学教授和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组成的评价团来评价决定。如果顺利进入创业支援中心,大学生可以得到“一条龙”的服务,创业所急需的人才、营业场地和资金,在这里都很容易找到。为了进一步减轻韩国青年的创业风险,韩国政府支援创业的另一项特色是建立庞大的专业人才导师库,从而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的创业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根据创业企业面临的具体困难,由不同导师提供差异化的帮助。 (8)日本: 在经历了20年的经济停滞后,日本年轻人“正变得非常、非常保守”。日本文化对失败者欠缺宽容,被认为是创业者们面临的最大障碍。这是日美在创业环境上的最大不同。日本大公司的终身雇佣制度与“年功序列”工资体系对年轻人来说依然具有吸引力,“经济乏力之时,年轻人倾向于稳定。”最新调查也显示,许多日本年轻人并不愿选择创业“披荆斩棘”的生活。在这项以世界13个国家年轻人为对象的工作意识调查中,回答“对创业不感兴趣”的日本人高达58%,在受调查国中最高。打造一个奖励冒险精神的社会,是日本今后的重要课题。日本要成为“创业大国”,必须为创业者打造可持续尝试的环境。 (9)香港地区: 香港是由一批胸怀大志、意志坚定的移民建立起来的,他们孜孜不倦地工作,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也因此,以往企业一向受人钦羡,也得以蓬勃发展。香港总体创业活动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基本上局限在消费者服务行业。但这种“起步”精神正在迅速衰落。企业联盟盛行、租金成本过高和资金池缩小,增加了创业的障碍,令小本企业创业困难。 但过去三年全球经济环境稳定,有利营商。而近年信息科技发展迅速,造就商机之余,亦大大减低创业及营商成本。另外,受到成功创业例子、政策配合和社会人士大力推动等因素影响,香港社会逐渐形成鼓励青年创业的风气。譬如香港青年协会为青年创业者提供创业启动金,成功申请者将可获得最高港币10万元免息贷款,作为开展业务的本金。香港青年协会还提供创业指导及专业咨询,安排工贸团体及商业服务机构,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专业顾问服务,并为青年创业者提供或协助联系业务运作时所需的硬件、资源及支援,以及为青年创业者建立商业网络。 (10)中国: 根据 行业研究报告 调查,近9成中国人对创业持积极态度,62%的受访者想开创自己的事业,均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对于中国受访者来说,“更好地兼顾家庭与事业,享受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完成个人目标”和“获得额外收入”是最吸引人们创业的前三大原因。同时,“不再受雇于人,做自己的老板”和可能“摆脱失业,重新工作”也是促使人们创业的原因。同时以世界13个国家的年轻人为对象进行了一项工作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中回答“对创业不感兴趣”中国仅为6%左右。此外回答“考虑将来创业”中国,中国考虑将来创业的年轻人达40%。 更重要的是,中国也在逐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通过企业登记制度改革,2013年新登记注册的公司呈现井喷式增长,新增企业数量较2012年增长60%以上。 三、创业的成功定义: 对于年轻创业者们来说,首先要搞清楚一个定义,什么叫创业成功。如今很多年轻创业者可能忙活一番,最后公司倒闭也没赚到钱,可难道这就叫失败吗?如果这位创业者能在他所在领域学到东西,积累了很好的经验,那么这一番创业就不一定是失败的。 四、创业的认知: 创业就是一个职业。 五、创业的关键: 关键是你如何做个“有心人”,并且是否真的心怀孤注一掷、勇敢向前的“创业梦想”。 六、创业的内核: 创业只是“勇敢者的游戏”。 七、创业的素质: 创业者的一些基本特质—冒险精神,对创造和发明的激情,把想法变成产品的执行力,有很好的学习敏锐度,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有号召力、煽动性,能召唤一批人一起干事,时刻想着如何把事情做成等等。在这场创业冒险之中,对于市场的敏锐定位、丰富的职业经验和有发展前景的想法也是战胜挑战的必备武器。着重的还是经营能力。你做什么事儿真的不重要,对于我们这种连续创业者来说,看的全是你对人的把控,核心是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人脉、别人对你的认可程度,以及你那个产品本身的可能性和爆发力。 八、创业的理念: 不是以理论指导为主,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九、创业经验之谈: 如果想选择创业,他认为不能做“门外汉”,要真正熟悉这个领域后,再真正进入。毕业后不要着急创业,可以选择你喜欢的领域,找一家大公司工作一段时间。通过在一家运作成熟大公司的学习和经历,年前创业者们会了解公司如何运作的,创业要面对哪些问题,在积累到一定经验之后,再去创业的话,成功的几率会更高些。 十、创业的致胜之道: 在美国,有2300万家小企业,每个月还会新增54.3万家小企业。所以,如果你的公司想要脱颖而出,并取得成功,不仅需要一个独一无二的价值主张,还要有多元化的收入流,以及充足、强大的创造能力。 十一、创业的影子: 如美国现在市值前五位的大公司中,苹果、微软和谷歌都是当年在初创阶段得到过VC的投资和扶持。很多高市值的成功上市公司,比如亚马逊、雅虎和星巴克,背后都有VC的身影。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球风投产生巨大冲击,但是风投复苏的速度也是惊人的。基于 市场分析报告 的数据,在2014年前9个月中,全球风投基金已经对5272个项目投资了59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速达45%。至于回报率,复苏势头也很迅猛。2013年的十年回报率是7.8%,而这个数字在2010年是-4.15%。 十二、创业资金流向: 2014 年美国前三季度创业投资基金投资总额达330亿美元,超过2013年全年的300亿美元。从行业来看,2014年第三季度,软件行业交易37亿美元,为最热门行业;传媒和娱乐业交易18亿美元,为第二大热门行业;生物科技行业交易11亿美元,排名第三。分阶段来看,第三季度种子期投资1.97亿美元,初创期投资30亿美元,扩张期投资34亿美元,成熟期投资33亿美元。 十三、创业的商业境界: 成为硅谷研发的后院,风投主要来自硅谷,而退出主要是华尔街。 十四、当今创业的特点: 年轻创业者当下把兴趣变为一盘生意,立足于用户去考虑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推出的产品和服务亦应顺应新的环境而产生,幷且善用互联网推广产品和服务。
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当创业成为这个时代的必须 全球各国创业面面观
zwzyzx2014 2014-11-26 14:16
一、创业的背景: (1)面对如今经济不景气,年轻人必须作出选择。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企业家正呈现年轻化趋势,许多年轻的商学院和工学院毕业生离开学校就勇敢地埋头创业,实际他们并没有工作经验。唯有创业者朝气蓬勃,方能走出经济不景气这一雾霾。 (2)各国政府在研发及教育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期望尽快转型为创新型经济,但将科研成果与专利商业化,则需要一大批创新者、创业者与颠覆者。 (3)年轻人的父母一代人往往选择进入一家大型集团企业,以求谋得一份常规、稳定的工作。但是新一代年轻人已经没有这种稳妥的保障了。自主创业如今成为了一种自由独立的工作形式,这是大型集团企业所无法提供的。 (4)自主创业是职业向往和个人憧憬的完美结合。根据调查,超过半数受访者表示,选择自主创业这种挑战的动力是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也是为了自身的充分发展。赚钱的欲望反而仅居第三位。最能激励未来企业家的三项个人价值为:人们的尊重,勇气,以及享受工作和奋斗带来的乐趣。 二、世界各国创业面面观: 总体来说,国家越富裕发达,做生意的限制一般就越少。现今世界各国政府及各个机构组织提供的便利条件、优惠政策,都是向学生、创业团队敞开大门的。 (1)美国: 今天的美国,一半以上的公民要么自己创业,要么在创业型的中小企业工作。以前大型企业拥有最新的高科技,大家节省时间的工作方式是在一个大工作室里交流。但是现在每个人都有手机、电脑,最有效的工作方式是在家或小型工作室交流。现今,美国无论是创业硬件环境,还是创业资本环境,亦是创业精神与创业内在机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以色列: 过去20年中,全球眼球基本都在投资那些用创新去改变世界的企业家们。当我们谈及伟大的企业家的特质时,就会用“坚韧和乐观”这两个词去看待以色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根据 中为咨询 资料显示,78.8%的以色列人对未来很乐观,89%的以色列人认为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会有人挺身而出。 以色列历经的一系列战争与威胁让变得更加坚韧,而且一点也没有减少他们的乐观。这种坚韧、乐观和幸福是孕育企业家的沃土。他们的创造性可以应对更大的挑战,也会培育出这个创业的国度里的创新性经济体。作为一个小国,以色列的创业故事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其创业精神的或许并不全面,但也足以管中窥豹,并给人以借鉴和启迪。 (3)英国: 英国创业的优势总体来说,门槛更低、政策更灵活、市场更透明。全球创业成本最低的国家中,英国排名世界第三。运营企业的便利性排名,英国位居世界第八。目前英国政府推出创业支持政策,学生在英国只要拿出富有创意的研究或工作成果,以此得到权威金融机构认可的风险投资公司,或政府相关部门(包括学校)的认可,并取得他们的5万英镑及资金担保信,帮助学生投资创业。 (4)法国: 根据调查37%的法国人希望创立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更有10%已经着手进行实践。对自由的渴望和奋斗的乐趣是促使他们创业的主要动力。据了解,吸引和留住欧洲创业企业的战争日渐白热化。法国各地公共和私人实业都摆出诚意姿态,向创业者提供廉价的工作环境、特殊签证,甚至是国家补助。在法国,政府都希望能通过新的商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5)德国: 德国人创业情绪普遍不高,只有不到50%的德国人在接受GEM调查时表示创业对他们具有吸引力,而反观他们的邻国,约有65%的法国人,68%的波兰人和79%的荷兰人都对创业表示出了不小的兴趣。根据调查显示,德国自主创业意愿逐年降低的原因一是德国人面对风险非常谨慎;二是对失败不够宽容,经营企业失败的人会受到来自社会的压力。首先是由于缺乏资金。小公司需要天使投资人和风险资本来生存发展。不过这些资源在德国非常有限。德国的风险投资者非常谨慎,并不期望公司呈现爆炸性的增长。德国人墨守成规,比较安静,严谨和沉稳。但创业需要的是速度。约有42%的德国人远离创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远远高于美国的32%,许多美国人自豪于他们曾有过失败的创业经历。但这些情况或将会发生改变。如今的大学毕业生或将把创业列入就业范围内,而德国政府也将对此提供适当的帮助。 (6)新加坡创业: 新加坡这个500多万人口的城市国家,以富裕、整洁、高效而闻名于世。这里的人们彬彬有礼,墙上找不到涂鸦;年轻人受到良好教育,循规蹈矩,毕业后可以到政府当公务员、到金融机构当高级白领、在国有企业或跨国公司里体面地存在着,而且新加坡的市场太小,水至清则无鱼,导致新加坡创业率与积极性一直不高。 新加坡虽小,但是五脏俱全,现在政府对在新加坡的创业和投资非常的支持,对于在新加坡入驻的企业,政府一般会做天使和A轮的投资,天使投资的规模是50万美金,A轮政府一般会拿出1000万新币。政府鼓励机构一起来投资A轮,除了承诺给参与A轮投资的机构做LP之外,还会一起共担风险。因此往往大家会把新加坡当作一个中转点,在新加坡创业设立公司。 (7)韩国: 根据调查,韩国的全部创业中,为了维持最低生计的“生计型创业”比例逼近40%。韩国未满42个月的初期创业中,“生计型创业”比例为36.5%。为了提高收入水平的“机会追求型创业”占51.1%。与前一年相比,“生计型创业”与“机会追求型创业”各增加了1.5%与5.1%。虽然从表面上看,高附加值性创业的增幅较大,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韩国的“生计型创业”比例过高。一直以来,以家族化经营为特点的财阀经济占据韩国经济半壁江山。2012年,仅韩国三星、现代、LG、SK四家总销售额7145亿美元,约占当年韩国GDP(1.17万亿美元)的61%。然而,众财阀提供的就业岗位仅占全国的10%左右。 韩国政府最新公布的就业统计结果显示,15~29岁青年就业人数多年呈现缩减趋势,青年层失业率高至7%-8%。头垄断严重、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让韩国政府不得不考虑经济转型。为扶持中小企业,韩国政府喊出了“创造经济”的口号。韩国国内的创业支援主要通过跟韩国的大学合作,在大学内设立创业支援中心,让大学先导事业。支援中心实行“严进宽出”政策。对大学生要求进入创业中心的申请,韩国政府和学校要进行严格筛选。寻求创业的大学生需要提供详细的创业计划书,然后根据创业的方向,由大学教授和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组成的评价团来评价决定。如果顺利进入创业支援中心,大学生可以得到“一条龙”的服务,创业所急需的人才、营业场地和资金,在这里都很容易找到。为了进一步减轻韩国青年的创业风险,韩国政府支援创业的另一项特色是建立庞大的专业人才导师库,从而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的创业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根据创业企业面临的具体困难,由不同导师提供差异化的帮助。 (8)日本: 在经历了20年的经济停滞后,日本年轻人“正变得非常、非常保守”。日本文化对失败者欠缺宽容,被认为是创业者们面临的最大障碍。这是日美在创业环境上的最大不同。日本大公司的终身雇佣制度与“年功序列”工资体系对年轻人来说依然具有吸引力,“经济乏力之时,年轻人倾向于稳定。”最新调查也显示,许多日本年轻人并不愿选择创业“披荆斩棘”的生活。在这项以世界13个国家年轻人为对象的工作意识调查中,回答“对创业不感兴趣”的日本人高达58%,在受调查国中最高。打造一个奖励冒险精神的社会,是日本今后的重要课题。日本要成为“创业大国”,必须为创业者打造可持续尝试的环境。 (9)香港地区: 香港是由一批胸怀大志、意志坚定的移民建立起来的,他们孜孜不倦地工作,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也因此,以往企业一向受人钦羡,也得以蓬勃发展。香港总体创业活动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基本上局限在消费者服务行业。但这种“起步”精神正在迅速衰落。企业联盟盛行、租金成本过高和资金池缩小,增加了创业的障碍,令小本企业创业困难。 但过去三年全球经济环境稳定,有利营商。而近年信息科技发展迅速,造就商机之余,亦大大减低创业及营商成本。另外,受到成功创业例子、政策配合和社会人士大力推动等因素影响,香港社会逐渐形成鼓励青年创业的风气。譬如香港青年协会为青年创业者提供创业启动金,成功申请者将可获得最高港币10万元免息贷款,作为开展业务的本金。香港青年协会还提供创业指导及专业咨询,安排工贸团体及商业服务机构,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专业顾问服务,并为青年创业者提供或协助联系业务运作时所需的硬件、资源及支援,以及为青年创业者建立商业网络。 (10)中国: 根据 行业研究报告 调查,近9成中国人对创业持积极态度,62%的受访者想开创自己的事业,均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对于中国受访者来说,“更好地兼顾家庭与事业,享受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完成个人目标”和“获得额外收入”是最吸引人们创业的前三大原因。同时,“不再受雇于人,做自己的老板”和可能“摆脱失业,重新工作”也是促使人们创业的原因。同时以世界13个国家的年轻人为对象进行了一项工作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中回答“对创业不感兴趣”中国仅为6%左右。此外回答“考虑将来创业”中国,中国考虑将来创业的年轻人达40%。 更重要的是,中国也在逐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通过企业登记制度改革,2013年新登记注册的公司呈现井喷式增长,新增企业数量较2012年增长60%以上。 三、创业的成功定义: 对于年轻创业者们来说,首先要搞清楚一个定义,什么叫创业成功。如今很多年轻创业者可能忙活一番,最后公司倒闭也没赚到钱,可难道这就叫失败吗?如果这位创业者能在他所在领域学到东西,积累了很好的经验,那么这一番创业就不一定是失败的。 四、创业的认知: 创业就是一个职业。 五、创业的关键: 关键是你如何做个“有心人”,并且是否真的心怀孤注一掷、勇敢向前的“创业梦想”。 六、创业的内核: 创业只是“勇敢者的游戏”。 七、创业的素质: 创业者的一些基本特质—冒险精神,对创造和发明的激情,把想法变成产品的执行力,有很好的学习敏锐度,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有号召力、煽动性,能召唤一批人一起干事,时刻想着如何把事情做成等等。在这场创业冒险之中,对于市场的敏锐定位、丰富的职业经验和有发展前景的想法也是战胜挑战的必备武器。着重的还是经营能力。你做什么事儿真的不重要,对于我们这种连续创业者来说,看的全是你对人的把控,核心是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人脉、别人对你的认可程度,以及你那个产品本身的可能性和爆发力。 八、创业的理念: 不是以理论指导为主,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九、创业经验之谈: 如果想选择创业,他认为不能做“门外汉”,要真正熟悉这个领域后,再真正进入。毕业后不要着急创业,可以选择你喜欢的领域,找一家大公司工作一段时间。通过在一家运作成熟大公司的学习和经历,年前创业者们会了解公司如何运作的,创业要面对哪些问题,在积累到一定经验之后,再去创业的话,成功的几率会更高些。 十、创业的致胜之道: 在美国,有2300万家小企业,每个月还会新增54.3万家小企业。所以,如果你的公司想要脱颖而出,并取得成功,不仅需要一个独一无二的价值主张,还要有多元化的收入流,以及充足、强大的创造能力。 十一、创业的影子: 如美国现在市值前五位的大公司中,苹果、微软和谷歌都是当年在初创阶段得到过VC的投资和扶持。很多高市值的成功上市公司,比如亚马逊、雅虎和星巴克,背后都有VC的身影。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球风投产生巨大冲击,但是风投复苏的速度也是惊人的。基于 市场分析报告 的数据,在2014年前9个月中,全球风投基金已经对5272个项目投资了59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速达45%。至于回报率,复苏势头也很迅猛。2013年的十年回报率是7.8%,而这个数字在2010年是-4.15%。 十二、创业资金流向: 2014 年美国前三季度创业投资基金投资总额达330亿美元,超过2013年全年的300亿美元。从行业来看,2014年第三季度,软件行业交易37亿美元,为最热门行业;传媒和娱乐业交易18亿美元,为第二大热门行业;生物科技行业交易11亿美元,排名第三。分阶段来看,第三季度种子期投资1.97亿美元,初创期投资30亿美元,扩张期投资34亿美元,成熟期投资33亿美元。 十三、创业的商业境界: 成为硅谷研发的后院,风投主要来自硅谷,而退出主要是华尔街。 十四、当今创业的特点: 年轻创业者当下把兴趣变为一盘生意,立足于用户去考虑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推出的产品和服务亦应顺应新的环境而产生,幷且善用互联网推广产品和服务。
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当创业成为这个时代的必须 全球各国创业面面观
zwzyzx2014 2014-11-26 14:15
一、创业的背景: (1)面对如今经济不景气,年轻人必须作出选择。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企业家正呈现年轻化趋势,许多年轻的商学院和工学院毕业生离开学校就勇敢地埋头创业,实际他们并没有工作经验。唯有创业者朝气蓬勃,方能走出经济不景气这一雾霾。 (2)各国政府在研发及教育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期望尽快转型为创新型经济,但将科研成果与专利商业化,则需要一大批创新者、创业者与颠覆者。 (3)年轻人的父母一代人往往选择进入一家大型集团企业,以求谋得一份常规、稳定的工作。但是新一代年轻人已经没有这种稳妥的保障了。自主创业如今成为了一种自由独立的工作形式,这是大型集团企业所无法提供的。 (4)自主创业是职业向往和个人憧憬的完美结合。根据调查,超过半数受访者表示,选择自主创业这种挑战的动力是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也是为了自身的充分发展。赚钱的欲望反而仅居第三位。最能激励未来企业家的三项个人价值为:人们的尊重,勇气,以及享受工作和奋斗带来的乐趣。 二、世界各国创业面面观: 总体来说,国家越富裕发达,做生意的限制一般就越少。现今世界各国政府及各个机构组织提供的便利条件、优惠政策,都是向学生、创业团队敞开大门的。 (1)美国: 今天的美国,一半以上的公民要么自己创业,要么在创业型的中小企业工作。以前大型企业拥有最新的高科技,大家节省时间的工作方式是在一个大工作室里交流。但是现在每个人都有手机、电脑,最有效的工作方式是在家或小型工作室交流。现今,美国无论是创业硬件环境,还是创业资本环境,亦是创业精神与创业内在机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以色列: 过去20年中,全球眼球基本都在投资那些用创新去改变世界的企业家们。当我们谈及伟大的企业家的特质时,就会用“坚韧和乐观”这两个词去看待以色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根据 中为咨询 资料显示,78.8%的以色列人对未来很乐观,89%的以色列人认为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会有人挺身而出。 以色列历经的一系列战争与威胁让变得更加坚韧,而且一点也没有减少他们的乐观。这种坚韧、乐观和幸福是孕育企业家的沃土。他们的创造性可以应对更大的挑战,也会培育出这个创业的国度里的创新性经济体。作为一个小国,以色列的创业故事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其创业精神的或许并不全面,但也足以管中窥豹,并给人以借鉴和启迪。 (3)英国: 英国创业的优势总体来说,门槛更低、政策更灵活、市场更透明。全球创业成本最低的国家中,英国排名世界第三。运营企业的便利性排名,英国位居世界第八。目前英国政府推出创业支持政策,学生在英国只要拿出富有创意的研究或工作成果,以此得到权威金融机构认可的风险投资公司,或政府相关部门(包括学校)的认可,并取得他们的5万英镑及资金担保信,帮助学生投资创业。 (4)法国: 根据调查37%的法国人希望创立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更有10%已经着手进行实践。对自由的渴望和奋斗的乐趣是促使他们创业的主要动力。据了解,吸引和留住欧洲创业企业的战争日渐白热化。法国各地公共和私人实业都摆出诚意姿态,向创业者提供廉价的工作环境、特殊签证,甚至是国家补助。在法国,政府都希望能通过新的商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5)德国: 德国人创业情绪普遍不高,只有不到50%的德国人在接受GEM调查时表示创业对他们具有吸引力,而反观他们的邻国,约有65%的法国人,68%的波兰人和79%的荷兰人都对创业表示出了不小的兴趣。根据调查显示,德国自主创业意愿逐年降低的原因一是德国人面对风险非常谨慎;二是对失败不够宽容,经营企业失败的人会受到来自社会的压力。首先是由于缺乏资金。小公司需要天使投资人和风险资本来生存发展。不过这些资源在德国非常有限。德国的风险投资者非常谨慎,并不期望公司呈现爆炸性的增长。德国人墨守成规,比较安静,严谨和沉稳。但创业需要的是速度。约有42%的德国人远离创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远远高于美国的32%,许多美国人自豪于他们曾有过失败的创业经历。但这些情况或将会发生改变。如今的大学毕业生或将把创业列入就业范围内,而德国政府也将对此提供适当的帮助。 (6)新加坡创业: 新加坡这个500多万人口的城市国家,以富裕、整洁、高效而闻名于世。这里的人们彬彬有礼,墙上找不到涂鸦;年轻人受到良好教育,循规蹈矩,毕业后可以到政府当公务员、到金融机构当高级白领、在国有企业或跨国公司里体面地存在着,而且新加坡的市场太小,水至清则无鱼,导致新加坡创业率与积极性一直不高。 新加坡虽小,但是五脏俱全,现在政府对在新加坡的创业和投资非常的支持,对于在新加坡入驻的企业,政府一般会做天使和A轮的投资,天使投资的规模是50万美金,A轮政府一般会拿出1000万新币。政府鼓励机构一起来投资A轮,除了承诺给参与A轮投资的机构做LP之外,还会一起共担风险。因此往往大家会把新加坡当作一个中转点,在新加坡创业设立公司。 (7)韩国: 根据调查,韩国的全部创业中,为了维持最低生计的“生计型创业”比例逼近40%。韩国未满42个月的初期创业中,“生计型创业”比例为36.5%。为了提高收入水平的“机会追求型创业”占51.1%。与前一年相比,“生计型创业”与“机会追求型创业”各增加了1.5%与5.1%。虽然从表面上看,高附加值性创业的增幅较大,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韩国的“生计型创业”比例过高。一直以来,以家族化经营为特点的财阀经济占据韩国经济半壁江山。2012年,仅韩国三星、现代、LG、SK四家总销售额7145亿美元,约占当年韩国GDP(1.17万亿美元)的61%。然而,众财阀提供的就业岗位仅占全国的10%左右。 韩国政府最新公布的就业统计结果显示,15~29岁青年就业人数多年呈现缩减趋势,青年层失业率高至7%-8%。头垄断严重、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让韩国政府不得不考虑经济转型。为扶持中小企业,韩国政府喊出了“创造经济”的口号。韩国国内的创业支援主要通过跟韩国的大学合作,在大学内设立创业支援中心,让大学先导事业。支援中心实行“严进宽出”政策。对大学生要求进入创业中心的申请,韩国政府和学校要进行严格筛选。寻求创业的大学生需要提供详细的创业计划书,然后根据创业的方向,由大学教授和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组成的评价团来评价决定。如果顺利进入创业支援中心,大学生可以得到“一条龙”的服务,创业所急需的人才、营业场地和资金,在这里都很容易找到。为了进一步减轻韩国青年的创业风险,韩国政府支援创业的另一项特色是建立庞大的专业人才导师库,从而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的创业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根据创业企业面临的具体困难,由不同导师提供差异化的帮助。 (8)日本: 在经历了20年的经济停滞后,日本年轻人“正变得非常、非常保守”。日本文化对失败者欠缺宽容,被认为是创业者们面临的最大障碍。这是日美在创业环境上的最大不同。日本大公司的终身雇佣制度与“年功序列”工资体系对年轻人来说依然具有吸引力,“经济乏力之时,年轻人倾向于稳定。”最新调查也显示,许多日本年轻人并不愿选择创业“披荆斩棘”的生活。在这项以世界13个国家年轻人为对象的工作意识调查中,回答“对创业不感兴趣”的日本人高达58%,在受调查国中最高。打造一个奖励冒险精神的社会,是日本今后的重要课题。日本要成为“创业大国”,必须为创业者打造可持续尝试的环境。 (9)香港地区: 香港是由一批胸怀大志、意志坚定的移民建立起来的,他们孜孜不倦地工作,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也因此,以往企业一向受人钦羡,也得以蓬勃发展。香港总体创业活动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基本上局限在消费者服务行业。但这种“起步”精神正在迅速衰落。企业联盟盛行、租金成本过高和资金池缩小,增加了创业的障碍,令小本企业创业困难。 但过去三年全球经济环境稳定,有利营商。而近年信息科技发展迅速,造就商机之余,亦大大减低创业及营商成本。另外,受到成功创业例子、政策配合和社会人士大力推动等因素影响,香港社会逐渐形成鼓励青年创业的风气。譬如香港青年协会为青年创业者提供创业启动金,成功申请者将可获得最高港币10万元免息贷款,作为开展业务的本金。香港青年协会还提供创业指导及专业咨询,安排工贸团体及商业服务机构,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专业顾问服务,并为青年创业者提供或协助联系业务运作时所需的硬件、资源及支援,以及为青年创业者建立商业网络。 (10)中国: 根据 行业研究报告 调查,近9成中国人对创业持积极态度,62%的受访者想开创自己的事业,均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对于中国受访者来说,“更好地兼顾家庭与事业,享受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完成个人目标”和“获得额外收入”是最吸引人们创业的前三大原因。同时,“不再受雇于人,做自己的老板”和可能“摆脱失业,重新工作”也是促使人们创业的原因。同时以世界13个国家的年轻人为对象进行了一项工作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中回答“对创业不感兴趣”中国仅为6%左右。此外回答“考虑将来创业”中国,中国考虑将来创业的年轻人达40%。 更重要的是,中国也在逐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通过企业登记制度改革,2013年新登记注册的公司呈现井喷式增长,新增企业数量较2012年增长60%以上。 三、创业的成功定义: 对于年轻创业者们来说,首先要搞清楚一个定义,什么叫创业成功。如今很多年轻创业者可能忙活一番,最后公司倒闭也没赚到钱,可难道这就叫失败吗?如果这位创业者能在他所在领域学到东西,积累了很好的经验,那么这一番创业就不一定是失败的。 四、创业的认知: 创业就是一个职业。 五、创业的关键: 关键是你如何做个“有心人”,并且是否真的心怀孤注一掷、勇敢向前的“创业梦想”。 六、创业的内核: 创业只是“勇敢者的游戏”。 七、创业的素质: 创业者的一些基本特质—冒险精神,对创造和发明的激情,把想法变成产品的执行力,有很好的学习敏锐度,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有号召力、煽动性,能召唤一批人一起干事,时刻想着如何把事情做成等等。在这场创业冒险之中,对于市场的敏锐定位、丰富的职业经验和有发展前景的想法也是战胜挑战的必备武器。着重的还是经营能力。你做什么事儿真的不重要,对于我们这种连续创业者来说,看的全是你对人的把控,核心是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人脉、别人对你的认可程度,以及你那个产品本身的可能性和爆发力。 八、创业的理念: 不是以理论指导为主,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九、创业经验之谈: 如果想选择创业,他认为不能做“门外汉”,要真正熟悉这个领域后,再真正进入。毕业后不要着急创业,可以选择你喜欢的领域,找一家大公司工作一段时间。通过在一家运作成熟大公司的学习和经历,年前创业者们会了解公司如何运作的,创业要面对哪些问题,在积累到一定经验之后,再去创业的话,成功的几率会更高些。 十、创业的致胜之道: 在美国,有2300万家小企业,每个月还会新增54.3万家小企业。所以,如果你的公司想要脱颖而出,并取得成功,不仅需要一个独一无二的价值主张,还要有多元化的收入流,以及充足、强大的创造能力。 十一、创业的影子: 如美国现在市值前五位的大公司中,苹果、微软和谷歌都是当年在初创阶段得到过VC的投资和扶持。很多高市值的成功上市公司,比如亚马逊、雅虎和星巴克,背后都有VC的身影。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球风投产生巨大冲击,但是风投复苏的速度也是惊人的。基于 市场分析报告 的数据,在2014年前9个月中,全球风投基金已经对5272个项目投资了59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速达45%。至于回报率,复苏势头也很迅猛。2013年的十年回报率是7.8%,而这个数字在2010年是-4.15%。 十二、创业资金流向: 2014 年美国前三季度创业投资基金投资总额达330亿美元,超过2013年全年的300亿美元。从行业来看,2014年第三季度,软件行业交易37亿美元,为最热门行业;传媒和娱乐业交易18亿美元,为第二大热门行业;生物科技行业交易11亿美元,排名第三。分阶段来看,第三季度种子期投资1.97亿美元,初创期投资30亿美元,扩张期投资34亿美元,成熟期投资33亿美元。 十三、创业的商业境界: 成为硅谷研发的后院,风投主要来自硅谷,而退出主要是华尔街。 十四、当今创业的特点: 年轻创业者当下把兴趣变为一盘生意,立足于用户去考虑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推出的产品和服务亦应顺应新的环境而产生,幷且善用互联网推广产品和服务。
9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来现在我国多数年轻人对中国的优秀文化还知道得不足,需补课
热度 5 Huangyy 2014-11-1 12:18
由于中国近20年来比较过于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搞那种突飞猛进式的发展,而且不够注重文化的提升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保持和传承,使得当今大多数的年轻人对中国的优秀文化已经很淡忘、可能多数是了解得不够。那天, 我问了20多个年轻人说: “ 你们知道于蓝是谁吗? ” ,居然没有一个能回答的。然后说,是著名的电影演员后,还是不懂。这没什么,一个知名演员嘛。然后问: “ 你们看过电影 “ 《革命家庭》吗? ” ,回答:一个也没看过;问到: “ 你们看过《烈火中永生》吗? ” ,一个也没看过,这可能有些问题。好在,当我说:“她就是江姐的扮演者”,才出现了“哦——”的让你能欣慰些的声音。说明,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道得还不足,需要补课。我想,不知道他们看过《英雄儿女》吗?,可能大部分也没看过。可是如果你问他们:你看过那个“鸟叔”的“江南 Style” 吗?听过哪位国外的歌手的歌吗?看过《憨豆先生》吗?等等,基本都很熟啊。 责任不在这些年轻人,因为媒体等,基本都在播这些东西,在那大肆地宣扬呢。使得这个国家大多数人跟着跳、喊和叫,然后推崇者说这是:“时髦”、“新潮”,这些鼓噪之词很有鼓动性,然后,不管其实际如何,大家都跟着学和闹,遍及全国各地。 这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退化的表现,先从 30 多岁、 20 多岁的年轻人开始,国外的文化和势力大举地渗透进来,慢慢把这个国家的审美角度,艺术风格,意识形态等领域逐渐地占领,然后,这个国家基本没有自己的传统和文化,以及一个可传承、可支配这个民族奋勇前行的精神支柱了;这个国家的人们基本上就没有根了,现在的根就已经被刨得很多了。当一个国家,人们没有或极为缺少文化的根基(不是指放在图书馆里的那些书,而是印在广大人们的心里。指带有普片意义那些内容),没有精神上依托,就茫然了。就像飘在水面上的植物,随波逐流。那么,就欣赏他国的文化了,跟着他国后面喊和叫,自己则沦为他国思想和文化的附庸。这样,这个国家的人们无论如何都不会感到很幸福,即便有钱。因为,幸福感,主要不是物质的,约 70% 是文化和精神层面的。这就是为何其他国家都那么注重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原因。 其实认知有个过程,很多文化的内容大多数人不可能掌握得那么多,如果是广义的文化范畴更加如此;只是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内容掌握得多,甚至其可能已是某方面的专家 。但是,与本国家和民族相关的一些主要的历史事件、故事和经典的文化作品还是应该多了解的。如了解得还不足的,也没事,慢慢补充也可以。但是应该有这个想 做这方面补充的心才比较合适,这 就需要社会营造对 这方面 的宣传和引导的氛围才行。 请文化、艺术界和媒体等,以及各级相关部门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承及弘扬吧,不要老是为了赚钱去忽悠年轻人看那些本来艺术水准就不怎么高,内涵又很少, 而且基本艺术元素是国外的东西。 因为 这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现在开始,要全面抓好才行的。保持住自己文化的根基、优秀思想的根基,这个民族才能有精神上的依托和前进的动力与方向。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3172 次阅读|5 个评论
“女大学生为何屡遭侵害”的安全学分析 —学会安全,活着就好
wangbing187717 2014-10-26 15:42
随着最近女大学生频频遭侵害,各大新闻媒体也纷纷报道并为女大学生防侵害各路出招,正如央视《新闻 1+1 》在解读时所说:她今年 20 岁,因在返家途中错上一辆黑车而被害身亡。她今年 22 岁,因在火车站搭上一辆黑出租而被性侵。她今年 19 岁,在返校途中失踪,至今已达半月。她们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她们都是单身外出的女大学生,她们为何大都选择相信陌生人? 对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本人不持任何绝对的观点和立场,但是从安全学的角度分析它,它们都存在诸多不足和偏颇。个人认为这属于公共安全范畴,属于全民安全文化构建的问题,他们的分析太狭隘,适用性不强,重要是有些问题立足点存在很大偏差。今天笔者就从安全学角度出发,基于事故(伤害)致因理论,结合各个新闻报道,谈谈这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几点拙见。 首先提及的各个新闻报道的内容,各个新闻报道标题大多以“女大学生屡遭侵害”相关标题报道解读这个问题符合新闻稿标题设置要求和特点,但是报道内容还是我们传统的对待安全事件,包括其他大多事件都通用的思维模式,“哪里出事说哪里,哪里出事治哪里”,缺乏触类旁通。例如前不久发生的昆山市企业爆炸事故,事故一出那就是国家从上到下都天天谈 “严防企业粉尘爆炸专项行动”,从行动监察到一些列规章规定,直到下一起安全事故出现,就会转移焦点,再去说它治它,你说这样安全工作能搞好吗?况且事故还具有随机性、偶然性和潜伏性。其实后来发现该企业还有一种比粉尘爆炸更可怕,工人工作环境。我们是不是应该痛定思痛,反思也不能只是停留于粉尘爆炸,是否扩展到对一般爆炸、火灾等等安全问题的防范。对公共安全事件也是,今年公共安全事件甚是颇多,从公交车爆炸,到火车站、街道混乱砍人,再到西餐厅斗殴,但是大多报道或节目都是就事论事,罕有系统性的公共安全事件防范的宣传或解读。这次大多新闻报道对女大学受害问题的解读和报道更是狭隘,全文报道我为找到一个“男”而感到高心,不幸仔细一看还是那位实施犯罪的男性,我为找到一个“女性”、“未成年人”而感到欣慰,但实在是少之甚少,再就不用谈“全体公民”这样有公共色彩的词语了,竟然总述性的部分也是“女大学生”、“年轻单身女性”这样具体的限定,你说这是在解读公共安全事件吗?的确这 3 次受害的都是女大学生,都是乘“黑车”,而且她们出门受害危险显得大一点。我就不信除了女大学生、年轻单身女性,其他女性和男性同胞就不会发生类似的侵害或其他伤害。也许做报道的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其余部分你可以就事论事,但总述段落怎么也这么狭隘具体的叙述,是不是有点偏颇公共安全事件的固有属性:公共性和随机性,值得思考。习总书记去年谈到的安全问题,我概括为全民“大安全”格局,该如何形成和运转我们也值得思考。 央视解读时主持人的结尾一句话我也觉得不是很符合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韵律,缺乏对安全、生命的真正诠释。“的确是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也不可无啊!”这句话,的确前半句话毋庸置疑,但是“防人之心也不可无”这句话虽然是句老话,但是对人的感觉总是有那么点缺乏互相信任的感觉,本来现在的社会信任就很匮乏。即便我们大多都知道此话的深意,但这句话说给那些刚能理解字面意思的孩童,不知道他们心里是怎么理解的。况且把一个解读防范公共安全事件的结尾中心就落在了一个点“防人”上,是不是也同样太狭隘了,我们不是在谈公共安全事件吗?不是在谈防范意识、风险意识、安全、生命问题吗 ? 那为什么不用这样一句话来结尾呢,“学会安全,活着就好”,这才是安全与生命关系的最高诠释。 关于前面的话就先说到这里,下面我们就基于事故(伤害)相关理论深入谈谈这些侵害事件,至于防范方面与新闻报道中有差异的地方在后面叙述中逐一提及。 (一)基于瑟利( Thiele )模型的“女大学生为何屡遭侵害”事件的原因剖析——以山东济南女大学生金某搭黑车受害为例 我们知道瑟利( Thiele )模型把事故或伤害(侵害)的发生过程分为危险出现和危险释放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各自包括一组类似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即知觉、认识和行为响应过程。简单来说,金某受害实际上一组她的信息处理过程出了问题,这里我们统一在下文叙述中把实施犯罪的“黑车司机代某”用 A 指代,受害女大学生金某用 B 来指代来剖析这件事。 在危险( A )出现阶段,如果 B 的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都正确,危险就能够被消除或得到控制;反之,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使 B 直接面临危险。在危险释放阶段,如果 B 的信息处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是正确的,则虽然面临着已经显现出来的危险( A ),但仍然可以采取措施来避免危险释放出来,尽可能避免带来伤害或侵害;反之,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危险 (A) 就会转化成伤害或侵害。瑟利模型对其的分析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知,两个阶段都存在类似的警告性线索,都具有类似的信息处理过程。这张图就清晰明了的说明了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及原因。这种分析的思路,与我探讨的事故致因 R-t 图把事故的发生分为安全区、危险潜伏区、危险暴露区和危险区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各自包括一组信息处理过程便不谋而合,(详见王秉,安灿,曹端.事故致因 R-t 图初探.价值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4 ( 08 ),图示如下)。 (二)基于两类危险源理论的“女大学生为何屡遭侵害”事件分析 在系统安全研究中,我们认为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伤害)发生的根本原因,防止事故(伤害)就是消除、控制系统中的危险源。危险源为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失的事故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按此定义,生产、生活中的许多不安全因素都是危险源。根据危险源在事故(伤害)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和第二类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在分析“女大学生为何屡遭侵害”事件时,我们可以把实施犯罪者(有犯罪意图或动机)定义为第一类危险源,而约束、限制犯罪者实施犯罪的不安全因素可以定义为第二类危险源,这主要体现在受害人自身(缺乏防范意识和应对措施等),但也包括环境因素(黑夜、偏僻等)。在山东济南女大学生金某搭黑车受害实践中,以上要素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这种分析,一般类似侵害事件的发生的直接原因还是有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系统安全的观点来考察,使犯罪者的约束、限制措施失效、破坏的原因,即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人主要指受害人的不安全行为,例如争吵、麻痹随意、贪便宜、暴露财物(这里大多指通常没暴露在外的财物,例如大量现金等)、透露真实处境(特别是对犯罪者实施犯罪有利的处境)等等,物的方面我觉得有一个非常现实而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可是各路新闻报道都未曾提及,也许是不好意思提及,我觉得是很真实的问题啊!那就是夏季女性为了时髦、展示身材实在是有的穿得太露了,无论从类似事件发生的时间大多都在夏季方面看,还是犯罪者的性别和犯罪类型比例看,这是个很现实的不安全因素,另外显露在外的名表、贵重金银首饰都极易作为第二类敏感危险源触发第一类危险源,环境就是夜晚、偏僻人少等这种容易造成侵害的环境。 两类危险源理论告诉我们第二类危险源往往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它们出现的情况决定侵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第二类危险源出现得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因此为我们提供了预防此类侵害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的思路,因从个人安全素质提升做起。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怎样避免自身在生活中免受侵害或者伤害的个人观点。 (三)请你带上“安全意愿”、“爱”和“假危险安全行为模型”避免公共安全事件伤害 在这里笔者仅仅探讨从我们自身角度出发该如何防范,不谈具体措施,因为具体措施、技能就在那里,根本问题不解决措施仅仅永远是摆设。还记得央视解读时邀请嘉宾讲到如何防范此事时,嘉宾说:知识就是力量,随及提到的便是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专门提出的七种具体措施)等,的确你说的对,但是你没说到根。人的安全素质分为三个层次,安全知识是基本层次,安全意识是深层次,安全意愿是核心层次。这样一说大家就知道我讲到的她解读的偏颇之处了。在提升人的安全素质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安全知识胜于安全措施,安全意识强于安全知识,安全意愿优于安全意识三项原则。提高人的安全意愿才是最关键和有用的措施,这就告诉我们安全研究的核心应该是“人”(心理、行为等),这与我们之前都非常热衷的安全技术研究出现了点分歧,安全技术重要提高的本质安全性,它应该是很关键的一个安全辅助措施,而核心是人,这也与研究表明的 88% 的事故(伤害)是有人不安全行为引起的是相吻合的。 要让全民形成强烈的安全意愿,我们要从情感角度入手,有了情感依托,才会有态度的转变,搞清楚“安全为了谁”是解决所有安全问题的一把金钥匙。第一,当人知道“安全为了谁”,才能从“要我安全”变成“我要安全”。才能理解家人、别人的安全说教,才会清楚为什么要那样做,安全教育才能入脑入心,安全意识才能深处扎根;第二,当人知道“安全为了谁”,才能警钟长鸣,紧绷安全弦。才可以战胜单调、枯燥和紧张,消除麻痹等意识,克服“安全意识疲劳”,保持安全警惕性;知道“安全为了谁”,才能安全成为一种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人生成败在于习惯,安全与否也在于习惯。就像习惯性违章,违章成为习惯,习惯会让人抱憾终生。安全也可以成为习惯,只要人们明白“安全为了谁”,就可以保证“第一次就做对”。当人们有了安全意愿,第二次做对就不存在问题。正确的一再重复,就会形成习惯,安全的习惯,就会让人终生受益。明白“安全为了谁”,是安全意识之母,是全民安全之魂。 刚谈到了感情依托,因此安全如人心,时时保持安全警惕性,我们还需要“带上爱”出发、工作和生活,这让我们想起有名的戈麦斯安全法则。阿根廷著名的旅游景点卡特德拉尔,有一段蜿蜒的山间公路,其中 3 公里路段弯道就多达 12 处,因为弯道密集,经常发生交通事故,故被人称之为“死亡弯道”,这段路从 1994 年通车到 2004 年,十年间,共发生 320 起交通事故, 106 人在此处丧生。交通部门在弯道入口处竖立了警示牌,“前方多弯道,请减速行驶”,没有任何用处,于是又将提示语改为“这是世界第一的事故路段”,“这儿离医院很近”等等。可是事故依然高发。最后交通部听从了一位老驾驶员葛麦斯的建议,将提示语的内容改为了“家人正在等你吃饭,请不要让他们失望”,“安全驾驶,不要让白发苍苍的父母为你伤心”,“您的平安是对家人最好的爱” ...... 结果该路段的交通事故率大大降低, 2005 年发生 6 起交通事故, 2006 年和 2007 年一起也没有发生。这个故事里,您感觉到爱的力量了吗?请“带上爱”,想想你的妻子正在等你吃晚餐;你还要陪孩子上学;年迈的父母正是需要你照顾的时候 ...... 你就会有安全意愿,一切都会小心。安全教育是严肃的爱,爱是最有效的安全教育。怎样将爱的元素融进我们的安全标语、安全文化传播也正是今后我们重点探究的方向。 意识不到危险才是最大的危险,这正是以上 3 起女大学生受害和诸多安全事件的症结所在。正如儿时我们听到的那个小故事,《和尚剃头》中的小和尚的行为是一样的,我想这个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吧 , 那么试问一下,老和尚为什么会惨死在徒弟的剃刀之下呢?不就是因为最后小和尚那习惯性地随手一刀吗。故事可以一笑而过,但在现实的工作中,如果因为习惯性“安全意识疲劳”的行为造成了生命的消逝,悔恨之余,我们能将时光倒流吗?这就需要我们需要一种“假危险”安全行为模型,这是笔者自创的一种说法,笔者把它的含义理解为:把“无危险”当作“有危险”去对待,从而养成一种习惯性安全行为。如把“没电”当“有电”对待,把“没毒”当“有毒”对待,把“陌生人”当“可疑坏人”对待 ...... 假设时刻都存在危险,真不就养成了一种长效的“假危险”安全行为模型,我个人认为这比央视指出的那 7 种措施有效多了,但是关于“假危险”安全行为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我还没做深入探讨和研究,所以就只能说道这里了,以后继续深究它。 就事论事的话,我觉得除过央视指出的那 7 各防范措施外,我提及的不能透露你的真实处境(特别是对犯罪者实施犯罪有利的处境)和女性的穿着也非常值得注意和警惕,还有我们手机在设计时能不能考虑设计专门的报警键或者按钮。 带上“安全意愿”、“爱”和“假危险安全行为模型”去生活和工作,记住您的平安是对家人最好的爱,学会安全,活着就好!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2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it's all about dream
saraxuying 2014-10-16 19:38
哲学课的时候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你现在仍然上学为的是什么?我心里的答案是:梦想,其他的的答案基本限于追求更优越的生活等经济欲望中,反思,如果让我在全班好几百人面前说出我为的是实现我的梦想,可能性比较小,我会委婉的说为的是实现自身价值等等,也许这就是中国的现状,正值今年诺奖颁发的时候,我们作为中国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经济大国,唯独在诺奖上仍然是空空如也,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正如大家所说,是教育体制的问题,使得中国的孩子的创新能力不足,是中国人民内敛本质的问题,使得我们崇尚谦虚,不善于表现,真的是这样吗?现在还有多少年轻人心怀梦想,想做出一般大事业,为祖国奉献,为社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生,很少,人们不会崇拜你的远大志向,反而会取消你,这么空虚飘渺的答案,你竟然也会说出来,这就是原因,没有梦想,谈何奋斗,又为何努力? it's all about dream, 虽说如此,现状仍无法改变,但是我会仍然坚持在这条看似艰辛无比的路上,我乐在其中!真心的希望我的孩子在遇到这个问题时可以大声的说出:梦想!!
个人分类: 生活的轨迹|17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想要这样一个团队。
jzhou65 2014-9-4 20:13
团队,这个词讲来讲去,总是很重要,但是团队协作我总是缺乏深刻的认识。 作为,这个词说多了,讲的是当官的,有职位的人,但是我觉得作为团队里的每个人应该自觉地有作为才行。 今天看到一篇“美国科学院女院士杨薇:事业家庭可以双赢”的文章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9/302709.shtm ,我有两点感触,也是杨薇院士说的“新一代 留美中国青年研究员传承华人刻苦钻研精神,却缺少科学“造反”精神和集体意识。有的年轻人眼界、思路 窄,导师指到哪才做哪;有疑问宁愿掏出手机查Google,都不愿寻求团队帮助”、 “在中国时她随波逐流, 凡事有父母师长安排妥当;在美国却不得不破釜沉舟”。从以上两点里面我觉得两个词很重要,就是团队和 作为。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对这两个词的看法。一个人在不在一个团队里面,当不当官都应该有作为才好,不然 白来地球一遭啊!所谓的作为,自然是好的作为,大到贡献国家,小到助强扶弱。团队怎么说呢?团队是集 体,要有集体意识,有集体意识在工作和生活中才会如鱼得水。我在想我要什么样子的团队呢?假如我要建 立一个团队,我要什么人?讲什么团队精神?团队协作如何进行?遇到问题如何解决?团队中的问题比如人 与人的矛盾怎样解决? 我冥思苦想我的团队,我觉得我的团队是这样的。首先,我要选择人,选择把集体利益放于首位的人,比 如,我在实验室工作,在实验室要做值日,团队中的人轮流值日;我值日的时候,我首先把为服务团队的事 放在首位,或者早早安排好,不耽误整个团队其他人的事情,然后我做事情也很顺心不被打搅,如果我做的 不好,团队的工作就会受到影响,我工作也不顺心如意;其次,就像杨薇院士说的,我的团队里的每个人都 要有作为,在这个团队里只要不是丧尽天良,我想做错了也不一定是坏作为,但是有破釜沉舟的人才会有好 的作为,才真正掌握了主动权;再次,我考虑团队协作的意义和具体团队成员间是如何互帮互助的,所以我 留心团队成员的关系是不是够融洽,是不是能够遇到问题一起解决。杨薇院士说,有疑问就拿手机google, 不去找团队解决问题。我觉得关键是团队成员间还是存在问题的,或是交流障碍,或是团队之间不够融洽, 或是网迷,或是其他的原因,但归根结底,我觉得成员间要懂得每个人所做的工作只是一小部分,当把每个 人做的工作交流一下,每个人就懂得很多,就如同一个实验要设定不同的实验条件,去摸索最优的实验条 件,当团队成员都各自做完自己的实验,拿出来交流了,相信最优条件也出来了。此时一个人有问题也解决 了,不能解决,也会从各个可能角度得到意见。这样,我鼓励我团队每位成员都把自己的问题拿出来,说出 来,主动找团队的其他成员讲讲自己的问题,团队成员也可以一天工作后闲聊放松一下,谈谈一天的收获。 目前,就这些吧!团队里要有集体意识,每位成员要有作为,成员间团结协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轻研究者的职业发展课
meixinqing 2014-8-30 21:07
自从加入新学校以来,除了适应新的环境,熟悉新的同事外,还加入了学校一个“年轻研究者”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Network)的组织。以前对这类组织,培训都不是太感冒,认为他们无非组织点鸡汤类的活动,是学校借机多招行政人员的借口;对个人而言,也无非是听了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次报名的动机也很简单,仅仅是想在新的环境里多认识些人。然而,在两次职业发展培训/交流活动后,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参加的第一个培训(workshop)是面向从事科学类研究的年轻人,主讲人是有多年学术职业培训经验的一位女教授。一整天的培训虽然跟具体研究内容无关,但信息量之大,也让人毫无休息和喘息的机会。培训场地是一个会议室,附带简单的厨房供应咖啡茶水。房间摆了几张能座6-8人的桌子,总共也不过三四十人。每人发一张类似问卷调查一样的讲义,随着讨论话题的变化和深入,这份讲义慢慢被我填满,也跟邻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开篇就讨论了为什么要从事学术工作,讲义上供选择的原因五花八门,包括热爱科学,想出名,工作灵活,赚钱,为社会做贡献,转去工业界等等。各种回答也让我大开眼界,长期局限在一个小圈子的我突然体会到人生的不同活法和各种可能。接着是列出自己的长处,以及希望在下一阶段发展的能力。有一页纸以表格的形式,从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三个方面,列出了作为成功的研究者需要具备的条件。这个列表,与其说是必要条件,不如说是对年轻研究者的一个提醒:如果想在2-3年后在学术圈有所发展,那么这2-3年需要做什么。从未来雇主的角度考虑,哪些事情,是现在就要准备的。 整个培训,就是一轮又一轮的对学术界的认识和理解-对自己的反思和展望,没有太多鸡汤的成分,而是一次深入的自己跟自己的对话。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有哪些现有的和需要进一步挖掘的条件能帮助我实现目标。大部分问题都需要讨论,而且面对的是对自己完全不了解,也许目标也完全不同的同伴。这种情况下,可以卸下心里的包袱和伪装,观察自己,也观察其他人的生活方式。敞开心扉的同时,思维的碰撞也给我和我的同伴都带来了新的想法。虽然培训是由学校组织,但从内容上看,并没有偏向学校的利益,更多是从科研工作者自身发展考虑。比如在被老板过度压榨的情况下怎么处理,比如如何通过自身现有条件,在院系里得到最多支持。教授的提醒,让很多人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老板,院系雇佣的“科研打工仔”,更多的是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负责。 另外一个活动更加休闲,给从事科研的女性提供早餐,顺便邀请几位成功女性交流(Women in Science Breakfast)。由于在大学教员里,女性一直算是弱势群体,学校对这方面也是非常重视。然而女性在科研中取得成就本来就很难,并且即使成功,这种成功也更加无法复制。即使都是几个孩子的妈妈,即使都是在科研第一线,但每个人的家庭环境都不同,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方法。这样的活动,也许不能直接带来什么,但看到还是有很多女性可以做到这些,可以在享受工作的同时享受生活,这些对任何一个挣扎在顾家还是顾工作二选一的职场女性面前,都是一种鼓励和促进。现在很多大学把女性教员的比例作为一项考核标准,希望可以因此给女性带来更多机会。除此之外,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更多有潜力的女性研究者可以借此机会发挥自己的能力,给后来人们更多鼓励。这些,便是我在这次活动体会最深的。
个人分类: 职业发展|46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突然意识到我应该如何与年轻人打交道了
热度 2 duke01361 2014-8-12 08:25
我突然意识到我应该如何与年轻人打交道了 可以理解的原因,很多的情况下,儿子很少和我谈论一些“大”事情,所以他给我的印象,过于被“娇惯”的孩子! 他母亲提醒我一定要多多从正面引导他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消除他对某些问题的“负面”看法。接受了这个任务,我就处心积虑,粉饰天平,淡化矛盾,积极配合进行正面宣教! 结果,好像儿子并不以为然,面对这种情况,我似乎多少有些自暴自弃的感觉! 但昨晚发生的事情让我改变了我的看法,或许我最应该采取的策略是因势利导,在现有基础上,顺势而为,努力打造儿子的优势,尽可能地帮助他取得更大的发展。 昨天晚上临睡前,儿子请我给他讲故事,随便什么故事都可以。我见有机可乘,就试图进行宣教工作,话题一打开,我吃惊地发现儿子对当今诸多国家和政界大事非常清楚,并给出了非常理性的评论! 这确实让我感到非常吃惊! 比如他对澳洲人口和资源矛盾的分析,对中国香港的现实地位的分析,对美中澳三国关系的分析... 说实话,很多问题,要么我不知所以然,要么压根儿就没想到过!当他反过来征求我的看法时,只好闪烁其词,支支吾吾.... 这个事情对我触动很大,我愿意为他只是能够上网打游戏...真的没想到,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已经有了如此系统,比较成熟的世界认识... 出于中国父母的传统习惯,我突然觉得如果我们努力引导,全力培育,把儿子培养成澳大利亚联邦共和国栋梁(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椋)也许不是特别的不可能... 二三十年之后,当他步入中年的时候,我实在想象不出,这样的想法会是不切实际的天方夜谭! 他出生在英国,在英语国家长大,从幼儿园开始接受英语系教育... 想到这里,我多少又有些失落,很多迹象表明,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的那些传统观念已经越来越改变不了他丝毫...我觉得与其这样,还不如改变自己的观念,采取顺势推舟的做法,帮助他成长为他应该成长成的自己! 如果能够在20-30年后,成为澳大利亚联邦共和国的有用之才,这也算是我对这个世界的一个贡献了! 想到这里,替儿子的国家唱响国歌: Australians all let us rejoice, For we are young and free; We've golden soil and wealth for toil, Our home is girt by sea; Our land abounds in nature's gifts Of beauty rich and rare; In history's page, let every stage Advance Australia Fair. In joyful strains then let us sing, Advance Australia Fair. Beneath our radiant Southern Cross, We'll toil with hearts and hands; To make this Commonwealth of ours Renowned of all the lands; For those who've come across the seas We've boundless plains to share; With courage let us all combine To Advance Australia Fair. In joyful strains then let us sing, Advance Australia Fair.
个人分类: Life a Bit|2422 次阅读|2 个评论
由和小朋友谈前途想起的......
热度 1 CHENGJIANLAN 2014-8-7 10:50
最近和一个工作得很不错的小朋友聊天,问他职称评了没有?在职研究生复习准备了没有?他说初级职称已经有了,中级职称还没到年限,工作和生活很忙,无暇顾及在职研究生的复习。后来我嘱咐他,一定要及时关注自己的职称考试、在职研究生的复习,因为,只要你及时具备了这些硬件指标,脱颖而出是很容易的。 小朋友热情洋溢地感谢我,说他很受启发。 我对他的感激有些出乎意料,觉得这些都是平日思考的问题。但反过来想,刚入职不久的年轻人是很容易埋头工作,急于拉近自己与资深员工的距离而忽视自己硬性条件的提高的。 但,在个人进步的过程中,时间是会很快流逝的,在岗位的要求中,对年龄的要求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而学历的高要求也是将来的趋势,学历提高有几种方式,在职研究生学历的学习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我所在的单位在国家政策调控下效益下滑得比较严重,人才流失比较严重,这些人才流动有很大一部分是靠系统内外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招聘来实现的,简单地说,如果你在足够年轻的情况下具备职称、学历、资格证、健康的话,要想适当地流动流动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换句话说:那只是时间问题,而那些年纪超过了、再有工作经验但没有足够的学历文凭、职称的人,就只能在原地踏步。 所以,在努力工作和好好生活的同时,需要我 们分秒必争地加强我们硬件指标的提高,这样,前途在我们这里才不是茶余饭后闲散叹息愤青的谈资。 在大学的时候,同学分了好几种大类,其中有一类女生,不管什么时候,手边都是《新概念》,她们天天单词不离口,几个人相互地促进,现在三人中其中两人在国外,还有一个自己在国内和先生一起开了个咨询公司,在有一天的同学邀约打羽毛球中遇到她,说是经常打羽毛球、网球,问她什么时候打,她说:随便什么时候啊!当然,人家自己是老板,而我们上了一天班,可能没精力常常打哦。 举我同学的例子不是羡慕她能常常有时间和精力打球,而是想说,要想达到一个目标,需要见缝插针找时间、把计划安排形成每日 的必须,这样,学习和锻炼成了生活的常态,在技能方面量变到质变地提高,身体也能很好地提供你驰骋沙场的足够力量。 而在想到一个单位新入职的员工,28岁的硕士研究生,没有直接被放在主要的岗位上,总隐隐觉得他错失了什么。虽然也能很好地锻炼,他具备的学习能力将来也能很好地提高,但在提倡年轻化的今天他在年龄上已然不占优势。 不知道他是怎样一步步奋斗到今天,也许他之前没有就业,一直在考研,或者他就了业,干了几年后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考取后辞职,不管怎样,研究生是读了,由于不是211的学校而没进主要生产岗位。 这就给我们一种思考,单纯地拼命读研是否就能达到自己梦想的目标? 假设你单位还可以,如果你简单地认为自己没有及时进步仅仅是学历低的话,完全可以在在职的情况下考读研究生,这样,工作也历练了,也不担心毕业就业,还可以连续计算着工龄,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失为一种努力的方向。 当然,如果单位很不理想,你需要重新开始,那就另当别论。 还有一种情况,你怀揣着坚定的信念,或者对高学历有着非常纯粹地认识和向往,不顾一切,就是要读研究生,那咱不评说这些。 但我还是忍不住想弱弱地说:你考研究竟是想提高自己的境界、从事更高精尖的工作,还是仅仅为了满足自己高大上的向往,如果是后者,那付出的努力和代价是否有点大了些,这是需要权衡的一个问题。
个人分类: 亲子交流|2486 次阅读|2 个评论
电梯偶遇
陈龙珠 2014-8-5 19:39
同行教授暑期来校访学,刚出差回来的我,下午离开@楼的办公室 乘电梯上楼去看望他。 电梯门一开,便冲出了一位年轻人,同时听到里面另一位年轻人的招呼声 我们还没到#楼。 冲出来的这位又返回电梯,嘴里却埋怨道 没到#楼,干啥要按@楼让电梯停下来开门呢? 在电梯里,我看着这么说话的年轻人 忍俊不禁,差点忘记按下自己要去的楼层号。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冒险】【大力神重生 Hercules Reborn (2014)】【美国】
lcj2212916 2014-7-13 20:06
导演 : Nick Lyon 编剧 : Jim Hemphill 主演 : 约翰·赫宁甘 类型: 动作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 片长: 95分钟 又名: 海克力斯重生 IMDb链接: tt3499424 一个年轻人的新娘被邪恶的国王绑架,他向大力神寻求帮助。因杀害家人而被放逐,破落的英雄一直过着流亡生活。年轻人的勇气激励了海克力斯。他们一起抗争,拯救新娘并且挽回了大力士的荣誉。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8398426
3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青年生活困苦,理想和梦想成了空中楼阁
热度 1 jzhou65 2014-7-12 18:24
有激情有干劲的时候是年轻的时候,可是这时候的人确实没有一切的经济来源。只是这时候的年轻人天不怕地不怕,有的是一股精神和年轻的身体。也许年轻人很无知,他们对未来充满幻想,觉得可以靠自己打拼,仅此而已。 我们的国家提供给青年人什么了?我觉得这有点不够。国家的重担在青年人身上,可是青年人的青春在流逝。 我想做点什么事,我心里知道做事的苦楚。 如果,我可以忘却所有,我想做点事,解决大家生活的疾苦,可是目前确实空想。 生活有问题,什么也干不了,什么也成就不了。 我只是感叹,取得成绩的人,都是毅力坚定,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要是我自己,没人给我温暖,没人给我微笑,我想冷血会让我执着做事。
3293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良师益友-----记与大豆大庆试验站站长田中艳研究员点滴
陈井生 2014-6-20 14:39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友,择良友而友之。人的一生中可能会经历很多诲人不倦的老师,也可能会有很多情同手足的朋友,但是师亦友的一定并不多见。 我有幸认识田中艳老师是在2006年,在导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6人,从沈阳辗转哈尔滨来到安达。第一次见面她便给我留下了印象,极具正能量,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语言生动幽默、工作干练有余。二年后,我竟与她成了同事、老师、邻里。我虽不在她的指导下,她也一样地关心和帮助我,其实关照的不仅仅是我,而是她身边的每一个年轻人。2008年,我们所在的研究团队有幸加入到大豆体系,同时这也让我有机会和田老师一起工作。在试验站的工作中,每一次开会回来,她都认真细致的开会部署;不会开小差,不会疲惫,不会困倦,工作对她来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享受。从试验站的基础性工作到应急性任务,从示范县调研到下乡科技服务,所有的工作都让大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体系的历练中,使我迅速成长、受益匪浅! 2012 年全国大豆生产研讨会是由大庆试验站承办,这种全国性的大会议,对于我们来说它的难度、复杂性是始料未及的。从会议通知到回执,从会场选址到会议议程以及实地考察线路,每一项工作的落实都凝聚了她辛勤的汗水。随着大会的圆满闭幕,试验站以大庆这座年轻的城市为依托,送走了四面八方的客人,而不为人知的是,在整个筹备期间恰好是她的儿子从高三模拟到高考备考,从填报志愿到录取入学的全过程。她把试验站的工作放到了第一位,她敬业、勤奋,而且谦逊、谨慎、脚踏实地,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接触过她的人对其工作态度和人品是有口皆碑的。每每一起聊天,从她那里我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技巧。他告诉我们要潜下心来,做的住冷板凳,要勤于下地调查,实事求是,从实践中总结规律获得真知;她教会我们要怀揣梦想,鼓励我们去探索未知,永远也不要改变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更告诫我们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贫,戒骄戒躁,把名利置身之外。 她那种柔中有刚的性格、对科学的执著、对工作热爱、对体系任务的格尽职守造就了她的独特人格魅力。她的内心像海一样广阔,当收获来临的时候,俯身大地,放眼望去在金黄的豆田中,她每每的坚持,在宁静中正艳丽的盛开!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喜剧】【上帝未死 God's Not Dead (2014)】【美国】
lcj2212916 2014-5-10 17:40
导演 : 哈洛德·科朗克 编剧 : Hunter Dennis 主演 : 凯文·索伯 / 肖恩·哈珀 / 戴维·怀特 / 迪恩·凯恩 / 威利·罗伯逊 / Korie Robertson / Trisha LaFache / Benjamin Ochieng / Paul Kwo / Hadeel Sittu / Cory Oliver 类型: 剧情 / 喜剧 官方网站: www.pureflix.com/GodsNotDead/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03-21(美国) 片长: 95分钟 IMDb链接: tt2528814 《上帝未死》讲述的是一位名叫乔什·惠顿(Shane Harper)的年轻人捍卫其对上帝的信仰的故事。乔什是一名大一新生,他的教授(Kevin Sorbo)告诉学生们“上帝死了”,并要求学生们签署一份关于“上帝死了”的声明才能及格。而乔什拒绝签这份声明,并不得不接受证明“神活着”的挑战。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4441110
37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民伯伯的子女假期就是农活
热度 1 吴信 2014-5-3 16:12
每逢假期忆苦思甜,小时候的放假了就是干农活,比如收麦子、秋收等等,最好的假期好像就是过年,那时候年味十足,早早起来去拾落下来蔫的鞭炮,回来把炸药收集一下,自己再做鞭炮,看着自己做的鞭炮放响了,就那么一刹那,很有满足感。 现在的假期就是旅游,想想很多农民伯伯的子女假期旅游来说还是奢侈的不得了的事情。 想想小时候,去了一次镇上看到绿化就觉得那个美很是享受,永生难忘。以至于到了现在看多了国外的名胜古迹,还是觉得那时候的享受。 最近看到法国的一则信息,青年福利:18-25岁年轻人可以享受法国的“公款”旅游了!如果你也是18-25岁的年轻人,没钱旅游的苦恼或许你也会了解,据调查统计,全法国百分之四十五的年轻人都没有足够的去旅游,这意味着超过300万年轻人对旅游这件事望眼欲穿但又无能为力。不过,法国政府终于出招了!他们推出了一项名为Chèques-Vacances的项目,可以让你享受“公款”旅游哦~! 不知道我们是否有类似的资助了。此外,法国对年青人的租房补助、博物馆等方面的优惠也算是很多的。 有个朋友聊天,给我说,小孩是国家的,为国家做贡献的劳动力,国家给了他们多少呢? 看着他们的消息,在看着我们国内旅游的人山人海,五一节杭州西湖游人爆棚 只见人头不见断桥。一方面为我们国人越来越多的富有感到暗喜,一方面也为部分人及其子女没有机会去看看感到悲伤。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433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动态
热度 5 赵国求 2014-4-25 17:15
4月22日下午3-6点在华中科技大学向相关理论物理研究生开了一次“双四维时空量子力学描述”的讲座。讨论中有如下共识: 1、球模型有优越性,最吸引人的,是物质波波函数的推导及物质波的实在性。这是量子力学中最难的一个问题。现在应该是有了明确答案(曹天予就这样认为),剩下的是如何争取公认。当然,争取公认的难度,恐怕不会亚于科学上的论证。期待年轻人的努力。 2、如果物质波是一种真实的物理波,象电磁波一样,它是可以应用的,期待看到物质波在通讯领域的新应用。从现场互动情况看,我认为极大地调 动了大家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期待有人去完成相应的实验工作。 3、这次讨论会,可期待更好的社会效应,吸引更多学子的关注参加讨论, 已有共识,适时再组织。 4、期待广大物理学者专家的关注,引起更多的重视。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2797 次阅读|17 个评论
成长、创新的路径选择
热度 1 xuxfyuwp 2014-4-25 14:32
热带对流年(YOTC)和亚洲季风年(AMY)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有机会与不少来自世界各国的大气领域科学家进行了交流,感受到国内在大气科学研究领域与国际水准仍有较大差距。 见到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著名美籍华裔气象学家刘家铭先生,在交谈中,他较多地提到国内的学术氛围问题。 一是如何鼓励年轻人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看法,敢于挑战前人和权威。这是一个老问题了,也不仅是在科技界。一开始我们从体制上进行探讨,谈到若学生得罪了导师或权威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可能在学术上受到压制,甚至在求职、晋升方面遇到困难。接着,刘先生换了个角度谈了看法。 他说在美国教授比较欢迎学生挑战,倒不是真的宽容大量,而是能意识到其内在的价值。若课堂上鸦雀无声,可能会有多方面的原因,或许学生们完全没有听懂,那是教授自己的责任;也可能学生对所讲内容没有兴趣,也算不上好的结果;还有可能是讲课方式问题,缺少对学生的启发性等等。一般而言,学生通过提问或争论,对授课和学习效果是绝对是有正效益的,这也是教授所期待的方式。 在研究领域,教授们就更无法自认权威了。凡是有价值的科研问题,往往都会有不确定性,只有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学生,才会有创造性,有所作为,有发展前景。特别是敢于对前人结论提出挑战的人,则更有希望。只能跟着教授的思路周旋,则不会走得太远。这是正常的人才成长规律,具有普适性,在世界各国都应如此。有作为的科学家应该知道选择什么样的人去推进学科的发展。 敢于并善于提问或挑战,有习惯或文化上的问题,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能力上的问题,中国学生不太善于发起争论、挑战,原因也不是单一的。但我理解刘先生看问题的角度则不限于此,他是在从遵循事物发展普遍规律这一出发点来考虑的,要想在教学、科研、人才成长等方面取得成就,允许质疑、宽容异议、鼓励竞争就不仅仅是限于鼓励、提倡、赞成的层面上,而是必然的选择,任何阻碍这一选择的做法都会产生糟糕的后果。 与刘先生谈到的另一个问题是有资历的人如何继续认真做事,不要靠过去取得的成就应付现在或将来。他谈到在美国靠资历争取项目或课题是比较难的,你若提不出新的想法,做不出创造性的工作,没有实际的贡献,就无法在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如何评价一个人的实际贡献,美国有较严格的规程,谈论中没有具体涉及,值得进一步关注。但在中国确实不完全是规程问题,有更复杂的因素。 刘家铭先生与中国老一辈气象学家有较深的交往,他谈到很希望能见到有更多的年轻人脱颖而出,走到科技前沿。以上两个话题的讨论和看法,相信刘先生是有感而发的。在国内,我们确实应更多地关注人才成长和科技创新的环境改善,违背客观规律的文化、习惯、制度、机制、做法会阻碍科技上的创新和超越,也腐蚀了人才成长的根基。 (原文写于2011-05-21 23:11:15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记|1152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路和小路 (文摘)
xuxfyuwp 2014-4-23 14:30
从我居住的城市到巴黎和到伦敦的距离都差不多。但感觉上伦敦总是个比较遥远的地方。轻易不会去那里。因为儿子果同学在伦敦政经学院刚刚通过了硕士考试,我们就有了一个去伦敦的理由。 到伦敦已经是傍晚。果同学说晚上有一个世界顶级的经济学教授在学院做一个公开讲座,主题是——在脆弱的社会体制下的民主意识。他问我们有没有兴趣一起去听。我和家属都毫不犹豫地说,当然去。没上过名校,在名校听名教授讲一次课也算是个经历。 讲座在一个很大的阶梯式会议厅举行。虽然学期考试已经结束,但基本上还是座无虚席。说实话,自从在德国生活以后,我的英语一直与日渐退。所以名教授的讲座,我大概只能听懂一半。可这听懂的一半,让我心里有点不爽。这个教授以肯尼亚为范例,讲述他对脆弱社会体制下推广民主的思路和建议。以我的理解是,他所说的民主的真正意义,其实是维护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过去的殖民地国家的经济利益。 十分钟以后,前面几排的年轻人一起站起来,退出。尽管他们轻手轻脚,但还是给讲台上的人带来一点尴尬。我充满希望地看看果同学,可他稳稳地坐在那里,我只得放弃退出的念头。在后来教授和学生的对话里,我真希望果同学像其它几个学生一样,向教授提出尖锐的质问。可是,果同学很乖地坐在那里,一脸好学生的样子。独自在外几年,果同学锋芒已经收敛。成熟了,或者说,世故了。做妈妈的有点欣慰,也有一点失望。 讲座结束后,我们沿着泰晤士河散步。家属开始猛烈批评名教授的讲座。他曾在肯尼亚讲过学,对那里的情况很了解。所以他认为,这个教授根本不了解肯尼亚的真实情况。他说,名校名教授,绝不等于是真理。一个做学生的,在这样的地方更应该保持独立思考。果同学说,刚开始时,他也曾经站起来给一个名教授提问,他的问题是那样的尖锐和不讲情面,以至于那个教授当天在自己的博客里反复提到这件事。后来,他的朋友们都劝他不必认真。因为,到这样的学校来读书,是来结识权威,而不是来挑战权威的。如果不小心得罪了哪个权威,而哪一天,这个权威正好处在决定果同学命运的位置上,他或许会很幸运,也或许会很倒霉。所以,现在果同学选择了一个万无一失的做法。 我默默地跟着他们走,没有参与讨论。人生的道路,有两种选择。一条是康庄大道,顺着人流往前走,成群结队,目标明确,前途光明。一条是崎岖小路,孤身只影,前途莫测,可能最终奇峰独秀,也可能会走进迷谷和死角。家属是那个喜欢走小路的人。而作为一个母亲,我更希望他人生的道路走得顺畅光明一些。 他选择大路,我会很高兴。如果他选择小路,我也会为他祝福。 不管是大路还是小路,归根到底,走路的人,是他自己。 程玮 (2010-07-21 扬子晚报 ) (原文写于2010-09-06 08:55:49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文摘|1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想讲给所有的人听的故事 尹田
xuxfyuwp 2014-4-17 15:07
不久前去河南省法官学院讲课,课后和一些法官一起吃晚饭,席间自然免不了谈论一些法律上的事。一个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的年轻人忽然说想请教我一个问题,接着他讲到他们研究室正在讨论的一个请示案件。原告是一个刚生了小孩的妇女,产前曾去某医院做B超检查,被医生告知胎儿一切正常,但分娩后发现婴儿有残疾(大概是一条腿先天畸形),于是她起诉该医院,主张精神损失赔偿,理由是:如果医院认真检查,则她在发现胎儿畸形后,可以做人工流产。现因医院的过失,导致残疾儿的出生,造成其精神痛苦,故诉请追究医院的赔偿责任。医院的主要抗辩理由是:医生做B超检查确有疏忽,但并未造成任何损害后果(胎儿畸形并非由检查疏忽所致),故不属医疗事故,医院不应承担任何赔偿责任。本案引起的争议问题是:是否属于医疗事故?原告究竟是由残疾婴儿还是其母亲充当?该不该赔偿?赔多少?等等。见我没有马上回答,其他人纷纷发表意见,还争论起来。 我注意地听他们说话,一直没吭声。但我早已知道我将会说什么。此前,同类案件我曾听说过,当时,我忽然想起曾经在一本杂志上读到的让我感动不已的故事,于是我就对当时在场的人讲了那个故事。而今天,我打定主意一定要再讲一遍这个故事。 当大家说完了,我就说到:“对不起,我想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 人们好奇地看着我,静下来。我尽量用平静的语调开始了我的讲述: 很久以前,有一天,美国某个小镇上最有名的医生为一个难产的孕妇接生。情况很严重。医生小心地检查孕妇肚子里的胎儿,忽然心里一紧:那是个女孩,但是没有双腿!他不由自主地想:这个残疾儿的出生无疑将是一场灾难,痛苦和悲伤必定伴随女孩和他父母的一生!能不能避免这场灾难呢?比如,找个借口把在一旁帮忙的护士支开,悄悄地用手术钳夹着的棉花堵住胎儿的嘴和鼻子,只需要一小会儿,胎儿就会窒息死亡。毕竟是难产,谁能保证胎儿不会死掉?可是,能这样做吗?!激烈的思想斗争使医生感到呼吸困难,面色惨白。但仅仅过去了几秒钟,医生便做出了决定,没有双腿的女孩平安出生了。 医生再也没有见到过那个无腿的女孩和她的母亲。但是在此后的十多年间,医生一直耿耿于怀,他不知道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一天,小镇学校举行小学生毕业典礼,医生被邀请参加。学生们表演了一些节目。演出快结束前,在美妙轻盈的竖琴声中,大幕徐徐拉开,柔和的灯光照在舞台中间的一个漂亮可爱的小女孩身上,她穿着雪白的裙子,轻轻地演奏竖琴,眼睛里闪烁着幸福的光芒。一群装扮成小天使的孩子捧着点燃的蜡烛,随着竖琴缓缓地走出来......医生发现自己的眼睛湿润了。 毕业典礼结束了,医生站在草坪上和校长闲聊。一个妇女牵着一个小女孩走到医生面前,医生一下就认出来,那正是舞台上演奏竖琴的可爱的小女孩!那妇女指着医生对小女孩说道:“孩子,这就是我经常向你说起的那位了不起的医生!”这时,医生已经惊愕地认出面前的妇女就是十多年前的那个难产的孕妇!他的目光下意识地迅速移向小女孩的腿。见此情景,女孩的母亲微笑了,淡淡地说:“她装了假肢。”然后她提高嗓音激动地对医生说道:“我们一家人都对你感激不尽!如果不是因为您,我们就会失去女儿!要知道,我女儿的降临,为我们一家带来了多少快乐和幸福!我想,我的女儿一定是仁慈的上帝特意赐给我们家的最珍贵的礼物!” 我的故事讲完了。大家都沉默不语。顿了顿,我接着说道?“我觉得,当我们讨论本案中医院应不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时,我们也许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人,这就是那个残疾儿!如果我们站在那个残疾儿的角度,或者说,我们就是那个残疾儿,我们会怎样想?事实上,我们所讨论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的,这就是那个残疾婴儿根本不应该出生,他的出生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是一个由医生的疏忽而导致的灾难!可是,我们凭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假如把这场纷争交给一个陪审团裁判,而假如陪审团的成员全部由残疾人组成,面对那个母亲对医院的指控,他们会不会做出医院有罪的裁决?如果你是一个用假肢走路的法官,你会不会判决医院应该向原告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无论如何,我们都得想想,当那个残疾儿长大以后,他会如何面对和评判今天这场法律的审判和法律的讨论!” 我有些激动,完全不像个法学教授。 看了看四周,大家都沉默不语。 摘自《法学家茶座》27辑 (原文写于2009-11-15 10:43:28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文摘|1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各位教概率论的教授您能解答费勒的经典著作中的每一题吗
热度 2 active007 2014-4-12 20:55
各位教概率论的教授,您能解答费勒的《概率论及其应用》中的每一题吗? 如果您没做到,请回去补课,您不配教这门课。当然类似的经典著作任何一本都可以,如钟开莱的《概率论教程》等。最近请教他们问题,结果让我很失望,理由说的冠冕堂皇。哎,没办法只能自己弄,结果自己还真解决了。 如今的教授啊,您真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吗?反正我觉得不行的话,请离开这个岗位,我们年轻人鄙视您。
个人分类: 感想|3074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喜剧】【寻爹记 How I Met Your Dad (2014)】【美国】
lcj2212916 2014-4-12 20:35
导演 : Pam Fryman 编剧 : 卡特·贝斯 / 克雷格·汤姆斯 主演 : 格蕾塔·葛韦格 类型: 喜剧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首播: 2014 单集片长: 20 又名: HIMYD IMDb链接: tt3300610 CBS电视台今日宣布,正在播出最后一季的《寻妈记》(How I Met Your Mother)将打造衍生剧《寻爹记》(How I Met Your Father),故事如其名,将从女性视角讲述全新(换汤不换药)的年轻人故事。   该衍生剧将依旧由《寻妈记》创造者Carter Bays和Craig Thomas打造,还有《Up All Night》的创造者Emily Spivey。   故事背景设定在纽约的一群小伙伴们,其中一位女性小伙伴在积极寻找自己未来的老公,该衍生剧不会和《寻妈记》有任何关联,而新角色将在《寻妈记》大结局带出。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2378721
2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上开个头~~
热度 2 yuren909 2014-4-12 11:36
其实很多年以前,我就注册了科学网的账号。 但是,从来都没写过博文,而混迹于人人新浪腾讯等客户端。 看了很多老师前辈的博文,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有朝一日,科学网一定会为中国科学研究事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因为,这里是一个学术圈的聊天平台。 看多了各种门户网站,充斥的讨论都是明星的私事和无中生有的谣言, 而这里,参与到老师们、前辈们对国家、民族、科研、教育的讨论才显得更加有益。 一个年轻人,应该多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思考和讨论。 去年上李侠老师的课,让我如沐春风, 再没有说教式的意识形态灌输,而是对祖国未来的思考; 再没有社会美好无关痛痒的描述,而是对祖国眼下问题的探讨。 我感到,自己有时候也有很多想法,观点以及思路, 不妨,我也站出来分享一些我的心得。 今天,留下脚印,迈开第一步----- 以博文留下我心智成长的经历, 以文字记载我科研生活的感受, 以分享激励自己不能停下脚步, 努力工作,提高修养,完善自我。 以此为纪。 公元2014年4月12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31 次阅读|4 个评论
柞水火灾的背后
热度 2 Botanicalzoe 2014-3-26 23:02
http://www.cnzhashui.com/html/2014/0324/1700.shtml 当打开这个网页之后,我很难过。柞水,这个我熟悉的不能再陌生的小县城,突然让我感觉陌生了。 看着那些为扑火而失去的人们,仿佛他们就是我的亲人,揪心的疼,无法抑制。 在我的印象中柞水是一个安静,静谧的小城。淳朴憨厚的农人们在早晨的第一缕晨光刚刚挤出地面时就忙碌的开始耕作。洁白的云朵在一片青山绿水中变换着模样...这个我熟悉的小城去哪里了? 再看看这样的一个消息,一个年轻人因为一时的不高兴就把山烧了,多么可笑的一个理由。可是这样看似荒谬的原因背后却是柞水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缺陷。现在的柞水,人口多了,有钱的人多了,可是上学的人似乎并没有按比例增长。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一些空巢的老人和小孩儿。然而另外一些不想去外地的年轻人(如纵火犯)就成了社会的闲散人。他们有过抱负,有过理想,可是到了社会上却无用武之地。其实这并不是他们本身能力强,而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个社会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如果这样的情绪一直存在,那么有一天在某个醉酒的晚上,或许又是一个悲剧。仅仅靠宣传英勇事迹和严厉惩罚罪犯会遏制这种事件的再次发生么?如果不从人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素养上下工夫,和谐将是纸上谈兵。 在这次事件中有一个亮点,不容忽视。忙碌的人们都放下手头的工作积极投入到扑火行动中,这些朴实的农人们依然奋不顾身的冲到前面扑火,这是这个县城流传下来的根。无论发生过什么,无论是否相识,在关键时刻,大家都在一起。其实这样的扑火行为我也曾经参加过,上一代人真诚朴实的锄头和一家有难大家帮的精神深深的感动着我。这是在钢筋混凝土的大楼里可能不会有的壮观和磅礴。 传承与开放,终南山给柞水人带来的不只有青山绿水,终南山隧道也需要柞水人用开放的眼光看待自己。文化与道德才是最后的赢家,柞水的发展不只是人们开的什么车。 (注: 以上仅是个人对于这次事件的感悟,不带有针对性)
3206 次阅读|4 个评论
用有限的力量帮助一下年轻人
热度 26 lin602 2014-3-25 07:02
大学毕业三十多年,从年轻人熬成了快退休的老教师了。想当初自己经历的过程,一无所有,没有经费,没有学生,没有研究方向,也改了专业,社会上没有任何人从专业上认可我们,一步步坚持走过来,加上其他非工作因素的困难,回想起来,网上年轻人说的困难,我们都经历过。 年轻时涉及到竞争,要升职称,要得到认可。越是快到退休,这种竞争的因素越低,职称到顶了,院士没有戏,诺贝尔奖是梦,做官要等下辈子了,多做点科研,带好学生,为企业多做点项目,就是自己的最大追求。 反正这辈子做不成大事了。 近期我们院及系来了不少年轻人,他们朝气蓬勃,但他们都‘压力山大’,有的心思重重。高校教师这碗饭不好吃呀。申请课题、写文章、写专利、做企业项目、申报专利等。从科学网博文及教师QQ群都可以看到。 直接帮助他们研究经费,因为自己都温饱,不太现实。而且经费基本上也是一个罗卜一个坑,用于项目研究后所剩不多。毕竟不是官,挣不到多经费,养活自己的课题组与研究生差不多,略有点剩余。不过,如果真是给年轻人经费,名不正言不顺,年轻人未必肯接受。 自己能做的,只是耍耍嘴皮子了。 1 帮助年轻人看看申请书,提提修改建议。因为本人申请到好几项国家自然基金及省基金,写申请书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练,虽然命中率不高,也算有点经验,近几年校内外、院内外、系内外的不少年轻人及同事的申请书请我看,我也提了一些修改意见甚至许多重要修改意见,可喜的是,不少人得到了资助。当然是他们的创新点好,但写作技巧及要点还是有点重要的。当看到这些年轻人得到资助时给我报喜高兴的神态,比我自己得到项目还高兴(稍微夸大点)。这是不花自己钱所能做的事。 2 给年轻人介绍点事情做,毕竟我们工作这么多年,外面认识的企业多,别人也认我们,一些项目我们自己做,一些项目介绍给年轻人做,钱打到他们帐上,他们做负责人,我谈判,我拍板,当然别人也认我,其实也承担一些责任。人的科研必须要以项目为载体,必须承担起责任才能成长。近几年做了点这样的事,有的成功了,有的介绍没有成功,甚至有的项目已经到签字没有到钱的地步。但是,即使介绍不成功,年轻人也感受到年长教师‘心还不错’,不黑。 3 尽力将年轻教师介绍给自己的学生老板及企业,看看他们之间有没有缘份合作。因为我们的本科生人数多,许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要安排到企业及其他研究所做,一是培养了学生,二是解决了实验室不足的问题,三是解决了年轻教师带本科生的问题(他们自己也在自己实验室带部分),四是也可以让年轻教师与企业接触,与其他应用研究所的专家接触。十多年来,我们几年年龄大的教师帮年轻教师外送了许多本科生,也介绍了他们接触了不少企业。他们之间有没有机会合作,要看他们有没有缘份了,不过接触企业,就是吃个饭聊个天,也是有点启发与帮助的,至少增加人点社会见识与人脉。 培养年轻人独立做事,这是一个基本出发点。别跟那些大牛们学,也没有资本跟他们学。 自己的经费不富,没有多少能力,只能这样帮‘不出钱耍嘴皮子的忙’了。不过,我们至少有这样的意识,也做了一些成功的事情,即使出了点力没有得到实际效果,年轻人能够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热情期望,期望他们早日走出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成为我们学科的接班人。我单位的年轻人跟我关系都挺好的(我可不是乱吹哟,我们院及学校许多人看我科学网博文),而且我们系的年龄大的教师之间关系也不错。一个单位没有大矛盾,能够经常一起高高兴兴喝酒,胡吹乱侃,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看到科学网上金拓老师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942-778912.html ,再看其中的链接博文: 一位高校教师的逆流宣言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7814-567708.html ,这二博文挺好的。看了文中揭露的中国学术界现象,心里不舒服, 随手而写。给年轻人鼓点劲,负能量不少,也给点正能量吧。 高校中大部分普通教师心还不是太‘黑’。普通教师占学校的大多数。
6678 次阅读|30 个评论
研究生的迷茫
热度 6 Botanicalzoe 2014-3-1 19:11
研究生的生活已经过去快一半了,在这已经过去的一半时光里,我一直在为上课,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忙碌。可是在面对这即将要来的后一半时间里我却迷茫了。 看着父母蹒跚的步履,两鬓斑白的头发,心里经常害怕‘子欲养而亲不待’,害怕我漫长的求学路会让等待的人被岁月带走... 看着同村年轻人事业有成的归来,家乡人的羡慕,看着周围同龄人领着自己孩子的幸福,脸上洋溢的欢乐,常常会不好意思回家... ... 作为中国研究生大军中的一员,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也有着和我一样的感受。 或许是对自己还不够了解,或许是现实的阻碍太多。我总是会在舍和得之间犹豫很久。越长大越觉得家人重要,越觉得家人重要就越发现自己很渺小。从小就被家里养着,直到现在,当父母都老了,自己已经很大了,却还被他们养着,给不了他们任何我能给的。 理想中我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要做一个思考的人,要读博士,要带父母去旅行,要给家人好的生活... 理想中我会成为一个我想成为的人,理想中我的理想实现了。 可是现实好像总没有我们想象中乐观,猛然见发现父母老了,老的走不动,自己大了,大的应该自己独立生活了。然而我可能还会被他们养着... 在矛盾中我焦头烂额,下一站去哪里? 昨天和朋友交流了很久,他的话让我豁然开朗。 尽力做到最好,不要等自己功成名就了再想着报答父母,其实他们要的只是365天中可能多的陪伴,如果想旅行,现在就动身,如果想家人,马上拿起手上的电话。 或许研究生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物质上可能很匮乏,可我们可以让匮乏的物质生活充满精神乐趣。在思考中充实过着每一天,在知识中感受不一样的世界亦然是一种幸福。 世界上总会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不炫耀,不浮躁。可能别人的世界里他从未来过,然而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他却活的无悔的精彩! 谨以此纪念一个开始
4067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关于教育模式——泰纳的观点
bluesea1215 2014-2-20 18:01
如何才能实现既能提高专业智力,又能高于古典教育水平? 泰纳说:只有在自然且正常的环境中才能形成正确的理念。因此,我们需要年轻人每天从工厂、矿上、法庭、书房、建筑工地和医院获得大量感官印象;他得亲眼看到各种工具、材料和操作;他得与顾客、工作者和劳动者在一起,不管他们的表现是否好,也不管他们是否盈利。也只有采取这种方式,才能使得孩子们对那些从眼睛、耳朵、双手甚至味觉中得到的各种细节,多少产生一定的理解。 这些细节学习人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然后默默地推敲,直至悄然成形,无论怎样相关提示都会产生,只是来早与来迟而已。他们会依据相关提示着手新的组合、简化、创意、改进或发明。
个人分类: 教育|1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地利纪行之四:温酒聚欢
热度 3 sunbaoxi 2014-2-13 13:24
会议的最后一天晚上是Gluehwein Party,晚饭后,苏珊指挥我们把餐厅里的桌子顺着墙壁排成大半圈,周围摆上椅子,又在桌子上放了茶杯和糕点。八点半,晚会正式开始,房间里的电灯全灭了,桌子上的玻璃罩子里的蜡烛全部点亮了,住在其他旅店的人们也来了,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天。桌子上摆着很多锃亮的不锈钢壶,壶里盛满了温热的红葡萄酒。倒上一杯,入口温润醇香,别有一番滋味。先前我经常和朋友探讨红酒的等级和不同品味,还从来没有温热以后喝过。 那边桌子上传来一片喧哗声,原来是几个年轻人正在掰手腕。过了一会儿,苏珊来叫我参加,显然,她根据我的体量高估了我的力量。我拼尽全力还是输了。接着是科恩先生,也败下阵来。一个美因茨来的壮小伙儿终于把擂主掰倒了。然后是海德堡的S教授对决美因茨的壮汉,最终S教授获胜,S教授荣膺男子组掰手腕冠军。下一个节目是苏珊单挑S教授,苏珊胜了。科恩太太不服气,跑过来和苏珊角力,比赛进行得非常白热化,科恩太太不是苏珊的对手,苏珊夺走了男子组和女子组的双料冠军,科恩太太却成了晚会的明星。 “你能把胳膊练得比大腿还要粗!”S教授蜷起胳膊对科恩太太说。可是,科恩太太更关心如何把腰际的赘肉去掉,其实,她已经很“排叉儿”了。S教授和科恩太太一起批评我平时不锻炼身体,我向他们保证,以后一定要加强锻炼,争取变成一个“肌肉男”。 离开Hirschegg的时候,我签了一张支票,把皮特森教授之家买了下来,委托Uli和苏珊妮代为经营管理。我也在国外有别墅了,以后每年冬天来这里度假滑雪。退休以后把它捐献给我付出了最美好的年华的北京工业大学,让我们的大学在海外拥有不动产。
个人分类: 旅游札记|6067 次阅读|3 个评论
读罗老师的文章,真过瘾,哈哈
Shingrace 2014-1-21 15:56
把罗老师过去一年的博文扒着读了一遍,像买到春节回家火车票一样过瘾,都是庆丰包子大实话。 少有敢这么说出来的,哈哈。 看不懂罗老师的论文,敬佩罗老师的博文 我卑微的以为,以文章数量、sci指数论成败,无时无地不渗着八股的汁水在这制度之中。 我得作论文,年轻人要先生存。
1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几天在农村的所见所想
热度 23 liwawa1983 2013-12-29 09:36
圣诞节,新年到来了,趁着欧洲人放假的时候,我正好休年假,回老家看望父母。从北京乘坐火车到南昌,辗转大巴和班车,来到这个偏远的小镇,我梦中的主角。这里还没有受到现代工业的侵扰,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泉水,还有清晨时起彼伏的鸡鸣声,世外桃源一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也没有改变;每天都有各种新鲜的从菜园里采摘来的蔬菜水果,肉类也都是从自然放养的牲畜所得。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了城市的喧嚣,各种食品问题和空气等负面新闻的困扰,心也慢慢的平静下来。值得一提的是,我认为这里的空气甚至要比荷兰我所呆的城市空气好很多,在这里,鼻子从来没有堵塞过,而在荷兰基本上半天就堵了。 这些天在家里呆着,到处转转,我想说说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最重要的是,人口特别少。小村子里面十几户人家,剩下的人很少,二十个人左右,而且基本上是五十以上的老年人。和我小时候那种热闹的气氛比,现在可以说是太冷清了。年轻人大部分都外出打工赚钱,还有几户人家在县城买房子。我们这个小村,出了十几个大学生,被当地称之为才子村,所以这部分青年人在外地上班,但是还有其他二十几个青年人在外地打工。我也去过邻村,和我家这边一样,人口很少,基本都是老人。这种现象造成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很多菜地和耕地都荒废了,杂草丛生。好在小村子里人们团结互助,老人能得到相应的照顾,不然养老将会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 其次,现在国家在大力提倡新农村建设,确实,我这次回家,有些地方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印象最深,也是对百姓最实惠的就是修水泥路。以前回家走的都是泥泞小路,一不小心就得鞋子,裤子上全是泥巴。现在路拓宽了,水泥路通往家家户户。奶奶告诉我,自从路修好以后,走路都不用担心滑倒。路两旁种了树,在小村中央位置还有小石桌子和给小孩子玩耍的秋千。每家每户都修好现代化的卫生间,上厕所比以前也方便很多。同时,也注意到,为了让村子有崭新的面貌,每家每户的房子全都粉刷成白色,但是对于每家每户的内部并没有什么改变。我认为,与其花钱装饰房子的外貌,还不如把这些钱用到实处。南方的冬天潮湿阴冷,比北方的冷更难受,或许可以想些办法让室内暖和些。还比如说,小村里外部的电网全部改造,焕然一新,但是各家各户内部的线路依然老旧,长此下去,也会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最后,我想提下新农业的问题。我们小村里只有两个年轻小伙留守,其中一个想致力于大面积的农业种植。传统的农业种植都是由每家每户经营几亩地,随着大量人口进城,很多户都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给一个人来种植。政府也在资金上大力的扶植,所以一年种植水稻还能有些收入。但是,水稻的种植已经很熟练,不是很依赖技术。当秋天水稻收割完后,想继续种植莴笋,这时候就遇到问题。今年的冬天特别冷,这些天霜冻,导致很多莴笋还没长大就已经冻坏了,可以预见,损失不小。我想这时候,政府在技术上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只是应用以前小面积种植莴笋的经验,来应用于这么大面积的种植,一旦出现情况,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莴笋坏掉,死掉。我曾经在科学网上看到一篇博文,说在美国的从事农业研究的教授有两种,其中一种就是专门负责给当地的农民们解决问题,而这也是他们职业晋升的条件。我想,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或许也有借鉴作用。 现在的农村变化很快,孕育着无限的潜力。我对我父亲开玩笑说,要是当初我报考与农业相关的专业就好了,现在回到在这广阔的天地里,一定大有可为。因为传统思想的原因,农村里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报考农业相关的专业,因为他们认为以后毕业了又成为农民了。希望以后这种思想能够改变,让更多的有志青年回到自己的家乡,开拓另一番天地。 祝愿家乡会越来越好。
个人分类: 未分类|6722 次阅读|27 个评论
活得认真一点
热度 1 oddkidult 2013-11-28 20:13
读研究生已经三个多月了,算上暑假准确的说是四个月。面对新的生活,我难以承担生活之重。每每发现生活不如意的时候,我都来科学网瞧瞧。在我的记忆里,每次都会有所斩获的。要么是某某大牛有了新的发现,研究出新的产品;要么某长辈以自己早年求学的经历谆谆教诲年轻人该如何奋斗;最差的情况也有博士生、博士后讲述自己痛苦的现状。正面的鼓励带来前进的正能量;负面的消沉安慰自己不是孤独的痛苦着。大概是科学网的良好的人文氛围一直支持我坚强地走下去,以至于我忽略了它的任何存在形式。 近来导师提到对我三个月来的工作不满意,认为我所学的知识缺乏新意。刚开始我挺郁闷,每天15个小时左右的学习时间换来的竟然是不屑一顾。须知我仅仅是个菜鸟,每天的课程也不少。他的严厉是不是太过了。种种压力让我开始思考。细细想来,之前巨大压力下的学习缺乏思考缺乏总结,确实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不知不觉间,我变成了那个从早到晚做实验而不懂的思考的学生。 痛苦不堪的时候,科学网就是我的疗伤的灵药。昨天看到王善勇老师的博文《所有奋斗都是为了一个好的生活》深受启发。读罢全文,醍醐灌顶。所有的奋斗都是为了一个好的生活,越是在我们忙碌的时候越是记得告诫自己:生活的目标在于活得更舒服,不可因噎废食。文中有句话提醒我们如何去奋斗,我也受到极大的启发。 在我们适当的阶段,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一味往后拖。不能等到你认为什么条件都具备了再做一件事,因为事情没有完美的时候,总是有这样那样的让人不满意的地方。我们做科研也是这个样子,别梦想着有一天,我们期望的所有做科研的条件都具备了,才开始动手做。 其实最让我产生写博文记录的语句是搜资料时无意发现的。嬉笑怒骂成文章,调侃生活的话竟也如此深刻。 记得高中的时候成绩不好,经常犯错误写检讨,反而因为检讨写的真诚深刻受到老师的赏识......如今进入大学真的觉得自己越来越敷衍,反倒没以前活的认真了。写这段话给兄台既是反省自己,亦是希望与君共勉。人还是活的认真一点好。 这段话颠覆了我对生命生活的许多认识。前半句让人哭笑不得,后半句让人肃然起敬。走过大学四年,我早已将“认真”放在了宿舍楼下的垃圾桶里。 谨以此文为仍在追逐梦想的自己敲响警钟。希望能找回曾经踏实的自己,认真的去实现儿时的梦。 2013年11月28日 工科楼
156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路甬祥:创新与坚持是年轻人成功的关键
liyibo666 2013-11-12 09:20
路甬祥:创新与坚持是年轻人成功的关键 ​ 路甬祥 ■本报记者 肖洁 “创新思维受到尊重、对认定的目标锲而不舍,这是年轻人成功的根本原因。”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雁栖湖校区,两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对年轻学子们表达了这样的期许。 这是路甬祥第六次做客由国科大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报告的题目为《从沃森—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分子结构说起》。 今年是《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一文发表60周年。沃森和克里克当年在卡文迪什实验室相识,二人并非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领域的资深专家,却在缺乏实验条件和科研经费的情况下,最终用了不到两年时间,以1000多字、1幅插图、不到两页的短文,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当时,沃森23岁,是肯德鲁教授的博士后,后者主要从事蛋白质结构研究;克里克35岁,是师从佩鲁茨的博士研究生,正从事血红蛋白的X光衍射分析研究。两位年轻人都不相信蛋白质是遗传载体,而认为DNA是遗传物质,解读DNA的分子结构是关键,并对此有着强烈的兴趣。 “兴趣归兴趣,如果导师不允许他们做,实验室不让他们做,也是很难成功的。但可喜的是,卡文迪什实验室和他们的导师尊重并支持了他们的选择,为他们开展研究、取得成功打开了方便之门。这是他们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卡文迪什实验室的优良传统,也是这里大师辈出的重要原因。”路甬祥说。 路甬祥认为,沃森和克里克不怕经费短缺,不怕资历浅薄,满怀自信和激情,锲而不舍、紧密合作、勇于探索、不怕失败、求真唯实,这正是他们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他指出,目前一些青年人不敢于、不勤于、不善于独立思考及培养创新思维,这样当然不会取得什么大的成就。沃森和克里克的成功事例,对年轻人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在路甬祥看来,实验证据和创新思维是突破科学前沿问题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我们应下决心转变教育观念,从注重知识的灌输转变为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验观察和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开展交流合作的能力。” “具备这些能力,不管是做科学研究、技术创新,还是以后做科技管理或者创业,我觉得都一样重要。”路甬祥表示。 《中国科学报》 (2013-11-12 第1版 要闻)
6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使用3号饮料、提高通便效果(协助改善便秘)用法用量的建议
热度 1 zcgweb 2013-11-10 18:07
关于使用3号饮料、提高通便效果(协助改善便秘)的用法用量的建议(CZ) 非常高兴看到一大批朋友(包括老年朋友、男性和女性朋友以及小儿便秘等)使用3号饮料已经可以有效地改善便秘症状、告别痛苦了!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家健康养生、逐渐消除亚健康的效果,特将部分朋友的使用经验以建议用法用量的方式提供给大家参考。 3号饮料可在每天早餐前半小时饮用(如果来不及的话也可在早餐前吃第一口饭之前饮用),先从1包起量。如果饮用1包后,餐后1小时内无明显促排效果的话,则可于次日早餐前增加1-3包,直至经过2-4个早餐机会摸索出能够形成稀便的3号饮料用量,然后在后续早餐前可以减量半包左右。有位85岁的老太太40年便秘,目前的稳定用量是每天早餐前3.5包(老人家平时用手抠协助排便,异常痛苦)。我们先前甚至以为老人家已经有了肠麻痹呢,现在正常通便后说明人体各器官的功能的确还是很强大的。另外一位70多岁的老人家的便秘改善方式是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喝2包,次日早晨起来之后不使用3号饮料,即可轻松排出软便。现在看起来,年轻人和老年人相比,使用3号饮料促排应该都可以起效,只不过与饮食结构密切相关,例如年轻人通常对于‘肉蛋奶’类营养物质摄入较多,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用较多的3号饮料(即便是一次饮用5-7包,也没有任何问题,顶多就是水样便,对胃肠道粘膜没有任何损伤,我自己已经体验过十余次了,大家可以尽管放心);而老年人通常对于‘米面’类营养物质的摄入会多一些,饮食结构中的膳食纤维成分也会比较多,因此对于不同人、不同的饮食结构,大家在使用3号饮料的时候都可以进行自我摸索和调整。我个人体会是,如果某一次晚餐大鱼大肉摄入较多、包括饮酒等,通常次日早餐前需要适当增加3号饮料1-2包促进排便(3号饮料会和食物中的油脂类物质结合被消耗,而清淡的食物不会结合太多的3号饮料);反之,如果晚餐吃得比较清淡的话,尤其是水果蔬菜(含哈密瓜、苹果、西红柿、黄瓜等)摄入较多的话,次日只需要使用少量3号饮料即可轻松促排。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人连续使用3-5天3号饮料之后,肠道可能会有一定的抵抗性,即在接下来的几天会有对于3号饮料抵抗的情况,此时可以停用3号饮料1-2天,给肠道菌群进行自我优化和调整提供一个缓冲时间,然后再使用的话,效果会更好一些。总而言之,3号饮料可以明确改善便秘症状。如果各位朋友在使用过程中例如使用3号饮料在3天内还没有达到预期的通便效果的话,欢迎尽快与我联系,我们一定积极协助大家解决此问题。我的微信号是:zcgweb211。也欢迎在这个QQ群里(299184378)讨论。
2867 次阅读|2 个评论
应该是中国年轻人最不懂毛主席
热度 4 xupeiyang 2013-11-1 21:12
应该是中国年轻人最不懂毛主席,因为改革开放后,大家不读毛主席的书了,也不研究毛泽东思想了。 80后并不了解毛主席,90后就更不知道了,年纪大的人还是知道毛主席的。 军事科学院原部长:最不了解毛主席的国家是中国 在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而创意设计的青铜鼎“毛公宝鼎”授赠仪式上,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原部长姚有志说,世界上拥有 最多专职研究毛泽东协会的国家是英国 , 出版毛著作最多的是日本 ,可以说 最不了解毛主席的国家是中国 。 http://t.itc.cn/Hc2kj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20554-740188.html 从文革藏品博物馆到国家文革博物馆 北京师大文革受难者名录 (待补齐) 文革中红卫兵砸毁孔子故居全过程 “文革”期间没有腐败?只因真相揭露得太少 文革中的部分受迫害的专家和不应被遗忘的清华人 文革有多少位留美归国的科学家不堪受辱而自杀 文革结束时的中国实况   10月18日,红后代们相聚在一起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图为纪念活动现场。(中红网李学叶摄) 相关新闻 红二代10年探索中国三农:世上最好的人就是农民 任志强:“红二代”和“官二代”完全不同 毛泽东女儿女婿作品入选红二代书画影邮展 星二代的红与黑 西方“红二代”的中国梦 【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主席稿费1亿3000万是天大的谣言】 曾任毛主席生活管理员的吴连登做客人民网,接受访谈称,在中国任何一个储蓄所没有毛泽东一分钱存款,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没有毛泽东一分钱存款。 后来有人造谣,说毛主席有一亿三千万的稿费,那是天大的谣言。 http://t.itc.cn/9qe6Y 关注 新京报 【最大毛泽东金像亮相深圳 重百斤造价上亿元】今日,一尊全国最大毛泽东金像在深圳亮相。该金像用黄金、翡翠、宝石敬造而成,金像长52厘米、宽80厘米,重约50余公斤;底座采用汉白玉制作,重约6.83吨,造价达1亿元。 http://t.itc.cn/9Qwue
个人分类: 文革研究|2443 次阅读|6 个评论
协和院里的年轻人
xupeiyang 2013-10-9 14:08
“ 心连新 · 共奋进”2013级研究生迎新晚会于9月22日19时在信息所五楼学术报告厅召开。胡志民副书记、部分老师和在读研究生参加了晚会。 胡志民副书记对新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表达了对同学们的殷切期望及美好祝福。各年级研究生交流了学习与生活经验,在晚会中尽展才艺。2013级新生表演的舞蹈《穷开心》活力无限,激发了全场师生的热情;一段展示所馆学生风采的幻灯演示令新生倍受感动,现场气氛温馨和谐;2011级陈薇和2012级杨文、张冉、李陈晨四位女生带来舞蹈《竹林曼舞》,令在场观众眼前一亮;穿插在文艺节目中的游戏“谁是卧底”、“跨越障碍”和“踩气球”,引得全场爆笑连连。最后,晚会在大家的欢笑声中圆满结束。 本次迎新晚会增进了新老同学及师生间的感情,有利于2013级新生了解所馆工作和研究生生活,使他们尽快融入所馆大家庭。 为了迎接建国64周年,活跃职工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在国庆节即将到来之际,所馆举办了以“所馆梦、中国梦”为主旋律的诗朗诵比赛,喜迎佳节。 所馆党委书记赵熙同志主持本次活动,她向祖国送上了64周年华诞的深情祝福,并向全体职工及同学致以节日的问候。代涛所馆长讲话,他充分肯定了本次比赛的积极意义,并激励全体职工及同学开拓进取、拼搏奋斗,为实现“所馆梦、中国梦”贡献力量。 研究生们的表演诵《祖国,一首唱不完的恋歌》拉开了比赛的序幕,随后11支参赛队伍次第登场,各展千秋,比赛精彩纷呈,高潮迭起。职工们激情澎湃的朗诵道出了对祖国、对事业、对未来的无限热爱,道出了追求中国梦、所馆梦的万丈豪情,道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决心。本次比赛鼓励原创,评委们从内容、节奏、台风、感染力、创造性等方面进行了打分,最终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唐小利助理代表评委组对本次比赛进行了精彩独到、专业详尽的点评。 近两百二十名职工和学生参与到本次活动中,大家认真筹备、积极排练,充分展示了团结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所馆文化建设再添一道亮彩。 研究生队 信息服务部、图书馆业务部队 信息技术部队 医药科技战略研究室、医学信息分析评价研究室、重大疾病防治信息研究室、公共卫生信息研究室队 典藏与流通部队 党群综合办公室、条件财务处队 资源建设部队 医学知识组织研究室、医学信息学理论方法研究室队 所馆办公室、人力资源处、科研教育处队 《医学信息学杂志》编辑部、《医学研究杂志》编辑部、《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编辑部、合作期刊编辑部队 行政保障处队 卫生政策研究中心办公室、卫生政策研究室、卫生经济研究室、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研究室、卫生信息管理研究室队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26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年轻人,你着什么急? by 郭嵩
热度 1 JANEWANGJK55 2013-10-8 04:47
http://blog.renren.com/share/244339272/16359746891?from=0101010202ref=timelinefeedsfet=102fin=13fid=23593952781ff_id=244339272platform=6expose_time=1381177547 博士第二年,其实博士生涯开始也没多久,我突然想放弃了,为此挣扎了很久,虽然挣扎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这个想法就想伊甸园的苹果,不断诱惑我,刺激我,左右着我的情绪。但是到了现在,逐渐淡了,我想我会继续坚持下去,拿到博士学位。 我把我的这段心路历程记录下来,也许以后迷茫的时候,可以再翻翻。 得益于发达的网络媒体,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充满诱惑: 你上人人,看到以前的同学往返于国内外,周末出去游山玩水,喝酒唱歌;看到以前的同学开始谈婚论嫁,忙着结婚、领证、各种写真,恩爱幸福;再看看自己,苦逼的坐在实验室,一个月1千多补助,读个博士要5-6年,怎么想怎么不划算。 于是着急了,也想每月拿个七八千上万的工资,也想周末可以出去花天酒地,也想找个妹子把证领了,然后闭门造人。 说实话,我曾经就是这么想的…… 尤其是发现坐在实验室看论文,一遍两遍三遍看不懂,经常被老板批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的时候,更加郁闷。数次想说,我不读了,直接卷铺盖出去赚钱去了。 可是仔细想一想,读博真的没用么,把你扔到公司里去,你就能保证比待在实验室更好,你一定会活的更开心? 其实并不是,我只是单纯的执着于比。 跟师兄们比成就?比不过,人家发了多少paper,我看懂了多少paper,这没法比;跟工作的同学比拿的钱多?人家每月还要交税,我这都不够交税资格,那这么比有啥意义呢,我并不清楚,从小的教育只告诉我要跟人家比,人的愤怒往往是出于对自己无能的不满,这话说的真不错。 或者常常的还会有借口,比如我不喜欢这个领域,对这个不感兴趣啥的。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的兴趣?能不能写的下来?为了你的兴趣,你又愿意付出多大的努力呢?这样一想,似乎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没那么可爱了。 对自己现在做的事没啥兴趣,这其实是一个常态,大部分人都这样,不同的是态度。你愿意为手边的事花多少心思,决定了你的收获能有多大,随便搞搞是一天,认真钻研也是一天。时间都是一样的流逝,不同的是,你成长了多少呢? 大部分的年轻人其实都会焦虑,大学毕业想找个年薪十万的工作,哪个公司钱多就跳槽去那里,然后赶紧买套房子,讨个老婆,准备生娃,一切赶在30前,等四五十岁后,然后准备换个轻松的工作,做点自己想做的事。 可是真的要这么急么,直接从现在跳到60岁,儿孙满堂,光荣退休好不好? 人生没有好坏对错,每个人都只能经历一次,最重要的是你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呢?是赚钱的多少么?那么赚钱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假如你赚够了500W,你准备干啥呢?做你喜欢的事?还是买套房子接着上班? 人生是一条单行线,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走法,关键是你看到了沿途的风景么,你活的快乐么? 大部分的人都不开心,工作的在想,要是当初我读研了,那肯定收入比现在高了吧;读研的在想,要是我早点工作,说不定现在已经是XXX经理了。 又是一个围城,看到了吧,这就是现在的社会,大家共用一套价值标准,谁赚的钱多,谁就是成功人士!王朔看的真透,“什么成功,不就是赚了点钱,被一帮sb知道了么!”但就算钱真的变多了,然后呢?不清楚自己的真正需求,于是无数的钱财又变为奢侈品,易耗品,房屋租主权,或者变成小三的月钱,满足了物质的欲望后,却满足不了自己内心的需求,于是继续空虚不满,周而复始…… 真正的富有,是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满足,不攀比,不张望,专注于自己,用心钻研,用心生活。 好比读博士,花上几年时间,静下心钻研,思考一些可能你以后再没有机会想问题,能够顺利拿到学位毕业的,绝对都不是混日子的,个个都是有强大的执行力,时间观念很强,思维活跃之辈。博士学位都能拿到,你干啥不行? 其实不论读不读博士,或者从事别的行业,人生虽然有着多种选择,但你既然选择了,就不用后悔。选择这条路,行!选择那条路,也行!最怕的是,你走着现在的路,还想着另一条路,时刻想着该不该跳过去,多少时间就在这蹉跎中错过了…… 用心、专一,才是真正的生活态度。 stay hungry,stay foolish。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个人分类: PhD Life|3214 次阅读|1 个评论
久违的感觉---今天校园学生赏月
热度 5 lin602 2013-9-19 22:41
今天是中秋节,喝了点酒晚饭后与家人走走,看看天上的月亮。 走到学校体育场,人真多,学生们一圈一圈的围坐在一起,草地上有吃的,还有那一盏盏电池灯,他们或做着游戏,或唱着歌,或喧闹着。 一轮中秋明月挂在天上,万里无云,远处的紫金山蒙蒙胧胧,操场上一盏盏灯光尤如天上的星星,一圈圈的学生们在月光下快乐地游戏着。 为了感受这种气氛,我们从跑道上走到草地的人群中。一位学生到我面前叫了我一声,她是大三的学生,这学期正好听我的课,任刚刚入学新生的副班主任,正在参加新生们的中秋赏月。她向学生们介绍了我,当我对他们说我来学校工作了三十二年的时候,他们齐声向我祝福:林老师中秋节快乐! 尽管还没有教他们,但在学生面前,我始终觉得是幸福的。 久违了的感觉,让我想起了我们大学生活,那时候年轻,无忧无虑,一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情壮志。 谢谢你们,我的已经毕业及在校学生们,与你们在一起经常会让我忘记生活中的烦恼,让我感受到年轻人的活力,体验到生活的意义。 在操场走了几圈后,我们又坐在操场外高高看台上,感觉着操场上的热闹。 第一张照片是用手机坐在看台上所照。第二张照片为走到草地上学生身边。
3520 次阅读|9 个评论
台湾年轻人不坐公交车和捷运车上的博爱座
热度 2 黄安年 2013-9-18 11:46
台湾年轻人不坐公交车和捷运车上的博爱座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9 月 18 日 发布 在台北的几天里, 9 月 5 、 6 、 7 、 8 、 10 几日 , 我们天天乘坐公交车和捷运地铁 , 发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无论公交车上或地铁(捷运)车厢里 , 均设有专为老弱幼残的客人设置的专座,即使人满为患,年轻人也不去占坐这个位置的。至少这几天我所见情况如此。 在北京 , 虽然也有这样的专座 , 但是年轻人还是抢占坐下的不在少数。 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我们的宣传教育说空话、大话、假话太多,需要脚踏实地倡导文明之风。 照片两张拍自台北的捷运车厢内。 1, 2,
4862 次阅读|2 个评论
年轻人当公务员是“严重浪费”
meirienglish 2013-9-12 14:50
  转:大量年轻人当公务员是“严重浪费”   2006年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说,中国已经在短期内弥补了技术方面的很大差距,得到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我也看到很多工厂,创新力还是零,没有什么新的。”   他说,中国目前还在进行城镇化过程,科技转移还在继续,有的公司还在吸纳新技术的过程中,所以商业还在发展,基础设施对经济的推动还在继续,这是中国经济还有7%增长的原因。   “但是道路不可能永远这样下去,国外的技术也有全部用完的那一天,因此中国必须自己创新,这才能促发很大的生产力。”   菲尔普斯说,政府应该鼓励金融机构推动创新,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而后者需要人才。   “很多受教育程度良好的年轻人,都挤着想去做公务员,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他说,“我们希望看到聪明的年轻人对妈妈说:妈,我去西部、去南部、去北部开公司去了!”   “当然,每个国家都需要公务员,但政府机构不是给年轻人的,这是低估了他们的能力,是大材小用,也浪费了社会花在他们身上的教育成本。”菲尔普斯认为。
1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九号院的年轻人
热度 1 dongping2009 2013-8-27 22:41
“九号院的灵魂是杜润生,九号院的色彩是生龙活虎的年轻人”,九号院的开放、包容、平等,在王岐山和他的朋友们身上留下印记,在特定历史关头,为中国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本刊记者林珊珊 杜强 发自北京 1990年的一天,西黄城根南街九号的院子里,一个工作组走了进来。他们宣布,决定撤销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一年来,清查组进进出出,另一块牌子“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不久前刚被摘下,九号院的人已接受事实,也就没什么可惊讶的。没人说一句话,各自默默走出会议室。 23年后,我们来这里寻找往事,看见围墙高耸,门口警卫荷枪挺立。我们被告知,这是某国家领导人的住处。门侧依然挂着“清代礼王府”的石牌。 熟悉院子历史的人说,李自成入京时在这里住过3天。三百多年后,当华国锋在院落边上独自徘徊时,杜润生带着一群老中青正埋头苦干,决心给农民新的命运。这是1982年,九号院立起了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的牌子,取代了两年前刚成立的国家农委。往后7年,九号院就成了农研室的代称。 农研室是中央直属咨议机构,5个中央一号文件是它最为人知的成果。尽管“文件”早已无法“治国”,但在1980年代,他们却引领了如火如荼的农村改革。改革漩涡的中心里,年轻人出现了。 “那时的青年有伤感的、哀叹的、悲愤的、抗争的,也有批判的,杜老引导着一帮批判的年轻人走向建设……他破格培养,委以重任。”多年沉浮后,曾轰动一时的“最年轻副部长” 翁永曦一语概括:“九号院的灵魂是杜润生,九号院的色彩是生龙活虎的年轻人。” 年轻人如今已过天命之年,谈及九号院,都流露出纯真神态。财讯传媒总裁戴小京曾是其中一员,他强调自己只是边缘角色。我问他,“农研室毕竟是官办组织,在1980年代理想主义氛围里,你的身份认同是什么?” “改革者。”他很肯定。 “改革者”后来散落各方。2002年,杜润生90岁生日,在曾经起草一号文件的京西宾馆,他们再次相聚。杜润生说:“农村改革靠的是一个团队,我只是这个团队的一个符号。可喜的是,这个团队出了不少人才,但没有出一个腐败分子。”他不会想到,若干年后,团队成员王岐山,还将成为中共打击贪腐的最高领导者。 “像三十多年前那样,中国又到了新的十字路口。”一名受访者乐观地认为,反腐反特权预示变化的开始。 他们怀念九号院,以及1980年代的改革氛围。 历史性的遇合 “我们这一代人,自小受到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翁永曦回忆起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往事,试图找到一代人的文化基因。 1979年,翁永曦31岁,从内蒙古农村调回北京,到农民报当记者。王岐山和翁永曦同龄,从陕西调到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任实习研究员。朱嘉明和黄江南是社科院工经所的研究生。解放全世界的梦想放到了一边,四人经常在一起讨论:中国往何处去? 北京像被抛入新的时间轴,到处都在宣扬“思想解放”。青年们从上山下乡的历练中归来,将批判体制的声音贴满民主墙。人大代表的竞选也即将往高校里蔓延。 翁永曦喜欢交友,回京不久就在办公室办了沙龙,三五十人挤着讨论,以后几乎每周都聚会。青年们达成共识:要改变产生“四人帮”的土壤,就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 漩涡之外的农村,农民已经行动起来。就在前一个冬天,当北京的老干部们纷纷沉冤昭雪,一千多公里外,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冒死包干到户。他们太穷了,20年人民公社,村里人数减半。三年大饥荒,村民十死其三,幸存者四下逃生。1978年,饥肠辘辘的农民仍在到处行乞,夏天又遭遇大旱,肥西县山南区土地干裂,连乌龟都渴死了,鸟儿坠落到地上,小麦种不下去。生产队把田分给农民自己种,没想到一包产到户,干旱的土地竟然获得丰收。1979年夏天,安徽参事郭崇毅来京送山南区经验的材料,可包产到户仍是禁区,即便被称为历史转折点的三中全会,对此也明文禁止。 他处处碰壁,直到遇见陈一谘。 陈一谘也是1979年从农村回京的青年,在社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他和朋友去民主墙看大字报。在他看来,政治民主缺乏基础,从经济入手则是大方向,中共中央也正呼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呢。 改革从何入手?来自山南区的材料让陈一谘似乎看到了线索。他很高兴,把材料交给胡耀邦和朋友邓英淘的父亲邓力群,几个月后到安徽农村调查去了。 1980年,陈一谘跑了14个县,调查了3个月。回来后他决定成立研究农村问题的组织,朋友何维凌、邓英淘、王小强、杨勋、江北辰、白若冰、张木生等人很支持,加入筹备。早在1968年秋,20岁的张木生就写万言书提出“包产到户可以增产”,招致牢狱之灾。如今,年轻人重新探索改革路径,从计划经济体系中最薄弱的农村入手。 1979年,在西黄城根南街九号院,新上任的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杜润生也在寻找新的历史机遇。这是他自1955年被打为“右倾分子”后的首次复出,有人劝他紧跟党中央,吸取邓子恢的教训。 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国家农委主任王任重还在谈集体经济的好处,但敏感的人从语气中揣摩出形势的微妙变化:一年前三中全会规定的“不许包产到户”,已在这年9月改为“不要包产到户”。 杜润生找到胡耀邦,让其将“不要”改为“准许”,胡耀邦要他等待时机。5个月后,胡耀邦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支持包产到户的万里接替王任重主管农业。不久华国锋辞职,邓小平开始赞扬包产到户及大包干。 杜润生没想到,各省市区座谈会上,多数与会者并不赞同。在争论、妥协之中,75号文件诞生了: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 表面看来,包干到户是包产到户程序的简化,“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然而一旦实施,不仅农民将逐步拥有私产,分配及核算也不必通过生产队了,这意味着生产队及人民公社将名存实亡,以此为根基的计划经济也将动摇。老同志们痛心疾首,拉着杜润生:“包产到户,关系晚节!”另一些人更为愤怒:“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在改革的关口,杜润生和支持他的新领导人,需要绕过守旧势力的高墙,寻找更多支持者。就这样,开放的高层和民间的改革青年注定相逢。 他甚至不是党员 1980年翁永曦到农委不久,杜润生就跟他讲中央考虑未来十年向农村投入1500亿的计划,让他拿出方案。“1500亿!”他很惊讶,随后就和工作组出发前往内蒙古调研。火车临开前,黄江南和朱嘉明跑进了车厢。 在当地,他们拉翁和几位朋友聊天,当晚海阔天空,翁永曦畅谈中国社会问题、外交和国际形势。没想到,回北京两三天后的中午,有人喊他:“小翁小翁,总理办公室来电话了。总理看了你的文章,约你去中南海谈谈。” 原来当晚聊天的有新华社内蒙分社社长和记者,把内容写进了内参。翁永曦感到吃惊,“一个白丁,最底层的干部,中南海要听取你意见?” 第一次和时任总理谈话后,又约了第二次,“我说我们还有3个人,是个‘康拜因’,一块参加行吗?”翁永曦回忆说,在80年代的聚会中,自己和王岐山、朱嘉明、黄江南志趣相投,都十分关心国民经济问题,因此四人总在一块讨论,像个小组合,就自称康拜因联合收割机。 “第二次见面,几位副总理都来了,国家计委的几个主任、几位经济学家,也参加了。总理说,这个会议室还没有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进来过,我们来听听几个年轻人对于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些看法。” 此后,翁永曦、王岐山、朱嘉明、黄江南就常一块儿写文章向中央建言,人称“四君子”。杜润生很赏识王岐山,将他调到农委来。翁永曦说,王岐山“精明能干,不搞心血来潮、昙花一现的花架子。研讨会上,听得多,说得少,总能探骊得珠;喜欢看书,涉猎甚广,总不离思考和解决中国现实和长远问题的大框架。同事、朋友们找他帮忙或议事,总很热心,骑个小摩托,挺忙乎,累得跟驴狗子似的。上下印象都好,很快入了党”。 1981年2月,陈一谘们的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走上历史舞台,还是学生的周其仁、陈锡文、杜鹰等人都加入进来。成立前一晚,张木生借到了经费,寒夜里,他从口袋里拿出一摞,是一千元,另一个口袋里又拿出一摞,往桌上一拍说:办好了! 成立会上,邓力群和杜润生都去讲话支持。邓力群帮他们向国家计委主任沟通,最后计委给他们下达了编制。编制放在社科院农经所,农委则常给他们调查经费。 1981年夏天,他们就用农委拨的经费,到安徽滁县调查去了,回来后又参与讨论、起草杜润生主持的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1982年1月1日,文件宣布: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结束了30年之大争论。随之而来,是农委取消,代之以新成立的农研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是它的另一块牌子)。农村改革由此通向大道,更多年轻人走了进来。 二十多年后,周其仁仍记得一个细节:有一年文件通过程序后,杜润生派他去国务院印刷厂做最后的校订。他自知责任重大,工作很仔细。文件付印时,他突然意识到,这份党内文件印出后,自己是不可以过目的——文件只传达到县团级,而他甚至不是党员。 九号院重塑了他们 “起草反对包产到户文件的人,为什么又成了起草推动包产到户的人?”赵树凯反问。这是多年后才想到的问题,当时只沉浸于“总参谋部”的氛围中。 赵树凯年轻时是个山东农民。他喂牛、赶马车,也听村人说,农民不是人当的。他时常惶恐,为什么生在农村的人将来只能是农民?1978年的高考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4年后,他来到九号院,成了一名秘书。 那年夏天,整个九号院都在忙着第二个一号文件。九号院人来人往,会议不断,几台老旧印刷机成天响个不停。他时常收到办公室主任高文斌电话:通知XX部长明天来开会。他很惊讶,一台保密红色电话一通知,“第二天呼啦来了十几个部长。” “放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赵树凯感叹。在受访者的描述中,九号院风云际会,全国各地的人物进进出出,纵横交汇。 某个春节过后,刚回农研室上班的干部就被叫去听一场汇报。到会议室一看,是习近平、刘源、万季飞等人。都是从中央到基层任职的高干子弟——熟悉中共干部文化的人,一下理解了其中的抱负和深意。 “他们无所顾忌,敢讲真话,不像地方干部,报喜不报忧。”联络室的蒋中一说。后来,习近平在一次会议中提及这段特约研究员的经历,“每年一号文件起草前,都要把我们几个(习近平、刘源、陆学艺、翁永曦)请过去,先让我们讲,农村政策研究室处级以上干部参加。” 翁永曦是1982年去凤阳兼任县委书记的。他说无论习近平、刘源或是他自己,每天直面三农现实问题,都盼望得到杜润生指点。这其中,安排送文件资料、组织会议座谈,“保持基层任职年轻人与中央农研室密切联系”的,是王岐山。 在80年代的相会中,王岐山展现了“广泛交往“及“很强的组织能力”。赵树凯注意到,“风风火火,爱讲笑话,直率犀利很有鼓动性”的王岐山,很快就从楼下的平房搬到二楼,又从联络室成果处处长提为该室副主任。 “他比较特殊,常是杜老直接找他办事。”和王岐山同一办公室的魏唯说,联络室的功能是组织社会力量研究农村问题,将题目委托出去,不断发现新人才。魏唯主持的农村问题论坛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那是一份不定期出版的内部刊物,时常充满激烈的争论。 《走向未来丛书》也是与联络室合作的成果,王岐山担任丛书编委。它构成了1980年代的思想运动之一,正如序言所引用的:“思想的闪电,一旦照进人们荒芜的心田,必将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1982年毕业进入九号院的研究员袁崇法对丛书印象颇深:“这套图书不停地介绍国外先进理念,我们因为封闭了多年,又搞文化大革命,不了解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这些信息整天刺激着我们。” 那些年里,王岐山的办公室成了年轻人的聚集地,每天中午,老人们休息了,年轻人就到那儿交流信息和思想。他们对新资料、新情况、新观点、新思维、新理念特别的敏感,“就怕自己跟不上”。 他们阅读、思考、到农村去,收集最真实的细节,杜润生则总是重复毛泽东那句著名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后来他们发现,九号院的风格几乎重塑了他们。 其中一个故事,蒋中一记了几十年。1982年,他随翁永曦到凤阳挂职,听说一个农民运大米到东北卖,被书记抓去批斗。他们想,这有什么,就把农民救出来,却意外听到他的忏悔:“土改”时他是民兵队长,地分完了,就把老地主捆起来了,要他交出财产,老地主哭诉家里这点东西,都是爷爷辈辛辛苦苦挣下来的。农民说当年无动于衷,等到自己被批斗了,才知其中滋味。 蒋中一很震撼,他去档案馆阅读原始记录,才知道大跃进的饥民死亡状况,“反霸”时十恶不赦的地主,不过是普通雇主。 回到北京,他和王岐山交流情况,王又汇报给杜老,最终派了一个小组,把档案都抄回来。 “上接天,下接地” “上接天,下接地”,翁永曦将之总结为九号院得人心的根本。这里信息无碍,机要室也可以进去查阅文件,丝毫没有神秘感。在去除了等级的农研室,年轻人往往突然发现,自己被重用了。 1982年的一天,翁永曦被杜润生叫去谈话。他忽然被告知,自己是农研室的副主任了。 “杜主任,这个事可不能开玩笑。”翁很震惊,一名普通科员一夜升格为“副部级官员”,听起来像天方夜谭。 “我爹我妈1936年参加革命,到现在才是个局长,把我提到这一级,别说别人不服气,我爹我妈都会觉得很奇怪。杜主任说中央定了,你要服从组织安排。我说到此时此刻为止,估计上下领导对我印象还不错,但这个任命一公布,我就立刻成为王八蛋坏小子了,污水全朝我泼过来。” 一语成谶。他的任职消息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出,立刻引发轰动。随后,他被高层派去改革发源地凤阳县兼任县委书记。翁永曦大刀阔斧,倍受关注,很快成了改革新星。 毕业不久的袁崇法、魏唯、戴小京和何道峰等人也担任起组长或副组长的职务(农研室一百多人,分为若干组和室),组员不少是局级甚至部级老干部。他们说这是杜润生的智慧:职务和级别待遇并不挂钩。没有相应的级别和待遇,却委以重任。 “和当了官感觉不是一回事。”袁崇法每天沉浸在兴奋中,无论吃饭还是坐公车,开口就和业务有关。魏唯将动力归为成就感,“农村改革大步推进,明显感到农民的生活变好。我1968年下乡插队,对当年农村的情况太熟悉了。”加班干活,到农村去调研,和老乡聊到半夜,他感到充实。后来到了其他单位也加班,但“那股劲看不到了,没有那个心思了”。 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副主任魏唯怀念当时的氛围,“踢门就进太夸张,但杜老的办公室推门就进是没问题的。” 昆百大董事长何道峰更抒情,“平等和自由氛围,像种子植入了我的身体。”1987天夏,北戴河国务院常务会议要讨论粮食问题,重点是粮食价格倒挂(从农民收粮的价格高于供给城里人的价格)导致财政补贴节节攀升情况下如何确定粮食政策走向。农研室要拿一个上会讨论的文件。杜润生让小伙子们先拿个方案,指定由袁崇法、何道峰、戴小京负责找十几个年轻人在十八所讨论。 何道峰还记得汇报时,他们穿着短裤趿着拖鞋就进门了。会议室里坐着主任杜润生、副主任刘堪和几位声名赫赫的老部长。老部长们疑惑地上下打量,杜润生则从容地让他们汇报。最终,表情复杂的老部长们肯定了他们的方案。 流通组组长段应碧是中年一代,回想起年轻人就笑起来:“他们去农村调查,穿个裤衩在人家炕上蹦,鞋也不穿。开大会时,穿个短裤就去讲话了,农民就想,中央来的干部怎么这个样子?” 他们从未问过杜润生为何信任自己。翁永曦偶尔会旁敲侧击:杜主任,这个大活让我们白丁来干合适吗? “混账话!粮食怎么会过剩?” 九号院是个神奇的院子,当历史更迭到1980年代,北区院落里住进了3位国家领导人。一栋3层灰色办公楼坐落在南区,农研室大多人员就在那儿办公。充满干劲的年轻人无数次走进小楼,研究或是争辩。 偶尔也会看到院子里独自散步的华国锋,赵树凯有时向他问好,他只是点头示意并不说话。有一次,赵的儿子在院里玩耍,华国峰和小朋友说话:你读哪个幼儿园啊,家住哪儿? 蒋中一过去和他握手,叫他华主席。华国锋说,我已经不是华主席了。蒋中一有点尴尬。 “我们还是叫你主席,党内不都是这样叫么?” “不要叫我华主席了,我不愿你这么叫,就叫华老吧。” “你在家里都干什么啊?” “看书呗。” 1976年,华国锋出示了毛泽东一张“你办事,我放心”的纸条,成了接班人。他粉碎“四人帮”,决心追随毛主席的道路,继续捍卫人民公社。但实践论最终取代“两个凡是”,被宣布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后“包产到户”突破人民公社的边界,成了顺应农民实践的伟大成果。1980年代初,华国锋辞职,一拨老干部也被转移岗位,其中一部分来到农研室。 年轻人再一次惊讶,和自己共事的部级老干部就有二十多位,还有前副总理纪登奎等等。按照某些时期党的标准,他们中的一些人犯过某些时期的“错误”,到几号院也就带着贬黜的意味。但翁永曦说老人们乐于在九号院工作,因为杜润生“包容杂音”,他们总能“畅所欲言,心情舒畅”。 每年秋季,争论就开始了。各组调研归来,拿着自己的成果,提出新的改革方向。联络室也邀请各级官员、研究者参与座谈。老的,少的,保守的,开放的,坐在一起吵上七八天。最激烈的争吵经常发生在农研室老干部和农村发展组的年轻人之间。 在段应碧印象中,发展组年轻人自信,观点新鲜,常毫不客气地打断老人们的表达。 有一次他们和杜润生到中南海汇报粮食问题,拿出数字模型证明一个方案时,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反驳,年轻人邓英淘脱口而出:“你们中央想什么呢?我们提的数据是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与反复测算出来的,不是拍脑袋。”领导人马上向年轻人走过来,拍拍他的肩膀,“你们慢慢说,我仔细听。” 走出中南海,张木生以为杜润生会批评他们张狂,却听到他嘿嘿乐:我就是要让你们这些小家伙为我们这些老家伙投石问路。 “小家伙”和老人的那些最激烈的争论如今看来显得可笑——能不能雇工?雇多少算是资本主义?——这些争论往往被拔到生死存亡的高度。另一些争论夹杂着饥荒记忆带来的对粮食的感情。因而,当年轻人论证粮食相对过剩时,老人们强烈抵触: “混账话!粮食怎么会过剩?” 戴小京描述这些场景时,坐在五星级酒店的餐厅,气氛有些不搭,但他沉浸在往事中。他试着理解老人们的历史。有一次他和联络室主任卢文出差,“老卢讲起战争年代带着队伍在十万大山里行军躲避敌人追击时抓过一个人,审问觉得八成是老乡,但也不排除奸细的可能。可万一是奸细全队就麻烦大了。怎么办?只能杀。队伍继续往前走时就听到后面大喊冤枉,之后几十年都为此而纠结。”这是戴小京第一次认真听老人们的故事,慢慢“脑细胞开始复杂起来”,“看上去很不合理的事也许有其深刻的原因。” 到了美国农业部,他发现自己变成了保守派。看到美国人刷刷两笔画出了供求曲线、理性讲着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倏地想起饥饿的童年时代,曾一遍遍数着粮票,到了近乎强迫症的地步。他对他们说,“如果不只饿过一两顿而是持续地饿过一段时间,那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在你们看来粮食供求就是一个曲线,但对挨过几年饿的人可完全不同,在中国讨论粮食政策的时候,那可是直接联系到情感神经的。” 他开始接受——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一个合理的东西必须脚踏实地才能往前走。那些年里,让戴小京触动最大的一个词是“实感”,脚踏实地的感觉。“每次坐到桌上来,先不要说我认为,而应该说我去哪儿了,看到了什么,之后才是看法。” “这种鬼词只有杜老才能发明出来” 在冲突中找到融合,正是杜润生所要寻求的。段应碧说,杜润生喜欢激烈的争吵,对只有单面意见的座谈会,他会宣布取消。他时常咨询年轻人的看法。如果赞成,他会提反对意见,如果反对,他又说赞成。很多人并不知道他真正态度。 翁永曦很快领悟了杜润生的方法,称之为“反方向推敲”:倾向性极强的一件事情,要做反方向推敲,看看能不能驳倒反对意见。反对意见中有合理成分的,也要提炼出来。这样就能得到各方面最大的接受度。 经过如此反复的调查、交锋、论证、磨合、折中,所有的政策被谨慎规范的语言包装成文件模样,最高层领导几乎不做修改就可拍板。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鬼词只有杜老才能发明出来。”何道峰笑着说。这些语言显示了在体制缝隙开拓空间的努力。尽管将土地所有权和支配权分离,不彻底的改革给往后留下了乱局,但改革似乎总伴随着妥协。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也有一个保存了几十年的细节: “大包干就大包干,包产到户就包产到户,何必说得那么复杂,又是又统又分,双层经营,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电梯里,刚出校门的陈锡文问杜润生。杜回答说:“小伙子,你从学校刚出来,可不懂得,在中国有时候一个提法不当,是要掉脑袋的。” 某种程度上,杜润生1955年就体会过这种凶险。那一年,作为中央农村工作部秘书长,他和部长邓子恢不配合毛泽东过于急切的农村合作化,被斥为“小脚女人”。中央委员会议上,毛宣布邓子恢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所有人包括邓本人都义正词严地谴责邓。这是1949年后以意识形态批判打击不同意见者的最早案例之一。此后,邓子恢饱经折磨死去,杜润生跌入政治生涯谷底,人民公社则浩浩荡荡展开了。 往后,凡对农村经济有不同意见者,都被划入意识形态大牢,施之以专政压迫。在打倒“四人帮”的最初年月里,他们宣称,不满人民公社的,都是“四人帮”罪孽!直到1978年,万里挑战人民公社,华国锋以不容置疑的口吻,严责万里约束百姓不得有超越中央指令的举动。就连杜润生本人,也不得不公开表示反对包产到户。 “作为部门领导,表态总要和中央一致,不仅要讲不可以,还要讲出不准的道理。但心里怎么想是另外一回事,我们几个知道他推进方案有多积极,设法撕开口子。”段应碧说。 改革不够彻底,诸多妥协,但年轻人后来认为,80年代以最低成本突破意识形态,波澜不惊地瓦解了人民公社,是了不起的智慧。他们都记住了杜润生的一句话:“中国的事,不在于你想要干什么,而在于只能干什么。” “为什么王岐山转到金融界?” “如同金子般闪亮”——回忆起这段时光,81岁的姚监复用了这样的词汇。在他看来,农研室之所以能真正去做事,和它摆脱了利益关系密切相关。“管人财物,必然产生部门利益。农研室不管人财物,没有部门利益,是站在全国的角度考虑问题。” “总理曾批10万部卡车,让农研室转给农村。我跟杜润生说,差价很大的,一辆就是多少万。能不能留1000辆指标作机动?他说不留;我说留100辆呢?他说不留,一辆也不许留,全部分下去了。” 当九号院突破了意识形态和部门利益的束缚,它催生出的一号文件迅速结出改革成果,1983年,农民有了“创世纪的大丰收”。它的成功促使更为困难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了。 一年后,《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释放了信号:“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年的莫干山会议贡献了“价格双轨”的改革方案。这是年轻人和高层改革者绕过官僚体制高墙的又一次遇合。农研室的王岐山和发展组的周其仁、邓英淘等人都加入其中。不久,他们就正式成为同事。 1985年,改革不断深入扩张,发展组也随之解体。张木生等人去办《百业信息报》。陈一谘带了一批人筹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出谋划策。陈锡文、周其仁、邓英淘、杜鹰等人则留守农村研究,编制转入农研中心。1986年,杜润生为他们成立了农村发展所,王岐山出任所长,陈锡文是副所长。两年后,陈锡文和杜鹰、林毅夫成了正副所长,王则去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任总经理了。 “为什么王岐山后来转到金融界?”1986年进入发展所的王振耀分析,“因为在发展所时,他去和世界银行谈几亿美元的贷款,启动了中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刚开始,世行准备把那笔钱贷给别的国家,岐山领着五六个人的团队,一笔一笔、一个一个跟人家谈判,谈完之后世行代表知道中国改革有希望,决定贷款应该给中国。” 80年代中后期,王还担任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他很少署名发表文章,说自己就是提供平台的。在这个平台上,周其仁更像是学术权威,“周其仁评价高就意味着获得大家肯定。”1986年进入发展所的王振耀回忆,当他的一篇文章受到周“很高评价”后,王岐山也肯定了他,一年内将他提为非经济分析室副主任。 发展所成立之初,戴小京也被借调过去。戴还是学生时,就曾参加过发展组一些调研活动,成了外围组员,他暗想毕业后一定参加他们的事业。现在,终于可以和陈锡文、周其仁、杜鹰一块学习宪法、读书讨论、做调研。 王岐山“历史感很强,喜欢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并不轻易发表看法”,更爱推荐书目。王振耀记得王岐山推荐大家读吉田茂的《激荡的百年史》,经常在一起反复读。戴小京则记得,发展所建立之初,全体人员都在读《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分开章节分头阅读,之后每个人都要讲解和讨论。 读书会一结束,大家就下去调研,为下一年的一号文件做准备。但1987年1月1日这天并没有发布农村文件。 这年的农村文件是1月22日下发的,编号为五号文件。学者陆学艺注意到,这个文件和前面的写法有所不同,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一系列指导文件做了简要总结,像是告别演说,亮明心迹,祈望未来。 五号文件成了终结 问题从1984年开始变得复杂。农村改革开始与城市利益息息相关。这一年,农研室提出改革粮食统销统购制度——1953年建立这一体制,是为了低价收购粮食,以支撑工业建设。 当杜润生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谈起这一设想时,姚依林对他说:“老杜啊,让农民做点额外贡献,这种体制恐怕得维持下去。”杜润生说,“做贡献我不反对,但应贡献到明处。5%的土地税可提一两个百分点,其他都平等交换,以有利于激励生产。”姚依林说,“时机成熟可以这样搞。” 这一年大丰收带来粮食卖难、存难、运难,刚好是个契机。他们着手改革统购统销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合同收购和市场收购。这形成了1985年的一号文件主要内容。可1985年粮食出现大减产,随之而来的是粮价上涨、抢购恐慌,以及激烈的干群冲突。 事后看来,杜润生认为“大减产”另有原因,简要归纳有三:一是连年丰收的农民发展多种经营,转移了投入方向;二是政府对大丰收准备不足,采取了购粮“打白条”和拒购行为;三是改革统销统购制度时,合同制的细节不够科学,不能鼓励农民继续生产——在当时,这成了一些人否定农研室的证据。 这些人窃窃私语,说包产到户走到了尽头。赵树凯观察到,从上层到外界对于九号院有了质疑,甚至是激烈批评;农村改革研究陷入了某种僵局,九号院似乎有找不到北的感觉。“在餐厅吃饭,或者在班车上,聊起下一步的改革,明显感到改革着力点不甚清晰。” 五号文件果然成了终结,之后两年就没有像前几年那样的指导文件颁发。在戴小京看来,这已不是发一个文件就能解决农村问题的年代了,利益矛盾日趋复杂。 1989年初,戴小京去海里参加国务院副秘书长主持的粮食协调会,听到有关部委和有关省区在讨价还价,终于体会到“管柴盐油米的是怎么过日子的”。他们自然和作为改革咨议机构的农研室有所分歧,“执行部门觉得你们老影响我过日子,老想着改革,我日子都过不了,改个屁,是吧?他说我刚要把日子过好,你又改。我们则说过日子的人太保守,要你们这么过,就过到黑去了。但终归还是过日子的人多,一旦出点什么问题,大家都说是我们把这篓子捅大的。” 这一年,“物价闯关”已经失败,当戴小京去参加物价改革会议时,能感到艰难的关口已经来临。会上,物价局几位局长:一个管今年的价格改革,另一个管明后年的价格,还有一个管长远价格的,都说自己这个阶段动不了。“改革”像是烫手芋头,成了击鼓传花。 九号院伴随着这时代,结束了。 体制内的博弈 多年后,赵树凯再次经过九号院。当年向往做研究的秘书,如今已是著名三农学者。2006年给胡锦涛等政治局委员讲课时,他想起19年前陪同纪登奎去贵州调研,纪登奎和胡锦涛晤谈的那些场景。从中南海到九号院,他时常感慨,“我是毛主席的遗少,已经落在了时代后面。” 走在时代前面的年轻人意气风发,不曾想九号院也物是人非了。 农研室撤销后,人员分往5个部门,人最多的是农业部农研中心,段应碧任主任,“他是九号院的承上启下者。”魏唯说。但段应碧并不认同,“全会把阶段目标、大的路子都定了,我就是贯彻,只能按照那个做。不是我想做什么。” 1992年刚刚入夏,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混合了左右的复杂词汇,借助它,改革之船又被拉回了航道。不久,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以填补九号院撤销留下的空白。段应碧主管办公室工作,手下只有七八个人,办起事来常常捉襟见肘,后来干脆把陈锡文调了进去。 魏唯1990年代初去参加一次座谈会,满眼都是旧同事,大家纷纷议论,“农业软科学的研究经费很有限,研究能力强的业务人员,更多地参与了基金会资助的国际研究,只拿有限的时间应对政府任务”。 农村改革形势却丝毫没有变得轻松。财政“分灶吃饭”已实施5年多,财权过度集中到中央,全国两千多个县级政府一半入不敷出……段应碧不断听到这些消息。 1993年人代会上,他们提出增加农村财政拨款,改善教育和医疗条件。“那就加点吧,实在看不下去了,几乎每个领导都是这个看法。正说呢,不行了!”说到这儿,段应碧停下了手中的香烟,“美国向伊拉克发射巡航导弹,从烟囱钻进去,在一楼爆炸,百米外新华社记者所在的酒店却毫发无损。这个太厉害,咱们没有点东西不行,要搞杀手锏,就要钱。当时只有3500亿元的财政,怎么办?” 预备给农村增加的拨款只能作罢。那些年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阴影还在飘荡。电视里的中国将军再也不夸耀战士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而是兴奋地介绍更换了多少新式武器。 撂荒了耕地的农民投身城市“盲流大军”,出现在所有可能的街角和天桥。而国企改革正造就着史无前例的失业人口,1995年城市中有564万人衣食无着,250万人领取救济金——就业机会首先属于城市失业者,对于驱赶和收容,农民工只能选择忍受。 “80年代的改革是意识形态之争,观念变了就行。但是90年代的改革是城乡利益的博弈,城里人自己都解决不了,哪个市长能提出‘善待农民工’的口号,就算不错了。”段应碧似乎觉得有些片面,掐灭了烟头补充说,“道理都知道,你当个家试试?” “1996年就酝酿取消农业税,但不能对外讲,讲出去就通不过了。只发了个九号文件,说了一句,税费改革,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取消农业税以外的其他东西,全国都搞了,中央文件还是叫试点,因为地方都不同意。” “挡着大家发财的路了” 段应碧和陈锡文还想把农民工问题写进中央文件,一番激烈争论后,往往只留下聊胜于无的一句话。而改革收容遣送制度的设想,从一开始就遭到公安系统反对,他们说城市中一半刑事犯罪都是农民工干的。“我们当时给领导送材料都说,宪法没授予这个权力,说到这个程度了,司法部门协调不下来,因为涉及法律修改。” 赵树凯体验过小菜贩的艰难,知道收容所里的毒打和强制劳动,“为什么农民总被牺牲?那么多中央文件,国务院一次一次会议,却没有农民的声音,农民为什么成了局外人?” 中农办尽管是农口重要机构,却也是“大局”的一部分。90年代改革重点已经转向城市,市场经济制度、金融改革、国企改革,重要性都排在农村之前。九号院创造辉煌的背后,是历史垂青,是高层重视,而在后一个十年,利益博弈的格局中,农村与农民处处落败,“没往后退已经算不错了。”段应碧说。 2002年以后,城市下岗潮消退,社保体系初具雏形,借着“孙志刚事件”的舆论环境,“我们顺势做文章”,多方合力,终于废除收容遣送制度。此时,中央财政逼近两万亿,“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之后是取消农业税,政策转变之下,乡村开始恢复生气。 “小产权房不合法,不是对农民集体所有权的歧视,是因为土地规划不能建房。”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阶梯教室里,我们见到了陈锡文,教室旁走道里挤满了学生和记者,有人未经许可就站起来喊出问题,陈锡文一一作答,声音不大,似乎所有问题都不足以挑战他。 讲座结束,二三十人朝讲台涌去,将陈锡文团团围住,3名助手不断提示“对不起,让一让”。第二天,他说过的话就占据了报纸的显著位置。 接任中农办主任以来,他的声音屡屡出现在媒体报道中:痛批农地增加挂钩,声讨“农民上楼”,反对突破耕地红线改变农地用途。在他背后,城镇化的机器轰然作响,每年有2100万人涌进城市定居,房地产疯狂生长,土地供应日益紧张。随着城镇化成为当下中国的焦点,他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市长们绞尽脑汁想出各种经营土地的主意,都被陈锡文识破和抨击。一次调研中,一位地级市领导告诉陈锡文,准备用3到5年时间把所辖村庄全部拆迁,省出100万亩建设用地。 ——“哪来这么多钱?”陈锡文很惊讶。 ——“100万户农民让他住楼,至少省出70万亩地,50万一亩就是3500亿,100万亩就是7000亿,什么事干不了?!” ——“你真是了不起,将来出了问题哭都来不及!” 陈锡文阻力重重,“市长们反对他。挡住一些人的财路了。”一名受访者说。 自由市场派学者批评:没有人比农民更了解自己的利益所在,把土地分给农民,赌了、卖了,那是他自己的事,他不是你孩子,你管什么?没有粮食,可以从国外买。 陈锡文则认为,农民工并没有真正成为城里人,教育、就业、社保都没有完善,所以不得不留一条退路,一旦城市经济滑坡,至少可以退回去,2009年的返乡潮就是例子。 在农民无法自发组织的时候,70年代末的农委、80年代的九号院、90年代至今的中农办,其人格化形象是“家长式”的:它知晓利害关系,掌握着进退机宜,必要时顾全大局。 “应不应该把农民当作最重要的政策决定力量?”赵树凯问。7月接受我们电话采访时,他正在美国一所大学访问,在档案馆见到了80年代改革的历史文献。为什么赞成和反对包产到户的都是同一拨人?他的答案是:“九号院其实是高层政治的工具,它之上还有一种力量,那种力量告诉九号院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可他又产生了疑问:“那种力量的依据又在哪里?” 体制外的空间 1980年代末的一天,戴小京走在北京街头。 “我当时羡慕开大卡车的,全国到处跑,就想将来开大卡车去。”在等待的日子里,戴小京计划未来,还开车到天津帮同学拉鱼,“有钱就给我点钱,没钱就给我点鱼。” 就在准备远离体制去过率性生活时,一位领导打来电话说,“你也晃悠够了吧?总还得为国家继续做点事吧。”于是就被介绍去见了王波明。当时叫北京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办”,戴小京的新角色就在这里。 这基本是一家民间机构,市场化运作。戴在这里除了参与中国资本市场创立,创办《证券市场周刊》,还一度被派到广西北海筹建证券业培训中心,结果就在那里盖了个酒店,连经营歌厅和夜总会什么的都干了。离开体制,自嘲说变成迎来送往的“地陪”,戴小京感到些许失落,时常想起九号院的时光,想起二十七八岁时带着工作小组去实验区指导工作、给地方几套班子领导讲话的情景。“那时很自以为是啊。”说完又换了表情,“当然,从政肯定没我现在过得自由。” 与戴小京同时,何道峰离开了体制。“我觉得这样下去找不到生命的乐趣,那个时代让你觉得,政治上你对这个国家有什么用呢?我看不出来。”下海后,何道峰成为中国最早涉足房地产的商人,不断收购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如今已是成功企业家。 见到何道峰的那天晚上,他约了同一个小区的3名业主,商量怎么应对业委会的违规选举。几天后,他联合一百多名业主要求暂停选举,重新修订业委会规章,候选人要进行书面演说。 “九号院出来后我落下了病根,有改革情结,所以我走到哪就想改革到哪。”1999年,何道峰以志愿者身份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取消基金会的事业编制和行政级别,首次将官办组织改成民间社会组织。 “日本、韩国、台湾地区,他们先是专制或威权政府,搞市场经济化后搞社会市场,最后水到渠成,中国只能走这个路。”小到社区维权,大到扶贫基金会改革,何道峰习惯了用宏大的历史视野去审视。他逐渐否定了时髦的“顶层设计”,即便是九号院时代的改革模式,他也认为已经结束了,“不会再回到那个路线了,我也已经翻过那一页。” 伴随着80年代的落幕,政治权威也开始消散,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部门与部门,各自计算、各自追逐,中国政治的逻辑悄然改变,“文件治国”再无可能,改革的图景等待着重新书写。 “现在,上级精神对于我们不再重要,除非这是个直接给钱的精神。如果不能增加乡镇收入,上级无论什么新精神,对于我来说都是白费精神。”去基层调研时,有乡镇党委书记直截了当地告诉赵树凯。他发现,“许多政策文件,上级怎么写,下级怎么写,如法炮制,层层转发,转发完了往往一了百了。” 复杂和坚硬的利益格局下,没有人具有统揽一切的权威与智慧。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变革的契机并不在庙堂,它只能从社会的肌理中缓慢生长——社会组织、市场化媒体,也许正是这肌理的一脉。 “哥几个别把藕给忘了” 戴小京如今是联办常务干事,财讯传媒集团总裁。1992年以来联办陆续创办了《证券市场周刊》、《财经》等二十多本杂志。 2012年12月6日,《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决心实名举报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他发出微博后,很快收到戴小京短信,“昌平啊:务必克制啊!”平时被认为镇定、气场强大的戴小京,少见地使用了两个“啊”。罗昌平意识到:这一次他真的有些急了。 第二天,两人约在公司附近吃午饭,戴小京问了举报的来龙去脉。“很难想象,换一家机构我会遭遇什么样的下场。这种宽容既看到了杜老魅力的影子,也更多源于他们大风大雨的经历。”罗昌平在回忆文章《打铁记》中说。 《财经》杂志曾经遭遇的风浪,也许让罗昌平对戴小京的反应早有判断。 “你没有压过稿子吗?”我问戴小京。 “怎么可能没有过,我再怎么跟你保证我们不干涉,你也不能全信。但是反过来说,我们如果真是天天干涉,能有这个杂志吗?一年到头,不会超过一两次。今年以来肯定是零。不定期的,我们会开个会说,大家得悠着点,注意建设性。如果我要说什么,会在事后。通常不是政治原因,而是新闻操作的规范问题。” 接受现实,诚恳地面对存在的合理性,戴小京的回答暗暗地吻合着九号院时代的行事风格。自认为是“改革者”的他,对于隐蔽的风险很敏感,运用着“界限的艺术”,既保全自己又能有所作为。当然,他会倾向于表达“杂志只是一个生意”,有时又难掩骄傲,“《财经》杂志还是挺有影响吧,在改革问题上这本杂志是有使命感的。” 关于“界限”,他每天都与之共处。每天早晨醒来,九号院的那个自己就跟着苏醒,很自然地“关心起13亿人的事”,很快又告诉自己——“还是先关心关心公司1300名员工的事吧!” “我不想要特别硬,我想的是橡胶那样子,不软不硬,所以才能在金属和石头之间起个缓冲作用。越是多元化的社会,越是高速变迁的社会,越需要这种缓冲。首先你得存在,你自己都不生存了,你有什么意义?”戴小京说,“杂志是个平台,也是个船,大家还得待在上头,理想主义最后也得扎根于现实。都说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是因为有个藕在底下,哥几个别把藕给忘了。” 看似远离了政治的场域,细究之下,是在培养公民社会空间,仍与政治互动。不过,中国扶贫基金会的转型路径少有复制者,《财经》的存在也被称作一个奇迹——这既证明了开拓价值,也显示了变革之难。 这样的路径,似乎也是杜润生所期盼的,95岁时他曾说,他最希望看到两件事,一件是土地确权,一件是成立农会。 早在80年代,杜润生就曾向邓小平建议成立农会。邓小平说,共产党代表农民利益;杜润生又解释,党代表农民利益,也代表政府利益,农民利益和政府利益有时矛盾;“好,那就看一看,3年后再说。”邓小平回答。 一等已过30年。 王岐山的九号院风格 7月18日,北京紫竹桥附近的酒店里,九号院的老同事聚在一起,庆祝杜润生101岁生日。投影中的杜老像个孩子,摆弄拐杖,拿反了手机,拢着耳朵做出听不清的姿势。 温家宝、王岐山、陈锡文、发改委副主任杜鹰等人到医院去看望,俯下身听老人家讲话,屏幕上出现哪位老同事的身影,现场就轻唤一声他的名字,“毅夫”、“锡文”、“岐山”……去年,王岐山自己开着车来参加杜老的生日会,“我是中午逃出来了,因为实在想见见你们,1点钟必须得走。” 他们都说,王岐山始终保持着九号院的风格。 “他从不听套话,有事说事。5句话能说清楚的就用5句话。你要说50句,还没到正事,你就不要说了,他不听。就是这种风格。”王岐山任北京市长时,蒋中一去办公室看他。王岐山说,有些人不适应,对他有意见。“我不改,我没有那么多时间来给他们扯这些事,留下时间我还不如多看几本书。” “语言系统、办事风格,跟已经形成的官僚系统不一样,”蒋中一说,“但他尊重这个规则,他知道多年形成,破不了。” 九号院的开放、包容、平等,无可避免地在走出的人的身上留下印记,既是个性的、思维的,也是感情的。一位受访者见证过这样一场景:90年代末一次会议中,周其仁发表了观点,领导不悦,说他们无非是杜润生的徒子徒孙。周回应,怎么着?我就愿意当徒子徒孙。 杜润生的“徒子徒孙”已然散落四处,九号院的故事也显得遥远,人们回忆它、总结它,总是带着期望,似乎其中蕴含着某种可能。 在北京东三环附近的一间办公室里,翁永曦决定对我们说些什么。当年成了最年轻副部长,羡慕与仇恨夹杂着污名不断袭来,他被迫离开体制,下海经商,如今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 他仍然保持着热情,像三十多年前那样,时常下去调查研究。他递给我们名片,正面是名字,背面是电话和邮箱,没有企业名称,没有职务和头衔,只印着握手图案。他说,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永远是朋友。我是良民翁永曦。 采访到最后,翁永曦找来一段文字,要读给我们听。那是有记者提到“农民不能恢复成立农会,很难抵制权力侵害”时,杜润生回应的话。 翁永曦站起来,右手拿着文章,背后的灯光随着他身体晃动,有点儿刺眼。他大声地、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 “林肯在签署《解放黑奴宣言》以后,有人问他,你怎么敢将成千上万的黑奴从奴圈里面解放出来,你怎么敢,你不怕天下大乱?林肯很平静地回答说,政治家做很多事情,需要的仅仅是勇气而已,可怕的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感谢段应碧、姚监复、郭书田、魏唯、翁永曦、赵树凯、袁崇法、戴小京、何道峰、蒋中一、张木生、王振耀接受采访及提供的大力帮助。部分内容参考孙方明《潮聚潮散》、余展高文斌《我所认识的杜润生》、杜润生《杜润生自述》、凌志军《1978历史不再徘徊》、赵树凯《农民的政治》、《农民的新命》、柳红《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及《财经》杂志、《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的相关报道,特此致谢。实习生郑子琳亦有贡献)
个人分类: 分享图文|2056 次阅读|1 个评论
九号院的年轻人
热度 6 lix 2013-8-27 22:26
“ 1990 年的一天,西黄城根南街九号的院子里,一个工作组走了进来。他们宣布,决定撤销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九号院的人已接受事实,也就没什么可惊讶的。没人说一句话,各自默默走出会议室。 “ 23 年后,我们来这里寻找往事,看见围墙高耸,门口警卫荷枪挺立。我们被告知,这是某国家领导人的住处。门侧依然挂着 “ 清代礼王府 ” 的石牌”。 这是 2013 年 8 月 26 日 14:25 凤凰网转载的文章: 杜润生7 月在北京过101 岁生 日 温家宝王岐山等看望 的开场白。 杜老的生日是 7 月 18 日,报导却拖到 8 月 26 日 14:25 ,得仔细看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51 次阅读|8 个评论
我今年的国家自然基金成分母了
热度 59 lin602 2013-8-17 22:16
昨天晚上我院QQ群上特别热闹,公布科技处转来的国家自然基金资助名单。 我的国家自然基金申请成分母了,没有中,呵呵。 我系二个年轻教师得到了青年基金。昨天晚上九点多一位给我电话,一位给我短信报喜。我也从内心祝贺他们,他们的本子都与我交流过,我也提过修改意见,甚至建议写法上有些大动,所以他们得到消息马上告诉我一下,同喜。(他们申请书中的创新点与立题都是他们自己的)。 从内心来说,每个人写申请书都希望得到资助,要不然就不写了,但我再过几年就退休了,现在手头上还有一项国家自然基金执行到第二年(这项结题我也就近六十岁了),加上还要做些应用。所以年轻人是不是能够起来对我们学科至关重要。他们得到资助比我得到资助我还高兴。如果我们的年轻人不行,我们年龄大的得到再多,这学科还有后劲吗?我相信大家不会认为我是唱高调,呵呵。 我坚信,年轻人的创造力绝对比我们年龄大的教师要强!!因为我自己就感觉到,我现在的思路与年轻时比要弱,我们只是写申请书经验多点而已。不管别人是如何认为的。而许多牛教授们钱多也是因为人脉与手中权力大而已。 衷心希望我们学科后继有人。推广开来,我国的科技后继有人是我们的欣慰!
18706 次阅读|91 个评论
现在的年轻人都怎么啦?
热度 1 zhujt2005 2013-8-15 09:23
刚去看《致青春》,看不下去,故事很无趣,也没有帅哥美女,演技又差。 里面的人物连个青春的样子都没有。在我看来,青春意味着激情、飞扬,带着蓬勃的生气去探索未知、去探索这个世界。可以谈恋爱、可以去打工、可以钻研任何一门学问。 可能从小就背着沉重的书包去上各种班,争排名,争上重点中学,考大学......到大学后对学习没了兴趣,对这个世界也不再好奇,而紧接着又是就业的压力。只有力比多偶尔还能折腾出一些浪花,但这些浪花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80年代的青年可能是最幸福的,国家刚打开大门,各种思潮,各种新鲜玩意,邓丽君、追捕、出国......无不让人热血沸腾。但89事件后,不能再谈理想,大家以经济(实际上就是钱啦)为中心,而国家不再包分配......久而久之,大学生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啦。 想想80年代,大学生就已经有点知识分子的模样了,他们有激情、有理想、有使命感,而现在,博士生都比不上他们。
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推荐引进的几个年轻人都拿到了青年基金
热度 13 gfcao 2013-8-1 09:02
从七月下旬开始到九月初一直在香港访问,每天按时上下班,对内地的事情知道得少了,曾经想打听基金评审情况,知情人原则性比较强,不愿意透露,也就不再关心了。 最近几个朋友分别小道消息告诉我:“你们 XX 都拿到基金了。”我听了挺开心,迄今为止,我当初竭力推荐引进的几个年轻人都先后拿到了青年基金,而他们中有些在当时并没有很多的文章,但我相信他们是有潜力的。好在校方很积极地支持了我们,没有遇到什么阻碍。 可能有人会质疑,现在拿到青年基金不算什么,资助面已经很大了,我相信这是个很重要的原因,青年基金的资助率具体有多高我不清楚,但肯定比早些年高了很多。个人看来,这是基金委一项非常英明的改革。科学的未来在年轻人,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条件,让他们尽快走上科学研究的正常轨道,这对于中国的科学研究事业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衷心祝愿更多的年轻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要工作了,暂写到此。
个人分类: 随笔|7250 次阅读|30 个评论
团队协作下的手勤脑懒,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瓶颈!
热度 2 caojian123 2013-7-26 20:13
现在的年轻人,在项目和文章的驱动下,像一台永动机,不在实验室高速运转,就在野外田间马不停蹄。一句话,身体一直在运动,而脑子不泛一点涟漪。 自从有了所谓的科研团队后,上述模式更是被进一步强化。因为人人都知道,每个个体只是这一庞大团队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只有沿着既定轨迹,整个机器方可启动前行。如果某一个零部件稍微出点差池,也许就会要了这个庞然大物的命。所以,我认为这个所谓的团队精神已经越来越像一个磨平棱角、打造平滑的锻造机了,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瓶颈。 正是在这种团队协作精神的胁迫下,年轻人忙手忙脚毫无喘息机会地配合这个庞然大物运转。看文献生吞活剥,做实验、搞测试依葫芦画瓢,分析结果剔除异端,撰写观点不敢越雷池一步。总之,铁板一块,沉重无活力。 这样的年轻人,除了产出高效(做实验,写文章),还有什么优势呢?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倍增,但科研质量倍降的原因之一。现在有的年轻人,实验一个接一个,文章一篇又一篇。可当你问问他们,实验要解决什么样的科学问题、文章要阐述什么样的科学道理时,便哑口无言了。或者,一窝粥,没有主次,不知所云了。王德华老师说:我们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也不懂科学研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711418.html ),这没有错!他不是向大家泼冷水,传递负能量,而是实事求是。当然,“我们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也不懂真正科学研究”的茫茫人群中,也包括我自己。 所以,年轻人质疑年龄大的人能不能做实验,会不会写文章,是没有根据的。在实验室一天呆了8个小时,说不定不如1个小时的思考呢!沉默是金,一日三省吾身就是这个理。 现阶段,学术界缺的不是工人,而是大师!大师是什么,是“授渔”而不是“授鱼”之人。环顾四周,“授渔”之人多吗?因此,为了我国学术界的未来,建议年轻人适当放下手中的活,停下来发发呆吧!一个灵活的脑袋永远比灵活的双手更有出息。毕竟,灵活的双手不是你的主业!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才是你应该做的。 高速运转的学术界,停下脚步,也反思一下吧! 手勤脑懒不是美德!脑勤手懒也不是堕落!世易时移,策略宜矣!拼体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拼智慧的时代正在进行!我们还等什么! 我思故我在,而不是我动故我在!思比动重要吧。哈哈!
3975 次阅读|7 个评论
许博主的图书馆读者,富人多、年轻人多
xupeiyang 2013-7-24 13:54
暑假期间,穷人和老年人都去国家图书馆、省市图书馆了。 科学网大学图书馆暑期全部免费开放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quickforward=1id=710180 参观一下北京的地铁吧。 【北京地铁震撼一幕:出来的人又被挤进车厢】 一位在北京上班的外国朋友把北京13号线西二旗站早高峰时期的状况发到了网上,美国的小伙伴们纷纷表示,“这太可怕了!!” http://t.itc.cn/Pywf2
个人分类: 网络大学|21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耶鲁大学前校长:创新是一代中国年轻人的主要使命
热度 1 cjxiang 2013-7-21 20:25
耶鲁大学前校长:创新是一代中国年轻人的主要使命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7-17 原春琳   6月30日刚刚卸下担任了20年之久的耶鲁大学校长一职,理查德•莱文处在人生的转折点。7月14日,他来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与一群即将面临人生转折点的毕业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在名为“全新的挑战”的毕业典礼演讲中,莱文认为这一代年轻人面临五大挑战:应对全球变暖、解决养老问题、加强中美关系、纠正宏观经济失衡和发展国家的创新能力。   这也是五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莱文看来,前三个挑战是即将毕业的清华学子与美国同代人共同面对的,后两个挑战则是中国这一代年轻人在当前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面临的独特挑战。   莱文着重谈了自己对发展国家创新能力的看法。“中国如果要持续长久地发展,就必须提高其创新能力,使其达到世界水平。”他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发展模式遵循了较小的成功的发展中国家的典型模式,即通过向工业领域转移富余的农业劳动力,将劳动力从低劳动生产率的岗位转移到高劳动生产率的岗位,从而达到远高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   但是经验证明,当一个国家的富余劳动力完全被工业、甚至是高度机械化的农业等更高劳动生产率的行业所吸收的时候,它的增长速度就无法再超越那些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   莱文说,这也是欧洲在二战后的第一个25年里的经济增长速度要高于美国的原因所在。日本经济在1990年前的极好表现也可以如此解释。但是1980年后的欧洲和1990年后的日本增长速度却低于美国。原因很简单:美国取胜于创新。   他开了个玩笑:假如微软、英特尔、苹果、谷歌是日本公司的话,那么日本经济在1990年后就不会停滞不前。如果在过去30年间世界创新中的更高比例是发生在欧洲而不是在美国,那么欧洲的增长速度就不会落后于美国。   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和最近的世界银行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中国2030》,都指出中国需要成为创新的领导者。   “这将是你们这一代人的主要任务。创新需要有研究开发的基础设施,这些在中国已初具雏形。创新还需要强健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这些在中国的构建则需要假以时日。最重要的是,创新方面的领导力,需要通过对传统的中国教育方法的改变以提高中国重点高校的水平。”他说。   而在一个鼓励学生被动接受但不质疑教师传授知识的教育体制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难以培养的。莱文表示,学会创造性的思考以及创新需要更加活跃的课堂参与,需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并在激烈的讨论中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中国高等教育的领导者们深知中国的教育需要这样的转变。但是这还需要教师们改变他们传统的授课方式,也需要学生和他们的父母接受热烈的课堂讨论的观念,在这种课堂互动中,所有的假定都可以被挑战。”莱文说。   应对这些挑战,最终还是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变革。莱文承认,在变革过程中会有很多障碍,因为改革总是困难的,既得利益者更喜欢保持现状。   莱文建言年轻人:“但是你们可以改变。在中国和美国,我们都需要有新鲜的声音,而你,作为这一代人中受过最好教育的公民,需要成为发出这些新鲜声音的一员。”
127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耶鲁大学前校长:创新是一代中国年轻人的主要使命
redtree 2013-7-17 19:32
耶鲁大学前校长:创新是一代中国年轻人的主要使命 作者:原春琳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3-7-17 12:42:14 6月30日刚刚卸下担任了20年之久的耶鲁大学校长一职,理查德·莱文处在人生的转折点。7月14日,他来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与一群即将面临人生转折点的毕业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在名为“全新的挑战”的毕业典礼演讲中,莱文认为这一代年轻人面临五大挑战:应对全球变暖、解决养老问题、加强中美关系、纠正宏观经济失衡和发展国家的创新能力。 这也是五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莱文看来,前三个挑战是即将毕业的清华学子与美国同代人共同面对的,后两个挑战则是中国这一代年轻人在当前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面临的独特挑战。 莱文着重谈了自己对发展国家创新能力的看法。“中国如果要持续长久地发展,就必须提高其创新能力,使其达到世界水平。”他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发展模式遵循了较小的成功的发展中国家的典型模式,即通过向工业领域转移富余的农业劳动力,将劳动力从低劳动生产率的岗位转移到高劳动生产率的岗位,从而达到远高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 但是经验证明,当一个国家的富余劳动力完全被工业、甚至是高度机械化的农业等更高劳动生产率的行业所吸收的时候,它的增长速度就无法再超越那些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 莱文说,这也是欧洲在二战后的第一个25年里的经济增长速度要高于美国的原因所在。日本经济在1990年前的极好表现也可以如此解释。但是1980年后的欧洲和1990年后的日本增长速度却低于美国。原因很简单:美国取胜于创新。 他开了个玩笑:假如微软、英特尔、苹果、谷歌是日本公司的话,那么日本经济在1990年后就不会停滞不前。如果在过去30年间世界创新中的更高比例是发生在欧洲而不是在美国,那么欧洲的增长速度就不会落后于美国。 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和最近的世界银行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中国2030》,都指出中国需要成为创新的领导者。 “这将是你们这一代人的主要任务。创新需要有研究开发的基础设施,这些在中国已初具雏形。创新还需要强健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这些在中国的构建则需要假以时日。最重要的是,创新方面的领导力,需要通过对传统的中国教育方法的改变以提高中国重点高校的水平。”他说。 而在一个鼓励学生被动接受但不质疑教师传授知识的教育体制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难以培养的。莱文表示,学会创造性的思考以及创新需要更加活跃的课堂参与,需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并在激烈的讨论中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中国高等教育的领导者们深知中国的教育需要这样的转变。但是这还需要教师们改变他们传统的授课方式,也需要学生和他们的父母接受热烈的课堂讨论的观念,在这种课堂互动中,所有的假定都可以被挑战。”莱文说。 应对这些挑战,最终还是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变革。莱文承认,在变革过程中会有很多障碍,因为改革总是困难的,既得利益者更喜欢保持现状。 莱文建言年轻人:“但是你们可以改变。在中国和美国,我们都需要有新鲜的声音,而你,作为这一代人中受过最好教育的公民,需要成为发出这些新鲜声音的一员。” ​
个人分类: 教育|1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轻人与年长者竞争职称时,为什么不愿谦让?
热度 10 caojian123 2013-7-9 17:51
《职称评审时,年轻人应该做出适当的让步!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6916do=blogid=704858 )一文,虽然未激起惊涛骇浪,但也有涟漪朵朵!从已有的评论看,多数年轻人包括部分年长者在职称评审过程中,认为无需谦让年长者,因为: 1. 职称评审就是优胜劣汰,应该凭实力说话。既然大家都在同一评审条件下公开竞聘,理应人人平等,年龄不是政策倾斜理由。只有你有足够的SCI论文和科研项目,不管是青椒,还是老椒,都有资格胜出。 2. 年轻人因住房、孩子等压力,只能向前冲,包括职称更上一层楼。在职称评审上,你可以谦让于年长者,但谁在经济方面谦让你呢?年长者已有住房,孩子也学有所成,应该甘为人梯,急流勇退!怎么还与年轻人争实惠? 3. 从进化论角度看,年长者不应成为年轻人前进道路上的挡路石,出局是历史的必然和自然的选择。 4. 年轻人一旦做出让步,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扭曲本意,使有此想法的年轻人怯而止步。 当然,有人还认为我们不能把由评价体制造成的种种不公,转嫁到年轻人头上,让他们来承担。 从种种理由中,至少可以看到两点: 1. SCI和项目至上。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有足以让评委啧啧不已的SCI和项目,不管白猫黑猫,都能成为教授。SCI和项目助长了职称评审的浮躁之风。反过来,职称评审的唯SCI和项目论,又对已经很浮躁的SCI和项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SCI项目----职称----SCI项目,这一恶性循环已经形成,若不加制止,燎原之势不远矣! 2. 年长者的学术水平越来越不被年轻人所承认,认为多数是吃老本,根本没有创新动力和压力。相反,多数年轻人认为他们已经走在了科学研究前沿,能独树一帜,引领我国学术界的未来。 一点反思:SCI和项目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把这个本来中性的东西强行涂上了一层光环。使得有些兢兢业业以教学为主的老师,彻底大失所望,不得不为这两个东西彼于奔命。结果就是,在整个大学,很难遇到还在为传道授业而废寝忘食的老师。这不仅是学校的悲哀,更是未来我国教育界的悲哀。毕竟,大学的根本在于教书育人!另外,年长者的智慧和经历、对学校发展和社会的贡献等软实力,岂能是SCI和课题所能替代的?想想过去,哪些德高望重的年长者因为桃李满天下而受到的尊敬和爱戴,即使有1000篇SCI和500个项目的你,能比吗? 职称评审本来的水到渠成的事,但因参杂了过多的功利性成分,因而成了阻碍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拦路虎。如果挤干其中的权利(经济、政治地位、项目参评、话语权等)水分,还有谁会太在乎呢?至少,认真干事的人绝不会为之所动!无求品自高,是也!
4612 次阅读|21 个评论
科学网是年轻人“秀激情、秀智慧、秀修养”的好地方
热度 18 lqs321 2013-7-9 07:14
7 月6日 我的博文:“我谈中国教授与外国教授”引起了科学 网网友的热议。其实这篇博文观点比较简单,就是告诉社会公众,中国教授取得这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不容易,他们的辛劳和努力应该得到大家,尤其是某些海外教授们的承认和尊重。难道这样的观点不难理解吗?我百思不得其解。一些博友不是针对博文的中心内容评论,而是利用这篇博文发泄对某些腐败教授的不满,这就偏离了这篇博文主题。博友 mildstory 评论中说:“ 要客观评论某个具体的人尚且困难,更何况评论这么“有文化的一帮人”,刘老师啃了一块硬骨头”。我回复:“虽然牙齿不太好,由我们这些老家伙来啃合适”。在130多个评论中大部分博友比较客观,用词恰当,只有极个别博友比较尖刻。文克玲教授有点给我打抱不平,他评论道:“博主好脾气,佩服!”,我回复:“我们也年轻过,所以理解”。还有一位年轻网友给我留言:“ 刘老师您好!我前几天就您所发博文的回复,有可能令您误会,我的意思只是对目前高校中某些教授的表现做了“激烈”的评价,绝无对您不敬之意”。其实我也并不清楚他是如何激烈的,因为,我查了一下没有发现“激烈”评价。我当即回复:“没有关系,我也年轻过!理解”。这是多么好的年轻人。当然,有一位博友很是费心,上网查询我发表论文情况,据此认为我水平不行。我回复他:“你费心了,但我依然认为我对得起国家给我的这点薪水”。当然,我的学术水平如何?我的国际同行说了算,不是那位博友说了算。 我平常在阅读别人博文时偶尔也会看一下博友们对此博文的评论,包括对我博文的一些评论,也分析过一些网友的评论风格。我大致将他们分成三类:一类属于我很欣赏的理性博友,他们以理服人,用词友善,表达谦逊,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我有的博文能够得到一些年轻人的理解,也是学习这些博友的结果,因为我毕竟开博才一年半。这类博友大概以中-老年博友为主,我是从他们博文中流露出信息判断的,不一定准确,例如吴中祥、黄安年、程代展、吕乃基、王德华、林中祥、饶毅、曹广福和王善勇等及一些年轻人,例如喻海良、张海霞、吕喆等,还有一些年龄判断不准,不便一一列举。第二类可能以年轻人为主,富有激情,用词犀利,让部分网友难以接受,所以偶尔隔山论道,但是我可以接受。这倒不一定是文克玲博主说的“我的脾气好”(事实上我脾气不坏),而是因为我是从前30年那种思想禁锢,严重缺乏言论自由时代过来,深刻理解思想自由对一个学术人全面成长的深刻意义,这可以从若干脾气倔强,很有个性的高水平学者身上看到这种气质。所以,无论他们的博文用词如何激烈,只要博文选题有意义,摆事实讲道理,用词文明,不伤大雅,我也会认真阅读学习和评论。目前这两类博文占据了科学网的绝大多数,是科学网兴旺发达的根基,他们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正能量。第三类就是个别缺乏理性博友, 他们往往 以偏概全,虽激情四射,但缺乏理性,信口开河,有时就图个痛快,不考虑社会影响和后果,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例如一位年轻博友在我的博文:“令我肃然起敬的数学家张益唐”后连续两条评论声讨我:你连张益唐是武汉大学本科毕业都不知道,还有什么资格在这儿说话(大意)。后来发现说错了,来个抱歉,尽管态度值得肯定,但是你就不能稍微认真一点,现在咨询如此发达,查寻一个名人本科毕业学校不难。当然,这位博友用词也还文明,没有污秽之言。针对这类博友,李东风博主的博文:“ 科学网人的道德底线”做了一些介绍。我的评论:“ 非常赞成,,,”。 汪晓军 博友在这篇博文后面评论道:“对事不对人。可以讲这事做得不对,想法愚蠢,但不能讲你是一个蠢人,是个蠢驴”。 我们看待任何问题观点可以不同,认识各异,但是在事实基础上平心静气讨论问题应该不难做到,大可不必动肝火。正如很多网友说的,科学网不同于其它网,是知识人谈天说地,论道国是的地方。以目前国内受到广泛诟病的“学术界腐败”为例,如果我们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根源,就要同国内某些掌握“公权力”成员腐败现象结合起来分析。学术界成员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公权力”部分成员不良表现的影响不可小视。很多专家和人大代表都公开谈论过公权力成员私用国家财政经费,例如公车私用和公款消费,估计这些经费应该远远大于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当然,我这儿丝毫没有为某些人滥用科研经费开脱的意思,只是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社会原因。 此外,我们对当下中国教授群体究竟该如何客观评价。当下我们面对两个成果出色群体,一个是国家引进的各类人才,社会上俗称的“牛人”,他们除了拥有仍人羡慕的超高薪水(通常是常人的数倍)和各级领导的尊重外,更是拥有超乎寻常的物质资源,即我们常说的科研平台和优质研究生及助手;另一群人就是那些在艰苦条件下奋斗,同样也产出丰硕科研成果,我这儿姑且称之为“苦教授”。他们既要承担资源匮乏给科研带来的困难,又要承受常人都有的心理压力,例如即使他们成果可以超过某些引进人才,然而工资收入却只有引进人才的1/2甚至更少。不管这类“苦”教授占有多大比例,他们一定是我国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中坚力量,也是我国科技振兴的主力军。然而,我们一些博友出于对社会腐败的憎恨,一叶障目,将整个中国学术界描绘的一团黑。大家应当知道,在我国大学和科研院所中拥有丰富资源的人毕竟占少数(包括引进人才和各级领导团队),腐败也主要发生这些人身上。 总之,我希望年轻人能够通过在科学网上广泛发表对社会问题见解,除了“秀“出你们的激情外,更要秀出你们的智慧、才华和修养,让科学网成为你们健康成长的阵地,结识更多的良师益友,这对于你们可持续发展很有帮助。 2013 年 7 月 9 日 完成于波士顿
7636 次阅读|33 个评论
我要红了么?
热度 4 mydlhf 2013-7-4 22:52
最近有点无聊,所以同样看了这位老兄的“职称评审时,年轻人应该做出适当的让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6916-704858.html 和“科研成果不是教授头衔的全部 ,健全的人格有时更显重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6916do=blogid=705038 两篇文章,前一篇 我是及 其不赞成的观点,好歹也就是就事论事,不过看了后面一篇后正义感突然爆发了,于是就随便写几句,也让 大家不要被一面之词蒙蔽了双眼。这位老兄贴出了这样两张评论,如下图。 说实话,本人不赞成这位张千玉的方式,就算嫉恶如仇,至少骂人是不对的。另外咱也声明与其人没有丝毫瓜葛,也没有替他辩护的意思。但是,看了这位老兄第二篇文章,不禁要问一问,真的只有他在骂人么?为啥你单挑出他来脸红一番呢?好吧,看看如下我在同一篇文章评论的截图吧,如下图。 同样用了SB这样的字样,只不过因为赞成了这位老兄的观点,于是,他说,“诠释的十分精彩”。而且在第二篇文章里面也就丝毫没有提起了,是没看见,还是视而不见? 写到这里,我想大家心里都有杆秤,利用大家对讲脏话的反感,将反对他的人推上道德的悬崖,还要“查出此人,为我为大家道歉,因为此人太肮脏”,还要启动法律程序,真是搞政治的人才啊,难道因为别人骂你两句,你还让别人进了监狱才算么?我想说的是,利用善良人们的信息不对称,满足自己的利益,其心如何,欢迎大家填空。提醒大家,别被别人当枪用了哦。欢迎这位老兄解释,也欢迎各位拍砖,最近我也想混混点击率,在网络上红一下,拜托了各位。
3038 次阅读|5 个评论
职称评审时,年轻人应该做出适当的让步!
热度 148 caojian123 2013-7-3 12:58
职称评审,除了荣誉,关键是与经济利益挂钩,所以谁也不会轻易退出这场职称评审大战。尤其是最近几年,从“副”到“正”的难度更是越来越大,以至于有损知识分子斯文的各种言行甚嚣尘上。 对年龄偏大的副职而言,除了年龄优势,在面对越来越优秀的后起之秀时,好像已经黔驴技穷了。因此,在同等的评审条件下,他们落选的机会大大增加。落选后,这些人将面临精神和经济福利的双重压力。试想想,一个1997年就评上副教授,但2013年还没有转正的人,情何以堪?首先,学生会质疑其学术水平;其次,同事不认可;最后,虽然是丑话,但却是实情,那就是无法向家人、亲朋好友交代!在此窘境下,能安心投入教学科研吗? 本来,评审的目的是在同等条件下,让优胜者胜出。比如,优博论文评审,都是在博士范围内进行的。行文至此,也许有人会问,正教授也是在副教授中评选的,有何不对?这里我要说明的是,优博是在同一时间尺度上进行的,而职称评审中,且往往忽略了这一点!2012年的优秀博士论文能和1992年的相提并论吗?同理,20年前的博士能和现在的博士相比吗? 现在的博士,从一踏入学校开始,就着手准备各种硬件,尤其是SCI。大家都知道,只要有人愿意为这个东西殚精竭虑,用心良苦,甚至曲线救国的话,谁不会炮制几篇所谓的SCI呢?可20年前的博士们,在踏入学校后,都干了些什么呢?具体情况我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绝非为SCI而呕心沥血。 既然大家的历程不一样,为什么还要放在一起,生搬硬套所谓的评审条件呢?这是明显的不公平,甚至是歧视!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在SCI论文的磨练中走过来的,年龄大的人没有经历这种文化熏陶,当然处于下风。犹如很多老教授的电脑水平不及年轻人的一样。 所以,职称评审时,要对年轻人和年龄偏大的人区别对待,甚至让年轻人做出适当的让步,这才是正真意义上公平、公正和公开。否则,评审就有点像不同起跑线上的两个人冲刺同一终点线一样,除了不公平,还有点滑稽的味道了。 我一直不明白,很多大学、研究所在招聘条件中,明确对年龄做了限制。但不知为什么,职称评审中就不考虑年龄问题呢?如果前者是有作为歧视话,那后者就是无作为的歧视了。呵呵!歧视怎么无处不在,作不作为结果都一样!这是不是传说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至于年轻人如何让步,建议有二: 1. 在有年龄偏大副职的情况下,主动放弃申报,因为你有的是机会。 2. 政策制定者要给年龄偏大者适当的政策倾斜,比如国内期刊和国外期刊的这算等。 后记:结合评论,突然发现,忘了很重要的一点,即职称评审政策在向年龄大的人倾斜时,其它方面千万别忘了年轻人,比如基金申请、学校福利等。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既善待大龄人,又要保护年轻人利益的系列政策需要组装起来,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术运行机制。在这个机制中,大龄人不再为职称整年奔波,年轻人不再为科研资金、住房而一筹莫展。此为双赢,善莫大焉!
25947 次阅读|385 个评论
“沾光”年轻人的一个理论
热度 1 yuliping 2013-6-8 16:09
最近科学网上关于要求年轻人必须加入团队、论文署名顺序讨论的文章比较多,引出少数团队负责人及相关领导沾光年轻人的讨论,我虽然不是领导,但和领导们是同龄人,所以比较了解其中深刻的背景,其中有一些可能是文化因素。领导们的一个理由是:当初我是怎么对领导的,现在年轻人怎么能这样? 领导也年轻过,也是从年轻人过来的,不过领导年轻的时候还是计划经济,科研体制还是旧的体制,当时的文化也是尊敬领导、服从领导的文化,年轻人不要说挨领导一顿批评,即使领导拍桌子摔东西也不敢吱声的,哪怕是领导错了。至于工作,领导安排什么就得做什么,必须无条件服从,好不容易媳妇熬成婆,当初的年轻人做了领导,而现在的年轻人又不是当初的年轻人,既不听话,也不驯服,你说,领导能不生气吗?太应该生气了!呵呵 什么都不能怪,只能怪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时代,这种变化太剧烈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加上国际化,还有互联网,所有的一切改变了年轻人,如果领导或学科带头人还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心里是非常不容易平衡的。 我认为,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年轻人才是最有希望的一代,他们有思想、聪明、不屈服权威,不盲从,也懂得权宜,当然年轻人也有年轻人的毛病,但是谁不是从年轻人过来的?所以,要关心年轻人,帮助年轻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冤冤相报何时了,一代压迫一代太不应该了。 一般而言,学科带头人也罢,领导也罢,至少都过了温饱阶段,不少人属于小康,在这种情况下,再去沾光尚处在穷困阶段的年轻人,情何以堪啊? 当然,同事之间的互相帮助属于例外情况,当然也应该本着对等原则,总之有话语权的一方可以适当吃点亏,尽量不要多沾。 2013.6.8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716 次阅读|1 个评论
要多帮助年轻人,不能剥削年轻人
热度 10 yuliping 2013-6-5 19:43
刚才看到一个帖子,写到东北一高校某学院制定政策:“在团队内的青年讲师晋升副教授,其论文可以有两篇第二作者(第一作者是团队负责人)”,引起了一些争论,我想谈谈一些看法。 团队的重要性是不要怀疑的,年轻人才到单位工作,如果不能尽快融入和适应环境,对开展工作是相当不利的。我是针对现实问题的客观描述,其实最理想的状态是,一切按照规范公平的制度来,年轻人即使不能很好融入团队,也一样能做好教学科研工作,当然,这是中国梦。 团队是什么?团队应该是学者为了做好研究工作而形成的一个组织,在一个或数个研究方向下,大家互相支撑,共同做好研究。问题是团队也会异化,变成了少数学科带头人的山头,团队成员必须听话,比如从事学科带头人指定方向的研究,以及从事相关的杂务。如果学科带头人权力很大,本质上对学术是不利的。 据我了解,国内现在一些知名的研究所和部分高校,团队负责人或部门领导权力很大,比如年轻人申报的国家课题,课题经费归团队负责人支配,这是十分荒唐的。 我尊敬的一位老师,他是国内某学科领域的大家,主持的课题很多,但是他将课题经费的绝大部分给做课题的核心骨干和年轻人,真的令人敬佩。 我现在也算一个小团队的负责人,但我多年来自己立下了做人的规矩:要多帮助人,不能剥削人。我一直在科研第一线,自己多辛苦一点没有关系,尽量少麻烦别人。所以目前聊以自慰的是,我的第一作者论文已经超过 100 篇了,许多论文有其他合作者的贡献,但都是我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 对年轻人而言,最好的状况是人为因素不会影响自己的科研,不会影响自己的职称评审、工资收入以及基本生活,然而这太难了,对于一些不够强大的年轻人而言,碰到一个好领导太重要了。中国一切难以靠制度,此外许多不合理的东西变成了制度。 2013.6.5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0515 次阅读|10 个评论
我劝年轻人早日离开北京
热度 14 xupeiyang 2013-5-26 12:58
现今的北京,不是10年前、更不是20年、30年前的北京了。1978年,我们来北京的时候,人少、车少、环境好、北京人特热情,社会和谐,东西便宜,没有什么压力。 北京没有什么好,房价全国最高,空气严重污染,各种压力很大,奋斗20年也看不到希望,80后,特别是85后本科和硕士,甚至博士不如回家乡,不如去小城市。北京是政治、文化、经济、科技。。。。。。中心,但与你没有多大关系,你享受不到首都文明和好处。 当然,上海、广州、天津、深圳等大城市与北京都差不多好坏。 截至5月1日,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33.6%,而十年前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9.68%。随着离校日期趋近,许多工作未定又不愿离京的应届生开始寻找临时落脚点。在崇文门附近一户130平米的公寓中,住进了40人,以应届生为主,“这里让我们感觉自己离北京没那么远” (北青网) http://t.itc.cn/fpA77 【北京对“大龄青年”说不 如何“移民”北京?】一则关于“北京限制非京籍毕业生落户,本科生不超过24岁、硕士生不超过27岁、博士生不超过35岁”的报道,令不少谋求落户北京的大学生陷入恐慌。有网友称:“悲凉啊!连奋斗的资格都没有了…”那获得北京户口的正常渠道又有哪些? http://t.itc.cn/fmBs7 【北京购车摇号突破150万人 中签率只有1:82】今天北京将举行本年度第5期购车摇号,本月购车摇号个人申请者已超150万人,因弃号加入的中签指标比上月减少了9个,参与摇号的人数相比上月又增加了2万余人,故本月中签率再创新低,达1:82。 【人民日报: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 一代穷世代穷】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读书改变命运,这条路越来越难。农村孩子不愿跃“龙门”弃考现象屡见不鲜,症结在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竞争不公平,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步步落后。补齐农村教育“短板”,非一日之功。 http://t.itc.cn/ftkmu 烈日下环卫工背外孙女扫街 5月23日,在福州街头,一名四十几岁的女环卫工一步步清扫着路边的垃圾,而她身后的小背篓里,有一个1岁左右的小女孩。女环卫工顶着烈日扫完500多米的街道后,在路旁的树荫下坐了下来,趁着休息的间隙,女环卫工赶紧给背篓里的小女孩擦擦汗。(新华网) 这在福州可以,但在北京是绝对不允许的,北京穷人的生存更难。
个人分类: 美丽中国|4379 次阅读|27 个评论
给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
热度 2 sarstone 2013-5-24 12:55
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刚刚走向社会,除了新鲜感,更多的往往总是感到郁闷和纠结。一来,大事小事,自己都做不了主;二者,做事做人,面对上级师长父母,动辄这也不对那也不妥,受到无数批评教诲。怎生一个“烦”字了得! 毛泽东当年有“恰同学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诗句,何等豪情!尽管时代不同,追求有异,但这种极度自信, 自我中心,和目中少人,其实也是当代年轻人的共同心态和写照。然而,当理想与现实碰撞,批评和教诲纷至踏来,挫折与磨难接腫而至,烦闷,也就不奇怪了。 年轻人进入社会,常常听到旁人说自己“不成熟”,在心理学上就是指“社会化”还不足。人的社会角色是特定的又多样化的,不同的角色要求有不同的行为规范、礼仪要求、和责任担当,当然更要求掌握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和基本行为规范。这些社会化的规定性常常与年轻人的天性相抵触。年轻人特有的品性,有的如闯劲和创新,可以坚持或光大,更多的如矫情和任性,则需要放弃或按下。 社会化要求,早接纳,早适应;多学习,多如意。这里不存在孰是孰非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妥当适应,如何更好更快适应的问题。有的人成年以后还是适应不良,轻者造成焦虑和抑郁,重者如出现“反社会人格”,甚至需要“再社会化”,那样就会演出人生悲剧。 怎么办?年轻人,不能总纠结在个人情绪上。其实,无论是郁闷、还是苦痛,都只是所有人成长必然经历的一部分,没有什么特别!我们必须时刻关注自己人生的长远目标,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任何事物发展都必须有一个时间过程。人生也绝不是一次只有轻松享受的假期,烦闷和痛苦,都是成长必然经历的磨练。学习你该学习的,担当你能担当的。这样,你才会带着、伴着暂时的苦楚,坚定前行、成长。这个过程有三点转变定要把握,在关系维度上,要从自然人转为社会人,即从个人中心转向群体一员;在机能维度上,要从生物人转为经济人,即从单向索取转向劳动取酬;在价值维度上,从只知吃喝玩乐的皮囊转为注重责任义务的担当,真正成为完整独立大写的人。 放下自我,放下自尊,放下自恋;向社会、向工作、向他人取经;尊重周围的一切人事;从批评中学习,在挫折上成长! 用爱心引导自己的前进方向,用信心营建自我的精神家园,用诚心赢得个人的社会支持,用虚心获取人生的成长阶梯,用恒心证明自己的生命力量。让“五心”伴你成就幸福人生!
个人分类: 感悟|5061 次阅读|2 个评论
【马云:年轻人必须思考的4大问题】
seoal 2013-5-20 06:16
【马云:年轻人必须思考的4大问题】 1.什么是失败?放弃就是最大的失败。 2.什么叫坚强?经历许多磨难、委屈、不爽,你才知道什么叫坚强。 3.你的职责是什么?比别人多勤奋一点、多努力一点、多一点理想,这就是你的职责。 4.傻瓜用嘴讲话,聪明人用脑袋讲话,智者用心讲话。
4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轻人说气话!
wdkingyong 2013-5-16 11:39
最近就南昌大学校长被调查事件,评头论足,老少对骂,由大学之争到省份之论,科网内可谓硝烟四起。 有意思么? 一、就事论事。只说事件,说完罢了。何况,这件事还在调查中,就非议一片,科网这群大老爷们还真(省略1万字)。更甚的是,有些人喜欢马后炮,喜欢倚老卖老,甚至习惯性落井下石,就让人免不了生气,免不了辩护,后面就“对骂”起来…… 有人拉开了事件的导火索,有人加入到对战中,更多的人只抱着起哄的心态“搅和”事件,最后无声地落幕。其实,根本就没有对战,只是世间的是是非非而已,别太当真就行。 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流言止于智者,通过事件,我们可以吸取教训,没必要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抡胳膊踢腿,真有本事的就去教育部闹闹看。这个世界,用嘴的人总比用脑和用手的人多,我们都是平凡人,不谈治国方略之大论,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如果你能善待他人,不是处处争锋相对,别人不会因为你是南昌大学人、江西人、河北人、山西人……而瞧不起你的,中国是一家,为嘛分个你我他呢?行得正坐得稳,与其评头论足,不如脚踏实地。 三、年轻人可以犯错。不要说“我对这位年轻人的评论真是很无语”,“年轻人可不要这样想啊”,你们也是过来人,有过这样那样的想法,一个“无语”一个“不要”,难道我们的想法就一定得站在你们的高度上了?我不认为谁对谁错,只是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说话更现实一点,也就是就事论事一点。年轻人咋了?你们可以给建议,但不可强行逼迫,更不必无语绝望。那样只是你们自己的事,50年后100年后的世界难道还是你们50后、60后、70后的? 浅薄之处,请拍砖!
4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似乎创业的年轻人中富二代的比例挺高的
热度 9 cutefay 2013-5-15 10:14
我的同学和年龄相仿的朋友中,有个别人自己创业。我发现一个规律:年轻创业者中富二代的比例比一般群体要高;创业做得比较好的,往往都是富二代的。 我认识的七八个创业者中,有两个人是公司开得还不错,其中一位比我年龄小几岁,拥有三家公司,还是其他数家公司的董事,一边开公司,一边做到博士后、去政府部门挂职等,可以说是商界、学术界和政界通吃的人物;另一位则开了一家公司,公司让别人帮忙经营,自己去找了一份其他的工作做做。后来我才逐渐了解到,这两个人的家庭,还是有些背景或财力的。我认识的其他家庭条件一般的创业者中,大多是经营一些小买卖赚点小钱,而还有一位是很有经济头脑的,创立的公司发展很不错。 在以前的年代,似乎从穷人开始,白手起家创业成功还不算太难,而在现在资源越来越集中的情况下,穷人白手起家创业的难度似乎高了很多。一方面,创业需要资本,一般家庭很难拿出大量的创业成本;另一方面,创业往往需要人脉资源,一般家庭也难以有这样的人脉资源。而富二代和官二代在这两个方面还是很占优势的。此外,从思想观念和心理压力上,富二代和官二代也是比一般家庭的人更有优势,富二代和官二代在创业上,往往不用顾虑太多,即使赔了,也没有太大心理压力;而一般家庭的人往往会很怕输,因为输了就一无所有了,并且可能还要背负着大量的债务,所以一般家庭的人往往在创业上没有富二代和官二代那样敢拼敢冒险,因为一般家庭的人顾虑太多,输不起这种顾虑可能会让人有些畏首畏尾的心态,从而失去很多商机。 我这篇博文里探讨的创业者的现象是指年轻创业者,年轻人创业的本金往往是来自父母和亲戚,不是自己的,所以更容易有上述提到的现象和心理。还有一些人创业是中年之后才创业,那个时候他已经有一些资本积累了,也有一定的人脉,虽然他可能出身于贫困家庭,但他创业时其实已经算是有实力的人了,这种就不能算上面说的白手起家的情况。 此外,之前还看到一则微博:比尔*盖茨的老妈是戴尔的董事,比尔*盖茨的第一笔生意就是他母亲介绍成功的;巴菲特父亲是国会议员,现在巴菲特回忆录吹嘘自己是8岁时已经出入证交所,其实第一次去是他父亲带着他去的,美国著名的证券公司高盛集团一个董事还专门出来接待他们。 总之,创业的原始积累还是很重要的。没有原始积累,很难进行资本运作。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5651 次阅读|10 个评论
年轻人爱吃的
xupeiyang 2013-5-4 16:45
今天是青年节,请吧。
个人分类: 食品问题|21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轻人的心事
热度 7 wangdh 2013-5-2 23:28
年轻人的心事 (王德华) 在博文: 冬天了,想起小时候的农村 后有一则留言,我一直记着。是一位小伙子看到我文后的冰花,感情受到触动,写的几句很有诗意的文字。那是一幅很美的画,画的是一个青春少年在思念一位他喜欢的姑娘。或是夜读突有所思,或是周末在宿舍暗想。姑娘也许知道,也许还不晓得。 寂静的冬夜 在窗户上呵一口气 无心的划 最后是她的名字 .... 我随即回复: 感动。给她打电话吧。 感动心热的文字,会时不时想起来。想起来的时候,又是一阵的心热。 去年初春的一天,突然收到一个学生的短信。学生是有事请假,末了写了几句:老师您的眼睛好了吗?别劳累了,注意休息啊。这是一个很腼腆的学生,平时不善言谈,做事情规规矩矩。这些年来,第一次收到、读到他这样的文字,真的很感动,心热了好一阵子,也一直想象着他的样子。 偶然看到一个链接,听到一首很动听的歌,《那些花儿》。听到“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 ”,突然就有了些感触,心里乱乱的。小学的同学,初中的同学,高中的同学,大学的同学,研究生的同学、朋友,博士阶段的同学、朋友,一股脑儿都出来了。想那些曾经的岁月,想那些过去的青春,想那些我们曾经拥有的春秋和冬夏。等回过神的时候,感觉自己还是很年轻啊。啦啦啦..... 那些花儿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 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 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他身旁 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 他们都老了吧 ? 他们在哪里呀 ? 我们就这样 各自奔天涯 啦 ... 想她 啦 ... 她还在开吗 ? 啦 ... 去呀 ! 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 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 如今这里荒草丛生没有了鲜花 好在曾经拥有你们的春秋和冬夏 他们都老了吧 ? 他们在哪里呀 ? 我们就这样 各自奔天涯 啦 ... 想她 啦 ... 她还在开吗 ? 啦 ... 去呀 ! 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啦 ... 想她 啦 ... 她还在开吗 ? 啦 ... 去呀 ! 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4592 次阅读|14 个评论
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与年轻人共勉
热度 2 tianyizhang6 2013-4-28 22:29
有些朋友知道,我成立“转载圈”的一个直接原因是讽刺科学网选一篇“转载当原创”的博文置顶,而且之后并没有任何说法和解释。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自己觉得花在科学网上的时间(包括写、读、评)太多,所以要求把这个时间控制在 1.5 小时 / 星期以内。“转载圈”成立后,我觉得自己啥都可以说,于是就只写不读。但这个不是太好,因为人类是需要联系的。如果大部分人都只写不读,那这个世界悲惨得更快。所以我想做出一些改变,决定停止写博文一段时间,而多看看。我的最长记录是两个月不写,看看这次能撑多久。 我现在已经不年轻了,但还是有很多话想说。如此类推,比我年轻的同学们应该有更多话要说。这个世界的现实确实不会令任何还愿意思考的人满意。但话又说回来,我们在现实中要热爱自己,热爱自己所爱的人与事物。为了做到这些,我们还是要努力提升自身价值。 对我来说,在芝加哥大学这段时间的一个收获是可以在这里看到不同层次的年轻人。芝加哥大学算是好大学,但又没有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那样云集的全是最优秀的年轻人。在芝加哥大学可以看到一些优秀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有一些我认为是做得比较差的。 我认为做得好的和做得差的同学的一个显著区别是他们对时间的管理能力不同。大学同学需要把上课、学习、运动、、 party 、工作的时间安排好。大学的学费很贵,不少同学都要进实验室或者别的地方打临时工。研究生有工资,但上课、作业、研究也可以让他们焦头烂额。在这种情况下,时间安排就显得很重要。一些本科同学可以很按时地到实验室工作,有一些则不定期的出现甚至有时候不来还不打招呼。按我的经验,第一种同学的领悟力、工作态度都要显著地比第二种同学好。从他们的现状,也基本可以预测他们毕业以后的样子。 时间是一个最难管理的小动物,能把时间管好,别的东西也可以管好。所以,我想跟科学网的年轻人说的是: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用的东西上,也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要提升自己的时间观念,建立自己的时间表。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68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年轻人是否选择科学:梦想、理想、志气和智趣--饶毅
liyibo666 2013-4-26 10:12
年轻人是否选择科学:梦想、理想、志气和智趣 精选 已有 552 次阅读 2013-4-26 09:24 | 个人分类: 科学 | 系统分类: 教学心得 欢迎各位青年学子和家长来北大咨询。因为今天到场介绍的只有我是理科,所以我也顺便推介自然科学。 北大不仅在人文社科长期是全国顶尖的学校,也是理科的顶尖学校。 北大生命科学学院从约 1980 年到 2000 年为全国高中毕业生申请最热门的学院,原因是本院长期享有出国比例最高的“名声”。在出国和获国外研究生奖学金方面,北大领先全国、生物学领先其他学科。北大生物的毕业生在国际学术界出类拔萃,并非常识、但不久可能会众所周知。 近年来,因为中国不同行业的发展,也因为家长和学生大大方方地表示关心本科毕业后的收入,多数学生和家长不再热衷生命科学,这不奇怪:关心个人收入在正常社会合情合理。 目前,向往本科毕业后高工资的年轻人确实应该优先考虑其他院系和专业。这样的分流对生物学也是好事:可以分开自己真正的爱好和应付他人的答案。长期以来,不少家长和学生为获奖学金留学国外的“高待遇”编织了复杂的故事,最后自己也似乎相信了原本编给他人的答案,出国后发现收入低于当年国内考分不如自己的人而欲分道扬镳,实为理所应当。 在新形势下,北大理科、特别是北大生物希望吸引的青年也许主要是:有梦想做出推进人类知识前沿的发现、有理想做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发明、有志气证明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有智趣对自然进行探索和思考。 当然不必对这四方面有同等的亲和力。也不是说其他学科和行业没有梦想、理想和志气。 很多人能理解自然科学方面的梦想和理想。但这里提出的志气和智趣可能需要商讨。 恐怕没有很多中国人认为需要证明中华民族是否聪明,因为我们在困苦的年代需要忘却现实地为自己鼓劲,也因为一般缺乏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了解和比较。如果大家都清楚我国古代的科学基础远落后于西方、我国近代成就如果能点缀任何一本自然科学教科书就会被用来沾沾自喜,可能头脑会更清醒;如果大家知道简单但冷酷的比较(我泱泱大国本土十几亿人还没突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 0 记录,而 7 百万人口的瑞士有二十多位、一千多万人口的犹太人有爱因斯坦等一百多位、日本本土的科学家从 1949 年至今已十几位),可能会意识到我们中华民族在较易客观比较的领域还没有证据我们特别聪明,尚需证明中国人并非只会背外国人成果写的教科书、做外国人的好学生,而自己能发明大量外国人要使用的成果、产生较多做外国人教材的知识、出现一批全世界推崇的成就。所以说,有志气证明中华民族智慧的青少年,也可以考虑加盟自然科学。 如果有些青少年不仅不被世俗所束缚,也不被梦想、理想和志气所驱动,但追求人类特有的智力深度、为大脑产生的美所激动、对自然界的未知兴趣盎然,那么,智趣可能得到满足的一个行业也是自然科学。 当然,“智趣”也可以说就是“好玩”。 我们现代生命科学与自然科学其他学科一样:很好玩。今天的生命科学,可以出现很美的结果,例如这是 1997 年我实验室发现特定基因产生之 mRNA 在蛙胚的分布,它也在欢迎报考北大的青少年。 下一张图是北大生科院苏晓东老师发表的,这位本科学习物理、后来研究生物的老师通过观察一个蛋白质中原子的分布,可以感到生物学的美早已透过外观而深入到分子层面。   现代生命科学还可能触及哲理。 2006 年起,英国剑桥的 Owen 教授认为通过包括核磁成像等现代物理学方法,可以与部分植物人交流。我希望这能激励青年人以后阐明人类智力的脑基础。 还在 1995 年,瑞士 Basel 大学的 WalterGehring 教授发现,用一个基因( Pax6 )可以在果蝇身体很多部位,如触角、大腿、翅膀,制造眼睛。他的发现提示可用分子生物学制造人工器官。可惜迄今不能在高等动物实现,但这也许正好留给今天的青少年以后有一个极好的机会,盼望你们未来发明制造人类器官的方法。 生命科学在医药、农林存在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北大生科院邓宏魁老师制造的干细胞可以治疗老鼠的糖尿病。我们希望以后的学生也可以把动物的研究延续到人类,治疗人类的多种疾病。 北大生物本科毕业、现任教耶鲁大学、明年即将全时回国的邓兴旺老师,通过分子生物学理解植物的生长,并试图应用基础研究的知识改善农作物。我们期待今天的青少年、以后的生物学研究者对人民的日常需求有所贡献。 生命科学的研究从原子、分子、细胞、组织、系统、个体到群体、生态等多个层次,涵盖学科如: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行为科学、生物信息学、进化生物学、保护生物学、生态学等。不同的层次和学科适合不同的青少年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的爱好。 生命科学的研究也较容易为不从事科学研究的普通人所理解,如分别到访北大生科院的胡锦涛和习近平等在了解了生命科学前沿研究和学习了新知识后,也兴致勃勃。今天的青少年如果以后从事生命科学研究,也较易得到你们的亲朋好友、岳父母等的理解。我十几年来文字介绍科学源于当年口头与朋友的父母们分享他们孩子的研究之乐。 如果你们爱好生物学,而希望得到适合个人特性和兴趣的教育,并获得生物学之外的基础,北大生科院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我们努力建设的特色是: 1 )个性教育; 2 )交叉研究。 我们得到学校的支持,已开始了个性化教育:除少数几门必修课以外,其他的课程全部可由学生在征求老师意见的情况下,制定有学生个人特色的方案,以利发现特长、发挥特色、发展特质。 北大其他学院有相当多的老师实际研究生命科学的重要问题。例如,爱好数学的学生可以和汤超老师等用方程式研究生物;爱好物理的可以和谢晓亮老师等一道用现代光学成像研究生物;爱好化学的更有化学学院很多老师,制造研究生物的化学探针、设计药物 … 。在北大,心理学、医学、计算、工学等等与生物学交叉也很常见。 北大生科院在研究方面努力的目标是有重要和长远意义的发现和发明;在教学方面希望培养有科学精神、有智力传统的学生。 生命科学最有趣的发现不在过去,而在现在和将来。生命科学是青年们大有可为的学科,它等待更多有理想、有梦想、有志气、有智趣的中国人加入。(也再次提醒:在乎毕业后收入的暂请小心)。 当然,以上都是我的偏见,不过谁的选择能脱离偏见?恐怕不容易分开:选择共鸣的偏见,选择喜好的学科。 这很可能是我最后一次为北大生物招生做介绍,我的热情与第一次有增无减。 我们欢迎报考北大的学子;欢迎选择生物的青年;欢迎好玩研究的同学。 祝大家在未名湖畔度过美好的四年。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684106.html
8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好的教育究竟应该赋予年轻人什么
duanrf 2013-4-7 09:52
博鳌亚洲论坛青年领袖探讨教育使命 “好的教育究竟应该赋予年轻人什么” 《中国青年报》(2013年04月07日01版) 本报海南博鳌4月6日电(特派记者任明超)“好的教育究竟应该赋予年轻人什么?”在今天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青年领袖圆桌会议上,20位来自亚洲和世界各地的政、商、学界青年领袖和点评嘉宾,在主持人芮成钢的引导下,共同探讨教育的使命。 “年轻人要有梦想,更要敢于大胆追梦。”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认为,现在中国太多的年轻人缺少理想,欠缺追梦的勇气。 早前的一次面试让张亚勤深有触动,一位专业对口的名校大学生,最后决定放弃微软而选择公务员,理由是“在那里可以建立人脉,可以拿到房子的补贴,至于具体做什么事不重要”。他觉得,年轻人选择当公务员服务公众是件非常高尚的事,但当大多数大学生为了稳定而放弃追梦的挑战时,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说是中国教育的失败。 张亚勤告诫年轻人,人要有梦想,不要被社会大环境所左右,每个人可以追求不同的梦想。爱因斯坦在拒绝以色列政府邀请他出任总统时,讲了一句很著名的话:政治是暂时的,方程式是永恒的。 对于好的教育,张亚勤用“真”和“能力”来概括。他认为,教育最根本的是要真诚、真实,追求真理,现在社会很多的假大空,人们缺少信任及安全感,就是因为教育体系没让我们变得更真实,没把最真的东西开发出来。另外,教育应该是把所有知识忘掉之后的能力,是创新能力,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教育要把每个人的想象力发挥出来,要把他的个性彰显出来。 谈到中美教育差异,从小接受美国教育,又对中国教育体制有所了解的美国前劳工部部长赵小兰认为,美国教育体制的优势正是批判性思维,不是教他们怎么做,而是为什么这么做;而在中国更多的是全面教育,中国的教育更重视价值观和想让被教育者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一点跟美国很不一样,两者可以互相借鉴。 对此,来自台湾的企业家丁广鋐觉得,好的教育就是东方的伦理观念和西方的求知精神的结合。 “教育不是单纯的传与授,而是一种启发。”美国兴腾科国际教育集团执行总裁马振翼认为,好的教育要启发人的自信心、梦想、知识、勇气等,好的教育可以让人思考以前不能思考的东西,想象以前不能想象的事情,完成之前自认为做不到的事情。也许若干年后你不记得大学里学过什么,但你会记得某位老师、某个朋友说过的那句话,因为它在人生的转折点改变了你的思考模式。 通过超级女声一夜成名的歌手张靓颖,在被主持人芮成钢问到,如果当初不参加超级女声而选择继续求学,是否会像今天这样成功时,她非常认真地回答,我相信我同样会很成功,因为我有健全的人格,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是取决于事业,而在于你是否有健全的人格和信仰,你有信仰就可以获得快乐,一个快乐的人生怎么样都是成功的。 她觉得好的教育就是“示范”和“引导”,父母给的所有东西只是基础,未来的人生怎么样,一定靠自己。
1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究竟是谁在误导年轻人?!
热度 26 张海霞 2013-3-24 20:00
这几天网战硝烟再起,程老师的力作《愿为真理轻荣辱》可以说是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昨天下午我在家里为全家人读了这篇博文,程老师这种求真求实的精神得到了老少三代的一致支持和敬仰。今天上来就看到另外一篇《中国式公正》,以及曹博主的《公正不等于不食人间烟火,切莫误导年轻人》,真的是有话要说:究竟是谁在误导年轻人?到底我们的年轻人需要怎样的引导?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们不能决定什么世界和未来,我们也不是处在一个“世外桃源”里不食人间烟火,现实的很多问题不可回避,社会上的很多不正常和不公正的现象也不需要回避,但是既然选择了做一个科研工作者、一个知识分子,我们要对科学有足够的敬畏;既然选择了做老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教育我们的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学习必要的技能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不是混淆视听、颠倒黑白! 科学上,更是容不得半点的含糊,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不因为是谁而改变,这是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知识分子的基本素养!不能够坚持这条底线的,请不要说自己是知识分子! 做人上,人情练达世故圆通,本无可厚非,可是故意的曲意逢迎、口是心非确实不可取,尤其遇到讨论专业问题,更不要采取这些“人情世故”作为借口,否则这世界上就没有了科学的立足之处,因为“Super Leader” 可以决定一切真理,这有意义吗? 人人都有错,出错不可怕,可是这种“执着”地不认错不改错,徒留笑柄!就如同有一位博友的留言:老吴见吴老,情何以堪?无论是谁,都不要是这样的老羞成怒状态,在学生面前,你唯一不误导他的就是要真实地做人,年轻人看得清楚着呢!留一点师道尊严、留一点知识分子的颜面吧,不要在这样的“伪科学”问题上用你“伪导师”的尊严误导青年人了! 为程老师愿为真理争荣辱、敢为公正斗骑墙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鼓掌!愿科学网上这样的真正的导师多一些,那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导师少一点儿!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12921 次阅读|26 个评论
无厘头的一顿乱说···
热度 1 zengshu401 2013-3-19 00:01
今天又一个人在实验楼加班,好安静的环境,突然觉得大学城的安静真的很适合想问题、做科研。 大学读的是中医,感觉自己脑子里已经适应中医,就常会看古文有关中医的书籍,可现在虽说也是中医的研究生,却天天学着西医的知识,做着有关中医的西医化研究,以前喜欢看古文却一点也不喜欢看英语,所以英语一直都不是自己的强项,现在好了,天天都要看外文文献,看了一个星期,可能水平真的不是很强,但是慢慢觉得英语也挺好玩的,前两天跟老板一起吃饭,老板以一个过来人跟我们传授经验,老板觉得中医是很实在的,它就是能解决很多问题,作为年轻人尤其是学中医的年轻人一定不能把中医给丢了,我很赞同老师的观点,可是读书的我们也很无奈,临床要搞,而且这西医水平还不能比西医院校的,所以学中医压力确实挺大的,主观不说我喜不喜欢中医,就是我很喜欢,可我也面临中医的就业难的现实,所以不懂西医能行吗?老板也觉得我们这代活的好辛苦,说句心里话,我也觉得好辛苦,看我现在天天看看文献、天天面对着老鼠,每天两次给大鼠灌胃的工作量啊 ··真的好累,今天做杂活磨得我手都起泡了,天天抓老鼠还是500g的大鼠呢,手也总是酸痛酸痛的,这些苦这些累没办法跟别人说,说出来就是被鄙视的对象了,老板经常说吃亏是福,多干活多做事少抱怨,可是我自己也不知道可以坚持到什么时候,有时候想一个女生有必要让自己那么苦吗 ··坚强吧· ·相信付出总有回报,鼓励一下自己吧··看我刚做完了实验设计的,还是很高兴的,而且还看了篇文献,现在做到不害怕英语,觉得自己也可以很好掌握英语的时候,我也不会忘记中医的学习,加油吧· ·相信美好明天的到来··睡觉去啦· ·
4187 次阅读|8 个评论
现代年轻人的工作压力
热度 3 cutefay 2013-3-15 15:49
有一次跟一位朋友谈起年轻人的话题。我们都发现这样一个规律:现在的年轻人,稍微收入高点的,基本上都工作很忙,经常加班或者经常出差,非常辛苦,有的甚至一个月也休息不了一两天。尤其是年薪在20万以上的年轻人,更是如此。而这些常常加班的年轻人,往往也都是很有能力,或许也正是因为有能力,所以领导希望能够更充分地利用这样有能力的劳动力吧! 其实大多数年轻人其实并不愿意这么拼命地工作,但没办法,工作需要。如果不这么做的话,就没办法在现在的岗位上继续做下去。为了能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为了能够表现得更好让自己有更多的升职机会,就只能这样拼命地工作。 弟弟在北京一家知名网络公司工作,收入比我高很多,也是经常加班,并且经常通宵加班,第二天领导也不让休息,还要照常上班,他和同事们都很不情愿这样,但不这么做不行,会受到处分,甚至会被开除。我之前还跟一位在某企业担当中层的年轻人聊过,他的年薪大概有三四十万吧,在一般年轻人眼里还是挺多的。但他说,他现在都不敢生病或换工作,因为每个月都要还房贷,虽然金额不多,但总让他感觉压力很大。 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烦恼,虽然我们这代人出生之后就基本上温饱问题可以解决,但我们也有这代人特有的烦恼,大家都在为了美好的生活,艰辛努力地奋斗着。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6303 次阅读|6 个评论
人是需要和他人交流的
热度 3 cutefay 2013-3-15 15:33
人是需要和他人交流的,尤其是外向的人。 之前有很长一段的时间,我办公室里就我一个人,虽然很安静,但时间久了总觉得压抑。尤其是我喜欢晚上在办公室里写东西,有时候晚上写效率更高,但经常这样晚上一个人呆着,总会有些烦闷的感觉。 最近,办公室里的人气足了,有四个人,立刻就感觉办公室热闹了,中午大家一起去食堂吃饭,工作累了的时候闲扯几句,立刻那种烦闷的感觉就不复存在了。并且科研年轻人,即使是已婚的,只要还没有小孩,大多数人都是晚上会继续呆在办公室里工作的,因为科研工作确实还是需要多一些时间,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于是,大家都挺精进的。所以现在晚上办公室的人气也很足,周末的时候,大家还会一起来办公室这边打羽毛球、乒乓球,就感觉生活丰富多彩多了。 以前一个人在办公室时,有时候会有些懒散,而多人在一起工作时,就会有种互相督促的作用,懒散之气也会消除。科研的氛围还是很好的,因为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独立的科研课题,同事之间没有利益冲突,工作中大家相处和合作都很愉快。想想在读博士期间,实验室里也是类似的气氛,那个时候还是很快乐的。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3676 次阅读|3 个评论
谢谢你,不知名、未谋面的年轻人
热度 1 xiaoyanghe 2013-3-4 10:58
我的母亲, 80 多岁的人了,前天回老家。她比较倔强,不愿我们用汽车送她回去。而是一定要自己乘火车。行李不多也不少,上火车时,是我们把她送到了火车上;下火车出站问题还不大。如何从火车站回到家,就可能有点问题了。打的嘛,路途近,很多司机都拒载,再说母亲也节俭,有时还舍不得。 万幸的是,母亲遇到了一位年轻人。这位年轻人下火车时,帮助母亲拿行李并和她一道乘公车回到了母亲的住处。 谢谢你,年轻人!我不知你的名字和相貌,你读到我这篇博文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我会将你传递的正能量继续传递下去。 让我们对这个社会有信心!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2328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一个年轻人就搞定两个国家
热度 1 cgh 2013-3-2 16:30
美国一个年轻人就搞定两个国家 18 岁的少年哦,美国人,搞什么搞,搞的和两个国家想搞但是不让搞而偷偷搞并被美国搞得头疼的一样的,你说这世界到底搞什么搞?反正, 这小孩搞的是核反应堆 ,美国总统对他相当赏识。不像朝鲜、伊朗一样,遭到大美国帝国总统的训斥,甚至东六方、西六方地围剿。难怪说,美国自由,瞧人家可以自由自在地想干啥就干啥,比如打打枪,弄个核堆什么的。朝鲜、伊朗相当不民主,不能干自己相干的事情,总是受打压。 不过,美国人饮食却很差,连大美帝国国务院都嫉妒 一个黑人球员到朝鲜去享用朝鲜美食 。要是美国小孩能用核反应堆搞出美食来,估计奥总统就更赏识他了。为什么美国人不研究美食呢?为什么?
个人分类: 杂谈|2153 次阅读|2 个评论
工程经验与科学的对决
热度 10 liaoshaoming 2013-2-28 23:38
工程经验与科学的对决 廖少明 如果你是工程界的人,有人请你马上到工地现场去解决一件棘手的工程问题, 你认为: 此时是经验重要还是理论知识更重要?估计大多有过此类经历的人都会说:显然经验更重要啦! 为什么呢?因为棘手的工程问题意味着暂无理论解,也无现存的方法,靠理论分析推导不可能,时间也等不起啊,这时候经验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工程经验大多基于同类工程案例,经验丰富工程师经过类比几乎瞬间就能 给出直观的解答,加上这种解答又有工程案例作证,往往让人不得不服。但这种认识又与 工程中的唯经验主义论密切相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尊重经验!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即是此理。 工程界的老前辈一般都具有由崇高的“江湖”地位,年轻人在他们面前除了崇拜,也只有唯唯诺诺之份,不敢有些微冒犯 。 这种情形导致两种后果:其一,创新思维受到压制,年轻人在工程界熬出头很苦难。其二, 经验的崇拜或滥用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工程误判。例如:沿海某发达城市一地下深基坑工程挡土墙发生了漏水,请专家到现场诊断原因并提出处置措施。由于该类事故在当地历史上发生过多起,其处置方法都十分类似:比如直接在漏水点及其附近采用聚氨酯化学注浆或干脆回填,过去都十分有效,但是这次失败了,最终基坑被迫灌水淹没。失败的原因尽管很多,但重要的是地下水文地质与工程条件与以往工程案例相比发生了特殊变化。在英国,也发生过类似情况:西斯罗机场的一条隧道发生塌方后,专家们赶往现场抢险,迅速对坍塌地层采取加固措施以防坍塌蔓延,殊不知这种加固反而加速了坍塌的恶化,造成了更大的地面坍塌。这告诫我们:经验不是万能的,也会害人不浅的,但没有经验却也是万万不能的。 在现实工程中,我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工程单位会以其施工的众多成功案例武断地下结论或压制不同声音,结果导致同样的事故一再重演,而往往又将其归咎于客观不确定性。其实,这些工程事故中的很多不确定性是人为的,是对经验的乱用所造成的。经验的乱用导致罔顾科学事实的情况发生,使得失败的教训得不到科学总结。最终既有经验的局限性也将会变得越来愈大。 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如航天、核能工程,工程依赖科学的程度则可能大于工程经验。人们对工程经验的依赖大概只限于决策层面:如研究方向的判断、研究方法的选择等,工程具体实施则主要依赖科学计算分析,靠拍脑袋估计看来是万万不行的了。 对于一般工程问题,除了经验判断,还需要科学指导。经验使人成熟果断,科学能界定经验的应用范围,使得经验的应用更加准确有效。因此,我经常告诫学生:工程界前辈一定要尊重,但不要迷信经验。即使是成功的经验,也要讲得出科学道理才行,否则不要乱用。 后记 本博受到 mirrorliwei 评论的启发进行了补充,十分感谢 mirrorliwei 。
个人分类: 工程事故|6311 次阅读|30 个评论
年轻人不可以轻生
热度 5 hcrm 2013-2-28 18:11
年轻人不可以轻生
据湖北日报今天报道, 昨日中午,武汉长江大桥上,两名年轻人先后翻越护栏坠入江中 (见上图), 下落不明。从遗留物品中找到一张名为刘某的身份证,显示该男子生于1993年5月,籍贯是黄陂区蔡店乡。 这么年轻的生命就这么没了,看了怎么不叫人揪心?! 两个年轻人跳下的这座桥,我虽然不是经常走过,可也从头至尾漫步过几回。透过缝隙往下看,感觉还是挺吓人的,毕竟桥面离水面有那么高。 这是武汉唯一一座有武警站岗的桥,其意义是在于这座桥的历史,它是万里长江上建造起来的第一座桥。当年建桥的人们可能没有想到,原本是使天堑变通途的,后来却成了一些人轻生的高地。 或许今天走过武汉长江大桥的人们,不知道有两个年轻的生命从这座桥上消失了。或者说,人们对于类似的新闻已经见怪不怪了,因为有太多的人如此选择了放弃生命。 这两个年轻人为什么要轻生?我们不得而知,只能去作毫无意义的猜测,任何行动已经无法挽回逝去的生命了! 年轻的朋友啊,你可以任性,你可以玩世不恭,你也可以以破坏来发泄,但不可以轻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当你的生命历程还没有完整地走完时,你不可以说自己懂得了人生,更不可以放弃积极求取的精神,因为所有的困难和问题,都会随着时间地推移而慢慢消解,人生没有什么跨不过去的坎,除了你内心里的那个! 其实,当你有轻生的念头时,是否可以给自己一个尝试的机会?譬如走出屋去散散步,与同行或对行的陌生人打声招呼,留心地看看别人的生活,感受一下大街上的喧嚣和公园里的幽静,告诉自己究竟喜欢哪一种。假如你有了自己的选择,就大胆地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生活吧!因为死都不怕了,你还怕什么呢? 生命有时候是无常的,那是偶然的事故,或者不可避免的天灾。在这一切都没有发生的时候,我们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及其气息,它可以最终改变我们的想法和意志,假如我们能够让其继续蓬勃下去的话。 年轻的海子死了,顾城也走了,尽管他们是诗人,可是他们的死依然毫无意义,因为一个轻视自己生命的人,是不可能担当起责任的,哪怕他们曾经有自己所爱的人。 假如你还年轻,请不要轻视生命,留着它,它会帮你找到幸福,甚至超出你的想像! 2013年2月28日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2928 次阅读|9 个评论
年轻人远离北上广就一定好吗?
热度 6 cutefay 2013-2-26 15:21
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发人深省: 几十年前年轻人响应号召去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几十年后才知道对错;如今很多专家又呼吁年轻人远离北上广去小地方谋发展,同样不知道对错,但对年轻人来说,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揣着幸福感过简单的日子,这是必要的。 这句话讲得确实很有道理。逃离北上广,一时看起来生活压力小很多,生活比较安逸。但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后呢,就很难说了。北上广虽然生活压力大,空气不好但还是有很多适合年轻人发展的机会,去了小地方,压力小的同时机会也少了很多,是福是祸很难说。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4341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转发王鸿飞博主的博文<研究方向不是重要的>
treblestar 2013-2-20 23:11
研究方向是不重要的 2009.08.22 研究生在选择导师或者年轻人在开始自己的研究生涯的时候,相当看重所谓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却忽略了具体的科学问题和实际的研究能力这些最重要的因素。 因为他们的基本思路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不少人是在看来不错的研究方向上工作,可是却不能够对这个方向和领域有直接的贡献。不少人经常在谈论新的研究方向的时候,好像他自己就是那个方向上的老大一样,实际上他谈论的不过是老大在几年以前谈论过的一些事情。事实上研究方向从来都是在不断演进和交叉的,所以有关研究方向的谈论常常很快就会变成老生常谈。发展理论方法和实验工具去解决具体的科学问题,远比谈论和寻求研究方向重要得多。 很多人在谈论研究方向的时候头头是道,但是一旦要做深入的研究就一筹莫展,这与他们关注这些问题的方式不正确有直接关系。国内的不少研究者在某些领域造了很大的声势,可是到头来却拿不出什么像样的研究进展和贡献出来,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或许人们会说当初怎么知道,不过只要稍微回头看一看当初的那些谈论和宣传,就不难看出问题。可是,多数人的一大特长就是不长记性,需要不断地夸夸其谈才能发觉自己生命的确具有某种意义和使命感,要在自欺和欺人的过程中才能体会生命的价值。 我的导师曾经对我说过: Don't go out to find applications and new directions, it will come to you naturally as your current research goes deep enough. 我做研究的原则也就真是这样,力求在某一领域把问题研究得深入和系统。结果自然是世界上关心这些研究的专家都会来关注我们的这些工作,并且使用它们去解决更多的问题,而且我们也会发现更多的问题可以被研究和解决。 我说这些并非教人不要关注研究方向,我只是建议在选择导师和研究领域的时候不要把研究方向看得那么重要。归根到底,评价一个研究人员的最重要的标准,是看他究竟在哪几个具体的研究问题上有直接的贡献。 不然的话,在外人面前自称“xx专家”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直接的科学贡献,是一件会让人不好意思的事情。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6-250894.html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5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奶奶的故事
热度 1 zhangqifeng0504 2013-2-18 17:59
奶奶的故事 奶奶的故事(一)——民国三十一年 很小很小的时候,记得奶奶就住在我家门口,我常常到奶奶家蹭饭吃,觉得奶奶做的饭菜很好吃。奶奶没上过学,年轻 时抱着我两个姑姑在夜校跟着学了一点点,现在勉强认识几个简单的汉字。不过奶奶算术很好,从我记事起,她 就经常教我数数,以及简单的加减运算,可以说我三年级之前的数学多数归功于奶奶的说教。这期间,奶奶经常给我讲 童话故事,各种各样的童话故事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很清楚,但最为记忆最为深刻的还是奶奶讲她小时候的故事。 奶奶经常说那个年代家里很穷,国家领导人还是老蒋,这一年死了很多人,村里的东西都被收刮的干干净净,年轻人多 数也被抓取当了壮丁,后来又多数没有了消息。到了寒冬腊月,没有了东西吃,村里人扒树皮都啃光了,杂草都拔光了,即便 如此还是没法生活,甚至还听说过人吃人现象。 生活在这个年代,我一直不理解奶奶的故事,虽然奶奶讲了无数遍。我只知道奶奶现在很是节省,一粒小麦都不舍得丢 ,吃饭穿衣都还延续着年轻时的风格,什么都不舍得扔,为这小时候我还经常和奶奶闹别扭。随着年龄增长,我对奶奶的故事 也越来越好奇。慢慢才知道奶奶小时候的故事是发生在她十二岁那年, 即民国三十一年,这点奶奶经常提到,只是我从来没留意过“民国三十一年”这个关键的字眼。 对于一九四二年,之前我完全没有什么概念,在初高中历史书上我只知道那时候正在抗战,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多的印 象。下午看完冯小刚导演的影片《一九四二》,彻底改变了我对奶奶故事的概念,原来一九四二年正是奶奶讲的民国三十一年,发生在那年的那场大饥荒不仅仅 是整个河南省,由于我家到河南也就十几公里,看来我奶奶家那边也都波及到了,难怪奶奶印象这么深刻。 奶奶的故事(二)——公元一九六零年 这一年注定不平凡,就连我这个对历史白痴的人都知道发生在这一年的饥荒是全国性的。当时的情形现在的史书上都还有很多陈述。那时候奶奶刚好三十岁,据奶奶说当时家里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可是因为太穷了又没东西吃,居然饿坏了一个儿子,这一年奶奶一家人齐心合力,虽然损兵折将,但还是挺过来了。到了灾年过后又六年,奶奶有了我爸爸,也难怪奶奶经常说我爸爸没经历过灾荒,不像我伯伯和两个姑姑那么知道生活的来之不易。虽然如此,我觉得爸爸相比我这代人还是节俭的多了。 到后来生活慢慢好了很多,不过中间还是出现了很多困难,比如据奶奶回忆一九七八年发生的大洪水让我家在堤坝上生活了接近一个月,每天喝的都是脏水,洪水过后很多地方还闹疟疾等等。这些苦难的记忆一直伴随着奶奶至今,也教会了我很多,让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受益匪浅。
2342 次阅读|1 个评论
希望科学网及网友对年轻人宽容点
热度 29 lqs321 2013-2-17 21:02
这是一个有点得罪科学网领导的选题,但愿他们能够理解我的苦心。因为,最近在科学网上刮起了一小股将谁“揪”出来的风,并且呼请科学网封杀谁的博克等事情引起。我的看法与一些网友不尽相同,想发表一点意见,供大家,尤其年轻网友们参考。这个事情一下子让我想起乱世的文化大革命中年轻人的表现。当年我们一个个热血青年,热爱国家,热爱领袖的朴素感情,使得大家激情满怀地参与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揪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揪出反动学术权威”,“打倒反革命分子”,“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你们不许乱说乱动,只有老老实实接受改造,才是你们的唯一出路”等,这些口号是当年政治活动的主旋律和主基调。尽管我当时参加的属于首都大学生保守派的“斗、批、改” 组织,但是随大流参加批斗领导干部的大会也偶有参加。至今清楚记得 1966 年 8 月 18 号的“口号事件”,北京地质学院和北京航空学院数千名师生,步行到天安门广场,后在北京工人体育馆聆听周恩来总理教诲时的那种澎湃激情。那时还有一大特色就是盛行整人之风,打小报告,尤其是一些政治方面的积极分子,他 / 她们要通过这些活动来显示自己靠近政府组织。现在回想起来,不仅仅是觉得幼稚,实际上也是无奈,当时的年轻人在政治方面懂什么。所以,我渴望那样的时代千万别再来。它摧残的不仅仅是年轻人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是非不分,“怀疑一切”,更重要是对国家正 常的政治和生活秩序的严重破坏 年轻人的特点专家们总结出不少,我通俗点表达一点就是:有的年轻人有激情,敢作敢为,敢于担当,狂妄自大;年轻人能够多犯错误,重复再来的机会比我们多。然而,一些年轻人由于处在成长过程中,喜欢别出新裁,喜欢八卦,我推测大多属于性格使然。只要不是太出格,我是建议任他 / 她们去发泄,去放纵,等到出了点大格(我相信不至于导致社会动乱)得到了点教训,他们就会冷静,就会理性,我相信这一点。当然,如果我看到这类博文是一定会评论的,会“教训一下“,显示一点“长者风范”。我会告诉他 / 她们,优良的公序良俗最终一定要靠理性批评建立。有时一些年轻人的正面超前意识和行为也许会促进,加快这个进程。当然,至今在我选择阅读的部分博文中还基本没有发现值得我“如此教训”的博文。况且,在我们强大的政府面前,即使个别年轻人偏激一点又能如何,天一定塌不下来。 科学网有别于其它网站的显著特点就是关注及参与的人中,懂点科学的人,读书多点的文化人多。在这儿有时可以用深奥的专业知识 自由探讨一些比较专门一点的社会问题。例如最近很火的李 - 饶之争就非常具有正能量。遗憾的是由于专业差异,我没有能力深入参与讨论。我对李先生的博文不让评论,饶先生从不回复评论也曾愤愤过。也为一些人隐藏个人信息而恼怒,但后来一想这是人家的自由,也就很快释然了。这些不正是科学网所要传递的正确价值观吗?曾经看到美国反对政府“控抢”人士说的理由:不能因为发生枪击事件,就限制公民合法拥有枪支。自由的普世价值观念需要尽早普照我们的国民,这是科学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一点上,也许我们这些上世纪 40 后出生的人经历过那种“缺失”言论自由的时代体会更深一些。那时候说“错”或者写错了几个字就可能招致坐大牢。“今昔对比”我们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评价言论自由环境的变化。当然,我也真诚希望一些年轻人在言论“放荡不羁”中慢慢成熟起来,努力做到真实和理性,你要知道过多的八卦只能满足你一时“内心痛快”,其它于事无补。 这是春节后我的第一篇博文,春节期间在老家专心陪伴老母亲过年,休博近半月。在此,向科学网的网友们拜个晚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在科学网里理性地自由翱翔,为社会发展传递正能量。
4871 次阅读|28 个评论
对听闻的一些事情的一点感慨
热度 8 cutefay 2013-2-16 17:23
回家道听途说了个别85后的年轻人找对象的观点,不禁有所感慨。举两个例子: 某女孩,相貌平平,家庭条件一般,普通本科毕业后通过家里亲戚的一些关系进了某央企成为一名普通职员。该女说她父母让她要找一个本单位内部的男朋友,并且要年薪百万以上的。 某男孩,相貌平平,个子一般,家庭条件不太好,普通本科毕业,工作一般,整天想着享受,不肯吃苦,赚的工资还不够他的生活费,总是想找一个有钱家庭的女朋友。 我不禁感慨到: 1、社会的物质化造成了很多年轻人找对象太看重物质条件。虽然物质条件也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过于看重就总是让外人产生不屑的感觉。 2、找对象还是要现实点好,感觉上述这两种情况能找到心中理想的伴侣不大容易。 3、尽管 上述这两种情况能找到心中理想的伴侣不大容易,但很多时候,对于个体而言,无法用人们常认知的大数法则来对某件具体的事情或具体的人下结论,虽然大多数这样的人都如何如何,但未必就适合这个个体。所以这样的人还真可能找到自己设定条件的理想伴侣。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3924 次阅读|17 个评论
苹果与钓鱼不可兼得,为什么中国没有资格和日本对抗。拜年篇
yue 2013-2-11 15:39
钓鱼岛不仅是中日问题,而且是中美问题。首先,直接起因是冷战高峰的时候,日本从美国手中拿到钓鱼岛。其次,美国和日本是同盟。二者的关系本来就密切,随着中日对抗加剧,关系还会加强。不能真正了解国际关系,我们没有什么资格。 中国是一个讲究唯物主义的国家,再从唯物主义看,美国的实力是钓鱼岛最终会如何解决的重要因素。 但是我从中国看到了美国的实力,就是年轻人们疯狂地使用“苹果”手机。手机那么高级,年轻人不见得就会用,但是他们也要买,因此苹果对他们来说,只是象征。象征他们对美国的崇拜。当然生活本来就是象征。(生活本来是自然,是科学,但是在现实中,它成了形式,成了象征。)苹果手机,象征和映射了我们的愚昧无知,还有我们的自卑和虚弱。当然,如果你完全会用,并且切实有用,那就不能这样说了。 苹果手机那么好,但是价格相比之下,那么昂贵,实际是在强大美国。直接地会强大美国的经济实力,最终是强大他的军事实力。不了解苹果的后果,我们也没有资格。 可见,只要我们在美国面前,还不能自信,就完全没有资格对抗日本。(或者说,中国没有资格对抗中国,仅仅是因为中国人还没有资格说爱国)但是自信是要靠实力说话,不能盲目排外。但是,在苹果面前,许多时候,如果没有什么实际用途,却盲目跟风,完全是没有自信的表现。这时候如果空喊“抵制日货”,却不抵制美国货,那完全是虚伪。如果还认为自己是爱国,那应该完全是虚伪。如果“都”字可以不表示100%,我想说,中国人都是卖国贼。这时候,由于虚伪,我们完全没有资格对抗日本。 这使我想到一句话: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对于现实,是:苹果与钓鱼不可兼得。 当然,面对这样一些社会问题,我们不应该完全丧失信心,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巨大的困难,以及漫长的道路。
个人分类: 法学|2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事儿不赖我”,那赖谁?
热度 14 cutefay 2013-2-11 11:43
春晚有个相声中有句话叫做“这事儿不赖我”,反映了现在年轻人遇到一点事情总是怨天尤人,抱怨社会不好,抱怨没有有钱有权的父母,抱怨没有好老师,等等。 而这种风气在现在社会挺浓的,尤其是在网络上更是如此,就连科学网上的各种抱怨之风也都比较浓,确实有点“怨妇俱乐部”之嫌。 我的观点是: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怨天尤人,因为怨天尤人除了能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之外,毫无意义,反而这种消极的情绪会对自己生活和工作不利。 很多人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或者过得不好主要是因为社会不公平,有很多可以“拼爹”的人在“拼爹”,而自己没有一个好爹可以和别人拼。我的感想是: 社会上有多大比例的人能“拼爹”啊?大多数人不都还是普通百姓嘛,大多数人不都是只能靠自己奋斗的么?这些不能拼爹的普通人,难道都改变不了命运么? 社会上有大量的人是虽然没办法拼爹,但是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这些人不就是我们普通人学习的榜样吗?而往往喜欢怨天尤人的眼里,只能看到某某人物是靠着某某关系爬上去的,而看不到更多的人是没有凭借关系也创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在这样一个资源和权力决定一切的社会里,是有很多不公平现象,是有很多人借助关系爬上去的,我们普通百姓没有关系,或许爬不了那么高,但凭着自己的努力爬得比普通人高一点还是容易做到的。 我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虽然“金子”可能会在某个单位或者某种环境下一时被埋没,但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社会,这个地方让自己的能力发挥不出来,跳槽去其他单位不就行了么?若真有能力,总会有个地方是自己可以施展才华的地方。若是所有地方都让一个人施展不了才华,那只能说这个人水平不行,要么是专业或业务能力不行,要么是为性格或人处世能力不行。 因此,遇到什么事情都赖自己没有一个爹可以拼,是一种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的表现,是内心懦弱和自卑的体现。无论社会有多么艰辛,人们也不应该放弃努力奋斗的意志。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虽然努力了不一定有回报,但不努力肯定更没有回报。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抱怨没爹可拼的人一旦得失成为了可以让子女有爹可拼的人,往往会变本加厉地让自己的孩子充分享受各种可利用的资源。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自己不是富二代,让孩子成为富二代,往往是草根们奋斗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没必要嫉妒和仇恨那些通过合法途径拼爹的人,因此一旦我们有了资源,也会想着让孩子成长过程中少一些挫折的。例如,如果通过合法的途径多交钱能上更好的学校,很多有钱的家长愿意为了孩子的前途多交钱;或者,有的家长愿意为了孩子教育而让他上各种辅导班,也未尝不可。当然了,对于利用非法途径拼爹的方式,要坚决打击。 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网上怨天尤人,总是抱怨社会不好的人,除了心态不好的未得利益者之外,还有些既得利益者。有些人丰衣足食、家里有很多房产和存款的人,也会整天抱怨社会不好。这样的人抱怨社会不好也就罢了,因为他们即使不工作,靠着房产和存款也能过得很舒服,但未得利益者就不同了,整天抱怨是换不来存款和房子的,还是努力奋斗是正途。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5815 次阅读|38 个评论
宁静致远
热度 1 郑玉峰 2013-2-6 21:06
晚上来办公室,进了力学大院,看见一个女学生拉着箱子往外走,面孔觉得是工学院的人,但不认识,觉得这个时候才回家过年的,很敬业。(我的学生都回去了,他们一年也很辛苦,呵呵。这句话得说,不然他们看到我的博文会想老板嫌他们回家早了。)春节越来越近,北京这个城市逐渐的宁静了,刚才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女老师匆匆跳上出租车,认识,以前在培训中见过的,没和她打招呼,因为估计她也不一定记得我是谁,可她好像是刚发了Nature的哪位,在这个宁静的夜晚,我见到这两个刚从办公室离开的女性,脑袋不知道为什么想到的词是,宁静致远。 早上收到一个新加坡的合作者发来的贺卡,比我小几岁的一个年轻人,在剑桥拿了博士回到新加坡,从讲师在慢慢做起,记得当年学院组织的访问团到新加坡访问,我问他什么时候可以来北大访问,他说得按资排位,得教授们去了之后才有可能,否则不可能轮到他这样的,似乎他的内心很平静,就是稳稳当当的做好他的事情,慢慢等着轮到他。 唉,到了年底,忙忙碌碌的在忙啥。。。需要寻求内心的宁静。
2898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个性、有闯劲的年轻人更适合在大市场中拼搏
热度 12 lin602 2013-2-2 22:51
每年不少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学习进入工作,许多人都非常困惑,如何择业? 对于以下一类年轻人,我建议更适合到社会的大市场中拼搏。 这类年轻人的特征:有个性,不是人云亦云,说话不怎么会转弯抹角,经常不讨领导喜欢,但与普通人关系挺好的,不喜欢走关系,对请客送礼拉关系不太精通,情商也不错(注意,不要将情商与请客送礼拉关系混为一谈),但对做技术有非常好的悟性,开发新产品及技术服务有非常高的能力,有强的创新与开拓能力。 目前高校中的科研经费不完全与能力相关,而是经常与权力相关,与拉关系相关,如果要得到科研管理部门的照顾,做出来的事情经常会与自己‘价值观’相左。如果你有个性,不喜欢当官,又不喜欢去科研管理部门‘拉关系’,再加上‘书呆子’坚持‘原则’,除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有点撞大运外,许多课题不上你门的。甚至初筛就过不了关。 如果自己去开一个公司,或者到一个企业去做技术等,因为公司及企业面对的是市场,特别是与按市场规律办事的企业,相对来说,就需要能力,需要个性,需要情商(不一定完全与拉关系等同)的人才。如果你的能力强,会被企业家重用,或者让自己的公司走向成功。 商场如战场, 看看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名将,那个没有‘个性’?因为战场中没有个性的人是打不赢战争的。美国的巴顿、麦克阿瑟、彭德环、刘伯承、林彪等,再看看毛泽东,他是最厉害的元帅,毛泽东的个性应该大家是能够感受到的。看看马云、王石,史玉柱、潘石屹、盖茨、乔布斯、李嘉诚等成功的企业家,那个不是个性十足?再看看我们身边的许多在市场中成功的人士,那个不是有鲜明的个性? 我是走企业比较多的,企业不乏‘拉关系’的人,但同时企业更会重用那些做技术与做市场做得出色的人,就是我上面提到的那些有个性人人士。 仔细看看,许多精英不一定在大学做科研,而是在市场的大潮中的弄潮人。 但是,如果你沉得住气,坚持自己科研的理想,你在大学做科研也肯定会成功,不过,成功前的‘黑暗’‘低潮’要能够‘耐’得住。 不要认为只有在大学做科研才是‘精英’的正道,如果中国出几个盖茨、乔布斯,那怕一个,给中国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可不是多少篇的‘SCI论文’相比的(除非这原始创新非常非常高)。 可能不少人不同意我的看法。
5345 次阅读|29 个评论
阴霾远去,晴空万里
fredayboy 2013-2-1 08:38
早晨起床,被刺眼的阳光叫醒,一个微笑,终于晴天。 经历了一个星期的大雾、阴霾,这个晴天,久违的太阳实在是太不易了。往往我们忽略的是最平凡的幸福。当我的因为坏天气儿变坏的心情在一个艳艳的太阳下变得无比舒畅的时候,会不会觉得这个晴天也是我们应该去珍惜的呢? 年节将近,收到一条短信,说如果过年回家10天,每天陪父母5个小时,一共是50个小时。这样的30年的时间里我们一共陪了父母1500小时,共62天。也就是说30年我们才能有两个月的时间陪父母。短信的题目叫《失陪族》。觉得很讽刺。小时候,我们缠着父母,每天、每时、每刻……等我们长大了,他们渐渐老去,是否我们应该多花点时间去陪陪年老体衰他们呢?想想每次回家母亲都会准备好多我喜欢吃的东西,唠叨不停的让我注意着注意那,这些我好想都曾经不在意过,现在明白了,后悔了,年近30的我还有多少年的时间去陪他们呢?我希望是30年、40年、50年…… 年轻人要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
24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研热衷跟踪和模仿的重要原因
xwch 2013-1-30 06:27
善于学习和高度自信是富于创造力人才重要的品质。有成就的老年人常常过于自信而不再学习,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则善于学习但往往缺乏自信。 而在科研工作中,缺乏自信又急于求成的心态容易形成创造性障碍,这也是热衷跟踪和模仿的重要原因之一。 ——周光召
2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杨福家院士:年轻人怎样成长
liyibo666 2013-1-28 21:51
杨福家院士:年轻人怎样成长 思想者小传 杨福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核物理学家。 1958年毕业于复旦 大学物理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 核研究所所长,1993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现任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校长(Chancellor), 也是出任英国著名院校校长的第一位中国人。代表著作有 《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 》、《现代原子与原子核物理》等。 今天非常荣幸有机会和各位青年朋友们交流些看法。关于科学,有一种说法我非常 赞成——科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我查了下 《大英百科全书》,其中对文化的定义很清楚: 人类知识、信仰和行为的整体。这三点都与科学有关。中国的 《辞海》对文化有广义的定 义,也有狭义的定义,意思都差不多。但是我今天不想从理论到理论地讨论定义,我想用 一些例子来说明我的观点。 我心目中的好大学 可以说, “美丽心灵”就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文化,没有文化的大学称不上是一流的大 学。普林斯顿大学有一组雕塑,是一群没有头的人,其寓意是:希望从学校毕业后,不要 成为没有头脑、没有思想的人。 首先,我来讲讲我心目中最好的大学。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哈佛大学,但知道普林斯顿 大学的却不太多。美国大学的排名有很多种,最权威的是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告》 (U. S.News WorldReport)的排名,分5个评价指标,学术研究、雇主评价、师生比例、国际 学院、国际学生。其中从研究型大学的角度排名的话,十有八九都是普林斯顿位列第一, 第二名一般是哈佛,第三名比较固定,是耶鲁大学。 2010年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了一 个世界大学排名,它主要是对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学校进行排名,根据家长、社会对学生的 综合评价等评下来,普林斯顿是第二名,第一名是威廉姆斯学院 (Williams Col-lege) ,但是今年普林斯顿得了第一名。 所以,我说普林斯顿大学既是最好的研究型大学,又是最好的博雅大学。第一句话大 家能理解,第二句话可能有人就有疑问了。博雅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区别在哪里呢? “博 ”就是指广博的知识, “雅”是指有比较高的素养、品质。普林斯顿大学称得上是博雅大 学,而哈佛不是。因为哈佛除了本科生之外它还有专业的学院,普林斯顿只有一个研究生 院,统管数理物化生,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没有一个特定的职业方向的。我在英国呆了12 年,发现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有些学校专业分得很细。英国现在也看到了这个问题,但要 改是很难的。我做复旦大学校长第一年,有新生家长来找我说:我儿子明明要读国际经济 ,你怎么给他分到经济系去啦!愤愤不平。但是没有经济哪来的国际经济?这种趋向现在 有所改善,但我感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普林斯顿大学最好的旅馆并不大,只能称作 “Inn”,也不是五星级,但充满了文化 的气息。普林斯顿大学强在哪里?我举几个例子。它拿了将近30个诺贝尔奖,其中三分之 二是物理诺贝尔奖,还有菲尔茨奖,它堪称数学诺贝尔奖,世界上到现在为止大概有50个 人拿到这个奖,其中一半是美国人,普林斯顿就占了四分之一。除了物理和数学是强项, 它在文科方面,比如对俄罗斯的研究也是很有特色的。但就是这样一所大学,如果用我们 国家的某些排名指标来评价的话,它是上不了前榜的。比如我们很看重的在 《科学》和 《自然》上所发的文章数,但普林斯顿的强项数学和物理的主要文章,并不在这两个期刊 上发表。 普林斯顿大学有一位获得菲尔茨特别奖的教授叫安德鲁·怀尔斯(AndrewWiles),他 从剑桥研究生毕业以后到普林斯顿大学做教授,之后大约有8年时间他几乎没有发表一篇文 章。更奇怪的是,这8年里,没有人知道他在做什么,但是学校、院系领导也都不过问,这 就是它的伟大之处,这就是信任。怀尔斯最后解决了数学史上困扰了350年的难题——费马 大定理。这样的学校很少,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有一位教授 WendelinWelner,校长允许他七年潜心研究;美国康奈尔大学物理系教授Icenneth CeddesWil-son,也是好几年没有文章,但是校长很英明,不为难他,结果1982年他拿了 诺贝尔奖,作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这说明,有没有一个能让学者安心做研究的环境非常 重要,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你论文发表数量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普林斯顿还有一位伟大的人物——约翰·纳什 ( John Nash) ,1994年诺贝尔奖获 得者。他本来是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数学的,后来患了精神病,结果普林斯顿大学把他请 来,让他在学校里呆了30年,保留他的办公室,待遇不变,在各方面的关心下,他最终康 复,拿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故事后来拍成了电影《美丽心灵》,还得了奥斯卡奖。可 以说, “美丽心灵”就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文化,没有文化的大学称不上是一流的大学。普 林斯顿大学有一组雕塑,是一群没有头的人,其寓意是:希望从学校毕业后,不要成为没 有头脑、没有思想的人。 接下来我们讲讲哈佛。哈佛的校门很小,其中有一扇很小的校门上,镌刻的字很有文 化内涵:校门的正面刻着Enter to grow in wisdom (入门以增长智慧),反面刻着 Depart to betterserve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 (离开以更好地回报祖国与社会)。 这也是一种大学的精神。哈佛大学还有一个标志性的雕塑,是一位脚着金靴坐着的绅士, 铭牌上显示 “此人叫约翰·哈佛(JohnHarvard) ,他在1938年创立了哈佛大学”。这个 雕塑是哈佛有名的 “谎言塑像”,为什么说它是 “谎言”呢?第一,这个雕塑不是根据 哈佛本人的相片所制;第二,哈佛大学是在1936年成立的;第三,约翰·哈佛也不是创始 人,他只是在1938年把自己遗产的很大一部分捐给了学校,所以学校委员会决定以他的名 字作为校名。人们不禁要问,既然错了为什么还不更正这个雕塑的铭牌内容呢?学校的回 答是:质疑的精神是哈佛一向秉持的, “谎言塑像”提醒哈佛人,永远不要迷信传说中的 权威,而要努力追求自己坚信的真理。 再来说一下 “老三”——耶鲁大学。耶鲁全部的学生加起来大概是5300名大学生、 2500名研究生,再加上其他专业的学生,总计11000多。美国所有顶尖大学的人数是没有超 过20000人的。在美国,每所大学的使命都不同,耶鲁大学的使命是:为国家和世界培养领 袖。迄今为止它培养了五位美国总统, 533位国会议员,还有很多大学的知名校长也是耶 鲁出身。这样一所学校,它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耶鲁的校园里伫 立着一尊美国民族英雄、耶鲁校友内森·黑尔的雕像,底座上镌刻着黑尔的一句名言: “ 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我只有一次生命献给我的祖国。”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4月访问耶鲁大 学并发表演讲时,也特地提到了这位耶鲁的杰出校友。 耶鲁大学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还在于,它在184年前就把大学的理念讲得清清 楚楚,这就是1828年的《耶鲁报告》,这个报告值得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去读一读。 报告提倡:大学教育应该是完整的教育,大学毕业生应该是接受全面教育的人。其间还详 细讲到,学校给本科生所设计的课程并不包含专业的学习,耶鲁大学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传 授特定的知识,而是传授所有专业都需要的专业课程。这其实就是“博雅”的一种想法。 报告中说,任何学科对于专业技能都有帮助,各个学科之间都是相互映照的。一个人难道 除了以职业谋生就没有其他追求了吗?难道他对他的家庭、对其他公民、对他的国家就没 有责任了吗?承担这些责任需要各种深刻的知识素养,我们培养的人不仅要在专业上非常 出色,而且要具备全面知识和高尚品德,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领军人才,并在各方面有益 于社会,他的品质使他在社会的各阶层都能散布知识之光。 与大家共勉的几句话 希望所有的青年朋友们快活快活再快活,快活能够导向人生的辉煌,但是自己快活还 要使他人快活,这样你的生活就会更有意义。同时,我也希望大家记住一个字:China,不 要忘记我们有这么一个古老的祖国,要多考虑怎么为我们的国家做贡献。 可能也有人会说,一所培养领袖的综合性大学,当然要把素质教育 (政治)放在第一 位的。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以科技著称的斯坦福大学是怎么教育学生的? 有一位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华裔科学家给我写过一封很长的信,他说斯坦福大学是一所 信奉素质教育的大学,刚进大学前两年是不分专业的,所有本科生不管你喜欢什么都要选 修一门为期一年的基础课——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在这门课上,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经典 ,如柏拉图、笛卡尔、马克思等,还要学习东方文化的代表著作,如孔子和孟子等。课程 的中心就是围绕 “人何以为人”这个主题展开的,无论学生将来选择什么专业都必须首先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很多学生一提到素质教育,就不是很听得进,其实他们完全误解 了这个词的含义。 事实上,世界上所有一流大学都讲素质教育,都把育人放在首位。之所以设置这些基 础课程,其目的就是教育学生 “做人第一,修业第二”,这也是我今天要送给大家的第一 句话。 第二句话是:要抓住机遇。李政道先生80岁的时候出过一套书,其中第一本书的首页 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功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其中机遇或许是最重要的,从本质上来 说它也是最难驾驭的。大家知道,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者法拉第,他是靠自学成才的。 法拉第小时候因为家庭贫困,到一个书店给人当学徒,这个工作使他有机会读到许多科学 书籍。有一次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著名科学家戴维 (SirHumphryDavy)要来做演讲的公告 ,他就去听了。听完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戴维,谈了自己的体会。戴维觉得这个年轻人很 了不起,于是把他请到自己的实验室做助手。法拉第抓住了这个机遇,在科学研究领域大 展身手。戴维在临终之前说,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发现就是发现了法拉第!这说明发现人才 是多么重要,而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机会,法拉第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今天你们面前的机 会就比我们年轻时代要多得多,问题是你能不能把它给抓住了。 我要送给大家的第三句话是:要文理兼学。年轻人如果能做到文理结合,拥有广阔的 知识背景,你的生命就会变得更充实,你也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今天的世界。古语说得好 :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的诗文充满了人文情怀和道德的教育,科学与科学史中也充满了 做人的道理,长期浸润其中会受到良好的影响。 有一位科学家,他大学本科是学历史的,但是后来拿了诺贝尔数学奖。有人觉得很奇 怪,历史和数学怎么能结合在一起呢?实际上,历史并不只是背背书那么简单,从本质上 说它是一种批判性的阅读。历史上有很多东西是需要你有自己的判断,需要有批判性的精 神,这一点与数学有共通之处,因为数学最讲究的就是逻辑关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很多美国的大法官都是历史系出身的,因为做法官也要有批判性。还有一位科学家,本 科硕士学的英国语言文学,最后却成了1989年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这其实就是斯坦福 大学所强调的:没有专业之别。 美国有一批非常优秀的本科院校,英文叫LiberalArts College,很多人把它翻译为 “文理学院”,其实更好的翻译应该是 “博雅学院”,还是强调做人第一。我今年4月份 和几位朋友去美国,访问了威廉姆斯学院,这个学校位于波士顿东北200公里左右的地方, 它在很多排名上都是第一名,那么它到底厉害在哪里?访问过程中有一件事留给我非常深 刻的印象。 我们总说,看一个学校好不好就看它是不是关心学生,是不是把学生需求放在第一位 。这话大家都会说,关键是看你怎么做。威廉姆斯学院一位教师发现,有一个学生在数学 物理化学上很有天分,实验也做得非常漂亮,但是他却拼命选修法律的课程,于是就找他 谈话了。学生说,我的学费4万多美元,都是家长借的,家里希望我能找一个容易赚钱的工 作来还债,所以才拼命学法律。教师把这个情况汇报给校长,结果校长做出一个决定,所 有学费全部还给那个学生,而且从现在开始不要交一分钱。我听了之后非常惊讶。这才是 真正的关心学生,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我们现在都非常强调素质教育,真正进行素质教育是要有具体措施的,一方面师生之 间要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学生能够近距离接受名师的教诲;另一方面还要有非常丰富的第 二课堂,鼓励学生相互讨论相互质疑。可以说,世界上最杰出的本科学校都是贯彻博雅教 育的。 所以接下来,就是我想跟大家共勉的第四句话:要有质疑的精神。现在创新二字我们 谈得非常多,创新的关键就看你能不能提问题,能不能质疑。复旦的校训是两句话:博学 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李政道说他最欣赏每句话的第二个字——“学”和 “问”,是学习 问问题,而不是学习回答问题。有一句话叫做:创新植根于讨论,创造源于讨论。大家知 道,在梵蒂冈有一幅拉斐尔所作的壁画 《雅典学派》,描绘的是一群智者争论不休的场面 ,画面中心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生之间争得面红耳赤。讨论,这是创新的开始。老 师是老师,但是老师不一定代表真理。这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 理。哈佛早期的校训就是 “真理(Veritas)”。 我要跟大家共勉的第五句话是:育人第一。我理解共青团是一个青年人的组织,也是 一个育人的组织。这个组织的目的不只是培养几个干部,而是通过这些干部影响越来越多 的年轻人。所以,我希望学校能真正把培养年轻人作为第一任务,育人第一。 我们来看看著名的剑桥大学是怎么做的。首要的一条,设立住宿学院。这个住宿学院 和我们普通的住宿学院不同,他们的辅导员都是些 “又高又大”的人物。为什么说 “又 高又大”呢?因为他们中有诺奖获得者、英国科学院院长、各大学院的院长等等。这才是 真正下本钱的育人第一。我曾经问过耶鲁大学的校长,耶鲁的王牌是什么?我以为他会讲 是医学院或者法学院,不是的,他说住宿学院是我的王牌。我又问,你手中怎么会有这么 多的钱?他说都是校友捐的,因为他们感到这个学校改变了他们的一生。所以我觉得,大 学在本质上必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如果不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它是无法生存的。 我在香港科技大学碰到一位讲座教授 (Lecture Professor),我问他给学生讲不讲 课,他很奇怪地说,我这个讲座教授是终身的,但有一个条件——必须要讲课。我记得我 进复旦读书的时候,都是一流的教授给我们上课的。第一年,是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 位的国家二级教授兼系主任王福山给我们上普通物理;第二年,是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 学位的一级教授周同庆给我们上课。那时候,这些赫赫有名的大教授都是非常关心学生成 长的。我觉得,大学现有制度是值得进一步研究改进的。 说到底,我希望大家 “快活与辉煌”,这四个字是最近伦敦奥运会闭幕式上,国际奥 委会主席罗格讲话的主题Happy and Glorious。我希望所有的青年朋友们快活快活再快活 ,快活能够导向人生的辉煌,但是自己快活还要使他人快活,这样你的生活就会更有意义 。同时,我也希望大家记住一个字: Chi-na,不要忘记我们有这么一个古老的祖国,要 多考虑怎么为我们的国家做贡献。我把这个词的每个字母拆开: C就是Citizen,一个大学 是要培养优秀公民的;H是Honesty,如何重树诚信,是当前非常关键的; I就是 “我”的 意思,要善于发现自我,温家宝总理在两年前的教育工作会议上讲到,要知道自己的火种 在哪里,点燃自己的火种你就会有所成就; N是Never give up,面对困难,不要放弃,要 坚持下去;最后一个A是Ability,人不仅要有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还要 有与人相处的能力。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这句话出自大文豪海明威的名著 《老人与海》——“生活总是 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年轻人要在 艰苦的环境下锻炼,一定会有更多的成就。 (这是 “2012上海共青团理论宣讲活动”之一,经演讲者本人审阅)
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保障实质上强制储蓄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3-1-28 19:33
RT,甚至是羊毛出在猪身上。 所以,不用指望社保可以提高全民特别是年轻人的消费率。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2234 次阅读|7 个评论
请不要埋怨年轻人
jing 2013-1-25 10:19
年轻人,现阶段。都是被人牵着走的。埋怨我们,有些没抓住重点呀!
21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年轻人要“成长”
PhDchina 2013-1-22 14:54
  现在很多年轻人在上学期间急于步入社会,但是真正到社会中以后就会发现,有时候自己的能力还是很有限的,有些人就开始迷茫,每个人都会迷茫,关键是找到突破迷茫的出口,所以,在此我想跟大家说,年轻员工要学会“长大”。   有些年轻人或许存有情绪上的困惑,比如他们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甚至对自己的父母不满意,对比自己优秀的同龄人心生妒忌等。   有些年轻人是在职业生涯发展上存有困惑。他们不知道如何取舍,是做该做的工作,赚得一份赖以生存的薪水,还是非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不做等等。   人在年轻的时候,受各方面条件的局限,对未来的能见度很小,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其实再正常不过了,每个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不少初入职场的年轻员工,身上的依赖心比较重,潜意识里总希望有人照顾他们,有人帮助他们,遇事能有人指点。   倘若没及时得到指点,他们会感觉自己不受企业重视,产生挫败感,甚至消极怠工。   我接触的不少刚走出校门的年轻员工,工作中都存有类似的典型问题。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年轻人不得不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摔交,总结经验教训,如果幸运的话,再得到“贵人”的些许相助,跌跌撞撞的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相对来说,那些一毕业就有幸进入管理相当规范的企业工作的年轻人,无疑能得到更好的工作指导。进入这些管理规范的企业,你能接触到世界上先进的管理方式,接触到更多优秀的同事,在与同事的共事过程中,取长补短。   但还是有更大量的年轻人,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没有机会进入那些管理规范的优秀企业中,他们或许不得不待在一个小工厂里,待在一个小家族企业里。   无疑这些管理不够规范的企业,存有不少的问题。这些新员工很容易在工作中产生这样、那样的负面情绪,烦恼自己,并寻求向他人诉苦。   对于这些对自己的现状颇不满意、对那些想要让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想要让自己有高薪职位的年轻员工,我很想说出下面的个人建议:   1、量力而行,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后,再向更高远的目标努力。   有些年轻人之所以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不能清楚的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的局限,认清自己的潜质,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订立适合自己的目标。   2、提供自己的能力   有些人参加工作后就只是为了自己每天的工作在奋斗,其余的时间就是娱乐,浪费了自己大好的青春,虽然你现在是小有成就,但是你满足现在的荣耀吗,你还想让自己有更高的提升吗?中国的商学院也是有很多家的,而且商学院的课程也趋于完善,在全球 商学院排名 中也是有一定的地位的,中国学院的 MBA课程内容 丰富,而且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发展而设,所有对于想要在中国发展的学员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很多年轻人都说,我要成功。   当你问他什么是成功?大多时候他也说不清楚,所有很多人就说,成功就是赚很多钱。   倘若你再接着问他,“很多”钱是多少?你打算用几年的时间来实现这个目标?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具体如何做?你自身是否具备实现这些目标的条件时,他们无以为答。   他们会若无其事的说,我没想过,我只知道要赚钱,要成功。   想要赚钱,想要让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是每个人都希望的,但是你现在是否具备这个条件,整天在那想,我要成功,我要赚钱,岂不幼稚可笑?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努力,那么我们要怎么努力,那就是脚踏实地,为自己充电,可以去考取 在职博士 ,但是很多人又会担心 在职博士有用吗 ?学历是一块敲门砖,只要踏踏实实的充实自己,也许要不了几年,你会成为企业高层的管理者,承担更大的责任,获得更多的报酬。   其实在工作中,如果你发现现在的工作不适合你,你可以请求企业内换岗,相信只要你是基于自身条件负责人的选择,企业都会给你机会。   年轻的时候,思想单纯些,不要患得患失,傻傻的坚持,傻傻的付出,用心做事、以诚待人,坚定这份价值观,从某个角度来说,或许是更聪明的做法。   不要去学玩世不恭,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满脑子都是牢骚。   路就在脚下,但无疑我们只能靠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的向前迈进。
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是否教授之位就是你想要的?
Lande 2013-1-21 09:47
转群上看到的一段话: 假设你最终拿到了一个永久教职,一个终身教授职位。现在你不必为每两年一次的工作而奋斗,取而代之的是为研究经费而斗争。你会又一次地发现,这个世界上的科学家有一大箩筐,而你自己又不值钱了。现在你焚膏继晷地写研究计划,而不是去做研究。更糟糕的是,因为你的研究计划会被你的同行竞争者来审阅,你就不能按照你自己所好奇的东西来写。你得把你的努力和聪明才智浪费在怎么咬文嚼字地让那帮混蛋不要挑刺上,而不是去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情:你不能把你过去的成功写进研究计划,因为那些是已经完成的工作;而那些原创性的天才想法还没有被证明。一句谚语说,原创性的想法是研究计划中的死神之吻(乍看有益但实则会导致毁灭的行为),因为这些想法根本就没有被证明可行(废话,被证明可行了你还写个屁的研究计划),因此它们会被认为是垃圾。因此,当你费劲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那“应许之地”的教授职位上,你会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你原来想要的。那么,你能做什么?对任何年轻人(即任何还没有取得科学界的永久职位的人)来说,首要任务是去找一份其他的工作,这讲是你避免失望的痛苦。美国年轻的一代已经觉醒,看到了科学界黯淡的发展前景以及无法拥有一个合理的中产阶级生活,因此他们已经不愿意做科学家。如果你还没有觉醒的话,赶紧加入他们的行列。把博士班留给印度人和中国人吧——他们的家乡情况更糟。在我所认识的人中,人生被读物理博士所毁的人数比被毒品所毁的人还要多。 读书确实不是赚钱的办法,除非你热爱科学!这是很久前看到的,感同身受!既然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就勇敢的走下去呗,花费时间来后悔就更不值得了!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1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交规教育,刻不容缓
马雷 2013-1-20 16:08
草民、P民被很多人看作“愚者”,而身居高位的决策者被看作“智者”。但有时候,不是智者智,愚者愚,而是智者愚、愚者智。昨晚朋友聚会较晚,打的回家,一路上与的士师傅聊交规。现在有一批新交规出来,当然是好事,但有些具体的交规还要在实践中调整。的士师傅谈了一个路口回转的例子,遇到左转绿灯如何回转?现在规定不能压人行道。师傅说,有的地方不压人行道,影响后面穿行的车子,压人行道又违规,很难办。对这点,我没有研究,不好评论。但有一点,师傅讲得对。他说现在很多交通事故不仅仅是机动车司机的问题,还有电动车、行人的问题。电动车乱窜、私下改装提速、行人不按交通规则走路,都是引起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现在私家车越来越多,未来年轻人不懂交规、搞突击,很被动。所以,他建议国家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起就重视交规教育,让交规教育进课堂、进考试。我觉得这个主意很好,希望引起教育部门和交通部门的注意,采取联合行动,让交规教育成为全民教育、通识教育。这样必能挽救很多宝贵的生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别让单身汉帮你找对象
热度 7 gzchengzhi 2013-1-12 17:12
  最近跟我的侄子聊起来,他告诉我说他的一个同学说帮他找个女朋友。然后又告诉我他的这个男同学自己都还没有女朋友 。他觉的很可笑 。   这倒是让我想起了当年住集体宿舍时候的情景。这确实是挺现实的,也很有意思。过去我就经常遇到一些自己什么都没有的人然后向别人保证能够帮助对方找到女朋友 。当然也有一些着急找女朋友的人士去央求那些八字都没个一撇的人给自己帮忙 。   现在想起来这种逻辑错误在我们身边确实是经常发生的,甚至在一些具备了较高知识层次的人群之中,也很容易发生 。原因在于对于年轻人来说,看着自己的年纪一天天变大,心里的焦急感也就不断上升,结果出现了不符合逻辑的行动 。   为何不能够让单身汉帮你找对象?我粗略归纳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1、单身汉自己都在发愁,你还去叫他来帮忙,这只能够让他愁上加愁,很多时候还容易产生误解 。   2、单身汉之所以还是单身,原因在于他在这方面存在一些障碍,因此他们对这方面的认知层次自然也就比较低 。如果你是一个经验足够,也能够以平常的心态来对待这一类问题的人士,根本没有必要去求他们给你介绍女朋友。   3、如果单身汉主动说帮助你找女朋友,这其中值得思考的东西就会比较多。要么是他觉得你太可怜了,而你也确实是太窝囊了 。要么就是客套而已。当然也可能是另有目的,比如他自己想获得多一点机会而已,这就更不能够相信了。   4、单身汉也会说出一些“经验”出来,但是这些经验一般都是道听途说、负面的。比如追女朋友需要很多钱、女生喜欢有权的男人、自己要很有面子、你还得要有房子、最好还要有车子等等 。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至少我从来没有遇到过。   5、单身汉给你介绍的女朋友成功率比较低。这是因为他是第一个接触人,他自己肯定会主动尝试一下 ,如果成功了,他肯定就不会介绍给你。如果他都不成功,而且他还很满意,他也会抱着宁为玉碎的心态,不会给你介绍的。由此可以得知,最终他给你介绍的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6、并非所有单身汉提出来的都是不行的。比如一些单身汉组织一个集体活动,有很多女生在哪里等着相亲,这时候大家一起去也是一件好事 。   7、你去求单身汉给你找女朋友的唯一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增加他的自信心,让他感到自己还是行的 。当然这要你自己能够有一定的牺牲精神,特别是与他朝夕相处的时候,承受一下他的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给你带来的困扰 。   由此可见,你不应该去求一个单身汉给你介绍女朋友,这犯了逻辑错误 。如果单身汉给了个机会让你去集体相亲,这是一件好事,属于朋友之间互相帮助 。如果单身汉主动说还可以给你另一个机会,千万不要相信 。如果单身汉自我感觉很好,那就值得祝福,但是你就尽量客气一些,拉开一点距离,不要太过委屈自己了 。
4769 次阅读|33 个评论
看“八项规定”出台后的反应和影响
热度 9 mdzhao 2013-1-11 20:27
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的8项规定,是十八大以后颁布的重要文件之一。此后,各地各部门纷纷出台相应的文件或细则,更明显的是,会风文风好像也有改变,而政府部门的各级干部也小心谨慎,唯恐“撞到枪口上”,活动安排减少了许多。最近遇到的几件事很能说明问题。 一次是去年年底参加省情报学会的年会,会议邀请是省科技厅的领导来参加,但最后领导没有来,仅写了一个书面贺词由省信息院院长代念。据说因为省里刚出台了关于落实八项规定的细则,要求领导们尽量不参加各种联欢会、宴会等活动,那次年会因为会后安排了晚餐,所以领导便避嫌了。 再一次是今年,早听说图书馆准备搞联欢会,馆里的年轻人和文艺活跃分子都纷纷排练节目,倒也热情高涨。算来,如今因为图书馆取消了以前每周半天的学习和内部整理时间,基本上没有时间开全馆大会,员工们也早就没了集中在一起交流或联欢的机会,上一次的联欢会好像还是三年前,经校领导批准后放了半天假才搞的。所以今年能聚到一起搞搞活动倒是感觉挺好的,而联欢会后据说还安排了聚餐,也比较周到。但突然那些排节目的停止了排练,一打听,原来活动取消了,却也是为了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的精神。 俺不是党员,说实在的并没有认真学习过这八项规定,但即便是看到这些反应,还是很不以为然。八项规定的精神究竟是什么?难道就是不能吃饭、不能联欢?其精髓应该是密切联系群众!领导不亲自参加会议,这不是脱离群众吗?取消联合会,更是取消了一次与民同乐的机会,这难道真的是领会了八项规定,是贯彻了八项规定吗?想当年,领导干部与群众一起包饺子、吃饺子,不也是该吃吃,该喝喝,有人说这是腐败吗?而以前也有过干部吃饭的标准不能超过四菜一汤的规定,但一些地方弄出巨无霸的盘子,四菜一汤的规格可与满汉全席媲美,能说这是清廉吗? 当然,从一个角度看,领导干部能这么战战兢兢当官,比起以前的前呼后拥颐指气使来,还算得一种进步,但却总让人感到,领导们只关注了皮毛、关注了表面,说穿了其实只关注了自己个人的得失。想想以前各种对领导关于廉政、节约的要求和文件也多了去了,甚至出台了各种接待标准、公车标准、餐饮标准、住宿标准等等的细则,但基本上要么一阵风后的依旧,要么弄出一些高明的对策来变通,于是不断出台10个严禁、10个不准等等文件。但愿“八项规定”别也在一阵风以后烟消云散。
个人分类: 杂谈|2856 次阅读|23 个评论
督导不能被绝对权威化
热度 28 gfcao 2013-1-11 11:39
我对督导没有任何成见,事实上很多督导是很值得人们尊敬的。我院有一个退休教师,对教学工作非常热情,也及其认真负责,他甚至自费复印了一堆教学资料给我们的年轻教师。虽年过古稀,却依然对教学工作情有独钟,在我们举行教育研讨会时,他主动过来旁听,这种酷爱教育工作的精神在年轻人中恐怕真的不多见。不过如何善用督导,使得督导老师与任课教师成为教学上的一种互动交流关系而不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从而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的确是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思考的问题。 造成督导与任课教师之间关系有点不那么和谐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督导的权威被绝对化了,只要是督导提出的质疑,有关部门便如获至宝,而由不得老师有任何的反质疑。很多学校期末都要进行教学优秀评价,没被督导听过课的教师自然是阿弥陀佛,只要学生评分居前,基本上没有被刷下来的可能。但如果被督导听过课,那就要小心了,只要有一个督导对你哪怕是有一次课的评价在良好或良好以下,你这学期的教学基本与优秀无缘。有一次我就这件事提出质疑:“督导一票否决制值得商榷,原因有二:( 1 )、对具体的任课教师来说,督导只不过听了他一两节课,而教学优秀的评价是对他整个课程的评价,怎能根据一两节课的优秀与否去判断他一学期的教学是否优秀?这与课堂教学竞赛是不一样的,课堂教学竞赛是一课定乾坤,但对一门课程的评判应该建立在跟踪听课的基础上,何况督导的评价是良好,说明这节课并无大问题;( 2 )、在每学期众多的课程中,能被督导听到的课毕竟有限,没被听过课的教师不管实际课堂状况如何,只要学生评分居前,就是当然的优秀,被听过课的老师只要有一节课良好,哪怕学生评分排第一或者督导大多数评价都是优秀,他也不能评为优秀,这恐怕有失公允。”一位领导从“法律”的角度给予批驳:“这就像商品检测,只能是随机抽查,查到你不合格自然就认定不合格。”这句话貌似很有说服力,但仔细想想,实质大缪,其荒谬之处在于: 1 、市场上的商品反映了生产该商品的全过程,如果抽样调查中不合格率达到一定标准,的确可以认定为不合格,而且也不能仅仅依据一件商品不合格就认定该类商品不合格,也就是说,任何商品的抽样调查中所选择的样本空间不可能是“单点集”,即使是优质商品的评判也是这样。教学评价与商品评价如果可以做类比的话,应该是一门课程的评价对一类商品的评价,而不是一节课对一类商品。因为一节课仅仅反映了一门课程的某一个环节,身为教师的我们都知道,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各部分内容的教学是有很大差异的,概念的教学、理论的教学、实验的教学等都各不相同,除非你对该门课程的全过程做跟踪了解,否则任何人都不能通过一节课对一门课程作出评判。 2 、商品检测与课堂评价的模式完全不同,商品检测是典型的目标管理,不管你是如何生产的,只要你的商品过关就行了,只有当你的商品不合格时才有可能回过头去检查你的生产过程。教学则不同,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管理,学生的评分虽然不尽合理,但毕竟学生是根据老师一学期的教学情况给予评分,它反映的恰恰是教学的整个过程。 我以为,任何一个负责任的督导一旦发现某个老师的某节课存在问题,都应该继续跟踪了解,而不是仅仅根据这一节课便妄下断论,除非你连续跟踪听课都发现问题,否则要慎重落笔。凭我自己的经验,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各节课堂的教学状况是有很大差别的,很多时候,我们虽然事先备好了课,但课堂上也许灵感突现,改变了原来的设想,但讲授的过程中却发现此路不通,于是挂黑板在所难免。这样的课对学生未必没有好处,学生可以跟着你学会探索,有时候我们甚至要预设一些陷阱,搞一个错误的证明,让学生去发现。可如果督导遇到了这种情况,他该如何评价这节课?老师都挂黑板了,还能是优秀? 当然,督导就事论事对一节课作出评判并无不可,问题在于管理部门该如何看待督导的评价?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将督导的评价绝对权威化,可能出现偏差就不足为奇了
个人分类: 教育点滴|8306 次阅读|30 个评论
读书感想一则
jhxie2000jhxie 2013-1-11 00:09
"沈从文只读过小学,是胡适把他安排上大学讲座的.选他课的约有20多人,但当他第一天上课时,教室却坐满了人, 他在讲坛上站了10多分钟,说不出话来.突然他惊叫了一声说: '我见了你们人多,要哭了' .这一句古往今来堪称奇绝的 老师开场白,刚刚说过,就奔流似的滔滔不绝把当代中国文学的文坛说了1个小时.” 今天在罗尔纲的“师门五年纪”和“胡适琐记”里看到这段文字,真叫我捧腹大笑了好一阵子.民国时期学校里 教授有话权,能重用有才华的年轻人, 而今对青年教师的种种所谓的培养,只不过是小媳妇熬成婆千年古法的 现代翻版而已.
2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博传播的启示,给科学网编辑大神的几个小建议
热度 1 xiao1234 2013-1-10 11:52
科学网是我最爱上的中文网站之一。经常潜水,看各方大神的佳作。为了让很多好文章传播得更快,更广,提高科学网在中文媒体的影响力,个人有几个小小的建议。 1),能不能搞搞类似 TIMES经常搞的10大文章 之类的。比如我在学习写英文paper的时候,反复读 马臻老师以及各位神仙 的神作。比如“2012年 最受欢迎的论文写作指导文章”的 实名推选 。让好的文章传播更快~~ 2), 不知道能不能增加 @功能 。虽然个人很少灌水,但是也喜欢看大神互掐(心态啊...)。增加这个功能,让大神们的博文关联更强~~ 3),能不能开发 iphone或者android 的app 啊。方便大家阅读和旅途打发时间。 完全是媒体外行。提建议的目的是,希望科学网越办越好,在中文媒体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4144 次阅读|3 个评论
门外的世界
whm669 2013-1-9 13:58
2010年的夏天,我在中国美术馆看到一个创意作品:两个年轻人被关在一个方方正正的大笼子里,门在里边被锁着,钥匙就在锁上挂着。两人隔着栏杆向远处眺望,脸上充满了渴望与忧伤。 我的心立刻被震撼了,我想大声对他们喊:“只有你们自己才能打开门,走出去!”这件作品寓意深刻,人未必作茧自缚,但是当自己的思想被束起来时,只有自己才能解放自己。
个人分类: 观点|1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知识改变命运
zjzhang 2013-1-7 10:08
博士请大仙给算上一卦,大仙说:看你面色红润,气宇昂扬,应为本科学历,如今定有一番作为,夫人貌美如花,儿女一双,博士大怒:你这该死的骗子,老子博士刚毕业木有钱木有女朋友,整天郁郁寡欢,大仙掐指作沉思状,突然说道:年轻人, 知识改变命运 啊。
个人分类: 文学|2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每一杯咖啡,都在等一个人
热度 80 YC2011 2013-1-7 08:02
每一杯咖啡,都在等一个人
每一杯咖啡,都在等一个人 曾泳春 一直不是一个很自信的人,因而生命中总有太多不洒脱的时候。走到今天,在一回首间,才发现走过的路,都是为了让周遭的人满意。而这份不自信,就源于害怕别人对我不满意。 少年时想让父母满意,青春时想让爱情满意,中年时,想让全世界满意;当学生时想让老师满意,工作时想让上级和下属满意,当导师时想让学生满意。为悦己者容,为闻己者歌,为注视着我的人奋斗。于是一路走来,为了博得人们的赞许和认同,我把自己晾在台上,努力表演。当掌声响起,我却在人群中,找不到你。 我一直记得你转身离去时的哀伤,你看着我不属于自己的模糊的脸,你说:也许某天,在某个铺满落叶的街角,你会重新找到我。而今天,我独自坐在暖香四溢的咖啡屋,喝着自己的咖啡。窗外是冬季的梧桐,充满了哀伤的骨感。我在对面为你放上一杯你喜爱的咖啡,看着轻烟袅袅升起,我在等你。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你说的那个街角,但我会一直等待。每一杯咖啡,都在等一个人。 王菲,《 暧昧》。
16937 次阅读|148 个评论
加拿大是一个好地方—特别是年轻人不妨过来走一走
热度 19 maokebiao 2013-1-6 12:22
来加拿大多伦多一段时间了,走在多伦多大学的校园里,有一种超轻松自由的感觉。如果你问路,这里的人非常热情详细地告诉你怎么走,即使大半夜,也极少看到有人闯红灯。 这里虽然赶不上北京繁华,但环境比北京强很多。唯一的缺点是太“安静”,听中国留学生讲,这里非常适合做科研,如果你有好的想法,总能找到有人和你合作或者给你提供条件........ 我记得一个师弟对我说,他在北京找不到工作,几辈子都买不起房子,看不到希望,所以他被逼选择了出国。他找到了一份很普通的工作,贷款买了房子,说不到10年应该能还清,在这里他看到了希望,有了自己的房子。 我后悔出来太晚了,毕业后在国内做科研,浪费了7年时间,而且心很累,建议特别是那些30岁以下的人,如果你觉得国内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不顺心,思想压力大,不妨到国外进修一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945 次阅读|25 个评论
我支持这位年轻人
热度 21 lqs321 2013-1-3 21:21
今天上午 11 时左右(美国波士顿时间晚上 10 时)和在 MIT 的一位 年轻人视频, 他要告诉我一件有趣的事情。我一边端着饭碗吃饭,一边听他娓娓道来。他说去年他曾经应邀评审一篇本领域一份国际专业刊物论文。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一位本领域牛人,是 IEEE Fellow 。年轻人粗略阅读手稿后认为属于自己研究的范畴,为了履行一个同行的“国际义务”,就正式答应评审这篇手稿。年轻人在规定审稿时间内,为了判断手稿是否具有一定创新性,认真阅读手稿,查找相关文献。结果发现这篇手稿质量和水平与作者牛人身份似乎并不相称,手稿的选题和主要内容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创新。为了对手稿和作者负责,年轻人写了满满 2 页评审意见,提出了不少建议作者对手稿进行具体修改的意见。经过慎重考虑,最后还是考虑了第一作者面子,给手稿做出了一个“ Major revision ”决定。 年轻人继续说他审稿的经历。他认为,除非手稿质量太差,他一般在第一轮评审时不轻易做出拒稿的决定,而是给出“大修”的意见,关键看作者修改情况再做“严肃”决定。年轻人几乎忘记了上述那篇手稿的事。他很快收到负责这篇手稿的杂志副主编对手稿的一审意见,三个评审人中年轻人为“大修”,其他 2 位审稿人都是给的“小修”决定。但是副主编仔细分析三个审稿人的意见后,很重视年轻人的意见,给这篇手稿做出“大修”的决定,并建议作者认真参考年轻人的意见修改手稿,修改稿将会继续请年轻人评审。几个月后,年轻人收到副主编的信,那篇手稿的作者已经提交修改稿,希望年轻人继续第 2 轮评审。年轻人因为研究工作繁忙,打算拒绝第 2 轮评审,后来经不住副主编的恳切请求,还是决定评审。然而,当年轻人仔细阅读修改稿时,发现作者并没有认真修改。尽管作者在提交论文修改稿的“答复信 -Response letter ”中说的那么客气,“感谢审稿人认真评审和提出很多宝贵意见等等”,但是并没有多少实际修改,尤其对原来提出的一些重大原则问题并没有修改和做出合理解释。而且副主编也告知年轻人,另外 2 位审稿人的意见均为:“按照现在手稿的修改版接收发表”。显然,面对如此情况,年轻人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简单对付,像那两位审稿人那样做出接收出版的决定;另一种选择是实事求是,维护学术期刊的公正、公平和权威,做出拒稿的决定,这样也许会得罪副主编。人家可能会说你只是 1/3 意见,不能改变手稿接收发表的决定。正在年轻人面临两难之际,还是忠诚的学术之心和“责任感”取得了胜利。年轻人果断决定:鉴于手稿作者没有对一审意见作出合理解释和对手稿进行认真修改,决定拒稿。意见返回副主编,年轻人很快收到手稿的最终结果。出乎年轻人意外,主编认真分析了三位审稿人对手稿两轮评审意见。最后接受了年轻人对手稿的处理意见,决定对这篇手稿做出拒稿的决定。年轻人的有趣事情讲完了。 我支持年轻人对这篇手稿的处理决定。从这篇手稿评审过程可以看到,年轻人对一篇国际专业刊物手稿处理的认真和严肃态度。既对手稿与作者采取认真和严格要求,但也有灵活的“先松后严”的做法。为了维护一个严肃刊物的尊严和确保论文质量,这是一个国际专业同行应当采取的态度和履行的职责。据我所知,在国际上,对于一份严肃的国际专业刊物,即使是学术圈子内的同行在评审手稿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学术地位,不会一味袒护圈子内同行的低质量手稿。只有在可上和可下之间做出非常有限的让步,无论国内国外,毕竟人情总还是有的。因此,我赞赏年轻人身上具有的优良学术素养和品质。
12292 次阅读|24 个评论
绝望的中国式科研
热度 5 satangell 2013-1-2 10:41
我很少转载别人的文章,开博至今,也只是转过胡适先生的一篇而已。但今天,我想转一篇师弟的文章,一篇让我觉得心痛的文章,以祭奠那些理想的覆灭…… 小L同学,是我凝聚态物理方向的师弟,在我所有接触到的同学中,他是最有理想色彩的那一个。三年过去了,当初那个满怀理想的年轻人,却充满了对中国式科研的厌倦…… 在中国科研的这个大染缸中,难道,真的只有流氓才可以生存吗?! 《今日无事可记》(转载自小L同学的博客) ------------------------------------------------------- 2012很快过去了,我做好些无关紧要的事,发现自己即使在不务正业的时候,也是很勤奋的,看了不少与实验无关的书籍,长了见识,却脱离了实验。只是在最近,我才开始收心重新做实验,并美其名曰:创造知识。有不少感触,挑点说说。 见到了Prof. N.Zhao, 她给我讲关于Big picture的东西。说她期望能看到学生对自己所做的研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知道这个领域已经发展到什么地步,世界上有哪些人在这个领域正在做什么研究,而你自己的工作在这个领域占有什么样的地位。我似乎知道一点点自己所做领域正在发生什么事,也知道有哪些大课题组,知道最牛的那个人在折腾些啥,只是总觉得没劲,一群人在互相鼓舞,很当真地在做一些以我狭隘眼光(或眼高手低)看来,没有意义的事。就如你在一座根本没戏的山头,无论如何努力去堆石头,即使增加了山的高度,也没意思。要干就到最高峰去干,加一块石头,就增加了世界最高峰的高度。当然,大家混口饭吃而已,也不用那么当真。 与Dr. J. Xiao成为好友,极大地缓解了我的心理压力。他告诉我,那些我认为很酷的文章,是做出来的,上面的SEM,TEM,其实是样品的艺术照,是找出来的……原来不是我能力不够所以做出不好样品,而是这个方法不能像化学那样长出漂亮均匀的样品,但是,你总能找到一个好点的区域,总能拍出一个漂亮的图片,那是艺术,不是科研。也因为JX的帮助,我做了好些TEM,也找到了不错的样品。也时不时地产生幻觉:自己在创造知识。 管它呢,我发现自己做起实验来超级投入,也很喜欢那种“我在创造知识”的幻觉。我也很愿意继续这样干下去。2012.12.31晚上我去插样做SEM,2013.1.1上下午都做XRD,刚刚才把XRD的峰位标上,基本数据算齐了。 从Dr. X.M.Tian身上看到无穷无尽的正能量。那些一直困扰我和JX的关于意义的问题,在XMT看来,根本不存在。她也知道我们做的材料很多是不可能有医学应用的,但是她不在意,我与JX把样品给她,然后她就很积极很快地安排各种测试,完了之后还通宵达旦处理数据发给我们,让我十分感动。JX把一些文献发给她,隔天她就说文章读完了,还列出1.2.3点说这个文章如何如何,JX都受不了这种专业水平。她说,她能保证全部数据都是真正测出来的,不是假数据,至于每次测出结果可能有偏差,没关系,选个好结果就可以了。虽然我觉得不太合适,但是她真的似乎做得很投入,也很专业的样子。 记得慕容雪村有条微博,说:“1789年5月,路易十六召集三级会议,本来是想改好,但政府长期的腐败无能,已使人心不可收拾,7月14日,雅克们一声喊攻陷了巴士底,许多人都以为会有无数犯人参与暴动,但事实上当时狱中并没多少人。即使如此,法国还是经历了长期的战火与动荡。而在那天,路易十六的日记里只写了一句话:今日无事可记。”我引用一下,管外面惊天动地,我只在乎自己是否在创造知识,所以,今日无事可记。 Good luck and wish you all everything the best. 2013-1-1-22:55 ------------------------------------------------------- 转载已经原作者允许,欢迎转载! P.S. 对于李南文同学评论的回应(《致李南文同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8438-649049.html
个人分类: 夜雨醉话|4465 次阅读|15 个评论
“论年轻人为何逃离科学:一个新视角” 读后感
热度 2 SXWZX 2012-12-29 17:21
中科院 程代展教授的博士学生 放弃科研的举动引起了激烈讨论, 清华大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 陈勃杭站在一个新视角在科学网上发表了一篇洋洋洒洒过万字的文章-----“ 论年轻人为何逃离科学:一个新视角” 作者认为“ 讨论中充斥了各类宏大的意识形态(国家,自由等等)话语,甚少真知灼见! 这个类似的问题在一百年前的德国就已经出现。马克斯·韦伯 1918 年在慕尼黑大学 做了 著名的《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就是针对学生就业而做的辅导。一百年后的今天,算是中国精英人士的科学家们关于这个问题所做的讨论,依然和马克斯·韦伯对这个问题的深刻认识相差太远太远( 民国那些差的更远 )。在演讲中,韦伯特别讽刺了那些“表演者”,并认为,这些人把他们“应该献身的志业,当成是一项表演事业,并以其经理人自居”。在学生强烈的渴望之下,韦伯也拒绝当所谓“先知”(这点可以和现在中国大学里 充斥着大量励志、梦想讲座做对比 ),去告诉别人应该追求什么。因为他深刻的明白,“今天人的命运,是要活在一个不知有神,也不见先知的时代”。 那些仿冒“先知”的人以各种各样的体验,代替真正神圣的宗教,这无疑是自欺欺人。韦伯认为,为了宗教而牺牲理知的人,比讲台上的那些“先知”地位更高,因为他们严守了“知性上的诚实”。最后, 面对着一百年前那些同样焦灼的学生, 韦伯用《以赛亚书》里的句子结束演讲,“守望的啊,黑夜还有多久才过去啊?守望的啊,黑夜还有多久才过去啊”,“黎明来到了,可是黑夜却还没有过去,你们如果再想问些什么,回头再来吧”。 ”其实读后我认为没必要上纲上线,科学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后人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兼容并蓄、厚积薄发才能超越,推动那么一点点进步,即所谓的科学成就! 科学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科学研究分基础和应用研究,国家级科学家有中国科学院 和工程院院士。兴趣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一人一个兴趣爱好而已。而更多年轻科学家早 已具有二院院士之能力了......
360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论年轻人为何逃离科学:一个新视角
热度 2 liyibo666 2012-12-29 11:58
论年轻人为何逃离科学:一个新视角 陈勃杭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清华大学 前言: 中科院 程代展教授的博士学生 放弃科研的举动引起了激烈讨论, 值得高兴的是, 这讨论 一定 会促进我们学生待遇的提高。但是,讨论中充斥了各类宏大的意识形态(国家,自由等等)话语,甚少真知灼见。其实,这个类似的问题在一百年前的德国就已经出现。马克斯·韦伯 1918 年在慕尼黑大学 做了 著名的《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就是针对学生就业而做的辅导。一百年后的今天,算是中国精英人士的科学家们关于这个问题所做的讨论,依然和马克斯·韦伯对这个问题的深刻认识相差太远太远( 民国那些差的更远 )。在演讲中,韦伯特别讽刺了那些“表演者”,并认为,这些人把他们“应该献身的志业,当成是一项表演事业,并以其经理人自居”。在学生强烈的渴望之下,韦伯也拒绝当所谓“先知”(这点可以和现在中国大学里 充斥着大量励志、梦想讲座做对比 ),去告诉别人应该追求什么。因为他深刻的明白,“今天人的命运,是要活在一个不知有神,也不见先知的时代”。那些仿冒“先知”的人以各种各样的体验,代替真正神圣的宗教,这无疑是自欺欺人。韦伯认为,为了宗教而牺牲理知的人,比讲台上的那些“先知”地位更高,因为他们严守了“知性上的诚实”。最后, 面对着一百年前那些同样焦灼的学生, 韦伯用《以赛亚书》里的句子结束演讲,“守望的啊,黑夜还有多久才过去啊?守望的啊,黑夜还有多久才过去啊”,“黎明来到了,可是黑夜却还没有过去,你们如果再想问些什么,回头再来吧”。 我想,无论怎么对韦伯表示敬意都不过分。我的文章除了一些中国的经验事实和一些韦伯那时不知道的科学知识之外,没有任何新意。另外,文章中为了达到某些目的,做了一些夸张的修辞处理。 1. 逃离科学 : “ 那是一个难眠之夜过后 , 自己坐在办公室 , 想到此时我的学生可能正在签约 , 心头怅然若失 , 手中的工作做不下去 , 就将心里话写成《昨夜无眠》 ” 。 这便是程代展教授写下那篇后来掀起了轩然大波的《昨夜无眠》的过程。 文章中,程教授表达了自身对于一个学生职业选择的不解和不满:该学生决定放弃科研并和北京某中学签约去做一位数学教师。刚一问世,它便引来了几位科学家的反驳。随后科学网制作了一个专题对此进行讨论。当网络论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纸质官媒也进行了详细报道并请人撰写了评论文章。毫无疑问,此事件在近期成了中国科学工作者的关注焦点。这一事件,也真正在社会层面引起了大众注意,使科学工作者放弃科学,另谋职业这一普遍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程教授学生的选择,舆论褒贬不一,有人强调现在科研人员压力太大,待遇过低,逃离可以理解;有人强调现在的年轻人过于注重物质享受,没有吃苦耐劳精神;还有人认为,需要尊重年轻人的个人选择,不能再用老一套去要求他们。我相信,这些说法都在情理之中,也会对今后国家制定科技政策造成影响。不过,这个问题还可以有更加深入的视角。 本文便意图在此基础上做简单的讨论。在本文开始,我们必须对 “科学”这一 似乎耳熟能详的概念做一区分。一般意义上我们理解的科学是狭义的科学,指 概念和理论等科学知识 。本文的目光在另一种广义上的科学: 科研组织和其他社会机构合作生产科学知识的社会活动 。 如果从后一个意义上讲,就连很多科学家都不知道科学究竟是什么。 2. 科学的意义:中国的主流意见 我们先讨论一个老掉牙的问题, “ 科学的意义是什么? ” 在中国可能这个问题在某些人眼中已经简单到不足以拿出来做任何有意义的讨论。但是,在我们描述现在那些对于科学的浮浅理解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人物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我相信,当今的主流意见与此一脉相承。 一般认为, 1841 年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中国人对待科学技术这些所谓的奇淫技巧的态度开始悄然发生变化。在 20 世纪的后 50 年,清政府在走走停停中建起了近代化的工厂,派出学生赴欧美日本学习科学知识。而随着 20 世纪末中日战争的惨败以及《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定,中国知识人第一次感受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机。为应对这场危机,他们对科学寄予了极高期望,相信科学是富国强民,拯救民族危亡的灵丹妙药。这一点在中共建政之后更加明显,大批海外优秀科学家受到感召陆续回国,投入到国内一线科研意图使国家富强。中共的态度从毛泽东的讲话中显露的十分明显, “ 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 科学技术专家 ” 。尽管知识分子在反右和文化大革命之中饱受摧残,中共一直对科学工作者十分关心,同时他们的工作也十分得力,在 1964 年、 1966 年先后完成原子弹和氢弹爆炸,震惊世界。从清末到改革开放,中国人对于科学的意义问题的回答一脉相承, 科学作为先进知识,能够改造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旧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 。改革开放之后,意识形态的管制有所放松,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开始流行。一种和国际接轨的对待科研的时髦态度开始出现, 科学是一项自由的追求真理的活动 。自由和真理被作为科学的意义本身而提出。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对科学充满了向往,科学家被认为是追求真理,神圣光荣的职业,而当今的科学家,也不遗余力的在社会大众和科学新兵们对自己进行形象塑造: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科学家都如孩子一般充满好奇心。不过,科学作为富国强民,民族复兴的手段这一意义从未消失,甚至仍然居于主流,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直接表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今中国的科学界领袖人物施一公教授也以国家富强为自己事业的奋斗目标。 3. 科学的意义:主流意见的危机 中国社会对科学的主流意见是,科学是一项自由的追求真理的活动,凭借科学我们可以使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最终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相当现代的观点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除了少数受西方后现代思潮影响,想要显示时髦的文科教授外,无人愿置一词加以反对。不说那些沉浸在最新款 iPhone 的普罗大众,拥有海外背景的社会精英延续着士人为天下谋幸福的伟大传统,热烈的拥抱科学,大力引进更加理性化的西方科研体制,并强力的和国内保守势力做着艰苦斗争。总的来说,整个中国都还沉浸在科学乐观主义之中,我们坚信着科学的实用功能,相信科学必将引领我们走上幸福安康,引领我们民族完成伟大复兴。 但是,如果说科学的主要意义在于富国强民,将我们卑微的人生和更大的祖国现代化事业联系起来,那么我们的年轻人应该更加热烈的奉献才对,他们应该如施一公教授所言, “纯化信仰”,“努力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才对,如何却纷纷逃离科研呢?正如某些教授所质疑的,想当年造出原子弹的科研人员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克服困难,勇攀高峰,现在的年轻人这点物质上的苦楚算的了什么?有些人首先把自己早年的经历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化,认为自己热爱科 学 ,一心一意为国奉献。接着针对现在这些没有出息的年轻人,他们断言,一定是这些人不明白科学对于国家民族的伟大意义,因此不肯自我奉献,没有理想,才会逃离科学 。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民族精英聚集的清华大学,校党委和行政机构最在乎的便是学生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要为国为民,奉献终身。公正的说, 科学的这一意义和相应的宣传引导曾经作用巨大,那些 真正 受到这一意义感召的 近代士人和 49 年之后 的归国 科学家 们艰苦奋斗 为民族和国家呕心沥血,打好了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基础。但是,这一意义现在面临着巨大危机。 因为 ,这种意义早已如明日黄花,年轻人多数对此嗤之以鼻。首先,政治的解冻,使我们认识到,当年的某些做此号召的政治人物并非全然以 “中国 的现代化事业 ”为己任, 在他们眼里首先考虑的可能是地位和权力。如此,他们的宣传是虚伪和站不住脚的。在近几十年,年轻人对于这部分真相愤怒不已,把曾经高高在上的偶像无不一一撵下神坛。如此,我们就没有了人格的 “神”, 而伴随着倒下的还有那份神圣的理念, “ 科学的目的在于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我相信,大部分年轻人听到这个都会一笑而过,还可能略带讽刺。 其次更重要的一点,改革开放以来自由主义思想的重新复活和大行其道,赋予了追求个人幸福,尊重他人选择以不可侵犯的优先性。特别是活跃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年轻人,多是 80 年代出生,对于他们来说,自我追求物质生活的丰裕简直就是天经地义,任何人无权干涉。连属于老一辈人的程代展教授,也会在伤心和失望之后对学生表示,尊重他的个人选择。对人性的尊重,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金科玉律,任何主流都不敢公然违背。而这种尊重,赋予年轻人对科学强国这一意义的拒绝以合理性。 不过,仅仅认识到科学的意义的这一危机是不够的。它并不能解释年轻人常见的一些抱怨。比如说,我的一位好友曾经提到过, “我实验室的师兄 花了 三年的博士 论文之后,说觉得自己这三年都白费了,觉得自己的工作对于科学发展没有半点作用。 ”我大胆的说,这是当今 科学研究者普遍的感受,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学术产品中,很难定位自己对于科学的贡献。 我更感兴趣的也是这一危机。它起于改革开放之后,现在已经被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深深感受到了:在一个现代的无限 “进步”的理念下,我 们 无法找到我 们自己研究 的位置 。 “进步”理念 也是从事科研工作和社会上其他工作的最大不同。从事政治工作的人有一个十分明显的最高目的在,那就是成为如美国的总统或者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这类政治领袖,而商业工作,那就是挣更多的钱,成为世界或地区的首富。这两项现代社会中流行的职业,全都以与人交往为前提,商业和政治的目的在于使自己受到万人景仰。而对于科研工作者,我直接面对的是沉默的自然,我要利用各种手段迫使它对我们说话,显露自己的真相。但是我怎么知道我探索到的是真相?我发表的观点和那个终极真理到底相差几许?科学史给了我们让人沮丧的答案,即使是一百年前的知识我们都觉得已经过时,陈旧不堪。了解到这些之后,人们陷入到深深的迷惑和感到意义的缺失。 “一 千年后,没有你,也没有我 ” (马尔克斯语)。在一百年,甚至一千年之后,我的东西可能早已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早已被抛弃在故纸堆中。这一点甚至已经被理论化,有位叫做卡尔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家 认为无限进步是 科学的一个特征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强调,只有可以被证伪的理论才真正属于科学,科学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更好的理论取代较差的理论的过程,科学处于一个无限进步的过程之中。 在一个无限进步的科学事业之中,我们找不到自身从事科学研究的意义。我相信,这一点深深的困扰着愿意不计名利,真正献身科学工作的年轻人(但这绝不困扰那些 自认为已经功成名就,只知道埋怨年轻人懒惰,还 成天举办讲座兜售个人的科学研究体验,叫嚣着中国传统文化阻碍科学发展,伪装着思考一些深刻哲学问题,但实际上都是最浅薄的虚无主义者 的 科学家 ,另外,韦伯也有一个名称来称呼他们,叫做“没有精神的专家”。 )。这种困扰难以摆脱,以至于使年轻人心灰意冷最终离开科学。这种逃离真是让人惋惜。但是,是不是我们的想法在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对于科学研究的期待太高,我们被那些科学界的成功人士给欺骗了?他们信誓旦旦的凭着自己的科学体验(又是 “ 个人体验 ” )告诉年轻人,来吧,科学是 自由 的追求 真理 的活动。可是,科学真的如此简单吗? 哪怕是最排他性的科学家们也会承认科学主要有两大组成部分,理性思辨和实验验证。理性思辨的来源来源于古希腊的那位伟大哲人 ——雅典城里的苏格拉底。据说,这位尼采 眼里的 “可疑的 智术师 ”,经常游荡在雅典 城的大街小巷,向别人问一些可能和真理有关的问题。苏格拉底问,你知道什么是 “正义”吗?在对手下了定义之后,苏格拉底迅速凭着自己的论辩天才将其驳倒, 两人往来交锋直到最后对手落荒而逃。几乎每战必胜的苏格拉底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只要凭借着我们头脑里的理性思辨认识到了事物的本质,我们便能够把握这个世界。比如,我们不能够做一个正义的好公民的原因是我们不知道什么是 “好”,什么 是 “正义”。 随后,古希腊的哲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到后来的廊下学派(芝诺等人为代表)便养成了这种思维方法,认为通过头脑里的对概念的理性思辨便可以完全把握这个世界。科学的理性思辨的传统主要由数学,逻辑学和部分理论物理学继承。这种把握世界的信心仍然可以由这些传承者的地位看出,数学被认为是最聪明的学问,而那个理论物理学,还自诩为一切学科的基础。 科学的实验验证部分起源于中世纪的工匠,在文艺复兴期间由达芬奇发扬光大,最终在科学革命前后蔚然大观。实验主义者认为,古代的理性思辨并不完善,一味的概念分析只会使科学误入哲学的歧途,我们要使思辨形成的各类理论经得起实验检验。我的一位科学家朋友还自豪的对我说,科学和宗教最大的不同在于科学可以由经验验证!这个所谓的经验验证带给了科学莫大的信心,科学家们带着自豪感蔑视着其他一切学科,我才是真理的掌握者!另一需要提及的是伴随着这个经验验证的是科学对于自然界的征服和操纵。这种征服和操纵更加助长了科学的信心,看吧,我能够送卫星上天,操控基因表达,征服整个世界,难道我还不是真理吗?这种乐观态度在启蒙运动时期得到了最好的表达。尽管有卢梭的反思,启蒙哲人普遍相信,凭借着科学和理性,人类将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 当今中国科学家对此的认识也不会有太多不同,甚至他们更加乐观。可是,理性思辨和实验验证就真的发现了所谓真理吗?它自己宣称发现的 “ 真理 ” 到底是什么呢? 理性思辨现在已经是科学对于哲学的嘲笑。可是实际上真正伟大的科学理论最初必然是逻辑上自洽的理性思辨。但是我们的问题在于,依靠理性思辨,或者依靠头脑里的那些概念,我们真的把握了世界了吗?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把目光首先放在大脑和神经系统。那个自称为 “真理 的生理学基础 ” 的神经科学面临着的首要难题是,那个物质的大脑如何表征外部世界?如果说我们所认识的一切,都只是我们大脑的生理状态的反映,那么我们如何证明,我们的头颅里的那个器官,迈出了自身进而伸进了外部世界并说明了它的真相?其次,所谓的理性思辨的基础 —— 形式 逻辑也 受 到了许多悖论的挑战,这些悖论展示了 形式逻辑在探究真理上所面临的局限性。不说那个连三岁小孩都知道的罗素悖论以及其人为划分属和集合的解决方法, 萨特的“自欺悖论” 便显示了逻辑在复杂人类事务上的无力 。“自欺悖论”认为,如果我在某一件事情上“欺骗”了自己 (明知是假,却说成真) ,那么所谓“欺骗”要求 两个条件,其一作为欺骗者,我们必须知道这件事情为假;其二作为被欺骗者,我们却必须对这件事情信以为真。但是,我们对于一件事情不可能既认为是假,又认为是真,因此 “自欺”不可能实现 。这和我们生活广泛的经验自相矛盾,天啊!自欺这种现象在人世是多么的常见啊!尽管语言哲学家们费尽心机的想要解决这一悖论,但是也许世界并不是那么黑白分明,依靠逻辑我们很难对世界真正把握。而当我们放眼历史之时,便会发现所谓科学发现真理的说法是多么的可笑:伽利略时的物理学我们早已不谈,达尔文对于进化的解释被认为具有时代局限性。正如波普尔所说,我们的科学理论处于不断进步过程之中,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可是这样的话,我们如何证明我们所谈的是真理?有人说虽然我们谈的可能不是终极真理,但是我们比前人知道的更多。持这种幼稚的自大看法的现代人根本就不知道古代人的关注目标,以及他们到底知道些什么。实际上,现代人无法表明我们是在向真理迈进,更有可能的是,现在的这些理论只是适合说明当今的被我们精心挑选出来的某些现象。 看到这里,肯定很多科学家认为我在胡说八道,他们会骄傲的指着人造卫星,指着那最高的摩天大楼,和在最显微的层次下被操纵的原子对我说,你看,如果我们研究的不是真理的话,那么我们怎么能够预测卫星的轨道,能够建造如此宏伟的建筑,并能够进行如此精细的调控呢?可是,科学预测和操纵自然世界的成功,并不能证明自身是真理。请看下面的例子,在远古部落里面,我们的祖先逐渐学会了用火,学会了建造房屋,学会了观察天象,这绝对是不下于人造卫星、摩天大楼和操纵原子的伟大成就,而他们的知识系统却往往掺杂着神,祭拜以及巫术。 如果上面的论证只是说明了科学的两大要素,理性思辨和实验验证并不能发现真理的话,那么科学在那个最古老问题上的无力更加昭示了自身的贫困。德尔斐神庙劝诫我们, “认识你自己 ( Knowyourself ) ” 。可是在现代科学的条件下,我们对于自身的认识真的比过去更多吗?这很难说。远古的祖先了解,如果肚子饿了,我应该去哪里获得食物;如果天气凉了,我应该去哪里获得温暖。而现在呢,多少人知道要让自己幸福,到底需要什么?多少人明白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难道有人会去看一些所谓的号称要解开人的秘密,极尽标准化之能事的 实验 心理学、认知科学来了解人生的意义吗?而崇拜科学的逻辑经验主义者们干脆大方的承认这一切并且要求哲学家也放弃这一任务, “ 千万别问哲学家,你应该怎么办 ”,“ 用你的耳朵倾听你自己的意志说什么 ”。 科学在了解自己,人生意义等人类根本问题上的退却,其实也只是表明了一个再明显不过的道理,科学远远不是所谓的真理,能够让我们完全了解世界的真理。 科学不能发现真理,那么它最好不要被当作从事科学研究的理由。那么科学研究还有什么呢?有人说自由。科学研究是自由的追求真理的活动。说出这种话的人说明他既不了解历史,也对现实完全视而不见。科学家们总喜欢把自己的前辈们描绘成圣徒,似乎他们是最自足的自由思考者,一丝不苟的在进行科学研究。可是真实的历史是,科学家从来都不是能超出,而实际上是深深扎根于当时社会的。这一点现在更加突出。现代化带来的组织形式使科研活动国家资本主义化:国家投入巨资帮助科学家取得有用成果,并对资金使用进行监督管理。这一资本主义化过程在二战结束前后的苏联和美国到达顶峰,两个超级大国进行了航天,原子弹等一系列巨型科研活动。而在基本的科研活动中,每一个实验室都需要大量资金以维持运转,其实验室老板也以能够拉到资金为能事。而资金的到位,也意味着科研压力的到来,于是,每个实验室成员都被要求加班加点工作,以早日获得成果。网络上那份中科院研究生工作时间表多么让人触目惊心(一周工作 7 天,每天工作 11 小时)!到这里,我倒想问问那位高唱着 “自由”这种政治 哲学里面时髦语汇的科学家, “自由”在哪里? 没有 “ 自由 ” ,不能发现真理,这是科学研究的实际。这两点已经让抱有幻想的年轻人感到非常苦恼,找不到工作的意义。而早期意识形态的坍塌,则让问题更加严重,甚至科学那点富国强兵,通往幸福之路的意义都没有了,我们到哪里去寻找我们从事科学的意义? 4. 年轻人的逃离:更大的视野 从更大的方面说,我认为年轻人逃离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科研领域的待遇太低,学生们感到物质生活压力太大。这也是科学界有识之士指责的重点,同时也是某些教授抱怨的焦点。总的来说,这种不合理的体制仍然是前现代的。官僚组织不够理性化造成一些学识早就过时,已经不再具有任何竞争力的老教授占据着太多位置,学术界盛行论资排辈,年轻人得不到发展空间。这种毫无效率的组织形式是对国家巨额科研资金的浪费。这一点不必太过担心,最高领导层已经开始动刀,高校也有知名海归摇旗呐喊。在我看来,年轻人逃离的第二个原因却是更为迫切,因为这是精神原因。那种科研生活美好的幻想,即自由,追求真理,富国强民,都被无情的现实一一粉碎,我们找不到科学的意义何在。而这一原因是后现代的,是对于所谓科学的现代社会的反动。明白了这两个原因,我们便可以在科学这一领域对我们的时代进行定位,中国处于巨大的转型期, 前现代的那些专制的妖魔仍未消灭,国外时髦的那些后现代迷狂已经渗入,这注定,处于夹心层的,真正愿意成就一番事业的年轻人充满痛苦 。 蔣科學按:這是一位青年學生的思考,好像有一些新的視角可以參考,歡迎各位老師同學在此發表批評意見,他會給予回應的。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4810-647367.html
13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个年轻人“自由科学研究”经历的启示
热度 14 lqs321 2012-12-26 08:07
在“师生夜话”中一位硕士研究生向我发问:“ 老师您好,我是一名研一的专业硕士,这个时候该选课题了,老师让我自己选,我不会,怎么办?”。专业硕士是二年制,原来没有一点想法,老师又没有合适项目给你做,自己选择硕士论文题目确实是一个困难的事情,我无法用几句话回答清楚这个问题。据我所知,我国博士研究生依赖导师科研课题选择博士论文选题的学生大有人在,这个似乎是我国培养研究生的一个“约定俗成”做法,即老师“教学生做论文”。但是也有一些学生表现出两难心态:一方面不愿意承担导师一些“学术含量”不高的生产项目,他们通常认为这类项目主要为老板积累财富;另一方面自己又缺乏主动性,不能独立提出比较具有创意的博士论文选题。尝试回答这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我写这篇博文的初衷。 先讨论两难的第一个难题,生产项目(俗称横向项目)能否作为博士论文选题。我认为尽管生产项目逻辑上属于重复性劳动的范畴,但是企业给大学和研究所教授们的项目还是带有一些挑战,有的称为硬骨头项目,一般含有一些需要解决的生产难题。如果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自主能力的博士研究生,面对导师的这类产生项目,能够认真参与这些项目研究,一般可以从解决生产难题过程中寻找出博士论文选题(通常说的科学问题),尤其对于从事应用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我自己两篇石油地球物理方向比较好的国际专业主流刊物论文就是几万块钱的生产项目中学术问题的总结(上篇博文 提到的 AAPG Bulletin 论文就是 4 万元的生产项目成果 )。据我所知,现在一些横向项目的甲方在 合同中有时也有要求发表论文的条款,而且有时还要求当论文第一作者。所以一味对导师的生产项目采取排斥态度显然是不应该的。我总认为博士研究生的主体应该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从解决生产问题过程中总结出学术研究问题,正是一篇博士论文的核心所在。 再来讨论第二难,自己自主选择博士论文选题。当你面对一个比较前卫导师(在国外一流大学就算不上前卫,属于正常现象),他给你自由研究空间,这本来是锻炼你独立自主研究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据我所知,对于奖学金来自政府或某些机构的博士研究生,其博士论文可以不受导师科研项目的约束。但是对于我国很多博士研究生就显得非常困难,因为,他们缺乏自信,文献调研能力较差,他们总是习惯于按常规做事。他们需要依赖导师给出具体博士论文选题,并且希望导师能够全面具体细致地指导他完成博士论文。这样“手把手”教出来的博士论文尽管有时论文本身成果尚可,但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过程的含金量不会太高。我在以前的博文中提到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导师对学生指导越多,学生得到就越少。 在谈到“自由科学研究”理念时,我介绍一位年轻人的经历,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我身边的这位年轻人,凭借自己的勤奋、刻苦和努力,靠自己“独立自主科学研究”走到今天,势头不错。他的“自由研究”经历值得正在求学途中的年轻人参考和借鉴。 他是我共事几十年老同事的小孩,从他光屁股开始看着他长大成人。他从小表现既不算太调皮,也不算“循规蹈矩”,好像不大善于应试,因此,从小学到中学成绩始终属于中等。年轻人当年高考成绩一般,享受了大学子女照顾的政策加分(这个政策目前已经取消了)才得以在本校一个他喜欢的弱势学科“通讯工程”专业就读。家长和孩子反复交流达成共识,在这个老牌重点大学的非重点学科学习一定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可能会有收获。学校这个“通讯工程”专业的老师本科多数是机械、电子和计算机专业,真正从事通讯专业极少(当年似乎还没有)。这种状况迫使年轻人锤炼自主学习能力,尤其到高年级专业学习几乎依赖自学完成学习。 年轻人 大学本科期间显示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他首先选择计算机与网络结合,业余时间免费为学校几个二级单位制作公共网页。在家长的协助下,年轻人较早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定位在科学研究(大学或研究机构),因此,攻读研究生是必经之路。为此,他较早通过了英语关,以便能够自由阅读网上大量有关计算机的英文文献及相关材料。 年轻人在大学本科期间及以后几年里,先后在“电脑爱好者”,“电脑报”和“电脑商情报”等报刊发表 10 多篇文章,家长说稿费有 3 千多元。他留给媒体的联系地址为家长的工作单位,电脑报编辑还以为他是一位大学教员,他和记者之间关系一直保持了多年,直到海外读研期间,告知有关报刊编辑,由于学业繁忙没有时间再提供相关稿件了。由于取得这些成果及显示的初步自主科研能力,他本科期间获得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基金资助(全校该年级数千人中只资助 23 人)。年轻人从本科毕业论文 “远程无线控制系统设计”到海外攻读硕士和博士论文选题都是自己独立选择,没有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其中本科毕业论文还获得学校优秀。其中博士学习期间,他的导师曾对家长说,“你儿子的博士学习目前很艰难,因为他自己选择的论文方向和我的研究方向相差很大,我不能对他的博士论文进行实质性指导。但是我看的出来,他具有很强的自主研究能力,我相信他“。果然,导师的话幸运言中,在博士期间后期年轻人做出了很好成果,深得导师的欣赏。在提交博士论文后,年轻人经过自己独立申请首先在欧洲一所名校的通讯研究所从事自由选题的博士后研究,并深得美国教授导师的赞赏。目前正在美国一所国际顶尖大学的”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继续从事自由选题(实际上是他博士和上一期博士后研究方向的继续)的博士后研究。 所以,总结这位年轻人的学习研究经历,其显著特点是始终享受“自由科学研究”的乐趣。他从大学本科到海外的硕士、博士与博士后研究均是自己独立确定选题。虽然这个过程极其艰难,需要家长和他自己具有一定心理承受力。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年轻人已经走过了最为艰难阶段,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会碰到许多艰难,但是他已经学会应对,前途光明。我曾对这位年轻人说,你的运气真好。但是我们不是常说:“机会面前人人均等,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我忠告所有年轻人,勤奋、努力是硬道理,相信“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的箴言。不信天,不信地,只要相信你自己,你们的明天就一定会美好,我祝福你们。
8663 次阅读|18 个评论
年薪50万以上的年轻人大有人在
热度 60 cutefay 2012-12-18 21:13
刚刚去水木社区职业生涯版面上逛了一圈,大为感慨。 这个版面最近正流行2012年年终总结。看了几个人的总结之后,大为感慨,总觉得自己真不争气。 最近晒年终总结的人中有好几个是是年薪过50万甚至超过100万的,再看看自己的收入,连他们有些人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就觉得有些杯具了。而这些晒年终总结的人,大多是工作毕业没几年的。基本上就是我的同龄人。 那个版面上还有个人今天问猎头公司什么行业的薪水能够给到50万以上,得到的回答是金融和房地产行业。这个也是和我日常观察得到的结论相符。我的朋友中,薪水高的,大多都是金融和房地产行业的。在金融业和房地产也如此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两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收入还都这么高,在景气的时候就更高了。前一阵子科学网上有位老师回复我一篇博文时说金融业不稳定。我的感想是金融业是不稳定,而在金融业最低谷的时候,从业人员的收入还是比其他行业要高出很多。此外,还有一些企业高管或者自己开公司的朋友,一年也能赚这么多钱甚至更多。 于是感慨到,要是当初去学金融就好了。不过,既然走上了苦逼的科研道路,就要脚踏实地地奋斗。既然当初择业时没有把赚更多的钱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也就不要想着能赚多少大钱了。 整天在科学网上看很多人的抱怨博文,有时候会让我也觉得挺没劲的。再看到科学网上的老师们经常感慨工资低,看着觉得挺压抑的。去那个版面看了之后,我决定经常去那个版面去看看一些优秀人才的奋斗经历,少上科学网上看一些人抱怨的博文,这样更能提高我的上进心,让自己更积极奋斗。在科研圈子混久了,就容易成井底之蛙了。 下面转载bbs上其中一个人的年终总结,此人一年的收入超过200万。 发信人: virusinside (Majia), 信区: WorkLife 标 题: 跟风,我也来个毕业3年多薪水过50W的2012总结吧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Dec 18 15:48:17 2012), 站内 一时兴起了,决定搁下工作花20分钟总结一下。 背景: 1. 84年,男,中部小城市长大 2. 09年3月硕士毕业,本科是内地二流学校理科专业,研究生考到一线大城市二流学校管理专业。 (注:个人的评价体系里,TOP2算一流,除TOP2外争自己是前十的都属二流,有些名气不敢争前十的算三流,剩下的算不入流吧。仅个人观点,没有针对性) 前几年: 1. 毕业进了某较大的金融公司(非投行非行研),国内知名度还不错,薪水不算高。 2. 满2年的时候,跳槽,来到目前的这家公司,小公司,PE行业,只专注一块细分市场,行业内知名度不错。 2012年的主要成果: 1. 收入。 1) 工资税后收入35,项目奖金税后24,年终奖暂不知道,但应该有8个月吧。 2) 工作外的私人业务收入约150。 3) 股权若干,五年内不能变现。 2. 支出。 1) 买了套房,加契税一共475。再过几天要交房了。 2) 买了部车,加税加车牌一共48。 3. 结婚了。 4. 升职了。领导让带个team,5个人。 5. 娱乐。让父母旅游了两次,一趟国外一趟国内。自己带老婆出了趟国去了个小岛。 2012年遗憾: 1. 之前答应老婆的去欧洲拍婚纱照,没做到。 2. 老婆家人生了大病,后面可能时日无多。 2013年展望: 1. 要小孩。 2. 在这边给爸妈买一套房,让他们搬过来住。 3. 给老婆买mini。 4. 把公司的事做好,把团队几个人带好。 5. 希望中国经济面向好。 6. 希望家人身体健康,平平安安。 the end. 再转载一个mm的年终总结: 发信人: guainannan (乖囡囡), 信区: WorkLife 标 题: 2012年个人工作总结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Dec 18 15:29:41 2012), 站内 2012年是变化很大的一年。 年初老板大发慈悲给涨工资了,翻了一翻。年中又给升职了,终于媳妇熬成婆,可以等着领年终奖了。奖金还没到手,估摸着有个20w。未来看起来也就这样,再拼命一年也就六十多 万。 本来想着自己27岁不到,这个收入也算是很可以了。但是闺蜜老公在投行,一年几百万,未来还要上千万。实在是被刺激的心里难受。不过因为行业差异,我太拼命也不可能挣的更多。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虽然我的工作够累够辛苦,但是不需要出差,这点比投行强些。 又听说明年政策要改革,可能奖金会缩水很多。深刻感觉靠工资挣钱的都是loser,希望未 来能真正摆脱这样的被动和无奈。 -- PS.根据评论,我总结了一下看完这篇博文之后不同读者的反应,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2、羡慕嫉妒恨 3、羡慕 4、羡慕+佩服 5、在羡慕和佩服的同时,以此激励自己努力奋斗 6、不相信是真的 你是哪种人?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27435 次阅读|162 个评论
[转载]年轻人“选择科研”将受益终身
xituSheen 2012-12-11 20:38
[转载]年轻人“选择科研”将受益终身
最近科学网热闹非凡,都是由程代展教授学生“逃离科研”的“事件”“挑起”。弄得我这个老者在围绕这个议题时“苦思冥想”,试图运用我不多的一点“智慧”和并不丰富的人生经历(一辈子在学校),谈点感想,为年轻人出点主意,供他们人生路上参考。如果有一点说的对就听进去,不对就当耳旁风,我不喜欢辩论。这篇博文也是由一个年轻人的问题引起。他 / 她在“师生访谈节目”中向我发问:“我是学生物的,本科毕业,真心热爱科学,想真的能够为人类做出点贡献,不想读硕博,赶论文。现在一个科研院所工作,请问我应该怎样成长,才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和研发创新能力呢?多谢指点”。我答复:“真心想做科学研究,又不想读研究生,这可是很矛盾啊!仔细想 清楚,是否真想当科学家, 那就先读研。要知道,我那个时代读研是很难的事。我一个本科生(顽强)拼了几十年才到今天,你也想这样吗?”。 我这儿说的“选择科研”不同于“逃离科研”中的选择科研职业。因为一个人是否适合将科学研究当成一个职业或事业,是逃离还是选择,仅仅依据一篇博文(尽管程教授的这篇博文比较详细)的介绍,旁人实在难以做出理性和准确判断。我这篇博文的中心意思是希望有条件的年轻人,乘年轻时选择一段 “科学研究经历”,这将是受益终身的大事。研究生经历当然是“科学研究经历”的主要形式(但不唯一)。每当谈起读研究生的事就使我“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我曾在程代展教授(我们属于同龄人)的一篇回忆文章后面的评述中说:“真羡慕你能在国外读博士,我至今还为没有读研究生的经历而懊悔”。几十年走过来,其艰辛只有我和家人及同事知道。我们这一代,不要说博士,有个硕士学历和学位就不错了。因为我们 1970 年大学毕业留校,国家还处在文革的乱世中。 1978 年开始研究生招生我们都是 30 多岁,正是上有老人需要负担(我生小孩较晚, 1980 年儿子才降生),而工资又低,生活条件又差(那时做饭的燃料用蜂窝煤)。我们当年两届( 69 、 70 届)留校共有约 70 多人,只有 2 人读了硕士研究生,后来有 1 人到法国读了博士。那时候的硕士研究生真是“稀罕物”啊,更不要说博士研究生了。我国 1983 年 5 月 27 日首届 18 位博士学位是在人民大会堂颁发,可见多么隆重。为此,我付出了比那些拥有硕士研究生头衔人更多的努力。“勤能补拙、天道酬勤”成了我几十年来的生活信条。我坚信科学研究成果产出和提高外语水平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办到,但研究生经历失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时光不能倒流啊。我至今清楚记得 1982 年我们晋升讲师考英语的情景(我们以前学俄语),我们教研室 7 人参与考试只有我一人及格(也只得 65 分),这至少显示我的努力初见成效。科学研究也一样,尽管艰难,只要努力一定会有成效。我在讲师期间就开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在国际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而本科比我早 2 届且拥有硕士学位的一位老师比我晚了 10 年才拿了一个国家基金。我们那一代同事中很多人是从野外地质队考研,然后毕业留校,那是他们离开野外地质队进城的主要途径。硕士研究生学历在我们这一代晋升职称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当然,如今时过境迁,“用成果说话、以实力取胜”能够使我光荣退休,倍感欣慰。简单介绍一下我的经历丝毫没有炫耀的意思,况且,作为一个退休教授还想怎样?我只是告诉年轻人,选择一段研究经历对你一生多么重要。 然而,尽管研究生经历是一个人研究经历的重要途径,但并不完全。尽管这些年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毕竟通过攻读研究生获得研究经历的人仍然只是一部分。我曾经在几个博友相关博文后面的评述中说:“科研无处不在,科研并不是天才和富人的专利,更不是某些人的特权”。我在 2 月份的一篇博文“发表论文究竟是为什么?”中就阐述过“研究经历”理念。我在美国一个石油技术服务公司工作的学生告诉我,他们公司有一个奖励发表学术论文员工的政策( 1 篇论文奖励 2000 美元),彰显了科学研究经历的意义。经历过科学研究阶段的人很清楚,一篇学术论文就是一项科研成果中学术部分的提炼与总结。我们从事生产与技术研发过程中就蕴含了大量科学(学术)问题,经过人们研究分析,最后以论文形式发表,供国际同行分享你的成果,这个过程就充分体现了一个人的研究经历。同时你的论文成果也为你在单位考核评价中“增添光彩”。我们常说同样一个事情有心人与无心人所做结果一定不同,而有心人就是重视研究经历的人。我们从事任何一项工作,想要把工作做得出彩,就要动脑筋。俗话说“ 360 行,行行出状元”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因此,作为一个年轻人,无论你选择什么职业,注重研究经历非常重要。它与人的出身是否富贵和家族是否显赫没有关系。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除了所在省市图书馆外,并要求大学图书馆适当向社会开放,加上网络咨询如此发达。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上进心强的人,要想“读文献、善交流、做研究”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我不能同意有的博友认为家庭贫困的农村孩子不要读研究生。记得当年我高考前家里经济非常困难,我母亲的话:“只要你能考上大学,我要饭也要供你读”犹在耳畔。那是激励我努力学习的一种激将法,我也没有辜负她的希望。当然我上了大学,也当了大学教授,母亲也没有要饭,而是为我们兄弟姐妹及她的孙辈们的健康成长而骄傲。现在老人家过着幸福的晚年,享受人间之乐。所以,一个人要想过舒适、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唯有自己艰苦付出所得到的回报才是。年轻人一定不要羡慕那些不劳而获的官二代和富二代。也不应责怪自己的父辈们没有能力为你们留下多少财富,那对他 / 她们不公平。我儿子多次对我们说,你们不需要为我存钱,我一定会凭自己的努力享受到体面、幸福和有尊严的生活,这话真让我们老两口高兴。研究经历要靠你随时随地去体验,并认真领会和总结,你就会在任何岗位上运用“研究经历”做出让人佩服成绩。这样既为社会作了贡献,更为家庭的幸福美满添彩,这难道不是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吗? 2012 年 12 月 1 日 早上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官和衔的联系
热度 1 marietta 2012-12-10 23:50
科技部和各个部委,是不是应该统计一下,哪些人,当了行政官员,开始学术腾飞,学衔空降? 尤其是科技部! 863,科技支撑,这些大项目,关系到国家的创新和创新精神的科研投资, 有多少实际的产出,是哪些人在做,有创造了多少真实的效益! 假如有这样的研究,把领导和院士的时间做个统计,是不是可以说明一个问题,所谓的团队,就是一个人忽悠到资源,其他人都为他打工? 假如,学问是这么做来的,先当系主任,院长,校长,然后项目开始多起来,当校长当到头了,院士也到手了。那么这些所谓的学术精英的经验和势力继续蔓延,我们的国家,会有前途吗 我们的国家,会有真正创新的年轻人为理想而奋斗吗? 宁可做中学教师,也不愿意做大学的科研人员的!在中学,能把小孩子教会教好,至少家长认可,且问,大学教师有多少社会地位可言?要么,忽悠钱权色的败类坏了这个群体的整体形象,要么就是穷的老婆都难找! 如果一个社会不尊重知识,一个社会文化的精英不能引领主流价值,一个社会中的青年没有理想,这个社会没有明天! 官越大学问越大,学衔越高,学衔越高,官就越大。这是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
1753 次阅读|0 个评论
[簡體字幕][女婿乱入 - Cuckoo][第一季][第1集]
lcj2212916 2012-12-8 22:15
【片名】Cuckoo/女婿乱入S1 【类型】喜剧、英剧 【影片长度】6x30min 【官方主页】 http://www.bbc.co.uk/programmes/p00wg3f6 【海报制作】咏葭@PLX美工组 【资料编译】Enthalpy@PLX新闻组 【剧集介绍】 Ken和Lorna Thomas的女儿Rachel在结束了为期一年gap year*之后,带回一个新丈夫Cuckoo,一个自封为精神忍者的家伙。Cuckoo是每一个家长最可怕的梦魇——一个充满了新时代稀奇古怪的想法的年轻人。Ken和Lorna别无选择,只能欢迎他加入他们的家庭。如果说每一个英国人的家都是他们自己的城堡,那么这个嬉皮士就席卷了Ken的堡垒并洗劫了所有东西,包括他的小公主Rachel——这令Ken感到最不可原谅。 *【gap year】在欧美国家,gap year是指学生毕业之后的一段时间(通常是一年)暂时不升学或者不工作,而利用这一年时间去各国旅行或做志愿者服务等拓展视野。 下载地址: http://www.ctdisk.com/file/13084054 http://radarew.5d6d.net/thread-962-1-1.html
17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很多东西拥有过,才会真正不在乎
热度 12 cutefay 2012-12-7 22:59
世界上,很多东西,往往都是拥有过,才会真正不在乎它。 钱,往往是要达到一定数量,达到满足个人对钱的期望的时候,这个人才会不怎么在乎钱。而对于自己拥有的钱还没有达到个人期望值的时候,人往往都是很在乎钱的。也因此,现在的年轻人很希望多赚钱,也是正常的。而我也见过一些年龄大点的博主,觉得钱多点少点无所谓,不是很在意,而这样的人往往是有车有房有一定数量的存款了。 什么样的人才不会在意科学网的点击量和精选?我想,往往是自己曾经博文点击量和精选等已经满足自己内心感受的时候才不在乎。对于刚刚介入科学网博客的新人们,往往还是在乎的。但似乎有的人在“精选”方面很“贪婪”,往往希望篇篇都精选,还从不厌烦。我现在就不太在意点击量和精选,因为自己有许多博文曾经被精选过,或者虽然没被精选但点击量很高。曾经享受过这种高点击量的待遇,心里觉得挺满足的,所以现在就不是很在乎了。 一个到过很多国家和城市的人,对出差或旅游则可能不是那么感兴趣了;而对于还没去过几个城市的人来说,能够通过出差等机会到处看看,是很新鲜和快乐的。 一个山珍海味都吃过的人,对山珍海味可能就失去了兴趣,而更喜欢每天吃点清淡的小菜。 一个从未收到过玫瑰花的mm,可能内心很盼望着能够收到心爱的人的玫瑰花。而一个已经收到过很多次玫瑰花的人,则对玫瑰花没那么多兴趣了。 …… 但不是所有事物都符合这种“拥有过才会真正不在乎”的情况,例如亲情、爱情、友情等。具有“拥有过才会真正不在乎”特征的事物,往往是这样的一类事物:身外之物。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5261 次阅读|22 个评论
我们单位已实行错时上下班制度
xupeiyang 2012-12-5 14:43
今年12月1日开始,我们单位也实行错时上下班制度,上午7:30 - 9:00上班 下午4;30 - 6:00下班 一天工作8小时。12点 - 1点吃午饭。 这样很好,可以避开交通高峰,年轻人可以睡懒觉。 我每天早上6:30 到单位,下午4:30就可以回家了。 北京应该这样做,可以缓解交通压力。 看看我们单位的规定,还是很严的。 1. 错时上下班时间点 7-9 点之间按半个小时为间隔,共有 7:00 、 7:30 、 8:00 、 8:30 、 9:00 。 9:00 之后算迟到 2. 每天出勤时间须满 8 个小时,未满 8 个小时按一下规定处理: 7.5 小时 = 出勤时间 8 小时 出现 两次 按 半天事假; 3.5 小时 = 出勤时间 7.5 小时 出现 一次 按 半天事假; 出勤时间 3.5 小时 出现 一次 按 一天事假。 3. 公事外出,若 上午外出开会 , 下午正常上班 ,必须以 5 点 以后作为下班时间点 4. 关于请假,批准权限在人事部门的(不包括病假),需有备案,否则按旷工处理(可后补) 5. 丢卡、忘记刷卡、刷卡无反应等情况,必须及时到人事部门(信息所到刘晓冬处)登记,不登记按事假处理。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27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共济会发最新信号:灭汉字废汉语从根灭中国文明
热度 1 huangwd99 2012-12-4 22:56
共济会发最新信号:灭汉字废汉语从根灭中国文明 时间:2012-08-27 10:34:44来源:作者博客作者:何新 老何新闻按语:    共济会在网络上并通过某些中国 卧底正在推行一项极其险恶的战略计划——鼓吹汉字汉语落后论,不利于发展高科技论,不利于创造思维论。同时在官场、精英和教学机构中把汉语逐步边缘 化,使英语主流化;把汉字边缘化,把英文官用化——这一计划由于得到卧底鹦鹉的积极配合,推进很快。未来10年内即可能产生奇效。最终使得未来中国年轻人 无法读祖宗书,彻底斩断中 国文化之根。从而使得中国人彻底丧失民族文化认同和自我意识,消除建立共济会的世界新秩序的最大障碍——中国人和中国文化。   纽约时报近日高调鼓吹认知心理学的“权威研究”,称汉字汉语不利于创造思维——美国人突然如此关心中国人的创造力问题了。我预期国内很快会有中国鹦鹉高调配合回应这种谬论。我们 且拭目以待。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8月23日文章称:汉字抑制创造性思维    (原题:语言与中国“实用创造力”)   DIDI KIRSTEN TATLOW 报道2012年08月23日   每一门语言都会带来挑战——比如,英语的发音可能不合常规,而俄语的语法又相当复杂——然而,像中文这样的非字母书写系统,学起来则尤其困难。   众所周知,汉字并不和声音系统对应,这使得学习并记住这些符号十分困难。在上一篇专栏文章中,我也讨论了这一点。遇到不认识的汉字,你连读出来都办不到。   但是,方块字书写系统会对思维产生更深层的影响吗?   关于这个话题,威廉·C·汉纳斯(William C.Hannas)是最富煽动性的作家之一。身兼语言学家和作家二职,汉纳斯能说或写包括汉语在内的10门语言。他认为方块字书写系统阻碍了一种深层 的创造力——不过,这种影响并不是不可逆转的。   汉纳斯花了很多力气来说明自己的分析并非建立在种族基础之上,还说在方块字书写系统下长大的人拥有一种不同的创造力,一旦进入一个支持深层创造力的文化,如西方的科学实验室,这 些人就会表现得异常优秀。   然而,“掌握汉字书写所需的机械式学习造成了一种顺从的态度,使学习者将重点放在方法而不是结果上。过程压倒了实质。你会花费更多时间玩弄笔画,而不是对内容进行思考,”汉纳斯 在一封写给我的邮件中说道。   但是,汉纳斯的观点确实是有争议的——他认为学习汉语会促进实用性而不是抽象性 的思考,从而削弱深层创造力。汉纳斯在出版于2003年的《在墙上书写:东亚正字法是如何抑制创造力的 》("TheWriting on the Wall: How Asian Orthography Curbs Creativity,")一书中表达了这一观点,《纽约时报》(The New YorkTimes)曾对该书进行评论。   正如埃米莉·埃金(Emily Eakin)在书评中写的那样,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一些学者直接否定这一观点,另外一些人虽然表示认可,但也不愿进行讨论,   到底是怎样阻碍创造力的呢?   “西方使用的字母系统能够培养早期的分析和抽象思考能力,”汉纳斯写道,并强调这只是他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雇佣他的美国政府。   之所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是因为字母系统驱使学习者去做以下两件事情:将音节拆分成不同的音素,然后再把这些音素组合在一起,形成更大的、抽象而灵活的声音单元。   但汉字并非如此。“汉字字符对应着音节——天然的固定单位。它不需要分析,也不涉及太多的抽象思考,”汉纳斯写道。   然而,更为根本的“第二型”创造力——也就是深层创造力——却取决于将不同领域的抽象模式对应起来的能力,本质上就是字母体系所能培养的技能,汉纳斯继续写道。“但在汉字书写习 惯中,并没有任何类似的东西,”他写道。   这会阻碍中国的长期发展吗?不一定,汉纳斯说。   “创造力并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成功往往青睐早期适应者,而中国在这一点上出类 拔萃,其中有两个原因,”汉纳斯写道。首先,中国人十分善于改进现有模式,而这是一种不同的、更为 实用的创造力,汉纳斯写道,并且补充说,研究中国科学的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JosephNeedham)也提到了这样的实用能力。   但他还提出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个原因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部分是因为这些文化上的束缚,中国建立了“一个绝对令人难以置信的系统”来获取先进的外国技术——还用上了所有的必要手段,包括看似有政府支持的大规模黑客行为,汉纳斯写道。   非中国的研发项目从其来源地“被外包”,“而中国坐享其成”汉纳斯写道,并且补充说,许多人都认为这是“正常的商业行为。”   “实际上,这根本不正常。美国一家情报机构的负责人说中国的非正规技术获取是‘史上最大的财富转移,’我认为这还是轻描淡写的客气说法,”汉纳斯说。   汉纳斯与人合写了一本关于此话题的书,该书将于明年春天出版。   翻译:谷菁璐   -----------------   难写的汉字    DIDI KIRSTEN TATLOW 报道2012年08月24日   北京——当9月1日新学期开学时,大约两亿中国孩子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或者说是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在这一学年内学会400到500个新的汉字。每年,这个过程周而复始。这对所有的孩子 们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虽然程度有所不同。   或许有些不明智,但我这周还是鼓动对这一切并不期待的儿子回到北京的公办小学, 学习新的汉字。汉字的形状不能给发音提供系统性的辅助,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靠不断抄写来构建 运动记忆。就像社科院网站评论员、前北京哲学教授张广照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的,“耳朵不能看,眼睛不能听,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在汉字上没有统一。”   我充满希望地对儿子说,“开学可能会很好玩。能和朋友们在一起什么的。”   他毫无兴趣地回答说,“妈妈,学汉语一点也不好玩。”   有些人,尤其是成年人,或许不认同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学汉语可以从中获得文字的 美感,解读丰富的文化。而且,有一点需要说清楚,我学了20几年汉语,有时也会觉得学写汉字很有意思 。但是,学习汉字却是个艰难重复的过程,学习、忘记、再学习。张广照在电话采访中说,“现在,我能写出来的汉字大概有3000个。”   他说,“国家规定有2500个字是‘常用汉字’。”他又补充称,学者需要认识更多的汉字,可能在5000个左右。“但是,人们能写出来的汉字比认识的要少。”   其实,我儿子的反应触及了一个严肃问题的根源:汉字是否适应一个数字化、全球化的世界?   吴文超曾在联合国做过25年口译员,他的答案是否定的。在一封邮件中,他写道,汉字“没有效率而且太古老。”   吴文超写道,“与字母语言相比,汉语很难学习。”   “即便中国学生用功学习,也可能需要多花两年时间才能达到和西方知识分子一样的水平,”他补充道,“学习汉语的困难类似于电脑术语中说的启动时间太长,也就是说系统延迟运行。”   在中国大陆,人们已经使用拼音在电脑和手机上输入汉字,拼音系统是政府在1950年代引入的拉丁字母系统。专家称,这虽然简化了汉字的输入,但却弱化了人们书写汉字的能力。   那么,中国有没有尝试增加汉字的字母性,或许把汉语变成一种既包括表意文字又包 括基于发声的字母的双文制形式,让它变得更易学习呢?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有些人号召,除了对 拼音的有限使用以外,应扩大汉语的字母化,但这很快就遭到普通民众、官员与很多学者的反对。   在2009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是主宾国,我看到中国前文化部长王蒙响亮地宣布,中国不能改汉字,“否则就要亡国了。”当时,很多在座的中国年轻人站了起来,热列鼓掌。   张广照有一种观点看似违背常理,他认为,汉字其实并不难学,只是教得不好而已。他说,几千年来,学者和官员有意使汉字变得晦涩难懂来保护自己的特权。   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道,统治阶层“并不想让文化变得世俗化,也不想让它成为一种全民共享的公共资源。 他们有意无意地为汉语学习设置了路障。”   他认为,这个问题一直持续到今天。   语言学家和作家威廉·C·汉纳斯(William C. Hannas)会读或写包括汉语在内的10种语言,他表示,在1950年代,将汉字变成字母书写系统的讨论十分盛行,但这已经结束了。   “现在,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各地,都不存在改革汉字的讨论,”他在邮件中写道。“我们不喜欢被人要求放弃自己的传统,尤其不喜欢听到外人说,我们文化中一部分存在瑕疵。”   但是,他表示,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却正在发生一些变化。   尤其是在网络上,中国人正在尝试着使用拉丁字母。例如,政府的拼音是 “zhengfu”,经常被缩写成“ZF”;人与人之间的对抗赛被缩写成“PK”(借用了视频游戏用语);使用像 Photoshop这样的程序来用数码方式修改图像,被称为“PS”;做爱被称为“ML”。   “汉字和字母书写共存的双文制现象,正发生在中国,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而是从下到上的默认,”汉纳斯写道。   博客作者江北宁认为汉字正在制约中国的发展,让中国变得“不科学”,他在一封邮件中写道,“汉字是一道无形的墙,把我们的思想和世界隔开。”   对于包括我儿子在内的两亿名学生而言,一整年刻苦识记的学习生活即将展开。这只是在中国受教育过程中的一步,但同时也是学得一门美丽语言的一步。   翻译:张亮亮   ——————————————    汉语正在被卧底文化汉奸逐出某些官方场合   作者:刘原 来源:光明网   2006年7月5日的《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题为《学术会议按惯例使用英语,汉语 将沦为科学看客》的文章。说的是在中国召开国际会议,工作语言一律用英语,汉语靠边站,让好多参加会议的 中国人听不懂,没有到达学术交流的目的。文章举例说,两年前,在上海召开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上,从印发的论文到演讲全是英语,部分海外华裔 学者提出采用中英文双语 ,竟被组织者以国际惯例为由拒绝。   那次会上,美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坚持用汉语作报告,倒成了一个百分百的华 人。而那些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到个个是“假洋鬼子”。文章感慨道:一个使用中国纳税人的钱财并在中国 召开的会议,却要一律用英语进行交流,甚至,中国听众连翻译服务都无法享有,岂非咄咄怪事?   看罢,我气得差点吐了血!如果我是个不懂洋文的人,有人会认为我在“愤英”呢。 我大学学了英语、法语,自学过世界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日语,我的感觉是,世界上再没有比汉语 更科学、有严谨、更高效的语言了。可不知道为什么,在全世界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热切关注并出现了世界汉语热的今天,把汉语当作母语的人却在丑化汉语、排挤 汉语,这难道不是忘祖么 ?   鸦片战争后,国人把中国的落后归咎于汉语文字上。瞿秋白说:“汉字真正是世界上 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 鲁迅先生也愤慨地喊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一代教育 大师蔡元培感叹到:“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中国语言学泰斗吕叔湘先生也很讨厌汉字:“现在通行的老宋体实在丑得可以,倒是外 国印书的a,b,c,d,有 时候还倒真有很美的字体呢。”伟大领袖毛泽东也发出号召:“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   计算机的发明与普及,许多文学界的宗师们甚至提出“电子计算机汉字的掘墓人”。 可一百多年过去了,汉字不但没灭,反而走出了国门,这个“中世纪的茅坑”在世界倒香了起来。当前, 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汉语进入美、英、法、日、韩等国的中小学课堂,法国教育部还专门设立了汉 语总监一职。   我走访了世界十几个国家,发现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不热爱自己母语的,任 何其他民族都认为自己的母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可一些中国人就觉得汉语丑陋,见不得世面。法国 人热爱自己的语言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多数人都知道都德的《最后一课》,有民族心、爱国心的人,不管是法国人还是中国人还是什么其他国家的人,读到着篇文章 都会眼含热泪的。我想, 世界许多国家会把此文选入他们的教材的。法国人一直爱着自己的语言。一次,我在巴黎陪美国来的一个朋友去一家旅行社办理旅游登记手续,朋友对接待小姐讲英 语,可接待小姐讲法语, 我不得不给朋友作翻译。显然,法国接待小姐是懂英文的,但就是不说:在我的地盘上,我做主,讲母语是民族的尊严。   俗话说“上行下效”,一个民族自尊心需要高层领导引导,法兰西民族之所以这么爱 自己的语言,这与高官的“以身作则”分不开的。2006年3月23日,在布鲁塞尔开幕的欧盟春季首脑会议上 ,法国商界领袖塞埃在发言时开始讲法语,讲着讲着说开了英语,法国总统希拉克、外长杜斯特布拉齐以及财政部长布雷东愤然离开了会场以示抗议,直到塞埃发言 完毕之后才返回会场。这 要是发生在国人身上,领导也许要大力赞扬塞埃一番呢:你的英语very good!   法国规定,法国人在法国本土上举行的任何国际会议不准讲外语。包括进口商品在内 的任何商品在法国销售,标签或说明必须用法语,否则就是违法,不得销售。这正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性相 反。国人喜欢看到商品标签或说明上的洋文,感觉自己消费这样的商品有品位、上档次。生产商也抓住了国人的这一消费心理,商标或说明总弄出几个洋字母,不会 英文写汉语拼音也能把国 人给蒙了。别说是商品,就是中央电视台这么重要的文化宣传工具也设法标上几个洋字母“CCTV”,显得自己就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我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习法语时,法国驻中国大使馆的文化处到学校来登记有多少学生 学习法语,他们为每个学习法语的学生免费提供一本“拉鲁斯”法语字典,据说那一年法国对世界把 法语作为非母语学习的人都免费赠送一本那样的字典。可见,法国人在世推广法语时是认真的,也是下本钱的。   各国都设法传播自己的语言,惟独我们瞧不起自己的语言,把外语比母语看得还重要。   现在中国的教育让学生学习英语花费的时间和金钱绝对超过任何一门课程!从幼儿园一路学到博士都是主课。英语过不了级就别拿学位证,真是咄咄怪事!考职称也要考英语,可他们的工作 也许一辈子都用不到一个英语词!   有读者告诉我,她在大学里要加入共产党,结果辅导员告诉她不过英语四级不考虑。真是无奇不有,连入党也要过四级!   现在一些教育领导者又提出“双语教学”。上海市在全市中小学中推广双语教学,计划到2010年,上海市区主要的400多所中小学都要实行双语教学。据2006年6月27日《科学时报》报道,目 前国内大学的中文专业也被倡导双语教学,并将成为教育部评估的重要方面。   2006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将把“双语教学”的开展情况作为高校的一项指标来 公布。我真不知道这些庸官是怎么想出这个馊主意的。他们可能说,人家外国人都能讲几种语言的,我们也要向 他们学习,和国际接轨。这些人总拿接轨来掩饰自己执政能力的低下和无知。在欧洲,他们早就是开放国家,他们规定大学生要在欧盟(过去是欧共体)各国交换 的。我在法国读书时住的学 生公寓里,有欧盟许多国家的学生,他们都是交换学生,在本国学两年,然后再到另一个欧盟国家学两年。他们能讲几种外语,是他们的语言环境逼出来的。欧洲各 国家很小,开车一天能转 几个国家,而各国都有自己的语言,那个大环境就把他们的语言给“熏出来了”,没必要专门学习的。我认识一个同楼的女生,她母亲是中国广西人,父亲是越南 人,她有5个姐姐,姐夫有法 国人、柬埔寨人、美国人、英国人,他们家简直就是个小联合国,这样的环境下掌握几门语言是很自然的。我们中国能有这样的语言环境么?你开车跑一个星期见到 的人都讲汉语,有几个家 庭是有不同国籍的人组成的?所以,我们中国的英语教育浪费了国家大量资源,如果把学习英语的时间搞专业研究,肯定会出不少国际级的成果。   人类历史的发展给我们的经验是,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输出自己的语言。   葡萄牙曾是世界强国,把葡萄牙语带到了巴西、莫桑比克、安哥拉、几内亚比绍、圣 多美和普林西比、佛得角和东帝汶等国家;西班牙曾是世界强国,把西班牙语带到了墨西哥、阿根廷、智 利、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国家;法国曾是世界强国,把法语带到了瑞士、比利时、卢森堡、摩纳哥、卢旺达、中非、多哥、几内亚、喀麦隆、贝宁等国家; 英国曾是世界强国,把英 语带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日本称霸东南亚时,也把日语带到了我国台湾和东北等大半个中国以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现在倒好,洋人 的“坚船利炮”还没来, 倒是我们自己先缴械投降了,把人家的语言奉为神灵一样去恭敬、去崇拜、去鹦鹉学舌,把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的泱泱大国自贬为洋人的“文化殖民地”。   那些喊汉语不科学的人是一种文化愚昧,他们要么不懂外语,要么不通汉语。事实证 明,汉语是一种科学的语言,因为汉语的构词非常科学,构词能力也非常强。如:“松树”和“杨树”等 词,即使你第一次见到这个词,也知道是一种树。而英文的“pine”和“poplar”,你不认识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再如“汽车”和“火车”等词,一看 就知道是一种交通工具,英文的“car ”和“train”你不认识,也不知道这是何物。也许有人说,外语专业词汇不好翻译成汉语。其实不是不好翻译成汉语,而是你的汉语太糟糕了。任何复杂的英 语词汇,都可以用简单的汉语翻 译出来。如英语里有个很专业的医学词汇“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好家伙,45 个字母,像一条蜈蚣,这是什么东西?汉语很简单,是“肺尘病”,就是煤矿工 人等经常在尘埃中工作的人,因吸入到肺里的尘埃沉积造成的疾病。你说是英语科学还是汉语科学?   汉字是象形文字,看汉语文件的时候时候你不需要在大脑里把看到的语言符号翻译成 语音流就能直接理解。再有,汉字占的篇幅小,联合国的各种文件文本,汉语文本的页码最少,这样你就 可以在单位时间里获得比拼音文字更多的信息。从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到现在近半个世纪,也没有推广起来,因为那个方案不科学,特别没有考虑到 汉语的发音特点。汉语普通话 标记上声调也就只有1300多个音节,怎么能区分六万多个常用的词义呢?汉语拼音化根本无法实现,除了汉语字典、街道牌子还有一些“假洋鬼子”使用汉语拼 音外,人们很难看到汉语拼音 的痕迹。   语言是民族的命脉,是民族的凝聚力,是民族独立的象征。国家亡了可以复国,但语 言灭了这个民族就永远不会在世界上找到立足之地。犹太民族在历史上遭受了这么多的苦难,现在它仍然 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因为犹太人一直捍卫着自己的语言。吉普赛民族亡了,在世界找不到自己生存的地盘,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留住自己的语言。现在是全民族起来挽 救汉语的时候了。我们面 临的不是外国语言入侵,而是自己人要背叛自己的语言,这比外国人的入侵更可怕。
个人分类: 文化|1569 次阅读|2 个评论
Crazy and Careful
allensune 2012-12-4 16:43
对于科研,老师常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对于处事,有时也需要一些大胆的决定,和小心的评估后果。这样的作风,是很好的。但对于我们年轻人,可能还不够。 常在想,一个弹丸之地的日本,为什么其科技、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等方面那么的发达、先进、民主。我并不是崇媚日本。我只是觉得,他们之所以从近代史一直到现在以来如此发达,与其性格、态度是直接相关的。其近乎疯狂、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精神信仰,甚至愿意为自己的信仰牺牲。不管这种信仰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其疯狂的品性,成就他们极端的行为:好也好的极端,差也差的极端。 我们年轻人,需要的正是这种疯狂,我们对追求的人、对理想的事,都要疯狂地追求其完美,追求其极端的好。 如果科研是我们的理想,我们应该随时为之热血沸腾,为之疯狂,甚至为之牺牲。我们要相信,任何事情,只要我们疯狂的追逐,一定会摸清规律,成为领域真正的、绝对的行家。 然而日本的另一面里,疯狂的品性会把他们带入歧途:二战、剖腹、Diaoyu岛等等极端或邪恶问题。因此,我们在保持疯狂追逐理想的同时,要养成小心,谨慎的态度,缜密细致的分析我们的理想、追求、信念、以及行为,以最基本的公民素质和道德精神为准,切不可将这种可成大事的疯狂品性,误入歧途,铸成大错。 与人交往也好,做事也罢,如果我们都能够保持小心谨慎的习惯,生活中也不会出现那么多的问题。 科研更是,必须养成谨慎小心的作风。这就是我想说的,成事要素:Crazy and Careful。 对于这样的人生信条,接下来就是内化为自己的性格,认真执行。 最后解释一下陈代展老师的一位学生所谓逃离科研的事情。他应该不是在逃离,因为科研并不能让他热血沸腾,不能让他疯狂。他也谨慎的想过适合自己的路,恰好发现中学老师适合自已。从前期他的科研经历来看,他应该是有一股拼劲,应该也是为科研疯狂过一阵子,并且他一定是一位很谨慎很小心的人。几乎毫无疑问,这种人在中学岗位上一定会大展身手,很快跻身一流教师的行列。 如果有一天他态度改变,认为科研是自己的最终理想,他也必然会做出杰出的工作。 因为,我在他身上看到了Crazy and Careful.
个人分类: 观点|1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和闺蜜同居几天后的感想
热度 13 liqiongzhang 2012-12-3 11:38
闺蜜工作了,自己租了一套房子一个人住,这周正好休息就过去陪她住了几天。小区旁边就是个菜市场,我们早上一起去买菜,我挽着她的胳膊(当然女生之间这种动作很正常),各自挑选着彼此喜欢吃的菜,尽管我们都不怎么会做菜,但还是尽最大可能的把菜炒熟了,并且对各自的菜进行一番评论,以及分工洗碗,坐在沙发上聊天等等一系列的事情。 时间过的很快,周一,她要上班我要上课。走的时候两人各种的留恋,感慨二人世界过的很不错(*^__^*) 坐着公交车回学校的路上,我回味了一下这几天的日子,突然觉得如果这就是同居感受的话,不要说我们是两个关系很好的闺蜜在一起过日子,那要是一对情侣呢?那是不是日子过的要更惬意更甜蜜一些? 我不禁感慨道,难怪会有那么多的人选择同居,工作的年轻人且不说,尤其是上大学还暂且被父母称为孩子还接受这父母的生活费的人。如果体会一下发现同居真的很具有诱惑力:两个人搭伙过日子,有一个小家,可以任意的布局,没有父母的唠叨,彼此都沉浸在互相的爱意中,看起来真心很不错呢!(尤其是我出门有点事,当我回来的时候,闺蜜已经炒了两个菜,看到她围着围裙,转身叫我吃饭的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如果我是男的,娶这么个姑娘那也是挺不错的)~(@^_^@)~ 但是,当油盐酱醋的琐事慢慢累积,争吵的升级就会在所难免。最后的结果大多是以分手而告终,同居后的很快分手,只是因为缺少那么一张纸,但又因为缺少那么一张纸,没有任何的保障,没有任何纽带的维系,而能够很轻易的讲两个人分散。幸福怎么样别人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但是后悔和痛苦估计只有自己知道。。。。 几乎每个学校旁边都有那么些月租房、日租房甚至小时房,每个学校旁边的居民几乎都靠出租挣钱,而且挣的不亦乐乎,于是每个学校旁边就又开了不少的#用品店,以及各种无痛人流的杂志和宣传到处可见。还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每隔几周宿舍门前就会有几本某个妇科医院的杂志,我们用的鼠标垫,日历,便签纸,小扇子,都是这些医院送的,而且人手一份。当然这些医院也是有用的,最起码某些也算的上是知识但是又从来没有专门的人告诉我们的东西还是可以通过这些小杂志了解的。 同居,已经是当下热门又几乎被看做是快要正常化的话题了,这是一个多么具有诱惑力但又极不负责的年代呢~~~~(_)~~~~ 但是谁又为谁的后悔而买单(⊙v⊙) (最后 博主说:怎么看怎么觉得这篇博文写的有些头重脚轻的感觉,觉得写到后面竟然不知道怎么收尾了,估计是同居这事我也不甚了解吧,哎╮(╯▽╰)╭)
7602 次阅读|18 个评论
解决青年才俊“逃离科研”的绝招【在不给房子的前提下】
热度 22 陈安博士 2012-12-2 22:48
【Blog主人按1:本文受王晓明博文启发,特此声明】 【Blog主人按2:俺不揣冒昧,给出“李小文猜想”:现在国家给某些科学家伙极高的工资是在拉弹簧,总会有一天大家的工资也会被拉到那么高。】   其实,控制论方向的那个广受大家关注的青年才俊级博士生,要想让他回到科研岗位,真的很简单。   给他一份北生所(NIBS)助理研究员的薪水就足够了,然后也像某某院长说的,5年不考核他,任他自己去“随便造”,有这样聪明的孩子,夸张地说,不控制地造出一个新上帝来就怪了,嘿嘿。   国家,请给更多年轻人北生所助理研究员的工资吧,甚至几年内不让他们申请科研经费他们都会完全乐意。至于40岁以上的教授和研究员们,还是让他们继续拿北生所助理研究员薪水的三分之一以下吧,反正以后的科学创造也不靠这些老家伙了。   给了所有年轻学者这样的工资水准,未来的成果肯定比什么北生所要高得多、好得多(俺冒昧地给出陈氏猜测),大家绝对不会没有进行科学创新的劲头和能力。   根据李小文老师最近博文的内容,国家是先把科研人员的工资数额的弹簧拉都最高,那个著名的北生所各位科研人员的工资就是标杆(听说千人啥的比北生所的研究员的工资还稍微再低点,不过没数量级上的差距),最高比美帝国主义同等档次的年轻人还高,这个弹簧拉得够劲吧,然后其他各科研单位的工资也会慢慢地向最高过度和靠拢。   我猜想,这应该是李小文老师对于后果的猜想,而不应该是政策设计者的初衷。   不过,我依然梦想这个猜想能够在10年内得以实现,十年,我还等得到,刚逃离科研的年轻人更等得到。   如果觉得逃离科研这个经典案例很具国内国际影响力了,甚至可以考虑单独给这位搞控制的博士先来一份高薪试试也好啊。我打赌,他一定不会再被中学里的那套房子拴住,而愿意回头在自己熟悉的科研上继续蹲守下去。   真要赌,赌啥呢?5块钱以下的赌注吧——
个人分类: 事论|4954 次阅读|50 个评论
一个本土博士对于科研现状的理解
zhangtao1012450 2012-12-2 17:00
当前大家对于逃离科研讨论的还挺热乎,趁着这股热乎劲还没结束,表达自己对于科研的一些想法: 很多年轻人做科研最大的障碍有两个方面:不公平和没希望: 为什么这么说呢,可能多数海归回国后职称来的太容易(但是现在也没哟那么容易了,以后也肯定越来越难),凭证海归经历或是手里有两篇好文章,或是没有什么文章,年纪轻轻作为各种人才引进回来获得高级职称,其中不乏有科研素质非常好,能力非常优秀的。但我根据自己周围的情况总结出国海归大概有两种:第一种真正对科研感兴趣,希望能够更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科研水平,也希望在科研上有所突破和成就;第二种就是出于各种无奈或是从众心理(没有找到理想工作或是工作没希望),被迫出国。其次发好文章也有大概两种情况:第一种个人有着非常好的科研素质,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考和创新能力,依靠自己优秀的能力发出好文章;第二种属于科研素质一般,但能够认真踏实做实验,其实本身对科研并没有什么想法,幸运的分到一个好课题,然后也发了好的文章。自己了解的情况感觉后面一种居多,这些人年纪轻轻拿到高级,无形中将另一批很多人的路堵死了,年龄相差不多,但很多职位都是有限的,凭借职称的优势占据了很多有形或无形的资源:职称、课题、项目、学生、待遇等等,这些资源对于另外一些人无法企及的。因此开始竞争的时候就处于很大的劣势,由于无法公平竞争同时年龄接近,很有可能10年或20年都无法做到高级,这让很多年轻人感觉非常绝望。对于这种情况:还是有些人得来的太过容易,但是本身能力有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因此让大家(其实这个大家中有一小部分人确实比较优秀,但是多数可能也并不适合做科研)感到极度的不公,为什么能力差不多,差距就如此巨大,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条捷径,但是自己同时又没有这个捷径,这个情况下如果再让让别人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做上10-20年才有可能达到这个程度,一般人尤其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很难接受,因此就会由不公导致绝望。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10多年了,现在正在慢慢的有所改变,因此现在在国外的海归也有着诸多的无奈,其实大部分能回国的海归都应该说是幸运的,也有一部分是有关系的,我还认识一些海归,想回但是没有好的职位,也没有什么关系,一直在国外挺着。现在大家对于海归不像以前那么神秘了,因此以后如果海归在作为人才引进回国,文章是一方面,可能更主要的要看关系了。 根据上面的分析,如果真的看不到希望,自己对科研也没有那么大兴趣,逃离科研倒也没有什么,其实就是一个职业的转换而已。因为科研本身就有很多并不是真正热爱科研和适合科研的人在做。但是如果真的喜欢科研,我认为还是需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做下去,有可能短期看不到希望,但是这东西时间长了,还是能够看到优势的。所谓专家,就是在一个行业里面做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和智商没有多大关系,只要你能认真和坚持,能够熬过短期甚至中长期的一段艰难的时间,还是有很大的机会的,毕竟这个世上99%的人的付出和收获是正比的,而且不可能一个人一辈子总是那么点背。无论科研还是其他工作,如果想要做到更加出色,就必须有和同行业大部分人不同的地方,只有和大多数人不同,最后才能做到与众不同。这就包括能够勤勤恳恳的工作,认真专研的态度,顽强坚韧的性格,并能忍得住当前现状和困难,以及在工作中勇于开拓、创新的想法。如果这样的话无论什么人在什么行业最终都能取得成功。但是大部分行业的大部分人很难做到这一点,如果感觉自己不是很喜欢科研,对于现状无法改变但又非常希望有所改变,就做自己感兴趣的或是待遇好的工作,每个人都是有需求的,年轻人如果穷的叮当响,对于科研工作不是非常感兴趣,还看不到希望,就不要搞什么科研了,感觉科研在中国的大现状是给那些没有生存压力的人做的玩的,拿着纳税人的钱玩着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趁机自己在捞些好处。但是也不排除有真正做科研的人(我认识一位导师和我们强调科研就是生产力,最终一定要为应用服务的,因为这是纳税人的钱。这也是我遇到过的最为尊敬的导师),这样的人我认为还是应该坚持。 最后在谈一下对于女性读博的看法,无论喜欢不喜欢科研、如果选择读博,最好能够在读博前找到另一半,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但不绝对。如果是单身女性读博的话,博士期间压力非常大的,这个期间很少或是很难有时间或是心思、精力再去找对象,谈恋爱。但是这一读就是3-5年的时间,基本上出来差不多接近30,这个时候首先是对象不好找,其次工作也不好找(没有歧视的意思,客观情况),说的好听点读博对于一个人可能是身心的一场考验和历练,但是我认为对于单身女生身心来说不仅是一种历练也是一种摧残,甚至会让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改变,当初我在读书的时候,如果我看到谁说女博士怎么怎么,我也会鄙视的,认为这个人想法有问题,现在看看社会上普遍这么说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试想想对于一个女性,从20-30,如果整天脑子里面就是试验、paper和毕业。一毕业就要赶紧找对象,很快面临生孩子的任务,进入作为母亲的角色。立即从学生到家庭角色的转换,如果一个女性在人生中在最宝贵、最自由的阶段没有时间谈恋爱、没有时间打扮、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能享受自己的时光。这个过程有可能让她的思维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发生改变,有些人的想法确实和一般人是不同的。但是如果在读博士前有了另一半的话,这样在你的人生中比较艰难和宝贵的时光中,一方面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交流和倾诉的对象,另一方面在这个阶段可以有人能和你共同承担你的困难、分享你的成功,共同陪你走过这一阶段每个人都应该走过的路,经历过的生活和感情。上面说的也不绝对,每个人性格的不同决定想法的不同,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过程读博,都希望每一个读博士的人在经受这种历练的时候,别忘了生活中不仅仅只有试验和文章,在拥有高学历的时候还要具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态度、健康的思维方式。
30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轻人“选择科研”将受益终身
热度 35 lqs321 2012-12-1 07:40
最近科学网热闹非凡,都是由程代展教授学生“逃离科研”的“事件”“挑起”。弄得我这个老者在围绕这个议题时“苦思冥想”,试图运用我不多的一点“智慧”和并不丰富的人生经历(一辈子在学校),谈点感想,为年轻人出点主意,供他们人生路上参考。如果有一点说的对就听进去,不对就当耳旁风,我不喜欢辩论。这篇博文也是由一个年轻人的问题引起。他 / 她在“师生访谈节目”中向我发问:“我是学生物的,本科毕业,真心热爱科学,想真的能够为人类做出点贡献,不想读硕博,赶论文。现在一个科研院所工作,请问我应该怎样成长,才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和研发创新能力呢?多谢指点”。我答复:“真心想做科学研究,又不想读研究生,这可是很矛盾啊!仔细想 清楚,是否真想当科学家, 那就先读研。要知道,我那个时代读研是很难的事。我一个本科生(顽强)拼了几十年才到今天,你也想这样吗?”。 我这儿说的“选择科研”不同于“逃离科研”中的选择科研职业。因为一个人是否适合将科学研究当成一个职业或事业,是逃离还是选择,仅仅依据一篇博文(尽管程教授的这篇博文比较详细)的介绍,旁人实在难以做出理性和准确判断。我这篇博文的中心意思是希望有条件的年轻人,乘年轻时选择一段 “科学研究经历”,这将是受益终身的大事。研究生经历当然是“科学研究经历”的主要形式(但不唯一)。每当谈起读研究生的事就使我“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我曾在程代展教授(我们属于同龄人)的一篇回忆文章后面的评述中说:“真羡慕你能在国外读博士,我至今还为没有读研究生的经历而懊悔”。几十年走过来,其艰辛只有我和家人及同事知道。我们这一代,不要说博士,有个硕士学历和学位就不错了。因为我们 1970 年大学毕业留校,国家还处在文革的乱世中。 1978 年开始研究生招生我们都是 30 多岁,正是上有老人需要负担(我生小孩较晚, 1980 年儿子才降生),而工资又低,生活条件又差(那时做饭的燃料用蜂窝煤)。我们当年两届( 69 、 70 届)留校共有约 70 多人,只有 2 人读了硕士研究生,后来有 1 人到法国读了博士。那时候的硕士研究生真是“稀罕物”啊,更不要说博士研究生了。我国 1983 年 5 月 27 日首届 18 位博士学位是在人民大会堂颁发,可见多么隆重。为此,我付出了比那些拥有硕士研究生头衔人更多的努力。“勤能补拙、天道酬勤”成了我几十年来的生活信条。我坚信科学研究成果产出和提高外语水平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办到,但研究生经历失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时光不能倒流啊。我至今清楚记得 1982 年我们晋升讲师考英语的情景(我们以前学俄语),我们教研室 7 人参与考试只有我一人及格(也只得 65 分),这至少显示我的努力初见成效。科学研究也一样,尽管艰难,只要努力一定会有成效。我在讲师期间就开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在国际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而本科比我早 2 届且拥有硕士学位的一位老师比我晚了 10 年才拿了一个国家基金。我们那一代同事中很多人是从野外地质队考研,然后毕业留校,那是他们离开野外地质队进城的主要途径。硕士研究生学历在我们这一代晋升职称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当然,如今时过境迁,“用成果说话、以实力取胜”能够使我光荣退休,倍感欣慰。简单介绍一下我的经历丝毫没有炫耀的意思,况且,作为一个退休教授还想怎样?我只是告诉年轻人,选择一段研究经历对你一生多么重要。 然而,尽管研究生经历是一个人研究经历的重要途径,但并不完全。尽管这些年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毕竟通过攻读研究生获得研究经历的人仍然只是一部分。我曾经在几个博友相关博文后面的评述中说:“科研无处不在,科研并不是天才和富人的专利,更不是某些人的特权”。我在 2 月份的一篇博文“发表论文究竟是为什么?”中就阐述过“研究经历”理念。我在美国一个石油技术服务公司工作的学生告诉我,他们公司有一个奖励发表学术论文员工的政策( 1 篇论文奖励 2000 美元),彰显了科学研究经历的意义。经历过科学研究阶段的人很清楚,一篇学术论文就是一项科研成果中学术部分的提炼与总结。我们从事生产与技术研发过程中就蕴含了大量科学(学术)问题,经过人们研究分析,最后以论文形式发表,供国际同行分享你的成果,这个过程就充分体现了一个人的研究经历。同时你的论文成果也为你在单位考核评价中“增添光彩”。我们常说同样一个事情有心人与无心人所做结果一定不同,而有心人就是重视研究经历的人。我们从事任何一项工作,想要把工作做得出彩,就要动脑筋。俗话说“ 360 行,行行出状元”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因此,作为一个年轻人,无论你选择什么职业,注重研究经历非常重要。它与人的出身是否富贵和家族是否显赫没有关系。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除了所在省市图书馆外,并要求大学图书馆适当向社会开放,加上网络咨询如此发达。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上进心强的人,要想“读文献、善交流、做研究”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我不能同意有的博友认为家庭贫困的农村孩子不要读研究生。记得当年我高考前家里经济非常困难,我母亲的话:“只要你能考上大学,我要饭也要供你读”犹在耳畔。那是激励我努力学习的一种激将法,我也没有辜负她的希望。当然我上了大学,也当了大学教授,母亲也没有要饭,而是为我们兄弟姐妹及她的孙辈们的健康成长而骄傲。现在老人家过着幸福的晚年,享受人间之乐。所以,一个人要想过舒适、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唯有自己艰苦付出所得到的回报才是。年轻人一定不要羡慕那些不劳而获的官二代和富二代。也不应责怪自己的父辈们没有能力为你们留下多少财富,那对他 / 她们不公平。我儿子多次对我们说,你们不需要为我存钱,我一定会凭自己的努力享受到体面、幸福和有尊严的生活,这话真让我们老两口高兴。研究经历要靠你随时随地去体验,并认真领会和总结,你就会在任何岗位上运用“研究经历”做出让人佩服成绩。这样既为社会作了贡献,更为家庭的幸福美满添彩,这难道不是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吗? 2012 年 12 月 1 日 早上
10341 次阅读|53 个评论
科研&逃离 理想&现实
吴信 2012-11-27 19:58
科研&逃离 理想&现实
年轻人在科研中太忙,太累,所以本来不想无病呻吟地发表博文了。最近,看到科学网上的一些关于“逃离科研”的讨论,感觉像找到了很多知己,有种痛快的幸福的滋味,好像被误解而委屈又重新被理解所以想哭的感觉,有种不得不写点什么的冲动。 毕业的时候,一直在犹豫徘徊,是去企业还是去科研院所呢?毕业之前就有企业给待遇一年二十多万,去还是不去,我很兴奋那么好的待遇;导师要求留下在研究所工作,待遇呢?不用谈,后来才知道,开始四万多点,扣去各种费用,四万都不到。学习二十多年了,也有妻儿了,也成为房奴了,生活压力大。 特别是面对理想与现实的时候,需要抉择的关键时候啊。不急,先随便聊聊。 我之前好像发现,本来西方的那些科研工作是富家子弟玩的,一些大科学家不少是贵族啊。没有生活的安定,怎么去养家糊口?待遇还没有我小学毕业就出去打工的伙伴和我叔叔婶婶姑姑舅舅等等的平均工资高,更不用说本科毕业的同学了,特别是那些头脑灵活的做生意发达的,腰缠万贯很正常了。 所以我理解,那些逃离的青年俊才,而且去企业也是为社会服务,不仅仅对个人好,还可以做更多的贡献。有个师弟告诉我,你好好科研吧,将来我有钱了,给你多些经费多立项目,这多好啊。所以我有机会推荐师弟去工作的都我本人待遇高。 研究所本来有科研启动费10万,和安家费3万,到我们那一年又突然都取消了。为什么,单位压力也大啊,每年那么多博士进来工作,对吧?单位也有单位的苦啊,进来的博士要培养多久才能有经费进来维持单位的可持续性发展啊!再说现在也有个流行的说法:“一流的人才出国,二流的人才去企业,三流的人才就去科研院所吧。”所以这么低的待遇有些人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也有同事也离职去企业。 但是我还是选择了留在研究所,原因多方面的。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自己的性格,不怎么喜欢去到处推销产品,喜欢安静。搞了这么多年的学习和科研,太累了,我真想到一个静静的地方去过慢调的生活,没有这么多烦心琐事。我们的研究所就符合这么一个地方,我还在附近租了一点田地,没事种点菜,下班了去挖挖地,带带小孩子,呵呵,难得悠哉,一分清淡,二丝恬静,幸福自知道,浓浓地浸在这悠悠年华岁月中。感觉这种生活本身也是奢侈。老子曰“求放心”。不知道是真还是假,不少企业的朋友还表示非常羡慕这种生活。 看过一点寻秦记,如果能的话,我也愿意去那个时代生活。 再说外企,我认为没有给我一种安全感、幸福感和成就感,我觉得不是我生命所归属的地方。待遇很高,我觉得有些东西是待遇所不能兑换的。其他的原因更多,不说明了。 再者就是生活,可以说是现实,如果现实要求不高的话,研究所的待遇足够生活了。知足者常乐。 最后呢,我觉得 理想可能是未来的现实,而现实可能就是过去的理想 ,关键就是过去的理想是什么,还有未来的理想是什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你未来的理想,同时也是选择你发展的空间,什么敬业了奉献了之类的有点虚。 如果允许,我也想先去企业工作一段再回来搞点研究。可是,单位一般不允许。别说工作的,就是读研究生的,也不想要那种去了社会工作后不愿意坐下来研究的人。既来之则安之,习惯了,就没有那么多想法了。 有时候,我开玩笑地给企业工作的朋友说,如果给你企业那么高的待遇,让你像苦行僧那样在我们研究所工作,你觉得怎么样。对方苦笑。 单位掠影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0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元芳,莫愁前路无知己
热度 1 罗岚 2012-11-25 22:23
元芳,莫愁前路无知己
头发在美国又支楞了,不要提水润闪亮,就连顺滑都不是了。 有些想念芬兰,因为头发都不带电,差点就达到闪亮的标准了。不到芬兰,不知道自己学科贵:按照提前一周和学术同行约好的时间早近一个小时到了阿尔托大学的计算机学院大楼,一楼是咖啡厅和休息卡座,一个架子上摆着硕士学位要求学科的广告:计算机的各个课程在价格栏里基本上标明 NONE,可是,INFORMATION SECURE 标的是 8000 欧元刀;元芳,有钱没钱,就看选课了!当时心里和大脑里是怎么运算的,自己都忘记了,结论是:我们学科生意可能清淡。 再讲芬兰,从中国带去的一个前沿材料杯子——掉地上摔不碎的,到了芬兰,被高低温差这样抽象的“力”摧残了(见图)。芬兰的自来水直接饮用,靠近北极,水温度低;室内都有暖气,所以杯子表面温度保持在 20 摄氏度左右。到了冬令时,下午 4 点天黑;晚上 8 点左右年轻人开始在各种餐厅和酒吧聚会沟通:如果我足够自信就会参加他们,这样可以很快融入社会;顺便提一提法国,这趟去意大利开会,以及去芬兰访问,用的是法签申根:帮我签证的 FAIRLADY 告诉我,在欧洲,从法国入境,从法国出境 —— 可是拿到准签一个月的护照时,有一张法国的警告:一个月期满必须离开!元芳,别人法国的意思是把难民必须期满轰走的意思,你好意思去吗?所以这趟我根本没去法国,但在意大利遇到了法国七大的女研究生;对准许我顺利入境和出境的意大利威尼斯和荷兰阿姆斯特丹表示感谢!法签挣了签证费,为难我,就不厚道了。下回申根签证,谁给我签嘛?这时,应该有对唱:我就来给你签嘛。ZIZIZIZIZIZIZI 杂音,自己挣钱不容易,租不起表演大厅什么的 ZIZIZIZIZI,甚至也旅游不起欧洲。 话又说回学科:和学术同行相聚都是聊家长里短 —— 这在外面是不能聊的,通常只有师生间才有的默契;那边厢,赫尔辛基大学招密码学博士后,毫不犹豫报了名 —— 其实别人广告在 IACR 打了挺长时间的,到了芬兰才看到;同时在芬兰还看到了比利时鲁汶大学的博士论文,开篇一句孔子名言,我就看不懂!但是从题目看,写的是自动密码学,在清华做的;到了波士顿,发现波士顿大学的计算机学院真有个从赫尔辛基大学来到女教授;元芳,女博士没什么的,女教授更厉害;元芳,自己突然有点功德圆满的感觉,这几年,我的学术没有走弯路。恭喜我自己。 这些都自我的好感觉,都不写了,我还是喜欢芬兰、喜欢赫尔辛基、喜欢卫星城,因为柔顺的头发。 后记:元芳,这两天看 Lec | MIT 6.00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and Programming, Fall 2008:和 BUILDING CRYPTSYSTEM 一样,什么叫讲得透彻;我有一个问题:在第一讲的时候,程序就有高低之分、普通和特种之分、解释和汇编之分;回忆自己写程序的时候,比较低端、用普通 C 系列语言然后 DEBUG + BUILDING,看完第一讲,深刻反思,觉得自己是字母类没过关,对数字完全灵活应用;从字母到串都没透彻( 就像开始用美元,一直以为QUARTER 是 15分一样,其实100分一元,QUAR 是25分,一旦醒悟,数钱就得心应手了),谁点醒一下我,字母在 CODE 里是怎么回事?这是一直低端的原因 —— 估计以后 CODE 的机会少,但是把字母的事情想明白,也是件可以臭美的事。 被冷暖温差作用后的不知道什么材料水杯,欧洲HOSTEL、芬兰外交部附近的教堂(在一座岛上):我今年的流放地
2063 次阅读|2 个评论
听工大副校长讲如何解决德国没有助理教授,副教授的问题
liuhaitao123 2012-11-25 15:47
前一段时间,在工大主校区听工大副校长孟立秋教授给我们一些中国留学生做讲座,其中讲到一个问题“因为德国没有助理教授,副教授职务,刚毕业的博士,博后要等很多年才能熬到教授职务(如果年轻的人进到一个组的时候,教授年龄很大了,年轻人还有盼头,如果正好这个教授也很年轻,那么年轻人在这个组想升教授基本没希望),导致很多人才流失到其他国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大正在模仿美国的tenure制度,到2020年从世界各地选拔200名左右的优秀的人才,给予五年的时间,中途考核,配备实验室,技术人员,秘书(工大一般是两个教授共享一个秘书),最后考核过关的,给予教授职务。为了增加职位,有选择的在一些教授退休后,将他的组分成两个组,这两个组的研究方向是互补的,而不是竞争的。另外讲到对选进来的人才进行一对一德语培训,五年后必须达到能用德语给学生讲课的要求。如果这个制度在工大能够成功的话就可以在德国推行了,解决了年轻的人才在德国看不到职业前途的问题。
2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手学街舞的20个步骤
zqb625024295 2012-11-24 10:32
街舞这一项运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尤其是年轻人更是酷爱。学跳街舞一定要有好的心态和能吃苦的精神,要想街舞跳的出色就必需做好吃苦的准备,一定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另外也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动机。不能那光为了赚钱和出风头,一定要把他当成自己的爱好。下面我总结了一下新手学街舞要注意的20个步骤,希望能帮到你。 1.要有一颗热爱街舞的心.这是学舞的最基本的前提.为了钱.为了泡妞而练舞.那种动机是不好d. 2.培养乐感.节奏感.多听舞曲.然后在脑子里幻想一下舞步和动作.为以后的实践打好基础.不用太着急.先学会跟拍.打拍子. 3.练习好形体.以免跳起舞来太猥琐或者太生硬. 4.打好身体素质基本功.练习力量.柔韧.协调.而且这个是之后都一直不能放弃的.基本功好.练动作会很快的。力量:做俯卧撑.或者杠铃;柔韧:压腿.开肩.压腰.协调. 5.在练身体素质基本功的同时.也要培养舞感.找镜子听音乐对着镜子跳舞步.让自己的动作尽可能的好看.而且尽量跟音乐节奏. 6.在身体素质基本功小有所成的时候.可以练习一些简单的街舞基本功了.双手倒立,6步.支撑类.手翻. 7.了解清楚自己身体的情况以后.可以练习一些简单的动作了.推荐:nike.3脚顶.头顶.肘撑.踢腿翻. nike由于只需放手压脚.难度最小.也为之后的各种倒立动作打基础.所以推荐.3脚顶是为之后的各种支撑打基础.头顶是为了头转刷头之类的打最基本的基础. 8.如果身体素质基本功和街舞基本功打得好的话.学习那些简单的动作是很轻松的.所以把简单的动作练稳.动作要做得干净利落.视觉效果才好的.所以一定要练稳. 9.然后可以跟音乐跳舞步.6步接你已经练稳的nike之类的简单动作了.练到流畅自然. 10.这时可以更进一步了.可以由你开始练的简单动作进化一级.可以练飞机撑.倒7.吊腰和支撑旋转类的. 11.以上的步骤如果你能全部完成得不错了.那么.你的素质应该也很不错了的.然后.就可以开始练习一下 power的动作了.也就是俗称的 .但也不要一下就想TMS和回环那类要求较高的.先从风车和头转开始练.因为已经有了飞机撑和头顶的基础了.勤加练习.不难成功的.这时需要体会的.只是甩脚和腰的运用了. 12.呵呵.power是没那么容易练成的.而且很枯燥.所以在这个时期.也可以练些其他的动作.既实用又蛮好看的动作.比如椅子 .hong10.如果手的力量充足的.还可以练一下TMS的起步吧.也不奢望学会.先练好那感觉. 13.接下来这就是一个漫长的过度期了.很郁闷的.power练不出.style又练得差不多了.那么趁这个时候.可以把自己全面化一下.把已经学会的动作练稳.没学会.但和已经学会的动作大同小异的练出来. 这时候你的水平也已经脱离新手上路啦.power练不练出那也是次要的了. 14.会的动作多了.就可以开始练习动作的连接了.把你会的各种动作练习连接在一起.也是要干净利落.练习过了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你的力量和身体协调性大大提高.等到你能把你的大部分动作连起来了.那么.也就意味着你已经进入下一个阶段了.离成功不远了哈! 15.如果这时候连风车都还没练出.那真得努力攻一下power先了.在此时的情况.以你的力量和协调. 绝对不是一件难事了.但要注意.不能练出风车就算了.要充分掌握甩脚和提腰的方法.这对之后的power练习都是很重要的. 16.掌握了风车的方法.甩脚和提腰应该掌握得不错了的.头转的时候运用到甩脚的话.那就会有惯性.要练出头转也不难了的.练出以后就可以头转接风车了.嘿嘿.同时.TMS的起步也练了一段时间了.又会甩脚又会提腰.而且练了那么久的基本功的了.耐心的去练.多练多想道理.不要放弃.TMS也会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练出了的.之后.也可以练下手转类了.身体的原理和头转一样.不同的是只是用手转.记得用手掌转.同时也练下UFO. 17.动作都练得差不多了咯.power也是要连起来才牛D.所以.也可以开始练power的连接了哈.原理是由高到低.这样比较容易.象头转接风车.TMS接风车.练好以后体会好连接时候的感觉.然后练到能由低到高.风车起TMS起头转.最后.达成TMS接风车接头转能循环.那就已经算是一个中上的高手了. 18.就差回环一个难关了.TMS练到后面能腾起来.那么也不是很困难了的.勤练是最要紧的.都练那么久了.power是怎么回事也该了解了.回环的时候注意抛腰和身子成10字.持之以恒.成功就在不远了的. 19.把power都连接起来.TMS.风车.回环.头转.90.2000之类能循环连接. 20.最后.冲撞自己的极限吧.单手回环.肘回环.陀螺风车.倾斜手转之类的.努力吧.! 最后再提醒一句学跳街舞一定要有好的心态和能吃苦的精神,要想街舞跳的出色就必需做好吃苦的准备,一定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
1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空洞的‘理想主义教育’是无法教育好年轻人的
热度 3 lin602 2012-11-24 10:19
近期网上真是热闹,‘逃离科研’‘理想’‘为国争光’成为非常抢眼的词汇。 从我记事时起,就一直生活在这种‘高、大、荣’的‘理想主义教育’中。快退休的人了,为什么见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呢?一直教育的结果却是...... 人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人要吃饭,要生存,要发展,要养活自己的孩子,要住房,要抚养老人,要让自己活得有尊严,要让自己不受人欺侮,不要让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被别人夺走,在这个社会上有安全感。 如果一个普通的公民生活在这个世上,尊纪守法,爱国爱他人,靠自己的双手勤奋工作得到自己的劳动所得过着自己安逸的生活。不‘吃喝嫖赌’,不‘好吃懒做’,不‘偷吃扒拿’,不‘欺行霸市’,不‘贪污腐败’,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合格的公民。如果全社会都是这样的公民,那么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和谐’的社会,理想的社会。 我认为, 要对年轻人有点影响的话,不是说几句空洞的‘理想主义教育’的话能够解决问题的,要细细分析目前的情况,要了解年轻人目前遇到的问题,要了解年轻人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有针对性地平等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供年轻人选择,这才有实际的效果。 举个小例子:如果马上毕业的学生,其中一个家里非常贫穷,借的钱读完大学,父母身体不好,弟妹需要供养,与一个家境比较富有,房子车子都有,父母可能‘挺强’的学生,他们的想法与做法能够一样吗? 许多老师,在业务是学生的导师,在思想上可能不及自己的学生们。 再仔细分析一下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们是受这种‘理想主义教育’出的科研成果而得诺贝尔奖的?不!这是他们的社会与科研环境造就的!科学家生活无忧而具有自己尊严,社会对科学家的尊重,他们没有在‘无形的鞭子’下开展对真理与自然的探索。这是诺贝尔奖出现的根本原因。 空洞的教育有效果吗?你说你的,他做他的,这就是实际效果。
2175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为什么特别强调年轻人早餐的重要性?
热度 3 xupeiyang 2012-11-24 10:12
讲科学、讲科普,这是最基本的、最简单的科普。 可是,我讲了也不管用啊,很多年轻人不信。 一日三餐,早餐最重要,要尽量吃饱,吃好。 一天工作、学习有劲。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21岁少女胆囊取30多颗结石 主要病因系不吃早饭 工作紧张,很多年轻人都有不吃早餐的习惯,可你知道这可能给你带来严重的后果。 11月21日,徐州市中心医院医生发现一名年仅21岁的女孩胆囊里长满了石头,在将其胆囊切除后发现,里面竟然长了30多颗结石,最大的直径达到2厘米。 (扬子晚报) http://t.itc.cn/tCJL4
个人分类: 食品问题|2443 次阅读|7 个评论
[剧情][一路向西][迅雷BT种子下载][高清晰版RMVB][粤语中字]
lcj2212916 2012-11-23 22:15
当代香港社会中某个普通年轻人对“爱”与“性”的追求而逐渐改变的心路歷程的故事,并透过这单一例子揭示一般港男之所以北上寻欢的原因与及普遍港女所存在的问题,更藉此反映出情与慾之间既相互矛盾而又一体两面的复杂关係。 下载地址: http://www.ctdisk.com/file/12117920 http://radarew.5d6d.net/thread-887-1-1.html
1393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科研吧,像已经发表过CNS一样
热度 57 geniusma 2012-11-23 11:35
这些天在科学网上逃离科研,年轻人研究难做的讨论如火如荼,我一直静静地看着读着大家的辛酸,却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好。现在从主页上看,似乎讨论渐渐平息,再不容易的事情吐完了槽,困难还得自己扛,人生还是自己选,没有人应该为你的选择负责。今天是感恩节,似乎我们还是应该为自己健健康康活着做着或苦或甜的科研而感恩。 我一直认为,社会就是这个样,人生就是这个样,很多残酷的现实,很多难言的苦衷,但也有很多成功的快乐,很多达成的目标和希望。要么就怨天怨地怨爹娘,要么就去接受它适应它改变它。这条路确实苦,即使对科研再有兴趣,但没有优厚的待遇,没有确定的前途,却有的是实验的枯燥和失败,只靠那阿Q般自嘲的力量,靠如同海市蜃楼般的希望,做科研的心中谁没有过迷惘没有过苦闷。科研难做,但没人逼着我们做科研,只要有胆量有魄力,随时可以换路。但如果自己选了这条路,就只有踏踏实实走下去,怀着勇气怀着自信怀着最初的哪怕一点点做科学的梦想走下去。 索萨曾经说“Dance as though no one is watching you, love as though you have never been hurt before, sing as though no one can hear you, live as though heaven is on earth.”跳舞吧就像没有人欣赏一样,去爱吧就像没有受到过伤害一样,歌唱吧就像没有人倾听一样,生活吧就像今天是最后一天一样。 其实,科研也是一样。做科研吧,像已经发表过CNS一样。 为什么这么说,我感觉做科研最苦的地方不是身体上的疲劳,而是心理上的。科研出成果的周期太长,那种不知道实验结果会将自己引向何方的忧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找到答案的困扰,即使再好的课题不知道何时会被人抢发,不知道今后自己的归宿的迷惘。这些未知既是人生最有意思的地方,也是人在低谷中最煎熬的时光。这也就是所谓的压力,适当的压力是好的,但太多的压力只会起反作用。 我想起自己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很多快乐的时光和所取得的小小成绩都是在没有压力的过程中产生的。高中为例,我就读于省重点高中,成绩在班里虽然还是中上,不过考试一般也就十几名。高二升高三的时候,按惯例会参加学科奥赛。当时自己的长项是化学,成绩很好,已经自修过几乎大学化学的课程,暑假时学校组织了中科大教授到学校做奥赛班,自己参加了感觉也很好,自然报名化学奥赛。虽不指望多么出类拔萃,也还是希望自己能在化学奥赛里有好的表现,一方面是自己兴趣所在,另一方面如果得奖弄个高考加分就更好了。在自己对自己的期望中迎来的考试却是悲剧,当天不知是什么缘故,卷子太难抑或自己实力欠佳,或者压力太大,反正做的糊里糊涂,结果出来名落孙山,只得了安慰性的市里三等奖。唯一可能为自己高考带来加分的化学也没有发挥好,我很是伤心失望。 化学奥赛后面紧接着是数学奥赛,平时水平一般的我,也只有抱着考着玩的心情报名了,离考试时间短准备仓促,平时也没怎么看过高等数学,要考试了,只好大半个月抱着本高考数学习题集做了做就上场了。没想到,竟然初赛到复赛,复赛里仅有三道题,我如有神助,特别是第三题证明题,本来很复杂的,但我做习题集最后一章节正好讲的是用另一种思路解这类证明题(时间太久,数学也忘光了,想不起细节了),结果顺利证明成功。出考场的时候,我还没觉得有什么,但跟班里尖子生一讨论才知道他们都没证明出来。考试发榜只记得是数学课,校领导把我们数学老师叫出去,一会儿他开心地回来在班里宣布我那年考了全国数学奥赛全省赛区第九,几乎所有人都不敢相信,包括我。正是凭着这奥赛全省第九,我得以高考免试保送南京大学。不过最后的高考我还是去了,我不想别人说我是撞大运。虽然不管考几分我都得去南京大学,但最后的复习我和班里同学一块儿坚持到最后,而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复习的过程变的轻松愉快,我在高考考场里又发挥出色,公布成绩时过了当时北大清华的招生线,而按我的平时成绩,我之前的目标也就是中科大,复旦,南大。 大学四年按下不表,最后是顺利进了自己想去的中科院想去的上海,刚进中科院什么都不懂,做实验更是残酷的反复,我现在还留着当时给小老板的邮件,表明自己的歉疚之情,自己大概是花了大半年的时间,也没有拿到满意的western blot的结果。当时自己最大的压力就是毕业毕业,做的很苦。到三年级了最满意的一个课题还被两篇pnas抢发了,等于快三年了却颗粒无收。自己那时根本没有想过什么所谓享受科研的乐趣啦过程啦,纯属扯淡,只有“按时毕业”这四个字一直在脑海里。当自己继续拼着努力受着压力,恰好在2009年大年三十,我第一次收到邮件,说我第一篇论文接收,达到了毕业要求的时候,我狂喜,和爸妈拥抱在一起的那种压力彻底释放的快乐,像弹簧压到底最后弹开的那种如释重负,至今还在眼前。 我知道我享受科研的快乐的时候来了。三年里有了一定的科研经验,但没有了毕业的压力,可以说那最后的博士两年是我做科研来最快乐的两年,只有不断出现的新现象新结果,不断克服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不再急躁,不再彷徨。我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想试,对什么都好奇,不光代谢领域,其他方向其他热点其他技术都想去学,健康所关系不错的几个组我像成了临时组员,这几个组的导师和同学都跟我都很熟悉,我临毕业时没完成的课题或者有了线索的课题还有好几个。这里也要衷心感谢中科院和我的导师给我们学生这么好的实验条件,实验环境,这么好的指导和合作,这么优秀的同学,还有优厚的博士待遇。作为一个博士生,我可以无忧无虑,很舒服的住在徐家汇的宿舍,和最好的哥们喝着啤酒吃着烤串聊着课题,不用考虑高企的房价,不用考虑未来,只要做自己爱做的实验,探讨有意思的科学问题,夫复何求。 人总要向前走,博士毕业顺利走向美国的博后岗位,又开始了新的生活,有了新的追求。想做出更顶级的工作,发表更好的文章。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导师,熟悉的兄弟们,有时遇到困难会很想很想他们,很想博士时间的生活,想到要流泪。他们也和我一样都在美国,中国不同地方拼搏着努力着。我想,我们都应该做着科研,像已经发表过CNS一样,再不用考虑生存的压力,只有探讨科学问题的热情,解决科研难题的快感,一切暂时的困难都会过去。五年十年之后,看看吧,这个世界是我们的。 ---------------------------------------------------------------------------------------------------------------- 更新:在美国一觉醒来,文章已经被置顶,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关注,也有很多朋友给我评论或者给我发来站内短信。看了评论想多加几句话,感谢朋友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如果我的经历也能给你们带来共鸣或激励,我会很高兴。周围的人很多认为我是一帆风顺的,其实我也觉得,只要老天给你健康的体魄强大的心灵,都是应该感恩的,都是顺利的。大家现在可能在挣扎在痛苦,但想想看,你们身边的人是不是也经常觉得你们一路走来也是顺利的了不起的。别人永远看的是表象,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走了多少弯路,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挫折。你走过去了,这些困难就不再是困难,你甚至对当时的困难嗤之以鼻,因为你是征服者。很多人觉得只有咱做科研的苦,又累又没钱,但是你没有做过其他行当,你怎么知道别人不苦不累?也很可能你只看到别人光鲜的一面,却看不到人家拼命的那一面。何况再想想自己又有没有能力去换一行做好另一行呢。 起这个标题,更像是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我用影响因子发表文章来说话,确实有所偏颇,CNS不是所有人的目标和动力,这里可以试任何你想达到的目标,想做的任何事,关键是自己能放下包袱,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和问题本身,而尽量少的考虑现实问题。做科研的人痛苦的地方还是在于短线思维,现实只能做平行比较,人又无法预知未来,没法将你的未来和别人的未来做比较,这种现实中的残酷和未来的不确定就会使自己动摇。我博士毕业的时候在实验室里的成绩还算凑合,有师弟师妹想问我一些经验,我只是特别想把我当时发给小老板的信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他们觉得厉害的师兄也是从菜鸟走过来的,而且我羡慕他们的起点,因为我当年比他们起步的时候菜的多的多。 我的科研水平在很多认识的朋友和同学里实在是不值一提,也未曾有什么重大突破重大发现,更谈不上造福人类,所以这点上大家尽可以鄙视我。但对于刚刚走进科研之门的朋友来说,真的发现了一件没有被前人发现的事情,不论是否重要,是不是值得自己开心呢。记得大学看显微镜,第一次看到细胞,第一次做pcr跑胶,这些现在根本不是事儿的实验,是不是给你带来新奇好玩的感觉呢。而且没有压力,自己才敢做更risky的课题,有更大的发现,作出更多贡献。比如引用下山中弥申的故事里面几句话:“Shinya的另一位学生Kazutoshi Takahashi此前已经发表了一篇关于干细胞致癌性的Nature文章。Shinya决意让他来承担最大胆的课题-逆分化成体细胞,因为他知道,有一篇Nature文章保底,即便接下来的几年一无所获,他的学生也能承受得了。”结果不是就做成了么。 我写我的经历只想告诉更多的朋友,放下压力和包袱,做好手头的工作,你会感觉到快乐,至少少一些痛苦。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一切也都会有的,只是早晚。 -------------------------------------------------------------------------------------------------------------- 自己重新屏蔽了一些敏感词,向某些朋友道歉,这个故事也就到此为止。祝福大家用自己以前战胜困难的经历,来带给自己更多信心和勇气去挑战眼前的困难,并且战胜困难。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25727 次阅读|86 个评论
年轻人究竟应该如何面对选择?
热度 8 lqs321 2012-11-23 07:14
最近由程代展教授的博文:“昨夜无眠”引出了一个很好的讨论议题,这个议题至今不衰。我从这个议题引申出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话题: 年轻人究竟应该如何面对选择? 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是见仁见智,而且面对具体人具体情况千差万别。然而选择对一个人又是如此重要,它关乎个人、家庭及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这些话虽然是一些大道理,但事实也确实如此。其实一个人终生都在选择,选择存在于任何时代和任何人。选择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选择也是体现自由、公正、公平的普世价值观。我们说年轻人赶上了好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使他们可以有更多选择和施展才华的机会。而年轻人说,你们老一辈哪有我们压力大。你们那个年代工作有分配,住房也有分配,收入稳定。然而,年轻人可不知道,工作确有分配,但基本没有选择权利。工资收入稳定,可是大学本科 5 年毕业时月工资 42-46 元,一年后转正为 52-56 元(分几类地区),如果自己花当然可以过的很舒服。但那时没有社会保险,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家庭必须要赡养家人。像我们来自农村的人负担就很重。我至今清楚记得每月工资除去生活所需,剩余全部寄回家里父母。因为弟妹们小还在读书,而家里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父母劳动只够全家吃饭)。所以我结婚时没有一分钱存款。住房可不是那么回事,一家三口住筒子楼多年的占多数(一间 10 平米左右,大家在楼道做饭)。那能像现在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毕业就要买套房,政府又缺乏足够的的公租房,所以只有让自己和全家人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我要告诉年轻人,我们那一代的生活并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幸福”,除了思想被禁锢外(我们这些读书人,那时也管不了什么思想,只管读书),至少不富裕,否则社会就倒退了。 其实,如果我们实事求是来讨论这个话题,就绝不会有什么简单的答案。用一句老话就是各代有各代的难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想就这个话题谈点个人的认识,供年轻人参考: 1 、现在年轻人选择的自主权无疑属于自己。现在能够自由选择职业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大学毕业生早已成年,完全应该自主对面对各种选择,选择也是一种经历。相对于我们那一辈,现在简直就是一个选择的时代。但是需要记住一句老话:有本事的选老板,没本事的被老板选(走);有本事拥有不断选择的自由(当然我反对那种频繁跳槽做法,那是一个不成熟和浮躁表现,容易被社会公众误解),没有本事只能被选择,怪谁呀。少数官几代和富几代不在讨论之列。选择是建立在自己实力基础上,因此,通过自己努力掌握比别人更高的本领,从而拥有更多选择是硬道理。 2 、理性选择是你成熟的标志,要慎重对待选择。我们这些已经退休的人总结一下不多的选择经历可供年轻人参考。我们那一代大学毕业时对于工作基本没有选择权,尽管也可以向负责毕业分配的领导提出某些照顾要求(主要是照顾家庭,谈不上兴趣和爱好)。当然我们班几位选择要求到西部艰苦地区工作的同学属于长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结果。他们认为爱国不能仅仅停留在嘴巴上,应该要有实际表现,我一直非常崇敬这些同学。几十年过去,我们一生选择机会也很少。以我全班同学退休时为参照,完全改行的(指离开地质勘探类专业,主要到地方工作)只占 1/4 。在这些选择过程中有的同学就是因为业务做得很好,被地方政府看中。退休后班上同学聚会时有同学总结说:当年最不像当官的,现在官最大(其实也就厅级);最不像做学问的(指那位农二代),现在当教授,显然这都是这些同学努力奋斗的结果。现在我的学生们就充分享受到自由选择权利。除了一部分继续读研究生外,尽管直接参加工作时与地球物理勘探专业相关为多数,但若干年后,选择其它行业工作的相对于我们这一代明显增多。试想程代展教授那位选择当中学老师的学生我相信这仅仅是他的第一个选择,谁也不能保证他在中学教书若干年后再做其他选择。中学老师(尤其是那些带初高毕业班)的压力可不小啊 !在中国目前 家长们那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社会风气下,中学老师也不好当。有的中学老师们甚至使用野蛮殴打手段来提高学习成绩,家长们还理解,这是社会的悲哀。 我希望年轻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多听听别人的忠告,尤其像程代展老师那样的苦口婆心的忠告。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年人的经历可供参考,更不要说自己的导师。一个人学会理性选择太重要,光凭兴趣和空想不行,必须面对现实。因为,“选择不慎,耽误青春”。虽说年轻人的优势是错了可以再来,但是慎重选择,少走点弯路不是更好吗。 3 、关于研究生的选择。很多年轻人谈到大学本科后对研究生选择的体会,其中一些人抱怨选错了。其实选择读研究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本人读研目的、选择的学校、专业和导师等诸多因素。据我对学生了解,大学本科毕业后是否选择读研究生主要有几种情况:工学类(应用类)可能主要以技能为主,尤其是硕士研究生主要为找到适合的(与社会需求相关)职业。这是一个现实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如果攻读一个硕士学位仅仅是再读了几年书,在应用科学研究方面并未取得实质性经历和成果。这仅仅比本科生在选择就业面试时多一个硕士头衔而已(在那些需要硕士学位作为必须条件的企业有用)。如果仅仅为了就业选择攻读博士学位就值得考虑了。我和儿子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如果对学术不感兴趣,就要劝他不要选择读博士。他举例说,一个大学班上两位学习都不错同学,一位本科毕业(也许因为家境贫寒)直接工作,另一位同学盲目选择读博士。如果硕博 6 年并没有什么有实际价值的研究经历和像样成果。当(假设)这位博士选择到他那位本科同学单位工作时,已经拥有 6 年实际工作经验的同学可以当博士同学的师傅,博士同学的心里能平衡吗?所以,选择攻读博士学位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要被光鲜的“博士“头衔迷 惑。因为,我们的社会越来越成熟,靠“面子”和“虚荣”不能当饭吃。 4 、在选择过程中也要经得起“熬”。这主要指年轻人现在的工作压力。据我判断这些压力既来自社会,更来源自身。以我周边熟悉的年轻人为例,社会压力对这些年轻人而言应该均等。例如,学校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职称评定条件、外语、出国及教学要求等应该是一视同仁。有两位大学同班同学都在本科学校博士毕业留校工作(在同一个教研室)。由于博士期间两人的研究经历和差距拉大,一位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并多次出国访问,学术成果突出,而另一位主要帮老师做生产项目,成果平平。现在前者已为教授,后者只是讲师。科学网上经常看到年轻网友面对自己在单位工作不顺的浮躁心态,这是人之常情。我在博文“努力做一个淡定的人”中谈到一点我的体会,就是“忍”。几十年走过来,至少对我这个案例来讲采取“忍”还是管用,至少使得我和同事及领导之间和睦相处几十年。“退一步海阔天空”,“我改变不了别人,只有改变自己”是对年轻人选择过程中“熬”的箴言。 总之,希望我们的年轻人面对选择努力做到泰然处之,理性面对,祝愿天下年轻人好运。 2012 年 11 月 23 日 早上
7007 次阅读|12 个评论
对科学网博客近期话题导向的建议
热度 3 zhangpengju 2012-11-22 18:52
鉴于考研日子临近,面对越来越多的怀揣 祖国富强,民族复兴 伟大 理想的年轻人即将加入科研队伍的可喜局面。 本人恳请有时间,有担当,有能力的导师们,给未来的祖国栋梁在没有进入这个圈子之前,指一条可以积极进入,平稳过渡,厚积薄发,又能全身而退的路线。
2973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对逃离科研的看法
热度 1 sxhelijian 2012-11-20 21:38
从科学网电子期刊上看到了“昨夜无眠”,理解程代展老师的痛心。想着我主要从事的本科教育中,诸多没有目标的弟子,知道自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重要。 从635楼捞出了我的评论: 要支持这位年轻人的想法。一直在实验室长大,他需要一段自己的历程。即使他会在中学教师岗位上一直做下去,绝不是平庸糊口的教书匠。在这一段历程之后,他可能会再度回到科学研究的路子上,再回前沿也需要耗费些时间,此段时间的阅历,比任何东西都珍贵。今天科学网电子期刊同期的报道“上海一小学教师获聘国外大学终身教授”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1/271567.shtm 中或许有些设计的成份,而这一同学的选择更是应该支持。人的一生中,找到自己,做自己,是最重要的事,先行者眼中的“弯路”、歧途,没有顾及这个人,想的是那些事。 程老师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60333do=blogid=632151 程老师学生回应: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62228do=blogid=633685
个人分类: 学生指导|3931 次阅读|1 个评论
观程、Z师徒对文有感:老人们脑子不清醒,年轻人快快站起来!
热度 42 andrewwang 2012-11-20 20:02
最近一段时间由程先生关于其“高徒”Z出走的博文引起的争论,各个博主都在各抒己见。从抒发的“思想”来看,我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程先生代表的老辈科技工作者,另一类是Z代表的科技新人。这里我想从几篇代表性的博文(特别是当事人的博文)中抽出核心“思想”,对比展示分析。 一、水,还是不水? 先看老人们怎么说的: “……无可挑剔的好学生,听话出活,对我的要求(现在反省可能有些过份了),从来不说:No。” “他有一张令人羡慕的成绩单。他已经发表了十几篇期刊论文、十几篇会议论文(至少一半是国际会议)。还有一本和我及我另一个毕业学生合写的专著:“IntroductiontoSemi-tensorProduct……” ——程《昨夜无眠》 四个字“听话出活”,多么生动的展示了当今老人们对年轻人的盘剥心态和猥琐的掌控欲。新人(包括博士和新晋老师)所做的劳动,最终的剩余价值都体现在老人们视之如宝、如数家珍一片片论文上。失去这个“听话出活”的博士,到底是“世界可能会失去一个优秀的科学家”,还是老人可能失去一个廉价高产的造文机? 且看年轻人Z怎么说? “我虽然是有几篇控制界顶级期刊的文章,但顶级期刊的文章不等于是顶级文章。说实话,我还真是觉得我这几篇大文章无论理论上还是应 用上都不算真的有用,甚至技术难度上也没啥挑战性,只是相比当今大批的水文,这些算是矬子里拔将军,我也没有为这些文章以及由这些文章而带来的荣誉真正的 兴奋过。” “然后发的那么多其他文章中还有一半以上是程老师被一些国内期刊、会议邀稿而又不好不给面子,临时凑的没啥营养的综述类文章,而且真的是程老师自己 主笔的,我只是帮帮忙而已。” “如果我继续搞科研的话,我能想象出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迫于学校要求发文章的压力沦为灌水机器,虽然还能混得不错,不过天天自己鄙视自己,要么就是坚持不发水文,但又因为能力不足以做出真正有价值的工作而混得很惨。” ——Z《我为什么逃离科研》 年轻人真的是看的很清楚,绝大多数论文就一个字,“水”!Z博士没有为这些Top Magazine上的论文沾沾自喜,他很清醒的认识到它们根本就是为装逼而去装逼的东西,无论“理论上还是应用上”都无用,“技术难度上”也无挑战,而其它文章更甚,竟都“临时凑”!他发现自己所做的并不是为科学而论文,而是为论文而论文。老人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的东西如此被原作者“高徒”轻视,焉不讽刺?可是老人们已经沉溺在“水”中已久,把没什么营养的东西当做人生最装逼的追求,而这被不懂科学的老人们把持的体制却正是在用这些虚假没用的东西评职称、发奖金、定地位。年轻人留在国内高校继续搞科研,要么沦为“灌水机器”,要么真正去做有价值的工作很久发不出论文而“混的很惨”。Z是一个有价值判断的年轻人,不像老人们搞几篇“水文”骗取些虚荣与物质就得意,他反而会“天天鄙视自己”。为什么他会为可能沦为学校的“灌水机器”而“天天鄙视自己”?因为他还没有丢弃真正的科学精神罢。年轻人没有溺“水”太久,还能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年轻人还没有被体制污染太深,还能分辨什么该受赞誉,什么该被鄙视。我想,老人们是失去这种分辨力的。 老人们的辩护: “Z同学确实与众不同,一般一位同学发一篇好杂志的文章会很高兴,可他对“好文章”的定义也许太高了。回想起来,他开始帮我审过一些文章,后来国际杂志直接邀他审的稿也多了起来。印象中从没有一篇文章入过他的法眼,如果没有我的坚持,他会将所有的稿件都枪毙掉。” “每篇论文只要方法上有一点新意、结论上有一步进展,就是有价值的。这样的文章就不能称为灌水。他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其实是不客观的。” ——程《再反思——兼评我学生的博客》 老人们不敢相信年轻人还能心存科学精神和价值判断,能直抒胸臆、一针见血道破这蛆虫泛滥的体制沉疴,还要为他们所强迫、所硬造、所无用的论文辩解。可是这些辩解是无力的,灌水就是灌水,虚假就是虚假,难道工作在造文第一线六七年的博士生会认识不清,他们还没有得到体制的任何“好处”,就是说还没有“利益牵连”,更无需为其辩解,说了真话,又有何妨?而谁才是体制好处的利益相关者,谁更可能“其实是不客观的”?毋须多言。 二、年轻人的问题 从学术道路,到体制批判和价值观争锋相对,这在当前的环境下是非常自然的过渡。老人们往往会站在一个奇怪的角度对不符合其要求的年轻人提出批评。 摘录一些老人的说法: “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它的准备是一个艰辛的学习过程,要掌握前人所知道的相关知识,使自己有可能爬到和前人一样高的位置。它更是一个痛苦的攀登过程,这样才有可能踩上伟大的肩膀。要想在科学上有作为,要有一种献身精神。” “我坚持认为:博士当中学教师是一种浪费,特别是像Z这样的有天分的理工科博士。” “我们的国家,曾经受尽屈辱,我们的民族,对世界科技的近代文明贡献太少了。打开教科书,有多少结果是中国人的?看着一个个外国人的名字,我们都应该脸红。如果想到日本有19个诺贝尔奖,而我们一个科技奖都没有,有能力参与国际学术竞争的年轻人,难道不应该奋不顾身地投入拼搏吗?这是一个更加艰苦的战场,中华民族需要你们,祖国人民在看着你们。” ——程《再反思——兼评我学生的博客》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不要拿兴趣作为自己的怯懦和自私的挡箭牌!” “一个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没有抱负的人,不配获得博士称号,玷污了我们这些尽心尽力为培养人才所付出的心血和投入,你自己可以井底之蛙和安于现状的燕雀,没人会理你,如果是所有的老师都去理解和支持、甚至教育这样的人,我觉得是耻辱!” “……很多人用“兴趣”“安逸”“个人发展”等等华丽的辞藻作为自己的怯懦和自私的挡箭牌……” “ 如果日本人再来一次,以“洋房豪车美女”诱惑你,你能够经得起考验而不做汉奸吗?这些话难听,可是这些话你必须听,因为这个国家不需要一堆自私自利、见利忘义、贪图个人安逸和享乐的软骨头,这个国家需要那些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担当的硬骨头!” ——张《不想吃伟哥才有性,那就让自己成为有性的伟哥吧!》 看看老人们对不符合其“需求”的年轻人的评价,很容易看出其价值趋向。一、搞科研是辛苦的,你到了博士不搞,就是“怯懦、自私、玷污”,而且不能用“兴趣”“个人发展”来档“挡箭牌”(对!“也不要拿法律当挡箭牌——姜瑜”),就是要“痛苦”要“献身”。二、之所以要搞,基本上是为了“中华民族”,为了“祖国人民”,为了在日本“ 洋房豪车美女”的诱惑下不当“汉奸”!否则,你便是“自私自利”,“见利忘义”。三、"祖国和人民"花费了大量心血栽培你成了博士,你就要从道德上为“祖国和人民”卖力,不然就是“耻辱”。 总之,老人们的评价是越来越奇怪,越来越政治化、道德化了。老人们的头脑自然是“红彤彤”的,让年轻人无法直视,但是必须直视的时候还是换了种轻松的方式,一种揶揄,一种挑衅: “中国大学生宁可花99%的时间看A片,也不愿意花1%的时间看Discovery,为什么他们对自然奥秘的探索会失去兴趣?” “当学生内在的科研兴趣不在,或根本就没有产生过兴趣,通过外在“伟哥”的刺激,也只能维持短暂的兴趣,是难以致兴的。” “必须改变“教育塑人”的思想,喊“中华民族需要你们,祖国人民在看着你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为国家做贡献”这类无趣的口号,根本无助于兴趣问题的解决。” ——黄《兴趣:“伟哥”助兴,难以致兴》 老人们落后的思维模式和科学态度,在这次争论中无疑是袒露了。如果关于科研的真正动力是来源于“兴趣”还是“祖国人民的重托”这个问题无法调解,那末老人们和年轻人的对立的确是无法调解的。无论是中国的科技现实,还是被一次次被批判的“红彤彤”观念,都让人意识到:虚假的、伟光正的、政治运动式的、坑人的精神制剂都是伟哥,都不能让人“性”趣持久,最终只会导致永久阳痿。我最后在程先生的博客中留言道:“想想科学是怎么开始的?最开始搞科学的那批人基本都是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的欧洲贵族!真正驱使他们从事艰苦、危险、高投资的长久科学工作的原动力是什么?是要献身?是要爱国?是怎样怎样崇高的装逼?错了!是兴趣,是好奇心!也许老一辈们在红彤彤的政治年代里被洗脑洗的能忍受各种痛苦,去科研,去为国争光,去付出,去牺牲,甚至去献身,我敢说,这是不能持续的,是一阵风似的。如今的年轻人完全已经领悟了这一点。我仔细看了Z博士的文章,其思想、态度、面貌,完全就是一个清醒乐观、有价值追求的年轻人。我不认为他会后悔,他已经思考的很成熟了,他把碌碌无为的、悲苦的国内老一辈的一生看穿了。他坚决丢弃了这样的选择。我尊敬他,并祝福他。 ”
5189 次阅读|60 个评论
作为还没有放弃科研的年轻人
热度 1 kekegg 2012-11-19 20:49
很多的时候都想放弃了。虽然科研界相对而言是片净土,但是难免还是有很多政治在里面。遇到的时候,实在是令人心灰意冷。 也一直梦想着就教教书就可以了,也未尝不是个好路子啊。
2729 次阅读|2 个评论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khuang2012 2012-11-19 02:55
主席的实践论,我对这句话最有感触. 由此一句话来检照我们的孩子和年轻人培养教育的现状, 就有了许多值得深刻思考和反省的地方,我认为这正是我们国家要培养创新性人才所需要教改的方向. 我们学习物理,99%的时间是通过老师讲课得来的; 我们学习化学,99%的时间是通过老师讲课得来的; 我们学习很多东西,99%的时间都是用来从老师或者书本上得来的; 、、、 、、, 从幼儿园,我们就开始,比拼记忆力,强调重复是记忆之母,据说这是屡试不爽的秘籍, 大家都来谁的成绩好,比谁听老师的话,谁的小红花得的最多,好成绩是赢得众人赞许的最明显指标, 一直到大学,95%的时间都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得来专业的知识, 而于真正的现实社会中发生和产生出来的千种现象、复杂得近乎无从着手琢摩的物理或化学现象,却无时不刻、无处不在地发生着、纠缠着、演变着, 我们采取我们大家都会认为最快捷、最省事、最有效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们、培育年轻人们,我们认为只要孩子们听话,把我们交给的知识都掌握了,就一定大概得有个不错的前程吧。坐在教室里,师生一堂,一起交流,一起学习,怎样屠龙的原理和技术。却对龙的本尊情况,那细微、具体的性状、颜色或之类的种种语言是最粗糙描述工具的那种感性信息,却永远现有提及或一带而过,我们永远都是游离在社会现实或现实对象之外,呆在教室里听故事、研究故事的做法,大家都是这么受的教育,都是这么推崇老师直接给我们讲解明白,稍微会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和钻研,其实再努力,我们离问题本质的研究方法都是背离的,一直背离的。集体背离,意味着大家的思路都是偏离正确之道的。 教育改革的方向,我想,大概应该是这样的场景吧?———— 幼儿园里,孩子们玩沙、玩泥巴,有做游戏的,有爬竿的,有追逐打闹的,有趴在地上观看蚂蚁的,有偷偷躲开老师的视线藏起来说悄悄话的,有说话结巴被众小儿嘲笑而被老师温柔制止的,有笨小孩回答不出3+4=?而老师真的拿出几颗糖来演示而解答出题目的,、、、, 总之,孩子们在操场上呆的时间决不比教室里少很多,老师的责任就是 一 营造安静安心的环境,二 引导孩子们一起放松、开心地玩乐, 三 在众孩子们玩乐的过程中就具体的事件而教导友爱、平等、互助、勇敢的理念 、、、,总之,以为老老实实听从老师话的儿童就是好孩子,那首先就是指导思想有大问题。不能让孩子体会到自我、感受到世界的多彩存在,那么就是失败的儿童教育。 小学、中学、大学,孩子们天天呆在教室里学啊学的,对现实的自然、现实的社会、现实的工厂,、、、,却只是象征性地走马观花过过场子。我想,孩子们拿什么来助自己获自己对现实对象物的感受、感想等感性素材,又何能提出自己的创造性发现呢? 改革这种现状,必是 一 给孩子们更大的一个活动空间,把他们感知的空间从教室扩大到现实社会这个大空间去,其中的真实素材绝对给他们不一样的真实感受,越早感知,越能利于他们的真实思考自己;必是 二 让孩子们自己亲自动手动脚实践而获得真知的条件和氛围。 总之,老在小鱼塘里指定培养不出大胸怀大眼界,老是传授二手知识指定让孩子逐渐失却钻研的兴趣和动力。 现实才是最高明的老师,教我们每一个人面对自己、反省自己。
个人分类: 满意的教育?|462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常里的年轻人
热度 1 tarimriver 2012-11-15 15:45
中常里的年轻人
十八大一次会议选出了25人的中常委,分别是习近平、马凯、王岐山、王沪宁、刘云山、刘延东、刘奇葆、许其亮、孙春兰、孙政才、李克强、李建国、李源潮、汪洋、张春贤、张高丽、张德江、范长龙、孟建柱、赵乐际、胡春华、俞正声、栗战书、郭金龙、韩正。其中孙政才和胡春华都是60后的“年轻人”,都出生于1963年。 新当选的常委 胡春华 孙政才
152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80后男女因支教相识结婚 欲用礼金买520套校服
热度 1 lily201268 2012-11-14 15:38
不买房子,没有汽车,甚至也没有特别的求婚仪式,两个因去贵州山区支教而相识的80后年轻人要结婚了。    他们要将“红包”变成520套冬季校服,送给农村学校的孩子们。   可当他们再次回到山区时,那里的乡亲们却为他们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婚礼。   喜酒还没摆,新人陈华信和吴文苑已经计划好了“红包”的用途。这对刚刚领取结婚证的广东小夫妻早就决定,用结婚收到的礼金购买新年礼物,送给贵州和广西山区3所小学的孩子们。   如果一切顺利,这份礼物,将会是520套冬季校服,每套100元。数字“520”则象征着“我爱你”。   这份特殊的“浪漫”并非一时心血来潮。事实上,阿信和文苑正是因大学时支教贵州山区小学而相识。“520套冬衣,为庆祝也为感恩。”他们在微博上写道。阿信附上了他创办的支教助学公益组织银行账号,期待有更多人加入,募捐的截止日期是12月2日婚礼当天。   “元旦就回贵州发放我们募捐来的衣服。”文苑表示,那就是他们的蜜月之旅。    整座学校除了屋子和桌椅,什么都没有,墙壁突出的部分被涂黑,就当黑板用,每学期都有孩子辍学   阿信的微博很快引来不少认捐和转发,这其中“七八成是亲朋好友”,也有些陌生人。在上百条留言中,一位网友声称自己正处在“贫困期”,但也要“认捐”。阿信的一位朋友则称虽然婚宴未必能到场,也要“红包奉上”。   截至11月12日,这场网友口中“最美的婚礼”已经收到1万多元“红包”,可以购买180多套冬季校服。   “最多也就两三百套吧。”对于最终能否完成“520”的目标,26岁的阿信并不乐观。这位供职于南都全媒体品牌事业中心公益事业部的新郎官策划过不少公益项目,他觉得“甜蜜校服计划”太微不足道了,不会引起广泛关注。   但对这对新婚夫妇来说,这却是最特别的仪式。2012年春节过后,相恋4年的阿信和文苑把“结婚”提上日程。男孩出生在农村,女孩在都市长大。不买房子,没有汽车,也没有特别的求婚仪式,只是双方父母见面,敲定了时间。   “我们彼此心有灵犀。”阿信说,当他提出要把婚礼和公益结合起来时,在中国人保财险电子商务南方运营中心任职的文苑告诉他,自己也一直这样想。   他们的想法源于在贵州省大方县油杉小学一段绵延5年的感情。   说起来,阿信第一次去往油杉河村,是一个“偶然中的必然”。2007年,大二“五一”长假,新闻学专业的他和朋友去贵州“走访”,他长期关注教育领域的新闻,而正好在那段时间,贵州出现了好几个“感动全国”的教育人物,他想亲眼看看那些“新闻现场”。   一位早就联络好的贵州网友将阿信带到了自己的家乡大方县。在草坪乡和星宿乡同当地人“吹水(聊天)”时,阿信得知,四里八乡最穷的地方,是悬崖那边的油杉河村。   吃过午饭,阿信向着老乡手指的方向步行出发。冒着雨,他穿过断崖边坑洼湿滑的石头路,直到下午3点多才到达一片山谷。远远望去,两山之间一条小溪流过,溪边是3间平房。   “没有别人的指引,我根本看不出那是一所学校。”阿信回忆,眼前的油杉小学,连最起码的一根旗杆都没有。当时的他还并不知道,这毫不起眼的3间平房,是附近唯一一套砖瓦结构的房子,村民们住的还都只是木屋。   即使是5月,山中下起雨来,依然寒气逼人。学校里,乡村教师赵鹏听说广州来了大学生,兴奋极了,“围着火炉,嗑着瓜子”,他向阿信讲解了油杉小学的情况:   一百来个学生,两名教师,每年只能收到三分之一的学费,数学成绩却是全乡数一数二。整座学校除了屋子和桌椅,什么都没有。墙壁突出的部分被涂黑,就当黑板用,每学期都有孩子辍学。   “有的家庭连盐巴也吃不起,哪来钱交学费。”赵鹏对阿信说。面对山村的贫穷,出生在广东湛江农村的阿信坦言自己并没有什么伤感怜悯,而是“直面它的存在”。但他同时也觉得,自己得做点什么。   这年暑假,阿信在校园网上招募了4名志愿者,回到油杉小学支教。同年10月,他创立了“向日葵天使”支教助学公益组织,成为广东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下设部门。又过了半年多,社团招新,阿信和文苑相遇了。   初见阿信的情景,文苑“永远也忘不了”。那天,在广东商学院读大二的她赶着去参加学校招募暑期支教志愿者的讲座。因为有事被耽搁,这个迟到的姑娘低着头钻进教室,在最后一排落座。而当她抬起头时,便看见了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支教志愿者队队长阿信。   在文苑的记忆里,阿信的眼睛很亮。“他内心一定很有力量。”她忍不住对身边的同学说,“我要加入这个团队”。   讲台上的阿信对这一切一无所知,他只是后来听说,文苑是社工系的活跃分子。“吸引社工加入公益活动,一定有很大帮助。”这位完全投入工作的“队长”表示,最初他有一点功利心。   如今,阿信和文苑谁也说不清楚,不到两周后的那天傍晚,到底是他先牵她的手,还是她先靠在他的肩膀。只记得从志愿者面试到两个人在一起,“时间快到连月牙也来不及变圆”。    当她结束家访离开时,女孩在山上大声喊着:“老师!一定要回来啊!”   在男朋友的“领导”下,文苑开始参与广商“向日葵天使”支教助学公益组织的活动。一个月后,她随阿信一同深入油杉河村,在油杉小学支教3周。   文苑坦言,去支教最初是因为自己过得“太平顺了”,总想“找苦吃”。   第一次支教的经历让这个在城市里长大的独生女吃足了苦头。她第一次坐了20多个小时的硬座车;第一次和同学裹着潮湿发霉的棉被,挤在课桌拼成的“床”上。她一周只能洗一次澡,而这珍贵的“洗澡水”则让她和几个女孩身上长满了令人奇痒难忍的皮疹,“无聊时互相数,足有100多颗”。   文苑并不愿承认这样的生活算是“吃苦”。在她眼中,油杉河村的人们虽然贫穷,但他们的生活并不显得苦闷或消极。外人来到村里,会受到热情的款待,说起未来,他们也总是非常乐观。这是她从未有过的经历。   但在她家访的过程中,一个三年级小女孩不断地要求“老师抱抱”,“老师和我说说话”。女孩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家中只有年近古稀的外公外婆。“童年缺失的爱是任何方式都无法再弥补的。”这是文苑最为“揪心”之处。   当她结束家访离开时,女孩在山上大声喊着:“老师!一定要回来啊!”   在阿信看来,山区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所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好的校舍和吃饱穿暖,更需要精神和情感的交流,而这是支教志愿者最应做到的。   因此,阿信对他的团队管理非常严苛。从备课、上课,到家访、交谈,每一个和孩子有关的环节阿信都要求志愿者们力求完美。他同时会注意到当地的“礼仪风俗”,在观念比较传统的老乡面前,志愿者“大大咧咧”的行为会被队长严肃批评。   “我们那时是地下情。”阿信回忆和文苑共同支教的几十天。为了和女友保持距离,他甚至刻意减少和她谈话的机会。该批评的时候,这个之前“很会照顾人”的男朋友毫不留情。说起那时的阿信,文苑笑称“很凶”。但她同时也觉得,“认真工作的男人极具魅力”。   “那里见证了我们的感情,也让我看到阿信最好的一面。”20岁的文苑对着大山暗自许下诺言,如果将来真的能嫁给他,一定要回到那里。   当时已经是阿信第3次去往油杉河村。此后,他又回去过4次,有时哪怕只待一两天,只够教孩子们唱一首歌。   “那里不是农家乐,不是游乐场,也不是拿给你体验的地方。”阿信严肃地回忆着自己的支教经历。作为队长,遇到以美化简历或满足好奇为目的的报名者,他总是直接刷掉。在他看来,“打游击”式的所谓支教,走了不知何时再来,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没有任何效果,甚至还会对孩子们的心灵造成伤害。   有段时间,阿信忙于支教工作,得不到家人的认可,也找不到体面的工作,他感到“迷茫,像所有年轻人一样”。然而,文苑始终和男友站在“一条战线”,从未抱怨或要求过什么。   但油杉小学的日子越过越好了。2009年,县政府为油杉小学盖起两层新校舍,修起围墙、铺平操场,旗杆在校舍前立起来。在国家免收学费的新政策下,几乎没有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不少学生考上高中。5年下来,阿信收到学生的来信,足足攒满了一大箱。这个箱子他走到哪里都带着,一封信也不曾遗落。   “在那里我感觉到自己的存在,非常强烈。”阿信说,那种满足感是拥挤繁华的都市无法给予他的。    一个孩子直到第二天还念念不忘,写纸条给阿信:“你们来了我很高兴,烟花真美。”   11月2日,这对情侣登记结婚。一天晚上睡前聊天时,他们商量着,可以用红包购买冬季校服,作为新年礼物,让孩子们的小手不用被冻伤,也不用再背着煤去上学。   新婚第二天,阿信和文苑就回到了油杉河村。阿信想在那里拍摄结婚照,给孩子们发喜糖。站在山头的老树下,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她的肩膀露在不足摄氏10度的空气中,心里却感受到“意义非凡的热烈”。   这对新人并没有想到,在结束拍摄回到学校后,他们得到了“高规格”的迎接。从赵鹏老师那里得知阿信和文苑要回来,学生家长们自发操办了婚庆的酒席。   女人钻进厨房,切菜炖鸡,男人端起白酒,点起鞭炮。教室里的课桌被临时“征用”,在场院里被拼成4个大桌。全村来了100多人,从下午5点到晚上8点,足足吃了4轮流水席。当雾气散去,夜晚来临,他们在山谷里点起烟花。所有人都仰头看着那穿透黑暗的光彩,一个孩子直到第二天还念念不忘,写纸条给阿信:“你们来了我很高兴,烟花真美。”   像传统婚礼上所有的新人一样,新婚夫妇穿着红衣服,挨桌敬酒。一位大叔把红包塞进阿信手里,阿信执意拒绝。看着大叔“黑着脸”走掉,阿信赶紧召集老乡“开会”,约定12年是一个轮回,红包就包12块钱。有些家长来了并不吃饭,把红包放下就走。临走前,阿信和文苑总共收到3456元。   阿信把钱悄悄压在赵鹏老师的枕头下,带文苑返回广东。然而很快,他接到了赵老师满腔不乐意的电话。“我们之间已经不用谈钱,这是大家的心意,把你的银行账号发过来。”   阿信无法推辞了,但他已经想好了应对的办法——把乡亲们的红包也用于给孩子们购买冬衣。   形容自己“特立独行、不善交际”的阿信觉得,自己“最大的本事就是做了这件事情”,而且会继续做下去。而在文苑看来,公益正是他们共同的追求。这个24岁的女孩觉得,跟着阿信去支教的经历让她懂得“所得一切都并非理所当然”,应该倍加珍惜。   在香港读研和实习时,她曾穿过国际名牌,但却“并不向往”。她甚至没有把“甜蜜校服计划”告诉同事,因为“小小的虚荣心”已经在贵州大山里的那场婚宴上得到了满足。   那天,村长拉住了文苑的手。“都是华信面子大。”这个在村里颇具声望的人说。   在离开之前,文苑又一次站在了讲台上。这个还沉浸在新婚喜悦中的新娘子,把手语“我喜欢你”教给孩子们,她希望他们抱着“有爱”的心态,坚强勇敢地面对未来。   赵鹏老师的妻子张梅回忆起初次见到阿信的样子,“瘦瘦的,背着一个大包。”那时的她怎么也想不明白,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这个大学生来山沟里做什么。   “走的时候他说他会回来。”张梅说,“我们谁都不相信。” http://news.sina.com.cn/s/2012-11-14/045925574812.shtml
1303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倒是挺佩服程代展老师的学生
热度 1 zhanghuatian 2012-11-14 10:42
钱太少,谁给你干啊?是个连农民工都明白的道理,更何况是程老师优秀的学生呢? 他选择到银行工作也未必是为了钱。年轻人都喜欢新鲜,厌倦过去的生活,心血来潮想过另外一种生活也是完全有可能的。社会在变化,人和人的价值观未必相同,老一辈人“建设祖国”的论调能有几个年轻人能够接受呢?爱国还教育得了吗?爱科研呢? 像我这种被党安排了一辈子的老废物想过那样的生活也只能看看,因为我没有那样的能力,也就没有选择的权力。对这种有能力玩转世界的年轻人我只有羡慕和佩服。 谁都知道:21世纪人才最贵,“如何留住人才”应该是一个国家战略问题,不客气的讲中国在这方面根本没有资格和程老师学生想去的美国竞争。到现在书生们还在搞“批判学生名利化思维”的愚蠢论调,这根本就是不入流吗。
2077 次阅读|1 个评论
年轻人 价值观 社会
lpy19862006 2012-11-13 22:42
年轻人 价值观 社会
又到招聘会的时间了,平日难得平静的心又一次扰动。 “准备去哪,那的待遇怎样”,“有编制吗,工资多少”,“那里发展前景如何,城市环境怎样”一个个很现实的文章,使得每个人对工作的选择慎之又慎。 半年后,而大多数友人都奔着不是十分满意的工作而去。紧接着未来的几年里,有人不断跳槽,有人不断抱怨,有人貌似苦苦挣扎,感觉自己幸福者无几。(本人毕业于一所地方二本师范院校)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理由。工作、家庭、社会、生活等等,使生机勃勃的年轻人,变得死气沉沉,毫无活力。仿佛觉得人生像是在痛苦中煎熬,而非享受。更可悲的是我辈蚁族,职小薪低,工作家庭几乎都无望,除了理想之外,找不到人生还有多少兴奋点! 随之而来的是价值观的悄然改变。曾经的战天斗地豪气与救苦救难的入世情怀,变成金钱、职位等显而易见的追求,曾经美好的理想被人间烟火早已熏得荡然无存,一个个现实的问题接踵而至应接不暇。而这种年幼时的冲动,偶尔会在一些潸然泪下的故事中感动一会儿,而后有消失的无影无踪,继续生活在不幸中。 当这种状态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症状,而是一个时代的人的悲剧时,会有什么现象?就教师而言,多数乐意兴致勃勃的去大城市,县城重点,工资高,待遇好。已进入乡下学校的教师想进县城中学、县城中学的教师想进市区重点中学,市区重点中学的教师又想、、、、、待遇好,工作条件好,人往高处走,无可厚非。 其中有什么不妥吗?这样的拼搏人生不是最有意义吗?北上广蚁族千万,都是怀着这种梦想日复一日的奋斗;公务员考场上也有不下数十万在苦苦争战。人生中的各种不幸在美好的憧憬面前都可以忍一忍,所谓时代在召唤。安安心心、实实在在工作在基层一线的人反而有点诚惶诚恐,在"社会心理学"的指导下,终于也不幸起来。反观这一代年轻人,除了为数不多的人之外,都生活在不安中。随之,由各种大腕、成功人士确立的价值观更促进了社会的不安:大有福布斯富可敌国的榜样、小有杰出人士的模范,身边著名校友的事迹,他们金钱、地位成为衡量这个时代最简便快捷的标准。通俗一点,也就是升官发财成为检验青年是否成才的唯一标志!你一个干了一辈子的乡下小学教师,呵呵,抱歉,众人避尤不及,更无人追随! 当一个时代、一个社会都出现这种思潮的情况下,人生会幸福吗,社会还健康吗?人生只关注钱和地位,一旦得到,人生的意义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空虚和孤独,而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兴趣,这样的人生注定是悲剧。现代人的空虚、无聊从此而来。而社会呢?生不起、学不起、病不起、住不起、死不起各种的痛苦感到无比的揪心。迫使每个人无法避开“金钱”这一不愿面对话题,人人不得不向钱看!若一个社会人人向钱看,社会的道德、温馨与关爱荡然无存,只剩下冷冷的外壳,而人与人之间只有冷冷的交易。一旦社会到这种程度,人人都在忍受心灵的煎熬,人人都在心灵痛苦中挣扎,进一步发展,离崩溃不远了! 社会不仅仅是理性的社会,还是人文的社会。人之所以不同于机器,他有内在的关爱,在经济利益冲刺着所有角落的时候,一条蹒跚崎岖的简陋山道,一辆微不足道走遍中国的三轮车都会给人以莫大的震撼。为何?因为,它们能得到人们心灵的共鸣!在人们被物质问题困惑的疲惫心灵里面,还保留不少珍贵的爱和纯真!有了它们,人才不会成为行尸走肉!有了它们,人才会有生机!人的创造力和活力才会激发! 请珍惜这一点还没被物质洪流所淹没和污染的真、善、美吧!社会总有一天会发现它的价值! 心情烦躁,胡言乱语,游戏文字!
29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光棍节网络商家所谓的促销
热度 7 cutefay 2012-11-13 10:23
由于淘宝、当当网等网站早就打出半价促销之类的牌,于是我就在光棍节那天到各大网站上逛逛,结果发现,所谓的半价促销,基本上都是骗人的。 我在淘宝的天猫商城上看中一款洗发护发套装,美其名曰原价260元,现价130元。而实际上该产品在超市里不打折的价格也就130元。还好我知道价格,所以不会被所谓的“半价”蒙蔽。 我在当当网上看到说图书半价,结果发现所谓半价的图书,都是一些很差劲的销不出去的书,我想买的书,大概还都是和平时一样85折左右。 尽管如此,淘宝商城当天的销售量就超过100个亿,似乎是买东西不要钱似的抢购。为何光棍节促销会有这么大的生命力?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以前网络商家很少打出光棍节的牌,第一次打出,消费者会有新鲜感。 2、一般会经常网上购物的,年轻人居多,而年轻人更关注光棍节。此外,年轻人网上购物往往比较容易冲动消费。我想,冲动消费与网上支付的方式有关,从银行卡里花钱,不容易有强烈的钱在流逝的感觉,所以一不小心就容易花多了。 3、光棍节时单身容易有“伤感”的 情绪,为了安慰这种“伤感”的情绪,很容易选择给自己多买点东西的方式,慰劳一下自己的心。所以,单身的人可能更容易在光棍节买东西。 光棍节不仅是网络商家赚了钱,高校周围的饭店的生意在光棍节也可能火起来。光棍节那天我和朋友去一高校附近的一饭店吃饭,平时那个饭店去的人不是很多,比较安静,结果我们那天去发现大多数桌位都有人了,我们去的晚,只能坐在门口的一个位子上了。我观察了一下,那天去那个饭店里吃饭的,好多都是学生模样的,有的是一群男生一起吃饭,有的是一群男女生一起吃饭,可能是他们来这里吃饭也是集体过光棍节的活动之一。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3030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为什么要吸烟?
热度 16 cutefay 2012-11-13 10:07
我父亲和爷爷那一辈的人,吸烟在那个年代似乎是一种时尚,他们大部分人都吸烟,后来,即使想戒烟,也戒不掉了,所以直到现在还一直还会吸烟。家里的那些父辈和祖父辈的人都吸烟,也就习惯他们吸烟了。我过年过节给他们送的礼物中,一般也都会有香烟。因为送香烟能投其所好,他们收到会很高兴;送其他的,他们反而不大喜欢。 我不大明白的是,现在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并且知道现在很多不吸烟的人对吸烟越来越反感,但介入吸烟行列的年轻人为何还是挺多的。 经常看到电视上或现实中有一些女孩子择偶标准中会有希望对方不要吸烟的条件,并且有的女孩认为这是底线;我还见到有的人是一闻到烟味儿就实在受不了的情况;此外,孕妇一般都不希望闻到烟味儿。可见,社会上对吸烟的反感程度越来越强烈了。 我也很讨厌闻到烟味儿,但有时候没办法,在某些场合不得不忍受烟味儿,所以耐受力还行。但我如果看到有年轻的男士吸烟,就立刻对这个人的印象分降低一大截,心理上总觉得这样吸烟的年轻男士让人有种不安全感,也就是总容易往“坏人”上联想。或许有的人认为这样的心理是对吸烟的年轻人不公平,公平不公平是一回事儿,我的心理感受是另外一回事儿。 此外,想问科学网的长辈们一个问题: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吸烟吗? 还想问科学网上的未婚的女孩或已婚的女士一个问题:你希望你未来的或现在的老公吸烟吗?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7175 次阅读|35 个评论
刁德一们为什么睁眼说瞎话、如此流氓、无耻?
热度 5 wangxh 2012-11-11 17:22
刁德一们为什么睁眼说瞎话、如此流氓、无耻?
小时候看过很多遍样板戏,其中就有《沙家浜》。当时什么也不懂,打心眼里不愿意看这些“说教”的戏。但是,只知道如果不跟着“看热闹”,到了晚上就什么也没有干的——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无法想象农村没有电的晚上是什么样子! 后来恢复高考制度,大家只顾着学习,把样板戏的内容与形式都忘记了...... 再后来,人长大了,再听到样板戏的唱腔(即形式),是那样的喜欢,并从此喜欢上了京剧,感觉这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音乐艺术...... 又后来,思想长大了,在欣赏样板戏唱腔的同时也注重了内容(其说教思想),明白了早期共产党人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付出的惨重代价......于是慢慢有了感恩的心...... 现在再来回头看看那些唱词,不仅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而且更能看清某些危害国家利益的民族败类。现在的 刁德一们,欺骗老百姓时睁眼说瞎话,竟然如此流氓、无耻 ! 刁德一:(白)把老百姓都给我叫到春来茶馆儿,我要训话。 胡传魁:(白)你叫老百姓干什么? 刁德一:(白)我叫他们下阳澄湖捕鱼捉蟹。 胡传魁:(白)捕鱼捉蟹?这里头有什么名堂? 刁德一:(白)每条船上都派上咱们的弟兄,让他们换上便衣。新四军看见老百 姓下湖捕鱼,一定以为镇上没事儿了,就自然会走出来。到那时候咱们各条船上一齐开火,岂不就……? 胡传魁:(白)老刁,真有你的! (幕后人声喧嚷,刁小三大喊:安静!参谋长训话啦) 刁德一:(白)乡亲们!我们是忠义救国军,是抗日的队伍。我们来啦,知道你们很困难,也拿不出什么东西来慰劳我们, 也不怪罪你们。因此想让你们下阳澄湖捕鱼捉虾,我们按市价收买 。【其实他们早已经沦为汉奸、投靠了日本鬼子】   (幕后王福根喊:乡亲们,我们不能去。要是碰上日本鬼子的汽艇我们就没命啦!) 刁德一:(白)大家不要怕,每条船上派三个弟兄保护你们!   (幕后王福根喊:那也不能去!) 胡传魁:(白)他妈的!谁敢不去。不去,枪毙!   (胡、刁率刘副官、刁小三下。阿庆嫂上) 阿庆嫂:(唱)刁德一,贼流氓! 毒如蛇蝎狠如狼。 安下了钩丝布下网, 只恐亲人难提防。 渔船若是一举桨, 顷刻之间要起祸殃。 乡亲们若是来抵抗, 定要流血把命伤。 恨不能生双翅飞进芦荡, 急得我浑身冒火无主张。   (幕后百姓们喧闹,刁小三大叫:要是再不去我就要开枪啦!) 阿庆扫:(白)开枪?     (唱)若是镇里枪声响, 枪声报警芦苇荡。 亲人们定知镇上有情况, 芦苇深处把身藏。 (瞧见墙上挂着的斗笠和墙根儿的石头,眼睛一亮) 要沉着,莫慌张。 墙石斗笠, 引诱敌人来打枪! (阿庆嫂将石头扣上斗笠、从茶馆后窗投入阳澄湖) (幕后刁小三惊呼:有人跳水!并和刘副官、胡司令一起追上,拔枪向湖中射击) (刁德一气急败坏地追上) 刁德一:(白)不许开枪!嘿!不许开枪! 胡传魁:唉,你怎么不早说 ……
个人分类: 社会|5604 次阅读|6 个评论
奥巴马的经验:谁拥有青年,谁善用网络,谁就掌握未来
viclee 2012-11-10 22:15
奥巴马的经验:谁拥有青年,谁善用网络,谁就掌握未来
奥巴马的经验:谁拥有青年,谁善用网络,谁就掌握未来 题记:以下这篇文章很好,它告诉我们:当今世界上还没有哪个政治家像奥巴马一样极大地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力量。奥巴马的经验证明:谁拥有青年,谁善用网络,谁就掌握未来。 以下这篇来自Fast Company的文章,可以帮助你看到奥巴马团队如何总是能领先一步,站在互联网与年轻人的这一边,从而为自己的竞选与争夺民心加分。 从2007年宣布将竞选美国总统起,奥巴马及其团队就已经开始利用社交媒体的政治影响力。据techpresident.com网站报道,2008年奥巴马为竞选总统在网络上发出了1300万封邮件,400万捐款者通过网上电子渠道捐款,其支持者网站My.BarackObama.com拥有200万个会员。社交网络对奥巴马瞄准草根阶层的竞选活动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势头在奥巴马上任之后延续了下来:在9月6日的民主党全国大会上,奥巴马接受竞选总统提名的演讲创下了Twitter每分钟发推5.2万条的新纪录。 拉哈·哈佛西曾是奥巴马2008年竞选团队众多战略专家中的一员。她在一封发给我(注:即本文作者)的邮件中说,“竞选团队采取的策略是,激励人们离开电脑座椅,走到大街上,挨家挨户敲门筹集捐款。”哈佛西曾经撰写《是的,我们可以:揭秘社交媒体如何构建奥巴马品牌》一书,详细阐述了奥巴马竞选团队是如何利用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拉拢选民的。 “他们的战略目标是将选民的网络行为转变成为线下的行动。这表明,他们深刻认识到了网络和线下的鸿沟需要弥补,需要鼓励网络用户在真实世界中作出行动。”哈佛西说。 不管你持哪一种政治观点,你都无法质疑奥巴马在社交媒体领域取得的持续成功。尽管许多其他高调的政治家也都已经入驻主流社交网站,但奥巴马及其团队始终领先一步。在等待奥巴马采取下一个数字行动期间,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能够从奥巴马团队身上学到哪些利用社交媒体构建个人品牌的经验,这些经验并不仅限于个人,同样可以适用于企业。 1.社交媒体团队需要大量人力投入 俗话说,“养好一个孩子需要全村的配合。”为了维护好你的数字档案,你也需要一个社交媒体团队来帮助你。奥巴马的技术团队只是这个等式的一部分。本周二第一夫人米歇尔的演讲在Twitter上引发的讨论多达每分钟2.8万条,比上周罗姆尼周二晚间在共和党全国委员会的演讲吸引的Twitter信息数量高出两倍。 米歇尔·奥巴马在Twitter上非常活跃,拥有150万个粉丝。对于拥有近2000万粉丝的奥巴马来说,米歇尔是非常好的伴侣。奥巴马的200万粉丝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相反,他们是过去几年间苦心经营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奥巴马在今年的选举中同样获得了领先的支持率。 2.主动入驻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包括较新的平台 在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米特·罗姆尼为数字战略增加诸如购买Twitter热门话题等新策略时,奥巴马竞选团队已经开始尝试一些大胆的新举措,例如在新闻聚合网站Reddit发起“有问必答”(Ask Me Anything)活动,该活动甚至能够凭借自身影响力登上Twitter热门话题。奥巴马在Reddit上的实时聊天活动为Reddit带来了创纪录的流量。该活动不仅导致Reddit网站因拥堵而崩溃,期间页面浏览量更是超过10万次。 换句话说,在坚守常规社交媒体网站的同时,打破常规去尝试新的受众和新的平台也不失为好想法。 3.优雅地还击对手,更多地使用图片 随着你的在线社区的增长,伴随互联网聚光灯而来的各种批评是难以避免的。如何处理这些批评,将最终决定你能否在社交媒体领域获得持续的成功。8月底,知名演员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在民主党2012全国大会上做了名为“看不见的奥巴马”的演讲,批评奥巴马未能遵守承诺。很快,奥巴马团队在Twitter作出回应,发表了一张奥巴马座位后面的照片,同时附上简短的“此座有人”(This seat's taken)几个字,传达出奥巴马仍在承担责任的信息。 2012年,视觉社交媒体正是风头正劲的时候。据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4%的回应者称,如果某些品牌比其他媒体更频繁发布图片,那么他们更有可能参与这些品牌的互动。”因此,如果社会舆论走向不妙,或许正是需要你发出图片的时刻。 4.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在上一次选举创下先例之后,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开始利用网络去接触选民,与选民交流,”哈佛西说。“他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超越所有的噪音,创造出能够让所有人都持续讨论的话题。”让人们持续谈论的办法之一,是持续参与对话。对比罗姆尼和奥巴马竞选团队就可以发现,奥巴马团队几乎从不停歇。皮尤公司对6月4日至17日之间两大阵营的社交媒体活动进行分析后发现,罗姆尼团队平均每天发推一次,而奥巴马团队每天发推次数达29次。根据这项调查,奥巴马团队的博客和YouTube视频数量是罗姆尼的两倍。 由于数字世界中存在非常多的噪音,切记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因此你需要有效地训练和调整自己的节奏,准备好参加马拉松式的社交媒体活动。 5.拥抱移动趋势 今年距离上次选举只有4年时间,但移动领域的情况变化很大(第一代iPad直到2010年才发布)。尽管拥有清晰的媒体战略是必须的,但在如今的环境下,这一战略必须将日益增长的移动用户考虑进去。就在最近,白宫更新了其苹果和Android应用,刚好赶上奥巴马的民主党大会演讲。这款应用允许用户流媒体直播总统大选事件,阅读博客文章,或者使用iPad的视网膜屏幕浏览高质量图片。 白宫网站同样获得了更新,新版界面对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更加友好(过去两年间白宫网站的移动用户访问量增长了三倍)。 总而言之,不能落下一个移动选民。“我认为在如今的大选中,数字部分已经成为了必备,而在2008年时他们还仅仅被看作是可有可无的加分点。”哈佛西说。 社交媒体是否会帮助奥巴马赢得又四年的任期?这很难说,但不管11月份大选结果如何,他的技术团队都已经胜出。 本文来源:fast company
个人分类: 生活情趣|25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爱情天梯”里的纯真爱情
热度 10 liuxuxia126 2012-11-1 09:43
 原文见 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2/1101/c1008-19456826-2.html 一生一世一双人 他们演绎大山深处的爱   谁说缘分没有天定?谁说没有一见钟情?50年前的那一幕,就像隔了半个世纪的风,缓缓一掀,还是含满了绿意,吹开刘国江心中永恒的春天。   他6岁时,16岁的她成了别人的新娘,惊鸿一瞥令他情窦初开;他16岁时,26岁的她丧夫守寡令他不胜爱怜;他们相爱引来闲言碎语,两人携手私奔进海拔1500米的深山老林,从此远离一切现代文明。他们互称“小伙子”和“老妈子”,虽然“老妈子”一辈子也没下过几次山,但为让她能安全出行,“小伙子”一辈子都忙着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梯通向外界,一凿就是半个世纪,凿出6000多级“爱情天梯”。   整整50年,铁铣凿烂了20多把,这都是他一手一手凿出了6000多级的阶梯,每一级的台阶都不会长出青苔,因为只要下雨过后他都会用手搽过,这样一来就不会滑……而他,也从一个年轻人变成了一个白发老翁。   这个故事在2006年曝光并经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两位老人被评为2006年首届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同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经典爱情故事”。这段位于深山密林的6000多级“爱情天梯”一度成为情侣朝拜的“圣地”。   如今,她的“小伙子”走了,他的“老妈子”也追随而去。6000级的“爱情天梯”,成为凿入大山的爱的刻度。虽然他们双双辞世,但他们彼此相爱的心从未停息,这份纯美的爱情最终化作了通往天国的“爱情天梯”,成为永恒。 ======= 这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就在电视上看过,当时就很感动。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样纯真的爱情真的极为罕见。在他们那个年代,能追求并实践这样的爱,也是需要勇气的。 一见钟情的故事越来越少,在思考是不是爱一个人的时候已经加进了太多考量的元素:外貌,职业,年龄,身高,家庭背景,学历,是否情趣,是否能沟通,是否性格好。。。。。而当真的有一个这样的人出现时,他(她)却早已是为人夫(妇)了。 爱是没有任何理由的。 世上就有这“无缘无故的爱”。
个人分类: 事事关心|3547 次阅读|13 个评论
我们所的年轻人朝气蓬勃
xupeiyang 2012-10-30 10:41
激情熔炼团队 凝聚创造梦想 十月的北京,秋高气爽。为使新职工尽快融入所馆工作和生活中,增进彼此间的交流,提升团队凝聚力,10月18-19日人力资源处组织所馆新进职工20余人赴怀柔开展了一次别具特色的拓展训练。   迎着明媚的阳光,大家来到了拓展基地。这里依山傍水,空气清新,沉甸甸的柿子树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漫山遍野的红叶更增添了秋色的美丽,所有人的心情不由得放松下来。为了使新职工之间尽快熟悉起来,培训老师首先带领大家进行了破冰训练。趣味横生的小游戏很快打破了沉闷的局面,消除了彼此间的陌生感,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接下来的一天里,大家共同体验了丰富多彩的团队价值观培训项目。同心杆、双解码、贪吃蛇、手牵手、七巧板等经典拓展培训项目寓教于乐,以“沟通、协作、执行、凝聚”为主线,使大家在开放、坦诚的氛围中感受团队的力量;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培养乐观自信、相互信赖的合作精神;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新职工们从陌生到熟悉,从被动参与到主动融入,彼此间的距离越拉越近。   此次户外拓展训练有效地提高了新职工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分享与包容的意识,使新职工对团队整体目标具有认同感,同时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熟悉与认知,有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共同推动所馆事业的发展。      
个人分类: 旅游美景|30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缓
热度 4 Wuyishan 2012-10-26 13:35
缓 朝胜观察 (科技日报,2012,10,26) 记得改革开放初期,经历了闭关锁国几十年、人们刚刚从“文革”那个畸形的社会中走出来,对许多“新事物”都非常好奇。比如,有几个改革宣传家到处宣讲时,常常说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工作、生活节奏感很快的社会,举例说日本、香港连行人走路节奏都比中国大陆人要快。在经济特区深圳的建设初期,“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口号,红极全国。而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更是创造了令全国人民惊奇的“深圳速度”…… 可是,三十多年过去了,经历了高速运转的中国社会,似乎是有点厌倦了那些不顾一切的快节奏,开始慢慢地欣赏某些“慢生活”。三十多年前追求快节奏的小伙子们,如今已经是花甲前后的老人了。在改革开放年代里出生的年轻人,从一懂事似乎就无所谓节奏的快慢,他们没有感受过文革社会那种窒息,更没有体验过五十年代的那种社会激情,曾使一代人激动不已的改革开放,在他们的眼里是与生俱来天经地义的,至于以金钱为核心的速度与效益,尤其让他们感到莫名其妙……于是,社会的运转与节奏,又到了一个调速的时代。 当年曾经参与和推动过经济高速发展、生活加快节奏的年轻人,今天开始陆陆续续地退休了,三十多年的打拼尘埃落定,出水已见两腿泥,终于到了反省人生观照生命的时候。奇怪的是,今天花甲前后的人们,似乎还没有准备好做老人。朝胜与许多“花甲老人”朋友攀谈,大家的心态思绪感情审美,似乎还没有走出“年轻态”。唯有对生活的节奏、人生的追求,开始放缓平和了。 多少年来,似乎忘记了喝开水的感觉。渴了,仰脖就是一瓶并不纯净的纯净水,办公室里有大桶、外出包里装小瓶、汽车后箱备一箱、会议桌上摆一排……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朝胜对潮汕人的功夫茶开始发生兴趣了。“饮杯?”潮汕籍的朋友走遍世界再急再忙,也不忘摆上一套茶具,一见面就是这种招呼。瞧瞧,咱们喝水就是为了解渴,而潮汕人饮茶内涵就丰富得多了。无论人多人少,只一个半拳大小的茶壶,茶叶几乎塞满小壶,冲入开水之后,只能倒出牛眼大的三盅茶水。前三人饮过,重新洗杯,再次冲水斟茶,又是三杯,后三人续饮。据说,茶壶稍大斟茶超过三杯,就不正宗了。 朋友围坐饮茶,一遍遍地洗杯,一遍遍地轮回。再渴也得一小口一小口的饮,不渴也要一小杯一小杯的品。时间挥洒着随意,香茗品味着惬意,言语断续着无意,流水浸润着禅意……一席茶罢,身心通泰,口颊留香,超凡脱俗。茶里,时间就是时间,生命就是生命。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 再后来,朝胜一人在家,竟也时而独饮。依然洗手洗壶洗茶洗杯,程序工艺,缺一不可。煲滚水、列杯壶,先急后缓、高泻低斟,观汤之清浊,试茶之浓淡,闻香之悠长,感心之空灵。祛热气、降燥火、熨肝肺、平气息……什么时间金钱、效益生命、高速运转、匆匆脚步,且饮尽杯中茶,天下事去他的! 去北京出差,88岁的老红军谢老召唤,今天到我家吃煎饼。薄如蝉翼的煎饼,平铺在碟子上,放葱丝、黄瓜丝、精肉丝、布豆芽、抹黄酱、点醋汁,紧裹慢卷盈盈一条,捏住首尾,细嚼慢咽,再配上一碗金黄喷香的小米粥。谢老说,这是陕北的一道传统美食,老前辈谢子长养伤时吃过,刘志丹请周恩来在窑洞里吃过,到瓦窑堡的党中央领袖们吃过,在延安的革命青年吃过……这道美食随着革命者的脚步来到了北京。有晚辈孩子嫌卷煎饼麻烦,干脆一口煎饼一口配菜直接吃将起来。从来在饮食上简单随便的谢老必定制止,甚至自己亲手铺饼、配菜、裹卷,一丝不苟,中规中矩。然后笑眯着眼看着孩子们大快朵颐。 我突然明白了,这道美食的品尝并不是从口中开始的,而是在磨荞麦、洗面筋、粘薄饼、炒配菜时就开始了,入口前的最后一道料理——裹卷,是品味美食最享受、最安逸、最成就、最陶醉的一道,如同高尔夫在果岭球洞前的最后一杆…… 有时候享受的并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过程不可忽视,更不可潦草敷衍。不懂得享受过程,就不懂得享受生命。生命,原本就是一个过程。 悟到这一层,就明白了乘凉愉快,种树也愉快;成功愉快,追求也愉快;富裕愉快,脱贫也愉快;收获愉快,劳作也愉快;享受愉快,奉献也愉快;到达愉快,行进也愉快…… 人生没有愉快,就是最大的失败! 匆忙急躁并非现代生活,功利钱财不是生命价值,贪得无厌永无快乐可言,气盛性傲难得生命真谛。于是,佩服起穷人的安逸,原以为懒惰,却原来是淡定;佩服起贫困的心态,原以为平庸,却原来是安然;佩服起草根的生活,原以为平凡,却原来是恒远…… 春江水暖,夏花灿烂,秋高气爽,冰雪晶莹。缓步欣赏吧,不必着急,事缓则圆。(左朝胜)
个人分类: 换一个角度|2656 次阅读|5 个评论
馆有老员工是个宝
热度 1 mdzhao 2012-10-23 13:19
我常常会想起这样的情境,好多年前和我同在一个阅览室的一个老师,只要看到破损的书刊,就会用牛皮纸、透明胶带仔细的修补,甚至整架的时候看到有书刊折角都要一一抚平,如果有书刊放歪被扭曲,她还会把它们抽出来,上面压上重重的图书使其恢复平整。做这些事她总是默默的,除了我们一个阅览室的人,别人都不知道,更别说领导了,其实就是出于她爱书的本能,她根本就不求表扬和回报。 俗话说,家有老人是个宝,其实,馆有老员工也是个宝。图书馆的工作,平凡而平淡,许多老员工,也许学历不那么高,新技术也不那么强,但他们有工作责任心,有长期工作形成的对图书馆的感情,年轻人经常要抱怨的许多琐碎的工作,他们干起来却津津乐道。年轻人往往追求速度,不注意细节,他们却总是一板一眼,很少出差错。特别是他们会注意图书馆工作的延续性和收藏的完整性,不仅考虑今天,还会追溯昨天,规划明天。 图书馆的工作是一个需要积累和经验的工作,年轻人有他们的优点,但老员工的经验绝不是他们几天可以学到手的,年轻人的浮躁、急功近利更映衬出老员工的稳重和淡定。可惜。这个社会是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包括领导们也是急于出成果,出亮点,好像和老员工的节奏不合拍。恨不得什么事情都让年轻人去干,许多老员工被边缘化,成了图书馆无足轻重的人。 图书馆聘岗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一个进馆才几年的员工,可能聘上一个高的岗位,比一个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员工有更高的收入,一个助馆比一个副研有更高的收入。 图书馆是个特殊的地方,工作年限也是给图书馆作出贡献的体现,职称更是比职务体现经验的尺度。 一个好的单位,应该是一个有凝聚力,让员工愿意在此长期工作的单位。 一个好的制度,应该是一个能让所有人都充分发挥各自优点的制度。 也许,什么时候领导们忙完了手头的事情想静下来整理一下头绪,突然发现许多事情已经找不到源头了,许多东西竟然是支离破碎的,需要条理、需要延续、需要历史的图书馆,它的完整性早就随着老员工的退休或被辞退而消失了,在年轻人走马灯似的进进出出中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
个人分类: 图书馆那些事|2951 次阅读|4 个评论
教育及教育回报-兼谈服毒自杀的农民父亲
热度 6 xiazhi397288 2012-10-20 18:09
最近的一则新闻说:一位辛辛苦苦考上大学又读完研究生的农民孩子,因毕业后没找到工作而回家种地,气得父亲服毒自杀。有报纸评论,“回家种地很正常,这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如今清华学子卖猪肉,大学生擦皮鞋、卖臭豆腐之类的新闻早已见怪不怪、屡见不鲜。”--我只能说这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缺乏对农民最起码的怜悯和对农民内心最真诚的了解。孩子是农民父母唯一的希望,他们没有任何的指望,当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希望破灭,父母心中那悲凉绝望的滋味没有做过农民的人无法理解。当高学历不再是人人羡慕的光环,不再是阶层流动的助推剂,更不再是找到一份像样工作的敲门砖;当农民父母所有辛苦都白费,所有投入都有去无回,孩子又回到那片想早点摆脱又挥之不去的黄土地上时,一辈子无权无钱只能中规中矩供孩子慢慢上学慢慢毕业并指望孩子努力找个好工作的农民父母,这时候有的只有“欲哭无泪”。父母该如何跟外人说起这个昔日引以为豪的孩子?父母该如何去顶得住那么多流言蜚语的压力?所以,请不要怒其不争于这位服毒的父亲。请理解,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父母能叮嘱周遭压力、勇敢坚忍地把孩子供到大学又供到研究生已经是无比的伟大,无比的令人钦佩,无比的精神胜利。只是,不知是教育体制还是整个社会体制还是孩子本身的原因,孩子最后没能找到工作,父母那脆弱的内心再也承受不住更多的打击,那一刻,轰然崩塌。 我们知道,中国财富分配不平等、教育资源不平等、贡献与权力不平等、城市与农村地位不平等等都是长久以来既定的事实,想要改变这种存已尚久的风貌,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现有的既得利益者,会一再拥护自己所谓的‘权力’,排他拥已而形成一种势力圈,拼命阻导这种去异化进程。而那些外来人员,只得倚靠自己此生无畏的付出,将全部期盼寄望于下一代的成功‘漂白’。 纵观社会体制下的多种分配机制,无不是将好的资源(包括配置,投资,环境和氛围)集中在少数几个中心。先发展起来的以及发展水平程度高的地方由于长期保持着此种基础优势,在政策待遇,人才引进,各类生活及文娱活动配套设施中,占据着极大的优势。现今,好的地方(像沿海,各大省会)财政宽裕,并拥有主导权,决策权,发展迅速;而差的地方(像农村,山区)依旧破旧不堪,几十年滞步不前。 所以,可供小地方的孩子选择的道路并不多,出人头地的机会也是非常有限。也许,东部沿海地方的农村娃凭着天然地理的优势和经商下海的风潮洗礼,很早就可以懂得资本运营的道理,靠建立实业成立公司,也可打造出自己的一份天地。而更多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缺乏这种原始资本及敏锐的商业嗅觉,只得靠读书这条唯一的道路去找寻自己的明天。 也正是这条道路的残酷性,注定了背负在其身上‘赌码’的压迫性:在农村,父母整天忙于自己的田地,自己的那份小事业,没有高远的眼光,也没有舒畅的心情跟前瞻的想法,去在课下投入时间跟精力去照顾,去指导孩子。孩子在低水平的小学校,整天接触的也都是些有限的知识。没有有效的学校教育,缺少家庭教育,再加上各种社会资源也极度匮乏。这样下去,极易产生出一帮竞争度也有限的孩子。它们天真的以为,只要自己努力,考出好的成绩,考到好的学校,拿到高深的学位,就能换取人生的辉煌。而当现实落幕,梦想走进生活,发现命运改变之艰难的时候,这种煎熬,将是压在孩子,父母,及全家全族所有人身上无法磨灭的至酷。 读书无用论,就这样,,广泛而深远的在农村继续传播着。。。
4619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墨经》:中国科学史上的孤独一歌
热度 2 秦伯强 2012-10-10 22:48
作者:董洁林 这 间四门紧闭的屋子里很暗,屋子的一壁开了一个小孔,屋外站立着一位年轻人,他的影像随着室外的光线从小孔中穿透过来,在黑屋子里形成了一个倒影,屋子里一位老者默默地观察着,记录着……这里描述的不是今天的实验室,是公元前400年鲁国乡村一间普通的民屋,屋内的老者是墨子,在喃喃自语中他说出了惊世骇俗的小孔成像现象:“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入也高,高者之入也下。” 差不多同时,一位生活在古希腊文明鼎盛之时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他也在观察小孔成像,他看见太阳光从形状各异的小孔穿过总是在另一方形成一个圆光斑,但没有得出小孔成倒影的结论。直到1400年之后,波斯科学家阿尔哈曾(Alhazen)才描述小孔成像原理(“Book of Optics”,1021 AD),英国科学家格罗塞特(Robert Grosseteste)阐述这个原理则是在墨子之后1600年。 墨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活跃、魅力十足的时期,中国向何处去充满了无限可能性。孔老夫子坐着牛车在各国穿梭,宣传儒家社会等级秩序和治理思想;法家诸子也忙于游说各国君王,贩卖他们的法治强国之计;智者老子独居一室,默默思索着自然之道;墨子和他的追随者热爱自然之理,政治上主张“兼爱”,经济上主张保护私有产权和推动技术创新。在科学上,除了光学,他在力学、几何、数学和逻辑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 当时的古中国和古希腊,有不少相似之处,接下来历史做出了很不同的选择。在中国,汉武帝看见了儒学阶梯理论维护国家稳定的作用,决定独尊儒学。后来的朝代基本延续了这种以儒学为中心意识形态的格局,稍微不同的是对其他思想流派采纳和排挤到什么程度。在民间,道学逐渐转为道教,从哲学思辨和经验主义逐渐走向神秘主义,与官方即若即离的关系也让其学问和实践蒙上了势利色彩。而墨家子弟逐渐散去,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中国春秋战国那段璀璨的思想交锋就此告一段落,而后面两千多年只有改朝换代而鲜有进步的历史轨道就如此定下来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在春秋战国(到汉朝之初)生机勃勃,唐、宋时期也有相当的活力和成就,此外,就是长期的空白、停滞、重复甚至倒退。 这时的西方,古希腊被罗马征服,部分科技和人文成果被罗马人采用,为他们进一步征服世界服务。罗马时期,王权、民权、神权激烈博弈,当王权于公元600年轰然倒塌之时,神权胜出,数百年黑暗的中世纪从此拉开序幕。这个时期,教廷只希望传播创世故事,选择了一些对自己有利的科学理论(如托勒密的地心说)告诉大众,让大众在催眠中窒息。时至公元1300年,就东西方的物质实力来说,中国胜出。此后的几百年,中国仍然在重复它宫廷政变、农民起义、改朝换代的老戏码,然而西方文艺复兴开始了,民权苏醒,宗教改革,学者从曾经失去的古代文献中惊喜地重新发现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阿基米德等宝库,因而催生了科学和工业革命。历史车轮就这样把我们带到了今天。 这篇短文无法深入探讨中国历史道路选择之前因后果,那是一个太大的题目。我只想问:像墨子这样的科学家为什么在中国不能生存下来?我提出以下几点以作抛砖引玉: 第一、中国历届帝王所选择的正统意识形态“儒学”,对自然不感兴趣也不认为自然科学有什么价值,只在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其实问题的关键不是儒学的不完美,致命的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元化”让其他学说都变成“异端邪说”被排挤和迫害。我认为,窒息中国科技发展的不仅是儒学,“一元化”社会形态更为致命。直到今天,儒学虽然已经从官方意识形态的位置退居幕后,但中国一元化思维的习性仍盛,只不过换了个统治意识形态罢了。事实上,社会“一元化”也是导致欧洲中世纪科技委靡的主要根源。 第二、儒家所确立的社会等级──“学而优则仕,仕农工学商”,科学家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爱好科技者的上等出路是在体制内谋求一官半职,例如成为钦天监(太史局)官员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这些人天文记录和历法做得很好,但很少有人对天文学进行系统研究,理论成就很有限,只是编些预测凶吉的瞎话。例如哈雷彗星,中国记录了它很多次出现,每次都编造一个不详之兆而嫁祸于人,直到1704年英国科学家哈雷揭开了它的周期之谜。次等出路是成为工匠,但因为生存不易,这些人要持续科学研究缺少条件,更何况中国社会不尊重他们,不会有人资助他们的研究,历史也鲜有记录他们的成就,所以我们常在文献中看见一些无名氏的科技成果,作者统称为“古代劳动人民”。再下来就成为江湖术士,但他们往往与神鬼之术走得太近,科学探索在他们的活动中成分很少。事实上,帝国虽已离我们远去,但“读书做官”的余毒仍然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横流,科学家没有独立人格和地位。 第三、中国传统轻商、缺少购买科技产品的市场,因此不能推动可持续研究。“修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是科技者的上乘之选。在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小王是学者们竞相出售自己学问和技巧的对象,这种买主多元化的局面,是当时学术活跃的重要动力,可惜帝王们感兴趣的仅仅是强国和驭人之术。一统天下之后的中国,权力结构、文化思想越来越固化,所有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活动都得围绕中央政府的需求展开,因此科技只剩下天文观察和炼丹士。今天,这种以国家意志为中心的局面仍然没有根本变化,目前中央政府既定的“七大战略行业”在引导着中国科研的资源分配──它暂时替代天文历书和炼丹而已,墨子的“小孔成像”仍然不是“战略重点”。 第四、有人认为,墨家子弟和思想后来并入道家,对此我不敢苟同。虽然道家对自然也有很多兴趣和探索,但他们显得很感性和随意,缺少墨家的理性、逻辑严谨和面对真理的诚实。虽然道家也出了一些著名科学家,但都是在帝王感兴趣并资助的天文和相关数学方面。从墨家早期的行为和理念,我很难想象他们会转身为炼丹术忙碌数千年,并为其种种失败编出那么多伪科学,也不相信他们会对天文观察的数据进行无聊的政治解读和陷入天人对应的可笑游戏。 第五、“现实”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品质,对不能很快见利的东西不愿冒风险也不感兴趣。“现实”不能说是坏事,但“太现实”就成为短视,成为阻碍科学发展的枷锁。墨子的小孔成像是一项伟大的科学发现,但当时看来是“无用的”、没有“现实意义的”,直到两千年多后,法国人才基于这个原理发明了第一部照相机。今天的中国人仍然是很“现实的”,如果你要申请自然科学基金,也必须回答“研究的现实意义”,而墨子如何给出让基金委满意的答案?类似“小孔成像实验”这种看似无用的东西今天是否会拿到政府基金资助呢?基于人类好奇本能而激发的科学研究,在中国少有人喝彩。 凡此种种使得中国对人类科学发展的贡献仅区区1%(见上一篇专栏《中国对人类创新贡献了多少?》),而墨子成为中国科学史上一座没能超越的丰碑。虽然后辈也有一些优秀的科学家在陆陆续续探索科学真理,如东汉时期的张衡发明了先进的天文观察仪器,记录天象;南北朝祖冲之计算更精确的圆周率;唐代李淳风精于天文,提出日月食预测理论;宋朝沈括游历山川,发现地球磁偏角……然而无论是科研动力、方法、原创性还是对人类科技史的贡献,相比墨子,这些后来的朝廷御用学者都相形见绌。可以说《墨经》是回旋在中国历史长河之上的一曲悠长而孤独的科学之歌,其余只是一些回声而已。 希望墨子之魂没有从中华大地彻底消失,希望它仍然隐居在山野和田园之中,如果时代真诚地呼唤,它会鲜活地跳跃而出,直接走进最现代的实验室……可是想到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为追求一点点独立人格而遭受的罪,这似乎只是南柯一梦。 你听见了吗?远古隐约飘来一阵苍老的吟唱:“巧传,则求其故;法同,则观其同;法异,则观其宜”…… (本文作者董洁林博士是苏州大学商学院特聘教授,苏州大学企业创新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她于1988年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完成博士学位。文中所述仅代表她的个人观点。) 转载地址: http://cn.wsj.com/gb/20120925/DJL075711.asp?source=MoreInSec
199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诺贝尔奖,唉!
Shifengyu 2012-10-8 21:22
每年十月前后,诺奖榜单出炉前夕,国人望眼欲穿,热血沸腾。然,诺奖尘埃落定后,只能声声长叹“唉!唉!。。”。许多阿Q族,于是千方百计寻找着诺奖获得者和中华的一丝联系。。来自我满足一次。 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五十年前。。。某些人都去干什么去了?那时,也许正当年轻气盛,精力充沛,若一心做研究,早选方向,早批经费资助,可能现在的情况会好些。中国的科研人员数巨大,科研院所众多,所谓的“优秀”科学家不少,但天上不会掉“诺奖”砸着国人。国人中阿Q族们引以为自豪的祖宗的“四大发明”早已成为过去式了。因为,诺奖是优秀科研文化的传承,是科研智慧的沉淀,是科研创新和突破的结果,是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方向最杰出科学成果杰作。 年轻科研人员(博士们),如其每年看诺奖榜单,发几声牢骚,发几声叹息。莫不如,不为金钱所迷惑,不为权利所动心,不为名利去奔波,不为环境所迫。。静下心来选方向,潜心做研究,着眼于未来,放眼于世界。年科研人员或某些人,若不吸取教训,深层次找原因,若干年后,再看诺奖榜单,除了多几声沉重的叹息,别无它用。 年轻科研人员(博士们),若为了诺奖而去做科研,为了诺奖而去选课题,选方向;为了paper去做科研,为了CNS去科研;为了职称,去做科研;为了奖项或名利或金钱而去科研。。。。也许一百年,中国也不会获诺奖。
个人分类: 科研之路|2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侯金亮:年轻人与“犬儒主义”
热度 1 windyfly2046 2012-10-5 07:23
近日,某机构对全国5138名高校青年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逾七成(75.5%)有政治参与意愿,其中的九成多(91.4%)在网络热点公共事件中更愿扮演“看客”角色,知识分子济世情怀中,掺杂了较多的“畏言”与“犬儒”心理。   过惯了世俗生活的人,对这项调查的结果并不感到意外,但着实让人深省。现今的高校教师,大部分为博士学位,其中很多有海外留学背景,学历不可谓不高,知识不可谓不丰富,见识不可谓不广,可这些年轻的知识分子们一直“远离社会”,沉醉于象牙塔里的名利追逐,调查结果真实地显露当前青年知识分子的心态。   高校行政化的语境下,青年知识分子只有依附于体制,顺从体制,才能获取最多最优的资源,才会有好的“前途”。青年教师都想有好的收入,好的未来,不论是评职称还是申请课题,仅自己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远不够,还要打通各个关节,遵从权力意志。   大学里的生存逻辑和官场趋同,权力是首位的,其次才是学术,与之相对应的是官员的地位远高于普通教授和讲师。前几年,厦门大学40个教授争一个处长,成为影响一时的新闻,而类似的状况在很多高校都存在,学术处于相对边缘化的位置。   权力本位远高于学术本位,大学官场化会直接导致权力通吃,有官位的人在占据了大部分的优质资源,由官员变成“学霸”,最优先配置教育资源,形成一种学术资源的垄断。这样的结果是,学术非但难以独立,且成为权力的侍从,最重要的是严重阻塞了青年教师的上升渠道。   在逼仄的现实前,获得权力,成为体制内的一员,对于青年教师来讲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打通上升渠道,最容易获取优质的学术资源,或者直接放弃学术道路走仕途路线。所以,青年教师大都有参政欲望,想进入权力体制内分一杯羹。   长期低顺从体制,被体制规训,无疑会消弭青年知识分子们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他们的公共性也自然会被消解。这是高校里,有担当,有人文情怀和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知识分子不断减少的重要原因。  如今,高校的知识分子们最在乎的是,怎么样才能搞好关系申请到课题,怎样才能评上高级职称,做些什么项目可以捞点外快,什么时候可以有房有车……他们很忙,他们甚至都没时间给学生上好课,至于社会上发生的公共事件,他们会认为距离他们很远,他们绝对不会掺和,很少会关注底层弱势群体,连新闻都很少关注。   “世俗生活压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工蜂’族的公共性,对宏观、高层次、长远的问题考虑较少。”实际上,他们是沉默的一个群体,是静态的,他们可能会去谈论一些事情,但却不会推动事件的发展,连写篇文章表达立场都不会去做,他们躲在象牙塔里钝化了,世俗了,也老化了,虽然他们大都是70后80后,本应充满朝气,虽然这个社会需要他们的声音……   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们已是暮气沉沉,少有济世情怀,大都在为自己的功名利禄勾心斗角,谄媚于权力,被体制驯服,毫无理想可言。他们生怕触怒权力,所以不敢说话,畏首畏尾被驯化成“犬儒”。甚或相反,成为既得利益者后,他们成为权力的守护者,或帮凶。   鲁迅曾批判过中国人的“看客”心理,但几十年过去了,其看客依旧犹存,自私自利的知识分子愈来愈多,只有不足三成“关注或者寻找有价值的社会问题”,足可见他们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愈来愈弱。   青年知识分子们的生存状态,对于未来的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他们掌握知识资源,有话语权,且又是年轻的一代,如若只愿当“看客”,只顾在争名夺利,只会侍奉权力寄生于体制充当食利群体,那么,未来社会的发展匮乏有力的支撑和驱动力量,这显然是知识分子的不幸,更是社会的不幸。 文章来源: http://www.jguo.cn/portal.php?mod=viewaid=15204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5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京报》耿继秋:“水”路进京 公私兼顾
sz1961sy 2012-10-3 21:59
读了 迟菲 老师刚发的 《 在北京,年轻人一个月赚多少钱才够花? 》一文,很感触,作为北漂一族,俺贴一篇老文(采访本人的): 您的位置:新京报网 时尚生活 北京人物 北京客 正文 “水”路进京 公私兼顾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07-05/14/node_135.htm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5-14 10:35:08 · 来源: 新京报   沈阳进京是因为他有过人的网上灌水本领,在北京他也如鱼得水,收获了功名和如花美眷。   “网虫与博客文章随处张贴;喜欢论坛灌水并声称‘我是网虫我怕谁’,乐写博客随笔放言‘我是博客我怕谁’;是网友狂马笔下那种‘损人不利己的笑里藏刀哈哈儿’;是一位不懂拼音与输入法用手写板一字一字写文帖的超级网虫。”   ■本期客座   沈阳(因出生于广东揭阳,故名),笔名:sz1961sy、bj1961sy,45岁,广东省中山市人。曾先后在揭阳、中山做过临床兽医近7年,在县、镇二级政府机关工作4年,在国企外贸从事进出口业务7年,2000年在深圳“ICP中国联盟”工作。2001年1月起在北京工作定居,现为某网站博客频道副主编。    第二大“恶人”北京更名   作为IT论坛“十大恶人”排名第二的沈阳,他的网名“sz1961sy”更为大家所熟知。   沈阳靠着这个在深圳起的网名和在近20个中文IT论坛担任版主的资历,才成为博库网2000年度“十大版主”之一和《互联网周刊》“108大虾”。现在来北京已近6年,沈阳有了另一个网名“bj1961sy”。   沈阳自称,用汉王手写板写成的专著至今仍只有两部,一本是鲁迅之子周海婴的《我与鲁迅七十年》,另一本就是自己的《中国域名经济》。这个至今仍然不会输入法的人,却是国内最早一批在网上冲浪的人之一。   2000年,千龙网开张,沈阳成了这里的“IT茶坊”中的常客。这个勤奋发帖却不要一分稿费的写手引起了千龙网总编辑的注意,这年年底便向沈阳发出邀请。“说老实话,当时我并不喜欢北京,这里的天气不好,饮食也不习惯,这样短期内就在深圳担任了这个网站华南办事处的副主任。”    域名经济的记录者和见证人   两年以后,沈阳在自己的文中写道:“从广东到北京工作快二年了,从一个商人变为一个天天写字的文人,那种生活感觉只有在北京才可以找到。”进京之后,除去日常工作之外,沈阳还大写博客文章,他自称是“研究、应用及推动中国博客文化及其产业化的一个网络义工”。同时开始关注网络领域的侵权事宜,于2001年组织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公益互助的“反盗稿沙龙”。   然而,这个每有会议逢场必到,“在会场上狂拍照片,为了取到好镜头不惜摆出各种高难度的姿势”(沈阳夫人语),极能吸引人们眼球的“怪人”却也似乎并不那么知名。   因为总会有人问:“这个人是谁啊?怎么又来了?”“沈阳啊。”“沈阳?我没问他从哪儿来啊?”———这就是沈阳给许多人包括自己的妻子留下的第一印象。    ■北京客访谈   以网友的名义奔赴北京   记者:你最初对北京的印象不太好?   沈阳:1995年国庆节那天我第一次来到北京,没想到北京的地铁竟然那么脏乱拥挤,从长安街上的地铁口出来,发现长安街不远处的道路两旁密密麻麻地分布着一些低矮的房屋,跟在香港见到的临时房屋一样,当时心里就直犯嘀咕:“这是咱们中国的首都吗?”这一次我只在北京呆了一天。   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也先后几次来北京。2001年元月,我在国安宾馆住了三天,最激动的是平生第一次看到了下雪,但宾馆内的暖气热烘烘的,非常干燥,发现流鼻血以后,我就连忙离京赶往上海了。   记者:什么使你做出在北京工作定居的决定?   沈阳:其实应该首先感谢网络,如果不是和千龙网的合作关系加上他们的热情邀请,我可能不会来北京,这里天气不好,饮食也不太习惯。说老实话,刚来北京工作那会儿,北京的网络环境也远远比不上深圳,这里实行包月制上网,网速奇慢,不是经常断线,就是根本上不去。不过北京毕竟是中国的互联网信息中心,集中着一大批全国最优秀的网络人才,在这里你可以最方便地因网络的理由,结识许多不同身份、地位、角色的人,大家以“网友”的名义共聚一起。    “土著导演”带领入戏   记者:在北京,除工作之外,最经常去的地方是哪里?   沈阳:呆在家里休息,或者陪太太遛弯、打羽毛球、吃自助、做盲人按摩保健、游泳泡水池。   记者:偶尔会有那种身在异乡的漂泊感吗?   沈阳:我的孩子就要出生了,所以从理论上讲,我已经是一个北京家庭中的一分子了。现在想回去看看很方便,不觉得与中山的家人隔得很远。   记者:北京对你的生活和工作习惯有了哪些影响?   沈阳:我出生于侨眷家庭,应该是承袭了家庭世代相传的一些文化因子和客居他乡的适应能力。特别是与相差14岁的太太从生活习惯、处事方式上的适应中,学习在北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融入自己的小群体当中。   记者:娶一个北京太太应该是更便于你接纳和融入这个城市,或者更容易找到一种归宿感?   沈阳:她是北京“土著”,带给自己的好处是处处有一个“导演”,乐于在旁边更正我的异乡人行为。这些往往是外地人进京之后觉得自己被人歧视的东西,幸好自己在不断学习、更正,因此心理上认为自己是一步步地融入北京人的生活节奏中。    不到长城也是好汉   记者:从居住的角度而言,与其他城市相比,觉得北京最大的优势和不足在哪里?   沈阳:人文氛围是北京最让人留恋的地方,它是中国有最多大学的城市,而且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使馆都在这里办公。这些都是国内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北京也是中国目前空气污染最严重的超大型城市,房价高昂,每月收入少于一万元的人目前别指望供楼购房,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子仍然随处可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商业服务体系尚不太完善,这是让努力打造“国际大都市”形象的北京有点尴尬的地方。   记者:能不能给初到北京的人推荐一个最便捷的了解这座城市的路线?   沈阳:去北京天安门广场一直走到故宫,再去世纪坛、建外CBD,然后去东单新华书店、中关村电脑城,再进清华北大,最后坐一下公交特8转一圈三环,坐一下1、2号线地铁,转一圈城铁,这些会给一个从未到过北京的人留下很立体的印象,这也是我太太以往带外国客人、俺近年介绍并且常常客串当导游的线路。记住俺的忠告:“不到长城也是好汉(俺就是一个)。”    ■友好攻击 口音易改性格难移   ●王昱人,沈阳夫人   他现在偶尔还会冒出广东口音,有一次去天坛,上了出租车,沈阳对司机说:“去天堂!”每次去商场买东西,他都要仔细地看价格标签,与其他商场的同种商品相互比较,似乎少了些北方男人的那种“大气”。这种经济意识其实是一件好事,我也乐得接受。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耿继秋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秦斌 ( http://lifestyle.thebeijingnews.com/0526/2007/05-14/021@103508.htm )
个人分类: 数字家庭生活时代|7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北京,年轻人一个月赚多少钱才够花?
热度 25 cutefay 2012-10-3 21:27
今天有人请教我关于在北京的生存问题,我大概帮他算了算在北京的生活成本以及买房压力。 如果按照一个人来算。在北京租个10平米左右的单间,一个月1500-2000元的租金,基本生活费(吃喝日用品交通)一个月1500-2000元。也就是一个月基本生活费要3000-4000元。这是在不委屈自己的情况下的,当然,要想节省也可以,去郊区租房子,一个月按照800-1000元算,每顿饭都在家里做饭吃。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就1000元,生活成本降低很多。 每年回家孝敬父母需要一笔费用,再加上给自己添置数码产品、请客、旅行等,至少要1万多元钱,甚至更多,折合成每月的花费,差不多要1个月1000元。 这样,基本生活费就要一个月4000-5000元。按照这个标准,刚毕业的科研人员在北京基本上攒不下来钱。 假设一个人在北京的税前收入是1万元,税后8千多,按照上面的标准,1个月可以攒下3000-4000元,一年差不多是4万-5万元。在北京郊区买一套房子,按照150万来算,首付至少要付45万。如果没有父母的赞助,那么一个人要攒15年的钱才能付得起首付。 如果是夫妻两个人一起生活,两个人租一个单间,两个人一起做饭吃,会节约很多,那么两个人基本生活费差不多5000元,其他费用按照每个人每个月1000元来分摊,差不多评价每个人一个月要花3000元。假设两个人的工资都是税前10000元,那么一个月一对夫妻可以攒下1万元,一年就是十二万。差不多四年可以付得起首付。但这是在夫妻还没有小孩子的情况下。据说有了小孩,小孩一个月的花费就至少三千元。 总之,要是在北京,有房子,夫妻每人每个月赚10000元,还能过得不错,一个月可以攒下不少钱,生活很小资;但如果是没有房子,还想买房子,那赚这点钱还真有些压力大。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20774 次阅读|47 个评论
关于“独立审稿机构”的设想
热度 2 zhaodl 2012-9-28 23:42
  我前些天写过一篇博文——为好人做事,就是说为那些不想堕落的人提供“堂堂正正做人的条件”!美国版权结算中心(CCC)就是为那些想合理使用他人版权的人提供服务。我在思考,我如何寻找一条“为人们保持人的尊严”而做点事?   学术论文发表,当下是许多“学者”的头等大事,没有文章提不了职称,没有文章你甭想毕业,所以各种代写论文的生意甚是兴旺。我信箱里隔三差五就会收到几封。 如果我正在为论文发表而苦恼,我也保证不了我不会花钱发表或者找枪手代写!一边是压力,一边是引诱,很少有人能抵得住 。可是,这种行为不应该属于 做好事 !尽管我与几个网上做这种生意的年轻人聊过,他们心安理得地认为是在 做好事,在帮忙 ——救人与水深火热之中!许多人也的确通过这样的方式,解决了职称,拿到了文凭毕了业。   我在想,需求这么大的市场,不能说人天生就想不劳而获,就想践踏社会伦理,而是在徘徊再三以后而走向歧途。一些人,一开始往往是自己努力想写出象样的论文发表,最后也写出来了自己认为还算可以的文章,可是反复的退稿,和一次次的提升机会的错过,而抱怨社会,抱怨编辑的不公正,进而为自己道德的沦丧找到借口。而这种沦丧成为了风气,后来者就当作了正常,如此此下去,谈何国民素质?不谈国家,就是这些人他们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也会为自己的沦丧,而遭受终生的自责——总是会在你不经意间钻出来!   我前天在给外国语学院教师做论文写作讲座之前,与部分青年教师交流,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困惑什么?当我将我的课件,事前传给他们审查,提提意见的时候。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认为:不是不会写论文,而是不知道如何发表论文。言外之意,是不知道你们主编和编辑是怎么选择稿件的!为此,我不得不将幻灯中那些 他们不感兴趣的 为什么要写论文、如何写论文,如何选题,研究是怎么回事,等等,全部拿掉。集中在审稿、编辑和投稿策略等方面。   在我讲座的头天晚上,我与教师网上聊天的时候,我要来一篇他自我认为写的还不错、被期刊退稿的稿件看看。结果,我提的几个问题,都是他们有想到的,我对文章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尽管是内容我不十分明白,但教师十分感激,说:我有点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了!   当我的报告做完以后(效果我就不说了),发现学院的院长也在下面听我胡说八道,我就下来与院长打招呼,寒暄之后就闲聊到科研和论文写作。我说道我这次讲座的中间变故,我很遗憾没有按照我最先的提纲“按部就班”地讲,因为我们的青年教师并不会写文章。我谈到我前天晚上对教师文章的审查和提出的修改建议对教师的作用,院长很是认同。我追问:什么你们老教师不与青年教师一起讨论修改文章?院长的回答让我意外:我们之间哪敢像你那样“直接了当地”指出别人的问题!别说对青年教师,就是对学生都也需要小心谨慎。   年轻作者需要指导,而我们的社会又不能给予指导,期刊特别是社会科学期刊的退稿函又是那么含糊其辞,这样你叫年轻人怎么办!有人给我说,这有什么好讲的?谁不都是在模仿和摸索中学会的!我想,在这飞速变化的社会中,摸索的时间有几个能够耐得住?难怪,一些好好的苗子走向伦理的丧失——剽窃、拉关系、雇枪手等等,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我门能为他们做点什么?我想起我为几位并不太熟悉的年轻编辑审查和修改论文的经历,当提出结构调整、内容加深和表述凝练的具体意见以后,我感觉得到他们的感激是发自内心的。有的坚持要回报我一条烟或者是一顿酒。如果是能够发表, 不说是多了一篇文章,有时是一种自信心的增强——我也能 !也许从此以后,就多出了一位未来的科研人才。 为此,我与《编辑学报》主编陈浩元先生,决定于今年11月1日到6日,在武夷山组织开展一次“编辑写作研修班”!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当场审稿,当场反馈意见,修改后,当场决定是否录用,不录用当面说明原因!”   由此,我进一步想到,是否可以组织一种 “独立的审稿机构 ?”审稿不是为期刊审稿,而是为作者的论文能够发表而提意见!这样,我想,我就不会那么斟酌审稿意见语言的表达,会很不客气地指出问题,与作者探讨。这样,作者也能够获得不带掩饰的意见,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论文的质量。这种“ 独立审稿机构 ”可以是收费服务,作者自愿提交论文,审稿人以个人的品牌来审稿。这样, 是否就是为人们做好人办事 ?!是否为人们保持人的尊严做事。   我会在这个方向尝试一下,开展独立的审稿服务——为了保证与我的刊物没有关系,自然科学的稿件我不看,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章我可以试试这种服务 : 面向作者审稿—— 你付费,我审稿,两不相欠,没有人情债! 我提意见,你去修改,绝不代劳,促进水平提高!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包发表! 基于这样的思路,独立审稿服务,也可以在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承接出版单位的外包任务,在对稿件进行评审后,提供给学术编辑作为决定的依据。当然,比较有意义的还是面向个人的、不想堕落的作者!这才符合为想做好人的人办事的原则。    呵呵,这也算是一篇新行动的宣言,也算是我向版权结算中心(CCC)学习的一个实践!    你如果需要这样的服务,请邮件联系我;   你如果愿意与我一起提供这样的服务,也请邮件联系我!    zhaodl@qq.com QQ235582275
个人分类: 闲思偶得|3131 次阅读|4 个评论
年轻人应该听听毛主席的演讲
热度 2 xupeiyang 2012-9-27 08:34
现在很难听到这样的演讲啦。 视频: 社会主义好(毛主席1954年演讲)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zNTA1NDIw.html 祝你国庆节愉快!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2781 次阅读|2 个评论
把握现在
qqlove1008 2012-9-23 09:09
今天看到高中时的同学大学毕业就留校当辅导员了,女生,没背景,因为她的学校不是本省,所以我敢肯定的说她没有靠背景、也没有任何关系,完全凭自己的能力取得了这样的成绩。有人说辅导员也不是什么好差事,养尊处优的活儿罢了。这么说的人当然不乏有志之士,但亦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之人。工作稳定、无忧无虑、整天打交道的是一群活力四射的年轻人,这样的工作,永远不会老。所以,我认为,她的工作很好! 看看其他的一些同学,有些大学毕业无处可去,找一个小小的既挣不到钱又提升不了自身价值的工作在混日子,想想N年过去后,这日子又能混成什么样。有人说读大学一点用都没用,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看看人家,不读大学她能进高校当辅导员?! 只能说人与人的差距是很大的。我的这个同学,是一个极其活跃的分子。学习成绩自然不用说了,班委、学生会更是一样都没有少。这么全才的人还真是不多,她做到了,所以成就了她今天的工作。 回过头来想想自己,因为惧怕大学毕业的就业压力选择了读研。当然自己内心也是倾向读研的,我始终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我报了自己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学校,并如愿以偿的考上了。我来到了这里,开始了我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有些东西并非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失落、愤慨充斥着本来就不轻松的心。想想都是些毫不相干的事情罢了,没所谓。可是,时间却这样一点一点的流逝了。受到同学的刺激,才知道自己与她的差距。曾经还天真的以为大家都是我这种状态,大错特错了!!是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抓住美好的光阴,为了美好的明天~~
个人分类: 心情|46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26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2-9-21 15:31
别了,“杰青” 今年的“杰青”申请以失败告终。其实这事早在预料之中,因为今年准备申请资料的时候,就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差距,那时候我在总结中就认识到了自己的严重不足和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性不足、系统性不足、总结不够。 在春天开学的第一次组会上就跟学生们讲了这个总结,也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个学期有一定的进步,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很大的问题是出在我的身上——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iCAN国内和国际比赛都压在我的身上,还有两门本科生的课、一门新开课、一门课新增加了很多内容,这些都让我辛苦之极,真的是很多时候都到了自己偷偷哭的状态,可是又能怎么样呢?哪一件不是你必须做的呢?都是!作为一个老师,不上课不行,不认真上课不行,不做对年轻人和国家有利的事情不行!所以,我要坚持做。虽然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挨过来的,而且没有Fiona的帮助就更没有可能(她也是在繁重的学业之中抽出了大量的时间来做比赛相关的工作,让我才有机会这样坚持在课堂上和科研上)。然而,尽管已经很努力把时间安排好利用好,可是我花在课题上的时间还是不够的,内心里感到很惭愧和纠结! 其实,作为一个大学教授,我知道我必须要做好科研,无论有多少人控诉目前的评价体系和体制的问题,可是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影响力严重不够。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教学和科研上的付出不够、取得的科研成果不够突出和响亮。教学的成绩虽然考核很难,可是看学生的口碑和社会的评价,就知道我们有多少长路要走! 教学相长,对老师来说科研和教学的实质其实是一致的,一个严肃认真、积极进取的老师必然会带出好的学生。老师就是一面镜子,要带给学生对未来的信心和前进的动力,不能偷懒,不能随便原谅自己的过失,不能无所作为。今年的“杰青”申请是失败了,但是未来还有几年的机会,要继续努力。尽管是不是“杰青”并不重要,可是如果没有对“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的追求,人生就会失去意义。我从来就不是一个怯懦的人,也从来都不是一个想混日子碌碌无为的人,所以,还是要振作起来,努力地向着更高的目标去前进。我相信只要不停地努力和要求自己进步,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这么多年,我们已经追求梦想走了这么远,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就是要做个“知道天的方向的蜗牛”,永不停下自己的脚步,一样会看到那片蓝天! 这次的“杰青”申请不利,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教训。我告诉自己:需要更加努力,需要进一步沉下心去,有恒心、有耐心、有信心地做好教学和科研的事情,学会更加集中精力地做好这些必须做好的事情。 窗外雷雨,给我一份清醒的认识:我知道今天又将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一起努力吧!因为有着更远大的梦想等着我们去实现。2012的“杰青”,暂别了,但是明年、后年乃至以后,我都会不停地朝着你前进! ——北京大学信息学院教授 张海霞 研究生课题厉行中期检查很有必要 不管导师是“贴身指导”还是“遥控”,研究生毕业论文毕竟还是研究生本人做的。研究生一边做课题、一边领悟课题设计的真谛,有的很快就能把握课题的实质方向,并逐步将之推向纵深,但有的却自始自终没能真正理解个中含义,甚至出现研究方向的偏差,常常如“坠入五里迷雾”——这就凸显出“掌舵”的必要性。 适时调节研究“主旋律”的方法很多,包括导师随时跟进、学生自行矫正,等等。如何及时发现课题有无“脱轨”现象?我认为对研究生课题厉行中期检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研究初期检查太早,因为那时研究生还没有进入角色,研究后期检查又太晚,即使发现研究做错了也难以回头、于事无补。我这里说的中期检查不同于日常所做的Seminar,而是比较正式的、相当于毕业论文答辩那样的课题汇报会。 研究生们经过一年半载的研究,一般都会积累一大堆数据。有的数据很好解释,有的数据通过查文献可以解释,但还有一些“异常”数据,研究生自己无法解释,请教导师有时也因学科领域的局限而解释不了,不知是新发现还是错误信息。我们既不希望埋没可能的新发现,也要尽可能杜绝错误信息,最好的办法就是像对待医疗难题那样进行专家“会诊”。做生物的不大懂物理、化学,做物理、化学的也不见得懂生物,“隔行如隔山”嘛,这时集思广益就显得很重要。 如果把课题组或本单位内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请过来集体“把脉”,那么就可能达到“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之效。有些不好解释的难题在行家看来可能压根儿就不是难题,而有些交叉性技术难点在行家那里也能迎刃而解。我进一步建议,在不涉及核心机密的前提下,多请一些大同行专家解读难点,这对研究生、导师、课题组都将大有裨益。专家从他的专业角度思考问题,不仅可以给出极好的解决问题的建议,而且他们一句不经意的点评,也许就能切中问题的要害,成为未来研究中取得突破的“定海神针”。 在课题组内,经常组织Seminar很有好处。研究生们经过工作小结和汇报,可以锻炼自己组织数据、分析结果、口头表述、回答质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在毕业论文答辩时必不可少的。例如,有的学生不会用PPT、EXCEL,不能规范引用参考文献,不知道如何致谢合作者,等等,这些基本常识都可以在多次实战演练中逐步学会并得到提高。 研究生的能力培养不能单一化,除了训练科学思维,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也是“必杀技”。无论导师多么繁忙,都要抽出时间让学生多做课题汇报,并进行详细点评和悉心指导。同时,还应鼓励他们多听学术报告、多参加学术会议,不断提高综合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曾庆平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25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支持年轻人做科研
热度 1 xupeiyang 2012-9-20 10:05
我们研究所从2006年至今,已有150多项(已完成和进行中)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研究课题,资助40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 这个基金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和提高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 我们单位的项目评审比较规范、非常严格,每次请所外专家和所内专家进行评审。 评审方法分为: 定性方法:A 同意立项; B 同意立项,但需进一步修改完善;C 修改完善后,重新申报; D 不同意立项 定量方法:对科研课题的必要性、科学性、可行性及创新性等方面进行打分,100分制,70分为通过线。 2006年以来,我每次参加所内课题评审 我给绝大部分课题是 A 打分掌握在 80 - 90分之间 这个结果比大多数评审专家高 但在评审中我对课题负责人的报告和课题申请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严肃指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供他们参考。 有的不一定准确,但我也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我也是从年轻时期过来的,对科研工作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感受。 以后可以讲讲我在1987年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青年基金时的体会和感受。 我支持、鼓励、理解、信任年轻人做科研,希望我们研究所多出成果、出人才。 我也特别愿意与年轻科研人员进行学术交流。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2511 次阅读|1 个评论
建议基金委公布每年杰青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的研究简历和成果
热度 1 guopengpeng 2012-9-19 08:35
81年前,我们为什么被日本侵略,因为闭关锁国,我们的科技落后了。近代改革开放,我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学术界一直以来论资排辈,逐渐形成了各种科研派系和学霸,控制了中国的科研经费,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了鼓励年轻人向优秀人才学习,建议基金委公布每年杰青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的研究简历和成果。这样即可以让大家了解行业里面最优秀人才是那些人,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向他们学习;另外也起到一个监督和督促作用,据我所知,里面有部分是滥竽充数,运作能力非常强,而且这部分扩大的趋势加快。因为他们是中国优秀人才的代表,从某种程度上说,引领了中国的科技未来。如果这块阵地都被侵蚀了,那么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可能重演。大家可以对今年杰青和优青获得者的研究简历和成果进行搜索并公布,督促基金委进行改革。 建议基金委公布2012年地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的研究成果 围观2012优秀青年基金名单 “九一八”事变: 中国永远的铭记! ○王志光 81 年前的今天,日本关东军悍然袭击中国的沈阳,以武力进攻东北,并在占领整个东北后扶持被推翻的满清末代皇帝,建立了所谓的“满洲国”。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建立了根基。 “九一八”事变,这是令中国倍感耻辱的事变,是当时民国政府推行的对日“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一个“不抵抗”策略,就使整个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一个“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就使日本帝国主义有了发动对华全面战争的充分准备;一个“曲线救国”战略,就使整个中国几近被日本帝国主义全部占领!这就是当时国民政府以中国是弱国为由而听命于友邦美国和所谓的“国联”造成的民族蒙受无法洗却的屈辱!这个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中国人民永远的铭记! 在整个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过程中,国民政府仅仅依靠国军抵御日寇侵略的事实表明,没有“人民战争思想”指导下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取的真正的胜利的;没有整个全民族的抗战,没有全中国人民的全力投入,“保家卫国”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说,一个不相信人民的政府,永远无力抵抗外来的侵略!一个不能充分发动人民群众、不能集中全民族力量的政府,永远只配做世界列强的奴仆! 81 年前的“九一八”事变证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 在纪念“九一八”事变 81 周年的时刻,笔者重温了“人民战争思想”,深感人民战争的无比威力。有人说,“人民战争思想”过时了,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现在意义的战争已不是国与国之间“人力”的比拼,而是“高科技武器”与“信息化”高度结合的较量。这种说法当然有其不可否认的客观性;但是,任何意义的战争都是人为造成的,任何战争都需要人来支配。一个连死都不怕的民族,在遭到外来侵略的时候,只要万众一心、全民皆兵、拼死一战,那就会无敌于天下!除非侵略者将这个民族整体地消灭,否则侵略者最终必然会葬身于由这个民族发起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今天,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面对中国的领土主权被日本任意践踏,中国人民绝不会忘记“九一八”事变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奇耻大辱!当年的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亡我中华民族,今天的日本军国复活主义依然欲置新中国于死地。日本始终没有放弃“忘我中华”的野心。对日本民族的这种邪恶品性,中国人民永远也不能忽视,永远要保持一种高度的警觉,永远要牢记和运用“人民战争”的思想来防御和抵抗一切敢于来犯之敌。那种放弃对日本的这种警惕,以为今天的日本会从此以后与中华民族“亲如手足”、“和谐并进”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今天的“钓鱼岛事件”就证明了这一点。 勿忘“九一八”事变,这是造成中华民族倍数耻辱的罪恶事变,是造成中华民族永远无法消除的心灵之痛!勿忘“九一八”事变,让这个罪恶的事变成为中华民族的永远警示,它时刻提醒中国人民: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祸莫大于轻敌。”中国人民必须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励精图治、不屈不挠、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今天我们反思“九一八”事变的宗旨! ( 2012.09.18 ) http://blog.gmw.cn/blog-607313-464008.html
个人分类: 科研|277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外乞丐面面观:也说事业
热度 4 zdqiao 2012-9-16 18:02
读了贾伟兄的《什么是事业》,颇有感触,随手就回了几句对每年学生面试时候的情况,结果贾兄就以采访超女选手来回应,问为什么来参赛,答:想出名,然后嫁个金龟婿。这才叫目标明确……。看来我们有关事业的观点,或对当下年轻人对事业的追求看法还是比较一致的。 年轻的时候,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书中的主人翁保尔 - 柯察金在公园的湖边认真的思索后得出的结论:“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美好的事业 —— 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今天再将这句话拿出来,大概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都会不以为然。但是假如将这段话当做一个人的事业去追求的话,我相信在当下,或者在过去都没有几个人可以完成。 其实所谓的事业,作为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无非就是一份养家糊口的本事。 说起养家糊口的本事,我就想起了一个特殊的人群:乞丐。 我对乞丐的印象源自 1962 年前后,那时候我还很小,住在学校的排房里。因为当时物质非常匮乏,每家的房前屋后都种着瓜果蔬菜。有个周末,爸爸把我从幼儿园接回家,手里拿着奶奶给我烤好的半个红薯,坐在门前美滋滋地。这时候,来了一个肩背褡裢,浑身补丁的中年男子,走到我家门前,打着竹板,唱着非常动听的莲花落。奶奶听到门前的响动,拿了一个玉米面窝头,出门给了那个中年男子。那个男子又是作揖、又是感激,抬腿要走。我一个小孩觉得有趣,就要求那个人再唱一遍。没想到一向疼我的奶奶打了我一巴掌。 这之后直到我离开家到农村插队的时间里,时不时地会见到一些来要吃喝的。记得 1975 年冬天,院子里来了很多河南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拿着村里的证明,挨家挨户的要吃的,这我们才知道,河南曾经发了大水,他们都是来逃荒的。 说起乞丐的籍贯,老人们总爱说,要饭的都是某某县的,那个县的人懒,不想下地干活,光想不劳而获,没有脸皮,到处乞讨。 后来,上了大学,去实习前,和班长去钟楼街逛街,他请我去吃狗不理的包子,快吃完的时候,我们背后的一个老头问:是否可以给他 2 个包子,他已经很久没有吃饭了。因为吵,我没有听清楚,但是班长却非常大方地将桌上剩下 包子都给了那个老头。 我对乞丐的印象发生根本变化,由同情到厌恶是从 1983 年的春节期间 。 因为刚结婚,初二那天早晨,我和妻子乘火车从太原到阳泉,看望岳父岳母。车刚到榆次,就看到一个坐着一个带滑轮木板车的年轻壮汉,手里拿着拇指粗钢筋做的两根撑子。挨着座位凶神恶煞地大声和每一位旅客要钱。如果不给,他就把手里明晃晃、非常尖锐的钢筋往人脸前晃来晃去。吓得大家纷纷解囊。 后来到了德国,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在火车站的通道里,弹着吉他、唱着歌,总会有路过的人发发善心,在他们的琴盒里放上 1 个马克。也见过许多行为艺术家在巴黎街头给他们身上涂上各种油彩,以此要钱。还在科隆大教堂的广场前,看到一些画家,用彩色粉笔在地上画出各种精美的图案。最搞笑的是,憨豆先生看到一个瞎子,想发善心,结果没有零钱,就站在瞎子旁边,伴随着瞎子吹奏的音乐,扭动着屁股,终于要来一个零钱,满足了他行善的愿望。 1992 年夏天的一个周末,我的一个老同学要去科隆开会,我邀请他们两口子来杜塞尔多夫看看。因为他们要来,我一到下班的时间,就去中国商店买了一块豆腐,还去超市买了肉和菜,顺带买了一瓶威士忌。刚回到宿舍,就听见有人敲门。我还心想这俩人来的还真早,我还没有做饭呢。开门一看,是一个德国老太太, 60 多岁了,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对我说,想进来和我谈谈。在德国有很多教会组织,经常给我写信,邀我参加教会。我实在是忙,更主要的是没有兴趣。这个老太太说要与我谈话,我还以为她是教会的人。走廊里灯没有亮,我也没有看很清楚,结果人进来以后我就感到有些怪。老太太的头发上滴着水,显然是刚才在我们走廊里洗过澡,穿着一个线钩的上衣,里面的文胸非常显眼。老太太进门先问我学什么的,听我的回答后又告诉我她妹妹也是医生。然后就问我有什么吃的。我还没有做饭,桌上放着一块放了几天的饼,她咬了一口,嫌硬,就又和我要软一些的吃的。我拿出一个苹果给她。她环视着我的房间,发现了我刚买的威士忌,口中问:我可以喝点儿吗?随手就拿起酒瓶和旁边放着的水杯,到了 1/4 杯酒,又接了大半杯自来水。还告诉我说,她没有地方住,问我是否晚上可以收留她…… 这时候,姜健敲门进来,我终于盼到救星了。因为老同学两口子过来,我晚上要去姜健的宿舍打地铺。有伴了,我就不怕有陌生人了。我告诉老太太,我今天有客人,请她离开。她说她多么可怜,希望我帮帮她。我告诉她,地下室有个垫子,她可以在地下室休息。好不容易把老太太请出宿舍,姜健打趣我说,老乔,你就是要走桃花运也要年轻漂亮点儿吧。 等老同学夫妇来了,我们也做好饭了。老太太还在厨房坐着。问我是否可以给她一口热饭。我平时一个人,一下子做 4 个人的米饭,还不知道够不够,所以就没有答应她的要求。吃饭的时候,老太太又敲门,这次我们再也没有让她进门。 我其实一直没有理解,为啥在德国还有这么多的乞丐,还有人为吃的发愁!德国是一个福利国家,当时的情况是,假如家里的收入达不到标准 的话,政府还会补贴。有些人根本不想工作,政府就会帮他们租房子、发衣服,还给很多零花钱。记得有一回去海德堡开会,半路上在科隆上来一个越南小伙子。路上聊天,他说他是难民。见我一脸错愕饿样子,他告诉我,在德国当难民非常好。他拍着身上的皮夹克,告诉我是政府发的,还告诉我,在他拿到工作许可之前,不用工作,房子也是免费的,还有很多零花钱。 但是我在德国的大街上,经常会碰到一些人,跟我要 3 个马克。 3 个马克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可以在超市买一瓶最便宜的葡萄酒。这些人其实都是享受政府救济的,但是他们都是酒鬼,每天会在车站聚集,拿着自己的酒在一起聊天,从来也不想工作。喝多了就在附近方便,弄得车站到处尿骚气扑鼻,让人恶心。我真不明白为啥德国政府不成立城管,管管这些酒鬼! 我曾经和我的小老板 Hans-Peter 讨论过这个问题。他告诉我这些人都是一些懒鬼,根本不想工作。政府只好拿纳税人的钱养活他们。但是,每个月发给他们的零花钱都喝酒了…… 回国以后,见到乞丐最多的地方是火车站的候车室。经常会有一些缺胳膊少腿的人跪在你面前,不停的乞讨,不给他钱,他就不起来。前一段时间,上海地铁警方公布了一些乞丐的名字,还引来一片责难,认为警方没有关心这些乞丐的人权。其实,我在地铁里也经常会看见乞丐托儿带女的跟你讨钱,结果到站下车的时候,才发现他们成帮结伙的,手里拿着手机…… 这些乞丐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困苦,而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出卖劳动力,他们只愿意出卖他们的尊严,他们把行乞当成了他们的事业,他们赖以养家糊口的事业! 其实,那些想通过参加超女比赛,而嫁个金龟婿的女孩子,那些想嫁个富婆而一夜暴富的小伙子们,不也是在经营自己的事业呢?我觉得,对于每一种人我们都应该宽容,无论他们在经营什么样的事业。他们的事业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无论社会多么进步,多么完美,总会有一些不和谐!
3362 次阅读|10 个评论
myIDP助年轻人规划自己的学术生涯 (Science杂志关爱年轻人)
热度 2 jimmy198360 2012-9-13 14:31
上周科学杂志刊发了一篇文章介绍 science 杂志社网站新开发的一个网站 http://myidp.sciencecareers.org . 科学杂志在敏锐嗅探到科学研究职业化的今天,社会以及高校研究机构在引导新晋毕业的博士生们以及博士后走上正轨的学术道路有着缺陷,或者这一块基本缺失( ps :这一块在国内尤甚)。凡事预则立,学术生涯也一样,美国一些机构和高校陆续要求博士生和博后们入职时提供个人发展规划 IDP ,但远不够普及,科学杂志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利用日益发达的网络建立了一个面向学术新人(当然老人也能应用)自我学术评估规划网站 http://myidp.sciencecareers.org 。 注册用户进入后可以看到以下界面内容,包括:总评,技能评估,兴趣评估,价值评估,工作拓展,工作适应性,并可以与其它用户交流,以及学术目标的定制。一切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均有先辈组成团体进行互动、反馈和评估(见下面文字和图片,文章全文因版权未提供,只提供 summary )。不断清晰化自己的 career ! · Overview o Overview Summary o Personal Information · Assessment o Skills Assessment o Interests Assessment o Values Assessment · Career Exploration o Consider Career Fit o Read About Careers o Attend Events o Talk to People o Choose a Career Path · Set Goals o Career Advancement Goals o Skill Goals o Project Goals · Implement Plan o Mentoring Team o myIDP Summary Science 7 September 2012: Vol. 337no. 6099p. 1149 DOI: 10.1126/science.1226552 Planning Career Paths for Ph.D.s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7/6099/1149.summary Jim Austin 1 , 1. Bruce Alberts 2 1. 1 Jim Austin is Editor of Science Careers. 2. 2 Bruce Alberts is Editor-in-Chief of Science . There was a time not so long ago when new Science Ph.D.s in the United States were expected to pursue a career path in academia. But today, most graduates end up working outside academia, not only in industry but also in careers such as science policy, communications, knowledge brokering, and patent law.* Partly this is a result of how bleak the academic job market is, but there is also a rising awareness of career options that Ph.D. scientists haven't trained for directly—but for which they have useful knowledge, skills, and experience. Still, “there is a huge disconnect between how we currently train scientists and the act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vailable for them,”† and an urgent need for dramatic improvements in training programs to help close the gap. One critical step that could help to drive change would be to require Ph.D. students and postdoctoral scientists to follow an individual development plan (IDP). · ↵ *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2, Table 3-20 ( www.nsf.gov/statistics/seind12/c3/tt03-20.htm ). · ↵ † M. Rosenberg, ASBMB Today , August 2012 ( www.asbmb.org/asbmbtoday/asbmbtoday_article.aspx?id=17458 ). · ↵ ‡ http://myidp.sciencecareers.org .
8852 次阅读|5 个评论
丑了教授,美了学生——读《一教授被指"赤果果"抄袭学生获大奖》
热度 1 lzxun123 2012-9-11 21:10
前一篇文章说许多中国人似乎在争相比谁的戾气更能冲天,刚才看一则丑闻闪亮登场,觉得中国的学术界还是不错,起码在比丑方面不甘落后。你看,弄虚作假、剽窃等学术丑闻层出不穷,让人顿生眼花缭乱之感。下面这则新闻,比以往的学问丑闻有点不一样,那就是说明,中国人,起码是年轻人还是有原创精神和原创能力。我长期以来都有这样一种感觉,中国人还是有一定的原创精神和能力,之所以缺乏原创作品(包括理论和产品),往往是被压抑和掩盖所致。许多有价值的作品在国内所谓的层层评选中被无辜淘汰。 武汉一教授抄袭学生作品获世界大奖 已被停职 来源: 新华社 作者: 肖艺九 上图:胡素美的《救生三角筏》作品收录在学院《2009年毕业作品集》上。下图:这是获国际重要设计大奖2012年度“红点奖”的“至尊奖”作品《救生三角筏》。(记者肖艺九摄) 新华社武汉9月11日专电(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冯国栋)素有国际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红点奖”,日前花落武汉高校。本该好好庆祝的一件事,却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起因是,网友在微博曝料,称获奖作品“‘赤果果’地抄袭学生的毕业设计”,矛头直指获奖者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石元伍。 微博迅速引发网友围观。事实果真如此?记者向相关毕业生、教授、知情人士和学校等方面进行了核实。 设计“一夜成名”引发师生权属之争 湖北工业大学日前发布的一则消息,让一些毕业多年的校友看完顿时“石化”。 消息说,湖北工大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石元伍,与研究生吴某共同设计的作品《救生三角筏》,获国际重要设计大奖2012年度“红点奖”的“至尊奖”。 据了解,“红点奖”是国际公认工业设计顶级奖项之一,素有设计界的“奥斯卡”之称,每年吸引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上万件作品投稿参赛。 消息公布后不久,有网友发帖指出,石教授获奖作品系“抄袭”学生,并列举相关证据。新浪微博网友“萌晓喵”调侃说,不得不承认这个设计的魅力,人人都想占为己有。湖南长沙网友“溪幔”说:这位教授可能当初只想参赛凑热闹,没想到真的获奖。 一时间,“维权”、“严查”、“公道”等呼声在网上不绝于耳。湖北武汉网友“食堂包子”说:“教师节看到这样的消息,真是极大讽刺,希望事情早日水落石出。”江苏 苏州 网友“老三”说:“一旦存在,必须纠正。” 就在网友呼声渐高的时候,湖北工业大学在官方网站上悄然撤下了这则获奖消息…… 学生维权有据教授承认“考虑欠缺” “看到网上公布的获奖设计,只有一个词来形容感受,就是‘惊讶’。”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2009年本科毕业生胡素美告诉记者。 她说:“没想到自己当年的毕业作品,竟然获得了设计界‘奥斯卡’奖。更惊讶的是,作者不是我本人,而是大学时的老师和一个不认识的人。后来才知道,那人是石教授现在所带的研究生。” 胡素美表示,她有充分证据,证明《救生三角筏》是她的作品。“作品是我本科的毕业设计,并收集在学院《2009年毕业作品集》中,我因此还获得院级‘优秀毕业生’称号。院系老师和同学或多或少会对设计有印象。” 她说:“从外观看,两个作品完全一样。获奖作品只是在内部增加了一些零部件,并加置GPS导航报警。严格意义上讲,获奖作品并不是原创,只是对原设计的美化。” 据知情者、湖北工大艺术设计学院一位姓叶的毕业生介绍:“看到获奖设计,感觉似曾相识。后来在毕业作品集上发现了相同的设计。但奇怪的是,设计者胡素美并没有出现在获奖名单上。” 10日,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石元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自己“考虑欠缺”。他说:“这个创意是胡素美在毕业设计期间,在我的指导下完成的,包括从创意点的演变,到后期的设计推进。所以,作品应属师生共同成果。由于投稿时考虑欠缺,忽视了胡素美在原设计中的劳动成果,理应加上她的名字。” 对于教授的解释,胡素美回应说,石教授并不是带她做这项毕业设计的导师。“事情发生后,我想要维权。他通过电话、微博和电邮向我道歉,提出联合署名补救。后来学院和学校领导给我做工作。考虑到自己对母校有感情,如今深感为难,不知是否要坚持维权。” 是否接受教授道歉?胡素美犹豫了几秒钟说:“很难说。” 教授因涉嫌“外形抄袭”被暂停系主任职务 10日,记者从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办了解到,学院初步认定,石元伍教授涉嫌“外形抄袭”,决定暂停其系主任职务,并呈请学校学术委员会依相关条例进一步处理。同时,学院要求,石元伍教授应向胡素美书面道歉,向“红点奖”组委会申请更改作品第一作者。 对于“停职”决定,石元伍教授表示“不理解”。他认为,校方没有站在保护教师的立场上解决问题。“我和学生已达成共识,再去界定是否抄袭,意义不大。如果非要界定,也得找到法律依据。现在学院突然做出停职决定,显得过于仓促。” 社会专家认为,湖北工业大学对涉嫌抄袭的教授予以“停职”,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良好舆论导向和警示意义。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罗教讲教授表示,一些人看来,校方给教授处分,显得有点“较真”,但学术需要“较真”精神。 “学术抄袭和造假是不光彩行为。为何国内屡禁不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校方纵容包庇。出了事情,学校千方百计掩盖,让相关学者意识不到抄袭和造假的‘成本’。只有学校严肃处理,才能让人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罗教授说。 如何从根源上避免学术造假?专家建议,在强调学者自律的同时,国家层面还应加紧出台一系列惩罚机制。国外对剽窃行为有明确定义和详细处罚措施,而我国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目前仅有一些指导性文件,还没有细化办法,因此在操作中存在一定难度。处理学术剽窃,应当和处理官员腐败一样严厉,唯有如此,才能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3071 次阅读|2 个评论
女儿的脑筋急转弯
热度 1 mdalgae 2012-9-9 20:11
和同事一起出去旅游,女儿问大家一个问题:比细菌还小的是什么? 刚从病毒所毕业的年轻博士,看着小朋友,非常非常认真地说:病毒。 女儿说:错了,是细菌的儿子。 大家笑翻了,年轻人一脸无奈。
1403 次阅读|1 个评论
年轻人:脱去外衣,到中流击水
热度 1 Xinliangzhu 2012-9-7 17:22
最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一个未来的自己,主要是自己每天该怎样面对生活,面对学习,面对问题。今天晚上看了一些国科大往届的教学视频(http://v.gucas.ac.cn/),结合以前的一些思考和积累,脑海里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所以忍不住想把它记录下来。 我的大学几乎是:花三年时间去追求,用一年时间来遗忘。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说这话的原因。毫不客气地说,大学毕业,我几乎已经找不到我邮箱的签名写的:求知若渴,持真若愚的感觉了。因此来科院后也花了一段时间去寻找一个过去的自己。幸运的是,渐渐地找回了以往的感觉。 我认为自己这一年来主要的问题是:生活没有压力,甚至说是过于惬意,给自己找到了心灵舒适区,还有运气也比较好。我想好多人都会希望过类似于这样的生活,安稳,有保障,自由省力。但是,当我毕业后,环境改变了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后,我渐渐地发现,安稳,保障,自由这些都是在特定条件下才会有的特殊感觉。人生就像是一幅崭新的画卷,在未铺开之前,你不会知道下一片景色是如何的。求稳是一种人的本能,但也是人的一种惰性。稳定在我看来有两个层次:一,内心的宠辱不惊;二,物质的源源不断。前者依赖于自身的修为,后者则更多依赖于外界的恩赐(如大环境和运气给人带来的)。 来到中科院,给我最大的冲击就是:高手太多,自己还有好多东西没学。我想这个时候,我的那份安稳的心应该早已没了,那么我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努力接受挑战认真学习,另一个是寻找借口去逃避。我想对我来讲,后者显然是不现实的。今天看了国科大的教学视频更是坚定了我,到中流击水的信心。视频的教学内容本身并没有什么(主要是为了熟悉一下已选课程的大概思路),但是教学内容之外给我带来的思考让我热血沸腾。 印象深刻的两个视频是:班主任刘莹老师的《数据挖掘》、彭思龙老师的《小波变换》。刘老师是北大计算机系毕业的才女,后来在美国西北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她很有个性,这门课她选择了小众的英文教学方式。试听她的课,给我带来了两方面的挑战,一个是英语本身是否好到可以跟的上课;二是,这门课更适合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人听,因为需要的好多计算机基础知识是一般专业的学生不具备的。先说说第一个体验,幸运的是,我可以在容忍一点错误的情况下,跟得上她说的内容,还偶尔为某个模糊的发音被捕获到而感到庆幸,也会为学到某种发音的规则感到兴奋,虽然也会夹杂着很多不懂的地方带来的沮丧的感觉,但是总体上来说,是跟得上的。但是,我知道听懂一门外语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习得的,从90%提到99%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那为什么不借此机会顺便锻炼一下自己呢?然后,既然好多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我在本科没有机会学,那么为什么不借此机会推着自己学一下呢?我觉得,很多人放弃一个目标,就是因为一个不完美的能力背景下却总想着完美的开始,这是求稳第二层次给人带来的敝处。再说说彭老师给我带来的新的思考,我和彭老师很有缘分,在2010年科学网上读过彭老师的博文以后就不断和他交流,最多的还是单方向学习,很多时候读他的文章不禁感动,因为他的思路是如此的清晰,表达了很多我表达不出的感觉。他还是自动化所的研究员,现在我们在同一个院子里学习生活。彭老师截至现在总共读了2000多本书,涉及文学,历史,心理学,哲学等等各个方面。彭老师给我的最大触动是他让我看到了厚重的积累给人带来的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让我看到了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充满思想的科学家给人展示的学问之美,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勇于时刻挑战自己的人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的不同体验。而这正是我所追求的。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人,一方面追求安稳,另一方面却心气浮躁,不愿踏实积累,不愿接受挑战,常常自己吓自己,给自己找好退路。殊不知,当你觉得条件满足之时,机会早已不因你而停留,当你觉得安稳的时候,外界环境早已不因你而稳定下来,当你为自己找好退路的时候,其实你早已没有进步的可能。应当知道,真正的安稳来源于自己强大的长满疮疤的内心和自己勤劳的满布老茧的双手。 年轻人,就应当,脱下外衣,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个人分类: 思念&思考|3576 次阅读|2 个评论
年轻科研人员少发点牢骚,多干点实事!
热度 4 Shifengyu 2012-9-3 17:20
年轻人,搞科研,要少发点牢骚,多干点实事!经常看到有些年轻人抱怨科研经费少,科研条件差,科研环境不好,学术氛围差,科研基金制度不完善。。。到处发表“歪理邪说”,像个愤青。但是,回过头来想想,那都是借口。没有经费,可以加入别人团队;科研环境不好,可以慢慢改善;学术氛围差,可以洁身自好;科研制度不好,不是你我说了算。。。 目前,有很多80后都非常牛,非常厉害,也非常务实,都是中国科技的未来,应该向他们看齐。但是,我觉得年轻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还是踏踏实实干点事,既不好高骛远,又要脚踏实地。如此,对自己科研实力的积累,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好处。
个人分类: 科研之路|2525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日开发出“读取”生物钟简易方法
crossludo 2012-8-30 17:55
日开发出“读取”生物钟简易方法 日本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了通过检测血液中某些成分来快速“读取”人体生物钟时间的方法。这项成果有望用于诊治由生物钟紊乱导致的各类疾病。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机构研究人员说,他们通过确定人体血液中以24小时周期增减的物质,制作出“分子时刻表”,采集血样与“分子时刻表”对照,就可以弄清由于时差等原因导致的生物钟紊乱。 研究人员让3名20多岁的年轻人在温度、光线恒定的室内坐36小时,其间每2小时采集一次血样,经分析其中各种代谢物的水平,最终确定了血液中含有的氨基酸和类脂体等58种分子含量以24小时为周期增减。 研究小组对照这些物质的增减状况,制作出了可以知道生物钟“时刻”的“分子时刻表”。 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介绍,采集血样后,将其中的代谢物水平与“分子时刻表”相对照,就可以知道生物钟是否紊乱。 此前,为了检查生物钟,需要长时间检查血液中特定物质含量和体温等,而新方法的采血量只有不到1毫升,与传统方法相比并没有明显误差。
个人分类: 趣味科技|1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轻人:今日不搏,等待何日?
Fangjinqin 2012-8-30 09:17
年轻人 : 今日不搏 , 等待何日 ? 同学们 : 《第八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 “ 学生最佳论文竞赛 ” 的投稿时间 2012 年 9 月 1 日截止 , 只剩宝贵的最后三天了 ! 提醒一下 : 以前多次比赛 , 出现过老师忙 , 忘记了比赛的日期 , 学生不了解 “ 学生最佳论文竞赛 ” 规则 , 结果错过了投稿时间 , 后来又提出参赛的要求 . 因此 , 这里希望和呼吁 : 老师和学生们都积极行动起来 , 积极推荐你们的研究生 , 动员学生们主动参加论文竞赛活动。 我们的时代需要拼搏 , 特别是 , 年轻人更需要具有这种精神。人生处处有拼搏 , 论文比赛就是一种为学生们提供的拼搏大好的机会和场所 , 你们今日不搏 , 等待何日 ??? 培养拼搏精神需要大家有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 , 你们年轻 , 大有作为 , 每个人都拥有无限的潜能 , 努力挖掘自己的潜力 , 勇敢地投入比赛 , 从今日做起吧 !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今日不搏 , 等待何日 ?! 会议具体详见: http://www.ccnchina.org/2012-7-25-1.html 。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37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在五七干校告别少年时代(四)
gl6866 2012-8-27 18:42
虎踞镇就有一个屠宰场。没想到,杀人也在这一带。那年头,据说阶级斗争是尖锐复杂、你死我活的。农村小农经济的残余和干校里的反革命分子,都是镇压对象。虽然不是抓到就杀,为让他们服服贴贴,惩一儆百却是必须的。在干校抓“五一六”运动开始后不久的一天,全体干校人员无论大小,都列队来到虎踞镇,会同当地农村社员开了一个批判大会。会上的主角是两个散发反动传单的青年农民。记得他们的年龄一个二十一岁、一个二十二岁,除去思想反动之外,并没有其他罪行。那个会也许该叫做公审大会,是拿政治犯当作刑事犯来处理的。台上若干人等慷慨激昂地声讨了一番之后,当地公安局的人宣布,判处这两个年轻人死刑、立即执行!果然是立即执行:他们被拖出会场不一会儿,就传来了枪声,刑场就在旁边的山坡上。枪声一落,领导就令排队前去观看,名曰“受教育”。只见一个满脸是血、陈尸地下;另一个,子弹打掉了他的下颌,头上没有血,惨白的脸上缺了一大块。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死人,确实感到了恐惧。当时谁都知道,要不是干校在大抓“五一六”,那两个青年罪不至死。 五、抓“五一六” 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林彪等人下了大决心搞起来的。初期,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群众组织,虽有左与右,造反与保皇等区别,但异口同声,大家都说自己是支持文化大革命的。不料,后来有传言说:一个叫做“五一六”民间组织,旨在反对这个史无前例的运动。据说,那是个秘密团体,不仅暗中发展成员,而且单线联系。这个反对派的名称恰恰取自《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是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发布的,故名“五一六通知”,真是极大的讽刺。 对此,毛、林等人岂能坐视,相继下达了彻查的命令。毛的话是最高指示:“革命的学生要团结、要联合,共同打倒反革命阴谋集团五一六。”林彪那时还是副统帅,他的话一贯夸大其辞、不留余地:“军队是专政的工具,一定要把五一六分子查清,一个也不能漏掉。”他们这么一讲,谁人还敢怠慢?正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况且,文化大革命搞到这会儿,很多人都学会了利用政治运动泄私愤、图报复;这还是踩着别人往上爬的好机会。把大批干部集中到干校来,原本也有便于整人之意。于是,北京下来的大队人马,行装甫卸、喘息未定,“清查五一六分子”的运动,就紧锣密鼓地开场了。 “社会的良心” 那是个“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时代。加上敌人都在暗处,斗争扩大化几乎名正言顺。运动之初,谁也不知道这个国务院的要害部门里,有多少“五一六分子”,只听说始作俑者是一位女士,她曾在那个隐密组织的发祥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工作过,“所以是她把‘五一六’引进来的!”然而,由于他们单线联系的缘故,这个阴谋集团最终发展成了多么大的规模,就谁也不知道了。 破获他们的第一个方法是“顺藤摸瓜”:让已经暴露的“五一六分子”指认其同党。这事说着容易,做起来却非常之难,很少有人痛痛快快揭发检举的。于是,当局开始逼、供、信了。通常的做法是先开批斗会,其规模依案情不同,有班组、连队、干校,乃至游斗于全部各干校和在京部机关的区别。 当年的批斗大会声势非常吓人。少数人利用这个机会官报私仇,平日无处宣泄的私怨,此时正好借题发挥;还有人混水摸鱼,趁机把别人拉下来,为自己升迁扫清障碍;也有人刻意表现自己,以示区别、免遭池鱼之殃等等。虽然用心各异,却都不遗余力、一同对受难者落井下石。至于大多数的“革命群众”,他们并不知道个中就里。这个中央大部虽是官场,惯会因势利导的野心家倒还不多,多的是知识分子。 有人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那个时期的良心是什么呢?是革命性、是斗争性,是对毛主席和共产党的一呼百应。因为他们“受党教育多年”,因为他们早已“誓死捍卫无产阶级专政”。一切背离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人或事,都不被他们容忍。只要是党讲的故事,无论多么离奇他们都相信,没有人认为这是盲从,多年来的各项建设成就已经使人叹服。 所以,在当时的道德观念、是非标准和社会气氛之下,对“阶级敌人”实行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不但无可非议,而且是“很有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同样可悲的是,站在台上挨斗的人,囿于时代的意识形态,也或多或少地认为自己真的有错、甚至有罪,助长了批判者的气势。就是这样,心怀鬼胎的人兴风作浪、不明真相的人推波助澜,给惨遭历史愚弄、被揪斗的人造成了多么大的压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逼供信 当局迫人就范的手段绝不仅止开斗争会,还有牢狱之灾和杀身之祸:虎踞镇上枪毙的那两个青年就是范例。散发反动传单即以死论,若是依例治罪,那相似的、更大的事情就算从轻发落,又能怎样呢?前两年,外交部管辖范围内出了香港“反英抗暴”和北京火烧英国驻华代办处等军国大事。当时的处理方案全是依照中央的意思定下来的,后来发现不妥,但是上头反过手来,把责任往下一推,说是有“五一六分子”捣乱其间。这个罪过比发传单大多了,有关人员不仅得代人受过,还被追究莫须有的政治动机。其他一切与时下行为准则不符的陈言往事,乃至派别之争,无一不能同本来模糊莫辨的“五一六”行径扯上关系。按照“无限上纲”的推理方法,几乎所有“有问题”的人,都够得上杀头或者坐牢的罪。所以,眼下的“逼、供、信”竟是“挽救、宽大和给出路”之举,被系于倒悬的人们,还得对党的“苦口婆心”感恩戴德呢。 文革领袖比马基雅维利和李宗吾之流高明之处还在于,他们会“用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当年,他们一面大批特批“资产阶级人性论”;一面利用人伦亲情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为了积累战果、邀功请赏,他们不惜使出杀手锏胁迫“拒不认罪、负隅顽抗”的不合作者--强迫落难者家属“大义灭亲”。社会上现成地有“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之类的“定论”;而且,人人认可的亲疏标准,首先不是血缘和私情,而是对待“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态度”;同时,与谁站在一起,直接决定着自己的命运。有了这多么重大的理由,“反革命分子”的家眷,“在党组织的启发、教育之下”,或为政治信仰、或为明哲保身,是夫妻的宣布离婚、是父母子女的宣布脱离关系,以示“划清界限”;定要等到对方“低头认罪,回到毛主席革命路线上来”了之后,才谈复合。这一招,不可谓不够毒辣,至此能不屈打成招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钗头凤》 已经暴露的“五一六分子”为数不多,不足以显示当局的手段,为了实现林副统帅“一个也不能漏掉”的意愿,还得在群众之中一一审查,把隐藏着的敌人一网打尽。其办法,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他们先确定一些嫌疑犯,对之进行明查暗访,威胁利诱,务使其名列他们的成绩单。大兴文字狱是常用的办法之一,而且作法之荒唐足以让朱元璋、康熙、雍正辈瞠乎其后。 一个典型的例子正好发生在我父亲身上。有一个叫刘佐业的人,顶不住猛烈的批判就屈招了下来。为了分散头上的压力,他竟说我的父母是经他介绍加入“五一六反革命集团”的。我父亲因无罪可认,自然态度强硬,连里的专案人员就对他进行了彻底的搜查,父亲的笔记本也被没收了。那里面抄录了一些唐诗宋词,其中有唐婉致陆游那首著名的《钗头凤》,谁能料到这居然成了“他拒不交待问题的铁证!”在专门为他召开的批判会上,一个运动积极分子不知道是真的不懂、还是指鹿为马,郑重其事地对着几百个高级知识分子讲解道:就在不久之前,他写了这样一首词: 世情薄、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妆欢, 瞒、瞒、瞒。 按照那个人的解释:起首两句就是污蔑当前的大好形势;无法抒发内心的感受,所以叹息道“难、难、难”。词的下阙说“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分明是哀叹在革命的风暴摧毁下,四分五裂的“反革命阴谋集团五一六”。他刻意把“角声寒、夜阑珊,”解说成“脚步声寒、夜阑珊”,说这是作者在隔离审查期间,听着巡逻者的脚步声,不能成眠;他不愿坦白交待自己的罪行,想装得若无其事、蒙混过关、所以要“瞒”、要“咽泪妆欢”。 如此牵强附会,亘古未有。我父亲听了哭笑不得,却无人容他申辩;与会者个个噤若寒蝉,谁敢站出来指出这个天大的笑话?我们茶厂连的小伙伴也都在场,因文化水平太低,散会出来有几个人竟然用钦佩的口吻对我说:“你爸爸的诗做得真棒呵!”我也没有读过那首词。这次大会之前,我一直希望父母的问题是误会了、搞错了。现在居然“有诗为证”,哪里顾得佩服,只在心里暗暗叫苦:“原来他真的是‘五一六’!” 界线 有一句名言叫做:“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大概也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而且正应在他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清查五一六”运动上。正面的反抗是毫不避让、据理力争。我的母亲就是这样做的:掌权者打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旗帜,陷我母亲于囹圄,我的母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针锋相对、引经据典,用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说辞,逐条反驳他们的诬陷。当权者无法自圆其说、又不肯认错,恼羞成怒,以势压人。结果,我母亲成了全干校被关押的时间最长的人。 我从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到干校,至一九七0年十二月,十五岁那年离开,一共在虎踞山住了十三个月。这期间,因父母关押,有八、九个月没有见到他们。而且,我都不知道他们被关在哪里。只有一次,我从虎踞镇供销社里出来,远远地看见父亲,但是旁边站着看管他的人。我不能过去同他讲话,只能默默地看着他,也不晓得他看到我了没有。还有一回,我在路上碰见了妈妈,我不由自主兴奋地叫她,她也朝着我笑。但是我们都知道,我们不能交谈,若是我走过去同妈妈说话,周围的人可能会向“党组织”告发,说我“划不清同反革命母亲的界线”,那样一来,我也许就成了小反革命了。直到我要走了,干校当局才允许我分头去向我的父亲和母亲道别。 惹祸的胡子 那次运动里被整的人中间,并不是人人都有“如山的铁证”捏在当局手里,收集整人的凭据,倒是颇费了他们点功夫。谁都知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故事,在反革命的帽子满天飞、随意给人罗织罪名的恐怖之下,有些人设想得到自己的命运,心事一重、言行难免失态。正好给惯于察颜观色、捕风捉影者提供了立功的机会:有人紧张之中把革命口号喊反,成了“谁热爱毛主席我们就和谁拼,谁反对毛主席我们就和谁亲;”有人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时候结巴了;有人在沉思中走路,撞到了柱子上;有人被点燃的香烟烫伤了舌头等等蛛丝马迹,都成了犯罪的佐证。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在那些日子里,使我“大长阶级斗争经验”的一件事是:一位和我同住四排房,向来性格开朗的人,听说自己上了嫌疑名单,心绪烦闷,好几天没有顾上修整边幅。一日,全连开会,某领导声色俱厉道:有人不刮胡子,你想干什么,对现实不满吗?我在下面听了大吃一惊:却原来胡子也与政治有关系!此公终因几天未刮胡子凑够了条件,沦为“五一六嫌疑”,多年不得翻身。 失态与扰局 人非草木亦非圣贤,如此精神摧残、政治迫害,前途无望、申诉无门,真正抗得住的能有几人?人们不得不遵循“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古训:先屈招下来,稍卸重负,假以时日,伺机伸冤。当权者一见众人不耐折磨,纷纷屈打成招,不禁喜从中来。为了炫耀战功,就逼迫一些“交待了自己问题的五一六分子”到大会上去现身说法,这样的会我参加过好几次。如何在台上“批判自己、教育别人,用本身的思想转变,来说明党的政策之伟大、正确”,都有规定的程序。说起来不外是自己怎样放松了思想改造,固执了一阵之后,终被革命群众的热诚感化云云。 然而,大同小异之中居然出现了异数。一次全校大会,几个例行的自我批判以后,轮到了一位司长。看上去他的步履格外沉重、悔恨格外深切,上得台来,开口道:我1936年参加革命……一言未竟,就开始嚎啕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泪的,非常失态。起初还能吐出片语只言,说是悔不该上了贼船,误了半世英名;以后就更加泣不成声,全体与会者都僵在那里,从他的哭声中品味他的忏悔。其实,他是在哭自己的懦弱:既无力反抗栽赃于他的恶势力,又不愿在这里自欺欺人,满腹冤情欲诉无门,阶下之囚何谈体面尊严?值此进退失据,又不得不有所表示之时,不哭何为?按照当时的逻辑,破坏庄严肃穆的政治气氛也是不小的罪过。那位司长先生怎么应付下一关,我就不得而知了。 痛极而泣本在情理之中,不算稀奇,稀奇的是在那样动辄得咎的环境中,居然有人敢以游戏人生的态度对待政治运动。就在同一次大会上,老先生哭过不久,轮到一位“五一六分子”交待罪行。这是一位身材高大、相貌堂堂的中年男子,对于“曾经参加反动组织、与人民为敌”,余某毫无愧色。他站在主席台中央、手撑讲台、睁目扬眉,语音洪亮、口若悬河,大讲其“落水、执迷、醒悟和反戈一击”的过程。我还记得,在讲到揭发“同党”一节时,余德胜说:有些是老同志,一旦反党行径暴露,往日的革命功绩将全部作废;有些人年纪尚轻,罪证一定,前途全成泡影。每念及此不免心慈手软。但是,想想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我就……他在那里侃侃而谈,把散会的时间拖后了半个多小时。这哪里是“认罪发言”,简直就是“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讲用”。大家都看出余某的玩世不恭,却只能听他头头是道的说着,无可奈何。天晓得,他根本不是什么“五一六”,不过是被逼搅局而已。
个人分类: 文章转载|24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胃癌发病年轻化,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xupeiyang 2012-8-27 09:28
凌晨一二点睡觉+不吃早餐=19岁胃癌 宁波19岁职高男生,长期生活无规律。每天都玩到凌晨才睡觉,早饭不吃,折腾了近三年,去年他查出胃癌中晚期,成为宁波最年轻胃癌患者。 近几年胃癌发病率正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这与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有极大关系。 \
个人分类: 食品问题|65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上好风光
热度 1 wyc 2012-8-25 11:53
scl2008scl 2012-8-23 21:56 入木三分!!!受教~真是醍醐灌顶,如坐春风~~以后得多向汪老求教!!!不胜荣幸O(∩_∩)O 博主回复(2012-8-24 15:29) : 科学网对年轻人的成长是一个大好的舞台。 这里是一个不是科学院的科学院, 不是研究所的研究所, 不是熔炉的熔炉。 它也是一本活的教材。 古人云: 书犹药也, 善读之, 可以医愚。 此言不谬。 与我们未来的法学家共勉。 !--form id="quickcommentform_604696" action="home.php?mod=spacecpac=commentop=comment" method="post" autocomplete="off" onsubmit="ajaxpost('quickcommentform_604696', 'return_qcblog_604696');doane(event);"-- 附记:scl是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的一位优秀毕业生。 他在校时创办的大连海事大学学生读书会, 搞得有声有色. 还出版了刋物《仰望星空》, 很受读者欢迎。
个人分类: 未分类|4523 次阅读|1 个评论
年轻人该不该淡定?
热度 24 jiangjiping 2012-8-22 07:34
年轻人该不该淡定? 蒋继平 2012 年 8 月 22 日 当今中国社会有一种浮躁的气氛。 生活在这种气围中的人们有一种心浮气躁的感觉,总觉得心情难以平定, 年轻人也不例外。 因而,有人提出淡定这个现代的术语和概念, 以平息人心的躁动。 我在一本新华辞典上没有找到淡定这个词组, 取而代之的是淡泊,淡然和淡漠等词组, 它们都有差不多的意思, 就是冷淡,不热情, 心情安静, 悠然自得, 把名利看得很淡的意思。“定”字的解释是镇静和稳重的意思。 显而易见,淡定的意思就是冷静,稳重, 不计较,和把世道看得很轻的意思。 那么,要做到淡定, 我们必须要有冷静, 稳重和不计较名利的心态。 从我本人的认知来看, 要做淡定必须要有一定的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知识, 个人的经历和磨难, 一定的经济实力, 宽容的处世态度和面对生活的勇气。 具体地来说, 知识是我们用来应对事务的工具, 有了知识, 做起事来就会胸有成竹, 从而显得稳重。 经历和磨难使我们见多识广, 从而经验丰富,遇险不惊。 比如说, 第一次乘飞机遇上飞机的颠簸, 心里会发慌, 多次飞机乘下来,遇到同样的情况就无所谓了, 心里就比较平静。 经济实力是生活的必须保障。 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生活中困难重重,哪能做到淡定。 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说, 儿子在选择大学的时候, 家中经济条件还达不到一定的水平, 所以, 在选择大学的时候,要反复地比较大学的名气和收费的标准, 心里难以淡定。 八年后, 到了女儿上大学的时候,经济条件已经大大地改善,因而,在女儿选择大学的问题上很淡定, 因为最贵的学校也上得起, 只要她合标准被录取就行了。 知识, 个人的经历和磨难,和经济实力是后天获得的, 态度和勇气是个人的性格决定的。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年轻人在这两个方面的特征。 因为是过来人, 在我的心目中, 年轻人具有激情和理想,充满着对未来的期望, 因而,对生活具有积极的态度和勇气。 可是, 他们的知识还在学习和积累之中, 他们的经历和磨难还不够多, 他们一般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保证维持一个在物质方面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鉴于此, 我认为不应该在年轻人中提倡淡定的人生态度。 道理很简单, 一方面他们做不到, 要年轻气盛的人表现稳重和老练, 是对人性的扭曲。 另一方面,要他们淡泊名利也是不实际和不公正的。 通俗地来说,追求名利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必要的拼比对人生有好处的,前提是采用正确的方法就行了。比如说, 奥林匹克比赛就是一个正确的拼比的方式, 也是年轻人展示才能的最佳场合。 在这样的场合, 淡定是没有市场的,激情才是它的看点。 人生就是一场比赛, 社会就是奥林匹克赛场。 学校相当于田径和游泳比赛赛场; 职场晋升就像是跳高和撑杆跳高; 从农村走向城市就是跳远; 树立一个目标奋斗就是射击和射箭; 生活, 工作和学习中与人周旋可以看成是拳击, 击剑,摔跤, 柔道, 和球类比赛等对抗性项目;各种评奖活动相当于体操,艺术体操,和跳水等依靠评分来决定名次的项目。 因而,人从生下来开始, 就是在一个无形的赛场上拼搏, 不管你愿不愿意, 你必须参与这场比赛。 不是你把别人比下去, 就是你被别人比下去。 淡定提倡的是放弃追求, 放弃拼比,是比较消极的生活态度,它对年轻人的成长没有多少好处。在我看来,年轻人应该树立奋争的勇气, 为自己的未来奋力地去拼比。 不过, 拼比和奋争不等于蛮干和盲干, 要有理性。 理性的奋争不是浮躁, 也不应该浮躁!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7394 次阅读|60 个评论
游泳小感
热度 6 学数学的苹果 2012-8-20 17:08
学校135上午俩小时对职工免费,这个周末优惠就结束了。 泳池里人很多,像下饺子似的;更要命的是有一堆年轻人,在里面横着游泳,其实他们还不会。好几次差点被他们打进水里呛着。本想来个1500,看这么多饺子在里面漂着,不时的还翻滚几下,游了1000赶紧走人。 有个老者,自己不游泳,每次去都看到他热心的教人游泳,真是个热心肠的人,不过教的都是女性。 碰到物理系一女同事,她兴奋的说自己会游泳了,于是天天去,结果悲催了:胳膊游坏了。看来过犹不及阿,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据说游泳能让人的shape变得很流畅,我很感冒的是像我这样的大妈,形状能有多少度的改变?游泳以后,感觉饿,但是脑子很清醒,是件好事。 基金的话题又被炒起来了,走自己的路,生自己的活,让别人谈去吧。
2763 次阅读|17 个评论
经常晚睡的年轻人好好看看
热度 4 xupeiyang 2012-8-17 20:17
大多数年轻人,学生睡觉很晚,经常到12点后才睡觉,睡眠不够,很不好。早上起不来,睡懒觉也很不好。 长期晚睡的,好好看看!!对身体健康影响可大啦。 这个四季分明的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真神!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6133 次阅读|6 个评论
普通编辑的想法和顾虑(补充中)
热度 7 zhaodl 2012-8-9 11:07
年轻的高学历的编辑,在面对编辑部体制改的的情况下,迷茫、惶恐,有谁能解答他们的问题?无论如何,他们是出版的未来,至少他们是一批具有出版资质的、可造就的年轻编辑。我们这些老朽,可以采取淘汰的办法,新陈代谢——谁阻碍改革就革谁的命,我可以理解和接受,但是对待年轻人,应该如何?值得我们思考!   现摘编几个在我的博客上留下文字的年轻编辑的思虑。   (1)作为一名毕业后留校进入编辑岗位9年的编辑,我看了总署的文件等之后,心里确实惴惴不安。改革我是不反对的,可是没想到设这样的结果。   1)今后原有的事业单位转企后,身份突然发生变化,涉及切身利益,不可谓不是大事;   2)高校主办的学术、技术期刊编辑今后为了活路,一是靠版面费,二是靠理事会、协办单位之类,三是靠广告发行。如果并入出版社,以后一切向钱看,那么学术不端、出版伦理我想只能往更坏的方向发展;   3)和身边的同事交流,态度有两种:一是和我一样焦虑忧心,心里想着转岗还是留守;二是无所谓,听天由命,该怎么做还怎么做,反正有编制,实话说我蛮佩服他们的心理素质的;   4)如果我留守,我不担心5-10年的光景,我认为学校暂时、一下子不可能不管,有可能老人老办法,也有可能由事业拨款改为企业赞助,而且我们还是核心期刊,就算评版面费,也是比得过那些普通大学的学报的。但是今后呢,这一行业发展前景呢?如果有一天评职称需要发表论文的政策也发生变化,你们觉得还会有人花大力气写文章,还向编辑部交数额已经不菲的版面费吗?还有人愿意做你的理事单位吗? 可是如果转岗,好不容易考了出版专业初级证书、中级证书、职业技能大赛,等等,发表文章,付出了好多心血,一下子离开,也不是舍得,而且要转岗,也要找到合适的下家,再从头再来,这一切都不是轻松的事情。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发布了的《办法》有没有收回的可能?   (2)英语霸权不利于高校中文科技期刊办成世界一流刊物 随着英、美先后称霸于世界,英语霸权至今已延续了二百多年并牢牢控制着世界的舆论权,正是这种语言环境才可以让《科学》、《自然》、《细胞》等刊物独霸世界顶尖刊物。德国、日本科学技术虽然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德语、日语科技期刊能达到世界一流顶尖刊物的又在何处呢? 世界是不公平的。中国虽然有13亿多人说汉语,但汉语却不能像英语那样在世界称霸,因此想让世界各国科技人员像读英文刊物那样阅读中文科技期刊是不现实的。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根本就不收录中文科技期刊作为SCI刊物,顶多入选EI收录期刊。因此在目前我国认可SCI期刊为高水平刊物前提下,企图一夜之间将中文科技期刊办成世界一流刊物的确是白日做梦!随着我国国力及科技水平的提高,也许待汉语普及到英语那样的水平,我国中文科技期刊才能办成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国家新闻出版署这群制定政策的脑残人员,无视我国国家实力,盲目让科技期刊市场化,必将导致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大量流失和质量大滑坡。本人因家庭原因换岗多次,现为编审、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若真改企,本人就不再打算做编辑了。都是人,何必非要再做这份工作呢?找个养老地方养老算了。   (3)权衡一下吧,有能力把学报继续办好的,就按办法转企或并企;对于现在有些普通高校办学报稿源都很费劲的,就吊销算了!咱们自己活得轻松点吧!确实该解决是否每个高校都有必要办刊的问题了?   (4)大多数科技期刊经营能力都很脆弱,根本养活不了自己,靠版面费生存绝非长久之计,因为只要职称评价体系和科研评价体系发生改变,就无法靠版面费生存,并入大的传媒企业,难有好日子过,所以只有趁早改行,我现在最难受的是,改行后我的出版系列的高级职称学校就不会认了,我还得重头再来。   (5)多年以来,高校学报受到许多非议,学报内部也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学报的自批不可谓不深刻,甚至有点到了自虐的程度,只可惜并未得到理解,以至于现在竟然要被迫自裁,真是可悲之极啊!事以至此,是否能清醒一点了吗?我记得一位前辈发现此端时曾告诉大家“切不可妄自菲薄!” 其见解是多么具有前瞻性啊!学报的发展有其规律,但各类核心期刊评比已绑架了学报,使学报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严重地干扰了学报的发展。学报依托于学校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本属正常,并非所谓的“全”“小”“散”“弱”。正是有“以刊论文”这种不正常的评价机制存在,高校老师才会一窝蜂似的宁可等上几个月甚至一年花高额版面费也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才会导致各高校的学报发展失衡。因此,板子只打到学报身上这种处理方式是极其错误的。    (6)多年以来,高校学报受到许多非议,学报内部也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学报的自批不可谓不深刻,甚至有点到了自虐的程度,只可惜并未得到理解,以至于现在竟然要被迫自裁,真是可悲之极啊!事以至此,是否能清醒一点了吗?我记得一位前辈发现此端时曾告诉大家“切不可妄自菲薄!” 其见解是多么具有前瞻性啊!学报的发展有其规律,但各类核心期刊评比已绑架了学报,使学报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严重地干扰了学报的发展。学报依托于学校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本属正常,并非所谓的“全”“小”“散”“弱”。正是有“以刊论文”这种不正常的评价机制存在,高校老师才会一窝蜂似的宁可等上几个月甚至一年花高额版面费也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才会导致各高校的学报发展失衡。因此,板子只打到学报身上这种处理方式是极其错误的。    那位还说过“不要妄自菲薄”我不知道,我于 ,2002-12《.编辑学报》发表的“高校学报不要妄自菲薄”就是看不惯同人的做法。但是,没有办法阻挡。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自作自受。   (7)2005年暑假,我曾聆听过杨焕章老师的报告,杨老师说学报人“不能妄自菲薄”,学报编辑自己要“争气”,他的白发让风吹乱了,但还在努力说:“一定要争气!”。杨老师是学报届灵魂级的人物,言犹在耳,但学报改制的办法即将让这贤哲的嘱托和我们曾经认真的编校工作随风而逝。悲哉!不知道杨老师对这个《办法》有何看法,教育部会否问道于贤者,在具体改制方案下发前去征求一下这些学报前辈的意见?   (8)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目的,为了利益,学报在评价机构方面的投入将会大幅上升,否则,收不到版面费。而评价机构它好像不是独立的。以收版面费来养活编辑并正常出刊,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以收费为目的,还能办出好刊物,在近期,是一种奢谈。唯一的出路是:让刊物自生与自灭,而学术评价(评职称时用着的,结项用着的,等等)的方式必须发生重大转变。就写到这里。实际上,这个问题不需要讨论。我们知道,很多事情像台风一样,说来就来。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4054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真实的评基金的全过程 (转载)
Renfuquan1984 2012-8-1 15:36
这两天上小木虫,看到很多人在讨论评基金的过程、公平性。也深知基金,对年轻人成长的重要性。以下全凭着良心,绝无半句谎言。 今年共评审25份,涵盖两个学部,包括面上和青年基金。 1。先把基金题目、申请单位、申请人等信息浏览一遍,挑出与我正在从事的工作密切相关的几份,下载下来,转发给课题组另一位从事该项工作的同仁,让他协助评审。说良心话,一方面图省事,另一方面,他在该领域也确实有更深厚的基础。 2。将全部申请书粗略浏览一遍,每份大概浏览了10分钟-30分钟不等。重点是摘要、立项依据、创新点、科学问题、研究基础等。其中,对于项目的立意新颖性、对科学问题的把握,是关注重点。当然,是否感兴趣,也是花费时间多少的重要因素。这样,就对今年基金的大致情况、质量,有了初步了解。 3。发现几个基金是朋友申请的,或者朋友的课题组成员(也认识)的人申请的。这期间陆续开始收到电话、短信、E-mail联系,其中也有完全陌生人的E-mail。十分要好的故交、特别是有恩与本人的若干人,是会适当考虑的。至于一般朋友,陌生人,这类信息基本无用。今年25份,抬了一下手的(不敢说贵手)有3份,两份本来可以给B,最终给了A,一份本来应该给C,给了B。我想,多数评审人对待这类事情处理也大致如此,不会太出格,最多升一级(B-A,C-B )。如果是很好的本子,本来就可以给A,刚好又是好朋友,也会主动告诉朋友一声,无代价卖个人情,何乐而不为。不过,也有一份实在太差,也不会告诉朋友,那样不是自讨没趣吗。 4.。接下来开始细看本子。由于十分忙,基本是是1天看1-2个本子。先挑十分感兴趣的题目来看,到不一定是自己熟悉的领域。看的重点仍然是上面关心的哪几方面。差不多每份基金花费时间在30分钟或着更多。 5。全部细看过一遍后,心中有数了。根据大致的比例,初步形成了那些项目枪毙、哪些通过的观点。然后,开始填报评审意见信息。对于打算通过的项目,就不再细看了,只是凭感觉写几句好话。当然,也要提出项目的主要特点(优点),以及需要修改完善之处。也有几分很好的项目,但有一些问题,比如:内容过多,目标不集中,会提出具体建议(删除那一部分内容,将目标集中于那哪个问题上)。对于拟不通过的项目,会再仔细看一遍,再次确认他的问题。多数枪毙的项目存在的典型问题包括: (1)研究内容空泛,创新不明显; (2)对科学问题提炼、把握不准,或没有能提出科学问题; (3)属于技术开发性质,不属于基础研究; (4)可行性不足。主要是实验技术实现上有难度,申请书又没有给出足够支持能够完成项目的可信证据。 (5)已申请批准过或正在承担类似项目,又没有指出二者差异或本项目独立立项的必要性; (6)申请书整体质量较差(如太简单,如立项依据一页,其他内容、方案,也就几行);或者有重要的概念、原理错误,这往往是本人十分熟悉的方向才能看出来。 (7)也有极个别项目,本来已经打算通过,再看时,发现申请人一些不良的品行:如研究目标,大话连篇,好像你这个项目必须批准了,若不批准就是国家的损失了;发文章20-30篇,也不想想即便是能发,这样的文章会是高水平的吗?一个基金项目,能发3-5篇文章,最多7-8篇,就已经很不错了。事实上我基本上不看发论文数这个信息的,但若过分类,申请人的品性就有问题。申请书一方面是内在质量,也间接反映申请人的品性--科学素质、严谨性、为人态度,等等。 (8)经费预算、研究基础等等,一般不多留意。但是,对于若打算枪毙的项目,也会顺带提一句经费预算或者研究基础方面的问题。其实,这些都不会是影响到是否通过的关键,只不过是借口罢了。 6。委托课题组另外老师看的本子,最终提交评审意见也是本人亲自操作。并且,会对本子再看一遍,看提出的意见是否中肯,提出的是否通过的信息是否正确。会最后把关的。一般评审人都存一颗责任之心、科学良心的,绝不会胡来! 7。至于说到比例,一般是40%左右。不会刻意以此办理。评的多了,有经验了,按自己的思路来,最后统计下来通过率也大致上在这个范围。绝对不会凑数据,把一个通过了,或者把一个好的本子枪毙了。 8。哪一类本子最容易通过评委法眼? 除了背景意义、创新性、可行性、基础等等这些一般的要素之外,我最看重申请人对该问题的理解深度。科学基金,贵在提出关键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申请人还需要对问题进行分层次展开、深化,在详细对比文献、逻辑科学思考基础上,找出细化、分解后的问题中,哪些已经解决,哪些还没有解决。这些没有解决的,可能正是你基金要解决的问题。申请书的逻辑层次、对国内外现状的深刻掌握、剖析,也能够把反映出申请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深度。理解的越深刻,写出的申请书层次感、逻辑感就更强。每一句话都有根有据,绝无妄言。 表面上评的是基金,其实,评的是人!科学素养、科学态度,认真、严谨,啥时候都是给人好印象的关键。 我们课题组有位年轻人,平时为人就十分低调、严谨。他也是刚刚留校3-4年。他申请的基金,连续中了2个,去年又合作申请到重点基金。他的申请书,每一句话都有根有据:要么是逻辑推理依据,要么是前人(有名有姓)某些工作的结果,逻辑层次清新,图文并茂,可以说读他的申请书,就像读小说,津津有味,只想一口气读完。不同段落之间,还有内在联络、悬念,就像评书,今天完了还留有悬念,逼着你一口气读完。这样的申请书,没有任何关系、熟人,也能通过。因为,评委即便是要枪毙,也太费功夫了---因为,很难找到枪毙的理由,费了半天功夫来找理由,到后来,一声长叹,干脆通过算了。呵呵,说笑了。 洋洋洒洒写来,好像还意犹未尽。今天没时间了,来日大家若感兴趣,在和诸位聊天、交流。
1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20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2-7-30 13:21
说说英语科技论文写作中的那些小事儿 经常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诚哉!本文就来说说有关科技论文写作中的那些“芝麻绿豆”的细节。 屈指算来,我为英文科技刊物润饰稿件已有四十余载。如今每年经我润饰的论文仍逾百篇。与四十年前相比,论文的第一作者大幅度地年轻化了,估计平均年龄为三十郎当岁,也就是说,年轻作者已成了向英文科技刊物投稿的主力军。那么,英文稿件的文字质量如何?恕我直言,不敢恭维。虽然不能说每况愈下,但至少有一批稿件的写作水平低下。特别是写作态度和写作规范方面,确实远远不如以往几代学人。有些年轻人率性而为,竟杜撰英语单词、短语,生造英语句式,写出来的论文“惨不忍睹”,除了英语根底不足这一根本原因之外,学风不严谨、态度不认真是一个重要因素,其中的主要问题罗列于下: 论文格式不规范:基本上不懂科技论文的章法,随意铺排,杂乱无章,不说前因后果,不讲逻辑思路,不顾详略有致,该引述他人成果时不予引述,该详细铺陈处一带而过,不用细讲处则滔滔不绝、思路混乱,格式自成一套、自说自话。我的劝告是:开篇写论文时,学一点写作规范。针对论文需求确定格式。例如,学位论文按照学校规定的格式来写,期刊论文按照拟投杂志的格式来写,会议论文按会议指定的格式来写。这应该是起码的要求吧! 论文语体不规范:不懂口语与书面语言、科技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别,信手乱写。文章里充斥着“It's”、“don't”、“can't”之类的口语,难登科技刊物的“大雅之堂”。我的劝告是:在科技论文写作中,尽可能用庄重的表述方式,切忌用口语化的缩略语;遣词用句时,能用“大词”,就不用“小词”;尽量少用华丽辞藻;忌用单数第一人称“I”做主语。 冠词用法不规范:不熟悉英语定冠词和不定冠词的用法,该加时不加,不该加时加了。我每次修改英文稿时,加的最多的词是“the”和“a(an)”,例如,在“Navier-Stokes equations”前,这个“the”一般是不能省掉的(除非在标题里),而在年轻人笔下却常被忽略掉。我的劝告是:写英文稿时,充分注意英文中冠词的用法,不要忘掉加冠词,也不要肆意乱加。 连词用法不规范:不知道英文与中文的结构紧密度的差别,忘掉用连词来连接从句或组分。我改稿时,添加连词“and”之类的频度也很高。我的劝告是:留意英语组分中加连词的必要性,不要把英文文章写得“松松垮垮”。 标点符号不规范:不了解中英文标点符号的差别,直接搬用中文标点。例如,有时一段文章一“逗”到底,不知所云;更为匪夷所思的是,英文稿中常常出现顿号“、”,殊不知,英文没有顿号,并列的组分间用的是逗号(加顿号时还得转换word的文本,也不嫌麻烦)。我的劝告是:注意标点符号之类的细节。 学术名词不规范:不懂得使用学术词汇的“名从主人”的约定——这是有严格的规范的,由不得个人杜撰。缩略语的写法也有规范,且不宜滥用,通篇缩略语会搞得读者一头雾水,标题中尤其不该乱用生僻缩略语。我的劝告是:多查科技词典,规范学术用语。 文献引述不规范:参考文献写法应该“自洽”(一篇文章中用统一格式);文末的参考文献文中必须恰当引用。我的劝告是:尽力规范地引述参考文献。 以上指出了年轻学人写英文科技论文时的七种不规范的做法,这些情况的出现,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与时下的英语教学方法有关,更多的是由于青年朋友们写英文稿时“不修边幅”,他们不是一点也不懂“写作规则”,而是无视规则、写作态度不认真。因此,真心希望年青人写英语科技论文时,字斟句酌,一丝不苟,这应该是培养自己的严谨学风的一个重要环节。 ——上海大学教授 戴世强 如何避免科研“撞车” 科研“撞车”难免,特别是热门学科,而且往往这个领域是竞争最激烈也最能引领创新潮流的。可以这样认为,之所以撞车,是因为大家挤在同一领域,水平很接近,就像车开得太近、车流密,撞车机率也高。因此,有人建议这类文章尽快发表,但这会导致把不成熟的研究传播给公众或同行,而且争议难以避免。 实际上,快发表并不是一个最好的解决方式。我的建议是,与其争一时,不如求长远,把自己研究深入下去,等取得更新结果再发表。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其一是,真正创新的东西很有可能开始都是不成熟的(诺奖石墨烯的研究就很典型,它却称得上是真正的创新),如果你的工作真是创新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的工作绝大多数也是创新的。其二,研究深入后,发表的结果也更成熟,发表的后续结果来源于前期基础,那么也没人会否定你前期让别人抢去风头的水平(如果有人看重的话),大家只会认为至少前期你不比抢先发表者水平差,否则哪来的后续成果?牛顿和莱布尼茨谁的研究水平更高,我想选择牛顿者绝对属于大多数。虽然莱布尼茨对于微积分抢先发表,但是以牛顿将微积分娴熟的应用以及他在力学和其他物理理论领域的水平,谁也不能否认,他对微积分的知识掌握水平,绝对不亚于莱布尼茨,更何况牛顿和莱布尼茨掌握研究微积分的思路还完全不同。所以得沉下心来,坚持不懈,把研究深入下去,是金子迟早发光。这属于避开撞车、专心致志往前看,往前开的方式,这是积极解决的方式。数学家冯康提出了有限元法,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位美国科学家也与中国一前一后几乎同时发表这一研究成果。后来,美国人发现中国人也在应用有限元法,成果认定中美都有份,因为两家都将其发展到工业应用中,只是美国更广泛。这是一次撞车(有历史双方封闭的原因),但是功劳没有出现争执。如果冯康的有限元法没有中国进一步的工业应用发展作为证明,必然会有争议,反之,对美国人也一样。可以看出即使撞车,也可以使科研问题的复杂性变简单。 还有一种解决方式,那就是及时改变方向。这种选择类似于选择新路,科研撞车的可能性会降到很低,而且研究创新性绝对有保证,但是会有风险,有可能行不通。这就要求在科研过程中还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走好主路的同时,也要不断思考和探索别的研究支路。有了这通盘考虑,虽然也不能保证不会科研撞车,但至少可以降低其概率。 ——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副教授 苏力宏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来信|30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儿子工作了
热度 3 zhaoyan2012 2012-7-26 21:00
儿子毕业回到了北京,当然工作也在北京。 可是,尽管如此,仍然需要在外面租房子。不是因为与我们有代沟,也不是因为情愿过奢侈生活,而是工作地点实在太远,且工作要求严格:迟到1分钟200元、下班不关闭电脑扣除100元、...。所以,就近租房是唯一的选择。 作为家长的我倒是没什么意见。年轻人辛苦一点、约束一点、压力大一点未必是坏事。这些过程有助于培养良好习惯,锻炼承受力,增加责任感。 一直期盼孩子回到自己身边的愿望,也只是作家长奢望而已。 孩子终究要长大,终究要经营他们自己的生活,终究要作为社会细胞之一从家庭中分离出去,成为独立个体。就象我们从小长大,渐渐地从家里分离出来一样,心虽然在一起,但物理位置仍然是有距离的。 这就是在自然的规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祝福每一粒新的社会细胞分离成功、发育良好、健康成长。
3355 次阅读|2 个评论
真空是什么?
zxczxc0417 2012-7-25 23:44
真空具有如下性质:   1、空非无。如果真空中没有粒子,我们就会准确的测出场(0)与场的变化曲率(0),然而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表明,我们不可能同时精确地测出一对共轭量,所以,可以“空”,不能“无”。因此,在真空中,粒子不停地以虚粒子、虚反粒子对的形式凭空产生,而又互相湮灭,在这个过程中,总的能量保持不变。   2、真空存在极性,因此说真空是不对称的。但这种不对称是相对局部的,在相对整体上又是对称的,如此的循环嵌套构成了真空的这个性质。   3、真空的每个局部具备了真空的全体性质。大和小是相对而言的。时间也是相对于空间而言的,时间不能脱离了具体的空间而单独的存在。 物理学真空  物理学真空,是指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的条件,而非空无一物。   例如:如果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记,在空气中运动的物体,就与在真空中的,有同样的规律。   当空气被抽,稀薄到一定程度,声音不能传出来,我们就说“真空”不能传递声音,而提高侦听能力,或加大发声功率,声音又能被接收到,我们只能说“这个 真空度 ,对现在的声音,还不能称为真空”!   同理,太空可以传递光,也可能是太空中的环境,对光,不成为“真空”,所以光可以传过来,没人证明过纯粹的“真空”可以传递光,因为人类做不到那样的真空。(这是推论,不是证明)另外, 光粒子 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还将与另一定律冲突:在不受外力的真空中,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不会是波动。   光在玻璃中的速度,只相对玻璃恒定,无论玻璃对其它参照系如何运动,所有人都应该承认,玻璃、空气、水等能传播光的就是光介质,以前错误的假设以太介质,不等于光就必然不能有介质。   光不是对任意参照系都是 光速 ,或不能超过光速,光只对“静止”参照系是恒定光速,请仔细阅读爱因斯坦《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这个“静止”,就是介质参照系。因此爱因斯坦的论述,在这个条件下是成立的。大学教材《普通物理学1》假设任何参照系测得的真空中的光速恒定,那么所论述的 相对论 结论,也只在真空条件有效,然而大家哪个相对论实验,是在真空条件下做的?难道相对论没有使用条件?所以说大学教材的论述,不能证伪,也无法证实,不是科学。    质疑:    声波 与光波,在此问题上不具有可比性。   声波载体需具有静质量,光波载体或说光子或说电磁场不具有静质量。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没有可比性的波动。   物理学真空,不是指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的条件,而是指静质量密度下降到特定条件以下的空间区域。   极致的物理学真空,就是用现有的物理学手段,“探测不到非零静质量密度”的空间区域。   注意,物理学真空,本身就是具有能量状态的空间区域,或说是一种能量场区域、力场区域。   所以,物理学真空,纯粹地定义,可以说是只能传递力场波动的区域。即不能传递 机械波 等需静质量载体的波动。   而哲学上的“真空”,纯粹是够纯粹了,但对我们物理世界而言,其存在是“零存在”,也即不存在,也没有存在的意义。 物理真空   本指没有任何 实物粒子 存在的 空间 ,但什么都没有的空间是不存在的。而假设你把一个空间的气体都赶跑,会发现还是不时有 基本粒子 在真空中出现又消失,无中生有。 物理 上的真空实际上是一片不停波动的能量之海。当能量达到波峰, 能量 转化为一对对正反基本粒子,当能量达到波谷,一对对正反基本粒子又相互湮灭,转化为能量。 人类对真空认识的历史发展  人类关于真空的认识经历了几次根本的变革和反复。古希腊 德谟克利特 的 原子论 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之外就是虚空。17世纪R. 笛卡儿 提出以太漩涡说,认为空间充满了 以太 ,并用以说明 行星 的运动。不久I. 牛顿 建立以运动三定律和 万有引力定律 为基石的 牛顿力学 ,成功地解决了行星绕日运动问题, 引力 被认为是 超距作用 的,无需以太阳作为传递媒介,从而否定了 以太论 。19世纪发现光的波动性,认为波的传播必须依靠 介质 ,特别是后来发现了 电磁场 的 波动性 ,以太论再度兴起,认为宇宙中不论何时何地,任何物体内无不充满了以太,光和电磁波被解释为以太的机械振动。后来虽然在观念上有所变化,把光和 电磁波 看成电磁场的振动,但以太仍然保留着某种绝对的性质,它可以看成是描述万物运动的绝对静止的参考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试图探测地球相对于以太运动速度的实验均告失败,A.爱因斯坦建立 狭义相对论 ,再次否定了这种作为绝对静止以太的存在。稍后,爱因斯坦在用 场论 观点研究引力现象时,已经认识到空无一物的真空观念是有问题的,他曾提出真空是 引力场 的某种特殊状态的想法。   首先给予真空崭新物理内容的是P.A.M.狄拉克。狄拉克于1930年为了摆脱狄拉克方程负能解的困境,提出真空是充满了负能态的 电子海 。当负能态的电子吸收了足够的能量跃迁到正能态成为普通电子时,电子海中才能留下可观测的空穴,即 正电子 。从体系的能量角度考查,这种情况比只有电子海的真空状态要高,因此真空就是能量最低的状态。从现代量子场论的观点看,每一种粒子对应于一种量子场,粒子就是对应的场量子化的场量子。当空间存在某种粒子时,表明那种量子场处于 激发态 ;反之不存在粒子时,就意味着场处于 基态 。因此,真空是没有任何场量子被激发的状态,或者说真空是量子场系统的基态。   关于真空的近代认识不再是哲学上的思辨,而是可通过实验来检验的。有不少现象都需要用真空的近代观念予以说明。例如氢原子能级的 兰姆移位 和电子的反常磁矩,实验上已经以非常高的 精度 证实了 真空极化 的效应;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湮没为高能光子,反之高能光子可使真空激发出大量的粒子,也是很好的明证。对于真空的认识尚属初级探索阶段,物理学家还在探索 真空自发破缺 和 真空相变 等问题,必将推动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46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城市撑一把伞
issacniu 2012-7-23 18:17
为城市撑一把伞
他或许是栖身于喧嚣都市角落皮肤黝黑的农民工,他或许是日夜哀叹高房价而又不得不奔忙穿梭于水泥高楼间的上班族,他或许是明天即将成为新郎今天在梳理婚礼流程的年轻人,他或许是外地来京陪孩子探游皇城的一位父亲......这一夜,面对肆虐的暴雨,他们的内心都有一方柔软的存在,他们的行动都有一股坚定的力量,那就尽己所能,帮雨中的人一把,或扶一把,或推一把,或让原本堵塞的下水道更加通畅,或让滞留的旅客喝口热茶、吃口热饭。 不必要求每位市民都伸出热情的双手,今夜涌现的平凡身影就足以让英模不再孤单。他们为别人撑起一把伞的同时也为这座城市撑起了一把伞。
27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说教授不值钱!
热度 1 xupeiyang 2012-7-20 22:10
谁说教授不值钱!
院士、教授、专家还是很值钱的。 讲一次课、做一个专题学术报告的劳动报酬顶年轻人一个月工资呢。 科学家兼领导 项目评审专家 医师专家会诊 高级教师讲课 高管专家演讲 等等,就更厉害啦 有的专家一年到头,额外的劳动报酬还真不少呢。 还得当教授、专家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2801 次阅读|1 个评论
年轻人不要透支生命
热度 5 xupeiyang 2012-7-19 08:49
年轻人不要透支生命
年仅24岁的杭州4钻宝网店女店主“艾珺aj”17日在家中猝死。 今年5月,江苏一名27岁的淘宝皇冠卖家因长期高强度工作导致脑出血死亡。 去年9月,武汉一名27岁的网店店主因心脏病死亡。 网店卖家长时间工作、饮食不正常、压力大、无休假,虽然死亡只是极端个例,但亚健康已成为普遍状态。
个人分类: 长寿秘诀|3411 次阅读|5 个评论
年轻人不要在金钱上斤斤计较
热度 3 Bobby 2012-7-19 05:19
音频播放: 六六:拿两千块的薪水要有一万块的范儿 文字文本: 六六:拿两千块 钱 薪水要有拿一万的范儿 六六 成了名,收入高。她这篇励志文章,说是“写给那些正准备步出校园,步入社会,不知自己未来何去何从的大学生朋友的”。文章比较坦诚,正面,用她个人的经历诠释了“吃亏是福”的道理。相信每位年轻读者,都能从六六的话中学习到很多。 六六名言: 唯一能出人头地的原因是,你有野心,你志不在小。工作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如果你把工作当成工作,基本上一辈子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如果你把工作当事业去奋斗,你得到的一定比你期望的高。 六六名言: 我最大的快乐是,我通过努力,过的每一天,都是我想要的。不要总是抱怨社会,说他人对你不公或者资本家剥削。你如果不从内心里感恩,感谢资本家给你一个剥削你的机会,你就永远不会拿两千块钱,成就你一千万块的事业基础。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80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民众反对延迟退休:担心领导赖着 年轻人失业
dongzg101 2012-7-15 09:22
民众反对延迟退休:担心领导赖着 年轻人失业 2012年07月15日04:56 东方网 我要评论 ( 46126 ) 字号: T | T   东方网7月15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7月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研究所所长何平提出,我国应逐步延长退休年龄至65岁。就在这一提议在社会上传得沸沸扬扬、并引起大多数人、尤其是普通职工强烈反弹时,有关部门紧急辟谣,说是误读误传。随后相关人士透露目前人社部关于延迟退休的研究重点主要侧重于阶梯式退休。   所谓阶梯式退休是指根据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工作性质和个人对工作的意愿不同,设定不同的退休年龄标准。这种退休方式的优势在于,在统筹使用当期社会养老保险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更加尊重不同行业劳动者的行业差异,更具人性化。   “阶梯式退休”是真的很美还是看上去很美?“阶梯式退休”对职工和企业有什么效用?“阶梯式退休”到底有没有意义?就此记者进行了采访,以下是被采访者的实话实录。    [赞同]    更合理更人性化   目前,男职工退休是60周岁,女职工50周岁。退休年龄的趋势只有向后调整,不可能提前。”因此阶梯式退休必然更为主张将退休年龄向后面退。   对此,不少技术型专业人士往往持支持态度。   长桥街道星秀卫生服务站里的袁波医生就期待着能再多干几年。“中医就是越老越吃香,像我们这样的工作就要靠经验积累,别人六十岁退休,我们却是刚到了事业的黄金期。”袁医生说许多老中医都是退休后通过返聘或者自己开诊所的方式继续发挥余热,如果能在本职岗位上继续行医那就更好了,“现在每天来找我看病的人都要凌晨来排队,真要我六十岁就退休,我也舍不得他们,我愿意在岗位上多干几年!”   大多数如袁波医生这样技术在手的专业性人士都认为,退休后闲在家中也是一种浪费。如果实行阶梯式退休,能多干几年,可以让使自己感觉晚点加入老年行列,也可以多一些收入。现在物价、尤其是房价都很高,小辈即使很优秀,靠自己的收入,生活也蛮吃力,做长辈的多一些收入能帮到他们,有时也蛮开心的。   本来,体力劳动者对延迟退休政策一贯持反对态度,但阶梯式退休的说法出来后,他们认为这一举措充分考虑不同行业劳动者的行业差异,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更具人性化。因此,也有人开始变为支持。在印刷厂工作的黄世达对“阶梯式”退休十分认同。他说:“每个人参加工作的年纪不同,怎么能一刀切呢?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需要接触各种气味十分刺鼻的颜料,到了一定年纪身体就会出现问题,像我鼻子嗅觉就不灵了,工友们都盼望着能早点退休,阶梯式退休就兼顾到特殊行业,不搞一刀切,当然是可取的。   在多年的工作中,徐汇区虹梅社区总工会副主席马妙娣也接触到了许多不想早退休的职工。马妙娣说自己曾经遇到一位五十出头的女职工,家里父母都还在,自己身体很好,儿子也结了婚给她生下了孙子,这位女职工总想着多做几年,多照顾点家里,为子女解决后顾之忧。“对退休实行人性化操作也是关爱和便利职工的一项措施,能实行是好事!”    [反对]    影响就业和公平   “企业里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年纪大的不退,年纪轻的怎么能找到工作?”做快递的韩师傅对阶梯式退休很难理解,心里也很着急,原来韩师傅的女儿大专马上就要毕业,对于就业方面的问题,老韩最近是格外的留心。“孩子读了这么多年书,总比我们这些老骨头要水平高,怎么能放着年轻的水平高的不用,反而要我们多干几年?”   这样的忧虑并不只是老韩一个人的,方禾是一名外资银行的大堂经理,工作还不满两年的他对当初找工作的过程记忆犹新:“当初是招聘会一场接着一场赶,很多单位招聘的名额只有个位数,完全是僧多粥少的局面,找份工作实在是太难了!”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和挫折后,方禾找到了目前的工作,“和当初自己的设想也有些差距,不过现在就业难,能找到工作已经算不错的了。”他说再过几年自己的弟弟妹妹也该大学毕业了,如果实行阶梯式退休,延迟退休的人肯定增加,那么工作就更难找,那弟弟妹妹们就要像他一样受找工作难的罪了。   一直在仓库里装卸货物的李群是强烈的反对者,他说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有较大的差异与区别,体力劳动者由于工作性质和环境,劳动强度较大,消耗体力较大,到了60岁的时候明显由于体力下降,不能继续从事体力劳动,迫切要求退休休养。再说体力劳动者的所属企业,也不欢迎这些年龄大的老人干不动工作,还要占着位子,不利于年轻人就业。大部分企业普遍鼓励老职工提前退休。无论企业、还是职工都不支持延迟退休。    养老公平如何实现?   “实行阶梯式退休后,势必造成退休有先后,那么先退休的人工资会比后退休的人差很多吗?”上海恰尔斯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变电班班长刘庆朝说出了自己的忧虑,在变电安装领域要求员工手脚灵活,耳聪目明,“我们这活年纪大了干起来肯定吃力,很难延迟退休,真实行阶梯式退休肯定要吃亏。   不少民众担心:“依照工作性质、个人意愿等设定退休年龄标准”,是否会让某些既得利益者“赖着不走呢”?在一家国有企业汽车企业工作的姜卫先生就是持这一观点者。他说,现在单位里都是领导说了算,你哪怕技术再好,如果领导不赏识你,那到时候你想多做几年也不行,而即使能力平平,但和领导打得火热,照样留住你。更有甚者,现在的领导都是高管,拿着高薪,现在到了年龄一刀切,他无计可施,真的到时候阶梯了,他可以有N个理由不退休,这既不是贪污腐败,也不违反法律厂规,某种程度上还是国家退休政策支持的,又怎么办?    [慎行]    需要全方位考量   阶梯式退休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一时很难说清,抑或是一柄双刃剑,不少专家认为,要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就应当因行业、岗位、人而异,在制度考量上周全审慎,兼顾公平,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台阶图”。随着科技进步、工效提高、财富增多,人们必将享受到更多的休闲时光,这才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否“发挥余热”将会成为个人自愿选择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被退休”或“被不退休”。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工会主席徐霖恩也认为:阶梯式退休问题的症结所在,就是养老金的缴纳和领取,怎样在其中实现平衡和公平才是其中最关键的。”他的话说出了政策制定者所面临的无奈。他认为,养老金的压力已经为社会所熟知,既然开了阶梯式退休的口子,标准就不能让群众失望,特别是提早退休的工资一定要合理。   为此徐霖恩建议退休政策应针对不同就业类型设定最低退休年龄,并特别照顾基层体力劳动者、弱势群体等利益,也可以在制定最晚领取养老金年龄的基础上,实行自愿推迟领取,并建立激励机制——可设定在原退休年龄之后的工作年限中,每晚一年领取,每月可以领取更多金额,实现早领早得益、晚领多得益。   奉贤区总工会法律干部张匀认为,劳动权利和享受保障的权利都是人们的基本权利。制度调整就是要在“戴着镣铐跳舞”的条件下平衡这两种权利,而人们是否有选择权则是评判一项制度是否人性化的重要依据,一个好的制度是让退休决策变成个人的事情,而不是国家强制性地替个人做选择。不管怎么说,退休政策制订当最大化地体现民意,遵循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原则,与此同时,也应解决与其相关的种种问题,如解决养老金缴费与领取的公平性问题,劳动者同工不同酬、薪资差距过大等劳动权益问题,如此种种都是摆在政策制定者面前的难题。   有关民生问题,还得多听听民声,制定政策要符合民意,要有群众基础。如果多数人反对,就是缺乏民众的支持,硬要实行,只会加剧社会矛盾的产生,也不会利于政策的顺利实施与执行。希望在听取了老百姓的话语后,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集思广益,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要考虑大多数人的意见,要多考虑几个实施方案,使政策更公平更合理更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 #fmbloginfo,#fmblogpop{display:none;} !-- 用户调查 /p-- 分享到: 微博 徐红军 已转播 空间 朋友 邮箱 1 推荐给好友 我要评论( 46126 ) 相关阅读: · 媒体称官员普遍赞成延迟退休 反对者多是工人 2012.07.14 · “延迟退休”应遵个人意愿 不能牺牲养老收入 2012.07.11 · 全国老龄办:调查显示90%以上人反对延迟退休 2012.07.11 · 延迟退休方案被指“八字没一撇” 或2015前出炉 2012.07.09
个人分类: 就业|1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些如鲠在喉的话——给每一个不甘平庸的年轻人(转)
taodan2003 2012-7-11 16:52
病了三天,事情耽搁不少。本来有些话题,都是打算趁着答辩完到入职前这段相对空闲的时间专门写一点东西的,但是现在想来,如果每个都展开长篇大论,一则我没有那个驾驭文字的能力,二则也太耗心神。晚上在网上闲逛我又多少犯起了挑剔的臭毛病,索性一并写来。说的不对的,请包涵。 1. 即便人生是长跑,你也只需要关注自己的进度 过去老听人说这句,人生是长跑,不在一时一刻的输赢。很久以前我以为这个看法挺客观,是啊,那么多对手,不一定哪时哪刻谁在你前头,赢到最后的才算赢。 现在我觉得,这句话也有很大问题。 人生的过程尽管充满了竞争,但是其目的绝对不是竞争。我们辛苦地学习、工作,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最终的目的不应当是为了超过别人多少,而是应当为了达成自己心中对自我实现的要求。这活儿你喜欢做,愿意做,那就多花时间和精力,砸多少都值得,最后迎来多少收获,自己心中有秤;这事儿你不那么喜欢,斟酌其重要程度,投相应精力时间,最后做成多少成绩,也是因果使然,完全不必和他人比较。人有优劣之分,不必为自己比谁人在那件事情上强出半头觉得沾沾自喜,也不必因为自己在某件事情上差人半步就无地自容。管好自己即可。人的精力何其有限,天资差异何其大,若能舍弃细枝末节,抓住极关键的几点,已是难能;要是能除却争竞的心态,只是平心静气运用天资和相应的勤奋去处理,才是可贵。 很多时候,大家怨天尤人,更多的是因为没有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人生就算是长跑,也只是一场没有对手的长跑,如果有对手也只是你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你只需要关注自己的进度即可。 2. no pay, no gain 在我目前还不算太长的人生经历中,当代中国社会中的许多普通人对于“捷径”的追求实在是让我难以苟同。 从逃票、插队这种占小便宜的到不愿起早挂号又闲医院号难挂的,从永远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到古玩市场期待捡漏的,诸此种种,说白了都是在以小博大,甚至是不劳而获。 我所能想象的任何一种情形,我们付出的辛劳成本和获得的实质性的收益都是密切相关的(注意我说的是实质性的收益,靠威胁导师要自杀最后混个学位那种不算)。也许两者的比例有差异,但这更多是因为我们处于利益链条的不同等级。当我们都还在极低的等级时就开始幻想付出极少的成本去获得极大的收益这确实是件非常荒诞的事情。 十二岁的时候我希望找一个工作能够让我在三十岁之前赚够足够花的钱,然后三十岁退休,之后每天花钱玩儿。念了几年中学我就明白这个愿望是多么傻X了。到了现在,我认为找到一件我喜欢的工作,一直在这件工作上倾注心血直到我和工作之间有一方不再需要另一方为止,这是极其幸福的事情,中间换来的必要的钱财和名誉,只是附属品;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东西和你的兴趣和时间无法兼顾。反过来讲,一个小孩儿上来就想找一个轻松、赚钱、受尊重、自己喜欢的工作,然后轻松一辈子,这其实也非常扯淡。 很简单,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颠扑不破的真理,至少在我这里是。 3. 群体和自我的认同 这个事情早也想说,我的中学是陕西省中学中每年上清华北大的学生算是最多的,时不时蹦出个状元。我在中学的时候,时常会因为这种数据觉得自我膨胀,觉得自己是这个学校的成员,所以特别牛,看其他学校学生都感觉高人一头。 上了大学我立马明白,自己中学那状态简直如小丑一般。 我必须承认群体和群体相比,是有优劣之分的。但是决定一个群体优劣的根源还是个体。一个大学之所以出色,是因为有大师或者曾经有大师,假设一个名牌大学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不再出大师,不再出翘楚,那所谓名牌实已外强中干,甚至只是被后人当做资本炫耀和招摇。(清华和北大今年的招生过程中的种种被传得沸沸扬扬,一时难辨真假,但若是真,这两个学校已故的那些大师非得气活再气死) 我们总是习惯用所在的相对优秀的群体来标记自己,仿佛算是某种认同,从中学到大学再到工作的单位,好像有了这种群体的认同自己就变得很安全,很有质量保障,好像只要是这个群体出去的,我就一定是素质过硬业务精熟。其实,因果倒置了。你最初能跻身这一群体,是因为最初你努力了,提高了,在阶段转换的时候才能跳入相对优秀的群体,如果进来之后就放纵就开始颓废,即便被打上标签也只是残次品了。 对于那些始终努力人们,我很尊敬他们。我想这些人不会在乎自己被扣上了什么标签,而只是在乎自己的努力。只要没停下,就一定会继续做大做强自己。如果有一天,现在的群体已经容纳不下自己,已经不能为自己提供足够广阔的舞台,没关系,他们会进入新的更加优秀的群体中去。 这些人,不看重群体的认同,只需要认同自己的努力。 4. 没人是D丝,就要做精英 最开始的时候,我和很多协和八年制的学生一样不喜欢学校培养计划中说要把我们培养成精英的提法,觉得和实际的教学情况太不一致了;而且在中国这样一个崇尚中庸的地方,旗帜鲜明地喊出精英很容易遭人嫉恨和攻击,枪打出头鸟嘛。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是这么认为的。但是直到近期D丝文化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争着说自己是D丝。我觉得反而需要提一提精英这俩字了。 一个人,不管他聪明程度有多少,只要是足够踏实和努力,把本职的工作踏实做到自己能做的极致,在我看来那就算是精英了。《舌尖上的中国》里的拉面师傅、做馍馍的老汉,他们喜爱自己的工作,认真做到最好,他们就是精英。从这种意义上说,没人应该是D丝。也许你会说这是大家的玩笑话,心里还是要努力的。我也希望是这样的。我惧怕的是,大家相互影响你说自己D丝他说自己无能我说自己二,最后全是给懈怠给混找理由,好像因为有什么先天不足所以萎靡一点就很有道理一样。 这个真心是扯淡。大胆吼一句,我要把手里的事情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好,很困难吗?会觉得很假很装逼吗? 我不会,我就是要尽我努力做好手里的事情,如果这是精英的表现,那我就要做精英! 5. 写给临床轮转的同学 这是我个人看法,也许很多人不同意,大家参考。 在病房我们会有许多体验 (楚楚街http://www.chuchujie.com特约编辑供稿) ,欢乐悲苦,生离死别,大家有感触想在网络上公开表达自然是好的。需要注意的是,保护病人隐私,保护自己和医院,谨言慎行。 事实的真相很多时候并不如我们理解的那么简单,世间的险恶很多时候又往往超越我们的想象。 先辈的话没有错,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前,现在,到未来,一直将会是这样,这也是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 最后,用一句长久以来我非常喜欢但不知道出自哪里的话来结尾,每次我累了烦了想偷个懒的时候,看见这句话,总能再挺个一年半载的: 曾经我以为自己很努力,其实我连努力的边都没看到。 与诸位共勉。
13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砖家鼓吹延长退休年龄,让我们年轻人怎么办?
热度 3 liuqsdu 2012-7-2 12:50
砖家鼓吹延长退休年龄,让我们年轻人怎么办?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提出,我国应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建议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这是砖家何平的论调; “ 预计到2050年,我国15岁到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下降到7.1亿人,比2010年减少约2.3亿人。2030年以后,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出现严重不足 ”,这是砖家李军的歪论;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从2010年的9.7亿减少到2050年的8.7亿。其中减少的拐点将发生在2015年,届时将从9.98亿的峰值开始逐年下滑,年均减少366万、 老龄化意味着人口老年负担系数不断提高,也同时意味着劳动投入的减少”,这是砖家郑秉文的理论; 面对这些左右政策的权威,我们没有发言权,只能任人宰割。 请问各位砖家,我国的老龄化人口,有多少人是农村户口,这部分人有没有养老金? 请问各位砖家,有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2030年后我国的劳动力严重不足?既然各位砖家把15到59岁定义为劳动年龄,那么60多岁的老头老太太,特别是老太太,能产生多大的劳动力?即使延长退休年龄,劳动力是不是还是不足? 请问各位砖家,为什么养老金会出现缺口,固然有老龄人口增多的原因,但惊人的通货膨胀水平是不是养老金缺口的主要原因? 请问各位砖家,难道你们没注意到养老金分配的严重不平等,一方面政府人员比企业员工发高得多,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村老龄人口基本没有养老金,只能靠子女供养?造成养老金缺口的原因,难道没有养老金分配不均的因素? 请问各位砖家,预计到2050年我国的劳动人口将下降到7.1亿人,比是美国人口的两倍,按现在的社会发展速度,会不会不足?怀疑各位砖家严重低估我国的社会发展速度。 请问各位砖家,延长退休年龄,让未来的年轻人怎么办? 我是1987年出生,如果要按砖家的说法,可以在65岁退休,无疑对我是有利的,应该影响不到我的子女。 但我还是奉劝各位砖家,在这种关系民生的大问题面前,恳求各位一定要摸着自己的良心(只有恳求了),讲证据,讲真话,讲意见不同的话(如果不能讲真话和不同意见,沉默也行啊)。 昨天开的“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讨会 ”上,什么“ 挖掘老年人力资源的潜力 ”,“ 退休制度不要一刀切 ”,“ 从长远看挑战之中也蕴藏着许多新的发展机遇 ”,各种论调鱼贯而出, 全都众口一词,目的在于保护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维持现在养老金分配严重不均的现状。这 哪里是研讨会, 活生生一吹风会,而且是放屁添风! 看来,延长退休年龄是板上钉钉了,时间问题,而且时间不会太长。 关于养老金,只有两个愿望: 公平,不贬值。 新闻链接 http://www.people.com.cn/h/2012/0701/c25408-1-297966321.html 研讨会
3655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网的老年男人、中年男人和青年男人
热度 20 DNAgene 2012-7-2 08:59
最近写博客又上瘾了。写完之后就盼着有人评论、准备和人争论。这玩意太耗时间了。 科学网上不时有老一代前辈提醒大家,年轻人别上瘾。 老年男人,退休了。写写博客,做做科普,对一些社会不平之事表示关注,是利国利民、保持身心健康的大好事。 中年男人(包括我),离退休还远。家里上有老、小有小。单位里,上边领导要成绩,下边研究生等着指导,还有无穷无尽的文献等着读。少点博客,别荒废了主业。 青年男人,就更不用说了。写博客、发评论,不能当饭吃。适可而止吧。 注:本文只是为了标题写作方面,用了男人一词。本人无任何歧视女性之意。本文中“男人”替换成“女人”,意思完全相同,请女同胞们与我们一起提醒自己,悠着点。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与政策|4980 次阅读|20 个评论
基金申请被毙,明年的工资咋办呢?
热度 68 blownsand 2012-7-1 12:50
周末接到一位教授的电话,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某期刊决定出版“沙漠专辑”,你小子最近有没有像样的工作?太惭愧了,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其实,过去半年中一直很难静下心来做事情。唉,都是让钱闹的!  中科院科研岗位职工工资中的一部分需要从项目中支付,大家都叫它“人头费”。如果没地方出,其它部分也不容易拿到。 去年年底,曾为此事辗转反侧,四处奔波。既低声下气地拜访过腰缠万贯的包工头,也与科研前线的年轻人坦诚沟通过。出“人头费”不难,你所有的数据、图表、公式等必须全部给我。如果给我写一篇Nature,一旦接收,立马给你拨两百万。这不成卖身了吗?不能干。哦,可以,过几年别忘了还呀,月利息50%。借高利贷发工资是不划算的。看似公平的解决办法是把工资中的“人头费”以现金的方式返还给出资者。不管怎么样,总算与办公室租金和水电费一起找到了出“人头费”的帐号。 科研江湖很小,沙漠领域更小。最新一期的江湖快报传言,地貌学专家们更喜欢四平八稳的方块字描述,你那些gg=mm公式太稀奇古怪了,哪凉快哪呆着去!其实,老一辈的地理先生更值得尊敬。我是 施雅风,吴起水平不够,不能当兵部院士! 基金申请糊里糊涂地被枪毙,感觉窝囊也就罢了, 明年的工资可咋办呢? 山东的门神爷在落魄之际尚可当锏卖马,俺此时却身无长物。孔老二为了编著“春秋”把自己搞得头破血流,要不然怎么有“甘洒热血写春秋”的说法呢?俺也曾腰酸背痛腿抽筋地编写过“风沙物理学”。把书稿卖了?专著可是评选院士的一项基本条件。随着老年性白内障、绝经后阴道出血症、前列腺增生症、老年性痴呆、 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 、高脂血症、 恶性肿瘤 、 中风 、脑萎缩症等疾病的陆续袭来,撤出科研前线看来已经为时不远了。在“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之前,是不是该把专业书籍和文献资料都烧了呢?著名科学家郭永怀回国报效之际,把书稿投入野营篝火之中。黛玉在知音已绝之时也曾焚毁诗稿。学学他们?
28969 次阅读|91 个评论
情报学的出路(3)情报的研究者
bfzhao2001 2012-7-1 08:33
年轻人不是年龄较轻的人,而是指心态和心智依然保持年轻的人。年纪长的人心态年轻,依然可以称为年轻人;年纪小的心态疲老,则不能轻易称之为年轻人了。 年轻人是理论创新的主力军,年轻人有几个天然的有利因素:1、喜欢新鲜事物,热衷于创新以突出自己,以区别于老一代;2、初生牛犊不怕虎,具有反抗精神,拥有人类蓬勃向上的精神动力;3、理论上的思维定势还未完全形成,并且没有学术顾忌;4、生活简单拖累少,便于开展集中的研究工作。 但是,年轻人做理论创新也有几个天然的不利因素:1、胆量有余耐心不够;2、精力有余功底不厚;3、想法多经验少;4、少磨练易挫折。 理论创新不是平地起风波,好的理论创新容易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 1、哲学素养高,看问题有高度,能够迅速综合各种情况,理清逻辑思路,出大成果比较轻松容易; 2、知识跨学科,交叉研究,取长补短,思想交会震荡,创新火花常有,容易扩展出新的思想方法和理论体系; 3、精深专研各个时代的研究成果,通过历史梳理发现学科脉络,形成理论系统,具有强烈的历史穿透感; 4、在实践或实验中善用理论总结和提炼,发现新现象,发现新方法,发现新理论,容易成为经典案例和标杆理论。 任何一种学科要获得突破,肯定需要打破现有的东西,继承现有的东西,并超越现有的东西。 希望在年轻人身上!
个人分类: 情报学|1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尊严的来处
热度 4 pkucarer4300 2012-6-30 12:35
某天中午,去珠宝店修一件首饰。正站着等,店里进来一对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围着柜台转了一圈之后,女生小声的说:“请问有没有那种不带钻石、 宝石,完全素圈的戒指?”一听就知,到了定情的紧要关头,男生要送一件贵重的信物,女生则是奥黛丽赫本的粉丝。而且,彼此又颇为对方着想:男生让女朋友自 己来挑一枚可心的戒指,而女生则想着尽量替男朋友省钱。这种甜蜜、羞涩而又动人的微妙感觉,在旁观者看来,简直是每一则珠宝广告里拼了老命才能营造出来的 煽情氛围。 可惜,此时身着漂亮制服的店员非但不解风情,反而“一秒钟COSPLAY”白雪公主的后 妈,摆出了国内奢侈品商店里最常见的“晚娘脸”:虽然勉强维持着僵硬的微笑,但是从身体语言到每一句对话,傲慢而又略带不耐烦的应付着。偌大的店堂里其实 并没有其他客人,我一边替这对小情侣感到不值,一边又对这个店员的行为感到遗憾,她只配给暴发户服务。其实珠宝销售本身是一个十分甜蜜的工作,因为你永远 都在随喜和见证客人们的美好时刻。而此时善待一下囊中略显羞涩的情侣,举手之劳,成人之美,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相信随着日后的发展,这样的客人会给品 牌带来有可能是终其一生的持续回馈。 我们不要把话题扯到年轻人究竟该不该买奢侈品上面去,那是每个 人生活方式的选择自由。我感兴趣的是店员这个研究样本。永远无法理解那些板着脸撅着嘴工作的人,因为无论你表现的有多不情愿,你都得做这件事,而你的不高 兴除了导致对方不高兴从而让你自己更不高兴之外,别无它用。 这样的人,即使天天在嘴上喊着“传播正能量”,他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职业尊严。 在当下的语境中,“尊严”变成了一个很大的词儿,而且歧义颇多。有些人对于“尊严”的理解就是:办事儿不用求人,人们都得求我,到哪儿都是VIP,一张嘴就有话筒往前递。窃以为,这是“特权”,绝非“尊严”。对特权的追求,恰恰是没有尊严的人才拼命去做的事。 去 年到青海湖旅行,包车认识一个司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是每天笔挺的西装衬衫,永远提前十分钟到门口等,车子每天擦座套每天换,车上免费准备垃圾桶矿泉 水湿纸巾和睡觉盖的薄毯。自带单反相机一台,默默拍下客人观景时的背影或远景,分别时送给客人。窃以为,这是职业尊严。 做 家具认识一个木匠。生意很大,手工极慢,对于我所想出来的所有省事儿提速的主意都嗤之以鼻。虽然我订的两件东西并不贵重,就相当于“不带钻石的素圈儿戒 指”,但是量尺寸时他亲自来,为的是要“看看你家的壁纸究竟啥颜色,用这个木料行不行”,送货时他也亲自带着徒弟来,生怕安放的不合适,连我放的位置不合 他意都焦虑的要命,抚摸着光滑的木头满眼爱意。窃以为,这是职业尊严。 剪头发认识一个发型师。收费比大部分人贵,但是绝不染发,绝不烫发,绝不向客人推销任何东西。他的理由是:第一,用最简单的方式能让客人满意才算手艺;第二,我的专业是剃头的,不是推销的。窃以为,这是职业尊严。 十年来用同一个保姆。前几天她第一次跟我请假一周。回家之后我发现她给厨房的垃圾桶认真的套上了七层垃圾袋。窃以为,这是职业尊严。 反 复看杭州的大巴司机吴斌在人生最后时刻的视频资料,每看一遍都沉默良久,对于这样的人,沉默是无以复加的致敬。他被击中之后的那一瞬间,根本没有时间做价 值观判断、没有可能做是非得失的取舍,完全是十万小时级别的专业、严谨的积累而产生的直觉反应。他在生死之交展现出最高水准的职业尊严。 这 些人身上有一种引而不发然则绵绵不绝的力量。职业尊严在今天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我常常为很多“社会精英”级的人物工作。但是,即使在这个人群中, “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者有之、“卖弄风情扮演公知”者有之、“常在河边走主动去湿鞋”者亦有之。可见,职业尊严跟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甚至眼界都没 有必然联系。 我深深地迷恋每一个人全情投入于自己手艺时的样子,无关这手艺是写代码还是扫大街。不为任何人,自己就是最大的理由,不苟且、不应付、不模糊,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当做与世界呼吸吐纳的接口。这,就是尊严的来处。
个人分类: 转载文章|1808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博士生学什么?
热度 1 dongzg101 2012-6-28 11:41
博士生学什么? 已有 718 次阅读 2011-9-29 18:34 | 系统分类: 生活其它 | 关键词:生活 博士生 年轻人 职业训练 去大连出差时,见到了博士同学,她说起来当年在职全脱产学习的充实和成就,很是自豪。那是最纯粹的学习的岁月,经历了会议的同声翻译,参加了国际会议,参加了博士论坛,甚至出国去参加会议,还获得了一个Noble奖,评上了副教授。现在回到原单位,评上了硕导,也带着女儿去米国作了访问学者,女儿的英语听说读写非常棒!学习也很主动优秀,又兼职干起了行政工作(没浪费当年就被我们看出来的亲和的领导力!)。瞧,这日子还是过得很不错的啦。 而我呢,从当初考取博士的面试时,我告诉各位面试教授“为什么读博”的答案时(“我是来体验名校学生的生活”),就明确了我的读博理由:体验生活。当生活遇到困难,我肯定先放下学业。真的后来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所幸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极大支持,我走了过来。我对科研,若即若离,绝不会像许多拼命郎似的。这样的心态造成了多年来止步不前的状态。各位朋友,以后多多督促啊! 和同学说起读博那会儿非常遗憾的就是,没学会如何写基金标书。当然,实质上,俺没学会的东西太多了,导师对女博士生的相对宽松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人总是有惰性的啊!呵呵。没有明确的读博理由,就没有持续的动力。 刚刚读到了一篇文章,说 现在的科研越来越像一种谋生的职业 。要是年轻人适应不了这种职业圈,真的难以生存下去了。 如果说读博是一种职业训练,那么这种职业训练起码包含以下内容:如何申请课题,如何看国内外文献及撰写文献综述,如何写各式研究论文,如何报销经费等等。在项目经费打天下的时代,这是必须学习滴。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5105-491772.html
个人分类: 就业|2062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何安慰生病的亲人
热度 1 jing 2012-6-25 09:21
岳母病了,按照医生的诊断,病情很严重. 住院2个星期后,岳母不愿住了.在我家休养. 有了1个星期与生病的岳母近距离相处的时间.心理很难受,看到岳母拖病的身躯.岳母很坚强,这个病很疼痛,但岳母没有叫过一声疼.我记起小时候在家,经常听到村里人因过度劳累躺在床上疼痛难忍而哀嚎的呻吟. 说实话,有时候想安慰岳母,但总不知道从何说起.岳母不会说普通话,我听他的家乡话也不是太懂.这阻碍了我们的流畅交流. 岳母辛苦了一辈子,拉扯了3个子女.眼看着生活要好起来了.如今才50出头,却患了重病,真是想来就觉得命运弄人.妻刚知道岳母患病,泪流满面.不过,我看了她的行动,她真是一个孝顺的好女儿.住院和住家期间,都是她忙前忙后.还要工作.一日三餐.生活照料,对一个83后的年轻人,我觉得太难得了.而我做的就一般了,虽然有工作忙做幌子,但其实也是可以抽时间的.但有时实在是不想动.不过,我在想,如果是我的妈妈生病了,我是不是还是这样了?自己也不知道.埃,生病真是一件不幸的事情.老家的妈妈不断的打电话询问亲家的情况,还多次提出要来来看望,都被妻和我婉言拒绝了.两个善良勤劳的妈妈,虽然语言不是太通,但心,确实连在一起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73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唐骏为学历门道歉 告诫年轻人不要学他
dongzg101 2012-6-22 23:46
唐骏为学历门道歉 告诫年轻人不要学他 2012-06-22 10:04:32 来源: 京华时报 (北京)  有 1722 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 1 ( 1 ) 唐骏,职业经理人。2010年,唐骏被卷入假学历事件,方舟子通过有力证据表明唐骏获得的文凭为美国野鸡大学文凭,同时美国华人和网友也展开调查发现唐骏的履历和个人经历多处造假,舆论和公众对于唐骏的假文凭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事后唐骏选择沉默,唐骏事件给社会带来深刻反思。 2012年6月19日晚,唐骏正式承认错误,为“学历门”道歉,并告诫年轻人:“不要学我。” □谈道歉 我坐在台下时,突然想通了 京华时报:“学历门”事件至今已有两年,这两年来社会的指责并未减退,而您两年来一直没有正面对此作出回应,为什么? 唐骏:应该说过去两年中,自己试图说服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可能会淡忘“学历门”,没想到大众对我的质疑并没有随着时间而减退。更重要的是,我自己并没有忘记,每天都在想着这件事,这件事在我的心中永远是个坎,我觉得我需要选择一天,来跨过这个坎。 京华时报:为什么偏偏选择19日晚上回应?提前决定的吗? 唐骏:在19日的《未来大讲堂》中,正好有学生提到这件事,当时我认识到,尽管已经过去了两年,但是大家仍然对我的学历门有所质疑。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下,觉得迟早得对大家有个交代,得向大家说清楚这件事,才鼓起勇气,公开说声对不起。 京华时报:主办方说,节目之前并没有和您谈及演讲中会有回应的内容。当时是什么心情、什么样的场景让您触景生情,想要作出回应? 唐骏:道歉是临时决定的。我一直觉得还没有一个合适的场合,我希望有更多听众及媒体在场的情况下,去沟通这件事。在节目开始之前,看到节目写的标题是“唐骏不得不说的故事”,我当时就想要求主办方把这个名字改掉,因为我还没有做好准备。 但是在现场看到依然是这个标题,让我有所思考,看样子不管是媒体还是听众,都希望我对这件事有所交代。我坐在台下时,突然想通了,觉得可能今天是个机会,让自己去说明这件事。 □谈面子 因为爱面子,所以有了学历门 京华时报:怎么评价您获得的西太平洋大学学位? 唐骏:西太平洋大学被认为是“野鸡大学”,我获得了一个没有价值的“野鸡大学”文凭。 京华时报:当初为何选择拿您都认为没有价值的“野鸡大学”文凭? 唐骏:因为我爱面子。1985年,我们有100个同学,被教育部公派去日本名古屋大学留学,而且有99个同学都拿到了学位,就我唐骏一个人没有拿到学位,同学们聚在一起的时候一定会议论,这会让我很没面子。 京华时报:对于您而言,面子真有那么重要吗? 唐骏:同学们拿到的都是博士学位,在那个年代,学历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为了告诉大家,我也拿到了博士学位,我就去获得了一个函授学校的博士学位。现在想来,这是我当初做得比较愚蠢的决定。 选择西太平洋大学,纯粹为文凭 京华时报:上世纪80年代你出国,是通过缠着留学司司长才获得出国机会的吗? 唐骏:不想太多的回应。我对自己过去有过任何夸大的成分道歉。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出国确实是通过自己对留学司司长死缠烂打的方式获得的,但至少我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的,而不是靠关系获得的,我不想狡辩,对大家的批评我接受。我道歉。 京华时报:为什么当时在日本没有正常获得博士学位? 唐骏:因为在日本最后一年,我和指导我学业的日本老师有了很大的争执,让我没有办法继续学习下去,可能当时的日本右翼很严重,老师经 常会有不友好的言语,所以我对老师有正面的语言回击。日本是一个以老师为最高神圣者的国家,当时我侵犯了神圣的老师,已经失去了发展前途,我知道在他手下再怎么努力也获得不了好成绩,并拿到博士学位了,所以在最后半年选择离开。 京华时报:在西太平洋大学获得的博士学位,是认真学习获得的吗? 唐骏:因为在日本上学时已经写好了论文,所以在西太平洋大学就没怎么上课,直接将在日本学校修过的学分转了过去,西太平洋大学也认可。包括论文也没有太多地写,直接把写好的日语论文翻译过来交给了学校,学校也是认可的。 京华时报:当年选择西太平洋大学就是为了文凭吗? 唐骏:对,就是纯粹为了文凭。美国西太平洋大学的博士学位,是当时美国合法的教育机构承认的函授学位。 □谈心路 不恨日本导师,也不恨方舟子 京华时报:在日本的经历是“学历门”的导火索吗? 唐骏:对,“学历门”最大的起因其实是我的导师,因为这个导师我放弃了日本的博士学位。但这次去日本也专门去请这位老师一起吃饭聊天,足以看出我的心态,是不会去记恨谁的。如果有做过不好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反思,而不是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京华时报:方舟子拿出种种证据,指明您的学历有问题,您当时恨他吗? 唐骏:其实他列出的那些证据我都没有自己去看,都是别人后来告诉我的。在那种情况下我是选择了一个人躲避的方式,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不管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我都不会去恨一个人。 京华时报:如果不恨,怎么会立即对他的指责给予反击? 唐骏:因为我觉得他说的这些证据我有委屈,至少是那时候,西太平洋大学不能说是“野鸡大学”,而且自己爱面子,就对“野鸡大学”这个说法给予了反驳。现在无论从结果,还是整个事件来看,说是“野鸡大学”,其实也不算是件过分的事情。 两年中,总是期待大家能淡忘 京华时报:反击之后,又选择了沉默,为什么一沉默就是两年? 唐骏:第一是没有跨过自己这个坎,总是在期待大家会忘记这件事,自己有侥幸的心理。 京华时报:您说的过不去的坎是什么?是觉得损伤了自己的面子吗? 唐骏:对,损伤了面子,过不去。 京华时报:这次选择公开,是因为那些质疑对您的事业发展不利吗? 唐骏:我觉得我自己总是得过这个坎,要么让时间来淡化,要么对大家有个交代,我一直期望是第一种方式,但事实并非想象这么简单,所以最终还是想道歉。 京华时报:方舟子指出发明专利也有假,您怎么回应? 唐骏:这个事情后来变得拖来拖去的了,这个不想来做回应,我自己心里清楚,不是说每个都做回应,我自己心里清楚我做过什么,没有做过什么。 道歉不是为炒作,想快点跨过学历门这个坎 京华时报:您这次道歉,有人说您是在炒作,您怎么看? 唐骏:从来不会去想炒作知名度这个东西,因为现在就是想快点跨过学历门 这个坎,现在至少我自己跨过去了,也希望大家能面对这件事。从道歉起我已经释放了,过去是对这样的采访一概不接受的,有关学历门的事情一概不回应。但现在接受采访,不是刻意的主动去找媒体述说,而是觉得是时候面对了。其实对我来说很不容易的。 京华时报:那接受采访后就完全跨过这个坎了? 唐骏:不能说完全跨过了,应该是可以坦然地去面对了,至少我不会再担心,参加一些活动或者演讲的时候,担心有人会问到这个问题。 京华时报:有意思的是,在您道歉之后,方舟子像当年一样,再次提出了质疑,说您只是狡辩。您是怎么面对他的回应的?还会不会和他继续开展一场骂战? 唐骏:没有看微博。就学历门本身我已经道歉了,其他事情就不会再回应了。不会再开展骂战了。 □谈成功 真的不需要为一时的风光夸大自己的能力 京华时报:2004年在微软的事业蒸蒸日上,为何选择离开?真如大家猜测的,是被开除的吗? 唐骏:是我自己选择离开,因为我在微软已经工作了10年,也做到了微软的中国总裁这个高度,事业上我觉得到一个高点了,所以想换个工作,也许有新的上升机遇,并且有不同的机遇。 京华时报:您2008年以10亿年薪转会新华都,并承诺4年内让新华都旗下的3个公司上市,将新华都由16亿做大到100亿,到目前为止,3个公司上市了吗? 唐骏:现在我们看到的新华都购物广场,包括青岛啤酒的股份,虽然没有实现全面上市,但是现在这3家公司已经是上市公司了,这 和我的工作能力没有太大的关系。至少新华都旗下有了上市公司。 京华时报:学历门事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唐骏:做任何事情真的不需要为了面子,为了一时的风光去夸大自己的能力,不需要对过去的事情夸大。 和自己比,我是个成功的人,因为我超越了自己 京华时报:学历门两年中,工作中有没有遇到员工、同事的指责? 唐骏:至少我知道的员工或者同事中,没有对我指责的。如果有的话,我也能接受,那是每个人的权利。 京华时报:既然您选择彻底摆脱这件事,那以后在面对自己员工的时候,会以什么心态面对? 唐骏:很坦然的心态,对自己做的事情用自己的方式明确道歉了。 京华时报:觉得自己是个成功的人吗? 唐骏:和别人相比,我不算是成功的人,但和自己相比,我是个成功的人,因为我对成功的定义就是超越,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我超越了自己,所以是成功的。 实习记者丁洋
个人分类: 社会道德|16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爱的年轻人——七说《知青》
热度 2 hcrm 2012-6-21 23:46
因为深知知青的“苦难史”,使我越发喜欢这些年轻人,无论时代曾如何使之“苦闷”,可毕竟那是一群充满活力的人,特别是电视剧所展现出来的。 有些老知青说,这不真实!我们当时的生活很枯燥,没有这么浪漫,更别说爱情了! 可是,哪代人没有自己的浪漫呢?过去的革命者,不是在刑场上举行过自己的婚礼吗? 我们能以现在的思维说,那是一种可悲的疯狂吗? 更多的人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生命里美的色彩,心灵仍被所谓“现实”所桎梏着,越来越近似荒漠了。 这些人的回忆是黑白的,是惨淡的,甚至依旧延续着往日的情仇,还沉浸在当年政治思维的氛围中。 其实,他们不知道,尊重历史就是尊重自己,他们的青春并非毫无意义,比起当下的一些年轻人沉迷于网游,他们则是时代幸运的宠儿。 有谁比当年的知青活得更真实?喜也好,怒也罢,怨也行,总能找到发泄的窗口,似乎历史亏欠了自己,共和国忘记了自己。然而,能使千万知识青年彪炳史册的,就是那些蹉跎岁月! 如果我们去问 80 后、 90 后,如何看待当年的知青生活,他们或许会告诉我们:羡慕! 为什么?我们或许会说,他们不知道艰苦,不懂得压抑,不明白现实,那么,我们就懂得了吗? 有谁可以给我们的孩子提供一个场所,比农村更广阔的天地?我们言辞凿凿地要去捍卫南海,为什么会觉得农村可以逃离呢?难道那儿不是我们可爱的中国? 方志敏即便在敌人枪口下,还是那么眷恋脚下的土地,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一个知识青年可以被迫上山下乡,一群知识青年可以被迫上山下乡,一千八百万知识青年也可以被迫上山下乡?由谁来“押解”这一支比解放军还多的队伍呢? 荒谬的不是历史,而是一些人对历史的诠释。朋友告诉我,今天的社保是强制的,因为它是国家制订的政策。为什么?难道不能采取自愿的原则?譬如劳动合同,为什么要强行签订?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初衷亦如此,不是一些人说的什么别的原因。那个时代或许“不单纯”,可我们一些人的想法“单纯”吗? 如果说上山下乡是流放?是劳教?世界上有这样的在全国各省各地区全面流放或劳教的吗?就因为那儿有个名字叫农村? 年轻的生命,即使生在“苦难”之中,也会绽放出浪漫的光彩,这些人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他们叫知识青年! 2012 年 6 月 21 日 夜
个人分类: 闲话生活|2849 次阅读|5 个评论
年轻人,科学网也可能“上瘾”
热度 52 lqs321 2012-6-19 19:57
刚看到一篇题为“科学网博文是写给谁看的”的博文。文中写道:“有些博友我也很佩服,经常有博文,每篇博文都很长很好,经常上首页,文章写得也是一副可以登报纸杂志的样子(注:我有 2 篇被中国科学报转载),看看名头很多都是教授,就常想,他们平时不用工作么,感觉他们的工作就是发博文么?”。我在这篇博文后的评述中说:对!我正在撰写一篇博文:“年轻人,科学网也可能上瘾”,就是这篇的博文的来历。 我是在退休半年后正式开通科学网,在此之前主要看每周编辑发来的内容简要,没有正式上过科学网主页,也不知道有几个栏目。从今年 1 月 7 日注册, 1 月 24 日提交第一篇博文,到现在为止,共提交博文 36 篇,其中原创 35 篇(其中主要博文约 25 篇),转载 2 篇。我的博文大多数分类在观点评述和博客新闻两个栏目,内容主要涉及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及人生感悟方面。有几篇做科学研究体会和人生感悟博文也得到一些年轻人喜欢,颇有点成就感,满足我这个退休教授一点虚荣心。 我对所有提出加为好友的博友,不分男女老少,不分民族宗教,不分政治立场,一律点击同意,至今我的网页显示好友已经达到 380 位。我平常重点游览和评述几个栏目是:观点评述、博客新闻、科研笔记、教学心得等,其次是人物记事、人文社科、生活其它。当博文题目观点清晰且篇幅较长时,我主要针对题目给予评述,而且对于从不回复评论的博文基本不予评述。因为,我认为,这个涉及到相互尊重和讨论的事情,听听别人意见,人家也想听听你的反馈,有一些博主这方面做得很好,值得我学习。有一位中医老人的博文好像还设置了规避评述功能,所以他的博文我从来不看,尽管他是个名人。对于网友对我博文评述我感觉回复率尚可,一般对于赞扬的评述个别我会回复“谢谢”,多数没有回复,也有一些评述观点不清无从回复。我在游览和评述博文时有时也察看一下博主资料,很遗憾多数博主个人资料不多,我理解可能大多数属于年轻人,这是他们的自由。我每天早晚都会抽点时间评述一些博文,最高一天可达数十篇。经过几个月时间,我发现科学网却是一个非常好的自由交流平台。尽管有的人注意博文是否被精选和置顶,有的博主埋怨博文被删除,在这些博文评述中有时建议他们看我的博文:努力做一个淡定的人。我们都是从年轻过来,加上经常和 80 后儿子视频讨论类似问题,总觉得和年轻人之间没有任何代沟。有的博文虽然文字少,但含义深刻,有的图片精美,文字风趣。我总结科学网的“几多几少”现象,不一定准确。理性博主多,不太理性博主少;年轻人多,退休人员少;(相对)文科经济管理类多,理工科少;理工科中生命科学(包括医疗学科)多,其它学科少;谈科学教育的多,谈其它的少;海内的多,海外的少;研究生多,本科生少;当然是男性博主多,女性博主少;微博多,非微博少;观点评述栏目博文多,图片百科栏目博文少(动态变化)。 科学网涉及内容非常丰富,尽管有部分博文文字太少,但还是有一些博主的博文是花了心思的,就像开头那位博友说的,“文章写得也是一副可以登报纸杂志的样子”。他 / 她们提供内容丰富观点前卫的博文,有的博主提供一些赏心悦目的图片和照片,看后让人心旷神怡。有几位老者是科学网的热心博主,年轻人可以从他们的博文中得到不同程度收获。有的博友在评述中讨论专业知识非常具体,让我看后着实感动。还有博友相互索要文献,有的热心博主也乐于奉献(我也为一位年轻人找过 2 篇文献)。我的一贯风格是看到喜欢做学问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内心总有一种莫名感动。然而,根据网友游览我网页的时间分析及每天提交博文信息看,除了时差关系的海外博友外,有的年轻人似乎在熬夜写博文,有的年轻人游览频率较快,有的年轻人(博士在读)一个早上提交 10 篇各种题目的博文(尽管文字不多),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精力。现在年轻人教学、科研和生活的压力重啊!我始终认为,对于在岗年轻人,首先应当将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自己岗位工作上。毕竟提交在科学网上博文(包括得奖)在单位考核时不能算作科研成果吧,尤其对于我们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博主们。当然,游览高质量博文有时对于自己认识和判断问题很有帮助,但毕竟要花费时间。我们退休教授多花时间无所谓了,只要高兴,因为我们毕竟以休闲为主。我现在每天在办公室还是以处理科学研究事情为主,撰写博文和评述博文主要在早上和晚上(我主要博文时间周期约为一周)。我的观点是,在科学网上年轻人还是要悠着点,可不要成为科学网上的“网虫”,尽管比网吧中玩游戏似乎要高雅些,就像那位博主说的“他们平常不用工作么”。看来,年轻人在科学网也要注意,可不要“上瘾”啊!
9294 次阅读|81 个评论
给民间科学爱好者一点机会
热度 5 uvard 2012-6-19 00:22
给民间科学爱好者一点机会
给民间科学爱好者一点机会 今天在陈丹阳老师博客里看到这样的图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47503do=blogid=583408 我很佩服这样的人,这才是真正热爱科学的人,他只是没有一般人幸运,未能进入正轨的学校罢了。 希望相关专业的人,能发现他的优点!发现他的才能。说不定识出千里马的伯乐就是您了。 给这样的年轻人一点机会吧! 前不久那个解决数学难题的刘路算不算民科呢?他好像不是学校教出来的。 发现他们,引荐他们,引导他们,培养他们,这样的苗子,可比那部分只是指望混个研究生文凭的研究生强多了。 这年头见不到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了啊! 懒得见?不愿见?不屑见?不敢见? 《神医喜来乐》里边的御医与喜来乐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呢? 可惜了,看到别人走的身影,那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3189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中译之《序》
热度 1 wangmengchang 2012-6-13 13:18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质疑西方媒体对中国互联网审查的描绘》 序 我是一名中国Y世代,童年时代无忧无虑、校园生涯课业沉重、成人之后贪图享受。中国,在我小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我已经回忆不起来了,但我清晰地记得,“中国”在一个小姑娘成长过程中留下的疑虑。比如,我不懂为什么电视新闻里总在播放一个幸福的中国,但我总能看见身边的人却遭受着不幸。当人们在饭桌上发牢骚的时候,为什么他们老是会说:“小心点!” 那时候,我没有勇气因好奇而去请教别人,因为我在学校里是一个“学生标兵”,而作为一个“标兵”,人们不喜欢你总问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 2000年,我生平第一次踏上“西方”土地——我来到英国攻读学位。作为一个溺爱中长大的80后年轻人,在家里几乎从来不沾家务,我得从头学起,从换被套到做饭。身在异乡,常常感到孤单,互联网成了我最好的朋友,从跟回国的人聊天到论文研究,我已经无法离开互联网。在英国期间的经历,和我之前对西方的理解相去甚远,互联网搜索也回答了我小时候的疑虑。 我每年回国一次。在2004年暑假,我老家变漂亮了,一年之内焕然一新。亲戚们有钱了,已经买得起昂贵的衣服、手表、甚至私家车,而这些东西在几年前他们想都不敢想。我的表兄弟们迷上了互联网上的一种时尚——写博客,在他们看来博客就是一种在线的日记本。他们基本上都在写:周末的时候干了些啥、最近买了些啥、考试好难、工作好无聊等等。 回到英国后,我看到一篇论文里说博客可能会击溃中国的互联网审查,而我感觉这一“西方”观点过于乐观。在我对这种未经证明的乐观展开分析之前,我注意到一个更吸引人的现象:我在中国的亲戚朋友们并不十分关注个人的言论自由上的限制,相反,他们对来自西方的关注更加着急,他们在博客里表达了他们的不快。 中国网民们在2005年对西方媒体的的不满激发了我的好奇,他们对西方媒体的态度何以如此?而2006年的“中国博客门”,两名中国博主突然关闭了博客,并且诱导西方媒体相信他们的博客是被中国政府“和谐”了,这一事件极大地增加了我对中国网民们的态度的研究热情。 2008年,由于西藏的骚乱和奥运火炬接力,中国网民对西方媒体的恼怒上升到历史新高。同年8月,我有幸作为“一名澳洲华人青年”被香港的龙传基金会选为“百位华人杰出青年领袖”之一。这一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华人,被邀请赴珠三角地区进行为期十天的考察。考察之后,我想研究“中国网民之怒”的想法更加迫切了。在考察中,我不仅有机会同其它99名代表交流,也可以和协助我们的中国本地青年志愿者聊天。我们对比各自的经历,比如在中国和澳大利亚购买雅诗兰黛扶肤品的价格、QQ好友的数量、喜欢的博客,之间笑声不断,直到我提到其他人对西方的看法。志愿者们训斥了我,表示了对西方歪曲报道的怒不可遏,并且试图挽救我以免我“被西方媒体洗脑”。 在我看来,我们分享的这些经历使得对“中国网民之怒”的研究更加重要。这代人政治热情已冷,但现在又被在他们看来是毫无根据的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而激怒,我需要弄清楚这背后的原因。 尽管一些人(比如我)试图避免进行你我之分,但所谓“中立判断”可能并不存在。本书目的在于描述和批判该议题的趋势和主题,并深入理解这一不寻常的现象。为此,作为一个英语学术圈里的华人,我引用中文和英文的学术著作,除非另有说明,所有的中文素材都翻译成了英文作为论据。 由于该研究议题的本质,我引用了大量的互联网素材,但它们通常没有页码,这在直接引用时会引起混淆,因而我在引用互联网素材时,人名和日期后会注明“n.p.”(意为“没有页码”)。所引用的互联网素材见书末的参考文献。 ----- 注: 本文译自 澳大利亚 Adelaide 大学 蒋颖 著作 《Cyber-Nationalism in China —— challenging western media portrayals of internet censorship in china》 (function(w, d, g, J) { var e = J.stringify || J.encode; d = d || {}; d = d || function() { w.postMessage(e({'msg': {'g': g, 'm':'s'}}), location.href); } })(window, document, '__huaban', JSON);
339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乡镇里来了年轻人
gaojiange 2012-6-11 16:28
毕业后在西部的一个小镇上工作了两年多,肖岳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他戴着光环而来:重点大学优秀毕业生,党员,学生干部,选调生——也即各省组织部择优选拔的一批应届生,被安排至基层"锻炼",日后可能成为重点培养干部。 肖岳期待着被提拔和重点培养的那一天。刚来时,他豪情万丈,想在这个贫穷落后的小镇上大干一番。现在他觉得,与其说他改变了小镇,不如说基层官场改变了他。他没干成什么事,反倒习得了一套官场生存法则;以前爱写诗的文学青年,现在下笔就是"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当然也有长进,以前一瓶啤酒能喝吐,现在酒量大增。 令肖岳焦虑的是,传说中的"提拔"不知要等多久。他身边一些"有背景"的选调生,已调到了县里甚至省直机关。 中国的选调生数量,正以每年超过万名的速度增长。许多人都经历过肖岳这样跌宕的心路历程。不少人离开,少数的幸运者获得了提升,更多人继续在基层工作,等待未来的机会。 尽管结局各异,但选调生因为特殊的政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依然不减。如今招考旺季又至,新一批选调生又将离开校园,开始他们与基层官场的新碰撞。 初入官场,端茶倒水干半年 肖岳对初到乡镇的场面记忆犹新:刚一下车,行李都没来得及放,就被拉到一个餐厅包间,那里坐满了各位领导。还没动筷子,他就被要求与所有人喝上一圈,和几位主要领导还要多喝几杯。 晕眩与呕吐,是许多选调生的基层初体验。肖岳第一天晚上便空腹醉倒了,那种难受的感觉让他发誓不再沾酒。 这当然是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接风酒席只是起步。领导们总说"酒量就是工作量",他不敢怠慢。最多时,肖岳一天喝了三场,结果在床上躺了三天。 酒局之外,工作的头几个月里,肖岳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打扫几位领导的办公室。有时,这是他一天工作的全部内容。 让肖岳最感头疼的,是在开会时端茶倒水。不是怕累,而是他以重点大学本科生的智商,依然在很长时间内弄不明白"什么时候倒水"和"先给谁倒水"这两个问题。 端茶倒水、打扫卫生这两件事,广东选调生朱华也干了半年,"我当时也想不通,这是一个临时工就可以干的嘛。简直是浪费生命。" 后来有些人明白,不是乡镇领导有意要让他们端茶倒水,而是一时安排不出别的工作。选调生受省委组织部统一选拔和管理,头几年多在偏远乡镇锻炼,但当地并没有专为选调生设计的培训岗位,基层工作又不易上手,他们往往只能在端茶倒水中认识人、熟悉工作。 当工作逐渐上手之后,状态转变是巨大的——刚来时,除了端茶倒水便无所事事;一年后,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从党务到计生,从驻村工作到合作医疗,从信访到森林防火,从扶贫到妇联,选调生们什么都干。尤其是打字、复印之类的活儿,干部年龄老化、文化层次不高的乡镇里好不容易来个大学生,就都交到了选调生们手中。 朱华终于见识了基层工作的辛苦和千头万绪,"乡镇干部都是万金油。"因为工作太多,她不得不每个周末都加班,一个月回家不到一次。她认为,这也体现了领导对选调生的期望很高。"像组织部门就说了,选调生就是后备干部的培养,方方面面的事情都会去接触。" 在江西赣州工作的选调生蒋超也认为,一定要适应基层"分工不分家"的工作状态,"让你去干活是信任你,你应该高兴才是。" 蒋超还在读大一时,就将选调生纳入了人生规划。他先后参加了2次"国考"、5次选调生考、2次事业单位考、1次村官考和2次地方公务员考,转战南北考试12次,在每晚二三十块钱的旅馆住宿,拿五个馒头一根大葱填饱肚子,终于梦圆。 到基层后,来自山东的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语言不通:在"十里不同音"的南方农村,没有同事当"翻译",蒋超听不懂村民说什么,村民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在蒋超看来,比语言更重要的是领导。"到基层后,遇到一个好领导很重要。一把手的施政风格,对地方发展影响很大,当然也包括年轻干部的进步。"蒋超说。 蒋超庆幸自己遇到了好领导。他在街道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被授予很大的"自主权"。领导对他只提了两个要求:这个任务全部交给你,怎么做是你自己的事情;以正面宣传为主。"有些人就没那么幸运,领导不信任你,写新闻报道都会被反复审查。" 从豪情万丈回归现实 在贵州某乡工作的伍宁,一般不参加迎来送往的酒局,他不喜欢那种"压抑的气氛"。另一个理由是:"说来不怕笑话,当我喝着那些公款买的酒时,总想起乡里失学的孩子们,心里难受。" 在选调生群体中,伍宁有些另类。不少选调生自被录取开始,就未雨绸缪,研读起官场小说。 在选调生的内部论坛中,一些人也直言不讳地表示,当选调生"无非就是希望以后受到重用和提拔"。伍宁却"想切切实实地做点事情,为民众争取一点公平正义,但我必须先有资源和权力"。 改变之前,先得习惯现实。伍宁第一次参与撰写年终评估材料时就震惊了:"这些材料只有30%来自真实事件,剩下的几乎都是在网上找的和工作人员自己编的。" 伍宁到乡里之后,希望发起一项帮助孤儿的活动。给领导汇报,提议被否决。伍宁认为,其他年轻人到基层都比较沉默,但他话很多,"领导不欢迎"。 他没有放弃,想了两天,又写了一份初步方案。这一回他动了脑筋,故意把本来写好的步骤打乱了,"如果方案交上去时很完美,领导没有可改的地方,他一定不喜欢。"为了增加成功率,他还在方案的开头强调:"在乡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之下"。果然领导对方案做了改动,开始关注支持这项活动。 伍宁已经足够幸运。按照广西选调生肖桂国的总结,"会做事、不会做人"的选调生一般当不了官。"光做事肯定会得罪人,得罪人可能得不到提拔晋升。" 在广西区委党校工作的肖桂国,是选调生中的"名人"——他从七八年前起运营一个提供选调生资讯的博客。由于长期关注选调生,他总结出了一些规律:选调生要与领导、同事处好关系,需要维持一些事情不变,不能表现太优秀,不能另类。 这也让像肖岳一样原本豪情万丈的选调生们,到基层后变得现实。有人总结出"多听少说常点头"的金科玉律,有人转而研究领导的性格特点、办事风格、表达方式。 刚开始,肖岳很瞧不起身边一位选调生,他把主要领导的工作特点和点菜偏好,都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但他现在有点佩服这位同龄人:"他说这是为了更好地领悟领导工作意图,开展工作。从工作效果看,有时候真的是事半功倍。" 储备一时,还是储备一世? 蒋超的书桌前,挂着一幅大学毕业时老师送他的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也是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江苏给全国大学生"村官"的题词。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国家领导人当年很多都在基层,習近平在陕西,李·克强在安徽,当知青。"蒋超说。 这个群体极度关注升迁与提拔。在个别选调生论坛,用户的积分等级是按照行政级别的体系来设计的,积分低的是"副科级",高的可以达到"正省级",甚至"副总理"、"总书记"。 从制度设计上而言,选调生的升迁速度应快于普通公务员。中组部文件曾提出:"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应优先从选调生中挑选。对其中适合做机关领导工作的,应提拔到机关领导岗位。"省级组织部门亦做出了类似规定。曾有官员在报考选调生动员会上说:"努力吧,年轻人们,未来的市长在你们这群人当中诞生!" 现实中,选调生们所期待的只是早日结束基层生涯,调到县里或市里工作,他们难以忍受与城市生活的巨大差距——在贫困的乡镇,月工资不到2000元,再无其他收入。就连住的房子都要比其他地方破旧许多,甚至有老鼠出没。 但一方面,基层工作需要这些年轻人,而基层有限的提拔机会在多数人当中分配,出现有人"储备一时",有人却要"储备一世"的现象。一些人发现,最先离开基层的,多来自"有背景"的家庭。 安徽选调生李欣,在一年中目睹了十几位朋友离开不同的乡镇,回到县里,乃至城市。她不清楚每个人的背景,只是听说有人的父亲在省城里当官,有人家境富裕。当然也有无背景的名校毕业生提拔得很快,但那离普通二本学校毕业的李欣太远了。 在与一批同龄人的生活逐渐拉开距离后,李欣曾一度觉得自己跟上山下乡的知青很像。她不指望以后当上"市长",只是疯了一般地想回城。 她更加努力地工作,每天加班到深夜,希望让组织部门看见自己的勤奋和才能。不过她发现,自己的努力甚至帮了"倒忙"——本来有过回县里的机会,但乡镇书记目睹了她的勤奋和才能,说什么也不愿放她走,希望把她留在基层工作。 出走的与留下的 与体制的碰撞,令一些年轻人感受复杂。朱华曾哭过很多次,她感觉,包括职位升迁在内的任何事,都不是她个人能控制的。"当时要不是有另外一个女生,两个人相互鼓励,真的可能会坚持不下去。" 肖桂国也目睹了一些选调生在基层工作中,在晋升提拔等问题上备受煎熬,因而再考公务员、参加各种选拔考试,或辞职离开。 "他们凭学历、能力、年轻、潜力等优势进来,但进一步发展却不一定能依靠这些。"肖桂国说。碰撞之后,一些人选择了逃离,一些人则留了下来选择坚守。 逃离的人,很多通过考研、考公务员回到了城市,也有人转行下了海。选调生的经历,成为他们人生中短暂的"意外"。 留下来的人,心态变得更现实。朱华期待公开竞争的机会,省委组织部近年来推行的部分职位公开选拔给了她更多的希望。她一方面强调要"服从领导的安排",另一方面也很明白,必须争取机会,"人在乡镇呆久了,会有惰性,丧失拼搏的斗志"。 肖岳在基层工作还不到三年,但已感觉自己丧失了斗志。曾有几个月,他在没有应酬的时候也喝了很多酒。酒没有消除他的愁闷,却进一步锻炼了他的酒量。后来,在一位朋友的鼓励下,他偷偷学起了英语,准备另一条出路。 蒋超则是这群人中的乐观者,他说:"放眼整个机关大院,我们只不过是默默无闻的'刀笔小吏'。但我们有梦想有追求,会始终保持这种激情和斗志。" 强调这种"积极心态"的不止蒋超一个人。2011年底,山东、湖南等省的5名选调生曾在网络发表《为选调生正名》的公开信:"扪心自问,选调生难道就是这样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的群体?难道没有遵守潜规则就没有发展前途?" 从2011年开始,肖桂国组织了一些选调生一起编写一本书,讲解选调生政策,讲述选调生的经历和感悟。开始时,他把书名拟为《选调生眼中的官场》,遭到了很多年轻参与者的反对,他们担心"官场"二字引发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藏污纳垢等不好的联想,并担心参与编写这本书影响仕途。 最终,经过编委们的讨论,书名定为了《中国特色干部后备力量——选调生》,选题、框架结构、内容不得不作大的改变。 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来自肖桂国在网上的几次公开征文。有的投稿令肖桂国并不满意,因为写得中规中矩,充斥着官话、套话。他提出必须署真实姓名的要求,随后部分人要求撤稿,或称自己的稿件写的是别人的故事。 虽然与预想中有所差距,出版遇到各种阻碍,但肖桂国依然期待着这本书的面世,并有接着出版后续系列书籍的打算。 与肖桂国一样,伍宁也对身边官场里的部分同龄人感到失望。"我们'80后'的这一代人,很多人已经在当前的官场被腐蚀了,这种腐蚀向年轻人蔓延的趋势非常可怕。很多人变得麻木、势利、不分黑白,为了挤进体制不择手段。可这一代人,恰好就决定了中国的未来。"伍宁说。 (文中除肖桂国和蒋超外,其他受访者均要求化名)
个人分类: 观点碰撞【天下交通】|14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老年人对年轻人的压制
热度 13 zhaoming159 2012-6-4 23:05
周末出去碰见几个官二代,他们普遍表达一个观点说, 现在的年轻被老年人压制着,缺少机会,难以展开手脚做事;领导是不会提拔那种几年之后可能超过他的人的,只会提拔那种资质平庸、老实听话为他所用的人。 有时候也听到我们身边的朋友这样说,很悲观的样子。我虽然曾经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但是并没有像他们这样认为,只是反过来提醒自己做事应该更加考虑周全、沉着稳重。实际上,至少目前为止,我所接触到的长辈们每一个都是对我爱护有加,没有碰到过他们所说的极端情况。 我个人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拥有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非常危险的。 记得亚伯拉罕·林肯先生曾经写过一封信给他的终身法律合伙人威廉· H ·赫恩登先生,表达了他对于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这种情形的看法,在这里特意找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亲爱的威廉:你的附有剪报的信已于昨晚收到。这封信的主题使我非常痛心,我不得不承认你对老年人的动机的看法是错了。我想我现在也算是一个老人了,我以我的信用——我想对你的信用还是好的——担保说,最使我满意的,莫过于得知你和家里年轻的朋友们在参加战斗,使自己为人民喜爱,而且受人民称赞的程度远远不是我过去所能及的。我想象不出其他老年人会不会有不同的看法。当然,我无法用事实证明我的话,不过我自己也曾经年轻过,我深信我从来没有受过胸襟狭窄的老人的排挤。我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年轻人上进之途,就是用一切方法使自己提高,决不要疑心别人存心跟你过不去。 我向你保证,疑心和妒忌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有时候可能有种气量小的人企图埋没年轻人,而年轻人如果思想不走正路,心里老想着自己吃了亏而不能自拔,那么那种人的企图就会得逞。 调查一下,看看有没有你认识的人堕入这种感情而受到伤害。 ——入木三分,太在理了!假如您身边有哪位年轻人陷入了这种感情之中,请您推荐他把这封信读三遍,相信 ta 自会明白。 本文由赵明摘抄自《林肯选集》,朱曾汶译,1983年,商务印书馆。《三十六、摘自给威廉 · H · 赫恩登 的信,1848年7月10日于华盛顿》,P47-48. 注:本文所指的"老年人"是指年龄稍长的人,也就是长辈的意思,不是单指上了岁数的老人。用英语可能更好理解:older people not old people.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7540 次阅读|30 个评论
年轻人能不能犯错误?
热度 1 zhangpengju 2012-6-4 09:36
通过最近我的一些奇妙经历,以及不小心看近期的《非你莫属》。我感觉到,我思想周围的空间越来越狭小。 我的思想虽然受到了禁锢,毕竟还是我自己的思想,但是我发现,我的行动绝对不能再犯错误。 可悲的是,我还年轻,今年只有26岁,博士还没有毕业,还没有真正进入社会。 还记得当年我刚来科学院读研究生的时候,在组会上作报告,有被直接打断的经历,但是所有的老师和师兄在结束的时候告诉我,对于一个新手,这已经很不错了,继续努力。愤懑之余,我感觉异常受鼓舞,因为我犯了错误,没人责怪我,那时候我年轻,允许我犯错误,我可以及时改正。 我一直在困惑,我的错误在哪里可以犯,在哪里不可以犯?作为一个年轻人,我看到别人的错误,或者不足的时候,能不能给人指出来? 《非诚勿扰》可以允许艳照门,因为大家打心底爱看;《非你莫属》却不允许大学生通过谎报病假缓考。这就是我们的社会的流行游戏,年轻人只能参与,规则永远都是前辈们制定的。如果说诸如此类的游戏用于收割果实,却没有人去关注培育的过程,难道我们真的已经急功近利到不管他的成长—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只在乎他的结果了么—我只要我需要的? 在中国,不仅仅是年轻人不能够再犯错误了,真正不能够犯错误的人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年轻人犯了错误可以改,但是前辈们却往往没有改的机会。前辈们从年轻走来,我们年轻人要走到前辈们那里去,这样的恶性循环绵绵无绝期。前辈们没有机会改错误,就会形成即便是犯了错误,不承认就万事大吉的态势。之前,我困惑于为什么我的周围很多人给我扯淡,如今我已经逐渐想通了,扯淡永远不会犯错误,这就省去了改正,反省的环节,永远都是安全的。我讨厌扯淡,拒绝扯淡,于是我一直在犯错误,一直在改正。我不敢想想,如果和我一样的博士研究生们都开始扯淡了,以后的科研会是什么样子。。。。 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的! 本人吐槽博文,阅后如有不适,敬请见谅!
6767 次阅读|2 个评论
年轻人应确立“从微观到宏观的整体思维”科学理念
热度 2 dygnuist 2012-6-3 16:35
如所周知 , 德国学者哈肯所创立的“协同学” , 既具有深厚的物理基础 , 又具有广阔的应用特色 , 之所以如此 , 该学科的指导思想十分有益 , 其特点是,它始终贯穿着一种整体思维的科学理念 . 这正是当今科学界所缺乏的可贵思想。 在我国 , 尤其需要培养和训练青年学者的整体思维观念 . 无论是做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或管理科学研究的 , 一定要有通晓各种科学即哲学的思想 , 切不能埋头于本门学科的狭窄空间搞研究 . 我相信“心以积疑而起悟 , 学以渐博而相通”的哲学理念 . 理论上说得容易 , 可真正做到,是不容易的,没有 " 十年寒窗 " 之艰 , 没有远大的抱负理想 , 只为了某种“急功近利”的得失 , 即使走入科学的殿堂也只能是走马看花 , 或蜻蜓点水一番 . 于是有人说搞科学不如下海 , 在商海可以大把大把的 " 来利来钱 ". 当今科学界是否有其人其事 ? 笔者不敢妄加评论! 不过,读者自有评价 . 在笔者看来 , 当今国内科技体制上确有各种弊端 , 如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还不到位 , 学者型官员中的不少人正在向官员型学者过渡,等等,都是消极面。但首要的还是当事人的心态如何?
个人分类: 科学时评|4069 次阅读|2 个评论
经济危机加深凸现英国深层次社会问题:1/5“啃老族”
laserdai 2012-6-1 00:31
“ 啃老族 ': 年轻人成年后无能力独立成家,继续在家中吃喝父母的情况,这也算是实实在在的‘ 坑爹 ’现象; 与中文“啃老”类似,英文中称独立一段后又搬回父母家住的年轻人为“归去来儿”( boomerang children )。这里英国的“啃老族”还根本不是本博克提到过的英国的“ 三不青年 ”。 最新的统计发现,在经济不景气和年轻人失业率高的大背景下,英国大约1500万35岁以下年轻人中竟有20%在离家一段时间后又选择回家“啃老”。 英国的国家统计署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1年年底,在父母家中生活的英国年轻人达到300万,是1997年时50万人数的6倍。 英国南北啃老差距 在全英国范围内,相对来说经济情况较好的南部“啃老”比率较低,经济相对落后的北部较高。 在文化相对比较“传统和保守”的北爱尔兰,这个比率最高,达到35.3%;在经济相对较好的伦敦,“啃老”比率最低,约为19.4%。 分析指出,工作机会减少、工薪水平多年不升反降,以及房价继续高居不下等等原因,是迫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决定回家“啃老”的主要原因。 很多接受调访的年轻人在解释为什么会搬回家住的时候称, 他们原本在上大学以及毕业后工作的一段时间已独立生活;孰知经济萧条期工作难找,工资水平低,而房租、物价则不断攀升,使得独立生活“痛苦指数过高”。 “归去来儿” 在日益艰难的生活环境下,这些20几30多的英国年轻人突然发现,住在父母那里远比在社会上打拼要容易接受。 统计报告分析称,虽然有经济不景气等种种原因,但是2002到2011年间英国平均房价上涨逾40%与“归去来儿”数量激增形成正比。 报告称, 英国“归去来儿”现象从2000年代开始成为比较显著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为就业机会和住房而激烈竞争。 统计还显示, “归去来儿”中男性的比率高于女性,因为女性更容易与已经有房产的年龄稍大的男性成家。 在300万数字中,只有64.3万为年轻女性。 所以,英国也有 丈母娘经济 ,嫁人一定要嫁个好老公 。 有专家呼吁政府应该认真对待“归去来儿”这种不健康的社会现象,应该通过减免年轻人首次购房税收等措施帮助缓解英国的“啃老”危机。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42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知识改变命运啊?!(中文幽默)
热度 2 Ripal 2012-5-30 12:59
一人去算命,算命先生摸骨相面掐算八字后,说,你二十岁恋爱,二十五岁结婚,三十岁生子,一生富贵平安家庭幸福晚年无忧。此人先惊后怒,道:我今年三十五岁,博士,光棍,木有恋爱。先生闻言,略微沉思后说:年轻人,知识改变命运啊。
1907 次阅读|2 个评论
老师:听说90%的科研经费都是你自己的?
热度 14 Shifengyu 2012-5-23 11:41
我自从去年中了几个项目,由于单位项目较少,可能比较引人注意吧。一次,和某某见面,说:“听说你中了**项目,那么多经费,赶快买房吧。”,我以为开玩笑,一笑置之。又一次,另一某某见面说:“赶快买车吧。”,曰:“没钱”,反问“那么多经费,不都是你的吗?”,我无语了。。。。后来,有人问了,我左右而言他。 前几天,一个学生说:“我上课,听别的老师讲,科研经费90%都是自己的。是吗?”。我很生气,立刻对此生说服教育了一番,说:“科研经费取之于政府,用之于科研,对我来说买个烧杯、玻璃瓶、化学试剂、测试费、出差等等全都需要钱啊,那怎么能是自己的钱呢?钱都归自己了,那科研怎么做啊”。他争辩说很多老师都这么说。我非常气愤了,不是针对某位学生,而是针对一些瞎说误传,炒作的人。也许,对某些人可能真如此,90%归个人了,我也有点不相信。但是,对我等年轻人,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干什么都需要钱,需要经费,完成一个课题项目,经费够花就已经很不错了。唉。。。。怎么会这样?无语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12 次阅读|14 个评论
静下心来,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
热度 1 Shifengyu 2012-5-23 11:12
纵观古今中外世界各国的兴盛,几乎都内修政治和倡导科技,科技的强势会带动其它领域的发展,谁占领了科技的制高点,也就掌握了科学游戏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中国的科技的复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需要几代或若干代人的努力和继承创新,尤其是年轻科技工作者需特别注意,任何科技的重大发现和创新不可能天上掉馅饼那样简单和轻而易举。 近年来,中国年轻科技工作者(30岁左右的博士)中多数都表现出了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尤其像我等年轻人正在自我科研成长的初始阶段,为了职称、为了项目经费、为了论文和著作等更是急不可待,恨不得每天都有SCI论文的发表,每月都有著作的出版。孰不知,这是一种病态的心里,吾以为不可取。此种病态心里,小则影响一个教研室或一个团队的科研氛围,带坏一批人;大范围内,则会影响整个学术界的氛围,带坏一代人甚至数代人,贻害子孙。长此以往,中国科技复兴,永远不可能实现。 年轻科技工作者,既然选择了科研这条路,也就是大多数人选择了清贫(相对来说)。既然如此,大家莫不如要静下心来,做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10年、20年、30年后,也许站在科技制高点的人可能是你了。那样,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也会觉得此生无憾矣。 本文是个人有感而发,仅代表个人观点,不苟同。
个人分类: 科研之路|2435 次阅读|1 个评论
到底什么人该做通讯作者?
热度 1 AnjinLiu 2012-5-22 14:51
看了徐老师的博文: 培养年轻人,从通讯作者开 始 我在想通讯作者到底是什么?什么人可以做?当然基本上每个人的观点不一样。 徐老师这篇文章说的很有道理,至少对年轻人很有帮助。我知道的D. Bimberg教授组的文章是第一作者做通讯作者,所以听说他的很多博士生都经常被邀请在牛会上做特邀报告,这些博士生毕业之后基本上在这个领域内小有名气。 下次有文章可发的话,我就能做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了...
个人分类: 人生漫步|4199 次阅读|1 个评论
以勤奋开始
热度 2 kewin1983 2012-5-22 07:56
早上偶然碰到一位团队的女老师,惊讶我来的这么早。 作为了一个跨专业的新人,面前的两道障碍使然:新的专业背景、进入团队的新人。 作为新来者,就要做到随和与积极, 不能精算回报与得失。自己精力充沛,累了,睡一觉,早上醒来,又是一个生龙活虎的“我”。我不是牛人,更要加倍努力。多做事了解专业、多参会听讲认人,再加上自己多学一点,相信会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89 次阅读|3 个评论
英国200个许霆,没有一个获刑,多取的钱归自己
热度 2 tarimriver 2012-5-21 21:40
2006 年一个叫 许霆的年轻人 在广州利用 ATM 机故障取走 17.5 万元人民币,案发后以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 6 年后的今天,在一个叫大不列颠的国家一台 ATM 机也像当年许霆同鞋遇到的一样发生了故障,当然,数额不大,如果你想取 1 万元它只给你 2 万。这也不错吗,消息不胫而走,这台 ATM 机成了老百姓最喜爱的明星和慈善家,他们纷纷慕名而来,先后有 200 多人将这个天上掉下的馅饼收到自己口袋。 要说英国银行家太笨,怎么不抓紧调动武警将这些不法之徒立即抓捕归案,一人给他们一个无期徒刑,当然他们取走的所有的钱要依法收回。 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银行发言人说,这是银行的问题,顾客不必为此负责。 这家银行叫汇丰银行,不是那家起诉许霆并将他判处无期的中国的银行。 权责明确,依法经营,中国的企业中国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547 次阅读|3 个评论
让青年多质疑科学问题
热度 4 gzchengzhi 2012-5-17 16:52
  最近看到科学网上多篇争议博文,我倒是有一个想法,让青年学子完全摆脱对生活等问题的感叹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将青年人的这种激情引导到对科学问题的争议上来,或许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所有人的思考。退一步来说,与其让他们/她们去跟导师、长辈争吵生活琐事问题,还不如让他们/她们因为学术问题而跟权威争得头破血流。   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太缺少对权威质疑的勇气了!   当然如果问到对于这几天发表自己想法的年轻人来说,我的态度如何,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是始终站在青年学子这一边的。只要不是违法犯罪,年轻人能够有自己的想法都是非常宝贵的。
3077 次阅读|10 个评论
生活感悟
热度 3 liuxuxia126 2012-5-15 18:05
很多人追求的幸福生活,未必是她自己真正想要的幸福,她不过是考虑到别人的评价,以为那就是自己追求的幸福,或者别人认为她那样过感觉就是幸福,所以也去追求被别人感觉的幸福。   别人的幸福怎么和自己的幸福一样呢?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追求的目标不同,所以对幸福的认识和感觉也当然不同。    很多老年人,以为自己可以每天帮儿女带带孩子,烧烧饭,自己身体健康不给儿女带来麻烦,就是幸福的生活了。因为他们已经携手从青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时间的沉淀让他们感悟到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平常的生活,享受天伦之乐,就是无比的幸福。而年轻人,多则为追名求利,为了过上他们以为是可以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太多注重物质上的得到和享受,却往往不关注自己的心灵需要,忽略了对周围平凡生活中的细节的把握。其实他们是多么糊涂啊,等他们意识到这些的时候,他们已经年老了。    很多人以为自己是多么的重要和了不起,自己的苦痛总是被无限放大,博得他人或社会的同情。有人甚至过着被人羡慕的生活,就以为自己有多成功;其实,你的苦痛,你的喜悦,和别人有什么关系呢?这个星球多你一个人不多,少你一个人不少。毕竟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命有限,无论是伟大的还是渺小的个人,只不过匆匆过客而已。真正受到影响的,只是你周围的人罢了。但他们喜悦过后,伤心过后,不还是会忘记你,依旧过他们平凡的生活么?    很羡慕鸟儿可以自由的飞。我不知道它们是否如人类一样痛苦。我想他们的痛苦比人类要简单得多,最多会为找不到食物而饥饿,受伤后为不能及时康复而忍受病体的痛而已,找到伴侣的,可以延续后代,找不到伴侣的,依旧可以每天歌唱和欢鸣,无须为升职、加薪、房子,名利等人类发明创造的这些虚名而烦忧。    我对生命没有什么期待,有时候觉得现在活的日子都已经是多余了。其实活30年和活300年,所面对的苦痛和欢乐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啊!
个人分类: 事事关心|3049 次阅读|6 个评论
亲爱的职称评定,你让我们年轻的努力者情何以堪!
热度 3 gaokwin 2012-5-14 10:36
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定工作,是我们年轻一代的心病。说起年轻,其实也不年轻了,奔四了,想想,其实很恐怖。人的一生中能有几个三十多岁?但职称评定却让我们把这人生中最美好,最努力,干劲最足,最能出成果的时光浪费在了职称评定上。这是人的悲剧,也是中国人的悲剧,更是中国年轻人的悲剧,最终是中国的悲剧。 此时此刻,我思考的很多,除了自身的能力,自身的不足,那么评定本身扼杀了年轻的一代,在精力最旺盛的时期,没有平台,没有资源,却依然能做出很好的成绩,比如:部级项目,厅级项目,市级项目,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著作,为国家创收,同时也更好的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精品课程的建设等等。评委总是以各种理由来说明你的不足,其实,我清楚的知道,评委所说的不足,其实连他本身教授都没有做到,只是我不能反驳他,究其个中原因,我也无法猜测。初步估计,我之所以落选的原因是因为我破格了3年,如果我没有参加过工作,毕业后直接高校,我也能够理解,但我大部分时间因为在企业里浪费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也不算是破格,教授们,你们难道不愿意给更好的人才提供机会和平台吗?因为职称评定的标准本身就是选择优秀的,能够为国家做出更多更好更大的努力和成绩的,那么,不应该仅仅以时间为标准,况且,我也有时间、经验、经历以及成绩的积累。我参加评定也是希望能有一个更好的平台,让自己做出更好的成绩,同时做出更多的贡献。 但很可惜,我还是落选了,尽管职称评定工作中爆出很多的不和谐,并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但其中还不乏窗外者。 亲爱的教授专家,不要把你们的悲剧重复的上演。
5207 次阅读|2 个评论
重要部门的业务骨干跳槽要慎重
热度 2 gzchengzhi 2012-5-12 16:32
  一些重要部门,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部门,比如石油勘探、地理测绘等,都是国外一些机构特别感兴趣的目标。   在每一个部门都有业务骨干,承担着这一领域的非常重要的工作,当然也会有相当多的成果。   然而在这些成果的背后,则是国家给予的众多同行难以获得的资源。   一些年轻人拥有出色的才智,得以成为这样的骨干。但是年轻人也有很多弱点,就是社会经验不足,抵制诱惑的能力不强,当看到别人有车有房,心里就很自卑。而当把这些生活中的不快联系到工作中的各种琐碎小事的时候,就很容易跟同事、领导产生冲突。   这可以从一些年轻人发表的文章中看出来,心情非常浮躁。如果是高等院校之中的青年教师,不满也无妨,反正也没有人会开除你,别人还会给予你更多的关心。久而久之慢慢地也就开始心平气和,理性看待问题了。   但是如果是重要部门的骨干年轻人,出现了这样的不满,直至与同事发生严重冲突,这问题可能就严重了。因为中国现在正在迅速发展,机会很多,一些跨国公司也在尝试着各种方式进入中国,他们对这些业务骨干非常感兴趣,于是这些心有怨气的年轻人就有可能跳槽到这些公司机构。   这样的举动对于各方面伤害都可能是很大的。如果是纯技术的部门,则可能导致原公司技术流失,公司受到重创。而如果是资源、勘探、测绘等部门,则不光原公司受到伤害,国家也可能会受到损失,毕竟流失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的资源、数据等。   这样的案例时有发生。过去力拓间谍案,其中力拓驻上海办事处的一些员工受到了惩处。这就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为什么受到惩处的不是澳大利亚白人?而是华人?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跨国公司会愿意将这样的位置给中国人。   记得以前还有一个学者间谍,后来被抓判处死刑。从案发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比如他的两个女儿早已入籍瑞典,在他被抓以后,还到处为其呼吁,企图制造出国际影响。从这可以看出这位仁兄早知道自己干了什么,会最终受到什么惩处,因此将一切都安排好了。   这就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作为年轻人,特别是有自己思考能力的青年学者,与人发生些冲突在所难免,如何处理这些冲突,则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的。既要坚持正确的理念,但也要认真思考别人的想法,毕竟人的思维总是有局限性的。冷静处理各种冲突,一天想不通,就多想几天;一年想不通,就多想几年,总会很好地解决问题的。但是一怒之下,做出令自己终身后悔的事情,则是悲剧了。   话又说回来,如果真的水火不交融了,跳了出去,又不慎进入了跨国公司或机构,那自己的言行就一定要注意了,要清楚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我觉得进入这样的公司机构以后,首先就要看看这家公司机构是否合法,盈利是否很单纯,就是说进货、加工、卖产品那么简单。   如果是一家非营利性的机构,这个时候更是要特别警惕。首先可以问一下自己,它声称自己非盈利,那它日常运营总要钱吧?总要给我发工资吧?而既然是非盈利机构还可以给我发这么高的工资,甚至高过那些外国同事,就值得怀疑了。可以再追根寻底,旁敲侧击,了解一下这家“非营利”机构的资助者是谁?如果是比尔盖茨,那当然可以放心。就怕那些不敢把自己放在台面上的资助者,那就麻烦了!碰到这样的“非营利”机构怎么办?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4206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的两个毛病:懒惰和急躁
zhaodongxu0 2012-5-11 21:46
( 写于刚入研究生生活后,就原文略加修改) 年轻人,比较容易犯两种错误。其一是懒惰,其二是急躁。大概无论古今\穷富\名显\平凡之人,都有过这样的言论或感慨。 懒惰是因为啥? 懒惰呈现了一种状态,行为或是习惯。一点的困难、压力、苦闷,便放在了心上,便缠绊了脚步。消极便来了。难啊,累啊,不公啊,都来了。当然,潜意识里,享乐也来了。于是,懈怠什么的也来了。问题是,这一天天的,时间是看不惯的。爱理不理,她走她的,你回过神来,想撵都撵不上。 年轻人有几个不思进取的?懒惰的?只不过目标,老远了。东北人说,妥妥的了。对于现状,我们愤青。什么状态,才是妥妥的?什么时候的什么状态,才是妥妥的? 你们急躁吗?我急。 大多都是急的,急着干嘛干嘛,干嘛干嘛。不急的,都是享福的。不急的,不定幸福。我们在为自己着急,亲人在为我们着急。 年轻人里,因着急而倒霉的,不在少数吧。 我算一个!(别人说,在没有人支持的时候,自己要挺挺自己,感觉不错。)掰着脚趾头,回味了一下陈年旧事,这两年我因为着急,干了多少“傻”事呵。我急着想赚点钱,没赚着,还赔了,算吧。关键是,还顺带让那谁也无奈地赔了点。我呢,竟然还干了不少出力不拿钱的勾当。傻×,装啥清高。赔本的买卖我竟也干了。。。 另外,新地带,追求不变(因为年轻人有些追求就是崇高的)。但我看了灰溜溜的自己,急的直跺脚,我都有些神马,可以让我义无反顾地坚持这路子?伤脑筋。 “其一其二”这两样东西,我没有什么具体的可以拿得出手的解决方案。实在不行,让它们自生自灭。
个人分类: 生活言论|47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汪德富世界》贰拾伍-最甜美的一部分
wzq19810930 2012-5-11 10:04
《汪德富世界》贰拾伍 - 最甜美的一部分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情操高尚的老人 , 却惊讶的发现这位儒雅而又智慧的老人生活的非常“节俭 ”: 阳台的庇荫地堆放着一些刚开始有点儿微微腐败的水果。 “这 … …, 还有价值么 ?!” 年轻人一脸不解的问着, “有啊 ,… … ”老人神情肯定得回答到, “通常 , 熟透了的水果才会腐败 , 而人们, 却总是会, 错过那最甜美的一部分! ” 老人皎洁的目光, 在阴暗处闪耀着... ...
3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要内功,别的都是浮云
热度 42 siting 2012-5-7 23:46
在武侠小说里,想武功登峰造极,内功是最关键的,必要时还需要闭关修炼。 在科研方面,同样需要修炼内功。特别是在浮躁的大环境下,如何“静”得下、“坐”得住,是科研工作者,特别是有志于从事科研的年轻人,最需要的。我们有时候抱怨,但其实我们没资格抱怨,没能力抱怨,因为抱怨解决不了问题,提高自身才是最根本的。既然资源集中,那我们就凭借自己的能力去争取;既然大环境不好,那我们就从改变自身开始做起。挫折,在所难免,失败,在所难免,但是只要有一线生机,那就是希望。 我是平凡的人,从农村走出来,没上过幼儿园,在不知名的农村小学、中学读书,但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县重点高中。当时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差一分到平价线,交3000块高价费。当时的农村,3000块高价费,什么概念?!父母的血汗钱啊!不交就不上,这就是规则。不争馒头争口气,咱要努力学习才行。高中毕业,上大学,然后逐渐走到现在。 到了大学,和大多数学子一样,并不是一帆风顺。但是决定命运的,始终是自己,是那颗乐观向上的心。 现在,已经有了暂时的职位,那是勤奋努力的结果,但是这不是成功,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开始。前路仍是扑朔迷离,仍需修炼内功。 博后两年多,苦练内功,有欢乐,有泪水,有成功,有失败,丰富而多彩。 【生不逢时】我经常会开玩笑的说,我生不逢时,想在科大从事科研,却始终不能顺利留下。我读本科时,本科毕业就可直接留校,但是当我毕业的时候,政策改了;我读研究生时,博士毕业可以留校,但是当我博士毕业的时候,政策又变了;于是我接着做博士后,希望能在出站的时候留下来,但是还是没追上政策的变化!悲催啊~~ 当然,如果是大牛,拿到院长特别奖,拿到全国百篇,也就可以不用管对付常人的政策了。看来我只是个凡人罢了,所以我要保持凡人的心态~~ 【跌宕起伏】凡人的事情就有喜怒哀乐,就有成败得失。这两年多的博后生涯写成一个剧本,绝对是一个跌宕起伏的励志故事。除了之前的研究方向,我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刚开始的时候基础薄弱,申请博士后基金不中,申请学校的创新基金也不中!投稿的文章被拒,再投稿又悲剧!老方向没新成果,新方向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开拓也没有成果!这基本上是博后第一年的真实写照!不过我并没有放弃,发扬劳模精神,发挥阿Q精神,给自己鼓励,给自己安慰,最终拨开云天见月明。第一次的兴奋,是POF1接收了,而且几乎没反对意见。然后是博士后基金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尽管如此,2011年还是受到沉痛打击,学校人事师资处推倒重建人力资源部,人才引进面临重大改革,博士后直接留校的机会越来越渺茫,等待,等待, 直到最后确认了不能直接留下。不过也就是在这一年,年轻的心得到了最强悍的锻炼,坦然面对眼前的一切,不再悲伤,不再冲动,也不再惊慌。这不是挫折,这是好事多磨,这是人生历练。所以也就是在这一年,我干劲更足了,跌倒了就爬起来,前进了就更进一步。家事,实验室,天下事,只要是好事,都义不容辞。虽然有时牢骚不断,但是内心更坚强了,也更坚定了。之后学生的文章,自己的文章,相继接收或发表,国内外访问交流,时机恰到好处的人才引进,是对这两年多辛勤和汗水的最大奖赏。 【上天眷顾】保持好心态,与人为善,把事情做好,时刻准备着,这是这两年多上天给我的恩赐。上天也给了我最好的家人、朋友和同学,也让我遇到了好老板、好学生。感恩的心,溢于言表! 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值得一辈子珍藏。这样的人生,就是我想要的。 但是,过去的总归是过去,翻开新的一页,仍需一如既往。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爱你的人们!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体会|9877 次阅读|65 个评论
翻译兼回复: “Why I wrote the article 也谈"一篇超级大牛的…"
热度 5 JRoy 2012-5-7 03:33
刚刚看到何老的博文《 Why I wrote the article 也谈一篇超级大牛的… 何毓琦 》,(作为当事人之一)感动至深。因为其采用英文撰写,为方便大家对何老的理解我特意将其博文翻译如下。翻译主要采用的意译,基本没有任何意思改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很明显我在2012年4月30号的一篇博文触动了公众的神经。6天时间内被点击了近9千次,其中有不少的正面和负面评论。而我当时并没有解释清楚当时发表这篇博文的原因。这里,补充如下: 1,开博五年来,我一直坚持和不断重复强调的是:我博客的主要目的就是给(在)中国的年轻人提供一些工作(学习)上的诉求提供帮助。在这方面,我尽量指出一些(他们)的认识误区和常见错误,以免受其害----这些往往在美国很普遍的道理但在中国可能并不广为人知。 2,涉及的那篇博文题为《 一个超级大牛的超级自引文献----这才叫牛:引的响当当 》。当我第一次读到的时候,它给我一种感觉(博主)崇拜Ronald Mahler作为领域内的一个大牛。然而,这(作为证据)与我的结论不符(注1)。我不想让中国年青人被误导。 3,一般来讲,对于学术上公开的争议和异议,人们不愿意给出评论和指责,往往保留意见--请注意,我所引用的一些专家的意见都是去掉了他们姓名的。事实上,大多数人对于他们认为不可信的东西选择简单的“忽视与不做引用”罢了 4,所以,我写那篇博文的主要原因就是上面的1,2两点。这也是为什么我用中文撰写虽然很麻烦,这样可以让更多人读懂。我采用非常简洁直白的语言和评价,以期使得我的意见和警告没有异议。 5,(但)有些人指责我的文章使用了“Fellow”(会士)和“Academician”(院士)作为学术优秀的评价标准。好吧,就像丘吉尔讨论民主的时候说过,头衔(总)有其不足之处。但是事实上,人们总是渴望这些头衔具有普遍有效性 (的保证)。如果你真正的是一个领域的大牛,这些头衔就是经久不衰的徽章。当然没有他们,一点也不能表明自卑(说明你不牛)。 6,我一开始就坦承我在“多目标探测”领域不是专家。所以,我特意请教了一些这个领域的专家。因为我匿名采用了他们的观点,所以我首先声明他们都是IEEE 会士以表明他们不是我随便找的一些人。 7,最后,一些数学起家的研究领域的人员常用在诸如信号处理,系统和控制等领域的伎俩是: “找一个模棱两可的数学Topic和工具,生硬的用在工程问题中。然后凑活出来一片文章,发表在工程和应用杂志上” 这种应用有几个优势:第一,大多数工程领域的审稿人和读者并不具有那些模棱两可的数学功底。这时,他们能做的自然反应就是落入你的圈套:他们的疑问相比于你(数学起身)的知识只是小儿科。否则的话,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掌握对他们来说可能再也用不着的新的数学知识。第二,即使采用这些数学工具对工程实际问题做不出任何贡献,你仍然可以声称自己提高一种新的视角。这足以发表你的第一篇文章了。(而)当这一步完成之后,你就上了不断自饮自销的“更多类同”的“贼船” (脱身都难)。很快,就成了行业的大牛( 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65-474224.html )。 8,这些都是我的为什么写那篇博文的讨论。当然了,如果我更年轻一点,更为担心(他人)与我针锋相对的话,再或者我的读者仅仅是美国学术人士的话,我不会写那篇博文的。多日之后,再次灯光下读它,我能够理解为什么有些读者认为我傲慢。但是我并不是有些人批评的那样偏见和无知。 (注1:《 一个超级大牛的超级自引文献----这才叫牛:引的响当当 》原博主后续的博文也表面他自己对那个大牛也有怀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的注释 : 1, 上面提到的丘吉尔可能是这么一段话来的 : It has been said that democracy is the worst form of government except all the others that have been tried. Sir Winston Churchill British politician (1874 - 1965) 2, 上面的注1中提到的原文作者的后续博文是指我的 《 给“超级大牛”Ronald Mahler 再补一枪? 》 一点背景说明 : 我是2012年4月26号写了一片博文: 《 一篇超级大牛的超级自引文献----这才叫牛:引的响当当 》, 然后何老30号跟了一篇评注: 《 也谈 “一篇超级大牛的超级自引文献----这才叫牛:引的响当当” 》。 期间吴宝俊老师也跟了篇博文: 《 躺着中枪的Ronald Mahler与科研名利场 》。 从开始到现在,我个人一直对大家的关注是感激之情,并不认为存在什么争议。 有些 评论可能议题宽些,或是对情况不是甚了解,或者也是比较干净利落一时之言 (包括我的第一篇博文)。但我个人都从中学到难得知识 所以我特意又写了一篇博文 : 《 给“超级大牛”Ronald Mahler 再补一枪? 》 , 希望搁置可能的争议。并提出了一些个有意义也是困扰我的问题。也得到编辑加精和大家的欢迎,这里再次表谢 。 刚刚看了何老的博文,感激之意这里不一而足。何老的初衷和方法都是好的,对中国年轻人的帮助也是颇有口碑的,所以我的博文都用德高望重来称呼他。 比如为了大家好理解,辛苦打汉字(这个我至少能理解一点,我在办公室的电脑没汉字输入法打汉字相当困难。但何老主要是汉语言掌握不是太好,困难更大跟咱们写篇英文博文一样);话虽说的直白甚至尖锐,但都是针对学术讨论,也是想表达明白意思。其拳拳之心完全可以理解,而何老提到有些负面的评价可能也是这样,大家根据自己的学术经验和认识发表言论,学术交流有时难免激烈。.....而且这篇博文阐述里面,又给我们提出了更多学术上的宝贵经验:比 如数学界的人物到工程界叱诧风云的背后....事实上,这也是我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我们工程智能算法研究,最崇拜数学理论和公式了 (这段时间我正在犹豫去不去帝国理工数学学院访问呐,就是被数学公式给吓得觉得有必要在数学上拿下),回头可以写篇博文讨论一下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困惑。我这的这对很多的科研年青人都很重要,一个学术上去伪存真,去粕取精的阶段。其实我的这点想法在我上面的两篇博文中都有表露的。 科学网是一个学习共享的地方,这正是他的生命力所在,绝大多数人就是想学习而来的。所以,我相信评论者的初衷也是好的。 所以,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大家都不必太在意异议(更不希望任何人受伤。尤其是何老,大家对其德高望重是认可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术讨论和学术问题本身。都是一些很重要很深刻的问题 , 比如: 什么算是大牛(以至有没有必要跟随乃至崇拜大牛),工程和数学结合的必要性,数学对工程的重要性和欺骗性,科研过程,甚至学术头衔的本质 等等。我一直觉得 提取有用信息,增加自己的认识和智慧是最大的乐事。 理~解~万~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再附何老的博文原文,是不是有翻译不好的地方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y article posted 4-30-2012 obviously hit a nerve. In six days it gathered close to nine thousand hits and a variety of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mments. It occurs to me that I did not explain well the rationale behind my posting the article which I shall do here. 1. As I have consistently and repeatedly mentioned since my first blog article 5 years ago, that the main purpose of my blog is to help young scholars in China with their work and aspirations. In this respect, I try to point out blind alleys and common mistakes to avoid – things that are common knowledge in the US but may not be well known in China yet. 2. The particular article with the title ” 一篇超级大牛的 . . .” when I read it first gave the impression of worshiping Ronald Mahler as a giant of the field which giving the evidences was not my conclusion (note 1). I did not want the youth of China be misled. 3. Normally for scholarly disputes and disagreements in the open, people are generally reserved and not given to pointed remarks and criticisms – note the comments I quoted from experts even though I promised confidentiality by removing their names. In fact, most people just choose the simple act of “ignoring and not referencing” anything they consider unworthy. 4. Thus, the main reasons of my writing the article are #1 and #2 above which is why I took the trouble of writing in Chinese so that it is accessible to more readers. This is also the reason I used very explicit language and comments so that there are no doubt of my opinions and warnings. 5. Some people criticize my article for using the titles “Fellow” and “Academician” as gauge for scholarly excellence. True, just like the famous Churchillian saying about democracy, such title have their deficiencies. But the fact people still crave them is a measure of their general validity. If you are truly a giant of the field, then such titles are unfailing badges of honor even though their absences do not necessarily indicate inferiority. 6. I admitted at the outset that I am no expert in the subject of “multi-target detection” which is why I decided to consult some experts in the subject. Since I was using their opinions anonymously, I use the qualifier that they are all IEEE Fellows to give some indication that they are not just anybody I consulted. 7. Finally, a common ploy used often by authors in mathematically-oriented research topics such as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s and control, etc is this: “find an obscure mathematical topic and tools, force fit it to an engineering problem. Write this up for publication in an engineering or applied journal” This approach has several advantages. First, since most reviewers and readers of the engineering journal will not have knowledge of the obscure mathematics you used, their natural reaction is to give you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 that you may know more than they do. To prove otherwise, they have to spend considerable amount of their valuable time to master some new mathematical knowledge which ultimately may not be of any use. Second, even if you did not make any contribution to the real problem using such mathematical tools, you can at the minimum claim that you provided new insight. This is often enough to get your first paper published. Once this is accomplished, one is onto the road of “more of the same” through self-referencing and promotion. Pretty soon one becomes a “giant of the field” or “big ox” (see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65-474224.html ) 8. These were the rationale as to why I wrote the blog article under discussion. True, if I were younger and more worried about peer opinions of me, and if my reading audience is only US scholars, then I wouldn’t have written the article. Reading it in the cold light of the day and many days later, I can see why some reader may think I am arrogant but I am not biased or ignorant as some critics claim. (Note 1. Subsequent blog article by the original author of “ 一篇超级大牛的 . . .” indicated that he harbored doubts about the “giant” himself).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912 次阅读|3 个评论
赞一下年轻人(兼庆祝青年节)——致张玮
yangyongtian 2012-5-5 20:03
赞一下年轻人,难得有此善心。 固守中华文明,传承文化底蕴。 稍稍假以时日,必定德艺双馨。 热望坚忍不拔,祝愿超越前人。
个人分类: 友谊|21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山那边的一家人(一)
热度 2 liuxuxia126 2012-5-5 08:13
山那边, http://www.shannabian.net/index.asp ,是四川叙永的一个医生和一群年轻人一起办的公益性网站。 我大约是 2002 年的时候 偶然上了新语丝的链接的三思科学网站,通过三思科学网站链接的叫山那边的地方网站,知道了刘义平,刘星宇(网名农夫的即是星宇)等年轻人,他们去乡下调查了一些失学和家庭困难的学生的情况,发起倡议,叫看到的好心人认捐。 我看了一个六口之家的介绍,有三个孩子的,其中奶奶有精神病,父母是农民,女儿最大叫中芬,老二是儿子,叫中国,最小的叫中霞。    中霞最小,介绍的文字中说才 6 岁,就已经每天去田野打猪草了。虽说在农村六岁的孩童去打猪草不算什么,却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和儿子的童年比,中霞和我的童年极象,很想资助中霞,她当时年纪也和儿子不相上下,我当时想,资助她,可以资助得久一些。    可和星宇联系,得知中霞已经有人资助,三人中只剩中国尚未获得资助。中国比儿子大两岁,高一个年级,我后来就同意了。星宇又来信说,一定要慎重决定,因为一旦开始资助,最好是将这个孩子资助到义务教育阶段完成,也就是上完初三。我就和儿子商量,他也同意资助这个小哥哥,就决定以儿子的名义资助。    开始的几年里,每个学期只邮寄学费和杂费,一年也就几百元,直接寄到学校,并不寄给中国本人。    我因为工作生活很忙乱,很少关心中国的学习情况。他也一直没有给我联系过。    05 年夏天,中国考上了初中。也上了他姐姐上的那个中学 —— 赤水中学。    农村开始了两免一补,我也就不再给中国交学杂费,但他家的情况我是知道的,上学还是要吃饭的,后来就确定了他每月的生活费我来支付,一个月 100 元。    收到他的第一封信是 05 年秋,刚开学不久。她的姐姐中芬寄给我的,上面除了表达感激之情外,还有一些牢骚之语。 我本不想和他们联系,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我是谁,后来我知道,是中芬闹着星宇找到了我的联系方式。怕伤害他们的心灵,思虑再三,还是给他们回了一封信。 中芬、中国:    你们好!    很高兴能收到你们的来信。    我相信我们是很有缘分的。在世间这么众多的人中,我认识了你们。真的是缘分。我会很珍惜我们的缘分的。    读着你们的信,除了高兴,也很不安。你们称我为 “ 敬爱的阿姨 ” , “ 怀着感激之情 ” 给我写信,这很让我不安。我能成为中国的资助人,感到荣幸的是我。你们不必对我有什么感激,因为,你们要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即使没有我来资助中国,也会有别的好心人资助你们的。    还有,你们因为贫困不得已才接受别人的资助,这不是你们的错。我们的国家虽然有一些地方比较富裕了,但还有很多地方很多人很贫困。要摆脱贫困,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就得学习知识,学习文化。让你们能受到教育,是我们这个国家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努力的。我很高兴我们的国家在逐渐富裕,而对农村和农民的贫困在逐渐被关注并在政策上给予照顾。    中芬信中说: “ 有时,我想他离家出走就好了,最好让我永远别在(应该是再)看见 ” 。你对弟弟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你毕竟是他的姐姐,你怎么能希望他离家出走呢?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作为姐姐要爱护弟弟,帮助弟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能用抛弃的做法。你想想,中国是你除了父母最亲近的人了,你都要抛弃他了,怎么还希望别人帮助他呢?我通过网站了解到,你是个很懂事的姑娘,学习也很勤奋,但对弟弟的爱,无论何时不能减弱,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亲情是最珍贵的。希望你以后对他多帮助,我们一起帮助他好不好?    中国是第一次写信吧?第一次写,虽然有一些错别字,(我帮你改过来了,建议你在写字本上好好写写这些错字,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意思表达得很好,很完整,格式也很符合信件的写作要求。真的很不错。    中国在信中说 “ 真让你失望,我是一个差生。。。 ” 我想纠正你,孩子,你没有让我失望,你也不能认为自己是差生。虽然你的学习成绩暂时没有别的同学好,但这不代表你赶不上来。据去你们学校调查的刘星宇哥哥说,你是一个很活泼开朗的孩子,也很聪明。我也看了他给你照的照片,从照片上看,你长得很快,比我第一次看到你的资料时高了许多,已经是一个很英俊的小男生了。    孩子,没有谁天生就是差生的。只有努力和不努力的学生,没有差生和优等生。如果有这样的区分,对孩子是很大的打击。如果你自暴自弃把自己当作差生,那别人是帮不了你的。把学习成绩赶上去,只有靠你自己了。我想,以你的聪明,你只要把三分之一的精力用在学习上,肯定就可以有很大的进步。如果你能用 90% 的力量在学习上,你的学习成绩一定可以在班上名列前茅的。我想,你小学的时候成绩不好,是你太贪玩,不太努力吧?你只要克服一些学习上的坏习惯,接受姐姐和其他同学对你的帮助,多想多读多问,一定会有进步的。我也期待着你的进步。    希望以后能经常受到你的来信,你可以给我讲讲你们班和你们村发生的趣事。   我有一个儿子,他今年上小学六年级,明年也上初中了。希望你们能够一起进步。    祝中国、中芬   学习进步   快乐开心!    代问赵丽老师和同学们好!    代问你们的父母奶奶好!    柳絮 注:这个故事,部分内容曾在天涯博客: 我的小菜园发表 过。但故事的后续,我没有写,可以在这里说一下。
个人分类: 家人朋友|3560 次阅读|2 个评论
母亲的诗
llgkyy 2012-5-3 17:14
母亲,典型的农家妇女。虽然读过六七年书,在她那个年龄的农村女性中并不多见,但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50岁之前,连县城都没多去过几次。从我能记事起,母亲的唯一职业就是干活。家里家外,白天黑夜,干不完的活。 听母亲说,她也年轻过,学过卫生员,当过生产队会计,还有长长的又黑又粗的两条大辫子。这些我的记忆里都没有。作为见证的,就是家里一个方方的发黑的小皮箱,正面有十分鲜艳的“红十字”,里面分两层,有一个一个的小兜兜,放药用的。那个年代,农村赤脚医生常背的那种。还有我学写“ɑoe”时,总是用不完的一沓一沓的账页。 如果说,母亲的说法,还能在我有记忆的生活里找到蛛丝马迹的话,那就是为全村人义务打针和忙里偷闲地看点书。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村里人看了病,取了药,只要打针,都找母亲。后来,母亲老了,总是说一握针头,手就发抖,再加上村里的年轻人,已有上过卫校的,于是母亲就不再做这些事。农闲的时候,不可多得的下雨的日子,母亲干完活,也会看看书,《红楼梦》、《西游记》、《说岳全传》、《杨家将》、《薛刚反唐》、《聊斋志异》……能找到的杂志、包过东西的旧报纸、我从学校带回来的课本、小人书,母亲都看。如果说,我受过什么启蒙教育的话,也就是母亲看完书后,晚上或田间地头,边干活边讲给我的那些故事。 说到雨天,有一个细节,也许可以证明母亲是有点文化的。那时候,农村的姑娘都绣枕头,绣鞋垫,花样不好找。于是下雨的日子,就会三五成群地到家里来,请母亲给她们画花样。这时候我特别乐意将自己的铅笔贡献出来,母亲画上一些花、一些叶子、一些枝干,有时还会应姑娘们的要求,写上一两个字。母亲是直接画在布上的,回去不用再描,直接就可以绣了。绣完后,如果脏了,就把白面馒头揉碎了,放在上面反复揉搓,一会就很干净了。 母亲不多说话,吃了亏也常常沉默,不和邻居吵架,也不大声呵斥孩子。在村里威信极高而不张扬。母亲闲的时间少,有闲时间也不去东家西家的串门。住了30多年的村子里,母亲没有一个仇人,也不恨谁。 母亲和诗,实在扯不上什么关系。可是,我心里有一首诗,见得最早,记得最深的一首诗,确实来自母亲。那是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个晚上,母亲在灯下纳鞋底,我坐在母亲身边写算术。母亲顺手写在我算术本上的一首诗: 九 月 九 流 风 好 花 头 上 戴 九 顶 头 这是一首十字诗,顺着十字的方向来回念,就成了一首诗:九月九花九顶头,头顶九花好风流。流风好花头上戴,戴上头花九月九。大概属于文字游戏一类的东西,我不知道母亲是从哪里得来的,也无从知道是谁作的。是母亲教我的,就叫做母亲的诗吧。 后来,我上了中文系。再后来,我堕落到来研究文学。诗读了不少,诗人也知道了很多,李白、杜甫、雪莱、艾略特……一长串,一长串。也曾感动,也曾迷醉,可是总觉得这些诗,属于我生命中的另一个系统。只有母亲的诗,来自心灵深处,最自然,最真实。
3482 次阅读|0 个评论
野外出行记
aijb1987 2012-5-2 21:09
马上就要进行新一年的工作任务了,心中难免有些忐忑。一方面自己想利用些时间好好整理几篇小论文,其次在办公室的思绪挺乱,需要换个心情换歌地方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明天就要去安徽芜湖出野外啦,其实挺好。既可以赚点生活费,又可以亲近大自然,何乐而不为。自己有想法很重要,希望能把一些东西写出来,整理成文。年轻人还是得有破釜沉舟的气魄,不畏惧强权,因为知识是没有隔阂的,更不妨碍不同观点的激烈碰撞。不要鄙视自己,更不要轻视别人,相信自己,超越他人。
25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吃素食的朋友
热度 8 liuxuxia126 2012-5-1 17:12
在天涯认识的网友 黄惟群及 他的夫人4月已从澳洲悉尼来到中国,我将在6月儿子高考结束之后在武汉接待他们夫妇。 2007年春节期间我有机会去澳洲看望当时在布里斯班访问的爱人,也去悉尼看望了惟群兄和他夫人丽莎姐姐。 惟群兄是文学评论家,是很有个性的一个文人。他写的文字很多人喜欢,文字干脆,干净,观点及其分明,如果没有见到他的真人,还以为他是个愤世嫉俗的年轻人。 我和惟群兄有3次交往经历。一次是在 澳洲悉尼,一次 是 在北京,一次 是在武汉。 在澳洲时惟群兄接我们一家去他家吃饭。当时我就发现一个细节:丽莎姐姐不吃荤,只吃素。 但是除丽莎姐姐之外,惟群兄,他们可爱的一对儿女,均是荤素皆食的。 在他们那个幸福快乐的家里,因为彼此尊重,并没有带来什么烦恼。 丽莎姐姐吃素的同时,也信佛。虽然惟群兄不信,但不妨碍他尊重妻子的选择。 第二次在北京见他们一家四口时,陪他们一天,在一起吃了2顿饭,这次我发现吃了很多年的丽莎姐姐不再坚持吃素,而和家人一样也接受荤食。这个改变令我吃惊.多年的习惯,怎么能改呢?但因为时间伧俗,我没有来得及细问。 第三次他们回国专门来武汉看我。我也抽空陪他们在武汉,去三峡逛了几天。在多日相处中,我有了更多和丽莎姐姐单独交流的机会,并问到她为什么会改变多年的饮食习惯。 她是解释非常简单:因为吃素会给家人朋友带来麻烦,所以不再坚持。改吃荤之后,身体状况也好转许多。每次吃饭不再会为照顾别人或者被别人照顾而顾虑太多了。 她是我认识的女人中最具女人味且最优雅的一个女人。无论是外表的美丽还是丰富的内涵,以及举手投足言谈间透出的大家闺秀的气质,都让我非常迷恋。虽然我们是在网上相识,但我们真真切切成为了生活中的朋友。 吃素是一个人的选择,我们应该尊重。但吃素的朋友因为尊重别人而放弃自己的选择。这是真正的大爱。
个人分类: 家人朋友|3687 次阅读|13 个评论
抛砖引玉--科研经费的最佳年龄分布
热度 23 lin602 2012-5-1 09:44
科研经费总盘子就是那么大,如何进行合理分配是非常重要的。刚才突然想到这个问题,凭自己的直感,提出这样一个分布图。 经费分配与年龄的关系,应该是正态分布,最高值我觉得(没有深思,仅直感)应该是在45岁左右。95%的经费年龄范围应该分布在30-60岁之间。 我觉得,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与精力,以及竞争的紧迫性上,年龄越大越不行,特别是55岁以后,因为这年龄有个稳定的工作与生活基础,紧迫性已经不强烈了,而且思维能力也弱了,长期的工作经验较多也因此会因为经验让自己‘犯经验错误’。加上眼睛看资料多也会吃力,体力也下降了许多,不是说不能做科研不看资料,但已经过了黄金时期。 30多岁相对来说,积累还少了点,科研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从经费的角度,应该资助他们(类似于现在的青年基金),让年轻人动起来,通过看资料,发现实验现象,慢慢进入最佳状态。 年轻人经费比例少,将直接影响中国后面的科研整体水平。 仔细看看我们周围,四十多岁的科研人员是最厉害的年龄。有人说,许多得奖都是年龄大的人呀, 其实这些大年龄的人得奖的成果大部分都是更年轻时候做出来的, 同时年龄大的教师得奖还有其他深层次上的原因,因为他们的社会资源多,权力多的因素很大。 我这个说法不一定就是说三十多岁的科研人员没有非常厉害的,也不是说六十岁以后的人中就没有特别厉害的,只是分布的统计上比较小点而已。 应该呼吁我们国家的科研经费进行年龄分布统计并向社会公布。将这些年龄分布曲线图进行公示,当然这个图最佳是什么样子,这可以讨论。我相信科学的东西会得到共识的。 现在许多六、七十,甚至七、八十的院士、牛教授还掌握着许多科研经费,这是非常非常不合理的。 全国的科研总经费就那么多,年龄越大的人分配比例越多,年轻与中年人比例就越少,这将严重错过科研人员科研的黄金期。 从考核的角度上来说,也要根据经费分布图进行合理考核。 马志国 2012-5-1 16:02 从经验判断,博主是45岁左右(略小于45岁)。 博主回复(2012-5-1 16:02) : 我已经快56岁了,你的经验不对哟,哈哈。
10530 次阅读|45 个评论
[转载]年轻人,你着什么急?
热度 1 daishx08 2012-4-30 23:01
年轻人,你着什么急? 来自 http://www.cnblogs.com/jtf-china/archive/2011/09/11/2173710.html 博士第二年,其实博士生涯开始也没多久,我突然想放弃了,为此挣扎了很久,虽然挣扎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这个想法就想伊甸园的苹果,不断诱惑我,刺激我,左右着我的情绪。但是到了现在,逐渐淡了,我想我会继续坚持下去,拿到博士学位。 我把我的这段心路历程记录下来,也许以后迷茫的时候,可以再翻翻。 得益于发达的网络媒体,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充满诱惑: 你上人人,看到以前的同学往返于国内外,周末出去游山玩水,喝酒唱歌;看到以前的同学开始谈婚论嫁,忙着结婚、领证、各种写真,恩爱幸福;再看看自己,苦逼的坐在实验室,一个月1千多补助,读个博士要5-6年,怎么想怎么不划算。 于是着急了,也想每月拿个七八千上万的工资,也想周末可以出去花天酒地,也想找个妹子把证领了,然后闭门造人。 说实话,我曾经就是这么想的…… 尤其是发现坐在实验室看论文,一遍两遍三遍看不懂,经常被老板批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的时候,更加郁闷。数次想说,我不读了,直接卷铺盖出去赚钱去了。 可是仔细想一想,读博真的没用么,把你扔到公司里去,你就能保证比待在实验室更好,你一定会活的更开心? 其实并不是,我只是单纯的执着于比。 跟师兄们比成就?比不过,人家发了多少paper,我看懂了多少paper,这没法比;跟工作的同学比拿的钱多?人家每月还要交税,我这都不够交税资格,那这么比有啥意义呢,我并不清楚,从小的教育只告诉我要跟人家比,人的愤怒往往是出于对自己无能的不满,这话说的真不错。 或者常常的还会有借口,比如我不喜欢这个领域,对这个不感兴趣啥的。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的兴趣?能不能写的下来?为了你的兴趣,你又愿意付出多大的努力呢?这样一想,似乎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没那么可爱了。 对自己现在做的事没啥兴趣,这其实是一个常态,大部分人都这样,不同的是态度。你愿意为手边的事花多少心思,决定了你的收获能有多大,随便搞搞是一天,认真钻研也是一天。时间都是一样的流逝,不同的是,你成长了多少呢? 大部分的年轻人其实都会焦虑,大学毕业想找个年薪十万的工作,哪个公司钱多就跳槽去那里,然后赶紧买套房子,讨个老婆,准备生娃,一切赶在30前,等四五十岁后,然后准备换个轻松的工作,做点自己想做的事。 可是真的要这么急么,直接从现在跳到60岁,儿孙满堂,光荣退休好不好? 人生没有好坏对错,每个人都只能经历一次,最重要的是你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呢?是赚钱的多少么?那么赚钱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假如你赚够了500W,你准备干啥呢?做你喜欢的事?还是买套房子接着上班? 人生是一条单行线,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走法,关键是你看到了沿途的风景么,你活的快乐么? 大部分的人都不开心,工作的在想,要是当初我读研了,那肯定收入比现在高了吧;读研的在想,要是我早点工作,说不定现在已经是XXX经理了。 又是一个围城,看到了吧,这就是现在的社会,大家共用一套价值标准,谁赚的钱多,谁就是成功人士!王朔看的真透,“什么成功,不就是赚了点钱,被一帮sb知道了么!”但就算钱真的变多了,然后呢?不清楚自己的真正需求,于是无数的钱财又变为奢侈品,易耗品,房屋租主权,或者变成小三的月钱,满足了物质的欲望后,却满足不了自己内心的需求,于是继续空虚不满,周而复始…… 真正的富有,是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满足,不攀比,不张望,专注于自己,用心钻研,用心生活。 好比读博士,花上几年时间,静下心钻研,思考一些可能你以后再没有机会想问题,能够顺利拿到学位毕业的,绝对都不是混日子的,个个都是有强大的执行力,时间观念很强,思维活跃之辈。博士学位都能拿到,你干啥不行? 其实不论读不读博士,或者从事别的行业,人生虽然有着多种选择,但你既然选择了,就不用后悔。选择这条路,行!选择那条路,也行!最怕的是,你走着现在的路,还想着另一条路,时刻想着该不该跳过去,多少时间就在这蹉跎中错过了…… 用心、专一,才是真正的生活态度。 stay hungry,stay foolish。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21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谦虚
tomahawk9d 2012-4-30 14:57
我们这个民族是特别重视谦虚,提倡谦虚的,这种思想俯首皆是,比如“谦受益,满招损”、“谦谦君子” 、“虚怀若谷”等。可能是在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曲折,才深刻地体会并总结出的处世箴言。 自己还是个年轻人 ,尚无资格来论谦虚。只是想结合自己因骄傲自满导致的挫折和失败,谈一点浅薄的体会。 首先,谦虚不是虚伪。保持谦虚是一个成熟的、理性的人所做出的必然选择。换句话说,这是生命前进的一个必然阶段,经历了懵懂、青涩、冲动、盲目和意气用事之后,一个个棱角分明的终于被磨圆,成为光润世故的,这是自然界对万事万物的改造,秉着“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的心态,坦然受之即可。 其次,谦虚是安全感的需要。佛经典籍中有这样形象的比喻,世俗社会就像是长满了欲望之树的森林,而人就如猿猴一样在树林间不停的追逐、穿梭。世俗社会容易让人目眩神迷,也充满着危险和邪恶。因此,时刻保持冷静与警惕就是这种环境下必然的生存法则,而保持谦虚可以让我们更理智些,一旦骄傲自满则会心浮气躁,难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第三,都说中国是个“乡愿”社会,说白了就是嫉妒心理。如果过于高调、炫耀和张扬,则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就像是海平面上突起一个高峰,必会被周边的张力所拉平。明智的人,保持 低调,谦虚谨慎使自己尽量少地免于孤立的境地,也会适当的减轻外界张力的拉扯,也就 少了风口浪尖,折戟沉沙的忧患。 第四,谦虚是进步的必要条件。吴宇森的《赤壁》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片子,全剧的高潮是大战之前小乔为曹操表演茶艺的一段戏,曹操望着小乔不断向茶杯中注水,惊讶的说道:“满了,满了”,小乔却气定神闲的道破天机:“是的,满了,满了”。通过这个片段传达出了全局的中心思想,也是曹操失败的根本原因。阿满的心正如那个杯子,已经被自满骄横充满,再也听不见任何意见,终至赤壁兵败。因此,要想不断进步, 不断接纳新的养分,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清空,这样才能海纳百川,逐渐做大。 如果以上几点不足论证的话,请看看伟人的态度吧。在毛泽东诗集的审定过程中,主席看到了“七律百万雄师过大江”一首,说道:“还有这么一首呢,还不错吧,可以入选。”据身边的工作人员讲,这是几十年来听到主席唯一的“自我肯定”的话。实在是让人“心灵震颤”啊,以毛泽东的雄才大略,一生功业可堪古今无对,震古烁今,尚且如此谦虚而不自骄,你我庸碌之辈还不赶快“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以上是一点浅薄的见解,大家或有同感,或有不同意见,都可以交流,指导。谢谢大家!
3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看“抱大树”
热度 8 linby 2012-4-28 16:03
最近,看到好几篇“抱大树”的文章 ,觉得都是非常有道理,忍不住结合自己观察到的人和事思考了一下。 我觉得,选择在大树底下乘凉,还是去远处争夺阳光要考虑的东西还是很多的。比如说,自己的不足和自己的特长。有的年轻人科研独立性不是很强、或者科研的眼光不行、或者交流写作等存在某一方面非常严重的缺陷,那么显然选择一颗合适的大树是最明智的选择。有的人擅长实验、有的人擅长写作、有的人擅长提出问题……这些人选择合适的大树或者适当的合作者可以让自己的成功事半功倍,选择错了基本就是误了自己的前途。 有的年轻人属于独立性很强的,而且思维新颖,擅长用些简单的新思维解决些有意思的难题,如果这个人的性格中还有不愿受人压制的因素,那么显然走出去是最好的选择。当然在大树下或许能快速成长,但是要看大树愿不愿意给你雨露。很多时候大树也不可能给予每颗小苗养分,经常有所选择。而且也有不少看走眼的时候,他可能选择了一个协作性强些但是水平差些的作为自己的重点培养对象,这时候要及时的走出去。科研这条路一般只要你水平足够,当然包括各种水平,自己搞也能慢慢的有机会发展,虽然会慢些,但是总比留在大树下成为大树接班人的潜在竞争对手好。看历朝历代,最后几乎所有参与皇位竞争的皇子们都要被上位的皇帝给干掉。同理,大树接班人上位以后,潜在竞争对手因为资历的类似,就算你愿意甘为人梯了,接班人还未必买帐。因此水平高到一定程度的人,如果不能成为接班人,显然也应该走出去创建自己的事业。 当然抱大树,也是需要一定资本的,正如前面博文们说的自己要努力,至少要有一技之长,要有培养的前途……再大的大树,恐怕也没有办法将一个小草拔成树木;大树也想通过新树增加自己的影响力。自己不行,说啥没用。 抱大树,据我的观察,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果以十年算一代的话,用来表示离大树中心的远近。似乎最近的两代人都只能成为绿叶,难以成为独立的研究组开展自己的研究,独立了除非远走否则也很难有气候。其实看看外面的大树,离大树太近的地方几乎寸草不生,大树同代人及下代人的养分都要被大树给吸收了,尤其是科研这个大多只是锦上添花少雪中送炭的领域,有好东西都是大树的,当然很多好东西也就只有大树才能拿到。因此,选择抱的对象也是必须认真分析大树下面的情况,选定位置才好有大的作为。这条当然对于那些甘心成为绿叶的人除外,但是我想大多数人还是需要经过一定积累有自己的团队和组织。 参考a: 谢玉江:中科院博士毕业5年左右留在科研院校工作的几个青年人的发展概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7269-561070.html “靠大树”是青年博士快速成长的关键因素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7269-564163.html 赵帅飞:种南瓜与“抱大树”:大树底下易“生存”但难“长大”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6530-564082.html 赵斌: 年轻学者,是在大树下乘凉,还是去远处争夺阳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521879.html 吕喆:“种大树”与“抱南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564452.html
个人分类: 个人感悟|11651 次阅读|10 个评论
基金申请的那些人,这些事。
热度 6 ahauwangrui 2012-4-28 09:27
博主按:无意中看到一位网友写的关于基金申请的帖子,感慨万分。与基金打交道这么多年,本人也见证过很多年轻教师为基金申请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事例。在大多数的 211 和地方院校,科学基金几乎成为年轻人成为优秀的唯一通道。可能我们没有好的平台,没有大树可以乘凉,甚至没有接受过高水平的科研训练,但我们勤奋,善于思考,懂得感恩。从不放弃对 生命之美好,生活之快乐的追求,努力收获内心的丰富。过勤天地怜。 向在奋斗过程中高兴过、快乐过、痛苦过、迷茫过、甚至仿徨过的年轻教师致敬。 附全文: 谨以此文记录我的 2012 年国基申请之路 2012 年 3 月 16 日 下午 4 点,当我把 2012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交到 X 院科研处,走出 X 院办公大楼的时候,我看着蔚蓝色的天空,心中长舒了一口气 ……… 。 从 2 月 9 日到 3 月 16 日,整整 37 天,在这 37 天里,发生了太多让我感动的人和事,一幕幕在我眼前挥之不去,让我思绪万千,在这 37 天里,我走过了一段不一样的人生之路,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都让我为之而沉迷。 这 37 天里,我高兴过、快乐过、痛苦过、迷茫过、甚至仿徨过,心中的酸甜苦辣,真是感慨万分,我本不是一个善于言露于表的人,但是,我想记录下我的 2012 年基金申请之路,作为鞭策,作为前进的动力,作为我今后迷茫人生中指点方向的探照灯 ………… 1 月16 日 ,我从Z 大回来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人目前在 Z 大 W 实验室读在职博士),浑浑噩噩的过了个新年、元宵节,期间因为感冒的缘故,一直不好,每天就是吃饭、看电视和睡觉,真应了 “ 整个人很懒,懒到能躺着绝不坐着,能坐着绝不站着 ” 那句话,每天早晨睡到 10 点半,甚至 11 点才起来,心里一直想着写基金的事,但不知从哪里开头,如何动笔,所以,看着大街小巷欢声笑语的人们和夜晚连绵不断的烟花,心里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我的情况需要介绍一下,因为所处基层农科院,本来研究生阶段学的是病理学,但是因为进了单位后,面对基层实际工作的需要,在工作的六年时间里做了大量的昆虫方面的内容,对于我的本行是越来越远了,但是一直都没有忘记过,一直在积累点东西。在 2010 年 5 月的时候,有幸上了 Z 大的博士,所以博士论文又转回做的病理学方向。我之所以啰嗦这么多,是为了说明我真不知道我的基金从何处下手。 2012 年2 月8 日 ,突然意识到不能这样下去了,再这样下去,我今年的基金就泡汤啦。9 日早晨破天荒 8 点就起来啦,因为本人所在地区冬季是 9 点多天才亮,所以看到外面黑漆漆的夜空,感到很满意。于是就结合我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开始构思:设想研究内容、研究目的、试验材料、试验方法和技术路线等,并确定申请类型为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心里有了一个大框后,开始查文献,动笔了,自此期间每天就是想着基金的事情,想着我的研究意义是什么?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是怎样的?别人研究到什么层次?怎么样提炼创新点?如何安排我研究的这个问题的逻辑性,以及段与段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有怎样的逻辑性,如何让别人感觉我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等? 那段时间,真感觉到兴奋,兴奋的第一点是我不会像我所担心的那样一直会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了,二是我觉得构思和创作是一种快乐,尤其是在通读大量文献的过程中,就感觉和别人在探讨,在交流,更重要的是读到一些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处理的很好的文章的时候,感觉棒极了,让人从中获得一种乐趣,日思夜想的就是那些问题,让我兴奋不已。 因为白天要工作,有时候要处理一些不得不处理的事情,所以基本上晚上是最宝贵的时间,静静地没人打扰,经常干到深夜三、四点是常有的事情。记得一天,觉得比较晚了,起来倒杯水喝,看了一下时间是 3:50 ,想着再看一会就准备休息了,毕竟一直熬夜对身体不好,为了明天的效率,还是悠着点,就继续看了起来,感觉吧,好像只过了一会儿,发现电脑周围的光线不太对劲(我书房的电脑桌是对着窗户的),下意识中感觉窗户外面不是那么完全漆黑一片,猛抬头,奇怪!天怎么蒙蒙亮了?再一看表, 8 点 45 分!不禁哑然失笑! 那段时间真是走火入魔了,白天跟别人说话的时候,一边说着话,一边心里在想着我的构思,晚上躺在床上,感觉有什么地方想到要点了,就赶紧爬起来把它记下来。记得有一次,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出门,临出门想到一句比较合适的话,就赶紧从电脑包里拿出笔纸把它记下来,宝贝女儿在一边催促到: “ 爸爸真慢,爸爸真慢 ” !就这样,天天写着,内容在一点点充实,看到自己写出来的好的语句和想法,忍不住多读几遍,简单的骄傲一下,心里充满了自豪感。 就这样,到 2 月底,本子初稿算是写完了,当然感觉很粗糙,毕竟我不知道我所选的方向和思路是不是正确,先把本子交给老板看看再说吧。结果 3 月 1 日,老板实验室的 L 老师打电话过来说:我的本子问题很大! 因为我在 W 实验室的时候,和老板简单沟通了一下,征求他对我的基金内容的看法,他说让我从本地区 A 条件这个角度结合博士论文方向想一个方向。结果我就从 A 条件对 C 内容的影响这个角度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而且期间又引入 B 病害这个关键因子,因为 A 条件对 B 病害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 B 病害对 C 内容有相关性, A 条件影响的又不是 C 内容这一个方面,而且 A 条件是不断变化的,看到这里可能各位虫子们都糊涂了,很对!我也是经过 L 老师指点以后才明白的。老板的意思是把 A 作为一个条件,研究 A 条件下, B 与 C 的相关性。很简单的关系,结果让我搞复杂了,我却把 A 条件作为重心,研究 A 条件对 C 内容的影响,期间引入 B 病害作为其中一个影响因子, ABC 三者之间关系怎么摆,可想而知,有多乱! 所以 L 老师打电话说完以后,我才知道,重心完全偏移了! 完了,一切都几乎要重新写了!距离我们院提交日期还有半个月时间! 呵呵,也就意味着,所有的一切都是自我陶醉的产物!!! L 老师给我打了将近一个小时的电话,对我的基金申请书的立项依据部分进行了重点分析,首先从研究的重要性入手,从 XX 的重要性、 B 病害的危害现状、目前国内外各种防治方法、 C 对 B 调控的重要性以及命题的落脚点等进行了详细的解说,为我的基金申请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至此,我要重点介绍一下 L 老师和 N 博士,因为他们对我后面的基金申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正是他们,才让我能够顺利的写完基金,才让我有种写下本文的冲动! L 老师年龄和我相仿,长相甜美,秀外慧中,是一位心地特别善良的女老师,是老板的得力干将,一直在老板实验室读完硕士、博士,直至留校任教。博士期间在 M 国某知名大学生物系担任访问学者,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研究项目联合培养的博士,短短两年时间,就发表了两篇 IF 值大于 4 的 SCI 论文,博士毕业后顺利留校,并成功申请青年基金一项。去年 8 月份,在我院开展的一场学术报告,以其纯正的发音、敏捷的口才、落落大方的神态 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风范赢得了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交口称赞。 N 博士闪亮登场,说起 N 博士,还是我的小师兄呢。说小,是因为年龄比我小 5 岁,年纪轻轻, 27 岁就拿上重点大学的博士学位,美好的人生之路已经开始向他招手了;说师兄,是因为师出同门,博士已经毕业,我才刚上不到两年,自然是当之无愧的师兄啦。 N 博士也是联合培养博士,在 D 国 HB 大学生物所两年的学习经历,同样收获颇丰,是我等学习的对象,尤其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更是羡煞旁人啊。 N 博士做人一丝不苟,真的很棒;做实验更是严谨认真,我在 W 实验室的时候,曾经观察过该兄弟花了将近两个钟头的时间洗 6 个 5000ml 的三角锥形瓶,仔仔细细的洗刷,里里外外的把瓶子上残存的污垢一点点刷去,看那专注虔诚的样子,简直是在擦拭一件祖传千年的神器啊。 言归正传,我理清了思路,开始重新查找文献,值得向虫友们推荐的是 NoteExpress 2 ,它确实是一个很好用的文献工具软件,可以把所有的文章导入文件里,编排作者、出版物名称、年代、关键词、摘要、页码,甚至还可以做备注,记要点等。同时处理几十上百篇文献资料一点也不麻烦,通过该软件,利于分析不同学者的思维视角和观点差异,我的第一版就是靠它来完成的。 从 3 月 1 日写到 3 日,悲剧发生了。 3 号下午,在整理文献的时候,一个不小心的操作失误(具体原因就不细说了),把这三天写的东西全都替换了,但我发现找不到的时候,全身的冷汗直冒,懊丧的一塌糊涂,立刻站起来,开始抓狂。把头抵在地上,足足有一分钟之久,正应了那句很著名的话: “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 用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尽力去回忆这三天所写的内容,并安装了酷盘,把写的东西存到酷盘里,哪怕笔记本丢了,也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做到绝不会出现白忙功夫的情况。 毕竟是自己写的东西,虽然丢了,还是很快可以回想起来,同时感觉这一遍比以前的内容更好些。就这样,经过一周多的奋战,可以说这几天完全的黑白颠倒,工作生活,全都没有顾得上,多谢我的父母,为我一日三餐做好,吃了饭,嘴一抹就跑了,有时,父亲看我熬夜到很晚,半夜还爬起来给我做荷包蛋面条吃,更有甚者,母亲在盛饭时故意在碗底多放两个鸡蛋,我一看就乐了,笑说 “ 这又不是六十年代,那时候鸡蛋金贵,现在谁还稀罕这玩意啊 ” ;还有我的妻子承担起照顾宝贝女儿的重任,这段时间确实很少操心女儿的生活起居问题了,看我在写作的时候,默默地给我端来一杯茶水,悄悄地离开;此时,连我的宝贝女儿都很懂事,有时候太累了,吃完饭想和她玩一会,她马上赶我说: “ 快去学习,学习去! ” 3 月10 日 ,将第二版发给老板、L 老师和 N 兄弟看。很快得到回复,在老板的指点下, L 老师和 N 博士为我指点了第二版,抓紧时间修改,修改好后变成第三版在 3 月 12 日修改完毕,得到回复后,第四版于 3 月 13 日 22 点修改完毕,第五版于 3 月 14 日 16 点修改完毕,第六版于 3 月 15 日凌晨零点修改完毕,第七版于 3 月 15 日 13 点修改完毕,第八版于 3 月 15 日 23 点修改完毕,第九版于 3 月 16 日 11 点修改完毕,第十版于 3 月 16 日 12 点修改完毕。虫子们从我如此密集的版本完成时间表可以看出,在此过程中,老板、 L 老师和 N 博士为我付出了多少,尤其是在第五版的时候,老板亲自动手,一直修改到半夜 2 点多(因为我们 W 实验室有个 QQ 群,所以,我看他的头像一直亮到深夜 2 点),才给我发过来修改后的基金,老板不亏是老板啊,大刀阔斧的删删删、合并与重组相协调、语序与句段再调整,这样一改,立刻觉得清爽了很多,意思也是更加直观,表达更清晰。 L 老师和 N 博士就不更用说了,每时每刻都在电脑前,一直为我详细讲解,修改我申请书的不足,有时候电话沟通一讲就是 1 个多小时,我一边拿着话筒,一边用笔记着,听到话筒里传来的声音,简直就是天籁之音,就怕自己耳朵不好使,不能完全领会他们的意图;还有 QQ 确实是个好东西,我本人认为它已经超出了娱乐的功能,我们之所以能够无障碍沟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个好东西,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办公工具之一了。 科研处的同志也是给我大开绿灯,本来院里要求 15 日下班之前上交,但我的还没有搞定,所以,同意我 16 日早晨一上班就交,后来又从早晨推迟到中午 12 点,再推迟到下班前,然后推迟到下午 4 点以前。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再普通不过的话此时验证了它的威力,我很庆幸的是少年时期艰苦的农村生活铸就了一幅并不高大但还算比较结实的身体,要不然,在这样高强度的压力之下肯定坚持不下来,当然就这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连续一个多月的伏案疾书的超高强度的写作,并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使得我的颈椎和肩部僵硬、双臂发麻,加上用脑过度,觉得有一种身心俱疲的感觉。从 12 号起,每晚只睡 2-3 个小时,而且就算在睡觉的时候,头脑里的思维活动也没有停止,我明白为什么伟大的化学家在发明苯环的化学式会梦到蛇的典故了。 3 月 15 日晚上 21 点多,吃过晚饭,看到密密麻麻的修订,想到还有那么多问题没有写完,心里烦闷,心跳加速,头脑一片空白,全身觉得再多坐一分钟就会猝倒,真觉得写基金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甚至怀疑自己究竟是不是干科研的料,自嘲着说没这个能力,就别想揽这个活,郁闷之下,干脆躺倒办公室的沙发上睡起觉来, 23 点整醒来,感觉好多了,开始稳下心来,慢慢的再投入进去,就这样 16 日到来了,在 L 老师和 N 博士的指点下,一直反复的把第九版、第十版修改完, N 博士还专程为我做了技术路线图和正文插图,这样不会在不同版本的电脑中显示时出现位移现象。此时已经到了 16 日快中午 12 点了,科研处的电话不断的催促我快点交,而我却还没有往基金书里面填写内容呢,人员信息、单位信息、关键词、中英文摘要、经费预算一大堆,还有正文,我这才知道,把内容全部写好后,光往项目申请书里面填写都是一件短期内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我只觉得全身的血液都要沸腾了,精神高度紧张,心跳加速,强压住一颗快跳出嗓子眼的心,再三强迫自己冷静下,告诫自己要稳住、不要急,如果出错将后悔莫及,终于在 1 点前把项目书打印出来了,上交至科研处被告知还有一个人邮寄的材料还没有到,所以最迟期限可以到下午 4 点,赶紧回来,把项目书传给 L 老师和 N 博士帮助我检查,万幸的是幸亏 N 博士发现了,我的一项关键的人员信息学位一栏填错了,可能当时太紧张了,要不然忙活这么多天连资格审查都通不过真是太可惜了, L 老师还提了些其他问题给一一纠正了。 确保电子版和纸质版的版本号一致后,打印出来,找人签字,再次送到科研处快下午 4 点了,郑重而又神圣的交上后,长出了一口气,快 20 个小时没有进食的肚子这才开始抗议起来,特意走出 X 院办公大楼,想看看蔚蓝色的天空,是否还像往日一样迷人,这才发现,原来比往日更迷人 ………… 掩卷沉思, 2012 年的基金顺利上交, 37 天里,付出了很多,收获的更多,收获了师情、亲情和友情,还有领导情以及同事情,正是有太多的人的付出,才得以使我这份申请书能够成行,顺利上交。我很庆幸,生活在这么多人爱的包围之中,正因为有他们的付出,我才能明确努力的方向,才能获得这么多训练,才能最终得以完稿,所以,基金申请最后是否能中已经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了。如果中了,是我之幸,幸运的是为我以后的科研前进的道路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和必要的经费保障;如果没中,是我之获,在此过程中我收获了太多东西,包括师情、亲情和友情,还有领导情以及同事情,更重要的是在大师们的指点下知道了应该怎么去写基金申请书,而且在评委们的指点下,知道没中的原因,为我今后继续申请国基之路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在今后漫漫的人生长河中,永葆感恩、感激和感谢之情。用感恩的心做人,善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永怀感恩之心;用感激的心做事,付出自己最大的潜能;用感谢的心生活,明白生命之美好,生活之快乐,用心领悟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东西 ………… 后记:本来在写完基金的 16 日晚上就应该写本文的,结果实在太忙了,本篇今天才得以问世。现简要表述如下, 17 日星期六,我觉得这段时间欠妻女的实在太多了,做了苦瓜煎蛋、干煸豆角和蒜薹炒肉等几个色香味俱佳的小炒,好好犒劳了一下她们,尤其是三岁的宝贝女儿吃得特别多,边吃边说: “ 爸爸做饭太好吃啦,我以后要天天吃爸爸做的饭 ” ,而且感觉好长时间没有干活了,就把一家三口冬天穿的羽绒服、大衣等厚重的衣物全都搜罗出来,大洗了一天,疏散一下僵硬的筋骨,发现原来干活的感觉这么美好! 18 日参加了市财政局组织的基层单位植保器械的评审,会后又去实验室把前段时间某公司委托做的试验进行了调查和拍照。 19 日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邀请去基层单位开展职工技能培训,连续三天,每天近 8 个小时的上课,面对着 120 多人的课堂,大声地吼,一天下来还确实很累,关键是半夜还要爬起来做 PPT ,要不以前做的那些不够用啊。值得欣慰的是,工作几年,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十几次培训讲课,培训成员数达到近千人,自我评价讲课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通过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大量题材丰富的图片以及鲜活生动的事例把一些艰涩难懂、术语生硬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应用讲授给他们,看到那些四十多岁、五十多岁的农民朋友伸长脖子、专注的听讲的神情,心里很欣慰,尤其是有些职工当面说讲得不错的时候,心里更是有点小小的骄傲。我来自于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小艰苦的农村生活使我深知农民的不易,农村的艰辛,农业的落后,现在有幸成为一名农业植物保护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如果能通过我的讲授,使他们在选择农药时减少一些迷茫、在病虫防治时减少一些盲目,从虫口、病口中夺取一些收成,增加一些收入,从而达到节本增效,增加产量,提高收成的目的,那将是一件非常欣慰的事情!
4703 次阅读|6 个评论
“因为我们需要一个不同的世界”读后感
热度 1 fqng1008 2012-4-27 21:57
我坚信,青年代表着未来,因为未来是他们的,而我们已经老了。 红缨的大学生精彩演讲辞“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毛泽东 ——因为我们需要一个不同的世界”是一代新人的 思考,他们根据自己的经历、从自己的角度来认识中国、认识世界,重要的不是“正确”、“全面”,而是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说自己的话。也许,其中的某些看法不太准确,但他们在观察,在思考,在讲自己的话,而不是他的老师希望他重复的话,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勉强讲的话。 进入网络世界以来,我才得以发现中国社会竟然存在着尖锐的、甚至不可调和的左右派冲突。我常常天真地想,尽管冲突是现实的,但人性的共同的东西仍然是能够相通的。事实上,作为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观念,是很难再被别人说服的。而每个人的思想观念(或者说意识形态)的差异,甚至常常让一些关系很好的老朋友、好亲戚都蒙上一层阴影。有时想想也觉得怪不值的,我们一介草民,国家、民族这些虚幻的东西真的对我们那么重要吗?而且,我们还有多少年的光阴,两眼一闭就整个世界都与我们毫无关系了,难道我们真的要那么自作多情,还以为自己与这个世界捆绑得有多紧? 当然,作为一个人,胡思乱想是人的本性,尤其是我们这些无所事事的老头子。记得30年前我们读大学的时候,那时候大家刚刚开始从思想禁锢、物质落后的境地向外看,似乎前途充满了希望大家都很有奔头,社会思潮似乎比较一致。但是过了30年,经济发展了,问题却出来了,很多人都不满意现实并强烈希望改变现实,不同的是对如何改变现实,大家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意见,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对峙局面。 有时候我又想,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经历了自己与父辈的代沟,也经历了自己与子女的代沟,一家人都存在思想的沟壑,难道还不允许不是一家人的观念冲突?尤其是在社会形态变化大的年代里,观念的冲突理应更明显一些。也许,这正是现代社会、多元社会的特点,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又是老年人的胡思乱想,该拣起来了哟,让年轻人去考虑吧。对于年轻人而言,他们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社会的政治秩序与他们才休戚相关...... 附 红缨: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毛泽东? ——因为我们需要一个不同的世界 今天,在历史已经终结的今天,在资本的全球化高奏凯歌的今天,在一切质疑都是异端,一切抵抗都是恐怖主义的今天,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青年——为什么要纪念毛泽东? 不是因为我们有怀旧的伤感,也不是因为我们有崇拜“伟大领袖”的癖好。而是因为在今天的这个时代,在现实的世界秩序中,我们深深地感到不幸福! 我们烦透了20多年来精英们的说教,我们受够了神圣市场经济为我们安排好的人生。我们要求变革,我们渴望超越,我们呼唤着一个不同的世界,我们寻找着一条解放的道路。因此,我们要纪念毛泽东。因为毛泽东为我们证明:一个不同的世界是可能的!他是颠覆的象征,是造反者的先知,是伟大的解放者。他为一切希望打破全球化资本主义矩阵(MATRIX)的人们提供了典范,作出了表率。 我们这一代人,成长在资本主义全球化胜利进军的时代。在我们出生前,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1968年”已悄悄隐没在历史的背后,世界似乎又回到了老路。资本及其意识形态四处反攻,收复失地,一路报捷,势不可当。铁幕不堪一击,历史已经终结,全球资本主义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知识精英们欢呼雀跃,他们诅咒着黑暗的过去,赞美着光明的现在,展望着美好的未来。他们为我们这一代人许诺了一个开放,自由,丰裕的社会。他们说我们将见证现代化的实现并过着幸福的生活。他们羡慕我们能够同步欣赏美国大片,羡慕我们能够享用麦当劳快餐,羡慕我们能够使用互联网,羡慕我们能够越来越容易地进入大学,羡慕我们能留在城市当白领而不用到偏僻的乡村和贫穷的农民们一起劳动。他们害怕我们太幸福了以至忘记了他们过去的苦难,于是在我们耳边千百次地重复他们的诅咒,让我们记住他们的血泪史,就好像是我们自己的一样。 可惜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不是白痴,我们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当我们能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幸福的时代中竟充满着如此多的荒谬和痛苦。 我们发现大众传媒把整个世界变成了一堆八卦,广告和肥皂剧,把一切有意义的独特的文化都变成了千篇一律的美国工业制成品。我们的眼中和耳中充斥着无聊的爱情,浅薄的浪漫,廉价的温馨,暧昧的隐私,虚伪的英雄,搔首弄姿的明星和表情呆滞的政客,让我们一次次反胃。我们失去了历史,只剩下了新闻。我们听不到周围真实的声音,我们看不到真相。我们被剥夺了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视野,这个时代要求我们像白痴般幸福。 我们发现我们的确进入了一个丰裕的社会。但在商品的汪洋大海的包围中,我们晕头转向,无所适从。 在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广告统治中,人被简约成了一个消费者,我们人生的价值似乎仅仅存在于不断地消费中,存在于商品的品牌中。 我们发现教育的目的只剩下了考试。学校里只传授考试的秘技和钻营的手段,而再也学不到真理和智慧。为了考试,我们的青春在无休无止的补课中昏天黑地,老师们却被我们父母的血汗滋润得脑满肠肥。 我们发现市场经济似乎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但当我们踏上社会的时候,我们终于明白我们人生的意义只有一个:就是成为在市场中被买卖的劳动力商品。当我们的售价上扬时,我们欢天喜地;当我们的售价下跌时,我们如丧考妣。 我们发现在开放的社会中我们似乎很自由,但其实我们只有一种选择:就是在官僚的或资本的机器中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为了饭碗,为了升职,我们在大大小小的老板和上司面前点头哈腰,卑躬屈膝。 我们发现在越来越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在越来越频繁的裁员,减薪中,在越来越昂贵的医疗费用和房价中,我们的生活失去了安全感,我们的人生没有希望。 我们发现美丽的爱情只存在于日剧之中。当男女之间只存在着势利与肉欲的时候,当美女和帅哥基本上是按照财产和权力分配的时候,我们没有爱情,无论是在心灵上还是在肉体上。 我们发现现代化还仅仅存在于漂亮的大厦广场上,存在于美丽的口号中,存在于少数人的生活中。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贫困和差距仍旧到处惊心动魄地存在着。 我们发现自由,民主,人权成了西方帝国侵略和屠杀的借口,而整个世界只能在一旁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和平,平等的高调虽然唱得很响,但却没人能够将它实现。在这个时代,强权即是公理。 这就是我们幸福的生活,这就是今天美好的时代。可是那些已经大腹便便的知识精英们还在不停地卖弄他们的伤痕,还在喋喋不休地要我们忆苦思甜。我们要对他们说: 你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你们那个时代的问题了。不要再用二十年前的话语来束缚我们的思想了! 二十多年前,那些知识精英们欢欣鼓舞,热情拥抱的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我们这一代人却深以之为苦。 我们新的一代人有权解决自己的问题,有权追求自己的幸福。我们为什么要为上一代人的经历背上十字架呢?我们为什么要让二十年前的思想遏制我们的想象力呢? 当我们的思想从知识精英们忆苦思甜的话语中解放出来的时候,当我们在寻找自己的道路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把目光投向毛泽东。因为他代表了另一个世界的可能性。 毛泽东证明了,一个不为利润的文化,一个普通劳动者成为主角的文化是可能的。 毛泽东证明了,一个不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一个学费低廉的教育是可能的。 毛泽东证明了,一个不以赢利为目的,为最广大劳苦大众服务的,廉价的医疗保障体系是可能的。 毛泽东证明了,一个不用担心失业和竞争的社会,一个普通人有着安全感的社会是可能的。 毛泽东证明了,一个人不再是商品的社会,一个每个人的生活都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是可能的。 毛泽东证明了,一个每个人都是哲学家的社会,一个每个人都能从宏观上把握世界的社会是可能的。 毛泽东证明了,一个依靠本民族劳动者创造力的经济,一个自力更生的经济,一个不依赖于国际资本的经济是可能的。 毛泽东证明了,一个不遵守西方游戏规则的时代,一个宣布美国为帝国主义强盗,并号召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将它打倒的时代,一个让美国失败的时代是可能的。 只有最愚蠢无知的人才指责我们要回到过去,才担忧历史的重复。历史是不可能重复的。我们了解过去的历史,我们对过去的苦难保持最大的警惕。但这不能阻挡我们为了未来而向毛泽东请教。我们深深知道,毛泽东没有为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但毛泽东却为我们提示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让我们为了未来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吧! 让历史重新开始,我们需要一个不同的世界! 纪念全世界进步青年的伟大导师毛泽东!
个人分类: 感悟人生|2073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不端,谁之责任?
kejidaobao 2012-4-24 16:00
文/史智才 学术不端,不管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都是学术的毒瘤。如果要是问责任的话,每一个学术人都有责任,我是有责任的,你也是有责任的。责任不是理想化的空谈,要落到实处。社会上对学术不端的批评很多,如果是谈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对纯洁学术和社会进步无疑都是很好的事情。事实偏偏不是这样,还引出更多的不满与抱怨。若这种不满与抱怨的声音来自学术内部,影响会很坏,而对刚迈入学术研究的年轻人影响更甚,使得不少人更热衷于不满与埋怨,自己却做不出有价值的成就来,耽误自己的时间不说,还影响了别人。 有建设性的批评还是有启发意义和价值的,而你批评我谩骂,必然是更多的批评与谩骂。就跟方舟子打假一样,揭露一个又一个,东家长西家短,毫无建设性可言。学术不端不还是涛声依旧,甚至长江后浪推前浪,愈演愈烈吗?有时候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比指责别人要好很多。只是前者需要花时间多些,后者倒显得不费吹灰之力。批评者还声称社会急功近利,难道自己不是更急功近利吗?很多人更多的是人云亦云。打假似乎成了专业,称之为职业打假。这些看似利国利民,其实与倒卖古董的人相比实在也不会高明到哪里去。有个倒卖古董的人曾给自己的一生这么总结:“骗人,骗己,被人骗”,这话不假,说这话的人很诚实,而且这话本身也很深刻,值得好好玩味。 听多了那些批评这个资源垄断,那个有名无实,这个造假,那个抄袭的话,我不禁产生怀疑:他们是真关心学术还是更在意资源或名利?说实在的,方舟子打假仿佛说明:他存在的价值恰是社会的悲哀之处。当然这个价值是他自己赋予自己的,但现实社会却也给了他这个机会,被批评揭发的也都是实情。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哪怕有些所谓的只挂名而不参与的研究、重复性研究、急功近利的东拼西凑的研究、假人之手的研究等隐性学术不端,这些都不是根本! 那么根本是什么?有人说是教育问题、制度问题、道德问题,不一而足。但总有个始作俑者吧?难道还有人能够反手为云,覆手为雨吗?说到底,还是个人的问题,是我的问题,你的问题,然后才能是社会的问题。学术不端的确是积重难返的大问题,但每一个大问题都是一个小问题的积累,而一个大问题的解决也是要从一个小问题着手,这个就关乎你们。 譬如,当别人获得课题支持而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这个时候首先要想的是自己能力够不够,而不是先说别人如何。就算有意见、不满,还是要想一想,如果我拿到这个项目,我会做得更好吗?如果不是本领域的,跟人人云亦云就不对了,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盲目置评不比盲人摸象更可笑吗?可能自己连看到都没看到,只是出于个人情感而全盘否定了。这样连作学术最基本的客观都没有了,又怎样做出有价值的学术研究呢? 客观地想想,就是要自己设身处地的,既要考虑到自己也要考虑别人。考虑自己的时候,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把握好自己的机会,没有大课题,不可以写小文章吗?如果你这篇小文章也很有价值,不要担心别人发现不了你的价值。一点点的积累,积累起来慢慢就多了,这不也是资本?对于别人也一样,当遭遇不公,心有不满和埋怨的时候,更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切不可带着情绪以急功近利之心来批判别人的急功近利,以子之矛击子之盾,可否? 很多人说这是制度问题,那也是制度问题,却从不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更不要谈从自身做起。学术兴亡不仅仅匹夫有责,也是我之责任。问题是,我的问题和你的问题,如果把责任都推给教育,把问题转嫁给制度,抛向道德;谁来解决问题,谁来承担责任?问题是别人的,责任也是别人的,那么殊不知别人的别人恰恰是你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扇人耳光,还要保证自己不挨打,只能是个笑话。如果有人拿到一个项目请你一起合作,就算报酬不高,难道不也是改变的开始,别人会为你卓越的贡献而火冒三丈?如果你能够申请到一个项目,哪怕是最小的,也能够竭尽全力做到问心无愧吗?自己经历过研究的过程,去体验一下,再论短长。很多牢骚满腹,抱怨满天的人多是没有扎扎实实做研究的。所以说,问题的关键还是自己,责任还在你我,哪怕我是一个刚刚上道的研究生,要求自己总可以做的吧?积少成多,慢慢总会好起来的。问题总是要被解决的,研究本身不就是解决问题吗?别人再怎么不好,不满和抱怨是没用的,如果你我能够一直坚持自己最理想的标准,做出很好的成果,不浪费资源,好的慢慢多起来了,不端也就会慢慢少了。改变只是一个过程问题,关键还是要从自我做起,从脚下开始。 我个人一直在不断的反省,自我检讨与反思,对或不对,可以讨论。社会的问题有很多,不只是学术界,包括我们教育的本身。而这许多问题确实是在我们身边切切实实存在的,我也不满过,抱怨过,回过头来认真地想想,这又何尝不会使得社会更加浮躁而害人害己呢?这些对己有切肤之痛的抱怨与不满,就不要再拿去害别人,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须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也有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如果有这些工夫去不满与抱怨,何不多去关注下问题的根本,研究下问题的解决之道。这本身不也是很有价值的研究吗?若能再反省下自己,觉得自己有一点启发与收获,发出更多积极的声音,不是更好吗?而看到那些不满的人,满腹抱怨的人,多去安慰,不要去附和这些不满与抱怨,不也是进步吗?一点一滴的进步也是进步,鲁迅先生说,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恰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觉得鲁迅先生只说了一半,其实对于失望又何尝不也是这样呢?还是要走希望之路,不要走失望的道路才有希望! (源自科学网博客2012-02-27博文)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大家谈|32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才能当好一名大学校长?
jiaguangjia 2012-4-20 07:53
张宗益:要做好日常工作,更重要的是着眼未来,增强未来发展潜力,营造好的发展环境。如果要从具体指标衡量,首先,要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其次,要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第三,要吸引更优秀的师资队伍,让年轻人脱颖而出,尽情施展才华。如果一个校长在任期间,年轻人没有得到培养甚至被压抑了,那么他一定不是一个好校长。
19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个经济学博士的对话(1-8)
热度 21 niehuihua 2012-4-17 08:43
创作人: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 贺博士和费博士都是经济学博士。两个经济学博士都对学术研究充满热忱,然而,在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他们对于学术研究的目的、方式和结果有了不同的理解,分歧日渐严重。下面的一组对话,就是他们歧见的缩写。 一 贺博士:你在学术界已经崭露头角了,想必你对现状很满意吧? 费博士:不!经济学家的理想是实现一个最优的世界,而我现在可能生活在次佳世界,连最佳都不是,况乎最优? 贺博士:你是说自己并没有处于做研究的最佳状态? 费博士:是的。你认为是? 贺博士:作为国内的年轻人,你已经很不错了,你希望怎样? 费博士:我觉得,那些有房有车、有家有子的人才是最适合做研究的,也是最应该最好研究的。我有什么?! 贺博士:你错了。既然人家什么都有了,为什么还需要做研究呢? 费博士:因为他们什么都有了,所以才可以全心全意做研究啊! 贺博士:你还是错了。一个人目的已经达到了,为什么还要更努力呢? 费博士:那,当初选择最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贺博士:那只是你一厢情愿的想法。 费博士:我明白了。以研究本身为目的的人,他一辈子都会很辛苦的,不管经济条件如何。 二 贺博士:你总是抱怨年轻人压力大、收入少、地位低,这难道不是普遍现象吗? 费博士:但是对于创造性行业而言,这样的格局尤其对社会不利啊。 贺博士: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有什么不对呢? 费博士:难道因为自己吃过苦,就必须也让别人吃苦吗?好比你自己买了房子,难道非要别人买得比你贵,你才甘心? 贺博士:难道美国的教授不需要熬? 费博士:当然需要,但人家只需要经受事业上的煎熬,而我们则需要经受生存和事业上的双重煎熬。 贺博士:那你也可以去美国读书、教书啊。套用一句流行的话,“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呢?” 费博士:我也套用一句流行的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三 贺博士:听说你工作很勤奋,也很热情? 费博士:是的。我们有“明德三剑客”,还有明商“拼命三郎”。通常,我们每天工作12个小时左右,从周一到周七。 贺博士:为什么你有如此强劲的动力呢? 费博士:因为我热爱这种工作,能够将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兴趣结合起来。 贺博士: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勤奋工作可能给社会福利带来负面影响? 费博士:这不可能!你开玩笑吧? 贺博士:这是符合逻辑的,只是你心里不去想,或者你的热情蒙蔽了你的理性。 费博士:此话怎讲? 贺博士:如果报酬这么少你还这么勤奋工作,那么薪酬机制就应该设计成鼓励低工资和高努力的制度。你知道这会导致什么后果吗? 费博士:什么后果? 贺博士:你可以假设一下,假如一个大学实行零工资,会是什么结果? 费博士:所有愿意专心教书的人都不会来,所有善于打着学校招牌在外面骗吃骗喝的人都愿意来,就是逆向淘汰。 贺博士:你终于想起来了。不用我提醒你子贡“拾牛不昧”结果被孔子痛斥的“动态道德风险模型”吧?那可是你开发的寓言啊! 费博士:可是,不勤奋工作在道德上不安,勤奋工作又会导致动态的负面激励。我该怎么抉择呢? 四 贺博士:我看你发表了不少论文,光是《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和《世界经济》这五种国内顶级杂志上就有十多篇。 费博士:当一个人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了两篇论文时,数量的意义就很小了。 贺博士:为什么是两篇呢? 费博士:正如克鲁格曼所说,第一篇要一鸣惊人,第二篇要证明这不是运气。 贺博士:有意思。不过,数量越多不是越能证明自己的水平吗?在你这个年龄段,有人几年能发表十几篇论文,而且杂志都是国内一流的。我觉得你本来可以更出名。 费博士:就算我发表得再多,也最多能出名一点点,但肯定不会是很多。 贺博士:为什么呢? 费博士:第一,我认为围绕一个主题,用一个数据,采取类似的方法去发表十几篇论文根本没有必要;第二,借用张五常的一句话,“我一篇论文只写一次”! 贺博士:不同的方法代表不同的角度,这样不是让问题研究得更深刻了吗?我认为这是一种本事。 费博士:就算是,也不过一种二流的本事。好比研究生产率,一篇文章采取响应法,一篇采取指数法,一篇采取DEA,一篇采取随机边界法,然后还有几篇是对几种方法进行不同组合。请问,这些方法之间差别大吗?如果差别小,那么就是浪费资源;如果有差别,那么正确的或最佳的方法肯定只有一种。 贺博士:不同的方法隐含了不同的假设,也许这个问题本来就可以采取不同的假设。再说,即便几种假设是冲突的,谁又会去比较几篇不同文章的结果呢? 费博士:现在有了“中国期刊网”,这种小聪明瞒不过大众。 贺博士:这是一个数量为王的时代,发表就是硬道理。你这样清高,未必就有更好的结果。毕竟,拿到手的才是好的。 费博士:如果成不了一流,我也不愿意做二流。 五 费博士:你最近在做什么研究? 贺博士:刚完成一个国家级课题,将主要成果报送上面了,据说很受重视。你呢? 费博士:刚写完一篇英文文章,将草稿给导师看了,战战兢兢地等下一次讨论。 贺博士:在中国做研究,一定要制造影响。在杂志上发表能有什么影响呢?而如果领导批示了,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政策。 费博士:你说的是政策研究和应用,这个当然很重要,但是也需要理论研究做基础吧? 贺博士:你错了。你看那些能够直达天听的人,哪里需要写什么数学模型? 费博士:没有严谨的理论研究做基础,政策研究就可能出错啊。 贺博士:邓小平不是研究经济学理论的,但是他制定的经济政策是经济学家能够提出来的吗? 费博士:他作为国家领导人,领导了经济建设,固然有世界级的影响。但恐怕没对经济学理论产生影响吧? 贺博士:中国有最多的人口,有最多的经济学读者。谁能影响中国人,谁就能在世界上产生影响。难道不是吗? 费博士:当然不是。对中国经济有贡献,不等于对经济学研究有贡献。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几乎没人知道咱们学校的名字,也没听说过咱们的教授,谈何影响? 贺博士:那是因为他们没来过中国。 六 贺博士:你最近在研究什么? 费博士:在研究国有企业。 贺博士:得到什么结论? 费博士:国企像政府,经济效率较低,而且正在成为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 贺博士:国企挺好的啊。工作稳定,福利好,压力也不大。民营企业多不稳定啊。 费博士: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讲,国企是应该退出竞争性领域的。当然,你自己在国企,是既得利益者了。 贺博士:谁不想找一个稳定、收入高的工作?我为自己的单位辩护有错吗? 费博士:没错。但如果高级知识分子、精英都像你这么想,谁来改进社会的福利呢? 贺博士:我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养大,我辛辛苦苦上大学,就是希望我找一份好工作。什么社会福利、理想,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认为,每个人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够了。 费博士:但总要有人对这个社会有所承担啊。 贺博士:谁愿意承担谁去承担。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想过快乐的生活。你要是有一个亲戚,不想让他进国企吗? 费博士:想,因为国企确实好。但与我主张国企退出竞争性领域并不矛盾啊。 贺博士:那你不也是既得利益者吗? 费博士:这个问题很复杂,我暂时没法解释。我不得不屈服于现实,但我希望能逐步改善现实。 七 贺博士:你回国后,我们对你期望很高,但是怎么不见你发表新的论文? 费博士:因为我还沉浸在思考之中,我还没有想清楚我在美国思考的一些问题。 贺博士:你会出现暂时的“休克”吗? 费博士:也许会的。我的导师当年出现了这种情况,你懂的。当然,我的原因和他的不同。我在寻求突破。 贺博士:你会超越原先的自己吗? 费博士:难说。你说一个人堕落容易还是超越容易? 贺博士:对于一个处于转折点的人来说,当超越难以实现时,堕落的成本会更低。 费博士:是的。在我这个年龄和资历上,优秀和卓越的分水岭已经横亘在眼前。 贺博士:看来你很压抑。你总是对生活不满意。 费博士:我的不满意不是你能理解的。 贺博士:但是我看到了你不满意,这才是问题所在。如果你没有成功超越,你的不满意将招致更高的成本。我想你清楚这点。 费博士: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贺博士:杯具! 八 贺博士:国内评价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主要是看社会影响,国外是怎么做的? 费博士:国外主要是同行评价,关键是学术论文的影响力。 贺博士:看发表的篇数吗? 费博士:篇数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论文的品质,或者说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论文篇数。 贺博士:但是看上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们发表的顶级论文也不是最多的一类啊? 费博士:对,这里说的品质或者影响力主要是指论文被他人引用的次数。据说,经济学诺奖得主的论文被引次数平均是3000次。 贺博士:你这套标准恐怕不适合中国。因为中国一些学者经常在国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好像没人看重引用率。他们的标准自我介绍是,“在《经济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少篇”。 费博士:因为中国还没有规范的、易查的引用报告,但其实Google scholar可以这样做了,而且非常方便。 贺博士:你是说Google网页搜索引擎吗? 费博士:当然不是,是 http://scholar.google.com ,引用源是正规学术刊物。你可以查查国内经济学者的文章引用率,挺有意思的。呵呵。 贺博士:还有一个问题,我听一个在国外做过访问学者的青年人说,国外好的文章都是合作的,因此他的文章也基本上是合作的,这是潮流。是这样吗? 费博士:呵呵,这种人也就误导你们这些没真正出国的。合作文章的确是主流,但是最重要的文章或者博士论文的主要部分,最好是独立撰写。而且即便是合作,也要跟不同的人合作,否则别人难以判断你个人的贡献。 贺博士:但是,据我所知,像Shleifer、Acemoglu这些大牌经济学家都是合作写文章出名啊。 费博士:你错了。看看他们的简历就知道,Shleifer在刚出道时,在RAND、JF和JPE上的论文都是独立作者,而Acemoglu毕业后在EJ、QJE和RES上的论文也都是独立作者。 贺博士:我想你是对的,因为我碰到几个北美博士生,他们都希望自己的Job Market Paper是独立作者,甚至不希望跟导师合作,因为那会被看作是导师的助研。 费博士:是啊。你说,为啥很多好的东西一到国内就变味了呢?
9718 次阅读|26 个评论
金正恩----这个年轻人不简单!
热度 7 xupeiyang 2012-4-13 18:19
这个年轻人不简单,比其父更加难以捉摸! 从卫星发射前的“高调”“透明”,到卫星发射失败后的“诚实”“自信”,金正恩正给朝鲜带来潜移默化的新变化。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7325 次阅读|5 个评论
原谅抄袭,我做错了吗?
热度 35 沈海军 2012-4-13 16:32
有人说,原谅文章抄袭者,会助长当前的不良学术环境; 也有人说,厚道一些,放人一马吧,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我选择了后者,但还是因为一时冲动、网上揭露论文抄袭,给那位年轻人带来了一些伤害(单位处分)。 现在,心里怪怪的,有一种负罪感。 难道我做错了吗?
3234 次阅读|36 个评论
科学网各版块(群组)活跃度分析
热度 2 JQWangIoP 2012-4-13 12:48
科学网各版块(群组)活跃度分析
总共统计了12个区,98个版块的数据(截止2012-04-13,。(http://bbs.sciencenet.cn/) ) topics:主题帖 replies:回复贴 hot rate: 热度=replies/topics 学术求助版发帖主题最多,说明大家已经将科学网当成获取科研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hot rate只有1.58,说明回帖率较低。最起码不能达到“求助 + 帮助 + 感谢”3贴基本要求。 科研经验版回帖数量最多,求助科研经验的比较多,参与更多的应该是年轻人。讨论相对比较激烈,体现了科学网在科研信息交流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科学交流求助尤其活跃体现了科学网的价值。 按大学科来说,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数理科学科研讨论相对更激烈。而材料科学、化学科学、工程科学、医药卫生等版块讨论并不激烈,有待发展。 覆盖面宽,题目综合性强的版块(如材料综合、数学科学、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发帖量较多,而且讨论相对较多。这类版块也有利于不同小领域中的信息交流,思想碰撞。 活动中心hot rate(=264.2)最高,说明科研群体对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体现了科学网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个人学术展示区发帖活跃,说明大家在心里很重视科学网在国内科研群体中的低位,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同行或潜在同行了解自己的工作。但是hot rate(=2.65)较低,说明大家对这个版关注不多,讨论跟帖较少,可能因为很多帖子都在专业性版块发表了,而这个版块主要是类似“民科”的观点帖子。 这三个指标的统计分布概率都不符合正态分布函数(Gauss分布),而是幂律衰减分布形式,绝大部分停留在较小的初始发展阶段。对于主题数量和回帖数量来说,这种幂律衰减分布形式体现了大部分论坛活跃度不高,或者说科学网仍然处在初始发展阶段,优秀中坚型版块偏少。 而hot rate成衰减函数分布,体现了大部分主题帖的内容不能长时间维持讨论,生命周期较短,新、快特点见长,但不够厚重。 建议: 各版块标题可以配上英文翻译,体现科学网的国际化门户网站作用。 学术求助版设置专门人员通过科学院及各高校电子资源统筹配置,达到信息交流最大化利用,但是可能会有版权问题。 如果能有精华帖、推荐贴历史数据分析能够得到更多的信息。
5146 次阅读|4 个评论
拒绝冷漠;爱的接力,让你我从现在做起
热度 2 dxk990720 2012-4-10 11:46
郑重声明: 这是我们学院教工QQ群里一位老师转发的帖子,看后感觉很有道理,也很实用。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偶决定不标明"转载"的标题注释(以骗取一点的点击率 ),并原封不动地转发过来,供有缘的博友们参考: “这是朋友发来的一个故事,虽个别观点不一定十分恰当(感觉有点消极),但还是很有启发,与大家共享: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斯的年轻人因为汽车“抛锚”被困在郊外。正当他万分焦急的时候,有一位骑马的男子正巧经过这里。见此情景,这位男子二话没说便用马帮助克雷斯把汽车拉到了小镇上。 事后,当感激不尽的克雷斯拿出不菲的美钞对他表示酬谢时,这位男子说:“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他人。”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主动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每次都没有忘记转述那句同样的话给所有被他帮助的人。 许多年后的一天,克雷斯被突然暴发的洪水困在了一个孤岛上,一位勇敢的少年冒着被洪水吞噬的危险救了他。当他感谢少年的时候,少年竟然也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曾说过无数次的话:“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 克雷斯的胸中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暖的激流:“原来,我穿起的这根关于爱的链条,周转了无数的人,最后经过少年还给了我,我一生做的这些好事,全都是为我自己做的!” 当您有幸看到此消息时,请转发给自己的朋友亲人。我相信有更多的人需要我们的帮助, 正义会传染 邪恶也是如此, 为现在的别人做善事也是为了将来的自己。 传递温暖,拒绝冷漠: 1、如果钱还宽裕,别养二奶,偷偷养几个贫困山区的学生,你心里一定会觉得舒坦; 2、遇到夜里摆地摊的,能买就多买一些,别还价,东西都不贵。家境哪怕好一点,谁会大冷天夜里摆地摊; 遇到学生出来勤工俭学的,特别是中学生、小姑娘,她卖什么你就买点。如果她不是家庭困难,出来打工也需要勇气的,鼓励鼓励她吧; 3、捡到钱包就找找失主。如果你实在缺钱就把现金留下,打电话告诉失主就说你在厕所里捡到的。把信用卡、身份证、驾驶执照还给人家,一般别人也不会在乎钱了。把人家的地址记在你的笔记本上,以后发达了去找人家道个歉,把钱还给人家; 4、遇到问路的,碰巧你又知道那个地址,就主动告诉一声。别不好意思,没有人笑话你; 5、如果丢的垃圾里有碎玻璃、大头针、刀片等,请用胶带把它们缠裹一下,并尽量多缠几层。这样就降低了保洁人员或者捡垃圾者被伤害的概率。他们大都是没有医保的弱势群体,体贴体贴他们吧,好人会有好报的。 6、遇到迷路的小孩和老头老太,能送回家送回家,不能送回家的送上车、送到派出所也行。替老人或小孩打个电话再走,反正你也不缺那两个电话费; 7、雨雪的时候、天冷的傍晚,遇到卖菜的、卖水果的,剩的不多了又不能回家,能全买就全买,不能全买就买一份,反正吃什么也是吃,买下来让人早点回家; 8、上车遇到老弱病人、孕妇,让座的时候别动声色,也别大张旗鼓。站起来用身体挡住其他人,留出空位子给需要的人,然后装作下车走远点。人太多实在走不远,人家向你表示谢意的时候微笑一下; 9、不要对有精神信念的人用猥亵言词,要知道中国人缺就缺在没有信仰。这世界什么都在变,什么都不可全信,唯有信念不变、不动、永恒; 10、如果您的时间还宽裕,把这几句话转几个群,网上很多人看,转了心里舒坦。 11、一般情况,看完这段文章而且主动到各个群里转发的人,都还是遗留着传统美德的中国好人。 但愿你是这样的好人,我相信,做好人不吃亏。 看到的人请转发5个群,尽力多发几个群,会有好报的,让社会多一点爱。” 补充说明:这篇博文纯粹为抄袭之作,如有人追究知识产权责任,本人愿负全部责任。 呵呵呵,但我想恐怕也没人追究我的责任,我也再次呼吁,请将这篇贴子,继续抄袭传扬,俺也保证不追究任何人的责任。嘻嘻嘻
2227 次阅读|39 个评论
[转载]选调生们的梦想,如何触碰基层的现实? 乡镇里来了年轻人
whyhoo 2012-4-10 11:00
在某选调生的论坛里,用户的积分等级是按照行政级别的体系来设计的,积分低的是“副科级”,高的可以达到“正省级”。 最初,肖岳很瞧不起身边一位选调生,他把主要领导的工作特点和点菜偏好都进行了总结。但他现在有点佩服这位同龄人:“他说这是为了更好地领悟领导工作意图,开展工作。从效果看,有时候真是事半功倍。” 毕业后在西部的一个小镇上工作了两年多,肖岳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他戴着光环而来:重点大学优秀毕业生,党员,学生干部,选调生——也即各省组织部择优选拔的一批应届生,被安排至基层“锻炼”,日后可能成为重点培养干部。 肖岳期待着被提拔和重点培养的那一天。刚来时,他豪情万丈,想在这个贫穷落后的小镇上大干一番。现在他觉得,与其说他改变了小镇,不如说基层官场改变了他。他没干成什么事,反倒习得了一套官场生存法则;以前爱写诗的文学青年,现在下笔就是“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当然也有长进,以前一瓶啤酒能喝吐,现在酒量大增。 令肖岳焦虑的是,传说中的“提拔”不知要等多久。他身边一些“有背景”的选调生,已调到了县里甚至省直机关。 中国的选调生数量,正以每年超过万名的速度增长。许多人都经历过肖岳这样跌宕的心路历程。不少人离开,少数的幸运者获得了提升,更多人继续在基层工作,等待未来的机会。 尽管结局各异,但选调生因为特殊的政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依然不减。如今招考旺季又至,新一批选调生又将离开校园,开始他们与基层官场的新碰撞。 初入官场,端茶倒水干半年 肖岳对初到乡镇的场面记忆犹新:刚一下车,行李都没来得及放,就被拉到一个餐厅包间,那里坐满了各位领导。还没动筷子,他就被要求与所有人喝上一圈,和几位主要领导还要多喝几杯。 晕眩与呕吐,是许多选调生的基层初体验。肖岳第一天晚上便空腹醉倒了,那种难受的感觉让他发誓不再沾酒。 这当然是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接风酒席只是起步。领导们总说“酒量就是工作量”,他不敢怠慢。最多时,肖岳一天喝了三场,结果在床上躺了三天。 酒局之外,工作的头几个月里,肖岳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打扫几位领导的办公室。有时,这是他一天工作的全部内容。 让肖岳最感头疼的,是在开会时端茶倒水。不是怕累,而是他以重点大学本科生的智商,依然在很长时间内弄不明白“什么时候倒水”和“先给谁倒水”这两个问题。 端茶倒水、打扫卫生这两件事,广东选调生朱华也干了半年,“我当时也想不通,这是一个临时工就可以干的嘛。简直是浪费生命。” 后来有些人明白,不是乡镇领导有意要让他们端茶倒水,而是一时安排不出别的工作。选调生受省委组织部统一选拔和管理,头几年多在偏远乡镇锻炼,但当地并没有专为选调生设计的培训岗位,基层工作又不易上手,他们往往只能在端茶倒水中认识人、熟悉工作。 当工作逐渐上手之后,状态转变是巨大的——刚来时,除了端茶倒水便无所事事;一年后,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从党务到计生,从驻村工作到合作医疗,从信访到森林防火,从扶贫到妇联,选调生们什么都干。尤其是打字、复印之类的活儿,干部年龄老化、文化层次不高的乡镇里好不容易来个大学生,就都交到了选调生们手中。 朱华终于见识了基层工作的辛苦和千头万绪,“乡镇干部都是万金油。”因为工作太多,她不得不每个周末都加班,一个月回家不到一次。她认为,这也体现了领导对选调生的期望很高。“像组织部门就说了,选调生就是后备干部的培养,方方面面的事情都会去接触。” 在江西赣州工作的选调生蒋超也认为,一定要适应基层“分工不分家”的工作状态,“让你去干活是信任你,你应该高兴才是。” 蒋超还在读大一时,就将选调生纳入了人生规划。他先后参加了2次“国考”、5次选调生考、2次事业单位考、1次村官考和2次地方公务员考,转战南北考试12次,在每晚二三十块钱的旅馆住宿,拿五个馒头一根大葱填饱肚子,终于梦圆。 到基层后,来自山东的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语言不通:在“十里不同音”的南方农村,没有同事当“翻译”,蒋超听不懂村民说什么,村民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在蒋超看来,比语言更重要的是领导。“到基层后,遇到一个好领导很重要。一把手的施政风格,对地方发展影响很大,当然也包括年轻干部的进步。”蒋超说。 蒋超庆幸自己遇到了好领导。他在街道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被授予很大的“自主权”。领导对他只提了两个要求:这个任务全部交给你,怎么做是你自己的事情;以正面宣传为主。“有些人就没那么幸运,领导不信任你,写新闻报道都会被反复审查。” 从豪情万丈回归现实 在贵州某乡工作的伍宁,一般不参加迎来送往的酒局,他不喜欢那种“压抑的气氛”。另一个理由是:“说来不怕笑话,当我喝着那些公款买的酒时,总想起乡里失学的孩子们,心里难受。” 在选调生群体中,伍宁有些另类。不少选调生自被录取开始,就未雨绸缪,研读起官场小说。 在选调生的内部论坛中,一些人也直言不讳地表示,当选调生“无非就是希望以后受到重用和提拔”。伍宁却“想切切实实地做点事情,为民众争取一点公平正义,但我必须先有资源和权力”。 改变之前,先得习惯现实。伍宁第一次参与撰写年终评估材料时就震惊了:“这些材料只有30%来自真实事件,剩下的几乎都是在网上找的和工作人员自己编的。” 伍宁到乡里之后,希望发起一项帮助孤儿的活动。给领导汇报,提议被否决。伍宁认为,其他年轻人到基层都比较沉默,但他话很多,“领导不欢迎”。 他没有放弃,想了两天,又写了一份初步方案。这一回他动了脑筋,故意把本来写好的步骤打乱了,“如果方案交上去时很完美,领导没有可改的地方,他一定不喜欢。”为了增加成功率,他还在方案的开头强调:“在乡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之下”。果然领导对方案做了改动,开始关注支持这项活动。 伍宁已经足够幸运。按照广西选调生肖桂国的总结,“会做事、不会做人”的选调生一般当不了官。“光做事肯定会得罪人,得罪人可能得不到提拔晋升。” 在广西区委党校工作的肖桂国,是选调生中的“名人”——他从七八年前起运营一个提供选调生资讯的博客。由于长期关注选调生,他总结出了一些规律:选调生要与领导、同事处好关系,需要维持一些事情不变,不能表现太优秀,不能另类。 这也让像肖岳一样原本豪情万丈的选调生们,到基层后变得现实。有人总结出“多听少说常点头”的金科玉律,有人转而研究领导的性格特点、办事风格、表达方式。 刚开始,肖岳很瞧不起身边一位选调生,他把主要领导的工作特点和点菜偏好,都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但他现在有点佩服这位同龄人:“他说这是为了更好地领悟领导工作意图,开展工作。从工作效果看,有时候真的是事半功倍。” 储备一时,还是储备一世? 蒋超的书桌前,挂着一幅大学毕业时老师送他的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也是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江苏给全国大学生“村官”的题词。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国家领导人当年很多都在基层,习近平在陕西,李克强在安徽,当知青。”蒋超说。 这个群体极度关注升迁与提拔。在个别选调生论坛,用户的积分等级是按照行政级别的体系来设计的,积分低的是“副科级”,高的可以达到“正省级”。 从制度设计上而言,选调生的升迁速度应快于普通公务员。中组部文件曾提出:“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应优先从选调生中挑选。对其中适合做机关领导工作的,应提拔到机关领导岗位。”省级组织部门亦做出了类似规定。曾有官员在报考选调生动员会上说:“努力吧,年轻人们,未来的市长在你们这群人当中诞生!” 现实中,选调生们所期待的只是早日结束基层生涯,调到县里或市里工作,他们难以忍受与城市生活的巨大差距——在贫困的乡镇,月工资不到2000元,再无其他收入。就连住的房子都要比其他地方破旧许多,甚至有老鼠出没。 但一方面,基层工作需要这些年轻人,而基层有限的提拔机会在多数人当中分配,出现有人“储备一时”,有人却要“储备一世”的现象。一些人发现,最先离开基层的,多来自“有背景”的家庭。 安徽选调生李欣,在一年中目睹了十几位朋友离开不同的乡镇,回到县里,乃至城市。她不清楚每个人的背景,只是听说有人的父亲在省城里当官,有人家境富裕。当然也有无背景的名校毕业生提拔得很快,但那离普通二本学校毕业的李欣太远了。 在与一批同龄人的生活逐渐拉开距离后,李欣曾一度觉得自己跟上山下乡的知青很像。她不指望以后当上“市长”,只是疯了一般地想回城。 她更加努力地工作,每天加班到深夜,希望让组织部门看见自己的勤奋和才能。不过她发现,自己的努力甚至帮了“倒忙”——本来有过回县里的机会,但乡镇书记目睹了她的勤奋和才能,说什么也不愿放她走,希望把她留在基层工作。 出走的与留下的 与体制的碰撞,令一些年轻人感受复杂。朱华曾哭过很多次,她感觉,包括职位升迁在内的任何事,都不是她个人能控制的。“当时要不是有另外一个女生,两个人相互鼓励,真的可能会坚持不下去。” 肖桂国也目睹了一些选调生在基层工作中,在晋升提拔等问题上备受煎熬,因而再考公务员、参加各种选拔考试,或辞职离开。 “他们凭学历、能力、年轻、潜力等优势进来,但进一步发展却不一定能依靠这些。”肖桂国说。碰撞之后,一些人选择了逃离,一些人则留了下来选择坚守。 逃离的人,很多通过考研、考公务员回到了城市,也有人转行下了海。选调生的经历,成为他们人生中短暂的“意外”。 留下来的人,心态变得更现实。朱华期待公开竞争的机会,省委组织部近年来推行的部分职位公开选拔给了她更多的希望。她一方面强调要“服从领导的安排”,另一方面也很明白,必须争取机会,“人在乡镇呆久了,会有惰性,丧失拼搏的斗志”。 肖岳在基层工作还不到三年,但已感觉自己丧失了斗志。曾有几个月,他在没有应酬的时候也喝了很多酒。酒没有消除他的愁闷,却进一步锻炼了他的酒量。后来,在一位朋友的鼓励下,他偷偷学起了英语,准备另一条出路。 蒋超则是这群人中的乐观者,他说:“放眼整个机关大院,我们只不过是默默无闻的‘刀笔小吏’。但我们有梦想有追求,会始终保持这种激情和斗志。” 强调这种“积极心态”的不止蒋超一个人。2011年底,山东、湖南等省的5名选调生曾在网络发表《为选调生正名》的公开信:“扪心自问,选调生难道就是这样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的群体?难道没有遵守潜规则就没有发展前途?” 从2011年开始,肖桂国组织了一些选调生一起编写一本书,讲解选调生政策,讲述选调生的经历和感悟。开始时,他把书名拟为《选调生眼中的官场》,遭到了很多年轻参与者的反对,他们担心“官场”二字引发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藏污纳垢等不好的联想,并担心参与编写这本书影响仕途。 最终,经过编委们的讨论,书名定为了《中国特色干部后备力量——选调生》,选题、框架结构、内容不得不作大的改变。 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来自肖桂国在网上的几次公开征文。有的投稿令肖桂国并不满意,因为写得中规中矩,充斥着官话、套话。他提出必须署真实姓名的要求,随后部分人要求撤稿,或称自己的稿件写的是别人的故事。 ( 文中除肖桂国和蒋超外,其他受访者均要求化名 ) 原文见 http://www.infzm.com/content/73814
个人分类: 社会|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轻人,心软要分时候!
xiaopang1224 2012-4-9 08:48
看见题目,总感觉姓魏的是个硬汉子,呵呵。在这里只是想与年轻人和青年人共勉。 别人有困难,我们要帮助别人,心里很愉快; 别人假装有困难,我们帮助别人,心理很遗憾; 别人没有困难,你主动帮助别人,那是一种境界。 但是,忙有可帮有不可帮,那个可帮,那个不可帮,我也弄不清,大家看。 高中的时候有个女孩子学习成绩还好,最起码上一本没问题,有个男孩子学习很差,大专有难度。男孩子苦追女孩子,女孩子请我帮忙,我以大哥的身份强行制止了这段没有结果的感情。想起来,感觉心情很愉快。似乎挽救了一名大学生 。。。 如今为人师,又有了这种事情,弄得魏老师很是踌躇。 一女孩要求上进,想考研究生或者直接出国深造,我很是欢心,并想极力促成此事,但是女孩高中有一男友,现如今已经毕业要找工作,并已经在县城落脚,女孩子不想回县城,最起码现在不想回,魏老师是很直接的,提倡女孩坚持自己的梦想和理想。但愿魏老师做的是对的。。。。。。 年轻人应该对人和善,没有错,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有理想的越来越少,有空想的越来越多。所以当遇见有思想的年轻人,但愿你在做选择的时候坚持原则,心软分时候。
3738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谈科研队伍建设
热度 1 tianlongipc 2012-4-7 23:56
说实话,作为青椒,谈论科研队伍的建设问题明显有越俎代庖或“吃饱撑着了”的嫌疑,不仅有而且大大的有 我不避讳自己有“撑着了”的可能,但确实更想把自己一点关于科研队伍的想法一吐为快。 加上博后,我已经工作4年了,目前处在生死存亡的时期,能否从黑色5年中突围,我感觉压力很大,这种压力很多的是来自自己团队里的同事和合作伙伴,年轻人都聪明的很,勤快,脑子活,有想法敢动手,文章刷刷的出,一不小心我们就会被拍死在沙滩上,甚至自己还没形成浪花就挂掉了,在当今社会,这种情况不是没可能的。 唠叨好像扯远了,回来继续谈科研队伍的建设。 最近几日,一直与实验室团队主要几位成员保持着亲密接触,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做实验,一起吃饭,聊天开心,谈问题谈社会谈理想,其乐融融,我很喜欢这种团队气氛。仔细分析我们这个小team之所以现在这么融洽,我觉得主要归因于3点,1,研究方向交叉而不冲突,2,年龄相仿但有一定层次,3,研究目标统一从而用力一致。 但是这样的团队有可能也会有致命的弱点,例如,发展太平衡,从而导致没有带头人涌现,虽貌似生机勃勃,但重点不突出,抗击打能力差;或者随着年龄增长,人的需求和欲望也增加膨胀,内部会产生矛盾。 避免这种两种情况的发生,应该重点扶持带头人,形成核心人物,同时成员要有奉献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虽做不到淡泊名利,但也别太较真。如张五常所言,走入到做学问的境界,浑然忘记那些无关的事情。 回顾自己数年科研经验和参加过的团队,最让我欣赏的团队组成是, 一个有能力有钱但和蔼的boss, 一个严厉但有管理能力的二老板, 2-3个实验高手 一个理论模型或绘图高手 一个写作高手 一个应酬高手 还有一个插科打诨的高手。 无论科研,还是办实业,找到这些人,应该就能很轻松愉快的做些事情了 。
个人分类: 也谈系列|3049 次阅读|1 个评论
祝贺毛善锋技术有突破
热度 4 zhaodl 2012-4-7 09:18
祝贺毛善锋技术有突破
毛善锋,朋友间昵称老毛,实际年龄还没有我大。除了学术期刊办得好,他个人有一个爱好,就是软件开发!   在我们这个行业,还能够编写代码的已经不多了,包括计算机的年轻人。能够不断地有实用性软件开发出来,则更是不多见。在期刊出版任务重,社会活动多的理事长、副理事长这个层面上的人物中,还能够写代码的人,我想更没有几个。   毛善锋就是其中的一个!   年前,我收到毛善锋的邮件,告诉我:他开发了一个软件,可以将方正的小样文件,整理上传到采编系统的网刊!   春节过后,软件经过改进,他在自己的期刊上试验后,提出帮我试试。我提供了我的小样文件。这样,我们就时常交互。   三月初,给我提供了工具,我自己操作,上传了第三期的文章。并且因此而提出了一个目标——操作的人性化,减少操作的技术难度——或者叫傻瓜式、人性化。    我只会挑毛病,指手画脚!呵呵,有时自我解嘲为“我擅长用户需求分析”——软解开发的用户需求分析比软件代码编写还重要!实际上是我没有代码编写的能力而规避罢了!自己也将学过的几行代码编写规则,慢慢也就忘光了。   毛善锋则不同,一直坚持自我编写代码,结合工作开发软件,提高工作效率。我最早享用的就是他编写的word转方正的软件,现在编辑还在使用。   今天,早上打开信箱。接到毛善锋的邮件,一封报喜的邮件。所以特别写出来,以作记录。已经基本实现我当初提出来的傻瓜式、人性化操作。特此祝贺! 附:朋友更正 有感而发,且都是溢美之词。谢谢! 关键代码和没有你的博文长,让我有点不好意思。 “锋”写成“峰”,常有的事情,特别是官方和朋友,说明大家更喜欢“峰”(up),而非锋(sharp)。 截图中的32位全球唯一(GUID)文件名,应为36位,我记错了。不影响表达。 说明:win7 不支持这个全自动方案。说明它的安全性更强了。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3835 次阅读|5 个评论
给年轻人机会就是给祖国未来机会
热度 1 xiaopang1224 2012-4-3 22:54
最近发生了很多事,简单聊聊,表表心情。 一、3月31日,自治区公布新一轮“草原英才”结果,居然有我这样没名,没权,没职称的普通任课老师。得知结果的刹那间,我几乎泪流满面,我这样的年轻人,得到了省一级的认可,我要用我多少的勤奋对得起这个荣誉。我想最起码我要疯狂的干上3年,省里给了我们这些年轻人机会,我将呈献出一个奇迹。谢谢各级领导,各位评审专家,你们辛苦了! 二、昨天收索我的微博,在百度微博网址下边有一个关于我的评论,看了吓我一跳。我真心对学生,学生怎么还在网上公开骂我,经过仔细琢磨,看来是个误会,误会有美丽的,有不美丽的,这个误会不是很美,但是怎么才能有所改变。我给那个学生拨通了电话,他解释为一时糊涂,我没有怪他,只是想现在这孩子别有什么心理负担。为了表明他确实不是有意的,今天上午他们一起来找我,解释这件事情。我很和善的表明我的态度——我没有怪他,同时希望他放下包袱。以后我还会像以前一样“重用”他。中午花了我226块,请他们几个吃的饭,大家吃得很开心,挺好的,我给了学生一个机会,他也会给我一个奇迹。我们人人都给别人一个机会,又有多少奇迹出现,给年轻人多一点机会,我们这些年轻人又会为祖国,为人民创造多少奇迹。 给年轻人机会就是给祖国未来机会。
3748 次阅读|1 个评论
细数国内无良研究生导师十大骗术
热度 132 fangming781 2012-4-2 22:21
我一直斟酌该不该用骗这个词,但仔细想想,所提到的这些人的确是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骗子,随着学术界,尤其是生物圈里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圈里的肮脏龌龊也是外人很难想象的。作为这个圈里研究生,最底层,最无力,一群抱着科学理想的年轻人,在这片富有中国特色的土地上,是怎么生存的呢?根据我在国内短暂停留和一些人的谈话,一个字:难。 研究生是这个圈子里最无力的群体,从某种程度上,他们注定是这场博弈中逆来顺受的人。他们的命运,仅仅取决于导师高尚的或者卑劣的人格。但据我所知,在和导师发生矛盾后,国内大学里没有任何一个机构真正去维护研究生的权利。在这时,结局也是可以预想的。 离题万里了,那就聊聊俺短暂国内逗留与研究生谈话套出的真心话吧! 骗术一:移花接木---不存在的联合培养program 小A报考国内一家大学,interview时被刷,小A很喜欢做科学,就给其他几个实验室发了自己的CV,一个老板对她表示了自己的兴趣,并遗憾的说自己的招生名额已经满了,XX大学有个老师是他的朋友,可以跟那个大学联合培养,在那个学校上半年的课,然后回他实验室做实验,并在他那读PhD,program。他许诺了很诱人的待遇。结局是:小A和老板所在的两所大学之间没有任何的联合培养的program,除了老板和实验室同学之外,没有任何这位老板所在的校方人员知道小A的存在。小A在这所大学没有学生宿舍,必须付高昂的房租,原来许诺的诱人的待遇,也被老板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穷轻松搪塞。小A必须在这个城市支付高昂的生活成本,最后她离开了,这时候,两年已经过去了---工作难找,学位没有。 骗术二: 金蝉脱壳-----人员费用去了哪里 小B是一所国内名校的研究生,他向我哭穷,说每月只有五百块钱,饿得肚皮叮当响。我惊讶,怎么可能,我认识你们老板,那小子很有钱呀,你们的人员费用不是有23%吗?小B喝了点酒,跟我自己唠了唠。他说国内老板把人员费用发到研究生手里的简直是珍稀动物。我说你们没有财务制度吗?他说,有,但老板更高明,他把这23%的钱打到研究生的账户里,然后让研究生取了现金,再交给他,如此,既不违反财务制度,老板又有了“合法“收入,中国人的智慧,真让人拍案叫绝,这些知识分子可谓其中的佼佼者。所以中国以任何办法增加劳务费的比例都是徒劳的,只有把贪污劳务费写进刑法才管用。 骗术三:笑里藏刀-----你来之前他是老鸨,你来之后他是大爷。 这是文质彬彬的小C说出来的,小C名校毕业,雄心壮志,本来想出国,实习时所在实验室的老板巧舌如簧,说了各种优惠条件,各种美好前景,等小C真正成了他的研究生,把脸一崩,这里必须人人平等,大家都一样,不能给任何人搞特殊。小C个性,努力工作,一年后他成了做的最好的,老板很满意,小C提出兑现当年的条件,老板又一次苦口婆心,大倒苦水,小C大怒,拂袖而去,小c历经波折进了我当年所在的实验室,谈起这段经历,他说,在国内老板眼里,三个腿的蛤蟆不好找,两个腿的活人哪都是,实验室没什么师生情分,只有最少的钱,干最多的事。 骗术四:假装糊涂----发了文章再说。 小D和小C的情况差不多,只不过没有小C那么冲动,硬生生忍了下来。小D越做越好,渐渐老板觉得不能壮士断腕了,就对他说,你发了文章,我。。。。。。。结果文章发了,老板又说,你还年轻,再发一篇,小D也晕了,反正PhD已经再口袋里了,索性趁着年轻泡妞去吧。 骗术五:趁火打劫 这个故事是小D讲的,他说小E是个漂亮女孩,她的PhD读的相当辛苦,导师给他各种杂活干,没给他什么project,否认他的任何idea。总得毕业吧!小D无路可走,结果尊敬的老板暗示他只要她能做他的情人,就。。。。。。。。我听到这个时都给吓到了,觉得小D有杜撰之嫌疑,知识分子不能这么无耻吧!但我去私下访问了下小E原来的实验室,结果。。。。。。。这条恶棍用这招不止一次了还。 骗术六:李代桃僵------我招的是研究生,开得是工厂。 小F是个喜欢做梦的小伙子,他希望在国内做一流的科学。投入一个名门,结果上了半年课后,他发现自己成了某家公司的员工,但是,唯一不同的是,没有薪水。这个大牛在小F所在的学校招募了25个这样的劳动者,每天干的是技术员的工作,对不起,和科学无关。更让我佩服的是,这个流氓还在另外一所大学也能招到七八个义工,想想自己招不到人的日子,真是佩服这位仁兄。 骗术七:反间计------你的师兄。。。。。。 小G在刚进实验室时老板总抱怨他的师兄小X怎么怎么,师兄沉默寡言,小G就觉得真是这样,这个小子就这么讨厌,得防着他点,得争取在实验室的地位。小X博士毕业去了米国,在小X走后,小G发现自己越来越理解小X,老板巧妙利用了实验室不同人之间矛盾,并且他有时乐于看到这种矛盾,培养忠实的劳动者。 骗术八:借刀杀人-----学术不端永远是研究生不老实 小H马上博士面临毕业或延期,老板的一笔钱也面临交差或者交白卷。小H非常着急,老板也非常着急,这个平时在lab meeting上把自己打扮成打假斗士的老板用各种犀利甚至侮辱性的言语攻击小H,小H拿到一个阴性结果,老板说你做事太不认真,重新做,又重复,照旧,老板说,你怎么这么笨呢,小H恍然大悟,在western blot蛋白样品里混入了点纯化蛋白,老板说,好,很好,非常好。 骗术九: 打草惊蛇-----我要在你刚来我这时把你彻底收拾老实了。 小I是个桀骜不驯的天才,老板需要这样的天才,小I刚进实验室,老板就开始找各种理由收拾小I,小I哪能给他唬住,指着他鼻子骂他的不是。老板彻底翻脸,小I退学。后来小I得知,他的师兄师姐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只有他自己,没能经受的住考研。 骗术十:感情戏-----我也曾经和你一样。 小J跟我说他老板找他进来很动情的跟他说他也是工薪阶层出来的孩子,知道生活的不易,所以非常理解小j处境,结果,进去才知道,他老爸是政客,他的抠门似乎也没有理解工薪阶层出来的孩子。这样的戏曲化的语言唯一想表达的是:我需要人为我劳动,哥们,过来吧 我写下这些文字,希望即将进入研究生院的孩子们慎重选择导师,慎重进入学术界,这里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美丽。流氓,骗子,无耻之徒到处都是。如果你真的喜欢科学,你更应该慎重决定和选择。我也希望国内已经在读的研究生们,能勇敢地用脚选择,拒绝向流氓妥协。我也希望这个国家的当权者能制定政策,大学里设立专门的机构,保护这些科学的未来免受流氓无赖的欺凌。科学世界没有少年,就没有未来,善待这些年轻人吧!我原来听国内来的小K说,国内的老板多不是东西,我觉得做科学的,再不是东西会到哪去,但现在看来,我真是大开眼界。希望有一天,这些受了委屈的孩子,能有个地说理。还没步入这个圈的孩子们,记得,做任何事口头承诺=没有承诺,一定要签订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这不是生意,但为了你更好地生存,对不起,你必须这么做。
30255 次阅读|147 个评论
[转载]甭管明日风雨天,走好当日脚下路
suntao 2012-4-2 11:44
2011年对自己来说值得回忆,2012年到处都是挑战,自己对自己真正的战斗刚刚开始。三个月过去了,总结出一个字“忙”,无暇顾及其他了,不是自己的欲望膨胀,是自己那么不安分的心在鼓舞。想成为一名厨出色的学者,必须要有的这份“不安分的新”。自己一直在思考,一直不想错过任何机会,努力的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努力写标书,学习各种自己从未经历的东西。有个哥们说你今年可忙坏了,标书都了一大堆,是啊,不在乎这是鼓励还是讽刺,我想,年轻人要积极向上,只要有1%的机会就要100%的努力。现在我们一无所有,年轻没有失败,我做好了明年继续重复这样申报的心理。尝试着做些什么,积极的突破各种困境,毕竟,科研环境不是很完美,所以,一定要努力,天道酬勤,我相信自己不会两手空空的,其实,自己最在乎的是心理空空。你不去做,不去尝试,不去勇闯新的领域,你不会收获过程、细节、经验、技巧.... 今年如此,明年可能继续如此,点点滴滴,甭管明日风雨天,走好当日脚下路。我不是在膨胀,我是在告诉你们,要有这颗不安分心,追求向前的品质。 其实,你只懂我的表面,不懂我的内心,远非这些,现在只是个开始~~~
255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不需要知识分子
热度 3 deamonsun 2012-4-1 18:22
中国不需要知识分子
中国不需要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产物 不再需要 因为这个称谓或观念的存在,已经阻碍了社会的前进 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是受过一定教育、读书识字的, 已经不再需要那么专门的一个群体即知识分子来承担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启蒙 我看像西方那样才好了,不强调什么知识分子群体,因为他们的国民受教育水平普通达到一定水平,社会文明度也高;公民群体更多的是分工不同,做着不同的工作 比方说,某某大学的博士、教授 他只是学历高、从事科教文的职业,为什么他可以享有“知识分子”的称谓 那我呢 那你呢 从历史上看,光有学历也是无法胜任“知识分子”的责任的 不应该用类似的标准把人以各种办法区分看待。他们只是守法,然后从事一定的职业,或许有才能的人,能有机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就如科学家,事实上并不那样荣耀。众所周知,中国当前的科学界困难是不小的 与此相形,XX大学的教授学者,享受了最优的资源,为这个发展中国家的科学、人文社会做了多少实质的或理论的贡献 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我们以后不再需要一些自作聪明或别有企图的知识分子为我们立榜样,中国人也不再渴望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有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考虑自己的生活和事情,社会得以前进 这样想之后,我们就可以放心地做自己的事了 这种事总需要历史的证明
7017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2-07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2-3-29 10:05
基金标书就是开题报告:哪壶不开提哪壶 一年一度的基金申请又进入关键时刻了。对很多高校教师来说,这也是“要命”的时刻。看我的那些个土鳖博士们,不管是进了“985”还是不入流高校的,一个个都是猴急的样儿,到处求医问药,指望能从高人那里获得制胜法宝。在本土鳖看来,做学问,要学乌龟的慢爬,切忌兔子的急跃,赢在其中不一定赢在其终。博士毕业不会写标书或写不好标书,就是典型,因为写标书的基本功其实都已贯穿在博士生培养的全过程中,省略或轻视了博士生培养的任何一个环节,就算侥幸取得了博士学位,也会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其实就是一份基金标书,重论文轻开题,纵然拥有一堆SCI,也不知标书从何下手。 但不管怎样,年轻人能够熬过博士,就有能力独立地写好一份标书,对此一定要有充分的信心。写申请有什么难的呢?打个比方,从做法或思路上讲,写申请不就是卖菜刀嘛!脑门抠不出想法的时候不妨多出去走走,别只顾看风景,要多听听卖菜刀的小姑娘耍嘴皮子。你的家里肯定不缺菜刀,你内心里十有八九也不想从遥远的地方自掏腰包带把菜刀回去,但你听了卖刀姑娘的一席谈之后,你定会hold不住也要捎上一把的,至少心里会惦记。如果我们能把标书写到卖刀姑娘的嘴皮子那种地步,评委肯定也会买帐的。 一份标书其实也是一篇作文。语文老师说,一篇好作文的标准很多,但无论如何它必然是立意新颖、中心明确、认识深刻、内容充实、材料丰富、语言生动的。我把它提炼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中心思想”,“两个基本点”是指“创新点”和“卖点”。只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牢牢抓住“两个基本点”,那么基金申请就会无往而不胜! 一份标书其实也是一个开题报告,能够开题就能够写标书。也许很多博士在这方面"天生不足",因为大伙在博士期间只急论文不急项目,说是开题,其实是导师授题或学生受题,开题报告只不过是做了点剪贴工作。偶有导师对学生只授领域不授题目的,这种做法其实最能锻炼撰写标书的能力,但在急功近利的现实压力下,学生很难接受,导师也很难把控得住。不过纵然如此,也要相信,能够写出SCI就一定开得了题,因此也写得好标书。 说到这儿,我好象对我的学生们有点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味道。不过在我看来,所谓开题,不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吗?科研就像烧开水,你必须一鼓作气烧到100度让它开,否则,你烧到80度又停一下,它马上又退回到原来的温度了。开题就是要开新题,要提从来没人烧过或自己烧过但还没烧开的那壶水,重开或重启炉灶,开始烧或接着烧。写标书,就是把你烧开过的水提给评委喝,证明你能烧水;把你没烧开过的或准备开始烧的一壶水提给评委看,让他信服你要烧的水也可以喝、很好喝;评委如果喝到杯里的开水,还盯着壶里的冷水,甚至想到它是源自山上的泉水,就肯定不会白喝不买单了。 ——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文双春 一位博士研究生3年发表12篇论文给我们的启发 综合性院校对于理科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都有发表研究论文的数量要求,比如南京大学就要求:1)申请人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3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其中有一篇是在SCI索引源刊物上发或被EI(全文检索)收录;2)有2篇及以上在SCI索引源刊 物上发表或被EI(全文检索)收录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这是校研究生院的基本要求,实际上不同院系、导师对自己的学生可能会有更高的要求,比如有的导师要求3篇全部是SCI论文,有的要求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必须大于多少才算数,还有的要求所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总和要大于多少才能毕业。每年都会有为数不少的研究生因为达不到这些标准而无法如期毕业。 相对于此,前天参加了一位刘同学的博士论文答辩,却感触颇多。刘同学2008年硕士毕业后来到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3年时间共发表了12篇研究论文!而且这12篇论文全部是第一作者,全部发表在物理、化学领域的一流学术刊物上。 刘同学在短短3年的时间取得如此出色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勤奋。这是取得成绩的必要条件。据其他同学介绍,刘同学非常勤奋,经常看到他在食堂吃完饭以后在校园散散步,就回到实验室专注地从事科研工作。也有一些学生,也是成天待在实验室,一会儿QQ聊天,一会儿听听音乐、打打游戏,一会儿看看视频,一天下来科研上的收获很少,甚至都无法静下心来认真研读一篇文献。这样日复一日,3年能学到多少知识、能获得多少科研成果就可想而知了。 2) 扎实的理论功底。刘同学硕士期间主要从事理论研究,来南大后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实验室里的实验结果赋以物理模型或理论解释,比如一些半导体纳米结构的生长机理研究、拉曼散射研究等。刘同学不从事实验工作,而是用理论来解释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这是他比较“讨巧”的地方。理论和实验的紧密结合是他成功的另外一个原因。 3) 科学的悟性。从事科研工作只是勤奋是不够的,还需要悟性。有些同学也非常勤奋,可是科研工作没有章法,眉毛胡子一把抓,做了很多工作却没有好的结果,或者是有了结果也不会归纳总结。刘同学看到一个有趣的实验结果,就会思考其内在的物理图像和物理机制,并想法设法用理论来加以描述和解。因此悟性很重要,如果没有这种悟性,再好、再多的实验结果摆在你面前,也未必能产生物理思想、提出物理模型去进行理论解释。 有朋友认为刘同学只是把别人的实验结果拿来“计算”一下,似乎很不以为然。然而试问我们自己,理论解释不重要吗?要找到具有指导意义的、有规律性的结果,能离开理论研究吗?我们都知道,物理是最简约的科学,物理的语言是数学。我们实验室也有很多有趣的实验结果,往往就缺乏这样一个能够从理论高度解释这些结果的人。 以上所感,希望理科的博士研究生们能认真思考一下;也希望所有研究生都能按期毕业,找到理想的工作!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钟伟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来信|17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个星期天在彿州海滩获得的收获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2-3-26 07:57
这个星期天在彿州海滩获得的收获 蒋继平 2012 年 3 月 18 日 昨天女儿从大学回家度春假( Spring Break) , 使我感到时间的飞快流逝, 同时也想到彿州海滩一定很热闹。 这是因为在每年的春假期间, 有很多家在美国北部的大中学生到我们这里来度春假, 他们通常会到海边游玩。 我因为最近一段时间很忙, 已经有三个月时间没有到海滩上去了, 因而, 想利用这个周末去海滩散散心。 因为友人在一周前就约好今天下午 4 点以后有一个宴会,我不想参加这个宴会,借故跟太太和女儿说好, 让她们去应酬, 我一个人去海滩。 三点半, 我在车库开动汽车发动机,到达海滩室内停车场, 免费停车。 只身走到海滩边, 脱下拖鞋和汗衫, 放在路边。 当我的一只脚跨入海水中时, 我看了一下手机, 是三点 45 分。 我放松身体, 悠然自得地沿着海滩往北走, 偶尔仰望蓝天, 偶而远视海面,有时看看沙滩上的人群。 我一边走一边想, 这大自然真是太美丽了,我只有欣赏的资格, 没有精确描述的才能。 所以, 我只能对读者说, 遗憾,由于我的文才不行, 我想不到优美的语言来精确地描述这完美的大自然。 最多用一种比较低俗的但是真实和形象的语言说说我看到的人群。 人群里最抢眼的是年轻的俊男美女,他们都是来度春假的大中学生。 多数年轻女孩比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形象还要美丽, 她们身上仅剩三小点被一点儿簿布挡着。年轻男孩子们大多数精神抖擞, 身强体壮。 在整个两公里海滩上数以万计的人群里, 除了我自己外, 我只看到一个亚洲模样的中年妇女, 她和一位中年白人男子带着一个混血男孩, 还有几个黑人, 其余的都是清一色的白人。 这几个黑人大都是沿海滩的高级酒店雇用的工人, 他们为宾馆的客人在海滩上游玩提供服务。 这个海滩是世界上顶尖的几个优秀海滩之一, 紧靠海滩是一个知名五星级酒店, The Ritz Carlton 酒店。在这个季节, 最便宜的房间也要每晚三百美元。 一般的在每晚 499 - 799 美元之间。因而,能够住进这个酒店的客人一定要有一些经济实力。 我是一个喜欢利用一切机会观察大自然和深入思考的人,在这种环境下,我一边走, 一边想, 不知不觉中已经从南到北, 又从北到南走了将近 90 分钟。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 同时也已经觉得两条小腿有点儿酸痛的感觉, 因而, 就在路边找回我的拖鞋和汗衫,拿着到专门为游客设计的公共洗脚处洗脚。 那时正是人流高峰期, 很多人从沙滩上回来要洗脚回到停车场去,我站在那里排队, 人们都是一样, 按照秩序排队, 从来没有争先恐后的行为, 有两位年轻母亲怀抱婴儿, 还要让我先洗呢! 我赶紧说谢谢, 一定请她们先洗好,我再去洗。 这次我到海滩散心, 事先有三个目的: 第一,考验我的定力, 看我是否会被美女吸引(出门前, 太太说我到海滩去是为了看美女)。 第二, 考验我的毅力, 看我能够走多远多久。 第三, 轻松一下思绪, 调解一下情绪。 从海滩回到家中车库, 时间是 5 点 45 分。 从出门到回家整整地花了两小时一刻钟。 这两小时多一点的时间给我的收获很大,可以说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目标。 经过这次海滩漫步, 我有很多感想。 这里说三点。 第一, 享受生活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海滩上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白人, 他们的经济实力较强。 第二,经济实力强, 社会地位高的人, 一般素质较高, 在公众场合很讲道德规范和注意个人行为。 第三, 看看我自己的身体, 再看看那些 20 多岁的年轻人, 我发现不是同一个档次。 年轻人的肌肤很光滑, 富有弹性,而我的肌肤已经开始有皱纹。 我和他们相差 30 多岁, 整整一代人的差异。 这些外形上的差异一看就可以感觉到,不用多说。 我想, 30 多年前, 我也是那个样子, 我是从这样的体形走过来的, 他们在 30 年后也会像我一样。 想起 20 多年前, 当我从加州大学河边分校的操场上走过的时候, 要是穿的是紧身衬衣的话, 在场的一些人会惊呼“ Cool!” 。唉, 时光不饶人, 好汉在时间老人面前也没有资格谈论当年勇了。 由此我想到了更深一步的东西。 这些年轻人朝气蓬勃,可是人生的阅历还不足,他们在人生经历上还远远不如他们的长辈。 因而, 在许多事情上, 他们没有亲身经历,就不会有切身体会。 没有经历, 没有切身体会, 但是要发表看法, 那就会出现偏见和误解。 所以, 我年轻时很少在长辈们面前发表评论和看法, 总是默默地听着, 即使觉得不对, 也不敢提出来。 因为我想大人们这样说总是有他们的理由的。 从车中出来, 赶紧到卫生间洗澡,然后从冰箱中拿出太太预先为我准备好的晚餐, 放进微波炉加热,几分钟就解决了晚饭的问题。 洗好碗筷, 急急地坐到电脑前, 把这一切记下来, 好与大家一起分享! 附记: 这篇博文是一个星期前写的。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3379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转】你是如何沦为学习焦虑症患者的?
listzhp 2012-3-18 17:17
你是如何沦为学习焦虑症患者的?2012-03-18 08:00 来源:半月谈网 瓜田推荐辞:此文作者是一个叫王志慧的年轻人。这人确实有点智慧。她能在普遍流行的学习焦虑症患者之中保持一份清醒。这种焦虑症何止大学生才有?到处都是啊。我们喜欢买书,把书放到书架上,就万事大吉了,很放心它跑不了,什么时候读都可以,所以什么是时候也没去读。时间呢?很随机地被各种琐事占领了。“我们甘愿被最新鲜的新闻、最流行的段子、最隐晦的笑话填充;我们习惯于迅速得出结论,习惯于寻找宣泄的渠道,习惯于和大多数共舞。我们错把信息等同于知识,又错把知识等同于智慧。我们努力保持和时代同行,其实早已把自我像影子一样留在身后。”“积极追求的姿态背后必然少不了欲望的撑腰,对学业,对事业,对生活,对未来,渴望一切变得更好是人之常情。但欲望一旦超出能力可控制的范围,人们不仅会对大量一知半解的知识产生抗拒,而且焦虑情绪也会顺势而上,径直将自己拖入无底的黑洞。”王志慧说得多好啊! 我的好友D不吃早餐,偶尔翘课,时常熬夜,对所学专业的意义持怀疑态度。在大学校园里随便挑10个人,8个都和她相似。 某一天,我向D借移动硬盘,发现500G的空间几乎全被装满。所有的内容分门别类,安置在十几个文件夹里。除电影以外,其余的内容几乎都与学习相关--公开课、纪录片、英语听力、电子书……我问她:“这些东西看过多少?”“不到三分之一。”她面带愧色,又补了一句,“花了不少时间下载,都是有用的东西,以后可能用得到。”事实上,那剩下的三分之二也许永远没有用到的那一天,我们彼此心知肚明。 几天后,听说她又买了一个新的移动硬盘,那些在“下载”名单上排队的资源终于找到了去处。于是,新一轮填满500G的征途又野心勃勃、兴致盎然地启程了。 这情景对现代人来说应该不陌生。谁的电脑或硬盘里没有几个、十几个G“可能会在某天有用”但从来不会再次打开的文件?每当在网上看到可以填补自己知识空白的资源,我们会情不自禁地亢奋,毫不犹豫地“另存为”。然而,一旦确知它已躺在硬盘的某个位置,我们对这些资源的兴趣则会以光速结束。 人人、开心、微博、豆瓣……这些社交网站构成了虚拟生活的大部分,并开始控制着我们越来越多获得信息的渠道。社交网站一点一点侵蚀着我们对阅读的耐性,对事实判断的逻辑思考。我们甘愿被最新鲜的新闻、最流行的段子、最隐晦的笑话填充;我们习惯于迅速得出结论,习惯于寻找宣泄的渠道,习惯于和大多数共舞。我们错把信息等同于知识,又错把知识等同于智慧。我们努力保持和时代同行,其实早已把自我像影子一样留在身后。 某年暑假我的室友在新东方上BEC(商务英语考试)课,班里的学生几乎都是大学生。她旁边坐的女生是天津某校的大一学生,借住在亲戚家,专程来北京学英语。大一就学BEC,听上去很牛很积极,但实际情况是她天天上课都十分疲惫,精力不济。十多天下来,倒有一半时间是睡过去的。 室友课后与BEC的听力老师闲聊,得知这样的情况不属于个别现象。听力老师分析说,现在的大学生有种学习的错觉,大概认为自己报了一个班,就等同于掌握了那门知识。把完成学习的仪式放在首位,听课认真与否反倒不重要了。凡是上足课的学生绝大部分都能通过,问题就在于许多学生都无法坚持下来。 积极追求的姿态背后必然少不了欲望的撑腰,对学业,对事业,对生活,对未来,渴望一切变得更好是人之常情。但欲望一旦超出能力可控制的范围,人们不仅会对大量一知半解的知识产生抗拒,而且焦虑情绪也会顺势而上,径直将自己拖入无底的黑洞。 这样的学习焦虑症患者屡见不鲜,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我时常一边用电脑下载着各种资料,一边对老师开出的书单狼吞虎咽。这样的状况愈演愈烈,直到某天在思想史的读书课上,那位头发斑白的老师和我们分享他的读书经验。他说,年轻的时候我每读一部书都必做读书笔记,后来不了,因为书读多了,单是笔记都看不完。不如停下来,就挑几本书,扎扎实实慢慢读,思想的变化反而更明显。 后来我终于明白了,书不看就是一堆废纸,公开课视频不看就是一堆数据,单词不真正坚持去背就是一堆字母。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一个月看一本书,把下载下来的东西计入时间表。刚开始很艰难,其实习惯就好。 规划好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生活--你要明白生活的意义与目的。 生活在哪里都一样。不一样的是,你如何生活。(文:王志慧) 本篇文章来源于 http://www.banyuetan.org/ 原文链接: http://im.banyuetan.org/rtdj/hot/120318/64805.s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提请年轻人在邮件往来中注意一个基本问题
热度 8 陈龙珠 2012-3-16 08:38
2012级硕士生招生已进入复试阶段,近日收到了不少考生的邮件,主要是想了解复试形式和咨询如何做好准备的。这说明,这些考生重视自己当前面临的这件事。重视重要的事并主动做好准备,值得称道。 但是,在我收到的这些邮件中,不说明自己姓名和/或现在学习的高校(工作的单位)及其本科专业的,接近一半,其中还有希望我提供除电邮地址以外的其他联系方式。这是很令人遗憾的。虽然我对这类邮件的合理要求也是尽量一视同仁地加以回复,但还是想提请年轻人注意这个问题:对一个比较重要的事进行查询,如此形式的邮件不会被收件人当成垃圾删除而弃之不理的吗? 诸多邮件中文书基本格式的缺失,更是惨不忍睹,不提也罢了。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563 次阅读|7 个评论
岳麓山下的高等教育革命-年轻人干劲十足
热度 2 zls111 2012-3-15 08:53
刚才看到 陈儒军 的几篇博客,心里煞是激动。 岳麓山下的高等教育 革命已经开始,我看到了这个革命充满对年轻人的期待,对年轻人的公平。不讲几句掩盖不住我的激动。 在当前的科研布局下,只要给我们年轻人的机会,难道我们会当孬种?坚决不同意,至少我是不同意。举个例子,一个年轻老师的发展历史。中山大学的一个老师。他是07年从密西根大学博士毕业,直接被中山大学评委教授。要是当时把这件事情抖露出来,大家可能口水多多。这几年他的成果,就之前的标准应该是院士级别。10年他有一篇Nature gentics,和他博士导师共同通讯,他是最后一个。前几天,听说他发了一篇science,我当时觉得可能有他博士导师的名字,后来一看,竟然没有。这篇文章也是中山大学十年来第一次以第一单位在science发的的文章。真是好家伙,真是牛。如果按照我们的标准,或者国外的标准,博士刚毕业,你得首先做博后,熬,熬。熬一百篇science,也不顶自己指导一篇。从这个例子来看,年轻人是完全有能力发挥起来。有的时候应该是没人指导,会做的更好。有的时候年轻人并不知道这点,社会体制不给你机会,周围环境打压你。年轻人本来翅膀就嫩,这两个坎就能把你给折掉。 80后,加油!
5278 次阅读|6 个评论
再谈大亚湾中微子新振荡:挣了脸
热度 3 laserdai 2012-3-14 20:59
再谈大亚湾中微子新振荡:挣了脸。国际二流!国内一流? 最近大亚湾观测到中微子的一种新振荡,的确是科学上的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并且是来自中国的一件看得见的贡献,实在是挣了脸,很值得庆贺和高兴 。同时很有必要在媒体上热闹热闹,吸引非常浮躁的社会中浮躁的年轻人的注意,多增加对科学的一点点兴趣。 然而,随着 国人脆弱的诺贝尔奖神经 和 一位政协委员的口出乌龙 ,网络上热闹的一个观点—— 冲击诺贝尔奖,就绝无可能 ( 从大亚湾最新成果谈获诺贝尔奖 ), 当事者也已经澄清 。 粗略地看,缺少原创性,并且是跟着人家后面走,因此很好地支持了人家,所以不奇怪 得到外国媒体的热评 。也 因此,可以准确地说,这件漂亮的工作已经明显达到了世界二流。 然而,另一个观点: 中国实验物理学最大成就 , 非常值得商榷。 其实,说 最大的成就之一也不够靠谱 。 我猜想,这样说的理由是这样的:中国有很多很烧钱的大项目,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 北京自由电子激光 , 合肥同步辐射 , 上海光源 ,还有 大型天文望远镜 项目等等等等,已经烧掉的孔方兄恐怕几火车拉不完,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修成一件“正果”能够拿得出手, 这跟一个大国的光辉形象严重不符合,非常之遗憾与郁闷,还有一点憋气! 然而,大亚湾就不同, 这帮能干的年轻人 ,相对来说花了很少的钱,就能做出这么妩媚动人的结果(因此而 温情献礼三八节 ), 真正而实实在在地挣了脸 ! 这说明,中国能够做成并做好大项目!严格一点说,这应该是: 中国超大设备实验物理学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项成就 。至于说, 中国的物理学突破 ,也靠谱。 ( 提醒注意,这给其他大项目施加了莫大的压力! ) 但是, 外推到中国实验物理学,这就是乌龙 。 中国的实验物理学上虽然还没有拿到过诺贝尔奖,但是原创性的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还是不缺少的,比如中国的非线性光学晶体、磁制冷新材料等等,其他更多就不点名到姓了。退一步说,有些项目虽然不是原创性的,但是和这个中微子的新振荡成就相比较,也丝毫不逊色,比如,高温超导项目,最近的铁基超导、拓扑绝缘体等等。这都是实验物理学上的重要成就,并且相对而言,没有花那么多的钱。 当然,如果有人认为花大钱办出来的事情才有意义,那么我会说这是 暴发户的心理。 四两拨千斤 和 以少胜多 可是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 总结,非常高兴于现在的进步,但是要戒骄戒躁,因为还有明显的差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比如说,如果能在大亚湾,长沙,成都,兰州甚至乌鲁木齐设置一条直线,利用北斗系统好好地校准时间,如果能观测到中微子的传输速度等于光速,这就是一件科学上很有重要意义的工作,那时候就有足够的实力冲击诺贝尔奖了。
个人分类: 高技术与经济|2533 次阅读|3 个评论
致年轻人:拼爹不如拼命
热度 14 jiangjiping 2012-3-14 07:29
致年轻人:拼爹不如拼命 蒋继平 2012 年 3 月 14 日 据说最近在中国社会的年轻人中流行一种“拼爹”的现象,科学网的一些博主对此也有一些看法。 今天的精选博文之一,金小伟的 ( 1 ) 就是一个具体的例子。接下来,我在最新博文一栏内又看到了雷德明的 ( 2 )的文章,觉得这两篇文章写得很好, 所以立即推荐。因为我觉得雷德明的文章很有值得年轻人一读的价值,因而,特意加班写下这片博文, 希望继续起到推荐的作用。 我这样做主要是因为我很赞同雷博主的观点,与其拼爹, 还不如拼命。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的主要论点如下。 第一. 拼爹是有条件限制的。 好爹或者强爹也许能为你提供物质上和生活前途上的优惠和方便,但是, 这种优势有很大的局限性。 最为明显的是,当爹死了以后怎么办,当爹活着的时候,可是他的影响力达不你需要帮助的范围怎么办?当爹的权力没有对方的爹的实力强大的时候怎么办?这一系列问题,说明光靠拼爹是很不可靠的。 第二.拼爹会影响到自己的斗志和才能的正常发挥。 拼爹其实是一种依赖行为。 靠拼爹得来的地位和收获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因为不是靠自己努力奋斗争来的,所以,很难体现一个人的真正的奋斗精神和知识才华。进一步来说,希望借靠老爸在社会上的声望和地位来提升晋级的人,一般不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来对待生活,因而, 久而久之, 自然会影响到自己的斗志和才能的发挥。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拼爹不是长远之计。 即使依靠一个好爹帮你获得了你所需要的岗位,要是你自己没有真本事, 在这个岗位上还是不能胜任,因而,会觉得很累很苦, 会不会?再说, 你有资本拼爹,可是你的孩子呢?要是你自己不是靠自己打拼来争取社会地位,不争气,一般不会有很好的前程的,那样的话,你的孩子就没有拼爹的资本了。 显而易见, 拼爹还不如拼命。我这里讲的拼命跟雷博主是同样的意思,即靠自己独立奋斗来开创自己的人生旅程。 我自己的人生经历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我的家庭是在社会的最底层,因而,就不存在拼爹的条件,所以,就没有这个选择,只剩下拼命一条路。在这样的环境和理念下, 我确实做了一个拼命三郎,为自己,为家庭,为孩子不惜一切代价,刻苦努力, 奋斗不止。虽苦虽累,但是对自己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和成就都感到光彩和满足,也觉得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家庭, 对得起祖宗, 更对得起后代。 鉴于这种理念,在儿子 5 岁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跟他说:“从此以后, 你的靠自己的努力来走你自己的人生之路。” 儿子很争气,从那以后,几乎在任何情况下都依靠他自己的努力获得他需要的成就。令我感到非常欣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0056do=blogid=54729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1176do=blogid=547459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5256 次阅读|29 个评论
拼爹或拼命
热度 4 deminglei11 2012-3-13 21:27
拼爹自古以来一直都有,封建王朝的世袭制就是典型的,经久不衰的拼爹,一个爹打下了江山,一系列的子孙接二连三地拼,直到把爹打下的江山拼跨为止。拼爹的确不是好现象,它违反了社会公义中获得应与付出成正比的原则,拼爹导致阶层固化,即所谓法官的儿子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是小偷,这样会让社会失去活力,年轻人失去进取精神。 可咱无法选择自己的爹,咱也不能因为爹不够强大,就要求换爹,社会伦理道德不容许,再说,即使能换,操作难度也很大,一般难以成功。每个人面对自己的爹,如果咱爹可以让我们拼一拼,能为我们提供一些便利和指导,有助于我们的人生发展,在遵循公平合理原则下,拼爹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咱遗传了咱爹的基因,也因此会遗传爹的一些优点,再加上爹的言传身教,咱即使不像爹那么强大,也不至于弱,而有些行当如演员,有个名爹适当地点拨,适当地创造机会,想不红都难。 如果咱爹不够强大,甚至无法在咱人生道路上为咱遮风挡雨,只能任由咱一个人瞎闯,咱就只能拼命,唯有 拼命 ,咱才能获得生存下去的机会,唯有拼命,咱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拼命就是咱的全部 ,不拼命,咱就一无所有,咱必须用拼命为自己开创良好的未来,同时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爹,强大的爹,让自己的后代能自豪地拼自己。 拼爹其实不那么可怕,无论爹多么强大,爹只能为我们铺就最初的一段人生路,后面很长一段路还得咱自己去走,没有拼命的行动,爹再强大,即使拼了爹的老命,咱的人生都不可能辉煌,拼爹同时又拼命,咱一定比咱爹还行。
5340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读万卷书,亦需知百家言
ChenboBlog 2012-3-10 23:10
1、蜘蛛:能坐享其成,靠的就是那张关系网。 2、虾:大红之日,便是大悲之时。 3、天平:谁多给一点,就偏向谁。 4、瀑布:因居高临下,才口若悬河。 5、锯子:伶牙俐齿,专做离间行为。 6、气球:只要被人一吹,便飘飘然了。 7、钟表:可以回到起点,却已不是昨天。 8、核桃: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充实的大脑。 9、指南针:思想稳定,东西再好也不被诱惑。 10、花瓶:外表再漂亮,也掩不住内心的空虚。 11、树叶得势时趾高气扬,失意时威风扫地。 12、历史的标点全是问号,历史的幕后全是惊叹号。 13、官廉首要的是不贪,不腐,不昏;民廉首要的是不贿,不媚,不借官光,不趋炎附势。 14、一官之廉,十吏效之,百民随之。一官之腐,百吏必从之,千民必附之。 15、饭桌上批孩子,大人伤神,孩子伤胃,全家伤心。 16、年轻人以为教育可以取代经验,年长者以为经验可以取代教育。 17、学习不能超前,更不能速成,否则,孩子无童年,青年无青春,中年无乐趣,老年无安闲。 18、打开帐本,满篇是人吃。 19、牛皮越吹越大,本事越来越少;脾气越来越大,才气越来越少;胆量越来越大,度量越来越少;玩劲越来越大,干劲越来越少;权力越来越大,威信越来越小;架子越来越大,人格越来越小。 20、通常夸一个女人漂亮;如果不漂亮,可以夸她很有气质;如果既不漂亮,又没有气质,可以夸她善良;如果都没有,就夸她健康。 21、看上一个人要一分钟,喜欢一个人要一个小时,爱上一个人要一天,忘掉一个人要一辈子。 22、机会是一个区别英雄与狗熊的台阶,上一步什么都是,下一步什么都不是。 23、夫妻俩过日子要像一双筷子:一是谁也离不开谁;二是什么酸甜苦辣都能一起尝。 24、男人的年龄由自己来感觉,女人的年龄由别人来感觉。 25、低调与高标的统一,平凡与不俗的统一,这是朴实的人生,也是厚重而辉煌的人生。 26、总盯着了不起的过去,就不会有了不起的将来。 27、挥不去的是记忆,留不住的是年华,拎不起的是失落,放不下的是情感,输不起的是尊严。 28、父母想念子女就像流水一样,一直在流;而子女想念父母就像风吹树叶,风吹一下,就动一下,风不吹,就不动。 29、因为电话,信笺少了;因为时尚,布料少了;因为空调,汗水少了;因为应酬,亲情少了;因为宴会,食欲少了;因为竞争,悠闲少了…… 30、说话的三条底线 :一、力图说真话;二、不能说真话,则保持沉默;三、无权保持沉默而不得不说假话时,不应伤害他人。 31、凡是小事都要大声说,凡是大事都要小声说。 32、最怕的不是商品有假,而是商品有毒。最怕的不是有人犯法,而是执法犯法。 33、权力是暂时的,财产是后人的,健康是自己的,关系是重要的,友情是珍贵的。 34、在朋友基础上做生意,那朋友就会失去。在生意的基础上交朋友,那会没有生意做。 35、相互吹捧的是做官的人,互相看不起的是搞文艺的人,见面不说实话的人是做生意的人。 36、从自己的过失中吸取教训是聪明,从别人的过失中吸取教训是智慧。 37、让人听易,叫人服难。 38、过去毙两个地委干部全国震惊,现在毙一串省级干部大家连睫毛都懒得眨,涨价了。 39、连空气都浑浊了,两袖还能有清风吗? 40、教授越来越多,教书的越来越少;博士越来越多,博学的越来越少;恋爱的越来越多,恋学的越来越少;钻营的越来越多,钻研的越来越少。 41、遏制官员的腐化、公信的火化、社会的分化、治安的恶化、人情的淡化。 42、许多杂文是匕首,但没有开刃;是投枪,但没有枪尖。 43、想挣钱的人不少,能挣到钱的人不多。有本事的人挣钱都难,一般的人挣钱更难。 44、做事不贪大舍小,为人莫媚上欺下。 45、骨气、正气、和气,气爽神清;诚心、意心、热心,心宽体健。 46、治学要耐得住寂寞,做人须经得起风雨。 47、用工作成绩说话,则兴、则立、则吉;用说话来取代工作成绩,则败、则危、则凶。 48、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49、农民以后称“绿领”———既环保又健康。 50、人活一世,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憾;三者缺二,实在可怜;三者全无,生不如死。 51、超过别人一点点,别人就会嫉妒你;超过别人一大截,别人就会羡慕你。 52、全部可以交易的是市场,不能全部交易的是社会。 53、十种健康生活方式:少食肉,晒太阳,雨中行,常唱歌,饭后息,挺起胸,静坐思,天伦乐,步当车,行善事。 54、当农民的好处:1、不用担心工伤事故;2、不担心得空调病;3、不用勾心斗角;4、不担心纪检上门;5、不用专门过周末。 55、大公无私圣人,公而忘私为贤人,先公后私为善人,先人后己为良人,公私兼顾为常人,损公肥私为罪人。 56、可以命令士兵的行动,但不能命令士兵的忠诚。 57、处顺事之境愈宜静,处逆事之境愈宜忍,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至大之事愈宜平。 58、嫦娥追求永恒的代价是永远的寂寞。 59、安详方能静观,静观方能明断,明断方能行动。 60、花生是有用的,但不是伟大的、好看的东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必刻意做伟大的、体面的人。 61、人要靠本事和本分起家。 62、生活中没有参照物的人,可怜;选错参照物的人,可悲。 63、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64、不求事事公平,但求出以公心。 65、做好第一次并不难,难的是做好每一次。 66、思念折腾人,也锻炼人,更锻造人的性格的沉稳和感情的深沉。思念别人是一种温馨,被人思念是一种幸福。 67、爱情之酒,两个人喝是甘露,三个人喝是酸醋,随便喝便会中毒。 68、背对太阳,阴影一片;迎着太阳,霞光万丈。 69、勇者,脚下都是路;智者,知道走哪一条路最好。 70、无过是一种假想,思过是一种成熟,改过是一种美德。 71、沟通心灵的桥是理解,连接心灵的路是信任。 72、酸甜苦辣是生命的富有,赤橙黄绿是人生的斑斓。 73、要想工作不走样,先得头脑不走神。 74、偏爱难免,偏见不可。 75、心脏不好心眼好,气色不行气质行。 76、与天下之忧同忧,该忧则忧,莫杞人忧天;共天下之乐同乐,该乐则乐,乐而忘返。 77、谬论不足以解惑,真言却可以解忧。 78、贪心是最大的危房,良心是最好的住所。 79、精神操守方,思想方法圆;目标志向方,行动决策圆;严以律己方,宽以待人圆。 80、维纳斯在乐观主义者眼里是美丽的,在悲观主义者眼里是残疾的,在现实主义者眼里是美丽且残疾的。 81、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 82、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 83、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 84、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 85、持黄金为珍贵,知安乐方值千金。 86、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 87、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 88、结婚,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终点,有可能是烦恼的开始,也有可能是幸福的开始。 89、在冬天的餐桌上谈论春天的花朵,是奢侈;在春天的花园里幻想秋的落叶,是无情。 90、宽容是送给他人的最好礼物,如果把它留给自己,那就是堕落的开始。 91、钱象水一样,没有一点会渴死,多了会被淹死。 92、亲情浓于血,友情淡如水,爱情甜如蜜。 93、如果把摄像头对准一个人,摄录下他的所有言行,然后再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剪辑,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好人或坏人。 94、昨天是一张废弃了的支票,明天是一笔尚未到期的存款,只有今天是你可以支配的现金。 95、漂亮的女人像是放在展柜里的工艺品,欣赏的人很多,但买下的人只能一个人。 96、工作就像爱人,虽然有时跟你闹矛盾,可是天天都要见面。兴趣就像情人,虽然让你激情燃烧,可是不能代替面包。 97、爱人就像粗布衣,虽然不美丽,可是能遮挡风寒。情人就像时装,感觉很美好,却不能穿出去。 98、亲人就像老棉衣,就是出痱子,依然要捂着你。友人就像晴雨衣,需要了就穿,用过后放一边。 99、社会就像鱼塘,虽然泥沙俱下,可要真是清水一潭也有点可怕。家庭就像鱼缸,需要清洗,需要换气,需要精心护理,不然就生存不下去。 100、老板就像老虎,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老虎的屁股,也不宜拍。同事就像戏友,在舞台上打打闹闹,卸了装才知道一切都很可笑。下级就像弹簧,你可以压他,但他也会顶你,你要是拉他,说不定他会退让一下。
14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绕过科研大牛,免费使用日本各种仪器
isoxys 2012-3-10 09:17
在我们学校,连一个最基本的扫描电镜都很难申请机时,更不用说其他仪器了.而且在使用过程中随时可能被一些院士校长主任的嫡系中断, 更何况死贵,没有科研经费根本用不起。 好消息来了,我们可以广泛申请使用所有日本的科研仪器,关键是免费的 !!。我已经使用该国仪器多次,其中包括同步辐射,当然还包括扫描电镜 什么原因? 因为日本政府规定,所有使用纳税人购买的科研仪器必须全部向公众开放,注意是“公众”,包括一般老百姓,除非你有合适恰当理由拒绝。这项政策出台的原因在于避免学术资源尤其是高端的科研仪器的垄断,类似政治经济巨头。仪器如果掌握在少数大牛手里,那就是大部分小虫的灾难。为了使日本全国整体均衡发展,对于使用率不高的仪器,或者没有产出(专利、文章等)的仪器,政府会采取措施予以发展限制。所以,一部分日本高校的拥有高端仪器的教授希望与外界广泛合作,这样就能够提高他们的学术影响和专业水平,从而能进入良性发展循环。 如果大家都和日本合作科研,估计对我国某些领域有某些不利影响。本人出此下策意思是除了暂时满足一些年轻人的仪器使用饥渴症之外,更多的是希望我们国家能够借鉴,不要造成科研资源分配的极端不平横。 Keywords: 仪器 科研 日本政府 清华北大 老百姓
45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毕业后,背包去欧洲旅行?(外一则)
热度 4 Synthon 2012-3-10 08:21
记得大概是三四年前,有一次跟导师聊天聊起毕业去向,导师很感慨的说,我年轻的时候,一心只想做出一番事业,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工作上了,在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倒也确实比同龄人走的快了一步,但是到年纪大了,总觉得人生缺了点什么,所以开始抽时间玩乐。最近这几年,年轻人里面有个趋势,大学毕业以后先不找工作,先背包去欧洲旅行个半年一年的,我不说这种做法对不对,我倒是挺羡慕他们的。 今天下班路上听广播里面采访一群Emory大学(算是美国很好的大学,大概相当于厦门大学在中国这个地位)的学生关于毕业去向的问题,中间主持人问了一句,现在毕业以后背包去欧洲旅行这种选择还流行么?被采访者纷纷表示,由于08年至今的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压力,现在要做这个选择很难了,那得家里很有钱才行。。。看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点也不错啊。。。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其实去欧洲旅行,用“穷游”的方式倒是不太贵,关键问题在于毕业之后就要开始还助学贷款了,想要去穷游,得父母愿意帮着还贷款。。。 外一则: 我写上篇博文的时候,取标题的时候在“经验主义害死人”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两个标题中间取舍,突然想到,这俩都是毛语录上的语言啊。我比韩寒只大一岁,也没有经历过毛时代,万一方舟子因为这个原因打我的假怎么办啊?怕怕。。。
个人分类: 其他|6067 次阅读|8 个评论
学习雷锋的意义
liushousheng 2012-3-9 18:37
今天偶尔看到报栏上的一个学习雷锋的海报,瞬间被“雷”了一下!内容先不说,光是雷锋同志的形象就让我哭笑不得,意气风发,充满了21世纪年轻人的味道。看来雷锋同志也与时俱进了啊!哈哈... 最近几天学习雷锋精神的氛围相当浓厚,不管是电视,杂志,还是报纸,学校广告板,无不充斥着雷锋同志的身影。大家趁此机会去清理垃圾,去老人家陪聊(当然是有报酬的哈),或者提供一下本来就是职责范围内的“服务”,一片春光烂漫的感觉!好感动啊! 可是我却不感觉这些有什么值得宣扬的!我们一直认为我们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一个一心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领导,在生活中应该处处充满温情,时时都有奉献,既然这样,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做一些罕见的好事来表明自己对雷锋同志的膜拜,表明自己也要做个活雷锋,这种做法不是自己给自己掌嘴吗?做好事不用分什么时间,也不用刻意来宣传自己,那些假惺惺的做点所谓的好事还大肆报道的人,我都感到害羞了! 中国不乏英雄,更不乏值得我们学习的人。雷锋同志的无私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记得一句话:“少说话,多做事”。让这种精神时刻萦绕在每个人的身边,而不是像风像雨又像雾,一点不切实际! 另外,我感觉鲁迅先生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民国这么动乱的年代,他冒死写出大量的文章,唤起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对残酷的统治者给予无情的痛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当今社会就缺少这样的人,我们对现实更多的是逆来顺受,很少有人敢直面现状,指出社会的诟病。我不知道把鲁迅先生的文章拿到当代是不是仍然很受欢迎,抛开他写文章的用意不说,单从文章本身来看,也能算的上是文学中的精品。听说现在的中学教科书上已经很少有鲁迅先生的身影了,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是最好,如果是,只能说是杯具...
24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当然能去剑桥
热度 2 ssg334 2012-3-9 15:15
一篇申请到剑桥博后职位的博文引来了很大的反响,笔者乃无事之人,大略浏览了诸多评论。留言者多是心存善念,表达祝福;其次有寻道求经验的、还有给予这位年轻人指导的;当然,也有有些言语间暗讽和吹毛求疵的评论。 这位去剑桥的博士,言语中多有卧薪尝胆、十年磨一剑的感慨。苦心人天不负,我想且不论剑桥是否在他从事的领域中榜上有名,以他的努力,就值得好的回报。诸多博主早年飞跃重洋,开始新的生活,最后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看到这样的博文,一定是感慨良多的。 有异于它的名头,剑桥不是在各个专业领域里都可以充作“卓越”的标志,牛津、哈佛、斯坦福、耶鲁也是如此。追求一个名校,有时不如追逐一个牛老板。所以在找博后工作时,单说学校名号,不足以震慑世人,而被震慑的,就是火候不足了。只看到有人去名校就羡慕,是没有搞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笔者没有小看这位博主的意味,博主为了这个职位有这些感慨,反应了1.竞争力很大、2.这个方向剑桥做得很好。这位博主很令人钦佩,因为他明白天才是1%的聪明才智加上99%的辛勤汗水。施一公曾写博客讨论优秀的博士生该如何养成( 原文 ),笔者认为应当成为每一个博士的必读之物。博后不是买衣服,谁的品牌好谁就有面子,博后是科研人生的真正起点,而博士学习则是为更好的从事博后训练打下基础。 没有浪费博士硕士阶段学习和提高的机会的人,真正专注于自己研究的人,没有理由回去不了更好的地方工作。有人留言问那位博主这样的成功是否可以复制,笔者以为,如果是浑浑噩噩几年,临毕业突然有这样侥幸的问题,将不需要知道答案;而如果是刚刚起步,一心追求着自己的进步的学生,当然可以复制,还可能做得更好。为自己的人生努力拼搏,你当然能去剑桥。
4335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剑桥博士生活(开博第一篇)
热度 78 johnsonsun 2012-3-8 20:11
我毕业于一个市级重点大学的二流专业,大学本科教育的质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像很多年轻人一样,我为了更好的工作考了研究生。硕士期间的高难度工作使我很运气地发了篇好文章,加上导师大力推荐,我有幸敲开了世界顶级大学的大门。 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可要讲好这个故事,人们一定会问,一个从来没进过一流学校的人怎么会被剑桥录取?他又是怎样生存下来的? 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我的幸运和自己人生道路上三个人生哲学密不可分。 第一个是勇于尝试。我国内的导师仅告诉我剑桥可能给我机会,但并不知道谁会最终录取我。我等了三个月左右,终于坐不住了。我查询了相关专业所有的剑桥导师,再通过排除法圈定一个人,立即给他发信。有趣的是,他正是可能录取我的老板!并知道我可能申请! 第二个人生哲学是不断向前迈一小步,要踏踏实实。我从准备雅思,准备面试,申请签证一路走来,未知的东西很多,困难不小,但从未放弃。这可能也是艰苦的科研带给我的能力。 第三个人生哲学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下去。直接导致我被录取的原因是我发表的文章,而这篇文章我几乎用尽全力,真的苦不堪言。最后能坚持下来,是决定性的因素。 以上这些感悟送给还在科研中苦苦挣扎的学弟学妹们。 去了剑桥后,我会不会是个差生?那里的老板有没有变态的?要多苦才能毕业?且听下回分解。
18941 次阅读|78 个评论
[转载]宗庆后两会呼吁 : 年轻人工作前五年免缴社保
dongzg101 2012-3-8 04:30
宗庆后两会呼吁:年轻人工作前五年免缴社保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6日09:47 新浪财经《财经面对面》 财经面对面对话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 宗庆后2012两会提案聚焦民生 年轻人工作前五年免缴社保国家补贴 个税起征点上调至5000并按家庭计税 民营企业家少移民就是国有资产少流失 发展民营银行打破银行业垄断 从员工宿舍到廉租房 给年轻人阶梯式供房    两会召开,民生问题升温,楼市能否合理回归?企业税赋偏高,经营者将如何破局减负?面对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问题,民营经济又该何去何从?《财经面对面》对话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热议两会提案。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今年我们再次邀请到了,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的董事长宗庆后,宗总,跟我们分享他的“两会”建议,以及娃哈哈发展过去这一年的一些心得和总结,欢迎您,宗总。   宗庆后: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一、年轻人工作前五年免缴社保国家补贴   主持人:这已经是我们第四次做这样的“两会”访谈了,去年您就到了新浪的演播间,跟我们分享您对“两会”的想法。今年我们再次看到您提出了十条“两会”的建议,比如说,您提到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以及提高新就业人员的收入,这三条提案大家认为是关于民生方面的。这三条提案您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   宗庆后:因为我现在感觉到年轻人生活压力比较大,不管你是大学毕业生也好,包括是农村来的年轻人也好,到大城市来工作,收入一般有两三千块钱到三五千块钱,这已经算很不错的了。但是他到城市里,一个他要住房子,在大城市租个房子可能要两千块左右,就把他大部分的收入已经吃掉了。另外他又交五金,实际上他也买不起房子,所以我想我们这些年轻人是国家生产阶层的主力军,而且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所以我认为要减轻他们的压力。再加上,我们的教育,出来以后也不一定马上能够胜任工作,他还有一个学习的时间,所以他生活的半年也没有时间学习来提高自己,所以他就很难成长起来。   我认为社保基金像五年之内的新就业人员可以暂时不收取,企业内是不是也可以免收。企业免收这部分加到他的收入上,因为现在企业加工资,确实有的企业加不起,原材料涨价,税负又比较重,他加了工资可能要亏本,所以这一块儿是不是对政府免交,我们把这一块儿给年轻人加上去。因为现在社保五金将近收入的40%,所以你是3000元的收入给了他就增加1200元,如果5000元的收入就增加了2000元,这对于他来讲收入会提高很多。   但是我感觉现在我们交的社保基金,可能到时候我们退休的时候又支付不了你的退休工资,所以我觉得社保基金怎么给它增值,我也不赞成把它放到股票里,股票的风险太大。比如找几家国有垄断企业,就让他垄断就算了,肯定是有利润的,国家投资他就好了,这肯定有很好的回报。银行是不是可以稍微给他利息高一点,保证他增值。另外,国有企业的利润是不是要拨一部分到社保基金,从几个方面把社保基金的盘子做大。否则,我想现在在工作的人交的社保基金,等到他最后这个社保基金还支付不了你的退休工资。随着老龄化,干活的人承担退休人的收入肯定会越来越不够,而且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你60岁退休,以前70来岁就走了,现在80来岁,90来岁都还没走,你需要承担的年限也长了,所以你需要准备更多的社保基金才能承付后面的社会保险问题,所以国家在这方面是要好好的考虑一下。    二、个税起征点上调至5000并按家庭计税   主持人:刚才我们提到企业要增加员工的福利,但是企业自身也面临这成本上涨等各种压力。   宗庆后:现在企业税费比较重,确实有的企业承受不了这个负担。   主持人:您跟我们说说能重到什么程度?   宗庆后:应该说我们现在中小企业利润率只有3%到5%,你稍微多增加点税就没利润了,没利润他就不愿意干了,所以为什么很多企业实体经济,制造业都不搞了,把资金转向资本运作,包括当时比较暴利的房地产行业,金融危机发生,房地产形成了泡沫都很麻烦。为什么我认为应该发展实体经济,包括中央现在也提出发展实体经济,因为实体经济是创造财富,虚拟经济的资本运作是分配财富,当然对你个人来讲也是在创造财富,因为把人家的钱赚到你自己的口袋里,整个社会不是在创造财富,而是在分配财富。现在欧洲的经济危机也是高福利,高税收,没人愿意干,都不干活,都在享受国家的福利,在享受人家的财富,等到把这些都用完了就产生问题。现在我看他也没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在注资,光注资有什么用,关键要干活,找到钱才有用,把前面的欠帐还掉才有用。   主持人:您关于给企业减税的建议,具体有哪些内容跟我们分享一下?   宗庆后:我想我们当时改革开放初期,给外资企业两免三减办,给了15%所得税,他税收不是减少了,而是税收增加了,而且是大幅度增加,所以现在所得税是不是要减免,我认为只有15%就可以了。但是这个税也不是给你白减的,你要规定他给员工增加工资多少可以抵扣所得税,这样切实促进企业给员工增加工资,扩大分配。员工收入高了以后,他的消费就会加强。另外,如果企业给员工加了工资以后,成本是不是增加了?成本增加了以后他的价格也会上涨。价格上涨了人民币会贬值,但是我认为也会促进消费。大家都有一个心理买涨不买落,他认为现在不去消费,以后的价格会高,他会让自己消费,真正的拉动消费。但是我认为国家要掌握一个问题,提高收入要比物价提的快,提的早,老百姓也感到很舒服,每年在涨工资,尽管物价涨一点他也能承受,总的来讲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就是了,这样就成了促进经济发展。   主持人:我突然想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每年的两会您都有很多的建议,我也翻看了去年我们做的节目,当时您是提出了18条建议。但是每年两会之后,这些建议又多大程度上得到落实,到底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宗庆后:我感觉我提的建议还是被政府所接受了,但是一两年以后全部接受了。也不要说个税基准点,实际上从1600到2000,2000到3500,我们一起去共同呼吁,不光是我在呼吁,媒体也在呼吁。   主持人:当时前年你是呼吁提高到5000块钱。   宗庆后:但是只提到3500。5000没有达到,而且很多在辩论,他说对有钱人有好处,对贫民百姓没好处,我说这是瞎胡闹。提高到3500,很多员工就得到很多好处,以前我们员工工资都交了税,因为我们奖金比较高。现在3500块钱基本上不用交税,5000块也没有交多少税,因为3500到5000的税率很低,所以这个还是能够承受的。人家国家中产阶级多了以后社会比较稳定,我们中产阶级就是工薪阶层,你工薪阶层不给他提高收入,成了中产阶级社会怎么稳定。特别年轻刚刚出来工作的人,这批人最不稳定的因素,你不给他减轻生活压力,给他一个希望跟目标的话,你这个社会就不稳定。   主持人:今年还会进一步呼吁个税的起征点再进一步上调到5000吗?   宗庆后:个税我提应该还要增长基准点。第二个,我认为还要家庭个税,他们一直说很复杂,我说复杂在什么地方,一点都不复杂,只要两夫妻养了一个孩子,需负担一个人增加1500块钱提高基准点,这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关于他们不想给你减税,所以说很复杂,怎么扣除计算方式很复杂,有什么复杂,一点都不复杂。你养一对父母就增加3000块,很简单的事情,可能有的还要没那么高的收入。   主持人:你觉得是因为他不信减税?   宗庆后:我感觉现在有的真的不想减税,他没有算好大帐,你减了税给老百姓增加收入,这样税基扩大,税基扩大我认为你税还是不会少的,而且很多的事情你管的太多政府,看看很多事情老百姓自己去办的也不用你管,老百姓富裕以后也不用你去救穷,人家说越救越穷,我们现在还是要鼓励老百姓勤劳致富,你要给他创造财富的平台机会。你收了那么多再去救有什么用,他们没有算好大帐。   主持人:过去连续很多年,我们发现税收增长速度大于GDP增长的速度,GDP增长的速度大于个人收入增长的速度,这个顺序是不是反了?   宗庆后:今年我们省政府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GDP的增长、税收的增长、老百姓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全是一样的,但是我感觉它肯定做不到。   主持人:要求是一样的。   宗庆后:这个很准确,但是我估计它做不到。   主持人:为什么做不到?   宗庆后:因为降税的东西没有权,所以我这次也提出来,征收无论中央定了以后,下面不可能全面增加税费。减税减费的话,你地方可以让他放权,地方有能力减减税、减减费,鼓励它经济发展,我们改革开放主要应该是让利、放权、开放,这六个字使我们改革开放成功,现在还要继续做让利、放权、开放。现在国内都没有开放,民营企业很多领域都进不去,你定了两个36条,到现在一条都没执行,我说你开放对国外开放,为什么对自己民营企业不能开放,这会造成民间资本没地方去。   主持人:就只能炒房子?   宗庆后:那么你的财政收入还不够用,到处炒这个炒那个,全炒完了。    三、民营企业家少移民就是国有资产少流失   主持人:您刚才谈到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但是在过去的这三年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让人担忧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即便当初他是从实体经济当中发家的,但一旦拥有财富之后,他就不愿意再做实体经济,转而投资房市或者股市这些虚拟经济,您觉得这背后原因何在?怎么解决?   宗庆后:关键我刚才说了,一个是税费比较重,他没有利润,甚至一不小心就会亏损,那方面而且做起来很累,做制造业确实很累,那个来钱又快又轻松,都往那边去了。实际上那边陷阱也很深,稍微也不小心,原来的财富全给人家弄走了,所以现在就碰到这个问题。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到了实体经济经营越来越困难,更多企业家愿意去做虚拟经济,而且银行在实体经济一片惨淡的情况之下,去年利润还超过万亿,这样背景之下有一个现象,很多的企业家移民到海外,我不知道您身边有没有这样移民的企业家朋友?   宗庆后:去年的时候我就提出来了,当时应该说中央几个部长到浙江来调研,我参加了,我当时就提出这个问题。有很多民间资本都移民国外了,因为我认为这个问题确实来讲要提高一些认识,国有资产流失,这些民间资本出去也是国有资产流失,民营资本也是国有资产,不要当成私有资产,民营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它自己在用人,超过一定程度都是给社会用人,这也是我们国家资产,不流到国外去都是我们国家资产,国有资产说是全国老百姓的,没有一个老百姓你国家那个资产是他有份的,你国有资产也是委托那个机构老百姓帮助你管理,他认为他是没有份的,所以积极性和责任心会差一点。民营资本名义上是私人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会高一些,但是实际上超过一定量的话,它实际上也是社会的,这个事情要进一步去看。第二个,在这里感到赚钱也很难,原来赚的钱再搞一个可能亏进去,干脆把钱弄到国外去享受去了。实际上,你把钱送到国外去,在国外也不会有什么好日子过,你到人家那里有什么意思。我觉得应该调整一些政策,应该再把他们吸引回来,把流失国有资产再拉回来。鼓励民营经济发展这个方向是对的,全世界哪几个国家国有企业搞的好,没有一个国家国有企业搞的好,美国就是邮政局是国有的,它亏本了,世界证明改革开放30年民营企业发展也做了很大贡献,我觉得还是要把这个思想再更加解放一点,这样能够把我们宝贵资产、人才再吸引回来。   主持人:其实您刚才说到这个趋势,也有很多人同感,这几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中国金融环境包括创业环境并没有越来越好,而是某种程度上在恶化,您怎么看,作为人大代表您的建议是什么?   宗庆后:应该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中央搞了4万亿,4万亿贷款都给了央企,贷给了政府,中央给你一部分钱,另外地方政府配套。央企有钱、政府有钱,民营企业贷不到款,所以它还是拼命投资发展,这不是把你民营企业给你挤死掉了。民营企业跟央企、政府怎么竞争,它就更困难了。   主持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宗庆后:包括我这次去南非去考察,人家为了就是黑人就业问题,它是引进我们背的高新技术企业,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这样才能解决它的就业。我认为你现在要解决问题,思想上要解放一下,民营企业、民营资本也是国有企业、也是国有资本,中国国家的企业,中国国家的资本。第二个,给它一个宽松的投资发展的环境,他们如果努力发展解决很多就业问题,也上交很多的税收和积累很多的财富。我觉得社会发展现阶段,已经大企业瓜分市场的时候,你说转型升级小企业确实来讲没有能力,你看发达国家大企业也不多,中小企业是专业化协助,你给大企业专门做一个零件做的很精很标准很好也能够生存,所以大企业牵头把中小企业一起协作起来,逐步就发展起来。   主持人:您从事是饮料行业,这个行业可能某种程度上说是比较幸运没有大的国企在这个里面,做的很大很多。   宗庆后:现在也有大的国企了,中粮。   主持人: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像饮料这些行业大家不会认为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命脉,毕竟还是一个日常消费品,那么对于比如说金融、电信、石油、能源这样一些行业很多人认为说必须要国企来坚持国有的地位,它是经济命脉,我不知道您怎么看。   宗庆后:应该说你说影响国计民生的,民营企业干不了,你国企干,国企干的时候不一定要赚钱,你是考虑国计民生。比方说石油,我认为不一定国企要垄断,如果放开的话估计油价会下降,你现在国企垄断的话,你要去买了他就抬价,你不买没办法,国内缺油不行。你放开的话民营企业东给你弄点,西给你弄点,我国内不缺油。包括上次2008年的时候,油价掉到25块美金一桶的时候,你放开掉民营企业因为油很容易买,不锈钢罐子焊一个就给它储藏起来了,应该说大量储藏油的话,你价格高了我就不要,把这个价格话语权就掌握过来了。现在需求这么大,还没有定价权、也没有话语权,有的时候垄断反而受到损失。国有企业垄断的以后它也没有自主权,它那么便宜它也不甘心,像上一次中航油看错了结果他也是找到麻烦了,因为他也请示上级,也没有敢负责任。   主持人:他对市场就不那么敏感是吗?   宗庆后:对,民营企业自己就可以拍板,看到便宜就抓紧进来,贵了就不要了。当时如果把它放开掉,我认为油价也不会那么高。    四、发展民营银行打破银行业垄断   主持人:您还有一条建议,叫做如何去处理银行怎么样支持实体经济的内容?   宗庆后:实际上我去年公布中国500强的时候,我就有这个想法,我认为银行这个做法不对。当时看中国500强中利润最高的20位,第一位是 工商银行 ( 4.32 , -0.02 , -0.46% ) ,前20位几乎全是银行,除了移动、中石化、 中石油 ( 10.28 , -0.04 , -0.39% ) ,央企之外都是银行。银行实际上也是创造财富的,银行是给你理财和货币交易,所以他占这么多利润是占在利息上,给老百姓存款利息比较低,给企业贷款的利息比较高。第二个,给老百姓办理业务的时候收费业务比较高,他是这么来的。但是我认为他这个钱都是实体经济,制造业里来的,第二个是老百姓那儿来的,我认为应该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个问题在什么地方,影响的上级单位给他的指标太高,利润指标太高。包括目前高利贷跟银行也有关系,为什么人家敢借这么高的高利贷,实际上他应该跟银行挂成勾的,因为银行贷款到了以后他要还贷以后才能借第二次,几天时间借个高利贷把银行钱还掉,银行再把钱贷给他再还给高利贷,几天的高利贷人家还是能承受的。结果银根一收紧,银行的钱还贷以后高利贷的钱还不出来了,时间上怎么受得了,20%、30%的利息,哪个企业有这么高的利润,所以后面就产生了问题。   主持人:所以您对银行的建议是什么?   宗庆后:目前一直在叫,叫了好多年中小企业贷款的问题,但实际上说是要解决,但始终没有解决。一方面,我认为银行考核上也有问题,银行如果贷给政府,贷给央企,钱如果损失掉的话,他不会有什么责任。他感觉是这个袋子,拿到那个袋子的问题,但实际上我认为他说错了,银行的钱是老百姓的钱,老百姓存的钱。贷给民营企业,万一失误了肯定要追查,你是不是拿了人家回扣,收了人家的贿赂,所以他也不想找这个麻烦。中小企业我认为更不可能,你给他贷个几十万,百八万的钱,他也要走这套程序,他不是贷几十亿走这个程序,所以他也没有这个。   我想真要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问题,我认为要发展一下民营的银行。现在小额贷款公司,实际上是容易出问题的,他既受银监会的监管,政府说在监管但是也没有监管。作为一个小的民营性的银行,比较规范的银行借钱,你应该也学习一下美国,民营银行老百姓也不愿意存款在里面,怕你到时候倒掉了钱没有了,我认为民营企业你必须要买保险。人家美国十万美金以下保险公司保险,银行倒掉以后,这十万块钱肯定会还给你。我们中国是不是可以搞二十万人民币的保险,哪怕这个银行倒掉了,老百姓的存款还是完整无损的,这样才能吸引到存款。第二个,你是不是要给他一点政策,因为你是跟国有大银行竞争,你肯定竞争不过他,但是你可以给老百姓多点存款利息,这样老百姓才会把款存给你。第二,他又要交保险费,可以提高点存款的利息,也不希望贷款利息很高,贷款利息很高对中小企业也是个大的负担,所以政府要给点政策,比如免税或者减税,这样使小型民营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问题。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的问题,中小企业都倒了,不能解决就业问题的话,国家的稳定更麻烦了。   主持人:怎么样消除老百姓对于民营银行的担心,刚才我们说了,您说一方面要有存款的保险,另一方面,是不是老百姓的意识也需要转变?更多相信其实私人资金做金融也是可靠的。   宗庆后:如果你宣布了民营在二十万人民币以下的存款,不管他倒不倒,可能会保证赔你,老百姓不会有这个思想负担。第二,民营银行如果吸收存款的利息比国有银行稍微高一点,老百姓也愿意去。老百姓感到既安全,利息又高,他就会拿过去。    五、从员工宿舍到廉租房 给年轻人阶梯式供房   主持人:接下来想跟您聊聊比较受关注的房地产行业的话题,您也有两条这方面的建议,第一个,进一步推动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第二个,重点发展中小城镇和中小城市,控制大城市发展的规模。控制大城市发展的规模,我记得去年咱们做“两会”提案的时候您都已经提到这一点了,关于房地产健康发展,您还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宗庆后:我认为房地产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不是说短期压压房价的问题。而且你现在压房价,压了半天我觉得老百姓也买不起。几万块钱减掉一半还是几万块,无非是五六万还是两三万,他还是买不起,所以我认为必须要长期解决住房问题。   应该说我们社会上事业有成,高收入的人群还是比较少的。等你到了高收入的时候,你说要改善你的居住条件,要住个几百平方,你有钱就可以去买,每年都有新的年轻人出来参加工作,都需要解决刚性需求的问题,现在要给这批人阶梯式供房,因为他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最好企业能给他准备好集体宿舍,不要租房子。但是如果要租房子,我觉得是不是折算也要考虑廉租房。廉租房的租金要控制他收入的10%以下,比如3000元,花300元租个房子对他的生活影响不太大。现在2000元,甚至1000多元对他生活影响都比较大。第二,如果他工作几年要成家立业,这时候我觉得你要提供他经济适用房,我认为最好的在他收入的20%,花15年的时间能把这个房子的本息全部还掉,这样我觉得这个房子他还是能够买得起的。目前收入水平,大概三五块钱一平方的经济适用房。过去经济适用房我觉得政府根本没有想把经济适用房卖给工薪阶层,他定的标准实际上是买不起房子的人的标准,而真正需要经济适用房的人是没有资格买经济适用房。我认为今后经济适用房每个城市的居民都有资格买一套,这样解决他的住房问题。   主持人:您说到阶梯式的住房,给年轻人提供宿舍,我想让您跟我们分享一下娃哈哈的经验,因为我知道你们是给员工有宿舍,这会很大程度上加重企业的负担吗?   宗庆后:到我这里工作都会安排你住,都是免费的。另外,我们给员工解决家庭住房,我给老职工解决的比较早,老职工基本上都解决掉了。后来每年有一批新来的员工,大学生,这批人我也大部分解决掉了,因为我在地方交的税也比较多,我们也争取了一批经济适用房,而且每次争取都是一百多套。当时杭州的经济适用房是三千块,我们又给他补贴1200元,他买的房子也就1800元一平方。我过去补2400元,后来政府官员才补1200元,说你这个太高也不行,所以补到1200元。第二还有外来轻工,因为我们队伍比较稳定,七八年下来到的结婚的年龄,他要回去了,杭州他买不起房子,也结不了婚,对我们也是很大的损失。因为七八年都是技术骨干了,我又要重新培养,所以我在有的地方建了廉租房,大概80平方左右的廉租房。   主持人:你们自己建?   宗庆后:对,我们自己建。   主持人:有人说杭州娃哈哈的福利非常之好,大家都很羡慕,但是这种办法您觉得可以推广吗?其他的利润没有你们那么丰厚的企业可以做得到吗?   宗庆后:我认为可以推广,政府税收的太多,你不如收的税少一点,让企业自己帮他们解决就是了。我觉得企业把员工的问题解决了,整个社会也稳定了,而且企业发展也会比较稳定。   我后面要讲是怎么解决现在存量房的问题,现在很多房子都闲置在那里,一个是投机炒房所造成的,有的不是他自己用的,买个几套,甚至几十套,卖了准备赚钱,现在关键是我们刚性需求的人没有钱去买这个房子,所以我觉得现在把一百平方以下的房子全部改成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的价钱怎么处理,首先政府要拿点出来,你的税费是不是可以减免。第二个,银行拿点钱出来,是不是可以把利息减免。开发商也拿点钱,你现在赚了那么多钱,也拿点钱出来,把它回归到经济成本的价格。现在刚性需求的人能够买到房子,第二个也把自己存量资产消化掉,把房地产能够重新转起来。一百平方以上的就剩三平方,取消限购令,有钱人需要买,想买你就让他买,也把它消化掉。估计现在可能一下子消化不掉,消化不掉你跟银行是不是可以挂帐停息,但是有一个条件,你买去以后把钱拿到银行,银行确认以后再给他发房地产证,这样免得银行变成了坏帐,把一块儿解决掉。真正要解决房地产的问题,我认为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分配要合理,地方财政不能把土地出让金作为财政收入来用。   主持人:现在都是这样。   宗庆后:现在土地财政收入变成一个大的收入,因为你给他的税收他不够用。当然这个不够用还有一个问题,政府不应该投资,他收了再多,他投资的话永远不够用。另外,还有一个浪费的问题,我想关于吃喝,三公经费如果稍微控制下来一些,也有不少钱可以出来了。我认为要降低土地拆迁成本,土地也是地方政府炒高的,你土地卖出去几千万一亩,你给农民几万块一亩,人家农民肯定要叫。现在补贴农民也是上千万,甚至补贴几套房子,这样我觉得也是不合理的,这么高的价格征收来,你怎么能够把房价降下来?你的土地拍卖的时候,楼面价格是几万块一平方米,你的房价能降到哪儿去?我认为要综合性的都考虑一下。政府给农民的是土地,你给城市人民给了什么?什么都没有,你要给人家一个居住权,至少给人家一个窝,所以我认为这方面要好好的改变一下。   主持人:说到房地产市场,其实很多人给予很多希望是中央政府提出的保障房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要在接下来的这一段时间中完成。你对于保障房有多大的信心?   宗庆后:保障房现在地方政府根本没钱造,为什么呢?中央尽管补贴了几百块钱一平方,现在买土地几百块钱都不够,现在大城市的土地,我看一个楼面价值,如果几千块钱一平方全是很便宜的,所以他现在也没有这个钱造这个房子。第二个,我认为你也不能盲目的造多少套,你也要搞搞清楚。现在这些闲置房如果不消化掉,也是浪费。现在房地产商也不愿意给你造廉租房,前面的东西还没收回来,压在那里负债这么重,说不定都要破产,他那有心思给体造廉租房。而且说起来,廉租房土地是行政划拨,土地不要钱,这样光是建设成本,所有税费都免掉1500元一平方差不多。你给他造一个50平方的廉租房只需要7.5万,我的租金是可以很便宜的,但是你行政划拨的土地能不能做到?我感觉做不到。我感觉有些东西还是要从实际出发,你要把这些问题解决掉以后,你才能真正建廉租房。   第二个,现在各个地方政府把企业的集体房,企业建的房子全算做廉租房,说是建多少,但实际上还没建。但是他确切来讲也有困难,他没钱。   主持人:之前的新闻关于今年“两会”,关于房地产的看法我们还看到一条,您认为要限制开发商的暴利,利润超过10%的应全额征税。   宗庆后:不光是开发商的暴利,投机买房的人也是暴利,也要全额征税。你把这个商品房买来以后再去卖,超过10%的差额你也全额征税,打消你炒房的心理。现在很多房子的价格实际上也是被炒房子炒高的,土地价格是政府炒高的,两个一炒把房价炒高了。前一阶段是解决有钱人住房的问题,所以炒的高也有人买。现在不是的,有钱人房子都有了,现在关键是有刚性需求的人需要房子的时候,你把这个房子弄的这么高,房地产还怎么发展。现在最大的内需就是房地产,房地产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你把这个搞死了,后面的经济怎么发展?他牵扯到很多行业,不光是钢铁、水泥,很多行业只要房地产一发展,整个经济就上去了。   主持人:您刚才也讲到了,政府应该保障的那部分是提供保障的,商品房超过一百平米以上是归市场的,不应该过多的限制他。你限制开发商的利润,限制炒房的交易,这跟您刚刚说的不矛盾吗?   宗庆后:我说的是你建的是经济适用房,商品房我们可以不管他。   主持人:商品房利润超过10%以上没有关系。   宗庆后:因为有人愿意卖,有人愿意买,这个让他们自己去做,但是你必须保证刚性需求的人有个窝就行。开始小一点,后面生的孩子再找一个大一点的,实际上人家也是一辈子住的房子。   主持人:我之所以问您,也是想澄清一下,避免有些人误会。   宗庆后:实际上我写的是投机炒房,商品房在交易的时候,你超过10%的差价就全额征税,我是在打消他投机炒房的概念,投机炒房也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有可能是你个人的损失,有可能是国家损失。   主持人:你怎么看待开发商,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当中的角色?   宗庆后:开发商以前确实是暴利,最早的开发商是空手套白狼,跟政府说这块地拿走以后,他就拿这块地去抵押银行贷款,然后就卖掉。而且那个时候图纸出来就可以卖,后面其实越来越规范了,但是尽管怎么规范房价就我了解开发商看见房子好卖了,加2000,加5000,钱这么加上去了,并不是你成本有多少利润去核算的,因为房子抢了,其他人有钱人认为其他东西便宜,最能保值是房产。现在我看房产也不能保值,现在还要掉价。
个人分类: 经济发展|1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压给年轻人很危险
热度 9 outcrop 2012-3-8 01:27
《 评万钢部长新论 》中提到“万钢:给年轻科学家机会 待遇不再论资排辈”,他说他“特别特别想”给35岁以下的青年压更多的担子。这么说,有两种可能: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表面上对年轻人委以重任,实则有其他目的。 来真的 。那危险就更大了,后面有分析。 无论哪种情况,可能都是危险的玩法。作为35岁以下的群体中的一员,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地方值得开心——今天怎么对前辈,明天就会怎么对我们。 首先说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种情况。 这种情况,表面上是对年轻人委以信任,实际上是尝试对年轻教师进行更残酷的淘汰——在畸形的科研评价体系下淘汰。 很巧的是,《 中南大学将实施最激进改革 讲师不用上课 了》,难道是提前领会了这个精神?——博士到高校6年,差不多刚好35岁;好则上位,不好则滚蛋——打回去做讲师,在中南的政策下,是没出头之日。 这么做让我想到一种武功: 七伤拳 。 在论文导向的淘汰机制下:阳光下看,发论文能力好的,留下;没能力的,走人。也许最终学校能在论文等量化指标上有所提升,但最终是练功先伤己:断掉自己的人才梯队——中南大学显然也没有强大的内力来驾驭这种武功——因为目前大环境的科研评价体系显然是有问题的。 就不谈阳光背后的各种情况了。 再来分析下来真的 我就偷个懒,不写了,转载一位前辈在《 评万钢部长新论 》3楼的留言: 这种年龄歧视的游戏,终将付出惨重的代价的。 比如,强调生理年龄35岁以下,从7岁上小学-6年小学-3年初中-3年高中-4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2年博士后,就是31岁了。如果受过这样的系统训练的人群中,能够有5%是英才,也只有4年的时间被称为是青年人才要被照顾倾斜的。当做为政策性的一刀切下去的时候,把95%的普通人也包括进去了。另一方面,总蛋糕就是那么大,当把一部分倾斜到35岁以下人群时,那么,35岁-65岁的壮年知识分子们,就少了一滩,他们是就此歇着呢?还是红了眼回头去跟那些35岁以下的人群厮杀争夺呢? 如果,是就此歇着,可以预计,那些35岁以下刚出道的人群,不可能支撑起中国的未来,而且,4年后,他们也进入了要就此歇着的年龄歧视阶段。而绝大多数壮年知识分子们歇着的代价,就是这个国家惨淡的现状——少数人,在高薪忽悠;绝大多数人,底薪耗着。 如果,是转头去跟35岁以下的厮杀争夺,那么,可以预期,很多聪明人会同老夫一样悟出一个道理:与其把他们养壮了再去厮杀,不如老子现在就饿死他——老子为什么要去培养一群长大了徒弟就饿死师父的下一代出来给老子挖坟墓呢?是吧——所以,中国的教育行当基本上就结束了。连学徒工体制都不如了。呵呵呵,这样的逻辑推理,难道科技部长大人没有想到吗? 神马时候,只要搞年龄歧视,神马时候,这个国家还没有真正搞懂神马是科学/神马是民主! 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深入,可是政府管理体制却越来越计划体制——政策性倾斜,就是人治的体现。是反科学的做法。 小结 更恶劣的情况是,对年轻人进行恶性淘汰,并以支持年轻人的名目,来剥削中老年的资源。但无论万钢部长来真的,还是放烟幕,这个游戏都是自残的游戏,都是自断经脉的玩法,难有好的结局。 从科研健康发展的来看,科研还是宽松点为好,尽量去掉各种条条框框,还科研工作者以尊严——物质尊严和精神尊严。 当然,也许并不希望科研工作者们有轻松的日子,哈哈~~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无宗教信仰,提倡动物保护。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科技八卦|4810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这段文字一定要转
热度 3 xiaodongmei 2012-3-4 21:25
一个朋友发过来的,我一反常态一口气转了我所有的群,觉得还不够,所以粘在这里了: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斯的年轻人因为汽车“抛锚”被困在郊外。正当他万分焦急的时候,有一位骑马的男子正巧经过这里。见此情景,这位男子二话没说便用马帮助克雷斯把汽车拉到了小镇上。 事后,当感激不尽的克雷斯拿出不菲的美钞对他表示酬谢时,这位男子说:“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他人。”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主动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每次都没有忘记转述那句同样的话给所有被他帮助的人。 许多年后的一天,克雷斯被突然暴发的洪水困在了一个孤岛上,一位勇敢的少年冒着被洪水吞噬的危险救了他。当他感谢少年的时候,少年竟然也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曾说过无数次的话:“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 克雷斯的胸中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暖的激流:“原来,我穿起的这根关于爱的链条,周转了无数的人,最后经过少年还给了我,我一生做的这些好事,全都是为我自己做的!” 当您有幸看到此消息时,请转发给自己的朋友亲人。我相信有更多的人需要我们的帮助,转发功德无量! 正义会传染 邪恶也是如此,现在的别人做善事也是为了将来的自己。 社会就像一缸水, 清水多了, 社会自然会纯净!QQ上有好多别的消息都要求转发的,但这一条我一定要转!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哭,他也对你哭,你对他笑,他也对你笑!你用什么心态对待他,他也会用什么心态影响到你!
743 次阅读|2 个评论
郭东明校长 《做人 做事 做学问》座谈简记
dutren 2012-3-3 10:38
郭东明校长 《做人 做事 做学问》座谈简记 2011年5月15日20:53:25到达教研室,心中感念不能忘怀,写下总结聊以纪念。 【关于成功】 1,高人指点,方向正确,方法得当。 2,朋友帮助,如果你能多为他人考虑,多付出,少求回报,那么别人就愿意与你合作,愿意跟你分享,你尊敬别人,别人也能尊敬你。名言:他不Happy,你不可能Happy. 3,个人努力:大工的学生很努力,很刻苦,但是跟清华的比起来还是有差距,他女儿她们经常熬夜学习,这个日积月累,人的档次就分开了。现在的年轻人享乐的想法太早,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是有道理的。 4,小人监督,小人是你人生必须的步骤,是种常态,尤其你想做成功的时候,你要感谢他们给你下绊子、扣屎盆子,那样你的尾巴才不会翘起来,你才会更谦逊,更能做出成绩来。 5,菩萨保佑,即机遇,永远留个有准备的人,大家毕业生都一样,不知道谁能从人群中胜出,他妹夫当年就是,电子科大毕业分配到一个电力公司,公司有项目跟国外合作,一次翻译病了,他因为英语还不错,就顶替做翻译,结果得到了外方工程师的赞扬,就因为这个驶入发展快车道。 【关于读博】 看你想要做什么,想要搞研究,进国企研发部门,进科研院所,还有政府部门,读博士都是不错的选择。你要想创业或者市场管理等工作,用读博的时间读些那方面的书更有益处。 【关于出身】 大工类似的高校引进人才的时候,有一条规定是说,本科以及博士要求双985,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博士毕业,即使你论文做的很优秀,也不能证明你优秀,只能证明你不是不优秀,在长远发展来讲还不足以证明你的潜力,这时候就要看你所受到的教育,好的学校师资好,生源好,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所以博士刚毕业想留校那肯定要考虑教育背景。对于那些有所成就或者已经很有造诣的人,就不在关注出身了。 【关于创业】 不赞成毕业就马上创业,比尔盖茨固然有,但也是微乎其微,还是希望大家在积累一定的经验和人脉以后再去创业。 另外说到大工创业氛围不好,这可能跟地域有关系,因为整个东北的民营企业远远没有南方的活跃、规模大。 【关于发展】 要时刻知道现在什么应该做,什么万万不可以做。时刻记住自己的主业是什么。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人生最大的悲哀就在于做自己非常不喜欢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才可能成功,乐在其中。 【关于导师】 要选名师作为导师,成功第一条:高人指点,有时候就会决定你的一生。提到钱令希老先生,当时指导他学生研究冰力学,这在世界上当时都没有人研究的领域,结果成果显然。另外,名导师的团队以及师兄师姐都会影响你,氛围肯定感染你。 【关于就业】 赞成去国企,外企工资待遇固然高,但提高空间有限,待遇曲线相对平缓,对一个人的培训成长有限,因为他需要你的时候以高薪聘请你,在你没有价值的时候,再高薪聘请他人取而代之,国企,现在的研发平台和成长渠道都非常健全了,起薪可能比较低,但是几年后,他的成长曲线或跟外企那个有个交点,这时候外企就不再有优势。 【关于差距】 国内外的机械制造技术差距在减小,甚至某些方面,国内还比国外稍强,但总体上还是有一定差距,但是国内科研条件等都不差什么了,最大的问题还在于管理。 【关于领导】 老百姓说一万句错都没事,领导一句错就会惹祸上身。克制自己的情绪,推动事情有条不紊的进行。 【关于当代】 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幸福度低,原因是没经历过什么苦难,人一路顺风走着,其实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他可能因为一点挫折就挺不住了。有种解决快乐的方法,就是你真正能够从帮助别人获得快乐,你就不会感觉不开心了。另外,现在知识大爆炸,现在的大学生比起以前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但又会存在不知道学什么的问题,首先你必须明确你的主业是什么,你的兴趣是什么,还是那句话,方向定了,方法得当,你就能做得很好。 以上是郭校长一些座谈的讲话简记,原话记忆不全,有些可能存在出入,欢迎批评指正。
3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本周我的新浪微博摘抄
Fangjinqin 2012-3-2 17:17
本周(2\27-3\2)我的新浪微博摘抄 今天(3、2)应邀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技术所给年轻人作了1个报告:"漫谈科研体会 —与年轻人探讨若干问题", 报告提纲是 一、前言:机遇与挑战; 二、科学发展史的启发; 三、申请国家基金问题; 四、从事科研工作体会; 五、如何开展网络课题; 六、真诚的期望与祝愿; 怎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我提出四点: 需要有一定的科研积累; 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选择有把握的创新课题 按照要求精心撰写申请书。其中指导思想需要申请者富于创造性的高水平基础研究,并向更高的目标推进,面向未来引领前沿。而创新性基金申请的灵魂,要严谨、严密、细致撰写。 删除 | 转发 | 收藏 | 评论 今天15:30 来自 新浪微博 记者和学生都曾经问过我:您对青年科技人员有哪些期望和嘱托?我回答是: (1)保持好奇心、兴趣和敏感性;(2)执着追求创新精神;(3)百折不挠的斗志;(4)严谨的科学作风;(5)既要讲究效率,又不能浮躁;(6)拼搏与团队协作精神。期望年轻一代中涌现出杰出人才,未来科研的重担寄托在他们身上。 删除 | 转发 | 收藏 | 评论 3分钟前 来自 新浪微博 我认为,激励科研工作的主要因素: 一、对自然现象和科学问题的好奇、浓厚兴趣和执着追求; 二、动力来自国家期望、科研任务和学术界的信任; 三、努力通过科研来培养个人才能、挖掘潜力和实现人生价值; 四、坚持到底!不断鞭策,有紧迫感,永不停步,不 断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兴科技的发展。 删除 | 转发 | 收藏 | 评论 11分钟前 来自 新浪微博 请告诉刘老师的电话和传真号码,我可以把李政道给论坛的贺信和题词、邀请函等文件发给他,邀请常教授来2012中国网络科学论坛作大会特别邀请报告(关于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及其体会)。 @檀萱的微博 : 对 @方锦清 说:方老师,哦已经在联系清华美院的常沙娜老师,下周才能给具体答复。对方想看咱们论坛的介绍什么的,有没有合适的?想让发传真。。。 转发(1) | 评论(8) 今天15:24 来自 新浪微博 删除 | 转发 | 收藏 | 评论 今天15:46 来自 新浪微博 我认为,交叉科学是创新思想的源泉,当前和今后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融合的趋势日益增强,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在交叉点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科学突破。网络科学这样的交叉科学对于我国科技发展意义重大,提供了新思想和新方法。 任何重大问题都需要多学科的科学家共同来探索和解决。 沈老师:新的论坛标志非常漂亮啊!你们筹备进入倒计时,谢谢大家努力!我想,是否等你们网站建立了,我们在一起开会,如何? ◆ ◆ @沈浩老师 (方,可以): #2012中国网络科学论坛# 今天论坛的筹备小组全体开会,大家分工明确,热情很高,希望把网络科学论坛筹备好,论坛筹备工作进入倒计时啦!感谢大家的努力! @SSI学术机构 @方锦清 @网络科学 地址: http://t.cn/z0seCDy 转发(11) | 评论(5) 2月27日14:50 来自 微活动-2012中国... 删除 | 转发 | 收藏 | 评论 2月27日18:04 来自 新浪微博 沈老师: 我建议什么时候几家合作单位每家一人也能够聚在一起讨论一次论坛合作事情,看你们需要大家做什么。 ◆ ◆ @沈浩老师 (方,可以): #2012中国网络科学论坛# 今天论坛的筹备小组全体开会,大家分工明确,热情很高,希望把网络科学论坛筹备好,论坛筹备工作进入倒计时啦!感谢大家的努力! @SSI学术机构 @方锦清 @网络科学 地址: http://t.cn/z0seCDy 转发(11) | 评论(5) 2月27日14:50 来自 微活动-2012中国... 删除 | 转发(1) | 收藏 | 评论 2月27日17:41 来自 新浪微博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30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热议袁荃最年轻美女教授,最年轻帅哥教授周涛博主笑了
热度 8 tarimriver 2012-3-2 07:07
科学网热议袁荃最年轻美女教授,最年轻帅哥教授周涛博主笑了
武汉大学从国外聘了一位 29 岁的女教授袁荃,引发科学网热烈争论,有人担心年轻人应该慢慢来,一下子当上教授容易晕场,有人则说这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好。为此,这两天有 30 多篇博文出现,而且都引来非常高的点击量。 对此,科学网名博周涛笑了。周涛博主也是 28 岁当上的教授,而且第二年也就是去年获得了中国科协颁发的第 12 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成为最年轻的获奖者。如果他现在发表博文谈谈自己的看法与感受比我们这些隔靴搔痒的,吃不上葡萄的更真切。 周涛 1982年4月 出生 今年 30 岁, 四川电子科技大学最年轻教授 ,他 15 岁时考入成都七中理科班, 在 中国科技大学 本科学习期间 自学完成研究生所有课程,后成为中科大与瑞士弗里堡大学物理系联合培养博士生,在国外留学 3 年。 2010 年 1 月 5 日,电子科技大学通过“人才强院战略”特聘周涛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成为当时四川最年轻的教授。到现在,他已发表近 180 篇论文,其中有 40 余篇发表在世界核心期刊中的主流媒体上。 袁荃于 2000 年 9 月至 2004 年 7 月,在武汉大学取得化学学士学位, 2004 年 9 月至 2009 年 7 月在北京大学取得无机化学博士学位,其导师是严纯华院士。 2009 年 9 月,袁荃赴美国参加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博士后谭蔚泓教授课题组,去年年底受聘武汉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其实,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有能力就应该得到支持! 周涛博主照片,来自 网络 袁荃 , 来自网络
15576 次阅读|11 个评论
退休老人和年轻人的生活安全感并不相同
黄安年 2012-2-27 07:47
退休老人和年轻人的生活安全感并不相同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2 月27 日 发布 今天新京报的一篇报道说 : 月入 7500 元 “ 没有安全感 ” 。我看这基本上是部分年轻人的消费观和时下生活的安全感。不过对于退休老人来讲,生活安全感指是主要依靠自己经济力量的安全感 , 即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住房保障的安全感 , 如果这三条防线没有安全感,或者安全指数下降,那么幸福指数下降是不言而喻的。现在退休老人的退休金总体上比过往要提高不少 , 但是这种提高是滞后于日常生活开支和物价的上扬的。记得, 1998 年我退休时,我们曾经预估,如果我们有 5 万美元准备金在加上每月退休金 , 生活保障基本不大了,当时的美元和人民币汇率比是 1 : 8.7 。现在别说这 5 万美元的准备金,即便是 50 万美元的准备金 , 也并不见得安全到那里去。因为其中住房的大头安全保障是当时没有纳入预估范围内的,医疗保障的力度也是和当今不同的。中国老人群体基本上是未富先退模式,老年人的消费模式既非超前也非即时,而是节制消费。虽然 近年来老年人盛行旅游消费 , 但这种消费主要集中在六七十岁阶段,由于身体健康和安全保障原因, 80 岁上下的老人出来旅游的很少了,他们的消费分部分流到住家保姆或者老人公寓上面去了。还有一些老人的消费花在啃老族或第三代身上了。 ***************8 北京人均 GDP 接近富裕国家水平 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 2012 年 02 月 27 日 03:43 来源: 新京报 作者:沈玮青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数据 谁动了 “ 我 ” 的 GDP ? 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 GDP 约 40% ;专家称,这一比例比富裕国家至少低 10 个百分点 毛女士是北京某商场财务部门中层管理人员,每月税前收入约为 1.5 万元。在她看来,自己的工资水平连 “ 小康 ” 都达不到。毛女士表示,她身边的朋友和同事都普遍存在一种 “ 焦虑感 ” ,不管薪酬水平如何,都在为 “ 挣钱 ” 而奋斗着。 “ 我的老板年薪 50 万,为了生孩子也还在拼命赚奶粉钱 ” ,她说, “ 我的工资两三年没涨了,但东西却越来越贵 ” 。 毛女士和她的朋友们有个疑问,北京人均 GDP 已达中上等富裕国家水平,为什么生活于北京的 “ 我 ” 还是不富裕? 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 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去年的人均 GDP 已经接近富裕国家水平,其中北京 2011 年人均 GDP 80394 元,按年平均 汇率 折合 12447 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划分各国贫富程度的标准,北京已经达到中上等富裕国家水平,超过了 12276 美元的 “ 标准线 ” 。 与此同时,去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2903 元,仅为人均 GDP 的约 4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 14736 元。从人均 GDP 到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什么会 “ 蒸发 ” 了这么多?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王建铆表示,从 GDP 到人均可支配,中间要经过一系列环节 , 这就是 “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 的问题。 GDP 可以分成四部分,第一项是劳动者报酬,也就是全体劳动者的全部税前收入,包括工资、社保及其他福利,也包括个人所得税。第二项是生产税净额,即政府在生产过程中收取的税收,主要是增值税。第三项是固定资产折旧,即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资本。第四项是营业盈余,主要是企业的税前利润,包括企业所得税。 王建铆称,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人均 GDP 的 40% 是偏低的,特别是考虑到中国很低的社会保障水平,这一比例比一些富裕国家至少要低 10 个百分点。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主要是因为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或者说是另外三部分占比偏高。 例如,固定资产折旧是不能参与分配的。如果固定资产折旧数额大的话,总收入中可供分配的就相应减少。数据显示, 2011 年全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11022 亿元,比上年增长 23.6% 。 税收增速高于 GDP 增速 去年 9 月,个税起征点从 2000 元提高到 3500 元,不少中等收入的 “ 小白领 ” 从 “ 纳税族 ” 变成了 “ 无税族 ” 。 小李是个税起征点提高的受益人之一,她月收入 3700 元,扣除 “ 三险一金 ” 后还剩约 2800 元。 “ 我现在每个月可以少交 60 多块钱的税,可这又有什么用呢?买件衣服还只能 ‘ 淘宝 ’ 。 ” 她说。 此前的数据显示,个税起征点提高将使我国纳税人数减少约 6000 万人,国家财政一年将因此减收约 2000 亿元。另一组数据是,去年全国税收总收入达到 89720.31 亿元,同比增长 22.6% ,增速高于 9.2% 的 GDP 增速。 王建铆分析称,从 1997 年到 2011 年,我国每一年政府税收的增速都要高于 GDP 的增速。其中和生产税净额有关的税种的增速略高于 GDP 的增速,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的增速明显超过 GDP 的增速。 薛先生经营着一家制造业企业,公司每年营业额约 100 万元,账面利润率每年约 8% ,每年缴纳的国税和地税占到账面税前利润的近 40% ,再加上各种公关 营销 、人际关系等费用,只能刚刚维持企业运营。去年以来,由于国外经济持续低迷,很多国外客户都取消了订单,让他的日子更加艰难。 “ 虽然去年大幅上调了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我觉得优惠力度还远远不够,抹去的只不过是个零头 ” ,薛先生说, “ 我希望国家能多向那些大企业、特别是垄断国企多收税 ”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王天龙认为,虽然去年我国税制做出了一些调整,但未来税制改革仍会继续,包括税级、税率、税种等方面都有进一步完善、改进的空间。 - 相关 对收入不满 “ 幸福感 ” 降低 首都经贸大学近日公布的 “2011 北京社会经济生活指数 ” 显示,去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幸福指数为 72.28 , “ 幸福感 ” 比 2010 年略有降低。报告分析认为,幸福指数降低的原因主要是 “ 对收入不满 ” 。 另据近期发布的《第 6 次中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调查报告》显示, 2010 年城市女性最焦虑的三件事分别是: “ 物价上涨 ” 、 “ 买不起房 ” 和 “ 家庭收入低 ” ,选择这三项的人数比例分别为 78.2% 、 39.9% 和 29.4%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王天龙表示,从经济学的技术角度来讲,幸福感是用货币来衡量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可支配收入越高,就应该越幸福。虽然现实中并不完全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收入水平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 王天龙认为,从总量上看,要让人民越幸福,就应该想方设法增加 GDP 和可支配收入。因此,我国大力发展经济的政策是正确的。但与此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完善一些公共服务,如国防安全、医疗、教育等,给国民一个稳定、安全的外部环境,这样有助于国民提高创造财富的效率。经济发展主要关注 “ 效率 ” 和 “ 公平 ” 的问题,从目前我国的发展阶段来说, “ 公平 ” 相对滞后于 “ 效率 ” 。 - 案例 月入 7500 元 “ 没有安全感 ” 小姚是北京市某高校 2011 年应届硕士毕业生,目前在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从事新材料的研发工作。和众多 “ 北漂 ” 族一样,他每天上班要挤地铁,下了班就宅在家里玩网游,因为 “ 外面的那些娱乐消费都太贵了 ” 。他说,自己就是给北京 GDP“ 扯后腿 ” 的, “ 除了日常开销,我基本没给 GDP 做什么贡献 ” 。 小姚目前每个月的平均税前收入约 7500 元,包括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和奖金。扣除五险一金 700 元及个税 227 元后,实发工资约 6500 元。在有些人看来,对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这一工资水平已经很不错了,但除去各种开销后,他的积蓄不到工资的一半。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与其他两个同学合租一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房,自己住其中一个十余平米的单间,租金 1500 元;每个月基本伙食费约 1200 元,但如果算上应酬 ( 同学、同事近期结婚的特别多 ) ,还要多花约 500 元。加上交通费、手机费、上网费、水电费等开支 600 元,以及每个月寄回家的 500 元,小姚每个月的积蓄不足 2500 元。 “ 我现在没有女朋友,能省下不少钱 ” ,他略带自嘲地说, “ 不然攒下的钱还不够买一个名牌包,更别说买房子了 ” 。 http://finance.ifeng.com/news/macro/20120227/5665343.shtml
个人分类: 社会保障研究(07-11)|2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注意你的书架
热度 1 slideicy 2012-2-26 20:14
今天临睡前,月月对我说:“妈妈,你明天把那本《血色黄昏》拿走,我一看到它就害怕。”我一惊,说,你什么时候看了?她说,下午你不在家,奶奶在阳台洗衣服,我就在书房看了。我说:“哦”,又安慰她说:“那本书其实一点也不可怕,说的一些年轻人在农村的故事。”她说:“不是,妈妈,我看到书上说,一个人把一个农夫杀了。书里还有一个血印的手印。”我听了吃了一惊,她竟然能看懂!虽然只有四岁半,但她平时看故事书,确实认得不少字。连忙说“好的,我明天一定很早把它拿走,或者拿到妈妈办公室送给别人吧。”她说:“好。”“妈妈,把那本《教父》也送人吧,上面有很多颜色的骨头,我害怕。”我说:“好的,明天你一早起来,到妈妈书房,一定看不到它们了。”月月又说:“妈妈,你们的书也看不完,不要买那么多了。”我说:“好吧”。 等她睡熟,我赶快到书房,把书架上她能看的地方的书检查一遍,把那两本书收起来,又把其他内容和封面上不适合她的书换了地方或者藏起来。 注:我女儿今年才4岁半。
个人分类: 时政评论|2367 次阅读|1 个评论
年轻人更容易将欲望带来的泥沼归咎于社会
热度 3 moxj 2012-2-25 22:32
时下都在激烈的批评政府,前几天日记记录了年轻人对腐败的敏感和关注。 然而如题的情况一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需要认真识别对待、、、
个人分类: 未来文明|2150 次阅读|2 个评论
年轻人对政治更加敏感
热度 3 moxj 2012-2-22 21:07
当政治地位的弱势影响到年轻人的具体生活时,他们便对其更加关注和敏感。当下权势、关系、钱的优势让年轻人和政府更加对立。 信息沟通的方便让彼此更加了解,但现实中青年面对升学、就业、争取事业上的权利等遭遇各种壁垒和不平等。 几次接触90后,他们对政府的批评比80后、70后更加尖锐,甚至刻薄。他们终究会成为社会的主力。
个人分类: 观察思考|3319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量子风云录
zllzll 2012-2-22 19:31
一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法国。 巴黎。 一样的延续着千百年的灯红酒绿,香榭丽舍大道上散发着繁华和暧昧,红磨坊 里弥漫着躁 动与彷徨。 而在此时的巴黎,有一个年轻人,名字叫做德布罗意(De Broglie),从他的 名字当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贵族,事实上德布罗意的父亲正是法国的一个伯爵 ,并且是正是一位当权的内阁部长。这样一个不愁吃不愁穿只是成天愁着如何 打发时光的花花公子自然要找一个能消耗精力的东西来磨蹭掉那些无聊的日子 (其实象他这样的花花公子大约都会面临这样 的问题)。 德布罗意则找到了一个很酷的“事业”——研究中世纪史。据说是因为中世纪 史中有着很多神秘的东西吸引着这位年轻人。 时间一转就到了1919,这是一个科学界急剧动荡动着的年代。就在这一年,德 布罗意突然移情别恋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尤其是感兴趣于当时正流行的量子论。 具体来说就是感兴趣于一个在当时很酷的观点:光具有粒子性。 这一观点早在十几年前由普朗克提出,而后被爱因斯坦用来解释了光电效应, 但即便如此,也非常不见容于物理学界各大门派。德布罗意倒并不见得对这一 观点的物理思想有多了解,也许他的理解也仅仅就是理解到这个观点是在说“ 波就是粒子”。 或许是一时冲动,或许是因为年轻而摆酷,德布罗意来到了一派宗师朗之万门 下读研究生。 从此,德布罗意走出了一道足以让让任何传奇都黯然失色的人生轨迹。 二 历史上德布罗意到底花了多少精力去读他的研究生也许已经很难说清,事实上 德布罗意在 他的5年研究生生涯中几乎是一事无成。事实上也可以想象,一个 此前对物理一窍不通的中世纪史爱好者很难真正的在物理上去做些什么。 白驹过隙般的五年转眼就过去了,德布罗意开始要为他的博士论文发愁了。 其实德布罗意大约只是明白普朗克爱因斯坦那帮家伙一直在说什么波就是粒子 ,(事实上对于普朗克大约不能用“一直”二字,此时的普朗克已经完全抛弃 自己当初的量子假设,又回到了经典的旧框架。)而真正其中包含的物理,他 能理解多少大约只有上帝清楚。 五年的尽头,也就是在1924,德布罗意终于提交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他的博士 论文只有一页纸多一点,不过可以猜想这一页多一点的一份论文大约已经让德 布罗意很头疼了,只可惜当时没有枪手可以雇来帮忙写博士论文。 他的博士论文只是说了一个猜想,既然波可以是粒子,那么反过来粒子也可以 是波。 而进一步德布罗意提出波的波矢和角频率与粒子动量和能量的关系是: 动量=普朗克常数/波矢 能量=普朗克常数*角频率 这就是他的论文里提出的两个公式。 而这两个公式的提出也完全是因为在爱因斯坦解释光电效应的时候提出光子的 动量和能量与光的参数满足这一关系。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博士论文会得到怎样的回应。 在对论文是否通过的投票之前,德布罗意的老板朗之万就事先得知论文评审委 员会的六位教授中有三位已明确表态会投反对票。 本来在欧洲,一个学生苦读数年都拿不到学位是件很正常的事情,时至今日的 欧洲也依然如此。何况德布罗意本来就是这么一个来混日子的的花花公子。 然而这次偏偏又有些不一样——德布罗意的父亲又是一位权高望众的内阁部长 ,而德布罗意在此厮混五年最后连一个Ph.D都没拿到,双方面子上自然也有些 挂不住。 情急之中,朗之万往他的一个好朋友那里寄了一封信。 当初的朗之万是不是碍于情面想帮德布罗意混得一个PhD已不得而知,然而事实 上,这一封信却改变了科学发展的轨迹。 三 这封信的收信人 是爱因斯坦。 信的内容大致如下: 尊敬的爱因斯坦阁下: 在我这里有一位研究生,已经攻读了五年的博士学位,如今即将毕业,在 他提交的毕业论文中有一些新的想法……………… 请对他的论文作出您的评价。 另外顺便向您提及,该研究生的父亲是弊国的一位伯爵,内阁的**部长 ,若您……,将来您来法国定会受到隆重的接待 朗之万 在信中,大约朗之万的潜台词似乎就是如果您不肯给个面子,呵呵,以后就甭 来法国了。 不知是出于知趣呢,还是出于当年自己的离经叛道而产生的惺惺相惜,爱因斯 坦很客气回了一封信,大意是该论文里有一些很新很有趣的思想云云。 此时的爱因斯坦虽不属于任何名门望派,却已独步于江湖,颇有威望。有了爱 因斯坦的这一封信,评审委员会的几位教授也不好再多说些什么了。 于是,皆大欢喜。 浪荡子弟德布罗意就这样“攻读”下了他的PhD(博士)。 而按照当时欧洲的学术传统,朗之万则将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印成若干份分寄 到了欧洲各大学的物理系。 大约所有人都以为事情会就此了结,多少年以后德布罗意那篇“很新很有趣” 博士论文也就被埋藏到了档案堆里了。 德布罗意大约也就从此以一个PhD的身份继续自己的浪荡生活。 但历史总是喜欢用偶然来开一些玩笑,而这种玩笑中往往也就顺带着改变了许 多人的命运。 在朗之万寄出的博士论文中,有一份来到了维也纳大学。 四 1926年初。 维也纳。 当时在维也纳大学主持物理学术活动的教授是德拜,他收到这份博士论文后, 将它交给了他的组里面一位已经年届中年的讲师。 这位讲师接到的任务是在两周后的Seminar(学术例会)上将该博士论讲一下。 这位“老”讲师大约早已适应了他现在这种不知算是平庸还是算是平静的生活 ,可以想象,一个已到不惑之年而仍然只在讲师的位置上晃荡的人,其学术前 途自然是朦胧而晦暗。而大约也正因为这位讲师的这种地位才使得它可以获得 这个任务,因为德拜将任务交给这位讲师时的理由正是你现在研究的问题不很 重要,不如给我们讲讲德布罗意的论文吧”。 这位讲师的名字叫做——薛定谔(Schrodinger)! 在接下来的两周里,薛定谔仔细的读了一下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其实从 内容上来讲也许根本就用不上“仔细”二字,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只不过一页 纸多一点,通篇提出的式子也不过就两个而已,并且其原型是已经在爱因斯坦 发表的论文中出现过的 。 然而论文里说的话却让薛定谔一头雾水,薛定谔只知道德布罗意大讲了一通“ 波即粒子,粒子即波”,除此之外则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 两周之后,薛定谔硬着头皮把这篇论文的内容在Seminar 上讲了一下,讲者不 懂 ,听者自然也是云里雾里,而老板德拜则做了一个客气的评价: “这个年轻人的观点还是有些新颖的东西的,虽然显得很孩子气,当然也许他 需要更深入一步,比如既然提到波的概念,那么总该有一个波动方程吧” 多年以后有人问德拜是否后悔自己当初作出的这一个评论,德拜自我解嘲的说 “你不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评论吗?” 并且,德拜建议薛定谔做一做这个工作,在两周以后的seminar上再讲一下。 两周以后。 薛定谔再次在 seminar上讲解德布罗意的论文,并且为德布罗意的“波”找了 一个波动方程 。 这个方程就是“薛定谔方程”! 当然,一开始德布罗意的那篇论文就已经认为是垃圾,而从垃圾产生出来的自 然也不会离垃圾太远,于是没人真正把这个硬生生给德布罗意的“波”套上的 方程当一回事,甚至还有人顺口编了一首打油诗讽刺薛定谔的方程: 欧文用他的psi,计算起来真灵通:但psi真正代表什么,没人能够说得清。 (欧文就是薛定谔,psi是薛定谔波动方程中的一个变量)。 故事的情节好像又一次的要归于平庸了,然而平庸偏偏有时候就成了奇迹的理 由。 大约正是薛定谔的“平庸”使得它对自己的这个波动方程的平庸有些心有不甘 ,他决定再在这个方程中撞一撞运气。 五 上面讲到的情节放到当时的大环境中来看就好像是湖水下的一场大地震——从 湖面上看来却是风平浪静。 下面请允许我暂时停止对“老”讲师薛定谔的追踪,而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两年 发生在物理学界这个大湖表面的风浪。 此前,玻尔由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理论的启发提出了著名的“三部曲”,解释 了氢光谱,在这十几年的发展当中,由玻尔掌门的哥本哈根学派已然是量子理 论界的“少林武当”。 1925,玻尔的得意弟子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矩阵力学,进一步抛弃经典概念, 揭示量子图像,精确的解释了许多现象,已经成为哥本哈根学派的镇门之宝— —量子届的“屠龙宝刀”。不过在当时懂矩阵的物理学家没有几个,所以矩阵 力学的影响力仍然有限。事实上就是海森堡本人也并不懂“矩阵”,而只是在 他的理论出炉之后哥本哈根学派的另一位弟子玻恩告诉海森堡他用的东西在数 学中就是矩阵。 再回过头来再关注一下我们那个生活风平浪静的老讲师薛定谔在干些什么—— ,他决定再在这个方程中撞一撞运气。 五 上面讲到的情节放到当时的大环境中来看就好像是湖水下的一场大地震——从 湖面上看来却是风平浪静。 下面请允许我暂时停止对“老”讲师薛定谔的追踪,而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两年 发生在物理学界这个大湖表面的风浪。 此前,玻尔由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理论的启发提出了著名的“三部曲”,解释 了氢光谱,在这十几年的发展当中,由玻尔掌门的哥本哈根学派已然是量子理 论界的“少林武当”。 1925,玻尔的得意弟子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矩阵力学,进一步抛弃经典概念, 揭示量子图像,精确的解释了许多现象,已经成为哥本哈根学派的镇门之宝— —量子届的“屠龙宝刀”。不过在当时懂矩阵的物理学家没有几个,所以矩阵 力学的影响力仍然有限。事实上就是海森堡本人也并不懂“矩阵”,而只是在 他的理论出炉之后哥本哈根学派的另一位弟子玻恩告诉海森堡他用的东西在数 学中就是矩阵。 再回过头来再关注一下我们那个生活风平浪静的老讲师薛定谔在干些什么—— 我指的是在薛定谔讲解他的波动方程之后的两个星期里。 事实上此时的他正浸在温柔乡中——带着他的情妇在维也纳的某个滑雪场滑雪。 不知道是宜人的风景还是身边的温香软玉,总之是冥冥之中有某种东西,给了薛 定谔一个灵感,而就是这一个灵感,改变了物理学发展的轨迹。 薛定谔从他的方程中得出了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六 倚天一出,天下大惊。 从此谁也不敢再把薛定谔的波动方程当成nonsense(扯淡)了。 哥本哈根学派的掌门人玻尔更是大为惊诧,于是将薛定谔请到哥本哈根,详细切 磋量子之精妙。 然而让玻尔遗憾的是,在十天的漫长“切磋”中,两个人根本都不懂对方在说些 什么。在一场让两个人都疲惫不堪却又毫无结果的“哥本哈根论剑”之后,薛定 谔回到了维也纳。 薛定谔回到了维也纳之后仍然继续做了一工作,他证明了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和他 的波动方程表述的量子论其实只是不同的描述方式。 从此“倚天”“屠龙”合而为一。 此后,薛定谔虽也试图从更基本的假设出发导出更基本的方程,但终究没有成功 ,而不久,他也对这个失去了兴趣,转而去研究“生命是什么”。 历史则继续着演义他的历史喜剧。 德布罗意,薛定谔都在这场喜剧中成为诺奖得主而名垂青史。 尾声 其实在这一段让人啼笑皆非的历史当中,上帝还是保留了某种公正的。薛定谔得 出它的波动方程仅在海森堡的矩阵力学的的诞生一年之后,倘若上帝把这个玩笑 开得更大一点,让薛定谔在1925年之前就导出薛定谔方程,那恐怕矩阵力学就根 本不可能诞生了(波动方程也就是偏微分方程的理论是为大多数物理学家所熟悉 的,而矩阵在当时则没有多少人懂)。如此则此前在量子领域已辛苦奋斗了十几 年的哥本哈根学派就真要吐血了! 薛定谔方程虽然搞出了这么一个波动方程,却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方程精髓之处 ,而对它的方程给出了一个错误的解释——也许命中注定不该属于他的东西终究 就不会让他得到。对薛定谔方程的正确解释是有哥本哈根学派的玻恩作出的。( 当然玻恩的解释也让物理界另一位大师——爱因斯坦极为震怒,至死也念念不忘 “上帝不会用掷色子来决定这个世界的”,此为后话)。 更基本的量子力学方程,也就是薛定谔试图获得但终究无力企及的的基本理论, 则是由哥本哈根学派的另一位少壮派弟子——狄拉克导出的,而狄拉克则最终领 袖群伦,建起了量子力学的神殿。
2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轻人留在北京有什么好?
热度 9 xupeiyang 2012-2-18 10:29
年轻人留在北京有什么好啊? 除了压力大,还有什么好呢? 北京大城市,机会多,其实与你没有多大关系。 北京,首都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你都享受不到 一年不挣10万以上,在北京很难生存。 房子、孩子怎么办? 真不如回老家呢,压力小多啦。 一个孩子,在父母身边多好啊,父母给你打好了基础,找份工作,找个对象,生活一定比北京舒适呢。 为了下一代,也不见得,中国发展快,以后到处差不多啦。 你看看北京CBD,白领多吧,每天下班时挤车,多可怜啊。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5052 次阅读|11 个评论
88楼随想
ssg334 2012-2-17 16:33
今日在科学网神遛,看到了旗下叫88楼的网站。笔者是好事之人,心想88楼,好名字!单这楼层就不是小地方能有的,得去走上一遭。这一进可好,顿时冷汗直冒,好家伙,这还有交友网站(看这势头,还更侧重男女交友)啊。新闻、论坛、资源、博客,现在可以交友了,我估摸着要是在开通了网上商城,科学网将成为国内名列前茅的综合性网站。 仔细一想,比起“世纪佳缘”这样万众追捧但却饱含商业炒作的专业网站,这个88楼,也许会为当下为科技现身,迟迟未有婚配的基因优良的善男信女们带来福音。 谈到科研,就不得不谈谈天天废寝忘食,不分昼夜,挤进去的是奶,吐出来的是草药的科研学生和工作者们的生活、生计,和感情。为什么本科刚毕业的小孩,读了研,就会被称为“上贼船”了呢?因为老一辈的师兄师姐们是这么说的。不经历风雨,就不知道相思风雨中的痛苦。单身、艰苦到28、29岁的前辈们白天强装镇定,晚上泪流成河,这样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自然不得不让新入行的年轻人信服。88楼的开通,也许正是在目前社会现状的促使下应运而生。 笔者曾与好友探讨婚姻问题,后者认为历史证明只要在科研道路上做出自己的事业,感情自然会来,许多案例都是如此。30多岁的人坚持着这样的信念,我当时就原则性的流泪了。不过,不同于自然界普遍现象那样有规律可循,比如模式生物的研究可以指导人类医学,感情和生活还是不能把自己套进所谓的规律里的。笔者认为,当下的生活,和工作一样重要。 人是短寿的生物,所以注定要目光短浅。在自己值得挥霍的青年时代努力献身科研事业,是笔者和诸多老板乐于看到的,但是人是生物,终将回归生活。生活是闲话家常,生活是买房买车,生活是结婚生子。所以,为了科学事业(当然不只是科学)付出自己的每一秒,凌晨休息下来看视频吃泡面,会损失自己宝贵的人生财富。以事业为中心,情感和生活也十分重要;正如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每周几次固定的健身和运动必不可少,不然就会出现病态。重视自己的生活质量,重视身边的感情,同时努力工作,将是更为健康的生活。
5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成瘾改变大脑结构结论尚早
kejidaobao 2012-2-17 10:49
本刊记者/李 娜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雷皓科研小组与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合作的一项研究发现,上网成瘾患者伴随有大脑结构变化,与毒品和酒精上瘾患者类似。这项研究引起广泛关注。 网络成瘾者现脑结构损伤 据悉,雷皓等研究人员选择了35名14—21岁的青少年作为试验对象,经过国际通用的一项问卷调查,同时尽可能地排除其他干扰因素之后,17名青少年被界定为上网成瘾患者。 该研究团队利用磁共振成像对上述17名上网成瘾的年轻人进行脑部扫描,运用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方法对青少年网瘾患者的脑扩散张量图像进行了分析,发现患者大脑一些白质纤维束(包括胼胝体、外囊、内囊、辐射冠、扣带等区域)的微观结构出现损伤。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网瘾患者左侧胼胝体膝部损伤程度与其焦虑程度显著相关。此外,网瘾患者内囊、外囊白质损伤的模式与鸦片依赖患者非常类似,且左侧外囊损伤程度与患者网瘾严重程度显著相关。脑白质是大脑和脊髓的组成部分,是大脑和身体其他部位进行沟通的桥梁。脑白质组织的受损情形与酗酒、海洛因依赖或可卡因成瘾等其他形式的上瘾相似。脑白质损伤可能与患者相关症状如认知、决策和控制能力减弱等相关。 该研究组及其合作者还运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方法分析了青少年网瘾患者大脑灰质体积的变化,发现其左侧舌回、后扣带皮质、前丘脑、左侧岛叶和前扣带皮质等区域存在显著萎缩。以上结果显示,青少年网瘾患者大脑灰质、白质均出现了结构性改变,且这种改变主要偏向于负责逻辑理解、判断、推理的左侧半脑。因此该研究结果提示:网络成瘾的确与大脑执行与控制功能损伤有关联。 雷皓团队还表示,上网患者脑白质损伤的病理原因可能是神经纤维脱髓鞘病变,但这到目前为止只是一种科学推测,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认。 除了雷皓研究团队的成果之外,2011年6月,一个由中美两国研究人员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也曾经发布过相似结论:网络成瘾可能会影响大脑结构布线重组。研究人员选择了18名满足互联网成瘾综合症(IAD)自我评价标准的大学年龄段学生,并集中研究与情感、记忆、运动控制、情绪、感官信息,以及言语在功能上有联系的大脑表层物质。结果表明,大约20%的大脑区域里“白质”和“灰质”数量有所减少。研究人员将该结果与非人类动物研究中的类似物质缩减情况,以及对白质连接性能的已有信息结合在一起,推测出人类大脑物质减少会引发抑制受损(控制冲动的能力)、短期记忆损害、决策制定问题等后果,甚至还会减少对目的性行为的认知控制。 不可认定上网造成大脑损伤 对于雷皓团队的研究成果,一些媒体在报道中直接标明上网成瘾会造成大脑损伤。对此,雷皓告诉《科技导报》,他们在临床研究中的确发现网络成瘾者存在大脑结构改变的现象 ,但是并不能因此就确认上网过度会直接导致大脑结构损伤。 “这些IAD病人一般还伴随有别的精神障碍,如睡眠障碍、社交功能障碍、抑郁等。只有当这些因素的影响完全被排除后,才能知道我们看见的变化是否是单纯由上网引起。”雷皓表示,他们下一步需要确定所看见的脑白质的变化是否单纯由上网引起;同时希望研究康复治疗是否能逆转白质损伤。 对于网络成瘾和大脑损伤之间的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高文斌研究员告诉《科技导报》,这是一种很有启发性的研究成果,这个领域的相关研究作为有益的探讨,对临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具体到该领域的研究,高文斌告诉《科技导报》,网络成瘾者的界定首先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前提,不同的研究组可能会根据不同的临床诊断标准来设定进入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研究标准,而不同的进组标准又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所以参考研究结论时也要关注一下进组标准。 其次,高文斌表示,并不能确定上网过度这一个因素就会造成大脑结构的变化。大脑是一条信息高速通道,大脑接收和加工各种信息就好像汽车在通道上行驶,不同的汽车驶过会对通道的路况造成不同的影响,但是不能根据通道的路况来简单推测有什么样的汽车行驶过。不过,上网成瘾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大脑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变化,这是因为青少年正处于神经发育期,这不是一个稳定状态的阶段,面对外界的信息冲击,过度使用网络有可能会造成大脑其他功能的重复加工,从而出现加工通道的易化现象。但即便上网过度造成大脑结构变化,也存在着不同的结果,一种是器质性损伤,一种是功能性的改变;其中器质性损伤常常是不可逆的;而功能性的变化则是状态性的,经过调整是可以改善恢复的。这两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此外,高文斌还告诉《科技导报》,心理成瘾机制是非常复杂的科学难题。从临床上来看,最困难的治疗不是成瘾问题的躯体依赖,而恰恰是心理依赖。比如吸毒者,虽然戒毒治疗的过程比较困难,但是经过有效的戒毒治疗之后,吸毒者是可以摆脱毒品躯体依赖的。但是,让临床专家们非常困扰的是,戒毒治疗者复吸的比例非常之高,所以解决心理依赖才是更困难的问题。“总的来说,网络成瘾和大脑损伤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是非常有益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现在说上网过度会造 成大脑结构损伤还早,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事件|45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林书豪和成才环境
热度 28 ssg334 2012-2-15 16:06
不同于高人一截的姚明,最近在NBA联赛风声水起的林书豪在篮球天份和技术上,让篮球界的各路大神惊叹、惶恐、无法置信。这样的年轻华裔后卫,隐约有打破NBA里黑白色主宰的常规,使得许多中国的球迷笑到睡着,再从梦中笑醒。 如果姚明曾经的辉煌大半归结到他高大的身躯和扎实的篮下基本功,现在这个能突、能投、能扣、能助攻的华人小子,多少给质疑华人篮球运动能力的声音按下了静音。祖国大陆仰仗着傲人的人口,必然不乏天赋超然的年轻人,但其中有几个能如小林子这般技术全面,对抗能力强,篮球意识明确?林书豪缘何这么出色?天赋?自然有这样的因素。但更多的,应该是他从小接受到的美式篮球文化的熏陶。 所以,环境,是成就天才的摇篮。 做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好的环境可以成就天才和精英,差的环境则会埋没人才。 如今国内大量引进海归学者,高校和研究所的考核制度也在慢慢改革,正是一件好事。试想我国科技发展初期,研究单位的没有健全的考核制度,所以出什么样的成果对于职员都一样,大家自然不会拼命去做事,而且那时选择专业多不由自己,也就没有兴趣之说了。 好的环境,当然不仅仅是行业内的良性竞争和优秀制度,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的教育体制。 在篮球上,自然是从小的兴趣、技能、思维能力和实战能力的渐进式培养;而对于科研,则是在本科至研究生阶段,对于受教育者兴趣、基础知识、探索和总结能力,还有技能和设计、思维等能力的一步步强化。我认为,有上百年经验积淀的欧美国家,正是强在这里。 华人做科研的能力,不差于旁人。加州的钱氏家族,有诺贝尔得主钱永健院士,他的哥哥,著名神经学家钱永佑院士等,在美国的学术界举足轻重。这些华裔科学家,同样引领着世界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而他们,正是在优良的学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天才和精英。所以上文提到引进归国学者是件好事,我们引进的不是技术,也不是天才,而是优秀的人才培养和职务考核的体制和制度。 成立一个良好的“环境”,远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如果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终将取得进步。 建立一个成就天才和精英的好“环境”,是成就强国之路和吸引外国人才的伟业,不可不慎重。 前几天科学网贴出了关于北大和耶鲁宣传片的讨论,我是好事之人,也看了个热闹。多数人认为两部影片没有可比性,我认为的确如此。但如果讨论“环境”,则需有所探究。北大的影片反映了其百年沧桑和文化积淀,耶鲁的影片反映了学生学习生活的良好氛围。如果此时一个对未来充满理想的青年看了两部影片,我想他会选择让自己成长的好的学术环境,而不是去体会让人念之泪下的沧桑文化。记得前些时候有文章说中国传统文化会阻碍科技发展,我想,如果只顾及文化传承而耽误了人才培养,就真的是一种阻碍了。
9093 次阅读|34 个评论
科研管理的最佳状态
热度 1 lunarsoil 2012-2-12 01:20
科研管理,实质上是为科研服务,为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服务,尽量减少让他分心的事情,让科学家能安心致力于研究。 现如今,科研单位管理部门的领导太担心我们的科学家可能会偷懒,所以要经常考核他,要看看他是否在做事,检查他是否每天都来上班,是否经常上班迟到、早退。所以,我们的科学家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表格和检查,概算申请、预算申请、决算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结题验收报告、年度考核表……………… 其实,真正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人,是不需要太多考核的,他本身就时刻感受到很大的压力。若要在同行中出类拔萃,他不努力是不可能的。还有一些是能力有限的科研人员,你再考核他、检查他,他的贡献也就只能如此了,管理部门的考核越多,反而使他想办法如何在考核体系中混水摸鱼,如何套上考核指标。当然难免会有个别混日子的人,个人觉得应该很少,我周围还没有发现有这样的年轻人。 所以,科研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被管理的人(科学家)感觉不到你(科研单位的管理部门)在管他。如果我们不能做到最佳的科研管理,如果科研单位管理部门的工作帮助科研人员的研究,记得一定不要试图领导他,一定不要干预他(科学家)的工作,一定不要试图通过管理影响他的表现。 最佳的科研管理就是没有管理。
3136 次阅读|1 个评论
袖筒
热度 4 lindentian 2012-2-9 13:58
好多年都没提说过袖筒,说起袖筒,可能好多人,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知道的就更少了。小时候,在农村冬天,为了防止手受冻,农村人用一些破碎的布和棉絮缝制做成的一种圆筒形的手套。带在手上保暖防冻,尤其在北方农村特别的实用。 记得我上初一,一个冬天的晚上,下晚自己回家,夜很黑,和同伴们急匆匆的赶路,什么时候跑掉了一只袖筒,也不知道,等发现时也快到家了。 心里有点沮丧的我告诉了妈妈就睡去了,夜里朦胧中看到灯光下,妈妈一针一针的在缝制着什么,翻过身又睡着了,等再次醒来时,天已快亮,一双新袖筒已放在我的床头。 我这时才意识到妈妈夜里是在为我缝制袖筒,看着又软又暖、不薄不厚、大小合适的新袖筒,我心里有一股暖流而来。 现在在南方虽然好多年都不用带袖筒了,但每次看着保护的光滑而又细嫩的手,不由的就想起妈妈的袖筒。现已成家为人母的我也要学会爱护保护好孩子,像妈妈一样用心爱护。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33 次阅读|8 个评论
年轻人奋斗是为了什么
mafei863 2012-1-30 09:39
个人分类: 随感杂想|0 个评论
[转载]关于孔庆东教授与香港骂战 之我见
热度 1 jiangdm 2012-1-28 17:42
[转载]关于孔庆东教授与香港骂战 之我见
注: 转载此文以支持孔老二! 同理, 不少香港教授也如此, 见大陆钱多,直夸大陆科研水平高,大家可以合作合作; 可骨子里十分瞧不起. 关键问题: 自己要自强! 孔老二说错了什么?奇怪,香港人有如此反应. 我认为此根源在于 大陆的 超国民待遇. 就如同某些北京人自认为是天子门生一般,优越感超强: 别人到你这都是要饭的. 可香港人有几人知道, 大陆 为了 你们 喝上干净水, 多少矿产不让开发. ============== 本来,龙年到了,普天下的华人应该是皆大欢喜同心同德高高兴兴迎接自己的传统节日的. 岂料,北大教授孔庆东先生的一番关于香港的言论,却在新春引发了两边的骂战. 身在欧洲,做个看客不是不可以,但心里觉得还是有几份不爽,不说出来不是滋味. 固然,作为一个给学生授惑说道,负责教授年轻人知识文化与德行的大学教授,不该用这么凡人俗子的骂街言语,来对待一个民事纠纷的事件,尽管孔教授是个性情中人. 为此,我仔细看了这段被誉为狗论的录像,发现一个事实,从头到尾,孔教授还真没有说过一句香港人是狗 这样的话. 跟狗相关的词汇基本上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整个事件好比是 一个人说了一句-----我们邻居XX 家有几个人真讨厌. 你把有 几个人 去掉之后,自然就变成了 我们邻居XX家真讨厌一样. 于是,香港人急了,因为他们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被骂成了狗,而且是被大陆的一个教授骂成了狗. 大陆也开始有人讨伐孔教授,认为其有损大陆的气度,很想问问,在愤怒讨伐之前,有几个香港人和大陆人是仔细看过这段录像的? 话说回来,一个小孩子在陌生的城市里,在地铁了吃了几口食物,也不至于罪大恶极.再说,孩子和妈妈一定是不知道这个规矩的,不瞒您说,我在美国,法国的地铁里,常常看到举着披萨和热狗夹着报纸卷举着咖啡杯的急急忙忙赶路的行人乘客们,资本主义那么发达的文明国家里的乘客们仿佛对此熟视无睹,吃东西的人也没有被其他人当街骂的狗血喷头. 本来嘛,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规定,外来游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烦了忌讳,当地人友善耐心提示一下也就罢了,尤其是对待孩子.录像里的大人也不够地道,想想看,因为来游玩的孩子在地铁上吃了东西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孩子和大人骂一顿还要牵扯上大陆人的名誉, 想必这人也不是什么有教养的人.可怜的是,这几个孩子的心里也会对这座城市留下一个恶毒的至少是不友好的印象. 如果这个城市的人有足够的教养,或者文明程度足够高,周围的乘客善意地提醒一下孩子和母亲也就罢了.不必骂人,也不必特意把大陆人这几个字叫出来,这样容易引起更多人的反感. 香港这个地方,不大好说的清.其特质不大好说清楚,你不能简单地说,上海人精明,有点犹太人的精神,北京人很达观有点皇家后裔的气势,青岛人很豪爽因为跟大海离的很近,西安人很内秀因为大唐文化遗风犹存. 香港,不大好说,说历史吧,几乎没有,说文化吧,最多是广东文化的边缘化,原本就那么一个小岛,一无所有,后来让洋人统治了一百年,被洗涮成了洋人? 殖民地人的典型性格和心态 ? 仰着脖子看洋人,斜着眼睛看同胞 ? 打个比方吧,也许这个比方不那么恰当,不过,假如你正好是个香港人,请你千万不要去计较,只是打个比方而已. 比方是这样的,一个家长,不管什么原因,怯懦啊,穷啊,养不起孩子啊等等,总之是把自己黄皮肤黄眼珠子的孩子送给了白人去养活,等那孩子长大了,他也说不清自己是个白人还是黄种人,因为他自己内心其实也很矛盾,他明明知道自己是个养子,靠着白人父母的养活而长大,吃的是西餐受的教育是西式的,可是骨子里留着的还是黄种人的血,永远是黄皮肤黑眼珠子,就算恨死自己,也改不成白人. 这样一来,这个孩子就活得比较矛盾了. 面对白人爹妈,觉得挺亲,毕竟给了自己衣食住行,可是终究血脉不是一回事,面对亲生爹妈,却又由于几十年没有在一起生活过,夹生了,陌生了,不大熟悉甚至不怎么习惯了. 痛苦的关键是,这孩子怎么想自己的亲爹亲妈? 嫌弃他穷? 嫌弃他把自己抛弃不顾了? 嫌弃他老了落后了? 或者还有其他心态? 如果这是个有良心的,善良的孩子,懂事的孩子,他会用西式的文质彬彬和教养,再用中国式的孝心来理解和包容自己的亲爹亲妈.理该如此?对不对? 如果你死活看不起你的亲爹亲妈,还帮着白人养父母一块骂你爹妈,诅咒和蔑视你亲爹亲妈,那么结果也许就是,两边的爹妈都有点寒心,谁都看不起你了. 说到老,你还终究必须是个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珠子的人,是不是? 这个比方,也许不大确切,但是人之常情,就该是这么个道理. 当然,把一个城市比成一个养子,也许是不大合适的. 香港这地方, 我去过几次,说实在的, 都不是很快意也算不上十分厌恶.有几个亲身的经历的例子,随便说来看看. 想当年,离回归还差好些日子,九十年代初吧,因为工作关系去了香港. 那一趟, 代表的国家首都的媒体,印象深刻. 得到的不见得是最好的礼遇. 但必须说,对方对工作的态度是很敬业的,认真的,跟英国人真有点像.不过对待客人的态度是傲慢的轻蔑的. 据说那时候他们管大陆来的统统叫做表妹或者表哥,言外之意,就是乡下的亲戚. 对方张口一个国际惯例闭口一个我们香港人等等,时不时还冒出几句广东式的英文来,以显示区别.大部分时候,他们跟我和同事们说广东话,仿佛故意使得我们越发觉得自己是外乡来的,容不得大家加入游戏.他们说广东话的时候,我们就显得格外乡亲味,格外表妹表哥.开始我们忍着. 那时候,大陆人还不大懂得喝咖啡,当然也不知道什么是星巴克.对方很多人拿着纸杯咖啡,喷着洋腔,冒着轻蔑的眼神,接待着我们 这伙北京来的人. 大家心里不舒服,这样会影响合作,同事中,一位英语说得顶呱呱的北京姑娘,出身外交官家庭,跟着父母走南闯北,说着一口标准的英语.姑娘急了,张口就还击,这一来不要紧,几个来回下来,对方的气焰被压了下去. 从那以后,我们这些来自北京的表妹表哥同事们,会英语的干脆一股脑都张了嘴.不仅如此, 被逼急了的北京同事们给对方赠送了一个外号叫 港怂. 这意思,你大概知道,北京人称呼那些本来不怎么地,也没什么本事或者根本就什么都不是的,或者见了强势就低头见了弱势就发威的人叫做 耸人.这一趟,是这么过来的,当然后来几年合作下来,我们几乎跟港怂们成了朋友.他们的工作的确是积极敬业的,公事公办,有板有眼,很英国职业化,这你必须承认. 另一次,差不多是临近回归的时候,我陪我先生去香港祭奠他的功夫师傅咏春大师黄淳梁先生,一路问人过去,凡是我说普通话时,几乎没什么人回答我墓地在哪里,逼得我只好用英语跟路人打招呼,改用英语之后,很多人的态度就不一样了. 起初,大概他们以为我是我先生的随从翻译或者导游,后来看出来我是他太太,那态度就不一样了,在墓地如此,在饭店如此和商场也如此. 那一趟,是逼得人只好说英文. 因为跟着洋先生,我不折不扣挣了假洋鬼子. 但是假洋鬼子,在香港这地方,好像挺好使. 还有一次,令我记忆犹新,记不得是哪一年, 港星足球队来大陆比赛,被大陆明星队踢输了球.恰好我跟央视如今十分红火但当初还是初出茅庐的新手的某主持人正在工体的休息室里采访,我们不是像今天的狗仔那样无处不在,我们是正式的国家电视台栏目组,提前约好来采访的报道的. 香港明星们一扫平日的明星气度,举止龌龊不已,气焰嚣张,破口大骂.不顾我们的采访,竖着中指继续骂人,那里面有演包青天的,有当所谓校长歌坛常青树的,还有大家都以为是温文尔雅的所谓大牌明星们.他们的态度真是把我们几个栏目组的编导和记者们都吓了一跳. 最后面对我们的镜头,一个矮个子的,演了一辈子丑人的演员把一个纸盒子套在了正在对他们采访的摄影机的镜头上. 更衣室里传来一阵阵坏笑.我不懂粤语,但我听明白了,他们是在谩骂大陆明星和大陆观众. 气愤之余,我在北京青年报头版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香港明星输了求还输了什么? 没多久,该厮就出现在大陆的电视节目中,扯着破锣嗓子说着乱七八糟的普通话,一脸正气地向大陆观众献殷勤, 这厮丑陋的样子,让我恶心不已终身难忘. 不知道这一幕,如今已经贵为央视大牌主持的这位兄弟还记不记得? 弹指一挥间,大陆的变化可以用两个成语来形容,突飞猛进,日新月异. 还有一句叫后来者居上. 眼看着北京的楼房盖的比香港还高,有的北京人住的房子,甚至比香港人住的还宽敞,北京的姑娘穿的比香港人还时髦,北京的孩子出国留学的机会比香港人还多,北京的白领中说英语的越来越多越正宗,北京喝咖啡玩收藏开飞艇玩探险逛世界的富人们越来越多. 香港那边好多人的气焰不那么嚣张了,但也未必见得就是友善了. 他们一觉醒来,忽然发现大陆翻天地覆.来不及叫人接受啊. 中国大陆的天翻地覆,让很多人不舒服,美国人,德国人,英国人,韩国人,很多人看的不舒服,很简单,他们越来在中国人面前的那种优越感没有了,或者说正在慢慢减弱,他们有点不习惯,不舒服,有点酸溜溜的. 再打个比方,您家院子里您小时候的一个玩伴,家里原本穷兮兮的,孩子又多,成天拮据的不得了,而您家人口少,爹妈挣的工资又多,所以您觉得自己比那个同伴要优越的多,甚至高贵的多.您就有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忽然有一天,您发现,儿时的玩伴有钱了,体面了,出人头地了,甚至水滑光亮地出来进去的,甚至比您还有钱出手阔绰,还见过世面的时候,您的心里是不是就有点那么不是滋味了? 叫什么来的,嫉妒羡慕恨 ?对对,这不是时下流行的字眼吗? 其实,嫉妒羡慕恨,是人类最简单不过的感觉了,人人都有,不过千万别把这些感觉用到民族啊,社会啊,政治上面去,用处了地方,可就成了大事了.北京也好,香港也好,大家都该学会,就事论事,平心静气,比如说,孩子吃东西吃错了地方,当大人的千万别倚老卖老,随便出口训人,样不好,损自己的形象,也会惊吓着孩子.再说一个孩子吃东西,不能就代表整个大陆人的素质和行为,老人家说过火了,香港人的反应也过火了.说白了,哪里都有不中用的驴子,哪里都有英雄好汉. 再说说咱们自己吧, 毛病也真不少,比如千百年来.始终觉得外人比自己人强, 外来和尚会念经,先是崇拜洋人,然后是准洋人,然后是港台的人,好像自己同胞就不怎么值钱,这种洋媚外的心理多少也害了自己的尊严. 这样一来,就显得自己有几分轻贱.好好一件事情,非得成了墙外开花墙里香才能引起家里的注意. 来个专家吧,非得是洋专家好,当年的洋专家是苏联人,现在是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香港人. 来个明星吧,动不动就是好莱坞第一位,港星第二位,大陆自己的明星怎么也火不过港星去,就算是过气的港星,来了大陆也能耀武扬威几天.大陆把他们的市场抬的高高的,这些三流四流的明星们来了,腰包里揣了大陆歌迷粉丝们的钱走人,临走还骂几句大陆人真傻真土. 看的电影吧,好莱坞大片就一定好的不行,港片也热门的不行,大陆导演辛辛苦苦拍出来的影片,却没什么人爱看. 这点就不如韩国人心齐,人家用车,全民总动员,先买自己国家制造的,看电影,先看韩国人拍摄的,咱们的人民怎么就不会照顾一下自己的民族工业呢? 一个本来一般的电影,只要有个三流四六港星加入,就显得不同. 一个什么仪式为了请个洋明星出场,不惜花几百万,而观众也绝对捧场,趋之若鹭.还要挤得打破头. 您就不能自重些. 于是,多少洋人,港人心里偷笑啊, 大陆的钱好赚啊,他们一面骂大陆人傻,土,老帽,表妹,一面在大陆大把大把挣钱回家去买房子养家置地,后来在大陆也开始买房子养家置地. 一部电影,有个洋明星加盟,就成了好莱坞的大片,一个活动有个洋脸孔出现,就能有号召力.而我们自己,还就认这个理儿,外来的就是好! 家具在外国转一圈,贵了好几倍,买,为什么,洋牌子!最后不惜上当受骗. 衣服,明明是在中国做的,到了外国,贵了好几倍,买!为什么,洋货啊! 汽车,管它用得着用不着,只要进口可以上二环,国产的,排气量不够,不许进城里!这都什么道理啊?典型的洋奴嘛.你看奥迪奔驰宝马那些公司高兴地.国产汽车只能羞答答地拼死挣扎! 有一次,我代表我们机构出席一个活动,主办方小心翼翼地提出来,能不能再真的找个洋面孔来参加? 哪怕是个在国内的留学生也行,只要是个老外就行,装个场面. 我心里真的挺生气,真想问他,您不觉得,在一个国际洋机构里,能我这么一张中国脸,大家都该觉得自豪才对吗? 2008年,参加奥运火炬传递,我把这个荣誉让给了秘书长,因为他是洋面孔能代表机构的国际性,可是我的同胞啊,还是那句话,您不觉得,能在这么一个洋机构里,出现我这么一张中国脸,也是个值得高兴地事情吗? 中国人就不如洋人吗? 中国人就不能比上洋人吗值钱吗? 中国人的价值和身份就跟外国人不一样吗? 我们不喜欢别人骂我们,蔑视我们,可是我们的同胞们自己把自己当回事过吗? 我们自己尊重过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有成绩的同胞们吗? 我们需要自己扣心自问. 好好问问我们自己! 不问清楚这个问题,就算您有钱了,爆发了,走到哪里,您还是要被别人骂,要被别人侮辱.想要让人尊重自己,首先要自我尊重,想让人不骂我们,就要做的比别人更好. 是不是? 规矩,我们可以立,也可以学会,但是尊严是买不来的. 兄弟姐妹们,当你们出国旅游大把大把把银子撒在国外,贡献给洋人和港人的时候,我们要知道一点,咱们也是来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人,您的身子要正些,行为要端庄些,举止要有礼仪些,态度要不卑不亢些,就算是不会说英语和广东话,您也要用自己的行为来说话. 如果那样,您看看,哪家的东西还敢再轻易蹦出来随便训斥您和您的孩子? 您千万不要觉得洋人就是好的,洋人耍流氓当小人的有的是. 您也不要觉得自己有钱了,就能跟洋人一比高低了,很多事情不是靠意气用事能解决的. 咱们心平气和地好好完善自己.人家好的地方要去学,学回来就要用. 奉劝港人同胞,也别因为一句话就急了,毕竟大家都是相亲同胞,自家同胞骂的话真的比白人骂出来的要好些.您要是急,也该跟英国人去急才对.咱们窝里斗,谁在高兴? 别让人家看笑话. 做 教授的,您就好好去做教授,不能随便骂人说粗话,教授骂街,就跟那个骂孩子的小市民一样俗气了. 值得庆幸的是,一个社会,容忍一个教授骂骂人,也是好事,您看看过去,鲁迅先生谁没骂过? 不是照样活得挺好? 孔教授的勇气还是可嘉的,至少一个教授不至于也去低三下四,阿谀奉承,盲目追随和崇拜吧? 一个社会,能容忍有性格的人出现,是个进步! 台湾还有柏杨,李敖,龙应台这些能骂人的学者呢! 一个国家要是尽盛产些 白开水般温吞吞的,低三下四,奴颜媚骨的两面好人,也太丢人了吧! 不过,孔庆东先生要注意的是, 以后尽可能不要用侮辱人格的字眼和街坊四邻们吵架用的大白话.咱们是北大的教授.怎么也得学学蒋梦麟,蔡元培,胡适之等先辈们! 转载 以下 资料, 仅供参考.看看而已. 据2012年01月12日(周四)的《太阳报》报道:本港恶劣的居住条件及笼屋成为国际传媒报道焦点。英国《每日邮报》以香港笼屋为题材,昨在网上发表图辑,文中形容笼屋居民为「笼狗」,又指香港的路易威登(LV)店数目多过巴黎,却仍有数千人住在笼屋,相当讽刺。不过,这篇「笼狗」图文却引起港人极大反感,纷纷在网上留言,认为英国唱衰香港。 网民轰唱衰香港 英国《每日邮报》昨在网上发表了十张由澳洲摄影师拍摄的香港笼屋图片,标题为「香港笼狗」,内文提到香港是世上最富裕城市之一,但有黑暗一面,数千人住在面积只有四呎乘两呎半的笼屋。《每日邮报》又说,笼屋在港是几十年的房屋问题,却未有消失,香港经济只是集中金融服务,很多人无处容身,若不住笼屋便要露宿街头。 但《每日邮报》的图文将笼屋居民形容为「狗」,却引起港人反感,网民「废人3539」将有关内容张贴在高登讨论区,指「香港又扬威海外了」,引起讨论。「送大礼被喂屎」说:「强烈抵制英国佬影衰香港,伤害香港巿民感情!香港政府仲唔组团去英国,将英国最穷嘅一面影落嚟发畀香港人睇。」 「薯仔男」则称:「根本英国从来无当香港系自己人,成日唱衰香港,以白人嘅心态去丑化中国人,佢哋英国自己国内都好多问题未解决啦,无啦啦走去报道香港,想转移视线?都唔知D白人咩居心。」  「大陆狗!」一句歧视性讽言,险酿成街头血案。前晚一名持香港身份证、操普通话男子,在铜锣湾一间海味店光顾后,疑因误会被多收一千元,他遂折返店舖理论,当双方将和平解决时,有围观者用手机拍摄该名「国语男」,更辱骂:「大陆狗!」惟引起另一名「正义男」抱不平,在闹市街头与该名多嘴途人对骂推撞,惊动警员到场,并及时化解矛盾,无人受伤及被捕。   前晚十时许,操普通话的姓黄(三十二岁)男子,在一间海味店购买多盒冬虫草丸,以信用卡付款后离去。据警方事后了解,姓江(三十七岁)店员发现出错多收一千元,急忙追出,惟不知黄所终。约二十分钟后,黄返回海味店质问职员,双方理论时,有人报称被叉颈,嘈吵引起大批途人围观及议论纷纷。   据悉,黄持有香港身份证,但操普通话,有途人误以为他是「暴发户」的内地游客,其中姓叶男子更取出手机拍摄。黄见状上前阻止,两人发生推撞,黄混乱间倒地。人丛中突有人怒喝:「大陆狗!」令冲突火上加油,围观者一名带有乡音的姓谭(五十七岁)港男,不忿有人歧视和语出不逊,遂由人群冲出声援黄,一时间众人在白沙道街头对骂,怒火不断升温,乱作一团。   警列纠纷处理    警员接报以为有人打架,急忙赶抵,将卷入纷争的各方隔开,分别调查,再翻看海味店防盗录影片段,相信钱银纠纷应属误会,列作纠纷处理,而黄亦获店方退回多收的款项,多事的途人亦被警方警诫,事件最后「和气」收场。   理工大学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钟剑华表示,围观途人以「大陆狗」嘲讽,与日前DG名店事件中,有港人向途经旅游巴展示不文手势,心态如出一辙,同样针对内地旅客。他认为,内地旅客及资金全方位渗入港人生活,如双非孕妇占用本地医疗、内地学童与本地学童争小学学位、推高楼价等,刺激港人的神经,双方一旦发生冲突,港人容易挑起不满情绪,措词亦缺乏理性及节制。钟认为,政府必须慎重处理由内地人涌港引发的问题,亦应着手处理矛盾,否则港人仇视内地人心态日深,会形成对立,即使轻微摩擦,亦可能酿成流血冲突。   --------------------------------------------------------------   孔庆东骂狗事件证明“普世价值”必使中国内战分裂   作者:黎阳  华岳论坛   只要不怀偏见,只要有起码的中文逻辑常识,看了孔庆东的相关录像都会承认:孔庆东说的是“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香港人是狗”,根本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说“香港人是狗”。孔庆东的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丝毫模棱两可含糊不清之处,没有任何误解的余地——人家的立场非常明确:凡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中国人都是狗,不管其来自北京、上海、广东还是香港。从不见有北京人、上海人、广东人等因此暴跳如雷,说孔庆东在骂“北京人是狗”、“上海人是狗”、“广东人是狗”。偏偏这回凤凰网、香港媒体和香港政客不甘寂寞,跳出来给自己拣骂,自己对号入座还不算,还拉人下水,硬把“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香港人是狗”歪曲成“香港人是狗”,把所有香港人都骂成狗,大肆宣扬煽动香港老百姓上街闹事,硬是无中生有制造骚乱。
个人分类: 杂论|2825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学应该有严格的退休制度!
热度 28 lin602 2012-1-26 12:13
网上讨论退休的问题,主要就是要不要让教授们按时退休,有的说教授退休是学校的损失,也有的人的观点是,教授们应该按时退休。 我再有几年也就退休了,从理性上来说,教师们退休是应该的,主要有如下原因: 1 年龄大了,创造力特别是冲劲不如年轻人了。年龄大的人经验丰富,但也会保守。不愿意冒险,不愿意让自己的一时或一事失误而失去自己的一世英名,更不愿意再冒那么大风险为自己争取什么,因为这个时候已经不缺什么了。自己做事完全是凭兴趣,让自己快乐,再多做点贡献。 2 教授们退休有没有损失,那肯定是有的,但是,年轻人要增加实验室,要带研究生,要争取课题,要写文章,要登上历史舞台。如果年龄大的教授们没有退休,他们仍然会‘霸占’这些资源,在争取经费方面,老年人有自己的人脉,如果他们没有退休甚至还有课题评审权,那么年轻人就慢慢熬吧。当体力好的老教授们真干不动了,年轻人也差不多是‘老太太’‘老太爷’们了。看看自己的实验室少,研究生人数少,经费少,等等。现在的大学中,四十几岁的博士都是‘年轻人’,哈哈。 3 发言权的问题。如果老教师们不退,系里及学科里的重大事情,这些年长教授仍然是‘管家’,一是年轻人撼不动他们,二是许多年轻一点的教师以前是他的学生,那有学生不尊重自己老师的?第三,在年轻教师成长过程中,这些年龄大的教授们给予他们支持甚至帮助他们提过职称,他们从感恩的角度也是要尊重他们的。四是如果有争执,许多领导们都是这些年长教师的学生或受到过帮助的,年轻人只有听的份吧。五是,有的年龄大的教师就是霸道,年轻人也没有办法。如果老教授不退,五十多岁甚至六十多岁的‘年轻教师’,开会时坐在那里象个小媳妇似的。我就见过这场景。 4 不利于学术带头人的出现。我见过这样的情况,七、八十岁的教授是老带头人,下面四、五十岁的教师许多是他的学生。他们这些学生由于老先生没有退,互相又不服气,关键时候都来抬自己的教师。没有一个人能够脱颖而出。如果没有这个老先生的话,可能总会出个领头羊的。 这段时间床头放了一本书,书名叫‘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里面有许多毛泽东与周恩来晚年的照片。看到二位英明伟大的人,因为年龄太大,毛泽东头都搭在沙发上见外面总统,握手时都站不稳,眼皮甚至都是搭拉着的,心里非常难受。年龄不饶人,不管你是多大的英雄。只有佛与上帝不老!毛泽东的最后时代其实在管理上好象并不怎么样。 我上面用十多分钟写的想法,不一定正确,但是真实意思的表达。欢迎大家指教。 当然如何发挥老教授们的余热,也是可以考虑的。一是以顾问形式出现,不直接做项目负责人,以协助指导的任务进行学术的指导。二是没有决定权,决定权放到‘中年教授’甚至‘年轻教授’身上。三是让出必要的实验室与科研条件。四是可以到企业指导新产品开发。五是到其他学校兼职。
6095 次阅读|70 个评论
[转载]<<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最不幸的一代>>文/许知远
热度 2 JANEWANGJK55 2012-1-17 07:49
文/许知远 第三排的短发女生说:“我二十一岁,为什么活得却像是四十一岁?每天都被很多压力裹着,论文、GRE、考研、找工作……”因为情绪激动,她的语速急促,像是迫不及待要把胸中的郁结释放出来,她的单薄身躯承受不住了。 这是北京大学的一堂讲座课,我是这堂课的讲演者,台下是新闻学院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大多出生在一九八七年前后,在九十年代后期度过青春期。这二十年经济扩张、物质丰裕、资讯发达、中国日渐卷入全球化的过程,也是意识形态死亡的二十年。 我们曾本能的相信,这种环境将孕育出更独立、更自由、对世界了解更宽阔的一代人,而他们将把中国社会带入一个新阶段。但事实好像并非如此。这堂课程像是这一代人困境的某种缩影。在讲课环节时,我发现他们对世界所知甚少,十五年前我读书时被认定为必须知道的人类历史和重要人物,他们几乎都很陌生。 而在交流环节时,他们都抑制不住的表达自己的受挫感,他们感觉到社会的巨大压力,不相信个人的意志与力量,感到自己一直在遵循别人的要求而生活。诗歌、爱情、理想主义,这些青春必要的元素,在他们的生活普遍性的缺席。 接触的时间短暂,或许我的观察不可避免的带有偏见。两天后,我在《南方周末》上读到了关于义乌工商学院的“超级毕业生”的报道。这所学校的副院长是个狂热学生创业支持者,学生最普遍的创业方式是在淘宝网上开办自己的小店,他们中最成功的一位叫杨甫刚,他二十四岁,刚毕业不久,却已月收入四万元,还僱用六位员工,其中一位还来自名校武汉大学。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此刻,他是这所默默无闻的学院的奇迹和希望。如今,这所学院正变成一所淘宝创业家的乐园,宿舍里堆满了纸盒子、接不完的电话,年轻人大部分时光都消耗在网上——他们是一群网络世界的小商小贩。副院长贾少华则对记者说:“延续培养精英的老思想,那是误人子弟。” 北京大学和义乌工商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两个极端,却陷入同样的困境——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彻底缺失了。大学失去了独立性,不仅屈服于学业压力,也臣服在社会生存压力之下。而年轻人,这些代表着国家与社会未来的新血液,一方面缺乏灵魂上与知识上的引导者,缺乏保护和鼓励,另一方面被提前推入赤裸裸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式的竞争中,被挤压和驯服,用自己的青春热情和创造力来交换生存哲学。他们没有被当作一个个人来看待,而只是巨大的经济社会机器上的一个齿轮。 我理解那个北大女生的感慨。即使在中国最知名的学府,教育理念也很少被提及。这所大学担负着盛名,却早已交出了原则和信念。日趋严重的教育产业化正扼杀掉它的生命力。它本应是中国最精英的大学,为这个国家提供最杰出的头脑、最富批评性的观念、最具理想主义的青年。但它对于这一使命,视而不见。那些费尽心机考入这所大学的青年,在短暂的虚荣心被满足之后,发现了无穷的失落。 他们渴望在这里被启发,被引导,被激发出生命中最灿烂的东西,并寻找到自己最想走的道路。当这一切都没有时,他就只能成为流行观念的俘虏。他要成为别人希望的自己,他要和很多同龄人在同样的社会标准进行同样的竞争,于是竞争就变得残酷无比,他越发迷失了自己。 我也理解贾少华的感慨和杨甫刚的选择。是啊,这样一所学院,既没有传统也没有现实的师资和学生的竞争力,它唯一的优势在于它背靠这个出名的义乌——全球小商品的集散地。与其让学生在校园里无所事事四年、或者学习那样僵死的知识,不如让他们及早进入社会。但很显然,贾少华误解了“精英教育”。今天的中国大学教育僵化、刻板、陈旧,不是精英教育。而他提供的解决之道,或许不再刻板、陈旧,却只是一种带有新的毒性的解药。他使教育彻底庸俗化,事实上,他的方法没给学生带来任何新的价值,学生们只是提前变成了小商贩。他们的成功也是如此脆弱,就像《南方周末》的记者潘晓凌总结的:“最低的运营成本、最充裕的时间,再加上青春无敌的精力,这些全天粘在电脑前的超级学生们拥有难以复制的竞争力。”但是,义乌已有太多这样的勤奋小商人,或许他们的很多父母都是如此,那么这所学院的存在还有何价值,另一座有个学院名字的批发市场吗? 在某种意义上,二十岁左右的这一代人,或许是最不幸的一代。他们生活在物质、资讯过分丰沛、精神与价值却如此匮乏的年代,也是一个技术手段不断革新的年代,目的和意义却消失了的年代。
185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开往春天的地铁》影片赏析
miran 2012-1-15 11:06
[转载]《开往春天的地铁》影片赏析
《开往春天的地铁》影片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介】电影述说的是建斌和小慧夫妇满怀年轻人的希望来到北京闯天下。七年后,建斌失去了工作无所事事,只能瞒着小慧假装上班在地铁里游荡,与他常常相遇或擦肩而过的人们忙碌充实但烦恼各异。小慧也遇到咖啡厅老板的追求,从而陷入两难的感情漩涡之中不知所措。沮丧的建斌无意间被因爆炸事故而眼睛受伤住院的姑娘丽川所吸引,他天天去医院照顾她,以至渐渐发展出一段朦胧的感情。于是,在这对各怀心事的恋人间,上演了一幕幕微妙动人的悲喜剧。地铁浓缩了都市生活的缤纷色彩,承载着快乐和忧伤,也交织着梦想与希望,路过寒冬酷暑,开往春天。 一对恋人,仅仅因为相处时间太长而产生了厌倦,出现了种种小摩擦,这个时候,你该如何选择?这就是影片《开往春天的地铁》想要探讨的主题。 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事是司空见惯的,但是擅长制造时尚潮流的新锐导演张一白,却赋予这个故事一个非常“文艺”的片名,使之渗透着强烈的时尚感,节奏明快、赏心悦目又略带伤感。《开往春天的地铁》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几条主线同时并进,主要靠捕捉生活细节、渲染情绪色彩、剖析情感心理来表现一种城市生活的感觉。 在MTV和广告领域成绩斐然的年轻导演张一白,于1999年首次执导电视连续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即大获成功,成为内地青春偶像剧的标杆之作,《开往春天的地铁》是他第一部电影作品。他说看上这部地铁戏的原因,“是因为它找到了一种表达方式,准确、坦白地反映现代年轻人的情感生活、情感隐私。” 建斌和小慧夫妇满怀年轻人的希望来到北京闯天下。七年后,建斌失去了工作无所事事,只能瞒着小慧假装上班在地铁里游荡,与他常常相遇或擦肩而过的人们忙碌充实但烦恼各异。小慧也遇到咖啡厅老板的追求,从而陷入两难的感情漩涡之中不知所措。沮丧的建斌无意间被因爆炸事故而眼睛受伤住院的姑娘丽川所吸引,他天天去医院照顾她,以至渐渐发展出一段朦胧的感情。于是,在这对各怀心事的恋人间,上演了一幕幕微妙动人的悲喜剧。地铁浓缩了都市生活的缤纷色彩,承载着快乐和忧伤,也交织着梦想与希望,路过寒冬酷暑,开往春天。 失业三个月的建斌(耿乐饰)整日在地铁里游走,他无法把这个消息告诉跟他一起生活了七年的小慧,虽然他每天都想这么做。毕竟当年来到这个城市时,他是许诺了小慧要给她幸福的……就这样怀着一种善意的谎言,建斌在地铁里度日如年。 地铁里渐渐清晰了一些原来陌生的面孔:暗恋的大明,清纯的天爱,乍乍忽忽的推销员,渴望爱情的王要,还有在与王要约会时为救小孩不幸受伤的丽川(王宁饰)……地铁中也尽是些善良的人。 小慧(徐静蕾饰)也遇到了一个人——老虎(张扬饰)——一个让小慧有些心动的年轻男人,但是小慧还是很克制自己的,虽然建斌和她之间最近总像有些隔膜,让她如鲠在喉,但她并不想轻易就放弃掉——七年的感情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在小慧眼里,怎么会说没就没了呢。 建斌知道了老虎,他可以体会小慧的矛盾,为了自己的尊严,也为了小慧的幸福,他觉得自己到了离去的时候。矛盾中的他冒充王要,到在医院里的乐观的丽川身边寻找精神上的帮助。 终于丽川的眼睛治好了,建斌到了该离去的时候,而小慧也终于得知了建斌一直说不出口的隐情。这一对深爱的人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 建斌和小慧从地铁里走出来,怀着无限憧憬在这个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两人已经在一起生活了七年,虽然彼此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但都都相信自己还深爱着对方。然而生活里却并不是只有爱情。建斌已经失业三个月,快要付不起房租了,却依然没有告诉小慧真相,而说老板派他出国培训正在忙着办理签证。无事可做的建斌整日在地铁中闲逛,以打发时光。胖子王要经过他人介绍将与丽川在地铁初次见面,女孩告诉王要自己穿了条花裙子。但约会地点发生爆炸,王要见一穿花裙子的女孩被抬了出去。王要心里非常矛盾,本想去医院里照顾这个并不认识的丽川,但乘地铁回家时遇到一个推销产品的女孩。两人渐渐熟识,并互相产生了强烈的好感。 建斌的冷淡和消沉令小慧很难过,在失落中认识名叫“老虎”的咖啡店老板,并被他所吸引。但小慧不想随意放弃与建斌七年的感情。建斌知道这件事,也克制着没有讲出来。 终于,建斌认为自己应该离开小慧,便冒充王要到医院去照顾丽川。乐观的丽川逐渐成为建斌的精神寄托,当她眼睛治好后,想要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建斌。最终,王要与女推销员成了幸福的一对。有了各自感情归宿的建斌和小慧也将那段七年的感情作一个明明白白的了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往春天的地铁》影片赏析(1): 《开往春天的地铁》:冬天已经来临 来源: 作者:舒天楚 2002-09-26 10:37:12 七年,据说是夫妻婚姻生活出现危机的临界点,所谓的“七年之痒”。 《开往春天的地铁》选择了以建斌和小慧这对平凡的夫妻结婚七年后的故事为主体叙述,显然也是想进一步表达导演张一白在电视剧中没有说完的“将爱情进行到底”的美丽理念。 一对普普通通的年轻人,就像很多充满憧憬的异乡客一样,背着沉甸甸的背包和梦想,来到了北京,时年是1993年11月20下午六点,建斌向小慧郑重许诺:我会让你幸福的。一个男人对女人的承诺,一诺千金,可要实践起来绝对不像说“I LOVE YOU”那么轻松。 影片绝大部分场景选择了地铁,故事的起承转合也和地铁密不可分。 失业三个月,穷得连房租都交不起的建斌,从物质上来说,并没有实现他七年前给予小慧的“幸福”许诺。于是男人沉重的自尊感使得他无力向小慧讲出真相,一天一天,他依然像平时一样早起上班,和妻子小慧一起乘地铁,唯一不同的是小慧将地铁仅仅当作交通工具,而建斌不得不在地铁站度过整整一天,坐在地铁里来来回回,回回来来。 美丽的梦想就这样一日一日地逝去,对小慧的愧疚感也就这样一日一日地加深,这趟地铁的终点站真的会是春天吗? 当一个男人无力给他爱的女人幸福时,他无疑会因为自卑而变得格外敏感。用建斌的话说就是“谁还能奢望一个女人能够和一个事业失败的男人白头到老”。 于是一个叫老虎的男人一个冒失的对小慧表述爱慕的电话就让建斌的心如坠入冰窟。同样是在地铁站,建斌见到了老虎,以为自己明白了一切。他为自尊向小慧编造了更大的谎言:单位要派我去法国学习,很快就要走了。他想干什么,想选择结束一切吗? 该说小慧了,徐静蕾延续了她以往的银幕形象,一个文静、温柔、善解人意同时也渴望浪漫的女子。她爱建斌不言而喻,从她听到建斌的幸福许诺后,羞涩然却坚决地拉着建斌的手就可以看出,然而她比建斌更在乎一些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导演经常在影片中安排这个人物面对镜头自言自语:“其实我已经很自足了,能和建斌在一起七年。”很显然以建斌的物质条件这不是能让她自足的因素,更多的是因为爱,有时平淡有时狂热的爱。 小慧并不知道建斌的物质窘境,然而每天和建斌一起乘地铁上班时,她却能感觉到坐在身边的这个男人对她的爱一天天在消散。这是她最不能忍受的,对于她来说,这趟爱情地铁开往的似乎也不会是春天。 小慧碰到了老虎,一个爽朗的男人,有了一点她渴望的怦然心动的感觉。建斌为了打发每日坐地铁的无聊,冒别人的名义去医院看望一个因事故眼睛受伤的年轻女孩。 七年婚姻,平淡之极,一点点感情火花都可能引起婚外恋的熊熊大火。 当然这不是一部重在讲述婚外恋的电影,建斌和小慧,都不过是在自身感情出现危机后渴望一些沟通和交流,于是小慧和老虎在一起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随意,而不用看一日一日沉重的建斌的脸色,建斌也在和女孩的交往中感到一种生命的乐观感。 当爱已不再温暖,它只是牵绊,当口是心非已成为习惯,两人所能做的就是摊牌——坦白。 小慧希望坦白的是她对老虎的感觉不像建斌所想,她希望挽救这段进入冬季的婚姻;而建斌想坦白的是他失业的事实。然而当小慧一开口,敏感的建斌就误认为是她要告诉他,她选择了老虎,于是怒不可遏。互相质问:“你还喜欢我吗”,沟通的尝试就这样不欢而散。 一次次的沟通尝试,有时是建斌主动,有时是小慧主动,然而无一例外都遭到失败。 最终,建斌依然没有勇气告诉小慧失业的事实,而小慧得知这个消息也是来自一次在地铁里的偶然闲聊。当她得知这个事实时,她默默地坐在地铁里,坐了整整一天,她品尝着建斌那长达几个月的地铁生活,想着建斌对她的爱,泪如雨下。 故事在地铁里开始,就在地铁里结束,当建斌假托到法国之名却依然在地铁站晃悠时,小慧出现了,二人相识一笑,所有的解释都在这一刻显得多余,羽泉的主题歌适时地响起,动听而煽情,爱情的春天,又将再度回到两人身边,就像那句名诗: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是一部让我看到了国产电影希望的电影。 今年到目前为止看了《大腕》、《花眼》、《月蚀》、《寻枪》、《那时花开》、《冲出亚马逊》和这部《开往春天的地铁》几部国产电影,看着大部分场次电影观众屈指可数的冷清,我想到一点:其实目前中国电影最缺的并不是那种能够在各大电影节拿大奖出大名的艺术电影,而是真正能让中国广大电影观众(而非专业影迷)走进电影院去看,平时会热衷于谈论的商业电影。这一点,韩国电影已经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中国的电影机构为什么不能借鉴韩国电影提携本国电影的思路和方法呢?中国电影的票房纪录如果还是由泰坦尼克号这样不沉的大片来占据的话,实在是中国电影人的耻辱。 《花眼》、《月蚀》、《那时花开》都没有让我看到国产电影复兴的希望,那种个人小聪明的自说自话,实在不是拯救国产电影的大智慧。反倒是很多人认为很“逊”事实上也的确不怎么样的《冲出亚马逊》,倒让我感到一丝影片所作出的商业化努力,值得赞许。 扯远了,再来看看这部《开往春天的地铁》,导演张一白(《将爱情进行到底》),从电视剧和这部电影都可以看出他完全具备拍出较好商业电影的潜力。 这部《开》,选用演员如耿乐、徐静蕾、柯蓝、高圆圆等都是颇有观众缘的演员,包括客串的张扬也不错,讲述的故事也颇具商业性,而且导演在电影中也延续了他一贯的精致画面的特色,这都体现了他要做一部商业电影的意图。影片中还有一些小细节也是很值得回味的,比如反复出现的和《原罪》及其相似的浴缸场景,还有那个欲爬到结婚照的小蟑螂,包括影片或许是为了与建斌小慧故事形成观照的那个厨师和营养早餐推销员的爱情以及照相馆店员和哑男孩的爱情,这些都是一部商业电影想要取得成功的元素。 然而这部电影不商业的地方也不少,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艺术:比如人物对话较少,演员的台词大部分是角色独白,带点似有似无的寓意,如“眼看过去的七年就像一个溺水的小孩一样,而我们就站在岸边,见死不救”,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那个风格鲜明的香港导演;有时甚至是安排角色直接面对镜头自言自语,让我想到了那部不堪回首的《北京杂种》;影片的节奏过于缓慢了,在情节的设置上缺乏波折和悬念,可能会让人失却观影耐心。好像这也是新锐导演的通病,在影像上大都能做得不错,但在叙事上总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寻枪》也是如此。其实大部分观众想看的不外乎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几个吸引人的场面,几个好看的或者演技出众的演员,如是而已。 当那些热爱电影的年轻人背着背包和梦想来到理想地,开始他们的电影耕耘时,就像1993年的建斌和小慧一样,有谁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季节。   不过,就像一次蹦极无法解决小慧和建斌的所有问题一样,仅有几部《寻枪》、《开往春天的地铁》这样的电影也无法宣告国产电影的冬季已经结束,但毕竟第一步已经开始迈出开始,中国的国产电影也终将会坐上开往春天的地铁,我相信。 __________________ 《开往春天的地铁》影片赏析(2): 从《开往春天的火车》看国人电影的套路 2008-02-11 15:39   失业三个月的建斌(耿乐饰)整日在地铁里游走,他无法把这个消息告诉跟他一起生活了七年的小慧,虽然他每天都想这么做。毕竟当年来到这个城市时,他是许诺了小慧要给她幸福的…   就这样怀着一种善意的谎言,建斌在地铁里度日如年。   地铁里渐渐清晰了一些原来陌生的面孔:暗恋的大明,清纯的天爱,乍乍忽忽的推销员,渴望爱情的王要,还有在与王要约会时为救小孩不幸受伤的丽川(王宁饰)……地铁中也净是些善良的人。   小慧(徐静蕾饰)也遇到了一个人--老虎(张扬饰)--一个让小慧有些心动的年轻男人,但是小慧还是很克制自己的,虽然建斌和她之间最近总像有些隔膜,让她如鲠在喉,但她并不想轻易就放弃掉--七年的感情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在小慧眼里,怎么会说没就没了呢。建斌知道了老虎,他可以体会小慧的矛盾,为了自己的尊严,也为了小慧的幸福,他觉得自己到了离去的时候。矛盾中的他冒充王要,到在医院里的乐观的丽川身边寻找精神上的帮助。   终于丽川的眼睛治好了,建斌到了该离去的时候,而小慧也终于得知了建斌一直说不出口的隐情。   这一对深爱的人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   对于张一白,我们对于他的更多了解是他所执导的众多作品,如MTV作品《祝你平安》、《寂寞让我如此美丽》、《野花》、《同一首歌》以及章子怡“联想电脑”,周迅、谢霆锋“FM365”,李玟“非常柠檬”等广告作品,以及曾多次热播过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开心就好》等电视剧,而张一白则更是站在他的作品背后面对观众,与观众交流。做为一个新锐导演,一个从一开始就执着坚持自己“道路”的人,近日,张一白又做出新的尝试。指导了他的电影处女作《开往春天的地铁》并引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新城市电影。   所谓新城市电影,张一白的解释是反映发生在城市里城市人的城市情感的电影,它相对于乡土电影,旧上海电影。而为什么会特别关注城市情感,张一白自己也说不清。自从他23岁考上中央戏剧学业院戏文系,离开了四川老家,张一白就用他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繁华陌生神秘的城市。也许是十多年的城市生活,让他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中国城市的变化发展。城市人的喜怒哀乐,以及城市人所不能自醒的内心情感世界。   《开往春天的地铁》正是一部关注城市情感的新城市电影,影片诗一般地刻画了两个年轻人内心的情感纠葛。地铁似乎成了城市新的避护所,收容着在现实中迷失自己的城市人们。张一白寻找的是都市人群中的一个最为普通的面孔。普通的就像你自己,每个人都有能从主人公建斌(耿乐饰)和小慧(徐静蕾)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样的事情也曾真的发生在过多少个人身上呢?   对于主人公建斌和小慧演员的选择,张一白是颇为慎重地,早在拍摄《开心就好》就有过合作的耿乐。张一白从他身上挖掘出远非外表另类的更为内心的特质,一种不为人知的内向与敏感。这与建斌是极度贴合的。也正是由于耿乐并非专业出身,他的表演才更为直接和准确。作为青春偶象明星的徐静蕾,张一白从拍摄《将爱情进行到底》时就看出了其身上的表演潜质,小慧这个成熟女性角色势必激发徐静蕾表演热情。电影开拍前,张一白要求耿乐和徐静蕾建立亲密的关系相互熟悉,因为真正七年的夫妻关系绝不是靠细节构建的,而是一种自然气息的流露,这才是他所需要的,事实证明张一白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有了影片中鲜活自然的建斌和小慧。   有人认为张一白强调演员内心的真实,与电影拍摄手法的设置是一种矛盾,对此张一白有他自己的想法,他认为电影要捕捉到生活中的美,但是要超越纪实之上。拍摄的手段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用这些手段为影片服务,要让观众在影片中得到视觉、听觉、美的愉悦,让他们在片中找到自己,又使自己从郁闷的生活中解脱出来。   对于第一次拍电影的张一白来说,在拍摄《开往春天的地铁》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困难。由于这是第一部以地铁为主要场景的电影,要在摇晃的地铁中拍摄长镜头以及众多技术问题,只有靠自己不断的摸索和改进。张导和剧组同仁在地铁车厢,一呆就是近十个小时,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影片最后呈现几近完美。张一白不相信“要艺术就没有票房,要票房就不要艺术”这句话,他要拍观众爱看,同时反映他们生活使其感动的电影。在给《开往春天的地铁》风格定位时,张一白起初是犹豫不定地,随后是坚定不移地,他知道这应该是一部直面人性的新城市电影。   一部好的电影,当然应该有优秀的主题曲。远方二胡声悠扬地飘过,演变成身边地铁的呼啸声,这是片尾震撼人的一幕,而那首名为《开往春天的地铁》的主题曲与影片色调、气氛如此吻合,张一白说,这是付出了代价的。张一白等待了两个月,请张亚东为他的影片谱曲,但是他说想要成功,有什么是没有代价的呢。   “能让观众感动的电影就是一部好电影”,这就是张一白的诠释。这话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_____________ 《开往春天的地铁》影片赏析(3): 菜菜 《开往春天的地铁》选择了以建斌和小慧这对平凡的夫妻结婚七年后的故事为主体叙述,显然也是想进一步表达导演张一白在电视剧中没有说完的“将爱情进行到底”的美丽理念。 一对普普通通的年轻人,就像很多充满憧憬的异乡客一样,背着沉甸甸的背包和梦想,来到了北京,时年是1993年11月20下午六点,建斌向小慧郑重许诺:我会让你幸福的。一个男人对女人的承诺,一诺千金,可要实践起来绝对不像说“I LOVE YOU”那么轻松。 影片绝大部分场景选择了地铁,故事的起承转合也和地铁密不可分。 失业三个月,穷得连房租都交不起的建斌,从物质上来说,并没有实现他七年前给予小慧的“幸福”许诺。于是男人沉重的自尊感使得他无力向小慧讲出真相,一天一天,他依然像平时一样早起上班,和妻子小慧一起乘地铁,唯一不同的是小慧将地铁仅仅当作交通工具,而建斌不得不在地铁站度过整整一天,坐在地铁里来来回回,回回来来。 美丽的梦想就这样一日一日地逝去,对小慧的愧疚感也就这样一日一日地加深,这趟地铁的终点站真的会是春天吗? 当一个男人无力给他爱的女人幸福时,他无疑会因为自卑而变得格外敏感。用建斌的话说就是“谁还能奢望一个女人能够和一个事业失败的男人白头到老”。 于是一个叫老虎的男人一个冒失的对小慧表述爱慕的电话就让建斌的心如坠入冰窟。同样是在地铁站,建斌见到了老虎,以为自己明白了一切。他为自尊向小慧编造了更大的谎言:单位要派我去法国学习,很快就要走了。他想干什么,想选择结束一切吗? 该说小慧了,徐静蕾延续了她以往的银幕形象,一个文静、温柔、善解人意同时也渴望浪漫的女子。她爱建斌不言而喻,从她听到建斌的幸福许诺后,羞涩然却坚决地拉着建斌的手就可以看出,然而她比建斌更在乎一些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导演经常在影片中安排这个人物面对镜头自言自语:“其实我已经很自足了,能和建斌在一起七年。”很显然以建斌的物质条件这不是能让她自足的因素,更多的是因为爱,有时平淡有时狂热的爱。 小慧并不知道建斌的物质窘境,然而每天和建斌一起乘地铁上班时,她却能感觉到坐在身边的这个男人对她的爱一天天在消散。这是她最不能忍受的,对于她来说,这趟爱情地铁开往的似乎也不会是春天。 小慧碰到了老虎,一个爽朗的男人,有了一点她渴望的怦然心动的感觉。建斌为了打发每日坐地铁的无聊,冒别人的名义去医院看望一个因事故眼睛受伤的年轻女孩。 七年婚姻,平淡之极,一点点感情火花都可能引起婚外恋的熊熊大火。 当然这不是一部重在讲述婚外恋的电影,建斌和小慧,都不过是在自身感情出现危机后渴望一些沟通和交流,于是小慧和老虎在一起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随意,而不用看一日一日沉重的建斌的脸色,建斌也在和女孩的交往中感到一种生命的乐观感。 当爱已不再温暖,它只是牵绊,当口是心非已成为习惯,两人所能做的就是摊牌——坦白。 小慧希望坦白的是她对老虎的感觉不像建斌所想,她希望挽救这段进入冬季的婚姻;而建斌想坦白的是他失业的事实。然而当小慧一开口,敏感的建斌就误认为是她要告诉他,她选择了老虎,于是怒不可遏。互相质问:“你还喜欢我吗”,沟通的尝试就这样不欢而散。 一次次的沟通尝试,有时是建斌主动,有时是小慧主动,然而无一例外都遭到失败。 最终,建斌依然没有勇气告诉小慧失业的事实,而小慧得知这个消息也是来自一次在地铁里的偶然闲聊。当她得知这个事实时,她默默地坐在地铁里,坐了整整一天,她品尝着建斌那长达几个月的地铁生活,想着建斌对她的爱,泪如雨下。 故事在地铁里开始,就在地铁里结束,当建斌假托到法国之名却依然在地铁站晃悠时,小慧出现了,二人相识一笑,所有的解释都在这一刻显得多余,羽泉的主题歌适时地响起,动听而煽情,爱情的春天,又将再度回到两人身边,就像那句名诗: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____________ 《开往春天的地铁》影片赏析(4): 《开往春天的地铁》影片赏析 part one   一开场,是疾驰的地铁朝站台靠近。花白的日光灯,眼花缭乱。   建斌独白:三个月前我丢了工作,我每天都在这儿,来回坐着地铁。除了省钱,我喜欢这种感觉。随遇而安,没有干扰,自由自在。还有他们陪着我。   建斌,内敛而质地忧伤的男人,习惯将心事埋藏在心底,对生活有着莫名的无力感。   建斌和小慧结婚七年了。每天早上,他们坐同一趟地铁,上班。三个月了,小慧并不知道建斌失去了工作。   地铁是生活的缩影。三十四岁的男厨子王要,肥头大耳,他打电话,给一个即将见面的女教师;哑巴男孩大明,没勇气转过身和身后的女孩说你好,尽管他们每天都搭同一趟地铁。不同身份的人,寻找各自的爱情。不同阶层的人,同样渴望爱情。   地铁是生活的缩影。这里,有爱情。   在和建斌走过七年婚姻的时候,小慧认识了叫老虎的男孩。老虎说,人要对自己的感情诚实。所以他在手机里对小慧说我喜欢你。他说我喜欢你的时候,小慧刚巧上了洗手间。接电话的是建斌。   片断一:这是一家昂贵的西餐厅,建斌爱小慧,他要小慧幸福。尽管失去工作,他还是要带小慧来。放下电话后,建斌强压怒火,先是沉默,片刻之后,将面前的餐布狠命一抽,餐桌上的刀叉打翻一地。小慧正从洗手间走出来。镜头再次回到建斌身上,餐桌上的刀叉完好无损地静静安躺着。   刚才的一幕,只是建斌的个人臆想。   在现实生活中,建斌这样的男人会让我很有感觉。常常会在臆想中咆哮,形同世界末日。撕心裂肺的感觉。表面却平静如水。喜欢欲言又止。我和建斌,是相同性格的人,往不同的性别走去。   小慧坐回餐桌前,建斌他对小慧说,要去法国培训考察,是公司派给他的任务。那是他失去工作后的三个月。   在地铁站台里打发时间的建斌,因为一个偶尔,看见了一张照片,认识了照片里的女孩叫丽川。女孩性格开朗,她的笑声里,有看似纯真的放荡。她就是男厨子原本打算见面的女孩。只是因为一场火灾后,将这场约会化为轻烟。女教师因为舍己救人,脸部和眼睛负伤,住进医院。建斌骗丽川说,他就是王要。   片断二:建斌为丽川洗头,丽川对建斌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叫玛荔的女孩,四岁的时候,天使飞到她家问她有什么愿望,希望我帮你实现吗?玛荔说,我想在我二十岁生日的那天,找到一个男朋友。他叫罕司。有长长的头发,要会弹吉它会唱歌。我们会生四个孩子,全都是女孩。她们会到学校去,学芭蕾舞。天使说好吧我答应你。然后就飞走了。玛荔长大了,在她十七岁生日的那天,她真的遇到了那个叫罕司的男孩。也有长长的头发,可是,他不会弹吉它。他是一个厨子,他们相爱了。生了四个孩子,都是男孩。他们都爱踢足球。终于有一天,天使又飞回来看玛荔。天使问,你过得怎么样。玛荔哭了,你为什么没有给我我想要的愿望?天使回答,问题是,玛荔,你也没有给我我想要的呀。玛荔说,你是天使,你想从我这要什么呢?天使说,我想要你给我的,是你给我的快乐。   眼睛负伤的女教师,从一开始就知道建斌不是王要,但是她寂寞,她需要爱情。哪怕是自欺欺人的爱情。   不知道是否因为演员的问题,作为主角的小慧(徐静蕾饰演)在我印象中,始终是一个模糊不清的角色。说不出个所以然。模棱两可。同为主角,建斌的演员耿乐便出色很多。   小慧她对老虎说,和他在一起,挺好玩的。和建斌,也许是因为在一起太久的缘故,没有自己的空间,也没有自己的朋友。害怕一瞬间什么都改变了。她对这段七年的爱情怀疑,无力。   片断三:小慧和建斌在看电视,一只蟑螂在木柜上爬行。小慧在心里说,只要这只蟑螂爬到结婚照片上,我就向建斌坦白一切,我会告诉他我爱的只有他。在蟑螂即将爬到照片上时,建斌一把小刀飞射而出,蟑螂应刀而落。   小慧依靠外物,小慧是无力的。   老虎决定把咖啡馆关闭,到山里耕地。老虎说,人最难得的就是诚实,如果对自己的感情诚实的话,没有什么是一瞬间可以改变的。   片断四:小慧和老虎坐在咖啡馆的窗口前,下雨的窗外,各自苍绿色的心事,有一种茫然的苦涩。抑郁的大提琴琴声在这时候缓缓流动,带出一条动人心弦的旋律。如泣如诉,探进内心。   这条旋律在影片里共出现过三次,优美异常。   哑男孩大明喜欢了每次坐地铁时站在他身后的女孩天爱。一个下雨天,他去她工作的相片冲印店冲印照片,她告诉他,明天下午来取。但是他没有来。   片断五:a·天爱在地铁站等待大明,大明站在地铁里,地铁从天爱面前开过,大明没有下地铁。   b·天爱走到大明面前,把照片别到他的衣服上,说你为什么没来,然后走下地铁。地铁关门的时候,大明做了一个哑语。天爱看见了。天爱的眼神,在瞬间里充满了难过。   她一直以为他和她是一样能说话的,突然发现他是哑的,一时间心里复杂。   大明的手语是,我是聋哑人。   厨子要结婚了,和一个天天在地铁里推销的外地女孩。在地铁里看见小慧,他问,我那兄弟呢?   小慧说,他出差了。   那可好了,他有好几个月没工作了,天天在地铁里打转,我也替他难受,王要说。   小慧才知道,建斌的出国,是撒谎。坐在她对面的小男孩,开始吹肥皂泡泡,那些美丽而易碎的泡泡,象爱情。小慧想,建斌每天来回的坐在地铁里,是什么样的感受呢?她开始流泪。   建斌离开的前一晚,小慧还是平静地替他收拾。只是在建斌站在她身后拿牙刷的时候,她突然一个反手,打建斌,然后变成接吻,然后疯狂地做爱,然后相互勾着小拇指入睡。   第二天,建斌还是走了。   在地铁站的茫茫人海中,小慧突然想起和建斌刚到北京时的情景。他们走出地铁,建斌说,要给小慧幸福。小慧说,她爱建斌。   镜头的灯光打在小慧和建斌的脸上。地铁的风吹动他们的头发。   全剧终。    part two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比较容易讨好的文艺片。叙述的是好几段爱情。主线围绕建斌和小慧间一段七年的婚姻。听说恋爱七年或婚姻七年,是一个危险期。如果咬咬牙还是过不去,就得分道扬镳。   建斌和小慧就是处于这个危险期上。两个曾经相爱的人,在经历了七年的婚姻后,相互猜度,却不肯和对方说出真心话和内心想法。在情感上没有了怦然心动的感觉,却又舍不得对方,舍不得属于彼此的回忆,舍不得一直相伴的风风雨雨。各怀心事,想说,又说不出口。于是欲言又止,于是无论如何都说不出来。个中的心理活动太复杂微妙,非言语可以表达。于是对感情的无力感再度升起。   影片的音乐不错,除了片头和片尾那条由二胡演奏的旋律(感觉媚俗,太有商业味道了,让我想起刘德华的《一起走过的日子》)。   独白在现今新锐电影中是一种潮流。《开往春天的地铁》当然不能幸免。虽然有造作的成份,但仍有可取之处:能将观众带进电影现场,而我们变成独白者唯一的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全剧拍摄还算自然。耿乐的演绎比较到位。这部电影,让人思索一段情感的长度极限。在现代人的观念里,婚姻代表稳定吗?否。感情是一言难尽的东西,微妙,复杂,游离,不止黑白。在它里面,掺杂了许多中间色。   结局如何,不得而知。它只给了我一个问号。建斌和小慧之间,也许还有爱,也许还有许多。例如回忆,或者由曾有的情意和爱情延续而出的持久的亲情?又抑或都抵不过分手?   也许只有身临其境,我们才能做出选择。 ____
个人分类: 电影欣赏|2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有一个梦
热度 6 duke01361 2012-1-11 19:09
我有一个梦 很久以来,我总想说出我的一个梦想,在某所高校里教书育人,和一群善良,不功利,而又对自然之理充满好奇的年轻人在一起...做一些帮助我们自己,还有这个世界上其他的人懂得一些未知的自然秘密的事情,苦也罢,累也罢,总之那会有多好!名利如浮云,出名也好,不出名也好,真的都不重要,也无所谓;钱挣得多也好,少也罢,只要不冻饿,只要能够温饱,钱再多对我也没用,因为我不想游山玩水,也不想人前显得阔绰,尽管我游历了欧洲亚洲和大洋洲,但那时都是为着工作和生活。一直以来,我总这样认为,只要我有条件能够踏踏实实地做事情,善待学生,倾情于研究和教学,那么我必快乐!因为我相信,这样的生活状态可以使我在死之前做出相当的贡献,会培养一批批出类拔萃的学生,更重要的是,我会对的起纳税人,不会辜负人家给我的薪水... 我其实真正地熟悉这样的生活,我一直都觉得这样的生活状态是我最想要的,因为这种生活是我最感觉没有压力的生活,整天能够做些这样的事情,也是我最感觉惬意的事情,总沉浸在这样的事情里面,也真的会有一种轻松而幸福的感觉。这样的人生生活对于我这样一直生活工作在学院里面的人而言,既熟悉也觉得亲切。但是,现实远远不能使人如此心安理得!我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忧虑现实中的人为障碍,花费大量精力于我厌恶而不熟悉的事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劝导一届届被这个金钱万能的社会误导了的学生们,劝他们一心向学,不计名利;我还要绞尽脑汁地应付那些不公正的人和事情,对于这些,我的抵触和抗争往往是没有用的,而最终只会带给自己很多的烦恼和不安!这些是我厌恶,也感觉最痛苦的活动.... 我有一个梦,我梦想我的平静生活能够从2012年开始....我的学生们都勤奋努力地研学,我的那些上司都学会公平和珍惜,...我也渴望大家都学会珍重,摒弃那些恶习,洁身自好!生命是个定数,善恶都会终结...与其作恶,还是善意人生罢!
个人分类: My Ideas|2753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丘成桐:中国科技一流成果太少
热度 1 dongzg101 2012-1-11 04:25
丘成桐:中国科技一流成果太少 中国科技能不能够脱胎换骨,这五到十年很关键 丘成桐在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 记者 叶铁桥摄 这是科技界要面对的一个新命题:中国的科技已经起飞了,但能否飞起来,关键就在最近10年。 面对中国青年报记者,62岁的丘成桐言辞恳切:“机遇就在这10年,如何把中国的高科技搞上去,迫切值得深思。” 但他对中国科研的现状也不乏忧虑。这位华人数学家中唯一获得过菲尔兹奖(素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著名学者,经常直言不讳地批评国内科研界的问题。 他认为是爱之愈深,责之愈切,“我的批评都是为了让中国科研,希望无论是环境还是制度都能变得更好”。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就科技教育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对这位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 采访是在他担任主任的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进行的,记者看到,他的办公室里摆满了纸箱子,编号从1一直到80多号,这些箱子里装满了丘先生从美国运回的藏书,占了他藏书的一半。 记者问:“您把藏书都运回了国内,是要全职回国吗?”他未置可否地笑了笑:“那要看环境怎么样。” 中国最好的学生与美国最好的学生相比,在学科准备上有一段差距 记者(以下简称记):这些年您一直在做大学生数学竞赛,能否介绍下具体情况? 丘成桐(以下简称丘):我们这几年搞了一个“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第一年考的时候,很多学生水平不行,第二年改进了很多。我们不考刁难的题目,基本上是美国博士资格考试的水平。让我吓一跳的是,有些名校一个学生都没考上。因为这些名校吃老本,考试一下就露出底了。 我们有50多位教授参加组织和出题,组织这场竞赛完全是义务劳动,竞赛到目前为止办了两年,虽然得到政府认可,却没有要求政府拨一分钱,全部都是我们自己找的经费。我觉得竞赛的效果很好,因为很多高校知道要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了,一考试就知道学生水平比不上人家嘛。 记: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学生的数学水平是最好的,怎么会比不上人家? 丘:在哈佛大学,某一年有9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参加我们数学专业的博士资格考试,满分160分,有7个学生考分在130至140分之间,唯独两个中国学生只考了80多分。这还是中国最好的学生。 中国学生在数学上的准备比不上人家。清华有个学生跟着我,刚来的时候,觉得博士生资格考试很困难,经过努力,现在成绩不错了。这表示其实中国学生的基本功并没有那么好。举例来说,中国高中不怎么教微积分,为什么不教?因为高考考得少或者不考。然而,微积分是文艺复兴和科技革命以来最伟大的创造,牛顿靠微积分成就了牛顿力学,大部分科学上的成就也都需用到微积分。 经常能听到某些媒体说,美国很多人连加减乘除都不会。美国的高中生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的加减乘除没学好,但总不能专找美国最差的学生和中国学生比较,干吗不找他们优秀的学生来进行比较? 所以,之前有报道说中国学生出去留学数学是最牛的,这是片面的。中国最好的学生与美国最好的学生相比,在学科准备上有一段差距。 记:基础培养特别重要。 丘:我在国内见到不少应用数学家有这样的毛病:基本功夫不够坚实,却大谈交叉学科的重要性。这样做反而把本来应当发展的基础学科也耽误了,正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本世纪的知识突飞猛进,跨学科的知识更是如此。事实上,大部分创新的科学都是在不同学科的融合中擦出火花产生的。 很多人都同意这个看法,但却忘记了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有能力融合不同学科的学者,其能力和知识水平都要跟这些不同学科的专家相当,即使在某方面的知识跟不上,他也要能理解问题的困难所在,能找合适的专家求教。而能满足这些条件的科学家实在不多。 中国有不少学者只注重科学的应用,而不愿意在基础科学上下功夫,这是非常肤浅的。事实上,从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每次突破无不源自基础科学的发展。对基础科学认识不够深入,只满足于应用而沾沾自喜,终究是尾随人后、依样画葫芦罢了。年轻人做学问,务必要踏实,将基础学科学好。 中国现在的教育就像从大锅里盛出一点饭,比较平均地分给所有人 记:如何评价今天中国的学术水平? 丘:大范围来说,科学上第一流的成果不多。第一流就是其他人做不到的,基本思想从头到尾都是我们做的。最近我去看国防科技大学做的“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系统”,看了西昌卫星中心的火箭发射,都做得非常杰出,但无论是计算机还是火箭,基本思想都是外国人的贡献,我们还缺少全面性的创新工程。 美国很多第一流的创新成果是别人没有做过的,他们从头开始做,如半导体和生物科技里面的很多科研成果。与之相比,中国要差得远。结晶牛胰岛素是一项很伟大的事业,但这已经是50年前的事了,这几十年,中国还没有像结晶牛胰岛素这样的工程。 记:怎么看待近年来一流成果的稀缺? 丘:教育没有做到位,尤其是从广泛学生里培养出一部分好学生的力度不够。 大范围来讲,虽然我们现在的教育在“量”上是不错,每年差不多有1000万高中毕业生,高考也比较公平。但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要从这里面培养出一小群适合做领导的、做创新性工作的人来。 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就非要培养出一批出色的年轻学者。有些科学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就是几个人、几十个人做出来的,比如半导体,但它影响的可不只几个人、几十个人,而是大多数人,乃至全世界,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在中国的大学生或者高中生里面,如果有千分之一甚至是万分之一的人能够这样,或者说,只要有1000个杰出学生去从事这些事业,就能对整个中国的创新带来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中国现在的教育就像从大锅里盛出一点饭,比较平均地分给所有人。我觉得,应该有体系地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让他们投入到伟大的科技事业中去。 记:如何培养这样的年轻人,您的建议是什么? 丘: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很多大牌教授要做研究,不愿意教书,这造成学生遇不到好的教授。哈佛大学数学系的教授全部被要求教大本科,无一例外。最近几年国内教育部门也开始要求大教授教本科,但是还不够。 国内的好文章数量太少了 记:前段时间,有研究机构发布我国国际论文的数量指标,数据显示我们在全球上升的速度很快,但引用率不高。有观点认为,我们论文把量做足了,质量就会慢慢上去? 丘:这个论点显然是不科学的。现在看来,中国的博士全世界最多,哈佛大学去年毕业300个博士,对比这300个博士的论文水准,也许中国很多高校的博士论文加起来都不见得比这300个博士的论文好。 创造一定要靠“质”而不是靠“量”。也许好的杂志会登你的文章,但不代表你的文章就是杂志中最好的。真正的好文章会影响很久的,文章好不好,要等过了十年八年才会显现出来。不要看发表时的状况,要看五年十年后的引用率,且排除自己引用的部分。这样来看,国内的好文章数量太少了。所以我们只顾着把量做足很难有质的提高。 我觉得,只有求真求美,一心一意追求大自然的真理,摒弃形式主义的东西,才可能在做学问上有所提高。 记:怎么理解求真求美? 丘:我认识一个院士带了个博士后,文章没发表前,发现逻辑错了,这个院士说没事,因为没有人敢说他错了,他不在乎。我看到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事情,有些媒体宣传的大教授,明明知道某个问题错了,但就是不愿意纠正,真正变成学霸了。 真正想做学问的人,不要只想着做院士、当领导 记:您描绘了一个很好的景致,但是就像站在湖边,远看时这湖景挺美的,可是一走到近处,才发现这湖水浑浊不堪,大煞风景,怎么面对这种状况? 丘:学风一定要改正。现在中国学术界有造假的风气,真假不分的话学问怎么做啊?学问在真知面前,在所有力量面前都是不变的。伽利略在教皇面前说:“就算你惩罚我地球还是在转动的,地球还是在围绕太阳转动的,你无论怎么惩罚我,还是有那么一个真理存在的。”可惜现在一些学者不能讲真话不敢讲真话,名人、权威或领导讲了一句话,反而成了“真理”。 真正想做学问的人,不要只想着做院士、当领导,为了学问而做学问,终究会成功。我常跟年轻的朋友们强调,学问做好了,肯定有出头的时候。遗憾的是很多年轻人不愿努力几年以后才得到赏识,他们只愿意看到眼前的利益。 记:您有什么建议? 丘:其实只要领导不要急功近利,真正想做一些好的研究,就会有一群人会为做学问而做学问的。 现在做学问的人都是为了某种目的,比如说为了自己的名利,甚至为了学校和国家的声誉,这样做学问不大可能做得特别好。年青人做学问,还是需要有一些是出于对大自然的好奇。 爱因斯坦做相对论的工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的研究对枪炮和火车都没好处。量子力学做出来的时候,在当时什么用都没有,只是个哲学的观点。到后来我们才认识到它们都是最重要的工作。 因好奇而沉浸到一个地步才能做好学问,中国应当创造条件让一批人为做学问而做学问,应该鼓励这种人。 记:您在很多演讲中,都说把中国科技发展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但很多人认为今天中国的年轻人很浮躁,您怎么看? 丘:学生浮躁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环境不好,社会舆论也没有引导好。无论是学校的教师,还是政府官员,甚至包括媒体,都营造了一种不好的风气。在学风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一些聪明能干的大学生只想着赚钱,不想继续在学问上下功夫。有能力的学生大多数都奔着学金融去了,没有人想留下来做一些基础工作。 国家这么大,如果年轻学生都只想着捞一笔是绝对不行的,还是需要有好好做学问的学生。 美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美国年轻人挣钱归挣钱,但总还有一批年轻人愿意全心全力去做学术,不去想挣钱的事。年轻人学问做好了,总会有出头的时候,做好了学问也不是不能名利双收,只是看青年朋友们耐不耐得住这种寂寞,有没有挑战的精神。 总的来说,我有信心看到大批年轻人带领我们国家科技取得大进步,但国家需要保护他们,让他们发挥他们的长处。 未来10年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最好时机 记:这些年您一直在中美之间走动,您感受到中国科技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 丘:中国科技这几年起飞了,是不是真的能飞起来是另外一个问题。近两三年形势大好,也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中国科技能不能够脱胎换骨,就看这五到十年,因为这期间海外经济遇到大困难,欧美都遇到困难,真正有学问的学者把中国看得很重要。 中国的教育科技环境也有所改善,现在的年轻人愿意花时间读书了,以前觉得只要出国就好,现在也知道在中国也可以做学问了,这是很重要的改变。 但现在中国基本都请华裔的学者,华裔学者跟全世界最好的学者比不见得是最好的。我们有能力请非华裔学者到中国来,我们清华的数学中心成立了才两年,有很多一流的非华裔学者全职来参加了。这些都不是普通的学者,一个密歇根大学的讲座教授全职来中国;堪培拉大学的教授计划每年来九个月,除了教书外,也带研究生;一个荷兰的院士也准备来。还有一大批很好的年轻学者都要来参与。 所以,未来10年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最好时机,中国一定要把握这千载难逢的机会,错过了,下一次再遇到这样的机会,还不知道要等多少年。 当年,陈省身先生和华罗庚先生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工作,都是他们年青时候完成的。我相信在政府正确的领导下,我们有能力培养一批年青的学者,做出世界一流的工作。 1 2 下一页
1113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年轻知识分子是中国 未来的 希望!
dongzg101 2012-1-9 16:26
年轻知识分子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2012-01-09 09:12:08 浏览 4000 次 | 评论 16 条 年轻知识分子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我们经常会听到老一辈的人教训年轻一辈的时候说:“我们走过的路比你吃过的盐还多。”意思就是我比你经验老到“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当然,从某些人生总结的经验来说,是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适合所有的事,因为对年轻人来说,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在不同的时代,他们有自己所需要做的事情,如果这一代的年轻人都按照老一辈的规矩去办事,人类的思想且不是停止不前。因此,老一辈的千万不要小瞧年轻人,可能在这个时代,他们所做出的贡献,非你所能及的。   听说,最近网上有流传,说年轻知识分子已成中国最大威胁,它综合现实社会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和住房问题,再加上工资不如农民工,很可能会引发中国将来的社会动荡。其实,这是一种“假想敌”的论证,也算是对中国当今年轻知识分子一种侮辱了。因此,于其每天费尽心思在找“假想敌”,不如着手去解决这些将来当局认为有可能会发生社会动荡的问题!   不管在任何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和民族,对于人类来说,生存永远是放在第一位。而知识分子也是如此,特别对中国一些年轻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可能对社会缺少经验,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将来会成为中国社会动荡的最大威胁,这显然有些危言耸听了,有种乱扣帽子的嫌疑。   一般来说,老一辈的总是以过来人的语气来教训年轻的知识分子,而年轻知识分子总是会取笑老一辈的太过迂腐,庸俗。而这种现象在任何一代都是真实的存在,今天我们说年轻知识分子会成为中国最大的威胁,便是如此!   当今中国年轻知识分子对社会做出的贡献,非老一辈可比,当诸多老一辈,专家,学者还像蜘蛛一样躲在阁楼里,盼望着理想世界到来的时候,年轻的知识分子早已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时代力量,有人说他们是愤青,思想还很幼稚,然而对于任何一个思想大家,还是大师,他们都会有过这样的过程,从幼稚到成熟总是需要一个过程,对于我个人来说,有时候宁愿忍受年轻人的幼稚的新思想,但很难忍受那一张把自己高高挂起,总是摆着一付面孔偷圣言贤语来教训人。   比如近几年网络所发生的一系列曝光系列,围观事件,对光明的追求和理想的向往,这些不是老一辈所能拥有的。动车出轨了,是谁先发出声音来,食品安全出问题,又是谁发出一声声正义之声呢?而这些事件中,年轻的知识分子一直扮演着中坚的力量,是他们托起了这个社会的良知,是他们让人们再次发觉这个时代还善存一丝正义。而这一些,年轻知识分子都是功不可没的,因此,我们不要轻意的下定断说年轻知识分子是中国最大的威胁,相反,他们才是中国未来真正的希望,要知道,历史发展总是有规律的,一代成长,一代消亡,终有一天,这些被称之为最大威胁的年轻知识分子,他们将承担中国未来的希望。   就业,房价,工资低是一种压力,但年轻知识分子并不会把它看成是发生社会动荡的主要因素。如果我们老一辈硬把他们看成是中国最大的威胁,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是负面的,这些把年轻知识分子当成“假想敌”的维稳分子,可能会很失望。   对于年轻知识分子可能是中国最大的威胁一说,可能对当局来说,是妨患于未然,因为一个政党如果想一直把持中央,有时候必须要做出把任何有可能成为将来危险政党的分子扼杀在摇篮之中。对同为过来人的知识分子来说,如果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往往会害死人的,要知道,从我们的历史来说,一个拥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受政局喜欢的并不是很多,更多的是迫害,是残杀,而现在做为老一辈,不要轻言把他们看成是中国将来引发社会动荡的最大威胁。当然,我们回头看看,它都会成为过去,成为历史,因为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但如果这种“假设”而使当今年轻知识分子成为政客的“假想敌”,成为把柄。那中国的年轻知识分子就遭秧了。可能你是无心,但不经意中你已做了刽子手,知识分子,不管是年轻的,还是老一辈的,你们所面临的环境是一样的。   年轻的知识分子可以说是时代的航海家,他们善于开拓和发现新大陆,当然,在这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蛮撞和不理智的行为,但正是这种蛮撞和不理智的行为,才显示出年轻知识分子可爱的本性来。人类的思想,总是要向文明不断的迈进,而开拓新思想就需要新一代的年轻知识分子那份敢闯敢担的精神,对于他们在这过程所犯的错误,上帝也会原谅的,老一辈的应该要给予包容和鼓励去培养他们的成长,而不是用脚把他们踩下去,而这一方面,在中国却是很少见,老一辈的知识分子也很少拥有这样的情怀,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0 您可能也喜欢: 中国未来 加拿大把未来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 中学生希望学习性知识 中国未来的选择 四谈知识分子
1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青壮年学者要加油:)
zlhua 2012-1-9 11:16
看了人民日报:院士什么"最高"这篇文章后,对院士的理解更加客观了,院士应该是国家对曾经在某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或最高学术成果的学者的承认.他们给青壮年学者树立了一个榜样,授予他们院士的同时也告诫了青壮年学者,少壮应努力!有耕耘就会有收获,耕耘时一定要认真,不要老想着收获,功到自然成,工夫到家了,收获自然是水到渠成的.因此,年轻人做学问一定要认真,一定要注意积累,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甚至是否定!失败是成功之母,不断学习,思考,实验,总结...人的一生终将因此而充实而快乐:) 写完上面一段文字时,我想起了国际上的一些大奖,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实也是遵循了这个道理...呵呵,所以,年青人一定不要妄自菲薄,要再接再厉,以非功利的方式做学问,会收获更多:) 扩展阅读:人民日报:院士什么“最高” 无论是《中科院院士章程》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章程》,都把院士界定为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因此,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无疑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界的最高水平,每一位院士也都是所在领域的学术权威。换言之,院士就是“最高学术水平”的代名词。 然而,在前不久举行的新当选院士证书颁发仪式暨座谈会上,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的一番话,却让人耳目一新:获得院士荣誉称号仅仅意味着既往的学术成绩和贡献得到认可,但科学探索和创新之路永无止境,最高学术称号并不能与最高学术水平直接画等号。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深刻认识到院士是科技界一员,千万不要自我陶醉,更不能以权威自居。 仔细想来,白春礼院长的这番话,是实事求是的“大实话”。 首先,评选院士的依据,是该科学家过去(多为青壮年时期)所取得的成果,而非其当下的学术水平。当今世界,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更是日新月异,由于年龄的增长、精力的衰减,任何科学家都很难长期与科技进步的步伐并驾齐驱,更不可能“永立潮头”。科学家被评为院士,已经是他们获得最佳学术成果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的事情,自然已很难再言“代表当前的最高学术水平”。 已故院士王选,生前曾谆谆告诫世人:“错误地把院士看成是当前领域的学术权威,我经常说时态搞错了,没分清楚过去式、现在式和将来式。”他以自己为例说:我38岁,站在研究的最前沿,却是无名小卒;58岁时,成为两院院士,但是两年前就离开了设计第一线;到现在68岁,又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但已经远离学科前沿,靠虚名过日子。 其次,从我国院士的年龄结构来看,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最高学术称号并不能与最高学术水平直接画等号”。据统计,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平均年龄为73岁;中科院院士的平均年龄,也高达72岁。科学家固然不能以年龄论英雄,但年龄却是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表明,25—40岁是人生体力和脑力的黄金时期,是最具创造力和最可能出杰出成果的时期。统计结果显示,20世纪的100年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共159人次,他们做出自己的代表性工作的年龄分布为:30岁以下的占29%,30—40岁的占67%,40岁以上的仅占3%。 因此,无论从院士群体还是某位院士而言,与最高学术水平直接画等号,既与客观事实不符,也有违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由是观之,就会发现时下的许多做法,实在是很不靠谱:科研立项必须要有院士牵头,否则就不够权威;申请课题必须要有院士领衔,否则就难以通过评审;成果鉴定如果没有院士主持,就变得“没有档次”;学术会议如果没有院士坐主席台,规格就不高;许多大学把拥有多少院士当作炫耀的资本、吸引生源的招牌,一些地方甚至把“填补本地区院士空白”当作衡量官员“科技政绩”的重要指标…… 院士荣誉称号仅仅意味着对既往学术成就的认可。科学探索和创新永无止境,如果院士俨然成为最高学术水平代表、不容置疑的学术权威,既阻碍了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更严重挤压了青年科技人员成长的空间。 科学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创新不是迷信权威,而是要打破权威。消除盲目的院士崇拜,恐怕要在“最高学术称号并不能与最高学术水平直接画等号”的共识基础上,三管齐下:有关部门在分配科研资源时改变“凡事必有院士”的陈规,吸引更多虽无院士之名却有院士之实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参与立项、评审;社会公众对院士崇尚而不崇拜、尊重而不盲从;院士们宜严格自律,不以权威自居,干所长之事,尽应尽之责。
个人分类: 自省自立|26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乡散记-- 老爸茶与茶餐厅
热度 5 lujiangxiao 2012-1-7 23:49
回乡散记-- 老爸茶与茶餐厅. 家乡有两种茶馆,一种叫"茶餐厅" ,专供年轻人消费. 其装修风格现代. 卖咖啡,泡泡茶, 西式点心, 三明治, 和可乐等高糖碳酸饮料, 外加免费宽带网. 另一种叫"老爸茶",面向中老年.大棚木桌,卖玻璃杯热茶,广东小碟点心,南洋炒粉等本土食物.空中有苍蝇嗡嗡于耳际,地上有鸡狗徜徉在桌间. 冬日早晨,凉风习习. 村口的几个老爸茶摊已经熙熙攘攘,座无虚. 人们吵吵嚷嚷地讲着我听不懂的家乡话, 盯住我这外乡人猛看. 我却只能矜持地对满街陌生人点头傻笑. 他们则对我完全知根知底, 知道我是谁的儿子谁的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连干什么工挣多少钱都有几种版本. 家乡人长寿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六十岁还骑电摩托下地,七八十岁的人看起来行动如常,九十多的老奶奶还喂鸡,上街,做饭.人们大约在60岁左右脱离重体力劳动,之后男人买采票,坐老爸茶馆就是每天主要的社交活动,一直到八九十岁. 茶馆里活跃的高通量信息交流对老人再学习和延缓脑筋衰老是很有益的. 一天早上在街上碰到一位本村精英,邀我一起喝老爸茶. 几个不太认识的远亲也凑上来,争先恐后地大声介绍自己. 为了照顾我, 一桌的人都拗着口讲官话. 这位精英早年在本地区一所很好的中学高中毕业,这在农村已经是很高的学位了.但是那时闹运动,他成份'比较高'就只能下田种地.他自豪地说他是个种田能手,犁地插秧又快又好.他说他受过最大的苦是没有东西吃,那种挨饿的感觉让他永世不能忘. 他说当然最苦的还是那些牛,从早到晚让人们鞭打着干重活,没有时间吃草. 他衷心地感谢邓小平拨乱反正,给他的地主身份平了反,不再当下等人. 那年村干部说村里小学教员的水平太差了,误人子弟,可本村有个这么高学历的人应该好好利用.于是他进了小学, 教语文又教算术. 后来又调到乡小学,直到后来退休,至今享受着令乡亲羡慕的退休工资. 另一位远亲就没这么幸运了.早年我父亲在他外祖父的家里渡过童年,外祖父在集市上有一间小药店,是两个村令人羡慕的富人. 为了报答养育之恩, 父亲留学归国后就把表兄弟的孩子,(这位远亲)带到北京读书,象对自己孩子一样在家里添双筷子. 可是远亲却没有好好利用北京的教育,只读到初中毕业就不读了,就业于一家汽车修理场.他在哪里大显身手, 搞技术革新,发明了'汽车加油器'.还被评为先进. 可是不知哪年运动的时候说刘少奇搞自留好,被批判并下放到京郊的一个农场.60年代受不住饥饿就回乡了.直到80年代才平反,让他回北京上班,可是他早已经适应乡下不愿回去,所以只得了很少的补偿. 他对时局有很多牢骚,所幸子女都大了,农村花不了多少钱,生活也还安逸.虽然患有癫痫病,脑筋还是清楚敏捷,赶公共车一路飞跑.他帮我接通了很多父亲历史线索的断头, 带我去看了深深埋藏在新房从林中的'外祖父药铺'和父亲渡过幸福童年的外祖父老屋. 村里有一位比我小一辈的80后亲戚,又懂方言又懂上网.办事时带着他对我帮助不小. 他大学毕业还没找到工作,所以也很愿意陪我跑. 我虽回乡休假却还要每日处理很多电邮.就全靠他陪我去坐那脏兮兮阴森森的网吧. 当我请他喝茶的时候他却不愿意去老爸茶,执意要走得远些去茶餐厅.原来他继承了我家族里敏感而脆弱的性格,嫌老爸茶土气或者是脏. 当然我也完全不敢恭维村里茶餐厅的卫生状况,也受不了那些古怪的泡泡茶,只能要和老爸茶摊一样的加糖热红茶.代沟啊,代沟. 他和我谈得很多,完全是典型的80后.他暂时没工作,就夜里上网,白天睡懒觉,下午去学汽车驾驶. 他老爸年近60,还在努力工作.前几个月养虾蚀了本,经济损失比较重.现在冬季在给富人砌石头盖楼房. 在我离开家乡的那天他的哥哥也回来了,两人一起拖着我的拉杆箱陪我坐公共车进城.他哥哥也是80后,非常活泼健谈.他在给一个电话公司做所谓"最后一公里"的工程,也就是'光纤入户'. 他如数家珍地给我介绍路边看到的手机塔和微波天线,并指给我看路边的光纤终端盒.在城里他发现路边的一个工人正在熔接光纤,就向我介绍这种我只在教科书上见过的技术. 当我端着相机凑上去的时候,他却提醒我不要靠得太近,以免打扰这个极为精细的过程. 用光纤远程传输数据在70年代还是美国军方的绝对机密,它的发明人几年前才得了诺贝尔奖物理奖 看着眼前在个十指黑黑的打工仔在熔接光纤,真有时空倒错的感觉. 在城里, 我们终于有机会坐在一个正宗的茶餐厅里,享用白面包土司三明治,浓香的海南黑咖啡和法式甜点. 没错,是从南洋传来的欧洲风格. 本回书结落在两种乡土茶文化, 正是: 早晨才饮老爸茶, 中午又饭茶餐厅. 信息交流快如水, 谁说农民不精英.
3054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犯错”是年轻人的特权,但不能亵渎“特权” 精选
dongzg101 2012-1-6 16:24
“犯错”是年轻人的特权,但不能亵渎“特权” 精选 已有 781 次阅读 2012-1-6 07:45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class center “犯错”是年轻人的特权,但不能亵渎“特权” 喻海良, 2012-01-06 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为什么人长大了后,有些人违法乱纪、贪污受贿,而有些人能够建功立业、献身祖国。其实,最主要的和他人生的“老师”有关系。 上幼儿园,有启蒙幼师;上小学初中,有小学初中老师;上高中,也有高中老师;念大学研究生,有导师;就算走入社会了,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我相信应该没有一个人一点点错误都没有违反过。就算是以前的“皇子皇孙”也随时有把利尺对他们错误进行处罚。所以说,犯错算什么?特别是年轻人,犯错算什么?我个人认为, 年轻人犯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他们的“特权”。关键是年轻人犯错误了,怎样处理。 这时候,老师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这里先讲一个妈妈们爱讲的故事。说是一个小孩从小就有偷东西的习惯,妈妈见他偷的东西非常好,就奖励他喝一口奶。后来小孩每偷一次就会得到奖励一次。久而久之,小孩养成了这个习惯,最后也因为偷东西被判死刑。临刑前他对妈妈说,能否让我再喝一口奶。最后,他咬掉妈妈的奶头,两个人一起死了。相反,如果妈妈见到孩子第一次偷东西的时候,就加以严加训斥以致打罚,这个小孩将能有这样的结局吗?就这个案例而言,是谁的错?我认为,小孩子没有错。 哪一个小孩子不是看见自己喜欢而没有的东西,就想方设法的拿为己用,这属于他们人性的本能。 相反,对于这位母亲,那就大错特错了。 讲完这个故事,大家就知道一个人的成长,老师的作用有多大。现在,好的老师不只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不容学生犯错,一棍子打死。而是,对这个学生进行监督。学生努力了,给予适当鼓励;如果学生犯错了,马上予以纠正,这样学生就不会再犯错误了。 下面列列我对一个好的研究生导师的看法:首先有学识。能给在遇到难题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少走弯路;第二,应该有容错之能。不是看到学生犯错误了,马上就一棍子打死,而是给予给错的机会,也就是“戴罪立功”的机会。还有,值得强调一下,也要看这个错误是故意犯的,还是无意犯得。俗话说,“无知者无罪”。 很有可能,以前犯的错误有多大,将来的成功就有多大 ;第三,给学生以希望与自信心。很多老师都忽略这一条,但 学生的自信心有多强,将来的本事可能就有多大 。再看看《新亮剑》的一句口号,“狭路相逢,勇者胜。”可见信心多重要。 写完这,大家就能理会我在《导师教我写第一篇学术论文》时的主要想法,不是说我鼓励和教学生犯错;而是说,学生犯错了,导师怎样“处理”这件事情,以及处理后带来的“效果”,怎样做一个好的导师。 最后,应 赵老师的批评,最后必须强调一下: “犯错”是年轻人的特权,但不能亵渎“特权”!
9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岁末留念
oyzb 2011-12-31 03:22
有点晚了~~可惜睡意全无。。。记录一下现在的心情吧,在这个特殊的日子~~ 一直觉得心若在梦就在,积极生活才是王道。最近发生的很多,也成长了许多,自身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还是那么的不成熟,那么的脆弱,那么的不堪一击。 过去的一年,是重要的一年,是人生的一个拐点,虽然前路漫漫,不知拐向何方 墙里的人想进去,墙外的却想出去。期望太高,失望越大。在这个环境中,渐渐的迷失了自己,找不到方向 一切都变得这么混乱,找不到心灵的港湾,思考了,答案也显而易见,却发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在这个社会上,有多少人,能够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呢? 对于年轻人来说,看不到希望才是最无助的,才是最可怕的。 很想谈一谈了,却不知道结局会如何,事在人为,尽力就行吧。 人这辈子到底为了什么。。。怀念那些老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百万年薪”计划们煽了谁的耳光?!
热度 2 jimmy198360 2011-12-30 20:38
“樊明武认为,“百万年薪招聘教师”的口号很响,但建设一流大学需要的是一批高水平教师,让他们在衣、食、住、行方面“体面些”更为实际。” “樊明武在报告中说:“我们总是提一些很响亮却很空洞的空号,而忽视一些小的、实际的东西,不明白客观世界的进步需要点点滴滴的积累。”” 各种充满特权和歧视的 霸道实施(从制定到实施到流行,典型的举国、威权模式) 的“高端”人才计划,让 金钱和名利还有特权 在学术界、尤其是高校肆意横飞! 为什么我们不能多做些对身边的教师还有新培养出来的年轻人们一些更实际的东西呢?! “百万年薪”计划们你煽了谁的耳光?! 这是中国学界的耻辱!!! 樊明武院士:大学建一流要少些功利主义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257768.shtm 更多相关不相关文章: 打开中国困局的钥匙 2--- 走出学术界与教育改革的泥淖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08048 ; 打开中国困局的钥匙 1--- 迷茫的中国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08042 让“公平”飞一会!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17645 博士生的“吃饭研究”---兼与饶、施、王、邓等教授商榷学术改革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11825 国内人才低层次、后娘养?特权横行无正义的国家和学界有希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16289 中国人把院士制度弄成了造"神"的制度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16727
2963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在北大的学术独立之路--给年轻的博士和博士后们一点启发
热度 47 张海霞 2011-12-26 23:05
看到王德华老师的文章 “ 学术独立是年轻学者的一个首要目标 ” ,深有同感,我 1998 年底博士毕业离开母校和大名鼎鼎的导师,机缘巧合去某大学做了博士后, 2001 年春天出站后到北大 微电子工作,算起来正好十年了,当初离开鼎鼎大名的导师,博士后出站离开得心应手的环境,我选择的是一条看似艰辛和曲折的路,这十年来作为小土鳖,我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经历了从一个初入门的教师到一个有相对独立方向的教授的成长,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并开始赢得国内外同行的尊重。 做为一个过来人, 这十年里我经历了内心的成长和能力的锻炼,这十年的经历也是较为幸运的职业经历, 我总结如下几个年轻人在学术独立中必须经历的心路历程: 1 、 加倍努力,不要抱怨: 因为脚下无根,所以很努力,比别人付出的多,有一个学生问关于女生发展的问题,我说在工作上不分男女,只有工作成绩,这十年来我出差超过其他同事,加班也一样不少,只要是工作需要的,我都尽力去做,不抱怨,不强求,积极进取;也有不少来的早和条件好的同事最终被淘汰的,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工作不够努力,抱怨多于努力,几年下来就逐渐落后了。 2 、 团结他人,精诚协作: 其实刚到一个新单位的时候 ,都有不适应和不协调,即便是我这样性格开朗的人,也难免有些误会,但是只要心胸开阔、积极团结他人,多与他人合作,在工作中表现出诚意和能力,最终会得到大多数的支持。 3 、 敢于挑战,不惧权威 ,这也是最重要的,无论哪个场合和国内国际会议,我几乎都是第一个提问的。作为一个研究者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盲目服从,不管是谁都要坚持并且敢说出自己的主张。同样,研究中遇到难题,也要敢于接受挑战,敢于与众不同走新路,只有这样才能有独立的机会,否则无论在哪里都不会发展很好。 其实,不仅仅是学术,各个方面都是这样, 从自己做起,少怨天尤人 ,现在的社会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自己可以做主的独立的人,没有谁逼迫你去做什么,很多看似不得已的选择,其实还是自己内心的“小九九”在做鬼,捉捉这个鬼,自己会轻松很多。希望这些经历能够给还在困惑中的广大朋友们一点启示,人生很漫长,我们就给自己点时间慢慢来吧,也许不是那个最亮的星,也许不是跑得最快的兔子,但是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自己做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土鳖”,不是比度过一个“傀儡的人生”要好吗?要开心吗?百年之后,那些功名利禄不都是浮云吗?何必斤斤计较?还是做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吧,只要你愿意,选择可以很简单。 写下自己的想法,希望对渴望学术独立的博士和博士后们有所启发,也期待有更多的朋友早点行动起来,做一个独立自主的研究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420 次阅读|80 个评论
年轻学者,是在大树下乘凉,还是去远处争夺阳光?
热度 25 lionbin 2011-12-25 15:23
年轻学者,是在大树下乘凉,还是去远处争夺阳光?
人和树,通常并不好类比的,但还是常常拿来相比较。比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人挪活、树挪死”是鼓励人们要有闯劲,敢于到外面的世界走走。 今天想谈论的话题,还是想落入这个俗套,借此说说年轻人对未来的选择问题,特别是对于刚毕业的年轻博士来说,更应该积极思考这个问题。 按照中国的励志教育,大多数年轻人还是接受要有独立精神的,是渴望独立的。大多年轻人天生也是具有锐意进取精神的,天生牛犊不怕虎嘛,所以是愤青也敢为,棱角分明,但时间长了,有的可能因过于锋芒而碰得头破血流,最终棱角被磨得圆滑光润,成为放在人群中就找不着的平庸之流,这也不在少数。所以,我鼓励年轻人要保留着自己的特殊性格和独立思考精神,其思想基础是存在的,但是仅仅这点儿还不够,还需要全社会,特别是那些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们的提携和营造,仅仅鼓励年轻人是没用的。所以,更多情况下不是年轻人不想独立,而是没有独立的土壤:在大树下生长固然接受不到充足的阳光,但在没有营养的土壤中生长,也很难成为参天大树,收获成功的辉煌。今天,尝试写作散文诗(俗称打油诗,大方之家见笑了)一首,希望大树下的小样和远离大树的大壮,都能如愿获得属于自己的希望。 头顶大树的地方, 有丰盈的水分、富饶的土壤, 可免受风吹雨打, 但难于获得充足的阳光; 远离大树的地方, 那里没有遮挡, 可获得充沛的阳光, 但同时必须接受严寒酷暑、 贫瘠干涸的土壤。 大树底下的小树, 显然不是为了贪凉, 但又难于争夺足够的阳光, 大树开辟领域的地方, 只能享受清凉, 虽然看似也长得健壮, 但永远只能接受漏下的斑驳阳光。 已被大师充分占领的地方, 充其量, 你也只能为某某大师传唱, 却难于发出相对微弱的锋芒。 所以, 在大树下生长的小样, 不应只满足在大树下乘凉, 而应早日爬上巨人的肩膀, 去接受那更为充足的阳光, 让自己真得变得更为强壮! 远离大树的大壮, 满怀希望, 去开拓远方的土壤, 你必须忍受更多的痛苦、承受更多的风险, 也许你的精力很快被干旱和洪水无情耗光, 也许你能幸运地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地方, 头顶阳光, 你能在那里茁壮成长, 最终成为鹤立鸡群的领头羊。 什么地方适合生长? 当然是有水的地方, 有水的地方, 树苗就能生长, 你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 改造那贫瘠的土壤, 最后在漫山遍野播种成功的希望! 一个好汉三个帮, 想去远方寻找自己的希望, 最好先寻找自己的三人帮, 独树难成林, 你们头顶同样的阳光, 一起相互支撑着同一个希望, 依靠合作的力量, 最终成就自己的辉煌。 不管是大树下的小样, 还是远离大树的大壮, 其实都很有希望, 但你们必须, 永远怀着学术独立的信仰, 而不为世俗浮华所影响。 参天的大树们呀, 别总是那么高高在上, 我相信你们人品高尚, 请用高举的火炬, 为小树们将前方的路照亮。 本文于2012年 2月1日《中国科学报》刊发,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13585 图片来自网上,仅供欣赏
个人分类: 学术生态|15340 次阅读|52 个评论
那么年轻死于胃溃疡,很少见,很可惜
热度 2 xupeiyang 2011-12-21 08:58
昨天晚上,我和一位搞IT的白领先生一起吃饭,他说因为工作压力大,吸烟减压。因为应酬多,经常喝酒,经常晚上9点后去吃夜宵,自己有胃溃疡多年,已经两次胃出血了。我劝他一定要有规律地饮食,必须戒烟酒,胃病靠养。 很多女士,为了减肥,早上不吃东西就去上班,饿到中午,时间太长,对胃影响很大,经常如此,就会得胃病。 看到这个消息,感到震惊,那么年轻,北京那么好的医疗条件,竟然死于胃溃疡。 23岁女白领或因胃病去世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于莺表示,胃溃疡发病原因和饮食不规律、生活压力大等有关。如果溃疡比较深,侵蚀到动脉,就会导致出血,“但急性胃溃疡导致出血性休克死亡的情况,以北京的医疗条件并不多见”。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280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审稿之余谈谈投稿,希望对年轻人有帮助
zhao1198 2011-12-19 11:59
审稿审的多了,就想谈谈投稿的问题,写稿子前面我提到过,除了创新的东西之外,一定要讲究个脸面,格式弄得漂漂亮亮,对你绝对用处很大,这个我深有体会。 下面说说投稿的一点浅见: 投稿准备1:先写一篇文章,不要按照题目、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实证或者算例、参考文献的顺序写。我觉得写稿子的顺序应该是先写正文,然后依 次是实证或者算例、引言、参考文献、关键词、摘要、题目。最重要的部分要放在开始或者最后来写,正文是很重要的这个不用说了,摘要也是很重要的(最好写的 丰富一些,特别是方法和内容,结论方面,不要受编辑部要求字数的限制,顶多最后再修改吧)题目更是很重要的,题目最后要细细斟酌,不仅包涵全文的思想,还 要有让人眼前一亮,而且很想往下看的境界。 投稿开始:搜索期刊,寻找几个适合自己文章口味的期刊,针对每个期刊,看看近几年相关文章发了几篇,是不是自己文章的风格,是偏好文字的还是数理的,这个 一定要弄清楚,甚至看看主编是什么领域的,因为最后决定你文章命运的是主编。---有针对性的投稿,前期的工作很重要。 投稿建议:如果觉得你的文章很不错,先选择一个较好的期刊,而且退稿也有不少建议的期刊:比如系统工程学报。或者选择一个匿名审稿的期刊,对青年学者有 利,避免自己不是出自名校,名师,而受到审稿专家的偏见而退稿。如果好期刊录用,皆大欢喜,如果没有录用,有好的意见,修改后再投,甚至可以感谢感谢编辑 部,征求编辑部的意见,问问你的文章适合什么期刊等等。
个人分类: 投稿|0 个评论
此心安处是吾乡
热度 2 shuitiansky 2011-12-18 19:43
或许是年轻的缘故,总是不能老老实实地在一处安安静静待下去;也许是以前见识得太少,现在总想着出去多见见世面,开阔自己的视野;也许是有逃避熟人之嫌,有时会想法在陌生的环境里与不相识的人打交道。 在一些论坛上留下足迹后,发现自己应该努力营造自己的小窝了。每次打开电脑。登上各个论坛浏览一下都要花上半个小时的时间,更不用说再领取红包和对那些令人感兴趣话题的了解了。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带给自己的收获多吗?真的需要怀疑。 正如所言,现在的时代是信息量爆炸的时代,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信息多有所了解。那我们了解那么多的信息用来做什么呢?对自己的专业方向而言,当然是多多益善,然而每个专业方向每天都有大量的文章发表,如何抉择是个问题,毕竟所要做的研究还是要超出现有的水平的;然而反观我们年轻人,似乎每天上网的时间对花在了浏览朋友相关的动向上,人人,QQ只要登陆上去,显示的都是朋友(或者说都是认识的人)的动向。而对实时动态的了解又有多少,可能只是在周围并没有发现那样能够对现在国内外大事那能够说的头头是道的人。毕竟我们需要朋友,或者说是需要熟悉自己的人可以聊聊天,可以谈谈自己的心事,可以安慰安慰自己。然而,在面对海量信息的时候,我们所变现出来的往往是眩晕,然而不知就里地随波逐流,任由五花八门的信息充斥着仅有的脑容量。我们的抉择呢,我们的定力呢?似乎此时才真正能够体现出来一个人的淡定。 然而,也有人如是说,我们不能这么快这狭隘的自己的想法,限定了自己的领域,毕竟,我们还没有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原则,只能说因人而异吧,我们不能强求那么多。 我们总是能够在三维空间的变动中,丰富自己的阅历,充实自己的内心。或者说更多时候,我们是依赖于外在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想法。格物而求知,也许是面临的困境之一。物有千万,而岁月易逝。 也许,该是时候,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些事了。
个人分类: 偶感|4055 次阅读|4 个评论
减肥日记三十
gl6866 2011-12-13 20:27
游泳还是有机巧的。通过这些日子的实践,我已经发现我可以一口气游上二个半小时。就像当年毛爷爷横渡长江时那种“极目楚天舒”的架势。可是游泳池里既不会有“极目”,也不会有什么“楚天舒”,有的只是适合游泳的水而已。一口气游二个半小时的确够累的,但这不过是挑战自我的一种方式。后来就改成游二个五十分钟,中间没有间歇。这样就行了吗?看来也不行,还是要有节奏,有变化地游。 我游泳的泳池长二十五米,那么一口气游过去需要多长时间?这不是我能计算的,没人掐表是一方面,另外又不是比赛。如何才能掌握游过去的时间?我的方法是数数,数我能划水多少下就能到达对面。以蛙泳的姿势来说,就是抬头多少次。初步算了一下,我游一趟(二十五米)要抬头15~20次,那么取个平均值,18次而已。不过这种游法,肯定不可持续。对我而言,不大可能连续游几个来回。我在泳池中见到游得好的,能来回游很多个来回,我很羡慕。但是他们都是年轻人,所以年轻就是本钱啊。 但话又说回来,有了二个半小时的游泳“记录”,我会逐渐提高我现在的游泳水平。慢慢得来,将现在的记录“打破”,先争取每次都抬头15次,这是个近期目标;而相对比较远的则是能够连续游上一去一回,五十米。估计这样我的记录又会重新确定,那么我就会在新的基础上再创新的“记录”。最终通过“枯燥”的游泳把我的core减下去,让我的心肺功能达到新的水平,让我的身体处于相对理想的状态。
27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总需要等一等
gangli1978 2011-12-13 18:50
不要急着让生活给予你所有的答案,有时候,你要拿出耐心等一等。即便你向空谷喊话,也要等一会儿,才会听见绵长的回音。也就是说,生活总会给你答案,但不会马上把一切都告诉你。 这才有滋味,这才会等到滋味。譬如,一朵花的开放,一树翠绿的长成……生活的美好,是在等待中一点一点接近我们的。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急性子,希望不要苛求生活为你也变成急脾气,请让它在慢条斯理中,为你孕育美好。一个旅人行走在路上,在一条大河旁,他看到一个婆婆正在为渡水而发愁。已经精疲力竭的他用尽浑身的气力帮婆婆渡过了河,结果过河之后,婆婆什么也没说,就匆匆走了。 旅人很懊悔,他觉得不值得耗尽气力去帮助婆婆,因为他连“谢谢”两个字都没有得到。哪知道,几个小时后,就在他寸步难行的时候,一个年轻人追上了他。年轻人说:“谢谢你帮了我的祖母,祖母嘱咐我带些东西来,说你用得着。”说完,年轻人拿出了干粮,并把胯下的马也交给了他。 岁月是一棵枝干纵横的大树,而生命是其中飞进飞出的小鸟。即使有一天,你遭遇了人生的冷风冻雨,你的心已经不堪承受,那么,也请你等一等,要知道,这棵大树正在生活的背风处,为你站出一种春天的气象,一点一点靠近你。 是的,只要你肯去等一等,生活的美好总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盛装莅临。
14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哈佛大学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25年跟踪调查
热度 1 hslqdkxw 2011-12-9 09:06
http://baike.baidu.com/view/2860393.htm 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作为世界知名的学府,哈佛十分强调要有长远眼光,为未来投资。要投资未来,就要定好未来的投资方向,也就是要及早地设定人生目标。没有目标,就谈不到发展,更谈不上成功。   哈佛大学曾进行过这样一项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在智力、学历和环境等方面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 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着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其余3%的人有着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   以后的岁月,他们行进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3%的人,在25年间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 和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 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当然,也抱怨自己。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已经知道自己最想要做的是什么,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这个调查生动地说明了明确生活目标对于人生成功的重要意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人及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信息均在文章开头或结尾注明了出 处,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人不承担相应的后果。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等事宜, 请及时与我联系。
个人分类: 研究生|6937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科院士们SHOW一下,如何?
热度 5 sbwij 2011-12-8 13:30
早上打开科学网时,首先看到的就是工程院新增院士结果,首先恭喜这些新科院士顺利加冕,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生奔波的目标(看到很多70岁以上的院士,我想应该是申请不下一次了吧),今天总算如愿,以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新科院士的弟子们也可以永远记住12-8这一天,从此以后可以自豪地对人讲:自己的boss也是院士。 我今天要谈的不是这个喜讯,也不是刻意地去反讽什么,而是从一种励志的角度再次呼吁新科院士们,能否介绍一下自己的成长、成才和成功经历,也许这个想法比较世俗,但是从启发和教育后来者,尤其是给我们这些弱弱的年轻人一点启示方面,科普和介绍自己的研究经过和成果,应该不至于是个坏事吧? 我看到,很多国有企业的人,如来自中石油,神华,南车,中烟等,也顺利地进入了院士行列,如果不是行政领导,我想,这个结果是又积极意义的,很多研究成果的社会化推广和普及,多半依赖于具有科研头脑和社会转化意识的人,可以大大推动中国本来就很低的科技转化率。不过,我还是有些好奇,这些新院士在企业里都做了什么,到底有多大得社会意义,是否可以公开一下呢?(当然军工和航天企业除外)。比如,中烟集团下属研究所当选的新院士,是不是研究出什么成果,增加了烟叶的产量和质量,让广大烟民可以抽上更优质的卷烟了呢? 我还看到,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家,苦苦耕耘,终于加入了院士行列。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都70多岁的人,还在为了争一口气,每年锲而不舍地参选,这里面多半是所在单位的软硬相逼。另有一些当选的老人家,每年甚至是每天还要苦苦奔波于课题申报和汇报第一线,身体不支,也要咬紧牙关。曾经,见到一个身边的院士,80多岁,每年课题会议,学生会议,毕业会议,都要参加,会场上,老人家眼睛都是眯眯着,身体很脆弱,两边有保姆护驾,这种精神,当属中华特色。我们要思考,院士是什么,是资格,职称,荣誉,还是头衔?或者是四不像。评院士的人,有多少为了国家科技发展? 我们每个人,出于本能,都是了解自己行业的事情多一些,而对其他行业或者方向,不太理解。这就给中国式的院士评选带来了漏洞,有的人,在众人眼里不该当选,却也上了,只能解释为隔行如隔山,你总不能用自己行业的评价指标来衡量别人的成果啊,即便是微不足道或者不是很重大的成果,都被无限夸大为重大成果,原因就在于外行不好说话。 所以,我的想法是,院士,无论哪个行业的,都应该科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让13亿中国人见识一下,学习一下,别人有疑义,你拿出科普(成果)给他看,让他闭嘴,老子并不是水货! 最后感谢六位外籍院士加入中国院士行列,至少能提高了我国院士的国际化视野,以及整体水平和平均水平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48 次阅读|6 个评论
慎重使用你的“储藏柜”
热度 2 ssg334 2011-12-4 15:20
记得多年前有一个很流行的理论:人的大脑就像是一个储藏柜,空间有限,所以要尽量放自己需要用的东西。如果结合科学发现,这个理论站不住脚,但我还是认为对于多数人,它都是有意义的。 虽然普遍认为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合理的开发大脑,可以使之效率更高。但是我认为,对于大多数忙于自己工作的,尤其是脑力工作者,大脑容量还是供不应求,而所谓去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记忆能力,又不切实际。在各学科飞速发展的今天,博学家(杂家)势必无法走向一个领域的深处,或是有所创造;而专业人士(专家)也势必只能在自己相近的领域内奋斗。 这也许正是“术业有专攻”。 所以对于年轻人而言,如何分配尽可能多的精力和空间给自己的专业,往往是成败的关键 。再来谈“储藏柜”理论,如果一个做科研博士生天天读小说、欣赏文学,而自己也隐然有成为撰稿人的趋势,那么他的时间和大脑的空间,势必有很大部分用在琢磨或是用在装载这方面的知识,例如各国的名著,中西方思想甚至是一些文学史。他的“柜子”里,留给自己专业的空间就会相对减少。而另一个博士生,天天看科学期刊,和专业著述,他积累的知识会和自己的专业研究交叉,使得他的“柜”中之物可以为他专业的发展服务。当然,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爱好,如听音乐、看书、写博客。一方面,他们在这些爱好上的投入少之又少,没有用心钻研过,甚至只是消遣之用;另一方面,他们的爱好不是广博的,往往只有这一两项。现在很多年轻人,业余爱好很多:唱歌,旅游,看电影,摄影,等等。消耗了自己本应该看书学习的业余时间,甚至鸠占鹊巢,使得自己心浮气躁,无法专注于自己的专业。我认为, 无论是那一个阶段,对自己生活工作重点的认识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为自己的专业(或是工作、学习的重点)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储藏空间”,如果没有作为自己领域内一员的态度和认识,就无法在自己的道路上做得优秀 。 一个学生在自己所参与的课题中,完成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技能,积累专业的知识,可以叫做一个优秀的学生;一个职员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积累经验,最后成为这个岗位上资格老道的一员,将是一个出色的员工;一个专注于自己专业的学者,在未知的道路上积累、报道自己的发现,最后在一个或几个领域里做出贡献,就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而一个到团队、当领导、忙于开会,带领自己的团队创造业绩的,应是一个不错的领导。这些,也许是不同性质的工作,也许是不同年龄的际遇,但都有一点: 在人生的任何一段历程中,集中时间和精神做好自己最重要的事,将大脑里装满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将会成为出色的一员 。作为一个大学的校长,最重要的事应当是领导一个学校的各项发展:学生的教育、各学科的发展、与其他机构和院校的合作还有学校品牌的打造等。我个人以为,就是有两个“储藏柜”,也不能保证装下这些东西。那么,做领导和做科学家兼顾,将是一个天方夜谭。也许一个人可以做好校长也带领好自己的科研团队,那么他同样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还很幸运的有一些优秀的准科学家帮他打理科研。当然事情不是如此单一,此处不谈。 回到年轻学生身上。一个爱去KTV、爱吟诗作对、爱弹琴谱曲等等的学生,需要对自己的精力慎重安排,把自己的时间和“储藏空间”尽量留给自己需要的专业知识,才是效率最高的选择。有些爱好,无论是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还是对自己都没有好处,不要也罢;有的爱好或是雅兴,将来再拾起也不迟...这个年纪,脑子里应该多装有用、急用的知识。
3787 次阅读|4 个评论
透着正常的愚蠢
热度 2 fanchunlong 2011-12-2 19:48
在某单位调试系统,闲谈时,有人说起该单位又在一个国家重大工程的竞争中失败,未来几年也许就有生存的危机。期间,一个中年实验室主任的话,令人感触颇深。该单位在最近的三次重大工程竞争中,每次都是会山令海,但鲜有实质而具体的计划和行动。总设计部门许多是年轻人,工作都比较辛苦,但他们经验少,协调能力差,并且每个年轻人都觉得自己不含糊,结果却是一塌糊涂,而有经验的老同志多数被闲置不用或高升他处。 某高校的教务处,也有很多的年轻科员,因为教务处是一个处级编制,工作又累,所以工作几年,熟悉了学校的一些部门后,不能原地高升的就都尽量调走了,这样教务处就成了培训基地。但是教务处是一个学校最核心的教学管理部门,他的运转状态、效率和创新水平对教学的长远影响巨大,其人员应该具有教学管理一线的丰富工作经验,才能促进教学改革、提升管理水平,但目前状态仅是将就而已。 某省直机关,需要完成巨大的人财物配置和使用计划制定工作,办工人员的相关行业经验和基层经历很重要,但是许多刚毕业的公务员和受益于两高指标的干部等,被分配到这样的部门,仅仅经过简单锻炼后就参加工作,虽然不排除有即刻胜任者,但多数人是不适应直接面对这些岗位的,因其缺乏统筹能力和大局观。但因为机关权力的巨大吸引,该单位却成了各色人等趋之若鹜的宝地。 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的管理犹如烹于温水中的青蛙,处身其中虽无奈愤懑,却让人无意抗争而趋于懈怠,其带来的后果将是整体的堕落和整个体系的低效。不是年轻人不能用,不是老的就都好用,而是要适时、适地、适当的用。当过程和利益与目标和理想相背离时,我们看到的就是透着正常的愚蠢。 生活是经历和感悟, 工作是经验和创新。
256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大学“选调生”眼中的官场:80后的从政感悟
热度 1 miran 2011-11-26 13:38
[转载]大学“选调生”眼中的官场:80后的从政感悟
大学“选调生”眼中的官场:80后的从政感悟 (Sat Nov 26 01:23:18 2011) ———————————————————————————————————————— 在同僚当中,肖桂国是个异类,他开博客、发牢骚、写官场感言,最近还联络了几百个全 国各地身处官场的年轻人,大部分都是80后,他们打算自费出本书,把各自的从政经历和 感悟集中起来表达,名字就叫《“选调生”眼中的官场》。 ======================================================= 选调生 原本是中组部培养年轻干部的一项活动,选拔那些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到最 基层的乡镇工作。在干部培养和组织系统的建设上,执政党一直都有这样一个传统,将那 些校园里的年轻人派到基层历练几年,然后步步提拔,最终培养一批既有文化又懂基层的 领导人才。如今,中国政坛上不少高官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组部重启了选调生制度,刚满30岁的肖桂国就属于这轮选调生,自20 03年起,从基层乡镇党政办到现在的广西区委党校,他已经在官场混了8年多,他的QQ里, 有好几百类似经历的年轻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仕途之路并不像前辈们那样顺畅,过过小日 子还可以,但对那些还怀抱着些许政治理想,曾经希望有朝一日“主政一方,造福百姓” 的年轻人来说,生活却是痛苦的,有些人离开了,有些人则已经被异化得面目全非。 11月27日,新一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即将开考,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打破脑袋想要进入肖 桂国他们已经进去了的官场,虽然很多人都并不真的清楚在那里究竟会迎来怎样的生活。 入官场 “农民很辛苦,我就是希望能帮他们做点事。”梁婷说,后来才发现,要在基层做点事, 很难,“我不过是这个庞大系统里的一分子,能做的,更多时候是适应而不是改变”。改 变需要资源,但你不是领导就不可能拥有资源,当你真的是领导了,考虑的因素也变得多 而复杂,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就不会想改变了。 今年30岁的梁婷,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的秘书。8年前,当她大学本科毕业时 ,以选调生的身份来到广西凭祥市友谊镇政府任职团委副书记。 像她这样的选调生,在整个广西有近4500名,其中2011年全广西招入434名,这434名中, 定向分给来自清华、北大的大学生名额就有93名。他们通常是被视为精英人才派去基层历 练,以后要调回来担当大任的。 “我们是真正把他们当‘苗子’来培养,让他们下得去、长得好、上得来。”分管选调生 工作的广西区党委组织部干部一处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这帮政治精英经 过基层历练,再回到区直单位时,他们知道基层的艰苦,熟悉基层的工作,对百姓有感情 ,今后面对来办事的基层干部群众时,他们态度会好些,服务意识也强些,在制定政策等 方面,他们也因了解基层而使政策的制定,更切合实际,避免了被基层官员糊弄的可能。 ” 不过,就个体而言, “选调生”不过是个标签,是进入官场的另一种通道罢了,他们进入 官场的目的、混得好与坏,跟这个标签的关系其实并不很大。 肖桂国进入官场的第一站是广西梧州市苍梧县沙头镇党政办,他将自己当初踏入基层为官 的原因归结为:从农村出来,总感觉做干部较体面,而且年轻也想打拼一番。 在镇党政办期间,肖桂国主要做张贴大字报,参与收取农业税,扑灭山火,收发传真,打 扫卫生,搞拆迁等工作—在这个以“水稻、母猪、荔枝”为三大主产业的乡镇,荔枝种植 的季节,镇领导干部会带队做表率,带头去种一棵荔枝树,以示重视发展荔枝产业,虽然 种下后就不去理会了。 荔枝成熟的季节,才是镇政府最忙的时候,主要是搞荔枝公关,给上级领导、县直部门送 送荔枝。“全镇干部都出去摘荔枝。”肖桂国说。 在沙头镇政府里,稍上年纪的不会打字,因此文印室便成了肖桂国在基层工作的主要舞台 :很多时候,整天的工作就是在打字、复印、速印,有时一天要印上百份材料。备感苦闷 的肖桂国,在和很多同到基层的同学交流时才知道,原来大家的状况都差不多:没有洗澡 的热水,得烧柴火来加热;手机信号不好,得跑到楼顶某个位置打电话……寂寞、枯燥、 乏味、无聊,极大颠覆了他们想象中的官场生活。 基层的苦涩,覃夏也深有体会。她2005年7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从繁华的广州回到相对 落后的广西贵港城北区港城镇政府工作,主要在党政办打杂。“当时港北区的科室,一个 科室就一台电脑—可那时我已经有笔记本电脑了。”在覃夏看来,这不是钱不钱的问题, 而是观念问题,总感觉当地政府没现代发展的意识,大家关心的东西根本就不一样,追求 的东西也不一样。 在基层,抓计生和维稳是主要工作。盯紧越级上访的百姓,并和相关部门联动一起截访; 整天跟在领导屁股后面,平时做着枯燥乏味的会议记录;负责“保先”(保持共产党员先 进性教育)活动,让党员学习领导讲话,并提交读书笔记……这和覃夏当初想的“去做一 些关心民间疾苦的事情”,相去甚远。 逃回大城市 2007年,覃夏终于受不了这些了,辞离官场。“这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如果熬的话,也 会有一官半职,但这有什么意义呢?”忆起这段经历,覃夏说,事实上,大学生到机关能 发挥作用的很少,因为自己本身就没什么资源,也没什么经验,“想象着会振臂一呼,应 者云集,其实谁听你啊”?正如梁婷说的那样,“想改变的没条件,有条件的不想改”。 不过,大学生在基层究竟能改变些什么?也是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崇左市扶绥县岜盆乡 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黄福威就认为, 由于乡镇没有财权、人事权,很多事情根本就没办 法做,很多人包括基层领导,都不愿意呆在乡镇,一有机会就努力往县城挤。 在黄福威看来,考入公务员系统的大学生会写材料、懂计算机知识,他们在基层提拔比较 快,对于其他基层干部来说,已经不公平了,其实这些大学生对基层的情况根本就不熟悉 ,做事的还是那帮老人。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体制问题之外,那些看不见的潜规则或许才是这些年轻人纷纷离开的 真正原因。遇事首先想到的不是按程序走,而是托熟人找关系来摆平,中国基层社会的运 行逻辑,几千年来似乎从未根本改变过。即使不是身在官场中的人,也深有体味。 “一些甚至我都不认识的老乡,跑运输时车辆超载在田林县被查扣时,都经常找我帮忙。 ”田林县人民医院的医生黄超告诉记者,尽管自己不是在交警部门上班,但一般打个电话 也可以搞定。 “即使不认识,喝两次酒,朋友一介绍就都熟悉了,打招呼也都会给面子。”黄超说,小 地方就这点好处,遇事习惯找熟人,而且也能解决好。 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基层政治的运行也就更加无视规则,依赖关系,战友、老乡、同学 等等什么样的关系圈子都有。就连结不结婚,都是一门政治学问。尤其是对于一个外来者 来说,最好的融入就是联姻。 “和当地人结婚的好处是,你被认为是扎实基层的表现和决心,组织在提拔时,会优先考 虑。”肖桂国说,一旦和当地人结婚,就成了顺利融入当地的润滑剂,别人在介绍你时, 也不再直接说你的名字,而是强调“这是谁谁谁的女婿或老公”,毕竟娶的肯定也都是地 方权贵的圈子,在提拔等方面有人帮说话,进步就比较快。 当理想遭遇现实的挫败后,这些年轻人也不得不面对这个年龄阶段所要面对的全部问题: 买房、结婚、生娃、照顾父母等。于是,不少人选择了逃离。 宾秋月,2003年毕业后来到玉林北流市大里镇政府上班,2006年9月离职,目前和老公在南 宁做生意。 刘强,2008年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来进入河池市委办,主要给市领导写材料。20 10年12月,辞离官场,来到南宁北部湾银行上班。 黄延新,2003年毕业后在柳州市基层从政,2006年,辞官做律师。 肖桂国,尽管目前还是在体制内,但转到了广西区委党校任职。 对逃离官场或转移阵地的人,很多都是涌向了南宁。 “大城市尽管压力大,多少还是讲究 游戏规则,机会多一些,选择的空间也多。”梁婷说,这也是为什么之前因房价等压力, 很多白领直呼“逃离北上广”,但结果还是“逃回北上广”。 升迁的通道 对于那些留下来的人来说,努力往上走,当更大的官,也就成了人生可选择的为数不多的 目标,但升官并不是靠一个大学生的身份就管用的。 对乡镇而言,你不是这个乡镇的人,就属于外地。而在县里,同地级市不同县的,别人也 都把你当成外地,甚至在一个县里的各地乡镇官员,也会抱团形成自己的派系。对于这些 外来者来说,站队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成为谁的人才行。不过,官场有起落,斗争有成败 ,站队的风险也不小。站错一次队,影响的很可能就会是一生的命运。 还有那些“富二代”、“官二代”们,也会经常出来分食本就不多的升迁机会。“官二代 ”借助选调生的选拔制度进入官场后,没在基层呆几个月就坐“直升飞机”,步步高升, 这在官场中为不少人所诟病。 中组部在关于选调生的选拔培养方面,有这样的表述—“重点培养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 ,同时为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培养高素质的工作人员”,这些定调和表述,有时成为提拔“ 官二代”、“富二代”的依据。 对此,宾秋月说,应该对“官二代”采取异地安插等方式,尽可能避免让其回到其父辈所 能庇护的地盘,比如不能在其家人为官的出生地、成长地任职,尽可能地脱离其家人所能 庇护的关系网,应该说,在同一个市都不行,在官场上,同一个市基本都能很好地运作。 在官场里沉浮,女性的命运更显艰难。 女人从政获得升迁,总是和情色过多地牵扯在一起 ,进而成为官场津津乐道的话题。“据我平时接触了解到的,一些担任团县委副书记的年 轻女孩,一些靠色相获得升迁的,她们通常就是县某个领导的女朋友。”一位深谙官场的 官员如此描述,“能把持基层女官员命运的,不只是乡镇党委书记(乡镇干部要提拔,需 要党委书记的推荐),因为凡是副科级以上干部,都纳入县委组织部统一管理,所以能掌 控这些女干部命运的,还有县里的主要领导,有的女干部一心想着往上爬,关键时刻也因 此很能豁出去。” 梁婷等多位受访者也坦承,基层官场的男女关系确实比较复杂,在这样的官场氛围中,即 使获得升迁的人真不是靠出卖色相获得的,也会被怀疑,甚至谣言铺天盖地传开,因此, 对一些女干部而言,获得升迁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仕途的进步,忧的是官场的议论:她 是谁的情人,她和谁有一腿……流言蜚语,不堪其扰。 “我当年一个22岁的小姑娘,性格开朗活跃,加上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会打字、会写发言 稿,领导有什么事也喜欢叫上我去做,人家也会怀疑和议论说你是不是在出卖色相。” 梁婷直言,“其实我真没什么,自己很谨慎地走好每一步,但还是有人会说,在这个官场 环境中,不管你有没有事,一旦进入,基本上也就无法逃离色相与升迁的暧昧揣测。” 这点,肖桂国也有体会。他正忙着主编的那本关于选调生的书,马上就要出版了,但他拟 定的书名《选调生眼中的官场》却遭到了很多参与者的强烈反对。 开始肖桂国还不明白为什么,后来他才知道,原来他们反感的是“官场”二字,“在今天 的社会,这个原本中性的字眼已多少被异化为藏污纳垢、色情、权钱交易等不好现象的代 名词了。”肖桂国说, 所以身处官场的他们,不愿去面对“官场”这两个字的异化内容, 他们担心参与编写这本书会对他们的仕途,带来不利影响。 这个书名提出后,Q群里马上就有Q友发出措词强烈的声明:鉴于书名被改,性质已发生根 本的变化,本人决定退出,特此声明! 这让肖桂国的出版计划陷入了困境。“在基层,他们都算得上是高素质的政治精英,但一 个书名都能引起这么大的波澜和争议,你说到底是他们改变了基层官场,还是这个庞大的 官僚系统改变和同化了他们?”肖桂国说,定个书名尚且如此,何谈其他什么改革。 --------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4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什么中国科学界的年轻人急于上位?
热度 42 陈安博士 2011-11-24 23:16
   黄老邪的文章对小毛同学急切建功立业的心情给予了正面鼓励,不过让他继续等待。    不评论此事本身,延伸一下:中国科学界的年轻人为什么急于上位?    所谓“上位”,我们可以先简单地理解为评上,“正教授”、“研究员”这样的职称。    中国科学界的年轻人咋这么没耐心呢?人家西方,乃至实行西方制度的东方,如新加坡,都有50多岁的副教授没上位,直到退休也没当上正教授的情况存在嘛。    不过,请注意,中国的情况和人家西方以及学西方的东方大大地不同,我们是上一个位就多一个资格,不上永远没有这个资格。    但是,做事一定得有资格才行,没有资格在我国就等于单打独斗,和人家大军团作战,劣势是明显的。    比如,助理研究员(讲师)在很多研究机构(大学)连带研究生的资格都没有,所有的事情都必须老师自己做,可能包括刷试管,这样的科研,其效果可想而知。    再比如,上了高级职称,当了副研究员(副教授),看上去似乎可以带研究生了,可是,对不起,还得遴选一次硕士生导师资格,于是,你当了副高还得再上一位,才能拥有一个资格。    再然后,即便拼命努力,上了最后一位,当了教授(研究员),你却还不能带博士生,于是,还得申请博士生导师的资格,而今天这类资格却是要评的,而且有越来越难的趋势。    西方和学西方的东方国家完全不同的是:从助理教授到教授,只有工资的差距,没有做事资格的差距。西方的学术界老是有年轻人mao尖,其实也在这一制度设计上了,应该说,得益liang多。    中国直接让有研究课题的讲师带博士不也一样吗?    部分大学和研究机构特批允许副教授(副研究员)带博士生了,但是,请注意,这往往是特例的恩赐,而没有形成制度,而助理研究员,那是绝对不可以的,除非你的大牛导师也和你同一个单位,懒得自己带,让你以副导师的资格帮忙。    中国的科研管理部门明明知道这个现状,也完全晓得解决方案,可是他们有N个担心:    比如,担心1:本来现在的博士生导师虽然是教授,也依然很烂,再让刚毕业的毛头小伙子带学生,那还不乱透了啊。    担心2,:没有遴选,有项目就可以带,我们管理部门干什么去?每年不弄几次评审不得闲死啊!    总之,这一政策虽然有大学 在实施,比如清华大学,但是,你去内部问一下,其实并没有象大学宣传部门告知新闻媒体的那么乐观,还是困难重重的,副教授们依然可怜巴巴地等米下锅呢。    如此一来,我个人特别理解小毛副研究员的急于上位。其实,让他不急很容易,那就是给他所有大教授们都拥有的“做事”的资格,他当一辈子的副研究员都乐意。中国,最喜欢限制那些愿意做事的人,哪怕人家要求的没有一点不合理的地方,而这个风气也持续很久了。    中国,神奇的国家,科学界,神奇的界,工资少点也就罢了,竟然不给人为科学为国家为个人做事的资格!如此,谈何科研体制改革,更谈何诺贝尔奖啊!
个人分类: 事论|7970 次阅读|41 个评论
音乐治疗的明天—个性化音乐治疗
jiangyongshuai 2011-11-20 21:02
不同的种族、不同的人群,对音乐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比如中国汉族和欧裔人群所能欣赏的音乐,所喜欢的音乐类型有所不同,也只有少数的中国音乐如《茉莉花》等才被其他一些种族所认可,这种差异也体现在我们对国外歌曲的引进上。 即使对本国人群也不尽相同,老一辈人喜欢一些红色歌曲,听得悠然自得。而新一代年轻人所喜欢的却被老一代所不屑,而老一代的所百听不厌的,在新一代听来却备受煎熬。 同样的音乐在不同的群体中所产生的不同的反应与人群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的进化有必然的联系。 要想解决音乐治疗的问题,还真必须要研究不同人群的进化历史,又回到生命科学问题的本质,看来进化才是最有趣的。 人群分层对音乐治疗的影响也可以算成一个研究方面,需要精密的开展。 另外,也许音乐治疗的希望还是在于“个性化医疗”。 我们也希望音乐治疗的个性化时代的到来。
个人分类: 音乐信息学|1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会叫的鸟有食吃
热度 1 chile 2011-11-18 21:52
一个会表达的人,可以自己想法或者实力介绍给别人;一个更会表达的人,可以让别人感觉其实力逼人。但实力往往由内行人界定才是真的实力。 现在社会不会表达,或者谦虚的表达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因为机会是均等的,当大家都抢着做的时候,略有谦逊的人似乎就没有了实力。 所以要会叫的好就会有食吃,如果一边叫,再加上一些骂的艺术,即要对社会和制度的不满,还不能殃及自己的上级领导,就是高“鸟”了。就是那种在叫“骂”中升迁的大鸟,我十分敬畏这样的大鸟,那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实力的,也需要多少次口是心非的说辞。 但曾氏家书中却告诫要“坚韧”似乎又要求做事情要有所保留,这样的建议是不是当今社会已经不重要了。那些勇于骂“社会”和”制度“的,从这个制度下成长起来的人们,享受着骂给自己的带来的好处;而还有一些人以一种不要脸的叫卖自己,也都是赚得满满,似乎又给这个社会年轻人一个不良现象。 有实力,没实力,你就叫吧!可以当成最牛教授,叫骂中还可以成为体制内的红人。 我
个人分类: 自愚自乐|5091 次阅读|1 个评论
那山,那水,那茂密的丛林(2)
热度 11 zhangyuxiu 2011-11-15 21:40
那山,那水,那茂密的丛林(2)
  丹霞山山不高,但坡很陡,上的时候我们是坐缆车,因为山不高,所以很快就上去了。上去后,就开始徒步游了,这样就有机会边走边瞧,欣赏了雾中及雾散后的美景,欣赏了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山景,虽然有些累,特别是下山时,有些地方路陡的几乎是直角,必须用双手扶住路两边的扶手,否则踩空一个台阶,就会劈里扑通砸到下面的人的身上,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下山时我分外小心,相机也交给了同行的福建电大的江主编,生怕有个闪失。因山路的崎岖和惊险,前面不时有年轻人的惊叫声,打破了山谷的寂静。小时候,因为住在平原,常向往高山;成人了,开始了在海边工作和生活的日子,还是继续向往高山,但见过了、经过了许多山后开始体会到山中景色虽好,生活在山中的不容易。在丹霞山上边走边逛这么一趟,我这擅运动并常运动的人也不免气喘吁吁,双腿发软。但非常值得:不吃辛苦怎能看到这么美丽的山和水还有丛林? 1、这山和水够灵秀了吧? 2、沟深林密,朝霞般的岩石掩在碧绿的林木间 3、碧水悠悠 4、这立陡立陡的岩石,看着都有些眼晕 5、还是上午,雾依旧那么浓,远山变成了青黛色 6、树影里望出去,碧波荡漾 7、波平如镜 8、雾蒙蒙,水莹莹 9、一点两点秋色随意点染在山坡上 10、随一泓秋水赴秋的约会 11、有点热闹了,红的黄的颜色打破了绿的清静 12、立陡立陡的山中台阶告诉人们山路崎岖,小心走好
3407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饶毅:青年,中国科学的希望
ctmath 2011-11-14 23:35
有理想的青年人是中国科学的希望。 一个重要原因是世界历史上,做出杰出科学成就的多数都是45岁以下的年轻人。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以前因为条件不是很好。在物质条件改善期间成长的青年,我们应该提供环境,使他们不要被不良风气误导,而坚持学术的根本。 应该让青年人知道,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增加,是对科技界的挑战。我们现在的科学,可能还没有达到中国近代科学史的最高点,我国更没有成为世界强国。和国内比,当清华大学同时拥有陈省身和华罗庚做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时候,可能是我国近代科学杰出人才最集中的高点。生命科学的最高点,可能也是20世纪20到30年代的协和医学院。和国际相比,我们不仅远远落后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而且也还落后于瑞士、瑞典。瑞士人口不到800多万、面积不过4万平方公里,却已经有21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我们在科学很多方面首先应该超越我国近代史最高点,再逐渐跻身世界前列。 为了支持青年的成长,需要老师、资源分配者尽其所能,发现青年人的特长,提供环境和体制,倾力支持有志向的青年人,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科学的现状,期望尽快将中国变成世界科学强国。 希望青年人有智识追求的志向。中国传统的孔孟之道总体优于起源中东盛行西方的宗教,但过分重视人际关系,相对忽视探索自然,导致思想深度和思维方法的欠缺。科学在近现代中国也可能主要被看作是技艺。进一步把科学作为文化根植于中国,成为我们社会灵魂的有机组成,将是青年人可以承前启后为之奋斗的一项事业,建立和坚固中国文化的新支柱。 希望青年人有科学研究的热情。中国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引出一些问题和危机。青年人中或许再现蔡元培先生80年前担忧的倾向:以赚钱做官为目的选择所学专业,有可能使中国近百年前仆后继提高科学的努力昙花一现,在条件改善后,科学却在青年人中重新成为冷门。缺乏强大科学基础,只重视当官和金融的中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强国,而可能小富即安。中国需要每一代青年中有部分优秀学子做科学,在中国的土地上做科学,保障中国的长期繁荣。 希望青年人有自尊自信的风格。如果青年人对中国前途乐观,就不会对未来中国科学的主流失望,不会将精力充沛时期都用在国外而敢于在中国起作用;如果有自尊,就不会从科学家和科界商人混杂的各色先例中,仿效中国式的“成熟”去拉关系讨人欢喜,而集中精力做出超越前人的工作;如果有自信,就无需委屈自己学习目前中国流行的“聪明”,而把脑力和时间用到最值得自己发挥之处,在科学领域做出扎实的工作。 两千多年来中国科学总体不如西方、未形成科学体系,可能因为对探索自然和真理的热情不足。100多年来中国科学成就有限的原因是环境和物质条件较差。而现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条件已经显著改善、一些单位的硬件超过国外先进水平。 今后,大家协力奋进,通过自己的工作,支持一批真心做科学的青年,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真正的科学强国,以中国出现的科学成果,服务于中国的繁荣、有益于世界的福祉、贡献于人类的精神家园。
个人分类: 社会教育|217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逃离北上广”续篇:做沙丁鱼,还是做咸鱼
miran 2011-11-13 10:23
“逃离北上广”续篇:做沙丁鱼,还是做咸鱼 来源:【南方周末】 链接:http://www.infzm.com/content/64660/1 是选择在北上广,被挤得像沙丁鱼,还是选择在老家当死咸鱼?逃离大城市的压力后,他 们迷失于小城市的平庸与固化。 在他们对城市做出选择的背面,是城市对他们的选择:北上广抑或是小城市,都拒绝这批 经济上以及心灵上,均处于无根状态的人。 这些年轻人左右为难的旅程背后,是几乎一代普通青年艰难安放的前途与希望。 广州,珠江边,一位白领大声呐喊,发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CFP/图) 三个月后,张一轩受够了老家那个长江边上的地级市,回到北京。就像2010年9月,他受够 了北京,头也不回地投奔老家一样。 他走那会儿,正好赶上“逃离北上广”的浪潮。2010年下半年,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 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白领中兴起到二三线城市安家的讨论。而张一轩的归途,又赶上了“ 逃回北上广”的热潮。 单就回家这一段路,张一轩走得要比其他人顺畅。父母在当地颇有声望,沾他们的光,张 一轩自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甚至没有参加统一的公务员招考,当地烟草局就收了他,领 导很大气,说,明年考一个试就完了,你肯定过。 一批年龄在30岁上下,混迹于北上广的外省青年们,当初也都和张一轩一样,以为老家意 味着更低廉的生活成本以及更惬意的幸福细节。逃离北上广。口号叫得嘹亮,带着爷不留 此处的痛快。 重返家乡,重拾以前的老交情。终究需要一个台阶,事关面子,这无异于让他们承认,迄 今为止所有出走的尝试都失败了,丢掉既有的圈子,他们应当放弃不切实际的努力,让邻 里邻居眼睁睁瞧着,这个迷途知返的人。 不过再怎么着,面子也比蜗居的现实更廉价。摇摆之间,返程的机票或者车票就订好了。 从某种意义上,这一张往返程的票根,是两个城市对他们下达的“不适宜鉴定书”。北上 广以及家乡都不适应自己了。外省青年眼里,北京是堵的,贵的,拥挤的,奢侈的,排斥 人的,是人家的北上广。而回到小城市,是势利的,关系的,拼爹的,依旧是别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来者与去者 张一轩吃回头草、在北京石景山那边找到一份月薪4000元出头的工作的时候,祖籍江苏的 刘寅则酝酿着离开北京。 刘寅租住在北京东六环,每次到国贸打车,黑车司机在嚷嚷,20块,通县走不走?他非得 纠正,是去通州吗?说的是一个地方,但他怕那个“县”字,一下子把他打回原形。 刘寅生在江苏一个县城,来北京工作了五年,月收入过万,两年没加过薪。他密切留意房 市消长,观望了几年的结果是,手里存款一路贬值,时至今日,他买不起北京五环内一套 两居室的房子。 无车无房无根,撤离的念头连同妻子肚子里的孩子,越来越茁壮。他变得像罹患产前忧郁 症的卡夫卡,买房、挤地铁、喝水,甚至呼吸空气,日常生活的一纤一毫,都让这个80后 男人疲惫不堪,“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在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里,刘寅是北京市704.5万外省市来京人员之一,数 字仍在往上走。这近千万人口大数里,许多像刘寅这样勉强的中下产,抵达了人生的某个 瓶颈,幸福指数开始往下走。 也有“蚁族”,大学扩招后迅速膨胀的毕业生们,他们生活在郊区的聚集群落,月收入两 千左右,可以没有独立的厨房和厕所,但决不能没有网络。往往在大城市打拼5年,如果没 有实现梦想,大部分选择离开,往往“三十而离”。据估计,北京地区至少还有十五万“ 蚁族”。(数据来自学者廉思的调查《2010年中国“蚁族”生存报告》)。 北京市政府尚未完成由“管理”流动人口到“服务”外省人的华丽转身,而这管控的态势 ,随着1800万人口上限超前10年到来,愈发严峻了。年初一连串的新政又抬高了外地人的 生存门槛:清理群租和人防地下室,房市限购令,车市限购令,“以纳满税五年”为条件 ,摇号另算。 上海白领早班地铁生活:上海人民公园地铁 站,早晨八点多钟,往浦 东新区赶早班的人 们。 (田鸣/图) 有专家呼吁年轻人不要扎堆北上广,像是冥冥中四十多年前一个声音在感召,“去农村吧 ,去基层吧,广阔天地,大有所为”。 很多次,刘寅假设人生三种曲径分岔的可能性: 其一,滞留北京,继续苦哈哈的生活,能认识更多人,更多学习机会; 其二,回归南京准一线的市井,买车买房,吃吃喝喝,心宽体胖; 其三,回县城找块地,养鸭子喂猪,彻底的田园牧歌。 没有数据表示,孰去孰留,每天有多少外省青年陷入刘寅式的纠结。 山东姑娘唐果,和张一轩一样,也是一名“重返北上广”者。 她第一次来北京是在2010年的正月十六。待业中的农村女青年唐果气咻咻地离家出走了, 伙同几个同学,从山东济宁一火车坐到北京,只揣了读书时卖资料攒下的两千块。 首都没有电视上演得好,天不那么蓝,公交地铁挤得慌。偶尔路边还躺着缺胳膊少腿的叫 花子。几个男生起哄说苏宁在招聘,职业规划圆满,前途无量,于是她去了大兴区的苏宁 电器,卖电视,朝九晚十,月薪1500元。 租的房子老远,在丰台区西局村里一条望不到尽头的小街,隔壁是夜夜泊满豪车的东方威 尼斯大酒店。房间比棺材强点儿,只一张床,没厕所,洗澡得去村里,7元一洗。周边乱糟 糟,在木樨园公交站等车,站牌被“广东少妇求子”类的小广告贴了个遍。老家房子倒是 阔气,大院里有花有草,四五年前还有了空调电脑,但唐果再也不想回去了,“啥也比不 上自由”。 那时候这个城市“看上去很美”,但如今真拿自己当北京人要求了,先得学着跟北京人一 样添“堵”。要么“堵”在路上,要么“挤”在地铁公交里,挤得元神出窍,佛祖现世。 经过一系列可行性分析,唐果决定找个北京人嫁了。实在不行,找个男朋友,至少能做个 饭,搭个伙,顺便提高安保系数。筹码:23岁,一米七的个头,大专学历。有人给她介绍 一大兴男。大兴过去是北京郊县,这些年随着摊大饼的城市化进程列入市区,大兴农民成 了北京市民,因拆迁而生的千万富翁俯拾皆是。见了一回面,这事儿就吹了,倒不是因为 别的——她受不了那人的傲慢劲儿。 中国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普遍的就业压力与高企的生活成本、社会阶层的日益固化与上 升通道的狭窄,让一代普通青年面临艰难的就业与生活抉择。 (冯飞/制图/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用了windows7的系统,就用不惯windows98的了 来了,又为什么要走?或者,走了,又为什么要回来? 张一轩1988年生,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毕业去向班里约是三三开:除了签约新华社中央 电视台的极个别,1/3考研,1/3回老家,剩下的混在北京,挣三千多的月薪。张一轩属于 最后那类,在CBD一家传媒公司上班,每个月一半的钱转给银行房贷,其他一切从简,每天 麦当劳肯德基(这是他所能找到的CBD最低廉的快餐),直把自己吃恶心了。 他有点像《蜗居》里的小贝,高大帅气,有白色癖。原本他和一个北京姑娘谈恋爱,一心 要奋斗,扎根北京。直到某天,经济规律无情地左右了他的个人命运——姑娘跟一个留学 生好上了,人家送她LV的包和Gucci的手链。吹了。 吃恶心了麦当劳肯德基,显然不是张一轩“逃离北上广”的全部原因。——工作老是加班 。最抓狂的一次,为了写一个明星剧组如何不畏发烧拉肚子坚守片场的宣传稿,他熬了一 个白天加半个通宵,第二天他把第八稿交上去,挑剔的上级瞥了一眼说,还是用第二稿吧 。 他决定听爸妈的话,回家当公务员。而在一千多公里的温暖故乡,父母把一切都准备妥帖 了。 新工作性价比很高,月薪三千,他一个人占了会议室那么大的办公室,工作内容基本是偶 尔发发传真和每天陪领导吃饭。多数时间坐着玩电脑,下班跟爹妈吃饭、看电视、睡觉。 日子懒洋洋的。很快,怀着专栏作家梦的张一轩发现了一个糟糕的信号,他写不出东西了 。 一天上班,领导说,走,查烟。张一轩很好奇,学着领导,把“烟草稽查”的袖章一个个 往身上戴,一脸严肃地列队出门。所谓查烟,就是查云烟、湘烟,发现一条罚一千。当地 的烟商看样子也不缺钱,人民币一摞一摞地拿出来,毕恭毕敬。一天下来,少说几万到手 ,报纸一包就扔公车上。 这笔罚款在财政体系运作之外。不用入账,拿了钱,哪里贵就往哪里去“烧钱”。查禁的 烟呢,领导对张一轩说,拿回去给你爸抽。那一天,张一轩“觉得自己特像个狗腿子”。 第二次查烟以后,张一轩说什么也不去上班了。 别人看来,北京的这些年里,外省青年们学会了大城市的傲慢;而在他们眼里,也许是小 城市变得更加世故了。他们和北京出租车大叔聊人民币升值、突尼斯的城管和利比亚独裁 者,那时候他们觉得地球是平的,先天之忧了。回到小城市,年轻人们忙着老去,城市忙 着建新城,忙着变“堵”,忙着让房价跟一线城市看齐。 张一轩的师兄刘沛,因为姥姥身体不好,在北京呆了七八年后,回老家成都。爸妈都是下 岗工人,给不了什么便利,他找回老本行,就职成都某家电视台。结果,他名牌大学的学 历和流利的英文,都成了负累,同事看不惯他高调,背地里说:北广毕业的又咋样,还不 是跟初中生一样在扛摄影机。地方电视台禁忌多多,连2009年那起成都公交车自燃事件也 被禁止报道。倒是各种婆媳矛盾、老婆和小三掐架的节目,收视率居高不下。 身边人踊跃买房买车,这是成功人士的象征,哪怕最便宜的QQ车,也得先补缺再说。有时 他们抱怨,唉,又堵车了,话语里带几分家乡经济蒸蒸日上、迈入“堵城”的自豪感。刘 沛骑自行车上班,别人纳闷:你咋不买车呢?逍遥惯了的刘沛说:骑车15分钟就到,买车 干嘛? “装了windows7的系统,就用不惯windows98的了。”刘沛很是水土不服。 为了增强归属感,有人给他介绍了一桩亲事,对象是某税务局局长的女儿。媒婆激励他: 娶了这姑娘,你的人生少奋斗二十年!刘沛许多女性朋友便如是,回老家找个科级以上中 青年干部结婚,从此安下心来。刘沛鼓着勇气出门了,结果实在没看上。 咸鱼一般的生活在成都维持了一年。生活高度同质化模式化,出门跑现场,看来看去都是 那几个人;总是去九眼桥的苏荷泡吧,每次都坐同一张桌子,隔壁桌的也都是同样的面孔 ;到了后半年,刘沛脑子都有点钝了,每天上班就止不住地想,晚上吃什么玩什么。 一个问题总横在脑子里,在北上广,被挤得像沙丁鱼,还是在老家当死咸鱼呢? 坚持了近两年后,唐果决定放弃北京。每个月到手一千四,中午有盒饭,晚饭是几串麻辣 烫加方便面,三块钱搞定。发工资那几天,才去吃一顿呷哺呷哺。这样的开销,勉强维持 基本的温饱。买大件就算了,像笔记本电脑花了3799块,还是她妈瞒着家里人给她汇的。 家里倒是不差钱,唐果她爸种西瓜,搞沙场,每年能挣个五六万。 电话那头,消了气的爹娘开始天天召唤:回来吧,考个老师,起码是个铁饭碗。 留守北京的意志却是一路瓦解。一年多以后,最终击垮唐果的现实如下: 一、遭遇黑中介。某天晚上十一点过下班回家,横竖开不了门,发现钥匙孔被口香糖堵了 。原来中介把别人快到期的房子转租给了她,另收取中介费600元。第二天唐果报警,警察 懒洋洋说这事我们没法解决。这起租赁纠纷以唐果愤怒地撕掉合同,扔了中介一脸告终, 净亏损600元。 二、万恶的地铁。为了方便到图书公司,她搬去了北五环的上地。这意味着每个工作日的 早上八点,她需要在13号线炼狱——这是“蚁族”的生命线,繁忙时段的密度不亚于2008 年冰灾时的广州火车站。那些素颜的、打着哈欠的、没来得及系领带、不敢穿高跟鞋的年 轻人奔跑着涌来,成为候车队伍黑黝黝一大片中的一小点,地铁管理者为了控制流量,设 置了重重铁栅栏,于是急促的人流像S型的蛇尾巴越甩越长。即便成功上了地铁,也是“挤 得五脏六腑都出来了”,时不时有人卡着地铁门,还得靠门外使劲一推,咳,地铁门这才 关上,安心开走了。 三、最致命的一击:图书公司来了一个城里姑娘,机灵又会来事,村里来的唐果是根直肠 子,迅速被比下去,辞职了。 2011年5月,唐果决定回家。 挤在北京海淀区六郎庄胶囊公寓里的外地青年。 (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覆辙两端的迷茫 于唐果而言,离开北京,抑或是离开家乡,都躲不开一个“逃”字。 从北京逃回老家后,除了她自己,没人拿她当大城市里回来的人,乡下人有自己的“堵” 。她说起国家大事,家里人都不大爱听,觉得那些事八竿子探不着。 村里那点破事她也烦。每过完年西瓜育苗那时候,她妈就反复叮嘱:你在外头少说话。生 怕得罪了谁家,别人一把火把你家塑料棚子给点了,反正西瓜苗从播种到茁壮成长到换成 票子存进银行以前,心得一直提着。 还有各种狗血鸡毛让她觉得生活凌乱到拎不起来:比如二姑孩子去日本打工,借了唐果家 三万,后来她家盖房子了,找二姑要钱,就把人得罪了,再不往来;她爹和她爷爷也为了 两万块闹崩了。好多亲戚都陌路了,她爹整天愁着脸,一副活不下去的样子。 她开始适度地认命了,打算响应父母号召,考个县里的老师当当。笔试她倒不担心,“面 试得走关系,这是常识”,可她农村的爹娘找不到门路。所幸在唐果寥寥无几的人际关系 里,还有个高中同学,那同学家境好,父亲是县里干部。家里就给唐果准备了一两万,打 算笔试过了去托托关系。小地方,最重要的是圈子,没有关系的时候,可以通过人情和礼 物去建立关系,去僭越层级。虽然他们都不清楚一个林业局局长能对教师面试起到多大作 用,但拿家乡话来说,“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 结果考前十天,笔试临时换了考纲,唐果措手不及,挂掉了。 唐果就成天在家宅着,上网,看书,思考一个终极问题:我往哪里去?大城市呆着别扭, 在县城体面的工作不好找,卖衣服、当超市收银员,又嫌丢人,“大学生最麻烦,高不成 低不就的”。 “自由”,这是一无所有的北京,对唐果最后的诱惑。“我还想再折腾两年。”抱着一种 暮气沉沉的信心,唐果说。 但在北京的初冬,蚁族聚居区唐家岭已经拆除,房价不断验证着那个房地产商狂喜的预言 ,连龙泽一带,也涨到了两万多,什么都在猛涨。限购的物品从住房到汽车,都跟她没关 系,新地铁通了,但一出生即拥挤。“蚁族”已经回他们星球了,这个城市的年轻人在忙 着裸婚。 几乎随时都能邂逅一些挫败她在北京“耗下去”的信心的细节。有一天,唐果在楼下看到 一条横幅:格尔顿幼儿园优惠招生(1180元/月)。截至今日,她的月薪还是1500元,包住 宿,不够在北京养个孩子。 这座城市并不欢迎她,她心里也清楚,此地不宜久留。生活无风无雨,有点橡皮人的味道 。最欣慰的是,上班地点离住处几百米,再也不用挤地铁了。每天她早上九点上班,对阿 里旺旺上每一个询问的卖家笑脸相迎:亲,有什么可以帮到你?机械的重复对话持续到下 午六点结束,下班回家。六人一屋,是大学寝室的上下铺。她晚上躺上铺,用在中关村买 的MP4看爱情小说。 她在城和乡之间打转,找不到出路。最近,她对人生有了进一步规划,去日本。他们村好 些人这样,交3万块中介费,从青岛到日本打工去,学名叫“研修生”,听说一个月起码挣 一万。 刘寅的下一站在那里呢? 上个月,刘寅看了部叫《白蛇传说》的片子,里边一个角色最能诠释他对京城的感触:有 个小和尚叫“能忍”,忍到最后,结果还是变蝙蝠妖了。 去而复返的张一轩,仍然延续着两年前“快餐吃到恶心”的生活。靠目前的收入过日子, 偶尔还是得“啃老”,不过他的心态放得很平和。他喜欢每天下班回家,调暗灯光,喝点 清酒,看部电影,周末踩着单车环游西山。更重要的,开始有杂志约他写专栏了,比如介 绍日本舞踏和大野一雄。 这一次“归去来”的旅程,并没有改变每一个人在北京的生活质量。这些折返者内心的某 些地方,似乎已经开始衰老:王可人认为自己特别跌宕起伏的剧情已经在前两年演完了。 她生于1987年,黄冈师范学院毕业后,她不愿意听父母的安排,一张72块的站票从九江坐 到了北京,差点闹得脱离母女关系。 在北京,一年多时间,王可人换了三份工作,工资始终徘徊在三千上下。她不大会节约, 一直负开销,职场竞争让她不再极端地与社会家庭对抗,她有所顿悟:不听爸妈话的人, 下场很惨。可惜回家考公务员落败。她怀念地坛和各色音乐会和展览,带着更明确的职业 规划,她决定再到北京充电,“有些人生的投资要趁早”。 回到北京,一切从零开始,打包行李,租房子,海投简历。找工作面试那几天,王可人把 稻盛和夫的《活法》带在地铁上看了一半,这本书像职场圣经,她感谢它“赐予我力量和 好运”。封面上写着:一部风靡全球的超级畅销书,让无数人在迷茫时代找到活着的意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死扛的日子 但终归,这里是北上广,如同受神祝福而水草丰茂的应许之地,它们形成罕有的顶端优势 :大多数名校、最好的医疗条件、奢侈品旗舰店、名人精英……“北上广”更多的高楼里 ,驻扎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500强”企业,它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大的发展空 间。 兰州青年胡阳过年回了一趟老家,老家竖起了一水儿的仿货:山寨海底捞,山寨钱柜,山 寨毛家饭店……当地人还自豪地宣布,2010年全国房价涨幅兰州第一。许多二线城市也在 学北京发家,修完二环修三环,一个劲往外撑。这几年它们流行挖路修地铁,承办各色园 博会西博会,穿衣戴帽修场馆…… 胡阳得到一个启示:全国各地都在学习北上广好榜样,作为一名上进青年,怎么能逆流呢 ? 北京对于外省青年还是老样子,乌泱泱的一片人。商人们见缝插针,廊坊市的楼盘广告打 到了昌平,极尽挑逗之能的小广告满地铁撒着:15分钟抵达CBD。 断片的北京生活,看起来有了崭新的开始。凭着一口英语,刘沛进入万达酒店担任项目发 展经理。出差时全国飞来飞去,跟世界各地的人谈生意,夜宿五星级酒店;回到北京的租 屋,还是住得像贫民窟,尽管在东三环,周边是菜市场、公用厕所。看不见风景的窗户已 经老朽,一推就拼命往楼下坠,刘沛去宜家买了块布,把外面闹哄哄的世界隔开了。 即使是在北京过“死扛的日子”,但唐果再也不想回去了,“啥也比不上自由”。 一次就业考试,让唐果认识了什么是“小城市的熟人社会”。小城市是一片更小的池塘, 每一条大鱼小虾都有自己的狭窄水域。“拼爹”、拼人脉更加明显。 但这尚不是大城市和小城市区别的全部:前者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更廉洁高效的政务部门 ,更现代、更有质感的生活细节——张一轩就是因此而舍弃父母在故乡给他安排的舒适生 活。 这也就是念叨了几年,刘寅始终还没有离开北京的原因。关于人生假想种种,始终停留在 浮着白沫的自来水,挤不上去的地铁,买不起的房子和无限虚掷的时间成本里。眼看着, 孩子就要出生,他还在艰难地为去留做决定。11月4日他做了个梦,他出国了,天上有一条 金灿灿的中国龙在飞,正欢喜呢,一泡尿把他给憋醒了。一醒来就看见窗外灰蒙蒙的,没 有远处和阳光,心忽然沉了沉。 来源:【南方周末】 链接:http://www.infzm.com/content/64660/1
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之未来——写在十月最后一天
sunzl1989 2011-11-1 19:45
社会之未来 ——写在十月最后一天 公元二零一一年十月是漫长的。时间的流逝不会顾及人的情感,即使活得再痛苦,岁月也不会停步,更不会倒流。还好,十月已尽尾声。虽万般不想,但又不得不回顾一下我所了解和经历的“金秋十月”,就算是对生命的一种祈祷吧。 小悦悦已经离我们而去,无论媒体如何渲染,政客 、 学者们怎样辩论都不能改变一个基本事实:人情冷漠的寒流已经铺天盖地。让我们暂且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 10 月 15 日晚,佛山一女童遭两车碾过,十余路人见死不救,最后伸出援手的竟然是一位捡垃圾的婆婆。 俗语有云: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救急扶伤,一不小心,向来就很容易被人所诬陷。于是人们就只要事不干己,还是远远地站开。鲁迅先生早在 80 、 90 年前就已经对中国人做过剖析,如今,这样的命题再次被推上社会舆论的制高点。试问:有没有一种信念让我们能够直面灵魂深处的那一道丑陋的伤疤呢?死去的鲁迅,不死的阿 Q (引自凤凰网历史频道),同样你我都是其中之一员。 一种所谓的“围观文化”悄然诞生。面对落难者,驻足微笑,看热闹者居多,伸出援手的少之又少。有时候无奈的后退一步,希望那些看客能够自足于所谓的围观,而不再“翘翘然”,做出些添油加醋的行为。尚此不可,国人之善良秉性何在?鲁迅先生嫉恨民众的麻木不仁,当下连麻木都已经做不到了,反而更胜一筹,做起了罪恶的“怂恿者”。 我没有也不知道哪里会有枝魔棒,能够挥动一下带动人们思想的变革。知识分子曾经被誉为刺破社会黑暗的尖刀。可惜,当下的知识分子已经藏匿在黑暗之中,逐一被同化了。于是,我们又寄希望于政客,制度的改革总能强制性的改变些东西吧?起码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能够给落难者一些起码的经济补助。可惜,关心百姓权利与生命的官员少之又少,从“ 7 • 23 ”甬温线特大铁路事故就可以看出,尽快了事、恢复通车比查明事故真相重要,人命的价格可以像卖大白菜一般,一天好几个价儿,至于模糊不清解释不通的情况就用“至于你信不行,反正我信了”来搪塞民众。中国人缺少的是一种愤怒的情怀! 谁还能接起鲁迅先生批判的大棒?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自己,寄希望于每个个体,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寄希望于年轻人,因为未来由他们主导。二十世纪初鲁迅提出的:“立人”思想的主要对象是青年。未来的世纪是青年人的世纪。青年人朝气蓬勃,最少保守思想,最富有创造性。国民劣根性的改造要从青年人抓起,年轻人也应该已改造社会为己任。 于己,摆脱名利的缠绕,学会独立思考是“行为世范”的前提,年轻人应该首当其冲。当下悄然而生的“围观文化”似乎和名利挂不上边,其实不然。就是出于对个人名利的维护,而不愿去趟落难者的那池“浑水”。究其更为甚者,那些“翘翘然”的行为无疑不是雪上加霜。正是出于对他人“名利”的无视和对他们“名利”受损时的洋洋自得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 其次,“你不出手,我为什么要出手?”不正折射出攀比、跟风的行为潮流吗?有学者分析,小悦悦事件的主要责任人应该是走在前面的路人,他的行为无疑形成了一种样本,影响了后面的路人。这样的辩解不无道理。“跟风潮”已经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出现过,而那种“敢为人先”的气魄似乎早已销声匿迹。不会独立思考的人永远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成尾随的奴才状。 最后,青年人发现社会不公是很正常的。但是,对未来的信心不可磨灭,出乎内心,应该是对民族的热爱,对人类的理解。能够摒弃名利,独立思考,拥有良知的知识青年才是改造国民思想的战斗士。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轻人合影
热度 1 kd652 2011-11-1 12:55
年轻人合影
秋天里,一群年轻人合影:
个人分类: 摄影|2541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年轻人对国内大学里教职的预期
热度 7 等离子体科学 2011-11-1 10:18
关于年轻人对国内大学里教职的预期,牵涉面比较大,就多说几句。 国内大学在不断提高进人的门槛(几乎每年都有更严格的新政策)是不争的事实。笔者在帮助在国外工作的年轻人联系国内大学教职的时候,遇到很多这样的问题。甚至一些在美国的华人教授也参与了这些努力(比如几次推荐已经具有assistant professor资历的年轻人做教授),但是在这些规定面前还是多次“碰钉子”。当然也有成功的“个案”(无论什么国家、什么地方,总是会有一些“个案”的。)。中科院的研究所则相对比较灵活。看来这也是朝着美国的TK体系演化的倾向——大学里的教职比较难找,研究所里的位置相对容易一些。 不仅对几年没有在国内生活了的留学生,即使对国内的年轻人,也觉得“跟不上变化”——当初决心读研的时候,硕士毕业就可以找一个好的高校,等读到博士了,已经要经过两年博士后(而且是有中国特色的“师资博士后”)才可以在高校任教了——他们会问:等我再做两年博士后,是不是又有什么新政策了?问笔者,笔者也不知道——确实是一年一个政策,变得太快。更多的学校甚至增加了非985、211本科毕业的不要这一条——让那些不是985、211本科毕业的研究生彻底断绝了在这些大学里任教的希望! 国内培养年轻人的政策在变化,逐渐“与国际接轨”,是好事。但是变得这么快,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就会带来很多负面的结果。更不能做一些唯“出身”论的蠢事!所以笔者在上一篇博文里说:其实现行的各种聘用政策,不少都有其合理之处。关键是要相对稳定,让年轻人可以看到自己的将来。
个人分类: 燕园夜话|7360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分享--汪卫华老师写的《金属玻璃研究简史》
热度 2 郑玉峰 2011-10-30 23:25
前天收到汪老师的邮件,分享他的这篇文章。他说这是他个人对纪念金属玻璃50年的一点贡献。他在邮件中写道:听说目前国内在金属玻璃领域学习的研究生有几百人,他们可能不太了解这段历史, 而且金属玻璃的研究目前有处于关键时期。所以,觉得应该写写这段历史, 希望能对年轻学生有些帮助和启迪。 了解金属玻璃的历史, 就会会发现,金属玻璃领域的工作和成果并不是天才的工作, 而是具有耐心的平凡人通过艰苦努力、持续的工作做出的杰出成就。另一个目的是希望这类科普文章能吸引更多的优秀年轻人加于这个领域。 汪卫华-金属玻璃简史.pdf 我希望非晶合金的生物医学应用也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加入。^_^
360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转]年轻人如何做科研-何毓琦
miran 2011-10-30 10:12
年轻人如何做科研-何毓琦 (2011-10-10 08:28:19) “从一开始,我一生就只有一份工作,一位妻子,一个家,所有孩子都在同一个学校完成了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 在2010年6月25日发表于科学网博客上的一篇文章中,时年76岁的何毓琦这样总结道。 何毓琦,祖籍浙江诸暨,1934年3月1日生于上海。动态系统现代控制理论的创导者之一,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长期从事系统控制科学及工程应用研究,在最优控制、微分对策、团队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和智能系统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15岁的何毓琦前往香港并在那里完成高中教育。1950年,被美国麻省理工录取,并在1953年获得电子工程学位,1955年获得电子工程硕士学位。1961年获得哈佛大学应用数学的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65年成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 何毓琦长期致力于中国内地的科研发展,培养了多名中国学生,2001年受聘为清华大学讲座教授。2007年4月25日他在科学网的博客开通,受到网友热烈欢迎。 9月9日,何毓琦教授做客科学网,与广大网友就“科研与生存之间应该如何把握和取舍”、“年轻人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面对现实社会的诸多诱惑、生活的压力,年轻人如何专心科研”等问题交流了经验和体会。 本报选编部分访谈内容,以飨读者。 主持人:何老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常回国,对国内的情况比较了解,他本人有几十年的科研教学经历,对科学网很多年轻的网友会有很多借鉴意义。今天到场的还有贾庆山老师,他来自清华大学,2006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在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智网中心副教授。我们今天还请到三位资深科学网博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会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三年级博士生金小伟,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生雷宇。他们正在准备踏上科研(之路),以科研作为终身职业。 自己做自己的导师 罗会仟:刚刚毕业的博士生,在国内一般(是)约定俗成地找一棵大树,靠在他下面,这虽然会带来很多经费上和项目上的方便,但另外一方面也约束了一些人的成长,(可能)对激发自己的斗志有影响,面对这样的矛盾我们该怎么办? 何毓琦: 我当时自己做博士的时候,没有导师,全靠自己 。我的博客上还有一篇(文章),(说的是) 有一个湖南大学的博士生,也是没有人指导,他自己研究做了一套东西,就跟我通信,我发现他在他那行业做得非常清楚,就请他写了一篇自己怎么做导师的文章,他写得很好,所以我主张这篇(文章)值得看一看 。 假如有了博士学位,假如是导师真的很花时间训练你,你获得博士以后不一定要靠大树。你绝对可以自己学习,当然有的时候会走一点弯路,碰两个钉子,但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解决。假如没有好的导师帮你忙的话——有当然很好,没有可以自己闯出来。 如何选择科研方向 《科学时报》:有人说,现在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有很多人在研究,年轻人一般都是跟着前辈做,虽然有自己的兴趣点和专业功底,但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还是很难。何老师有没有具体的建议? 何毓琦: 我推荐大家去读湖南大学的那个学生写的那篇《我如何自己做自己的导师》的博文,我发现他对这个问题认识很清楚。问题有的是,你永远可以找到值得做的东西。 我是不担心年轻人的, 他们可能信心不够,我现在告诉他,绝对要放心去做 ,没问题。 当然有人帮你忙更好,你少走一点弯路,省点事,这当然是绝对有好处的 。 网友:科研的新手在刚开始面对一个研究方向时,究竟应该以问题为导向,然后在实战中学习相应的基本知识,还是应该先学习好相应方向的基础知识,然后再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尤其对于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向,一个人的专业背景和所学的基础知识往往不适用新的交叉方向。对于这些情况,您有什么建议? 何毓琦: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以为必须要学会(基本知识)才能考虑这个问题,后来发现,根本没时间学完,很多事情要下决心, 只要离你本行不太远,你花六个月工夫,马上可以作贡献 。我的主张是不要太担心。问题是你要跳进去,人家说学游泳最好是跳下水再学,喝几口水没关系,你在外面一天到晚讲游泳理论,不下水,永远学不会。 《科学时报》:贾老师,作为何先生的博士生,您感觉何先生在教学过程中给您的感受有什么与众不同的东西?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贾庆山:我觉得最深的是指导我如何做研究,而且指导我如何做人。 我可以补充一点,就是选题方向,在这个特定的问题上,我印象很深刻。在刚刚开始接触研究的时候,何老师就指导我们说,选题目有三个问题你要先问一问自己,因为我们是工程学科,是做应用基础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是有没有一些实际的工程人员真正关心你要研究的这个问题;第二,你是不是不完全了解这个问题,你如果已经对这个问题非常了解,知道怎么做,甚至预计做的结果是什么,这可能不是一个好事情;第三,不管什么样的原因,是不是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如果这三个问题当中有两个回答是肯定的,这个问题就值得你去做,这是何老师在我还刚开始接触研究时就跟我讲过的。从那个时候开始做研究,到后来毕业之后自己做老师,我觉得这让我受益非常大, 因为他虽然没有告诉我一定要做哪一个特定的问题,但他告诉我如何去寻找一个真正重要的问题。 做一个比喻,就像做菜有不同的口味一样,做研究也有不同的品位, 我们清华有一句话,叫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 。 何老师最与众不同的是:他不是把题目定好让我们往下做,而是不断地用苏格拉底的方式,首先让我们提一个我们想做的问题,他会用引导的方式帮助我们判断这个研究问题是不是真正重要,是不是真正值得我们往下去做。通过这样不断反馈式的交流,不断提炼我们自己做研究的品位。 回到您的第二个问题上, 最特殊的地方我觉得是锻炼我们做研究的品位,这个难以量化,只能通过朝夕相处、不断互动的方式才能学习到 。 兴趣与现实的冲突如何解决 《科学时报》:您怎么看待科研的目的,有的人认为,作为科学家应该研究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情,另外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家拿着纳税人的钱就要给国家和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您怎么看待这种争论? 何毓琦:(这要)看你的职位是什么,假如在公司里做事情,当然公司需要你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你的责任,你必须要替它解决。(如果)要解决的事情是你喜欢做的事情,(这与个人兴趣)没有冲突。假如你要做的事情,一大半都是你不喜欢的,为了生存,当然很痛苦,所以你(可能)要另外找职位。 我常常跟学生讲,假如找到一个职业,50%的(工作内容)是你喜欢做的事情这是非常好的,(但)每个机会都有不开心的,但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是避免不了的。世界上很少(有)每一秒钟都可以做你喜欢的事情(的情况),像我这样退休了以后什么都不用管了,比较可以这样。一般你真的要有职位的话,50%是你喜欢做的事情我觉得就很好了,有的时候你必须做一些你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主持人:可能您还是属于比较传统、比较老派的科学家,您赞同不赞同科学界的一种趋势:把科学家作为职业,他不一定有很强的理想主义在里面,或者是要解决什么问题,但是他可能是把它作为一种养家糊口或者是专业性的,怎么看待科学家越来越职业化的这样一种趋势? 何毓琦:我刚才讲了,有许多人念博士,绝对不是要做科研,(而是觉得)博士给我更好的机会。我觉得(这)没什么错,你说博士给我很好的训练,我可以赚大钱,不过一个人总是要找你喜欢做的事情。你要做的全是你不喜欢的事情的话,那的确很痛苦。在美国可以另外找一个职业,这里可能就是你没有办法,换职位都不可能,那是我很同情的事情。 金小伟:现在有很多考核制度,我不知道美国是怎么样的,在中国有开题报告、中期汇报和年底考核等,(这)给大家造成一种速成的心理,比如有一点数据就要写文章。但是要发高质量的文章对学术才有意义,我不知道如何权衡文章的质量和数量的问题? 何毓琦:我希望这是个过渡时期,在科学上用量(衡量)是绝对行不通的,我了解现在的中国为什么注重量, 像(用)SCI(衡量)在国外是很少的,唯一能行得通的办法就是同行评议 。但是我也了解,中国为什么现在需要用这个量,用量(衡量)有许多用不着争论,像奥运会一样,你跳高一点拿金牌,低一点拿银牌,没话讲。我觉得你们年轻人不要太注重量,当然现在可能注重一下, 但迟早中国会同国外一样,慢慢重(视)质(量) 。 转向新问题 学会问问题 主持人:雷宇好像还有一个问题,也是很多年轻学者碰到的问题,关于专业转换的问题,在本科读一个专业,硕士的时候转到另一个专业,博士的时候又转了一个方向。从年轻学者事业发展来说,这是一个好事情还是应该尽量避免? 何毓琦:我的个人经验,觉得老待在一行里面,不管做什么,可能科学就把你超过去了,根本没有你能做的东西了。 所以我觉得应当适当转转行 。当然学生物的明天说要研究历史,这是大转变,比较少。不过 在生物方面,从一个问题跳到另一个问题绝对是好事 。而且我主张,因为你跳到新的问题上,比钻在牛角尖里做第三代的什么问题容易得多。你转向新问题,常常先到那里,(把)树上的果子都采下来了,后来的人要爬得很高才能采下来。我主张你要常常换(研究方向),每六七年换换做的东西比较好。 网友:选择一个好问题是成为好科学家的必需,但什么是好问题?您怎么选择问题? 何毓琦:很多人对中国出去念书的学生(印象是),本科训练是非常好的,回答问题非常好,但是对问问题的训练不够,不是不会问问题。我觉得做博士导师,最要紧的就是教学生怎么去问问题。 问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是容易的一件事 。做博士导师,要做到这点肯定要花三四年时间,(需要)真的跟学生每一个周末、每一周有交流,才能慢慢用苏格拉底式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怎样问问题。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回答出来的,做科学家最要紧的是学会怎么去问问题。 贾庆山:我补充一点,我当学生的时候,何老师半开玩笑地跟我们讲过,你们当学生什么时候可以毕业呢?就是一定要教会我一样东西,不是说什么都是老师教给你。作为学生,你得教给老师一些东西,这个过程很重要。 何毓琦:我不是开玩笑,这是我要求的。 科研经历 我决定学机械工程。这是因为有一次, 大概是我13岁的时候吧,我修好了一只相当精密复杂的欧式装饰钟 ,这只钟有只小鸟会来回跑,还会唱歌,坏了以后就扔在我家的阁楼上。 我一无参考手册,二无任何经验可言,完全靠自己摸索,弄清楚了这只钟的机械结构,而且居然把它修好了,让所有的人大吃一惊 。于是机械工程就成了我命中注定的专业啦。我申请大学的时候,把机械工程列为了我的志愿专业,可是麻省理工的招生部不知道怎么弄错了,把我当成电子工程的学生招进去了。其实那时候,麻省理工所有新生第一年的课程都是完全一样的,到了第二年才分专业,也就是说学生们到了第一学年结束的时候才决定他们的专业。不过既然我是被当做电子工程的学生招进去的,电子工程系就经常邀请我参加各种各样的新生座谈和其他活动。我那时候年仅16岁,一个人孤零零地在美国,根本没人管我,或者帮我出谋划策。因为懒惰和无知,电子工程看上去和别的什么专业一样,都挺不错的,于是我就糊里糊涂地进入了电子工程领域。 ——教育与研究随笔(十一)改变研究方向与领域 我是在1959年至1960年开始在哈佛学习的,目标是做一篇有关控制和系统理论的博士论文。 我很快发现哈佛在控制领域做得并不出色,这个领域的一位年轻教授因为没有拿到终身职位,正准备离开哈佛,而另外一位是讲师,刚刚毕业不久,跟哈佛的合同是一年一签,教授一门反馈控制课程。所以基本上没人能指导我。绝望中,我开始拼命读当时发表的控制领域文献,碰巧看到一篇R. E. Kalman和J. Bertram合写的文章,是关于无差拍控制的问题。 我就把我的想法及其应用一起写下来,作为对Kalman论文的发展投稿了。与此同时,我写信给Kalman,请他提供更多的文献资料。当时Kalman还不是很有名,(他那著名的Kalman滤波的论文一年以后才发表)。他很高兴有人,而且是个研究生,仔细研究了他的工作,对他的工作怀有浓厚的兴趣。他不但寄给我一些正在撰写的论文的预印本,而且还把我对他工作的推进推荐给1960年召开的第一届美国自动控制大会(AAC),让我去作报告,发表论文。 Kalman还邀请我和他合写了一篇文章,将动态系统中的线性无关性的想法大大拓展,提升为“可控制性”(controllability)——现在这已经是控制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了。这篇文章很快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此外,我的一个同学Stuart Dreyfus当时正在帮R. Bellman编程,我从他那里得到了Bellman撰写的Adaptive Control: A Guided Tour一书的预印本,因此能够在其他人之前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这两件事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更能帮助我完成博士论文,而且可以说我的事业由此起步。 ——我是如何获得我的终身职业的 写博客的初衷 从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我差不多每年回中国一次,亲眼看见中国这些年的大进步。我想我对于中国的认识同一些西方中国专家不同,可能更深刻一些。同时我又亲身活过了这所谓的“美国的半世纪”(1950~2000),可以有一种不同于中国人对美的看法。另外,我容易讲一些你们不便讲的话,外来和尚的经容易听一点。最后,我四十多年的科研经验写下来可能对年轻学者有些帮助,让他们可以少走弯路。这是我写博客的几个志愿。 ——中文的自我介绍及一个月来做博客的感触 给年轻人的科研建议 绝对不要低估了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写作和演讲的重要性,除非你真的认为你是十亿个人里最聪明的那一个! ——关于想法、写作和演讲 要记住, 学术界的唯一硬通货是声誉,如果你渴望成功,请你一定要学会在学术生涯的各个阶段建立你的声誉 , 并且奋力维护你的声誉 。 ——怎样才能到国外做博士后 三年前(指2005年——编者注)在我给克利夫兰州立大学作报告时的问答环节,一个学生问我,“如果您只有一次机会,您会给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最重要的指点是什么?”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娶一个好女孩” ,这也许并不是那个学生所期望的答案。 三年来,我反复咀嚼这句话,愈加笃定这个信念 。 一、没有一个人能像你妻子那样更透彻地了解你的为人、长处和短处。 二、当你在事业上越爬越高,你会听到越来越多的“是”,越来越少的“否”,而你的妻子是唯一拥有这样的智慧和动机,能够给你诚恳、坦率有时是逆耳忠言的人。 …… 九、(上世纪)90年代克林顿当美国总统的时候,有一个到现在还可以引用的笑话。有一次克林顿夫妇在其当选总统后访问他们从前住的阿肯色州,他们驱车经过希拉里前男友在工作的加油站。比尔·克林顿对希拉里说,“我想知道如果你嫁给你的前男友会怎样?”希拉里回答,“那么他将成为总统,而你会去给汽车加油”,恰如其分地说明了终身伴侣的重要性。 在49年前(此文写于2008年——编者注)的1959年的情人节我的妻子接受了我的求婚。当我们期待明年金婚纪念日时,我以Robert Browning的诗结束此文,“最浪漫的事情莫过于与你慢慢变老”(原文Grow old along with me, the best is yet to be ,同我一起变老,与我同享更好的未来时光——译者注)。我想这就是比“白首偕老”还有意思吧。——情人节给我的老伴之赞扬
0 个评论
跟TenureTrack有一毛钱关系?
热度 3 hujianbo 2011-10-28 14:33
TenureTrack就一工作实习期,只不过用在搞科研上嘛(个人理解)。先给你一笔经费,保障你的研究(让你干活),然后看你能研究出啥玩意(绩效)。说到底,还得问你怎么评价他研究出啥玩意来了?完了最后还是回到根本问题上了:怎么评价?TenureTrack让没有牛人背景的年轻人有一把表现的机会,这是好事。完了呢?最后还是考你能不能往单位拉钱,写了多少文章来评价? 这TenureTrack早就有了,启动基金嘛。对了,TenureTrack可以踢人,加剧竞争。好的竞争,那它就促进发展,坏的竞争,那它就加剧恶化。
个人分类: 科教相关|2878 次阅读|3 个评论
重建诚信社会,既得利益者首先要做出牺牲
热度 9 famingkuang 2011-10-26 13:55
现在的既得利益者(广义的、相对的)大都是不诚信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喜欢鼓吹年轻人要诚信,构建诚信社会,年轻人才是最大的受益者等等。 但是他们忘了,这个不诚信的社会之所以实在,正是拜他们所赐才得以完成的,跟年轻人无关,年轻人之所以会不诚信只是在依样学样轻罢了,鼓吹年轻人要讲诚信那不是强盗喊抓贼吗? 如果真正想重建诚信社会,首先要从既得利益者做起,从老一代不诚信者做起,年轻人不会首先做出牺牲的,他们只会将整个系统推倒重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84 次阅读|18 个评论
年轻人既要学会诚信,也要学会不诚信
热度 11 famingkuang 2011-10-26 08:43
这个社会既不十分完美也不十分邪恶,诚信能给你带来利益也能带来伤害;特别是当你处于谎话连篇的社会之中的时候,更不能只讲诚信,你得分清跟什么人必须讲诚信,跟什么人可讲可不讲诚信,跟什么人不能讲诚信。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讲诚信了,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多么美好”,这完全是没道理的一厢情愿。 大夏是建立在千千万万个基石之上的,如果大部分都已经风化了,而只换上有限数量的好石头,根本就于事无补,而且还牺牲了一筐的好石头! 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没有人会怀疑诚信的重要性,但当谎言盛行之时,诚信就只能是人们渴望得到的一个美好愿望了。 诚信与不诚信只在一念之间,却会带你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愿年轻人一路走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09 次阅读|29 个评论
用假证很光荣吗?
热度 3 zxj368 2011-10-24 09:18
周末凑热闹去香山公干,在公交车上听到几个年轻人在谈笑着。 男生 A 问女生 A :你有学生证吗?有证可以买半票。 女生 A 洋洋得意地说:有呀,我有两个学生证呢,都是我姐给办的,我去×××就用这个证买的半票。说着还拿出证来给大家看,我也瞧了一眼,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证。 男生 B 说:就是,有个学生证就可以省不少钱呢。 女生 B 说:我这里也有呀,咱们都可以买半票了。 听得出来,这几年年轻人已经不再是大学生了,但都想办法弄到了假学生证,因此可以到处混半票。看他们肆无忌惮、满不在乎周围听众的样子,我心里很难过,真得很想问问他们:用假证很光荣吗?怎么用得那么理直气壮?而且还那么得意洋洋?感觉有个假证很光荣?而且还不怕别人知道? 这是谁的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有假证?为什么这些人用假证还心安理得? 想起很多有钱人想办法搞到经济实用房,开着宝马车去入住,觉着自己很有本事,其实是无耻呀!那是明目张胆的掠夺! 当然,还有很多类似于经济实用房的事件。某些人靠手中的权力或是关系,占用本属于弱者的社会资源,实在是无耻行径。奇怪的是得到者不仅不以为然,而且还洋洋自得,无耻之极。 假的,终究真不了,即使别人不发现,自己当时沾了点偏宜,相信将来的某一天,也会后悔的! 别把假的当真的!
个人分类: 杂谈|2866 次阅读|6 个评论
关于博主分类的建议
热度 5 zhaodl 2011-10-22 09:13
关于博主分类的建议
今天上网才发现,网站为了方便用户查找,开通了方便的博主搜索。十分感谢。但是,当我试着使用 以后,有几点感受。既然被任命为“博主顾问”,似乎也有责任尽一份心力。所以就在干活前,将几点 感觉写出来,供参考。 (1)目前的搜索,好像只能“姓名”搜索,以研究方向、关键词或者是博客名称、签名、简介等内容, 都不能搜索。太局限了,只有知道名字才能查找。现在的搜索引擎,做到这一点好像不用网站专门做 ,随便输入名字,都能查询个差不多。就像平时别人问我:你的博客网址是多少。我回答则是:实名, 搜索一下就找到了。 为此,建议:既然提供搜索,就应该有本站的特点:至少应该做到姓名准确定位的同时,增加学科、 研究主题等模糊查询,以便于年轻人找到不认识的博主。 (2)再往下看,编辑们真是辛苦,按着学科目录,不厌其烦地将博主一一分门别类地归入到具体的三级 学科之中,但是,现在要将自己能比较准确地归入三级学科,还真是比较难:搞植物分类同时也做植 物资源,搞工程热力学也面向流体或者做物性测定。在学科交叉的现在,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够比较容 易地找到“自己的家”。 建议:将类别划分的不要那么细,大方向就可以了,或者说一级学科最多到二级学科,如果与模糊检索结合起来,允许博主自己填写研究方向和内容,而不是现在死板的选择归并,可能更便于使用。 (3)谈到需找“自己的家”,我就找找我的家。找了半天我找不到,我属于什么?传播不是传播,管理不是管理。什么学科都不是的学术出版看来真的是“杂家”。编辑是杂家,看来是有“学科依据”的。按学科找不到,我按字母来找找,赵,就点击“Z”结果里边我反正没有找到。在找的过程中发现,赵并没有连续列出,而是按姓的首字母、再按名的首字母排列,这样就将姓给混排了。最后,只找到一种方式“准确的姓名”查询。 建议:即是按字母,就应该按拼音字母的顺序,zhao 就应该首先按Z二级按H,这样不会造成同姓的博主不再一起。另外,对于杂家,也应该给出一个其他吧。否则真的是感觉不是我这种人呆的地方,走错地方了。 另外说个题外话。科学网上寻找特定的博主真的挺难,按着发布的内容找到,但查看博主个人资料的时候,没有什么信息,就知道一个“姓名”有点亲切感,其他就是一些指标。如果博主在不做签名介绍或者专门开辟模块介绍,很难在自己通常联系的发威之外找到新的博友。就是添加好友的博友之间,也难以了解到做什么的、什么领域的,交流些什么的信息。如下图——个人资料,那一条属于个人资料?都是一些博主自己关心而对访客并不关心的信息。不敢恭维!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4588 次阅读|16 个评论
黄老邪自首书
热度 31 lix 2011-10-20 23:10
我从小就受党的教育,成长为一个光荣的人民警察。平时基本上还是奉公守法的,所以家境相对贫寒。五年前一天,我母亲赶公交时摔倒骨折,被好心的路人送往医院并垫付了几百元医疗费。但医院也够狠的,手术费七加八加,要十多万。把我愁死了。好心的哥们给我出主意,那个垫付医疗费的年轻人好像钱不少,不如敲他一笔。反正作笔录,打点法官,我们都有办法。我一时鬼迷心窍,就答应了。最后一审,判那年轻人赔几万。法官大姐好意,判词说,不是你撞到的,干嘛要去扶,送了医院还垫钱?按常理推断,那就是你撞到无疑。没想到这个判词响遍全国,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对此我几年来内愧于心,不是那几万元能弥补的。但没有机会说。 这次小悦悦事件,我感到我再不自首,我连人都不是了。所以请黄老邪代笔写自首书一份,向有关当局自首,向全国人民自首。愿意依法接受惩罚。 (想当然尔,姑妄言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410 次阅读|28 个评论
[转载]国考 国殇
热度 1 dongzg101 2011-10-20 16:52
国考 国殇 作者:liangxiaojun 时间:2011/3/1 8:56:00 2011年国考报名者再次刷新三项记录:人数逾140万,也是继2009年以来第三次超过百万;出现年龄最大的考生,35岁,这是报考年龄的上限;考录比扩大至87.5:1,竞争最激烈的前6个职位,比例则达到空前的3000:1以上。(2月24日《南方周末》《年轻人,到“体制内”去》)让人觉得这个世道不是病了就是疯了! 这么多年轻人——原本是最富冒险精神、最有活力,最有闯劲的年轻人,而且很多是社会精英、名牌大学生,甚至很多人放弃出国留学机会,却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跑去准备国考,过五关闯六将,杀个遍体鳞伤,然后获胜者就可以端着稳定的铁饭碗,不,应该是金饭碗,做着根本不需要读大学都能做的重复机械的工作,然后过着衣食无忧且节节攀升的生活,然后变得保守、安逸,甚至……——这当是中国目前最奇特的景观。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人通过国考,实现了自己崇高的政治梦想。但是又有多少人有崇高政治梦想?可能还是因为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实惠在吸引着一大批精英吧——不是有调查说公务员的稳定、高福利、有保障、安全感使他们成为中国幸福感最高的群体吗? 可是就在20年前,90年代初,却是相反的景象——很多人不愿意到机关、国企混日子,于是不少敢吃螃蟹的人纷纷下海,在商海中博击。那时最让人热血沸腾的莫过于听到“XX辞掉公职,下海经商”的消息。很难想像,如果没有当初的那帮弄潮儿,会有中国今天经济繁荣。 当古人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变成今人的“生子当做公务员”,总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当一个社会的绝大多数公民特别是精英分子都不想当创造者而蜂踊着想去当所谓的管理者的时候,这个社会还能指望什么人去创造?! 中国的教育使得我们的下一代不是别人的对手,而中国的现状使得当下一代不是别人的对手。 我不知道,这样的国考,算不算国殇?! 阅读全文(78) | 回复(0) 上一篇: 虎妈无犬子?
1261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日谢
lixia1962 2011-10-19 20:56
今天是我的生日。原来是不想过的,岂不知大家悄悄买了蛋糕,凌晨给我做起了生日。因为生日这个事情,对年轻人绝对是个好事情。但对于我来讲,犹如寺庙的警钟,时刻提醒我时间是越来越少了。真不是一件好事情,总想回避、忘记所有与时间有关的东西,把记忆永远停留在昨天。 这个生日也算很特别,凌晨是在上海的生日Party开始,下午就得在飞往新疆的飞机上过了。 为了感谢各位伴随去上海开会,并特意准备生日Party的同学,回赠一首“黎体”诗: 平白无故又一岁,稀里糊涂少一载。 不想青春早丢失,黄粱美梦也不在。 有缘千里来相伴,你我本来是一家。 人生百岁已见半,但愿天天乐开花。 壮志未酬心未老,吹灭蜡烛迎明天。 学海无边未到头,迎来新生赛神仙。 人生七十已是长,千年古树终是短。 时时放心人长久,年年辞岁老已断。 天是有情春不谢,人若有心谊永在。 ——黎夏 2011年6月27日凌晨于上海凯博宾馆二点。2011年8月9日修改。
2396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科大学联盟能救得了中国科学吗?
热度 3 daodezhenjing 2011-10-19 20:41
  欣闻北京十一所高校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目的是发挥不同类型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特色和优势,集成解决交叉领域和新兴领域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科技难题。思路是好的,可方法却有待商榷,因为科技力量的强大并不是几种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核心来领导,这才能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如果我们找不到这样一个领军人物,再多的高校加在一块也没有用,特别是在中国这种强调关系的社会。   “将熊熊一个,兵熊熊一窝。”将才的选拨直接关系着联盟的成效。可什么是将才?在中国这种论资排辈、强调权威的环境里,领军人物一般都会被少数人有名望的人霸占,如果真是这样,我相信这个联盟最终就是摆摆样子,糊弄一下,骗国家点钱而已,做不出什么象样的成果。因此,我们能不能不拘一格降人才,将有真才实学有思想有创意的人放到这个位置是联盟能否发挥战斗力的关键。但在中国这样的环境里,这一点是极难做到的,你想,如果年轻人到了领导岗位,这些博导、院士情何以堪。或许不少人会说他们缺乏实践经验和管理水平,可他们却具有那些老将缺乏的创新精神,联盟能否做出成果关键不就是在于创新吗?   到底高科大学联盟能够救得了中国科学呢?让我们拭目以待,不过,我总是持悲观态度,因为有创新精神的青年人很难成为领军人物,这是中国特有的环境所决定的。
个人分类: 管理科学|187 次阅读|3 个评论
山魂·美酒和我
zhouguojun 2011-10-17 13:50
山魂·美酒和我 山,集宗教文化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神秘山脉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所在. 我喜欢大山里的人,喜欢那些不同色彩、不同样式、不同规格、不同表情的脸;喜欢闲暇时那幽默风趣的言谈,喜欢忙碌时那认真可爱的背影。可是,我相信这一切都源于山的缘分. 我相信有山神存在,而神是有魂的.我想,总有一天山魂会带着我穿过层层丛林和荆棘,登上珠穆朗玛最高峰,我要站在8848米高的峰顶上展望未来。那时,山魂会指引穿过哀伤绵绵的前尘往事,拨开迷离失所的失望与无助,找到前世今生的路。 时间在恍惚中定格,当我回过神来发现自己正在和一群青春洋溢的年轻人东张西望看帅哥谈美女,说着不咸不淡不冷不热俗气却时髦的笑话时,我是那么真切的感觉到自己还活着,活在这个纷扰杂乱的世界里,身边有亲人、朋友、同事,为此我心存感激。 冬日的阳光同样孕育着不畏严寒的花朵,又是茶花、梅花粉墨登场、摇曳风姿的时候了,而我却想到撒哈拉沙漠那恶毒的烈日下去走一遭,看看到底是水先能让火熄灭,还是火先能让水蒸发? 山与酒是紧密相联的,突然想到中国酒文化与感情文化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渊源.据说,在中国几乎所有的感情都是喝酒喝出来的.亲朋、好友、陌生人、商场、官场,只要围坐在一起耿直的喝到天翻地覆、上吐下泻,那感情就会陡升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然后一切顺理成章.我想酒文化作为中国经典文化的魁首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因为它成全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
个人分类: 朝花夕拾|25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轻没有失败
zhangwysmile 2011-10-15 00:13
年轻没有失败,年轻有时间和精力的资本。 不要遇到挫折就灰心,年轻人要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失败了,重来过;失去了,再争取别的。错过了,要分析,下次来,要把握;幼稚了,下次,成熟点。不要紧,会好的,哪怕到了极点,也不要放弃,相信一定可以挺过去。不要消极,会好的。曾经的错,过去了,总不能回味在过去。现在的,很好,累完了,很舒服。不要伤,总会有人在支撑你。 对于短暂而宝贵的青春,我们要付出努力,脚踏实地,让知识充实自己,让经历完善自己。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年轻没有失败。
4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二十世纪中国,专科生的天下。
热度 5 fhli50613 2011-10-14 21:07
翻开整个 20 世纪的历史,我们很容易看出,主导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潮流的,其实主要是那么一批专科生,一批仅受过少量成人专业教育,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很不成熟,不敢委以重任的小年轻人。究其共产党而言,核心主政者毛泽东,少年时期的教育主要在私塾中进行,算其为高小毕业已属过分,正规教育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小学毕业刚好读三年,理应是一个不错的中专毕业生。如果高抬一点,最多不过大专而已。对毛学历含金量的评价早在 20 年代即有定论,李大钊安排他做图书馆协理,张国焘看不起他,胡适等一批当时的大学者对这个湖南伢很不应该的忽视。此外,革命初期长期被排斥于中央核心之外,与王明及其张国焘等发生的那些难以理解的纷争,等等这些,其潜在原因之一还不是因为毛的低学历! 共党高层领导的另一集群为五四前后的留法学生,这些学生仅少部分读过高中,到法国主要为勤工俭学(是否也可以叫着半工半读),时间一年到四年不等。此间的优秀分子还多数成了各门学科的专家,而不怎么读书的一批人(应该理解为花大量时间追求真理的人)多数都成了杰出的革命家。由于他们真正从事学习的时间恐怕极少,因此在对他们的介绍中已经很少叙述他们留法期间所学专业的名称。对这些在这种状态下坚持学习的革命家,按现在标准估算,大概也只能算大专。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在当时(或一度)抑毛贬毛,其中或许另有一种海龟对土鳖的情节。 另一不走运的人当时留学苏联,他们中部分为正规教育,部分算是成人教育,其学历介于大专到本科之间,这类海龟对中国革命本应发生较大作用,遗憾的是他们中的多数其学历与其对革命的贡献似乎不成比例。少奇同志是这类人中成功者的杰出代表. 另一大的群体为军校毕业生,老的不算,就其黄埔军校而言,三年毕业了四五期,每期最长时间不过两年,而我们的林副主席,满打满算只在步兵科学习了7个月就成了新中国的元帅。专科兮,本科兮? 中共早期的领袖中,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等倒是受过严格的正规教育,但其对事业的影响尽人皆知。 国民党党国早期最高层人士,倒是有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但其核心军事人物如蒋介石,何应钦,李宗仁,薛岳等,蒋,李,薛显然只能算作专科生。主要军事将领均系黄埔军事大专毕业,他们的学历与早期中共高级将领雷同。部分高级将领其后留德留美,本事不可谓不大,但才具的发挥显然未达上佳,尤其是解放战争。 基于上述事实,毛主席认为读书对成才而言是相对的。实践出真知是经过无数次历史实践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在百废待兴的六十年代中后期,出于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毛主席提出了宿短教育体制的设想。我想这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应该是对的。而他所未考虑到的是,这种人才的产生必须依赖特殊的时代,并适应于特殊的人群。还有一点未考虑到的是,在那个在精神上对他绝对依赖的时代,他讲话的哪怕是不经意的微小的偏差,在盲目的执行过程中均会被无情地放大,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我们之中显然有不少人是这一政策的受害者。 当今社会各大学校,甚至省市级像样一点的单位职员均无一例外地博士化,站在这批专科生的肖像面前,我们的这些博士们难道就一点都不汗颜么?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3038 次阅读|10 个评论
由本届诺贝尔化学奖看国内科研体制的弊端 (转载加点评)
热度 1 zls111 2011-10-12 19:53
来自丁香园: http://news.dxy.cn/bbs/topic/21276160 lvygwyt (ZT)本届化学奖授予以色利理工学院的Daniel Shechtman,表彰他发现了准结晶(quasicrystal)这个特殊的晶体结构。准晶(quasicrystal)是一种奇特的固体,它的原子结构相当规则但却不像晶体(crystal)那么规律,据说早在1928年就曾发现过,但因违反传统结晶理论,一直被怀疑。1982 年,Shechtman在NIST当博士后的时候,再次观测到了铝锰合金(Al-Mn alloy)中的准结晶现象。结果NIST的大拿们不但不相信,还因此将Shechtman炒了鱿鱼。Shechtman给Applied Physics的投稿也被拒,换了Physical Review Letters后被慧眼识珠,两年后得以发表。 无独有偶,另一位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也有同样的经历。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岛津制作所小研究员田中耕一,通过试验摸索到了一套分析蛋白质结构的“质谱分析法”(mass spectrometry), 此公既不会英语,也不爱交际,所做的科研成果仅仅在一个学会上发表了一下,就扔到一边去了。后来德国教授发现了该法的价值,才将其发扬光大。 笔者在东大读博士时,系里有位很牛的老教授曾经多次谈起他的经验体会,“拿经费的研究都不是真研究。”意思是说,搞科研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自由,既要敢于胡思乱想,又要敢于随便尝试,很多突破性的研究都是业余人士做出来的,就是一个佐证。 反观国内的科研体制,有两个弊端众所周知,一是院士当包工头,二是重经费轻待遇。前段时间到国内去交流,发现这个现象依然没怎么改观。 不可否认院士们也有厉害的,但绝大多数难以达到国际一流水准,且很多都是爷爷级的人物,思维早就定势,创造性和怀疑精神大为衰退,让其掌握巨大的经费审批权,甚至是独占科研资源,乃压制年轻人的第一要因。 第二个弊端则更为普遍,大学里的科研人员,特别是大城市年轻科研人员的待遇普遍偏低,这迫使他们多拉经费,搞创收。总之哪里有经费,就往哪个方向靠。结果,大学干的是公司的活,很多教授都是万能的博学家。但是国外大学的科研人员,比如日本,很多人都是数十年如一日地沿着一两个方向摸索,其原因就是基本科研待遇足够其生活,因而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如果我是某研究单位的主管,我首要的心思就是让年轻人吃喝不愁,只要你在认真做事。 其实我觉得还有第三个弊端,就是科研急功近利,要求SCI,而且越多越好,分值越高越好。没有这些东西,恐怕连生存下去都很困难。要中国得诺贝尔奖,怎一个难字了得! 、、、、、、、、、、、、、、、、、、、、、、、、、 这篇文章写的很精炼,事实就是这个样子。那么作为我们年轻人怎么办呢?真的等环境变好吗?是不可能,我们直接去改变,去革命也是不现实的,那些老板最擅长的就是打压。 我想大部分人是随着这种环境去适应了,以致跟这个环境差不多了。这是作者没有点出来的,这才是最恐怖的。年轻人这样做,最后也是输家,还是一败涂地,到时把自己的学生和后来者都搭进去了,成为了帮凶。还有在现实环境中,老板的打压是非常厉害的,大环境是这样,个体就难所幸免。 竟然跟着环境走是输掉,干嘛不赌一赌呢???其实也不用赌,看看身边的环境,社会的发展,一切都在改变,改变思维,穷则变,变就有出路。比如在生物学科,实验是很烧钱的,没钱就不要玩了,并且学科的规矩和分割已经好了,作为一个青椒想建立一个实验室,没有海外背景是非常难的,有海外背景现在差不多也要CNS,只有依靠大的实验室。怎么在这种环境突破呢?在你念博士的时候就应该想到这个问题,以后自己怎么发展呢?如果在老板的安排下,毕业后会什么,能做什么,有什么发展,如果把这些想过了,我想你就可能做出判断,你是有权利拒绝听老板的,并且更换导师。不要说这不现实,我那里知道以后怎么样?但是你不知道以后怎么样,我就知道你以后会怎么样,就会注定会怎么样。在当今的社会选择是很多的,你是选择死胡同,还是?? 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想发展巨大,只有自由,有自由的空间供你发挥,而不是自己放弃自由,进笼子。当然现在环境是一个大笼子,但也要我们进去呀!
3431 次阅读|1 个评论
现代文盲很可怜
热度 6 xupeiyang 2011-10-11 20:13
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网络时代。。。。。。 不知道现在到底算什么时代? 谁最可怜? 新一代文盲,最可怜 就是不会用电脑、网络的那些中老年人 有的人手机也不会用 他们很羡慕年轻人 他们不敢问年轻人 他们不敢多吭声 有些年轻人还歧视他们 特别是有些青少年,就瞧不起他们,连自己的父母也瞧不起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2442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转载:周光召院士告诫年轻人勿浮躁
nanofeifei 2011-10-11 09:15
来自科学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0/253628.shtm “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获得者走进清华 周光召院士告诫年轻人勿浮躁 近日,周光召基金会和清华大学联合举办“周光召基金会获奖者清华论坛”。第四届周光召基金会“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获得者罗先刚、高绍荣、周琪与清华师生分享了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的最新进展、科研经验及人生感悟。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周光召院士亲临论坛并讲话。 周光召说,三位获奖者都是按照科学精神来工作,这特别值得年轻一代重视。“如果没有掌握最基本的规律,只是暂时性地将‘技术’展示一下,是很危险的。” 他强调,科学研究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有浮躁心理,一定要坚持一步一步把所有的规律搞清楚。只有在系统地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新问题、发现新问题、想办法解决新问题。 “尽管现在的诱惑很大,但做科研不要有压力,要扎扎实实把事情做好。”周光召希望青年科学家用真正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对待自己,保持科学的精神,理智、冷静地面对社会。 据悉,这是国内首次举办周光召基金会获奖者论坛。三位获奖者中: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罗先刚及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将表面等离子体引入光学光刻领域;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高绍荣分别发展出不同的优化细胞、诱导方法和培养环境。 据介绍,周光召基金会由香港爱国人士钟健国先生及其家属捐资,于2006年6月15日在香港设立,旨在奖励为中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周光召为基金会理事会永久名誉主席,钟健国为基金会理事会主席。
19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者提十大建议(欢迎补充)
热度 1 daodezhenjing 2011-10-9 00:07
(1) 项目审查人的选择。为了民族的创新,建议多选用一些年轻人,他们对新思想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如果老是用那些思想固化的人来做裁判,注定优选出来的人没有新思想,项目不会有大的创新。 (2) 一个人一次只能申请一个项目。仅仅是一个项目很多人还没有功夫做,需要承包下去,何况多个项目呢?他们成了项目的包工头了,不要给这些投机倒把的人机会。 (3) 有行政职务的一概不给予项目。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又有权,又有钱,这给无数科研工作者树立了不良的典范,使科研工作者不能专注于科学研究,如果你想做科学家,就不要做行政领导,如果你要做行政领导,就不要做科学家,两者只取其一。 (4) 优先选择中青年人的项目。创新的主体是中青年人,而不是那些老态龙钟的院士,自然科学基金不是按照权力名誉的分配,而是要看这个项目有没有创新性。相信绝大多数上了岁数的人思想已经固化,没有了多少创新的能力。 (5) 给科学圈外的人一些机会。如果是爱因斯坦在中国,他有机会获得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吗?可以说完全没有可能。要知道,真正的科学思想书本上是学不来的,它往往来源于一个人苦难的经历,科班出身的人一帆风顺,绝大多数都没有多少思想,创新都是扯淡,他们的项目不过是跟在西方科学屁股后面骗点钱。如果真想在科学上有大的创新,就要不拘一格,去掉那些条条框框,特别是对那些东西方科学能够结合的人,要大力支持,不能以以前没有发表论文阻碍。 (6) 给项目审查人独立决断的权力,一个人就可以决定项目,并使之和项目利益挂钩。如果项目成果大,可以增加决断的权力范围,并给予相当的奖励,如果项目成果了了,就取决其决断的权力,清除出审查人的队伍。千万不要搞那些共同决断的形式,这只会造成腐败。 (7) 给那些已经否定的项目申诉的机会,不要让好项目落网。建议有一套完整的复查机制,使好项目可以在败者组中复生。 (8) 对申请人进行多方面的考察,不要只看项目。因为申请人的素质决定了项目的成功与否,如果仅仅看项目,就会给很多投机者以机会。 (9) 对跨学科的项目优先考虑。如从系统角度看理论物理,从物理化学角度探讨生物,从哲学角度探索自然力,这里面最容易出大的成果。 (10) 加强对中国哲学和西方科学相结合的研究。东西方文化的每一次结合,都会带来科学的革命,第一次文艺复兴是,第二次文艺复兴运动必然也是。专门给这块立项,是中国科学走向大发展的前奏。
26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老了是什么感觉
liuqingju11 2011-9-30 23:33
人老了是什么感觉 莫里斯   一天,一个年轻人问我:人老了是什么样的感觉。我一下怔住了,因为我还从来没有想到过——我已经老了。   或许在我的生命中,这是第一次,我感觉我活出了理想中的自我。很多时候,我也对自己的身体感觉到绝望:满脸的皱纹,松弛的眼袋,下垂的屁股。我也常常因为看到镜中老态龙钟的自己而感到震惊,但我不会为这些事 情痛苦不堪。   我永远也不会去用真挚的友谊、精彩的生活或温馨的亲情,去换取少一些白发和扁平的肚子。我老了,也就更懂得去善待自己,对自己少了些苛刻。我成了我自己的朋友。我不会因为自己多吃了一片甜饼,或没有整理床铺,或花钱买了自己根本不需要的膨胀螺丝而斥责自己。我老了,我就有了资格去大吃大喝,邋里邋遢。我见过太多的好友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还没有来得及安心享受这伴随着年老而来的宝贵的自由。   如果我愿意,我可以看书、玩电脑一直到凌晨四时,然后再一觉睡到过午,这又关别人什么事呢?   如果我愿意,我可以独自一人听着五六十年代的优美旋律而翩然起舞;如果我愿意,我可以为我逝去的爱情一洒伤心之泪,想哭就哭……   如果我愿意,我可以穿着被发福的身体绷得紧紧的泳装在海滩上悠然漫步,然后纵情跃入海浪之中,才不管那些身着比基尼的人向我投来的怜悯目光。她们也会变老的。   我知道,我的记性不好了。可话又说回来,生活中的有些事情该忘记的就应该忘记。当我们到达生命的终点,我只带上一生中那些最美好的回忆。   我竟有这样的福气,黑发变成了银丝,青春的欢笑在我的脸上雕刻出了道道皱纹。有多少的人,还没有开心地笑过;又有多少人,还没有熬到皓首就已经悲戚地离去。我说“不”就是不,我说“行”就是行。当你慢慢老去的时候,你就会变得更加达观,你就更不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   我不再自我怀疑,我甚至修行来了可以犯错的权利。   我喜欢现在的我。我不会长生不死,但只要我活着,我不会浪费生命去悔恨过往,也不会为将来而去忧虑,每天餐后,我还要吃香甜的点心——   这就是年老的感觉,我喜欢年老,它给了我自由。
个人分类: 心的声音|1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多点精神 少点物质 - 辛亥百年的思考
热度 2 zhaoqi 2011-9-30 05:48
辛亥革命,一百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方方面面,可以说是翻天覆地,这里就不一一列数了。 我一直认为年轻人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年轻人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年轻人的崛起就是国家的崛起,年轻人的富强就是国家的富强。 那么辛亥百年,年轻人发生了哪些变化?年轻人作为一个群体,在历史舞台上出现过多次,为大家所熟悉的是各个学生运动。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个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起因: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权利转让给日本, 1931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起因:国民政府消极抗日 1947年5月20日,五二零运动,起因:共产党组织的“反饥饿,反独裁,反迫害”运动,动摇国统区的统治 1989年的某某风波,反腐败。 简单回顾一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辛亥革命早期的学生运动多在争国权,那时候中国备受列强欺凌,国将不国,这时候的学生运动多与国家有关。 第二阶段是国共内战阶段,学生运动多是由共产党组织的在国统区的学生游行抗议,中国无亡国之忧,这时候的学生运动多与主义有关。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质改革与政治体制碰撞,这时候的学生运动多与体制有关。 这三个阶段,学生关注的重心从国家到主义,从主义到体制,国家趋于稳定,但是稳定之中有不安定,不变的是学生对国事的关注没有降低,学生的理想,激情没有丧失。 一百年过去了,现在的学生关心的是什么呢?保研,工作,房子,车子.......几乎没有人再去谈论国家大事了,或者将“穷则独善其身”为口号,为“管好自己的事情,不问他人的事情”做挡箭牌。 一百年过去了,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就这么一个口号,十万青年学生放下了笔杆子,拿起了枪杆子,奔赴了抗日的战场。而现在公务员考试,旌旗一挥,百万青年趋之若鹜,何其壮观,何其悲凉。 一百年过去了,如果你再跟周围的人谈国家,谈主义,谈体制,其他人一定会认为你幼稚,认为你愤青,认为你有病,认为你...... 一百年过去了,我们失去了什么,还剩下什么,将走向何方?
2078 次阅读|2 个评论
博士生学什么?
热度 3 herlifexysz 2011-9-29 18:34
去大连出差时,见到了博士同学,她说起来当年在职全脱产学习的充实和成就,很是自豪。那是最纯粹的学习的岁月,经历了会议的同声翻译,参加了国际会议,参加了博士论坛,甚至出国去参加会议,还获得了一个Noble奖,评上了副教授。现在回到原单位,评上了硕导,也带着女儿去米国作了访问学者,女儿的英语听说读写非常棒!学习也很主动优秀,又兼职干起了行政工作(没浪费当年就被我们看出来的亲和的领导力!)。瞧,这日子还是过得很不错的啦。 而我呢,从当初考取博士的面试时,我告诉各位面试教授“为什么读博”的答案时(“我是来体验名校学生的生活”),就明确了我的读博理由:体验生活。当生活遇到困难,我肯定先放下学业。真的后来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所幸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极大支持,我走了过来。我对科研,若即若离,绝不会像许多拼命郎似的。这样的心态造成了多年来止步不前的状态。各位朋友,以后多多督促啊! 和同学说起读博那会儿非常遗憾的就是,没学会如何写基金标书。当然,实质上,俺没学会的东西太多了,导师对女博士生的相对宽松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人总是有惰性的啊!呵呵。没有明确的读博理由,就没有持续的动力。 刚刚读到了一篇文章,说 现在的科研越来越像一种谋生的职业 。要是年轻人适应不了这种职业圈,真的难以生存下去了。 如果说读博是一种职业训练,那么这种职业训练起码包含以下内容:如何申请课题,如何看国内外文献及撰写文献综述,如何写各式研究论文,如何报销经费等等。在项目经费打天下的时代,这是必须学习滴。
3618 次阅读|3 个评论
经验与远见
热度 1 gxdu 2011-9-29 17:13
经验与远见
年轻人不必拘泥于自己现有的见识,经历多了,尝试多了,已有的见识就能推出远见。 多增加阅历的途径是经常跳出自己的圈子,注意和思考你圈子外的东西,一生中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广阔的兴趣。 不要过多的计较得失,尝试了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和提升。 尝试尽量多计划性,周密性和科学性,但切勿用这些框框制约自己尝试的冲动,尝试新计划的质量因人而异。 很多见识都有局限性,没有永恒不变的见识。反问可以检验已有的知识,要勇于改进自己错误的观点。 追求自然科学的智慧,也要意识到从事这一活动的个体-我们自己是一个情绪动物,我们的情绪都是合理的,尽量排除负面情绪。 在不同的环境下,与环境适应,没有永恒不变的生活模式。 因人是情绪的个体,经常卸掉心理上不必要的包袱,是一门一生要钻研的艺术,交一个至亲密的朋友,心理会健康很多。 旅游,参加会议,运动,与不同的人交换看法和知识,和自己谈心,保持开放的心态。 @@@ 我们祖先对公民意识有很好的一句话概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和青年诸君共勉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43 次阅读|1 个评论
明明应该如此的,为何却总是违心地做着相反的事情
热度 2 runrun 2011-9-25 14:44
因为带我的老师准备要走了,要做好交接工作。10月1日之前,我都不再上科学网了,若没有及时回复忘见谅。 我感觉我是一个待人真诚的年轻人,有些时候说的话可能稍有冒犯,但绝无恶意,烦请各位原谅。希望能和更多的人交朋友,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 特别鸣谢:我这样一个小傻瓜,有幸在科学网上结识了一些良师益友,特别感谢杨文祥老师对我的教导,可能您觉得没什么,可是我觉得很受益,也谢谢蒋叔的鼓励,更谢谢在我生日那天和之后送我祝福的网友。 正文: 明明是因为懒得打扮,个性爷们,却总被别人说叛逆。 明明是女的,却让我干着男人的活:扛米、提水,踹门、保护女生、爬上爬下。 明明会做饭的,却总因为歧视我外貌而不让我做饭,天天让我刷锅碗瓢盆。 明明是一个恋家的人,却阴差阳错地跑到一个离家千里的地方念书。 明明是渴望爱情的,却总是自卑,自己瞧不起自己,怕受伤。 明明是一个胆小的人,却硬是装坚强:为了不麻烦别人,自己一个人第一次从南京回到广州的时候因为找不到车站,在地铁站被一群人围着唧唧歪歪说个不停吓得掉眼泪也不敢告诉母亲,回去还硬说什么事都没发生,天知道那只是我运气好,如果运气不好的话,或许今天自己就不能坐在电脑前写blog了。(多少次因为不想麻烦别人而硬是撑着,因为自己总是天真地以为撑过去就好了) 明明可以拥有更多的朋友的,却因为某些原因而疏远别人。 明明是可以过得更好的,自己却硬是要虐待自己。 明明可以过得更幸福,更潇洒,心中却因为某个解不开的结让自己在死胡同里徘徊。 明明是一个理科白痴,却硬是要去学数学,学物理,学化学,这些是神马,我一点都不懂。 明明是可以学得更好的,自己却很少用心钻研。 明明是可以爬的更高,自己却因为某些原则,总是放弃机会。 明明是想对学生好点的,却因为便于管教学生而不得不凶学生。 明明向学生承诺过很多事情,却总是因为自己懒或别的原因没有兑现。 明明不想国旗下的讲话,为何老天还不下雨啊???? 生活中有很多的明明,也有很多的如果,可是,那些都是虚的,回不去的,世上哪有那么多的明明和如果啊。不能老纠结于过去,过好明天的就行了。 最后,在没征得蒋叔的统一之前,我想引用蒋叔的一篇文章来结束这个无聊的话题: 我常說 勤寫博客的人有兩個特徵 一是比較自戀 二是有較強的傾訴欲 因為自戀 所以自己的那點悲歡離合愛怨情愁那點羡慕嫉妒恨那點風花雪月懷舊曖昧 都當作寶貴的回憶一個字一個字地碼出來 因為愛傾訴 才絮絮叨叨地在網絡的十字街頭逮誰向誰傾訴 因為自戀 覺得自己的那點觀點非常重要非常可貴必須要傳播必須要普及 所以才不管別人讀不讀不管有沒有人點擊不管別人看了之後有沒有作用 每天不厭其煩像個蒼蠅一樣嗡嗡翁叫喚 希望哪怕辯不倒對方 煩也要煩死對方 耗也要耗死對方 其實 這都是寂寞 ) { showCreditPrompt(); show_click(values , values , values ); } }
329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学的名教授为什么不带本科生课?
热度 8 skdhf 2011-9-23 20:42
上大学的时候偶尔能听到学校里的大牛们恩赐我们的报告,怀着崇拜的心情敬仰着他们,期盼着能给我们上上一门课,可期盼再急切也都落了空。现在已经再也不用上课,长了点见识,见到了学校以外更大的大牛们。他们在科研上很有水平,在人格上也大都很有魅力。但是这些楷模们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知识传给更多的年轻人,而不只是自己有限的几个研究生们。 学校本科阶段开设的课程一般都是一般的年轻老师上,或者专门教书的先生们。现在好像分派了,一部分是教书派,一部分是科研派,当然后者的腰板更硬,因为有经济基础,有影响力。教授有了点名气就会很忙,就有有很多应酬,就会有很多基金要申请,就需要和很多人洽谈项目。这些都可以理解,但是高校里的教师毕竟还是教师,人人见了都会喊一句老师好,听到这句话也得给我们上点课传授点知识吧。 本人已经不需要再上课,可是认为应该给孩子们一个更好的接受教育的环境,而精英们之所以能成为精英除了自身的天赋,后天的经验也尤为可贵。如果能把这些好的不断传承,那我们就会有更多的精英。岂不快哉!
3669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中国的希望在年轻的一代
热度 3 yuliping 2011-9-22 23:06
王德华老师的博文中提到: “当今的社会大环境对年轻一代精神的摧毁,是很可怕的。具体表现很多:规矩意识淡薄,传统观念缺失,诚信意识缺失,责任态度缺失。自我意识过足,集体观念不足。索取意识太强,奉献精神太弱。物质享受第一,吃苦耐劳不足。” 一方面非常赞同,但再仔细想想,又感到一丝欣慰,正因为如此,中国才有希望。现在的年轻一代,规矩意识淡薄,意味着你管他更不容易;传统观念丧失,说明他可能会藐视权威;诚信意识缺失,才能催生制度的完善;责任态度缺失,所以对社会索求过高,才能加强对政府的监督;自我意识过足,集体观念不足,所以才能催生一流的社会制度;索取意识太强,奉献精神太弱,所以才会催生真正为民服务的政府;物质享受第一,吃苦耐劳不足,所以遇到困难,才不会忍耐,才能促进社会进步。 美国二战后出生的年轻人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但是事实证明他们现在仍然优秀,因此我想没有必要担心中国的年轻人。 我们因为太过于责任感,太过于吃苦,太过于忍耐,太过于顾全大局,所以我们被大大小小的领导舒服地管着,但现在年轻人会吗?再也不会了,多好的事情!让坏人折腾坏人去,中国才有希望! 2011.9.22俞立平于宁波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3370 次阅读|3 个评论
年轻人应该学习嵇少丞教授这样的满腔热血和爱国热忱
热度 4 chunyinzhou 2011-9-22 21:57
年轻人应该学习嵇少丞教授这样的满腔热血和爱国热忱
【导读】嵇少丞教授一片爱国热忱,满腔热血,我们年轻人应该学习! --------------------------------------------------------------------------------------------------------------------- 嵇少丞,江苏省盐城市人,加拿大蒙特利尔工学院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流变学、岩石物理、构造地质学和大陆动力学等。 1982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师从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张文佑院士和钟大赉院士读研究生。 1983 年赴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在 A.Nicolas 教授和 D.Mainprice 教授的构造物理实验室里留学, 1987 年 6 月获得博士学位,并获法国科技部最佳博士论文奖和中国矿物、岩石和地球化学学会第二届 “ 侯德封奖 ” 。 2001 年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聘为海外博导;在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构造实验室和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做客座研究; 1991 年至今,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文理学院和工学院先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终身教职)。 --------------------------------------------------------------------------------------------------------------------- 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实验室召开杨文采研究员、金振民客座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庆祝会(发言录音)(2005年12月30日) 嵇少丞 教授在会场上的热血沸腾的发言如下:(不清楚部分用 % ¥ # 等代替) 录音下载: http://www.ccsd.org.cn/PhotosNews/2005news/1230_meeting/051230_audio/15_Jishaocheng.mp3 或: 15_Jishaocheng.mp3 来源: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网站: http://www.ccsd.org.cn/PhotosNews/2005news/1230_meeting/audio.htm (另外,感谢 新浪博主刘一婷 发现这么珍贵的资料让我们大家学习,在此替广大网友谢过。) 嵇少丞教授全场发言如下: 我感觉春天来临啦!在我 22 岁时,在我刚刚进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大概我是 18 岁,中国科学大会召开,郭沫若院长那个时候说,科学的春天来临啦,让我们拥抱这科学的春天吧!那么今天我在这个地方,从孟局长的讲话里,知道中央提了新的政策,第一个就是春天来临啦,所以我们要讲,让我们拥抱地质学的春天吧!(鼓掌) 所以作为地质学家,我们要珍惜这个美好的春天,让我们为我们祖国做更多的事情。 我是非常幸运的,我在 22 岁的时候,有幸认识校学团秘书(?这里听不太清楚)许志琴院士,在法国认识的。 在我博士临毕业那一年,有一天突然我收到一封信,是金振民院士给我来的信。那个时候因为我是搞流变学的,所以我们就是谈论流变学,在信的最后他就鼓励我,就是他鼓励我年轻人要好好地学习,在科学上要多做贡献,为国家做出贡献。当时我是很感动,就是至此之后,我就跟他一直保持任何时候都是学术上的 % 。基本上他的文章我全部看过,我想我的文章他也是看过的。所以我们可能是对 % ,是真正的同行,是探讨得非常好。 杨文采院士我是,过去是只见其名不见其人,一直等到前年,当我阅读了他的很多文章,我记得在我一篇文章里就引用了他的四篇文章,在国外发表的文章,受他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在苏北地区,就是造山带上 % ¥的玄武岩,做了非常非常好的工作。 就说我今天能够非常高兴地参加这样的会议,因为这样的会议,在加拿大是不可能的,我们那里也有皇家这个学会的就相当于中国科学院院士,但是非常冷冷清清的。所以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特别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一个国家,所以当科学家我们是非常荣幸的。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 所以到了一个海外待了这么多年我能回到祖国参加这样的一个合作呢,我感觉到很 … 很 … 心情很 … 很 … 很愉快,感觉到这个科学家是很荣幸的。这是第一个感受。 第二个感受就是, @# ¥,金振民院士在美国学成归来,杨文采院士是我们那个、就是我现在所在的蒙特利尔市 McGill 大学的博士学位,所以从这个方面,我想我也是照这个就是娘家人,对他表示祝贺。(鼓掌) 说我大概呢就是讲这一点,所以我作为一个海外归来的一个学者,我参加这样的活动那是真正的兴奋,我也想祝贺我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多做贡献。 谢谢大家!(鼓掌) (上面有嵇少丞教授现场发言演讲录音,大家可以下载下来珍藏,随时可以感受一下海外教授当时的激动心情) 现场照片: 1.嵇少丞教授从海外归来参加庆祝会 2.嵇少丞教授演讲 3.嵇少丞教授发言中情绪非常激昂 4.嵇少丞教授非常激动和兴奋 5.嵇少丞教授表示年轻人要多为祖国做贡献
个人分类: 地球科学家及实验室|13730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何看待当前的社会环境对青年人成长的影响?
热度 3 duke01361 2011-9-21 19:15
可能是职业习惯,总在思考这些问题,但这需要一个很大的视角,一个人很难做到,所以促请有兴趣的学者、专家、教授,在茶前饭后赐下您宝贵的执教? 一、当前社会环境与年轻学生成长的利弊是什么? 二、高等学校需不需要维持“象牙塔”的地位? 三、年轻人应该如何看待自我,以及自我的成长? 四、社会应该如何促进年轻人的成长?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4980 次阅读|7 个评论
用什么方式对年轻人好?
热度 3 SoSoliton 2011-9-20 12:05
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回答的,也不是我有资格在这里胡说八道的。我今年过了 45 岁,也是从年轻走过来的,是从我们村可以说最穷的家庭逐步走向一所 985 大学的教授岗位的,对此问题我有我的切身体会,它们基本上反映在我的博客文章中(有些文章我已屏蔽了),其中有一点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的体会是:对你最好的人,是永远也没有说要对你好的人。 这话如果反过来理解,也可作为一条教训:当有人在拉拢你、给你好处时,你要提高警惕,至少要反思:你能给 TA 什么? 千言万语,年轻人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如果思考不清,判断不了,不妨多学习,多听老人言,不急于行动,淡定点。 说一个对年轻人特别好的人,以此来映衬并无可辩驳地证明:文双春总是跟年轻人过不去。就事论事,说两件事。 第一件事:文双春当评委专门打压年轻人。 今年 6 月 7 日,本人作为评委之一参加了学校中央专项优秀人才基金的评审,全校共有 31 位优秀年轻人申报,根据学校科研院发布的指南,评出 10 位受资助者,每位资助 40 或 30 万元。评审组由五位教授组成,德高望重的俞汝成院士任评审组组长。根据俞院士的建议,每位评委主审 6 位申请人的材料(其中一位评委多审 1 份材料),但不能主审本学院申请人的材料,以确保公平公正。 我所在的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有 3 位年轻人申报, 1 位胜出, 2 位落选,他们的胜出或落选,其实都不是我评的。结果还未公布,某历来爱惜年轻人的领导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了,跑到学校大闹一通。质疑和申诉本来也是正常程序,但也许是该领导爱才心切,把怨气都撒到老夫的头上了,一方面向学校控诉:文双春在里面当评委,他们怎么评得上;另一方面又挑拨老夫跟当事人的关系。更令人气愤的是,学校最后妥协了,为和谐计,再将指标翻一番,皆大欢喜。事实胜于雄辩:文双春就是跟年轻人过不去,某领导就是对年轻人好! 我虽然无语和无奈,但我还是把我的心情装在一篇博客中,“ 评和被评都是一面镜子 ”。此文后来被刊登在《中国教育报》上,该报编辑后来再向我约第二篇稿件时说这篇文章“得到报社内外很多读者的赞许,他们说不只是高校,其实具有普遍意义,人活着,总免不了被评,如何对待,见得出人生境界之高下。” 第二件事:文双春作为科研副院长专告年轻人科研项目的状 这件事情玷污了我的人品,更令我气愤。事情就是这几天的事,我感觉特别蹊跷,有点像空穴来风,本想不理,但大凡这种空穴来的阴风比龙卷风还恶毒,唯一应对办法就是正本清源。 我们学院几位老师最近得了几个小项目,某领导你要表现你对老师们作了多大贡献也就罢了,你也犯不着捏造事实说文双春到相关部门告了几位老师的状,举报他们是搞歪门邪道得到这些项目的。你这不是以大人之心度老夫之腹吧! 与前面那件事情一样,我想再怎么辩驳,最后可能还是要“事实胜于雄辩的”。不过,我还是申明两点: 1. 文双春这一辈子没有告过任何人的状,包括作学生阶段向老师告状的事情都没干过。告状一是要掌握确凿证据,二是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我一不掌握几位老师“搞歪门邪道”的证据,我难道就不怕承担法律责任?二是更没有好的心理素质,告状的事情我最害怕干,我一点都不勇敢,我怕我的良心受不了,很有可能别人没告倒,自己先被煎熬死了。 2. 文双春敢于跟几位老师到相关部门对质,看看是否他这个王八蛋告了老师们。如果老师们不愿意对质,也可责成我主动请相关部门开具证明,证明是否收到过我对几位老师的举报材料。相信政府部门不会开这种假证明吧!如果还不相信,也可采取最原始的诅咒办法:如果文双春真是去告了状,他就 …(你说怎么样就怎么样,保证灵验)。 令人欣慰的是,很多年轻人的眼睛还是雪亮的。我感谢他们对我的理解、尊重和支持!我不高尚,我对年轻人也不够好,但我绝对不做害人的事。我信佛,我认为那会遭报应的。
个人分类: 无所事事|282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研:让自己尽可能地闲下来
热度 5 kejidaobao 2011-9-19 15:50
文/彭思龙 怎么做科研,似乎永远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早先我们宣传的科研人物似乎都是不睡觉的人,每天工作到深夜。十几年过去了,对这个答案我有些茫然。就我读过的书,结合自己的科研体验,我认为这一点是需要调整的,那就是到了一定的阶段,要让自己充分地闲下来,而不是不断地忙碌。 1 空闲让大脑有充分的时间思考 科研的主要活动除了必要的实验之外,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大脑全部投入的一个活动。假如我们天天忙碌,不停地做事情,那大脑就不断地被调用,根本没有时间去集中精力思考一个问题,也就不可能得到所谓的科研成果。很多同学无事上网聊天看肥皂剧,还有些年轻人整天搞体育活动,这不是空闲,这是用另外一种琐事埋没自己的大脑。这里说的空闲,是指真正的空闲,心里无事,手里也无事,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时候,大脑是在充分的自由状态,内心装着要思考的问题,用庞加莱的说法,就是潜意识不断地在加工,也许就能加工出比较好的结果。 2 空闲让大脑有机会消化刚得到的知识 学习的知识有些是需要领悟的,并不是看了都能直接地理解。尤其是有些深度的知识,需要大脑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才可能真正地明白和理解。如果我们不断地看东西,那就好比不断地吃饭,不给胃以消化时间,那就会积食,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学习也一样,没有机会消化,也会造成知识上的积食,食而不化,是非常有害的,可能造成教条主义。而且,如果没有很好地消化刚学的知识,对于后续知识的领悟也带来很大的障碍,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我们看到,在学校里,很多天天看书学习很长时间的学生未必都是好学生,就是没有给自己消化的时间的例子。 3 空闲可以提高自己的效率 做科研,生活,都需要处理很多事情,而且是绕不过去的事情。如果要让自己有空闲的时间,那就必须提高做事情,尤其是做杂事的效率。我们的精力有限,不是什么事情都需要我们亲自动手去做,也不是什么事情都需要尽善尽美。适可而止很重要。知道了空闲的重要性,就不会把自己的精力浪费在无谓的琐事上,而是需要尽快地处理好各种琐事,养成快刀斩乱麻的好习惯。当然,做实验还是要认真扎实,不能马马虎虎。高效率并不是马虎的代名词,而是不要求100分,只要求85分的一种工作方法。按照笛卡儿的说法,就是把要做的事情分的主次分明,然后把精力有效地分配到这些事情上,之后还要给自己留下充分的自由时间。 4 空闲可以有机会吸收科研之外的知识 做科研的人往往觉得时间不够用,尤其是没有时间去看所谓的杂书。其实,正如我个人的体会,看看杂书是非常必要的补充。很多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并不是直接来自于问题本身,而是从其他地方得到了启发。只有我们有空闲时间了,才有可能看看其他所谓的杂书,才有可能得到来自于不同领域的刺激,得到所谓的灵感。有时候,看看别的书,看看电视,甚至听别人说说话,都可能有很好的启发。尤其是需要读读哲学的书,对于科研的帮助就更大,在马赫的书《认识与谬误》的前言中,他就强调做科研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哲学思想,或者需要掌握一种更好的哲学方法,否则,盲目地做科研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当然,得到的这些知识不仅仅对科研有帮助,对生活的体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5 空闲可以培养科研的美感 美感不是匆忙而过的那一瞬间的感受,而是不断地玩味得到的体验。空闲让我们有心情从各个角度来看我们的问题,不断地玩味其中的有趣之处,然后才能看到不同角度的美,才能看到这个领域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有时候,我们想到一个思路,是没有什么逻辑而言的,那就是美感带来的潜意识的审美选择。 6 空闲让我们的科研生命更长久 身体是个有机体,需要不断地休整。如果天天忙碌,那身体很快就会垮掉。为什么中国科研人大多数科研生命不高,这跟不会休息有很大的关系。身体的健康程度,大脑的旺盛程度,决定了我们的科研生命是否还能够维系。如果我们不想早早退休,那就更需要学会空闲。 7 初学者不能空闲 当然,并不是这里所说的空闲适合每一个人,尤其对于初入科研门槛的新同志。新同志入行,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需要补的课很多。基础知识要非常的熟练而且扎实、基本的技能要抓紧一切时间锻炼、前沿的进展要抓紧一切的时间学习,这些都是不能用空闲来解决的。 总的来说,为了课题有更好的发展,为了对课题有更好的感觉,为了提高生活的质量,为了科研的生命更长久,我们最好能够及早建立条件,让自己闲下来,而且是充分地闲下来。这样,我们或许就能够做好科研。我自己是个晚上不加班的人,是经常看看杂书的人,是在有些人眼里有点不务正业的人。本文不是为了给自己辩护,是深切的体会。 (转摘自科学网博客2011年9月1日博文,作者有补充)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3346 次阅读|5 个评论
年轻人会毁掉中国(学术)的未来
热度 70 hongfei 2011-9-18 03:04
年轻人会毁掉中国(学术)的未来 2011.09.18 纵观历史,对年轻人寄予厚望和让年轻人高歌猛进的社会,总是行将走向社会体制和文化崩溃的社会。 尽管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极少数人曾经都是青年人,但是过去、今天和未来所有的老混蛋和老混混们,事实上都是当年曾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人们常常自欺欺人地以为今天用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取代社会中的老混蛋和老混混,未来就会无不美好。其实那只是拔苗助长,用未来的老混蛋和老混混取代今天事实上未见得那么糟糕的老混蛋和老混混而已。 事实上,任何一个稳定发展社会的中坚,都是那些有远见、有能力和有贡献的老年人和中年人,以及少数可能成为有远见、有能力和有贡献的老年人和中年人的年轻人。 所以,中国学术界并不会毁于现在的那些老混蛋和老混混之手,只会毁于不加严格选择而提拔和催生出来的年轻人之手,因为他们会成为未来更糟糕的老混蛋和老混混。 不信就走着瞧。 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应该给年轻人尝试的机会。不过,如果没有搞清楚如何逐步淘汰尝试之后也不成功的年轻人,就最好不要乱支持他们瞎折腾。 近代世界各国和不同社会各行各业的兴衰历史,都可以从这个视角来观察。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19697 次阅读|81 个评论
[转载]年轻人如何做科研
xwspsy 2011-9-16 21:13
年轻人如何做科研 ——专访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何毓琦    学术界流行的笑话是这么说的,“你的最高水平就是最近一篇论文”,“像爬抹了油的竹竿一样,为了待在原位你必须不停地往上爬,许多人都想拉你下来,因为他们都想要超过你”。 ——一个美国教授的生活(二) 编者的话    “从一开始,我一生就只有一份工作,一位妻子,一个家,所有孩子都在同一个学校完成了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   在2010年6月25日发表于科学网博客上的一篇文章中,时年76岁的何毓琦这样总结道。   何毓琦,祖籍浙江诸暨,1934年3月1日生于上海。动态系统现代控制理论的创导者之一,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长期从事系统控制科学及工程应用研究,在最优控制、微分对策、团队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和智能系统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15岁的何毓琦前往香港并在那里完成高中教育。1950年,被美国麻省理工录取,并在1953年获得电子工程学位,1955年获得电子工程硕士学位。1961年获得哈佛大学应用数学的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65年成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   何毓琦长期致力于中国内地的科研发展,培养了多名中国学生,2001年受聘为清华大学讲座教授。2007年4月25日他在科学网的博客开通,受到网友热烈欢迎。   9月9日,何毓琦教授做客科学网,与广大网友就“科研与生存之间应该如何把握和取舍”、“年轻人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面对现实社会的诸多诱惑、生活的压力,年轻人如何专心科研”等问题交流了经验和体会。   《科学时报》选编部分访谈内容,以飨读者。 主持人:何老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常回国,对国内的情况比较了解,他本人有几十年的科研教学经历,对科学网很多年轻的网友会有很多借鉴意义。今天到场的还有贾庆山老师,他来自清华大学,2006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在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智网中心副教授。我们今天还请到三位资深科学网博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会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三年级博士生金小伟,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生雷宇。他们正在准备踏上科研(之路),以科研作为终身职业。 自己做自己的导师    罗会仟:刚刚毕业的博士生,在国内一般(是)约定俗成地找一棵大树,靠在他下面,这虽然会带来很多经费上和项目上的方便,但另外一方面也约束了一些人的成长,(可能)对激发自己的斗志有影响,面对这样的矛盾我们该怎么办?   何毓琦:我当时自己做博士的时候,没有导师,全靠自己。我的博客上还有一篇(文章),(说的是)有一个湖南大学的博士生,也是没有人指导,他自己研究做了一套东西,就跟我通信,我发现他在他那行业做得非常清楚,就请他写了一篇自己怎么做导师的文章,他写得很好,所以我主张这篇(文章)值得看一看。   假如有了博士学位,假如是导师真的很花时间训练你,你获得博士以后不一定要靠大树。你绝对可以自己学习,当然有的时候会走一点弯路,碰两个钉子,但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解决。假如没有好的导师帮你忙的话——有当然很好,没有可以自己闯出来。 如何选择科研方向    《科学时报》:有人说,现在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有很多人在研究,年轻人一般都是跟着前辈做,虽然有自己的兴趣点和专业功底,但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还是很难。何老师有没有具体的建议?   何毓琦:我推荐大家去读湖南大学的那个学生写的那篇《我如何自己做自己的导师》的博文,我发现他对这个问题认识很清楚。问题有的是,你永远可以找到值得做的东西。我是不担心年轻人的,他们可能信心不够,我现在告诉他,绝对要放心去做,没问题。当然有人帮你忙更好,你少走一点弯路,省点事,这当然是绝对有好处的。    网友:科研的新手在刚开始面对一个研究方向时,究竟应该以问题为导向,然后在实战中学习相应的基本知识,还是应该先学习好相应方向的基础知识,然后再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尤其对于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向,一个人的专业背景和所学的基础知识往往不适用新的交叉方向。对于这些情况,您有什么建议?    何毓琦: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以为必须要学会(基本知识)才能考虑这个问题,后来发现,根本没时间学完,很多事情要下决心,只要离你本行不太远,你花六个月工夫,马上可以作贡献。我的主张是不要太担心。问题是你要跳进去,人家说学游泳最好是跳下水再学,喝几口水没关系,你在外面一天到晚讲游泳理论,不下水,永远学不会。    《科学时报》:贾老师,作为何先生的博士生,您感觉何先生在教学过程中给您的感受有什么与众不同的东西?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贾庆山:我觉得最深的是指导我如何做研究,而且指导我如何做人。   我可以补充一点,就是选题方向,在这个特定的问题上,我印象很深刻。在刚刚开始接触研究的时候,何老师就指导我们说,选题目有三个问题你要先问一问自己,因为我们是工程学科,是做应用基础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是有没有一些实际的工程人员真正关心你要研究的这个问题;第二,你是不是不完全了解这个问题,你如果已经对这个问题非常了解,知道怎么做,甚至预计做的结果是什么,这可能不是一个好事情;第三,不管什么样的原因,是不是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如果这三个问题当中有两个回答是肯定的,这个问题就值得你去做,这是何老师在我还刚开始接触研究时就跟我讲过的。从那个时候开始做研究,到后来毕业之后自己做老师,我觉得这让我受益非常大,因为他虽然没有告诉我一定要做哪一个特定的问题,但他告诉我如何去寻找一个真正重要的问题。   做一个比喻,就像做菜有不同的口味一样,做研究也有不同的品位,我们清华有一句话,叫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何老师最与众不同的是:他不是把题目定好让我们往下做,而是不断地用苏格拉底的方式,首先让我们提一个我们想做的问题,他会用引导的方式帮助我们判断这个研究问题是不是真正重要,是不是真正值得我们往下去做。通过这样不断反馈式的交流,不断提炼我们自己做研究的品位。回到您的第二个问题上,最特殊的地方我觉得是锻炼我们做研究的品位,这个难以量化,只能通过朝夕相处、不断互动的方式才能学习到。 兴趣与现实的冲突如何解决    《科学时报》:您怎么看待科研的目的,有的人认为,作为科学家应该研究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情,另外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家拿着纳税人的钱就要给国家和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您怎么看待这种争论?    何毓琦:(这要)看你的职位是什么,假如在公司里做事情,当然公司需要你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你的责任,你必须要替它解决。(如果)要解决的事情是你喜欢做的事情,(这与个人兴趣)没有冲突。假如你要做的事情,一大半都是你不喜欢的,为了生存,当然很痛苦,所以你(可能)要另外找职位。   我常常跟学生讲,假如找到一个职业,50%的(工作内容)是你喜欢做的事情这是非常好的,(但)每个机会都有不开心的,但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是避免不了的。世界上很少(有)每一秒钟都可以做你喜欢的事情(的情况),像我这样退休了以后什么都不用管了,比较可以这样。一般你真的要有职位的话,50%是你喜欢做的事情我觉得就很好了,有的时候你必须做一些你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主持人:可能您还是属于比较传统、比较老派的科学家,您赞同不赞同科学界的一种趋势:把科学家作为职业,他不一定有很强的理想主义在里面,或者是要解决什么问题,但是他可能是把它作为一种养家糊口或者是专业性的,怎么看待科学家越来越职业化的这样一种趋势?   何毓琦:我刚才讲了,有许多人念博士,绝对不是要做科研,(而是觉得)博士给我更好的机会。我觉得(这)没什么错,你说博士给我很好的训练,我可以赚大钱,不过一个人总是要找你喜欢做的事情。你要做的全是你不喜欢的事情的话,那的确很痛苦。在美国可以另外找一个职业,这里可能就是你没有办法,换职位都不可能,那是我很同情的事情。    金小伟:现在有很多考核制度,我不知道美国是怎么样的,在中国有开题报告、中期汇报和年底考核等,(这)给大家造成一种速成的心理,比如有一点数据就要写文章。但是要发高质量的文章对学术才有意义,我不知道如何权衡文章的质量和数量的问题?   何毓琦:我希望这是个过渡时期,在科学上用量(衡量)是绝对行不通的,我了解现在的中国为什么注重量,像(用)SCI(衡量)在国外是很少的,唯一能行得通的办法就是同行评议。但是我也了解,中国为什么现在需要用这个量,用量(衡量)有许多用不着争论,像奥运会一样,你跳高一点拿金牌,低一点拿银牌,没话讲。我觉得你们年轻人不要太注重量,当然现在可能注重一下,但迟早中国会同国外一样,慢慢重(视)质(量)。 转向新问题学会问问题    主持人:雷宇好像还有一个问题,也是很多年轻学者碰到的问题,关于专业转换的问题,在本科读一个专业,硕士的时候转到另一个专业,博士的时候又转了一个方向。从年轻学者事业发展来说,这是一个好事情还是应该尽量避免?   何毓琦:我的个人经验,觉得老待在一行里面,不管做什么,可能科学就把你超过去了,根本没有你能做的东西了。所以我觉得应当适当转转行。当然学生物的明天说要研究历史,这是大转变,比较少。不过在生物方面,从一个问题跳到另一个问题绝对是好事。而且我主张,因为你跳到新的问题上,比钻在牛角尖里做第三代的什么问题容易得多。你转向新问题,常常先到那里,(把)树上的果子都采下来了,后来的人要爬得很高才能采下来。我主张你要常常换(研究方向),每六七年换换做的东西比较好。    网友:选择一个好问题是成为好科学家的必需,但什么是好问题?您怎么选择问题?   何毓琦:很多人对中国出去念书的学生(印象是),本科训练是非常好的,回答问题非常好,但是对问问题的训练不够,不是不会问问题。我觉得做博士导师,最要紧的就是教学生怎么去问问题。问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是容易的一件事。做博士导师,要做到这点肯定要花三四年时间,(需要)真的跟学生每一个周末、每一周有交流,才能慢慢用苏格拉底式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怎样问问题。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回答出来的,做科学家最要紧的是学会怎么去问问题。   贾庆山:我补充一点,我当学生的时候,何老师半开玩笑地跟我们讲过,你们当学生什么时候可以毕业呢?就是一定要教会我一样东西,不是说什么都是老师教给你。作为学生,你得教给老师一些东西,这个过程很重要。   何毓琦:我不是开玩笑,这是我要求的。 科研经历    我决定学机械工程。这是因为有一次,大概是我13岁的时候吧,我修好了一只相当精密复杂的欧式装饰钟,这只钟有只小鸟会来回跑,还会唱歌,坏了以后就扔在我家的阁楼上。我一无参考手册,二无任何经验可言,完全靠自己摸索,弄清楚了这只钟的机械结构,而且居然把它修好了,让所有的人大吃一惊。于是机械工程就成了我命中注定的专业啦。我申请大学的时候,把机械工程列为了我的志愿专业,可是麻省理工的招生部不知道怎么弄错了,把我当成电子工程的学生招进去了。其实那时候,麻省理工所有新生第一年的课程都是完全一样的,到了第二年才分专业,也就是说学生们到了第一学年结束的时候才决定他们的专业。不过既然我是被当做电子工程的学生招进去的,电子工程系就经常邀请我参加各种各样的新生座谈和其他活动。我那时候年仅16岁,一个人孤零零地在美国,根本没人管我,或者帮我出谋划策。因为懒惰和无知,电子工程看上去和别的什么专业一样,都挺不错的,于是我就糊里糊涂地进入了电子工程领域。 ——教育与研究随笔(十一)改变研究方向与领域   我是在1959年至1960年开始在哈佛学习的,目标是做一篇有关控制和系统理论的博士论文。   我很快发现哈佛在控制领域做得并不出色,这个领域的一位年轻教授因为没有拿到终身职位,正准备离开哈佛,而另外一位是讲师,刚刚毕业不久,跟哈佛的合同是一年一签,教授一门反馈控制课程。所以基本上没人能指导我。绝望中,我开始拼命读当时发表的控制领域文献,碰巧看到一篇R. E. Kalman和J. Bertram合写的文章,是关于无差拍控制的问题。   我就把我的想法及其应用一起写下来,作为对Kalman论文的发展投稿了。与此同时,我写信给Kalman,请他提供更多的文献资料。当时Kalman还不是很有名,(他那著名的Kalman滤波的论文一年以后才发表)。他很高兴有人,而且是个研究生,仔细研究了他的工作,对他的工作怀有浓厚的兴趣。他不但寄给我一些正在撰写的论文的预印本,而且还把我对他工作的推进推荐给1960年召开的第一届美国自动控制大会(AAC),让我去作报告,发表论文。   Kalman还邀请我和他合写了一篇文章,将动态系统中的线性无关性的想法大大拓展,提升为“可控制性”(controllability)——现在这已经是控制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了。这篇文章很快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此外,我的一个同学Stuart Dreyfus当时正在帮R. Bellman编程,我从他那里得到了Bellman撰写的Adaptive Control: A Guided Tour一书的预印本,因此能够在其他人之前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这两件事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更能帮助我完成博士论文,而且可以说我的事业由此起步。 ——我是如何获得我的终身职业的 写博客的初衷    从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我差不多每年回中国一次,亲眼看见中国这些年的大进步。我想我对于中国的认识同一些西方中国专家不同,可能更深刻一些。同时我又亲身活过了这所谓的“美国的半世纪”(1950~2000),可以有一种不同于中国人对美的看法。另外,我容易讲一些你们不便讲的话,外来和尚的经容易听一点。最后,我四十多年的科研经验写下来可能对年轻学者有些帮助,让他们可以少走弯路。这是我写博客的几个志愿。 ——中文的自我介绍及一个月来做博客的感触 给年轻人的科研建议    绝对不要低估了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写作和演讲的重要性,除非你真的认为你是十亿个人里最聪明的那一个! ——关于想法、写作和演讲    要记住,学术界的唯一硬通货是声誉,如果你渴望成功,请你一定要学会在学术生涯的各个阶段建立你的声誉,并且奋力维护你的声誉。 ——怎样才能到国外做博士后   三年前(指2005年——编者注)在我给克利夫兰州立大学作报告时的问答环节,一个学生问我,“如果您只有一次机会,您会给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最重要的指点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娶一个好女孩”,这也许并不是那个学生所期望的答案。三年来,我反复咀嚼这句话,愈加笃定这个信念。   一、没有一个人能像你妻子那样更透彻地了解你的为人、长处和短处。   二、当你在事业上越爬越高,你会听到越来越多的“是”,越来越少的“否”,而你的妻子是唯一拥有这样的智慧和动机,能够给你诚恳、坦率有时是逆耳忠言的人。 ……   九、(上世纪)90年代克林顿当美国总统的时候,有一个到现在还可以引用的笑话。有一次克林顿夫妇在其当选总统后访问他们从前住的阿肯色州,他们驱车经过希拉里前男友在工作的加油站。比尔·克林顿对希拉里说,“我想知道如果你嫁给你的前男友会怎样?”希拉里回答,“那么他将成为总统,而你会去给汽车加油”,恰如其分地说明了终身伴侣的重要性。    在49年前(此文写于2008年——编者注)的1959年的情人节我的妻子接受了我的求婚。当我们期待明年金婚纪念日时,我以Robert Browning的诗结束此文,“最浪漫的事情莫过于与你慢慢变老”(原文Grow old along with me, the best is yet to be ,同我一起变老,与我同享更好的未来时光——译者注)。我想这就是比“白首偕老”还有意思吧。 ——情人节给我的老伴之赞扬 (博客原文为英文,翻译何姣、梅进、任霄鹏、刘超等) 【摘自《科学时报》,2011-09-13。】
2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山东野外的日子
热度 1 smallgrass 2011-9-16 00:12
在山东野外的日子
我们的一位年轻人在 QQ 资料中的职业栏中曾填“暴走”,只有我们自己明白,作为一名化探工作者,我们用脚步丈量大地,不管是在青藏高原,还是在 塔克拉玛干沙漠都曾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从 7 月中旬到 9 月上旬在山东进行化探精查野外工作的日子里, 对我这个曾上过青藏高原(松藩阿坝)地质人来说,在平原区的 “暴走”根本不在话下。作为项目负责人,与大家同甘共苦,还是有一种豪迈。 一、 早睡早起 这个早睡早起可不是学习老人们的生活习惯,由于夏天天气炎热,为了预防中暑,项目组才决定在野外工作中实行早睡早起,提早完成当天的任务,避开一天中的高温时间。每天四点半野外地质人员统一起床, 5 点 10 分吃完早饭, 5 点半基本已经被车送到指定测线钻孔取样。一天早晨 5 点半钟,我带领三个农民工兄弟在田里钻孔取样,遇到当地一位起早的老乡,由于工作时间太早,他好奇地看着我们钻孔,他问我们:“你们钻孔钻了一夜吗?”我们不禁呵呵地笑起来,这个老乡没想到我们会这么早下田干活,以为我们夜里也在干活呢。实践证明,我们这个“早睡早起”行之有效,既避开了高温时间,还顺利完成了当天的工作任务。 二、 湿身 早起下田采集化探样品尽管可以避开高温时间,但是却避不开庄稼和草丛上的露水,路上有野草,田里有庄稼。采样点位位于田内,就要钻进玉米地内钻孔取样,不光是鞋子,身上全被露水打湿了,这个时候又会期望出太阳,可是出太阳的话,气温升高,又会汗流浃背,矛盾呀。 三、 顺带观景 野外工作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呼吸新鲜空气,顺带看看一些城里看不到的动物、植物。一天在采样的路线上发现了一只小刺猬在睡觉,虽然我们走到它跟前,但它丝毫不理会。农民工兄弟想捉它带走,我制止了,让动物们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吧。有时会在树上发现蝉退下的壳,很完整,这时我会想起一个成语叫做“金蝉脱壳”,也是三十六计之一。我还看到了小时候常见到的植物,已经有 20 多年未见了,但是土名还能叫得出,但学名却要请教植物学家了。取样的过程中还可以跟当地农民聊聊天,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 四、 首席天气预报员 现在“首席”这个词比较流行,“首席执行官”、“首席专家”、“首席科学家”“首席评论员”等等。在野外施工要时刻掌握天气情况,以便决定是否出工。项目成员老刘对天气情况特别关心,他除了看天气预报外,还要自己预测一下次日天气情况,为第二天的出工提供建议。大家笑称他是“首席天气预报员”。我们野外所在的工区位于济南和德州交界,每天的天气预报既要看济南的,还要看德州临邑的,然而这儿的天气常常跟上述两个地区预报的都不同,辟如天气预报说济南大雨,德州阵雨,结果这儿根本不下雨。有一天查了天气预报,说济南和临邑均有雨,我于是决定大家今天休息。尽管有的地质人员坚持只要不下雨就出工,但我还是最终决定休息。早晨起来,天并没有下雨的迹象,于是有的地质人员就说,这天干活多好呀,凉快!言下之意应该出工的,我理解大家的心情,就是想早把野外工作做完,早点休息,早点回家。我一笑了之。到了上午十点钟,天变暗了,一会下起了倾盆大雨,我暗暗庆幸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我在工作上一般善于倾听别人的建议,然后甄别采纳建议,但自己要有主见。这件事让我想起上次也有同样的事情,我也做了相同的决定,结果证明我是正确的。 五、 野外现场分析测试 本次野外与以往不同的一个特点是,我们所今年启用的化探仪器车(这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辆油气化探仪器车)开到野外,对游离烃、顶空间轻烃和物理吸附烃样品实行现场分析测试。现场跟进分析样品缩短了评价及项目研究周期,突出体现油气化探快速、经济、便捷的特点。化探仪器车也为 两位搞测试的女同志创造了条件体验了一下野外生活,之前化探野外采样的特殊性,野外作业根本不适合女同志,而这次终于让女同志也参加到野外中来,尽管她们做的是测试工作。 55 天的野外工作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再回首,背影已远走…… 雨后泥泞的道路 金蝉脱壳之一 金蝉脱壳之二 我们小时候叫这种植物“老苍”,学名叫什么呢?请植物学家指点。 我们小时候叫这种植物“麻波”,学名叫什么呢?请植物学家指点。 全国唯一一辆油气化探仪器车
个人分类: 野外经历|435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美贫困人口4620万创纪录 每6.6人中就有1名穷人
zhao1198 2011-9-15 19:23
综合美国媒体9月14日报道,美国人口普查局13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2010年贫困人口达到4620万人,与2009年相比新增贫困人口 260万人,达到52年来的最高值;贫困人口比例攀升至15.1%,相当于6.6个人中就有一名穷人,为199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所谓贫困人口,系指四口之家税前年现金收入低于22314美元或两口之家低于14218美元。    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为49445美元,比前一年下跌了2.3%,与2000年的数据相比减少了7%,创下了1996年以来的最低记 录。从人口分布来看,去年收入下滑最多的是年轻人和少数族裔。去年美国黑人的家庭收入中位数下滑了3.2%,而非西班牙裔白人的收入中位数则只下滑了 1.3%。   威斯康星大学的一位学者表示,引起贫困人口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失业,并称“如果那些没有工作的年轻人不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话,这一数字可能会更高”。   此外,报告还指出,2010年美国18岁以下青少年的贫困人口比例由2009年的20.7%上升至22%;对于6岁以下的儿童,这一数据更为可怕,2010年有高达25.3%的6岁以下儿童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媒体认为,此份报告将为美国国会未来探讨促进就业和削减赤字法案提供参考,同时也会令就业和经济问题成为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主要辩题。     资料:我国贫困人口标准和美国贫困人口标准   现在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标准过低,仅相当于国际贫困线确定的最低贫困人口标准的1/5,相当其贫困标准的1/10;相当于美国贫困人口标准的1 /50。贫困人口难以完成在当前社会一般的、正常状况下劳动力的再生产。农村贫困人口从2亿多减少到2000多万,主要不是扶贫工作所致,而是到城镇打 工。  1985年,我国开始制定的农村贫困人口标准是206元人民币,每人每天不足1元。当时世界银行提出的最低贫困人口标准是每人每天1美元,贫困人 口标准是每人每天两美元。20年后的200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标准提高到652元,增长了两倍。但农民消费的主要生活资料价格上涨了远不止两倍,我国 农村贫困人口标准实际不升反降了。   马克思经济学的劳动力价值内涵主要包括了三个部分:一是劳动力本人的生活资料价值;二是劳动力子女的生活资料价值;三是劳动力及其子女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劳动力价值包含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品种应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例如,电冰箱、电视 机、洗衣机以及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在西方发达国家,半个世纪前已纳入劳动力价值之中,因为它们不再被视为奢侈品,而被视为生活必需品。构成劳动力价值的生 活资料是以满足社会一般水平为依据,而不是仅以维持生命为依据。   我国的城市与农村由于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实行一系列不同的具体制度,形成了二元社会结构的状态,就现实而言,只能制定不同的贫困标准。   但我国不仅没有制定城乡统一的全国贫困人口标准,至今也没有制定城市贫困人口标准;改革开放后不久制定了农村贫困人口标准,至今已有20年历 史,但不是以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学说作为理论基础,而是以国家职能部门和一些学者提出或赞同的"绝对贫困"作为基础。所谓"绝对贫困",就是生存贫困,即 以维持生命为原则,体现在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现行标准上:1985年206元,1990年300元,1999年625元,2003年637元,2005年 652元至今。   按目前每人每天1.8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标准,只是我们通常所能购买的最普通的1斤大米或1斤面粉的价钱,但只靠1斤粮食而没有任何其他东西是不能再生产出健康又有一定文化教育水平的劳动力的,仅只能维持生存而已。   绝对贫困不应该定义为生存贫困(也可以称之为生命贫困),而应当以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的内涵为基础。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绝对贫困问题,而发达国家主要是相对贫困问题,因为他们制定的贫困标准明显超过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的内涵,而只相对于富裕阶级和中产阶级而言是收入较少的。   2003年9月2日报道美国的贫困人口为3480万,2004年美国贫困人口又增加140万,占其总人口的12.4%。这是美国人口普查局对外公布的官方数据。我国2003年公布的贫困人口数据是2900万,占总人口不到3%.   美国贫困人口标准是四口之家年收入低于16895美元,人均4000美元(约合人民币3万多元)。我国很多媒体宣传美国贫困人口如何多,但较少提到美国贫困人口的标准;宣传我国贫困人口近年来大幅减少,也较少提到我国贫困人口的标准问题。   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最新数字,2005年划分贫困线的标准是:单身年收入低于9570美元,两口之家低于12830美元(约相当于每年10万元 人民币),三口之家低于16090美元(约相当于每年13万元人民币),四口之家少于19350美元(约相当于每年近16万元人民币),五口之家少于 22610美元(约相当于每年18万多元人民币)。   美国的贫困人口最近几年基本保持在3500万人左右。美国贫困人口中有46%的家庭拥有自己的房屋。美国人口普查局调查的这部分人拥有的典型房 屋一般有三间卧室,一个半卫生间(家庭中带浴池和抽水马桶的卫生间称为全卫生间,只有抽水马桶的卫生间为半个卫生间),一个车库,一个门廊,以及一个晒 台。76%的贫困人口家庭里有空调,75%的贫困家庭拥有一辆汽车,30%的美国贫困家庭拥有两辆汽车,97%的贫困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一半以上的贫困 家庭拥有两台或两台以上的彩色电视机,78%的贫困家庭拥有录像机或者DVD ,62%的贫困家庭装了有线电视或者卫星电视,73%的贫困家庭有微波炉,一半以上的贫困家庭有立体声音响装置,1/3的贫困家庭有洗碗机。   美国贫困家庭的孩子和中产阶级的孩子在摄取蛋白质、维他命和矿物质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贫困家庭孩子摄入的营养甚至超出 身体的需要。贫困家庭的孩子事实上比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消费更多的肉类食品,贫困家庭的孩子平均蛋白质摄入量超过政府卫生部门建议摄入量100%。   今天美国大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一般都营养过剩,他们的平均身高比美国在二战期间参加诺曼底登陆的美国军人高1英寸,体重重10磅。家庭里有孩子 的美国典型的贫困家庭,每年父母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平均只有800个小时。如果以每天工作8小时来计算,贫困家庭的父母每星期只上16小时的班。如果这些贫 困家庭的父母每周工作40小时,那么75%的穷人家庭将立即脱离贫困。   而且,我国652元的贫困标准意味着贫困人口实际上达不到这个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不是贫困人口了,而是计算到脱贫人口中去了。至于说每人每年非食品消费的261元,这包括了除食品以外的一切支出,主要是医疗和教育以及住房、穿衣等等。   据一项调查说,现在中国部分城市的居民一次感冒的医疗支出平均为220元,这也就是说中国贫困人口每人每年的全部非食品支出仅够城市人感冒一次多一点。况且几乎所有工业品农村比城市贵、小城市比大城市贵。   笼统地说农村物价比城市便宜,实在是糊涂话,因为农村市场发育程度低,竞争不充分,再加上运输成本高等原因,并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平均利润率规律不同程度的发生作用。   世界银行从1990年以来就一直统计全球贫困人口的数据。最近一次调查是1999年10月进行的:全世界60亿人口中有28亿人每天生活费用不足2美元,有12亿人口每天生活费用不足1美元。   其中中国每天生活费用不足1美元的贫困人口为2.12亿。也即最低贫困人口,称低贫困线。中国每天生活费用不足2美元的贫困人近7亿,占总人口的50%以上,这也称高贫困线。世界银行列出的中低收入国家大多采用高贫困线。中国也是被世界银行列为中低收入的国家之一。   资料来源:天津南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刘纯彬《我国贫困人口标准再探讨》,原载2006年第6期《人口研究》
个人分类: 世界_经济|1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权威
dongzg101 2011-9-15 06:52
公务员体系,领导是权威。出了办公室,就不是。教育体系,教育专家是权威。科技体系,院士是权威。学校,有资历教师是权威,年轻教师要向老教授学习。权威都有年轻的时候。诺贝尔奖的做出成果的年龄一般在四十岁以下。中国的官本位思想,官说什么都是对的,关键是县官不如现管。上面说的,到了下面就打折扣。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推后,一直到过期。现在大家都是共产党。有中央的,有地方的,有小集团的。做公务员不需要太高的文凭,那是专家,不是杂家。领导必须是杂家,没有必要到大学都搞个博士帽。硕士足够。网络教育,在职研究生足够了,关键是经常要有结合工作的短期培训和经验交流,写写心得、体会互相评比、互相了解。而且公务员必须有在基层工作三年的经历才行。管理人员的职称评定,以资历为主,文凭为辅,应该有单独的路线。工作经验和经历才是重点。技术人员的待遇必须提高,否则销售拿提纯,技术人员拿死工资,谁还有做事的积极性。住房的来源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单一化的来源容易培养一个有共同利益、共同语言的集团。这是中国最大的危机。最终会导致房地产崩盘。根据钱学森的系统论,各个系统要各管各的事,你领导管工业的不能插手教育。各有各的经费分配比例。税收上赚的钱不能都去扩大再生产,再投资。中国的GDP,关键看质量,不要看数量。一把手必须会算和分析GDP的构成,否则被下属骗了都不知道。 下一篇 论公务员的培养
1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年轻人,你急什么?
热度 1 hongri1130 2011-9-14 18:46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好,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 ~~~~~ ——【钱钟书】 博士第二年,其实博士生涯开始也没多久,我突然想放弃了,为此挣扎了很久,虽然挣扎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这个想法就想伊甸园的苹果,不断诱惑我,刺激我,左右着我的情绪。但是到了现在,逐渐淡了,我想我会继续坚持下去,拿到博士学位。 我把我的这段心路历程记录下来,也许以后迷茫的时候,可以再翻翻。 得益于发达的网络媒体,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充满诱惑: 你上人人,看到以前的同学往返于国内外,周末出去游山玩水,喝酒唱歌;看到以前的同学开始谈婚论嫁,忙着结婚、领证、各种写真,恩爱幸福;再看看自己,苦逼的坐在实验室,一个月 1 千多补助,读个博士要 5-6 年,怎么想怎么不划算。 于是着急了,也想每月拿个七八千上万的工资,也想周末可以出去花天酒地,也想找个妹子把证领了,然后闭门造人。 说实话,我曾经就是这么想的 …… 尤其是发现坐在实验室看论文,一遍两遍三遍看不懂,经常被老板批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的时候,更加郁闷。数次想说,我不读了,直接卷铺盖出去赚钱去了。 可是仔细想一想,读博真的没用么,把你扔到公司里去,你就能保证比待在实验室更好,你一定会活的更开心? 其实并不是,我只是单纯的执着于比。 跟师兄们比成就?比不过,人家发了多少 paper ,我看懂了多少 paper ,这没法比;跟工作的同学比拿的钱多?人家每月还要交税,我这都不够交税资格, 那这么比有啥意义呢,我并不清楚,从小的教育只告诉我要跟人家比,人的愤怒往往是出于对自己无能的不满,这话说的真不错。 或者常常的还会有借口,比如我不喜欢这个领域,对这个不感兴趣啥的。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的兴趣?能不能写的下来?为了你的兴趣,你又愿意付出多大的努力呢?这样一想,似乎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没那么可爱了。 对自己现在做的事没啥兴趣,这其实是一个常态,大部分人都这样,不同的是态度。你愿意为手边的事花多少心思,决定了你的收获能有多大,随便搞搞是一天,认真钻研也是一天。时间都是一样的流逝,不同的是,你成长了多少呢? 大部分的年轻人其实都会焦虑,大学毕业想找个年薪十万的工作,哪个公司钱多就跳槽去那里,然后赶紧买套房子,讨个老婆,准备生娃,一切赶在 30 前,等四五十岁后,然后准备换个轻松的工作,做点自己想做的事。 可是真的要这么急么,直接从现在跳到 60 岁,儿孙满堂,光荣退休好不好? 人生没有好坏对错,每个人都只能经历一次,最重要的是你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呢?是赚钱的多少么?那么赚钱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假如你赚够了 500W ,你准备干啥呢?做你喜欢的事?还是买套房子接着上班? 人生是一条单行线,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走法,关键是你看到了沿途的风景么,你活的快乐么? 大部分的人都不开心,工作的在想,要是当初我读研了,那肯定收入比现在高了吧;读研的在想,要是我早点工作,说不定现在已经是 XXX 经理了。 又是一个围城,看到了吧,这就是现在的社会,大家共用一套价值标准,谁赚的钱多,谁就是成功人士!王朔看的真透, “ 什么成功,不就是赚了点钱,被一帮 sb 知道了么! ” 但就算钱真的变多了,然后呢?不清楚自己的真正需求,于是无数的钱财又变为奢侈品,易耗品,房屋租主权,或者变成小三的月钱,满足了物质的欲 望后,却满足不了自己内心的需求,于是继续空虚不满,周而复始 …… 真正的富有,是让心灵得到满足,不张望,不攀比,专注于自己,用心钻研,用心生活。 好比读博士,花上几年时间,静下心钻研,思考一些可能你以后再没有机会想问题,能够顺利拿到学位毕业的,绝对都不是混日子的,个个都是有强大的执行力,时间观念很强,思维活跃之辈。博士学位都能拿到,你干啥不行? 其实不论读不读博士,或者从事别的行业,人生虽然有着多种选择,但你既然选择了,就不用后悔。选择这条路,行!选择那条路,也行!最怕的是,你走着现在的路,还想着另一条路,时刻想着该不该跳过去,多少时间就在这蹉跎中错过了 …… 用心、专一,才是真正的生活态度。 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 。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 来源: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3590701fpage=1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2002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英语口语的学习体会
热度 3 Greg66 2011-9-12 09:32
每每看到很学生早晨在大声朗读英语,我就想和他们说这些话,写在这里,也就算是说了。 对于年轻人: 25岁左右以下的人学习英语口语,主要是反复听录音(10-20遍以上,直到不自觉就可以脱口说出),照着录音背诵句子、文章,以便背诵的这些东西在今后日常说话中能够用上。不要以为背的东西无用,有些内容可能在50年以后的某天突然想起来、说出来。当发音、连读、语调已经基本上正确、形成习惯时,可以不用再听录音,直接背诵些对于口语有帮助的短文,这样将来的口语就会有快速提高。在发音、连读、语调还不太正确、没有形成习惯时(可以请个老外、英语老师帮你判断下,老外也说客气话,有时也无根据地表扬你,要注意),要多听录音,否则你的英语讲出来不太地道,形成习惯再改较为困难。 语法也是要学习的,语法对于日后的科研、写作很重要。毕竟对英语不是母语的人来说,不能说话、写文章全靠从脑子里的“英语资料库”往出调语言材料,因为英语非你母语,你的库里面的内容是有限的。 对于25岁左右以上的成人: 学习口语,必须要学习语法,以便自己能造句子;必须要学习读音规则,以便见到生词、生句能自己能拼读出来。因为成人记忆力、口齿相对年轻人来说较差、较笨,背诵可能是比较困难或者效率不太高的一种方法,当然背诵、听录音、听新闻依然十分重要。一旦会了语法,模仿背会的一句话,能造出十句来,效率比较高。 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些近年移民比较热门的国家,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经费提高新移民的英语水平(特别是口语水平),收效甚微,原因是对语法教学严重忽视,很多新移民英语教育计划的教师也不会语法。 中国人听外国人讲英语有困难,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连读”问题,比如 tell about, tell末尾的字母一定要和about开头的字母合起来读。日常学习、练习、朗读和背诵就要这样,否则靠短时间内提高听力是很困难的。 此外,处处留心皆学问,见、听到了英语的句子、单词,要充满好奇地关注,去想、查,分析它的错误、正确、地道的地方,慢慢积累,水平就高了。 仅供参考。
6863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中国 年轻人在 想什么?《看客》第95期
dongzg101 2011-9-6 05:59
http://news.163.com/photoview/3R710001/17303.html 如今的中国,16岁至30岁的人口已达3.22亿。而在主流媒体中,这些普通年轻人的想法和声音却往往被淹没。英国摄影师Adrian Fisk在中国行走1.25万公里,让一群年轻人在纸上写下他们的思考。他们的未来,也是中国的未来。摄影师授权使用 谢绝转载 | 该组照片原名《iSpeak China》 查看更多iSpeak系列(最新作品《iSpeak India》印度年轻人在想什么? )请点击摄影师官方网站www.adrianfisk.com
1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丹青:年轻时就应该活得像一个年轻人》一个不能错过的访谈!
热度 3 WeiQin 2011-9-5 19:59
《陈丹青:年轻时就应该活得像一个年轻人》一个不能错过的访谈! 视频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wMzIyMDg0.html
5119 次阅读|6 个评论
干渴的黄土地,农田水利建设急缺呀!
yren 2011-9-5 09:54
一个70年代的破抽水站,维系着千人之生计,感慨! 也许就是一个渴望的承诺,我能做什么呢? 只能默默祝福那些为之奋斗的人们。 不敢说尽微薄之力,只能作为奋斗之目标~ 我们的显示度或许为真正需要的那些渴望的眼睛带来希望就是最大的欣慰。 所有一切虚幻但愿随着我们长大,回到现实中来,科学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是社会赋予的科研工作者重托。 看看干旱的黄土地,我们默然呀! 努力吧,年轻人狂妄的有点理想,不可笑、也不可认为是一种虚幻。 记在黄土高原南缘的土地上有感~
17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玩科研的境界和重要误区(外一则)
热度 41 ljry8044 2011-9-2 07:56
(一)、境界 这些天一直忙得焦头烂额,所以没打算在十月份之间认真写博文。可今晚无意中瞥了置顶博文 玩科研是种境界,年轻人一时学不来 很吃了一惊,这与我自己所学、所思差别太大了 。 首先,就标题“玩科研是种境界,年轻人一时学不来”本身就是错误,正好与事实相反。研究表明,相较于老年人,年轻人最大优势在于更强的专注能力,更容易持续地全身心地做好一件事情不受干扰,而老年人就相去甚远,中年人其次。但年轻人在一心多用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 而科研需要的就是全身心的持续专注能力,这正是年轻人的最大优势。也就是说,年轻人更易玩好科研,更容易达到科研的最高境界。事实上,至少我所了解的物理、数学等多个领域都是如此: 物理领域最伟大的当数牛顿和爱因斯坦,而牛顿最伟大的三项发现全都在 22 岁至 24 岁时取得,爱因斯坦最伟大的三项成就全都在 26 岁一年取得,其他类似的案例非常多。 数学领域荣获沃尔夫奖的还有 20 世纪“最后四分之一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丘成桐、被美国 2008 年探索杂志评为最聪明的年轻科学家——陶哲轩,他们最伟大的成就同样在年轻时取得,所以丘成桐特别关注和支持中国年轻学者。 电气接地领域最强者属武汉大学和长江水利委员会,我所知道的几个牛人成就也都是在年轻时取得的。 就我自己而言,电气接地之所以能达到今天如此可观的水准(至少能自己编程解析复杂的双层甚至多层土壤电阻率,国内教授大多不具备相应水准),不是源于这么多年持续的努力,基本得益于刚开始工作的两年的不断的超越和突破,之后便懈怠了,于是就一直维持着相应水平。 那么,年轻人如何玩出科研的最高境界呢?道理谁都懂。就是秉着“思想自由、人格独立”之精神,以自己最喜欢(或者说最擅长)的方式学习、研究(如此可避免爱因斯坦搞文学、比尔盖茨搞艺术的错误)。因为喜欢,所以能幸福地沉迷于其中,自然会不断地去超越和突破以期获取更大的幸福感,自然会在更大的振奋快感的驱动下取得更大的成就,如此良性循环,自然会源源不断地取得进步。 因此,大师、大牛得玩科研,年轻人更得玩科研。玩科研的关键不在于现在水准有多牛,而在于能否以自己最喜欢和擅长的方式去学习和研究,在于是否有一颗源源不绝的进取心。没了进取心,便再也不会有新的成就,大牛、院士、大师甚至诺贝奖获得者都与普通技工、教师无异了,拥有进取心,谁都科研玩科研,就这么简单 。 (二)、误区 如上所说,要想玩好科研,就得保持在高度清醒、振奋的最佳状态,这最易攻占难题,是一种最健康的状态,也是最年轻的状态。为此,就得运动好、休息好(运动休息促进智力的作用意义已被大量科研数据所证实),从而将自己调节并保持在相应最佳年轻、健康状态。所以,文中列举的爱因斯坦酷爱走路,陶哲轩很注重休息和瞌睡。 所以,“玩科研是种境界,年轻人一时学不来” 中“要像打工一样学习的理念”( 要像富士康的打工仔那样,每天站在机器前, ‘ 罚站 ’8 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一直工作,天天如此,上班,下班,睡觉,上班,下班,睡觉,直到彻底干出结果。 科研就像烧开水,你必须一鼓作气烧到 100 度让它开,否则,你烧到 80 度又停一下,它马上又退回到原来的温度了。 ” )是有问题的。长期的艰辛努力固然必要,但是,像打工一样持久底下的疲劳战更有可能塑造一辈子平平庸庸的打工仔。如果像打工一样学习合理,那么,以勤劳、刻苦著称的中国人科研水准早就是世界一流了。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接受正规训练的象棋、乐器演奏学员往往可以在短时间内超过数十年功底的业余选手,因为前者始终处在不断的超越和突破中,后者尽管练习时间长,但更多地处在松懈中打疲劳战,只知勤奋和刻苦,却忽视了更为关键的超越和突破。 所以,成才的关键在于精益求精,在于不断的超越和突破,得不断提高修为和境界。千万不能打疲劳战,一旦觉得效果不明显、难有收获时,就得放松休息,待状态恢复后再来。事实上,上面提及的世界级天才陶哲轩就是这么做的,他只在状态极好时,才会静心写篇苦思已久的论文。如果状态不佳,他只会发发邮件、散散步甚至打个盹,对于那些迟迟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他甚至会放弃多年后再来做,总之只做可以不断超越和突破且又力所能及的事情。 连陶哲轩这样的世界级天才也只能在状态最佳时做好最有挑战意义的事情,我们常人就更不必说了。否则,不仅难有所成,还会严重损害身心健康,断不可取。 外一则 作为一物理学大师,卢瑟福不仅自己获得诺贝尔奖,而且还为科学家培养出大批优秀科学家,其中13位先后获得诺贝尔奖,不管是在人类科学史上还是人才史上,都极为罕见。 他是一位伟大的老师,他把他的知识,智慧和诚挚的心献给了他的学生,他只要接受了学生就会负责到底。他协助学生选课题,并亲自辅导,以至于他的一个学生说:“即使最平凡的人在他这里都可以取得非常的成就”。所以,他能培养出13位诺贝尔奖得主和大批优秀科学家绝非运气,而是伟大的付出,这其中当然蕴含了至高的智慧,引导学生自由独立思考的至高智慧,该智慧为灵活学习和创造性探索的源泉所在。 下面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足以说明问题: 一天深夜,卢瑟福走进实验室发现医学生仍然伏在工作台上,询问后知道他在工作。 卢瑟福又问: “那你白天做什么呢?” “在工作。” “那你早晨再也工作吗?” “是的,教授,我早晨也工作。” 卢瑟福略为迟疑了一下,随即问道:“那么,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进行思考呢?” 一个负责的导师应能像卢瑟福一样将其杰出的智慧和诚挚献给学生! 所以,建议一些老师,如果您自己不懂得如何玩科研,年轻时没有多大成就,那最好还是跟学生讲讲那些有成就者的学习方式吧,否则,很有可能反过来影响学生。至少“ 要像富士康的打工仔那样,每天站在机器前, ‘ 罚站 ’8 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这样的建议是非常糟糕的,即使是天才,也只能被这种平缓得死寂且不健康的方式塑造成庸人,除了落得每天“刻苦学习”的心理安慰。
个人分类: 科研教育|11760 次阅读|84 个评论
知识改变命运
热度 3 kkmm02 2011-8-26 21:30
一人算命,算命先生摸骨、相面、排八字后,说:“你二十岁恋爱,二十五岁结婚,三十岁生子,一生富贵平安﹑家庭幸福﹑晚年无忧。”此人先惊后怒,道:“我今年三十五岁,博士,光棍,没有恋爱。”先生闻言,略微沉思,道:“年轻人,知识改变命运啊!”
3002 次阅读|3 个评论
《左右爱情》------支持新的婚姻法--让年轻人结婚更容易了
热度 5 freefloating 2011-8-23 11:01
随便写的,大家尽管批评,肯定逻辑思路不清,只是希望大家讨论一下。 网上热议,说新的婚姻法是男人的法律,或者说是一个强者视角的“法律”,主要表现在对房权的问题上。 不过,虽然我一向是个女权主义者,在男女婚姻问题上,基本站在女人一边,因为的确相对而言女人就是弱势一些。 但这个新的婚姻法我是支持的。 也许有人会以为是因为俺是生了个儿子,总担心将来如果谁家的女儿是冲着分房子装模作势来的,所以支持。 我觉得不是,我的同事朋友很多还是女孩呢,现在这么多独生子女,谁不都想给孩子留着。我估计他们都支持。 也许有人会认为那是因为我不算弱势群体,我的圈子自然也不算。所以即使不是男人法律,也是强势的法律。 我还没想好怎么反驳。 但是,我仍然觉得这个法律是匡正世风日下的局面,解决了很多问题。 因为婚姻只应该基于爱情,不应该基于房子了。 穷小子和富小姐相爱,父母反对就没理由了,灰姑娘也不用担心人家说你是别有用心了。 那些富人们择偶的时候也不用担心人家是冲着你的钱去了。只要不明着要的,就是不要的。 两个人的婚姻,不是扶贫,是相爱,所以抛开了这些,可以更纯洁一些。让大家轻轻松松的结婚,不是更好吗? 中国很需要这个法律,因为中国的年轻人需要老人帮忙买房子,而老人给孩子买房子最怕的就是对方是冲着房子去的。这样皆大欢喜,打击的是骗婚的。 至于离婚是不是更容易了,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结婚容易了。只要结过婚,就不会精神太不正常。 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女人离婚的时候可能没房子住,男人也有可能没有啊。 社会本来就应该通过其它方式帮助女人抚养孩子,可以采用提高孩子的抚养费,或者给赡养费。 但是在产权问题上,这是个最好的方法。一码归一码。 女人在生养孩子上的付出,更应该由社会来给予补偿。
4009 次阅读|18 个评论
什么是寒门——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ann236 2011-8-22 11:06
近来科学网大力转载和热议“寒门难出贵子”的感慨,作为研究人员的我们便开始思量:什么才是所谓的“寒门”? 要给“寒门”下一个准确的操作性定义,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任何一个确凿的定义恐怕都会引来批评。如果说“寒门”主要意味着贫困和社会关系的缺乏,那我觉得应该考虑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问题。 总体来说,农村经济应该还是有所增长的,“绝对贫困”的、连饭都吃不起的家庭应该是在减少甚至逐步消失。然而,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有“相对贫困”,比如你可以将家庭人均收入处于某地区/某国家下15%的人定义为贫困人群。而贫困的“代际传递”,我想也应该也是指相对贫困吧! “无论是招进来的,还是从来没机会进入我们视野的年轻人,他们都在复制父辈的模样。” ——《南方周末》报道中引用的这句来自复旦大学某招生办老师的话,以诗意的语言,描述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贫二代”继“富二代”之后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觉着是一件好事。作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我觉得应有更详尽的社会调查和实证研究去考察其中的机理,如贫困的代际传递的机制、打破这种传递的机制和可能性等。作为心理学研究人员,则可能更多的关注这其中的个体因素。比如,对于当前为数不多的“寒门贵子”,他们是否具有比同龄人更高的“心理弹性”?
6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轻人
sunzl1989 2011-8-18 23:04
偶然的机会,看了校内好友分享的视频——白岩松在江西财经大学的演讲。感触颇深,推荐大家看一看。正如白岩松所说,每一代人的青春年少都是不易的。且不说,我们的父辈们曾经经历了多少苦难,如今依然在社会大变革的浪潮中辗转坚持;就连我们的下一代(零零后们)也不是那么幸福快乐,在婴儿时期就经历了“三鹿”毒奶粉,毒玩具的梦魇,不久又赶上了校园“毒牛奶”,再大了点的孩子们竟如大人们一般竞争着所谓的“五道杠”。似乎,不同年代的青春年少总有些苦难是雷同的。有时候不免感慨:国家在飞速的发展,时时刻刻都在转型,而个体命运的转型却陷入了停顿。白岩松在演讲中提到,“人性的进化要远远比物质的发展慢得多,所以即使多么的富裕,人们往往还是依靠几百年前的音乐(艺术)来安慰自己苦涩的心灵”。 这个社会要求年轻人应该怎么样?抑或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我们年轻人能够怎么样?有一次,和北大的同学一起吃饭,席间聊到北大的氛围与之前相比如何如何。至于有何变化,大家自有感触。这么多年社会对我们年轻人的培养,可谓“费尽了心思”。于是,造就了很多“思想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祖国伟大复兴的事业奉献终身(生)”的学生。前段时间看到一条新闻:据调查,在校大学生中有80%的同学愿意入党。起初感到一阵心寒,后来稍有些安慰:在国内,一些统计数据水分还是很大的。 如果真的如新闻中所说,那该是多么悲哀的事情。我也终究明白,这个社会对年轻人都有了哪些要求。时代不同,年轻人的命运差别悬殊。不可以不说社会对其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一个时代的社会氛围中,总会存在一些主流价值观,就是那个时代特有的“蔬菜”。说句实在话: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开始,就享受着时代的浸侵。与其说时代在灌输我们这般那般,倒不如说,我们吸收着这般那般的营养,并且依靠其成长。这就是我想说的命题:在当下的社会氛围中,我们年轻人能够怎么样?为世俗所囿是件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在大学期间,在党支部,团支部的领导下,养成了“80%的同学愿意入党”,“愿意为祖国伟大复兴奋斗终身(生)”的思维模式。算是比较理想的一种状态,也正是社会大氛围下,我们年轻人确实可以做的事情。但是,毕业之后呢?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为“钱途”着想,为自己的一日三餐奔波;当然,少有些同学读了研究生,继续经受着那些“确实可以做的事情”的召唤。命运,总是在我们不愿意看见它的时候悄悄出现,于是我们这代年轻人就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少说多做”,选择了不愿多言地抗争着时代附加在我们个人身上的某种命运。 白岩松说,“世界上很少有国家的年轻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就能拥有自己的房子(稳定的住所)”。那我们中国的年轻孩子们在着急什么呢?时代给予我们的,除了命运外,就剩下我们每日每夜,无时无刻不吮吸着的社会营养。我们吮吸的能力,多少以及自己消化的不同决定了抗争时代命运的力气大小。 总之,社会(时代)给予了年轻人两件器物:命运和抗争命运的力量。社会(时代)要求年轻人应该这样:在理论充足,思想坚定的基础上,为国家机器效力。年轻人在这样的社会(时代)氛围中能够如何?少数人隐藏着违背社会的一些良知,多数人携带着成长过程中吮吸的勇气和命运抗争,为世俗所囿。仅次而已。 不知道讲清楚了没有。欢迎大家讨论:社会,命运,年轻人的责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谢晓亮:美国学术系统最大的优点是有能力的年轻人能获得很大支持
dhwang 2011-8-17 02:44
“NIH先锋奖给了我珍贵的机会做我最大胆的探索研究,对我的学生们而言,这也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做意义大、风险高的研究很不容易,但只要成功一次,就容易再获成功,成功得越多越有瘾。” 专访:谢晓亮的科学人生 谢晓亮简介: 1962年出生于北京。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90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化学博士学位。1990~1991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1998年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环境分子科学实验室工作。1999年受聘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正教授,2009年受聘哈佛Mallinckrodt讲席教授。2011年5月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他还获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美国生物物理学会会士和中国化学会荣誉会士。 作为室温下单分子荧光显微技术的开拓者之一,谢晓亮教授推动和带领了单分子研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他是单分子酶学的奠基人,开创了活细胞中的单分子研究。他主导研制的以快速拉曼散射为主的高灵敏、无标记光学成像技术,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 2009年,谢晓亮获得美国能源部颁发的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奖。颁奖词写道:“该奖是表彰谢晓亮教授在非线性拉曼显微学和高灵敏度分子振动成像领域的创新研究,在创立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领域中的科学领导地位,以及他在酶反应动力学和活细胞基因表达领域中的杰出工作。” 2010年11月,谢晓亮接受美国能源部颁发的2009年劳伦斯奖时,与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在颁奖典礼上合影。 2010年12月21日BIOPIC 成立仪式庆祝会上谢晓亮与BIOPIC的年轻研究人员在一起:(从左至右)张韵、黄岩谊、谢晓亮、汤富酬、许鹏亮、孙育杰 2011年6月,BIOPIC召开首届国际学术评审会,BIOPIC的各位研究员与评审委员会合影留念。 前排左起:饶毅、Stephen Quake、David Bensimon、Tom Maniatis、庄小威、施一公;后排左起:孙育杰、赵新生、苏晓东、谢晓亮、黄岩谊、汤富酬 2011年5月3日,华裔物理化学家、哈佛大学讲席教授谢晓亮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日前,他接受了《科学新闻》的专访,讲述了自己的科学人生。 回顾过去,谢晓亮说他的实验室主要有三方面的贡献:“第一是基础研究:在单分子水平上理解酶的动力学反应及定量描述细胞内基因表达和控制;第二是技术发明:DNA测序新方法和快速灵敏的无标记光学成像技术,在医学检测上有重要应用;第三是培养了人才:我的研究组已经培养了20多位博士生和50多位博士后,他们或者在美国大学当教授,或者投身高科技产业,其中有些人可能成为未来科学技术上的领军人物。” 从北京大学的本科生到留学美国的博士生;从美国国家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到哈佛大学的讲席教授;从回到北大兼职到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百折不挠,一步步向科学高峰攀登,在不断追求中缔造出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在北京大学成长的岁月 1962年,谢晓亮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谢有畅和母亲杨骏英均为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他一路在北大的校园里长大。 谢晓亮说:“父母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们为人正直,生活简朴,工作上精益求精。他们热爱科研和教学,我常常看到科研教学成果为他们带来的喜悦。他们从未给我请过家庭教师,而是鼓励我独立钻研问题。” “我从小就喜欢科学,小学时最爱玩无线电收音机、遥控飞机、遥控轮船,还帮朋友修车。我动手能力比较强,所以后来做实验科学,仪器在我手里像玩具一样。上中学时,我已经有了当科学家的理想。” 1980年,谢晓亮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大学四年,他成绩优秀,但不追求最高分。他的兴趣十分广泛,在读化学系同时,还花很多时间旁听了物理系和数学系的课程,如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电磁学、统计学、概率统计、计算机编程等,虽然这些课程不记学分,但是可以拓展知识面,对谢晓亮后来的科研很有帮助。他还利用暑假到实验室做实验,学有机合成,又写计算机程序做化学计算。 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谢晓亮深入钻研科学问题。在修基础课的过程中,他经常探讨一些超出课堂知识的深奥问题,给自己出一些研究课题,一旦解决了,就非常高兴。他由此养成了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后来从事科研后体会到,科研中最重要的是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 大四的时候,谢晓亮跟随蔡生民教授做毕业论文。“他是一位电化学家,实验能力很强,我跟他学了很多如何研制仪器的本领,特别是电化学的高灵敏度测量。做毕业论文研究时,我写了一个计算机程序来控制一个电化学反应,这是我在实验室做研究的第一个小成果。” 1984年大学毕业时,他和大学同学、女朋友宋琳一起参加了CGP留美考试,这个项目当时每年在中国挑选50位杰出的化学专业学生到北美攻读研究生。“宋琳考上了,我没考上,因为当时对实验室的研究很感兴趣,没有花时间准备。”他开始联系自费留学,被美国几所大学录取,他选择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在美国留学的日子 1985年夏,谢晓亮抵达美国,开始了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学习,他选择了从事超快激光研究化学动力学的约翰·西蒙(John Simon)教授做自己的导师。谢晓亮说,“在研究中西蒙给了我许多指导,也给了我很多自由。西蒙的实验能力非常强,当时激光还很难调,他手把手地教我搭激光器,我研究生时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里调激光,调不出来时,我就去找西蒙,他往那一站几个小时,最后总能调出来。我向他学到了许多实验技巧。” 一天晚上,谢晓亮开夜车做一个西蒙建议的光分解的实验。第二天早晨8点,他将数据留在西蒙的办公室,回家睡了一会,中午12点回办公室时,西蒙高兴地说:“晓亮,这是你的第一篇论文。” 做出第一个成果后,他开始想自己找题目做。研究生第二年时,他给西蒙写了一个项目建议书,用快速圆二色性光谱检测生物大分子构象。西蒙非常支持,让他按自己的主意独立研究。经过努力快速圆二色性光谱成功了,成了他的博士论文题目,谢晓亮将它应用到生物物理的几个不同体系,也因此对生物学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 1989年博士毕业后,谢晓亮去芝加哥大学著名物理化学教授格雷厄姆·弗莱明(Graham Fleming)的实验室做博士后。临走前,西蒙告诫他不要继续做圆二色性,要学新东西。谢晓亮当时不理解,因为他非常喜爱自己发明的新技术。但现在回过头来看,他很感谢西蒙的好建议。到了芝加哥,弗莱明问他“你想做什么?”谢晓亮记住了西蒙的忠告,对弗莱明说:“我现在还没有成熟的想法,你能不能给我一个建议?”弗莱明建议他学荧光测量技术。他很快为弗莱明搭建了一个飞秒分辨率的荧光光谱测量装置,将它用于光合作用机理、电子转移和能量转移快速过程的研究。他说:“这对我后来做单分子研究很有帮助。” 在美国国家实验室起步 在弗莱明的实验室,谢晓亮的博士后工作还没有到期,一个机会就找到了他——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邀请他参加工作面试。 PNNL始建于1965年,主要服务于汉福德基地的应用研究,而汉德福基地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曼哈顿工程”中生产出第一颗原子弹的核材料的地方,但是核材料的生产也污染了环境。20世纪80年代末冷战结束,美国联邦政府每年投入20亿美元用于环境治理,并于1986年耗资2.5亿美元在PNNL创建了环境分子科学实验室,希望从基础研究入手解决环境治理问题。1989年PNNL请来了耶鲁大学教授史蒂夫·科森(Steve Colson),负责实验化学物理项目,组建研究团队。科森找到了约翰·西蒙,西蒙推荐了谢晓亮。 当时激光领域有一个很大的突破——钛宝石激光技术面世了,谢晓亮马上建议弗莱明试用这个技术,结果在租来的新激光装置上,谢晓亮很快做完了所有想做的实验,包括以后想要在PNNL做的实验。他开始思考新的研究方向。 在PNNL面试前的两个星期,谢晓亮在《科学》上读到了贝尔实验室埃里克·白兹格(Eric Betzig)一篇近场光学显微镜的论文。“我当时在研究做光合作用,很希望有一个空间分辨率比较高的成像办法能够看到生物膜中光合作用蛋白的分布。看到这篇论文后特别兴奋。”谢晓亮还知道,美国和法国化学家分别在1989年和1990年做出了低温单分子实验;1990年美国化学家在溶液里用激光检测到了单个分子的荧光,但没有成像。 在这种背景下,谢晓亮开始想怎么才能在室温下做单分子成像,因为只有在室温下的单分子实验才可以用于生物学研究。这成为他在PNNL面试时提出的新方向。但是单分子研究原来并不是PNNL的方向,而且面试委员会的科学家们大都怀疑这个技术能否突破。 PNNL副主任道格拉斯·雷是当年面试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他说:“晓亮提出要做室温下单分子光谱成像技术,这在当时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大胆想法。但他如此优秀,又受过很好的训练,他让我们相信,如果有人能做出这个技术,那么这个人就应该是他。因此科森决定聘请他。科森选拔人才的观点是,寻找最好的人才,帮助他们建立团队,给他们最好的支持,放手让他们干。” PNNL最终向谢晓亮发出了加盟邀请。谢晓亮成为自PNNL1965年成立以来的第一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 1992年初,谢晓亮和妻子宋琳来到了PNNL所在地、华盛顿州东南部的沙漠小镇里奇兰德。 科森用充足的研究经费支持他,告诉他在研究超快光谱的同时,可以在业余时间做单分子研究。终于可以做单分子研究了,谢晓亮非常兴奋,开始寻找博士后。 他想到了自己在西蒙研究组时的师弟鲍勃·邓恩(Bob Dunn)。“研究生时我曾教过邓恩搭激光,他的实验能力很强。”然而,邓恩当时已经获得名校的博士后职位。谢晓亮努力说服邓恩加盟,邓恩终于成为他的第一个博士后,于1992年夏来到了里奇兰德。 他们开始用的是贝尔实验室发展的近场光学成像技术在室温下观察单个分子。在最初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和邓恩没日没夜地做实验,没想到还是被贝尔实验室抢了先。“1993年10月,在加拿大温哥华的一次会议上,埃里克·白兹格宣布单分子成像获得成功。当时我在听众席上,觉得很遗憾。我走出会议厅,打了两个电话,第一个安慰邓恩,第二个向科森报告。” 科森在电话那头说:“没关系!这只不过是一个技术,很快会有更好的技术。最重要的是你用这个新技术解决什么科学问题。” “这不单是安慰,也是我科研生涯中得到的最重要的建议之一。从这以后,我们一直将发明新技术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结合起来。”在贝尔实验室的论文发表几个月后,他和邓恩的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项工作首次用荧光观察到单分子在室温下的动态过程,此论文后来为邓恩赢得了一个教授职位。 正如科森所料,近场光学成像很快就被更先进的远场光学成像所取代。1998年,谢晓亮和博士后路洪通过远场荧光实时观测到单个酶分子的随机生物化学反应。这项工作为单分子酶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奠基性贡献,并成为单分子DNA测序技术的基础。路洪也因此成了一位大学教授。 在做单分子实验的同时,谢晓亮也努力做PNNL原定的研究方向,搭建超快激光研究分子的振动光谱学,但没有获得成功。在PNNL同事的帮助下,他改用这台超快激光器做非线性光学实验,1999年获得新突破,开发出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显微成像技术(CARS),相关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RL)上。这又是一项重大的创新性成就:基于分子本身的振动频率,在无标记的情况下高清晰度的成像分子图像。一个崭新的领域被打开了。 因为在PNNL的杰出成就,美国多所大学向谢晓亮发出加盟邀请,他最终选择了哈佛大学。“我喜欢PNNL,没有想过用它做垫脚石。但我觉得到哈佛可以更好地开展生物医学研究。我很幸运能在PNNL开始我的职业生涯。如果我是在大学里开始,开始时经费不足,我可能不会去做那么难的工作,也许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在哈佛大学的新挑战 1999年,谢晓亮夫妇带着3岁的儿子来到哈佛大学。36岁的他成为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获得哈佛大学终身正教授职位的大陆学者。 谢晓亮很快喜欢上哈佛的新环境:“这里的条件很好,哈佛给了我大量经费和很大的实验室。哈佛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研究生和博士后。我喜欢与学生交流。我觉得教学对科研很有帮助。 做出突破性研究需要回到基础问题上。” 初到哈佛,“最大的担心是没有足够的经费做研究。”第一年谢晓亮一口气写了6个申请书,全部获得资助。他说:“美国学术系统最大的优点是,有能力的年轻人能够获得很大支持。我只需在申请报告里说我是初次申请经费,审评人都很同情。” 谢晓亮在哈佛的新挑战是如何用单分子技术去解决生物学中的重要问题。他相信单分子实验是研究生物学基本过程基因表达的关键。他一方面开始招具有生物学背景的博士后,一方面和自己的学生们一起旁听分子生物学的课程。 到哈佛的第一年,谢晓亮的同卵双胞胎女儿出生了。女儿们的成长更让他痴迷于生命之谜:“她们有着相同的遗传基因,却有完全不同的性格!这是基因表达的随机性吗?”他想,能否用单分子方法实时看到活细胞中基因的表达,进而拍出功能大分子如DNA、转录酶等在细胞中活动的电影? 博士后肖杰的到来助了他一臂之力。肖杰当时刚从美国赖斯大学获得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申请了谢晓亮的博士后职位。在她之前,好几位有分子生物学背景的博士后候选人都被谢晓亮的激光和显微镜吓跑了。肖杰则不怕,2002年她来到哈佛后,先后教会了小组其他成员分子生物学技术,并与博士后俞季合作攻关。另一位刚入学的博士生蔡龙(Long Cai)初生牛犊不怕虎,成为基因表达项目组的第一位研究生,事实上,用单分子方法实时观测活细胞中基因的表达最终成为他的毕业论文。 2004年,作为9位入选者之一,谢晓亮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先锋奖,在之后五年中每年获得50万美元的自由支配经费。基因表达项目有了足够的资金。 谢晓亮说:“先锋奖给了我珍贵的机会做我最大胆的探索研究,对我的学生们而言,这也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做意义大、风险高的研究很不容易,但只要成功一次,就容易再获成功,成功得越多越有瘾。” “基因表达的实验开始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做了三年都没有结果,但我们认为这个方向意义重大,要坚持做。”2006年,他们同时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报告在单分子水平上看到了单细胞中蛋白质的诞生,这项成果使得量化描述基因表达成为可能。这之后,谢晓亮实验室又做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成果,高风险再一次获得了高回报。 如今,肖杰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和生物物理化学系助理教授,蔡龙是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的助理教授,俞季则是康涅狄格大学健康中心的助理教授。 虽然荧光标记成像在生物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有许多小分子、特别是用作药物的小分子比荧光分子还小,不适合用荧光标记,而且荧光标记可能会改变分子的性质。谢晓亮想在无荧光标记的情况下增加拉曼光谱的灵敏度,甚至来检测单分子。 但是这个项目实在太难了,谢晓亮几乎无法说服学生们来尝试。最终来自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博士生闵玮接受了挑战。这个项目启动时,正好是谢晓亮在哈佛大学的第一个学术休假年,他没有去别的地方,回到自己的实验室和大家一起攻关。 闵玮与一位德国的研究生Chris Freudiger终于取得了突破。他们通过探测受激拉曼散射信号获得了无需荧光标记的生物医学显微图像;通过受激发射光谱,闵玮和同事们又看到了拥有不可探测荧光发色团的生物分子图成像;他们还检测到了室温下单分子灵敏度的光谱吸收。这些工作成果分别发表在2008年的《科学》、2009年的《自然》和2010年的《物理化学通讯》上。受激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成为超越传统拉曼散射及PNNL的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显微成像的新兴技术,很快被世界上多个小组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据介绍,受激拉曼散射显微镜将很快进入市场,可望在医院里用于临床检测。 高风险获得高回报。2009年,谢晓亮受聘哈佛大学Mallinckrodt讲席教授,闵玮则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谢晓亮说:“与优秀的学生和博士后在一起工作是极大的享受,与他们携手攻克科学难题是一种莫大的乐趣。他们开始时可能需要我的一点帮助,但他们经过努力都能做出出色的成果。他们中许多人已经得到和我差不多的职位,有希望成为所在领域新一代的领军人物。” “BIOPIC:年轻人的好机会” 出国二十多年来,谢晓亮一直心系祖国,不仅亲自培养了许多来自中国的博士和博士后,还经常回国为国内的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献计献策。他多年来一直与北京大学合作, 希望促进国内单分子领域的发展。 2001年,谢晓亮受聘北大化学学院客座教授;2009年,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特聘谢晓亮为长江讲座教授。2009年 12 月,谢晓亮在北京呆了一个月,访问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王晓东教授和清华生命科学学院的施一公教授,发现有些归国的年轻科学家在几年内就能做出国际领先的工作。谢晓亮想起二十多年前他初到美国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世界著名的物理化学家伽伯·索莫杰(Gabor A. Somorja)曾经对他说过的一番话:“年轻人,欢迎来美国!这里有许多机会,如果你努力工作、做得好,就会有很好的机会;如果你做得更好,你会有更好的机会。”谢晓亮觉得这番话现在在中国也有了现实基础,非常受鼓舞。 在那一个月里,谢晓亮与北大生科院饶毅院长和苏晓东教授开始着手组建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得到了北大校方的大力支持。在短短一年内,各项准备工作就绪,2010年12月,BIOPIC 正式宣布成立,由谢晓亮主持中心工作。 “生物学新的发展趋势是从定性的科学转变为定量科学,从数据不足的科学转变为数据丰富的科学。生物学的进展会越来越依靠新的物理手段。BIOPIC要发展和利用最新的生物光学成像和DNA测序技术,通过跨学科研究来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具体来讲我们要发展的技术是活体内单分子检测、超高分辨率成像、无标记光学成像和新一代DNA测序技术。”谢晓亮在名家云集的成立仪式上这样宣布。 据了解,BIOPIC 目前已经拥有五个研究组,其中两个由年轻的研究员领导,他们是黄岩谊博士和汤富酬博士。黄岩谊本科毕业于北大,四年前从斯坦福大学回到北大,是微流控和光学成像技术领域的专家;汤富酬本科也毕业于北大,去年从剑桥大学回到北大,是干细胞和基因组学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年轻骨干是我们中心未来的希望,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盟。”谢晓亮说。 仅2011年上半年,谢晓亮已经7次回国。7月底他将再次回到北京,主持第八届相干拉曼散射显微学研讨会。这是他在哈佛创建的学术会议,每年一次,已经在哈佛大学成功举办过七届,在该领域享有盛誉。今年是该研讨会首次在哈佛之外举行。谢晓亮希望北大能够成功移植该研讨会。 不断创新 服务社会 2011年7月,《自然―方法学》在线发表了谢晓亮哈佛实验室的最新成就——快速、灵敏的高通量DNA荧光测序技术。 今年是人类基因组测序项目完成十周年,在过去十年里,测序价格的降低和测序速度的提高均快于半导体工业中的摩尔定律,但是完成一个人的全基因库测序仍然需要耗费数千美元,相当昂贵。“我们的技术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速度。满足个性化医疗的需要。”谢晓亮说。 这个项目的主要完成人Peter Sims 是谢晓亮另一位知难而上的博士生,最近他也来到BIOPIC,帮助BIOPIC复制了一台在哈佛实验室的测序仪。“美国已经有很多测序技术和测序仪公司,而中国缺少拥有自己技术的公司。我们正在考虑在中国把这一技术产业化。作为一位科学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 最近谢晓亮哈佛研究组的另外两位成员宗诚航和路思嘉在单细胞基因组放大上又有所突破,大大提高了单个细胞的基因组测量的可行性。这一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比如癌症研究,因为个体癌组织内的各个细胞会有不同的基因组。路思嘉最近也来到BIOPIC开展合作。 在哈佛和北大之间来回奔波,动力何在?“一方面是我愿意为国家和北大做一些事情,另一方面,我也发现面国内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机会。比如我昨天还与岩谊和富酬讨论问题,产生了新的想法。”谢晓亮说。 因为工作繁忙,谢晓亮常不在家。他非常感谢妻子宋琳对自己的支持,“我和孩子们的感情很好,虽然我们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我出差时常带他们去旅游和滑雪。我希望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他们有积极的影响。我的长子Kevin在上中学,他也对科学感兴趣。” 谢晓亮说:“我热爱哈佛的工作,也喜欢为北大服务,生活虽然忙碌但很充实,因为科学研究是我的嗜好,不断创新是我的追求,造福人类是我的愿望。” 原文发表于 《科学新闻》 2011年8月出版 科学网转载: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0485-1.shtm 相关阅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6/247905.shtm 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寻找支持优秀人才 专访美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副主任道格拉斯·雷
个人分类: 人物专访|6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年公务员,我觉得是在出卖自己的良心
sunapple 2011-8-14 14:42
刚考上公务员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大家都说你真厉害,都考上公务员了,我就觉得我还不错都是公务员了。工作了一段时间,很多事我越来越觉得不对劲了。 全国人口普查相信大家还记得,我作为我们单位的人口普查指导员,经历了整个普查过程,从培训普查员如何普查到指导他们填表,到最后将表打包上交,可以说,每一步都亲历亲为,我可以很负责的说,这次人口普查是失败的。 其实之前所有摸底调查上来的情况都是准确的,普查员很辛苦,一家一家地查一家一家地问,将调查到得内容抄在信纸上,然后仔细地将实际情况填进普查表,不知道被查的人还记不记得,那些表小小的格子多多的内容,有一个普查员80岁了(普查员工资很低,年轻人不愿做,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在做),戴着老花镜,颤抖的手经常填错格,我老是检查出错误,他就特别不好意思地说“小姜老师,我老是错,给你添麻烦了。”后来我才知道,他教了一辈子的书,自己才是老教师。很多这样的老者,他们用尽心血,不是为了那调查一户5毛钱的工资,他们是觉得自己能为国家再做点什么很光荣。我们所有人一起努力,那段时间,我没有周末,经常坐很久的车到大山深处去教一些普查员怎么填表;我没有早睡,因为要检查他们交上来的表的每一处会不会有错(上面规定一张表错了5个地方就要重填),终于,人口基本情况也都摸清了,大家的表也差不多完成了,我们很开心,觉得事情告一段落了,没想到,其实一切才刚刚开始。 过了几天,统计局带着县委领导的“指示”说表得改,我们疑惑了,按实际情况填写的表为什么要改?统计局解释说,之前我们上报的城镇人口比例和这次填的表对不起来。什么意思?就是说,之前县里为了达到上头派下来的城镇化指标,在城镇人口比例数据上做了假,其实没有那么多人进城。好吧,没办法,我们改,于是所有人通宵达旦地将一些生活的乡镇的人口硬“挪”到县城甚至是外省大城市。在做这件事得时候我难过了,觉得之前的努力有些白费了。改好之后松了口气,觉得这回可以了吧,没过几天啊统计局又下任务了,县里办的工业园区里头的人口达不到之前上报的数据了,大家得挪乡镇人口进工业区!又得改!好吧,所有人又几天不休息,挪了一部分的人口进了工业园区。做这件事得时候,我内疚了,觉得自己也在撒一个谎。我很明显地发现大家做事提不起劲了,有个老先生偷偷问我“小姜老师,我们做这个假,会不会坐牢,这是欺上瞒下啊。”是啊,这是欺上瞒下啊!这次的表还没改好,统计局又下指示了,说改了这么多次,乡镇人口又达不到正常水平了,得把这个窟窿补上。这要怎么补,凭空不能多生些出来啦!有领导说你们笨啊,不是好多死亡人口还没去公安局注销户口吗,让他们“活过来”充数吧!于是,为了达到他们的标准,很多死亡人口就硬生生当活人填了表了!做这一步的时候,不止是我,所有人都愤怒了,不仅仅是因为之前所有的认真调查都是白费,而且也为我们亲手铸成的谎言感觉到不安和耻辱!所有人愤怒地说,国家花了纳税人几个亿,难道就是要买这些假数据?我们做了这些假,不会被人唾骂吗?上交假表的那天下雨了,看着这些表运走,我转过身难过的不成样子。 我去参加普查培训的时候,老师一再强调普查的真实性,说国家就是靠这些数据来制定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可是,这些数据都是假的,国家怎么能靠假数据制定出科学的发展规划?或许你会说,中国那么大,又不是每个地方都这样,而且你那只是个小地方。但我要说,构成整体的一部分是虚假的,整体也就是虚假的,不管这一部分是多么渺小! 人口普查是我成为公务员后做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我人生撒的最大的一个谎,我无法原谅我自己,觉得自己就是那些被唾弃的人之一,是的,我是该被唾弃。 之后,没有这样大规模的工作了,平时主要也就是坐在办公室,写写文件什么的,转眼快过年了,去年好像特别的冷。过年前总有很多百姓过来要政府帮忙解决各种问题。有一天,下着雪,一个老婆婆,年纪特别大了,一大早地就来到单位,在门口屋檐下站着,看着走来走去的每个人想说什么,又只会动动嘴唇,我问她是不是有什么事,她很害羞的样子,摇摇头站到一边去了,我以为她只是来躲躲雪,于是就进了自己房间写文件了,一直也没到门口去,到了下午,出去一看,她还站在那个屋檐下!!下雪的12月啊!她看着起码有80岁!我问单位文书她是干嘛的,文书告诉我她是来找领导解决低保的。苍天,那天是星期四,她不知道,单位领导只有周一周三才来的。。。其他时间可能在麻将桌上比较容易找到他们。可怜的婆婆等了一天。我过去要她进办公室说给她到杯热水,她拒绝了,说我在外面等领导,我说领导今天不会来了,起码下周一才来,她失望了,说那我过几天再来,然后就走进了雪地里。她的背影又瘦又小,文书在我耳边说,她就一个人,儿子不养她,往年有低保,今年不知道怎么被取消了。。。。 过几天她再来,分管领导吼了她一顿,说你有儿子找你儿子去,他那个样子跟我见到的他在上级领导面前点头哈腰的样子真的判若两人,老人一直在哭在重复不知道怎么过年,我想过去说点什么,一个同事拉住我说不关你的事,年轻人别惹事。我看着他严肃的表情,知道他是为我好。我退缩了。后来,所有人都散了,我给老人倒了杯热水,我只能给她一杯热水。 在单位的一年,我遇到太多这样让我愤怒又让我退缩的事情,这两件不过是个缩影,我觉得我内心的正义感正在被从众心理打压,被现实磨平,我变得快和他们一样了,我开始讨厌我自己,我常常对逼我考公务员的妈妈发脾气,我怪她是她让我变成这个样子,但是我心里知道,是我自己在慢慢地改变。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我请假考研,没有辞职是因为妈妈不同意,我不想让她难过。但是我想,过些日子我还是会让她难过吧,就算考不上研,我也不想回去做公务员,我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走向人民的对立面,成为自己都鄙视的人,那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你问我要怎么活着才有意思,每天能喝上安全的牛奶,吃上健康的饭菜,平安地出去又平安地回家,所做的工作能实现你自己的愿望也能帮助别人实现愿望,这是不是一种意思?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3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一种想搞科学哲学的冲动
热度 7 yanghualei 2011-8-13 21:43
今天参加一有关哲学的自然辨证法会议,到会的人不是太多,同时感觉年轻人太少,以及从事社会科学的学者太多。最尊重的两个学科是数学和哲学,这源于这两个学科是追求人类社会和自然最普遍性法则的学科,其从事着没有兴趣你做不下去的非功利学科,同时其要求从事者具有渊博的知识;最喜欢学科是物理学,这源于其是现代科学之王,如果想了解现代文明,而不了解物理学,那你真的不能说你了解现代文明,其给你一种科学方法,给人类行为提供指导,其追求最美的东西——真。但我即没从事尊重的学科,也没从事喜欢的学科,而阴差阳错的从事与我气质不相符合的经济学。 如果不是九年前因爱玩,引致一年休学,也许现在在数哲或者物理领域遨游。回来选择文科,上大学时选一门金融学,过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金融,而喜欢自然科学和数哲类的东西,但也并不说明金融做的很差,本专业也算上优等生。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用来学习自然科学和数学。同学问我:“为什么不转数学或者物理”,从我心里来讲,如果转数学和物理,我并不一定行,对数学和物理概念理解很到位,但让我证明和计算,未必行。只有选择一个交叉学科——物理经济,且描述法则采用数学和哲学语言。这是自己给自己的定位。 一直持续着这样广泛的兴趣,看经济物理以及数哲,别人问我:“你这样太泛不精,肯定不行”,我总是回答:“专在交叉方面不算精吗,中国从不缺专家,而是缺什么都懂的人”。有时候是这样:”当你做不成的时候,其拿大众的眼光看你;当你做成的时候,其以另类的眼光看你“。任何一门交叉学科,横断学科以及边缘学科的产生都是这样。也许以我现在的知识结构,从事不了最喜欢的物理,也从事不了最尊重的数哲,但最适合交叉学科和横断学科了,如科学哲学、经济物理等。 文艺复兴,在某种程度上是古希腊范式的复兴,一提古希腊,就想到数学和哲学,而这两门学科是最不功利的学科,却给近代人类带来最大的物质财富。数哲的用处是隐形的,类似软科学和信誉,其价值大到无法估量,干脆就不估算。如在一国家轻视数哲,而重视古罗马的功利主义,则这国家的文明是无法持久的,也无法使其他民族信服。如今在中国哲学被冷落的学科,这也是从事科学哲学的一个原因。同时搞哲学的社会科学的太多,想下,如果你不了解科学,而去批评科学,科学人士不会理会你观点的,这也是想从事科学哲学的另一重要原因。
个人分类: 交叉科学|3199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莲田养鱼高产新模式工程技术
xushui 2011-8-11 20:26
莲田养鱼高产新模式工程技术 石城县莲田养鱼历史悠久,而且养殖简易,群众容易接受并有丰富的经验。莲田养鱼是立体经营的一项成本低、效益高开发性经营门路。莲子一身是宝,发展莲田养鱼前景好、潜力巨大、意义深远、作用不小,是我县广大农村增加收入比较灵活、易行的养殖方式。特别是近几年来 , 我县莲田养鱼得到了蓬勃发展 , 从几百亩发展到现在全县莲田养鱼 4.5 万亩 , 全县共建立莲田养鱼示范面积 8000 余亩 , 亩平均产鲜鱼 90 — 120 公斤 , 通心白莲亩增产 12.06 公斤 , 增长 7% 。 第一节 莲田(池)养鱼可行性分析 莲田(池)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主要由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者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莲田(池)生态系统中非生物因子有氧气、二氧化碳、水、土壤、有机碎屑、矿物质,以及日光提供的光和热能等,生物因子有莲藕、杂草、微生物(包括光和细菌等)、浮游植物(如蓝藻、绿藻、硅藻、甲藻等)、浮游动物(轮虫、枝角虫、桡足类)、底栖生物(如摇蚊幼虫、水蚯蚓、螺、蚌)等。在各种生物中莲藕是藕田(池)生态系统的中心和主体,它大量吸收日光能并通过转换、运转和储存,它们并不能给人们提供有益的产品,相反还与莲藕争营养、争光能、占据地面和空间等。 而莲田(池)养鱼后,莲田(池)中的杂草、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昆虫、细菌等都可被鱼摄食,这样就可以把这些物质充分地利用起来。同时,鱼类的粪便和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盐,可以作为莲藕的肥料;鱼类呼出的二氧化碳,可以作为莲藕进行光合作用的炭源;鱼类的摄食活动,可以疏松土壤,打破土壤表面胶泥层封固,有利于莲藕的生长。这样,由于莲藕田(池)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及相互关系发生了调整,物质循环在途径和分量上随之变化,使能量和营养物质向莲藕、鱼两者的方向流动,从而大大提高莲田(池)的产出能力。 第二节 莲田(池)养鱼效益 一、生态效益 (一)生物除草作用 草鱼、团头鲂是草食性鱼类及杂食性鱼类,大多可以摄食杂草的嫩草。由于鱼的除草作用,可使一部分肥料被保存下来,并直接用于莲藕的生长。 (二)增肥作用 鱼摄食了各种食物,除部分用于自身增重和能量消耗外,大部分变成粪便排泄出而返回田(池)中,并经分解、矿化后而供莲藕吸收利用。 (三)生物除虫作用 莲田(池)中的害虫(如食根金花虫等)大都是鲤、鲫、罗非鱼等鱼的饵料。由于鱼将害虫吃掉,所以起到了生物除虫作用。 (四)松土作用 鱼的潜底及钻泥等活动,在客观上起到了持续中耕松土的作用,因而有利于莲藕生长。 (五)增氧作用 鱼在莲田(池)中不停地活动,能增加水体溶氧,并可使溶氧入到土层,加速有机质的分解、矿化,增加肥效,从而使植株保以健壮地生长,而溶氧的增加也有利于鱼的生长。 二、经济效益 (一)可使藕、莲子的产量有一定提高 由于藕田(池)放养鱼类除草、灭虫、增肥、松土等作用和沟、渠在光、热、气等方面的边际优势,促进莲藕的生长旺盛,使藕、莲子增产增收。 (二)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莲田(池)中养鱼,不仅减少了莲藕病虫害的发生,而且节约了治虫用药的费用和中耕除草的用工,从而使生产成本得到有效降低,收入得到明显增加。 三、社会效益 (一)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在莲田(池)中养鱼,一地两用,藕鱼共生,充分挖掘了土地的生产潜力。这是一种比较好的集约经营形式,符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也是现代水产业发展的目标之一。 (二)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在莲田(池)中养鱼,一水两用,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在水资源趋于紧张的今天,具有(开源节流)的优势。 (三)节省劳动力 单一种植莲藕,往往花费不少劳力进行除草、治虫、施肥、松土等劳动,而莲田(池)养鱼后,可以节省很多劳力。 第三节 养鱼莲田选择及田间工程建设 一、养鱼莲田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莲田是和鱼类生长发育的共同场所,莲田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莲藕和鱼的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因而发展莲田养鱼,应按照它们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选好莲田,搞好规划建设。 (一)水源、水质条件 用于莲田养鱼的田块,要优先选用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较好、酸碱度适宜、没有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符合渔业用水标准,进水、排水又比较方便的田块。 (二)土壤条件 用于养鱼的莲田要有较强的保水、保肥能力。这样可使田间水保持较长的时间,特别是鱼沟、鱼(溜)的水能经常稳定在所需要的水深。 (三)环境条件 养鱼莲田要求环境安静、阳光充足,饵、肥来源比较方便,且不易受附近农田用药、施肥的影响。 二、养鱼莲田田间工程建设 (一)加固加高田埂 加固加高田埂不仅能有效的防止鱼的跳逃,而且有利于蓄水、保水,有利于鱼的生长。田埂的高度可根据莲田原有地势和养殖鱼的品种来确定。一般要求在 80 - 100 厘米,埂顶宽 60 - 80 厘米。田埂要夯实,不能留有缝隙或小洞,以确保莲田进水后田埂不渗透、坍塌和不易逃鱼。 (二)开挖鱼沟 鱼沟是莲田水较深的地方,它们不仅是鱼类栖息生长的重要场所,也是莲田在施农药和肥料时鱼类避难和高温时避暑的地方。鱼沟、鱼溜的开挖,也有助于莲田中鱼的饲养和捕捞。 1 、鱼沟 鱼沟可分为田内沟和围沟。田内沟宽 1 米左右,深 0.5 - 0.8 米,小的田块可开挖“十”字形,大的田块开挖“井”字形或“丰”字形。环沟宽可为 1 - 3 米,深 0.8 - 1.2 米。鱼沟可在栽植前开挖,这样操作比较方便。 2 、有个别地方根据大田面积而定,开挖鱼溜深一般为 0.8 - 1.5 米。鱼沟、鱼溜的开挖面积占总面积的 8 %- 20 %以内。 三、开挖进、排水口,安装栏鱼栅 在莲田长边对角线的两端开挖进、排水口,并与沟、溜相通。进、排水口两侧及底面最好用砖块或石板砌平,以避免流水长期冲刷而发生变形或崩垮。在进、排水口必须安排栏鱼栅(网),以防逃鱼和防止野杂鱼、敌害动物进入田内。栏鱼栅(网)多用竹栅、金属网或纤维网等,栏鱼栅(网)安装时要高出田埂 20 - 30 厘米,下部插入泥中 15 - 20 厘米,栏鱼栅可插成“︿”形或“︵”形。 第四节 莲田常规鱼养殖技术 一、主要常规鱼类介绍 (一)草鱼 草鱼是草鱼性鱼类,性活泼、活动能力强。多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但也可在其它水层活动和觅食。有时还能跃出水面摄食近水面的水草等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20 ℃- 32 ℃,高于 32 ℃或低于 15 ℃时生长速度减慢。低于 10 ℃时停止摄食,处于休眠状态。 (二)鲤鱼 鲤鱼为底层鱼类,善于用吻掘泥摄取各种食物,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动、植物性食物均可摄食。 (三)鲢鱼 鲢鱼为中上层鱼类,性情活泼,能跳跃水面,受惊扰时四处跳跃,喜生活于肥沃的水体,不耐低氧,较适宜的生长温度为 20 ℃- 32 ℃,生长速度快。鲢鱼以浮游生物为食,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幼、成鱼则以浮游植物为主要食物,也摄食人工饲喂的糠、麸等精饲料。 (四)鳙鱼 鳙鱼生活于水体的中上层,性情温驯,行动迟缓,不善跳跃,易于捕捞,适宜生长水温为 20 ℃- 30 ℃,水温低于 15 ℃时生长明显减慢,耐低氧能力略强于鲢鱼,能适应肥沃的水质。鳙鱼与鲢鱼同样,也是滤食性鱼类。 二、鱼种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一)设施修整 在鱼种放养前要对莲田的鱼沟、鱼溜进行一次修整,以保证其深度和宽度,使水流畅通无阻。同时,还要疏通进排水系统等。 (二)莲田消毒 消毒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但以生石灰的效果最好。它不仅能消毒防病,而且能改良水质和泥质。 (三)施肥 主养草食性鱼类的,可少量施肥,主养杂食性鱼类或放养的鲢鱼鳙鱼较多时,可适量多施肥,亩施腐熟的粪肥 150 - 300 公斤。 (四)接种芜萍、浮萍 可在鱼沟、鱼溜内接种芜萍、浮萍,以供草食性、杂食性鱼类放养后摄食。 三、鱼种放养 (一)放养时间 宜早不宜迟,一般在水温稳定在 6 ℃- 8 ℃时即可放养(四大鱼)。对于热带性鱼类罗非鱼等,水温稳定在 16 ℃以上时进行。放养应在晴天进行,避免雨雪刮风天气放养。 (二)放养鱼种的质量要求 鱼种质量好,摄食能力强,生长快,无疾病,抵抗能力强,成活率高。质量好的标志是:规格适宜、整齐、鱼体鳞片完整、无伤、体质肥满,体色和眼睛水晶体鲜亮有光泽,游泳活泼,逆水力强,离水后尾不弯曲,口和鳃盖不张开,体表、鳃、丝无寄生虫等。 (三)鱼种消毒 鱼种往往带有一些病原体,直接放入莲田中易引起疾病。所以,放养前最好对鱼体进行药物消毒,可用 3 %- 4 %的食盐水浸浴鱼种 10 - 15 分钟。 (四)放养密度与改善方式 1 、放养 密度:放养密度应根据鱼沟、鱼溜面积大小、水面的大小,水源、水质状况,鱼种的种类和规格,饵肥供应状况。计划出池规格,技术管理水平等情况而定。一般每亩放养总数为 200 - 500 尾。 2 、放养方式在莲田中养鱼,以各种鱼类混养为好。以下是一些放养模式,供参考。 ( 1 )以草食性鱼类为主的放养模式(一亩面积) A1 品名 规格重量( 1 尾) 数量 草 鱼 150 - 200 克 40 - 50 尾 团头鲂 50 克 50 - 60 尾 鲢 鱼 125 - 150 克 60 - 70 尾 鳙 鱼 150 - 200 克 10 尾 鲫 鱼(优质) 50 克 50 - 60 尾 A2 草 鱼 75 - 100 克 80 - 100 尾 鲤 鱼 50 - 75 克 50 - 60 尾 鲢 鱼 75 - 100 克 60 - 80 尾 鲫鱼或罗非鱼 50 克 30 - 40 尾 ( 2 )以鲤鱼为主的放养模式(一亩面积) 品名 规格重量 (1 尾 ) 数量 鲤 鱼 50 - 100 克 150 - 220 尾 草 鱼 50 克 40 - 50 尾 罗非鱼 20 - 50 克 70 - 90 尾 ( 3 )以优质鲫鱼为主的放养模式(一亩面积) 品名 规格重量 (1 尾 ) 数量 鲫鱼(优质) 50 克 280 - 330 尾 草 鱼 150 - 200 克 20 - 30 尾 团头鲂 50 克 15 尾 鲢 鱼 100 - 150 克 60 - 70 尾 鳙 鱼 100 - 150 克 10 尾 (五)放养技术 鱼类为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如果水温在短时间内变化较大,会引起鱼体不适、抵抗力下降,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死亡。因此,在放鱼前应测量莲田水与运鱼水的温度,若二者的温差在 3 ℃以下,可直接投放,超过 3 ℃以上要进行温度调节,待温度接近 2 - 3 ℃时鱼种才能下田。 四、田间种、养管理 (一)田水管理 1 、水位控制 鱼要求田间水深、水量大,而莲藕则要求前期浅、中期深、后期浅的水位。二者有互相冲突的时期。因此,在水位控制方面一定要兼顾两头,做到既能满足莲藕不同生长阶段对水位的要求,又能使鱼类生长。根据莲藕的生长。水位随着增加到 25 - 40 厘米。 2 、水质调节 莲藕水质应保持良好,这对鱼、莲藕都有好处。要加强水质检测,学会看水色判断水质好坏和肥度,适时注、换新水调节水质。 (二)饲料与投喂 鱼类在生长过程中,莲田内的饵料不能满足鱼类的生长,还需投喂青饲料、颗粒饲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喂养。鱼类主要生长季节的投饲量,可占到鱼生长期总投饲量的 70 %- 80 %,其余季节占 30 %- 20 %。每日的投喂量应根据水温、水质、天气及鱼的摄食情况而定,并且要坚持“四定”原则。 定质:青饲料要求鲜嫩、无根、无泥,鱼类喜吃。配合饲料要求营养全面,颗粒大小适口,在水中不易散失,不投喂腐烂变质的饲料。 定量:每日投喂量要相对均匀,不能忽多忽少,以免鱼类时饥时饱,影响消化、吸收和生长,并引起鱼病发生。 定时:每天投喂时间要相对稳定,中午 8 - 9 时。天凉时每天投喂 1 次,天暖时每天投喂 2 次。 定位:投喂要有固定的地点,一般设在较宽深的鱼沟内。 (三)防治鱼浮头莲田水位较浅,且大部分田面被荷叶所遮盖,水中光照相对不足,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够,产氧量偏少。所以,在饲养管理方面若不注意,即会导致鱼浮头。 防治方法: ( 1 ) 莲藕生长旺盛期要除去老的水面片,增强水面的光合作用。 ( 2 )要合理施肥,有机肥要经发酵腐熟的,施肥量不宜过多,施无机肥要施复合肥,少量多次,应施用 8 - 10 斤。 ( 3 )加注新水。水质过浓时,应及时注入新水。对已接近败坏的田水要立即换去,改善水质,增加溶氧。 (四)鱼 病防治。在莲田中养鱼,鱼也会发病,生石灰对防治藕、鱼病都有较好的作用,施生石灰按水溶量 667 立方米亩用生石灰 10 - 15 公斤溶水泼洒。 7 - 8 月份每 20 天用漂白粉泼洒 1 次,浓度为 1 毫克 1 升,发病季节可定期投喂鱼类抗菌药饵等,预防鱼病发生。 治疗鱼病方法: ( 1 )肠炎病:按 100 公斤鱼用磺胺康啶 5 克,拌入饲料投喂,同时泼洒鱼虾安,浓度为 0.3 毫克 / 升。 ( 2 )细菌性烂鳃病:用五倍子全田泼洒,浓度 2 - 4 毫克 / 升。三氯异氰尿酸全田泼洒,浓度为 0.2 - 0.3 毫克 / 升。 ( 3 )水霉病:用亚甲蓝泼洒,浓度为 0.5 - 1 毫克 / 升。 ( 4 )赤皮病:用漂白粉或五倍子全田泼洒,浓度分别为 1 毫克 / 升和 2 - 4 毫克 / 升。 ( 5 )草鱼出血病:每 50 千克草鱼每天用大黄、黄芩、黄柏、板蓝根各 63 克,再加食盐 250 克拌饲料投喂,连喂 5 - 7 天。 ( 6 )暴发性出血病:败血宁拌饲料投喂,每 50 千克鱼用量 15 - 20 克,每天 1 次,连用 3 天。 五、莲田日常管理:莲田日常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巡田,检查鱼的活动、摄食情况,水质变化情况,鱼有无浮头现象,是否有鱼病、敌害发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 2 )经常检查田埂有无漏洞和塌陷, 7 - 9 月份是多雨季节,要进行加固田埂以防暴雨冲垮田埂引发逃鱼。要检查栏鱼设施是否完好,发现破损要及时修补,以免引发逃鱼。 ( 3 )检查水位,田间要保持适当的水位和水量,天旱时要及时注水,天下大雨时应及时排水。 ( 4 ) 要严防有毒、有害的水进入莲田,否则,会使鱼发病或死亡。 ( 5 )及时清除进入莲田内的有害生物。水老鼠、水蛇、水鸟等,均能危害所养鱼类,随时要清除掉。 六、常规鱼类的捕捞 起捕前,首先要疏通鱼沟,同时准备好捕捞工具,如小拉网、手抄网、水桶、网箱等。选择晴天夜里慢慢排水,到天亮时排干田面水,这时鱼已集中到鱼沟、鱼溜中。用网具围捕,先捕上层鱼,捕大留小,及时注入清水,待翌年莲田放养时作鱼种。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 第一节 认识水产养殖发展的重要性 1 、从产业地位看:养殖业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增长点。养殖业是一个带动能力极强的中枢产业,它不仅能推动种植业发展,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而且还能带动饲料工业、食品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促进农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展,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更合理、更有效的配置资源,增加农民收入。 2 、从产业效用看:养殖业是深化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随着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村散户饲养比重下,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蓬勃发展,规模养殖正在为我县农民持久增收和稳定就业创造条件。养殖业在区域经济、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攀升。农村的二、三产业 60% 依托养殖业,农民的增收 50% 依存养殖业。 3 、从发展前景看:养殖业是我县农业扩大、开放、增收的主要产业。养殖搞得好的地方,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提高。 4 、从食品安全来看:水里的水产品比陆地的养殖动物产品安全得多,尤其是生猪、鸭子、鸡,它的安全系数更差,这些产品要通过检疫才能上市。鱼不要检疫就可以上市出售,这就说明水产品的食品安全系数就高。 因此,我们要认识水产养殖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节水产养殖模式及鱼类的生活习性 水产养殖的产业要搞立体开发,达到四化(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综合利用,成本低、效益高。要养好鱼,首先要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和鱼的食性。 一、养殖模式: 1 、禽→草→鱼 2 、猪→沼→果(鱼) 3 、禽→沼→鱼 4 、牛→沼→鱼 二、鱼类的生活习性分为上、中、下三层鱼类: 1 、上层鱼:鲢、鳙、鲳(白鲳、红鲳) 2 、中层鱼:草鱼、鳊鱼、鲂鱼、 3 、下层鱼:鲤鱼、青鱼、鲫鱼、罗非鱼、泥鳅、黄鳝(鲶鱼)、彭泽鲫、湘云鲫 三、鱼的食性分为三大类: 1 、植物性饲料(包括浮游植物)如:草、鲂、鲴、鲮、鲢 2 、动物性饲料(包括浮游运动性饲料):鲇鱼、乌鱼、鳜鱼、河鲶、青鱼、黄鳝、鳗鲡、鳙也称为肉食性鱼类。 3 、杂食性鱼类(动物、植物饲料都吃)如:鲤、鲫、罗非鱼。 第三节养鱼八字精养法 “八字精养法”又叫养鱼八字经,是我国广大渔业工作者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养鱼高产技术的核心。 即“水、种、饵、密、混、轮、防、管”这八个字。 1 、水,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水是鱼类生存的起码条件。这里主要是指水质、水温、水深、水的透明度,水源状况等。管好水是管好鱼的基 本条件之一,作为池塘养鱼,对水质有它的特殊要求。水质的调节是日常管理中比较重要的工作,我国的渔业工作者根据长期的经验,总结了衡量水质好坏的直观标准,即要求水质“肥、活、嫩、爽”。只要达到这四个字的要求,就说明水质调节得好。 “肥”水——即天然的饵料多,并且大多是鱼类易消化吸收的种类。 水质清爽不混浊,透明度适中,溶氧量较高。不仅使鱼的溶氧需要得到保障,也有利于水体中有机物的分离转化。 “活水——是指水的颜色要随光照和时间的不同而变化。这主要是因为水体中浮游植物的不同种类而使水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水色的变化不仅说明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种类丰富,数量大,而且说明浮游植物正处于繁殖的高峰期。 “嫩”——水呈绿豆色,这是因为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大多为易消化的种类,如果水色呈灰蓝或蓝绿色,说明有些浮游植物的细胞已经衰老,这种水俗称“老水”,不利于池鱼的生长。 清“爽”水——是指水质的清爽,水面无浮膜,混浊度较小,透明度适中,水体的溶氧量较高。 水质的调节工作应从注新水,投饵施肥、药物改善水质等几方面入手。注水的方法是分期注水,注水量过大会使水色变淡,水质变瘦,水温过低。投饵要掌握“四定”的原则,施肥要掌握“量少、勤施”的原则。每亩池塘通常 20 — 30 天定期施生石灰 20 — 25 公斤,对防治鱼病也有较好的效果,还能改善水质并使其偏碱性,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 水温——养殖水域的温度是鱼类要求的较重要的环境条件之一。水温还因对鱼类的天然饵料的增殖有重要作用而间接影响鱼类。水体温度的主要来源是光照。即太阳光的照射。水温直接影响鱼类的摄食和生长。各种鱼类适应温度的范围不一样。概略地说,在适温范围内,温度高,鱼的生活活动就强,肯吃肯长;水温低,鱼的活动力减弱,食量下降,鱼生长就慢了。我国主要养殖鱼类,适应水温范围是 15 — 32 ℃, 10 ℃以下停止吃料。 水深——渔谚“深水养大鱼”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不是越深越好。一般来说:鱼苗培育池的水深应在 1 米左右。成鱼养殖地,特别是多品种混养的鱼池,因为上中下层均有鱼的分布。它们的游泳活动可以使上下层水体得到交换,水可以深一些,但一般为 2 — 3 米。水的溶解氧——也称溶氧(即溶解到水中的氧气)。鱼类跟其它动物一样,要吸收氧气才能存活。因此,溶氧是养殖水域环境因子中最重要的水质指标之一。 水中溶氧的主要来源,是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约占总量的 90% ,其次是由空气扩散溶入水中的约占总量的 7% ,其余 3% ,是由加水带入的。 水中的溶氧的消耗,主要是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细菌分解耗氧,约占总量的 84% ,其次是鱼类呼吸作用耗氧,约占总量的 15% ,其余约 1% 是向大气中扩散了。 我国主要养殖鱼类,较适宜的溶氧是每升水中含氧 5 毫克以上。 水的酸碱度——用 PH 表示,低于 7 是酸性水,高于 7 是碱性水。酸碱度适宜范围是 7 — 8.5 ,高于低于对鱼都不利。调节酸碱度主要是用生石灰,每个月最少用二次。 水的透明度——一般来说:透明度在 30 — 35 之间较较为适宜。水深 1.2 尺— 1.3 尺显示。透度度低说明水质较肥,透明度高,说明偏瘦。 水中营养盐类:指溶解在水中的氮盐(由铵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组成),磷酸盐,硅酸盐。这三大营养盐类在水中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水生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水体自身含量较少的氮盐、磷酸盐,是浮游植物吸收的重要营养物质,为大量繁殖水中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量多质优的天然饲料,就要向池内投放氮、磷肥。 2 、种——包括优良的种苗,鱼种的繁殖培育,新品种的引进驯化,苗种的提纯选优以及投放品种的合理搭配。选择优良的品种进行养殖,就为后期生长提供了保障,奠定了基础。在池塘中进行合理的品种搭配,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的水层,增加养殖密度,也能充分利用天然饵料,达到节约饵料开支的目的。投放的鱼种应该是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疾病。 3 、饵——包括投饵的方法,饵料的种类。配合饵料的配方和加工、饵料与水质的关系、饵料与鱼病的关系等。投饵要做到适时适量,可归纳为“匀、足、好”三个字。投饵方法是依据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四定”原则;投饵量要依据看天、看水、看鱼的“三看”原则。另外还包括施肥培养池中的天然饵料。 4 、密——指合理密养。因地制宜地确定科学的放养密度,放养密度与鱼的种类有较大的关系,水的深度有关。农村一般的池塘放养密度亩放养量为:草鱼 150 — 200 尾,鲢鱼 80 — 100 尾,鳙鱼 20 — 25 尾,鲤鱼 90 尾。 1 亩池塘培育鱼苗放养量为:夏花鱼种,(水深 1 米):草鱼 3000 — 5000 尾(规格 0.5 — 1 寸),鲢鱼 1000 尾,鳙鱼 300 尾,鲤鱼 1000 尾,团头鲂 1000 尾。 池塘草、鲢鱼为主的放养和收获(中产)模式 品种 放养数量 重量 收获重量 草鱼 100 尾 规格 0.4 千克 / 尾 1.5 千克 / 尾 草鱼 140 尾 规格 20g / 尾 0.4 千克 / 尾 鲢鱼 250 尾 规格 150g / 尾 550g / 尾 鲢鱼 300 尾 规格夏花 150g / 尾 团头鲂 300 尾 规格 25g / 尾 150g / 尾 鳙鱼 65 尾 规格 150g / 尾 550g / 尾 鳙鱼 80 尾 规格夏花 150g / 尾 鲤鱼 30 尾 规格 30g / 尾 500g / 尾 鲫鱼 100 尾 规格 5g / 尾 130g / 尾 罗非鱼 500 尾 规格夏花 合计 毛重 500 公斤 净重 400 公斤 1 亩 注:成活率 85% 计算。 池塘草、鲢鱼为主的放养和收获(高产)模式 品种 放养数量 重量 收获重量 毛产量(㎏) 草鱼 80 尾 500 g / 尾 1.5 公斤 / 尾 240 草鱼 120 尾 200 g / 尾 0.2 - 0.5 公斤 / 尾 30 草鱼 200 尾 10 g / 尾 团头鲂 600 尾 25 g / 尾 0.25 公斤 / 尾 140 鲢鱼 150 尾 250 g / 尾 0.5 - 7 公斤 / 尾 285 鲢鱼 350 尾 150 g / 尾 02.5 公斤 / 尾 90 鲢鱼 450 尾 夏花 鳙鱼 50 尾 250 g / 尾 0.5 - 0.7 公斤 / 尾 65 鳙鱼 50 尾 150 g / 尾 鲫鱼 1000 — 2000 尾 5 厘米长 0.1 - 0.2 公斤 / 尾 190 罗非鱼 500 尾 夏花 0.1 公斤 50 合计 1090 净重 900 公斤 注:成活率 85% 计算。 各型水库存放养规格最小标准(厘米) 放养 品种 小型水库 ( 千亩以下 ) 中型水库 ( 千亩—万亩 ) 大型水库 (1 万亩— 10 万亩 ) E 型水库 (10 万亩以上 ) 鲢鱼 9.9 - 11.6 11.6 - 13.2 13.2 厘米以上 0.25 公斤 / 尾以上 鳙鱼 9.9 - 11.6 11.6 - 13.2 13.2 厘米以上 0.25 公斤 / 尾以上 草鱼 11.6 - 13.2 13.2 - 16.5 0.1 千克 / 尾以上 0.25 千克 / 尾以上 鲤、鳊鲂鱼 5 - 6.6 6.6 - 9.9 9.9 以上 0.25 千克 / 尾以上 不同营养类型的大、中型水库放养密度 项目 富营养型水库 一般营养型水库 贫营养型水库 放养密度 (尾 1 亩) 140 - 110 尾 110 - 80 尾 80 - 50 尾 各种鱼类的 搭配比例 % 鲢鱼 40 - 35% 35 - 30% 30 - 25% 鳙鱼 50 - 55% 55 - 60% 60 - 65% 草、鲤、鳊 5 - 15% 5 - 10% 5% 小型水库的放养:小型水库,一般为几十亩到几百亩,水深在 10 米以内,有利于饵料生物和鱼类的生长,两种方式。 稀放粗养(小型水库)位于平原地带,集雨面积大,集雨区内多村镇、农田、水浅而肥,天然饵料丰富,鱼类生长快的,多属于富营养型。 每年每亩放养长 12 — 13 厘米鱼种, 100 — 150 尾(其中鲢鱼占 45% ,鳙鱼占 50% ,草鱼、鳊、鲤等占 5% ),这类水库若能精心管理,当年即可达到商品规格,亩产量 100 市斤左右。 位于丘陵地带、集雨面积不大,集雨区内村镇少,农田少,水较深(在 10 米左右)但水尚肥的,多属于一般营养型。一般每年每亩放养长 12 — 13 厘米鱼种 80 — 100 尾(其中鳙鱼占 50 — 60% ,鲢鱼占 30 — 45% ,草鱼、鳊鱼等占 5 — 10% ),此类水库若能精心管理,鱼产量每亩可达 25 — 30 千克,高的可达 40 千克。 位于山谷地带、集雨面积小,集雨区为荒丘、山岗,大部分为沙土、黄土,水深且瘦,天然饵料贫乏,鱼类生长慢的,多属于贫营养型。一般每年每亩放养 12 — 13 厘米鱼种 50 尾,其中鳙鱼占 60% ,鲢鱼占 30% ,草鱼、鳊、鲤占 10% 。此类水库鱼产量每亩约为 15 — 20 千克。 密放精养:这类水库的面积不大于百亩,养殖鱼类的生态条件易于控制。养殖的品种、数量等应根据饲料、肥料、水库营养状况和管理能力而定。 富营养型水库,能取得足够的肥料,以放养鲢、鳙鱼为主,即每亩放养鱼种 150 — 200 尾(规格长 12 — 13 厘米,草鱼 0.1 公斤 / 尾)。其中鲢占 50% ,鳙占 30% ,草鱼占 15% ,鲤、鲫、鳊等占 5% 。 贫营养型和一般营养型水库,若有充足的青饲料,则可放养以草鱼为主,搭配鲢、鳙鱼。即每亩放养鱼种 150 — 200 尾,其中草鱼占 65 — 70% ,规格 0.2 — 0.3 千克 / 尾。鳙占 20 — 15% ,鲢占 15 — 20% ,鲤、鲫、鳊等占 5% 左右,规格 12 — 13.5 厘米。 确定放养密度的计算方法 计算法是根据计划产量,鱼种规格和成活率,预期养成规格及各种鱼的搭配比例等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1 、单养公式 (1) 按净产量计算 F= F ——单位面积放养尾数 W0 ——预期单位面积的净产量 D ——计划养成商品鱼平均尾重 D1 ——放养鱼种的平均尾重 n ——估计成活率 2 、按毛产量计算 F= F ——单位面积的放养尾数 W ——预期单位面积的毛产量 D ——计划养成商品鱼的平均尾重 n ——估计成活率 5 、混——指合理混合搭配,包括不同品种的混养,以及同一种鱼大中小规格的混养。这种既可达到充分利用水体和天然饵料的目的,又为轮捕轮放打下了基础。 6 、轮——指捕大留小,轮捕轮放。 7 、防——指防治鱼病,防治虫、鸟、兽的危害,防逃、防偷盗;防止水源和水质的污染,防止水质的恶化和缺氧浮头等。这是饲养管理中较重要的措施之一,与水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防治草鱼老三病的方法(经验处方): ① 佛派酸亩用量:每百斤鱼重用 10 — 12 片。 维生素 C , 20 片 1 百斤鱼重 维生素 E , 20 片 1 百斤鱼重 用面粉 4 斤,细糠 6 斤 ② 硫酸庆大霉素, 12 — 15 片 维生素 C , 20 片 1 百斤鱼重,拌料同上。 ③ 土霉素每百斤鱼重用 20 片 维生素 C , 20 片,拌料同上 以上三种处方每 13 — 15 天用药 1 次,交叉进行。 ④ 痢特灵,每百斤鱼重用 8 — 10 克计算。连续 3 天,拌料同上。 8 、管——是养鱼八字经的关键,以上叙述的七个方面的技术和措施,最终都要落到这个管字上。主要包括饲养管理、巡塘、看管拦鱼设备,要管好养殖的鱼,不仅要求饲养人员有较好的技术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第四节 推广优良品种 1 、湘云鲫、彭泽鲫、白鲫、罗非鱼 2 、班点叉尾鲴,倒刺耙、镢鱼 3 、泥鳅养殖(上饶农业局、下属场站) 第五节种草鱼 1 、春播: 1 年生牧草,播种当年即可完成整个生长过程,开花结籽后死亡。如:苏母草、墨西哥玉米、齿绿苦荬菜。 2 、秋播:二年生牧草,播种当年不开花结果子,第二年开花结籽后死亡。如:黑麦草、紫云英、甘草。 3 、多年生牧草,寿命二年以上,高的可达 5 — 6 年或几年以上。如毛花雀稗、矮象草(高产)、白三叶、紫花苜蓿等。石城县目前种草品种:黑麦草、苏丹草、玉米草。种菜养鱼:麦菜、黄牙苞(产量最高)、白菜等。 第六节介绍几种养鱼方法 1 、茶枯养鱼(每亩用 6 块,每月用 4 次):既消毒杀菌,又可喂鱼。 2 、化肥养鱼: 1 米水深,亩用碳肥 6 市斤,过磷酸钙 2 市斤一次,隔 7 天施一次,看水质而定,生石灰每月 2 次, 25 斤一次。 石城县农业局 曾柏芳
个人分类: 水产养殖|24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测量中老年人是否肥胖的好方法
热度 1 yzsymcys 2011-8-7 10:13
测量中老年人是否肥胖的好方法
肥胖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是引起很多慢性病的罪魁祸首,以往衡量肥胖的标准或者是看体重的多少;或者是看体重指数,即用体重的公斤数除以身高的平方。现在最新一种衡量身体体重是否超标的简单方法是看腰围,而且可以忽略身高的因素,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具体如下:男性以90厘米为标准,腰围超过90厘米就视为肥胖;女性腰围超过85厘米也视为肥胖。一旦超过这个限度以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就越来越近了。这种方法的依据是根据人体腰腹部的脂肪厚度来测量的。此方法非常适用于中老年人,当然对于年轻人也很适用。以后经常量一量你的腰围吧!呵呵。。。。
3690 次阅读|1 个评论
忙里偷闲,恍然发现自己真的老了
热度 3 wangyl2117 2011-8-5 15:10
为了22号的presentation 我着实的紧张了一回 来了这么久多伴是纠结于自己的心境当中 刚刚浏览了一下Tingting 的空间 恍然发现自己真的老了,心态更是老了 曾经爱玩爱笑的我,却被生活所羁绊,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 似乎生活中的阳光也少了几缕 这些年来都在追求着什么呢,一时间无所得知 或许是心态过于凝重,心事过于积累所致 明晚将去Melbourne and Sydney 快走了,四处转转,换个心情 正好去拜见两位大家,希望能收获他们的思想,提升自己的工作 真的不再年轻了,已经没有资本与年轻人相比了 不知不觉已经步入中年的队伍了 还有一事无成之感 不知岁月最终会留给我什么 但我却会为岁月留下我的足迹 或深或浅,或真或虚,或远或近 终是岁月的脚步与我之同在 任凭岁月的雕琢 只要最终还是我就好!
389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自然》社论:中国应留住年轻科研人才
热度 1 dongzg101 2011-8-4 22:37
《自然》社论:中国应留住年轻科研人才 多数博士毕业人才选择出国,留在国内的选择离开学术界 8月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社论——《留在家中》(Staying at home),认为当前中国应当采取措施,努力留住年轻一批的科研人才。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在中国,几乎所有刚刚取得博士学位的优秀人才都选择将出国作为自己科研事业的起步,而呆在国内的博士通常选择离开学术界,进入到待遇丰厚的生物技术、制药业等。如此使得科研出现青黄不接,科学家不得不培养新一批研究生来填补空白。 尽管中国的科研投入在加大,但当前的科研体制迫使很多人才别无选择,只得离开。特别是,国外很多实验室的设备优于中国,给博士后的待遇可以等同甚至超过一个中国资深PI(项目负责人)的待遇。 中国大学和研究所对招聘高质量(本土)博士后失去信心,他们知道每当一个新职位出现时,很可能就被那些有海外背景的人给抢走。一份平庸的简历一旦写着哪怕是短暂的国外工作经历,其立马就能打败一份拥有一堆虽然实在、但是在国内完成的学术成果的简历。这样的教训是显而易见的——想在中国成功,先去趟国外吧。 兴许,这样的情况会有所改变。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大、清华等机构正在开展一系列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为年轻人才提供条件不亚于海外的职业发展需求。 这样的努力在接下来几年内将是意义重大的。中国的数家顶级机构正在考虑提高博士后待遇,还有新设备的投入等。中国的博士也将考虑在国内开始自己的职业发展,研究机构在纳贤时,将更认真地看待本土人才,而非一味追求海归。(科学网 张笑/编译) 更多阅读 《自然》社论原文(英文)
945 次阅读|2 个评论
你的思想,你的作为,反应了民族的明天
yunguihun 2011-8-4 15:06
成了奋青,却木有奋青的修为。 试想,如果我们看不惯,那就从提高自我修为做起,如果我们都能这样坚持下去,而不是步入后尘,那么,经过一代两代的努力,一切会因年轻人而改变。 不该整天TMD怨声载道,却从来都不提升自身的素质。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大批国人素质低,羡慕人家素质高,有教养。而自己却还随手丢垃圾,浪费资源,浪费时间,这个太简单的事情,自己应该学会管住自己吧。 天天说人家技术好,说这也山寨,那也山寨。却不知人家为之付出了多少努力。人家一个人可以搞东西搞一个领域搞一辈子,而很多国人却眼高手低,很浮躁。要知道,有付出才有回报。 我们不能轻易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约束和改变自己。形成好习惯,让简单的好的行动产生巨大的好的蝴蝶效应吧。 为了自己的民族,提高自身的修为吧。
77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这才是“愤青”
chile 2011-8-2 13:26
克里斯托夫金 :转播 中国,你不能让年轻一代失去希望,要从教育拨乱反正开始,铲除校园拜金的毒瘤,否则中小学生、高中生、大学生都会迷失方向,没了最后的希望。看看,媒体整天在宣扬什么?哪一刻没有莺歌燕舞,无数年轻人迷恋的不是知识,而是明星,不是他们不愿意求知,而是大学已变成逐利的企业,教授比奸商还要贪婪!【原文 克里斯托夫金 :请记住:害怕质疑,根本看不透问题本质;不愿坦露心声,不可能获得真诚交流;不敢彰显自己,木有自信和认可;吞吞吐吐,会被人误解;孤独自己,谁也帮不了你;贬低别人,朋友都会远去;只说不做,谁都藐视你;老说自己强大,只能博得更多攻击;知错不改,求知无门奋进无望;永远模别人,永远不是自己!】 大图 (5分钟前 转自 克里斯托夫金 来自 网页) 转播 评论(3941) 收藏 更多 郎咸平 :转播 || 克里斯托夫金 (@christopherjing): 我无数次为愤青正名,应是奋青,奋进的中国青年! 国家不乏年轻一代,旗帜鲜明,嫉恶如仇,追求真理,关心民族命运。他们是中华香火传承的希望,是华夏前行的脊梁骨,嘲弄他们就是鄙夷炎黄子孙,怒骂他们更是居心叵测。孙中山大气之人,谁不热血铸成?没有激情,是旭日,还是落日? 【原文 克里斯托夫金 :请记住:害怕质疑,根本看不透问题本质;不愿坦露心声,不可能获得真诚交流;不敢彰显自己,木有自信和认可;吞吞吐吐,会被人误解;孤独自己,谁也帮不了你;贬低别人,朋友都会远去;只说不做,谁都藐视你;老说自己强大,只能博得更多攻击;知错不改,求知无门奋进无望;永远模别人,永远不是自己!】 图片 (28分钟前 转自 克里斯托夫金 来自 网页) 转播 评论(3941) 收藏 更多
个人分类: 转自他乡|2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丘成桐:最好的人才需要最困难的邀请
dongzg101 2011-8-2 12:37
丘成桐:最好的人才需要最困难的邀请 应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关注评审制度的公正性 在北京中关村晨兴数学中心的办公室,丘成桐接受了《科学时报》记者的电话采访。当谈到对新时期中科院的建议时,他说:“中科院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对年轻人的培养力度还不够;评审制度不够公正,影响到年轻人做科学的意愿。” 重视年轻人的培养 十多年前,教育部时任副部长韦钰到哈佛大学访问,与哈佛大学签署了一个协议:由中国政府资助,每年派遣一批年轻的中国学者到哈佛大学访问。 “这是一个很好的项目,但根据我的记忆,中科院创办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没有被列入派出院校里,这表明教育部在对外交流时是将科大排除在外的。科大处于一个很奇怪的位置,这不公平。” “据我了解,现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属教育部和中科院双重管理,多了一层管理,科大应该得到的好处却没有拿到,比如教育部组织高校对外交流时,清华、北大、复旦、浙大等名校总会在其中,往往将科大排除在外,因为他们认为科大是科学院的机构,科学院也不见得能填补这个空缺,这对科大的本科生来讲,是有点吃亏的。” “我为什么要专门提科大呢?因为科大出了不少优秀人才,科大的本科生也很好,所以,科学院要好好利用科大培养的学生。” 丘成桐指出,对中科院来说,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其他青年人的培养非常重要。 作为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一直是丘成桐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哈佛大学最困苦的时候,也就是三年前的金融海啸时,哈佛将什么东西都削减了,唯一不减的是本科生近1亿美元的财政资助。为什么?因为哈佛知道,大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好,我们不能放弃这个根本,放弃了这个根本就等于没有学校了”。 丘成桐建议,中科院在北京中关村设一个科大分部,创建一个小范围培养最好人才的机制,将选拔出来的高年级本科生集中在中科院本部培养,这批最好的学生毕业后能有一部分留在国内深造。 针对中科院的研究生在入学的前两年要在研究生院集中上课,但授课老师与研究生导师脱节的问题,丘成桐认为,研究生应该一开始就在研究所培养。研究生可以选择跟随多个研究员,扩大知识面;同时规定研究生每年有20%~25%的课程是在专业之外,并鼓励研究生们组织讨论会。 此外,丘成桐指出,随着老一代科学家的退休,目前中国学术界缺少富有创造力的年轻学术领袖,出现新的人才断层现象。 “好的研究是年轻人作出来的,也影响到年纪大的人的学问。一个人作研究的能力到了高峰后自然会衰退,假如能指导年轻人,与年轻人切磋、互相激励,反而会好得多,所以,往往有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年纪大的人做得也好一些。” 丘成桐建议,在培养年轻人的同时,中科院需要不遗余力地争取真正有能力、仍处在学术活跃期的世界级大师,才能够带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第一流的年轻学者向前走。 他强调,与其请几十位兼职学者,不如请两三位全部时间在中国、替中国的教育和研究拼命去做且有能力的学者。“邀请真正第一流的大师到中科院来全职服务,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最好的人才是通过最困难的方法邀请来的,要请他们来带领学术与研究的发展。” 关注评审制度的公正性 “中国的学术评审,应该找到国际化的专家,而不只是找国内的院士和学者,中科院相对愿意找比较公正的方法来评审,但还是不够。评审制度应该很严格、很认真地制定,给研究人员一个客观、公正的标准,让他们晓得只要刻苦努力,就能成功。”丘成桐认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很多问题在于评审制度,评审制度不公平,影响到年轻人的发展。 丘成桐介绍,美国也有人事关系,但美国优秀的研究人员很多,因此没有一个研究人员可以一手遮天,真正有意思的工作总会得到赏识,始终会出头。有了这样的保证,美国的年轻人会花很大工夫去找好的思想、好的研究。美国能吸收全世界的人才,并让这些人才发挥作用,主要原因是有一套公正的同行评审制度。他希望中国也能营造出这样的环境和制度。 除此之外,丘成桐发现中科院最近几年来有一个趋向:更重视应用研究,并直接体现在对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拨款上。如近年来数学学院发展的重心已经逐渐转移到应用数学。 “纯科学的成果虽然慢一点,但最后到应用时,会改变整个应用科学。没有好的基础科学,不可能做出好的应用科学。如果基础研究得到的资助不够,科学很难发展,很多重要的基础研究成果往往是偶然发生的,我们要允许这种发展。”据此,丘成桐建议中科院创造出科学研究的灵活氛围,至少要允许一小部分研究人员可以从事没有限制的研究。 《科学时报》 (2011-08-02 A1 要闻)
1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限风光在险峰
热度 1 gaoliang123 2011-8-1 17:51
师兄临走之前勉励我的一句话“无限风光在险峰”。 毕业之前恩师勉励我们:“趁年轻,多奋斗。顺便把人生大事解决了,我有一个同学三十几从国外回来还是一个人”。“我欣赏的年轻人是能耐得住寂寞的”云云。 身边几乎全是情侣,泡在实验室似乎是异类。 坚守吧,一年之后会改变的。 找不到同甘共苦的另一半,不要浪费时间在感情上。
276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放下浮躁把事情做好(王石)
热度 1 pathologysmu 2011-7-28 10:07
我想浮躁心态(是)现在普遍的一种存在,恨不得今天读一本书明天能马上见效,上午一句什么警句下午马上一说出去就可以得到大家的赏识,太浮躁。这是我想说的,年轻人急于求成。当然我得首先批判自己,不批判自己,(别人会说就)你不急躁(就)我们急躁,(其实)我也有急躁的时候。   第二个我想说的是什么呢?就是人的一生,你对未来你不大清楚。不是说我什么都看的清楚,我(也)不大清楚的。我做了很多事情,但下一步做什么呢?你不清楚的。你觉得你对自己不满足,你觉得委屈自己,你觉得你想干一番事业,这个是明确的,但其他一切都不明确。   原来在主流体制中,我曾经也想当官。那(事实是)你上不去(做不了高官)。我想说的是,即使我做的很不愿意做的,只要我在做,我把它做好,做个好兵非常优秀的士兵。刚当兵的时候我也想当职业军人,很快我发现绝对服从组织命令的那一套对我不大适应,(我)要追求自由追求一种想象,天马行空的怎么去当指挥军官的?但是我当时是非常好的士兵。   复员之后当工人,那时候我是汽车兵,汽车兵很好找工作,你可以开小车开卡车开公共汽车。我都没有选择,(而是)选择抡大锤。不是我愿意干他,因为给我的选择是你开车还是抡大锤,因为我不愿意一辈子做司机(所以)我(就)抡大锤。我抡大锤在工人里也是抡的最好,所以我们工厂里就一名工农兵学员(可以上大学),老师傅就推荐我。推荐的学校我不喜欢的,专业我也不喜欢。但是那三年时间我没有浪费,我非常认真的学经济学,认真的学英语,当然还有专业的事情。之后,(因为我)到外贸局之前做的,自己都不满意,所以才到了深圳。   但是我做哪个都是非常认真负责的。到了深圳之后,我就只身闯,(这才无意中发现)前面那些都是鸡肋。   我现在想说的是,可能你现在不如意,你不妨降低身段,从你可能不愿意做的做起,并把它做好,再一步做好,(那么)机会一定会对你开放的。反而,就急于求成急于要进大公司进优秀公司,要马上表现要马上开始做什么什么,是不可能成(功)的。你可能说大学一毕业两年的时候,都想着当Facebook的创始人,当然不行。   我想说两点,(第一)不能浮躁。当然我也有浮躁的时候,我也沉不住气,到现在才发现,他一定要时间积累的;第二,做不愿意做的事情,你不妨降低身份。我32岁到深圳创业的时候,是在省经贸部混的不错的,我不是被处理下来的。那我到这(深圳)来开始和农民工一块搬麻袋的,而且抗的很欢实(高兴)。人家货源主任就因为这样才赏识我,他说,第一看你一个诚市人的打扮,怎么干体力活干的这么欢实?看你也不像是被惩罚,犯错误。这样我才跟他开始干,而那时候我已经是33岁了。
324 次阅读|1 个评论
管中窥豹,与印度年轻学者的交流
热度 3 Passport 2011-7-19 10:08
最近有个印度年轻人来校,由于导师地关系,和他有了一次深入的交流,带着他在城市里购物,观光,吃饭,后来的一天又在他在学校的公寓里吃了他亲手做的饭菜,印度味的,期间畅聊不一一详述。 简单介绍一个这个印度人,80年代的活力一代,在印度本土从学生、硕士到了博士,转战新加坡完成博士后,据说由于出色的写文章能力被直接聘为南丹麦大学的副教授,所以跳槽到了丹麦。 我所在城市是国内二线城市,但是相对有浪漫之都的声名,所以本人开着自己的小破车,带着他,在见到我之后直接问我,你是企业的吗?你有几辆车?看着城市道路上穿流不息的车水马龙,向我介绍他印度的摩托岁月,看着海景豪宅,问了我很多不着边际的问题。这位年轻的印度学者对那些时不时从身边经过的名牌汽车表现了相当的浓厚兴趣。 很久以前,我对印度了解较少,在我的印象里,印度应该比中国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有一次听了佛里德曼的演讲,也听了几个邀请来校的诺奖得主的演讲,他们多次将中国与印度比较,在他们眼里,这两个国家是相差无几,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他们在期待谁更加强大?而对我来说之前这个问题毫无悬念,必然是中国要领先印度,而听了这几个牛人们的演讲,我不敢相信自己原来的判断。因为在他们的讲座中,这两个国家旗鼓相当,这一度引起我的好奇。 这位印度朋友在一天花了一整个下午,向我们讲授了如何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的报告,确实有很多切身的体会,有些也表明了一些小技巧,大家纷纷表示有很大的收获。这让我有强烈的感触到目前的一些科研报告和论文是不是具有太过明显的“范式”问题,这一问题似乎已经渗透到中国的各个行业,比如:在中国坐官该如何做?如何写论文发表到高水平的杂志上?如何读大学?如果获得荣誉?等等,似乎都有现成的规范和样式,这让我比较惆怅,因为我一直不愿遵从一种固定的模式,因为我知道大家都这么做,这么做也会很好。但是本人的叛逆心太强,常常希望与此抗争或另辟蹊径。 由于英语语言的优势,这位印度人确实发了一批知名杂志的英文文章,另外这位印度人思维方式与逻辑能力确实很强,在几天的接触中,与几个同龄的博士生学术研究能力要高出一截,表现得出类拔萃。与此,让我深深地觉得,或许印度与我们真的彼此相当。 但是这位印度人常常指着校门口的小奔奔车,告诉我,印度这样情形非常普遍。为了帮他买一部手机,我带着他转战苏宁,国美和大商,最后他从口袋里掏出名片,点名要去一所水货泛滥的地下电子城,最后我帮助砍价买了一部水货黑莓,很高兴。这位国际友人多次咨询我们的收入水平,告诉我,想跳槽到迪拜,听说一个月2万美金,呵呵。金钱是资源分配的重要力量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97 次阅读|6 个评论
东瀛观察1
热度 3 songjianmin 2011-7-14 17:44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以“客员研究员”身份来到日本正好一星期了。到后第二天便去了母校,拿到了研究室的钥匙。给我准备的研究室在接待我的森教授的斜对面,与我呆了十年之久的院生研究室同在一层楼面。研究室里除了原有的空调、电话和书架之外,新配备了电脑和复合扫描打印机。按日本人的习惯,房间了还特地放了一双舒适的拖鞋。虽然房间里的书架没有一本图书,但打开电脑就可以直接连接图书馆网页并可获取电子杂志和图书,所以,不觉得研究室空空如也。 森教授是一位五十多岁多年从事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学者,我在学期间一直跟随他做研究并以家庭为单位交往多年,所以,相互之间没有任何陌生和客套。不过,森教授还是很郑重地将我带到一楼的事务室,把我介绍给事务员,并称我为“先生”。也许是年龄大了的关系,也许是事务室的人员都换了我不认识的年轻人的关系,我站在十年前以学生身份常常出入的地点,很自然地接受了“先生”这个称呼。事务员告诉我说,正在为我申请信息中心的教师卡,有了之后可以进入信息中心很多资料阅览区域,并告知11号教授会上需要我和各位老师见个面。 那天下午正好是我过去一直出席的“周五研讨会”,所以,按惯例我三点钟准时走进了二楼熟悉的C共同研究室。 还是那间可以落座20人左右的研究室,似乎座椅都没有更换过。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讲台换了一个方向,把移动的白板(换成可以自动复印以及清洗的新产品)调到了相反的位置,使得我过去习惯坐着的地方变成了讲演者的位置,而我却坐在了过去主宰这个研究会的最权威的濑冈教授的位置上了。算起来,濑冈教授今年该是七十六、七岁的老人了,元旦大家聚到他家拜年的时候听说老先生正在写博士论文,因为退休后他便到离家不远的高野山佛教大学跟从一位佛学者读了硕士、博士,现在快毕业了。据说研究的是经济学与宗教的关系。 我读硕士、博士那会儿,濑冈教授是一位“教祖式”的人物。虽然先生是位典型的日本人矮小身材,但炯炯有神的目光和犀利的学术洞察力使得他的形象在当时的“周五研究会”上格外高大,尤其是他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热爱影响了不少学生,受益于他严格的要求和认真耐心的指导,“周五研究会”的学生们基本上都有比较好的学术成果并找到了教职。我读博士那会儿,“周五研究会”是一个品牌,搞近代经济学的学生和老师都会来参加,如果要写论文,包括毕业论文,这里是最好的练兵场,也是接受濑冈先生学术审判和指导的地方,所以,一直人气旺盛,形成了“学术家族”的氛围。随着濑冈教授以及和他同期的几位先生的退休,这个“家族”似乎“曲终人散”,各奔东西了。 带着这样的伤感坐在研究室内,听今天的发言人S教授的发表。这是一位快退休的老教授,我做学生时候就知道他是一位从近代经济学研究转向经济思想、制度经济学研究的有个性的学者,听他发表还是第一次。S教授发表的内容是对凯恩斯理论中IS、LM曲线的再解释,他提出根据条件的不同,这两条曲线的斜率完全可能相特性独立反,即IS为右下倾、LM为右上倾的曲线,并用这些条件解释了为什么出现经济危机的原因。从他巧妙的条件推导过程和对计算结果的解释中果然可以推测S教授当年特立独行的风格和傲气十足的睿智。不过,现在很难“棋逢对手”了。出席者聊聊七个人,且只有森教授和中岛教授对其模型提出技术性改进的意见,其他时间只是S教授一人在唱独角戏。记得当年“周五研究会”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常常为了一个公式的推导不顺利会拖堂拖到大家饿得前胸贴后背,即使到了饭桌上还是会继续讨论至第二个喝酒的地方。看着这样凋零的场面,我在想如果现在濑冈先生坐在这里,场面会像原来那样热烈吗? 听森教授的介绍说,这些年来由于少子化的影响,学生人数急剧下降,加之国立大学大学院扩招,市大的大学院几乎招不到日本学生,所以,出席“周五研究会”的人数越来越少了,且学生学习的劲头也远不如过去。 研究会在五点钟准时结束了。我也收拾了东西,独自向熟悉的电车车站走去。校园门口的路边的灌木似乎很久没有修剪了,有些杂乱;过去在这个时间段十分热闹的铁路旁酒店也已经所剩无几,更没有见到以前老师、学生熙熙攘攘拥进拥出的场面。是经济的凋敝带来了学校活动的变化,还是学校活动回到了应有的常态? 7月11号,我第二次走进市大经济学部的教授会,第一次是十年前出席我的博士论文答辩。由于节电的关系,老师们不再着正装出席,加之这些年来新进的年轻教师代替了许多退休的老教授,整个会场的气氛不再是十年前那样的压抑但有些威严,似乎有些随便和散漫,有些让我想起学院周二下午集中的风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这二十多年的东东西西,确确实实感受到了人间社会的巨变。
个人分类: 海龟眼|3372 次阅读|5 个评论
好导师什么样?
热度 2 uqysong 2011-7-13 21:05
导师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什么样的标准是好导师仁者见仁。有的导师人很好,但不一定有很高的学术权威;有的导师在圈子里很有影响力,但对学生不一定很和蔼; 还有的导师两者都不是或两者皆是,两者都不是学生就苦了,而后面的一种那学生就幸福多了。如果从短期来说或个人眼前利益来说,很明显什么样导师是好的,一目了然。但从长远但我感觉一个标准是这个导师适合这个学生发展,不管能力强弱,导师如果能引导学生独立做科研是最重要的。但最终学生能不能有所成就,关键是学生今后能否有自己的空间,做出自己独有的贡献。没有强力导师的庇护,发展起来可能很难,尤其是对现在的年轻人,但起码工作的很自信,一旦有机会,将会大显身手;当然,如果再有个很牛的导师助一把,那是锦上添花。记住,独立思考,科研的灵魂。好导师,应该培养有灵活的科研工作者。
2638 次阅读|2 个评论
这个社会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残忍了呢?
热度 50 pukin 2011-7-12 08:03
刚才看到“热门博文”栏目三火老师的博文“ 冷漠 ”。说她早上乘公交车下车的时候不小心脚后跟碰着一个高中生模样男孩子的脚,三火老师赶紧对男孩说对不起,但换来的是对方那张面无表情、十分冷漠的脸,而这张脸应该是阳光灿烂的年龄。 三火老师不得不感叹道:“ 一个正值青春年少、充满活力、血气方刚的大男生,怎么对人对事表现出那样一种冷漠的神情呢?禁不住担心起来…… ” 这让我又想起了前几天发生的一件惨剧,我一直憋着没写。虽然过去十天了,但每每想起来就感到心绞。 那天是周一,女儿期末考试的第一天。像往常一样,我早上6点一刻起床,洗漱完毕做上饭后叫女儿起床。女儿起床后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爸爸,三班XXX昨天晚上死了! 我啊了一声:怎么回事? “被人追砍,溺水而亡!” “你怎么知道的?” “同学短信告诉的。” 还想再问点,但女儿心情也不好,也不想告诉我什么了。为了不影响上学,所以我也就没再问下去,可这件事在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他的父母该是多么的悲痛欲绝啊! 晚上放学以后才从女儿嘴里知道了这件惨剧的大概起因,详细的情况她也不清楚。 起因是另外一所中学的两拨学生发生争执,各自叫来同学助阵准备“干架”。XXX同学周日下午的时候被初中时的同学叫出去助阵,结果另一方打红了眼动起了刀子,xxx同学不幸身上挨了几刀,在逃跑的过程中,xxx与另外两名男生跳入昆玉河,xxx溺亡。他父母知道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孩子被送往医院抢救,但不幸医治无效。 昨天还看到一则新闻:“ 陕西洛南7岁男童因喝豆浆溅到路人身上被砸死 ”。说是一名年仅7岁半的男童在喝豆浆的时候不慎将豆浆溅在了路过的一男一女身上。就为这一件极其微不足道的小事,这一男一女就把这男童骗到一片树林里,然后用衣服包住男童的头部,用石头对着头部猛砸,残忍地将这个只有7岁的孩子杀害。 这一男一女施暴者一个 十五岁 ,一个 二十一岁 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一个十五岁一个二十一岁,花一样的年龄,魔鬼一般的心里,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是拜金主义没有道德底线的社会?还是什么扭曲他们的心灵?可怕!可悲!“我爸是李刚”,“我爸是村长”,“药家鑫、郭美美”们层出不穷,如此下去,国家和民族还有未来吗? 陕西洛南7岁男童因喝豆浆溅到路人身上被砸死 本报商洛讯 (记者 孙强) 7月9日下午,洛南县发生一起命案:一名年仅7岁半的男童被一男一女用衣服包住头部,然后用石头猛砸致死,起因竟然只是因为男童把豆浆溅到了他们身上。 事情很小 只因豆浆溅到他俩身上。 昨日,记者从洛南县公安局了解到,被害男童姓薛,其父在洛南县馒头山上的仓颉庙景区开了一家照相馆。7月9日下午1时许,男童在仓颉庙走廊上喝豆浆,不小心将豆浆溅在了路过的一男一女身上。 本来这是一件再小不过的事情,但这两人竟为此报复男童。他俩哄骗男童说给他买好东西吃,将其架到了馒头山西边山坡上的一片树林里,然后用衣服包住男童的头部,用石头对着头部猛砸,残忍地将这个只有7岁的孩子杀害。 下手太狠 男童被砸得惨不忍睹 当日下午5时许,被害男童家长找不到孩子,向警方报案。洛南县公安局立即启动相关机制,派出刑警、发动群众搜寻。5时40分,男童尸体被发现。据目击者讲,男童面部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洛南县公安局副局长刁建军告诉记者,当日,警方派出百余名警力全力侦破此案,根据现场目击者提供的“曾看到一男一女架走了一个男孩”的相关情况,于当晚7时许在县城街道上抓获了其中一名女子。 该女姓李,不满15岁,对杀害男童供认不讳,其同伙作案后已逃到县城20公里外的永丰镇。警方遂部署警力,在沿途设卡,于昨日凌晨零时40分,将犯罪嫌疑人21岁的杨某抓获。目前,两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刑拘。 年轻人冷漠到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为什么会变得如此残忍呢?!
个人分类: 博客新闻|8012 次阅读|49 个评论
冷漠
热度 26 张三火 2011-7-11 20:18
今天早晨,乘公交车去上班。车上的人比较多,在提前准备下车、移动脚步的时候,感觉到后跟碰着别人的脚了,转回头微笑着向那人低声说“对不起哦!”可是,看到的是一张毫无表情、十分冷俊的脸!这是一个十七、八岁的男孩子,他对我的歉意毫不理会,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他的冷漠,真让我震惊! 在医学上,望诊时有望形态,其中就有神情方面的。如果一个人表情淡漠,他的病情通常是比较重的,是久病重病已经严重伤及精气的表现。他的脚被我踩了一下,没反应,还是装做定力深?我微笑道歉,没回应,还是生气不搭理人? 一个正值青春年少、充满活力、血气方刚的大男生,怎么对人对事表现出那样一种冷漠的神情呢?禁不住担心起来…… 如果年轻人能够保持理智冷静,那是少年老成,自然也不是坏事。如果表情冷漠,内心冷酷无情,或是目中无人,内心孤独自闭,或是……是什么让现在的年轻人失去活力和热情呢?三火也无耐啦! 人,要有热情;这世界,需要热心肠。
个人分类: 生活观察|5378 次阅读|64 个评论
黄铜卖出了黄金价——杂议高考满分作文
热度 1 JYH64J98Y99H 2011-7-11 16:05
马臻先生的短文《高考满分作文不过如此》,对高考作文专家一致叫好的那篇写“风沙渡”的作文提出了独到的意见,我非常欣赏马先生的质疑精神与科学的辨析态度。毫无疑问,那篇文章很有商榷的必要。马先生批评得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事实上,写作主体与阅卷主体之间的主体间性,像无形的手影响着考生的分数与命运。 两个全然不同的审美主体,如何寻找到契合点,真需要点运气。“心有灵犀”实在包含着一种宗教般的神秘色彩。一个离不开主观感受的作者,一个同样需要靠主观感受把握的阅者,在作文批改的汹涌浪潮中,没有波峰与波谷才不正常。一个更接近艺术评判的作文,用一把科学的尺子来衡量,不出现偏差才奇怪。我最担心的一点就是:有的考生像个高明的骗子,将专家们全给欺骗了;有的考生则个性十足,已经被专家们收拾得没有什么脾气了。 什么叫拒绝平庸?有时挑战所谓专家才是拒绝平庸的首要因素。让拒绝平庸体现出一种时代精神气象,正面鼓励年轻人进取向上,这可能是命题人的良苦用心。但如何赢得阅卷老师的认可则是另外的问题了。对于没有发挥好或者发挥好而没有被认可的考生,只能用是金子总会闪光的安慰他们了。不然,不妨让那些高考作文专家现场写作,他们不狼狈才不正常。同样,再让少年得志的考生换个题目写作,想必他们也会有失手的时候。 仔细倾听双方意见,把年轻人的高水平文学发挥与临场思考的瑕疵一并考虑进去,一定要打上一个分数,这样的文章在百分制中能得85分就不错了。如果我们严格要求,满分作文本身就有点荒唐。如果我们放宽标准,同样满分的作文可以有许多。联想到人们常常对知识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常常对艺术问题作出科学判断,常常对客观事实作出意义分析,人们常因角度不同、立场不同而观点迥异。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幸运儿,正如总有一些倒霉蛋一样。这样的文章能够获得满分,我看是差不多等于黄铜卖出了黄金价。 附:原文 2011年王希的满分作文 拒绝平庸 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 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马臻先生旁白之一:作者把一个饭店的招牌取名“风沙渡”作为“拒绝平庸”的正面典型(或者说例子),但这“风沙渡”只是一个好听的招牌,只是“表”或者说“包装”,并非饭店质量好的实质。事实上,新闻记者后来追踪到“风沙渡”饭店,从照片上看就是普通一个饭店嘛。) 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这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蜗居”。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丢弃在脑海尽头,他们早忘却了身为高学历人才的骄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草芥蝼蚁,但如果有一颗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心,那唯一的归宿就只是蝼蚁。 (马臻先生旁白之二:作者把“蚁族”、“蜗居”的“高学历人才”当做“平庸”的反面典型。把“蚁族”、“蜗居”这个暂时的、无奈的生存状态当做是“高学历人才”的追求。其实他们要“蚁族”、“蜗居”吗?怎么能以暂时的生存现状作为成功和失败的标准呢?“蚁族”、“蜗居”也可以从别的角度去思考,比如角度A:这反映了现代社会青年人普遍的生存压力,不是青年人的错;角度B:这反映了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吃得起苦,努力工作。) 要成为强者,必先有一颗强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众生,先必有一股“登临意”。对,登临,是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登临,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临。 是否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超脱平庸的心,是平庸与出众者的分水岭。人只是会思想的苇草,最高贵的就是会思想。所以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终有人会从你眼中的坚定,从你不俗的谈吐与紧握的双拳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即使会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诋毁,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会有“香如故”。 “蚁族”又如何?若心怀鸿鹄之志,俯视那有着优厚境况的燕雀,我坚信:终有一天,能“扶摇而上九万里”,“朝游北海暮苍梧”,携长风,浩荡而去。 相信“风沙渡”的主人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世俗的商人吧?如果不是一个来自黄土高原的汉子,也必是腹藏诗书但不得不囿于世俗的文人。否则,怎会有如此豪情、如此透着古韵气息的招牌? (马臻先生旁白之三:作者在文章最后,把“风沙渡”的主人想象成“不是一个来自黄土高原的汉子,也必是腹藏诗书但不得不囿于世俗的文人。”但事实上,“风沙渡”三个字是别人写的,店主只是个平凡的人。“风沙渡”只是个小店,怎么能仅仅凭三个字而说店主“拒绝平庸”了?光有“拒绝平庸”之名,而无其实,这不还是平庸吗?) 我必去“风沙渡”。酒菜已不重要。小酌后,与老板相视而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拒绝平庸,世界有你而精彩。 (马臻先生旁白之四:这篇文章,有春秋战国时代那些“说客”的影子,有点《古文观止》里某些论说文的味道。虽然引用了大量古代诗句,但还是流于喊口号。很奇怪,现在的语文老师就是喜欢这样看起来赏心悦目的文章。)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406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李开复认为
dongzg101 2011-7-1 12:11
李开复认为:中国文化中,对大学文凭有极强的认同。但是,人们没有意识到,无论服不服大学,创业的机会都是存在的。大学文凭不应是唯一目标,年轻人应该发现更多的目标。 而说到全中国的创业环境,李开复又首推重庆。 P21 摘自 李开复 创业必经 中国人可以复制的创业课 徐宪江 著 关于治疗癌症的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去年北大提前面试时在北京,遇到了北大肿瘤医院的一些专家,听他们聊了聊关于癌症治疗的一些观点。我发现这些专家的意见也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认为要治疗,有的人认为对晚期患者不一定要治疗。各有各的理由。 不治疗的理由 认为一钱花了 家里还要欠下一笔账,治疗的过程很痛苦,最后人还是走了。还不如花钱去全国旅游,吃些压制癌细胞生长的东西。还活得长些。 有一个例子,因维生素 C 而获诺贝尔奖的一个科学家 60 多岁就得了癌症,活到 100 多岁,不仅维 C ,某些中药也有抑制癌细胞继续生长的功能。 癌症的成因有很多种说法 ,环境污染,化合物,食品含激素、西药的过度使用 ,营养过剩 等等。 要抑制癌细胞 ,多吃绿色的蔬菜水果,吃东西要七八成饱。关键是要放松心灵 ,去旅游。
1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说:世纪暴雨
热度 2 xbyang 2011-6-30 10:03
看新闻说,上周的北京暴雨,让两个年轻人死于积水下的窨井中。这令我想起我在2008年有感于一场暴雨写的一篇小说《世纪暴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 小说:世纪暴雨 这是一座繁华的南方城市,濒临大海,雨水很多。但是,像现在这样的暴雨,却是百年罕见。所有的人都说,有生之年都没有见过这样的暴雨。我才三十来岁,自然也是没有见过这样的暴雨。四处都是水帘,不一会儿城市就成了大海。   我,就像大海中的一条鱼,在这座城市里穿梭。我小心翼翼地骑行,担心电瓶车和自己消失在这茫茫的水波之中。一辆汽车在水波中熄火了,后面的汽车撞上了它的屁股,也熄火了。四处的喇叭鸣响,交通阻塞了,这座城市的汽车实在太多了。许多汽车在雨水中荡漾,就像是没有定力的小船。   我在暴雨中穿行,突然连人带车掉进了一个漩涡。就在我看见那个漩涡的时候,那股神秘的力量已经把我拉了进去。然后,我的眼前就一片漆黑,仿佛进入了一个可怕的黑洞。随后,我的电瓶车就脱离了我的双手,我被水流冲击着漂游。   很快,我就闻到了刺鼻的臭味,无以复加的臭,有生以来闻到最臭的臭。我知道自己进入的不是黑洞,而是城市的下水道,不知道是哪个该死的小偷偷去了这个下水道的窨井盖,于是我就莫名其妙的进入了下水道。   这个时候,我并不恐慌,我甚至有空想起了以前在报纸上看到的若干悲惨新闻故事,那些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在暴雨天被卷入了下水道,然后就失踪了,警方怎么也找不到他们的尸体。当时,我还在想,那些人怎么就会失踪呢?他们是不是进入了一个黑洞,去了一个遥远的外星球。   由于我当时脑子特别清醒,我就闭紧了嘴巴,秉住了呼吸,尽量不让肮脏的污水进入我的身体。我慢慢适应了下水道的黑暗环境,在昏暗之中甚至能看见城市底层的污垢,各式各样的垃圾在我的身边飘舞,难怪排水系统这么差,这些垃圾也有责任。当然,垃圾不知道自己的责任,这些责任在于那些扔垃圾的人。   在那样一个悲惨的时段里,我居然还放了一个屁。在那样一个恶臭的环境里,我闻不到自己屁的臭味。在地面之上,许多人也是这样,他们也闻不到自己屁的臭味,穷人生活在恶臭之中,富人也生活在恶臭之中。想起地面之上的恶劣环境,我居然自己所处的环境并非那么难以忍受。   我当时的主要任务是让自己见到亮光,找一个出口,和这些可恶的垃圾在地下漂游实在不是一件美妙的事情,有生以来还没有遭过这样的罪。我贴着下水道的上壁漂游,只要有出口我就能摸到。似乎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就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我摸到了空当,同时也看到了亮光。   我双手用力一撑,居然脱离了下水道。我撑了三下,就来到了地面。城市的水更深了,我站到街面的时候,水已经没到膝盖了。我贪婪地呼吸着外面污浊的空气,这至少要比没有空气的下水道的空气要好得多,幸福感就是这样比较出来的。   此时,我看到了一个交警,就向他走了过去。我想对他说一声,以后如果在下水道的某个出口看到我的电瓶车,请通知我去领。可是他一看到我,就后退一步。我前进一步,他就后退一步。一辆轿车突然失控,撞在了交警的身上。交警大喊一声,就消失在水波里了。那辆轿车的司机大概受了暴雨的影响,并没有发现交警,继续往前开。   我想去救那个可怜的交警,可是我怕救了他后他反过来控告我谋害他。我犹豫了那么几分钟,还是决定过去救他,我在水波里捞了很久,捞了一些垃圾上来,就是没有捞到那个交警,难道他也进入了黑洞,到了其他的星球。   一辆汽车从我身边漂过,我往马路旁边退,转眼看到公交站台雪亮钢柱上我的影子。我顿时笑了起来,怪不得那个交警要往后退,我满身淤泥,黑乎乎的一团,就像是一个来自外星球的怪物。   我走近那个钢柱,紧紧地抱柱它,就像那些钢管舞娘的姿态一样。然后我蹲下来,一上一下地往水里钻,这样钻了十几下,我又变得白净了。瞧瞧我,是地球人了!“哗啦”一声水响,一个东西从我脚边冒了出来。他站起来甩甩水,居然是那个刚才消失的交警。他看我抱着站台的钢管扭动,不停地朝我挥手,意思好像是叫我过去。   其实我从小就怕警察,他叫我过去不敢过去了。我怕他报复我刚才让他落水的事情。就在这个时候,我感到钢管开始晃动。我顿时明白了警察的意思,赶紧往旁边闪,那个站台哗啦啦地倒下了。可恶的“豆腐渣”!   我回头再看那个警察,他已经不见了。难道他又去外星球了?可恶的暴雨下了很久才停。我开始寻找我的电瓶车,顺带也寻找那个警察。可是找了好多天一个也没有找到。生活,恢复了平静。城市的人们,每天依然忙忙碌碌,这座城市依然有一种奇怪的恶臭。
3652 次阅读|2 个评论
张乾二:坚持与抗争
gyx2650 2011-6-29 11:19
2010-12-22 能力:直觉、创新(不怕反常)、逻辑、抽象,对学术严格,十分说八分(八分说十分没人信),but。。。现如今社会学风问题(做不出的东西才有意思) 真正的做学术:错的,对的都要写。 学术道路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人品上要尊重。 人:有时就要乱猜。 追求:无需刻意。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认真! 科学研究,重点是 兴趣 。 信念:就是喜欢自己的工作。 网络:太浪费时间,要看书!理论基础根底少 人生:就是很好的哲学。 先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年轻人奋发图强。让学生自己走、做。好的老师不会强拉学生跟自己。 学术之风:去行政化,很难... 勉之!
个人分类: 讲座|22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评论称中国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 最终将摧毁文明
chowsiutung 2011-6-29 09:32
月4日,西班牙《世界报》刊文《遏制全球经济的爱情》,讨论了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与全球经济的关系。按照中国传统,单身男子要想结婚就必须是自己房子的主人,而在今天,买房子需要一大笔钱。这就迫使很多人大幅度削减消费开支,而拼命存款。而中国是全世界最有潜力的市场,如果这个市场上的消费被抑制,全球经济就会停滞。 这家西班牙报纸的话,只说对了一半。不错,现在的年轻人确实把购买住房当成了结婚的前提条件。但这绝非什么传统,而完全是新生事物。在我印象中,农村青年经常是在结婚后多年,经过自己奋斗后,才有能力建房的。而在城市,就在几年前,人们在结婚的时候,大多数也是没有自有住房的,最多只有单位宿舍,或者租赁的房屋。 但在过去几年,也就是房地产业迅速膨胀的时期,拥有自有住房变成了结婚的前提。这种观念之形成,首先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关。现在进入婚龄的年轻人,尤其是城镇人口,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政策对家庭结构、进而对人们的观念产生巨大冲击,比如,父母只养一个孩子,则家庭内部的关系必然变成父母服从子女。因为没有其他孩子,父母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全部积蓄花费在独生子女身上,这包括为孩子买房提供首付款。 当然,买房成为结婚先决条件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房价疯狂上涨的趋势,以及房地产制度所造成的整个社会对于房价将会持续大幅度上涨的预期。人们的想法很朴实:现在咬咬牙,还可以付得起房子的首付。而房价每年上涨20%,那么,再过五年、十年,即便收入增多,也有一些积蓄,也根本买不起了。因而,理性的决策就是结婚的时候购买房子。这是一种恐慌性购买决策,而根本不是什么刚性需求。 这样的新习俗,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几十年来,主流文化都在赞美青年,青年身上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他们的独立自主精神。从社会角度看,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不依赖父母。但是,就在这个国家最为开放的时代,青年人对父母、家庭的依赖,却比任何时候都要严重。一项统计表明,在中国,人们购买首套住房的年龄是27岁。假定他们18岁上大学,22岁毕业,仅仅工作5年,他们当然不可能具有购买房屋的能力,连首付款也拿不出。这笔钱出自他们的父母。上一代人为下一代人的住房付款,这种情形恐怕是文明史上的奇观。 年轻人因此而早早地住上了自有住房,但是,这个国家的精神因此而大大地委靡了。高房价带动的房地产繁荣,似乎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购买了住房的人们,都从中获利巨大。但是,这种畸形的房地产制度所导致的房价畸高,不仅正在制造巨大的经济泡沫,也在摧毁社会的活力,因为,它在年轻人的身上施加了空前的重压,让他们变得委靡不振。 首先,把住房变成结婚的条件,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因为,当年轻人结婚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考虑对方父母向自己提供首付款的能力,这样的计算会让人们的结婚决策,变得扭曲。 中国的高房价正在毁灭年轻人的想象力。本来,大学刚毕业,没有结婚或者刚结婚的那一段,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他们可以吟诵诗歌,可以结伴旅行,可以开读书会。但现在,年轻人从一毕业,就必须为购买住房做准备。首先,他们在毕业的时候,就必须选择一个立刻可以挣大钱的职位,而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他们为了挣钱而选择职业,而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其次,在获得这样的岗位后,他们必须努力工作,拼命攒钱,而不敢有丝毫懈怠。因此,年轻人从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样为了柴米油盐而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个可以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最要命的是,当代中国的房地产制度从根本上抑制了年轻人的创业精神。最简单的道理,年轻人创业总需要一个办公室,或者需要一间铺面开设商铺,但是,居高不下的房租,让他们无法迈出这第一步。 应当说,目前风行中国城镇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正在从根本上摧毁小企业的生长空间。在原来的城镇格局中,小型商业是非常容易生存的。很多房屋是个人所有,完全可以采取前店后住的方式,经营成本很低。但政府在城市改造中,普遍采用大规模成片开发的模式,实现了土地产权的转移,由此推动商铺价格陡涨。这样,小型商业根本没有存活的可能,很多年轻人,尤其是那些没有上过大学的年轻人,将不可能有自行创业的机会。 最后,高房价将毁灭家庭,从而摧毁文明的细胞。父母支付首付款,年轻人需要支付月供。这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这样的负担会让年轻人以过于沉重的心情看待生活,包括看待生儿育女。过去十年,有越来越多的新婚夫妇作出了不生育的决策,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房屋的压迫。很可能,房价快速上涨的城市,人口已经在负增长。这样,城镇未来将有很多不完整的家庭,中国的小孩将会越来越少,最终,这个文明就会随着老龄化,而日益丧失活力。 来源: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zjgc/20110611/4136813.shtml
5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的大学生为什么要出国
热度 2 absyonge 2011-6-26 22:25
文章写的有点迟。前几天,一位清华学生发表了他对出国的热切渴望并详列理由,受到追捧回应。俺一度也想写上那么一篇,来谈谈大学生为啥要抢着出国。笔者目前在国内工作,北大读完本科后从业两年。   中国大学生历来是关注焦点,任何新闻,只要和大学生扯上了,都是热门。前段日子,有个记者叫陈杰人,一度成为知名人物,他也没做啥大事,就是披露了武汉女大学生“陪聊”的事情。几乎是同一时期,卫生部副部长宣称中国有六百万以上的妓女,关心的人却寥寥无几。   大学生,在中国历来被视为纯洁,真诚的象征。仿佛人一进了大学,就高尚富贵起来,与众不同了。大学生卖肉,大学生行骗,大学生贪污腐败,女大学生傍大款,女大学生卖淫,个个都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主角换个身份大伙就视而不见。   大学生如今热衷出国,众人皆知。在中国,有出国权的人并不多。年轻人里,除高官富翁的子女,只有理工科大学生——往往还是成绩比较优秀的那种,才有出国的机会。那么多高官的子女,就算留在国内,也是要风有风,要雨得雨。可他们依然义无反顾的出国。大学生又如何?每年大学里出国的,都是成绩最优秀的那批,往往争offer争得头破血流。大学生出国可不容易,苦背GRE,花流水般的钱上新东方,多半还得租房子、等offer、过签证,得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随时会有被拒的危险。就这么恶劣的竞争环境,这批本可在国内混得不错的人,依然削尖了脑袋出国,而且数量越来越多。   大学生可并不代表知识分子群体。大学生是通过高考制度,从全国各个阶级里,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它们的选择,与高官子弟的选择,其象征意义是不一样的。大学生的逃离代表着全体中国人的逃离。   俺的大学记忆里,有这么件事儿。大三冬天的日子,托福报名。那时候,托福考试可不像现在那么灵活,一到报名日,就是人满为患,赶上一次报名,非得漏夜排队不可。俺和几个哥们拿着小凳子和报纸,在附近一个报名点旁边守夜。从零点,在寒风中一直等到东方泛起鱼肚白,终于等到人家上班了。因为队伍太长,几百个人混乱不堪,专门拨出了警力来维持队伍。警察花了半个小时,把这几百人的队伍整好了。怎么整的呢?用脚。看看谁没站好,就狠狠地用脚踢他的大腿和小腿,直到把他踢到队伍里为止。几百个学生,清华的、北大的、北外的……凡你能想起的最牛气的学校中的自尊心最高,恃才而傲眼高于顶不可一世的最牛的学生,就咬着牙齿,在那里默默忍受几个警察喝斥、脚踹的社会主义教育。   这是为了离开这个国度所付出的代价之一。   中国人市民对北大学生和清华学生有个最大的误判,他们以为,北大学生和清华学生是不同的。例如北大是理想主义的,清华是实用主义的。北大学生是反抗型的,清华学生是乖乖型的。北大学生是自由化的,清华学生是爱政府的。北大学生是个人主义的,清华学生是国家主义的……。其实,这些只是**。在出国问题上,北大和清华学生是完全一致的,不含糊的。唯一的不同是:北大学生一边骂这个社会,一边出国,而清华学生一边赞扬这个社会,一边出国,然后他们之间的绝大多数读phd,找工作,入美国籍,定居。   俺在清华也有几个好友,97年,清华有个响亮的口号,叫“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句话琅琅上口,有气势,清华小伙很爱喊,直到他们出国为止。俺在清华的朋友,在美国建立了庞大的同学会,留在中国倒显得孤零零了。   中国知识分子最是忍让。他们秉承了中国人吃苦耐劳,小富即安,嫁鸡随鸡,百忍成精的优良传统,院士王选转述领导人的话说:中国知识分子价廉物美。两千块钱的工资,就可以随意使唤。中国知识分子安于现状,能够忍贫受饥。适应能力比蟑螂更强,在金星上也能生存。近期报导的陆步轩,从一个北大中文系高材生,适应成一个卖肉屠夫,这样的生活现状也没有让他成为土匪或是人肉炸弹。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是这样善于忍受,只要一点点尊重,一点点慰籍,一点点利益,他们就可以在中国呆下去。可还是呆不下去。   中国对待知识的态度很奇特。比如说,一个工人,每个小时可以生产出十元的产品。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工程师,改良了机器、流程、管理,于是一个工人每个小时可以生产出一百元的产品。那么这多出来的九十元算是谁的功劳呢?西方人对此争论不休,有些人说,工人产出的是十元,工程师的价值当然是九十元;有些人说,工人也提高了效率和劳动强度应该得五十元,工程师五十元比较公平。但中国人会说:我们工人的产量增加了,感谢领导们对工人的指导,对工程师的培养与栽培。这九十元是领导的功劳,剩下的十元,请尊敬的工人同志和尊敬的工程师同志平分吧。   这是对待理工科知识分子的态度,那种只会写文章的家伙就更加糟糕。文革以后,活的舒服的,都是拍马屁拍得响的。说真话的,不会拍马屁的,甚至拍马屁拍得不那么响的,基本上都在大牢里,或者干脆死翘翘了。这些事情大伙听得太多,所以俺就不讲了,这次和大家侃侃混得还算可以的理工类知识分子和工程师们。以史为鉴,以史为鉴。   俺举的例子,都是那些在国内混得不错的家伙,那些受迫害的,找了根绳子上吊的知识分子,大伙耳朵都听得起茧了。但迫害归迫害,对权力不利的家伙可以统统去死,可有些人是必须活下来了,要是知识分子死绝了,就啥事也干不了。M最瞧不起知识分子了,整一批死一批的。可一旦领导人或者领导人的家属生了病,包括他自己在内,个个都找的是那些医学界反动学术权威,还没听说过谁找了个赤脚医生给自己看病的。   以史为鉴之五十年代:华罗庚——建国来待遇最好的理论数学家。   华罗庚算是那个时代混得最不错的知识分子之一,他天分极高,不到二十岁就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后从事数论研究。二十六岁成为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中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形势最恶劣时回国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中日战争结束后,受聘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共和国成立后,五零年,放弃国外的优越待遇回国。议定好的年薪是八百斤小米,当然后来没有全给。这位已发表过两百多篇论文和专著的数学家在新中国继续从事研究工作。由于华罗庚对政治不感兴趣,所以在文革中没有受太大冲击。虽然他被拉进了政协,但实际上没有对政治发表过只言片语。   在1968年,**中央组织部部长郭玉峰在党代会上发表了《关于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政治情况的报告》,在该报告中,他指称74名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为叛徒,叛徒嫌疑,特务,特嫌,国特,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里通外国分子等,占159名政协常委会委员的47%。建筑学家梁思成、生物学家童弟周、桥梁专家茅以升相继被打倒。   但华罗庚却幸免于难。在数学家群体当中,他是最风光的一个,他是中国数学界的泰斗,中科院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他很聪明,用一个在理论数学上毫无学术价值的“优选法”,来证明自己“贴近工农”,并在文革时期赴全国十八个省份讲演做专题报告,而其它的数学家此时大多在牛棚里度过余生。   这个当时在全国算是最走运的一个数学家华罗庚,生活是怎样的呢?五零年以后,他再也没有能发表出有份量的成果。是条件不够好吗?从纵向比,抗日时期,他在西南联大,物资极度紧张,住在猪圈旁边,他依然可硕果累累。可五零年以后,生活条件好转,可他却出不了成果了。从横向比,被他指责为“贪图享乐不回国”的同龄人,大数学家陈省身,在国外屡屡突破,一举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之一沃尔夫奖,退休后衣锦还乡到南开大学享福去了。   华罗庚五零年,毅然放弃优异待遇回国时,发表热情洋溢的爱国宣言:“良园虽好,却非久居之地”,影响了一代海外学人。十年后,他黯然对夫人说:“我想自杀。”消息传出,又影响了一代海外学人。   他没有精力再搞研究,因为他的同事处心积虑地揭发他,批判他。   他二十年的手稿被红卫兵抄家后付之一炬。   他放弃了自己喜爱的数论研究,放弃了自己的天赋,去搞应用数学和爱国主义教育。   统筹法让他摆脱了“脱离群众、脱离工农”的口诛笔伐,使他获得全国巡回演讲的殊荣。可他自己知道这东西的生命力,文革以后,再也没有人用。   他在海外的名声为他赢得了待遇,因为他是统战对象,是模范表率,所以要照顾他。   可是其它人就不是了。他的儿子,一家四口人,住十四平方米屋子。他最得意的徒弟陈景润,住四人七平方米一间的宿舍。   清华大学文革委员会主任迟群不断关心他的生活,陈景润成名之后,迟群不遗余力地动员他积极展开批判华罗庚的工作。   华罗庚的优选法在辽宁省做成果展示时,主持辽宁党政军工作的毛远新(毛泽东侄子)对这位天才数学家高屋建瓴地指出:“优选法的‘最优’是不可能存在的,最优这一提法不科学,不符合马列主义,最多只能称为较优。”于是华罗庚只好带领他的弟子们连夜加班,将展示板里的“最优”统统改成了“较优”。   这就是在国内待遇最好的数学家的遭遇。   以史为鉴之七十年代:袁隆平——建国以来贡献最大的农学家。   八十年代之前的二十年里,中国人是在饥饿中度过的。最有名的三年饥荒,按现在俺手头搜集的全国仅17个省的统计资料,加起来就饿死了2100万,预计全国的统计数字应该在2700-3000万之间。不过,俺认为统计数字肯定有问题,算少了。三千万是啥概念?全国一共有七十多万个生产大队,一个生产队大约1000人,正常年份,每个生产队每年死亡10-15人,饥荒三年,每年死亡25-30人,全国就会多死三千万人。可俺那地头,老一辈的记忆里,死得可比这惨多了,所以俺认为三千万这个数字,肯定是少了。饥饿的不仅仅是那三年,整整二十年,俺老家的人就没有吃饱过。   据老一辈说,真正重新吃饱饭,是在七十年代末,以前的稻子是高高的,风一吹就倒,换了矮水稻以后,粮食真是翻了出来。报纸上曾引述农民的话说:“我们吃饱饭,靠的是两‘平’。邓小平和袁隆平。”袁隆平的水稻南优2号,比以前的水稻单产增产20%,于1973年研究成功,1976年开始推广。八十年代,国际组织给他的奖项多得像米粒一样。中国有九亿农民,他一个人,相当于干了两亿农民的活。有人预估,他的种子共创造效益5600亿美元。假设其中分零头给他,那么他的资产就会大致与世界首富比尔盖茨587亿美元相当。   那么袁隆平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截至1998年,袁隆平的月工资是1600元。   由于他做人老实本分,1953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在那里,才华横溢的袁隆平的职称一直没有提升,工资一直原地踏步,房子依旧窄小阴暗,向上爬的机会被他那些会拍领导马屁的同事抢走了。他唯一的幸运是研究水稻。这是大伙吃饭用的东西,属于文革中保护品种,他住的又偏远,灾难没降临到他头上。   文革中他也被人整过,罪名是毛泽东制定了农业八字办法:水、肥、土、种、密、保、工、管,他却偏偏认为要加一个“时”字。加上整天摆弄那些别人看不懂的瓶瓶罐罐,于是被打成反革命。   文革中,他培养水稻的罐子被红卫兵们砸碎,辛苦培育的品种被他们扔到井里,不得不中断研究三年。遭到批斗和毒打。而如今,他的工作又被新的挺毛派红卫兵们,恬不知耻地称作“毛泽东时代的伟大成就”,有些干脆说是“毛泽东领导下的成就”。   各位坛子上出国的老兄,听说过把受害人说成是自己的成就的吗?就像张志新,被辽宁党政班子割了喉管枪决。平反以后,辽宁省官员也声称“张志新同志的伟大精神是辽宁的光荣”。看看美国,政府给企业提供那么好的发展环境,可你有听说过美国把Intel奔腾芯片叫做“克林顿时代的伟大成就之一”的吗?1979年,美国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惊叹中国的水稻成就,向中国农业部的官员咨询杂交水稻的发明人是谁,他要签约用高价向发明人申请专利使用权。对此,中国种子公司官员义正言辞地回答说,这个发明专利权属中国国家拥有。农业部种子公司就是代表国家享有这一权利的唯一代表。要探讨杂交水稻技术转让问题,无须再找“别人”。   1980年,圆环种子公司向中国种子公司支付当时可谓是天价的20万美元首期专利转让费,袁隆平一分未得。   1980年,为配合本次专利转让活动,袁隆平以专家身份出访美国做了四个月的技术指导。回国后,他所得的工资数千美元,被农业部悉数收缴,然后重新发给他每天20元人民币的出国补贴。   1981年,国家科委、农委重奖杂交水稻发明人10万元奖金。但单位转手分下来以后,袁隆平仅得5000元。   2003年,袁隆平在几十年多次创造奇迹以后,正式宣布由于研究经费匮乏,他的研究所的最新成果无法试产,将与美国公司合作。   这就是国内贡献最大的农学研究员的故事。   以史为鉴之九十年代:大学生——离上流社会最近的人。   九十年代,不需要从个体身上截取例子。因为九十年代,俺们已经懂事,坛子上年岁大点的人,已经踏入社会。这不是历史,是在俺们身边发生的现实。   法新社于今年十一月份发表了一条新闻,中国贸易促进会会长的千金,万季飞18岁的爱女万宝宝(译音)受邀出席法国巴黎最负盛名,为首次踏足社交界的千金小姐举办的舞会。她将正式在法国Crillon酒店的舞会上“进入法国上流社会”。   中国的下等人是谁自然不必多说。要工作,他们到城市会被驱赶和盘剥;要开公司,他们没有启动费用;要从政更是痴心妄想,现在买个官比开个公司难多了。唯一改换身份的出路是上学,如果子女碰巧有天资、能考试,那么就是一个希望。俺就出身这样一个家庭,城市的朋友,都不明白,为啥有些农民,付不起孩子上学的钱,会自杀。上不起学,打工去不就行了吗?事情不是这样,考上大学,不仅仅意味着更好的机会,它意味着跳出了老鼠的儿子要打洞,一代代的农民,一代代的受苦的循环。近几年的教育高收费,将这条路也渐渐堵塞。在俺念的北大计算机系,97级本科有一半农民子弟,而01级本科的小ddmm们,已经基本没有农民成份了。   但上大学,并不意味着进入中产阶级或是上流社会,特别是在扔个砖头都可以砸倒几个博士的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越来越小。在国内,摆在大学生面前的出路,一条比一条难走。唯一越走越宽的道路就是傍大款,因为有钱人越来越多。傍大款这个词,现在已经不流行了,流行的是做小秘和包二奶,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博大精神,与时俱进的风格。但这条路毕竟只有少数人可走,绝大多数还得工作,就算读研暂缓几年,工作还是免不了的,总不能读书读到死吧。   今年回了一趟北京,真是在招聘会上开眼了。俺也算是有一定阅历的家伙了,可从来没见过这么拥挤、这么多大学生红着眼睛左冲右突的招聘会。这几年经济增长得很快。可别的国家经济增长,伴随的是股市行情飚红,就业机会遍地都是,低收入群体得到更好保障。可中国的经济增长却是反其道而行之,这钱都到哪去了呢?招聘会结束了,几天以后,消息下来了,本科生三四千,研究生四五千,博士生六七千,像狗一样的找工作虽然和像狗一样的出国有所相似,可一个卖得贱,一个则卖得贵些。现在网上有些人觉得中国的经济环境很好啊,他们的理由是:经济环境不好,外资怎么刷刷地就进来了呢?这还用废话吗?像垃圾袋一样便宜的大学生劳动力,没有法律保障的工作时间,法官不是腐败的就是向着资本家的,还不让工人自己组织工会。这个大中国,不摆明了是外国资本家天堂中的天堂么?可俺们,迈向上流社会的大学生们,环顾四方的时候,又发现自己是在哪里呢?以上是俺要说的话,但愿对已经出国和想出国和不想出国的大学生们有用。
2641 次阅读|3 个评论
用草根的方式思维和实践
sxhelijian 2011-6-26 21:58
开学一周来接触了一些同学,了解了一些动态。不少同学已经在积极地规划自己剩余的大学生活,对毕业以后的安排也有了些想法。在咨询中,也听出了部分同学对现实中一些负面问题的无奈,不知如何面对。总是从听到的一些事情中,感觉社会太黑暗了之类的认识,造成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影响了对未来的规划。所以我想谈谈我的一些观点。 就业,是一个很现实的话题。即使现在的选择是考研,几年后也要面临就业。离开了靠“数理化”说话的时代,我们貌似处在“靠爸爸”的时代,拼爹最给力。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爸爸的战斗力太弱了,甚至不堪一击。我们或许见识了周围一些有好爸爸的年轻人,过着滋润的日子,讲着已经由爹安排好的远大前程。我们也听了不少关于“二代”们的报道。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报道中的“二代”和“爸爸”们已经杯具了。真心祝愿既得利益的“二代”和“爸爸”们能继续他们的幸福生活,但如果他们仍要将教子无方、对社会资源的无限贪婪继续进行下去的话,那我们只能“让爸爸们飞一会儿吧”。 如果将眼光放更宽一些,我负责地告诉大家,我更多看到的是靠自己的聪明和努力,为自己开辟出广阔空间的年轻人。他们还在健康、快乐、持续地发展,在给家庭带来富足生活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我将他们归入“草根”一类。走红的草根是特例,更多的草根压根不需要这样。草根之伟大无法形容,他们是社会的脊梁,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当我认识到自己是一名草根时,我是非常自豪的(见博文《 我在烟台参加母校百年华诞庆祝活动 》)。 我们都是草根,这是一个基本点。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中有由名贵树种发芽而来的,日后会长成参天大树,为众生提供庇护,就像丑小鸭会变成白天鹅。但现在你还混迹在我们草根中间。如果不认真做草根,你将真的要草根了,甚至连草根都有不配。 所以有了今天的这个题目。我们将共同口味草根的精神,懂得草根的高尚,用草根化的方式去思维和实践,创造属于草根的辉煌未来。 那什么是草根的方式呢? (一)立足现实,脚踏实地 进入社会后,大家会发现社会确实比学校复杂,但有了这种态度,就能直面挑战,不再报怨现实怎么会是这样,为什么没有我想象的做事空间。我们不去追究现实中的对错,只要是存在的,就是正常的,我们都能够正面去对待。我在自己十几年当教师和生涯中,经历好几次由于外部原因而低迷的时候,但最后认识到我的工作必须要接受现实就是这样,才能够沉下心来认识我们当前的高等教育中的问题或许是发展的必经之路,从而认真地立足现实,不断找出自己工作的入手点。能立足现实就不会先入为主,带着那么多的主观意愿去工作,工作中才能够取得效果。 (二)要勇于改变自己 大一时我就推荐大家读李开复的书。其实李开复传达给大家的思想在于,你不可以改变外界的一切,你只可以改变自己。在传统文化中,水具有高尚的品质,水善于以自己的应就能去适应环境提出的要求。要主动地去变,有预见性地变。求得改变不仅需要一种意识,更需要一种能力,我在后面还会讲关于学习的事。在我自己的身上,由于错过了提高自己科研能力的最佳时期,曾经无助沮丧过。在认识到科研对当教师的重要意义后,抓住机会提高了科研能力。要去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我们惟有坚持求变。 (三)不断学习 我所讲的学习不限于我们的专业学习等正规的学习,是一种广义的学习,是一切接受新生事物的活动。我们需要用学习的态度,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去解决将来面临的一切问题。看到一些同学即使在学习课内知识时也采用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我很着急。大家要注意提高学习力的问题。在将来,你需要用学习的方式解决职业发展中的问题,去解决不断重新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问题,甚至用学习方式解决成家立业的事情。我近年来关心家庭教育的问题,现在的父母没有继承下来传统的家庭教育方法,也不会现代的教育,造成了很多问题孩子。你们过几年都要做父母的,因为贺老师的缘故,要求你们在做父母之前,要清楚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 (四)执着 工作以后,会发现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不可以做,有些事可做可不做。在现实中,也有一些事需要人做,但大家习以为常就是没有人员做。草根要认真地去做自己认为正确,也能够去做的事。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还是有空间去做这些的。跟随自己的心灵,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何等的快乐!我从小就想当老师,于是在机会来临,决定投入这一行,又能愉快地从事这项工作,不断地应对各种挑战,靠的就是这种执着。我说的执着不是要让大家和环境对着干,你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做好协调,这是一种需要磨练的能力。 (五)责任感和正义感 在对待家庭,你需要有责任感。善待亲人,会用智慧和大爱处理好下一代的教育,即使届时还拼爹,你的战斗力也不弱,但不要演延续“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在社会责任方面,我们大多数的同学将来会搞技术,你要考虑你的技术和产品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比例,你将来从事游戏开发和游戏产业发展,你就要考虑对游戏对青少年上瘾的问题,否则,即使你成了史玉柱,我当老师的也看不起你。如果你工作两年后仍要考公务员并如愿以偿,你要考虑如何造福一方的事,不能去一味地随大流,你需要努力维护自己作为草根对曾经奋斗过的历程的感情。如果你想当老师,不仅是考虑怎样才能谋得这个职位,还要自己是否真心喜欢教育,将来不能误人子弟。说到现在,习惯于承担,你对自己的责任感会帮助你找到可心的工作。就在上周,一位大四同学和我讲某老师如何如何,他一月没有上课,就是没打招呼就算他旷课没让考试要清考。我告诉他,如果我在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就凭这一句话,宁肯缺人也不要他。因为这里没有一点对责任的担当。 在座的同学中可能有人在想了:我在家业时家里还有些门道,爸爸不行还有叔叔呢。我接受我的学生将会有好的安排的现实,有人帮是好事。但你要以老师讲的草根方式做事,因为无论如何靠自己成事是很光荣、很舒服的;你要靠自己立足,需要用草根的方式;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靠山替你们办事的难度;你的强大,将降低他们办事的风险。 我想讲的就这样一些。或许是因为无奈,草根们选择了这样的方式,这些是很自然的事。归结起来,草根就是要事情本来是什么样的,就怎么样去对待,去处理,是种简单的方式。让我们都用这种草根的方式,轻装上阵! 注:本文来自 2011年3月6日 班会给大三的学生的讲话, 2011年3月6日发布于本人新浪博客 。为求更多交流,转发此处。 链接原文
29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强直性脊柱炎的饮食宜忌
jessie0090 2011-6-25 15:04
  强直性脊柱炎多发于年轻人,而年轻人正直发育时候,饮食一定要充足有营养,有些患者在治疗期间没有注意饮食宜忌,加重了病情,因此,强直性脊柱炎的饮食宜忌得注意。   强直性脊柱炎的饮食适宜: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应该多吃蔬菜,水果,有利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增加维生素C,增加纤维素。因此,必须控制每日所需的热量,均衡各种营养成分的摄取。同时,栗子有补肾强筋健骨的作用,对风湿痹痛、腰膝无力有益。   强直性脊柱炎的饮食禁忌: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要注意不酗酒,同时,海产类。而且要注意不宜食辛热的食品,当并有胃肠失衡时不宜食生冷瓜果。 本文来自: 中华干细胞网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gxbcn.com/fengshi_leifengshi/20110430_4013.html 更多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以及 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 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博客
1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那些何处安放的青春?
热度 1 iceAn 2011-6-22 23:30
整整憋了一天,老天爷总算还是落雨了,听着窗外的雨声,时急时缓,我也因为有话想说而无法平躺。 看着窗外,想象着飘在空气里,会真的享受那种解脱和轻松吗? 回不了头的选择,无人能体会到纵身而下后的心声……毕业本是收获的季节,何时开始变成了轻生的赶场?祭奠了自己?拿自己祭奠了,只是怎样来祭奠这个**的世界?节哀,两位同一天同因论文采取相同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准高知…… 一说起来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心里承受能力太差了,没有足够的担当来面对,可是当这种现象由个例转为群体,大家都慢慢接受,习以为常,万一哪年没有那么一两个这么走的人都觉得说不过去的时候,是不是该想想,这到底是怎么了呢?同样的年龄,同样的时代,在迈向高知的路上前后地走着这么一批人,甚至很多人头顶有让人眼羡的光环,也是在这条路上,有人前后地将这个世界“丢弃”!是他们选择了这条路还是这条路选择了他们?呵呵,越来越难以明白,是以洒脱的方式无情地抛弃了世界,还是世界故作无辜滴抛弃着这些孩子——这些无处安放青春的孩子。是不是可以这么说——迈向高知的路送了他们一程,并且还在载着someones的那一程,去到那开满漂亮彼岸花的地方? 去年今夜,无眠。转眼已是一年!时间真是个会开玩笑的顽童,不,是个老顽童,只顾自己玩的我们永远只会是被它玩的手偶……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4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年轻人一定要记住的八句话
northman 2011-6-22 20:40
1. 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要么辞职不干,要么就闭嘴不言。初出茅庐,往往眼高手低,心高气傲,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不要养成挑三拣四的习惯。不要雨天烦打伞,不带伞又怕淋雨,处处表现出不满的情绪。记住,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好。 2. 每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要学会忍受孤独,这样才会成熟起来。年轻人嘻嘻哈哈打打闹闹惯了,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一下子不知所措起来,有时连一个可以倾心说话的地方也没有。这时,千万别浮躁,学会静心,学会忍受孤独。在孤独中思考,在思考中成熟,在成熟中升华。不要因为寂寞而乱了方寸,而去做无聊无益的事情,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3. 不要像玻璃那样脆弱。有的人眼睛总盯着自己,所以长不高看不远;总是喜欢怨天尤人,也使别人无比厌烦。没有苦中苦,哪来甜上甜?不要像玻璃那样脆弱,而应像水晶一样透明,太阳一样辉煌,腊梅一样坚强。既然睁开眼睛享受风的清凉,就不要埋怨风中细小的沙粒。 4.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谈论自己,更不要议论别人。谈论自己往往会自大虚伪,在名不符实中失去自己。议论别人往往陷入鸡毛蒜皮的是非口舌中纠缠不清。每天下班后和你的那些同事朋友喝酒聊天可不是件好事,因为,这中间往往会把议论同事朋友当做话题。背后议论人总是不好的,尤其是议论别人的短处,这些会降低你的人格。 5. 机会从不会“失掉”,你失掉了,自有别人会得到。不要凡事在天,守株待兔,更不要寄希望于“机会”。机会只不过是相对于充分准备而又善于创造机会的人而言的。也许,你正为失去一个机会而懊悔埋怨的时候,机会正被你对面那个同样的“倒霉鬼”给抓住了。没有机会,就要创造机会,有了机会,就要巧妙地抓住。 6.若电话老是不响,你该打出去。很多时候,电话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它不是花瓶,仅仅成为一种摆设。交了新朋友,别忘了老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交际的一大诀窍就是主动。好的人缘好的口碑,往往助你的事业更上一个台阶 7.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已经到了结婚年龄而草率结婚。想结婚,就要找一个能和你心心相印相辅相携的伴侣。不要因为放纵和游戏而恋爱,不要因为恋爱而影响工作和事业,更不要因一桩草率而失败的婚姻而使人生受阻。感情用事往往会因小失大。 8. 写出你一生要做的事情,把单子放在皮夹里,经常拿出来看。人生要有目标,要有计划,要有提醒,要有紧迫感。一个又一个小目标串起来,就成了你一生的大目标。生活富足了,环境改善了,不要忘了皮夹里那张看似薄薄的单子。
2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宋鸿兵开始得罪人了
sunapple 2011-6-22 20:23
刘仰:宋鸿兵开始得罪人了 《货币战争》刚出版的时候,我就听到不少人说,宋鸿兵在胡说,什么都不懂。当《货币战争》在市场上卖得风风火火时,批评者说,宋鸿兵此书是在误导中国年轻人。显然,民众的喜好与精英们认定的价值观不太相同。宋鸿兵先生在《货币战争》的有些观点我不太认同, 所以我曾经就宋鸿兵《货币战争》中的个别观点同宋先生打过一个赌 ,现在还没到出结果的时候。然而,打赌并不代表我也认为宋鸿兵的书是在胡说。随着时间的延续,“货币战争”一次已成为术语, 宋鸿兵的《货币战争》也已出到第三本了 。我觉得如今的宋鸿兵可能会面临一个危险的处境。如果说当初某些精英只想贬低宋鸿兵、淡化宋鸿兵、业余化宋鸿兵,那么,从《货币战争3》开始,宋鸿兵已经真正得罪某些人了。在把宋鸿兵描绘为无知胡说的同时,我彷佛听到有人在喊:大胆! 宋鸿兵的《货币战争3》突出的地方之一是,他比较了当年国民党政府的货币政策与共产党在江西苏区、华北解放区的货币政策。宋鸿兵得出的结论是,民国政府的货币政策由于将自己绑在了美国的战车上,因此失去了货币主动权,民国政府像清朝政府一样,没有守住金融高边疆,导致民国政府迅速垮掉。而红军当年之所以能在艰难的条件下,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并且在以后的发展中最终战胜国民党, 关键就在于共产党的金融政策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 ,将货币主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成功捍卫了一个政权的金融高边疆。仅凭这一点,我想有人就会将宋鸿兵彻底定位了——宋鸿兵在某些人眼里,很显然属于政治不正确:跟美国紧密挂钩怎么能说成是国军失败的原因?如今多少人想挂靠美国还挂不上呢!甚至费尽心机地弄一个假文凭挂靠美国! 不仅如此,宋鸿兵还有更过分的。在描述共产党的金融干部时,宋鸿兵先是突出了他们大都没有专业的训练,更没有像国民党金融专家那样拥有美国名牌大学的真文凭,但是,宋鸿兵在书中说:当今中国所面对的一切货币、金融问题,当时的中共金融决策者都面对过,并且在实践中解决了。宋鸿兵由此得出结论说,共产党金融决策者的智慧甚至超过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必须指出的是,宋鸿兵在讲述这个结论时,并不是冷嘲热讽,而是真诚的。事实上,我对宋鸿兵的这个结论基本表示认同。但是,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多美利奴、爱美精认为,宋鸿兵又在胡说八道了。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在这里再多“胡说八道”几句。 我曾经介绍过中国古代的“常平仓”制度 ,这个制度简单说就是,粮食丰收的时候,政府加价收粮,保护农民的利益;粮食歉收的时候,政府低价卖粮,保证大多数人不受粮食涨价之苦。在严重灾害的时候,政府甚至免费开仓放粮。常平仓制度似乎只是一种粮食储备制度,实际上,常平仓也可以看成是一种与货币、金融、社会稳定有关的物价制度。宋鸿兵在《货币战争3》中很正确地指出,货币的最高原则是道德原则。这一原则在古代可能没那么明确,只是在纸币时代尤其清晰。当今天的人们说货币的生命在于“信用”时,实际上就是指道德原则:发放纸币的人或机构,是否坚持不坑害民众利益的原则?货币道德原则的确立,我认为是纸币诞生以后很长时间才清晰起来的。在货币的道德原则下,再来看金本位、银本位,实际上它们只是为了保证货币道德原则的外部强行限制。黄金、白银被称为“诚实的货币”,既突出了道德性,又等于是借助了自然界难以改变的力量,将任何可能违背货币道德原则的行为,加以强大的外部限制。然而,贵金属本位货币的问题在于,由于贵金属数量有限,随着财富总量的增加和商品交易的频繁,会造成贵金属货币数量不够用的情况,从而导致物价不稳定或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因而,信用货币是有必要的。但是,摆脱了诚实的金银货币,信用货币如何能够保证诚实?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宋鸿兵在《货币战争3》中指出,共产党在苏区和解放区实行的货币政策,既不是金银本位,也不是外汇本位,而是“物价本位”,或者叫“物资本位”、“商品本位”。这个术语还可以探讨,但我认为,不管叫“物价本位”、“物资本位”、“商品本位”或者其他,共产党人在货币制度上的创新,实际上与中国古代的“常平仓”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古代常平仓制度只针对粮食,今天,如果把“常平仓”的范围扩大到几类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或者扩展到关系国民经济重大命脉的基础产品,那么,从“常平仓”制度扩展开的功能,完全可以看成是超越金银本位和摆脱金银本位的纯信用货币的另一种货币形式,我们姑且把它叫做“商品本位”。它的意义在于:既能克服金银等“诚实货币”数量不够的难题,又能克服纯信用货币失去外部制约的难题。换句话说,“商品本位”货币基于最重要的几类基本商品,既能保证货币数量与商品总量的匹配,避免货币总量不足造成的物价波动,又能使货币数量获得外部硬性条件的制约,以保障货币的道德原则。这个道理实际上就蕴含在中国数千年行之有效的“常平仓”制度中。共产党当年的金融干部即便没在外国名牌大学拿过文凭,只要与中国的历史没有脱离关系,就很自然地能懂得这个道理。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货币制度的不断探索与总结,古代比较简单的“常平仓”制度,发展成真正的“商品本位”货币,也许的确可以算作是一种伟大的金融创新。如果中国人能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将其完善,我认为,这很可能是未来中国人在金融领域对人类最大的造福。但要形成完整的理论和制度,还需要充分的设计和各种制度,在这里不多展开。我还想指出的是,中国人从来不缺道德原则。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古代的“天下为公”和现代的“为人民服务”是最高道德原则的体现,加之“商品本位”的实际商品数量的制约,这个摆脱金银本位的货币制度,有可能超越不靠谱的纯粹信用货币,成为未来全世界货币制度的新形式。对于国民党来说,虽然孙中山借用古人的话,提出“天下为公”,但国民党事实上并没有做到。国民党过于偏向精英,尤其是依附于洋人的精英,因此,既丧失了货币主权,又丧失了道德原则,最终只能失败。而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既缺乏世俗的道德原则,也缺乏“商品本位”的历史经验。连美国的粮食储备制度,也只是近代才向中国古人学的,时间还不超过一个世纪,中国人完全有理由骄傲。 客观地说,宋鸿兵在这个问题将共产党的金融政策制定者誉为超过诺贝尔奖的大师,可能还不算很得罪人,最多被某些人骂成无知、马屁、五毛、脑残之类。但是,宋鸿兵在《货币战争3》中强调的另一个问题,我认为一定会得罪不少人。宋鸿兵指出,共产党之所以能战胜国民党,最重要的一点是,共产党在货币制度上坚决捍卫了独立自主,坚决捍卫了货币主权,坚定地守住了金融的高边疆。而国民党的货币金融政策,几乎完全依靠来自美国名牌大学的海龟,并且由美国人参与制定。与美元汇率挂钩,使得民国政府的货币政策丧失了独立自主。一群民国的美利奴在傍着美国的同时,既维护了美国的利益,也得到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唯独伤害了中国民众的利益 。 我们通过宋鸿兵对当年国民党货币政策的介绍就会发现,当今中国的货币政策,正日益走向当年国民党的政策。因此,就算宋鸿兵没有把矛头明确指向当今中国的货币金融政策,人们只要稍稍联想一下就会看到,当今中国的金融高边疆也处于即将全面失守的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就在于,当今中国又把自己与美国绑在了一起,以至于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本该主动的权利。因此,如果当今中国在金融制度上要继续与美国结为孪生兄弟,宋鸿兵的观点就一定会被抛弃。如果未来中国的金融政策,按照宋鸿兵的设想,回到共产党当初完全独立自主的道路上,可以想象,当今很多已经与美国连为一体或者勾搭上手的金融界精英们,将遭受重大的个人损失,因为他们会被中国和美国同时抛弃。而宋鸿兵通过共产党的成功和国民党的失败这样鲜明的历史事实,指出中国货币金融政策未来的方向,即便现实政策还没有开始转向,已经让很多人不快,甚至视其为仇寇了。用王朔的话说,宋鸿兵已经深刻地得罪了不少当今的金融精英。但我认为,如果不得罪那些美利奴精英,就必将得罪广大的中国民众。因此,得罪少数精英,是良知的选择。 宋鸿兵,货币战争,金融高边疆,货币主权,独立自主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634 次阅读|0 个评论
青年学者应该积极对待张贴报告
热度 2 sunbaoxi 2011-6-21 23:03
国际会议的组织者把JUAN的报告安排为张贴报告。JUAN有点失望,不想去参加会议了。教授建议JUAN要求改在其他分会场作口头报告,比如,“Light Baryon”分会场,报告还比较少,应该容易被批准。我却强烈建议JUAN坚持作张贴报告。因为四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分会场的口头报告时间又比较短,象JUAN这样的年轻人,未必会受到人们的关注。如果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对张贴报告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未必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会议那一天,JUAN提前把自己的张贴报告贴在了一个比较显眼的拐角处。然后,他就站在报告旁边。如果有人过来浏览他的海报,他就主动介绍自己的名字和合作者,告诉对方这是他在过去的三个月中做的工作,然后逐页讲解他的海报。下面摘录了当时JUAN的几段对话,以飨读者。 “先生,你愿意听一听我的报告吗?” “可是这是张贴报告,不是口头报告啊!” “Only one minute.” “OK!“ “Hello,Dr. Doering, 我是JUAN。昨天晚上到的吗?” “不,今天下午我刚乘火车来到这里。” “教授正在让我读你的文章,我们对你的工作很感兴趣,下一步我们也有可能在这一领域内做一些研究工作。” “是吗,太好了,我们可以相互讨论。” “这是我前三个月做的关于三体系统束缚态的一些工作, 请你多提意见。” “Really? It must be very interesting…” “啊,先生,您好! 我是JUAN。上一次你去Valencia讨论工作的时候,我见过您。” “是吗? 那是圣诞节以前了吧,我怎么不记得你啊?” “你和Nieves教授讨论了一天,咱们一起吃得午饭。” “是的,是的。” “这是我前三个月做得一些工作,关于三体问题的。” “啊,很好……” “……” “谢谢!谢谢!你们实验家总是能够为我们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议。其实,我们研究组的Dr. Sun曾经研究 过矢量介子和重子十重态的之间的相互作用,文章发表在去年的Europe Physics Journal A上,他还进一步研究了生成的强子共振态的辐射衰变性质,结果发现不同同位旋分量的强子共振态的辐射衰变宽度有很大不同,这一篇文章发表在美国的《物理评论D》上,也许能够为你们在实验上寻找这些共振态提供一些线索。” “我一定会到互联网上搜你们的文章,非常感谢(鞠躬)!” “非常感谢(鞠躬)!” “……” “啊,你就是JUAN! 我读过你的文章,我正在找你。” “……” …… “Hello, Mademoiselle, Are you interested on my poster?” “对不起,先生,时间太晚了,我是来拆架子的。” 那一天,JUAN整整讲了三个小时的学术报告。
个人分类: 教育随笔|5976 次阅读|2 个评论
算命先生与博士生
热度 2 冯用军 2011-6-15 20:26
一人去算命,算命先生摸骨相面掐算八字后,说:“你20岁恋爱,25岁结婚,30岁生子,一生富贵平安,家庭幸福,晚年无忧。” 此人先惊后怒,道:“我今年三十又五,博士,光棍,木有恋爱!” 先生闻言,略微沉思后说,“年轻人,知识改变命运啊!”
个人分类: 《最文学》杂志|282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喷血高考作文之三
泰山 2011-6-13 16:53
29.“汉奸”是抗日时期为中国人民丢脸、完全丧失尊严的人,但现在出现了一些“新时代汉奸”——服务小姐,她们为了向一些外国人索要小费竟无顾自己的尊严、民族的尊严。〔哦,原来我们身边隐藏了这么多敌人!〕   30.2060年早晨,太原九泉太空装置发射墓地。〔是阎罗王建立的吧!〕   31.我现在回想,我国的素质太差了,我不是讲我国差,这是有些地方的弊端,也是国民的一个先例。〔您到底在说什么?〕   32.一位病人,他的骨髓出问题,但是又没有抓到一位合适的人给他贡献骨髓。〔继续抓,派警察守住车站、码头、路口,直到抓到合适的为止。〕   33.一个萧条的年轻人孤独的走在寒冷的大街上。〔可怜的孩子!〕   34.忽然,汽车停了下来,上来了三个年青年,一脸的不正气……这时,列车员也发出了警告:“小心扒手……”〔不知道作者坐的到底是火车还是汽车!〕   35.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不要载赃,但丁会有意见的!〕   36.他白天上学和打工挣钱,晚上就在阳光下偷看书……最后,它成为俄国的奠基人——高尔基。〔晚上的阳光不知道晒不晒人?〕   37.一切都明白了,明白了,原来***病根就在于环境的破坏……没有我们的乱排乱放,***眼睛会变得模糊不清、布满血丝吗?没有我们子女的破坏植被,***脸会被日光暴晒、风侵雨蚀而变得皱纹满面?没有我们的砍伐森林,树林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会变少吗?妈妈会感到呼吸困难,心慌气短吗?……〔孩子,你不要自责了,没必要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38.这天,我和他来到经常光顾的“琴河”游泳……我被海草绊住了。〔海草长到内河里,生态失衡了。〕   39.在秦朝时,秦孝公运用管仲的“商鞅变化〔注:原文如此〕”使国富兵强。〔到底谁在变法?〕   40.(911事件中)眼睁睁的看着白宫倒闭,是多么的神秘。〔白宫倒闭,多么伟大的预言!〕   41.突然,乘客中走出一位军人,他向机长走去,并从腰中掏出一把手机,对准机长的胸口……〔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乘飞机不能开手机,原来是怕乘客用它来劫机啊!〕   42.起初,我的心降到了珠穆朗玛峰最底峰……[珠穆朗玛峰最底峰在哪里?东经?北纬?〕   43.在某戒毒所,一位戒了毒的年青人对长官说……〔这是国民党的戒毒所吧?〕   44.我和大伯分手时大伯对我说了一句:您真是个好孩子……〔这个大伯还真有礼貌!〕   45.那些选择了金钱美色的人们,你们扪心自问一下,你们快乐嘛!你们高兴嘛!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你一定不是人……〔如此斩钉截铁,令我非常惭愧!不瞒您说,面对金钱美女,我也动心啊!〕   46.孔子小时候,它与哥哥分梨子,一个大的,一个小的,他妈妈让他选择,他只拿了一个小的,这就是有名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并非孔子只不完那个大梨子,而是他自小就有着这种正确的选择,以至后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我明白了,孔融原来就是孔子!〕
个人分类: 雨中漫步|19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评论称中国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 最终将摧毁文明2011年06月11
热度 1 dongzg101 2011-6-11 23:31
评论称中国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 最终将摧毁文明 2011年06月11日 02:05 来源: 中国经营报 作者: 秋风 字号: T | T 54332 人参与 1051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秋风 6月4日,西班牙《世界报》刊文《遏制全球经济的爱情》,讨论了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与全球经济的关系。按照中国传统,单身男子要想结婚就必须是自己房子的主人,而在今天,买房子需要一大笔钱。这就迫使很多人大幅度削减消费开支,而拼命存款。而中国是全世界最有潜力的市场,如果这个市场上的消费被抑制,全球经济就会停滞。 这家西班牙报纸的话,只说对了一半。不错,现在的年轻人确实把购买住房当成了结婚的前提条件。但这绝非什么传统,而完全是新生事物。在我印象中,农村青年经常是在结婚后多年,经过自己奋斗后,才有能力建房的。而在城市,就在几年前,人们在结婚的时候,大多数也是没有自有住房的,最多只有单位宿舍,或者租赁的房屋。 但在过去几年,也就是房地产业迅速膨胀的时期,拥有自有住房变成了结婚的前提。这种观念之形成,首先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关。现在进入婚龄的年轻人,尤其是城镇人口,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政策对家庭结构、进而对人们的观念产生巨大冲击,比如,父母只养一个孩子,则家庭内部的关系必然变成父母服从子女。因为没有其他孩子,父母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全部积蓄花费在独生子女身上,这包括为孩子买房提供 首付 款。 当然,买房成为结婚先决条件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房价疯狂上涨的趋势,以及房地产制度所造成的整个社会对于房价将会持续大幅度上涨的预期。人们的想法很朴实:现在咬咬牙,还可以付得起房子的首付。而房价每年上涨20%,那么,再过五年、十年,即便收入增多,也有一些积蓄,也根本买不起了。因而,理性的决策就是结婚的时候购买房子。这是一种恐慌性购买决策,而根本不是什么刚性需求。 这样的新习俗,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几十年来,主流文化都在赞美青年,青年身上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他们的独立自主精神。从社会角度看,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不依赖父母。但是,就在这个国家最为开放的时代,青年人对父母、家庭的依赖,却比任何时候都要严重。一项统计表明,在中国,人们购买首套住房的年龄是27岁。假定他们18岁上大学,22岁毕业,仅仅工作5年,他们当然不可能具有购买房屋的能力,连首付款也拿不出。这笔钱出自他们的父母。上一代人为下一代人的住房付款,这种情形恐怕是文明史上的奇观。 年轻人因此而早早地住上了自有住房,但是,这个国家的精神因此而大大地委靡了。高房价带动的房地产繁荣,似乎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购买了住房的人们,都从中获利巨大。但是,这种畸形的房地产制度所导致的房价畸高,不仅正在制造巨大的经济泡沫,也在摧毁社会的活力,因为,它在年轻人的身上施加了空前的重压,让他们变得委靡不振。 首先,把住房变成结婚的条件,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因为,当年轻人结婚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考虑对方父母向自己提供首付款的能力,这样的计算会让人们的结婚决策,变得扭曲。 中国的高房价正在毁灭年轻人的想象力。本来,大学刚毕业,没有结婚或者刚结婚的那一段,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他们可以吟诵诗歌,可以结伴旅行,可以开读书会。但现在,年轻人从一毕业,就必须为购买住房做准备。首先,他们在毕业的时候,就必须选择一个立刻可以挣大钱的职位,而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他们为了挣钱而选择职业,而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其次,在获得这样的岗位后,他们必须努力工作,拼命攒钱,而不敢有丝毫懈怠。因此,年轻人从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样为了柴米油盐而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个可以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最要命的是,当代中国的房地产制度从根本上抑制了年轻人的创业精神。最简单的道理,年轻人创业总需要一个办公室,或者需要一间铺面开设商铺,但是,居高不下的房租,让他们无法迈出这第一步。 应当说,目前风行中国城镇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正在从根本上摧毁小企业的生长空间。在原来的城镇格局中,小型商业是非常容易生存的。很多房屋是个人所有,完全可以采取前店后住的方式,经营成本很低。但政府在城市改造中,普遍采用大规模成片开发的模式,实现了土地产权的转移,由此推动商铺价格陡涨。这样,小型商业根本没有存活的可能,很多年轻人,尤其是那些没有上过大学的年轻人,将不可能有自行创业的机会。 最后,高房价将毁灭家庭,从而摧毁文明的细胞。父母支付首付款,年轻人需要支付月供。这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这样的负担会让年轻人以过于沉重的心情看待生活,包括看待生儿育女。过去十年,有越来越多的新婚夫妇作出了不生育的决策,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房屋的压迫。很可能,房价快速上涨的城市,人口已经在负增长。这样,城镇未来将有很多不完整的家庭,中国的小孩将会越来越少,最终,这个文明就会随着 老龄化 ,而日益丧失活力。
1204 次阅读|1 个评论
无意中整了个编辑职业规划系列
热度 5 zhaodl 2011-6-11 21:14
下周,将应朋友之邀去给他们高校的年轻编辑做个报告。点名确定的主题是“编辑学研究”,我理解就是如何写论文。我倒感觉年轻人不是简单的论文问题,而是职业和人生规划问题。所以,我将主题和职业规划结合,准备了一个讲稿——编辑职业规划之编辑研究。这样,与4月份给年轻编辑做的“编辑人生”可以归于同一个系列。如果再加上我在本单位和省学会上做过的“未来期刊出版的走势”,作为“职业规划之角色定位”,完善一下应该也可以归进来。 我感觉,面对青年编辑的职业现实,另还有一个就是面对具体工作的职业技能。这样,我就可以将编辑职业规划这个专题完善成四个专题: 1,角色定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721do=blogid=434276 2,编辑人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721do=blogid=433319 3,编辑研究; http://zhaodal.blog.163.com/blog/static/558384201151184249297/ 4,职业技能。(这暂时没有讲的计划) 这4个部分基本都有素材,以后慢慢整理到一起。 你感觉这样分合适不?还有什么需要关心和研究的。我希望自己作为一位老编辑,能够将自己的一些感悟分享给年轻编辑,使他们比我更早些走入不惑之境。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6640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太晚睡觉等于自杀(一定要看看,以后不熬夜
热度 1 wuzezhou 2011-6-7 13:36
- 沉重的话题: 一个97级的名校高才生,毕业后进微软的,上月死了,只不过25岁的黄金年龄,珍视自己的生命吧,大家。对自己好一点。-    对了,又听到一个悲伤的消息。广告界的好青年,又挂了一人了。此人是联旭的,是业务还是设计我也搞不清楚,。前几天在连续加班后的某晚, 回家睡觉后第二天就叫不醒,挂了。-   奇的是,约二个月前,也是联旭的一位女生业务,也是这样,不过她是离职后第二天,还是第几天,睡一觉就起不来了。医生说是猝死,推测是过劳。-   总之,这些天九点联旭就全部关灯,大家都不加班了。大家要好好保重身体呢。-   那两名.............发生迹象:原本一向身体健康,时常运动(打篮球)但在近日连续熬夜数晚,经过数日后,突然第二天起床会觉得很疲劳!一闭眼就想睡觉!(跟前一日熬夜的感觉不同),而且会腰酸背痛,但一到晚上精神又好起来!-   别以为这是小事!根据中医的看法,是因过劳而造成体内器官阴阳失调,就是体内器官起内讧,互相打架,最后造成 器官衰竭而死,所以希望你不是下一个!-
个人分类: 健康|1539 次阅读|2 个评论
德国肠病疫情至今找不到感染源
热度 1 xupeiyang 2011-6-6 12:35
 就这次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感染源头,德国媒体4日给出不同推测。  一开始说西班牙黄瓜是源头。 但 欧洲 联盟委员会6月1日解除对西班牙黄瓜的警告。 现在又说是豆芽。 还说是沼气设备。 又说是人为破坏活动。 看来德国人也是笨蛋啊,还是中国华大基因的年轻人找出了什么细菌。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141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对有志从事科学研究者的学习建议
热度 5 taoyingyong 2011-6-2 18:31
由于现代物理学,数学的发展,使得各类科技分支都异常多;因此使得年轻人的研究寿命反而减少。 爱因斯坦时期,物理学,数学分支较少。因此爱因斯坦可以在不到7年的时间学习物理学几乎所有分支。可是现在的情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建议有志于科学研究之士可按下述规律学习人类文明。 1。最好在18岁前学完微积分和解析几何(更好是先由自己来亲自发明一次微积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2。在20岁前学完:理论力学,光学,热学,电磁学,分析力学,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机械运动学。 3。在21岁前学完:初等微分几何学,拓扑学,代数学,数理统计,复变函数,常微分方程,数学物理方法初步,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 4。22岁以前学完:实变函数,泛函分析,调和分析,傅立叶分析,偏微分方程理论,现代微分几何初步,黎曼几何空间论,微分拓扑学,李群。 5。24岁以前学完量子场论,规范场论,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核子理论,粒子物理引论,高等量子力学。 6。25岁以前学完固体力学,超导理论,能带论,分形论,模糊数学,混沌论,突变论,耗散论,协和论,现代群论,动力系统。 7。26岁以前学完超对称物理学,超弦,理性力学。 8。27岁前学习古今各种哲学思想,并融合化学,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地理学。 以后的日子就要看一个人的悟性与造化了。可是一般的学者会耗费20到30年的时间来学完这些文明,这是远远不够;后果就是他们根本没有多少研究时间,青春往往在前面就被浪费了。 要想作出更好的理论,总是要先站到前人的肩上的;这好像是牛顿说的,我觉得很有道理。 希望大家都能成功! 当然,我是做不到了,呵呵,只负责转载。
415 次阅读|5 个评论
这是一个人文缺失的时代吗
热度 1 fluidcloudy 2011-5-31 10:20
最近经常坐地铁,发现年轻人一上地铁就把手机拿出来,要不就把 ipad 之类的拿出来,眼睛一动不动的盯着屏幕,不停的滑动手指,他们在上网、聊天、打游戏,几乎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境界,不过身边的过客是谁,也不管每一站的风光如何,这已经是司空见惯了。这使我想起,曾经地铁上看到有人拿着《菜根谭》在地铁上阅读,周围的人都投以奇特的眼光,那个人似乎也感觉到这些眼光不好受,把书籍默默地放进袋子里。难道这个时代看人文书籍的人真是到了凤毛麟角的地步吗,人们都以怪物看待? 当今时代,高科技发展得很快,一年里可以更新好几代的电子产品。不可否认,这些电子产品确实给与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另一种乐趣,而且乐在网络中,乐在游戏中,似乎有一种超脱的感觉,至少可以免除很多的人事压力。但是,虚拟始终不能跟现实等同,哪怕在网络中,你是富若盖茨,权若曹操,智若诸葛亮,美若貂婵,现实中也不过是“宅男”、“宅女”罢了。另一方面,网络和游戏是挺消耗时间的,转眼间,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一个礼拜也过去了,回头看,除了打发了时间之外,似乎什么也没有得到,寂寞还是那个寂寞,空虚还是那个空虚。 同时,高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只看到科学技术的成果,忽略了人文的价值。最令人痛心的是,在大学这块沃土里,人文教育逐渐缺失,人文风气日渐淡薄。为了就业,为了考级,为了出国留学,无论是大学还是学生本身都在追求一种功利性的阅读。对于广大的大学生,别说生活压力,就连生存压力都很大,不得不以牺牲人文素质为代价,去换取专业知识的高积累。每天早上都有多少人在东湖边上念英语,多少人在图书馆里面做着公务员和司法考试的题目,但又有多少人去阅读国学名著,历史典故呢?难道这些不值得当代教育家思考和反省吗? 我国是一个以人文传承的国家,文字的出现,春秋诸子百家,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近代白话文、外国翻译小说,红色小说,人文随着历史发展,每个时代都有着一种独特的文体,但到了现代社会,人文的一切似乎都变得淡然,不受人重视。有时候,我看着一些特色书店的没落,心中油然生起一丝丝伤感。 人文缺失不单单“缺失”二字罢了,此种短视行为,最终导致的是心理人格脆弱和不健全。无法全局的眼光审视历史,无法看到大自然一草一木灵动之美,无法升华精神境界、纯洁人性,无法陶冶情感、眼睛里充满灵性。 在这里,我倡导一种非功利性的纯粹的阅读,不为了就业、考级和出国,仅仅是为力能给自己心灵带来愉悦快乐,为了沉重的学业、工作压力中解脱出来,让紧绷的神经获得“休生养息”的机会。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2814 次阅读|1 个评论
赠言送给我的毕业生
热度 14 王中任 2011-5-31 08:38
我今年指导的8个本科毕业生,都表现不错,其中有5个录取了较为理想大学的研究生,有3个到企业就业了。答辩也结束了,3优5良。临别了,给你们一些赠言,也送给其他即将毕业的同学。 1、管住你的嘴,迈开双腿。这句话看起来是老中医们、养生学家们说的话,你们确实要记住,不仅仅指要注意节食、多锻炼,还指你们的生活和工作的言行,要“敏于行而慎于言”。不要图一时痛快,说一些影响社会安定和别人情绪的话;不要图一时痛快,讲一些目前环境还不能满足的条件;不要图一时痛快,跟你的未来的导师或者上级顶撞。 2、伟大都是熬出来的。至少在目前大部分工作单位都是这样,不排除一些新兴产业,25岁的年轻人就能挑大梁。从事机械工程的,没有5年以上的经验,谈什么对企业的重要贡献。虚心学习吧,向工人师傅学习吧,学习他们娴熟的技术和螺丝钉的精神;向门卫师傅学习吧,学习他们忠于职守,勤勤恳恳。伟大基本都是熬出来的,安心的熬几年,快乐地熬几年,无论你读硕读博还是想成为优秀工程师。 3、正确对待得失,快乐生活,开心学习。我所带的一个同学,没有考上自己期望的华科大机械学院,没有调剂,去东风工作了,情绪一直有些低落。我要告诉你的是,得与失是相伴的,祸与福也是相随的。《孔子家语·好生》记载:“ 楚王出游,亡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闻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看看,我们的古人都有何等的开阔的得失胸襟。到工程一线去锻炼自己,是金子总会发光,想读研嘛机会太多了,想读的时候再考一个吧。对于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千万不要得意忘形,要记住如果不认真学习,把握好每一天,读研只是延迟了你工作的时间。 就要送别我的毕业生了。同学们,不要犹豫,挥挥手,潇洒一点奔前程去吧。
个人分类: 学生工作|9129 次阅读|25 个评论
失恋是年轻人的必修课!
热度 5 jsnjjlj 2011-5-28 10:56
人在少年时 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探索心无比旺盛 在爱情方面也是如此 因为好奇,总是对和自己异质的异性充满激情 就像发现了一个未知的世界 所以这个时候的乖乖女会爱上小混混 而这个时期的乖乖男也许会对小太妹情有独钟 因为这个时期的爱情总是和新奇心混杂在一起 可是谁都不能做到与自己完全异质的人和谐相处 所以这样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新奇的旅行 景点看够了 就可以回家了——回到自己正常的轨道里 痛苦与否,就在于是谁先看够了景点 是你 还是对方 不管怎样,你还会失恋,这总是一件好事 说明你还年轻 伤口还会疼痛 说明生命力旺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71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国家基金申请的小评委建议
热度 1 piaojian 2011-5-24 23:06
今年基金评审尽尾声了,几点感悟,或许对年轻人和同龄人有参考。 1、什么样的基金本子会被我(小评委)给双C? 方案和Idea理论上不可行。主要存在于青年基金本子中,小博士们总是看着别人碗里的饭香,文献调研又很不够,自然漏洞百出,好想法不是奇思妙想,而是还没入门的表现。评阅基金8年了,几乎每年都有1-2个类似本子。 建议,若没有充分的调研,别轻易转向一个不熟悉的方向,最好还是在自己博士论文工作基础上凝练科学问题,读完20篇以上的最近发表且高相关同行论文后再准备,成功率要大得多。 2、什么样的本子会让我在B、C之间犹豫和摇摆? 没有抓住科学目标,说了一堆自己要做的工作,内容庞杂而分散,但不知道他要解决什么科学问题,尽管内容和方案基本明确而可行。重复也是有必要的,青年基金可能就网开一面。 3、什么样的本子我会给B? 本子有明确的科学问题,调研文献也很充分,方案也合理科学,申请人也有一定工作基础,但科学问题不热,解决与否跟本学科没有什么关系,只是申请人兴趣而已。 4、什么样的本子我会给A? 调研文献很充分,申请书有清晰、明确的科学问题阐述,选题对学科很有意义,是前沿和方向,研究方案合理科学,申请人有一定工作基础。
177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基础学科_对考博年龄有疑惑_对科研生涯有期望的年轻人
热度 1 swx0789 2011-5-24 10:15
基础学科,对科研生涯有些抱负的,对考博年龄有疑惑的年轻人,一定要把我如下这段话读完。 我是过来人,只要1分钟,也许能改变你的一生 理科基础研究学科的博士绝对是越早越好,最好是30岁左右拿到学位,之后出国几年。 你在国外这期间做得很好的话,那么回国直接申请各种人才项目了,比如中科院百人、各省冠名学者等等,这样运气好的话,35~40岁左右,海归一步到位你就是高级职称了。 当然,另一个选择是干脆在国外发展了。 而如果在国外做不好的话,也没关系。觉得自己情况不妙,一定要在35岁之前海归。 这样即使国内给你副教以下的职位,你也不怕。因为你的年龄小于35岁,只要选择的平台有些实力,再加上海外的见识,稍微准备一下就可以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完成后再去拿个项目,比如面上项目。 有了这两个,你38岁左右基本上已经可以琢磨竞聘教授了。 聘上之后,你这辈子基本不愁生活了。 之后,有能力的,在45岁之前,去攒教育部或者其他人才计划和杰青。 更有能力的,去拼长江、973,863,甚至院士。 这其中一个关键之处,甚至可以说是保命用的第一桶金你知道在哪里吗? 就在35岁这个坎,也就是你的第一笔经费。只要低于年龄段,你就有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保命,这样就算职位低也无妨。 一旦过了这个年龄段,那么你一个副教授(或者更低)只有去和45岁之前的那帮正教授们死磕这一条路了。 当然也不否认有很多牛人,他们在35岁之后,在没有基金支持、没有正教授职位的情况下硬是在这一步也磕过去了(单位扶持?横向项目?多年积累的实验基础?中央或省里有人?大树底下?个人能力过强?等等),只是他们这么走面临的困难比较艰巨,而且变数太大。 你可能注意到了,博士、出国、海归、基金、教授、杰青、长江等,这之间的年龄段是环环相扣的。 相应地,海外博士后要求的博士毕业年限,各种岗位的海归年龄死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年龄限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冠名学者、百人、杰青、长江等等的年龄限制,每一步都是咬得死死的。 我不否认科研这条路上有牛人,比如华罗庚直接从初中毕业一步跳到院士那种。 我只是说现在按我们国家的政策,这条路比较顺利的情况下应该是怎么走。 补充,正所谓年轻就是资本。 但你只是拿到了张短期支票,如果过期不兑现,那还是什么都没得到,同时也意味着你申请不到下一张短期支票。 因此随着年龄增加,这个资本就越少,手里可以打的牌(特别是组合牌)就越少。 但只要你肯去想,肯努力,总还是有路。 续: 如果你考个好单位的博士,博士期间努力,在34岁之前毕业并就业,以好的单位作为平台,去延续你博士期间的工作。那么你还是有机会申请到青年基金。 你可以看一下青基的申请人,90%是没有出过国的。 所以你还是很有机会,而且就在现在。 另外,出国也有路,你就算是35岁出国,拼3~4年,到38~39岁回国,走人才引进,还是可行。赶上了很多单位,人才引进40岁限制这个尾巴。 只是你那个时候你只有人才引进这条路了,再或者找棵大树乘凉,否则给你都奔4的人了,再给你聘个副教授或讲师,从底层往上爬,这就之后不太好发展了。 再或者,你能力足够强,千军万马中杀出去了,能在45岁之前在国外拿到了助理教授,或者50岁之前在国外拿到终身教授。这都是路。 大道理是,年轻就是资本。只是如果不去实现,那就还是什么都没有。 因此随着年龄增加,这个资本就越少,手里可以打的牌(特别是组合牌)就越少。 但只要你肯去想,肯努力,总还是有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0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HP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感言
wensz902 2011-5-18 17:31
一、关于工作与生活       我有个有趣的观察,外企公司多的是25-35岁的白领,40岁以上的员工很少,二三十岁的外企员工是意气风发的,但外企公司40岁附近的经理人是很尴尬的。我见过的40岁附近的外企经理人大多在一直跳槽,最后大多跳到民企,比方说,唐骏。外企员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成功,并非个人的成功,西门子的确比国美大,但并不代表西门子中国经理比国美的老板强,甚至可以说差得很远。而进外企的人往往并不能很早理解这一点,把自己的成功90%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实际上,外企公司随便换个中国区总经理并不会给业绩带来什么了不起的影响。好了问题来了,当这些经理人40多岁了,他们的薪资要求变得很高,而他们的才能其实又不是那么出众,作为外企公司的老板,你会怎么选择?有的是只要不高薪水的,要出位的精明强干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有的是,为什么还要用你?       从上面这个例子,其实可以看到我们的工作轨迹,二三十岁的时候,生活的压力还比较小,身体还比较好,上面的父母身体还好,下面又没有孩子,不用还房贷,也没有孩子要上大学,当个外企小白领还是很光鲜的,挣得不多也够花了。但是人终归要结婚生子,终归会老,到了40岁,父母老了,要看病要吃药,要有人看护,自己要还房贷,要过基本体面的生活,要养小孩……那个时候需要挣多少钱才够花才重要。所以,看待工作,眼光要放远一点,一时的谁高谁低并不能说明什么。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不太赞成过于关注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更没有必要攀比第一份工作的薪水,这在刚刚出校园的学生中间是很常见的。正常人大概要工作 35年,这好比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和真正的马拉松比赛不同的是,这次比赛没有职业选手,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要知到,有很多人甚至坚持不到终点,大多数人最后是走到终点的,只有少数人是跑过终点的,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去抢领先的位置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刚进社会的时候如果进500强公司,大概能拿到3k -6k/月的工资,有些特别技术的人才可能可以到8k/月,可问题是,5年以后拿多少?估计5k-10k了不起了。起点虽然高,但增幅有限,而且,后面的年轻人追赶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前两天问我的一个销售,你会的这些东西一个新人2年就都学会了,但新人所要求的薪水却只是你的一半,到时候,你怎么办?   职业生涯就像一场体育比赛,有初赛、复赛、决赛。初赛的时候大家都刚刚进社会,大多数都是实力一般的人,这时候努力一点认真一点很快就能让人脱颖而出,于是有的人二十多岁做了经理,有的人迟些也终于赢得了初赛,三十多岁成了经理。然后是复赛,能参加复赛的都是赢得初赛的,每个人都有些能耐,在聪明才智上都不成问题,这个时候再想要胜出就不那么容易了,单靠一点点努力和认真还不够,要有很强的坚忍精神,要懂得靠团队的力量,要懂得收服人心,要有长远的眼光……       看上去赢得复赛并不容易,但,还不是那么难。因为这个世界的规律就是给人一点成功的同时让人骄傲自满,刚刚赢得初赛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赢得的仅仅是初赛,有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大多数人都会骄傲自满起来,认为自己已经懂得了全部,不需要再努力再学习了,他们会认为之所以不能再进一步已经不是自己的原因了。虽然他们仍然不好对付,但是他们没有耐性,没有容人的度量,更没有清晰长远的目光。就像一只愤怒的斗牛,虽然猛烈,最终是会败的,而赢得复赛的人则象斗牛士一样,不急不躁,跟随着自己的节拍,慢慢耗尽对手的耐心和体力。赢得了复赛以后,大约已经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职业经理人了,当上了中小公司的总经理,大公司的副总经理,主管着每年几千万乃至几亿的生意。      最终的决赛来了,说实话我自己都还没有赢得决赛,因此对于决赛的决胜因素也只能凭自己的猜测而已,这个时候的输赢或许就像武侠小说里写得那样,大家都是高手,只能等待对方犯错了,要想轻易击败对手是不可能的,除了使上浑身解数,还需要一点运气和时间。世界的规律依然发挥着作用,赢得复赛的人已经不只是骄傲自满了,他们往往刚愎自用,听不进去别人的话,有些人的脾气变得暴躁,心情变得浮躁,身体变得糟糕,他们最大的敌人就是他们自己,在决赛中要做的只是不被自己击败,等着别人被自己击败。这和体育比赛是一样的,最后高手之间的比赛,就看谁失误少谁就赢得了决赛。       二、 根源       你工作快乐么?你的工作好么?       有没有觉得干了一段时间以后工作很不开心?有没有觉得自己入错了行?有没有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有没有觉得工作像一团乱麻每天上班都是一种痛苦?有没有很想换个工作?有没有觉得其实现在的公司并没有当初想象得那么好?有没有觉得这份工作是当初因为生存压力而找的,实在不适合自己?你从工作中得到你想要得到的了么?你每天开心么?       天涯上愤怒的人很多,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不快乐?你为什么愤怒?       其实,你不快乐的根源,是因为你不知道要什么!你不知道要什么,所以你不知道去追求什么,你不知道追求什么,所以你什么也得不到。       我总觉得,职业生涯首先要关注的是自己,自己想要什么?大多数人大概没想过这个问题,唯一的想法只是——我想要一份工作,我想要一份不错的薪水,我知道所有人对于薪水的渴望,可是,你想每隔几年重来一次找工作的过程么?你想每年都在这种对于工作和薪水的焦急不安中度过么?不想的话,就好好想清楚。饮鸩止渴,不能因为口渴就拼命喝毒药。越是焦急,越是觉得自己需要一份工作,越饥不择食,越想不清楚,越容易失败,你的经历越来越差,下一份工作的人看着你的简历就皱眉头。于是你越喝越渴,越渴越喝,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只能哀叹世事不公或者生不逢时,只能到天涯上来发泄一把,在失败者的共鸣当中寻求一点心理平衡罢了。大多数人都有生存压力,我也是,有生存压力就会有很多焦虑,积极的人会从焦虑中得到动力,而消极的人则会因为焦虑而迷失方向。所有人都必须在压力下做出选择,这就是世道,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      一般我们处理的事情分为重要的事情和紧急的事情,如果不做重要的事情就会常常去做紧急的事情。比如锻炼身体保持健康是重要的事情,而看病则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就会常常为了病痛烦恼。又比如防火是重要的事情,而救火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注意防火,就要常常救火。找工作也是如此,想好自己究竟要什么是重要的事情,找工作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想好,就会常常要找工作。往往紧急的事情给人的压力比较大,迫使人们去赶紧做,相对来说重要的事情反而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大多数人做事情都是以压力为导向的,压力之下,总觉得非要先做紧急的 事情,结果就是永远到处救火,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很多人的工作也像是救火队一样忙碌痛苦,也是因为工作中没有做好重要的事情。)那些说自己活在水深火热为了生存顾不上那么多的朋友,今天找工作困难是当初你们没有做重要的事情,是结果不是原因。如果今天你们还是因为急于要找一份工作而不去思考,那么或许将来要继续承受痛苦找工作的结果。       我始终觉得我要说的话题,沉重了点,需要很多思考,远比唐笑打武警的话题来的枯燥乏味,但是,天下没有轻松的成功,成功,要付代价。请先忘记一切的生存压力,想想这辈子你最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最要紧的事情,先想好自己想要什么。       三、什么是好工作       当初微软有个唐骏,很多大学里的年轻人觉得这才是他们向往的职业生涯,我在清华bbs里发的帖子被这些学子们所不屑,那个时候学生们只想出国或者去外企,不过如今看来,我还是对的,唐骏去了盛大,陈天桥创立的盛大,一家民营公司。一个高学历的海归在500强的公司里拿高薪水,这大约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问题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在做这个梦,好的职位却只有500个。       人都是要面子的,也是喜欢攀比的,即使在工作上也喜欢攀比,不管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大家认为外企公司很好,可是好在哪里呢?好吧,他们在比较好的写字楼,这是你想要的么?他们出差住比较好的酒店,这是你想要的么?别人会羡慕一份外企公司的工作,这是你想要的么?那一切都是给别人看的,你干吗要活得那么辛苦给别人看?另一方面,他们薪水福利一般,并没有特别了不起,他们的晋升机会比较少,很难做到很高阶的主管,他们虽然厌恶常常加班,却不敢不加班,因为“你不干有得是人干”,大部分情况下会找个台湾人香港人新加坡人来管你,而这些人又往往有些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你想清楚了么?500强一定好么?找工作究竟是考虑你想要什么,还是考虑别人想看什么?       我的大学同学们大多数都到美国了,甚至毕业这么多年了,还有人最近到国外去了。出国真的有那么好么?我的大学同学们,大多数还是在博士、博士后、访问学者地挣扎着,至今只有一个正经在一个美国大学里拿到个正式的教职。国内的教授很难当么?我有几个表亲也去了国外了,他们的父母独自在国内,没有人照顾,有好几次人在家里昏倒都没人知道,出国,真的这么光彩么?       人总想找到那个最好的,可是,什么是最好的?你觉得是最好的那个,是因为你的确了解,还是因为别人说他是最好的?即使他对于别人是最好的,对于你也一定是最好的么?       对于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要最清楚,别人的意见并不是那么重要。很多人总是常常被别人的意见所影响,亲戚的意见,朋友的意见,同事的意见……问题是,你究竟是要过谁的一生?人的一生不是父母一生的续集,也不是儿女一生的前传,更不是朋友一生的外篇,只有你自己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别人无法也负不起这个责任。自己做的决定,至少到最后,自己没什么可后悔。对于大多数正常智力的人来说,所做的决定没有大的对错,无论怎么样的选择,都是可以尝试的。比如你没有考自己上的那个学校,没有入现在这个行业,这辈子就过不下去了?就会很失败?不见得。      我想,好工作,应该是适合你的工作,具体点说,应该是能给你带来你想要的东西的工作,你或许应该以此来衡量你的工作究竟好不好,而不是拿公司的大小,规模,外企还是国企,是不是有名,是不是上市公司来衡量。小公司,未必不是好公司,赚钱多的工作,也未必是好工作。你还是要先弄清楚你想要什么,如果你不清楚你想要什么,你就永远也不会找到好工作,因为你永远只看到你得不到的东西,你得到的,都是你不想要的。   可能,最好的,已经在你的身边,只是,你还没有学会珍惜。人们总是盯着得不到的东西,而忽视了那些已经得到的东西。      四、普通人      我发现中国人的励志和国外的励志存在非常大的不同,中国的励志比较鼓励人立下大志愿,卧薪尝胆,有朝一日成富成贵。而国外的励志比较鼓励人勇敢面对现实生活,面对普通人的困境,虽然结果也是成富成贵,但起点不一样,相对来说,我觉得后者在操作上更现实,而前者则需要用999个失败者来堆砌一个成功者的故事。       我们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意思就是,概率这件事是很准的。因此,我们不会买彩票中500万,我们不会成为比尔盖茨或者李嘉诚,我们不会坐飞机掉下来,我们当中很少的人会创业成功,我们之中有30%的人会离婚,我们之中大部分人会活过65岁……       所以请你在想自己要什么的时候,要得“现实”一点,你说我想要做李嘉诚,抱歉,我帮不上你。成为比尔盖茨或者李嘉诚这种人,是靠命的,看我写的这篇文章绝对不会让你成为他们,即使你成为了他们,也绝对不是我这篇文章的功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真正当皇帝的只有一个人,王侯将相,人也不多。目标定得高些对于喜欢挑战的人来说有好处,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反而比较容易灰心沮丧,很容易就放弃了。       回过头来说,李嘉诚比你有钱大致50万倍,他比你更快乐么?或许。有没有比你快乐50万倍,一定没有。他比你最多也就快乐一两倍,甚至有可能还不如你快乐。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是和别人比赛,比谁要得更多更高,比谁的目标更远大。虽然成为李嘉诚这个目标很宏大,但你并不见得会从这个目标以及追求目标的过程当中获得快乐,而且基本上你也做不到。你必须听听你内心的声音,寻找真正能够使你获得快乐的东西,那才是你想要的东西。   你想要的东西,或者我们把它称之为目标,目标其实并没有高低之分,你不需要因为自己的目标没有别人远大而不好意思,达到自己的目标其实就是成功,成功有大有小,快乐却是一样的。我们追逐成功,其实追逐的是成功带来的快乐,而非成功本身。职业生涯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被攀比的心态蒙住眼睛,忘记了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忘记了是什么能使我们更快乐。 社会上一夜暴富的新闻很多,这些消息,总会在我们的心里面掀起很多涟漪,涟漪多了就变成惊涛骇浪,心里的惊涛骇浪除了打翻承载你目标的小船,并不会使得你也一夜暴富。“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揍。”我们这些普通人既没有当贼的勇气,又缺乏当贼的狠辣绝决,虽然羡慕吃肉,却更害怕挨揍,偶尔看到几个没挨揍的贼就按奈不住,或者心思活动,或者大感不公,真要叫去做贼,却也不敢。 我还是过普通人的日子,要普通人的快乐,至少,晚上睡得着觉。 五、跳槽与积累 首先要说明,工作是一件需要理智的事情,所以不要在工作上耍个性,天涯上或许会有人觉得你很有个性而叫好,煤气公司电话公司不会因为觉得你很有个性而免了你的帐单。当你很帅地炒掉了你的老板,当你很酷地挖苦了一番招聘的HR,账单还是要照付,只是你赚钱的时间更少了,除了你自己,没人受损失。 我并不反对跳槽,但跳槽决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频繁跳槽的后果是让人觉得没有忠诚度可言,而且不能安心工作。现在很多人从网上找工作,很多找工作的网站常常给人出些馊主意,要知道他们是盈利性企业,当然要从自身盈利的角度来考虑,大家越是频繁跳槽频繁找工作他们越是生意兴隆,所以鼓动人们跳槽是他们的工作。所以他们会常常告诉你,你拿的薪水少了,你享受的福利待遇差了,又是“薪情快报”又是“赞叹自由奔放的灵魂”。至于是否会因此让你不能安心,你跳了槽是否解决问题,是否更加开心,那个,他们管不着。 要跳槽肯定是有问题,一般来说问题发生了,躲是躲不开的,很多人跳槽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开心,如果这种不开心,在现在这个公司不能解决,那么在下一个公司多半也解决不掉。你必须相信,90%的情况下,你所在的公司并没有那么烂,你认为不错的公司也没有那么好。就像围城里说的,“城里的人拼命想冲出来,而城外的人拼命想冲进去。”每个公司都有每个公司的问题,没有问题的公司是不存在的。换个环境你都不知道会碰到什么问题,与其如此,不如就在当下把问题解决掉。很多问题当你真的想要去解决的时候,或许并没有那么难。有的时候你觉得问题无法解决,事实上,那只是“你觉得”。 人生的曲线应该是曲折向上的,偶尔会遇到低谷但大趋势总归是曲折向上的,而不是象脉冲波一样每每回到起点,我见过不少面试者,30多岁了,四五份工作经历,每次多则3年,少则1年,30多岁的时候回到起点从一个初级职位开始干起,拿基本初级的薪水,和20多岁的年轻人一起竞争,不觉得有点辛苦么?这种日子好过么? 资本靠的就是积累,这种积累包括人际关系,经验,人脉,口碑……如果常常更换行业,代表几年的积累付之东流,一切从头开始,如果换了两次行业,35岁的时候大概只有5年以下的积累,而一个没有换过行业的人至少有了10年的积累,谁会占优势?工作到2-3年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工作不顺利,好像到了一个瓶颈,心情烦闷,就想辞职,乃至换一个行业,觉得这样所有一切烦恼都可以抛开,会好很多。其实这样做只是让你从头开始,到了时候还是会发生和原来行业一样的困难,熬过去就向上跨了一大步,要知道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会碰到几个瓶颈,你熬过去了而别人没有熬过去你就领先了。跑长跑的人会知道,开始的时候很轻松,但是很快会有第一次的难受,但过了这一段又能跑很长一段,接下来会碰到第二次的难受,坚持过了以后又能跑一段,如此往复,难受一次比一次厉害,直到坚持不下去了。大多数人第一次就坚持不了了,一些人能坚持到第二次,第三次虽然大家都坚持不住了,可是跑到这里的人也没几个了,这点资本足够你安稳活这一辈子了。 一份工作到两三年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变成熟手,这个时候往往会陷入不断的重复,有很多人会觉得厌倦,有些人会觉得自己已经搞懂了一切,从而懒得去寻求进步了。很多时候的跳槽是因为觉得失去兴趣了,觉得自己已经完成比赛了。其实这个时候比赛才刚刚开始,工作两三年的人,无论是客户关系,人脉,手下,和领导的关系,在业内的名气……还都是远远不够的,但稍有成绩的人总是会自我感觉良好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跟客户关系铁得要命,觉得自己在业界的口碑好得很。其实可以肯定地说,一定不是,这个时候,还是要拿出前两年的干劲来,稳扎稳打,积累才刚刚开始。 你足够了解你的客户吗?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你足够了解你的老板么?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你足够了解你的手下么?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如果你不知道,你凭什么觉得自己已经积累够了?如果你都不了解,你怎么能让他们帮你的忙,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如果他们不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你又何来的成功? 六、等待 这是个浮躁的人们最不喜欢的话题,本来不想说这个话题,因为会引起太多的争论,而我又无意和人争论这些,但是考虑到对于职业生涯的长久规划,这是一个躲避不了的话题,还是决定写一写,不爱看的请离开吧。 并不是每次穿红灯都会被汽车撞,并不是每个罪犯都会被抓到,并不是每个错误都会被惩罚,并不是每个贪官都会被枪毙,并不是你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得到回报,并不是你的每一次坚持都会有人看到,并不是你每一点付出都能得到公正的回报,并不是你的每一个善意都能被理解……这个,就是世道。好吧,世道不够好,可是,你有推翻世道的勇气么?如果没有,你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么?有很多时候,人需要一点耐心,一点信心。每个人总会轮到几次不公平的事情,而通常,安心等待是最好的办法。 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等待,需要耐得住寂寞,等待属于你的那一刻。周润发等待过,刘德华等待过,周星驰等待过,王菲等待过,张艺谋也等待过……看到了他们如今的功成名就的人,你可曾看到当初他们的等待和耐心?你可曾看到金马奖影帝在街边摆地摊?你可曾看到德云社一群人在剧场里给一位观众说相声?你可曾看到周星驰的角色甚至连一句台词都没有?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段低沉苦闷的日子,我几乎能想象得出来他们借酒浇愁的样子,我也能想象得出他们为了生存而挣扎的窘迫。在他们一生最中灿烂美好的日子里,他们渴望成功,但却两手空空,一如现在的你。没有人保证他们将来一定会成功,而他们的选择是耐住寂寞。如果当时的他们总念叨着“成功只是属于特权阶级的”,你觉得他们今天会怎样? 曾经我也不明白有些人为什么并不比我有能力却要坐在我的头上,年纪比我大就一定要当我的领导么?为什么有些烂人不需要努力就能赚钱?为什么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的人能那么容易赚钱,而轮到我们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正规化了?有一天我突然想,我还在上学的时候他们就在社会里挣扎奋斗了,他们在社会上奋斗积累了十几二十年,我们新人来了,他们有的我都想要,我这不是在要公平,我这是在要抢劫。因为我要得太急,因为我忍不住寂寞。二十多岁的男人,没有钱,没有事业,却有蓬勃的欲望。 人总是会遇到挫折的,人总是会有低潮的,人总是会有不被人理解的时候的,人总是有要低声下气的时候,这些时候恰恰是人生最关键的时候,因为大家都会碰到挫折,而大多数人过不了这个门槛,你能过,你就成功了。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耐心等待,满怀信心地去等待,相信,生活不会放弃你,机会总会来的。至少,你还年轻,你没有坐牢,没有生治不了的病,没有欠还不起的债。比你不幸的人远远多过比你幸运的人,你还怕什么?路要一步步走,虽然到达终点的那一步很激动人心,但大部分的脚步是平凡甚至枯燥的,但没有这些脚步,或者耐不住这些平凡枯燥,你终归是无法迎来最后的那些激动人心。 逆境,是上帝帮你淘汰竞争者的地方。要知道,你不好受,别人也不好受,你坚持不下去了,别人也一样,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你坚持不住了,那只能让别人获得坚持的信心,让竞争者看着你微笑的面孔,失去信心,退出比赛。胜利属于那些有耐心的人。 在最绝望的时候,我会去看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Jerry Maguire》,让自己重新鼓起勇气,因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总还是有希望。当所有的人离开的时候,我不失去希望,我不放弃。每天下班坐在车里,我喜欢哼着《隐形的翅膀》看着窗外,我知道,我在静静等待,等待属于我的那一刻。 七、入对行跟对人 在中国,大概很少有人是一份职业做到底的,虽然如此,第一份工作还是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两件事情格外重要,第一件是入行,第二件事情是跟人。第一份工作对人最大的影响就是入行,现代的职业分工已经很细,我们基本上只能在一个行业里成为专家,不可能在多个行业里成为专家。很多案例也证明即使一个人在一个行业非常成功,到另外一个行业,往往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情,“你想改变世界,还是想卖一辈子汽水?”是乔布斯邀请百事可乐总裁约翰·斯考利加盟苹果时所说的话,结果这位在百事非常成功的约翰,到了苹果表现平平。其实没有哪个行业特别好,也没有哪个行业特别差,或许有报道说哪个行业的平均薪资比较高,但是他们没说的是,那个行业的平均压力也比较大。看上去很美的行业一旦进入才发现很多地方其实并不那么完美,只是外人看不见。 说实话,我自己都没有发大财,所以我的建议只是让人快乐工作的建议,不是如何发大财的建议,我们只讨论一般普通打工者的情况。我认为选择什么行业并没有太大关系,看问题不能只看眼前。比如,从前年开始,国家开始整顿医疗行业,很多医药公司开不下去,很多医药行业的销售开始转行。其实医药行业的不景气是针对所有公司的,并非针对一家公司,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这个时候跑掉是非常不划算的,大多数正规的医药公司即使不做新生意撑个两三年总是能撑的,大多数医药销售靠工资撑个两三年也是可以撑的,国家不可能永远捏着医药行业不放的,两三年以后光景总归还会好起来的,那个时候别人都跑了而你没跑,那时的日子应该会好过很多。有的时候觉得自己这个行业不行了,问题是,再不行的行业,做得人少了也变成了好行业,当大家都觉得不好的时候,往往却是最好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金融行业好,金融行业门槛高不说,有多少人削尖脑袋要钻进去,竞争激励,进去以后还要时时提防,一个疏忽,就被后来的人给挤掉了,压力巨大,又如何谈得上快乐?也就未必是“好”工作了。 太阳能这个东西至今还不能进入实际应用的阶段,但是中国已经有7家和太阳能有关的公司在纽交所上市了,国美苏宁永乐其实是贸易型企业,也能上市,鲁泰纺织连续10年利润增长超过50%,卖茶的一茶一座,卖衣服的海澜之家都能上市……其实选什么行业真的不重要,关键是怎么做。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关键是人。 有一点是需要记住的,这个世界上,有史以来直到我们能够预见得到的未来,成功的人总是少数,有钱的人总是少数,大多数人是一般的,普通的,不太成功的。因此,大多数人的做法和看法,往往都不是距离成功最近的做法和看法。因此大多数人说好的东西不见得好,大多数人说不好的东西不见得不好。大多数人都去炒股的时候说明跌只是时间问题,大家越是热情高涨的时候,跌的日子越近。大多数人买房子的时候,房价不会涨,而房价涨的差不多的时候,大多数人才开始买房子。不会有这样一件事情让大家都变成功,发了财,历史上不曾有过,将来也不会发生。有些东西即使一时运气好得到了,还是会在别的时候别的地方失去的。 年轻人在职业生涯的刚开始,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做对的事情,不要让自己今后几十年的人生总是提心吊胆,更不值得为了一份工作赔上自己的青春年华。我的公司是个不行贿的公司,以前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自己的员工也不理解,不过如今,我们是同行中最大的企业,客户乐意和我们打交道,尤其是在国家打击腐败的时候,每个人都知道我们做生意不给钱的名声,都敢于和我们做生意。而勇于给钱的公司,不是倒了,就是跑了,要不就是每天睡不好觉,人还是要看长远一点。很多时候,看起来最近的路,其实是最远的路,看起来最远的路,其实是最近的路。 跟对人是说,入行后要跟个好领导好老师,刚进社会的人做事情往往没有经验,需要有人言传身教。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一个好领导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好”的标准,不是他让你少干活多拿钱,而是以下三个。 首先,好领导要有宽广的心胸,如果一个领导每天都会发脾气,那几乎可以肯定他不是个心胸宽广的人,能发脾气的时候却不发脾气的领导,多半是非常厉害的领导。中国人当领导最大的毛病是容忍不了能力比自己强的人,所以常常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是,领导很有能力,手下一群庸才或者手下一群闲人。如果看到这样的环境,还是不要去的好。 其次,领导要愿意从下属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一点其实是从面试的时候就能发现的,如果这位领导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几乎不听你说什么,这就危险了。从下属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不代表同意下属的说法,但他必须了解下属的立场,下属为什么要这么想,然后他才有办法说服你,只关心自己怎么想的领导往往难以获得下属的信服。 第三,领导敢于承担责任,如果出了问题就把责任往下推,有了功劳就往自己身上揽,这样的领导不跟也罢。选择领导,要选择关键时刻能抗得住的领导,能够为下属的错误买单的领导,因为这是他作为领导的责任。 有可能,你碰不到好领导,因为,中国的领导往往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领导,因为他坐领导的位置,所以他的话就比较有道理,这是传统观念官本位的误区,可能有大量的这种无知无能的领导,只是,这对于你其实是好事,如果将来有一天你要超过他,你希望他比较聪明还是比较笨?相对来说这样的领导其实不难搞定,只是你要把自己的身段放下来而已。多认识一些人,多和比自己强的人打交道,同样能找到好的老师,不要和一群同样郁闷的人一起控诉社会,控诉老板,这帮不上你,只会让你更消极。和那些比你强的人打交道,看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学习他们,然后跟更强的人打交道。 看全文请点击 http://user.qzone.qq.com/568820485/blog/1305573262
97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曾经改编的一首歌
热度 2 super2011 2011-5-8 23:10
喜欢这首歌的那股劲,年轻人就要有股向上的劲,当然不是为了爱情.还喜欢” 不淋漓尽致不痛快”这句话,有的时候我懒散的思想就需要被淋漓尽致奋斗的精神灌溉灌溉,基于自勉,改为事业版”活着就要学” 活着就要学 不淋漓尽致不痛快 理论多深只有这样 才足够明白 活着就要学 不学到深夜不痛快 宇宙毁灭脑还在 把每天当成是末日来安排 一分一秒都学到汗水掉下来 不理会别人是看好或看坏 只要你勇敢向前来 学不用刻意安排 凭智慧去努力奋斗就会很愉快 珍惜现在别一开学就怕会失败 许多成功我们相信才会存在 活着就要学 不淋漓尽致不痛快 理论多深只有这样 才足够明白活着就要爱 不学到深夜不痛快 宇宙毁灭脑还在 穷途末路都要学 不深刻理解不痛快 纸是雪白笔会灌溉 思想不腐坏 任何路都要学 不获诺贝尔奖不痛快 不怕热爱变火海 实现价值才痛快 人生定会很精彩 嘻嘻,加油了!不淋漓尽致不痛快,人生就要精彩!!
4356 次阅读|4 个评论
兒童和年輕人不宜素食?
热度 8 jiangjinsong 2011-5-8 08:16
曾教授說: 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在成长中的儿童及智力、体力消耗巨大的年轻人中不宜提倡素食,因为缺乏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等对身体的生长发育不利。 ========== 這其實是沒有道理的說法。 素食並不等於缺乏蛋白质、脂肪、胆固醇。 制定一套具有充足營養成份的素食食譜不是那麼難的。 對待素食,坊間充滿了誤解和偏見。
个人分类: 素食天地|2481 次阅读|17 个评论
话语绑架与画饼充饥
热度 1 snzgdushu 2011-4-30 13:04
平时大家都在谈渐渐没根的中国社会,也经常为没有根的现实生活所困扰,特别是生活在当下的这一代年轻人,我们正处于价值观塑造和生活目标找寻的关键时刻,面对着这个无根的现实,思绪不免凌乱驳杂而不知北,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根由又在哪里呢?只有找到一些根由才可能相应的有所“自觉”。我个人认为:这里面的一大的根由就是我们自我话语主体性的丧失从而被异域话语的“绑架”,这种异域的话语绑架我们的意识以后给我们画了几张美妙的“大饼”,但仅仅是一种幻象,但幻象渐倾消逝的时候,我们便只能忍受“画饼充饥”的饥苦。 话语受绑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逻辑上的厘清:一是单个个体话语被绑架的历程,二是整个民族话语被绑架的过程。 就个体而言(以下更多的是结合了我自己的体会,从感性上而不是学术逻辑上进行表述),我们所受的话语绑架从出生前便已开启,一直伴随到当下,同时很可能绵延至将来。你还在你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不,也许还在爸妈和家人的想象世界中的时候,他们常唠叨到“孩子以后一定不要像我们就好了,要走出大山,走出去就好了”,他们以为走出大山就会是天堂,走出大山就意味着过上了好的日子,特别是当你走出大山还上了名牌大学以后,他们以为你在大山外面也已经出人头地,风光无限。其实不是,那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他们也是受到了一种话语的绑架与欺瞒,当然这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被绑架的话语与现实社会结构的严重脱节。从大山中走出来的我们深受双重身份和话语的磨砺,我们是大山中的佼佼者,是父母亲友眼中的骄傲;可是,当来到这“想象的异邦”,我们奋斗了 20 多年才能和异域的孩子一起喝咖啡,而且那只是形式上的均平,他们享受着咖啡的糖味,而我们享受着咖啡原本的苦涩。我们这些从大山出来的佼佼者在家乡与他乡之间徘徊,在家乡我们享受着荣光,我们被迫的“打肿脸充胖子”,我们在父母面前无赖的“报喜不报忧”,因为我们不敢或无脸报忧,在那里我们是“回乡的稀客”;而在他乡,我们守着各种的折磨与“压迫”,是个很纯粹的“无产者”,更是个毫无疑问的“外来者”。说到底,我们没有真正的“家乡”。如果仅从这方面讲,我们与那些“不幸”的留在了大山中的同龄相比,我们是幸还是不幸?我们为什么会被父母从想象中就开始往“异域”驱逐?因为他们有一套受绑架了的话语,那为何我们走出大山以后还感到如此“疾苦”,那是因为那套话语仅仅是“画饼充饥”。如此想来,从我们个体而言,这种个体话语受绑架的过程已经有了一个“话语绑架”的“代际传承与再生产”,我们仅仅是这个链条中的一环与被绑架的最厉害者。说了这些,也许很多城市的“我们”还不以为是,因为他们本来就生活在我所言的“异域”—城市,但是,当我们拼命的去挤搭通往北美与西欧这趟列车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在被“驱逐”出家乡,是否也在进入未知的异域,到了异域是否也会面临着双重身份的磨砺,是否也在渐渐失去“家乡”。看来,受异域话语绑架的不仅仅是乡巴佬,区别仅仅是“异域”的不同。 二是整个民族话语被绑架的过程,这得从中国近现代被迫的打开国门说起。在国门打开之前,泱泱中华作为天朝上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们自己有我们的话语系统和空间,我们鄙视那些只会投机取巧的高鼻子外国佬,我们是文明之邦,其他都是蛮夷之地,他们来到天国就是来朝拜,就得称臣与叩拜。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几声炮响,我们渐渐开始发现西方器物的厉害,所以企图洋务以救国,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慢慢开始向西方学习器物与技术,但还想保留自己的“话语”,但是甲午战争的结束和马关条约的签署宣告了这一梦想的幻灭。从那时起,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就开始怀疑和企图改造我们传统的话语与制度,最先是清廷内部的自我革新和预备立宪,而后有资产阶级民族革命这一群体人的探索,继而就达到了反思中国自我话语体系的一个高峰,那就是新文化运动的进行,伴随着五四运动的开展,我们对传统中国的一系列文化制度话语进行了彻底的清算,给中国人以思想上的启蒙。但不幸的是绑架与启蒙同时进行,而且这一过程还基本伴随了中国人 20 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你看,暨五四后不久马列主义的话语体系又从莫斯科大批进口过来,在这一武器的指导下,我们先后建立的共和国,进行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但又是在它的鼓动下,我们进行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试验,而后又开展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其实事情还远远没有完结, 70 年代末的改革开放,让我们又开始受到西方新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绑架,以至想在中国“毕其功于一役”,从而酿造了“八·九”悲剧。 那么现在的我们如何呢?我们现在还整天想每个人都过上美国佬那样高消费的日子,还成天怨恨着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与市场化进程太过缓慢,等等。这些话语的一切如果抽象的看本身都没有对错,甚至是美好的,可是一旦放到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背景中那就很难价值无涉了。比如,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民主问题一直受到国人的不满,不论是谁在台上,都貌似是独裁者,这是为何?因为民众已经把西式那一套民主的话语深深的扎根在自己的脑袋中,但是社会结构的现实和很多其他的因素决定了我们民主发展还不可能像西式那样完善,而且永远也不可能,同时民主对西式民主的理解也处于一种想象的阶段,对本非铁板一块的西方按照铁板一块的想象去建构,以为海外都是好的,就像我们的父母以为大山以外就是天堂一样。又比如我们为何老是对目前的生活不满,那是因为我们想象中的现实应该更好,而且要好很多。这就导致了我们想快速进入共产主义,我们每个人都想过着美国人的生活,我们都不想为就业问题而烦恼等等。但反观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条件可见,我们的话语离现实太遥远,我们的资源和现实条件让我们不可能去达到西式话语所给我们树立的目标。乱七八糟的说了这么多,应该很容易看清楚,我们确实是处于一个话语被绑架的社会,整个民族都被话语绑架了,我们在用西式的话语来看待和要求着与西式社会很不相同的中国社会。 既然我们无根的社会的一方面的根由是我们失去了自我话语的主体性,那么我们改变这一问题的办法也只有慢慢的重新建立我们的话语主体性,从国家和民族层面上讲就得把西方的“真理”与革命的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并真正的有所修正和发展,要真正有中国的特色,要走自己的路,不能被西方的话语牵着我们的鼻子跑,对个体而言,我们也要将个体的困境与整个社会大背景联系起来考虑问题,不能从纯粹的意义上去强调很多貌似“应然”的东西,因为那种“应然”是一种话语被绑架后的想象。具体一点说,我们的教育制度要有所注意,不要把西方那个人物说的一句很不起眼的话都搞的很熟悉,而对传统文化经典一无所知,因为教育过程说到底是一种话语建构和灌输的过程,要建立自己的主体性,还得懂得一点点自己的东西,也要对自己的国家的过去和现实有个较深的认识。 当然,我们什么时候能被解救和建立自己的话语主体性?目前还不敢回答。 作者:焦长权
个人分类: 学林漫步|1618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识渊博得益于“空杯”心态
热度 15 qpzeng 2011-4-29 23:28
有位小禅师自以为读遍了所有的禅书,开始有点沾沾自喜起来。 于是,小禅师登门拜访老禅师, 想在老禅师面前露两手 。俩人寒暄一阵后,小禅师就开始喋喋不休地大侃禅的内涵,但只是把他曾经读过的禅书复述了一遍,没有自己的深刻领悟,非常空洞。 老禅师静静地听着,没有插一句嘴,听罢只淡淡一笑,说道:“喝杯茶吧”!说着就向杯子里面倒茶,直到杯子装满了也不停手。茶水流到桌子上,老禅师却像没有看见一样。小禅师急了,赶紧说:“杯子满了,装不下了”! 老禅师这才停手,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啊,你就像这个装满水的杯子,满则溢啊”! 小禅师恍然大悟,如梦方醒,明白了骄傲自满是学不进知识的道理,从此毕恭毕敬地向老禅师请教,终于得到了禅的真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 越是学识渊博者越谦虚,越是学识浅薄者越骄傲! 真正的博学者不管自己多么有学识,也会处处保持着谦卑的态度,更不敢在别人面前卖弄!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遇到别人赞叹他学识渊博时,总是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孔子也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在 初出茅庐的青年学者中,有些人学得很扎实,有些人却学得很肤浅。 无论是导师招收研究生,还是公司招聘毕业生,似乎有一条通用的“识人”规则: 夸夸其谈者恐无真本事,娓娓道来者必是好人才。因为夸夸其谈不免言过其实,外强中干,娓娓道来只因不卑不亢,虚怀若谷。 正如俗语所言:“满桶水不荡,半桶水乱晃”!谦虚总是比骄傲好! “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都是这个意思。 大海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收集来自四面八方的水。 科学网有位博主署名“百无一用”,当然有些自我调侃的意味,但他给我留言或在博文后评论时,都显得非常谦虚。 有一天,我无意中发现他原来是个“高人”,竟然在国外很多杂志上发表过review,并且很多topic都是我闻所未闻的! 可是,这些知识都与我的专业沾点边,实在令我汗颜!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转角可能遇高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没有骄傲的本钱! 我认为,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在知识的获取上永远保持谦虚的态度是应该的,但不必在任何场合都要看低自己,因为那是没有自信的表现!比如, 在竞争白热化的职场求职,你不能给招聘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你就只能把机会让给下一位。 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说:“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后人将之称为“卢维斯定理”。这个定理有三个要点:一是做人必须谦虚。 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容易把别人想得很糟。 二是 谦虚要讲究“度”,不要全盘否定自己的能力和所取得的成绩。三是 该谦虚的时候要谦虚,该适度表现的时候也要表现,有时候甚至还需要炫耀! 在我看来,适度的炫耀可以鼓舞士气,并让人励志,长辈向晚辈述说自己的辉煌经历可以启迪后人奋进。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巴顿将军统领欧洲战场,在一次战前动员会上,他说:“ 20年以后,你孙子可能会问:‘爷爷,二战时您在干什么啊 ’?你就不用尴尬地咳嗽一声,然后不好意思地说:‘ 你爷爷那时正在路易斯安那的牧场铲粪哩’ !相反,你可以骄傲地对你孙子大声说:‘ 孙子,你爷爷当年正在跟第三集团军的巴顿并肩作战哩 ’”! 在学习上要谦虚 ,对自己不懂或懂得不够的要谦虚; 在工作上不要太谦虚 ,对本应自己完成的工作,要尽自己的所能努力去完成,不能因为过分谦虚而失去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这样的行为方式似乎可以总结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如果你能先以“空杯”心态为人处世,那么将来你必定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当你真的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之后,你肯定也还是一个有“空杯”心态的人!
个人分类: 生活杂感|5421 次阅读|34 个评论
4月28日——又要开始忙碌
mutusheng 2011-4-28 16:22
4月28日——又要开始忙碌
昨天去了2011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好多人啊,吃好中饭直奔N5馆,也就是俗称豪车馆,就两个体会“真漂 亮的车子”和“真的没钱”,其实本来也就是去看看热闹的,不过看见好东西总是想着自己能不能拥有,尤其 是看兰博基尼的时候,一个胖胖的年轻人就直接坐进样车里面和工作人员关车门聊了起来,估计这部车待会 就贴“此车已售,欢迎预定”了吧。 除了N5,最喜欢的就是奥迪了,所以奔E5去了,还是奥迪最喜欢,Q3,Q5,都不错,Q7好像没看到嘛, 如果有实力了,肯定要买辆奥迪,如果.... 下午忙到现在停下来,反思一下,换了两个参数给毕业论文模型,新建了小师妹的圆筒件模型,整理了她创 新项目的思路,晚上计划如下: 1看完计划内文献 2和小师弟讨论事情 3改中期检查PPT 4查找导师要求的文献 5复习明天做助教的内容
1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前我国面临的最大战略问题是新一代人口的素质问题!
王惜宝 2011-4-25 18:52
年轻一代的素质建设,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面临的最大战略问题。因为随着老龄化的趋势和中国的快速发展,年轻一代将担负更大的社会责任和国际挑战!如果说四五十岁以上的老一代依靠吃苦耐劳和勤奋节俭建设了国家、发展了国家经济,而二三十岁以下这一代年轻人依靠什么去维继国家的发展,去抚养数倍于现在的老人?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生存? 老一代人在贫穷的社会环境中长大,在国家快速发展中学习,不仅炼就了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造就了他们勤俭、好学,能吃苦耐劳的品质。我们国家这些年之所以能发展这么快,与老一代人的这些优秀品质分不开。 在独生子女政策的作用下,下一代在蜜罐中长大,不知能否见得风雨?老人与年轻人的比例成倍增加!因此,把成倍的社会责任强加于多少有些见不得风雨的新一代肩上,结果真让人担忧啊!
4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陕西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学术年会暨换届大会
williamwangz 2011-4-23 16:52
今天去参加陕西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学术年会暨换届大会,见到了陕西这边高校里的很多数学牛人,更感觉自己还需要更加努力,只是不知道为何,回来后心里面的感觉是教育学术的净土好像更少了,真的是奇怪了哈! 诚恳地说,像蔺老师这样总是努力提拔年轻人,鼓励年轻人的导师不是很多,这几年更加感觉如此,在此,也感谢我的学术启蒙导师蔺小林教授,他的为人处世,对待学生等等,都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30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杨振宁先生的话发表一句不同见解
热度 26 陈安博士 2011-4-22 21:22
  杨振宁先生再度发言,其实他真应该来科学网博客上发言。   不过,这次的话我有点不同看法。   杨先生说“ 把前途放在中国是绝对有利的选择”。    其实,他这句话的适用对象不太对,应该是“对于那些在国外已经功成名就的学者,即便已经在海外退休多年,把前途重新放在中国那肯定是绝对有利的选择。”    对于起步阶段的年轻人,把前途放在目前的中国肯定是错误的选择,当然,如果有人帮忙,也许把“钱途”放在中国还有点道理,银子也许比国外还多,但是说“前”途则肯定没道理了,俺们老觉得前途是对于人类发展有点积极正面的东西。    杨先生如果现在依然在美国,我不知道是否还有机会给本科生上课。 引用: “现在很多人都愿意回国,中国在科技发展上的长足进步大家都有目共睹。虽然和欧美相比我们还有差距,但和美国抢人才,我们差不多已经能平起平坐了。现在抢的人才多半是30~40岁的年轻人,他们都看得很清楚,把前途放在中国是绝对有利的选择。”这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在参观“世纪清华 院士寄语”作品展时,与清华学子们交谈时说的一番话。
个人分类: 人论|5522 次阅读|50 个评论
记录
wya 2011-4-21 12:08
虽说突然,但有些也由来已久,始终无法释怀: 1、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真正的科研成果。 目前,各大媒体被乡亲、歌舞、穿越剧等娱乐节目充斥,这些节目的受众多是年轻人,正是人生观和事业起步之时。如果沉迷于娱乐,势必耽误以后的发展。每每看到一些年轻人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看这些无聊的节目之时,为时间的流逝感到痛心。一直以来,希望能找一些真正的科学家、伟人,把他们的传记、经历等汇总整理,希望年轻人有时间多看看、多想想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此外,如今肤浅的研究充斥各学科,希望能展示一些真正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成就,以激励后人。 2、研究第三方监督机制,以及维护民主、公平的技术方法 目前,所谓的投票、选举暗箱操作较多,投票者也害怕被报复,不敢表达真正的意图。有必要形成一套规范、透明又带有保护性的投票机制,并引入第三方监督制度。 3、事件记录网 目前,有了问题隐瞒问题,隐瞒不住敷衍问题,敷衍不住拖延淡化问题。无法对后来者形成有效的震慑力。有必要学习政府对民众积极推行的信用记录方法,把出现的问题按照时间、地点、处理结果等记录下来,设计一系列指标,看看哪些部门、地方工作做得好,哪些地方经常出事。可以为决策参考。 以上想法虽多,但不是主业,也感觉力不从心,仅作记录。觅有缘人共同促进为盼。 指标设想: 机构人员辞职率 公共摄像头的有效性 基本物价来源商品 物价指标 人群分类 公务员考试热度 违章建筑、协管员主动曝光率
0 个评论
科学网应该扶持年轻人
热度 4 zls111 2011-4-20 21:09
每次看到科学网博客主页中特别推荐里面是教授,院士什么的,偶尔有下副教授,很少,很少看到年轻人的身影,比如我的大名 ,至于精选就不去评论了,大家懂得, 。有些院士都是好几年没更新blog也在哪里推荐,怎么也染上了这种俗气,这种俗气已经是社会顽症,癌症,剔除估计还要很久,很久。科学网博客带个头,直接来个轻视权威,重视事实? 我就很气愤,不过平时貌似对我照顾挺多的,名字也经常在小栏目出现,按道理不应该贪心不足,但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为了所有的年轻人,牺牲我一个无所谓, 。 科学网,啥时候也推荐几个年轻人上去,过了若干年后,等这中间某些年轻人成了大家,有两点作用, 1。说明科学网明智, 2.年轻人肯定记得科学网。穷的时候一碗稀饭比富裕时一桌万元大餐更有价值,还不浪费。 当年在奋斗时还层级有科学网的编辑们得鼓励与支持。扶持年轻人绝对比扶持大牛收获多,某些国人就是明白不过来,这里就不打屁屁了, ,不过对于某些顽固分子真想XX,祸国殃民呀。 推荐牛人有啥作用?还真不好想,因为我不是所谓的牛人。牛人名气够大了,这点作用估计对他也没什么影响;对于年轻人就是汽油,就是动力。年轻人最缺什么,鼓励,动力,机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58 次阅读|8 个评论
天道未必酬勤,用心方成王者
热度 26 qpzeng 2011-4-18 22:37
话说张三和李四两位年轻人都供职于同一家装修公司,拿着同样的薪水。一年以后,张三被提拔为业务经理,而李四还是业务员。李四对此很不满,但又不明白为什么。 原来,这次职位的调整与前不久的一桩小事有关。 老板把李四叫到跟前,给他交待了一个任务:“ 你去附近的建材市场了解一下,看看那里有多少木材供应商 ”?于是,李四去市场兜了一圈,回来说:“ 只有一个人卖木材 ”。老板问:“ 库存有多少 ”?李四又赶紧跑回市场盘点,回来说:“ 一共有30立方 ”。老板又问:“ 价格是多少 ”?李四再次跑到市场上问了价钱。 老板跟张三说了同样的话,张三很快就从市场上回来了,并告诉老板说:“ 只有一家木材店,现货共30立方,价格适中,木材质量很好 ”。他不仅带回木材样品让老板看,而且还把那个木材商也请来了,因为他刚进了一批价廉物美的人造板。 答案似乎清楚了!李四跑了三趟,才搜集到完整信息,但老板问一句,他才去打听一次!他可能以为采取“老板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的态度,不偷懒、不迟到早退就会赢得老板的好感,但“ 天道未必酬勤 ”!李四并未获得老板的青睐。相反,张三只去了一趟,就把所有的情况打听清楚了,从此深得老板器重,其胜出的关键是他能 想在老板的前头,干在老板的意料之外 ,说明“ 用心方成王者 ”!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 只做上司吩咐的事情,从来不用大脑去考虑如何把事情做细、做精、做好,让上司满意,结果既得不到上司的赏识,也得不到重用,只能概叹人生的不公平。 我有一位下属的工作就很积极主动。有一次,我无意中说起,我们的实验没有夏枯草(一种中草药)种子,还不知从哪弄哩?我说者无意,她听者有心!过了几天, 她就把夏枯草种子摆在了我的面前,令我十分惊讶。 原来,她不仅跟别人学会了如何识别夏枯草全草及其种子,而且还利用周末假期去中草药市场上把种子买了回来。她之所以能给我留下良好的印象,是因为她能 把实验室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 学生也有很多需要“主动出击”的时机 ,比如导师推荐一篇文献要求学生阅读,学生不仅要认真读完并切实领会,还要在导师规定的“计划外”阅读上多下功夫,力争做到“ 导师看过的文献我基本看过,导师未看的文献我也看过 ”!作为导师,要指导的学生不止一位,要关注的研究领域也不止一个。学生可以也应该在文献的把握上超过导师,令导师刮目相看! 无论是求学还是就业,我们都要面对导师和上司,如果我们都能从李四的境遇中吸取教训,并引以为戒,同时学习张三的主人翁心态,不要仅仅满足于做份内的事,那就可以成为受欢迎和令人满意的学生或下属。
个人分类: 名人轶事|5314 次阅读|63 个评论
[转载]偶尔看到的,可以值得一看。
songyanru243 2011-4-14 16:00
1、一个年轻人,如果三年的时间里,没有任何想法,他这一生,就基本这个样子,没有多大改变了。 2、成功者就是胆识加魄力,曾经在火车上听人谈起过温州人的成功,说了这么三个字,“胆子大”。这其实,就是胆识,而拿得起,放得下,就是魄力。 3、这个世界,有这么一小撮的人,打开报纸,是他们的消息,打开电视,是他们的消息,街头巷尾,议论的是他们的消息,仿佛世界是为他们准备的,他们能够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你的目标,应该是努力成为这一小撮人。 4、如果,你真的爱你的爸妈,爱你的女朋友,就好好的去奋斗,去拼搏吧,这样,你才有能力,有经济条件,有自由时间,去陪他们,去好好爱他们。 5、这个社会,是快鱼吃慢鱼,而不是慢鱼吃快鱼。 6、这个社会,是赢家通吃,输者一无所有,社会,永远都是只以成败论英雄。 7、如果你问周围朋友词语,如果十个人,九个人说不知道,那么,这是一个机遇,如果十个人,九个人都知道了,就是一个行业。 8、任何一个行业,一个市场,都是先来的有肉吃,后来的汤都没的喝。 9、这个世界上,一流的人才,可以把三流项目做成二流或更好,但是,三流人才,会把一流项目,做的还不如三流。 10、趁着年轻,多出去走走看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11、与人交往的时候,多听少说。这就是,上帝为什么给我们一个嘴巴两个耳朵的原因。 12、日常工作之外应当多注意自身修养的提高及自身技能的培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了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培训与提高。无论是企业培训还是个人培训都是不可或缺的。 13、不要装大,对于装大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捡块砖头,悄悄跟上去,一下子从背后放倒他。 14、不要随便说脏话,这会让别人觉得你没涵养,不大愿意和你交往。即使交往,也是敷衍。因为他内心认定你素质很差。 15、想要抽烟的时候,先问下周围的人可不可以,要学会尊重别人。少在女生面前耍酷抽烟,你不知道,其实她们内心很反感。 16、买衣服的时候,要自己去挑,不要让家人给你买,虽然你第一第二次买的都不怎么样,可是,你会慢慢有眼光的。 17、要想进步,就只有吸取教训, 成功的经验都是歪曲的,成功了,想怎么说都可以 ,失败者没有发言权,可是,你可以通过他的事例反思,总结。教训,不仅要从自己身上吸取,还要从别人身上吸取。 18、学习,学习,再学习,有事没事,去书店看看书,关于管理,金融,营销,人际交往,未来趋势等这些,你能获得很多。这个社会竞争太激烈了,你不学习,就会被淘汰。中国2008底,有一百多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竞争这么激烈,所以,一定要认识一点,大学毕业了,不是学习结束了,而是学习刚刚开始。还有,我个人推荐一个很好的视频节目,《谁来一起午餐》。 19、如果你不是歌手,不是画家,也不是玩行为艺术的,那么,请在平时注意你的衣着。现在这个社会,衣着能表现出你属于哪一个群体,哪一个圈子。 20、记住,平均每天看电视超过三个小时以上的,一定都是那些月收入不超过两千元的,如果你想要月收入超过两千,请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电视上。同样的道理,那些平均每天玩网络游戏或聊天超过三个小时以上的,也都是那些月收入不超过两千的。 21、因为穷人很多,并且穷人没有钱,所以,他们才会在网络上聊天抱怨,消磨时间。你有见过哪个企业老总或主管经理有事没事经常在QQ群里闲聊的? 22、无论你以后是不是从事销售部门,都看一下关于营销的书籍。因为,生活中,你处处都是在向别人推销展示你自己。 23、平时的时候,多和你的朋友沟通交流一下,不要等到需要朋友的帮助时,才想到要和他们联系,到了社会,你才会知道,能够认识一个真正的朋友,有多难? 24、如果你想知道自己将来的年收入如何。找你最经常来往的六个朋友,把他们的年收入加起来,除以六,就差不多是你的了。这个例子,可以充分的说明一点,物以类聚。 25、不要听信身边人的话,大一不谈恋爱,好的女孩子就被别人都挑走了。想想,刚上大一就耐不住寂寞,受不住诱惑,而去谈恋爱的女孩子,值得自己去追吗?大学里,可以有一场爱情,可是,不要固执地认为,刚上大一,就必须要谈恋爱。 26、记得,要做最后出牌的人,出让别人觉得出其不意的牌,在他们以为你要输掉的时候,这样,你才能赢得牌局。 27、关于爱情,有这么一句话,没有面包,怎么跳舞?无论什么时候,你决定去好好爱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给她你能给予的最好的物质生活。 28、给自己定一个五年的目标,然后,把它分解成一年一年,半年半年的,三个月的,一个月的。这样,你才能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29、无论什么时候,记住尊严这两个字,做人是要有尊严,有原则,有底线的。否则,没有人会尊重你。 30、如果,我只能送你一句忠告,那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永远不要走捷径! 如果你已经过了20岁但还不到25岁的话,你必须找到除了爱情之外,能够使你用双脚坚强站在大地上的东西。你要找到谋生的方式。现在考虑不晚了。 我从来不以为学历有什么重要,天才都不是科班,但,不是科班,连龙套都跑不了。你必须把那些浮如飘絮的思绪,渐渐转化为清晰的思路和简单的文字。华丽和漂浮都不易长久。你要知道,给予文字阅读快感不够的,内容,思想,境界,灵魂,精神和智慧,这些才重要。不要多看那些和你一个路数的女作家的文字。不要琐碎,无病呻吟。不要想到什么就写。不要流连于小感伤和小感动。 我要你相信温暖,美好,信任,尊严,坚强这些老掉牙的字眼。我不要你颓废,空虚,迷茫,糟践自己,伤害别人。我不要你把自己处理得一团糟。节制自己的感情并且珍惜它,明白这种感情不是任何人都能要。体验生活,是另外一回事,并不意味着堕落和放纵。千万不要认同那些伪装的酷和另类。他们是无事可做的人找出来放任自己无事可做的借口,真正的酷是在内心。你要有强大的内心。要有任凭时间流逝,不会磨折和屈服的信念。不是因为在学校的象牙塔中,才说出我爱世界这样的话,是知道外面的黑,脏,丑陋之后,还要说出这样的话。好好去爱,去生活。青春如此短暂,不要叹老。偶尔可以停下来休息,但是别蹲下来张望。走了一条路的时候,记得别回头看。时不时问问自己,自己在干嘛? 伤心和委屈的时候,要嚎啕大哭。哭完洗完脸,拍拍自己的脸,挤出一个微笑给自己看。不要揉,否则第二天早上会眼睛肿。 给自己一个远大的前程和目标。记得常常仰望天空。记住仰望天空的时候也看看脚下。 任何时候,任何人问你,有过多少次恋爱,答案是两次。一次是他爱我,我不爱他。一次是我爱他,他不爱我。好的爱情永远在下一次。别给同一个人两次伤害你的机会。 不要与浪子,文艺青年交往,别和没心没肺的人在一起,别和没有正当职业混日子的人在一起。 别把犯贱当真爱。一个人作践自己来取悦你的时候,千万不要因此感动。一个男人的烟头烫在他身上,下一个就可能烫在你身上。同样的,当这个女人的刀片割断她的手腕,下次就可能割断你的。 千万别相信一个不准备将你介绍给他的朋友圈子的男人。一个女人只肯喊你“宝贝”的时候,坚持要她喊你的名字,因为你是男人。一个男人或者女人不再来找你的时候,就不要再去找他或者她。不要相信在恋爱上用手段的人。分手时不要口出恶言。吸取教训,但不要后悔。后悔没有用。 别去做撕照片,烧信,撕日记这样一类三流爱情电视剧中才有人干的事。相信爱情。相信好男人和好女人还存在,还未婚,还在茫茫人海中寻觅你。别说“男人(或者女人)没一个好东西”,这样使别人误以为你阅人无数。 爱物质,适当地。永远知道精神更重要。比起那些名表,名牌,时装,更加美丽的是勤奋而有朝气的你自己。如果你20岁以后所花的每一分钱还都是伸手向父母亲人要来的,那你的满身名牌就只能衬托出你的无耻。别以为穿上名牌你就有品位,要知道如果没有真正的内涵,骡子配上金鞍也不会变成骏马。你还年轻,先不说开始你的事业,开创你的未来,但你已经成年,至少也要让自己不再成为父母的负担,让父母看到20年辛苦养育的希望。无所事事只会把你变成一个废物,一个被所有其他人鄙夷的废物,因为这样的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寄生虫。别以为弄个怪异的发型,穿上不男不女的衣服,喷上刺鼻的香水,别人就会注重你,要明白那样招来的眼光就是别人在看一只与众不同的猴子。许多有教养的人对另类的你的反感并不写在脸上,但这种反感确凿无疑肯定会给你带来极其不利的后果。 别瞧不起劳动人民。不要为劳动羞耻。土地不脏,汗味不难闻。请尊重那些似乎生活状况不如你,但仍然用自己的双手诚实劳动养家糊口的人,因为这样才是尊重自己。永远体恤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因为我们的亲人就是在这些人群中。我们不娇贵。我们必须能够自己养活自己,这是你的尊严所在。 不要小看一分钱。不妨自己去挣挣看。做人有时要强悍一点,被欺负的时候,一定要讨回来!但是不要记恨。小人之见,随他们去好了。有原则的宽容和怜悯,会使你高贵。 被朋友伤害了的时候,别怀疑友情,但提防背叛你的人。原谅,但并不遗忘。做人存几分天真童心,对朋友保持一些侠义之情。要快乐,要开朗,要坚韧,要温暖。这和性格无关。但你要忠诚,勤奋,要真诚的尊重别人,这样你的人生才不会黑暗. 今天继续拜读于丹的庄子心得,体会颇多,让自己这段时间的忧郁也解散去了不少。 人,境界小,追求小,急功近利,就回急于目前的处境,埋怨自己的工作没有成绩,就是所谓的碌碌无为。但是,如果境界高了,就会知道,目前所做的每种尝试,或学习,或娱乐,或成功、失败,都会影响到后继的事情,目前的无功,只是以后成功的积淀。没有了碌碌无为的自责或自卑,有的是成功的信念,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人,生活在世上,就必定会受世俗的影响。大家认为有用的,你大都认为有用。别人肯定的,你才会去做,去肯定。别人都在忙碌着学习和工作,你却在遐想和思绪浮游,别人一定会认为你懒散,你一定为在一下午结束后自责自己什么都没做。但是,也许你的研究和工作已经影响到你的遐想中,突然,你恍然大悟出你和同伴研究好久都没有弄出的难题。这比你遇到问题,和同事疯狂的找了一个星期的资料,还没解决问题要好多了。当然,机会是留给有心理准备的人,只有你有大的境界,有了方向,你才能在不经意间得到你要得到的结构。 只有境界高了,你才能正确的认识到你所做的事的作用。只有境界高了,你才会安于10年的无为,磨出无比锋利的宝剑!境界高,目光才不会短浅;境界高,才会跳出世俗的局限,成就自我的逍遥和洒脱。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每个男人都会犯的错,不过是走向中年对青春的羡慕,走向成功对仰慕的承受,走向人生之巅对幸福的又一次追求 当人选择了向上的阶梯之时,就要丢弃很多细枝末节。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师资博士后”制度可否这样理解?
热度 6 sysuxiexh 2011-4-13 16:01
“师资博士后”,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就是“讲师+博士后”。当然,一名师资博士后能否成为正式的讲师要看高校的具体规定。个别高校是在引入师资博士后的时候已经给讲师编制了,个别的要等到出站时再考核决定。 大家都非常清楚,很多高校推行“师资博士后”的目的是什么。很多学校在相关文件中给出了很漂亮的说明,譬如“加大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的力度”。我看无非就两个目的: 1)压榨年轻人的劳动力 。一个刚毕业的博士,既要承担博士后的科研任务,又要承担讲师的教学任务。但是最终拿到的钱仅仅比普通讲师多一点,并不会拿到博士后和讲师的收入总和。 2)骗取国家的钱。 一个进来的博士挂双重身份,高校得到了什么?一名讲师的财政工资拨款和政府补贴 + 博士后政府补贴。另外,评估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水平的时候,一名师资博士后可能就被算两次了。 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已经明确规定“在职人员不得兼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但是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985学校在实行这种变态的“师资博士后”制度。教育界有那么多的人大代表,为什么不提案叫停?
个人分类: 乱侃|25920 次阅读|7 个评论
从“合工大团委副书记陈刚跳楼”说说年轻人应该读什么书
热度 11 Bobby 2011-4-12 12:33
陈刚 先生以理想主义来碰撞潜规则,以一己之死来发出对潜规则的呐喊,对于我这个贪生怕死的平凡人来说,不知如何评价。我只是感到个人的抗争是无力的,况且有“留得青山在,不性没柴烧”的道理。未来的理想主义者或许应尽可能采取除自杀之外更有理有力的抗争办法。 我注意到“ 陈刚的床头一般摆着两类书,一是用来考研、写论文用的工具书,二是毛泽东、李嘉诚这类人物传记,李智慧有时看些文学类的书,还被他取笑说是“太小资情怀 ”。(大学团干之死: http://www.infzm.com/content/57290 )。也不知陈先生是否读过李宗吾的反映官场弊病和处世哲学的《厚黑学》,也不知陈先生是否读过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隐蔽的秩序》、《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修订版)》等书。如果他读过这些书,即使自己不潜规则,但也应该清楚社会已有的潜规则。 我以为青年应该多读点杂书。我年少时,医治失恋之痛的办法就是读《庄子》和存在主义文学家的作品(如加缪的《局外人》)。中国旧时代的知识分子素来是出入孔孟和庄老学说之间,得意之时(入世)用孔学,失意之时(出世)用庄老。这对于心理健康其实是极其有益的。现在的年轻人也应该读读经典。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5209 次阅读|25 个评论
YOU SHALL SEE THE DIFFERENCE:有感于科学网大学的青年
热度 1 liuli66 2011-4-10 18:36
读 “科学网大学:让年轻人放手尝试吧!”, 重温: You shall see the difference now that we are back again ! 重温胡适《少年中国的精神》。 “如今我们回来了,你们看便不同了! 这便是 少年中国的精神。” ———————— 附: 《少年中国的精神》全文,见: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8282070/ 又[后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50do=blogid=431605
个人分类: 杂感|54 次阅读|2 个评论
年长者
热度 1 metanb 2011-4-10 15:59
通常会感到岁月的不公,倾向于从年轻人身上榨取补偿而不感到羞愧。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1637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网大学:让年轻人放手尝试吧!
热度 14 outcrop 2011-4-10 14:52
1919年6月,应少年中国学会之邀,52岁的章太炎在北京做了一场主题为《今日青年之弱点》的演讲。他以长者的身份针对青年人的短处做了几点语重心长的告诫。当这位古文经学的最后一位大师演讲完毕后,28岁的归国留学博士胡适登上了演讲台。他并没有顾及这位旧学泰斗的情面,一开始就宣布,太炎先生所说的“ 都是消极的忠告,我现在且从积极的方面提出几个观念 ”。话虽婉转,但反其道而行之的意思极为明白。 ——《我们已经回来,世界从此不同》 我们现今的年轻一辈,早已失去了胡适前辈年轻时的那份才气与锐气,但并不妨碍我们去欣赏和提倡这种锐气;即使是无知的欣赏。 “科学网大学”这个提法,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名字,方便沟通,其具体表现形式将是一个在线平台;关于名字,之前也在不同地方做过解释。所以和传统大学的本质差异极大,但长者们还是很难抛开传统大学的各种概念,不少忠告与建议尽管发自肺腑,但个人认为是“消极”的——因为他们根本不懂网络。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 ,有些长者还留恋传统的组织模式,个人认为不妥;毕竟网络价值的体现不是对现实不满的排遣。 当我们尝试探索一个全新的“大学”模式时,可能需要抛弃一切旧的、关于“大学”的观念;本真的从“探索真理,传播知识,服务社会”出发——这种赤子心态,也许是年轻人容易做到,而长者难以企及。 因此,个人希望在筹建科学网大学过程中,长者们以观望小孩学走路的心态来关注这件事,只要没闹出原则性大问题,就大胆支持我们年轻人,放手的去做这个"理想试验"吧! 没有这份壮士断腕的勇气,也许我们很难走出现有的教育与知识传播框架,也就妄谈那卑微的理想了。 http://gjls0799.blog.163.com/blog/static/3951169120113711535082/ 《菜根谭》 这里忍不住又分享某人的一句话: 借用一句话:Electricity is not invented by trying to make better candles. 虽然我们是为了同样的理想的科学教育目的,但我们不是为办更好的现有的大学。 ----------------------------------------------------- 欢迎参与筹建科学网大学,参与方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50do=blogid=430969
个人分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4005 次阅读|36 个评论
[转载]寂寞要自己负责
热度 1 ericlly 2011-4-9 12:59
年轻有太多资本可以挥霍,比如时间,比如精力,又比如爱情。 人总是不懂得珍惜身边所有。直到,一个转身,物是人非。幡然悔悟,只剩空叹。 上天的眷顾总是有限的。金钱,地位,健康,智慧,美貌,到底哪一样最重要。 人永远无法真正满足,因为正是那所谓的欲望,给了人们活下去的信念。 忙忙碌碌,殚精竭虑,为着各自向往的快乐,又或者,只为打发这一生的时光。 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彼此匆匆擦肩而过,谁能听见谁的寂寞。 有一种偶然,心与心之间能发生共鸣,结下长久的羁绊。我们将其解释为缘分。 生命中会遇到无数一面之缘。萍水相逢,荡漾几许美丽涟漪,然后桥归桥,路归路。 相较于终身理想,年轻人更愿意相信当前的感觉,甚至相信所谓感觉会无尽延续。 而那需要一辈子时间来证明的缘,如果舍不得投入毕生筹码,注定没有资格获得那份幸福。 谁能心有灵犀共享喜怒哀乐,谁能风雨同舟不离不弃,谁能在世界末日依然牢牢握紧你的手。 如果除开血缘之亲骨肉之情,或许这世界上没有人能比你自己更爱你。 一辈子太短。当你参透人生奥义决心认真面对生活时,往往身心已布满苍老疲惫的痕迹。 一辈子太长。一万八千个朝朝暮暮,如果没有爱情陪伴,婚姻这条路会很辛苦。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人也终难超脱内心偏执的迷恋,飞蛾扑火一般奋不顾身。 那样的天真实是难能可贵的,把自身价值毫无保留的奉献给懂得欣赏的人。 但是殉道殉情的观念在当今已是幼稚。任何情况下,保护不了自己则对别人是祸非福。 所以记住要爱惜自己,如果你不是一个自私的人。懂得自爱才懂得爱别人,才值得别人来爱。 所以要勇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追寻向往的目标。别因为自以为是的自我牺牲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你坦荡的胸襟,可以为他人提供自由呼吸的蓝天绿地。 你真诚的笑容,能够给他人生命注入温暖明净的阳光。 快乐是自己争取的,不是别人赐予的,寂寞要自己负责。
1551 次阅读|1 个评论
淡泊
guangyong179 2011-4-8 13:02
在现代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主流思想发生了变化,悄然间全是物质、功利思想占据了年轻人的大脑,完全忘记纯真的理想和抱负。这个世界到底怎么啦?我们到底怎么啦?其实,不管怎么样,还是要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才有意义。如果满脑子里想的是物质,满心思追求的是物质,欲望占据了你的整个人生,其实是很可悲的,也是很可怕的。因为欲壑难填呀,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也就永远得不到快乐。相反,如果淡薄名利、淡薄物欲,向自己精神理想漫步前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这样才会充实,这才是有意义的。
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传下达
热度 1 caoman 2011-4-6 11:48
上传下达存在于每个组织中,目的都是为了得到更好的结果。传达的是信息,让所有可以知道的人知道,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和力量为结果服务。在传达过程中,根据个人意愿增减或拖延信息的话,将出现损人利己的后果(利己只是暂时的,相信真象迟早会公知);对其目的作用不理解,方式方法不得当的话,会造成信息扭曲或进入误区,影响结果的实现。 上传下达的陷阱。 在传达过程中,为实现个人目的,采取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添油加醋等行为,制造各种陷阱,导致假公济私、全军覆没等恶劣的后果。常见制造陷阱的做法有三种:一种是只重视上传,忽悠领导高兴,说好听的,报喜不报忧,让领导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式用人、做事、做决策,影响领导的形象威信和所负责工作的结果,甚至毁悼前程;另一种是只重视下达,只要下级高兴就行,为下级争眼前利益,为下级说好话,迎合讨好下级(不是长久之计,在阅历短的年轻人中容易实现),构建自己的小圈子,让下级按照自己的愿意做事(即使自己的愿意是为了大家,也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想当然),把下级从核心领导圈中分离出去,甚至同高层领导形成对立,使因小失大,甚至误入歧途;第三种是故意主动或消极既传又达,认为对自己有利的就传达,否则就积压、回避或假装不知道,不得不传达时,就欺上瞒下,最终成为公敌,自食其果。 上传下达的内容。 信息包括事实、方法、理念、士气、恩情等,可分三个层面:一是事实素材,有一说一;二是思想层面,事实背后隐含的道理;三是情感层面,行为中承载的良知。一般停留在第一个层面,只关注事本身,不善于举一反三,思考或关注事背后的道理;部分人善于思考,能通过事实看本质,提出个人的看法,或领悟别人的真实意图;少数人能深入到人的良知,实现良知的传递。都知道传达过程有信息丢失(一次丢30%),通过以上分层面(类),就容易理解信息丢失的原因,和丢失什么信息了。首先丢失的是第三类,如面对面才能传递情感;其次是第二类,事实比理论容易理解和记忆。知道其中的缘由,就能理解为什么要开会(面对面信息传达的多、丢失的少),和跟进沟通的重要性(过程及时校正调整)。 上传下达的误区。 在传达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误区,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一不知道传达的重要性,就不用心做传达,若有单打独斗的习惯,或不知道、不善于整合资源,不愿意、不期望、不认为能得到别人帮助的话,还会拒绝传达;二是不知道准确传达的重要性,就不会及时全面记入事实素材,用心领悟其中的道理,和承载的恩与情,结果是就事论事;三不知道及时传达的重要性,时间就是金钱,不传达就是贪污,自认为没有价值的信息,不等于对别人没有价值,结果是错失商机;四不知道旁观者清,弄虚作假的结果是弄巧成拙,其真实动机都能识别出来,只是快慢不同而已。正确的做法是客观、及时、准确传达信息,可以谈个人对信息的看法,但不能对信息本身断章取义和添油加醋。不知晓是失职,隐瞒不报是贪污,不客观准确是渎职! 上传下达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更是资源共享和整合的过程,要充分利用资源实现更好的结果,需要真正理解传达的内涵和重要性,避免误区提高警惕防止陷阱,传达的不仅是事实素材,更重要的是事实背后的思想和所承载的良知。
14254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毕业生找工作的想法
热度 1 arbles 2011-4-3 16:17
年轻人,有活干,这个活有意义,干好了得到认可,自己能学到东西。就足够了。工资大可不必计较,年轻的时候挣的都是小钱,只要自己的工资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就足够了。 关键的是让自己保值增值。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付出和锻炼,勤于思考,工作有挑战。就足够了。 可千万别去事业单位。年轻,别想着稳定。我们什么都没有,就是敢于挑战风险和应对变化,这是区别于年长者唯一的资本。如果这个资本不用,到一个事业单位,求稳定。也许,下一个改革就是你。 这个社会变化很快,只有那些知道自己肯定在某些方面会升值的人,并愿意长期持有,才有可能会获得财富,走在时代的前面。 年轻的财富就是敢于冒险、愿意变化、不但学习、不拍失败,这些资本如果你愿意长期持有,社会迟早会给他们重新估值的,那是,就是你赢取个人财富的时候。 也许我的文章,你有一百个理由呲之以鼻。因为,社会这样、现实那样,呵呵这很正常。 社会主流看法有价值的东西,都不会在以后若干年会价值处于高位的,这是投资学的基本规律。人生就像一场投资,你希望的未来如何?现在,是你下注的时候。若干年以后,你的生活,取决于你现在的投资。 对于年轻人,稳定绝不是财富。持有,必会贬值。不超过20年就能看出来。
3700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生的四个阶段
热度 1 arbles 2011-4-3 16:11
越来越觉得人生应该有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干多少,都得不到认可,也得不到回报(金钱的名誉的)。 第二个阶段,干多少,得到了认可,但得不到回报。 第三个阶段,干多少,得到了认可,也得到了回报。 第四个阶段,不干多少,也得到认可,也得到回报。 年轻人之所有痛苦,就是在于处在第一个阶段。 知道自己所处的阶段,尽量的缩短前两个阶段,让自己尽快进入第四个阶段。你的人生也就自由了。
6047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一篇博文
热度 3 gjtgreat 2011-3-29 20:54
第一篇博文
高考过后填报大学志愿,那时我还搞不清楚科学与技术的分别。上世纪90年代末,并不像现在可以上网了解各个高校、学科、专业,身边也少有能够咨询的老师和学长,所以就稀里糊涂地选择了技术专业。后来渐渐了解和体会了科学与技术的不同,由此亦喜亦悲。喜则喜掌握了一项谋生的技能,这对一个本无万贯家财可以继承的年轻人来说可谓无心插柳;悲则悲没有选择一个最能激发自己热情的专业,这种遗憾也许只是虚幻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因为从事科学研究需要热情但更需要天赋。思前想后,结论是现状还算不坏:既可保持门外汉看科学所抱有的由距离而产生的美妙憧憬,又可避免成为一个平凡的科学职业者所带来的远离现实的无奈与窘迫。 苦难可以成为艺术家灵感的源泉,但科学却总是有钱人的游戏。财富和社会关系都可以继承,这是人类社会很早就已经确立了的法则,是人类自私基因的社会化。因而在中土有所谓“夏传子,家天下”,在欧陆古罗马高度发达的私法就是明证。与社会关系和财富不同的是,无论是艺术的还是科学的天赋却是无法继承的。诚然,对于一个具有一般智力的人,教育可使其具备处理大多数社会事务的能力,也可以使其掌握科学的一般方法和结论。甚至是古典艺术,也可以凭借(待续)
3254 次阅读|3 个评论
毕业生如何尽快实现心理断乳
热度 3 kejidaobao 2011-3-28 11:08
文/王 进 近来,不时听到毕业生抱怨工作后遭遇到不公平待遇,例如与老员工同工不同酬、超负荷工作、打杂跑腿的琐碎事务缠身等。有些研究生进入科研单位工作后抱怨升职慢、工作职责多、终日为学术带头人打工等。类似的抱怨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一帆风顺的成长历程,使得不少毕业生自我感觉良好。待走上工作岗位后,猛然发觉现实并不等同于理想,鲜有成就感与荣誉感,甚至连生存权益也未必能得到起码的尊重和保障,深感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绝对性和公平的相对性。 这种对“不公平”的抱怨,大多与是否获得别人的“尊重”无甚关联,而是毕业生面对责任担当的一种逃避性反应。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对自尊维护的过分强调,直接影响到心理情绪的调节和独立内省的培养,进而诱发一系列“心理性断乳综合症”,表现为狂妄自大、妄自菲薄、逃避责任等。 “心理性断乳”是相对儿童的“生理性断乳”而言的,指子代在发育成长中要求摆脱父母的监护而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心理性断乳通常发生在青年期,随着生理发育成熟,青年人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随之增长,开始以具有独立人格的成人的目光认识自己,重新审视自己与家庭的关系,强烈要求挣脱父母的保护链,在家庭乃至社会中占有平等和独立自主的地位。 心理断乳通常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客观条件造成形式上的心理断乳,指脱离父母、减弱依赖性、增强独立意向的过程;第二阶段则为主观意识下实质性心理断乳,是指第一阶段结束后逐渐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日本心理学家西平直喜认为:诸多社会因素的叠加,使得青年要完成心理断乳所需的时间比以往更长。毕业生如若迟迟不能完成心理断乳,极易深陷职场泥潭,工作热情下降,合作意识淡薄,成为部门正常运转的“负阻尼”和团队绩效降低的主要诱因,严重者甚至会因工作压力过大或人际关系紧张而患上“上班厌倦症”。 心理性断乳第二阶段之所以难以结束,关键在于独立人格的缺失。笔者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总结的健康人格6大特点,提出实现人格独立的6条途径。 1) 增强自我扩展意识。不少毕业生对陌生环境比较敏感,不知该如何行事,自我拓展意识相对较弱。若能保持开放心态,有意识地多与身边同事接触,积极参加所在单位的活动,尽快融入新的工作场所,对初入职场的毕业生而言,是增强自我扩展意识的有效方式。强化自我扩展意识不仅能逐步淡化唯我独尊的狭隘成见,培养心纳百川的广阔胸襟,更可以激励自己以积极心态面对工作中的诸多困顿,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大大提升自信心。 2)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我扩展意识仅是立足之本,前行之路是否顺畅,则需良好的人际关系全程辅佐。部分毕业生因在校期间过早且过于片面地接受了世俗观念,习惯于用“成本与利益”的功利性核算方式处理身边的一切问题,迷信于借助利益交换的威力拓展人际关系,甚至将“丰富”的人脉资源视为炫耀的资本。然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本质源于诚挚的人际互动,须与他人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生”。人脉资源不求丰富,但求可信与可靠,否则,终究难逃“树倒猢狲散”的尴尬。 3) 尽快赢得情绪上的安全感。毕业生初入职场,面对陌生环境和未知世界,脸上写满紧张无助,心中充满犹豫彷徨,此时,尽快获得情绪上的安全感尤为重要。情绪上的安全感,源于自身对生活与工作的掌控力度,而非父母、同事或领导的安慰。人生只能由自己来负责。大学毕业生若能正视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和挫折,并凭借勤奋与智慧克服困难,将会逐渐找到得心应手之感,人生目标也会更明确,做事益发有条不紊。同时,由此展示出来的阳光心态和积极形象,将进一步增强同事间的信任程度。 4) 正确认知现实。初入职场的毕业生乐于依靠个人主观意愿来看待事物发展,而忽略现实社会的复杂性。然而,现实如同爱神维纳斯的雕塑,总以断臂的残缺,来激发人们做出调整,适应变化,重新审视美的存在。毕业生应正确认知现实,遇到问题不慌乱、不迷茫;处理问题时随事态变化相机而动;取得成效时及时激励自己,激发出更高自我效能;问题解决后及时做好总结,作为日后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指导。 5) 客观地看待自己。古希腊先哲2000多年前就在德尔斐神庙上刻下“人啊!认识你自己!”的警告,呼吁人类要理性认识自我。这是所有人难解的人生命题,已然成为评判一个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在职场打拼的年轻人,更应该了解自身的优势劣势,以便在人生旅途中扬长避短,少走弯路。 6) 有意识地培育正确的价值体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指南针,但囿于人生阅历的匮乏,年轻人易受他人思潮的影响,活在别人的价值观之下。通过培育正确的价值体系,在工作中不断检验、校核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让行为模式具有更加清晰的自我意向和价值准则,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度而不左右摇摆,这对新晋员工尤为困难,也尤为重要。 除了自我调节外,毕业生入职后还应主动向部门领导和同事寻求帮助。他们作为经历“断乳阵痛”的过来人,能帮助职场新人理解工作中“不公平是绝对的”这一事实,打破不切实际的空想,面对真实的人生。对既有的不公平现状,初入职场者在短时间内无力改变,但通过调整心态,学会接受现实世界的不公平,这是实现真正的人格独立、尽快摆脱“心理断乳”这一尴尬境地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 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走向职场|3697 次阅读|2 个评论
青春活力与兽性十足
热度 1 caoyuanzhiye1 2011-3-22 10:41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类的许多学问皆奠基于此基本事实才能成立,一切的希望也在于此中的“几希”。   正向的说: 18 岁 -28 岁的年轻人充满青春活力;反向的说: 18 岁 -28 岁的年轻人兽性十足,理性尚未具足;如某所谓: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有“荷尔蒙”;    1956 年 二十四岁的大学生石原慎太郎,以小说《太阳的季节》获得日本最高的文学奖芥川奖,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名人,将他的 兽性向整个日本社会进行表达和公开 ,从此诞生了日本右翼三任东京都知事的“恶之花”。    1956 年 芥川文学奖的评定成为日本近现代一个标志事件, 张承志 在 2009 年 1 期的《读书》上发表了《选择什么文学即选择什么前途》的文章很有见地。日本在“脱亚入欧”后经历:吞并琉球、 1895 年甲午战争占领台湾, 1905 年“日俄战争”占领旅顺大连进入东北, 1931 年“ 9 。 18 ”事变占领东北, 1937 年全面侵华战争,一直到 1945 年战败,日本在“ 兽性 ”道路上一路狂奔而戛然而止,当然是天谴,因而有机会反省,反省了吗?没有。 1956 年 芥川文学奖的评定就标志日本仍然选择了兽性 前路。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东面海底大地震,震级 9.0 ,导致海啸和福岛核电站 5 级的严重,数万人死亡和失踪,其国家和民族还处于紧急与危难之中。 石原慎太郎于此时狂言天谴:“ 私欲已成为日本人的身份标志。美国的身份认同是自由,法国是自由、平等、博爱。日本什么都没有,只有私欲,物欲,金钱欲,性欲。日本的政治充满私欲,只顾迎合大众。有必要利用此次海啸,将日本人长年积累的私欲污垢全部冲洗。这是对日本的天谴。受灾民众很可怜。日本应该以此为契机进行深刻反省。 ”。本来天谴论是东亚历史文化的特征之一,每当大的自然灾害发生,政府与当局者应该警醒,做一个反省。但是石原慎太郎之“天谴论”只针对他人和一般抽象的日本人,说: 私欲已成为日本人的身份标志,。。。。。。,只有私欲,物欲,金钱欲,性欲。日本的政治充满私欲,只顾迎合大众。没有针对自己的反省, 1956 年 芥川文学奖选择了“《太阳的季节》”,选择了石原慎太郎,也就选择“ 只有私欲,物欲,金钱欲,性欲。日本的政治充满私欲,只顾迎合大众 ”。如果说日本 只有 “ 私欲,物欲,金钱欲,性欲 ”,石原慎太郎是典型代表。“在核武器、和平宪法、民族歧视等一切政治领域,取代了幼儿期的性冥想 —— 如今的石原放肆于右派言论,尤其对中国、朝鲜,极尽诬蔑、挑衅与仇恨。”。   大地震、大海啸、严重核事故发生后,中国政府、中国人民以德报怨,支援人力、物力、装备, 1 万吨柴油、 1 万吨汽油,恻隐之心而以,正是孟夫子所谓的“ 几希 ”之一耳,虽然民众中有所微言,提及“农夫与蛇”的寓言,但今日之中国善的起心与发愿体现在软硬的两手,决不再是愚蠢的农夫,但愿日本有更多宇野浩二,佐藤春夫,但愿石原慎太郎能幡然悔悟、洗心革面,则日本幸亦,东亚幸亦。有人不愿提及 “ 连提及都觉得厌恶 ” 石原慎太郎,我就来干这个“脏活”讲这几句话。恕不讨论,恕不回复。谢谢! 附:佐藤春夫《空疏的小皇帝:检证石原慎太郎问题》部分章节 佐藤春夫的评语,如一个宣言: 我并非一味排斥反伦理的《太阳的季节》。唯因如此风俗小说即使作为文艺,也属最低级的东西。作者佯装敏锐的时代感觉,其实未出媒体人及演出商的框子,而绝非文学者之作。又从作品可见作者对美欠缺节度,尤其不知害羞喋喋强词之态度更属卑劣。如此无端可取的《太阳的季节》被多数表决选中,于我而言心感可耻,因而我作为评选者,对其当选不负连带责任。 今天读着我感到吃惊。两位作家虽就作品而发言,但都表达了对石原慎太郎的人格的蔑视。意犹未尽,佐藤春夫更在媒体上发表他的心情: …… 不单只识得生命力的蠢动,正因懂得了人尚还有与其它动物稍微不同的羞耻之情和伦理观念,所以才开始能够拥护人性。对那种认定只消破坏良风美俗即是新文学的、简单至极的捣蛋鬼恶作剧文字给与承认送去喝彩 —— 让诸位扫兴,我只是于文学上了年纪,且良识有之过多 …… 要灭亡的就任其灭亡罢。(《空疏的小皇帝:检证石原慎太郎问题》,《世界》二〇〇三年一期, 76-77 页)
3187 次阅读|2 个评论
天马行空地想,脚踏实地地做
gonglu0904 2011-3-22 09:12
昨天下午组会,探讨实验方向。 康老师请来生物物理所的陈润生老师给提意见和建议。陈老师是生物信息领域的专家,见解独到,很有大家风范。我不怎么明白专业问题,但思想还是可以领悟的。意思是,我们用的都是常规方法常规思维,为什么不尝试下···呢,他那么一说,我们都茅塞顿开。是啊,为什么我们要局限于别人的理论框架中呢,该相信的相信该质疑的也要勇于质疑,“要敢想!我都这么大把年纪了还在创新,你们这些年轻人怎么都不敢想了呢?”哇,这老头儿声音洪亮,精神矍铄啊,佩服佩服。想必总是学习思考而锻炼出锋利的思维。 嗯,要敢想!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发散我的思维,不要惧怕不了解不明白,学习嘛总是无止境,什么时候你算是准备好了呢。给自己:天马行空地想,脚踏实地地做。 昨天康老师说了一句忒有味道的话:科学就是一门残缺的艺术。超赞!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本博客已开通海外镜像
techne 2011-3-20 12:59
本博客已开通海外镜像 王键   记得在学校时,一帮年轻人凑一起,热衷于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经常会说些很不靠谱的话,做些不着边际的梦。有一次,看到秃鹰等在即将饿毙的女婴旁待食之的普利策获奖黑白照片,内心感到无比震撼。此后我还特意把这幅照片发给一位自己很喜欢的女生,希望能激起共鸣。可惜,事实证明:在价值观非常不同的人之间,尽管他们外表看起来可能是很相似的,所用的语言也可能是很相通的,哪怕他们的口音和背景也都是很激起相似的——然而,在浅层的外表之下,想激起深层共鸣很难的,这种相互理解下的共鸣确实是不大容易生成的。   关心了半天弱势群体,结果自己一不小心变成了弱势群体。关心这个国家,关心所有国民,结果自己一不留神日益变成三等公民。——这不,先不说没房没车到处挨白眼,连发个文章讲自己想法都会被删掉。早在北大读书时,“正统”的未名BBS,就经常删我发的文,用喝血的方式实现和谐。改上由北大学生主导的一塔糊涂BBS,倒是不大被删文,不过随后“有关部门”干脆更彻底坚决地喝血——北大一塔糊涂BBS整个被和谐地删除了。上万用户在线的网上社区,如同空气一般顷刻蒸发掉——仿佛它从来没有存在过一般。蹉跎岁月,沉寂已久,现如今来到了科学网,这个喊出“构建全球华人社区”宏伟构想的学者社区,本来感觉是很好滴,毕竟是科研和学者扎堆的地方,以为不会再重蹈过去那种被素质低下的管理者呼来唤去指手画脚的悲惨命运。可没想到,这转眼之见,又不可避免地见到了“有关部门”的鬼魅身影。   这不,前一阵子科学网编辑多次发来删文通知,称“有关部门”要求删掉我发布的几篇新闻和文章,而这些文章的内容其实都是很正常的,都是由很正规很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所发布的。这就很莫名其妙:我认为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这种对正常言论的无端限制是我们绝不可以忍受的,这也是对公民权利赤裸裸的践踏和侵犯。正因为这几个通知,我不禁开始联想:担心自己在科学网博客中发布的信息资料的安全性,有朝一日很可能会是有问题的。故不惜另花时间架设了一个海外博客镜像,以后两个博客镜像将同步更新,即时发布信息。   希望有一天,在这块土地上,不断伸出淫荡黑手到处乱摸的“有关部门”,可以早点熄火歇菜。那些欠缺理解力和想象力,素质低下的管理者,早日汲取前车之鉴,拥有自知之明,不会再去肆无忌惮地威胁破坏公民正当享有的合法权利。真的衷心祝愿这一天会早日到来,那一定是我们能拥有的最盛大的不是节日却胜似节日的节日。   (海外镜像地址,http://techneresearcher.wordpress.com/)
个人分类: 时世评论|14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再牛逼的伟人,也有苦逼的青春
newniu 2011-3-16 22:21
1919年,一个师范学历的穷困青年离开北京,他曾经当过兵、开过书店、干过老师、还尝试报考了很多职业学校,结果只是白花了报名费。他借钱来到 北京的时候找不到好的工作,只是一座高水平图书馆的一般管理员,拿着几乎养活不起他自己的微薄薪水,住宿条件还不如“蚁族”们。离开北京时他身上的钱只够 买去天津的车票,路上多次借钱才到了上海。 同一年,另一个年轻人从日本回到天津,他本不想回来的。但是他在日本已经待了两年,多次试图考 入日本高校,却终未成功,甚至语言关都没有过,没有生活来源长期受朋友接济的他只能回来。两年前他出发时踌躇满志,写下著名的诗篇,而今回来时却两手空 空,家境也早已衰落。 此时的四川,革命热情逐渐散去,共和遥遥无期,一位曾经热血的将领如今已近中年,却依然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他率领客 军驻守在故乡的土地上,对面营垒里的川军在几年前还是亲密的战友。他南征北战所向披靡,而今却心情苦闷无法排解,逐渐染上了抽鸦片的恶习。 他 阵地对面,日后的“川中名将”目前是副团长,虽然遍体重创还丢了一只眼睛,但是面目依然俊朗、年纪尚轻,比起前几年四处逃避追捕或者当年在上海找不到工作 无奈回家继续打短工的日子已经要好过一些了。 还是这一年,独眼将军日后的亲密战友考上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他这时只有十五岁,第二年 就去法国勤工俭学,他在那里经济拮据、奔波忙碌,多年之后还遗憾地说如果不是长身体的时候在工厂里太劳累,他其实可以长高一些的。当然,这些生活上的艰苦 比起他后来经受的人生起伏和情感波折实在太小儿科了。
个人分类: 笑料|33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会代表建议:年轻人买房不如租房,可北京房租涨了30%
热度 1 xupeiyang 2011-3-11 09:48
北京金融街某小区租一个60多平方米大开间,中介将原来5000元房租提高到6500元,涨了30%。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3/11/c_121173905.htm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十八个有用的人情世故
llcokcn 2011-3-10 19:16
十八个有用的人情世故   人情世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属于社会知识的范畴。这些知识大半来源于与不同人群的社会交际,也来源于社会冲突与社会发 展。在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情况下,人情世故能够帮助我们个人缓和与其他人之间的紧张度,也比较容易让其他人感到与我们交往的愉悦感与适度感。这里例举出对 于我们每个人也许都能用到的日常生活中18个人情世故,而这些人情世故也经常被很多年轻人忽略。   1、即使不是大人物,我们也经常能用请教的态度与口吻与他们说话,因为人不可貌相,很多实用的良师益友往往来自不起眼的生活与工作中。   2、在吃饭的场合做主动点菜者,不适合请主人与主宾点菜,因为那不是尊贵者通常做的事情,但是请注意询问他们的喜好,而不是只管点自己爱吃的东西。但是这需要平时研究菜单,积累点菜的经验。   3、经常找到朋友、伙伴与同事(甚至小孩子)值得肯定的方面,注意哦,即使老板也需要被你肯定,但是尽量在私下场合,而对于一般朋友与同时则应公开赞扬。   4、在受到别人对自己的相貌、事情、人品赞扬时,不要表现出理所当然的样子,也不要假意否认,合适的方式是表示感谢,尤其感谢朋友的肯定与支持。   5、学会使用便条,包括借条、领条、请假条、申请信,如果你很主动地使用这些便条会让其他人感到你很规范,而且如果你懂得请其他人这样做,你和未来更好与他们有凭有据地与他们打交道。会写便条会让别人刮目相看。   6、即使你不是服务人员,在朋友或者同事有客人在的时候主动倒水,会让朋友与同事很有面子,也会让客人觉得你的朋友与同事很有威望。这会让你的朋友与同事特别感谢你的姿态。   7、虽然你觉得你是新手或者地位比较低的人,但是你要勇于不耻下问,也要做到主动询问别人的需要,而不要等领导或者资深的同事对你表现出亲和,因为他们这样表现往往需要特别的努力。   8、记得在别人不在座位的时候很热情地帮助接听与记录电话、接受信件、传递信息,对团队的同事与同学,提醒他们一些你知道的重要日程。   9、在征询了别人意见之后才进入别人的房间,看别人的书架或者室内物品,在经别人同意的情况下才用别人的电脑,坐在别人的私人座位上,但通常不去翻动别人的笔记本。   10、出席别人需要有邀请,如果不能出席应提前通知,迟到的话要在适当的时间点上通知主人,到了以后要解释,带未经邀请的朋友要事前通知主人。   11、不适合向别人索要礼物,收到别人的礼品不管是不是喜欢要表示感谢,因为送礼者会很在乎你的反应,不适合把一处的礼物转送给另一处,尤其还保留原来送礼者的符号与痕迹就显得很没有礼貌了。   12、在有多个出席者的场合,主动介绍自己的朋友给其他人,或者主动在你认识的朋友之间穿针引线。   13、有不同地位的朋友在的场合,都要保持微笑,体贴地招呼下那些内向的、不为人注意的、可能有点自卑感的朋友,在社交中对弱势者的帮助会得到 别人特别的感激。在其他社会场合,对于社会地位较低者,尤其在有你不能适应的生活条件与生活习惯时,要克制自己所想表现出的不适感与负面表情。尽量主动向 社会地位较低者打招呼。   14、有好东西吃的时候不要吃独食,主动地告诉他们你知道的好消息,在有好事情的时候能想到别人。   15、有人做错了事情或者你发现其他做错了事情,不要用情绪性的方式批评别人,尤其要注意就事来评价,避免评价了别人的人格、个性与家庭教养。 批评时能提出解决方案,批评就更有建设性。也不要只有批评,批评不忘肯定别人的长处。如果批评时能比较幽默,往往负面效果就更少。被批评或者遇到尴尬的时 候能幽默自嘲,也能提高交流的建设性。   16、好汉不吃眼前亏。但是在另外很多时候,如果问题争执不下,也不要继续火上浇油,冷静下来,多收集一些数据材料与想更明白点再说。   17、在你不能有充分把握的时候,用“争取”与“尽量”这样的口吻回答别人的邀约,承诺了就要最大限度去履行。   18、虽然在商言商,但是我们要尽量不谈回报地先为别人做点什么,这样就赢得了在心理上比别人优越的债权感。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别人对他负有的社会债务感的总和。
个人分类: encouragement|14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试婚
yanhuasanman 2011-3-7 22:37
这是新生代的名字,翻阅历史却找到不到你的痕迹,如今跃成社会的流,年轻人喜欢,结婚人的口语。 听起来很时髦,也很瘦。当然相对裸婚也很给你,潇洒。东方人的保守是没有她生存的空间,世界化的轨道,没有定居。老年人赶你,听起来会骂你,混能试?青年人吹捧你,时代压力太大,脚步不停,少年人宠你,婚姻这东西很奇特,好玩! 第一眼可以看懂大家彼此的缺点,提前体会婚姻是不是坟墓的天堂。豆浆奶茶,床头打架! 隔墙挡不住暧昧相思的短信,80后必将开拓婚姻新的天台,霓虹灯下蛋壳式蜗居,也能寻得幸福源泉!
个人分类: 写给她|19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导师:求求您老,别读研究生了,行吗?
热度 6 陈安博士 2011-3-5 20:12
  不可否认,很多年轻人大学毕业后读研究生的目标与学术毫无关系。   当然,也不可否认,是有人本着好好学习的目标来的,虽然不见得要未来做学术,这算是还不错的,负责任的导师至少有兴趣培养他们。      不过,总会有那种就想混个毕业(且最好是越容易越好)的学生,即便是推荐免试时指天发誓说我就想做科研的学生,也有的满心里抱了混证书的想法。      对于只为混证书而一点都不想努力的学生,应该咋办?   对于导师来说,应该就是一句话:你最好还是别读了。      当然,这很难。人都来了,总不能老师一句“别读了”学生立马就歇菜呀。而且,我们国家的研究生一直都是“难进易出不提前走”的品格,虽然今天好像更算是“易进易出易提前走”的品格了。      遇到混毕业证的学生,作为导师也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哀求学生:“俺求求您了,一开始您就别来读;即使算犯了错误进来了,也别继续了。”   
个人分类: 事论|3266 次阅读|8 个评论
为什么喜欢你
zhangyun85 2011-3-5 15:34
今早在跑步时,想起朋友曾问我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喜欢你? 嗯,为什么喜欢你,从北门跑到南门,再折回,一直在想:对啊,为什么喜欢你,而且是从第一眼开始? 也许,最开始的时候,是因为你的小与简陋吧。冬天里,绝不会搞冰雪节,春天里也够不上格开山花节什么的。一年四季,都那么平淡无奇。不孤寂但也不热闹。去的人,都固定是那么些,早上打拳跳舞的老头老太太、偶尔几个稍微年轻的一点的跑步的人,也是50朝上的。下午会有几个年轻人,看书或者发呆,还有一帮孩子,肆无忌惮的跑闹着。 渐渐发现,总想去你那,无论是晴天还是雪天。你的沉寂中有一种自得。你有一座塔,古旧、年久失修。塔身上的神像已经腐蚀,油彩褪去,露出木质和铁丝的骨架。你有一个小池塘,很浅,池底铺满鹅卵石,秋天的时候,我从干涸的池底上走过。你有一座停运的火车头,在北门,静静的立在那里,回忆着当年轮转的时光,记忆中似乎还有扒火车的少年吧。 你确实很小,20分钟可以走个来回。你很简陋,不会有烫金的印着宏伟大门的门票。你是寂静的,有一天下午,我在阳光里看书,睡了过去,那么安静,只有风声。你是包容的,秋天落叶满地的时候,我从小路上跑过,那些清洁员,远远的停下手中的扫把,待人走过,再继续开始清扫。 我见过你春天独开的花,夏天迷蒙的雨,秋天金黄的落叶和冬天温馨的雪。秋天和冬天是那么特别,见过那些阳光下的落叶,一辈子都忘不掉那些灿烂的颜色。冬天里下大雪,我躺在松软的雪地上,直到凉意浸透才爬起来。 嗯,其实,你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园子。我知道,我一直都知道。你的一草一木,都寻常可见。可是,我就是喜欢你呀。你一直都是那个样子,在那里,安之若素,无动于衷。随便我来不来,春花照样烂漫、夏雨照样滂沱。
2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轻人的目标
shuilinxi 2011-3-2 21:20
如何评价一个人,如何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是一个迫切需要在求学阶段解决的问题。 目前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主要有: 第一类:权钱名 社会上大部分人其实骨子里都是这样评价一个人和一个人的成功的。你是否有钱?你是否有名?你是否有权?而且这三者之间是具有相关性的。 第二类:贡献 你究竟做了什么贡献?这是爱因斯坦等很多牛人给出的评价标准。 第三类:你是否成为了真正的自己,你是否做了最好的自己? 这类是李开复等海归派积极倡导的。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这个社会是多元的,没有必要强加给人那一种选择。 对于年轻学子来说,我还是推荐第三类。 因为我们假如以第一类为目标,我们会盯着那些顶尖的有钱人,名人,有权人,但是自身的基础条件还会有一些差距,这样产生的距离过大,容易使自己心态失衡。 第二类是以爱因斯坦这些牛人和以普林斯顿大学这些牛校确立的成功标志。 也就是一大帮科学家等家们确立的成功标志,这些人都是万人敬仰的人,他们说的当然很有道理,奉献永远是被人歌颂的。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一旦你发现自己在短期内很难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毕竟像爱因斯坦的还是少数),也容易心里失衡。 第三种目标是我比较认为适合年轻人的。 做任何事都要讲一个已有基础和条件。每个人的已有基础和条件都是具有自己个性的。就像玫瑰有玫瑰的特点,灌木有灌木的特点,苹果树又有苹果树的特点,你如果硬要大家都以成为玫瑰作为成功的标志,那结果很简单,只有玫瑰最容易成功。 所以其实我们自己已有的条件下按自己的特点兴趣和长处来,做最好的自己是一种很好的目标。比如我是一颗苹果树,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变成自己能够成为的最好的苹果树。 其实我们经常问一下自己,你成为最好的自己了吗?这样你就会很容易把重心像圣人们说的那样放到自身的修行中来,这样即会达到学达性天的境界,又能保持好良好的心态。一旦你做了最好的自己,你将会是一个幸福快乐的人,成功和机遇也会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而且这样也会淡化竞争,容易使一个团队的大部分人都能取得成功。因为成功的标志就在自己身上,我是否成为了最好的自己,我是否发挥出了我的真正的潜力。一旦这种力量出来,第一类第二类的目标也就自然达到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
shawnshen 2011-2-26 07:48
消费主义以品牌为噱头,以时尚为药效,将人卷入无休止的购买与淘汰的恶性循环中,恋物成瘾;   性自由以人性为噱头,以性爱为药效,不断释放暧昧与激情的烟幕弹,纵欲成瘾;   成功学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投机成瘾。   三粒毒药中,以成功学危害最巨——它以教育之名,行“毒”化社会气氛、“毒”化人心、破坏多元价值观之实。   在成功学的逻辑中,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   助你“实现人生价值”、“开发个人潜能”、“三个月赚到一百万”、“有车有房”、“三十五岁以前退休”……成功学泛滥于职场和网络,上进人群迷失在多款提升课程和短期培训班里,成功学大师满天飞,成功学培训蔚为大观成产业。   ——我们何时变得如此迫切渴望成功?成功何以变得如此简单粗暴?那些成功学大师除了演讲收钱还能做什么成功的事?我们可不可以不成功?   个人奋斗很可嘉,实现自我很诱人,名利滋味很甜美。但一个社会结构中,成功人士不过1%,且离不开长期实干和机遇。若成功一学就会,且成王败寇,成功人士光荣,非成功人士可耻,那么,社会中99%的大多数还怎么活下去?生活中有许多美好事物和价值,是成功学课程所蔑视、给不了的和教不会的。   当全民成功变成狂热风潮,成功上升为绝对真理般的、人人趋之若鹜的主流价值观,成功学就是一粒毒药,而信奉成功学的人就沦为牺牲品。
个人分类: 生活百事通|2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富士康到苹果—“金”富士
热度 3 zhangpengju 2011-2-21 11:57
我们都知道,前段时间富士康的N级跳闹的满城风雨,期间富士康绝对处于媒体和公众的风口浪尖,政府也理所应当介入,以至于郭台铭一时间背腹受敌,偌大的企业为之说好话帮腔的屈指可数,更甚者,亿万网民,当然包括一大部分接收高等教育以及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专家学者对富士康咬牙切齿,摆出一副得理不饶人的骄资。然而,随着媒体报道的逐步深入和偶然客观,我们发现,富士康的跳楼和一般意义上的跳楼存在一些微妙的区别,如果说死是本质,那么死的诱因则是一种内在驱动力,在高校很多年轻人是为情所困而死,一部分人是为了理想不能实现而死,一部分人是抑郁而死,这些人的死是“高尚的”也是“渺小的”,渺小的是一走了之之后留给了家人无限的悲恸和无可挽回的破裂,因此无论如何,我是痛恨以这种极其不负责任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的,富士康的死可能不一样,毕竟富士康在面对前几次跳楼者家属的时候,给出的是几十万的“ 抚恤金 ”和每年的“安抚费”,死者已逝,留给了生者一线希望,实事求是地讲,这些所谓的费用已然变成了生命的筹码,一些无学历少技术的年轻人报着一个我也说不清的心态在富士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许我们可以推测,活着的他们在大都市面对高学历的白领很多时候有妄自菲薄的想法,但是面对生命的筹码,他们甚至可以选择用这种极端方式来认同,前提是这种认同是有保障,有依据的。于是,富士康的N级跳确实可以以这种冷酷的方式令人接受了。接下来,在富士康宣布它们不在给生命加上筹码之后,跳楼事件瞬间消失了。这就是一种博弈,富士康用一种关怀的态度对待逝者的家属和生命,以至于被平凡人无可奈何的看重和利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和耻辱,也绝不是平凡人自身的悲哀和耻辱,毕竟不在富士康的凡人要多得多,只是笼罩在他们各自头上的网不一样而已,耻辱的和悲哀的是扭曲的事实真相,不同网子下面人的筹码不一样。令人可笑的是,新年伊始,面对国内普遍出现的用工荒,富士康暗自窃喜,因为这段时间的应聘者已经挤破了头,无论是在沿海还是内地,富士康作为一个具有N级跳前科的重刑犯,为什么受到那么多青年男女的青睐呢—甚至没有抚恤金?是啊,为什么? 我在这里不想为富士康做广告,也不想带有太多个人感情色彩,只想呼吁一下一个方面,就是媒体,媒体人作为时事政治新闻等的游戏者,一定要坚持一些最最基本的游戏规则,不要利用自己的资源和权力优势来糊弄亿万民众,用反面的报道污蔑他人,愚弄自己的民众,激起本不该有的怨气,我们说,生命是无价的,但是在目前的中国生命是有筹码的,这是不争的事实,面对筹码可以得到的时候,一些人选择极端,我想一部分人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中国绝大多数企业根本没有这种筹码,死了等于白死,污蔑他人的时候盲目抬高自己,把我国企业的脸上贴上五花八门的彩条,迷惑无知的少男少女,这是可耻的也是可悲的,所以说,我们只求客观,用一种审视的态度考察他们,愚民报道可以博得点击率,但是永远站不住脚,富士康前面的求职长龙说明了一切。 下面再简单说一下苹果吧,从前几天的有人中毒报道开始,到苹果公司承认,再到赔偿,事情进展在媒体的报道下一波三折,措辞间肯定是苹果赖账,我们施压,最终承认,默默赔偿。似乎有错,承认,赔罪,这个理所应当的程序你们必须要遵守,结果是苹果照办了,但这是苹果,不是中国**建筑有限公司,不是中国**食品加工厂,不是中国第*矿,我国的法规面对非本国公司的时候显得正义凛然,着实令人欣慰,媒体这种报道之于媒体博得一些点击率,之于普通民众是兜圈子和糊弄,接下来如果民众把道理想清楚,就会有更多的人选择苹果,毕竟中毒了就极其可能得到 赔偿金 ,这是一个筹码,选择其他的有筹码么?很可能没有。 其实,第二个更深层次的东西也基本没有呼吁的必要了,国内的企业制造的什么呢,奶粉,地沟油,矽肺病,工伤等等,太多太多的东西三年五年,十年八年能改变的了么?天方夜谭。
3216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热度 1 laojing 2011-2-18 17:58
(zt)新周刊: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 消费主义以品牌为噱头,以时尚为药效,将人卷入无休止的购买与淘汰的恶性循环中,恋物成瘾; 性自由以人性为噱头,以性爱为药效,不断释放暧昧与激情的烟幕弹,纵欲成瘾; 成功学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投机成瘾。 三粒毒药中,以成功学危害最巨——它以教育之名,行“毒”化社会气氛、“毒”化人心、破坏多元价值观之实。 在成功学的逻辑中,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 助你“实现人生价值”、“开发个人潜能”、“三个月赚到一百万”、“有车有房”、“三十五岁以前退休”……成功学泛滥于职场和网络,上进人群迷失在多款提升课程和短期培训班里,成功学大师满天飞,成功学培训蔚为大观成产业。 ——我们何时变得如此迫切渴望成功?成功何以变得如此简单粗暴?那些成功学大师除了演讲收钱还能做什么成功的事?我们可不可以不成功? 个人奋斗很可嘉,实现自我很诱人,名利滋味很甜美。但一个社会结构中,成功人士不过1%,且离不开长期实干和机遇。若成功一学就会,且成王败寇,成功人士光荣,非成功人士可耻,那么,社会中99%的大多数还怎么活下去?生活中有许多美好事物和价值,是成功学课程所蔑视、给不了的和教不会的。 当全民成功变成狂热风潮,成功上升为绝对真理般的、人人趋之若鹜的主流价值观,成功学就是一粒毒药,而信奉成功学的人就沦为牺牲品。 能不能不成功
个人分类: 网有网事|81 次阅读|1 个评论
支持年轻人构建中国科学的未来
热度 36 饶毅 2011-2-14 17:43
饶 毅 施一公    支持年轻人的紧迫性     中国的科技教育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对这一点大家有广泛共识。但如何完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完善体制的目标是鼓励创新和更好地培养人才,从而全面提升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促进作用。完善体制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支持年轻人,特别是那些独立生涯起步不久、相当于国外助理教授时期的年轻科学工作者,以及当代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博士后和研究生。   纵观世界科教历史,年轻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几乎所有学科,许多重要的原创性工作都是由年轻人做出。支持年轻人,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年轻人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所在,年轻的科学技术人才将决定我国能否在一、二十年内真正在科技领域全面与世界领先水平接轨,这是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   在中国大力强调支持年轻人尤其重要,习惯上讲究师道尊严、论资排辈,在一定程度上对年轻人的成长起到了负面作用。很多优秀的年轻人不敢挑战学术权威,不敢在导师面前展露自己的睿智和独到见解,过于崇拜学术大师而妄自菲薄。这些阻碍了年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此外,对于年轻的独立研究员来说,很多人面临着严峻的起步环境∶在资源上不仅要与自己的同龄人竞争、还要和比自己出道早几年、十几年的人竞争。   在美国,有多个专门支持年轻科学家的基金,比如Pew Foundation和Searle Foundation,都要求申请人拥有独立实验室不超过三年。而我国则缺少类似的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杰出青年基金,本意是支持年轻科学家的成长,但在评选时往往是年龄接近上限(45岁)、已经拥有独立实验室多年的科研人员胜出,而那些刚起步、急需支持的年轻科学家则很少机会。    如何支持年轻人   我们认为,对年轻人的支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尚未独立的博士生和博士后提供良好的个人待遇,使他们在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专心于科研训练;二是为刚刚起步的年轻独立研究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使他们最大程度地专注于科研创新。   几年前,鉴于研究生待遇偏低,海内外五十多位教授曾联名建议国家增加研究生补贴。国家有关部门很快付诸行动,大幅上涨了对博士生的补贴,引起非常好的社会反响。然而,对比国外的博士生和博士后,我国的待遇依旧偏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解决,比如提高研究生补贴、博士后工资在科研经费中的支出比重,等等。   另一方面,大力支持起步阶段的年轻人在有些单位已经实施,但尚未在全国普及。我们希望中国的主要研究院所能够提高年轻独立研究员的待遇、增加对他们的经费支持、给予较好的工作条件,使他们不用为了经费疲于奔命,耗费大量时间。同时设立严格的评审制度,优胜劣汰,有效地以科研能力来选拔和支持人才。   支持年轻人,要着重学术潜力,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不能以是否出过国为标准。一些国内培养的青年科学家,其水平甚至优于国外名校的博士。对于年轻人的支持,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要允许在支持过程中不断观察、定期评审,再决定是否继续支持。   青年学者的成长离不开高年资学者的支持。我们应该多与青年学者交流,激励他们勇于突破,追求国际上的卓越。掌握一定范围和资源者应该积极提供给青年做学问的天地,在评审中公正和客观。我们对年轻人不能求全,而主要是看学术能力,宽容一些无关原则的方面。比如特别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容易有脾气、甚至顶撞行政上级,这种情况在科学史上屡见不鲜,理应宽容对待。   建立支持年轻人的体制也是改变中国学术风气的关键举措之一。当年轻人能够以学术实力获得支持,就无需再花时间拉关系,从而改良风气、净化学术环境。我们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增大对于优秀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国家加大对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的投入,使其成为定期评估后可以延续的经费,扩充以人才为评审基础的经费项目,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参考德国的马普学会或美国的HHMI。   坚持长期支持年轻人,定会出现令人惊喜的结果。年轻人是中国科学的希望;支持年轻人就是构建中国科学的未来。   (发表于2011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19410 次阅读|39 个评论
[转载]年轻人必知的人生定律(ZZ于人人网)
热度 1 DYSON 2011-2-13 12:10
1、波特定理:当遭受许多批评时,下级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其余就不听了,因为他们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 提出者:英国行为学家波特 点评:总盯着下属的失误,是一个领导者的最大失误。 2、洒井法则:在招工时用尽浑身解数,使出各种方法,不如使自身成为一个好公司,这样人才自然而然会汇集而来。 提出者:日本企业管理顾问酒井正敬。 点评:不能吸引人才,已有的人才也留不住。 3、奥格尔维法则: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雇用比我们自己都更强的人,我们就能成为巨人公司。 提出者:美国奥格尔维马瑟公司总裁奥格尔维。 点评:如果你所用的人都比你差,那么他们就只能作出比你更差的事情。 4、赫勒法则:当人们知道自己的工作成绩有人检查的时候会加倍努力。 提出者:英国管理学家赫勒。 点评:只有在相互信任的情况下,监督才会成为动力。 5、鲦鱼效应: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将一只稍强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他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 提出者: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 点评:1、下属的悲剧总是领导一手造成的。2、下属觉得最没劲的事,是他们跟着一位最差劲的领导。 6、雷鲍夫法则:在你着手建立合作和信任时要牢记我们语言中: 1、最重要的八个字是:我承认我犯过错误 2、最重要的七个字是:你干了一件好事 3、最重要的六个字是:你的看法如何 4、最重要的五个字是:咱们一起干 5、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 6、最重要的三个字是:谢谢您 7、最重要的两个字是:咱们 8、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雷鲍夫 点评:1、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2、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7、蓝斯登定律:跟一位朋友一起工作,远较在父亲之下工作有趣得多。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 点评:可敬不可亲,终难敬;有权没有威,常失权。 8、斯坦纳定理:在哪里说得愈少,在哪里听到的就愈多。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纳 点评:只有很好听取别人的,才能更好说出自己的。 9、费斯诺定理:人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 提出者:英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兼总经理费斯诺 点评:说得过多了,说的就会成为做的障碍。 10、牢骚效应: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公司要成功得多。 提出者: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院 点评:1、牢骚是改变不合理现状的催化剂。2、牢骚虽不总是正确的,但认真对待牢骚却总是正确的。 11、避雷针效应: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一个金属棒,用金属线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来,利用金属棒的尖端放电,使云层所带的电和地上的电逐渐中和,从而保护建筑物等避免雷击。 点评:善疏则通,能导必安 12、氨基酸组合效应:组成人体蛋白的八种氨基酸,只要有一种含量不足,其他七种就无法合成蛋白质。 点评:当缺一不可时,一就是一切。 13、米格-25效应:前苏联研制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的相比都落后,但因设计者考虑了整体性能,故能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方面成为当时世界一流。 点评:所谓最佳整体,乃是个体的最佳组合。 14、磨合效应:新组装的机器,通过一定时期的使用,把磨擦面上的加工痕迹磨光而变得更加密合。 点评:要想达到完整的契合,须双方都做出必要的割舍。 15、蓝斯登原则: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 点评:进退有度,才不至进退维谷;宠辱皆忘,方可以宠辱不惊。 16、洛伯定理:对于一个经理人来说,最要紧的不是你在场时的情况,而是你不在场时发生了什么。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洛伯 点评:如果只想让下属听你的,那么当你不在身边时他们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了。 17、吉尔伯特法则:工作危机最确凿的信号,是没有人跟你说该怎样作。 提出者:英国人力培训专家吉尔伯特 点评:真正危险的事,是没人跟你谈危险。 18、权威暗示效应:一化学家称,他将测验一瓶臭气的传播速度,他打开瓶盖15秒后,前排学生即举手,称自己闻到臭气,而后排的人则陆续举手,纷纷称自己也已闻到,其实瓶中什么也没有。 点评:迷信则轻信,盲目必盲从。 19、奥尼尔定理:所有的政治都是地方的。 提出者:美国前众议院院长奥尼尔 点评:只有能切身体会到的,群众才认为那是真实的。 20、定位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试验:在召集会议时先让人们自由选择位子,之后到室外休息片刻再进入室内入座,如此五至六次,发现大多数人都选择他们第一次坐过的位子。 点评:凡是自己认定的,人们大都不想轻易改变它。 21、艾奇布恩定理:如果你遇见员工而不认得,或忘了他的名字,那你的公司就太大了点。 提出者:英国史蒂芬约瑟剧院导演亚伦艾奇布恩 点评:摊子一旦铺得过大,你就很难把它照顾周全。 22、吉格勒定理:除了生命本身,没有任何才能不需要后天的锻炼。 提出者:美国培训专家吉格吉格勒 点评:水无积无辽阔,人不养不成才。 23、犬獒效应:当年幼的藏犬长出牙齿并能撕咬时,主人就把它们放到一个没有食物和水的封闭环境里让这些幼犬自相撕咬,最后剩下一只活着的犬,这只犬称为獒。据说十只犬才能产生一只獒。 点评:困境是造就强者的学校。 24、近因效应:最近或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有强烈的影响。 提出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 点评:结果往往会被视为过程的总结。 25、卢维斯定理: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 点评: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26、美即好效应: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错。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麦克尼尔。 点评:印象一旦以情绪为基础,这一印象常会偏离事实。 27、托利得定理: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提出者: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托利得 点评:思可相反,得须相成。 28、皮尔卡丹定理:用人上一加一不等于二,搞不好等于零。 提出者:法国著名企业家皮尔卡丹。 点评:组合失当,常失整体优势,安排得宜,才成最佳配置。 29、马蝇效应: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精神抖擞,飞快奔跑。 点评:有正确的刺激,才会有正确的反应。 30、倒u形假说:当一个人处于轻度兴奋时,能把工作作得最好。当一个人一点儿兴奋都没有时,也就没有作好工作的动力了;相应地,当一个人处于极度兴奋时,随之而来的压力可能会使他完不成本该完成的工作。世界网坛名将贝克尔之所以被称为常胜将军,其秘诀之一即是在比赛中自始至终防止过度兴奋,而保持半兴奋状态。所以有人亦将倒u形假说称为贝克尔境界。 提出者: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耶基斯和多德林。 点评:1、激情过热,激情就会把理智烧光。2、热情中的冷静让人清醒,冷静中的热情使人执着。 31、特伯论断:在数字中找不到安全。 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特伯。 点评:数字是死的,情况是活的。 32、摩斯科定理:你得到的第一个回答,不一定是最好的回答。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摩斯科。 点评:刨根得根,问底知底。 33、罗杰斯论断:成功的公司不会等待外界的影响来决定自己的命运,而是始终向前看。 提出者:美国IBM公司前总裁罗杰斯。 点评:只想随波逐流,难有理想彼岸。 34、萨盖定律:戴一块手表的人知道准确的时间,戴两块手表的人便不敢确定几点了。 提出者:英国心理学家萨盖。 点评:若选错误参照,必无正确比较。 35、隧道视野效应:一个人若身处隧道,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 点评:1、不拓心路,难开视野。2、视野不宽,脚下的路也会愈走愈窄。 36、巴菲特定律:在其他人都投了资的地方去投资,你是不会发财的。 提出者:美国股神巴菲特。 点评:1、善于走自己的路,才可望走别人没走过的路。2、特色不特,优势无优。 37、古特雷定理:每一处出口都是另一处的入口。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古特雷。 点评:上一个目标是下一个目标的基础,下一个目标是上一个目标的延续。 38、列文定理:那些犹豫着迟迟不能作出计划的人,通常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握。 提出者:法国管理学家列文。 点评:如果没有能力去筹划,就只有时间去后悔了。 39、弗洛斯特法则:在筑墙之前应该知道把什么圈出去,把什么圈进来。 提出者:美国思想家弗洛斯特。 点评:开始就明确了界限,最终就不会作出超越界限的事来。 40、波克定理:只有在争辩中,才可能诞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决定。 提出者:美国庄臣公司总经理詹姆士波克。 点评:无磨擦便无磨合,有争论才有高论。 41、韦奇定理:即使你已有了主见,但如果有十个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 提出者: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 点评:1、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既听之后不可无主见。2、不怕开始众说纷纭,只怕最后莫衷一是。 42、福克兰定律:没有必要作出决定时,就有必要不作决定。 提出者:法国管理学家福克兰。 点评:当不知如何行动时,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任何行动。 43、王安论断:犹豫不决固然可以免去一些作错事的机会,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机遇。 提出者:美籍华裔企业家王安博士。 点评:寡断能使好事由好变坏,果断可将危机转危为安。 44、格瑞斯特定理:杰出的策略必须加上杰出的执行才能奏效。 提出者:美国企业家格瑞斯特。 点评:好事干实更好,实事办好愈实。 45、吉德林法则: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 提出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 点评:杂乱无章的思维,不可能产生有条有理的行动。 46、沃尔森法则:把信息和情报放在第一位,金钱就会滚滚而来。 提出者:美国企业家沃尔森。 点评:你能得到多少,往往取决于你能知道多少。 47、塔马拉效应:塔马拉是捷克雷达专家弗佩赫发明的一种雷达,它与其他雷达的最大不同是不发射信号而只接收信号,故不会被敌方反雷达装置发现。 点评:善藏者人不可知,能知者人无以藏。 48、小池定理:越是沉醉,就越是抓住眼前的东西不放。 提出者:日本管理学家小池敬。 点评:自我陶醉不易清醒,自以为是不喜批评。 49、刺猬理论: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 点评:保持亲密的重要方法,乃是保持适当的距离。 50横山法则:最有效并持续不断的控制不是强制,而是触发个人内在的自发控制。 提出者:日本社会学家横山宁夫。 点评:有自觉性才有积极性,无自决权便无主动权 51、蝴蝶效应:紊乱学研究者称,南半球某地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一下翅膀所引起的微弱气流,几星期后可变成席卷北半球某地的一场龙卷风。他们将这种由一个极小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在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下,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后果的现象称为蝴蝶效应。 点评:善终者慎始,谨小者慎微。 52、阿什法则:承认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提出者:美国企业家阿什。 点评:你愈是躲着问题,问题愈会揪住你不放。 53、洛克忠告:规定应该少定,一旦定下之后,便得严格遵守。 提出者:英国教育家洛克。 点评:简则易循,严则必行。 54、热炉法则:当人用手去碰烧热的火炉时,就会受到烫的惩罚,其有以下三个特点:即时性、预警性、平等性。 点评:罪与罚能相符,法与治可相期。 55、柯美雅定律: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所以任何东西都有改革的余地。 提出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柯美雅。 点评:不拘于常规,才能激发出创造力。 56、达维多夫定律:没有创新精神的人永远也只能是一个执行者。 提出者:前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夫 点评:只有敢为人先的人,才最有资格成为真正的先驱者。 57、自吃幼崽效应:美国硅谷企业竞争十分激烈,以至于各公司都积极寻找自己的致命弱点,所有公司共同的生存之道是:拿出更好看产品来击败自己的原有产品。有人将这种行为戏称为自吃幼崽。 点评:1、自己不逼自己,别人迟早会逼你。2、敢于对过去告一个段落,才有信心掀开新的一章。 58、舍恩定理:新思想只有落到真正相信它,对它着迷的人手里才能开花结果。 提出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舍恩。 点评:只有信之不疑,才能持之以恒。 59、吉宁定理:真正的错误是害怕犯错误。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吉宁。 点评:不怕错误的人,错误往往也离他最远。 60、卡贝定理:放弃是创新的钥匙。 提出者: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前总经理卡贝。 点评:在未学会放弃之前,你将很难懂得什么是争取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化学创造美好生活
kejidaobao 2011-2-12 13:24
——写在化学年百年纪念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能和转化过程的科学,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作为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化学开拓了一系列合成的新方法,创造了一系列新物质,对人类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化肥的合成结束了人类完全依靠天然氮肥的历史,将人类从饥饿中拯救出来;合成高分子材料的使用改变了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同时,化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药物分子改造的设想得以实现,合成药物成为人类健康的守护神。 为纪念和表彰化学对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2008年12月30日联合国第63届大会通过议案,将2011年作为“国际化学年”,其主题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我相信,“国际化学年”相关活动的举行,将进一步增加公众对化学创造美好生活的认知、增加年轻人对化学的兴趣、使人们对化学的未来满怀激情,从而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化学科学的发展。 目前,世界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短缺日趋严重,大量排放的工农业污染物和生活废弃物使人类的生存环境迅速恶化,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如何使化学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保护人类健康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化学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对化学工作者提出了严峻挑战。20世纪90年代初,以从源头上消除污染和安全隐患、节省资源为核心的绿色化学应运而生。 绿色代表着化学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化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绿色化学体现了化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化学科学高度发展以及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作用的产物,对化学本身而言是一个新阶段的到来。绿色化学是对传统化学思维方式的更新和发展,也是实现化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绿色要求化学学科不断创新和变革。绿色化学要求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经济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化学的各个方面,包括环境友好产品的设计、原料的绿色化、新的合成路线及方法学、绿色催化、绿色溶剂、绿色化学工艺、过程及系统集成、环境友好和资源优化利用评估准则等,而原子经济性是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即绿色化学在通过化学转变获取新物质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原料分子中的每一个原子。因此这对化学本身的发展也是一个挑战,要有新的理论以及新的技术变革来推动绿色化学的发展。 绿色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化学理念。绿色化学是在人类用环境的巨大代价换来的新认识、新思维的基础上催生的全新理念的化学。它说明了化学对环境的负面作用是可以避免的。绿色化学的理念在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不再处理废物。它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这种预防化学污染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正日益被人们认识、接受和重视,是人们应该倾力追求的目标。 我们有理由相信,绿色化学将成为21世纪科学发展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发展绿色化学是化学工作者为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所做的正义事业,也是赋予化学工作者的一项新的艰巨任务。绿色化学为新世纪化学工作者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和挑战,让我们以更高的道德标准、更强的责任感,共同推进绿色化学的蓬勃发展,让化学为人类社会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中国科学院,北京 100864) 注:本文转载自《知识就是力量》2011年第1期。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2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庙会
xupeiyang 2011-2-6 08:29
网络的普及,“网”住了春节这个喜庆日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在网上过年。各大网站也纷纷响应网友需要,推出了“社区过大年”版块和网络庙会。在这一个小天地里,你可以欣赏到各种喜气洋洋的春联和年画,你还能够“尝”到电子水饺、电子烤鸭等美味佳肴,参加网上逛庙会、网上包饺子、网上猜谜等活动,其乐融融。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我要去学习的地方
热度 1 jiangdapeng 2011-2-3 15:50
2月22日我就要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参加高级研修班了,时间不短也不长—1年,在这1年的时间里我做好了心理准备,要将专业知识学好,回来后能开展新的手术,并且我将带着主任的嘱托—学习那里的先进管理经验。今年,我有1项国家自然基金要结题,还要利用获得的实验结果发表2篇SCI论文,我深感压力很大,但为了事业、为了年迈的父母、为了妻子、儿子,我一定会抓紧一切时间来学习、工作。正如我的博士后指导教师徐长庆教授所说:年轻人要抓住一切机会来学习,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时刻激励着我前行。
1919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爱生命,珍惜身体(外一篇:多陪陪父母老人家)
热度 3 taol 2011-1-28 23:16
今天,在网络上从同学那里得知一则噩耗:高中的一位同学在香港去世了。一切都是那么的突然,顷刻间觉得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短暂……得知这个消息的同学第一反应都是太突然了。是啊,太突然了,惊。第一次有这种感觉,因为身边的人走了,很突然,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就这么走了…… 之前自己一直也不怎么喜欢锻炼身体,虽然以前也踢踢球什么的,感觉自己很年轻,身体很好,即使“不怎么好”也没有大问题,父母平时唠叨要锻炼身体,少熬夜,注意眼睛等等,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的放在心上……但是今天的这则不幸的消息着实有些刺激了我,身体很重要。想起了那句俗话“黄泉路上无老少”,现在真有点放在心上了。 再想想这些年科研人员英年早逝的例子,透支身体——“革命本钱”绝对不是什么好习惯。又想起老爸经常对我说的那句“没有好身体,什么都干不了。”确实是真理。 千万别让“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关爱生命,珍惜身体;扎扎实实地锻炼身体,为祖国健康科研五十年。 —————————分割线———————————————— 多多关注父母的身体和心情,有机会了一定要多陪陪父母。 自己的身体重要,父母的身体一样重要。小时候总是觉得父母很唠叨,想脱离他们的束缚,上大学之后确实实现了这小时候的“愿望”。现在读研了、以后工作了,在家呆着的时间更是少得可怜,现在父母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如年轻时候那么好了,可以说是一年不如一年了,自己能多陪陪他们就多陪陪他们。想想父母就是普普通通的两个工人,他们一辈子所做的事情就是抚养我长大,供我读书,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或者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什么的……现在我长大了,独立了,他们每年就是寒暑假盼着我回家见见我。我不敢去计算我这辈子还能有多少时间和父母在一切,因为那是一道残忍的算术题。 这两年能才体会出古人的那句“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样的滋味,领悟的晚了些总比不领悟好。趁着父母身体还算硬朗、牙口还算可以、精神头还算足,多陪陪他们,尽力孝敬二老,也是做子女的本分。 别让父母的期待成永远的等待……
个人分类: 生活|4140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丘成桐:让年轻人“另立门派”作研究
热度 1 Fangjinqin 2011-1-27 16:59
丘成桐:让年轻人“另立门派”作研究 张贴时间:2010-12-17 访问次数:588 丘成桐教授建议国内专家给学生更多的创造性空间 让年轻人“另立门派”作研究 来源:文汇报 2010-12-17 王乐   “从近几十年来国内各种数学竞赛中可看到,中学生中不乏数学天才。但获得众多国际奖项的中国学生中,却鲜有能成为数学领域的领军人物,这不得不引起深思!”12月16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的第三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颁奖典礼上,数学大师、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丘成桐教授直言,国内学界大拿与院士级专家,应给予年轻人更多的创造性空间,甚至允许年轻人能按照自身想法“另立门派”从事科学研究,而不是眼下这般让学生完全依照导师的路径行进。   自2007年底设立以来,以丘成桐教授名字命名的中学数学奖已举办3届。通过由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20多名世界一流数学家评审选手提交的选题论文,并最终展开面对面答辩确立奖项,旨在为年轻学子提供探索研究数学学问的平台。今年首次增设应用数学奖,数学奖与应用奖金奖分别被上海市市北中学团队与杭州市外国语学校团队摘得。颁奖典礼后,丘成桐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中国在数学前沿领域“很缺位”   “中国在国际前沿的数学领域很缺位,很多学科在国内几乎完全没有。”20多年前的一次亲历,直到现在仍让丘成桐教授匪夷所思。   1986年,英国人西蒙•唐纳森获菲尔茨奖。这个天才发现了四维几何学中难以预料的现象,得出存在“怪异”四维空间结论。事实上,唐纳森早在1982年的毕业论文中,就开始了一个全新研究领域的创造。此后,他所发展出的一整套理论在全世界流行,不少数学家将其作为最前沿的课题展开研究。丘成桐教授慨叹,“但当时,在国内从事这一理论研究的根本没有,由此伸展开的整门学问长时间基本处于空白!”   若干年前,丘成桐教授在国内多个场合,向很多数学研究者介绍“庞加莱猜想”。他不止一次提到,这一在国外数学界颇有“人气”的难题很有价值,甚至要比陈景润的“1+1=2”重要得多,堪为国际数学界公认的世纪七大难题之一。让丘成桐惊讶的情况再次发生,“当时来自国内某顶尖级名校的年轻研究者对此产生极大兴趣,并准备从事该课题的研究,但最终却由于其导师对此既看不懂,也没有特别的兴趣,而劝其莫要‘不务正业’。”   丘成桐教授说,学问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一个学科可能20年就会发展起来。像在哈佛大学这样的世界级名校,研究者不光授课,还自己创造学问。“然而,在当代数学最前沿的课题中,中国能走进去的又有多少呢?”   只会发扬光大不图“另立门派”   “一直以来,我们的学生似乎只会发扬光大,却不会另立门派。”在丘成桐教授看来,其中问题并不在学生身上,因为他看到的太多现象都表明:如果学生不按老师的路径走,老师就会不开心,如果年轻学子转而学习导师对手的文章,那老师就要发怒了。   “现代科学的发展,往往与年轻人的冲劲有关。”丘成桐介绍,在海外发达国家,学术研究给了新生力量很大空间,形成了以年轻人为主的氛围。从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一直到助理教授,只要是真正能把学问做好的人才,很快就会得到提拔。有些青年才俊的薪水,甚至要比资深教授都高。而在资深教授看来,只要对学问的创造有益,并不会产生不快。   此次随丘成桐来京的就有其门下的研究生,丘成桐坦言,有时他不得不向自己的学生学习,而这在哈佛等名校并非是件新鲜事儿。“学生在某些方面会表现出远见,那我们就得毫无借口跟着学生走,只要他的想法有合理性,研究进程完全可以由此展开!”   放眼国内高校与研究机构,这样的情景可谓屡见不鲜:某圈内大拿甚或是院士级专家,在申请到某课题项目后,遂将其分派给门下多位研究生或博士生。学生们各司其职,依照导师的思路完成研究,最终交出一份“满意的答案”。其中,若有某个环节标新立异,可能就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进度与结题,这直接导致了很多所谓大牌专家不愿让年轻人放手从事研究,年轻学子也没了挑战权威的勇气。   “20多岁的学生学习能力更强,像我们这些老年人虽懂得多,但学习能力已不那么强了。”丘成桐表示,年轻人得到尊重不够,施展空间有限,如果年长者自己不懂、不愿学,也不希望学生着手研究,一流人才根本不可能冒出来。    须创造为做学问而做学问的环境   近些年来,丘成桐教授目睹了越来越多的“怪现象”。比如,在海外学术界,研究者们讨论最多的是:这个问题在学术上有没有意义——有意义就会拼命去做。到了国内,讨论的焦点成了“这个问题重不重要”,如果重要的话,到底是谁说了重要,如果去做有没有直接的好处,能不能晋升、能不能提拔……大部分学问均源自兴趣与好奇心,但兴趣与好奇心在国内学界却并不多。丘成桐反问,“国内学术界的兴趣都用在了赚钱上——如果这样说太过夸张的话,那有多少为做学问而在做学问的人呢?”   丘成桐指出,只有公平公正的评审制度,才可使科研经费得到更好分配,更有利于有才华的年轻人成长。现如今,学界大牌、院士级专家与学术机构管理人员关系过于密切,掌握着资源与权力,无怪乎研究者抱怨更多的不是钱,而是评审不公、赏罚不明。“中国需要为读书而读书、为学问而学问的人,但当金钱与权力已经被放到比学问更高的首选位置时,研究者还能做得好学问吗?” (http://news.tsinghua.edu.cn) function shutwin(){ window.close(); return;} 【关闭】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1615 次阅读|1 个评论
讨论一封没有署名的来信:询问论文署名问题
热度 5 Fangjinqin 2011-1-25 17:12
经常有不少同学来信提出希望、询问或要求我们老同志做点什么, 但是他们却不署名,这样做不符合起码的礼貌和道德规范!! 我认为,这是很不正常现象。但是,我知道我们老同志为了年轻人进步, 我们往往还是给于答复或帮助。 我这里希望和呼吁:一方面年轻人自己需要自律,加强道德修养; 另外一方面老师也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应该怎么做?我是抛砖引玉,请大家进行讨论。 下面一封没有署名的来信: 方老师您好!我看了您的《讨论学术论文的个人及单位的署名问题》,有事求教!我从A大学硕士毕业后,在B大学读博士期间,把硕士学位论文翻译成一篇论文,准备投美国期刊。我把文章寄给A大学的导师征求修改意见,他全篇未改一字,要求:我名字排第一,他的名字排第二,但是在文章下方标注:“co-author”,就是说他要当“联合作者”。我认为他这样要求是不合理的。实验和论文都是我独立完成和修改了N次,他几乎没有指导,他列为第二作者已经足够了,怎么还能“联合作者”?(他副教授要升教授,可能与此有关。)您觉得我说的有理吗? 他的理由是:“你这个研究的知识产权归我们,所以论文也应该是你跟我合写的。”他还说:“这篇文章如果没有我们签字,你是发不出去的!”我想跟他通电话的时候,根据《知识产权法》和《著作权法》据理力争,希望能让他放弃“联合作者”的想法。您看这样可以吗? 我有个想法,如果导师坚持要“co-author”,我就以单独作者的身份投稿(投稿费用我自己承担),但是在“致谢”里面写:“本实验在某某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因为我担心只把他列为第二作者,需要他在“版权转让声明”上签字的时候,他可能会签不同意。您看我的想法可行吗?单独作者发表文章会不会引发什么纠纷?(作者单位仍然写的是A大学。)比如说导师是否会起诉我侵犯了他的什么什么权利?如果会引发纠纷的话,有没有什么预防措施来避免或尽量减轻纠纷?另外,国外期刊是否认可单一作者的文章?我看有的网友说“国外编辑一看只有一个作者,直接reject”,有这么可怕吗? 一口气说了这些问题,感谢您耐心看完!真诚希望能听到您的看法!盼望您的回复! 我的答复: 你的硕士论文或“本实验在某某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现在你翻译成英文,我认为,你老师的要求是合理的. 他列为第二作者或与"联合作者"这是一样的. 国外期刊不会因为单一作者的文章而直接reject,这是误解. 你为什么不公开你的名字? try{var s = window.name;parent.MM .initIframe();}catch(e){}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4927 次阅读|4 个评论
再次呼吁科学家关注“幼-小-中-大”四级教育
热度 3 arithwsun 2011-1-23 06:19
刚看了一篇 裴宜理的文章 ,忍不住还是写了这篇题目,先摘句如下: 1. 『 近20年来中国虽然到处都发生了各式各样的群体性事件,但几乎都缺少知识分子的领导——这对中国的政治稳定应该说是一个好事。 』 为什么呢?因为最热血的年轻人一代,他们的最大关注点,在于“出国”,我在以前的博文中曾经言及此意,共产党应该继续实行人才流动自由的政策,就能继续保持住裴宜理所言之实。 没有出国的知识分子呢,裴宜理的认识是, 2. 『 知识分子不该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 科学网博客上的帖子主题,统计一下,应该可以提供很好的例证。 3. 『 一个社会首先要有各式各样的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化 』 这也是我一直不看好“民主”旗号的原因所在,最近十年之内,不用在意这件事情。那么,共产党真正需要在意的两件事情,以前的那篇博文论及过,大意是: A. 教育问题。 B. 台湾问题。 只要这两件事情做好,共产党有功于中华民族,自然能宝刀不老,长盛不衰。 上面都是引子,现在把这些碎片信息整合,再次呼吁科学家关注“幼-小-中-大”四级教育。 知识分子们,不愿意领导“群体事件”,那么,他们是否愿意领导教育呢?我们的科学家们,尤其是顶级科学家们,是否愿意领导“幼-小-中-大”四级教育呢? 感觉目前的口号不对,不断地呼吁“教育家”的出现,其实更加正确的应该是,呼吁科学家们关注教育,领导教育。 当然,科学家们和顶级科学家们即使想领导,也不见得获得直接的拥护,上述的口号,也许就是一个见证。但是,毛主席闹革命,也不是要求所有人都拥护他的,路都是靠人走出来的,不能政府不支持,科学家尤其是顶级科学家就放弃了自己的行动,顶多是发几句牢骚,写几段内参而已。 对于大多数科学家们来说,还是有自己的孩子的,还是有自己的孙子的,他们一样是暴露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之中。所以,科学家领导教育,就是关注自己的利益,自利利他。 政府的路走不通,科学家们完全可以试试别的路,把事情先做起来再说,你是科学家啊,不是普通人,尤其是在中国当前环境下,著名科学家人数极少,反而个人发言权可以很大。 科学家领导教育,是改变中国的重大动力。 争夺领导权,是一场必然。一位北京著名中学的副校长,到我系座谈时(那时他是硕士,现在已经是博士了),放言,大意是,中学数学,应该是教育(家)的数学,不应该是数学家的数学(注:本文不在这个题目上说理了)。 这不是领导权之争,是什么? 我们科学家,争领导权的方法,应该跟老一辈有所不同,不是做了高官,才可以施展当年的抱负。科学家们完全可以另想他法,不唱民主之名,而行民主之实,走“ 自治和共享”精神之路,达成教育理想的彼岸。 自治和共享精神才是民主的精髓, 是那些政党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运行原则。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中国的当前情况是,这个细胞之上,缺少中间结构来组织,因而无法产生活跃的肌体。这个中间结构,就是各种规模的公益性“社会组织”, 公益=自治+共享, 这是我的定义,不是法律文件定义,畅想下一个十年,政治进步上应该是“公益”发展的十年。 每一个具体的公益组织,基本单位越小越好,现在是网络的社会,完全有技术可以把基本单位做小,然后通过网络支撑联系起来。
个人分类: Book-W|5437 次阅读|9 个评论
最近小感悟
shuilinxi 2011-1-19 23:32
1工作要赶不要急,事情要忙不要乱,身体要松不要紧。 最近静下心来思考了很多问题,发现自己做事的时候心急了点,但是行动还未跟上。好的状态应该是行动迅速,但是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冷静。 有很多时候我们同时要忙很多事情,这是年轻人必须担当的,但是要注意理清思路,全局考虑好,做到忙而不乱。 2我们的将来在于我们现在所做的和所思考的,我们的现在源于我们以前所做的和所思考的。 如果我们想要一个美好的明天,那么请抓住今天。我们今天所得到的是我们昨天努力的结果,我们今天所失去的,使我们昨天所放弃的结果。 3发挥自己的强项。 每个人应该很清楚自己的强项所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强项取得胜利。 比如在踢球时,假如你的强项是身体,而不是灵活性,那防守的时候就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你的身体克制别人的灵活性。 4一个人要敢于做一个平凡的人,也要敢于做一个伟大的人。 前一句是清华校长梅贻琦在临终前对清华学子的期望,后一句是我加的。 生活中,我们要有一种放低自己的心态,但在志向上,我们也要有一种高度,有像夸父一样勇往直前的精神。
18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客开通了??
热度 1 spandax 2011-1-17 18:48
首先祝贺自己的科学网博客顺利开通,希望能借助这个良好的平台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说实话,自己读研究生的时候对科研并不是很感兴趣,目的基本是为了获得一个硕士学位!!工作后,随着自己对专业的深入了解,以及从我的学生身上发现很多专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究,豁然发现科研是一门促进自己不断进步的好方法。从中不仅可以发现很多以前自己想当然的东西远不是那么回事,新的事物会促进自己思维的不断扩展,由此逐渐爱上了做科研。后面又上了博士,对科研更是乐此不疲,可惜的是我们年轻人在大师云集的高校中很难有自己做大课题的机会,只能跟着大老板打工,在压抑中逐渐成长,希望能有自己的一片科研天地,努力在科研的道路上跋涉,需要大家的支持与扶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82 次阅读|3 个评论
鼠族?
陈安博士 2011-1-17 15:23
  居住的小区电梯里贴出一个通告,告知物业已经发现了不少居住在地下储藏室的人,并表示这是不对的,物业将及时清理,希望大家还是要将储藏室当储藏室用,而不是当出租屋使用。   这才知道了原来又多了一个鼠族的概念。   我们的创新还是很多的。其实,俺们在当年考研的时候也一度住在地下室过,不过那是山东大学的一家地下室旅馆,也许还是允许的。   现在还有很多年轻人或者不那么年轻的人继续住在不太适宜人类居住的地下室,联想到自己的当年,还是挺感慨的。   从地下室撵人还是比较容易的,多检查几次,就撵走了,不过,撵走之后呢?唐家岭的蚁族被消灭了,方式挺绝的——唐家岭的房子全部拆掉,彻底消灭蚁族存在的环境,不就结了。   鼠族们呢?   其实现在很多房子在建设的时候就把第一层的地下室弄成了半地下室,也就是说,有半个窗户是在地面以上的,可以有阳光照进去。这样的屋子应该是可以住人的吧?不管是实际还是国家政策规范上,我想。   有小区里认识的人,曾经一下子买好几个储藏室,我当时还奇怪呢?莫非是有很多东西需要存在下面?后来联系到鼠族,就猜测也许有当出租屋使用的初衷吧?
个人分类: 人论|23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门三院士 中国科学界的一个佳话
xupeiyang 2011-1-15 16:58
“振兴中华,义满天下——与王振义院士面对面”报告会。 会场坐的满满当当,14:00正式开始。 1、想当年,选择医学专业,是因为钱多,社会地位高,待遇好。 2、后来报考了医学院,读书很用功,当年的条件没现在好,法语课根本没课本,上课速记,回家用打字机打下来,再印给同学。基本年年考第一。 3、有一年估摸着自己是第二,但教务算出来是第一,于是乎,跑去找教务老师,让她再算算,一算啊,变第二了。他管这叫诚实的考验。 4、大二那年,与夫人邂逅。 5、帮夫人补习法语期间,两人暗生情愫,这一恋爱,结果大四有门功课考了60几,后来他觉得有压力了,又回归正道。 6、当时有人给他夫人介绍对象,是个银行副行长,夫人还是选择了这个比自己小3岁的大褂书生。王说,当时他明白,夫人选择了自己,自己就要干出一番事业来。 7、就在毕业一年后,他俩喜结良缘,一直互帮互助,相互谅解。夫妻俩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 8、前些日子老伴离开人世,他在家听哀思的音乐来追忆。他说人啊对于学习也好工作也好恋爱也好,要一个方向一个心。 9、都说医学是靠记,他就用两个方法:1、忘了就再记。2、联系实际地记。当时他祖母患伤寒,家里叫了当时中山医院的一个医生来看,那医生一手拿着书,一边看他祖母的病情。王说:这就叫理论联系实际。 10、喜欢边听音乐(高雅音乐)边看书,说这样有利于记忆,音乐能让自己平静 11、是个顽皮的人,在瑞金医院当工会副主席时,会跟领导争取奖金 12、对于现在的医疗改革,我们还是要不断地提出我们合理的意见,让合理的制度更加完善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收入 13、收红包,是怪现象。 14、不是个书呆子,曾经是瑞金医院兵乓球冠军。 15、当时都是前3名才能留瑞金的,所以奠定了一些科室发展比较快。 16、他说自己得到国家最高科技奖,靠的是机会。 17、机会是来源于两个不断:不断端正思想行为,不断提高专业知识。 18、他是在72岁学习电脑的。 19、现在还在瑞金临床工作,是为了过老年关,不让知识退化,还能帮助年轻人。 20、这次的最高科技奖有500万奖金,450万是要交给单位的,50万是自由支配,他已经把参与一起研究的人员,按劳分配奖金,说这样心里踏实,要分清个人和集体的利益。 21、人不要想一步登天,是需要时间的,知识是积累起来的。 22、自私是人的本性。怎样从原我到自我再到超我,是人一生的追求。 23、勤奋工作,不要以为多做事就吃亏了 24、多问一个为什么。 25、人要有自制力。他喜爱吃肥肉,但是他吃了一块就不吃第二块。 26、我有幸生长、成长、成业在这片土地。 27、当年我是领导团队前进,现在是我跟着团队前进 28、自然规律,人都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 500万这样分,心平 王振义:450万用于学科建设,50万归课题参与者共有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43141.shtm 王振义:450万用于学科建设,50万归课题参与者共有 87岁的王振义院士上周五刚刚赴京捧回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月19日便来到校园与大学生面对面。作为科学家,王振义将一种恶性白血病细胞奇迹般地诱导分化为良性细胞,使之“改邪归正”;作为老校长,王振义告诉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医科生们,他这一生就是跟自己对着干的一生,从本为名利到无谓名利,始终择善而从。 “国家最高科技奖”本是一个个人奖项,但很多人还是关心高达500万元的奖金归谁? 王振义在济济一堂的师生面前,直言相告:500万元中,450万元归上海交大医学院,把钱花在血液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上;还有50万元,是相关课题、项目参与者共有的。王振义当场对院校领导说,参研人员中还有中山医院一位教授,遗憾的是他已过世。因此,王振义已将这位教授的那笔奖金托付其生前单位。“正确对待每一位合作者,我的心就平了。” 这早已不是王振义第一次分配奖金,他一直坚持这样的集体至上原则。即使早年拿到以美元结算奖金的国际奖项,即使当时的外汇是那么“值钱”,他也照样如此行事。 王振义坦言,自己年轻时从医的原因有二:一是医生社会地位高,受人尊重;二是医生钱赚得多,待遇不错。追名逐利也许是人的本能,就连青年王振义也未能免俗。然而,60多年的从医生涯,让王振义把自己的原始动机克服了。 他有一套理论:“原我”—“自我”—“超我”。原我,就是本性,可能是不善的,甚至恶的。王老笑言,这就如自己从小自私,好吃的要先吃、多吃,就如自己出于名利双收的目的考上医学院。但他这辈子都在与“原我”作对,不断改造自己,端正自身思想和行为,变“多为自己想”为“多为别人想”,逐步发展出一个真正的“自我”。历经数十年积累,王振义一次次地发现病人经他治疗起死回生,也一次次地发现“自我”,渐渐领悟医生绝不是追名利的职业,而是这个世界上最仁爱的职业。 当然,比“自我”更高的境界是“超我”,对于医生,那就是为病人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有外国名医做到了,但我并没有做到。” “我的一生就是管好自己的一生。”王振义用了最通俗的例子说明,从小事开始“管好自己”并不难,就像他自己很喜欢吃肥肉,但吃了第一块,就决不再吃第二块,因为做医生的他知晓高胆固醇对健康不利。 可事实上,许多时候“管好自己”很难。从“名”来讲,科学家总要碰到论文署名的问题。曾有一篇重量级学术论文,从544例白血病患者的治疗验证王振义提出的血癌细胞诱导分化理论,课题组都希望王振义的名字出现在“第一作者”位置。但王振义坚持课题执行者应署名最前,其他人都不赞同,最后王振义干脆不署名。 对于“利”,医科生们问得多的还是医生收入问题。王振义表示,医生收入是问题,但不是根本问题。关键在于认清从医的本义,他把自己的经历概括为一句话:一个方向一个心,一种药治好一种病,“在主方向上不分心,我的方法才治好多种白血病中的一种”。王振义毫不避讳地说,医生“收红包”是这个社会环境下的怪现象,有些医生忘记了传统的从医誓言——要拿出时间为穷人看病,分文不取。 相关专题: 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陈竺曾回忆说,王振义耐心地为他补习专业外语,还一起撰写论文。但每次发表论文,王振义既不是第一作者,也不是通讯作者。王振义跟陈竺解释说,如果自己成了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你们年轻人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这对当时论资排辈已经习以为常的中国学术界来说,实在是破天荒的事情。曾得到王振义实习指导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许培扬说,“一门三院士(指老师王振义,学生陈竺及陈赛娟),这也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个佳话。” 慧眼识珠:王振义教授如何培养出部长学生?师生三人院士 卫生部部长陈竺无疑是一个幸运者,因为他喜逢了他人生中的贵人-----恩师王振义教授,不仅在学业上获得突飞猛进而且在事业上得到老师的推荐重用,从而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掌门人。 《新京报》:今年已86岁高龄的王振义认真而不失幽默。 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是十大高发肿瘤之一,在儿童和青壮年恶性肿瘤中占据首位。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白血病中临床最为凶险的一种类型,缓解率低,死亡率高。“白血病是"杀手",而我是"杀手"的"杀手"。”王振义说。 从江西上山下乡的一个知青到瑞金医院跟王振义一起进修。王振义觉得这个青年学习勤奋,各方面才能都比较好,“我鼓励他考我的研究生。”这个青年就是现在的卫生部部长陈竺。陈竺不负王振义期望,以总成绩第二、血液学专业成绩第一的好成绩考上了王振义的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学校。很快,陈竺由主治医师升到教授。当时有人跟王振义说,这样太冒险了,之前没有这样的做法。王振义回答说,“我不管他们,(陈竺)到了这样的境界,就应该把他提拔上去”。1984年,陈竺毕业留校后三年,王振义力荐他跟妻子陈赛娟赴法国留学。陈竺到巴黎圣·路易医院血液研究所进修,主攻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白血病研究,并最终获得了巴黎第七大学科学博士学位。陈竺学成回国后,又回到了王振义身边。当时王振义已组建了上海血液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在陈竺回国七年后,王振义决定让贤,让陈竺担任所长。 陈竺曾回忆说,王振义耐心地为他补习专业外语,还一起撰写论文。但每次发表论文,王振义既不是第一作者,也不是通讯作者。王振义跟陈竺解释说,如果自己成了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你们年轻人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这对当时论资排辈已经习以为常的中国学术界来说,实在是破天荒的事情。曾得到王振义实习指导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许培扬说,“一门三院士(指老师王振义,学生陈竺及陈赛娟),这也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个佳话。” 看来王振义教授不仅应该获得国家的最高科学技术奖,而且应该获得国家的最佳导师奖。如果我们的导师都能象王振义教授一样具有宽广的胸怀,乐于栽培学生,努力让学生成长为具有相当水平的人才,那么我国现在的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都会呈现出相当乐观的局面。我国有句古话叫“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就是说徒弟往往会因为获得师傅真传而超越师傅,如果是遭遇品行不佳的徒弟,那么师傅就会承受“饿死”的恶果。因此,从古以来我国有作为的师傅在培养弟子时就有意无意地要保留那么一手,在看到不可靠的弟子时甚至“假传万句话,不传一句真”,这样才能避免自己“饿死”的悲惨命运。王振义教授如此器重陈竺,一方面说明王振义教授胸怀宽广,另一方面说明陈竺本人品行甚佳,被恩师认为是一个安全可靠的人。试问:如果是遇到把自己老师都要打到推翻的文革小将,王振义教授还能如此放心吗?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加紧努力,在学生的良好的品行习惯养成教育上狠下功夫,让他们成为可靠的接班人,而不是当面说好话、背后下黑手的危险人物。我们看到现在一些人的表现,着实让人担忧。他们啃老吃老,不孝敬长辈,不尊重师傅,这样的人安全可靠吗? 在师生之间,我们应该坚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突破权威但不打倒权威,不断改善双方的关系,创造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仅仅把学生培养成主人还不够,还应该把学生培养成能够尊敬师长、团结广大民众的明主。我们看到现在一些人先富起来后,自己大富暴富,但是却不懂得回馈桑梓、不懂得感恩母校,这样的人安全可靠吗?更有的官员一旦飞黄腾达就马上翻脸不认人,对待自己父母不孝,对待自己老师不敬,高高在上,唯我独尊,让人感到寒心。这样的学生安全可靠吗?因此我们应该促进官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促进先富起来的人走共同富裕道路,把学生培养成安全可靠的明主,这样我国教育才能获得持续发展。 王振义教授和卫生部长陈竺之间的师生情谊值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界思考:我们应该不断改善师生关系,让学生变得安全可靠,让老师变得胸怀宽广,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发展,达到应有的境界 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振义为卫生部长陈竺恩师 来源: 新京报 2011年01月15日02:15 我来说两句 ( 194 )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现在,王振义最重要的工作叫“开卷考试”,由临床医生提出难题,他查阅中外文献,和学生们一起交流,教学相长。新华社发   今年已86岁高龄的王振义认真而不失幽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严肃说,“和王老师打交道20多年,他对学生好,对病人好,是一个严肃认真的人。”而王振义则跟周围人介绍说,“我们书记,严肃,真的很严肃。”   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是十大高发肿瘤之一,在儿童和青壮年恶性肿瘤中占据首位。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白血病中临床最为凶险的一种类型,缓解率低,死亡率高。“白血病是"杀手",而我是"杀手"的"杀手"。”王振义说。   一次惨败   攻克顽疾壮志成空   1924年11月30日,王振义出生在上海。他回忆说,自己小时候就习惯刨根问底,凡事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在姐弟八人中,他是个很好学也很会玩的孩子,溜冰、“造房子”、打乒乓球、踢毽子、打“墙球”样样喜欢,但严厉的父亲对他责备甚少。   1937至1942年,他在震旦大学附属中学念完高中,免试进入震旦大学,在“医生是一份崇高职业”的思想及家庭支持的情况下,王振义选择了学医。他事后解释说,之所以选择学医,一是因为当时可以免试进入震旦大学,而震旦大学的医学系比较好;二是因为父亲希望家里能有个人学医,“最重要的是,当上医生以后可以帮助很多人,社会地位和收入也是比较高的”。   1948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因成绩名列前茅,留在广慈医院(瑞金医院的前身)担任住院医师。1952年医院院系调整,由大内科趋向专业化。他当时想着血液病比较简单,就是“拿个显微镜看一下细胞怎么样,就可以诊断了”。   但这个“简单”的疾病非但不简单,反而最复杂。不过他仍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血液病领域,王振义最先接触的是止血与血栓领域,他建立了甲型和乙型血友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并发现轻型血友病,这解决了不明原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1959年大跃进,王振义经历了从医生涯中最大的惨痛。他回忆说,当时作为年轻人,有雄心壮志,又不甘落后于人,也提出三年之内攻克白血病,但“实践告诉我们,并不是这么简单”。   当时医院领导专门给王振义一个病房来收治白血病人。那一年,这个病床收治了差不多60个病人,“最后这60个病人全部都去世了。”   这是王振义第一次正面遭遇白血病,以惨败而告终。面对这个残酷事实,王振义意识到,光有雄心壮志还不够,必须一步一步来研究。他决定从止血和血栓领域的研究转向对白血病的研究。但正当王振义踌躇满志的时候,组织上一纸调令将他安排到校本部从事病理生理学教学工作,直到1978年才重新回到临床研究。   一双慧眼   巅峰时刻让贤学生   回到临床岗位后,从江西上山下乡的一个知青到瑞金医院跟王振义一起进修。王振义觉得这个青年学习勤奋,各方面才能都比较好,“我鼓励他考我的研究生。”这个青年就是现在的卫生部部长陈竺。   陈竺不负王振义期望,以总成绩第二、血液学专业成绩第一的好成绩考上了王振义的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学校。很快,陈竺由主治医师升到教授。当时有人跟王振义说,这样太冒险了,之前没有这样的做法。王振义回答说,“我不管他们,(陈竺)到了这样的境界,就应该把他提拔上去”。   1984年,陈竺毕业留校后三年,王振义力荐他跟妻子陈赛娟赴法国留学。陈竺到巴黎圣·路易医院血液研究所进修,主攻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白血病研究,并最终获得了巴黎第七大学科学博士学位。陈竺学成回国后,又回到了王振义身边。当时王振义已组建了上海血液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在陈竺回国七年后,王振义决定让贤,让陈竺担任所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沈志祥说,实际上王振义在白血病方面的研究刚刚达到高峰,国内外同行开始认识到他对白血病的贡献,“你完全可以不要退的嘛,没有人要求你退,大家都承认是你。”   陈竺曾回忆说,王振义耐心地为他补习专业外语,还一起撰写论文。但每次发表论文,王振义既不是第一作者,也不是通讯作者。王振义跟陈竺解释说,如果自己成了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你们年轻人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这对当时论资排辈已经习以为常的中国学术界来说,实在是破天荒的事情。曾得到王振义实习指导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许培扬说,“一门三院士(指老师王振义,学生陈竺及陈赛娟),这也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个佳话。”   王振义说,人生就是个抛物线,任何人都有上升、高达高峰和下降的阶段,“当你的工作在顶峰的时候,你就要考虑下来。”   一项成功   治疗方案福泽全球   1978年返回临床后,王振义潜心研究白血病治疗。当时对于血液系统的肿瘤来说,主要是通过化疗来治疗,但化疗在杀死白血病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具有杀伤作用,毒副反应很大,会加剧出血,从而导致早期死亡。   王振义总爱举溥仪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研究白血病治疗方法的思路:就是要把溥仪改造成有用的人,“要把坏的变成好的,这是有可能的”。他在文献中查询到,以色列科学家证明白血病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逆转,分化成熟变为正常细胞。同时他也获知国外学者曾用一种13顺式维甲酸分化诱导剂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两种“火花”在他这里相碰撞,他决定按这条路走下去。   1985年,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五岁女孩小怡君被送到瑞金医院。上海儿童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景虹回忆说,“当时出血非常严重,感染也很重,几乎可以说是奄奄一息了。”   这时候王振义提出一个新方法,“我们就问她妈妈,能不能试试这个药?我们知道它没有毒性的,而且体外已证明是有效的。”这个方法就是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法,当时在国际上是独创的疗法,但从未在临床上应用过。   小怡君开始接受王振义提出的治疗方法,但当时王振义的治疗方案还是遭受了极大压力。当临床医生跟他说,病人的白细胞高了,但坏细胞变成好的了。“我说就蛮好嘛。这么一来,我们就大胆地敢用了。”王振义放下心来。   一个月后,小怡君的病情完全缓解,如今这名患者已30岁,健康活泼并正常工作。她也因此成为国际上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第一人。   很快,这种疗法便在临床上全面使用,并在全国乃至国际推广。王振义说,“当时只有中国有这种药,法国要用这种药,就要留学生赴法留学时带过去”。   随后的数据显示,1992年,中国报道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544例,早期完全缓解率达84%,1993年,法国报道APL54例,早期完全缓解率达91%,1995年美国报道APL 79例,早期完全缓解率达86%,1995年日本报道APL109例,早期完全缓解率达89%。中国的医学惊动了世界,1996年6月15日,王振义因此获得凯特林金质奖章,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    一种情操   清贫牡丹淡泊明志   86岁的王振义现在仍坚持每天上午到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工作半天,并在每个星期四进行由他主讲的半天教学查房,“年轻人给我出题目,这个礼拜要解决一个什么病人,什么问题,一个从前很少见的疾病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它的本质是什么,这就是"开卷考试"。但一个老年人难道脑子里面就有这些东西吗?我换了一个脑子就有了嘛,电脑里面。”王振义说。   他从70岁开始学习计算机,现在已能在网络上自由搜索,还能自己制作用于演讲的PPT。   1996年王振义被授予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获得100万元的奖金,他把绝大部分钱资助了血液学基础研究,但他拒绝了以自己名义设立血液病基金的建议。   王振义所开创的APL方案目前的病例早期完全缓解率高达85%-90%,且副反应少、不抑制造血、不引起出血、使用方便(只要口服)、价格低廉。使得APL患者的5年存活率已高达95%,成为第一种可以治愈的急性白血病。   王振义很喜欢一幅画叫《清贫的牡丹》。他说,这幅画表达的是清静向上的意思,做人要有不断攀高的雄心,但又要有一种自我约束力,对名利看得很淡,对事业看得很重,这是出于对生命的珍惜,“我相信做人最本质的东西: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   奖项解读   奖项突出农医   昨天的科技奖励大会上,共有356项(人)获奖。获奖科技项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科技改善民生”,更多体现在医学领域,除了获得国家最高科技成果奖的王振义来自医学领域外,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的肠功能障碍治疗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国农村高血压流行趋势及低成本综合干预预防脑卒中(脑中风)的研究也获得国家科技项目二等奖。   农业领域有三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分别是“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语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与应用”和“国家粮食储备新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创新”。今年获奖数量比前三年的平均数增长了20%。   原始创新一直是国家科技奖励最受关注的亮点,“钞票对印技术”项目率先攻克了国际上雕刻凹印两面对印的世纪难题。   历年得主   2009年   谷超豪(1926-,数学家)   孙家栋(1929-,航天专家)   2008年   王忠诚(1925-,神经外科专家)   徐光宪(1920-,化学家)   2007年   闵恩泽(1924-,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吴征镒(1919-,植物学家)   2006年   李振声(1931-,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   2005年   叶笃正(1916-,气象学家)   吴孟超(1922-,世界著名肝脏外科学家)   2003年   刘东生(1917-2008年,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   王永志(1932-,航天专家)   2002年   金怡濂(1929-,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   2001年   王选(1937-2006年,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   黄昆(1919-2005年,著名物理学家)   2000年   吴文俊(1919-,数学家)   袁隆平(1930-,杂交水稻之父)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郭少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42902.shtm 王振义学生齐聚上海交大祝贺恩师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2010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月14日在京揭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获此殊荣。15日,活跃在中国医学界的王振义的学生们齐聚上海交大,向恩师表示祝贺。 现年87岁的王振义被世界医学界誉为“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名噪国内外血液学领域。他首创全反式维甲酸疗法治疗白血病,攻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难关。目前,世界各国都先后证实了这种疗法的效果,在法国、美国、日本等地,治疗后完全缓解率均超过86%。这也是20多种白血病中,唯一一种可以治愈的急性白血病。 在15日的庆祝大会上,王振义在致辞中说,“我的成就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方向、一种药、一种病。40多年前,我就立志要攻克白血病。现在我只成功治疗了一种,还有20多种没有攻克。” “过去,我领导着一个团队,现在我要跟着我的团队继续努力,在攻克白血病的道路上奉献余生的力量。”王振义的一番言辞,让在座许多人掉下了眼泪。 王振义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也是一名成功的教育家。60多年来,他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血液学专家。他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开卷考试”。他和学生各自考察病人病史,并翻阅世界最新研究,最后再一同交流分享。许多学生在都提到这个教学方法给他们带来的影响。 现任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深情地回忆了刚刚考取研究生时,王教授教他查资料的情景。1978年,王振义力排众议,破格录取了这个“中专生”为自己的硕士。 王振义的学生还为恩师准备了礼物。一幅是学生手绘的素淡牡丹;另一幅画着一棵茂盛的大树,密密麻麻的学生照片,围绕着他们的恩师。 陈竺说,转化医学是通过实验室与临床的双向通道,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实际患者提供的真正治疗手段。中国将推行转化医学成果与公共政策结合,让群众享受改革开放成果。截至去年底,已有3000多例农村家庭的急性白血病病人得到免费或高额报销治疗。今年起,急性白血病的大病保障将从试点走向全国推广。 当天,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正式成立。 相关专题: 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media_span_url('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1/15/content_192217.htm?div=-1')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5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吴飞鹏:一个年轻人,学什么,做什么,重要吗?
boxcar 2011-1-11 19:50
吴飞鹏老师的搜狐博客发表了一篇新博文:一个年轻人,学什么,做什么,重要吗? http://cwufp.blog.sohu.com/165670448.html 我读了之后,觉得收益良多,我觉得这篇文章很值得年轻人一读,因此转载一下。 不论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还是学生,学什么,做什么重要吗?很重要,也不重要。这得看人。 说不重要,那是因为做什么其实都一样,没有不出人才的行当,只有成不了材的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说重要,那可真是相当的重要,因为选对了就是选择了成功的机会,灵感的发挥和直觉的出现都是在做适合自己的事情下才能发生。 在受教育程度和智商等各个方面都差别不大的时候,有没有选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决定了你是少年得志还是大器晚成,甚至是否一事无成。 对于大多数受过良好教育,而智力和能力不是属于天才级别的年轻人,只要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坚持不断的追求,人生成功的机会是很多的,并且与眼前在做什么无关,区别只是成功的早晚。这样的人往往大器晚成并且成为人类的财富。鲁迅、齐白石都是这样的典范。 对于少数天才人物,任何时候做什么都决定其是否成功,对于这样的人,任何时候自己都在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和产生最大的价值,对于这类人,选对了就少年成大器,选得不对就落于平庸。譬如,很多的数学家,莫扎特,徐悲鸿,盖茨这些成名人物,和与之对应的很多在任何人看来都是聪明绝顶却实际上一事无成的人,譬如,天才少年仲永之流。 当一个年轻的博士进入实验室,指导老师如果是个有责任感的老师,几十分钟的谈话甚至几句就能知道眼前的年轻人是否可造之材。 天才太难得,一般人见不到,只有在其成功之后才知道,俺就不说了。 对于一般的可造之材,或许一时还不知道自己更适合做什么事情,也还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教授可以直接根据其知识和技能特征给予适当的工作,年轻人也会在工作中慢慢的品味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兴趣与工作的匹配程度,并逐渐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最终成为一个事业的成功者。 如果遇上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那么年轻人将被耽误一段时间,被彻底毁掉的机会却不大,那种被认为由于老师教不好被彻底毁掉的,只能是那些本来就不是可造之材。 多认识自己,每日都能够反省一下自己,或许是大多数年轻人是否成为可造之材的重要保证,如能做到像我以前曾经说过的,每天晚上,当我们双腿放平了的时候,把自己从自己身上抽出来, 问问躺在床上的人,今天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自己认为的正确的事情正确在哪里,这个事情的短处或者缺点又在哪里?当然,那些从来都不反思自己的人是永远不会成功的,即便他可能长着一个无与伦比能够高速运转的脑瓜。
个人分类: 科学网|4381 次阅读|5 个评论
年轻人啊,要多读书,少上网
xupeiyang 2011-1-9 14:19
这就是哈佛的凌晨4点! 嘲伪 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 淡思青 年轻人啊,要多读书,少上网 nqj0108 用心培育一个读书的民族~远... 激扬文字 读书名人名言大全 胡扬林 古今读书联欣赏 @ 阅读欣... w3322l ... 朱光潜:谈读书 quantum 读书原来可以这样美好 激扬文字 文化常识----书的知识 精品图 ... 讀書不會後悔! wangli271 中国畅销书真相:毒,还是不... 福慧两足 诸君读书所为何事 把吴钩看了
个人分类: 学习方法|383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无梦一代:中国经济增长为何没给年轻人带来机会
caijj09 2010-12-26 00:28
一个名为杜拉拉的职场白领角色风靡中国,几乎被中国青年一代奉为榜样。杜拉拉,不是创业英雄,也不是理想青年,而是一个需要分期付款来买车,需要小心翼翼百忍成金以求升职加薪的普通白领。这样一个角色成为年轻人的榜样,其实折射出了都市工薪阶级的职业路径的狭窄,价值偶像的缺失。为什么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却并没有给年轻人带来太多的机会和快乐? 犬儒的一代 杜拉拉被年轻人奉为榜样,其实折射出了都市工薪阶级的职业路径的狭窄和价值偶像的缺失。 丧失价值偶像的一代,对世俗既全盘否定又照单全收。蔑视世俗的观念但却失去了依据的道德原则。这就引出了一个始料不及的后果:既然无所谓高尚,也就无所谓下贱。 转型期特有的X0后现象 今天的年轻人,被冠以80后,70后等标签,这是中国转型期特有的一种现象。因为经济飞速发展,导致社会几乎十年就变个大样,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层面上,造成裂变。不同一代的人,面临的人生环境大相径庭导致趣味和价值取向都大异其趣,彼此回望,恍如隔世。而如果在一个已经完成转型的较为稳定的社会中,虽然社会时尚有所转移,毕竟不会有这么的落差。例如,村上春树的著作风行中国,尤以《挪威的森林》为代表,被认为是反映了都市一代的心声,而《挪》中所描写的是日本60年代末的情形,今天的中国年轻人觉得亲近,而60年代的中国还处在文革期间,与今天相比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因此,这批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年轻人,有着特殊的社会遭遇和处境。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犬儒主义盛行 中国教育一直与社会现实脱节,充斥着空话、假话和套话,塑造了一种虚伪的高尚,这与任何转型社会都伴随着的各种矛盾现实形成强烈反差,使得青年人踏入社会后,往往会从天真理想的状态一变而为犬儒主义。犬儒主义(Cynicism)是个外来词,通常将它理解为讥诮嘲讽,愤世嫉俗,玩世不恭。 学者胡平指出,早期的犬儒派是依据一种道德原则去蔑视世俗的观念,后期的犬儒派依然在蔑视世俗的观念但却失去了依据的道德原则。这就引出了一个始料不及的后果:既然无所谓高尚,也就无所谓下贱。既然没有什幺东西是了不得的,因而也就没有什幺东西是要不得的。不难想象,基于这种无可无不可的立场,一个人可以很方便地一方面对世俗观念做出满不在乎的姿态,另一方面又毫无顾忌地去获取他想要获取的任何世俗的东西。于是,对世俗的全盘否定就变成了对世俗的照单全收,而且还往往是对世俗中最坏的部分的不知羞耻的照单全收(别充假正经)。于是,愤世嫉俗就变成了玩世不恭。 物质财富成为单一的价值评判标准 推动现代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结构和职能的分化:不同的结构各司其职,同时又互相配合。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市场、国家和社会(包括文化)都是相对独立、各司其职的。市场以效率为目标,国家以秩序和社会公正为基本职能,社会成为市场和国家运作的基础,而文化无论走到多么世俗化的地步,总要有些超越的精神。而这些不同的结构,也体现了不同的价值。效率的价值、社会公正和正义的价值、终极关怀的价值,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但又都有其存在的位置。 孙立平教授指出,在现在的中国社会,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单一中心的社会中。在改革前,是以政治或阶级斗争为中心。在一段时间里,市场和企业当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同时政府也几乎成了公司的董事会,而文化上则努力倡导金钱至上的价值观。 单一中心时代也意味着价值观的单一。而现在,物质财富正是我们单一的价值评判标::一件事情只有有利于经济增长,才有存在的合法性;一个事物只有能换来金钱,才能证明其价值。而其他的价值大都处于失语或理不直气不壮的状态。 遭遇阶层板结 近年来,媒体关于富二代、贫二代、官二代等二代现象的讨论很多。这是社会壁垒的形成和社会流动越来越难的后果,这两种现象相互叠加,使得社会出现断裂,融合难度不断增大。 逃离北上广,即逃离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是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在白领中兴起的思潮。 错失转型机遇的一代 职业方面,在80年代,包括在90年代初期,阶层之间的流动是相当频繁的。这种转型初期的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加大,给当时的年轻人带来很多发展的机遇。在农村,大约上亿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由过去种田的农民,成为农民身份没有改变的工人;还有上亿的农民,直接进入城市,或是从事小规模的经营活动,或是打工。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农民,在一面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以部分时间从事多种经营。对于上述流动而言,一般都伴随着收入的提高和生活状况的改善。我们一般将其称之为上向流动。在城市当中,原来没有固定职业或职业不理想的人,开始从事个体经营,有的成了最初的富裕户,即当时的万元户。在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一些国有企业的工人、技术人员,还有一些国家干部,辞去了原来的职务,从事经营活动,做起了或小或大的老板。可以说,80年代中国改革初期出现的平等化效应,与上述上向流动机会的出现,特别是原来中下层社会成员能够获得和利用这种机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而80后一代,已经错过了这次转型机遇。 利益分配固化,上升途径单一 90年代中期之后,社会利益分配相对固化,社会中的上升门槛也大大地加高了。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的时候,只要很小的资本就可以进入一个经营领域。现在的一些大房地产开发商,有的当初就是借几万元钱就进入房地产领域的,而在今天,已经完全没有这种可能。再比如市场调查业,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时候,几千元钱就可以开办一个小的调查公司。而据业内人士说,今天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开办一个市场调查公司,起码要投入四、五百万元。 由于社会中门槛的加高,更由于社会中机会结构的变化,结果是出现了部分阶层的社会流动明显减少甚至凝固化的迹象。因此,今天更多的年轻人只能考取公务员进入体制内分享特权福利,或者成为公司职员,像杜拉拉一样百忍成金。 不可逆的城市化发展,斩断了退路 今天我们集全国之力,建设这几个大城市,维护这几个大城市的运转。以至于大部分的资源和机会都被集中到了那几个大城市里,挤出效应下,二三线城市里的机会少的可怜。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民谚:城市像欧洲一样,农村像非洲一样。 因上述原因,此前虽因大城市的生活与工作压力,曾兴起逃离北上广的口号,但实际上去内地和边疆发展,则基本上行不通。那些地方大体上没有发展的空间。无论什么人,要想在市场上找机会,还得去发达地区。就职业空间而言,回家重新发展又将面临自己同龄人为领导的晋升天花板。而且到了下一代,他们依然也会面对同样的困境。为了寻找更多的机会来到大城市,但是却因为同样的原因陷入是否回去的挣扎中。被经济大潮挟裹抛起又被经济大潮抛离的一代人才,就这样不得不面对着回不去的尴尬。 中产之梦的破灭 医疗、教育、住房等涉及大多数人利益的领域迅速地去福利化,工薪阶层被推向价格高昂的市场。 当一个经济主体以一种畸高的价格将一种你必需的商品强加给你,财富通过价格的掠夺就发生了。这种价格掠夺的典型代表,就是高房价。 低福利经济模式下被忽略的人群 在物质方面,中国经济的低福利模式,让年轻人,尤其是城市新移民能够享受到的福利非常有限。秦晖教授指出,中国是一个负福利国家。他认为,发达国家福利有高有低,所谓低福利就是只管最穷的人,其他人都不管,美国就是这样。所谓高福利就是福利覆盖率大,不那么穷的人也管。例如美国通常被认为是福利过低,政府提供的福利性医疗保障的覆盖率比欧洲国家都小。它只覆盖两种人:一个是65岁以上老人,一个是贫困线以下的穷人,两种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8%。但中国的福利覆盖的方向和美国正好相反,不是覆盖最低的,而是覆盖最高层的,而且是从高往下覆盖。卫生部的一位副部长退休后说,中国的公费医疗资金有80%是用在领导干部身上的。 医疗之外,教育、住房等涉及大多数人利益的领域的去福利化也很迅速。通过教育改革,教育产业化成了政府摆脱财政困难的手段。许多地方教育的增量主要是收取学生的高额学费来维持。通过住房改革,取消了国家财政对房租的补贴,1998年开始将公有住宅一次性地转化为个人财产。而未能享受分房福利的人群,则被推向高价的商业住房。 调节贫富差距的牺牲品 孙立平教授指出,在近年来出台的调节贫富差距的政策措施中,工薪阶层有可能成为调节贫富差距的牺牲品。调节贫富差距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规范收入分配、强化税收调节。而工薪阶层的收入往往是规范化程度最高的,因此,就出现一种可能性,即富人群体因为收入高度非规范化而脱避调控时,工薪阶层却成为税收调节的主要对象。此外,在诸如不久的将来可能开征的物业税、燃油税等调控措施中,工薪阶层都可能会首当其冲。 工薪阶层已经成为中国纳税的主力。财政部今年发布《我国个人所得税基本情况》,称个人所得税已成为国内税收中的第四大税种,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工薪阶层税收占个税总税负的50%。 而随着前些年大学扩招期间入学的大学生陆续以低薪进入职场,这不仅会拉低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而且会对原有白领阶层的工作稳定性形成冲击,使他们提高薪酬的难度加大。 经济收益的增长被高房价吞噬 孙立平教授还揭示,强势的经济主体正通过价格的手段实现财富的掠夺。当一个经济主体以一种畸高的价格将一种你必需的商品强加给你,而你向他提供的商品有被压到一个畸低的价格的时候,你就会明白财富的掠夺是如何发生的了。这种价格掠夺的典型代表,就是高房价。 高企的房价打破了工薪阶层的中产之梦。中产阶层是指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将收入用于旅游、教育等消费的人群。以此标准对照当下的中国,这个阶层当属高收入层,目前的高房价使中等收入层望而却步,而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产,则根本不能成为中产阶层。本来,蚁族属于高学历、有理想、有能力的新一代,通过奋斗最有可能跻身于中产阶层,然而高房价使这种可能变得遥不可及;更有甚者,买不起房的中等收入层非但不能跻身于中产阶层,而且也变成了实际的中低收入层,M型社会在中国的出现并非危言耸听。 当今中国的年轻一代,恰逢社会转型的历史三峡,在理想上陷入犬儒主义的漩涡,成为单一的物质财富价值观的追随者,在职业上遭遇利益分配格局固化形成的阶层板结,难以突围,在物质上,沦为经济改革和价格变动的吞噬对象,中产之梦难于实现。我们只能寄望于社会之舟,早日驶过历史三峡,让年轻人分享更多的机会与快乐。 转自: http://money.163.com/special/focus158/
个人分类: 世间百态|3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芬兰年轻人普遍因上网导致睡眠不足 中国人也一样
xupeiyang 2010-11-28 10:40
芬兰国家统计中心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因上网时间过长导致睡眠不足的现象在芬兰年轻人中普遍存在。   统计中心就上网对16岁至74岁芬兰人日常作息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存在因上网导致睡眠时间减少的问题,但这一现象在年轻人中尤为突出。   另外,芬兰今年秋季公布的一项校园健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芬兰36%的高中生每天23点之后才就寝。25%的女生和28%的男生表示,上网会影响生活作息。   芬兰国家健康与福利研究所的专家指出,晚上上网和看电视时间过长通常会使人们推迟就寝时间。一般而言,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平均每天应满足9小时睡眠。如果使用电脑时脑力活动过于紧张,会导致身体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从而难以入睡。长期睡眠不足会使人情绪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患抑郁症等多种疾病。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2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打蛇须打七寸,掐架须挑曾庆平:)
热度 1 ljry8044 2010-11-1 16:24
喜欢黄秀清兄弟的博文,率真,想说就说,且极具思辨性,甚合我胃口。可刚刚却发现黄兄弟发了一篇与女子争辩的博文,这不好,要改进,得与男人争锋、掐架,这才带劲,至少,不用担心别人说你欺护弱者,为此,最好与名博掐架,尤其是科学网编辑最关照的那些名博。 近来科学网最关照的显然是曾庆平老师了,连续5篇博文被科学网置顶为头版头条,这本也不完全是曾老师的错,可拿出来炫耀就是曾老师的不对了,而且还号召别人学习和超越,那就得批评了:) 这个任务就交给黄秀清兄弟了,加油~ 说实在的,迎合科学网编辑写精品和头条博文算什么?让科学网迎合你的脾气加精和置顶才算高,比如曹大帅哥,率性而来,率性而去,率性而写,想干架就干架,想损人就损人,即使是人见人爱的丫头姐,也照损不误(其他谁要胆敢效仿,保准会被乱飞的板砖砸成肉泥)。公开打劫人家的宝贝,还敢拿到科学网上来炫耀,居然还获得大家一致喝彩,而且还被科学网编辑给加精了,这肯定是哪个给曹大帅哥迷住了的女编辑所为:) 曾老师之前还来了篇: 编辑不推荐,你什么都不是 大肆讨好科学网编辑,可恶,超超强烈鄙视。说什么一篇再好的博文,假如编辑不推荐,点击率不会过百!还说什么我试过一天写好几篇,但还不如一篇精选!编辑不推荐,你什么都不是! 依我说,投编辑所好,借助其推荐增加点击量断不是男儿大丈夫所为。 俺博文点击率上千者多的是,可不是编辑推荐出来的,而是自己不断改进修炼而至,男人吗,就得有点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 如果实在希望编辑部推荐,那也不应该投其所好,而该干架,科学网上号称智叟的王铮老师就深谙此道,而且很成功。俺也曾经有此勾当,大干一架(参见 人人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但多被误导和扼杀掉! ),后面的博文(参见 于无声处蓄惊雷 静的最高境界 )立马被加精,之前从未被加精过。 不过,跟科学网干架的风险有点大,俺就曾因发文大肆贬斥科学网而被封博一周,考虑到再被封两次就彻底玩完了,于是就鼓动科学网顾问提议改革,放宽言论限制,结果居然成功了,干架的安全系数一下子提高了三倍,多好的机遇啊,人不掐架枉年少,兄弟姐妹们一起来掐架吧。 注意,掐架可不是为了一时快意,而是为了坚守科学的底线证伪精神。 可证伪为科学的典型特征,科学从来都是在证伪中发展,证伪为科学的灵魂,掐架则是科学网的灵魂。 为了守住科学网的魂,掐架啊~冲啊~ 曹 大帅哥将打劫的宝贝拿到科学网上显摆后,居然刺激了另一位高侠大漠孤魂,驱车数十公里拍了一系列秋菊照片,俺好喜欢,偷了两个冰清玉洁、美轮美奂的过来秀秀,嘿嘿,尤其是那盆翡翠绿色的,真是美得无法兄容,比其曹大侠打劫的如何?
6528 次阅读|18 个评论
年轻人应该关心什么?
周可真 2010-10-30 11:42
人生在世,有必然关心的事,有应该关心的事。 吃、喝、拉、撒,是一切人都必然关心的事; 油、盐、酱、醋、柴,是一切当家者都必然关心的事; 婚嫁、就业,是一切青年人必然关心的事; 搞经费、做项目,写文章、发文章,是一切学者都必然关心的事; 点击数或高或低,或被精选或未被精选,是一切科学网博主都必然关心的事; 如此等等。 但是,什么是应该关心的事? 必然关心的事是当下之事、现实之事、生存之事,应该关心的事是长远之事、理想之事、发展之事。从人生过程看,照理是越年轻则越有应该关心之事,越有长远之事、理想之事、发展之事可以关心;反之,越年长则越缺应该关心之事,越缺长远之事、理想之事、发展之事可以关心。 然而,
个人分类: 教育|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还是多关注点年轻人&科学精神吧
热度 1 ljry8044 2010-10-30 10:19
我也不知道科学网编辑们是不是将资历、职称等定义“科学网独有的科学精神”的, 如果不是,那么还是多关注年轻人为妙。尽管年轻人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未必就比中老年人高,可爱因斯坦、丘成桐等等大量诺贝尔奖、菲尔兹奖获得者的杰出贡献几乎都是年轻时成就的。 像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薛定谔、泡利、狄拉克等一大批物理天才对量子论作出重大诠释时全都不到 30 岁,以致有人把量子力学戏称为“男孩物理学”。 鉴于此,只有当科学网越发偏向“男孩(或者女孩)科学网”时,也才能逐步实现建成最具影响力的全球华人科学社区的目标,否则,断难成就大气候。鉴于此,科学网编辑更应关注不到 30 岁的 80 博主群,至少,物理领域应是如此,不过,考虑到中国人青春期更长,且不易衰老,可将 80 后的博主群拓展至 70 后的博主群,这才是真正符合科学精神的准确定位。 否则,科学网必会为科学界所不屑甚至不耻,因为在推荐精品博文时常悖逆科学精神。 比如,科学网刚刚将一篇教导年轻人的博文加精,参看: 年轻人,路走对了吗? 我看了不由一阵倒胃,一个微积分都没学好的人堪当大学数学老师责任吗?同样一个自己都不会走路的人有资格教别人如何走路吗?随便举个道听途说、模糊不清的案例就能说明问题?而且还是斥巨资办企业的案例!除了官二代、关系户,有几个年轻人能筹集到如此巨额的经费创办企业? 相反,另一篇境界高此百倍的 70 后年轻物理教师王春艳写的博文 形式大于内涵 —— 教学心得兼顾呼唤鬼王回归 居然没有被加精,可我却深受启发,读了多遍,还收藏了(参见我博客左侧收藏栏目),先摘录部分我喜欢的与大家分享: -------------------------------------------------------------------------------------------- 1. 没有科学的范式,就没有科学的内涵。 科学的伟大不在于一个理论的伟大,而在于科学之所以为科学的形式的伟大。 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许是可惜的,或者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必然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科学的范式引导着人们前赴后继,创造出了如此丰富的科学技术。“每一个领域什么样的问题都有人深入研究,真是太美妙了!—徐磊”这是科学的范式带给我们的,其美妙程度远远超过某一个理论的美妙。 作为要教导学生科学精神,关键不是要他们学会哪些具体知识,或者掌握什么具体技能,没有哪一个科学知识或者技术会是独门绝技,祖传秘方,是学生学会之后就可以安身立命的。即使背完了整本百科全书,你也不能成为科学家。 关键是学会怎样由未知到已知的、科学的求知方法;或者通过尝试和纠错,学会一种有普遍意义的自由探索和创造精神 …… 也就是 科学的范式 的理解和掌握。 当然,我们需要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来达到这一目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达到这一目的,这些知识和技能还有什么用处呢? 2. 没有民主的形式,就没有民主的内涵。 没有谁真正知道如何管理政府 。这一想法导致另一个想法: 我们应当安排这么一个制度,在这一制度下,新想法得以生成,试验,必要的话淘洗掉,把更多的新想法引进来,这是一个“试 -- 错”制度。 虚心面对各种可能性就会带来机会; 怀疑和讨论是探索未知的关键。 假如我们要解决从前从未解决的问题,我们就必须让无知之门洞开。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一个民主的形式( 真正的民主的形式 ),哪一种虚妄的信仰不是可怕的呢? 既然科学、民主、爱情中,形式似乎都大于内涵,那我们学习的形式就格外重要。 什么是学习的形式,那就是上课时微笑着注视老师,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努力跟随老师的思路,宿舍里热烈的讨论问题,回去好好的做题,看费曼的书,看老师推荐的参考书,进物理学的论坛,说物理学的笑话,写量子力学的诗,唱物理方程的歌 ……. -------------------------------------------------------------- 可如今,王春艳老师这样有才华没资历年轻博主却淡出科学网 (参见 Farewell 科学网 ) 了,再也看不到她才气横溢、深邃透彻极具启发意义的博文了,而那些有资历没才气的博主却在这里发些不能再庸俗的博文,虽然为大家所不屑,却还被科学网加精。 继续加精那些好卖弄资历的庸俗者的博文吧,将那些才气横溢的年轻博主全都气走吧,然后,中国独有的“老年人科学网”就诞生了。
1702 次阅读|19 个评论
给初涉社会年轻人的忠告
wrc218 2010-10-21 01:47
给初涉社会年轻人的忠告 在网上看到这个文章,作者说得比较实在,深有感触,但是原文感觉有些凌乱,于是对其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与大家分享。 【转载】毕业后的五年拉开大家差距的原因 有人工作,有人继续上学,大家千万不要错过这篇文章,能看到这篇文章也是一种幸运,真的受益匪浅,对我有很大启迪,这篇文章将会改变我的一生,真的太好了,希望与有缘人分享,也希望对有缘人有所帮助!看完之后有种 相见恨晚 的感觉,特别激动,希望大家好好的珍藏这篇文章,相信多年以后,再来看这篇文章,一定有不同的感觉。 正如 打工皇帝 唐骏说: 我觉得有两种人不要跟别人争利益和价值回报。第一种人就是刚刚进入企业的人,头 5 年千万不要说你能不能多给我一点儿工资,最重要的是 能在企业里学到什么,对发展是不是有利 人总是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少,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多;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浅,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深。一个人在年轻时经历磨难,如能正确视之,冲出黑暗,那就是一个值得敬慕的人。最要紧的是 先练好内功 ,毕业后这 5 年就是练内功的最佳时期,练好内功,才有可能在未来攀得更高。 1. 要有梦想,要有思路,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出路在哪里?出路在于思路!   其实,没有钱、没有经验、没有阅历、没有社会关系,这些都不可怕。没有钱,可以通过辛勤劳动去赚;没有经验,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去总结;没有阅历,可以一步一步去积累;没有社会关系,可以一点一点去编织。但是,没有梦想、没有思路才是最可怕的,才让人感到恐惧,很想逃避 !   人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无论你多么意气风发,无论你是多么足智多谋,无论你花费了多大的心血,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就会过得很茫然,渐渐就丧失了斗志,忘却了最初的梦想,就会走上弯路甚至不归路,枉费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误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毕业这几年,不能没有追求和探索,不能没有理想和目标。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甘于现状的生活就是不再前行的船,再也无法追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一定要抓紧每一秒钟的时间来学习,要明白学习不是学生的专利。 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有一句至理名言: 没有比漫无目的地徘徊更令人无法忍受的了。 毕业后这 5 年里的迷茫,会造成 10 年后的恐慌, 20 年后的挣扎,甚至一辈子的平庸。如果不能在毕业这 5 年尽快冲出困惑、走出迷雾,我们实在是无颜面对 10 年后、 20 年后的自己。毕业这 5 年里,我们既有很多的不确定,也有很多的可能性。   生活中,面对困境,我们常常会有走投无路的感觉。不要气馁,坚持下去,要 相信年轻的人生没有绝路 ,困境在前方,希望在拐角。只要我们有了正确的思路,就一定能少走弯路,找到出路! 2. 学会客观分析,冷静抉择,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一位哲人说: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抉择,每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完全把握在自己手中,只要努力,终会有成。 就业也好,择业也罢,创业亦如此,只要奋发努力,都会成功。你是不是准备把生命的承诺全部都交给别人?   毕业这 5 年里,我们既有很多的待定,也有很多的决定。迷茫与困惑谁都会经历,恐惧与逃避谁都曾经有过,但不要把迷茫与困惑当作可以自我放弃、甘于平庸的借口,更不要成为自怨自艾、祭奠失意的苦酒。 生命需要自己去承担,命运更需要自己去把握。 在毕业这 5 年里,越早找到方向,越早走出困惑,就越容易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就、创造精彩。 无头苍蝇找不到方向,才会四处碰壁;一个人找不到出路,才会迷茫、恐惧。 毕业后这 5 年,是改变自己命运的黄金时期。在最能决定自己命运时,如果还不把握,那你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我的人生我做主,命运由己不由人。    不要活在别人的嘴里,不要活在别人的眼里,而是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   别说你没有背景,自己就是最大的背景。美国作家杰克 凯鲁亚克说过一句话: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永远都是年轻人,每天都应该满怀渴望。 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关键是要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正确认识自己的才能,并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而不能只为舞台的不合适感到不快。 要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的能力,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爱好冷静选择,尽可能到最需要自己、最适合自己的地方。 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 不少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总是奢望马上就能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然而,很多好工作是无法等来的,你必须选择一份工作作为历练。职业旅程中的第一份工作,无疑是踏入社会这所大学的起点。也许你找了一份差强人意的工作,那么从这里出发,好好地沉淀自己,从这份工作中汲取到有价值的营养,厚积薄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出发,就有希望到达终点。 起点可以相同,但是选择了不同的拐点,终点就会大大不同! 毕业这几年,我们的生活、感情、职业等都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未来也充满了各种可能。这个时候, 必须学会选择,懂得放弃,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使自己稳定下来。 如果你不主动定位,就会被别人和社会 定型 !   可以这么说: 一个人在毕业这 5 年培养起来的行为习惯,将决定他一生的高度。 我们能否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这就是定位。你给自己定位是什么,你就是什么。定位能决定人生,定位能改变命运。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只要一双翅膀;灰姑娘变成美公主,只要一双水晶鞋。   在人力资源管理界,特别流行一个说法,即 骑马,牵牛,赶猪,打狗 理论:人品很好,能力又很强的,是千里马,我们要骑着他;人品很好但能力普通的,是老黄牛,我们要牵着他;人品、能力皆普通的,就是 猪 ,我们要赶走他;人品很差能力很强的,那是 狗 ,我们要打击他。 我想,刚刚毕业几年的你,一样胸怀大志,一样想成为一匹被人赏识、驰骋沙场的千里马吧?那么,就好好沉淀下来。低就一层不等于低人一等,今日的俯低是为了明天的高就。所谓生命的价值,就是我们的存在对别人有价值。能被人利用是一件好事,无人问津才是真正的悲哀! 3.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只要努力,终会有成。 人的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有梦就 会红 ,爱拼才会赢。只要不把自己束缚在心灵的牢笼里,谁也束缚不了你去展翅高飞。 在毕业这几年里,你要是能做到比别人多付出一分努力,就意味着比别人多积累一分资本,就比别人多一次成功的机会。 现实情况远非他们所想的那样。于是,当优越感逐渐转为失落感甚至挫败感时,当由坚信自己是一块 金子 到怀疑自己是一粒 沙子 时,愤怒、迷茫、自卑就开始与日俱增。 其实,应该仔细掂量一下自己,你是否真是金子? 是真金,手中要有绝活,才能上要有过人之处才行。 一句话: 真金是要靠实力来证明的,只有先把自己的本领修炼好了,才有资格考虑伯乐的事情 。 每颗珍珠原本都是一粒沙子,但并不是每一粒沙子都能成为一颗珍珠。 想要卓尔不群,就要有鹤立鸡群的资本。忍受不了打击和挫折,承受不住忽视和平淡,就很难达到辉煌。 年轻人要想让自己得到重用,取得成功,就必须把自己从一粒沙子变成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 天有下雨与日出,人生高峰与低谷。 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只要拂去阴霾,就能亮出朗朗晴空。如果你在工作上有些不如意,要相信自己不会一直处于人生的低谷期,总有一天能冲破重重云层。告诉自己:我并没有失败,只是暂时没有成功!只要在内心点亮一盏希望之灯,一定能驱散黑暗中的阴霾,迎来光明。 的确,论资历,他们是不折不扣的职场菜鸟,业务涉及不深,人脉一穷二白,在工作中经常碰壁。他们的压力并不一定都像千钧大石,而是像大雨来临前的天色,灰色低沉,明明有空间,却被灰色填满每个缝隙,只能等待大雨倾盆之后的晴空。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驴多,吃得比猪差。 这是很多刚刚毕业的人喜欢用来调侃自己生活状态的话。虽然有点儿夸张,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的确一直都被灰色心情所笼罩 -- 心里永远是多云转阴。记得有位哲人曾说: 我们的痛苦不是问题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产生的。 换个角度看人生,是一种突破、一种解脱、一种超越、一种高层次的淡泊与宁静,从而获得自由自在的快乐。 4. 能干工作、干好工作,能吃亏,能舍得。 任何人做工作的前提条件都是 他的能力能够胜任这项工作 。能干是合格员工最基本的标准,肯干则是一种态度。一个职位有很多人都能胜任,都有干好这份工作的基本能力,然而,能否把工作做得更好一些,就要看是 否具有踏实肯干、苦于钻研的工作态度 了。 在能干的基础上踏实肯干。 工作中,活干得比别人多,你觉得吃亏;钱拿得比别人少,你觉得吃亏;经常加班加点,你觉得吃亏 其实,没必要这样计较,吃亏不是灾难,不是失败,吃亏也是一种生活哲学。现在吃点儿小亏,为成功铺就道路,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你的大福突然就来了。 能吃亏是做人的一种境界,是处世的一种睿智。 在工作中并不是多做事或多帮别人干点儿活就是吃亏。如果领导让你加加班、赶赶任务,别以为自己吃了大亏,反而应该感到庆幸,因为领导只叫了你,而没叫其他人,说明他信任你、 赏识你。吃亏是一种贡献,你贡献得越多,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多。 乐于加班,就是这样的一种吃亏。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学会在适当时吃些亏的人绝对不是弱智,而是大智。 5. 给别人留余地,予人方便,善待别人,学会感恩,学会宽容。   给别人留余地就是给自己留余地,予人方便就是予己方便,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傻人有傻福,因为傻人没有心计。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身心放松,没有太多警惕,就能相互靠近。傻在很多时候意味着执着和忠贞,也意味着宽厚和诚实,让人不知不觉站到他一边。傻人无意中得到的,比聪明人费尽心机得到的还多。毕业这几年,你的天空中只飘着几片雪花,这样你就满足了吗?成功需要坚持与积累,与其专注于搜集雪花,不如省下力气去滚雪球。巴菲特说: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让自己沉淀下来,学着发现 很湿的雪 ,努力寻找 很长的坡 。记住:散落的雪花会很快融化,化为乌有,只有雪球才更实在,才能长久。 把 感恩 刻在石头上,深深地感谢别人帮助过你,永远铭记,这是人生应有的一种境界;把仇恨写在沙滩上,淡淡忘掉别人伤害过你, 学会宽容 ,让所有的怨恨随着潮水一去不复返,这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6. 努力做到职业化,行为规范,适时而动 什么是职业化呢? 职业化就是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 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使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等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 。 在每个行业里,都有很多出色的人才,他们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比别人更努力、更智慧、更成熟。但是,最重要的是,他们比一般人更加职业化!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能当你老板的原因。一个人仅仅专业化是不够的,只有职业化的人才能飞在别人前面,让人难以超越! 7. 认清面临的挑战,不断努力,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不要以为我们现在已经生存得很安稳了。对于毕业 5 年的人来讲,一定要认清即将面临的五大挑战。 一、赡养父母。 二、结婚生子。 三、升职加薪。 四、工作压力。 五、生活质量。 有的人为生存而雀跃,目光总是停在身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始无终。   有的人为发展而奋斗,目光总是盯在正前方,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不懈。 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似乎都豪情万丈,什么都不怕,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天想着房子、工作、养家糊口这些俗事儿,再也没有年轻时那种敢于 上天探星、下海捞月 的勇气了。是我们改变了生活,还是生活改变了我们?我们的思想越来越复杂,因为有了越来越多的舍不得、越来越多的顾虑,我们总是在徘徊、总是在犹豫。毕业开始一两年,生活的重担会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挫折和障碍堵住四面八方的通口,我们往往在压迫得自己发挥出潜能后,才能杀出重围,找到出路。可是两三年后,身上的重担开始减轻,工作开始一帆风顺,我们就松懈了下来,渐渐忘记了潜在的危险。直到有一天危机突然降临,我们在手足无措中被击败 毕业这几年,仍然处于危险期,一定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好好打拼,这样才能有一个真正的安全人生! 小聪明的人最得意的是:自己做过什么?大智慧的人最渴望的是:自己还要做什么?小聪明是战术,大智慧是战略;小聪明看到的是芝麻,大智慧看到的是西瓜。   在这个世界上,既有大人物,也有小角色,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活法,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潇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谁也勉强不了谁。但是,小聪明只能有小成绩和小视野,大智慧才能有大成就和大境界。小企业看老板,中企业看制度,大企业看文化。小公司与大企业都有生存之道,没有好坏之分,但对一个人不同阶段的影响会不同。小公司肯定想要发展为大企业,这是一种目标,年轻人也要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制定目标。毕业几年的你,是否经常会怯场或者是感到没有底气? 居安思危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在竞争激烈的人生战场上,打盹的都是输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如果你想跨越自己目前的成就,就不能画地自限,而是要勇于接受挑战。对畏畏缩缩的人来说,真正的危险正在于不敢冒险! 年轻人在社会的重压下,适应能力已变得越来越强,只是他们不自觉地习惯被环境推着走。他们不敢冒险,怕给自己带来终身的遗憾,于是告慰自己: 我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家人,因为我已竭尽全力。 其实,人只有不断挑战和突破才能逐渐成长。长期固守于已有的安全感中,就会像温水里的青蛙一样,最终失去跳跃的本能。 经历了这几年社会生活,你应该明白:这个世界上有富也有贫,有阴也有亮,有丑也有美,到底看到什么,取决于自己是积极还是消极。 在年轻时学会勤勉地工作,用一种光明的思维对待生活, 那么,只要张开手掌,你就会发现,里面有一片灿烂的人生。 8. 从零开始,虚心学习,吐故纳新,不断超越自己。 学会倒出水,才能装下更多的水。从毕业那天开始,学会把每天都当成一个新的起点,每一次工作都从零开始。如果你懂得把 归零 当成一种生活的常态,当成一种优秀的延续,当成一种时刻要做的事情,那么,经过短短几年,你就可以完成自己职业生涯的正确规划与全面超越。   在职业起步的短短道路上,想要得到更好、更快、更有益的成长,就必须以归零思维来面对这个世界。不要以大学里的清高来标榜自己,不要觉得自己特别优秀,而是要把自己的姿态放下,把自己的身架放低,让自己沉淀下来,抱着学习的态度去适应环境、接受挑战。放下 身段 才能提高身价,暂时的俯低终会促成未来的高就。   年轻人从校园或者从一个环境进入一个新环境,就要勇于将原来环境里熟悉、习惯、喜欢的东西放下,然后从零开始。我们想在职场上获得成功,首先就要培养适应力。从自然人转化为单位人是融入职场的基本条件。一个人起点低并不可怕,怕的是境界低。越计较自我,便越没有发展前景;相反,越是主动付出,那么他就越会快速发展。很多今天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在职业生涯的初期都是从零开始,把自己沉淀再沉淀、倒空再倒空、归零再归零,正因为这样,他们的人生才一路高歌,一路飞扬。   在毕业这几年里,我们要让过去归零,才不会成为职场上那只背着重壳爬行的蜗牛,才能像天空中的鸟儿那样轻盈地飞翔。请好好品味一下杰克 韦尔奇说过的一句话:纠正自己的行为,认清自己,从零开始,你将重新走上职场坦途。 吐故 才能 纳新 , 心静 才能 身凉 , 有舍 才能 有得 ,杯空才能水满, 放下 才能 超越 。 归零思维五大表现:心中无我,眼中无钱,念中无他,朝中无人,学无止境。 年轻人难免带着几分傲气,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所向披靡,其实不然,初入职场的新人还是个 婴儿 ,正处在从爬到走的成长阶段。在毕业这几年里,一定要让自己逐步培养起 学徒思维、海绵思维、空杯思维 ,具有这样思维的人心灵总是敞开的,能随时接受启示和一切能激发灵感的东西,他们时刻都能感受到成功女神的召唤。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希望基金委能更多的资助年轻人
pukin 2010-8-27 16:25
认识一个青年教师,博士后出站留校工作,去年开始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经申请了2年了。两次6个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都是 同意资助 ,但最后上会投票的时候都被归入了80%的行列,运气是太差了点。我把他两次评审意见的主要内容的列在下面: (一)2009年申请项目同行评议意见反馈信 一、关于你的项目的同行评议意见如下: 1 本申请利用控制算法和实时控制器,通过自己设计的。。。小型试验系统。。。。既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又有自己的特色,研究基础较好,研究重点明确,研究方案具体、可行,有望实现研究目标, 同意资助 。 2 申请人在分析研究了先进国家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BLSS)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在BLSS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研究,为航天员基本生保物资提供保证,因此,本项目的立项依据较为全面、充分。。。 同意资助 。 3 学术思想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工作基础比较扎实,但研究内容比较多,重点不是很突出;。。。;建议进一步突出重点,细化试验方案。 可以考虑资助 。 二、专家评审组意见: 投票未过半数,建议不予资助 。 本子在评审专家评议意见的基础上做了修改,而且在去年的基础上又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今年又继续申请。 (二)2010年申请项目同行评议意见反馈信 一、关于你的项目的同行评议意见如下: 1 本项目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项目,闭合生态系统运行的人工干预机制,是理论和技术性较强的项目,。。。希望对实验对象生态需求和变化特征多加考虑。 本项目可以资助 。 2 项目设计有一定的新颖性,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项目可以资助 。 3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研究特色明显,试验方案比较可行。研究团队具有一定的前期工作基础。 建议资助 。 但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设计模块较多,需要对大量的模型参数进行计算和检验,工作量相对较大,建议申请者就其中最关键的一些参数作为重点研究。 二、专家评审组意见: 投票未过半数,建议不予资助 。 我个人认为基金对年轻人比较苛刻,而对一些本来就掌握很多经费的牛人却异常的大方。顺手检索了一下基金申请的情况,发现有的大牛今年拿了 15000000 左右的经费,而且基本上是同一个研究方向的。 如果这些牛人少拿一点就可以多支持几十甚至上百个可能更有前途的年轻人。为什么国家有关部门就不能为年轻人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而宁愿为一些大牛做一些锦上添花的事呢?! 年轻人为申请20万左右的基金压的喘不过气来,可是大牛一批准就是上千万的基金啊!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5523 次阅读|10 个评论
今天的年轻人靠什么来改变命运?
lgmxxl 2010-8-12 10:47
我们常讲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改革命运、性格决定命运,等等。但今天这些似乎与命运的关系越来越远了。 50 年代甚至是 70 年代出生的人,或者 70 年代、 80 年代的大学生都有一个感想,那就是知识改变命运。这些人中的很多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靠自己的知识实力考入大学,靠国家给予助学金完成了学业,然后靠国家分配政策当上了国家干部。这些人现在由衷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党的培养。在当时,人们确信好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社会也相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农村孩子的家长也基本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吧,将来上大学,吃公粮,当干部。而对当时的城里人来讲,如果学习不好,另一个改变命运的办法就是当兵。当兵服役 3-5 年后,回到自己的城市,城市退伍办就会给安排一个较好工作。时至今日,几乎每所大学里都还有一批退伍军人,有些甚至当上了大学的处长。 但今天这一切好像都变了。大学毕业了,找不到工作,或者客气点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研究生毕业了,也找不到工作,甚至不如本科毕业时找的工作!一般的博士生,也不敢对用人单位提过多的条件了。文科类的博士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军队退伍了,也基本上没有了安置,往往是一笔钱而已。今天的年轻人,靠什么来改变命运呢?综合看来,主要靠爸爸!有个有能耐的爸爸,就可以找个好工作。于是乎,这几年流行语变了: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学得好、靠得好,不如嫁得好。知识改变命运的功能越来越弱。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富二代、官二代、英二代(精英的孩子)开始成为社会的宠儿。他们轻松拥有财富,轻松获得机会。 更为可怕的是,今天的教育越来越分化。优质教育越来越被富二代、官二代、英二代的孩子所占居,他们甚至有的是钱和路子去疏通关系,去上名校。可以说,这些孩子从小学、中学开始已经开始与穷人的孩子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上大学、特别是上名大学的机会越来越被这些二代的孩子所占据。当然,富二代、官二代、英二代的孩子也更有机会和实力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国门,享受国外的优质教育。几年后回来,又是一个个鲜活的海归,他们毫无疑问又会占据社会有利地位。要命的这些将来要成为社会精英的孩子,对社会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和认知,在他们心目中钱、官、权、关系占居更大的地位。而对乡村、对城市低层人员缺乏应有的感知。 今天的年轻人, 20 年后就是明天社会的栋梁和支柱。如何让他们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对下层的理解,可能是当务之急。对社会、政府来讲,也应该增加紧迫感,加大教育公平的改革力度。只有公平有序,通过自己能力换来的社会地位,才会得到认可。靠上代的传递换来的社会地位,并不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社会要加大这方面的改革力度,使现在的年轻人,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有较为平等的教育机会、工作机会和上升机会。只有这样,将来的社会精英来源才会多样化,人与人之间的沟壑才会得以消解,社会才会最稳定。 今天年轻人靠什么来改变命运,是一个小命题,但会涉及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只有当知识、能力、奋斗等成为改变个人命运的最有力工具时,社会才是公正、公平和正义的社会。如果金钱、关系、上代传递成为改变命运的最主要工具,那么这个社会就有点畸形了,就会失去公平、公正、正义的基础。
个人分类: 未分类|6848 次阅读|17 个评论
除了上大学的其他出路
wsunchunxiao 2010-6-20 09:01
除了上大学,现在对年轻人的其他出路,还有哪些呢?这是我一直比较苦恼的事情。 去年我弟弟妹妹没考上本科,结果双双上了专科,颇为难以后的出路。 今年我对象的妹妹又考,虽不知成绩,但想为其先谋出路。 现在的一个年轻人,上普通的二本大学或专科好,还是找其他法子自谋发展的好? 希望大家踊跃讨论,多多给我指教; 谢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15 次阅读|1 个评论
除了上大学的其他出路
wsunchunxiao 2010-6-20 09:01
除了上大学,现在对年轻人的其他出路,还有哪些呢?这是我一直比较苦恼的事情。 去年我弟弟妹妹没考上本科,结果双双上了专科,颇为难以后的出路。 今年我对象的妹妹又考,虽不知成绩,但想为其先谋出路。 现在的一个年轻人,上普通的二本大学或专科好,还是找其他法子自谋发展的好? 希望大家踊跃讨论,多多给我指教; 谢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 次阅读|0 个评论
羞悟
runninggrass 2010-5-5 20:29
近段时间我也不知是犯了哪门子邪了。在许多人看来一个能读研究生的人是何等的幸运,可我觉得实在是枯燥乏味,无聊至极,有时竟怀疑有必要读下去吗? 五一假期说好不回家了,可到时候又身不由己,也幸亏这次回去了,说来我自己都不相信。无意中看到(老爸写的)《关于年轻人》的一篇文章,文章有三段,大概内容是这样的: 第一段是 关于年轻人读书的,引用了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采访书画家黄永玉的一段话:对年轻人少废话,告诉他们多读书,什么书都可以读,书是一个人的支柱,更是人的依靠。 第二段是 关于现在年轻人的购房热问题的,引用李白的《小宅》诗:何劳问宽窄,宽窄在心中。 第三段是 关于同年轻人谈深刻的问题,讲了金庸和一个年轻人的对话:有个年轻人说他写一篇很深刻的文章请金庸给看一看,金庸告诉年轻人,等你 40 岁以后再说吧。 说实在的当我看完这篇文章之后,好像被人狠狠抽了耳光。特别是看到第一段里写道:现在的年轻人有的没有时间读书,有的读不起书,这还可以理解,而那些有书读的年轻人他们是否把握住了这大好的机会、认真而努力了呢?这更叫我无地自容了。扪心自问,身为一名研究生思想意识如此淡薄,知识面竟如此狭窄,还谈什么深刻,羞愧啊,以后真的再不能懈怠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7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年轻人,你一定要有成为某个领域专家的决心才行
zouchen 2010-5-5 11:12
夏天又来了。 街上的女人越穿越少了,男人的坏心思越来越多了。 刚过五一,就是五四。 劳动节的真味还来不及细尝,青年节的真义又扑面而来。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懵了。 一切粹不及防,一晃而过。 没有人愿意拿出哪怕五分钟哪怕一分钟去想一想,什么叫劳动节?什么叫青年节?这两个节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关系是什么?在劳动节与青年节之间的短短三天中到底有多少文章可作?劳动节与青年节有什么关系? 不想,这个清晨,在来公司的路上,我竟然发现了它们之间的迷人关系,五一与五四加起来就是五五,平均一下就是五二五,我爱我,这个理解恰到好处,充分表演了我内心的想法。 我就是让你去我爱你,五一与五四之间应该有个五二五节、我爱我节,难道你还不明白吗?劳动节与青年节之间的关系,还有它们与你的关系就是这个我爱我节,就是让你去真心爱己。 你一定会嘟着嘴说:我很爱自己啊。 你撒谎。你根本不爱,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爱。 劳动节的当天,我站在一个窗边,看到窗外一个建筑工人正在双手抱着一大摞砖,就在那一刻,我突然就明白了劳动的含义,脑子里出现了两个字:干活。 很多人一听干活,就认为是出大力,体力劳动,只知道这个世界的干活就是体力劳动,却不知道脑力劳动也是干活,甚至还有很多人就从来没有启用过脑力劳动。尤其是很多年轻人,在家从来不干家务活,上学也学着偷懒,体力劳动没干不说,上班后终于需要开始脑力劳动了,可,一下子全乱了,脑力劳动原来更累,脑子里的存货原来都过期了,平日又在跟情人同学朋友们过着普遍愉悦的小生活,根本就没心思没打算去看书去学习去充电,一切都顺其自然吧,这就是很多年轻人安慰自己的话,好像自然是他们家的,什么都不用做,顺其自然就能开花结果? 一次坐动车,我的左邻右舍全都是年轻人,三个小时的车程,这几个年轻人分成了几种状态:有两个打了一路扑克,有一个睡了一路,有一个玩手机玩到我几次都忍不住去看他,有一个从上车吃到下车,有一个还算不错,终于在车开一小时后拿出一本书,可看了不到半小时,书一合,眼一闭,就到了北京,看着他们,我就偷想,光说我能成功,他们都这样的无所事事,我不成功才怪。 其实,你怎么做才算是真正地爱自己,其实,很简单,就是纯一坚韧地去劳动,不要耍手段,不要走捷径,全身心地投入你所喜爱的工作中,这样你整个人都会是无比充实和快乐的,精神上丰收,物质上也不会差。 这个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和机构开始更加尊重专家的观点和建议,专家的社会地位和时代价值也越来越凸显,好像人人都想成为一个专家,不管是成为哪个领域的专家都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情。 其实,成为专家,这有多简单,很多人又会说:徐大伟,你就知道说大话,成为专家很简单,怎么我就不是,我的同学也不是? 你不是就对了,因为,你方法不对,付出也太少,其实,只要你是真心地投入一个行业,深入去研究这个行业,去钻研业务,去琢磨道理,去认真研读这个行业所有的名著和名人言论,不出三年,最多五年,你一定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若你谦虚,你非说这样还不够,自己还不算是专家,那就再坚持一如既往地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交替运用,十年之后或二十年后专家这个称谓或许都不适合你了,该叫你行业权威、业内大腕才行。 大事的道理从来就如此简单,成大事,须简单。 但,我们其实不怕复杂,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变得越来越复杂,自己复杂还不够,还把生活把工作也弄得无比复杂,我们怕简单,我们早就不知道什么是简单了,不知道,地球也简单,太阳也简单,小溪不复杂,大海就更简单。 从此刻,就来简单,简单地相信这样一件事情:一个人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就下定决心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我明白,也许,你不想成为什么专家,你想成为富翁成为领袖,但你不去看看,多少富翁多少领袖不都是因为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某个领域的领导才成就了他们的一生吗? 并且你还要相信,成为一个专家从来没有那样难过,只有坚持不懈地付出,不成功,别嘀咕,努力还不够,低下头接着干活就行了。 不想到最后,我们都是这样过日子: 退休了,老了,天天盼牛奶的马达声,盼邮差的脚步声,这是人生。 转自徐大伟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eba020100il9w.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zw373737 2010-5-3 17:53
新华网北京5月3日电(记者卫敏丽)记者从共青团中央获悉,为树立和宣传当代青年的优秀典型,引导和激励全国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日前决定,授予习朝峰等30名同志第十四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   荣获第十四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的分别是:   中国人民解放军66010部队55中队中士习朝峰   武警8672部队91分队政治指导员西西玛(藏族)   神华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大洪沟煤矿综采队队长朱建文   云南省普洱市公安边防支队勐马边防派出所政治教导员朱绍平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第四十一所所长任全彬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超低渗透油藏第二项目部关一增压站站长刘玲玲(女) 中央民族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刘媛媛(女,苗族)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分院副总工程师那艳玲(女,满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下甲乡河洲村弄怀念恩小学教师阮文凭   中央纪委办公厅正处级纪律检查员、监察员李宗礼   黄河科技学院执行院长杨雪梅(女)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吴青山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海口舰见习舰长邹福全   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   江苏中科梦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福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乌图布拉格村农民陆俊吉 广东省东莞鑫鹏鞋业公司工人阿斯姆古丽阿布都克力木(女,维吾尔族)   南开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陈永刚(回族)   福建省漳州市公安局巡逻特警支队直属大队大队长陈伟强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县塘坪镇禾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锋   上海市普陀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工会副主席金晶(女)   河北省秦皇岛市邮政局发行投递分局投递员赵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肾脏免疫科主任赵晓东   浙江省温州市建筑工程公司工程项目部钢筋班组长贺刚   西藏工程勘察施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岩土水文钻探机台班长索朗(藏族)   江苏省江都市仙女镇党委副书记兼横沟村党委书记黄俊   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消防总队南宁支队兴宁大队朝阳中队中队长黄胜新 湖北省董明免费心理咨询工作室咨询师董明(女)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谢灿军   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地铁十号线二期01标工程项目经理路刚。   同时,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授予邝卫华等6名同志第十四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   据介绍,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系列奖项是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的最高荣誉。 新华网北京5月3日电 题:激情奋斗书写无悔青春第十四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群像素描 记者卫敏丽 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又有30名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赢得了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的最高荣誉。 他们当中,有勇攀科技高峰的青年科学家,有党性坚强素质过硬的解放军战士,有潜心钻研科技致富的新一代农民,有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以火热的激情、不懈的奋斗书写着无悔的青春之歌。 青春激情为祖国而燃烧 自主创新是民族发展与振兴的不竭动力。作为我国第一款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通用CPU龙芯1号、龙芯2号及2号增强型的核心研究骨干,张福新领导的龙芯产业化团队攻克了多个技术及市场难题,保证了龙芯产品的一流质量,开发出了第一台使用国产自主龙芯处理器和国产操作系统的低成本个人电脑,壮大了产业链,并在市场上取得了突破,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科研成果转化道路。 在15年的公安工作中,福建省漳州市公安局巡逻特警支队直属大队大队长陈伟强曾60多次带领防暴队赴云霄县打假,捣毁了制假窝点675处,抓获涉假人员297名,罚没总款近400万元,查获卷烟机、彩印机等制假机械437台套、冒牌卷烟17158件以及大量制假原材料,有效地遏制了假烟蔓延的势头。他还先后带领防暴大队成功处置1115暴力抗法、1218特大洗劫大巴、106500万特大绑架案等重特大案件。 做永久牌村官,不做飞鸽牌村官。大学生村官黄俊深知凭一时激情到农村并不难,但干出一番事业不容易。1998年,他大学毕业后回乡先后担任仙女镇樊庄村团支部书记、经济联合公司副经理、党支部副书记。他主动联系企业到村投资建项目,打通小额贷款绿色通道,帮助农民解决创业资金难问题,争取资金修通村里的水泥路,极大地改变了所在村的落后面貌。他坚持经济优先发展、环境优美发展、民生优势发展、组织优化发展的思路,积极筹办大学生村官科技创业示范园,着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格局,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新农村。 巾帼立功绽放骄人风采 率先在国内开展地铁火灾的实验研究,并应用于天津、沈阳等地铁工程实践中,共节省1.4亿元人民币;首次进行了特长隧道的防灾救援设计及相关研究,提出了特长隧道防灾救援及安全疏散模式标准和特长隧道运营通风及防灾通风技术标准;首次将环控专业技术引入铁路隧道设计研究中,加速了该学科的发展与技术进步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分院副总工程师那艳玲以这些突出的工作业绩,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向世人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风采。 凭着一股子刻苦钻研的劲头,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超低渗透油藏第二项目部关一增压站站长刘玲玲在焊工岗位上一干就是14年。近年来,她先后攻克技术难题26个。担任焊工班班长期间,带领全班18名女工,常年工作在荒漠戈壁上,奔波在人烟稀少的深山中,累计行程上万里,焊接各类管线2070多公里。她本人先后参加西气东输、陕京管道、长庆大气田等多项重点工程施工,焊接千方以上大罐10具,完成大小焊口4.5万多个,合格率99%,创产值5800多万元、利润600多万元。 杨雪梅领导的黄河科技学院是一所拥有8个学科、13个学院、62个专业,在校生3万多人的综合性、开放型大学。多年来,她走出了一条民办高校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办学之路。她认真研究民办高校的发展规律,提出民办高校的生命力、社会地位最终由内涵决定,并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校长品牌名师品牌学生品牌德育品牌公益品牌的品牌建设体系。她还热心公益事业,免费培训了4000多名下岗女工和外来打工妹;举办了郑州市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村妇女骨干素质教育培训班,培训骨干1000多名;她还救助了数十位困难学生,并参与发起成立了郑州市扶残助残促进会。 身残志坚引领时代精神 以一个汉族教师的身份扎根瑶族山区,以一个文化使者的身份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推动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下甲乡河洲村弄怀念恩小学教师阮文凭。双腿残疾的他,15年如一日拄着拐杖动员适龄瑶族儿童入学,运用汉语和瑶族语言互相配合进行双语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他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带领学生和群众建起了新校舍,改善了办学条件,扩大了办学规模,使该校学生从1995年的5人增加到目前的65人,入学率达100%,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成绩年年名列全乡同类学校前茅,一个停办了4年的弄怀教学点被办得红红火火。 金晶因在巴黎街头拼死保卫手中火炬而被誉为轮椅上的天使最美的火炬手。这位遭遇厄运然而始终笑对命运的残疾姑娘,从未对生活有过抱怨。她热心公益事业,多次赴北京等地参加各类大型公益活动;作为上海市世博志愿者宣传大使,她为上海世博会、为上海文明建设全力奉献;她还倡导成立了上海市普陀区建设系统迎世博志愿者服务队,带领区建设系统志愿者们整治市容市貌、服务世博。 董明9岁时因意外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课程,并经常在网上写作、投稿,用文章感化服刑人员,用自身经历鼓舞残疾朋友。她还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志愿者,曾担任聋哑学校志愿者老师、世界禁烟大使、环保志愿者、北京残奥会形象大使和残奥会志愿者等。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她拿出自己1万多元的治疗费,前往重灾区一线担任心理辅导志愿者,让许多因地震而重度残疾的人重拾生活的信心。 将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作艰苦创业、为祖国争光的实际行动,这是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共有的时代精神。 让我们记住这一串串闪光的名字,并向他们致敬!习朝峰,西西玛,朱建文,朱绍平,任全彬,刘媛媛,李宗礼,吴青山,邹福全,张军,陆俊吉,阿斯姆古丽阿布都克力木,陈永刚,林锋,赵红,赵晓东,贺刚,索朗,黄胜新,谢灿军,路刚 新华网北京5月3日电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回信,向广大青年朋友致以节日的祝贺,勉励青年和青年学生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实践中书写美好的人生。   去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中国农业大学,与师生们共迎五四青年节。在同师生代表座谈时,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希望。近日,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给胡锦涛总书记写信,汇报了他们一年来按照总书记要求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投身实践的情况。   胡锦涛在回信中说,从你们的来信中了解到,一年来,中国农业大学认真践行服务三农的宗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明显进展;同学们通过刻苦努力,学业、品德、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可喜进步,不少同学毕业后自觉到艰苦地方和基层一线去工作,以出色表现赢得了各方面的肯定。我为你们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的高兴。   胡锦涛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为农业院校赋予了重大责任,也为广大农科学子提供了广阔舞台。希望中国农业大学始终秉持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下大气力提高教学水平、加强科研攻关、培育优秀人才,为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更大贡献。希望中国农业大学的同学们牢固树立远大志向,努力掌握过硬本领,在热情服务三农的实践中建功立业,书写美好的人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4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年轻人要掌控自己的命运
biofuture 2010-4-13 19:34
其实这篇以前发过在另一个博客里的,那个博客很久未更新以至有一天发现连密码都忘了(汗颜!)。决心重开博,常更新,记起这篇,于是拿来做新博的第一篇,(内容也是转载的)。年轻人要掌控自己的命运 ,非常非常认同和欣赏这句话,这句话的背后涵义。 近日看到一篇某大学的学生记者采访饶毅的文章,感觉真是很好!虽然不认识饶毅先生,然而此番言论令人由衷敬佩! 饶毅教授因研究神经发育的分子生物学而闻名科学界。他放弃了美国名牌大学做讲席教授的机会,在北京大学向海内外公开招聘生命科学院院长后,接受聘任,回祖国效力。   5月5日,下午三点半,饶毅来到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二楼会议室,与生科院教师们交流。交流结束后,他参观了生科院实验室和国家光电实验室。在安排得满满的行程中,我们全程陪同,可是只能趁着乘坐电梯的间隙,还有从生科院到光电实验室的车上,问几个问题,加起来不到五分钟。   不甘心专访浅尝辄止的我们,在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工作人员的帮忙与安排下,得到了5月6日上午送他去机场的机会。虽然感冒未好又添疲惫,一路上,饶毅教授还是热情地和我们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坐的是旧的小巴,车子在行驶过程中不断发出嘈杂声,他担心我们听不清,还不时地提高嗓音。   年轻人要掌控自己的命运    年轻时,他对分子神经生物学感兴趣,他很明确自己出国为什么。他告诉我们,要掌控自己的命运。   记者团:你说过北大生科院里15个学生就有14个想离开生物学,不想继续做科研。其实在我们学校本科生里,这种现象也很严重,很多同学并不喜欢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或者说很多同学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您觉得大学生应该怎样给自己定位?   饶毅:一定要自己多思考,家长、老师的意见其实都处于从属地位。年轻人很早就应当意识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然后尽早掌握自己的命运。   大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被家长、老师的意见所左右,他们的意见仅供参考。自己要有自主性,找到感兴趣的行业和领域,并尽量深入了解,尝试。一个人年轻时可能有很多爱好,要发掘出自己最感兴趣、最好也是最擅长的那个。   记者团:那么,以您在国外20年的经历,对比一下国内外大学教育,国内学生这种对自我人生规划不清晰和实践动手能力差, 原因是什么?   饶毅:我觉得国内大学生不是动手能力差,而是动脑能力差。脑筋开动起来,想的问题多了,并且把这些问题想通了,自然会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怎么样去达到,才容易动手做到。所以说,动手能力是其次的,动脑能力才是关键。   而且如果没有动脑筋,在大学里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上课就失去了意义。   记者团:那您欣赏什么样的学生呢?   饶毅:还是能主动思考问题的学生。   记者团:您曾在《何时拒绝哈佛闲话学校崇拜》的文章中指出,立志于做学问的人应看重专业而不是学校名气,那对于想找工作的学生来说,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饶毅:更应该看重专业,因为这是你赖以生存的根本。选择一个专业实力强的学校,打好专业基础,才能找到好工作,取得好成绩。所以,不管是对于将来立志于做学问,还是毕业后直接找工作的学生,选择专业、有专业深度更加重要。 果断回国,不怕碰到难题    北大生科院的学生很欢迎饶毅,认为他带着崭新的理念、乐观的态度走进了北大。   记者团:前不久《科学时报》在采访您的时候,您说促使您全时回国最重要的原因是归属感,那么,这半年的时间里,您找到自己所追求的归属感了吗?   饶毅:(笑)当然找到了,不然今天我也不会站在这里。学了生物学的人,知道本体感很重要。这归属感就象本体感一样,可能你们年轻还无法理解,但对于我来说,确实很重要。   记者团:在您回国之初,朋友劝您说国内人际关系复杂,科研环境不好,您说许多问题,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就能解决,您遭遇到朋友们说过的问题吗?解决了吗?   饶毅: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些解决了,有些还没有解决。人总会遇到各种难题,关键是要向前看,然后把它做下来,不要怕。   三十年前的人同样会遇到很多问题,而且很多问题没有确定答案,但是那时的人没有惧怕,摸索着把它做下来,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现在我们坚持去做,三十年后再回头看,同样会解决很多问题,做出很多成就。   记者团:北大希望您两年关闭美国的实验室,但是您两个月就做到了,是什么促使您如此高效呢?   饶毅:(笑)我只想简单一点。我要给别人做好表率,如果自己做事都拖拖拉拉,还怎么引导别人?而且我在北京的实验室已经运行几年了,只要美国实验室的人员找到其它实验室去工作,我就可以关闭,所以处理起来比较快。   记者团:这次你在百忙中做客我校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我们也了解到您在北大发起了展望事业 探讨人生系列讲座,那么,通过这类讲座,你希望同学们从中得到什么?   饶毅:(笑)让学生们接触到不同的人,让他们了解到这些人在做什么事,为什么做,是怎么做的   我们还鼓励学生听学术报告一定要听,这是学术生涯的常规部分。   通过学术报告,你可以了解到别人研究的最新方向和成果。科学是需要交流的。报告不仅仅面向学生,而且是给老师的。但是在国内,老师很少来听学术报告,其实这是对资源的浪费,也表现出对智力生活缺乏追求。   记者团:我校提出过要培养学术大师、政治精英、工商巨子,你在担任北大生科院院长后也指出要培养领袖型人才。关于如何培养,您有什么构想?   饶毅:生命科学学院培养的领袖型人才主要是生命科学学术研究和生物技术事业。   首先是要帮助学生培养目标。最优秀的学生,不能目标太低,专门想毕业后怎么就业。我们要帮助他们把目光放长远一些,确定自己更高的目标和方向。明确目标后,才能不盲目地被就业扰乱心思,才能静下心来为高目标做深入的准备。   要培养学生的特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偏好,没有必要要求大家都学一样的东西。而且学生有了自己的特长,潜力能更好地被激发出来。   另外就是倡导合作,不管是与同学合作,还是与老师合作。 留学之路,关键在于充分准备    能够找到三个美国科学院院士写推荐信的留学生,到现在估计也不多见,或许已经成为一个纪录。   记者团:您当年准备出国留学时,有三位美国科学院院士给您写了推荐信,您是怎么争取到机会的?   饶毅:我导师接待了一个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我参与了,他答应给写推荐信。   有一个圣迭哥加州大学的教授,我去听他的讲座。讲座结束后,我问他能否给我一个面试的机会。他让我去和平饭店。第二天我去面谈后,他答应给我写推荐信。   还有一个是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冯德培,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这次是我导师帮忙,把我介绍给他。他和我谈后,再写信。以后我和他多年有通讯。   记者团:他们为什么愿意推荐您?这是不是和您一直强调的积极主动有关系?   饶毅:主动性很重要,但是得到机会后,还要看事先是否有充分的准备。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然后提前作好准备。   曾经也有学生主动找我,希望我给他写推荐信,但是面试的时候,他一问三不知。他是想等通过之后,再详细了解这一领域,但这样机会来了也没有用。   记者团:那您在决定留学的时候肯定做了很多准备。除了专业之外,你是怎么学习英语的呢?那个时候的条件并不好吧。   饶毅:(笑)是的,不过当时大家都知道英语的重要性。其实我高考时,英语只考了三十几分,在决定留学后就努力学英语。   我学英语最主要的方式是看英文小说,既增加了词汇量,又增强了语感,还很好玩。英文小说分不同级别的简写版,从最初级的开始看,看到原版时就完全没有什么障碍了。读专业文献也轻松了很多。   我坚持听一段课文或者听力材料,反复听,直到不看书也听得懂为止解决听力。那时只有广播,不象现在条件这么好,我每天听英文广播,既了解新闻又锻炼了听力。   记者团:刚出国的时候,您在国外生活习惯吗?   饶毅:在语言上没有大问题,出国前,自己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在智力上能够自理。但是不会做饭,第一年这方面比较困难。 他以敢言著称    回国前饶毅就以敢言著称。有人称,北大敢聘用具有品德正直和直言不畏个性的饶毅,是对北大科学和民主传统的明证。也有人叹,国内学术环境复杂,饶毅回国是飞蛾扑火,希望他不要被烧掉翅膀。   记者团:昨晚讲座中,您提到一个字的文化管,认为学生受学校和家长的约束太多,不利于学生发展。您在学生时代受到的约束多吗?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   饶毅:(点头)学生时代大家差不多,都受到很多束缚。我认为学校和家长减少束缚,提供一个支持学生成长的宽松环境。学生成长需要支持,而不是管。   记者团:我校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虽然一直大力发展人文,但与北大相比应当还有一定差距。您能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给我们学校提一些建议吗?   饶毅:我不觉得你们学校跟北大有差距。不管是在北大还是国外大学,现在的教师普遍重视自己的科研,花在学生教育时间不多。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相互借鉴。   大学生没培养好,老师有责任。考上大学时,千里挑一、万里挑一挑出来的学生,我们必须重视教育。要不然,对不起学生、对不起家长、对不起社会。   记者团:人文社会科学要求学生知识面广,这就要保证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但是我学人文学科课时很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您觉得这种现象合理吗?   饶毅:人文科学我不是很清楚,而且又没看到你们的课表,不知道具体情况。但是我觉得这里关键是要达到一种平衡。我想,伴随着课程进度,我们会给学生留出时间阅读一些相应的经典著作或文献,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记者团:今年是奥运年,也是多事之秋,为了支持国家统一、支持奥运,同学们穿上印着中国加油的T恤,还在宿舍窗口挂上国旗。您怎么看待这种充满激情的大学生?大学生应该怎样发挥自己的激情?   饶毅:有激情是好事情。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只关心功利,而不关心社会公平和正义。大家要更多地想怎样使自己的国家更好地发展,怎样创造一个能给大家更多关爱的公平社会。   记者团:大家评价你以敢言著称,你是怎样看待这种品质的?   饶毅:如果连话都不敢说,那还有什么自由呢?   记者团:作为校园媒体,我们记者团一直追求着激情似火,理智如冰的精神,并力求既做华中大的人民日报,又做华中大的南方周末。在采访的最后,您能送给我们几句寄语吗?   饶毅:幻想未来,充实现在。(记者团 谭晓光 张莎莎) 转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http://www.jyb.cn/xy/xylb/xyrw/t20080514_161960.htm 明日百傲与大家共勉!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让年轻人有个“奔头儿”
boxcar 2010-4-13 00:54
一早起来上科学网博客看新博文,看到了吴飞鹏老师的新作 给年轻人平静的心和更多的机会 【1】,要效仿当年的程咬金的招式在现行体制的一些潜规则上砍上三斧子,争取解决目前存在的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拜读之后,我忽然想起在单田芳的评书《隋唐演义》中,程咬金的绝招是三斧子半:(1)砍脑门;(2)扎眼睛;(3)劈排骨;最后半招捎带脚。吴老师一口气使出了前三招,还留下半招给我们,我便想顺势也写篇捎带脚的博文,说说如何让年轻人有个奔头儿这个话题。 所谓的奔头儿,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这种目标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奋斗目标。有没有奋斗目标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状态。有远大目标的人,因为能看到或者预见到未来的头儿,所以知道往哪里奔,也就知道努力奋斗和拼搏,其中奔的线路清楚而做的好的那些人,可以熬出头儿真正达到自己的目标。没有目标的人,每天的所作所为可能更像随机行走,结果一辈子很可能都是碌碌无为,啥事儿也没干成。从这个意义上看来,有目标要比没有目标好,有大目标比小目标好,有远景目标比鼠目寸光好。 我们说要有目标,下来就该是有怎样的目标或者说奔哪头儿了。世俗点儿的奔头儿(具体目标)无非是当大官儿、赚大钱、出大名甚至娶大美女等等,这当中可能还有交集,最高层次的估计是把这些一网打尽、通吃干净。把这些目标写出来确实显得俗了点儿,但这是当下中国的实情,不坦然面对反而显得虚伪。其实这些目标总结起来就是获取最大、最好的资源。俗的说罢,咱在说说层次高点儿、有些抽象的目标贡献。如果有人说要立志解决人类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立志解决重要的理论问题或揭示自然界的重要谜团,这绝对是重大的贡献,并且也是很高层次的目标(雅得要死,简称雅死),可惜这要是明说出来照样得准备迎接纷飞而来的板砖,因为大家回觉得这种目标制定得很不靠谱,而且说出来的人必定虚伪。看来明说出来奔哪头儿都不好,其实如果一切正常,大家真正做的是两头兼顾,这样才比较合理。 其实吴老师在他的博文中砍出去的三板斧的目标是三衔官衔、头衔和奖衔(奖项和级别)。这三衔是目前学术界很多人的奔头儿所在,而且相当多的人绝对不会满足于获得其中之一,总是在争取三衔齐响,当然次序或可分个先后。能成功奏响三衔以前通常是中老年人,现在却正呈现迅速年轻化的趋势。因为有了众多成功范例,所以想效法先前成功人士的光辉足迹亦步亦趋地走下去的年轻人已然不少,做法上也无非是大干快干加23干(本来是巧干,被人误读为23干)。我这里所说的23干,其实就是官衔、头衔和学衔一个都不舍地在2~3个方面(科研、行政、教学、社会活动等)同时干,结果其实哪个方面干得都有些三心二意一次都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却可以用不公平的方式攫取到资源,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会有些人用这种方式,在其实并没有能被大家公认高水平的情况下,却得到了高度的评价,进而获取相应的利益,一步步地实现其奋斗目标。这是目前学界的现实情况,我们也不用假装没看见回避它。之所以这种风气会悄然兴起甚至有盛极一时的趋势,其中的原因吴老师的博文和此前很多博友的文章里面都已有所分析,我不再赘述。我要抡的这半斧子捎带脚,就是要砍砍(侃侃)导致作为科学家伙的年轻人生出心魔(急和贪)的一些外部因素和克服这些问题的建议。 经常有人批评现如今的年轻人太浮躁了,其实把这事儿说得再明白一点儿就是很多年轻人太急于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以至于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这便是急。年轻人(其实我勉强也算年轻人)心急的原因很多,有纯生理因素的(年轻,血气方刚)也有心理因素的,这些统称内因;当然除了内因以外还应该有外因,也就是促使他们心急和焦躁的外部环境因素。晚70后、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时运不济,赶上了出生高峰期,这使得他们在任何阶段(升学、就业等)都面临激烈的竞争,要想脱颖而出,要么你是有足够强大实力的天才人物,或者你有不简单的背景(或关系网),这两样能帮助年轻人迅速成功;如这两样不幸都没有,就只好去和别人比拼速度了,下手快、干得也快的也能显得比较成功。既然要快,就难免萝卜快了不洗泥地一路飞奔急功冒进,结果难免由于心太急而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想让年轻人不急,稳扎稳打地进步,就只能先牺牲点儿效率,公平公正地给每个年轻人提供尽量均等的机会,让他们循序渐进地不断进步。 现在有些年轻人可能会表现得比较贪,什么都想要、都想多要,在索取方面表现得很不含糊。这其实也有客观原因,我们先抛开中小学和大本阶段教育不到位所产生的问题不说,单就年轻人成年以后到不惑之年之前这个阶段来说,有些外部因素造成他们的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面临着很多必须做的事买房、结婚、生子和赡养父母等,这些事一路做下来要花很多钱,而且这类支出也呈飞涨的态势,而以年轻人不高的薪水要支撑这些比较困难,所以只好想方设法地赚钱,于是对待钱的态度上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贪。除此之外,有些年轻人由于缺乏经验,可能不善于评判自己的工作(和别人的工作)状态和成果状况,会一味地追求高、新、特和多,什么都想做,结果可能造成很多研究都深入不下去,做的都不到位,一路忙下来,反而收效不大、乏善可陈,这便是贪多嚼不烂。造成这种现象的外部因素是对年轻人的要求和期望值过高,同时年长的、有经验的研究者没能帮助他们发现并解决这类问题,只是被动地等待他们吃尽了苦头后自己渐渐悟出道理。比较合理而且可行的做法是长者们帮助年轻人选定目标,并设计好前进的线路,甚至帮他们掌握把一个复杂的大问题分解为一连串难度逐步增加的小问题的思想方法。 总之,年轻人应该有个奔头儿,这样才能更好地成长,老师和其他长者应该充分借鉴自己的经验,帮他们实现目标。 ~~~~~~~~~~~~~~~~~~~~~~~~~~~~~~~~~~~~~~~~~~~~~~~ 参考: 【1】吴飞鹏: 给年轻人平静的心和更多的机会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1142
个人分类: 科研|11771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不敢当”的两件事
ripple 2010-1-12 14:15
父亲走后,许许多多的我们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来看望,吊唁,很多人和事让我们感触和动容。尤让我们感动和惶恐不敢当的有两件事: 一件是、父亲几十年前工作地的老同事远道专程送来一副挽联,近3米长半米宽的宣纸上大书道: 储君品质难为谕,万古云霄一羽毛。 联中的意思,我们好久后才知道,出处竟是杜甫颂诸葛亮,续范亭将军颂毛泽东的诗句。虽然是借用,但如此高的评价,一向低调的父亲若在世,想必也必称不敢当的。 如今,父亲不在,我们不知道父亲是不是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但是我们知道,这些父亲的老同事们,几十年前,和父亲肩并肩同室工作,后来的几十年,和父亲在同领域工作,虽远隔半省,几十年来却对父亲的为人没有过半点怀疑。 挽联的评价也许真的有些不敢当,但是几十年来深知父亲的长辈告诉我们父亲这样的品质,却使我们深感欣慰和自豪。 父亲一生低调,生前也再三叮嘱后事要低调,和平常人一样。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轻人可以申请的基金
seebrightpla 2009-8-8 19:47
基金种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要求:35岁以内 申请/批准时间:3月/9月 特点:属于人才基金,要求申请者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项目具有创新性,对于普通的年轻人比较适合,是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项目。 优点是不限项,资助率高,对课题组成员职称无要求,尤其是在高级职称紧缺的年代。 缺点是累计主持只能一项,资助额度低,仅是面上项目的一半左右。竞争激烈,年轻人间的PK,思路都很新,本子质量相对很很高,要脱颖而出不容易 基金种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要求:无 申请/批准时间:3月/9月 特点:要求申请者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项目具有创新性,是国基自然科学基金中最普通、数量最多的项目。因为没有年龄限制,年轻人积累时间短,研究基础相对处于劣势,但一般本子写得好,思路新,因此基础很好的年轻人申请面上项目具有优势 优点是不限项,资助额度较高,是青年基金的一倍左右,累计主持项目数无限制。 缺点是资助率相对较低,年轻人因积累少不占优势。 基金种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 不了解,欢迎补充 建议:基础很好的年轻人跳过青年基金直接申请面上项目 基金种类: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项目 要求:工作三年以内(含三年)、未主持过国家课题 申请/批准时间:3-4月/12月 特点:中央部门所属重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点上工作的正式教师可以申报 优点是相对公平,竞争不算太激烈,据说在不限项时是大多数年轻人的第一桶金。 缺点是2009年度起限额申报。 基金种类: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要求:40岁以内,副高职称以上 申请/批准时间:不定,每年都变动,注意每年的申请通知 特点:人才基金,普通高校教授为主,重点高校副教授为主 基金种类:教育部霍英东基金 要求:35岁以下,博士学位或副高职称 申请/批准时间:双年的12月1日至第二年的1月31日 特点:分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每个高校只有一两个名额,对教学、科研均有较高要求,非牛人可不考虑。 另外,各省市的基金中博士启动一般不限项,一般要求未主持省部级项目、获得博士学位未满3年等,面上和重点项目一般竞争激烈。各省市还有厅局级的基金,各学校的校级基金,相对都比较容易 开放基金各行业差别大,而且一般不会拨款到单位,不过如果没有资金来源,可以考虑,算是起步吧 一般来讲,国基和教育部基金要比省基金或厅局级基金更加公正一些。 个人感觉,对于年轻人来讲,不要在乎基金大小、类型,只要有机会就要尝试去申请,哪怕只有几千块钱,哪怕一分钱都不能拨到学校,重要的是怎样尽快踏上征程!每一次申请都是一个锻炼提高的过程,通过慢慢积累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妄想一口吃个胖子是不太现实的。 另外,每个行业不一样,每个人的情况也不一样,不要总是想别人获得了什么,拿到了什么,没有可比性,不要总是问第一年会不会中、二类学校能不能中……类似的问题没有任何意义,还有人登过月球、拿过诺贝尔奖呢,那些都跟我们没关系,重要的是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 我觉得首先要跟自己比,克服自己的缺点,每次都有收获,每年都有收获,自己能切实感觉到提高就行了,一步一个脚印,最终一定能登上山顶。 每一次申请都能有大的收获,这样的觉悟,这样的效果,你有吗?如果有,恭喜你,离成功不远了,暂时的困难和艰辛根本算不得什么;如果没有,哪怕你暂时拿到了基金,取得了所谓的成功,最终也将会被抛弃………… (摘自: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474304&pid=14330074&page=1#pid14330074)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7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喜一忧,发人深思(新添照片)
Fangjinqin 2009-8-8 08:53
三喜一忧,发人深思(新添照片) 方锦清 这次我应邀参加了在兰州召开的第六届全球华人物理大会( OCPA6,2009 、 8 、 2-8 、 7 ),会议规模之大超过 600 人。从学术上,确实颇有收获,值得一喜是,我国大陆学者高鸿钧(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和孟杰连(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分别摘得 2008 、 2009 亚洲成就奖( AAA ) ,该奖是为海外华人物理学会工作者而设立的的两大奖项之一,另外一大项是杰出青年教授奖,今年获得该奖是海外仲冬平教授, 这里暂且不谈。我只来讲讲我遇到的另外二喜一忧,令我深思。 二喜是这样的,我的手机上的存储卡坏了,我从兰州大学门口乘 1 路公共汽车到广场西,一下车就进入兰州市庆阳路移动音乐厅一家手机店,一问他们,说没有卖存储卡,只卖手机,在柜台接待我的是一位小伙子,名字叫赵继承,我请他检查为什么我的手机上照片图片栏目总显示无存储卡,他二话没说,便帮助我认真地检查存储卡,经反复检查,结果肯定是存储卡坏了。于是,我决定买一个新的存储卡。这就要到修理店去买。因为人生地不熟,我不知道到那个店去买好。虽然他向我介绍了,但是我不知道怎么走。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自动带我去,拐了两个街道才到一家手机修理点。我买到了 1G 存储卡 , 老板娘说 50 元一个,最后只收我 40 元。据小赵说,如果他不带我来,就要收我 50 元。我心里想,还好有他帮助,我就把 10 元要给他,可是他怎么也不要。这就是我遇到的一喜,喜的是有这么好的一个年轻人,既助人为乐,又不贪财,使我感到高兴的是:我看到了,在激烈的市场经济冲击下去,即使这一代经商(打工)的年轻人确实是好样的,他们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迷失方向,不向钱看,说明年轻一代的主流是好的。 一忧的是,这次我有幸参加了兰州大学召开的敦煌学博士生论坛博士生组成的 25 人的一个敦煌考察团,沿我国丝绸之路去考察敦煌莫高窟。他们团队是由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专门组织他们去考察 , 并委派 3 个研究生(两男一女)作为领队带领他们去。开始在火车站集合点名后,领队与大家一同进入候车室。但是大家都上了车箱之后,却吃惊地发现:三个领队突然不见了,他们没有对任何人说一声 Bye Bye ,就悄悄地溜回去了,他们的行为令大家感到失望,引起了一片哗然和热议,为什么居然不公开说一声再见和原因?怎么这样不够朋友啊,多少有失做人的起码的品德啊,岂不丢失自己的人格啊, 。当然说什么的都有了!最重要的一点:三人都是研究生,并作为研究所派遣的领队,或至少是陪同人员,竟然这么不告而辞,擅自离开负责的团队,这是什么行为?什么精神?什么表现?这与其研究的敦煌学的人文精神多么格格不入!与他们三人的身份并不相称! 这种有点临阵脱逃 与上面的一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过,我必须强调指出:上面的一忧只是这次考察的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虽然发人深思,但是整个考察过程,我又为第三喜所感动,这更为难得! 第三喜的是,我参加的实际考察团队的所有研究生( 24 人),在上述措手不及的情况下,他(她)们很快并很好地自组织起来,推选产生了两位队长(一男一女),这两位勇于承担,自始至终负起组织和今后联络的责任,例如登记通信录、集体合照及其他回程联系等。在参观考察过程中,整个团队表现出生龙活虎、生气勃勃、思想活跃、生动活泼,团结一致的局面。令我格外高兴的是,他(她)们与我也无所不谈,因为在这个团队里我是唯一外来的老师,他(她)们不仅特别敬重我,而且处处热情关照我,还能够虚心求教。与他(她)们相处,不仅使我了解到不少研究生真实的想法和情况,而且首次深刻了解了我国敦煌学的辉煌历史、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和巨大意义,为我国敦煌的辉煌而自豪。可以说,我这次的实地考察参观的收获比任何一次都更加丰富多彩,必将令我终生难忘。 总之,我感到万分欣慰,并对我国年轻一代的未来寄于重望! 三喜一忧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4270 次阅读|2 个评论
怎么培养独到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maokebiao 2009-6-21 07:57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怎么培养自己独到的思维,怎么样有自己的见解。一直不知道怎么写,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成功的模式很少能复制。几个人同时做同样一件事情,同样的机遇,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很多微妙的细节说不清楚,自己水平有限,很难写出一个适合众人口味的东西。我找了一个题材,是美国关于911的。这里面都蕴涵着自己独到的思想见解,有了这种思维,才能有创新和变革。才能分辨事实真相......甭管这种想法或者见解对不对,但我们需要迈出去那一步。年轻的朋友,自己去看,然后自己去揣摩。 视频: 911恐怖大骗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Q2NTAxMjQ=.html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3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央政治局常委对年轻人的七项忠告(转载)
lih65 2009-6-12 17:1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Joke 讨论区 】 发信人: laughter29 (张三), 信区: Joke 标 题: 中央政治局常委对年轻人的七项忠告: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May 12 00:38:48 2009), 站内 中央政治局常委对年轻人的七项忠告: 第一不要怕学校不理想,贾庆林的母校到现在也没几个人知道------石家庄工业学院; 第二不要怕短暂的停留,李长春毕业后曾经留校两年待分配; 第三不要怕起点低,吴邦国毕业后直接进厂当了工人,况且一干就是10年; 第四不要怕条件苦,胡锦涛参加工作时就在甘肃的大山里修水电站,居然还被评为劳模; 第五不要怕地方偏,温家宝在甘肃修水库一直到四十岁才进机关; 第六不要怕提拔慢,贺国强三十七岁才当上车间主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94 次阅读|1 个评论
年轻人如何成长
chyq721 2009-5-11 08:06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该让年轻人的过来人去思考,怎么可能让我一个毛头小子去思考呢?且听我的理由。 其一,我相信了一本书的观点王志纲老师在《谋生》里说生活其实也是一种博弈,你不去规划它,它就来规划你,为了化被动为主动,我尝试着早日规划自己,并且因循着王老师的建议,采用倒推法;也就是说,我以一个年老者身份在要求自己这个年轻人。于是我不得不思考年轻人如何成长。 其二,我在追求一个目标为中国教出真正有宏思维能力的能源人才。等到我博士毕业,博后出站再来思考年轻人之培养时,会因为代沟问题而让自己力不从心。解决这个问题较好的方法,莫过于从现在手把手教学弟学妹们开始,观察自己的方法是否合适于他们,思考如何进行因材施教,也在迫使自己逐渐习惯小班教育等等。目前,我已经组建了一只二十多人的本科生团队,一方面为课题组发展储备人才,另一方面也在锻炼自己作为师者的能力,所以我也不得不思考年轻人如何成长。 思考学弟学妹们如何成长是有很多很多的工作要做,能否走出一条合适的路,也许关键是在我个人。一个还没有当老师资格的人来培训学弟学妹们,是否会让他们误入歧途,让我忧心忡忡。如果我能够做好我自己,毫无保留的将自己成长过程的心路历程讲解给他们听,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将他们误入歧途的风险。于是,我目前思考的重点是,以一个年老者的身份来要求自己这个年轻人了。 以往混迹于学校的 bbs (白云黄鹤)、小板凳科研社区、小木虫社区等等,总感觉思考出来并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字总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复,有一种不好的倾向产生我变得高高在上的向网友布道。这确实增长了我的自信心,可是除开自信,还应当自省我真的没有任何缺点,没有任何可以继续进步的地方了吗? 所以我需要找批评,而最宝贵的批评莫过于年长者所指出的批评了。比如,过去三个月里我收获最大的批评之一 Dian 团队刘玉老师对我很多工作思路上的告诫。除开在现实中找批评,我将目光投向了科学网。 2007 年底时就有一位老师向我推荐科学网,那个时候总以为科学网里老师太多,难以进行深入交流(相互肚子里都有货的交流最适宜,那个时候我肚子里没货)。之后,思考的多了,在白云、小板凳、小木虫上越来越感受到孤独时,我便开始思考着进入科学网,并做了一定的观察,逐渐发现科学网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地方跟年长者交流,方是自己不断厘清自我角色的好方式。 目前,自开通科学网博客已有一段时间,按照自己的特点写了很多的博客文章,也花了很多的时间学习众位老师的博客文章。一贯的积极心态,我在文章和其他博文的回复中都有显露,于是很多让我敬佩的老师都认定我是一个有志青年,将来会有出息。我非常高兴能够获得老师们的赞赏,然则高兴之后,静静的思考,这是我进驻科学网所期待的吗? 似乎,我并不是那么强烈的去追求所谓的出息而积极思考、努力工作的,因为我一直搞不清楚,什么是出息,或者是我们获得了世人所说的出息之后,我们又该干嘛去?我们的努力是为了获得众人的赞赏,还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安心?如果是后者,出息真的很有必要吗?确定是为了出息,我相信,年轻人的成长是另一条路;但是我并没有确定是为了获得出息,那么我的成长之路该是什么? 非常喜欢广东人的一句话:亮黄灯赶紧走,亮红灯绕着走,总之要向前走。年轻人成长的最后是年老者,也就是说我努力思考的年轻人如何成长,最后归宿地是成为长者成为长者恐怕就是我人生道路上的红灯了。亮红灯了,我到底是停止,还是绕着走呢?所以,我所思考的年轻人如何成长,不仅仅指生理年龄上的年轻人了,也是未来自己成为长者以后路又该怎么走下去,也就是长者之成长的思考了。 想来想去,唯一的路径则是警惕赞扬,认真对待批评;不怕展现自己的弱点,最怕没人针对自己的弱点提出合理的批评意见了。 不知科学网众位老师同意否,作为后辈还有很多的缺陷,虽然需要您们的鼓励,然则我更期待的是,众位老师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能够狠狠的批评一下我的。在此,我特别的想向几位老师表示感谢,特别是马丽丹老师的建议才让我用一种心平气和的心态写下此文。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12654 次阅读|6 个评论
不要总是怪年轻人太浮躁
cutefay 2008-12-31 20:33
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长辈们说现在的年轻人太浮躁。我认为,现在年轻人是有些浮躁,但是要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原因,否则只是在网上批判一下,或者是口头教育一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我觉得,当个体出现一些现象的时候,那是个体的问题,而当一个群体大多都出现一种现象的话,那一定是环境对这个群体产生影响的缘故,要解决这种问题,就要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大家通常所说的年轻人大多都指80年后的人了。80年后的人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呢?我在80年代的人所面临的压力(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1150 )里提到了80年代的人多面临的压力。在各种压力下,很多年轻人衣食住行问题都解决不好。根据马斯洛人的需求的五个层次,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这个层次的追求是自下而上的,也有跳级或者同时追求几个层次的。 因为就业压力、住房的压力等,很多年轻人毕业之后拿到的薪水,租了房子,解决了吃饭、穿衣、交通问题,所剩无几。过年的时候,没有剩下多少钱来孝顺父母,更买不起房子。现在生病了看不起,孩子也养不起,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只是为了活命而在奔波,以前大学时的那些远大的理想等全没了。在这种情况下,生存是最关键的。所以,很多年轻人想毕业了之后赶紧赚钱,不多赚点钱,怎能好好孝敬父母?并且也无颜见爹娘。不多赚点钱,以后结婚生子了,要养活一大家子也困难。在中国这样没有一点儿保障的社会里,很多人觉得还是手头上有钱才是最有保障的,所以,就会拼命地向钱靠拢。其实我觉得想着多赚钱也没什么不对,人活着就要让自己和亲朋好友们过得更舒服一些,这是人性所在。只要不是不择手段违法赚钱,我觉得都是合理的。并且,通过什么办法才能够合法赚钱?那当然是为社会创造价值了。自己赚了钱的过程,也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没有什么不好的。 我觉得对于科研而言,不能想着以后要从这条路赚多少钱,如果总是想着赚钱,科研是做不好的。但这不代表着应该给科研人员很低的待遇。 一位将近80岁的退休的研究员跟我说,他以前读研究生的时候,每个月领72元钱,这些钱可以养活7个人;研究生毕业留校搞科研,学校会分给每个人一个单间的宿舍,等到结婚了,会分一套房子。国家给了这样的待遇,他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所以可以安心地搞科研。我们的导师辈的人,从事科研工作大多数也是可以解决住房问题的,而到了我们这一代的人,则什么都没有了。 现在的研究生中,有一大半不是真心喜欢搞科研的,我觉得这样的研究生毕业后不应该继续搞科研,去公司或者其他地方,更有利于实现自己的梦想;剩下一小半的喜欢搞科研的人,应该好好地培养,为他们解决生活之忧,让他们能够安心地科研。我认为兴趣是最大的资本,对科研有了兴趣,即使天资差一些,也可以通过勤奋来弥补,有兴趣并能够脚踏实地的做科研的人,总会出成果的。做科研往往是需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的,尽管如此,如果能够给科研人员待遇更好一些的话,他们的创造积极性会更高一些。作为一个科研组织,不能以我们需要的是能够耐得住清贫的踏实人才,嫌钱少的别来的态度对待科研人员,因为,如果有两个你同样喜欢的工作A和B,A给的待遇是B的两倍,那正常人都会选择A的,这是人性的驱使。 社会的巨大压力迫使很多不喜欢搞科研的人来读研,最后又因为就业压力,使很多不想搞科研的人从事了科研工作。其实我觉得科研并不需要这么多的人。我想,如果把科研人员的人数砍掉一大半,把经费全用来资助剩下的一小半精英课题组搞科研的话,那会出更多的重大科研成果。现在的情况是这么多科研人员,把巨额的经费一分摊,分到每个课题组的经费没多少,也就不容易搞出重大成果来。也正因为从事科研的人太多,导致现在申请基金经费也比以前困难得多,很多课题组的生存压力很大。 我觉得国家应该把一些科研院所变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公司,鼓励产学研结合,把一批科研人员变为开发人员,这样不仅可以促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且在科研上还容易出更大的成果。 总之,现在的社会给了我们这一代人太多的压力,这些压力是上一代人不可比拟的。虽然父母们总是说我们这一代很幸福,从来没挨过饿,但是我们的这种精神压力却是父母们不能体会的。中国社会从落后走向富强的过程中,势必会牺牲掉好几代人的利益。每一代人被牺牲掉的利益的方面各不相同。例如现在的养老保险,对于白领阶层来说已经变成一种税收,交的钱要比以后能够拿到的钱多很多。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只要身在中国,没有办法摆脱大环境的束缚。 很多年轻人面临着太多的压力,所以,现在跳楼自杀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博士。现在研究生中有些抑郁心理的人还是很多的,很多人觉得活着太累,活着太难受。 当然,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我觉得不要太焦虑感到压力太大。我是相信没有白做的事情,只要脚踏实地地做好眼前的事情,善待周围的人,多乐观积极地做些事情,总会有自己花儿绽放的一天。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能够不断地追求进步,就是一个人最大的成功了。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653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2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