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年轻人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年轻人

相关日志

[转载]饶毅:青年,中国科学的希望
ctmath 2011-11-14 23:35
有理想的青年人是中国科学的希望。 一个重要原因是世界历史上,做出杰出科学成就的多数都是45岁以下的年轻人。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以前因为条件不是很好。在物质条件改善期间成长的青年,我们应该提供环境,使他们不要被不良风气误导,而坚持学术的根本。 应该让青年人知道,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增加,是对科技界的挑战。我们现在的科学,可能还没有达到中国近代科学史的最高点,我国更没有成为世界强国。和国内比,当清华大学同时拥有陈省身和华罗庚做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时候,可能是我国近代科学杰出人才最集中的高点。生命科学的最高点,可能也是20世纪20到30年代的协和医学院。和国际相比,我们不仅远远落后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而且也还落后于瑞士、瑞典。瑞士人口不到800多万、面积不过4万平方公里,却已经有21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我们在科学很多方面首先应该超越我国近代史最高点,再逐渐跻身世界前列。 为了支持青年的成长,需要老师、资源分配者尽其所能,发现青年人的特长,提供环境和体制,倾力支持有志向的青年人,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科学的现状,期望尽快将中国变成世界科学强国。 希望青年人有智识追求的志向。中国传统的孔孟之道总体优于起源中东盛行西方的宗教,但过分重视人际关系,相对忽视探索自然,导致思想深度和思维方法的欠缺。科学在近现代中国也可能主要被看作是技艺。进一步把科学作为文化根植于中国,成为我们社会灵魂的有机组成,将是青年人可以承前启后为之奋斗的一项事业,建立和坚固中国文化的新支柱。 希望青年人有科学研究的热情。中国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引出一些问题和危机。青年人中或许再现蔡元培先生80年前担忧的倾向:以赚钱做官为目的选择所学专业,有可能使中国近百年前仆后继提高科学的努力昙花一现,在条件改善后,科学却在青年人中重新成为冷门。缺乏强大科学基础,只重视当官和金融的中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强国,而可能小富即安。中国需要每一代青年中有部分优秀学子做科学,在中国的土地上做科学,保障中国的长期繁荣。 希望青年人有自尊自信的风格。如果青年人对中国前途乐观,就不会对未来中国科学的主流失望,不会将精力充沛时期都用在国外而敢于在中国起作用;如果有自尊,就不会从科学家和科界商人混杂的各色先例中,仿效中国式的“成熟”去拉关系讨人欢喜,而集中精力做出超越前人的工作;如果有自信,就无需委屈自己学习目前中国流行的“聪明”,而把脑力和时间用到最值得自己发挥之处,在科学领域做出扎实的工作。 两千多年来中国科学总体不如西方、未形成科学体系,可能因为对探索自然和真理的热情不足。100多年来中国科学成就有限的原因是环境和物质条件较差。而现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条件已经显著改善、一些单位的硬件超过国外先进水平。 今后,大家协力奋进,通过自己的工作,支持一批真心做科学的青年,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真正的科学强国,以中国出现的科学成果,服务于中国的繁荣、有益于世界的福祉、贡献于人类的精神家园。
个人分类: 社会教育|217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逃离北上广”续篇:做沙丁鱼,还是做咸鱼
miran 2011-11-13 10:23
“逃离北上广”续篇:做沙丁鱼,还是做咸鱼 来源:【南方周末】 链接:http://www.infzm.com/content/64660/1 是选择在北上广,被挤得像沙丁鱼,还是选择在老家当死咸鱼?逃离大城市的压力后,他 们迷失于小城市的平庸与固化。 在他们对城市做出选择的背面,是城市对他们的选择:北上广抑或是小城市,都拒绝这批 经济上以及心灵上,均处于无根状态的人。 这些年轻人左右为难的旅程背后,是几乎一代普通青年艰难安放的前途与希望。 广州,珠江边,一位白领大声呐喊,发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CFP/图) 三个月后,张一轩受够了老家那个长江边上的地级市,回到北京。就像2010年9月,他受够 了北京,头也不回地投奔老家一样。 他走那会儿,正好赶上“逃离北上广”的浪潮。2010年下半年,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 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白领中兴起到二三线城市安家的讨论。而张一轩的归途,又赶上了“ 逃回北上广”的热潮。 单就回家这一段路,张一轩走得要比其他人顺畅。父母在当地颇有声望,沾他们的光,张 一轩自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甚至没有参加统一的公务员招考,当地烟草局就收了他,领 导很大气,说,明年考一个试就完了,你肯定过。 一批年龄在30岁上下,混迹于北上广的外省青年们,当初也都和张一轩一样,以为老家意 味着更低廉的生活成本以及更惬意的幸福细节。逃离北上广。口号叫得嘹亮,带着爷不留 此处的痛快。 重返家乡,重拾以前的老交情。终究需要一个台阶,事关面子,这无异于让他们承认,迄 今为止所有出走的尝试都失败了,丢掉既有的圈子,他们应当放弃不切实际的努力,让邻 里邻居眼睁睁瞧着,这个迷途知返的人。 不过再怎么着,面子也比蜗居的现实更廉价。摇摆之间,返程的机票或者车票就订好了。 从某种意义上,这一张往返程的票根,是两个城市对他们下达的“不适宜鉴定书”。北上 广以及家乡都不适应自己了。外省青年眼里,北京是堵的,贵的,拥挤的,奢侈的,排斥 人的,是人家的北上广。而回到小城市,是势利的,关系的,拼爹的,依旧是别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来者与去者 张一轩吃回头草、在北京石景山那边找到一份月薪4000元出头的工作的时候,祖籍江苏的 刘寅则酝酿着离开北京。 刘寅租住在北京东六环,每次到国贸打车,黑车司机在嚷嚷,20块,通县走不走?他非得 纠正,是去通州吗?说的是一个地方,但他怕那个“县”字,一下子把他打回原形。 刘寅生在江苏一个县城,来北京工作了五年,月收入过万,两年没加过薪。他密切留意房 市消长,观望了几年的结果是,手里存款一路贬值,时至今日,他买不起北京五环内一套 两居室的房子。 无车无房无根,撤离的念头连同妻子肚子里的孩子,越来越茁壮。他变得像罹患产前忧郁 症的卡夫卡,买房、挤地铁、喝水,甚至呼吸空气,日常生活的一纤一毫,都让这个80后 男人疲惫不堪,“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在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里,刘寅是北京市704.5万外省市来京人员之一,数 字仍在往上走。这近千万人口大数里,许多像刘寅这样勉强的中下产,抵达了人生的某个 瓶颈,幸福指数开始往下走。 也有“蚁族”,大学扩招后迅速膨胀的毕业生们,他们生活在郊区的聚集群落,月收入两 千左右,可以没有独立的厨房和厕所,但决不能没有网络。往往在大城市打拼5年,如果没 有实现梦想,大部分选择离开,往往“三十而离”。据估计,北京地区至少还有十五万“ 蚁族”。(数据来自学者廉思的调查《2010年中国“蚁族”生存报告》)。 北京市政府尚未完成由“管理”流动人口到“服务”外省人的华丽转身,而这管控的态势 ,随着1800万人口上限超前10年到来,愈发严峻了。年初一连串的新政又抬高了外地人的 生存门槛:清理群租和人防地下室,房市限购令,车市限购令,“以纳满税五年”为条件 ,摇号另算。 上海白领早班地铁生活:上海人民公园地铁 站,早晨八点多钟,往浦 东新区赶早班的人 们。 (田鸣/图) 有专家呼吁年轻人不要扎堆北上广,像是冥冥中四十多年前一个声音在感召,“去农村吧 ,去基层吧,广阔天地,大有所为”。 很多次,刘寅假设人生三种曲径分岔的可能性: 其一,滞留北京,继续苦哈哈的生活,能认识更多人,更多学习机会; 其二,回归南京准一线的市井,买车买房,吃吃喝喝,心宽体胖; 其三,回县城找块地,养鸭子喂猪,彻底的田园牧歌。 没有数据表示,孰去孰留,每天有多少外省青年陷入刘寅式的纠结。 山东姑娘唐果,和张一轩一样,也是一名“重返北上广”者。 她第一次来北京是在2010年的正月十六。待业中的农村女青年唐果气咻咻地离家出走了, 伙同几个同学,从山东济宁一火车坐到北京,只揣了读书时卖资料攒下的两千块。 首都没有电视上演得好,天不那么蓝,公交地铁挤得慌。偶尔路边还躺着缺胳膊少腿的叫 花子。几个男生起哄说苏宁在招聘,职业规划圆满,前途无量,于是她去了大兴区的苏宁 电器,卖电视,朝九晚十,月薪1500元。 租的房子老远,在丰台区西局村里一条望不到尽头的小街,隔壁是夜夜泊满豪车的东方威 尼斯大酒店。房间比棺材强点儿,只一张床,没厕所,洗澡得去村里,7元一洗。周边乱糟 糟,在木樨园公交站等车,站牌被“广东少妇求子”类的小广告贴了个遍。老家房子倒是 阔气,大院里有花有草,四五年前还有了空调电脑,但唐果再也不想回去了,“啥也比不 上自由”。 那时候这个城市“看上去很美”,但如今真拿自己当北京人要求了,先得学着跟北京人一 样添“堵”。要么“堵”在路上,要么“挤”在地铁公交里,挤得元神出窍,佛祖现世。 经过一系列可行性分析,唐果决定找个北京人嫁了。实在不行,找个男朋友,至少能做个 饭,搭个伙,顺便提高安保系数。筹码:23岁,一米七的个头,大专学历。有人给她介绍 一大兴男。大兴过去是北京郊县,这些年随着摊大饼的城市化进程列入市区,大兴农民成 了北京市民,因拆迁而生的千万富翁俯拾皆是。见了一回面,这事儿就吹了,倒不是因为 别的——她受不了那人的傲慢劲儿。 中国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普遍的就业压力与高企的生活成本、社会阶层的日益固化与上 升通道的狭窄,让一代普通青年面临艰难的就业与生活抉择。 (冯飞/制图/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用了windows7的系统,就用不惯windows98的了 来了,又为什么要走?或者,走了,又为什么要回来? 张一轩1988年生,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毕业去向班里约是三三开:除了签约新华社中央 电视台的极个别,1/3考研,1/3回老家,剩下的混在北京,挣三千多的月薪。张一轩属于 最后那类,在CBD一家传媒公司上班,每个月一半的钱转给银行房贷,其他一切从简,每天 麦当劳肯德基(这是他所能找到的CBD最低廉的快餐),直把自己吃恶心了。 他有点像《蜗居》里的小贝,高大帅气,有白色癖。原本他和一个北京姑娘谈恋爱,一心 要奋斗,扎根北京。直到某天,经济规律无情地左右了他的个人命运——姑娘跟一个留学 生好上了,人家送她LV的包和Gucci的手链。吹了。 吃恶心了麦当劳肯德基,显然不是张一轩“逃离北上广”的全部原因。——工作老是加班 。最抓狂的一次,为了写一个明星剧组如何不畏发烧拉肚子坚守片场的宣传稿,他熬了一 个白天加半个通宵,第二天他把第八稿交上去,挑剔的上级瞥了一眼说,还是用第二稿吧 。 他决定听爸妈的话,回家当公务员。而在一千多公里的温暖故乡,父母把一切都准备妥帖 了。 新工作性价比很高,月薪三千,他一个人占了会议室那么大的办公室,工作内容基本是偶 尔发发传真和每天陪领导吃饭。多数时间坐着玩电脑,下班跟爹妈吃饭、看电视、睡觉。 日子懒洋洋的。很快,怀着专栏作家梦的张一轩发现了一个糟糕的信号,他写不出东西了 。 一天上班,领导说,走,查烟。张一轩很好奇,学着领导,把“烟草稽查”的袖章一个个 往身上戴,一脸严肃地列队出门。所谓查烟,就是查云烟、湘烟,发现一条罚一千。当地 的烟商看样子也不缺钱,人民币一摞一摞地拿出来,毕恭毕敬。一天下来,少说几万到手 ,报纸一包就扔公车上。 这笔罚款在财政体系运作之外。不用入账,拿了钱,哪里贵就往哪里去“烧钱”。查禁的 烟呢,领导对张一轩说,拿回去给你爸抽。那一天,张一轩“觉得自己特像个狗腿子”。 第二次查烟以后,张一轩说什么也不去上班了。 别人看来,北京的这些年里,外省青年们学会了大城市的傲慢;而在他们眼里,也许是小 城市变得更加世故了。他们和北京出租车大叔聊人民币升值、突尼斯的城管和利比亚独裁 者,那时候他们觉得地球是平的,先天之忧了。回到小城市,年轻人们忙着老去,城市忙 着建新城,忙着变“堵”,忙着让房价跟一线城市看齐。 张一轩的师兄刘沛,因为姥姥身体不好,在北京呆了七八年后,回老家成都。爸妈都是下 岗工人,给不了什么便利,他找回老本行,就职成都某家电视台。结果,他名牌大学的学 历和流利的英文,都成了负累,同事看不惯他高调,背地里说:北广毕业的又咋样,还不 是跟初中生一样在扛摄影机。地方电视台禁忌多多,连2009年那起成都公交车自燃事件也 被禁止报道。倒是各种婆媳矛盾、老婆和小三掐架的节目,收视率居高不下。 身边人踊跃买房买车,这是成功人士的象征,哪怕最便宜的QQ车,也得先补缺再说。有时 他们抱怨,唉,又堵车了,话语里带几分家乡经济蒸蒸日上、迈入“堵城”的自豪感。刘 沛骑自行车上班,别人纳闷:你咋不买车呢?逍遥惯了的刘沛说:骑车15分钟就到,买车 干嘛? “装了windows7的系统,就用不惯windows98的了。”刘沛很是水土不服。 为了增强归属感,有人给他介绍了一桩亲事,对象是某税务局局长的女儿。媒婆激励他: 娶了这姑娘,你的人生少奋斗二十年!刘沛许多女性朋友便如是,回老家找个科级以上中 青年干部结婚,从此安下心来。刘沛鼓着勇气出门了,结果实在没看上。 咸鱼一般的生活在成都维持了一年。生活高度同质化模式化,出门跑现场,看来看去都是 那几个人;总是去九眼桥的苏荷泡吧,每次都坐同一张桌子,隔壁桌的也都是同样的面孔 ;到了后半年,刘沛脑子都有点钝了,每天上班就止不住地想,晚上吃什么玩什么。 一个问题总横在脑子里,在北上广,被挤得像沙丁鱼,还是在老家当死咸鱼呢? 坚持了近两年后,唐果决定放弃北京。每个月到手一千四,中午有盒饭,晚饭是几串麻辣 烫加方便面,三块钱搞定。发工资那几天,才去吃一顿呷哺呷哺。这样的开销,勉强维持 基本的温饱。买大件就算了,像笔记本电脑花了3799块,还是她妈瞒着家里人给她汇的。 家里倒是不差钱,唐果她爸种西瓜,搞沙场,每年能挣个五六万。 电话那头,消了气的爹娘开始天天召唤:回来吧,考个老师,起码是个铁饭碗。 留守北京的意志却是一路瓦解。一年多以后,最终击垮唐果的现实如下: 一、遭遇黑中介。某天晚上十一点过下班回家,横竖开不了门,发现钥匙孔被口香糖堵了 。原来中介把别人快到期的房子转租给了她,另收取中介费600元。第二天唐果报警,警察 懒洋洋说这事我们没法解决。这起租赁纠纷以唐果愤怒地撕掉合同,扔了中介一脸告终, 净亏损600元。 二、万恶的地铁。为了方便到图书公司,她搬去了北五环的上地。这意味着每个工作日的 早上八点,她需要在13号线炼狱——这是“蚁族”的生命线,繁忙时段的密度不亚于2008 年冰灾时的广州火车站。那些素颜的、打着哈欠的、没来得及系领带、不敢穿高跟鞋的年 轻人奔跑着涌来,成为候车队伍黑黝黝一大片中的一小点,地铁管理者为了控制流量,设 置了重重铁栅栏,于是急促的人流像S型的蛇尾巴越甩越长。即便成功上了地铁,也是“挤 得五脏六腑都出来了”,时不时有人卡着地铁门,还得靠门外使劲一推,咳,地铁门这才 关上,安心开走了。 三、最致命的一击:图书公司来了一个城里姑娘,机灵又会来事,村里来的唐果是根直肠 子,迅速被比下去,辞职了。 2011年5月,唐果决定回家。 挤在北京海淀区六郎庄胶囊公寓里的外地青年。 (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覆辙两端的迷茫 于唐果而言,离开北京,抑或是离开家乡,都躲不开一个“逃”字。 从北京逃回老家后,除了她自己,没人拿她当大城市里回来的人,乡下人有自己的“堵” 。她说起国家大事,家里人都不大爱听,觉得那些事八竿子探不着。 村里那点破事她也烦。每过完年西瓜育苗那时候,她妈就反复叮嘱:你在外头少说话。生 怕得罪了谁家,别人一把火把你家塑料棚子给点了,反正西瓜苗从播种到茁壮成长到换成 票子存进银行以前,心得一直提着。 还有各种狗血鸡毛让她觉得生活凌乱到拎不起来:比如二姑孩子去日本打工,借了唐果家 三万,后来她家盖房子了,找二姑要钱,就把人得罪了,再不往来;她爹和她爷爷也为了 两万块闹崩了。好多亲戚都陌路了,她爹整天愁着脸,一副活不下去的样子。 她开始适度地认命了,打算响应父母号召,考个县里的老师当当。笔试她倒不担心,“面 试得走关系,这是常识”,可她农村的爹娘找不到门路。所幸在唐果寥寥无几的人际关系 里,还有个高中同学,那同学家境好,父亲是县里干部。家里就给唐果准备了一两万,打 算笔试过了去托托关系。小地方,最重要的是圈子,没有关系的时候,可以通过人情和礼 物去建立关系,去僭越层级。虽然他们都不清楚一个林业局局长能对教师面试起到多大作 用,但拿家乡话来说,“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 结果考前十天,笔试临时换了考纲,唐果措手不及,挂掉了。 唐果就成天在家宅着,上网,看书,思考一个终极问题:我往哪里去?大城市呆着别扭, 在县城体面的工作不好找,卖衣服、当超市收银员,又嫌丢人,“大学生最麻烦,高不成 低不就的”。 “自由”,这是一无所有的北京,对唐果最后的诱惑。“我还想再折腾两年。”抱着一种 暮气沉沉的信心,唐果说。 但在北京的初冬,蚁族聚居区唐家岭已经拆除,房价不断验证着那个房地产商狂喜的预言 ,连龙泽一带,也涨到了两万多,什么都在猛涨。限购的物品从住房到汽车,都跟她没关 系,新地铁通了,但一出生即拥挤。“蚁族”已经回他们星球了,这个城市的年轻人在忙 着裸婚。 几乎随时都能邂逅一些挫败她在北京“耗下去”的信心的细节。有一天,唐果在楼下看到 一条横幅:格尔顿幼儿园优惠招生(1180元/月)。截至今日,她的月薪还是1500元,包住 宿,不够在北京养个孩子。 这座城市并不欢迎她,她心里也清楚,此地不宜久留。生活无风无雨,有点橡皮人的味道 。最欣慰的是,上班地点离住处几百米,再也不用挤地铁了。每天她早上九点上班,对阿 里旺旺上每一个询问的卖家笑脸相迎:亲,有什么可以帮到你?机械的重复对话持续到下 午六点结束,下班回家。六人一屋,是大学寝室的上下铺。她晚上躺上铺,用在中关村买 的MP4看爱情小说。 她在城和乡之间打转,找不到出路。最近,她对人生有了进一步规划,去日本。他们村好 些人这样,交3万块中介费,从青岛到日本打工去,学名叫“研修生”,听说一个月起码挣 一万。 刘寅的下一站在那里呢? 上个月,刘寅看了部叫《白蛇传说》的片子,里边一个角色最能诠释他对京城的感触:有 个小和尚叫“能忍”,忍到最后,结果还是变蝙蝠妖了。 去而复返的张一轩,仍然延续着两年前“快餐吃到恶心”的生活。靠目前的收入过日子, 偶尔还是得“啃老”,不过他的心态放得很平和。他喜欢每天下班回家,调暗灯光,喝点 清酒,看部电影,周末踩着单车环游西山。更重要的,开始有杂志约他写专栏了,比如介 绍日本舞踏和大野一雄。 这一次“归去来”的旅程,并没有改变每一个人在北京的生活质量。这些折返者内心的某 些地方,似乎已经开始衰老:王可人认为自己特别跌宕起伏的剧情已经在前两年演完了。 她生于1987年,黄冈师范学院毕业后,她不愿意听父母的安排,一张72块的站票从九江坐 到了北京,差点闹得脱离母女关系。 在北京,一年多时间,王可人换了三份工作,工资始终徘徊在三千上下。她不大会节约, 一直负开销,职场竞争让她不再极端地与社会家庭对抗,她有所顿悟:不听爸妈话的人, 下场很惨。可惜回家考公务员落败。她怀念地坛和各色音乐会和展览,带着更明确的职业 规划,她决定再到北京充电,“有些人生的投资要趁早”。 回到北京,一切从零开始,打包行李,租房子,海投简历。找工作面试那几天,王可人把 稻盛和夫的《活法》带在地铁上看了一半,这本书像职场圣经,她感谢它“赐予我力量和 好运”。封面上写着:一部风靡全球的超级畅销书,让无数人在迷茫时代找到活着的意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死扛的日子 但终归,这里是北上广,如同受神祝福而水草丰茂的应许之地,它们形成罕有的顶端优势 :大多数名校、最好的医疗条件、奢侈品旗舰店、名人精英……“北上广”更多的高楼里 ,驻扎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500强”企业,它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大的发展空 间。 兰州青年胡阳过年回了一趟老家,老家竖起了一水儿的仿货:山寨海底捞,山寨钱柜,山 寨毛家饭店……当地人还自豪地宣布,2010年全国房价涨幅兰州第一。许多二线城市也在 学北京发家,修完二环修三环,一个劲往外撑。这几年它们流行挖路修地铁,承办各色园 博会西博会,穿衣戴帽修场馆…… 胡阳得到一个启示:全国各地都在学习北上广好榜样,作为一名上进青年,怎么能逆流呢 ? 北京对于外省青年还是老样子,乌泱泱的一片人。商人们见缝插针,廊坊市的楼盘广告打 到了昌平,极尽挑逗之能的小广告满地铁撒着:15分钟抵达CBD。 断片的北京生活,看起来有了崭新的开始。凭着一口英语,刘沛进入万达酒店担任项目发 展经理。出差时全国飞来飞去,跟世界各地的人谈生意,夜宿五星级酒店;回到北京的租 屋,还是住得像贫民窟,尽管在东三环,周边是菜市场、公用厕所。看不见风景的窗户已 经老朽,一推就拼命往楼下坠,刘沛去宜家买了块布,把外面闹哄哄的世界隔开了。 即使是在北京过“死扛的日子”,但唐果再也不想回去了,“啥也比不上自由”。 一次就业考试,让唐果认识了什么是“小城市的熟人社会”。小城市是一片更小的池塘, 每一条大鱼小虾都有自己的狭窄水域。“拼爹”、拼人脉更加明显。 但这尚不是大城市和小城市区别的全部:前者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更廉洁高效的政务部门 ,更现代、更有质感的生活细节——张一轩就是因此而舍弃父母在故乡给他安排的舒适生 活。 这也就是念叨了几年,刘寅始终还没有离开北京的原因。关于人生假想种种,始终停留在 浮着白沫的自来水,挤不上去的地铁,买不起的房子和无限虚掷的时间成本里。眼看着, 孩子就要出生,他还在艰难地为去留做决定。11月4日他做了个梦,他出国了,天上有一条 金灿灿的中国龙在飞,正欢喜呢,一泡尿把他给憋醒了。一醒来就看见窗外灰蒙蒙的,没 有远处和阳光,心忽然沉了沉。 来源:【南方周末】 链接:http://www.infzm.com/content/64660/1
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之未来——写在十月最后一天
sunzl1989 2011-11-1 19:45
社会之未来 ——写在十月最后一天 公元二零一一年十月是漫长的。时间的流逝不会顾及人的情感,即使活得再痛苦,岁月也不会停步,更不会倒流。还好,十月已尽尾声。虽万般不想,但又不得不回顾一下我所了解和经历的“金秋十月”,就算是对生命的一种祈祷吧。 小悦悦已经离我们而去,无论媒体如何渲染,政客 、 学者们怎样辩论都不能改变一个基本事实:人情冷漠的寒流已经铺天盖地。让我们暂且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 10 月 15 日晚,佛山一女童遭两车碾过,十余路人见死不救,最后伸出援手的竟然是一位捡垃圾的婆婆。 俗语有云: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救急扶伤,一不小心,向来就很容易被人所诬陷。于是人们就只要事不干己,还是远远地站开。鲁迅先生早在 80 、 90 年前就已经对中国人做过剖析,如今,这样的命题再次被推上社会舆论的制高点。试问:有没有一种信念让我们能够直面灵魂深处的那一道丑陋的伤疤呢?死去的鲁迅,不死的阿 Q (引自凤凰网历史频道),同样你我都是其中之一员。 一种所谓的“围观文化”悄然诞生。面对落难者,驻足微笑,看热闹者居多,伸出援手的少之又少。有时候无奈的后退一步,希望那些看客能够自足于所谓的围观,而不再“翘翘然”,做出些添油加醋的行为。尚此不可,国人之善良秉性何在?鲁迅先生嫉恨民众的麻木不仁,当下连麻木都已经做不到了,反而更胜一筹,做起了罪恶的“怂恿者”。 我没有也不知道哪里会有枝魔棒,能够挥动一下带动人们思想的变革。知识分子曾经被誉为刺破社会黑暗的尖刀。可惜,当下的知识分子已经藏匿在黑暗之中,逐一被同化了。于是,我们又寄希望于政客,制度的改革总能强制性的改变些东西吧?起码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能够给落难者一些起码的经济补助。可惜,关心百姓权利与生命的官员少之又少,从“ 7 • 23 ”甬温线特大铁路事故就可以看出,尽快了事、恢复通车比查明事故真相重要,人命的价格可以像卖大白菜一般,一天好几个价儿,至于模糊不清解释不通的情况就用“至于你信不行,反正我信了”来搪塞民众。中国人缺少的是一种愤怒的情怀! 谁还能接起鲁迅先生批判的大棒?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自己,寄希望于每个个体,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寄希望于年轻人,因为未来由他们主导。二十世纪初鲁迅提出的:“立人”思想的主要对象是青年。未来的世纪是青年人的世纪。青年人朝气蓬勃,最少保守思想,最富有创造性。国民劣根性的改造要从青年人抓起,年轻人也应该已改造社会为己任。 于己,摆脱名利的缠绕,学会独立思考是“行为世范”的前提,年轻人应该首当其冲。当下悄然而生的“围观文化”似乎和名利挂不上边,其实不然。就是出于对个人名利的维护,而不愿去趟落难者的那池“浑水”。究其更为甚者,那些“翘翘然”的行为无疑不是雪上加霜。正是出于对他人“名利”的无视和对他们“名利”受损时的洋洋自得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 其次,“你不出手,我为什么要出手?”不正折射出攀比、跟风的行为潮流吗?有学者分析,小悦悦事件的主要责任人应该是走在前面的路人,他的行为无疑形成了一种样本,影响了后面的路人。这样的辩解不无道理。“跟风潮”已经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出现过,而那种“敢为人先”的气魄似乎早已销声匿迹。不会独立思考的人永远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成尾随的奴才状。 最后,青年人发现社会不公是很正常的。但是,对未来的信心不可磨灭,出乎内心,应该是对民族的热爱,对人类的理解。能够摒弃名利,独立思考,拥有良知的知识青年才是改造国民思想的战斗士。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轻人合影
热度 1 kd652 2011-11-1 12:55
年轻人合影
秋天里,一群年轻人合影:
个人分类: 摄影|2557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年轻人对国内大学里教职的预期
热度 7 等离子体科学 2011-11-1 10:18
关于年轻人对国内大学里教职的预期,牵涉面比较大,就多说几句。 国内大学在不断提高进人的门槛(几乎每年都有更严格的新政策)是不争的事实。笔者在帮助在国外工作的年轻人联系国内大学教职的时候,遇到很多这样的问题。甚至一些在美国的华人教授也参与了这些努力(比如几次推荐已经具有assistant professor资历的年轻人做教授),但是在这些规定面前还是多次“碰钉子”。当然也有成功的“个案”(无论什么国家、什么地方,总是会有一些“个案”的。)。中科院的研究所则相对比较灵活。看来这也是朝着美国的TK体系演化的倾向——大学里的教职比较难找,研究所里的位置相对容易一些。 不仅对几年没有在国内生活了的留学生,即使对国内的年轻人,也觉得“跟不上变化”——当初决心读研的时候,硕士毕业就可以找一个好的高校,等读到博士了,已经要经过两年博士后(而且是有中国特色的“师资博士后”)才可以在高校任教了——他们会问:等我再做两年博士后,是不是又有什么新政策了?问笔者,笔者也不知道——确实是一年一个政策,变得太快。更多的学校甚至增加了非985、211本科毕业的不要这一条——让那些不是985、211本科毕业的研究生彻底断绝了在这些大学里任教的希望! 国内培养年轻人的政策在变化,逐渐“与国际接轨”,是好事。但是变得这么快,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就会带来很多负面的结果。更不能做一些唯“出身”论的蠢事!所以笔者在上一篇博文里说:其实现行的各种聘用政策,不少都有其合理之处。关键是要相对稳定,让年轻人可以看到自己的将来。
个人分类: 燕园夜话|7390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分享--汪卫华老师写的《金属玻璃研究简史》
热度 2 郑玉峰 2011-10-30 23:25
前天收到汪老师的邮件,分享他的这篇文章。他说这是他个人对纪念金属玻璃50年的一点贡献。他在邮件中写道:听说目前国内在金属玻璃领域学习的研究生有几百人,他们可能不太了解这段历史, 而且金属玻璃的研究目前有处于关键时期。所以,觉得应该写写这段历史, 希望能对年轻学生有些帮助和启迪。 了解金属玻璃的历史, 就会会发现,金属玻璃领域的工作和成果并不是天才的工作, 而是具有耐心的平凡人通过艰苦努力、持续的工作做出的杰出成就。另一个目的是希望这类科普文章能吸引更多的优秀年轻人加于这个领域。 汪卫华-金属玻璃简史.pdf 我希望非晶合金的生物医学应用也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加入。^_^
360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转]年轻人如何做科研-何毓琦
miran 2011-10-30 10:12
年轻人如何做科研-何毓琦 (2011-10-10 08:28:19) “从一开始,我一生就只有一份工作,一位妻子,一个家,所有孩子都在同一个学校完成了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 在2010年6月25日发表于科学网博客上的一篇文章中,时年76岁的何毓琦这样总结道。 何毓琦,祖籍浙江诸暨,1934年3月1日生于上海。动态系统现代控制理论的创导者之一,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长期从事系统控制科学及工程应用研究,在最优控制、微分对策、团队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和智能系统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15岁的何毓琦前往香港并在那里完成高中教育。1950年,被美国麻省理工录取,并在1953年获得电子工程学位,1955年获得电子工程硕士学位。1961年获得哈佛大学应用数学的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65年成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 何毓琦长期致力于中国内地的科研发展,培养了多名中国学生,2001年受聘为清华大学讲座教授。2007年4月25日他在科学网的博客开通,受到网友热烈欢迎。 9月9日,何毓琦教授做客科学网,与广大网友就“科研与生存之间应该如何把握和取舍”、“年轻人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面对现实社会的诸多诱惑、生活的压力,年轻人如何专心科研”等问题交流了经验和体会。 本报选编部分访谈内容,以飨读者。 主持人:何老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常回国,对国内的情况比较了解,他本人有几十年的科研教学经历,对科学网很多年轻的网友会有很多借鉴意义。今天到场的还有贾庆山老师,他来自清华大学,2006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在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智网中心副教授。我们今天还请到三位资深科学网博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会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三年级博士生金小伟,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生雷宇。他们正在准备踏上科研(之路),以科研作为终身职业。 自己做自己的导师 罗会仟:刚刚毕业的博士生,在国内一般(是)约定俗成地找一棵大树,靠在他下面,这虽然会带来很多经费上和项目上的方便,但另外一方面也约束了一些人的成长,(可能)对激发自己的斗志有影响,面对这样的矛盾我们该怎么办? 何毓琦: 我当时自己做博士的时候,没有导师,全靠自己 。我的博客上还有一篇(文章),(说的是) 有一个湖南大学的博士生,也是没有人指导,他自己研究做了一套东西,就跟我通信,我发现他在他那行业做得非常清楚,就请他写了一篇自己怎么做导师的文章,他写得很好,所以我主张这篇(文章)值得看一看 。 假如有了博士学位,假如是导师真的很花时间训练你,你获得博士以后不一定要靠大树。你绝对可以自己学习,当然有的时候会走一点弯路,碰两个钉子,但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解决。假如没有好的导师帮你忙的话——有当然很好,没有可以自己闯出来。 如何选择科研方向 《科学时报》:有人说,现在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有很多人在研究,年轻人一般都是跟着前辈做,虽然有自己的兴趣点和专业功底,但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还是很难。何老师有没有具体的建议? 何毓琦: 我推荐大家去读湖南大学的那个学生写的那篇《我如何自己做自己的导师》的博文,我发现他对这个问题认识很清楚。问题有的是,你永远可以找到值得做的东西。 我是不担心年轻人的, 他们可能信心不够,我现在告诉他,绝对要放心去做 ,没问题。 当然有人帮你忙更好,你少走一点弯路,省点事,这当然是绝对有好处的 。 网友:科研的新手在刚开始面对一个研究方向时,究竟应该以问题为导向,然后在实战中学习相应的基本知识,还是应该先学习好相应方向的基础知识,然后再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尤其对于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向,一个人的专业背景和所学的基础知识往往不适用新的交叉方向。对于这些情况,您有什么建议? 何毓琦: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以为必须要学会(基本知识)才能考虑这个问题,后来发现,根本没时间学完,很多事情要下决心, 只要离你本行不太远,你花六个月工夫,马上可以作贡献 。我的主张是不要太担心。问题是你要跳进去,人家说学游泳最好是跳下水再学,喝几口水没关系,你在外面一天到晚讲游泳理论,不下水,永远学不会。 《科学时报》:贾老师,作为何先生的博士生,您感觉何先生在教学过程中给您的感受有什么与众不同的东西?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贾庆山:我觉得最深的是指导我如何做研究,而且指导我如何做人。 我可以补充一点,就是选题方向,在这个特定的问题上,我印象很深刻。在刚刚开始接触研究的时候,何老师就指导我们说,选题目有三个问题你要先问一问自己,因为我们是工程学科,是做应用基础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是有没有一些实际的工程人员真正关心你要研究的这个问题;第二,你是不是不完全了解这个问题,你如果已经对这个问题非常了解,知道怎么做,甚至预计做的结果是什么,这可能不是一个好事情;第三,不管什么样的原因,是不是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如果这三个问题当中有两个回答是肯定的,这个问题就值得你去做,这是何老师在我还刚开始接触研究时就跟我讲过的。从那个时候开始做研究,到后来毕业之后自己做老师,我觉得这让我受益非常大, 因为他虽然没有告诉我一定要做哪一个特定的问题,但他告诉我如何去寻找一个真正重要的问题。 做一个比喻,就像做菜有不同的口味一样,做研究也有不同的品位, 我们清华有一句话,叫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 。 何老师最与众不同的是:他不是把题目定好让我们往下做,而是不断地用苏格拉底的方式,首先让我们提一个我们想做的问题,他会用引导的方式帮助我们判断这个研究问题是不是真正重要,是不是真正值得我们往下去做。通过这样不断反馈式的交流,不断提炼我们自己做研究的品位。 回到您的第二个问题上, 最特殊的地方我觉得是锻炼我们做研究的品位,这个难以量化,只能通过朝夕相处、不断互动的方式才能学习到 。 兴趣与现实的冲突如何解决 《科学时报》:您怎么看待科研的目的,有的人认为,作为科学家应该研究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情,另外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家拿着纳税人的钱就要给国家和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您怎么看待这种争论? 何毓琦:(这要)看你的职位是什么,假如在公司里做事情,当然公司需要你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你的责任,你必须要替它解决。(如果)要解决的事情是你喜欢做的事情,(这与个人兴趣)没有冲突。假如你要做的事情,一大半都是你不喜欢的,为了生存,当然很痛苦,所以你(可能)要另外找职位。 我常常跟学生讲,假如找到一个职业,50%的(工作内容)是你喜欢做的事情这是非常好的,(但)每个机会都有不开心的,但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是避免不了的。世界上很少(有)每一秒钟都可以做你喜欢的事情(的情况),像我这样退休了以后什么都不用管了,比较可以这样。一般你真的要有职位的话,50%是你喜欢做的事情我觉得就很好了,有的时候你必须做一些你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主持人:可能您还是属于比较传统、比较老派的科学家,您赞同不赞同科学界的一种趋势:把科学家作为职业,他不一定有很强的理想主义在里面,或者是要解决什么问题,但是他可能是把它作为一种养家糊口或者是专业性的,怎么看待科学家越来越职业化的这样一种趋势? 何毓琦:我刚才讲了,有许多人念博士,绝对不是要做科研,(而是觉得)博士给我更好的机会。我觉得(这)没什么错,你说博士给我很好的训练,我可以赚大钱,不过一个人总是要找你喜欢做的事情。你要做的全是你不喜欢的事情的话,那的确很痛苦。在美国可以另外找一个职业,这里可能就是你没有办法,换职位都不可能,那是我很同情的事情。 金小伟:现在有很多考核制度,我不知道美国是怎么样的,在中国有开题报告、中期汇报和年底考核等,(这)给大家造成一种速成的心理,比如有一点数据就要写文章。但是要发高质量的文章对学术才有意义,我不知道如何权衡文章的质量和数量的问题? 何毓琦:我希望这是个过渡时期,在科学上用量(衡量)是绝对行不通的,我了解现在的中国为什么注重量, 像(用)SCI(衡量)在国外是很少的,唯一能行得通的办法就是同行评议 。但是我也了解,中国为什么现在需要用这个量,用量(衡量)有许多用不着争论,像奥运会一样,你跳高一点拿金牌,低一点拿银牌,没话讲。我觉得你们年轻人不要太注重量,当然现在可能注重一下, 但迟早中国会同国外一样,慢慢重(视)质(量) 。 转向新问题 学会问问题 主持人:雷宇好像还有一个问题,也是很多年轻学者碰到的问题,关于专业转换的问题,在本科读一个专业,硕士的时候转到另一个专业,博士的时候又转了一个方向。从年轻学者事业发展来说,这是一个好事情还是应该尽量避免? 何毓琦:我的个人经验,觉得老待在一行里面,不管做什么,可能科学就把你超过去了,根本没有你能做的东西了。 所以我觉得应当适当转转行 。当然学生物的明天说要研究历史,这是大转变,比较少。不过 在生物方面,从一个问题跳到另一个问题绝对是好事 。而且我主张,因为你跳到新的问题上,比钻在牛角尖里做第三代的什么问题容易得多。你转向新问题,常常先到那里,(把)树上的果子都采下来了,后来的人要爬得很高才能采下来。我主张你要常常换(研究方向),每六七年换换做的东西比较好。 网友:选择一个好问题是成为好科学家的必需,但什么是好问题?您怎么选择问题? 何毓琦:很多人对中国出去念书的学生(印象是),本科训练是非常好的,回答问题非常好,但是对问问题的训练不够,不是不会问问题。我觉得做博士导师,最要紧的就是教学生怎么去问问题。 问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是容易的一件事 。做博士导师,要做到这点肯定要花三四年时间,(需要)真的跟学生每一个周末、每一周有交流,才能慢慢用苏格拉底式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怎样问问题。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回答出来的,做科学家最要紧的是学会怎么去问问题。 贾庆山:我补充一点,我当学生的时候,何老师半开玩笑地跟我们讲过,你们当学生什么时候可以毕业呢?就是一定要教会我一样东西,不是说什么都是老师教给你。作为学生,你得教给老师一些东西,这个过程很重要。 何毓琦:我不是开玩笑,这是我要求的。 科研经历 我决定学机械工程。这是因为有一次, 大概是我13岁的时候吧,我修好了一只相当精密复杂的欧式装饰钟 ,这只钟有只小鸟会来回跑,还会唱歌,坏了以后就扔在我家的阁楼上。 我一无参考手册,二无任何经验可言,完全靠自己摸索,弄清楚了这只钟的机械结构,而且居然把它修好了,让所有的人大吃一惊 。于是机械工程就成了我命中注定的专业啦。我申请大学的时候,把机械工程列为了我的志愿专业,可是麻省理工的招生部不知道怎么弄错了,把我当成电子工程的学生招进去了。其实那时候,麻省理工所有新生第一年的课程都是完全一样的,到了第二年才分专业,也就是说学生们到了第一学年结束的时候才决定他们的专业。不过既然我是被当做电子工程的学生招进去的,电子工程系就经常邀请我参加各种各样的新生座谈和其他活动。我那时候年仅16岁,一个人孤零零地在美国,根本没人管我,或者帮我出谋划策。因为懒惰和无知,电子工程看上去和别的什么专业一样,都挺不错的,于是我就糊里糊涂地进入了电子工程领域。 ——教育与研究随笔(十一)改变研究方向与领域 我是在1959年至1960年开始在哈佛学习的,目标是做一篇有关控制和系统理论的博士论文。 我很快发现哈佛在控制领域做得并不出色,这个领域的一位年轻教授因为没有拿到终身职位,正准备离开哈佛,而另外一位是讲师,刚刚毕业不久,跟哈佛的合同是一年一签,教授一门反馈控制课程。所以基本上没人能指导我。绝望中,我开始拼命读当时发表的控制领域文献,碰巧看到一篇R. E. Kalman和J. Bertram合写的文章,是关于无差拍控制的问题。 我就把我的想法及其应用一起写下来,作为对Kalman论文的发展投稿了。与此同时,我写信给Kalman,请他提供更多的文献资料。当时Kalman还不是很有名,(他那著名的Kalman滤波的论文一年以后才发表)。他很高兴有人,而且是个研究生,仔细研究了他的工作,对他的工作怀有浓厚的兴趣。他不但寄给我一些正在撰写的论文的预印本,而且还把我对他工作的推进推荐给1960年召开的第一届美国自动控制大会(AAC),让我去作报告,发表论文。 Kalman还邀请我和他合写了一篇文章,将动态系统中的线性无关性的想法大大拓展,提升为“可控制性”(controllability)——现在这已经是控制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了。这篇文章很快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此外,我的一个同学Stuart Dreyfus当时正在帮R. Bellman编程,我从他那里得到了Bellman撰写的Adaptive Control: A Guided Tour一书的预印本,因此能够在其他人之前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这两件事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更能帮助我完成博士论文,而且可以说我的事业由此起步。 ——我是如何获得我的终身职业的 写博客的初衷 从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我差不多每年回中国一次,亲眼看见中国这些年的大进步。我想我对于中国的认识同一些西方中国专家不同,可能更深刻一些。同时我又亲身活过了这所谓的“美国的半世纪”(1950~2000),可以有一种不同于中国人对美的看法。另外,我容易讲一些你们不便讲的话,外来和尚的经容易听一点。最后,我四十多年的科研经验写下来可能对年轻学者有些帮助,让他们可以少走弯路。这是我写博客的几个志愿。 ——中文的自我介绍及一个月来做博客的感触 给年轻人的科研建议 绝对不要低估了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写作和演讲的重要性,除非你真的认为你是十亿个人里最聪明的那一个! ——关于想法、写作和演讲 要记住, 学术界的唯一硬通货是声誉,如果你渴望成功,请你一定要学会在学术生涯的各个阶段建立你的声誉 , 并且奋力维护你的声誉 。 ——怎样才能到国外做博士后 三年前(指2005年——编者注)在我给克利夫兰州立大学作报告时的问答环节,一个学生问我,“如果您只有一次机会,您会给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最重要的指点是什么?”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娶一个好女孩” ,这也许并不是那个学生所期望的答案。 三年来,我反复咀嚼这句话,愈加笃定这个信念 。 一、没有一个人能像你妻子那样更透彻地了解你的为人、长处和短处。 二、当你在事业上越爬越高,你会听到越来越多的“是”,越来越少的“否”,而你的妻子是唯一拥有这样的智慧和动机,能够给你诚恳、坦率有时是逆耳忠言的人。 …… 九、(上世纪)90年代克林顿当美国总统的时候,有一个到现在还可以引用的笑话。有一次克林顿夫妇在其当选总统后访问他们从前住的阿肯色州,他们驱车经过希拉里前男友在工作的加油站。比尔·克林顿对希拉里说,“我想知道如果你嫁给你的前男友会怎样?”希拉里回答,“那么他将成为总统,而你会去给汽车加油”,恰如其分地说明了终身伴侣的重要性。 在49年前(此文写于2008年——编者注)的1959年的情人节我的妻子接受了我的求婚。当我们期待明年金婚纪念日时,我以Robert Browning的诗结束此文,“最浪漫的事情莫过于与你慢慢变老”(原文Grow old along with me, the best is yet to be ,同我一起变老,与我同享更好的未来时光——译者注)。我想这就是比“白首偕老”还有意思吧。——情人节给我的老伴之赞扬
0 个评论
跟TenureTrack有一毛钱关系?
热度 3 hujianbo 2011-10-28 14:33
TenureTrack就一工作实习期,只不过用在搞科研上嘛(个人理解)。先给你一笔经费,保障你的研究(让你干活),然后看你能研究出啥玩意(绩效)。说到底,还得问你怎么评价他研究出啥玩意来了?完了最后还是回到根本问题上了:怎么评价?TenureTrack让没有牛人背景的年轻人有一把表现的机会,这是好事。完了呢?最后还是考你能不能往单位拉钱,写了多少文章来评价? 这TenureTrack早就有了,启动基金嘛。对了,TenureTrack可以踢人,加剧竞争。好的竞争,那它就促进发展,坏的竞争,那它就加剧恶化。
个人分类: 科教相关|2894 次阅读|3 个评论
重建诚信社会,既得利益者首先要做出牺牲
热度 9 famingkuang 2011-10-26 13:55
现在的既得利益者(广义的、相对的)大都是不诚信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喜欢鼓吹年轻人要诚信,构建诚信社会,年轻人才是最大的受益者等等。 但是他们忘了,这个不诚信的社会之所以实在,正是拜他们所赐才得以完成的,跟年轻人无关,年轻人之所以会不诚信只是在依样学样轻罢了,鼓吹年轻人要讲诚信那不是强盗喊抓贼吗? 如果真正想重建诚信社会,首先要从既得利益者做起,从老一代不诚信者做起,年轻人不会首先做出牺牲的,他们只会将整个系统推倒重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10 次阅读|18 个评论
年轻人既要学会诚信,也要学会不诚信
热度 11 famingkuang 2011-10-26 08:43
这个社会既不十分完美也不十分邪恶,诚信能给你带来利益也能带来伤害;特别是当你处于谎话连篇的社会之中的时候,更不能只讲诚信,你得分清跟什么人必须讲诚信,跟什么人可讲可不讲诚信,跟什么人不能讲诚信。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讲诚信了,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多么美好”,这完全是没道理的一厢情愿。 大夏是建立在千千万万个基石之上的,如果大部分都已经风化了,而只换上有限数量的好石头,根本就于事无补,而且还牺牲了一筐的好石头! 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没有人会怀疑诚信的重要性,但当谎言盛行之时,诚信就只能是人们渴望得到的一个美好愿望了。 诚信与不诚信只在一念之间,却会带你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愿年轻人一路走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26 次阅读|29 个评论
用假证很光荣吗?
热度 3 zxj368 2011-10-24 09:18
周末凑热闹去香山公干,在公交车上听到几个年轻人在谈笑着。 男生 A 问女生 A :你有学生证吗?有证可以买半票。 女生 A 洋洋得意地说:有呀,我有两个学生证呢,都是我姐给办的,我去×××就用这个证买的半票。说着还拿出证来给大家看,我也瞧了一眼,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证。 男生 B 说:就是,有个学生证就可以省不少钱呢。 女生 B 说:我这里也有呀,咱们都可以买半票了。 听得出来,这几年年轻人已经不再是大学生了,但都想办法弄到了假学生证,因此可以到处混半票。看他们肆无忌惮、满不在乎周围听众的样子,我心里很难过,真得很想问问他们:用假证很光荣吗?怎么用得那么理直气壮?而且还那么得意洋洋?感觉有个假证很光荣?而且还不怕别人知道? 这是谁的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有假证?为什么这些人用假证还心安理得? 想起很多有钱人想办法搞到经济实用房,开着宝马车去入住,觉着自己很有本事,其实是无耻呀!那是明目张胆的掠夺! 当然,还有很多类似于经济实用房的事件。某些人靠手中的权力或是关系,占用本属于弱者的社会资源,实在是无耻行径。奇怪的是得到者不仅不以为然,而且还洋洋自得,无耻之极。 假的,终究真不了,即使别人不发现,自己当时沾了点偏宜,相信将来的某一天,也会后悔的! 别把假的当真的!
个人分类: 杂谈|2891 次阅读|6 个评论
关于博主分类的建议
热度 5 zhaodl 2011-10-22 09:13
关于博主分类的建议
今天上网才发现,网站为了方便用户查找,开通了方便的博主搜索。十分感谢。但是,当我试着使用 以后,有几点感受。既然被任命为“博主顾问”,似乎也有责任尽一份心力。所以就在干活前,将几点 感觉写出来,供参考。 (1)目前的搜索,好像只能“姓名”搜索,以研究方向、关键词或者是博客名称、签名、简介等内容, 都不能搜索。太局限了,只有知道名字才能查找。现在的搜索引擎,做到这一点好像不用网站专门做 ,随便输入名字,都能查询个差不多。就像平时别人问我:你的博客网址是多少。我回答则是:实名, 搜索一下就找到了。 为此,建议:既然提供搜索,就应该有本站的特点:至少应该做到姓名准确定位的同时,增加学科、 研究主题等模糊查询,以便于年轻人找到不认识的博主。 (2)再往下看,编辑们真是辛苦,按着学科目录,不厌其烦地将博主一一分门别类地归入到具体的三级 学科之中,但是,现在要将自己能比较准确地归入三级学科,还真是比较难:搞植物分类同时也做植 物资源,搞工程热力学也面向流体或者做物性测定。在学科交叉的现在,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够比较容 易地找到“自己的家”。 建议:将类别划分的不要那么细,大方向就可以了,或者说一级学科最多到二级学科,如果与模糊检索结合起来,允许博主自己填写研究方向和内容,而不是现在死板的选择归并,可能更便于使用。 (3)谈到需找“自己的家”,我就找找我的家。找了半天我找不到,我属于什么?传播不是传播,管理不是管理。什么学科都不是的学术出版看来真的是“杂家”。编辑是杂家,看来是有“学科依据”的。按学科找不到,我按字母来找找,赵,就点击“Z”结果里边我反正没有找到。在找的过程中发现,赵并没有连续列出,而是按姓的首字母、再按名的首字母排列,这样就将姓给混排了。最后,只找到一种方式“准确的姓名”查询。 建议:即是按字母,就应该按拼音字母的顺序,zhao 就应该首先按Z二级按H,这样不会造成同姓的博主不再一起。另外,对于杂家,也应该给出一个其他吧。否则真的是感觉不是我这种人呆的地方,走错地方了。 另外说个题外话。科学网上寻找特定的博主真的挺难,按着发布的内容找到,但查看博主个人资料的时候,没有什么信息,就知道一个“姓名”有点亲切感,其他就是一些指标。如果博主在不做签名介绍或者专门开辟模块介绍,很难在自己通常联系的发威之外找到新的博友。就是添加好友的博友之间,也难以了解到做什么的、什么领域的,交流些什么的信息。如下图——个人资料,那一条属于个人资料?都是一些博主自己关心而对访客并不关心的信息。不敢恭维!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4604 次阅读|16 个评论
黄老邪自首书
热度 31 lix 2011-10-20 23:10
我从小就受党的教育,成长为一个光荣的人民警察。平时基本上还是奉公守法的,所以家境相对贫寒。五年前一天,我母亲赶公交时摔倒骨折,被好心的路人送往医院并垫付了几百元医疗费。但医院也够狠的,手术费七加八加,要十多万。把我愁死了。好心的哥们给我出主意,那个垫付医疗费的年轻人好像钱不少,不如敲他一笔。反正作笔录,打点法官,我们都有办法。我一时鬼迷心窍,就答应了。最后一审,判那年轻人赔几万。法官大姐好意,判词说,不是你撞到的,干嘛要去扶,送了医院还垫钱?按常理推断,那就是你撞到无疑。没想到这个判词响遍全国,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对此我几年来内愧于心,不是那几万元能弥补的。但没有机会说。 这次小悦悦事件,我感到我再不自首,我连人都不是了。所以请黄老邪代笔写自首书一份,向有关当局自首,向全国人民自首。愿意依法接受惩罚。 (想当然尔,姑妄言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426 次阅读|28 个评论
[转载]国考 国殇
热度 1 dongzg101 2011-10-20 16:52
国考 国殇 作者:liangxiaojun 时间:2011/3/1 8:56:00 2011年国考报名者再次刷新三项记录:人数逾140万,也是继2009年以来第三次超过百万;出现年龄最大的考生,35岁,这是报考年龄的上限;考录比扩大至87.5:1,竞争最激烈的前6个职位,比例则达到空前的3000:1以上。(2月24日《南方周末》《年轻人,到“体制内”去》)让人觉得这个世道不是病了就是疯了! 这么多年轻人——原本是最富冒险精神、最有活力,最有闯劲的年轻人,而且很多是社会精英、名牌大学生,甚至很多人放弃出国留学机会,却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跑去准备国考,过五关闯六将,杀个遍体鳞伤,然后获胜者就可以端着稳定的铁饭碗,不,应该是金饭碗,做着根本不需要读大学都能做的重复机械的工作,然后过着衣食无忧且节节攀升的生活,然后变得保守、安逸,甚至……——这当是中国目前最奇特的景观。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人通过国考,实现了自己崇高的政治梦想。但是又有多少人有崇高政治梦想?可能还是因为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实惠在吸引着一大批精英吧——不是有调查说公务员的稳定、高福利、有保障、安全感使他们成为中国幸福感最高的群体吗? 可是就在20年前,90年代初,却是相反的景象——很多人不愿意到机关、国企混日子,于是不少敢吃螃蟹的人纷纷下海,在商海中博击。那时最让人热血沸腾的莫过于听到“XX辞掉公职,下海经商”的消息。很难想像,如果没有当初的那帮弄潮儿,会有中国今天经济繁荣。 当古人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变成今人的“生子当做公务员”,总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当一个社会的绝大多数公民特别是精英分子都不想当创造者而蜂踊着想去当所谓的管理者的时候,这个社会还能指望什么人去创造?! 中国的教育使得我们的下一代不是别人的对手,而中国的现状使得当下一代不是别人的对手。 我不知道,这样的国考,算不算国殇?! 阅读全文(78) | 回复(0) 上一篇: 虎妈无犬子?
1261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日谢
lixia1962 2011-10-19 20:56
今天是我的生日。原来是不想过的,岂不知大家悄悄买了蛋糕,凌晨给我做起了生日。因为生日这个事情,对年轻人绝对是个好事情。但对于我来讲,犹如寺庙的警钟,时刻提醒我时间是越来越少了。真不是一件好事情,总想回避、忘记所有与时间有关的东西,把记忆永远停留在昨天。 这个生日也算很特别,凌晨是在上海的生日Party开始,下午就得在飞往新疆的飞机上过了。 为了感谢各位伴随去上海开会,并特意准备生日Party的同学,回赠一首“黎体”诗: 平白无故又一岁,稀里糊涂少一载。 不想青春早丢失,黄粱美梦也不在。 有缘千里来相伴,你我本来是一家。 人生百岁已见半,但愿天天乐开花。 壮志未酬心未老,吹灭蜡烛迎明天。 学海无边未到头,迎来新生赛神仙。 人生七十已是长,千年古树终是短。 时时放心人长久,年年辞岁老已断。 天是有情春不谢,人若有心谊永在。 ——黎夏 2011年6月27日凌晨于上海凯博宾馆二点。2011年8月9日修改。
2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科大学联盟能救得了中国科学吗?
热度 3 daodezhenjing 2011-10-19 20:41
  欣闻北京十一所高校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目的是发挥不同类型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特色和优势,集成解决交叉领域和新兴领域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科技难题。思路是好的,可方法却有待商榷,因为科技力量的强大并不是几种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核心来领导,这才能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如果我们找不到这样一个领军人物,再多的高校加在一块也没有用,特别是在中国这种强调关系的社会。   “将熊熊一个,兵熊熊一窝。”将才的选拨直接关系着联盟的成效。可什么是将才?在中国这种论资排辈、强调权威的环境里,领军人物一般都会被少数人有名望的人霸占,如果真是这样,我相信这个联盟最终就是摆摆样子,糊弄一下,骗国家点钱而已,做不出什么象样的成果。因此,我们能不能不拘一格降人才,将有真才实学有思想有创意的人放到这个位置是联盟能否发挥战斗力的关键。但在中国这样的环境里,这一点是极难做到的,你想,如果年轻人到了领导岗位,这些博导、院士情何以堪。或许不少人会说他们缺乏实践经验和管理水平,可他们却具有那些老将缺乏的创新精神,联盟能否做出成果关键不就是在于创新吗?   到底高科大学联盟能够救得了中国科学呢?让我们拭目以待,不过,我总是持悲观态度,因为有创新精神的青年人很难成为领军人物,这是中国特有的环境所决定的。
个人分类: 管理科学|187 次阅读|3 个评论
山魂·美酒和我
zhouguojun 2011-10-17 13:50
山魂·美酒和我 山,集宗教文化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神秘山脉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所在. 我喜欢大山里的人,喜欢那些不同色彩、不同样式、不同规格、不同表情的脸;喜欢闲暇时那幽默风趣的言谈,喜欢忙碌时那认真可爱的背影。可是,我相信这一切都源于山的缘分. 我相信有山神存在,而神是有魂的.我想,总有一天山魂会带着我穿过层层丛林和荆棘,登上珠穆朗玛最高峰,我要站在8848米高的峰顶上展望未来。那时,山魂会指引穿过哀伤绵绵的前尘往事,拨开迷离失所的失望与无助,找到前世今生的路。 时间在恍惚中定格,当我回过神来发现自己正在和一群青春洋溢的年轻人东张西望看帅哥谈美女,说着不咸不淡不冷不热俗气却时髦的笑话时,我是那么真切的感觉到自己还活着,活在这个纷扰杂乱的世界里,身边有亲人、朋友、同事,为此我心存感激。 冬日的阳光同样孕育着不畏严寒的花朵,又是茶花、梅花粉墨登场、摇曳风姿的时候了,而我却想到撒哈拉沙漠那恶毒的烈日下去走一遭,看看到底是水先能让火熄灭,还是火先能让水蒸发? 山与酒是紧密相联的,突然想到中国酒文化与感情文化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渊源.据说,在中国几乎所有的感情都是喝酒喝出来的.亲朋、好友、陌生人、商场、官场,只要围坐在一起耿直的喝到天翻地覆、上吐下泻,那感情就会陡升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然后一切顺理成章.我想酒文化作为中国经典文化的魁首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因为它成全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
个人分类: 朝花夕拾|2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18: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