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十字路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做好当前的事
热度 1 heiyer 2012-8-29 23:17
今年的国基发榜以后,自己的心情一直很乱。 最后一年的国青基再次杯具。 感觉以前的努力基本白费。 还没有开学,所以这段时间还是惯性的看文章,整理一些数据。 但心情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上。 继续?以一个讲师的身份去冲击明年的国基面上 还是放弃?去安安心心的做一个基础课老师,搞点教学研究。 继续难,放弃又不甘。 先把当前的事做好。
321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蔡昉:中国经济增长的十字路口
whyhoo 2012-8-21 09:56
经过30余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与世界性的大趋同潮流相汇合,面临着伟大的历史复兴。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红利消失,中国经济也开始进入减速时期。在这个十字路口上,如何进行政策选择决定了未来经济增长的前景。通过归纳关于高速增长后减速的国际经验,以及减速乃至陷入停滞的原因,就如何防止不正常减速从而避免不好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长期经济增长转到生产率驱动的轨道上来。   多年以来,经济学家和其他学科的学者,以及不属于严肃研究者的观察家,对中国经济做出了各种各样的预测和判断。无论其科学性如何,几乎无一例外地引起舆论界和民间的热议,也常常得到官方的回应。如果说,许多这类的预测仅仅是缺乏科学依据的预言的话,简单地把所有的预测都解读为“棒杀中国经济”或者“捧杀中国经济”,也是欠缺理性的思维逻辑,并无助于我们对中国经济面临问题、挑战和出路的认识。   不过,本文讨论所引用的关于中国经济的预测,主要局限于那些严肃并且至少在方法论意义上具有讨论基础的研究,而忽略那些没有提供充分论据,从而缺乏讨论基础的观点,或者明显带有成见的,或者旨在炒作的观点。此外,关于中国宏观经济周期的预测,因其涉及短期问题,有些观点情况会随着短期外部冲击的消失、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性调整,从而当事人预期的变化而时过境迁,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列。本文目的并不在于回应各种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和评价,而是尝试找出导致经济增长减速的潜在原因,争取较好的结果。    中国能否实现由盛转衰后再度由衰至盛的奇迹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之后,紧接着的问题自然是:中国何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不出所料,随之出现一系列关于中国进一步赶超的预测。最引人注目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①,中国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GDP总量,将从2011年的11.3万亿美元增长为2016年的19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8%。而此期间,美国则从15.2万亿美元的经济总规模增加到18.8万亿美元,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下降到17.7%。   许多国际组织和投资银行都做过类似的预测,像这样的乐观预测也不胜枚举,只不过,各种预测有的依据按照汇率计算的GDP,有的依据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从而在预测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的时间上有早有晚。   这样的预测结果也绝非天方夜谭,不过是根据过去对未来进行的外推。1990年,中国GDP总量在世界上排第10位,到1995年,中国超过了加拿大、西班牙和巴西,排第7位,到2000年,中国超过意大利,晋升到第6位。随后,在本世纪前10年中,中国又依次超过了法国、英国和德国,到2010年终于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仅位于美国之后。   最直接的反应是,由于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世界人口的比重接近1/5,对我们来说,在人均收入仍然较低的条件下经济总量即使排在第一位,也并非值得骄傲的事情。不过,一些经济学家对中国人均GDP的预测同样是相当乐观的。   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福格尔预测,2040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总量高达123.7万亿美元,真正占到了世界经济总量的40%。在人口达到14.6亿的情况下,中国人均GDP将高达8.5万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是美国人均GDP的80%②。事实上,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中国人口总量在2035年达到14.4亿以后不增反降,并且预计在2040年只有14.3亿。如果按照这个人口基数计算,届时中国的人均GDP已经相当接近于美国那时的水平了。   其实,所有这些关于中国经济未来的乐观预测,从中国过去30余年的经济发展表现看来,都无令人惊讶之处。自17世纪之后,在西方世界进步加快的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远远落于人后。1700年~1820年期间,中国GDP的年均增长率只有0.85%,而人均GDP则没有增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更是经历了无尽的内忧外患,经济停滞,民不聊生。在1820年~1952年期间,GDP总量和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22%和-0.08%,而同期欧洲的这两个增长率分别为1.71%和1.03%。    改革开放 以前的中国经济增长,在受到一系列政治运动和重大政策失误影响下,虽然也实现了6%的年均增长率,但是,由于排斥市场机制、过高的积累率、产业结构失调,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十分缓慢,不仅没有实现对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赶超,反而拉大了发展差距,1978年农村尚有2.5亿人口未得温饱。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经济才显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华民族开始了伟大的复兴。其间实现了不胜枚举的巨大制度变迁。例如,从人民公社大锅饭到家庭承包制的体制变革;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转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成为资源配置主要机制的改革;从封闭型经济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和获益者的变化。在这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了有效的微观激励机制、现代企业制度、财政金融体制和 社会保障 体系。所有这些,最终都体现在国家总体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   在1978年~2010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率得以保持每年近10%的速度。不仅是经济总量,人均收入增长也创造了奇迹。比较不同国家在类似发展阶段上,人均收入翻一番所需要的时间,英国在1780年~1838年花了58年,美国在1839年~1886年花了47年,日本在1885年~1919年花了34年,韩国在1966年~1977年花了11年。而中国在1978年~1987年期间只用了9年的时间,随后又在1987年~1995年和1995年~2004年期间分别用8年和9年时间两度翻番,并于2011年再翻一番,而这一次只用了7年的时间。   早在1994年,当林毅夫、蔡昉、李周所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首次出版时③,他们在书中就按照当时显现出的中国、日本、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假定三个国家保持各自在20世纪80年代的GDP增长率的话,中国经济的总规模将在2035年前后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而如果按照当时经济学家认定的购买力平价口径计算的话,中国经济预计在2015年前后超过日本和美国。   即使在当时,与此类似的乐观预测也并非绝无仅有。时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劳伦斯·萨默斯,也做出了2015年前后中国经济规模超过美国的预测。稍后,澳大利亚外交与外贸部、著名经济学史学家麦迪森,以及世界银行等都做出了相似的预测。而如今,类似的预测越来越成为国际组织和经济学家的共识。而且,中国能否按照这些研究预期的方向和时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超出了通常按照经济规模进行排位的意义,即关系到中国最终能否完成一个人类历史上由盛变衰,再由衰至盛的奇迹。 从大分流到大趋同   在前面提到的《东亚奇迹》这部报告中,世界银行对东亚地区有着颇高的期待(称之为“东亚任务”),即期冀该地区保持其既有的、显著快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于2025年在经济总量上占到世界的40%。这样,东亚就能重现其历史上的辉煌——1820年东亚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就是40%④。鉴于中国经济总规模和增量的贡献率,对东亚的这个期待,不仅也是,而且尤其是对中国的期待。   世界经济史学的最新进展,表现为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现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即欧洲及其衍生地区在科技和经济继而人均收入上所处的绝对领先地位,并非从来如此。   最初是人们围绕所谓“李约瑟之谜”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尝试回答为什么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科技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而近现代中国不再具有这样的领先地位。相关的研究发现,在18世纪起源于西方的工业革命之前的1000多年时间里,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经济最繁荣的国家⑤。例如,公元9世纪到13世纪,中国农业生产力处于世界最高水平。自汉代到14世纪,中国的工业都处于较高水平。而 城市 化水平不仅是工农业生产率的结果,更代表了商业的发展。根据经济史学家的研究,在宋代中期,中国的城市化率远远高于欧洲的水平。相应地,与市场发展相关的一系列经济制度也高度发育。只是在14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才渐渐拉开了与西方国家的距离。   以彭慕兰(KennethPomeranz)等为代表的历史学“加州学派”则认为⑥,在1500年前后的世界,财富主要集中在东方,而中国在这个“东方”概念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只是在那之后,欧洲才开始崛起,并且在18世纪较晚的时候,东西方的“大分流”才出现。也大约在相同的时间范畴里,中国与西方在经济、科技和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明显拉大,中国愈益变成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   不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内忧外患阻碍了经济发展,共和国成立以后也因一系列政治运动,以及经济体制上的弊端耽搁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不仅全面地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与亚洲邻国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发展差距也显著拉大了。例如,根据一项研究,仅仅因为“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就使1993年的劳均产出降低了63%⑦。   这些失误,使得中国没有搭上迈克尔·斯宾塞所说的1950年以后世界经济大趋同的顺风车⑧,失去了经济发展宝贵的30年。而改革开放时期的高速经济增长,终于把数百年的“大分流”逆转为“大趋同”,中国开始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征程,并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象征,取得了世人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迄今为止,能够得到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普遍认可,并广泛引用的长期国别历史数据,特别是现代统计体系中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人均水平的数据,是由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AngusMaddison)系统地整理并公之于众的。使用这套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由盛至衰,再由衰至盛的曲折反复,高度浓缩了前面文字讨论中的信息(图1)。      如图1所示,就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而言,中国人均收入所达到的最高点是1500年,比世界平均水平高6%。而中国经济总规模的最高点则是1820年,创造了世界全部GDP的近1/3。同时,这张图也以其宏大的跨度,显示了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不再是一个倒U型曲线的变化,而将上个世纪下半叶和本世纪前期呈现出的趋势接续起来观察,已经呈现出一个N字型的变化轨迹,即自19世纪以后的衰落,再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时期的宏伟复兴。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逻辑出发点是资本报酬递减,即随着资本投入量的增加,其报酬的增长率会降低。因此,从较低的发展水平上起步的国家相对于在较高起点上发展的国家,能够实现更高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差异维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结果,就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趋同。这种理论预测的含义就是,处于较低发展水平上的国家具有赶上并超过较发达国家的机会。   然而,大量观察和研究发现,这种趋同论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事实。而事实是,在很长的时间里,除少数实现了赶超的国家和地区之外,总体上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增长得更快,在这两组国家之间,趋同并没有发生,差距反而拉大了⑨。传统新古典增长理论在经验上的这种失败,来自于其理论上的缺陷,即经济增长的源泉──技术进步被当作外生的因素,不能为模型本身解释。因此,一方面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理论陷入凋敝的景况;另一方面经济学家尝试着在两个方向上弥补传统理论的不足:在理论上试图将技术进步等增长因素内生化,在经验上则继续收集数据以检验趋同假说。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增长理论迎来了它的又一个鼎盛时期。在理论上,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通过对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特点及其在增长中的作用,以及技术扩散的过程等研究,成功地把经济增长的源泉内生化,所以这种新增长理论又被称作内生的增长理论。而一旦人力资本这种具有报酬递增特点,以及技术创新、扩散这种可能和需要产生垄断的因素在增长模型中被内生化,新古典理论的完全竞争假设就被突破了。   从经验上,有些学者在检验传统的趋同假说时发现了所谓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即在那些具有同质性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之间、美国各州之间和日本各县之间,的确存在着趋同的趋势,而在具有异质性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差距则进一步拉大。这种与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趋同假说部分吻合、部分抵牾的经验结果,诱导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捍卫者从索罗等的理论中,发掘出一个新的概念──条件趋同。   其实,新古典增长理论很早就指出了趋同是有条件的,即人口增长率和储蓄倾向的差异会导致每个国家具有不同的长期增长率。只有在这些增长条件被假定不变的情况下,从较低起点上开始的经济增长才倾向于具有更快的增长速度,从而产生趋同趋势。坚持新古典主义注重理论与经验相吻合的传统,巴罗和萨拉伊马丁孜孜不倦地尝试把各种可能的解释变量放到经济增长模型中,以检验条件趋同假说⑩。   换句话说,最为成功的理论框架,是把新的内生增长理论与老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结合起来。新的增长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何以能够保持持续的增长,而没有出现报酬递减现象,而新古典增长理论则能够更直接地回答,为什么以及什么时候落后国家能够赶上发达国家。从经验上检验条件趋同假说的工作,实际上就是找出那些影响经济增长的相关因素,包括储蓄和投资水平、基础设施条件、体制因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乃至人力资本和人口负担等因素。   中国在30余年的时间里,显著地缩小了与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差距,证明了只要选对了道路,即坚持改革开放促经济发展的方向,相对落后的国家完全可以实现赶超。归根结底,经济理论只有具备对现实的一致性解释力,才被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因此,从迄今为止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成功中总结的经验,对于趋同假说的印证,比增长理论学家的200万次回归更有说服力。 何时以及为什么减速?   按照既往的表现所做出的振奋人心的预测,以及因之而生的更高的期望,并没有为中国经济的未来打下包票。曾几何时,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就一直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宝座的日本,也被国际上十分地看好,被寄予了厚望。然而,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相继陷入“失去的十年”和“失去的二十年”,最终失去了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与日本不同之处在于,直至2010年,当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中国的人均GDP仅为4382美元,刚刚进入世界银行定义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如果中国遭遇日本式的“失去的十年”或者更久,与日本在世界名列前茅的收入水平上的徘徊不同,中国则会成为被困在“中等收入陷阱”中的典型案例。   在一片对于中国经济成就的叫好声中,开始出现一系列以预测中国减速为目的,关于高速增长的经济体何时、在什么条件下,以及以何种方式减速的比较研究。   一项研究来自于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的经济学家12。他们根据世界经济史发现,在历史规律和万有引力的作用下,一个经济体经历过高速增长后终将要减速。而这个减速的拐点,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时。这些作者从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研究中发现,过去100年间有40个经济体达到7000美元这个人均GDP拐点,其中31个经济体在拐点之后平均减速2.8个百分点。按照相同的口径,2008年中国达到7000美元这个“魔幻数字”,类似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日本和80年代末的韩国。而这两个经济体在类似拐点之后,经济增长率都有所减缓。   鉴于影响中国潜在增长率的一些因素发生了变化,如劳动力供给的增长放缓、储蓄率和资本形成开始走低、改善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缩小等等,因此,在这个研究团队看来,既然中国的经济成就是既往“亚洲经济奇迹”的一部分,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则决定了她的经济增长减速在所难免。   不过,这项研究的结论并不那么悲观,而是认为有很大的可能性和机会,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使得中国的减速不会像日本、韩国那样突然和急剧,而是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持续期内逐渐完成。与此同时,在这个过渡期内,产业结构在区域间的重新布局,以及经济增长需求拉动因素的构成等方面的调整将加剧,给中国以足够的时间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源泉。   另外一项研究在数据分析上进行得更加深入一些,由艾辰格林(BarryEichengreen)等几位学者所完成13。这项研究所要回答的问题,同样是高速增长的经济在何时——即怎样的人均收入水平上减速,以及对中国的比照意义。他们从国际比较中发现,按照购买力平价和2005年美元计算,人均GDP达到17000美元时,高速增长的经济通常遭遇明显的减速,一般来说经济增长速度降低的幅度为2个百分点的年均GDP增长率。   笔者估计,如果保持9%的GDP年均增长率,2015年的中国就符合了这个口径的17000美元的条件。再加上作者所罗列的诸多经济增长中的隐患和不可持续因素,他们警告届时中国将有70%的可能性遵循这个减速规律。不过,正如有些投资经济学家所做的评论指出,这个70%的减速2个百分点的概率——即1.4个百分点,对于一个长期保持9%~10%的增长率的经济来说,似乎并不那么令人担忧。实际上,中国的“十二五”规划确定的2011年~2015年经济增长速度是7%,在国家财力充足和就业压力减缓的新形势下,这个增长速度反而是更加可持续的。   人口老龄化也被看作是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增长速度减慢及至绝对数量的减少,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也不再提高,而是趋于下降。相应地,经济增长开始丧失表现为劳动力供给充足和高储蓄率的人口红利的支撑。1990年,日本的老龄化水平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1.9%,不久之后人口抚养比,即依赖型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就迅速提高了。大约就在人口结构发生这样变化的同时,日本经济增长速度也出现急剧的逆转,从减速开始直到停滞。   按照汇率计算,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为4382美元。而将其折算成前述两项研究中的减速基准点(分别为7000美元和17000美元)的话,即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的话,则大约为8700美元或更高。也就是说,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增长减速的期间。此外,201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8.9%,也已经十分接近于日本于1990年经济增长减速开始时的老龄化水平了。在大约与“十二五”时期重合的几年内(2011~2015),中国就将像日本一样,经历迅速的人口抚养比提高。   经济史显示的经验终究是一种概率现象,对未来的预测毕竟也不等于现实。前述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测,既没有断言中国经济必然发生最悲观的情景,也不意味着在其存在乐观情景的条件下,我们尽可以放宽心了。实际上,以“平均数”为外衣的国际经验,往往掩盖了许多特殊情景和因素。   例如,正如摩根斯坦利经济学家所说,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命运,与40年前的日本十分相像。实际上,从前述人口结构变化阶段看,把当今中国与20年前的日本进行类比,更具有相似性,那以后的日本经济增长经验对于中国更具有借鉴意义。而日本在最初经济增长减速之后,并没有停下来,而是一路下跌,至今陷在经济停滞的状态。   为了及时进入未雨绸缪的状态,以便避免最坏的结果,需要以史为鉴,探寻如何避免不正常减速的途径。还以日本为例的话,我们不是要看她是否后来的速度不如从前了,而是要探寻为什么在不可避免的减速之后,未能实现像欧洲和美国那样的增长速度。前引艾辰格林等的文章,就提供了这方面的重要信息。他们的研究发现,典型而言,全要素生产率的停滞,可以解释85%的减速原因。 结语:可能的三种命运   国际经验显示,以本文所述的必然发生减速的发展阶段为分水岭,一个国家面临着三种命运。第一种命运是欧洲、北美的前景,即尽管经济增长速度不像新兴经济体那样快,但是,经济增长在技术创新的前沿上继续推进,具有很高的增长质量。例如,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从稳定的政治经济秩序、良好的教育系统、研究与开发高投入、有效的基础设施、市场内需程度以及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创新力的能力等方面,对全球125个国家进行“2011年度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结果表明,排在前10名的,除了新加坡和香港特区之外,全部为欧洲和北美国家14。   对中国来说,如果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从投入依赖型到生产率提高驱动型的转变,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了,但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可以得到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更加注重收入分配状况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和谐,完全可以在预定的时间表内,分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   第二种命运可以日本作为参照。日本在1990年以后,在高收入水平上经济增长停滞,虽然人均收入仍处于较高水平,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却江河日下,创新能力与其人均收入水平的排名不再对称。例如,在“2011年度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日本为第20名,远远落后于亚洲的香港和新加坡。这表明,一个国家固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通过技术借鉴和模仿加快其在经济上赶超先进国家的速度,但是,归根结底,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性,取决于该国的综合创新能力。   与日本不同,中国刚刚进入中等偏上收入阶段,创新能力虽然迅速提升,但是,在总体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存量等方面的差距仍然巨大,要跻身高水平国家的行列,中国尚有很长的路途要走。在这样的经济发展阶段上,一旦陷入经济停滞的状况,充其量只是一个中等收入的日本。   第三种命运以拉丁美洲和一些亚洲国家为代表。虽然这些经济体较早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却始终不能跨进高收入国家的行列,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在蛋糕不能继续做大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的分享效应日益弱化,在缺乏良好、有效制度的条件下,政治经济学的逻辑,即富人具有更强的谈判能力获得较大的蛋糕份额,就会导致收入和财富积累的马太效应,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政治家无论是出于良好的动机,还是为了选票的需要,一次次做出改善收入状况的承诺,却因经济增长处于停滞而难以兑现,从而在政治上陷入民粹主义政策困境。贫富对立导致经常出现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国家困于中等收入陷阱之中。      虽然经济学家已有的共识是,经济增长本身并不自然而然带来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但是,收入分配改善归根结底要以经济增长为前提。无论是拉丁美洲的经验还是发达国家的经验,都证明了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总体提高,有利于收入不平等的缩小。例如,在21世纪前10年,巴西等一些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增长取得较好绩效,相应地,这些国家的基尼系数也有明显的降低。而美国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低垂的果子”被摘尽之后,经济增长比以前显著减缓,居民收入差距也扩大了,有着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更大的基尼系数。   迄今为止,中国的经济增长总体上是分享型的,虽然收入差距扩大导致不满,但在蛋糕不断做大的情况下,收入差距尚可容忍。如图2所示,中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性消费,在各收入组之间的发布变化,虽然显示出差距的扩大,但是分布类型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换句话说,在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每个收入组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都有所增长。这种情况在蛋糕不再增大的情况下则会改变,即一旦经济增长减速使得没有足够的增量可供分配,强势群体占有的收入份额进一步扩大,低收入群体的不满就会强烈表达出来,则难免陷入拉美困境之中。   事实上,中国政府已经作好了以一个较低的GDP增长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速度的准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中央政府建议在“十二五”时期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比“十一五”时期的这项指标进一步降低0.5个百分点。对此,许多人表示不尽理解。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的五年计划(规划)中,无论是作为指令性指标还是作为建议性或预期性指标,通常都不高于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的规定。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执行结果,最终都是实际增长速度快于规划目标。那样的话,规划指标不是与现实越来越脱离吗?   每当遭遇经济周期的冲击,如20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2009年世界范围金融危机发生时,中央政府都提出要确保8%的增长率。在许多人的眼中,“保八”似乎成为一个永恒不变的最低速度要求,似乎只有保证8%及以上的经济增长率,才能确保足够的财政收入,满足最低限度的就业机会。甚至,单纯批评GDP挂帅的政府观念,也不足以遏制追求高增长速度的冲动,因为无论是对于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来说,更充足的政府财力,也是促进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更加协调的必要条件。   因此,仅仅用约束经济增长速度的办法,并不能改变政府的速度偏好和追求高速度行为。“十二五”规划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这一时期发展的主线,即把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从要素投入转向生产率提高,把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力从出口和投资转向国内消费需求,把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如果真正能够实现这个转变,或者在这个调整方向上有实质性进展,在政府财力充足和就业压力减小的条件下,相对低一些的增长速度,反而是更加符合发展阶段要求和更加可持续的。此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呈现出新的特征,即使以往作为保持特定高速度的约束条件,也逐渐得以放松,适度的较低速度是可行且必要的。   从另一个方面讲,当前热议的话题——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则是讨论如何避免超出合理范围的经济增长减速,乃至经济增长停滞。其含义则是防止过快的、过于剧烈的、不能满足就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的,以及导致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减速。 注释   1参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方网站:http://www.imf.org/external/data.htm。   2Robert W. Fogel, Capitalism and Democracy in 2040: Forecasts and Speculations, NBER Working Paper, No. 13184, 2007.   3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10页。   4印德尔米特·吉尔,霍米·卡拉斯等:《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第66页。   5参见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载《林毅夫自选集》,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年,第163~195页。   6参见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7Y. Kwan and G. Chow, Estimating Economic Effects of Political Movements in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3, 1996, pp. 192-208.   8参见迈克尔·斯宾塞:《下一次大趋同:多速世界经济增长的未来》,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   9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新兴经济体的增长表现,显示出改变这个格局的迹象。不过,这个趋势是否能够持续下去,仍然有待观察。本书也恰恰是以中国作为案例,探讨这个趋同现象发生的原因,以及得以继续的条件。  10参见R. Barro and X. Sala-i-Martin, Economic Growth, McGraw-Hill, Inc., New York, 1995.   11西班牙出生的美国经济学家萨拉伊马丁用“我刚刚做了200万次回归”来形容探索经济增长趋同假说的学术努力。参见Xavier Sala-i-Martin, I Just Ran Two Million Regressi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7(2), pp. 178-83, May, 1997.   12王庆,章俊,Ernest Ho :“2020年前的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不是会否发生,而是如何发生”,《摩根士丹利·中国经济》,摩根士丹利研究部(亚洲/太平洋),2009年9月20日。   13Barry Eichengreen, Donghyun Park, and Kwanho Shin, When Fast Growing Economies Slow Down: International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a, NBER Working Paper, No. 16919, 2011.   14张兴慧:“欧洲创新能力世界领先,全球创新能力瑞士夺冠”,《中国青年报》,2011年7月4日,第4版。   Laws Governing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Universal Law: Chinese Economy at a Crossroad   Cai Fang   Abstract: With more than 30 years of rapid growth, Chinese economy has mixed with the highly integrated world economy and is now having an opportunity for great rejuvena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disappeared, Chinese economy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decelerated growth. At the crossroad, the kind of policy choices to be adopted determines economic prospects. This article reviews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n addressing growth slowdown following economic prosperity,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economic decline and stagnation,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policy measures on how to prevent the abnormal economic downturn so as to avoid a bad result. The measures include accelerating transformation of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king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shift toward being productivity-driven.   Keywords: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highly integrated, economic slowdown, Middle Income Trap   【作者简介】   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   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和中国经济。   主要著作:《科学发展观与增长可持续性》、《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等。(蔡 昉) 原文见 http://www.chinareform.org.cn/Economy/Macro/Practice/201208/t20120821_148921.htm
个人分类: 经济|2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道路施工管理,不够文明
hujianbo 2012-8-20 09:27
道路施工管理,不够文明
一般在道路上施工或者直接翻修道路,都会在道路两头设置醒目的标志表示“前方施工请绕行”。这是好事,也减少了事故、堵车,起到了提早提醒的作用。但是往往他们会忽视连接到该道路的各个支线,支线往往是居民区的道路,车流量少,但是也比较窄。 这不禁让我“恶意”的揣度,他们在道路上设置醒目标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车辆驶入施工区域,威胁工程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否则,应该在如图所示的支线的十字路口设置提醒标志。这两天,我家附近某主干道在施工,在阳台上多次看到小区车辆在支线上往返空跑,有多次甚至造成堵车,得一辆一辆慢慢的倒车。 道路施工应该更加文明,更加人性化,主动考虑工程对周边的影响。
个人分类: 生活随感|3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威海的四面红灯
huailu49 2012-7-31 06:11
威海的四面红灯
五月份去威海,听说这里的红绿灯设置独具特色:要么车辆通行,要么4个方向的行人同时通过,杜绝了人车混行的现象。 威海的十字路口周期性地设置一到两分钟的时间单独放行行人:当四个方向都是红灯时,十字路口全交给行人,无论东西向,还是南北向,甚或斜穿马路,统统放开。此时4个方向车辆全面禁行,连右拐也不行。这样行人再也不必提防右拐车辆了,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 由于当时只是路过市区,更多详情还要请教威海,或是山东的朋友们。 (图片取自网络)
个人分类: 书斋夜话|3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字路口
热度 1 xyysh2008 2012-6-5 23:05
十字路口
十字路口 严少华 2012.6.5 每天,我都走过,或开过这个十字路口; 在这个路口,红灯停,绿灯行。 这个十字路口,原本没有红绿灯, 车辆少,行人也少,大家倒相安无事; 如今,有了红绿灯,故事倒多了起来 …… 一日,绿灯、红灯都不亮, 行人、自行车、摩托车、电瓶车、汽车,都行; 喇叭响个不停 …… 一日,红灯刚亮,一辆汽车飞驰而过, “砰”的一声,与绿灯行的车辆相撞! 还听人说,红绿灯与人的国籍有关: 红灯亮,中国人开过去了,美国人、日本人、新加坡人都把车停下来了; 绿灯亮,中国人照例开过去了,美国人也开过去了; 但日本人、新加坡人车子还停在那里, 因为他们都在等待警察的允许 …… 红灯绿灯,不同人有不同人的理解, 红灯绿灯,在各种人心中有各种不同的位置; 于是,在十字路口不同人有不同的结果, 过了十字路口,各种人会有各种不同的结局。 特此申明:图片来自网络,不作商业用途,特此鸣谢!
个人分类: 蹩脚的散文诗|792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感动于娟
热度 1 wujihua 2012-3-27 09:20
父母离世,姐弟反目,我以为我在这世界上已孤零零,再无牵挂。母亲去世前人生悲凉我已尽尝,一步一滴血,走在通往死亡的路上,早点和晚点又有什么区别。心理医生没什么用,我看到的只是他们眼中,口中算计的金钱。突然看到了于娟,我用了一下午的时间把她用生命写的文读完,原来我现在拥有的这么多,我有还算健康的身体,可以日日照顾可爱的儿子,比她幸福多了,摘些于娟的话,让我学会珍惜。 “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我爸妈牵着土豆的手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 “那些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大”。她说:“如果不能和别人比生命的长度,那就去比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吧。” “我曾经的野心是两三年搞个副教授来做做,于是开始玩命想发文章搞课题,虽然对实现副教授的目标后该干什么,我非常茫然。为了一个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标的事情拼了命扑上去,不能不说是一个?子干的傻事。得了病我才知道,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应该只是去看短暂的名利权情。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却没有一样可以带去。”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从那时开始,过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当答案连续多天是‘No’的时候,我知道自己需要改变某些事情了。 不管怎样生活,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做着到。只是,一直都活在压力下,而丢掉了原本自己心底想要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就好像总是缺失了什么。一个活着,喜欢的是夜夜笙歌也好,喜欢的是周游世界也好,总该要拖着自己的身体去做。活着精彩才是王道。不该在失去的时候才懂的珍惜,虽然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相反的事儿了。其实我们都在写着“生命日记”,用着自己的生命去书写自己的生活。
180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诗歌】城市的十字路口
miran 2012-3-25 19:39
[转载]【诗歌】城市的十字路口
城市的十字路口 城市的十字路口 城市的十字路口 时东兵 城市系列之三十七 白昼与黑夜在十字路口 光与影反复争夺着失地 斑马线昭示专家的妄断 专断扰乱了真理的视线 猛踩城市油门欲往何方? 不见底的嘴巴欲壑难填 朱利安 . 阿桑奇的维基 ( WiKi ) 能否把城市交叉口的阴谋曝光 麻省理工的“黑客”能否 捣毁贪官筑起的防火墙 为争主人的宠 狗咬狗一嘴毛 不忍看台上愚弄的表演 分赃不均 人咬人端一锅贪官 笑看硕鼠满嘴滴油满肚肥肠 满眼江湖满脑邪念满身恶臭 上下勾搭左右逢源前赴后继 自不量力自食其果自取灭亡 试图用冲击钻把贪官的嘴脸 钉在弱不禁风即将倾倒的墙上 不如将其黑手斩断铐上耻辱柱! 博客 : http://blog.sina.com.cn/u/1246222181 推荐博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魏国记 【诗歌】人行天桥 重 - 庆 事 - 件的成 - 因 - 和 - 走 - 向 大败局:提振、猫腻、公子、剥削、官二代、昏庸、腐败 中国 “ 裸 - 官 ” 报告出炉, “ 太 - 子奶 ” 全面爆发 新疆摄影作品之二 : 图片集锦 《魅力新疆》摄影展入选作品之一 : 图片集锦 集体世袭的中国高层:藉助权力赚取财富 看不懂的农村 : 豫北老家农村见闻 电影鉴赏系列: 电影鉴赏 : 《危险方法》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决裂之精神分析学 电影鉴赏《卑鄙的我》:萝莉与大坏蛋奶爸的故事 电影鉴赏 : 《巴黎野玫瑰 》影片赏析 电影鉴赏 : 《开往春天的地铁》影 片 赏析 发条橙子 : 传说中的暴力亡命 “ 哥 ” 几则 大败局:中国式尊严 本博客主页: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吴敬琏:中国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
maokebiao 2012-2-17 11:00
吴敬琏:中国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 http://www.aisixiang.com/data/50045.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准备大裁军:我军暴露出一些非常可怕的问题
热度 2 dongzg101 2011-11-28 14:08
中国准备大裁军:我军暴露出一些非常可怕的问题 2011-04-26 15:25:16 浏览 23658 次 | 评论 7 条   中国军事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方面在进行现代化;另一方面也准备开始大裁军。而且随着中国裁军步伐的加快,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也逐渐的暴露出来了。   第一个问题 军队人数多少,与军队现代化矛盾吗?   在一些高级军官的想法里,现代化的第一步就是缩减军队的规模,提高军队的费用,武装到牙齿。这样才是军事现代化。那么军队人数的多少,与军队的现代化矛盾吗?按照现在一些经济学的观点,中国的经济已经腾飞了,军事的发展也要跨越式发展。   以前,我们用手榴弹,现在我们要用导弹;以前,我们靠的是拼刺刀,现在靠的是狙击手。那么这个看似十分有利有理的趋势,却忽略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的军队规模不应该降低到危险的线以下。也就是质上的优势,我们应该积极获取,但是量上的保持,也要是十分必要的。   就拿中美之间的军事比较来看,中国和美国在高技术军事装备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但是在数量上,美国与我们也是有巨大的差别的。中国过去六十年里,能够威慑美国的诸多原因之一,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军队的数量的优势。   以前,一个军队,就是一个独立的部门,他有后勤,有军事作战人员,有养鱼种菜养猪养鸡的部门,可以说,中国的任何一支部队,都能自己自足的生存战斗。而一旦彻底的现代化,最后,就只剩下了作战的部队,其他的一概砍掉,看似提高了作战的能力,其实也存在一些隐患;比如国家经济不好的时候,怎么办?有了大量的外敌入侵,怎么办?受到天灾人祸,军队后勤怎么保障,等等。   其实,军队的人数多和现代化,并没有根本的冲突。可以部分现代化,同时部分沿袭老的应对战斗模式。   第二个问题 军队理论西化和毛泽东军事思想,那个更适合中国   军事装备的现代化,倒还其次,关键的是军事理论的西化,是不是合适。我们已经不止一次的看到,一些中国的军事理论科目开始开设西方的作战理论,而且军队的一些官兵,以得到西方的奖章或者褒奖为荣。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对军事思想理论中的西方和毛泽东思想做一下简单的对比,是西方军事理论重要呢,还是毛泽东军事思想重要,而且那个最适合中国。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建立在中国特殊国情之上的作战理论体系。以人民为依托的作战理论,可以说是经过了严密的验证的,也得到了国内外的大量的认可。   但是现在由于经济的完全西化,导致了军事思想的西化也在蔓延。单纯的唯武器论,单纯的追求军事力量的精编,不断的将本来是人民的抵抗的能力削弱,逐渐的集中到某个层面。   在这几十年的销天下之兵,马放南山。导致普通人的战争能力急剧的减弱。这些已经背离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国家应对外敌入侵的实际战争能力。   将过去十亿人民十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的壮志豪情,逐渐的变成远离大众,远离人们视线,远离人们生活的特殊记忆和群体。而且正在将这逐渐减少的群体,用西方的思想来改造,后果是什么呢?   第三个问题 军队现代化,就能打得了胜仗吗   这个问题,在朝鲜战争中,在越南战争中,都有所体现。当然不是说我们不要先进的武器,还要小米加步枪,去做无谓的牺牲。但是军队完全的现代化,就能打的了胜仗吗?   另外一个就是随着军队人数的减少,许多的热血男儿,空有一腔报国热情,没办法。由于从军比上大学都难了,要想从军,一些揭不开盖子的东西便应允而生。   在这种阴暗的操纵下,被武装起来的高科技队伍,真的就可以战胜一切来犯之敌吗?   第四个问题 实践是检验军队实力的主要标杆   中国军队已经几十年没有听到战争的号角了!只是通过几次演习,就匆匆的将中国的军队砍掉,有些可惜,又有些不知所措——因为没有通过实践,就裁军,是不妥当的。   既然许多人都爱和西方接轨,我们也接轨一把。在美军作战部队中,开飞机和开坦克的,直升机的人,大部分都是士兵,最高的军衔恐怕不会高到校级。因为到了校级军官的时候,就已经是指挥层了,这些人员的得失存亡,将影响到几百上千号人的命运,所以危险的操作,尽量的不让这些人去做。但是中国的现状是,所有开飞机的,几乎没有低于校级军官的;所有开坦克的没有低于尉级的。   这是一个危险的组合,因为每失去一个驾驶员,就是一个巨大的空缺,填补起来是非常费劲的。   这从侧面的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的现代化以及提高军费,都在向军官们倾斜。而现实是,大仗流血牺牲的大部分是低级军官和士兵。所以没有通过战争的检验,就开始裁军,还是有些武断的。   第五个问题 藏军于民不应该变成一句空话   主席老人家组建的战争预备队,是当时,包括现在,以及未来一段时间,最有效地战争机器。那么现在看看,县一级的武装部,都快成了空架子了。除了定期的拿国家的钱之外,基层的民兵组织,基层的武装训练,都成了空话。上次阅兵的女民兵方队,我们看到除了艳丽的外表之外,已经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了。   这些现招聘来的各色人等,基本上在战时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同时也警告我们,藏军于民不能成为一句空话。谁空话说多了,谁就会为此付出代价!   第六个问题 中国国情决定了多种战争状态共存   谈到中国的国情,我们可以看一下中国的周边国家。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友好国家,一般国家,潜在敌对国家。这些国家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大概的分析一下。   友好国家:包括朝鲜,巴基斯坦,缅甸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贫穷和动荡。其中朝鲜有常规军队100万,人口2200万;巴基斯坦有军队80万,人口1亿1000万;缅甸军队60万,人口4000万。   一般国家:俄罗斯军队100万,人口11000万;蒙古国,军队20万,人口500万;中亚四国(吉国、塔国、阿富汗、哈国),军队合计80万左右;   潜在敌对国家或地区:日本军事力量可动员1000万,人口1亿以上;越南,军事力量可动员500万,人口7000万;印度军事力量可动员1000万,人口11亿。   同时在中国的周边,美国部署了大量的军事武装和军事基地,在中国的东西南,三个方面各有十万人,到几万人的军事基地多个。   由上面的数据,我们看出,中国的地缘利益,注定中国既要有走高科技的局部战争的想法和做法,也要有大规模常规战争的准备和行动。   对比美国所处的环境,中国比美国可是恶劣的多。如果拿着美国所处的环境来安排中国的作战思想和作战规划,迟早是要吃亏的。   总之,中国军队所谓的西化,应该缓行。这个缓行的,不是高技术的研究,而是西方的军队的模式和军队的思想。以毛泽东军事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军队是战无不胜的。而以西方武装起来的作战思想,胜负还难以判断。即便真的如西方所说有那么神奇,也不能掉以轻心,防止西方在中国的军事思想里安插木马! 下一页
95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我们正处在转基因食品的十字路口吗?
热度 4 readnet 2011-6-30 13:18
主题: 转发: 我们正处在转基因食品的十字路口吗? 各位:您们好! 为了您自己、家庭、国家的共同利益,请点击以下网址,抽空看完这个很长的视频 http://static.youku.com/v1.0.0162/v/swf/qplayer.swf?VideoIDS=XMjQ1Mzc5NTMyembedid=-showAd=0 看看转基因的利和害! 6月29日 扩展阅读   南方周末:破析中国式转基因谬误与谣言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331 次阅读|6 个评论
路边的花裙子
zephyrcyn 2011-6-11 19:33
虽然在清晨的路上很难提速,可一瞥之下的身影还是被快速的闪在了后面。 我缓缓踩下刹车,前面即将十字路口,绿灯已经在倒数,正好可以停下来,让我再看看,刚才视野里闪过的,那女孩。 慢慢的,她出现在倒后镜里,我摇下车窗,她在右后方匆匆的走近,长及脚面的长裙,白色的底,淡粉、些微蓝绿的花,雅致透着活泼。配上白色的T恤、清爽的马尾、干净的面容,还有摇曳的身姿、匆匆的脚步和手上的早餐。这样阳光薄透的清晨,一切都是这样美好,连带着这个世界。 绿灯亮了,她的身影逐渐落在看不见的地方。记忆里浮现出一个清清爽爽的身影,这辈子,如果有什么一见钟情的话,那应该是我唯一的,一见钟情吧? 那是初二的暑假,每天半天的补习,结束的时候,我总愿走近三倍的路程从学校去外婆家。外婆家村里的同龄人大多都是在马嵬中学上学的,我在那上了一年半,然后转到了南市中学,据说南市的教学质量稍好,所以,也有个别的学生在南市中学。也就是说,那样的夏天午后,去外婆家的路上,我还是有伴的,三四个女伴。 那天,艳阳炙烤下,我们走在中途,在一个沥青路面拐弯的地方,我们将会拐上乡间的泥土路面。那个路口有几棵大树,树荫下,我们常常歇脚。夏日午后的天气,弥漫着温热的昏昏欲睡的味道,我在树荫下正百无聊赖,茫然的盯着空气发呆。 静寂的路面上,从学校的远方,走过来一个女孩,和我相仿的年纪,两个小辫服帖的贴在耳后的侧面,如两个活跃而恬淡的喇叭花,白底粉花的衬衣和黄色的军用书包,纯净而利落。我的心隐隐一动,感觉只应天上有。她和我一起的女伴招呼着,我们互相看了一眼,再没有交集。 我和同路的女伴很快起身离开了,连着那种心动的感觉一起,留在了我的身后。 初三分了新的班级,报道的那天是个雨天,我办好所有手续,在教室对面的屋檐下看雨。正发呆的时候,一个身影蹦蹦跳跳的跃了过来。哈,是她。她问我你是XXX么?我说是啊。她说初二的时候就常听说我,有一些竞赛我们还在同一个考场内,还有暑假的时候的那次路口相遇,她一直都想认识我的。“我们现在在一个班,真好。” 是的,真好,我们很快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兼同桌。我们一起看武侠、看琼瑶,一起在冬天的课桌底下点火暖手暖脚。其实我们一起的应该有四个女生吧,但我和她是最好的。我们四个在初三开始时的成绩应该是不相上下吧,可,缘分就是这样奇怪的东西,我承认,在成绩上,她们可能都是比我更敏感的人吧,所以,如果不遇见我,她们是不是也会更好点?只知道,班主任兼数学老师的严厉批评之后,她慢慢的从我的身边消失了,特别是到了初三的第二学期。 常常都很久看不见她,我自己也常常逃课,我会拿本书,翻过墙,在校外的麦田里找块地方安静的看书,或者躺在田野间看着天空发呆。有一天,她来找我,她说晚上她和一个人有约,她说那个人很烦,她不想再理他了,晚上做个了断,让我陪她去。去就去吧,我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她。对他约的人,我听说过,是镇上有名的地痞,如果那时有黑帮的话,他应该是镇上的头目吧(据说后来因犯法获罪被执行死刑)。 约定的地点是校外的一片麦田,那人也带了一个伙伴。她和他谈话的时候,我在一边远远的站着,那人带的伙伴过来找我说话,我一言不发,只盯着地面发呆。他似乎用了各种方法来引我说话吧,可是,我一直什么都不说也不看。终于,他恼了。初春的天气,有些薄凉的,我的脖子上系着软软的丝巾(一直到现在,我都是偏爱丝巾的,柜子里数量最多的就是丝巾了)。恼羞成怒的那人,一把从我的脖子上扯下了我的丝巾。我淡淡的站着,一动不动,似乎丝巾从来就没在我的脖子上呆过。 终于,她那边结束了,我们回到了学校。但之后,依然很少看见她,有次见到她了,发现她的眼睛很红很红,她说一直有眼疾,还说她家父母关系不和让她烦心等等。那段时间,她其实已经不住在学校了,住在镇政府小院。而我,也住在另一个好朋友家,常常在她家吃晚饭兼住宿。 中考的考场在县上,我和她相约一起去。那天,我收拾好我的东西到镇政府找她,我们一起出了小院,我听到看门的大爷在我们身后说:这女娃成绩肯定好,我基本上没见过她。我看着旁边的她,心里茫然一片,我知道,那个大爷说的是我。 她初中后便辍学了,之后在我毕业前和当时初三的一个同学结婚了。这些年她跌宕起伏,忽而财力雄厚忽而略显困窘。读研期间,有次我们相约我到咸阳去看她,我带了一大堆书给她,给她家孩子的有数十本吧,给她的是两本散文,都是在图书大厦精挑细选的。晚上,我们在一张床上聊起当年。她说起当年的事,她说她原本不认识镇上的那帮人,可是,他们拿了我的丝巾,她为了替我要回我的丝巾,才认识了他们。她的话刚吐出来的时候,我心里是有愕然在起伏的。那条丝巾再也没有回到我手里过,记得曾经有个表白喜欢我的男生有次把那条丝巾扎在自己的腰间从我面前招摇而过,也有男生以借书的名义,还书的时候,书本上写上那个地痞的名字,然后打上大大的叉。我都看到了,可我,一如没看到一样,连多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更别提问什么了。 我把我的记忆说给她听,她沉默之后说,原来这样啊。 后来的又一次相见,是好几个初中同学在一起,她调侃我上次看她的时候,千里迢迢的背那么多书给她。她笑,大家也笑,哈,那时的我,真的好傻啊。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迟钝如我,当时未曾衡量她的、我的变化。一如当年的记忆,她的,我的,又有什么要紧呢? 每次回家的时候,我都会去找她,和她在一起依然很开心,有时大家聚在一起,有人调侃我,她会毫不犹豫的替我挡回去,也替我想法设法的“省钱”。前两年,她又陷入财务危机,她老公给我打的电话,第一次,我毫不犹豫的答应了,第一次未还接连的第二次,我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而和她在一起的时候,真的还是以前的感觉,她的风趣和活跃依然是人群中最亮丽的风景,我喜欢也欣赏。本质上,她还是那个看着柔弱而大大咧咧的女生。 常通电话,我烦了,她烦了,都会向对方倾诉。她的生活一直都比我丰富,而她也逐渐认识到,我追求的,其实就是简单而已,和她喜欢的,不一样。 我也认识到这一点,认识了,就会尊重对方的选择。所以,相聚的时候,我们逐渐求同存异。 真实而顺其自然,不刻意,是我们的现在。
3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形影响有形世界
高铁杠 2011-6-3 10:19
在城市的一些十字路口,即使是人行道的绿灯亮起,行人也还要左右张望,不敢贸然前行,因为说不定哪辆汽车就会直冲过来,当这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时,即使轮到行人该走,他们也不敢轻易走了。 这样的事情可能不仅出现在交通上,在其他方面弱势群体同样没有话语权。比如职称评定问题,领导定的标准那是特定的,今年不给指标,你再强也不行;明年给了指标,条件可能改了,这时也不定轮上你,所以也不怪年轻教师处处谨小慎微,毕竟职称还是很重要的,条件合格也只能是一个方面而已! 同样,近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曝光,闹的老百姓不知道是吃还是不吃,吃肉?小心瘦肉精;吃菜?小心有毒;吃馒头?小心有色!喝奶粉?吃大米?当我们站在菜摊前,当我们站在米、面店前,本该轻松购买,可是却犹豫迟疑,真是像傻了一样! 环境问题莫不如此,没有房子的想买房,可是房价会令人仰天长叹:天下之大,竟无一栖身之地!有房子的人烦恼也不少,空气污染,交通混乱;走不敢走,停不敢停;狗比人多,对某些人,动物如其父母,孩子不如畜生! 当规矩成为摆设,当破坏规则成为习惯,人们就会认为那是常态、那是自豪!就会争相成为规则的破坏者,我们就能够想象一些权利与金钱追逐者成功后的作为!这对下一代的影响可想而知。当摒弃社会公德和昧良心去做事时,破坏的也许是当前,但产生深远影响的更是未来,这些无形影响必然会体现在未来有形的世界中!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29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家长不能这样教育孩子
热度 20 gfcao 2011-5-6 08:58
上班前开车送儿子去学校,在一个十字路口处,右行的绿灯亮了,我便慢慢转向右边的车道,此时人行道边的指示灯里站着个红红的小人,显然是在告诉行人需要等待。在我车的右侧有一个年轻的妇女左手牵着一个小孩,看样子也是送孩子上学,那孩子看我的车在慢慢行驶,便踌躇不前,我正准备加速通过,突然,那妇女毫不犹豫牵着那孩子直奔马路对面而去,距离我的车也就数公分,那孩子的衣服似乎还碰到了我的车,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 在国内开车的人一定有这样的感受,当你按信号灯指示驱车向前的时候,你就是无法前进,行人旁若无人般边打电话边优哉游哉地横过马路,你只能骂骂咧咧地在那干着急。开过几年车之后,没脾气的人也会憋出脾气来。大人是孩子的榜样,做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像今天这位妇女带着孩子闯红灯也许挣回了几秒钟的时间,可你是否想过,你很可能得不偿失,你的孩子以后说不定会效仿你这一举动,渐渐地习惯了闯红灯,长此以往你就不担心他的安全吗?行人的心态很好理解:“反正你不敢撞我。”可天有不测风云,难保哪天有个司机情绪急躁控制不住自己与你不期而遇,在马路中间汽车与你激情相拥,受伤甚至致命的只能是你,在这种情况下,司机最多承担民事责任,遭受痛苦的是你自己与你的家人。 交通事故频发,与司机的素质的确有关系,可与行人的素质没有关 系吗? 为了孩子的安全,家长不能这样教育孩子。
个人分类: 社会|5270 次阅读|46 个评论
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热度 3 zhuang261441179 2011-3-1 23:06
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今天接到医院的电话,说是让过去面试,但是说到我的专业的问题的时候,人事处的老师就否决了我。其实这是预料中的事情,我也曾经学习前辈们遇到困难拒不屈服,一定再接再厉,机会一定会有的。但是我只是在自己欺骗自己。国家的政策就是这样规定的,国家的教育体制这样,教育不管你以后能不能就业。真是很痛心的事情。 我又能怎么样,我上研,我想改变命运,但是现在我觉得阎王爷爷说:来我们这吧,你就是适合地狱的人。我要改变,我一定要改变,我不能为了现在的生活丧失了我儿时的愿望。我的未来我想的很清楚,不是吗?努力吧,一定会达到的。
2245 次阅读|3 个评论
城市十字路口四个尖角的后退量公式
zhangxw 2010-5-26 17:11
城市十字路口四个尖角的后退量公式 张学文 20100526 我们在城市地图上看到过很多的十字路口都是两条路正交出来的正方形或者长方形。这种情况下汽车行驶到十字路口,其过往的车辆密度就突然增加,它是两个方向的道路上的车辆密度之和,加之有的车辆需要转向,于是堵车现象就出现了。它几乎成为城市交通的死结。于是我认为十字路口车辆密度的突然增加问题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即让十字路口处的道路变胖,至少使那里的车辆密度与一般道路相同。 确实,插入十字路口的那四个把角(建筑物、人行道、绿化区、电线杆、停车场、地下通道入口)就像四把刀,严重影响了车辆通行,它们需要后退,把面积退给道路。而这需要在城市规划中统一安排和及时改造不符合要求的十字路口(有的十字路口已经符合这个要求)。 据此,我计算了十字路口的把角的后退的量(使十字路口的车辆密度与一般道路相同时),对于两个方向的道路宽度相同的情况,其把角后量应当是道路宽度的 1.08 倍。 道路宽度 w/ 米 把角后退长度和 建筑物部分的圆弧半径 R 8 8.63 10 10.79 12 12.95 14 15.11 15 16.19 16 17.27 18 19.43 20 21.57 w R =1.08 w 后退以后的道路布局如图,成为园角的十字路口使那里的车辆密度与一般道路就相同了。这时,我认为右转弯几乎不需要红绿灯指挥。甚至不需要红绿灯。 对于两个方向的道路宽度不相同的情况,我得出的结论类似,那里的建筑物的部分不再是圆的一部分,而是椭圆的一部分。
个人分类: 一般科技.2.|6361 次阅读|1 个评论
城市十字路口四个尖角的后退量公式
zhangxw 2010-5-26 17:09
城市十字路口四个尖角的后退量公式 张学文 20100526 我们在城市地图上看到过很多的十字路口都是两条路正交出来的正方形或者长方形。这种情况下汽车行驶到十字路口,其过往的车辆密度就突然增加,它是两个方向的道路上的车辆密度之和,加之有的车辆需要转向,于是堵车现象就出现了。它几乎成为城市交通的死结。于是我认为十字路口车辆密度的突然增加问题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即让十字路口处的道路变胖,至少使那里的车辆密度与一般道路相同。 确实,插入十字路口的那四个把角(建筑物、人行道、绿化区、电线杆、停车场、地下通道入口)就像四把刀,严重影响了车辆通行,它们需要后退,把面积退给道路。而这需要在城市规划中统一安排和及时改造不符合要求的十字路口(有的十字路口已经符合这个要求)。 据此,我计算了十字路口的把角的后退的量(使十字路口的车辆密度与一般道路相同时),对于两个方向的道路宽度相同的情况,其把角后量应当是道路宽度的 1.08 倍。 道路宽度 w/ 米 把角后退长度和 建筑物部分的圆弧半径 R 8 8.63 10 10.79 12 12.95 14 15.11 15 16.19 16 17.27 18 19.43 20 21.57 w R =1.08 w 后退以后的道路布局如图(图没有贴上,遗憾),成为园角的十字路口使那里的车辆密度与一般道路就相同了。这时,我认为右转弯几乎不需要红绿灯指挥。甚至不需要红绿灯。 对于两个方向的道路宽度不相同的情况,我得出的结论类似,那里的建筑物的部分不再是圆的一部分,而是椭圆的一部分。
个人分类: 一般科技.2.|1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9的征程:十字路,左转身
wisdomfire 2009-1-1 09:51
本名智慧,QQ号码的签名之前是“十字路口的智慧”,到如今上面的签名变成的“转身 的智慧”。 老实说,这两个签名很符合我彼时此境的心态。 “十字路口的智慧”是迷茫的我,也是在面临十字路口时候需要的勇气,心思,选择与 机智。进一步,退一步,关乎着人生路的方向,航程,坎坷,顺畅,怎不需要智慧呢?智慧 又怎会不烦恼呢?而“转生的智慧”,在“鱼与熊掌间”如何得,如何兼得,在逆境,困难,狭 缝,中如何全身而过,于谁而言,不需要智慧?而转身过后,我还是我,转身的智慧。 在人的一生中,有着很多的路口,在路口前需要这样那样的选择。在研究生三年即将 毕业的现在,我也面临着这众多路口中的重要一个。 找工作,还是读博士?就这两条路,而原也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如果不想念博士了, 或者更想工作了,那么就找工作。如果说是,对科研还有点兴趣,还不想那么早去社会,又 或者还没有合适的岗位适合自己,那么就可以考虑读博士。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到那个山 头,再唱那支歌。并不困难。 而于我,则是两难。 一边是已有家小,需要工作。一家人,几张嘴,睁开眼睛时候,即要吃穿住行开销, 而况目前还住在500块钱一月、不到10平米的,贫民区的出租小屋;一边是导师的项目后 继缺人,强烈希望我留下。由于导师本人并不搞该方向,该方向项目主要是我在搞一些工作, 下面的师弟们要么不愿意搞这个,要么出野外实在让人担心,而导师本身又是女性。我一走, 数据处理等技术类活被搁下不说,连出野外,建设观测站也是件困难的事情。而导师,虽为 人节省,但对我在众多师兄弟中,也还是相当照应考虑的。 一边是家小几张嘴,嗷嗷望哺;一边是导师恩情有嘉,迫切相邀。“你走可以,给找个人 替你的班。” 。。。。。。 迷茫,困惑,无助,无奈。 本科毕业原公司的朋友打电话过来“马上毕业了吧?回公司么?公司希望你能回来!原先 扣掉你的几个月工资及奖金,一并退给你。基本工资5500,出差补贴,提成,奖金另算。。。 如何?。。”“你时候回来都可以!公司很希望你能回来。”“你可以先看看其他单位,把本 单位做个侯备考虑,不想去别的地方了,公司的位置随时都有你的。” 国内一在该领域做得相当不错的技术支持公司老总说“。。。哦!你做这方面的工作,正 式我们需要的。你来我们单位吧。。。。你考虑考虑,待遇么,比外企肯定不行,但比一般的 国有,私营企业,还是稍微好点。起薪7500如何,补贴,提成,奖金另算。你考虑考虑吧。 想好了,跟我联系一下。” 前些天,本科出来上班后,第一个带我的老师傅,我一直称之为老师,打电话问我“中 铁**公司,你去么?他们托我找两个人。你正好合适。工作内容么,跟你以前干的一样,就 是要经常出差。。。。待遇方面是这样的,基本工资肯定比你原单位要高很多,这样说吧, 绝对可可以保证你第一年收入不低于15W,三年左右福利分房。” 原单位迫切希望我回去,是因为他们缺人,而且我之前做的工作自我之后就一直没人再 去做过,而又是很需要的。吸引我考虑的主要是两点,一个是还做的之前想做的、比较看好 的行当,二一帮本科的哥们是员工,上面的领导曾一起在某项目基鬼混半年,私交也还不错。 于是自然,工作好开展,工作环境也还比较喜欢。但毕竟单位较小,发展有限。而且,就工 作而言,同样性质的这个工作,待遇不高。正如他们所言“作为保底吧。” 而那个技术支持公司想要我去,确实是因为他们正好缺少一个有丰富的野外经验,技 术支持经历,又出身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而已。而虽待遇尚可,但行业发展而言,我并不看 好。个人不希望,十年以后还是个技术支持吧。但不排除,短暂过去的可能。 而那个中铁的单位,各方面而言,都非常让我心动。搞待遇,高福利,大型国有技术公 司。但于有家小的人来说,太频繁的出差,并不是一件好事。 要走了。导师那边的工作怎么办?难道真的像别人说的,这个时候了,还能顾得了那么 多?“老板留你,主要是基于她个人的项目需要和考虑。。。你也得为自己考虑一下嘛!”难道 真的就撒手不管了? 要为自己考虑,确实没错,不过也不能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尤其是有恩与自己的人。导 师希望我留下来,对然主要是基于她项目上的困难,但从入学到想在,她对我照顾不说,到 目前也还说过可以项目出钱给我发工资。至少,她是考虑过我的处境了。 导师给我发工资也不错,不过她能发多少??就我们单位副研究员的基本工资才4-5K 的水平,她能给我这个研究生多少钱一个月?而在北京,多少钱一个月,几个人才能稍有余 钱? 但是我,确实不能撒手不管,不然那就是“忘恩负义”了。我从不做忘恩负义的事。 难啊。 既然,情义不能两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只能取义了。 博士生考试报名,准备读博士。 至于,家庭生活困难,自己再想办法好了。 家庭困难,就自己兼职好了。兼职的所得,也算是暂时能对得住家人了。 将我读博的决定告诉导师以后,她高兴得很,还特意打电话咨询了一下考试方面的事情 告诉我。怕我英语有困难,她打听了不少朋友如何快速复习,并出钱要我去报个英语快速补 习班。至于我的兼职计划,她还是说她可以跟我发工资,我没好意思说别的,只说“谢谢老 师了。不过我能干多少事情,我自己知道。我不习惯不干什么事情,光拿钱。”。。。最终她 同意我的兼职计划了。 兼职计划,即我工作日白天到企业单位去上班,而晚上和周末,则在研究所学习,干活。 坦白说,博士学习和研究并不轻松,不是那么轻松就能对付的,尤其是在我们单位。 而选择了这条路,选择了这个走法,虽艰难,但问心无愧,只要我的艰难能换来他们的满 意就行。 三年,不短,又不长。 希望在这样的磨砺下,能成就坚韧不拔,身怀绝技的我。 在2009年的第一天,开始我新的征程。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79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2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