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加速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千百度
physicsman 2014-1-12 13:37
王国维先生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做学问之最高境界。各位看官,您说百度公司是从这句话中得到启发吗?若果真如此,那么这一想法挺好的。至于百度能不能学术搜索呢,你懂的:) 物理学中也有千百度,有速度、加速度、温度、密度等。度是程度的意思。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迅速程度;密度表示物体所包含物质的疏密程度;而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可以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来计算速度,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来计算密度,但是速度的大小不取决于物体所经过的路程也不取决于物体的运动时间,密度的大小不取决于物体的质量也不取决于物体的体积。比如汽车,它的速度取决于车况、路况和驾驶员的喜好。密度取决于物质的种类、状态及温度等。 数学上用导数表示度.
37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设计一道质点运动学加速度的综合题目--歼15舰载机
sdzjh870 2013-9-27 22:57
美国航母的“大黄蜂”舰载战机在3秒钟内会被加速到206公里/小时,飞行员在离舰的瞬间要承受5倍的重力加速度。 2012-11-25今日关注 歼-15成功起降 中国航母亮利剑 歼十五舰载机(资料图) 歼-15战机所配备的是中国WS-10“太行”涡轮风扇发动机(其水平与俄罗斯的AL-31FN发动机相当),这款发动机的最大推力为132千牛; 就航程而言,歼-15的最大起飞重量为33吨,最大速度为270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3500公里,最大作战半径是1200公里。 歼-15舰载战斗机舰上105米短距滑跃起飞是这次试验和训练的一项重大突破。 机场跑道上最醒目的就是滑越14度飞行甲板, 据测算,从舰载机尾钩与阻拦索“拉钩”开始到飞机停下,全程只有2~3秒。 对舰载机飞行员的技术、身体、生理和心理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旦阻拦索未能挂住舰载机,飞行员就要迅速收起起落架,以大约240米/秒的速度加速拉升逃逸,这对于飞行员的反应速度和操控飞机的精确性要求很高。舰载机在钩住阻拦索的瞬间,飞行员会承受巨大的载荷。起飞时,航母甲板的滑跃倾角会使舰载机飞行员产生加速撞墙的感觉。 辽宁舰飞行甲板上有一长一短两条黄色的舰载机起飞中线,设立三个起飞点,即距离为105米的第一、二起飞点和距离为195米的第三起飞点,第一、二起飞点用于飞机轻载状态下起飞,也就是空战模式下起飞用,第三起飞点用于重载模式,也就是对敌攻击模式下起飞用, 下一图集 美军X-47B无人战机登上航母 将进行航母甲板测试 重新浏览 歼-15从航母上滑跃起飞 空中“飞鲨” 歼-15飞机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首型舰载多用途战斗机, 各项性能可与俄罗斯苏-33、美国F-18等世界现役的主力舰载战斗机相媲美,因此被誉为凶猛强悍的空中“飞鲨”。歼-15舰载机总设计师孙聪介绍说,歼-15舰载战斗机是在我国第三代战机技术基础上进行了全新设计研制的多用途舰载战斗机。 有资料反映,歼-15飞机在没有副油箱情况下转场航程可以达到3000公里,所以它具有很强的远程作战能力。 歼-15在航母上降落(中广网 孙利摄影) 舰载机以几百公里的时速,在航行中的航母甲板上瞬间钩住阻拦索, 阻拦索——降落 置于飞行甲板后部的阻拦索装置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制制造,在战机着舰时与尾钩完全咬合后,在短短数秒内使战机速度从数百公里的时速减少为零,并使战机滑行距离不超过百米(图一)。 飞机在起飞前,会释放出高达近2000摄氏度的尾焰气流 降落承受巨大载荷 出现“红视”现象 其次通过身体关的选拔。歼-15舰载机在钩住阻拦索的瞬间,飞行员会承受巨大的载荷,这对飞行员的颈椎、腰椎和脊柱都会产生影响。同时由于惯性的作用,血液加速向飞行员头部涌去,飞行员眼前会出现“红视”现象……这就对飞行员身体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起飞时会产生加速撞墙感觉 再次必须通过心理关的选拔。张洪涛介绍说,由于14度的滑跃倾角,飞行员在起飞时会产生加速撞墙的感觉……每一次起降,都是过“鬼门关”,对飞行员的心理产生极大的挑战。医学专家设置不同情境,通过精密仪器,判断飞行员是否具备“ 泰山 崩于前而不惊”的心理素质。最后必须通过政治素质考核。 歼-15舰载战斗机在辽宁舰上成功完成首次上舰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已掌握舰载战斗机海上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的核心关键技术。 “辽宁号”航母 舰长304米,舰宽70.5米,航母吃水深度10.5米,标准排水量57000吨,满载排水量67500吨。 “辽宁号以4台 蒸汽轮机 为动力,4轴4桨双舵推进。 航母 由四台蒸气轮发动机驱动,总计20万马力,最高航速可高达32节,在航速30节时续航力为4000海里,在航速20节时续航力可达12000海里;舰上的电力系统可提供14000千瓦的电力,燃油储量为7800吨,航空汽油储量为5800吨。舰首使用 滑跃式起飞 甲板,舰艇中部设有4道飞机降落阻拦索及1道应急阻拦网。舰桥岛式建筑位于飞行甲板右侧,前后各有一台甲板/机库升降机。 美国媒体曾报道,从使用航母至今,美国的舰载机飞行员共死亡1000多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400多名舰载机飞行员死亡。其中最惨烈的一次着舰事故发生于1981年5月25日深夜。 当时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杰克森维尔以东70海里的大西洋洋面上, 尼米兹 号航母进行训练后正在回收模拟作战归来的机群。其中一架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第一次降落时没有成功,飞机触舰后复飞。 20多分钟后,飞机再次进入降落航线,这次飞机降落在舰上了。但是,飞机下降时速度大于最佳着舰速度,又没有对准跑道中线,而是位于跑道中线的左侧,机头向右斜,引降员也没有发出飞机偏离中线的呼叫。 随着一声巨响,飞机向右撞向停在飞行甲板上的3架F-14战斗机,这3架飞机各装载有一枚麻雀导弹、一枚响尾蛇导弹和一枚不死鸟导弹,更糟糕的是,其中还有一架是刚加过油的飞机。随着惊天动地的爆炸声,这4架撞在一起的飞机立即被大火吞没了。 电子战飞机驾驶员和两名电子对抗军官猝不及防,还没有来得及启动救生弹射装置,就葬身于火海之中。在明火熄灭后,清理甲板现场时,一枚掩埋在飞机残骸中的“海麻雀”导弹战斗部因受热而突然爆炸,火势再起,爆炸引起的剧烈震动又使飞机上的几挺机枪脱离保险状态而自动射击。 在这场灾难中,14人丧生,45人受伤,11架飞机被毁或受到损坏,事件中人员伤亡之多,飞机、设备损失之大,是美国海军航空史上绝无仅有的。这次事故发生后,尼米兹号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措施,以防止重大的事故再次发生。 舰载机飞行员选拔培养堪比航天员 在拥有航母的国家中,舰载机飞行员始终是航母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通常,普通战斗机飞行员要通过500~600小时的飞行训练才能执行战斗任务,而舰载机飞行员不仅要完成这些基本内容,还需要克服航母起降的种种困难,训练时间远长于此。 我国海军首批歼-15舰载机飞行员选拔培养堪比航天员,某些条件甚至更为严苛。首支舰载航空兵部队官兵都是从全军飞行部队中选出的精英。据了解,首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年龄在35岁以下,飞过至少5个机种,飞行时间超过1000小时,其中三代战机飞行时间超过500小时,且多次参加过军兵种联演联训、重大演习任务,具备丰富的飞机、舰艇、航海、气象和国际法等方面的知识。即使这样优秀的陆基飞机飞行员,也要先经过一段时间的陆上训练,提高水平后才能上舰起降。 歼-15的作战半径可能达到700公里,尤其是考虑到空中加油的因素。歼-15将可能携带中国的PL-12空空导弹,使它的打击范围再扩大100公里。 歼-15舰载战斗机从辽宁舰滑跃起飞 摄影:胡锴冰 资料图:歼—15舰载机在“辽宁舰”上滑跃起飞 歼-15在航母上降落(中广网 孙利摄影)
个人分类: 教学资源|0 个评论
芦山地震记录到最大加速度1.005g,世界第八
热度 2 linshibin 2013-4-30 23:27
芦 山 地震, 我国 首次 记录 到 大于1g的加速度记录: ( 来源: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 历史 上 记录 到 大于 1 g 加速度 的 地震 一览表
个人分类: |3908 次阅读|2 个评论
速度,加速度的统一
热度 1 itellin 2013-4-24 20:29
以前对速度和加速度的理解在都是单独分开考虑的,后来发现期权的敏感性分析中它们得到了统一,同时也得到了概率密度和分布函数的统一。
1755 次阅读|2 个评论
标题党:加速度计的使用者如何标定它?
热度 1 Yakia 2013-3-8 14:43
科学网第一篇,不熟悉这里的风格,也不料想着对大家有什么帮助,就整理一下脑袋里比较乱的东西吧。 最近的一个问题:人体运动学测量中,加速度传感器如何标定(出厂后在研究过程中的标定方法)? a=F/m,但无法通过静力来找到线性关系,物体放在测力平台上,a=0. 如果利用重力加速度,人体运动中的加速度计必须佩戴在关节上,不能够摔下,而人体会缓冲,就算验证了g,仅靠两个点也无法作线性方程。而制造恒力是个问题。突然想到个方法: 将加速度计附在“假肢”类长方体上方,制造一个角度为β的斜面,铺 上不同材料的表面(玻璃啊,木片啊,毛毡啊……),从同一高度放手,下方缓冲垫防仪器损坏,更换表面材料使其摩擦系数μ改变,通过受力分析,用a=gsinβ-μgcosβ计算。再将测量值与计算值比较,做出直线回归方程可与出厂设置比较。不过 是用这方法吗?屌丝了点吧。 a=v/t,一段距离的两端可放置红外线测时的仪器(不是每个地方都有这仪器的),再结合准确的速度计使用。但,通过何种方式在这段距离中变速? 另一个关于MVC:最大随意收缩力(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 force, MVC)的测量和表示方法?用途?评价的局限性?为何有超过100%的情况?哪些情况下以作标准化的用途?不同收缩方式的影响? 开始在网络上找答案,发现很难。求指点! --------------3· 8 妇女节快乐,对了!“珊·爸父女节”还木有和呆地问好------------------------ 我是很怕查找资料的,所以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 为什么怕?因为找资料是门学问,太少了搜集到的信息很有限, 太多了什么都有就等于没有找,而且找到的东西 与目标问题的相关度高不高 、 能不能用是关键,要仔细地判断,这个过程耗时耗力,有很多的技巧在里面 。没有参考,我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水平,只是觉得做这种事太少。 为什么会觉得少?因为我研一刚读一个学期,课程还没有修完,生物力学基础也不扎实,高数和力学知识太欠缺。对于还没有开始的研究来说,方向是什么?没有关键词。想做什么? 我都迷茫了。 上学期,想法与可能跟进的实验—— 运动鞋性能测试,步态分析。 实际—— 跟进了C教授的超大实验,在汪洋大海里做了一朵小浪花。 和导师讨论后,也发现很多事情是急不来的,虽然方向越早定下来越好(运动生物力学方向可做的东西各异),但基础不扎实,眼界不宽的时候,该会有启发的地方也很难有启发有灵感。所以就在C教授的课题组里把小浪花的工作做好(科研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目前C教授对我的印象不错,我对自己的态度也很满意),毕业论文的事不着急太早,先抓住一切机会好好学习,积淀自己! 今日上榜,看到的: 科学研究创新一定需要积累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667883.html 连“文献调研”的第一阶段可能在不知觉中已经开始了,虽然我不确定是否做课题组内的方向,但工作中很多不确定的事还是要 查询 和 求助文献,这也算小小的调研吧,接下来要找更多的资料补充自己 。 始终认为在中西体制结合下的课题组学习,能学到更多东西。 C教授来自国外,把国际标准带进来,要求课题组内说英文,而中国对于仪器设备的管理和科研的习惯是很有中国特色的(审批 层层耗时 ,先进的仪器设备使用率不高,还要过多顾及人际关系等等)。 所以 ,如果能做好的话,以后再难的条件也不怕了! 静下心来再把开始提出的问题好好查一查,或许该找找书本了。
1617 次阅读|2 个评论
黄灯亮多长时间合适?
热度 12 yusufma 2013-1-4 06:59
新交规关于“闯黄灯”的处罚 引起了网友热烈讨论,有人称之为“违反牛顿定律”,也不为过。从看见黄灯亮起到采取制动措施,再到汽车完全停止,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要求黄灯亮起时,所有未过停车线的汽车在到达停车线之前停下来,从物理上来说就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样的要求才是合理的呢?我们本着科学的态度来讨论一下。 首先考虑人的反应时间。从看到信号到做出反应,这个时间一般大于 0.2 秒 ,这是指健康的年轻人。(当然,刘翔可以比这快不少。)我们以此下限来进行计算,假设在这段反应时间内汽车仍按原速度前进。 其次,来考虑刹车带来的负的加速度。这个数值和路面情况、刹车系统工作情况以及轮胎质量都有关系。我们来考虑最一般的情况,若干个不同来源的数据均表明 ,干燥的普通沥青路面刹车时的加速度大约负的 6.5 米/秒 2 ,我们假设采取刹车措施后汽车按此加速度匀减速运动,直至完全停止。 现在我们建立起了模型,用高中学过的运动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计算结果可以用下图表示: 其中红线表示从信号亮起到汽车停止的总刹车距离,蓝线表示总的刹车时间。从这里我们看出,刹车距离和时间都和车速有关。 假设现在车速为 40 公里/小时,那么从信号灯亮起到汽车完全停下,至少需要大约 12 米距离。如果黄灯亮起时,汽车距离停车线小于 12 米,最佳判断应该是继续开过去通过路口,而不是刹车,否则汽车会停在路口中间,那样就太尴尬了。如果黄灯亮起时汽车距离停车线大于 12 米,当然最好采取刹车措施,避免闯黄灯(甚至红灯)。 现在说说黄灯亮多长时间合适。既然黄灯的作用是警告和清空路口车辆,那么就要保证黄灯亮时刚刚过停车线的汽车有足够时间在红灯亮起之前通过路口。如果路口宽度为40米,汽车行驶限速为 40 公里/小时(即 11.11 米/秒),那么通过路口需要的最少时间为 40/11.11=3.6 秒。考虑到离停车线 12 米之内来不及刹车的车辆也必须通过路口,那么总的时间为 (40+12)/11.11=4.7 秒。如果黄灯持续时间低于此数值,无法保证路口内所有车辆在红灯亮起之前顺利清空。 以上只是针对某一速度的计算结果,对于其他速度可以用类似方法计算。这个结果是保证信号灯达到设计初衷的一个下限。实际情况下,由于路面、车辆及司机的状况有所不同,情况会更复杂。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交规怎样规定,遇到路口适当减速,于司机、于大家都会更安全。 http://biae.clemson.edu/bpc/bp/Lab/110/reaction.htm#Type%20of%20Stimulus http://forensicdynamics.com/stopping-distance-calculator http://www.driveandstayalive.com/info%20section/stopping-distances.htm#stop-dist_table-for-dry-road http://www.racemath.info/motionandenergy/stop_distance.htm
个人分类: 其它|10282 次阅读|13 个评论
30-60赫兹范围频率的振动减振
热度 2 yan8008 2012-12-25 22:41
振动频率处于这个频率范围,用TMD(调谐质量阻尼器)很难吧。 那么请问高手:对于一个直径有3米,高30米左右的结构物,测量其以这个频率、其加速度达到0.8m每秒平方,有什么好的办法减振? 谢谢各位大侠!
3968 次阅读|5 个评论
速度和加速度
热度 1 Xinliangzhu 2012-10-5 22:13
最近看华尔街日报,看到一些评论员唱衰中国经济,一直不是很理解,因为中国经济至少在此时还是保持高速增长,只是速度放缓了一些而已。他们就可以感受到寒流来袭了。但是今天晚饭后的一个小小的思考,似乎让我抓住了一点感觉。恋爱的体验和经济的走势很相似(而且很多时候和经济是有很大关系的),有峰值也会有谷值,会有繁荣也会有萧条,可能稳固也可能崩溃。恋爱初期,男女双方都很积极,电话短信一个接着一个,和刚开始或是追求的时候相比,不管从总量还是频度上都有很大提高,让人有一种热烈的感觉,到中期,彼此需要独立的空间,因此联系开始减少,此时一方会因为落差而感到难过或悲观(ta不像以前爱我了),到后期,则会有好多情况,可能彼此相守一辈子也可能各自分道奔东西。如果把一段时期内日均联系的次数(频度)比为经济增长的速度的话(可惜没有负的),那么我们可以看到总体上,不同阶段的频度是一个减函数。而在每段时期中则会有起起伏伏,起的时候,我想双方会觉得感情升温(吵架除外),伏的时候双方至少有一方觉得受到冷落。而起,伏便是经济增长中的加速度。从这个比喻中我们可以看到,加速度是可以给人一种更感性的认识的。因此,很多人唱衰中国经济,不是说中国经济没有增长,只是长得不够快,没有他们预期的快。 当然,加速度中还可以有加速度,加速度的加速度,加速度的加速度的加速度……如果这些项都是正值的话,那么有过高等数学基础的人就知道,最后的速度是一个指数型增长的,当然够刺激(刺激到你都受不了),但是不可能。 常常我在想,人的欲望什么时候可以满足?是速度给了他快感还是加速度?或是最基本的那个基础量?我想,对于浩瀚宇宙中一粒尘埃的我们来说,因为心境和能力的问题,我们往往最先看到的是基础量,然后考虑的会是速度,最后决定幸福的却是那个很小的加速度。但是谁会更有可能提供更多的更长久的加速度呢?从经济学角度来讲,答案是:潜力股。
个人分类: 思念&思考|3784 次阅读|2 个评论
天宫一号空间医学实验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
xupeiyang 2012-6-26 15:35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航天医学专家李莹辉介绍空间医学实验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 主要是围绕着人的长期在轨驻留,以航天员的健康保障能力为核心,开展了 航天健康监测检测技术,失重生理效应与机制,以及失重防护还有医学、功效学,评价技术研究。 这些实验是要分成三类, 第一类 是围绕 失重条件下人的影响和变化 开展的。主要是我们开展了失重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失重对前庭功能的影响和失重对脑功能的影响,这是我们开展的一类实验,大家可以看到他们航天员头上戴的天机帽,做的实验就是这一类。 第二类 实验是我们为了获得 人体的一些参数 ,比如说我们在空间整个任务期间,我们 人的质量变化 ,在地面上我们大家都叫重量变化。到了空间因为没有重量了,我们不叫它重量,而叫质量。大家也看到我们质量测量仪,实际它的原理是基于牛顿定律,F=Ma,恒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我们质量仪基于这样的原理设计的,通过把质量仪的拉杆拉出来,测质量仪的时候大家也看到,我们人是在拉杆上,让拉杆在拉杆回去,通过恒力和拉杆回去的加速度我们算出人的质量,这是第二类的实验。 第三类 实验就是和我们的比如说我们 药代动力学的实验 ,大家都知道在地面条件下,我们吃药有的药是一天两次,或者有的一天三次。这个给药的两次和三次,是基于药代动力学的特点来设计的,到了太空中,由于失重对人的影响,它的药代动力学是会有所变化的,所以在这里面我们就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给他服入药物,来通过测量他唾液中药物的浓度变化,来看它的药代动力学的规律,将来指导我们的用药。 还有一类 我们是面向长期失重开展的失重防护技术研究,比如说长期失重中有空间骨丢失的问题,所以我们就设计了空间骨丢失防护技术研究。主要是基于直接力刺激对于我们骨细胞的,直接力刺激的影响来实现防护对抗的目的。当然我们也会较之其然,之其所以然,在一些咱们实验里面还是设计了一些失重生理效应机制学的研究,比如说我们细胞学实验,通过在轨的失重条件下观察和骨相关的细胞变化特征,包括它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看失重为什么会导致骨丢失。
个人分类: 军事科学|2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力对获取低温的制约
热度 1 Veda 2012-1-11 14:12
在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取为 g=9.8m/s 2 ), 1 个原子质量单位沿垂直方向 1nm 的重力势差约为 1.2pK 。 以 87 Rb 为例,它在垂直方向 5nm 的重力势差约为 0.5nK 。所以,在 0.5nK 的低温以下,重力成为获取更低温的一个重要限制。而在微重力环境下(取为 g o ),重力势差的限制可以不那么强了。仍以 87 Rb 为例。当 g o /g=10 -3 时,在垂直方向 5nm 的重力势差为 0.5 pK 。当 g o /g=10 -6 时,重力势差为 0.5 fK.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8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刹车不好的车,绝对速度不会高,不会是能取胜的车。
热度 1 windlight 2011-10-12 22:38
赵凤光 刹车最费油,科研也一样 吴老师指出一个常识,不用总刹车,刹车费油费车。但有时世事考核 不是看谁活得的最长,谁花的钱最少,而是看单位时间谁跑的最远,也就是意味着谁跑的最快。 车跑的最快常识就不是多刹车少刹车的问题了,而是取决于三点,加速度,绝对速度,操控性。前两者很好理解,但操控性里除了转向能力,车身平衡等,实际更大比例在刹车能力,谁的刹车能力好,在竞争中才能取胜,加速度是上山,刹车就是下山,两者要基本平衡的,否则就谈不上安全了。 如果还以这个例子来类比科研,应该是个科研利益体之间的竞争。一个好的科研利益体加速度要强,要马力强劲(团队强大),车身流线(环境友好),车重轻(团队精干),如果认可科研就是花钱,把钱变成技术,那么加速度就是这个转换的速度问题的。而刹车应该类似创新体系中技术变现的能力,或者说完成创新循环的能力,要能把技术的领先转换为竞争中位置的领先,能最先满足市场的需求,消费者的需求,国家的需求,如果以药学或生物体系来比,我更觉的像一个中试能力的限制,由于种种技术和制度限制,中国目前的问题可能还是这个刹车能力不足,从而影响了整体的发展速度。 这个时候刹车所费的油不是考核目标,目标应该是那个利益体在激烈的竞争中,率先冲线,并赢者通吃。 吴老师一文强调是不要总换方向,坚持目标,这点我认同,但以不刹车为优,我以为是一个不妥的类比,转弯能力与刹车能力与汽车操控性还不是可以完全等同的。 在磨房多年的经验,下山是最重要的事,一切以下山为目标,才是一个理性成熟的利益体选择,而不刹车,不下山,只图一时快活,就真的是朝闻道夕可死了。
个人分类: 思辨|4062 次阅读|1 个评论
理论力学中的内容
xiyangxixiah 2011-9-21 16:29
周衍柏的理论力学包含五章内容:第一章实际上就是力学基础的一个简单的重复。不同参照系下的速度,加速度的分量形式,牛顿定理的微分形式,质点力学的基本定理包括冲量定理,动量守恒定理,动能定理,冲量矩定理,角动量守恒定理,机械能守恒定理,保守力的判据,向心力包括向心引力(万有引力)与斥力(a散射),比耐公式。向心力的基本特点:角动量守恒,保守力,机械能守恒。向心力的轨道方程包括根据离心率的大小分为,e1,椭圆。e=1抛物线,e1双曲线。向心力下的机械能表达式,宇宙速度等。 第二章实际就是质点组运动的基本定理,与单个质点类似,只是多了一个求和符号而已。 第三章也就是刚体运动,引进了角量。也就是角速度,角位移,角加速度。刚体运动微分方程,刚体平衡方程。平行平面运动与转动,引进了转动惯量,欧拉角。 第四章也就是转动参照系,其实就是非惯性动力学,由转动引起的矢量变化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相对变化率,一部分是牵连变化率。速度由两部分一部分是相对速度,一部分是牵连速度。加速度包括三部分,一部分是相对加速度,一部分是牵连加速度,一部分是科里奥利加速度。所以非惯性系下的平面转动参照系的动力学方程为,ma=F惯1+F惯离心力+科里奥利。 第五章分析力学主要是把物体的研究条件转化成约束平衡或者理想约束时的虚功原理。一般形式和保守力的拉格朗日方程,正则方程。
39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驾驭中国令世界害怕的加速度
jiyipeng 2011-7-28 10:11
子棠 中国变化太快,可怕的加速度,电力电子的下个10年的正加速度 和10年的负的加速度。会让学电力电子的人坐一个过山车。如果我们自己不赶快打造自己的方舟,沉没的将是我们自己青春。中国的发展不是中国自己的事情,是全球化下的加速度,约为日本人的3倍左右 这一代会以光的速度被折旧。在这之前我们应该做些准备。这个时代是一个巨大的漩涡和绞肉机,背后的原因就是可怕的加速度。看看最近的动车事件、挪威事件,真不愿意相信我自己的预言是真的。 加速度的源头是政治经济的全球秩序和多元文化共同作用兴起的。没有办法,无法停歇。魔兽已经出笼 !因为现在所有政权的合法性都建立在经济发展的标准之下。 无法适应这个新的普世标准的人群,生活悲惨。或者成为塔利班这样的政教合一的力量。或者成为苹果一样革物质世界命的革命者。 这个时代和黄金时代 白银时代 青铜时代 黑铁时代相比是一个更加廉价(贱)的时代,它叫硅时代,以后是碳时代,现在是两者之间的过渡碳化硅的时代,这个时代物质本身的价值非常廉价,已经被压缩到不可思议的程度。这个时代所做的事情就是把一个个现货的生命和青春献祭给“高科技”,把你的灵魂囚禁在一个个芯片里,以及芯片做成的产品里。这样的工作是大规模协作的,所以要排除过多的人因的不确定性,所以管理重要。高科技劳工和血汗工厂里的操作工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制造经济道具的一个分子。资本和运行资本的人是经济的主宰,而不是知识。 人才是这个时代昂贵的道具制作者,产品和服务都是道具。看遍地的投资公司就知道。 技能,知识不被沉没的唯一途径就是资本化,否则漩涡的频次和力度将最终沉没你所有的努力 抛 开产品经营,经济活动的最深刻的本质是利益的再分配,拼的不是财富的绝对值,而是拼人对于匮乏的感受的相对值,也就是吃苦。白人和黑人都不如中国人能吃苦,中国吃苦的人又多,所以竞争的优势在中国这边。这个涡旋的加速度是让全世界人不爽的,白人要逐渐跟着我们吃苦,他们受不了,就会出现政治动荡。这是全球化的恶果。 可以简化成这样一个寓言: 老黑家里埋着好多宝贝,但是老黑不知道宝贝如何挖。所以日子过的苦,不过老黑天生乐观,也不会算计。 一个白人飘过,拿了电话在泡妹妹;老黑也想快活,就要白人把电话卖给他,他没有钱。白人说我给你家挖宝贝,挖好平分,就算电话的钱。老黑很高兴。 这是来了一个中国人,说“慢着,老黑兄弟,大家皮肤颜色比较相近,你们以前到我们家看过毛主席,你们把我们抬进了地球村委会,看在这个情分上,我们价格比他们低一半,我也会挖宝贝,还有那个一点小意思,你懂的。..老黑被轻松搞定。 白人说”我也降一半“ 中国人说”我再降一半“ -----几轮酣战 中国人说,跟我比狠是吧?“我降低到原来价格的三十分之一” 白人说:我们几个兄弟捣腾这个东西花老钱了,等着这个钱买鱼子酱,度假呢。太便宜了,不能卖 中国人说:我们几个兄弟捣腾这个东西花老钱了,等这个钱还房贷,和给小孩上学、老人看病呢,卖了。 白人又回去捣腾新玩意了,路上想一个问题:“下次拿什么东西去骗那些傻子呢? 中国人回去加班了 周期越来越短 白人和中国人都感到有点肾亏腰酸,吃不消。 白人家里越来越多的人没工作 中国人家里越来越多的过劳死 大家在地球上越来越有失重的感觉, 不是地球转得快了,而是自己转得快了。 白人好久没有想出什么新的歪点子 算了,老子骗不了你,就来硬的 打仗玩吧。 ------------------------------------------------------------------------------------------------------------------------------------------------------------------- 任正非还是比较高明的,2008年党员干部座谈会的讲话也表达了这个意思,任确实如他自己所说长处在于“逻辑和方向感上”,大局观非常清晰。下面摘录部分原话:、要点为自己提炼 要点1: 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越来越残酷,需要高素质人才,但是高薪酬和产品价格的利润空间减小形成了矛盾.并且生产者和用户需求中间 循环调整的时间变得短,使得公司常常无法招架。 1)经济全球化是美国推出来的,美国最后看到经济全球化对美国并不有利,所以美国在退向贸易 保护主义,但是保也保不住,经济全球化这个火烧起来了,就会越烧越旺。过去的一百多年,经济 形成资源的全球化配置。使交付、服务更加贴近客户,快速而优质的服务;使制造更加贴近低成 本;研发更加贴近人才集中的低成本地区……。这使竞争的强度大大增强,将会使优势企业越来越 强,没优势的企业越来越困难。特别是电子产业将会永远的供过于求,困难的程度,是可以想象 的 。 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越来越残酷了,特别是我们电子行业,竞争极其残酷。我就举个例子来 看:电子产品的性能、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需高素质人才,而且是成千上万,数万的需求,这些 人必需有高的报酬才合理。但电子产品却越来越便宜。这就成了一个矛盾,如何得以解决,我们期 待某一个经济学家,能获得电子经济诺贝尔奖。 你在方圆几公里几十公里曾经流传几十年几百年的祖传,就被经济全球化在几秒钟 内打得粉碎。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给每个人带来了生存的困难,所以每个人都要寻找生存的基 点。这个社会进步给每个人带来了美好,但是也带来了痛苦。 WTO 是把物价降下来了,但是也让很多人失业了 。 我们不是悲观主义者,但也要对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的残酷性要有充分的心 理准备。 要点2: 信息产业,特别是信息装备行业是非资源紧缺行业,所以电子产品过剩。这个判断基本正确,但是,主要的还是人力资源 的这一个要素,任没有讲出,与国际市场相比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是包括华为的中国企业获胜的法宝。 支撑信息产业发展的两个要素,一是数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还不用缴任何专利费;二是二氧化硅,做硅片的。这两个东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导致电子产品过剩。过剩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拧毛巾,绞杀战。西方公司过去日子太好了,拧的水太多了,所以拧着拧着把自己拧死了,我们也不是最佳状态。我们公司的铺张浪费还很多 的 要点3: 任还是坦诚了华为胜出的原因,与国际市场相比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 美国竞争失利是因为他们薪酬太高而失利,而不是因为华为的崛起使他们失败了。所以美国很多要人跟我交流,我就讲你们失败是因为你们的薪酬点太高了,不可能这么高的薪酬,怎么可能啊?你们的薪酬从哪里来的?是从那些 GDP 只有 200 多个美金的非洲的弟兄们那儿取来的钱,来供这些 IT 皇帝们,能供得起吗?供不起的。最终有一天会支撑不起的。 我们也在这里苟延残喘。我们的光传输产品,七、八年来降价了二十倍。市场经济的过 剩就像绞杀战一样。绞杀战如什么呢?就如拧毛巾,这毛巾只要拧出水来,就说明还有竞争空间, 毛巾拧断了企业也完了,只有毛巾拧干了,毛巾还不断,这才是最佳状态。 要点4:老任的预见性比较强,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形势也可能出现下滑,希望高级干部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也许 2009 年、 2010 年还会更加困难。宏观经济不好,对我们员工来说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对你们的家庭可 能有很多困难。比如说肉涨价啦,奶粉涨价啦,大米涨价啦,都会带来你周围的亲戚、朋友的困 难。我们应该怎么 。 有个思想准备,不见得我们是这么平安,这么平稳的。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能改变这个世 界,其实我们才是幼稚可笑的,不要有太多幻想。努力做好你们的份内工作,就是对这个国家最大 的忠诚。 我们会处于一个敏感的政治时期。这个时期特别是党员要带头,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也 可能这个时候,可能在很多问题上有自己的见解,我认为这都是可能的,但是你的行为必须要被约 束。
个人分类: 境界提高|23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悟平衡
odyssey 2011-7-9 16:26
2010年寒假期间,抽空在荒岛边的冰面上练习了几次滑冰。一开始小心翼翼,像企鹅那样蹒跚着踏小步前行。慢慢找到一点感觉后,便试着让自己滑起来。几天下来,也能像模像样地在冰面上滑行,开始享受滑冰带来的乐趣。 滑冰的最需要控制的因素就是平衡,说得拗口一点就是使得身体所受力矩为零。我们根据重心的位置,来分配左右脚的支撑力,以达到力矩的平衡。反过来,也可以主动分配左右脚的支撑力,来控制重心的位置。一旦重心没控制好,其位置超出了两只脚的控制区域,力矩再也不能为零,摔倒也就不可避免了。 基本能站稳的情况下,让一只脚的冰刀朝向要前进的方向,用另一只脚冰刀的侧面抵住冰面,产生一个水平向前的力,那么就可以顺利的朝着目标滑进了。当然,为了平衡向前水平推进力的力矩,我们的身体需要稍稍往前倾斜。水平加速度越大,倾斜的也就越厉害一些。 深入思考一下,发现要能够正常在冰面上滑行,冰鞋的设计至关重要。它在冰面上的摩擦特性应该是各项异性的。换句话说:在前进的方向,摩擦系数越小越好,而侧向的摩擦系数越大越好。冰刀恰恰满足这样的条件。刀面光滑,很容易向前滑动;刀的侧面刃口锋利异常,当我们的脚在侧面使劲时,冰刀便切入并抵住冰面,产生一个水平的力,驱使我们向前滑动,或停止,或改变方向。轮滑鞋也使用了类似的原理:前进方向使用了滚动摩擦,摩擦力较小;而侧面受到的是静摩擦,摩擦力较大。 思路继续向前滑行,可以发现生活和滑冰有相似的地方:在朝着自己既定目标前行的同时,需要保持好平衡。 成人之前,我们身体的成长、学识的积累,大多离不开父母、老师、亲友的支持和帮助。这些支持推动我们从小学读到中学,又读完大学......。无处不在的呵护之下,我们更像坐在冰车上往前滑行,而不用自己来保持平衡。 成人之后,外在的免费支持越来越少,我们需要逐步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寻求支撑,保持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平衡。就拿科研人员来说,份内的教学、研究、学生指导等工作都需尽心尽力做好,才能获得相关的收入、经费支持。在家里,合理分配收支,照顾好父母、孩子,处理好与亲戚、朋友的关系,才能出现家和万事兴的局面。 滑冰还告诉我们,若要保证实现既定目标,则既要降低前进方向的摩擦,又要增加前进的动力,以便尽快地接近目标。同时还要提高来对侧面干扰的抵抗能力,如此才能使我们的努力方向不会产生偏离。当然,说话容易做事难,在生活中到达游刃有余的境界之前,千锤百炼的经历是必不可少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MATLAB程序精确法求解反应谱
ChenboBlog 2011-5-22 11:33
引用网址 http://hi.baidu.com/linshibin/blog/item/7ef00789d134dad8fd1f1026.html 1. 反应谱的概念 反应谱是在1932年由M.A.Biot引入的,它是用来描述地面运动及其对结构的效应的一种实用工具。现在,反应谱作为地震工程的核心概念,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手段概括所有可能的线性单自由度体系对地面运动的某个特定分量的峰值反应。它还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方法,将结构动力学的知识应用于结构的设计以及建筑规范中侧向力条文的制定。 某个反应量的峰值作为体系的固有振动周期Tn,(或者循环频率fn)那样的相关参数的函数图形,称为该反应量的反应谱。每一个这样的图形针对的是有一个具有固定阻尼比的单自由度体系,多个具有不同阻尼比的这类图形联合起来就能覆盖实际结构中遇到的阻尼值范围。 2. 反应谱的计算 2.1反应谱数值计算方法 计算反应谱的方法有很多,又卷积计算法,傅立叶变换法,线性加速度法,中点加速度法,精确法等。 2.2精确法 本文中采用精确法做计算,该方法是N.C.Nigam和P.C.Jennings于1969年提出的,此法的出发点是把地面运动的加速度记录相邻点间的值用分段线性差值表示,从而获得地面运动的连续表达式。基于方程本身基础上进行,得到的结果全部采用精确的分析方法,没有任何的舍入误差,也不会产生任何的截断误差,所谓精确法就是指在这个意义上式精确的而然。正因为这种方法不会引起数值计算的误差,所以它有较高的精度,只要进行较少的运算就可以达到采用其他方法需要较多次运算才能达到的精度。 “由于在sohu博客上的文章发表后,陆续有问参考文献的邮件,因此将参考文献pdf版放上来供大家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目的。下载链接见 地震动的谱分析入门 http://hi.baidu.com/linshibin/blog/item/3b03ce3482f6aed6a3cc2b15.html 强震观测与分析原理 http://hi.baidu.com/linshibin/blog/item/4a02ad3acd7c692fb8998f01.html ” ResponSespectrumProgram(精确法求解) %%%%%%%%%%%%%%%%%%%%% 反应谱 精确法 程序 Begin With matlab6.5%%%%%%%%%%%%%%%%%%%%%%%%%%%%%%%%%%%%%%% clear % ***********读入地震记录*********** fid = fopen('CHI010.txt'); = fscanf(fid,'%g'); %count 读入的记录的量 Accelerate=9.8*Accelerate'; %单位统一为 m和s time=0:0.005:(count-1)*0.005; %单位 s % ***********精确法计算各反应*********** %初始化各储存向量 Displace=zeros(1,count); %相对位移 Velocity=zeros(1,count); %相对速度 AbsAcce=zeros(1,count); %绝对加速度 % ***********A,B矩阵*********** DampA= ; %三个阻尼比 TA=0.0:0.05:6; %TA=0.000001:0.02:6; %结构周期 Dt=0.005; %地震记录的步长 %记录计算得到的反应,MDis为某阻尼时最大相对位移,MVel为某阻尼 %时最大相对速度,MAcc某阻尼时最大绝对加速度,用于画图 MDis=zeros(3,length(TA)); MVel=zeros(3,length(TA)); MAcc=zeros(3,length(TA)); j=1; %在下一个循环中控制不同的阻尼比 for Damp= t=1; %在下一个循环中控制不同的结构自振周期 for T=0.0:0.05:6 Frcy=2*pi/T ; %结构自振频率 DamFrcy=Frcy*sqrt(1-Damp*Damp); %计算公式化简 e_t=exp(-Damp*Frcy*Dt); s=sin(DamFrcy*Dt); c=cos(DamFrcy*Dt); A=zeros(2,2); A(1,1)=e_t*(s*Damp/sqrt(1-Damp*Damp)+c); A(1,2)=e_t*s/DamFrcy; A(2,1)=-Frcy*e_t*s/sqrt(1-Damp*Damp); A(2,2)=e_t*(-s*Damp/sqrt(1-Damp*Damp)+c); d_f=(2*Damp^2-1)/(Frcy^2*Dt); %计算公式化简 d_3t=Damp/(Frcy^3*Dt); B=zeros(2,2); B(1,1)=e_t*((d_f+Damp/Frcy)*s/DamFrcy+(2*d_3t+1/Frcy^2)*c)-2*d_3t; B(1,2)=-e_t*(d_f*s/DamFrcy+2*d_3t*c)-1/Frcy^2+2*d_3t; B(2,1)=e_t*((d_f+Damp/Frcy)*(c-Damp/sqrt(1-Damp^2)*s)-(2*d_3t+1/Frcy^2)*(DamFrcy*s+Damp*Frcy*c))+1/(Frcy^2*Dt); B(2,2)=e_t*(1/(Frcy^2*Dt)*c+s*Damp/(Frcy*DamFrcy*Dt))-1/(Frcy^2*Dt); for i=1:(count-1) %根据地震记录,计算不同的反应 Displace(i+1)=A(1,1)*Displace(i)+A(1,2)*Velocity(i)+B(1,1)*Accelerate(i)+B(1,2)*Accelerate(i+1); Velocity(i+1)=A(2,1)*Displace(i)+A(2,2)*Velocity(i)+B(2,1)*Accelerate(i)+B(2,2)*Accelerate(i+1); AbsAcce(i+1)=-2*Damp*Frcy*Velocity(i+1)-Frcy^2*Displace(i+1); end MDis(j,t)=max(abs(Displace)); MVel(j,t)=max(abs(Velocity)); if T==0.0 MAcc(j,t)=max(abs(Accelerate)); else MAcc(j,t)=max(abs(AbsAcce)); end Displace=zeros(1,count);%初始化各储存向量,避免下次不同周期计算时引用到前一个周期的结果 Velocity=zeros(1,count); AbsAcce=zeros(1,count); t=t+1; end j=j+1; end % ***********PLOT*********** close all figure %绘制地震记录图 plot(time(:),Accelerate(:)) title('PEER STRONG MOTION DATABASE RECORD--CHI010') xlabel('time(s)') ylabel('acceleration(g)') grid figure %绘制位移反应谱 plot(TA,MDis(1,:),'-.b',TA,MDis(2,:),'-r',TA,MDis(3,:),':k') title('Displacement') xlabel('Tn(s)') ylabel('Displacement(m)') legend('ζ=0','ζ=0.05','ζ=0.1') grid figure %绘制速度反应谱 plot(TA,MVel(1,:),'-.b',TA,MVel(2,:),'-r',TA,MVel(3,:),':k') title('Velocity') xlabel('Tn(s)') ylabel('velocity(m/s)') legend('ζ=0','ζ=0.05','ζ=0.1') grid figure %绘制绝对加速度反应谱 plot(TA,MAcc(1,:),'-.b',TA,MAcc(2,:),'-r',TA,MAcc(3,:),':k') title('Absolute Acceleration') xlabel('Tn(s)') ylabel('absolute acceleration(m/s^2)') legend('ζ=0','ζ=0.05','ζ=0.1') grid figure %绘制标准加速度反应谱 M=max(abs(Accelerate)); %地震记录最大值 plot(TA,MAcc(1,:)/M,'-.b',TA,MAcc(2,:)/M,'-r',TA,MAcc(3,:)/M,':k') title('Normalized Absolute Acceleration') xlabel('Tn(s)') ylabel('Normalized absolute acceleration') legend('ζ=0','ζ=0.05','ζ=0.1') grid %%%%%%%%%%%%%%%%%%%%% End With matlab6.5%%%%%%%%%%%%%%%%%%%%%%%%%%%%%%%%%%%%%%%
52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拟加速度反应谱VS绝对加速度反应谱
ChenboBlog 2011-5-22 09:23
[转载]拟加速度反应谱VS绝对加速度反应谱
拟加速度反应谱和绝对加速度反应谱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本质的差异,动手计算才能真正体会其中奥妙,提供开源程序,仅供参考,请勿因此而偷懒,这不是本文的本意。 %以上结论是基于El-Centro地震记录的分析,不同地震记录具体结果会有一定差异,但是规律是相同的。 %%MATLAB%% 计算并绘制 5 %和 30 %阻尼比下的 El Centro (1940, NS) 地震记录的伪反应谱和绝对加速度反应谱,并比较二者的差异。 %%%%%%%%%%Begin matlab%%%%%%%%%% clc clear close all load elcen.dat; t=elcen(:,1); xg=elcen(:,2); xg=xg/100; % 单位 m/s^2 TA=0.001:0.05:6; % 结构自振周期 j=1; % 在 kesi 循环中控制不同的阻尼比 for kesi= ; % 结构阻尼比 k=1; % 在 T 循环中控制不同的结构自振周期 for T=0.001:0.05:6 omiga=2*pi/T; % 结构圆频率 A= ; B= ; C=eye(2); D=zeros(2,1); y=lsim(A,B,C,D,xg,t); % 拟加速度 acce_ps=y(:,1)*omiga^2; % 结构周期一定时,一次地震动,结构的加速度 acce_psmax(j,k)=max(abs(acce_ps)); % 不同周期,各个周期所对应的拟加速度最大值 % 绝对加速度 vel=y(:,2); acce_abs=-2*kesi*omiga*vel-y(:,1)*omiga^2; acce_absmax(j,k)=max(abs(acce_abs)); k=k+1; end j=j+1; end figure % 绘制拟加速度反应谱 plot(TA,acce_psmax(1,:),'-.b',TA,acce_psmax(2,:),'-r') title('Preso Acceleration Spectrum') xlabel('Tn(s)') ylabel('Preso acceleration m/s^2') legend('ζ=0.05','ζ=0.3') grid figure % 绘制绝对加速度反应谱 plot(TA,acce_absmax(1,:),'-.b',TA,acce_absmax(2,:),'-r') title('Absolute Acceleration Spectrum') xlabel('Tn(s)') ylabel('absolute acceleration m/s^2') legend('ζ=0.05','ζ=0.3') grid figure % 对比 ζ =0.05 plot(TA,acce_psmax(1,:),':b',TA,acce_absmax(1,:),'-r') title('Contrast Acceleration Spectrums With ζ=0.05') xlabel('Tn(s)') ylabel('acceleration m/s^2') legend('Preso','Abs') grid figure % 对比 ζ =0.3 plot(TA,acce_psmax(2,:),':b',TA,acce_absmax(2,:),'-r') title('Contrast Acceleration Spectrums With ζ=0.3') xlabel('Tn(s)') ylabel('acceleration m/s^2') legend('Preso','Abs') grid %%%%%%%%%%End matlab %%%%%%%%%% 该程序计算反应谱直接调用matlab函数求解微分方程,效率比较高,对比 http://hi.baidu.com/linshibin/blog/item/7ef00789d134dad8fd1f1026.html 中介绍的方法,可体会MATLAB的强悍。
9851 次阅读|0 个评论
BBC科普片也有失误(瀑布为何在半空中散成雾状)
热度 6 gothere 2011-1-23 21:23
前几日看了BBC的地球脉动系列科普片,内容很震撼,不过在其中的一个场景,讲到大瀑布的美丽时,解说员用英语说(只记得汉语的意思了):“巨大的落差让瀑布在半空中被风吹成了水雾”。 上网搜索了一下,还真有不少人问此问题,上面的插图就是网友询问为何阿凡达中的瀑布半空就消失了。这个问题恰巧是我高中的时候参加学校科技竞赛的小论文,就当是回忆童年,写个小科普。当时的小论文没有提到瀑布,是解释为什么家里的自来水开的比较小的时候,水流会变成水滴。 原理并不复杂,基本上只需要用重力加速度来解释。按照加速度的公式,一个水珠的下落距离s和下落时间t的关系是平方关系,即g*t*t。如果我们把水流看做是由一个个水珠微粒构成的线,那么,随着下落时间的增长,水珠之间距离越来越大。在开始阶段,受制于水分子之间的张力,水滴还比较大,但随着距离不断增大,水珠越来越小,直到变成水气。当然,还需要考虑到空气阻力的问题,气阻会降低水珠下落的速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气阻也会加剧水珠的离散。如果再考虑风的存在,那么,细碎的水珠就自然被吹成雾状了。 这样说,还是让人难以理解,因为很多人直觉地认为,水流应该是一个整体啊。其实可以这样看,瀑布从上到下,下落的速度由慢而快,并非是以一个速度在运动,所以下面的部分就散开了。
个人分类: Else|6713 次阅读|16 个评论
[请教] 宇宙膨胀的加速度是多少?
热度 17 zlyang 2010-10-27 22:22
宇宙膨胀的加速度是多少? http://map.gsfc.nasa.gov/media/060915/index.html (1) 宇宙膨胀的原动力是什么?是暗能量吗?暗能量是一种物质吗? 暗能量是粒子形态为主,还是波动形态为主? 或者是新的形态? (2)宇宙大爆炸(Big Bang)的原动力是什么? zhulin 老师指点说:可能是H02r。 可是,宇宙的中心、大爆炸的奇点,现在都在那里? http://www.wired.com/images_blogs/wiredscience/2010/10/fermi-telescope-gamma-ray-nasa.jpg http://map.gsfc.nasa.gov/media/101080/101080_7yrFullSky_WMAP_1280W.png 今天没有时间了,以后陆续补充。 听说宇宙学已经进入精确时代, 发射了那么多探测器,总该有些定量的观察结果吧! 以下图片来自:博客李淼《再见, WMAP》 http://limiao.net/2162 WMAP PLANC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marsparticipate.jpl.nasa.gov/msl/participate/sendyourname/?action=getcerthashid=FF1A0EDB26C600168A9E2F825AD02ED2 俺要去火星了。 蒋迅的博客 《参与名字上月球和名字上火星活动》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m/user_content.aspx?id=377856
个人分类: 人类的宇宙环境|26881 次阅读|57 个评论
虚拟现实能虚拟加速度吗?
zhangxp 2009-1-2 02:56
玩驾驶类游戏的时候,最不爽的就是无法体现加速度,我今天玩一个骑自行车的游戏,因为车没能体现出侧倾,竟然经常会把方向打反,比如右拐弯的时候,人本能地会往右边倾斜,但这时候却可能会把方向往左边打(我可是会骑自行车的,骑真车我没犯过这错误),不只是我这样,刚开始玩大家都一样,要习惯一段时间才行。 如果要实现加速度,大致来说,需要两种加速度,一种是前后的,一种是向心的,在普通的游戏机上当然无法实现,但原理上是不是能实现呢?要模拟加速度,肯定不能让模拟器载着人跑来跑去,不然那就是真的,不能叫模拟了。必须限制在小范围内,所以只能用圆周运动来实现,我想了一下,好象是可行的,先考虑二维的吧,在水平面上,将模拟仓置于一个可旋转的大环(假设直径3米)上,这个仓本身也是可自转的,当大环转动起来就会有个向心力,将模拟仓自转到不同的方向就可以模拟出前后左右的加速度,比如面对环心,环转动,推背感就出来了,当右手对着环心,右拐弯的感觉就出来了。 有两个问题,一是环转动起来会有两个加速度,向心加速度和线加速度,这倒不成问题,可以将这两个加速度合成,通过计算和实时调整自转的角度可以让实际加速度和需要模拟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都重合,比如模拟从直线进入右拐弯道,先将人面对着环心----环开始转动(此时线加速度模拟向心力)----随着环转速加快将人右手逐渐对着环心----环的转动平稳后人的右手正对环心。模拟从拐弯道出来时按这个顺序反过来就可以了。 第二个问题是自转也会有自转的加速度,这个好象就无法避免了。 用这个方法推广到三维好象也是可以的。 听说飞行员的模拟驾驶非常逼真,不知道能不能模拟加速度。
个人分类: 物理|2072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