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颜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闲说孔子和他的学生们(3)我看好子路
热度 6 fdc1947 2012-6-18 07:49
要说哪个学生最好,各人会有各人的标准。就拿今天的导师和研究生来说,说哪一个学生是某某导师最好的学生,恐怕各人也会有各人的看法。要说谁是孔子最好的学生,正如上节已述。千百年来,儒学们都一致推崇颜渊,因为孔子表扬颜渊最多,评价最高。 我却看好子路。为什么看好子路? 我以为,子路是与世界上与孔子关系最密切的一个人。子路是孔子所有的学生之中对孔子帮助最大的人。在孔子的众多学生中,子路也是对孔子提意见最多的一个。没有子路,孔子可能就不是现在的模样。 先看看文献的记载。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开始时,“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 子路性情粗朴,好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帽子,佩戴着公猪獠牙,对孔子很不礼貌。 ) 但是在孔子的诱导下,信服了孔子。 自此以后,子路一辈子追随孔子,绝大多数时间都紧随孔子身边。有了这一位勇士保驾,从此 无人敢欺慢孔子,孔子说: “ 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耳 (自从我得到仲由,就再也听不到恶言恶语了——仲由字子路)”。 子路是《论语》中说到的次数最多的孔子学生,总共说到七十六次(包括同一句中数次提及),远远超过除孔子外的其他任何人。 孔子说过: “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主张行不通了,我想乘木筏到海外去,能够跟我去的恐怕只有仲由吧)显示了子路对孔子的忠诚。 子路是孔子弟子中,办政事能力最强的人之一。 在孔子想在鲁国政治舞台上大有作为的行动中,孔子 “ 使仲由 为季氏宰,将堕三都” (让子路做季孙氏的管家,以实行毁掉鲁国公室最大的对手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的城邑)。 《论语》说: 子曰 “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在孔子的主要学生中,子路是年龄最大的一个,比孔子小九岁。正因为子路与孔子关系最密切,年龄也最接近,所以他们之间说话几乎到了没有什么忌讳的地步。 你看,子路竟然敢说老师“ 子之迂也! ”老师也复之以 “ 野哉由也! ” 几个学生站在孔子身边,孔子很高兴地看着学生们,说“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看看仲由这个样子,像不得好死的模样) 由于与孔子关系密切,而且年龄最大,实际上子路是学生们的领导人。孔子病重,看上去要不行了,子路就组织学生们准备给老师治丧。结果,老师身体好了,听说子路组织的治丧规模超标,不合礼制,把子路臭骂了一顿。 在《论语》中,如下三处说到子路对孔子提意见的地方很有意思。 1.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公山弗扰盘踞费邑造反,召孔子去,孔子准备前往。子路很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何必去公山氏那里啊。”孔子说:“那个人岂是白白的召我去的?如有能够信用我的,我将使周朝的文武之道在东方复兴” ) 公山弗扰,即 公山不狃, 《史记·孔子世家》中称 :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 ( 孔子遵循周道修行很久,但没有施展才能的地方,没人能任用自己,说: “ 周文王、周武王起于丰、镐这么小的地方而称王天下,如今费邑尽管小,但也还差不多吧! ” ) 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孔子真的参加了公山弗扰的“造反”,他能够成功地“使周朝的文武之道在东方复兴”吗?那还能有后来的历史地位吗? 2.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与南子相见,子路很不高兴。孔子发誓说: :“我如果做了不该做的,就让上天厌弃我!上天厌弃我!”, 南子是卫国的国君夫人、有名的风流女人 ) 《史记·孔子世家》中称 :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 “ 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 ” (寡君和寡小君分别是是国人对于自己国家国君和他的太太的称呼) 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 环佩 玉声璆然。孔子曰: “ 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 ” ( 我本来不想见她,既然见了便以礼相答。 ” ) 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 “ 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 3.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史记·孔子世家》中这样记载 : 佛肸为 中牟 宰。 赵简子 攻范、中行,伐中牟。佛肸畔,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曰: “ 由闻诸夫子, ‘ 其身亲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 。今佛肸亲以中牟畔,子欲往,如之何? ” 孔子曰: “ 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 (晋国佛肸任中牟邑宰。赵简子领兵攻打范氏、中行氏,进攻中牟。佛肸反叛赵简子,派人召请孔子。子路说: “ 我听您说过这样的话: ‘ 那个人本身在做不好的事,君子是不会去加入的。 ’ 如今佛肸自己占据中牟反叛,您却打算前往,怎么解释呢? ” 孔子说: “ 我是说过这句话。但不是说坚硬的东西再磨砺也不会变薄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再污染也不会变黑吗?我难道是匏瓜,怎么可以光挂在那里而不食用? ” ) 赵简子是晋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实际奠基者。如果孔子真的与佛肸联手反抗赵简子,下场如何可想而知。 从上面三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由于不得当权者信用,自己的治国方略不能实现,而年龄在增大,心中不免非常焦急(在三个例子中,孔子大概分别为 50 、 59 、 60 岁)。为了实现理想,似乎有时真有些不择手段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像子路这样的“良生益友”时时质疑,作必要的提醒,这实在是孔子的幸运。 古人把 能直言诤谏的大臣称为争臣。 《孝经·谏争》: “ 昔者天子有 争臣 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 《 荀子》:“ 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 ”在这个意义上, 子路真可算得是一个“ 争生 ”。 是 “ 争生 ”好,还是“ 于吾言无所不悦” 的学生好? 我们今天不还是在宣传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吗?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几乎所有人遇到自己的这两类学生,恐怕都还是更喜欢 “ 于吾言无所不悦” 的学生。孔夫子是这样,我们今天的研究生导师何尝不是这样,我自己也何尝不是这样?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6550 次阅读|11 个评论
闲说孔子和他的学生们(2)颜渊真的是最好的学生吗?
热度 2 fdc1947 2012-6-11 07:40
2. 颜渊真的是最好的学生吗? 人们都说,孔子的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弟子有没有三千,没有人知道,更说不清楚是哪些人了。贤人七十二,马马虎虎还有个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记载了七十七的弟子的名字,以及若干弟子的主要事迹。 千百年来,儒家们一致认为,颜渊是孔子最好的学生。颜渊,名回,字子渊。古人只有尊长才能称人之名,所以只有孔子、鲁君以及年纪比颜渊大的人等可以称呼他为颜回,一般人照例应称其为颜子渊。不知道什么原因,大概是论语开的头,大家都称其为颜渊,省掉一个子字,习惯成自然,颜子渊也就成了颜渊。(现代文人写文章,多一个字赚一个字的稿费,古人写文章,多写一个字多一个字的麻烦。) 在孔庙里,颜渊的位置在学生中最高。 他是所谓“十哲”之首。十哲就是孔子的十个所谓最优秀的弟子。它出自《论语》中的这段没头没尾不知道谁说的话:“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 到了南宋,他又成了孔庙中的四配之首。 四配即复圣颜渊、宗圣曾参、述圣子思、亚圣孟轲。四配塑像位于孔子神龛前东西两侧,每两位一龛,东为颜回、子思,西为曾参、孟轲。均冕旒衮服,手执躬圭。陪着孔子接受人们的祭祀。直到现在,各地孔庙都是这种形制。 孔子是圣人,颜渊是复圣。照古汉语的解释,复: 往來也,引申为再、又, again 。复制, copy 。复圣者,又一个圣人,圣人之 copy 。 在《 论语 》中,说到颜渊的有三十二处(包括一句话中屡次提及)。那么,根据《论语》,颜渊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孔子非常欣赏颜渊的好学,认为他是所有学生中唯一好学的。鲁哀公曾经问孔子,学生中那些人好学,孔子说:“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不拿别人出气,也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没有好学的了。)” 孔子对季康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孔子又表扬颜渊说:“ 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学生们听我讲话能够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吧!)”由于颜渊“不幸短命死矣”,孔子说:“ 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真可惜啊!我只看见他天天进步,从未见他停留。)” 颜渊比孔子小四十岁(《史记》上说三十岁,后人考证大概是古人抄书的时候马虎了,三字上还应该加一横,四横一个亖即四字,或者在卅字上加一竖,为卌即四十。)孔子把颜渊看作自己的儿子一样。大概是因为从小家庭经济条件不很好,自己又不注意营养和锻炼身体,过于刻苦用功,颜渊二十九岁(按照现在的算法,才二十八岁)就白了头,虚岁三十二岁就早早地去世了。孔子非常伤心,哭道:“ 噫!天丧予!天丧予! (哎呀呀!老天杀了我!老天杀了我!)” 颜渊一直没有出仕,即没有“出来参加政府工作”,所以没有政绩可言,当然也就没有过失。对他的评价主要是根据孔子的议论。没有政绩,也没有著书立说,却能够得到复圣这样光荣的头衔,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孔夫子一言九鼎啊。 孔子认为颜渊是所有学生中最接近“仁”的,他说:“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颜回能够做到其心三个月不离开仁德,其他人最多不过几天、个把月罢了。)”他称赞颜渊:“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不过,颜渊大概看上去脑子不很灵活,反应慢,也不大问问题,在别人看起来有点傻乎乎的样子。孔子为他辩护,说:“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我整天与颜回讲学,他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好像有点傻。但是他回去自己研究,却也能很好地发挥。颜回不傻哟!)” 子贡是有名的聪明人,脑子最灵。孔子问子贡:“ 女与回也孰愈? (你和颜回谁更强些)”子贡毕竟聪明,他把孔子他老人家的心思摸透了,说:“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我哪里敢跟颜回比呀!颜回听到一件事,可以理解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最多理解两件事。)”孔子当然很高兴,说:“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不如啊!我同意,你是不如他。)”这些话,当然是说给那些不大服气的学生听的。 但是,颜渊对于孔子的学说还是感到高不可攀,表示自己有点力不从心。一天,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 老师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一忽儿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步诱道我,先以文章典籍丰富我的知识,然后以礼约束我的行为。我想停止不学了也不可能,已经用尽我的才力,好像能够独立的工作了。虽然我想跟着老师再向前迈进,但却不知怎样着手。 ” 不过,如果认为颜渊总是十分死板,是一个书呆子,那倒不是事实。看看下面的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在匡地被匡人围困,狼狈不堪。颜渊一个人落后了,过了很久才追上孔子一行。子曰:“ 吾以女为死矣。 (我们以为你被匡人打死了呢)”颜渊曰:“ 子在,回何敢死? (您老人家还在,我怎么敢死)”你看,小伙子多会讲话,怪不到孔子那么喜欢他。 在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 绝粮 ”,学生们有“ 愠心 ”之时,孔子就找弟子分别谈话做工作。他用同一个问题问子路、子贡和颜渊: “ 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有诗说:“不是老虎也不是犀牛,却奔波在旷野,”是我的主张不对吗?为什么我们受困在这里?)”子路回答说:“ 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我想大概我们还不够仁,所以人们不相信我们,大概我们还不够智,所以人们不拥护我们)”子贡比较会说话,说得委婉得多:“ 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你的主张太伟大了,所以天下容不得您。所以,您能不能略微降低一点标准)”而颜渊的回答则斩钉截铁:“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你的主张最最伟大了,所以天下容不得您。虽然如此,您还是推行您的主张。他们容不下有什么关系,容不下才显出您君子本色。如果主张不正确,那是我们的耻辱。现在您这样好的主张而他们却不采纳,那是各国掌权者的耻辱。容不下有什么关系,容不下才显出您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得合不拢嘴, 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姓颜的小伙子有道理!你发了财,我给你管家)”不过,说归说,做归做,真如孔子曾经所过的 :“ 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颜回的学问道德也差不多可以了吧,却常常穷得一塌糊涂。端木赐(子贡)不安本分,去做生意,却每每猜对行情)”孔夫子一点不糊涂,关键时刻, 还得靠能做事情的,“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 被拍马屁大概人人喜欢,不过孔夫子毕竟是孔夫子,他对颜渊也有不很满意的地方。他曾经这样评价颜渊,曰:“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啊,对我所说的话他没有不喜欢的)”看来,孔子也知道自己的话,并非都是“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的。 但是,如果真的有人向孔子他老人家提反对意见,像所有的人一样,孔子也不愿意痛痛快快地接受,有时急了还骂人。有一个学生却经常对孔子的言行提不同的看法,有时还跟孔子抬杠,搞得孔子下不了台。他就是子路。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8244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2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