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队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数据结构之栈和队列——附Python代码
iggcas010 2018-6-14 21:46
没有代码的说教都是耍流氓!!! 一、栈和队列-Stack and Queue 在C语言中常用的数据结构是有序表。栈和队列两种数据类型是常用的数据结构,对有序表附加一些特殊的限定,就得到栈和队列。栈和队列都是特殊的有序表。本文不考虑复杂的栈和队列,比如多重栈和多重队列,仅是单一的栈和队列。 二、栈 插入、删除都是在表的一端(栈顶top)。 栈 S=(s 0 ,s 1 , …… ,s n-1 ) ,其中 s0 是栈底元素, sn-1 是栈顶元素。 S 中的元素顺序进栈,第一次弹出的元素是 sn-1 ,最后插入的元素总是先删除,因而栈是后入先出表, Last-In-First-Out 即 LIFO Python中的列表是可变空间,我们可以用列表表示栈,原理上说列表可以有很多元素,说实话栈也是如此,那是动态栈,本文只考虑静态栈,即给列表指定长度即可。如果非要是小括号的形式,可 tuple 。 #栈 classStack(): def__init__(self,capacity): self.capacity=capacity self.stack= ,'\\n栈底为',self.stack ) capacity=9 stk=Stack(capacity) foriteminrange(3,18): stk.push(item) stk.print_stack() foriinrange(capacity): stk.pops() 三、队列 队列的插入和删除在表的两端,插入称为入列,删除称为出列。插入端称为队尾rear,删除端称为队头 front 。最先入列的元素总是最先被删除,队列是先入先出表, First-In-First-Out 即FIFO。 #队列 classQueue(): def__init__(self,capacity): self.capacity=capacity self.queue= ,'\\n队尾为',self.queue ) capacity=9 que=Queue(capacity) foriteminrange(3,18): que.put(item) que.print_queue() foriinrange(capacity): que.popq() 四、区别 注意两者哪个是头,哪个是尾。栈只有栈顶可以插入和删除,队列只在队尾插入、在队头删除。 五、下期预告 该来个回归了吧,线性回归是最简单的,那再加个多项式回归或者逻辑回归。 欢迎持续关注!如有问题交流,可直接回复,也欢迎批评指正! 如果没有账号,可发邮件 hipython@outlook.com 联系我,并注明文章题目。
24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表观遗传流行病学队列研究的方法学:还很原始
phenome 2014-12-25 20:53
刚读了一篇综述: The role of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ies in epigenetic epidemiolog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其中专门讲到了DNA甲基化纵向队列研究的方法学现在还处于原始探索阶段,原因当然是-现在还没有像样的时间序列数据(大多已经发表的只有1-2个时间点)。 看样子只有有了超过5,6个时间点的数据,这个领域才能慢慢建立自己的方法学啊。 但是,老外很厉害,好词好句都已经想好了“Box 2: Longitudinal modeling strategies for high-dimensional data” : http://genomebiology.com/content/13/6/246
个人分类: Longi Data|3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表观遗传学的纵向队列研究:奢侈但是大有可为?
phenome 2014-12-25 12:35
最近正在梳理基于表观遗传学的健康跟踪试验,发现与之相近的是一种叫longitudinal epigenetic studies的实验,基于表观遗传信息的此类研究还很少。 这个课件总结的情况中,目前还只有2个时间点的数据,当然其时间跨度比较长。这类研究的一个难点当然是队列的建立,在所需的时间与经费面前,唯有“时间”是不能跨越的瓶颈。当然,看来大家对这个epigenetic cohort study还寄予厚望,因为其科学价值是大大的: 这个课件可以从这里下载到: http://www.bristol.ac.uk/caite/geocode/newcastleshortcourse/epigeneticsinlifecourseandlongitudinal.pdf
个人分类: Longi Data|3842 次阅读|0 个评论
JS数组常用方法学习总结
chengdong166 2012-8-15 07:14
1. 栈方法和队列方法 var array = new Array(); var ele = array.pop(); if(!ele) { alert("返回尾部的数据类型为" + typeof ele); } //push:将接收到的参数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添加到数组的尾部,返回更新后的数组长度 var countNum = array.push("zhansan", "lisi"); alert(countNum);//2 alert(array);//zhansan,lisi //pop:删除并返回尾部元素,更新数组的长度 var lastEle = array.pop(); alert(lastEle);//lisi alert(array);//zhangsan //unshift:将接收到的参数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依次添加到数组的首部,返回更新后的数组长度 var len = array.unshift("zhaowu","wangliu"); alert(len);//3 alert(array);//zhouwu,wangliu,zhangsan //shift:删除并返回数组首部元素,更新数组的长度 var firstEle = array.shift(); alert(firstEle);//zhaowu alert(array);//wangliu,zhangsan 2. 重排序方法 var orgVal = ; // sort():将数组中的元素按ASCII字符(都看作是一个字符串)进行升序排列 orgVal.sort(); alert(orgVal);// 0,1,10,20,5 //sort(sortFunction)接收一个比较函数的参数,以便用户按照自己的排序方式排序 function compareTo(val1, val2) { if (val1 val2) { return 1;//将第一个参数放到第二个参数之后, 返回正值 } else if (val1 val2) { return -1;//返回负值 } else { return 0;//返回零 } } // 实现数组元素的升序排列 orgVal.sort(compareTo); alert(orgVal);// 0,1,5,10,20 //降序排列(先升序,后反转) orgVal.reverse(); alert(orgVal);// 20, 10, 5, 1, 0 3. concat( )操作方法 var array = ; //concat():创建并返回当前数组的一个副本 var array2 = array.concat(); alert(array2); //concat(args):如果参数不是一个或者多个数组,创建当前数组的一个副本,然后将参数依次追加到数组尾部并返回 var array3 = array.concat("gray","green"); alert(array3); //concat(args):如果参数是一个或者多个数组,创建当前数组的一个副本,然后将数组中的元素依次追加到数组尾部并返回 var array4 = array.concat( ); alert(array4); //依次将参数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添加到尾部 var array5 = array.concat("orange", ); alert(array5);//black,red,orange,gray,green 4. slice()操作方法 基于当前数组的一项或者多项创建并返回数组,例如:var orgVal = ; orgVal.slice(num1); 当num1=2时, 返回 ; orgVal.slice(num1, num2); 当num1=2,num2=4时,返回 ; 当num1 num2时,返回null 5. splice()操作方法 (1) 删除操作:splice(sIndex, len):其中sIndex为起始位置, len为截取的数组长度,例如: var removed = array.splice(1,3); alert(removed);// alert(array);// 显然, 有删除项时,返回由这些删除项构成的新数组。(原数组保留未删除的部分) (2) 插入操作:splice(rIndex, 0 , args...):其中rIndex为要插入的位置,args为要替换的元素,例如: removed = array.splice(1, 0, "yellow"); if (0 == removed.length) { alert("这是一个空的数组对象"); } alert(array);// 由上例可见, 无删除项时,返回一个空对象数组。向数组中插入一个以及多个元素,数组里面中rIndex位置上及其后面位置上的元素依次向后移动。 (3) 替换操作:splice(sIndex, len, args...):首先删除sIndex位置及其以后的len个元素,然后将args从sIndex位置开始逐个执行插入操作,例如: removed = array.splice(1, 2, "orange"); alert(array);// alert(removed);// 6. indexOf()和lastIndexOf() 返回要查找的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从0开始),不存在则返回-1。
个人分类: JS学习|66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学前3天的警务集训
热度 1 pengfeig1223 2012-2-11 21:12
2012 年春季学期开学前 3 天,学院组织警务化集训,训练的内容主要是 队列训练、手枪实弹射击、警械的使用 。第一天上午前半场是院长开动员大会,后半场是管理系一位女老师讲警察礼仪。 第一天下午开始队列训练 ,全院共编成 11 个区队,一个区队 50 人左右,院领导也作为普通一员被分编到各个区队,训练教官是武警镇江支队的官兵,我们这个区队是我们系和图书馆的授衔人员组成的,因为图书馆那边女性多,最后编队下来,男女各编成 3 列,平均年龄应该有 40 多了吧,队伍中有一位副院长,再加上我们系主任和图书馆的馆长共有 3 名 2 级警监, 3 级警监若干,教官有两名,一位是班长,另一位大概是普通战士(脸上还带有高原红,应该是甘肃、青海一带的西北兵),两位教官在作自我介绍的时候,那位士兵明显还有些青涩,名字没听清,在介绍到他今年 20 岁时(队列中大概有人想到那个小品的情节,有些人就忍不住笑了)。刚开始训练时的情形可以想象,这支队伍老的老,小的小,高矮胖瘦不一,女性占半壁江山,想在 2 天多点的时间训练得像模像样真是不容易,刚开始队列中一直有人发笑,有人不喊报告乱动,但半天下来队列已经有模有样了,原因我想一是那位班长非常的认真负责,有过硬的军事素质和荣誉感,口令喊得也非常好,训练这帮年龄是他们叔叔、伯伯辈的也很有一套, 看来班长这个岗位真的是很锻炼人,套用一句话:没当过班长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另外一个原因是大家在这种气氛下也非常认真,不少人都有过长期训练的经历,遥想大学当年入学时,我个人还得过军训先进个人,工作后还做过 3 年的中队长,带着学生一日 3 列队的搞过,所以队列训练对自己到不是什么难题。 第二天上午是手枪射击实弹训练及警械的使用及常用枪支性能的了解, 现在警用装备的主要手枪有“五四式”、“六四式”、“七七式”及“九二式”, 还有一种微型冲锋枪,我们打靶用的手枪是那种外形最小的 “七七”式 手枪,射击项目是 15m 精确射击,学院的射击馆据说是 ** 最好的射击馆,就我见过的几个射击馆来看,应该条件都差不多,也不知道 ** 最好是谁封的,我是我们区队的第 2 组进去的,前面的一位女同志打得慢,等进去时还等了好一会,因没有准备耳塞,刚进去时射击的响声还很不适应,不过等真正自己打时到不觉得枪声特别的刺耳,等轮到我打靶时,第 3 组的都进来了,我的 5 发子弹打得比较快,最后效果也不好,我也没问成绩,赶紧就让给下一位了。出来后才知道 5 枪打出 45 环以上的都把靶纸给带出来了留作纪念,打的好的居然大多是女性,可能是射击教练将的扣扳机的最后时刻手要平稳她们做得比较好吧。 警械的使用是将江苏一线巡逻警察装备的 9 小件给我们展示了一下,最常用的警械可能就是手铐、辣椒水及警棍了。教练讲解和示范了一下用法,我们也没来得及一个个的使用。 第三天上午继续队列训练及预演,其中一位离我不远的仁兄队列走得特别有意思, 通常是别人走完 3 步他才走完 2 步,而且是特别一本正经、一丝不苟的那种,让人看了忍俊不禁,队列经 常走着走着就乱套了,我走队列根本不敢看他,不然就会被带到沟里去了,所以队列训练最能看出整齐划一了, 一个另类必然带乱整个队伍,我想这也是世界各国军方新兵训练必从“一二一”开始的原因吧, 还有几位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就没参加下午队列会操,下午队列会操,我们抽到第一个上场,明显感觉到大家特别认真,踢正步时就感觉到有人呼呼的喘粗气,不到十分钟下场我都出汗了(类似我在操场跑三圈的效果),我们区队最后的成绩是第三,总的说还不错。最后,院长在总结会上对 3 天的集训也作了高度的评价,在《人民警察之歌中》结束三天的集训。
个人分类: 感悟|32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