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驱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好心劝我买驱蚊品防新冠病毒的朋友被我得罪了
jiasf 2020-4-7 08:48
有朋友微信告我,夏天要来了,买些驱蚊用品备用。 我回说夏天潮湿,倒是可以买些干燥剂樟脑丸,防止柜子发霉长虫。 朋友:樟脑丸又不能防蚊!蚊子叮咬可能传播新冠病毒,要防着点。 我:目前没有证据蚊子可以传播新冠病毒。新冠病毒病毒主要是在带有ACE2受体的哺乳动物间传播的。(后来查资料,说鸟类也带ACE2受体) 朋友:有专家说有可能性。 我:不要光听专家说,有些所谓专家并不懂。我们不是要学科学、用科学吗?要把科学道理搞懂。 朋友:你真是不知好歹,好心提醒,却反被你说成不懂道理,好无趣! 我当然感激朋友的好心,不过也希望普及点科学知识,只是客观讲点道理,希望朋友能理解,没想到还是把朋友惹恼了!看起来说真话、讲道理,真不总是丢人听!对不起了,我的朋友。 凡事总该有人言,众人皆默待何人? 三人言虎未必虎,唯求真理言务真。 真话当时遭人恨,但希他日知意纯。 只念真言于事补,言无不尽忘言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夜香树很美,花也很香,却不能驱蚊
热度 4 mimu 2017-7-13 18:11
小暑的夜晚,室内气温已经在 29 度上下,不开空调的话,已经有些难受了。不过室外只有 27 度左右,加上有些小风,出去散散步还是很舒适的。只是最近小区内蚊子很厉害,本来很惬意的夏日休闲活动,却常常会因蚊子的叮咬而变得狼狈不堪。 “要是小区种的有驱蚊草就好了”,有时候会听到爹爹婆婆们感慨道。 突然间就想起来夜香树了。 夜香树,也常常被称作夜来香、夜丁香、晚香玉、夜兰香等。“那南风吹来清凉,那夜莺啼声细唱,月下的花儿都入梦,只有那夜来香,吐露着芬芳”,这首“夜来香”,已经在中国传唱了将近一个世纪了,依然生机勃勃,堪称百年经典。可是歌中的夜来香究竟是什么植物呢?恐怕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在中国,被叫做“夜来香”的植物,除了夜香树之外,还有紫茉莉( 紫茉莉科 )、晚香玉(石蒜科)、带宵草(月见草,柳叶菜科)、以及夜来香属(原萝藦科,现并入夹竹桃科)的植物。而夜香树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被叫做夜来香的植物,也可能是因为夜香树盆栽在花卉市场上叫夜来香这个名字更好卖,所以就把它本来的名字夜香树有意无意地给忽略了。 夜香树却指的是茄科夜香树属( Cestrum )的一类观花植物。夜香树属约有 160 种,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因为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所以仅比较适宜在我国南方地区种植,目前国内常见的有夜香树( C.Nocturnum )、黄花夜香树( C.aurantiacum )、绿花夜香树( C.parqui )、毛茎夜香树( C.elegans )等几种,我拍过其中的夜香树和毛茎夜香树。夜香树的花很有特点,在叶腋间盛开的一簇簇小花,看起来就像一个个悬挂着的小瓶子,所以,这些不同颜色的夜香树,也常常被叫做瓶子花、黄瓶子花、紫瓶子花等等。 当月上树梢时或者阴雨天时,夜香树就会飘出阵阵更加浓郁的香味。原来,当夜晚或者阴雨天时空气湿度增大时,夜香树中的精油成分会在水解酶的作用下更多地分解成游离状态,所以香味更加浓郁。因为这些精油成分香味扑鼻,所以有人说可以驱蚊,但是其实不然,正常状态下,这类植物所释放的香草醛等精油成分的浓度,并不足以达到驱赶蚊虫的效果。这些香味是为了吸引那些夜间传粉者来给花朵授粉,有些成分会引起人气喘、咳嗽、头昏、烦闷、失眠等症状,所以不要把夜来香摆在卧室里,用作园林绿化树种种植时,也要控制好密度。有研究显示夜香树植物油中含有一种叫做伽玛亚麻油酸的物质,不但可以抑制一种重要的乳腺癌基因,还能增强晚期癌症患者药物的疗效,但是,也只有是提取出来的纯度较高的时候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开白花的 夜香树( C.Nocturnum )的花蕾,看起来有些像金银花,所以现在国内有些不法商贩居然用夜香树的花来冒充金银花。这两种植物的分类地位相差甚远,金银花是忍冬科的植物,有清热解毒抗病毒的功效,而茄科植物并无此作用,切记不可混用。
11989 次阅读|9 个评论
蚊子咬不咬你可能由你皮肤共生微生物决定
热度 7 hongkuan15 2012-3-29 16:01
2011年12月28日发表在《 PLoS ONE 》上的论文表明蚊子咬不咬你可能由你皮肤共生微生物决定。这个研究很有意思,他们找了20-64岁之间的成年男性,实验前禁止饮酒,吃蒜,洋葱等辛辣食物,禁止用香味物质沐浴。给他们穿经过杀菌消毒过的尼龙袜子。采集左脚上的气味物质让蚊子闻,记录对它们的吸引力,之后采集被试左脚底板皮肤上的菌样进行16sRNA分析。研究发现皮肤上面的菌表现高丰度,低多样性的个体更吸引蚊子。高吸引性个体中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含量是低吸引性个体的2.62倍,而在低吸引性个体身上假单胞菌Pseudomonas的含量是高吸引性个体的3.11倍。贪食菌属Variovoraxspp.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spp.与低吸引性群体显著相关。纤毛菌属Leptotrichiaspp.,Delftiaspp.和放线菌Gp3属ActinobacteriaGp3spp.与高吸引性群体显著相关。 只是这个试验有些缺陷,他们用的是脚上皮肤的菌,而且只是给被试穿尼龙袜子但是并没有规定穿什么鞋,鞋可能会影响菌,运动鞋不透气,易出汗,肯定非常臭。出汗多了菌数量应该就多,可能太臭了,氨,硫化氢,吲哚等物质抑制了一些菌的生长导致菌的数量多,但是菌的丰度,也就是菌的种类变少了,因此更加吸引蚊子,所以我推测可能脚越臭越吸引蚊子!这一结果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就比较一致了,记得小时候,夏天上床睡觉前妈妈都让洗脚,说这样蚊子不咬,另外去水沟里或泥坑里玩过之后也更招蚊子。 这个结果也算是对“卫生假说”的一个扩展,身体上菌的种类多了,丰富了,身体才能更健康,甚至连蚊子都不咬了,也就很少得疟疾。 如果这一结论是真的的话,将来可以从补充皮肤细菌种类角度开发驱蚊产品,如开发提高皮肤细菌多样性的菌的食物或增殖剂,或者直接喷上与人体皮肤共生的多种细菌。 参考文献: http://dx.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28991 Composition of Human Skin Microbiota Affects Attractiveness to Malaria Mosquitoes Niels O. Verhulst, Yu Tong Qiu, Hans Beijleveld, Chris Maliepaard, Dan Knights, Stefan Schulz, Donna Berg-Lyons, Christian L. Lauber, Willem Verduijn, Geert W. Haasnoot, Roland Mumm, Harro J. Bouwmeester, Frans H. J. Claas, Marcel Dicke, Joop J. A. van Loon, Willem Takken, Rob Knight, Renate C. Smallegange The African malaria mosquito Anopheles gambiae sensu stricto continues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laria transmission, which is aggravated by its high degree of anthropophily, making it among the foremost vectors of this disease.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set out to unravel the strong association between this mosquito species and human beings, as it is determined by odorant cues derived from the human skin. Microbial communities on the skin play key roles in the production of human body odour.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kin microbiota affects the degree of attractiveness of human beings to this mosquito species. Bacterial plate counts and 16S rRNA sequencing revealed that individuals that are highly attractive to An. gambiae s.s. have a significantly higher abundance, but lower diversity of bacteria on their skin than individuals that are poorly attractive. Bacterial genera that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relative degree of attractiveness to mosquitoes were identified. The discovery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kin microbial populations and attractiveness to mosquitoes may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osquito attractants and personalized method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vectors of malaria and other infectious diseases.
5115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