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交通雷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道路车辆检测和闯红灯监测:用雷达替代地感线圈车检器实测...
zoumouyan 2017-11-9 15:49
道路车辆检测和闯红灯监测: 用雷达替代地感线圈车检器的实测报告 (邹谋炎 转载) 北京华同微波科技有限公司 昆山市工研院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 提要:地感线圈车检器在应用市场上仍然占据重要位置。然而,安装地感线圈车检器两三年后,这种车检器会出现频繁故障,其更换工程代价高的缺点变得越来越突出。使用雷达车检器可以克服这些困难。但雷达车检器必须符合用户对地感线圈车检器的应用习惯和规程,才便于采用。本试验针对车辆检测和闯红灯监测应用,对地感线圈检测方法和雷达方法进行对照测试,让雷达测试模拟地感线圈车检器的规程,在这些条件下对两种方法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为了模拟地感线圈在铺设区域上能够形成两条或更多的触发距离线,常用的单频单波束测速雷达不可用,而具有适当照射区域的FSK测距测速雷达是很适当的选择。长达数月的测试统计证实,使用SFK雷达车检器对车辆检测和闯红灯监测应用能够达到和地感线圈车检器一致的准确性,而雷达车检器会有更多的优点。 全文见附件: 使用雷达替代地感线圈车检器的实测报告.pdf
410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种自主创造的窄波束长覆盖雷达
热度 1 zoumouyan 2017-11-8 17:08
一种自主创造的窄波束长覆盖雷达 邹谋炎 华同微波近日推出一种自主创造的窄波束长覆盖雷达,专用于检测目标在雷达照射区域内的存在。雷达工作于24GHz频段,使用阶梯线性调频连续波(FMCW)体制。雷达使用窄波束长覆盖天线,可以适应多种应用需求,例如: --- 用作车流量检测雷达 使用4.4 0 X75.6 0 刀片波束天线,与SmartSensor的7 0 X65 0 相比,具有更好的车辆区分能力,意味着更高的车流量统计准确度和潜力。华同雷达已测试能够覆盖超过80米的检测距离,能够检测双向共8车道或10车道的城市道路车流量。车流量检测统计是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必要环节。 --- 用作停车位检测雷达 使用0.6米的距离分辨率和超过80米的检测距离,能够检测至少8个纵向车位或至少16个横向车位,是现有车位检测技术(例如地磁传感器)的换代产品。路旁停车位管理是智慧城市的一个必要单元,有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用作车辆排队长度检测雷达 使用4.4 0 X46 0 或4.4 0 X37.5 0 刀片波束天线能够提升雷达系统增益,同时采用适当高的发射功率,能够使雷达覆盖从几米到超过100米的车道,以0.6米的距离分辨率,检测和统计雷达覆盖区域上的全部车辆目标,形成排队长度统计。该统计知识是实现红绿灯自适应控制的基本和有效依据,也是反映高速路路况,特别是在拥堵情况下路况的有效信息。 --- 用作船用防撞雷达 使用4.4 0 X37.5 0 或更窄的刀片波束天线,华同雷达已测试具有200米(分辨率0.5米)或400米(分辨率1米)的检测能力,能够用于例如小型船舶防撞雷达及其他工业、交通、物流、搬运中的防撞应用。 能够列出窄波束长覆盖雷达的应用和关联的应用还有很多项。 华同推出的窄波束长覆盖雷达,其最重要特点是完全自主创造。该雷达从系统设计到各个部件设计都包含了重要的创新性。例如: --- 原始设计的微带阵列天线 非仿真任何现有天线产品的设计。使用自主研发的全套设计-特性仿真-自动生成版图软件,其中包含了“馈线不连续性最小化”设计技术,该技术为国内外首创,能够保证设计-制造产品测试的天线方向性、旁瓣特性与理论预示的特性高度符合。 --- 原始设计的发射-接收微波电路 以上两项可为自主发展微波片上系统(SOC)提供全透明的基础设计。 --- 优秀的阶梯线性调频发射微波产生技术 具有极低的发射调制噪声,优秀的频率调制线性度和覆盖工业温度范围的频率稳定性。华同提出了基于远距离目标谱线纯度来检验调频线性度的方法,特别适合于在大量生产环境下的质量检验。 --- 最佳通道带宽理论方法 针对不同应用,计算和设计雷达接收通道的最佳带宽,而不是某些集成收发芯片那样只容许取某些固定带宽值。 这些技术事实上含盖了微波短距雷达(例如汽车防撞及自动驾驶雷达)的主要关键技术. 基于自主发展的技术,产品性能能够接受用户检验,不亚于任何国外产品。而更重要的优势在于(1)明显的价格优势;(2)面向需求的本土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及(3)技术服务的便利性。 华同微波已将本项产品技术申请了发明专利,申请号:201710872549.3。有兴趣者可以登录网站 www.ftmwt.com 获取相关信息。
720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