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获奖项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一步手法自我保健防治颈椎病”——邹季兄获奖项目简介
fqng1008 2020-9-4 21:02
2020 年8月,原湖北省中医院院长、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邹季兄获奖项目“一步手法自我保健防治颈椎病”(获得“全国中医药科普短视频大赛优秀奖),下面是内容简介: 2012年在芝加哥讲课题《四步手法自我保健防治颈椎病》后将其中文版进一步提炼、简化为“一步手法”。 (一)操作方法 1、头颈中立位(既不低头也不昂头)两肩与躯干保持稳定平衡。 2、分别用左、右手掌及手指横向握紧右、左侧的颈部肌肉(肌肉同时主动收缩崩紧使张力达到最大),然后分别向右、左方向旋转颈椎骨。反复进行。即可纠正颈椎骨的错位(恢复生理弧度,重建生物力学平衡),消除已有症状。更重要的是阻断了它的发生发展演变的恶性循环过程,消除了不断恶化的后顾之忧。 (二)技术原理 利用肌肉韧带的动力,在颈椎的纵轴旋转过程中,二者互相作用的合力所产生的“合页”作用效应,迫使错位的颈椎骨达到复位(恢复生理弧度)。 (三)创新亮点 1、科学性 (1)“两个节点”理论能解释所有颈椎病的发生发展演变机制与规律,指导各种类型颈椎病的预防医疗。 (2)“合页作用”原理证实此法对颈椎病的实际效果。 (3)揭示“筋”与“骨”在生理情况下互相支持、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在病理情况下一损具损、两败俱伤、恶性循环的关系。强调临床防治中坚持“筋骨并重、相互为用”的基本原理。 (4)体现了预防为主、预防为先、预防为重、防治结合的现代医学新理念。 2、有效性 不但能通过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弧度从而消除现有的颈椎病的症状,更能阻断它的发生发展演变的恶性循环过程。 对颈椎病具有良好的普适性防治作用。即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不同年龄段的颈椎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 3、安全性 (1)整个自我保健手法过程都只有纵轴向旋转力而没有横向力量负荷,因而不影响椎管横径与容积,避免了意外损伤脊髓的可能性。 (2)自我保健手法施加到颈椎的力来自于本体自身而非外力,而人体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获得了完善的自我保护、自我掌控机制。所以,作用于颈椎的力量大小具有本能的良好“可控性”,即能够精准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而不会超越极限而不至于“失手”造成意外的损伤、特别是脊髓损伤的严重后果。 相反,推拿按摩颈椎是外加施力。无论积累多少临床经验,施力的方向与大小都具有“不可控”性,即不可能凭施手法者的主观感觉而精准掌控,而易于失手。 事实正是如此。耳闻目睹,外部施力的推拿按摩颈椎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惨痛教训不胜枚举。 4、实用性 简便易行,一学就会,实用有效。正符合我的临床工作核心价值观:求真务实,追求疗效。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2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征集网络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获奖项目与优秀论著的通知
Fangjinqin 2014-1-19 20:56
关于征集网络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 获奖项目与优秀论著的通知 为了在《2014第10届中国网络科学论坛》之际,回顾过去,检阅和总结我国网络科学及其相关领域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杰出科研成果,总结经验,增强信心,展望未来,再铸辉煌。特此向全国各相关个人和单位 征集我国在网络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获奖项目与优秀论著,现在通知如下。 国家、省部级重要科研成果获奖项目(奖状证明); 国内外获奖和被国际承认的具有先进水平的优秀论文和著作(简单证明材料); 已批准或执行中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和973等项目,以及杰出青年基金与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尽量提供批准文件) 。 以上 科研成果 涉及2004年以来网络科学与工程、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等学科。 征集时间:2014、1、20- 2、28 材料请统一发给方锦清( fjq96@126.com ),以便在纪念论坛召开前在中国网络科学论坛网站上公布。 上述征集活动完全出于大家自愿为原则。 盼望和感谢同行支持。 “2014第10届中国网络科学论坛” 学术小组
个人分类: 科学论坛|377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度上海科技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华东师大获奖项目简介
gongshiliang 2012-4-2 11:18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3月30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在公布的9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华东师范大学独占两席,分别是由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中原教授等人完成的“长江河流-三角洲地貌环境演变: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以及数学系芮和兵教授等人完成的“李理论中的有限维代数的结构与表示”。 河流—三角洲地貌环境演化是当前国际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开展该区域内河流水文地貌冲淤变化、“源-汇”搬运以及人与自然互动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陈中原教授及其团队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河流-三角洲现代过程以及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环境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的成果:建立了首张高精度三峡大坝合拢前重庆-河口ADCP底床纵向剖面图、流速剖面图以及宜昌-河口沉积物分布图;揭示了流域近百年季风降雨输沙规律,构建了建坝前后流域-河口定量输沙模型,提出了建坝前后流域沉积物“源-汇”输移转化模式;揭示了“建坝-拦沙-固硅”与河口营养盐结构变化及其与赤潮种群变化之间的关系;创新性地建立了海平面上升-三角洲地貌演化-稻米起源的理论,将我国东部沿海稻米起源时间往前推进约1千年;建立了新石器遗址迁移路径与海平面控制下的地貌演变关联。该项目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91篇,被SCIE收录47篇,论文被Science、Nature等SCI刊物他引469次。陈中原教授多次在国际学术大会上作特邀报告,并成功主办了长江河流三角洲系列国际地貌学大会,在国际地学著名刊物Geomorphology和ECSS主编专辑3本,有力推动了我国与国际地貌学界的学术交流。研究成果对于促进河流、三角洲地貌学的发展以及推动全球变化区域相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李理论是研究李群、李代数的理论,主要研究与B、C、D型李代数、量子群有关的Brauer、Birman-Murakami-Wenzl(BMW)代数以及相关的有限维结合代数的半单性、判别式、不可约表示的“块”分类等基本问题。芮和兵教授经过长期系统的研究,在李理论中的有限维代数的结构与表示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的结果:完全解决了有近六十年历史的Brauer代数半单性问题以及任意域上Brauer代数半单性问题;解决了Birman-Murakami-Wenzl代数的半单性问题以及辫子群中Krammer-Lawrence表示的结构问题以及一定条件下Birman-Murakami-Wenzl代数的不可约表示的“块“分类问题;给出了Nazarov-Wenzl代数的不可约表示分类;证明了分圆Hecke代数与A型Hecke代数之间的Morita等价定理等。该项目发表论文25篇,其中23篇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Theory Series A、Transactions of the AMS、Journal of Algebra等重要的SCI数学杂志上,他引150多次,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推动了Baruer代数等一些有限维代数的结构与表示的研究。 【据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处】 相关链接: 2011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特点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5562do=blogid=554546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4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特点
gongshiliang 2012-4-2 10:56
  2012年3月30日上午,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2011年度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按照《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规定》,2011年度的科技奖励工作经过了专家初评、复核,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报请市政府批准。决定授予周良辅、贺林为科技功臣奖,授予自然科学奖23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技术发明奖2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科技进步奖277项(一等奖42项,二等奖85项,三等奖150项);另授予加拿大籍精神卫生专家费立鹏(Michael Robert Phillips)、日本籍心血管专家小室一成(Issei Komuro)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奖总数326项(人)。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设立,重点奖励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原始性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培育战略性产业、促进城市安全、健康生态发展和推进区县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2011年度获奖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 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环境保护、航天航空等产业领域一系列高新技术突破,加速了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据统计,2011年度的获奖项目中,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有66项,占20.5%;新材料技术领域有31项,占9.6%;新能源与环境技术领域有50项,占15.5%;信息技术领域有60项,占18.6%。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成果已经成为助推新兴高技术产业核心技术发展的原动力,为本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如,由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戴瑞鸿教授等完成的“麝香保心丸的研制、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项目,成功实现产业化,实现产值30多亿元。       二是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凸显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已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大批企业牵头完成的科技成果获奖。企业牵头独立完成的成果161项,占50%;大专院校牵头完成的项目82项,占25.5%;科研院所牵头完成的项目41项,占12.7%。企业牵头完成的获奖项目总数首次超过高校与科研机构牵头完成的获奖项总数,位居第一,凸显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反映了企业科技创新动力和活力的不断增强。除自然科学奖和社会公益类项目外,获奖的200多个技术开发类企业牵头和企业参与的项目,创新成果的应用与专利技术的产业化,三年累计实现新增产值4796亿元,新增利润391亿元,新增税收112亿元,比上一年有明显增加,创造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三是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一大批惠及民生的科技成果获奖。 在2011年获奖项目中,具有知识产权、促进民生发展的科技成果有136项,占全部获奖成果的42.2%。科技为健康城市、绿色城市、和谐城市的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城乡常见病、难治病和多发病防治等重大疾病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高疗效等方面,共有33项医疗卫生科技成果获奖,占获奖总数的10.2%,其中一等奖有11项。如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等完成“基于中国上海乳腺癌流行病学特征的肿瘤筛查和早期诊断模式的应用与推广”项目,针对我国乳腺癌早期诊断和筛查中亟待解决的难点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在全国二十余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提高了全国乳腺癌诊疗水平。       四、助推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年轻人才成亮点。 在本市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中,一批从事基础研究、技术发明与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今年市奖获奖人员共2588人次,其中35岁及以下的732人,占28.3%;36-45岁的908人,占35.1%;46-55岁的687人,占26.6%;其他的261人,占10%。4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占主导地位,占63.4%,年轻科学家已成为本市科研队伍的生力军。比如,由上海广茂达光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完成人温源博士年仅35岁,是本次获一等奖中最年轻的一位。       五、基础研究优势依旧明显,提升了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一批原创性突出、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研究成果涌现,论文总数和总被引用次数大幅增长,标志着基础科学产出质量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据统计,获奖项目发表论文总数9972篇,比上一年度增加10.1%;被SCI、EI收录3831篇,比上一年度增加9.9%;被国内外同行引用次数35101次,比上一年度增加2.5%。其中,自然科学奖23个获奖项目,每个项目平均发表SCI/EI论文47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480次,单篇引用次数最高达272次。部分论文发表在Nature及其系列、Science及其系列等国际著名期刊上。 【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 相关链接: 华东师大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奖项目简介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5562do=blogquickforward=1id=554558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4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