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免疫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免疫学

相关日志

[转载]免疫学发展史略述
fqng1008 2020-7-28 07:50
资料来源:胡燕青,曹治涵,陈方平 . 免疫学发展史略述 .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1 , 3 ( 4 ): 95-98 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器官 、 细胞及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免疫异常与疾病关系的科学 。 现代免疫学的理论和方法为疾病预防 、 诊断和治疗开拓了全新的局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 免疫学与神经生物学 、 分子生物学并列成为现代医学生物学的三大支柱学科 。 综观免疫学的发展,大约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 1 、 免疫学科的开创时期 免疫学的发展史是从微生物学的研究起始的 。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传染病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存的严重疾病,病原体 —— 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诸传染因子,侵入宿主机体后引起疾病的传染过程,同时它又是抗原物质,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感染免疫应答 。 人们在探讨机体抵抗力与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力之间的抗衡中,开始了抗感染免疫功能的研究 。 18 世纪,英国医生 Jenner 观察到挤奶女工在患牛痘后不易得天花的事实后,发明了用牛痘苗预防天花的方法,开创了人工免疫,这可视为免疫学科的建立 。 2 、 经典免疫学时期( 19 ~ 20 世纪初) 本时期免疫学各分支学科大体建立健全,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 其中较大的成果有: ( 1 )法国免疫学家 Pasteur 和德国细菌学家 Koch ,在方法学上创造性地解决了细菌的分离培养,获得了纯种细菌,为人工菌苗的制备创造了条件 。 ( 2 )发明了减毒疫苗,创建了人工主动免疫方法 。 1881 年 Pasteur 应用高温培养法获得炭疽菌的减毒株,从而制备了炭疽菌苗 。 其后他又将狂犬病毒在兔体经连续传代获得了减毒株,狂犬疫苗巴氏减毒疫苗的发明为实验免疫学建立了基础 。 ( 3 )发现了抗毒素,创立了人工被动免疫方法 。 这种被动免疫方法很快应用于临床治疗 。 Behring 于 1891 年引用来自动物的免疫血清成功地治愈一个白喉患者,这是第一个被动免疫治疗的病例,为此他于 1902 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 ( 4 )人体免疫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研究 。 如比利时 Bordet 发现了血清补体成分,俄国 Mech-nikov 发现了巨噬细胞清除异物的功能 。 ( 5 )形成了抗原抗体概念,建立起血清学检测方法 。 这为病原菌的鉴定和血清抗体的检查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大大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并为以后其他免疫学技术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而动物免疫血清的制备又开创了被动血清疗法 。 ( 6 )抗原抗体理化性质的研究以及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的化学基础研究 。 20 世纪初,奥地利 Land-steiner 进行对血型抗原的研究,为人类输血术开创了新局面 。 Tiselius 和 Kabat 1938 年建立了分离纯化抗体球蛋白的方法为抗体理化性质的进一步研究建立了基础 。 ( 7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学说的提出 。 19 世纪初,德国 Ehrlich 和俄国 Mechnikov 分别提出抗体产生的侧链学说及细胞免疫学说 。 前者认为机体的免疫功能是以抗体为主,而后者则认为以细胞免疫为主 。 这两个学说推动了免疫学的发展,但在抗传染免疫领域,长期以来仍以体液免疫学说占主导地位,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 ( 8 )对免疫效应双重性的认识 。 免疫效应可以是生理性的,表现为抗感染免疫, 即对传染性病原体的抵抗力;也可是病理性的,表现为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 、 自身免疫病 、 同种免疫病等 。 故 “免疫” 不仅可能对机体有利,也可能对机体有害 。 3 、 近代免疫学时期 ( 20 世纪初 ~ 20 世纪 50 年代) 本时期随着实践的发展,显示出更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问题,形成一定结构和层次的学科系列,科学研究中,逻辑推理与实验参证相互促进使得免疫学向纵深发展 。 1942 年, Chase 等人深入研究 Koch 现象,证明了结核菌素反应不是由抗体引起,而是由致敏细胞引起,证明了机体免疫是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形式的 。 1945 年, Owen 发现异卵双生的两个小牛个体内有两种血型红细胞共存,这种不同血型细胞在彼此体内不引起免疫反应的现象,称之为天然耐受,为什么在胚胎期接受异种抗原刺激,不引起免疫反应而形成免疫耐受 ? 澳大利亚免疫学家 Burbet 提出了自身耐受形成的假说:认为在免疫功能成熟之前,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将导致其成体对该抗原的免疫耐受 。 1953 年, Bellinggham , Medawar 在小鼠体内成功地进行了人工诱导耐受实验,给予 Burbet 学说以有力支持 。 同年, Grubar 等人建立的免疫电泳技术促进了对蛋白质抗原性的免疫化学分析,从而发现了抗体分子的不均一性,但抗体的纯化遇到了困难 。 对抗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缓慢 。 随着免疫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对抗体分子的不均一性有了本质的了解,改进了研究材料,才使抗体分子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 1958 年, Burbet 提出关于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为现代免疫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免疫学从抗感染免疫的概念中解脱出来,进而发展为生物机体对 “自己”和“非己”的识别,籍以维持机体稳定性的新生物学概念,使现代免疫学发展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免疫系统与免疫应答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研究内容,免疫系统是机体极其多样的免疫现象的物质基础;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在体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动态变化 。 4 、 现代免疫学时期 (20 世纪 60 年代 ~ 21 世纪初) 20 世纪 60 年代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新技术革命改变着人类生活与思维方式 。 在一系列基础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基础上,免疫学的发展成为一个更专业化的学科 。 随着解剖学的发展,发现并确认了胸腺和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 免疫系统的研究有如下重要发现: ① 胸腺是中枢性免疫器官,是 T 细胞分化 、 成熟的场所,可产生胸腺激素; ② 小淋巴细胞不是终末细胞,可转化为母细胞,进而分裂增殖,且有短寿命与长寿命两类; ③ 骨髓中具有多能干细胞, 可分化为各种类型的免疫细胞; ④ 小淋巴细胞可再循环,从而广泛接触各种抗原,产生免疫应答; ⑤ 免疫细胞是不均一的群体,可分为多种类型和亚型,免疫细胞还可产生多种免疫分子 。 联系抗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揭示出在器官 、 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机体存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系统,即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 。 此后,免疫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1971 年,第一届国际免疫学大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免疫学研究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形成免疫学研究的第一个高潮 。 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是阐明了免疫细胞及其相互作用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 Pernis 等用免疫荧光法证明淋巴细胞膜 Ig 受体存在是 B 细胞的特征; Feldman 等用半抗原载体效应证明了 T 、 B 细胞在抗体产生中的协同作用; Mitchison 等证明了辅助性 T 细胞的存在; Gershon 等证明了抑制性 T 细胞的存在,表明在动物和人周围血循环内存在有功能相异的 T 细胞亚类,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Unanue 等证明了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它是参与机体免疫应答的第三类细胞 。 80 年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免疫学发展进入第二个高潮,日本学者利根川进运用现代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证明并克隆出编码抗体 Ig 分子 V 区和 C 区基因,同时应用克隆 cDNA 片段为探针证明了 B 细胞在分化发育中编码 Ig 基因结构,阐明了免疫球蛋白 V 区基因的重排及突变,形成 V 区基因结构组合的无限可能性,解释了抗体多样性的起源,以及遗传和体细胞突变在抗体多样性形成中的作用,为此,利根川进获得了 1987 年诺贝尔医学奖 。 1983 年, Meur 和 Reinherz 应用抗 T 细胞克隆型单克隆抗体结合免疫化学技术,证明了 T 细胞抗原识别受体的基因是由 VDJ 片段重排形成的 V 区和 C 区基因组成的,是与抗体 Ig 基因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基因 。 T 细胞受体分子是由异二聚体肽链组成的单一受体,能同时识别异种抗原分子和自己的 MHC 分子 。 有关 T 细胞群的研究表明在维持机体对自身抗原耐受性方面,承担了几乎全部责任,自身耐受的破坏或失调则标志着自身免疫反应的启动,抗原呈递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与带有相应 T 细胞受体( TCR )的 T 细胞形成三分子复合体( MHC/ 抗原 /TCR ),在其他辅助刺激信号下,导致 T 细胞活化和继之发生的免疫和炎性反应,包括对 B 细胞的活化和抗体产生,造成针对自身抗原的细胞免疫反应与体液免疫反应 。 机体的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小分子的多态类因子, 它们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这些因子统称为细胞因子 。 在这一研究时期,发现了很多重要的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 Ⅱ 、 干扰素 IFN 、 集落刺激因子 CSF 、 肿瘤坏死因子 TNF 、转化生长因子 TGF-β 等,它们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介导细胞的相互作用,促进和调节细胞的活化 、 增殖 、 分化和效应功能;在异常情况下可导致病理反应,具有临床应用的潜在可能性 。 90 年代以后,免疫学处于发展史上第三个高潮 。 在这个阶段,免疫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各种与免疫应答有关的分子,并将其功能综合为一体 。 应用 “基因敲除”技术,我们可以认识某一特定基因或分子在体内的生理功能;通过抗原受体以及其他细胞膜分子介导的信号传递过程的研究,深入了解免疫系统的调节过程,导致免疫应答或免疫耐受发生,这是目前研究的主要前沿领域 。 这实际上是把生命活动还原为分子的化学反应,再从整体上综合这些不同分子的功能于一体,重返生物学本源 。 免疫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是经典免疫学基础上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的成就, 更应归功于这一时期大批新技术,新方法的发明与应用 。 尤其是电子显微镜的普及,免疫荧光技术和单克隆技术的应用,使科学家能在更新的层次上认识疾病, 阐明机理 。 近年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显示 T 细胞,巨噬细胞, B 细胞及其它细胞活化后,产生众多细胞因子 。 这些细胞因子具有自分泌(自己刺激自己),旁分泌(刺激在旁的其他细胞)和内分泌(刺激远处细胞)的生物作用,形成复杂的免疫调节系统,其中每一个环节如抗原, MHC , T 细胞受体, T 细胞亚群及每一个细胞因子,都给我们提供了深入研究的园地和开展治疗的远景 。 不同的生物治疗,如 T 细胞免疫, T 细胞受体多肽免疫,口服抗原产生耐受性,不同单克隆抗体,个别细胞因子如 γ 干扰素等等,都在研究或尝试中 。 基因治疗为免疫学带来了新的曙光 。 参考文献 贺达仁,王学彦.自然辩证法概论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 龙振洲.医学免疫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王延讲,粟永萍,吴延瑞.人是怎样与世界统一的——一个关于细胞信息跨膜传递特异性的假说 .医学与哲学,1998,19(1):6-11. 谢蜀生,童道玉.加强免疫耐受的研究 .生命科学,1997,9(4):174-177. 王伟铭,周同,李晓.粘附分子与信号传导 .生命科学,1997,9(5):214-217. 董海东,陈静,陈蔚峰.胸腺细胞的选择与程序性细胞死亡 .生命科学,1997,9(1):12-15.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33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免疫学发展简史
fqng1008 2020-7-20 17:44
与其他学科一样,免疫学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而逐渐发生、发展和成熟的。免疫学的发展可分为原始、传统和现代三个时期。 1.原始免疫学时期 免疫学起源于中国。我国古代医师在医治天花的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康复后的天花患者及 护理 者,或穿过沾染患者痘痂的衣服的人不再患天花,于是就大胆创用了将天花痂粉吹入正常人鼻孔的方法来预防天花,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始疫苗。据考证,这种人痘苗在唐代开元年间(公元 713~741年)就已出现,至10世纪时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并逐渐传播到国外。 在约在 15世纪,人痘苗法传到中东。当地人把鼻孔吹入法改良为皮内接种法,免疫效果更加显著。1721年,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夫人MaryMontagu把这种接种法传入英国,并且很快遍及欧洲。但是这种经验性的人痘苗虽然有一定免疫效果,却不十分可靠,而且还有人工感染的危险,所以未能为人们普遍接受。 到了 18世纪末,英格兰 乡村医生 E.Jenner从挤奶女工多患牛痘(一种轻型的局部痘疹)、但不患天花的现象中得到启示,经过一系列实验后,于1798年成功地创制出牛痘苗,并公开推行牛痘苗接种法。这是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疫苗,为人类最终战胜天花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但当时 微生物学 尚未发展起来,人们尚不认识天花和牛痘的病原体,所以这种孤立的成功并未得到理论上的升华。此后一个世纪内,免疫学一直停留在这种原始的经验状态。 2.传统免疫学时期 19世纪后期,微生物学的发展为免疫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880年,法国微生物学家L.Pasteur偶然发现接种陈旧的鸡霍乱杆菌培养物可使鸡免受毒性株的感染,转而成功地创制了炭疽杆菌减毒疫苗和狂犬病疫苗,并开始了免疫机制的研究。1883年,俄国动物学家E.Metchnikoff发现了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并提出了细胞免疫(cellularimmunity)学说。1890年,德国医师E.vonBehring和日本学者北里发现了白喉抗毒素。1894年比利时血清学家J.Bordet发现了补体。这此发现支持体液免疫(humoralimmunity)学说。两种学派曾一度论战不休,直到20世纪初英国医师A.Wright发现了调理素,德国学者P.Ehrlich提出侧链学说,才将两种学说统一起来。1901年,“免疫学”一词首先出现在《IndexMedicus》中,1916年《JournalofImmunology》创刊。作为一门学科,免疫学至此才正式为人们所承认。 于此同时,研究抗原体反应的学问血清学( serology)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1896年H.Durham等人发现了凝集反应,1897年R.Kraus发现了沉淀反应,1900年K.Landsteiner发现了人类ABO血型,J.Bordet发现了补体结合反应。这些实验逐渐在临床检验中得到应用。此后的几十年中,血清学研究代表了免疫学发展的主流。 3.现代免疫学时期 20世纪中期以后,免疫学众多新发现频频向传统免疫学观念挑战。1945年R.Owen发现同卵双生的两只小牛的不同血型可以互相耐受,1948年C.Snell发现了组织相容性抗原,1953年R.Billingham等人成功地进行了人工耐受试验,1956年Witebsky等人建立了自身免疫病动物模型。这些免疫生物学现象迫使人们必须跳出抗感染的圈子,甚至站在医学领域之外去看待免疫学。 于是一个免疫学的新理论 ——克隆选择学说(cloneselectiontheory)于1958年由澳大利亚学者F.Burnet提出。该学说认为:体内存在识别各种抗原的免疫细胞克隆;抗原通过细胞受体选择相应的克隆重并使之活化和增殖,变成抗体产生细胞和免疫记忆细胞;胚胎时期与抗原接触的免疫细胞可被破坏或抑制,称为禁忌细胞株(forbiddenclone);部分免疫细胞可因突变而与自身抗原起反应。这个理论虽不十分完善,但解释了大部分免疫现象,为多数学者所接受并被后来的实验所证明,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免疫学理论。 嗣后,细胞免疫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再度兴起。 1956年B.Glick发现了腔上囊的作用,1961年J.Miller发现了胸腺的功能,1966年H.Claman等人区分出B细胞与T细胞,并且发现了它们的免疫协同作用,以后又相继发现了T细胞中不同的亚群及其鉴定方法,以及免疫细胞间朴素作用的机制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限制性。 同时,体液免疫继续向纵深发展。自 40年代初确认抗体是血清丙种球蛋白之后,1950年R.Porter用蛋白酶水解获得了抗体的片段,G.Edelman用化学断裂法得到了抗体的多肽链,共同证明了抗体的分子结构;60年代统一了免疫球蛋白的分类和名称;1957年G.Kǒhler和C.Milstein等人用B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出单克隆抗体;1978年S.Tonegawa发现了免疫球蛋白的基因重排。 80年代以来,众多的细胞因子相继被发现。对它们的受体、基因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促进了分子免疫学的蓬勃发展,有人称之为“分子免疫学时期”,但从理论上并未突破克隆重选择学说,只是从技术手段上把免疫学研究推向一个新水平。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48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被疫苗改变的人类历史
fqng1008 2020-7-20 16:49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一直寻求摆脱瘟疫和疾病的方法,但通过接种疫苗来抵抗疾病的历史其实很短暂 ——从爱德华·詹纳医生给人群接种牛痘预防天花以来,只不过两百多年。 瘟疫横行曾是日常 瘟疫横行,这是人类社会在没有疫苗之前的状态。 14世纪,欧洲的上空笼罩着一层阴霾,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烈性传染病。在丹麦的年鉴里,用“黑色的”来形容它。这是因为,得了这种病之后,病人的皮肤会因为皮下出血而变黑,同时“黑色”也非常恰当地描述了这场瘟疫给人们带来的心灵上的阴影。 在《鼠疫》这本书中,法国作者加缪,细致地描述了病人的濒死状态:昏睡、衰竭、腹股沟肿大、体内有撕裂感 ……脉搏变得细弱,身子稍微一动就突然断了气。 为了证明炭疽疫苗的作用,巴斯德在 1881年作了一次公开实验。对象是50只健康的羊,2天以后,一群人聚在草原观看实验结果:因为提前注射了较弱的炭疽病菌,有一半的羊活得好好的,另外25只羊死了。巴斯德发明了预防注射的方法,成功打败炭疽病。 这其实是鼠疫杆菌引起的疾病,只不过,原本这种细菌只会引起腹泻等轻微的肠道问题,可后来它发生了突变,变得非常强悍,以至于引起了这场可怕的瘟疫。 它就是 “黑死病”,起源于卡法(位于现在的乌克兰境内,属于东欧地区),却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席卷了整个欧洲。据统计,当时欧洲有30%-60%的人都死于黑死病。 除了欧洲这场可怕的瘟疫,在人類史上,其实还有一种病,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和伤害绝不亚于它。这种病有一个挺吓人的名字 ——“斑点怪兽”,原因是感染这种病之后,人的全身会长满水疱,水疱接着会破裂、结痂,最后脱落,在皮肤上留下一个深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麻子”。 这种病也非常容易传染, 20世纪就有3亿到5亿人死于这种病。一开始人们并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病,直到这种病出现了几个世纪以后,才有了一个名字——天花,意思是皮肤上的印记。 其实,除了细菌之外,病毒、寄生虫都可能引起大规模的传染病。 比如,中国人肯定对 2003年的那场SARS疫情记忆深刻,此外,还有艾滋病,还有流感、埃博拉、西尼罗河病毒感染,这些都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瘟疫。 这些瘟疫臭名昭著,它们传染性很强,非常容易在人群中传播,也正因如此,一旦瘟疫发生之后,它们的波及范围非常广,造成的影响非常恶劣。 因此,人类迫切需要一种可以预防瘟疫的方法。 第一支疫苗的 “诞生” 人们受尽了天花的折磨,在跟天花的长期斗争中,人们也发现了一些规律:感染了天花的人,似乎不一定都会死,一旦他们侥幸活了下来,他们就再也不会感染天花了;还有护理过天花病人的人似乎也对天花有着抵抗力。 人们这种现象的启发下,开创了用 “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 第一个想到这种方法的人,他当时的想法可能是:既然得过天花就不会再感染了,那么是不是身体里产生了某种东西,说不定这种东西就在那些痘痘里面。他把沾有疤浆患者的衣服给正常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痴皮研磨成细粉,经鼻使正常儿童吸入。 种了这种人痘之后,天花的感染率显著地下降。但由于接种人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有大概 2%-3%左右的感染率,所以此法未能广泛应用,但其发明对启发人类寻求预防天花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止是天花,中国古代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长期过程中,也展现出了类似的智慧。早在公元 4世纪初,我国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就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其中“治卒有猁犬凡所咬毒方”有云:“仍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意思就是杀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脑浆敷于被咬处,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他们一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这种“疫苗”虽然可能发生全身性副作用,存在散毒和造成新疫源的危险,但是在治疗和预防传染病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直到 1749年,在英国格洛斯特郡的伯克利诞生了一个婴儿,他读书时就对自然和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做了一名医生。再后来,他在一个小男孩儿身上做了一个实验。然后,他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他天才般的发现也被载入了史册。 这个人就是爱德华 ·詹纳(Edward Jenner)。有关詹纳的故事,很多人可能很熟悉。18世纪的欧洲,天花盛行,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詹纳曾接诊一位发热、背痛和呕吐的挤奶女工,他发现挤奶工人似乎从来都不会得天花,并迅速意识到接种牛痘或许可以预防天花。 为了证实这一设想,就有了那个经典的实验。 1796年5月14日,詹纳用一把柳叶刀划破了一个8岁小男孩的胳膊,将新鲜的牛痘的浆液接种到小男孩的伤口上。后来,小男孩出现了轻微的发烧现象,并很快康复。7月,詹纳又给小男孩接种了天花病毒,结果小男孩没有发生感染。这说明,接种牛痘使小男孩获得了对天花的免疫力。 这种方法被詹纳称为 “预防接种”,我们现在也延续了这种说法。 科学发现并不只是偶然,之前的细心观察和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在詹纳的年代,人们全然不知天花是由病毒感染所致,亦不知接种牛痘使机体获得针对天花免疫力的机制。但他在实践中观察,经实验证实了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既安全又有效。 詹纳使用的牛痘浆液就相当于一种疫苗,而疫苗这个词也正是从詹纳的牛痘中演化来的。这意味着,世界上第一支疫苗就此诞生! 战胜天花是人类预防医学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1980年,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曾使欧洲3亿人丧生,在全球残害着无数生灵,就连位尊万民之上的国王、号称“真龙天子”的皇帝们也未能幸免的天花,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了。 从 1.0到4.0 路易 ·巴斯德是疫苗发展史上又一位科学巨匠,通过对狂犬病、霍乱、炭疽等多种疾病的研究以及巴氏消毒法的发明等杰出工作,巴斯德建立了一整套的微生物学研究基本方法,同时也标志着疫苗、免疫学发展过程的里程碑。 巴斯消毒法使得接种物(牛淋巴液等)其他疾病感染风险大大降低,该方法沿用至今天,如牛奶消毒。巴斯德对鸡霍乱的研究,也证实了可以通过同种疾病的病原体来制备疫苗(天花是用牛痘来防止天花,属于异种疾病的病原体)。 在炭疽疫苗、鸡霍乱疫苗获得成功后,巴斯德又开始对狂犬病疫苗进行研究。虽然狂犬病毒不能像细菌那样分离培养,但已确证引起狂犬病的病原微生物存在于患病动物的脊髓或脑组织中。因此,巴斯德选择兔脑传代,以获得减毒株,然后再制成活疫苗,并曾用这种疫苗在 1885年成功地抢救了被狂犬病狗咬伤的杰库·麦斯特(Jacob Meister)的生命。 疫苗的下一个重要进展发生在美国, 1880年代,Daniel Elmer Salmon和Theobald Smith使用热处理的微生物悬液免疫鸽子预防疾病,这种疫苗实际是一种细菌疫苗,针对霍乱样沙门菌。他们的研究工作表明活疫苗与灭活疫苗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其创新的研究成果对十几年后人类疾病防治起到重大作用。 根据巴斯德制备疫苗原理, 1891年霍乱弧菌在空气中39℃的条件下连续培养,可制成减毒活疫苗。其后,印度的临床实验结果证明霍乱活疫苗具有保护作用。柯利(Kolle)等人于1896年将霍乱弧菌加热灭活,制备成灭活疫苗,此疫苗于1902年在日本霍乱流行区大规模使用,后又分别在孟加拉国、菲律宾和印度进行了临床试验,结论显示具有很好的短期保护作用。 在巴斯德光辉成就的启发下, 1908年卡麦特(Calmette)和古林(Guerin)将一株牛型结核杆菌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上连续培养13年213代,终于在1921年获得减毒的卡介苗(BCG)。最初卡介苗为口服,20世纪20年代末改为皮内注射,卡介苗在新生儿抵御粟粒性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自1928年至今,卡介苗仍在全世界广泛地被用于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已有40多亿人接种过卡介苗。 这样, 20世纪初,人类已经拥有5种人用疫苗:詹纳的天花疫苗和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都是活疫苗)、伤寒、鼠疫、霍乱三种细菌疫苗(都是灭活疫苗)。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孙关龙:人痘术,消灭天花的医学源头
fqng1008 2020-7-20 12:57
1977年10月26日,全球最后一名天花患者,索马里炊事员阿里·马奥·马丁被治愈。1980年5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宣布,危害人类数千年的天花已经被根除。正是由于由中国人首先发明了人痘术,使得天花成为人类目前为止能够消灭的唯一传染病。 清顺治皇帝死于天花 天花是烈性传染病、流行病,曾为儿科四大病症 (痘、痧、惊、疳)之一。它由天花病毒感染而致,通过接触或飞沫传染,全世界流行,对人类危害极大。人类历史上约有5亿人死于该病,幸存者也会终生留下痘痕(麻面)。 天花早期症状是全身中毒、突然寒战、发高烧 (39℃—41℃)、头痛、全身酸痛、呕吐等,继而是依次身体上成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和脓疱,病情险恶,死亡率高。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天花流行,十不救五。小儿之殒于是者,日以百计”。清代入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帝即患天花而卒,时年仅23岁。 清代,天花是紫禁城中谈虎色变的头号瘟疫。因为相对于较为封闭的关外满族人,中原汉族人对天花已经有了一定的免疫力。清初入关的满族人畏惧天花远远超过了畏惧明朝军队和农民起义军。 顺治元年,清朝军队准备入关,领兵的肃亲王豪格对另一位将军说: “我还没出过痘,这次出征,令我同往,难道是想让我去送死吗?”六年后豪格十五弟、名将多铎死于天花,年方36岁。 清初户籍管理上有一种特殊的分类方式,居民分为 “熟身”与“生身”。“熟身”是指出过天花或经历过天花的人;“生身”就是没有出过天花或被怀疑有可能携带病源的人。政府规定:一旦发生疫情预报,“生身”皆不准留在城中。 顺治十七年底,顺治皇帝染上了天花,他的儿子玄烨即后来的 康熙 皇帝因害怕传染,不敢去看望病中的父亲。为了祈祝皇上度过大难,宫中供奉了痘神娘娘,为过春节所挂的春联、门神、彩灯全被撤下,同时谕令全国 “毋炒豆、毋点灯、毋泼水”,并颁诏大赦天下。但顺治皇帝还是被天花夺去了生命。 据文献记载,天花病毒是东汉初光武帝刘秀在位时 (公元25—57年)由战争中的俘虏传入我国的,称为“虏疮”。以后,在流传过程中,它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天行发斑疮”、“登豆疮”、“豌豆疮”、“豆疮”、“斑豆疮”、“麸豆疮”、“天行豆疮”、“斑疮”、“天痘”、“天行痘”、“疫疠疱疮”等,至清代在《天花精言》一书中才正式出现“天花”的病名。 中国百姓和医生在与这种烈性传染病的长期抗争中,不断探索总结各种预防天花和减轻病情的方法,后来终于发明了人痘术。据记载,早在唐代开元年间 (713—741年)即唐明皇李隆基在位前期,已有“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的记载。北宋著名丞相、今山东莘县人王旦,其子都死于天花,后又生子王素(“生子俱苦于痘,后生子素”),于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请来神医为王素种痘,“至七日发烧,后十二日正痘已结痂矣”,王素从此才活了下来。宋代出现第一部天花、麻疹方面专著——董汲的《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明清关于天花的医著众多。明代已形成经人体精加工选炼而成的毒性较小的“太平疫苗”,因出于宁国府太平县而命名,太平县位于安徽南部、 黄山 北麓,今为黄山市黄山区。 明末清初,种痘技术已相当完善。概括起来主要有 4种方法:痘衣法,用正患天花的儿童的衬衣或用痘浆染衣,给被接种的人穿上,使他感染,以发轻症;痘浆法,用棉花蘸染痘的疮浆,塞入被接种儿童的鼻孔中,使他感染,亦发轻症;旱苗法,把痘痂阴干,然后研碎研细,用银管吹入被接种儿童的鼻孔中,以预防天花;水苗法,把痘痂阴干研碎研细后,用水调匀,用棉花蘸染后塞到被接种人的鼻孔中,以预防天花。 这 4种方法,痘衣法、痘浆法较为原始,效果也仅是减轻病况。旱苗法、水苗法较为先进,两法把痘痂作为疫苗,在方法上大大地改进,不但便于推广,而且效果也好。其中,水苗法比旱苗法更为先进,更为方便宜用,且预防效果也更好。 自发明旱苗法、水苗法后,人们对痘痂的选报和贮藏便十分讲究,要求选取光润红圆的上乘痘痂为疫苗;痘痂脱落后,要用乌金纸包扎,紧封在干净的瓷瓶中。开始时,旱、水苗法用的疫苗是 “时苗”,即用刚患天花的痂,其实质是用人工方法感染天花,危险性较大;以后旱、水苗法用的疫苗则是“熟苗”,即用多次接种的痂,其毒性已大减,接种后安全性大大提高。诚如清代朱奕梁在《种痘心法》一书中精辟地指出:“其苗传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患也。”这种对人痘疫苗的“火毒汰尽,精气独存”的选种培育方法,与现代疫苗的培育原理完全一致,而我国早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已具有这种免疫技术的方法。据清初著名的痘医张琰著作《种痘新书》所记,“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即成功率达99.6%以上,可见当时的人痘法成功率之高。 人痘术传入西方 人痘术的发明,大幅度地减少了中国人天花病的患病率,也大大降低了天花病的死亡率,逐渐传到国外之后,为世界各国减少和降低天花患病率和死亡率作出了杰出贡献。 17世纪,俄罗斯知悉中国的人痘法后,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专门派出医师到北京学痘医,并“在京城肆业”。 尔后,人痘接种术由俄国传入中亚再至土耳其。英国驻土耳其公使的夫人蒙塔菇在君士坦丁堡亲眼目睹当地人为孩子种人痘预防天花,效果很好。由于她的弟弟亡于天花,她自己也曾感染天花,所以在 1717年她毫不犹豫地给她的孩子接种人痘,并于此年把人痘术传入英国。此时,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欧洲都流行天花,据统计18世纪欧洲死于天花病的达6000万人。在英国国王的支持下,大力推广人痘术,建立了不少种痘医院,英国很快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人痘接种中心,欧美各国都派人到英国学习人痘接种技术,人痘术传至法国及欧洲大陆各国,传至印度,并于1721年传入美国。当年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因为采取人痘术给军队战士接种,成功地防止因天花流行导致战斗力减弱,保证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源于人痘术的牛痘术  英伦三岛的医生那时普遍采用人痘术预防天花,鉴于人痘术实质上是人为地造成一次轻发的天花感染,故仍有一定的风险,因而不少医生仍在寻找更为简便、更为有效安全的技术。 有一位英国乡村医师琴纳(曾译为詹纳、贞纳),原是一位种人痘的医师,在种人痘实践中感到其局限性,一心想寻找更好的预防方法。 1780年,他发现牛乳头所生的不同疱疹能传染给人,其中有一种疱疹的脓浆可以预防天花,他把牛疱疹物质称为病毒(virus)。1796年,他跨出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首次在一名8岁的孩子身上试种牛痘,并取得成功。第二年,他把试验结果写成书面报告交给英国皇家学会,遭到拒收。1798年,他撰写出《牛痘接种原因与效果研究》一书,并自费出版。 牛痘术比人痘术更为简便、安全、有效,很快在世界各国推广。 1805年牛痘术经澳门传入我国,并很快替代人痘术在大众中广为流行,也正因如此,西医在中国民间站稳了脚,并快速地发展起来。牛痘术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和成功推广,感动了牛痘术的发明人琴纳,他说中国人似乎比他家乡的英国人更信赖牛痘术。由于牛痘术的成功推广,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了天花。世界卫生组织在1980年第37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宣告,全世界正式消灭天花病,这是人类唯一消灭的传染病。《中国大百科全书》指出:“牛痘源于人痘这一史实表明,中医人痘接种这一杰出的科学发明,为世界医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西方医学又在中国人痘术的基础上萌生出了西方医学的免疫学理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指出:中国发明的人痘术是世界“免疫学的源头”。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488 次阅读|1 个评论
预防乳胶手套对手掌损害的知识共享
fmjzjn 2020-7-2 18:25
预防乳胶手套对手掌损害的知识共享 预防工作中肢体损害,手、足常见的损害就是封闭环境下的各种皮肤表征症状,医生、实验人员、化工操作人员需要带乳胶手套,习以为常的手部,在封闭环境下,出现各种不适症状,此文,可以有效地保障透气和换气。 此方法的1.0版本奉献给各位,2.0版本增加功能,我们也将作为共享知识,恩泽与人!!。 2.0版本的足部预防方法设计图无偿贡献,知识共享,恩泽与人!!!全套知识产权保护的申请,将在2020年8月1日之前公开!!! 乳胶手套透气架及方法;透气架由手指尖套-手指气管-手背连通器-手腕气囊环组成,透气方法为:支撑架在乳胶手套内,随手指关节活动吸、排气;彻底改变了一次性乳胶手套和胶皮手套不能透气使手掌受到闷湿伤害的弊端,解决了长时间佩戴乳胶手套手掌透气的问题,本发明实现的乳胶手套透气架,组装简单易行,佩戴方便可靠,使用寿命长,制造工艺简单,可以工业化、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制造,可广泛应用在医药、生物、化工等需要佩戴乳胶手套和橡胶手套的场合。 技术领域 一种乳胶手套透气架及方法;透气架由手指尖套-手指气管-手背连通器-手腕气囊环组成,透气方法为:支撑架在乳胶手套内,随手指关节活动吸、排气,属于医疗器械和预防医学领域。 背景技术 现在的乳胶手套,一次性和胶皮手套都是没有透气装置,长时间佩戴,手掌受到闷湿伤害。 本发明实现的乳胶手套透气架,彻底改变了佩戴乳胶手套不能透气的弊端,组装简单易行,佩戴方便可靠,使用寿命长,制造工艺简。 发明内容 一种乳胶手套透气架及方法;透气架由手指尖套-手指气管-手背连通器-手腕气囊环组成,透气方法为:支撑架在乳胶手套内,随手指关节活动吸、排气。 本发明具有以下特征: 1. 手指尖套、手指气管、手背连通器与皮肤接触面为粗糙面;与乳胶手套接触面为光滑面。 手腕气囊环与皮肤接触面和乳胶手套接触面都为粗糙面,并分为整环和开口卡环。 附图说明 附图1是乳胶手套透气架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乳胶手套透气架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说明如下: 附图1的1是手指尖套的端套,2是手指尖套分气室,3是手指尖套分气室的孔眼,4是手指气管,5手指气管的孔眼,6是手背连通器的与皮肤接触面,7是手背连通器的与乳胶手套接触面,8是手背连通器的孔眼,9是手腕气囊环,10是手腕气囊环安装单向进气阀的孔眼,11是手腕气囊环与手背连通器的连接端,12是手背连通器与手指气管的连接端,13手指气管与手指尖套连接端。 手指尖套、手指气管、手背连通器、手腕气囊环之间插接或螺旋连接组成乳胶手套透气架。 附图2的14是乳胶手套,15是装配成型的透气架。 将 成型的乳胶手套透气架戴在手上,再套上乳胶手套。 实施方法 材料的选择:采用一次性使用胃管或输氧管使用的硅胶或软聚氯乙烯塑料,或者其他材质柔软,有韧性的医用材料。 部件的加工方法:采用乳胶暖水袋制造方法制造手腕气囊环、手背连通器和手指尖套;采用胃管或输氧管的方制造方法制造手指气管。 手指尖套实施注意事项:手指尖套分气室的孔眼在靠近手指尖端,制造时,在13手指气管与手指尖套连接端位置,根据手指气管系列型号加工预留锥度柱,锥度柱长度应大于手指气管内经2倍以上。 手指气管实施注意事项:分为侧面孔眼、皮肤接触面孔眼、手套面孔眼或三种组合四种形式,根据不同使用环境,例如:医学手术使用场合,宜使用侧面孔眼管;化工使用场合,宜使用皮肤接触面孔眼管;食品使用场合,宜使用手套面孔眼管;高温环境下使用则宜使用组合孔眼管。 手背连通器实施注意事项:制造时,在12手背连通器与手指气管的连接端和11手腕气囊环与手背连通器的连接端位置,根据手指气管和手腕气囊环系列型号加工预留锥度柱,与手指气管连接的五个锥度柱长度应大于手指气管内经2倍以上;与手腕气囊环连接的锥度柱长度应大于手腕气囊环厚度或插入手腕气囊至空心腔中心位置。 手腕气囊环实施注意事项:预留安装单向进气阀的孔眼和在手腕气囊环与皮肤接触面指向手掌心的位置流出气孔。 使用实施注意事项:本说明书的部件之间以锥度柱和孔眼管连接方式进行描述,本发明包含采用螺旋连接方式,直接模压或者注塑方式一体化加工,在使用时,注意连接的气密性和接插件安全可靠,配合每次使用乳胶手套,支撑架应进行消毒和清洗,并应保持专人专用,避免交叉使用。 系列化 加工原则:根据男女骨骼,制造不同人群,不同场合的大、中、小三个系列;手术专用、家庭专用、工业专用三种型号。 设计和制造必须注意手指尖套、手指气管、手背连通器与皮肤接触面为粗糙面,采用手指长度方向的横纹筋肋或斜纹筋肋;与乳胶手套接触面为光滑面,采用泥鳅背方式或小弧度方式,防止与乳胶手套接触后不能归附原位置。 设计和制造必须注意手腕气囊环与皮肤接触面和乳胶手套接触面都为粗糙面,并分为整环和开口卡环,开口卡环采用妇女发卡、腕卡制造方式复合安装单向进气阀的空心气囊。
个人分类: 专利技术|7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植物驯化
热度 2 fmjzjn 2020-6-30 10:57
关于植物驯化 1、对土壤生长的植物,精准定量靶向施加微量元素、其他植物生源源液态精准定量根系吸收滴定、采用定量滴灌世界提高植物免疫力的元素、散射光照土壤种植的植物,驯化植物。 2、将驯化方法验收合格的第一代驯化植物的根须,整体拔出,进行第二代驯化: 将一代土壤种植的植物连根拔出,从根茎上部处掐断植物茎叶,留下的根茎和根须,采用紫外线外照射、甲类液体浸泡、乙类液体浸泡、失重处理、植物生长液压力浸泡、冷藏休眠处理过程,处理后的植物根茎和根须,作为二代避光水培的植物种棒; 3、精准设定湿度、压力环境,温变驯化植物生长,缩短植物生长周期、改良植物口感、口味;提高植物吸收靶向元素的含量、提高植物抗病毒、抑菌能力;提高有利于人体吸收的成分,采用 第二代驯化方法生长的植物 茎叶,生鲜食用、烹调加工后食用,可以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工业化生产口感、口味产品,原产地可溯源、精准成分含量、靶向贴敷人体表皮病灶,再利用植物根茎根须。
个人分类: 植物驯化|484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糖尿病的对策共享
fmjzjn 2020-6-19 09:21
关于糖尿病的对策共享 关于糖尿病的对策共享 我的观点: 1、糖尿病是人体组织,对摄入食物加工过程的反应、以血 糖 升高为基本特征,人们应当控制输入,适应过程需求,遏制过程反应; 2、人体控制摄入的食物种类,满足人体的需求且避免过程反应,可以遏制和控制 血 糖 升高为基本特征 ,因人而异,培养摄入禁忌意识,形成条件反射,消除过程反应; 3、 特征人体的过程反映,可以 通过建立其输入食物异常反应表,降低和避免过程反应,可以控制血糖等参数表征,减少药物摄入,消除胰岛素依赖心理障碍,通过输入食物,保证过程参数; 4、 输入食物异常反应表 的建立应当是每个 特征人体 从医学总表中认定。 我认同世界卫生组织 关于糖尿病规划: 世卫组织糖尿病规划 世卫组织糖尿病规划的宗旨是在可能之时和可能之处预防糖尿病,尽可能减少并发症并且尽可能提高生命质量。我们的核心职能是设立规范和标准,促进监测,鼓励预防,提高认识并加强预防和控制。 关于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当胰腺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或者人体无法有效地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时,就会出现糖尿病。 儿童患糖尿病有哪些风险? 世界范围糖尿病的发生频率不断上升,研究表明,儿童罹患此病的危险越来越高。儿童罹患此病的危险越来越高。 老年医学、免疫学、医学定义的差异 世界卫生组的信息应当广泛传播 针对减少糖尿病的全球承诺 “许多糖尿病病例是可以预防的, 存在检测和管理身体状况的措施,可增加糖尿病患者长久和健康生活的可能性,”世卫组织主管非传染性疾病和精神卫生的助理总干事Oleg Chestnov博士说。“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能否做更多事情,包括履行应对糖尿病和其它非传染性疾病的全球承诺。” 这些包括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具体指标3.4,即要求到2030年,将非传染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减少30%。各国政府还保证实现在2014年联合国大会《关于非传染性疾病问题的成果文件》中载明的四项有时限的承诺,落实世卫组织《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全球行动计划》中载明的九项全球指标,其中包括遏制糖尿病和肥胖症的增加。 “在发现胰岛素激素大约100年后,《全球糖尿病报告》显示,在世界最贫穷国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国家通常能获得治疗糖尿病的基本药物和技术,包括胰岛素,”世卫组织非传染性疾病、残疾、暴力和伤害预防管理司司长Etienne Krug博士说。“获得胰岛素对许多糖尿病患者来说生死攸关。整体上改善胰岛素和非传染性疾病药物的获取应成为一个当务之急。” 正在进行全球努力,使药物——包括针对非传染性疾病的药物更加便于获得和可以负担。世界各国领导人的承诺,包括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承诺;2011年联合国《非传染性疾病问题政治宣言》;2014年联合国大会《关于非传染性疾病的成果文件》,以及联合国秘书长获得基本药物问题高级别小组的工作,目的都是为了增进糖尿病患者所获得药物的可负担性和可得性。
个人分类: 糖尿病|5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免疫学简史
fqng1008 2019-3-20 17:22
“免疫(Immunity)”一词源于拉丁文“Immunitas”,原意是免除赋税和差役。传统的免疫学起源于人类对传染性疾病的抵御能力,在研究早期多集中在抗体的抗感染能力的研究。到了20世纪中期以后,人们逐渐突破了抗感染研究的局限,而对各种抗原、微生物的作用进行研究,并且发展了基础的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免疫学检测、医学免疫学等多个分支。因此现代免疫学将“免疫”定义为:机体对“自己”和“异己”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在人体存在一个负责免疫功能的完整的解剖系统——免疫系统。与其他系统一样他有着自身的运行机制并和其他的系统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生命过程的生理平衡。 近几十年来,随着生物医学的研究进展,免疫学以其独特的优势有力的推动了医学和生物学中各个领域的发展。人们对免疫的本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目前,免疫学已经成为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带头学科之一。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排异效应及其机制,免疫耐受的诱导、维持、破坏及其机制等,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抗原和抗体。 一、免疫学开创阶段 早在我国南宋时期,公元11世纪时,我国创造性地发明了人痘苗,即用人工轻度感染的方法,达到预防天花的目的。这实际上是免疫学的开端。至17世纪时,不 但在我国已普遍实行以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而且也引起邻近国家的注意,人痘法已传入朝鲜、日本及俄国,并由俄国传入士耳其,后经中东再传入欧洲。1721 年英国驻土耳其公使夫人Montagu将人痘法传入英国,在英国曾进行了人体实验;把接种人痘者移居至天花流行区,结果发现接种者均获得免疫力。 二、免疫学的兴建阶段 继人痘苗以后,免疫学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是Jenner首创的牛痘苗。他观察到挤牛奶女工得过牛痘以后,就不再得天花的事实,通过长期的研究,证实牛痘苗 可以预防天花。牛痘给人接种后,只引起局部反应,对人的毒力并不增加。因牛痘苗对于人体无害,以后它就完全代替了人痘苗。 自Jenner发明牛痘苗后,免疫学的发展停滞了将近一个世纪。到19世纪末,由于微生物学的发展,相继地发现了许多病原微生物,免疫学也随之迅速发展。 其中Pasteur受到人痘和牛痘苗的影响,通过系统研究,找到用理化和生物学方法,使微生物的毒力减低,以减毒株制备菌苗或疫苗,如炭疽菌苗、狂犬病疫 苗等。Pasteur减毒苗的发明,不但为实验免疫学建立了基础,也为疫苗的发展开辟了前景。 Behring 和北里用白喉脱毒外毒素注射动物,在血清中发现有一种能中和白喉外毒素的物质,称为抗毒素。此种中和毒素的的能力并能被动地转移给正常动 物,使后者获得抗白喉毒素的免疫力。抗毒素可用于临床治疗,效果良好,以后很多人从免疫动物或传染病病人血清中发现有多种能和微生物或其产物发生结合反应 的物质,通称为抗体,而引起抗体产生的物质称为抗原。抗原和抗体因能发生特异性结合,这样就为诊断传染病建立了血清学诊断方法。 随着研究的进展,免疫现象所涉及的本质问题就必然要被提出来。19世纪末对于抗体免疫机理的认识,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 Ehrlich 提出免疫反应必须具有其化学反应基础,血清中的抗体是抗感染免疫的重要因素,即体液免疫学说。1904年Arrheniius在研究抗原一 抗体反应时提出免疫化学概念。免疫化学研究首先从Landsteiner用偶氮蛋白人工抗原研究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问题开始。Haurowitz、 Breinl及Marrack等在此领域内丰富了研究的成果。Mitchnikoff所提出的细胞免疫学说认为免疫由体内的吞噬细胞所决定。体液免疫和细 胞免疫学说两种理论在当时曾有着不同程度的争论,然而它们只是说明了复杂免疫机理的一面,本身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 三、现代免疫学 20 世纪的60年代,免疫学有了迅速进展,最大的突破是对体内淋巴细胞的种类和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Glick发现早期摘除鸡的腔上囊可影响抗体的产生。Miller在新生期小鼠中进行胸腺摘除实验,发现此种动物不能排除同种异体植皮,证明了胸腺在多数淋巴样组织的发生以及维持免疫应答的完整性上是必需的。Claman,Miller,Mitchel1,Davies等提出了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概念。Good等对临床上免疫缺陷症病人进行观察,从先天性无胸腺的Di-George综合征和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病人中也证实了胸腺的免疫功能和存在两类淋巴细胞。由于这些研究成果,使视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为单纯化学反应的片面看法得到了纠正,并转向以生物学观点来看待免疫学。使人们逐渐考虑到免疫应答是机体对“自身” 和“异己”的识别与反应的生物学现象。在理论上起着主导作用并导致免疫学能进一步发展的学说,应归之于Burnet所提出的细胞克隆选择学说 (c1onal se1ection theory) 。这一学说认为体内事先就存有能识别各种抗原的细胞克隆(clone),每一细胞表面均有对特定抗原的受体,能与相应抗原结合而识别它们。抗原的作用在于 选择与其相应的细胞克隆与其受体结合后,引起细胞的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此学说对免疫学中的根本问题——自我识别有了比较满意的解释,对免疫学中的其他重要问题,诸如免疫记忆、免疫耐受性、 自身免疫 性等现象也能作出恰当的说明,故己被多数免疫学家所接受。 2017年4月26-27日,由中国免疫学会和FIMSA联合主办,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中国免疫学会第六届免疫学新进展研讨会暨2017 FIMSA新进展高级研讨会”在北京协和医院学术会堂胜利召开。 会议主题涵盖了肿瘤免疫,NK细胞、DC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和T细胞的调节机制和功能,自身免疫以及免疫药理学等。 2018年12月15日(世界强化免疫日),有人总结了免疫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1. Nature:科学家们在先天性免疫研究领域获重大发现 解析NLRP3蛋白的新型作用机制 DOI:10.1038/s41586-018-0761-3 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30660.html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开了先天性免疫研究领域长期困扰科学家的一个问题。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想知道名为NLRP3的蛋白质是如何促进机体产生炎症来响应一系列看似不相关的刺激的。 研究者陈志坚教授表示,此前研究中我们鉴别出了一种名为cGAS的特殊DNA感知酶类(循环GMP-AMP合酶),其能够发出警报来开启细胞内的先天性免疫反应。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一种涉及NLRP3蛋白的免疫系统途径,NLRP3对于细胞中炎性小体的组装非常重要,当对包括毒素及胆固醇结晶体等一系列有毒物质产生反应后,炎性小体就会诱发炎性细胞死亡的通路,同时炎性小体还会增加机体产生免疫系统特殊物质,比如白细胞介素等,其会帮助产生机体的免疫反应。 研究者指出,NLRP3炎性小体能被一系列刺激所诱发表达。研究者还发现,NLRP3炎性小体并不会直接识别有毒的物质,但能够检测多种不同因子所引发的细胞结构改变。 2. EJI:科学家鉴别出新型T细胞,有望帮助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 DOI:10.1002/eji.201847717 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31021.html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州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种新型的T细胞—磷脂活性T细胞(phospholipid-reactive T cell),其能有效识别磷脂分子,磷脂分子能帮助形成细胞外膜结构。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磷脂分子还能与另外一种形成细胞外膜结构的糖脂类分子相互竞争,从而有效抑制糖脂类分子直接到达细胞表面。 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分子和糖脂分子构成,在细胞内部,这些分子能与名为CD1d的分子结合从而将其运输到细胞表面;一旦到达细胞表面后,磷脂分子就会刺激磷脂活性T细胞,而糖脂分子则会刺激另外一种名为iNKTs的T细胞。 相比糖脂分子而言,磷脂分子更容易与CD1d分子结合,这或许就能够有效维持两种T细胞的平衡,并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自我平衡。 后期研究人员还需要对磷脂活性T细胞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便理解其在多种疾病患者机体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比如酒精性肝炎、血脂异常、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果后期研究人员能够阐明这些脂质分子的行为影响疾病发生的机制,那么科学家们或许有望通过刺激或抑制磷脂活性T细胞的方式来治疗多种人类疾病。 3. PNAS:活性氮中和试剂有望增强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效果 DOI:10.1073/pnas.1800695115. http://ctxy.bioon.com/xy/article_pc.html?id=6731008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诺特丹大学生物科学助理教授Xin Lu及其团队在前列腺癌模型中发现一种氨基酸的硝化作用能够抑制T细胞活化,从而抑制T细胞杀死癌细胞的能力。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PNAS期刊上。 这些研究人员解释了由髓样抑制细胞产生的称为“活性氮”的高活性分子导致淋巴细胞特异性的酪氨酸激酶(LCK)中的一种氨基酸——Tyr394,发生硝化作用,其中蛋白LCK在T细胞活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硝化作用是将硝基基团添加到蛋白中的酪氨酸上。在这种修饰之后,LCK可能改变它的整体结构,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功能。 鉴于MDSC在许多类型的实体瘤中大量存在,这些研究人员表示,可以认为在前列腺癌模型中发现的这种现象很可能适用于其他类型癌症中的实体瘤。 4. Sci Rep:新型免疫疗法或能将人类细胞转化成为微型的抗肿瘤药物工厂 DOI:10.1038/s41598-018-35968-2 http://ctxy.bioon.com/xy/article_pc.html?id=6730900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成功将B细胞转化成了一种特殊的“工厂”,其能帮助组装并且分泌含有microRNAs的囊泡或囊袋结构,一旦癌细胞陷入其中,microRNA就会抑制促肿瘤生长基因的表达;利用这种方法来治疗患乳腺癌的小鼠或许就能让肿瘤发生明显的萎缩。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名为miR-335的microRNA来进行研究,miR-335能够特异性地抑制SOX4的表达,SOX4是一种能促进肿瘤生长的转录因子。 在实验室中,研究者将miR-355前体加入到B细胞中,一旦进入B细胞,细胞就会将miR-355前体转化成为一种成熟、活性的miR-355,并将包裹入囊泡中。 为了检测这种新型系统,研究人员利用含有miR-355的囊泡结构来治疗人类乳腺癌细胞,随后再将癌细胞转移到小鼠机体中;60天后,在模拟治疗的小鼠中,100%的小鼠机体中的肿瘤都发生了明显增长,相比而言,利用miR-355囊泡结构治疗的小鼠中仅有44%的小鼠机体中出现了肿瘤组织。 相比对照模拟治疗的小鼠而言,利用miR-355囊泡结构治疗的小鼠机体中肿瘤要比前者小260多倍。 研究者表示,目前他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开发新刑法来确保B细胞或囊泡结构能够尽量接近肿瘤患处,这在某些类型的肿瘤中或许非常容易,即通过注射的方法就能到达肿瘤组织中,但现实中往往有很多癌症组织难以抵达,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改善这种运输系统,他们希望能够有效提高运输的效率,并减轻患者机体中的副作用。 5. Nat Commun:剖腹产手术或会改变机体微生物组,从而影响婴儿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 DOI:10.1038/s41467-018-07631-x 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30815.html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卢森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在孕妇顺产过程中,来自母亲肠道中的特定菌群会传递到婴儿机体中,并刺激婴儿机体的免疫反应。 然而在剖腹产出生的婴儿中,这一过程或许受到了影响,这或许就能从流行病学角度解释,为何剖腹产出生的孩子比顺产的孩子更容易患多种慢性及与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 这项研究中,研究者Paul Wilmes及其同事通过对剖腹产出生的婴儿进行一系列研究,首次发现,剖腹产出生或许会影响婴儿的后期健康,研究人员在顺产出生的婴儿机体中发现了能刺激其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特殊细菌物质。 相比而言,在剖腹产出生的婴儿中,这种免疫刺激作用水平就低得多,因为细菌刺激的水平不足或其它细菌物质阻碍了婴儿机体中先天性免疫反应的发生。 研究者Paul Wilmes说道,细菌定植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联或许能够帮助解释为何从统计学上来讲,剖腹产出生的婴儿更容易患上多种疾病,比如过敏症、慢性炎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而且剖腹产出生的婴儿机体的免疫系统从出生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下一步,研究人员想通过更为深入的研究来调查细菌定植和婴儿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之间的关联,并且寻找新方法来改善剖腹产出生婴儿机体中缺少的母源性菌群,比如通过加入益生菌等方式。 6. Lancet:免疫疗法有助于治疗头颈癌 DOI:10.1016/S0140-6736(18)31999-8 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30732.html 一项重要的新临床试验报告称,一项新的免疫疗法可以大大延长一部分患有晚期头颈癌的人的生命,其中一些患者可以活三年或更长时间。相关结果最近发表在《The Lancet》杂志上。 总体而言,药物pembrolizumab对患者有显着益处,其中37%的患者存活一年或更长时间,而标准治疗仅为26.5%。 此外,对pembrolizumab有反应的人群的试验结果特别令人振奋—中位反应时间达到了18.4个月,而标准治疗的反应时间为5个月。 Pembrolizumab通过消除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的能力起作用,并已被批准用于肺癌,皮肤癌和淋巴瘤的某些人。 作者称:“头颈部癌症一旦复发或传播就极难治疗,一旦其他疗法停止工作,患者的前景非常差。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免疫治疗pembrolizumab可以延长患有晚期头颈癌的患者的生命,并且在一组患者中具有非常显着的益处。它也比目前批准的治疗方法更有效。” 7. Sci Immunol:揭示机体免疫系统抑制肿瘤发生的新型分子机制 DOI:10.1126/sciimmunol.aat1435 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30654.html 随着肿瘤不断发展,其会在遗传上不断进化,那么当面对肿瘤细胞时机体免疫系统如何发挥作用呢?其如何对遗传多样性的癌细胞施加压力呢?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 Immun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作者们利用活体视频技术和细胞特异性染色技术观察了免疫细胞对癌细胞增殖所产生的反应。 文章中,研究人员调查了机体对肿瘤产生的自发性免疫反应如何影响肿瘤的异质性,研究者发现,免疫系统能利用一种特殊机制来明显降低肿瘤的多样性,从而有利于遗传上均一性肿瘤细胞的产生。 研究者利用一种独特的颜色对小鼠模型中每一种癌细胞进行标记,这样就能清楚地在时间和空间上追踪肿瘤异质性的进化过程,同时研究者还观察了T细胞和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阐明了某些肿瘤细胞是如何被破坏的,相关研究结果阐明了机体免疫系统是如何通过减少异质性来对肿瘤细胞产生巨大影响的。 此外,研究者还能在免疫疗法中观察到对肿瘤细胞异质性相同的影响,因为免疫疗法能够释放对宿主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深入阐明了免疫疗法和肿瘤异质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或为后期开发最佳的癌症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免疫学简史 1881-1885: Pasteur制出抵御霍乱、炭疽病、狂犬病的疫苗; 1882: Mechnikov发现了巨噬细胞的噬菌性; 1890: Behring尝试使用被动免疫疗法治疗破伤风; 1900: Landsteiner发现了ABO血型. 红十字会建立; 1901:丹麦人贝林发明白喉抗毒素及破伤风抗毒素; 1905:德国人科赫发明结核菌素; 1906: Pirquet发现了过敏症; 1910: Dale发现了组胺并建立了抗组胺剂工业; 1922: Fleming发现了溶菌酶和青霉素; 1944: Medawar尝试皮肤移植(但排斥反应剧烈); 1947: Owen发现了孪生子间相互不产生排斥; 1951:南非籍瑞士人塞勒发明黄热病疫苗; 1954:美国人恩德斯、韦勒和罗宾斯发明脊髓灰质炎疫苗; 1957: Isaacs和Lindemann发现了干扰素; 1959: Gowans发现了淋巴循环; 1960: 淋巴细胞修饰; 1961: 发现了免疫反应和甲状腺之间的关系; 1966: 发现了T-B细胞关联反应; 1971: 发现了T细胞抑制效应; 1974: Jerne推断出免疫控制的整套理论构架; 1975: Milstein及Kohler制出单克隆抗体; 1980: 官方宣布天花灭绝, 但是……; 1981: 天花绝了,艾滋来了; 1984: 发现T细胞受体结构; 1987: 发现I型MHC结构。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5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自己发现的免疫细胞与自身癌症抗争的人
热度 2 jhsbj 2018-8-15 09:48
夜色将临的曼哈顿(洪波摄) 纽约东河(洪波摄) 粼漓的东河由南向北切开纽约城区,潺潺河水一泻数里注入大海不再复还。东河西岸就是高楼巨厦此起彼伏的曼哈顿。中城曼哈顿紧邻东河的约克大道和68街相交的一片区域是纽约医学和生命科学有名的地段之一。也有人称这里是“金三角”。大约是因为在这里街区上呈三角鼎立,坐落着三所知名的院校。长春藤盟校之一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的医学院和它的附属医院纽约医院矗立在约克大道旁边,街的斜对过是美国肿瘤医院排名第一的斯隆-凯特琳纪念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纽约医院南面座落的就是以分子生物学著称的洛克菲勒大学(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 东河岸边的曼哈顿中城和跨河而过的纽约皇后区大桥(Queensboro Bridge) (洪波摄) 斯隆-凯特琳纪念癌症中心的老门诊楼 (洪波摄) 康奈尔大学医学中心,经常看见楼前立着施工的脚手架,不知在维修什么?(洪波摄) 九十年代中期,我在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做研究(Research Fellow) 时, 做的是移植免疫和肿瘤免疫学领域的工作,一晃六年多的光阴就过去了。癌症中心建立于1884年,前身是纽约癌症医院,迄今已有134年的历史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古老的癌症医院。肿瘤免疫治疗的先驱者William Coley就是当时这家癌症医院的外科主治医师。记得这三家院所在学术方面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癌症中心的许多科主任和研究人员也兼任那两所大学里的教授。有些博士研究生也是由三个单位合招的,好像称为三单位博士系统(Tri-Institute M.D.,Ph.D.Program) 。那时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有来自美国和世界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来这里做学术报告和讲座,因此,也常常过街去那两所大学里参加学术活动,或是去看看同事和朋友。当时的那种学术氛围,离开Sloan以后实在是再也没有见到过了。 康乃尔医学院图书馆,那时经常在这里读书学习(洪波摄) 康乃尔大学医学院科研教学楼可能是这两位老夫妇捐献的吧?(洪波摄) 我工作的实验室在当时的凯特琳Building里,楼已很古老了,实验室也很陈旧,但是,每年研究小组都有不少论文发表。实验室里固定工作人员有4人,Nancy是个Ph.D.出身的实验室主管,实际上只是负责骨髓移植物去除T细胞等的处理,为异基因骨髓移植服务,其中大部分实际工作是由老技术员Sharon完成的,当任务量大的时候,Nancy搭把手。骨髓处理实验室是个不大的空间,有个间壁与普通实验室隔开,连个门都没有,一个大超净工作台摆在里边,即不是GMP, 也不是层流间,但是每年成百的骨髓移植物在这里处理,工作完成的井然有序。我们做细胞培养的实验室,就在斜对过,一间不大的房间里边,摆了2台Hood,即不是GMP,也不是层流间。操作小心认真,也不会出现污染。Hood公司有专人定期检查和更换滤膜,这一点做的是很到位的。看来,国内现在格外强调的GMP,百级,千级,万级洁净间,并不是防止细胞培养污染的必然保证。另外两个老技术员,Lorna是个非裔美国人,负责Run PCR,检查微小残留肿瘤细胞,监测有无移植后的早期复发;Cathy做FISH检测,主要负责确定移植后骨髓重建的嵌合体状态。三个老技术员都是未婚的老姑娘,都有不同的个性,这在纽约是很常见的。 癌症中心有自己的图书馆,但是,藏书没法和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相比。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过街去康奈尔医学院的图书馆看书学习。穿过医学院的后边长廊就是东河河畔,休息和闲暇时常常来到东河边,靠在廊杆上遥望着河里的驳船,拖轮,帆船和快艇,蓝天白云,翱翔的海鸥,令人心旷神怡。在河边经常见到一位白人中年女士忙前忙后在那里钓鱼,鱼钩甩的很远,动作熟练麻利,只是从没见她钓过一条鱼上来,也许她就是在锻炼身体吧?有没有鱼上钩并不重要。 洛克菲勒大学的前门(洪波摄) 洛克菲勒大学的音乐厅(洪波摄) 从癌症中心斜过街不远就是洛克菲勒大学。学校有个不太起眼的大门,门上挂的学校名牌就更不起眼了,和天朝大学常见的巨型花岗岩名牌比起来,不免有些寒酸。然而,洛克菲勒大学作为以生物医学领域为重点科研教学中心,是美国最古老的生物医学研究所。截至2018年,这所由80多名教职员组成的大学中,共有37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7名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截至2017年,共有36名诺贝尔奖得主隶属于洛克菲勒大学。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从喧闹的纽约街头,一进入学校院里,就感到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校园里绿草成荫,寂静清新。院里有一个球顶状的音乐厅,每隔几周或一段时间,学校会邀请纽约或各地的著名音乐家,钢琴家,提琴家,歌唱家和舞蹈家来这里演出,对这3个单位的工作人员常常是免费观看的。所以洛克菲勒大学是一个有特殊文化底蕴的学校。观看的许多演出都记不太清楚了,唯有印象还在的,是一场韩国艺术家演出的鲜族古调,咿咿呀呀的曲调和现代音乐比起来十分不同,所以就还没忘记。 洛克菲勒大学偏重基础科学研究。2011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又由这所大学的斯坦曼(Ralph M. Steinman) 教授与其他两位学者分享了。不同凡响的是,迄今为止斯坦曼教授是以自己所发现的免疫细胞而获得的诺贝尔奖,又是唯一用自己发现的免疫细胞去与自己体内的癌细胞进行抗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斯坦曼博士对免疫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那时他加入洛克菲勒大学柯恩(Zanvil Cohn)的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当时柯恩的研究小组正在研究一种能吞蚀病原体被称为巨噬细胞的免疫细胞。那时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巨噬细胞在特定病原体的存在下,能激活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进而产生针对病原体感染的免疫反应。1973年柯恩和斯坦曼发现了另一类型的免疫细胞,这种细胞的形态像树枝一样,故此命名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细胞)。DC细胞是能够有效的向T淋巴细胞传递病原体抗原的抗原提呈细胞。柯恩和斯坦曼证明DC细胞激活T细胞的作用比巨噬细胞要重要得多。起初,由于DC细胞是少量的不起眼的细胞,每个人都不愿意接受和承认这种免疫细胞,有人形容说DC细胞和巨噬细胞有点像同时存在着的两个教皇。此后斯坦曼继续顽强研究收集数据,最终赢得了对DC细胞的认可。 在年轻的斯坦曼和柯恩共同发现了新型免疫细胞之后,斯坦曼花了多年时间的努力和奋斗,去证明DC细胞对于机体抵御病原体的重要性和进一步阐明如何用DC细胞与疾病做斗争。到了九十年代,斯坦曼成为洛克菲勒大学的Henry G. Kunkel荣誉教授和免疫学和免疫疾病中心主任。此间,斯坦曼博士把眼光转向了用DC细胞作为一类疫苗去预防诸如:HIV病毒和结核病等的慢性感染,以及癌症的治疗。不幸的是,在发现DC细胞34年之后的2007年3月,斯坦曼博士被诊断为晚期胰腺癌。一切非常自然,斯坦曼把希望放到了他用毕生精力所研究的免疫细胞之上。他和他的同事们一道为自己设计了,以自己DC细胞为基础的癌症疫苗,针对自己胰腺癌的免疫治疗方案。 癌症致命的原因之一,是癌细胞能想方设法防止和逃避免疫细胞的识别和攻击。所以斯坦曼的治疗设计分别包括了三种疫苗,而且所有这些癌症疫苗都是以DC细胞为基础制备的。第一种是GVAX疫苗,采用来自斯坦曼的癌细胞,经射线照射后,制备成为具有刺激作用的癌细胞抗原,吸引和激活DC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触发体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第二种疫苗使用从斯坦曼肿瘤中提取的RNA加载到斯坦曼DC细胞上,使其能呈递癌症特异性抗原,当注射回体内,将指导其他免疫细胞,如:T细胞去寻找和摧毁癌症细胞。第三种疫苗是在斯坦曼DC细胞上加载癌细胞表面表达的抗原肽,一旦注射入体内,这些细胞将会识别和协调对癌细胞的攻击。 负责治疗的主治医生说,斯坦曼活得比最初预测的时间要长几年。患有这种类型胰腺癌的病人通常只有数周或数月的存活时间。这些免疫疗法中的任何一项,都有可能起到延长斯坦曼存活期的作用,但是,没有可能确切的知道是哪些起了治疗作用。治疗中使用了Gemcitabine(吉西他滨)的常规化疗,对斯坦曼有一定疗效,而大多数患者使用这种药物一或两个治疗周期后,就会产生耐药。也监测到斯坦曼体内有可测定的免疫反应,有8%的杀伤性T细胞能攻击他的胰腺癌细胞。但现有的检查方法不能区分这些杀伤作用,是来自DC细胞疫苗的作用,还是来自体内的其他天然免疫体系。目前也没有人能知道这些免疫反应是否有助于使癌症对吉西他滨化疗敏感。由于只有斯坦曼一个病人接受了这种治疗方案,所以结果在统计学上也无意义。 斯坦曼博士因发现了DC细胞的工作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分享了2011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但他从来没有听到这个消息。在与胰腺癌抗争了4年半时间之后,2011年9月30日他悄然离世,享年68岁。在他去世后的第三天,2011年10月3日,诺贝尔基金委员会公布斯坦曼博士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医学奖。 斯坦曼教授的DC细胞和胰腺癌细胞战斗了4年半的时间,遗憾的是,最终还是没能战胜这些顽强的癌细胞。也许除了DC细胞和已经知道的免疫细胞之外,还有其他细胞和因子也是机体抗拒肿瘤的重要参与者?也许人体肿瘤免疫的真实全貌还尚未被人们所知?也许癌细胞也在千变万化得以逃脱免疫细胞的追杀?也许这7-8年来的肿瘤免疫学的快速进展,诸如:PD-1和T疗法能帮助斯坦曼教授战胜胰腺癌? 这些疑问,可能需要十几年,几十年,或者无法预计的时光去探索,追寻。也许另一个诺贝尔奖,在历史长河的某一刻,静静地等待着某个像斯坦曼博士一样继往开来的探索者的到来。
个人分类: 肿瘤治疗|1589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曹雪涛:领跑世界免疫学研究的“迷你团队”
ericmapes 2017-5-29 19:56
曹雪涛:领跑世界免疫学研究的“迷你团队” 作者:黄辛朱泰来来源: 科学网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5/299:52:58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5/377727.shtm 本报记者黄辛见习记者朱泰来 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实验室是我国规模最小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编人员仅30人。正是这个“迷你团队”却做出了一系列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免疫学科研成果。25年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带领下,这个实验室从1990年成立时一穷二白,到被世界免疫学界普遍认可、屡受赞誉,成为我国免疫学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领头羊”,引领中国的免疫学术水平由过去的国际排名第19位进入世界前列。 从跟跑走向领跑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曹雪涛已经在肿瘤基因治疗等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8岁就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医学教授。“能不能让我们的研究也成为国际同仁追踪的目标?”曹雪涛和他的团队都不满足于做“跟跑者”。 一类在当时少人问津的细胞——树突状细胞,闯入了曹雪涛的视野。该细胞早在1868年就被发现,但医学界只知其形,不知其用。曹雪涛团队敏锐地意识到,它们在体内数量较少,但具有最强的抗原提呈能力,在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着中心枢纽的作用。1994年开始,他带领团队大胆地“转移阵地”,集中科研火力寻求突破。 曹雪涛团队通过系统性研究,创新性地发现树突状细胞在某些环境下可以不死,这彻底颠覆了传统免疫学观点。2004年,国际知名科学期刊《自然-免疫学》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了实验室主任曹雪涛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的、具有重要免疫调节作用的新型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创新成果。这是该杂志创刊以来第一次刊登由中国科研人员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敢为人先”的精神让曹雪涛和他的团队一路向前:军队院校首个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近300篇国际学杂志的科学论文,2011年度国家十大科学进展,4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次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2个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多位获国家优秀青年学者…… 曹雪涛还多次受邀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撰写综述,并成为一流杂志如Cell的编委,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特邀报告、担任国际免疫学会联盟学术大会主席。 从论文走向临床 “论文发表了,我们的工作却并没有结束。”曹雪涛和他的团队又马不停蹄地走上了一条更艰辛却具有示范意义的道路—细胞治疗转化医学。 据悉,该团队利用成果转化经费建成了生物药物研发中试基地,在国内最早开展树突状细胞瘤苗治疗肿瘤患者的研究。而且这一治疗机理,适用于许多肿瘤的治疗。 如今,这一原创性成果正从论文走向临床:北京、上海、杭州等地10多家医院正进行着原国家I类生物制品“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的Ⅲ期临床试验,这是目前国内唯一进入Ⅲ期临床研究的免疫细胞治疗制品。根据Ⅰ、Ⅱ期临床试验数据,该药物针对大肠癌的单化疗有效率在25%以上(有效率指让肿瘤细胞缩小50%以上的概率),采用该生物制品联合化疗的复合治疗方法的有效率可达45%。 同时,该研究团队还发现了20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分子并获得国际学术组织的统一命名。 科学家需要“家国情怀” 上海东北角一条不知名的小路上,一幢普通的砖红色小楼并不起眼,曹雪涛团队的实验室在这里一干就是20年。 每周六上午,这里会举行一场内部报告会,20年来从未间断。“我们实验室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次世界一流杂志刊登著名学者论文后,大家就会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讨论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提出充分证据进行质疑,最后提出新的设想。”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于益芝教授说,曹雪涛对学术方向的正确把握和对新增长点的敏锐洞察,保证着整个团队始终在正确的方向上快速发展。 如今,这个团队已是大咖云集:陈涛涌获得过“青年长江学者”殊荣;刘秋燕、郭振红曾去哈佛进修学成归来;侯晋和课题组成员发现的“肝癌预后判断和治疗的新靶标”课题入选“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立足本土培养创新型国际化青年人才模式——《医学免疫学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思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被专家评委认为“对其他实验室具有示范作用”,获得2014年国家首届研究生教育成果奖唯一特等奖。而被誉为“最牛博导”的曹雪涛也因此被《自然》杂志评为“杰出导师奖”。 年轻人的翅膀硬了,没有飞走,反而学会了互相扶持。年轻的女教授李楠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前面的战友总会伸出手,把我拉上来。” 这个实验室是靠什么培养和凝聚人才呢?在曹雪涛看来,要“以思为先,以行为本。”团队里的导师,每一位都是集教育者、管理者、示范者、引导者和组织者于一身。他坦言,科学家需要有“家国情怀”,要注重用传统文化和光荣历史来感召年轻人。 说起过往的成绩,曹雪涛表示,除了个人的努力,更得力于国家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在免疫医学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新争先者。“荣誉也是压力,唯有把我们的事业深扎在祖国创新的土壤里,才能有动力勇攀新的科研高峰。”曹雪涛和他的同事们异口同声的说。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学科发展战略报告:免疫学优先资助领域及重点交叉研究
ericmapes 2017-5-19 09:36
“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报告:免疫学优先资助领域及重点交叉研究 科学出版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055817.html 免疫学是一门研究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维持自我稳定的科学,简而言之是研究和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学科。宏观而言,免疫系统通过准确地区分非我、排除异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具体而言,免疫系统识别特定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或免疫耐受具有特异性、多样性和记忆性,从而使同一疾病不会再患,或使接种疫苗后获得免疫。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a针对传染性微生物、移植物等进行免疫防御;b清除衰老及损伤的自身细胞以维持自身稳定;c监视和清除突变的-自身细胞以杜绝肿瘤。免疫受损及紊乱直接导致了人类疾病(如感染性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生。 一、免疫学科优先资助领域 生命学科诸多学科中,免疫学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和相对领先态势,其部分归功于免疫研究技术方法在生物物理学、生物信息学等辅助下的进展,同时与干细胞生物学、肿瘤生物学等学科交互促进发展。为了加深对生命体系统免疫学规律认识、拓展免疫学新领域、加强免疫成果的医学转化;需要战略性地加强免疫学与多生命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以其他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及逻辑体系推动免疫学高层次发展,升华免疫学成果应用转化。通过学科间的密切交叉融合开创新的前沿领域,提升生命学科创新研究整体水平。 1 免疫器官、亚群和分子的再认识和新发现 系统免疫学的发展目标是将各个免疫组织、器官、细胞与分子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免疫的组成与发育,生理稳态和疾病状态下免疫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特征、不同免疫组织及细胞间的交流规律、免疫分子网络整体格局在疾病状态下的变化和调控规律等。基于传统生化细胞手段、单点、单线的研究不能揭示免疫细胞分子相互作用的全局与本质,急需整合生命学科内部的多学科相关技术,充分运用电镜示踪、磁微粒标记、多荧光材料及纳米光学材料等新技术,重点研发高分辨率多荧光成像技术,实现机体和细胞层面的免疫实时监控,将使系统免疫学实时研究迈上新台阶。 优先资助的学科领域如下。 (1)免疫器官与细胞发育及区域免疫功能。a重新研究和认识肝脏、肠道、皮肤、肺脏等免疫新器官的基本免疫学特性;b在各免疫器官中发现和鉴定新的免疫细胞亚群(Th、ILCs、TILs、Mφ)分化发育表型及区域免疫功能;c新型免疫器官(如肝脏、肠道、皮肤)基本免疫特征及免疫细胞亚群功能的鉴定,深入研究各免疫器官内免疫细胞。 (2)免疫细胞新亚群的表型特征和生理病理功能。深入剖析CD4+Th、DC、巨噬细胞、ILCs、TILs、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等重要免疫细胞的新亚群,其表型特征、分化发育及生理和病理功能。 (3)免疫新分子的发现和鉴定。调控免疫细胞重要功能和信号传导的各膜分子、分泌蛋白、转录因子、受体、信号分子、接头蛋白分子等的组学鉴定和谱系描绘。 (4)免疫细胞与分子的系统网络调控机制。利用在体实时荧光成像技术,描绘和分析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全程中,组织器官中多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程序与规律、胞内外多种免疫分子解离与作用的程序与规律。描绘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与分子作用网络图谱。 2 免疫识别、应答与调节规律与机制 尽管目前对抗感染免疫识别、应答与免疫调节规律的认识有长足进展,然而在对肿瘤、自身抗原、糖脂类抗原、非感染性危险信号(DAMPs,包括应激压力、代谢产物等)等的免疫识别、应答与调节规律的认识仍未获得突破性进展。恶性肿瘤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与严重性已逐渐超越感染性疾病。免疫记忆的维持机制是疫苗开发的前提,也尚未完全阐明。需要在明确抗原的基础上,就免疫应答与调节的基础免疫学机制研究做深入探索。 优先资助的学科领域如下。 (1)特异性免疫识别的分子基础:补充TCR/BCR对核酸等的特异性识别规律,重点拓展固有免疫细胞(DC、巨噬细胞、NK细胞、γδT细胞)的识别配体及识别规律。 (2)自身抗原和肿瘤抗原的免疫识别、应答与调节:全局性、系统性阐明生理及病理条件下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对自身抗原、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免疫识别与效应机制,诱导部位和病理部位免疫应答与效应的差异,上述过程中重要的调控。 (3)免疫记忆的形成与维持:深入阐明T细胞、B细胞特异性免疫记忆机制;探索固有免疫细胞的“记忆”机制。 (4)免疫系统的表观遗传调控:拓展DNA/组蛋白化学修饰、非编码RNA和其他表观遗传调控介质对免疫基因转录表达、免疫细胞分化、增殖、效应的调控机制。 (5)高通量数据归纳的疾病相关化学表观修饰规律及干预策略。 3 区域免疫学与黏膜免疫学 近年已确定肝脏、肠道、脂肪、脑等为区域免疫器官,其免疫细胞亚群、表达谱系及功能不同于传统淋巴器官而显现“局部”特征,同时上述器官也是重要疾病高发器官,其局部免疫状态与应答特征与传统的全身免疫显示了显著不同和相互影响的特征。在肠道和皮肤,免疫-益生菌群-代谢三者呈交叉联系、协同作用,三者的平衡紊乱显著影响疾病病理发生。 优先资助的学科领域如下。 (1)区域免疫器官及组织的基本组成与生理功能:系统描绘肝脏、肠道、皮肤、肺脏、脑、胎盘等区域免疫器官的基本免疫特征与免疫细胞亚群性状与功能。 (2)微生态黏膜免疫:深入研究肠道和皮肤微生态与黏膜免疫的互为调节机制,探索黏膜免疫对于全身免疫及免疫保护的影响及在重要器官疾病中的作用。 4 免疫系统的代谢规律与分子调控 优先资助的学科领域如下。 (1)免疫系统与炎症反应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在感染、肿瘤和自身免疫病环境系统阐明触发、激活、放大免疫炎症的PAMPs和危险信号,阐明炎症信号维持与反馈的分子机制,阐明免疫炎症与疾病发生发展、抗感染及抗肿瘤免疫结局的相关关系与调节。探索关键调控分子作为炎症靶向治疗分子的策略。 (2)免疫系统与机体代谢的相互作用机制:深入探索宿主能量、糖、脂、血流与压力代谢对于免疫细胞功能的调控;阐明免疫细胞自身代谢的关键调控信号通路及对功能的影响;探索治疗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神经退行性病变等代谢疾病的免疫治疗分子靶点与策略。 5 肿瘤免疫 免疫系统监视肿瘤发生发展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之一。而肿瘤特异性抗原(TSA)及其识别与免疫应答机制、肿瘤免疫抑制(如MDSCs)的时空特性及调控、肿瘤干细胞维持机制等仍不明确。已上市的2个肿瘤疫苗和近期的T细胞嵌合抗原受体免疫治疗实现了肿瘤免疫治疗的重大突破。 优先资助的学科领域如下。 (1)免疫系统对TSA的识别机制及肿瘤免疫生物标志物的鉴定:急需发掘肿瘤特异性抗原及肿瘤发展阶段免疫标志物,在肿瘤特异诊断和免疫治疗实现突破。 (2)肿瘤微环境免疫格局及放化疗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深入研究肿瘤微环境内免疫细胞分群格局、表型与功能、迁移规律,肿瘤外循环免疫细胞与肿瘤内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放化疗程序对于全身和区域免疫系统的长期影响、对不同免疫细胞亚群的优势调控特征规律,以此设计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 6 移植免疫 我国器官移植的高需求与成功移植器官的有效性等问题始终未能有效解决。在移植器官方面,除角膜、肝脏和肾脏移植的5年存活率突破70%,其余重要器官在移植排斥机制及免疫防治仍存在较多问题。 优先资助的学科领域主要为细胞、组织与器官慢性移植排斥机制:a在人体组织研究器官移植后长期过程的细胞、组织与器官的慢性移植排斥机制;b明确T细胞和抗体的作用与相互调节;c移植物的长期维持机制。 7 转化免疫学 免疫学的战略意义之一即免疫学在医学防治应用的重大作用及潜力,目前治疗用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发受到广泛重视,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性疫苗的研发也初现曙光。人类重大传染病预防疫苗的研制与更新始终是关系民生的重要免疫转化研究任务。 优先资助的学科领域如下。 (1)免疫拟人化及疾病动物模型:推动和完善关于慢性乙肝、艾滋病、自身免疫病等转基因小鼠模型、拟人化小鼠乃至灵长类动物模型的建立。 (2)免疫调节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作用机制:在多种新型小分子筛选平台体系,针对调控免疫细胞发育及功能的关键转录因子或信号分子,高通量筛选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并行改构和增效,作为新型免疫制剂候选。 (3)新型疫苗设计策略、新型纳米递送体系与佐剂研究:针对艾滋病、结核、慢性乙肝、禽流感、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乳腺癌及肺癌、Ⅰ性超敏疾病、高血压血脂代谢疾病,优化抗原,利用新型载体与佐剂,设计新型疫苗及免疫策略。 8 模式生物与低等生物的系统免疫学 模式生物对于研究生命体免疫应答的基本规律、免疫系统发育与调控机制非常重要。同时,深入研究植物体系的免疫系统与应答规律、低等动物及畜牧动物的免疫系统与免疫应答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应鼓励重要模式生物(线虫等)及发展新型模式生物、并以模式植物和低等动物为研究体系,针对重要科学问题,展开原创性、系统性研究,实现免疫学理论体系的创新。 优先资助的学科领域为模式生物与低等动植物的系统免疫学:研究模式生物、低等动物与植物的免疫系统组成、免疫细胞基本性状、免疫应答基本规律。 9 糖免疫学 多糖作为特殊化学结构广泛参与各种生物生命活动和生理过程。病原体、肿瘤细胞的高丰度糖修饰与感染、侵袭转移相关;对于多糖的免疫识别及固有免疫炎症及调节功能被逐渐认识;发现糖抗体在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优先资助的学科领域:a多糖的免疫识别与应答机制;b解析病原及肿瘤抗原的多糖修饰的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作用;c探索免疫疾病进程的多糖分子标志物。 二、免疫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 免疫细胞分子的相互作用,不仅是免疫行为,也是分子间化学物理作用的结果,阐明免疫细胞分子相互作用的化学与物理学基本特性,有助于深入理解免疫特异作用的本质;并据此设计亲和力增强或构效增强的免疫活性分子,是免疫学科实现转化的重要前提。免疫学研究除了重要的自身的科学问题,在大规模免疫组学数据的处理、归纳、分析及挖掘方面需要与数学及信息学科的紧密合作,开发适合于免疫学数据分析与算法的软件与模建工具。同时,在当前集成和大规模研究的形势下,我国应重点解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实时集成分析的免疫学大型研究装置,实现对于免疫现象的全局和单细胞层面解析。 1 结构免疫学与生物力免疫学 在物质的基本结构与物质反应的化学物理本质层面,免疫都与化学、物理学发生密不可分的联系。免疫分子特异结合的本质是化学结构的空间嵌合,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具有典型的亲和与解离曲线;近期发现微重力与内外环境的应力变化对免疫组织与细胞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重点支持方向为: 外界应力与化学构象对免疫应答的调节:阐明外界应力变化对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激活、信号通路与效应;深入阐明高效中和抗体产生的表位结构学;免疫调节活性小分子的构效关系与改构。 2 免疫学组学与信息学研究 大样本和组学检测技术已提供了免疫学研究的大数据,为抗原表位预测、免疫细胞信号转导网络图谱、免疫标志物模建与预测、多组学层面系统研究免疫分子功能提供了平台。然而多层次数据的复杂性与各区域免疫器官组学的差异性,需要生物信息统计与归纳体系对繁复免疫数据的正确解析,使免疫学研究转换为科学系统的、可预测数字化分析研究。我国严重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分析仪器与软件,将成为免疫组学研究面临的最突出矛盾。 重点支持方向为免疫组学和信息学在重大人类疾病诊断预后的应用:利用高通量工具与技术平台,对我国重大免疫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人体标本进行大规模免疫组学数据的采集与归纳,发展基于免疫细胞生理与病理参数(表观遗传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的免疫组学,重点支持肺结核、慢性乙肝和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疗效评估。 3 免疫学研究大型仪器设备 随大规模组学研究的开展和单细胞免疫研究的新兴,应充分联合我国生命科学学科、化学、物理学、光学、信息学等学科优势,集中攻坚,研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高通量、实时、可视化、组学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为一体的免疫学集成研究的大型仪器。 重点支持方向为可视化免疫学与免疫大型装置:可视化免疫仪器与制剂、研发具有特殊免疫学应用的大型三维成像仪器及在体荧光成像仪器。 【往期相关推送】 “ 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报告:动物学优先资助领域及重点交叉研究领域 “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报告:心理学优先资助领域及重点交叉研究领域 “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报告:植物学优先资助领域及重点交叉研究领域 “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报告:生命科学优先资助领域 本文摘编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 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报告·生命科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内容略有删节。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11所高校进入ESI免疫学全球前1%(2017年1月)
wanyuehua 2017-2-27 08:08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 ,简称 ESI ),是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 ESI 从引文分析的角度,将全部科学分为 22 个学科。 2017 年 1 月 15 日 ESI 公布了根据全球研究机构于 2006 年 1 月 1 日至 2016 年 10 月 31 日在 Webof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共有 5361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其中免疫学学科共有 672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本期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共有 11 所高校进入 ESI 免疫学全球前 1% 。 中国11所高校 (不含港澳台) 进入ESI免疫学全球前1% 说明 :Top 论文是包括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 国内排名 全球排名 学校名称 论文数 总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频次 Top 论文篇数 1 347 上海交通大学 724 10639 14.69 10 2 368 复旦大学 929 9972 10.73 2 3 370 浙江大学 721 9932 13.78 6 4 383 中山大学 710 9467 13.33 4 5 396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780 8932 11.45 5 6 398 北京大学 780 8932 11.45 5 7 456 第二军医大学 415 7440 17.93 6 8 533 华中科技大学 505 5835 11.55 1 9 543 首都医科大学 595 5579 9.38 0 10 667 第三军医大学 392 4085 10.42 1 11 561 山东大学 558 5235 9.38 0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8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大戴志飞课题组招聘肿瘤生物学与免疫学科研助理
chenmin168cool 2016-9-1 12:36
研究方向: 肿瘤生物学、免疫学 招收条件: 1. 以第一作者发表过 2 篇以上 SCI 论文; 2.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乐于学习和接受新技术、新思想。 申请流程: 请将简历发送到 zhifei.dai@163.com 戴志飞简介: 北大教授,博导,国家杰青,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原 973 )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癌症微创介入治疗、纳米医学和分子影像方面的研究。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光子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超声装备协会常务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超声分子影像常务委员、中国功能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以及【 Bioconjugate Chem 】、【 Theranostics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和《功能材料》等期刊编委。
个人分类: 招聘|2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Refs/Doc.-SJR,IF呈现负相关
热度 5 zhpd55 2016-6-14 10:01
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 Refs/Doc.-SJR, IF 呈现负相关 诸平 美国 Annual Reviews, Inc. 出版的 《免疫学年评》( 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 , ISSN 0732-0582, E-ISSN 1545-3278 ),近十余年来SJR一直居于前茅(前5名之内),SCI的历年影响因子(IF)见图1所示。 SJR值的变化见图2所示。但是,平均参考文献数与IF和SJR之间呈现出负相关,而且相关性很弱(见图3和图4)。 图1 2001-2015年IF变化趋势 图2 1999-2015年SJR值的变化趋势。 图3 2000-2015年Refs/Doc.与 SJR和IF之间的相关性 图4 散布矩阵图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研究|6857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国10所高校进入ESI免疫学全球前1%
热度 1 wanyuehua 2016-6-7 18:43
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 2016 年 5 月 26 日公布了根据全球研究机构于 2006 年 1 月 1 日至 2016 年 2 月 29 日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 免疫学 共有 633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本期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共有 10 所高校进入 ESI 免疫学 全球前 1% 。 中国 10 所高校 (不含港澳台) 进入 ESI 免疫学全球前 1% 国内排名 全球排名 学校名称 论文数 总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频次 高被引论文篇数 热点论文篇数 1 344 上海交通大学 648 9,105 14.05 8 1 2 370 复旦大学 835 8,450 10.12 2 0 3 375 浙江大学 632 8,254 13.06 3 0 4 387 中山大学 645 7,856 12.18 2 0 5 425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668 7,060 10.57 3 0 6 445 北京大学 569 6,580 11.56 4 1 7 453 第二军医大学 379 6,388 16.85 3 0 8 528 华中科技大学 466 5,034 10.80 0 0 9 571 山东大学 494 4,376 8.86 0 0 10 559 首都医科大学 522 4,534 8.69 0 0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6395 次阅读|1 个评论
1901-2011那些高寿的“诺贝尔奖”--医学免疫学家
immunology 2015-12-31 21:14
1901-2011那些高寿的“诺贝尔奖”--医学免疫学家 1901-2011 那些高寿的“医学或生理诺贝尔奖”医学免疫学家 ( 1 ) 1901-2011 医学免疫学专业共获得 17 次医学或生理诺贝尔奖 ( 2 )共有 30 个医学免疫学家分享 17 次医学或生理诺贝尔奖 ( 3 )至 2015 年,在世的共 7 人,平均年龄 76 岁( 58 岁, 71 岁, 74 岁, 75 岁, 76 岁, 89 岁, 91 岁) ( 4 )至 2015 年,去世的共 23 人,平均年龄 80 岁( 90 岁以上 7 人, 80-90 岁 5 人, 70-80 岁 5 人, 60-70 岁 6 人) 注: 1996年开始学医学免疫学时第1次整理,2015-12-31日第2次整理。 1901 for his work on serum therapy, especially its application against diphtheria, bywhich he has opened a new road in the domain of medical science and there byplaced in the hands of the physician a victorious weapon against illness anddeaths Emil Adolf von Behring GermanyMarburg University Marburg, Germany b.1854 d.1917 63 岁 1905 for his investigations and discoveries in relation to tuberculosis Robert Koch GermanyInstitute for Infectious Diseases Berlin, Germany b.1843 d.1910 67 岁 1908 “Inrecognition of their work on immunity” Ilya Ilyich Mechnikov RussiaInstitute Pasteur Paris, France b.1845 d. 1916 71 岁 Paul Ehrlich GermanyGoettingen University Goettingen, RoyalInstitute for Experimental Therapy Frankfurt-on-the-Main, Germany b.1854 d.1915 61 岁 1913 inrecognition of his work on anaphylaxis Charles Robert Richet FranceSorbonne University Paris, France b.1850 d. 1935 85 岁 1919 “for his discoveries relating to immunity Jules Bordet BelgiumBrussels University Brussels, Belgium b.1870 d. 1961 91 岁 1930 for his discovery of human blood groups Karl Landsteiner AustriaRockefeller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 New York, NY, USA b. 1868 d. 1943 75 岁 1951 for his discoveries concerning yellow fever and how to combat it Max Theiler Unionof South Africa Laboratories of the Division of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Rockefeller Foundation,New York, NY, USA b.1899 d. 1972 73 岁 1957 for his discoveries relating to synthetic compounds that inhibit the action ofcertain body substances, and especially their action on the vascular system andthe skeletal muscles Daniel Bovet ItalyIstituto Superiore di Sanità (Chief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Rome, Italy b.1907 d.1992 85 岁 1960 for discovery of acquired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Sir Frank Macfarlane Burnet Australia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 Melbourne, Australia b.1899 d.1985 86 岁 Peter Brian Medawar UnitedKingdom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nited Kingdom b.1915 d.1987 72 岁 1972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antibodies Gerald M. Edelman USARockefeller University New York, NY, USA b.1929 d.2014 85 岁 Rodney R. Porter UnitedKingdom University of Oxford Oxford, United Kingdom b.1917 d. 1985 68 岁 1977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peptide hormone production of the brain” Roger Guillemin USAThe Salk Institute San Diego, CA, USA b. 1924 d. Andrew V. Schally USAVeterans Administration Hospital New Orleans, LA, USA b. 1926 d. Rosalyn Yalow USAVeterans Administration Hospital Bronx, NY, USA b.1921 d.2011 90 岁 1980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genetically determined structures on the cell surface that regulateimmunological reactions Baruj Benacerraf HarvardMedical School Boston, MA, USA b.1920 d.2011 91 岁 Jean Dausset Universitéde Paris, Laboratoire Immuno-Hématologie Paris, France b.1916 d.2009 93 岁 George D. Snell JacksonLaboratory Bar Harbor, ME, USA b.1903 d. 1996 93 岁 1984 for theories concerning the specificity in development and control of the immune system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principle for produc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Niels K. Jerne Denmark BaselInstitute for Immunology Basel, Switzerland b.1911 d. 1994 83 岁 Georges J.F. Köhler FederalRepublic of Germany Basel Institute for Immunology Basel, Switzerland b.1927 d. 1995 68 岁 César Milstein Argentinaand United Kingdom MRC Laboratory ofMolecular Biology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b.1927 d. 2002 75 岁 1987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genetic principle for generation of antibody diversity Susumu Tonegawa Japan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Cambridge, MA, USA b. 1939 d. 1990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organ and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human disease Joseph E. Murray USA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Boston, MA, USA b.1919 d.2012 93 岁 E. Donnall Thomas USA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Seattle, WA, USA b.1920 d.2012 92 岁 1996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specificity of the cell mediated immunedefence Peter C. Doherty Australia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 Memphis, TN, USA b. 1940 d. Rolf M. Zinkernagel SwitzerlandUniversity of Zurich, Institute of Experimental Immunology Zurich, Switzerland b. 1944 d. 2011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activation of innate immunity” Bruce A. Beutler University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at Dallas, Dallas, TX, USA, The ScrippsResearch Institute, La Jolla, CA, USA b.1957 d. Jules A. Hoffmann Universityof Strasbourg, Strasbourg, France b.1941 d.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Dendritic cell andits role in adaptive immunity” Ralph M. Steinman Affiliation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Rockefeller University, New York, NY, USA b.1944 d.2011 67 岁
3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章 医学免疫学概论(课件)--遵义医学院--姚新生
immunology 2015-11-26 09:19
第一章 医学免疫学概论(课件)--遵义医学院--姚新生 http://user.qzone.qq.com/377120750/blog/1447379691
个人分类: 师者|23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疾病干预”相关论文精选--庆祝2015欧洲免疫学大会
热度 1 WileyChina 2015-10-22 11:00
2015 年欧洲免疫学大会 ( European Congress of Immunology (ECI) 2015 ) 于 九 月 6 日到 9 日在维也纳召开。为庆祝今年最重大的免疫活动, 我们从 Wiley 免疫学期刊中挑选了一些与 “ 疾病干预 ”( Disease Intervention )这一会议主题相关的文章。 下文中的文章截至本年末可免费在线可见 。 Clinical Experimental Immunology Novel therapies for memory cells in autoimmune diseases P. Bhargava and P. A. Calabresi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with immunoglobulin G for 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care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S. Jolles, J. S. Orange, A. Gardulf, M. R. Stein, R. Shapiro, M. Borte and M. Berger Immunology Natural killer T cells in multiple sclerosis and its animal model,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Luc Van Kaer, Lan Wu and Vrajesh V. Parekh Extra-thymically induced T regulatory cell subsets: the optimal target for anti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 Johan Verhagen, Anja Wegner and David C. Wraith 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 Tumor-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s exhibit defective cross-presentation of tumor antigens, but is reversed by chemotherapy Alison M. McDonnell, Willem Joost Lesterhuis, Andrea Khong, Anna K. Nowak, Richard A. Lake, Andrew J. Currie and Bruce W. S. Robinson Broad requirement for terminal sialic acid residues and FcγRIIB for the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s in vivo Inessa Schwab, Sidonia Mihai, Michaela Seeling, Michael Kasperkiewicz, Ralf J. Ludwig and Falk Nimmerjahn The role of the microbiota in inflammation, carcinogenesis, and cancer therapy Amiran Dzutsev, Romina S. Goldszmid, Sophie Viaud, Laurence Zitvogel and Giorgio Trinchieri ECI Review Series Immunological Reviews What can immunology contribute to the control of the world's leading cause of death from bacterial infection? Carl Nathan Engineering T cells for cancer: our synthetic future Robert H. Vonderheide and Carl H. Jun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Immunology Targets for Ibrutinib Beyond B Cell Malignancies A. Berglöf, A. Hamasy, S. Meinke, M. Palma, A. Krstic, R. Månsson, E. Kimby, A. Österborg and C. I. E. Smith Antidrug Antibodies: B Cell Immunity Against Therapy A. Fogdell-Hahn Immunity, Inflammation and Disease TNF and regulatory T cells are critical for sepsis-induced suppression of T cells David Stieglitz, Tobias Schmid, Nirav F. Chhabra, Bernd Echtenacher, Daniela N. Männel and Sven Mostböck Hyperoxia promotes polarization of the immune response in ovalbumin-induced airway inflammation, leading to a TH17 cell phenotype Akinori C. Nagato, Frank S. Bezerra, André Talvani, Beatriz J. Aarestrup and Fernando M. Aarestrup Current Protocols Immunology Mouse Model for Pre-Clinical Study of Human Cancer Immunotherapy Zhiya Ya, Yared Hailemichael, Willem Overwijk and Nicholas P. Restifo Identification of B Cell and T Cell Epitopes Using Synthetic Peptide Combinatorial Libraries Clemencia Pinilla, Jon R. Appel, Valeria Judkowski and Richard A. Houghten
个人分类: Health Science|1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免疫学角度看临床研究
WileyChina 2015-9-1 10:02
临床研究系列之免疫学研究 该 临床类相关系列丛书 由权威专家撰写完成,从免疫学角度研究了特定的临床疾病、治疗手段及临床应用中的免疫学机制。 该系列丛书已委托由 Mark Peakman ( Editor in Chief )和临床与实验免疫学期刊( Clinical Experimental Immunology )编辑发表。每篇评述文章都 关注在特定领域,并突出了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 。下文列出了该系列 2015 年刚发表的 4 篇文章。 欢迎点击查看更多 The T cell antigen receptor: the Swiss army knife of the immune system M. Attaf, M. Legut, C. K. Cole and A. K. Sewell T 淋巴细胞 在免疫监视功能及对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的定期清除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表达的T 细胞抗原受体的不同,我们可以划分出许多不同的T 淋巴细胞亚群。本文概述了 MHC 限制性T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和MHC 非限制性T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的产生机理 ,研究了各类“常规”和“非常规”T 淋巴细胞亚群的识别机制。 Immunology of IgG4-related disease E. Della-Torre, M. Lanzillotta and C. Doglioni 本文研究了 IgG4 相关性疾病 的免疫学机理,该疾病的复发- 缓解性炎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探讨了IgG4 相关性疾病诊断和治疗阶段的临床表现,并提出了IgG4 相关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病理模型,现阶段学术界对此疾病的发病机制还知之甚少。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of Toll-like receptors and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us diseases C. Skevaki, M. Pararas, K. Kostelidou, A. Tsakris, and J. G. Routsias Toll 样受体(TLRs) 在抵御病原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可以触发抗微生物和炎症反应来发挥作用。 Toll 样受体蛋白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 是容易引起感染变化的结构单元特性 。本文研究了Toll 样受体(TLRs) 及先天免疫系统中Toll 样受体(TLRs) 的配体的功能特性,同时本文指出 TLR 蛋白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 与传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存在关联 。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Vδ2 cells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D. W. Fowler and M. D. Bodman-Smithi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Vδ2 细胞 在抵抗感染和肿瘤形成上发挥着免疫监视的作用。本文讨论了 Vδ2 细胞的作用机理 ,并通过不同的方法研究了该细胞在癌症免疫疗法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提高目前治疗策略的方法。 更多内容欢迎点击查看: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ISSN)1365-2249/homepage/immunology_in_the_clinic_review_series.htm
个人分类: Health Science|18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癌症/免疫学或者微流控制系统研究
jiangxinduyin 2015-6-25 21:03
Postdoctoral position or Research Assistant in Cancer/Immunology or Microfluidics : Albany, NY, United States We are seeking a highly motivated postdoctoral fellow or Research Assistant in the area of Biomedical Science or Bioengineering for systems medicine, starting immediately in the Multiplex Biotechnology Laboratory. The potential postdoc will work on research projects related to biomedical microdevice and single-cell systems biology for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Research directions include exploring bioengineering and computational solutions for emerging problems in cancer biology, immunotherapy, infectious disease,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The postdoctoral researchers with Bioengineering, Biomedical Science/Engineering, Systems Biology, Biochemistry backgrounds are preferred, who should have demonstrated ingenuity, productivity, and ability to work in a diverse, high energy environment. Prior research experience for this position is required. The candidates must show research rich experiences in DNA detection and cancer or immunology studies. Other experiences in microfluidics and nanotechnology will be a plus but not required. Salary is commensurate with research experience and ability. We expect the candidate can mak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our multidisciplinary team. For the RA position, a master degree is required, while prior research experience is not required. Interested candidates should send a letter describing your interest in the position, CV, and names of three references to Email: jwang34@albany.edu. Evaluation of candidates will begin immediately and will continue until these positions are filled. For any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Dr. Jun Wang, Assistant Professor, SUNYAlbany. Website: https://sites.google.com/site/multiplexbiotechlab/home The University at Albany is an EO/AA/IRCA/ADA Employer Apply Here: http://www.Click2Apply.net/24fz4sr PI90899150 more position: http://www.zx360zp.com/show/shownewslist/3/1
1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大陆研究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排名——免疫学
wanyuehua 2015-6-24 08:28
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 2015 年 5 月 7 日公布了根据全球研究机构于 2005 年 1 月 1 日至 2015 年 2 月 28 日在 Web of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免疫学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免疫学领域共有 591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 Citations )、论文数( Papers )和篇均被引次数( Citations Per Paper )。 中国大陆共有 11 所科研机构(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免疫学领域,论文数超过千篇的只有中国科学院 1,058 篇。 中国大陆共有 11 个科研机构进入 ESI 免疫学领域全球前 1% 序号 学校名称 论文数 总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频次 ESI 免疫学全球排名 (按总被引频次) 1 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 SCI ) 1,058 14,986 14.16 194/591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 CHINESE CTR DIS CONTROL PREVENT ) 641 7,915 12.35 347/591 3 上海交通大学( SHANGHAI JIAO TONG UNIV ) 587 7,314 12.46 368/591 4 复旦大学( FUDAN UNIV ) 718 6,949 9.68 381/591 5 浙江大学( ZHEJIANG UNIV ) 530 6,447 12.16 401/591 6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CHINESE ACAD MED SCI PEKING UNION MED COLL ) 656 6,407 9.77 403/591 7 中山大学( SUN YAT SEN UNIV ) 552 6,254 11.33 409/591 8 北京大学( PEKING UNIV ) 486 5,282 10.87 465/591 9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SHANGHAI INST BIOL SCI ) 300 5,413 18.04 461/591 10 第二军医大学( SECOND MIL MED UNIV ) 349 5,079 14.55 477/591 11 华中科技大学(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 ) 397 4,070 10.25 533/591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5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洲免疫学杂志》论文发表及同行评审流程Wiley在线讲座!
WileyChina 2015-1-4 09:57
Wiley邀您 免费参与 论文写作与投稿在线讲座三十七期: 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 论文发表及同行评审流程 主讲人:Karen Chu,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编辑 Karen Chu曾从事生物致病机制研究,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和博士学位,并分别在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获得T细胞免疫学博士后学位。2011年,Karen Chu以the European Journal of I mmunology (EJI )期刊编辑的身份加入Wiley, 开始致力于把前沿研究带入科学界。 讲座内容: 《欧洲免疫学杂志》- 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 是免疫学领域的国际高品质期刊,2013年影响因子4.518,处于SCI免疫学期刊的Q 1区。本次讲座旨在把这本期刊介绍给更多的中国作者,为其文章发表提供帮助。 1. EJI的研究范围及收录文章的标准 2. EJI公平透明的同行评审流程 同行评审的价值和类型 EJI对审稿人的要求及论文评审标准 EJI编辑的角色和作用 作者的选择 3. 作者如何答复审稿人的意见 4. 问答环节 时间:2015年1月8日,19:30-20:30 注册地址: http://www.diaochapai.com/survey1353490 相关免费文章推荐,欢迎阅读!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Immunology Review Series 访问 Wiley在线课堂 及 Wiley中国博客 ,了解更多讲座信息!
个人分类: workshop|3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The Year in Immunology 2014》30天免费获取
WileyChina 2014-7-29 16:48
本期年鉴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 囊括了近期关于免疫学的髓细胞以及炎症研究的学术评论。话题包含了:巨噬细胞的起源以及髓细胞从骨髓到巨噬细胞纤维的过程;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动脉硬化中的情况;淋巴结窦巨噬细胞在宿主防御中的作用;髓细胞产生的抑制细胞在人类癌症中的异质性;嗜中性粒细胞产生的免疫反应;以及炎性体激活中 NLRP3的机制。 马上免 费获取! 特色精选文章: The role of lymph node sinusmacrophages in host defense Mirela Kuka and Matteo Iannacone The journey from stem cell to macrophage Mikael J. Pittet, Matthias Nahrendorf and Filip K. Swirski Regulation of immune responses by neutrophils Jing Wang and Hisashi Arase Mechanism of NLRP3 inflammasomeactivation Fayyaz S. Sutterwala, Stefanie Haasken and Suzanne L.Cassel 点击查看完整目录 点击查看更多Annual Review Series期刊
个人分类: Health Science|1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康的蝙蝠能携带狂犬病毒吗?(系列之二)
热度 7 yanjx45 2013-11-28 11:07
蝙蝠狂犬病毒的维持、传播和演化 (系列之二) (The maintenance, transmission, and evolution of  lyssaviruses in Bats) 二、 蝙蝠的免疫生物学和病毒携带状态假说 (Bat immunobiology and the carrier state hypothesis) 蝙蝠的基本免疫生物学状态,特别是其与狂犬病毒传播的关联,目前还知之甚少。随着最近在蝙蝠中发现多种人畜共患的病原体,现在有相当多的研究正集中在蝙蝠生态学及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在这种新的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领域,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蝙蝠基因组学研究,希望从中找到免疫调节因子的指征,并与其他已有充分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中所获得的明确结果进行比较。 在多年前就已提出 在蝙蝠中可能存在狂犬病毒的携带状态 这个概念。这个假说认为,蝙蝠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支持狂犬病毒在其体内某个尚未确定的组织中增殖,但仍然能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表现出临床症状,并能感染同一栖息地内的同一种蝙蝠。但是, 几乎没有实验证据能支持这一假说 。而且,相当肯定的是,在免疫功能降低期间, 蝙蝠可能最终死于狂犬病 ;狂犬病毒的潜伏期相当长,可能说明狂犬病毒与其他典型的急性RNA病毒感染相比,其免疫状态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更多样化的表现。 显然,目前对蝙蝠的基本免疫学特性及感染后的免疫应答仍知之甚少。多种蝙蝠的生命周期都与众多的生态因子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些因子决定蝙蝠生物学的关键阶段,如休眠和/或迟钝状态、迁移的需要、交配及随后的后代出生时间。环境的作用,包括温度、湿度、食物供应、寄生虫负荷,以及其他蝙蝠病原体的感染,都可能影响暴露于狂犬病毒后的结果。例如,通过实验证明了迟钝状态的影响,迟钝状态本身的持续时间会延长狂犬病的平均潜伏期。蝙蝠物种内的生物多样性意味着这些因素和要求在不同的蝙蝠物种间差别更大;如此说来, 有理由推断经历了一个潜伏阶段后,可能存在病毒的携带状态和/或病毒再激活的可能,但没有任何证据来支持这种说法。 然而,对大量此类因素的影响力的知识都还很欠缺,所以 病毒在健康蝙蝠内维持的机制仍属未知 。一个有趣的假设是: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影响蝙蝠对病毒的抵抗力、传播,甚至可以通过溢出事件而感染其他哺乳动物群体。在终端宿主(如人群)中发现有更长的潜伏期。也有实例表明,抓获的蝙蝠当时看起来健康,在囚禁过程中发病,偶尔会表现出较长的潜伏期。这可能反映了潜伏期是可变动的,也可能是宿主-病原体关系的反映,其中免疫状态可能是对抗病毒主动复制必不可少的;但是, 这些结果也可能与暴露的途径、所接受的病毒剂量、复制的起始位点,以及其他未知因素有关。 因此,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独特的哺乳动物宿主与病原体的关系,继续研究蝙蝠的基础免疫生物学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C. Jackson: Advances in virus research---research advances in rabies, Elsevier, 2011.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16455 次阅读|11 个评论
好的选题,成就人生 (一)
热度 2 jzhou65 2013-11-22 14:14
中国有句古话,“天时地利人和”。做事情,想要成功是要有所凭借的。 对初入实验室的新生来说,从事科研刚刚起步,又野心勃勃,有劲头,有干劲;但如何保持这种势头就非常不容易。我身边的一些同学一路走来痛苦不堪,牢骚满腹,实验难以继续,毕业困难,整个人被打垮了。我个人认为这是选题的问题,至少没有认识到这样的结果,不然也不会如此沮丧。 其实科研和做其它事情是一个道理,预则立,不预则废。 要想做到“立”这个效果,是很不容易的。我有一位师兄,实验进展不错,要发高水平的文章,雄心勃勃;越是高水平文章,就越对实验数据等要求的很严格,听了他的汇报工作和老师的点评以后,我就意识到他恐怕要脱掉一层皮了。因为精品和非精品的用心是天壤之别的。我们院有一名非常厉害的老师,能在cell子刊连续发免疫学文章,这个成绩的取得,我相信老师的水平,可是反过来想一下学生吧;他的学生因为这么优秀的老师就很轻松了,就自然而然的发高水平文章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他的学生很苦,有的时候为了得到一个精美的western blot的显影照片,竟这样自责道,“我要再认真一些就好了,我要做冷血动物,心无杂念”。从此方面可以看出,有优秀的老师做导师,做实验上学生还要靠自己,只是一种科研的精神潜移默化的烙到了自己的心里,并通过实践践行了。我也想说,这其中告诉我,科研不是仅仅有好奇心、兴趣就能胜任的,需要的是做事的一种态度和坚持的执着精神;另外,做事要动手,动手需要体力和勤奋。水稻专家张启发院士曾经说过,在科研上,没有笨蛋,只要勤奋就能取得辉煌的成绩。 态度决定一切。武汉大学水稻专家朱英国院士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并鼓励研究生艰苦奋斗。在武大工作40年研究红莲型杂交稻,最终取的现今的成绩,很不容易。而他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影响了一届届学生,成了实验室的工作精髓。任何时候离不开艰苦奋斗,怨天尤人是绝对错误的,心态极坏。从朱英国院士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科研的条件差,他全凭借艰苦奋斗,对自己狠些。 我是这样评价成功人士的,但凡成功人士都对自己要求严格,对自己狠。越是优秀的导师,越是对学生要求严格,对学生狠,因为他们知道,要想做事做的漂亮,没有汗水是不可能的;一门绝技轻易学会,那就不是绝技。 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顶天立地做校长,是一种气场! 今天说好的选题,我先做个铺垫吧!好的选题要做好,也需要气场!谢谢您的关注!
3788 次阅读|3 个评论
免疫学检测——ELISA篇(绝对原创干货)
tanweifeng 2013-11-17 21:37
为了与上一篇概述衔接,先说说废话,从大的方面说ELISA属于酶免疫技术。 免疫酶技术是将酶作为标记物,标记抗体或抗原后,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发生反应,通过标记酶相应底物的颜色反应作抗原抗体的定性和定量的检测依据。 目前应用最多的免疫酶技术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如果要分类的话,它属于异相固相酶免疫技术。所谓异相是指在检测时不需要将酶标记抗原抗体和游离抗原抗体分开,所谓固相就是指的ELISA的96孔板固相载体了。看下面均相酶免疫测定的原理图: ELISA的主要原理很简单,有这么三个, 1、包被 抗原或者抗体能以物理性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可能原理是蛋白质和聚苯乙烯表面间的疏水性部分相互吸附,吸附之后能保持抗原抗体反应等免疫活性; 2、标记 抗原或者抗体可通过共价键与酶连接成酶结合物,而此种酶结合物仍能保持其免疫活性和酶的催化特点; 3、显色 酶结合物与相应包被在固相载体的抗原或者抗体结合后,也被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加入酶的底物之后可出现显色反应,根据反应的颜色深浅可计算抗原或者抗体的相对含量。 ELISA 实验设计 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我分别给童鞋们介绍抗原的检测方法设计和抗体的检测方法设计。 抗原的检测设计 1、 双抗夹心法 针对至少2个抗原决定簇的多价抗原。首先介绍一下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就是决定抗原性的特殊化学基团,也叫抗原表位,理论上一个抗原决定簇能诱导产生一种单克隆抗体(可能有童鞋又要问单克隆抗体是神马东东了,以后介绍啊)。由6-12氨基酸或碳水基团组成,它可以是由连续序列(线性表位)组成或由不连续的蛋白质三维结构(构象表位)组成。临床上具有2个抗原决定簇的多价抗原有很多,比较常见有HBsAg、AFP、HCG等大分子抗原。检测步骤也简单,就是包被、洗涤、加样、洗涤、加样、洗涤、显色。具体说来是先将纯化的相应抗体包被在固相载体上,再加入待测样品,若其中含有待测抗原就会与固相抗体结合,洗掉杂质后,再加入酶标记的检测抗体进行反应,洗掉多于的酶标抗体后,加入底物显色,显色与否以及颜色的深浅就代表了待测抗原是否存在以及相对含量了,简单吧。 对于双抗夹心法检测大分子抗原要注意几点,1.固相抗体和酶标检测抗体一定是分别针对待测抗原的两个不同抗原决定簇,不然两个抗体就会为争同一个决定簇而打架,会出现假阴性的不良结果;2.如果检测的样本是血清,就要注意风湿病患者体内内风湿因子RF这种奇葩异种抗体的存在,它能够神奇地结合固相抗体和检测抗体,造成假阳性的不良结果;3.包被的固相抗体含量一定是高于样品中的抗原含量,不然检测到的含量会比实际含量低;4.如果有童鞋想高端省事一些,将待测样品与酶标检测抗体同时加入固相载体,在酶标检测抗体高于样品中的待测抗原的情况下,会出现假阴性结果,这种现象书本叫钩状效应。 2、 竞争法 针对小分子抗原。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大分子抗原,只是相对双抗夹心法这种强悍的策略,竞争法完全没有优势,所以竞争法只在检测小分子这个边缘地带发挥余热了。临床上主要用于T3、T4、孕酮等激素以及药物等。检测步骤与双抗夹心法更简单,包被、洗涤、加样、洗涤、显色,少了一步加样的过程,但是设计上复杂一些,首先将纯化的相应抗体包被在固相载体上,然后每组样本需要分两组,一组同时加入事先混匀好的酶标检测抗原和样本的混合物,一组只加入酶标记抗原,两组颜色只差便是待测抗原的含量,有点晕啊。 对于竞争法也需要注意一点,酶标记抗原和待测样本一定要事先混匀好,然后同时加入固相载体,不然会造成不公平竞争,检测出现偏差; 抗体的检测设计 就方法来说,有间接法、双抗原夹心法、竞争法和捕获法四种设计。 1、 间接法 ,这个是检测抗体最常用也最简单的方法。操作步骤与双抗夹心一样,只是包被是纯化的相应抗原而不是抗体了,加入样品后洗涤,再加入的酶标记抗抗体,然后显色,颜色深浅与样品中待测抗体的浓度正相关。这个间接法的原理和步骤与双抗夹心一样一样的,为了区分就把包被抗原检测抗体叫做间接法了,以此类推,之前的双抗夹心法也可以叫做直接法,命名其实就是这么回事,规则多了就容易让人糊涂。间接法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1.酶标记抗抗体可选择性检测抗体的亚型,可用于鉴别感染时期,如果是IgM那么提示感染早期;2.酶标抗抗体检测抗体特异性不高,容易产生假阳性,如果封闭不完全,可出现全板阳性,挺吓人的。临床上常用该方法检测抗HCV抗体、抗HEV抗体、抗CMV抗体、抗HSV抗体、抗沙眼衣原体抗体等等。 2、 双抗原夹心法 ,这个完全是山寨双抗夹心法的。原理和步骤也与双抗夹心一样一样的,与间接法相比,具有优越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不是很常用,因为就目前的技术条件,想得到能用于ELISA检测的纯化抗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临床上常用于检测HIV抗体初筛,TP抗体和抗HBs抗体等,这些检测对特异性和灵敏度,准确性都要求特别高。 3、 竞争法 ,和检测抗原设计的竞争法完全一致,临床上用的不多,我仔细总结了一下两个很具有代表性的,也各具特点。1、抗HBc抗体,检测方法与抗原相同,包被抗原之后,分两组,一组加入预先混匀的酶标抗体和待测样品,一组只加入酶标抗体,两组的显色之差可代表待测抗体的相对含量,需注意的是待测抗体与酶标抗体是同一物质;2、抗HBe抗体检测,方法与抗原竞争法设计稍有区别,包被的抗HBe抗体后,检测也分两组,一组先加入酶标HBeAg再立即加入待测样品,一组只加酶标HBeAg,两组显色之差代表待测抗体的相对含量,这种设计中包被抗体和待测抗体是同一物质。值得注意的是混合组不是事先混匀再加入,而是先加入待测抗体后再加入酶标抗原。所有的这些复杂的注意事项确实很容易把人搞晕,但是童鞋们只需要记住一条,竞争很残酷,我们就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竞争的公平性,这样就不会错。 4、 捕获法 ,这种方法比较少用,由于具有识别抗体类型的优点,仅用于需要早期诊断的急性感染或者具有爆发性感染的疾病,如HAV-IgM、HBc-IgM、ToRCH等等。原理还是逃不脱经典的双抗夹心,具体方法是先包被能识别抗体类别的抗抗体,洗涤后加样品,再洗涤,加酶标记抗原,洗涤后显色,这些步骤闭上眼睛都能写出来。 最后说两句,与抗原检测不同,抗体检测的设计不是根据抗体的结构特点了,这么多种设计方法,童鞋们用的时候就会选择障碍了,掌握2个原则,1.实验要求,如果需要特异性和准确性特别高,那肯定是双抗原夹心法,要求马马虎虎,那就间接法,如果要明确抗体类型,最好的选择就是捕获法了;2.实验成本,与纯化抗体不一样,有时候想要获得纯化的抗原是非常困难的,更别说两种不同的纯化抗原了,所以双抗原夹心法临床上用的并不多。 ABS-ELISA 顺便说一下ABS-ELISA设计,其实是和上面说的一样的,通过亲和素-生物素系统(ABS)方法显色反应,增加检测灵敏度而已,但是增加操作步骤与实验成本,而且现在单克隆抗体的技术越见成熟,抗体特异性和亲和力大大提高,灵敏度已经不是问题,所以这些次等装备已经不常用。 结果判定 最后和童鞋说说ELISA结果判定,分定性和定量两种。 对于定性试验,参比阴、阳性对照的吸光度,以P/N或者S/CO比值形式报告。 1. P/N比值是指(待测样本-空白对照)/(阴性样本-空白对照),一般以P/N≥2.1判为阳性,或许求知欲旺盛的童鞋会问,那么竞争法用P/N比值怎么判,呵呵,这里先不说,卖个乖,你可以百度或者私信我啊; 2. S/CO比值,S是待测样本吸光度值,CO为CUT-OFF值,通常取值阴性对照平均值的2.1倍。S/CO比值≥1为阳性,竞争法S/CO比值≤1为阳性。 定量检测没有什么可说的,老老实实做标准曲线,既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又可作为实验内部参照。 记得有这么个规定,定性检测不能目测判断,要凭借酶标仪检测,定量要在每次实验都得与待测样本相同实验条件下绘制标准曲线,有一难度,但是为了对实验负责,你就从了吧。 以上内容来自 中华免疫社区
37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免疫学OA期刊Immunity, Inflammation and Disease第一期已上线
WileyChina 2013-11-15 09:35
Immunity, Inflammation and Disease 创办于2013年3月,是一本同行评审的跨学科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发表与免疫学相关的研究。 这本期刊 得到了许多学协会的支持,如: 英国免疫学会 ( British Society for Immunology ) 、 欧洲免疫学会联盟 ( European Federation of Immunological Societies) 、 欧洲变应性反应与临床免疫学会 ( European Academy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 以及 英国过敏症和临床免疫学学会 ( British Society for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 ;不仅如此,还得到了免疫学领域很多一流期刊的支持,如: Allergy ( 影响因子5.88) 、 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 ( 影响因子4.97) 和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Allergy ( 影响因子4.7) 。 现在, Immunity, Inflammation and Disease 已正式出版第一期,主编 Marc Veldhoen博士 从这期内容中挑选出了两篇优秀论文推荐给大家阅读: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IL-1α, IL-1β and TNF to the host response to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and attenuated M. bovis BCG 作者: Marie-Laure Bourigault, Noria Segueni, Stéphanie Rose, Nathalie Court, Rachel Vacher, Virginie Vasseur, François Erard, Marc Le Bert, Irene Garcia, Yoichiro Iwakura, Muazzam Jacobs, Bernhard Ryffel and Valerie F. J. Quesniaux 概述: Here, we confirm that both TNF and IL-1 pathways are required to control M. tuberculosis infection since absence of both IL-1a and IL-1ß recapitulated the dramatic defect seen in the absence of IL-1R1 or TNF. However, presence of either IL-1a or IL-1ß allows some control of acute M. tuberculosis infection. Further, although TNF is essential for the early control of infection by either virulent or attenuated mycobacteria, IL-1 pathway is dispensable for controlling less virulent infection by M. bovis BCG. Human pre-B cell receptor signal transduction: evidence for distinct roles of PI3kinase and MAP-kinase signalling pathways 作者: Kolandaswamy Anbazhagan, Amrathlal Rabbind Singh, Piec Isabelle, Ibata Stella, Alleaume-De Martel Céline, Eliane Bissac, Brassart Bertrand, Nyga Rémy, Taylor Naomi, Fuentes Vincent, Jacques Rochette and Kaïss Lassoued 概述: PI3K and MAPK exerted opposing effects on the pre-BCR-induced activation of the canonical NF-κB and c-Fos/AP1 pathways. In addition, pre-BCR-induced down-regulation of Rag1, Rag2, E2A and Pax5 transcripts occurred in a PI3K-dependent manner. 想第一时间获取期刊的最新内容吗,我们推荐您注册接收定期的邮件提醒,这样您可以坐等最新内容,点击下方按扭进入注册吧! 同时,我们十分诚挚地邀请免疫学领域的研究者向我们投稿,所有在这本期刊上发表的文章都可以在Wiley Online Library上免费阅读、下载和分享,我们庞大的阅读群体一定会帮助作者扩大研究的影响。点击下方按扭开始投稿吧!
个人分类: Open Access|10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期病毒免疫学领域的一些有趣的文献
yaoming 2013-8-3 14:18
近期病毒免疫学领域的一些有趣的文献,有些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有些我也没有来得及精读,留在这里慢慢看吧。其中有一篇是我自己的,算自卖自夸吧。 Teijaro JR, Ng C, Lee AM, Sullivan BM, Sheehan KC, Welch M, Schreiber RD, de la Torre JC, Oldstone MB. Persistent LCMV infection is controlled by blockade of type I interferon signaling . Science. 2013 Apr 12;340(6129):207-11. doi: 10.1126/science. Li, J., Liu, K., Liu, Y., Xu, Y., Zhang, F., Yang, H., Liu, J., et al. (2013). Exosomes mediate the cell-to-cell transmission of IFN-α-induced antiviral activity . Nature Immunology, 14(8), 793–803. doi:10.1038/ni.2647 Python S, Gerber M, Suter R, Ruggli N, Summerfield A. Efficient Sensing of Infected Cells in Absence of Virus Particles by B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Is Blocked by the Viral Ribonuclease E(rns.) . PLoS Pathog. 2013 Jun;9(6):e1003412. doi: 10.1371/journal.ppat.1003412. Epub 2013 Jun 13. Schlesinger S, Lee AH, Wang GZ, Green L, Goff SP. (2013) Proviral Silencing in Embryonic Cells Is Regulated by Yin Yang 1. Cell Rep. 2013 Jun 26. pii: S2211-1247(13)00279-9. doi: 10.1016/j.celrep.2013.06.003. Xu, Z., Qiu, Q., Tian, J., Smith, J.S., Conenello, G.M., Morita, T., and Byrnes, A.P. (2013). Coagulation factor X shields adenovirus type 5 from attack by natural antibodies and complement . Nat Med 19, 452–457. Weekes MP, Tan SY, Poole E, Talbot S, Antrobus R, Smith DL, Montag C, Gygi SP, Sinclair JH, Lehner PJ. (2013) Latency-associated degradation of the MRP1 drug transporter during latent human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Science Apr 12;340(6129):199-202 Lusic, M., Marini, B., Ali, H., Lucic, B., Luzzati, R., Giacca, M. (2013). Proximity to PML Nuclear Bodies Regulates HIV-1 Latency in CD4+ T Cells. Cell Host and Microbe, 13(6), 665–677. Elsevier Inc. doi:10.1016/j.chom.2013.05.006 Cooper, A., García, M., Petrovas, C., Yamamoto, T., Koup, R. A., Nabel, G. J. (2013). HIV-1 causes CD4 cell death through D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during viral integration . Nature. doi:10.1038/nature12274 Diner, E. J., Burdette, D. L., Wilson, S. C., Monroe, K. M., Kellenberger, C. A., Hyodo, M., Hayakawa, Y., et al. (2013). The Innate Immune DNA Sensor cGAS Produces a Noncanonical Cyclic Dinucleotide that Activates Human STING. CellReports, 3(5), 1355–1361. The Authors. doi:10.1016/j.celrep.2013.05.009 Amini-Bavil-Olyaee, S., Choi, Y.J., Lee, J.H., Shi, M., Huang, I.-C., Farzan, M., and Jung, J.U. (2013). The Antiviral Effector IFITM3 Disrupts Intracellular Cholesterol Homeostasis to Block Viral Entry . Cell Host Microbe 13, 452–464. Bitzegeio, J., Sampias, M., Bieniasz, P.D., and Hatziioannou, T. (2013). Adaptation to the IFN-induced antiviral state by human and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es. Journal of Virology. Dai, L., Lidie, K.B., Chen, Q., Adelsberger, J.W., Zheng, X., Huang, D., Yang, J., Lempicki, R.A., Rehman, T., Dewar, R.L., et al. (2013). IL-27 inhibits HIV-1 infection in human macrophages by down-regulating host factor SPTBN1 during monocyte to macrophage differentiation . J Exp Med 210, 517–534. Feng, Z., Hensley, L., McKnight, K.L., Hu, F., Madden, V., Ping, L., Jeong, S.-H., Walker, C., Lanford, R.E., and Lemon, S.M. (2013). A pathogenic picornavirus acquires an envelope by hijacking cellular membranes. Nature 496, 367–371. Ferguson, B.J., Mansur, D.S., Peters, N.E., Ren, H., and Smith, G.L. (2012). DNA-PK is a DNA sensor for IRF-3-dependent innate immunity . eLife 1, e00047–e00047. Galo, R.P., Le Tortorec, A., Pickering, S., Kueck, T., and Neil, S.J.D. (2012). Innate Sensing of HIV-1 Assembly by Tetherin Induces NFκB-Dependent Proinflammatory Responses . Cell Host Microbe 12, 633–644. Hasan, M., Koch, J., Rakheja, D., Pattnaik, A.K., Brugarolas, J., Dozmorov, I., Levine, B., Wakeland, E.K., Lee-Kirsch, M.A., and Yan, N. (2013). Trex1 regulates lysosomal biogenesis and interferon-independent activation of antiviral genes . Nat Immunol 14, 61–71. Horan, K.A., Hansen, K., Jakobsen, M.R., Holm, C.K., Sby, S., Unterholzner, L., Thompson, M., West, J.A., Iversen, M.B., Rasmussen, S.B., et al. (2013). Proteasomal Degradation of Herpes Simplex Virus Capsids in Macrophages Releases DNA to the Cytosol for Recognition by DNA Sensors . J Immunol. Malfavon-Borja, R., Wu, L.I., Emerman, M., and Malik, H.S. (2013). Birth, decay, and reconstruction of an ancient TRIMCyp gene fusion in primate genomes . Proc Natl Acad Sci USA. Rowe, H.M., Kapopoulou, A., Corsinotti, A., Fasching, L., Macfarlan, T.S., Tarabay, Y., Viville, S., Jakobsson, J., Pfaff, S.L., and Trono, D. (2013). TRIM28 repression of retrotransposon-based enhancers is necessary to preserve transcriptional dynamics in embryonic stem cells . Genome Res. 23, 452–461. Sun, L., Wu, J., Du, F., Chen, X., and Chen, Z.J. (2013). Cyclic GMP-AMP synthase is a cytosolic DNA sensor that activates the type I interferon pathway . Science 339, 786–791. Wu, J., Sun, L., Chen, X., Du, F., Shi, H., Chen, C., and Chen, Z.J. (2013). Cyclic GMP-AMP is an endogenous second messenger in innate immune signaling by cytosolic DNA . Science 339, 826–830.
6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征稿启事——Clinical & Experimental Immunology
WileyChina 2013-7-30 10:14
​ Clinical Experimental Immunology 2014 年主题专刊征稿启事 ——Hygiene Hypothesis and Approaches to Manipulating the Microbiome ( 卫 生学假 说 及操 纵 微生物组的途径) 2014 年 Clinical Experimental Immunology 将出版一期主题专刊,专门讨论卫生学假说和微生物组调节疗法。 我们出生时呈无菌状态并且只具有简单的免疫功能。在我们离开子宫的瞬间,就开始接触微生物,这些外来的侵入者促使我们的免疫系统迅速发育。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免疫系统可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免疫系统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且重要的研究领域。 20 世纪 80 年代首次提出的卫生学假说,将西方国家中感染性疾病发病率的降低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的升高进行了关联,而最近在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这一期专刊主要致力于探讨我们对这个假说的理解及其潜在机制的最新进展。作为一本转化免疫学期刊,我们希望这些发展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从而促进对于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针对这个主题专刊, CEI 编辑 邀 请 作者投递关于以下领域的原创论文和综述: · 营 养和微生物组对慢性炎症的决定作用 · 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调节 意义 ·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 · 肠 道 动 态 平衡 · 定植抵抗 · 免疫调节和微生物 调节疗 法 当您在 线 提交您的稿件 时 , 请在稿件的 cover letter 和标题中标注 “ Themed issue 2014 ” 。所有稿件均 需 在线提交( 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cei ),并将与普通稿件一样 进行 同行 评审 。无法在修稿期限前完成修稿或需要多次修稿的稿件将在专刊之后的普通刊中予以发表。 稿件一经接收,将首先在网上发表,我们不会延迟专刊稿件的网上发表时间 。 投稿截止日期:2013 年9月30日 第一次修稿提交的截止日期:2013年12月20日 期刊预期出版日期:2014年4月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哦~~
个人分类: Health Science|38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兽医免疫学】200702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
lcj2212916 2013-6-11 15:49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Duck CD25 共9页。 摘要: The IL-2Ra chain (CD25, Tac)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high affinity IL-2Rs, playing critical role for the immune specificity of antigen-activated T-cell clonal expansion. Up to now, no duck cytokine receptor has been described. Here, the cDNA segment of a duck cytokine receptor (duCD25), encoding a 226 aa precursor protein with a 20 aa signal peptide, was isolated. Then a novel mouse monoclonal antibody (mAb) was generated using the prokaryotically expressed duCD25 protein as immunogen. Using this mAb, the endogenous duCD25 molecule was localized on the su***ce of duck lymphocytes, and the duck IL-2-induced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was further inhibited. Furthermore, flow cytometry analysis showed that duCD25 positive cells were upregulated in ducks infected with avian influenza virus (H9N2). Our findings confirm that duCD25 is a receptor of duck interleukin-2, and duCD25 positive cells play a potential role in H9N2 virus infection. 下载地址: http://www.pipipan.com/file/22621587
1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几个医学免疫学的关键科学问题--科研前沿(科研工作者)
immunology 2013-3-7 19:25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几个医学免疫学的关键科学问题/前沿研究方向: (1)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科学解析天文数字般的TCR/BCR CDR3 组库成为可能,在不久的将来,TCR/BCR 组库 将在 医学和生物学诸多理论和实践中应用。 (2)机体庞大的肠道等微生物菌群和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研究, 将修正 很多经典的免疫学理论。 (3)在国内,随着自愿捐献器官的实施,移植免疫学研究将获得更多的经费和资源支持,诸多未解的移植相关的基础和临床问题的研究 将 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 2010-10-10 生日聚会观点存照(于遵义)
个人分类: 科研工作者|31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移植免疫学的开创者、哲人科学家:彼得.梅达沃
热度 3 xie44025 2013-1-30 21:35
移植免疫学的开创者、哲人科学家:彼得 . 梅达沃 谢蜀生 摘要:梅达沃是二十世记最伟大的生物医学科学家之一。他揭示了器官移植排斥的免疫学性质,开创了临床器官移植的新领域;他发现的获得性免疫耐受现象为用诱导移植耐受的方法最终彻底解决移植排斥奠定了基础,并因此获得 1960 年诺贝尔医学奨。梅达沃在音乐、歌剧、以及哲学方面的修养,使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医学的范围。 关键词: 移植免疫学 免疫耐受 器官移植 哲学 艺术 中国图书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码号: The founder of Transplantation Immunology and A Philosophical Scientist : Peter Medawar Xie Shu-sheng.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 Beijing 100191 , China Abstract : Peter Medarwar is one of the greatest biomedical scientists in the 20th centuary..He revealed the immunological nature of transplantation rejection, which the developed a new field of clinical organ transplantation. His research work in the acquired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established the basis for the final solution of transplantation rejection by using the induction of transplantation tolerance. 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Physiology or Medicine in 1960.. His interests and achievements in music, opera and philosophy left his enfluence to be far more beyond the field of biomedicine. key words: Immunology of trasplantation Immune tolerance Organ transplantation Philosophy Art 梅达沃( Peter Brian Medawar )是 20 世纪科学界的传奇人物,他在移植免疫学方面奠基式的贡献,开创了临床器官移植的新领域;他在音乐、歌剧、哲学以及科学文化传播方面的活动,使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医学的范围,成为 20 世纪对科学文化有着重要影响的“哲人科学家”。他的“对青年科学家的忠告”一书影响了 20 世纪后期成长起来的整整一代年轻科学家。梅达沃科学作风严谨,他的博士论文,虽然已通过了学位评审小组的考核,但他本人最终认为这些研究“从各方面看都是空洞无物的”,从而决定放弃博士学位的申请。这样,终其一生他都没有获得过正式的博士学位。但此后,他却因在移植免疫学方面的一系列开创性贡献,获得了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用他自已的话说,这些大学的名字“足以排成一个字母序列表”。 1947 年,他 32 岁就成为了英国伯明翰大学动物学教授,并于 1949 年被推选为英国皇家学会成员; 1951 年,成为伦敦大学学院的动物学与比较解剖学“乔德雷尔教授”( Jodrell professor ),并担任系主任。 1960 年仅 45 岁的梅达沃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并于 1965 年被授予爵士( Sir )称号。梅达沃还是一个杰出的科学管理者,他任英国国家医学研究所的所长长达九年之久,并于 1968 年被选为英国科学促进会( BAAS )的主席,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梅达沃是 20 世纪科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生物医学科学家之一。 一.早期教育及研究经历 梅达沃 1915 年 2 月 28 日出生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父亲是一个黎巴嫩血统的英国人,在巴西经商颇为成功。母亲是出生于英国温切斯特附近的一个上流社会家庭。梅达沃在里约热内卢度过了他快乐的童年时代,后被送到英国上学,先在圣爱德华预备学校接受初级教育,后在伦敦附近的马尔伯勒学校度过了他的中学时代。尽管马尔伯勒学校严格而又单调的学习生活没有给梅达沃留下良好印象,但学校的生物学教师朗兹( Lowndes A )博士却对他一生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晚年的梅达沃在回忆这段生活时曾说:“在朗兹的指导下,我开始了生物学生涯。随着长期专心致志地学习生物学,我很快就到了无法回头的地步,即感到如果转向其它科目,就意味着我整个学过的东西都会浪费了。”[ 1 , P34 ] 1932 年梅达沃从马尔伯勒学校毕业,进入牛津大学马格达伦学院动物学系学习。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进化论、遗传学与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等方面的课程,为他一生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基础。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在上述广义的动物学方面非常精通的话,那么他在别的领域也会干得很好”。大学期间,梅达沃还跟随康德派哲学家韦尔登( Welden T )学习哲学,这培养了他对哲学的终身兴趣。[ 1 , P46 ] 大学毕业后,梅达沃进入牛津大学佛洛里( Florey H )教授的实验室开始他的研究工作。佛洛里是牛津大学病理学院院长, 1945 因对青霉素的生产和应用方面的贡献而获诺贝尔医学奖。在佛洛里实验室,梅达沃最初跟随希顿( Heaton T )教授研究一种从麦芽中提取的“抑制因子”,观察它在体外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二战爆发后,烧伤成了一个严重的医学问题,梅达沃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转向了对烧伤病人进行治疗的临床研究。这是他从一个动物学家转向生物医学家的关键一步,也是他科学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 二.揭开移植排斥的奥秘,开创临床器官移植新领域 20 世纪 30 年代,由于输血和磺胺药的发明,使一般烧伤病人的死亡率大大下降,但对大面积严重烧伤的患者来讲,植皮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当时,梅达沃在部队的烧伤科医生巴恩斯( Barnes J )的要求下参加了一个烧伤病人的救治。他们用自愿捐皮者的皮肤对烧伤的飞行员进行了皮肤移植。但移植的皮肤很快被排斥,伤员最终还是死亡。机体对异体皮肤的这样异常敏锐的识别能力使梅达沃感到惊奇,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战时的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 MRC )鼓励实验室研究人员与临床结合,研究那些迫切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梅达沃被派到格拉斯哥皇家医院烧伤科工作了一段时间。在那儿,梅达沃与整形外科医生吉布森( Gibson T )合作,开展用皮肤移植治疗烧伤病人的研究。这时一位因跌倒在煤气灶上而大面积烧伤的妇女,“麦克太太”( Mrs. Mck )住进医院。吉布森和梅达沃确定了麦克太太的治疗和研究方案,他们分别用麦克女士自己的皮肤及她兄弟的皮肤同时移植在麦克太太的烧伤处,并观察这些“自体”和“异体”皮肤移植物的治疗效果。同时在移植后的不同时间,取得移植的皮肤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比较它们的细胞病理学特点。结果发现,麦克太太移植的她兄弟的皮肤大约一周后就被排斥而脱落,而移植的自身皮肤则始终生长良好。显微镜下的观察发现,发生排斥的皮肤组织中有大量炎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排斥反应的强度与这些炎症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移植的自身皮肤则没有这种现象。更令他们吃惊的是,麦克太太第二次再接受她兄弟的皮肤移植时,排斥加速,只有二、三天移植的皮肤就被迅速地排斥。这种对异体皮肤移植排斥表现出来的明显的“记忆”和“加速”现象,具有典型的免疫应答的特征。这个发现使吉布森和梅达沃极其兴奋。几个世纪来,临床医生一直尝试着用器官移植的方法来挽救那些垂死患者的生命,但都因移植排斥而失败,人们对异体移植排斥的原因一直迷惑不解。现在,这个谜底似乎就在眼前。 1943 年,吉布森和梅达沃将这项合作研究成果发表在当时著名的《解剖学杂志》上,在此文中他们明确地指出:“异体皮肤排斥的机制是一种主动获得性免疫反应”。[ 2 ]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病例的研究结果,梅达沃离开格拉斯哥回到伦敦后,立即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实验动物研究。他独自一人对几百只兔子进行皮肤移植,并亲自做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皮肤移植物的病理变化。结果证明,这些移植的皮肤在兔子身上的表现,与在麦克太太身上的表现完全一致,即对异体皮肤毫无例外地全部被排斥,并且都表现出“二次加速排斥”的现象;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免疫病理表现也与人体观察到的现象一致。 1944 年,梅达沃将他的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解剖学杂志》上,题目为:“兔自体和异体皮肤移植物的表现与命运”,进一步肯定了移植排斥的免疫学性质。[ 3 ] 1953 年,丹麦一个刚毕业的外科医生西蒙森( Morten Simonson )开展了狗的异体肾移植,得出了与梅达沃完全相同的结论。[ 4 ]这样,组织与器官移植排斥的免疫学本质就逐渐获得了医学界的认同。这是器官移植领域里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贡献。根据这个原理, 1954 年美国哈佛大学附属伯内汉姆医院( Brigham Hospital )的外科医生默瑞( Murray J )成功地进行了第一例同卵孪生子之间的临床肾移植,开创了临床器官移植的新时代, 1990 年默瑞获诺贝尔医学奖。[ 5 ]此后,用免疫抑制和组织配型的方法,有效地降低了异体移植排斥的发生,各种器官移植在临床陆续开展起来,使无数由于器官功能衰竭而濒临死亡的病人得以获得新生。 三.获得性免疫耐受与诺贝尔医学奖 1947 年梅达沃受聘于伯明翰大学,担任动物学系教授。 1948 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国际遗传学大会上,梅达沃结识了爱丁堡农业研究委员会的唐纳德博士( Donald H )。唐纳德研究环境因素(如饲养条件等)能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牛的后天特性。因为同卵孪生子的遗传背景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是研究非遗传因素影响生物性状的最理想的对象。但为获得同卵孪生子就首先需要在双胞胎小牛中去除异卵孪生子(因为异卵孪生子之间的遗传背景是不同的)。唐纳德请教梅达沃,能否提供一个能精确鉴定同卵孪生和异卵孪生牛的方法。梅达沃根据遗传背景不同的个体之间皮肤移植必然会被排斥的经验,认为只要将孪生小牛相互进行皮肤移植,就可以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孪生牛之间皮肤移植不排斥,则为同卵孪生,反之则为异卵孪生。几个月后,他受唐纳德的邀请,与他的研究生毕林汉( Billingham R )一起开车去了唐纳德在伯明翰郊外的牧场。他们按设计对一对对双胞胎小牛进行了相互皮肤移植。实际结果完全出乎他们的预料:所有的双胞胎小牛之间相互进行的皮肤移植都没有受排斥。有些明显是异卵孪生的“龙凤胎”小牛,相互进行的皮肤移植也都生长良好,没有任何排斥的迹象。多次重复的实验都得到相同的结果。免疫系统对“非己”异体成分产生免疫排斥,这一直是免疫学最基本的概念,现在这些遗传背景明显不同的异卵孪生小牛之间的异体皮肤移植却没有发生排斥,而产生了免疫耐受。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查阅文献梅达沃发现,类似的现象已经被报道过了。 1945 年,威斯康星大学的遗传学家欧文( R. D. Owen )曾报告,异卵孪生的小牛血液中都有二种红细胞,即自己的一套及来自自己孪生兄弟姐妹的另一套红细胞。由于遗传背景不同的红细胞是不能共存于同一个动物体内的。异卵孪生的小牛之间出现红细胞嵌合表明,这些孪生的小牛对同胞的另一个小牛的红细胞产生了免疫耐受。[ 6 ] 欧文的发现立即引起了澳大利亚免疫学家伯内特( Burnet M )的重视。由于伯内特知道,双胞胎牛在胚胎时期大都会发生胚胎血管融合,而发生血流交换。 1949 年伯纳特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胚胎期免疫系统正在学习识别“自己”成份,因此在此时遇到的任何抗原,都会被认为是自身成分而产生免疫耐受。[ 7 ]梅达沃认为,异卵孪生小牛之间相互皮肤移植不发生排斥,可以用伯纳特的理论来解释。[ 8 ]为了证实这个假说,他们设计一个实验,他们在灰色的雌性 CBA 株小鼠怀孕期间,将白色的 A 株小鼠的脾细胞注入孕鼠的子宫内,结果发现,经过这样处理的 CBA 小鼠分娩出的小鼠(灰色)长大以后,可以接受 A 株小鼠(白色)的皮肤而不被排斥。[ 9 ]这样,他们就用人工诱导胚胎期免疫耐受的实验,证明了伯内特关于胚胎期动物的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产生免疫耐受的假说。他们将其称之为获得性免疫耐受( Acquired Immunologic Tolerance )。获得性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是免疫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同时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梅达沃说:“从进化上看,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现象,在硬骨鱼时代已经出现了,至今已有上亿年的历史。因此人们有许多理由相信,异体间的器官移植的这个障碍是不可克服的……而我们的实验结果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这个观念,免疫耐受发现的真正意义在于,它表明将组织(器官)从一个个体移植到另一个个体的难题是可以解决的。”[ 1 , P118 ] 获得性免疫耐受现象发现的重要意义立即被科学界所认同, 1960 年 10 月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梅达沃和伯内特因“发现获得牲免疫耐受”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在授奖大会上,伯内特在“免疫的自我识别”的演讲词中,以一种略带夸张的口气说:“当梅达沃和他的同事们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免疫耐受是可以用人工的方法获得时,现代免疫学就开始了。”[ 10 ] 四.音乐、歌剧、哲学及其它 除科学研究外,梅达沃最钟爱的艺术是音乐和歌剧。童年时代,每逢节假日,他母亲都带他去歌剧院去看莎士比亚戏剧和音乐戏剧。在英国预备学校读书时期,梅达沃曾为莎剧“威尼斯商人”写过一个配曲,他称之为“作品一号”,演奏后受到赞赏;在马尔伯勒公立学校,他与他的同学,后来成为歌剧评论权威的戈德弗罗伊( John Vincent Laborde Godefroy )一起经常自编自演歌剧,这些演出的轰动情况,几十年后还为他的同学们所津津乐道。梅达沃对音乐有惊人的感受力。他曾说。“瓦格纳能用音乐把我从现实世界带入理想世界中去”。“无论在音乐厅欣赏,还是听唱片,瓦格纳的全本《尼伯龙根的指环》都会让我获得一种静脉注射(兴奋剂)般的快感”。( 1 , P87 )梅达沃的妻子也酷爱音乐,他们家成为当时英国音乐界,特别是歌剧界圈子里的著名人物聚会的场所,梅达沃和他们密切来往,并保持着终身的友谊。 梅达沃对知识的追求是多方面的,他把对各种知识的追求称之为“知识性消遣”。读书已成了他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欢乐的重要源泉。哲学是他的另一项特殊爱好。在牛津大学时,他在韦尔登的指导下学习过哲学,大学毕业后,又读过艾叶尔( A. J. Ayer )的“语言、真理和逻辑”,熟悉了当时兴起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此后他又通读了罗素( Russell B )的三卷本“数学原理”。在牛津大学工作时期,他参加了一个叫“理论生物学俱乐部”的团体,这个团体的一些成员,如弗洛伊德( Floyd W ),生物化学和科学史家李约瑟( Needham J ),以及哲学家波普尔( Popper K )等,后来都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学者。在“理论生物学俱乐部”中,梅达沃与他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他曾帮助波普尔获得伦敦经济学院的逻辑与哲学方法的教授职位。这种密切的思想交流使梅达沃在科学哲学方面的修养不断得到提升。 梅达沃一生作过许多科学演讲和开设科学讲座,传播科学文化。他出版过 10 多部著作,其中“个体的独特性”( The uniqueness of the individual, 1957 ),“科学的局限”( The Limits of Science 1984 ),“人类的未来”( The future of man 1960 ),“对青年科学家的忠告”( Advice to a young scientist 1979 ),以及他的自传“一只会思想的萝卜 - 梅达沃自传”( Memoir of a thinking radish : an autobiography.1986 )等都在科学界引起热烈的反响,他的一些思想在科学家圈子里广泛流传。梅达沃以他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对艺术的细腻感受以及深邃的哲学洞察力,使他成为那个时代最受尊敬的真正的“绅士”( Gentman )。 五.梅达沃的最后 18 年 50 年代早期在伦敦大学学院的几年,是梅达沃科学研究最富成果的时期。 60 年代以后,梅达沃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科学管理和社会活动中。梅达沃是一个具有领袖气质的科学家,在担任英国国家医学研究所所长期间,他确定了研究所的发展方向,招聘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免疫学家,使国家医学研究所成为当时世界主要的免疫学研究中心之一。 1967 年,他组织创建了国际器官移植学会,并担任第一任主席。梅达沃是一位具有杰出才能的演说家,毕林汉曾赞叹道,梅达沃的演讲能使“来自各种学术背景的听众都听得如痴如醉”。他非常享受这种“科学牧师”般的演说,获诺贝尔奖后,他变得更为忙碌。他曾说:“我要接受大量演讲会的邀请,常常去美国访问一二天,然后连夜返回,第二天早上 8:30 又赶回办公室上班……有一个时期,曾经每月去一次美国”。这种忙碌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但他仍然乐此不疲。在疾病缠身的晚年,他不无后悔地说:“任何受忙碌困扰的人都渴望摆脱这种困扰,但往往由于自身的原因,使事情变得更糟。他或她都过分自信,认为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和有效地利用时间来接受任何机遇和挑战。正是在这种狂妄自大的情绪下, 1968 年我同意担任英国科学促进会主席一职”。[ 1 , P133 ]处在事业顶峰的梅达沃踌躇满志,顾盼自雄,享受着生命的辉煌,但不久灾难降临了。 1969 年,在科学促进会一年一度的工作演讲会上,梅达沃作了主席报告,又与朋友们一起去爬山,随后又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游泳。冷水的刺激使他感到兴奋和神情气爽。但第二天一早醒来,他就开始感到头痛和身体不适。但他仍然坚持去教堂并在一个预定的宗教仪式上读圣经,“我在读圣经的时候就感到身体不大对劲。我的讲话变得很慢,而且含糊不清。另外,我觉得左边的身体好像被什么东西拉着一样”。读完圣经,他立即被送到附近的皇家医院,结果发现,“这是一次严重的脑溢血,结果是身体左侧完全瘫痪,包括左眼失明”。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梅达沃又重返医学研究所视事,“但我感到生活好像一下子低沉了许多……我敏感地感到,最难对付的是疲劳感,白天工作盼望夜晚的到来,工作一周盼望周末来临”。[ 1 , P140 ]显然,梅达沃已经不适合继续在医学研究所工作了。 1971 年,他被调往一个新成立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持一个小的实验室。在过去的这些年里,移植免疫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时梅达沃提交的一项研究申请没有被批准。他开始感到,长期以来繁忙的社会活动已使他脱离一线研究工作太久了,在这个他亲手建立起来的科学领域,他已经落后了。“我决定不再进行器官移植基础研究了……我认为,在这个领域里,我已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并希望把精力集中在其它研究课题上”。[ 1 , P147 ]此后,他的工作主要是: 1 ,关于维生素 A 衍生物的免疫增强作用; 2 ,抗胸腺细胞血清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在自身免疫病治疗中的作用; 3 ,关于胚胎与癌症关系的研究。应该讲,他在这些远离学科前沿的零散研究中,并没有获得什么有意义的成果。 尽管行动不便,梅达沃仍尽可能地参加各种学术聚会和社会活动。第一次中风几年后,他已经恢复到可以独自借助拐杖步行的程度。 1980 年 3 月,他应邀飞往美国参加纽约斯隆 . 凯特林肿瘤研究所的落成仪式,并发表演讲。会后的招待会上,他感到恶心,头晕,脑溢血再度发生。在斯隆 . 凯特林医院恢复一段时间后,他回到英国继续治疗。其间他仍然参与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不幸的是,二年后又一次严重的脑血管栓塞,导致他左眼被摘除,换上了一个玻璃眼球。但即使只能坐在轮椅上活动,他仍在他妻子的陪同下,继续到国外演讲。显然,像梅达沃这种习惯于在各种场合处于中心位置和高调亮相的科学明星,要他完全离开公共舞台是困难的。他要始终处于舞台中心的愿望极其强烈,并一直持续到他生命晚期。他并不讳言这种欲望。在临床医学中心为他举行的告别会上,他说:“我希望有一天,我的电动轮椅在研究所的走廊里疾驰而过时,我能听到那些紧贴墙壁而站的新人们会说:瞧!那就是梅达沃。你知道吗?大家就是离不开他!” 参加告别会的同事们当然理解他的这种心情,其中一位高声地对他喊道:“我们已经这样说啦,彼得!”[ 1 , P156 ]梅达沃激动得热泪盈眶,心中充满了英雄末路的悲哀。 1987 年 10 月 2 日在又一次严重中风后,梅达沃结束了他传奇般的一生,永远地离开了他所钟爱的人生舞台:科学研究、艺术和哲学、阅读和写作,以及光荣与梦想。这一年他 72 岁。 结尾 梅达沃去世的第二年,在 1988 年举行的国际器官移植学会大会上,学会主席,哈佛大学器官移植中心的莫朗科( Monaco A )教授在作主席发言时说:“梅达沃的离去,使世界失去了一位学术的巨人。他的贡献直接导致了移植免疫生物学的诞生,以及现代临床器官移植的开展。几十年来,他一直是我们的精神领袖。”就在这次大会上,决定建立“器官移植学会彼得 . 梅达沃奖”( The Peter Medawar Prize of the transplantation Society )以纪念这位器官移植的伟大先驱。 1995 年,国际器官移植学会新任主席,临床肝移植的开创者,斯达泽尔( Starzl T )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作了“彼得 . 梅达沃:器官移植之父”的主席演讲,他满怀深情地说:“大约 400 年前,伽利略用他自制的望远镜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最终使人类登上了月球,并在月球上行走。梅达沃是我们的伽利略。他第一个揭开了移植排斥的本质,并开创了器官移植的新领域。”[ 11 ]梅达沃开创的事业和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已经永远地铭刻在 20 世纪生物医学的历史上。 参考文献 [ 1 ]彼得 . 梅达沃:一只会思考的萝卜 - 梅达沃自传[ M ] . 袁开文,译 .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9 [ 2 ] Gibson T and Medawar PB. The fate of skin homograftes in man [ J ] . Journal of Anatomy, 1943, 77:299-308 [ 3 ] Medawar PB. The bihavior and fate of skin autografts and skin homografts in rabbits [ J ] . Journal of Anatomy , 1944 , 78 : 176-185 [ 4 ] Simonson M , J. Buemann , et al. Biological incompatibility in kidney transplantation in dogs [ J ] . Acta Pathologica et Microbioloca Scadinavica , 1953 , 32 : 1-12 [ 5 ] Starzl T. The landmark : identical twins case [ J ] .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1984 , 251 : 2572-2575 [ 6 ] Owen R. Immunogenetic consequences of vascular anastomoses between bovine twins [ J ] . Science , 1945 , 102 : 400-408 [ 7 ] Bernet F and Fenner F. The production of antibodies [ M ] . Melbourne : Asfralia Macmillan , 1949 [ 8 ] Billingham R , G.H. Lampkin , P.B. Medawar. Tolerance to homografts , twin-diagnosis , and the freemantin condition in cattle [ J ] . Heredity , 1952 , 201 : 221-226 [ 9 ] Billingham R , Brent L , and Medawar P. Actively acquired tolerance of foreingn cells [ J ] . Nature , 1953 , 172 : 603-612 [ 10 ]伯内特:诺贝尔奖演讲全集 生理学或医学 ll [ M ] . 王玉琛,译 . 福卅: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 , P 886 [ 11 ] Starzl T : Peter Medawar : Father of transplantation [ J ] .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 1995 , 180 : 332-334 作者简介:谢蜀生( 1944- ),男,四川宜宾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移植免疫与肿瘤免疫,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北京大学医学部 免疫学系 北京 100191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建立稳定的中枢嵌合体诱导移植耐受的研究”资助。项目编号: 39830340 本文已在 2013 年 1 月出版的《医学与哲学》杂志发表, P90-93
11594 次阅读|8 个评论
北京大学免疫学博士:转基因大米确有毒性
蒋高明 2013-1-12 23:05
对于老百姓质疑“虫子都不吃,人能吃吗”,转Bt基因大米是否安全?专家们给我们的解释是,人的肠道与昆虫不同,人的肠道内没有Bt蛋白的结合位点,转基因大米是安全的。然而,这个貌似合理的“科学”解释,却遭遇到了行家的质疑。北京大学免疫学博士王月丹的文章,有力驳斥了转基因专家的言论——转基因大米却有毒性,并不安全。 王月丹:转基因大米确实有毒性 转基因大米的危害性 ——评《生殖毒理学》杂志文章表明食物中的BT蛋白可以进入胎儿 最近,一些网友向我推荐,让我看一看《 陈一文:加拿大在孕妇血液与胎儿中发现转基因玉米Bt毒素 》的文章。因为没有时间,我一直没有看,而且,我也知道无论中国人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不过,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最终我还是看了陈先生所说的那篇文章《Maternal and fetal exposure to pesticides associated to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in Eastern Townships of Quebec, Canada.》(全文见 http://somloquesembrem.files.wordpress.com/2010/07/arisleblanc2011.pdf )。 首先,我国目前非常讲究的是程序正义和背景清白,那就考察一下它的背景。这篇文章发表在《生殖毒理学》杂志(Reproductive Toxicology)上,该杂志是由欧洲畸胎学学会( European Teratology Society )主办的,2005年的影响因子是1.8,这个杂志据说还算是比较负责的杂志。目前上面说的这篇文章已经被电子出版了,可以在PUBMED和ELSEVIER上查到摘要和原文。该文的作者都是加拿大人(名字都不像中国人的)。所以,按照大家普遍的标准,这个文章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其次,作为研究人员,我就要看方法。该文章检测了好几种常见的转基因食物可能携带的非天然基因,其他的我没有研究过,只谈谈对于BT蛋白的问题。该文章采用的是商品化的双抗体夹心法的ELISA检测试剂盒(Agdia, Elkhart, IN,USA产品),操作也是完全按照说明书进行的,没有任何问题。而且,血液采集也是经过当地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所以,研究是正规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结果,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30位当地中产阶级怀孕妇女的血液中,有93%(28/30)可以检测出BT蛋白Cry1Ab,而其所生出的孩子的脐带血中有80%(24/30)可以检测出该蛋白。不仅如此,在当地非怀孕的妇女血液中亦有69%的样品中,可以检测到BT蛋白。由于当地可能涉及的转基因食品种类很多,从转基因玉米到食用转基因玉米饲养的牛的肉和牛奶,因此,研究没有说明这些妇女和胎儿血液中BT蛋白的来源。 应该说,这个结果相当令人吃惊,因为该文的作者也阐明,他们的结果是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因为没有人会去检测人血浆中的BT蛋白。他们也认为,从优生学的角度看,胎儿发育过程中,对于有毒物质是非常敏感的,有些对成年人无害的物质,则可以引起严重的畸形。所以,这个结果提示,今后应该关注孕妇食用转基因食品可能对胎儿发育带来的问题。 不过,这个结果也是我曾经说过的,那就是BT蛋白可能可以以完整的形式进入人体,而不是像那些说我“妖魔化”转基因的人所说的,“只能被消化为氨基酸才能吸收。”所以,我感到欣慰的是,终于有机会证明,我并没有“妖魔化”转基因,而是有人在“妖魔化”我的看法。这些人欠我一个道歉。 这个结果更同时证明我曾经说过的,在推广转基因食品前,应该评价其适宜的人群,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吃的。现在表明,BT蛋白可以经由消化道吸收,进而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所以,孕妇应该是不适合吃转BT基因大米的。这也是为什么2005年亨氏米粉中出现转BT基因大米,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严重问题的原因,也是我对于前两年湖南等地转BT基因大米悄悄上市很担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有关部门还是应该考虑加强管理的问题。 同时,我也呼吁有关部门重视,对于转BT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研究问题,回避是不可取的。现在,已经证明BT蛋白可以进入胎儿,恐怕就不能进行无害认定了,必须进行研究。我认为,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指示是最重要的。其实,网友向我推荐陈先生文章时,就询问我,是否可以在中国进行同样的检测。我立即回答:“不可以。”但这不是学术层面的,因为该文章采用的双抗夹心ELISA检测是最为常规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只要有试剂盒(商品化的试剂盒是可以容易获得的),根本用不到太高级的研究人员,一个硕士生就够了,一个技术员或者化验员也可以胜任的。但是,关键是没有这样做的意义。没有国家有关部门的指示,我是不会做这样的检测的,这样的试验也是不会得到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换句话说,也就是不能科学进行的研究。所以,这已经不是学术层面的问题了,是我力所不能及的。我也请网友们能够理解。在这个问题上,只能期待有关部门进行立项研究,并向社会公众提供严谨和科学的数据与解释。 不过,为了我国怀孕母亲和胎儿的健康,有关部门应该严格管理转基因食品,特别是关注BT蛋白的问题,防止BT蛋白等物质进入胎儿体内,造成对胎儿的潜在影响或危害。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 王月丹 博士 于学院路38号
2553 次阅读|0 个评论
癌症免疫学研究进展与信息分析(1947-2012年)
xupeiyang 2012-12-26 11:21
今年首先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癌细胞测序分析,发现了一种能让癌细胞暴露的突变,这种突变就像是给癌细胞装上了红旗,使得免疫系统容易清除这些癌细胞。 免疫系统网络复杂,需要通过警示,靶向,和安全制动来确定攻击的时间和方式,这一新研究成果表明科学家们也许能将DNA测序数据与免疫警示的启动,靶向结合起来,更精确的研发针对癌症的疫苗和其它免疫治疗方案。此外,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免疫学新的基础性机制——当面对病毒侵袭的时候,免疫系统还有另外一种可以用于对付病毒攻击的基础机制,这将可以用于疫苗研制,帮助防治传染疾病和癌症。 在2013年,通过将两种针对不同生物通道的靶向免疫疗法结合,也许能得到更好的抗癌临床试验结果。 Science盘点2013科研热点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2-12/20121225175920850.htm 55,211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statistics 1 2 3 4 Top Years Publications ‍ 2011 2,685 ‍ 2010 2,597 ‍ 2008 2,571 ‍ 2009 2,559 ‍ 2007 2,529 ‍ 2005 2,378 ‍ 2012 2,354 ‍ 2006 2,332 ‍ 2004 2,218 ‍ 2003 2,124 ‍ 2002 2,062 ‍ 2001 1,896 ‍ 2000 1,710 ‍ 1999 1,546 ‍ 1998 1,362 ‍ 1997 1,333 ‍ 1996 1,257 ‍ 1995 1,144 ‍ 1994 1,134 ‍ 1993 1,101 1 2 3 4 1 2 3 ... 7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 United States 16,628 ‍ Japan 3,421 ‍ Germany 3,141 ‍ Italy 2,179 ‍ United Kingdom 2,132 ‍ France 1,762 ‍ China 1,591 ‍ Netherlands 1,194 ‍ Australia 844 ‍ Canada 783 ‍ Israel 602 ‍ Spain 580 ‍ Sweden 579 ‍ Switzerland 564 ‍ Belgium 422 ‍ South Korea 408 ‍ Austria 297 ‍ Poland 247 ‍ India 231 ‍ Czech Republic 225 1 2 3 ... 7 1 2 3 ... 72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 Bethesda 1,431 ‍ New York City 1,265 ‍ Houston 1,008 ‍ Seattle 899 ‍ London 860 ‍ Boston 858 ‍ Philadelphia 644 ‍ Los Angeles 631 ‍ Milano 593 ‍ Tokyo 592 ‍ Baltimore 530 ‍ Pittsburgh 515 ‍ Paris 424 ‍ Chicago 365 ‍ Heidelberg 362 ‍ Durham 355 ‍ Beijing 327 ‍ Amsterdam 303 ‍ München 289 ‍ Roma 286 1 2 3 ... 72 1 2 3 ... 185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 Cancer Res 1,963 ‍ J Immunol 1,554 ‍ Blood 1,294 ‍ Cancer Immunol Immun 1,124 ‍ Bone Marrow Transpl 1,112 ‍ Int J Cancer 970 ‍ Clin Cancer Res 846 ‍ Cancer 759 ‍ J Immunother 664 ‍ J Natl Cancer I 594 ‍ Brit J Cancer 465 ‍ Anticancer Res 455 ‍ Vaccine 443 ‍ J Clin Oncol 439 ‍ Gan To Kagaku Ryoho 402 ‍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380 ‍ P Natl Acad Sci Usa 319 ‍ Leukemia 313 ‍ J Exp Med 310 ‍ Brit J Haematol 298 1 2 3 ... 185 1 2 3 ... 1248 Top Terms Publications ‍ Humans 41,629 ‍ Immunotherapy 30,914 ‍ Neoplasms 28,582 ‍ Patients 23,577 ‍ Animals 23,292 ‍ Immunization 20,452 ‍ Immunity 19,143 ‍ Mice 16,239 ‍ T-Lymphocytes 16,226 ‍ Antigens 13,650 ‍ antigen binding 11,755 ‍ Vaccination 11,524 ‍ Antibodies 11,479 ‍ Lymphocytes 10,997 ‍ Adult 10,843 ‍ Vaccines 10,561 ‍ Middle Aged 10,423 ‍ Therapeutics 8,753 ‍ immune response 8,282 ‍ Antibodies, Monoclonal 8,027 1 2 3 ... 1248 publications over time world map
个人分类: 肿瘤研究|30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研动态 11月7日
xupeiyang 2012-11-7 10:13
· Cell聚焦中国免疫学之自身免疫篇 (11-7) · PNAS:癌细胞分析新技术 (11-7) · Nature揭示贫血分子机制 (11-7) · 高血压损害大脑时间或早于预期 (11-7) · 科学家探究干细胞癌变之谜 (11-7) · 研究发现大脑能“看见”的东西比眼睛更多 (11-7) · 南医大探索出“管控”人体免疫功能新方法 (11-7) · Cell聚焦中国免疫学之干细胞与免疫 (11-6) · 顶级华人科学家解析中医传统治疗分子机制 (11-6) · Science:免疫助力细胞重编程 (11-6) · 两篇《柳叶刀》子刊文章聚焦阿尔茨海默氏症 (11-6) · 研究人员发现学数学可损伤大脑 (11-6) · Cell聚焦中国免疫学之特异性免疫篇 (11-5) · 军事医学科学院Cell子刊干细胞研究新成果 (11-5) · 华裔女学者Science解析干细胞表观遗传 (11-5)
个人分类: 科研动态|1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华大学医学院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招聘副教授/讲师/博士后/研究
talentblog 2012-10-18 16:10
Tsinghua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Open positions for Co-PIs (Assistant/Associate professors), Postdoctoral Fellows, and Research Assistants The newly established 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 laboratory is engaged in the fundamental basic research in the immune system, in combination with murine models of autoimmune diseases, asthma, and microbial infection, in Tsinghua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Open positions are available in the levels of Co-PIs (Assistant/Associate professors), Postdoctoral fellows, and Research assistant (Technicians). The projects will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reas: 1) Mechanisms of lymphocyte differentiation and epigenetic control, 2) Lymphocyte activation and tolerance induction, 3) T lymphocyte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4) Establishment and mechanistic investigation of mouse models of autoimmune diseases, allergy, virus and bacterium infections. 清华大学医学院新建细胞与分子免疫学实验室致力于免疫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同时应用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哮喘,和感染性动物模型。现招聘副教授/讲师/博士后/研究助理若干名,从事以下研究内容:1)淋巴细胞的分化机理与表观遗传学调节,2)淋巴细胞活化与免疫耐受,3)T 细胞信号传导,4)自身免疫,变态反应,病毒及细菌感染等重大疾病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分子水平发病机制探索。 Opens Positions 职位: 1.Co-PIs (Assistant/Associate professors) 副教授/讲师 (2名) 1)A PhD degree in immunology,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logy, or other related field, prior research experiences in molecular and cellular immunology, or familiar with animal models. 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或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有细胞及分子免疫学或免疫动物模型研究的经历。 2)2~3 or more years of post-doctoral experiences in overseas or China. 具有2~3年以上海外或国内博士后经历(副教授,海外经历者优先)。 3)First-authored publications in peer-reviewed high impact journals. 有第一作者在国际高水平刊物发表论文的记录。 4)Experiences in grant applications (overseas or domestic). 有申请基金(国外或国内)的经历。 5)Highly self-motivated and strong scientific integrity. Leadership in team build-up and cooperation. 工作勤奋,热爱科研,有团队组织和协作精神。 6)Able to assist the PI to manage projects and instruct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technicians. 辅助教授管理科研项目,并能指导研究生和研究助理。 2.Postdoctoral fellows 博士后 (5~6 名) 1)A PhD degree in immunology, cellular biology, or other related field. Research experiences in molecular and cellular immunology or immunological animal models preferable. 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或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有细胞及分子免疫学或免疫动物模型研究的经历。 2)A first-authored publication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有第一作者在国际刊物发表论文的记录。 3)Highly self-motivated and strong scientific integrity. Team-work and cooperation spirit. 工作勤奋,热爱科研,有团队协作精神。 4)Capable to assist PI to instruct postgraduate students. 能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 3.Research assistants 研究助理 (2 名) 1) A master degree or above in any field of biology is required. Those with previous experience in immunology or animal research are encouraged to apply. 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硕士毕业。有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的实际操作能力。 2)Strong self-motivation and scientific integrity,assistance to other team members to perform projects. Strong communication skills. 工作勤奋,热爱科研,能够协助研究室其他研究人员的研究课题。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 Strong ability of learning and adaptability. 有较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4) A certain ability of reading and communicating in English. 有一定的英语阅读和交流能力。 To apply 应聘 : 应聘者需提供完整电子版英文或中文简历及三位推荐人的联系信息发至: kikyou1517@163.com 。请注明“清华大学细胞与分子免疫学+应聘岗位名称+名字”。应聘者材料将严格保密,薪酬面议。 Please send a resume/CV,a cover letter and contacts for three referees in English to kikyou1517@163.com, with message header:Tsinghua 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 position title+ Full name.
26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些有关免疫学的博文
wilber983046 2012-9-22 21:57
我把过去一年内我写的有关免疫学的博文归纳了一下,代表一个思考和学习的过程: 个体化的免疫系统 个体化免疫系统与疾病易患性 用中医理论来理解免疫系统 免疫组库实验成功 《好细菌,坏细菌》 读免疫学史 Burnet的克隆选择学说 和儿子谈免疫 美国政府的7000亿救市计划与免疫 探索频道制片来访 再次创业:成立了两个新公司 新生儿肠道坏死病 对自身免疫疾病的思考 表型,基因型和经济学 免疫组库,抗菌素,和进化 记忆 免疫学年会 西雅图开免疫学年会 等待我们有关免疫组库的第一篇论文发表 检测免疫组库多样性的简便技术 论文没有被接受 免疫抑制剂延长寿命 如何定义肿瘤这个“病” 西安事变和免疫 GWAS的误区 Epigenetics和免疫组库的关系 参与开创新学科 从这些博文可以看出我这一年多在免疫学上花的心思不少,不论何时何地都可能触发对这个领域的一些思考。这也许是跨行业的好处。既然不是学免疫的出身,就是一张白纸,也不受那个领域的条条框框的限制。 转自: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0052do=blogid=278419
1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抗病毒史话(4)免疫学的丰碑——巴斯德
热度 7 fs007 2012-8-20 07:02
寻正 【按:本系列为《科学画报》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系列之三与四来源为:《科学画报》2012年第八期。《科学画报》发布文章在原稿基础上有压缩修改。】【系列作品: (1)外星人来访 (2)看不见的敌人 (3)接力十年防天花 (4)免疫学的丰碑——巴斯德 (5)揭开病毒的面纱(6)保护濒危的病毒?】 “实验科学喜欢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路易斯*巴斯德 在1822年,中国的泰坦尼克“的星号”沉没在南中国海,死亡人数超过后来的泰坦尼克大灾难。在这一年12月7日,路易斯*巴斯德出生在法国多尔。巴斯德祖父是农奴,父亲是贫穷的鞣制工,巴斯德出身贫贱,在学业上也并不出色,如果说他早期有什么才华的话,他表现出了当画家的潜力,巴斯德纪念馆保留着他少年时代一些出色的绘画。 没有人会在贫贱的学业上并不出众的巴斯德身上看到现代医学与抗病毒性疾病的巨大希望,其中包括他自己。象其他出身贫贱的人一样,巴斯德早年的梦想无非是获得生活的保障,愿意面对的问题是实用性的问题——正是巴斯德这种解决科学具体问题的细致入微的能力让他在不知不觉中橇开了现代医学与免疫学的大门。 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在科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法国科学院有着不亚于如今美国科学院的地位,各地的科学家如果有重大发现,很多都选择寄送法国科学院发布,以取得最大的影响。1859年,法国著名科学家普歇采用实验方法证明生命自发论。生命自发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有争议的话题,普歇第一次用详实的实验记录证明新的生命会从死亡生命体中重新发出,他的论文用了数百页来描述其实验结果。普歇的论文把已经存在的争议推向了高潮,法国科学院为此公开设下擂台,设立特别奖项,授予能用实验证实或者否认生命自发论的人。挟此前实验研究之余威,普歇瞄着该奖,基本上把它算作为自己的囊中之物。 然而,普歇被横空出世的巴斯德击败了,败得如此彻底,普歇都没有勇气在实验平台上跟巴斯德一较长短。巴斯德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证实普歇的所谓自发生命源于空气中细菌的污染,而一旦防止了细菌污染,就不能自发产生生命。即使在今天,巴斯德所设计的一系列实验都看上去无懈可击,展现了巴斯德把握实用技术的卓越才华。有后见之明的一些作者为普歇叫屈,认为巴斯德的实验方法杀不死细菌孢子,普歇如果坚持,他实际上有机会在当时获得该奖,击败巴斯德。但是,这种说法忽略了巴斯德在科学实验上的无与伦比的竞争力,正是他精确重复了普歇的实验并找到普歇实验的几乎所有的漏洞才导致普歇丧失拼擂的信心。如果普歇也找到了巴斯德实验的漏洞,更大的可能则是巴斯德会更早地发现煮沸也不能消灭的细菌孢子。 巴斯德终结生命自发论的理论意义在于颠覆了传统思维,把科学家的视野带入了微观世界,人们开始意识到我们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这种革命性的认知导致了实验科学的飞速进展,巴斯德因此成为法国科学界实用技术的攻坚能手。巴斯德对微生物的认知导致他随后提倡的巴氏杀菌术,迄今仍然是食品安全的最关键的技术。 在1865年,法国养蚕业面临灭顶之灾,大面积爆发不知名疾病。巴斯德此前担任过化学教授与物理学教授,从未跟疾病打交道,却因为卓越的实验能力而被选中成为攻坚主力。巴斯德奔赴法国南部重灾区,通过详细的观察与分析,巴斯德判断病蚕犯的是一种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病蚕中有微小的结节。他推荐蚕农凭此筛选无病蚕。来年新春检验巴斯德的理论,蚕病依然成灾!巴斯德为此受到了广泛的批评与攻击。巴斯德在羞愧中向蚕病寻仇,夜以继日的实验,无数的失败,最终巴斯德胜出,他发现了两种蚕病,一种是微孢子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另一种是病毒引起的软虫病,他随后倡导的筛捡方法挽救了濒危的养蚕业。 1868年巴斯德因中风而偏瘫,神奇的是,他的科学创造力似乎不受影响。他在蚕病上的成功让他成为攻坚鸡霍乱的主要研究人员。他成功的分离了鸡霍乱菌,1879年,由于实验人员碰巧把毒力减弱的霍乱菌接种给了鸡,他发现了减毒菌株可以诱发接种免疫,首次通过实验室发展了免疫菌株。巴斯德随后针对炭疽病这一造成畜牧业重大损失的疾病进行攻坚,并再次印证了他的减毒菌株可以作为 疫苗 的免疫理论,在1881年5月,他针对炭疽病的减毒疫苗接种的公开实验取得了巨大成功,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界与社会对他的免疫理论的认知。他为自己搭好了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将敲开人类疾病的系统免疫接种的大门。 巴斯德选中了狂犬病。狂犬病发者必死,死者在生前还要承受极大的痛苦,从疾病的恐怖程度上来说,狂犬病超过绝大多数的烈性传染病。19世纪欧洲社会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城市化进程导致人口密度大增,狂犬病毒在野生动物中积蓄也达到极高程度,这就导致了经常性地爆发狂犬病。巴斯德从1882年开始研究狂犬病,三年后就发明了狂犬病疫苗,即使是有着现代技术的研究人员,也难以望其项背,充分说明了当时巴斯德实验室寻求新的疫苗的实验室技术的成熟程度。 詹纳发现牛痘属于抗病毒免疫学的特例,天花病毒与牛痘病毒的一系列特性决定其发现模式是不可重复的。而巴斯德实验室开发狂犬病疫苗则是基于他所发展的免疫理论系统性地寻找减毒疫苗,其成功有必然性与可重复性,因此,巴斯德是当之无愧的免疫学奠基人,是他揭示了人类驯化烈性传染病的巨大潜力。 巴斯德的工作还极大地推动了微观世界的认知,细菌在微生物研究中原形毕现,病毒虽然更为微小,但距揭开其面纱已经是一步之遥。巴斯德于1895年9月28日去世,此时,科学家已经开始了发现病毒之旅。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6850 次阅读|7 个评论
衰老免疫学研究的知识发现
xupeiyang 2012-7-29 09:24
Start A-Literature C-Literature B-list Filter Literature A-query: aging C-query: immune response The B-list contains title words and phrases (terms) that appeared in both the A and the C literature. 2857 articles appeared in both literatures and were not included in the process of computing the B-list but can be viewed here . The results of this search are saved under id # 24296 and can be accessed from the start page after you leave this session. There are 2795 terms on the current B-list (发现461个 衰老免疫学与遗传基因相关的知识概念,对科研选题和进行中的相关科研工作也许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参考意义 are predicted to be relevant), which is shown ranked according to predicted relevance. The list can be further trimmed down using the filters listed in the left margin. To assess whether there appears to be a biological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 and BC literatures for specific B-terms, please select one or more B-terms and then click the button to view the corresponding AB and BC literatures. Use Ctrl to select multiple B-terms. http://arrowsmith.psych.uic.edu/cgi-bin/arrowsmith_uic/edit_b.cgi http://arrowsmith.psych.uic.edu/cgi-bin/arrowsmith_uic/view_b_txt.cgi?ID=24296 job id # 24296 started Sat Jul 28 20:14:44 2012 Max_citations: 50000 Stoplist: /var/www/arrowsmith_uic/data/stopwords_pubmed Ngram_max: 3 A_query_raw: agingSat Jul 28 20:14:52 2012 A query = aging started Sat Jul 28 20:14:52 2012 A query resulted in 50000 titles C_query_raw: aging Sat Jul 28 20:15:04 2012 C: aging 260867 A: pubmed_query_A 260867 AC: ( aging ) AND ( aging ) 260867 C_query_raw: immune response Sat Jul 28 20:15:16 2012 C: immune response 150821 A: pubmed_query_A 260867 AC: ( aging ) AND ( immune response ) 2857 C_query_raw: immune response Sat Jul 28 20:15:21 2012 C: immune response 150821 A: pubmed_query_A 260867 AC: ( aging ) AND ( immune response ) 2857 C query = immune response started Sat Jul 28 20:15:21 2012 C query resulted in 50000 titles A AND C query resulted in 2857 titles 46972 B-terms ready on Sat Jul 28 20:17:29 2012 Sem_filter: Genes Molecular Sequences, and Gene Protein Names 2795 B-terms left after filter executed Sat Jul 28 20:26:00 2012 B-list on Sat Jul 28 20:27:03 2012 1 toll receptor 2 akt 3 stat3 4 tlr2 5 foxp3 6 leptin 7 microrna 8 th1 9 sirt1 10 wnt 11 tlr4 12 cd40 13 foxo 14 vegf 15 tlr9 16 adiponectin 17 tlr 18 brca1 19 cox-2 20 opioid receptor 21 drb1 22 cytokine production 23 il-10 24 stat5 25 promoter polymorphism 26 metabolic syndrome 27 rankl 28 jak stat 29 smad3 30 hla drb1 31 genome wide 32 jnk 33 hepcidin 34 sirtuin 35 chemokine 36 nf kappab 37 apolipoprotein e 38 polymorphism promoter 39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40 follistatin 41 ccaat enhancer binding 42 ucp2 43 5-ht1a 44 e2f1 45 leptin receptor 46 caspase-8 47 k ras 48 lrrk2 49 homeobox 50 presenilin 51 zinc finger protein 52 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53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54 p38 mapk 55 mtor 56 trefoil factor 57 uncoupling protein 58 cd8 59 fdg 60 abeta 61 erk1 62 c jun n 63 ikappab 64 c myc 65 beta catenin 66 microsatellite 67 tlr-2 68 transcription factor 69 cd23 70 s100a8 71 neurotrophin 72 nfat 73 aggrecan 74 egr-1 75 sp1 76 16s rrna 77 caspase-3 78 th2 79 ppargamma 80 transporter gene 81 cpg 82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83 her-2 neu 84 at1 85 let-7 86 runx1 87 p27kip1 88 signal regulated kinase 89 ppar gamma 90 sonic hedgehog 91 autophagy 92 cdkn2a 93 caspase 94 erbb-2 95 hif-1 96 cyp2d6 97 cannabinoid receptor 98 fractalkine 99 tgf beta 100 toll 101 cyclophilin 102 tnfalpha 103 e knockout mice 104 cd28 105 eralpha 106 h2ax 107 adamts13 108 p66shc 109 vcam-1 110 cyclin dependent kinase 111 il-17 112 dystrophin 113 stat1 114 chaperonin 115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116 mdx 117 tandem repeat 118 braf 119 pi3k 120 her2 121 cftr 122 gstm1 123 glutaredoxin 124 grp78 125 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 126 5-ht2a 127 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128 rho kinase 129 non viral gene 130 cd40 ligand 131 ghrelin 132 target rapamycin 133 moesin 134 cxcr4 135 ctla-4 136 estrogen receptor 137 il-6 138 her-2 139 pten 140 oct-1 141 estrogen receptor beta 142 helicase 143 e virus 144 neu transgenic 145 map kinase 146 xiap 147 cpg island 148 hypercholesterolemia 149 16s 150 survivin 151 wt1 152 sod1 153 nkt 154 trkb 155 filaggrin 156 prohibitin 157 runx3 158 cd14 159 dicer 160 mdm2 161 il6 162 timp-1 163 tumor suppressor 164 aquaporin 165 psa 166 anca 167 estrogen receptor alpha 168 mthfr 169 nat2 170 tnf alpha 171 bcl xl 172 flk-1 173 cd4 174 nkg2d 175 retinoic acid receptor 176 gata-3 177 neu transgenic mice 178 smad 179 cytokine gene 180 ryanodine receptor 181 bdnf 182 cd34 183 importin 184 pml 185 cd103 186 irf-1 187 socs1 188 gelsolin 189 lck 190 p53 gene 191 baff 192 glutathione peroxidase 193 cb1 194 p53 195 cxcr2 196 ikkbeta 197 serum response factor 198 sca-1 199 cip1 200 cd38 201 rxralpha 202 kv1 203 signal regulated 204 immediate early gene 205 c jun 206 ccr5 207 cystatin c 208 cdna library 209 ifn 210 prokineticin 211 promoter polymorphism associated 212 il-15 213 mkp-1 214 abca1 215 syk 216 promoter methylation 217 fancc 218 sox2 219 nf kb 220 keap1 221 replication factor c 222 receptor gene 223 apoptosis related gene 224 trif 225 microsatellite marker 226 mek 227 alu 228 auf1 229 calnexin 230 cd95 231 dc signr 232 tachykinin 233 p300 234 creb 235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236 lp 237 interferon gamma 238 tau protein 239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240 statin 241 53bp1 242 anti egfr 243 p27 244 cd25 245 myd88 246 vegfr-2 247 cdna 248 gene promoter 249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promoter 250 retinoblastoma protein 251 xbp-1 252 mhc 253 pparalpha 254 amino acid transporter 255 suppressor cytokine signaling 256 sapk 257 ykl-40 258 axl 259 jak1 260 jak 261 16s rrna gene 262 hfe 263 interleukin receptor 264 ampk 265 p16ink4a 266 p2x 267 core promoter 268 reporter gene 269 hla 270 hdl 271 cd27 272 reelin 273 visfatin 274 angiotensin receptor 275 rna helicase 276 bax 277 dystroglycan 278 lox-1 279 myostatin 280 her-2 neu transgenic 281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82 c ebp 283 activin 284 lada 285 chemokine receptor 286 glycogen synthase 287 dqb1 288 lpr 289 heat shock protein 290 ikaro 291 skn-1 292 receptor kinase 293 mc1r 294 serial analysis gene 295 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296 gstt1 297 amp response element 298 tnf 299 jak2 300 rapd 301 ki-67 302 fas ligand 303 hsc70 304 ret 305 hnrnp 306 s100beta 307 peroxiredoxin 308 e deficient mice 309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10 myb 311 hdac 312 titin 313 cystatin 314 cpg island methylator 315 related gene 316 hsp70 317 prion protein 318 gene expressed 319 polg 320 tnfr1 321 cytokine 322 fen1 323 e cadherin 324 p38 325 chk2 326 smad2 327 urocortin 328 ifi16 329 apoe 330 galectin-1 331 npc1 332 pcr 333 ldlr 334 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 335 interleukin-10 gene 336 p22phox 337 tau 338 dap10 339 il-8 340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341 drb1 allele 342 stx2 343 ppar 344 nrf2 345 tradd 346 vitellogenin 347 cd47 348 cbl 349 iga 350 hur 351 tp53 352 mrsa 353 p38alpha 354 interleukin 355 nadph oxidase 356 laminin receptor 357 transposable element 358 darpp-32 359 wilm tumor gene 360 exon 361 hyperinsulinemia 362 icam-1 363 mcl-1 364 codon polymorphism 365 cyp1a 366 mri 367 nf kappa b 368 clpp 369 angiopoietin 370 protein kinase b 371 mmp-9 372 vitamin d receptor 373 traf2 374 nf 375 clock gene 376 aromatase 377 lhrh 378 p21cip1 379 gene family 380 e selectin 381 early gene 382 mek1 383 dysferlin 384 vav1 385 hiv 386 hox 387 tumor necrosis factor 388 hib 389 twin 390 bcl-2 391 metallothionein gene 392 p selectin 393 4e bp1 394 lamin 395 promoter hypermethylation 396 s100b 397 igf-1 398 mdr1 399 dip1 400 iga nephropathy 401 hif-1alpha 402 activation c jun 403 vhl 404 c fos 405 selenoprotein 406 granzyme b 407 platelet activation 408 tight junction protein 409 ugt1a1 410 ikk 411 annexin 412 gene zebrafish 413 maspin 414 progesterone receptor 415 schizophrenia susceptibility gene 416 mitofusin 417 allele 418 nox2 419 melanocortin receptor 420 collagen gene 421 dna methyltransferase 422 dqb1 allele 423 pecam-1 424 trpv1 425 bak 426 cd147 427 protein kinase 428 il-1ra 429 diabetes mellitus 430 ubiquitin 431 nk 432 hip 433 chaperone 434 ppar alpha 435 tlr3 436 snp 437 gene promoter polymorphism 438 adrenomedullin 439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440 connexin43 441 cd11b 442 tcr 443 endothelin 444 caga 445 vdac 446 rxr 447 arrestin 448 gm csf 449 connexin 450 cd44 451 interleukin receptor antagonist 452 tim-3 453 endoglin 454 pd l1 455 promoter 456 cbp p300 457 mkk7 458 ptpn22 459 pias3 460 gdnf 461 fk506 研究实例: http://arrowsmith.psych.uic.edu/cgi-bin/arrowsmith_uic/show_sentences.cgi Start A-Literature C-Literature B-list Filter Literature AB literature B-term BC literature aging toll receptor immune response 1: The JAK2-Akt-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beta signaling pathway is involved in toll-like receptor 2-induced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regulation.2012 Add to clipboard 2: Neonatal T-cell maturation and homing receptor responses to Toll-like receptor ligands differ from those of adult naive T cells: relationship to prematurity.2012 Add to clipboard 3: The role of Toll-like receptor s in age-associated lung diseases.2012 Add to clipboard 4: Toll-like receptor s: linking inflammation to metabolism.2011 Add to clipboard 5: Dysregulation of human Toll-like receptor function in aging .2011 Add to clipboard 6: 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in neural plasticity and disease.2011 Add to clipboard 7: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preconditioning against ischemic injury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toll-like receptor 4 expression in the rat developing brain.2011 Add to clipboard 8: Microglial p38alpha MAPK is a key regulator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up-regulation induced by toll-like receptor (TLR) ligands or beta-amyloid (Abeta).2011 Add to clipboard 9: Soyasaponin Ab Ameliorates Colitis by Inhibiting the Binding of Lipopolysaccharide (LPS) to Toll-like Receptor (TLR)4 on Macrophages.2011 Add to clipboard 10: Chronic exposure to interleukin-6 amplifies the response to toll-like receptor ligands: Implication on the pathogenesis of 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2011 Add to clipboard 11: Peptides targeting Toll-like receptor signalling pathways for novel immune therapeutics.2010 Add to clipboard 12: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Toll-like receptor 2 and 4 on peritoneal leukocyte populations from long-lived and non-selected old female mice.2010 Add to clipboard 13: Toll-like receptor 9-mediated inhibition of apoptosis occurs through suppression of FoxO3a activity and induction of FLIP expression.2010 Add to clipboard 14: The critical role of 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s in the induction and progression of autoimmune diseases.2009 Add to clipboard 15: 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toll-like receptor mRNAs in amyloid plaque-associated brain tissue of aged APP23 transgenic mice.2009 Add to clipboard 16: Age-associated inflammation and toll-like receptor dysfunction prime the lungs for pneumococcal pneumonia.2009 Add to clipboard 17: Variants in the 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malaria.2008 Add to clipboard 18: Toll-like receptor 3 is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embryonic neural progenitor cell proliferation.2008 Add to clipboard 1: The role of MAPK in CD4(+) T cells toll-like receptor 9-mediated signaling following HHV-6 infection.2012 Add to clipboard 2: Toll-like receptor s and diabetes: a therapeutic perspective.2012 Add to clipboard 3: Hematopoiesis sculpted by pathogens: Toll-like receptor s and inflammatory mediators directly activate stem cells.2012 Add to clipboard 4: Immunobiotic Lactobacillus jensenii Elicits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in Porcine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by Modulating Negative Regulators of the 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2012 Add to clipboard 5: Inductive expression of toll-like receptor 5 (TLR5) and associated downstream signaling molecules following ligand exposure and bacterial infection in the Indian major carp, mrigal (Cirrhinus mrigala).2012 Add to clipboard 6: Modulating Toll-like Receptor 7 and 9 Responses as Therapy for Allergy and Autoimmunity.2012 Add to clipboard 7: Complement takes its Toll: an inflammatory crosstalk between Toll-like receptor s and the receptors for the complement anaphylatoxin C5a.2012 Add to clipboard 8: B-cell adaptor for PI3K (BCAP) negatively regulates 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through activation of PI3K.2012 Add to clipboard 9: Modulation of normal and malignant plasma cells function by toll-like receptor s.2012 Add to clipboard 10: Deciphering the role of Toll-like receptor s in humoral responses to Borreliae.2012 Add to clipboard 11: Association Between Toll-Like Receptor s/CD14 Gene Polymorphisms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Korean Population.2012 Add to clipboard 12: Platelet Ca2+ responses coupled to glycoprotein VI and Toll-like receptor s persist in the presence of endothelial-derived inhibitors.2012 Add to clipboard 13: Toll like receptor 4 contributes to blood pressure regulation and vascular contraction i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2012 Add to clipboard 14: Toll-Like Receptor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in the COV434 Granulosa Cell Line.2012 Add to clipboard 15: Variants in Toll-like Receptor 1 and 4 Genes Are Associated With Chlamydia trachomatis Among Women With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2012 Add to clipboard 16: Expression of Toll-like receptor s and their detection of nuclear self-antigen leading to immune activation in JSLE.2012 Add to clipboard 17: Retinal Muller Glia Initiate Innate Response to Infectious Stimuli via 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2012 Add to clipboard 18: Toll-Like Receptor 3-Initiated Antiviral Responses in Mouse Male Germ Cells In Vitro.2012 Add to clipboard 参考文献 衰老如何影响免疫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1238do=blogid=596936
个人分类: 知识发现|31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科学咖啡馆”在我国的困境与前景
热度 1 kejidaobao 2012-7-9 14:19
文/党伟龙,王 涛 “科学咖啡馆”(Café Scientifique或Science Café)是20世纪末起源于欧洲的一种新型科普(科学传播)活动模式,并非特指某个以科学为主题的实体咖啡馆,更不只限于咖啡馆举办,诸如酒吧、剧院、书店、图书馆之类的休闲或文化场所均可。它在理念、组织、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体现了科学传播发展的新趋势,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四科”(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普及,具有切实可行的借鉴意义。 1 理念与特色 科学咖啡馆起初由对科学教育感兴趣的个人志愿发起。如英国第一家利兹(Leeds)科学咖啡馆创办者邓肯·达拉斯(Duncan Dallas)是一名电视制片人,美国最早的丹佛(Denver)科学咖啡馆,由科罗拉多大学免疫学教授约翰·科恩(John Cohen)创办。他们或从事科教工作,或对科学感兴趣,或已退休、想发挥余热,或纯粹为了休闲消遣,根据当时当地条件,发起了这类活动。后来,该活动在欧美渐成风气,一些学术共同体、公益团体、学校等,也纷纷加入资助创办行列,出现了专职负责活动日常运转的“协调员”(coordinator)。 科学咖啡馆的基本理念是:让科学家走下神坛,让科学技术在大众眼中不再显得那么高不可攀,在大家享受一杯咖啡的时候体验科学乐趣。对科学家来说,要求他们放低姿态,不再以高人一等的精英或专家身份出现在会议室或正式讲坛,而是以普通人和朋友身份出现在休闲场所,以聊天甚至辩论的方式与普通公众沟通。对普通公众来说,意在降低他们参与科学的门槛,使其在正常享受物质食粮时额外收获精神大餐。 2 国内现状 2003年作为“中英科技交流项目”的一部分,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将“科技咖啡馆”引入中国,先后在北京、南京、杭州、宁波、南通等地,与当地科协合办了多期活动。 2005年,国内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由上海科协与《新民晚报》合办的“新民科学咖啡馆”应运而生,至今已开展一百四十期,树立了沪上知名科普品牌。 此外,约从2009年开始,法国大使馆科技处和致力于传播法国文化的“法语联盟”(Alliance Francaise),在北京组织了将近二十期“科技咖啡角”活动,在上海、南京等地也组织了若干次类似活动。 3 困境与前景 1) 困境。作为一种新颖有趣的科学传播方式,科学咖啡馆在我国发展势头良好,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面临若干困境,如: 官方色彩。欧美科学咖啡馆多由个人或民间团体发起,形式多样,无一定之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草根运动;而在国内主要由大使馆、科协之类的半官方机构主办,这种背景使得该活动多少带有官方色彩,趣味性和自由灵活度相对欠缺。 地域性。就我国情形而言,该活动在大中城市较易流行,而在小城镇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前景不太乐观。我国最早的科学咖啡馆首现于北京,最具影响力的“新民科学咖啡馆”扎根于上海,均非偶然。 受众局限性。该活动虽然具备较强的草根性和开放性,但对参与者本身知识水平仍有基本要求。而经常热心参与的那些听众,显然以城市白领、学生、知识分子群体为主。如“新民科学咖啡馆”采取了自由报名但需筛选的准入制度,对参加者有一定限制。西方也有人对科学咖啡馆提出了批评,认为该活动局限于中产阶级的白人群体,忽视了底层公众和少数民族团体。 互动不足。由于国内科学家已习惯了作为“专家”的权威角色,所以很难和普通公众真正平等探讨甚至争辩一些问题。另外,英法大使馆的系列活动,以本国专家为主,用英语或法语讲座,虽然配有现场翻译,但语言问题也肯定会影响与听众的充分互动。 2) 前景。科学传播的形式越是灵活多样,就越有活力,越能让普通公众喜闻乐见,越能与当前肆虐的迷信与伪科学争夺市场。由于科学咖啡馆本身并不局限于某种固定模式,如:发扬其平等讨论特色,可举办科学辩论赛;发扬其娱乐特色,可举办科学剧场、科学影院(如果壳传媒的“未来光锥”和科学松鼠会的“小姬看片会”系列活动);发扬其文化特色,可组织科学读书会;发扬其凝聚力,可组织科学晚餐俱乐部……。 若将眼光放得更远些,还可以看到该类活动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第一,它是一种高级的智力休闲,不以获得证书或学历为目的,比较纯粹地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它鼓励普通公众的求知欲,丰富了大众日常文化生活。各地类似活动的蓬勃开展及其广泛群众基础,将有助于改善当地的文化氛围。 第二,它是一个交际平台,比Facebook之类的社交网络,给人们提供了更多面对面的感情交流机会。正如《纽约时报》采访的一位科学咖啡馆常客所说:“这是遇见志同道合之士的极好途径。如果因此结识某人,是我之幸;如果没有,我仍然乐在其中。” 以上两点,放到我国的政治语境下,亦可视为营造“学习型社会”、创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当然,目前我国科学咖啡馆远未形成风气,其社会意义尚未充分体现。对国内科普工作者来说,如何改善科普组织和机构高高在上的形象,如何将科普活动融入公众日常生活,发挥潜移默化之影响,无疑可从欧美同行那里得到诸多启示。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4233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1年免疫学国际研究前沿
xupeiyang 2011-12-30 08:05
RESEARCH FRONTS RANKINGS IN IMMUNOLOGY Sorted by: Citations Papers Citations per Paper Mean Year Fronts 1 - 20 (of 124) Page 1 of 7 View Fronts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Mean Year 1 CANNABINOID RECEPTOR ACTIVATION LEADS; CANNABINOID RECEPTOR 2; PROGENITOR CELL MOBILIZATION; MASSIVE MOBILIZATION;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2 10 5.00 2011.0 2 FOXO TRANSCRIPTION FACTORS; REGULATORY T CELL DEVELOPMENT; REGULATORY T CELL-MEDIATED CONTROL; REPROGRAMMED FOXP3(+) REGULATORY T CELLS PROVIDE ESSENTIAL HELP; CD8(+) T CELL PRIMING; NAIVE MICE 3 26 8.67 2011.0 3 LATENCY-ASSOCIATED NUCLEAR ANTIGEN; RTA/ORF50 TRANSACTIVATOR PROTEINS; STRUCTURE; FUNCTION; GAMMA-HERPESVIRIDAE 2 10 5.00 2011.0 4 NF-KAPPA B SUBUNIT RELA; NF-KAPPA B SIGNALING; LYSINE METHYLATION; ADJACENT LYSINE; SERINE DETERMINES HUMAN DNMT1 STABILITY 2 11 5.50 2011.0 5 NOTCH1 ACTIVATION; NOTCH1 GENE; ONCOGENIC ACTIVATION; IKAROS-DEFICIENT T-ALL; CONSERVED INTERNAL TRANSLATIONAL START SITE 3 19 6.33 2011.0 6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ABLATION; EARLY INTERFERON RESPONSES;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CD8(+) T CELL ACCRUAL; HIGHLY IMMUNOGENIC MOLLUSCUM CONTAGIOSUM VIRUS (MCV)-INDUCED SKIN LESIONS; ANTIVIRAL NK 2 12 6.00 2011.0 7 HUMAN CIRCULATING MEMORY CD4(+) T CELLS; IL-17-PRODUCING T CELLS; CD4(+) T(H)2 MEMORY/EFFECTOR CELLS; PRODUCE INFLAMMATORY IL-17 CYTOKINE; NOVEL SUBSET 5 57 11.40 2010.8 8 UNTREATED UNCOMPLICATED CHLAMYDIA TRACHOMATIS DURATION GENITAL INFECTION-CHLAMYDIA RESOLUTION FACTOR HUMAN STUDIES REVIEW; UNTREATED CHLAMYDIAL GENITAL INFECTION; CHLAMYDIA TRACHOMATIS PERSISTENCE INVITRO; GENITAL TRACT DISEASE 9 86 9.56 2010.8 9 NLRP3 INFLAMMASOME INTESTINAL HOMEOSTASIS REGULATION ROLE; NLRP3 INFLAMMASOME FUNCTIONS;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INFLAMMATION-INDUCED TUMORIGENESIS; TYPE I INTERFERON INHIBITS INTERLEUKIN-1 PRODUCTION 4 38 9.50 2010.7 10 BUPRENORPHINE/NALOXONE TREATMENT; HIV TREATMENT; INTEGRATED HIV CARE; PROVIDE BUPRENORPHINE TREATMENT; HIV PRIMARY CARE 5 46 9.20 2010.6 11 HUMAN NEUTROPHILS; TH17 CELLS; EVIDENCE; CROSS-TALK; MARROW 2 39 19.50 2010.5 12 IL-9-PRODUCING T CELLS; IL-9 GOVERNS ALLERGEN-INDUCED MAST CELL NUMBERS; TRANSCRIPTION FACTOR PU; ALLERGIC INFLAMMATION; CHRONIC REMODELING 2 32 16.00 2010.5 13 PANDEMIC INFLUENZA A/H1N1 VIRUS INFECTION; OSELTAMIVIR-RESISTANT PANDEMIC INFLUENZA A(H1N1) 2009 VIRUS; PANDEMIC (H1N1) 2009 VIRUS; H1N1 NOVEL INFLUENZA; NOVEL INFLUENZA A/H1N1 7 96 13.71 2010.5 14 PANDEMIC INFLUENZA A/H1N1; H1N1 INFLUENZA VACCINE; NATIONAL VACCINATION CAMPAIGN; VACCINATION INTENTION; RISK GROUP UPTAKE 2 15 7.50 2010.5 15 PUTTING INNATE IMMUNITY; ANTIBODY RESPONSES; VACCINE ADJUVANTS; PROGRAMMING; MAGNITUDE 2 40 20.00 2010.5 16 LONG PENTRAXIN PTX3; HUMORAL INNATE IMMUNITY; FC GAMMA RECEPTORS; ASPERGILLUS FUMIGATUS; LEUKOCYTE RECRUITMENT 3 63 21.00 2010.3 17 BROADLY NEUTRALIZING H1N1 INFLUENZA ANTIBODY VACCINE INDUCTION; 2009 PANDEMIC H1N1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HIGHLY CONSERVED INFLUENZA VIRUS EPITOPE; SEVERE PANDEMIC 2009 H1N1 INFLUENZA DISEASE; INFLUENZA VIRUS VACCINE BASED 12 486 40.50 2010.2 18 CUTANEOUS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FECTION; INNATE IL-17-PRODUCING CELLS; HOST DEFENSE; IMMUNE SYSTEM; ESSENTIAL 2 79 39.50 2010.0 19 EFFECTOR T CELL PLASTICITY; HELPER CD4(+) T CELLS; MECHANISMS UNDERLYING LINEAGE COMMITMENT; CHANGING CIRCUMSTANCES; FLEXIBILITY 2 107 53.50 2010.0 20 HIV-1 MUCOSAL TRANSMISSION; TARGETING EARLY INFECTION; ELUSIVE AIDS VACCINE; IMMUNOLOGY 2 94 47.00 2010.0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1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英--日--中免疫学研究文献引证对比分析 1970-2011
热度 1 xupeiyang 2011-12-28 16:28
看看四个国家的平均引用次数、H指数,中国差距很大 。 每年出版的文献数 显示最近 20 年。 查看所有年份的图表。 每年的引文数 显示最近 20 年。 查看所有年份的图表。 找到的结果数: 9957 被引频次总计 : 196121 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 : 188569 施引文献 : 156479 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 : 152477 每项平均引用次数 : 19.70 h-index : 156 主题=(IMMUNOLOGY) 精炼依据: 国家/地区=( USA 美国) 时间跨度=所有年份. 数据库=SCI-EXPANDED. 每年出版的文献数 显示最近 20 年。 查看所有年份的图表。 每年的引文数 显示最近 20 年。 查看所有年份的图表。 找到的结果数: 2102 被引频次总计 : 43704 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 : 42991 施引文献 : 39193 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 : 38729 每项平均引用次数 : 20.79 h-index : 92 主题=(IMMUNOLOGY) 精炼依据: 国家/地区=( ENGLAND 英国 ) 时间跨度=所有年份. 数据库=SCI-EXPANDED. 每年出版的文献数 显示最近 20 年。 查看所有年份的图表。 每年的引文数 显示最近 20 年。 查看所有年份的图表。 找到的结果数: 1078 被引频次总计 : 14512 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 : 14310 施引文献 : 13465 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 : 13299 每项平均引用次数 : 13.46 h-index : 53 主题=(IMMUNOLOGY) 精炼依据: 国家/地区=( JAPAN 日本 ) 时间跨度=所有年份. 数据库=SCI-EXPANDED. 每年出版的文献数 显示最近 20 年。 查看所有年份的图表。 每年的引文数 找到的结果数: 687 被引频次总计 : 3882 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 : 3760 施引文献 : 3626 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 : 3536 每项平均引用次数 : 5.65 h-index : 27 主题=(IMMUNOLOGY) 精炼依据: 国家/地区=( PEOPLES R CHINA 中国 ) 时间跨度=所有年份. 数据库=SCI-EXPANDED. 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CitationReport.do?product=WOSsearch_mode=CitationReportSID=Y2klHDDmKBnLJLcC3k2page=1cr_pqid=35viewType=summary
个人分类: 引证分析|175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免疫学研究文献引证分析报告 1970-2011
xupeiyang 2011-12-28 16:14
主题=(IMMUNOLOGY) 精炼依据: 国家/地区=( PEOPLES R CHINA ) 时间跨度=所有年份. 数据库=SCI-EXPANDED. 找到的结果数: 687 被引频次总计 : 3882 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 : 3760 施引文献 : 3626 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 : 3536 每项平均引用次数 : 5.65 h-index : 27 每年出版的文献数 20 年 每年的引文数 20 年 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CitationReport.do?product=WOSsearch_mode=CitationReportSID=Y2klHDDmKBnLJLcC3k2page=1cr_pqid=25viewType=summary
个人分类: 引证分析|14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十年免疫学学科中国学者SCI十大发文期刊
wanyuehua 2011-12-26 09:55
2001-2011 年 SCI 收录至少有一位中国学者(不包括台湾地区)发表的论文 989,662 篇(截至到 2011 年 12 月 26 日 按出版年统计),其中免疫学( Immunology )学科论文 9,723 篇, 9,723 篇论文包括学术论文 8,257 篇、会议摘要 718 篇、综述 283 篇、会议论文 279 篇、通讯 247 篇、社论 182 篇、更正 35 篇、书评 3 篇、传记 1 篇等。 9,723 篇文章共被引用 69766 次(其中 2008 年被引用 8509 次、 2009 年被引用 11923 次, 2010 年被引用 15556 次, 2011 年被引用 17128 次),平均引用 7.18 次,年均引用次数 5813.83 , H 指数为 72 (有 72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72 次以上) 。 9,723 篇文章共发表在 143 种免疫学学科期刊上,其中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见下表: 表一 2001-2011 年 SCI 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免疫学学科论文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 排名 期刊名称 2010 年 影响因子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1 Vaccine 《疫苗》 3.572 633 6.510 % 2 Transplantation Proceedings 《移植学会会报》 0.993 620 6.377 % 3 Journal of Immunology 《免疫学杂志》 5.745 435 4.474 % 4 Fish Shellfish Immunology 《鱼类与有壳水生生物免疫学 3.044 431 4.433 % 5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国际免疫药理学》 2.325 374 3.847 % 6 Tissue Antigens 《组织抗原》 3.024 352 3.620 % 7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新发传染病》 6.859 249 2.561 % 8 Molecular Immunology 《分子免疫学》 2.916 249 2.561 % 9 Hybridoma 《杂交瘤》 0.462 217 2.232 % 10 Cellular Molecular Immunology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26 213 2.191 % 附: 2001-2011 年 SCI 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免疫学学科论文发文量居前 100 位的期刊 排名 期刊名称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1. Vaccine 633 6.510 % 2. Transplantation Proceedings 620 6.377 % 3. Journal of Immunology 435 4.474 % 4. Fish Shellfish Immunology 431 4.433 % 5.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374 3.847 % 6. Tissue Antigens 352 3.620 % 7.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49 2.561 % 8. Molecular Immunology 249 2.561 % 9. Hybridoma 217 2.232 % 10. Cellular Molecular Immunology 213 2.191 % 11. Inflammation Research 188 1.934 % 12. Clinical Immunology 182 1.872 % 13. Cytokine 180 1.851 % 14. Developmental and Comparative Immunology 157 1.615 % 15.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55 1.594 % 16. Transplantation 148 1.522 % 17. Human Immunology 146 1.502 % 18.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135 1.388 % 19.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133 1.368 % 20. Immunology Letters 133 1.368 % 21. Canad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128 1.316 % 22. Veterinary Immunology And Immunopathology 127 1.306 % 23. Aids Research and Human Retroviruses 125 1.286 % 24.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124 1.275 % 25. Journal of Antibiotics 124 1.275 % 26.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Immunology 124 1.275 % 27.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Immunology 116 1.193 % 28. Journal of Neuroimmunology 116 1.193 % 29. Infection and Immunity 112 1.152 % 30. Allergy 111 1.142 % 31. Cellular Immunology 109 1.121 % 32. Clinical and Vaccine Immunology 107 1.100 % 33. Cancer Immunology Immunotherapy 100 1.028 % 34. Journal of Clinical Immunology 89 0.915 % 35. Transplant Immunology 89 0.915 % 36. Journal of Immunological Methods 83 0.854 % 37. American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Immunology 82 0.843 % 38. Jaids Journal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s 81 0.833 % 39. Inflammation 79 0.813 % 40. 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 79 0.813 % 41. Aids 78 0.802 % 4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munogenetics 78 0.802 % 43. 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 76 0.782 % 44. Viral Immunology 71 0.730 % 45. Food and Agricultural Immunology 70 0.720 % 46. Immunology 70 0.720 % 47.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69 0.710 % 48. Immunopharmacology and Immunotoxicology 68 0.699 % 49. Microbes and Infection 66 0.679 % 50. Apmis 65 0.669 % 51. Biology of Blood and Marrow Transplantation 65 0.669 % 52. Immunological Investigations 64 0.658 % 5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d Aids 62 0.638 % 54. Fems Immunology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 60 0.617 % 55. Mediators of Inflammation 58 0.597 % 56. Journal of Immunotherapy 56 0.576 % 57. Microbial Pathogenesis 51 0.525 % 58.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Allergy 46 0.473 % 59. Immunobiology 46 0.473 % 60.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Immunology 45 0.463 % 61.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 45 0.463 % 62. Immunogenetics 44 0.453 % 63. Journal of Interferon and Cytokine Research 41 0.422 % 64. International Immunology 38 0.391 % 65.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Allergy and Immunology 37 0.381 % 66.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33 0.339 % 67.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33 0.339 % 68. Indi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31 0.319 % 69. Genes and Immunity 30 0.309 % 70. Bmc Immunology 29 0.298 % 71. Immunology and Cell Biology 28 0.288 % 72. Journal of Immunoassay Immunochemistry 28 0.288 % 73. Pediatric Allergy and Immunology 27 0.278 % 74. Clinical and Diagnostic Laboratory Immunology 25 0.257 % 75. Nature Immunology 25 0.257 % 76. Parasite Immunology 24 0.247 % 77. Hybridoma and Hybridomics 23 0.237 % 78. Autoimmunity 22 0.226 % 79. Human Vaccines 22 0.226 % 80. Immunity 21 0.216 % 81. Clinical Developmental Immunology 20 0.206 % 82. Medical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20 0.206 % 83. Oral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20 0.206 % 84. Tuberculosis 20 0.206 % 85.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Allergy and Immunology 19 0.195 % 86. Journal of Autoimmunity 19 0.195 % 87. Journal of Investigational Allergolo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19 0.195 % 88. Neuroimmunomodulation 19 0.195 % 89. Lymphology 16 0.165 % 90. Annals of Allergy Asthma Immunology 15 0.154 % 91. Transplant Infectious Disease 15 0.154 % 92. Archivum Immunologiae Et Therapiae Experimentalis 14 0.144 % 93. Current Hiv Research 14 0.144 % 9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munopathology and Pharmacology 14 0.144 % 95. Journal of Biological Regulators and Homeostatic Agents 12 0.123 % 96. Comparative Immunology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11 0.113 % 97. Autoimmunity Reviews 8 0.082 % 98. Current Topics In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8 0.082 % 99. Innate Immunity 8 0.082 % 100. Biodrugs 7 0.072 %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10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
xuxiaxx 2011-10-27 08:59
来自生物通的某些信息 《PNAS》八大热点文章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1-10/20111026173606493.htm 蒲慕明最新PNAS文章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1-10/20111026165432254.htm 生物物理所2011连发两篇免疫学综述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1-10/20111026173357749.htm Nature:无创产前诊断时代的到来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1-10/20111026171740751.htm
18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诺贝尔奖与免疫学的百年渊源——兼评2011年诺贝尔医学奖
热度 4 liuboning 2011-10-17 06:54
诺贝尔奖与免疫学的百年渊源——兼评 2011 年诺贝尔医学奖 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评选备格外引人瞩目。这很大原因在于:此前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本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拉斯克奖被誉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获此殊荣的科学家,日后会染指诺贝尔医学奖的不在少数。这自然令国人对今年诺贝尔医学奖充满期待。(可删去,屠呦呦与该文联系不大) 1 0 月 3 日瑞典卡洛琳医学院宣布:三位免疫学家博伊特勒( Bruce A. Beutler )、霍夫曼( Jules A. Hoffmann )和斯坦曼( Ralph M. Steinman ),共同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具有戏剧性的一幕是,霍夫曼此前刚刚获得了本年度“邵逸夫奖”医学奖,斯坦曼则不幸运于颁奖前三天溘然离世。 获奖原因在于“免疫识别” 三位免疫学家获奖的依据是,分别发现“ Toll 样受体”、及“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颁奖词上免疫学术语,读起来佶屈、晦涩。用通俗的话讲,当外源致病因素(抗原)侵入机体时,机体会做出反应“清除”、“中和”它,这叫做“免疫应答”。有些免疫应答是与生俱来的,被称为先天的“固有免疫”。有些免疫应答是经抗原诱导后,产生的特异性反应,叫做 “适应性免疫”。 无论是“固有免疫”还是“适应性免疫”,都存在一个免疫系统如何识别“自我”和“非我”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免疫学上的“抗原递呈”的概念。即:只有修饰、加工后的抗原,才能被免疫细胞识别,发生“免疫应答”(删去)。 博伊特勒和霍夫曼发现了“ Toll 样受体”,便是识别抗原,激活“固有免疫系统”的受体蛋白。它能给白细胞发出警报( Toll the bell ),激活机体的第一道防线,这在真菌、细菌感染的治疗上,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 而 1973 年斯坦曼所发现的“树突状细胞”则是一种专职的“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并加工抗原,递呈给 T 细胞产生“适应性免疫”。由于它结合抗原的能力很强,外形奇特,如树突状,所以称之为“树突状细胞”。目前,利用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激活能力,开发出的肿瘤疫苗已经开始在临床上使用。斯坦曼本人在 2007 年诊断出“胰腺癌”后,就尝试了不下三种此类的疫苗。 面对外来抗原的入侵,机体如何区分“自我”和“非我”,这涉及到免疫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抗原识别”。 “ Toll 样受体”能够激活第一道防线(固有免疫系统),分泌白细胞杀死病菌。随后“树突状细胞”将抗原修饰、加工后,递呈给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的“适应性免疫”,进一步清除、中和抗原。无论是博伊特勒和霍夫曼发现的“ Toll 样受体”,还是斯坦曼发现的“树突状细胞”,都是在试图解释免疫学的核心问题——“免疫识别”。 此外,“树突状细胞”也能分泌“ Toll 样受体”,“ Toll 样受体”也参与“适应性免疫”反应,两者将机体的两大免疫体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联系了起来。 三人的研究成果,涵盖了免疫学上的两个研究领域——“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一个核心问题——免疫识别,这势必会对免疫学理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正如本届颁奖词中所言:“三人的研究是人们对于免疫学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改观!” 免疫学与诺贝尔奖的历史渊源 算上本届的诺贝尔医学奖,在免疫学研究范畴内所获得的诺贝尔医学奖已经累计到了 17 次。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免疫学能够屡获殊荣,这主要源于是其生命科学理论上取得的突破,以及在临床应用上获得的巨大成功。 在十九世纪,虽然人痘、牛痘可以预防天花,也出现了灭活疫苗(巴斯德的炭疽疫苗、狂犬疫苗)。但是人们只能靠接种疫苗“主动免疫”。对于机体免疫过程的发生原理,毫无认识。 1901 年,首次诺贝尔医学奖就授予了德国人贝林( Emil Von Behring ),其发现了“抗毒素”。用动物血清治疗白喉患者取得巨大成功。这也是免疫学上“被动免疫”和“血清疗法”的先河。当初的“抗毒素”便是今天免疫学上的“抗体”概念的雏形。 1908 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欧立希( Paul Ehrlich )和俄国科学家梅切尼科夫( Elie Metchnikoff ),前者提出:抗体侧链形成的理论,认为抗体和抗原可以如同如同“钥匙和锁的匹配”,并且发现了补体的效应功能。因此被称为“体液免疫之父”;后者发现巨噬细胞和小噬细胞可以清除病原菌,提出了创立了“细胞吞噬学说”,被誉为细胞免疫之父;体液、细胞免疫学说的形成,也标志免疫学科理论架构的形成。 此后,诺贝尔医学奖就格外钟情“免疫学”这个年轻学科,基本上免疫学范畴内每一个核心问题的阐释,每一次基础理论突破,都在若干年后荣膺诺贝尔医学奖。 对于抗体的物质基础,美国科学家埃德尔曼、英国科学家波特研究发现,抗体是四肽组成的免疫球蛋白( 1972 年诺贝尔奖)。 对于抗体多样性的来源问题,从开始的“侧链形成理论”( 1908 年诺贝尔奖)、发展到“克隆选择学说”( 1960 年诺贝尔奖)再到相对成熟的“天然选择学说”( 1984 年诺贝尔奖),最终通过杂交瘤技术( 1984 年诺贝尔奖)和抗体基因重排规律( 1987 年诺贝尔奖),得以证明。 关于病理性免疫应答的问题,里歇( Charles Richet )发现过敏反应( 1913 年诺贝尔奖),博尔特( Daniel Bordet )发明了组胺药物化学疗法;对于自身耐受的问题,伯内特和梅达沃 ( Peter.B.Medawar ) 提出和证明了胚胎期形成免疫耐受的概念( 1960 年诺贝尔奖),这也为临床上,器官移植中用使用“诱导耐受”抗移植排斥奠定了基础( 1990 年诺贝尔奖)。 关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多赛( Jean Dausset )发现人 HLA 基因和斯内尔( George Snell )发现小鼠的 H-2 基因( 1980 年诺贝尔奖),并进一步认识到,是“组织相容复合物”控制这免疫应答的遗传性( 1990 年诺贝尔奖)。 而本届获奖的 “ TOLL 样受体”、“树突状细胞”,则分别解释了“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的抗原识别问题。 进一步讲,诺贝尔奖不仅见证了免疫学的发展历程,更是划分免疫学若干时期的关键节点。 在 1890 年发现“抗毒素”之前,虽然人们已经利用灭活病菌制作疫苗,但是对于免疫发生的原理,毫无所知。此前的免疫学属于“巴斯德微生物时代”,只能称作“经验免疫学”。直到免疫学基本理论(体液免疫学说、细胞免疫学说)的提出,十九世纪上半叶,体液免疫学说的盛行,基于化学结构的抗体研究不断深入,使得初期的免疫学更像是“免疫化学”。 1957 年“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和此后抗体基因结构的阐明(利根川进)抗体多样性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释。免疫学研究又转向了生物学研究。抗体基因重排规律的解释( 1987 年诺贝尔奖)、及 MHC 结构马功能的研究、免疫应答分子机制的研究( 1996 、 2011 年诺贝尔奖),现代的免疫学已经进入到“分子免疫学”的层面。 获奖成果的临床应用 一百多年前,瑞典人诺贝尔作为一位化学家,他深知:解读生命科学奥秘对于人类自身的意义;而作为一位实业家,他更知道:能够将研究成果在医疗实践中应用才是最终目的。这也许是诺贝尔当年设立“医学奖或生理学奖”的初衷。而在生命科学领域理论突破,并能在医疗实践得到广泛应用,也一直是诺贝尔医学奖评选的标准之一。 今天回头看来,百年来一些诺贝尔奖的免疫学研究成果,基本都做到以上两点。 “抗毒素”治愈白喉病人,发明疫苗预防黄热病,利用组胺药物治疗过敏反应,根据血型抗原进行输血,抑制免疫排斥进行器官移植,等等。 除了这些直接用于临床的研究成果外。免疫学对于抗原、抗体、免疫应答过程的研究,也直接催生了现代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如今生物技术药物产业中,疫苗、抗体、细胞因子 无不来自于免疫学的研究成果。 以如今单克隆抗体为例,先是发现免疫反应的物质基础——抗毒素(抗原),成就了第一代抗体——多克隆抗体(抗体血清)。再是明晰抗体化学结构,探讨其生物合成,发明了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在此技术问世 11 年( 1986 年)后第二代抗体药物——治疗性单抗药物( OKT3 , muromonab )在美国上市。此后随着抗体基因重排规律的阐释,“重组抗体”作为第三代抗体逐渐问世。去年,单克隆抗体药物已经成为生物技术药物中的最大类别。而且,目前世界上销售额排名前十的药物,有五种属于单抗药物。 今年获奖的“ Toll 样受体”,近年已经成为重要药物靶点,以此开发的药物数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而以“树突状细胞”为主要成分的肿瘤疫苗 Provenge ,在去年 4 月在美国上市。我们可以乐观的期待,近些年对于“免疫应答分子机制”的研究,能够在肿瘤、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等临床领域,取得更多的应用。 回过头来看,获得拉斯克临床奖项的屠呦呦落选,恐不是“失之交臂”。(删去)三位免疫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当是“名至实归”;免疫学第十七次荣膺桂冠,也不必称奇! 因为,这背后是百年来免疫学的理论不断突破,以及取得、潜在的临床价值。 一百年来免疫学领域获诺贝尔医学奖的研究成果 1. 1901 年 Emil Von Behring (1854-1917) 发现抗体及建立血清疗法 2. 1905 年 Robert Koch (1843-1910) 对结核病及结核杆菌的研究 3. 1908 年 Paul Ehrlich (1854-1915) 抗体形成侧链学说 Elie Metchnikoff (1845-1916) 免疫细胞学说 - 吞噬细胞的作用 4. 1913 年 Charles Richet (1850-1935) 过敏反应的研究 5. 1919 年 Jules Bordet (1870-1961) 补体及补体结合反应 6. 1930 年 Karl Landsteiner (1868-1943) 人血型抗原 7. 1951 年 Max Theiler (1899-1972) 发明抗黄热病疫苗 8. 1957 年 Daniel Bordet (1907- ) 用组织胺药物治疗变态反应 9. 1960 年 F.M.Burnet (1899-1985) 克隆选择学说与获得性免疫耐受 Peter.B.Medawar (1915-1987) 获得性免疫耐受 10. 1972 年 Rodney.R,Porter (1917-1985) 抗体结构的研究 Gerald.M.Edelman (1929- ) 抗体结构的研究 11. 1977 年 Rosalyn Yallow (1921- ) 建立放射免疫分析技术 12. 1980 年 Baruj Benacerraf (1920- ) 免疫应答基因 Jean Dausset (1916- ) 人 HLA 结构 George Snell (1903- ) 小鼠 H-2 结构 13. 1984 年 Cesar Milstein (1927- ) 单克隆抗体技术及 Ig 遗传学研究 Georges.F.Kohler (1946-1995) 单克隆抗体技术 Niels.jerne (1912-1995) 天然选择学说,免疫网络学说 14. 1987 年 Susumn Tonegawa (1939- ) 抗体基因及抗体多样性遗传基础 15. 1990 年 joseph E.Murray (1921- ) 抗移植免疫排斥开展肾移植 E.Donnall Thomas (1920- ) 抗移植免疫排斥开展骨髓移植 16. 1996 年 Peter.Doherty (1941- ) MHC 生物学功能 Rolf.Zinkernagel (1944- ) MHC 生物学功能 17 , 2011 年 Bruce A. Beutler ( 1957- ) Toll 样受体在固有免疫中作用的研究 Jules A. Hoffmann ( 1941- ) Toll 样受体在固有免疫中作用的研究 Ralph M. Steinman ( 1943-2011 ) 树突状细胞功能的研究 已经发表,欢迎转载 免疫学与诺贝尔医学奖的百年渊源(自然杂志).pdf 感谢北京大学免疫学教授 谢蜀生老师(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15675 )对此文的审阅、修改
13027 次阅读|8 个评论
免疫学与诺贝尔医学奖
热度 7 xie44025 2011-10-4 16:13
免疫学的发展与医学进步 人类应用免疫的方法防治传染病的实践有着久远的历史。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 , 至少在 10 世纪以前,已在我国民间流行。人痘接种术从 17 世纪开始东传日本,西经印度、土耳其、俄罗斯传向欧洲,并在这些国家民间使用。毫无疑问,人痘接种术对 1798 年琴纳 (Jenner) 发明牛痘苗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经过了 200 年的努力,由于牛痘苗的使用,天花逐渐被控制。 1980 年 WHO 正式宣布,全球根除了天花。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人工免疫的方法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 无疑是医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19 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巴斯德( Pastuer )柯霍( Koch )在微生物学上的杰出工作,阐明了传染病的病原学基础。 1880 年代,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方法相继建立,将免疫接种法由单一防治天花,推进到多种传染病的防治; 1890 年代的 10 多年间,由于抗体的发现,建立了诊断传染病的沉淀反应、凝集反应和补体结合反应三大血清学技术。这些免疫学研究成果都有效地推动了对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对当时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中国人痘接种预防天花,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的大约一千多年的时间,免疫学的生理基础是不知道的(即不知道执行免疫功能的免疫系统是什么),它只是一种应用技术,其特点是经验操作和黑箱( black box )机制。在学科上只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因此可以称之为免疫学的经验时期。 从 4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末这二十多年间,是免疫学从理论框架到实验研究都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六十年代,由于胸腺功能的发现,淋巴细胞功能的确认,以及抗体四肽链结构及功能区 (domain) 结构的阐明,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确定了免疫系统的存。而在免疫学理论上,克隆选择学说也已经稳固地确定了它在新免疫学中的地位。免疫学的这些实验研究突破和理论进展,揭开了现代免疫学的序幕。 1971 年,第一届国际免疫学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并成立了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 IUIS ),这标志着免疫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免疫学进入了现代免疫学时期。在此后的三十年中,免疫学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影响了现代医学发展的进程。这种影响至今仍在继续。近半个世记来,免疫学研究的进展有以下几个标志性的特点: 一, 对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 1. 淋巴细胞的高度不均一性 。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承担者。 60 年代由于胸腺功能的发现,已经认识到淋巴细胞可以分为 T 、 B 细胞两大亚类。随后又发现 T 细胞的二个功能上不同的个亚群,即 T H 和 Tc/Ts 细胞。 80 年代末,莫斯曼( Mosmann )的研究又证明了 T H 细胞还可以根据它们产生的细胞因子不同而分为 T H1 和 T H2 二个亚类。此后的研究又发现一些不具有抗原特异识别功能的的淋巴细胞,如 NK 、 K 细胞等。 80 年代末,对 T 、 B 细胞 . 活化过程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抗原呈递细胞的概念,并由此发现了激发免疫应荅的关键细肥,树突状细胞( Dentritic cell, DC )。此后,对 DC 功能的研究迅速成为免疫学研究的热点。 2. 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的细胞相互作用 。免疫系统以“杀伤”为功能的特点,决定了淋巴细胞的活化一定不能是一个可以轻易启动的过程。 T 、 B 细胞的活化都必需获得二种信号,一种是由抗原受体( TCR,BCR )识别抗原引发的特异信号;另一种是最终导致 T 、 B 细胞活化的辅助刺激信号 (co-stimmlatory signals), 辅助刺激信号可以由相互作用的细胞间的多种膜分子对 (molecular pairs) 来提供(对 T 细胞来讲,最重要的是 CD 28 /B 7 通路,对 B 细胞来讲,最重要的是 CD 40 和 CD 40L ),也可以由细胞因子来提供。淋巴细胞只接受抗原信号,而缺乏辅助刺激信号,则导致免疫耐受。对成熟淋巴细胞免疫耐受产生条件和机理的研究,是现代免疫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的研究成果,必将会在器官移植,自身免疫病防治。生殖控制。以及病毒性疾病的治疗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3. MHC 结构与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 MHC 及其分子的研究开始于对移植抗原的研究。 40 年代末戈尔( Gorer )和斯耐尔( Snell )等对小鼠的主要移植抗原 (H-2 抗原 ) 系统的研究揭示了 H-2 抗原的多样性以及编码 H-2 抗原的基因是一个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现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与此同时多塞( Dausset )等对人的 HLA 进行了相同的研究;班拉塞拉夫( Beracerraf )等对 H-2 内控制免疫应答的基因( Ir 基因)进行的研究,揭示了启动和控制免疫应答的复杂分子事件。这些研究成果使斯耐尔、多塞和班拉塞拉夫获得 1980 年的诺贝尔奖。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MHC 分子是一种抗原提呈分子,抗原肽只有与抗原呈递细胞膜上的 MHC 分子结合才能被 T 细胞识别,并引发 T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由于这项有关 MHC 具体功能的研究,多赫迪( Doherty )和辛克拉杰( Zinkernagel )获得 1996 年诺贝尔奖。 4. T 细胞抗原受体体及 T 细胞发育生物学研究 。免疫细胞中,只有 T 、 B 淋巴细胞具有特异的抗原识别功能。早已证明, B 细胞的抗原受体是其膜 Ig ,但一直到 80 年代中期,用 T 细胞克隆和特异的克隆型单抗进行研究,才证明了 T 细胞抗原受体( TCR )是由与 Ig 完全不同的基因编码的分子,它是由二条重链组成的异二聚体 (Heterodimer) ,每条重链也可分为 V 区和 C 区。 TCR 结构的阐明,为弄清 T 细胞识别抗原的特点,对阐明 MHC 限制的分子机制起到重要作用。 T 细胞在胸腺内发育过程一直是免疫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对 T 细胞发育的研究揭示了 T 细胞识别的 MHC 限制(阳性选择)和 T 细胞克隆排除(阴性选择)的机制,极大地推动了免疫应答、免疫耐受,以及自身免疫形成机理的认识。 5. 抗体多样性遗传基础的阐明 。 1890 年抗体发现以来,抗体多样性(即有多少种不同的抗原,就能产生多少与之相应的抗体)一直是使免疫学家感到困惑不解的问题,它被一语双关地称为免疫学领域中的 GOD (上帝, Generation of Diversity )。对 Ig 分子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在蛋白质水平上阐明了抗体多样性的结构基础。 70 年代,日本科学家利根川进( Tonegawa )在瑞士巴塞尔免疫学研究所采用了分子杂交技术分别对胚胎期动物的 B 细胞的胚系基因以及成熟 B 细胞的基因组进行分析,证明编码 Ig V 区的基因是由多个基因编码的,它们在胚系基因组中是分开的,但在 B 细胞成熟过程中,这些基因发生重排,而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编码 Ig V 区的基因。重链 V 区基因由 V 、 D 、 J 基因片段重组而成,轻链 V 区由 V 、 J 基因片段重组而成。 V 、 D 、 J 基因片段本身具有多样性,但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体细胞突变, V-C-J 基因不同的重排组合方式;以及重链 V 区和轻链 V 区配对差异,就会产生出无数的不同的 V 区构型,来适应不同的抗原构型。对抗体基因的研究不但揭开免疫学中抗体多样性之迷,在遗传学上也打破了“一个基因一条多肽链”的理论,是分子生物学理论上的重要突破。抗体基因结构的阐明标志着分子免疫学的诞生,同时也为基因工程抗体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利根川进因此独得了 1986 年的诺贝尔奖。 6. 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网络 。 80 年代分子免疫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是 80 年代中期以后不断发现的新的免疫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机体内部细胞间信息交流的重要分子,它不但在免疫细胞间,也是免疫细胞与神经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的重要分子。众多的细胞因子在功能上互相协同或拮抗,形成一个免疫调节的网络,在机体内环境稳定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因子功能及其基因的研究也促进了一大批新型药物的产生,成为基因工程药物的重要来源。 7. 免疫细胞凋亡的研究 。 凋亡是机体各组织细胞按其功能而设置的一种程序化的死亡方式。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卫系统,要保持免疫系统功能有活力地正常进行,免疫细胞必需不断更新,因此凋亡在免疫系统表现特别活跃。 90 年代早期,免疫学对细胞凋亡的研究取得迅速进展,目前已知凋亡发生在中枢免疫器官中,不成熟的免疫细胞可以通过阴性选择而凋亡,是自身耐受形成的重要机制。此外,成熟淋巴细胞在对抗原应答时的一个特点是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当抗原排除之后,这些数量增加的细胞必需死亡,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这就是所谓的“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 AICD )。活化的淋巴细胞通过凋亡而被排除。这是机体免疫调节的重要方式。 AICD 受阻,不但促进淋巴组织增生,而且出现明显的自身免疫病。对免疫细胞凋亡的研究,促进了对凋亡在胚胎发育、肿瘤发生等领域中的研究,加深了对凋亡这一生理现象的缺损在疾病发生中重要性的认识。 8. 免疫细胞发育、活化、分化过程中细胞内信号传导系统的研究 。 在免疫学发展的早期,人们对免疫现象的认识只是经验性的:机体受抗原(如致病微生物)刺激可以产生相应的抵抗力;至于其机制是什么是不知道的;后来发现了抗体,但抗体是由什么细胞产生的也不清楚。此后证明了淋巴细胞是主要免疫细胞;知道了免疫现象是由淋巴细胞介导产生的;以后的研究又阐明了免疫细胞活化的过程和条件,免疫效应的分子机制等等。可以认为,从抗原刺激到抗原排除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大的黑匣子,免疫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层层开启这个黑匣子的过程。目前,对免疫细胞活化过程中细胞内部信号传导系统的研究,可以揭示抗原刺激。以及其它膜受体 - 配体相应作用引起效应细胞活化的细胞内机制,是在更深层次上打开“免疫”这个黑匣子的过程。目前,研究免疫细胞活化或凋亡过程中,细胞信号传导的过程和特点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它的研究成果不但对免疫学,而且对整个生命科学的研究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9. 天然免疫功能的研究 。近十多年来,由于对树突状细胞, NK 细胞,以及其它非特异免疫细胞在抗感染,抗肿瘤,以及在启动和调节特异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作用,曾长期被边缘化的天然免疫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今年 2011 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授与在这个领域作出关键性重要贡献的三位免疫学家,肯定了免疫学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 二, 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丰富了对机体内环境稳定机制的认识。 80 年代发现免疫细胞可以合成和释放神经肽。以后对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相互关系的研究就成了生命科学研究的新领域。目前已证实,免疫细胞表面具有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的受体,而神经细胞表面也具有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的受体。免疫系统可以合成释放内分泌激素和神经递质(如脑啡肽等)。这样,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就可以通过各自表面受体以及释放的介质,进行信息交流及功能调节,以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网络的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机体内环境稳定机理的认识,目前对这三大调节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这标志着人体科学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将机体的分子活动与宏观整体功能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自身,大大促进了人体科学的发展。同时为新医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网络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大大推进我们对人体这一复杂系统的认识。 三. 免疫学对医学各领域的渗透产生了一些免疫学分支学科,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发展 现代免疫学的发展丰富了基础医学的内容,免疫学向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渗透交叉,促进了基础医学的发展。免疫生物学研究从细胞、组织和器官水平揭示了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促进了细胞生物学、组织学、解剖学的发展;对免疫调节药物的研究产生了免疫药理学,阐明了一些药物作用的免疫学机理,并且开发出一大类新型药物,对肿瘤的治疗,以及器官移植排斥的防止等都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中药免疫药理学的研究推动了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抗感染免疫的研究促进了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的发展,为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机会。 免疫学向临床各学科的渗透,产生了免疫血液学、肿瘤免疫学、移植免疫学、变态反应与自身免疫病学等分支学科,对临床多种疾病的发病机理及诊断,治疗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半个世纪以来,免疫学不仅已从单纯的抗感染免疫的范畴扩大到涉及当代医学几乎所有的领域,而且在人类生殖控制以及延缓衰老等方面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免疫学这门新兴的科学以它强大的辐射力,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医学发展的进程。 四. 免疫学的发展促进了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回顾免疫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已清楚地看出,免疫学的每一个重要进展都推动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上世纪末,免疫学在抗感染方面的巨大成功,产生了生物制品这一新兴的生物技术产业。在过去 30 年中,免疫学的巨大进展,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范围内,推动了生物高技术的发展。用细胞工程产生的单克隆抗体,用基因工程产生的细胞因子,为临床提供了一大类具有免疫治疗和免疫调节作用的新型药物。目前以细胞因子和单克隆抗体为主要产品的生物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部门。毫无疑问,免疫学的研究还将继续为医学提供更多的新型药物,它们的开发和应用必将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将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回顾免疫学百年发展的历史,它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免疫学探索的是一个充满了无数奥秘和巨大机会的领域,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投身于这个领域的研究,他们从这里起步,有 38 人走上了获取诺贝尔医学奖之路。他们的工作,是免疫学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特征的丰碑,我们将他们的姓名列在这里,以纪念他们对免疫学发展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免疫学领域获诺贝尔医学奖的项目 1. 1901 年 Emil Von Behring (1854-1917) 发现抗体及建立血清疗法 2. 1905 年 Robert Koch (1843-1910) 对结核病及结核杆菌的研究 3. 1908 年 Paul Ehrlich (1854-1915) 抗体形成侧链学说 Elie Metchnikoff (1845-1916) 免疫细胞学说 - 吞噬细胞的作用 4. 1913 年 Charles Richet (1850-1935) 过敏反应的研究 5. 1919 年 Jules Bordet (1870-1961) 补体及补体结合反应 6. 1930 年 Karl Landsteiner (1868-1943) 人血型抗原 7. 1951 年 Max Theiler (1899-1972) 发明抗黄热病疫苗 8. 1957 年 Daniel Bordet (1907- ) 用组织胺药物治疗变态反应 9. 1960 年 F.M.Burnet (1899-1985) 克隆选择学说与获得性免疫耐受 Peter.B.Medawar (1915-1987) 获得性免疫耐受 10. 1972 年 Rodney.R,Porter (1917-1985) 抗体结构的研究 Gerald.M.Edelman (1929- ) 抗体结构的研究 11. 1977 年 Rosalyn Yallow (1921- ) 建立放射免疫分析技术 12. 1980 年 Baruj Benacerraf (1920- ) 免疫应答基因 Jean Dausset (1916- ) 人 HLA 结构 George Snell (1903- ) 小鼠 H-2 结构 13. 1984 年 Cesar Milstein (1927- ) 单克隆抗体技术及 Ig 遗传学研究 Georges.F.Kohler (1946-1995) 单克隆抗体技术 Niels.jerne (1912-1995) 天然选择学说,免疫网络学说 14. 1987 年 Susumn Tonegawa (1939- ) 抗体基因及抗体多样性遗传基础 15. 1990 年 joseph E.Murray (1921- ) 抗移植免疫排斥开展肾移植 E.Donnall Thomas (1920- ) 抗移植免疫排斥开展骨髓移植 16. 1996 年 Peter.Doherty (1941- ) MHC 生物学功能 Rolf.Zinkernagel (1944- ) MHC 生物学功能 17 , 2011 年 Bruce A. Beutler ( 1957- ) 天然免疫功能的研究 Jules A. Hoffmann ( 1941- ) 天然免疫功能的研究 Ralph M. Steinman ( 1943-2011 ) 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研究
11146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中国免疫学和微生物学文献计量分析报告 H指数92 1996-2010年
xupeiyang 2011-9-1 10:48
SCOPUS数据库 1996-2010 H指数 H Index 92 总文献量 Documents 23.657 可引文献量 Citable Documents 22.856 总被引文献量 Citations 156.980 自引文献量 Self Citations 54.645 篇均引用次数 Citations per Document 6,64 全部分析结果 http://www.scimagojr.com/countrysearch.php?area=2400country=CNw =
个人分类: 引证分析|1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学会议预报----器官移植 2011年
xupeiyang 2011-7-4 08:05
更多的器官移植会议 http://meeting.bimtdoctor.com/meeting_s.aspx?sid=24 第二届全国器官移植免疫学学术会议 2011年10月01日在 中国 北京 召开    由中国免疫学会移植免疫学分会和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解放军307医院全军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承办的“第二届全国器官移植免疫学学术会议”定于2011年10月中旬在北京召开。诚邀国内各位专家、同道踊跃投稿并参加会议交流, 本届会议的重点是促进器官移植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加强器官移植免疫学领域的临床转化与实际应用; 会议将邀请器官移... 第15届欧洲器官移植协会(ESOT)会议15th European... 2011年09月04日在 英国 格拉斯哥 召开    来自世界各地及欧洲各国的器官移植领域的专家学者将参加在苏格兰第一大城市格拉斯哥举行的此次盛会。他们将围绕移植免疫、肝移植手术、细胞排斥反应、抗体治疗、器官捐献与移植、胰腺胰岛移植、心脏移植、HI临床检测技术等方方面面交流信息,聆听专题讲座,观看海报演讲。届时,大会还将评选本年度最佳青年学者。本次大会的主要议题如下: 关于免疫耐受的重新思考的问题与挑战 ... 第6届国际显微重建外科协会大会6th Congress of th... 2011年06月29日在 芬兰 赫尔辛基 召开    第6届国际显微重建外科协会大会(WSRM2011)是双年度多学科国际性的论坛,在这里参会者可以与来自全世界的微创手外科、整形、骨外科以及基础研究人员交流各自的信息并建立起联系。本次会议由芬兰整形与麻醉外科学会主办,协办单位有芬兰手外科医师协会、斯堪的纳维亚显微重建工作组,预计将有800多专业人士参加会议。会议主要包括的方面有:乳房重建,头颈,上肢功能性手术,... 第6届国际儿科移植学会(IPTA)儿科移植会议6th Intern... 2011年06月25日在 加拿大 蒙特利尔 召开    第6届国际儿科移植学会(IPTA)儿科移植会议面向对实体器官、组织、骨髓/干细胞移植感兴趣的内科医师、外科医师、移植医生。会议内容有:免疫抑制新纪元,移植联合共阻断,儿科生物制剂,儿科实体器官移植当前临床实践,多种方法降低钙调抑制剂,人白细胞抗原与活体器官供者年龄对儿科实体器官移植结果的重要影响,ABO血型不合的肾移植,实体器官移植后的影像指导,儿科移植的争... 2011年全军器官移植学术会议 2011年06月17日在 四川 成都 召开    由全军器官移植学专业委员会和《解放军医学杂志》编辑部主办,成都军区总医院和解放军第452医院承办的2011年全军器官移植学术会议拟定于2011年6月17~19日在成都召开。 本次会议将成立新一届的全军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并邀请我军著名专家进行精彩演讲,围绕移植物长期存活、免疫耐受、免疫抑制剂合理应用、移植并发症等临床及基础研究的热点问题展开... 山东省第六次器官移植学学术会议暨新技术学习班 2011年06月01日在 山东 济南 召开    山东省医学会定于2011年6月在济南召开山东省第六次器官移植学学术会议暨新技术学习班。届时将邀请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任委员陈实教授、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教授、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刘永锋教授到会进行专题讲座与病例讨论。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会议内容:1.国内著名器官移植专家做专题讲座与病例讨论;2.学... 广东省医学会2011年器官移植学学术会议 2011年03月01日在 广东 广州 召开    为活跃广东省器官移植学学术气氛,推进广东省专科发展,广东省医学会定于2011年3月在广州召开广东省医学会2011年器官移植学学术会议。大会将特邀移植界的知名学者到会,介绍器官移植和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欢迎从事器官移植及相关科学的专家、同道踊跃投稿并出席会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征文内容:1、器官移植学新理论2、器官捐献相关技术、社会学和伦理学等问题3、... 第五届全国器官移植学术会议 2010年11月25日在 山东 济南 召开    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器官移植学组和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共同主办,山东省立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器官移植学术会议经过积极筹备,定于2010年11月25日至11月27日在山东济南举行,大会将邀请国内外移植领域知名专家就肾外大器官移植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讲座和讨论,欢迎各位同仁踊跃投稿参会。征文内容:1.肝移植手术技术进展、围手术期管理、术后随访及资料... 中国器官移植峰会暨器官移植医师高级研修班 2010年11月21日在 河南 郑州 召开    旨在提高中青年移植医师的专业基础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我国移植的整体水平,邀请有关专家介绍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热点问题,传授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并解答他们在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2086 次阅读|0 个评论
狂犬病的免疫学(译自 WHO最新发布丛书)
热度 10 yanjx45 2011-6-13 10:04
2011 年 2 月, WHO 最新发布了《疫苗接种的免疫学基础丛书,第 17 分册:狂犬病 (The Immunological Basis   for Immunization Series ,  Module 17: Rabies )》,现将其中的《第 2 章: 狂犬病的免疫学 》全文翻译如下: 2.1  临床疾病的预防 狂犬病与其他传染病相比最独特之处,就是在暴露于病毒之后,如能及时实施暴露后预防( PEP ),仍能防止临床疾病的出现,即使病人以前未接种过疫苗。 WHO 推荐的 PEP 包含三部分内容:( a )对伤口进行清洁、冲洗、消毒等处理;( b )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和给药途径,在 28 至 90 天的期间内接种疫苗;( c )所有三级(严重)暴露病人应在接种第一针疫苗的同时或之后一周内注射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 RIG )。暴露于狂犬病毒的后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暴露位置及严重程度,进入伤口的病毒量及其型别(基因型或生物型),以及接种是否及时、是否严格遵照 WHO 关于 PEP 的建议。病人的先天免疫(基础免疫系统产生的非特异抗病作用)和适应性免疫(高度特异,系统的细胞和体液免疫)都参与发挥保护作用以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除了对伤口的一些物理和化学处理措施以外, PEP 主要的免疫学目的是中和并清除暴露时侵入病人体内的狂犬病毒。为达此目的,需要以最快速度增加狂犬病毒中和抗体( RVNA )的数量。因此,一个关键问题是,保护性免疫反应应当能确保尽快产生直接针对狂犬病毒 G 蛋白的 RVNA 。 RVNA 水平几乎总是能在初次接种后的 7 至 14 天之间达到足以被检测到的浓度(适应性或主动免疫)。不过,由于人狂犬病无例外地是致命的,疫苗接种方案中尽早接种免疫球蛋白 (RIG) (被动免疫)的目的是提供补充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对于严重和 / 或多处受伤的病人。 2.2  狂犬病疫苗   自从 30 年前开始开发以来,细胞培养和基于鸡(鸭)胚的狂犬病疫苗( CCV )已证明对于预防人狂犬病高度有效,包括用于暴露前预防性接种( PrEP )和与 RIG 联合用于 PEP 。 CCV 的投产是一项重大进展,特别是其质量明显优于在一个世纪以前用受感染动物脑组织制造的第一种粗制的神经组织疫苗( NTV )。应当指出,所有 NTV 都是变态反应原, WHO 已建议用 CCV 替换 NTV 。几种不同的细胞已用于狂犬病疫苗的生产,包括地鼠肾细胞、人二倍体细胞、源自鸡胚和鸭胚的原代细胞系和 VERO 传代细胞系。由于用 Vero 细胞和鸡(鸭)胚原代细胞系生产的狂犬病疫苗扩大了 CCV 的安全应用范围,将 CCV 推广到了全世界。 CCV 还使疫苗扩展用于 PrEP 成为可能,从而可保护经常性暴露于狂犬病毒的人群。在过去的 20 年里发表了大量证明 CCV 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数据。 PEP 治疗程序中,使用 5 剂肌肉注射( IM ) CCV 的费用往往超出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病人的支付能力。因此,在预算短缺的地区, PEP 方案中 CCV 的使用往往无法兑现, WHO 建议采用皮内( ID )途径注射 CCV ,仍可达到规定的效力和免疫学标准。正在进行中的研究特别将目标定在开发新的廉价而有效的狂犬病疫苗,从而能最终降低全球范围内狂犬病预防的成本。 2.3 疫苗接种的免疫应答 早期的实验曾试图鉴别免疫系统的哪些部分与针对狂犬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有关,这些实验已经证明,灭活的狂犬病疫苗可以引起细胞毒性 T 细胞的增殖。后续的对小鼠的细胞介导免疫作用的实验证实,仅有细胞毒性 T 细胞并不能防止狂犬病,因为去除 CD8+T 细胞并不影响接种过疫苗的动物的抗病能力及存活率。研究显示,狂犬病灭活疫苗能采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II 类( MHCII )机制,同时刺激 B 细胞及 CD4+T 细胞,并通过引发一系列免疫应答来提供保护作用;这些免疫应答包括激活淋巴细胞、 CD4+ 抗体分泌型浆细胞以及产生中和抗体,中和抗体可迁移至神经系统实质。 CD4+T 细胞的激活最终将导致能识别并清除狂犬病毒的 RVNA 的产生,因此, CD4+T 细胞在保护暴露于狂犬病毒的病人避免发病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近期对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的免疫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包括 17 名健康人和五名罹患 B 和 T 细胞联合免疫缺陷症的病人。在所有健康人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结果表明,初次接种疫苗一周之后,免疫球蛋白 IgM 水平明显上升,两周之后, IgG ( IgG1 和 IgG3 )和 IgA 也明显上升。在同一项研究中,在一次疫苗加强接种之后, IgG 水平的增长(加强接种后一周检测)较之初次系列接种后明显加快。总之, IgG1 是狂犬病疫苗初次以及加强接种之后血清中 IgG 的主要亚型。另外五名患联合免疫缺陷症的病人在经同样程序接种后,他们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水平出现多项异常。 将有毒力的狂犬病毒接种到模型动物,病毒可能在接种部位(通常在肌肉组织)复制,也可能不经复制而直接进入分布在伤口附近的外周神经。狂犬病毒一旦进入神经元,则它有潜在的可能被中和,虽然早期研究认为这种可能性较低。到目前为止,狂犬病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由于在病毒暴露发生几天甚至几个月后才进行 PEP 也会有效,说明 RVNA 有时也可能将狂犬病毒从中枢神经系统( CNS )中清除。 狂犬病疫苗接种后,在受试人血清中可检测到的抗体除了针对 G 蛋白的抗体之外,还有针对其他蛋白(特别是 N 蛋白)的抗体。已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针对 N 蛋白的抗体不能中和狂犬病毒,因此,这些专门 “ 抗 N” 的抗体在保护性体液免疫的发展中不大可能起重要作用。目前,病毒的非中和抗体在疾病免疫保护中的作用还不完全明了。目前并没有确定对人狂犬病具有保护作用的特定的 RVNA 水平,虽然 WHO 建议将抗体水平 0.5 IU/mL 作为疫苗接种后具有足够免疫应答的证据。 2.4 被动免疫的作用 由于 RVNA 在以中和方式杀灭狂犬病毒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立即在被疯动物咬伤的伤口周围注射 RIG 将提升针对狂犬病的保护水平。 RIG 中所含的 RVNA 的特定标靶就是狂犬病毒,应将 RIG 接种到暴露损伤发生的解剖学部位。 1954 年在伊朗的一项现场研究中收集的有说服力的临床证据证明,对严重暴露于疯动物的病人接种抗狂犬病血清(加疫苗)可降低患狂犬病的风险。在该项早期研究中,实验者对 29 名被同一只疯狼严重咬伤的病人进行了抗狂犬病血清和 / 或疫苗的注射。 29 名病人中,对其中 17 名头部被严重咬伤的病人的处理如下:五名病人接种两剂抗狂犬病血清加疫苗(五人全部存活),七名病人接种一剂抗狂犬病血清加疫苗(一名病人随后死于狂犬病),五名病人仅接种疫苗(三名病人随后死于狂犬病)。一名六岁病人受到特别严重的头部深度损伤,其头骨已经破碎,在六天内接种了六剂抗血清加疫苗,结果存活。其他病人被咬伤部位为躯干和腿,他们接种的或者是单独的疫苗,或者是抗血清加疫苗。这些病人全部存活。 RIG 应浸润式注射到病人被疯动物咬伤的伤口内或周围,以中和那些有可能在咬伤时侵入并存在于组织中的狂犬病毒。人源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 HRIG )的注射剂量为每公斤体重 20IU ,马源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 ERIG )的注射剂量为每公斤体重 40IU 。被动免疫是 PEP 的组成部分,遗憾的是,由于 RIG 价格昂贵,供应不足,并不是所有本该进行 RIG 注射的病人都能得到这种能够挽救生命的产品。虽然单独接种疫苗能够挽救大部分病人,但某些病人仍需要立即接受被动免疫才能够生还。头部、手部等神经密集分布的部位被咬伤,以及伤口较深或较多的病人最易被感染,最需要注射 RIG 。关于 PEP 方案中 RIG 注射的特别建议,欲知详情,请访问 http://www.who.int/rabies/human/en/index.Html 。 2.5 主动免疫的接种途径 第一种 CCV 最初是经肌肉注射,它被认为可替代容易引发过敏反应的神经组织疫苗( NTV ), NTV 通常仅能引发较低或中度的免疫反应。然而,由于 CCV 的成本高于 NTV ,而且犬狂犬病地方性流行的国家需要接受 PEP 方案的病人人数众多,这两个因素导致最初 CCV 的推广受到限制。为改变这种状况,研究者努力减少 CCV 的成本同时不降低其有效性,他们已经在临床试验中检测过皮内 (ID) 注射的有效性,所用疫苗剂量仅为 PEP 中经肌肉注射 (IM) 所需疫苗的一部分( 60%-80% )。 过去 20 年中发表的若干临床试验结果肯定了狂犬病 PEP 方案中皮内注射途径的免疫原性和有效性,该途径在目前已经有效地应用在包括印度、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由于皮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免疫器官,在抗原到达皮层时疫苗的效力能够得到提升,所以皮内注射具有诱导免疫反应的能力。此外,抗原接种到皮层以后可以促进其直接接触大量抗原提呈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这些细胞在皮内的数量高于在肌肉内的数量。 2.6 不同群体的免疫反应 感染狂犬病毒后迅速接受 WHO 推荐的 PEP 方案后极少发生死亡,这证明 CCV 是世界上免疫原性最强的疫苗之一。狂犬病疫苗几乎在所有人群中均具有很高的免疫原性,但 CD4+ 细胞计数极低的人群可能例外。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选择了人免疫缺陷症病毒( HIV )感染的成年人群进行 CCV 的免疫反应调查,在 CD4+ 细胞计数低于 400 的有症状的 HIV 感染病人中,在接受了 PEP 方案,即于 0 、 3 、 7 、 14 和 30 天肌肉注射 5 剂疫苗后,只有 57% 的病人产生了高于 0.5 IU/mL 的 RVNA 。另一项研究中, 10 名 CD4+ 细胞计数在 25-472 之间的 HIV 感染成年病人接受了一项多点皮内接种 PEP 方案,他们于 0 、 3 和 7 天各皮内接种了四剂 CCV , 28 和 90 天各皮内接种两剂 CCV ( “4-4-4-0-2-2” )。该项研究报告指出,十名受试者的免疫反应均低于预期;其中两名病人的 RVNA 滴度在第 14 天还没有超过 0.5IU/mL ;一名病人在第 30 天还没有超过 0.5IU/mL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对 13 名 HIV 感染、 CD4+ 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的儿童采用三剂肌肉注射 CCV 的 PrEP 方案,然后检测其免疫反应,并与九名未感染儿童的免疫反应进行对比。在该项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 CD4+ 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 15% 的儿童的 RVNA 滴度明显偏低, 13 名 HIV 感染儿童中的四名未产生可以检测到的 RVNA 。在近期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对进行过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HAART )的 HIV 感染受试者进行 CCV 疫苗接种,并检测免疫反应,结果显示,在这些 HIV 感染时间较长的病人血清中的 IgG 和 IgM 滴度比正常值偏低。然而,该项研究也显示,这些接受过 HAART 的病人中的 63% 在疫苗初次接种五年后仍有可检测到的抗体滴度。另一项研究评估了免疫抑制病人中一种更加有效的接种程序。受试者包括两组 HIV 阳性病人,一组的 CD4+ 细胞计数低于 200 ,另一组的高于 200 。每名受试者接受一种改良的八位点复合皮内接种 PEP 方案,该方案包括于 0 、 3 、 7 、 14 和 30 天时各八点皮内注射 CCV 。所有受试者均有抗体滴度高于 0.5IU/mL 的反应。也有报道显示,所有接受实体器官移植后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的儿童,在暴露于狂犬病毒后接受 PEP 方案,均有成功的免疫反应。 婴幼儿和老年人 :据研究报告,在无特别的免疫抑制的状况下,婴幼儿和老年人对狂犬病疫苗的免疫反应是足够的。已出版的一份报告,综合了对不同年龄受试者的免疫反应进行检测的两项研究,结果都表明老年个体在接种疫苗后 RVNA 水平偏低。在该报告述及的一项研究中,年龄从 11 岁至 25 岁的 260 名受试者的 PEP 处置包括接种六针疫苗,并将他们与接受同样处置的 50 岁以上的人进行比较。在这项研究中,有 52% 以上的 50 岁以上成年人与年轻人相比 RVNA 滴度显著降低。另一项研究涉及 875 名病人,年龄从 2 岁至 74 岁,分别接受 PEP 或 PrEP ,分别按年龄和性别进行分组比较,结果所产生的 RVNA 没有显着差异。在确认为营养不良 1 级到 4 级之间的儿童中,针对狂犬病 PEP 产生的免疫反应也是足夠的。 服用疟疾治疗药物氯喹的病人 :此类病人经 ID 途径接种狂犬病疫苗时,产生的抗体滴度较低,因此,此类病人应采用 IM 途径接种疫苗。 孕妇 :狂犬病 PEP 对孕妇不是禁忌,在该群体中具有免疫原性,高度有效而且安全。狂犬病 PEP 在应用于孕妇时不应有顾忌,因为它是一种拯救生命的疫苗。尚无报告表明孕妇由于采用包括 CCV 接种在内的 PEP 而有引起流产或对胎儿产生其他伤害的风险。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狂犬病检测中心 王晨译 严家新校)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17153 次阅读|36 个评论
[转载]学导—案例式创新教学在医学免疫学【刘学浩选载 学导式创新教学
ljkf 2011-5-18 11:59
【刘学浩选载 18511 学导式创新教学】 “学导—案例式” 创新 教学在“医学免疫学”的应用 ============ 《科技创新导报》 2010 年 32 期 “学导—案例式” 创新 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 徐艳 邹强 陈玮 【摘要】: 在 "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 " 的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 , 我们在 " 医学免疫学 " 课程教学中 , 引入 " 学导 — 案例式 " 教学法 , 让学生通过一个典型的案例 , 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 , 并结合本课程知识积极思考 , 小组充分讨论 , 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 : 成都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 【关键词】 : 学导式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 医学免疫学 【分类号】: R392-4 【 DOI 】: CNKI:SUN:ZXDB.0.2010-32-167 【正文快照】: 教学方法偏死在中国是长期存在的难题 , 培养创新人才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就是改革教学方法 , 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又落实到是否能有效地开展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 。我们要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生 , 不仅要教会学生书本知识 ,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所以我们在《医学免疫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教学|15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98界美国免疫学大会(AAI)
FlowJo 2011-5-15 12:21
第98界美国免疫学大会(AAI)正在美国旧金山(San Francisco),火热举行中。 http://www.immunology2011.org/index.html 有参加的同学到FlowJo展位打个招呼阿!
个人分类: FlowJo 会议及讲座安排|338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第98届免疫学年会做准备
热度 1 SNPs 2011-4-26 04:11
做了一个一页纸的彩页(点图下载),电邮传给大概一百个与我们有联系的免疫学家,通知他们我们会去参加今年在旧金山举办的免疫年会。会上我们有展台,一个演讲,四个墙报。 开会从公司的角度讲是在做市场,而从科学的角度讲也是广结好友和合作伙伴的机会。因此要在会议以前充分准备,会议以后认真随访。这样才能使投资回报率高些。参加一个会议人员,展台等的费用至少上万美金,如果不能把这个钱赚回来就要考虑是否去参加这个会议了。 在会议上可以充电学习,可是更重要的是“推销”自己的技术和产品,找到合作伙伴。扩大的不仅仅是视野,更重要的是增加成功的机会。 五六月份是这边开会的季节,除了这个免疫学年会以外,我们还要去参加临床病毒诊断年会,临床微生物学年会等会议。
个人分类: 免疫组库新领域|4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财富分配和免疫组库多样性
热度 2 SNPs 2011-4-25 22:36
上个周末,斯坦福大学的王春林博士来我们研究所,他是我免疫组库项目的主要合作者之一,是生物信息学,生物统计学方面的专家,又有坚实的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基础,这样的科学家是现在最缺少的,他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 我们在写一篇论文,报道免疫组库多样性在癌症病人群体中的变化。我们首创了一个免疫学检验, 叫做D50 , 可是一直在寻求如何把这个比较复杂的概念简单地讲出来。在吃饭的时候,王博士提出可以用类比的方法,D50的概念好像是讲财富在一个国家人口的分布一样。 这是美国(03年)财富的分配图(点图链接原文): 文章说最富有的5%的美国人占有了50%的社会财富。用这个类比,D50就是5%. 在计算财富分配时有两个分布轴线:一个是人口,另一个是财富。在计算免疫组库的多样性的时候也有两个分布:一个是独特的CDR3,另一个是每个CDR3得到的读数(高通量测序读到该序列的次数)。 我们定义D50的时候说,D50就是当把读数最高的那些CDR3(相当于最富有的人群)相加到占有整个测序读数(整个社会财富)50%时CDR3(富人)占所有CDR3(全社会人群)的百分比。有了财富分配作为类别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不过,我的表述方法还需要改进。 一个好的主意,好的概念,就值得为它的简单表述花时间。因为这就决定了新技术,新概念的传播速度。越容易理解的理念,传播越快。 类比还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免疫组库的多样性问题。和社会学比,一个健康人和一个健康的社会一样,需要把“财富”合理地分配。财富过于集中(相当与免疫组库中的Clonal expansion)就会使社会矛盾冲突增加,不和谐;可是太“均富”或者“均贫”也阻碍社会进步。 这是一个很形象的,“香槟酒杯”样的全球财富分布图,说最富有的20%人口占有80%以上的社会财富,而最贫困的20%人口仅占有1.4%的财富。因为认识到了这个财富分布图,有人才提出应该让富人交更多%的税,这样才比较公平。 也许,等我们把大群体(正在做)D50的正常值做出来以后,我们就知道最合理的财富分布应该是如何了,人们就可以和“自然”学习,把财富分配调整到最佳点,也可以把税收的最佳比例找到。
个人分类: 免疫组库新领域|11458 次阅读|3 个评论
2000-2010年高被引期刊: 免疫学(Immunology)
热度 1 rensl 2011-4-17 07:01
根据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基本科学指标库 ) 统计, 2000 年 1 月 1 日 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 , SCI 检索的免疫学 (Immunology) 期刊有 62 种 . 62 种期刊在 11 年间平均发表论文数为 1869 篇,刊均被引次数为 43466 ,篇均被引次数为 30.2. 下表中 “ 平均被引 ( 次数 )” 位居前 20 位的期刊基于 “ 总被引 ( 次数 )” 居前 40 位的期刊选取。 排序 期刊名称 论文数 总被引 平均被引 1 Annu Rev Immunol 286 70,182 245.39 2 Nature 295 64,213 217.67 3 Science 265 46,510 175.51 4 Nat Immunol 1,340 157,102 117.24 5 Nat Rev Immunol 574 62,095 108.18 6 Immunity 1,475 128,838 87.35 7 Trends Immunol 877 45,553 51.94 8 Proc Nat Acad Sci USA 1,611 72,908 45.26 9 Curr Opin Immunol 962 43,544 45.26 10 Immunol Rev 1,215 51,530 42.41 11 Semin Immunol 427 14,943 35.00 12 J Immunol 18,746 573,452 30.59 13 J Infec Dis 5,739 143,795 25.06 14 AIDS 4,045 96,395 23.83 15 Infec Immunity 8,891 196,449 22.10 16 Eur J Immunol 3,920 86,383 22.04 17 J Leukocyte Biol 2,785 59,549 21.38 18 Int Immunol 1,628 29,197 17.93 19 Microbes Infect 1,930 34,108 17.67 20 JAIDS 2,853 49,068 17.20 附: 62种免疫学期刊清单.xls 相关阅读 : 基于 ESI 统计的高影响力期刊 (9): 免疫学 (Immunology)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4453 次阅读|1 个评论
汤森路透发布“免疫学”全球30强机构名单
热度 2 ningbi 2011-4-15 13:40
http://sciencewatch.com/dr/sci/11/apr10-11_1D/ Top 30 Institutions in Immunology, 2000-2010 Ranked by Citation Impact, among those publishing 500 or more papers. From Thomson Reuters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SM database, January 1, 2000 - December 31, 2010. Rank Institution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 Impact 1 Osaka University 1,046 60,911 58.23 2 Yale University 1,244 57,616 46.32 3 Kyoto University 618 28,521 46.15 4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814 36,481 44.82 5 La Jolla Institute for Allergy and Immunology 508 22,335 43.97 6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830 36,325 43.77 7 Washington University 1,078 44,964 41.71 8 Stanford University 1,099 44,107 40.13 9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2,159 84,999 39.37 10 University of Chicago 550 21,201 38.55 11 Harvard University 4,088 155,610 38.07 12 University of Oxford 1,538 56,307 36.61 13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692 60,731 35.89 14 New York University 715 25,617 35.83 15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601 21,445 35.68 1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1,765 62,389 35.35 17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1,568 54,191 34.56 18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899 30,701 34.15 19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706 23,538 33.34 20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Houston 538 17,374 32.29 21 Emory University 1,058 32,914 31.11 22 Boston University 558 17,032 30.52 23 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Dallas 634 19,281 30.41 24 University of Iowa 650 19,706 30.32 25 Duke University 884 26,706 30.21 2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1,373 40,538 29.53 27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583 16,863 28.92 28 University of Tokyo 1,123 32,412 28.86 29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598 45,967 28.77 30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874 24,951 28.55 SOURCE: Thomson Reuters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SM database, January 1, 2000 - December 31, 2010. The data above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database of Thomson Reuters. This database, currently covering the period January 2000 through December 2010, surveys only journal articles (restricted to research reports and review articles) indexed by Thomson Reuters. Articles are assigned to a field based on the journals in which they were published and the Thomson Reuters journal-to-field classification scheme. Papers in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s such as Nature and Science are assigned to specific fields on an article-by-article basis. Both articles tabulated and citation counts to those articles are for the period indicated. Naturally, institutions publishing many papers have a greater likelihood of collecting more citations than those publishing fewer papers. This ranking is by citations per paper (citation impact) for institutions that published 500 or more papers in the field of immunology during the period. For papers with multiple institutional addresses, each institution receives full, not fractional, publication and citation credit.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lists institutions ranked in the top 1% for a field over a given period, based on total citations. For the current version, 318 institutions are listed in the field of immunology, meaning that a total of approximately 31,800 institutions were surveyed to obtain these results. Of the 318, 88 institutions published 500 or more papers. The ranking by citation impact seeks to reveal “heavy-hitters” based on per paper influence, not mere output or total citations. The average impact in immunology for the period was 21.81. Thus, all listed above performed well above the world average. The United States is dominant in the ranking, represented by 26 of the 30 institutions listed. The United Kingdom is represented by Oxford University, at 12th. Japanese institutions appear three times (Osaka University, at 1st, Kyoto University, at 3rd, and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at 28th). Japan’s high ranking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research groups of Shizuo Akira at Osaka University and of Shimon Sakaguchi at Kyoto University. Of the 61 highly cited papers in immunology from Osaka University over the period 2000-2010, 56 are by Akira, and of the 27 highly cited papers in immunology from Kyoto University during the same period, 10 are by Sakaguchi. Highly cited papers are defined as those that rank in the top 1% by citations for their field and year of publication. Akira’s area of specialization is innate immunity and Sakaguchi’s focus is regulatory T-cells. See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SM from Thomson Reuter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item also appeared in 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magazine.
个人分类: 文献情报|3897 次阅读|2 个评论
招聘启示
热度 3 FlowJo 2011-3-16 03:05
杭州艾米绿生物科技公司(FlowJo中国总销售),现需招聘一位技术支持人员。 如果你 1,有免疫学或者相应的生物学背景 2,接触过细胞流式技术,并对之有浓厚的兴趣 3,拥有专研精神和自我学习能力,并且善于交流 4, 较强的责任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5, 学历要求:硕士;特别优秀的本科生亦考虑。 6。最好是居住在杭州的人士;目前在外地,但有意愿搬到杭州的也欢迎。此工作需要经常出差。 有意向的,可以发送简历给我们。 联系方式:contact@flowjochina.com。
个人分类: FlowJo 会议及讲座安排|4339 次阅读|2 个评论
免疫学和微生物学最热门论文25篇(Top 25 Hottest Articles)
xupeiyang 2011-3-7 14:34
1. !-- /a-- Emergence of a new antibiotic resistance mechanism in India, Pakistan, and the UK: a molecular, biolog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study • Article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Volume 10, Issue 9, September 2010, Pages 597-602 Kumarasamy, K.K.; Toleman, M.A.; Walsh, T.R.; Bagaria, J.; Butt, F.; Balakrishnan, R.; Chaudhary, U.; Doumith, M.; Giske, C.G.; Irfan, S.; Krishnan, P.; Kumar, A.V.; Maharjan, S.; Mushtaq, S.; Noorie, T.; Paterson, D.L.; Pearson, A.; Perry, C.; Pike, R.;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65) 2. !-- /a-- Biodiesel from microalgae • Review article Biotechnology Advances, Volume 25, Issue 3, May 2007, Pages 294-306 Chisti, Y.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452) 3. !-- /a-- MicroRNA-155 Promotes Autoimmune Inflammation by Enhancing Inflammatory T Cell Development • Article Immunity, Volume 33, Issue 4, October 2010, Pages 607-619 O\'Connell, R.M.; Kahn, D.; Gibson, W.S.J.; Round, J.L.; Scholz, R.L.; Chaudhuri, A.A.; Kahn, M.E.; Rao, D.S.; Baltimore, D. !-- Bookmark article/a -- 4. !-- /a-- The role of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in the production of biofuels from microalgae • Article Bioresource Technology, Volume 102, Issue 1, January 2011, Pages 2-9 Costa, J.A.V.; de Morais, M.G.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1) 5. !-- /a-- Hydrolysis of lignocellulosic materials for ethanol production: a review • Article Bioresource Technology, Volume 83, Issue 1, May 2002, Pages 1-11 Sun, Y.; Cheng, J.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677) 6. !-- /a-- In Vivo Imaging of Partially Reversible Th17 Cell-Induced Neuronal Dysfunction in the Course of Encephalomyelitis • Article Immunity, Volume 33, Issue 3, September 2010, Pages 424-436 Siffrin, V.; Radbruch, H.; Glumm, R.; Niesner, R.; Paterka, M.; Herz, J.; Leuenberger, T.; Lehmann, S.M.; Luenstedt, S.; Rinnenthal, J.L.; Laube, G.; Luche, H.; Lehnardt, S.; Fehling, H.J.; Griesbeck, O.; Zipp, F.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3) 7. !-- /a-- The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Linking T Cell Differentiation, Function, and Metabolism • Review article Immunity, Volume 33, Issue 3, September 2010, Pages 301-311 Powell, J.D.; Delgoffe, G.M. !-- Bookmark article/a -- 8. !-- /a-- Human CD14^d^i^m Monocytes Patrol and Sense Nucleic Acids and Viruses via TLR7 and TLR8 Receptors • Article Immunity, Volume 33, Issue 3, September 2010, Pages 375-386 Cros, J.; Cagnard, N.; Woollard, K.; Patey, N.; Zhang, S.Y.; Senechal, B.; Puel, A.; Biswas, S.K.; Moshous, D.; Picard, C.; Jais, J.P.; D\'Cruz, D.; Casanova, J.L.; Trouillet, C.; Geissmann, F.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2) 9. !-- /a-- Next-generation DNA sequencing techniques • Review article New Biotechnology, Volume 25, Issue 4, April 2009, Pages 195-203 Ansorge, W.J. !-- Bookmark article/a -- 10. !-- /a-- @c@d T Cells Enhance Autoimmunity by Restraining Regulatory T Cell Responses via an Interleukin-23-Dependent Mechanism • Article Immunity, Volume 33, Issue 3, September 2010, Pages 351-363 Petermann, F.; Rothhammer, V.; Claussen, M.C.; Haas, J.D.; Blanco, L.R.; Heink, S.; Prinz, I.; Hemmer, B.; Kuchroo, V.K.; Oukka, M.; Korn, T.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1) 11. !-- /a-- Cultivation, photobioreactor design and harvesting of microalgae for biodiesel production: A critical review • Article Bioresource Technology, Volume 102, Issue 1, January 2011, Pages 71-81 Chen, C.Y.; Yeh, K.L.; Aisyah, R.; Lee, D.J.; Chang, J.S.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3) 12. !-- /a-- Designing Vaccines Based on Biology of Human Dendritic Cell Subsets • Review article Immunity, Volume 33, Issue 4, October 2010, Pages 464-478 Palucka, K.; Banchereau, J.; Mellman, I.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4) 13. !-- /a-- Biodiesel production: a review • Article Bioresource Technology, Volume 70, Issue 1, October 1999, Pages 1-15 Ma, F.; Hanna, M.A.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1160) 14. !-- /a-- Alternative Activation of Macrophages: Mechanism and Functions • Review article Immunity, Volume 32, Issue 5, May 2010, Pages 593-604 Gordon, S.; Martinez, F.O.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12) 15. !-- /a-- Renewable fuels from algae: An answer to debatable land based fuels • Article Bioresource Technology, Volume 102, Issue 1, January 2011, Pages 10-16 Singh, A.; Nigam, P.S.; Murphy, J.D.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2) 16. !-- /a-- Mechanism and challenges in commercialisation of algal biofuels • Article Bioresource Technology, Volume 102, Issue 1, January 2011, Pages 26-34 Singh, A.; Nigam, P.S.; Murphy, J.D. !-- Bookmark article/a -- 17. !-- /a-- Essential oils: their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foods-a review • Review artic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Volume 94, Issue 3, August 2004, Pages 223-253 Burt, S.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754) 18. !-- /a-- An overview of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polylactide (PLA) research • Review article Bioresource Technology, Volume 101, Issue 22, November 2010, Pages 8493-8501 Madhavan Nampoothiri, K.; Nair, N.R.; John, R.P. !-- Bookmark article/a -- 19. !-- /a-- The potential of sustainable algal biofuel production using wastewater resources • Article Bioresource Technology, Volume 102, Issue 1, January 2011, Pages 17-25 Pittman, J.K.; Dean, A.P.; Osundeko, O. !-- Bookmark article/a -- 20. !-- /a-- Biodiesel from algae: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 Review article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Volume 21, Issue 3, June 2010, Pages 277-286 Scott, S.A.; Davey, M.P.; Dennis, J.S.; Horst, I.; Howe, C.J.; Lea-Smith, D.J.; Smith, A.G.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6) 详细信息请见 http://top25.sciencedirect.com/subject/immunology-and-microbiology/14/archive/30/
个人分类: 信息检索|29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免疫学和微生物学高被引论文前20篇( 2007 - 2011)
xupeiyang 2011-3-6 13:32
1.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adults Mandell, L.A. (2007),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Volume 44, Issue SUPPL. 2, Pages S27-S72 Cited by: 835 2. Inference of Macromolecular Assemblies from Crystalline State Krissinel, E. (2007),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Volume 372, Issue 3, Pages 774-797 Cited by: 621 3. Gener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without Myc from mouse and human fibroblasts Nakagawa, M. (2008), Nature Biotechnology, Volume 26, Issue 1, Pages 101-106 Cited by: 572 4. IL-17 family cytokines and the expanding diversity of effector T cell lineages Weaver, C.T. (2007), 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 Volume 25, Issue null, Pages 821-852 Cited by: 546 5. Epidemiology of invasive candidiasis: A persistent public health problem Pfaller, M.A. (2007),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Volume 20, Issue 1, Pages 133-163 Cited by: 512 6. Development, cytokine profile and function of human interleukin 17-producing helper T cells Wilson, N.J. (2007), Nature Immunology, Volume 8, Issue 9, Pages 950-957 Cited by: 495 7. A functionally specialized population of mucosal CD103+ DCs induces Foxp3+ regulatory T cells via a TGF-β -and retinoic acid-dependent mechanism Coombes, J.L. (2007),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Volume 204, Issue 8, Pages 1757-1764 Cited by: 483 8. The family of five: TIR-domain-containing adaptors in Toll-like receptor signalling O'Neill, L.A.J. (2007),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Volume 7, Issue 5, Pages 353-364 Cited by: 480 9. Interleukins 1β and 6 but not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are essential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interleukin 17-producing human T helper cells Acosta-Rodriguez, E.V. (2007), Nature Immunology, Volume 8, Issue 9, Pages 942-949 Cited by: 477 10. TH-17 cells in the circle of immunity and autoimmunity Bettelli, E. (2007), Nature Immunology, Volume 8, Issue 4, Pages 345-350 Cited by: 468 11. IL-6 programs TH-17 cell differentiation by promoting sequential engagement of the IL-21 and IL-23 pathways Zhou, L. (2007), Nature Immunology, Volume 8, Issue 9, Pages 967-974 Cited by: 466 12. Surface phenotype and antigenic specificity of human interleukin 17-producing T helper memory cells Acosta-Rodriguez, E.V. (2007), Nature Immunology, Volume 8, Issue 6, Pages 639-646 Cited by: 446 13. 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 (ARIA) 2008 update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A2LEN and AllerGen) Bousquet, J. (2008), Allergy: European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Volume 63, Issue SUPPL. 86, Pages 8-160 Cited by: 445 14. Getting to the site of inflammation: The leukocyte adhesion cascade updated Ley, K. (2007),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Volume 7, Issue 9, Pages 678-689 Cited by: 426 15. The biology of NKT cells Bendelac, A. (2007), 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 Volume 25, Issue null, Pages 297-336 Cited by: 425 16. Cooperation of Toll-like receptor signals in innate immune defence Trinchieri, G. (2007),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Volume 7, Issue 3, Pages 179-190 Cited by: 416 17. Phenotypic and functional features of human Th17 cells Annunziato, F. (2007),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Volume 204, Issue 8, Pages 1849-1861 Cited by: 412 18. Next-generation DNA sequencing Shendure, J. (2008), Nature Biotechnology, Volume 26, Issue 10, Pages 1135-1145 Cited by: 396 19. Treatment of aspergillosi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Walsh, T.J. (2008),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Volume 46, Issue 3, Pages 327-360 Cited by: 387 20. Small intestine lamina propria dendritic cells promote de novo generation of Foxp3 T reg cells via retinoic acid Sun, C.-M. (2007),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Volume 204, Issue 8, Pages 1775-1785 Cited by: 380 http://www.info.sciverse.com/topcited/
个人分类: 引证分析|27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医免疫学
热度 1 tongren103 2011-3-3 19:56
免疫一词早期是免除和预防疫病(传染病)的意思。在此前的中医药学中并没有“免疫”这一名称,但在中医药学中却包涵了许多可以预防、治疗免疫性疾病。早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即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论述,实开创了世界防病医学的先河。我国古代东晋时期葛洪(公元284—364)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用狂犬脑敷治狂犬病的方法。葛洪对狂犬病的防治措施,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免疫学的先驱者。至明代时期,已经广泛采用了人痘接种法——“鼻苗法”来预防天花。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人工免疫的治疗方法。   现代医学对免疫这一词有了更深的认识,免疫指的是机体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人体免疫系统需要识别、处理体内的自身抗原和外来的非已抗原,维护机体的生理平衡。如今抗原不仅指微生物,还包括了植物蛋白、自身抗原、肿瘤抗原、合成和半合成的抗原等等。它们都能引起机体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机体免疫稳定功能包括抗感染的免疫防御,稳定内环境的免疫稳定,抗肿瘤的免疫监视,如果免疫稳定功能发生异常,将造成生理功能的紊乱,引起过高或过低的免疫反应,导致各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免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主要与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六淫之邪、营卫气血失调、腑脏功能紊乱、痰浊瘀血内生等因素有密切相关。外感六淫之邪是疾病的外在原因,先天禀赋不足、营卫气血失调、腑脏功能紊乱等是内在原因。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因而强调肾具有调整和维持免疫平衡及其稳定的重要作用。肾对免疫的调节作用不仅表现在整体方面的调节,同时与细胞内的调节也有关。肾脏的亏虚,会出现内分泌的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肾阴虚的表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肾阳虚的表现。中医认为脾是后天之本。脾脏是人体最大的腺器官,也是免疫细胞的主要寄居场所。脾脏的亏虚,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比正常人低下。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等许多免疫疾病,都是脾胃虚损,津液不足所致。中医认为肾、脾与红细胞生成和红细胞免疫功能关系密切,骨髓的造血功能主要来自肾、脾,“肾藏精、生髓、主骨”, 脾“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必须在肾阳推动作用下,才能化生气血。中医运用益气活血药来提高红细胞补体受体的活性,从而提高红细胞粘附免疫复合物功能,发挥红细胞免疫作用。 对治疗过敏性红细胞减少症有良好的疗效。因而中医免疫学认为肾、脾、肺对白细胞免疫系统和红细胞免疫系统都有发挥调节作用。 编辑本段中医治疗免疫病常用的中药   (一)、促进免疫功能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人参、党参、黄精、白术、枸杞、冬虫夏草、当归、淫羊霍、女贞子、灵芝、茯苓、刺五加、田七、甘草等。   (二)、调节和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药有:苦参、大黄、黄连、黄柏、紫草、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土茯苓、郁金、莪术、忍冬藤、白鲜皮、苦豆根、柴胡等。   (三)、能治疗免疫疾病的复方中药有: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灸甘草)能抑制肥大细胞脱粒释放过敏介质;小青龙汤(麻黄、白芍、细辛、干姜、灸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能降低的IgE数量;对治疗Ⅰ型超免反应有效;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能抑制自身免疫疾病,对治疗Ⅱ型超免反应有效;宣痹汤(防已、杏仁、滑石、连翘、栀子、苡仁、半夏)能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对治疗Ⅲ型超免反应有效;泰山磐石饮(人参、黄芪、当归、续断、黄芩、白术、川芎、白芍、熟地、砂仁、灸甘草、糯米)能治疗妇女习惯性流产并能抑制移植排异反应的免疫反应;对治疗Ⅳ型超免反应有效;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六味地黄汤(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参附汤(人参、附子)等方剂,有促进淋巴细胞发生转化之功能,对免疫细胞形成和提高有促进作用。黄芪建中汤(黄芪、白芍、桂枝、灸甘草、生姜、大枣、饴糖、五味子)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功能,可明显的提高机体免疫球蛋白IgG含量,对体液免疫力也有一定的影响。补中益气汤(黄芪、灸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能强化胃脾器官,对免疫球蛋白升高的患者有下降之功效。也对重症肌无力等疾病有很好疗效。此外, 清热解毒、凉血清肝方药对治疗Ⅴ型超免反应有效等。 编辑本段中医治疗免疫疾病的利与弊   中医治疗免疫病,有着确切的疗效,对治疗风湿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肿瘤等)等,无论在止痛方面,还是在免疫调节方面,或是减少激素依赖方面,都有着显著疗效。但对于暴发型、重要脏器和神经中枢严重受损的患者,则中药缓不济急,应及时运用西药控制病情,西药对急性发作以及重症病变的免疫性疾病有着不可替代的显著疗效,但这些西药的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 编辑本段展望   实现中医现代化,是现代中医每个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医既要在原有的中医理论基础上和辨证论治方法上吸取其中的精华,又要建筑在现代医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中医自己完整系统的实验室,阐明中医中药现代机制,对中医中药的生理、病理和药理拿出实验论证依据,增强对中医免疫学的研究,让中医中药融入到世界医学中去,成为世界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在大家努力下,中医现代化一定会水到渠成。
1825 次阅读|1 个评论
由免疫学复习想到的-----教材
jasonsongbio 2011-2-25 18:17
几日以来一直奋力的学习免疫学知识,发现免疫系统绝对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因此也非常赞同免疫网络学说。 本科期间接触到的只是简单的概论性质的免疫知识,那时候免疫并不是我们的主干课,学起来也是马马虎虎,没有研读教材,现在重温本科教材,不仅找回了知识,也发现了书中的不妥之处,包括硬伤以及诸多语言不通之处。教材的名字就不在这里指出了,刚在卓越上发现这本书已经有了新版本,希望新版的教材能稍微完美一下,至少易读性要大大的提高。学习过一本翻译的教材《生物统计学基础》虽然是翻译的,但总感觉能一直能紧紧的跟着作者的思路,十分清晰,学到的知识也十分受用。相比国内相当一部分教材,完全是所谓的科研副产物,几个教授碰个头,就开始编书,抄来抄去,甚至由博士生硕士生代笔整理,教材逻辑性不强,读起来感觉生硬无聊。 当然国内也有很多优秀的教材,也有所谓的优秀教材并不优秀,期望能回归一个心平气和的,不浮躁的科研环境,期待更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
3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にもサルがいますか?
welcomezp 2011-2-23 15:23
中国にもサルがいますか?
 日本の友人が私によくする質問です。はい、中国にもサルがいます。5属21 種の現生霊長類が分布しますし、7 属40 種あまりの化石種も知られています。そのうちシロアタマリーフモンキー(白頭叶猴)、タイワンザル、チベットモンキー、そしてキンシコウ3 種が、中国にしかいない固有種です。霊長類は人類の疾病のモデル動物として、あるいは薬物開発や神経科学、ゲノムや幹細胞研究などの基礎研究分野でおおいに貢献しています。霊長類学は中国でも非常に重要な学問だと思います。中国にすむサルをあつかった論文は1863 年から1990 年までの間に2000 ほどあって、生物学、生態学、保全学、免疫学、神経学など多くの領域にわたっています。ただし、ほとんどの論文は中国語によるもので、外国の研究者との交流はほとんどありませんでした。   残念なことに、中国のサルは急速に数を減らしています。たとえば、海南島のテナガザルは絶滅に瀕していて、1960 年以前には2000 頭もいたのが、2000 年時点ではわずか19 頭になってしまいました。野生アカゲザルは1998 年にはおよそ25.4 万頭いたのですが、2004 年には7.8 万頭に減ったといわれています。チベットモンキーも1998 年の10 万頭から、2004 年には1.7 万頭にまで減ったようです。原因は環境破壊、人為捕殺、違法な野生動物取引などです。たとえば中国動物研究所の李義明研究員によると、広西壮族自治区のとある畜産品輸出会社は、1974 年から1980 年まで毎年2 万頭あまりの野生アカゲザルを違法輸出していました。また別の医薬原料会社は、この間毎年1229kg のサルの骨(819 ~ 1092 頭のアカゲザルに相当) を買いつけています。サルを保護するため、中国政府は違法な狩猟と取引を厳しく処罰する政策を打ち出し、「野生動物保護法」などの法律をつぎつぎと公布して、すべてのサルが保護動物になりました。また、2007年までに40 か所の霊長類保護区が作られています。ただ、これらの保護活動が有効だとしても、中国の各種霊長類の個体数回復にはまだまだ長い時間がかかると思われます。  私の研究対象は中国で最も有名なサル、キンシコウです。漢字で書くと「金糸猴」で、キラキラした金色のサルを思わせます。実際は、4 種類いるキンシコウのうち、3 種類は金色ではなく、金 色なのはシセンキンシコウ1 種類だけです(図1)。キンシコウの仲間は、トンキンキンシコウがベトナム北部に分布していますが、ほかの3 種類は中国にしか分布していません。その4種類のキンシコウすべてが絶滅の危機に瀕しています。トンキンキンシコウは350 頭しかいないといわれていますし、キシュウキンシコウは推定で800 ~ 1000 頭です。ウンナンキンシコウも1200 頭程度しかいないとのことです。それと比べると、私の調査対象であるシセンキンシコウはまだ1.2 万頭ほどの生息が確認されており、絶滅のおそれが比較的少ない種です。キンシコウは深く険しい山中にすんでいて、観察が非常に難しいため、野生状態での研究は非常に少ないのが実情です。  キンシコウの社会と生態の謎を解くため、私は1999 年から、中国西安市にある西北大学の李保国先生、京都大学の和田一雄先生、渡邊邦夫先生と一緒に、陜西省秦嶺山地の野生キンシコウについての研究を8 年間おこなってきました。最初のころ、キンシコウは人をたいへん恐れていたので、テレスコープを用いた50 ~ 200m の遠距離観察しかできませんでした。キンシコウの群れの活動範囲はたいへん大きく12km2 もあるので、毎日群れを見つけるだけで何時間もかかり、実際の観察はほんの短時間、詳しい社会行動の記録はとてもとれませんでした。そこで和田先生の発案で、2000 年冬から最低限の餌づけを試みました。しかし、キンシコウは餌として与えたリンゴやダイコンをなかなか食べてくれません。餌づけに成功するまでに1 か月半かかり、12 月23 日、ついに3 歳ぐらいのコザルが餌場に来てリンゴを食べはじめました。ほかのサルはみなそのコザルを見ていました。その後、群れはほとんど毎日餌場に来るようになり、餌を食べる個体が増えていきました。毎日近くでサルの観察ができ、私は群れの一頭一頭に名前をつけていきました。 野生群における識別個体は、キンシコウの社会生態研究に新しい展開をもたらしました。キンシコウは、重層社会という霊長類のなかでも特異な社会構造を有しています。一夫多妻集団が社会の基本単位なのですが、いくつもの基本単位が集まって大きなバンドを構成しているのです。こうした複合社会は、家族、集落、地域コミュニティ、さらには国家というような重層構造をもった人間社会のアナロジーとしてもとらえられ、その成立と変動のメカニズムを解明することは、人間社会を理解するうえで大きな役割を果たすかもしれません。  中国と日本には、歴史的に多くの点で共通した伝統文化があります。私は日本の霊長類学の考え方を、共感をもってとらえることができます。それが両国の霊長類学発展のための基盤だと思います。今後、日本の霊長類学を中国に紹介し、両国霊長類学の発展と交流に微力をつくしたいと思います。 Four species of Snub-noused monkeys(a Tonkin snub-noused monkey, 越南金丝猴;b Guizhou snub-noused monkey, 黔金丝猴;c Yunnan snub-noused monkey, 滇金丝猴;d Sichuan snub-noused monkey, 川金丝猴) (根据 ‘ 張鵬, 2009年, 中国にもサルがいますが. 阿形清和編、生き物たちのつづれ織り。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社。pp 113-116.’修改 )
个人分类: 灵长类学原创|135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千人专家推荐最新TOP 7免疫学论文
xupeiyang 2011-2-12 08:51
“F1000(Faculty of 1000 Medicine)”又名“千名医学家”,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等全世界2500名国际顶级医学教授组成的国际权威机构。 近期最受关注的七篇免疫学论文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1-2/2011211172736717.htm “Faculty of 1000 Biology”创办于2002年1月,是一种在线科研评价系统,其推荐原则立足于论文本身的科学意义而非发表在什么杂志上。该系统根据全球2300多名资深科学家的意见,提供对近期发表的生物科学论文的快速评论,目的是帮助广大科研人员遴选和发现有价值的研究工作。该机构专家根据论文对当前世界生物医学和临床实践的贡献程度和科学价值,每年对全球SCI文章总数不足千分之二的优秀精品医学论文进行推荐和点评,并赋予“F1000论文”称号向医学界推荐,涵盖了医学各个学科,是一项很高的学术荣誉。
个人分类: 信息检索|1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参加美国免疫学年会做准备
热度 1 SNPs 2011-2-3 01:10
五月份,我们要参加在旧金山举办的 美国免疫学会的年会 ,这是我们第三次参加这个会议并报告我们有关免疫组库方面的工作进展。iRepertoire公司也会在会议上设展台。下面是我设计的展台图案: 和 iCubate的展台一样 ,我故意设计得很简单,干净。内容也简洁明了。因为距离我们展台不远就是竞争对手的公司,所以我们的展台上面比较醒目地写出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特点: (1)半定量扩增免疫组库; (2)罗氏和Illumina两个测序平台兼容;(3)人和老鼠的DNA和RNA标本都能用;(4)T和B细胞的所有链都能分析;(5)可以检测hypermutation和Class switch;(6)有免费CDR3分析软件;(7)提供D50数值;(8)全自动建库。 相比之下,竞争对手扩增不是半定量的;仅做Illumina测序;仅做人的DNA标本;仅做T细胞beta链分析;不能检测hypermutation和class switch;有软件但是分析收费;没有D50技术(不能定量);没有全自动建库技术。 我们还投了几个Abstract,希望有演讲的机会(前两年都有大会演讲)。最近免疫组库方面的合作者越来越多,看来兔年会更热的。我们正在写一些论文,把过去的工作报告出去。
个人分类: 免疫组库新领域|5468 次阅读|1 个评论
去英国Imperial College讲学
热度 2 SNPs 2011-1-25 04:57
离开德国来到英国伦敦,应Imperial College的Altmann教授邀请做了一个讲座。Altmann是据说是第二老的免疫学杂志《Immunology》的主编,约我写一篇有关免疫组 库测序的综述。讲座很成功,整个教室都满了,听众在过道,门口站着听,很多问题,也学了很多,尤其是有关不同的需求的。 忙里偷闲,去伦敦闹市走走: 是现有街,还是先有楼? 投币使用自行车成了现代城市的一个标志产物。 电话亭成了游客拍照的地方。 铸铁围栏是典型的街景。 这是中国人都知道的与 鸦片战争 有关的The East India Company。 他们现在的产品主要是茶。 伦敦的出租车和两层的公车是独特的。 国家地理杂志也有商店店面,咖啡厅。 看游客再回头看景点。 去现代艺术展览馆,看到这个与中国有关的“行为艺术”录像: 一个涂抹成兵马俑的“艺术家”跑到坑里列队,被保安们发现。。 经过反复商量,请示,最后还是快速地把“艺术家兵马俑”搬了出去。 这看上去象笑话的“艺术”却反应着东西文化的强烈对照。
个人分类: 旅游摄影|575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神经细胞免疫组化方法
yypeng6688 2011-1-20 17:49
神经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一、【实验目的要求】 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习神经免疫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技术。通过本实验要求,掌握免疫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熟悉基本操作过程与技术关键,了解免疫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使用概况。 二、【实验原理】 免疫组织化学是利用免疫学的抗原与抗体可特异结合的原理,和组织化学技术相结合,对组织、细胞特定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定位和定量研究的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能在细胞、染色体或亚细胞水平,检测原位的抗原分子,是其它任何生物技术难以达到和代替的,它能够在细胞、基因和分子水平同时原位显示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形成新的检测系统,为神经生物学、医学等各个领域分子水平的研究与诊断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由于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很高的特异性,致使本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灵敏性和精确性。凡是能作抗原、半抗原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核酸、酶、激素、磷脂、多糖、受体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内,用免疫组织化学手段检测和研究。在神经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于神经肽、酶、受体等的组织、细胞的定性、定位和定量观测。值得注意的是,抗体只能识别特定的抗原决定簇,而不能识别抗原本身,所得结果并不直接表示神经肽、酶蛋白、受体蛋白等抗原的真实含量,实际上只能反映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是由暴露于表面的空间上相邻的3~8个氨基酸组成)的含量。因一个抗原上可有多个抗原决定簇,抗血清中可能含有不同决定簇的抗体,常称为多克隆(polyclonal)抗体。为提高抗体的针对性、特异性、降低交叉反应,可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monoclonal)抗体。 为要显示在组织和细胞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常用标记抗体,进一步用组织化学的方法显示标记物,用显微镜观察标记物。常用的组织化学方法有:①直接法——将标记物直接标记在特异性第一抗体上,直接显示抗原-抗体复合物;②间接法——并不直接标记第一抗体,而是把标记物标记在第二抗体或PAP/ABC复合物上,间接显示抗原;在免疫组织细胞化学中常用的标记物有,荧光素、酶、铁蛋白、生物素、金及放射性核素,目前,光镜免疫组织化学最常用的方法是,①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标记的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法(peroxidase anti-peroxidase method,PAP法),②卵白素(抗生物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的ABC(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法,③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 目前做比较多的是第三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正在做的是第二种,曾经做过第一种。昨天做了一天却没有结果,郁闷之余,不禁很想知道操作过程中,究竟是那一步出了问题? ⒈ PAP法 PAP法是一种间接免疫-酶法,该法是利用PAP复合物作为酶标——特异显色基团、显示被检测物质的组织化学方法,因简化了操作步骤,提高了灵敏度,是目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常用的方法。 PAP复合物是HRP(辣根过氧化物酶)的抗体和HRP结合而生成的一种复合物,它含有2个抗HRP的IgG分子及3个HRP分子。 PAP法需用三级物质:①特异的第一级抗体(多为兔或小鼠IgG),②第二级抗体——桥抗,是抗第一级抗体(IgG)的抗体(如羊抗兔IgG或驴抗小鼠IgG),作为联接第一级和第三级抗体的桥梁,特称为桥抗,③第三级——PAP复合物。桥抗IgG分子有两个Fab段,一个与第一级抗体结合,另一个与PAP复合物结合,桥抗的两个Fab段是相同的,因此第一抗体及第三级PAP复合物必须来自同一种动物。 最后用HRP的底物(DAB),来显示PAP复合物。 呈色反应:HRP在H2O2存在下,能使底物氧化并生成不溶性棕褐色沉淀物,定位在抗原所在处。 最常用的HRP底物是:①二氨基联苯胺(3,3′-diaminobenzidine,DAB),氧化后的反应产物为稳定的棕色沉淀,DAB是主要的显色剂( DAB致癌作用较强,使用时要小心,不要接触皮肤 );②四甲基联苯胺(3,3′,5,5′-tetrametylbenzidine,TMB),其氧化产物为深蓝色至蓝黑色颗粒;TMB的显色作用比DAB灵敏,且无致癌作用,但TMB的反应产物不稳定,易褪色消失,一般用作HRP示踪法的底物。 实验 一、【常用的实验仪器设备】 恒冷箱切片机,37℃恒温箱,低温冰箱,4℃冰箱,显微镜,彩色图象分析系统,200及20μl可调微量加样器。 二、【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特殊试剂〕 ⒈ 第一级抗体:根据欲测物质的不同,选用该物质制备的相应抗体,如欲显示SP、ENK则选用相应的兔抗SP、兔抗ENK。 ⒉ 第二级抗体:根据第一级抗体的来源选择第二级抗体,如第一级抗体来源于兔,第二级抗体应选用羊抗兔IgG。 ⒊ 兔PAP复合物:必须与第一级抗体来源相同。 所用抗体均需小量分装,低温保存,避免反复冻融。用时以0.01mol/L PBS稀释成工作浓度(最佳实验浓度)——抗体稀释度,可根据各抗体的效价而定。 〔一般试剂〕 ⒈ Millonig’s多聚甲醛固定液(pH 7.4)的配制 A液:多聚甲醛 40 g 双蒸水 400 ml 置于60℃水浴中,滴加10 N NaOH溶液(约10滴),振摇至全部溶解,冷却。 B液:NaH2PO4"2H2O 16.88 g 双蒸水 300 ml C液:NaOH 3.86 g 双蒸水 200 ml 将B液加入C液混合后,加入A液,调pH至7.4,加水至总量1000 ml,4℃贮存备用(此液尽可能新鲜配制)。 ⒉ 0.01mol/L 磷酸盐缓冲液 (PBS,pH7.4) 1) 0.2mol/L 磷酸缓冲液(PB)储备液 A液:Na2HPO4"12H2O 57.30 g 双蒸水 800 ml B液:NaH2PO4"2H2O 6.24 g 双蒸水 200 ml A+B混合,调pH至7.4,即为0.2M PB,备用。 2) 0.01 mol/L PBS 0.2 mol/L PB 100 ml NaCl 17 g 双蒸水加至 2000 ml ⒊ 0.25% Triton X-100液 Triton X-100(加温熔化) 0.75 ml 0.01M PBS(pH7.4)加至 300 ml ⒋ 20%蔗糖缓冲液 蔗糖 20 g 0.1 mol/L PB加至 100 ml 5.显色液(0.05% DAB,0.01% H2O2,0.05 mol/L Tris-HCl缓冲液) 1) 0.5 mol/L Tris-HCl储备液 Tris 6.057 g 双蒸水 50 ml 以1N NaOH调pH至7.6,再加双蒸水至总量100 ml,棕色瓶储存,4℃保存。临用时稀释10倍配成0.05 mol/L Tris-HCl缓冲液。 2) 显色液 DAB 5 mg 0.05 mol/L Tris-HCl缓冲液 10 ml 30% H2O2 3.4μl 共同混匀,立即使用。 四、【操作步骤】 ⒈ 标本的制备 ⑴动物经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0.6 ml/200 g)麻醉。 ⑵开胸,剪开左心室,将平口针头插至升主动脉,结扎紧,剪开右心耳。 ⑶先用温的生理盐水200 ml灌注,冲洗血液至液体清亮。 ⑷灌注4%Millonig’s多聚甲醛液400 ml。 ⑸取脑、脊髓或所需标本,削块,置于相同固定液中4℃固定1~2d。 不过我一般不后固定,直接入梯度蔗糖10%-20%-30% ⒉ 切片 ⑴将组织移至20%蔗糖磷酸缓冲液内过夜(40C),待组织下沉后即可切片。 ⑵用0.01 mol/L PBS冲洗后入恒冷箱内冰冻,切片厚度15~20μm。切片收集于0.01 mol/L PBS中,漂洗5 min×2次。 ⒊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程序 ⑴切片入0.25% Triton X-100溶液中(37℃,30 min)。PBS漂洗(5 min×2次)。 ⑵切片入3%正常牛血清蛋白中(37℃,30 min)。 也就是 封闭,选择与二抗来源相同的血清,封闭非特异性蛋白。 ⑶切片入第一级抗体,37℃保温(3 h),移至4℃冰箱(保湿、48~60 h) ,PBS漂洗(10 min×3次)。 我们一般直接放4度冰箱60-72小时。 ⑷切片移至羊抗兔IgG(1:200)溶液(37℃,45 min)。PBS漂洗(10 min×3次)。 ⑸切片入PAP复合物(1:400)溶液(37℃,45 min)。PBS漂洗(10 min×3次)。 ⑹切片入显色液内室温显色(2~3 min)后,立即漂洗(10 min×3次)。 ⑺贴于洁净载玻片上,室温凉干,逐级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树胶封片。 ⒋ 显微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阳性免疫反应产物呈深棕色颗粒,沉淀在抗原所在部位。 五、【免疫组织化学对照实验】 为确定免疫反应特异性,必须进行对照实验。 ⒈ 抗体吸收试验:将足量的抗原如SP加入抗SP血清孵育、离心、取上清液作为第一抗体,结果应为阴性。 ⒉ 空白对照:用0.05 mol/L PBS 代替第一抗体,其余步骤不变。 ⒊ 替换试验:用正常血清代替第一抗体,其余步骤不变。结果应为阴性。 六、【注意事项】 1.动物在灌流过程中,必须快速冲洗血液,防止血液凝固而影响固定和背景显色。 2.蔗糖应将组织浸透,必须有足够的时间。 3.各级抗体均须在低温冰箱保存,为避免反复冻融所造成的抗体效价的降低,应将抗体稀释成适当浓度,小量分装。 ⒋ 第一抗体的浓度(效价)是关键。因此,该实验中应设计一系列第一抗体浓度梯度比,从而找出最佳反应浓度。标准是该浓度可使抗原特异且明显染色但背景无染色。 5. 组织切片厚时,第一抗体不易穿入,Triton孵育时间应相应延长。反之,切片薄时,Triton孵育过长,则组织易破损。 ⒍ 为了尽量减少着色背景,最好用牛血清白蛋白来稀释抗体。 7. 切片漂洗必须彻底、干净。PBS漂洗不足,背景含有非特异性染色。PBS漂洗过度,易造成假阴性结果。 8.显色液必须新鲜配制,配后立即使用。显色时间不能超过5 min,否则产生较深的背景,不利于观察,甚至出现假阳性。 9. 由于在外周组织中含有大量的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故在用外周组织进行研究时需常规使用甲醇-双氧水溶液处理(37℃,45 min),其配制如下: 双蒸水 4.5 ml 30%H2O2 0.5 ml 甲醇 20 ml 10.DAB为强烈的致癌物质,使用时必须小心操作,避免接触皮肤。 ⒉ ABC法 ABC法与PAP法相似,虽也是间接免疫-酶法,但却以ABC复合物反应代替PAP复合物反应。ABC是卵白素(抗生物素)-生物素结合的HRP复合物(avidin-biotinylated horseradish peroxidase complex)的简称。生物素(biotin)是一个小分子维生素,易与很多生物分子交联;生物素可与HRP结合。卵白素(avidin)是一种存在于蛋清中的糖蛋白,其每一个分子上有4个同生物素亲和力极高的结合位点,可与带HRP的生物素结合,进而形成带HRP的ABC复合物。 ABC法选用已结合生物素的抗IgG抗体做桥抗——生物素标记的第二抗体(此第二抗体必须是针对第一抗体种属性的),ABC复合物与桥抗之间是通过生物素结合,故没有种族特异性,适用于任何种类的第一抗体。ABC法比PAP法具有操作时间短,灵敏度更高等优点。 一、【主要试剂】 〔特殊试剂〕 第一抗体及ABC试剂盒 (1)第一级抗体:根据欲测物质的不同,选用该物质制备的相应抗体,如欲显示SP、ENK则选用相应的兔抗SP、兔抗ENK。 (2)ABC试剂盒:包括 A:封闭用羊血清 B:生物素(标记)羊抗兔IgG C:ABC复合物 国内各生物制剂公司均有相应的ABC试剂盒供应,非常方便,有浓缩型和即用型。其浓缩型抗体提供的工作浓度,用时以0.01mol/L PBS稀释;而即用型则在用时直接孵育切片,不必稀释。 〔一般试剂及其配制方法〕 均同PAP法(请参看PAP法) 二、【实验操作步骤的特点】 由于ABC法同PAP法一样,都是间接免疫反应的三步法,其操作步骤均同PAP法,所不同的仅是二抗和ABC复合物。故在操作时仅需用生物素化的羊抗兔IgG代替PAP法步骤中的羊抗兔IgG,并ABC复合物代替步骤中的PAP复合物。另外,由于ABC法灵敏度较PAP更高,各抗体孵育的时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适当缩短,故ABC法是目前更常用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⒊ 免疫荧光法 利用荧光素标记抗体(抗原)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抗体),在荧光显微镜下对抗原(带有荧光素的抗体-抗原复合物)进行定位、定性、定量观测。 常用的荧光素有: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在荧光显微镜下呈黄绿色荧光),罗达明(rhodamine,TRITC,在荧光显微镜下呈橙红色荧光)。 用荧光素直接标记第一抗体的方法虽有方法简单、特异性强、需时短的优点,但也有灵敏度低,必须分别标记每一种抗体,且需要量大等缺点,现几乎无人使用。现多将荧光素标记在第二或第三抗体上,作间接显示。间接法比直接法敏感,且只需标记一种抗IgG抗体就可鉴定多种抗原。 【原理】 ¨ 用于免疫荧光的标记物是小分子的荧光素,可标记抗体或抗原; ¨ 荧光素经某种特定波长的光照射激发后,能发射出一种比激发光波波长更长而且能量较低的荧光,籍此可作定位观察或示踪; ¨ 借助于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 1、常用的荧光素 ¨ (1) 异硫氰酸荧光素 (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 ¨ (2) 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 (Tetramethyl Rhodamine Isothiocyanate, TRITC) ¨ (3) 四乙基罗丹明 (RB200) ¨ (4) 碘化丙啶 (propidium iodide, PI) (1) 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 ¨ 易溶于水和乙醇。 ¨ 最大吸收光谱为490~495nm,最大发射光谱为 520~530nm.呈翠绿色荧光,分子量 389.4。 ¨ 在碱性条件下,FITC的异硫氰酸基在水溶液中与Ig的自由氨基形成共价键,成为标记的荧光抗体。一个lgG分子上最多能标记15~20个FITC分子。 (2) 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RITC) ¨ 最大吸收光谱550nm,最大发射光谱620nm,呈红色荧光,分子量为444。 ¨ 与蛋白质结合的方式同FITC。 (3) 四乙基罗丹明(RB200) ¨ 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丙酮。 ¨ 最大吸收光谱为570nm,最大发射光谱为595~600nm,呈橙红色荧光,分子量为580。 ¨ RB200在五氯化磷(PCl5)作用下转变成磺酰氯(SO2Cl),在碱性条件下,易与蛋白质的赖氨酸e-氨基反应而标记在蛋白分子上。 (4) 碘化丙啶(PI) ¨ 是常用的DNA荧光标记探针,可作为FITC的胞核对比染色。 ¨ PI可嵌入到双链DNA和RNA碱基对中并与之结合,但对碱基无特异性选择。 ¨ 最大吸收光谱是493nm,最大发射光谱是630nm,呈红色荧光。 2、荧光抗体的保存 ¨ 一要防止抗体失活,二要保持荧光素不脱落和不受激发猝灭。 – 一般认为0~4°C可保存1~2年,-20°C可保存3~4年。 – 要小量分装,防止反复冻融。 – 保存前需加防腐剂 (浓度为1:5000~10000的硫柳汞或1:1000~5000叠氮化钠) 。 3、免疫荧光的染色方法 ¨ 免疫荧光染色法常用的有 – 直接法 – 间接法 原理:将荧光素标记在相应的抗体上,直接与相应抗原反应 (用来检测未知抗原)。 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操作步骤 ¨ 标本的处理: – 细胞涂片、细胞爬片浸入冷丙酮或4%的多聚甲醛固定10min,然后用0.0lM PBST (含0.l%TritonX-100 pH 7.4) 漂洗5min × 3/次; – 石蜡切片经脱蜡、梯度酒精脱水后,进行抗原修复,然后用0.01M PBST漂洗5min × 3/次; ¨ 2%BSA或10%BSA37℃湿盒内封闭30min ¨ 抗体染色: – 在标本片上滴加适当稀释的荧光标记抗体(1:8或1:16稀释),放在湿盒中,37℃孵育30min; ¨ 0.0lmol/L PBS(pH 7.4) 漂洗5min × 3/次,不时震荡(洗去多余游离的荧光素标记的抗体)。 ¨ 缓冲甘油封片 – 分析纯无荧光的甘油9份+ pH 9.2,0.2M碳酸盐缓冲液1份配制。 ¨ 镜检: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 优点:方法简便、特异性高,非特异性荧光染色少。 ¨ 缺点:敏感性偏低;而且每检查一种抗原就需要制备一种荧光抗体。若检测多种抗原需制备多种相应的荧光标记抗体。 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注意事项 ¨ 对荧光标记的抗体的稀释:要保证抗体的蛋白有一定的浓度; ¨ 一般稀释度不应超过1:20,抗体浓度过低,会导致产生的荧光过弱,影响结果的观察。 ¨ 染色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标本及抗原而变化; – 染色时间:从10 min到数小时,一般30 min; – 染色温度:多采用室温(25℃),高于37℃可加强染色效果,但对不耐热的抗原(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可采用0-2℃的低温,延长染色时间。 – 低温染色过夜较37 ℃ 30 min效果好的多。 ¨ 试验时需设置下列对照: – 自发荧光对照(空白对照):标本加0.01mol/L,pH7.4的PBS代替一抗。 – 阳性对照:用已知的阳性标本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 – 特异性对照(抑制试验):标本加未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再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 ¨ 若标本自发荧光对照和特异性对照呈无荧光或弱荧光,阳性对照和待检标本呈强荧光,则为特异性阳性染色。 ¨ 一般标本在高压汞灯下照射超过3min,就有荧光减弱现象; ¨ 经荧光染色的标本最好在当天观察,随着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会逐渐下降。 (2) 间接法又称为荧光抗-抗体法 需要两种抗体参与,即一抗和二抗(荧光素标记)。一抗对标本中的抗原来说起抗体的作用,但对荧光标记的二抗来说又起着抗原作用。 – 可用来检测标本中未知抗原,也可检测血清中未知抗体。 间接免疫荧光法操作步骤 ¨ 标本的处理及非特异染色的封闭同直接法; ¨ 一抗染色: – 加未标记的特异性抗体(通常1:100稀释,用0.01MpH7.4的PBS稀释),37℃作用30min或4℃过夜。 ¨ 0.01M PBST漂洗5min×3次(震荡漂洗); ¨ 加荧光标记的二抗抗体,37℃湿盒避光作用30min。 ¨ 0.01M PBST避光漂洗5min×3次(例如包上锡纸,在摇床上漂洗); ¨ 甘油缓冲液封片 ¨ 镜检 ¨ 优点:敏感性较高,比直接法高10倍左右;制备一种荧光标记抗体,可应用于多种一抗; ¨ 缺点:是参加反应的因子较多,产生非特异性染色的机会增多。 间接免疫荧光法的注意事项 ¨ 荧光染色后一般在1h内完成观察,或于4℃保存4h,时间过长,会使荧光减弱。 ¨ 每次试验时,需设置以下三种对照: – 阳性对照:阳性血清+荧光标记物 – 阴性对照:阴性血清+荧光标记物 – 荧光标记物对照:PBS+荧光标记物 ¨ 标本片需在操作的各个步骤中,始终保持湿润,避免干燥。 ¨ 一抗和二抗应始终保持在标本片上,避免因放置不平使液体流失,从而造成非特异性荧光染色。 神经组织细胞的多重标记技术 一、【基本原理】 脑的构成细胞多样、相互联系广泛且机能复杂,如何能在同一张切片上同时显示在不同机能条件下各种细胞(神经元、胶质细胞等)的形态学特点、所含物质以及各细胞间相互关系等,是神经形态学的一个重要方法问题。本实验室成功地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逆(顺)行示踪法和组织化学染色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各种多重标记法(二重、三重或四重标记法),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现以四重标记法作为例子进行介绍。 四重标记可将不同显色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法与神经元逆行示踪法相结合,同时显示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内所含蛋白、肽或氨基酸和用组织化学法显示逆行示踪剂在胞浆中的表达。 轴浆运输示踪法是目前应用最广者的束路示踪法。轴浆运输是某些物质通过轴浆流进行运送。从胞体至末梢的运输为顺向运输,反之从末梢至胞体者为逆向运输。常用的轴浆运输示踪剂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荧光染料(荧光金等)、植物凝集素(麦芽凝集素WGA、菜豆芽凝集素PHA-L)及霍乱霉素(CT)等,它们在胞体或末梢内形成标记物。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用抗原与抗体能特异性结合的原理,以神经元或神经胶质内所含的蛋白、肽或氨基酸为抗原,用特异性的抗体去识别并与之结合,再用不同的方法使之可视化。常用的有间接荧光法和酶免疫法(ABC法和PAP法)。ABC法是在第一抗体反应后,用已结合生物素的抗IgG抗体(biotinylated IgG)桥接。然后用ABC复合物孵育,使桥抗上的生物素与ABC中卵白素上的空位结合。最后用HRP的底物呈色。在ABC法中,ABC和桥抗的结合是通过生物素的,因此ABC复合物没有种属特异性,可适用于任何种类的第一抗体。但生物素结合的第二抗体必须是针对第一抗体种属的。PAP法与ABC法相似,都是借助桥抗体将酶连接在与抗原结合的第一抗体上,用PAP复合物孵育切片。 下述的四重标记法可分别显示如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特异性标记星形胶质细胞),Fos蛋白(标记活动状态的细胞核),某种神经递质或调质及其相关的酶(如酪氨酸羟化酶TH)均匀标记在胞浆内;逆行追踪剂在胞浆内的定位。由于用不同的显色方法呈色,加之反应产物定位于不同细胞或细胞的不同部位(核、胞浆),因此在镜下易于分辨。 二、【实验材料】 〔仪器设备〕 ⒈ 组织切片机:冰冻切片机(立、卧式恒冷箱切片机),滑动切片机和二氧化碳制冷切片机,振动切片机。 ⒉ 立体定位仪: ⒊ 微量注射器: ⒋ 实验室基本器材和用具:烧杯,量筒,漏斗,湿盒,晾片盒,蒸馏水瓶,漏斗架,药匙,滤纸,玻璃棒,洗刷瓶,染色缸,染色架,载玻片和盖玻片等。 ⒌ 常用器械和工具:解剖刀,手术剪,眼科镊和剪,有齿及无齿镊子,单、双面刀片,普通剪刀,螺丝刀,老虎钳,扳手等。 〔药品〕 ⒈毒麻药品:巴比妥钠,戊巴比妥,乙醚等。 ⒉常用化学试剂:多聚甲醛,磷酸二氢钾,蔗糖,氯化钠,磷酸二氢钠,氢氧化钠,磷酸氢二钠,盐酸,无水乙醇,二甲苯,丙酮,甲醇,重铬酸钾,葡萄糖,氯化铵,甘油,双氧水等。 〔试剂〕 ⒈ 第一抗体:兔抗Fos蛋白抗血清,鼠抗GFAP抗血清和兔(或鼠)抗TH抗血清等。 ⒉ 第二抗体:羊抗兔,驴抗鼠,抗山羊/绵羊等生物素二抗及荧光抗体(FITC、罗达明等)。 ⒊ 染料:苏木精,伊红,克紫,硫堇,焦油紫,硝酸银等。 ⒋ 常用试剂:牛血清白蛋白,Triton-X-100等。 ⒌呈色剂:二氨基联苯胺(3,3’-diaminobenzidine,DAB),四甲基联苯胺(3,3’,5,5’-tetramethylbenzidine,TMB),葡萄糖氧化酶等。 ⒍ 追踪剂:HRP,WGA,PHA-L等。 〔动物〕 根据实验要求、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动物,常用的实验动物为大鼠(SD、Wister)。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⒈ 动物与材料制备 ⑴ 用SD成年雄性大鼠,体重180~230克,置于温暖(20℃)安静的环境饲养48h后使用。 ⑵ 用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动物,并固定在定位仪上。 ⑶ 将示踪剂(30% HRP或2%WGA)0.1μl 定位注入大鼠脑内某一核团(杏仁核簇、下丘脑或孤束核等)动物存活48h。 ⑷ 将9%NaCl (5.5ml/kg 体重) 注入尾静脉,2h后,重新深麻动物,用常规方法灌注固定动物并立即取脑。 ⑸ 将脑组织置于含30%蔗糖的PBS液中,40C 保存,待组织沉底。 ⑹ 恒冷箱切片机切片,片厚30μm,收集在冷的0.01 mol/L PBS液中。 ⒉ HRP的组织化学显示—TMB法 ⑴ 切片在蒸馏水中洗2~3次。 ⑵ TMB-钨酸钠反应液中预浸20min,开始加入0.3%H2O2(避光),显示HRP或WGA追踪剂。 ⑶ 结束反应后,用0.1 mol/L PBS洗3~6次,每次2~4min。 ⑷ 在含0.05%DAB、0.02%氯化钴和0.01%H2O2 ( 0.1mol/L PBS 配制, pH7.4)中加强,37℃,10min,反应产物为黑色。 ⒊ 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⑴ 0.01 mol/L PBS液中洗涤3次,每次10min。 ⑵ 用0.3%过氧化氢-甲醇室温中处理切片5~30min,封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 ⑶ 充分洗涤后,入0.01 mol/L PBS洗3次,每次10min。 ⑷ 血清白蛋白中孵育30min,减少非特异性反应。 ⑸ 0.3% Triton-X-100中作用20min,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用0.01 mol/L PBS洗3次,每次10min。 ⑹ 同时加兔抗Fos蛋白和鼠抗GFAP抗血清,在4℃中孵育48h或室温24h,用0.01 mol/L PBS洗3次,各10min,振洗。 ⑺ 生物素标记的羊抗兔IgG和驴抗鼠IgG (根据公司的说明,选择适宜的稀释度)室温中孵育2h,用0.01 mol/L PBS洗3次,各10min。 ⑻ ABC复合物(根据公司的说明,选择适宜的稀释度)孵育2h,用0.01 mol/L PBS洗3次,各10min。 ⑼ 蒸馏水迅速冲洗3次,进行葡萄糖氧化酶-DAB-硫酸镍胺加强法反应,呈深蓝色。 ⑽ 选取呈色好的切片,漂洗后再加入兔(或鼠)抗TH抗血清,4℃中孵育48h或室温24h,用PBS洗3次,各10min,振洗。 ⑾ 生物素标记的羊抗兔(或驴抗鼠)IgG室温中孵育2h,用PBS洗3次,各10min。 ⑿ ABC复合物孵育2h(室温),PBS洗3次,各10min。 ⒀ 蒸馏水迅速冲洗3次,进行葡萄糖氧化酶-DAB棕色法呈色。 ⒁ 呈色的切片漂洗后裱片、晾干、脱水、透明、封片,光镜下观察并摄像。 ⒋ 对照实验 ⑴ 空白对照:用缓冲液替代第一抗体是最常用的空白对照,染色结果应为阴性。 ⑵ 替代对照:用制备第一抗体相同种属动物的正常血清替代一抗或用二抗相同种属动物的正常血清替代桥抗体,染色结果应为阴性。 ⑶ 自身对照:用同一组织切片与靶抗原无关的其它结构作对照。阳性与阴性结构在同一视野中,相互印证。 ⑷ 阳性对照:同时染色已知靶抗原阳性标本,以排除操作过程失误所致的假阴性。 ⑸ 吸收对照:用几倍甚至10倍于抗体浓度的抗原与抗体溶液混合,后将此液过滤,并用于对切片反应,若结果为阴性,说明抗体是特异性的。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处理】 (一)对染色结果的分析 一般认为在严格控制染色条件、选择特异性抗体等条件下,所得的阳性结果才有积极意义。而所得结果为阴性时,不一定意味着该物质或抗原不存在,即不能排除实验过程所致的抗原丢失或抗体选择不当等引起的假阴性。结果分析首先从切片质量开始,判断固定是否合适、切片是否平滑、非特异性着色强弱等,再从低倍至高倍顺序观察实验标本,预期阳性部位是否被染色,不该含此类物质的部位是否阴性等。同时应结合对照实验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假阳性及其处理 组织成分与各种染色试剂及抗血清之间的非特异结合称为假阳性,其主要原因和处理方法如下: ⒈ 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用80%甲醇(0.01mol/l PBS 缓冲液配置)+ 0.3% H2O2孵育标本15~20min,能抑制此假阳性。 ⒉ 第一抗体不纯:抗体不纯是指抗体含有杂质抗体或血清。其非特异抗体吸附到组织细胞上造成假阳性。去除方法:一是尽可能高的稀释抗体,减低非特异抗体的浓度;二是一抗孵育之后用PBS充分冲洗;三是在加一抗前加正常血清,以封闭非特异结合位点。 ⒊ 第二抗体:将IgG从血清中分离出来,其中同时存在四种成分:一是特异性抗IgG;二是作为抗原的IgG不纯所产生的非特异性抗IgG;三是供体血循环中其它的IgG;四是非IgG蛋白。除特异性抗IgG外,其它成分可以通过与组织结构的特异性交叉反应或通过非特异的疏水键与组织细胞结合,产生非特异性染色。去除方法基本同(2)。 ⒋ 游离醛基:醛类固定的组织切片上,存在游离醛基,它能与蛋白质(含IgG)间非特异性结合,导致假阳性。用白蛋白或封闭性阻断等预先孵育切片,可封闭。 (三)阳性染色的确认与数据采集 阳性染色结果一般应具备以下特征: ⒈ 染色均匀,胞核、胞浆、胞膜、纤维、突起等形态结构完整。 ⒉ 阳性染色产物的特异性分布,有核团或细胞学定位差别。 ⒊ 多重染色的阳性产物可以清晰分辨。如:神经元Fos阳性胞核是深蓝色,TH(或VP)阳性胞浆呈棕色,HRP示踪剂产物是棕色胞浆内的黑色的颗粒状,GFAP阳性胶质细胞呈深蓝色。(见图20-1-1) ⒋ 阳性结果在光镜下观察,根据需要摄像或半定量分析。 五、【注意事项】 ⒈ 选择适当的固定液,掌握恰当的固定时间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保持组织的细胞结构和酶的活性。 ⒉ 实验组和对照组要合理配伍和处理。 ⒊ 动物标本或切片尽量使用新鲜的,需长时间保存则存放在-70℃冰箱。 ⒋ 抗体按照说明保存,并选择合适的工作浓度使用,忌反复冻融。 ⒌ 选择适当的孵育时间与温度,切片应充分与抗体接触,防止抗体风干、流失。 ⒍ 切片每次漂洗要彻底,防止交叉反应。 ⒎ 呈色反应过程应随时在镜下观察反应结果并及时终止反应。 ⒏ 第一、二次的呈色不宜过深,以免影响结果的观察。 ⒐ 切片要晾干后再脱水,透明,封片。 本文转自新浪博客博主 开心果 文章
个人分类: 免疫组化|7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苗简介:炭疽疫苗
fs007 2011-1-13 07:30
寻正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炭疽病把柯霍与巴斯德两个现代医学的开创者联系在一起,柯霍首先在1875年鉴定出炭疽病的病原炭疽杆菌,为疾病的细菌学理论提供了直接的证据,6年后,巴斯德开发出了炭疽疫苗并以公开实验的方式证明疫苗的有效性,造成了极大轰动,推动了现代免疫学的发展。 炭疽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对畜牧业的影响远大于对人健康的影响。人发生炭疽病在已经有抗生素的现代并不可怕,不治疗,80%的人也能自愈。炭疽引起皮肤、肺、与消化道坏疽性病变,皮肤病变组织坏死变黑是病名的来源。 只有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员工才需要接种炭疽疫苗。炭疽疫苗是成份疫苗,是用无毒的一种炭疽菌浸出液制作的,免疫效果不是很好,因此接种程序麻烦。苏联曾生产过一种减毒活疫苗,副作用明显,估计现在已停产。国际通用的疫苗推荐接种5剂次(0、4周、6月、12月、18月),每年还要补种以延续免疫力。如果你不小心接触到了炭疽病原,你需要马上接种三剂次(0、2、4周)。 炭疽易于生产,而且炭疽杆菌疱子可以在环境中长期存活,因此,炭疽曾被各国用于生物武器研究,在911以后,恐怕分子还曾成功地用炭疽制造了更多恐怖,造成了5人的死亡。他们将炭疽杆菌从邮件中寄给受害人。如果你对此不知所措,一个美国中学生的发现可以帮助你,把家用的电熨斗开到最热,5分钟后就可杀死炭疽孢子,还不影响信件内容,这位中学生的研究后来发表在学术杂志上。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个人分类: 疫苗专辑|7420 次阅读|1 个评论
近十年免疫学领域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与地区排名:2000-2010年
wanyuehua 2010-12-11 07:15
中国免疫学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 18 位、论文数排名第 12 位、篇均被引次数未进前 20 名 检索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于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8月30日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SCI、SSCI收录免疫学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前20名国家和地区排名(共有92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排名)。每个参与排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发表的免疫学论文数超过1.5千篇,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Citations)、文章数(Papers)和篇均被引次数(Citations Per Paper)。 美国免疫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1,444,725次和论文数53,267篇均排名第1位、篇均被引次数27.12排名在第2位, 中国免疫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28,889 次排名在第 18 位、论文数 3,618 篇排名在第 12 位、篇均被引次数 7.98 未进前 20 名(第 87 位), 中国台湾地区免疫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12,334 次排名在第 27 位、论文数 1,146 篇排名在第 25 位、篇均被引次数 10.76 未进前 20 名(第 75 位) 。 详细情况见表一 2000-2010年免疫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表二 2000-2010年免疫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表三 2000-2010年免疫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表12000-2010 年免疫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53,267 1,444,725 27.12 2 ENGLAND 10,953 264,538 24.15 3 GERMANY 10,149 233,935 23.05 4 JAPAN 9,706 230,692 23.77 5 FRANCE 8,107 186,692 23.03 6 ITALY 6,046 125,721 20.79 7 CANADA 5,363 115,736 21.58 8 AUSTRALIA 4,795 107,662 22.45 9 NETHERLANDS 4,757 104,888 22.05 10 SWITZERLAND 3,663 103,246 28.19 11 SWEDEN 4,130 72,414 17.53 12 SPAIN 3,445 55,823 16.20 13 BELGIUM 2,087 43,782 20.98 14 DENMARK 1,948 37,010 19.00 15 SCOTLAND 1,577 36,694 23.27 16 ISRAEL 1,664 33,582 20.18 17 AUSTRIA 1,578 31,881 20.20 18 PEOPLES R CHINA 3,618 28,889 7.98 19 BRAZIL 2,398 28,288 11.80 20 FINLAND 1,255 23,544 18.76 表22000-2010 年免疫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53,267 1,444,725 27.12 2 ENGLAND 10,953 264,538 24.15 3 GERMANY 10,149 233,935 23.05 4 JAPAN 9,706 230,692 23.77 5 FRANCE 8,107 186,692 23.03 6 ITALY 6,046 125,721 20.79 7 CANADA 5,363 115,736 21.58 8 AUSTRALIA 4,795 107,662 22.45 9 NETHERLANDS 4,757 104,888 22.05 10 SWEDEN 4,130 72,414 17.53 11 SWITZERLAND 3,663 103,246 28.19 12 PEOPLES R CHINA 3,618 28,889 7.98 13 SPAIN 3,445 55,823 16.20 14 BRAZIL 2,398 28,288 11.80 15 BELGIUM 2,087 43,782 20.98 16 DENMARK 1,948 37,010 19.00 17 SOUTH KOREA 1,843 21,605 11.72 18 INDIA 1,732 14,314 8.26 19 ISRAEL 1,664 33,582 20.18 20 AUSTRIA 1,578 31,881 20.20 表32000-2010 年免疫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SWITZERLAND 3,663 103,246 28.19 2 USA 53,267 1,444,725 27.12 3 IRELAND 606 15,947 26.32 4 ENGLAND 10,953 264,538 24.15 5 JAPAN 9,706 230,692 23.77 6 SCOTLAND 1,577 36,694 23.27 7 GERMANY 10,149 233,935 23.05 8 FRANCE 8,107 186,692 23.03 9 AUSTRALIA 4,795 107,662 22.45 10 NETHERLANDS 4,757 104,888 22.05 11 INDONESIA 100 2,166 21.66 12 CANADA 5,363 115,736 21.58 13 BELGIUM 2,087 43,782 20.98 14 MOZAMBIQUE 35 734 20.97 15 ITALY 6,046 125,721 20.79 16 GABON 95 1,953 20.56 17 AUSTRIA 1,578 31,881 20.20 18 ISRAEL 1,664 33,582 20.18 19 UGANDA 363 7,315 20.15 20 COTE IVOIRE 125 2,500 20.00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4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糖尿病并发症与免疫学研究国际文献分析 1964 - 2010年
XUPEIYANG 2010-8-29 13:12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8/236730.shtm 糖尿病并发症病理机制揭开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1fph1e4tobna7I5gIatI0 256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1 2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7 27 2009 25 2008 24 2006 16 2005 15 2010 14 2003 14 2001 12 2004 11 2002 10 1999 10 1988 8 2000 7 1992 7 1990 7 1997 6 1998 5 1994 4 1989 4 1995 3 1 2 1 2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77 France 21 Italy 16 Germany 12 United Kingdom 10 Japan 9 Switzerland 7 Belgium 6 Spain 6 Canada 6 Sweden 5 Australia 4 China 4 Netherlands 4 Poland 4 Egypt 3 South Korea 3 Israel 3 Austria 3 Norway 2 1 2 1 2 3 ... 8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Paris 9 New York City 8 Boston 6 Seattle 4 Dsseldorf 4 Gainesville 4 Los Angeles 4 Geneva 3 Amsterdam 3 Zrich, Switzerland 3 Philadelphia 3 Padua 3 Milan 3 Chicago 3 London 3 Seoul, South Korea 2 Barcelona 2 Antalya 2 Blacksburg 2 Cairo 2 1 2 3 ... 8 1 2 3 ... 10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Diabetes 13 Diabetologia 6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5 Diabetes Metab 5 Transplant Proc 4 Diabetes Res 4 Diabetes Care 3 Ter Arkh 3 Horm Metab Res 3 Med Hypotheses 3 Dtsch Med Wochenschr 3 J Pediatr Endocrinol Metab 3 Obesity (silver Spring) 2 Proc Nutr Soc 2 J Mol Med 2 Rev Med Interne 2 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 2 Pediatr Diabetes 2 Nat Clin Pract Endocrinol Metab 2 Nutr Clin Pract 2 1 2 3 ... 10 1 2 3 ... 138 Top Terms Publications Immunization 209 Immunity 209 Humans 204 Glucose 197 Patients 148 Insulin 136 Insulin 135 Diabetes Mellitus 129 receptor binding 126 Blood Glucose 123 Animals 101 Metabolism 92 metabolic process 92 Diabetes Mellitus, Type 1 83 Adult 69 Immune System 63 Diabetes Complications 63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61 Tissues 54 Autoimmunity 53 1 2 3 ... 138 1 2 3 ... 53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Reach G 4 Ramiya V 3 Onodera T 3 Hayashi T 3 Toops K 2 Scherbaum W 2 Scheen A 2 Eisenbarth G 2 Rickels M 2 Finotti P 2 Pagetta A 2 Roche E 2 Reig J 2 Popov S 2 Kratnov A 2 Vlassara H 2 Peck A 2 Hasegawa K 2 Morimoto M 2 Sensi M 2 1 2 3 ... 53
个人分类: 代谢病学|3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哮喘的免疫机制研究文献分析
xupeiyang 2010-8-24 10:46
http://www.bioon.com/biology/Class18/452232.shtml Immunity:识别哮喘发生的分子机制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1mOWEB10O00d000j10020001000h001000900001 asthma and T Helper 9 Cells 151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top author statistics 1 2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4 21 2001 17 2007 16 2009 14 2002 13 2003 11 2008 10 2006 8 1999 8 2010 6 2005 6 2000 4 1998 4 1997 2 1996 2 1995 2 1994 2 1991 2 1993 1 1986 1 1 2 1 2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40 United Kingdom 16 Japan 13 China 12 Germany 11 Canada 7 Italy 7 Belgium 5 Sweden 4 Netherlands 4 Switzerland 4 Hong Kong 4 Spain 3 Finland 2 South Korea 2 Taiwan 2 France 2 Brazil 2 Israel 2 Australia 2 1 2 1 2 3 4 5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London 12 Boston 5 Hong Kong 4 Brussels 4 Mainz 3 Wuhan 3 Iowa City 3 Beijing 3 Montreal 2 Tokyo 2 Stockholm 2 Milan 2 Cambridge 2 Amsterdam 2 Hanover 2 Quebec City 2 Sagamihara 2 Jinan 2 Basel 2 Cambridge, USA 2 1 2 3 4 5 1 2 3 4 5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Clin Exp Allergy 20 J Exp Med 8 Allergy 7 Clin Exp Immunol 7 Am J Resp Crit Care 6 Am J Resp Cell Mol 5 Eur Respir J 4 Eur J Immunol 3 Zhonghua Nei Ke Za Zhi 3 Nat Med 3 Immunity 2 Biol Pharm Bull 2 Curr Opin Allergy Clin Immunol 2 J Asthma 2 Int Immunopharmacol 2 Allergy Asthma Proc 2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 2 J Invest Allerg Clin 2 J Immunol 2 Mol Immunol 2 1 2 3 4 5 1 2 3 ... 78 Top Terms Publications Asthma 147 Humans 107 T-Lymphocytes 99 Cytokines 89 Animals 85 Th2 Cells 72 Inflammation 69 Interleukin-4 67 Cytokinesis 65 Interleukin-4 61 Interleukins 58 Immunization 58 interleukin-4 receptor binding 58 T-Lymphocytes, Helper-Inducer 57 Immunity 57 Interleukin-5 56 Mice 53 Patients 52 Interleukin-5 52 interleukin-5 receptor binding 51 1 2 3 ... 78 1 2 3 ... 40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Lam C 4 Renauld J 4 McKenzie A 3 Leung T 3 Wong G 3 Kline J 3 Levitt R 3 Lee T 2 Finotto S 2 Gong Y 2 Liu Q 2 Li J 2 Wang P 2 Li H 2 Wei C 2 Ko F 2 Jain V 2 Kemeny D 2 Noble A 2 Akdis C 2 1 2 3 ... 40
个人分类: 呼吸病学|46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免疫学优秀国际论文 by F1000 Factor
xupeiyang 2010-8-17 08:38
详细信息见 http://f1000biology.com/browse/IMMUNO 国际生物学专家按F1000 Factor评出的免疫学国际优秀论文,你可以选择查阅近一周至近五年发表的优秀论文。 可按以下分类进行检索查阅: Immunology Allergy Hypersensitivity Antigen Processing Recognition Autoimmunity Genetics of the Immune System Immune Response Immunity to Infections Immunomodulation Innate Immunity Leukocyte Activation Leukocyte Development Leukocyte Signalling Gene Expression
个人分类: 生物科学|38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对冤家:抗原与抗体
cherrylu1960 2010-6-24 22:33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体形成了许多对付外敌的办法,在我们的身体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免疫之战。 抗原和抗体之间的反应,是免疫大战中的主角。也是免疫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抗原是免疫系统要对付的一类物质,说白了就是一些高分子有机物,蛋白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类。此外,还有许多多糖和脂类成分,都可以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 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侵入人体,能激起人体组织的免疫反应,所以微生物抗原是一类主要的抗原,其本质也是蛋白质。 对于细菌等病菌,人体的免疫系统并没有能力识别它们的整体是长得什么样子,可它们却能识别细菌的分子结构,别看细菌个子很小,但仍然有着复杂的结构,它小小的身躯上有很多不同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中有一小部分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这部分就是细菌的抗原。 再拿病毒来说,它有着像花衣服一样的外壳,外壳的成分是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就是一种抗原,也可以激发人体的免疫应答。 除了微生物抗原之外,还有许多高分子物质能激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它们都属于抗原。人体中本身存在一些抗原,最典型的是人体组织相溶性抗原,简称HLA,它是一种强免疫原,可以激发强烈的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另文说明) 青霉素很容易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所以在注射青霉素之前要做皮试。青霉素及青霉素制品中的微量杂质进入人体后,附着在其它分子之上,就扮演了抗原的角色,容易引起一些人的免疫反应,有时这种反应还能致命。 在有机分子家族中,抗原分子属于大个子,分子量都很大。正如老吊车,身体很庞大,但只靠伸出的一只臂就能抓住重物,抗原分子也是一样,它身体的一部分会被淋巴细胞识别,这个结构正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关键所在,就是人们所说的抗原决定簇。 到医院看病时,在血清学及免疫学检查的化验单上,会发现IgA,IgD,IgE,IgM等项目,一般人们不太注意它们代表什么意义。这些符号所代表的物质正是我们身体的免疫士兵产生的对付外敌的大分子物质抗体,是一类称作免疫球蛋白的物质,Ig( Immuloglobulin ) 是它的缩写符号,A,G,M等则代表不同种类的蛋白质。 抗体分子也是非常巨大的,同抗原一样,抗体分子上也只有几处特别的区域(可变区)能结合其它分子。 抗原和抗体仿佛是一对天生的冤家,在抗原的刺激下,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它会去结合抗原,但这种结合目的,并不是什么友好的联合,而是使它使去活性,这就像一只活蹦乱跳的老鼠被夹住了,很难再去搞破坏了。 奇妙之处就在于,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可变区之间的关系,就像蛋糕和做蛋糕的模子一样,能够严丝合缝地结合在一起。不过,一种模子只适合做一种蛋糕,如果把一块做成的蛋糕试图放进不同的模子,肯定不能嵌入得严丝合缝,这有点像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 这样,也就能解释,如果通过接种疫苗,体内已有一种感冒病毒抗体,但如果病毒产生变异,原来的抗体就不起作用了,需要通过接种新的疫苗,诱发新的抗体。 感冒病毒太容易变异了,但相信致命性一般不会很强。所以,俺相信自身的免疫力没什么问题,所以至今还没有去接种过流感疫苗呢。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7129 次阅读|6 个评论
京津地区免疫学交流会
liangqunlu 2010-6-5 23:40
6.5,周六,京津地区免疫学交流会。 今天分到了一个工作人员的任务,站在门口给听报告的同学发矿泉水,娃哈哈牌的,王力宏代言,十二星座物语,把爱随身携带。 数了下名单,13个PI。来自于平时掰着指头数的地方。 上午有坐在会场听,但是没怎么用心听。看了yinzhinan和zhangyu长什么样子。动医的zhengshijun今天是第一次看到,他讲了一种猪细菌感染了猪,结果导致猪大量的脱皮,以致于死亡。检测时,检测了这种菌的各种生化特征,也用它感染复制出症状。后来花了很大精力检测了巨噬细胞,缘由好像是这种细菌发病很快,与固有免疫更相关。现在很是想不起来巨噬细胞检测的项目和结果。但是,后来的一个提问很是有启发。感染很正常,但是与脱皮的症状有哪些联系。 coffee break时,桌面上的水果点心很快一扫而空,真的很快。不禁很是感叹。 之后,很乖的一个人安静的把所有桌面擦干净,当时自己都有点讶异自己没有意见要发表。 gaoxiaoming的leture, 有些耽误了,也没有用心的听,好像只记得他们实验室的人很少,比上次看周专的学生还少。 清华的zhanglinqi、zhangminghui,晕了,有点弄混了,只记得有一个是做NKT细胞亚群分析的,还有自己做单抗,还有一个工作是干嘛的,真的忘了。后来大家一直提问说什么方法很吸引,完了还是没有明白指的是什么。 解放军的wangfusheng,专门讲了下乙肝,专家+大官,因为专,有很多机会代表国家参加什么乙肝大会。虽然有很多炫耀的成分,但是也是教会一个简单的道理,有合作才有发展。小学期时做的是乙肝,那时都有很多疑问,特意的在认真听,见鬼的是,现在是一点也想不起来。搞笑的是,好像结尾是一头大象,很卡哇伊的,身上表示着,目前的进展,偏重于治疗,但是没有各部分没有联系的很好,也就是到目前为止,没有研究的很清楚。 复旦的教育学家,xiongsidong,用一张幻灯片讲了n个疑问,从DNA是否有免疫原性着手,然后的问题就有是是多大的有,原核与真核的关系,裸露的或是复杂的,活化的或是静止的,这些很大的问题。不过,有一个事实,有发现存在DNA的抗体。一个假设是,在大动物中,DNA抗体含量高,这是不是DNA疫苗在大动物中激起的免疫性低。 想想动物所的zhaoyong讲了啥。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讲的多过于摆事实,忘了是否有pathway之类的,有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看到了FK506占了很小的一个角落。 生物物理所的zhumingzhao和tanghong的差不多完全没有听到,不知道说了啥。 封老师在讲PRRSV和EB,记得以前在进展课上,完全没明白是怎么回事,这次能懂一些,哈,算是有进步了。 最后一位出场的是实验室boss。所谓是最近的陌生人。从实验上来看,真的有点。讲的是实验室的介绍加工作。共免的pathway,DNA和蛋白结合到cav-1的转录因子上,更加重表达这个基因的锁蛋白,使表达更难,好像对应的蛋白是CD40,这样共免后的CD40表达量不变。哎呀,不确定,第一次看到共免的pathway,细节的部分再看看。 再就是DCreg,DC作为一种APC,活化T细胞增殖,加强抗感染免疫,但是新的发现是,也表达IL-10,表达了Treg,??,这个跟DCreg有啥关系?需要再看看。 感慨一下,在这个实验室真幸福,做的东西很好玩。附加的,比较不缺资金,经常吃到水果。boss是个专注的科学家,交流也很频繁。再有别的.....也很好。 更加得出一个结论,在哪里都是做实验。方向还是有不同的,有些方向真的是不感兴趣。 算了,不想熬着时间做实验,做计算机挺好的,交叉学科扩展思维,能有机会学到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真的很好。但是,在以后不管发生什么,都不能太在意一些琐碎小事上.花着白天和黑夜努力吧~~
个人分类: 笔记|2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Polly Matzinger与危险模型
qqsvery 2010-5-9 14:47
珀丽.玫沁歌( Polly Matzinger ) 生于1947年7月21日,是一位标新立异、破旧立新的科学家。她提出了危险模型(danger model),为免疫系统工作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 早年岁月 珀丽.玫沁歌从事科学研究之前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她曾是美国丹佛一家花花公子俱乐部的兔女郎(Playboy Bunny),也当过酒吧招待、爵士乐手、木匠、驯狗师,还曾是一位赛教信徒( Scientologist )。当她在加州大学戴维斯(Davis)分校附近一个大学教工经常光顾的酒吧做招待时,遇到了野生动物系主任罗伯特.施瓦布(Robert Schwab)教授。罗伯特.施瓦布发现了她的天赋并说服她改行从事科学研究。1974年,辍学多年并从事过多种工作的珀丽.玫沁歌结束了女招待生涯重回大学。后来,她在加州大学圣迭戈(San Diego)分校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在巴塞尔免疫学研究所工作,最终回到美国马里兰州贝塞斯达(Bethesda)的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NIAID的幽灵实验室 珀丽.玫沁歌现在是美国变态反应与传染病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NIAID)的一个部门负责人。珀丽.玫沁歌及其同事在论文署名时自称幽灵实验室(Ghost Lab)。珀丽.玫沁歌刚到NIH时,头9个月她都在学习一个全新的领域,混沌理论(Chaos Theory)。她认为,该理论可能应用于免疫系统。因此她的实验室空空如也,被同事们戏称为幽灵实验室。实际上,珀丽.玫沁歌实验室的正式名称为细胞与分子免疫学实验室T细胞耐受与记忆部。幽灵实验室通常有6-8位博士后和1-2位学士后,每年发表0-3篇文章,包括原创研究论文与理论文章。多数文章,她是唯一作者,偏理论,发表在非常高引用的期刊上。 危险模型(The Danger Model) 从1950年代开始主导免疫学的自己异己模型(Self-Nonself model, SNS)在1980年代末遇到了问题。免疫学家开始认识到,T细胞应答依赖于其它细胞(即抗原提呈细胞)摄取提呈抗原并提供活化信号。1989年,查理斯.简威(Charles Janeway)吸收了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的思想,提出旧的免疫学范式已经到了其可用的极限。简威认为,固有免疫系统利用古老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识别病原体保守特征,这才是免疫应答与否的关键。 危险信号(Danger signals) 1994年,玫沁歌在免疫学年鉴(Annual Reviews of Immunology)发表了题为耐受、危险及其延伸家族(Tolerance, Danger and the Extended Family)的文章。她提出,抗原提呈细胞对危险信号(主要是细胞应激、损伤、坏死) 发生应答。这些细胞释放的预警信号(alarm signals)让免疫系统知道哪里有问题,需要免疫应答。她认为,T细胞和免疫应答如此协调并非因为SNS模型中所谓胚胎期对自己的定义,也不是简威古老的病原定义,而是由于对细胞损伤的危险定义。 范围 危险模型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涵盖移植免疫、母胎免疫、自身免疫、肿瘤治疗、疫苗等众多领域。玫沁歌指出,尽管危险模型解释了免疫应答如何启动又如何中止,但还没有解释为什么在不同情况产生不同反应。玫沁歌提出假说认为,组织能给免疫系统信号,使它产生适合该组织的免疫应答。她的实验室目前正在进行实验验证这一假说。 危险模型尚未获得公认。有些免疫学家更倾向于简威的理论,即免疫应答的启动主要是由于PRR识别病原体如细菌的保守特征而不是细胞的坏死。然而,简威的理论无法解释移植物排斥、肿瘤、自身免疫病。 模式识别与组织驱动的免疫系统 最近,玫沁歌等提出,免疫系统识别的细菌上的模式与损伤细胞释放的危险信号并没有多大不同。由于生命是从水中开始进化的,分子的疏水部分(hydrophobic portions, Hyppos)通常隐藏在分子内部或特殊结构如膜内。如果Hyppos突然暴露,那么这是发生损伤的一个可靠信号,是最古老的危险信号;它们能被进化出来的古老系统识别并修复或重构。现代免疫系统就是建立在这古老系统的基础之上的。他们把这些古老的信号成为危险相关模式分子(Danger-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DAMP)。根据最近发表在自然免疫学上的一篇文章,在玫沁格看来,危险模式最重要的应用是认为组织是驱动的免疫应答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免疫系统与共生细菌的关系。 玫沁歌理论面临的挑战 越来越多关于调节性T细胞的工作显示,免疫应答是特定T细胞亚群中止的。今天,一位学生坐在免疫学课堂上会听到不少玫沁格创造的术语,如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危险信号,但通常是在自己异己框架内的免疫学解释。其他免疫学家也经常采用玫沁格的部分理论当不将其作为理论框架。有的免疫学家认为,免疫系统根本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而是一套进化拼凑出的系统。如果是这样,没有一个理论能解释整个系统。 过去及当前与狗有关的工作 她最初的文章之一,投给实验医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JEM)的一篇论文用狗作为共同作者。根据特德.安东(Ted Anton)的描述:她拒绝使用科学论文中常用的被动语态,而使用第一人称单述(如I took the steps)又不够可靠,于是她发明了一位共同作者,她的阿富汗猎犬Galadriel Mirkwood。被发现后,实验医学杂志从此禁止以她为主要作者的论文在该刊发表,直到老主编去世换了新主编为止。她最近的文章中没有狗狗成为共同作者。她是一位牧羊犬训练迷。她的两条博德牧羊犬(Border Collie),查理和丽丽,是美国队成员,参加了2005年在爱尔兰特拉莫尔(Tullamor)举行世界牧羊犬总决赛。 【狗狗按曰】:以上文字主要根据英文维基自由百科全书相应条目编译删改。 Polly Matzinger 可谓最酷免疫学家。现在已经60多岁了,依然风韵犹存;可以想见当年做兔女郎时如何,翻译成波丽.没亲够或者波丽.美人咯似乎更亲昵一点,呵呵。想来,这个免疫学美人年青时也够顽皮了,居然把自己的狗狗作为共同作者。关于此事,网上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当年她做学生时曾向JEM投稿,只署了自己的名字。编辑认为这篇论文只有一个作者并不可靠,怎么也得把老板的名字也属上吧!文章修回后,增加了一个作者。不久,论文发表了。后来, Polly 的一位同学,也是JEM主编的女儿拿着这篇论文,去找她老爸说:您知道 Polly 后边的那个名字是谁吗?主编说:不是她老板吗?主编女儿哈哈大笑:那是 Polly 养的小狗(一只阿富汗猎犬)的名字!此后, Polly 作为主要作者的论文被禁止在JEM上发表,直到那位编辑去世。 网上还有同行调侃说:他整天的工作也就是花时间去说服他的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平均在每个学生上面花的时间不止九个月,结果不少学生到最后也还是心不在焉;早知如此,还不如经常到酒吧去,除了娱乐之外,还可以顺便当当伯乐,呵呵。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90 次阅读|1 个评论
斜倚南窗好读书
liudongyang 2010-1-15 19:09
睡前读书已成生活方式,斜卧床头,睡意不浓,手里总要抓本书。武汉的冬天还不是太冷,宿舍5度左右,可以伸出手来翻书页。白天在实验室,晚上方在灯下闲翻,断断续续的看了几本书。 不习惯在电脑上看东西,电子版的非要打印了看着舒服。论文如此,专著也是如此。从 马臻先生 的博客上知道了有关科研规划的几本英文书《 Making the right moves》,《At the Bench 》《At the Helm》 。前者可以从网上下载到 PDF 版,下载以后我即打印了阅读。后两本下不到英文的版本,科学出版社的 马学海老师 已经引进出版,在图书馆可以借阅。后两本的精彩实用之处已抄录到笔记本上,不动笔墨不读书,抄下来印象更深,笨办法耐用有用。这三本书的确是好书,有可操作性,很具体,很中肯,有些观点在国人写的书中是没有的。有志于科研,以后做PI者,值得一读。据我所知,本土版的有关科研人员生涯规划的书还没有?倒是过于大学生毕业指导的书较多,中国科研队伍日益庞大,如果从本土出发,引用本土事例来写一本有中国特色的科研人员规划和年轻 PI 指导的书应该有销路。 《别做正常的傻瓜》奚恺元 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这本书特色是实用,有意思,结合生活事例来阐述行为决策学的原理。每晚睡前倚在床头,一周看完了。觉得理解不深刻,又看了一遍。 《免疫学概览》化学工业出版社的翻译版,美国 Lauren Sompayrac 原著。这本书2005年出版,2006学校的图书馆进了几本,当时是一位同学推荐,说这本书写的活泼,易于下口,翻译腔不太浓。当时没时间,现在买了一本二手的,仔细的看下来。嗨,还真是好书,不到200页,把免疫学的原理,功能,病理均涉及到。与其他免疫学相比,此书的最大优点是拟人化来写,不晦涩,不上头少犯困。不过,一次性不宜读的太多,可能会消化不良。睡前读几页,有助于睡眠。高头讲章是很多教材的写法,怎样让知识变得有趣,简单?是个问题吗? 向国外的两位学者索要文献,对方回复很及时,谢谢他们。查文献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迷宫,对文献后面的文献的文献追溯越来越多,似乎需要看的文献也越来越多,导师告诫我不要把摊子铺的太大,陷阱去出不来。看英文虽然不成问题,可是与阅读中文相比,效率要低,不想放过文献中的光彩点只能按部就班的看。年前把综述的架子搭起来,也算开一个小花。 这两日来奔走于市内,下点力气,挣两吊孔兄,准备回家的盘缠。儿子电话中问我给他买书没有?我如实招来:没买。有时间了再给他寻几本好看有趣的画书。前些日子给他买了一本奥特曼,拿到后以为珍藏,睡时还放在枕下,掖了又掖,生怕它飞了。只是有个坏毛病,不愿与人分享图书,只想单看。怎样才能改过来?童年的经历对人很关紧,看书从娃娃抓起,让他慢慢的养成读书习惯。
个人分类: 读书买书|2016 次阅读|9 个评论
H指数高的免疫学、微生物学期刊
xupeiyang 2009-9-7 15:23
建议你在这个平台上查看详细的分析结果: 信息分析平台: http://www.scimagojr.com/countrysearch.php?area=1600country=CNw = 数据来源: Data source: Scopus Title SJR H index Total Docs. (2007) Total Docs. (3years) Total Refs. Total Cites (3years) Citable Docs. (3years) Cites / Doc. (2years) Ref. / Doc. Country 1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6,131 256 319 1.051 13.148 14.185 1.004 14,46 41,22 UNITED STATES 2 Journal of Immunology 1,951 211 1.825 5.806 48.136 33.471 5.601 5,73 26,38 UNITED STATES 3 Immunity 7,572 203 195 521 8.097 7.045 496 13,50 41,52 UNITED STATES 4 Nature Biotechnology 2,042 184 416 1.381 5.837 9.361 886 9,78 14,03 UNITED STATES 5 Journal of Virology 1,248 172 1.458 4.458 70.974 24.039 4.334 5,49 48,68 UNITED STATES 6 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 18,624 168 27 84 4.591 3.736 84 44,80 170,04 UNITED STATES 7 Nature Immunology 9,621 167 236 695 7.942 9.982 522 18,82 33,65 UNITED STATES 8 Arthritis and Rheumatism 1,152 155 584 1.724 17.701 11.918 1.414 8,03 30,31 UNITED STATES 9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0,803 155 818 2.777 19.461 13.054 1.831 7,01 23,79 UNITED STATES 10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1,288 152 1.126 2.950 55.762 13.652 2.903 4,47 49,52 UNITED KINGDOM 11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0,436 147 1.069 3.298 42.506 14.225 3.257 4,04 39,76 UNITED STATES 12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0,995 136 642 1.891 19.399 9.593 1.594 6,37 30,22 UNITED STATES 13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1,109 135 567 1.517 15.959 9.294 1.113 8,36 28,15 UNITED STATES 14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7,059 131 191 417 8.958 6.989 366 15,92 46,90 UNITED KINGDOM 15 AIDS 0,859 130 606 1.377 14.412 6.747 1.008 6,39 23,78 UNITED KINGDOM 16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0,543 129 815 3.223 19.609 12.600 3.020 4,03 24,06 UNITED STATES 17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0,833 126 1.077 3.018 47.578 11.837 2.917 3,95 44,18 UNITED STATES 18 Bioinformatics 1,225 125 701 2.153 16.686 11.899 2.088 5,43 23,80 UNITED KINGDOM 19 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 1,442 120 378 1.119 16.168 4.776 1.058 4,50 42,77 GERMANY 20 Infection and immunity 0,799 120 694 2.826 31.488 11.300 2.771 3,98 45,37 UNITED STATES 21 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 2,709 116 111 348 5.458 2.596 305 9,13 49,17 UNITED KINGDOM 22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2,261 115 32 123 7.142 1.956 119 17,26 223,19 UNITED STATES 23 Immunological Reviews 4,044 106 112 370 13.309 3.850 355 10,43 118,83 UNITED KINGDOM 24 Virology 0,710 99 567 1.492 25.944 5.530 1.468 3,79 45,76 UNITED STATES 25 Annual Review of Microbiology 4,038 96 28 74 2.854 1.053 71 14,34 101,93 UNITED STATES 26 Journal of Rheumatology 0,338 96 493 1.597 12.556 4.595 1.247 3,54 25,47 CANADA 27 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 0,996 95 359 880 17.978 3.718 856 4,10 50,08 UNITED STATES 28 Trends in Microbiology 1,431 92 79 309 4.490 2.038 290 6,98 56,84 UNITED KINGDOM 29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0,466 88 514 1.403 11.874 5.371 1.165 4,67 23,10 UNITED KINGDOM 30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 0,541 87 415 1.203 16.220 3.993 1.200 3,21 39,08 UNITED KINGDOM 31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 1,469 86 41 128 5.578 1.220 122 9,52 136,05 NETHERLANDS 32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0,528 83 391 1.365 10.905 6.291 1.174 5,59 27,89 UNITED KINGDOM 33 Microbiology 0,524 83 420 1.187 19.234 3.731 1.129 3,16 45,80 UNITED KINGDOM 34 Trends in Immunology 3,126 82 91 327 5.332 3.192 307 9,47 58,59 UNITED KINGDOM 35 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 1,876 81 102 310 4.279 2.207 280 7,73 41,95 UNITED KINGDOM 36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Allergy 0,515 80 231 730 8.402 2.856 663 4,16 36,37 UNITED KINGDOM 37 GLIA 0,803 79 158 490 9.017 2.564 478 5,68 57,07 UNITED STATES 38 Journal of Neuroimmunology 0,502 79 277 828 12.075 2.502 803 3,01 43,59 NETHERLANDS 39 Vaccine 0,416 79 1.119 2.300 39.832 7.278 2.209 3,28 35,60 UNITED KINGDOM 40 Allergy: European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0,433 76 282 853 7.984 3.430 769 4,46 28,31 UNITED KINGDOM 41 International Immunology 1,156 76 139 516 6.229 1.817 513 3,14 44,81 UNITED KINGDOM 42 Stem Cells 1,348 76 386 647 18.285 4.935 611 7,66 47,37 UNITED STATES 43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0,313 75 400 1.112 14.684 3.649 1.102 3,02 36,71 UNITED STATES 44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0,220 71 654 1.185 24.946 3.117 1.171 2,44 38,14 GERMANY 45 Journal of Immunological Methods 0,426 71 173 669 5.055 1.528 654 1,97 29,22 NETHERLANDS 46 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0,317 69 465 1.148 14.215 2.831 1.083 2,29 30,57 UNITED STATES 47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0,765 69 150 420 8.646 1.797 412 4,37 57,64 UNITED STATES 48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3,124 69 131 595 8.564 4.013 287 13,51 65,37 UNITED KINGDOM 49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Immunology 0,509 68 282 891 11.060 2.532 855 2,82 39,22 UNITED KINGDOM 50 Journal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s 0,611 68 346 1.025 10.064 4.278 857 4,85 29,09 UNITED STATES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26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免疫学和微生物学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xupeiyang 2009-8-25 10:29
信息分析平台: http://www.scimagojr.com/countryrank.php? Subject Area: Immunology and Microbiology Period: 1996-2007 Country Publications Citable Publications Citations Self-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ublication H index 1 United States 191.384 181.799 4.365.696 2.255.671 23,66 389 2 United Kingdom 57.884 53.414 1.086.146 262.491 19,12 225 3 Japan 43.409 42.488 660.421 186.039 15,33 202 4 Germany 42.333 40.736 842.580 210.750 20,60 217 5 France 37.350 35.404 667.751 149.862 18,03 189 6 Italy 23.931 22.118 376.497 82.056 16,58 167 7 Canada 22.300 21.250 421.873 75.610 20,23 169 8 Spain 20.756 19.462 282.474 71.300 14,66 130 9 Netherlands 18.814 17.867 390.811 68.078 21,82 170 10 Australia 17.075 16.284 315.875 60.190 19,89 156 11 China 13.857 13.483 70.539 21.208 8,50 74 12 Sweden 13.826 13.434 254.679 45.422 18,62 135 13 Brazil 13.340 12.906 110.760 39.529 10,02 82 14 Switzerland 13.304 12.636 338.938 45.964 26,46 182 15 Korea, Republic Of 12.760 12.532 91.873 27.504 8,55 79 16 India 12.760 12.038 77.084 26.315 7,54 70 17 Belgium 9.648 9.138 175.636 27.236 19,52 131 18 Denmark 8.609 8.327 153.017 26.580 18,48 113 19 Russian Federation 7.487 7.431 43.973 10.160 5,58 70 20 Israel 6.141 5.856 103.494 16.044 17,43 101 21 Taiwan, Province of China 5.705 5.515 58.976 13.347 12,54 72 22 Austria 5.627 5.384 108.752 16.488 20,94 113 23 Finland 5.479 5.273 96.287 17.555 18,05 99 24 Poland 5.472 5.333 39.313 9.264 7,49 66 25 Mexico 4.499 4.329 47.547 9.665 11,98 73 26 Argentina 4.390 4.265 40.905 8.591 10,05 62 27 Norway 4.354 4.213 72.083 12.503 17,23 93 28 Turkey 4.138 3.752 28.380 6.899 9,05 54 29 Czech Republic 3.926 3.846 30.626 7.230 8,24 62 30 South Africa 3.821 3.533 44.199 7.799 13,84 74 31 Greece 3.671 3.402 41.980 6.002 13,61 73 32 Thailand 3.611 3.444 40.732 8.245 14,58 67 33 Ireland 2.843 2.687 54.859 6.760 22,46 93 34 Portugal 2.829 2.711 32.528 6.009 14,02 61 35 Hungary 2.668 2.536 25.610 4.143 10,28 61 36 New Zealand 2.572 2.472 37.651 5.709 16,22 70 37 Hong Kong 1.902 1.782 27.319 4.844 16,38 65 38 Kenya 1.820 1.755 26.417 5.411 16,64 62 39 Singapore 1.755 1.668 21.774 3.111 15,64 55 40 Slovakia 1.599 1.506 11.118 2.724 6,90 38 41 Iran, Islamic Republic Of 1.542 1.465 5.649 1.639 6,94 27 42 Egypt 1.413 1.381 9.728 1.416 7,85 36 43 Nigeria 1.287 1.229 6.214 1.468 5,43 29 44 Cuba 1.176 1.146 5.689 1.629 6,13 32 45 Colombia 1.052 1.017 11.058 1.839 12,41 43 46 Chile 1.000 968 10.099 1.774 11,61 42 47 Malaysia 954 911 7.262 1.139 9,00 35 48 Tanzania, United Republic Of 939 903 10.548 2.045 13,62 42 49 Uganda 930 870 11.845 2.079 15,96 48 50 Venezuela 912 868 8.641 1.389 9,94 37 51 Bulgaria 887 861 5.247 827 6,24 27 52 Slovenia 741 698 8.001 1.318 13,74 38 53 Saudi Arabia 716 667 5.825 728 8,46 34 54 Senegal 707 674 8.831 1.268 13,26 44 55 Tunisia 703 675 3.854 835 9,20 26 56 Cameroon 684 659 7.172 1.307 11,62 37 57 Indonesia 682 665 7.934 924 13,24 40 58 Viet Nam 669 654 8.097 1.032 16,97 40 59 Bangladesh 614 582 5.643 1.155 10,81 31 60 Peru 609 588 6.568 885 14,43 35 61 Croatia 606 563 7.080 897 13,34 37 62 Ukraine 601 593 3.006 486 4,92 22 63 Pakistan 589 562 4.785 1.009 9,73 31 64 Ghana 589 567 5.702 986 11,00 31 65 Ethiopia 523 501 4.655 829 10,57 30 66 Malawi 487 455 7.742 1.036 17,89 40 67 Philippines 485 465 4.372 493 10,62 31 68 Zimbabwe 464 451 4.468 698 10,08 30 69 Gambia 443 425 8.032 810 18,55 47 70 Iceland 426 420 6.084 628 15,25 37 71 Burkina Faso 425 410 4.426 794 12,84 32 72 Cote D'ivoire 407 386 4.710 776 11,61 32 73 Uruguay 403 395 4.279 627 11,44 32 74 Kuwait 402 392 4.437 667 11,82 29 75 Estonia 394 387 4.770 551 14,18 31 76 Morocco 390 368 3.085 373 8,67 24 77 Zambia 389 370 4.528 644 14,43 33 78 Belarus 376 375 1.143 133 2,89 17 79 Lithuania 370 359 3.358 559 12,51 26 80 Puerto Rico 362 343 4.728 429 16,05 34 81 Sudan 361 345 3.542 678 11,32 27 82 Gabon 343 333 4.075 739 13,50 30 83 Sri Lanka 298 294 3.074 367 12,46 26 84 United Arab Emirates 275 261 2.206 284 8,69 19 85 Lebanon 265 242 2.222 250 10,18 22 86 Jordan 257 249 1.563 185 6,64 20 87 Romania 251 244 3.314 171 15,09 31 88 Nepal 243 226 1.979 261 8,19 24 89 Costa Rica 243 236 2.778 345 13,33 26 90 Bolivia 224 220 2.433 360 11,20 25 91 Luxembourg 217 205 2.641 339 13,03 27 92 Madagascar 209 199 1.873 322 10,51 22 93 Mali 193 189 2.044 239 13,17 23 94 Latvia 187 187 1.984 228 10,77 25 95 Papua New Guinea 187 184 2.428 311 14,17 26 96 Ecuador 177 172 1.861 229 11,55 24 97 Congo 174 168 1.091 116 8,16 16 98 Cambodia 160 143 959 160 6,20 15 99 French Guiana 147 141 1.265 181 10,33 19 100 Mozambique 147 140 1.322 149 12,11 18 101 Benin 139 132 1.411 133 17,08 21 102 Georgia 134 133 1.082 52 7,81 17 103 Algeria 129 123 863 78 10,46 15 104 Oman 129 115 727 65 5,67 13 105 Trinidad and Tobago 128 126 1.022 123 8,49 17 106 Botswana 116 109 1.684 111 14,70 18 107 Guadeloupe 107 102 1.595 149 15,61 24 108 Guatemala 105 104 1.410 74 15,26 22 109 Guinea-Bissau 104 99 1.325 249 14,84 20 110 Niger 99 94 828 99 9,84 15 111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96 92 650 146 12,90 16 112 New Caledonia 96 92 660 137 11,54 14 113 Jamaica 95 90 1.074 81 10,42 17 114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92 89 998 70 11,91 17 115 Uzbekistan 87 87 418 35 6,85 12 116 Rwanda 83 74 877 70 13,72 16 117 Panama 78 75 863 61 15,27 16 118 Armenia 76 75 227 63 3,39 9 119 French Polynesia 71 67 935 110 12,13 18 120 Nicaragua 68 68 937 68 13,63 19 121 Togo 67 66 626 39 11,09 14 122 Paraguay 67 65 579 31 11,06 12 123 Serbia 65 62 238 5 50,43 4 124 Bahrain 61 58 313 44 5,99 10 125 Haiti 61 59 610 67 16,86 14 126 Mongolia 60 60 487 82 9,39 12 127 Cyprus 59 58 596 45 12,09 14 128 Kazakhstan 59 57 354 36 7,13 12 129 Honduras 55 53 537 47 11,19 14 130 Myanmar 55 52 864 24 15,70 17 131 Barbados 55 48 757 32 18,50 16 132 Libyan Arab Jamahiriya 55 54 325 24 8,22 10 133 Qatar 54 49 338 25 8,89 8 134 Syrian Arab Republic 54 51 266 15 7,88 10 135 Malta 53 47 1.099 44 36,90 13 136 Palestinian Territory, Occupied 52 51 276 32 8,24 11 137 Iraq 51 46 307 24 8,70 9 138 Albania 42 38 297 31 9,02 10 139 Congo,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41 40 862 56 13,45 16 140 Guinea 37 37 471 18 15,49 13 141 Martinique 34 32 243 16 8,56 10 142 Burundi 33 30 375 31 7,93 11 143 Angola 31 31 254 11 9,71 10 144 Namibia 30 28 177 3 6,78 8 145 Dominican Republic 30 29 291 16 9,93 10 146 Yemen 29 29 265 25 10,07 10 147 Fiji 27 27 156 8 9,04 7 148 Chad 27 25 207 8 10,34 7 149 Guyana 26 25 256 7 10,52 8 150 Bosnia and Herzegovina 24 19 152 15 7,90 5 151 Equatorial Guinea 22 22 199 16 7,45 7 152 Mauritania 20 19 166 11 8,58 9 153 Mauritius 20 18 57 6 3,22 3 154 Sierra Leone 20 19 253 4 12,59 8 155 Eritrea 19 18 176 18 8,91 10 156 Azerbaijan 19 19 63 1 6,43 4 157 Macedonia, The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18 18 235 12 19,22 7 158 Djibouti 18 17 77 1 5,71 6 159 El Salvador 17 15 91 2 5,22 7 160 Moldova, Republic Of 16 15 121 1 16,73 4 161 Sao Tome and Principe 16 16 82 19 5,85 5 162 Grenada 15 15 175 6 12,14 8 163 Solomon Islands 15 15 92 5 7,91 6 164 Monaco 14 13 102 15 11,26 6 165 Afghanistan 13 13 72 6 6,50 5 166 Suriname 11 11 125 3 14,50 5 167 Vanuatu 11 11 102 12 15,50 4 168 Bermuda 11 10 289 26 25,67 6 169 Brunei Darussalam 11 8 86 2 6,53 3 170 Netherlands Antilles 11 8 198 13 20,21 7 171 Comoros 10 10 30 4 3,07 4 172 Reunion 10 10 16 0 2,50 2 173 Liberia 10 10 90 4 11,07 5 174 Kyrgyzstan 10 10 112 5 12,00 5 175 Swaziland 9 8 41 1 6,44 3 176 Tajikistan 9 9 98 1 15,13 3 177 Greenland 9 9 51 10 7,20 5 178 Mayotte 8 8 19 2 3,50 3 179 Seychelles 8 8 212 6 33,88 6 180 Samoa 7 7 20 2 3,20 3 181 Macao 7 7 13 1 1,75 2 182 Belize 7 7 82 9 14,11 4 183 Guam 6 6 95 2 16,00 3 184 Saint Kitts and Nevis 6 6 24 0 6,00 3 185 Falkland Islands (Malvinas) 5 5 6 2 1,67 1 186 Andorra 5 4 73 7 12,67 2 187 Somalia 4 4 47 0 11,75 4 188 Bahamas 4 4 40 1 13,00 3 189 Cook Islands 3 3 7 0 2,75 2 190 Dominica 3 3 32 1 8,50 2 191 Virgin Islands, U.S. 3 3 29 1 9,67 3 192 Micronesia, Federated States Of 3 3 26 0 8,67 2 193 Antigua and Barbuda 3 3 13 0 3,75 2 194 Lesotho 3 3 12 1 6,00 2 195 American Samoa 3 3 1 0 1,00 1 196 Faroe Islands 2 2 25 0 25,00 1 197 Marshall Islands 2 2 11 0 5,50 1 198 Palau 2 2 6 0 3,00 1 199 San Marino 2 2 12 0 6,00 2 200 Tonga 2 2 8 1 4,00 2 201 Liechtenstein 2 2 13 0 13,00 1 202 Montenegro 2 2 4 0 2,00 1 203 Tuvalu 1 1 1 0 1,00 1 204 Niue 1 1 3 0 3,00 1 205 Timor-Leste 1 1 0 0 0,00 0 206 Turkmenistan 1 1 2 0 2,00 1 207 Kiribati 1 1 5 0 5,00 1 208 Saint Lucia 1 1 6 0 6,00 1 209 Wallis and Futuna 1 1 0 0 0,00 0 210 Maldives 1 1 0 0 0,00 0 211 Gibraltar 1 1 0 0 0,00 0 212 Nauru 1 1 3 0 3,00 1 213 Northern Mariana Islands 1 1 15 0 15,00 1 214 Cayman Islands 1 1 0 0 0,00 0 215 United States Minor Outlying Islands 1 1 16 0 16,00 1 216 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1 1 3 0 3,00 1 217 Cape Verde 1 1 0 0 0,00 0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20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楠教授的“苹果”理论(Science & Research, beyond the Apple
baoyu 2009-7-21 18:54
科研VS 青苹果红苹果 科研VS 苹果园 科研 VS 红苹果青苹果 (这些漂亮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李楠教授的 “ 苹果” (Science Research, beyond the Apple Garden) 2004 年百篇优博获得者李楠教授访谈纪要 研究生论坛百篇优博系列访谈之一 by Baoyu 李楠教授简介: 李楠:女,博士,教授,师从国际著名免疫学家曹雪涛院士。 2004 年年底,李楠博士论文入选该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是免疫学团队连续 3 年获得这一殊荣。她在国外著名学术杂志已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 20 余篇,被总后评为“学习成才标兵”,先后承担国家“ 863 ”, 973 ,“十五”,“十一五”等重大专项课题。 7 月 7 日晚 7:00-8:00 在教学馆 6 教,我和郭鑫同学对李楠教授进行了访谈。有 100 余名硕士生、博士生到场聆听了访谈。李楠教授侃侃而谈,对我们的问题耐心细致地作了回答;体现了谦虚、严谨、平易、有为的新一代科学家风范。 以下是预访谈内容的纪要: 1 您获得百篇优博有哪些成功要素,比如选题 ? 导师定的方向,做免疫相关新分子,一直做下来,有不少发现。后来就获得了优博。 2 您科研的路程很成功,但我们想知道您遇到过哪些挫折,以及应对的心态? 我做的课题一直很成功,没遇到过什么挫折。可能前期准备比较好吧。相比,我们这儿的其它优博获得者,或许有很多好故事与你们分享。 3 您本科毕业后为什么选择来免疫所呢? 我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在军事医学领域工作了 30 多年。在初中时就知道了抗原、抗体等免疫学概念。 1996 年夏天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也曾考虑过加入北京等地的 “ 国家队 ” ,但是看到 免疫所 包括导师曹雪涛在内,满眼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气氛特别好;所以就毫不犹豫 “ 投奔 ” 而来。 4 您当时进入的这个领域(分子免疫学)是怎样一个状况? 这个领域刚刚开创,竞争比较小,所以很容易出成果。 5 免疫学教研室为什么出了这么多的百篇优博获得者? 实验平台完善,硬件好。良好的氛围,大家共有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导师选定的方向,热点,学科交叉。 6 03 年 SARS 爆发时,免疫所团队是如何攻关的? 当时全国主要的免疫学研究所都在攻关,北方如北京中国疾控中心的洪涛院士,南方有上海生科院,免疫所等。免疫所,主要靠曹院士从香港和国外获得了几株灭活病毒样本,然后克隆了几个关键基因,作了功能分析;前后只用了一个月,最后研究成果发表在 Blood 上。 7 您的课题组是如何进行团队合作的? 分子免疫学要先克隆到新基因,然后做功能分析。首先确定它是不是一条新基因,这时要做序列比对、同源分析;下游做基因功能时团队分工合作。 8 如何撰写和发表 SCI 论文呢 ? 这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首先有设计合理的课题和实验结果,然后对照合适的 SCI 杂志的要求——都有一个 author guide 来撰写文章,这样投出后都会有好的反馈,针对 review 的意见,加以完善就是了。 9 现在与您读研时做科研有何差别? 摘苹果的比喻。 “ 搞科研就如同走进了一片诱人的苹果园 。那些好摘的苹果都被大个子摘走了。我们要练起跳的本事,大伙一起想招,一起使劲儿,摘到个人跳起来摘不到的苹果,才是真本事。 ” (曹雪涛院士语) 10 免疫所近年来有哪些发展动向? 近几年免疫学教研室注重学科交叉,从招收研究生的学科背景就可以看出来。招的学生原来有学化学的,学兽医的,不止是生物、医学,有时要跨一级学科。树突状细胞的发育和功能是我们的主要研究方向,未来还会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个人分类: 科学社区|8104 次阅读|1 个评论
免疫学课程-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KONGX 2009-3-9 12:20
洛克菲勒大学,这所名气上比起哈佛,剑桥, MIT 要差一大截的学校,然而却保持着在生命科学领域绝对的权威,这所在校学生不足 200 名的大学,却在世界科学界享有盛誉,依靠的是为数不多,却在各自领域独有建树的教授,靠着在全世界获得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最多的声誉,让世人惊叹。 感谢洛克菲勒先生,让我有机会能在这样一所学校学习,她的占地面积跟我之前求学的几所大学类似,扬医、二医, Necker 医学院,在这 4 个学校我都学习过免疫学,不同的教授,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理念,各有特点,各有风格,而洛克菲勒大学的授课方式,或者是教学尝试确实独有风格。免疫学作为从 70 年代就誉为 21 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学科,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免疫学研究的高潮,而免疫学不同的分门别类,就是免疫学专业毕业的博士生,也不能说自己掌握了免疫学的全部内涵。 早在大学求学的时候,那时候就开始学习免疫细胞,细胞因子,获得性免疫等基础理论知识,老师在上面讲,记得最清楚是扬医季院长,扬医虽然在国内的排名只能倒数,但是免疫学是扬医中相对比较强的学科,季教授的授课清晰,明确,尤其在讲记忆性免疫反应时,条理非常清晰,明白了为什么很多病,人一生就只得一次,明白了很多疾病都可以用免疫学原理去解释,四种类型的超免反应和疾病相互对应的关系。当时觉得免疫学是一门对医学非常有帮助的学科,最后考试还是考了一个小高分,那时候很想看看免疫学的论文,可是就是看不懂中文的文章,更不懂这些免疫学原理是怎么得出来的,只知道有这个理论,正如昨天看《白领日志》一样,大学生实习的时候,胃管到底是左鼻孔还是右鼻孔进去一样,理论都是理论啊,大学生还能怎么样呢? 终于从一个倒数排名的医学院校,进入了国内能够顺数的医科大学,二医大,现在改了一个让我觉得不爽但是又很好听的名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尽管攻读的传染病专业的研究生,但是很多专业的临床研究生也必须选高级分子免疫学作为必修课程,跟着免疫学专业的研究生在一起学习,记得在扬医季院长的课程覆盖了半个学期的所有免疫学章节,而在二医(习惯了)几乎每个章节有不同的教授传授,而二医的免疫学比起其他学科在国内的排名要高了很多,这都得益于国内免疫学鼻祖余贺教授,而给我们上课的包括了当时免疫所所长周教授,记得讲 Ras 基因免疫调控时生动比喻,也许所有二医的研究生都听他讲过这个故事,港头女婿的故事,太有意思了,周教授结合临床的研究结果,比如瑞金医院烧伤科成功的混合皮肤移植实验,让我觉得疾病发病与免疫学至关重要的联系。 离开中国,放眼科学进步的西方,感觉到的还是国内研究水平还是这样的薄弱,尽管是一个在国内能名列前矛的医院,但是在生命科学和免疫学上,交大医学院只能靠边,即便拿出国内最牛的几个大教授,他们的研究水准还犹如镜中花,水中月,当然他们的成果也不是一般的人可以小觑的,如果他们的研究工作在西方开展,相信其研究的成果比目前还要多,还要强,这是不可以比的。 身在洛克菲勒大学,面对的教授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是那样的出色,虽然整个免疫学课程只有 8 - 9 次课,然而却涵盖了免疫学的各个方面,基本的课程包括基于 T 细胞免疫的 HIV 疫苗,基于 B 细胞免疫的 HIV 疫苗,红斑狼疮,病毒性肝炎,肿瘤治疗性疫苗,宿主遗传易感性和 resistant ,牛皮癣, Fc 受体的阻断,这样的课程突破了以前所有的学习模式,基于一个研究,一个方向,而不是基于一个概念集合,不是几个知识点,而是对这一个领域最有意义的文章进行研读。 更有意思的是,不是一个教授在上面讲,下面一大批在睡觉,这种情况大学里的时候占 60-70% ,大多数都不在听,考试的时候发挥一下考前强攻,死记硬背,很多同志考了高分但其实没有理解,就像我老婆,考试她总是比我考得好,但是碰到具体事情具体解决的时候,我就更有底气了。而如果你要是上洛克菲勒的免疫学课程的话,我相信如果要考试的话,我可能会考不及格,很有可能,比如问比较 SIV , SHIV , SIVsm 的区别,虽然这是很重要的知识点,但是对于一个搞研究的人来说如果不用到这几个模型病毒的话,根本就没有用,但是对于一个希望寻找真理的研究人员来说,知道这些可以触类旁通。所以在洛克菲勒大学任何一个课程结束的时候,都没有考试,这才是生命科学的真正奥秘,这跟医学知识完全相反,做医生的时候,需要对各种疾病,相关鉴别诊断记得一清二楚,而生物学的是靠思维,是靠设计,不是靠记忆,是靠严谨的实验操作,是靠耐心的重复和经历无穷的失败。 课程的讲解大致是每一节课,安排一个这方面研究的权威,有幸我被分配到了 Ralph Steiman 的课程上,看到这个名字,其实我当时还不怎么清楚,迅速的看了看他是谁,才知道他是个大牛, 2007 年拉斯克奖的获得者。提到拉斯克奖,不得不说说他和诺贝尔医学奖评选的差别,拉斯克奖是美国设立的对医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分为基础和临床医学两大类,我的记忆力不好,好像还有第三类,拉斯克夫人在 40 年代跟几个医学专家一起设立,拉斯克夫人本身并不是很有名,也不是搞医的,好像是个什么电器公司老板的老婆(?),但是他当时找到了几个很好的搭档,是搞医学研究的,具体名字忘了,逐渐确立了拉斯克奖在国际上的地位,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中国人在 60 年代获得该奖,是搞内分泌的(分离出了很多激素),而拉斯克奖与诺贝尔奖最大的差异在于评选方式,诺贝尔奖是由瑞典Karolinska研究院的8个教授,关上门,兄弟们,今年我们让哪个哥们来拿诺贝尔医学奖啊,听说还有贿赂,搞的有很多大牛很不满他们的做法。而拉斯克奖的评选是公开的,40几个人一起讨论不同candidate的成绩,有什么贡献,所以是公正公平的,而且在一段时间内拉斯克奖成了诺贝尔医学奖的indicator。 不管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是什么拉斯克奖获得者,不都是人吗,心中的敬畏在这句话以后不免慢慢有点消退,其实Paul Nurse侃侃能谈,为人非常低调,幽默,而Ralph Steiman是一个头发有点蓬松,而又有点秃的老头,1米八左右的大高个,笑容和蔼,为了准备课程,我们有4个学生被分到了他的手下,其中有2个是他自己实验室的,另外1个是个美国的医生,搞HIV研究的,我也是传染科的,至少HIV我也知道一点,但是对于HIV疫苗,一直觉得这个东西太难了,基本上没有背景知识。第一次见面,在Ralphe的实验室,居然在会议室的墙上挂了一幅中国书法,李白诗句中的,ldquo;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 云帆 济沧海rdquo; ,可见这位美国老头深厚的思想功底和不怕苦难,敢于追求的精神,深信自己的理想能够实现,HIV疫苗,这是个什么样的理想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7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年免疫学领域热点论文
wanyuehua 2009-1-4 18:26
检索 2008 年 Web of Science 分析得到 10 篇免疫学热点论文,分别刊登在 5 种期刊上,其中 IMMUNITY 《免疫》 3 篇、 JOURNAL OF IMMUNOLOGY 《免疫学杂志》 3 篇、 NATURE IMMUNOLOGY 《自然免疫学》 2 篇、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自然评论:免疫学》 1 篇、 VACCINE 《疫苗》 1 篇,第 2 、 4 篇为综述论文。 1 、 Title: T helper 17 lineage differentiation is programmed by orphan nuclear receptors ROR alpha and ROR gamma Author(s): Yang XXO, Pappu BP, Nurieva R, et al. Source: IMMUNITY Volume: 28 Issue: 1 Pages: 29-39 Published: JAN 2008 Times Cited: 43 Reprint Address: Dong, C (reprint author), Univ Texas Houston, MD Anderson Canc Ctr, Dept Immunol, 1515 Holcombe Blvd, Houston, TX 77030 USA 2007 年影响因子 19.266 2 、 Title: The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T helper 17 cell effector cytokines in inflammation Author(s): Ouyang WJ, Kolls JK, Zheng Y Source: IMMUNITY Volume: 28 Issue: 4 Pages: 454-467 Published: APR 2008 Times Cited: 41 Reprint Address: Ouyang, WJ (reprint author), Genentech Inc, Dept Immunol, 1 DNA Way, San Francisco, CA 94080 USA 2007 年影响因子 19.266 3 、 Titl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T -H-17 cells requires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and induction of the nuclear receptor ROR gamma t Author(s): Manel N, Unutmaz D, Littman DR Source: NATURE IMMUNOLOGY Volume: 9 Issue: 6 Pages: 641-649 Published: JUN 2008 Times Cited: 28 Reprint Address: Littman, DR (reprint author), NYU, Sch Med, Kimmel Ctr Biol Med, Skirball Inst, New York, NY 10016 USA 2007 年影响因子 26.210 4 、 Title: Fc gamma receptors as regulators of immune responses Author(s): Nimmerjahn F, Ravetch JV Source: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Volume: 8 Issue: 1 Pages: 34-47 Published: JAN 2008 Times Cited: 27 Reprint Address: Nimmerjahn, F (reprint author), Univ Erlangen Nurnberg, Nikolaus Fiebiger Ctr Mol Med, Lab Expt Immunol Immunotherapy, Glueckstr 6, D-91054 Erlangen, Germany 2007 年影响因子 28.300 5 、Title: The Foxp3(+) regulatory T cell : a jack of all trades , master of regulation Author(s): Tang QZ, Bluestone JA Source: NATURE IMMUNOLOGY Volume: 9 Issue: 3 Pages: 239-244 Published: M AR 2008 Times Cited: 23 Reprint Address: Bluestone, JA (reprint author), Univ Calif San Francisco, Dept Med, Ctr Diabet, San Francisco, CA 94143 USA 2007 年影响因子 26.210 6 、 Title: The DNA sugar backbone 2 ' deoxyribose determines toll - like receptor 9 activation Author(s): Haas T, Metzger J, Schmitz F, et al. Source: IMMUNITY Volume: 28 Issue: 3 Pages: 315-323 Published: MAR 2008 Times Cited: 15 Reprint Address: Wagner, H (reprint author), Tech Univ Munich, Inst Med Mikrobiol Immunol Hygiene, Trogerstr 30, D-81675 Munich, Germany 2007 年影响因子 19.266 7、Title: Blood monocyte subsets differentially give rise to CD103 (+) and CD103 (-) pulmonary dendritic cell populations Author(s): Jakubzick C, Tacke F, Ginhoux F, et al. Source: JOURNAL OF IMMUNOLOGY Volume: 180 Issue: 5 Pages: 3019-3027 Published: MAR 1 2008 Times Cited: 13 Reprint Address: Randolph, GJ (reprint author), Mt Sinai Sch Med, Icahn Res Inst, Dept Gene Cell Med, 1425 Madison Ave,Box 1496, New York, NY 10029 USA 2007 年影响因子 6.068 8、Title: Pannexin-1- mediated intracellular delivery of muramyl dipeptide induces caspase -1 activation via cryopyrin/NLRP3 independently of Nod2 Author(s): Marina-Garcia N, Franchi L, Kim YG, et al. Source: JOURNAL OF IMMUNOLOGY Volume: 180 Issue: 6 Pages: 4050-4057 Published: MAR 15 2008 Times Cited: 7 Reprint Address: Nunez, G (reprint author), Univ Michigan, Sch Med, Dept Pathol, 1500 E Med Ctr Dr, Ann Arbor, MI 48109 USA 2007 年影响因子 6.068 9、Title: The macrophage - inducible C - type lectin , Mincle ,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to Candida albicans Author(s): Wells CA, Salvage-Jones JA, Li X, et al. Source: JOURNAL OF IMMUNOLOGY Volume: 180 Issue: 11 Pages: 7404-7413 Published: JUN 1 2008 Times Cited: 5 Reprint Address: Ashman, RB (reprint author), Univ Queensland, Sch Dent, Brisbane, Qld 4072 Australia 2007 年影响因子 6.068 10 、 Title: Evolution of the health economics of cervical cancer vaccination Author(s): Ferko N, Postma M, Gallivan S, et al. Source: VACCINE Volume: 26 Pages: F3-F15 Supplement: Suppl. 5 Published: SEP 15 2008 Times Cited: 4 Reprint Address: Ferko, N (reprint author), i3 Innovus, Hlth Econ Outcomes Res, 1016-A Sutton Dr, Burlington, ON L7L 6B8 Canada 2007 年影响因子 3.377
个人分类: 高引用论文|586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0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