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存哲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实用主义:个人在传统文化中的生存哲学
热度 10 lvnaiji 2016-8-29 10:43
吕乃基 中国的传统文化呈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 实用主义发端于现代美国,然而其典型却早已存在于传承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现代美国,实用主义只是众多哲学流派之一,在本体论有对事实和规律的尊重,在认识论有理性主义的均衡,在价值观有知识至上、宗教情怀和对美的追求,以及最终,有法律提供的不可逾越的“负面清单”。平心而论,自古到今,世界各民族或多或少都有实用主义倾向。但中国这样浓烈和典型者可以说绝无仅有。 实用主义并不是传统文化的始基,或者说,不是传统文化在原初时期就已经打上的烙印,而是在此后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日积月累,终于由点点滴滴汇成浩荡之洪流,从倾向成为主义,成为中华民族,以及成为当代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中国,没有理性主义的均衡,没有对事实和规律的追求和尊重;没有宗教情怀,临时抱佛脚;美,大致就等同于出世,以及没有底线,重要的是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小农经济同样是实用主义的经济基础。农业畜牧业所经营之动植物较之丈量土地和杠杆复杂千万倍,原始的天人合一,物我不分,人与物没有形成对象性的关系,不能客观地研究对象。庄稼收成好,家畜膘肥体壮即可,对自然界的了解停留在经验层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象即本质,知其然亦即知其所以然。小农经济没有或很少交换,意味着那些经验没有或很少交流,并不在意背后是否还有必然和普遍的道理。性本善也是实用主义的一个源泉。在实用主义看来,达到目的就是善。善,在真善美三者的关系中既居于首位,又具有终极价值。善居首,“真”便退避三舍。熟人社会的情本位也遮蔽了理性。学以致用,重要的不在于说清道理,而在于办成事情。这也就是中国古代科学落后而技术发达的原因之一。实用主义的第三个源泉是中国特色的人际关系。人际博弈中的无限规则让人无所适从,只能变换招数,极端则是“无招”,不择手段。只要战而胜之,哪怕水淹七军,还是火烧连营。实用主义的口号是: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以成败论英雄。 实用主义,在国家层面是“实干兴邦”,四个字把实用及其目的说得清清楚楚。实用主义在个人层面的典型是“流氓”,朱大可对此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 。此处的“流氓”并不是当下语境中之流氓,而是上文中形形色色的“变通者”。在冠冕堂皇的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的桌面之下,存在着生活方式与之大相径庭的一群人,或者说,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所以才需要儒家正统,才需要伦理道德。实际上,人非圣贤,在那些正人君子的内心深处,或多或少同样有着被压抑被禁锢的“恶”的一面,一旦束缚解除,便会出来兴风作浪。活着,是流氓最低也是最高的生存哲学,前者是忍辱负重,后者可以蛮不讲理,在两极之间则是虚伪和狡谲。流氓,是对性本善的嘲讽,是无底线和实用主义的结合。性本善和求同存异,为流氓和流氓意识提供了宽松的存在空间;周而复始的超稳定结构,为流氓和流氓意识的长期存在并得以上升到半官方乃至官方地位提供了载体。灾乱中最强者即最凶蛮、最狡猾者掠夺的生存资源最多,因此就是天子。无论承认与否,悠久的中华文明的DNA中,镌刻有历代祖先中的流氓基因,会在各种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并在时机适合的时候以种种方式表现自己。 莱布尼茨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在思考的缜密和理性的思辨方面,显然我们要略胜一筹”,但“在实践哲学方面,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绌了。”此处不涉及“实践哲学”的本来含义,不过显而易见,莱布尼茨说的是中国哲学,实际上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虽不知晓莱布尼兹的本意,所谓“略胜一筹”,应该指在处置类似事务中取得更好的效果。中国的“实践哲学”之所以较之西方“略胜一筹”,其一,就对象而言,不在意所涉及事务的本质和规律,审时度势,灵活处理;其二,就主体而言,浸润了中国特色“无法无天”的实用主义;其三,在于其中蕴含中国特色的理性。通常认为中国人没有理性或非理性,实际上中国人缺少的只是科学理性,中国人擅长,确切的说,因此而更加擅长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理性”。 所谓技术理性(也称“工具理性”),对于特定主体(集体或个人)来说,首先是所采取的行动有效,达到预期目的,以及在行动的过程中可控。其次,在生产方是投入产出比,在使用方是功能价格比,以及这两个“比”之间的博弈。重要的是,投入、产出和价格,基本上都有一样的衡量标准,功能虽因人而异各有所需,也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放在桌面上比较,因此简单而透明。有必要指出,在投入产出比和功能价格比的背后,还有一个不在场的“在场者”,那就是自然界。自然界的参与,为各方的竞争提供了一致的平台,制定了统一公平的规则,为求得更高的效能、更高的效率,以及更大的“比”,有关的主体都需要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由重复博弈而演进博弈,换言之,在技术理性的背后必须有科学理性的支撑。由此可见,在技术理性的引导下,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关系自然导向生产力的发展。 可以说,技术理性就是物理学中的“最小作用量原理”,或者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以最小成本/代价/风险获得最大收益,在技术领域,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表现。中国特色的“技术理性”,在于并非如技术理性的原意那样,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特定的用于人际关系。前者的投入是知识、资源、劳动力和时间等,产出是利润、品牌和社会影响,至于价格主要就是钱,功能是效益和效率。技术理性受到来自自然界的事实和规律的制约,需要以科学理性作为基础;而中国特色的技术理性,投入的是人情、资金等,产出则或是投桃报李,升官发财,礼尚往来和面子,知恩图报,而且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提倡以德报怨,不能冤冤相报,更不能以怨报德。在人情往来中,生人可以混熟,熟人社会则得到维系和强化,个人在其中的地位也得到巩固和提升。中国特色的“技术理性”在官场中得到集中体现。一方面,最大的恩德来自皇上,皇恩浩荡,泽被天下。皇上应用其恩威把大臣玩弄于股掌之间,另一方面,臣民则应谢主隆恩,进而察言观色投其所好,以求得到晋升。由此,中国的皇权得以巩固,官本位得到强化。在人情与恩德的背后,是个人对人性和人际关系的精确测度和掌控,从而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中国特色的“技术理性”,与技术无关,与工具无关,与科学理性无关,实际上是无规状态下的“人际理性”;所谓“人际理性”,却又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规律无关,只是在权力的淫威之下个人无底线的生存法则。 顺便说,实用主义还与全面谈到的道德优位有关。实用主义重结果,道德优位重出发点,共同点是不考虑程序公正以及是否可行。一句话,心是好的,出发点是好的,就豁免了由此产生的所有罪责,譬如大跃进,甚至文革。时至今日,多少家长以“为你好”之名,干预成年子女的私人领域。 朱大可,流氓的盛宴,新星出版社 2006 年 11 月版
个人分类: 人文|7889 次阅读|25 个评论
有点天才,如何混世?---因13岁上大学的少女毕业求职想起
warlong 2016-6-4 09:20
有点天才,如何混世? --- 因 13 岁上大学的少女毕业求职想起 最近一篇以《 13 岁读大学天才少女将毕业,求职笔试第一但因未成年被拒》为题目的新闻,在各大网站争相转播,引起社会再次关注“天才”,天才如何在这个混浊社会生存是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的现实问题。 4 年前, 13 岁的魏晓音(化名)从内江来到西南财经大学报到。比同年级同学小 5 到 6 岁的年龄,让她在校园中备受“瞩目”,这样的生活曾让她很困扰。“我只想愉快地啃啃鸡腿,过过普通的小日子,不想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天才少女这个标签,与我并不相符。” 魏晓音微笑着说,“我未来如果有了小孩,我希望他不要跳级,能度过一个普通学生的岁月。”她将这句话重复了许多遍。 高中一直学文科的魏晓音考入财大后,进了经济学基地班。在这个专业中,魏晓音需要迎战《数学分析》,这是比“高数”更难的学科,大一她挂科了。“有挂科的情况出现,就不能保研。”魏晓音是个善于自我宽解的小孩,她说:“保研只能保本专业,我自己考是再次选择的机会。”她反复强调,自己不是“天才少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在经济学基地班这样学霸如云之地,这个 17 岁的小姑娘谦称自己为“学渣”。她分析自己当年高考成绩上的优势:“我靠语文和文综提分,但上大学后读了理科专业,所以我的优势无法体现。” 由于父母都是中文老师,耳濡目染的魏晓音也喜欢文学,最初她想学中文专业,但“爸妈觉得学中文不好找工作”,学经济的就业情况比较“靠谱”。在妈妈的要求下,魏晓音改了志愿。 4 年后,魏晓音说,妈妈最后悔的就是帮她选专业这件事。魏晓音正在准备考研,与 4 年前不同,魏晓音不再想报考中文类专业,她想要选择一个财经类,但是科目稍微简单一些的。 4 年前,成都商报曾经采访报道了这个 7 岁读初中、 13 岁读财大的女孩,当年的小姑娘将于今年结束本科 4 年的大学时光,但是她告诉记者“ 13 岁”的标签,曾给自己的大学生活带了很大困扰。 据以上报道信息,表明魏晓音确实比一般人智商高些,但学的是文科,在理科上较平庸,因此暂算不上真正的天才,因为文科记忆性较强。小姑娘做人也低调,你想想人家 13 岁时许多人还初中懵懂年代,人家已上大学了,更早的接触更多的人,应该比一般大学生将成熟更早。 今年 4 月,魏晓音本科毕业,不满 18 岁,面临求职,以笔试第一的成绩进入某银行的面试名单。 HR 在面试时也对这个小姑娘青眼相加,但因为年龄不满 18 岁,虽然 HR 向总行极力推荐,最终魏晓音还是没能获得这份工作。“我去应聘时,曾有人很真诚地询问我,年龄这么小就要出来工作,是否是家庭经济窘迫。”魏晓音笑着连连摆手,“真的没有啊,我就是想早点和大家一起愉快地搬砖 。”即使笔试第一、即使 HR 极力推荐,她还是被一家银行拒绝了。 一家拒绝算啥,现在工作很不好找,你想想马云当年几十家单位拒绝,最后逼得没办法自己创业,发展至今成为世界网商巨头。当年中国有哪家投资商看得起这种人,中国人势利得很。正因为没人看得起,才成就了今天的马云。一般人毕业就去按步上班,挣点柴米油盐,找不到工作的、想发财的只有创业,最终不少反而获得更大的发展。所以魏晓音被一家单位拒绝,根本算不上新闻,正因为她年龄小、智商较高,于是网上某些新闻记者吃饱了没事干,为经济效益而炒作大新闻。其实,我们中国社会对“神童”的关注有些过度,不应动不动就说人家伤仲永,其潜意识目的是在“发泄自己的不良欲望”,这可能因增加外压而伤害他们。一个重视能人、尊重天才的民族才是有真正前途的民族,一个有利于天才生存、不利于庸人生存的社会才是真正先进的文明社会;天才要保持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必须比庸人更能摸透人性,就无需在乎庸人们的唠叨,才能在尔虞我诈的社会酱缸中生存下去,而不能因庸人的嫉妒、打击而沉沦。国家应不断改进社会风气、学术体制、创新体制,才能最大程度上泄放民族自身的潜能,才能在世界竞争的舞台上鹤立鸡群。这当然是顺便的题外话。 人们常说“女娃娃读研出来 25 、读博出来 28 ,还没毕业就面临婚恋问题。”而对于魏晓音本人来说,她认为“这些问题就不存在,或许这是最明显的好处。”这显示她很自信。本科 4 年,魏晓音并未恋爱,她说自己曾被男孩仰慕,但得知她的岁数那么小后,男孩知难而退。“并不遗憾。”魏晓音摇摇头,“年龄不够,妈妈和老师也不准啊,但是读研以后应该就可以谈个恋爱了。”魏晓音即使读完硕士博士年龄还很小,不会面临太多婚恋的压力,旁边人不必去哆嗦。 对于有些天才的学生来说,我建议一定不要浪费自己的天才。天才也要踏地实干,但绝不能落地被干。能抓住机会,考研读博,从事高智商的数理科研,或高情商的文艺创作;如果不是科研料、文艺范,那么可从事普通实际而谋生,或创造发明而发迹,或经商做企业家,只要具备实干、敢闯、坚韧的精神,都可能取得俗世的大成功。但人生、社会是复杂的,一路顺风往往最终平庸,历经挫折不免终成大器。另外,当今的考试只能考部分能力,流行的面试方式也往往流于表面,许多能力素质是永远考不出来、也面不出来的,会考试不一定是高智商,会耍嘴皮不一定高情商。只有在社会大学毕业,才能对当代社会有深入的了解(而不是停留于象牙塔、官媒的理想意识中),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和阅历,这种潜在的财富对于从事实业者而言,比任何学历、情商重要得多。当然,现实社会中的许多工作,往往不需要什么天才,许多职位无需技术含量,普通大学生能干,专科生能干,甚至小学生也可学会干,没啥可比的。天才去做小学生可以干的事情,如果是为了一时生存还无妨,但若整个社会长期存在许多这样的高才低用的话,那就表明这个社会既得权利者的用人制度与新生代的人才结构严重不匹配,也表面这个民族存在较严重的内耗弊病,需要革新改进,因为智力资源浪费的严重于自然资源浪费;产生一个天才需要许多因素和机缘,而扼杀一个天才则很容易;一个压抑天才的民族是劣等种族,是永远不可能领导世界的。 新闻报道最后写道:“常常看到一些少年就读大学的报道,一方面感叹他们是神人、天才,觉得很厉害。但另一方面也会希望,这些天才少年成长过程中智商和情商都要跟得上。情商跟上,与人交往才不会出现问题;智商跟上,成绩才能保持与天才少年相符的特征。这样的成长经历,会比他人压力更大。长大后过普通人的生活,也很容易被别人形容为‘伤仲永’,我如果有了小孩,我希望他不要跳级,能度过一个普通学生岁月。”这段话是记者自己编的,还是魏晓音本人的心声?魏晓音因为智商较高,少年读大学,饱受压力,甚至自捣“乌龙”。聪明的学生,吃得快、消化快、饿得也快,所以就应该跳级,不应浪费时间、混年龄,天才少年往往需要智商也较高的老师才能教育,否则就是折磨、摧残!甚至有些善于自学的无师自通者,有了老师反而不想听、也学不好。 当然,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某些文化传统糟粕遗风流传至今,导致社会环境仍存在不太利天才成长之处,有种隐形的机制在摧残、伤害、压抑着天才潜质的发展,应试教育、官僚体制等,以及一刀切的僵化规定,外行招人总看重年龄、资历,平庸领导当权总想找奴才;老手多能就嫌年龄大,菜鸟听话又嫌经验少;学位高了就说理论虚,职称低了又疑能力差;能力强了又怕容不下,庸人多了又觉成本高;人才招进来又嫉妒提防,终于碰到人才了又舍不得放权,等等。猪头思维小心眼,比着窟窟买鸭蛋,招不到就嫌良驹太少,最后还是自己亲戚朋友放心,于是裙带关系泛滥。为啥许多大单位总招不到人,因为外行招人、庸人领导、人才太多了;不以人为本,将人工具化;不灵活对待,将规章僵硬化。这些最终导致极大的人力资源浪费,这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认真深刻反思的,某些僵化规定甚至比古代更严重。随便一举,少年得志者,如战国晚期秦国甘罗,少年拜入丞相吕不韦门下任少庶子,成为少年政治家;十二岁出使赵国,使计让秦国得到十几座城池,秦始皇赐任上卿(相当于丞相)、封赏田地房宅。隋末李淳风 17 岁成为李世民的谋士,参与了反隋兴唐大起义。而老年得志者,如商末姜子牙(吕望)行年五十,卖食于孟津;行年七十,屠牛于朝歌;行年九十,遇文王,乃为天子师,开创西周王朝。奴隶百里奚发迹于市井,秦穆公用仅用五张黑公羊皮将其买回来,七十岁拜为宰相,谋无不当,举必有功,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成为大秦名相,人称“五羖大夫”。等等。所有这些,皆发生于乱世,乱世才最重视人才,敢打破常规而用人,出现时势造英雄,这些在当今之世是不可想象的。 强将手下无弱兵,天才手下无笨人;昏官手下多庸才,贤士手下多能人。低智商的领导往往低情商、性卑鄙,对外假打蒙骗,对内挑拨离间,时刻提防下属,内部相互信任很低,长期则神经昏庸,庸才就留下,能人就滚蛋。而在天才领导境界高迈,无需嫉妒则无需提防,无需堤防则内部高信任,高信任则高效率,人人皆人才,团队尽精英,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但这是一种低概率的理想,因为体制特色和权利考量,许多低智商的大忽悠爬上位子,打着维护多数庸人利益的旗帜而得势掌权。但天才能人不要跟智商、能力平庸的领导,这种领导属于没落派、腐朽派,迟早会出问题的。但智商太低,则情商不保;而情商太低,则智商难活。如果说智商是复数的实部,那么情商就是复数的虚部,只有二者都较高,人生的模量才较大;当然,智商、情商本身概念较复杂,实际上难以准确测度。 观夫当今创业成功者,并非智商一定很高,而是眼光独到、领域先知、敢闯敢干;但一般历经挫折和失败、长期在社会上打拼,所以心智更成熟、情商更高显(但之所以成功,绝非简单的智商、情商概念所能衡量的,机运是可遇不可求的,商机嗅觉、决断力和行动力绝非智商情商所能概括的)。政治领域无法实现年轻得志,但商业领域尚未垄断、网络经济领域还有机会,一个小点子只要迎合某种社会需求,就可触发商机引信,点燃互联网新经济。比尔·盖茨 13 岁开始计算机编程设计, 18 岁考入哈佛大学,一年后从哈佛退学, 1975 年与好友保罗·艾伦一起创办了微软公司,开创“微软帝国”。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主修计算机和心理学的二年级,突发奇想,要建一个哈大学生交流平台,用一个星期建起面书( Facebook )网站,不久辍学创业,成为全球年轻巨富。所以,产品创意、天才眼光、实干精神、商人头脑合到一起,一旦取得经济成功,庸人们也就不再敢妒忌了。 俗世对成功的定义依然是权势和金钱,但许多天才并非以俗世所定义的成功为人生目标,或者根本对不是其志趣所向,有的在思想、文学或其它领域奋斗一生,可能现代人没几个欣赏,或者未来人才会欣赏,而智商平庸的人不能简单地说这种人“情商”有问题,其实这是庸俗嫉妒的表现。情商往往是某些低智商者的概念避难所,许多社会痞子将对付敌人的阴谋诡计无耻卑鄙地(严格上说是变相犯罪)运用现代社会交往中,且美其名曰“高情商”,这就是现实社会中所谓的情商,实际上是一种不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病毒,不是心理学家坐在办公室想出来的那个单纯的情商(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心理学家的那个“情商”概念很片面、很理想化的学术概念,根本没考虑现实社会阶层阶级意识、政治斗争等复杂关系。落到米罗兜吃米,落到糠箩兜吃糠,落到井里吃水,落到茅厕吃屎。如果落到茅厕,不管如何擅于处理好利益关系,都是腐败吃屎,有啥情商可言呢?况且,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之间的关系远比单纯的利益关系、甚至权利关系更复杂,人性中的最深隐的虐根性时常如病毒发作传染,即使十分亲密的关系也常被其毒害、污染。所以,心理学家所谓的情商是在社会学家看来就很幼稚,而这个幼稚的情商概念得到了许多思维肤浅的人的滥用,甚至用来搞人身攻击。俗话说“一寸舌头,可当拳头”,意思是说嘴巴不仅有交流、解释能力,还有忽悠、防御和攻击能力,这后半句暗示人类社会其实有些类似动物世界。最阴险的心术就是利用人性之善,行人性之恶,利用语言冷不防向他人进行攻击,犹如向他人电脑注入木马病毒,这类似黑客乱放病毒,不亚于犯罪,但当今法律对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语言攻击”根本无法。所以,天才的大脑不能只装纯学术、纯思想,一般也不会太单纯,在复杂生存境况中处理变幻莫测的人际关系时,还须具备伪装潜伏、敌友识别、外围侦查、内线预警、外线防御、底线固守、抗毒杀毒、快速反击等一系列功能,否则在进入混浊的社会之后,小人庸人对君子能人的那些招术就可能部分凑效得逞。 天才、神童的智商高于一般人,这一方面会招来嫉妒,另一方面也可能给自己造成无形的心理障碍,若真自感天赋超人,则易狂妄傲慢,若一时失败,就引起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经不起挫折,而不敢尝试。但只要拆除这个无形的心障,谦称成功源于勤奋 + 坚持,那么就有极大的回旋余地,加上本身的禀赋,那么就能取得成就。但即使在某个行业成功,很可能又在其它方面付出重大代价。一个人的精力、时间总是有限的,世间的机运总是分配不均的,人生常常是不完美的。若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淡泊明志,雄心尚存;不求完美无瑕,只求奋斗进步。如此,精神不倒,发展可续,人生即使不腾达,也是别样精彩。 注意一个现象,没啥特异才能的庸人,不突出、不显眼,没人嫉妒,反而容易混下去;而才华杰出的人,即使想方设法低调,也容易遭庸人们的嫉恨,进而被孤立打击,反而生存境况常更危险。所以,天才们往往特异独行,而庸俗小人常常得势横行。但一旦只要掌握了权力、名位,不管是否真才实能,庸人们也会趋炎附势、拍马溜须,这就是愚蠢可笑的势利之心。势利之心,古今中外皆然。所以,才华杰出的人要在社会混下去,必须精通人心(心理学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也要懂得玩手段(权术),以对付那些庸俗小人,他们成天喜欢阴搞,所以天才君子就不应对这类人抱有希望,唯一办法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出了社会,接人待物,先观其心术正否,要学会对付智商不高、道德不高者的下三滥手段,见鬼杀鬼,见人做人。天才、能人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与庸人打交道,一味谦让、退让是不行的,单凭低调、单讲道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谙熟世道人心、积极进取,知晓小集团政治倾向及其派别属性,擅于利用庸人之间的矛盾,甚至还要学会伪装,否则就在庸人扎堆的环境中难以生存,这是在社风变质环境中的不得已之法而已。
个人分类: 历史人文|447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