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网访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参加《二三本院校变“考研基地”谁之错?》访谈的部分回答
热度 16 wangdh 2014-1-8 17:09
参加《二三本院校变“考研基地”谁之错?》访谈的部分回答 (王德华) 2014 年 1 月 5 日下午 2 : 00-3:00 利用上班时间参加了《科学网》组织的《二三本院校变“考研基地”谁之错?》的访谈,很多问题没有时间回答。对于每个问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每个人的答案。选择部分回答,放在这里,听取大家的批评和指教。 ******************* 地方院校的学生如果不考研,出路在哪里? 答:盲目考研是不理智的,考研和读研都是有风险的。考研的目的是什么?作为考生是需要认真思考一番的,是做学问?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是为了进一步充实自己、武装自己?读了硕士还需博士吗?读什么专业?读完博士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自己是需要多几个疑问和假设的。这样慎重思考后,就安心追求自己的梦想了。 不考研就没有出路吗?如果真是这样,那“考研基地”就名副其实了。这是错误的学习理念,是错误的教育导向。读大学为了什么?读大学学到了什么?读大学自己想成为什么?成年人应该有个慎重考虑的。 大学是一种提高,大学会帮助自己做出理性的选择,选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想做科研,就考研、出国。想经商,就学习商业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想做教师,就按照教师的要求去提高自己。 为什么我们会受到歧视呢? 答: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会影响到教育的各个方面。领导们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了,相信也会在适当的时候,去解决或缓解这些问题。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也不要奢望。追求相对公平,按章办事,是可以做到的。 考研总比混日子好吧? 答:理性考研没有错。盲目考研,不鼓励。 二本三本的学生就比一本的能力差吗? 答:这个结论是非常好错误的,是荒唐的。高考一考定终身,是错误的,实际上也不会定终身的,关键还是在自己。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当今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不平衡,师资力量的不均衡,是存在的。师资和教育资源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教学质量的因素。知道自己学校的不足,就想办法弥补上,网络时代,总是有很多办法的。所以,清楚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学校,掌握自学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不是一本二本三本的问题,是各个大学自己定位的问题。都要办成世界一流大学,那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综合性大学和专业性(型)大学,培养学生的目的不同。不同的大学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出自己的特色来。教育的产品是人,随时间变迁,学校的成败是很容易判断的,社会就给出结论了。 我的呼吁和建议: 给考生们的建议: 学生考研要慎重考虑,要理性考研,不要盲目,不要随大流。 学生要清楚自己的学校基础和师资水平,清楚哪些是优势,哪些是不足。优势要发扬,不足要弥补。 农村考生要把眼光看远一些,胸怀宽广一些,不要小家子气太严重,不要鼠目寸光,不要太现实了。 给学校(学院)的建议 : 学校应该有一个毕业生的成长档案,应该知道他们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的地位,应该告诉社会他们的学生对社会、国家做出了哪些贡献,成为了什么样的人。这些数据和活生生的人,是最有说服力的,也是学校的财富,学弟学妹们的榜样。优秀的毕业生,应该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和支持自己的母校发展,发财的,可以捐款;学问好的,可以回去讲学;可以跟母校合作,可以到母校兼职。母校更应该敞开胸怀,以无比的热情,随时欢迎自己的校友归来,给他们提供各种机会和条件,使他们能够帮助和支持母校的各个方面的发展。 给导师们和招生单位的建议: 不要歧视地方院校的考生,只要他们的成绩是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就应该按照国家的招生政策执行。如果是考研目的模糊,死记硬背的学生,要通过复试这一环把关。如果是实践能力问题,动手能力问题,看学生的潜质,如果是学校没有条件,学生可能压根没有受过这样的训练,一旦接受训练可能很快上手;如果是学生本身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复试把关。如果是视野和追求问题,培养单位和导师都可以通过学生的求学过程而影响他们的。 个人随感: 从我国的发展历史上看,社会曾存在比较受到关注的三个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是一个行政化异常严重的国家,老百姓没有办法,不能总是求老天保佑,所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学而优则仕”,这些思想影响深远,延续至今。高考通过“跳龙门”是一条改变命运的路,对许许多多的家庭是唯一的一条路。农村人的无奈和对权力的羡慕,很是让人悲哀和同情。这是现状。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和身份、地位,寄希望于考学,考研,读博士,出国,他们靠自己坚强的信念,在自卑和自信中坚持着,在彷徨和疑惑中坚持着,在无奈和悲观中坚持着,期待着有一天,祈求着有一天,过了今天盼明天。他们寄希望于国家,寄希望于学校,寄希望于自己的努力,寄希望于自己未来的导师,寄希望于未来的某个机遇 …. … 他们走得很艰难,很吃力,甚至很痛苦,让他们撑下去的是信念和希望。有时候苍天有眼,他们有些成功了,有些依然在跋涉中,有些失败了。不管结果如何,他们都努力了,都按照自己的内心呼唤努力了,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了,这就够了,这就是无悔的青春。只要他们活得理性,活得充实,活得有品位,活得有尊严,就值得。这是个人方面。任何选择,都无可厚非。学会自己选择,是一件幸事,是一个很重要的生活能力。 作为学校,社会,国家,需要更多的改革和完善,需要听取底层的声音,老师们的声音,学子们的声音。掌握资源的官员们,需要了解底层的真实情况,真实需求。给他们合理的政策,给他们正确的导向,给他们应有的支持和资源。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8178 次阅读|20 个评论
污名与偏袒均要不得,考研基地现象值得严肃研讨
热度 2 JYH64J98Y99H 2014-1-8 00:13
我注意到,科学网上那几个大牛的说法有明显的故乡情结!热爱家乡是好事情,热爱学习是好学风,可是,如果在情绪激动之下说话,离开科学理性的距离就远点了。所以,热问题需要冷思考。坐而论道,贵在公平,如果偏袒一方,处事就未必公道了。不要为哪一所大学说话,而要为所有的中国大学说话。眼下的问题,就是中国研究生教育何去何从重大问题,也就是科研后备军的来源问题。具体一点,就是如何进一步改革研究生招生录取考试,科学选拔人才、造就人才的问题。 个人以为,央视的报道其实是很有见地,非常敏锐的,他们向社会提出了可以严肃讨论的问题。其新闻媒体的瞭望价值恰恰发挥出来了。一个名牌大学老师爱家乡,难能可贵,帮助弱小学校,身体力行,精神可嘉。保证弱小大学学生上升通道自然没有什么错,可是,那些较好大学学生怎么办?大家不在同一层面上,如何公平竞争。所以,考研基地的出现,既是二、三本高校的生存发展策略,又是就业难的无奈选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涉及研究生教育的激励机制、选拔机制、淘汰机制,是高等教育更高层次资源的分配利用问题。 劣币驱逐良币的教育肯定不是好的教育。展开来看,教育已经从幼儿园入学闹起,小学入学,小升初,优质高中,像衡水那样的高考基地,一直延伸到今天的话题。竞争无处不在,但如何实现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值得深入探讨。大牛扶弱精神可嘉,如何让高考选拔的好苗子有个更好的出路,事关国家民族前途,考研基地的客观现象值得严肃探讨,大牛们表达有偏袒家乡、意气用事之嫌。教育需要五湖四海,教育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进而言之,就是研究生入学考试应该如何进一步改革的问题。高考基地出现引发社会关注,其潜在问题,受到教育界有识之士的严厉批评。甚至有人将其比喻成监狱。基础教育像现代化生产流水线,完全是工厂一样的精密加工,部队一样快速集结,监狱一样的放风活动,什么个体差异、个性品质,什么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什么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完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活脱脱一支名校突击队。如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做法,使得教育缺乏持续发展的支持,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分数。高考基地带来的残酷、惨烈的竞争本身,就是一些自然而然学习成长的孩子考取名牌大学的机会消失于无形之中。果真应了一句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说法。 如果高考基地的存在,已经让大家麻木了,被动认可了,如果说大家都这么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那么,其战场已经延伸到需要研究、创造的考研基地上来了,这种现象,难道不值得教育界、科技界惊醒、深思吗?高等学校需要美誉度,大众传媒需要公信力,什么样的大学是考研基地,人们存在争议非常正常。问题是,幽灵一样出没的考研基地被媒体捕捉,并激发人们思考、探讨,这不正是传媒人的价值所在吗?大学可以摆事实拒斥污名,社会必须用理性正视问题。 我也感到曲阜师范大学的愤怒与不满,另外一所被央视点名的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没有更多的反映。中国大学之间固然存在不少差异,但根本上,正如邓小平谈论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恰恰因为央视的报道,我才有机会关注曲阜师范大学,原来他们是如此朝气蓬勃,奋发进取,他们也给985,211大学的师生上了生动的一课。也许他们担心被社会污名,至少,在我看来,诞生于孔孟之乡的曲阜师范大学更加可爱了。身正不怕影子歪!走自己的路,关注央视的报道吧。对待批评最好的态度就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事实上,央视出于新闻报道的需要,他们必须走近新闻现场,从新闻采编的技术层面上看,他们无可指责。如果报道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出现曲阜师范大学,估计他们要给央视发感谢信了。让人爱恨交加的人可能就是所谓的分手恋人,让人爱恨交加的职业可能就是新闻记者了。 如何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给普通人提供更好的社会上升通道,如何消弭不同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的社会歧视,如何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的公平、公正,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我们不加情绪色彩,考研基地的出现,已经拉响了研究生教育必须改革的警报!社会转型与变革倒逼教育变革,为了明天的社会,中国教育必须变革。希望2014年就是中国教育变革年。 附录:林中祥:我的药方——考研基地 考研基地’的出现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对曲阜师范大学等‘考研基地’的学校与学生们我们是怀着敬意的,因为他们不想浪费人生,努力学习,进行深造,为自己的发展与事业努力,也为国家输送人才。比许多学生泡在游戏厅,到宿舍侃大山要强多了。这也反映了学校的学习风气应该是不错的。我也到过曲师大,的确学习风气是不错的。 问题出在哪里? 我认为, 大学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与导师对研究生素质的需要、对科技创新应该是高度一致的!如果不一致,说明我们的顶层设计出了毛病。 我认为,要从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及模式上进行重大改进。 目前就我们化工类工科考研究生科目:政治、英语、数学与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 这考试模式意味着什么?只要在大学学好这四门课,过初试关,按复试1:1.2的比例,这四门课好的学生考上研究生的比例就非常非常大了。专业能力强的,经常反映不出来,在这种考试中被淘汰出局! 我做化工几十年了,也快退休了。从我的角度来说,除了最后一门与专业相关的课,其他三门不是很重要,甚至一些课不重要!达到基本要求就可以了,如果业务需要,可以强化某个方面。对于化学工程类与计算类,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对从事化工专业的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来说,只要道德品质可以,政治课成绩不重要,英语有二个层次,一是能够看英文专业资料,进行简单口语,第二个层次是做国际业务,要会说会讲会听会写,而这些并不是在研究生考试中能够达到与训练的。我们都知道,许多英语好的人,不是课堂上学习与考研究生的结果,是平时注意听说写坚持不懈达到的,有些人到了企业因为环境所逼,他们的英语最后非常非常好,但他们都说是逼出来。从研究生考试来说,英语只要能够达到一定水准就可以。对许多单位对化工人才的要求,对数学要求并不高,对有机合成的,基本上用不到数学。 从专业的角度,我希望我招收的学生(化学工艺专业)有如下的知识与能力: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及有机合成、化工原理、有机分析、化工设备、自动控制(这可以弱点)、查资料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对科研的灵感(当然也包括其他专业能力与知识)。加上能吃苦。 本科生如果上述能力强,英语能够熟练查资料,或者能够‘四会’,加上品德好,有点情商,他们就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应该来说,教授们对考生的标准与企业的标准是一致的!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化工专业的大学教育应该要按照上述要求进行培养,就会与导师、企业相吻合! 如果我们的研究生考试与上述标准一致,‘考研基地’这个特定的名词就不存在了。 我认为我们的研究生考试模式‘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政治考试,完全可以取消,或者进行过关考试就行了,只要大家掌握基本的内容就可以。政治考得好,不见得思想觉悟高,不见得道德品质好!许多高学历贪官比起农村老大爷来,思想要肮脏多了! 英语考试,我觉得只要达到基本要求就行了,不要让英语成绩成为进研究生大门的‘重要法码’。如果在现在四级或六级英语的基础上,将四级或六级英语中的‘合格’作为研究生考试资格的门槛肯定是可以了。考试良好可以在最后录取中加上10分,过六级英语可以加上20分,就OK了。这样可以将学生们大量的复习英语时间腾出来。如果他们在今后研究生学习中,在工作中自己努力,英语是不成任何问题的。 数学考试现在是工科及一些学科必考,这点我不太好说。反正对我们做化学工艺特别是有机合成的人来说,我们用得不多,而对于化学工程的人来说,数学很重要。将数学作为研究生必考科目是可以的,数学也可以反映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觉得研究生的选拔,在政治、英语基本达标的情况下,按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几方面来进行‘排队’!这就是说,研究生考试应该着重专业基础、专业、能力、思维、反映、实验能力来设计考试的内容与形式! 我们的考试还是闭卷考试,也是八股式的。为什么我们不能用现有的电脑、数据库等来考察学生们呢?当然有些考试还是需要闭卷的。 就我的化学工艺专业(针对我们的研究,不针对其他学校的化学工艺)来说,我们可以考:有机化学及有机合成、化工原理及设备、专业数据库的使用及实验设计、实验等,甚至考一门综合课,内含产品结构分析、制图、自动控制等。数据库及实验设计完全可以让考生上电脑并上内部网查数据库,看他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考察他们的反映与思维,考验他们对专业的理解能力。按这些成绩来选择我们的研究生。 如果各个学校按照这样的要求来培养,不但为考研究生做好了准备,也为社会准备好了专业人才。 在这种模式下,如果曲师大等学校的学生还是那样努力,考上研究生的人还是很多,他们就是中国的‘英雄大学’!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1926 次阅读|4 个评论
信则有,不信则无?
热度 10 cherrylu1960 2012-5-30 11:49
刚刚参与完科学网主办的以“打通任督二脉能治癌?”为主题的防谈。尽管因为前面有作者来,没有能全程参与,只参与了后半程,但无碍效果,因为有网络,有微博,足以窥全貌。有微博真好,可以随时看到科学网的最新动态,看微博,发微博完全不需要花什么时间,因为上厕所的时候用一分钟就可以发条微博。 首先感谢吴教授对俺提的两个问题都做了认真的回答,还是博友给面子啊。吴老师回答网友提问比较积极,但李院士就谨慎多了,这与国内的大环境有关吧,一不留神,院士会引火烧身,毕竟很多人把名誉看得最重要。 总的来讲,俺觉得吴教授回答还是很客观的,与俺想的差不太多。关于中医,关于经络,对于俺还真不能用信与不信来回答。相信每个不信中医的人,不见得没用过中药,没用过与中医沾边的物理疗法。尽管早上刚吃过的鼻炎康表明是中药,但我知道里面对俺起作用的是里面的西药成分马来酸氯苯那敏(抗过敏成分),但俺仍然愿意选它,而不直接去吃扑尔敏。主要是心理作用,觉得中药制剂比西药安全些,这也是受了传统宣传的结果吧。 中医的宣传有政治的因素在里面,但也不完全是,很多人相信,是中医治好了他们的病,这是个很有市场的东东。 经络的存在没有太多的实证,这我是相信的。但信者有不信则无,我基本也是这么看的。再有就是造化,或者说命,咱没有这个造花,感觉不到这个经络和真气的存在。尽管因为不想吃药治病,也曾想练气功健身兼治病,可无论如何静不下这个心,没法练下去,同事说,你要不能静心,就不要去练,否则会走火入魔,这个嘛,还真不会。但家里人确实有练太级什么的,感觉特好,确实能健身强体,也挺羡慕他的。这个能练气功见效的,毕竟是少部分人,是他们的造化,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 人体太复杂,我们的认识太过局限,有些问题不单是用科学不科学能概括的。有人说人有两套生命系统,一套物质层面的,一套精神层面的,也不无道理,尽管会被戴上唯心的大帽子。因为中国人受的都是唯物主义的教育。精神层面以及精神与物质的关联层面的东东,许多东西远未认识和解开。在一定条件下,精神是可以变物质的。 关于中医理论,总是让人一头雾水,反正我是看不进去。最近我的同事也在出中医的书,包括经络疗法什么的,我说没有什么不好,反正有人信,又不害人,再说作者开讲座,还能卖点书,有点效益;但再往后出发现作者写得理论的东东太多,什么阴阳五行,黄帝内经,太深奥,一般老百姓也不看。建议删了不少理论的东东。其实说不清的东东还是少讲。你就直说怎么治病吧。至于治得好,治不好,靠个人的感受,治好了,有这个原因,那个原因,治不好,也有这个原因,那个原因。我们很难拿出实证,是单一的药物或功法什么的就能治好癌症。有些宣传是夸大了的,或者说伪宣传,这个是大量存在的。像甘肃打通任督二脉这个事,我看就很悬,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怎么当回事。 放下争执,大家共同探讨健康之路我是赞同的。话不能说得太绝对,人也不能太认死理,不能互相伤害的太深,适合包容些好。还想提到方舟子原想在我们社出的一本书,被我枪毙了,因为前面讲营养品的误区,挺好的,后半部分就开始大批中医,其实没什么意思。话不能说得太绝对。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科学也是在不断实证和争论中前行。 我还是主张科普不一定普及很多具体的科学常识,因为这些常识也不一定是绝对的真理,尤其是养生方面的,因人而异。还是要多探讨一些科学方法论的东东,引导人们多一些科学思想,多一些能进行科学思维的素质。这个比较重要吧。现在养生的书确实出得太滥了,说来说去没什么新东东,再说多了,甚至会发生自己和自己打架的笑话,因为有时他自己都不知道要说什么。至于专家和专家之间说法的矛盾就更多了。最近偶尔看两眼北京电视台的养生堂,发现某专家开始话太多,有点招人讨厌。作为学者、专家,还是低调点好。 肚子饿了,吃饭最重要。先写到这儿吧。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4490 次阅读|2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2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