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柴达木盆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宣传科学技术的贡献不能言过其实
热度 20 fdc1947 2017-8-19 08:40
宣传科学技术的贡献不能言过其实 8 月18日《科学网·新闻》转载了“中国新闻网”的报道《 “天河工程”:柴达木盆地有望实现“空中调水” 》,报道称: 记者18日从青海省海西州委宣传部获悉,“天河工程”考察团日前来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考察后表示:“柴达木有望实现‘空中调水’,解决柴达木地区干旱少雨的情况,为中国‘聚宝盆’绿色生态发展提速。” 众所周知,柴达木盆地地广人稀,矿产丰富,是一个很有开发前景的地区,但是常年干旱少雨。如果真的能够“解决柴达木地区干旱少雨的情况”,那简直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大事件,这个“天河过程”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看到该报道的如下段落,也真是很令人振奋的: “天河工程”及未来南水北调“空中走廊”构想,有助于实现青藏高原地区生态效益最大化,促进全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自古以来靠天吃饭,这个项目就是充分利用天上的云水资源,实现‘空中调水’,为人类造福。项目在科学上很前沿,但也有很多问题要解决。项目成功以后对我国水资源紧缺地区在水利、民生、农业、环境和生态等方面将会有重大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表示。 但是,报道中所说该工程的具体效益的分配,却不免让人生出了很大的疑问: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天河工程”有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地区分别增加降水25亿、2亿和1.2亿立方米,中远期有望实现每年跨区域调水50亿立方米,大约相当于350个西湖的蓄水量。 25 亿、2亿和1.2亿立方米,好像是一个很大的数目,350个西湖的蓄水量,也似乎让人感觉是很多的水。但是,仔细一想,这些数目在青海这样的大地上,简直就是微不足道。天上的降水,绝不等于地面的引水。地面的引水如南水北调工程,引进的水是可以直接利用的。天上的降水,要分布在广大的区域上,在干旱的地区要形成径流就比较困难,往往没有渗入地面就被蒸发了。 正如该报道所说,柴达木盆地的面积是26.5万平方公里,每年在柴达木盆地增加1.2亿立方米降水,以1.2×10 8 m 3 除以26.5×10 4 ×10 6 m 2 ,等于0.00045m,也就是0.45mm,等于 每年增加0.45毫米的降水量 。 根据现在的25、2和1.2的分配比例,到“中长期”增加到50的水平,翻一番,柴达木盆地至多能够增加每年1毫米的降水。如今那里的降水量是每年不足100毫米,怎么增加了1毫米就有望“解决柴达木地区干旱少雨的情况”了呢? 下面是青海省的年降水图和三江源的地图: 由图可见,三江源位于南部和东部是青海省降水相对较多的地区,大多数地区的年降水在300到600毫米之间。“天河过程”对三江源与柴达木两个地区增加降水的贡献约为20:1。三江源地区的面积是36.6万平方公里,与柴达木盆地面积之比不到1.4:1。因此, 如果说该工程对青海省的降水能够做出有所增加的贡献,那么也是主要对三江源地区的增加,对于柴达木盆地的贡献并不会很多 。即使按照中长期的目标,每年增加不到1毫米的降水实在是太可怜了一点。这与“ 柴达木有望实现‘空中调水’,解决柴达木地区干旱少雨的情况,为中国‘聚宝盆’绿色生态发展提速 ”这样的说法相差实在太大。 对于科学问题的宣传和报道必须实事求是,特别是科学技术对与国民经济的贡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可能影响到人们的决策(例如是否去投资)和人民群众对于科学技术和政府的信任,不能马马虎虎,不能打马虎眼,更不能夸大其词。 附:中国新闻网的报道 作者:孙睿 谢拉毛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7/8/18 11:04:22 “天河工程”:柴达木盆地有望实现“空中调水” 中新网西宁8月18日电 ( 孙睿谢拉毛)记者18日从青海省海西州委宣传部获悉,“天河工程”考察团日前来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考察后表示:“柴达木有望实现‘空中调水’,解决柴达木地区干旱少雨的情况,为中国‘聚宝盆’绿色生态发展提速。” “天河工程”是指基于大气空间的跨区域调水模式,项目旨在科学分析大气中存在的水汽分布与输送格局,采取人工干预手法,实现不同地域间大气、地表水资源再分配。 在海西考察期间,考察团一行先后考察了德令哈市巴音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可鲁克湖-托素湖生态环境治理,赴格尔木市参观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考察玉珠峰“天河工程”试验现场和沱沱河水文资源情况。 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张楚汉介绍说:“‘天河工程’就是利用声波发射,把云层里的水汽通过振动后,小水滴凝结成大水滴掉落下来形成雨水,解决三江源区、西北地区的干旱问题。从目前我们做的工作来看,还是很成功的,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思路很好,技术路线正确,而且前景非常光明。大西北主要问题是缺水,假如解决了水的问题,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福祉都能积极作用。”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天河工程”有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地区分别增加降水25亿、2亿和1.2亿立方米,中远期有望实现每年跨区域调水50亿立方米,大约相当于350个西湖的蓄水量。 “天河工程”及未来南水北调“空中走廊”构想,有助于实现青藏高原地区生态效益最大化,促进全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自古以来靠天吃饭,这个项目就是充分利用天上的云水资源,实现‘空中调水’,为人类造福。项目在科学上很前沿,但也有很多问题要解决。项目成功以后对我国水资源紧缺地区在水利、民生、农业、环境和生态等方面将会有重大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表示。 海西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州域主体是素有中国“聚宝盆”美誉的柴达木盆地,面积约26.5万平方公里,资源丰富,各类矿藏潜在经济价值达17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以上。州域内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面积25.6万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国面积最大、资源较为丰富、惟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完)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10268 次阅读|37 个评论
2008年和2009年青海大柴旦震群发震构造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cgh 2015-8-25 01:56
2008 年和2009年青海大柴旦震群发震构造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摘要: 2008 年 11 月 10 日和 2009 年 8 月 28 日、 31 日,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发生三次震级超过 610 级的地震,现有研究都认为这些地震的发震断裂是宗务隆山断裂,但是不同资料存在矛盾。我们 在柴达木盆地北部建设的小柴旦湖连续 GPS 观测站点( CGPS )记录了这些地震的近场地壳运动, 小柴旦湖站点位于 2008 年 Ms6.6 地震震中南西约 30km 。我们分析了小柴旦湖站点的时间序列所 显示的断裂同震位移特征和三次主要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所指示的断裂力学性质。对小震重新精定 位并分析了 2008 年大柴旦地震与 2009 年大柴旦震群的同震应变空间分布特征。通过野外调查和 遥感解译的地质与地貌分析表明,锡铁山断裂和宗务隆山断裂都是晚第四纪以来具有较强活动性 的左旋逆走滑断裂,断裂上盘的褶皱变形还产生了显著的地貌抬升。综合多种资料及区域现今构 造应力场背景,认为 2008 年地震的发震断裂是位于震中南侧的锡铁山断裂,是一条低角度向南推 覆的左旋逆走滑断裂。 2009 年地震的发震断裂则是向南倾斜的高角度宗务隆山断裂,是柴达木盆 地北缘断裂系的一个反冲断裂。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的变形有非常大的一部分是表现在褶皱变 形,褶皱变形与逆冲推覆变形相组合是柴达木盆地北缘-祁连山构造带现今构造变形的样式,这 种变形样式决定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地震活动具有震级相对较小、频度较高的特点。 关键词:大柴旦地震,发震构造,锡铁山断裂,宗务隆山断裂,变形样式 Guihua CHEN, Xiwei XU, Ailan ZHU, Xiaoqing ZHANG, Renmao YUAN, Yann Klinger, NOCQUET, Jean-Mathieu, 2013. Seismotectonics of the 2008 and 2009 Qaidam Earthquakes and itsImplication for Regional Tectonics.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 87 (2), 618-628.
个人分类: 地震地质|2551 次阅读|0 个评论
★★★青海湖流域的气候事实也证明:向新疆调水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热度 7 zhgatcl 2014-6-24 20:07
(注:2016年11月20日修改了预印本论文,更改了预应本论文的网址。与原来的论文相比,新版论文70%的内容都是新写的,自我感觉水平有较大提高。《 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事实证明:向新疆调水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历史气候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青海湖流域的气候事实也证明:向新疆调水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这三篇论文是姊妹篇,这三篇论文都是客观气候事实的归因研究,事实胜于雄辩,证据力很强,请各位老师结合起来审查,请提宝贵意见)。 ★ ★ ★ 青海湖流域的气候事实也证明:向新疆调水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各位老师: 下面是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由图可以看出,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 青海湖流域的年降水量 特别突出 ,它比周边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得多, 为什么? 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盆地一山相隔,纬度相当,同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都是 巨大山间断陷盆地,但两个盆地的气候环境差别很大, 为什么 ?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以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或许能推动水循环理论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找到了青海湖流域降水量特别突出的原因,就有可能找到西北缺水问题的解决方案。 对以上问题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写了一篇预印本论文,下面是 主标题、 副标题、 内容摘要、主题词、《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盆地气候环境的比较与成因分析的框图》,欢迎质疑,请提宝贵意见。有兴趣审阅全文的,请到 “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 下载,网址是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510e4d73015880bfa70a0914 (2016版)、 或者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61986703b0362 (2014版)。 柴达木盆地与青海湖盆地气候环境的差别、归因和联想 ——十三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内容摘要: 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盆地简称柴青两盆。柴青两盆一山相隔,纬度相当,同处青藏高原东北,都是 巨大山间断陷盆地,但 柴青两盆 的气候环境差别很大。 ① 空中水汽的四项量化指标空中水汽汽含量、地面水汽压、相对湿度和地面比湿都是青海湖盆地明显大于柴达木盆地; ② 多年平均降水量、降水量≥ 0.1mm 雨日、降水量≥ 25mm 雨日也是青海湖盆地明显大于柴达木盆地; ③ 青海湖盆地多年平均低云量明显大于柴达木盆地; ④ 青海湖盆地蒸发皿的蒸发能力明显小于柴达木盆地; ⑤ 青海湖盆地年日照百分率和年日照时数小于柴达木盆地; ⑥ 青海湖盆地年陆面蒸发量明显大于柴达木盆地。以上 6 类气候参数相互联系和影响,空中水汽与降水互为因果,年陆面蒸发量(也就是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的数量)巨大差别是其它 5 类气候参数明显差别的主要 影响因素, 柴达木盆地干旱少雨是水分恶性循环作用的结果,而青海湖盆地相对湿润多雨是水分良性循环作用的结果 。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 变干盆地的恶性循环为湿盆地的良性循环 、降水量增加通过正反馈致使降水量进一步增加,就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主题词: 气候环境 归因 调水 西北 正反馈 干盆地 恶性循环 湿盆地 良性循环 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盆地气候环境的比较与成因分析的框图
个人分类: 调水增雨论文|5085 次阅读|22 个评论
求教气候达人:柴达木盆地盐湖大洪水的准22年周期
热度 3 WLHyh 2014-6-9 20:52
柴达木盆地盐湖大洪水的准 22 年周期 对于易溶盐类资源开发企业而言:防水甚于防火。 有迹象表明,柴达木盆地腹心的格尔木地区每隔 22 年会发生一次大洪水,对察尔汗盐湖的钾盐开发总会带来较大的影响。 1967 年格尔木大洪水,湮灭了化工部在察尔汗开采光卤石生产钾肥计划; 1989 年春夏之交格尔木特大洪水,给察尔汗盐湖钾盐生产造成较大影响; 2010 年 7 、 8 月格尔木特大洪水,给察尔汗盐湖钾盐企业带来很大损失。 这三次文献可查的大洪水基本相隔 22 年,遵循准 22 年周期,但是与长江黄河流域的 22 年大洪水周期却不同步,是错峰出现。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那么柴达木盆地下一次大洪水应该是 2032 年左右。 中国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大洪水爆发, 遵循准 22 年周期情况: 20 世纪中国长江流域发生了 3 次巨大洪灾,分别对应 1931 年, 1953-1954 年, 1998 年,有学者由此推测在 2020 年左右有很大可能会再次发生大洪水 ( 冯利华 , 陈立人 . 20 世纪长江的 3 次巨洪 . 自然灾害学报 , 2001, 10(1): 8-11. ) ,如果再加上 1975-1976 年黄河洪灾(可参见黄河网“黄河记事”),可见长江黄河流域的洪水爆发规律,表现了明显的准 22 年周期性。 柴达木盆地洪水之前的先兆预警事件或关联事件: 2010 年 7 、 8 月份格尔木大洪水之前, 2010 年 4 月 14 日 青海省玉树发生 7.1 级大地震, 2008 年 -2009 年冬青海多地雪灾。 1989 年夏秋之交格尔木大洪水 之前, 1988 年 11 月 5 日 青海省唐古拉山 6.8 级大地震, 1989 年 5 月青海大雪灾,上万金农被困可可西里,死亡 42 人。 1967 年格尔木大洪水本身的记录都极缺(有文章提及),其前地震与雪情更难查到,好在 2010 年 7 月 8 日 《西宁晚报》给了一点侧证,在记录 2010 年洪水的同时,顺便提及“有记录以来,西宁水文站 1967 年曾有过每秒 600 立方米水流量的大洪水, 1989 年通过西宁水文站断面的最高水流量为每秒 500 立方米。” 由此引出很多有趣的问题: 个人认为,中国的较大洪水与青藏高原这个“大水塔”密切相关,分别在青藏高原内外错峰爆发,在青藏高原的柴达木盆地表现 22 年的周期,在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也表现 22 年的周期。 青藏高原的调节器作用,关键是气候让青藏高原的水更易内流,还是外流。活动的水是存在于固态水库还是液态水库。冰川与湖泊耦合对,高位的固态水库与相对低位的液体水库之间的关系。太阳黑子活动周期起很大作用。 青藏高原的内流水系与外流水系的错峰奔流,原因是“水塔”的水主要在固态水库内,还是在液态水库内。是大湖面(小冰川),还是小湖面(大冰川)。例子很好举,看青海湖十多年前的日渐消瘦与近年的日渐丰盈;再看玛多这个千湖县的沧桑变化。冰川大小变化与同期的湖泊缩胀进行对比。 用好这个规律,及时分流贮水改善主要水点的植被环境。 最后: 受邀要参加个学术会议,准备了一些谈资(更多参考文献与论据待补),此部分是谈资三个要点之一,对我从业的盐湖资源开发有很大影响,但该部分知识又多在我专业之外,请达人拍砖。
个人分类: 问源-专业|2712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8: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