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国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石墨烯的神话
xinliscau 2014-3-2 11: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关于石墨烯的项目逐年增多,具体如下: 2006国基项目主题词中含石墨烯的共0项 2007国基项目主题词中含石墨烯的共1项 2008国基项目主题词中含石墨烯的共7项 2009国基项目主题词中含石墨烯的共45项 2010国基项目主题词中含石墨烯的共116项 2011国基项目主题词中含石墨烯的共203项 2012 国基项目主题词中含石墨烯的共355项 2013 国基项目主题词中石墨烯的共394项 资助项目逐年增多,到目前为止共资助1121项 Science上关于石墨烯的文章检索结果如下: 其中2011年和2013最高,20篇 nature中关于石墨烯的论文如下: nature上发表文章整体趋势基本每年10篇左右 nature子刊中关于石墨烯论文如下: 由此可见,无论是项目还是论文,石墨烯的神话都还在继续中。
个人分类: 科研之路|3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图像复原方向国基
SIASUN 2013-9-4 13:57
3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论文多的师弟申请国基的坎坷路
热度 36 ziminhu 2013-8-23 16:47
一周前 写了一篇博文《  2013基金面上项目中标了 》,没想到截止今天点击率已达到两万多次!每年的国基申请似乎永远都牵动着每一位科研学人的敏感神经。今年我的基金面上中了,在自己高兴之余也为我的一位师弟多次申请国基的坎坷遭遇感到惋惜。 这位师弟2010年博士毕业于一985高校,同年进入中科院海洋所工作。进所时他手上握有6篇SCI论文,其中第一作者就有5篇,中文核心若干篇。他所去的研究室与其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略有出入,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热情。2011年国基申请时,我建议这位师弟从国基青年项目开始申请。可是,他的老板看他的SCI论文比较多,就让他尝试国基面上项目。我师弟那时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信心倍满的觉得也未尝不值得一试。刚出茅庐的一个小屁孩就屁颠屁颠的直接申请国基面上,可想而知悲剧了! 2012年,师弟充分的吸纳了2011年面上申请评阅人的意见,重拾信心,大刀阔斧的修改申请书。这次他吸取了上年的教训,直接报了国基青年项目。在这过去的一年间他又发表了一作的1篇SCI论文,一作的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这样的研究基础够硬了吧!岂知在8月底被告知再次落选。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有一个评阅人对其研究项目的一个学术理论问题提出了质疑。师弟自己说了,这次的悲剧他能接受,因为申请书是真正的落在了行家手里。他服! 到2013年3月,我师弟手里已经积攒了8篇SCI论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近30篇。如果单凭论文水平和数量,他在某些地方高校都可以直接评教授了。同时,通过其他渠道和途径,他获批了3-4个不同水平的项目,手上的经费有50-60万了,比我这个师兄可是富裕多了!2013年7月下旬,一次与师弟聊天他说有人告诉他今年的基金又给废了。师弟的郁闷和落寞那是可想而知了!!我也只能感叹造化弄人,天命使然。 师弟科研成果如此丰硕,但在国基申请方面却屡次碰壁,这让我意识到SCI论文的确如很多博友所说不是基金申请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且,SCI论文多也可能存在下列情况,导致国基申请难获资助: 1)SCI论文虽多,但档次都非常低,以至于很多期刊在相关领域内都不曾听说过。 2)SCI论文虽多,但其主题都较为零散,没有聚焦于某一个研究方向。这种四处出击、毫无明确研究方向的SCI论文也不具备说服力。 3)SCI论文虽多,但因为某种原因,申请人的基金研究方向与这些SCI论文的主题关联度不大。 所以,个人认为SCI论文是国基申请重要基础,但不是国基能被批准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良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出高质量的申请书,国基才有更大的可能被批准。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31015 次阅读|66 个评论
实验证明行不通的“好主意”,竟然有人申请“国基”
热度 61 Taylorwang 2013-5-30 11:59
国基的网上评审已经尘埃落定地结束了,也没有必要对评审的一些情况再继续进行“保密”。最近连续写了几篇有关研究失败的博文,在国基评审期间,一位科研同行的国基申请书,又勾起了我几年前一次看上去是“好主意”,做起来却是失败的回忆! 对于含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废水的处理,比较强有力的处理方法是 Fenton 化学氧化法。 普通 Fenton 化学氧化法从法国人 Fenton 发明的,这个氧化方法到现在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了。它就是在废水中投加双氧水与亚铁离子,控制 pH 值在 3-5 的条件下,双氧水被亚铁离子催化,形成氧化能力极强的羟基自由基,直接氧化一些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氧化完成后,将废水的 pH 值调整到 7-8 左右,亚铁离子氧化形成的三价铁离子,会形成大量的氢氧化铁絮体沉淀,在沉淀过程中,又通过吸附,夹带作用,脱除部分废水中的有机物。故 Fenton 氧化法处理废水,它包含了化学氧化与絮凝沉淀的双重作用。 为了解决脱除废水中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问题,我们从 2003 年开始,研究 Fenton 与臭氧氧化的化学氧化处理工艺,也了解到这二种化学氧化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我们在 2005 年申请并获得的发明专利:化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联合水处理方法,发明专利号: CN200510035132.9 ,该专利的化学氧化部分,就选用了 Fenton 氧化,与臭氧氧化这二种化学氧化方法。在实际工程应用上,臭氧氧化—曝气生物滤池应用于不可生物降解 COD 小于 150mg/L 的废水深度处理场合。而对于不可生物降解 COD 大于 150mg/L 的废水处理中,我们建议采用处理效率更高的 Fenton 氧化—曝气生物滤池法,如垃圾渗滤液的深度处理。该专利获得 2010 年度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 由于 Fenton 氧化废水课题的研究,有实际应用背景,且最佳处理条件的探索,可以获得不少数据,因而有利于写论文,故 Fenton 处理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的研究,多年来一直是我们培养学生,及开展研究工作的重点。 Fenton 氧化法的优点是脱除废水中 COD 的有效性,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 如使用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化学药剂,故废水的处理成本偏高,另外,投加的亚铁离子,催化双氧水氧化的过程中,它也转化为三价铁离子,在 Fenton 反应完后,形成大量的铁盐污泥,污泥的处理处置也是一件麻烦事。 如何进一步地提高 Fenton 氧化效率,降低化学药剂的使用量,从而也就减少了铁盐污泥的产量,降低 Fenton 氧化法的处理成本,自然就成为 Fenton 氧化法研究的热点。这方面的实验室研究有加紫外光的,有加超声波的,也有研究加其它一些金属离子与金属氧化物的所谓“类 Fenton 反应”。我们在实验室研究及 Fenton 氧化的实际工程应用中,也一直在探索如何提高 Fenton 氧化效率的方法,如工程上防止双氧水的无效分解,曝气搅拌、水力混合,还是机械搅拌的选择等等。 有一个环保同行问我们能不能降低 Fenton 氧化废水的运行费用,我想,化学氧化后再进行生化处理,达到相同的排水标准,但处理成本就会大大下降。他告诉我们,有个非常大的项目机会,亚州最大的纸浆生产厂海南岛 APP 的工厂,用 Fenton 氧化经生化预处理后的废水,处理水量高达 6 万吨,处理成本偏高,一吨水的 Fenton 氧化成本达 6-8 元钱。我想机会来了,若我在 Fenton 氧化后,采用曝气生物滤池( BAF ),原来氧化后 COD 控制在 80mg/L ,若有 BAF ,则氧化后的 COD 只要控制在 120mg/L ,再采用 BAF ,就可以节省大量的运行成本。这样,我们就立即飞赴南海岛,去 APP 的工厂。到了现场,我们发现 APP 采用了台湾的 Fenton 催化氧化塔技术,通过现场实验,比较它们运行的工程数据,发现这个 Fenton 催化氧化塔,药剂投加量比我们常规的 Fenton 氧化节省药剂三分之一。我问了 APP 的工作人员,他们讲,这几个台湾的 Fenton 催化氧化塔是非常贵的,一只差不多 1000 万元,公司安装了 10 只,花了一亿元。台湾公司为了保密,所有氧化塔的人孔都用锁锁好, APP 的人讲,当初工程调试,就是台湾公司来的普通操作人员,都不允许观看塔的内部结构。从海南岛的 APP 回来,看来能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提高 Fenton 氧化的方法就是 Fenton 催化氧化塔了。通过网络搜查,很快就找到台湾新竹工研院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开始了用石英砂做载体的 Fenton 催化氧化塔研究,并有一篇完整的博士学位研究论文。分析这些文献,从工艺原理上讲,就是利用石英砂做载体,在流态化状态下,石英砂在 Fenton 氧化体系中,表面会附着铁羟基化合物,再利用铁羟基化合物的类 Fenton 作用,从而实现减少 Fenton 药剂投加量,减少铁盐污泥产生量的效果。我们先后安排了二届硕士研究生,以此为研究课题,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在这过程中,进一步研究不同粒径石英砂的流态化条件,影响石英砂表面羟基铁附着的因素,在实验室 PVC 的 Fenton 催化氧化反应柱中,取得了 APP 公司工业化大规模的 Fenton 催化氧化塔的效果。由于这个技术是二十多年前的专利技术,已过了专利保护期,我们也成功地设计安装了工业化的 4000T/d 规模的 Fenton 催化氧化塔。 在此实验室中试研究及工业化成功应用的基础上,我们就打起了进一步提升芬顿流化床效率的主意。在使用流态化载体为石英砂时,即使选用 0.5mm 左右直径的石英砂,要使石英砂在柱中或塔中处于流态化状态,水的上升流速要高达 50 m/h 以上,循环流量与动力消耗较大。由于我搞过用废铁皮生产氧化铁红的工业生产,自然就想到:能不能用氧化铁红粉来做 Fenton 催化氧化的载体?氧化铁粉未虽然密度比石英砂大,但由于它细小均匀,要使其处于流态化状态,上升流速要比石英砂低得多。另外,从直感上判断,氧化铁有可能产生类 Fenton 反应,氧化铁的表面有铁元素,它应更容易吸附具有催化氧化活性的铁羟基化合物。若用氧化铁的粉末作为 Fenton 流化床的催化氧化的载体,有可能取得比用石英砂更好的催化氧化效果。说干就干,我们就很快从工厂取来工业产品氧化铁红粉末进行实验。实验的结果是令人沮丧的,使用氧化铁粉末后,几乎没有任何催化氧化作用。重复多次实验,实验结果是相同的, 氧化铁粉末在 Fenton 流化床的氧化系统中,不具有类 Fenton 及吸附羟基铁的催化氧化作用,处理效率比用石英砂做载体差。 一年一度五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我有一个同事,手上拿到一份内容有关于 Fenton 氧化的基金申请,她知道多年来我们一直进行 Fenton 氧化处理废水的研究,就咨询我一些关于 Fenton 氧化方面的问题。她问:在 Fenton 反应中,投加氧化铁(或四氧化三铁),利用氧化铁的类 Fenton 作用,以及在氧化铁表面吸附有催化活性的铁羟基化合物,从而促进 Fenton 氧化反应。我听了,笑了, 这不是我几年前想到的一样的“好主意”吗? 我告诉她,当初我也想到过这个“好主意”,它的原理似乎是讲得通的,但实验结果就是行不通,后来也看过国外的一个文献,也讲氧化铁不能促进 Fenton 的催化氧化作用。我介绍了当初我们实验情况,我对这个项目的观点是否定的,当然项目评审的决定权在她手上,后来也不知道她是否支持这个项目。 有时想一想,国家基金的申请有时是严重后滞的, 我们不可能今天想到个好主意,写申请,等一年后申请到基金再去做。 我若想到一个“好主意”,我恨不得立即跑回实验室,安排实验计划来做实验,证实这是不是“好主意”,怎么会要等一年呢? 现在的基金申请是重申请,轻考核 ,一个自然科学基金平均资助力度就达 80 万,大家都忙着“编故事”,重点如何写申请报告,只要拿到基金项目,后面怎么交差就好办了。我想, 最好还是将资助的项目数增加,先给少量启动研究经费,根据研究成果或项目进展,决定后续研究经费的投入,从而提高科学基金的利用效率,让更多的国内从事科研的工作者受益! 这样做,即使存在基金给了当初是“好主意”,但后来做下去行不通的申请者,也能给他作为研究探索,有台阶下的机会!
40160 次阅读|142 个评论
纪念2012国基
cjd007cn 2012-8-13 17:11
刚得到消息,国基挂了,心情有些许沉痛,看来今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特别是面上项目,听说明年面上将限项为2项,这对于我们这些青椒可能是好事,竞争面上的大牛是否会少一些,期待明年有好收成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随想:关于国家自然基金资助改革
热度 6 zlyang 2012-7-25 10:34
随想:关于国家自然基金资助改革 内容提要 (1)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应该削减项数, 增加小额度资助(期限3-5年),扩大资助范围。 (2)鼓励新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的创新,这意味着 评审方式不要过于看重“普遍认可”,即适度增大非共识项目。 特别是对小额度资助。 (3)共识的项目,也可能是没创新、没水平的代名词! 看了林中祥教授的《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不宜再增加资助额度》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177do=blogid=595525 和徐建良教授的《给我八十万,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花!》 http://bbs.sciencenet.cn/blog-66861-526209.html , 产生了一点随想: 不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不宜再增加资助额度,实际上,应该将科研业务费限定在每年5-10万的水平(这是项目真正能花的钱),加上研究必须的设备费、原料(数据)费等。 (1)消减面上项目当前数量的一半左右。相应经费改为用于资助每年1-5万(加上一点设备、原料、数据等)的风险小额资助。即小额度、大范围。 (2)同时适度改变“风险小额资助”的评审方式,不要过于强调“普遍认可”。适度加大非共识。 (3)科研贡献 = 产出 - 经费数。善有善报。 这就是牛登科教授的《 建议美国,缺钱了,经费给众多普通学者,而非少数几个爱因斯坦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772-487733.html 里德国的生物学家Andrew Moore(BioEssays的主编)给美国人的建议: “作者也赞同美国科学家的一些想法,如资源共享、提高效率等。 但是作者极力反对在众多科研方向中压缩掉一些,即所谓的集中力量办大事。 作者提醒美国人,向大肠杆菌学习。 大肠杆菌面临严重危险时 (不严重的危险,应对方式就不同了),它们 没有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能够规划出合理的应对方案 ,而是 放松了DNA复制的准确性 ,在保证能够复制伤痕累累的遗传物质的情况下 ,允许DNA复制出错。DNA复制出错,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 由于变异多了,总会有个别变异能够对抗危险,使大肠杆菌转危为安。 相反,未来不可预测,如果大肠杆菌孤注一掷地将自己的未来押宝在个 别看似合理的对策上,决策失败就意味着全军覆没。”见 Save Our Science? You could learn something from E. coli's SOS response! 实际上,人类生殖也是这样的: 科学网新闻《 美研究称同一个人的精子间亦存巨大DNA差异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7/267272.shtm “北京时间7月23日消息,人类精子争夺卵子的“比赛”看起来就像一群蝌蚪在争先恐后地蠕动,但哪一个精子获胜,结果是大不一样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即使是来自同一个人的精子细胞,也存在显著 的遗传差异。 每个精子都是不同的,因为它们遗传DNA的方式变化多端。 这些称作重组的过程混合了从一个人的父母那里遗传而来的基因, 增加了遗传多样性。 这个过程产生的遗传变异要比只把完整染色体分离进生殖细胞时产生的遗传变异多。 这能有助于确保婴儿从父母以及祖父母那里遗传DNA混合体 。” 科技评价是个世界性难题 ,如: (1)高锟被誉为“光纤之父”。 早在1966年,高锟就在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用玻璃纤维作为光波导用于通讯的理论。简单地说,就是提出以玻璃制造比头发丝更细的光纤,取代铜导线作为长距离的 通讯线路。这个理论引起了世界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随着第一个光纤系统于1981年成功问世,高锟“光纤之父”美誉传遍世界。 来自:新华科技_新华网《高锟——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科学家》: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9-10/06/content_12187893.htm 他为寻找那种“没有杂质的玻璃”也费尽周折。 为此,他去了许多玻璃工厂,到过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及日本、德国,跟人们讨论玻璃的制法。那段时间, 他遭受了许多人的嘲笑 ,说世界上并不存在没有杂质的玻璃。但他的信心并没有丝毫的动摇。 来自:中国公众科技网《固执43年后的成功》 http://app.cpst.net.cn/xkxj/zhjyz/2010_03/268961261.html (2)康托尔的“集合论”。 格奥尔格·费迪南德·路德维希·菲利普·康托尔(Georg Ferdinand Ludwig Philipp Cantor,1845年3月3日-1918年1月6日),出生于俄国的德国数学家(波罗的海德国 人)。创立了现代集合论作为实数理论以至整个微积分理论体系的基础。他还提出了集合的势和序的概念。由于 研究成果得不到认可 ,并 受到以利奥波德·克罗内克为首的众多数学家的长期攻击 ,患抑 郁症,最后精神失常。 来自:《格奥尔格·康托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0%BC%E5%A5%A5%E5%B0%94%E6%A0%BC%C2%B7%E5%BA%B7%E6%89%98%E5%B0%94 增加小额度、大范围、非共识的资助,才能确保中国科技长期发展的基础。 《人民日报:钱堆不出创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6522.shtm “科学史上的很多实践证明,钱并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我国“两弹一星”的科学奇迹,是在国家经济极其贫弱时创造的;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爱迪生等科学家的诸多重大发现和发明,是在非常 艰苦的条件下诞生的;美国和德国为率先研制喷气引擎展开竞争,经费缺乏的德国却另辟蹊径获得成功…… 无数事实证明,科技创新,更加 需要新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需要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长久的学术积累,需要良好的科研体制和宽松的科研环境,需要多领域、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 ” 相关链接: 牛登科 《建议美国,缺钱了,经费给众多普通学者,而非少数几个爱因斯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772-487733.html 徐建良 《给我八十万,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花!》 http://bbs.sciencenet.cn/blog-66861-526209.html 科学网新闻《美研究称同一个人的精子间亦存巨大DNA差异》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7/267272.shtm 《人民日报:钱堆不出创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6522.shtm 《 随想:关于中国大陆的科研制度与文化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107667-578255.html ———————— 求教 ———————— 俾斯麦认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不幸的是,后来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事实,竟然就是惊人地按照他预测的轨迹演变发展着……。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就是这个预测的无可辩驳的注脚。 “ 因为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的,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 ”。而且更为糟糕的是,即使把这些东西“买了回去,也就算了”。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sy/2007-04/17/content_852383.htm 《俾斯麦:中国必败 日本必胜》 俾斯麦这些说法的可信性怎样?请您指教!谢谢! ———————— 谢谢 ———————— 相关链接(2): 汪晓军 《实验证明行不通的“好主意”,竟然有人申请“国基 ”》,2013-05-30 http://blog.scienccn/homeenet..php?mod=spaceuid=732399do=blogid=694940
7607 次阅读|13 个评论
尘埃落定在秋天
max 2011-9-2 23:55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尘埃落定的季节,当然可能伴随着一些伤感的味道。 随着“计划书”的提交, 2011 国基终于尘埃落定了!“花落谁家,几家欢乐几家愁”也终于见到了分晓! 不得不承认,目前的“国基”在中国确实是仅次于“体育”和“高考”的第三大公平项目。既然公平,就得上演。 如同美国总统竞选是美国为全世界上演的一出活话剧一样,国基就是由基金委导演,各高校教师参演的一处激动人心的话剧,不过注定 80% 的演员以悲情收场——只有 20% 的演员喜获丰收。 很荣幸,本人今天终于跨入那 20% 的行列。 这一出话剧首先从当年的大年开始,一般此时开始上演的是——“动笔”。此时一个蠢蠢欲动,开始奠基式动工,满怀希望。当然,有心急者;也有胸有成竹者,前一年的国庆节附近就写好等待来年的检阅。 “动笔”后那就是一个“撰写”,有一气呵成者,有挤牙膏痛苦式;有不管三七二十一,三、五天即成稿者,也有三个月才成一稿者;有粗糙者,当然就有精细者。但是到底谁笑在最后呢?笑在最后的未必就是那些金雕细做者。 3 月 10 日 ,是一般大学提交自然基金的日子,也是各大学科研处最忙的日子,不仅要盖章,还有审核是否超项?如果是申请基金的常客,则这些小儿科不成为问题。 上交后,就像等待分娩的婴儿,逐渐在成长。到底谁能成长为未来的栋梁?等着评判吧! 盛夏,注定是个燥热的年代。有人风急火燎,到处电话,上窜下跳;有人稳坐钓鱼台;更多的 99% 者,无奈在高温中煎熬…… 七月初,小道消息开始在仿间流传。有迫不及待,提前在各种场合宣布者,有主动道喜者;当然,也有某些不得不成为报丧者。 七月中旬,开始批量喜讯传来了,有欣喜若狂者,当然少不了垂头丧气者。这出话剧开始逐渐进入高潮 ……. 七月二十日 以后,各校科研处开始出场,有刺探情报的,有会评专家返回者,反正主角们一个个开始要走向自己的位置了。 进入八月,剧情结果基本揭幕,只是等着报幕员正式公布的一声。 八月十九日 ,终于揭幕了,到底谁是红脸,谁是黑脸,一清二楚了! 20% 者开始享受研究, 80% 者准备来年继续战斗,期望尽快挤入那 20% 的行列。 …… 接下来,资助正式通知,评议意见,比分如何,毕竟是一些花絮的枝叶,只是当做谈资罢了! 当“计划书”纸质和网络版全部提交后,则今年的国基终于尘埃落定了! 尘埃落定,是在秋天!
个人分类: 生活|3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已公布
热度 1 dwuzi 2011-8-19 14:40
2011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予资助项目复审申请、受理及审查工作程序和要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已经公布了 2011 年度集中接收的各类项目申请的评审结果。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申请人如对不予资助决定不服,可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复审申请。现将复审申请的注意事项和受理、审查工作流程公布如下:    一、注意事项:   自然科学基金委按照《条例》的规定设立复审工作程序,目的是对项目评审过程中出现的违反《条例》、项目管理办法等程序性失误进行纠正。根据《条例》的有关规定,对评审专家的学术判断有不同意见,不得作为提出复审申请的理由。 二、提出复审申请   对不予资助决定不服的申请人,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和要求提出复审申请:    1. 复审申请自 8 月 24 日开始, 9 月 7 日截止。    2. 复审申请人向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索取用户名和密码,用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 https://isis.nsfc.gov.cn ,简称 ISIS 系统)。    3. 登录 ISIS 系统,在线填写复审申请表后确认并提交。    4. 在 ISIS 系统提交电子申请表后须打印 1 份纸质申请表并保证二者内容一致,本人签字后于 9 月 7 日前以特快专递方式寄送相关科学部综合处(以邮戳日期为准)。    三、受理复审申请   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科学部负责受理复审申请。具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复审申请不予受理:    1. 对评审专家的学术判断有不同意见而提出复审申请的;    2. 非项目申请人提出复审申请的;    3. 提交复审申请的时间超过规定截止日期的;    4. 复审申请手续不全的(复审申请表在 ISIS 系统未提交、缺纸质复审申请表或本人未签字等)。   对不予受理的复审申请,由科学部通知复审申请人。    四、审查复审申请    1. 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科学部负责审查受理复审申请,审查依据是《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    2. 经审查,认为不予资助的决定符合《条例》规定、评审程序符合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的,维持原决定;认为原决定有误、评审程序存在瑕疵的,撤销原决定并进行重新评审。    3. 按照《条例》规定,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科学部在 11 月 10 日之前,将复审审查结果以公函形式书面通知申请人。    4. 依托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可通过 ISIS 系统随时查看本单位申请人复审申请的提交情况与处理结果。   非集中接收期受理项目的不予资助复审工作参照此程序进行。
510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七年国基之路——从“辛酸”到“欣喜”
热度 16 max 2011-8-1 17:54
虽然尚未到“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日子,但是中国的大学这几日大家都在反复打问一个被称作是“国基”的消息——“你中没”、“你中没?”的消息,有垂头丧气者,也有欣喜若狂者,当然也有稳坐钓鱼台者,这是一幅中国内地高校 21 世界初世界独有的现象。据权威消息告知, 2011 年度本人终于被天上的馅饼砸中,虽然没“狂”,但也非常“欣喜”。 “国基”,我终于抓住了你! 基金,你让我曾经追得如此的“辛苦”,你也让我追得如此的“辛酸”,甚至最后追的就是一种“无奈”。未想到,在即将放弃的时候竟然“梦想成真” ! 国基,你就是我的里程碑,我为你激动,我为你自豪! 此时带给我的是,基金的心路历程…… 记得第一次听说“国基”是在 1995 年的 7 月。那时,硕士刚刚毕业到 XAPI 报到,我们的 C 主任正在写一个“变压器故障诊断”的国基。我们也从来没听说过这个东东,六、七个人坐在一个办公室分头写,一个会打字的人专门输入,那是一种真正的“闭门造车”,结果可想而知。 接下来几年,我们的生活中在也没听说过“国基”这个名词。直到 2000 年前后,我们的 C 主任荣升为 C 副院长,他完全甩给我,让我给他仍然写那个“故障诊断”。当我将写好的申请书上交科研处时,不仅没有被推荐盖章,而且还受了一通教训,因为写得实在离谱,尤其科研处听说 C 院长根本就没看过,大发雷霆,让拿回去。至此,两次基金之路实际就是“夭折”。 2003 年,获得 Ph.D ,也来了一次“蚊子东南飞”,来到了强手如林的 H 大学。也许是时空的不同,也许是空间的不同,“基金”成为 H 大学教师们的必修课。当然, 2004 年时的“基金”还是一个泛指,包括省基金, HK 基金, TD 基金,“国基”也许只是部分人的专利。 但是,进入 2005 年,“基金”如同金融界的“基金”一样开始携裹着我们前进。此时,“基金”开始了特指,那就是“国基”。 很遗憾,本人没有得到任何 Group 的邀请,所以切入点很难找。即将到基金提交前 10 天,仍然定不下一个合适的题目。当时的想法,只是练练手,研究背景只有一页,估计也就 1K 字!后来自己都觉得很对不起评审专家,耽误了人家那么多时间,所以索性把 2005 版国基申请书彻底消灭。结果是当然的 0:5 ,但是自己觉得毕竟基础太差,所以也很平静。 2006 年,自己感觉差距太远,就专攻 TD 基金,对国基没做任何打算。即使如此,因为选题的冲突,不仅 TD 没中,还接受了领导一通教训,觉得我的选题不符合学科规划。 2006 ,可以说是一个颗粒无收的灾年。庆幸, SX 教育厅和 H 大学的创新基金帮我度过了难关。 此时我,一门心思就是一个 TD 。在 2006 年的 11 月,经 X 教授指导,认为某文章上的 Filter 是个很好的创意,看看是否可以作为切入点?既然如此,那就静下心,仔细阅读吧!由于知识结构所限,那个“煎熬”是很难的一个时期,但是我认定的事情必须继续走下去。 2007 年的春节,是个及其痛苦的春节,“文字”一点一点从键盘上挤出。到 2007 年 3 月初,开始小有成绩—— TD 基金获得校内推荐,这可是一直被指责教授们瓜分的一个基金,竟然我被选中,说明我们的评委还是真得在看申请书的质量。 2007 年 3 月 -5 月,焦急的等待,虽然 50% 的命中率很高,但是当你不中时就是 0% 。要不要参加 5 月在西安召开的 TD 年会?一直在犹豫——如果不中,就浪费一次经费;如果命中,失掉一次机会。结果权衡再三,还是未去,看来那时候是多么地幼稚,这是多好的一次融入业界的机会! 会场上, R 教授第一时间告诉我中了,他也知道这个 TD 对我意味着什么?还是很激动,半年来的辛苦开始结果了!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一边完成 TD ,一边真正开始转入“国基”的轨道。 2008 年,依托 TD 项目,对其进行拓展和集成。虽然不报什么希望,但是最后收到 0:5 惨败的结局还是沮丧了很长一段时间。 2009 年, TD 即将结题,“国基”在中国的大学开始疯狂。我们提前一年一直在考虑这个题目如何进行创新,并且思路在间接清醒,结果还是一个 0:5 。 . 这时候,我开始了反思,大量阅读别人命中的申请书,也让“国基”开始真正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主要理解:申请书到底看中哪些方面?如何理解创新的问题?如何提炼科学性问题?此时的我们就是为了“国基”生活。 2010 年,满怀希望的一年,也是多少人叫好目前正在研究题目的一年。依托该项目,再次获得 TD 资助,同时也获得 HK 基金资助。但是,“国基”毕竟身价不凡,还是一个 0 : 5 ! 此时的“国基”,已经成为套在我们头上的一个魔套。那一天天,一月月。天天为“国基”生活,月月为“国基”思念。 各大学校长、院长都在为“国基”大比拼,好一个残酷的景象。 此时的我们,一个个身心疲惫,大量高校教师开始感慨“国基,我为你哭泣!” 2011 年,几乎是我最后的力气了,虽然动笔到完稿只有短短的六天,但是这六天等于考场的六天。六天之前的日日夜夜才是真正的基金里程!甚至有网友根据六天时间提前宣布了我的死刑。 事实上,今年的我,开始坦然了、超脱了,也许是年龄的缘故,也许是有其他项目作支撑的缘故。多次给我的 Group-members 说明,今年不中“国基”,这个项目不再投入任何人力和物力,也就到此为止。 进入 2011 年的 6 月,各种消息开始在坊间流传。本人认为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事件,所以没有也不愿到任何地方去打听那些“内幕消息”。 突然,正在“小木虫”上浏览基金申请版块时, W 教授的一个“祝贺你”吓我一跳,虽然有一种预感,还是落实一次——权威的消息来自科研处。 “国基,众里寻你千百度”,原来你在“ 灯火阑珊处 ”。 国基,七年来,我一直追随你,为你煎熬,为你辛酸。此时,一行激动的泪水洗掉了七年来的心酸和无奈。 国基,你将成为我的里程碑。 我向“国基”宣誓:我们绝对秉承国基章程,保证许诺的一切,我们绝对不乱花一分钱,我们保证为纯粹的科学而研究。 国基,请相信我! 国基,感谢你,让我开始新征程!
个人分类: 生活|18251 次阅读|27 个评论
我的青基也中了
lkzmaster 2010-8-24 17:37
今天早上收到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邮件,通知申请的基金已获资助,这是我第一次申请,一举命中,看来老天爷还是眷顾我的,呵呵! 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自己没申请,但是看到申请国基的人几家欢乐几家愁,有感而发就写了个博客 青年基金与青年发展 ,关注的人是出乎意料的多,居然上了博客精选。那时候批判中国高校和研究所不注重对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发展,年轻人能申请的项目大概只有国基里的青基了,而这个申请全靠个人能力,所以可以说一个博士进校之后,对于他的科研发展学校几乎是任其 自生自灭 的,你有多大本事就扑腾多大,要不就给大佬打工,如果只是自己发展就算你有很好的 idea 学校也绝不会给你经费,除非你是有巨牛背景的海归。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大多年轻老师对学校没多少感情,感到的只是学校的冷漠和压抑,一有机会就会离开。当时这个博客上了博客精选后,得知大多数中过基金的人都能收到科学网的邮件看到这篇博客,还一度担心我们学校领导会看见那我问罪的,最后不知道领导看见没有,至少没人找我什么事。也是从去年开始,我们学校出台一个政策,所以新进校的博士都给一个 5 万的经费,虽然很少,也算是进步了吧!我是真的希望,对于年轻人的发展,所在所在单位能够提供比青基更大力度更大范围的资助,这样他们才能起飞,而且起飞后会不忘本。 扯远了。再说我这个基金吧。我这个项目的前期研究基础还是较好的,在我们专业较好的杂志上发表了几篇论文,但是由于临报基金的前两个月,我们实验室是特别的忙,我是其中一份子当然不能例外,因此对于自己的基金申请书我只能熬夜写,所以这个申请书的质量离我的预期有段距离。我自己后来再看的时候也是提心吊胆,因为发现了很多小错误。现在分析一下能中标的原因: 1. 评审们专家看重了课题的 idea 和可行性,因为这两方面我是着重写的,自己也觉得有理有据,没什么大的纰漏。研究思路是从立项依据中慢慢过渡的,因为以前专门写过一个综述发表在化学进展,所以对与课题相关研究进展的把握自以为还是比较到位的,所以写立项依据的时候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有重点的写了跟 idea 提出有关的研究概括和缺点以及我们的最新发现,把研究思路的提出建立在我们最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在可行性分析里展示了一些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研究结果,证明设计的研究路线是有基础保证的,也是可行的。最后,在研究基础里说明,所申请课题与前期研究的相关性和前瞻性,并指出因为有了前期研究所以这次申请的经费几乎可以全部花在刀刃上,让人觉得放心呢,呵呵!对于这个写法,相信很多申请者都用过,但是我是新手,第一次申请还是费了不少心思的,虽然写申请书的时间不很长,但是构思的时间是很久的。 2. 运气好,专家没看见那些错误。有人说,国基申请三分靠实力,七分靠运气。我看差不多,专家们的口味不一样,知识背景也不一样,只有约 20% 的资助率,竞争又激烈,能让多数专家们给出 优先资助 的建议,不能说没有运气的成分。 2010.8.24 记
个人分类: 科研|6938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0国家自然基金化学二处的评审专家请进
cjd007cn 2010-5-22 17:34
本人申报了今年化学二处的面上, 研究方向是生物催化, 与项目相关的三大检索12篇,其中SCI10篇,Top journal 1篇, 申请书是基于酶的某种新型固化交联体系的建立,不知道申报的部门是否对头,请专家们给予指正.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卖菜刀”与“写申请”
热度 1 SoSoliton 2010-3-13 00:20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套用一下:“今年三月不干活,干活只为拿基金。” 这可能不仅是今年三月,而是每年三月高校里面的一大景观了。此时此刻,如果某位侠客能无私奉上《基金宝典》,那一定是积大德了。我浏览了一下科学网,发现真知灼见、宝贵经验等等,还是很多的,不是宝典,也是真经。我虽然也写过申请、拿过基金、评过基金,但我认为这种大德我是积不了的。有新手们硬要我奉献点什么,我如果不为他们做点什么,恐怕会被过份谦虚了。 打个比方或者举个例子吧!我感觉写申请跟卖菜刀很相似,或者说,从做法或思路上讲,写申请就是卖菜刀。 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真是亚克西! 2008 年 3 月 -5 月,我进党校学习 2 个月。“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优良传统,所以党校的课堂还延伸到了厦门等东南沿海城市,学员们被要求克服各种困难亲自参加实践考察活动。 2009 年 7 月,作为我院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活动,我又上了井冈山,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两次重要的活动,原则上都要求上交考察报告或学习体会,但我怎么也逼不出话来。思想认识没有得到提高,倒是领教了两位卖菜刀的小姑娘,是他们帮助我在科学研究尤其是在写申请写论文的过程中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了。 厦门的小姑娘卖金门菜刀,井冈山的小姑娘自然卖井冈山菜刀。菜刀不同,姑娘也不一样。但卖法如出一辙。那卖菜刀跟写申请有什么联系呢? 写申请无非就是回答如下几个问题:做什么?为什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如何做?可能吗?虽然就是区区几个问题,但要正确回答并将它们很好地串起来,还是挺费神的。借鉴一下卖刀姑娘的方法吧: 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 XX 菜刀。 (做什么?) 菜刀家家户户都有,但您家的菜刀不是万能的。如, (为什么做?) XX 菜刀不仅能…,还能… (做到什么程度?) XX 菜刀是用 XX 材料(如 金门炮弹 )在 XX 环境下通过 XX 技术制造的。 (如何做?) XX 菜刀能 … (现场演示)。 (可能吗?) 很后悔当时没把卖刀姑娘的推销词录下来,否则我可整理成文字,以后写申请时只需作词替换就行了。真正的宝典!绝对的真经! 我的体会,写申请最重要的首先是要找到问题 (做什么?)。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其次是要论述问题本身及其解决之后的科学意义及应用价值 (为什么做?) 。 提出一个问题不容易,很多申请基本上是跟风,只停留在比较大的宏观问题,对学科发展真正起重要作用的具体问题提不出(深入不进去)。阐述科学意义及应用价值更难,既要眼界又要眼光。常见的问题是大谈特谈研究领域的意义,基本不谈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意义。做轮胎的不去谈轮胎的重要性,而大谈特谈汽车甚至汽车工业的重要性,也不知到底是在卖轮胎还是卖汽车。 卖刀姑娘基本上不谈菜刀的重要性,因为那是不言自明的,她过多地在解释你家里虽然已经至少有一把菜刀了,但你为什么还要买我这把菜刀呢? 我两次随团被带去买刀,去时我认为不会或很少有人上当。但经过卖刀姑娘洗脑后,我的两个团都成了菜刀团。我尽管第一次在厦门时立场坚定,但在井冈山上还是也买了一把。两次教育后,我在我的研究工作中更加自觉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了。
个人分类: 谈点正事|6624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力+运气+圈子里的人认同
光点 2009-9-6 06:25
国家基金,科研处告知中了。中午看到了批准号,确定中了。 真不容易,这是第四年拉,终于拿到了国家基金。 06年3月,刚博士毕业,写第一个本子,没有任何研究方向的设想,结果当然评得不好。 07年第二次写本子,写前的几个月就在想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期间也发了几篇文章,结果是上会没过。 08年第三个本子,从研究基础到研究方案到文章积累,都很不错了,仍然是上会没过。 09年第四个本子,终于上会通过。 个人感觉,要拿基金,实力+运气+圈子里的人认同,这三条都很必要。
个人分类: 科研|7564 次阅读|8 个评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初审未通过的若干例子 【根据小木虫资料整理】
entomology 2009-4-30 21: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初审未通过的若干例子,根据小木虫资料整理,以时刻警示自己。 例1: 我和另一个副教授A约定互加.但另一副教授B未与副教授A商量便将A加为项目组成员. 例2: 中级职称,08年申请获1年期小额项目一项(今年正在执行)。今年申请面上,email说超项。之前我还当面问过,答复1年期项目不列入限项范围的啊,难道我理解有误? 例3: 根据下列理由,决定不予受理。 推荐信雷同,导师同意函中关于申报课题与论文关系及研究时间的说明不清。 例4: 我的研究年限不正确,郁闷。2009年的基金申请,研究年限应该怎么写合适啊?请教各位大牛。。。 例5: 非高级职称、无博士学位缺2位高级职称专家推荐信;的理由被pass掉了。 我的电子版本是扫描进去的,当时因为扫描页不清楚就加上的无页码的复印件,上交时听科研处的老师说只要扫描进去就行了。结果理解错误,他以为我打印了,是说的不用交原件。结果我把复印件撤下,导致纸质文档上没有推荐信,但是我的电子文档上有的啊。 例6: 这次教训就是: 1. 对于挂的人,一定要到基金委网站上查询他已经参加和主持的项目。 2.查询的时候,不仅每个人在现在的单位的信息要查询,他以前去过的单位,包括进修、读研等的单位也要查询。我就在这点上栽了,唉。 例7: 进行了初审,根据下列理由,决定不予受理。 高级职称人员面上类项目限两项,但***同时参加三个面上项目:***(2105)、***(614)、***(5157),不予受理。 您如对不予受理决定有疑问,可向我科学部相关科学处咨询;如对不予受理决定不服,可在2009年5月20日前向我科学部提出复审申请。有关复审申请程序和要求见我委网站( www.nsfc.gov.cn )中的特别关注栏目。 但是项目(5157)是06年批,09年年底就结题了,也算一项吗? 例8: 刚接到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通知: 根据下列理由,决定不予受理。 申请手续不完备:合作单位未盖公章。 我申报的项目有一个人员是校的,但我认为他只是参加人员就没有盖他们学校的章,结果初审就被毙了。 例9: 高级职称人员面上类项目限两项,但***申请一项面上项目(2491),参加二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71)(这个是我这次申请的)、***(2081),不予受理。 例10: 今天打开邮箱收到不予受理的通知,理由是研究内容和科学问题非本学科资助范围,但是我很不明白,这个申报书我去年申请初审没有问题,而且按专家的评审意见做了修改,但今年就初审不过;所以向各位请教原因,不然担心明年继续遇到这样的问题。 例11: 根据下列理由,决定不予受理。 面上超2项,***参加项目:***,****,***** 当初那个老师跟我说过他已经被挂了两项,结果我还是把他的名字写上了。第一次申请没经验,以为不会查这么严格,哎,后悔啊。就不知道这样会不会连累他被挂名的那两项。已经确认了 都OVER了 郁闷。
个人分类: 扯闲皮儿 Babble Chat|31941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的国基(青年基金)路
Moonkey 2009-1-8 09:15
今年才博二,国基的阵痛记忆已经有2次啦,这是第3次! 依稀记得国基处男行,三位评审的评语很简单却很伤人:研究力量明显缺乏;研究者研究基础不够;研究者的研究内容给人一种不实的感觉。 原来,评审的感觉也很重要。 第2次冲击国基,我充分考虑到第一次的教训,很认真的加强了这三个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三位评审的意见:一位同意资助;一位认为可行,但是认为没有联系到实际应用;一位则对是否能够完成产生怀疑。看来,三位评审的口味还各有千秋。 今年,我又要冲击国基啦。我从11月份就开始准备,这个过程真的很辛苦。每天除了查文献,就是看文献。搞的我做梦都满眼的英文字母。但是,不知道三位评审会怎么评价。 记得看过的一本杂志,有句话大意是:明天很美好,昨天的路难走,多数死在今天。我不会又死在今年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916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