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生评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生评教数据的统计处理
chwangxg 2016-11-6 23:18
学生评教数据的统计处理 扬州职业大学 王晓刚 摘要: 本文指出了多数院校现行的学生评教的运作过程及对测评数据的处理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以增加学生评教的客观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 质量控制; 学生评; 数据处理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数年的规模扩张,现在已进入一个内涵建设与全面提高质量的阶段,关于高职院校的质量控制体系的研究业已全面展开。作为高职院校的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评教已成为绝大多数院校教学日常管理的项目之一。 一、目前多数院校学生评教中存在的 问题 根据我们的调研,多数职业院校关于学生评教的运作过程以及对测评数据的处理方法存在着如下的一些问题。 第一,是将学生的测评数据简单地相加再除以总人数就作为了某教师的测评成绩。这样做不符合数理统计规律。根据数理统计原理,如果影响某一随机变量的因素是大量的,并且每一因素的影响是细微而独立的,那么,该随机变量可认为是服从正态分布,可用均值作为其集中趋势或一般水平的衡量指标。然而,在学生评教过程中,某一学生的一念之差就可能产生一个极端数据,从而难以排除原始数据中有一部分是带有学生的个人情绪的极端数据,所以测评数据是一种分布类型不明的资料,不能采用算术平均数这一对称分布下的集中趋势指标作为衡量指标。 第二,采用匿名制。对于人生观与价值观还处于相当可塑期的学生来说,难以避免部分学生把给教师打分作为个人情绪宣泄的窗口。即使是具有自主行为能力的成人,处于这样的场合,在打分时也很难 不受自我个人情感取向的影响,从而使得部分测评数据失去了客观性。 二、学生评教的改进对策 面对上述提出的问题,本文建议对学生评教采用如下改进措施: 第一,因为学生评教的原始数据,属于分布类型不明的资料,根据数理统计原理,应采用中位数代替算术平均数作为其一般水平或集中趋势的衡量指标,以避免极端数据对最终结果的影响。 第二,学生评教应采用署名制,同时,对学生的测评数据的客观性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在不改变该课程实际考核成绩分布的条件下,以一个象征性的比例(如5%-10%)纳入学生该课程的总评成绩,从而对学生评教有一个必要的约束。当然,在学生的测评数据与任课教师之间应该有一层屏蔽。 三、学生评教的数据处理 上文第一点建议较易实现。对于第二点建议,也就是如何对学生的测评数据的客观性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在不改变该课程实际考核成绩分布的条件下,以一个象征性的比例(如5 % -1 0 % )纳入学生该课程的总评成绩,本文按照数理统计原理,设计了如下的模型: 第一步,计算出一组原始测评数据的中位数(统计总体通常是班级),作为该班对任课教师的最终测评成绩,记之为m .同时, 求出每一名学生的离中差绝对值,记之为g 值。所谓离中差,是指每一名学生的测评原始数据与中位数m 的差。可以认为,某学生的g 值越小,则其原始测评数据客观性越好。 第二步,计算每一名学生的g 值升序秩次rg ,g 值相同的取平均秩次。 第三步, 计算每一学生的百分比值,记之为p 值。假设某班有n 名学生,排序前50% 的与后50% 的学生分别计算p 值。排序前5 0 % 的计算公式是p = 1 - rg / n ,排序后50% 的计算公式是p=1-rg/n+1/n。如果样本容量是奇数,那么处于中位数的p 值取0 . 5 。 某一学生的p 值越靠近1 ,则其原始测评数据的客观性越好,某一学生的P 值越靠近0 ,则其原始测评数据的客观性越差。 第四步,将每一学生的p 值转换成标准正态分布界值u 值,某学生的u 值越大,则其原始测评数据的客观性越好。 第五步,为便于将学生的u 值在尽量不改变该课程实际考核成绩分布的条件下,以一个象征性的比例(如5%-10%)纳入学生该课程的总评成绩,所以将u 值转换成百分制成绩z ,所有学生的z 值的平均 值与标准差分别等于该课程考核成绩的班级平均值xbar 及标准差s ,计算公式是: z = xbar + u . s 如果某学生的原始测评数据与m 值越接近,那么客观性越好,其z 值也越大,如果学生的原始测评数据与m 值相差较大,不管是大于m 还是小于m ,都说明其客观性较差,相应的z 也较小。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看似复杂的过程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处理并不繁琐,下面利用统计软件SPSS 略举一例。 四、实例 现有某班对某教师的测评数据,如图—1中表格第1 列与第2 列数据,已知该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值xbar 是78 分,标准差s 是9.32 分。 启动SPSS ,创建两个变量,一是学生序号ordinal,一是测评数据data ,输入图-1 中前2 列数据,执行SPSS 数据描述过程“Analyze|Descriptive|Frequencies”,选择选项“Statistics|Median”,可得测评数据的中位数是88 ,作为m 的值。 执行SPSS 变量计算过程“Transform|Compute”,在“Target Variable:”框中输入新变量名“g”,在 “Numeric Expression”框中输入“ABS(88-data)”,“OK ”后得到g 值。 执行SPSS 变量秩次计算过程“Transform|Rank Cases”,在“Variables:”框中添加变量“g”,“OK”后,系统自动生成新变量“rg”以保存变量“g”的秩次,同一秩次的系统自动取平均秩次。 执行SPSS变量计算过程“Transform|Compute”,在“Target Variable:”框中输入新变量名“p”,在 “Numeric Expression”框中输入“1-rg/25”,在“If ”选项中输入条件“rg25/2”,“OK”后得到一半p值;同样,执行SPSS变量计算过程“Transform|Compute”,在“Target Variable:”框中输入变量名“p”,在“Numeric Expression ”框中输入“1-rg/25+1/25 ”,在“If ”选项中输入条件 “rg25/2 ”,“OK”后得到另一半p值。 当n是奇数时,有时需要执行SPSS变量计算过程“Transform|Compute”,在“Target Variable: ”框中输入变量名“p”,在“Numeric Expression”框中输入“0.5”,在“I f ”选项中输入条件“rg=(n+1)/2”,“OK”后得到最后一个p值,本例因为存在相同秩次取平均秩次的情况,所以不需要这一步操作。执行SPSS 变量计算过程“Transform|Compute”,在“TargetVariable :”框中输入新变量名“u”,在“NumericExpression”框中输入“PROBIT(p)”,“If”选项中选择“Include allcases”,“OK”后得到u 值。 执行SPSS变量计算过程“Transform|Compute ”,在“Target Variable:”框中输入新变量名“z”,在“Numeric Expression”框中输入“78+9.32*u”,“If”选项中选择“Include allcases”,“OK”后得到z 值。7 8 是该课程实际考核成绩平均值,9.32是标准差。 现对测评数据作上述的处理,处理结果见图- 1 。最后得到的z 值,象征性地按一定比例(5%-10%)纳入学生的该课程的总评成绩, 以期对学生的评教工作有一定的约束。 五、讨论与延伸 对学生评教作上述改进与处理,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提高学生评教数据的客观性与可信度,恰如其分地从学生的角度评价教师的工作状况;二是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要想恰如其分地给任课教师打分,离开了对教学过程的充分参与是不可想象的。 按照本文的对策,某一个班级的学生给若干任课教师打分,客观性是可以保证的,任课教师M 值的相互比较与排名也是可信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还有这样一个问题有待解决,这就是:对全学院或全 系来讲,某一个班有若干任课教师,某一任课教师又任教若干班级,由于不同的班级给教师打分的松紧程度不一致,导致全院或全系的每一教师的学生评教结果M值相互之间缺少可比性。为此可在测评之前对全院(校)学生进行适当培训,尽量使不同班级之间的测评尺度一致。 以上一管之见,仅供诸位专家与同行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书目 1 、G.W.斯内德克等著.统计方法.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4:51:82 . 2 、刘洁,李蔚等.美国大学学生评教工作及其启示.中国大学教学,2007(8):87-89. 3 、汪利.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因素研究.江苏高教,2004(4):75-77. 此文中国知网可查。
4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生评教的纠结与对策
热度 8 sxhelijian 2014-12-4 20:22
  同事们在谈论学生评教,唤起了我多年不再想的事情。   实际上,我是学校教学评价科的第一任科长。当时学校成立独立于教务处的教学督导与评价中心,领导找到了我,列举我适合岗位的一二三,我也这么认为,加上在教学一线工作了很多年,觉得有些困惑,借助这个岗位能解决,而学校要找个没有教学背景的人做这件事,真不好说。在这种想法的支持下,我就上任了。所以要说学生评教带来了破坏,我是干系人。我深入过这方面的工作,后来又回归到了一线教师的岗位,现在由我说学生评教这件事,我想我能带来更全面的视角。   学生评教的目标是什么?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让老师也能听到学生(真实)的反馈,以此来促进教学工作的改进。被评,尤其是在我们文化氛围中,总是让人不舒服的事,所以我们在做这件事情时,始终也是小心翼翼。希望副作用尽可能小,逐渐建立起好的氛围。起草制度,设计流程,都花了不少心思。比如,学生在考试前要评完,老师在提交完学生成绩后再看到学生评教的结果,再比如,要将前%5和后5%的学生成绩去掉,避免个别恶意评价影响结果。   在具体事务的处理上,也在试图最小化副作用。例如,督评中心初建时,只有3名工作人员,我们要在假期将学生留言全部看一遍,几十万条数据啊。这里老师们可能会反感了,监督啊?这是我们掌握教学工作的职能,需要做。特别要留意的评论,是没有任何建设性的,纯泄愤的,甚至谩骂的语句。这是个别学生的问题,这些评语让老师看见,没有半点好处。这样的评语不多,一学期百十条,我们要消除。如果某个学生对多名教师都有这样的评语,我们会约谈学生,甚至记录下黑名单,在后续的学期中重点关注(数据库中根据学号一查询就找出来了)。看留言中,有没有发现老师的问题?还真有。学校大了,教师也多了,作为同事,我们也知道某些极个别的老师工作不负责任,甚至误人子弟。作为行政部门,需要发现这些情况。在普遍都不愿意红红脸的氛围中,有些学院里对这些教师听之任之,但学校部门中要发现问题。不过,让绝大多数放心的是,作为学校部门,不可能做到有些老师讲的“稍一……就……”,即使他们的敬业精神不必怀疑,也要相信他们的精力做不了那么细。   那学生评教是不是起到了促进交流的作用?很明显。不止一个老师讲,以前从来没有从某个角度想问题,学生评教让自己更关注学生的感受了。学生感受不好,你有再高深的学问要传给他,也是白费劲,这点当老师的一定要知道。学生评语中,大多都在说好话,有老师就告诉我们了,看到学生写的那留言,很感动,以后工作更有动力了。   不得不说的,学生的评语,不全是说好话的,有些表达得当的,给老师提意见和建议的留言,老师会看到。这里就看我们面对留言的心态了,包括我自己。看到了100条说好话的,美美的,好感觉来一会儿,而只要看到一条不入耳朵的,一上午、一天,甚至更长时间的好心情没有了。甚至于,那100条当中该使你再思考并用于改进的留言,统统地忘记了。学生评教如何糟糕的感觉,也就挥之不去了。这是人的正常心理,如何面对这些评语,考验的是我们的智慧。我们这一代教师没有接受过面对质疑的训练,看书中知道蔡元培时代的北大,有学术观点完全不同的教授在同一课堂辩论至打起来,而我们,却是当着面都好好好。现在的我仍认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我们该有的立场,也是我们保护自己的手段。学生的不言不逊没有人会找你什么麻烦。将这样的不愉快积压在心里当成负担的老师,坏感受总在,而有些老师选择了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我接待过一位老师,他一脚踢开我的办公室,质问为何这样对待我们老师?坐下说,请喝茶,……,安息他的怒气,了解他的情况,再沟通,他走时至少不怒了,后来我知道他教学中的问题改正了。这都是交流带来的好处。   我们现在的大学,就是缺乏交流,缺乏让各种观点出来表演的舞台,所以,死水一谭。诸多不愿看到的局面中,大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真很少。这一代人不表达,将是未来最大的问题。我们要给他们表达的渠道。有限的渠道中,学生评教是其中的一个。现在的问题,是把交流的重任只压在这一个舞台,舞台不堪重负。我知道有老师找到自己学院的领导,领导听完了控诉,没有分析,没有应对,只无比同情地说:“没有办法。”本是交流的开始,却直接划了句号,这样的事更多。   学生评教如此好,但实际却为何又如此差?真不奇怪了,一切依靠行政的手段办,好事办坏的案例太多了,不缺这一桩。最近在读黄武雄教授的《台湾教育的重建》,他们在20年前认识到,台湾教育的问题根源在于“升学主义”和“管理主义”。看现在我们的教育,也是这样。   学生评教为何会坏掉?那就是在管理主义下的对分数的过份看重!表面的重视,实质是彻底的毁坏。高考很重要,然而一切看分数时,高考就坏掉了。一样的道理。   回到我做过的教学评价工作。在制度设计,以及具体操作这些事情时,我们对交流寄予厚望(至少初建时我们是在为此而努力),但不久之后,我们就感叹工作在走样。   在起草《教学评价工作条例》时,规定了保密原则,学生评教分数只能由教师本人和学院主管领导看到(本校老教师还应该记得每学期初收到的密码纸条),这个原则在最初几年基本做到了。我还记得为了约束(实际我视其为保护)我这个掌管全校老师分数的人,制定了若干不可碰的红线。另外一个规定是“不挂钩”,分数只供教师改进教学用,不作为考评、晋升的依据。   起草文件之前,看过了几本关于教学评价的书,也参考了几个学校类似的条例,很纳闷书上讲了“不挂钩”,而各个学校要么规定挂钩,要么不提不挂钩。和直属领导讨论时,她指出了我的书呆子气。讨论的结果是,明知很难,但要争取能将不挂钩写进去。后来领导去开校长办公会,回来说这一点争论很大,她没有挡住。最后的结果还不算最坏,条例中既没有提挂钩,也没有提不挂钩。   教学工作要不要考核?恐怕没有人能说不必考核吧?(不要扯行政工作要不要考核,明摆的事)要谁考核?换位思考一下,各个职能部门期盼有人能做这个事情很久了,现在终于出来了一个部门,专门做这件事情。你还提数字要保密,和考评、晋升不挂钩,这怎么可能?要你这个部门干什么?然而更令人泄气的事,当在某一件事情上要用这个分数时,对方直言“你告我个数字就行了”。这放在办事方,一下子要处理一大堆人的事,一个人要有一大堆的信息,教学评价的确“告我个数字就行了”。谁又能想到,88和89能有什么差别?有部门要用这个数字,这个数字坏了事,帐当然要算在出数据的部门和打分数的学生身上。   所以,学生评教,坏在了对这些分数的利用。由于对分数的利用,交流功能被行政忽视,由此而引起的教师的不满,更进一步地使交流功能被教师不再正视。这再加上在组织实施中,学生方面的工作不能由中心自己做(也做不来),而各学院的组织不可谓不努力,但在耐心的思想工作不奏效情况下,总有被强制的学生,生出各种手段来对付。是评价部门的尴尬和无奈。貌似重视你出的结果,实则将这件事情只能例行公事。   既然评价结果被利用不可阻挡,当时我们做法是尽量保护和模糊。例如,提供结果时,88和89的老师,都是“良”。有时候,能保护住,有时候,保护不住。一屋子的领导(重要的事情集体决定)已经不视别的因素了,只盯着你等你说这两个良哪个高时,我能想到我的领导(科长几乎上不了这样的场合)的压力(或者可以理解为受重视程度)。而从另一个角度,当老师的几乎没有人认为(至少不会说)自己教的不好(是否可以叫“贺氏定理”),但如果给出了三年的数据,平均81的和89的却真不一样。我们真的不满意“他们都是良”,这样讲,教学工作的好坏相当于没有区别。   将分数用于考核,伤害很大。由分数得益的,心安理得即或,由分数失意的,自然耿耿于怀。我们力图做些让人高兴的事,尽管不能是所有人都高兴,起草文件打报告,让学校奖励名列前茅的教师。领导出去沟通碰了一鼻子灰回来,后来我们讨论缩小范围,降低档次奖励,再提出没有物质的,学校发文公布名单也行。再后来,只能在“督评工作简报”上每学期公布一次的各院系Top10%。我和领导说,如果在这个我们自己掌握的非正式的渠道也不给这些老师扬扬名,我真立刻就不想干了。   后来,我真不干了。我和学校的教学评价工作脱离关系已经很久了,现在说点认识,设一个专门的部门不出数字绝对不行,但学校应该让这个部门利用几年的时间,建设通过教学评价交流的氛围(说文化太大),然后再说利用结果的事情。可是,在管理主义下,没有“建设氛围”的概念,一切直来直往。 写下这些,真诚地希望宏观的改革来得更快更稳一些。现在学校的教学评价职能又回到了教务处,但教学评价工作总要有部门负责,然而要让其发挥好的作用,需要全局的改革和行动。   全身回到教学一线,我当了逃兵。在行政体系中,我认为重要的事,我发现我做不好。而在做行政工作的过程中,我重新发现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空间。这也就意味着,在我独立面对的世界中,告别了“自顶向下”的推行,“自底向上”的推动,成了必然的选择。   那问题就变成了:作为教师,我们该怎么办?   再细分,面对学生评教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面对学生如何办?面对行政的管理主义如何办?   实际上,我们任何的人,处在某个环境当中,都是被夹在中间的。学校里的老大,书记、校长,也都是“两头受气”,有些想做的事做不了,想改革的地方推不动,而一些自己也知道的形式,还要走。我们的学生,一方面他们知道(可能不少限于嘴上,而不是真正知道),一方面又受着外部条件和自身能力的限制,就那样干耗着,让青春流逝。   先说面对学生。   教师,要为人范,必须的。我们工作在一线,肩负着直接影响学生的任务,就不能停留在对此的抱怨中,其实这类的事情多的是了。我们要有自己的立场。   在诸多抱怨中,最多的是,严格要求学生,学生给你打低分。说的人,都说这个。另一方面,不说这个的人,什么也没说。于是给人的映像,那就是这样。显然,我这认为不是这样,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们也不能让他这样。这样的事发生了,对谁也不好。   于是,我想给“严格要求学生”的说法加点成份,叫“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严格要求”。在这个貌似理解力普遍下降的年代,我发现在面对学生的态度的表述上,加些成份的做法常能更让别人明白,实际上也真的是让自己也明白了。例如,我告诉学生“老贺将不遗余力地和不良学风作斗争”,而有些人就理解成老贺要和“不良学生”作斗争,我及时修正“和学生并肩,与不良学风作斗争”,局面立刻改变,我们都是战友。   为何要这样?任何事情,任何方式,我们首先要有目标,宽松也罢,严格也罢,我们是要让学生成长,让学生学有所成。这个目标要有,否则,你的宽松可能就是“放羊”的代名词,学生给差评,那都是不错的了。选用的方式,必须要让他能够接受。如果你批评他,一通放炮后,学生感觉不到你在为他好,而只是感觉到你在泄愤,那又何必呢?批评到尾声,一定要转个弯子回来。就事说事,和教育自家孩子一样,不要今天说你不该迟到,就别扯到穿个人字拖就来了。对只知点头不回应的学生,你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点到为止,不表明态度,期待有缘时他来找你,无缘也就算了。而如果批评的最后结果是师生吵起来了(不是没有这样的事发生),要知道他的荷尔蒙浓度比你大很多,你干吗呀?在大班教学条件,我们做不到对学生的比较全面了解,在决定要去批评学生时,先让他多说一些,了解情况后再亮你的观点,也许一了解,其中是有误解的。切忌一边收拾教具,一边抓住人叨叨几句。这样做,你往往说不到点上。   这也不是说我们就不要求学生了,不加影响了。不同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设计出影响学生的方式。有老师就是通过其卓越的学识和高超的教学技能征服学生,有老师会在课外找到途径。身为学院传说中的四大名捕,我自认为对学生还是严格的,同时也认为在评教时学生还认可我,靠的是让学生感受了对他们的关爱。就和打电话时,我们会感觉到对方是否是笑着和你说话一样,你真心的表露,会体现在自己无意中的语言、肢体上来。开通了QQ群和学生说点课内课外的话,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开辟各种渠道展示教学资源,让学生知道你在为他们的学习创造环境,你在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学生首先接受了你这个人(大学老师这个身份其实已经先入为主地占优势了),再接受你传达的知识,也能接受你对待他的各种方式。如果站上了讲台,看着学生,潜意识中是这些熊孩子,这帮90后,各种对他们不能宽容的偏见,让学生接受你就很难了。 有件事一直觉得仍然有不妥之处,但再来一次,我可能还这样做。我曾经在一课堂中指着全班学生咆哮:“毕业就失业的,该是谁?是谁?就是你们!你们能有工作而别的人没工作,这世界不公平!”当时,这个班里发生的一些现象让我觉得不能再笑面应对了。我评估过我的风险,我知道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观念不对,他们不学我教的知识,我要改变,但有人从学工组偷(猜测是偷的,不想别的了)来请假条,自已签名批假条。当我不能接受的事情再在课堂中出现时,我给了自己十几秒冷静的时间,决定要暴发。事后想,这样的方式,对彼此都是伤害,但再次选择,我还会这样做,因为这样的话语,得有人和他们说。事后有同学给我发短信,并安慰我不要生气,保重身体。我告诉他们,我早气够了,这样的宣泄对我甚至是好事。只是他们,不要被我伤害,要认识到我们共同面对的是什么即是。打低分,也没有发生。   不少老师感叹和学生的代沟。这种感叹是苍白无力的。这只能说明你已经被时代抛弃,更谈何带领学生面向未来。时代变化的节奏在加快,为人师要跟上这个变化的步伐,这或许是上一代人,再之前的先辈不必面对的。我们先不必去评论这些变化是好是坏,当我们没有跟得上时,你都资格评论,谈何指导学生取舍。我们也不能去轻易改变我们付出努力后形成的立场,这是我们传承文明价值的依托。   为此,教师要做的就是改变。改变我们的观念,改变我们和学生交往的方式。年轻老师和学生年龄接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尤其借助电子设备的交流)接近,这是优势。所以年轻老师和学生处不好关系,不对。对老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拒绝一些新事物,例如有了新款的手机,的确我们学起来会慢,但学会它,以此进入到年轻人的圈子里。现在是终身学习的年代,我们在专业方面的学习方面,依靠之前的积累,靠着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依然可以保持不错的学习,而和学生交往的工具和方式,只要动手,只要鼓励自己失去好久的好奇心往前冒一冒,就行了。老师要给学生示范这种终身学习,而不是感叹我都40了,学不会了。意识到代沟,就是要自己放下上一代的架子,用下一代能够接受的方式,与他们处事,进而交朋友,让学习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发生。“少要沉稳,老来张狂”,师道尊严如果是建立相互不能接受的基础上,那一定是表面上的假尊严。我们年少时,都干过给老师起外号的事情,但其中的一些老师,值得尊敬一辈子。如果一味地拿着上一代的姿态,这个沟会越来越大。自己痛苦,这里就不说别人因你而痛苦了。   我在写给大学生的《逆袭大学》一书中,告诉他们的法宝是“独立面对”。这是我体验过的。对教师,也要独立面对。从我做起,改变。从想变,到变的行为产生,随后会发现能变,进而让自己善变。我们有了这样的姿态,就会发现无论外在的约束有我少,进展的空间是如此之广,应对方式是如些之多。这样做了,也才能发现,我们不是“独自面对”。用“独立面”对武装起来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我们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团队,是在共同面对。   写得有点长了。最后说如何面对管理中的问题。   我想先讨论对制度的态度。我们以一切制度的出发点都好的为前提。从不同的视角看过去,出发点本身就坏的制度真的有,事关不同的利益群体间的博弈。而对于教学评价相关制度,我想说的是,其首先考虑的是整体的教学工作,对老师而言,必然也会形成约束,让人不爽。   实际上,我们也不得不接受制度。做好工作是第一位,避免制度给自己的带来的伤害,更重要的是用好制度,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在学生评教一事上,出于对自己的保护,我们需要争得一个好分数。这是做好教学工作的最好的外在动力了。我们心思放在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学得更好,让不学的学生也能学起来,能影响多少算多少。我们讲究应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提高即可。谈话、批评都可以有,但前提是能让学生接受。底线要守,但要让学生知道他即使他挂掉了,不是你的事。你本来就不想挂他,但就那点分数,他是自找的。   有些同事为了高分去讨好学生,这情况该有。我们的校园氛围中,对这做法宽容甚至纵容。这也是制度出发点好,执行坏了的一点。而我跟踪过的数据是,这样的人,不低,但不是最高。从我的严格,以及对几位严格的老师的跟踪看,我们可能不会到了Top10%,但不会低。我们是育人的,是非前有立场,学生整个群体是会有感知的。个别学生会影响我们的心情,但看问题的观点,还是要落实到普遍上来。   说我们用制度的保护自己。当年我到机关做评价科科长时,我最看重的事是试卷检查。这件事,不少老师反感,改完卷子还有人要抽查?为什么我看重这件事?在很多年以前了,学生考完试,找来了:“老师给提点分吧。”年轻时,不会有技巧地说出这个“不”字,搞得自己很烦。最怕的是有同事,甚至是领导找来,更难办。为此得罪了不少人。我就这样做,后来也不纠结了,遇到过让自己难堪的时刻。我苦思逃脱这种苦的途径,发现现代制度设计中,相互的制约,意味着相互的保护,如果我改过的试卷是有人要检查的,检查的结果对我很重要,我将不会受此困扰了。   后来,在我的主持下,试卷检查的工作就做起来了,至少,我有几年都是这么挡人的。学生一届一届传着这样的名声,没有人在考试成绩上找我要分,其他的人,找我打招呼知道也白搭,我首先用制度请求对方理解,当然,其他打太极也起作用。   顺便说一下当年主持的试卷检查。一查,有些问题还真严重。的确,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些人,有些事,突破了底线。有了这个环节,形成一些约束,工作的质量随后好了不少。在日益扩大的组织中,需要有文化的支撑,但写到字面的制度也不可少,更需要将制度执行好。试卷规范之类的,会影响到教学自由,但还是必要的。对于行政机关,要把握好度。   对于一线教师,我们并不是要全盘接受不正确、不公平的制度。比如,某些一刀切的政策,我们知道其中的不对,管理者也知道其中的不妥,但多方的因素制约着,工作局面打不开,就那样搁置着,搞得本来应该活力无限的校园死气沉沉。我找到了拉·甘地作我的导师,学习他的“非暴力不抵抗”。认准了该做的,能做的,擅长的,坚决地做下去。这是要付出代价的,至少是暂时来不了回报的,但这是诸多选择中的一种。我支持年轻的老师要先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存下来,但很奇怪不少人的贪婪,即使在教师队伍中,有人的诸“子”是没有完的。对自己的下一代,让他18岁后有能力闯自己的世界去就行了,而有人就是给儿子买了房又考虑给孙子攒多少。你让不必再奋斗的子孙,活得还有什么劲?   这一番言论,露出了我脑后的反骨。就此还不服管了?!非也。我们就是在推动管理走上正轨,正在为走上正轨做着基础性工作。自己先强大着,改革的时机到来时,不至于让教育事业无人可用,期待能有老骥伏枥的那一天。 相关博文: 学生评课加剧了教师的“丑角化” 答科学网王进的《学生评课加剧了教师的“丑角化”》
个人分类: 教学相关|14310 次阅读|12 个评论
对于学生评教结果:是迎合学生还是坚持作为教师的底线?
热度 4 xuhabi2007 2013-3-8 11:32
对于学生评教结果:是迎合学生还是坚持作为教师的底线?
上学期带的两门课大学物理和原子物理学的学生评教结果出来了,见附图!其结果表明:上课对学生要求越严,评教分数越低!对于大学课程,我始终坚持认为学习专业课程处理问题的思维和方法是最重要的,而书本知识内容本身的学习是处于次要位置的。对于作业,本学院的原子物理课程,严格要求不能抄作业,一旦发现直接给C以下;而对大学物理则要求相对宽松,只要做完了就给B+以上。今后,是迎合学生还是坚持作为教师的底线呢?如果要迎合学生,这个很容易做,但是自己内心受到谴责,纠结。。。。。请有经验的同行和前辈对于学生评教分享一些建议,谢谢! PS: 本人2011年毕业,是一个标准青椒! 下面学生评教情况: 原子物理评教结果(本学院专业课54人,挂科8个,最高94,最低24,自己出题,20%的平时成绩(大部分16分以上,折合成百分制),挂科的学生中还有两个要求改成绩,被严厉拒绝) 原子物理主观评价(未作任何修改) 大学物理评教结果(矿业学院专业基础课,共144人,挂科14人,最高99,最低25,无平时成绩,全校统考,其余正常) 大学物理主观评价(未作任何修改)
个人分类: 未分类|6473 次阅读|18 个评论
这样的学生评教问卷表,你能打几分?
mingmingde 2010-12-29 16:02
期末年终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结果也都要出来了。我们学校是在期末考试以前就安排学生给老师打分的,以避免期末考试成绩影响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这个表之外,还有学生的主观评价;只有从主观评价中才能得到学生对老师教学长短得失的看法,也才更加有用。但是学校是以此表的结果作为最终考核根据的。 根据这个表格,您推测一下学生能给您打几分?我不知道,大学教学跟中小学教学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个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有没有教育科学层面的理论依据或客观的教育规律的依据? 需注意的是:下表中,B中的1相当于A中的1、2,B中的2相当于A的3,B中的3相当于A中的4、5,B中的4相当于A中的6。C为A的1+2+3+4+5+6,或(=)B的1+2+3+4。这个表适用于于一个大学里的所有学科理工农医文史哲以及体育、艺术等等等等。 这几年评价下来,我的感受是:看到客观的分数,我极度沮丧;看到学生的主观评价,我一般会满面春风您呢? 统计类型 项目说明 总分 您的得分 置信区间 A按单项的均值统计 1、经过教师的讲授,请问您对该课程感兴趣么? 15.0 2、请问您从该教师的授课中学到知识的程度如何? 15.0 3、请问该教师上课提问情况如何? 15.0 4、请问该教师布置作业情况如何? 15.0 5、请问该课程课后有无辅导? 15.0 6、您是否满意该教师的授课? 25.0 B按考察类型的均值统计 1、学习效果 30.0 2、教学互动 15.0 3、作业情况 30.0 4、总体评价 25.0 C按问卷的均值统计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问卷 0.0 附上具体的问卷 课堂评估问卷 同学们: 您好!作为学习的主人,您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更多的关心、帮助、指导和更好的教学服务吗?您希望的学习更加轻松而且有效吗?您希望为你的老师的发展、进步提供真心的帮助吗?如果您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请您如实回答以下问题。 1、经过教师的讲授,请问您对该课程感兴趣么? A、非常感兴趣B、感兴趣C、不感兴趣D、非常不感兴趣 2、请问您从该教师的授课中学到知识的程度如何? A、 很多知识B、较多知识C、较少知识D、很少知识 3、请问该教师上课提问情况如何? A、每堂课都提问B、经常提问C、偶尔提问D、不提问 4、请问该教师布置作业情况如何? A、每节课都布置作业B、经常布置作业C、偶尔布置作业 D、不布置作业 5、请问该课程课后有无辅导? A、经常B、偶尔C、好少D、从来没有 6、您是否满意该教师的授课? A、满意B、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
个人分类: 碎嘴教育|5783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学需要学生评议吗?
liuxiuqun 2009-1-8 16:46
本人当老师不到两年的时间,经常在思考怎么样能够把教学搞好。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上课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很多学校的教务处都要求学生对老师进行教学评议,及同事之间相互评议和领导评议等几个方面。而且评议的结果,要与教师的利益挂钩,比如连续两年教学评议结果排名全院后20-30%的不能晋升职称,只有排名前30%的才有资格参评教学质量奖等等。 每一次年终时,都有老师在抱怨学生评教问题,比如这个专业的老师给别的专业上课,学生不熟悉,学生打分低;对学生要求严格了,学生打分低;新来教师专业不熟悉,学生打分低;课程本身比较枯燥,学生打分低;普通话不够标准,学生打分低;研究型学院的科研压力大,教学投入不够,学生打分低,等等。还有说自己已经尽到了很大的努力,付出了很多时间,为什么学生打分低呢? 那么,教学需要学生评议吗?我的观点是当然需要,尽管现在的学生评教还是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但是还有别的什么方法能够更好的评议教学吗?发表教改论文或者承担教学项目等,都没有给学生上课更能够评价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 第一,教学性质本身决定了教学需要学生评议。教学就是教和学,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事情,当然学生是具有发言权的。因为教学不是做实验、写论文,面对的实验材料和仪器。教学面对的是具有鲜明个性、独立思考能力、激情四射的年轻学子,她是一个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双方相互的过程。 第二,按照权利和义务关系,学生有权对老师进行评议。学生交了学费,就有权要求老师给予更好的教育。当然这不表明老师要接受学生的无理要求,也不表明学生有权利提出无理要求。 第三,学生评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一项重要措施。她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有助于教学管理部门和各教学单位领导了解教学信息,掌握整体的教学工作状况,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科学决策水平。 那么如何才能在学生评教中得到学生的认可呢?我认为一个真正优秀的高校教师从来都不会担心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因为大多数教学评估指标都是一个优秀教师所必须到达的,或者是必备的素质。 首先,师德是一个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第二,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自己都没有搞清楚怎么教学生?这里有人要说了,搞了这多年专业还上不好课?现在有的学校并不是每一个老师上课的课都与自己的科研方向密切相关,可能有少部分老师上的课自己懂一些,但是没有深入研究过,这样也很难讲的深入,很难举重若轻的讲解。第三,教学是需要技巧和艺术的。第四,教师要和学生打成一片,要发自内心的关心和关爱学生。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6343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